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過程

甲午戰爭的過程:清軍節節敗退戰場全面潰敗

      戰爭進程:清軍節節敗退戰場全面潰敗     整個戰爭持續近9個月,依據戰場轉換及雙方作戰態勢的變化,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清軍陸軍自平壤敗退鴨綠江,日海軍奪得黃海制海權。  8月上旬,總兵衛汝貴、馬玉崑、左寶貴和副都統豐升阿等四部援朝清軍萬餘人先後抵達平壤。其時占據漢城之日軍為混成第9旅,共8000餘人。  8月中旬,日本大本營根據海軍主力決戰時間難以預料,並以年內已無法實行直隸平原決戰,乃修改其”作戰大方針”第一期作戰計劃,除已派第5師餘部赴朝外,又增遣第3師參戰,兩師合編為第1集團軍。將陸軍在朝鮮的牽制作戰改為攻勢作戰,由第1集團軍執行平壤之戰,相機進攻奉天(今沈陽)的任務。同時,決定組建第2集團軍,待機攻占遼東半島,為爾後直隸平原決戰建立前進基地。   9月初,日軍第5師和第3師一部由漢城等地出發,分四路向平壤推進,對平壤清軍取包圍之勢。新近由成歡敗退的提督葉志超奉命總統平壤各部清軍,因其戰守無策,各部心志不齊。9月15日,日軍分三路總攻平壤,戰鬥至為激烈。午後,玄武門失守。入夜後,葉志超等棄城而逃,至26日全部退至鴨綠江以北中國境內。  在陸軍爭奪朝鮮半島的同時,日本海軍聯合艦隊亦前出至黃海西部,甚至闖到威海衛和旅順軍港挑戰,企圖尋機與北洋艦隊進行主力決戰。北洋艦隊在豐島海戰後拘於”保船制敵”之令,主要巡弋於威海、旅順之間,將黃海制海權讓給日本海軍。9月上旬,清廷鑒於平壤將有大戰,擬由海路迅速運兵赴援,北洋艦隊奉命護航。9月17日,北洋艦隊在完成護航任務後正準備由大東溝口外返航,突與搜索前進的日聯合艦隊遭遇,隨即爆發瞭著名的黃海海戰。戰鬥歷時5個多小時,北洋艦隊沉毀5艦,傷4艦,日本聯合艦隊傷5艦。  日軍在第一階段作戰中,適時調整作戰計劃,海陸同時出擊。平壤之戰不但擊敗在朝清軍,且一舉將戰線推進至鴨綠江邊,直接威脅中國本土。清軍由於平壤迅速敗退,不僅使”海守陸攻”的總計劃歸於失敗,且來不及在鴨綠江一線組織堅固防線,以致在第二階段作戰中仍然陷於被動。在海戰方面,北洋艦隊實力被嚴重削弱,日本聯合艦隊達到瞭控制黃海制海權的目的,使爾後的戰局能朝著其二期作戰計劃的第一案方向發展。相關閱讀推薦:甲午戰爭起因:日本妄圖使朝鮮脫離清政府控制甲午戰爭軍力對比:國力中強日弱 軍力中弱日強中日甲午戰爭背景:甲午戰爭中日歐三國局面甲午戰爭簡介: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於哪一年?戰後反思:甲午戰爭中國失敗的原因解釋和分析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第二階段,日軍突破清軍鴨綠江防線,並在花園口登陸。  平壤之戰和黃海海戰後,日本為實施”作戰大方針”中直隸平原決戰的計劃,決定以陸軍第2集團軍向中國遼東半島進行登陸作戰,突破渤海灣門戶。陸軍第1集團軍則向鴨綠江清軍防線發起攻擊,造成對清朝祖宗陵寢之地奉天的巨大壓力,掩護第2集團軍的登陸作戰。清廷則采納李鴻章之議,實行”嚴防渤海以固京畿之藩籬,力保沈陽以顧東省之根本”(《李文忠公全書》奏稿卷七十八)的平分兵力方針。在實際兵力部署方面,由於對日軍主攻方向判斷失誤,以及過分眷顧祖宗陵寢,集重兵於鴨綠江一線和奉天、遼陽之間。同時,為保衛北京,又令各省抽調兵力,駐守山海關至秦皇島之間,以及天津、大沽、通州(今北京通縣)等地。致使地處渤海門戶正面的遼東半島兵力不足,又多系臨時填防部隊,加之黃海制海權已被日軍所得,失去海軍掩護,防禦極其空虛。  鴨綠江江防之戰開始於10月24日。駐守鴨綠江北岸的清軍共82營約3萬人,四川提督宋慶為諸軍總統。防線分中、東、西三段,以九連城一帶為主防禦陣地。兵力成一線部署,各部之間缺乏協同,縱深內又無強大預備隊。日軍第1集團軍先於九連城上遊的安平河口突破成功,繼於虎山附近的鴨綠江上搭浮橋搶渡並攻占虎山。其他各部清軍聞虎山失陷,不戰而逃。26日,日軍未遇抵抗即占領九連城和安東(今丹東)。清軍鴨綠江防線崩潰。

詳述:百團大戰過程三大階段 百團大戰如何爆發?

    百團大戰過程三大階段   第一階段(1940年8月20日-9月10日)  第二階段(1940年9月22日-10月5日)  第三階段(1940年10月6日-12月5日)  百團大戰經歷瞭兩個主動進攻和一個“反掃蕩”階段。  第一階段從8月20日到9月10日,為時20天,中心任務是破壞日軍交通,重點摧毀正太路。前10天,晉察冀軍區、129師主要破擊正太路。20日夜20時,八路軍避開日外圍據點直奔正太路主目標,同時向正太路全線突然發起奇襲,日軍措手不及,全線被動。  八路軍提出“不留一根鐵軌、不留一根枕木、不留一個車站、不留一個碉堡、不留一座橋梁”的口號,“讓敵人用腳同我們賽跑”,“讓敵人用牛驢搬炮彈、飛機大炮”。八路軍展開攻堅戰,端掉敵一系列據點。每攻克一處,便使用各種可能的辦法,如爆破、火燒、搬拆、水淹等,將之徹底破壞。如敵之重要燃料基地井阱煤礦,八路軍將在之破壞無餘,使其半年內不能恢復生產。日軍遭受沉痛打擊,竟然向我軍施放毒氣。這一階段作戰,使日軍正太路大部被破壞,交通完全中斷。   後10天,回過神來的日軍立即組織部隊增援,進行反撲。八路軍則一邊相機繼續破擊正太路,一邊主力機動靈活地從內線轉移到敵之外線,撤出正太路打擊增援日軍。在正太路作戰的同時,120師在晉西北以破擊同蒲路為中心配合作戰,在晉西北廣泛破擊同蒲路及周邊主要公路,一度切斷瞭同蒲路北段及幾條重要公路日交通線,牽制瞭大量日軍使其難以增援正太路,有力支援瞭正太路作戰。  第二階段:從9月22日到10月上旬。目的是擴大戰果,基本方針是繼續破壞敵人交通,摧毀深入根據地的某些據點。不過,日軍受第一階段打擊的教訓,加強瞭據點的守備,提高瞭警惕,並繼續進行毒氣戰。同時,日軍大量調動、集結,八路軍總部判斷日軍將對我根據地反撲掃蕩,遂主動停止對日軍的進攻,部署反“掃蕩”作戰。  第三階段:從10月6日到翌年1月24日。日軍在一個多月裡的廣大地區連續遭到八路軍的兩次大規模攻勢打擊,損失慘重,受到巨大震撼,深感八路軍力量的可怕和對其威脅的嚴重。為此,調集重兵,從10月6日起,先後對我華北各抗日根據地進行瘋狂報復“掃蕩”。我軍連續作戰未及休整,隨即便投入反“掃蕩”作戰,但由於日軍兵力集中瘋狂報復,還是給根據地造成瞭極大損失。日軍深入我根據地,施行瘋狂的“清剿”和燒殺搶,企圖消滅根據地軍民的生存條件。八路軍則以適時機動的遊擊戰對付掃蕩日軍,不斷尋機殲滅一部日軍,震懾敵膽,使日軍不敢以小部隊分散行動。日軍難以尋找到八路軍主力。在某些地區,敵想修建據點和公路,企圖久占,被八路軍堅決消滅。但是,日軍的大肆反撲、“掃蕩”,也使抗日根據地遭到重大損失,給根據地軍民帶來瞭嚴重困難。相關閱讀推薦:百團大戰的作戰背景 百團大戰總指揮是誰?百團大戰名稱的由來 百團大戰共有幾個團參戰?百團大戰簡介及時間

淝水之戰的戰役過程 歷史上最不可思議的敗仗

  苻堅淝水之戰的戰役過程  太元元年〔376年〕,孝武帝司馬矅開始親政,謝安升中書監、錄尚書事,總攬朝政,陳郡謝氏成為東晉的最後一個“當軸士族”。同年,苻堅統一瞭中國北方,前秦與東晉的戰爭已經臨近。當時的東晉,長江上遊由桓氏掌握,下遊則屬於謝氏當政,謝安盡力調和桓謝兩大傢族關系,以為即將爆發的戰爭作準備。  戰前準備  377年,廣陵缺乏良將防守,謝安不顧他人議論,極力舉薦自己的侄子謝玄出任兗州刺史,鎮守廣陵,負責長江下遊江北一線的軍事防守。謝安則自己都督揚州、豫州、徐州、兗州、青州五州軍事,總管長江下遊。謝玄不負叔父重托,在廣陵挑選良將,訓練精兵,選拔瞭劉牢之、何謙等人,並訓練出一支在當時的整個中國最具有戰鬥力的精兵——北府兵。   第一階段:淮南之戰  378年四月,前秦征南大將軍苻丕率步騎7萬人進攻襄陽。苻堅又另派10萬多人,分三路合圍襄陽,總計投入兵力就是17萬。襄陽守將朱序死守近一年後,於太元四年(379年)二月城破被俘。苻堅又派彭超圍攻彭城,秦晉淮南之戰爆發。謝安在建康佈防,又令謝玄率5萬北府兵,自廣陵起兵,謝玄4戰4勝,全殲敵軍。謝安因功封建昌縣公,謝玄封東興縣侯。  第二階段:淝水之戰  太元八年(383年)五月,桓沖傾十萬荊州兵伐秦,以牽制秦軍,減輕對下遊的壓力,苻堅派苻睿、慕容垂、姚萇和慕容暐等人迎戰,自己親率步兵六十萬,騎兵二十七萬,以弟苻融為先鋒,於八月大舉南侵。謝安臨危受命,以謝石為前線大都督,謝玄為先鋒,並謝琰、桓伊等人,領八萬兵馬,分三路迎擊前秦軍。苻堅自認為能速戰速決,並派已是前秦度支尚書的朱序前去勸降謝石,朱序卻私下提示謝石宜先發制人。十一月,謝玄遣劉牢之以五千精兵奇襲,取得洛澗大捷,秦軍折損十名大將及五萬主力。十二月,雙方決戰於淝水,朱序在秦軍陣後大叫:“前線的秦軍敗瞭!”,秦軍陣腳大亂,隨後晉軍全力出擊,大敗秦軍。謝玄、謝琰和桓伊率領晉軍七萬,戰勝瞭苻堅和苻融所統率的前秦十五萬大軍,並陣斬苻融,淝水之戰以晉軍的全面勝利告終。相關閱讀推薦:秦晉淝水之戰的戰役背景 前秦南下伐晉的原因淝水之戰的戰爭情況 淝水之戰的交戰雙方是誰?中國古代戰役淝水之戰簡介 淝水之戰的時間官渡之戰的意義 官渡之戰袁紹敗給曹操的原因成吉思汗打過哪些敗仗?十三翼之戰爆發的起因

歷史上的赤壁之戰發生地 簡述赤壁之戰的過程

  三國形成時期,孫權、劉備聯軍於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在長江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一說今嘉魚東北)一帶大敗曹操軍隊,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著名戰役。  曹操基本統一北方後,作玄武池訓練水兵,並對可能動亂的關中地區采取措施,隨即於建安十三年七月出兵十多萬南征荊州(約今湖北、湖南),欲一統南北。時孫權已自江東統軍攻克夏口(今武漢境),打開瞭西入荊州的門戶,正相機吞並荊、益州(治成都),再向北發展;而依附荊州牧劉表的劉備,“三顧茅廬”得諸葛亮為謀士,以其隆中對策,制定先占荊、益,聯合孫權,進圖中原的策略,並在樊城大練水陸軍。曹操軍勞師、水土不服、短於水戰、戰馬無糧等弱點,堅定瞭孫權抗曹決心。孫權不顧主降派張昭等反對,命周瑜為大都督,程普為副都督,魯肅為贊軍校尉,率3萬精銳水兵,與劉備合軍共約5萬,溯江水而上,進駐夏口。  曹操乘勝取江陵後,又以劉表大將文聘為江夏太守,仍統本部兵,鎮守漢川(今江漢平原)。益州牧劉璋也遣兵給曹操補軍,開始向朝廷交納貢賦。曹操更加驕傲輕敵,不聽謀臣賈詡暫緩東下的勸告,送信恐嚇孫權,聲稱要決戰吳地。冬,親統軍順長江水陸並進。  孫劉聯軍在夏口部署後,溯江迎擊曹軍,遇於赤壁。曹軍步騎面對大江,失去威勢,新改編及荊州新附水兵,戰鬥力差,又逢疾疫流行,以致初戰失利,慌忙退向北岸,屯兵烏林(今湖北洪湖境),與聯軍隔江對峙。   曹操下令將戰船相連,減弱瞭風浪顛簸,利於北方籍兵士上船,欲加緊演練,待機攻戰。周瑜鑒於敵眾己寡,久持不利,決意尋機速戰。部將黃蓋針對曹軍“連環船”的弱點,建議火攻,得到贊許。黃蓋立即遣人送偽降書給曹操,隨後帶船數十艘出發,前面10艘滿載浸油的幹柴草,以佈遮掩,插上與曹操約定的旗號,並系輕快小艇於船後,順東南風駛向烏林。接近對岸時,戒備松懈的曹軍皆爭相觀看黃蓋來降。此時,黃蓋下令點燃柴草,各自換乘小艇退走。火船乘風闖入曹軍船陣,頓時一片火海,迅速延及岸邊營屯。聯軍乘勢攻擊,曹軍傷亡慘重。曹操深知已不能挽回敗局,下令燒餘船,引軍退走。  赤壁之戰遺址聯軍水陸並進,追擊曹軍。曹操引軍離開江岸,取捷徑往江陵,經華容道(今潛江南)遇泥濘,墊草過騎,得以脫逃。曹操留曹仁守江陵,滿寵屯當陽,自還北方。  周瑜等與曹仁隔江對峙,並遣甘寧攻夷陵(今宜昌境)。曹仁分兵圍甘寧。周瑜率軍往救,大破曹軍,後還軍渡江屯北岸,繼續與曹仁對峙。劉備自江陵回師夏口後,溯漢水欲迂回曹仁後方。曹仁自知再難相持,次年被迫撤退。  赤壁之戰,曹操自負輕敵,指揮失誤,加之水軍不強,終致戰敗。孫權、劉備在強敵面前,冷靜分析形勢,結盟抗戰,揚水戰之長,巧用火攻,創造瞭中國軍事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相關閱讀推薦:赤壁之戰曹軍大敗 孫劉聯軍以少勝多的原因是?赤壁之戰歷史人物簡介 赤壁之戰的主人公是誰?赤壁之戰簡介及時間 赤壁之戰是哪一年發生的?淝水之戰的主人公 淝水之戰大敗的君主是誰?官渡之戰的意義

