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習俗

關於春節的來歷和習俗

 一、春節的來歷:  春節,是農歷的歲首,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日。是中華文明最集中的表現。自西漢以來,春節的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瞭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鬱的民族特色。2006年5月20日,“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傢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春節的來歷有一種傳說,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瞭個乞討的老人。鄉親們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隻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瞭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傢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傢,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瞭一聲。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瞭。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傢門大開,隻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瞭。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裡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瞭乞討老人的許諾。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裡傳開瞭,人們都知道瞭驅趕“年”獸的辦法。(客傢人的傳說)從此每年除夕,傢傢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瞭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二、春節的習俗  1、臘月二十三 祭灶  我國春節,一般是從祭灶揭開序幕的。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傢傢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  2、臘月二十四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佈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傢傢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幹幹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3、臘月二十五

春節都有哪些習俗

  2015春節到瞭,傳統春節的習俗都有哪些呢?你對春節的習俗又瞭解多少呢?下面本文就為大傢盤點介紹一下春節都有哪些習俗。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佈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傢傢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幹幹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

有習俗的經典名言

●習俗先於一切法律,自然勝過一切藝術(丹尼爾) ●習俗是另一種天性(蓋侖) ●習俗是聰明人的瘟疫,傻瓜的偶像(英國) ●習俗是愛情的天敵(佈爾沃·利頓) ●世界各地的根學蒂固的習俗,都是人類進步的障礙(穆勒) ●人性所厭惡的,習俗卻偏將它們展現在人們的面前(洛克)

皇帝洞房不為人知的私密習俗:皇後如何伺候皇上?

  中國帝王大婚的私秘生火:古代皇後在洞房之夜是怎麼伺候皇上的?  1、皇後與皇帝結婚時也要進“洞房”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歌管樓臺聲細細,秋千院落夜沉沉。”這是北宋著名詩人蘇軾一首膾炙人口的七絕。“春宵一刻值千金”,對於普天之下尋常的黎民百姓是如此,而對於那些“一朝選入君王側”皇後嬪妃也概莫能外。尤其是那些入選為正宮的皇後,更是十分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大婚時刻的洞房花燭之夜。  一個美麗的女人進入皇帝的後宮而成為母儀天下的皇後,與民間百姓結婚在程序上大體相同,一般也要遵守《禮記》中約定的“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告期、親迎。不同的是,皇傢的大婚儀式更為隆重和講究。被選為皇後的女方,也能接到皇帝派人送來彩禮,但皇帝絕不會親自去迎親,而是讓皇後的娘傢人隆重地送上門。皇帝即便想多結幾次,也是不是那麼隨便的,要花大價錢的。  皇後與皇帝結婚時也要進“洞房”,但與民間洞房的習俗不一樣,皇後與皇帝結婚的洞房並不在皇帝自己原來的寢宮內,也沒有固定的洞房,一般都把舉行儀式的地方當作大婚之夜的洞房。   明清兩朝皇帝結婚一般在坤寧宮舉行。坤寧宮是皇宮中後三宮的第三宮,在明朝是皇後的寢宮,清朝時將東面兩間設為皇帝大婚時的洞房,西面五間則改為祭祀薩滿教的神堂。清朝皇帝大婚迎娶皇後的禮儀相當隆重,也極為講究。新皇後要從大清門被抬進來,經天安門、午門,直至後宮。而一般妃嬪進宮,隻能走紫禁城後門神武門。  晚清貴為天後的慈禧太後,也未能從走大清門,這成瞭她心頭一生的痛。慈禧當初僅是嬪妃,1851年以秀女被選入宮,號懿朱紫,因得咸豐天子寵幸,1854年進封為懿嬪。固然母以子貴,親兒子載淳後來做瞭天子,但也改不變瞭她與咸豐的婚史。所以,後來,兒媳婦阿魯特氏,也就是同治的皇後,一句話–“奴才是從大清門抬進來的”,惹惱瞭慈禧太後。同治死後不久,慈禧便逼她自殺殉葬。  皇後與皇帝的洞房比尋常百姓傢的要高檔豪華多瞭,但也不能免貼紅雙喜、喜慶對聯的習俗。洞房的主題也是大紅色,形成紅光映輝,喜氣盈盈的氣氛。床前會掛“百子帳”,鋪上會放“百子被”,就是繡瞭一百個神態各異小孩子的帳子和被子;床頭懸掛大紅緞繡龍鳳雙喜的床幔,帝王之傢也希望“多子多福”。隋唐時,皇宮大內的洞房不僅要鋪設地毯,而且要設置多重屏障,龍鳳大喜床的四周有佈幔,可見,當時皇宮洞房的私密性很好。皇後與皇帝的大婚自然沒有鬧洞房的規矩,但禮節是少不瞭的。  2、那皇後與皇帝入洞房後,首先要做什麼?相關閱讀推薦:差點被廢帝!史上一夜連進九次洞房的風流皇帝!揭秘:三國史上曹操在洞房夜搶走瞭誰傢的新娘?揭秘:光緒皇帝洞房夜為何撲在表姐隆裕懷裡哭揭秘中國歷史上最典型人妖 洞房時才被識破!光緒皇帝洞房夜痛哭究竟為瞭誰? 光緒選後經過分頁:1/11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而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所謂的“合巹禮”,即民間所謂的“喝交杯酒”。行合巹禮後,下面該上床瞭。但是皇帝當新郎官,那床可不能隨隨便便就上的,要分先後順序的。唐朝皇帝納皇後入洞房是這樣上床的:尚儀北面跪,奏稱:“禮畢,興。”帝、後俱興。尚宮引皇帝入東房,釋冕服,禦常服;尚宮引皇後入幄,脫服。尚宮引皇帝入。尚食徹饌,設於東房,如初。皇後從者馂皇帝之饌,皇帝侍者馂皇後之饌。  而在清朝,皇後入洞房不久,皇帝亦身穿龍袍吉服,由近支親王從乾清宮伴送至坤寧宮。揭去皇後頭上蓋巾後,皇帝與皇後同坐龍鳳喜床上,內務府女官在床上放置銅盆,以圓盒盛“子孫餑餑”恭獻。這“子孫餑餑”是一種面食,就是一種特制的小水餃。然後設坐褥和宴桌,公主、女官恭請帝、後相對而坐,由福晉四人恭侍合巹宴。合巹宴上,帝、後對飲交杯酒。這時殿外窗前,有結發侍衛夫婦用滿語唱《交祝歌》。合巹禮成,然後坐帳。晚上,內務府女官、福晉等侍候帝、後吃長壽面。面吃完瞭,皇後按規矩先脫光衣服上床,然後皇帝再脫衣上床,這樣皇後與皇帝才能開始享受男女的魚水之歡。  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久早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此乃人生四大樂事也。但對皇後而言,大婚往往是一種政治婚姻,有時很痛苦,也很無奈,難以體會到洞房花燭之夜的魚水之歡。   天子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妃”,意思是老婆多多,後宮可供性交的美女多多。但是,固然天子有這麼多女人,一般一生也隻能結一次婚,此即所謂“大婚”。不過,也有例外,假如天子離婚瞭,把應該成為皇後的老婆給廢黜瞭,有可能再結一次婚。如清順治天子,由於原配博爾濟吉特氏“與朕志意不和”,降之為靜妃後,他又與另一個女人結瞭婚,這後一女人便是孝惠皇後。天子身邊的嬪妃再多,也是享受不到結婚排場的。如順治天子,固然他敢把原配給廢黜瞭,但對寵愛無比的董鄂妃,也隻能靜靜地“迎接”進宮,而不是“迎娶”,連冊封都不敢逾制,冊封時“不設鹵簿,不奏樂,王、貝勒、貝子、公等,不次朝賀禮”。所以,做天子的女人,除瞭皇後外,其他都是二奶、三奶的份。  天子找老婆與民間在程序上並沒有兩樣,一般也要遵守《禮記》中約定的“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告期、親迎。不同的是,儀式更為隆重和講究。為瞭娶媳婦,天子也要給老丈人傢送彩禮,但不是親身去,而是派適合的臣子去,也不會親身去上面迎娶,是老婆外傢人送上門的。  這彩禮對天子的老丈人來說,是一份真正的厚禮。如在漢代,僅黃金要送萬斤以上。東漢桓帝劉志娶權臣梁冀的閨女時,照著孝惠天子納後的例子辦,“聘黃金二萬斤,納采鴈璧乘馬束帛,一如舊典”,禮金翻瞭一倍。實際上,在完成“六禮”的每一個過程中,天子傢都要送彩禮。天子即便想多結幾次,也是不是那麼隨便的,要花大價錢的。分頁:2/11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3、洞房內金玉珍寶,富麗堂皇  在清朝,洞房一般設在坤寧宮的東暖閣,墻壁都是用紅漆及銀殊桐油髹飾的。洞房門前吊著一盞雙喜字大宮燈,鎏金色的大紅門上有粘金瀝粉的雙喜字,門的上方為一草書的大“壽”字,門旁墻上一長幅對聯直落地面。從坤寧宮正門進入東暖閣的門口,以及洞房外東側過道裡各豎立一座大紅鑲金色木影壁,乃取帝後合巹和“開門見喜”之意。  洞房內金玉珍寶,富麗堂皇。東暖閣為敞兩間,東面靠北墻為天子寶座,右手邊有象征“吉祥如意”的玉如意一柄。前簷通連大炕一座,炕兩邊為紫檀雕龍鳳,炕幾上有瓷瓶、寶器等陳設,炕前左邊長幾上陳設一對雙喜桌燈。東暖閣內西北角安放龍鳳喜床,喜床上鋪著厚厚實實的紅緞龍鳳雙喜字大炕褥,床上用品有明黃緞和朱紅彩緞的喜被、喜枕,其圖案優美,繡工精細,富貴無比。床裡墻上掛有一幅喜慶對聯,正中是一幅牡丹花卉圖,靠墻放著一對百寶如意櫃。現在故宮開放瞭,有機會大傢可以去看看這間天子的洞房。  據《新唐書·禮樂志八》(卷18)“天子納皇後”條的記載,唐帝、後的大婚相當復雜,入洞房後先要祭拜神靈,向天、地、祖宗表達敬意。實際上,這種祭拜活動在進洞房前就開始祭瞭,要入同牢席,婚後數天也都要進行不同性質的祭拜活動。在新房東房間的西窗下設有餐桌,桌前列有像征夫妻同席宴餐的豆、籩、簋、籃、俎,這意思與民間“以後吃一鍋飯”是一個意思。進入洞房後的行祭拜活動在行合巹(音jǐn)禮前進行。這每祭一次,新人便要一起吃一次飯,這樣真的到瞭上床前肚子也飽瞭,不至於餓著肚子瞭。由於飲瞭點酒,還可以把雙方的情趣調節到位,也算是上床前的一種調情手段。   從上面所記中可以看出,喝瞭交杯後,天子被侍寢的宮人帶到房間,脫下冕服,換上便衣;皇後先被宮人引入帳內,宮人先將她的禮服脫瞭,這才把著便衣的天子引入內,與皇後睡到一張床上,共度花燭良宵。  在清朝,天子大婚入洞房上床前講究更多。清皇是滿族,信仰薩滿教,但祭拜神靈也是少不瞭的,如還要跨火盆什麼的。上床前要到洞房西旁的神堂祭拜神靈。祭奠儀式,由一名薩滿老婆子主持。  皇後入洞房不久,天子亦身穿龍袍吉服,由近支親王從乾清宮伴送至坤寧宮。揭去皇後頭上蓋巾後,天子與皇後同坐龍鳳喜床上,內務府女官在床上放置銅盆,以圓盒盛“子孫餑餑”恭獻。這“子孫餑餑”是一種面食,就是一種特制的小水餃。  又設坐褥和宴桌,公主、女官恭請帝、後相對而坐,由福晉四人恭侍合巹宴。合巹宴上,帝、後對飲交杯酒。這時殿外窗前,有結發侍衛夫婦用滿語唱《交祝歌》。合巹禮成,然後坐帳。晚上,內務府女官、福晉等侍候帝、後吃長壽面。面吃完瞭,下面的事情就不用說瞭,享受男女魚水之光樂瞭。分頁:3/11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4、皇帝結婚前的教育   有的人會問,民間新郎新娘進洞房有“壓箱底”看,天子入洞房要不要學點性知識啊,或是由太監在旁邊進行性生活指導?這就多慮瞭。過去天子一般在16歲時進行大婚,而在此之前,一般在14歲時,甚至更早的時候便進行“性教育”瞭,由成年的富有經驗的宮女給小天子或是太子當性實習老師。後宮中的司儀、司門、司寢、司帳四種稱謂的宮女,就是天子的性實習老師,專供其臨禦,當然,這些“老師”都是有工資的,每月拿俸祿,一般宮女是輪不上這樣“好事”的。  中國歷史上的最愚天子晉惠帝司馬衷,結婚也最早瞭,13歲時便舉行大婚。其父晉武帝司馬炎知子性愚,派後宮秀士謝玖給他性進行啟蒙。謝指導到位,竟然司馬衷一炮打響,把謝玖弄懷孕瞭,司馬衷本人還蒙在鼓裡呢。連蠢天子婚前性教育都如此成功,智力發育正常的天子根本就不用教,別愁洞房內不懂瞭。  不過,需要說明的是,不少天子都是結過婚才當天子的,便辦不瞭大婚。如清皇共有10人,但隻有順治、康熙、同治、光緒四位天子在位時舉辦過大婚。

