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功過

從一代英主到亡國之君:如何評價隋煬帝楊廣功過

  從一代英主到亡國之君——隋煬帝楊廣  第一部分、一代英主隋煬帝—-還原歷史本來的面貌  一、引言  隋煬帝楊廣是中國歷史上名聲最差的皇帝之一,一向被視為與殷紂、夏桀齊名的暴君;而且他兩世亡國,連守成都做不到,更被看做是秦二世胡亥、蜀後主劉禪那樣的庸才。由於李唐王朝對這個前朝皇帝蓄意進行瞭醜化,無視治國的復雜,把亡國的責任全部都簡單地推到楊廣頭上,讓皇帝一個人去承擔所有的歷史責任,以致於如今大部分人都誤認為,正是由於楊廣昏庸糊塗、暴戾剛愎,才會把天下百姓逼得走投無路,卻忽略瞭導致民不聊生和大隋覆亡的真正根源—-門閥之禍,才是改朝換代本質的推動力所在。其實這個誤解正是唐朝統治層所期望看到地,也是其刻意誤導百姓的動機所在。姑且不談這禍國殃民的門閥弊端在唐初也並未得到任何改善,反倒變本加厲,說出來無法對百姓交代。就僅僅是從醜化前朝,強化自己取而代之的合理性這個角度,也需要將隋末大亂的責任全部栽到隋煬帝和幾個大臣頭上。畢竟唯有這樣,才能證明自己背主篡國的行為非但並不可恥,反而是順天應命,解民於倒懸的義舉。  其實楊廣很有才華,頭腦精明,是頗有進取心的帝王,在歷朝君主中屬於貢獻卓著者。隋煬帝能文能武,上馬領軍,下馬賦詩,也是一位綜合素質非常高的帝王。對於治國,楊廣曾有過相當恢宏的抱負,氣魄之大不亞於歷代雄主,而且許多抱負都取得瞭輝煌的成績。在開鑿大運河、開創科舉制度、親征打通絲綢之路等行為中,無不蘊涵著過人的創舉和勇氣,都有著巨大的歷史價值和民生價值,這也充分證明瞭楊廣是一位有為的君主,而不是很多人認為的宋徽宗那樣的享樂派。扳著指頭歷數中國的諸傢帝王,從秦皇漢武到唐宗宋祖,甚至把康熙、雍正這些滿人皇帝都算上,以歷史功績而論,除瞭嬴政之外,也無一人能與“暴虐昏庸”的隋煬帝相提並論。   然而歷史畢竟都是由勝利者來書寫地,隋煬帝身死國滅,所以他的這些功績和優點便都在唐朝被恣意抹煞,之後歷經千年,又被歷史的迷霧重重遮蓋,如今已然少有人知。如今留在大部分人心底的,不過是一個昏聵無能、荒淫暴虐的骯臟形象。  人心陰暗不公,竟至於此!心中不平,欲還歷史本來面目,遂作此文。  二、六大功勞  隋煬帝是一位雄才大略,報負廣遠的帝王,在登基後修運河,復長城,立科舉,強集權,去豪強,除後患……終其一生,曾為國為民推行瞭無數善政,更為國傢和中原百姓立下過六項重大功績。若論貢獻之大,在歷代皇帝中鮮有能比肩者。縱觀中國歷史,唯有名聲同樣不佳的始皇帝方可比擬。  在繼位之後,楊廣巡視邊塞,開拓疆土,打通瞭西域的絲綢之路;開通大運河,605年又營建東都,洛陽的繁盛一時與他密不可分;楊廣對隋初的經濟、文化、民生均有重大貢獻,一生中推行瞭許多有利於文化傳播和經濟發展的善政。在軍事方面,楊廣在即位前就參與過對突厥和契丹的戰事,皆大有所獲。大業五年親征平定吐谷渾,設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擴疆五萬裡。還先後征服瞭南越、流求(今臺灣),迫降東突厥,一時四夷懾服,均思與中原修好。  據《隋書-煬帝紀》記載:“煬帝爰在弱齡,早有令聞,南平吳會,北卻匈奴,昆弟之中,獨著聲籍。”在即位之後,更是創下瞭“地廣三代,威振八方,單於頓顙,越裳重澤”的輝煌局面,對隋煬帝的文治武功給予瞭充分的肯定。在一系列開疆擴土的行動中,隋煬帝率先建立瞭“過於秦漢”和唐宋的疆域,東西九千三百裡,南北一萬四千八百一十五裡,朝廷控制的民戶達八百九十萬戶,全國統計出的人口四千六百零三萬人,一時一派明君盛世景象,連對隋煬帝成見很深的司馬光也不得不在《資治通鑒》中承認:“隋氏之盛,極於此矣。”相關閱讀推薦:隋煬帝的蕭皇後來歷不明:與宇文化及勾搭成奸宇文化及弒殺隋煬帝:最沒有主張的權臣謀反隋煬帝楊廣的敗亡之道:一個跨度太大的帝國夢隋煬帝楊廣:歷史難以給予公正標準評價的皇帝隋朝隋煬帝楊廣:大有作為和奢靡敗傢的混為一體分頁:1/18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隋煬帝的六大歷史功績敘述如下:  1、平定南陳,一統天下,結束瞭自三國以來近四百年的戰亂局面,令分裂瞭近二百年的九州重鑄為一體,更讓中原百姓從三四百年之久的戰亂時代中脫離出來。直到李淵叛隋而代之,建立唐朝,而幾代後唐朝統治者便出現政策錯誤,導致中國從唐中葉起就淪入藩鎮割據,兵連禍結的悲慘局面,唐帝國崩塌後,中原百姓又歷經瞭五代十國的慘痛遭遇,民不聊生近兩百年,直到北宋初年才又恢復統一的局面。  2、最先開鑿瞭世界第一長的南北大運河,弊在當代,功在千秋。  