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傳奇

鄭成功之父鄭芝龍竟是大海盜!傳奇海盜王鄭芝龍

  鄭芝龍(1604——1661),小名一官,字曰甲,號飛黃(或稱飛虹),福建南安石井人。他是民族英雄鄭成功之父,明末著名的海盜兼海商。他精明強悍,通曉多種語言,就撫為明將後,在明清交替風雲變幻之際,曾擁立南明隆武政權,但最終又叛明降清,因而有人說他在政治上反復無常。但他對開發臺灣和抗擊荷蘭殖民者在福建沿海的騷擾作出過貢獻,是一個毀譽參半的人物。  一、以臺灣為根基,亦盜亦商;生子鄭成功,有一半日本血統。  明天啟元年(1621),十八歲的鄭芝龍離開傢鄉,到廣東香山奧尋母舅黃程,在那裡住下並受瞭天主教的洗禮。三年(1623)五月,他為黃程販貨到日本,在平戶娶日婦田川氏為妻,次年生一子,即鄭成功,所以鄭成功這個民族英雄其實是有一半日本血統的。  鄭芝龍在日本期間,結識瞭福建海澄人顏思齊(字振泉),不久就加入瞭以顏思齊為首的海盜集團。四年(1624),他們進據臺灣的北港,安設寮寨,撫恤土番,以為基地,招漳、泉無業之民三千多人,從事海上劫掠和貿易活動。  五年(1625)九月,顏思齊在臺灣染病身亡,鄭芝龍順理成章地繼為集團的新首腦。此時他充分地展示瞭他精明強悍的領導才能,使集團的勢力得到瞭迅速的發展。他的手法與一般海盜不同,“遇諸生則饋以贐,遇貧民則給以錢,重賞以招接濟,厚糈以餌間諜,使鬼神通,人人樂為之用”(《熹宗天啟實錄》七年八月)。當時,福建連年大旱,饑民歸之如潮水,很快他便聚船上千艘,鄭芝龍趁機招徒數萬,聲名大振。他們屢次劫掠閩、粵沿海,其劫掠方式也和一般海盜有別,“其略有紀律者,不許擄婦女、屠人民、縱火焚燒、榨艾稻谷。比乘風橫行,羽檄飛報,沿海戒嚴。當事者咄咄,一籌莫展”(《臺灣外記》卷一)。同時,鄭芝龍的海上貿易活動也相當活躍,“置蘇杭細軟、兩京大內寶玩,興販琉球、朝鮮、真臘、占城、三佛齊等國”(《明季北略》卷十一)。而且,鄭芝龍從不放棄任何向明王朝表示好感的機會,他經常和明軍作戰,獲勝後,又往往制止部下追擊,尤其不使那些將官感到難堪。他曾舍都司洪先春不追,獲遊擊盧毓英不殺,並且揚言說:“茍得一爵相加,當為效死力,東南半壁可高枕矣。”  鄭芝龍千方百計向明王朝示好終於有瞭效果,崇禎元年(1628)九月,在泉州知府王猷的建議下,福建巡撫熊文燦派盧毓英招撫鄭芝龍。鄭芝龍就撫後,任海防遊擊。當時,福建旱情十分嚴重,饑民遍地,“上下無策,文燦向芝龍謀之。芝龍曰:‘公第聽某所為。’文燦曰‘諾’”於是由鄭芝龍集資,招得饑民數萬,每人發給一定數量的牛種銀“用海舶載至臺灣,令其芟舍開墾荒地為田。厥田為上上,秋成所獲,倍於中土。其人以衣食之餘,納租鄭氏。”(《賜姓始末》)。這是歷史上第一次有組織地向臺灣大規模移民,臺灣漢由此激增,土地逐漸得到瞭開發。   鄭芝龍當官之後,雖然不再以臺灣作為練兵、積糧的根據地,但是,他的不少部屬卻留在瞭臺灣,如領導反荷蘭起義的郭懷一和引導鄭成功入臺的何斌(又稱何廷斌)等。後來鄭成功收復臺灣,在諸多的動機之中,也包括一個極為平凡的動機,那就是:臺灣是他父親的基業,是“先人故土”,在他需要的時候,完全是可以而且應當繼承下來的。鄭成功在《復臺》一詩中這樣寫道:  開辟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  從這裡我們很明顯地可以看出鄭芝龍以臺灣為基地,對鄭成功後來收復臺灣起瞭很大影響。  二、戰和不定,巧妙地在夾縫中與荷蘭人周旋。  鄭芝龍就撫之前,由於其勢力不斷發展,使明朝當局和當時竊取臺灣的荷蘭殖民者懼恨不已。明朝當局甚至不惜勾結荷蘭殖民者來對付鄭芝龍。天啟七年(1627),福建巡撫以荷蘭人將獲得皇帝準許與中國貿易為誘餌,要求荷蘭東印度公司臺灣當局派海軍攻打鄭芝龍。荷蘭駐臺第二任長官迪·韋特湊集在臺戰艦士兵,除留下三百二十人守城外,悉數開往福建銅山(今東山)作戰。結果,反而遭到鄭芝龍艦隊的猛烈攻擊,快艇奧沃號著火焚毀,艇上人員全被鄭軍俘虜。鄭芝龍對荷蘭人的攻擊極為惱火,為瞭表示懲罰,又多次主動襲擊荷蘭商船及快艇,以致荷蘭“船隻都不能在中國海岸線露面,一露面就要被一官(鄭芝龍)截獲”(《荷蘭侵占下的臺灣》)。  就撫之後,為瞭商業上的利益,鄭芝龍又尋求荷蘭人的妥協。崇禎元年(1628),鄭芝龍與荷蘭東印度公司臺灣長官簽訂瞭一項為期三年的關於沿海貿易的協議。三年(1630),又簽訂瞭一項荷蘭人對於鄭氏船隻不得進行傷害的協議。在鄭芝龍剿滅海寇李魁奇、鐘斌的作戰中,荷蘭人還曾予以協助。這期間,荷蘭船隻“歲歲泊中左(今廈門)”,“甚至酋長乘大輿常遊安海城中”(《達觀樓集》卷十八)。安海城是鄭芝龍的府第的所在地,表明此時鄭芝龍與荷蘭人之間關系密切。  崇禎六年(1633),荷蘭人以要求互市為借口,騷擾閩、粵沿海,初犯南澳,接著於七月突襲廈門,擊毀明軍大量船隻,包括鄭氏的一些船隻在內。這不但使當時身為明將的鄭芝龍感到難堪,而且也違反瞭鄭荷之間不得傷害船隻的協議。九月,鄭芝龍會合閩、粵兩省水師進行反擊,在金門料羅大敗荷蘭艦隊,焚毀大型夾板船五艘,繳獲一艘。燒死、生擒瞭大批荷蘭人,焚毀荷艦多艘。自此,荷蘭人再也不敢入窺閩境,大快中國人心。  經過兩次重創之後,荷蘭殖民者放棄瞭武力強迫中國開放通商口岸的打算,轉而與鄭芝龍重修舊好。崇禎十三年(1640),鄭芝龍與荷蘭人之間又達成瞭關於海上航行和對日貨互惠的若幹協議。這以後,鄭芝龍充分利用明朝官員(此時已升任總兵)的身分以及荷蘭人取得妥協這樣的十分有利的地位,極力發展海上貿易。其商船在中國、日本、臺灣、澳門、呂宋、巴達維亞和東南亞各國之間往來航行,十分活躍。在他有力的競爭下,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商業利益損失慘重。1643年,荷蘭人曾考慮以武力對鄭芝龍再次進行報復。鄭芝龍表示絕不畏懼,甚至聲言將鑿沉滿載石塊的帆船來堵塞臺灣港口,阻止各種商品輸往臺灣,進而以多數的兵員與船隻攻擊臺灣荷蘭人的城堡。荷蘭人懼於鄭芝龍的強大實力,終於未敢輕舉妄動。  鄭芝龍與荷蘭東印度公司的關系,有時是貿易夥伴,有時則又是仇敵。他對荷蘭人的抗擊,雖然大多是從維護自己的商業利益出發,但在客觀上卻有效地打擊瞭荷蘭殖民者的勢力,遏制瞭他們對閩、粵沿海的侵擾,從而維護瞭中國商人和沿海人民的利益,這還是值得稱道的。相關閱讀推薦:鄭和打海盜:600年前剿滅當時世界最大的海盜集團史上絕無僅有的海盜王國:海盜海雷丁.巴巴羅薩最傳奇海盜德雷克:奉旨搶劫 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能夠讓倭寇全部聽命於他的“商人”:海盜汪直揭秘:日不落帝國英國海軍的雛形原來是海盜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三、不明不清,一生忠奸難評。  清順治元年(1644),南明弘光政權為瞭征用鄭芝龍的力量,封他為南安伯,鎮守福建,調其弟副總兵鄭鴻逵率舟師駐守鎮江。二年(1645)五月,弘光政權敗滅,鄭鴻逵擁舟師不戰,聞風而走,在杭州遇見唐王朱聿鍵,將其擁奉入閩。閏六月,唐王在福州登基,改元隆武,封鄭芝龍平夷侯、鄭鴻逵定虜侯,軍國大權掌握在他們兄弟手中。  當時,群臣中北伐的呼聲很高,但鄭芝龍心中卻另有打算,總是以缺餉為由,遲遲不肯發兵北伐。這種行為,引起許多大臣不滿。七月,首輔黃道周自請出關督師,鄭芝龍手中雖握有大量的軍隊和糧草,但他隻把數千瘦弱不堪的士兵和一個月的糧餉撥給黃道周,使黃道周不久便兵敗遇害。八月,隆武命令禦營右先鋒鄭彩援救江西,鄭彩是鄭芝龍的族侄,他接到命令後,拖延觀望,擁兵不前。十一月,隆武又遣鄭鴻逵、鄭彩為正、副元帥,分別出征漸東和江西,二將出關四五裡就停瞭下來,疏稱候餉。十二月,隆武親征,鄭芝龍卻不願隨行,隻好讓他留守福州,協助監國的唐、鄧二王。鄭芝龍在福州僭用“監國留後”的名義,隆武得知後,下詔糾正,但不敢追究他的罪責。  順治三年(1646)三月,清廷密遣使者與鄭芝龍取得聯系,同時,他的同鄉,清招撫江南大學士洪承疇經征南大將軍貝勒博洛的同意,也信給他:“許以破閩為王”(《南疆逸史》卷五十四)。鄭芝龍則向清方許諾,“遇官兵撤官兵,遇水師撤水師”,還表白說:“傾心貴朝非一日”。六月,清軍渡過錢塘江,漸江魯王政權敗潰,而博洛的使者也帶著給鄭芝龍的敕書到閩。這時,鄭芝龍正隨隆武政權在延平(今南平市),得到消息,馬上上表辭行。借口有海盜偷襲,如果斷絕瞭海上的財路,三關將士的糧餉將無法支援,非要親自征討不可。並且,還命令鎮守入閩要隘仙霞嶺的施福等人撤回安平。結果,在沒有遇到多少抵抗的情況下,清軍長驅直入到瞭福建,隆武被害,福州很快也被占領。  鄭芝龍決定降清,當時遭到鄭鴻逵、鄭成功以及一些部將的極力反對。鄭成功曾以“虎不可以離山,魚不可脫淵,離山不威,脫淵則困”的道理進行規勸,但終未能勸止。十一月,鄭芝龍到福州見瞭博洛,僅有部眾五百人相隨。數日後,被博洛挾持北上進京。   鄭芝龍降清後,他的子弟鄭成功、鄭鴻逵等人相繼率部入海,舉起瞭抗清大旗。而鄭芝龍在北京,清廷雖然授以官職,但實際上卻是籠中之鳥,沒有什麼自由。鄭成功的海上武裝力量發展很快,數年間,已使清廷不可等閑視之,但急切又奈何不得。所以,從順治九年(1653)起,清廷讓鄭芝龍對鄭成功進行勸降,十年(1654)五月,還封他為同安侯。鄭芝龍為瞭自己的身傢性命,不斷地派人或寫信給鄭成功,勸其降清,但無不遭到鄭成功的抵制和譴責。  十二年(1656)三月,福建巡撫佟國器截獲鄭芝龍給鄭鴻逵和鄭成功的書信,參鄭芝龍與鄭成功,父子之情甚密,主張在用兵之時,對鄭芝龍嚴加控制。清廷見招降毫無成效,於是將鄭芝龍革爵下獄。十二月,傢人尹大器又首告鄭芝龍與子鄭成功潛通教唆、圖謀不軌、奸細往來、漏泄軍機。清廷令鄭芝龍在獄中派人對鄭成功進行最後一次勸降,結果,還是無功而返。十八年(1661)三月,鄭成功率師渡海征臺,另辟抗清基地。鄭芝龍完全失去瞭勸降的誘餌作用,於此年十月被清廷處死。  綜觀鄭芝龍的一生,從海盜起傢,降明後,擁兵自重,茍且營私,對隆武政權,始擁之,終棄之,以後,又不顧傢人部將的勸告投降清廷,在政治品德方面頗為人們所不齒。不過,他在長期的經營活動中,客觀上卻為開發臺灣和抗擊荷蘭殖民者建立瞭不朽的功績,真可謂“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但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鄭芝龍在營建臺灣的貢獻上卻是不容忽視,也是不容抹煞的。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二度被廢又二度復位的北宋傳奇皇後:元祐皇後簡介

  元祐皇後(1073年-1131年),宋朝人,孟姓,故又常被稱為元祐孟皇後,洺州(約在今中國河北省永年縣)人,是宋哲宗的第一位皇後。其二度被廢又二度復位,並二次於國勢危急之下被迫垂簾聽政,經歷之離奇,實為罕見。  封後與第一次被廢  孟氏出身世傢,是曾任宋朝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防禦使、馬軍都虞候、贈太尉孟元的孫女。宋哲宗幼年即帝位,後來逐漸長大,祖母高太皇太後替哲宗選瞭世傢之女百餘人入宮,孟氏是其中之一,當年孟氏才16歲。元祐七年(1092年),高太皇太後諭宰執:“孟氏子能執婦禮,宜正位中宮。”遂將孟氏封後。  但好景不常,哲宗寵愛的是婕妤劉氏。紹聖三年(1096年),孟氏所生之女福慶公主重病,藥石罔效,孟氏之姐持道傢治病符水入宮醫治。由於符水之事向為宮中禁忌,孟氏大驚失色,命將符水藏之,等到哲宗到時,再一一說明原委,本來哲宗也認為是人之常情,並不怪罪。不料於公主病逝後,孟氏養母燕夫人等人為孟氏及公主祈福,此事正落人口實。得到哲宗專寵的劉婕妤趁此機會,將前後兩件事情聯系起來在哲宗面前搬弄是非,說孟皇後這是在詛咒皇帝。哲宗聽說後也開始懷疑起來,命梁從政、蘇珪調查此案。在宰相章惇和劉婕妤的授意下,他們逮捕瞭皇後左右侍女及宦官數十人,並將這些人刑求逼供,史載“搒掠備至,肢體毀折,至有斷舌者”。太監、宮女們不願誣蔑孟皇後,個個被打得體無完膚,割舌斷肢者不在少數。最後,梁從政等人不得不偽造供詞,才讓哲宗相信孟皇後圖謀不軌。其後位於是被廢,將她安置在被廢妃嬪出傢所居的瑤華宮,號“華陽教主”、“玉清妙靜仙師”,法名“沖真”。  由於當時北宋新舊黨爭正烈,孟氏是支持舊黨的高太皇太後與向太後所立,高太皇太後去世後不久,哲宗親政,欲極力擺脫這位祖母的陰影,改而支持新黨,提拔新黨的章惇做宰相,章惇也支持哲宗寵愛的劉婕妤,有廢孟氏後位之圖,遂釀成瞭這件冤獄。  復位與第二次被廢  元符三年(1100年),哲宗病逝,端王趙佶繼位,是為徽宗。舊黨在向太後的支持下重新抬頭,孟氏時來運轉,遂被復位,因其封後於元祐年間,故被稱為元祐皇後。  不料,次年(1101年)向太後病逝,其後於崇寧元年(1102年)又發生元祐黨人事件,徽宗重新任用新黨蔡京等人,貶摘舊黨(元祐黨人),孟氏再受牽連,二度被廢,重回瑤華宮,加賜“希微元通知和妙靜仙師”之號,就這樣過瞭20多年。   靖康之禍與再復位  欽宗靖康初年,孟氏先因瑤華宮失火,移居延甯宮,後延甯宮又失火,出宮居住相國寺前之私宅。  靖康二年(1127年),金人攻陷汴京(今中國河南省開封市),徽、欽二帝被擄,史稱“靖康之禍”。當時六宮有位號者都隨徽、欽二帝北遷,隻有孟氏因被廢而幸運地留下。由於宋皇室唯一的漏網之魚-康王趙構遠在濟州(今中國山東省巨野縣),於是被金人立為楚帝的張邦昌接受呂好問建議,迎接孟氏入居延福宮,上尊號為“宋太後”,接受百官朝拜,但有人以這是張邦昌依宋太祖趙匡胤篡後周以後,尊後周的符太後為周太後,並迎入西宮居住的往例,認為張邦昌仍有代宋自立的野心。後來大臣胡舜陟、馬伸又上書,政事應取得太後之命令才能決定,張邦昌不得已,乃恢復孟氏元祐皇後的尊號,並請其垂簾聽政。  稍後,趙構於南京應天府(今中國河南省商丘市)即帝位,是為高宗,元祐皇後撤簾不再聽政,並被尊為元祐太後。不久,因“元”字犯其祖父孟元的名諱,再改為隆祐太後。  南渡以後  由於汴京已不可守,孟氏遂隨高宗南渡至行在越州。建炎三年(1129年)苗傅、劉正彥兵變,高宗趙構迫退位,由年僅3歲的皇太子趙旉繼位,趙旉就是宋簡宗、正安帝。因亂軍所逼,孟氏再度垂簾聽政。孟氏曲加慰撫苗傅等人,並召韓世忠之妻梁紅玉,勉令韓世忠速來勤王。後來,亂事平定,再度撤簾。  當初汴京城破,宋皇室幾乎全數被俘北遷,孟氏與高宗是極少數幸免者,在紹興十二年(1142年)高宗生母韋太後自金國放歸以前,孟氏一直是當時宋室母儀之代表。高宗南渡不久,金人復南侵,於是高宗乘船入海,孟氏則是向江西逃亡,金人一再追擊,孟氏隨行兵眾潰散,甚至到瞭要以農人抬轎的窘境。高宗知道孟氏處境後即謂“朕初不識太後,自迎至宋州(應天府),愛朕不啻己出。今在數千裡外,兵馬驚擾,當亟奉迎,以愜朕朝夕慕念之意。”因此派人迎至高宗紹興皇宮所在。  孟氏性情恭謹,沒有什麼不好的事見聞於朝廷。又喜歡飲酒,高宗認為越酒不好喝,命人另外再買甜酒,孟氏就差人去付帳,不曾強取而不付酒錢。在宮中曾覺頭暈目眩,有宮人自稱會用符水治病,孟氏想起瞭年輕時的遭遇,馬上命令將這個宮人趕出宮外。  紹興元年(1131年)孟氏去世,謚昭慈獻烈皇後,葬都城紹興府會稽縣上皇村。紹興三年(1133年)改謚昭慈聖獻皇後。相關閱讀推薦:陳阿嬌的人生悲劇:從金屋藏嬌的皇後到長門遺恨揭秘北宋一代賢後曹皇後:不徇私情垂范百世宋仁宗慈聖光獻皇後曹氏簡介 宋仁宗曹皇後生平宋仁宗郭皇後簡介 宋仁宗皇後郭清悟為什麼被廢被誤讀的劉秀:鐘愛陰麗華卻被戲說縱容郭皇後

