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中華

第一狐貍精妹喜:如何成為中華十大紅顏禍水之首

  我國有一句古話叫做“自古紅顏多禍水”。 而網上更是羅列出瞭古代十大紅顏禍水的排行榜,按時間排名,她們依次是:“妹喜、妲己、褒似、西施、呂稚、貂蟬、賈南風、楊玉環、客氏、慈喜。”到底這些紅顏禍到什麼程度暫時不說,先評評這些紅顏的相貌。 禍水榜裡中國古代四大美女竟然占瞭三席,唯一漏網的王昭君幸虧是去瞭塞外, 不然百分之九十九也會變成禍水中的一員。 至於妹喜、妲己、褒似這三位紅顏,大概是由於年代和名聲的原因沒能和四大美女比肩,但推想過去能讓君王如此迷戀想來也是絕色中的極品。 呂稚、客氏、慈喜,比上述七位差瞭一些,但也絕對是美人。最後剩下的一位賈南風絕對是禍水榜上的異類,如此醜陋的相貌,不知晉惠帝司馬衷怎麼還能容她誤國,難道“妻管嚴”也是我國自古以來的傳統美德一種?  以上九個美女加一個醜女到底做瞭什麼被人指責為誤國呢?

中華第一猛將:大將蒙恬如何枉死於小人趙高之手

  秦始皇在平定六郡、一統中國的過程中,蒙恬可謂是其不可或缺的頂梁大將。秦朝確立後,也是由於蒙恬的存在,使得匈奴“不敢南下而牧馬”,可見其威名。除瞭北逐匈奴,蒙恬還率軍收復瞭河套等地,修築瞭舉世聞名的長城與秦道,無論是對秦朝還是整個中華,他都功不可沒!可惜一代名將卻枉死於小人之手,這是怎麼回事?此外,影視劇《神話》中的蒙毅將軍是否真有其人?他與蒙恬又有何關系?傳說是蒙恬創造瞭毛筆,這是真的嗎?  豐功偉績,名垂青史  1.一統江山的頂梁  “蒙氏秦將,內史忠賢。長城首築,萬裡安邊。”此句出於《史記》,是史太公司馬遷對秦將蒙恬的贊嘆。這位被譽為“中華第一勇士”的大將,以其忠勇與才略,一次又一次為大秦書寫瞭輝煌。  蒙恬(?—公元前210年),姬姓,蒙氏,名恬,祖籍齊國,山東省蒙陰縣人,故裡在蒙陰縣城。他是秦始皇時期的著名將領。蒙恬出身於武將之傢,深受傢庭環境的熏陶,他幼有宏志,希望長大後能夠征戰沙場,像自己的祖輩那樣為國拼殺。他天資聰穎,武藝高強,酷愛研習兵法與刑獄法,長大後還曾擔任過審理獄訟的文書。公元前221年,蒙恬因傢庭關系獲封秦國將領,遂跟隨大將王賁率軍南下攻齊,秦軍一路長驅直入,所向披靡,很快攻占瞭齊國的都城臨淄。由於蒙恬表現突出,戰功卓著,於眾多武將中脫穎而出,被秦始皇封為內史,成為秦始皇的得力戰將。公元前前248年,蒙恬率領秦軍勇猛作戰,分別攻取韓、趙、魏三國,為秦國一統江山立下瞭不朽的戰功。  2.威震匈奴千裡  秦始皇橫掃六國,建立瞭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帝國,卻仍受到北疆匈奴的頻頻騷擾。早在中原混戰之時,匈奴就乘機進犯黃河,還占領瞭河套以南的大片土地,秦都咸陽也在他們的窺視之中。秦始皇為此患所擾,於公元前215年,任命蒙恬為將軍,率領三十萬大軍抵抗匈奴。時值秦朝初立,國內的戰火剛剛平熄,官兵百姓還未及喘息,北部邊境卻又傳戰書。匈奴軍隊肆意屠殺秦境百姓,搶劫牲畜財物,邊境人民生活艱難,不得安定。長期的征戰早已令兵士厭煩,百姓也飽受其苦,況且匈奴民族向來善於騎射,強悍無比,蒙恬將軍面臨的將是一場苦戰。   如何才能充分調動兵將的士氣?怎樣才能打贏騎射精湛的遊牧敵兵?蒙恬將軍一邊苦苦思索,一邊率兵趕赴邊關。敵兵雖然兇猛,但畢竟是遊牧民族,雖擅長野戰,卻作戰分散。盡管秦朝此時處於百廢待興時期,兵馬的數量不及漢朝時那般龐大,可秦軍在蒙恬將軍的指揮下,兵陣嚴整,佈局有方。《史記》中這樣記載:“秦以戰車開路,箭矢如蝗,步騎大軍隨後掩殺,匈奴大潰。”顯然秦軍采用的是步騎和戰車相結合的進攻方式。這種戰術相較於靠勇力猛攻的匈奴騎兵來講,當然先進一些。  不過,秦軍多為步兵,這種兵陣不如匈奴的騎兵靈活機動,當匈奴采取從四方包圍襲擊的戰術時,秦軍便會處於劣勢,不易反擊。這時就體現瞭武器的重要作用。秦軍使用的主要武器是弩,弩當時是中原人特有的武器。秦軍將各式弩箭裝載於戰車上,瞬時齊發,密集的弩箭如雨般覆蓋下來,即使對方騎兵從側翼襲擊,想靠速度取勝,也難以得逞。  不管怎麼說,蒙恬畢竟是身經百戰的將軍。青年時代,他曾長年駐守於北方邊境,對匈奴的戰法十分瞭解,加上他本人頗有勇氣,敢於直沖,並且富有野戰經驗,因而此戰成為瞭他人生的巔峰之作。通過對敵情的偵察與分析,蒙恬迅速制定瞭作戰計劃,第一次交戰就給瞭匈奴有力的回擊,使其四散潰逃。公元前214年春,蒙恬率軍與匈奴在黃河以北進行數戰,重創瞭匈奴主力部隊,最終徹底打敗匈奴,迫其向北逃竄七百多餘裡。  他不負眾望,一舉收歸河套等地區,又渡過黃河,將百姓遷至陽山以充實邊縣。此戰後,蒙恬這個名字令匈奴聞風喪膽。賈誼也曾評說此戰令“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這正是對蒙恬戰功的由衷稱贊。  後來,為鞏固邊陲,徹底禦敵於國門之外,蒙恬受秦始皇之命修築西起隴西的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遼東(今遼寧境內)的長城,把原來燕、趙、秦三國的長城連為一體。據史載,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馀裡”,有力地遏制瞭匈奴的南進,也給中華子孫後代留下瞭一筆巨大的文化遺產。此外,秦始皇為瞭方便其巡遊天下,又派蒙恬集合兵匠,自九原郡(今內蒙包頭市西南)到甘泉宮修建直道,這就是著名的秦道。它截斷山脈,填塞深谷,全長一千八百裡,隻是不知因何並未竣工。秦道的開通,不僅改善瞭九原的交通條件,還加強瞭北方各地人民的經濟、文化交流,促進瞭各族人民的融合,對軍隊的調動與物資的運輸具有特殊的戰略意義。  一門三將,三代事秦  1.生自將軍世傢  蒙恬出身於武將世傢,先祖是齊國人,但是其祖父蒙驁和其父蒙武都是秦國的將軍。蒙氏傢族為秦統一六國作出瞭巨大的貢獻。  戰國時,蒙恬的祖父蒙驁投靠秦昭王,並通過多次征戰累官至“上卿”。公元前248年,蒙驁領兵攻打韓國,相繼占領成皋、滎陽等地,並設置為三川郡。公元前244年,他再次攻韓,此次一舉占領瞭韓國13座城池。公元前247年,蒙驁率軍攻打趙國,占領太原。公元前246年,平定原為趙國的晉陽後,又攻打趙國新城等地,並奪取瞭37座城池,設為太原郡。公元前246年,在攻打魏國時,由於遭到信陵君無忌率領的魏、韓、趙、楚、衛五國聯軍的抗擊,蒙驁戰敗。不過,公元前242年,信陵君去世後,蒙驁趁機攻打魏國,占領長平、山陽等地,共奪取20座城池,設為東郡,挽回瞭戰敗的面子。  其父蒙武也在秦國為將,曾任秦內史。蒙武亦屢立戰功,《史記》中這樣記載:“始皇二十三年,蒙驁子蒙武為秦裨將軍,與王翦攻楚,大破之,殺項燕。”“二十四年,蒙武攻楚,虜楚王。”  2.《神話》中的蒙毅將軍  隨著影視劇作品《神話》的熱播,劇中的人物蒙毅將軍可謂是傢喻戶曉。事實上,史上確有其真人,他就是大將蒙恬的弟弟。“蒙恬弟蒙毅,亦深得始皇信任”,“位至上卿,出則參乘,入則禦前”。當時,蒙毅主要為內謀,蒙恬則擔任外事。蒙氏兄弟二人一文一武,有勇有謀,深得秦始皇的尊寵與信賴。  蒙毅為人公正耿直。早先,中車府令趙高觸犯瞭秦律,蒙毅受命審判,他按秦國條律公正執法,這得罪瞭趙高,趙高遂對蒙氏兄弟十分記恨。果然,在秦二世胡亥即位後,趙高便偷偷向胡亥誹謗蒙毅,謊稱其曾在始皇面前非議胡亥,胡亥於是大怒,將蒙毅囚禁起來,還要誅殺蒙恬。蒙氏兄弟最終被小人之言所陷害。相關閱讀推薦:秦國名將蒙恬:第一個徹底打垮遊牧民族的將軍哥舒翰:自蒙恬後又一個讓遊牧族不敢南下的將軍名將蒙恬結局太慘:橫掃匈奴卻成宮廷鬥爭陪葬品!揭秘大秦名將蒙恬:中國歷史上死得最冤的名將李斯趙高聯手殺死的一代名將:大將蒙恬怎麼死的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3.三代盡忠,至死感恩  蒙氏一門三忠,三代事秦,並且立下無數戰功,這在中國歷史上實不多見。  據《史記?蒙恬列傳》記載,蒙恬在臨終前曾說:“吾先人及子孫積功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餘萬,雖囚,其勢足以背叛,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主也。”此一句足見其俠肝義膽與對秦國至死不渝的忠誠!從將軍世傢走出的蒙恬,自幼就將傢族命運與秦國聯系在一起,他身上沉積著三代人對秦國的赤誠與感情,這也許可以解釋為蒙恬何寧死也不選擇背叛秦朝的原因。  千筆難書其冤  1.英雄忠義,含恨自盡  “春草離離墓道侵,千年塞下此冤沉。生前造就千枝筆,難寫孤臣一片心。”此詩乃清人閻秉庚所題,它真實地道出瞭一代名將令人嘆惋的結局。蒙恬將軍一生忠於秦國,終生為秦朝的統一大業血戰沙場,可嘆如此英雄卻枉死於小人之手!  公元前210年冬,秦始皇在遊會稽的途中患病,他派身邊的蒙毅去祭祀山川祈福。不久,秦始皇病死在沙丘,死訊被封鎖。中車府令趙高此時正得寵於公子胡亥,於是就同丞相李斯暗中謀劃政變,立胡亥為新君。由於蒙毅曾得罪過趙高,胡亥即位後,趙高便遣使者以捏造的罪名賜公子扶蘇、蒙恬死。扶蘇自殺,蒙恬對聖旨有疑,便請求復訴。使者把蒙恬交給瞭官吏。胡亥派李斯等人來代替蒙恬掌兵,並將蒙恬囚禁於陽周。胡亥殺死扶蘇後,便想釋放蒙恬。趙高因懼怕蒙氏兄弟再次貴寵用事,對己不利,便散佈謠言,謊說在立太子的問題上,蒙毅曾在始皇面前毀謗胡亥,胡亥於是又囚禁瞭蒙毅。子嬰力諫,認為不可誅殺蒙氏兄弟。胡亥盛怒之下執意要殺蒙毅,還派人前往陽周去殺蒙恬。   使者對蒙恬說:“你罪過太多,況且蒙毅當死,連坐於你。”蒙恬辯解說:“自我先人直到子孫,為秦國出生入死已有三代。我統領著三十萬大軍,雖然身遭囚禁,可我的勢力足以背叛。但我知道,我應守義而死。我之所以這樣做,是不敢辱沒先人的教誨,不敢忘記先主的恩情。”使者說:“我隻是受詔來處死你,不敢把將軍的話傳報皇上。”蒙恬喟然長嘆道:“我怎麼得罪瞭上天?竟無罪而被處死?”沉默良久又說:“我的罪過本該受死啦,起臨洮,到遼東築長城,挖溝渠一萬餘裡,這其間不可能沒挖斷地脈,這便是我的罪過呀!”遂飲毒酒自殺。  2.冤情似海,眾將悲憤  蒙恬之死加速瞭秦王朝的滅亡。一代名將,殞身於捏造之罪,其冤情之大,令唐太宗都無不嘆惋地說:“朕觀最冤的是蒙恬”。蒙恬的忠義最終讓他選擇瞭冤死,他在臨終寧可將罪過歸咎於自己挖斷瞭地脈,也不肯反抗他效力一生的國傢,其遺言更讓後人看到瞭他大忠大勇的真性情!  蒙恬含恨冤死後,部下將士悲憤萬分,將其遺體葬於陜西省綏德城西大理河畔,數千萬將士用戰袍兜土成墓,狀似山丘。傳說,蒙恬的部署官兵,因感懷將軍恩德,悲憤將軍枉死,遂一個個自盡於將軍倒下的地方,鮮血竟染紅瞭刻有將軍遺言的石碑。  造筆造箏之說  1.獵兔取毛制筆  傳說是蒙恬將軍創造瞭毛筆,歷史上對此也有相關的記載,還有一些關於他造筆的傳說故事。  公元前223年,秦國大將蒙恬在外地征戰。他需要定期寫戰報呈送秦王。那時,人們普遍用竹簽寫字,可竹簽蘸瞭墨沒寫幾下又要蘸,很不方便。一天,蒙恬打獵時看見一隻兔子的尾巴在地上拖出瞭血跡,心中頓生靈感。他立刻剪下一些兔尾毛,插在竹管上,試著用兔毛來寫字。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不吸墨。蒙恬又試瞭幾次,效果還是不行,於是隨手把那支“兔毛筆”扔進瞭門前的石坑裡。有一天,他無意中看見瞭那支被自己扔掉的毛筆,撿起來後,卻發現濕漉漉的兔毛變得更白瞭。他將兔毛筆往墨盤裡一蘸,兔毛竟變得非常柔順,寫起字來流暢無比。原來,石坑裡的水含有石灰質。兔毛的油脂經堿性水的浸泡而被中和掉瞭,因此變得柔順起來,這便是蒙恬創造毛筆的傳說。  2.狐、狼報恩之傳說  傳說,一次蒙恬將軍出外圍獵,經過古廟時,一隻狐貍和一隻黃鼠狼突然從中竄出。蒙恬剛要張弓射獵,隻見狐貍和黃鼠狼已伏地作揖,似在求饒,眼角甚至滴下淚來。蒙恬見狀,頓生惻隱之心,便將它們放生瞭。  沒過幾天,蒙恬忽接到始皇遺詔,要賜他自盡。蒙恬雖然心知是奸佞欲陷害自己,假傳遺詔,但心中仍為秦氏江山不穩而悲痛。沉思中迷糊入夢,隻見兩少女跪拜於他前面,自稱是前日被他放生的狐、狼。她們知道將軍受奸人陷害,更明白將軍忠義,必然會以死報國。她倆深感將軍活命之恩,卻恨自己無力救助將軍,遂一同撞壁而亡。蒙恬救之未及,忽然驚醒,果然看見地上有一狐一狼兩具屍體。蒙恬將軍不禁潸然淚下。  得知扶蘇已死,又感慨夢中情景,蒙恬毅然決定以死報君。但他仍然惦念秦室江山,欲書忠諫一封,警示秦二世。可身邊並無紙筆,隻有已死的狐、狼,他深深地嘆惋,不由自主地順手撫摸狐、狼周身,竟覺狐尾狼毫柔而堅韌。蒙恬內心一動,便分別揪下一撮狐尾狼毫,束於木桿,蘸其唾液,隨意畫於地上,竟顯出痕跡來。他當即撕下袍袖,咬破手指,以熱血為墨,奮筆寫書。蒙恬死後,其部下將士發現瞭他臨終所造之筆。從此,毛筆的制作和使用逐漸流傳於全國。  3.歷史記載  歷史上也有蒙恬造筆一說的相關記載。蒙恬率軍伐楚時,曾南下到中山地區,他發現那裡的兔毛很柔順,就用來制筆,毛筆也隨之而現世。  湖北雲夢秦墓中出土的三支竹桿毛筆,筆管由竹制成,並在其前端鑿孔,將筆頭插在孔中,另做一支與筆管等長的竹管做筆套,將毛筆置於筆套之中,再用膠粘牢。筆套中間鏤有8.5厘米長的長方孔槽,竹筒塗以黑漆,並繪有紅色線條,與現在的筆及其制法已經很接近,顯然這種筆比早有的楚國筆要先進些。  在一些古籍中都提到過蒙恬制造毛筆一事,如“自蒙恬始造,即秦筆耳。以枯木為管,鹿毛為柱,羊毛為被。所謂蒼毫,非兔毫竹管也。”(崔豹《古今註》)。《太平禦覽》引《博物志》中也載道:“蒙恬造筆。”  還有傳說稱蒙恬曾在善璉村取羊毫制筆,因而在當地被人們奉為筆祖。也有說蒙恬的夫人卜香蓮通曉制筆之術,被供為“筆娘娘”。蒙恬與夫人將制筆技藝傳授給村民,當地筆工還特別建造瞭蒙公祠來紀念他們。每逢蒙恬和卜香蓮的生日,村民們都會舉行盛大的敬神廟會以示尊敬。  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這樣解釋“筆”字:“秦謂之筆,楚謂之聿,吳謂之律,燕謂之弗。”先秦書籍中沒有“筆”字,而“聿”字早在商代就出現瞭,由此可知筆在先秦時代就有瞭,秦始皇隻是統一瞭筆的名稱。現已出土的文物也證明,遠在蒙恬造筆之前,毛筆就誕生瞭。因此,蒙恬雖然不能獲得毛筆的專利權,但他制造的毛筆精於前人,對毛筆的改革是有貢獻的。清代的學者趙翼在《陔餘叢考》中的“造筆不始蒙恬”條中寫道:“筆不始於蒙恬明矣。或恬所造,精於前人,遂獨擅其名耳。”這樣評論“蒙恬造筆”一說是比較恰當的。  4.造箏傳說  歷史上,民間還流傳有“蒙恬造箏”的說法。漢代應劭著《風俗通》記載:“僅按《禮樂記》,(箏)五弦築身也。今並涼二州箏形如瑟,不知誰所改作也。或曰蒙恬所造。”後人根據這段文字,又有如下說法:“古箏五弦,施於竹如築。秦蒙恬改為十二弦,變形如瑟,易竹以木,唐以後加十三弦。”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中華武術三大流派:少林、武當、峨眉