歷史上竟然有吃美女的恐怖習俗! 揭秘恐怖吃人事件

  歷史上有沒有人吃人的時代?很多朝代都有,但凡天災人禍,難民如潮的時候,都會有這種情況。接下來一起來看看歷史上有多少美女是被人吃掉的?  歷史上有多少美女是被人食用的?根據歷史上吃人的例子統計,吃美女的辦法有許多種。有的是把美女放在一隻大缸裡,外面用火煨烤,直到把美女烤熟;有的是把美女放在一個鐵架子上,下面用火烤,像烤羊肉串似的;有的是把美女的手腳捆綁起來,用開水澆在身上,然後用竹掃帚刷掉美女身體外層的苦皮,再割下肌肉烹炒而食;有的是把活美女裝在大佈袋裡,放進大鍋裡煮;有的是把美女砍成若幹塊,用鹽醃上,隨吃隨取;有的是隻截取美女的兩條腿,或者隻割下美女的兩隻乳房,其馀的部分扔掉。  歷史上吃人的人還把人肉的味道分出瞭三六九等。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金兵南侵,戰亂四起,官兵和百姓都無糧可食,於是就把死人全部用鹽醃起來,曬成肉乾,以供食用。登州人范溫組織義軍抗金,兵敗後乘船渡海到臨安,隊伍進城後還在吃攜帶的人肉乾。他們把這人肉乾叫做“兩腳羊”,其中老而瘦的男子叫做“饒把火”(意思是說這種人肉老,需要多加把火),年輕的婦女叫“不羨羊”(意思是說這種人的味道佳美,超過羊肉),小孩叫做“和骨爛”(意思是說小孩子肉嫩,煮的時候連肉帶骨一起爛熟)。元朝末年,天下動亂,駐守淮右的官軍缺糧,也捕人為食。他們認為小孩的肉為上等,女人的肉次之,男人又次之。他們把人肉叫做“想肉”,意思是說吃瞭之後美味無窮,還使人想念。  翻開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在書的夾縫裡,我們真可以找到許多吃美女的記載!我們按照吃美女的原因不同,分類記載如下:   一、在遭逢大饑荒的年頭會出現吃美女的慘象。  這種現象當然是違背人性的,但在那種每個人都面臨著餓死威脅的情況下,不能打仗、不能幹重體力活而肉又好吃的美女自然首當其沖地成為受害者。  隋末的朱粲,是一位著名的吃人魔王。當時襄陽、鄧州一帶大災荒,白米萬錢一斛還買不到,百姓相食成風。朱粲乘亂起兵,常捕捉民間幼兒蒸熟吃肉。他對軍士說:“世上最美的食物,還能有超過人肉瞭,隻要國中有人,我就不用擔心沒有軍糧。”於是下令,讓部下分道捕獲婦女和兒童,蒸熟分配給士兵當飯。每攻下一座城鎮,朱粲就傳命把弱小的女人和兒童分給各部,需要時就殺著吃。  五代時的趙思綰和朱粲是一丘之貉。他領兵占據長安時,城中沒有吃的,就殺婦女兒童為軍糧,按一定的數目分給各部,每當犒軍時,就殺上百人。趙思綰愛吃人的肝,他把活的美女綁在木柱上,剖開肚子,割下肝臟,炒熟飽餐,把肝吃完,那被割下肝臟的美女還在慘叫。趙思綰從作亂到敗亡,共吃人肝六十六副。  史載安史之亂時,張巡守睢陽,兵士共食三萬人。當時人們相信這是事實,非常吃驚,韓愈卻獨持不同意見,認為是不可能的,並寫文章進行考辯。後世也曾有人重論此事,說張巡的軍隊所食三萬不是百姓,而是陣亡的士兵的屍體。但張巡殺死愛妾、把美女熬成肉湯,犒賞多日無食可進的士兵,以此作堅固軍心的手段,使得睢陽不但得以保全,甚至還能夠反敗為勝故事,倒的的確確是一個有案可稽的歷史真實。這段熬食美女的故事,甚至還在一定程度上,還被傳為精忠報國的千古佳話。  清順治九年(1652),南明將領李定國率兵攻新會,城中糧盡,清軍守將就殺居民為食。有個姓莫的媳婦與婆母相依為命,守將要殺食婆婆,美女莫氏叩頭請求替婆婆死,守將說:“真是一位孝順的好媳婦!”就答應瞭她的要求,舍瞭婆婆,把美女烹而食之。又有一個姓李的美女,丈夫被守將抓去,將被殺,李氏哭著說:“丈夫還沒有兒子,如果殺瞭他,就絕瞭他傢的後代瞭,我即使活著又有何用?請把我吃瞭吧!”守將也答應瞭,就烹食李氏美女,把她的骸骨交給她的丈夫帶回傢安葬。新會縣城被圍困八個月,守軍吃掉民眾近萬人,其中大部分是婦女和兒童。有戶人傢的女人孩子全部被吃,隻有他一人幸免兵亂過後,這位幸存者有一天在路上遇見瞭清軍守將,就跪下向他下拜。守將感到驚訝,問:“你拜我幹什麼?”那人說:“我的老婆孩子都安葬在你的肚裡瞭,她們都沒有墳墓。如今寒食節臨近,我不朝著你的肚子下拜又到哪裡去拜呢?”相關閱讀推薦:歷史上的劉邦最喜歡誰?劉邦生命中最愛的女人是誰古代女官都為皇帝提供什麼服務?上官婉兒荒唐私生活盤點漢朝女子監獄恐怖酷刑:斷手足藥熏耳折磨死揭秘清宮往事:為康熙皇帝生孩子最多的女人是誰中國史上被當眾施裸刑的六位女人:女子裸刑秘聞分頁:1/6頁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二、出於兇殘的本性或怪異的嗜好,以吃人肉、喝人血來滿足殘酷的欲望。  因此類事例被吃的美女甚多,說起來駭人聽聞。十六國時,石虎的太子石邃兇殘無度,他看見美貌的尼姑就抓過來,白日裡求歡,奸污後把她殺死,把她的肉和牛羊肉一同煮食,並且把肉賜給左右的人一起品嘗人肉的滋味。  東晉孫思作亂時,擒獲縣令就把他剁成肉醬,並且把他的美女妻子和美女女兒殺死吃肉。誰不肯吃這美女肉就把他支解處死,連他的肉也一塊吃掉。  隋代末年,諸葛昂和高瓚是一對豪侈兇殘之徒。他倆互相爭強賭富,都想占上風,彼此設宴相請,都千方百計誇耀奢華,以超過對方為滿足。有一天,高瓚宴請諸葛昂,把一對十來歲的雙生子烹熟,頭顱、手和腳分別裝在盤子裡,端上宴席。滿座客人見是人肉,掩口欲吐。不久,諸葛昂宴請高瓚。他讓自己的一位愛妾敬酒,那美女無故笑瞭一下,諸葛昂怒叱美女一頓,命令她退下。不一會,把這位美女被整個放在大蒸籠裡蒸熟,擺成盤腿打坐的姿勢,放在一隻特大的銀盤子裡,她的臉上重新塗好脂粉,身上用錦蓋著。這道“菜”抬上來後,諸葛昂親手撕她大腿上的肉給高瓚吃,同席的賓客都捂著臉不敢看。諸葛昂神態自若,撕扯美女乳房上的肥肉大吃大嚼、盡飽而止。  施州刺史獨孤莊喜歡吃人肉,他生病時不想吃飯,隻回憶起平時吃過的人肉味道不錯,這時他的部下有人死瞭一名婢女,就叫人割下她肋下的肉煮熟給他吃。   後漢蔡王劉信是一個極端殘忍的傢夥,他掌管禁軍時,左右若有人犯罪,就抓來他的妻子和孩子,當著他的面零刀割她們,讓犯罪者吃自己老婆的肉。被零割的美女身首異處,手足分離,滿地鮮血橫流,劉信舉杯飲酒,並讓樂隊奏樂,毫無憐憫的表情。  北宋初年,有個名叫王繼勛的,本是彰德節度使王饒之子、孝明皇後的異父同母弟,因為是皇親而被朝廷授予要職。後來他因橫行不法,獲罪被貶,怏怏不樂,產生變態心理,專門以生割奴婢的身體為樂事。開寶三年(970),他復官分司兩宗,性情越來越殘暴,經常強行買得民間少女作奴仆,稍不如意,就把她們殺死,烹食其肉。宋太宗趙炅繼位後,有人揭發瞭他的罪行,(977年)將他罷官治罪。他供認共殺食婢女百馀人。因罪狀確鑿,被斬首於洛陽。  又據傳說,古代契丹的東丹王李贊華好飲人的鮮血,他常把婢女的身上刺個洞,用嘴對著傷口吮吸血液,像小兒吸奶似的。分頁:2/6頁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三、相信左道邪術以吃美女肉來治療某種疾病。  南宋寧宗嘉定年間,林千之任西欽州知州,得瞭一種病(末疾),有個醫士告訴他,吃童女的肉可以強筋健骨。於是,林千之派人在本州境內捕少女,制成肉乾,叫做“地雞”。嘉定十年(1218),此事被當地土司告發,林千之被朝廷免官,但未判死罪,僅流放到海南。由於南宋政治腐敗,這樣的吃人的昏官竟然沒有得到懲罰。  有的人相信吸食人的腦髓可以治病。明代萬歷時,朝廷派到福建的高姓抽稅太監本是被閹割的人,有人告訴他生取童男童女腦髓和藥一起服用,可以重新長出來,恢復性功能,於是,他就攫取民間少女和小兒,吸食腦漿,致使稅監府院的水池中白骨累累。  當今的人類已經進入瞭信息化的文明的法制的時代,烹食美女已經成為瞭不可想象的天方夜譚。回味歷史上這些人吃人的慘劇之後,我們就更應該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決不能讓這一幕歷史重演。美女們幸福、快樂的時候,也應該是我們民族強盛、文明的時代。  古代的吃人可分為兩類情況:  第一類情況是,由於天災或戰亂造成瞭嚴重的社會饑荒,人們為瞭生存而被迫以同類為食。這種現象史書常見記載,每個朝代在遭逢大饑荒的年頭都會出現吃人的慘象,即使是盛世也不能免,像白居易詩中所寫的「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隻是盡人皆知的一次。有的朝代在災年或災區,人肉還會公開在集□上出售北宋末年靖康之亂時,江淮之間民眾相食,一鬥米要數十千錢,人肉的價錢比豬肉還便宜,一個少壯男子的屍體不過十五千(不如一鬥米貴)。明代萬歷四十五、四十六年(1617、1618)山東大饑荒,蔡州有人肉□,慘不忍睹。清同治三、四年間(1864、1865),皖南到處人吃人,人肉開始賣到三十文一斤,後來漲價到一百二十文一斤,同時,江蘇句容、溧陽、溧水等處賣到八十文一斤。這種現象當然是違背人性的,但在那種每個人都面臨著餓死威脅的情況下,靠吃人肉來活命還能夠使後人理解。  另一類情況是屬於殘忍行為的吃人。由於目的不同,這類情況的各種具體表現有差異,有的人以吃人肉來炫示兇暴,有的人聽信左道邪術以吃人肉來治療某種疾病,有的人因懷有仇恨以吃敵方的肉來發泄報復情緒,等等,同饑荒年頭被迫吃人肉相比,都更帶野蠻性和殘酷性。這種吃人不屬於刑罰的范圍,但它和以各種酷刑懲罰人的做法有某些相似之處,敞訰分顯示瞭古代人的殘忍意識和苛虐心態。因此,這裡把上述第二類吃人的現象列為本書的一章,加以敘述。   古代各時期的吃人事件  歷史上有不少兇暴的將帥用人肉充作軍糧,所到之處,就地擄掠民眾為食物。十六國時,前秦苻登領兵征戰,把殺死的敵兵叫做「熟食」。他對軍士們說:「你們早上作戰,晚上就可以飽餐肥肉,不必擔心挨餓。」於是,部下都甘願效力,打完仗就吃人肉,吃飽後再作戰,因猛異常。唐末時,秦宗權常派遣部將四處屠殺百姓,他的軍中不帶米面,把殺死的人用鹽醃起來,隨軍攜帶,作為軍糧。唐末楊行密圍攻廣陵時,城中糧草罄盡,守城軍士就抓百姓到集□上販賣,專門派人殺戮他們,像屠宰豬羊似的,這些人被殺時,竟然一聲也不喊叫。隋末的朱粲,更是一位著名的吃人魔王。當時襄陽、鄧州一帶大災荒,白米萬錢一斛還買不到,百姓相食成風。朱粲乘亂起兵,常捕捉民間幼兒蒸熟吃肉。他對軍士說:「世上最美的食物,還能有超過人肉瞭,隻要國中有人,我就不用擔心沒有軍糧。」於是下令,讓部下分道捕獲婦女和兒童,蒸熟分配給士兵當飯。每攻下一座城鎮,朱粲就傳命把弱小的男女分給各部,需要時就殺著吃。後來朱粲降唐,高祖李淵派部將段確接受投降並勞軍,宴席間,段確飯酒半醉時,對朱粲開玩笑說:聽說你愛吃人肉,那到底是什麼滋味啊?」朱粲反唇相譏,說:「如果是剛喝過酒的人,他的肉就像糟藏豬肉一樣。」段確大怒,罵道:「你這狂賊,既然已入我唐朝,不過是一個奴才罷瞭,還敢吃人嗎?」朱粲亦大怒,就下令將段確殺死,烹食其肉。清代褚人獲《隋唐演義》中有一回名為「□人肉朱粲獸心」,就描述瞭朱粲的暴行。唐末黃巢起事時,率軍圍困陳州,擄掠百姓為軍糧,把人放在大石碓中連骨搗爛,煮熟當飯。  五代時的趙思綰和朱粲是一丘之貉。他領兵占據長安時,城中沒有吃的,就殺婦女兒童為軍糧,按一定的數目分給各部,每當犒軍時,就殺碭百人。趙思綰愛吃人的肝,他把活人綁在木柱上,剖開肚子,割下肝臟,炒熟飽餐,把肝吃完,那被割下肝臟的人還在慘叫。趙思綰從作亂到敗亡,共吃人肝六十六副。  這種以人肉代替軍糧的行為,在某些正義之師中也不能免。如史載安史之亂時,張巡守睢陽,兵士共食三萬人。當時人們相信這是事實,非常吃驚,韓愈卻獨持不同意見,認為是不可能的,並寫文章進行考辯。後世也曾有人重論此事,說張巡的軍隊所食三萬不是百姓,而是陣亡的士兵的屍體;又說張巡殺死愛妾、許遠烹熟書童的事也與事實不符,實際上是張巡的妾見情勢危急而自殺,許遠的書童是憂懼而暴亡,張許二公借機用他們的肉犒賞士兵,作堅固軍心的手段。雖然史籍有所誇大,但不論黃巢還是張巡,因軍中缺糧而吃人肉的事總是有的。古時戰爭殘酷,在生死存亡的特殊時刻,環境逼使人性異化,回歸到動物界同類相食的狀態。這樣的情況並非僅見於唐代。北宋靖康元年1126),金兵南侵,戰亂四起,官兵和百姓都無糧可食,於是就把死人全部用鹽醃起來,曬成肉乾,以供食用。登州人范溫組織義軍抗金,兵敗後乘船渡海到臨安,隊伍進城後還在吃攜帶的人肉乾。他們把這人肉乾叫做「兩腳羊」,其中老而瘦的男子叫做「饒把火」(意思是說這種人肉老,需要多加把火),年輕的婦女叫「不羨羊」(意思是說這種人的味道佳美,超過羊肉),小孩叫做「和骨爛」(意思是說小孩子肉嫩,煮的時候連肉帶骨一起爛熟)。亂離時人民遭受的苦難,由此可想而知。分頁:3/6頁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元朝末年,天下動亂,乃兵四起,駐守淮右的官軍缺糧,也捕人為食。他們認為小孩的肉為上等,女人的肉次之,男人又次之。吃人的辦法有許多種。有的是把人放在一隻大缸裡,外面用火煨烤,直到把人烤熟;有的是把人放在一個鐵架子上,下面用火烤,像烤羊肉串似的;有的是把人的手腳捆綁起來,用開水澆在身上,然後用竹掃帚刷掉人身體外層的苦皮,再割剝肌肉烹炒而食;有的是把活人裝在大佈袋裡,放進大鍋裡煮;有的是把人砍成若幹塊,用鹽醃上,隨吃隨取;有的是隻截取男人的兩條腿,或者隻割下女人的兩隻乳房,其馀的部分扔掉。種種酷毒做法,難以詳述。他們把這種人肉叫做「想肉」,意思是說吃瞭之後美味無窮,還使人想念。元朝的暴政,僅此可見一斑。  明清時,官兵吃人的現象屢見記載。明成化年間,湖廣都指揮彭倫跟隨趙輔平定大藤峽□民叛亂,把抓獲的俘虜綁到高竿上,讓兵士將他們亂箭射死,然後又割裂他們的肢體,讓兵士烹煮而食。清順治九年(1652)南明將領李定國率兵攻新會,城中糧盡,□軍守將就殺居民為食。有個姓莫的媳婦與婆母相依為命,守將要殺食婆婆,莫氏叩頭請求替婆婆死,守將說:「真是一位孝順的好媳婦!」就答應瞭她的要求,舍瞭婆婆,把莫氏烹而食之。又有一個姓李的婦女,丈夫被守將抓去,將被殺,李氏哭著說:「丈夫還沒有兒子,如果殺瞭他,就絕瞭他傢的後代瞭,我即使活著又有何用?請把我吃瞭吧!」守將也答應瞭,就烹食李氏,把她的骸骨交給她的丈夫帶回傢安葬。又有一位姓梁的窮書生被守將抓去將被烹食,他的十歲的女兒請求代替,守將被感動瞭,把他們父女一同釋放。有一回城門正要關閉,有幾百名鄉下百姓湧到城門外請求進城避難,新會縣令不同意收留他們,清軍守將說:「讓他們進來吧!到緊急的時候,這批人可作為我們十天的口糧。」於是打開城門,把百姓放進來。新會縣城被圍困八個月,守軍吃掉民眾近萬人。有戶人傢數口被吃,隻有一人幸免兵亂過後,這位幸存者有一天在路上遇見瞭清軍守將,就跪下向他下拜。守將感到驚訝,問:「你拜我幹什麼?」那人說:「我的父母妻子都安葬在你的肚裡瞭,他們都沒有墳墓。如今寒食節臨近,我不朝著你的肚子下拜又到哪裡去拜呢?」守將滿面羞慚,急忙離去。這位吃人的清軍守將,對十歲的女孩還有一點憐憫之心,對遇難者的責問還有一點慚愧之心,說明他的人性總算還沒有完全滅絕。  古代,還有不少人出於兇殘的本性或怪異的嗜好,以吃人肉、喝人血來滿足殘酷的欲望。此類事例甚多,說起來駭人聽聞。   公元前661年,翟人攻衛國,殺衛懿公並吃瞭他的肉,而拋棄瞭他的肝。衛國有個大臣名叫弘演,當時出使在外,聽說國內有變,急忙趕回來,看見懿公的肝痛哭不止,他決定自殺,用自己的身體為棺材,自殺後讓人挖出他的內臟,把懿公的肝裝入他的腹腔來安葬。衛懿公是歷史上唯一的被人吃掉的國君。十六國時,石季龍的太子石邃兇殘無度,他看見美貌的尼姑就抓過來,奸污後把她殺死,把她的肉和牛羊肉一同煮食,並且把肉賜給左右的人一起品嘗人肉的滋味。東晉孫思作亂時,擒獲縣令就把他剁成肉醬,並且把他的妻子兒女殺死吃肉。誰不肯吃這人肉就把他支解處死,連他的肉也一塊吃掉?  隋代末年,諸葛昂和高瓚是一對豪侈兇殘之徒。他倆互相爭強賭富,都想占上風,彼此設宴相請,都千方百計誇耀奢華,以超過對方為滿足。有一天,高瓚宴請諸葛昂,把一對十來歲的雙生子烹熟,頭顱、手和腳分別裝在盤子裡,端上宴席。滿座客人見是人肉,掩口欲吐。不久,諸葛昂宴請翱哲諥讓自己的一位愛妾敬酒,那妾無故笑瞭一下,諸葛昂怒叱她一頓,命令她退下。不一會,把這位妾整個放在大蒸籠裡蒸熟,擺成盤腿打坐的姿勢,放在一隻特大的銀盤子裡,她的臉上重新塗好脂粉,身上用錦庅摺酡鯞蓋著。這道「菜」抬上來後,諸葛昂親手撕她大腿上的肉給高瓚吃,同席的賓客都捂著臉不敢看。諸葛昂神態自若,撕扯妾的乳房上的肥肉大吃大嚼、盡飽而止。後來遭遇兵亂,諸葛昂和高瓚一齊被盜賊抓去,盜賊向他們索要金銀財寶,他們拿不出來,盜賊就把他們綁在木樁上,一塊塊地割下他們的肉烤著吃,作為下酒菜。這兩個吃人的野獸,最終也成瞭他人的食物。  唐代以後,此類吃人的事例更多。武則天時期,杭州臨安縣尉薛震好吃人肉,有一個向他討債的人帶一名仆人來到臨安,住在旅店裡,薛震把他們主仆二人用酒灌醉殺死,然後把屍體放入大鍋中,加上水和水銀同煮,連骨帶肉一起化為肉醬。薛震又要煮食自己的妻子其妻驚覺逃走,報告縣令,縣令派人逮捕薛震,審得真情,把他笞杖致死。與薛震同時,嶺南陳元光性情暴戾,有一次他設宴待客,一名男仆出來敬酒,陳元光勃然大怒,命令衛士立即把他拉出去殺死,又把他的肉煮爛端上宴席讓客人們嘗鮮。客人們不知是人肉,邊吃邊說好吃,後來把兩隻手端上來,客人才發覺吃的是人肉,都感到惡心,把剛才吃下的肉都嘔吐出來瞭。當時又有施州刺史獨孤莊喜歡吃人肉,他生病時不想吃飯,隻回憶起平時吃過的人肉味道不錯,這時他的部下有人死瞭一名婢女,就叫人割下她肋下的肉煮熟給他吃。元和年間,節度使張茂□常吃人肉,後來到朝中任職,別人問他在節鎮時吃人肉的事是真是假,他毫不掩飾地回答說:「人肉腥且,爭堪吃?」代宗時,嚴震也有同樣的嗜好。李廓任潁州太守時,曾捕獲七名盜賊,這夥盜賊前後殺瞭許多人,並且吃瞭這些人的肉。李廓問他們為什麼要吃人,為首的盜賊供稱,他們是得瞭某個江錯槍盜傳授的,說瞭吃瞭人肉之後,夜裡潛入人傢房中,這傢人就會昏睡不醒,因而行竊時就不會被發覺。五代時,後晉萇從簡由屠戶傢庭出身,因軍功官至左金吾衛上將軍,歷任河陽、忠武、武寧等鎮節度使,特別愛吃人肉,所到之地,都派親信捕捉民間的兒童蒸熟吃。後漢蔡王劉信更琌一個極端殘忍的傢夥,他掌管禁軍時,左右若有人犯罪,就抓來他的妻子和孩子,當著他的面零刀割他們,讓犯罪者吃自己親人的肉。被零割的人身首異處,手足分離,滿地鮮血橫流,劉信舉杯飲酒,並讓樂隊奏樂,毫無憐憫的表情。劉信雖然自己不吃人肉,但他的這番舉動和那些吃人的人相比,其暴虐程度難分重輕。分頁:4/6頁  上一頁23456下一頁  宋代,吃人的人也並不罕見。北宋初年,有個名叫王繼勛的,本是彰德節度使王饒之子、孝明皇後的異父同母弟,因為是皇親而被朝廷授予要職。後來他因橫行不法,獲罪被貶,怏怏不樂,產生變態心理,專門以臠割奴婢為樂事。開寶三年(970),他復官分司兩宗,性情越來越殘暴,經常強行買得民間少年男女作奴仆,稍不如意,就把他們殺死,烹食其內。宋太宗趙炅繼位後,有人揭發瞭他的罪行,(977年)將他罷官治罪。他供認共殺食婢女百馀人。因罪狀確鑿,被斬首於洛陽。仁宗時期,廣源州儂智高的母親阿虎喜愛吃人肉,每頓飯都要殺死一名小兒供她食用。  述種種事例,都還隻是把人殺死,把人肉用烤、蒸、烹等辦法燒熟來吃,若從使用火這一點來說,這些還略帶些人的氣息。更有甚者,古代還有不少人生吃人肉或人血、人腦及人的內臟器官,那簡直和動物沒有什麼區別,根本談不上還有什麼人性瞭。  早在戰國時期,就曾發生這麼一件事。齊國有兩位勇士,一人住城東,一人住城西,互相不服氣。某日,他們突然在沖上相遇,想比試一下,到底誰是真正的勇士。他們一同到酒店飲酒,一個人說:「喝酒不能沒有下酒菜。」於是就拔出刀來,割下自己身上的一片肉給對方吃。另一位毫不示弱,也拔出刀來割自己身上的肉給對方吃。這樣,你割一片,我割一片,割來割去,兩個人不一會兒都送瞭命。   這兩位勇士是好勇鬥狠的典型人物。他們隻是自殘己身,固然非常酷毒,但和我們要敘述的殘害他人的獸行畢竟有所不同。歷史上確有些狠如豺狼的人,對他人活捕生吃。三國時,吳國大將高澧好飲酒,愛殺人並飲人的鮮血。每天夜晚,他都在住所附近擄掠過往行人,殺死後飲其血食其肉。唐初貞觀年間,代州都督劉蘭謀反,被腰斬,有個名叫丘行恭的將官用手挖出劉蘭的心肝生吃,他想以此來顯示自己痛恨叛賊的立場魽討取皇帝的歡心,但唐太宗李世民討厭他的這種殘暴行為,責備他說:「對叛賊該處以什麼樣的刑罰,法律有明文規定,你何必要這樣做呢?如果生吃反賊的心肝就算是忠孝的表現,那麼劉蘭的心肝應該讓給太子諸王吃,哪能輪到你呢?」丘行恭討瞭一場沒趣,羞慚而退。又據傳說,古代契丹的東丹王李贊華好飲人的鮮血,他常把婢要的身上刺個洞,用嘴對著傷口吮吸血液,像小兒吸奶似的。北宋大將王彥升領兵作戰,得勝後就會命令設宴,把抓到的敵兵俘虜綁在旁邊,他用手硬扯下俘虜的耳朵,放在嘴裡咀嚼,同時慢慢舉杯飲酒。俘虜滿面鮮血淋漓,疼得嗷嗷直叫,王全然不顧,與賓客談笑風生。他用這樣的辦法共吃瞭數百名俘虜的耳朵。  明代初年,長洲人韓雍曾為大將,率軍平定廣西壯族、瑤族的叛亂。有一次,他和部將在轅門商議軍事時,把幾名俘虜拉過來斬首,然後剜出死者的心臟,砸開頭顱取出腦汁,趁熱吃下肚去。部將大驚韓雍□態度從容,不當回事。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五子周定王朱□的兒子朱有熹,他有活吃人的嗜好,最愛生吃人的肝、膽和腦汁。每天天黑後,他看見有人經過他所居住的王府旁邊,就命令手下人把他們引誘到府中殺死,供他食用。後來,人們都不敢從他的府邸前後經過。像朱有熹這樣的帝室貴胄,竟然如此歿暴,其下的兇官悍將的吃人行為也就不足為奇瞭。  明末的劉澤清也是一位活吃人的典型人物。他在弘光朝時為總兵,鎮守廬州(今合肥),平時讀書作詩,表面看來頗為風雅,但實際上他的性情極其兇殘。他府中養著兩隻大黑猩猩,馴得能夠從事簡單。有一天,劉澤清設宴請客,讓一隻猩猩捧著一盞裝有三升酒的金甌向客人跪著敬酒。猩猩狀貌猙獰,客人嚇得渾身發抖不敢接酒。劉澤清笑著說:「你連這畜生也害怕嗎?」他又叫人拉過來一名死囚犯,在宴會廳中當場打死,取出腦漿和心肝放在另一盞金甌中,讓另一隻猩猩捧著,劉澤清吃著血淋淋的人心肝,喝著白花花的人腦漿,旁若無人,賓客莫不膽戰心驚。後來劉澤清投降清朝,清朝擔心他反覆無常,尋藉口把他磔死。這個吃人的野獸,最終沒有得到好下場。分頁:5/6頁  上一頁3456下一頁  下面要談到那些相信左道邪術以吃人肉來治療某種疾病的事例瞭。如果說,為滿足暴虐欲望鞾人,主要的是表現瞭人性中遺留的獸性的兇殘,那麼,妄圖以吃人肉治病的行為則是除兇殘之外更表現出動物式的愚昧。用現代科學的觀點來看,人肉或人的某些器官同其他動物相比,其組織成分沒有根本的區別,人體內含約有機物質,在別的動物身上也可以找到。而且,某些動物如鹿、虎、獺、麝、鱉及一些蟲類身體內所含的微生素、微量元素或可作藥用的有機物質都優於人體。因此,即使人的肌體具有某種營養價值和醫療價值,它也完全可以用其他動物的肌體來代替。古代的方士、巫師、左道之流鼓吹吃人治病,目的在於顯示其法術的神秘,制造震人心魄的恐怖氣氛,以此使人畏服而信從。他們的做法實際上帶有迷信的性質,和祈禳、驅鬼等邪術一樣,對人有害無益。他們利用當時人們的愚昧無知,施展騙人的手段,達到獲取錢財等目的。歷代真正具有科學意識的名士或名醫從來不相信吃人能治病這一類的鬼話,而相信左道邪術的多是貪殘、愚蠢、紉庸將或土豪地痞之流,他們有足夠的錢財可以飽方士的私欲,有足夠的權勢掠取被吃的人,否則,方士們也不會向他們獻上這吃人治病的惡謀。  這類人的突出的代表是隋代的麻叔謀。隋煬帝下詘開汴渠,麻叔謀被任命為開河督護。他到達寧陵後患病,臥床不起,求醫診治。醫生說必須用肥嫩的羊肉蒸熟後加入藥物,一起服食。麻叔謀讓人找來幾隻羊羔,同杏酪、五味子一同蒸食,名為「含酥臠」。鄉村百姓前來獻羊羔約有數千人,麻叔謀收下羊羔,給瞭他們優厚的報酬。寧陵縣下馬村有個叫陶榔兒的,富有錢財但為人兇暴,他傢的祖墳靠近河道,害怕挖河時被發掘,就偷瞭別人傢一個三四歲的男孩,殺死後砍掉頭和腳,蒸熟裝入食盒獻給麻叔謀。麻叔謀吃著這肉,香美異常,和羊羔肉味道不同,十分滿意,就下令讓河道在經過陶傢墳地時繞瞭個彎。陶榔兒兄弟感謝麻叔謀的恩德,繼續偷盜小兒蒸熟獻給麻叔謀來討賞。其他百姓得知陶氏兄弟也效法他們,偷盜鄉間小兒換取賞賜。當時,附近村莊接連丟失小兒達數百名,到處可以聽見失去孩子的母親的哭聲。於是,當地凡是有小孩的人傢,都特制一個大木櫃,用鐵皮裹縫,夜裡就把小孩藏在櫃中,用大鎖鎖牢,而且全傢人點著蠟燭值班看守。到天亮打開櫃子,若小孩還在,全傢老幼都一齊慶賀。即使如此,丟失小兒的事件仍然不斷發生。後來麻叔謀惡貫滿盈,隋煬帝以「食人之子、受人之金、遣賊盜寶、擅易河道」等罪名懲治他,派大將來護兒把他逮捕處死,陶榔兒兄弟也同時正法。麻叔謀吃人的事不少書籍都有記載,明末阮大鋮的傳奇《牟尼合》中也寫瞭這樣的情節。  其實,醫生給麻叔開的藥方並不是人肉,麻叔謀因宵小諂佞之的蒙蔽而改食人肉,一吃上口就不可收□,因而以吃人的惡跡名留史冊。古代那些直接采用方士們吃人肉治病的藥方的人也不少,他們的行為比麻叔謀還要惡劣。