關於孫承宗的民間故事和傳說:孫承宗的傳奇典故

  孫承宗,明末偉大的軍事戰略傢、忠貞的愛國者,民族英雄;明光宗朱常洛、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師。  一、外財不富苦窮人  孫承宗小的時候,傢裡很窮。照理說讀不起書。但孫承宗的父親孫麒深知沒文化就不能成才,就省吃儉用,哪怕從牙縫裡摳也要供孫承宗上學讀書。於是就送他到城西關學堂去念書。  同學讀書的兒童內都是官宦富傢子弟,他們瞧不起孫承宗。恰巧有段時間班級裡經常失竊,不是丟東西就是丟錢。這幫富傢子弟就懷疑上瞭孫承宗。於是他們就去到先生那裡“告狀”。要求把孫承宗趕走。  教書先生是個很有學問的宿儒。在他眼裡,孫承宗雖說穿著破舊,生活貧寒,但聰明用功,品德優秀,便從心裡十分喜愛,覺得孫承宗是可教之材,將來一定能成為國傢棟梁。  富傢子弟們“學舌”說孫承宗偷東西,老先生根本不信。他搖著頭,笑嘻嘻地說“我敢擔保,孫承宗決不會做那樣的事。”一些學生不服氣。老先生就出瞭個主意,說咱們試他一試。  第二天清晨,老師拿瞭一錠銀子放在教室門口,然後和幾個學生躲在教室後面,隔著窗戶監視。  孫承宗背著書包走進教室。一眼就看見瞭地上的銀子,便隨手撿瞭起來。同學們以為他要裝進自己的衣袋,但隻見孫承宗嘆瞭一口氣,說瞭一聲“外財不富苦窮人”,就又把那錠銀子放在原地,坐到自己的桌前去讀書瞭。  從此,學堂裡的孩子們都知道瞭孫承宗的高貴品德,孫承宗成瞭大傢的榜樣。   二、大寺坑的蛤蟆  在高陽縣,有一句隻有本縣人才能聽懂的歇後語,叫作“大寺坑的蛤蟆——鴉雀無聲。”或者是“大寺坑的蛤蟆——幹鼓肚兒發不出聲”。  這個歇後語有點來歷。  高陽縣地處九河下潲,原本是多水的地方。早年間,河流縱橫,窪塘遍地,到處是蘆葦水蕩。水多青蛙就多,那時無論是縣城還是鄉村,人們每天都在青蛙鳴唱中生活,有經驗的人,還能從蛙唱中聽出當年的年景。如果聽到蛙陣中傳出:“兒啊,苦啦,上船,走啦!”,那這一年定遭水澇,準備下船隻木筏,外出逃荒要飯扛長活去吧。如果聽到的聲音是“一石,八鬥,一石,八鬥!”這一年就會風調雨順,穩獲豐收。連青蛙都預報產量瞭,一畝地能打一石八鬥糧食,這在當時已經是難得的高產瞭。  孫承宗小的時候,在縣城西關的學宮讀書。學校旁邊有一個大寺廟,大寺廟旁邊有一個大水坑,人們就管這個坑叫大寺坑。大寺坑邊上長滿瞭蘆葦,蘆葦裡頭有無數青蛙。這些青蛙原來也和其他地方的青蛙一樣吃飽喝足瞭,整天鳴叫鼓噪。此起彼伏,陣陣不停。  這一天,孫承宗正在學宮讀書,讀到緊要處,不禁掩卷沉思,思考書中的玄機和奧理,正有一股智慧的火花迸發出來,轉眼就會稍縱即逝之間,忽然從大寺坑傳來一陣討厭的蛙鳴。孫承宗的腦海頓成一片空白,奇思妙想倏爾無蹤,雅詞佳句再也難尋。承宗不禁大怒,覺得這一坑青蛙的鳴叫不但影響瞭自己讀書的註意力,也幹擾瞭全學校同學們的學習。於是回過頭向大寺坑的青蛙們大喝瞭一聲:“別叫瞭!”  說也奇怪,就這一聲,大寺坑的蛙鳴聲嘎然而止。隻見那些青蛙,無論是碧綠小巧的“小青”,還是灰黃土氣的“老蔫”,也無論是肥碩壯大的“花包”,還是滿身疙瘩的“老疥”,全都幹張著嘴,肚皮一鼓一鼓,就是不敢發出聲音,或者根本發不出聲音。從此,孫承宗和他的同學們有瞭一個非常安靜的讀書環境。相關閱讀推薦:明末孫承宗是怎麼死的:76歲的高齡被活活勒死孫承宗簡介:死不降清 滿門殉國的明朝忠烈老將明末李自成為何將自己的政權國號定名為大順國?明末大案“梃擊案”:明朝差點因此提前滅亡明末清軍為何輕易攻占廣東:鄭成功輕率挑起內訌分頁:1/6頁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從孫承宗發出喝令以後,大寺坑的蛤蟆就一直那麼啞著發不出聲音。凡在高陽縣西街小學讀過書,見過那個大寺坑的人都說親眼所見,大寺坑的蛤蟆就是與其他地方不同,幹鼓肚兒,不會叫,不由你不信。如今大寺坑已經沒水瞭,填平瞭,自然也就沒有青蛙瞭,大寺坑的蛤蟆會不會叫也無法核證瞭。隻是那句歇後語依然在高陽人中流傳。如果形容哪個人被人傢批駁得啞口無言或被氣得說不出話來,就會說那人成瞭大寺坑的蛤蟆,幹鼓肚兒發不出聲兒。  人們說,孫承宗從小就有一種凜凜然震懾人心的氣概。所以長大後能統帥千軍萬馬。他的那些部將們再調皮搗蛋,在孫承宗的凜然正氣面前也變得服服帖帖。說到這裡,他們會說:“大寺坑那一坑蛤蟆算什麼!”  不光大寺坑的蛤蟆,連天上的露水都聽孫榜眼的調遣。從孫承宗的傢鄉西莊村到西關學堂,中間有一片荒草地,孫承宗每天上學都要從那片草地中間的一條小徑經過。每到夏季秋季,荒草侵埋瞭小徑,露水沾滿瞭荒草,人一走過,鞋子、褲腳都被打濕。一日孫承宗上學經過,看著草上的露珠,覺得討厭,便說瞭一聲:“要這些露水有什麼用!”一語道畢,荒草繁露頓時消失。從此,不管別處的露水有多大,這片草地就再也沒有露水瞭。有誰不信就去看看,這片草地幾百年來就是不結露水。  三、城隍發配  高陽城裡有一座城隍廟,城隍廟裡有一個泥胎,泥胎前面是一張供桌,有一年冬天下大雪,孫承宗和少年夥伴們在城隍廟前面一起玩滾雪球、打雪仗的遊戲。看看天色已晚,該回傢吃飯瞭,大傢都還沒有玩夠,約好明天接著再玩。孫承宗擔心第二天雪會化瞭,就滾瞭一個大雪球,放到城隍廟前的供桌上。孫承宗拍著城隍的肩膀說:“城隍城隍,你給我看好這個大雪球,別讓人偷瞭,也別讓它化瞭。”說罷。和小夥伴們一道回傢去瞭。   第二天,孫承宗忙著上學,放學以後又忙著回傢幹活,就把這件事給忘瞭。  天漸漸暖和瞭,廟裡的城隍奉命看守著大雪球,感到越來越困難。城隍知道孫承宗最聽老師的話,便在夜間向孫承宗的老師托夢。城隍對老師說:“你的學生孫承宗命令小神看守大雪球,已經有些日子瞭。小神不敢不奉命行事。隻是這天氣一天比一天熱,要大雪球不化,小神神通不濟。請老師對孫承宗說說情,免瞭小神這個差使吧。”  老師覺得奇怪,次日便到城隍廟去察看,果然看到城隍面前的供桌上有一個大雪球。老師回到學校,把孫承宗叫到跟前,問清瞭事情的經過,便把城隍托夢的事告訴瞭孫承宗。  孫承宗聽瞭,有點生城隍的氣。他覺得就這麼點事城隍直接對自己說就是瞭,幹嘛還要托夢給自己的老師?於是孫承宗又來到城隍廟,面對著城隍的泥胎說道:“城隍城隍,我發配你到遼陽,待我平遼三年,再把你帶回高陽。”  從此,高陽城城隍廟裡的泥胎就不翼而飛瞭。後來有人再塑,還是會無緣無故地消失。據說一直到孫承宗從山海關告老還鄉回到高陽,空瞭好多年的城隍廟裡才又有瞭泥胎。  四、小鬼好大頭  孫承宗小的時候上學,早出晚歸,兩頭不見太陽,常常要走夜路。這件事讓玉皇大帝知道瞭,便命令閻王派出兩個小鬼為孫承宗執燈照明。其中一個小鬼為孫承宗照路,另一個小鬼執燈專為晃孫承宗的眼睛,免得讓他看見小鬼真實面目受到驚嚇。從此,每當孫承宗上學走夜路,就會有兩盞燈籠照著,明晃晃的,把路照得清清楚楚。時間長瞭,孫承宗也就不以為怪瞭。  有一次,孫承宗的傢鄉西莊村的一對夫妻打架,吵得不可開交。丈夫一怒之下要把妻子休掉。可是丈夫不會寫字,便來求孫承宗幫忙。孫承宗勸解無效,又被人央告不過,隻好替他代寫瞭一紙休書。分頁:2/6頁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這件事又被玉皇大帝知道瞭。玉皇大帝認為孫承宗的行為有協助拆散夫妻之嫌疑,有損陰德,應當降低待遇,便命令閻王爺減掉一個為孫承宗照明的小鬼。閻王不敢怠慢,立即執行,命令那個專門執燈晃眼的小鬼撤回。可是這樣一來,另一個小鬼的面目就要暴露無遺瞭。天條如此,閻王爺也沒有辦法。  就在這天,孫承宗又放學晚瞭。這次孫承宗終於看清楚瞭,原來每天為他打燈籠的竟是一個小鬼。隻見這個小鬼赤發披散,青面獠牙,最大的特點是腦袋特大,原來是個大頭鬼。孫承宗看瞭覺得好笑,便隨口說道:“小鬼小鬼好大頭!”  那小鬼聽瞭,知道孫承宗見瞭自己這幅尊容並不害怕,十分佩服孫承宗的勇敢,便非常認真地贊道:“榜眼榜眼好大膽!”  五、孫承宗治水  高陽縣地勢低窪,北邊緊挨著白洋淀,十年九澇,治理水患是高陽人民首要的大事。孫承宗考中榜眼走上仕途之後,曾經兩次較長期返回故鄉,協助當地地方官吏治水。於是就留下瞭一些孫承宗治水的傳說故事。  說不清是哪一年,孫承宗受豎閹魏忠賢迫害,離開關外遼東,回到傢鄉。這年夏秋之交,大雨下個不住。城外馬傢河水陣陣猛漲,眼看溝滿濠平。防洪大堤受到危脅。一旦河堤決口,高陽城就要被淹沒,老百姓的生命財產就要泡湯。孫承宗十分著急,便帶著全傢老小上堤防洪。   水還在漲著,眼前要漫堤決口。正在危急時刻,孫承宗忘記瞭個人安危。他搬來一把太師椅,往將要決口的地方穩穩地一坐,以示與大堤共存亡的決心。說也奇怪,河裡的水立刻就不漲瞭。  這時,水花一打,從水裡鉆出一位白須白發的老頭兒,走到孫承宗跟前,恭恭敬敬深施一禮,說道:“孫榜眼,小神是水族首領,今年該我值年,龍王有命令,要我水灌高陽城,請大人啟駕讓路。”孫承宗看瞭老頭兒一眼,冷冷地說:“我在堤在,堤毀我亡,我是寸步不離,寸土不讓,要淹高陽,決辦不到!”白發老頭兒說:“請大人不要為難小神,小神也是奉命行事,否則難以復命啊!”孫承宗說:“那好辦,我幫你復命就是。”於人命人拿來文房四寶,孫承宗寫瞭一張紙條,上書“孫承宗在此,水神速退”,交給瞭老者。老頭兒說:“我不灌高陽城,也總得過去啊”孫承宗說:“你可以過去,但隻能繞城而過,而且不許漫過車道溝。”老者向孫承宗行瞭個禮,說聲“遵命就是”,然後跳入水中不見瞭。於是洶猛的河水化作一股涓涓細流,緩緩地繞城流向大淀而去。  高陽城保住瞭。人們為瞭紀念孫承宗治水的功績,便在大堤上蓋瞭一座小廟,起名“回龍宮廟”。裡面塑瞭孫承宗在太師椅上的坐像。從此,縣城南部的大堤就叫回龍宮堤,縣城北邊的防水堤就叫車道溝堤。  六、白衣大士  在高陽縣,有一個與別處大不相同之處,就是幾乎傢傢佛龕上供著的很少釋迦牟尼佛,也很少財神,關公就更少。最多的是一位被人們稱為“白衣大士”或“白玉佛”的神仙。這件事與孫承宗有關。  據說,在孫承宗趕考的路上,夜晚宿在一個寺廟之中。半夜時分,忽然雷鳴電閃,大雨傾盆。而且雷聲電光總在寺廟周圍不肯離開。孫承宗感到很奇怪。正在這時,他看見一隻小白老鼠不知從哪裡鉆出來,頃刻間變成一個美麗的少女,她一身白紗,嫻靜素雅,卻神色慌張。少女見到孫承宗躬身下拜,含淚哀求道:“奴傢本是一隻修煉多年的白鼠,眼看就要修成正果,現在外面的霹靂利閃就是沖我來的,懇望先生救我一救,度過這一劫”。孫承宗見少女楚楚可憐,遂生惻隱之心。便問她:“你可作過什麼傷天害理的事沒有。”少女說“我一心修行,從不害人,懇請貴人相救。”於是孫承宗展開袍袖,少女化為小白鼠鉆瞭進去。外面的雷電終於遠去瞭。小白鼠從孫承宗的衣袖鉆出來,重新化作少女,顫微微拜瞭三拜,說瞭聲“先生救命之恩餘當後報”便倏然不見瞭。  後來,孫承宗在關外督師,率軍與後金兵作戰,軍中斷瞭糧草。正在危難之時,不知從哪裡鉆出數不清的老鼠,銜來大批糧食。孫督師靠這些糧草度過難關,打瞭勝仗。  據說,這隻白鼠乃是南海觀世音所化,她演化白鼠受難,乃是為瞭證驗孫承宗善良的心性。高陽人民所供奉的白衣大士或白玉佛,其實就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善的化身觀世音菩薩。  與這個傳說類似的還有另一個版本。分頁:3/6頁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說的是孫承宗小時候到學校讀書,母親給他烙瞭一張餅帶在身上作幹糧。走到半路,看到一群孩子湊成一堆玩。孫承宗走近一看,原來他們正在逗弄一隻小白鼠。小白鼠被孩子們抓來放去,已經累得奄奄一息,眼看性命不保。孫承宗看看可憐,就對孩子們說:“我拿餅換你們的小白鼠,好不好?”幾個小孩子逗小老鼠差不多已經玩夠瞭,就答應瞭。孩子們拿著孫承宗的烙餅高高興興地去分吃瞭。孫承宗聽說老鼠是“聞土星”,隻要有點氣,讓它聞聞土味,就能活過來。他弄來一堆土,小心翼翼地埋在小白鼠身上,等小白鼠恢復瞭活力,就把它放瞭。  小白鼠回過頭來,用前爪朝孫承宗拱瞭拱,鉆入地洞不見瞭。  後來,傳說孫承宗帶兵到雲南去平息少數民族叛亂,孫承宗大勝叛軍。正追殺間,忽然叛軍中殺出一隊騎兵,他們不是騎馬,而是騎著大象。這些大象甩著大鼻子,扇著大耳朵,威風八面地向孫承宗他們沖來。官軍的戰馬哪裡擋得住大象的攻擊,眼看要潰不成軍,正在危急關頭,不知從什麼地方忽然爬出來許多小白老鼠,它們靈活機動,專鉆大象的鼻孔,大象們痛癢難熬,不能呼吸,於是四散奔逃,孫承宗率領的官軍整頓軍馬,重新追殺叛軍,終於大獲全勝。  這些小白鼠都是白衣大士的化身,它們解救孫承宗,正是為瞭報答孫承宗的救命之恩。   七、讓狀元  在高陽縣城十字街的西側,有一座高大的楠木牌坊。牌坊正中,雕刻著鬥大的“榜眼”二字、牌坊兩邊柱子上,是一副工整的對聯。上聯是“丹墀雲染三千字”,下聯是“春殿雷轟第二聲”。  這幅對聯,不知出自何人手筆。對聯裡邊,內含著一個孫承宗讓狀元、中榜眼的故事。  孫承宗從小就品德才學出眾,六歲時就能作對聯,而且用語精妙,才華驚人。古詩詞過目不忘,新見解出口成章。十六歲中秀才,名排第二,十七歲又參加科試列為第一。後來他又被選為貢生,到北京國子監——當時全國最高學府去讀書,學得瞭滿腹經綸。可以說是學富五車,才高八鬥,成瞭京南一帶有名的才子。  萬歷三十二年,乃是大比之年。全國各地舉子都要赴京趕考。孫承宗也擬前往。這時,江南某地過來一位趕考的舉子。此人姓祖,坐著一輛馬車,馬車之上插著一桿大旗,大旗上繡著四個大字:“今科狀元”,以示必定奪魁的信心和自詡天下第一的文才。這位祖公子的馬車走到高陽城外圈頭橋上,忽然一陣風吹來,把他的“今科狀元”旗吹倒在地。祖公子大吃一驚,料想此地定有高人,乃下車詢問百姓,得知高陽城南街有位舉子才華出眾,遠近聞名。祖公子問道:“這位舉子姓甚名誰?”有人告訴他,姓孫名承宗。祖公子聽瞭,哈哈大笑:“他姓孫,我姓祖,還是我壓得過他。”說罷,把“今科狀元”旗又插在車上,繼續前行。車走到南街,又有一陣風吹來,這陣風來得更猛,競把祖公子的“今科狀元”旗連旗桿都刮斷瞭。祖公子大為驚慌,連說不好,心想可能是自己過於張狂瞭。馬上打聽孫承宗的住處,前往登門拜訪。  祖公子來到孫承宗傢中,孫承宗熱情歡迎,以禮相待。兩人一邊飲茶,一邊切磋學問。交談之中,祖公子深深感到孫承宗還是處處比自己高出一籌。不禁愁上眉頭,唉聲嘆氣。孫承宗忙問所以,祖公子說:“不瞞仁兄,我從江南來時,曾與傢嫂打睹,說此科不中,無顏回傢,中不瞭狀元,跪著見她。為瞭表達折桂雄心,我把一桿‘今科狀元’旗插在車上,從江南招搖到江北。會見過無數名人才子,覺得他們學問都不過爾爾,遂奪冠信心更足。今日見到仁兄,方知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祖某無顏見江東父老,真要跪著見嫂嫂瞭。”承宗聽瞭,知道祖公子的意思是要他科場相讓,便微微一笑,說道:“今科大比,天下賢才萃集京城,你我之上,不知還會有多少高才賢士,我等不可孟浪。倘萬一由你我爭雄,愚兄相讓就是。”祖公子聽瞭,大為感激,倒身下拜,二人遂為執友。  京城會試,在二月初九。三日一場,連考三場。一場議,二場論,三場策。三場下來,孫、祖二人都高中進士。接著,三月十五,進士們舉行殿試,皇上親自出題,全是對策。分頁:4/6頁  上一頁23456下一頁  卷子交上來,先是難壞瞭考官。最好的兩張卷子旗鼓相當,難分伯仲。考官隻好請皇上親定。萬歷皇帝展開兩份考卷,細細閱審。一張是江南舉子祖公子,另一張是河北名士孫承宗。兩份廷對策皆立論高遠,議論恢宏,雖然風格不同,見解有異,但都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觀點鮮明,論據充分。至於辭章華美、氣勢流暢,更是令人贊嘆。萬歲爺背靠龍椅,手拈朱筆,思忖再三,下不瞭決心。覺得今科狀元難點。點瞭祖則虧待瞭孫,點瞭孫又虧待瞭祖。萬歷皇帝的朱筆拿起來又放下,放下瞭又拿起,猶猶豫豫,難作決定。  萬歷皇帝看著丹墀之上的兩位才子,不禁靈機一動,計上心來:何不加試一題,讓他們再顯才華,從而分出高下。於是下令:“命你二人各寫三千字,先寫完者即為狀元,後寫完者屈作榜眼。”  孫承宗聽罷,雙手各執一筆,筆走龍蛇一般寫將起來,轉眼之間,三千個大字頓時寫成,遒勁流利,賞心悅目,起身交卷。可惜比那江南祖公子晚瞭一步,原來那祖公子見孫承宗下筆如神迅疾無比,便急中生智,隻寫瞭“三千字”三個大字便交卷瞭。  皇帝一看,哈哈大笑。對孫承宗說道:“孫愛卿,你寫字又快又好,實在難得。隻是朕命你們各寫‘三千字’,祖公子隻寫瞭三個字,搶先交卷,在機智睿敏上勝你一著、我點祖公子為狀元,你可服氣?”  孫承宗恭敬答道:“臣本愚純,才疏學淺。祖公子才華橫溢,機智靈變,臣實在敬佩。點祖公子為狀元,臣心悅誠服。”  於是,萬歷皇帝朱筆下過,點祖公子為今科狀元,授修撰,點孫承宗為榜眼,封為編修。遂宣佈殿試結束。這就是“丹墀雲染三千字,春殿雷轟第二聲”的來歷。