      少林派  少林是中原武術中范圍最廣、歷史最長、拳種最多的武術門派,以出於中嶽嵩山少林寺而得名。  關於少林派的起源,據北宋《景德傳燈錄》等書所載,南北朝時,後魏孝文帝大和年間(477一499),達摩大師從梁國北來,面壁於嵩山少林寺,歷時九年而功成,遂傳《易筋》、《洗髓》二經,創立少林武術。這個說法,為多種典籍所載,唐代李靖又寫瞭《易筋經序》.但考之史實,卻不與歷史相合,現代學者已經證明這不過是傳說,被稱為禪宗初祖的達摩也並沒有這樣的武功。  歷史上,在達摩以前,北朝寺院的練武風氣就已形成。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修建嵩山少林寺,最初是為西域高僧跋陀(又稱佛陀)所建的。後來,達摩才來到寺中。達摩雖然創立瞭禪宗,卻並非少林武術的創始人。事實上,少林武術是在長期的僧眾習武中逐漸自發形成的。  少林武術的發揚光大。始於隋唐之際的一件大事。隋朝未年,天下大亂,少林寺被山賊所劫,僧眾奮起拒敵,賊人放火燒毀寺院。秦王李世民與鄭帝王世充作戰,少林武僧應邀相助,活捉王仁則,逼降王世充,這就是著名的“十三棍僧救唐王”,也是著名電影《少林寺》的歷史原型,。李世民即位後,對曇宗、志操、惠賜、善護、普惠、明嵩、靈憲、普勝、智守、道廣、智興、滿、豐13人大加賞賜,少林寺再度興旺起來,少林武術也開始繁榮發達,逐漸成為中原武林第一門派。  宋太祖趙匡胤據說也是少林俗傢弟子。從宋到元,少林武術有瞭一個較大的發展。元代大聖緊那羅王傳授少林棍法而自成一宗,福裕禪師匯集瞭少林短打,少林武術的特點日漸突出,到明代便形成瞭少林“以搏名天下”的威望。明嘉靖二十三年(1553)、少林寺組織僧兵到江南抗倭,天啟五年(1625)樹立:“少林觀武碑”,成為天下武林之宗。明代的著名武憎,有覺遠上人、小山和尚、月空和尚,痛禪上人等,又有悟須、周友、周參、洪轉、洪紀、洪信、普從、普使、廣按、宗擎、宗想、宗岱、道宗、道法、慶盤、慶餘、同賀、鉉清18人,皆為武林中的超一流高手。明代後朔、少林武術漸從以棍法為主轉向拳法。又吸收瞭很多民間拳種,集天下武術之大成,形成少林派。   清代康熙年間(也有的說是雍正),朝廷曾因少林寺藏匿反清義士“謀逆”而將其焚毀,(並嚴禁民間練武,少林武術轉入地下狀態。並由轉入南少林的一支,據說創立瞭洪門。清代的少林名僧高手有鐵齋、致善、致果、天虹、湛舉、五枚、古輪、妙興、貞續、德根等。  少林派不隻是少林寺的功夫,而是以少林寺武術為代表的整個外傢功夫的集大成。一方面是少林寺僧從民間引進不少拳術,另一方面是少林寺也招收俗傢弟子,使少林武術流傳民間,同時,少林還在各地創立分院,自隋唐之際創立福建莆田九連山少林寺分院(即南少林)以來,元代福裕禪師在外蒙和林(今蒙古國前杭愛省哈拉和林),天津薊縣盤山、長安、太原、洛陽分別創立五座少林寺,再加上山東九頂蓮花山、臺灣八番社、四川峨眉山,一共是十座少林寺,這就把少林功夫傳到全國。許多門派的源頭,都與少林大有關系,就連武當和峨眉的開派傳說,也有源山少林的說法。  在少林寺的分院中,以南少林最為重要。南少林又是南拳之祖,以五拳為主要拳法、有龍拳練神、虎拳練骨、豹拳練力、蛇拳練氣、鶴拳練精之說,又有南拳、一路闖少林、二路提盧少林、三路文少林;四路拗步少林、五路武少林、六路神化少林等套路。(參見嵩山少林寺三十三代皈依弟子釋永文《少林武術概說》,《武林》1983年第七期)  少林支派眾多,有“三大傢”、“四大門”之說。“三大傢”是:紅傢少林、孔傢少林、俞傢少林:“四大門”是:大聖門、羅漢門、二郎門、韋馱門。又如六合、八極、劈掛,通臂、太祖、燕青、華拳、查拳、彌宗、動力、明堂,沙腳、戳腳、地趟、洪拳、翻手、猴拳、螳螂、醉拳、詠春等,也大都是從少林武術中發展出來的。  少林的套路也很多、光是拳術,據說就有172種之多,有小洪拳、大洪拳、朝陽拳、觀潮拳、炮拳、通臂拳、梅花拳、長錘拳、太祖長拳;黑虎拳、形意線、羅漢拳、六合拳以及“少林七十二絕技”等。棍法、槍法、刀法也是少林武術的大宗“、各有數十種套路,劍術則有二堂劍、五堂劍、龍形劍、飛龍劍、白猿劍、劉玄德雙劍、達摩劍、綈袍劍等。又有方天戟、三股叉、鋼鞭、月牙斧、梅花拐等數十種兵器,心意把、虎撲把、遊龍飛步、丹鳳朝陽、十字亂把、老君提葫蘆、仙人摘茄、葉底偷桃、腦後砍瓜等一百多種散打,卸骨法、擒拿法、點穴秘法、彈弓譜、易筋經義、用藥法等各種技法等等。  少林武術的要旨,傳說當日達摩祖師見眾憎坐禪,萎靡不振,難以入定,有礙佛法,細究其由,乃因軀體衰弱所致,於此悟到修習佛事必先強健體魄,因效鳥獸神態創立拳法,因此,少林武功的特點,首要之點即為調呼吸,練百骸,進退敏捷,剛柔兼濟而尤以剛為主,以攻架為主,以長手為主,成為各類外傢拳法之集大成者。   少林武術門派和俠文化的關系,表現在三個方面。  其一,少林武功博大精深、無人可以窮盡,是天下最大的武學寶庫,不愧為武林第一大門派,因此在江湖上,少林派常常充當著“道義”的維護者、裁判者和領頭羊的角色。如金庸《無龍八部》裡的少林,天下武學之至境,在於少林;雁門關前攻襲遼人之帶頭大哥,出於少林,以慈悲佛法使王霸雄圖、血海深恨盡歸塵上,化解怨孽,在於少林。當然,有時少林也有忍讓過分而導致貪嗅的情況,如《倚天屠龍記》圓真(成昆)之作惡江湖,便與少林之縱容大有關系,他們認為人心可化,而殊不知某些惡徒卻是本性難移,等等。  其二,由少林的起源傳說,產生瞭一批俠文藝作品。其中最著名的當推由李連傑主演的電影,《少林寺》,述說瞭隋唐之際“十三棍僧救唐王”及少林開始發揚光大的傳說、關於達摩創少林及歷代高僧為少林所作出的開拓性貢獻,也有一些俠文藝作品加以反映。  其三、少林在反清抗暴及抵禦外侮方面,充當著重要角色,少林曾有過抗倭的壯烈事跡,到清代據說又從事“反清復明”的秘密活動,由這裡產生瞭關於少林的俠文化傳說。明代抗倭名將俞大酞據說與少林大有關系;洪門天地會傳說源出少林;文藝作品裡又出現瞭似少林俗傢弟子為題材的“方世玉系列”等等。  少林是中國武術之宗、也在俠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相關閱讀推薦:少林武術興盛源於明朝抽調僧兵:俞大猷曾教棍法揭秘日月神教的崛起:或與宋代遺留武術有關武術的起源是什麼?中國武術的由來及其發展歷史上嶽飛的武功多高?嶽飛在武術史上的地位分頁:1/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武當派  武當為內傢之宗。  據明末清初黃宗羲的《王征南墓志銘》,武當派為宋人張三豐所創。據說張三豐是北宋未年武當山的丹士(道士),徽宗召他入京,道遇賊人,夢中元帝授其拳法,次日張三豐孤身殺賊百餘人,遂創立內傢拳派。  又有的傳說,說張三豐源出少林、精通少林精髓五拳十八式,將其統納於十段棉長拳之中,變戰鬥搏擊之法為禦敵防衛之法,風格遂與少林大為不同、因此別樹一幟、開創武當門派;又稱內傢。十年功成,聲譽大振、又傳出太極、形意、八卦等支派。金庸的武俠小說《倚天屠龍記》寫到武當開派、便采用瞭這種說法,說張三豐本名張君寶,為少林火工頭陀覺遠和尚的徒弟、師徒因違犯少林不準擅自學武的禁令,被趕瞭出來,後來他根據少林功法而變通,遂創武當派。  關於歷史上的張三豐其人,本名張全一,又名張君寶,三豐是他的道號,因為不修邊幅,又被稱作邋遢道人。關於他的生活年代,則是各有說法,有的稱他為宋人,有的稱他為金人,也有說他是元人、明人的。大概因為他在道教傳說中十分有名,這才被抬出來作瞭武當派的祖師爺。這種說法,顯然隻是武當派為瞭神化自己,並非歷史的真實。  武當派的正式流傳,大約開始於明代。武當山雖在唐代就開始建造道觀,但真正的黃金時期卻是在明代。明成祖朱棣登基,推崇武當道教,調集民工30萬人;用瞭13年時間,在武當山修建瞭33處建築群,號稱八宮、二觀、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巖廟、十二祠、十二亭、三十九橋等,綿延140華裡,建築格局均依經書上的真武修仙故事,由工部設計而成。至今武當山紫霄官正殿梁上仍有大明永樂十一年(1413)、十二年聖王禦駕敕建的字跡。三天門絕壁上則有“一柱擎天”四個大字,蔚為壯觀。天柱峰頂太和宮又稱金殿,殿中供奉張三豐銅鑄鎏金坐像。武當道教的黃金時代從這時開始,武當的武術門派,也是在這個黃金時代中產生的。  據《王征南墓志銘》,最早傳授內傢拳見於記載的是陜西人王宗、王宗傳溫州陳州同,到張松溪手裡遂蔚為大觀,張松溪,正德元年(1506)前後生於溫州,明光宗泰昌元年(1620)左右卒於貴州玉屏。張松溪自稱得張三豐真傳,為武當派第三代傳人。他後來遊歷江猢,又得峨眉真傳,創立武當松溪派內傢豢,武當派從此名聲大震。傳說曾有少林僧70人慕名而不服,上門挑戰,松溪袖手安坐,兀然不動,一僧忽從半空躍起,施展連環腿法,想要以少林絕技破其氣功。松溪仍是平心靜氣,隻在少林僧攻勢將至的一霎那,微微側身抬手,少林僧便如斷線風箏般忽然失瞭去勢,飛出窗外,落在高樓之下。從此武當拳法,無人不服。   張松溪之後,武當派人才濟濟。產生瞭一大批武林高手。  他們是:葉繼美、吳昆山、周雲泉、單思南、陣貞石、孫繼嗟、李天目、徐岱嶽、餘時仲,吳七郎、陳茂宏、盧紹歧、董扶輿、夏枝溪、柴元明、姚石門、僧耳、憎尾等人。  武當派的功法特點是強筋骨、運氣功。強調內功修練,講究以靜制動,以柔克剛,以短勝長,以慢擊快、以意運氣,以氣運身,偏於陰柔,主呼吸,用短手,武當功法不主進攻,然而亦不可輕易侵犯。犯則立仆。  武當戰法策略是:凡搏人皆以其穴,死穴,暈穴,啞穴,一切如銅人圖法。(《王征南墓志銘》)其總的要求又包括在“六路十段錦”當中。“六路”,的歌訣為:  佑通神臂最為高,鬥門深鎖轉英蒙,仙人立起朝天勢,撒出抱月不相饒,揚鞭左右人難及,煞錐沖擄兩翅搖。“十段錦”的歌訣為:  立起坐山虎勢,回身急步三追,架起雙刀斂步,滾斫進退三回,分身十字急三追,架刀斫歸營寨,紐拳碾步勢如初,滾斫退歸原路,入步韜隨前進,滾斫歸初飛步,金雞獨立緊攀弓,坐馬四平兩顧。  武當功法,講究“練手者三十五、練步者十八”,又有所謂七十二跌、三十五掌、六路十八法、十二字、存心之五字等。  武當派的拳術套路,有太極拳、無極拳、鷂於長拳、猿糅伏地拳、六步散手、武當太乙五行拳等。武當派的內功,有“洗髓金經”六式(金獅奪毛、鳳點頭、風擺荷葉、左纏金絲、右纏金絲、刀劈華山)等。武當派的器械,首推武當鎮山之寶武當劍、又有白虹劍、太極劍、六合槍、六合刀、松溪棍等。武當派的陣法,在武俠小說中,常常提到的有九宮八卦陣、三才劍陣等。  少林出自佛傢,有天竺文化的色彩。武當出自玄門道教,中華本上的色彩極濃。少林功夫蘊藏著佛傢的慈悲之理。武當功夫源於道傢、老子講“一”講“道”,莊子講“廣莫之野”講“逍遙遊”,使武當功夫有較濃的想象色彩和審美意蘊,招式的表現也很有詩意,比如下面這些招式,便十分形象化,富於審美的魅力:迎風鐵扇、棄物投先、舜子投井、紅霞貫日、烏雲掩月、猿猴獻果、仙人照掌,兌換抱月、鐵門門柳、柳穿魚、滿肚疼、一提金、歡推窗、順牽羊、亂抽麻、燕抬腮、虎抱頭等。又如武當派純陽拳的拳訣:  風吹荷花,左右搖擺,飛雲流水,穿連不斷,踩步懸肘,運氣養性,慢勁快打,環套八法。   這裡一方面是內功心法,一方面是形象化的姿態體式,荷花、清風、流水、飛雲,使人仿佛想見武當道境的空明靈秀和清仙之氣;招數的左右搖擺,綿綿不斷,又仿佛使人想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至道玄機,想到天地初開時荒茫混沌的自然之力。  武當的支派有松溪派、淮河派、神劍派、軼松派、龍門派、功傢南派等,又有玄武派、北派太極門等。至於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拳等,因其出自道傢,人們常常將它們歸入武當派,也有人認為它們自成體系的。  總之,武當和少林一樣,最初是以地域來命多拳系,到瞭後來便大大超出地域的范圍,武當派並不隻是在武當山,正如少林並不隻是在少林寺一樣,它代表瞭一大批具有類似特點,如主靜、主柔、出自玄門道教的武動派系,是一個廣泛的概念。分頁:2/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峨眉派  峨眉派與少林、武當共為中土武功的三大宗,也是一個范圍很廣泛的門派,尤其在西南一帶很有勢力,可說是獨占鱉頭。  峨眉派之得名,是以佛教四大名山之峨眉山而起的,它與洪門天地會之“峨眉山”不同,洪門的“峨眉山”是山堂而出於虛構,峨眉派的“峨眉”是地名,是實指。  從明代開始有峨眉派的記載,明代中葉人唐順之(1507一1560即正德二年到嘉靖三十九年在世)的《荊川先生文集》裡,有一首《峨眉道人拳歌》:  忽然豎發一頓足,崖石進裂驚沙走。  來去星女擲靈梭,夭矯矢魔翻翠袖。  自身直指日車停,縮首斜鉆針眼透。  百折連腰盡無骨,一撒通身皆是手。  餘奇未竟己收場,鼻息無聲神氣守。  道人變化固不測,跳上蒲團如木偶。  真是“靜如處子,動如脫兔”,倏忽神奇,變化萬方,難怪要引起詩人的極大興奮瞭。  關於峨眉派的起源,據峨眉派的拳志說:  祖師原為一道姑,後入佛門。……是時,師善技擊,善研各傢拳法,慮各傢拳法繁雜,莫衷一是,女子禦侮,多有不同,遂探各傢之拳意,另辟蹊徑,創不接手之拳法,獨樹一幟,……積十三年,始臻大成,身旁弟子習之,呼之玉女拳法,同道相譽,稱日峨眉拳,後弟子至峨眉山,偶諧其音,始稱峨眉,此拳名之始未也,恐汝不識,為汝志之,師本與世無爭,娛身可矣,禦侮可矣,奚傳姓名。(據孟憲超《峨眉拳(上)》,《武林》1986年第4期)。  由此可見,峨眉最初是一個由女子所創的武林門派,開始的時候叫做玉女拳法,後因祖師人瞭佛門,又以稱女子為“蛾眉”和佛教聖地之“峨眉山”的雙重含義而得名。

