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成語故事

成語故事朝三暮四的意思 朝三暮四主人公是誰

  成語來源:  朝三暮四,源於莊周《莊子·齊物論》原比喻聰明的人善於使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於辨別事情,後來比喻反復無常。  成語意思:  宋國有一個很喜歡飼養猴子的老頭。他傢養瞭一大群猴子,他能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懂得他的心意。他寧可減少全傢的食物,也要滿足猴子的要求。然而過瞭不久,傢裡越來越窮困瞭,打算減少猴子吃橡子的數量,但又怕猴子不順從自己,就先欺騙猴子說:“給你們的橡實(即橡子),早上三個晚上四個,夠瞭嗎?”猴子一聽,都站瞭起來,十分惱怒。過瞭一會兒,他又說:“給你們橡實,早上四個,晚上三個,這該夠吃瞭吧?”猴子一聽,一個個都趴在地上,非常高興。  成語啟示:  這則寓言的前文與後文作者都給出瞭自己的解釋,前文說“勞神明為一而不知其同也,謂之朝三”意思是:耗費心思方才能認識事物渾然為一而不知事物本身就具有同一的性狀和特點,這就叫“朝三”。  後文說“是以聖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鈞,是之謂兩行。”  譯文:因此,古代聖人把是與非混同起來,優遊自得地生活在自然而又均衡的境界裡,這就叫物與我各得其所、自行發展。   這個故事原來的意義,是闡述一個哲學道理,是《莊子·齊物論》中一則重要的寓言故事,無論朝三暮四還是朝四暮三,其實眾猴子所得到的並沒有增加或減少,猴子們喜怒為用就顯得很可笑。狙公好比是載眾生的“大塊”而猴子就像是紛亂紅塵中的眾生。那些追求名和實的理論傢,總是試圖區分事物的不同性質,而不知道事物本身們就有同一性。最後不免像猴子一樣,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告誡人們要放開計較得失的凡心,因為人的一生一死、一得一失都是一時的,到最後我們將會發現我們並沒有失去什麼,也沒有得到什麼。因為無論形式有多少種,本質隻有一種。宋《二程全書·遺書·十八·伊川先生語》:“若曰聖人不使人知,豈聖人之心是後世朝三暮四之術也?”遺憾的是,後來應用這個成語的人,並不十分清楚朝三暮四的出處,把它和“朝秦暮楚”混淆瞭。而後者指的是戰國時期,秦、楚兩大強國對立,有些弱小國傢一會兒倒向秦國,一會兒倒向楚國。就像在美蘇爭霸時期,有些非洲國傢時而倒向美國,時而倒向蘇聯。朝三暮四本來與此無關,但以訛傳訛,天長日久,大傢也就習慣把“朝三暮四”理解為沒有原則,反復無常瞭。

成語故事瓜田李下什麼意思 瓜田李下的主人公是誰

  典故一  唐朝唐文宗時,大書法傢柳公權忠良耿直,能言善諫,官職擔任工部侍郎。當時有個叫郭寧的官員把兩個女兒送進宮中,於是皇帝就派郭寧到郵寧(現陜西郵縣)做官,人們對這件事議論紛紛。皇帝就以這件事來問柳公權:“郭寧是太皇太後的繼父,官封大將軍,當官以來沒有什麼過失,現在隻讓他當郵寧這個小小地方的主官,又有甚麼不妥呢?”柳公權說:“按照郭寧的貢獻和功績來說,派他到郵寧去當主官,原本是合理合情,無什麼好爭議的,可是議論的人都以為郭寧是因為進獻兩個女兒入宮,才得到這個官職的。”唐文宗說:“郭寧的兩個女兒是進宮陪太後的,並不是獻給朕的。”柳公權回答:“瓜田李下的嫌疑,人們哪能都分辨得清呢?”  “瓜田李下”是從古樂府《君子行》中的詩句“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引申來的。這裡柳公權是比喻皇帝的做法很容易讓人產生懷疑。  典故二  袁聿修是南北朝時期的北齊(建都於鄴)人。他少年老成,性格沉靜,很有見識。據說,他九歲時就做瞭州主簿,十八歲時就做瞭州中正,兼尚書度支郎中,後來又升為博陵太守,且政績空出,很有聲望……。他所以政績突出又很有聲望,主要原因是他能夠為官清白自守,從不收任何賄賂。據說他在尚書的十多年裡,從未曾接受過任何人傢的一升酒喝。因此,在他的官地有不少文人聯名為他立碑表彰,並送他一個雅號:“清郎”…… 。當然,“清郎”也有為難的時候。有一次,袁聿修到外地考查地主官吏途經兗州。兗州刺史正是他的老朋友邢邵。二人敘述別情以後,邢邵拿出一匹白綢想送袁聿修作為紀念。這就叫袁聿修為難瞭。不收,怕得罪老朋友;收,又怕留下什麼不必要的嫌疑。但反復思索之後,袁聿修還是謝絕瞭,並留書曰:“我這次路過這裡,與往常不同呀!瓜田李下,古人是很謹慎的。我們不能忘記古人說過的走在瓜地裡不要彎腰提鞋子,走在李樹下不要伸手整帽子的話。隻有這樣,才能躲避嫌疑。你的心意我領瞭。白綢不能收,不能留下不好的話柄。”邢邵很理解袁聿修的心思,就沒有再勉強他。   成語意思  經過瓜田,不要彎下身來提鞋,免得人傢懷疑摘瓜;走過李樹下面,不要舉起手來整理帽子,免得人傢懷疑摘李子。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或指比較容易引起嫌疑,讓人誤會,而又有理難辯的場合。容易誤用來形容田園生活。古人強調正人君子要顧及言談舉止,風度禮儀,除此之外,還要主動避嫌,遠離一些有爭議的人和事。