揭秘佛山葉氏傳奇:北宋時期曾經“一門八進士”

  說起葉氏傢族,不得不提到一代宗師——葉問,他品格高尚,打擊日寇,已成為耳熟能詳的傳奇人物;葉準、葉正子承父業,也是當代中國一代詠春大師。在葉氏武術世傢和其徒弟們的傳承下,詠春“種子”已經散佈世界。  葉問  葉姓,在佛山並不算大姓,然而,提起葉氏,卻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遠至北宋丞相葉顒、葉顒的7位進士兒子,近至一代宗師葉問、葉準、葉正……他們是佛山的驕傲,書寫著佛山葉氏的傳奇。  在佛山得名以來1000多年的發展史上,除土著居民外,更多的是以外地遷來定居的居民。外地遷來的人都喜歡聚族而居,豪門望族的住地,更是多以姓氏冠以街巷名稱,並形成莊園式的建築群。佛山葉氏就是其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族,葉問傢族的桑園葉傢莊曾名噪一時。公元1176年,北宋丞相葉顒辭官歸隱南海,定居大輔堡,開村名顏峰村,並開始繁衍佛山的葉姓子孫。葉顒是出自佛山為數不多的丞相之一,25歲考取進士,次年被委任南海縣主簿。       他與他的七個進士兒子至今流傳著“一門八進士”傳奇,此後幾百年無人能出其右。佛山葉氏除瞭文人墨士,“武將”也不少。近代的一代武術宗師葉問,從南海譚頭村搬來,也是佛山大戶,傢裡有大片田地,當時的佛山桑園(今佛山蓮花廣場),有五分之四的土地屬於葉傢。於是,葉傢便築起圍墻,建起一排連綿達數條街巷的大屋,當地人稱桑園葉傢莊。那時,葉傢大門左側為佛山著名的茶樓“桃園居”,隔壁為全佛山最著名的餅食店“公興隆”,桑園葉傢莊也就廣為人知。武術造詣高深、品格高尚,一心推廣詠春,打擊日寇的葉問成為佛山耳熟能詳的傳奇人物。葉準、葉正子承父業,如今也是中國一代詠春大師。在葉氏武術世傢和其徒弟們的傳承下,詠春“種子”已經散佈世界。 葉問與李小龍合影  傢族名人  葉問  葉問(1893-1972),原名葉繼問,佛山南海譚頭村人,生於桑園葉傢莊。六歲時師從陳華順,後定居香港,練武強身禦敵,打擊日寇,致力鉆研、推廣詠春拳,使詠春拳成為世界知名拳術之一。他習武先立品、重節而輕利的品德深受武林人士敬重,被稱為一代宗師。葉氏三十一代後人。這位詠春拳的宗師,心懷愛國之情,盛氣之下踢飛“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牌子;他一邊授武一邊除暴安良、打擊日寇;他身高不過1米63,卻在一分鐘內把日本武術高手打得心服口服;他把詠春帶向世界,教出瞭名揚天下的弟子李小龍、梁挺等。他是一個武者,也是一個武魂,更是一代宗師;他發揚的是一個武種,承載的卻是一種精神,更是一種中華民族的凜然正氣文化。  張永成  葉問之妻,伯父為光緒期間駐美國、日斯巴尼亞(今譯為西班牙)、秘魯三國大臣,名門閨秀,終生相夫教子,支持葉問教授詠春打擊日寇。  葉準  葉問長子,1924年生,他在父親去世後繼承父業,致力向海外推廣詠春拳術。他在香港詠春體育會、沙田大會堂、香港城市大學、科技大學、佛山科技學院設點授徒。86歲時在電影《葉問前傳》中飾演梁璧,獲得當年上海電影節最佳男配角獎,堪稱史上年紀最大的男配角。葉氏三十二代後人。  葉正  葉問次子,1936年出生,如今與葉準一起繼承父業,推廣詠春拳。葉氏三十二代後人。  葉問軼事  七十高齡教訓劫匪  七十歲的葉問,其功力並不遜色於青壯年時代。當時是香港黑社會搶劫之風最盛時期,因此葉問常在夜間四處巡視維護地區治安,一旦見到有劫匪出刀意圖搶劫路人,往往隻見黑影一現,葉問就以疾風式的蹬踢踢向劫匪,霎見劫匪被踢出十數尺之外倒地不起。利達街也因此成為香港唯一安寧的地方。葉問也因此多次受到香港政府的表彰,得到“優秀市民”的稱號。  常被誤為私塾先生  葉問武功高強,但不像一般的習武之人大大咧咧、不在乎外在形象,相反,因為是世傢子弟出身,葉問很註重儀容清潔,從不留胡須,舉止斯文大方;他喜穿深色長衫,在夏天也身著深色中式短裝。常被外人當作當鋪“掌櫃先生”或是“私塾老師”,絕對想不到原來是武林宗師葉問。  喜歡給徒弟取外號  葉問十分斯文,為人和氣,性格隨和。他平時不讓弟子叫他師傅,而是喜歡徒弟叫他“問叔”。葉問還喜歡為徒弟起外號,師徒關系十分融洽。平時有人來挑戰或者切磋武藝,他也是點到即止,十分溫和。無論是在佛山還是香港,都很容易在茶樓看到“問叔”與弟子飲茶閑談,甚至還和弟子一起參觀鬥蟋蟀、鬥狗。年老時,大傢尊敬地稱他為“問公”。相關閱讀推薦:揭秘:歷史上的黃飛鴻霍元甲和葉問誰最厲害?宗師葉問笑言李小龍短命:沒成想竟然一語成讖!解密一個真實的葉問:歷史上葉問到底活瞭多少歲葉問後人生活狀況 一代宗師葉問的後人今何在葉問電視劇第22集劇情:葉問張永成終成眷屬葉問中的珍妮是誰演的 葉問和珍妮是什麼關系?

由皇帝到大德高僧的傳奇人生:揭秘宋恭帝趙隰

   趙(xiǎn),南宋度宗皇帝趙禥(qí)的第二個兒子,也是全皇後所生的嫡長子。南宋咸淳七年九月己醜(1271年11月2日),生於臨安府之大內,是端宗趙昰(shì)的弟弟,懷宗趙昺(bǐng)的哥哥。他宋朝的第十六位皇帝,南宋的第七位皇帝。他的哥哥端宗為他上尊號為孝恭懿聖皇帝,史稱宋恭帝。  從皇帝到高僧大德  咸淳九年(1273年)十一月,趙在其父皇的靈柩前繼位。由他的祖母,六十五歲的太皇太後謝道清臨朝稱詔,代理朝政,軍國大權實際掌握在奸臣賈似道之手,《宋書》曰:“命平章賈似道依文彥博故事,獨班起居。”  趙繼位之時,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地方已落入蒙元之手。南宋之境水災頻發,安吉、臨安、餘杭等地的百姓民溺死者無數,宋室江山處於風雨飄搖之中。蒙古鐵騎大舉南下,局勢失去控制,趙宋皇朝的統治已經陷入瞭全面癱瘓的狀態。  在取得南下最重要通道襄陽城的控制權之後,蒙元軍渡過長江向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進發。太皇太後謝道清全國通令“勤王”,“詔似道都督諸路軍馬,以步軍指揮使孫虎臣總統諸軍,所辟官屬皆先命後奏。詔天下勤王。”但勤王的各路宋軍毫無招架之力,勢如破竹的元軍擊破各地宋軍的防線,相繼降服瞭長江中遊的郢州、荊南、渠州、鄂州諸州。  德祐元年(1275年)二月,賈似道命宋京出使蒙元軍中乞和,但元軍拒絕,《宋史》:“宋京如軍中,請稱臣、奉歲幣,不得請而還。”  其後,賈似道率領的13萬大軍在蕪湖一帶與元軍對戰大敗,“似道、虎臣以單舸奔揚州,諸軍盡潰”。不久,謝太皇太後和恭帝在輿論壓力下貶賈似道,不過為時已晚,宋朝亡國在即。同年年中,元軍已經占領瞭江東(今日的江蘇省南部)大半的領土。 宋恭帝  德祐二年正月甲申(1276年1月18日),元丞相伯顏統帥的大軍兵臨臨安。南宋朝廷遣大臣陸秀夫求和,《宋史》記載:“陸秀夫等至大元軍中,求稱侄納幣,不從;稱侄孫,不從。”隻好向蒙元軍投降。正月十八日(1276年2月4日),蒙元兵至皋亭山,宋廷派遣監察禦史楊應奎奉上傳國玉璽投降,納降表曰:“今天命有歸,臣將焉往。謹奉太皇太後命,削去帝號,以兩浙、福建、江東西、湖南、二廣、兩淮、四川見存州郡,悉上聖朝,為宗社生靈祈哀請命。伏望聖慈垂念,不忍臣三百餘年宗社遽至隕絕,曲賜存全,則趙氏子孫,世世有賴,不敢弭忘。”  德祐二年二月初五,臨安皇城裡舉行瞭受降儀式,宋恭帝宣佈正式退位。三月二日,伯顏以勝利者的姿態進入臨安,《宋史》記載“大元使者入臨安府,封府庫,收史館、禮寺圖書及百司符印、告敕,罷官府及侍衛軍。”元世祖下達詔書,命令丞相伯顏速送宋朝君臣到大都朝見,趙同母親全氏和少數侍從離開臨安,踏上前往大都的路程。謝太後因有病在身,並未同行,但不久也在元軍的逼迫下啟程北上。至此,延續瞭近320年的趙宋皇朝正式結束。  之後,南宋殘餘勢力在福建、廣東一帶抗元。1279年3月19日,陸秀夫攜年僅八歲的小皇帝趙昺在崖山蹈海自盡,十餘萬南宋軍民同時追隨幼帝投入海中殉國,南宋最終滅亡。  恭帝降元以後,於至元十三年(宋德祐二年,1276年)三月從臨安啟程北上,五月,過大都,赴上都。丙申,於上都大安殿覲見元世祖忽必烈。忽必烈欲保全亡宋宗室,降封恭帝為瀛國公,開府儀同三司,並且把公主嫁給瞭恭帝,福王趙與芮受封平原郡公;下詔書明令優待宋室宗親,讓他們居住在大都。南宋末詩人汪元量《水雲集》湖州歌八十一有雲:“僧道恩榮已受封,上庠儒者亦恩隆。福王又拜平原郡,幼主新封瀛國公。”  到瞭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十月,瀛國公趙清朝以來稱為衛藏,後改稱西藏)。  在此之後的漢文史籍就就沒有瞭瀛國公趙已經在衛藏佛界嶄露頭角,成為把漢文佛典譯成藏文的翻譯傢。他還經常把漢藏佛經互譯比勘,校訂經書中的異文。  後來趙還擔任瞭薩迦大寺的住持,法號為“合尊”,成為當時吐蕃的佛學大師,四處講經,窮其一生潛心研究佛學。他翻譯瞭《百法明門論》,以及佛理深奧的《因明入正理論》,在扉頁留下瞭題字,自稱為“大漢王出傢僧人合尊法寶”。他被藏族史學傢視為翻譯大師,為藏傳佛教的發展做出瞭很大貢獻。  宋恭帝的結局有著不同的說法。  據釋念常《佛祖歷代通載》記載:“是年(至治三年)四月賜瀛國公合尊死於河西,詔僧儒金書藏經。”這句話的語意應該是很清楚的,元英宗至治三年(即公元1323年)四月,禦封的灜國公合尊死於河西(今甘肅河西走廊張掖),“詔僧儒金書藏經”這句話也明確瞭灜國公死後享受到瞭厚葬的待遇,表明瞭朝廷對灜國公的禮遇之意。宋恭帝趙在五十四歲亡故,應是病亡,而不是橫死。算下來,他在烏斯藏定居瞭35年,其間再也沒有回到中原,特別是那魂牽夢繞的江南故鄉!  明初人們出於反元的心理,多將“是年四月賜瀛國公合尊死於河西”,解釋為“灜國公合尊被賜死於河西”。  至元十九年,中書省奏請皇帝,將瀛國公遷居到上都,世祖忽必烈下詔批準瞭這個建議。  明人還多認為瀛國公因為寫詩懷念故國,遭到瞭文字獄禍,被元英宗賜死。灜國公死後,英宗頗有悔意,厚葬之。明初僧人釋無慍所集《山庵雜錄》雲:“合尊大師者,宋幼主瀛國公也。既歸附大元,薩禪皇帝命剃發為僧。帝師躬為摩頂,授秘密戒法,精煉堅確,已多應驗。瀛國公為僧後,至英宗朝,適興吟詩雲:“寄語林和靖,梅開幾度花。黃金臺上客,無復得還傢。”諜者以其意在諷動江南人心,聞之於上,收斬之。既而上悔,出內帑黃金,詔江南善書僧儒集燕京,書大藏經雲。”相關閱讀推薦:宋恭帝趙㬎怎麼死的?宋恭帝趙㬎結局是什麼宋恭帝趙㬎的“㬎”怎麼讀?揭秘趙宋王朝的末代皇帝宋恭帝:寡婦孤兒亦被欺末代皇帝之宋恭帝趙顯:生世最傳奇的大宋帝王野史秘聞:元順帝是宋恭帝趙顯的兒子嗎?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離奇傳說  關於宋恭帝,歷史上還有一個離奇的傳說,說他是元順帝妥懽帖睦爾的生父。元文宗曾佈告中外,引元惠宗乳母夫之言,稱元明宗在漠北時,經常說太子(妥懽帖睦爾)並非自己親生。元末明初人權衡撰寫的《庚申外史》雲:“國初,宋江南歸附時,瀛國公幼君也,入都,自願為僧白塔寺中。已而奉詔,居甘州山寺。有趙王者,嬉遊至其寺,憐國公年老且孤,留一回回女子與之。延佑七年,女子有娠,四月十六日夜,生一男子。明宗適自北方來,早行,見其寺上有龍文五彩氣,即物色得之,乃瀛國公所居室也。因問:「子之所居,得無有重寶乎?」瀛國公曰:「無有。」固問之,則曰:「今早五更後,舍下生一男子耳。」明宗大喜,因求為子,並其母載以歸。”此子即為太子妥懽帖睦爾,也就是後來的元順帝。瀛國公駐錫的甘州山寺,元時稱十字寺,即張掖大佛寺。書中所言的明宗,是元武宗長子周王和世琜(即位後為元明宗),當時流亡於西北。  有明以後,這個說法成為定論。傳說,當年明太祖朱元璋立國之初供奉歷代皇帝時,一直納悶元朝最後一個皇帝元順帝的像,怎麼看都象個漢人,和宋恭帝長的相似。後來發現順帝的母親曾經去過藏區,與灜國公討教過佛學教義。後來元明宗招她入宮,不久已有身孕,就是後來的元順帝。  到瞭清代,《四庫提要》認為這個說法是南宋遺民偽造的,明人“附會而盛傳之”,“渺無可據,實為荒誕之尤,非信史也”。 元順帝妥懽帖睦爾  近年來,據對元順帝後裔與趙宋皇族後裔基因鑒定表明,二者沒有任何血緣關系。  據史籍記載,宋亡以後,宋恭帝趙曾徙居元大都、上都、烏斯藏、甘州(一說還有謙州,今俄羅斯圖瓦共和國境內)等地,亡年五十四歲,是中國歷史上遊歷最遠的一位漢人皇帝。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大腳馬皇後傳奇:明朝第一賢後是如何煉成的?

