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功名

鄭成功名言名句

  1、子嘗聞父教子以忠,未聞教子以貳。   2、欲國傢富強,不可置海洋於不顧。財富取之海,危險亦來自海上……一旦他國之君奪得南洋,華夏危矣!   3、養心莫善寡欲,至樂無如讀書。   4、縞素臨江誓滅胡,雄獅十萬氣吞吳。試看天塹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   5、西山何其峻,嘎巖暨穹蒼。藤垂澗易陟,竹密徑微涼。煙樹綠野秀,春風草路香。喬木倚高峰,流泉掛壁長。仰看仙岑碧,俯首菜花黃。濤聲怡我情,松風吹我裳。靜聞天籟發,忽見林禽翔。夕陽在西嶺,白雲渡石梁。嗽腭爭峽蟣,青翠更蒼茫。興盡方下山,歸鳥宿池傍。

唐宋八大傢無一是狀元 陸遊因秦檜未得功名

  導讀:上千年的時間裡面,並非歷屆狀元都有清楚記載,也並非考取狀元那一刻的風光就能保證此後生活中的順風順水。唐朝落第學子張繼以一首《楓橋夜泊》留名千年,而那一年的狀元無人記得。羅貫中、蒲松齡、李時珍、徐霞客,這些人其實都沒有在科舉中考取什麼功名。  科舉考狀元更多是為入仕做官,而要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上以政治傢的身份留名,則需要比較特殊的時間和歷史背景。中國古代那麼多文人、政客,單純以政績聞名的政治傢與文學傢從數量上就不好比較。  大詩人王維得狀元也要靠公主提攜  王維是唐代著名詩人,但實際上,王維也是一名狀元,不過,王維的這個狀元卻是“活動”而來的。劉先澄介紹,唐朝的進士不好考,王維考試之前聽說當朝名士張九皋也打算考試,並且拿到一封太平公主名義寫的推薦信,呈給長安的主考官瞭。王維很擔心自己在長安考試的名次,於是去找岐王想辦法。  岐王讓王維精心修飾一番後,帶他到瞭九公主府,說是獻酒樂。王維演奏瞭一曲哀切的《鬱輪袍》,讓本就對王維外貌心生好感的公主更加高興。岐王趁機說,這是位書生,不僅通音律,而且詩作也無人能及。公主更加驚異,當即要瞭王維的詩作品讀,這一讀更加吃驚,原來都是她平常愛讀的詩,還以為是古人的佳作。公主馬上請王維換上正裝,坐到貴賓席,王維也大施個人魅力。   看時機成熟,岐王便漫不經心說明來意,公主也答應下來,願意為王維的長安考區解頭之名“盡量使勁”,回頭,公主將京兆府主考官招到府中,讓婢女傳話,將解頭換成王維。王維就這樣當上解頭,緊接著又在第二年春天的省試中被點成狀元。相關閱讀推薦:蘇轍簡介 北宋著名散文傢唐宋八大傢蘇轍生平唐宋八大傢 歷史上著名的唐宋八大傢是何許人也唐宋名臣何以多貶於海南?歷史上被貶海南名臣蘇軾是哪個朝代的人 唐宋八大傢之蘇軾簡介三蘇指的是誰?唐宋八大傢中的三蘇說的是誰?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唐宋八大傢居然無一是狀元  唐宋八大傢可謂歷史上知名度最高的一群文人之一。然而,在這群人中,除蘇軾蘇轍兄弟二人的父親蘇洵沒有科舉功名,其餘都是進士,而非狀元。  蘇軾、蘇轍、曾鞏都是嘉佑二年的進士。蘇軾蘇轍兩兄弟的才名,當時的考官之一歐陽修早有耳聞。據說,殿試時,蘇軾的策論文章得到詳定官梅堯臣的贊賞,並立即被呈薦給主考官。歐陽修一氣讀過,又驚又喜,很想評為第一,但是轉念一想,覺得文章很想曾鞏寫的,曾鞏和歐陽修有師生之誼,為避嫌,歐陽修沒有把蘇軾的文章定為第一,蘇軾也因此與狀元擦肩而過。或許有讀者會問,殿試不是皇上定名次嗎?實際上,考官會先對文章排一個序,呈前10本給皇上,皇上再確定是否要挪動名次。  由於唐宋兩朝的科舉制度略有差異,唐朝的進士需要經過吏部的考核才能做官,這考核也涵蓋瞭公文、書法、言辭、長相等幾個方面,據說韓愈考中進士後,卻因為個子原因,等瞭十來年才開始做官。  大文人陸遊因秦檜未得功名  陸遊的故事卻有那麼一絲唏噓。陸遊天性愛讀書,自幼有“掃胡塵”、“清中原”的夢想。28歲時,陸遊到臨安參加考試,秦檜的孫子秦塤也參加瞭這次的考試。本來秦檜想授意主考官陳之茂讓自己的孫子當第一,但是由於陸遊的文章太好,陳之茂沒有聽從秦檜的安排。秦檜一怒之下,取掉瞭陸遊的卷子,所以陸遊不要說奪魁,連進士都不是。   不過,殿試考試由皇帝親自主持,秦塤也沒有得到狀元,狀元被另一位才子張孝祥奪得。後來宋孝宗登基,起用主戰派,陸遊才進入朝政。因為沒有科舉功名不好做官,當權派重新給陸遊補瞭一個進士功名。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名將吳起引發千年爭議 吳起為爭功名不擇手段?