坐懷不亂的意思 成語故事坐懷不亂的來源是什麼

  成語典故來源  子張去拜見魯哀公,過瞭七天魯哀公仍不理他。他就叫仆人去,說:“傳說你喜歡人才,因此不怕路遠從千裡之外過來,冒著風雪塵沙,不敢休息而來拜見你。 結果過瞭七天你都不理我,我覺得你所謂的喜歡人才倒是跟葉公喜歡龍差不多。據說以前葉子高很喜歡龍,衣服上的帶鉤刻著龍,酒壺、 酒杯上刻著龍,房簷屋棟上雕刻著龍的花紋圖案。他這樣愛龍成癖,被天上的真龍知道後,便從天上來到瞭葉公傢裡。龍頭搭在窗臺上探望 ,龍尾伸進瞭大廳。葉公一看是真龍,嚇得轉身就跑,好像掉瞭魂似的,臉色驟變,簡直不能控制自己。葉公並非真的喜歡龍呀!他所喜歡的隻不過是那些像龍的東西罷瞭!現在我聽說你喜歡英才,所以不遠千裡跑來拜見你,結果過瞭七天你都不理我,原來你不是喜歡人才 ,你所喜歡的隻不過是那些似人才非人才的人罷瞭。詩經早說過:‘心中所藏,什麼時候可以忘!’,所以很抱歉,我要離開瞭!”  這個故事,用很生動的比喻,辛辣地諷刺瞭葉公式的人物,深刻地揭露瞭他們隻唱高調、不務實際的壞思想、壞作風。通過這個故事,我們要丟棄”理論脫離實際”的壞思想、壞作風,樹立實事求是的好思想、好作風。同時也諷刺瞭名不副實、表裡不一的人。但歷史上的葉公卻不是這樣的人。  葉公最著名的功勞是他不以怨報德,果斷率兵平定瞭白公勝的叛亂,從而穩定瞭楚國政權。之後,為瞭楚國的長治久安,把職位讓給別人,這一讓賢之舉,被專傢們評為不迷權貴、深明大義。  葉公沈諸梁,字子高,被楚昭王封為葉邑尹而始姓葉。葉公生於楚國王室之傢,其曾祖父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秦國出兵擊退吳軍後,楚昭王把沈諸梁封到楚國北疆重鎮“方城之外”的葉邑為尹。沈諸梁受到瞭楚國朝野及四境諸侯的敬重,時年24歲。  經考古發掘證實,他主持葉政期間,采取養兵息民、發展農業、增強國力的策略,組織民眾修築瞭中國現存最早的水利工程,使當地數十萬畝農田得以灌溉,這比著名的蜀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早200多年,比鄭國渠早300多年。至今,葉公修築的東陂、西陂遺址保存尚好,是葉公治水的歷史見證。   史學專傢安國樓博士稱,葉公確實有畫龍的愛好,但龍是神化瞭的動物,不可能下降葉宅,“葉公好龍”折射出葉公所在地和所處時代龍文化的豐厚內涵。專傢們還指出,漢代劉向描寫的這一寓言故事,反映出漢代儒傢思想走向獨尊的地位後,對楚道之風等其他學派的貶斥。  根據《周禮》規制,葉公去世後,即被立祠享祭。葉公的後裔為紀念祖上之德與祖居之地,部分改沈為葉,是為葉姓之源。因此,葉公沈諸梁又是世界葉姓華人公認的始祖。每年清明前後,澧河之濱的葉公墓前,來自海內外的葉姓子孫紛紛回鄉祭祖,已成為中原文化旅遊的一大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