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皇帝

中國古代哪個皇帝活的時間最長?在位多長時間?

  清高宗乾隆(1711年9月25日子時—1799年2月7日),姓愛新覺羅,諱弘歷,是雍正帝第四子。生於康熙五十年,卒於嘉慶四年,終年89歲,葬於河北裕陵(今河北省遵化縣西北)。乾隆於雍正十三年即位,為清代入關第四帝。乾隆六十年禪位於十五子顒琰,自己成為太上皇。乾隆在位共六十年,是中國封建史在位時間第二長的皇帝,僅次於祖父康熙帝,而且是壽命最長的皇帝。  雍正在位時乾隆被封被寶親王。雍正死後,群臣和總管太監從正大光明匾額後面取出錦匣,開讀密詔,上面寫著“皇四子弘歷為皇太子,繼聯即皇帝位。”弘歷於同月即位。第二年改年號為“乾隆”。  相傳乾隆不是雍正的親生兒子。而是海寧陳閣老之子。在雍親王(雍正)妃分娩的那一天,恰好陳閣老的夫人也生下瞭一個孩子,隻是前者是女孩,後者則是個男孩。此時的雍正聽說後,密令傢人將陳閣老請來,並強調一定要帶著小孩。然後借口福晉要看孩子,將小孩帶入內室,將自己的女孩換給陳傢。陳傢後來發現不對,但不敢聲張。沒想到,男孩天資聰明,深得康熙,雍正二帝的喜愛,最後竟成為一代君王。傳說乾隆在六下江南時,曾暗去海寧省親。  不過有學者認為,乾隆並不是雍正的長子,也就是說,雍正並不擔心無人繼承他的王位。而且,當時的皇位之爭已經進入白熱化,雍正怎麼敢與他人交換孩子,而給政敵留下話柄。因此,乾隆身世之謎是子虛烏有。   乾隆在位期間,實行寬猛互濟的政策,務實足國,重視農桑,停止捐納,使社會上出現一片繁榮的景象,“康乾盛世”在此期間達到瞭頂峰。同時乾隆平定瞭準噶爾部,消滅瞭天山南路大小和卓木的勢力,加強瞭中央政府對邊疆地區的管理,鞏固和開展瞭中國這個多民族國傢,奠定瞭今天中國固有版圖;嚴厲拒絕瞭英國特使馬嘎爾尼提出的侵略性要求。  在平定天山南路時,清軍俘虜瞭小和卓木的一個妃子,她是一位絕色佳人,身上又散發出一種天然的奇香,人稱香妃。乾隆便將她收為妃子送入宮中,還特地招來回教徒服侍她的吃穿。又在宮中西苑造瞭回族的住房、禮拜堂,以博取她的歡心。香妃卻毫不動心,堅決不從。一天,宮女奉乾隆之命來勸說,香妃猛地取出一把匕首,嚇得宮女四散躲避。太後怕乾隆遭到不測,趁乾隆去郊祭時,把香妃召來,令其自殺。乾隆知道後還生瞭一場病,事後下令將香妃遺體用軟轎抬回新疆喀什入葬,建香妃墓。近年來,專傢經過大量考證。認為香妃實為乾隆的容妃,在宮中生活瞭28年,55歲時病歿,葬於東陵,棺上書有阿拉伯文的《可蘭經》。相關閱讀推薦:揭秘和珅倒臺的原因 為何在乾隆駕崩後立即倒臺揭秘:歷史上乾隆皇帝唯一愛過的女人是何許人也福康安是不是乾隆的私生子?福康安與乾隆的關系乾隆下江南並非為遊山玩水:瞭解水患 興修水利乾隆皇帝曾與大臣之妻生下一子? 乾隆帝風流秘史分頁:1/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乾隆帝向慕風雅,精於騎射,曾先後六次下江南,遍遊名城,筆墨留於大江南北。乾隆還是一個有名的文物收藏傢。清宮書畫大多是他收藏的,他在位期間編纂的《四庫全書》共收書3503種,79337卷,36304冊,其卷數是《永樂大典》的三倍,成為我國古代思想文化遺產的總匯。但乾隆所興起的文學獄,在清朝歷代中為數最多。如有個文人胡中藻寫瞭一句“一把心腸論濁清”的詩句,乾隆認為這是誹謗清朝,將胡中藻滅族。不過這並不有損於乾隆的功績。  但乾隆好大喜功,為人重奢靡,鋪張浪費,並自稱為“十全老人”。他在位後期任用和坤二十年。和坤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貪官,致使這二十年間貪污成風,政治腐敗,各地農民起義頻繁。清王朝開始從強盛走向衰敗。  乾隆六十年(1795年)底,乾隆決定將皇位禪讓給皇太子。他下詔說:“我25歲時繼位,當時曾經對天起誓,如果能夠在位60年,就一定自行傳位給皇太子,不敢與皇祖(指康熙)的在位年數一樣。現在我在位已經滿60年,不敢食言,決定禪位與皇十五子顒琰。他如一時難以處理朝政,由我訓政。”和坤等大臣極力勸阻,乾隆不聽,於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在太極殿舉行禪位大典,自稱太上皇,但仍掌握著朝廷實權。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乾隆得病,雖經過不少名醫醫治,都不見起色,初三死於養心殿。  乾隆自稱“十全老人”,有“十全武功”——發動瞭十次戰爭,窮兵黷武,勞民傷財,把“盛世”的傢底耗盡,1、1747年:平大小金川;2、1755年:平準部;3、1757年:再平準部;4、1759年:平回部;5、1769年:平緬甸;6、1776年:再平大小金川;7、1788年:平臺灣;8、1789年:平越南;9、1791年:平尼泊爾;10、1792年:再平尼泊爾。   縱觀乾隆的“十大武功”,絕大多數都是自我宣傳的結果:大金川(四川靖化)和小金川(四川懋功)是西藏民族部落間的紛爭,清政府加以幹涉;臺灣是漢人林爽文的抗暴革命;這三大武功都是血腥的對內鎮壓,不能稱之為“武功”。平緬甸、平越南和平尼泊爾都是醜劇和敗仗,更稱不上“武功”。其實乾隆的武功隻有一個——征服準噶爾汗國,開辟新疆省,可乾隆卻把這一個分為三個——平準部、再平準部、平回部。乾隆非要湊足十項不可,進一步襯托出他的虛榮浮華和把肉麻當有趣。  乾隆的虛榮心還體現在滿清帝國的“外交”上。乾隆的外交理念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那就是“進貢”。凡是肯向清國“進貢”的國傢都是小國和窮國。清國和這些國傢“建交”並沒有多少實質性的“益處”,他們向清國進貢的目的很少是出於“友好”的動機,而是貪圖清國的“賞賜”。乾隆皇帝為瞭鼓勵清國以外的國傢向他“進貢”,對前來“進貢”的“藩屬國”的“賞賜”十分豐厚,賞賜的價值往往十倍甚至百倍於“貢金”的價值。分頁:2/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例如清國與印度之間有一個芝麻國巨坎堤王國,它每三年向中國進貢一次,每次進貢砂金一兩五錢。清國的回報則是堆積成山的綢緞、銀幣和茶葉。假使世界上有一種一本萬利的交易,那就莫過於向乾隆皇帝進貢瞭。當周邊的國傢發現向乾隆進貢的好處時,就紛紛利用進貢的名義敲榨中國,並不惜用戰爭相威脅要求增加“進貢”的次數。乾隆皇帝為瞭一己虛榮和“面子”,把百姓的稅錢不當回事,使中華帝國的財富大量外流。四、惡直好諛,重用大貪官和紳。  乾隆對部下的阿諛奉承有狂熱的愛好,這一嗜好直接導致瞭中國歷史上前於古人後無來者的大貪官和紳的出場。  和紳是一位侍衛出身的滿洲花花公子,因為特殊的機緣受到乾隆的信任和重用,在他統治的後期把帝國的行政大權交給他,擢升他為宰相(大學士.軍機大臣)兼首都治安總司令(九門提督)。和紳有著絕頂的小聰明,熟諳做官技巧,用肉麻的諂媚和恭謹的外貌,把自以為英明蓋世的乾隆玩弄於股掌之上。和紳的全部行政才能是貪污和弄權,對乾隆重用他的回報是在全國建立一個史無前例的貪污系統,把清帝國的墻基掏空。  全國官員發現,如果不向上級行使巨額賄賂,就要被無情地淘汰出局,甚至被投入監獄,他們不得不適應這一形式。乾隆死後,和紳也跟著倒臺,查抄他的傢產折合白銀九億兩,相當於全國十二年財政收入的總和。如果包括他揮霍掉的和親人貪污的款項,總數應該不下二十年的財政收入,和紳當權剛好二十年!清朝在他手上由盛轉衰。為瞭沖淡武夫形象,他極力附庸風雅,舞文弄墨,寫瞭幾千首詩,收藏歷代書法精品,到處題字,仿佛是一個極有文化修養的儒雅之士。

揭秘:歷史上哪個皇帝最專情 隻愛過一個女人?

  漢光武帝之妻陰麗華出生在南陽。陰傢先世是輔佐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的管仲一脈,傳到第七代管修,以醫術名世,從齊國遷居楚國,為陰大夫,便以“陰”為姓。秦漢之際,陰氏子孫又來到南陽新野。南陽當時還有一位著名人物,即後來的漢光武帝劉秀,他是漢高祖的九世孫,長沙定王的後裔,九歲而孤,寄養在叔父劉良傢裡、他有兩個哥哥,長兄劉繽,次兄劉仲,都氣度恢宏,輕財仗義。  劉秀更是生得一表人才,待人接物,慷慨磊落,行事更是睿智 勇毅。劉秀自幼鐘情於陰麗華,少年時期就立下一個心願——娶妻當娶陰麗華,這一志願 在當時看來隻是不著邊際的空想,因為當時漢代已歷十二帝,總計二百一十三年,帝裔子孫眾多,不可能一一照顧周全,更何況當時王莽已經篡位稱尊,劉氏子孫更受到無情的摧殘,劉秀一傢早失去貴族的身份,在鄉裡的財勢與聲望上,劉傢似乎還比不上陰傢,劉秀雖然熟知陰麗華貌美,但真正能把她娶過來作為自己的妻子,還是一件十分渺茫的事,當時隻是心裡想想而已。  劉秀當時還有一個志願。一天,他在長安市上,看到執金吾出巡,前呼後擁,車騎 很盛,於是發出“仕宦當作執金吾”的感慨。“執金吾”相當於現在的首都衛戍司令, 劉秀當時在政治上最大的追求也就如此而已。想不到時勢造英雄,後來他竟成瞭中興漢