中英第二次鴉片戰爭始末 第二次鴉片戰爭過程

  第二次鴉片戰爭經過簡介  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後延續四年,經歷瞭三個階段。  廣東作戰  1856年10月23日,英國以清軍到持有過期港英執照的中國船”亞羅”號上搜捕海盜為借口,命軍艦3艘、劃艇十餘隻、陸戰隊2000人向虎門開進,以挑起戰端。清軍事先既疏於防范,臨時又下令對敵船”不可放炮還擊”,致使英艦順利闖過虎門,攻占珠江沿岸炮臺,集中炮火轟擊廣州城,擊毀督署,其陸戰隊一度攻入外城,並燒毀靖海門、五仙門一帶民房。11月12、13日,英軍為解除後顧之憂,又占虎門的橫檔、威遠、鎮遠、靖遠炮臺。英軍以武力脅迫兩廣總督葉名琛談判的目的並未達到,又遭沿江軍民襲擊,乃於1857年1月撤往虎門口外。  1857年初夏,英國增派遠征軍2900餘人抵香港。   法國以潛入廣西西林進行非法活動的天主教神父馬賴被判死刑為借口,也決定派出侵華遠征軍1400人。10月,英法組成聯軍,共有艦船61艘,總兵力1.1萬餘人。葉名琛奉咸豐帝”總宜息兵為要”的諭旨,既不認真偵察敵情,又不切實加強戰備。12月12日,英、法公使額爾金和葛羅向葉名琛發出最後通牒。與此同時,英法艦隊駛入珠江口,15日兵臨廣州城下。28日晨,在艦炮掩護下,陸戰隊5700人分三路向城南、東南、西南進攻。1.3萬清軍,除東門外及東固炮臺守軍曾英勇擊敵外,餘均稍戰即潰。次日,聯軍攻入城內,30日,廣東巡撫柏貴和廣州將軍穆克德訥豎白旗投降。次年1月5日,葉名琛被俘,後囚死於印度加爾各答。  大沽作戰  英法聯軍侵入廣州後仍未能迫使清政府屈服,乃於1858年4月20日率艦船20餘艘,官兵2600餘人抵天津大沽口外,要求與清政府全權代表談判。清政府則堅持談判到廣東進行。5月20日,聯軍出動炮艇、陸戰隊,向大沽南北炮臺進攻。守臺官兵奮起還擊,重創敵船多艘,斃傷敵近百人。因後路援兵潰逃,炮臺相繼失守。26日,聯軍炮艇溯海河駛抵天津城下。6月下旬,英、法、美、俄公使威逼清政府簽訂《天津條約》,戰火暫熄。相關閱讀推薦:戰爭參戰方: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國傢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 第二次鴉片戰爭背景第二次鴉片戰爭簡介 第二次鴉片戰爭具體時間是甲午戰爭的過程:清軍節節敗退戰場全面潰敗甲午戰爭起因:日本妄圖使朝鮮脫離清政府控制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條約簽訂後,英、法政府決定以武力為後盾堅持進京換約。1859年6月17日,聯軍艦船22艘、官兵2100人再次抵大沽口外。這時,大沽的防務在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籌劃下已有所加強,炮臺已增至6座,海口敷設瞭鐵鏈、木樁等障礙物,部隊經過臨戰訓練。25日,聯軍在未偵察清大沽設防的情況下,貿然出動炮艇13艘駛入海口,拆毀障礙物,沖撞鐵鏈。守軍火炮齊發,中敵旗艦,擊傷英侵華海軍司令賀佈。稍後,聯軍陸戰隊千餘人從南岸強行登陸。僧格林沁急調火器營等部迎擊,北岸炮臺也發炮支援,戰至半夜,將敵陸戰隊擊退。此戰,擊沉聯軍炮艇3艘、重傷3艘,斃傷448人,予侵略者以沉重打擊(見抗擊英法聯軍入侵大沽之戰)。  聯軍遭此慘敗後,英、法政府決定進行大規模的報復。而咸豐帝在此戰獲勝後,即從大沽地區抽兵2000前往鎮壓捻軍,並認為聯軍這次來華”實則以兵脅和”,諭令僧格林沁等”總以撫局為要”。僧格林沁則株守大沽口,不在北塘設防。1860年7月27日,聯軍1.7萬餘人乘艦百餘艘抵大沽附近海面。8月1日,聯軍首批陸戰隊乘虛占領北塘鎮。12日、14日擊敗清軍馬隊,攻占新河、塘沽。21日進攻大沽北炮臺,直隸提督樂善以下守軍近千人壯烈犧牲,北岸炮臺相繼陷落。僧格林沁率南岸守軍撤往天津,旋退至通州(今北京通縣)附近。24日,聯軍不戰而據天津。   京師外圍作戰  大沽、天津失守後,咸豐帝感到英法兩國提出的條件過於苛刻,決心與敵”決戰”。時僧格林沁所部清軍3萬餘人(其中馬隊萬人)部署在通州張傢灣、八裡橋一帶,準備與敵”野戰”。而英法聯軍也以清方不能滿足要求,決計進犯北京,雙方展開張傢灣、八裡橋之戰。9月18日聯軍發起進攻。僧格林沁馬隊突遭聯軍密集火箭的襲擊,馬匹驚駭狂奔,沖動步隊,造成全軍敗退。21日,聯軍進攻八裡橋時,僧格林沁用馬隊實施正面反沖擊,遭到據壕固守的聯軍槍炮火力大量殺傷,被迫後退。當聯軍攻占八裡橋並分一部抄襲清軍後路時,僧格林沁棄軍先逃,導致各部紛紛敗退。  張傢灣、八裡橋戰敗後,咸豐帝於22日逃往熱河,留恭親王奕敖”督辦和局”。10月初,聯軍進逼北京。時城外清軍不戰而退,留京親王大臣亦稱”城不可守”,於13日將外城拱手讓給聯軍。聯軍先後在圓明園等處大肆劫掠焚燒。24、25日,英、法脅逼清政府簽訂《中英北京條約》和《中法北京條約》。隨後,俄國迫使清政府與之簽訂《中俄北京條約》,使中國的領土主權又遭受重大損失。11月,侵略軍撤出京津地區,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商周牧野之戰過程 牧野之戰是如何以少勝多的?

  牧野之戰展開之前,文王采取政策,即政治上,積善行德,裕民富國。廣招人才,發長生產;外交上,爭取與國,最大限度孤立商紂。準備過後,文王乘商師主力遠征東夷,果斷地率領諸侯聯軍實施奔壟,使敵人在戰略戰術上處於被動與惡勢,善於做到奮正並用,予敵人巧妙而猛烈的打擊,使之傾刻崩潰。  牧野之戰,就是商周之際周武王在呂尚等人輔佐下,率軍直搗商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在牧野(今淇縣以南衛河以北地區)大破商軍、滅亡商朝的一次戰略決戰。商湯所建立的商王朝,歷經初興、中衰、復振、全盛、寖弱諸階段後,到瞭商紂王(帝辛)即位時期,已步入瞭全面危機的深淵。在紂王的統治下,殷商王朝政治腐敗、刑罰酷虐,連年對外用兵,民眾負擔沉重,痛苦不堪;貴族內部矛盾重重,分崩離析,從而導致瞭整個社會動蕩不安,出現瞭“如蜩如螗,如沸如羹”的混亂局面。  與日薄西山、奄奄一息的商王朝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商的西方屬國——周的國勢正如日當中、蒸蒸日上。公劉、古公亶父、王季等人的積極經營,使周迅速強盛起來,其勢力伸入江、漢流域。文王姬昌即位後,任用熟悉商朝內部情況的賢士呂尚,“陰謀修德以傾商”,積極從事伐紂滅商的宏偉大業。   文王為牧野之戰的展開、“翦商”大業的完成,奠定瞭堅實的基礎。在政治上他積極修德行善,裕民富國,廣羅人才,發展生產,造成“耕者九一,仕者世祿,關市譏而不征,澤梁無禁,罪人不孥”的清明政治局面。他的“篤仁、敬老、慈少、禮下賢”政策,贏得瞭人們的廣泛擁護,鞏固瞭內部的團結。在修明內政的同時,他向商紂發起瞭積極的政治、外交攻勢:請求商紂“去炮烙之刑”,爭取與國,最大限度孤立商紂。文王曾公平地處理瞭虞、芮兩國的領土糾紛,還頒佈“有亡荒閱”(搜索逃亡奴隸)的法令,保護奴隸主們的既得利益。通過這些措施,文王擴大瞭政治影響,瓦解瞭商朝的附庸,取得瞭“伐交”鬥爭的重大勝利。  在處理商周關系上,文王表面上恭順事商,以麻痹紂王。相關閱讀推薦:牧野之戰的背景介紹 牧野之戰爆發的起因是?牧野之戰簡介 古代戰爭牧野之戰發生的時間長平之戰的歷史地位 長平之戰秦勝趙敗的原因?秦趙長平之戰背景 長平之戰爆發的起因是什麼?赤壁之戰兵力對比

馬陵之戰的交戰過程 馬陵之戰是怎麼發生的?

  齊魏交戰  公元前342年,魏國為瞭補償在桂陵之戰時的損失,出兵攻打鄰近弱小的韓國。韓國並不是魏國的對手,隻得遣使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在征求孫臏的意見後,決定再次坐山觀虎鬥,待魏韓火拼一番後才出兵救援,這樣則“尊名”與“重利”皆得。韓國在拼命抵抗仍五戰皆敗後,隻得再次向齊國求援。齊威王看到魏、韓兩國皆元氣大傷,認為時機成熟,於是委任田忌為主帥,田嬰為副帥,孫臏任軍師,率領齊軍直逼魏國首都大梁,再度施展一次圍魏救趙;不過這次所要解救的是韓國。  魏軍回擊  魏國不願重蹈覆徹,於是停止進攻韓國,轉而與齊國決戰。魏惠王將攻韓的魏軍撤回,並任命太子申為上將軍,以龐涓為將,統率10萬魏軍攻向齊軍,要與齊軍一決雌雄。這時齊軍已深入魏境,欲退不能,因此隻得與魏軍決戰。孫臏針對魏軍強悍善戰,因而輕視齊軍的弱點,大打心理戰,先向魏軍示弱,引誘魏軍深入,再施以出其不意的攻擊,一舉殲滅魏軍,並獲得主帥田忌采納。於是孫臏定下瞭減灶誘敵,設伏聚殲的謀略。   龐涓之死  結果齊軍依計行事,與魏軍接觸後,立即佯裝戰敗後撤。並以“減灶”之策誘敵,即在第一天挖10萬人煮食用的灶,第二天減少至隻足5萬人用,第三天又減少至僅足3萬人用,造成齊軍士卒四散逃走,兵力不足的假象。龐涓一如孫臏所料,果然中計,接連追擊齊軍3天,並因看到齊軍天天減灶的情況,得意忘形起來,認定齊軍敗績已呈。於是隻身帶著部分精銳騎兵,日夜兼程追擊齊軍。孫臏則於魏軍必經之處-馬陵(今山東郯城一帶)設伏。  馬陵的通道狹窄,被林木所包圍,而且地勢險阻,龐涓一旦中計,即無退路。孫臏料到龐涓會於該天晚上趕至,於是以1萬名弓兵埋伏於馬陵的道路兩側,約定在夜裡以火光為號,萬箭齊發,並預先把路旁其中一棵大樹的樹皮剝掉,於其上寫上“龐涓死於此樹之下”的字樣。龐涓的騎兵再如孫臏所料般於晚上趕至馬陵,龐涓看見有一顆樹的樹皮被剝掉,上面還刻著字,因此停下來,並命人點火照明,以閱讀樹上所刻的文字。但他還未讀完,齊軍已萬箭齊發,魏軍因沒有準備,即時潰亂,龐涓中箭,結果被齊軍大敗。龐涓眼見無法改變局勢,隻得大嘆“遂叫豎子成名”後自殺。齊軍再乘勝追擊,結果殲滅魏軍共10餘萬人,並俘虜瞭魏軍的主帥太子申,馬陵之戰以魏軍大敗而告結束。相關閱讀推薦:馬陵之戰交戰雙方將領 馬陵之戰魏軍齊軍領導者馬陵之戰爆發於公元前哪一年? 馬陵之戰簡介

