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使命

關於使命與責任的名言名句|經典語錄大全

關於使命與責任的名言名句 寄語:責任,不是我們願不願意和要不要去承擔的,而是與生俱來註定的使命!我們無法選擇,更沒有權利放棄,就像沒有權利放棄生命一樣,因為生命不屬於我們自己,她屬於我們的父母、親人,屬於整個民族。想想父母混濁的目光裡的那份期盼,設想自己未來的人生,惶恐不安的感覺湧上心頭。責任百分百,你不去承擔,沒人幫你。關於使命與責任的名言名句送給讀者,歡迎閱讀。 1. 練琴一定要節制感情,你既然自知責任重大,就應當竭力愛惜精神。好比一個參加世運的選手,比賽以前的幾個月,一定要把身心的健康保護得非常好,才能有充沛的精力出場競賽。俗語說養兵千日,養這個字極有道理。 2. 人總是背負著自己的祖國和自己的憎恨到處走的。——巴爾紮克《假情婦》

安倍:無論如何要與俄解決北方四島問題 這是使命

  中國日報網12月1日電(歐葉)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日前表示將盡力解決和俄羅斯領土爭端,並簽署和平條約。不過俄羅斯前駐日本大使也曾表示,日本若不停止對俄制裁,就不可能解決北方四島(俄稱:南千島群島)的領土問題。  據俄媒12月1日報道,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會見北海道根室市長長谷川俊輔時表示,將盡一切努力解決與俄羅斯在領土爭端,並根據二戰結果簽署和平條約。  安倍強調,打算爭取“解決北方領土問題並簽署和平條約”。據共同社報道,安倍稱:“這是我作為政治傢和首相的使命,無論如何都要實現(這一點)”。   長谷川市長則表示,希望兩國領導人間良好關系的建立將促進問題的盡快解決。他說,“您已經有俄羅斯總統進行瞭7次會面,我很希望您能在首相任期內解決這個問題”。  根室市市長谷川俊輔曾在11月份表示,希望進行爭議領土的談判以及和平條約的簽署能在明年俄總統訪日時被推動向前,並對兩國領導人於11月份在北京就該訪問達成一致表示歡迎。  然而據日本新聞網報道,俄羅斯前駐日本大使帕諾夫在日前接受日本時事通訊社的采訪時表示,如果日本繼續對俄羅斯實行制裁的話,要想解決北方四島領土問題是不可能的。  報道指出,日俄兩國將會在12月舉行局長級的外交會談,就兩國間面臨的問題進行磋商,但是,由於美國的高壓,日本不可能取消對俄羅斯的制裁,因此,兩國關系的真正改善顯得無望。相關閱讀推薦:澳報:安倍將日本引向戰爭 國際社會須防縱虎為患專傢:日本在做戰爭準備 安倍若不受控制很可怕日華媒:安倍政權為何炒作中日軍機“異常接近”國防部罕見出手“有圖有真相” 安倍氣炸肺安倍向美國提出這個無理請求 奧巴馬斷然拒絕