3、開疆擴土五萬裡,建立瞭“過於秦漢”和唐宋的遼闊疆域。  4、最先倡行進士科,創立瞭影響中國後世千餘載的科舉制度,為中國古代選拔人才開創瞭一條明路。  5、頒佈瞭“無隔夷夏”的開放政策,熱情接待外國使團,並積極對外派出使者,大大促進瞭民族融合和華夏文明與外界的交流。  6、東征西討,令四夷臣服。大隋在楊廣執政時期萬國來朝,中原百姓一千五百餘年來的“天朝上國”意識自此而始,之後更成為每一位中國人心底的驕傲,並進一步演化為如今已然穩固濃鬱的民族自豪感。   三、文采斐然  隋煬帝楊廣頗具文學天賦,是一位文學功底深厚的才子,更是隋唐年間最優秀的詩詞傢之一。論及文采,歷朝皇帝中少有人能望其項背。在鎮守揚州的十年中,楊廣被奉為江南文壇領袖,江南文人潘微和佛教領袖智大師均稱贊:“晉王允文允武,多才多藝,道貫古今”。《隋書》上也記載楊廣“好學,善屬文。”  楊廣的詩詞和文才在登基前就天下馳名,他西巡時所做的《飲馬長城窟行》和《白馬篇》都成為千古名章,廣為後世傳誦。後代文人對他詩篇的評價極高:“混一南北,煬帝之才,實高群下。”“通首氣體強大,頗有魏武之風。”“隋煬起敝,風骨凝然。隋煬從華得素,譬諸紅艷叢中,清標自出。”“隋煬帝一洗頹風,力標本素。古道於此復存。”“隋煬詩文遠宗潘、陸,一洗浮蕩之言。惟錄事研詞,尚近南方之體。”  由於楊廣多年戎馬生涯,曾親歷塞上,遠征遼東,生活閱歷十分豐富,故他的詩句多有實踐基礎,是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其作品《春江花月夜》(“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詞句優雅,昭示出瞭極高的文采。據《詩藪·內編》記載,明代胡應麟認為此詩“絕是唐律”,可見煬帝的這篇詩即使在詩文風流鼎盛一時的唐朝,也堪稱是頂尖水準。《古詩源》中稱其文字“能作雅正語,比陳後主勝之。”認為楊廣的詩文水平比文采天下知名的陳後主還要高。  隋煬帝的詩文在中國文學史和詩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對初唐近體詩的發展更有不小的影響,如今《隋書·經籍志》著錄《煬帝集》55卷,《全隋詩》存錄其詩40多首。分頁:2/18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四、尊賢禮士  楊廣十分敬重讀書人,其尊賢禮士之名天下皆知。他當揚州大總管時就養瞭正府學士一百多人,封晉王後更是召引陳朝舊官、才學之士一百餘人,“以師友處之”(《北史-柳慶傳》),登基後更是年年不忘與儒林名士交流,歲歲發給幾個著名大儒米糧綢緞。煬帝愛好文學藝術,曾命臣下將禁中秘閣之書抄錄副本,分三等藏於洛陽觀文殿的東西廂書庫中,又在殿後另築二臺,聚藏魏以來的書法名畫,對中國古典文化的保全和傳承做出瞭極大的貢獻。他曾在江南聚書,大大提高瞭文人和文學的地位,還建造瞭空前精巧的專門收藏古籍的圖書館,藏書達三十七萬卷,創中國歷代之最。《隋書-經籍志》有雲:“煬帝即位,秘閣之書,限寫五十副本,分為三品……”黃國樂小姐還據此創作瞭《隋煬帝督建觀文殿》一畫,以表彰隋煬帝對中華古籍傳承做出的重大貢獻。  五、開創科舉  公元606年,即楊廣登位第二年,就正式設立瞭進士科,在我國暢行瞭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自此正式誕生。科舉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末,對後世影響深遠,是中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更是封建選官制度的一大進步,為中國的育才政策和社會穩定做出瞭重大的貢獻,對後世的中國影響極其深遠。雖然以現在的眼光來看,科舉制度和如今的高考制度頗為類似,有著不少的弊病,但在一千多年前,卻絕對是一種相當先進的選材理念。隋朝之後許多來中國的外國人在看到中國的科舉制度後,都贊嘆不已。  在隋朝初年,隨著魏晉士族門閥的衰落,庶族地主漸漸興起,這些新生的社會力量要求在政治上得到應有的地位,所以魏晉以來以門第選官的九品中正制已經難以繼續推行。隋文帝登基後,廢除瞭九品中正制,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為這些新興階層提供政治出路。此舉一方面是想利用他們和士族門閥作鬥爭,另一方面也是想緩和他們與中央的矛盾,令其忠心擁戴中央政府。