詳述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晉楚城濮之戰的戰爭過程

  城濮之戰經過:城濮之戰,奠定瞭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順利的登上霸主寶座的決定性一戰,晉文公憑此一戰而懾服天下,使得各諸侯俯首來朝。接下來就讓我們來說說這場戰爭的經過。  城濮之戰是繼齊、楚召陵之盟和宋、楚泓之戰以後,晉國與楚國之間的一場大戰,在春秋歷史上具有重大意義。它扼制瞭楚國的北進勢頭,穩定瞭中原形勢,成就瞭晉國的中原霸主地位。關於城濮戰前的形勢,我們在第一章中已作瞭交代。泓之戰後,中原列國鄭、許、陳、蔡、魯、衛、曹、宋等都已拜倒在楚國的軍威之下,楚成王又攻占齊國谷地(山東省東阿縣),擁立公子雍,造成對齊國的威脅。當時,楚國可以說是勢力強盛、聲威方張。晉國自文公即位以來,對內整頓內政,發展經濟,壯大軍旅,對外尊崇王室,聯絡齊、秦,以與楚國針鋒相對,爭奪中原霸權。晉、楚之戰勢在難免。這是城濮之戰的根本原因。  城濮之戰的直接原因是晉援宋拒楚。周襄王十八年(公元前634年),宋成公因為其父襄公當年善待過晉文公,與文公有舊交,遂”叛楚即晉”。冬,楚成王命令尹子玉、司馬子西率軍伐宋,包圍緡(mín,音民)邑(在山東省金鄉縣東北)。次年冬,楚率陳、蔡、鄭、許五國軍隊包圍宋國,宋國向晉告急。晉中軍元帥先軫說:”報施救患,取威定霸,於是乎在矣。”晉文公采納先軫建議,準備起兵救宋。他在被廬檢閱軍隊,擴編三軍,任命瞭將佐,從而拉開瞭城濮之戰的序幕。  晉國君臣十分重視這次軍事行動,確定瞭政治、外交與軍事總體戰的方針。在軍事上,決定不直接救宋,而首先討伐曹、衛。因為”楚始得曹而新婚於衛,若伐曹、衛,楚必救之,則齊、宋免矣。”這一著制敵方案,既可引誘楚師北上,又可坐收以逸待勞之功。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年)春,晉國出動三軍、戰車七百乘伐曹,借道於衛,衛人不允許。晉軍遂繞道南下,在南河(河南省淇縣南)渡過黃河。正月初九,攻取衛國的五鹿。並揮師東進,攻占斂盂(在河南濮陽東南),遣使至齊國通好。二月,晉文公與齊孝公結盟,成功地把齊國拉到瞭自己一邊。衛侯見晉大軍壓境,晉、齊又結為盟好,請求參加結盟,晉文公不答應。衛侯又想親近楚國,國人不同意,就驅逐瞭衛侯。晉軍不戰而得衛國。  戰前,魯國追隨楚國。在晉軍攻衛時,魯曾派公子買幫助戍守衛國。   現見晉軍勢大,衛侯逃亡,而楚國救衛沒有成功,魯國便召回公子買而殺瞭他。一面向晉國報告說他擅自興兵,另一面又向楚國報告說他沒有完成防守任務,玩弄兩面手法,坐待投靠勝利者。三月,晉軍南下攻曹。十二日,攻入曹都(山東定陶)。  晉軍攻擊曹、衛,本欲引誘楚軍北上。但楚軍並不上鉤,而猛攻宋國,宋再次向晉軍告急。晉軍若南下救宋,誘楚北上之戰略意圖則無法貫徹。若不南下救宋,必失掉宋國,陷於戰略被動地位。面對這種形勢,晉大夫先軫又建議:讓宋國使者去賄賂齊、秦二國,使齊、秦勸楚退兵。晉則捉住曹共公,分曹、衛的田地給宋人,以激怒楚國人,逼其不聽齊、秦的勸解。齊、秦勸楚不成,必然堅定瞭站在晉國一邊的立場,決定出兵對楚作戰。這是晉走出的第二著高棋。相關閱讀推薦:城濮之戰交戰雙方 城濮之戰是哪兩國間的戰爭 中國歷史上城濮之戰簡介 城濮之戰發生的時間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楚成王見晉軍破曹降衛,與齊、秦結成瞭聯盟,中原形勢已變,就退回申邑(在河南南陽市),命令大夫申叔撤出攻占齊國的谷邑,命令令尹子玉撤回圍宋的軍隊,並告誡子玉說:”無從晉師!晉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晉國,險阻艱難,備嘗之矣。民之情偽,盡知之矣。”又說:”《軍志》曰:’允當則歸’。又曰:’知難而退’。又曰:’有德不可敵’。”但楚令尹子玉一向驕傲,不聽楚成王勸告,指派伯棼赴申邑向楚成王請求出戰,要求增援。楚成王首鼠兩端,既不願與晉交戰,卻又向子玉增派援軍東廣、西廣與若敖氏之六卒。  子玉得到楚成王的增援,更加狂傲。他派宛春赴晉軍說:”請復衛侯而封曹,臣亦釋宋之圍。”子玉雖然狂傲,但身為楚國令尹,也並非無謀之輩,他的這個計劃就是一石三鳥之策。如果晉答應他的要求,則曹、衛、宋三國都會感戴楚國。如果晉不答應他的要求,那麼曹、衛、宋三國將會怨恨晉國。晉大夫子犯即上瞭子玉的圈套,說:”子玉無禮哉!君取一,臣取二,不可失矣,”主張拒絕子玉的建議。但晉中軍帥先軫則識破瞭子玉的機關,說:”子與之!定人之謂禮。楚一言而定三國,我一言而亡之。我則無禮,何以戰乎?”於是,晉國私下答應恢復曹、衛,讓他們斷絕與楚國的關系,而扣留楚使宛春以激怒子玉。這是晉國走出的第三著高棋。一向狂傲自大的子玉不能忍受這種刺激,冒然率軍北上攻擊晉軍,終於被晉軍牽上瞭鼻子。  當初,晉文公以公子身份顛沛流離時,曾路過楚國,受到楚成王的款待。酒席宴上,成王問文公:”公子若反晉國,則何以報不谷?”文公回答道:”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三十裡一舍)。”這次,文公果然實踐諾言,面對楚軍的進攻,命令自曹國後撤三舍,與宋、齊、秦三國軍隊一同駐紮在城濮(山東省范縣南)。子玉率軍急進,依托丘陵險阻紮營,兩軍對峙於城濮。晉文公退避三舍,表面上是報答以前楚成王給予的禮遇,實際上是運用”卑而驕之”、”怒而撓之”的誘敵之計,子玉再次上鉤。  楚子玉派大將鬥勃向晉文公請戰說:”請與君之士戲,君憑軾而觀之,得臣(子玉名)與寓目焉,”表現出一派驕橫之氣。晉欒枝答詞卻相當謙恭:”寡君聞命矣。楚君之惠,未之敢忘,是以在此。為大夫退,其敢當君乎?既不獲命,敢煩大夫謂二三子:戒爾車乘,敬爾君事,詰朝相見。”①城濮交戰時雙方的陣容是:晉三軍,即先軫為元帥,統率中軍,郤溱輔佐,狐毛統率上軍,狐偃輔佐。欒枝統率下軍,胥臣輔佐。楚國也是三軍,即令尹子玉以若敖之六卒統率中軍。子西(鬥宜申)統率左軍。子上(鬥勃)統率右軍。楚的仆從國鄭、許軍附屬楚左軍,陳、蔡軍附屬楚右軍。  四月六日,晉軍在城濮嚴陣以待楚軍。子玉狂傲聲稱:”日必無晉矣。”當兩軍接觸之時,晉下軍佐胥臣率所部用虎皮蒙在馬身上,首先沖擊楚右翼的陳、蔡軍,陳、蔡軍驚駭逃散,楚右軍潰敗。楚子玉、子上見右軍潰敗,怒火中燒,加強對晉中軍和上軍的攻勢。晉右翼上軍狐毛設將、佐二面旗幟,令二旗後退,引誘楚軍。晉下軍欒枝所部也以車輛曳樹枝奔馳而偽裝後退。楚子玉以為晉右翼敗退,令楚左軍追擊,所以對陳、蔡及右翼軍潰敗並未理會。楚左軍追擊晉上軍時,側翼暴露,晉先軫、郤溱率中軍攔腰截擊,狐毛、狐偃率上軍夾攻楚左軍,楚左軍潰敗。楚子玉見左、右軍皆敗,遂下令中軍停止進攻,得以不敗。子玉率殘兵退出戰場,晉軍進占楚軍營地,休整三日後,勝利班師。   城濮一戰使晉文公建立瞭霸權,楚國北進鋒芒受到挫折,被迫退回桐柏山、大別山以南地區。中原諸侯無不朝宗晉國。  在城濮之戰中,宋、齊、秦的軍隊雖然到瞭城濮,但未參加實際戰鬥。晉國以戰車七百乘、五萬多兵力擊敗楚、陳、蔡、鄭、許五國聯軍十餘萬眾,是一次以少勝多的戰役。晉國的勝利在於,認識到楚是強敵,君臣團結一心,在政治、外交、軍事上,周密策劃,牢牢掌握著戰爭的主動權,所以終於擊敗瞭楚國。楚國則不然。楚自戰勝宋襄公以來,中原諸侯無一能敵,官兵上下已養成一片虛驕之氣。子玉雖為一代梟將,不但不能革除積弊,反而更加驕狂。面對這樣的大戰,竟意氣用事,掉以輕心,結果被人牽瞭鼻子,導致戰爭失敗。楚成王得到楚軍敗報,派人指責子玉說:”大夫若入,其若申息之老何?”子玉羞憤自殺。  四月二十七日,晉軍進入鄭國衡雍(河南原陽縣西,當時在黃河南岸),並在踐土(距衡雍較近,當時亦在黃河南岸,在河南花園口黃河北岸)修築王的行宮,向襄王獻俘。周襄王策命晉文公為”侯伯”。晉文公要求諸侯”皆獎王室,無相害也。有渝此盟,明神殛之,無克祚國”。晉文公在”尊王”的旗幟下,順理成章地登上瞭霸主寶座。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九一八事變的過程 九一八事變中的中日舉動

  九一八事變的過程:九·一八事變指1931年9月18日在中國東北爆發的一次軍事沖突和政治事件。沖突雙方是中國東北軍和日本關東軍。根據沖突爆發的日期,史稱「九·一八事變」。由於當時中國東北地區稱為滿洲,因此日本方面將這次事變稱為「滿洲事變」。  九·一八事件爆發後,日本與中國之間的矛盾進一步激化,而在日本國內,主戰的日本軍部地位上升,導致日本走上全面侵華的道路。這次事件爆發後的幾年時間內,東北三省全部被日本關東軍占領,因此被中國民眾視為國恥,直至今日,九月十八日在中國許多非正式場合都被稱為「國恥日」。在國際上,這起事件經常被拿來與納粹德國的國會縱火案相提並論。  柳條湖事件  1931年9月18日傍晚,日本關東軍虎石臺獨立守備隊第2營第3連離開原駐地虎石臺兵營,沿南滿鐵路向南行進。夜22時20分左右,日本關東軍鐵路守備隊柳條湖分遣隊隊長河本末守中尉為首一個小分隊以巡視鐵路為名,在奉天(現沈陽)北面約7.5公裡處,離東北軍駐地北大營800米處的柳條湖南滿鐵路段上引爆小型炸藥,炸毀瞭小段鐵路。並將3具身穿東北軍士兵服裝的中國人屍體放在現場,作為東北軍破壞鐵路的證據,誣稱中國軍隊破壞鐵路並襲擊日守備隊。   爆炸同時,呆在鐵路爆破點以北約四公裡的文官屯的川島中隊長,立即率兵南下,開始襲擊北大營。  爆炸後,駐紮中方北大營和沈陽城的日軍兵分南北兩路,向中國軍隊駐地北大營進攻。南軍為平田幸弘指揮關東軍第2師步兵第2旅第29團,北軍為島本正一指揮的鐵路守備隊第2營。  當時,北大營駐守的東北軍第七旅毫無防備,被打得措手不及。而事前張學良曾訓令東北軍不得抵抗,駐守部隊並未做出激烈反擊。第七旅三個團中有兩個團按指示撤走,隻有王鐵漢的620團未及時接到撤退命令,被迫自衛抵抗,最後突圍撤走。由於執行張學良不抵抗命令,北大營逾萬名守軍被隻有500多人的日軍擊潰。相關閱讀推薦:九一八後中國為何孤立無援:外國勢力各懷鬼胎盤點抗日十大經典戰役:長沙會戰雙方死傷20萬中國遠征軍簡介 中國遠征軍赴緬抗日的真實歷史九一八事變簡介 九一八事變後的中國政局變動九一八事變前,蔣介石張學良已達成共識不抵抗 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遼寧、吉林城鎮淪陷  日軍在沈陽當獨立守備隊向北大營進攻的同時,關東軍第2師第3旅第29團向奉天城攻擊。1931年9月19日凌晨,關東軍司令本莊繁下令:遼陽的第2師主力增援對奉天的進攻;獨立守備隊第3營進攻營口、第4營進攻鳳凰城、安東(今丹東);第2師第3旅主力、騎兵第2團、獨立守備第1營分別進攻長春寬城區、二道溝、南嶺等地。至1931年9月19日10時,日軍先後攻占奉天、四平、營口、鳳凰城、安東等南滿鐵路、安奉鐵路沿線18座城鎮。長春地區的東北軍自發反擊,戰至次日,長春陷落。9月21日,東北邊防軍駐吉林省副司令長官公署參謀長熙洽率部投敵,日軍第2師主力占領吉林。  黑龍江主要城鎮淪陷  10月1日,東北軍黑龍江洮南鎮守使張海鵬投敵,且奉日軍命令派出3個團進攻齊齊哈爾。10月16日在嫩江橋,被黑龍江省防軍擊退。守軍炸毀嫩江鐵路橋的第1、第2、第5號橋,以阻止日偽軍的進攻。10月26日,關東軍第2師第29團占領四洮鐵路沿線主要城鎮。11月4日,關東軍嫩江支隊攻擊嫩江橋北守軍。黑龍江省政府代主席兼代東北邊防軍駐江副司令長官馬占山指揮3個旅,5個團共1.6萬餘人進行頑強抵抗,戰至11月18日,終因實力不濟而棄守省城齊齊哈爾,撤往克山、海倫。11月19日,日軍攻陷齊齊哈爾。   錦州、哈爾濱淪陷  張學良在事件爆發後離開奉天,帶領屬下轉移到錦州。1931年10月8日,關東軍派出12架轟炸機空襲錦州。對此,南次郎陸軍大臣依然對若槻禮次郎首相聲稱“由於受到中國軍隊的防空炮火攻擊,才不得已采取自衛行動”,此後關東軍發表公開聲明,宣稱“張學良在錦州集結大量兵力,如果置之不理,恐將對日本權益造成損害。為瞭盡快解決滿蒙問題,關東軍有必要驅逐錦州政權。”此後,幣原主張的國際協調主義外交政策受到瞭嚴重的挫折,日本越來越強硬。  黑省淪陷後,南京政府覺察日軍將進犯錦州,急令中國駐國聯代表施肇基於11月25日向國聯提出劃錦州為中立區的提議。12月2日,國民黨政府就通知英、法、美三國的公使說:同意‘把自己的軍隊撤出錦州和山海關,但是有一個條件,即日本要提出使法、英、美三國滿意的保證’。有瞭南京政府的表態,張學良急不可待地直接與北平日本公使館參事就此事進行具體交涉。但這種交涉不僅受到南京方面的反對,而且也無法從日本方面獲得妥協的條件,日方堅持東北軍必須全數撤出錦州。  但錦州中立案曝光後,遭到各界人士和學生群起反對,國民政府外交部於12月4日被迫急電施肇基聲明放棄中立案,同時還要表示:日軍如進攻錦州,中方將實行自衛。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也已就此作出決議,強調“如日軍進攻,應積極抵抗”。可對於是否抵抗問題,南京政府與張學良之間明顯發生分歧。張明顯地傾向於和平方法解決,鐘情於“錦州中立化”方案。  11月29日,張學良致蔣介石密電,稱“惟個人對此(指中立案)亦頗贊成”,並在與日方代表談判之同時,開始秘密安排從錦州一線自動撤軍。此舉引起瞭南京政府的嚴重不安。顧維鈞於12月3日電文中極力勸阻道:“兄(指張學良)擬將錦州駐軍自動撤退,請暫從緩”;後1931年12月5日顧維鈞又與宋子文聯名致電張學良:“現在如日人進兵錦州,兄為國傢計,為兄個人計,自當力排困難,期能防禦。”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蔣介石亦於12月8日致電張學良:“錦州軍隊此時勿撤退。”但12月21日,張學良致電第二軍司令部:“當最近日本進攻錦州之時,我軍駐關外部隊理應防范,但若現政府方針未定時,自然不用錦州部隊進行防守,因而撤至關內”,“部隊駐地為遷安、永平、灤河、昌黎”(《中華民國資料叢稿:大事記第17輯》p244)。12月25日、26日,張學良又致電國民政府,稱“錦戰一開,華北全局必將同時牽動”,屆時日本“以海軍威脅我後方,並擾亂平津,使我首尾難顧”,非但錦州不可守,連華北地盤亦不保。因此張學良不顧勸告,一意孤行將軍隊從錦州撤退。  而與此同時,12月15日,關東軍已經開始進攻錦州。12月17日,日本陸軍中央部由日本本土增派混成第8旅,並從朝鮮調第20師司令部、混成第38旅、重轟炸飛行中隊以增援關東軍。12月28日,第2師主力渡過遼河進攻錦州;12月30日,混成第39旅進攻打虎山(今大虎山)。  當日軍進攻錦州時,國民政府多次電令張學良抵抗,12月25日,令其“積極籌劃自衛,以固疆圉”,張不遵令;張學良部隊開始從錦州撤退後,12月30日國民政府還急電令其“無論如何,必積極抵抗”,但已經無濟於事。1932年1月3日,第20師司令部率混成第38旅占領錦州。而此時駐錦州的東北軍第12、第20旅和騎兵第3旅早已奉張學良命撤退至河北灤東地區和熱河。在張學良的一再不抵抗下日軍兵不血刃占領錦州。