古時候結婚新娘為什麼要蒙蓋頭? 古代婚禮習俗

  古人結婚新娘為什麼要蓋紅蓋頭?古時候婚禮時,新娘頭上都會蒙著一塊別致的大紅綢緞,被稱為紅蓋頭,這塊蓋頭要入洞房時由新郎揭開。  最早的蓋頭約出現在南北朝時的齊代,當時是婦女避風禦寒使用的隻僅僅蓋住頭頂。到唐朝初期,便演變成一種從頭披到肩的帷帽,用以遮羞。據傳說唐朝開元天寶年間,唐明皇李隆基為瞭標新立異,有意突破舊習,指令宮女以“透額羅”罩頭,也就是婦女在唐初的帷帽上再蓋一塊薄紗遮住面額,作為一種裝飾物。從後晉到元朝,蓋頭在民間流行不廢,並成為新娘不可缺少的喜慶裝飾。為瞭表示喜慶,新娘的蓋頭都選用紅色的。  新娘為什麼要蒙蓋頭,還與神話傳說有關。  據唐朝李冗的《獨異志》載,傳說在宇宙初開的時候,天下隻有女媧兄妹二人。為瞭繁衍人類,兄妹倆商議,要配為夫妻。但他倆又覺得害羞。於是兄妹倆上到山頂,向天禱告:“天若同意我兄妹二人為夫妻,就讓空中的幾個雲團聚合起來;若不讓,就叫它們散開吧。”話一落音,那幾個雲團冉冉近移,終於聚合為一。於是,女媧就與兄成婚。女媧為瞭遮蓋羞顏,乃結草為扇以障其面。扇與苫同音。苫者,蓋也。而以扇遮面,終不如絲織物輕柔、簡便、美觀。因此,執扇遮面就逐漸被蓋頭蒙頭代替瞭。   世界上許多民族關於人類起源的傳說中,都有兄妹結婚的情節,而且都有用樹葉、獸皮或編織物遮面避羞的描述。新娘蒙紅蓋頭隻是由其演變過來的。我認為那隻是一種風俗!新娘怕太陽曬因為紅色在人們的眼中就是吉祥,就幸福的兆頭,新的一對新人在眾人的關註下許下瞭一生的開始,就此開始瞭新的如血如夢的紅色幸福。用紅色的,當然是為瞭吉利瞭,大紅大利嘛.為什麼用紅蓋頭,我有問過我奶奶,她說,這個是因為以前的女孩子是不隨便出門的,特別是要出嫁的女孩子一定要呆在傢裡,不能隨便見人,在結婚的時候又不能不見到人,那就用一塊佈蓋在新娘的頭上,可這佈當然得用紅色的才好看,用其他的顏色的怎麼跟婚禮這樣喜慶的場面搭調。  在福建省的閩南地區,很多的傳統婚禮,是用紅雨傘而不是紅蓋頭,那是為瞭,不讓什麼東西落在新娘的頭上,這樣不吉利.和紅蓋頭有異曲同工的意思!相關閱讀推薦:揭秘西晉皇傢奇聞:白癡太子迎娶毒辣醜新娘

揭秘:中國歷史上最神秘的陰婚習俗發展史

  陰婚揭秘:陰婚,也叫冥婚,是為死去的人找配偶。有的少男少女在定婚後,未等迎娶過門就因故雙亡。老人們認為,如果不替他(她)們完婚,他(她)們的鬼魂就會作怪,使傢宅不安。因此,一定要為他(她)們舉行一個陰婚儀式,最後將他(她)們埋在一起,成為夫妻,並骨合葬,免得男、女兩傢的塋地裡出現孤墳。  相傳,在漢朝,陰婚就已經開始瞭。歷史上比較有名的陰婚,是曹操為兒子曹沖操辦的。曹沖,就是故事“曹沖稱象”中的主角,這位少年天才十三歲就因病去世。曹操悲傷萬分,下聘已死的甄小姐做為曹沖的妻子,把他(她)們合葬在一起。  唐朝時期,陰婚廣泛存在,志怪小說中可以找到相關的記載。宋元明清直至民國時期,陰婚習俗一直盛行,相傳蔣介石的弟弟也曾配過陰婚。  歷史上比較有名的一起冥婚,是曹操為其早死的兒子曹沖操辦的。據《三國志·魏書·武文世王公傳》(卷20)記載,曹操之子曹沖“年十三,建安十三年疾病,太祖親為請命。及亡,哀甚。文帝寬喻太祖,太祖曰:‘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言則流涕,為聘甄氏亡女與合葬,贈騎都尉印綬,命宛侯據子琮奉沖後。”這裡,曹操是聘瞭一名甄姓早死女子給其當做他的兒媳。  曹沖是曹操與環夫人所生,曹沖很聰明,屬於天才型。五六歲時,吳大帝孫權送瞭一頭大象給曹操,曹操想知道大象有多重,但問瞭好多大臣都想不出稱量的法子。曹沖說,“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稱物以載之,則校可知矣。”如此有天分的兒子,早年死去,難怪曹操為他的死悲傷萬分,還要為他操作冥婚。   冥婚的興起,便與曹操這樣溺愛子女有關。但在民間還有一說法,不給死去的未婚者“成親”,傢中會鬧鬼,傢人不寧。所在,在迷信盛行的古代,冥婚普遍為民間認可,成為“合法婚姻”,墓主兩傢還成為“親傢”。  流傳在桂西的馬山、上林一帶。《嶺表紀蠻》曾有記載:“隆山(今馬山)土俗,子死後,傢若不安,即擇一年齡相當的女屍,與之合葬,謂子得偶,不再為祟於傢庭。斯時,親朋必賀。男女兩傢亦各以姻誼關系,聯為戚好。如此者,謂之‘冥婚’。”  據說,過去某傢有男子,年紀已到婚齡(一般是十三四歲以上),未曾娶妻而死。死後傢中不斷出現災難,巫婆仙姑認為死者鬼魂作怪,要求父母在陰間討個媳婦。於是找個末出嫁而死、年齡相當的女屍,兩傢經商定,送一些禮錢女傢備酒席,並擇日派人把女屍遷到男屍墓坑合葬。在送女屍過程中,有道公在前引路,送葬者不是哭啼,而是吹打,其場面猶如娶親,甚為隆重。