科舉制度把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權力從地方豪門世族手中奪瞭過來,削弱瞭門閥子弟世襲的特權,沖破瞭世傢大族壟斷仕途的局面,還起到瞭抑制門閥的作用,更大大地加強瞭中央集權,十分有利於政治結構的穩定,因此一直為歷朝所沿用。   而科舉制度的另一個優點就是選才比較公平,給廣大貧寒士子提供瞭改變自身命運的平臺,讓沒有背景的才華之士們不致於因為不得志而對朝廷心生怨懟,甚至變成叛軍的中堅力量。科舉制把讀書、考試和做官緊密聯系起來,擴大瞭官吏的來源,為大批門第不高的庶族地主和下層優秀知識分子提供瞭出頭的機會,更為國傢從基層拔擢人才提供瞭良好的渠道,大大增加瞭選官的公正。這項政策不僅人心所向,更是吸納民間精英,將其轉化為統治者的左膀右臂,以保障王朝平穩發展的高明之策。在這種“任人唯賢”的改革之後,許多沒有豪門血統的英傑才得以“大者登臺閣,小者任郡縣”。而且當時的進士科以考政論文章為主,選擇“文才秀美”的人才,提高瞭官員的文化素質,也有利於增強政治效率。  隋煬帝登基後,在隋文帝的基礎上大大增加瞭科舉的規模和錄取人數,還增加瞭進士科,這標志著科舉制度正式登上瞭歷史舞臺。據《通典》記載:楊廣和父親楊堅不同,他開科取士時優先考慮的是個人品質而非文才,這在全社會中倡導瞭一種重品行的良好風氣。大業三年(公元607年),煬帝詔令:“文武有職事者,以孝悌有聞,德行敦厚,節義可稱,操履清潔,強毅正直,執憲不撓,學業優敏,文才秀美,才堪將略,臀力驃壯十科舉人。”大業五年(公元609年)煬帝又詔:“諸郡學業該通,才藝優洽,臀力驃壯,超群等倫,在官勤奮,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強禦,四科舉人。”楊廣重個人品質選士的政策令社會風氣為之一興,為初唐培養瞭大批強毅正直的人才。分頁:3/18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六、戰功顯赫  581年,北周輔政的大丞相楊堅欺幼帝缺乏根基,遂造反謀逆,取而代之,建立瞭大隋。為瞭避免重蹈覆轍,他把年僅十三歲的晉王楊廣派去做太原道總管,拱衛京畿。此舉的實意在於讓楊廣從小得到鍛煉,並建立自己的親信班底。楊廣也不負眾望,最終成為一位深通兵法的馬上皇帝。他晚年時雖然不理國事,但偶與一些將領探討軍事,以一名知兵老將的姿態做出點評,常常聊聊數語,都能落在關鍵之處,分析戰局得失時頭頭是道,其中有些觀點頗具獨到之處,甚至比眾將商議時得出的結論還要有條理,顯然深通兵略。  楊廣自十幾歲時就開始東征西討,捷奏頻傳。二十歲時被拜為隋朝兵馬都討大元帥,統領五十一萬大軍南下,隋軍所向披靡,一舉突破長江天塹,很快就平滅瞭南陳,二十歲的楊廣完成瞭中國的統一大業,從此中國進入瞭和平、強盛的時代。雖然此役在一線指揮作戰的是賀若弼和韓擒虎等人,但年青的楊廣居中調度,統籌配合,表現頗佳,所以和李世民等其它掛名主帥一樣,總指揮的功績應歸楊廣無疑。攻占建康(今南京)後,楊廣麾下的隋軍紀律嚴明,對百姓“秋毫無犯”。楊廣本人也表現出瞭明主的氣度,不貪錢財,封存府庫,對陳國資財“一無所取”,還殺掉瞭一些民怨極大的奸佞之臣,博得瞭南方百姓的廣泛贊譽,“天下皆稱廣以為賢”。  590年,原屬南陳的一些地方爆發瞭大規模的叛亂,楊廣被任命為江南總管,駐營江都(今揚州)平叛。在艱危的局勢下,楊廣成功地平定瞭江南高智慧叛亂,並從長遠著手,在軍事占領後推行合理的施政,用一系列合理的政策緩和瞭南方百姓的不滿,打破瞭江南江北百姓之間的文化隔閡,此後天下漸漸歸心,凝聚成瞭統一的“大隋”意識。600年,楊廣率軍北上,擊退瞭突厥的進犯,這也是他登基前的最後一戰。   楊廣軍功卓著,為眾多武將和士兵所擁戴,這是其他皇子所沒有的巨大優勢。楊堅起初給楊廣領軍的機會,就是為瞭觀察考驗他;而他最終決定讓楊廣取代驕橫的楊勇即位,便說明楊廣通過瞭考驗,令隋文帝覺得他確實是個可造之材。  七、開疆擴土  楊廣於604年即帝位,之後沒多久,就對高句麗、吐谷渾、突厥等周邊數股勢力發動瞭戰爭,這說明隋煬帝在即位之初雄心勃勃,有很強的進取意識,已把目標定為開疆擴土,做千古明君。他將自己的年號定為“大業”,便是一種對自己的期許。如今很多人誤認為楊廣是個劉禪式混吃等死的二世祖,未免有失偏頗。  隋煬帝先派韋雲起去突厥借兵兩萬,然後以借道為幌子,率突厥兵突襲契丹大本營,大敗契丹,俘其男女四萬餘人,大大阻止延緩瞭契丹的崛起。一名文官僅憑著伶牙俐齒,便成功聯合瞭東塞數十部落,不費大隋一兵一卒就將剛剛崛起的契丹打入谷底,這種戰績在中國歷史上可謂前無古人。隋煬帝隻派一人,就取得俘敵四萬的輝煌戰果,可謂把中原“以胡制胡”的戰略發展到瞭極致。  