昆陽之戰的過程 劉秀是怎麼擊潰百萬大軍的?

  昆陽之戰的過程:昆陽之戰,號稱是中國歷史上“以弱勝強”的典范戰例。昆陽之戰確實是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一件大事,但以“弱”勝“強”的真相,卻是令人匪夷所思。  為鎮壓民變主力,當時王莽派司空王邑、司徒王尋為帥,傾其天下精銳,合兵43萬,號稱百萬,以排山倒海之勢,壓向小城昆陽。城中困守的漢軍,兵力不過數千,劉秀還被迫出城求援。而留守的頭目王鳳等人更是主動向莽軍乞降,在遭到拒絕後,個個惶惶不可終日。  戰前態勢,總兵力50比1,一個是志在必得,一個是驚弓之鳥,似乎不戰而高下立判。  大戰之時,劉秀從城外帶來的兵力不過區區3000人,城中則是一幫縮頭烏龜。這樣,作戰雙方的態勢是:總兵力100比1,一方是以逸待勞,一方是驚疑不定,似乎不戰而成敗立知。  但歷史的編劇能力出乎所有人的想象。   或許是優越感太強烈瞭,或許是對漢軍的過度仇恨化為瞭蔑視,王邑、王尋這兩位三公級的人物,竟然選擇瞭幾乎就是江湖上單挑的做法:  在發現劉秀的部隊後,兩人僅僅是帶瞭萬把人出來——巡視。以新莽特有的一貫派頭,估計這也就是個大型儀仗隊的架勢,簡單說,二王所帶的,並非正式的作戰部隊。  兵法雲“受降如臨敵”——接受投降都要象兩軍對陣如臨大敵一樣,而這兩位將軍卻臨敵如逛街,在戰場上帶一群圍觀者出來看熱鬧,其結果可想而知。  而沒有最要命還有更要命的是,他們還下瞭道死命令:“敕諸營皆按部毋得動”——其餘將士隻許看、不許動。因此在整個戰役(如果這也能稱之為戰役的話)過程中,新莽的百萬大軍既不敢、也無法出擊——因為將軍有令、因為根本就沒有做好戰鬥準備!  結果就是那百萬大軍,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主帥被斬殺,然後“哄”地一聲作鳥獸散。史載“莽兵大潰,走者相騰踐,伏屍百餘裡”,再加上天公作美,突然之間狂風暴雨、驚雷震天、飛沙走石、江河暴漲……  結果就是那百萬大軍,奔逃一停、踩死一停、淹死一停、殺死一停——總之是徹底消停瞭!  昆陽之戰,是由不明真相的兩個人發動的:他們都看不到敵人的強大和己方的弱小,他們都在打一場別無選擇的戰爭,他們都輸不起。  最終,走投無路的戰勝瞭勢在必得的。是之謂“以弱勝強”。相關閱讀推薦:昆陽之戰是在哪裡爆發的?王莽大軍一戰而潰昆陽之戰的歷史背景 昆陽之戰為什麼會爆發?昆陽之戰簡介 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光武帝劉秀簡介 東漢王朝開國皇帝劉秀人物生平東漢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的第一任皇後是誰

鄱陽湖之戰的過程 古代規模最大的一次水戰

  鄱陽湖之戰的過程:元末,南方各反元武裝不斷取得勝利。至正二十年(1360年)後,在長江中、下遊地區形成瞭以武昌為統治中心、“盡有江西、湖廣之地”、自立為漢帝的陳友諒,以應天(今南京)為統治中心的吳國公朱元璋和以平江(今蘇州)為統治中心、控制瞭蘇浙之地、自稱吳王的張士誠三大勢力,由於轄區相鄰,彼此展開瞭武力兼並。  “陳友諒兵強志驕,張士誠糧足財富而無遠圖。為避免兩線作戰,朱元璋決定先集中兵力西征陳友諒,因為他控制瞭安慶、九江、武昌三個戰略重鎮,占地廣闊,野心和力量都很大,是平定江南的最大障礙。”汪紅亮說。  正當朱元璋運籌滅陳之際,至正二十年(1360年),陳友諒率水軍10萬進攻應天府,被朱元璋打敗,退回江州(今九江),據守故地。朱元璋趁勝不斷向西推進,僅用一年就攻占瞭蘄州、黃州、興國、樂平、撫州等地,並於至正二十二年取得龍興(今南昌),改為洪都府,袁州、瑞州、臨江、吉安相繼歸屬,實力大大增強。  洪都告急兩軍相遇鄱陽湖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四月,陳友諒因疆土被朱元璋所占,大為氣憤,趁朱軍主力北援安豐之機,以60萬水陸大軍圍攻洪都。當時守城的大都督為朱元璋之侄朱文正,率眾兵浴血奮戰,死守洪都85天未投降。   同年七月初,朱元璋親率水軍20萬回救洪都,於十六日進抵湖口,他先派兵守住涇江口和南湖嘴切斷陳友諒歸路;又派兵扼守武陽渡以防陳軍逃跑;自己則親率水師進入鄱陽湖,形成“關門打狗”之勢。  陳友諒聽說朱元璋大軍來援,即撤洪都之圍,東出鄱陽湖迎戰。一場規模空前、激烈異常的生死大決戰就此展開。  陳軍擺巨艦連鎖為陣  七月二十日,兩軍在鄱陽湖康郎山湖面相遇。陳軍巨艦聯結佈陣,展開數十裡。據史料記載,“聯巨舟為陣,樓槽高十餘丈,綿互數十裡,族旗戈盾,望之如山”,且“乘上流,鋒銳甚”,氣勢奪人。朱元璋針對其巨艦首尾連接不利進退的弱點,將己方艦船分為20隊,每隊都配備大小火器和弓弩,下令各隊接近敵艦時,先發火器,次用弓弩,靠近敵艦時再用短兵器進行格鬥。  次日,雙方展開激戰。陳友諒軍的船為紅色,朱元璋軍的船為白色。一開戰,朱軍大將徐達便身先士卒,率艦隊勇猛沖鋒,擊敗瞭陳軍的前鋒,斃敵1500人,繳獲巨艦一艘;俞通海也乘風發炮,焚毀陳軍20餘艘艦船。陳軍被殺和淹死者甚眾,但朱軍傷亡也不少,朱元璋的座艦擱淺被圍,險遭不測。  此時,戰鬥陷入膠著狀態。從清晨打到日暮,仍未分勝負。相關閱讀推薦:鄱陽湖之戰交戰雙方 朱元璋為什麼會以弱勝強鄱陽湖之戰的背景 鄱陽湖之戰為什麼會爆發?鄱陽湖之戰簡介 決定瞭朱元璋命運的一場大戰阪泉之戰是誰與誰的戰爭:阪泉之戰交戰雙方是?雁門之戰簡介 北宋對遼戰爭難得的一次大勝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朱軍巧施火攻燒連船  七月二十二日,雙方重新部署兵力,展開瞭更大規模的決戰。朱元璋親自率領水師出戰,但陳艦巨大,朱軍艦小不能仰攻,接連受挫。這時,朱元璋及時采納瞭部將郭興的建議,決定改用火攻破敵。  待湖面上吹起東北風,朱軍將領率“敢死隊”駕7艘裝滿火藥柴薪的漁船迫近敵艦,順風放火。一時間,湖中火光沖天,陳軍大亂。朱元璋抓住有利戰機,立即調動水軍主力全線出擊。隻見千艘戰船一齊駛向敵軍,朱軍將士喊殺聲震天動地,火器齊放。陳軍連船頓成一片火海,上百艘巨艦均被燒毀,死傷過半,陳友諒的兩個兄弟及大將陳普略均被燒死。  朱元璋趁勢揮軍進擊,殺敵2000餘人。次日,雙方又有交鋒,陳友諒瞄準朱元璋旗艦展開猛攻。陳軍發現朱元璋乘坐的指揮艦後,集中炮擊。朱元璋緊急移往他艦,原艦被擊得粉碎。為挽回危勢,七月二十四日,俞通海等人率6艦突入陳軍艦隊,和朱軍主力艦隊裡應外合,出奇制勝。在朱軍的前後夾擊下,陳軍大敗,“棄旗鼓器仗,遊蔽湖面”。陳友諒隻好收拾殘部撤退,不敢再戰。

崖山之戰的過程:元宋崖山決戰投海殉國千古絕唱

  崖山之戰戰爭經過:祥興二年(1279年),元世祖忽必烈派漢人投降大將張弘范進攻趙昺朝廷。後來在不久以前攻占廣州的西夏後裔李恒也帶領援軍也加入張弘范軍。此時宋軍兵力號稱20多萬,實際其中十數萬為文官、宮女、太監和其他非戰鬥人員,各類船隻兩千餘艘;元軍張弘范和李恒有兵力十餘萬(一說為三十萬),戰船數百艘。這時宋軍中有建議認為應該先占領海灣出口,保護向西方的撤退路線。張世傑為防止士兵逃亡,否決建議,並下令盡焚陸地上的宮殿、房屋、據點;又將下令千多艘宋軍船隻以“連環船”的辦法用大繩索一字形連貫在海灣內,並且安排趙昺的“龍舟”放在軍隊中間。元軍以小船載茅草和膏脂等易燃物品,乘風縱火沖向宋船。但宋船皆塗泥,並在每條船上橫放一根長木,以抵禦元軍的火攻。元朝水師火攻不成,以水師封鎖海灣,又以陸軍斷絕宋軍汲水及砍柴的道路。宋軍吃幹糧十餘日,飲海水之士兵嘔泄。張世傑率蘇劉義和方興日大戰元軍,張弘范擒張世傑甥韓某,以其向張世傑三次招降不果。  祥興二年(1279年)二月六日癸未,張弘范預備猛攻,元軍中有建議先用火炮,弘范認為火炮打亂宋軍的一字陣型,令其容易撤退。明日,張弘范將其軍分成四份,宋軍的東、南、北三面皆駐一軍;弘范自領一軍與宋軍相去裡餘,並以奏樂為以總攻訊號。首先北軍乘潮進攻宋軍北邊失敗,李恒等順潮而退。元軍假裝奏樂,宋軍聽後以為元軍正在宴會,稍微松懈瞭。  正午時段,張弘范的水師於是正面進攻,接著用佈遮蔽預先建成並埋下伏兵的船樓,以鳴金為進攻訊號。各伏兵負盾俯伏,在矢雨下駛近宋船。兩邊船艦接近,元軍鳴金撤佈交戰,一時間連破七艘宋船。宋師大敗,元軍一路打到宋軍中央。這時張世傑早見大勢已去,抽調精兵,並已經預先和蘇劉義帶領餘部十餘隻船艦斬斷大索突圍而去。   趙昺的船在軍隊中間,四十三歲的陸秀夫見無法突圍,便背著八歲的趙昺投海,隨行十多萬軍民亦相繼跳海壯烈殉國!《宋史》記載戰後,十餘萬具屍體浮海,向世人昭示瞭一個民族寧折不彎,寧死不屈的英雄氣概。張世傑希望奉楊太後的名義再找宋朝趙氏後人為主,再圖後舉;但楊太後在聽聞宋帝昺的死訊在後亦赴海自殺,張世傑將其葬在海邊。不久張世傑在大風雨中不幸溺卒於平章山下(約今廣東省陽江市西南的海陵島對開海面)。  崖山之戰是宋朝對蒙古侵略最後一次有組織的抵抗,10萬餘人投海殉難,寧死不降、何其壯哉!此戰之後,中國在歷史上第一次完全淪陷於外族。崖山之戰也是中國歷史的重要的轉折點。因而有瞭”崖山之後無中國”的說法。  一般認為“崖山之後無中國”是日本學者的積極主張,從當今日本學界的態度也能清楚的發現這一點,在日本平民階層的歷史認知中更是如此。起源上,一說為日本學者內藤湖南提出的,但又有人考據稱內藤湖南並未說過這種話,據說找不到內藤湖南著作原文。  也有人認為“崖山之後無中國”是宋亡之後中國人自己形成的一種史觀,明代詩人錢謙益有詩曰:“海角崖山一線斜,從今也不屬中華。”似乎明朝人也認為崖山之後無中國,但若問其“明朝是否中國”?顯然不會言否,因而此“無中國”非彼“無中國”。日本人宣揚的本質是崖山之後“再”無中國,實際是對中華民族傳承的徹底否定,並進一步主張出日本傳承的相對正統。其實不過是當年日本侵略擴張的理論準備與宣傳手段,具有一定的迷惑性與麻痹性。相關閱讀推薦:崖山之戰的戰爭背景:元朝崛起大肆加緊滅宋步伐崖山之戰簡介:南宋王朝滅亡,崖山之後已無中國盤點:決定歷史的走向的三國著名戰役盤點:抗日戰爭中七個關鍵經典戰役揭秘遠東戰役:蘇誇大戰績參戰日軍並非精銳揭秘西峽口戰役:歷史上八年抗戰的最後一戰