歷史上竟然有吃美女的恐怖習俗! 揭秘恐怖吃人事件

  歷史上有沒有人吃人的時代?很多朝代都有,但凡天災人禍,難民如潮的時候,都會有這種情況。接下來一起來看看歷史上有多少美女是被人吃掉的?  歷史上有多少美女是被人食用的?根據歷史上吃人的例子統計,吃美女的辦法有許多種。有的是把美女放在一隻大缸裡,外面用火煨烤,直到把美女烤熟;有的是把美女放在一個鐵架子上,下面用火烤,像烤羊肉串似的;有的是把美女的手腳捆綁起來,用開水澆在身上,然後用竹掃帚刷掉美女身體外層的苦皮,再割下肌肉烹炒而食;有的是把活美女裝在大佈袋裡,放進大鍋裡煮;有的是把美女砍成若幹塊,用鹽醃上,隨吃隨取;有的是隻截取美女的兩條腿,或者隻割下美女的兩隻乳房,其馀的部分扔掉。  歷史上吃人的人還把人肉的味道分出瞭三六九等。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金兵南侵,戰亂四起,官兵和百姓都無糧可食,於是就把死人全部用鹽醃起來,曬成肉乾,以供食用。登州人范溫組織義軍抗金,兵敗後乘船渡海到臨安,隊伍進城後還在吃攜帶的人肉乾。他們把這人肉乾叫做“兩腳羊”,其中老而瘦的男子叫做“饒把火”(意思是說這種人肉老,需要多加把火),年輕的婦女叫“不羨羊”(意思是說這種人的味道佳美,超過羊肉),小孩叫做“和骨爛”(意思是說小孩子肉嫩,煮的時候連肉帶骨一起爛熟)。元朝末年,天下動亂,駐守淮右的官軍缺糧,也捕人為食。他們認為小孩的肉為上等,女人的肉次之,男人又次之。他們把人肉叫做“想肉”,意思是說吃瞭之後美味無窮,還使人想念。  翻開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在書的夾縫裡,我們真可以找到許多吃美女的記載!我們按照吃美女的原因不同,分類記載如下:   一、在遭逢大饑荒的年頭會出現吃美女的慘象。  這種現象當然是違背人性的,但在那種每個人都面臨著餓死威脅的情況下,不能打仗、不能幹重體力活而肉又好吃的美女自然首當其沖地成為受害者。  隋末的朱粲,是一位著名的吃人魔王。當時襄陽、鄧州一帶大災荒,白米萬錢一斛還買不到,百姓相食成風。朱粲乘亂起兵,常捕捉民間幼兒蒸熟吃肉。他對軍士說:“世上最美的食物,還能有超過人肉瞭,隻要國中有人,我就不用擔心沒有軍糧。”於是下令,讓部下分道捕獲婦女和兒童,蒸熟分配給士兵當飯。每攻下一座城鎮,朱粲就傳命把弱小的女人和兒童分給各部,需要時就殺著吃。  五代時的趙思綰和朱粲是一丘之貉。他領兵占據長安時,城中沒有吃的,就殺婦女兒童為軍糧,按一定的數目分給各部,每當犒軍時,就殺上百人。趙思綰愛吃人的肝,他把活的美女綁在木柱上,剖開肚子,割下肝臟,炒熟飽餐,把肝吃完,那被割下肝臟的美女還在慘叫。趙思綰從作亂到敗亡,共吃人肝六十六副。  史載安史之亂時,張巡守睢陽,兵士共食三萬人。當時人們相信這是事實,非常吃驚,韓愈卻獨持不同意見,認為是不可能的,並寫文章進行考辯。後世也曾有人重論此事,說張巡的軍隊所食三萬不是百姓,而是陣亡的士兵的屍體。但張巡殺死愛妾、把美女熬成肉湯,犒賞多日無食可進的士兵,以此作堅固軍心的手段,使得睢陽不但得以保全,甚至還能夠反敗為勝故事,倒的的確確是一個有案可稽的歷史真實。這段熬食美女的故事,甚至還在一定程度上,還被傳為精忠報國的千古佳話。  清順治九年(1652),南明將領李定國率兵攻新會,城中糧盡,清軍守將就殺居民為食。有個姓莫的媳婦與婆母相依為命,守將要殺食婆婆,美女莫氏叩頭請求替婆婆死,守將說:“真是一位孝順的好媳婦!”就答應瞭她的要求,舍瞭婆婆,把美女烹而食之。又有一個姓李的美女,丈夫被守將抓去,將被殺,李氏哭著說:“丈夫還沒有兒子,如果殺瞭他,就絕瞭他傢的後代瞭,我即使活著又有何用?請把我吃瞭吧!”守將也答應瞭,就烹食李氏美女,把她的骸骨交給她的丈夫帶回傢安葬。新會縣城被圍困八個月,守軍吃掉民眾近萬人,其中大部分是婦女和兒童。有戶人傢的女人孩子全部被吃,隻有他一人幸免兵亂過後,這位幸存者有一天在路上遇見瞭清軍守將,就跪下向他下拜。守將感到驚訝,問:“你拜我幹什麼?”那人說:“我的老婆孩子都安葬在你的肚裡瞭,她們都沒有墳墓。如今寒食節臨近,我不朝著你的肚子下拜又到哪裡去拜呢?”相關閱讀推薦:歷史上的劉邦最喜歡誰?劉邦生命中最愛的女人是誰古代女官都為皇帝提供什麼服務?上官婉兒荒唐私生活盤點漢朝女子監獄恐怖酷刑:斷手足藥熏耳折磨死揭秘清宮往事:為康熙皇帝生孩子最多的女人是誰中國史上被當眾施裸刑的六位女人:女子裸刑秘聞分頁:1/6頁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二、出於兇殘的本性或怪異的嗜好,以吃人肉、喝人血來滿足殘酷的欲望。  因此類事例被吃的美女甚多,說起來駭人聽聞。十六國時,石虎的太子石邃兇殘無度,他看見美貌的尼姑就抓過來,白日裡求歡,奸污後把她殺死,把她的肉和牛羊肉一同煮食,並且把肉賜給左右的人一起品嘗人肉的滋味。  東晉孫思作亂時,擒獲縣令就把他剁成肉醬,並且把他的美女妻子和美女女兒殺死吃肉。誰不肯吃這美女肉就把他支解處死,連他的肉也一塊吃掉。  隋代末年,諸葛昂和高瓚是一對豪侈兇殘之徒。他倆互相爭強賭富,都想占上風,彼此設宴相請,都千方百計誇耀奢華,以超過對方為滿足。有一天,高瓚宴請諸葛昂,把一對十來歲的雙生子烹熟,頭顱、手和腳分別裝在盤子裡,端上宴席。滿座客人見是人肉,掩口欲吐。不久,諸葛昂宴請高瓚。他讓自己的一位愛妾敬酒,那美女無故笑瞭一下,諸葛昂怒叱美女一頓,命令她退下。不一會,把這位美女被整個放在大蒸籠裡蒸熟,擺成盤腿打坐的姿勢,放在一隻特大的銀盤子裡,她的臉上重新塗好脂粉,身上用錦蓋著。這道“菜”抬上來後,諸葛昂親手撕她大腿上的肉給高瓚吃,同席的賓客都捂著臉不敢看。諸葛昂神態自若,撕扯美女乳房上的肥肉大吃大嚼、盡飽而止。  施州刺史獨孤莊喜歡吃人肉,他生病時不想吃飯,隻回憶起平時吃過的人肉味道不錯,這時他的部下有人死瞭一名婢女,就叫人割下她肋下的肉煮熟給他吃。   後漢蔡王劉信是一個極端殘忍的傢夥,他掌管禁軍時,左右若有人犯罪,就抓來他的妻子和孩子,當著他的面零刀割她們,讓犯罪者吃自己老婆的肉。被零割的美女身首異處,手足分離,滿地鮮血橫流,劉信舉杯飲酒,並讓樂隊奏樂,毫無憐憫的表情。  北宋初年,有個名叫王繼勛的,本是彰德節度使王饒之子、孝明皇後的異父同母弟,因為是皇親而被朝廷授予要職。後來他因橫行不法,獲罪被貶,怏怏不樂,產生變態心理,專門以生割奴婢的身體為樂事。開寶三年(970),他復官分司兩宗,性情越來越殘暴,經常強行買得民間少女作奴仆,稍不如意,就把她們殺死,烹食其肉。宋太宗趙炅繼位後,有人揭發瞭他的罪行,(977年)將他罷官治罪。他供認共殺食婢女百馀人。因罪狀確鑿,被斬首於洛陽。  又據傳說,古代契丹的東丹王李贊華好飲人的鮮血,他常把婢女的身上刺個洞,用嘴對著傷口吮吸血液,像小兒吸奶似的。分頁:2/6頁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三、相信左道邪術以吃美女肉來治療某種疾病。  南宋寧宗嘉定年間,林千之任西欽州知州,得瞭一種病(末疾),有個醫士告訴他,吃童女的肉可以強筋健骨。於是,林千之派人在本州境內捕少女,制成肉乾,叫做“地雞”。嘉定十年(1218),此事被當地土司告發,林千之被朝廷免官,但未判死罪,僅流放到海南。由於南宋政治腐敗,這樣的吃人的昏官竟然沒有得到懲罰。  有的人相信吸食人的腦髓可以治病。明代萬歷時,朝廷派到福建的高姓抽稅太監本是被閹割的人,有人告訴他生取童男童女腦髓和藥一起服用,可以重新長出來,恢復性功能,於是,他就攫取民間少女和小兒,吸食腦漿,致使稅監府院的水池中白骨累累。  當今的人類已經進入瞭信息化的文明的法制的時代,烹食美女已經成為瞭不可想象的天方夜譚。回味歷史上這些人吃人的慘劇之後,我們就更應該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決不能讓這一幕歷史重演。美女們幸福、快樂的時候,也應該是我們民族強盛、文明的時代。  古代的吃人可分為兩類情況:  第一類情況是,由於天災或戰亂造成瞭嚴重的社會饑荒,人們為瞭生存而被迫以同類為食。這種現象史書常見記載,每個朝代在遭逢大饑荒的年頭都會出現吃人的慘象,即使是盛世也不能免,像白居易詩中所寫的「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隻是盡人皆知的一次。有的朝代在災年或災區,人肉還會公開在集□上出售北宋末年靖康之亂時,江淮之間民眾相食,一鬥米要數十千錢,人肉的價錢比豬肉還便宜,一個少壯男子的屍體不過十五千(不如一鬥米貴)。明代萬歷四十五、四十六年(1617、1618)山東大饑荒,蔡州有人肉□,慘不忍睹。清同治三、四年間(1864、1865),皖南到處人吃人,人肉開始賣到三十文一斤,後來漲價到一百二十文一斤,同時,江蘇句容、溧陽、溧水等處賣到八十文一斤。這種現象當然是違背人性的,但在那種每個人都面臨著餓死威脅的情況下,靠吃人肉來活命還能夠使後人理解。  另一類情況是屬於殘忍行為的吃人。由於目的不同,這類情況的各種具體表現有差異,有的人以吃人肉來炫示兇暴,有的人聽信左道邪術以吃人肉來治療某種疾病,有的人因懷有仇恨以吃敵方的肉來發泄報復情緒,等等,同饑荒年頭被迫吃人肉相比,都更帶野蠻性和殘酷性。這種吃人不屬於刑罰的范圍,但它和以各種酷刑懲罰人的做法有某些相似之處,敞訰分顯示瞭古代人的殘忍意識和苛虐心態。因此,這裡把上述第二類吃人的現象列為本書的一章,加以敘述。   古代各時期的吃人事件  歷史上有不少兇暴的將帥用人肉充作軍糧,所到之處,就地擄掠民眾為食物。十六國時,前秦苻登領兵征戰,把殺死的敵兵叫做「熟食」。他對軍士們說:「你們早上作戰,晚上就可以飽餐肥肉,不必擔心挨餓。」於是,部下都甘願效力,打完仗就吃人肉,吃飽後再作戰,因猛異常。唐末時,秦宗權常派遣部將四處屠殺百姓,他的軍中不帶米面,把殺死的人用鹽醃起來,隨軍攜帶,作為軍糧。唐末楊行密圍攻廣陵時,城中糧草罄盡,守城軍士就抓百姓到集□上販賣,專門派人殺戮他們,像屠宰豬羊似的,這些人被殺時,竟然一聲也不喊叫。隋末的朱粲,更是一位著名的吃人魔王。當時襄陽、鄧州一帶大災荒,白米萬錢一斛還買不到,百姓相食成風。朱粲乘亂起兵,常捕捉民間幼兒蒸熟吃肉。他對軍士說:「世上最美的食物,還能有超過人肉瞭,隻要國中有人,我就不用擔心沒有軍糧。」於是下令,讓部下分道捕獲婦女和兒童,蒸熟分配給士兵當飯。每攻下一座城鎮,朱粲就傳命把弱小的男女分給各部,需要時就殺著吃。後來朱粲降唐,高祖李淵派部將段確接受投降並勞軍,宴席間,段確飯酒半醉時,對朱粲開玩笑說:聽說你愛吃人肉,那到底是什麼滋味啊?」朱粲反唇相譏,說:「如果是剛喝過酒的人,他的肉就像糟藏豬肉一樣。」段確大怒,罵道:「你這狂賊,既然已入我唐朝,不過是一個奴才罷瞭,還敢吃人嗎?」朱粲亦大怒,就下令將段確殺死,烹食其肉。清代褚人獲《隋唐演義》中有一回名為「□人肉朱粲獸心」,就描述瞭朱粲的暴行。唐末黃巢起事時,率軍圍困陳州,擄掠百姓為軍糧,把人放在大石碓中連骨搗爛,煮熟當飯。  五代時的趙思綰和朱粲是一丘之貉。他領兵占據長安時,城中沒有吃的,就殺婦女兒童為軍糧,按一定的數目分給各部,每當犒軍時,就殺碭百人。趙思綰愛吃人的肝,他把活人綁在木柱上,剖開肚子,割下肝臟,炒熟飽餐,把肝吃完,那被割下肝臟的人還在慘叫。趙思綰從作亂到敗亡,共吃人肝六十六副。  這種以人肉代替軍糧的行為,在某些正義之師中也不能免。如史載安史之亂時,張巡守睢陽,兵士共食三萬人。當時人們相信這是事實,非常吃驚,韓愈卻獨持不同意見,認為是不可能的,並寫文章進行考辯。後世也曾有人重論此事,說張巡的軍隊所食三萬不是百姓,而是陣亡的士兵的屍體;又說張巡殺死愛妾、許遠烹熟書童的事也與事實不符,實際上是張巡的妾見情勢危急而自殺,許遠的書童是憂懼而暴亡,張許二公借機用他們的肉犒賞士兵,作堅固軍心的手段。雖然史籍有所誇大,但不論黃巢還是張巡,因軍中缺糧而吃人肉的事總是有的。古時戰爭殘酷,在生死存亡的特殊時刻,環境逼使人性異化,回歸到動物界同類相食的狀態。這樣的情況並非僅見於唐代。北宋靖康元年1126),金兵南侵,戰亂四起,官兵和百姓都無糧可食,於是就把死人全部用鹽醃起來,曬成肉乾,以供食用。登州人范溫組織義軍抗金,兵敗後乘船渡海到臨安,隊伍進城後還在吃攜帶的人肉乾。他們把這人肉乾叫做「兩腳羊」,其中老而瘦的男子叫做「饒把火」(意思是說這種人肉老,需要多加把火),年輕的婦女叫「不羨羊」(意思是說這種人的味道佳美,超過羊肉),小孩叫做「和骨爛」(意思是說小孩子肉嫩,煮的時候連肉帶骨一起爛熟)。