  馬秀英是安徽宿州人,父親名字不詳,史書上隻稱“馬公”,母親叫鄭媼,在馬秀英很小的時候就死瞭。馬秀英的父親因為殺瞭人,從宿州逃到定遠,把閨女托付給有交情的郭子興,這樣馬秀英成瞭郭子興的義女,寄養郭傢。後來,馬父客死他鄉,郭子興待馬秀英更如親生閨女,據說親自教她讀書寫字。馬氏長大後,端莊秀麗,但天生一雙大足,時人稱天足,未纏過腳。因為這雙腳,民間戲稱馬秀英為“馬大腳”。  馬秀英嫁給朱元璋後,很是疼愛自己這位小和尚出身的丈夫。據說有一次因郭子興兒子挑拔離間,郭一氣之下將他關瞭禁閉,也不給吃的。還身為新媳婦的馬秀英聞知,從夥房偷偷將一個剛出鍋的饅頭送給朱元璋,路上碰巧碰到義母張氏,便慌忙把饅頭往懷裡藏,結果把乳房都燙傷瞭,可見朱元璋與馬秀英之間的恩愛程度。  馬皇後為他生育瞭不少兒子,《歷代陵寢備考》稱,“後生懿文太子、泰王樉、晉王桐、成祖、周王”(註,有史書稱馬皇後並未嫡生這樣多兒子,朱棣非其親生),還為他的政事操心。  關於繼承皇位問題,朱元璋有過多次下詔,規定繼承順序。故他在世期間,先是立朱標為太子,朱標因早故,又立他的兒子建文為太子,足以說明朱元璋對接班人的血緣遠近看重程度。   史學傢一致認為,馬皇後的出現,使中國帝王的後宮裡多瞭一位值得稱道的女性。史書上對馬皇後也多有褒言,《明通鑒》稱:“後,宿州人,仁慈有智鑒,好書史,佐上定天下,恒勸以不嗜殺人為本。及冊為皇後,勤於內治,暇則講求古訓,告六宮以宋多賢後,命女史錄其傢法,朝夕省覽。……妃嬪、宮人皆厚待之。命婦入朝,如傢人禮。愛誦《小學》,嘗求上表章。上決事或震怒,輒隨事微諫。雖上性嚴,為緩刑,戮者數矣。”  從這段記載,我們不難看出,馬皇後不愧是一代賢德之後。  一是勸諫施仁政。馬皇後多次勸朱元璋:“誠如陛下言。妾與陛下起貧賤,至今日,恒恐驕縱起於奢侈,危亡起於細微。故欲得賢人,共理天下。”如果不是馬皇後,朱元璋還不知要濫殺多少人呢?  二是率先守婦道。馬氏管理後宮,帶頭勤儉,不奢侈,不霸道,人品好,後宮嬪妃沒人不服,堪稱是一位稱職賢惠寬厚仁慈的正宮娘娘。朱元璋也深知自己妻子的賢能,故在馬皇後生病後,朱元璋為她請來瞭良醫,還親自送飯,親手喂藥,大臣也為她禱祀。《明通鑒》載,馬皇後告訴朱元璋:“死生命也,禱祀何益?且醫何能活人,使服藥不效,得毋以妾故罪諸醫乎?”  《國榷》也稱:後微時,依郭子興傢,事上備極艱苦。每佐征討大策,補縫行間,雖貴極,謙素不渝。上或譴怒,輒婉辭。朝夕尚食,手劑之,其謹微類此。疾篤,不復飲藥。曰:“藥無益,徒為醫者累”。  三是能善待嬪妃。朱元璋雖與馬秀英兩人之間感情極好,但並不是說朱元璋的後宮生活就不豐富,朱元璋的性生活同樣出色。《明會典》稱,“太祖四十妃嬪,惟二妃葬陵之東西,餘俱從葬。”又有史書稱是四十六嬪妃。不論到底哪一個數字正確,至少可以證明一點,朱元璋死前碰過的女人不低於40名。具體見《國榷》中記載,有昭敬充妃胡氏、成穆貴妃孫氏、淑妃李氏、安妃鄭氏、莊清安榮惠妃崔氏、安妃達氏、碽妃、寧妃郭氏、惠妃郭氏、順妃胡氏、郜氏、韓氏、餘氏、楊氏、周氏、貴妃趙氏、賢妃李氏、惠妃劉氏、麗妃萬氏,等等。  面對朱元璋的風流韻事,馬皇後並非不管不問,但勸諫很有節制。馬皇後無法讓朱元璋專寵她一人(事實上也不可能),就幹脆允許、甚至鼓勵朱元璋納妃子,包括前朝元順帝的妃子洪吉喇氏、朝鮮女人李氏、以及對手陳友諒的小老婆。馬皇後能很好理順與這些女人之間的關系,其寬厚仁慈,實在難得。試想,任何男人面對如此出色如此寬厚如此賢德之女,哪裡還會生出罷費之意?  所以,在馬皇後臨死時,朱元璋問她有什麼話留下,她說,“願陛下求賢納才,慎終如始。”洪武十五年,馬皇後病故,時年51歲。當時朱元璋是淚如雨下,至死也沒有再立一個皇後。  馬氏死後,朱元璋給馬皇後很高的榮譽,謚之“孝慈昭憲至仁文德承天順聖高皇後”,孝陵之名即由此而來。嘉靖十七年,加謚“孝慈貞化哲順仁徽成天育聖至德高皇後”(《明史·後妃傳》)。相關閱讀推薦:歷史解密:朱元璋為何在馬皇後死後未另立皇後?朱允炆皇後孝愍讓皇後簡介 朱允炆馬皇後生平介紹馬皇後有多愛朱元璋?為朱元璋藏饅頭燙傷胸部朱元璋與馬皇後有幾個孩子?馬皇後兒女都有哪些馬皇後的墓在哪?朱元璋皇後馬皇後安葬在哪裡

揭秘:歷史上最傳奇最成功的太監其實是童貫!

  童貫,開封人,字道夫,號稱北宋“六賊”之一。童貫的經歷,充滿瞭傳奇般的悲喜劇色彩。他的一生中,開創瞭幾項中國歷史之“最”:中國歷史上握兵時間最長的太監;中國歷史上掌控軍權最大的太監;中國歷史上獲得爵位最高的太監;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出使外國的太監;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被冊封為王的太監。  長相英俊  人們對童貫的印象,大概都來自於《水滸傳》。當時童貫官拜掌控朝廷軍事大權的樞密使,圍剿梁山草寇責無旁貸。然而,當他統領八十萬大軍去梁山泊鎮壓宋江起義軍的時候,卻中瞭十面埋伏,被殺得隻身逃回瞭汴京。但是至於童貫長得什麼樣,書中就沒有詳細描述瞭。其實翻一翻《宋史》,首先就能看到對童貫的外貌描述。  其人有三大特點:第一是“頤下生須十數”,頤,便是下巴,也就是說童公公的下巴不同於一般公公,他的下巴是“生須十數”,可畢竟還是比不過一般的成年男人,所以胡子可以數的清楚,隻有稀稀拉拉的“十數”。但如果按照古人“須長為美”審美標準,童公公僅憑這“十數”便足以笑傲群宦瞭。第二是“狀魁梧,偉觀視”,說明這位童公公不但英俊,而且很魁梧,看上去還很偉岸,委實是一個“長身麗人”。第三是“皮骨勁如鐵”,雙目炯炯有神,面色黢黑,一眼望去,陽剛之氣十足,不像是閹割後的宦官。這可能和他年近二十歲才凈身有關。  “仗義疏財”  童貫為人出手相當慷慨大方,隻是他仗義與疏財的對象都是那些後宮嬪妃、宦官、宮女,以及能夠接近皇室的道士、天子身邊的近臣。這樣皇帝耳邊經常可以聽到關於他的好話。更重要的是,這樣一個陽剛外形的人,卻性情乖巧,心細如發,對皇帝的心理具有極強的洞察力,每每能夠事先預知皇帝的意趣意圖,於是說話做事很少荒腔野板,從而大得皇帝歡心。  童貫凈身入宮時,便拜在同鄉、前輩太監李憲門下作徒弟。這位李憲是神宗朝的著名太監,在西北邊境上擔任監軍多年,頗有些戰功。童貫讀過四年私塾,有些經文根底,跟隨李憲出入前線,又打下瞭軍事上的根基,很有點能文能武的味道。加上他曾經十次深入西北,對當地的山川形勢相當瞭解。這使他在宦官中很不尋常。不過,看起來李憲對他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提拔照顧,致使童貫進宮二十餘年,始終沒有出人頭地。如果不是趙佶這種性情的人作瞭皇帝,或者換句話說,如果神宗皇帝能多活二十年的話,他說不定會默默無聞地老死在皇宮裡。   老謀失算  從時間上推算,徽宗入繼大寶時,童貫已經四十八歲。這個年齡,正是人生經驗、閱歷、精力臻於巔峰之際。徽宗以內廷供奉官的名義,派他到杭州設明金局收羅文玩字畫,第一次為他打開瞭上升的通道。一般說來,內廷供奉官大體相當於皇宮的采購供應處長,並不是一個多高的職位,卻是一個很有油水的肥差。童貫沒有滿足於撈取好處,他對這次機會的利用,稱得上老謀深算,意味深長。  據《宋史》記載,童貫進宮後,以其辦事才能和宰相蔡京的推薦,頗得徽宗重用,頓時風生水起。公元1111年,即政和元年童貫進太尉,領樞密院。從此,童貫位列三公,宣和七年,童貫因收復全燕之境,封廣陽郡王,統率大軍重鎮邊疆,駐紮大原。當時,金已滅遼,大舉興兵南侵。童貫見大勢已去,由大原遁歸汴梁,且不聽欽宗令他留守汴京的命令,而隨徽宗南巡。於是,大學士陳東等上書劾蔡京、童貫等六人為誤國六賊。童貫的主要罪名是“結怨遼金,創開邊隙”。其實遼金之怨非童貫所結,邊隙亦非童貫所創。童貫掌握兵權二十年,在與夏、遼,金戰鬥中,有勝有負,但還算盡力,並無投敵誤國。北宋之亡,根本在於朝庭腐敗,經濟崩毀。童貫為眾矢之的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出身太監,朝中大臣多看不起他。加上童貫驕恣而為,上下結怨。徽宗禪位,欽宗登基,童貫失恃,靖康元年,也就是公元1126年,被一連三貶。  雖然童貫被貶謫,人們仍畏他詭詐,畏他勇力,所以,張澄奉詔追斬童貫,不敢輕意動手。張澄一路追到南雄州,先派隨員上門“拜謁”童貫,假稱有聖旨賜給茶葉、藥物,要童貫回京擔任河北宣撫,明天中使即可到來傳旨。童貫信以為真,拈須而笑:“還是少不瞭我!”並留下張澄派來的隨員。第二天上午,張澄來瞭,童貫欣然出迎,跪接聖旨,張澄當即宣詔,申斥童貫十大罪狀。待童貫省悟過來為時已晚,被張澄派來的隨員-刀砍下頭顱。相關閱讀推薦:宋徽宗為何重用蔡京:宋朝第一奸臣蔡京的官場沉浮童貫是誰?童貫的生平簡介及死因中國史上唯一一個被閹割過的王爺:大太監童貫童貫是怎麼死的?歷史上唯一被封為王的太監童貫是誰?歷史上第一位被冊封為王的太監

宋恭帝趙㬎:歷史上由皇帝到大德高僧的傳奇人生

  導讀:趙(xiǎn),南宋度宗皇帝趙禥(qí)的第二個兒子,也是全皇後所生的嫡長子。南宋咸淳七年九月己醜(1271年11月2日),生於臨安府之大內,是端宗趙昰(shì)的弟弟,懷宗趙昺(bǐng)的哥哥。他宋朝的第十六位皇帝,南宋的第七位皇帝。他的哥哥端宗為他上尊號為孝恭懿聖皇帝,史稱宋恭帝。  咸淳九年(1273年)十一月,趙?兩歲的時候,被授左衛上將軍,封為嘉國公。咸淳十年(1274年)七月,度宗駕崩,留下三個未成年的兒子:楊淑妃生的長子趙昰7歲,全皇後生的嫡子趙?4歲,俞修容所生的趙昺3歲。權臣賈似道和太後謝道清都主張立嫡子為帝,於是趙?在其父皇的靈柩前繼位。由他的祖母,六十五歲的太皇太後謝道清臨朝稱詔,代理朝政,軍國大權實際掌握在奸臣賈似道之手,《宋書》曰:“命平章賈似道依文彥博故事,獨班起居。”  趙?繼位之時,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地方已落入蒙元之手。南宋之境水災頻發,安吉、臨安、餘杭等地的百姓民溺死者無數,宋室江山處於風雨飄搖之中。蒙古鐵騎大舉南下,局勢失去控制,趙宋皇朝的統治已經陷入瞭全面癱瘓的狀態。  在取得南下最重要通道襄陽城的控制權之後,蒙元軍渡過長江向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進發。太皇太後謝道清全國通令“勤王”,“詔似道都督諸路軍馬,以步軍指揮使孫虎臣總統諸軍,所辟官屬皆先命後奏。詔天下勤王。”但勤王的各路宋軍毫無招架之力,勢如破竹的元軍擊破各地宋軍的防線,相繼降服瞭長江中遊的郢州、荊南、渠州、鄂州諸州。   德祐元年(1275年)二月,賈似道命宋京出使蒙元軍中乞和,但元軍拒絕,《宋史》:“宋京如軍中,請稱臣、奉歲幣,不得請而還。”其後,賈似道率領的13萬大軍在蕪湖一帶與元軍對戰大敗,“似道、虎臣以單舸奔揚州,諸軍盡潰”。不久,謝太皇太後和恭帝在輿論壓力下貶賈似道,不過為時已晚,宋朝亡國在即。同年年中,元軍已經占領瞭江東(今日的江蘇省南部)大半的領土。  德祐二年正月甲申(1276年1月18日),元丞相伯顏統帥的大軍兵臨臨安。南宋朝廷遣大臣陸秀夫求和,《宋史》記載:“陸秀夫等至大元軍中,求稱侄納幣,不從;稱侄孫,不從。”隻好向蒙元軍投降。正月十八日(1276年2月4日),蒙元兵至皋亭山,宋廷派遣監察禦史楊應奎奉上傳國玉璽投降,納降表曰:“今天命有歸,臣將焉往。謹奉太皇太後命,削去帝號,以兩浙、福建、江東西、湖南、二廣、兩淮、四川見存州郡,悉上聖朝,為宗社生靈祈哀請命。伏望聖慈垂念,不忍臣三百餘年宗社遽至隕絕,曲賜存全,則趙氏子孫,世世有賴,不敢弭忘。”  德祐二年二月初五,臨安皇城裡舉行瞭受降儀式,宋恭帝宣佈正式退位。三月二日,伯顏以勝利者的姿態進入臨安,《宋史》記載“大元使者入臨安府,封府庫,收史館、禮寺圖書及百司符印、告敕,罷官府及侍衛軍。”元世祖下達詔書,命令丞相伯顏速送宋朝君臣到大都朝見,趙?同母親全氏和少數侍從離開臨安,踏上前往大都的路程。謝太後因有病在身,並未同行,但不久也在元軍的逼迫下啟程北上。至此,延續瞭近320年的趙宋皇朝正式結束。之後,南宋殘餘勢力在福建、廣東一帶抗元。1279年3月19日,陸秀夫攜年僅八歲的小皇帝趙昺在崖山蹈海自盡,十餘萬南宋軍民同時追隨幼帝投入海中殉國,南宋最終滅亡。相關閱讀推薦:宋恭帝趙㬎的妻子是誰?宋恭帝趙㬎子女有哪些宋恭帝趙㬎怎麼死的?宋恭帝趙㬎結局是什麼宋恭帝趙㬎的“㬎”怎麼讀?揭秘趙宋王朝的末代皇帝宋恭帝:寡婦孤兒亦被欺末代皇帝之宋恭帝趙顯:生世最傳奇的大宋帝王元順帝是宋恭帝趙顯的兒子?元順帝的父親是誰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恭帝降元以後,於至元十三年(宋德祐二年,1276年)三月從臨安啟程北上,五月,過大都,赴上都。丙申,於上都大安殿覲見元世祖忽必烈。忽必烈欲保全亡宋宗室,降封恭帝為瀛國公,開府儀同三司,並且把公主嫁給瞭恭帝,福王趙與芮受封平原郡公;下詔書明令優待宋室宗親,讓他們居住在大都。南宋末詩人汪元量《水雲集》湖州歌八十一有雲:“僧道恩榮已受封,上庠儒者亦恩隆。福王又拜平原郡,幼主新封瀛國公。”  至元十九年,中書省奏請皇帝,將瀛國公遷居到上都,世祖忽必烈下詔批準瞭這個建議。到瞭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十月,瀛國公趙?這時已經十八歲,世祖忽必烈下詔,派遣趙?入吐蕃,學習梵書、西蕃字經。元代高僧釋念常所著《佛祖通載》記載:“宋主以王位來歸,學佛修行。帝大悅,命削發為僧寶焉。”(也有一說是瀛國公自求入吐蕃學佛法)。十二月趙?啟程,從脫思麻(今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一帶)進入烏思藏(是藏區傳統和文化上的一個地區,范圍大致相當於民國時期的西藏地方;清朝以來稱為衛藏,後改稱西藏)。  在此之後的漢文史籍就就沒有瞭瀛國公趙?的記載,但在藏文材料中偶有恭帝的蹤跡。恭帝十九歲時到喇嘛廟裡出傢,駐錫薩斯迦大寺,號木波講師。此後為瞭忘卻昨日傷心煩惱事,潛心學習吐蕃文字,果然皇天不負有心人,何況趙傢的人本來就帶著這種遺傳的文化素養。不出數年,瀛國公趙?已經在衛藏佛界嶄露頭角,成為把漢文佛典譯成藏文的翻譯傢。他還經常把漢藏佛經互譯比勘,校訂經書中的異文。   後來趙還擔任瞭薩迦大寺的住持,法號為“合尊”,成為當時吐蕃的佛學大師,四處講經,窮其一生潛心研究佛學。他翻譯瞭《百法明門論》,以及佛理深奧的《因明入正理論》,在扉頁留下瞭題字,自稱為“大漢王出傢僧人合尊法寶”。他被藏族史學傢視為翻譯大師,為藏傳佛教的發展做出瞭很大貢獻。  宋恭帝的結局有著不同的說法。據釋念常《佛祖歷代通載》記載:“是年(至治三年)四月賜瀛國公合尊死於河西,詔僧儒金書藏經。”這句話的語意應該是很清楚的,元英宗至治三年(即公元1323年)四月,禦封的灜國公合尊死於河西(今甘肅河西走廊張掖),“詔僧儒金書藏經”這句話也明確瞭灜國公死後享受到瞭厚葬的待遇,表明瞭朝廷對灜國公的禮遇之意。宋恭帝趙?在五十四歲亡故,應是病亡,而不是橫死。算下來,他在烏斯藏定居瞭35年,其間再也沒有回到中原,特別是那魂牽夢繞的江南故鄉!  明初人們出於反元的心理,多將“是年四月賜瀛國公合尊死於河西”,解釋為“灜國公合尊被賜死於河西”。明人還多認為瀛國公因為寫詩懷念故國,遭到瞭文字獄禍,被元英宗賜死。灜國公死後,英宗頗有悔意,厚葬之。明初僧人釋無慍所集《山庵雜錄》雲:“合尊大師者,宋幼主瀛國公也。既歸附大元,薩禪皇帝命剃發為僧。帝師躬為摩頂,授秘密戒法,精煉堅確,已多應驗。瀛國公為僧後,至英宗朝,適興吟詩雲:“寄語林和靖,梅開幾度花。黃金臺上客,無復得還傢。”諜者以其意在諷動江南人心,聞之於上,收斬之。既而上悔,出內帑黃金,詔江南善書僧儒集燕京,書大藏經雲。”  關於宋恭帝,歷史上還有一個離奇的傳說,說他是元順帝妥懽帖睦爾的生父。元文宗曾佈告中外,引元惠宗乳母夫之言,稱元明宗在漠北時,經常說太子(妥懽帖睦爾)並非自己親生。元末明初人權衡撰寫的《庚申外史》雲:“國初,宋江南歸附時,瀛國公幼君也,入都,自願為僧白塔寺中。已而奉詔,居甘州山寺。有趙王者,嬉遊至其寺,憐國公年老且孤,留一回回女子與之。延佑七年,女子有娠,四月十六日夜,生一男子。明宗適自北方來,早行,見其寺上有龍文五彩氣,即物色得之,乃瀛國公所居室也。因問:「子之所居,得無有重寶乎?」瀛國公曰:「無有。」固問之,則曰:「今早五更後,舍下生一男子耳。」明宗大喜,因求為子,並其母載以歸。”此子即為太子妥懽帖睦爾,也就是後來的元順帝。瀛國公駐錫的甘州山寺,元時稱十字寺,即張掖大佛寺。書中所言的明宗,是元武宗長子周王和世琜(即位後為元明宗),當時流亡於西北。  有明以後,這個說法成為定論。傳說,當年明太祖朱元璋立國之初供奉歷代皇帝時,一直納悶元朝最後一個皇帝元順帝的像,怎麼看都象個漢人,和宋恭帝長的相似。後來發現順帝的母親曾經去過藏區,與灜國公討教過佛學教義。後來元明宗招她入宮,不久已有身孕,就是後來的元順帝。到瞭清代,《四庫提要》認為這個說法是南宋遺民偽造的,明人“附會而盛傳之”,“渺無可據,實為荒誕之尤,非信史也”。近年來,據對元順帝後裔與趙宋皇族後裔基因鑒定表明,二者沒有任何血緣關系。據史籍記載,宋亡以後,宋恭帝趙?曾徙居元大都、上都、烏斯藏、甘州(一說還有謙州,今俄羅斯圖瓦共和國境內)等地,亡年五十四歲,是中國歷史上遊歷最遠的一位漢人皇帝。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金庸筆下37位傳奇女子