民國史上袁世凱的“中華帝國”:一場奢華的鬧劇

  1913年(民國二年)算是個袁世凱年,這一年,他解散瞭最大的對手國民黨,無論是孫中山的“打到北京去,消滅袁世凱”,還是黃興的“讓法律來說話”,抑或宋教仁的“黨是對抗北洋軍閥的唯一武器”,都不可避免地先後失敗瞭。《中華民國約法》取代瞭《臨時約法》,新約法規定,大總統任期十年,可以無限連任,大總統任期即將結束時,有權推舉三個人作為下一屆總統候選人,這種做法幾乎與帝制無異。明眼人都知道,袁世凱這回要搞傢天下瞭。當然,稱帝不是說稱就能稱的,還是要名正言順,搞的“民心所向”才可以。  要稱帝,首先就得有民意,於是各色請願團粉墨登場。當時的請願團多如牛毛,什麼商界請願團,公民請願團,人力車夫請願團,甚至於妓女請願團,乞丐請願團都出來瞭。似乎這袁世凱要是不當皇帝,這乞丐乞討,妓女賣淫都失去瞭原本的價值和意義。  擁袁世凱為帝,最開始,是湖湘才子楊度奠定理論根基的。1915年4月,楊度完成論著《君憲救國論》,該文洋洋灑灑,長達兩萬多字,分上、中、下三篇。上篇論述君主立憲救國的理由,中篇論述總統制的缺漏,下篇批判清末民初的立憲。他的主要觀點是:中國如不廢共和,立君主,則強國無望,富國無望,終歸亡國而已。在楊度看來,共和國必須有很深的民主自由傳統,一般意義的共和國,經濟強盛,軍事實力相對較弱,比如美國和法國等;共和國的國傢元首由選舉產生,往往會導致政局不穩。至於君主立憲國傢,一般都有服從和等級的傳統;君主立憲的國傢,一般來說軍事實力比較強大,比如英國德國。楊度還根據中國國民認識的現狀出發,認為中國人多數不知共和為何物,亦不知所謂法律、自由平等諸說為何義,因此無論誰為元首,欲求統一行政、國內治安,除用專制,別無他策。  1915年8月中旬,袁世凱授意參政院參政楊度組織瞭籌安會,鼓吹民主不適合我國國情,主張君主立憲;又秘密組織瞭一個由內務總長朱啟鈐和梁士詒、段芝貴等組成的十人班子,作為發動帝制的中心,著手籌備。8月30日,這個班子又秉承袁世凱之意,密電各省將軍、巡按使,把利用民意的意圖說得一清二楚:“現擬定第一次辦法,用各省公民名義,向參政院代行立法院上請願改革書,表示人民趨向君主之意,再由立法院議定進行之法。大致每省各具一請願書,均由此間代辦,隨將底稿電聞,諸公同意,即將尊名並貴省同意紳商列入,俟立法院開院時,各省陸續呈遞。總之,改革國體問題,將來必用民意機關解決之。”  楊度等恃有袁世凱為後臺老板,不顧全國人民反對,公然把一些來京的各省籌安會代表和旅京人士,組成所謂“公民請願團”,於9月2日向代行立法院的參政院遞交請願書,請求改變國體。   恢復帝制浪潮就這樣愈演愈烈。於是參政院開會,研究處理公民請願問題。政事堂左丞楊士琦在會上代表袁世凱發表書面講話,聲稱:“維持共和國體,尤為本大總統當盡之職分。近見各省國民紛紛向代行立法院請願改革國體,於本大總統現居之地位,似難相容,然大總統之地位,本為國民所公舉,自應仍聽之國民。”這種吞吞吐吐的“表態”,對於變更國體態度十分曖昧,似乎既是贊成又是反對。不過弦外之音顯然很清楚,那就是如果全國人民硬要袁世凱做皇帝的話,他也會尊重和服從國民的意願。  搞瞭這麼多事情出來,袁世凱稱帝的心思已經是昭然若揭,但是他還是有顧慮的,這個顧慮就來自日本。當時的國際情況,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如火如荼,西方國傢要不是滿頭膿瘡,就是心肌梗塞,根本沒有時間往東邊看。東方的大小事情,大多還是那個1895年打敗瞭他老師的小日本說瞭算。日本人如果不贊成他稱帝,那事情就非常不好弄瞭。其實日本一向把袁世凱看成它控制中國的一個障礙,因為袁世凱和日本打交道幾十年,對日本非常瞭解,而且也有一套手段,硬的、軟的,你想把他擺平瞭很難的。所以日本視他為控制中國最大障礙。應該說,日本在袁世凱稱帝的事情上是不怎麼支持的,偏偏這個時候還有一個夢想著做“皇太子”的袁克定。  當時日本外務省在北京主辦的一份報紙,名叫《順天時報》,主要介紹日本的化妝品和小百貨,有時也會刊登些時政文章,其言論多代表瞭日本的官方立場。為瞭替袁世凱徹底掃除稱帝的思想障礙,袁克定不惜重金雇請槍手打造瞭一個工作團隊,專門負責偽造隻給袁世凱一個人看的《順天時報》。很明顯,在這份袁記《順天時報》裡登得自然都是些鼓吹帝制,贊成稱帝的文章。這讓袁世凱開始漸漸打消瞭自己的顧慮,真的認為自己稱帝是萬民所向瞭。當然這件事後來還是穿幫瞭,如果不是袁世凱的三女兒袁靜雪偶然發現包核桃、板栗等幹果的《順天時報》跟自己在傢看的《順天時報》大相徑庭,從而向袁世凱報告,袁世凱恐怕至死都還蒙在鼓裡,但此時的袁世凱心思已定瞭。相關閱讀推薦:袁世凱與膠濟鐵路:膠濟鐵路百年前托舉濟南崛起袁世凱和平逼退清帝:史上四百萬兩優待費耍噱頭袁世凱的朋友圈都有誰?為何被康有為拉進黑名單清朝倒臺過程中的隱動力是什麼?袁世凱的賄賂袁世凱:竟然在妓女沈氏的資助與鼓勵下飛黃騰達歷史上袁世凱為何被日本人稱為“猿猴政治傢”?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袁世凱的半推半就,明顯地就是慫恿人們繼續努力。人們看出瞭袁世凱的心思,爭先恐後地開始“進諫”瞭。雄踞山西的閻錫山不但上表勸進,而且為表忠心,閻竟派人將父親閻書堂送到北京,表面上是請老人傢逛逛北京,實則是把父親作為人質,好讓袁世凱放心。四川都督陳宧離京就職前更是專門跑到袁世凱的傢裡聲淚俱下地勸袁世凱稱帝,他說這共和國體為世人所詬病,弄得民國不如大清,一日亂似一日,大總統您一定不能顧一己之私而辜負瞭天下黎民啊。言之切切,說得你都不好意思拒絕。以袁世凱的政治手腕,他並沒有當面回絕,而是說,這東西我沒研究,你還是找我兒子袁克定談談吧。陳宧剛退下去去找袁克定,傭人就傳來瞭袁世凱的旨意,說讓袁克定和陳宧結拜為兄弟。  也有不願意但被逼著勸進的人,被稱為財神的梁士詒本來是不贊成袁世凱稱帝的,據說,袁世凱曾14次請梁發表對帝制與共和的看法,梁都佯裝不知。但這次,箭在弦上,到瞭非站隊表態的時候,梁士詒無法隻得召集來平時一幹要好的政治盟友,說,現在的形勢,贊成稱帝是不要臉,不贊成稱帝是不要頭,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頭之不在,哪有臉面?結果大傢一致商量的結果還是頭比臉面重要得多。  袁世凱帝制運動中,最重要,也是心思最復雜的群體,就數段祺瑞、馮國璋等手握重兵的北洋軍人瞭。雖然袁世凱對這些手下大將一直很倚重,也有很深的私人情緣,但段祺瑞和馮國璋知道,袁世凱一旦稱帝,皇位世襲,他們的“總統夢”便會隨之破滅,就得終生俯首稱臣。從內心當中,這些老部下也是有抵觸的。並且,袁世凱自當政後,一直強調“軍人不得幹涉政治”,要求各省的都督隻管軍事,各省又另設一個民政長,相當於現在的省長。這樣的方式,也讓軍人出身的段祺瑞和馮國璋很不感冒。馮國璋因跟袁克定關系一直不睦,對袁世凱的稱帝更是心有忌諱。有一次馮國璋由南京來拜見袁世凱,有意無意間馮便提到瞭外界盛傳的稱帝一事。馮國璋說,大人如順民意稱帝,我等一定全力支持。明眼人一聽就知道,這馮國璋哪裡是來勸進的嘛!分明就是來警告和恐嚇。便接著馮國璋的話茬往下說,“以事實論,民國總統既無異人任,且今日行總統責任制,權利無所不足,何故為此?”“即使改為君主,也未必比現在更好!且所謂君主者,不過為世襲……我對於我的兒子,即使是給他們一個排長的職務,也難以放心,怎麼可以以天下之重任交給他們呢?而且自古以來,君主傳不瞭幾代之後,子孫往往遭受到不測之禍,我何苦要把這樣危險的事情加於我的子孫呢!”  聽到他這麼說,馮國璋就開始一力宣佈袁世凱並無稱帝之心,一切都是外界訛傳,不要誤會瞭大總統的一片赤誠雲雲。而此時袁世凱也一反以前任由輿論泛濫的勢態,主動出來辟謠,說自己絕無稱帝之思想,這些所謂的東西都是不滿政府的人捏造出來故意醜化領袖形象的,為此他還專門接受瞭美國《獨立周刊》記者的采訪。並說,相信《獨立周刊》一定有能力將他這一想法告訴全世界眼睛雪亮的群眾,這下很多人釋然瞭,認為可能大傢真的誤會袁世凱瞭。可就在這話說出去還沒兩天,那篇專訪都還沒發出來呢,12月11日上午9時,袁世凱操縱的國民大會便在君主立憲還是共和的問題上選擇瞭君主立憲,然後袁世凱推翻一切前言匆忙地就要在北京稱帝瞭。     1912年3月10日,身穿前清陸軍上將軍常服的袁世凱(前中)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後,與部分政府官員和外國使節合影。左前一為孫寶琦、前右二為陸徵祥、二排左二為蔭昌,蔭昌右為梁士詒  9月1日,參政院開幕,請願團紛紛向參政院請願施行君憲制。蔡鍔、沈雲沛、周傢彥等人也在同日請願改變國體。袁世凱在9月6日說:“本大總統所見,改革國體,經緯萬端,極應審慎,如急遽輕舉,恐多窒礙。本大總統有保持大局之責,認為不合事宜”。梁士詒又在9月19日成立全國請願聯合會,向參政院呈上二次請願書,要求召開國民會議,票決國體。10月6日,參議院收到建議改國體為君憲制的各省代表請願書83件。依參政院起草的《國民代表大會組織法》,由全國選出的國民代表共計1993人於1915年12月11日上午9時就國體變更問題投票,結果全票通過君憲制。  這場所謂的“全票通過”背後有著十分可笑的故事,各省為瞭圓滿完成投票任務,首先在從將軍署大門至投票廳的路上全部佈滿武裝士兵,讓這些代表們從刀叢槍林中走過,先給他們一種陰森森的恐怖感;然後就是將軍、巡按使發表演說,痛詆共和,稱頌君憲,要代表慎重從事;最後在虎視眈眈的監視人員監視下投票,代表稍有交頭接耳,即遭大聲呵斥。  四川將軍陳宧尤其獨出心裁,別具一格。他在會場之外也派有武裝崗兵,來往巡回。代表簽到後,招待員即引入休息室進行安全檢查,以防革命黨混充代表,在會場內投炸彈,打手槍。場內每個代表桌上,放有毛筆一支,墨盒一方,點心一盤,筆桿上、墨盒上均刻有“贊成帝制”四字,點心是綠豆做的潮糕,糕面上也有“贊成帝制”四字。主席宣佈投票的意義後,眾多的監視人員用手指著墨盒和點心,口中連叫“寫”!看見有人沉思,便連聲不斷地喊:“快寫,快寫!”與場內相配合,場外的士兵也把槍栓拉得嘩嘩作響。這樣的“民主投票”帶來的結果當然是全票通過。在各省上報的推戴書中都有如下四十五個字:“謹以國民公意,恭戴今大總統袁世凱為中華帝國皇帝,並以國傢最上完全主權奉之於皇帝,承天建極,傳之萬世。”一字不差,一字不少。之所以出現這種“巧合”,是由於朱啟鈐等人10月23日密電各省,專門就推戴書問題做過指示,特別聲明此四十五字系“必須照敘字樣”,“萬勿絲毫更改”。就這樣,袁世凱就以1993張全票被推戴為中華帝國的皇帝。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1915年12月11日,各省代表請袁接受推戴書,袁以“民國初建,本大總統曾向參議院宣誓,願竭力發揚共和,今若帝制自為,則是背棄誓詞”為由婉拒。當晚,孫毓筠等人又以參政院總代表的名義呈遞二次推戴書,稱:  “ ……前此之宣誓,有發揚共和之願言,此特民國元首循例之詞,僅屬當時就職儀文之一。當日之誓詞根於元首之地位,而元首之地位,根於民國之國體。國體實定於國民之意向,元首當視乎民意為從違。民意共和,則誓詞隨國體而有效;民意君憲,則誓詞亦隨國體力變遷。今日者,國民厭棄共和,趨向君憲,則是民意已改,國體已變,民國元首之地位已不復保存,民國元首之誓詞當然消滅。凡此皆國民之所自為,固於皇帝渺不相涉者也。”  12日早袁世凱申令“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但億兆推戴,責任重大,應如何厚利民生,應如何振興國勢,應如何刷新政治,躋進文明,種種措置,豈於薄德鮮能所克負荷。前次掬誠陳述,本非故為謙讓,實因惴惕文縈,有不能自己者也。乃國民責備愈嚴,期望愈切,竟使子無以自解,並無可諉避”,袁接受第二次推戴後,擬定《新皇室規范》:  “……親王、郡王可以為海陸軍官,但不得組織政黨,並擔任重要政治官員;永廢太監制度;永廢宮女采選制度;永廢各方進呈貢品制度;凡皇室親屬不得經營商業,與庶民爭利……”  至此以後,中華帝國進入籌備階段,欲改年號為洪憲,意為洪揚憲法,定1916年為中華帝國洪憲元年,改總統府為新華宮。袁世凱下令成立登基大典籌備處,以朱啟鈐為辦事員長,專門承辦袁世凱的登基大典。袁世凱下令成立登基大典籌備處,定於1916年1月1日舉行登基大典,以朱啟鈐為辦事員長,專門承辦袁世凱的登基大典。袁世凱為登基大典而成立的籌備處就花掉瞭3000多萬元,真可謂是花錢如流水。   可惜,天不遂人願,袁世凱最終還是沒登上這個為他量身定做的皇位。蔡鍔、唐繼堯等人在1915年12月25日聯名通電全國,宣佈雲南獨立,舉行護國運動,西南爆發反袁運動。此時距離袁世凱通電全國稱帝僅僅過去兩周的時間。蔡鍔在缺少裝備軍餉的情況下,獨自率領三千滇軍子弟兵踏上征途,向北方強大的北洋勢力宣戰。蔡鍔以近乎決死之心態,率兵討袁,護國軍上下官兵也受到鼓舞,士氣旺盛,與此相反的是,袁世凱的北洋軍閥們,卻是另外一番景象,雖然袁世凱迅速集結瞭三路大軍,共計十萬餘人,但是前線各路將軍,卻以一種默許的姿態消極抵抗,以至於隻有三千人的護國軍,在蔡鍔的率領下,輕而易舉的從雲南打到瞭四川。     但是蔡鍔的護國軍畢竟兵力不足,當部隊千裡躍進,攻入四川之後,補給供應也出現瞭問題,這個時候數支北洋勁旅,已經將護國軍團團圍住但是大部分的北洋將領消極應戰,雙方陷入到不戰不和的僵持狀態,戰場上迎來瞭短暫的寧靜。但是在戰場之外,反對帝制的呼聲卻風起雲湧。在國內一片反袁呼聲之中,俄、英、法等國也隨著形勢變化,調整瞭外交政策,公使們紛紛指出變更國體,將惹起意外之擾亂。而在雲南起義之後,原本不怎麼待見袁世凱的日本更是見風使舵,宣佈不接待袁世凱派往東京的特使,並且指責袁世凱斷然推行帝制,拒絕承認洪憲皇帝,這種明確的反對態度,讓袁世凱感覺到形勢在迅速惡化。  面對這樣的舉國征討,部分官員及參政院奏請袁世凱早日登基,可惜的是,隨著戰勢的加劇,人心不穩,黔、蜀、粵等省相繼宣佈獨立,馮國璋於1916年3月18日聯合5名將軍發密電致各省將軍,就迅速取消帝制、懲辦禍首、停戰議和等征求各省將軍同意。袁世凱在內外交困之下,於1916年3月22日召秘書張一麟起草文告宣佈取消君主立憲國體,退回各省區推戴書,所有籌備事宜停止,中華帝國隨之流產,張一麟憶述當時情形:  “……那天,項城把我叫去說:‘我糊塗,沒能聽你的話,以至於此。’……他意思是直接命令取消,並將擁戴書焚毀。我說:‘這件事你是被小人蒙蔽瞭’。袁回答說:‘這件事是我自己不好,不能怪罪別人’,袁還曾說:‘吾今日始知淡於功名、富貴、官爵、利欲者,乃真國士也。仲仁在予幕數十年,未嘗有一字要求官階俸給,嚴范孫(嚴修)與我交數十年,亦未嘗言及官階升遷,二人皆苦口阻止帝制,有國士在前,而不能聽從其諫勸,吾甚恥之。……總之,我歷事時多,讀書時少,咎由自取,不必怨人……’”  袁世凱在《撤銷帝制令》中申明道,民國建立以來變故紛乘,憂國人士多主張恢復帝制以結束爭端。1913年後,主張帝制的聲音不絕於耳,每次都遭他呵斥。1915年形勢有變,多數人都說若不施行君主立憲制,就不能救亡圖存。且看墨西哥革命後的內戰及葡萄牙第一共和國成立後爭權奪利的鬥爭,越南、緬甸一定會步其後塵。帝制論者言之有理,各界紛陳來電呼籲帝制。而自己一再聲明有維護國體之責,但主張帝制者依然堅持,所以他決定由國會解散國體,大傢一致贊成君主立憲。他說,數千年來帝王子孫之禍不斷,而主張帝制者本意是鞏固國基,然愛國誤入歧途足以害國。反帝制者也發表瞭政見,但不能矯枉過正,危機國傢。他望各方摒棄異見、同心協力,神州華裔不應同室操戈。並將所有責任歸咎於己,不怪罪他人。  直至袁世凱對內宣佈取消帝制都沒有正式登基,洪憲年號也僅在內部流傳,對外仍稱民國,故袁世凱當時也僅僅是民國大總統,取消帝制後滇軍也沒有放過袁世凱,仍堅持要袁下臺,革命黨人繼續動亂。1916年5月4日,梁啟超電勸段祺瑞出以果斷,勸袁退位。5月6日,袁世凱通電陳宧,同意退位,但需要先商定善後。馮國璋聯絡各省於5月17日組織召開《南京會議》,因各省區將軍代表謀略不一,會議無果而終。  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中華史上十大全才人物排行榜:薑尚領銜排第一!