亂離時人民遭受的苦難,由此可想而知。分頁:3/6頁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元朝末年,天下動亂,乃兵四起,駐守淮右的官軍缺糧,也捕人為食。他們認為小孩的肉為上等,女人的肉次之,男人又次之。吃人的辦法有許多種。有的是把人放在一隻大缸裡,外面用火煨烤,直到把人烤熟;有的是把人放在一個鐵架子上,下面用火烤,像烤羊肉串似的;有的是把人的手腳捆綁起來,用開水澆在身上,然後用竹掃帚刷掉人身體外層的苦皮,再割剝肌肉烹炒而食;有的是把活人裝在大佈袋裡,放進大鍋裡煮;有的是把人砍成若幹塊,用鹽醃上,隨吃隨取;有的是隻截取男人的兩條腿,或者隻割下女人的兩隻乳房,其馀的部分扔掉。種種酷毒做法,難以詳述。他們把這種人肉叫做「想肉」,意思是說吃瞭之後美味無窮,還使人想念。元朝的暴政,僅此可見一斑。  明清時,官兵吃人的現象屢見記載。明成化年間,湖廣都指揮彭倫跟隨趙輔平定大藤峽□民叛亂,把抓獲的俘虜綁到高竿上,讓兵士將他們亂箭射死,然後又割裂他們的肢體,讓兵士烹煮而食。清順治九年(1652)南明將領李定國率兵攻新會,城中糧盡,□軍守將就殺居民為食。有個姓莫的媳婦與婆母相依為命,守將要殺食婆婆,莫氏叩頭請求替婆婆死,守將說:「真是一位孝順的好媳婦!」就答應瞭她的要求,舍瞭婆婆,把莫氏烹而食之。又有一個姓李的婦女,丈夫被守將抓去,將被殺,李氏哭著說:「丈夫還沒有兒子,如果殺瞭他,就絕瞭他傢的後代瞭,我即使活著又有何用?請把我吃瞭吧!」守將也答應瞭,就烹食李氏,把她的骸骨交給她的丈夫帶回傢安葬。又有一位姓梁的窮書生被守將抓去將被烹食,他的十歲的女兒請求代替,守將被感動瞭,把他們父女一同釋放。有一回城門正要關閉,有幾百名鄉下百姓湧到城門外請求進城避難,新會縣令不同意收留他們,清軍守將說:「讓他們進來吧!到緊急的時候,這批人可作為我們十天的口糧。」於是打開城門,把百姓放進來。新會縣城被圍困八個月,守軍吃掉民眾近萬人。有戶人傢數口被吃,隻有一人幸免兵亂過後,這位幸存者有一天在路上遇見瞭清軍守將,就跪下向他下拜。守將感到驚訝,問:「你拜我幹什麼?」那人說:「我的父母妻子都安葬在你的肚裡瞭,他們都沒有墳墓。如今寒食節臨近,我不朝著你的肚子下拜又到哪裡去拜呢?」守將滿面羞慚,急忙離去。這位吃人的清軍守將,對十歲的女孩還有一點憐憫之心,對遇難者的責問還有一點慚愧之心,說明他的人性總算還沒有完全滅絕。  古代,還有不少人出於兇殘的本性或怪異的嗜好,以吃人肉、喝人血來滿足殘酷的欲望。此類事例甚多,說起來駭人聽聞。   公元前661年,翟人攻衛國,殺衛懿公並吃瞭他的肉,而拋棄瞭他的肝。衛國有個大臣名叫弘演,當時出使在外,聽說國內有變,急忙趕回來,看見懿公的肝痛哭不止,他決定自殺,用自己的身體為棺材,自殺後讓人挖出他的內臟,把懿公的肝裝入他的腹腔來安葬。衛懿公是歷史上唯一的被人吃掉的國君。十六國時,石季龍的太子石邃兇殘無度,他看見美貌的尼姑就抓過來,奸污後把她殺死,把她的肉和牛羊肉一同煮食,並且把肉賜給左右的人一起品嘗人肉的滋味。東晉孫思作亂時,擒獲縣令就把他剁成肉醬,並且把他的妻子兒女殺死吃肉。誰不肯吃這人肉就把他支解處死,連他的肉也一塊吃掉?  隋代末年,諸葛昂和高瓚是一對豪侈兇殘之徒。他倆互相爭強賭富,都想占上風,彼此設宴相請,都千方百計誇耀奢華,以超過對方為滿足。有一天,高瓚宴請諸葛昂,把一對十來歲的雙生子烹熟,頭顱、手和腳分別裝在盤子裡,端上宴席。滿座客人見是人肉,掩口欲吐。不久,諸葛昂宴請翱哲諥讓自己的一位愛妾敬酒,那妾無故笑瞭一下,諸葛昂怒叱她一頓,命令她退下。不一會,把這位妾整個放在大蒸籠裡蒸熟,擺成盤腿打坐的姿勢,放在一隻特大的銀盤子裡,她的臉上重新塗好脂粉,身上用錦庅摺酡鯞蓋著。這道「菜」抬上來後,諸葛昂親手撕她大腿上的肉給高瓚吃,同席的賓客都捂著臉不敢看。諸葛昂神態自若,撕扯妾的乳房上的肥肉大吃大嚼、盡飽而止。後來遭遇兵亂,諸葛昂和高瓚一齊被盜賊抓去,盜賊向他們索要金銀財寶,他們拿不出來,盜賊就把他們綁在木樁上,一塊塊地割下他們的肉烤著吃,作為下酒菜。這兩個吃人的野獸,最終也成瞭他人的食物。  唐代以後,此類吃人的事例更多。武則天時期,杭州臨安縣尉薛震好吃人肉,有一個向他討債的人帶一名仆人來到臨安,住在旅店裡,薛震把他們主仆二人用酒灌醉殺死,然後把屍體放入大鍋中,加上水和水銀同煮,連骨帶肉一起化為肉醬。薛震又要煮食自己的妻子其妻驚覺逃走,報告縣令,縣令派人逮捕薛震,審得真情,把他笞杖致死。與薛震同時,嶺南陳元光性情暴戾,有一次他設宴待客,一名男仆出來敬酒,陳元光勃然大怒,命令衛士立即把他拉出去殺死,又把他的肉煮爛端上宴席讓客人們嘗鮮。客人們不知是人肉,邊吃邊說好吃,後來把兩隻手端上來,客人才發覺吃的是人肉,都感到惡心,把剛才吃下的肉都嘔吐出來瞭。當時又有施州刺史獨孤莊喜歡吃人肉,他生病時不想吃飯,隻回憶起平時吃過的人肉味道不錯,這時他的部下有人死瞭一名婢女,就叫人割下她肋下的肉煮熟給他吃。元和年間,節度使張茂□常吃人肉,後來到朝中任職,別人問他在節鎮時吃人肉的事是真是假,他毫不掩飾地回答說:「人肉腥且,爭堪吃?」代宗時,嚴震也有同樣的嗜好。李廓任潁州太守時,曾捕獲七名盜賊,這夥盜賊前後殺瞭許多人,並且吃瞭這些人的肉。李廓問他們為什麼要吃人,為首的盜賊供稱,他們是得瞭某個江錯槍盜傳授的,說瞭吃瞭人肉之後,夜裡潛入人傢房中,這傢人就會昏睡不醒,因而行竊時就不會被發覺。五代時,後晉萇從簡由屠戶傢庭出身,因軍功官至左金吾衛上將軍,歷任河陽、忠武、武寧等鎮節度使,特別愛吃人肉,所到之地,都派親信捕捉民間的兒童蒸熟吃。後漢蔡王劉信更琌一個極端殘忍的傢夥,他掌管禁軍時,左右若有人犯罪,就抓來他的妻子和孩子,當著他的面零刀割他們,讓犯罪者吃自己親人的肉。被零割的人身首異處,手足分離,滿地鮮血橫流,劉信舉杯飲酒,並讓樂隊奏樂,毫無憐憫的表情。劉信雖然自己不吃人肉,但他的這番舉動和那些吃人的人相比,其暴虐程度難分重輕。分頁:4/6頁  上一頁23456下一頁  宋代,吃人的人也並不罕見。北宋初年,有個名叫王繼勛的,本是彰德節度使王饒之子、孝明皇後的異父同母弟,因為是皇親而被朝廷授予要職。後來他因橫行不法,獲罪被貶,怏怏不樂,產生變態心理,專門以臠割奴婢為樂事。開寶三年(970),他復官分司兩宗,性情越來越殘暴,經常強行買得民間少年男女作奴仆,稍不如意,就把他們殺死,烹食其內。宋太宗趙炅繼位後,有人揭發瞭他的罪行,(977年)將他罷官治罪。他供認共殺食婢女百馀人。因罪狀確鑿,被斬首於洛陽。仁宗時期,廣源州儂智高的母親阿虎喜愛吃人肉,每頓飯都要殺死一名小兒供她食用。  述種種事例,都還隻是把人殺死,把人肉用烤、蒸、烹等辦法燒熟來吃,若從使用火這一點來說,這些還略帶些人的氣息。更有甚者,古代還有不少人生吃人肉或人血、人腦及人的內臟器官,那簡直和動物沒有什麼區別,根本談不上還有什麼人性瞭。  早在戰國時期,就曾發生這麼一件事。齊國有兩位勇士,一人住城東,一人住城西,互相不服氣。某日,他們突然在沖上相遇,想比試一下,到底誰是真正的勇士。他們一同到酒店飲酒,一個人說:「喝酒不能沒有下酒菜。」於是就拔出刀來,割下自己身上的一片肉給對方吃。另一位毫不示弱,也拔出刀來割自己身上的肉給對方吃。這樣,你割一片,我割一片,割來割去,兩個人不一會兒都送瞭命。   這兩位勇士是好勇鬥狠的典型人物。他們隻是自殘己身,固然非常酷毒,但和我們要敘述的殘害他人的獸行畢竟有所不同。歷史上確有些狠如豺狼的人,對他人活捕生吃。三國時,吳國大將高澧好飲酒,愛殺人並飲人的鮮血。每天夜晚,他都在住所附近擄掠過往行人,殺死後飲其血食其肉。唐初貞觀年間,代州都督劉蘭謀反,被腰斬,有個名叫丘行恭的將官用手挖出劉蘭的心肝生吃,他想以此來顯示自己痛恨叛賊的立場魽討取皇帝的歡心,但唐太宗李世民討厭他的這種殘暴行為,責備他說:「對叛賊該處以什麼樣的刑罰,法律有明文規定,你何必要這樣做呢?如果生吃反賊的心肝就算是忠孝的表現,那麼劉蘭的心肝應該讓給太子諸王吃,哪能輪到你呢?」丘行恭討瞭一場沒趣,羞慚而退。又據傳說,古代契丹的東丹王李贊華好飲人的鮮血,他常把婢要的身上刺個洞,用嘴對著傷口吮吸血液,像小兒吸奶似的。北宋大將王彥升領兵作戰,得勝後就會命令設宴,把抓到的敵兵俘虜綁在旁邊,他用手硬扯下俘虜的耳朵,放在嘴裡咀嚼,同時慢慢舉杯飲酒。俘虜滿面鮮血淋漓,疼得嗷嗷直叫,王全然不顧,與賓客談笑風生。他用這樣的辦法共吃瞭數百名俘虜的耳朵。  明代初年,長洲人韓雍曾為大將,率軍平定廣西壯族、瑤族的叛亂。有一次,他和部將在轅門商議軍事時,把幾名俘虜拉過來斬首,然後剜出死者的心臟,砸開頭顱取出腦汁,趁熱吃下肚去。部將大驚韓雍□態度從容,不當回事。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五子周定王朱□的兒子朱有熹,他有活吃人的嗜好,最愛生吃人的肝、膽和腦汁。每天天黑後,他看見有人經過他所居住的王府旁邊,就命令手下人把他們引誘到府中殺死,供他食用。後來,人們都不敢從他的府邸前後經過。像朱有熹這樣的帝室貴胄,竟然如此歿暴,其下的兇官悍將的吃人行為也就不足為奇瞭。  明末的劉澤清也是一位活吃人的典型人物。他在弘光朝時為總兵,鎮守廬州(今合肥),平時讀書作詩,表面看來頗為風雅,但實際上他的性情極其兇殘。他府中養著兩隻大黑猩猩,馴得能夠從事簡單。有一天,劉澤清設宴請客,讓一隻猩猩捧著一盞裝有三升酒的金甌向客人跪著敬酒。猩猩狀貌猙獰,客人嚇得渾身發抖不敢接酒。劉澤清笑著說:「你連這畜生也害怕嗎?」他又叫人拉過來一名死囚犯,在宴會廳中當場打死,取出腦漿和心肝放在另一盞金甌中,讓另一隻猩猩捧著,劉澤清吃著血淋淋的人心肝,喝著白花花的人腦漿,旁若無人,賓客莫不膽戰心驚。後來劉澤清投降清朝,清朝擔心他反覆無常,尋藉口把他磔死。這個吃人的野獸,最終沒有得到好下場。分頁:5/6頁  上一頁3456下一頁  下面要談到那些相信左道邪術以吃人肉來治療某種疾病的事例瞭。如果說,為滿足暴虐欲望鞾人,主要的是表現瞭人性中遺留的獸性的兇殘,那麼,妄圖以吃人肉治病的行為則是除兇殘之外更表現出動物式的愚昧。用現代科學的觀點來看,人肉或人的某些器官同其他動物相比,其組織成分沒有根本的區別,人體內含約有機物質,在別的動物身上也可以找到。而且,某些動物如鹿、虎、獺、麝、鱉及一些蟲類身體內所含的微生素、微量元素或可作藥用的有機物質都優於人體。因此,即使人的肌體具有某種營養價值和醫療價值,它也完全可以用其他動物的肌體來代替。古代的方士、巫師、左道之流鼓吹吃人治病,目的在於顯示其法術的神秘,制造震人心魄的恐怖氣氛,以此使人畏服而信從。他們的做法實際上帶有迷信的性質,和祈禳、驅鬼等邪術一樣,對人有害無益。他們利用當時人們的愚昧無知,施展騙人的手段,達到獲取錢財等目的。歷代真正具有科學意識的名士或名醫從來不相信吃人能治病這一類的鬼話,而相信左道邪術的多是貪殘、愚蠢、紉庸將或土豪地痞之流,他們有足夠的錢財可以飽方士的私欲,有足夠的權勢掠取被吃的人,否則,方士們也不會向他們獻上這吃人治病的惡謀。  這類人的突出的代表是隋代的麻叔謀。隋煬帝下詘開汴渠,麻叔謀被任命為開河督護。他到達寧陵後患病,臥床不起,求醫診治。醫生說必須用肥嫩的羊肉蒸熟後加入藥物,一起服食。麻叔謀讓人找來幾隻羊羔,同杏酪、五味子一同蒸食,名為「含酥臠」。鄉村百姓前來獻羊羔約有數千人,麻叔謀收下羊羔,給瞭他們優厚的報酬。寧陵縣下馬村有個叫陶榔兒的,富有錢財但為人兇暴,他傢的祖墳靠近河道,害怕挖河時被發掘,就偷瞭別人傢一個三四歲的男孩,殺死後砍掉頭和腳,蒸熟裝入食盒獻給麻叔謀。麻叔謀吃著這肉,香美異常,和羊羔肉味道不同,十分滿意,就下令讓河道在經過陶傢墳地時繞瞭個彎。陶榔兒兄弟感謝麻叔謀的恩德,繼續偷盜小兒蒸熟獻給麻叔謀來討賞。其他百姓得知陶氏兄弟也效法他們,偷盜鄉間小兒換取賞賜。當時,附近村莊接連丟失小兒達數百名,到處可以聽見失去孩子的母親的哭聲。於是,當地凡是有小孩的人傢,都特制一個大木櫃,用鐵皮裹縫,夜裡就把小孩藏在櫃中,用大鎖鎖牢,而且全傢人點著蠟燭值班看守。到天亮打開櫃子,若小孩還在,全傢老幼都一齊慶賀。即使如此,丟失小兒的事件仍然不斷發生。後來麻叔謀惡貫滿盈,隋煬帝以「食人之子、受人之金、遣賊盜寶、擅易河道」等罪名懲治他,派大將來護兒把他逮捕處死,陶榔兒兄弟也同時正法。麻叔謀吃人的事不少書籍都有記載,明末阮大鋮的傳奇《牟尼合》中也寫瞭這樣的情節。  其實,醫生給麻叔開的藥方並不是人肉,麻叔謀因宵小諂佞之的蒙蔽而改食人肉,一吃上口就不可收□,因而以吃人的惡跡名留史冊。古代那些直接采用方士們吃人肉治病的藥方的人也不少,他們的行為比麻叔謀還要惡劣。