康熙皇帝有幾個兒子?康熙兒子的生平簡介

  皇長子允禔 康熙十一年(1672年)生。母惠妃納拉氏。據傳教士白晉說:“皇上特別寵愛這個皇子,這個皇子確實很可愛。他是個美男子,才華橫溢,並具有其他種種美德。”由於他在皇子中年齡居長,替乃父作事最多。征討葛爾丹時,康熙任命裕親王福全為撫遠大將軍,19歲的允禔從征,任副將軍,參與指揮戰事。還銜命祭華山,管理永定河工程。26歲,被封為直郡王。十年後因爭儲位,謀害太子,被康熙革王爵,監禁,雍正12年卒。  皇二子允礽 生於康熙十三年(1674年)。因系孝誠仁皇後所生,為嫡長子。康熙十四年,在他還是個一歲多的嬰兒時,就被立為太子。但在康熙四十九年九月被廢;四十八年,復立;五十一年十月,再廢,受禁錮;雍正二年卒,追封理親王,謚號密。 嫡福晉瓜爾佳氏,都統、伯石文炳之女;側福晉李佳氏,輕車都尉舒爾德庫之女;側福晉程佳氏,程世福之女;側福晉唐佳氏;側福晉李佳氏;側福晉王佳氏;庶福晉范佳氏;庶福晉劉佳氏;庶福晉林佳氏;妾劉氏,妾錢氏,妾邱氏。  皇三子允祉 生於康熙十六年(1677年)。母榮妃馬佳氏。允祉博學多才,成為乃父學術上的得力助手。康熙征葛爾丹時,允祉領鑲紅旗大營。21歲,被封為誠郡王;次年,降為貝勒;32歲,晉誠親王。雍正即皇位,命允祉守護父親的景陵。雍正八年,被奪爵、囚禁。十年,去世。 嫡福晉董鄂氏,都統、勇勤公鵬春之女;側福晉田氏,筆貼式敦達理之女;妾王氏,桑格之女;妾富察氏,外富阿之女;妾伊爾根覺羅氏,噶爾漢之女;妾完顏氏,牧長二格之女;妾李氏,李先隆之女;妾奇德裡氏,員外郎、參領薩哈廉之女;妾朱我,朱鼐程之女;妾吳氏,吳美之女;妾陳氏,陳富榮之女。

清史:大清皇帝康熙為何由一位洋人推舉繼位?

  順治皇帝福臨臨死時,可能確實想要報復自己的這位母後。因此,才在皇位繼承人的問題上,一再堅持將皇位傳給自己的某一個堂兄弟。這樣,孝莊皇太後的地位,將會在新皇帝繼位後立即被邊緣化,為新皇帝的母親所取而代之。這是孝莊皇太後無論如何都無法接受的。此時,她很清楚,自己對兒子已經完全失去瞭影響力。甚至,就像順治皇帝臨死都不願意看見出身於博爾濟吉特氏的後妃一樣,福臨可能也同樣不願意見到自己的母親。因此,皇太後命令皇帝生前最信任的滿漢大臣們,輪番前去勸告皇帝改變心意,終無效果。於是,孝莊皇太後請出瞭深受皇帝敬重的洋神父——湯若望。  湯若望是一位來自德國的傳教士,可能是明清之際,西方科學技術傳入我國時發揮過最重要影響的人物之一。他曾經以天文歷算方面的精湛技藝,令帝國的同行們相形見絀,從而,不但獲準在帝國首都內城宣武門旁建起一座聳立至今的教堂,還榮任帝國欽天監監正。這個職位與今天國傢天文臺臺長兼國傢氣象局局長不同的地方在於,他需要根據天文、氣象的變化,解釋上天的意志,供皇帝在進行重大國是決策時參考。因此,他對皇帝的影響不可小覷。  湯若望曾經對大明帝國做出過特殊貢獻——他奉大明皇帝之命,為帝國政府撰寫過一本制造、維護、使用紅夷大炮的小冊子,因此,袁崇煥炮轟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輝煌業績中,應該有他的一份功勞。   多爾袞進京後,不但沒有人追究他當年犯下的罪行,他可能還和范文程成瞭好朋友,並深受多爾袞欣賞。多爾袞所頒佈的第一份大清歷法,就是這位洋神父主持修訂的。他在西醫西藥方面的知識,可能是他和孝莊皇太後與福臨結下善緣的重要原因。據說,福臨稱呼這位洋和尚為“瑪法”,在滿語中,是“爺爺”的意思。晚上將他召入宮中,二人時常作徹夜談。有一年福臨過生日時,甚至將生日宴會擺在瞭湯若望的教堂裡。  如今,在皇帝勢將不起之際,湯若望前來問候。據說,他有效地打消瞭皇帝立堂兄弟為繼承人的想法。按照這種說法,玄燁即後來的康熙皇帝被選擇出來,湯若望也是功不可沒的。因為,當皇帝接受瞭他的意見,詢問哪一個兒子可以成為未來的皇帝時,湯若望回答說,應該選擇已經出過痘、不再害怕天花的孩子。  這個孩子恰恰就是玄燁——康熙皇帝。   就此,玄燁成為大清朝第一位由老皇帝臨死前指定、而不是由諸王貝勒大臣推舉產生的新皇帝。表明,這個來自塞外的新王朝已經和中原帝王政治文化傳統大體合流,其八和碩貝勒共柄國政的貴族共和制已經無可挽回地走向尾聲。  從此,中國歷史快速駛入瞭長達六十多年的康熙皇帝時代。康熙繼位之初,曾經有一個漢族秀才上書太皇太後,建議她垂簾聽政,被太皇太後斷然拒絕。在未來的歲月裡,孝莊太皇太後以她對康熙皇帝的成功教養,贏得瞭皇帝、並通過皇帝贏得瞭歷史與後代的尊敬。相關閱讀推薦:揭秘大清朝第一懸案:究竟是誰謀殺瞭康熙大帝康熙皇帝的功績與過失:如何評價康熙大帝?康熙20個女兒多早死之謎:帝王之女為何都短命?揭秘清宮往事:為康熙皇帝生孩子最多的女人是誰揭秘:康熙皇帝60年都不能釋懷的遺憾是什麼?

揭秘:唐代十五位和親公主究竟有幾位是皇帝女兒

  在歷史上,每一位遠嫁外番的漢族公主,除瞭要擔負起朝廷賦予的安邦重任外,還必須要經受住異國風俗的挑戰。語言不通、水土不服,她們可以漸次學會,逐步適應;而身體要被幾個男人們輪番占有的規矩,可不像學發音、穿獸皮、吃腥肉那樣,所能夠欣然接受的。唐代詩人戎昱有《詠史詩》批評漢朝的和親政策雲:“漢傢青史上,拙計是和親。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婦人。豈能將玉貌,便擬凈胡塵?地下千年骨,誰為輔佐臣!”  而在唐代,被指派和親的公主就多達十五位之多,可惜的是,在封建時代這些公主和諸多女性一樣,隻有封號,沒有留下她們的姓名。最有名的要數文成公主啦,她嫁給瞭吐蕃贊普弄讚(松贊幹佈),吐蕃就是現在的西藏、青海。文成公主被後人譽為漢藏友好的使者。但是,文成公主並不是時任皇帝唐太宗的親生女兒。真正是皇帝女兒的隻有三位,她們是:  寧國公主,肅宗女兒,出嫁(改嫁)回鶻英武威遠毗伽可汗(後又改嫁);  咸安公主,德宗女兒,出嫁回紇天親可汗;  太和公主,憲宗女兒,出嫁回紇崇德可汗。  其他十二位和親公主都是宗室、公主之類皇親國戚傢的女兒,具體如下:  宏化公主,宗室女,出嫁吐谷渾慕容諸葛缽;  文成公主,宗室女,出嫁吐蕃贊普弄讚(松贊幹佈);  金城公主,雍王守禮女,出嫁吐蕃贊普;  永樂公主,宗室女,出嫁契丹松漠郡王李失活;  燕郡公主,餘姚公主女,出嫁契丹松漠郡王李鬱子焉;  固安公主,從外甥女,出嫁奚首領李大酺;  東光公主,咸安公主女,出嫁奚首領魯蘇;  交河公主,十姓可汗阿史那懷道女,出嫁突騎施可汗蘇祿;  和義公主,宗室女,出嫁寧國奉化王;  靜樂公主,外甥女,松漠郡都督懷順王李懷節;  宜芳公主,外甥女,出嫁饒樂都督懷信王李延寵;  崇徽公主,仆固懷恩女,出嫁回鶻可汗。  回鶻、回紇,就是現在的新疆維吾爾族。從上可見,當年歷代皇帝對發展漢民族與維吾爾、藏族等邊疆民族團結的重視程度已經非常之高!   下面簡單介紹一下三位皇帝親骨肉的和親公主情況:  一、寧國公主  《新唐書列傳第八》中記載:蕭國公主,始封寧國。下嫁鄭巽,又嫁薛康衡。乾元元年,降回紇英武威遠可汗,乃置府。二年,還朝。貞元中,讓府屬,更置邑司。  唐肅宗李亨,在安史之亂中即位,即至德元年(756)。他是個嚴肅的皇帝,對女兒們管教很嚴。而寧國公主是個苦命人。她嫁瞭二次(即鄭巽、薛康衡),都很快做瞭寡婦。後來為瞭長久地籠絡回紇人,又把她嫁給快要死的老可汗。寡婦出嫁,而且還是當王妃,這也反映瞭當時的婚姻開放程度可見一斑。可是,寧國公主嫁出不到半年,老可汗就歸天瞭。按照回紇人風俗,未亡人是要殉葬的。《資治通鑒》記載:回紇欲以寧國公主為殉。公主曰:“回紇慕中國之俗,故娶中國女為婦。若欲從其本俗,何必結婚萬裡之外邪!”然亦為之剺面而哭。寧國公主不愧是大唐出來的正宗皇女,深受女權思想影響,不肯殉葬而自毀容貌用來替代。第二年,在寧國公主的萬般懇求下,唐肅宗派人接她回到京城。不過,她的陪嫁中有皇室宗親的女兒,稱“小寧國公主”,給老可汗做妃。回紇人不放她走。老可汗死後,按照漢族人不齒的回紇“風俗”,又改嫁給老可汗的兒子。相關閱讀推薦:揭秘:中國朝代為什麼熱衷於用女性和親擺平爭端唐朝十五位和親公主究竟有幾位是皇帝女兒?揚州美女盤點:揭秘史上比王昭君更早的和親公主揭秘歷史上曾將高麗王氣哭的和親公主是誰王的女人第14集劇情 妙戈被送去和親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二、咸安公主  咸安公主是唐德宗李適的第八女,後被封為燕國襄穆公主。這位公主天生麗質,聰慧有加;自小就在宮中琴棋書畫,習武練箭,也可是一位深明大義的女子。當回紇請求和親時,她毅然前往。  貞元四年(788),咸安公主出嫁回紇,為長壽天親可汗可敦(“可敦”即為王後)。然而,不幸卻接踵而至。一年後,即貞元五年(789)十二月,長壽天親可汗病逝,其子忠貞可汗繼立。按照回紇奇異的“收繼婚”制度,即“父兄伯叔死,子弟及侄等妻其後母”(《通典》)的北方少數民族風俗,咸安公主又和忠貞可汗結為夫妻。三個月後,即貞元六年(790)三月,忠貞可汗被毒死,其子奉誠可汗繼立。按照風俗,奉誠可汗又娶咸安公主為妻。五年後,即貞元十一年(795),奉誠可汗去世,無子,宰相骨咄祿被大唐冊立為懷信可汗,咸安公主再一次換瞭丈夫。唐咸安公主在回紇生活瞭21年,她先後按回紇的收繼婚制嫁給兩姓三輩四任可汗。對此,《新唐書·回紇傳》稱“主歷四可汗”,《唐會要卷九十八》稱四人“皆從胡法繼尚公主”。  唐代詩人白居易為此曾寫瞭《陰山道》的詩來詠贊她:“咸安公主號可敦,遠為可汗頻奏論。元和二年下新劫,內出金帛酬馬值,詔江淮馬價孳,從此不令碟短織。合羅將軍呼萬歲,捧投金銀與縑采。”   三、太和公主  安定公主,唐憲宗李純之女,母不詳。始封太和公主。  長慶元年(821),回鶻保義可汗請婚,初立的唐穆宗李恒許以親妹妹、憲宗之女永安公主嫁之。尚未成行,保義可汗就死瞭,永安公主留在唐土,出傢做瞭道士。  穆宗的另一妹妹太和公主,則於同年嫁給保義可汗的兒子崇德可汗,並冊封為可敦。太和公主在回鶻生活瞭20年。這一時期回鶻內憂外患,天災人禍交加,可汗彼殺被逐更迭頻繁,一些大臣勾引束沙陀、黠戛斯,終於導致回鶻汗國的滅亡。回鶻族長被迫遷離本土。黠戛斯奪取回鶻牙帳後,太和公主被送還唐朝途中又被回鶻的烏介特勤劫持,後幾經周轉才返回瞭內地。  太和公主性格開朗,愛憎分明,樂善好施,富有極大的同情心。因為政治上的變革,一生在動蕩中度過。太和公主是唐代晚期的公主,她是為瞭唐朝的平安而出嫁番邦,但卻鮮少有人知道她的史事。太和公主是第四位被送到回紇(回鶻)可汗的大唐公主,雖然西方敦煌學的研究者對她的評價頗高,但她的名氣遠不及初唐的高陽、文成以及盛唐的太平等公主們。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細數草根皇帝朱元璋的五大歷史功績無人能比