  中華五千文明,人才輩出,何止千萬。然專而不全者眾,內外兼修者少。  在這裡,先給這次“全能”的評選標準下一個籠統的定義——“內”當修身養性,學富五車;“外”當治國安邦,出將入相……  十、曾國藩  號滌生,原名子城,謚文正,中興名臣,清代著名的軍事傢、政治傢、理學傢、文學傢,晚清散文“湘鄉派”創立人。  曾國藩奉行“立言、立功、立德”。立言,他著述、傢書、日記,廣為流傳;立功,他建立湘軍,挽救瞭清帝國;立德,他事事以身作則。因此,他除瞭“一品侯”頭銜之外,還有“中興第一名臣”、“洋務運動領袖”、“聖賢”、“近代史之父”諸等稱謂。  九、王陽明  原名雲,後改名守仁,字伯安,別號陽明,世稱陽明先生,明代著名的軍事傢、哲學傢、思想傢、文學傢和教育傢。  他是明代心學泰鬥,中國古代主觀唯心主義之集大成者,其學發展為姚江學派,對明代及後世儒學影響甚巨。  寧王叛亂,王陽明成功的運用自己獨特的陽明心學,然後趁敵不備先攻南昌,反客為主,使寧王陷於被動。決戰中火攻南康,全面平息寧王之亂,前後隻用瞭35天。  王陽明晚年奉旨南巡時,途徑大餘青龍赤江古碼頭,病故於船上,後人在此建亭以示紀念。亭中是一座大理石碑,碑西面陰刻“王陽明先生落星處”、“日本九州大學名譽教授岡田武彥手書”。每年都有大批日本及東南亞國傢的學者前來憑吊。   八、范仲淹  字希文,北宋名臣,著名的軍事傢、政治傢,也是—位傑出的文學傢、改革思想傢和教育傢。  公元1038-1043年,范仲淹以龍圖閣直學士身份經略西線邊防,改善軍事制度和戰略措施,號令嚴明,夷狄不敢犯,被敬稱為“龍圖老子”、“小范老子”。  公元1043年,范仲淹對當時的朝政弊病極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張建立嚴密的仕官制度,註意農桑,整頓武備,推行法制,減輕傜役。宋仁宗采納他的建議,陸續推行,史稱“慶歷新政”。後病死,卒謚文正。  范仲淹工於詩詞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內容,文辭秀美,氣度豁達;且其為政清廉,體恤民情,剛直不阿,經他薦拔的一大批學者,為宋代學術鼎盛奠定瞭基礎;他倡導的“先天下人之憂而憂,後天下人之樂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是中華文明史上閃灼異彩的精神財富。范仲淹亦被朱熹譽為是有史以來天地間第一流人物。 相關閱讀推薦:三國十大文武全才:三國時有哪些文武雙全的人?盤點歷史上那些全才全能型人物?中國有幾個?盤點中國歷史上的六位全才皇帝 曹操李世民上榜灌嬰簡介 文武全才官至丞相 灌嬰的結局如何徐盛簡介

中華五千年史上10大最傑出的軍師:誰智商最高?

  在中國歷史上出現瞭很多位軍師,他們為君主出謀劃策,指點迷津!雖然他們不像將軍一樣去親自上戰場去沖鋒陷陣,不像主公一樣有決斷之權,他們多在幕後,用他們的三寸不爛之舍,去影響主公從而改變歷史,他們是與帝王及名將一樣重要的人物,我想這是他們能夠進入唐宋金元時期武成王廟和名將同列的人物的原因吧。  1、百傢宗師,千古武聖——軍師鼻祖薑子牙  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際遇。前半生懷才不遇,窮困潦倒,七十多歲仍一事無成;後半生得遇明主,大展宏圖,伐商滅紂,興周八百年之基業。子牙追往古而知來今,通古今之變,知勝敗之勢,曉民眾之意,精文武之道,操攻取之術,為文王、武王之師,傾商立周,興周盛齊。救民於水火,為後世開創瞭吊民伐罪,恩及百姓的范例。百勢而下,被尊為武聖,太公兵傢宗師,堪稱當之無愧的千秋軍師第一人!    薑太公   周文王傾商和武王攻滅商紂的首席軍師和指揮者。百傢宗師。由於薑太公所現具體謀略不為人知,攻勞太大,所以隻好讓它屈居第三。  薑子牙,薑姓,呂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尊稱太公望,武王尊之號為“師尚父”。商朝末年人。華夏族,東海上人(今莒縣東呂鄉)。據說祖先在舜時為“四嶽”之一,曾幫助大禹治水立過功,被封在呂,薑為其族姓。薑子牙出世時,傢境已經敗落瞭,所以薑子牙年輕的時候幹過宰牛賣肉的屠夫,也開過酒店賣過酒,聊補無米之炊。但薑子牙人窮志不短,無論宰牛也好,還是做生意也好,始終勤奮刻苦地學習天文地理、軍事謀略,研究治國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為國傢施展才華。雖然他滿腹經綸、才華出眾,但在商朝卻懷才不遇。他已年過六十,滿頭白發,閱歷過人,仍在尋機施展才能與抱負。   薑子牙是齊國的締造者,周文王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謀主、最高軍事統帥與西周的開國元勛,齊文化的創始人,亦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傑出的韜略傢、軍事傢與政治傢。歷代典籍都公認他的歷史地位,儒、道、法、兵、縱橫諸傢皆追他為本傢人物,被尊為“百傢宗師”。薑子牙為炎帝神農氏54世孫,伯夷36世孫。為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代太師,齊王,妻名申薑,共有13子丁、壬、年、奇、枋、紹、駱、銘、青、易、尚、其、佐,女邑薑封周武王妃、皇後。公元前1211年,殷朝庚丁八年已酉年出生於東海上史記。齊太公世傢;公元前1072年戊辰年,周康王六年,卒於周首都鎬京,歲壽139歲。薑子牙半生寒微,擇主不遇,飄遊不定,但他能動心忍性,觀察風雲,等待時機,終遇明主,輔佐姬昌,修德振武,以求興周。周武王伐紂,太公為軍師,牧野大戰,滅商盛周,立瞭首功。周初分封,薑子牙被封為齊國君主,他治國有方,創建瞭泱泱大國,遺風猶存,累世相續,為後來的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五霸之首”而奠定瞭基礎。在唐宋以前,薑子牙被歷代皇帝封為武聖,唐肅宗封薑子牙為武成王,宋真宗時,又封薑子牙為昭烈武成王。到瞭元朝時期,民間對薑子牙增加瞭一些神話傳說。到明代萬歷年間,許仲琳創作瞭《封神演義》小說,從此,薑子牙由人變成瞭神,並且為民間廣為信奉。  薑子牙一生坎坷多磨而又轟轟烈烈、神秘莫測,確實稱得上是奇人、奇事、奇男子。綜觀太公一生的建樹,無論從軍事、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都有卓越貢獻,其中尤以軍事最著,所以太史公言“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稱得上兵傢之鼻祖,軍事之淵藪。薑子牙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全智全能的人物,也是中國文藝舞臺上一位“高、大、全”的形象,還是中國神壇上一位居眾神之上的神主。作為宗教的神仙,他是武神、智神,被奉為“太公在此,百無禁忌”的護佑神靈。周朝從古公亶父起,就盼望能得到一個聖人,一位武能安邦、文能治國的賢才,來輔助周國實現滅殷興周的任務,所以稱太公為“太公望”,到武王執政時,又以“師尚父”相稱,尊寵權貴無以復加。文王所命太公為“太師”,是西周王朝“三公”中的最高長官,既主軍,也問政。時有“天下三分,其二歸周者,太公之謀計居多”之言,足見太公在周朝中的地位之重。相關閱讀推薦:水滸傳神機軍師朱武結局是什麼?水滸傳朱武簡介歷史上堪比張良和諸葛亮的軍師:大明開國功臣劉基助朱棣奪嫡成就大業的第一功臣:朱棣軍師高僧道衍明朝神秘的和尚軍師姚廣孝:如何促朱棣成帝業?精忠嶽飛哈迷蚩簡介 金兀術軍師哈迷蚩結局如何分頁:1/10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2、智士能臣,千古奇人——范蠡  范蠡,先秦傑出謀略傢,罕見的智士能臣。事君服國興越,苦身深謀二十年,興師伐吳,讓越王報瞭仇。待越王大宴群臣之時,看破“兔死狗烹”之局,毅然辭相國、大將軍之官,隱退東海之濱,治產業,力經商,十九年中三致千金,成瞭巨賈,名揚天下,令同代人望塵莫及,也叫後人難繼項背。傢事、國事、天下事、無不精通,於從政,於經商,總是得心應手,堪稱千古奇人!  范 蠡  勾踐的軍師。計策有:勾踐入吳時讓勾踐嘗糞表忠;用色情間諜西施計除伍子胥;熟稻種獻夫差(和文種一起);代勾踐賜死夫差。勾踐存越滅吳稱霸的最大功臣。  范蠡大約出生於公元前536年,約於公元前448年無疾而終,享年高齡,幾近百歲,被稱為中國商人聖祖。  他出身貧寒,但聰敏睿智、胸藏韜略,年輕時,就學富五車,上曉天文、下識地理,滿腹經綸,文韜武略,無所不精。然縱有聖人之資,在當時貴胄專權、政治紊亂的楚國,范蠡卻不為世人所識。  周敬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吳國和越國發生瞭槜李之戰(今浙江嘉興),吳王闔閭陣亡,因此兩國結怨,連年戰亂不休,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闔閭之子夫差為報父仇與越國在夫椒(今江蘇太湖馬山)決戰,越王勾踐大敗,僅剩5000兵卒逃入會稽山,范蠡遂於勾踐窮途末路之際投奔吳國,獻“卑辭厚禮,乞吳存越”之策。議和後“人待期時,忍其辱,乘其敗……”“持滿而不溢,則於天同道,上天會佑之;地能萬物,人應該節用,這樣則獲地之賜;扶危定傾,謙卑事之,則與人同道,人可動之。”

中華崛起!我國核保護傘已撐到烏克蘭瞭

  從烏克蘭來說,他們繼承瞭一個龐大但是不完整的軍工科研體 系,也隻有這還是烏克蘭可以在世界上有一席之地的傢夥瞭 …  中國和烏克蘭關於進一步深化戰略夥伴關系的聯合聲明—12月4日中 國政 府關於向烏克蘭提 供安全保證的聲明,承諾無條件不對作為無核

中華五千年史上的十大傑出軍師排行榜:決勝千裡!

  中國歷史上十大軍師  我們知道,在中國歷史上出現瞭很多位軍師,他們為君主出謀劃策,指點迷津!雖然他們不像將軍一樣去親自上戰場去沖鋒陷陣,不像主公一樣有決斷之權,他們多在幕後,用他們的三寸不爛之舍,去影響主公從而改變歷史,他們是與帝王及名將一樣重要的人物,我想這是他們能夠進入唐宋金元時期武成王廟和名將同列的人物的原因吧。  1、百傢宗師,千古武聖——軍師鼻祖薑子牙  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際遇。前半生懷才不遇,窮困潦倒,七十多歲仍一事無成;後半生得遇明主,大展宏圖,伐商滅紂,興周八百年之基業。子牙追往古而知來今,通古今之變,知勝敗之勢,曉民眾之意,精文武之道,操攻取之術,為文王、武王之師,傾商立周,興周盛齊。救民於水火,為後世開創瞭吊民伐罪,恩及百姓的范例。百勢而下,被尊為武聖,太公兵傢宗師,堪稱當之無愧的千秋軍師第一人!    薑太公   周文王傾商和武王攻滅商紂的首席軍師和指揮者。百傢宗師。由於薑太公所現具體謀略不為人知,攻勞太大,所以隻好讓它屈居第三。  薑子牙,薑姓,呂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尊稱太公望,武王尊之號為“師尚父”。商朝末年人。華夏族,東海上人(今莒縣東呂鄉)。據說祖先在舜時為“四嶽”之一,曾幫助大禹治水立過功,被封在呂,薑為其族姓。薑子牙出世時,傢境已經敗落瞭,所以薑子牙年輕的時候幹過宰牛賣肉的屠夫,也開過酒店賣過酒,聊補無米之炊。但薑子牙人窮志不短,無論宰牛也好,還是做生意也好,始終勤奮刻苦地學習天文地理、軍事謀略,研究治國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為國傢施展才華。雖然他滿腹經綸、才華出眾,但在商朝卻懷才不遇。他已年過六十,滿頭白發,閱歷過人,仍在尋機施展才能與抱負。   薑子牙是齊國的締造者,周文王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謀主、最高軍事統帥與西周的開國元勛,齊文化的創始人,亦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傑出的韜略傢、軍事傢與政治傢。歷代典籍都公認他的歷史地位,儒、道、法、兵、縱橫諸傢皆追他為本傢人物,被尊為“百傢宗師”。薑子牙為炎帝神農氏54世孫,伯夷36世孫。為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代太師,齊王,妻名申薑,共有13子丁、壬、年、奇、枋、紹、駱、銘、青、易、尚、其、佐,女邑薑封周武王妃、皇後。公元前1211年,殷朝庚丁八年已酉年出生於東海上史記。齊太公世傢;公元前1072年戊辰年,周康王六年,卒於周首都鎬京,歲壽139歲。薑子牙半生寒微,擇主不遇,飄遊不定,但他能動心忍性,觀察風雲,等待時機,終遇明主,輔佐姬昌,修德振武,以求興周。周武王伐紂,太公為軍師,牧野大戰,滅商盛周,立瞭首功。周初分封,薑子牙被封為齊國君主,他治國有方,創建瞭泱泱大國,遺風猶存,累世相續,為後來的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五霸之首”而奠定瞭基礎。在唐宋以前,薑子牙被歷代皇帝封為武聖,唐肅宗封薑子牙為武成王,宋真宗時,又封薑子牙為昭烈武成王。到瞭元朝時期,民間對薑子牙增加瞭一些神話傳說。到明代萬歷年間,許仲琳創作瞭《封神演義》小說,從此,薑子牙由人變成瞭神,並且為民間廣為信奉。  薑子牙一生坎坷多磨而又轟轟烈烈、神秘莫測,確實稱得上是奇人、奇事、奇男子。綜觀太公一生的建樹,無論從軍事、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都有卓越貢獻,其中尤以軍事最著,所以太史公言“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稱得上兵傢之鼻祖,軍事之淵藪。薑子牙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全智全能的人物,也是中國文藝舞臺上一位“高、大、全”的形象,還是中國神壇上一位居眾神之上的神主。作為宗教的神仙,他是武神、智神,被奉為“太公在此,百無禁忌”的護佑神靈。周朝從古公亶父起,就盼望能得到一個聖人,一位武能安邦、文能治國的賢才,來輔助周國實現滅殷興周的任務,所以稱太公為“太公望”,到武王執政時,又以“師尚父”相稱,尊寵權貴無以復加。文王所命太公為“太師”,是西周王朝“三公”中的最高長官,既主軍,也問政。時有“天下三分,其二歸周者,太公之謀計居多”之言,足見太公在周朝中的地位之重。相關閱讀推薦:中國古代最傑出的十大軍事天才:古代10大天才名將評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十大統帥:古代各代軍事戰神盤點九大天才軍事傢:嶽飛死於政治嗅覺太低?日本人眼裡的中國三個半軍事傢指的是誰?【圖】明朝神秘的和尚軍師姚廣孝:如何促朱棣成帝業?分頁:1/10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2、智士能臣,千古奇人——范蠡  范蠡,先秦傑出謀略傢,罕見的智士能臣。事君服國興越,苦身深謀二十年,興師伐吳,讓越王報瞭仇。待越王大宴群臣之時,看破“兔死狗烹”之局,毅然辭相國、大將軍之官,隱退東海之濱,治產業,力經商,十九年中三致千金,成瞭巨賈,名揚天下,令同代人望塵莫及,也叫後人難繼項背。傢事、國事、天下事、無不精通,於從政,於經商,總是得心應手,堪稱千古奇人!  范 蠡  勾踐的軍師。計策有:勾踐入吳時讓勾踐嘗糞表忠;用色情間諜西施計除伍子胥;熟稻種獻夫差(和文種一起);代勾踐賜死夫差。勾踐存越滅吳稱霸的最大功臣。  范蠡大約出生於公元前536年,約於公元前448年無疾而終,享年高齡,幾近百歲,被稱為中國商人聖祖。  他出身貧寒,但聰敏睿智、胸藏韜略,年輕時,就學富五車,上曉天文、下識地理,滿腹經綸,文韜武略,無所不精。然縱有聖人之資,在當時貴胄專權、政治紊亂的楚國,范蠡卻不為世人所識。  周敬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吳國和越國發生瞭槜李之戰(今浙江嘉興),吳王闔閭陣亡,因此兩國結怨,連年戰亂不休,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闔閭之子夫差為報父仇與越國在夫椒(今江蘇太湖馬山)決戰,越王勾踐大敗,僅剩5000兵卒逃入會稽山,范蠡遂於勾踐窮途末路之際投奔吳國,獻“卑辭厚禮,乞吳存越”之策。議和後“人待期時,忍其辱,乘其敗……”“持滿而不溢,則於天同道,上天會佑之;地能萬物,人應該節用,這樣則獲地之賜;扶危定傾,謙卑事之,則與人同道,人可動之。” 他向勾踐慨述“越必興、吳必敗”之斷言,進諫:“屈身以事吳王,徐圖轉機。”。被拜為上大夫後,他陪同勾踐夫婦在吳國為奴三年,“忍以持志,因而礪堅,君後勿悲,臣與共勉!”