古代皇帝不為人知的洞房習俗:皇後如何伺候皇上

  古代皇後在洞房之夜是怎麼伺候皇上的?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歌管樓臺聲細細,秋千院落夜沉沉。”這是北宋著名詩人蘇軾一首膾炙人口的七絕。“春宵一刻值千金”,對於普天之下尋常的黎民百姓是如此,而對於那些“一朝選入君王側”皇後嬪妃也概莫能外。尤其是那些入選為正宮的皇後,更是十分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大婚時刻的洞房花燭之夜。  一個美麗的女人進入皇帝的後宮而成為母儀天下的皇後,與民間百姓結婚在程序上大體相同,一般也要遵守《禮記》中約定的“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告期、親迎。不同的是,皇傢的大婚儀式更為隆重和講究。被選為皇後的女方,也能接到皇帝派人送來彩禮,但皇帝絕不會親自去迎親,而是讓皇後的娘傢人隆重地送上門。皇帝即便想多結幾次,也是不是那麼隨便的,要花大價錢的。  皇後與皇帝結婚時也要進“洞房”,但與民間洞房的習俗不一樣,皇後與皇帝結婚的洞房並不在皇帝自己原來的寢宮內,也沒有固定的洞房,一般都把舉行儀式的地方當作大婚之夜的洞房。   明清兩朝皇帝結婚一般在坤寧宮舉行。坤寧宮是皇宮中後三宮的第三宮,在明朝是皇後的寢宮,清朝時將東面兩間設為皇帝大婚時的洞房,西面五間則改為祭祀薩滿教的神堂。清朝皇帝大婚迎娶皇後的禮儀相當隆重,也極為講究。新皇後要從大清門被抬進來,經天安門、午門,直至後宮。而一般妃嬪進宮,隻能走紫禁城後門神武門。  皇後與皇帝的洞房比尋常百姓傢的要高檔豪華多瞭,但也不能免貼紅雙喜、喜慶對聯的習俗。洞房的主題也是大紅色,形成紅光映輝,喜氣盈盈的氣氛。床前會掛“百子帳”,鋪上會放“百子被”,就是繡瞭一百個神態各異小孩子的帳子和被子;床頭懸掛大紅緞繡龍鳳雙喜的床幔,帝王之傢也希望“多子多福”。隋唐時,皇宮大內的洞房不僅要鋪設地毯,而且要設置多重屏障,龍鳳大喜床的四周有佈幔,可見,當時皇宮洞房的私密性很好。皇後與皇帝的大婚自然沒有鬧洞房的規矩,但禮節是少不瞭的。那皇後與皇帝入洞房後,首先要做什麼?皇後與皇帝可不行,得把全套的活動進行完畢才能共度春宵。  而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所謂的“合巹禮”,即民間所謂的“喝交杯酒”。行合巹禮後,下面該上床瞭。但是皇帝當新郎官,那床可不能隨隨便便就上的,要分先後順序的。唐朝皇帝納皇後入洞房是這樣上床的:尚儀北面跪,奏稱:“禮畢,興。”帝、後俱興。尚宮引皇帝入東房,釋冕服,禦常服;尚宮引皇後入幄,脫服。尚宮引皇帝入。尚食徹饌,設於東房,如初。皇後從者馂皇帝之饌,皇帝侍者馂皇後之饌。   而在清朝,皇後入洞房不久,皇帝亦身穿龍袍吉服,由近支親王從乾清宮伴送至坤寧宮。揭去皇後頭上蓋巾後,皇帝與皇後同坐龍鳳喜床上,內務府女官在床上放置銅盆,以圓盒盛“子孫餑餑”恭獻。這“子孫餑餑”是一種面食,就是一種特制的小水餃。然後設坐褥和宴桌,公主、女官恭請帝、後相對而坐,由福晉四人恭侍合巹宴。合巹宴上,帝、後對飲交杯酒。這時殿外窗前,有結發侍衛夫婦用滿語唱《交祝歌》。合巹禮成,然後坐帳。晚上,內務府女官、福晉等侍候帝、後吃長壽面。面吃完瞭,皇後按規矩先脫光衣服上床,然後皇帝再脫衣上床,這樣皇後與皇帝才能開始享受男女的魚水之歡。  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久早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此乃人生四大樂事也。但對皇後而言,大婚往往是一種政治婚姻,有時很痛苦,也很無奈,難以體會到洞房花燭之夜的魚水之歡。相關閱讀推薦:揭秘:古代皇帝選妃步驟 秀女需進行裸身體檢看看古代皇帝選妃是如何體檢的?妃子要“裸檢”中國古代皇帝洞房有哪些習俗?清朝皇帝婚禮圖歷史上搶兒子老婆的皇帝有哪些? 古代皇帝醜聞錄 如何稱呼皇帝?盤點你不知道的古代皇帝的稱呼分頁:1/11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俗話說,天子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妃”,意思是老婆多多,後宮可供性交的美女多多。但是,固然天子有這麼多女人,一般一生也隻能結一次婚,此即所謂“大婚”。不過,也有例外,假如天子離婚瞭,把應該成為皇後的老婆給廢黜瞭,有可能再結一次婚。  如清順治天子,由於原配博爾濟吉特氏“與朕志意不和”,降之為靜妃後,他又與另一個女人結瞭婚,這後一女人便是孝惠皇後。天子身邊的嬪妃再多,也是享受不到結婚排場的。如順治天子,固然他敢把原配給廢黜瞭,但對寵愛無比的董鄂妃,也隻能靜靜地“迎接”進宮,而不是“迎娶”,連冊封都不敢逾制,冊封時“不設鹵簿,不奏樂,王、貝勒、貝子、公等,不次朝賀禮”。所以,做天子的女人,除瞭皇後外,其他都是二奶、三奶的份。  天子找老婆與民間在程序上並沒有兩樣,一般也要遵守《禮記》中約定的“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告期、親迎。不同的是,儀式更為隆重和講究。為瞭娶媳婦,天子也要給老丈人傢送彩禮,但不是親身去,而是派適合的臣子去,也不會親身去上面迎娶,是老婆外傢人送上門的。

盤點世界十大驚人恐怖習俗【圖】:木乃伊殉葬太嚇人

  盤點世界十大驚人恐怖習俗【圖】  一、纏足  纏足是中國古代女性的一種裝飾習俗,起源之初僅僅是將腳用佈裹緊變得纖細,並不會造成骨折和畸形,且僅限於少數女子。明末和清朝時期開始逐漸在普通女性間流行,並逐漸演變成殘害女性身心健康的一種陋習。  在纏足時代,絕大多數婦女大約從四、五歲起便開始裹腳,一直到成年之後,骨骼定型,方能將佈帶解開;也有終身纏裹,直到老死之日。  關於纏足起源於何時,據現代專傢考證,纏足實際上起源於宋朝,而在此以前,纏足實際上並不流行,且僅限於少數大傢閨秀女子,並且不會造成骨折和畸形,此外,普通的勞動婦女是不纏足的。  清軍入關後,為瞭鞏固統治,采取瞭”剃發易服“政策,同時禁止纏足。剃發易服的政策得到堅決執行,可是禁止纏足卻最後不瞭瞭之。於是纏足和剃發易服被聯系在一起,出於逆反心理,被認為是”女保男不保“而被漢族士大夫發揚光大,最終在清朝普及開來,逐漸演變成殘害女性身心健康的一種陋習。   據清朝咸豐年間的紀錄“京師內城民女,不裹足者十居五六,鄉間不裹足者十居三四。”  但也有例外,例如客傢人因婦女有務農、采茶的傳統,所以不實行纏足。另一方面,深受中華文化影響的日本、越南、朝鮮半島也不實行所謂的纏足。相關閱讀推薦:中國古代十大美女排行榜誰位居首位 個個閉月羞花盤點古代十大神射手:三國時期的居然占一半!盤點中國古代十大天才名將排行 誰位居首位?探秘世界詭異神秘十大著名古墓:古墓的離奇詛咒盤點中國歷史上的十大皇後:武則天稱霸排行榜分頁:1/7頁  上一頁1234567下一頁  二、木乃伊  木乃伊,即“人工幹屍”。此詞譯自英語mummy,源自波斯語mumiai,意為“瀝青”。世界許多地區都有用防腐香料體,年久幹癟,即形成木乃伊。古埃及人篤信人死後,其靈魂不會消亡,仍會依附在屍體或雕像上,所以,法老王等死後,均制成木乃伊,作為對死者永生的或用香油(或藥料)塗屍防腐的方法,而以古埃及的木乃伊為最著名。古代埃及人用防腐的香料殮藏屍。表示對死者的敬意。  木乃伊原來的意思是瀝青,指一種幹枯不腐爛的屍體。以在埃及發現的木乃伊的數量最多,時間最早,技術也最復雜。埃及人在制造木乃伊時,首先從死屍的鼻孔中用鐵鉤掏出一部分的腦髓並把一些藥料註到腦子裡去進行清洗。然後,用鋒利的石刀,在側腹上切一個口子,把內臟完全取出來,把腹部弄幹凈,用椰子酒和搗碎的香料填到裡面去,再照原來的樣子縫好。這一步做完瞭之後,便把這個屍體在泡堿粉裡放置40天,再把屍體洗幹凈,從頭到腳用細麻佈做繃帶把它包裹起來,外面再塗上通常在埃及代替普通膠水使用的樹膠,然後把屍體送給親屬,親屬將它放到特制的人形木盒裡,保管在墓室中,靠墻直放著。   古埃及,在很早的時候,喜歡把國王或大臣的屍體制成幹屍即木乃伊保存下來,沒有很高的醫學水平,做不到這一點。與古代中國不同,制幹屍在古代埃及甚至形成一種風氣。  此外,人體冷凍技術亦被一些學者稱為制作現代化的木乃伊技術的一種。如果有人死去,他的屍體首先被送到一個被稱為“衣部”的地方:專門凈化屍體。屍體被蘇打水清洗過後,就送到叫“詿拜特”(意為純潔之地)或“培爾—那非爾”(意為美麗之屋)的地方,完成香料的填充。分頁:2/7頁  上一頁1234567下一頁  三、殉葬  殉葬又稱陪葬,是指以器物、牲畜甚至活人陪同死者葬入墓穴,以保證死者亡魂的冥福。以活人陪葬,是古代喪葬常有的習俗。 有的是死者的妻妾、侍仆被隨同埋葬,也有用俑、財物、器具等隨葬。龍山文化時期(約五千年以前)就出現人殉,商朝男女貴族墓葬有大量的人殉,但沒有夫妻合葬、妻婦殉夫的現象。  用活人殉葬,是中國古代一項殘忍野蠻的制度,秦漢以後有所收斂,往往代之以木俑、陶俑。秦漢以後就很少有人殉葬瞭。但到瞭遼代,人殉之風死灰復燃,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死後,述律平甚至強迫一百多名大臣殉葬。此後,金,元,明初都有殉葬制度。直到明英宗結束瞭殉葬制度,後清初,殉葬制度再次重現,又到瞭康熙時才結束瞭封建時代的殉葬制度。但殉葬制度雖被廢除,各種實際的自願或強迫的殉葬還是存在。直至抗日戰爭時期,一些地區還有買童男童女殉葬的事情。如《赤峰日報》記者就報道瞭1943年,敖漢旗旗長道卜丹死後,下屬為其先後購買四個小童準備殉葬未果之事。

古時候是怎樣過春節的?古代的春節習俗有哪些

  導讀:中國過春節歷史淵源,相傳春節起源於原始社會末期的“臘祭”,當時每逢臘盡春來,先民便殺豬宰羊,祭祀神鬼與祖靈,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免去災禍。  在我國歷史上,新年開始的第一天一直是叫“元旦”的。民國以來實行公元紀年後,元旦一詞專用於公歷新年,而傳統的元旦則稱春節。然而,幾千年的傳統印痕再現瞭古代國人過春節的喜悅心情和當時的狂歡場面。據史籍記載,春節在唐虞時叫“載”.夏代叫“歲”,商代叫“祀”,周代才叫“年”。“年”的本義指谷物生長周期,谷子一年一熱,所以春節一年一次,含有慶豐的寓意。至於互相拜年宴請,則起自漢初。  按中國人的習慣,每年一到臘月(農歷十二月)就準備年貨過年瞭。除夕晚上,即使常年在外的人們此時也一定要趕回傢團聚。古人(主要指漢族)團年,一般以吃年糕、餃子、糍粑、湯圓、荷包蛋、大肉九、全魚、美酒、福橘、蘋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饌為主;並伴有撣揚塵、洗被褥、備年貨、貼春聯、貼年畫、貼剪紙、貼福字、點蠟燭、點旺火、放鞭炮、守歲、給壓歲錢、拜年、走親戚、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等眾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   除夕的傢宴菜肴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舊時北京、天津一般人傢做大米幹飯,燉豬肉、牛羊肉、燉雞,再做幾個炒菜。陜西傢宴一般為四大盤、八大碗,四大盤為炒菜和涼菜,八大碗以燴菜、燒菜為主。安徽南部僅肉類菜肴就有紅燒肉、虎皮肉、肉圓子、木須肉、粉蒸肉、燉肉及豬肝、豬心、豬肚制品,另外還有各種炒肉片、炒肉絲等。湖北東部地區為“三蒸”、“三糕、“三丸”。哈爾濱一帶一般人傢炒8個、10個或12、16個菜不等,其主料無非是雞鴨魚肉和蔬菜。贛南的年夜飯一般為12 道菜。浙江有些地方一般為“十大碗”,討“十全十福”之彩,以雞鴨魚肉及各種蔬菜為主。江西南昌地區一般十多道菜,講究四冷、四熱、八大菜、兩個湯。…  當代許多中國人已經習慣瞭在除夕晚看春節聯歡晚會,其實古代也有春節聯歡晚會,隻不過沒有電視直播。古代,在春節期間,大街上會出現遊行的隊伍,且各朝代各地區都不一樣:有的會演社戲,有的會舞龍舞獅,當戲曲逐漸占據人們主要的娛樂領域後,春節看戲就成瞭那場松散的“春晚”最熱鬧最受人歡迎的地方。這種遊行,有的地方稱其為“演春”。至於古代有錢的人傢,就不用出去看戲瞭,他們會在自己傢裡搭戲臺、邀請戲班子開鑼。相關閱讀推薦:春聯的由來 春節張貼春聯的傳統是怎麼來的2014年春節是幾月幾號?中國的春節是怎麼來的春節為什麼要貼春聯 貼春聯的習俗起源於何時?春節習俗:春節從初一到十五的習俗講究和禁忌民國春節為什麼不放假? 單位放假將受罰古代春節送禮風屢禁不止:進門先打點看門人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春節裡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新朋好友傢和鄰那裡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漢族拜年之風,漢代已有。唐宋之後十分盛行,有些不必親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賀。東漢時稱為”刺”,故名片又稱”名刺”。明代之後,許多人傢在門口貼一個紅紙袋,專收名帖,叫”門簿”。我國傳統的年節,初一之後,幾乎每天都有相應的節俗,但又都是元旦的延續。到瞭初五,有瞭一些獨立的節俗,如送窮、開市等等。春節期間,古人還祭灶天、寫對聯、做豆腐、割年肉、磕頭、耍球、跳猴等活動。元宵佳節,帝城不夜,各地春宵賞燈之會,猜燈謎、百戲雜陳,普天同慶。這些充滿濃厚民族特色的傳統風俗,為我們留下瞭豐富而寶貴的文化遺產。  2014年度國傢假期安排已經出臺瞭,總體假期天數保持不變,春節和國慶長假依然令人期待。其實,古代很多時候是七天假,恰恰是古代官員們的黃金周。唐代法律規定,每一年的元日、冬至、清明三個節日都要放假七天。到瞭宋代,休假制度更加完善瞭,官員們的幸福指數蹭蹭往上升。宋朝春節也是七天假,似乎並不長,可宋朝的春節假期經常跟其他假期(比如元宵節三天假期)連在一起,就成瞭長假。  當今的休假隻能國傢層面統一,而出臺的休假方案頗受詬病,尤其是春節假日的安排更令人不爽!在宋代以前的休假,隻適用於官吏,農民、手工業者和商人,啥時候放假、怎麼放,國傢不管。宋代以後,休假才不再是官吏的特權。即便如此,古代的春節依然人流湧動。我們現在一到春節,春運就成瞭大事,古代人雖然沒有汽車、火車、飛機等先進的交通工具,可他們一樣也得坐著馬車、走著路、騎著驢兒回傢過年、走親訪友,這其實也是一場小規模的春運。從中可以看到,古人過春節的熱情。  北宋名臣王安石的“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道出瞭,古人過年的愉快心情;而清代詩人黃景仁的“千傢笑語漏遲遲”說明春節在古代,就是老少一起狂歡的日子。古人從臘月準備開始,等到正月十五鬧瞭花燈,年才算過完。在其樂融融的團圓氣氛中,人們獲得瞭身心的愉悅,重溫著傢庭的親情,協調著人際關系,不正是祥和歡樂的體現嗎?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元代的蒙古習俗:女子未嫁時要“女扮男裝”

  元代女子服飾揭秘:“女扮男裝”是我們經常在古裝劇中見到的畫面,當代流行的衣服好多都是男女通穿,在發行上,女子也經常留跟男子一樣的短發,所以已經不存在女扮男裝的現象。  但是在古代真的有女扮男裝的情況,尤其是元代,當時蒙古的習俗是,未出嫁的女子打扮跟男子一樣,就是所謂的“女扮男裝”。  這是一尊黑陶侍女俑身上發現的這一蒙古習俗。這尊元代陶俑,做工非常精細,陶質細膩,造型準確,線條流暢。那張漂亮的臉蛋,胖乎乎的,笑瞇瞇的,連眼神中都透著蒙古女子的健康與憨厚。  垂在耳後的兩條麻花辮和額頭上那一縷飄逸的秀發,更添出幾分柔美之氣。但是如果仔細端詳,會發現異樣來。  從發型上來說。元代蒙古男子是留辮子的,而且留的是這種發型叫做“不狼兒”的發型,它又叫“婆焦”、“髡發”,是元代最流行的男式發型。  蒙古男子上至成吉思汗,下至平民百姓,都剃“婆焦”。《長春真人西遊記》載:蒙古“男子結發垂兩耳”。 元代黑陶侍女俑  鄭所南在《心史·大義略敘》中說:“三搭者……去頂上一彎頭發,留當前發,剪短散垂,卻將兩旁發綰髻,懸加左右衣襖上,曰‘不狼兒’。言左右垂髻礙於回視,不能狼顧。或合辮為一,直拖垂衣背”。這具女俑的發型是典型的蒙古男子發型。  從衣著上來看。蒙古族的衣著式樣,自古即與遊牧經濟生活相適應,男女服裝款式相近,都穿長袍。區別就是男子衣襟向左抄至腋下系扣,女子衣襟向右抄至腋下系扣。此俑穿著的是左衽的長袍,也正好是蒙古男子的服飾。  難道這尊陶俑是一具男俑?反復端詳這張臉蛋,分明就是一個女子,並沒有蒙古漢子剛毅威武的感覺。  經瞭解獲知,元代蒙古習俗中,女子未出嫁前也會“髡發”,並穿著男式衣服。隻是女子“髡發”不像男子那樣把後腦勺的頭發全部剃掉。  而是隻剪去頭頂部分,留中間一綹,垂於額前。這尊陶俑的發型則正好合於此制。由此得出,陶俑塑造的是一個未出閣的蒙古女子,按照蒙古人的傳統習俗,她留瞭男子發型,穿瞭男式長袍。相關閱讀推薦:元代的蒙古習俗:女子未嫁時要“女扮男裝”窩闊臺死後誰繼位 蒙古帝國的繼承者是誰?托雷怎麼死的?蒙古英雄托雷真的是死於謀殺嗎?蒙古滅金發生在哪一年? 南宋為什麼助蒙滅金蒙古騎兵最後的輝煌:準噶爾對外的征服與進攻