  吳起殺妻。中國古代談起“不義之人”, 往往要列舉以下壞典型──易牙蒸子媚君、吳起殺妻求將、楊廣弒父篡位。不過史傢論及春秋戰國時的兵傢,又通常將孫武、吳起並列。吳起出仕魯、魏、楚三國均建奇功,且留下用兵治國的《吳子》啟迪歷代兵傢。軍事才幹如此受推崇的吳起,道德上卻備受質疑,在今天,他的經歷同樣能引發人們去思考如何處理功利追求與道德底線的關系。  輝煌與陰影,都集中到這個引發千年爭議的名將身上。  在群雄爭霸的戰國初期(約公元前440年),吳起出生於備受強鄰欺凌的弱邦衛國。在他年少時,傢境即由富庶走向敗落,這種環境造成瞭他求勝心強,熱衷功名,卻又狹偏易狂的心理。據史籍記載,吳起為出仕送禮而耗盡傢財,結果一官未得,反受同鄉譏笑。他由此狂怒,竟殺死非議自己的30多個鄰人後逃往魯國,臨行前聲言不做卿相不還傢。  此後,吳起求學於儒傢大師曾子,卻因在母親去世時不回傢吊喪,被註重孝道的老師逐出。於是,求官若渴的他便橫下一條心在魯國從軍,悉心攻讀兵法,並在齊軍來攻伐時拜見魯君獻策請纓。魯國人見他嶽父傢是齊國名門,不願重用,吳起便斬下妻子首級,換來魯君封他為將統軍,也由此留下千古罵名。  吳起也確實是個軍事天才,弱小的魯軍經他訓練統領,竟一戰便擊敗在春秋戰國時素稱強大的齊國。不過作為孔子同鄉的魯人不齒於吳起之德行,擢升他的魯君看到此人如此心狠手辣也深感驚悸,不久便把他辭退。吳起轉投魏國,被正準備變法求強的魏文侯起用。   吳起在魏26年,“曾與諸侯大戰七十六,全勝六十四”,同時又“辟土四面,拓地千裡”。任魏西河(今陜西省境內)守將時,一再以少量兵力擊敗龐大的秦軍,占據瞭黃河以西700裡之地,使原來強大的秦國一度岌岌可危,魏國變成戰國頭強。  魏文侯死後,武侯即位,吳起又不受信任,轉而投奔楚國,被楚悼王任為相,僅一年便創造瞭“南平百越;北並陳蔡,卻三晉;西伐秦”的顯赫成就。這個外來戶仕途上一步登天,又提出種種變法措施,招致楚國眾多貴族嫉恨。悼王剛死,那些大傢貴族便招呼弓箭手圍住前去致祭的吳起。盡管吳起臨危顯智謀,趴在瞭按禮教神聖不可侵犯的故王遺體上,期冀弓箭手放過他,孰料亂箭還是如雨點般射來,吳起身中數箭,倒地而亡。楚肅王繼位後,嚴格按照楚國的法律“以兵器觸及王身者,夷三族”,挨個追查當初箭射楚悼王屍體者,找到瞭70餘傢,全部滿門抄斬。吳起這一死法,也算為自己報瞭仇,拉上瞭好些墊背的同死鬼。  在列國爭霸時,吳起每到一地都能強軍興邦,確有過人之才。他的著述除《吳子》外大多散佚,卻仍留下“內修文德,外治武備”的謀國強軍之道。吳起還認為“爭名”、“爭利”、“積惡”、“內亂”是引發兵禍之源,雖隻論及膚淺表面,仍可謂在世界軍事史上最早探索瞭戰爭的社會根源。  而另一方面,吳起所到之處均引發非議並最終被謀害,固然是因變法得罪瞭既得利益集團,其個人道德缺失的因素也不容忽視。據記載,吳起為將時曾“親裹贏糧,與士卒分勞苦。卒有病疽者,起為吮之”,不過從他對親人也無情無義的行徑來看,此類舉動不過是籠絡下屬的手腕。當時被吮疽的士兵的母親知道此事忍不住哭起來,然而不是感激而是悲哀,認為兒子受此拉攏定會送命。  以春秋戰國的孫武、吳起兩位著名兵傢相比,著述孫勝於吳,武功吳過於孫,但後人往往尊孫武而輕吳起,正是因為德重於才。縱觀千年的統軍征戰經驗,軍界公認仁、信、智、勇、嚴齊備,方具名將之風。古時雖有“謀大事者不拘小節”的辯辭,然而身為將帥,想服眾仍需註重個人操守,才能全方位塑造良好素質。若隻講權謀而鄙視道義,雖可得功利於一時,從長遠看必然滋生毒化社會風氣和敗壞軍人武德的負面作用。吳起在史冊上留下令後人贊嘆的武功,但其為爭功名不擇手段,卻應視為古代兵傢遺產中的糟粕。司馬遷在《史記》中對吳起的結論可謂一語中的,那便是——“以刻暴少恩亡其軀。悲夫!”相關閱讀推薦:唐朝名將李靖是如何當上“托塔天王”的?漢初三大名將是誰?漢初三大名將的結局是什麼?大唐名將風采之李光弼巧施“美馬計” 吳起殺妻求將的故事:殺妻求將的主人公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