608年,楊廣發兵滅吐谷渾,在其地“設置郡縣鎮戍,發天下輕罪徙居之”,從而在青海一帶開拓瞭東起青海湖東岸,西至塔裡木盆地,北起庫魯克塔格山脈,南至昆侖山脈的數千裡廣大疆域。在擊敗西突厥的處羅可汗,又滅亡吐谷渾之後,隋煬帝掃清瞭障礙,便開始瞭他真正的戰略目標—-大規模開發經營西域。  609年,隋煬帝以早年的軍旅生涯為基礎,率大軍禦駕親征,先至甘肅隴西,又西上青海,橫穿祁連山,經大鬥拔谷北上,最終到達河西走廊的張掖郡。此次西巡歷時半年之久,足跡遠達青海和河西走廊,在封建時代,中國皇帝抵達西北這麼遠的隻有楊廣一人。此次西巡開拓疆土,安定西疆,震懾各國,大大張揚瞭國威;同時又開展貿易,暢通絲路,創下瞭一時盛況。分頁:4/18頁  上一頁23456789下一頁  在隋煬帝西巡的過程中,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在這片以往各朝都從未設置過正式行政區的新領土上推行瞭郡縣管理制度,為大隋平添瞭四郡土地。楊廣此舉頗有遠見,這些地域自此才真正歸入瞭中國統治之下,更為促使甘肅、青海、新疆等大西北地區成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打下瞭良好的基礎。通過此次西巡,隋煬帝親自打通並擴展瞭絲綢之路,在到達張掖後,西域二十七國的君主和使臣紛紛前來朝見,表示臣服。隋煬帝還在古絲綢之路上舉行瞭盛大的萬國博覽會,各國商人都雲集張掖進行貿易,創下瞭前所未見的繁盛景象,更在諸國面前展現瞭中原王朝的強大富庶,大大增加瞭隋朝的對外商貿,增強瞭大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這無疑是極有作為的國君才能建立的歷史功績。  除瞭向西北開疆拓土,逼降東突厥,收服吐谷渾外,隋煬帝還向西南一帶發動瞭一系列戰爭,並取得瞭輝煌的勝利,大隋的疆域一時擴張到安南、占婆(今越南地區)等地,四裔民族紛紛向漢民族示好。大業四年,倭國國主多利思比孤第三次遣使入貢,俯首稱臣。大業五年,吐谷渾等西域二十七國向隋帝國稱臣納貢。大業六年,隋煬帝又派兵攻取琉球,大大增加瞭臺灣與大陸的聯系……中國自此被四夷稱作“天朝上國”,影響瞭中國一千五百餘年的天朝體系自此誕生。可嘆後人為瞭醜化隋煬帝,對“天朝上國”開創於“一代昏君”隋煬帝之手竟然隻字不提,致使如今大多數人竟已不知“天朝”這二個字的由來。   在遠征高句麗之前,隋煬帝攻無不取,意氣風發,建立瞭赫赫武功,被舉國百姓公認為是一代英主,更被周邊諸國所敬畏仰慕,可謂天下歸心。在楊廣登基後這幾年,大隋兵鋒銳不可當,四夷臣服,國威大振。當時的中原使者出塞,即便隻帶著兩、三個隨從,也能讓萬裡草原掀起血雨腥風。契丹頭領不過對中原使者流露出些許不敬,轉眼之間,數萬塞上武士便主動替大隋拔去瞭這個眼中釘。大業三年,東突厥啟民可汗來朝入貢,在之前尊隋文帝楊堅後,再次尊隋煬帝楊廣為“聖人莫緣可汗”,尊敬地拜稱:“自天以下,地以上,日月所照,唯有聖人可汗。今是大日,願聖人可汗千歲萬歲常如今日也。”後來李世民雖然也被冠以“天可汗”的尊稱,但比起楊堅父子開創性地被稱為北方遊牧民族的最高可汗,是中華天子兼異族國君的首例,也隻能算得上是拾人牙慧罷瞭。  八、北禦突厥  遊牧部落沒有農耕,又時常在草原上遭受災荒,他們必須掠奪到讓本族得以綿延的物資和糧食,才能讓一傢人活下去。所以中原隻要一弱,外族就肯定要進來打秋風,千百年來,這已經成瞭慣例。在這些草原牧民眼中,狼吃羊固然殘忍,可狼既然不能吃草,那如果不吃羊餓死瞭,也是一件同樣很殘忍的事兒。所以突厥人對搶掠燒殺並無道德上的抵觸,他們以狼做為自己的圖騰,弱肉強食就是他們的道德規范。其實塞上民族都信奉叢林法則,在各部落的兼並中,輸傢就是奴隸,就是任人宰割的牲畜。對塞上民族尚且如此,他們自然更是從不把任何中原人當作自己的同類,無論是抵抗者還是逆來順受者,在他們眼裡都是獵物,都是待宰的畜生。獵人對待獵物,自然是殺得越多越顯本事,心中不會存有任何憐憫。  遊牧民族在軍事上有優勢也有劣勢。馬背上的民族男女老幼都可以上戰場,但軍紀和協調性極差,遇到比自己弱小的敵人,他們可能會殺得對方片甲不留,但如果遭到出乎意料的打擊,他們也可能一潰千裡。而且一個部落一個心思,彼此缺乏信任和配合,所以塞上民族很難入主中原。在中原分裂衰落時,他們還能占些便宜,待中原重新被一個強者統一起來,塞上民族就隻有被人各個擊破的份兒。分頁:5/18頁  上一頁345678910下一頁  正因如此,大部分入寇的草原部落其實並沒有吞並中原的野心,他們隻是想跟在強者身後撈點便宜罷瞭。長城內的中原人太富有瞭,冬天時總是有餘糧,一年四季都能吃到鹽巴。同樣是人,為什麼自己就會在幹旱年份挨餓,他們想不通,所以就幹脆過來搶。