中元節的習俗 中國傳統節日中元節的習俗活動

  中元節由來:中元節又稱”鬼節”或”盂蘭盆會”。中元節是道教的說法,”中元”之名起於北魏,有些地方俗稱”鬼節”、”施孤”,又稱亡人節、七月半。根據古書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那麼中元節有那些活動呢?  中元普渡  中元是相當重要的民俗節日,不少人會在舊歷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間,擇日以酒肉、糖餅、水果等祭品舉辦祭祀活動,以慰在人世間遊玩的眾傢鬼魂,並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順利。較為隆重者,甚至請來僧、道誦經作法超度亡魂。也有人會在這段時間,請出地藏菩薩、目連尊者等佛像放置高臺、或請藝師扮演驅魔大神鐘馗(有的是請藝師操控鐘馗之傀儡),以消弭死者亡魂的戾氣。  祭祖  祭祖節在陰歷七月十五日,所以簡稱為“七月半”祭祖。此時盛夏已經過去,秋涼剛剛開始。民間相信祖先也會在此時返傢探望子孫,故需祭祖。祭拜的儀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時分舉行,並不局限於特定的一天。平常日子要對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動先人的牌位。到“七月半”祭祖時,則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請出來,恭恭敬敬地放到專門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飯,直到七月卅日送回為止。有先人畫像的,也要請出掛起來。祭拜時,依照輩分和長幼次序,給每位先人磕頭,默默禱告,向先人匯報並請先人審視自己這一年的言行,保佑自己平安幸福。送回時,燒紙錢衣物,稱燒包衣,或佛門或道教的超度法事。在江西、湖南的一些地區,中元節是比清明節或重陽節更重要的祭祖日。   祭祀土地  七月十五,民間還盛行祭祀土地和莊稼。將供品撒進田地。燒紙以後,再用剪成碎條的五色紙,纏繞在農作物的穗子上。傳說可以避免冰雹襲擊,獲得大秋豐收。一些地方同時還要到後土廟進行祭祀。定襄縣民俗將麻、谷懸掛門首。  放河燈  人們認為,中元節是鬼節,也應該張燈,為鬼慶祝節日。不過人鬼有別,所以中元張燈和上元張燈不一樣。人為陽,鬼為陰;陸為陽,水為陰。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傳說中的幽冥地獄,鬼魂就在那裡沉淪。所以上元張燈是在陸地,中元張燈是在水裡。今天的放河燈,已經成為歡樂的活動項目瞭。照佛門的盂蘭盆會儀規來看,放河燈隻是其中的一個小節目,並不顯得多麼要緊。而在民間的中元節俗活動中,放燈則是比較重要的。  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現代女作傢肖紅《呼蘭河傳》中的一段文字,是這種習俗的最好註腳:“七月十五是個鬼節;死瞭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纏綿在地獄裡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著路。這一天若是有個死鬼托著一盞河燈,就得托生”。大概從陰間到陽間的這一條路,非常黑,若沒有燈是看不見路的。所以放燈這件事是件善事。可見活著的正人君子們,對著那已死的冤魂怨鬼還沒有忘記。相關閱讀推薦:中元節的來源 揭秘歷史上關於中元鬼節的由來中元節簡介 揭秘中國傳統節日盂蘭盆節介紹中元節是什麼節? 中元節的來歷及習俗有哪些

中國傳統節日中元節 中元節各地習俗大盤點

  中元節各地習俗:中元節又稱”鬼節”或”盂蘭盆會”。中元節是道教的說法,”中元”之名起於北魏,有些地方俗稱”鬼節”、”施孤”,又稱亡人節、七月半。根據古書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各地的習俗又有何不同呢?  河北省:泊頭市、南皮縣七月十五攜帶水果、肉脯、酒、楮錢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掃。並持麻谷至田梗,稱為“薦新”。廣平縣中元節以時鮮食物祭拜祖先,並準備果蔬、蒸羊送給外孫,稱為“送羊”。清河縣七月十五上墳祭掃,以蒸面羊贈送女兒。  山西省:永和縣讀書人於此日祭魁星。長子縣的牧羊人傢於中元節屠羊賽神,俗傳如此可使羊隻增加生產。又贈肉給諸親戚,傢貧無羊者則蒸面作羊形來代替。陽城縣農傢以麥屑作成貓、虎及五谷之形,於田間祭祀,稱為“行田”。馬邑縣民中元節以麥面作兒童的形狀,名為“面人”,互贈親戚傢的小孩。忻縣農民於中元節在田梗上掛五色紙。  河南省:商丘縣中元祀地官時,懸掛紙旗於門口,傳說可以防蟲。孟津縣中元節放風箏。郲縣七月十五日在門前畫一灰圈,在圈內焚燒紙公以祭拜祖先。  山東省:長島漁民以木板秫稽制成小船,上貼一紙條“供××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裝上食物、衣帽、鞋襪等用具,然後點燃蠟燭,由已婚的男子將小船放入海中。沾化縣各各傢采麻柯及新鮮草葉搭棚子,稱為“麻屋”,請祖先牌位於其中祭祀。獨陵縣稱中元節為掐嘴節,傢傢吃粗茶淡飯。   陜西省:臨潼縣七月十五日燒紙祭麻姑。城固縣中元節農傢會飲,稱為“掛鋤”。延緩農傢,中元節早晨至田間,擇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掛上五色紙旗,名為“田旛”。  江蘇省:吳縣居民中元節以錫箔折錠,沿路焚化,謂之“結鬼緣”。儀征縣各地尚流行一種紙鬼,內藏碗燈,有賭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興縣中元節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載佛婆念佛,一艘燒錫箔紙錠,一艘放河燈。東縣鄉民於此日吃扁食,是一種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燈時,在船尾點綴紅紅綠綠的紙燈,稱為“度孤”。相關閱讀推薦:中元節的習俗 中國傳統節日中元節的習俗活動中元節的來源 揭秘歷史上關於中元鬼節的由來中元節簡介 揭秘中國傳統節日盂蘭盆節介紹中元節是什麼節? 中元節的來歷及習俗有哪些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四川省: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燒袱紙。即將紙錢一疊、封成小封,上面寫著收受人的稱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數,化帛者的姓名及時間。俗傳七月十五鬼門關閉,各傢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帶人們用紙紮“花盤”,上放紙錢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內邊走邊念:“至親好友,左鄰右舍,原先住戶,還舍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請上花盤,送你們回去羅!”說完後端到屋外焚化。  浙江省:嘉善縣以中元節下雨為水稻豐收之兆。桐廬縣民中元節晚上鳴鑼撒飯於野,稱之“施食”。浙東的盂蘭盆會,請廿四位老太太“走八結”,一邊念經。天臺中元節吃“餃餅”,筒類似春卷。又有放路燈的習俗,以六個壯丁為一組:一人敲鑼、一人打梆、一人提燈籠、一人沿途撒鹽米、一人沿途擺設香燭(插在一片蕃薯或芋頭上),一人沿途擺設一塊豆腐及一飯團(置於一片大樹樹上),大約每隔百來步設一處祭品。  江西省:吉安人中元節焚紙,錠然而禁止孕婦折紙錠。據說孕婦折的紙錠,焚化後鬼拿不動,送到陰間也無益處。放焰口時,法師向臺下擲包子、水果。傳說婦女搶取包子一個,次年就可得子。小孩搶得包子,一生可不受驚嚇。安遠縣祭祖,先於七月十二日起焚香泡茶,早晚上供。至十五夜燒楮衣冠,紙錢祭送。  福建省:永福縣中元節,已嫁之女子須回傢祭祖。福州方言稱中元為“燒紙衣節”。已嫁之女準備父母之衣冠袍笏置於箱中,以紗籠之,名為“紗箱”,送父母傢。閩中中元有普度之俗,無論城鄉必定舉行,其經費則由人沿門募集。即使極貧窮之傢,也會想盡辦法籌款來應付。有諺語道:“普度不出錢,瘟病在眼前。普度不出力,矮爺要來接”。舉行普度時,也有子弟樂團之演出。莆仙有“傢祭”、“公媽熱”、“送紙”、“金粿”等習俗。

潑水節是幾月幾號? 傣族潑水節有那些習俗

  潑水節的習俗:潑水節,亦稱宋幹節,4月13日——4月16日,已有700年的歷史,是傣族、德昂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當日,泰國、老撾、緬甸、柬埔寨等國以及中國雲南等地,人們清早起來便沐浴禮佛,之後便開始連續幾日的慶祝活動。  浴佛  在“麥日”(第一天),一清早人們就要采來鮮花綠葉到佛寺供奉,擔來清水“浴佛”–為佛像洗塵。也是祈求神靈保佑人們在新的一年裡身體健康。“浴佛”完畢,集體性的相互潑水就開始瞭。一群群青年男女用各種各樣的容器盛水,湧出大街小巷,追逐嬉戲,逢人便潑。“水花放,傣傢狂”,“潑濕一身、幸福終身”!象征著吉祥、幸福、健康的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開,人們盡情地潑盡情地灑,笑聲朗朗,全身濕透,興致彌高……  丟包  潑水節也是未婚青年男女們尋覓愛情、栽培幸福的美好時節。潑水節期間,傣族未婚青年男女喜歡做“丟包”遊戲。姑娘手中用花佈精心制作的花包,是表示愛情的信物。丟包那天,姑娘們極盡打扮之能事,然後打著花傘,提著小花包來到“包場”,與小夥子們分列兩邊,相距三四十步,開始向對方丟花包。小夥子若是接不住姑娘丟來的花包,就得把事先準備好的鮮花插在姑娘的發頡上,姑娘若是接不著小夥子丟來的包,就得把鮮花插到小夥子的胸前……就這樣漸漸地選中瞭對方,一段段浪漫的愛情故事就開始瞭。   賽龍舟  賽龍舟是潑水節最精彩的項目之一,常常在潑水節的”麥帕雅晚瑪”(第三天)舉行。那日,穿著節日盛裝的群眾歡聚在瀾滄江畔、瑞麗江邊,觀看龍舟競渡。江上停泊著披綠掛彩的龍船,船上坐著數十名精壯的水手,號令一響,整裝待發的龍船像箭一般往前飛去,頓時整條江上,鼓聲、鑼聲、號子聲、喝彩聲,此起彼伏、聲聲相應,節日的氣氛在這裡達到瞭高潮……放高升  放高升是潑水節的又一項保留節目。高升是傣族人民自制的一種煙火,將竹竿底部填以火藥和其它配料,置於竹子搭成的高升架上,接上引線,常在夜晚燃放。放高升時,點燃引線使火藥燃燒便會產生強勁的推力,將竹子如火箭般推入高空。竹子吐著白煙,發出嗖嗖的尖嘯聲,同時在空中噴放出絢麗的煙火,猶如花團錦簇,光彩奪目,甚是美妙。地上則歡呼聲、喝彩聲此起彼伏,議論聲、贊美聲不絕於耳,好不熱鬧。高升飛得越高越遠的寨子,人也覺得更光彩、更吉祥。孔明燈  放孔明燈也是傣族地區特有的活動。入夜,人們在廣場空地上,將燈燭點燃,放到自制的大”汽球”內,利用空氣的浮力,把一盞盞孔明燈放飛上天。一盞盞明亮的孔明燈在漆黑的夜晚越飛越高,越飛越遠。人們以此來紀念古代的聖賢孔明。相關閱讀推薦:傣族潑水節的意義 潑水節的活動過程大盤點傣族潑水節的傳說 歷史上潑水節是怎麼形成的潑水節是哪個民族的節日 潑水節的歷史由來簡介

農歷三月三是什麼節日 農歷三月三各地的習俗

  三月三各地習俗:三月三,漢族及多個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時在農歷三月初三。古稱上巳(si)節,是一個紀念黃帝的節日。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為三月三,後代沿襲,遂成漢族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節日。農歷三月三日,也是道教神仙真武大帝的壽誕。  漢族  有吃地(薺)菜煮雞蛋的習俗。該日民間有流杯、流卵、流棗、乞子和戴柳圈、探春、踏青、吃清精飯以及歌會等活動。漢族過三月三,除瞭祭祀之外,後期陸續發展為河畔嬉戲、男女相會、插柳賞花等民俗活動。唐代大詩人杜甫寫有“三月三日氣象新,長安水邊多麗人”這樣的詩句。宋代歐陽修也在一首詞中寫道:“清明上巳西湖好,滿目繁華。爭道誰傢。綠柳朱輪走鈿車。遊人日暮相將去,醒醉喧嘩。”這些都說明,三月三的習俗,唐宋時期仍在盛行。同時這個節日也是男男女女出遊踏青的日子,亦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女兒節。  漢族女孩在這一天過女兒節  臺灣、福建地區三月三為“三月節”,“采鼠麹(曲)草,合米粉為粿以祀其先”(清乾隆帝《臺灣府志》),部分人士會選在三月初三的上巳節掃墓,兼具踏青、除去不祥的意思。  四川忠縣等地有“三月會”,舉行紀念抗敵將領巴蔓子的盛大活動,是日,群眾抬巴蔓子的偶像繞城遊行,後跟社火隊,玩龍燈、舞獅子,傢傢張燈結彩,燃放爆竹,熱鬧非凡。   壯族  多於三月三趕歌圩,搭歌棚,舉辦歌會,青年男女們對歌、碰蛋、拋繡球,談情說愛。相傳為紀念壯族歌仙劉三姐而形成的節日,故又稱歌仙節。壯族多於三月三來掃墓,通常在三月三時蒸五色糯米飯。  侗族  多於節日舉行搶花炮、鬥牛、鬥馬、對歌、踩堂等活動,亦稱“花炮節”。相關閱讀推薦:三月三的來歷 三月三上巳節是為瞭祭祀誰?三月三是什麼節日? 揭秘三月三上巳節的傳統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佈依族  於節日殺豬祭社神、山神,吃黃糯米飯,各寨三四天內不相往來。瑤族以三月三為“幹巴節”,是集體漁獵的節日,並將捕獲的野物魚類按戶分配,共享收獲的歡樂,後雲集於廣場,唱歌跳舞,歡度佳節。  畬族  以三月三為谷米的生日,傢傢吃烏米飯。傳說,唐代畬族英雄雷萬興率起義軍抗擊官軍圍剿,以烏稔果充饑而軍威大振,於三月三這天突圍成功,連戰連捷。畬民為紀念此事,每年三月三要吃烏米飯,集會對歌。在畬族民眾中,三月三是可以與春節相提並論的重大節日。此日,傢傢宰殺牲口,祭祀祖先。許多人傢往往選擇這一天舉辦婚禮。節日裡吃烏米飯。夜幕降臨時,則舉行篝火會,競相對歌。畬民善對歌,此日往往要邀請省內外各地的畬族歌手登臺獻藝,場面十分熱烈。節日裡還要趕舞場,跳起火把舞、木拍靈刀舞、竹竿舞、龍燈舞、獅子舞、魚燈舞。同時還有問凳、操石磉、腹頂棍、操杠、趕野豬等畬族民間競技。“三月三”節日活動是畬族人文歷史的縮影,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征和濃鬱的鄉土氣息,在建設新農村和加強民族團結等方面都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由於畬族以大分散小聚居的方式居住在東南沿海欠發達地區,隨著現代化進程和畬族居住環境的改變,畬族的語言、服飾、歌舞正在逐漸漢化,“三月三”傳統節日活動也趨於萎縮,亟待加強保護。  黎族  稱三月三為“孚念孚”,為預祝“山蘭”(山地旱谷)和打獵豐收的節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人們稱它為談愛日。關於它的來歷,有個美麗的傳說故事。   土傢族  的三月三,則是土傢族的情人節瞭。三月三的那天,土傢族的阿哥阿妹聚在一起,以山歌為媒,以踩腳定親。  其他如水族、苗族、仫佬族、毛南族等族都有各自傳統的三月三節日習俗。  “三月三、踏沙灘”是象山石浦鎮的一種民俗。關於它的由來,有幾種說法。其中一種說法與生產勞動有關:當地農歷三月初三前後,地溫和水溫開始升高,淺海辣螺爭相爬上灘頭繁殖。當地人便在這個季節去沙灘拾螺,由此產生“三月三、踏沙灘”的勞動場景。  如今,雖然灘頭資源逐漸枯竭,當地老人仍耐不住在這個日子帶著晚輩趕沙灘,重溫昔日拾螺的場面。“三月三、踏沙灘”的勞動場景,也逐漸形成一個全新意的民俗文化活動。  如今的“三月三、踏沙灘”,在當地已經形成瞭以民間民俗文化活動為主體,以體育、漁業競技項目以及所邀外地歌舞、雜技節目為陪襯的特點。其中的文藝表演多種多樣,除瞭跑馬燈、舞龍燈、彩閣巡遊等,還有據《辣螺姑娘招親》等民間故事改編的越劇表演,以及“辣螺姑娘拋彩球”在觀眾中招親等娛樂活動。這些活動具有民俗性、群眾性、參與性和娛樂性等特點。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三月三廟會 三月三上巳節廟會的來歷和習俗