  一代武俠小說宗師金庸,其主要作品可用兩句詩概括: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即:《飛狐外傳》、《雪山飛狐》、《連城訣》、《天龍八部》、《射雕英雄傳》、《白馬嘯西風》、《鹿鼎記》、《笑傲江湖》、《書劍恩仇錄》、《神雕俠侶》、《俠客行》、《倚天屠龍記》、《碧血劍》、《鴛鴦刀》十四部作品,部部經典;三十七個女子,個個傳奇。  1、少室山頭琴未冷,風陵渡口似聞聲。人間自有情難老,不信嬌女白發生。——–郭襄  金庸的小說《神雕俠侶》三十三回後的主角、《倚天屠龍記》前二回的人物。郭靖黃蓉之次女,名字出於父母鎮守襄陽、保衛大宋的信念,故名“襄”。她善良純真、豪邁慷慨,風格破俗立新,不存門戶階級觀念,喜歡結交江湖中人,人稱“小東邪”。仰慕神雕俠,少年喜出門遊歷。襄陽城破時,傢人殉亡,她持倚天劍逃生。中年後徹悟半生,出傢為尼,終生不嫁。少林派覺遠大師圓寂之際,蒙矓囈語部分《九陽真經》經文,郭襄默記瞭一部分。後來成為峨嵋派的創派祖師,峨嵋開宗立派的武功,主要根源在這一部分的《九陽真經》,又名《峨嵋九陽功》。  2、白馬未馱夕照去,西風已送傷心來。中原可有英雄淚,為洗秋蘭帶露開。——–李文秀  金庸筆下《白馬嘯西風》中的女主角,呂梁三傑為瞭搶奪一幅埋藏寶物的高昌迷宮圖,帶人與其父母交手,父母戰死在大漠,李文秀跑入哈薩克居住區生活,在那裡不僅學會瞭武功,也對哈薩克男子蘇普產生瞭感情,但蘇普並不喜歡她,李文秀把仇人帶入迷宮那裡,殺死瞭仇人,但殺死瞭仇人後,她又能去哪裡呢,隻能一個人牽著白馬去往江南。  3、靈樞終未得天樞,素問何曾問髯胡。燭淚滴殘海棠冷,忍聽山歌到曉無。——–程靈素  金庸小說《飛狐外傳》之女主角。為醫學名宿“毒手藥王”無嗔大師之關門弟子,程靈素繼承瞭毒手藥王的遺作《藥王神篇》,成功培育至毒七心海棠。她機智聰敏,料事如神。可惜她身段瘦小如幼女,面有菜色,隻有一雙眼睛又大又亮。她答應醫治苗人鳳的眼傷。後來鐘情於胡斐,但卻發覺胡斐隻一心向著袁紫衣,與她以兄妹相稱。在福康安的掌門人大會上,用精妙的施毒法門下毒。後為救胡斐,犧牲自己替他啜毒而中毒而死。臨死前仍設計用七心海棠蠟燭害死師門敗類石萬嗔等人。   4、漫唱采茶覺已遲,猶憐深信未相欺。世間多少癡情女,傷盡男兒不自知。——–嶽靈珊  金庸武俠小說《笑傲江湖》中的人物,華山派掌門人嶽不群和女俠寧中則的女兒,主角令狐沖最心愛的小師妹。從小與大師兄青梅竹馬,二人情意綿綿合創沖靈劍法。後移情師弟林平之,令狐沖傷心之極,但無可奈何。嫁與林平之,在嵩山大會上,因令狐沖故意求敗,嶽靈珊以沖靈劍法擊敗令狐沖,技驚四座。原來成婚後,林平之性格大變竟從來不與同床,二人實為有名無實夫妻。林平之與嶽不群反目後,早已被仇恨之心沖昏頭腦,雙目失明並遷怒嶽靈珊,最後親手殺妻。嶽靈珊臨死前仍請令狐沖代為照顧林平之。令狐沖癡癡守著小師妹的新墳,悲傷欲絕。  5、燕子塢前從此醉,杏花林裡向來癡。紅顏老去英雄在,落日牛羊歸去遲。——–阿朱  金庸武俠小說《天龍八部》的人物,段正淳與情婦阮星竹之長女,容貌秀麗,是溫柔體貼的可人兒。為慕容復二婢之一,居”聽香水榭”,擅易容術。在尋找慕容復途中遇丐幫內亂,當她闖入少林偷經書被玄慈所傷。為救她,蕭峰不顧一切,勇闖聚賢莊,大開殺戒。蕭峰不顧隨時被殺的危險,以真氣保住自己的生命,又甘冒生命之險求醫治愈傷勢,種種看在眼裡,早已情深暗種。阿朱在蕭峰含冤時陪伴他,互生愛意,曾許約將來同赴關外牧羊。後與蕭峰一起尋殺父仇人,誤知是親父段正淳。晴天霹靂的阿朱,決定喬裝其父被蕭峰一掌打死,成為蕭峰一生遺憾。  6、倦世何由惜此身,楊郎履下漫多塵。人間自有花如雨,妾是花中第幾人?——–公孫綠萼  金庸小說《神雕俠侶》的人物,絕情谷谷主公孫止和鐵掌蓮花裘千尺的女兒。容貌中上,身材豐滿,善良多情,初識楊過便傾心於他,同情他的遭遇,瞞著父親偷偷相助他和小龍女。為救楊過去偷絕情丹,甚至不惜與楊過一起被打落深潭,重見母親,又喜又懼。因為深愛楊過而不想勉強他,她斷然拒絕瞭母親向楊過的逼婚的大好機會。眼見父母相殘的慘劇上演,心灰意冷,後為給楊過換解藥而自殺,香消玉殞。   7、萬騎卻回千騎分,將軍無計禦香塵。世間一死寧無懼?君為傢山我為君。——–香香公主  金庸小說《書劍恩仇錄》中女主角,名叫喀絲麗,是金庸筆下最美的女子之一。如明珠,似美玉,明艷無倫。在遇到陳傢洛之前,一直簡簡單單的活著,陳傢洛的出現改變瞭她的一生。她與陳傢洛彼此相愛,以身相許,性命相托,但也因她美貌被乾隆看中欲占為己有,陳傢洛為光復漢人,將她送給乾隆做交易,最終為給陳傢洛報信而自盡。喀絲麗不懂武功,但她勇敢,堅貞,高尚。相關閱讀推薦:盤點:金庸筆下小說中有哪些絕美的“盛女們”盤點:金庸小說筆下的哪些美女的人生最慘烈?圓你武俠夢:金庸武俠迷必去的國內十大武術勝地金庸筆下小說中鮮有人提及的一段傾國傾城故事金庸小說所有武功名稱及其招式出處金庸武俠大事年表及各式武功:原來能這樣串聯起來分頁:1/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8、來如流水逝如風,何處來兮何所終。滄海茫茫掛帆去,天涯從此各西東。——–小昭  金庸武俠小說《倚天屠龍記》的女主角之一,紫衫龍王黛綺絲和韓千葉之女。奉母之命混入光明頂,盜取乾坤大挪移心法。張無忌的處處維護,使小昭心生感激,愛上張無忌,並無怨無悔地成為他的婢女,處處為他設想。後小昭成為明教波斯總教教主,終身聖潔。小昭聰明堅強,善解人意,平時隱藏上乘武功,遇到危機時,能挺身而出,有大將之風。在綠柳山莊外的表現具有優秀領導才能,為他日統領波斯明教做的鋪墊。在《倚天》後記中,作者金庸直言小昭是他最愛的女主角,可見小昭是金庸小說最完美的人物之一,也是金庸刻畫得最成功的女性之一。   9、平生至樂在何處,平生至愛是何人?一醉千杯君莫問,憐取姑射山中人。——–夢姑  金庸小說《天龍八部》中的角色。真實名字叫做李清露,身份為西夏銀川公主,李秋水孫女。在冰窖中初遇虛竹,從此對之傾心。張榜招婿,隻為瞭那陌生得尚未能見面,熟悉得已融為一體的夢郎。  10、淡淡相思未許深,玉蕭聲慢澀瑤琴。寒衣檢視舊針線,無處相尋一片心。——程瑛  金庸小說《神雕俠侶》中的人物,初見程瑛,便是一場腥風血雨的仇殺,一個嬌嬌俏俏的小姑娘,自小寄居親戚傢,並不曉得生死大意,卻本能的知道循規蹈矩,處處忍讓。就是這般的恬淡天性,讓那舉世無雙的大邪人黃藥師,硬是收瞭她傳衣缽。又見程瑛,短短幾年光陰,出脫的亭亭玉立。一人一驢一青衣。一首《流水》,與楊過簫歌相和,一曲《桃夭》,與楊過琴嘯同音。麗人無言,芳心以屬。星夜做一襲衣袍贈與楊過,無奈落花有意,流水無心。他將那新袍披上,裡面卻著瞭舊衫。衣不如新,人卻不如故。兀那楊過,卻轉眼將那袍子贈與李莫愁,端的大俠行徑,卻碎瞭麗人心。  11、慧骨靈心濟國危,衣衫似雪雪如肌。襄陽城破傢亡日,重寄桃花第一枝。——黃蓉  金庸武俠小說《射雕英雄傳》和《神雕俠侶》的重要角色,《倚天屠龍記》中也曾引述相關事跡,她是貫通《射雕三部曲》的關鍵人物,也是一個傳奇女子,桃花島主“東邪”黃藥師與馮蘅的女兒,精通父親傳授的桃花島武功、五行八卦陣和奇門遁甲之術。集天地靈氣而於一身,艷絕天下,冰雪聰明,玲瓏剔透。多才多藝,博古通今,精通琴棋書畫,廚藝瞭得。與郭靖不離不棄,患難與共,全心全意助旺他。婚後輔佐夫君保衛國傢,竭盡所能。黃蓉在金庸筆下象征智慧和忠貞,人稱「女諸葛」。  12、鴉頭不著未如霜,語帶嬌柔意帶香。俠氣偏多苗寨女,不教脂粉亞檀郎。——藍鳳凰  金庸武俠小說《笑傲江湖》中的人物,日月神教聖姑任盈盈的屬下,雲南五毒教教主。嬌媚無比,喜歡養毒蛇,喜歡狐,能煉制傳說中苗族人的蠱毒,還善於配置各種劇毒。喜歡吹洞簫,口哨也很好。樣子美麗嬌媚,聲音甜美,腦子聰明,對英俊瀟灑、風流倜儻、桀驁不馴的令狐沖比較有好感,盡管年紀較令狐沖為大,但叫他作哥哥。   13、百戰軍中最從容,掩映黃衫騎萬重。蒼天總為紅顏妒,不教翠羽遇蕭峰。——霍青桐  金庸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中的女主角,她秀美絕倫,典雅高貴。是武藝高強而又具有大型謀略智能,智勇雙全的回疆奇女子,人稱“翠羽黃衫”霍青桐。但無論她有多完美多優秀,也逃不過愛情的糾葛。  14、不是人間凡種花,相思偶染漫天涯。緇衣消盡千山月,卻向江心憶晚霞。——阿九  金庸武俠小說《碧血劍》中的第二美女。在金庸筆下,阿九容光照人,燦若玫瑰,給人美好的暇想。身為大明公主,當是與眾不同,無論是歷史上的長平,還是小說裡的她,都是悲劇人物。公主的身份,帶給她的,卻是悲哀。奈何身在帝王傢?還不如平民百姓,有那一份自由自在。盛世公主尚不能左右自己的未來,更何況亡國公主?  15、凝雪曾臨姑射山,偶墜紅塵作散仙。最喜石門清夜月,憐他隻為一人圓。——梅芳姑  金庸武俠小說《俠客行》中的人物,男主人公石破天養母,丁不四與梅文馨之女。梅芳姑的孽情最為可嘆,石清坦然承認,梅芳姑比之閔柔,不管是論相貌,論武功,論文字,論針線之巧,烹飪之精,無一不是要高明得多,所以梅芳姑無論如何也想不通,石清在她和閔柔之間,為何要選遠不及她的閔柔。愛情是什麼?梅芳姑至死都沒有想通。分頁:2/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16、於多情處最無情,榮辱輕馀生死輕。寂寞春歸空觀冷,清風獨掃亂花平。——刀白鳳  金庸武俠小說《天龍八部》中人物,為主角段譽之母,同時也是大理鎮南王段正淳的正門妻子,擺夷族(今傣族)酋長的女兒。她與段正淳之間本來是一段政治婚姻,婚後一段時間內是幸福的,但段正淳畢竟本性風流,又擁有眾多美貌情人,所以她內心十分怨恨氣憤段正淳。因而越軌與四大惡人之首的段延慶生下瞭段譽。段正淳自殺後,她也醒悟瞭自己對段正淳的愛。在告知段譽身世真相後,為段正淳殉情而死。  17、但記英風未記名,今生已矣有來生。來生深知多相誤,差得郎君半日程。——冰雪兒(即胡夫人)  金庸武俠小說《雪山飛狐》中的人物,胡一刀夫人,男主角胡斐的母親。胡一刀夫人雖然隻是個弱女子,但見識和擔當卻是非凡,胡一刀夫人將孩子托付給苗人鳳,平靜地殉情而死。  18、逢君不遲別君遲,壯士心懷未忍知。玉女峰下花正好,依稀風雨似前時。——寧中則  金庸武俠小說《笑傲江湖》中的人物。出嫁前江湖人稱“寧女俠”,出嫁後多稱“嶽夫人”。頗具美貌,為人正派,慷慨大義,不為權勢所逼,可惜嫁給瞭全書第一偽君子嶽不群,後得知丈夫為人,又遭女兒去世,加上愛徒令狐沖找到終生伴侶,心灰意冷瞭無牽掛之下自殺身亡。  19、苦海欲歸何處歸,青燈黃卷一緇衣。早知因愛生憂怖,無奈人間夢未稀。——儀琳     金庸武俠小說《笑傲江湖》中的人物,恒山派的女弟子,師父是定逸師太。父親是和尚不戒大師,母親是恒山派的敲鐘老婆婆(原為尼姑)。另收田伯光為徒弟。她天真無邪,純潔善良,又全然不懂得掩飾,就像一杯透明的水。可惜儀琳遁入空門,卻又塵緣未瞭,愛上令狐沖卻又訴說無門。無可奈何之下,隻能將心事向啞婆婆吐露,稍解煩心。她堅信觀音菩薩會保佑幫助她,這種善良的願望讓人心酸。啞婆婆要幫助她嫁給令狐沖時,她說一個人真正愛上另一個人,是不會再想第三個人的,她一心隻要令狐沖高興,此外別無他念。  20、有心不知恨與悔,有口難辯是與非。人情終究薄如紙,不如雪嶺待雲歸。—-水笙  金庸武俠小說《連城訣》的女主角之一,她是曾威震武林的“落花流水”之一的水岱之女。她和表哥汪嘯風曾是被江湖人視為珠聯璧合的“鈴劍雙俠”。他們風青梅竹馬,兩小無猜,是金童玉女,是比翼鳥,是連理枝。他們一起行走江湖,情意綿綿卻止乎禮。然而,厄運,不幸,無盡的苦難,敵視他的那殘酷而醜惡的世界,這一切之後,是雪花一般純潔的精神,完美的真情,以及對宇宙和自然神性的敬畏,是善良的人們在光明中幸福地相聚,走向另一個更高的永恒世界  21、鳳尾瑤琴品不凡,平沙落雁在關山。懵懂一錯千古恨,琴絲永斷不復彈。—-南蘭  金庸武俠小說《雪山飛狐》中的人物。苗人鳳的妻子,兩人育有一女苗若蘭。南蘭嫌丈夫不夠溫柔體貼,終日鬱鬱不歡。英俊瀟灑的天龍門弟子田歸農來苗傢作客,為瞭得到苗傢世傳的藏寶圖,田歸農勾引瞭南蘭,南蘭拋夫棄女,隨其私奔。  22、文華清雅態多嬌,婷婷春禾雪中搖。素馨香裡憶往事,冰峰山下日暮薄。—-苗若蘭  金庸武俠小說《雪山飛狐》中的人物,金面佛苗人鳳及南蘭的女兒,喜歡胡斐。分頁:3/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23、清波深處荷映日,吳儂軟語唱小詞。苦樂年華君莫問,他自瘋癲我自癡。—-阿碧  金庸武俠小說《天龍八部》中的人物。江南水鄉的溫柔女子,為慕容復二婢之一,居“琴韻小築”。師承琴癲康廣陵(聰辯先生首徒),一口吳儂軟語,相貌清麗,喜穿綠衣,雅擅樂韻。傾心於慕容復,即使慕容復瘋後也始終相伴在他身邊,一直不離不棄。  24、兩情相悅又如何?靈犀未通玉鳳折。多情偏將情勘破,十五月下聽梵歌。—-袁紫衣  金庸武俠小說《飛狐外傳》的女主角。她自幼出傢,法名叫做“圓性”。所謂“姓袁”,是將圓性顛倒而成,而紫衣就是緇衣芒鞋(出傢人的裝束)的緇衣的諧音。她是鳳天南的女兒。紫衣是胡斐所愛的人,她自己對胡斐也頗有好感,隻是有緣無分,兩人之間的情感最終無果而終。  25、碧血劍寒何所羨,女子從來意最平。嫁得夫婿尋常子,也勝刁蠻夏青青。—-焦宛兒  金庸武俠小說《碧血劍》裡金龍幫主焦公禮的大女兒。焦宛兒之父焦公禮遇難身亡,焦宛兒嬌楚可憐,哭得梨花帶雨,但她卻很有主見和擔當,精明幹練,做事周到。尋訪到仇人的蹤跡,她並沒有輕舉妄動,而是安排好瞭之後,再來請袁承志一行人為其主持公道。這位姑娘辦事周到,應對得體,很值得欣賞。