中華五千年史上的十大傑出軍師排行榜:決勝千裡!

  中國歷史上十大軍師  我們知道,在中國歷史上出現瞭很多位軍師,他們為君主出謀劃策,指點迷津!雖然他們不像將軍一樣去親自上戰場去沖鋒陷陣,不像主公一樣有決斷之權,他們多在幕後,用他們的三寸不爛之舍,去影響主公從而改變歷史,他們是與帝王及名將一樣重要的人物,我想這是他們能夠進入唐宋金元時期武成王廟和名將同列的人物的原因吧。  1、百傢宗師,千古武聖——軍師鼻祖薑子牙  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際遇。前半生懷才不遇,窮困潦倒,七十多歲仍一事無成;後半生得遇明主,大展宏圖,伐商滅紂,興周八百年之基業。子牙追往古而知來今,通古今之變,知勝敗之勢,曉民眾之意,精文武之道,操攻取之術,為文王、武王之師,傾商立周,興周盛齊。救民於水火,為後世開創瞭吊民伐罪,恩及百姓的范例。百勢而下,被尊為武聖,太公兵傢宗師,堪稱當之無愧的千秋軍師第一人!    薑太公   周文王傾商和武王攻滅商紂的首席軍師和指揮者。百傢宗師。由於薑太公所現具體謀略不為人知,攻勞太大,所以隻好讓它屈居第三。  薑子牙,薑姓,呂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尊稱太公望,武王尊之號為“師尚父”。商朝末年人。華夏族,東海上人(今莒縣東呂鄉)。據說祖先在舜時為“四嶽”之一,曾幫助大禹治水立過功,被封在呂,薑為其族姓。薑子牙出世時,傢境已經敗落瞭,所以薑子牙年輕的時候幹過宰牛賣肉的屠夫,也開過酒店賣過酒,聊補無米之炊。但薑子牙人窮志不短,無論宰牛也好,還是做生意也好,始終勤奮刻苦地學習天文地理、軍事謀略,研究治國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為國傢施展才華。雖然他滿腹經綸、才華出眾,但在商朝卻懷才不遇。他已年過六十,滿頭白發,閱歷過人,仍在尋機施展才能與抱負。   薑子牙是齊國的締造者,周文王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謀主、最高軍事統帥與西周的開國元勛,齊文化的創始人,亦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傑出的韜略傢、軍事傢與政治傢。歷代典籍都公認他的歷史地位,儒、道、法、兵、縱橫諸傢皆追他為本傢人物,被尊為“百傢宗師”。薑子牙為炎帝神農氏54世孫,伯夷36世孫。為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代太師,齊王,妻名申薑,共有13子丁、壬、年、奇、枋、紹、駱、銘、青、易、尚、其、佐,女邑薑封周武王妃、皇後。公元前1211年,殷朝庚丁八年已酉年出生於東海上史記。齊太公世傢;公元前1072年戊辰年,周康王六年,卒於周首都鎬京,歲壽139歲。薑子牙半生寒微,擇主不遇,飄遊不定,但他能動心忍性,觀察風雲,等待時機,終遇明主,輔佐姬昌,修德振武,以求興周。周武王伐紂,太公為軍師,牧野大戰,滅商盛周,立瞭首功。周初分封,薑子牙被封為齊國君主,他治國有方,創建瞭泱泱大國,遺風猶存,累世相續,為後來的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五霸之首”而奠定瞭基礎。在唐宋以前,薑子牙被歷代皇帝封為武聖,唐肅宗封薑子牙為武成王,宋真宗時,又封薑子牙為昭烈武成王。到瞭元朝時期,民間對薑子牙增加瞭一些神話傳說。到明代萬歷年間,許仲琳創作瞭《封神演義》小說,從此,薑子牙由人變成瞭神,並且為民間廣為信奉。  薑子牙一生坎坷多磨而又轟轟烈烈、神秘莫測,確實稱得上是奇人、奇事、奇男子。綜觀太公一生的建樹,無論從軍事、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都有卓越貢獻,其中尤以軍事最著,所以太史公言“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稱得上兵傢之鼻祖,軍事之淵藪。薑子牙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全智全能的人物,也是中國文藝舞臺上一位“高、大、全”的形象,還是中國神壇上一位居眾神之上的神主。作為宗教的神仙,他是武神、智神,被奉為“太公在此,百無禁忌”的護佑神靈。周朝從古公亶父起,就盼望能得到一個聖人,一位武能安邦、文能治國的賢才,來輔助周國實現滅殷興周的任務,所以稱太公為“太公望”,到武王執政時,又以“師尚父”相稱,尊寵權貴無以復加。文王所命太公為“太師”,是西周王朝“三公”中的最高長官,既主軍,也問政。時有“天下三分,其二歸周者,太公之謀計居多”之言,足見太公在周朝中的地位之重。相關閱讀推薦:中國古代最傑出的十大軍事天才:古代10大天才名將評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十大統帥:古代各代軍事戰神盤點九大天才軍事傢:嶽飛死於政治嗅覺太低?日本人眼裡的中國三個半軍事傢指的是誰?【圖】明朝神秘的和尚軍師姚廣孝:如何促朱棣成帝業?分頁:1/10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2、智士能臣,千古奇人——范蠡  范蠡,先秦傑出謀略傢,罕見的智士能臣。事君服國興越,苦身深謀二十年,興師伐吳,讓越王報瞭仇。待越王大宴群臣之時,看破“兔死狗烹”之局,毅然辭相國、大將軍之官,隱退東海之濱,治產業,力經商,十九年中三致千金,成瞭巨賈,名揚天下,令同代人望塵莫及,也叫後人難繼項背。傢事、國事、天下事、無不精通,於從政,於經商,總是得心應手,堪稱千古奇人!  范 蠡  勾踐的軍師。計策有:勾踐入吳時讓勾踐嘗糞表忠;用色情間諜西施計除伍子胥;熟稻種獻夫差(和文種一起);代勾踐賜死夫差。勾踐存越滅吳稱霸的最大功臣。  范蠡大約出生於公元前536年,約於公元前448年無疾而終,享年高齡,幾近百歲,被稱為中國商人聖祖。  他出身貧寒,但聰敏睿智、胸藏韜略,年輕時,就學富五車,上曉天文、下識地理,滿腹經綸,文韜武略,無所不精。然縱有聖人之資,在當時貴胄專權、政治紊亂的楚國,范蠡卻不為世人所識。  周敬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吳國和越國發生瞭槜李之戰(今浙江嘉興),吳王闔閭陣亡,因此兩國結怨,連年戰亂不休,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闔閭之子夫差為報父仇與越國在夫椒(今江蘇太湖馬山)決戰,越王勾踐大敗,僅剩5000兵卒逃入會稽山,范蠡遂於勾踐窮途末路之際投奔吳國,獻“卑辭厚禮,乞吳存越”之策。議和後“人待期時,忍其辱,乘其敗……”“持滿而不溢,則於天同道,上天會佑之;地能萬物,人應該節用,這樣則獲地之賜;扶危定傾,謙卑事之,則與人同道,人可動之。” 他向勾踐慨述“越必興、吳必敗”之斷言,進諫:“屈身以事吳王,徐圖轉機。”。被拜為上大夫後,他陪同勾踐夫婦在吳國為奴三年,“忍以持志,因而礪堅,君後勿悲,臣與共勉!”

中華民國地圖——圖說中華民國時期中國版圖

  中華民國的疆域,按照《中華民國憲法》規定,“中華民國領土依其固有之疆域”,就如1936年憲法草案(五五憲草)第四條,“中華民國領土為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西康、河北、山東、山西、河南、陜西、甘肅、青海、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遼寧、吉林、黑龍江、熱河、察哈爾、綏遠、寧夏、新疆、蒙古、西藏等固有之疆域。”  中華民國在1946年承認外蒙古獨立,但在1953年重新將蒙古地方作為中華民國領土(然而實際上此舉在國際法上並無效力,不影響外蒙古獨立合法性)。因此中華民國疆域實際足已有如下三種定義:  第一、包括蒙古地方,其面積為1141萬8174平方公裡,是世界領土面積第二大國(僅次於蘇聯/俄羅斯);  第二、若依1947年之疆域而不包括蒙古地方,則是世界領土面積第三大國(再次於加拿大);   第三、目前中華民國實際控制地區通稱“臺灣地區”,包括臺灣島、澎湖群島、金門、馬祖、東沙群島、南沙太平島和中洲島,總陸地面積36192平方公裡,世界領土面積排第137名。相關閱讀推薦:民國貨幣介紹 民國時期使用過的貨幣有哪幾種?民國五色旗出自趙鳳昌之手 被孫中山擱置民國女子服飾 民國女性的解放與服飾的變遷民國男子服飾 民國男子著裝中西並存化特色民國學生服飾

西點名將:中華叢林之狐孫立人將軍

  孫立人將軍是中國20世紀中最傑出的將領,中國以有孫立人這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為國傢贏得無上榮耀的名將而驕傲、而自豪。  西點軍校在校史館中將孫立人將軍同另兩位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傑出校友馬歇爾將軍和巴頓將軍並列,永久展覽孫立人將軍生前所用的軍服,馬靴,軍帽,馬鞭,繳獲的日軍軍旗,畢業證書,和畫像,這是迄今為止唯一的一名得此榮譽的中國軍人。  孫立人(1900-1990),抗日名將,字仲倫,安徽廬江人。1923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同年赴美留學,就讀於印第安納州普渡大學土木工程系,1924年畢業,獲理學士學位。後又考入弗吉尼亞西點軍校,攻讀軍事。1927年畢業,應邀遊歷歐洲,考察英、德、法、日等國軍事。1928年回國,在國民黨中央黨務學校任中尉隊長。1930年入陸海空軍總司令部侍衛總隊任上校副總隊長。1932年調財政部稅警總團任第二支隊上校司令兼第4團團長。  稅警總團由財政部長宋子文一手創建,武器從美國購買,排以上軍官大部分由留美學生但任。在宋子文的支持下,孫立人努力施展自己的軍事才能,千方百計訓練部隊。他把中國傳統教育和美國軍校的教育方式結合起來,制訂出適合自己部隊需要的訓練制度和方法,形成瞭一套與國軍其它部隊不同的訓練操典,被大傢稱為“孫氏操典”。所屬部隊按照“孫氏操典”進行嚴格訓練,官兵無論是文化水平、還是學科、術科水平,乃至專門的緝私技師都比較高。  1937年10月,孫立人率部參加凇滬抗戰。在蘊藻浜一線的阻擊戰中身先士卒,負傷十三處。次年傷愈後又率部參加瞭保衛武漢的戰鬥,兩次立下戰功,從此便在軍界嶄露頭角。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後,財政部成重組稅警總團,孫立人晉級少將總團長,率部遷移到貴州都勻練兵。經過兩年嚴格的訓練,這支非正規部隊成為國民黨最精銳部隊之一。1941年12月,稅警總團改編為新38師,隸屬於第66軍,孫立人任少將師長。  1942年2月,中國組成遠征軍,下轄第5軍、第6軍和第66軍。4月,孫立人率新38師於抵達緬甸,參加曼德勒會戰。4月17日,西線英軍步兵第1師及裝甲第7旅被日軍包圍於仁安羌,糧盡彈缺,水源斷絕,陷於絕境。孫立人奉史迪威之命親率113團星夜馳援,18日凌晨向日軍發起猛烈攻擊,至午即攻克日軍陣地,殲敵1個大隊,解除瞭7千英軍之圍,並救出被日軍俘虜的英軍官兵、傳教士和新聞記者5百餘人。仁安羌之戰是中國遠征軍入緬後第一個勝仗,孫立人以不滿1千的兵力,擊退數倍於己的敵人,救出近10倍於己的友軍,轟動全球。之後,蔣介石給他頒發瞭四等雲麾勛章。羅斯福授予他“豐功”勛章。英王喬治六世則授予他“帝國司令”勛章,孫立人是第一個獲得這種勛章的外籍將領。  仁安羌戰後,新38師掩護英軍撤退。4月下旬,英軍撤過曼德勒後繼續向西逃往印度。中國遠征軍副司令官杜聿明拒絕瞭戰區參謀長史迪威要他撤往印度的命令,決定率軍向北撤回雲南。孫立人奉命率新38師為第5軍殿後。5月9日,杜聿明見滇緬公路上的密支那已被日軍占領,急令各部向西北穿越野人山回雲南,並要新38師繼續殿後。孫立人當即表示反對,認為繞過密支拿經野人山路途較遠,且道路艱難,渺無人煙,給養樣困難。而目前遠征軍尚有4個師,不如集中兵力,趁敵立足未穩,奪回密支拿,沿滇緬公路回國。杜聿明不聽。孫立人便拒絕服從杜的命令,而按照史迪威和司令官羅卓英的命令,率新38師向西撤往印度。撤退途中,他親自端起沖鋒槍率領士兵沖鋒陷陣,打垮日軍多次阻擊。部隊裝備不但沒有損失,還收容瞭數以千計的難民和英印散兵。  5月底,孫立人率新38師到達印度邊境。不料英駐印邊防軍竟要中國軍隊解除武裝,以難民身份進入印度。孫立人見英國佬忘恩負義,翻臉不認人,頓時怒火填膺,下令部隊準備戰鬥。剛巧,被新38師在仁安羌解救過的英軍第1師師長正在該地醫院治病,聞知情況後,警告當地英軍將領說:“這支中國軍是能打仗的,不信你去看看再說吧!”英軍將領將信將疑來到新38師營地,孫立人拉出一支儀仗隊,在營門口迎接。200名精壯士兵,往營門口一站,就是一堵墻。士兵們軍裝是破瞭點,但槍支雪亮,個頭是矮瞭點,但精神飽滿。儀仗隊前頭,擺著2門小鋼炮,4挺重機槍。英軍將領大為驚異,他見過從緬甸敗退回來的英軍,為保老命,不用說槍炮,連衣服褲子都扔掉瞭,隻穿件褲衩跑瞭回來。而中國士兵硬把鋼炮和重機槍都扛瞭過來,真是不可思議。英軍將領問中國機槍手是如何把重機強扛過來的?中國兵立正大聲回答:“武器是我們的生命。人在武器在。”英國佬聽後,明白瞭個中道理:武器是中國士兵的生命,你要繳他的槍,能答應嗎?孫立人接著領英國人參觀營房,並安排瞭軍事表演。英軍將領看完後肅然起敬,態度為之一變。第二天,新38師軍容整齊地開進印度。英軍儀仗隊列隊奏樂,鳴炮10響以表歡迎。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1942年8月,先後到達印度的中國遠征軍新38師和新22師進駐印度蘭姆珈訓練基地,番號改為中國駐印軍。開始裝備美械和訓練。10月,中國駐印部隊改編成新1軍,鄭洞國任軍長,下轄孫立人新38師和廖耀湘新22師。1943年10月月,中國駐印軍開始向緬北大舉反攻。  第二次緬甸戰役開始,孫立人指揮新38師如下山猛虎般撲向胡康河谷。10月29日占領新平洋,12月29日攻占於邦。當日軍俘虜被帶到孫立人的面前時,孫立人厭惡地皺皺眉頭,不加思索地命令參謀:“這些狗雜種!你去審一下,凡是到過中國的,一律就地槍斃。今後都這樣辦。”命令被迅速執行。日軍第18師團曾在中國戰場上犯下累累罪行,這些俘虜手上沾滿中國人的鮮血,當然在劫難逃。  占領於邦後,孫立人攻勢不減,於1944年2月1日攻克太白加,3月4日與廖耀湘新22師兩路夾擊攻克孟關。3月9日,孫師113團與美軍突擊隊聯手攻占瓦魯班。號稱“叢林作戰之王”的日軍第18師團死傷過半,狼狽逃出胡康河谷。據日軍戰史記載:“在九州編成,轉戰中國,素有把握的第18師團,與中國軍戰鬥最自信,豈料胡康河谷的中國軍隊,無論是編制、裝備,還是戰術、技術,都完全改變瞭面貌,……使我軍損失慘重……全軍不禁為之愕然。”  駐印軍攻占胡康河谷後,3月14日乘勝向孟拱河谷進攻。新38師113團從左翼翻山越嶺迂回到堅佈山後方,和新22師兩面夾擊,29日攻占堅佈山天險,扣開瞭孟拱河谷的大門。4月24日,按史迪威的計劃,新38師和新22師分別向孟拱和加邁攻擊前進。5月下旬,孫立人從繳獲的日軍信件中獲知:由於日軍第18師團主力在索卡道被新22師包圍,加邁城內兵力極為空虛,師團長田中新一坐守空城,驚恐萬狀。孫立人見機而行,不拘泥於原定計劃,以112團秘密渡過南高江,向加邁南面的西通迂回,切斷加邁日軍的後路;以113團向西進取加邁;以114團向南對孟拱實施大縱深穿插。6月16日,113團與新22師會師加邁,日第18師團團長田中新一率1500餘殘兵倉皇南逃。6月25日,孫師114團攻克孟拱。8月3日,中美聯軍克復密支那。至此,反攻緬北的第一期戰鬥結束。中國駐印軍給日軍王牌第18師團等部以毀滅性打擊,殲滅日軍2萬多人,一雪兩年前兵敗緬甸的恥辱。史迪威稱此戰為“中國歷史上對第一流敵人的第一次持久進攻戰”。  中國駐印軍攻克密支那後,部隊進行休整擴編,由新1軍擴編成兩個軍,即新1軍和新6軍。孫立人任新1軍中將軍長,下轄新38師和新30師(後廖耀湘新6軍回國增援國內抗戰,其50師編入新1軍)。  1944年10月,反攻緬北的第二期戰鬥開始。中國駐印軍由密支那、孟拱分兩路繼續向南進攻。孫立人率新1軍為東路,沿密支那至八莫的公路向南進攻,連續攻取八莫、南坎。1945年1月27日,新1軍與滇西中國遠征軍聯合攻克中國境內的芒友,打通瞭滇緬公路。隨後,孫立人指揮新1軍各師團繼續猛進,3月8日攻占臘戍,3月23占領南圖,24日占領細胞,27日攻克猛巖,勝利結束第二次緬甸戰役。  孫立人和他的新38師、新1軍,在遠征緬甸,協同盟軍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鬥中,東征西討,迭克強敵屢建戰功,其運用的戰術、顯示的戰力為國內外各方充分肯定和高度贊揚。當時的國際輿論界贊譽孫立人為“東方的隆美爾”。  1945年7月,孫立人率新1軍返抵廣西南寧,準備反攻廣州。同月,應歐洲盟軍最高司令艾森豪威爾之邀,孫立人赴歐考察歐洲戰場。8月15日,侵華日軍投降。9月7日,孫立人率軍進入進入廣州,接受日軍第23軍投降。嗣後,新1軍進行瞭休整和擴充,成為國軍五大主力之一,號稱“天下第一軍”。10月,美國請中國派出一支由5萬人組成的軍隊,協助盟國占領日本,並特別希望派遣孫立人的新1軍去。然而,此時蔣介石正準備把新1軍派往東北打內戰,不願分軍占領日本。  1946年1月,孫立人赴美參加聯合國參謀長會議。3月下旬,新1軍乘美艦在秦皇島登陸。4月初,新1軍、71軍在梁華盛指揮下,向四平進攻。4月8日,“天下第一軍”首遭重創,其新38師在昌圖以北興隆泉地區遭到林彪親率的東北民主聯軍的伏擊,被殲滅1200多人。4月17日,在鄭洞國指揮下,新1軍攻占四平以東、以南地區。18日,新1軍向四平城區進攻,激戰9天,久攻不下,26日被迫轉攻為守。5月15日,蔣介石將正在美開會的孫立人電召回國,同時增調10個師的兵力圍攻四平。18日夜,孫立人趕到前線重新指揮新1軍。林彪見形勢於己不利,於當夜率部悄悄撤出瞭四平。19日清晨,孫立人親自駕駛一輛坦克,率先沖入市區,不料占領的卻是一座空城。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1946年8月,孫立人被任命為東北綏靖副司令兼新1軍軍長及長春警備司令,率部扼守長春以北、松花江以南各要點。1947年1月,林彪率領12個師越過松花江,發動“一下江南”攻勢。在其塔木戰鬥中,孫立人被林彪圍點打援一口氣兵力到處分散,致使林彪得以各個擊破。2月,在林彪“二下江南”攻勢中,孫立人又丟瞭1個整團。  孫立人和他的新1軍自出關後,再沒有什麼光輝的傳奇瞭。東北民主聯軍編瞭一段順口溜:“吃菜愛吃白菜心,打仗要打新一軍”。“新一軍自稱鷹,實際是狗熊,行動像烏龜,打仗像爬蟲。”新1軍官兵頗不服氣,113團2營營長孫蔚民被俘後揚言:“我們軍座孫立人將軍說過,新1軍隻打勝仗,不打敗仗,你們的總司令林彪將軍太不仗義,偷偷摸摸地打,要不我們擺開陣勢,重新打一打試試。”  蔣介石對孫立人在東北毫無建樹大為不滿。1947年4月,蔣介石將他升為東北保安司令部副司令長官虛職,其新1軍軍長之職由黃埔出身的第50師師長潘裕昆接任。同年8月,蔣介石又將孫立人調離東北,任為陸軍副總司令兼陸軍訓練部司令。11月,孫立人將陸軍訓練部遷到臺灣,並從新1軍調去幾百名他在稅警總團和在緬甸作戰時期的親信,一同前往臺灣訓練新兵。1948年10月,孫立人苦心經營數年並賴以起傢的新1軍隨廖耀湘兵團在遼西會戰中被林彪的東北野戰軍殲滅。  1949年8月,孫立人任國民黨東南軍政長官公署副司令長官兼臺灣防衛司令。1950年3月,任臺灣國民黨政府陸軍總司令兼保安司令。1951年5月,晉為二級陸軍上將。因與蔣經國不和,1954年6月被蔣介石免去陸軍總司令職務,任為“總統府”參軍長。1955年6月,臺灣國民黨當局以孫立人與其部屬少校郭廷亮預謀發動兵變為由,對孫實施看管偵訓。1955年10月31日,孫立人被免去“總統府”參軍長職務,軟禁於臺中,直至1988年3月恢復自由。1990年11月19日,孫立人病逝於臺中,終年90歲。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武則天的故事:中華帝國唯一的女皇帝