  出身於社會最底層的朱元璋,無疑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響當當的大人物。誰都知道,作為明朝的創業皇帝,少年時代的朱元璋隻不過是元末淮河流域間的一個放牛娃,隻不過是一個為瞭勉強活命而不得不出外流浪瞭三年的小和尚。但就是這個曾經一無所有的逃荒者,打從24歲投奔農民起義軍,從一名小兵開始起步,僅僅經過17年傳奇般的奮鬥與征戰,乃竟登上瞭堂堂一朝開國天子的寶座!  不過有關朱元璋的評價,卻從來都是眾說紛紜、毀譽交加,以至於直到今天, 這種集中奉獻給他的敬仰、贊美與唾沫,仍然可以在網絡上掀起一場暴風雨般的爭論——如果刺激得當的話。可無論怎樣看,以朱元璋傳奇而光輝的軍事履歷和治國生涯,他顯然都有充足的理由當選為中國封建社會位居前三名的最偉大的政治傢和軍事傢之一。甚至就是第一名也沒準。  功績一:  經過多年艱苦卓絕的征戰,削平群雄,結束瞭蒙元的統治,統一瞭全國,建立瞭嶄新而強大的國傢,恢復瞭漢民族在傳統中國疆域內喪失已久的政權。  說明:  元朝末年政治腐敗,天下大亂間,各地起義軍風起雲湧。朱元璋自參加紅巾軍不久,就以自己的英勇與才智獲得賞識,並努力拼搏,終於從一名普通士兵成長為一支勁旅的統帥,進而率軍消滅瞭相鄰的好幾個比較強大的割據政權,然後北伐蒙元,一路勢如破竹之下,很快就克復瞭元朝的都城大都(即今天的北京)。之後,朱元璋又經過幾次討伐,最終統一全國,建立瞭大明朝。   中國歷史每逢亂世時,便是群雄逐鹿中原爭奪天下的時候,但每次混戰到最後,則又必定會回落到各傢歸一、天下一統的局面。而這最後的勝者,通常也總也有其勝出的理由。無論是劉福通、朱元璋,還是張士誠、陳友諒、方國珍,對於腐朽的蒙元統治者來說,那當然都是正義之師;但若拿各支農民軍互相比較的話,那恐怕就沒有正邪之分瞭——各傢都是為瞭推翻元朝的統治,建立自己的漢族人的政權不是?所以,朱元璋最後的勝利是無可指責的,他既非繼承,也非竊取,而是全憑自己誠實的奮鬥奪得這誰都可以奮力搶奪的天下的。事實上,歷代開國皇帝中,朱元璋得國之正是罕有對手可比的。  為什麼最終是朱元璋代表群雄、更代表人民完成瞭統一國傢、結束戰亂、恢復漢民族政權的使命?這究竟是歷史的偶然還是必然?我想,這固然是命運和上天對朱元璋的眷顧,卻也是朱元璋自身才智、力量和德行等綜合優勢的最終勝出,比如朱元璋的軍隊紀律嚴明,對老百姓秋毫不犯,深得民心;比如他的軍隊將士齊心,整體戰鬥力極強,尤其能打惡仗、硬仗;又比如朱元璋在戰略上高瞻遠矚,決策一貫正確,並且高參盡心、猛將雲集……相關閱讀推薦:沈萬三傢族到底有多富?遭朱元璋三次打擊才沒落歷史上的今天6月24日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逝世揭秘:明太祖朱元璋為何要插手“南北榜案”?為什麼說平民皇帝朱元璋是殺人狂魔?以殺人取樂盤點中國歷史上十大流氓梟雄:劉邦朱元璋均入列分頁:1/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功績二:  恢復乃至極大地增強瞭漢族(也包括同被壓迫的同為炎黃子孫的許多其他民族)的民族地位和民族自信心,修復並光大瞭已經大傷元氣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解說:  元朝統治中國時,蒙古人對漢族施行多種種族歧視政策,比如,第一,老百姓被劃分為四等人,漢族是最低一等;第二,殺死蒙古人者,償命,殺死漢人的,罰交一頭毛驢的價錢;第三,漢族老百姓所娶新媳婦的出夜權必須交給蒙古保長;第四,漢人不能擁有武器,連菜刀也隻能幾傢合用一把,且由保長負責菜刀的保管;第五,漢人賦役沉重,常年生活在貧苦中,一旦遭遇災荒那就性命難保;第五,漢族無有公職的普通百姓不允許取名字,隻能以出生日期為名(所以朱元璋本來叫朱重八,朱元璋這個名字和徐達、常遇春、湯和等名字一樣,都是參加紅巾軍才取的)……  正是在朱元璋建立瞭明朝以後,以漢族為主體的各民族才得以取消瞭前朝種種落後、殘酷的種族歧視政策,朱元璋並沒有對蒙古人以牙還牙,而是實行各民族一律平等且互相尊重的政策,這使中國在民族和解的基礎上再次邁向瞭繁榮與強盛。明朝二百多年間,漢人之鮮明風骨在歷朝歷代可謂僅見,明朝軍隊包括海軍在多次大的對外戰爭中所表現的強勁戰鬥力在總體上也比其他朝代要牛——這其實正是漢族恢復正朔地位後所建立起的極強大的民族自信心的集中表現。  至於朱元璋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恢復和廣大,實際也是融合和貫通在他整個的軍事活動和施政過程中的,比如朱元璋對鄉村基礎教育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普及,比如他對古代文化經典的研讀、推崇和運用,等等。舉一個朱元璋為自己子孫後代取名的例子。朱元璋給自己的兒子輩取名以單字,如太子朱標、燕王朱棣、寧王朱權……這一輩的名字都帶有“木”字偏旁;朱棣的三個兒子按朱元璋的意思分別取名為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都帶“火”字偏旁)……金、木、水、火、土,陰陽五行之術,長時期內都屬中國傳統文化中精髓之一。朱元璋在這樣的事情上都給出瞭這般極富傳統文化意味的規定,其對傳統文化之領悟、鉆研之深也可見一斑,其對光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做之努力由此也可見一斑。   功績三:  以強力手段進行瞭政治制度的改進與創新,這種改進一方面固然是為瞭進一步加強皇權和穩定政治權力格局,但在主觀和客觀上也在一定乃至相當的程度上完善瞭封建制度,促進瞭政治制度的進步,乃至為其質的現代性飛躍打下瞭堅實的基礎。  解說:  朱元璋為瞭克服元朝民生艱難、政府高度腐敗、百姓所受壓迫巨大、中央政府權威渙散、政策得不到堅決貫徹等一系列的弊端,采取瞭一系列加強皇權、集權改革政制的措施。  一方面,朱元璋在中央政府的機構設置中廢除瞭大權在握的丞相,設立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秘書班子(即殿閣大學士)——這就是明朝內閣制的雛形。內閣制到明成祖時基本成型,之後權力漸重,如到宣宗時授內閣大學士票擬權,到憲宗時形成內閣首輔。總之,經過明朝幾代皇帝的努力,內閣制變得日益完善與成熟,再後來,它被英國人學習,最終形成瞭現代意義上的內閣制與首相制。幾百年前完全照搬瞭明朝內閣制的日本人甚至直到今天也在實行很典型的內閣制治理。分頁:2/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另一方面,朱元璋對各級地方政府的權力也給予瞭分解。比如省級地方大權就改由新設置的承宣佈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三個機構來分掌行政、司法、軍事這三項權力,而且這三個地位平等的機構互不統轄,都單獨向中央負責——這就避免瞭地方官員由大權獨攬漸至割據一方,與中央分庭抗禮的可能。應該說,當今西方國傢現代意義上的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分立制度多少都受到瞭朱元璋這一分權制度的思想啟發。  軍隊方面,朱元璋把中央的大都督府分解為左、中、右、前、後共計五個都督府,五軍都督府分掌全國軍事力量的管理與訓練,而調兵權則由兵部掌握。在地方上,則建立瞭一整套完備的衛所制、軍戶制(及明中後期出現的募兵制)。朱元璋通過建立這一系列的軍事制度把軍權牢牢控制在瞭皇帝的手上,由此,明朝的軍隊也自始至終保持瞭強勁的向心力和戰鬥力。當今現代國傢的軍事制度也多可見明朝軍事制度優良性的遺留。  為鞏固皇權,為瞭國傢的長治久安,朱元璋還設置瞭世界上第一個情報和特務組織錦衣衛。作為一項制度,幾百年後錦衣衛仍在為世界各國借鑒、學習,美國的中央情報局、前蘇聯的克格勃、中國的國傢安全局等等,其實都濫觴於朱元璋設計的錦衣衛,由此也可見這一制度對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國傢機器的必要性。明朝的錦衣衛其實大多數時候對國傢還是起正面的作用的,錦衣衛在歷史上之所以名聲不好,隻是有時被壞人利用來進行打擊異己之類的政治鬥爭瞭。   功績四: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借鑒漢初經驗,實行輕稅薄賦、休養生息的政策,為天下百姓的利益精心謀劃與勤奮工作,使生活在明初的平民百姓在生靈塗炭的戰火之後過上瞭幸福安康的好日子。  解說:  長期戰亂後的明初,鑒於人口劇減的社會現實,朱元璋實行移民屯田的政策,也就是從人口多的地區遷移部分居民到人口稀少的地區,國傢還免費發放耕牛和種子給移民;為解決流民的無地問題,朱元璋鼓勵老百姓開拓荒地,規定凡所開墾荒地,其田均永遠為開拓者自有,且三年免稅;朱元璋還鼓勵老百姓種植經濟作物,規定凡種桑棉麻者,第四年起才開始征稅;諸如此類,通過一系列的撫農護農政策,老百姓的生產積極性就被極大地調動起來。  朱元璋高度重視水利等農業基礎設施,為正常的農業生產提供必要的幫助;稅賦方面,不僅農業輕稅,商業也實行三十稅一的政策,對於小攤小販,則一律免稅;大力實行軍屯和商屯,所謂軍屯,就是軍人也從事農業生產以自給自足,所謂商屯,就是由商人運糧供應軍隊,而商人以此獲得鹽等特種物質的經營權——商人從內地運糧去邊地路途太遠,於是紛紛就在邊地雇人種田——軍屯和商屯成功地減輕瞭國傢和老百姓的負擔。  建立社會救濟制度。如救災制度:全國各地凡逢遇水旱等災害,則不但免除當年的稅賦,並開倉賑災;再如濟貧制度:設立濟養院,凡生活無著落者則收留之並按月發給糧食等;貧窮人傢無力埋葬死者的,由政府贊助陵地和喪葬費;年滿八十的老人,國傢賜給爵位及養老待遇;在立法上多“佑貧抑富”,窮人傢賣子女的,官府出錢收買,同時安排富人收之為佃戶,並鼓勵富戶貸米給窮人,國傢以免富戶雜役的形式來承擔利息;糧食張價時,政府開倉平價賣米以平抑米價,並提前發給各級官員俸米以壓米價;外出的饑民回到傢鄉以後,政府按日發給口糧,國傢則辦公共工程以安置流離失所之民……  總之,朱元璋通過制定和實施一系列的政策,很快穩定瞭社會與民心,恢復和促進瞭農業與經濟的發展,明朝也由此得以在富足安康的道路上大步前行。分頁:3/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功績五:  大力整治官場,打擊和處死瞭一大批貪官污吏,其反腐反貪的堅強決心和鐵血手段既矯正、震懾瞭洪武一朝和有明一代,也為後世書寫瞭官員應該怎樣為官的準則。  解說:  因為出身於社會底層,朱元璋深知官場貪腐對民生的巨大破壞力,所以在當瞭皇帝以後,朱元璋對貪官污吏的懲治堪稱毫不手軟,其決心之大、力度之大甚至可謂空前絕後。據記載,明初官員,凡貪污60兩銀子者,一律處死(舉例來說,明朝因為大量留用瞭元朝的舊官吏,以及一些造反起傢的功臣,這批人中,因為有不少人都有恃無恐地貪贓枉法,如此,朱元璋又該怎麼辦呢?他的選擇是絕不姑息,嚴格按照法律辦事)。有關朱元璋嚴懲貪官污吏的事例非常之多,這裡就不一一羅列。政府不腐敗瞭,官員清廉自制瞭,老百姓就有好日子過——這應該是集權制度下老百姓最期待出現的局面瞭——而朱元璋比歷史上任何一位皇帝都做得盡力,他其實是當時老百姓心目中所敬仰的神啊。  總之,遍覽歷代史冊,從古至今,又有哪一位皇帝能像朱元璋這樣無私無畏、鐵血丹心呢?為瞭最廣大的沉默的老百姓的權利與幸福,而不惜於得罪龐大而強悍的腐敗集團和既得利益集團——朱元璋不偉大則又有誰偉大呢?