誰是三國政壇最牛不倒翁?小人物孫禮的傳奇人生

  一個小人物在三國職場的正確選擇  三國職場的最大變數當屬“分”與“合”,職場上的人隨著分與合的變化也要考慮自己的去與留。孫權之所以堅決要抗曹,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魯肅在洗手間給他描繪瞭將來與老曹合夥後,他孫權的職場慘狀。  除瞭分與合,還有一個重要的職場變異形態,那就是“篡”。從漢到魏,從魏到晉,不隻是換老板,而且是換瞭老板層的血統,這裡影響到一大批職場員工的去與留,甚至生與死。隨波逐流的是大部分,大奸大忠的是小部分,記歷史的人本著簡要的原則,隨波逐流的就不記載瞭,大奸大忠的就寫下來留作借鑒。然而,從平民的歷史角度來看,大忠臣和大叛徒都是非常人,非比尋常,就是歷史的異類,他們不能反應歷史的常態,隨波逐流的那部分才是歷史的真相。這些真相有沒有記載呢?  有,三國職場上有這麼一個記載,一個在魏與晉之間自然轉移的小人物,他,要比那些大忠大奸真實,歷史,畢竟是由非大奸大忠這一類人構成的。  一個地位顯赫的小人物  這是一個三國舞臺上的小人物,說他是小人物,不是說他做人濫,也不是說他職務低,而是說他在歷史上的地位不咋的。鑒定是不是歷史大人物,不是光看官職的,雖然是平民百姓,做得驚天動地,也是大人物,例如專諸,不過一介小市民,能刺殺一國之君,以後他就成刺客的代言人瞭。雖然官職高,可是在史上沒其什麼作用,那也隻能是小人物,君不見幾千年來高官大僚一大堆,在當時混得人五人六,炙手可熱,可一過瞭那個時代,無非也是荒塚一堆草沒瞭。     這裡說的一個人物,叫孫禮,涿郡人。首先,他官職不低,當過魏國大將軍曹爽的秘書,還做過好幾個地方的太守。  他為人不濫,人品也不爛。有一年,當孫禮還是老百姓的時候,涿州大亂,孫禮在兵荒馬亂中把老娘丟瞭,幸虧同鄉馬臺幫他將老娘找回來瞭,孫禮為瞭表示自己的感激,把傢產全部變賣,送給馬臺。估計他在張貼尋人啟事的時候,說要重金相謝,如今人尋回來瞭,孫禮老老實實地兌現。這說明孫禮是個孝子,而且講信用。漢晉時期講究以孝治天下,按照這個標準,孫禮是個好公民。在那個時代,隻要一個人講孝順,人就不會濫到哪裡去。後來,馬臺犯法,而且犯的是死罪,正好碰在孫禮手裡。孫禮二話不說,居然把人放瞭,然後自己去自首。那個時代,講哥們義氣似乎也是可以減罪的,二人居然都減免死罪。不錯,孫禮這哥們講義氣。  孝、信和義都有瞭,忠呢?孫禮還是蠻有正義感的,尤其敢於為民請命。在他擔任尚書期間,魏明帝曹睿喜歡搞樓堂館所的建設,弄到瞭勞民傷財的地步。孫禮打瞭好些報告,要老板收手,曹睿也下瞭個文件:“認真聽取老孫的意見,遣散民工回傢搞農業生產。”紅頭文件下達瞭,工程卻還在繼續。原來是工程主管人李惠摸準瞭主子的意思,打瞭一個這樣的報告:“上級的意思堅決執行,但考慮到實際情況,請求延期一個月再遣散民工。”估計要趕著建獻禮工程吧。這才叫高明啦,既不違背表面上的原則,又應和上頭實際的意思。孫禮是個明白人,他摸熟瞭官場的這一套文化,於是幹脆單刀直入,親自跑到工程現場,宣講上面的意思:堅決貫徹中央的意思,工程就地停止,全體工程人員就地解散,“(孫)禮徑至作所,稱詔罷民。”  除瞭以上的先進事跡,孫禮還立過戰功,一次是提過一個正確的建議,沒有被采納;一次是在吳國軍隊的強攻面前,頂瞭一天。  好瞭,孫禮同志的先進事跡已經全部總結完畢,憑這些,他算一個大人物嗎?有大把先進事跡,並不等於你在歷史舞臺上的份量很重,歷史不是給先進工作者立傳的。然而,孫禮在《三國志》上卻有著不薄的一頁,粗略地計算字數,和關羽的傳記差不多長,比張飛黃忠馬超的要長得多;如果說《三國志》想要通過晉朝有關部門的審批,不得不貶低蜀漢政權的軍政人物,那麼看看關於魏國的記錄,也是如此,孫禮的篇幅絲毫不亞於上將張遼,徐晃等人。  唱歌得冠軍不能說明你唱得好,在史書上占瞭個大坑,不能說明你是個重量級人物,孫禮在歷史的舞臺上,如果和關羽張飛比,如果和張遼徐晃比,哎,還是別比瞭,因為沒有資格跟他們比,但是為什麼他有資格讓史傢為他碼那麼多字呢?  有些東西,似乎要在歷史成績單之外尋求。  兩次重要的政治表態  在孫禮一大堆先進事跡的夾縫中,我找到瞭兩條線索,一條比較簡略隱晦,一條則比較明顯。  我們看第一條。不知道是哪年哪月哪日,魏明帝曹睿去大石山打獵。這次經歷比較刺激,居然hight到瞭猛虎沖擊皇帝專車的地步,“虎趨乘輿”。我想,憑著國傢元首級別的保安工作,曹魏帝國猛將如林,健兒成群,老虎是挨不著曹睿的身子的,這種技術活是不用中央級別的幹部去操心。然而,孫禮並沒有放棄這次表演的好機會,他扔瞭馬鞭,下瞭馬,拿著劍朝著老虎直接沖上去,擺出你敢吃我領導,我跟你拼命的架勢,“投鞭下馬,欲奮劍斫虎”。大傢都知道孫禮作為一個文職幹部,一個有身份的朝廷官員,完全沒必要這樣做,也幫不上什麼忙,領導也看到瞭他很積極主動的表現,於是下詔書要孫幹部回到馬上去待著。  孫禮這種看似畫蛇添足的行為,其實也是抓住一個機會進行瞭忠誠表態,進行瞭一次立場表白,而且拿捏瞭火候:是在最關鍵最猝不及防的時候,很自然地反射出自己的忠誠,而不是經過精心包裝的。這是孫禮的高明之處。  如果這樣的表態隻有一次,那我們可能有理由相信,在那次遇虎事件中,孫禮的反應是自然的,無預謀的。然而,這樣的記錄又有一次,這次很明顯。  這是在曹傢漸漸走向式微,司馬懿正在蠢蠢欲動的時候。中原政權的官僚們又面臨著站隊的考驗,什麼時候表態,怎麼表態,都很講究。從相關記錄來看,孫禮似乎和司馬懿走得很近。孫幹部去冀州上任,和司馬懿進行瞭話別,司馬懿重點跟他提到瞭冀州地區清河、平原兩個縣爭地界的問題,問孫禮的意見,孫禮的態度是參考中央圖書館的相關地圖,司馬懿也贊同這一點。而當時的實權派人物,曹傢勢力的代表——曹爽,則主張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劃界工作,原來的地圖不可用,“圖不可用,當參異同”。  圍繞著一個地方的劃界工作,司馬傢和曹傢進行瞭一場政治上的暗中較量。當時為瞭曹傢敢和猛虎較勁的孫禮,此時卻站在瞭司馬傢的立場。吊詭的是,司馬懿一直沒有出面,由孫禮在這個權力的角逐場上沖鋒陷陣。孫禮為瞭站隊,暫時付出瞭代價,被曹爽免職,並且獲五年有期徒刑。肯為瞭司馬傢坐牢,真夠義氣的瞭,司馬懿也應該打撈這位好兄弟,可能是這位仁兄在後面打點和攛掇,孫禮也沒有坐牢,在傢裡閑置瞭一年,又復出。史書的記載是,應廣大官員的強烈要求,孫禮再被啟用。我覺得,後面不排除司馬老大的努力。  在這個基礎上,向司馬集團明確表態的時機到瞭。這一年,孫禮被外派並州當刺史,他特意向司馬懿來辭行。在此次見面中,孫禮表現出一副情緒很不穩定的神態,這似乎是表態的前奏。司馬懿似乎也把握好瞭火候,開始試探這位小兄弟的態度,問:“是嫌並州的官太小?還是為冀州分界的事氣惱呢?”孫禮終於爆發瞭,他的立場表白終於爆發瞭:“老大,都到這個時候瞭,你怎麼還不信任我呢?還問我這些瑣碎的無關立場的事呢?我計較的根本不是我個人的官職和待遇,我計較的是,在此國傢危難的時候,您老人傢怎麼還不站出來為國傢負責,怎麼還不擔當重任。您不出來,這個國傢,這個朝廷就完啦,我真心地難受,我是真心擁護您主持局面的。”說得簡練一點,就是:動手吧,我支持你。  為瞭證明自己的絕對忠誠,孫禮還加上瞭口味很重的表情動作:“因涕泣橫流。”一臉悲憤的樣子。真不知道九泉之下的曹睿看到這個當年為他敢和老虎拼的忠臣,此刻卻在司馬集團面前哭著鼻子效忠,會做何想。  司馬懿終於接納瞭孫禮的表態和忠心,他向這位新收納的弟兄表明瞭自己的政治意圖:別急,先忍一忍,“且止,忍不可忍。”  孫禮並沒有直接參加司馬懿後來的政變,但他及時的表態讓他取得瞭安全的地位,也能從政變中收割個人的利益。有時候不一定要參與,重要的是你站在哪一邊。  到如今,無法弄清楚當時的魏國集團有多少官員私下裡這樣向司馬集團政治表態,感謝史傢的春秋筆法,記錄瞭三國職場上這麼一副算不上光明正大,也算不上醜陋卑鄙,但很真實很實用的政治表態。  孫禮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算不上大忠,他一直衡量和取舍自己該效忠的對象;他算不上大奸,他那點小算計不會傷及到其他人,損害面很少。他隻是一個官僚,他做瞭他可以做的。他算不上智慧,也算不上陰險,但他聰明,他能在恰當時候,恰當地表態,保全瞭自己。說他投機取巧也不盡然,他盡職,他講究公道,既不委曲求全,也不落井下石,在手裡有拿得出成績的同時,也稍稍有一點油滑。  這不是最精彩的歷史,卻是最真實的歷史,真實的職場。孫禮的身上,有很多普通職員的影子,畢竟作為一個普通人,不要苛求他偉大,不要苛求他高尚,大忠大奸不是我們所能選擇的。相關閱讀推薦:三國故事版人鬼情未瞭:曹魏相國鐘繇的地下戀情《三國演義》十大兵器排行 呂佈方天畫戟僅第三三國“十大武器”排行:諸葛亮什麼武器排第一?最被埋沒的三國英雄:關羽 黃忠全都被他殺死高順簡介:三國中最被忽略卻又武力值驚人的武將

傳奇名妓李師師:宋徽宗亡國而被硬推出來的禍水

  宋徽宗與李師師  李師師與當今許多漂亮女人一樣,是一個背景非常神秘的人物,盡管她隻是風月場的名妓。  歷史上是真有李師師其人,也是一位名妓,也的確和宋徽宗有往來。但李師師不是水性揚花,而是一位重感情的女人,她與當時著名文人周邦彥也有一段情。  宋徽宗是皇權貴族的代表,周邦彥是文人雅士的代表,燕青是江湖浪子的代表,一個與這麼多階層都有交情的女人,其背景和關系的復雜可想而知。  從孤兒到皇上的秘密情人  李師師原本是汴京城內經營染房的王寅的女兒,3歲時,父親把她寄名佛寺,老僧為她摩頂,她突然大哭。老僧認為她很像佛門弟子,因為大傢管佛門弟子叫“師”,所以她就被叫做李師師。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一年之後,她父親因罪死於獄中,小女子被迫流落街頭。以經營妓院為業的李蘊,有一天突然看見她,覺得是個美人坯子,知道她將來可以為自己的企業產生經濟利益,便將她收養,教她琴棋書畫、歌舞表演,以便侍人。  後來,李師師經過培養和磨練,果然成為京城名妓,風月場頭牌小姐,是公子王孫、貪官富商爭相光臨的對象。有逢場作戲的,也有產生感情的。當然,跟許多名妓一樣,逢場作戲的如過江之鯽,產生感情的寥寥無幾。其中,她與當朝一號人物的感情算是非常特殊。  堂堂大國的一號人物宋徽宗也慕名而去拜訪李師師,後來兩人成瞭情人。可見李師師的名聲之大,名不虛傳。   男人都有個怪癖,總是覺得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著。皇帝擁有的美女,已經排隊輪流都伺候不完,可是,宋徽宗也一樣喜歡偷。一見到李師師,宋徽宗就覺得這些年簡直是白活瞭。李師師不卑不亢、溫婉靈秀的氣質使宋徽宗如在夢中。  宋徽宗見李師師是隱瞞身份的,高俅是中介人。李師師與高俅早就相識,她看見這個位高權重的高大人竟然對他帶來的陌生客人畢恭畢敬,心下疑惑,她猜想,這不是皇帝老爺,也是宰相級的人物,得罪不起,於是,殷勤侍奉,百般溫柔。  從此,宋徽宗對後宮佳麗視若無睹,隔三差五就以體察民情、考察企業生產為由,出宮去找李師師放松筋骨,李師師少不瞭給他一條龍服務。李師師是個聰明人,漸漸地知道瞭他的真實身份,萬歲爺駕臨,怎敢不使出渾身解數!  被皇帝超度後的李師師,身價直線上升,遠遠超過當今娛樂場天後的出場價,以後誰還能請得她出場?這就使她幾乎成為宋徽宗的獨傢秘密情人。  被才子誘惑,為浪子動情  老百姓的眼睛是賊亮的。梁山那群性壓抑的男人,雖然鹵莽,也有個別智商高的,他們整天想被招安,正苦於找不到人脈關系,知道瞭李師師這個人物及其背 景後,突然像發現新大陸似的,大腿一拍,有瞭,隻有這個女人能在宋徽宗床上吹枕邊風。於是,梁山集團首先派出瞭第一帥哥、高級公關經理燕青出馬。  燕青拿瞭公款去做事,倒也大方,上下打點銀子。在錢財的誘惑下,李媽媽帶他引見瞭這位才色兼備的美女,而大帥哥也有非凡的魅力,吹拉彈唱樣樣精通,三兩下就把李師師的身體和心靈給捕獲瞭。這場有陰謀的情色交易,或者說情色誘惑,很快發展成瞭宋朝最奇特最刺激的姐弟戀。  為招安而冒險,實屬仗義紅顏  按理,李師師這時候並不缺錢,金銀財寶可以論箱計算,但人心是永遠不滿足的,被男色和才華引誘的李師師,嘗試瞭滿意而新鮮的民間曖昧後,竟然產生瞭愛情,為瞭幫燕青,她冒著殺頭之險向皇帝引薦瞭燕青,報告瞭宋江真心想被招安一事,宋江被招安的願望才得以實現。  枕邊風的力量有此可見一斑。  梁山108將的命運,因此走向瞭沒落的拐點。 但是,這裡需要強的是,梁山命運的轉折點,並不是她造成的,不能嫁禍給她。因為,梁山即使不利用她,也會被招安,這是宋江一直以來的經營策略,誰也改變不 瞭。而且,任何女人一旦對男人動瞭情,都會為男人做事,這是人之常情。  後來的評論傢和讀者普遍認為梁山被招安後的沒落是紅顏禍水造成的,不少人都認為梁山眾經理人的命運最終敗在這個女人手中。其實,這對她是非常不公平 的,李師師隻是世俗中的女子,她有追求愛情的權利,有追求金錢的欲望,有滿足性愛的本能,就算她有一顆貪婪的心,也不能因此而把108條好漢的命運嫁禍給

終結者瞭西漢王朝的傳奇女人:歷史上的王政君

  公元13年,皇太後王政君逝世,終年84歲。這個史上壽命最長的皇後之一,親手終結瞭西漢王朝。  這是一個傳奇的女人,傳說她母親李氏懷著她的時候就夢見月光照到自己胸前,這可不是一般的夢。夢日夢月入懷,這可是貴不可言的好夢啊。果然成年後,剛把她許配給許公子,他就死瞭,後來東平王倒是娶瞭她,可是也死瞭,問過算命先生才明白,這個女孩子不是一般的人能娶的。果然入宮後,皇太子劉奭寵愛的司馬良娣就死瞭,皇後在後宮選瞭五個女子送給太子,21歲穿著素雅的王政君靠得太子最近,於是陰差陽錯,王政君成瞭太子的妾,並且一擊即中,竟然懷孕,生下太子的第一個兒子劉驁,皇帝都喜歡得不得瞭。  母憑子貴,漢元帝劉奭即位後,王政君成為皇後。雖然半路殺出個程咬金,但是他兒子的太子之位還是穩穩的。公元前33年,漢元帝駕崩,漢成帝劉驁即位,她自然就升格為皇太後。太後娘傢人王鳳等一夜五侯,權傾天下。  王政君小弟王曼早死,對他的兒子王莽,王政君自然是十分喜歡,加上王莽是個聰明的小夥子,因此,王莽漸漸掌權。漢成帝沒有子嗣繼承皇位,王傢人在皇族中找到定陶恭王的兒子劉欣即位。很可惜,這個劉欣也是個短命皇帝。當劉欣駕崩之時,王政君用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突入未央宮,奪取印信,肋迫董賢,征召王莽,和當年漢高祖劉邦入韓信大營有得一拼。這個時候的王政君,真的是鐵腕,英姿勃發的太皇太後。  漢平帝劉衎即位,隻是公元6年,漢平帝又逝世,孺子嬰即位,因為新皇帝年紀太小,眾人都請求王莽效法周公,王政君認為不可以,但無能為力。王莽自稱攝皇帝,後來幹脆甩開皇帝自己幹。  公元9年,王莽建新朝,派安陽侯去向太後索玉璽,太後大怒:“你們這麼做豬狗不如!”但大勢已去,玉璽還是得到王莽手中去,王政君氣得把國璽砸到地上去,玉璽崩碎瞭一個角。   王政君被稱為“新室文母太皇太後”。王莽常刻意討好她,但是她始終都不高興。84歲的她終於去見元帝瞭。隻是王莽雖然讓他合葬,卻在兩人之間,挖瞭條深溝,象征著各不相幹。新王朝世代祭祀王政君,漢元帝隻作為配角出現。王莽也為王政君服喪三年。  王政君到死都還在為著西漢王朝,為什麼說她是西漢王朝的終結者呢?其實很簡單,作為王姓傢族權力的來源,隻要有她一天,王傢掌權的事實就不會改變,如果她能少活十年,那麼王莽也不可能掌握那麼多的權力。換句話說,沒有王政君就沒有王莽奪權的可能,可是一切隻是如果,歷史沒有假設,她在維護國傢的同時,也在終結這個王朝。相關閱讀推薦:茂陵被盜:漢朝衰弱和漢武帝茂陵被盜的神秘關系改變西漢歷史走向的兩個女人:王昭君和王政君漢元帝的皇後王政君:幹政60餘載如何丟掉漢室?給五個皇帝當過太後的女人竟是她!母儀天下王政君王政君和王昭君是什麼關系?她們是同時代的嗎