  武則天是中華帝國唯一的女皇帝。傑出的女人,有絕頂的才能和超人的智慧,心狠手辣。在她再位間任用酷吏以強硬的手段統治她的王朝。取李唐江山而代之,她的王朝號(周)。  武則天,本名武照,稱帝後改為武曌。祖籍初唐並州文水(今山西文水縣),四川省廣元市人(在廣元皇澤寺有1955年出土的後蜀主孟昶“廣政碑”(公元959年),它是考證武則天出生於廣元的重要依據。)。她誕生於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正月,卒於中宗神龍元年(705年)十一月。生母是武士的續妻,隴右大士族、隋朝宰相、遂寧公楊達之女。  武則天,出生在[唐初]新貴顯宦之傢,顯赫的權勢,豪奢的生活,滋養瞭她無限量的權力欲。然而,初唐極重士族的門閥之風盛行,而武氏庶族的門第,低微的出身,又使她飽受流俗的輕視,而不甘埋沒。這一特殊的境遇與遭際,強烈地刺激著青年時代的武則天,陶冶瞭她狂妄地去追逐和攫取最高權力,以達唯我是從的欲望,和以冷酷而不擇手段地去報復一切的心理。這一點在她以後從政乃至於“南面稱孤”的一系列政治鬥爭中,表現的尤為突出,成為她一生功過參差的修養。品德、性格和心理根源。  則天自幼聰慧敏俐,極善表達,膽識超人。父親深感她是可造人才,遂教她讀書識字,使她通曉世理。史載,則天十三、四歲時,已是博覽群書,博聞強記,詩詞歌賦也都奠定瞭一定基礎,而且長於書法,字態卓犖不群。  貞觀十一年(637年),14歲的則天以長相俊美,入選宮中,受封“才人”。入宮之後,則天行事幹練,善解人意,再加上姿色嬌艷,頗得太宗歡心,遂賜號“媚娘”。時日既久,太宗又發現則天學識尚好,且懂禮儀,便把她從侍穿衣著的行列,調人禦書房侍候文墨。這一變故使武則天開始接觸皇傢公文,瞭解瞭一些宮廷大事,並能讀到許多不易得見的書籍典章,眼界頓闊,日漸通曉官場政治和權術。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太宗死去,則天與所有嬪妃,發送長安感業寺削發為尼。太宗九子李治唐高宗即位後,因早先與則天暗通款曲,對她極有興趣,遂經常往來於感業寺,並於兩三年後重召則天入官,晉封為“昭儀”,進號宸妃,與王皇後、蕭淑妃爭寵,互相讒毀。永徽六年(655年),極受高宗寵幸的武則天,在內宮的鬥爭中穩操勝券,並日促高宗立己為後。然而,在封建社會中,皇後的廢立乃國之大事,須與重臣們商定。當高宗把廢皇後王氏,立則天為皇後的打算向諸遂良、長孫無忌等元老重臣說明後,立即遭到強烈的反對。他們認為武氏出身卑微,不宜為後。但是,高宗的主張也得到武則天的同謀許敬忠以及李義府、徐世等一些朝中要員的支持。在他們的幫助下,高宗終於在這年的十月斷然頒詔,廢皇後王氏,正式冊立則天為皇後。自此,皇傢內宮大權,全部落人武氏之手。  則天登上皇後寶座後,機智精明,“通文史,多權謀”的長處,得到長足的發揮和發展,使高宗對她寵愛之餘,另眼相看。她亦利用皇後的身份,皇上對己的寵愛,積極參與朝政,“百司奏事,時時令後決之”。從永徽六年(655年)到顯慶四年(659年)的五年時間裡,她設法清除政敵,貶尚書右仆射諸遂良,使其鬱悶而死;黜同中書門下長孫無忌,逼其自縊;罷免朝中諸遂良、長孫元忌的支持者,鞏固和擴大瞭自己的影響和權力,掃除瞭她參政道路上的障礙。  顯慶五年(66O年),高宗李治因患鳳眩,目不能視,遂下詔委托武後協理政事。自此,則天從參政步人執政,“黜陟生殺,決於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人雖在幕後,卻遙控瞭朝廷實權。後來,高宗後悔,圖謀收回大權,並密令中書侍郎上官儀草詔廢後。豈知機事不密,“謀泄不果”,武後手辣心狠,先下手為強,立將上官儀處死。高宗之舉,功虧一簣,反使武後更為警覺。  由於則天武後處理政務有章有法,不似高宗久諉不決,甚為群臣敬服。高宗雖厭其獨行獨斷,許多國傢大事又不能不倚重她。這樣,就使武後逐漸從幕後走向前臺,竟與高宗同臨紫殿,一起接受群臣朝拜。上元元年(674年),高宗號天皇,皇後號天後,天下人謂之“二聖”。自此,高宗形同虛設,[唐代]權柄,盡在武後則天掌握之中。  從上元元年(674年),則天以“天後”之尊開始執政,至天授元年(690年)正式稱帝的16年中,武氏為當皇帝做瞭大量的長時間的準備,采取瞭多種有力有效的措施。首先,在王位的繼承上,高宗想禪位於長子李弘。武後則不念母子之情,將李弘毒死,立次子李賢為太子。李賢被高宗委以臨國之任,處理政務頗為精幹,武後則廢李賢為庶人,立三子李顯為太子。弘道天年(683年),高宗卒,中宗李顯剛剛繼位,武後則以皇太後名義臨朝稱制。一年後便廢掉中宗,改封廬陵王,立四子李旦為帝,是睿宗。李顯、李旦都是昏庸無能之輩,在皇帝位上也是傀儡,處處受制於武後。相關閱讀推薦:武三思是誰?歷史上武三思是武則天的什麼人?上官婉兒墓志出土 與武則天武三思關系或有新發現女皇帝武則天是怎麼對付長孫無忌武則天男寵張易之簡介:張易之和張昌宗怎麼死的武則天墓乾陵在哪? 女皇武則天墓有什麼秘密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其次,是修改《貞觀氏族志》為《姓氏錄》,從傳統上和輿論上打擊和削弱一貫反對自己的士族官僚集團,扶植和依靠新興的庶族地主階級。這樣使士族官僚不再有人仕做官的優越條件,也不能因出身高貴而為所欲為。而對庶族出身的官員,也不再因門第貧賤而受恥受辱於人。修成的《姓氏錄》再也看不到士族貴族的特權,原來連《氏族志》都不能列入的武氏,在《姓氏錄》中,卻定為姓氏的第一等。  再次,是變更官名,改東都洛陽為神都,為自己登位稱帝,建立新秩序,邁出重要的一步。向舉國表示自己大位一統至高無上的權力。武後的這些新政措施,很快遭到皇族李氏和許多士族官僚的反對。柳州刺史,[唐初]元勛徐世之後徐敬業,召十數萬兵馬率先於揚州發難,名著一時的《討武曌檄》,遍撒域中。宗室瑯玡王李沖在博州,越王李貞在豫州也相繼反武,舉兵討伐。則天武後對此毫不手軟,堅決鎮壓,在她的直接指揮下,這些叛亂很快平息,徐敬業、李沖、李貞等主要發難者,或死於戰場,或被捕殺,無一幸免。  恐怖的斬殺,廣泛的株連,充分地暴露出武後的冷酷果斷。  公元69O年,武則天認為親臨帝位的條件成熟,先借佛僧法明之口,廣造輿論:“武後為彌勒佛轉生,當代唐為天子。”接著又一手導演瞭,以唐睿宗為首的六萬臣民上表勸進,請改國號的壯舉。至此,水到渠成,則天武後在“上尊天示”、“順從眾議”的“萬歲”聲中,登臨大寶,實現瞭夢寐以求的夙願,改唐為“周”,自己當瞭皇帝,此時她已經是67歲的高齡。  如果說,武則天在稱帝前三十餘年參政執政的政治生涯中,已顯示出驚人的政治謀略和手段。那麼,在稱帝之後的十餘年中,則更充分地顯示瞭她在用人、處事、治國等各個方面傑出的政治才能和政治傢的氣魄。  則天稱帝後,更重視人才的選拔和使用。她認為“九域之廣,豈一人之強化,必佇才能,共成羽翼”。凡能“安邦國”、“定邊疆”的人才,她不計門第,不拘資格,一律量才使用。為瞭廣攬人才,她發展和完善瞭隋以來的科舉制度,放手招賢,允許自舉為官、試官,並設立員外官。此外,她還首創瞭殿試和武舉制度,為更多更廣地發現人才,搜羅人才創造瞭有利的條件。比如,中唐名將郭子儀,就是“自武舉異等出”。  對於農業生產,則天也非常重視。她說:“建國之本,必在務農”,“務農則田墾,田墾則粟多,粟多則人富”。她規定,能使“田疇墾辟,傢有餘糧”的地方官升任;“為政苛濫,戶口流移”的“輕者貶官,甚至非時解替”。這樣,在她執政的年代裡,農業和手工業都得到較大的發展。人口不斷增加。據當時統計,永徽時全國戶數為38O萬戶,到則天臨終的神龍元年,漸增為6i5萬戶,幾乎增長一倍。僅此一點即可看出這一時期的農業經濟發展情況。  高宗在位時,武則天曾上疏建言12事,其中有勸農桑、薄賦斂、息幹戈、禁淫巧、省力役等進步的主張,高宗皆略施行之。在武則天執政的半個世紀中,由於隋末農民起義的作用及唐太宗貞觀之治奠定的基礎,也由於武則天沉重打擊瞭舊士族和大貴族、大官僚集團,執行瞭一些具有進步性的政策,所以社會經濟呈現出發展的趨勢。武周政權建立後,她感到整個西域過於闊遠,不易管轄,遂於長安二年(702)把天山以北地區從安西都護府劃出來,另置北庭都護府,治庭州(今新疆吉木薩爾北破城子)。安西四鎮(即碎葉、龜茲、於闐、疏勒)自垂拱二年(686)起為吐蕃所占。武則天不甘心失土,乃於長壽元年(692)遣王孝傑等大破吐蕃,恢復瞭四鎮。武則天還非常重視著述,召學士先後撰成《玄覽》、《古今內范》、《青宮紀要》、《少陽政范》、《維城典訓》、《紫樞要錄》、《鳳樓新誡》、《孝子傳》、《列女傳》、《內范要略》、《樂書要錄》、《百寮新誡》、《兆人本業》、《臣軌》等書。她另有《垂拱集》、《金輪集》等著述。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在抗擊外來人侵,保護邊境安寧,改善相鄰各國的關系方面,則天施政時期也做瞭很多努力。對吐蕃貴族的入侵和騷擾,則天給予堅決的抵禦和反擊。長壽二年(692年)她派大將王孝傑擊敗吐蕃,收復安西四鎮,復置安西都護府於龜茲。之後,又在庭州設置北庭都護府,鞏固西北邊防,打通瞭一度中斷的通向中亞地區的“絲綢之路”。在她施政的年代裡,堅持邊軍屯田的政策。天授年間,婁師德檢校豐州都督“屯田積谷數百萬,兵以饒給”。大足元年(701年),郭元振任涼州都督,堅持屯田五年,“軍糧可支數十年”。武氏的這種大范圍的長期屯田。對邊區開發、減輕人民轉輸之勞,以及鞏固邊防都有著積極的作用。  當然,在武則天掌權近半個世紀的較長時期內,也有很多過失。執政後多疑臣民不忠於己,遂任用索元禮、周興及來俊臣等酷吏,廣事羅織,嚴酷逼供,獎勵告密,雖然消滅瞭一些政敵,但也濫殺無辜。使不少污吏橫行一時。他們刑訊逼供,濫殺無辜,誣陷於人,使不少文臣武將蒙受不白之冤。到武周政權正式建立以後,鬥爭趨向緩和,此風才有所收斂。雖然對武周政權的鞏固起過一些作用,但是,搞的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激化,人人自危,必然影響國傢的治理和生產的發展。她放手選官,使官僚集團急劇增大,官僚機構膨脹,必然要加重人民的負擔。  她崇佛教、建寺院、築明堂、造天樞、鑄九鼎,浪費瞭大量的人力物力。她晚年好大喜功,生活奢靡,耗費大量財資和勞力。寵愛男妾張昌宗、張易之兄弟,二人狐假虎威,作威作福。武則天重用武氏宗室武承嗣、武三思、武攸緒及武攸寧等人,並大封武氏宗人為王。大臣吉頊等人深以嗣君之選為慮,武則天也感到作為女子,死後隻能入李傢宗廟享子孫祭祀,所以接受臣下建議,於聖歷元年(698)迎還廬陵王李顯,復立為太子。武氏晚年神龍元年(705)正月,張柬之、桓彥范、崔玄、敬暉等人聯合右羽林大將軍李多祚發動政變,誅殺二張,逼則天退位,迎中宗復位。中宗上尊號為則天大聖帝,後人因稱她為“武則天”。同年十一月去世。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劉徹簡介 奠定中華疆域版圖的漢武帝劉徹生平