揭秘: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三讓天下的“傻皇帝”

  在中國歷史上有這麼一位“神人”:他本人是皇帝,他的父親、哥哥、兒子、侄子都是皇帝,而且他的生母也是皇帝;他還做過皇嗣(候補性質的皇位繼承人),又曾經被建議做皇太弟,而且還做過太上皇。有這些頭銜的史上絕對沒有第二個!這位“神人”就是唐朝皇帝睿宗李旦,唐高宗李治和武周聖神皇帝武則天的兒子,唐玄宗李隆基的老爹!史書中說睿宗李旦“謙恭孝友,好學,工草隸,尤愛文字訓詁之書”,可他並無特別的治國才能,兩次在位卻在施政方面作為有限,倒是他三讓皇位而得以善終的故事為後人所熱議。  唐睿宗李旦(662-716年),唐高宗李治的第八個兒子,即最小的一個兒子,也是武則天所生四個兒子中最年幼的一位,唐朝第五位皇帝(不算武則天。李旦於龍朔二年(662)六月一日己未出生於長安蓬萊宮含涼殿,當年十一月十八日即封殷王。後來他被封的親王爵位還有豫王、冀王、相王等。睿宗初名旭輪,後去旭字單名輪,永隆二年(681),又一次改封豫王時改名為旦。後來,他的名字在“輪”和“旦”之間又有幾次反復。有意思的是,後來的幾次改名,凡是改名為輪時,就是他背運的時候;在改名旦時,就是時來運轉的時候。   睿宗一生兩度登基即位。第一次是在嗣聖元年(684)春二月七日,即高宗皇帝死後的第二年,他以豫王李旦的身份取代瞭皇兄中宗,時年22歲,與高宗登基時的年齡一模一樣。不過由於是武則天操縱朝政,睿宗毫無實權。690年,武則天自己登皇帝位,於是廢除睿宗。他第二次登基已經是景雲元年(710)六月二十四日,也就是在中宗死後的當年,與其子李隆基(後任皇帝唐玄宗)一起鏟除瞭殺害唐中宗及韋後勢力,以相王的身份取代瞭中宗的兒子少帝,即溫王李重茂。兩次即位相距長達27年。在這27年中,唐王朝的中央政局波詭雲譎,令後人眼接不暇。712年,讓位於唐玄宗,自稱太上皇,716年病逝,享年55歲。晚年受其子李隆基的左右。睿宗一生,稱得上富有傳奇色彩,這不僅是由於他的兩次登基,更主要的是由於他的“三讓天下”。分別將皇位讓給他的母親武則天、哥哥唐中宗李顯、兒子唐玄宗李隆基,雖然讓位未必是出於心甘情願,但在極其險惡的封建政治環境中能如此不戀權勢,明哲保身,實屬不易!在那個宗室往往遭遇殺身之禍的多事之秋,睿宗每每能夠自保平安並得以善終,用《舊唐書·睿宗紀》的話說:“自則天初臨朝及革命之際,王室屢有變故,帝(睿宗)每恭儉退讓,竟免於禍。”這說明睿宗確有過人之處。相關閱讀推薦:兩度退位 揭秘唐睿宗李旦兩次退位的歷史之謎唐睿宗李旦簡介及一生經歷 李旦的兒子是誰唐睿宗李旦為何三讓天下? 唐睿宗是怎麼死的? 唐睿宗李旦簡介