秦攻百越之戰的戰爭過程:統一瞭中華大地

  百越之戰過程:在歷史上也叫“秦甌戰爭”,但是在史書上記載比較少,隻有《淮南子》等少數書籍中有少量相關記載,這主要的原因是秦將趙佗在公元前214年攻占百越後不久就與秦朝廷貌合神離,在秦末又拒絕派自己手下的秦軍部隊北上與反秦起義軍作戰,封鎖瞭兩廣與中原的聯系,並在秦滅亡後建立起瞭南越國,按照現在的說法南越國屬於地方割據政權,現今歷史學傢對地方政權的歷史瞭解歷來都不是很多,所以也就是這個原因,我們對這次戰爭的瞭解僅僅局限在少量史書的記載上。但是我們就從這不多的史料上也可以看出,這同樣是一場非常殘酷的戰爭,也可以從一個側面看出秦軍統一中國所付出的代價是相當驚人的。  歷史上之所以也叫此次戰爭為“秦甌戰爭”,主要由於百越土著部隊的最初首領是西甌國首領譯籲宋(西甌國的位置在現在的廣西),其實參戰的百越軍不僅僅是西甌國軍隊,其他百越地區的越人其他土著武裝也參加瞭戰爭,但是總指揮是西甌國首領譯籲宋、而主力是西甌軍而已。  譯籲宋是秦代西甌部族聯盟酋長。秦甌戰爭時期,帶領西甌人抗擊秦軍的部族聯盟領袖 。《淮南子·人間訓》載:秦始皇派遣“尉屠雎發卒五十萬為五軍……三年不解甲馳弩,使監祿無以轉餉;又以卒鑿渠而通糧道,以與越人戰,殺西嘔君譯籲宋;而越人皆入叢薄中與禽獸處,莫肯為秦虜,相置桀駿以為將,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殺尉屠雎,伏屍流血數十萬,乃發適戍以備之。”從這一記述,可知 ,“譯籲宋”和被推舉的那位“桀駿”的職位是有區別的,一個是“君”,一個是“將”。  在歷史上一般都把秦軍的對手稱為西甌軍,但下文為瞭顧及到當時廣東和廣西境內的其他越族士兵,所以以下把秦軍的對手統稱為“百越軍”,其實主要是西甌國軍隊。秦軍在這次戰爭中的參戰兵力以及組成,在幾乎所有的史書中都說到秦軍調動50萬大軍在屠睢的率領下進攻百越,在《淮南子·人間訓》中記載:“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使尉屠睢發卒五十萬為五軍,一軍塞鐔城之領,一軍守九疑之塞,一軍處番禺之都,一軍守南野之界,一軍結餘幹之水”,但是這裡也有疑問,五路秦軍是同時進攻的嗎?在廣東和廣西的地方志中記載,秦軍在開始時期是屠睢一路和趙佗一路這兩路一共20萬人馬最先發動進攻。但是那剩下的30萬人是什麼時候才開始加入戰爭的呢?從史書上看,剩下的30萬人應該在前線部隊陷入戰爭泥潭,也就是在屠睢寫部隊缺糧的戰報給秦始皇以前就出動瞭,因為在屠睢寫的信中說到瞭自己的“五十萬大軍已經傷亡甚重”,而且根據考證,其中一路秦軍開始攻擊的是東甌閩越地區(主要在現在福建),這路秦軍也是五路中最晚才加入兩廣戰場的一路。秦軍這50萬大軍到底是那裡的兵為主呢?根據我們湖南等地的地方志記載,秦軍這次戰爭所動用的部隊還是以以前滅楚國的部隊為主力,但是為瞭適應南方作戰,秦軍這50萬大軍中也有不少於10萬人的原楚國部隊。   百越軍在這次戰爭中的參戰兵力則幾乎沒有任何史書有比較確切的記載,隻能從部分考古資料中看出百越軍的人數要遠遠少於秦軍,而且當時的嶺南百越基本上為蠻荒之地,交通不便,原始森林密佈,自然環境惡劣,所以當時的兩廣總人口數根據考古學傢的估計都不會超過50萬,當時能戰的適齡青壯年大致在5萬人上下,這在不少野史中也有類似“百越土著軍人數僅及秦軍十分之一”的說法。但是不管怎麼樣,秦軍的兵力是占絕對優勢的,秦軍為瞭這次戰爭的勝利是不惜代價的。  關於戰爭的經過,秦軍五十萬大軍雖然在兵力上占絕對優勢,在裝備上更是要遠遠超過百越部落軍隊,但是戰爭的過程卻令秦軍感到瞭戰前從未想到的艱苦和壓力,在戰前,秦軍考慮到瞭糧草可能會出現問題,也考慮到瞭南方炎熱的氣候對於大部分出生在北方的秦軍士兵的不適應;但是秦軍到瞭兩廣後才發現,戰場環境的惡劣以及敵軍的超乎尋常的兇悍頑強都是以前始料未及的,在史書上記載瞭以西甌軍為主力的百越軍隊的頑強抵抗,百越軍在首領“譯籲宋”的率領下與秦軍進行瞭慘烈的激戰,秦朝大軍步步艱難,節節受挫,損兵折將,遲遲不能進入越人的世居領地,在戰爭中,百越軍在首領“譯籲宋”戰死後又馬上另選瞭新的首領,並全線退入山地叢林中與秦軍繼續作戰,百越軍甚至不惜與野獸為伍,至死不投降秦軍,並且不斷對秦軍部隊進行偷襲,切斷秦軍糧道,迫使秦將屠睢寫信給秦始皇上報說秦軍糧草已經不足,秦始皇被迫命令征調大量民工開鑿靈渠,溝通瞭湘江和漓江水系,確保瞭秦軍的糧草運輸。另外秦軍還有一個最大的敵人—-炎熱的氣候,秦軍士兵多為北方人,大部分都為現在陜西、山西、河南等地人,不適應南方炎熱的氣候,士兵中瘟疫橫行,直接影響瞭秦軍的戰鬥力。相關閱讀推薦:秦南征百越之戰是怎樣打的:交戰雙方都是誰?百越之戰簡介:大秦帝國一統天下最艱苦的一仗 大秦帝國統一天下最艱苦的一仗:秦攻百越之戰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以西甌軍為主力的百越軍這時在新首領桀駿的率領下大致在公元前218年左右的時期對秦軍發起瞭反擊,秦軍大敗,根據《淮南子》記載,秦兵“伏屍流血數十萬”,而秦軍總指揮官屠睢也在現在的廣西桂林一帶被一支百越軍夜襲部隊擊斃,迫使秦軍“宿兵無用之地,進而不得退”,惶恐不可終日,以致“三年不解甲弛弩,使監祿無以轉餉”,雙方一直處於相持對抗的局面。而根據學術界討論,秦軍的陣亡在30萬人上下,剩下的20萬人全部退到兩廣的北部邊界一帶,但是百越軍的傷亡同樣十分慘重,也沒有力量繼續發動進攻,雙方形成瞭對峙局面,而且一對峙就是3、4年時間。  一直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在靈渠糧道全面開通且糧草充足之後,征集“諸嘗逋亡人、贅婿、賈人為兵”(大概是商人和囚犯等人)近10萬加上原先剩下的20萬秦軍部隊,秦軍再次集中瞭30萬大軍向百越軍發動瞭最後的總攻,這時的百越軍,根據不少野史記載,僅僅隻有數千人而已,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在此前的反攻作戰和3、4年的武裝對峙中,百越那區區幾萬人馬早就被耗盡瞭,最後秦軍幾乎未遇到大的抵抗就占領瞭全部嶺南,並設置瞭南海、桂林、象郡等三郡。  靈渠狹義上說是秦王朝與盤踞在廣西建成於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二一四年)。它與都江堰、鄭國渠並稱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它不僅是我國、而且也是世界最古老的運河之一。 關於靈渠的開鑿,需要從古代一次有名的戰爭說起。  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為瞭完成統一中國大業,接著向嶺南地區發動瞭戰爭。“使尉屠睢將樓船之士南攻百越”。用瞭五十萬攻無不克的精銳部隊,兵分五路,向百越之地推進。其中向現在江西餘幹縣前進的一路軍隊,勢如破竹,一舉攻占瞭東甌、閩越(今福建)地區,並設置瞭閩中郡。而向廣西進攻的一路秦軍,則遇到瞭部族首領的頑強抵抗,迫使秦軍“三年不解甲弛弩”(《淮南子·人間訓》),戰爭打得很不順利。究其原因,這與秦軍不適應山地作戰,不服南方水土,病員

老宮女揭秘珍妃屍體的打撈過程:珍妃屍體在哪?