  三月三廟會:正所謂“三月三,盤古山”,所以農歷三月初三是盤古山朝聖的日子。盤古開天辟地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傳說之一。河南省駐馬店市泌陽縣城南15公裡處的盤古山,是傳說中盤古開天辟地、造化萬物的地方。盤古開天辟地創造世界的神話流傳久遠,據歷史資料顯示,泌陽至少從南北朝時期就興起瞭盛大的拜祭活動。每年農歷三月初三的盤古廟會,都有數十萬之眾從四面八方趕來,祭拜人根之祖—盤古、並藉此機會為親朋祈福。  自2003年以來,泌陽縣大力弘揚盤古文化,將這一傳統廟會打造成集文化、旅遊、經濟開發、尋根拜祖、展示泌陽形象為一體的盤古文化節,至今已連續舉辦瞭10屆。  在中國“盤古聖地”不在少數,而在河南省,唯有泌陽縣盤古山被稱為“中國盤古聖地”,此盤古山不以山高而名,因為盤古山主峰海拔也才459米,在群山之中可謂“嬌小”,但她卻在中原諸多名山秀峰中奪得“盤古聖地”之美名,自是有其不凡之處。  而盤古山山巔之上立有盤古神廟。盤古廟始建於五代。傳言當年盤古山上時有神光顯現,更有蜃樓仙境為鄉民官士親見。每奇景臨世不過半日即沒,其中有仙樓宮闕,井然杼比;麒麟、彩鳳、青鸞、仙鶴、白螭、神龍戲於其間;瓊草玉樹,遍地可見;靈果珍品,望而垂涎。仙人飛相來往於瑤宮紫闕,且有彩裳宮娥、童子相隨而行。仙氣氤氳,自在非凡。  其中有一大殿其勢最偉,殿前正門上有一青玉大匾,上書“盤古神殿”四大鏨金字跡,氣勢恢宏,莊嚴非常。殿外庭中有一高逾百丈的玉雕,周身不見半點瑕疵,通體瑩光潤透,更不顯絲毫雕琢之工跡,純樸自然,渾然天成。此玉雕所繪乃一神人,但見此人,虯髯濃眉,金剛怒目,方口大耳,上身赤膊,肌肉虯結,下身槲葉圍裙,不失莊嚴。手執一利刃巨斧,揮天斥地,懾泣鬼神,正是有開天辟地之功的盤古大神。  此事傳至京都,明告聖聽。帝命欽天監卜占,告之乃神跡,瑞兆也。帝親身移駕,周車而至,恰逢蜃現。甚喜,凈身、齋戒、焚香,禱神祈天。望上達天聽,永保社稷。後,遣能匠巧工於山頂造殿立社,樹碑以傳。命僧道代帝世相守司,以求國安。   世傳盤古氏九月初九聖誕,三月初三升天。於是在每年陽春三月花開農閑時,行起廟會,以念盤古開天之功善。  值此之時,僧道凡夫,官宦平民,商賈小販,鴻儒白丁,盡皆雲集於此。或論道說法,或攀比奢華,或藉此營生,或尋墨夢筆,以生妙花。相關閱讀推薦:農歷三月三是什麼節日 農歷三月三各地的習俗三月三的來歷 三月三上巳節是為瞭祭祀誰?三月三是什麼節日? 揭秘三月三上巳節的傳統分頁:1/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三教九流,走卒藝人,不絕其間,山上山下,人煙阜盛。叫賣聲,討價聲,歡笑聲,吟哦聲,祈禱聲,誦經聲,諸般聲語不絕於耳。山下車馬、雲轎、簡棚、華蓋,賃地而臥,占地而居。山道側徑有林蔭歇腳者,有烹茶煮茗者,有沽酒獨酌者,有行令聚飲者,有沾汗而行者,有搖扇拄竹者,有踴躍跳行者,有裙帶相幫者,有步履匆匆者,有駐足而望者,世間百態,不一而足。山頂之上,噴火、變臉、變戲法兒、吞劍、碎石、耍刀、舞槍、打鞭、履纖、舞獅、舞龍、鬥雞、戲猴等,更有燈謎、對聯、賦詩、作詞等文墨之巧,騷客鴻儒,盡來附足,一展才華。其中更是成全瞭不少才子佳人之良緣!  碧玉名媛,自是鐘愛一些小巧精奇的物什,珠釵、發卡、玉佩、束發絲結、開光護符,必不會少。  各地之風味小吃、冷飲、佈偶、紙鳶、木質刀劍、竹簫短哨,皆為垂髫小兒之最好。  又有外地客商攜錦帛、霧茗、書畫、美玉,藉此易物,換取黃白。不少善男信女攜傢中眷屬,虔誠朝拜,以求多福。  總之,盤古廟會乃一年一度之盛會,不往則定當抱憾遺恨終生!  2005年12月4日,中國民間文藝傢協會正式命名河南省泌陽縣為“中國盤古聖地”。  “三月三”廟會也是江都古鎮仙女廟的傳統“節目”。  農歷三月初三,正值“杜鵑竹裡鳴,梅花落滿道”的時節,這一天,當街西斑帶河上一彎纖細的月牙兒悄悄落下,鎮東那株蒼老的榆樹梢上慢慢地透出一抹紅暈,此時,小鎮此起彼落地響起歡快的爆竹聲,整個小鎮開始沸騰地熱鬧起來。   太陽漸漸升起,居高臨下觀望:身著吉服的人群,像彩蝶遊移,從四面八方向鎮上匯攏,繼而如春潮般地湧向廟場。大街小巷,爆竹紛飛,鑼鼓喧鬧,到處是節日的歡聲……  據說,此會始於漢代。相傳西漢末年,王莽造反,天下大亂,三月初三,漢高祖第九代孫劉秀被王莽追逃到仙女廟(當時稱蔡傢莊)一帶,為一漁夫所救。後來,莊民感念劉秀的福澤,特建一金龍王廟(鄉民以為皇帝是金龍化身),以後每年三月三,都有四鄉八鎮的村民前來燒香朝拜,漸而演化成廟會。也有人說這“三月三”與農事有關。農忙開始,鄉民總是祈求風調雨順,所以,這一天先祭奠一下龍王,以求一年五谷豐登。此說,似更可信些。分頁:2/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傳說總歸是傳說,對於身居鄉間,辛苦的人們來說,這一年一度的“三月三”廟會的來源並不重要,但這一自娛性的節日倒是令人向往。廟會那天,鎮上的居民要事先邀請外地的親友赴廟會。於是方圓數十裡的男女老少雲集鎮上,甚至揚州、南京一帶的人,也有乘車趕來的,那場面煞是壯觀。  這一日,龍王廟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廟場四周,商販雲集,各種小吃遍佈街中,諸種土產雜陳其間。耍猴的,舞刀槍玩棍棒的,打蓮花落唱道情的……吆喝聲、叫賣聲、鑼鼓聲,還有孩子手裡的小嗽叭、哨子的聲音,混合成一片,二三裡外也聽得見。廟前有一處平地,但見香客摩肩接踵,面容虔誠,燒香的、燒紙錠的,火光熊熊,濃煙升騰。廟堂內燈燭輝煌,香煙繚繞,鐘馨聒耳,一片伽藍香氣。  行香開始,浩浩蕩蕩的隊伍起程瞭。隻聽鑼鼓喧天,鞭炮震響。“馬匹”(充神馬的人)赤著上身,穿紅褲,臉塗花紋,口中橫銜一枝長鐵簽(代馬嚼口),手執四五尺長的鐵棍,在神前跪拜踴躍,揮舞開道。其後是香火隊,信徒們背著香袋,手執香火,排成4行,徐徐而行。隻見煙霧繚繞,縹緲彌漫,如入仙境一般。緊隨香火隊之後是鼓樂隊,樂師身穿青衫,腰束黃帶,手執鼓、拔、笙、簫、弦子、二胡等樂器,演奏樂曲。接下來,是人數最多的化妝的歌舞隊,各種歌舞爭奇鬥勝,美不勝收。  耍木頭人戲的則靠一根扁擔,扛著一個小臺子,周圍有佈擋,上面掛有一排排尺把長的小木偶,臺前掛有一個小佈簾,藝人在佈擋下面一手牽引線,一手敲大鑼,嘴裡唱著臺詞,臺上的小木偶就繪聲繪色地表演起來,什麼《豬八戒招親》、《孫悟空三打白骨精》……集生、旦、凈、末、醜和文場、武場於一身,其景令人陶醉。  走在行香隊伍最後的,是那些逢大難不死的劫後餘生者,他們身穿大紅囚衣,口裡喃喃念語,三步一跪,五步一叩,感謝神明恩寵,祈禱保佑平安。行香隊伍吹吹打打,熱熱鬧鬧,行一程停一陣,停一陣行一程,緩緩地繞鎮一周後再折回龍王廟,這時已是紅日偏西……

寒食節的習俗 歷史上寒食節的來歷和傳統習俗

  寒食節的習俗:寒食節習俗,有上墳、郊遊、鬥雞子、蕩秋千、打毯、牽鉤(拔河)等。其中上墳之俗,是很古老的中國過往的春祭都在寒食節,直到後來改為在清明節。但韓國方面,仍然保留在寒食節進行春祭的傳統。寒食節是山西民間春季一個重要節日,山西介休綿山被譽為“中國寒食清明文化之鄉”,每年舉行隆重的寒食清明祭祀(介子推)儀式活動。  山西民間禁火寒食的習俗多為一天,隻有少數地方仍然習慣禁火三天。晉南地區民間習慣吃涼粉、涼面、涼糕等等。晉北地區習慣以炒奇(即將糕面或白面蒸熟後切成骰子般大小的方塊,曬幹後用土炒黃)作為寒食日的食品。一些山區這一天全傢吃炒面(即將五谷雜糧炒熟,拌以各類幹果脯,磨成面)。  寒食節,民俗要蒸寒燕慶祝,用面粉捏成大拇指一般大的飛燕、鳴禽及走獸、瓜果、花卉等等,蒸熟後著色,插在酸棗樹的針刺上面,裝點室內,也作為禮品送人。  禁煙冷食  寒食節古代也叫“禁煙節”,傢傢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國人追憫先賢之情執著,從東漢到南北朝屢禁屢興,唐代皇傢認可並參與。蘇軾的《望江南超然臺作》中的“且將新火試新茶”說的就是寒食之後詩人煮茶的行為。  拜掃祭祖  寒食節掃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視為“野祭”。唐代編入《開元禮》“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掃(寒食拜掃附)”中,成為官方認同並倡導的吉禮之一。後演變為皇傢祭陵;官府祭孔廟、祭先賢;百姓上墳等。時一傢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墳地,致祭、添土、掛紙錢,然後將子推燕、蛇盤兔撒於墳頂滾下,用柳枝或疙針穿起,置於房中高處,意沾先祖德澤。   寒食飲食  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漿、青精飯及餳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盤兔、棗餅、細稞、神餤等;飲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數十種之多。其中多數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盤兔,俗有“蛇盤兔,必定富”之說,意為企盼民富國強;子推燕,取介休方言“念念”不忘介推高風亮節……。  寒食插柳  柳為寒食節象征之物,原為懷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早在南北朝《荊楚歲時記》就有“江淮間寒食日傢傢折柳插門”的記載,安徽、蘇州等地還盛行戴芥花,佩麥葉來代替柳枝。據各地史籍記載:“插柳於墳”、“折柳枝標於戶”、“插於簷插柳寢灶間”、“亦戴之頭或系衣帶”、“瓶貯獻於佛神”、“門皆插柳”,故民間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紅顏成白首”之說。相關閱讀推薦:寒食節的傳說? 歷史上寒食節是為瞭紀念誰?寒食節是什麼節日? 歷史上的寒食節又何而來清明節的由來 清明節為什麼又被稱為寒食節?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寒食踏青  也叫踏春,盛興於唐宋。宋·李之彥《東谷所見》載:“拜掃瞭事,而後與兄弟、妻子、親戚、契交放情地遊覽,盡歡而歸”。明代《帝王景物略》記京效踏青場景為:“歲(寒食)清明日,都人踏青,輿者,騎者,步者,遊人以萬計。”可謂盛極。  寒食秋千  秋千原為古代寒食節宮廷女子遊樂項目。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載“天寶宮中至寒食節竟豎秋千,令宮嬪輩戲笑以為宴樂。帝呼為半仙之戲,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彥博詩《寒食日過龍門》,詩中描寫為“橋邊楊柳垂青線,林立秋千掛彩繩。”  寒食蹴球  盛行於唐,宋《文獻通考》載:“蹴球,蓋始於唐。植兩修竹,高數丈,絡網於上,為門以度球,球工分左右朋,以角勝負。”史載:唐德宗、憲宗、穆宗、敬宗都喜蹴球,《州府元龜》載:“唐德宗貞元十二年二月寒食節帝禦麒殿之東亭,觀武臣及勛戚子弟會球,兼賜宰臣宴饌。”宋代也有《太祖蹴鞠圖》。  寒食詠詩  寒食節時,文人們或思鄉念親,或借景生情,感慨尤多,靈感頓生,詩興大發,詠者甚多。據查,僅《全唐詩》就有唐玄宗、張說、杜甫、韓愈、柳宗元等名人名傢詩詞三百餘首,宋金元詞曲也有一百餘首,成為中國詩歌藝術中一枝奇葩。此外,寒食節時期還有賜宴、賞花、鬥雞、鏤雞子、牽鉤(拔河)、鉆木取火、放風箏、鬥百草、拋堶(瓦石器玩物)等許多活動,極大地豐富瞭中國古代的社會生活。   春天凈腸  一般來說,野外的狗熊在冬眠結束後,春天第一件事情就是找點青草吃。因為青草富含纖維素,吃瞭以後容易腹瀉。狗熊清理下自己腸胃中積攢瞭一個冬天的廢物,接下來才好吃東西。據動物學傢說,狗熊在春季腹瀉前,往往都蔫頭蔫腦的,但一旦調理順瞭,接下來就歡實瞭。這寒食節的食品結構安排,是不是和狗熊的腹瀉法有異曲同工之妙呢?比如說涼皮吧,好多醋,加上好多豆芽菜黃瓜絲之類的,富含纖維素,用來清理腸胃最合適不過瞭。從中國人的飲食結構來看,春節期間吃瞭不少大魚大肉,等到瞭天開始暖和的時候,確實也應該像狗熊一樣清理一下腸胃。不僅可以健體,還能讓頭腦清醒清醒,解決下春乏的問題。  寒食節去野外采集野菜,不僅鍛煉身體,而且也滿足瞭人體所必須,一舉兩得。最後,還要說說春季養生中的精神調節問題。前面說過,女子傷春,在寒食節期間出來散散心,勾搭勾搭小夥,能夠預防精神上的疾病。男子雖然不傷春,但在春季肝氣過盛,容易精神失常的時候,緬懷下先人,寄托哀思,起到瞭悲克怒的作用。對肝的調理是相當有好處的。經過瞭五千年的文化滋潤,寒食與清明合二為一,成為緬懷故人,激勵生人的節日。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萬聖節簡介與習俗

    在每年的10月31日是西方傳統的“鬼節”——萬聖節。不過這一天的氣氛卻遠不像它的名稱那樣讓人聽上去就“毛骨悚然”。每當萬聖節到來,孩子們都會迫不及待地穿上五顏六色的化妝服,戴上千奇百怪的面具,提著一盞“傑克燈”走傢竄戶,向大人們索要節日的禮物。萬聖節最廣為人知的象征也正是這兩樣——奇異的“傑克燈”和“不給糖就鬧”的惡作劇。   “傑克燈”的樣子十分可愛,做法也極為簡單。將南瓜掏空,然後在外面刻上笑瞇瞇的眼睛和大嘴巴,再在瓜中插上一支蠟燭,把它點燃,人們在很遠的地方便能看到這張憨態可掬的笑臉。這可是孩子們最喜歡的玩物瞭。   然而萬聖節的重頭戲還是在餐桌上,你既要準備好美食來招待那些前來搗亂的“小鬼”,更要在這個特別的節日為你的餐桌裝扮一番。千萬不要讓你的客人們小瞧瞭你哦!   一年中最“鬧鬼”這天夜裡,各種妖魔鬼怪、海盜、外星來客和巫婆們紛紛出動。在基督紀元以前,凱爾特人在夏未舉行儀式感激上蒼和太陽的恩惠。當時的占卜者點燃並施巫術以驅趕據說在四周遊蕩的妖魔怪。後來羅馬人用果仁和蘋果來慶祝的豐收節與凱爾特人的10月31日溶合瞭。在中世紀,人們穿上動物造型的服飾、戴上可怕的面具是想在萬聖節前夜驅趕黑夜中的鬼怪。盡管後來基督教代替瞭凱爾特和羅馬的宗教活動,早期的習俗還是保留下來瞭。現在,孩子們帶著開玩笑的心理穿戴上各種服飾和面具參加萬聖節舞會,這些舞會四周的墻上往往懸掛著用紙糊的巫婆、黑貓、鬼怪和屍骨,窗前和門口則吊著齜牙裂嘴或是面目可憎的南瓜燈籠。孩子們還常常試圖咬住懸掛著的蘋果。   關於萬聖節由來的傳說有許多版本,最普遍的認為,那是源於基督誕生前的古西歐國傢,主要包括愛爾蘭、蘇格蘭和威爾士。這幾處的古西歐人叫德魯伊特人。德魯伊特的新年在十一月一日,新年前夜,德魯伊特人讓年輕人集隊,戴著各種怪異面具,拎著刻好的蘿卜燈(南瓜燈系後期習俗,古西歐最早沒有南瓜),他們遊走於村落間。這在當時實則為一種秋收的慶典;也有說是“鬼節”,傳說當年死去的人,靈魂會在萬聖節的前夜造訪人世,據說人們應該讓造訪的鬼魂看到圓滿的收成並對鬼魂呈現出豐盛的款待。所有篝火及燈火,一來為瞭嚇走鬼魂,同時也為鬼魂照亮路線,引導其回歸。   在中世紀的中歐,曾有過基督教摧毀異教徒的歷史。可是新年夜前的祭祀慶典從未真正消除,不過以巫術的形式出現。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現在的萬聖節裡,還留有巫婆的掃帚、黑貓、咒語等痕跡。萬聖節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