由於草原民族隻種一種叫做糜子的莊稼,產量低得可憐,所以儲備的糧食一般無法支持長期作戰,所以他們唯有以戰養戰,沿途劫掠中原的百姓。草原人無不盼望著能夠重演五胡亂華的狂歡,這樣在災荒年間就能靠搶掠中原百姓來度過難關。而即使搶劫失敗,他們也不會失去更多,反正他們本來除瞭性命之外已經近乎一無所有,反正即使不搶劫也會全傢餓死在草原之上……  突厥是隋唐年間中原政權的強敵,不時入寇劫掠燒殺,時刻威脅著邊界。公元582年,突厥遭受天災,百姓無法生存,沙缽略可汗隻好孤註一擲,盡起諸部共四十萬人大舉侵入長城,深入武威、天水、延安等地大肆擄掠燒殺,所過之處百不存一。隋文帝命楊爽率兵進行報復性反擊,屢敗突厥軍。強盛時的大隋在與突厥作戰時鮮有敗績,那時的隋軍常將突厥狼騎打得滿地找牙,從大將軍王楊爽到後來的楊素、宇文述,每個人都曾令塞外狼騎落荒而逃。  挾軍事優勢之威,隋廷乘機對突厥進行分化瓦解,有打有扶。在隋文帝時代和隋煬帝執政前期,隋朝對突厥的挑撥離間政策相當成功,成功地挑起瞭突厥內亂,突厥各部自相殘殺,無法凝成一體,最終分裂為東、西兩部,實力大損。一盤散沙的突厥各部無力抗拒隋軍,紛紛稱臣依附。東突厥的啟民可汗(即突利可汗)也依附於大隋,做瞭隋朝的屏藩,北地百姓基本上得享幾十年太平生活。公元600年,西突厥達頭可汗大舉入侵,楊廣此時剛被立為太子,聞訊便請令北伐突厥,打得來犯的突厥人抱頭鼠竄。在凱旋歸來的路上,楊廣一邊整飭邊境防務,一邊向楊堅請旨,免除被突厥騷擾地區的稅賦,以令各地盡快恢復生機。

漢武帝一生的功過評說:文治武功出色 瑕不掩瑜

       公元前87年,漢武帝在立瞭劉弗陵為太子,任命瞭霍光等五個顧命大臣後,終於安心地走瞭,他七十年的人生塵埃落定。漢武帝在位的五十四年裡,他罷黜百傢、獨尊儒術;他重用人才,招賢納士;他嚴刑峻法,重用酷吏。漢武帝的一生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太多讓人談論的話題,關於他本人的歷史評價更是莫衷一是。當我們回過頭來再看這位神秘而復雜的皇帝時,我們做何評價?司馬遷又是怎樣評價漢武帝呢?    漢武帝走完瞭他七十年的人生道路,但是他剛剛去世,對漢武帝的評價和爭論就開始瞭。譽之者眾多,毀之者也眾多。漢武帝去世八年,繼位的漢昭帝舉行瞭一次非常重要的會議,這個會議歷史上稱為鹽鐵會議,鹽鐵會議後來集成一個集子叫《鹽鐵論》,這一部書也在中國歷史上是一部重要典籍。《鹽鐵論》詳細地記載瞭在昭帝時期的這一場鹽鐵會議的論證,這場會議主要爭論的就是漢武帝的對內對外政策,而且在這個鹽鐵會議上,公開地出現瞭非常強烈的批判漢武帝的政策的意見。而且會議達成瞭一個共識,就是對武帝時期的政策繼續進行調整。      所以漢武帝一死馬上爭議就來瞭。當然這個人活著的時候他很厲害,敢批評他的人不多,他死瞭以後批評他的人就多瞭。到瞭班固寫《漢書》,班固在《漢書·武帝紀》最後的評論中間,對漢武帝下瞭一個非常有名的評語,這就是我們今天所熟知的“雄才大略”。所以我們今天,一直用到今天都認定班固這個評價很準確。但是班固的評價有一個特點叫抽象肯定,具體否定,抽象說他雄才大略,但是具體在論述的時候,隻講漢武帝的文治,不提漢武帝的武功,而不提的本身就是一種委婉的批評。     

歷史上施瑯平定臺灣的真相:功過是非爭議300年

  導讀:施瑯—一位三百多年來爭議不斷的人物,再次引起社會輿論關註。有人認為,施瑯成功蕩除臺灣割據政權,將其納入中華行政版圖,是一位瞭不起的愛國英雄;也有人認為,施瑯兩次投降清政權,甘願為外族統治者賣命,是“民族”敗類。孰是孰非,莫衷一是。我們不妨拂去歷史的塵埃,一起走入施瑯的坎坷人生……  兩度降清,與鄭氏傢族始恩終仇  施瑯1621年出生在福建晉江衙口一個較為殷實的農民傢庭。他自幼力氣驚人、見識出眾,傢人對他寄予厚望,本想讓他謀取功名,光宗耀祖。無奈他好武不好文,對仕途興趣不大。後來隨著傢道日漸敗落,施瑯棄文從武,拜師苦練武藝,精習兵法。當時,正逢明末清初,遍地狼煙。施瑯有個叔叔叫施福,是明朝總兵鄭芝龍的親信。施瑯在17歲那年,離開傢鄉投奔叔叔加入鄭芝龍的隊伍。因戰功突出,施瑯很快就晉升為遊擊將軍。1646年11月,時任南明太師平國公的鄭芝龍眼見大勢已去,於是秘密派人聯絡降清。清平南大將軍博洛許諾鄭芝龍投降後讓他任閩粵總督。鄭芝龍不顧兒子鄭成功的苦勸和阻攔,率領包括瑯在內的部眾趕赴福州降清。然而,投降後的鄭芝龍才發現自己上瞭當,非但沒有當上閩粵總督,反而被博洛挾持進京軟禁起來。隨鄭芝龍來降的官兵被強行分配到清軍軍營,施瑯也被編入攻打南明政權的清軍中。1648年,施瑯獲悉鄭成功起兵抗清,於是率領弟弟施顯和一些部將投奔到鄭成功麾下。   