晚清最會做官的徐世昌:從窮書生到大總統的傳奇

  從晚清進入民國的大人物中,徐世昌算是地位很高的一號要角。在晚清位極人臣,做到軍機大臣,太傅銜太保,進入民國,做過袁世凱的“國務卿”(內閣總理),最後居然成瞭民國大總統。可是細想起來,此公雖然一路大官做上去,但好像什麼事也沒做過。他參與過袁世凱小站練兵,但兵不是他練的;他做過清朝第一任的巡警部尚書,但警察也不是他辦的;他做過東三省的總督,好像除瞭讓自傢的宦囊鼓瞭好些之外,沒留下什麼政績。至於在民國做總統,本是傀儡,姑且不論,給袁世凱做國務卿,連主子要做皇帝,都沒幫什麼忙。這樣的人,你說他好吧,沒做什麼好事,你說他壞吧,也沒什麼壞事他是禍首,就是官運亨通,擋都擋不住。曾國藩說過,俞樾拼命做學問,李鴻章拼命做官,他都趕不上。但是拼命做官的李鴻章也趕不上徐世昌,沒有過上一把總統的癮。  不過,徐世昌的官運在入仕之初,並不那麼好。 雖然金榜題名,而且入瞭翰林,但一連八、九年,卻連一個外放學官的機會都沒有。清朝的翰林,有黑紅兩分,紅翰林,可以上天入地,上天則到皇帝身邊“上行 走”,沾著皇傢的仙氣,皇帝的恩典,福分自然小不瞭。入地則是外放學官,做主考或者學政,收一堆弟子門生,和弟子門生的孝敬,當下可以享用,日後可以援引。而黑翰林則兩下都不沾,既上不瞭天,也下不瞭地,幹在京師苦熬,除瞭同鄉同年的地方官進京的時候可以打打秋風之外,自己也許還可以混個飽肚子,傢人仆役未免吃不上穿不上的,袍褂都時常要進當鋪,用的時候再贖出來。不用說,徐世昌就是這樣一個黑翰林。  終於,徐世昌熬不下去瞭。甲午戰敗之後,袁世凱接替胡燏棻在小站練兵,邀請徐世昌來幫忙,徐居然欣然從命,到新建陸軍營務處公幹。那時節,翰林屬於清望之職,科舉金字塔塔尖上的人,黑翰林固然窮點, 但去軍營謀事還是絕無僅有的稀罕事,像徐世昌這樣的正式翰林,即便是外放做地方官,都算是丟人,自降身價,跟丘八混在一起,似乎連想都不用想。  別個想都不敢想的事徐世昌做瞭。事實證明,這一步,他走對瞭。徐世昌日後的功名利祿,都在於他做瞭這麼一個當時看起來很不可思議的選擇。事實上,徐世昌的仕途蹭蹬,很大程度上在於他上頭沒人(靠山),而毅然投身小站,意味著他買瞭官場潛力無限的績優股,對於袁世凱來說,尚未發跡的他,有一個翰林來做幕僚,對提高自己的身價,無疑有莫大的好處;對於徐世昌而言,一可以解決經濟困難,二算是壓寶,搏一下,總比困死在翰林院要強,事實證明,他的運氣很好,這一寶壓下去,以後的富貴榮華居然全有瞭。   實際上,徐世昌是個很會做官的人,自從跟對瞭人之後,官運亨通。庚子以後,袁世凱一躍成為繼李鴻章之後中國政壇的臺柱,徐世昌也隨之進入最高層,時而尚書,時而總督,時而軍機大臣,最奇妙的是,1908年西太後和光緒相繼去世之後,滿族親貴要當傢作主,排擠袁世凱出局,但徐世昌卻得以保全,不僅如此,他還在後來的皇族內閣中擔任僅有的兩個協理大臣(副總理)中的一個,要知道,在這個內閣中,滿打滿算,漢人才四個,而徐世昌是地位最高的一個。會做官的人都喜歡做官,自從庚子以後,清朝實行新政,徐世昌要缺、肥缺一個接一個,巡警部、郵傳部、東三省總督,內閣協理大臣,辛亥革命的時候,還趁亂從清廷拿到瞭太傅銜太保的名義,不僅在實際上而且在名義上達到瞭清朝官員的最頂點。清帝遜位,作為太傅銜的太保,總不好意思馬上做民國的官,閑瞭下來,跑到青島跟一班遺老遺少混在一起,做瞭若幹臺詩鐘,未及兩年,終於熬不住瞭,袁世凱改國務總理為國務卿,請徐世昌出山,徐世昌食指大動。然而他真心做遺老的弟弟徐世光看不過去,出來橫擋,苦勸兄長不能為袁氏之官,辜負清朝的皇恩。哥倆熬瞭一夜,弟弟哭,哥哥也哭,哭到天亮,哥哥還是上瞭火車,不久成瞭袁世凱的國務卿。袁世凱的大兒子和一群幸臣,發起洪憲帝制,徐世昌自恃身價,沒有積極響應。帝制成,袁世凱尊徐世昌為“嵩山四友”,說是不好意思讓老朋友稱臣。徐世昌當然明白是什麼意思,很是不爽,對人言道:所謂嵩山四友,就是永不敘用。他明白,官癮極大的他,從此在袁朝想做個弼馬溫亦不可得矣。  好在袁世凱的帝制很短命,在此後的軍閥爭鬥中,徐世昌憑自傢多年練就的身段和功夫,最終做上瞭民國大總統。  晚清號稱士官三傑之一的吳祿貞曾經這樣評價徐世昌的左右(時徐為東三省總督):“議論皆文明,樣子皆標致,救東事則不足,壞事則有餘。”(註:東事即指東北邊疆之危機)其實,有什麼樣的幕僚,就有什麼樣的東傢。在中國,就是這樣的人,才官運亨通。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但成事不是他的創意,敗事也不是他的首惡。功夫都在“樣子”上,至少在上級看來,這種人的模樣和做派總是那麼可愛,老成穩重,靜若處子。相關閱讀推薦:揭秘:民國史上袁世凱是怎樣拿自己的長子作秀?民國史上的第一女殺手:袁世凱差點死在她手裡民國立法實行一夫一妻 軍閥娶40房姨太太違法嗎?民國歷史上最詭異的一起大謀殺案:楊永泰之死揭秘:民國歷史上為什麼要設立電影的檢查制度

清朝第一名妓賽金花:傳奇女子有著怎樣的身世?

  賽金花是近現代史上頗有爭議的人物,她集名妓、公使夫人於一身,一生歷經瞭八國聯軍侵占北京、民國建立和日本侵略中國等重要歷史時刻,她的年齡、籍貫、經歷等等留給後人一個個難解之謎。賽金花生前既已眾說紛紜,死後身影更顯光怪陸離,以至於20世紀30年代史學界、文藝界、新聞界掀起瞭一股“賽金花熱”。  賽金花在晚清眾多的名妓之中,賽金花應該是最具傳奇色彩的一個,除瞭名列“清末四大譴責小說”的《孽海花》,還有多部筆記和小說涉及她的故事。   說起賽金花,其傳說的大致脈絡是:其初名為傅鈺蓮,又名彩雲,江蘇鹽城人(一說為安徽人),約生於1872年。幼年被賣到蘇州的所謂“花船”上為妓。光緒十三年(1887),適逢前科狀元洪鈞回鄉守孝,看到瞭彩雲,一見便不能割舍,幾天以後就把她娶回傢做瞭三姨太。洪時年四十八歲,傅彩雲年僅十五歲。不久,洪鈞奉旨為駐俄、德、奧、荷四國公使,其原配夫人畏懼華洋異俗,遂借浩命服飾給彩雲,命她陪同洪鈞出洋。彩石憑著她天生的交際才能和東方女性的溫柔,在歐洲的上層社會出盡瞭風頭。有瞭這樣的經歷,她怎麼也算是出過遠門,見識過外面的花花世界(甚至拜晤過維多利亞女王與威廉皇帝)。光緒十六年(1890),洪鈞回國,三年後病逝。1894年,傅彩雲在送洪氏棺柩南返蘇州途中,潛逃至上海重操舊業,改名曹夢蘭。她的生意非常興隆,每天都是車馬盈門,直到有一天一個叫錢潤身的常客暴死在她的臥房,她為瞭躲避官司北上天津,改名賽金花。後來她靠著戶部尚書立山的關系來到京城,在高碑胡同開起瞭風月場所。正如陳宗蕃《燕都叢考》記載:“自石頭胡同而西曰陜西巷,光緒庚子時,名妓賽金花張艷幟於是。”   不過促成賽金花再次成名的卻是庚子事變。據說八國聯軍打入北京,慈禧攜光緒帝倉皇西逃。賽金花因為懂得一些洋涇浜的德語,在歐洲時就與聯軍總司令瓦德西相識。值此危難之際,賽金花挺身而出,與瓦德西據理力爭,勸其統率的聯軍少侵擾百姓,辛醜和議之成,也多得益於她,因此京城人對她多有感激,一時之間“九城芳譽騰人口,萬民爭傳賽金花”,並尊稱其為“議和人臣賽二爺”。這類傳說是賽金花故事中最引起爭論的地方。從歷史上看,出生於1832年的瓦德西時年已六十八歲,似乎不大可能與賽金花有什麼私情可言。不過,在北京眾多的娼妓當中,知曉德語的確可以使賽金花脫穎而出,為“結與國之歡心”提供方便。至於賽金花是否對《辛醜和約》發生過作用,史實上無據可查,不過民間敘事卻是另一回事瞭。   光緒二十九年(1903),賽金花在北京因虐待幼妓致死而入獄,解返蘇州後出獄再至上海。這時的她已經三十出頭瞭,再難與昔日的光彩相比。在她快四十歲時,嫁給瞭以前認識的一位恩客魏斯靈,她回到北京,住在前門外的櫻桃斜街,1918年才正式嫁給魏斯靈。平靜的日子才過瞭五年,魏斯靈就因病去世瞭。幾十年的折騰,賽金花已垂垂老矣,遂心系青燈古佛,然而嗜食鴉片的毛病最終使其傢道敗落,隻能靠接濟為生。據說張學良將軍、趙四小姐、徐悲鴻、齊白石、李苦禪等知名人士都接濟過賽金花。時任山東省主席的韓復榘,見到年老色衰的賽金花後大為失落,留下一點錢就走瞭,賽金花則詩曰:“多謝山東韓主席,肯持重幣賞殘花。”1936年11月,一代名妓因生活窮困潦倒,病死於北京。   賽金花是近現代史上頗有爭議的人物,她集名妓、公使夫人於一身,一生經歷坎坷。那麼賽金花到底是何方人士,成為大傢首先關註的焦點,但至今仍眾說紛紜。清末文人曾樸在《孽海花》中說她是江蘇鹽城人。曾繁的《賽金花外傳》和柯興的《清末名妓賽金花傳》都說她是休寧人,姓趙,父親是一位抬轎的轎夫。但因傢貧,賣給蘇州養“瘦馬”的瞭。而北大教授劉半農及其學生商鴻逵編著的《賽金花本事》裡則指她是徽州人。而新有一種說法,則認為其“出生於安徽黟縣二都上軸村,原名鄭彩雲,祖父在蘇州開當鋪,父親鄭八哥隻身跑到蘇州繼承傢業。後母親亡故,祖母將她接到蘇州蕭傢巷,由於傢業逐漸蕭條,加之祖父、祖母、父親相繼亡故,彩雲被傢中下人誘賣到妓院,身世淒涼”。   那麼賽金花故事是否屬實?時人後人,文人百姓絕大多數對此堅信不移。柴萼《梵天廬叢錄》載:“瓦德西統帥獲名妓賽金花,嬖之甚,言聽計從,隱為瓦之參謀”。時人樊增祥的兩首敘事詩《彩雲曲》、《後彩雲曲》雖說對賽金花(彩雲)極盡糟蹋之能事,但畢竟是先以傳說的真實性為前提,然後再判斷道德是非的。林語堂一直相信賽金花故事,他在《京華煙雲》第五章中有言:“北京城總算得救,免除瞭大規模的殺戮搶劫,秩序逐漸在恢復中,這都有賴名妓賽金花的福蔭。”

田單的復國傳奇:反間計去樂毅 火牛陣復齊國

  樂毅出兵半年,接連攻下齊國七十多座城池。最後隻剩瞭莒城(今山東莒縣,莒音jǔ)和即墨(今山東平度縣東南)兩個地方。莒城的齊國大夫立齊王兒子為新王,就是齊襄王。樂毅派兵進攻即墨,即墨的守城大夫出去抵抗,在戰鬥中受傷死瞭。  即墨城裡沒有守將,差點兒亂瞭起來。這時候,即墨城裡有一個齊王遠房親戚,叫做田單,是帶過兵的。大傢就公推他做將軍,帶領大傢守城。  田單跟兵士們同甘共苦,還把本族人和自己的傢屬都編在隊伍裡,抵抗燕兵。即墨人都很欽佩他,守城的士氣旺盛起來瞭。  樂毅把莒城和即墨圍困瞭三年,沒有攻下來。燕國有人妒忌樂毅,在燕昭王面前說:樂毅能在半年之內打下七十多座城,為什麼費瞭三年還攻不下這兩座城呢?並不是他沒有這個能耐,而是想收服齊國人的心,等齊國人歸順瞭他,他自己當齊王。  燕昭王非常信任樂毅。他說:“樂毅的功勞大得沒法說,就是他真的做瞭齊王,也是完全應該的。你們怎麼能說他的壞話!”  燕昭王還真的打發使者到臨淄去見樂毅,封樂毅為齊王。  樂毅十分感激燕昭王,但寧死也不肯接受封王的命令。  這樣一來,樂毅的威信反而更高瞭。  又過瞭兩年,燕昭王死瞭。太子即位,就是燕惠王。田單一聽到這個消息,認為是個好機會,暗中派人到燕國去散佈流言,說樂毅本來早就當上齊王瞭。為瞭討先王(指燕昭王)的好,才沒接受稱號。如今新王即位,樂毅就要留在齊國做王瞭。要是燕國另派一個大將來,一定能攻下莒城和即墨。  燕惠王本來跟樂毅有疙瘩,聽瞭這個謠言,就決定派大將騎劫到齊國去代替樂毅。樂毅本來是趙國人,就回到趙國去瞭。   騎劫當瞭大將,接管瞭樂毅的軍隊。燕軍的將士都不服氣,可大夥兒敢怒而不敢言。  騎劫下令圍攻即墨,圍瞭好幾層。可是城裡的田單,早已把決戰的步驟準備好瞭。  隔瞭不多天,燕國兵將聽到附近老百姓在談論。有的說:“以前樂將軍太好瞭,抓瞭俘虜還好好對待,城裡人當然用不到怕。要是燕國人把俘虜的鼻子都削去,齊國人還敢打仗嗎?”  有的說:“我的祖宗的墳都在城外,要是燕國軍隊真的創起墳來,可怎麼辦呢?”  這些議論傳到騎劫耳朵裡。騎劫就真的把齊國俘虜的鼻子都削去,又叫兵士把齊國城外的墳都刨瞭。  即墨城裡的人聽說燕國的軍隊這樣虐待俘虜,全都氣憤極瞭。他們還在城頭上瞧見燕國的兵士刨他們的祖墳,恨得咬牙切齒,紛紛向田單請求,要跟燕國人拼個死活。  田單還打發幾個人裝作即墨的富翁,偷偷地給騎劫送去金銀財寶,說:“城裡的糧食已經完瞭,不出幾天就要投降。貴國大軍進城的時候,請將軍保全我們的傢小。”  騎劫高興地接受瞭財物,滿口答應。  這樣一來,燕軍凈等著即墨人投降,認為用不到再打仗瞭。  田單挑選瞭一千多頭牛,把它們打扮起來。牛身上披著一塊被子,上面畫著大紅大綠、希奇古怪的花樣。牛角上捆著兩把尖刀,尾巴上系著一捆浸透瞭油的葦束。  一天午夜,田單下令鑿開十幾處城墻,把牛隊趕到城外,在牛尾巴上點上瞭火。牛尾巴一燒著,一千多頭牛被燒得牛性子發作起來,朝著燕軍兵營方向猛沖過去。齊軍的五千名“敢死隊”拿著大刀長矛,緊跟著牛隊,沖殺上去。  城裡,無數的老百姓都一起來到城頭,拿著銅壺、銅盆,狠命地敲打起來。  一時間,一陣震天動地的吶喊聲夾雜著鼓聲、銅器聲,驚醒瞭燕國人的睡夢。大夥兒睡眼蒙朧,隻見火光炫耀,成百上千腦袋上長著刀的怪獸,已經沖過來瞭。許多士兵嚇得腿都軟瞭,哪兒還想抵抗呢?  別說那一千多頭牛角上捆的刀紮死瞭多少人,那五千名敢死隊砍死瞭多少人,就是燕國軍隊自己亂竄狂奔,被踩死的也不計其數。  燕將騎劫坐著戰車,想殺出一條活路,哪兒沖得出去,結果被齊兵圍住,丟瞭性命。  齊軍乘勝反攻。整個齊國都轟動起來瞭,那些被燕國占領地方的將士百姓,都紛紛起兵,殺瞭燕國的守將,迎接田單。田單的軍隊打到哪兒,哪兒的百姓群起響應。不到幾個月工夫就收復瞭被燕國和秦、趙、韓、魏四國占領的七十多座城。  田軍把齊襄王從莒城迎回臨淄,齊國才從幾乎亡國的境地中恢復過來。相關閱讀推薦:君王後是誰?春秋戰國時齊襄王的王後君王後簡介君王後:為中國春秋戰國時代畫上句號的女人春秋戰國時期的行為藝術:伍子胥吹簫獲賞識春秋戰國時期吳國貪以誤國的一根“歪梁”:伯嚭揭秘:歷史上春秋戰國時期的四大改革傢都是誰?

古龍筆下的《陸小鳳傳奇》:陸小鳳和他的朋友們

  一、西門吹雪  一襲白衣如雪,他整個人也冷的像遠山上的冰雪。對於熟悉古龍的人來說,這形象似曾相識。在古龍早期作品《浣花洗劍錄》中,就曾出現過這樣一個白衣劍客。他們是同一類人,劍是他們生存的意義,劍客之名是他們無上的尊榮。在提到西門吹雪的時候,花滿樓不無感慨的說,“他竟真的將殺人當做瞭一件神聖而美麗的事,他已將自己的生命都奉獻給這件事,隻有殺人時,他才是真正活著, 別的時候,他隻不過是等待而已。”花滿樓隻說對瞭一半,西門並非熱衷於殺人,而是忠誠於他的劍。殺人或者被殺,在他眼裡都已不值一提;在他的心中,唯有至 高無上的劍道。  在這部小說中,也出現瞭一個同樣孤高絕世的葉孤城。一樣的白衣如雪,一樣的癡執於劍。他們看上去就像一奶同胞的兄弟,卻註定瞭要一決高下。因為在這世上,原本就隻能有一個劍神;隻有逾越瞭對方,才能達到那高不可及的巔峰。這一戰也許是古龍武俠中最著名的一戰,很可能比小李飛刀與上官金虹那一戰更加令人神往。之所以著名,並不僅僅因為它發生在紫禁之巔,也不僅僅因為這兩個人 都是不世出的絕頂高手。更重要的是,這是一場劍道的玄妙對決。招式絕不復雜,過程也不曲折,卻包含瞭極純粹的情感、極繁雜高妙的思想。這兩位高風絕塵的劍 客,淡忘瞭人世間的所有,全心的投入到一場劍道的爭論中去。在凝神佇立的剎那間,生死被淡忘,他們互相尊敬,互相欽佩,惺惺相惜。觀者無法不為之動容—— 對手的尊敬本就是人類最偉大的情感之一。然而葉孤城創造瞭無懈可擊的天外飛仙,卻終於背叛瞭他的劍道;他的死也就成為一種必然。他以身殉劍,成全瞭西門吹雪在劍道上的飛躍,也完成瞭對一次珍貴的自我救贖。所以他的人雖然死瞭,他的劍道卻復活瞭。  是的,他們就是這樣的一類人。他們為瞭理想,不惜一切代價。這樣的人並不多,卻無疑是存在的。正因為他們的存在,奇跡總能在這世上出現。我想,這類人的生活必定有特殊的幸福:純粹、簡單,心無旁騖,而且追求的本身就有一種滿足感。但是在外人眼中,他們卻太寂寞。除瞭陸小鳳之外,西門吹雪沒