  珍妃死後屍體在哪裡?“先打撈上來的是一領破竹席子,據說當初裹珍妃用的。據打撈的人講,屍體面目浮腫,已經辨認不出五官瞭。因為井口很小,容不下兩個人,是把井口拆開打撈的。  提起珍妃來,她並不是塊美玉,更不是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物。她也弄過權,賣過爵,隻是在老太後的嚴威下哪能容她放肆。倒是光緒非常值得同情的。這裡不談他的政績,隻談他的生活,尤其是愛情。我們說他是個癡心的皇帝。如今宮廷劇不少,可惜沒有一出寫光緒的愛情戲。他的事比起唐明皇楊貴妃來,比起梁山伯祝英臺來,不知要纏綿多少倍。  據老宮女說:“劉太監自從來到山西後,因為是從大內來的,比較可靠又懂規矩,又是李總管的徒弟,於是就派在光緒跟前當近侍。他看到光緒整天呆呆地坐著,對任何人都是淡淡的,對飲食更是不挑不揀,漠不關心,每餐六菜一湯,不管別的人吃什麼,他永遠是如此,一直到西安都是這樣。最愉快的時候,是光緒和太監們下象棋,很平易近人,下完棋後,仍然像一塊木頭,兩眼癡呆呆地一動也不動,急躁發脾氣的性格根本不見瞭。好像他下定狠心,不管外界如何,他隻是裝癡做啞。一個血氣方剛的人,收斂到這個程度,也是非常痛苦的瞭。  “他念念不忘的隻有唯一的知心人珍妃瞭。  “光緒對珍妃一見鐘情,他哪裡知宮廷裡政治生活的險惡。 珍妃井  瑾妃“在西安,我們住在北衙(南衙是總督衙門,北衙是巡撫衙門。老太後先住南衙,後搬到北衙)時,因為地方窄小,皇後和皇上住在一間大房子裡,中間用隔扇隔開,兩屋通聯。這可能是老太後的巧安排吧,但光緒從來不理皇後,而皇後呢?也從來不服氣!  “有人說,自從珍妃死瞭以後,光緒把愛珍妃的感情移到瑾妃身上瞭,那也是無中生有的話,根本沒這回事。光緒是個性格孤僻而又多疑的人,如橫下一條心,九牛也拽不回來的。他早就認定瑾妃並不忠心耿耿和他一條心,珍妃的打入冷宮,受隆裕打嘴巴的凌辱,他清楚地知道,瑾妃也曾經順水推舟地說過些不合情理的壞話。所以光緒對瑾妃也是冷冷清清,在西安看不出對她有任何和顏悅色的表現。  “辛醜年回鑾以後,為瞭掩蓋老太後的殘暴,為瞭緩和國內外的輿論,說珍妃擔心自己受辱,在洋人進宮前,投井殉節,特命珍妃的娘傢,下井打撈。按規矩,嬪妃的傢屬,根本不許進宮,除非嬪妃生孩子。平常傢屬要買通大太監,才能和嬪妃通消息,這也是太監們的一筆收入。現在讓她傢裡人撈屍,這是天大的恩典。  “珍妃生於光緒二年(1876年),姓他他拉氏,屬正紅旗,在娘傢瑾妃大,排行第四,珍妃行五(她的傢族民國後改姓唐)。光緒十四年進宮,13歲,曾住東六宮之一的景仁宮,光緒二十年(1894年)冊封為珍妃。貌美、聰慧、喜書畫,頗得光緒鐘愛。曾因觸犯隆裕,在太後的支持下遭到拷打,降為貴人,後又復妃位。光緒二十四年戊戌變法,被慈禧幽禁在宮內東北三所。二年後,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進北京,被慈禧投入井裡。死時年僅25歲。我們可以說是同時代人,她僅比我大5歲,一切經過差不多都是我親眼看到的,所以我對她知道得比較清楚。相關閱讀推薦:珍妃長相之謎:光緒帝寵愛的珍妃到底有多漂亮?慈禧為何要謀殺珍妃?珍妃是怎麼得罪慈禧的慈禧如何殺死珍妃:讓太監踢她下井後扔大石頭光緒的珍妃是自殺的嗎?珍妃並非慈禧太後所殺晚清宮女回憶:光緒帝是如何召幸珍妃的?(圖)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打撈屍體的時間,記不太清瞭,大約是回鑾以後第二年春末開始打撈的。天還冷,自然和推下井的情形不同瞭。由貞順門裡到樂壽堂,劃為一個禁區。先焚香做佛事,徹夜念經;由薩滿跳神,引魂到景仁宮。娘傢的人羅拜在地,瑾妃致祭,因亡人為大,瑾妃行叩拜禮。貞順門裡偏東的北墻上,露天的有一木龕釘在墻上,是祭奠珍妃的,正面對井口;兩邊有黃佈簾掛在木龕內,木龕外的兩邊像挽聯似的掛著兩豎幅黃佈,像對聯貼在墻上;龕中間上邊掛著一橫幅黃佈,像橫批一樣,也貼在墻上。奇怪的是都沒有字。據說龕裡頭也沒有字。  那時我已離宮瞭,都是老劉對我講的(1946年秋,我們和老宮女一起逛故宮時,木龕還在)。  “先打撈上來的是一領破竹席子,據說當初裹珍妃用的。據打撈的人講,屍體面目浮腫,已經辨認不出五官瞭。因為井口很小,容不下兩個人,是把井口拆開打撈的。  “不說這些瞭,說起來幾車話也說不完。  “主要的一句話,打撈珍妃時光緒並沒露面。這也是老劉告訴我的。  “後來光緒要來瞭珍妃在東北三所掛過的一頂舊帳子,常常對這頂帳子出神。  “從此他再也沒接近過任何女人,直到賓天,可以說對珍妃是情至義盡的瞭。” 歷史上真實的珍妃  我們聽完老宮女的敘說,不禁撫幾長嘆,無論是皇上還是庶民,對愛情堅貞,百折而不變的,總是被人們敬佩的,而皇帝更是難得。說句唐突的話,賈寶玉賭咒發誓地對林黛玉說,“任它弱水三千,我隻取這一瓢而飲”,但他沒有做到。他既愛俊襲人的“肉”,更愛病瀟湘的情,是二者兼顧的。光緒並不是這樣,在花好月圓的時候,隻是一心熱愛著珍妃。在同遭患難的時候,正像漢末樂府所描寫的那樣,一隻孔雀,一雌一雄,雌病雄傷,莫可奈何。於是雄的唱瞭“吾欲負汝去,毛羽何摧頹;吾欲汝去,口噤不能開”的字句。說白瞭,我想背著你走哇,可惜羽毛全被打零落瞭;我願意叼著你走哇,可惜我的嘴又被人捆住瞭。戊戌以後,兩人又何嘗不是如此。等到“金井哀蟬一葉秋”的變故發生以後,那就立誓不近女人。用句大鼓書上的詞:“一心無二隻有你,若有別意天不容。”此心此身,誓不與他人,從此恨恨而死。真是:涵元殿裡含冤去,一片癡情付愛珍。我們佩服光緒就佩服在這裡。是真情,不是假意;是事實,不是夢幻!  “‘皇上這樣加恩於我,不怕旁人嫉恨我嗎?’在甜蜜的日子裡,珍妃悄悄地對光緒說。  “‘我是皇上,旁人能對我怎麼樣!’光緒自以為是堂堂天子,旁人又能奈我何?這是宮廷裡暗地傳出的他們的對話。於是過分的寵幸引起瞭宮廷內的不滿,最重要的當然是老太後。以老太後那種驕橫的脾氣,天下任何人沒有敢給臉不接受的人,單單是光緒。給你娶的皇後,你偏偏不愛,在天下人面前傷瞭老太後的尊嚴,這種怨絕沒有不報的道理。光緒隻知道一味地癡情,天真的珍妃也不知早早地收斂,以至落到一死一囚的地步。‘不是不報,時間沒到’,老太後的狠心是出名的。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科舉制度廢除時間 古代科舉考試廢除的過程?

  導讀:光緒三十一年(1905)慈禧太後下詔書,宣佈自光緒三十二年開始廢除科舉。  科舉是中國封建皇朝選拔人才的一種考試制度。始於漢代,隋唐時期形成制度。明清兩代考生首先參加童試,參加者無論年齡大小,一律稱為儒童或童生;錄取入學後稱為生員,也就是秀才。秀才分三等,成績最好的中凜生,由官傢按月發給糧食;成績次好的稱增生,不供給糧食。廩生和增生有一定名額限制。成績再次的是附生,就是才入學的附學人員。取得秀才資格的人才能參加正式科舉考試。正式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和殿試三級。鄉試每三年在省城舉行一次,稱大北。錄取的人稱舉人,第一名叫解元,第二名稱亞元。會試於鄉試的第二年春天在禮部舉行,錄取者稱貢士,第一名叫會元。殿試是最高一級的考試,由皇帝親自主持,參加考試的人是貢土。考取後稱進士,第一名是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叫探花。合稱三鼎甲。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一名稱傳臚。三甲賜同進士出身。上面所提到的解元、會元、狀元,即所謂“三元”。根據這一制度秀才是功名的起點。如果在三級考試中都名列第一,這就是連中“三元”。據史書記載,自實行科舉考試起至廢科舉,連中三元的有十三人。他們是:唐朝的張又新、準元翰,宋朝的孫何、王曾、宋庠、楊置、王若叟、馮京,金朝的孟宋獻,元朝的王崇哲,明朝的商輅,清朝的錢檠和陳繼昌。  1905年9月2日,袁世凱、張之洞奏請立停科舉,以便推廣學堂,咸趨實學。清廷詔準自1906年開始,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並令學務大臣迅速頒發各種教科書,責成各督撫實力通籌,嚴飭府廳州縣趕緊於鄉城各處遍設蒙小學堂。   科舉制度是隋以後各封建王朝設科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於分科取士而得名。漢代已有考試取士之法,但系臨時措施,並未形成定制。隋文帝廢除為世族壟斷的“九品中正制,於開皇七年(公元587年)設志行修謹、清平幹濟二科。煬帝時始置進士科。唐代於進士科外,復置秀才、明法、明書、明算諸科,又有一史、三史、開元禮、童子、道舉等科。武則天親行殿試,並增設武舉。其由皇帝特詔舉行者稱制科。諸科之中,惟進士科為常設,最為重要。宋以後各朝科舉制僅有進士科。唐宋進士科主要考試詩賦。宋神宗熙寧時,玉安石改用經義。元、明、清均用具法。明清兩朝的經義以《四書》、《五經》的文句為題,規定文章格式為八股文,解釋須依朱熹《四書集註》等書。  19世紀80年代後,隨著西學的傳播和洋務運動的發展,科舉制度發生改變。1888年,清政府準設算學科取士,首次將自然科學納入考試內容。1898年,加設經濟特科,薦舉經時濟變之才。同時,應康有為等建議,廢八股改試策論,以時務策命題,嚴禁憑楷法優劣定高下。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下令所有考試悉照舊制。  1901年9月清廷實行“新政”後,各地封疆大吏紛紛上奏,重提改革科舉,恢復經濟特科,1904年,清廷頒佈《奏定學堂章程》,此時,科舉考試已改八股為策論,但尚未廢除。因科舉為利祿所在,人們趨之若鶩,新式學校難以發展,因此清廷詔準袁世凱、張之洞所奏,將育人、取才合於學校一途。至此,在中國歷史上延續瞭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最終被廢除,科舉取士與學校教育實現瞭徹底分離。相關閱讀推薦:中國歷朝歷代科舉考試的特點 科舉制度的演變古代科舉的含義及起源 古代科舉制的起始年份 古代科舉考試考什麼 中國古代科舉考試內容史上零記錄科舉:秦檜竟讓9月大孫子當狀元揭秘狄仁傑出身:科舉上來的非貴族傢庭子弟

貞觀之治的影響 揭秘唐朝貞觀之治的過程和影響

  貞觀之治:“貞觀”為唐太宗李世民年號,出自《易·系辭下》:“天地之道,貞觀者也。”。貞,正,常;觀,示,意即以正道示人。唐太宗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代英主,其治績一直為後世所傳頌。唐太宗即位後,因親眼目睹大隋的興亡,所以常用隋煬帝作為反面教材,來警誡自己及下屬。  他像荀子一樣,把人民和君主的關系比作水與舟,認識到“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因此留心吏治,選賢任能,從諫如流。他唯才是舉,不計出身,不問恩怨。在文臣武將之中,魏徵當過道士,原系太子李建成舊臣,曾議請謀殺太宗;尉遲恭做過鐵匠,又是降將,但都受到重用。太宗鼓勵臣下直諫,魏征前後諫事二百餘件,直陳其過,太宗多克己接納,或擇善而從。魏徵死後,太宗傷心地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征逝,朕亡一鏡矣。”  太宗在經濟上特別關註農業生產,實行均田制與租庸調制,“去奢省費,輕徭薄賦”,使人民衣食有餘,安居樂業。在文化方面,則大力獎勵學術,組織文士大修諸經正義和史籍;在長安設國子監,鼓勵四方君長遣子弟到來留學。此外,太宗又屢次對外用兵,經略四方,平東突厥、定薛延陀、征高句麗、聯姻吐蕃、和高昌,使唐之國威遠播四方。太宗則被西北諸國尊為“天可汗”,成為當時東方是世界的國際盟主。  總之,在太宗執政的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在君臣的共同努力之下,出現瞭一個政治清明、經濟發展、社會安定、武功興盛的治世,史稱“貞觀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親歷隋末的社會大動蕩,他以隋煬帝楊廣的破傢亡國為戒,接受隋末農民起義的教訓,從地主階級的長遠利益出發,在政治上勵精圖治,實行瞭一系列的開明政策和措施,政績卓著。他曾說:“水可以載船,也可以覆船,民眾好比水,人君好比船。”為鞏固自己的統治權,就不能過苛地對待民眾。因此,他很註意傾聽不同意見,鼓勵群臣犯顏直諫,並留心選拔德才兼備的人才當官,不計身份,不別親疏,推行“任人唯賢”的政策。   首先,他罷免瞭裴寂等保守官僚,起用瞭庶族地主的代表人物魏征、戴胄、劉洎、馬周、李勣、張亮等,這些人大都是知識分子,熟悉歷代興亡的史實和封建思想傢治國的道理,特別是許多人參加過農民軍,對農民革命的偉大力量有所瞭解,處理政務比較接近實際。李世民還能通過選拔大批庶族地主的政治傢進入最高統治集團,通過修《氏族志》和發展科舉制度,抑制瞭士族地主勢力,適應瞭庶族地主發展的歷史趨勢。李世民又以隋煬帝拒諫飾非為鑒,虛懷博納,從諫如流;魏徵、劉洎、岑文本及馬周等諫臣盈廷,多能面折廷爭,提出瞭不少的中肯意見和批評,因此皇帝能夠較好地實行“君道”,避免和糾正瞭許多錯誤。太宗善辨君子、小人,根據舉賢任能的原則,用賢良,退奸佞,因而忠賢滿朝,人才濟濟。如房玄齡、杜如晦是貞觀王朝的著名賢相,虞世南是一人兼數職的名臣。太宗舉賢任能不避仇,以誠信待下,信賞必罰,調動臣下的積極性,政治生活十分正常。他又進一步嚴密瞭三省六部制,規定三省長官,尚書省的尚書仆射,中書省的中書令和門下省的侍中共掌宰相的職權。另外,又任命一些官員加以“參知政事”、“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同中書門下三品”等頭銜為宰相,參加政事堂議事。宰相人數增多,可以集中多數意見,避免一兩個宰相專權。而且宰相品位不高,進退較易,使唐太宗可以破格提拔庶族地主做宰相,造成中央機構中庶族地主占優勢。  其次,以變重為輕,務行寬簡的精神立法,選擇執法官吏,盡量避免枉濫;國君率先遵守法制,執法不避親貴。重視地方政治,慎擇刺史,吏治比較清明。釋放宮女,縱放鷹犬,提倡節儉,避免不必要的戰爭,實行輕徭薄賦政策,發展生產,以緩和階級矛盾。他堅持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休養生息,獎勵農耕,使經濟得到較快的恢復和發展。太宗貫徹“重今朝冠冕”的原則,令高士廉等修成《貞觀氏族志》,並禁止山東大族賣婚求財,抑制瞭舊士族的勢力。由於執行上述政策和措施,也由於勞動人民的辛勤努力,貞觀時期出現瞭牛馬佈野,谷價低廉,社會升平的景象。  李世民還註意各民族的關系,促進瞭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貞觀之治”是中國歷史上可與漢代“文景之治”相媲美的盛世。  唐太宗實行的政策和措施雖然具有進步性,但都是服務於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的,貞觀時期勞動人民仍處於被剝削、被壓迫的地位;貞觀後期,唐太宗逐漸走向奢靡,有時浪擲民財,納諫、用人、執法等方面也不如以往;東征高麗的戰爭則給中朝人民帶來瞭苦難。這說明“貞觀之治”是有一定局限性的。相關閱讀推薦:貞觀之治簡介:貞觀之治是哪個皇帝開創的?盛世大唐:解讀唐太宗李世民何以成就貞觀之治?貞觀之治背後真相:隋朝遺產養肥李世民?