北方邊患決定長城的使命:康熙天下一統卻廢長城

  導讀:長城宛如一條遊龍,橫亙東西萬餘裡,雄踞於北方廣闊草原與千萬畝耕田之間。雖然它早已化為歷史的陳跡,卻是中華民族引為自豪與驕傲的象征,歷代沿用長達兩千餘年,至清康熙時,長城終被廢棄。那麼,康熙帝為何廢長城?  秦築長城,別內外,界“中國”  當秦始皇吞並六國、大行“包舉宇內”之志時,其宿敵匈奴正縱橫於北方遼闊的草原上。早在戰國時,匈奴鐵騎不斷劫掠內地,地處北方的趙、燕、秦三國深受其害,遂各築長城防禦。秦統一天下後,利用三國故長城,連為一體,西展至臨洮,東延至遼東,築成萬餘裡的土石防禦工程,其主觀意圖是用來防禦北方遊牧民族的內侵,但長城對中國歷史發展的影響,已遠遠地超出瞭單純的軍事用途。  長城外,從西北,經北部,到東北的西部,簡稱“三北”,是廣袤萬裡的草原地帶,由遊牧民族占據。長城之設,反映瞭中國古代農耕民族同遊牧民族的分隔,於是在古人的認識中,就形成瞭“內外”這樣一個新的政治地理概念。正如《後漢書》所說:“天設山河,秦築長城……所以別內外,異殊俗也。”秦修築的長城,同自然界的山河一樣,是區分內外民族與文化的分界線。此後歷代官方乃至民間所說的“內外”,概以長城為界。   長城之設,逐漸引起人們“中國”觀念的重大變革。早在西周時已使用“中國”這個稱謂,但它與當代以中國為國名完全不同。西周所稱“中國”,是指西周王室居於眾部族及諸侯的中心地域,即“天下中心之國”,後推而廣之,凡遵奉周禮的諸侯國,統稱為“中國”,這裡既包含血緣親族,又包含不同地域的非血緣的政治文化同一體,但最根本的內涵,還是以文化異同來加以區分的。秦並六國,廢分封,置郡縣,全國統於中央,不分地域,不分文化異同,凡屬郡縣轄境,均在“中國”的疆域之內。長城的出現,改寫瞭“中國”政治地理及國傢疆域的舊概念,將所轄北方疆域一直推進至長城腳下,這意味著秦代“中國”已突破此前的狹小范圍,其地域空前擴大,人們對“中國”的認識也逐漸放大。《漢書·西域傳上》寫道:“秦始皇攘卻戎狄,築長城,界中國。”這段話,生動地概括瞭長城修築後人們對“中國”的新認識。“界中國”,就是長城“為中國之竟(境)界也”,即指華夏民族與長城外遊牧、漁獵民族地區的分界線,而並非國界。相關閱讀推薦:揭秘:誰曾被康熙皇帝稱為“天下清官第一”?揭秘:康熙帝的“左膀右臂”—索額圖與明珠之爭揭秘:康熙皇帝為何對爺爺輩的忠臣鰲拜痛下殺手誰是蒙蔽康熙帝二十年的幕後間諜?外國間諜是誰康熙晚年儲位之爭:歷史上康熙皇帝是死於非命嗎?康熙帝人生最後的日子如何度過的?如何評價康熙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歷代修長城,“大一統”受阻  秦始皇統一中國,開創瞭中國“大一統”的嶄新局面,這是商周以來劃時代的偉大變革。“大一統”指以一統為大,原為儒傢的政治主張,孔子著《春秋》,意在尊崇周王,反對國傢分裂,維系全國一個政權、一個統治者,這就是“大一統”的本義。秦修長城,就把“大一統”擴展到長城腳下。漢以後歷代能否突破秦的局限,將“大一統”發展和擴大到長城外,關鍵取決於能否真正統一長城外“三北”地區的諸遊牧民族。歷代王朝所稱“外患”“邊患”,幾乎無例外的來自這裡,二十四史中留下瞭難以計數的記錄。  自秦至清初,上下兩千餘年間,生息在“三北”地區的遊牧民族與漁獵民族十分活躍,例如匈奴、烏桓、鮮卑、氐、羌、黨項、回紇、高句麗、突厥、蒙古、契丹、女真、滿洲等,都在不同歷史時期,頻頻進攻中原,構成對中央王朝的長久威脅。因此,歷代王朝承襲秦制,反復修築長城,以其為國傢安全之保障。比較各代修長城,又以明朝為最。自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築山海關,迄至崇禎帝亡國前,明持續修築長城,長達250餘年。工程之浩大,修築之完備,長城之綿長,都創中國歷史之最。   歷代修長城,並沒有從根本上消除“邊患”,擋不住遊牧民族的鐵騎奔馳,卻嚴重阻礙國傢“大一統”的進一步發展。把“三北”少數民族限隔在長城外,不能真正行使國傢管轄權,隻滿足於定期朝貢,實際上隻是維持表面的統一,當中央王朝衰弱,或者某一遊牧民族變得強大時,原先那種松散的政治隸屬關系就會被打破,沖突或戰爭就不可避免。清以前,歷代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三北”的民族問題,其“大一統”一直徘徊在長城一線。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康熙帝廢長城,“天下一傢”  清以前歷代王朝的國傢“大一統”,表面上是為長城所阻,實際上是傳統、狹隘的民族觀念制約著人們的思想。這種由區分“內中國外夷狄”到“天下一傢”的破局,是從清朝的康熙帝開始的。康熙帝即位時,除瞭臺灣,全國大陸重新實現瞭統一,當臺灣歸入版圖後,清朝對全國的統一始告完成。清朝的“大一統”能否鞏固,尤其是能否進一步發展,同歷代一樣,關鍵取決於“三北”遊牧民族的動向和清朝所采取的政策,其中如何看待長城又是一大關鍵。  康熙二十八年(1689),清朝與沙俄簽訂《尼佈楚條約》,劃定中俄東段邊界,“三北”之一的東北趨於安定。二十九年,以噶爾丹為首的準噶爾割據勢力公然發動戰爭,侵奪內外蒙古,直接威脅京師。康熙帝毅然決策征伐,很快就阻擋住瞭噶爾丹的攻勢。次年,康熙帝率諸王、貝勒、大臣前往多倫諾爾(今內蒙古多倫),約集內外蒙古來此“會盟”,定疆界,制法律,為外蒙的喀爾喀蒙古諸部編制盟旗,使其接受清朝的管轄,從而實現瞭北部乃至西北的空前統一。蒙古問題宣告解決。就在這次“會盟”之後,有大臣看到長城年久失修,建議撥款修理。康熙帝繼承皇太極、順治帝提出的“滿漢一傢”的民族思想,進而又發展成為“中外一視”“天下一傢”的“大一統”思想,發現長城的存在不利於國傢的統一,尤其不利於與“三北”遊牧民族的政治一體化,於是否定瞭修長城的建議,並說出瞭一段意義深遠的話:   “秦築長城以來,漢、唐、宋亦常修理,其時豈無邊患?明末,我太祖統大兵長驅直入,諸路瓦解,皆莫敢當。可見守國之道,惟在修法養民,民心悅,則邦本得,而邊境自固,所謂眾志成城者也。”(《清聖祖實錄》)康熙帝總結歷代修長城的歷史教訓,悟出一個治國的大道理:長城再堅固,也無法保障國傢的安全,惟有“養好”百姓,讓他們高興,才會得到治國之本,邊境自固而無憂。這就是“眾志成城”的意思。康熙帝決策廢棄長城,實際是拆除瞭分割廣大漢人與“三北”少數民族的一道隔離墻,不再有內外之分,迅速形成空前“大一統”的多民族國傢。康熙帝廢除土石工程長城,力主構築一道“眾志成城”的思想長城,是“大一統”理論的劃時代突破,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