比施瑯小三歲的鄭成功當時起兵不久,力量弱小,因此非常器重施瑯的軍事才華,任命他為左先鋒,視其為自己的左膀右臂,每遇大事都要和他商量。施瑯也一心一意為鄭成功效勞,還率軍隊攻下漳浦、揭陽等地,提高瞭鄭成功的威望和勢力。然而,時間一長,有些恃才傲物的施瑯與年輕氣盛的鄭成功之間不斷發生摩擦,二人的關系漸漸惡化。  1652年4月,“曾德事件”終於導致施瑯和鄭成功二人分道揚鑣。曾德是施瑯手下一名標兵,一次違背軍法犯瞭死罪,因害怕受到施瑯懲處,便投奔鄭成功尋求庇護,鄭成功把他提拔為自己的親隨。施瑯聽到消息後大為憤慨,派人把曾德捉回斬首。鄭成功勃然大怒,下令逮捕施瑯及其父親施大宣和弟弟施顯。後來,施瑯用計逃脫,鄭成功盛怒之下處死瞭施瑯的父親和弟弟。施瑯遂對鄭成功恨入骨髓,決心投靠清朝,誓報鄭成功殺父誅弟之仇。聽說施瑯主動來降,清軍閩浙總督李率泰喜出望外,立即報奏朝廷,清廷很快批復,任命施瑯為清軍同安副將,不久又把他提升為同安總兵。施瑯的舊部得知他降清後,不少也追隨而來。就這樣,施瑯由鄭成功的親密戰友變成強大的敵手。相關閱讀推薦:施瑯收復臺灣:不屑學伍子胥鞭屍放過鄭氏降而復叛的施瑯:為何背叛鄭成功投降清朝揭秘:民族英雄鄭成功一傢慘遭施瑯滅門慘案真相揭秘:歷史上施瑯平定臺灣的那些不為人知的秘密英雄還是漢奸:揭秘歷史上真實的靖海侯施瑯施瑯簡介 明末清初軍事傢福建水師提督施瑯生平分頁:1/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三次攻臺失利,“內大臣”鬱悶13年  1662年,鄭成功利用濃霧作掩護,率兵收復瞭被荷蘭侵略者侵占的臺灣。在臺島,鄭成功奉明朝為正統,夢想有朝一日實現“反清復明”大業。可惜的是,這位民族英雄不久英年早逝,鄭氏集團發生分裂,為爭車鄭成功的延平郡王王位而大動幹戈。在臺灣的鄭軍將領擁護鄭成功的弟弟鄭襲繼位,在廈門的將領推舉鄭成功的長子鄭經繼位,雙方各不相讓。最後,鄭經平息矛盾,掌握大權。但他公然背叛其父,竟然宣稱臺灣遠在海外,不屬中國的版圖,意圖割據一方,與清廷隔海對峙。鄭經的倒行逆施引起瞭世人的極大憤慨。當時已經升任福建水師提督的施瑯,建議乘機攻取金門和廈門。清廷采納瞭施瑯的建議,讓他同靖南王耿繼茂、總督李率泰合謀“剿賊”。一戰下來,清軍成功收復瞭金門和廈門,鄭經逃往東山島。1664年3月,施瑯又率軍攻占東山島,使鄭軍在福建沿海經營達20 多年的據點全部喪失。緊接著,施瑯又提出進軍臺灣的主張,建議乘鄭經軍心不穩,發兵進攻澎湖,然後直搗臺灣,謀求實現四海歸一。躊躇滿志的少年康熙欣然接受瞭施瑯的建議,並任命他為靖海將軍,負責統領水師,尋機對臺用兵。  1664年11月,施瑯選擇冬天偏北風的季節,率領清軍水師首次出征臺灣。不料進軍途中,在臺灣海峽的清水洋突然遭遇臺風,風雲翻滾,惡浪滔天。任憑施瑯航海經驗豐富,依當時的船舶制造水平,根本無法抵禦那樣的狂風巨浪,隻好下令返航。從1665年3月到次年4月,施瑯又發動瞭兩次攻臺行動,但都因遭遇臺風而擱淺。接連三次出兵都無功而返,引起瞭朝中許多滿族官員對施瑯的非議,有人甚至懷疑他對臺用兵不是真心。之後幾年間,清廷內部反對武力征臺的呼聲占瞭上風。年幼的康熙雖非常支持施瑯的主張,但無奈自己尚未掌權,隻好聽從鰲拜等主撫派的意見。1668年,康熙下令撤銷福建水師,焚毀瞭全部戰船,朝廷不再商議武力征臺之事,還把施瑯調進京城改任內大臣。內大臣隻是一個閑職,一心武力平定臺灣的施瑯因而感到十分苦悶。不過,他並沒有氣餒,而是繼續關註福建沿海動向,認真總結失敗教訓,慢慢等待東山再起的時機。誰知道,這一等就是整整13年。   東山再起,恩威並施收復臺灣  1681年,主政臺灣的鄭經去世,鄭氏子孫為瞭爭奪王位,再次發生嚴重內訌。而此時清廷已經平息瞭“三藩叛亂”,康熙皇帝也穩固瞭自己的寶座,於是下定決心以武力統一臺灣。這時已年屆花甲的施瑯終於等來瞭夢寐以求的機會。在福建總督姚啟聖和施瑯的同鄉、大學士李光地的極力舉薦下,康熙力排眾議,重新任命施瑯為福建水師提督,並加太子少保銜,讓他立刻返回福建,準備出兵。臨行前,康熙專門賜宴施瑯。席間他語重心長地說:“在用武力平定臺灣問題上,隻有朕贊同你的方案,希望你能盡心而為,不要辜負瞭朕的希望!”感激不盡的施瑯豪情萬丈地表示:“老臣今年雖然已經六十有二,但血氣尚未衰竭,還可以報效皇帝和朝廷。如果我此行再次失利,我甘願領罪”。施瑯一到廈門,便夜以繼日地進行出征前的準備,幾乎到瞭廢寢忘食的地步。他一面操練水師、制造軍械、選配將領,一面搜集鄭軍情報、策反鄭軍將領、制定攻臺方案。經過半年努力,終於萬事俱備,隻等出兵。分頁:2/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臺灣本島地域狹窄,缺乏戰略縱深,澎湖是其外圍防禦的唯一屏障。