呂佈的民間傳說:呂佈傳奇的出生和神話般的成長

  有關呂佈傳奇性的出生和神話般的成長,在五原縣有很多流傳。  相傳東漢章帝年間北匈奴進犯南匈奴及漢朝領地時,呂佈祖父呂浩(時任憲部越騎校尉)奉命留守邊塞。呂浩攜妻兒率部駐紮五原郡地,定址北河(黃河舊道現烏加河)南岸五原縣塔爾湖五分橋東,大興土木,建城築堡(今城圪卜就是由此而得名),開荒農耕,並逐步發展畜牧業,紡織業,冶煉治陶業等,固守邊關。  呂佈祖父去世後,其父呂良繼任,娶妻黃氏,系五原郡補紅灣(今五原縣城西補紅村)人,是一大戶富豪財主之女。黃氏聰明賢惠,知書達禮,善染織(後成為染織作坊主事)。黃氏生有四女,苦於無子。一日,隨夫到白馬寺廟(今五原縣錦旗東五裡處,由於黃河淘堤已毀於河底)拜佛求子。  歸來當晚,黃氏得一夢,夢見有一猛虎撲身而來,黃氏見狀急喚丈夫趕打,老虎卻溫順地臥於身旁。不日黃氏身感有孕,懷孕12個月未見生產,百感焦慮。  後來,黃氏移至染織作坊,突然屋外人聲大嘈。眾人紛紛出外觀之,但見西北上空彩虹映現,光彩奪目,此景奇異。隨之五原山地崩裂,地動山搖。黃氏欲生,身感不適,腹中疼痛難忍,盆骨悶脹,羊水外溢,寸步難行,隨臥於佈匹之上,不久產生一男嬰。  男嬰出世更為奇事,但見臍帶自斷,雙目有神,兩拳緊握,站立面前,黃氏驚奇,急擦去污物抱於懷中。後說與丈夫,呂良心中大快:“吾兒神也。”因出生佈上,故起名呂佈。  呂佈從小隨母習文作畫,聰慧好學,一點就通,過目不忘,他生性好鬥,力大過人,喜舞槍弄棒,身高體重超出常人,同齡孩童都不敢和他玩耍,視而遠之,唯有同女孩在一起溫順體貼,判若兩人。  呂佈卻總喜歡和大人們在一起,問這問那模仿學習。從五歲起常隨牧馬人野外放馬,並喜愛馬,隻要一見馬精神十足,興奮的不得瞭。他騎在馬上手舞足蹈,手持一根木棍酷似一名勇士,那時他能持棍刺擊野雞野兔。七歲時,單獨騎馬追擊野狐山鹿,從無空手而歸,經常將重於他幾倍的小馬駒抱起玩耍,有時舉過頭頂。  九歲那年,隨父母到補紅灣拜見外公,外公殺羊招待,大人們在羊群中逮羊不得手,他卻上去生擒兩隻,觀者為此驚嘆,外公見狀大喜,當即送與好馬一匹。從此呂佈與馬為伴,精心料理,愛馬如癡,從不離胯。  十一歲時,匈漢兩族邊民在白馬寺廟舉行大型慶典,呂佈隨父前去參加,在賽馬比賽中,他的騎技超人,馬快如箭,雄姿展現,一舉取得瞭騎手榮譽。好鬥的呂佈,在觀看摔跤比賽時,他看到摔跤手屢戰屢勝全無對手,心中不服,獨自沖入賽場,大聲喊道:“我來試試!”  摔跤勝者見是一童子,根本不把他放在眼裡,瞬間二人扭在一起。經過幾個回合較量,呂佈竟將身高和體重比他超出幾倍的大力士摔跤手撂翻在地,頓時轟動瞭整個賽場,人們呼之為大力士神童。   從此,五原地區傢喻戶曉,人人皆知,並引以為自豪。漢靈帝熹平五年(公元176年),鮮卑部落軍事聯盟四處武力擴張,對東漢進行掠奪戰爭。東漢邊將大舉南遷,時年,呂佈隨父南撤到山西境內,歸附為並州刺使丁原部下。  呂佈從此離開瞭五原縣,開始瞭他橫掃千軍最後悲壯結局的傳奇人生 。相關閱讀推薦:解密:三國第一武將呂佈敗亡竟是因為怕老婆?呂佈蹩腳的政治秀 轅門射戟是給自己掘瞭一墳白門樓呂佈、張遼皆被擒,曹操為何隻殺瞭呂佈?《三國演義》十大兵器排行 呂佈方天畫戟僅第三呂佈與項羽:呂佈比孫策更稱得上三國時期的霸王

傳奇九龍母婁昭君:婁昭君的兒子分別是誰?

  古代歷史雖說是男人們角逐的舞臺,但也不乏女性的光輝色彩。據小編甜心即可瞭解,在中國歷史上,生養過四個皇帝的母親隻有兩位。先說第二位,她就是蒙元時期的唆魯禾帖尼,她是拖雷(成吉思汗第四子)的妻子,生下瞭蒙哥、忽必烈、旭烈兀、阿裡不哥四位叱吒歐亞大陸的風雲人物。相比之下,第一位母親則有些黯然失色,因為她的兒子實在比不上前面那四位,但她本人仍是一位偉大的母親,此人便是北朝的婁昭君。  501年婁昭君出生於北魏六鎮之一的懷朔鎮,父親名叫婁內幹。婁昭君少時聰明,人長得漂亮,傢裡經濟條件又不錯,因此當地許多豪傢大族都上門提親。但婁昭君性子強,自己的婚事堅決自己做主,因此上門求親的都被她一口回絕,對此父母也無可奈何。  一次婁昭君帶著侍女外出,途經城墻時,被一個在城頭上執戈的士兵深深吸引。但見此人“長而深沉有大度,目有精光,長頭高顴,齒白如玉”,白話來講,就是一個“高帥”。婁傢居於北地,婁昭君也不似中原女子般矜持,看著眼前的“高帥”驚嘆道:“此真吾夫也。”但她可不好意思自己親自出面 ,便讓自己的侍女前去傳遞情意。  這個“高帥”的小夥子名叫高歡,原本他也是出身官宦世傢,祖父由於犯罪被貶到懷朔鎮。但高歡父親是個遊手好閑的浪蕩子弟,母親又早逝。高歡從小在姐姐傢長大,生活艱辛,因此傢境十分貧寒。婁昭君得知這些情況,多次向高歡贈送私財,讓他來下聘禮迎娶自己。高歡求親時,盡管婁昭君父母很不願意,但最終也拗不過自己的女兒。  就這樣高歡、婁昭君成婚瞭,高歡也因此走上仕途。因為在當時,有馬的人才能在邊鎮隊伍中當隊主(下屬100人左右),以前高歡傢窮,買不起馬,所以一直做士兵,這次婁傢陪嫁豐厚,其中就有一匹馬。高歡志向高遠,蕩盡傢財來結交英雄豪傑,婁昭君經常參預密謀秘策,成為高歡的賢內助。  後來高歡發達,成為東魏權臣,婁昭君也成為勃海王妃,管理內廷。婁昭君高亢明爽,處事果斷,遵從儉約,隨身隨從不過十人。她為人性情寬厚,不妒忌,對高歡的姬妾,一律以禮相待。有次高歡率部西征,婁昭君深夜產下一男一女,左右認為情況危急,請求追回高歡。婁昭君不同意,說:“王出統大兵,何得以我故輕離軍幕?死生命也,來復何為。”高歡聽說後,感慨許久。   高歡有十五個兒子,婁昭君慈愛諸子,如同自己親生,她親自紡織,給每個孩子一套衣服,並親手縫制軍服。婁昭君的弟弟婁昭,是依靠戰功而地位顯達的,其餘的親屬,婁昭君從不為他們請求過官爵。  以上就是婁昭君早年間的一些情況,547年高歡病死,婁昭君迎來瞭她的後半生。婁昭君為高歡生育六男二女,其中四個人成為瞭皇帝,她本人也被當時人稱為九龍母,下面就介紹她諸子的情況:  1.高澄  高歡的長子,出生於521年,婁昭君在懷他的時候,曾夢見一條斷龍。高歡死後,高澄成瞭東魏權臣,549年就在他準備稱帝之時,發生瞭意外,被手下人殺死。嚴格來講,高澄沒有登上皇位,但他死後被追封為文襄皇帝。值得一提的是,蘭陵王高長恭就是高澄之子。  2.高洋  高歡的次子,出生於529年,婁昭君在懷他的時候,夢見大龍,頭尾連接天地,張口動目,勢狀驚人。高澄被殺後,高洋出手接管瞭政權,並於550年稱帝,建立北齊。高洋即位之初雷厲風行,北齊國力強勢,但之後他開始陷入瘋癲,甚至惡搞,摔傷自己的母親婁昭君。559年高洋病死。  3.高演  高歡的第六子,535年出生。婁昭君在懷他的時候,夢見“蠕龍於地”。高演事母極孝,而婁昭君在諸子中也比較喜歡高演。高洋死後,其子高殷即位。位高權重的高演決心奪位,於是與母親約定,自己登位,但保證高殷的生命安全。560年高演即位,高殷被廢為濟南王。561年高演違反約定,殺死高殷。  不久,高演神志錯亂,病入膏肓,婁昭君探病,再三問高殷的所在,高演不應。婁昭君知道高殷已被害,怒斥道:“殺之耶?不用吾言,死其宜矣!”不久高演病死。  4.高湛  高歡第九子,537年出生。婁昭君在懷他的時候,夢見“龍浴於海”。高演死後,遺令高湛即位。  5.其他  除瞭四位皇帝,婁昭君還生下高歡的第八子襄城王高淯,第十二子博陵王高濟,據記載“孕襄城、博陵二王,夢鼠入衣下”,還生下兩個女兒,分別嫁給北魏孝武帝元修、東魏孝靜帝元善見。  562年春,婁昭君患病,衣服突然自行飛起,於是聽從巫婆的話改姓石氏。四月婁昭君在北宮病死,時年六十二歲。婁昭君臨死前,民間有童謠說“九龍母死不作孝”,婁昭君死後,皇帝高湛像往常一樣穿紅色衣袍。還登上三臺,設宴奏樂。高湛的女兒送上孝服,高湛竟然大怒,將孝服扔到臺下。大臣和士開請求停止奏樂,高湛竟鞭打和士開。高湛排行第九,正好應驗童謠。相關閱讀推薦:致命魅惑的美女:一弱女子竟使北齊後主身死國滅北齊權傾一時女權臣:皇子乳母竟讓皇帝言聽計從北周實力不濟卻滅瞭北齊:歷史為什麼出現逆轉?明長城多為修復加固:主要格局為北齊時期構建揭秘北齊皇室:高傢這些皇帝都存在精神疾病北齊婁太後婁昭君簡介 歷史上婁太後怎麼死的?

揭秘烏龍茶的起源 烏龍茶的傳奇故事

  非紅即綠,這是多數人對於茶葉的第一印象,但在茶葉的世界裡,並非如此黑白分明。介於綠與紅之間,還有一種青茶,也就是我們俗稱的烏龍茶。關於烏龍茶的起源 其背後又有著怎樣的傳奇故事?  傳奇一:早在宋代烏龍茶就已是貢品     宋代詩人蘇軾(1037-1101年)在他的《詠茶詩》中寫道:“君不見,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後蔡相寵加,爭新買寵各出意,今年鬥品充官茶。”這裡的武夷茶即是烏龍茶的鼻祖,可見,早在宋代,武夷茶已經作為貢品。後來到元代大德六年(1302年),在武夷九曲溪的第四曲溪邊設置禦茶園,制龍團五千餅單獨入貢,至此武夷茶名聲日漸擴大,盛極一時。  在威廉·烏克斯的《茶葉全書》裡,也有關於烏龍茶的記載:1607年荷蘭東印度公司,首次從澳門運輸茶葉銷往歐洲,起初為日本綠茶,後改為中國武夷茶,於是,烏龍茶風靡到瞭海外。而這一記載,與《安溪茶歌》裡“西洋番舶歲來賈”的描述,也正好符合。  傳奇二:烏龍茶果然出於“烏龍”  美好的事物總能引起許多的遐想,烏龍茶也不例外。關於它名字的由來有著不同的傳說。有說因地名而名,有說是以茶樹品種命名,有和龍太子扯上關系的,有和英雄好漢搭點邊的,有說是弄巧成拙,也有說是出自老百姓的集體智慧。   其中有一傳說比較奇特,說是幾百年前在安溪西洋鄉南巖村,有一名為“龍”的青年,以種茶、狩獵為生。因為渾身黝黑,村民都喊他“烏龍”。一日,烏龍上山采茶,晌午回傢時在路上捕到一隻山獐。到傢後,因為忙著宰殺山獐,忘瞭制茶,直到第二天清晨才發現擱置瞭一晚上的茶葉。烏龍趕緊動手炒制,沒想到,這看似已凋萎的茶葉沖泡後,竟然甘香異常。他細細琢磨,終於悟出瞭其中的奧秘:原來茶葉在簍中,經過一路奔跑顛簸,是“搖青”,之後放瞭一夜,是“涼青”,所以最後出來的茶葉才會如此特別。烏龍茶也因為“烏龍”而意外誕生。相關閱讀推薦:普洱茶與清王朝:清朝為什麼特別喜愛普洱茶?唐宋明清四朝代不同的飲茶方式茶的第一發現者是誰?古代什麼時候開始飲茶茶史:宋朝以前是沒有茶壺的中國十大名茶的美麗傳說 龍井茶的傳說故事

細說三國歷史上的那些傳奇陣法:古人如何打群架

  導讀:以往的影視作品中,很少看見對陣法的描寫。對中國人而言,評書中描寫的陣法都帶有玄幻色彩,比如楊傢將中的天門陣,是一個妖道佈下的魔幻陣法,軍隊進入陣中就會遭遇飛沙走石等超自然現象,需要找到降龍木一類的法寶方能克敵制勝。其實,陣法是古代戰爭不可或缺的作戰形式,所謂的行軍佈陣,行軍就是指軍隊行進到戰區的狀態,而佈陣就是到瞭戰區之後展開的作戰狀態。  影片《赤壁》用瞭很大篇幅描述古代陣法作戰,這在中國電影史上是非常罕見的。冷兵器時代的戰爭並不是街頭混混鬥毆,大傢拿著刀槍沖上去一陣砍殺,人多勢眾下手狠毒的就能勝利。在戰爭中,戰鬥雙方必須要組成戰陣,才能發揮各種兵器的優勢,說白瞭就是一大群人如何更有效地發揮自己武器的特長殺死敵人,而好的陣法往往能以寡敵眾。這篇文章將為您揭開《赤壁》中陣法的作用。   古人佈陣是很有講究的,一般來說佈陣主要得考慮以下幾種要素:指揮官的位置;陣中兵器的排列分佈;各兵種的行進速度差異應該如何搭配;佈陣的地形是否利於兵力展開;敵軍的武器和兵種以及訓練程度等。指揮官一般需要處於一個便於觀察指揮但是不容易受到攻擊的位置。例如,如果是圓陣的話,指揮官應該處於中心位置可以環顧四周,又能受到足夠保護。弓箭手、火槍手這類無法肉搏的兵種必須要有長矛手之類其他步兵的保護。在行進的過程中,陣型的要求必須是各分隊間既能夠相互掩護,而且還不能互相阻礙。例如,騎兵在行進的狀態下往往在主陣的兩翼行進,這樣,一旦需要進入攻擊狀態,騎兵分隊不會被前邊步兵擋住去路。不同的隊形要有不同陣法配合,而對付不同的兵種也要用相應的陣法。  一隻訓練有素的軍隊的標志就是陣型熟練。孫子兵法中強調的六如(疾如風、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霆)其實就是要說明陣法操練的最高境界。強大的軍隊除瞭要能夠把陣型排得整整齊齊之外,還要做到行軍的時候陣型不亂,面對強敵沖鋒的時候陣型不散,進攻敵軍的時候迅速但是陣型不疏。面對不同敵情和地形的時候,陣型能夠快速變換。具備這樣的條件才是真正的精兵勁旅。相關閱讀推薦:揭秘三國歷史中最大禁忌:做什麼都不能做皇帝揭秘:三國歷史中的周瑜和江東美女的亂世情緣三國歷史上曹操是覬覦大小喬美色引起赤壁之戰?三國歷史上魏武帝曹操為何沒讓曹植當接班人?朝鮮的三國演義:同樣三分的局勢不一樣的感受東漢史上的十八路諸侯並起,為何最後隻剩三國?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錐形陣  錐形陣是一種古老的陣法,在當今出土的最早關於陣法記述的書籍《孫臏兵法》中就有錐形陣法的記錄,孫臏將其列為十陣之一。早在春秋戰國時代這種陣法已經被廣泛應用,事實證明錐形陣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沖鋒陣法。  根據兵書記載,錐形陣是一種前鋒如錐的戰鬥隊形,要應用這種陣法必須前鋒尖銳迅速,兩翼堅強有力,這樣才能通過精銳的前鋒在狹窄的正面攻擊敵人,突破、割裂敵人的陣型,兩翼擴大戰果,是一種強行突擊的陣法。非勇悍無比的將領和精銳的攻擊型部隊無法使用。在影片《赤壁》中,曹軍騎兵部隊采用的是錐形沖鋒陣,指揮官往往處於陣的最前方,適合勇猛型戰將帶領部下沖鋒。   雁行陣  雁行陣同樣是《孫臏兵法》中出現過的陣法,所以《赤壁》一片中諸葛亮說這個陣法過時瞭並非毫無道理。顧名思義,雁行陣就是模仿大雁飛行編隊的一種陣法,一直以來這是一種騎兵和步兵都可以應用的戰鬥隊形。騎兵的雁行陣主要用於快速突擊對面敵人的兩翼薄弱部位,而步兵往往用雁行陣克制敵軍的正面沖擊。先用橫陣面對敵軍沖鋒面,迅速展開雁行陣。這樣敵軍的沖鋒就會被夾在雁行陣的兩翼中間,同時受到兩側的攻擊。對付騎兵的錐形陣非常有效。  除瞭用於軟化敵軍鋒銳之外,由於雁行陣可以對敵人形成兩側的攻擊面,所以非常利於射擊武器的發揮。任何進入雁行陣夾擊范圍的敵軍都會同時遭遇兩面火力的交叉射擊,幾乎可以說是必死無疑。現代戰爭中機槍的部署就是一個典型的雁行陣,步槍手一般在陣地正面,而至少兩挺機槍部署在敵人進攻路線的兩個側翼。這樣任何進入機槍射程的敵軍都會被機槍的火力如割麥子一樣削平。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除瞭地面應用之外,雁行陣也用在海戰。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迎戰日本聯合艦隊的隊形就是犄角雁行陣,試圖發揮其鐵甲艦的遠程火力殲敵,但是由於訓練水平和指揮能力遠不如日軍最終失敗。雁行陣最大的問題就是兩隻部隊中間沒有任何結合部,對指揮協同能力要求較高。而且後方完全無法防護,一旦被前後夾擊則必敗無疑,所以在戰場使用不算廣泛。  八卦陣  《赤壁》中,諸葛亮佈下的八卦陣是古代著名的陣法之一。在影片中諸葛亮說八卦陣是一種古老的陣法,這其實並不符合歷史。事實上八卦陣就是諸葛亮本人所創,而且在赤壁的時候他還沒發明這種陣法。據史書記載,八卦陣是蜀國政權建立後,諸葛亮根據蜀國軍隊的特點創立的新陣法,這種陣法在唐代就已經失傳。但是據說諸葛亮曾經壘石作八陣圖,如果真是如此,那麼這種壘石陣應該算是最早的沙盤推演瞭。在小說《三國演義》中,故意神話瞭八卦陣的威力,將其描述成一種進入之後就會飛沙走石天地變色的神怪陣法,這隻是小說傢的藝術加工罷瞭。   片中的八卦陣完全按照八卦圖排列,內圈為一個原型陣,外圈則是按照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八卦排列的方陣。《赤壁》中八卦陣內的士兵全部由一圈大型鋼鐵盾牌保護,幾乎就是一個活動的小型金屬堡壘。曹軍被引誘進入陣中後,被分割成小塊殲滅。從電影中看,八卦陣是一種利於分割包圍敵人的陣法。《赤壁》中劉備手下大將張飛為瞭阻擊曹軍掩護難民撤退,也擺下瞭一個陣法。從影片中看該陣就是孫臏兵法中說的方陣,這種陣法利於長矛兵發揮。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