  漢武帝劉徹出生於公元前156年(景帝前元元年)七月初七,是漢景帝劉啟的第十子、漢太宗劉恒的孫子、漢太祖劉邦的重孫子。他出生這年,碰巧這年又是景帝登基之年。武帝的母親是王美人,美人是嬪妃的一種等級。  劉徹的母親王娡進宮前曾嫁作金傢婦,生有一女。劉徹的外祖母聽瞭算命的話,將她從金傢帶走,進與皇太子,也就是後來的漢景帝。後來傳說在武帝母親懷孕時夢見瞭太陽鉆入懷中,漢景帝聽說瞭,很高興,認為是個吉利的夢,預示著小孩子將來會有大作為。  在武帝4歲時,景帝封他為膠東王,做太子的是他的哥哥劉榮。後來,武帝的命運轉折靠瞭景帝的姐姐長公主的幫助。長公主有個女兒叫陳阿嬌,開始長公主是想把自己的女兒許給太子劉榮,將來太子一即位,女兒就是皇後瞭。但是太子的母親栗姬卻不領情,這使長公主非常生氣,從此與栗姬作對。  長公主將目光轉向瞭平時也很喜歡的武帝,但武帝的父親景帝不太支持。長公主便想辦法促成瞭此事:有一次,她在景帝的面前故意問武帝願不願意要阿嬌做他的妻子?武帝也很喜歡阿嬌,見姑姑問,便很大方地說:“以後如果能娶阿嬌做妻子,我就要親自建造一棟金屋子送給她。”父親景帝見武帝和阿嬌也很般配,便同意瞭這門親事。  7歲時被冊立為太子,16歲時公元前141年3月21日登基,漢武帝即位初,一方面政治形勢比較穩定,國傢經濟狀況也相當好,另一方面諸侯王國的分裂因素依然存在。所以,他在繼續推行景帝時各項政策的同時,采取瞭一系列強化中央集權的措施。  在政治方面,采納主父偃的建議,頒佈“推恩令”,使諸侯王多分封子弟為侯,使王國封地被分割,削弱漢初分封的諸侯國勢力,加強監察制度等。其次建立中朝削弱相權,鞏固皇權,設刺史、立平準均輸等。為加強對地方的控制,打擊地方豪強,他設置十三州部刺史,京師七郡另設司隸校尉監察,建立瞭一套系統完整的政治制度,成為此後二千年間中華帝國制度的基本范式。  在惠文景帝期間,丞相大多主要是隨劉邦打天下的功臣丞相受到禮遇,武帝和丞相多有不合,經常會借口打壓殺死丞相,導致朝中大臣不願意接任丞相之職。為貫徹自己的命令,他便設立中朝,尚書臺也是這一時期出現的。

蒙恬簡介 秦朝著名將領中華第一勇士蒙恬生平

  蒙恬(?—前210年),姬姓,蒙氏,名恬。漢族,祖籍齊國(今山東省蒙陰縣)人,秦朝著名將領,被譽為“中華第一勇士”。蒙恬出身於一個世代名將之傢。祖父蒙驁、父親蒙武均為秦國名將,深受傢庭環境的熏陶,自幼胸懷大志,立志報效國傢。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收復河南地(今內蒙古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帶),修築西起隴西的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遼東(今遼寧境內)的萬裡長城,征戰北疆十多年,威震匈奴。傳他曾改良過毛筆,是中國西北最早的開發者,也是古代開發寧夏第一人。  蒙恬祖籍山東省蒙陰縣,故裡在蒙陰縣城西南7.5公裡處的邊傢城子村。據考證,“蒙”以蒙山為氏。先世為齊國人,戰國時,祖父蒙驁於齊投靠秦昭王,領軍攻打韓、趙,累官至“上卿”。父親蒙武也為秦將,曾任秦內史,與秦將王翦聯手滅掉楚國。蒙恬出身於一個世代名將之傢。祖父蒙驁為秦國名將,事秦昭王,官至上卿。蒙恬成長於武將之傢,深受傢庭環境的熏陶,自幼胸懷大志,立志沖鋒陷陣,報效國傢。他天資聰穎,熟讀兵書,逐漸培養瞭較高的軍事素養。公元前221年,蒙恬被封為將軍,攻齊,因破齊有功被拜為內史(秦朝京城的最高行政長官),其弟蒙毅也位至上卿。蒙氏兄弟深得秦始皇的尊寵,蒙恬擔任外事,蒙毅常為內謀,當時號稱“忠信”。其他諸將都不敢與他們爭寵。  秦統一六國後蒙恬奉命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收復河南地(今內蒙古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帶),自榆中(今內蒙古伊金霍洛旗以北)至陰山,設三十四縣。又渡過黃河,占據陽山,遷徙人民充實邊縣。其後修築西起隴西的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遼東(今遼寧境內)的萬裡長城,把原燕、趙、秦長城連為一體。長城利用地形,籍著天險,設置要塞,有力的遏制瞭匈奴的南進。後受遣為秦始皇巡遊天下開直道,從九原郡(今內蒙包頭市西南)直達甘泉宮,截斷山脈,填塞深谷,全長一千八百裡,可惜沒有修竣完工。蒙恬征戰北疆十多年,威震匈奴。  公元前210年冬,秦始皇遊會稽(古地名又古山名,都在浙江紹興)途中患病,派蒙毅去祭祀山川祈福,不久秦始皇病死,死訊被趙高封鎖。中車府令趙高同丞相李斯、公子胡亥暗中謀劃政變,立胡亥太子。胡亥即位,便遣使者以捏造的罪名賜公子扶蘇(嬴扶蘇,始皇長子,其子即(嬴)子嬰)、蒙恬死。扶蘇自殺,蒙恬內心疑慮,請求復訴。使者把蒙恬交給瞭官吏,派李斯舍人來代替蒙恬掌兵,囚禁蒙恬,胡亥又囚禁瞭蒙毅。子嬰力諫,認為不可誅殺蒙氏兄弟。胡亥不聽,殺蒙毅。又派人前往陽周去殺蒙恬。吞藥自殺。

伊尹簡介 歷史上第一個賢能相國中華廚祖伊尹生平

  伊尹,名伊,一說名摯,夏末商初人。一說商時有莘國(今山東曹縣北)人,一說出生於莘之野(今河南省欒川縣),一說出生於空桑之野(今山東省東明縣),曾輔佐商湯王建立商朝,被後人尊之為中國歷史上的賢相,奉祀為“商元聖”,是歷史上第一個以負鼎俎調五味而佐天子治理國傢的傑出庖人。他創立的“五味調和說”與“火候論”,至今仍是中國烹飪的不變之規。因其母親在伊水河(今欒川縣伊河)附近居住,故以伊為氏。尹為官名,甲骨卜辭中稱他為伊,金文則稱為伊小臣。伊尹一生對中國古代的政治、軍事、文化、教育等多方面都做出過卓越貢獻,是傑出的思想傢、政治傢、軍事傢,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賢能相國、帝王之師、中華廚祖。  伊尹名摯,一說名伊,又稱阿衡,保衡為官名者,夏末商初人,生卒年月不詳。《墨子·尚賢》稱:“伊尹為有莘氏女師仆。”師仆就是奴隸主貴族子弟的傢庭教師。這可以和古希臘教育史上以教仆身份任奴隸主子弟的傢庭教師相媲美。在甲骨文中有大乙(即商湯)和伊尹並祀的記載。可以說伊尹是中國第一個見之於甲骨文記載的教師。  伊尹,奴隸出身,被有莘國(今曹縣北莘塚集)君庖人收養。耕於莘野,樂堯舜之道。因後被商湯封官為尹(相當於宰相),故以伊尹之名傳世。傳說,他的父親是個既能屠宰又善烹調的傢用奴隸廚師,他的母親是居於伊水之上采桑養蠶的奴隸。他母親生他之前夢感神人告知:“臼出水而東走,毋顧”。第二天,她果然發現臼內水如泉湧。這個善良的采桑女趕緊通知四鄰向東逃奔20裡,回頭看時,那裡的村落成為一片汪洋。因為她違背瞭神人的告誡,所以身子化為空桑。巧遇有莘氏采桑女發現空桑中有一嬰兒,便帶回獻給有莘王,有莘王便命傢用奴隸廚師撫養他。這一神話傳說曲折地反映瞭伊尹是依水而生的,故命名為伊,而他的母親就是那個采桑的女奴。   伊尹自幼聰明穎慧,勤學上進,雖耕於有莘國之野,但卻樂堯舜之道;既掌握瞭烹調技術,又深懂治國之道;既作奴隸主貴族的廚師,又作貴族子弟的“師仆”。由於他研究三皇五帝和大禹王等英明君王的施政之道而遠近聞名,以致於使求賢若渴的商湯王三番五次以玉、帛、馬、皮為禮前往有莘國去聘請他。在今嵩縣空桑澗西南,有個平兀如幾的小山,就是世傳商湯聘請伊尹的三聘臺,而在城南沙溝龍頭村的“元聖祠”右廂房則專修有三聘臺以供後人憑吊。由於有莘王並不答應商湯聘任伊尹,商湯隻好娶有莘王的女兒為妃。於是,伊摯便以陪嫁奴隸的身份來到湯王身邊。  《孟子》說:“湯之於伊尹,學焉而後臣之,故不勞而王。”可見伊尹又是中國第一個帝王之師。伊尹教給商湯一些什麼知識呢?《孟子·萬章》篇說伊尹“以堯舜之道要湯”,“而說之以伐夏救民”。教湯效法堯舜的以德治天下,為救民而伐夏的方略。  伊尹首先返回伊洛流域和夏桀王遺棄於洛河流域的元妃妺喜相交,通過妺喜瞭解到夏桀王內部的許多重要情報。為瞭測試九夷之師對夏桀王的態度,伊尹勸說商湯,決定停止對夏桀王的貢納。結果夏桀大怒,“起九夷之師”攻湯。伊尹看到九夷之師還聽夏桀的指揮,就獻計商湯暫時恢復對夏王朝的貢納,同時積極準備攻夏。  大約在公元前1601年,伊尹決定再次停止對夏王的貢納,夏桀王雖再次起兵,但“九夷之師不起”,在政治和軍事上完全陷人孤立無援的困境。伊尹看到滅夏的時機已經成熟,便協助商湯立即下令伐夏。夏桀戰敗南逃,湯在滅掉夏王朝的三個屬國後,揮師西進,很快攻占瞭夏王朝的心腹地區——伊洛流域的斟鄩,並進而定都西亳,夏朝滅亡。斟鄩在洛陽附近的伊洛平原,今偃師二裡頭村與四角樓村、圪擋頭村之間。西亳在今洛陽市偃師屍鄉溝。此戰是伊尹教給商湯伐夏戰略的勝利,也是伊尹助湯建立商王朝所建立的首功。商朝建立後,商湯便封伊摯為尹。《史記·殷本紀》皇甫謐註雲:“尹,正也,謂湯使之正天下。“正天下”就是要以身作則,作天下楷模,師范天下。《尚書君爽》引周公語說“伊尹格於皇天”,是代天言事的。他的話就等於天意,所以,可以說伊尹是太上教師。他曾說: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也。”並自稱:“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將以斯道覺斯民也,非子覺之而誰也?”(《孟子·萬章》)。伊尹以先知先覺自居,把自己的話視為最高教義用以教育人民,大有舍我豈誰的派頭。可見伊尹是全國擁有最高師權的人物。  商湯死後,伊尹歷經外丙、仲壬,又做瞭湯王長孫太甲的師保。傳說,太甲不遵守商湯的大政方針,為瞭教育太甲,伊尹將太甲安置在特定的教育環境中——成湯墓葬之地桐官,他本人與諸大臣代為執政,史稱共和執政,並著《伊訓》、《肆命》、《徂後》等訓詞,講述如何為政,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不可以做,以及如何繼承成湯的法度等問題。在伊尹創設的特定教育環境中,太甲守桐宮三年,追思成湯的功業自怨自艾,深刻反省,“處仁遷義”,學習伊尹的訓詞,逐漸認識瞭自己的過錯,悔過反善。當太甲有瞭改惡從善的表現後,伊尹便適時親自到桐宮迎接他,並將王權交給他,自己仍繼續當太甲的輔佐。在伊尹的耐心教育下,太甲復位後“勤政修德”,繼承成湯之政,果然有瞭良好的表現。商朝的政治又出現瞭清明的局面。《史記》稱“諸侯咸歸殷,百姓以寧”。於是伊尹又作《太甲》三篇,《咸有一德》一篇褒揚太甲。太甲終成有為之君,被其後代尊稱為“大宗”。

揭秘中華第一猛將:蒙恬如何枉死於小人之手

  中華第一猛將蒙恬:秦始皇在平定六郡、一統中國的過程中,蒙恬可謂是其不可或缺的頂梁大將。秦朝確立後,也是由於蒙恬的存在,使得匈奴“不敢南下而牧馬”,可見其威名。除瞭北逐匈奴,蒙恬還率軍收復瞭河套等地,修築瞭舉世聞名的長城與秦道,無論是對秦朝還是整個中華,他都功不可沒!可惜一代名將卻枉死於小人之手,這是怎麼回事?此外,影視劇《神話》中的蒙毅將軍是否真有其人?他與蒙恬又有何關系?  一統江山的頂梁  “蒙氏秦將,內史忠賢。長城首築,萬裡安邊。”此句出於《史記》,是史太公司馬遷對秦將蒙恬的贊嘆。這位被譽為“中華第一勇士”的大將,以其忠勇與才略,一次又一次為大秦書寫瞭輝煌。  蒙恬(?—公元前210年),姬姓,蒙氏,名恬,祖籍齊國,山東省蒙陰縣人,故裡在蒙陰縣城。他是秦始皇時期的著名將領。蒙恬出身於武將之傢,深受傢庭環境的熏陶,他幼有宏志,希望長大後能夠征戰沙場,像自己的祖輩那樣為國拼殺。他天資聰穎,武藝高強,酷愛研習兵法與刑獄法,長大後還曾擔任過審理獄訟的文書。公元前221年,蒙恬因傢庭關系獲封秦國將領,遂跟隨大將王賁率軍南下攻齊,秦軍一路長驅直入,所向披靡,很快攻占瞭齊國的都城臨淄。由於蒙恬表現突出,戰功卓著,於眾多武將中脫穎而出,被秦始皇封為內史,成為秦始皇的得力戰將。公元前前248年,蒙恬率領秦軍勇猛作戰,分別攻取韓、趙、魏三國,為秦國一統江山立下瞭不朽的戰功。  威震匈奴千裡  秦始皇橫掃六國,建立瞭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帝國,卻仍受到北疆匈奴的頻頻騷擾。早在中原混戰之時,匈奴就乘機進犯黃河,還占領瞭河套以南的大片土地,秦都咸陽也在他們的窺視之中。秦始皇為此患所擾,於公元前215年,任命蒙恬為將軍,率領三十萬大軍抵抗匈奴。時值秦朝初立,國內的戰火剛剛平熄,官兵百姓還未及喘息,北部邊境卻又傳戰書。匈奴軍隊肆意屠殺秦境百姓,搶劫牲畜財物,邊境人民生活艱難,不得安定。長期的征戰早已令兵士厭煩,百姓也飽受其苦,況且匈奴民族向來善於騎射,強悍無比,蒙恬將軍面臨的將是一場苦戰。   如何才能充分調動兵將的士氣?怎樣才能打贏騎射精湛的遊牧敵兵?蒙恬將軍一邊苦苦思索,一邊率兵趕赴邊關。敵兵雖然兇猛,但畢竟是遊牧民族,雖擅長野戰,卻作戰分散。盡管秦朝此時處於百廢待興時期,兵馬的數量不及漢朝時那般龐大,可秦軍在蒙恬將軍的指揮下,兵陣嚴整,佈局有方。《史記》中這樣記載:“秦以戰車開路,箭矢如蝗,步騎大軍隨後掩殺,匈奴大潰。”顯然秦軍采用的是步騎和戰車相結合的進攻方式。這種戰術相較於靠勇力猛攻的匈奴騎兵來講,當然先進一些。相關閱讀推薦:蒙恬簡介 秦朝著名將領中華第一勇士蒙恬生平分頁:1/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不過,秦軍多為步兵,這種兵陣不如匈奴的騎兵靈活機動,當匈奴采取從四方包圍襲擊的戰術時,秦軍便會處於劣勢,不易反擊。這時就體現瞭武器的重要作用。秦軍使用的主要武器是弩,弩當時是中原人特有的武器。秦軍將各式弩箭裝載於戰車上,瞬時齊發,密集的弩箭如雨般覆蓋下來,即使對方騎兵從側翼襲擊,想靠速度取勝,也難以得逞。  不管怎麼說,蒙恬畢竟是身經百戰的將軍。青年時代,他曾長年駐守於北方邊境,對匈奴的戰法十分瞭解,加上他本人頗有勇氣,敢於直沖,並且富有野戰經驗,因而此戰成為瞭他人生的巔峰之作。通過對敵情的偵察與分析,蒙恬迅速制定瞭作戰計劃,第一次交戰就給瞭匈奴有力的回擊,使其四散潰逃。公元前214年春,蒙恬率軍與匈奴在黃河以北進行數戰,重創瞭匈奴主力部隊,最終徹底打敗匈奴,迫其向北逃竄七百多餘裡。  他不負眾望,一舉收歸河套等地區,又渡過黃河,將百姓遷至陽山以充實邊縣。此戰後,蒙恬這個名字令匈奴聞風喪膽。賈誼也曾評說此戰令“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這正是對蒙恬戰功的由衷稱贊。  萬裡長城安邊  後來,為鞏固邊陲,徹底禦敵於國門之外,蒙恬受秦始皇之命修築西起隴西的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遼東(今遼寧境內)的長城,把原來燕、趙、秦三國的長城連為一體。據史載,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馀裡”,有力地遏制瞭匈奴的南進,也給中華子孫後代留下瞭一筆巨大的文化遺產。此外,秦始皇為瞭方便其巡遊天下,又派蒙恬集合兵匠,自九原郡(今內蒙包頭市西南)到甘泉宮修建直道,這就是著名的秦道。它截斷山脈,填塞深谷,全長一千八百裡,隻是不知因何並未竣工。秦道的開通,不僅改善瞭九原的交通條件,還加強瞭北方各地人民的經濟、文化交流,促進瞭各族人民的融合,對軍隊的調動與物資的運輸具有特殊的戰略意義。   生自將軍世傢  蒙恬出身於武將世傢,先祖是齊國人,但是其祖父蒙驁和其父蒙武都是秦國的將軍。蒙氏傢族為秦統一六國作出瞭巨大的貢獻。  戰國時,蒙恬的祖父蒙驁投靠秦昭王,並通過多次征戰累官至“上卿”。公元前248年,蒙驁領兵攻打韓國,相繼占領成皋、滎陽等地,並設置為三川郡。公元前244年,他再次攻韓,此次一舉占領瞭韓國13座城池。公元前247年,蒙驁率軍攻打趙國,占領太原。公元前246年,平定原為趙國的晉陽後,又攻打趙國新城等地,並奪取瞭37座城池,設為太原郡。公元前246年,在攻打魏國時,由於遭到信陵君無忌率領的魏、韓、趙、楚、衛五國聯軍的抗擊,蒙驁戰敗。不過,公元前242年,信陵君去世後,蒙驁趁機攻打魏國,占領長平、山陽等地,共奪取20座城池,設為東郡,挽回瞭戰敗的面子。分頁:2/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其父蒙武也在秦國為將,曾任秦內史。蒙武亦屢立戰功,《史記》中這樣記載:“始皇二十三年,蒙驁子蒙武為秦裨將軍,與王翦攻楚,大破之,殺項燕。”“二十四年,蒙武攻楚,虜楚王。”  《神話》中的蒙毅將軍  隨著影視劇作品《神話》的熱播,劇中的人物蒙毅將軍可謂是傢喻戶曉。事實上,史上確有其真人,他就是大將蒙恬的弟弟。“蒙恬弟蒙毅,亦深得始皇信任”,“位至上卿,出則參乘,入則禦前”。當時,蒙毅主要為內謀,蒙恬則擔任外事。蒙氏兄弟二人一文一武,有勇有謀,深得秦始皇的尊寵與信賴。  蒙毅為人公正耿直。早先,中車府令趙高觸犯瞭秦律,蒙毅受命審判,他按秦國條律公正執法,這得罪瞭趙高,趙高遂對蒙氏兄弟十分記恨。果然,在秦二世胡亥即位後,趙高便偷偷向胡亥誹謗蒙毅,謊稱其曾在始皇面前非議胡亥,胡亥於是大怒,將蒙毅囚禁起來,還要誅殺蒙恬。蒙氏兄弟最終被小人之言所陷害。  三代盡忠,至死感恩  蒙氏一門三忠,三代事秦,並且立下無數戰功,這在中國歷史上實不多見。  據《史記?蒙恬列傳》記載,蒙恬在臨終前曾說:“吾先人及子孫積功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餘萬,雖囚,其勢足以背叛,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主也。”此一句足見其俠肝義膽與對秦國至死不渝的忠誠!從將軍世傢走出的蒙恬,自幼就將傢族命運與秦國聯系在一起,他身上沉積著三代人對秦國的赤誠與感情,這也許可以解釋為蒙恬何寧死也不選擇背叛秦朝的原因。   英雄忠義,含恨自盡  “春草離離墓道侵,千年塞下此冤沉。生前造就千枝筆,難寫孤臣一片心。”此詩乃清人閻秉庚所題,它真實地道出瞭一代名將令人嘆惋的結局。蒙恬將軍一生忠於秦國,終生為秦朝的統一大業血戰沙場,可嘆如此英雄卻枉死於小人之手!分頁:3/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公元前210年冬,秦始皇在遊會稽的途中患病,他派身邊的蒙毅去祭祀山川祈福。不久,秦始皇病死在沙丘,死訊被封鎖。中車府令趙高此時正得寵於公子胡亥,於是就同丞相李斯暗中謀劃政變,立胡亥為新君。由於蒙毅曾得罪過趙高,胡亥即位後,趙高便遣使者以捏造的罪名賜公子扶蘇、蒙恬死。扶蘇自殺,蒙恬對聖旨有疑,便請求復訴。使者把蒙恬交給瞭官吏。胡亥派李斯等人來代替蒙恬掌兵,並將蒙恬囚禁於陽周。胡亥殺死扶蘇後,便想釋放蒙恬。趙高因懼怕蒙氏兄弟再次貴寵用事,對己不利,便散佈謠言,謊說在立太子的問題上,蒙毅曾在始皇面前毀謗胡亥,胡亥於是又囚禁瞭蒙毅。子嬰力諫,認為不可誅殺蒙氏兄弟。胡亥盛怒之下執意要殺蒙毅,還派人前往陽周去殺蒙恬。  使者對蒙恬說:“你罪過太多,況且蒙毅當死,連坐於你。”蒙恬辯解說:“自我先人直到子孫,為秦國出生入死已有三代。我統領著三十萬大軍,雖然身遭囚禁,可我的勢力足以背叛。但我知道,我應守義而死。我之所以這樣做,是不敢辱沒先人的教誨,不敢忘記先主的恩情。”使者說:“我隻是受詔來處死你,不敢把將軍的話傳報皇上。”蒙恬喟然長嘆道:“我怎麼得罪瞭上天?竟無罪而被處死?”沉默良久又說:“我的罪過本該受死啦,起臨洮,到遼東築長城,挖溝渠一萬餘裡,這其間不可能沒挖斷地脈,這便是我的罪過呀!”遂飲毒酒自殺。  蒙恬之死加速瞭秦王朝的滅亡。一代名將,殞身於捏造之罪,其冤情之大,令唐太宗都無不嘆惋地說:“朕觀最冤的是蒙恬”。蒙恬的忠義最終讓他選擇瞭冤死,他在臨終寧可將罪過歸咎於自己挖斷瞭地脈,也不肯反抗他效力一生的國傢,其遺言更讓後人看到瞭他大忠大勇的真性情!   蒙恬含恨冤死後,部下將士悲憤萬分,將其遺體葬於陜西省綏德城西大理河畔,數千萬將士用戰袍兜土成墓,狀似山丘。傳說,蒙恬的部署官兵,因感懷將軍恩德,悲憤將軍枉死,遂一個個自盡於將軍倒下的地方,鮮血竟染紅瞭刻有將軍遺言的石碑。分頁:4/4頁  上一頁234下一頁