澎湖一旦攻陷,臺灣不攻自破。1683年6月14日,施瑯率領大型戰船300餘艘、水兵2萬餘人、230餘艘中小戰船,從福建東山島揚帆啟程,進逼澎湖。16日晨,施瑯向澎湖鄭軍發動第一次進攻。18日,施瑯派戰船攻取瞭澎湖港外的虎井、桶盤二島,掃清瞭外圍。22日,清朝水師兵分三路再次發動進攻:施瑯親率56隻大型戰船組成的主攻部隊,正面進攻鄭軍主陣地娘媽宮;總兵陳蟒等率領由50隻戰船組成東線攻擊部隊,從澎湖港口東側突入雞籠嶼,作為奇兵,配合主攻部隊夾擊娘媽宮;總兵董義等率領另50隻戰船組成的西線攻擊部隊,從港口西側進入牛心灣,進行佯攻登陸,牽制西面的鄭軍。此外,剩餘80艘戰船作為預備隊,隨主攻部隊跟進。交戰雙方都知道這是決定命運的一戰,於是一交手便展開瞭廝殺,激戰歷時七晝夜。施瑯巧妙利用有利的西南風向條件,采取“五點梅花陣”戰術,即用多艘戰船圍攻鄭軍一艘,集中兵力作戰。頓時,茫茫大海上朵朵“梅花”飛舞,清軍水師越戰越勇,一舉攻克澎湖列島,擊毀鄭軍大小戰船近200艘,殲滅其精銳部隊1.2萬餘人,收降近5000人。鄭軍主帥劉國軒僥幸依靠熟悉的地形帶少數部下逃回臺灣。  澎湖失手,鄭氏集團一下子亂成一鍋粥:有主張降的,有主張守的,還有主張撤往呂宋的,一時沒個結果。可是,令他們意想不到的是,施瑯並沒有即刻發兵攻臺,而是在澎湖安頓下來,一面安撫當地百姓,一面派人撈救跳水未死的鄭軍官兵。對被俘的臺灣兵將,施瑯下令釋放回臺灣,臨釋放前他還專門聲明:“我絕對不會報私仇!當年殺害我父親的人已經死去,與其他人毫不相幹。”他還許諾說:“不僅兵士不殺,就連鄭傢人隻要肯降,我也絕對不會殺。”施瑯身邊的人曾問道:“將軍與鄭傢具有血海深仇,如今鄭氏子孫已經成為釜中魚、籠中鳥,您為何不快點發兵剿滅,為親人報仇雪恨呢?”施瑯說:“我帶兵進攻臺灣,這是國傢大事,怎麼能趁機公報私仇呢?隻要鄭傢人真心歸順,我不會傷害他們,否則會引起人們的不滿,連累臺灣的百姓。”   與此同時,施瑯上疏朝廷,建議對鄭氏集團實行招撫政策,爭取和平統一臺灣,使臺灣百姓免去刀兵之災。對於施瑯的做法,康熙十分贊賞,並傳旨同意瞭他的建議。年幼的延平王鄭克和劉國軒等人,原本害怕施瑯復仇,不敢投降,如今看到施瑯的確沒有殺害自己的意思,於是連忙派人到澎湖施瑯軍前請降。8月13日,施瑯率軍抵達臺灣,由鹿耳門登陸上岸。劉國軒等人到軍前迎接,臺灣各族百姓夾道歡迎。8月18日,鄭克率領鄭氏集團文武官員,及明朝宗室在臺的魯王世子朱恒、樂安王朱凌等削發剃頭。隨風飄落的一縷縷頭發,標志鄭氏集團正式歸順和南明小朝廷壽終正寢。施瑯收復臺灣的捷報傳到京城的時候,正值1683年的中秋佳節。康熙聞訊喜不自勝,脫下龍袍派人賞賜給施瑯,又親制褒章嘉許,封施瑯為靖海侯,世襲罔替,令其永鎮福建水師。分頁:3/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功成名就,卻留爭議三百年  施瑯平定臺灣後,在清廷內部產生瞭一場對臺灣的棄留之爭。許多大臣對臺灣的戰略地位缺乏認識,主張將臺灣人口遷往大陸,放棄臺灣的土地。康熙也一度表示贊同此議,認為“臺灣僅彈丸之地,得之無所加,失之無所損”。看到朝野上下棄守之聲高漲,施瑯心急如焚,連忙上奏瞭彪炳史冊的《恭陳臺灣棄留疏》,堅決主張駐守臺灣。在奏疏中,施瑯指出,臺灣事關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地的防護重任,萬萬不能丟棄。他用自己的親眼所見,進一步論證說,臺灣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可為東南沿海地區提供重要物質保障。另外,他還告誡說,對臺灣這個地方,荷蘭等外國侵略者無時不想侵占,我們如若不守住,他們一定會卷土重來。臺灣一旦再被外國侵略者侵占,那時再出兵遠征,將會難於登天。施瑯的上疏雄辯有力,一些大臣贊同他的建議,這促使康熙改變瞭主意,下決心守住臺灣。  1696年3月,施瑯在福建任上病逝,享年76歲。康熙皇帝聞訊後,痛心不已,下令厚葬,加贈太子太傅,謚號襄壯,並在泉州府學前建祠紀念。至今閩南各地紀念施瑯的牌坊、祠堂、碑文仍隨處可見。然而,三百年來,施瑯也一直是位爭議人物。關於他的歷史定位問題,歷來存在不同的聲音。施瑯的一生,就史載的情況看,不外乎兩件事:一是反鄭降清;一是統一臺灣。也正是這兩點,構成瞭後人對其評價褒貶揚抑不一的根本原因。關於施瑯統一臺灣的歷史功績,史學界已有充分肯定。但對於其“叛主投敵”的氣節問題,人們至今爭議較大。  如果說施瑯降清是出於“報私仇”,那麼其後來的所作所為已經遠遠超出瞭個人的狹隘視野。無論是在征討、棄留臺灣問題上,還是在善後、治理臺灣問題上,施瑯都高瞻遠矚,為維護國傢和民族利益做出瞭不可抹煞的功績,