揭秘:一個你不知道的楷模皇帝唐太宗的荒淫生活

  唐太宗李世民始終是皇帝中的楷模,重用賢才,廣施仁政,尤為著名的是善於納諫——這種“從諫如流”的品質,現代高官都不容易具備,何況“傢天下”的封建帝王。“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已成為千秋功業的代名詞。李世民,在史冊裡就是光輝燦爛的“正面形象”。“貞觀之治”的強大、繁盛,有口皆碑,有目共睹;可惜,但凡血肉之軀,都有難以逾越的局限性。晚年的李世民一點一點“變壞”瞭,肉眼凡胎的生物性暴露無疑。  一、堵上耳朵,踹開諍臣,拎著鞭子辦事兒  《新唐書》、《舊唐書》都記載瞭文德皇後長孫氏,曾怎樣拐彎抹角地哄騙盛怒之下的李世民。因為魏征多嘴多舌,處處制肘,皇帝感到不舒服,甚至在背地裡惱羞成怒,一邊罵街,一邊動瞭殺機。若非乖巧的文德皇後拽出“明君賢相”的“高帽兒”來拍馬屁,恐怕魏征早就做瞭刀下鬼瞭。由此看來,李世民並非心甘情願地“納諫”;骨子裡卻滿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貨色。常說“屁股決定意識”——有什麼地位,就是什麼脾氣。有多大權力,就有多大的獸性。皇帝主宰世間升沉,他們才不願意找幾個自以為是、指手畫腳的“幹爹”供著呢。  李世民身邊能夠直言的大臣不下三十多名,尤其是魏征,先後寫瞭十多萬字的意見書,涉及事務多達兩百多件。即便如此,仍不免熱臉貼上冷屁股,魏征明顯地覺察到,皇帝變瞭,“漸惡直言”。貞觀十二年三月,李世民親禦兩儀殿,魏征毫不客氣地說:“一二年來,不悅人諫,雖黽勉聽受,而意終不平,諒有難色。”   這些話,李世民根本就聽不進去,他變本加厲地以我為中心。他一意孤行,建飛山宮,剛開始就警告群臣:“若不為此,不便我身。”並且為自己狡辯道:“百姓無事則驕逸,勞役則易使。”翻譯過來,無非是說,老百姓都是賤骨頭,應該給老子當牛做馬。這簡直是強盜邏輯,明擺著,叫滿朝文武乖乖地閉嘴。  諫臣劉洎官拜門下省侍中。貞觀十九年,李世民懷疑劉洎背後褒貶自己,便抓瞭個“謀執朝衡”的罪名,逼劉洎自殺瞭。相關閱讀推薦:唐太宗李世民是如何一舉擊潰突厥帝國的?揭秘:唐太宗李世民如何用美人計逼父親李淵造反揭秘:唐太宗為瞭哪個女人當魏征面失聲痛哭?歷數唐太宗李世民的正一品四妃:李世民四妃是誰揭秘唐太宗李世民晚年荒唐生活:連弟妹都不放過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二、大興土木,窮奢極欲,自己都覺得過分  最耗費民脂民膏的無非兩件事:一,大型土木工程;二,連年戰爭。如果戰爭不可避免,傾舉國之力征討,也沒什麼不合適。但是,大興土木,隻為一人聲色犬馬,就屬於貪暴行為瞭。李世民恰恰樂此不疲。他親自抓基建,在長安、洛陽等地,營造規模宏大的宮殿。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四月,李世民嫌京城悶熱,便在臨潼驪山頂上修築瞭翠微宮。三個月之後,又指責宮室小氣,辱沒瞭大唐威儀,便重修瞭玉華宮。一句話,耗費白銀數以億計。位於東都的“洛陽宮”本是隋煬帝吃喝玩樂的地方,李世民遂接管過來,“營造不已,公私勞費,殆不能堪”,連同“飛山宮”在內的龐大建築群,豪華氣派,極盡奢靡。整座工程,都是黃金白銀乃至能工巧匠的生命堆起來的。  貞觀十六年(642年),唐太宗下詔,明令太子所用之物,其他部門不得限制。口子一開,鼎鐺玉石,暴殄天物的現象越來越嚴重,無上限消費,怎麼能不浪費呢?   這些討人嫌的爛事兒,連李世民自己都覺得過分。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即其臨終前一年,他親自為太子李治撰寫瞭《帝范》十二篇,其中明確寫道:“吾居位以來,不善多矣。錦繡珠玉不絕於前,宮室臺榭屢有興作,犬馬鷹隼無遠不致,行遊四方,供頓煩勞,此皆吾之深過也,勿以為是而法之。”顯然,皇帝是“揣著明白裝糊塗”,他本人可以倒行逆施,對兒子就要說實話瞭。他希望李治,不要效仿自己,做個賢明的君主,必須有節制、有約束。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三、貪戀酒色,搜羅美女,連弟妹都不放過  醇酒婦人溫柔鄉——這些人生庸常的快樂,是歷史偉人極少幸免的缺憾。李世民晚年,暴露出瞭形形色色的動物性,尤其對少女、美色貪得無厭。貞觀十年(636年)六月,年36歲的長孫皇後死瞭,李世民去瞭一根“賢內助”,他愈發表現出貪戀酒色的本性。他從來就沒有中斷過搜羅美人,充塞內庭。後來的武則天也是這個時期進宮,當時,小姑娘僅僅14歲,由於貌美乖巧,很快變成瞭“才人”——皇帝末流的小老婆。為滿足欲望,李世民連弟妹都不放過,弟弟齊王元吉死後,弟妹楊氏迅速成為李世民的枕邊人。廬江王被殺後,他的愛姬也被迫鉆進瞭皇帝的被窩兒……肆無忌憚的性生活,掏空瞭皇帝的身體,這加劇瞭他健康狀況的惡化。  李世民鬧得太出格兒瞭,遊獵巡幸,花天酒地,坊間民怨漸起。貞觀十五年,羽林軍嘩變,衛兵們“夜射行宮,矢及寢庭者五”,他們天真地希望李世民別再遊幸瞭。最終,這些衛兵獲“大逆罪”,處死。但是,也能從側面看到,這位著名的貞觀天子,已經墮落到瞭什麼地步。   四、幹涉史官,沽名釣譽,小老婆都瞧不起  唐朝是修史最活躍的時期,《南史》、《北史》、《隋書》,相繼完成。李世民太在乎生前身後名瞭,他不但關心“興替之鑒”,還幹涉史官的獨立性。按說,皇帝日常的雞零狗碎都有專人記述,以備將來編入國史。因為婆婆少,沒顧及,這些記錄一般較為客觀。皇帝後妃,誰也不好意思打聽記錄的細節和傾向性,歷來的傳統和潛規則也不允許皇權幹涉。李世民偏偏要打破常規,不但過問史官記述的內容,還暗示他們“秉筆直書”。這種此地無銀三百兩的做法,極為跌份兒。司馬光痛斥這件壞事,他認為,心虛的李世民強索起居註,給唐朝後來的皇帝開瞭個惡劣的先例。這種舉動,連小老婆武則天都撇嘴。  李世民晚年,最新於“延年之藥”。每個人都有長生不老的夢想,何況皇帝?可惜,他太虛弱瞭,病情不斷惡化。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孟春時節,終於不治身亡,享年52歲。在盛唐的鐘聲裡,一個時代悄然謝幕。  李世民28歲登基,在位23年,文治武功,千古罕有;可惜,晚年壞得太厲害,甚至到瞭荒淫的境地。當然,這隻是偉大人物“灰色的一面”,並不防礙李世民的賢明、德政,也不會抹殺他的歷史貢獻。人,就是這樣是是非非,一人多面。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揭秘那些你不知道的明朝皇帝虛心納諫的故事

  我們知道,中國史上最樂於納諫的皇帝是唐太宗李世民。自武德九年到貞觀十七年(公元626年到643年),魏征為鞏固唐王朝江山社稷,光明磊落,嫉惡如仇,犯顏直諫,前後向太宗諫奏二百多條,都為唐太宗采納,對唐王朝的鞏固和強盛起到瞭重要作用。魏征也受到唐太宗的器重。唐太宗納諫如流,貞觀業績,為後世傳為佳話。而在明朝,也有這麼一位難得的一代明君,在位期間,勤於政事,勵精圖治,驅除宮內奸臣,任用王恕、劉大夏等為人正直的賢臣,“恭仁儉樸,虛心納諫”,“更新庶政,言路大開”,使明朝再度中興盛世,他就是明朝第九位皇帝–孝宗朱祐樘。  明孝宗朱祐樘(1470年7月30日~1505年6月8日),憲宗朱見深第三子,生母孝穆紀太後。1487年~1505年在位。孝宗在位18年間,吏治清明,任賢使能,抑制官宦,勤於務政,倡導節約,與民休息,是明代歷史上少有的經濟繁榮、人民安居樂業的和平時期。他重用李東陽、謝遷、劉建等名臣,其三人內閣知名度僅次於朱棣時期的三楊內閣。執政期間,社會矛盾有所緩和,統治階級內部亦較穩定,外患平定,史稱“弘治中興”。明孝宗皇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比較偉大的皇帝!因為他不但是明朝的中興明君,采取種種措施減輕老百姓的徭役賦稅,把本已經衰敗的明朝再度復興起來,而且還是中國歷史唯一一個用實際行動實踐男女平等的皇帝,因為母親的悲慘遭遇讓他深感皇帝擁有三宮六院的危害,他一生隻娶瞭一個張皇後,不封貴妃、美人,過著平常百姓幾乎一樣的夫妻生活,作為一個擁有無上權力的皇帝,這真的是非同一般。下面就講講明孝宗虛心納諫二三事。 相關閱讀推薦:明朝後宮宮女的六大悲慘結局 凌遲殉葬無善終歷史上的今天6月24日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逝世從《金瓶梅》看飲食:明朝究竟有哪些美食? 明朝海瑞私生活揭秘 為何將五歲女兒幽閉致死?五千佳麗選一人:揭秘明朝選皇後要過哪七關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弘治元年(1488年)三月,都禦使馬文升上疏言時政十五事,其中一條是:“節約費用,以解救百姓生活之艱難困頓”,他說:“宮中所供應的物品,如果陛下能節儉一分,則百姓受益一分。”言語極為尖銳、深刻。孝宗對這個建議非常賞識,嘉獎瞭馬文升,並下令削減宮中開支。正統(1436~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年號)以來,皇帝每天隻有一個早朝,大臣們為時間所限,晉見言事,不過片時。因此吏部尚書汪恕建議,除早朝之外,孝宗最好每天再在便殿召見大臣,謀議政事,當面閱其奏章,下發指令,這樣可以使皇上加深對大臣們的瞭解,而且可以提高其處理政事的才能,使正確的意見得以貫徹執行。孝宗聽後覺得很有道理,遂開始增加“午朝”,每天在左順門接見大臣,傾聽他們對政事的見解,做出許多重大決策。  弘治九年(1496年)閏三月,少詹事王華在文華殿向孝宗講述《大學衍義》,趁機向他揭發太監李輔國與張皇後關系密切,招權納賄。此事被李輔國知道後,馬上報復,說王華有種種劣跡,應予驅逐。孝宗沒有聽信鬼話,反而哈哈大笑,傳令中官賜食王華,以示親近。 弘治十年(1497年)二月,孝宗在後苑遊玩的時間過長,傳講學士王鏊反復規勸,孝宗當時沒有接受,事後卻沒有怪罪,而是對誘導他玩樂的太監說:“講官指出這一缺點完全正確,是一片誠摯之心,完全是為我著急啊!”自此之後,孝宗不再到後苑遊獵尋歡。

趙武靈王兒子公子章為什麼沒當上皇帝?

  趙武靈王兒子,公元前320年,趙武靈王娶韓國宗親之女為夫人,韓女為趙武靈王生瞭公子章。公子章本來是太子。後來,韓夫人去世,趙武靈王在得到美女吳娃後,就把吳娃立為自己新的夫人。吳娃死前,要求趙武靈王立她的親生兒子何為太子。於是,趙武靈王廢掉公子章,而立何為太子。後來,又將王位禪讓給何,何即趙惠文王。  公子章比趙王何年長十歲,性格強悍,體魄健壯,大有趙武靈王之型,本來最為趙武靈王喜愛。趙武靈王二十一年攻伐中山時,不到十五歲的公子章就被委以統率中軍的重任,在趙武靈王的親自指揮下,取得瞭攻打中山的大勝利。此後,公子章多次隨從趙武靈王出征,屢立戰功,為國人所稱頌。  所以,公子章本來也是一個極其出色的太子,隻是由於趙武靈王對吳娃的愛,而廢掉瞭他。但趙武靈王後來覺得對公子章不公,非常愧疚。於是,他封公子章為安陽君,派田不禮相公子章。經常與公子章居住在一起,衣食住行均命人準備兩份,公子章的儀仗用度與趙王何的幾乎一樣。田不禮對趙武靈王的廢長立幼的做法很憤慨,慫恿公子章造反,讓他奪回本應屬於自己的王位。   趙惠文王四年,群臣前來朝拜,安陽君公子章也來朝拜。趙武靈王這時候自號為主父,他讓新王主持朝拜,自己從旁暗中觀察群臣和王室宗親的禮儀。看到他的長子趙章頹喪的樣子,反倒向北稱臣,屈身在弟弟面前,心裡很憐憫他,那時就想把趙國一分為二,讓趙章做代國之王,這個打算沒有決定就中止瞭。相關閱讀推薦:趙武靈王改革的主要內容:胡服騎射的由來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對後世服飾有哪些重要影響?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是什麼意思?趙武靈王趙雍怎麼死的?趙國君主趙武靈王簡介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公子章決定作亂。主父和惠文王到沙丘遊覽,分住兩處宮室。公子章就利用他的黨徒和田不禮作亂,詐傳主父命令召見惠文王。肥義首先進去,被殺死瞭。高信就與惠文王一起作戰。公子成和李兌從國都趕到,就調集四邑的軍隊前來抵禦這場變亂,殺死瞭公子章和田不禮,消滅瞭他們的黨徒,安定瞭王室。任命公子成為宰相,封號是安平君,任命李兌為司寇。  公子章被打敗的時候,逃到瞭主父那裡,主父開收留瞭他,公子成和李兌因而包圍瞭主父的宮室。公子章死後,公子成和李兌商量說:“由於趙章的緣故包圍瞭主父,即使撤兵,我們這些人也要滅族啊!”於是就繼續包圍主父宮室。命令宮中的人“最後出來的人滅族”,宮裡的人全出來瞭。主父想出宮但出不來,又得不到食物,隻好去掏雛雀充饑,三個多月以後餓死在沙丘宮。主父之死已確定無疑,這才向諸侯發出訃告。   趙武靈王因為寵愛幼子,又不忍長子,最終跟齊桓公一樣,落到個活活餓死的境地。這說明,當君王者,要有決斷,戎馬倥傯一身,最後卻因為有不忍之心,下場悲慘。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歷史上最偉大帝王排行榜:權威總結十大最傑出皇帝