美公佈環太演習中國參演軍艦名單 含中華神盾艦

  導讀:據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網站消息,美軍公佈參加環太平洋演習的中國艦隊陣容:052C型驅逐艦171海口號,054A型護衛艦575嶽陽號,補給艦千島湖號,和平方舟號醫院船,可以說參演規格很高。美軍以裡根號航母戰鬥群為核心,日本派出瞭直升機航母伊勢號和霧島號驅逐艦等艦艇和陸上部隊。  之前據日本共同社4月30日報道,4艘中國艦船將從6月開始參加美國主導的一系列重要海軍軍演。這是中國第一次派軍艦參加此類演習。  日媒稱,美聯社援引美國海軍第三艦隊發言人萊娜婭·羅特克萊因的話稱,中國將派遣“和平方舟”號醫院船及一艘補給船、一艘護衛艦、一艘驅逐艦參加兩年一次的“環太平洋”軍演。軍演將在夏威夷附近海域舉行。  報道稱,這場全球最大的海軍演習將在6月26日至8月1日舉行,中國將與包括日本、韓國和印度在內的22個國傢一同參加。該演習從1971年開始首次舉行,每兩年在夏威夷舉行一次。  據報道,去年,中國接受美方的邀請,同意參加2014年的軍演。其曾於1998年派觀察員參加“環太平洋”軍演。   報道援引羅特克萊因的話稱,“和平方舟”號將與其他船隻一起參加醫學交流,其他3艘軍艦將參加海上封鎖行動特遣部隊。軍演的情景涉及4個在島嶼地區的假想國,其中一個是侵略者。  報道稱,近些年,美國國防部推動增加與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交流,以期建立兩軍互信、降低發生對抗的風險。相關閱讀推薦:網爆:中國某地“神秘”暗藏28艘航母(圖)日華媒:安倍打朝鮮牌有精細盤算 欲架空中國俄媒:美在韓設反導劍指中國 中俄應聯合應對中國海警再次撞擊越南騷擾船 用水炮攻擊5分鐘俄羅斯震驚:中國新生代先進大殺器秒殺歐美!中國封建史的唯一的倒黴皇帝:臀部被群臣打爛

秦攻百越之戰的戰爭過程:統一瞭中華大地

  百越之戰過程:在歷史上也叫“秦甌戰爭”,但是在史書上記載比較少,隻有《淮南子》等少數書籍中有少量相關記載,這主要的原因是秦將趙佗在公元前214年攻占百越後不久就與秦朝廷貌合神離,在秦末又拒絕派自己手下的秦軍部隊北上與反秦起義軍作戰,封鎖瞭兩廣與中原的聯系,並在秦滅亡後建立起瞭南越國,按照現在的說法南越國屬於地方割據政權,現今歷史學傢對地方政權的歷史瞭解歷來都不是很多,所以也就是這個原因,我們對這次戰爭的瞭解僅僅局限在少量史書的記載上。但是我們就從這不多的史料上也可以看出,這同樣是一場非常殘酷的戰爭,也可以從一個側面看出秦軍統一中國所付出的代價是相當驚人的。  歷史上之所以也叫此次戰爭為“秦甌戰爭”,主要由於百越土著部隊的最初首領是西甌國首領譯籲宋(西甌國的位置在現在的廣西),其實參戰的百越軍不僅僅是西甌國軍隊,其他百越地區的越人其他土著武裝也參加瞭戰爭,但是總指揮是西甌國首領譯籲宋、而主力是西甌軍而已。  譯籲宋是秦代西甌部族聯盟酋長。秦甌戰爭時期,帶領西甌人抗擊秦軍的部族聯盟領袖 。《淮南子·人間訓》載:秦始皇派遣“尉屠雎發卒五十萬為五軍……三年不解甲馳弩,使監祿無以轉餉;又以卒鑿渠而通糧道,以與越人戰,殺西嘔君譯籲宋;而越人皆入叢薄中與禽獸處,莫肯為秦虜,相置桀駿以為將,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殺尉屠雎,伏屍流血數十萬,乃發適戍以備之。”從這一記述,可知 ,“譯籲宋”和被推舉的那位“桀駿”的職位是有區別的,一個是“君”,一個是“將”。  在歷史上一般都把秦軍的對手稱為西甌軍,但下文為瞭顧及到當時廣東和廣西境內的其他越族士兵,所以以下把秦軍的對手統稱為“百越軍”,其實主要是西甌國軍隊。秦軍在這次戰爭中的參戰兵力以及組成,在幾乎所有的史書中都說到秦軍調動50萬大軍在屠睢的率領下進攻百越,在《淮南子·人間訓》中記載:“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使尉屠睢發卒五十萬為五軍,一軍塞鐔城之領,一軍守九疑之塞,一軍處番禺之都,一軍守南野之界,一軍結餘幹之水”,但是這裡也有疑問,五路秦軍是同時進攻的嗎?在廣東和廣西的地方志中記載,秦軍在開始時期是屠睢一路和趙佗一路這兩路一共20萬人馬最先發動進攻。但是那剩下的30萬人是什麼時候才開始加入戰爭的呢?從史書上看,剩下的30萬人應該在前線部隊陷入戰爭泥潭,也就是在屠睢寫部隊缺糧的戰報給秦始皇以前就出動瞭,因為在屠睢寫的信中說到瞭自己的“五十萬大軍已經傷亡甚重”,而且根據考證,其中一路秦軍開始攻擊的是東甌閩越地區(主要在現在福建),這路秦軍也是五路中最晚才加入兩廣戰場的一路。秦軍這50萬大軍到底是那裡的兵為主呢?根據我們湖南等地的地方志記載,秦軍這次戰爭所動用的部隊還是以以前滅楚國的部隊為主力,但是為瞭適應南方作戰,秦軍這50萬大軍中也有不少於10萬人的原楚國部隊。   百越軍在這次戰爭中的參戰兵力則幾乎沒有任何史書有比較確切的記載,隻能從部分考古資料中看出百越軍的人數要遠遠少於秦軍,而且當時的嶺南百越基本上為蠻荒之地,交通不便,原始森林密佈,自然環境惡劣,所以當時的兩廣總人口數根據考古學傢的估計都不會超過50萬,當時能戰的適齡青壯年大致在5萬人上下,這在不少野史中也有類似“百越土著軍人數僅及秦軍十分之一”的說法。但是不管怎麼樣,秦軍的兵力是占絕對優勢的,秦軍為瞭這次戰爭的勝利是不惜代價的。  關於戰爭的經過,秦軍五十萬大軍雖然在兵力上占絕對優勢,在裝備上更是要遠遠超過百越部落軍隊,但是戰爭的過程卻令秦軍感到瞭戰前從未想到的艱苦和壓力,在戰前,秦軍考慮到瞭糧草可能會出現問題,也考慮到瞭南方炎熱的氣候對於大部分出生在北方的秦軍士兵的不適應;但是秦軍到瞭兩廣後才發現,戰場環境的惡劣以及敵軍的超乎尋常的兇悍頑強都是以前始料未及的,在史書上記載瞭以西甌軍為主力的百越軍隊的頑強抵抗,百越軍在首領“譯籲宋”的率領下與秦軍進行瞭慘烈的激戰,秦朝大軍步步艱難,節節受挫,損兵折將,遲遲不能進入越人的世居領地,在戰爭中,百越軍在首領“譯籲宋”戰死後又馬上另選瞭新的首領,並全線退入山地叢林中與秦軍繼續作戰,百越軍甚至不惜與野獸為伍,至死不投降秦軍,並且不斷對秦軍部隊進行偷襲,切斷秦軍糧道,迫使秦將屠睢寫信給秦始皇上報說秦軍糧草已經不足,秦始皇被迫命令征調大量民工開鑿靈渠,溝通瞭湘江和漓江水系,確保瞭秦軍的糧草運輸。另外秦軍還有一個最大的敵人—-炎熱的氣候,秦軍士兵多為北方人,大部分都為現在陜西、山西、河南等地人,不適應南方炎熱的氣候,士兵中瘟疫橫行,直接影響瞭秦軍的戰鬥力。相關閱讀推薦:秦南征百越之戰是怎樣打的:交戰雙方都是誰?百越之戰簡介:大秦帝國一統天下最艱苦的一仗 大秦帝國統一天下最艱苦的一仗:秦攻百越之戰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以西甌軍為主力的百越軍這時在新首領桀駿的率領下大致在公元前218年左右的時期對秦軍發起瞭反擊,秦軍大敗,根據《淮南子》記載,秦兵“伏屍流血數十萬”,而秦軍總指揮官屠睢也在現在的廣西桂林一帶被一支百越軍夜襲部隊擊斃,迫使秦軍“宿兵無用之地,進而不得退”,惶恐不可終日,以致“三年不解甲弛弩,使監祿無以轉餉”,雙方一直處於相持對抗的局面。而根據學術界討論,秦軍的陣亡在30萬人上下,剩下的20萬人全部退到兩廣的北部邊界一帶,但是百越軍的傷亡同樣十分慘重,也沒有力量繼續發動進攻,雙方形成瞭對峙局面,而且一對峙就是3、4年時間。  一直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在靈渠糧道全面開通且糧草充足之後,征集“諸嘗逋亡人、贅婿、賈人為兵”(大概是商人和囚犯等人)近10萬加上原先剩下的20萬秦軍部隊,秦軍再次集中瞭30萬大軍向百越軍發動瞭最後的總攻,這時的百越軍,根據不少野史記載,僅僅隻有數千人而已,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在此前的反攻作戰和3、4年的武裝對峙中,百越那區區幾萬人馬早就被耗盡瞭,最後秦軍幾乎未遇到大的抵抗就占領瞭全部嶺南,並設置瞭南海、桂林、象郡等三郡。  靈渠狹義上說是秦王朝與盤踞在廣西建成於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二一四年)。它與都江堰、鄭國渠並稱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它不僅是我國、而且也是世界最古老的運河之一。 關於靈渠的開鑿,需要從古代一次有名的戰爭說起。  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為瞭完成統一中國大業,接著向嶺南地區發動瞭戰爭。“使尉屠睢將樓船之士南攻百越”。用瞭五十萬攻無不克的精銳部隊,兵分五路,向百越之地推進。其中向現在江西餘幹縣前進的一路軍隊,勢如破竹,一舉攻占瞭東甌、閩越(今福建)地區,並設置瞭閩中郡。而向廣西進攻的一路秦軍,則遇到瞭部族首領的頑強抵抗,迫使秦軍“三年不解甲弛弩”(《淮南子·人間訓》),戰爭打得很不順利。究其原因,這與秦軍不適應山地作戰,不服南方水土,病員

中國的傳統文化 源遠流長的中華傳統文化簡述

  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我們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五千年歷史中,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現,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簡單來說,就是通過不同的文化形態來表示的各種民族文明,風俗,精神的總稱。  提起傳統文化,成長於文化斷層期的現代人多數沒有什麼清晰的概念。有所涉獵的人可能感嘆地說: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兼容並蓄,和而不同。從洪秀全的金田起義、曾李的洋務運動、康梁的維新變法、何子淵的教育革新、再到孫中山的民主革命,從動刀動槍、師夷制夷、公車上書、毀除科舉,再到武裝起義,直至滿清王朝的覆滅,其間既有暴風驟雨式的革命,亦有和風細雨般的變革,但最後都殊途同歸——目的隻有一個:維系中華民族這個大傢庭並推動我們社會不斷向前發展,這不能不歸功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同時這也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魅力所在。   也有人可能會說:在現今時代,傳統文化已經過時。人類歷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國,隻有中國文化作為文化主體保留至今。以傳統文化為立國之基的中國在世界上存在瞭長達五千年,對比在歷史上強盛一千多年的羅馬帝國,早已不復存在。然而,近百年來,中國傳統文化遭到瞭史無前例的壓制和廢棄。在傳統文化深入人心的時代,人民身心安穩,過著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生活;而當今的人們卻將自己鎖在一道道鐵欄內,社會活動中還會受到頻發惡性事件的威脅。北京大學一位著名教授曾感嘆到,21世紀初人的行為連道德底線都沒有瞭。相關閱讀推薦:臘八節的習俗 傳統節日臘八節有哪些風俗習慣七夕節的風俗習慣 傳統節日七夕節有哪些風俗清明節的風俗 傳統節日清明節的風俗有哪些?旗袍的起源與發展 傳統文化中的旗袍的演變餘姓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