傣族潑水節的意義 潑水節的活動過程大盤點

  潑水節的過程:潑水節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也是雲南少數民族中影響面最大,參加人數最多的節日。潑水節來臨,傣傢人便忙著殺豬、殺雞、釀酒,還要做許多“毫諾索”(年糕)以及用糯米做成的多種粑粑,在節日裡食用。潑水節歷時三日。第一天,劃龍舟、放高升、文藝表演;第二天潑水;第三天,男女青年在一塊進行丟包和物資交流。  潑水節一般在風光旖旎的瀾滄江畔舉行。當晨曦映紅“黎明之城”的時候,各族群眾便穿著盛裝,從四面八方匯聚這裡。一聲號令,一支支高升騰空而起,直穿雲霄,一艘艘龍舟箭一般,直沖對岸。此時,千萬隻金竹“(上竹下必)”一起吹奏、鋩鑼、象腳鼓一齊敲響,瀾滄江兩岸頓時變成歡樂的海洋。  當潑水剛開始時,彬彬有禮的傣傢姑娘一邊說著祝福的話語,一邊用竹葉、樹枝蘸著盆裡的水向對方灑過去。“水花放,傣傢狂”,到瞭高潮,人們用銅缽、臉盆,甚至水桶盛水,在大街小巷,嬉戲追逐,隻覺得,迎面的水,背後的水,盡情地潑來,一個個全身濕透,但人們興高采烈,到處充滿歡聲笑語。一段水的洗禮過後,人們便圍成圓圈,在鋩鑼和象腳鼓的伴奏下,不分民族,不分年齡,不分職業,翩翩起舞。激動時,人們還爆發出“水、水、水”的歡呼聲。有的男子邊跳邊飲酒,如醉如癡,通宵達旦,其中“丟包”最富浪漫色彩,往往是傣族未婚青年的專場遊戲。“包”是象征愛情的信物,由傣族姑娘用花佈精心制作,內裝棉籽,包的四角綴有五彩花穗。丟包時,在綠草如茵的草坪上男女各站一排,先由傣族姑娘將包擲給小夥子,小夥子再擲給姑娘,並借此傳遞感情。如此,花包飛來飛去,最後感情交流到一定程度,雙方悄悄退出丟包場,找一個幽靜的地方依肩私語去瞭。   第一天為“麥日”,類似於農歷除夕,傣語叫“宛多尚罕”,意思是送舊。此時人們要收拾房屋,打掃衛生,準備年飯和節間的各種活動。第二天稱為“惱日”,“惱”意為“空”,按習慣這一日既不屬前一年,亦不屬後一年,故為“空日”;第三天叫“麥帕雅晚瑪”,據稱此麥帕雅晚瑪的英靈帶著新歷返回人間之日,人們習慣將這一天視為”日子之王來臨”,是傣歷的元旦。相關閱讀推薦:傣族潑水節的傳說 歷史上潑水節是怎麼形成的潑水節是哪個民族的節日 潑水節的歷史由來簡介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到瞭節日,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節日盛裝,挑著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後就開始互相潑水,你潑我,我潑你,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開,它象征著吉祥、幸福、健康,青年手裡明亮晶瑩的水珠,還象征著甜蜜的愛情。大傢互相潑啊潑,到處是水的洗禮、水的祝福、水的歡歌。朵朵水花串串笑,潑水節成瞭歡樂的海洋。  傣國、阿昌、德昂、佈朗、佤等族的傳統節日。傣語稱新年為“京比邁”,潑水節為“厚南”。所以潑水節是傣歷年新舊交替的標志。  潑水節一般在公歷四月中旬,傣歷六月,為期三至五天。第一天叫“腕多桑利”,意為除夕,最後一天叫“腕叭腕瑪”,意為“日子之王到來之日”,為新年元旦。中間叫“腕腦”,意為“空日”。每逢節日,都要進行潑水、丟包、劃龍舟、放高升、拜佛、趕擺等活動。  節日第一天清晨,人們采來鮮花綠葉到佛寺供奉,並在寺院中堆沙造塔四、五座,世俗眾生圍塔而坐,聆聽佛爺念經,然後又將佛像抬到院中,全寨婦女擔來碧澄清水為佛像洗塵。佛寺禮畢,青年男女退出互相潑水為戲,於是群眾性的潑水活動就開始瞭。人們用銅缽、臉盆以至水桶盛水,擁出大街小巷,嬉戲追逐,逢人便潑。人們認為,這是吉祥的水,祝福的水,可以消災除病,所以盡情地潑,盡情地澆,不論潑者還是被潑者,雖然從頭到腳全身濕透,但還是高興異常。一朵朵水花在人群的歡笑聲中綻放,在太陽的照射下折射出絢麗的光芒。  除瞭潑水,還有群眾性的歌舞活動。上至七八十歲的老人,下至七八歲的娃娃,穿上節日的盛裝,共聚村中廣場,男女老少圍成一圈,和著芒鑼象腳鼓點翩翩起舞。有的跳“孔雀舞”;有的跳“玉臘呵”;有的即興而作,邊唱邊跳;動作優美,歌聲動人;節奏鮮明,熱情四溢。跳到興高采烈時,或爆發“水!水!水!”的歡呼,或以“玉臘呵、玉臘呵”的歌聲結尾。有的男子邊跳邊飲酒,如醉如狂,通宵達旦,甚至醉倒在舞場上。   節日期間,在寬闊的瀾滄江上,舉行劃龍船比賽。木船紮以彩花,裝扮成龍、孔雀、大魚等形象,由數十男女青年奮力劃槳前進,兩岸觀眾如雲,鑼鼓聲、喝彩聲響徹雲霄。比賽結束後,優勝者來到主席臺前領獎並喝慶功酒。  夜晚,各村寨燃放高升。這是傣族人民自制的煙火,用一根數丈長的竹子,在根部填以火藥等配料,置於竹芋搭成的高架上。點燃引線,火藥燃燒,竹子即如火箭一般射入雲天,在空中噴放出絢麗的煙火,猶如花團錦簇,群星閃耀,光彩奪目,把節日的夜空裝點得特別美麗。高升放得最高者受到人們的贊賞,並獲得獎勵。  潑水節期間,還舉行丟包等活動。青年男女通過丟包尋求伴侶,表達愛慕之情。  在潑水節第一天的時候,不但要劃龍舟、放孔明燈、水燈、吃燒烤(當地特色),還有一樣更重要的就是—邊交會。邊交會是由泰國那邊的小商人過來買賣當地特色、小吃,以此增加兩國的友誼,意義重大。邊交會一般持續3天,潑水節的前3天都有。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九王奪位:清朝歷史上康熙九子奪嫡過程與結局

  清朝康熙歷史上的九子奪嫡事件是指清朝康熙皇帝的九個兒子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原太子)、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即後來繼位的雍正皇帝)、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誐、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禎爭奪皇位的事件。  1708年(康熙四十七年),胤礽首次被廢太子,引起眾位阿哥對太子位置的覬覦。當時有十二位成年阿哥,真正要爭奪皇位的隻有老大胤禔、老二胤礽、老三胤祉、老四胤禛(雍正皇帝)、老八胤禩和老十四胤禎,老九、老十助老八爭位,是老八同黨,他們自己並無野心;老十三助老四,他自己也無意爭位;而五阿哥胤祺、七阿哥胤祐、十二阿哥胤祹深知皇位輪不到自己,也無此奢望,便安穩地當著親王。  後來,老大因野心太過暴露,遭康熙帝終生圈禁;原太子老二被康熙帝兩次廢黜,第二次廢黜後將其終生圈禁並昭告天下,說不再立他,也不許任何人再舉薦他為太子;老三看到老大老二的前車之鑒,不敢再攪這趟渾水,主動退出。實際的競爭者隻剩老四、老八和老十四。最後,老四勝出,即雍正皇帝。  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誐、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九位阿哥,形成瞭五大朋黨,他們之間展開瞭奪嫡之爭。   大千歲黨  “大千歲黨”以大阿哥胤禔為首,其親舅舅大學士明珠是為首黨人,其它還有大學士餘國柱、戶部尚書福倫等黨人。  太子黨  太子黨以皇太子胤礽為首,太子黨首腦人物是索額圖。胤礽生於1674年(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日,生母是康熙的結發妻子赫舍裡氏,而皇後因生子難產而亡,康熙帝對皇後這位遺孤十分疼愛,並在翌年將一歲的胤礽立為儲君,並加以悉心培養。  胤礽是非常有能力的一位皇子,他天資聰穎,由康熙皇帝一手帶大並作為繼承人培養起來,曾經是皇父的驕傲;也是諸師父口中贊不絕口的完美學生。他六歲就傅,十三歲出閣讀書,自此經常在文武百官面前講解儒傢經典,而且他嫻於騎射,可謂文武雙全。  康熙為瞭培育太子,破格樹立皇太子的權威,讓他結交漢族名傢與外國傳教士,胤礽不負其望在,與諸洋人的交往中,大清儲君的翩翩風度讓外國人刮目相看。  青少年時的胤礽謙恭禮讓、為人賢德,且有很高的治國天賦,代父聽政期間,表現出非凡的能力,“舉朝皆稱皇太子之善”,康熙自己也說太子辦事“甚周密而詳盡,凡事皆欲明悉之意,正與朕心相同,朕不勝喜悅。且汝居京師,辦理政務,如泰山之固,故朕在邊外,心意舒暢,事無煩擾,多日優閑,冀此豈易得乎?”  康熙早早的確立皇太子,並讓其臨政、領兵,這便使太子周圍集結瞭一群阿諛奉承之人,結黨營私;而康熙對太子的特殊關愛甚於諸皇子,兼其弄巧成拙給予諸皇子兵政大權,這導致諸皇子與皇太子之間矛盾叢生,胤礽在諸兄弟中唯有與皇三子胤祉有較好的關系。  康熙帝對胤礽又有些驕縱與溺愛:默許索額圖所定規格幾乎與皇帝等同的皇太子儀仗、冠服(隻有尺寸有些許裁剪);特意安排太子乳公凌普做內務府總管大臣;縱容兒子揮霍浪費,擅取國帑,歷次外出巡遊,太子所用都好於皇帝。東宮內花銷亦高於皇帝;太子脾氣暴躁,隨意鞭撻諸王、眾臣,康熙卻加以包庇,甚至處置忤逆太子的人;默認私生活不檢的太子放肆地廣羅美女、豢養面首……總之,皇太子胤礽後來變得肆無忌憚,而且其過錯均能得到康熙的包庇,康熙認為自己兒子是沒錯的,唯有兒子身邊的小人教唆壞瞭太子,所以不厭其煩地選撤太子的侍從。長期的姑息養奸,使得高高在上的胤礽養成瞭不可一世、蠻橫無禮的性格,變得乖戾暴躁,樹敵無數。後來康熙帝更是訓斥他“不法祖德,不遵朕訓”。  太子黨首腦人物是索額圖是康熙幼年首席輔政大臣索尼之子、仁孝皇後叔父、皇太子叔姥爺、大學士、領侍衛內大臣,曾經是康熙帝最信任的大臣之一。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他擔任中俄議定邊界談判的中方首席代表,主張尼佈楚、雅克薩兩地當歸清朝,簽訂《中俄尼佈楚條約》。  但他後來陷入瞭康熙帝與皇太子矛盾的旋渦。1703年(康熙四十二年)五月,康熙帝以索額圖“議論國事,結黨妄行”之罪,令宗人府將其拘禁,不久索額圖就死於幽所。康熙帝又命逮捕索額圖的兒子們,交其弟弟心裕、法保拘禁,並下命令:“若別生事端,心裕、法保當族誅!”大臣麻爾圖、額庫禮、溫代、邵甘、佟寶等,也以黨附索額圖之罪,被禁錮,“諸臣同祖子孫在部院者,皆奪官。江潢以傢有索額圖私書,下刑部論死”,隻要與索額圖稍有牽連者,都受到株連。  自索額圖垮臺後,康熙與太子之間的猜疑逐年加重。一是太子的重重惡行令康熙失望和憤恨,二是康熙眼見“太子黨”蠢蠢欲動嚴重威脅到自己的皇位。至1708年(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因皇十八子的病危而引發瞭廢太子事件。  直到此時康熙帝才明確解釋瞭對索額圖嚴懲的原因:“從前索額圖助伊潛謀大事,朕悉知其情,將索額圖處死”。到第二次廢太子時,康熙帝更明確說皇太子問題根子在索額圖:“驕縱之漸,實由於此。索額圖誠本朝第一罪人也!”,康熙帝認為索額圖之罪在於結皇太子黨,驕縱皇太子,圖謀篡奪皇位,所以嚴懲瞭索額圖,打擊並削弱外戚勢力,以給皇太子敲響警鐘。  太子被廢之後康熙便開始後悔,尋遍各種借口復立胤礽,但他與胤礽之間的猜疑卻因此日益加劇,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康熙再次下決心廢掉皇太子,自此胤礽便徹底的從政治舞臺上消失瞭。  三爺  三皇子胤祉喜歡舞文弄墨,周圍都是些文人。他們受康熙之命,負責編書,還負責重修壇廟、宮殿、樂器,編制歷法等。他們的最大成就是編輯瞭我國第二部大類書《古今圖書集成》,根本沒有形成什麼明顯的朋黨之勢。相關閱讀推薦:真實的十三阿哥胤祥:為受寵伏地嗅康熙走過的路八阿哥的福晉 歷史上的八阿哥愛八福晉嗎?九子奪嫡是哪九子?揭秘四阿哥胤禛篡位之謎 康熙第九子胤禟簡介 九阿哥胤禟怎麼死的?康熙十四阿哥胤禎 歷史上十四爺胤禎的結局如何分頁:1/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四爺黨  四阿哥胤禛對儲位的渴望是有一個轉變過程的。這個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在胤礽首次被廢黜前。這段時間他還是太子黨的人,而且對儲位一點也不熱衷。他隻是想輔佐好太子,盡為臣之道。  第二階段是在胤礽被復立前後到二次被廢黜之間。在這期間,諸阿哥之間掀起瞭一個扳倒太子,爭奪儲位的小高潮。像八爺黨就是在這個時期內逐漸形成的。這時的胤禛地位很不穩固,也無甚威信。他自知就算太子換人,也輪不到自己。前有胤祉比他年長,後有胤禩比他勢強,而且胤礽能一次被復立,就有可能兩次、三次……被復立。他覺得太子寶座離他太過遙遠,倘若刻意謀取,成功則罷;失敗瞭的話,那就連親王也做不成瞭,還會像胤礽一樣被永行圈禁。所以此時的胤禛仍舊處處維護太子,在太子首次被廢後,隻有他敢於為胤礽說好話。與此同時,他還和胤禩等人和平共處。  第三階段是胤礽二度被廢之後。這回眾阿哥深刻認識到胤礽此次被廢,絕無復立之可能,於是儲位之爭呈白熱化,胤禛也蠢蠢欲動。隨著胤禔早被圈禁,胤礽的二度被廢,胤祉因勢力太小,羽翼未豐,主動退出;而胤禎空有兵權,一無門人,二無威望,在這次的爭儲中沒有多少優勢,九子奪嫡逐漸演變為胤禛與胤禩的四爺黨和八爺黨之間的較量。