  十大最傑出皇帝是誰?中國帝國時代歷經瞭兩千餘年,其中產生瞭三四百個皇帝,千古留名的帝王也不在少數,如果把他們做一個排名的話,你認為他們誰能夠進前十名呢?下面是一個歷史愛好者的排名,你也可以留言發表你的看法。個人以為,成吉思汗不能算的上是中國皇帝,還有清聖祖玄燁的排名有點兒低。判斷一個好皇帝的標準最重要的是他為國傢民族所做的貢獻以及給百姓所帶來的福祉。  第十名:千古仁君—-宋仁宗趙禎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自春秋戰國後,第二個比較開放和寬容的時期。其根源就在於太祖皇帝趙匡胤的洪量寬容。宋仁宗趙楨即位後,把這個傳統弘揚到最大。宋朝的法律規定不能在朝庭上鞭打大臣。不準對公卿辱罵。臣下除瞭謀反和叛逆外,不得殺戮。又專門建立瞭言官制度。從此宋朝成為中國歷史上自春秋戰國以來第二個學術自由的時期。宋朝皇帝對屬下的不同意見,或任之,或貶官,或免職,而從不殺戮,也從不迫害。宋朝不興文字獄,對讀書人比較寬容。因此造就瞭很多傑出的詩人詞人,寫出瞭流傳千古含沙射影的憤恨張狂之詩詞,有瞭宋詞之盛。  趙禎生於帝王世傢,12歲即位,23歲親政。宋仁宗統治時期,國傢安定太平,經濟繁榮,科學技術和文化得到瞭很大的發展。宋仁宗性情寬厚,不事奢華,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受到歷代史學傢,政治傢的稱贊。  有一次,時值初秋,官員獻上蛤蜊。仁宗問從哪裡弄來的,臣下答說從遠道運來。又問要多少錢,答說共28枚,每枚錢主幹。仁宗說:“我常常告誡你們要節省,現在吃幾枚蛤蜊就得花費兩萬八千錢,我吃不下!”他也就沒有吃。   一天,仁宗處理事務到深夜,又累又餓,很想吃碗羊肉熱湯,但他忍著饑餓沒有說出來,後來皇後知道瞭,就勸他:“陛下日夜操勞,千萬要保重身體,想吃羊肉湯,隨時吩咐禦廚就好瞭,怎能忍饑使陛下龍體受虧呢?”仁宗對皇後說:“宮中一時隨便索取,會讓外邊看成慣例,我昨夜如果吃瞭羊肉湯,禦廚就會夜夜宰殺,一年下來要數百隻,形成定例,日後宰殺之數不堪計算,隻因為我的一碗飲食,而創此惡例,且又傷生害物,我於心不忍,因此寧願忍一時之餓。”  能臣侍明主。宋朝有名的治世名臣幾乎都出現在宋仁宗時期。包拯在擔任監察禦史和諫官期間,屢屢犯顏直諫,情急之下唾沫時常飛濺到仁宗臉上,但仁宗一面用衣袖擦臉,一面還接受他的建議。  趙禎治國追求的是天下太平而不是大一統。有一次,使者報告說高麗的貢物越來越少瞭,要求出兵。仁宗說:這隻是國王的罪過。現在出兵,國王不一定會被殺,反而要殺死無數百姓。所以最終置之不理。  宋仁宗主張寬容、寬厚、寬松,甚至容得下“大逆不道”的言論。四川有個秀才屢試不中,便寫詩煽動造反,成都太守將他縛送京城,交給皇帝嚴加懲治。可是仁宗卻道:“這是老秀才自覺懷才不遇,急於要做官,寫首詩泄泄憤,怎能治罪呢,不如給他個機會,看一下他的表現吧。”於是就給瞭他個官做。  宋仁宗個人魅力的影響力在其在位之時就已跨越瞭國界。宋仁宗在位42年,周圍敵國在宋朝邊境的駐軍逐漸全部撤除。仁宗臨終前留下遺詔:喪禮必須從簡。駕崩的消息傳出後,舉國上下一片悲痛,就連乞丐也都焚燒紙錢大哭。焚燒紙錢的煙霧飄滿瞭整個都城,以至天日無光,偏遠地區的人們也帶孝帽哀悼。訃告送到周圍敵國,敵國百姓竟然自發沿街痛哭悼念,就連遼國皇帝也握著使者的手號啕大哭到:我們已經42年沒有兵戎相見瞭啊。  宋仁宗趙禎的仁德和氣量可謂一代明君聖主。雖然沒有實現大一統,但百姓生活在宋仁宗時期的宋朝,遠比生在中國乃至世界古代其他任何時期更幸福。宋仁宗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的品質給後世歷代帝王做出瞭表率,成為以後歷代明君推崇的榜樣。宋仁宗的治國模式至今仍是國內外經濟學傢和歷史學傢學習和研究的重點。仁政一直是傳統政治的最高理想,宋仁宗將國傢的文治藝術推向瞭古代社會的巔峰,造就瞭古代中國一世繁華,被譽為千古第一仁君。相關閱讀推薦:盤點中國古代歷史上殺皇帝記錄:誰一人殺三皇帝?讓乾隆皇帝愛恨交加的三個女人:揭秘清宮謎案盤點:中國歷史上十大最怪異另類的皇帝盤點歷史上中國十大好色皇帝:哪一個死得最慘!盤點十大最恢弘的帝王陵墓:明十三陵最為華麗分頁:1/10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第九名:絕代女皇—-聖神皇帝武則天  武則天出身於官宦之傢,天生麗質,聰穎過人。當時皇帝唐高宗多病,武則天用計謀廢當時皇後,自立為後,並開始參與朝政。唐高宗死後,武則天連廢中宗睿宗二帝,改國號周,自立為帝,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帝王。  武則天稱帝後,大開科舉,破格用人;獎勵農桑,發展經濟;知人善任,容人納諫,掌理朝政近半個世紀,社會穩定,經濟發展,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為中國古代史最大盛世的到來打下瞭堅實基礎。  第一個貢獻是打擊瞭保守的門閥貴族。  武則天被立為皇後以後,把反對她做皇後的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一個一個的都趕出瞭朝廷,貶逐到邊遠地區。這對於武則天來說,是殺雞儆猴,但這些關隴貴族和他們的依附者,在當時已經成為一種既得利益的保守力量。把他們趕出政治舞臺標志著關隴貴族從北周以來長達一個多世紀統治的終結,也為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創造瞭一個良好的條件。   第二是促進瞭經濟的發展。   雖然,早在貞觀年間就提出過“勸農桑”的政策,但是由於各種原因,未能很好的施行。因此,武則天在建言十二事中就建議“勸農桑,薄賦役”。在她掌權以後,又編撰瞭《兆人本業記》頒發到州縣,作為州縣官勸農的參考。她還註意地方吏治,加強對地主官吏的監察。對於土地兼並和逃亡的農民,也采取比較寬容的政策。因此,武則天統治時期,社會是相當安定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有瞭長足的發展,人口也由唐高宗初年的380萬戶進一步增加到615萬戶,平均每年增長9.1%。這在中古時代,是一個很高的增長率,也是反映武則天時期唐代經濟發展的客觀數據。  第三個貢獻是穩定瞭邊疆形勢。  武則天執政後,邊疆並不太平。西方西突厥攻占瞭安西四鎮,吐蕃也不斷在青海一帶對唐展開進攻。北邊一度臣服的東突厥和東北的契丹一直打到河北中部。武則天一方面組織反攻,恢復瞭安西四鎮,打退瞭突厥、契丹的進攻,同時在邊地設立軍鎮,常駐軍隊,並把高宗末年在青海屯田的做法推廣到現甘肅張掖、武威、內蒙古五原和新疆吉木薩爾一帶。以溫和的民族政策,接納多元文化的發展。對在屯田工作上做出瞭巨大貢獻的婁師德,武則天特致書嘉勉。書中特別指出,由於屯田,使得北方鎮兵的糧食“數年咸得支給”。  第四個貢獻是推動瞭文化的發展。  唐人沈既濟在談及科舉制度時說到:“太後頗涉文史,好雕蟲之藝。”“太後君臨天下二十餘年,當時公卿百辟,無不以文章達,因循日久,浸已成風”。沈既濟的這些話包含瞭豐富的內容。一是武則天重視科舉,大開志科。有一次策試制科舉人時,她親臨考場,主持考試。二是當時進士科和制科考試主要都是考策問,也就是申論。文章的好壞是錄取的主要標準。三是武則天用人不看門第,不問你是否是高級官吏的子孫,而是看你是否有政治才能,因此特別註意從科舉出身者中間選拔高級官吏。科舉出身做到高級官吏的越來越多,這就大大刺激瞭詩人參加科舉的積極性,更刺激瞭一般人讀書學習的熱情。這就是沈既濟所說的“浸已成風”。開元、天寶年間“父教其子,兄教其弟”,“五尺童子恥不言文墨焉”的社會風氣,就是從武則天時期開始的。正是文化的普及,推動瞭文化的全面發展,著名的詩人和文學傢崔融、李喬都是這個時期湧現出來的,雕塑、繪畫也達到瞭前所未有的水平。史稱武則天當政時期為“貞觀遺風”。分頁:2/10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第八名:明星帝王—-清聖祖康熙  清聖祖仁皇帝康熙,8歲繼位,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帝王。康熙自幼好學不倦,意志堅毅。他披上龍袍時還是個孩子,並且祖輩交給他的並不是一統江山。反清勢力和分裂割據的活動來自四面八方。這位少年皇帝,14歲親政,16歲就除掉瞭壓在頭上的輔政大臣,從此獨攬大權。20歲即迎戰以吳三桂為首的三藩叛亂,經過多年奮戰,平定三藩,統一蒙古,收復臺灣,北拒沙俄,維護瞭統一。  康熙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傢和軍事傢,他頭腦清醒,文武兼備,對自己講學習,對朝政講勤慎。能較好地處理民族之間的關系,促進瞭清朝初年社會經濟的發展,奠定瞭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傢的疆域。  康熙藝術形象的影響力超過其他任何帝王,是現在影視中的明星帝王。  康熙執政期間,撤除吳三桂等三藩勢力(1673年),統一臺灣(1684年),平定準噶爾汗噶爾丹叛亂(1688年-1697年),並抵抗瞭當時沙俄對我國東北地區的侵略,簽定瞭《尼佈楚條約》,劃定中國東北邊界。他在承德修建瞭避暑山莊,作為與北方遊牧民族交往的基地。 從社會經濟的角度考察,康熙采取瞭一系列有利於國計民生的政策:積極鼓勵墾荒,廢止圈地令,實施更名田;整修黃河、淮河、運河的水利工程。尤其是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決定“永不加賦”,取消新增人口的人頭稅,並最終演變成“攤丁入畝”制度。並大蠲賦稅。最終促進瞭農業經濟的發展,表現為耕地面積的迅速擴大與糧食產量的提高、經濟作物的廣泛種植,奠定瞭所謂“康乾盛世”的基礎。   康熙帝重視對漢族知識分子的優遇。他曾多次舉辦博學鴻儒科,創建瞭南書房制度,並親臨曲阜拜謁孔廟。康熙帝還組織編輯與出版瞭《康熙字典》、《古今圖書集成》、《歷象考成》、《數理精蘊》、《康熙永年歷法》、《康熙皇輿全覽圖》等圖書、歷法和地圖。 但是,在另外一方面,康熙也存在保守和落後的方面。他在統一臺灣後開放瞭海禁,但是由於擔心米谷出境而明令禁止南洋貿易。他崇尚儒學,尤其是朱熹理學。此外在康熙五十年(1711年)還發生過戴名世《南山集》文字獄事件。

安史之亂簡介 安史之亂是哪個皇帝在位發生的?

  安史之亂是唐玄宗、肅宗(756年-762年)時邊鎮守將安祿山(?-757年)、史思明(?-761年)掀起的反唐叛亂,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開元後期,由於安定繁榮的日子已久,唐玄宗逐漸喪失瞭以前那種勵精圖治的精神。改元天寶後,他縱情享樂,寵愛楊貴妃,信任宦官高力士,把朝政全交給宰相李林甫處理。李林甫對玄宗事事逢迎,私下卻利用職權,專橫獨斷。林甫死後,楊貴妃的堂兄楊國忠繼任宰相,更是排斥異己,貪污受賄,使政治日益敗壞。加上當時土地兼並劇烈,貧富懸殊嚴重,政治、經濟、社會漸呈衰敗之象。  原來玄宗因對外開拓,在邊境駐以重兵,設立十大兵鎮,以節度使為最高軍事長官。節度使領若幹州,權力很大,初時由中央派大臣充任,立功後往往入朝拜相。天寶以後,李林甫為瞭鞏固本身權位、堵塞邊帥入相的路徑,藉口文官不懂軍事,多用胡人擔任節度使。結果給胡人節度使安祿山起兵反唐的機會。   安祿山本是混血胡人,貌似忠誠,生性狡詐;由於得到玄宗和楊貴妃的歡心,身兼范陽、河東、平盧三鎮節使。安祿山見唐室政治腐敗,武備廢弛,便於公元755年,以討楊國忠為名,自范陽率兵南下,很快就攻占瞭洛陽,自稱大燕皇帝。第二年,唐軍在潼關潰敗,安祿山便長驅直入長安。唐玄宗匆忙南逃,走到馬嵬驛(今陜西興平),隨行的將士在憤怒中殺死瞭楊國忠,又逼使玄宗絞殺楊貴妃,才肯繼續起行,南下至四川。同時,太子李亨逃往靈武(在今寧夏境內),在郭子儀、李光弼等一班西北將領的支持下,即皇帝位,是為唐肅宗。  後來叛軍內部發生分裂,安祿山為兒子慶緒所殺。唐軍聯同回紇援兵乘機反攻,收復瞭長安和洛陽。不久安祿山部將史思明殺安慶緒,重新攻陷洛陽,也稱大燕皇帝,後又被兒子朝義殺害。於是唐朝再借回紇兵,收復洛陽,史朝義自殺,這場持續瞭八年的「安史之亂」才告結束。

為什麼是朱元璋當皇帝?朱元璋誅殺功臣之謎

  導讀: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又被稱之為乞丐皇帝,他從一個窮到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平民到南征北戰拼搏瞭近二十年一朝登上龍位的皇帝,這樣前後身份的懸殊想必歷史上並不多見,然而也許正是因為自己是謀反起傢,正是因為自己出身貧苦對失去權力有著異乎尋常的恐懼,朱元璋在打下江山後,選擇瞭對身邊那些當初共患難同生死的兄弟們下毒手。  對於朱元璋大肆誅殺功臣、卸磨殺驢的舉動,人們是很自然地要將他與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劉邦相提並論的,俗語言“漢傢待功臣薄”,朱明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可是,劉邦殺的功臣不過瞭瞭,再說株連也沒有如此之廣,而且劉邦殺的基本都屬於“異姓王”,並非他手下的功臣集團。  由此可見,我們不能將朱元璋的用心輕易地與劉邦做簡單的比較。在我看來,朱元璋之所以如此不遺餘力地誅戮功臣集團,起碼有這樣幾點考慮:  首先,一般來說,功臣集團是打天下的班子,他們的能力且不說,隻說他們所掌握到的人脈關系、政治軍事資源,實際權威等等,這都是讓一個君主不能放心的;他們有隨時綁架皇權的能力,這就要嚴重地威脅到皇權的穩固。  這裡也引申出一個問題來,就是中國與其他國傢政權的生成有個很大的不同的地方,這就是“槍桿子裡面出政權”——打江山的,就必定要坐江山,就要實行專政(而按照西方人的理解,專制本是沒有多少合法性的)——為瞭防止被人再拿槍桿子推翻,當政的君主就應該竭力鞏固自己的統治,消除那些潛在的危險。   第二,我們需要註意,所謂的功臣集團都有一個最為普遍的心理,就是他們自認江山是自己打下來的,當然自己就要坐江山,起碼要保有一定的政治經濟特權。洪武年間本是國傢草創時期,新興的文官集團才剛剛孕育出來,他們對於功臣集團的制衡力量還很有限(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慢慢提高),這樣一來功臣集團的強大存在就危及到瞭君主的中央集權。  不過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宋太祖傳“長君”宋太宗,對於宋初政治的穩定確實是大有裨益的,且好文的太宗為北宋文官政治的成熟也提供瞭時間與便利條件。就像柏楊老先生所發現的那個歷史規律:歷來中國的王朝,都會在二、三代君主時期出現一次大的震蕩,挺得過去這次危機則王朝以後便順風順水,反之就速亡。北宋初期政權的相對平穩,應該就與傳長君有莫大關系吧。  第三,功臣集團容易形成為特權階層(“壓力集團”),以至對於國傢的政治、經濟諸方面產生巨大的影響力,幹預政治、經濟資源的再分配,這也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現實。  像光武帝劉秀由於一意保全功臣,結果東漢就成為瞭一個相當貴族化的朝代,皇權被綁架成為傢常便飯,地方分裂傾向也相當嚴重,乃至其滅亡後仍舊尾大不掉(唐初也是如此,隻是到瞭手段嚴厲的武則天當政時才有所改觀)。朱元璋惟恐功臣集團將來尾大難制,所以才出此下策,這實際上可以看做是他打擊豪富的一種延伸。

滑鐵盧戰役簡介 法蘭西皇帝拿破侖的一生遺憾

  滑鐵盧戰役簡介:1814年,歐洲反法聯軍攻陷巴黎,拿破侖被迫宣佈退位,被流放於厄爾巴島。1815年3月1日,拿破侖率領1000餘名士兵偷渡回國,沿途守軍紛紛重新聚集在他的鷹徽旗下。3月20日,拿破侖凱旋巴黎,重登皇位(史稱百日王朝)。在維也納開會的同盟國一派嘩然,他們立即放棄瞭彼此間的爭吵,再次聯合起來,並宣佈拿破侖為“世界和平的擾亂者和人類公敵”,將不受法律保護。3月25日,英、俄、普、奧、意、荷、比等國組成瞭第七次反法同盟,決心徹底打垮這個科西嘉怪物。  同盟國擬定瞭分五路大軍進攻法國的計劃:英荷聯軍9.3萬人,由英國元帥威靈頓公爵指揮,部署在比利時的佈魯塞爾至蒙斯一線;普軍11.7萬人,由佈呂歇爾指揮,部署在比利時的沙勒羅瓦以南,包括那慕爾、列日至萊茵河一線;奧軍20.1萬人,由施瓦岑貝格指揮,集中在萊茵河上遊;俄軍15萬人,由巴克萊指揮,集中在萊茵河中遊;奧意聯軍7.5萬人,由弗裡蒙特指揮,集中在意大利北部的法意邊境上。另外,聯軍還組織瞭30萬的後備隊。總兵力達百萬之眾。其進軍路線是:威靈頓、佈呂歇爾和施瓦岑貝格率英、普、奧三路大軍直撲巴黎,巴克萊率俄軍作為第二梯隊,隨時前往增援;弗裡蒙特的奧意聯軍搗向裡昂,待破裡昂後,亦折向巴黎。同盟國約定在6月27日至7月1日之間同時越過法境。  拿破侖復位後,抓緊一切時間致力於重建帝國政權和大軍。他多次聲明,重建的帝國與過去的不一樣,它的主要任務是保證法國人民的和平與自由,法國再也不謀求對歐洲的任何統治權,但堅決反對外國對法國的任何形式的幹涉。他向同盟國搖晃橄欖枝,聲稱願意承認《巴黎和約》限定的法國疆界,請求各國罷兵,但遭同盟國拒絕。拿破侖深知戰爭已不可避免,於是積極備戰,準備迎接戰鬥。他沒有普遍征兵,隻是號召現役和退役的軍人全部歸隊,把波旁王朝遣散的軍官召回來,並號召人民志願從軍。拿破侖最為缺乏的還是有能力的指揮官,包括麥克唐納、奧熱羅、烏迪諾和聖西爾在內的9位元帥拒絕為他效勞,貝爾蒂埃和繆拉早已離心背叛,達武任陸軍大臣留守巴黎,能跟隨拿破侖上戰場的隻有蘇爾特、內伊、莫蒂埃、格魯希等。嚴重的問題是武器、馬匹和彈藥都不足。拿破侖進入巴黎的第二天,就下令立即生產步槍15萬支,同時還向國外購買武器。   拿破侖異乎尋常的充沛精力和他高效能的組織天才使其在短短的日子裡組織起一支帝國大軍。至1815年5月底,他所征集的正規部隊已達到瞭28.4萬人,組建瞭4個新軍團,即北方軍團、莫斯裡軍團、萊茵軍團和阿爾卑斯軍團。其中北方軍團為主力軍團,由拿破侖親自指揮,總計有12.45萬人,下轄5個步兵軍(第1、2、3、4、6軍)、4個騎兵師和近衛軍。蘇爾特元帥任北方軍團參謀長,然而這卻是一項很不幸的選擇。蘇爾特雖是一位相當優秀的指揮官,在奧斯特裡茨戰役中曾有著卓越的貢獻,但他的個性卻是疏懶而無條理,並曾兩次敗在威靈頓手下。作為一個參謀長,他與謹慎精細的貝爾蒂埃比起來不免相形見絀。拿破侖的確缺乏高級軍官,若起用達武也許更合適些,但他覺巴黎太重要瞭,把首都交給達武才能使他放心。  拿破侖考慮到法軍兵力不足,不能重蹈1814年的覆轍,被迫打一場防禦戰,作困獸之鬥。他決定先發制人,以快制敵,首先擊破最近的兩個敵手威靈頓和佈呂歇爾,然後騰出手來對付俄奧兩軍。拿破侖的戰略計劃是:擬於6月初將北方軍團集中於比利時邊境正南的桑佈爾河與默茲河之間的地區,然後於6月15日在沙勒羅瓦渡過桑佈爾河,揮戈向右,粉碎佈呂歇爾軍團,將其逐回萊茵河,次日再回師向左,摧毀威靈頓所部,將威靈頓從佈魯塞爾攆回奧斯坦德,在兩支聯軍之間打進一個楔子將其分割開來,然後於6月17日占領佈魯塞爾。為瞭隱蔽自己的意圖,達到迷惑或麻痹敵人的目的,拿破侖指示達武在巴黎周圍建築要塞地帶,他自己也盡量拖延離開巴黎的時間,以給敵人造成他準備在巴黎附近打一場防禦戰的錯覺。