大澤鄉起義的過程 揭秘陳勝吳廣義氣的經過

  導讀:大澤鄉起義又稱“陳勝吳廣趙澤寧起義”,是秦末農民戰爭的一部分,沉重打擊瞭秦朝,揭開瞭秦末農民起義的序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平民起義。  公元前209年,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的地方官派瞭兩個軍官,押著九百名民夫送到漁陽(今北京市密雲西南)去防守。軍官從這批壯丁當中挑瞭兩個個兒大、辦事能幹的人當屯長,叫他們管理其他的人。這兩個人一個叫陳勝,陽城人,字涉,是個給人當長工的;一個叫吳廣,陽夏人,是個貧苦農民。陳勝年輕時候,曾經和別人一起被雇用耕田,一次當他停止耕作走到田埂上休息時,感慨惱恨瞭好一會兒,說:“假如誰將來富貴瞭,大傢相互不要忘記瞭。”和他一起受雇傭的夥伴們笑著回答說:“你是被雇給人傢耕田的,哪能富貴呢?”陳涉嘆息著說:“唉!燕子、麻雀這類小鳥怎麼能理解大雁、天鵝的遠大志向呢!”  七月,恰遇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他們估計已經誤瞭到達漁陽規定的期限。過瞭規定的期限,按照法津規定是都該殺頭的。  陳勝、吳廣就商量說:“如今逃走也是死,起義幹一番大事業也是死,同樣都是死,為國事而死好不好?”陳勝說:“天下受秦王朝統治之苦已經很久瞭。我聽說二世皇帝是始皇帝的小兒子,不應該他來繼位,應該繼位的是公子扶蘇。扶蘇因為屢次規勸始皇帝的緣故,始皇帝派他領兵在外地駐守。如今有人聽說他並沒有什麼罪,卻被二世皇帝殺害瞭。老百姓都聽說他很賢德,不知道他已經死瞭。項燕原是楚國的將軍,多次立功,愛護士兵,楚國人都很愛戴他。有的人以為他已經死瞭,有的人以為他逃亡在外躲藏瞭起來。現在假使我們冒用公子扶蘇和項燕的名義,向天下人民發出起義的號召,應該會有很多人響應。”吳廣認為很對。於是他他就去占卜吉兇,占卜的人知道他們的意圖,說道:“你們的事都能成,能夠建功立業。然而你們向鬼神問過吉兇瞭嗎?”   陳勝、吳廣很高興,揣摩占卜人所說向鬼神問吉兇的意思,說:“這是教我們先在眾人中樹立威望。”於是就用朱砂在一塊白綢子上寫瞭“陳勝王”三個字,塞進別人用網捕來的魚肚子裡。戍卒買魚回來煮著吃,發現瞭魚肚中的帛書,對這事自然覺得很奇怪瞭。“陳勝又暗中派吳廣到駐地附近一草木叢生的古廟裡,在夜裡點燃起篝火,模仿狐貍的聲音叫喊道:”大楚興,陳勝王。“戍卒們在深更半夜聽到這種鳴叫聲,都驚恐起來。第二天早晨,戍卒中到處議論紛紛,都指指點點地看著陳勝。  吳廣一向關心別人,戍卒中很多人願為他效勞出力。押送隊伍的縣尉喝醉瞭酒,吳廣故意多次揚言要逃跑,以激怒縣尉,惹他當眾侮辱自己,借以激怒眾人。那縣尉果然鞭打吳廣,縣尉又拔出佩劍,吳廣奮起奪劍殺死瞭縣尉。陳勝幫助他,合力殺死瞭兩個縣尉。隨即召集屬下號召說:”各位在這裡遇上大雨,大傢都誤瞭期限,誤期按規定要殺頭。即使不被殺頭,但將來戍邊死去的肯定也得十之六七。再說大丈夫不死便罷,要死就要名揚後世,王侯將相難道都是祖傳的嗎!“屬下的人聽瞭都異口同聲地說:”我們心甘情願地聽憑差遣。“於是就假冒公子扶蘇和楚將項燕的名義舉行起義,以順應民眾的願望。大傢都露出右臂作為標志,號稱大楚。他們又築起高臺來宣誓,用將尉的頭作祭品。陳勝任命自己做將軍,吳廣做都尉。首先進攻大澤鄉,攻克後又攻打蘄縣。蘄縣攻克後,就派符離人葛嬰率兵攻取蘄縣以東的地方。一連進攻銍、酂、苦柘、譙幾個地方,都攻克瞭。他們一面進軍,一面不斷補充兵員擴大隊伍。等行進到瞭陳縣的時候,已擁有兵車六七百輛,騎兵一千多,步卒好幾萬人。攻打陳縣時,那裡的郡守、縣令正好都不在,隻有留守的郡丞領兵與起義軍在城門下作戰。結果郡丞兵敗身死,於是起義軍就進入城中占領瞭陳縣。過瞭幾天,陳勝下令召集掌管教化的三老和地方豪傑都來開會議事。與會的人都說:”將軍您身披鎧甲,手執銳利的武器,討伐無道昏君,誅滅暴虐的秦王朝,重新建立瞭楚國的政權,論功勞應該稱王。“陳涉於是就自立為王,國號為張楚。  秦始皇本紀第六在這個時候,各個郡縣受不瞭秦朝官吏暴政之苦的人,都逮捕宣判他們官吏的罪狀,把他們殺死來響應陳涉。於是就以吳廣為代理王,督率各將領向西進攻滎陽。命令陳縣人武臣、張耳、陳馀去攻占原來趙國的轄地,命令汝陰人鄧宗攻占九江郡。這時候,楚地幾千人聚集在一起起義的,多得不計其數。  起義不到三個月,趙、齊、燕、魏等地方都有人打著恢復六國的旗號,自立為王。  陳勝派出周文率領的起義軍向西進攻,很快攻進關中(指函谷關以西地區),逼近秦朝都城咸陽。秦二世驚慌失措,趕快派大將章邯(音hán)把在驪山做苦役的囚犯、奴隸放瞭出來,編成一支軍隊,向起義軍反撲。原來的六國貴族各自占據自己的地盤,誰也不去支援起義軍。周文的起義軍孤軍作戰,終於失敗。吳廣在滎陽被部下殺死。起義後的第六個月,陳勝在逃跑的路上被他的車夫莊賈設計殺害瞭。最後莊賈帶著陳勝的首級去向秦軍邀功請賞去瞭。相關閱讀推薦:大澤鄉起義簡介:揭開瞭秦末農民起義的序幕之章李淵登位之謎:促使李淵起義的直接原因是什麼?方臘起義的導火索是什麼?方臘是被誰殺死的?宋江與方臘起義 方臘起義是被宋江剿滅的嗎?方臘起義為何會失敗?起義倉促形勢預判錯誤方臘起義簡介 北宋末年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

黃巾起義的過程:細說黃巾之亂所爆發的過程經過

  導讀:公元184年(甲子年),張角相約信眾在3月5日以“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為口號興兵反漢;“蒼天”是指東漢,“黃天”指的就是太平道,而且根據五德始終說的推測,漢為火德,火生土,而土為黃色,所以眾信徒都頭綁黃巾為記號,象征要取代腐敗的東漢。張角一面派人在政府機關門上寫上“甲子”二字為記認,另一方面派馬元義到荊州、揚州召集數萬人到鄴準備,又數次到洛陽勾結宦官封胥、徐奉,想要裡應外合。  可是在起義前一個月,張角一名叫做唐周的門徒告密,供出京師的內應馬元義,馬元義被車裂,官兵大力逮殺信奉太平道信徒,株連千餘人,並且下令冀州追捕張角。由於事出突然,張角被迫提前一個月在二月發難,史稱黃巾起義或黃巾之亂,因為起義者頭綁黃巾,所以被稱為“黃巾”或“蛾賊”,張角自稱“天公將軍”,張寶、張梁分別為“地公將軍”、“人公將軍”在北方冀州一帶起事。他們燒毀官府、殺害吏士、四處劫掠,一個月內,全國七州二十八郡都發生戰事,黃巾軍勢如破竹,州郡失守、吏士逃亡,震動京都。  漢靈帝見太平道如此厲害,慌忙於3月戊申日以何進為大將軍,率左右羽林五營士屯於都亭,整點武器,鎮守京師;又自函谷關、大谷、廣城、伊闕、轘轅、旋門、孟津、小平津等各京都關口,設置都尉駐防;下詔各地嚴防,命各州郡準備作戰、訓練士兵、整點武器、召集義軍。  皇甫嵩上諫要求解除黨禁,拿出皇宮錢財及西園良馬贈給軍士,提升士氣,而呂彊又對靈帝上言:“黨錮久積,若與黃巾合謀,悔之無救。(黨錮之禍積怨日久,若果與黃巾合謀,恐怕已經無救瞭。)”漢靈帝接納提案,在壬子日大赦黨人,發還各徙徒,要求各公卿捐出馬、弩,推舉眾將領的子孫及民間有深明戰略的人到公車署接受面試。   而另一方面又發精兵鎮壓各地亂事:盧植領副將宗員率北軍五校士負責北方戰線,與張角主力周旋;皇甫嵩及朱儁各領一軍,控制五校、三河騎士及剛募來的精兵勇士共四萬多人,討伐潁川一帶的黃巾軍,朱儁又上表招募下邳的孫堅為佐軍司馬,帶同鄉裡少年及募得各商旅和淮水、泗水精兵,共千多人出發與朱雋軍連軍。庚子日,張曼成攻殺南陽郡守褚貢,響應張角。  漢軍在首戰並未得利,於4月,朱儁軍就被黃巾波才所敗而撤退,皇甫嵩唯有與他一起進駐長社防守,被波才率大軍圍城,漢軍人少,士氣低落。又汝南黃巾軍在邵陵打敗太守趙謙,廣陽黃巾軍殺死幽州刺史郭勛及太守劉衛,黃巾軍並未因漢室的動作而有敗退的跡象。相關閱讀推薦:中國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宗教起義:黃巾之亂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5月,京師見皇甫嵩被圍,派曹操率軍救援。不過援軍未到時,皇甫嵩已心生一計,在傍晚時分吹起大風,皇甫嵩命士兵手持火把暗暗出城,利用黃巾軍營寨周圍的雜草,用火攻大破敵人,大呼進攻,城上亦舉出火把響應,皇甫嵩以鼓助戰,沖入敵陣,黃巾軍大亂,四處奔走。又遇上曹操的援軍,被皇甫嵩、朱雋和曹操三面夾擊,斬殺數萬人,漢軍大勝。  6月,南陽太守秦頡與張曼成戰鬥,斬殺瞭張曼成。黃巾軍便改以趙弘為帥,以十多萬人占據宛城。而皇甫嵩與朱雋軍繼續進擊汝南、陳國的黃巾,追擊波才到陽翟,最後在西華大敗彭脫,餘軍想逃到宛城,但孫堅登城先入,眾人蟻附般推進,大破敵軍,成功討平豫州一帶的黃巾軍。另一方面,盧植數戰間大破張角,斬殺萬多人。  張角唯有撤到廣宗,盧植建築攔擋、挖掘壕溝,制造雲梯,將可攻下城池。正值靈帝派左豐視察軍情,有人勸盧植賄賂左豐,但盧植不肯,左豐便向靈帝誣告盧植作戰不力。靈帝大怒,用囚車徵盧植回京。京師唯有下詔再重新調整:皇甫嵩北上東郡;朱雋則攻南陽的趙弘;而以董卓代替盧植。而同樣宗教形式的五鬥米道在巴郡叛變,領導人“五鬥米師”張修攻打郡縣,但未受到漢室重視。  朱儁與荊州刺史徐璆及秦頡共一萬八千兵圍攻趙弘,但6月至8月也不能攻克,京師有奏議徵朱雋回師,幸而張溫上表說情,靈帝才不行。但朱儁仍急攻趙弘,趙弘被殺,由韓忠代替。朱雋又因兵少不敵,便擴大防圍、建築陣壘,堆砌土山觀望城內。朱儁軍鳴鼓攻打西南,黃巾軍被引開,朱儁則親率五千精兵掩殺東北,偷襲敵人後方,攻入城池,韓忠唯有退保內城。   黃巾軍受挫,士氣低迷,向漢軍乞降。張超、徐璆和秦頡都認為可以接受,但朱儁認為如接受的話,會給百姓有利為賊,無利乞降的錯誤觀念,便不接受並急攻敵軍,可是數戰也不能攻克,朱儁登上土山觀望黃巾軍,明白黃巾軍沒有退路,而盡力一戰,所以未能攻克。朱儁便解開圍軍,韓忠果然出戰,被朱儁大破,朱儁向北追擊韓忠數十裡,斬殺萬多人,韓忠投降,秦頡一向與韓忠不和,便將他殺死。這舉動反令黃巾軍不安,又推孫夏為帥屯兵宛中城。朱雋再次急攻,於11月癸巳日,孫夏敗走,漢軍追至西鄂精山,又被大破,斬殺孫夏及萬多人,黃巾軍解散,平定宛城一帶。公元185年春天,班師回京。  另一方面,皇甫嵩於8月到達東郡倉亭,大破、生擒卜己,斬殺七千多人。而董卓進攻張角不成功,無功而還,便在乙巳日要求皇甫嵩繼續北上。不過,張角已經病死,在10月於廣宗便和張梁戰鬥,張梁軍犟,於首戰不能攻克。在明日,皇甫嵩閉營與士兵休息,另一方面派人觀察敵軍舉動,黃巾軍戰意稍為松懈,皇甫嵩便乘夜率兵,在黎明時份突襲敵陣,戰至下午,成功大破敵軍,斬殺張梁及三萬多人,於逃走到河堤時溺死的也有五萬多人,焚燒車輜三萬多輛,虜獲人數甚多。而張角則被破棺戮屍,運首級回京師。11月,皇甫嵩與巨鹿太守郭典攻打下曲陽,成功斬殺張寶,俘虜十多萬人。黃巾之亂平息。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