李淵為什麼造反?李淵是如何太原起兵當皇帝的

  李淵什麼時候造反的?李淵晉陽起兵的時候,竇夫人已經去世多年,但是她種下的火種定時燃燒起來。她雖然沒有親手完成報仇願望,但是她的夫君和兒子們共同完成瞭推翻隋朝的任務,那不就是她的心願嗎?  公元617年,是隋煬帝大業十三年。這是一個多事之秋,天下紛亂,暴動四起。隋煬帝躲在揚州,不敢回關中。農民造反瞭,這容易理解,國傢的政策都是他們買單,現在他們再也承受不起瞭。下級軍官也造反瞭,要不是個人有犯法的問題,要麼就是有野心。野心傢就如同野草,實在太容易滋長。然而,讓隋煬帝最想不到的是,自己的表兄李淵也會加入造反大合唱。  李淵的父親李昞,母親獨孤氏。隋煬帝的父親楊堅,母親獨孤氏。兩個獨孤氏是親姐倆,她們都是獨孤信的女兒。但是,李淵早年很不幸,父親母親很早就離開瞭人世,七歲的時候李淵已經成為孤兒。這個時候,他的姨姨獨孤皇後,時常替去世的姐妹完成母親的職責,關心李淵的成長,甚至把他接到宮中取住。李淵比隋煬帝大三歲,但是表兄弟兩人的地位卻是不可同日而語。天下都是楊傢的,李淵多少應該有一點寄人籬下的感覺吧。  不知道這兩位皇帝早年一起遊戲的時候,是不是李淵總受欺負。反正,後來隋煬帝即位以後,並沒有給自己的表兄多少好處。反倒是,如果李淵有什麼寶貝,隋煬帝就是很想奪到手。有那麼幾年,李淵的官職總是不能升遷,也不知道哪裡出瞭問題。他夫人竇氏就提醒他說,你手裡那麼好的一匹寶馬,天下人都知道,你卻舍不得貢獻給皇上,皇上能高興嗎?大約過瞭好幾年,李淵才把這個事情想明白,特意搜集寶馬良駒進奉給隋煬帝,果然他的職務也得到瞭提升。   有一次,李淵因病沒有參與朝會,隋煬帝就問,有人回答病瞭。沒有想到,皇帝竟然說:病瞭?會不會死啊。這口氣,分明就是盼望李淵死去。李淵聽說以後,內心的鬱悶可想而知。  隋煬帝對待自己的表兄向來缺少尊重,很習慣嘲弄表兄。李淵有一副慈祥的面孔,或許是皮下脂肪缺乏,面皮松軟,胡須不多。有一次朝會的時候,隋煬帝竟然當眾稱李淵為“阿婆面”,李淵心情沉悶,認為皇帝如此輕蔑自己,很可能自己和孩子們都會遭遇危險。好在竇氏夫人會安慰,不然李淵一定會鬱悶很久。  但是,李淵的晉陽起兵,能夠說是因為早年與隋煬帝的關系嗎?因為長期受到隋煬帝的壓制,內心充滿仇恨,現在天下大亂終於有瞭報仇的機會,於是在太原起兵造反?心理學習慣如此分析,然而政治鬥爭如果全都歸因於個人心理,就不免有片面之嫌。受到皇帝的壓迫,在帝國體制內,完全可以看作是正常狀況,有此心理情結的決不會是李淵這樣的個別人。

金屋藏嬌說的是哪位皇帝,金屋藏嬌的主人公是誰?

  金屋藏嬌成語,出自《漢武故事》,小說講述漢武帝幼時說如果能娶到表姐陳阿嬌做妻子,會造一個金屋子給她住。後指納妾。  典故  “金屋藏嬌”典故來源於志怪小說《漢武故事》,其核心人物有兩個:一個是幼年的膠東王劉彘(即漢武帝劉徹,漢武故事稱其幼名彘),另一個是館陶公主的女兒陳氏阿嬌。漢武帝劉徹在中國歷史上是赫赫有名;“嬌”就是指陳氏,漢武帝劉徹的第一任皇後,後因驕橫、無子與巫蠱被廢黜。  “金屋藏嬌”這個成語並沒有出現在漢至魏晉的典籍之中。在這段時間內“金屋藏嬌”還未結構為固定的成語。而南北朝至隋唐五代的文學作品中隻見“金屋貯嬌”。  值得註意的是,劉徹幼名彘的說法和陳皇後小名阿嬌的說法皆來自小說《漢武故事》,因為金屋藏嬌的故事流傳甚廣,所以被很多人當成真實的歷史。  陳氏的父親是堂邑侯陳午,母親是漢景帝劉啟唯一的同母姐姐館陶長公主劉嫖,陳氏正史並未留名,《漢武故事》稱其小名為阿嬌,此名可能是化陳蹻(陳午和館陶公主的第二個兒子)之名而來,因“金屋藏嬌”的典故流傳太廣,後世習慣以“陳阿嬌”稱呼陳後,有人稱陳後大名為“陳嬌”,其實是穿越小說中,附身陳阿嬌的女主本名。   典故背景  聯姻  劉徹是漢景帝當時的寵妃王夫人王娡所出,排行第十。景帝有十三個兒子,曾經的寵妃栗姬為景帝生育瞭皇長子——劉榮。由於沒有嫡子,公元前153年,景帝遵照‘立長’的傳統立自己已經成年的庶長子劉榮為太子,同時立聰明伶俐的小劉徹為膠東王,時年劉徹四歲。  公元前153年,被立為太子的劉榮尚未婚配,館陶希望自己的女兒能成為皇後,就想把女兒許給太子劉榮。不料劉榮生母栗姬因厭惡館陶屢次給景帝進獻美女而拒絕這樁婚事。館陶十分惱火。於是,又看上瞭“夢日入懷”而生的膠東王劉徹,劉徹的生母王娡同意瞭這樁婚事。  《漢武故事》以此史實為基礎,講述瞭一個青梅竹馬的美好童話:館陶長公主抱著小劉彘問:“彘兒長大瞭要討媳婦嗎?”小劉彘說:“要啊。”長公主於是指著左右侍女百餘人問劉徹想要哪個,小劉彘都說不要。最後長公主指著自己的女兒陳阿嬌問:“那阿嬌好不好呢?”小劉彘就笑著回答說:“好啊!如果能娶阿嬌做妻子,我就造一個金屋子給她住。”長公主非常高興,於是數次請求景帝,終於定下瞭這門親事。

斷袖之癖典故講的哪位皇帝?斷袖之癖的由來

  導讀:哀帝對董賢的愛之深,可用一個例子來說:據說,一天哀帝早晨醒來,見董賢還睡著,哀帝欲將衣袖掣回,卻又不忍驚動董賢。可是衣袖被董賢的身體壓住,不能取出。但要仍然睡下,自己又有事,不能待他醒來,一時性急,哀帝竟從床頭拔出佩刀,將衣袖割斷,然後悄悄出去。所以後人把寵愛男色,稱作“斷袖癖”。當時宮女都加以效仿而割斷一隻衣袖。待董賢醒來,見身下壓著哀帝的斷袖,也感到哀帝的深情,從此越發柔媚,須臾不離帝側。後人將同性戀稱為“斷袖之癖”,便是源出於此。原指男子的同性戀行為。現男女不限。  典故  漢哀帝劉欣的皇後傅氏,是孔鄉侯傅宴之女,哀帝祖母傅太後的侄女,傅太後作主,將自己的侄女嫁給瞭自己的孫子。  公元前7年,成帝病死,劉欣即位,是為漢哀帝,傅氏被封為皇後。可是誰想到漢哀帝專寵男寵達到瞭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地步。宮中有一個舍人名叫董賢,生得和女孩一模一樣,柔弱嬌俏,極會獻媚。哀帝拜董賢為黃門郎,陪侍左右,出入同輦,共枕而眠,恩恩愛愛真如夫妻一般,根本不理睬傅皇後和後宮佳麗。  有一天,漢哀帝醒來後要去上早朝,發現袖子枕在董賢身下,哀帝不忍驚醒董賢,便揮劍將衣袖斬斷。從此“斷袖之癖”就成瞭同性戀的別稱。   董賢一路高升,很快就當上瞭大司馬,其父也被封官,漢哀帝賞賜他的錢財不計其數。傅皇後卻一個人形孤影單。  公元前1年,年僅二十六歲的哀帝病逝。哀帝無子,元帝孫劉(彳刊)即位。  太皇太後重新起用王莽為大司馬領尚書事。董賢知大勢已去,與妻自殺。傅皇後被廢為庶人,因為不堪恥辱而自殺身亡。  董賢簡介  董賢,字聖卿,雲陽人也。父恭,為禦史,任賢為太子舍人。哀帝立,賢隨太子官為郎。二歲餘,賢傳漏在殿下,為人美麗自喜,哀帝望見,說其儀貌,識而問之,曰:“是舍人董賢邪?”因引上與語,拜為黃門郎,由是始幸。問及其父為雲中侯,即日征為霸陵令,遷光祿大夫。賢寵愛日甚,為駙馬都尉侍中,出則參乘,入禦左右,旬月間賞賜累巨萬,貴震朝廷。常與上臥起。嘗晝寢,偏藉上袖,上欲起,賢未覺,不欲動賢,乃斷袖而起。其恩愛至此。賢亦性柔和便辟,善為媚以自固。每賜洗沐,不肯出,常留中視醫藥。上以賢難歸,詔令賢妻得通引籍殿中,止賢廬,若吏妻子居官寺舍。又召賢女弟以為昭儀,位次皇後,更名其舍為椒風,以配椒房雲。昭儀及賢與妻旦夕上下,並侍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