唐武宗李炎的功過有哪些?如何評價唐武宗

  唐武宗(814~846):中國唐代皇帝。即李炎。840~846年在位。本名瀍,臨死前改名炎。唐穆宗第五子,文宗弟。  唐武宗李炎的功過有哪些?如何評價唐武宗?  知人善任  他讀書雖然不如文宗,但是他更能知人善任,而且也似乎少瞭一些書生意氣和迂腐,能夠面對現實,很多時候他敢於向宰相當面認錯,尤其是他信任和重用李德裕,使得他們君臣在會昌年間內憂外患交織的時刻,能夠沉著應付,度過難關。  武宗即位之初,在仇士良等人的脅迫下,大開殺戒。文宗的妃子楊氏、陳王成美、安王溶等潛在的政治對手均被賜死。在開成五年(840)八月為文宗舉行的安葬典禮上,仇士良又把樞密使劉弘逸等殺死,以解除對其權勢所造成的威脅。  宰相李玨、楊嗣復被罷相貶往外地,武宗本來已經下令將二人處死,但在李德裕的強烈請求下,赦免瞭他們的性命。仇士良等人因有擁立之功,在朝廷上很是跋扈,他們見皇帝十分信任李德裕,便想給他一個下馬威,卻被武宗巧妙地化解瞭。會昌三年,仇士良以老病為由提出退職,武宗也就順水推舟,解除瞭仇士良的軍權。仇士良在手下宦官送他退居私邸時,曾經對這些人有過一段絕妙的表白。仇士良說:“諸君善事天子,能聽老夫一句話嗎?”眾人唯唯諾諾。他說:“天子不可令閑暇,一有閑暇必定讀聖賢之書,見儒學之臣,就會聽到大臣的勸諫,天子就會因此而智深慮遠,就會減少玩樂、放棄遊幸而專心理政,我等所受的恩寵就會變薄而權力就會變輕瞭。為諸君考慮,最好的辦法莫過於廣殖財貨,多養鷹馬,每日以打球狩獵聲色迷惑天子心志,越是極盡侈靡,就越會使天子喜悅,他就越不知道停息。這樣一來,天子必定排斥經術,倦怠政事,我等就可以萬機在手,恩澤權力還愁不牢固嗎?”一席話,使眾人心服口服。這也正是仇士良專權跋扈、恩禮不衰的經驗之談。隻是,他的辦法對武宗似乎不是很靈驗。仇士良退職不久,就在自己的府邸死去。  武宗之世,重用宰相  平定瞭河東地區澤潞鎮節度使劉稹的叛亂,成為這一時期常常為人稱頌的政績。   從憲宗元和時期延續下來的朝廷官員的朋黨之爭,仍然十分激烈。穆、敬、文、武諸朝,逐步形成瞭所謂的“牛李黨爭”。牛黨一派以牛僧孺為首,主要成員有李宗閔、楊嗣復、李玨等;李黨一派以李德裕為首,主要成員有鄭覃等。牛李兩黨在出身上,前者重進士,後者重門第。在朝廷議政之際,兩黨成員往往互相攻擊,意氣用事,是非蜂起。他們之間似乎也沒有原則性的政見分歧,無疑進一步加深瞭唐朝政治的危機。  文宗曾經嘆息:“去河北賊(指河北藩鎮)非難,武宗去此朋黨實難。”李德裕主張對藩鎮武力討伐,派兵戍守邊境,支持武宗的治國理政,給當時的朝廷帶來瞭一些新內容。  他還能夠在武宗面前替牛黨的楊嗣復、李玨求情,說明瞭李德裕的個人政治魅力。所以,李德裕在宣宗時期被罷貶到崖州(今海南瓊山)時,有“八百孤寒齊下淚,一時回首望崖州”的說法。這一場歷時達40年之久的黨派之爭,最終以李德裕的貶死而告終結。  會昌法難  武宗死前一年的會昌五年(公元845年),發動瞭“廢佛”事件,歷史上稱為“會昌法難”,與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滅佛合稱“三武之厄”,這就是“三武一宗”的第三“武”瞭。  唐朝建國,以道教為國教,佛教在唐代帝王大倡崇道的同時,也得到相應的發展,玄宗時盛達極頂。相關閱讀推薦:唐朝反腐最有成效的皇帝:唐武宗反腐的五大措施唐武宗李炎有幾個兒子?唐武宗李炎子女有哪些唐武宗李炎為何盛年速死?唐武宗李炎怎麼死的唐武宗之後的皇帝是誰?唐武宗死後誰做皇帝唐武宗滅佛是怎麼回事?唐武宗為什麼要滅佛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安史之亂以後,徭役日重,人民多借寺院為逃避之所,寺院又乘均田制度的破壞,擴充莊園,驅使奴婢,並和上層官僚相勾結,逃免賦稅,另外,寺院還放高利貸,從中牟利。寺院經濟和國傢利益的矛盾,日益加深。代宗時代,己有地方官查覺,上奏朝廷,但未得應有的限制,到敬宗、文宗時代,朝廷己起滅佛意圖,仍未施行。  但是佛道之爭一直沒有間斷。武宗身在藩邸之時就喜好道術,即位後更是崇尚道術,他將太上玄元皇帝老子的降誕日(二月二十五日)定為降聖節,全國休假一天;又在宮中設道場,在大明宮修築望仙臺,拜道士趙歸真為師,對他們的長生不老之術和仙丹妙藥十分迷信。武宗滅佛,主要是因為道士趙歸真等得到信任,宣揚佛道不能並存。武宗也認為佛僧的存在影響瞭他修煉成仙,當時的道士還散佈輿論說:“李氏十八子,昌運方盡,便有黑衣天子理國。”他們解釋說:“黑衣者,僧人也。”就是說僧侶將取代李唐國統。這樣的情況下,武宗滅佛就理所當然瞭。據說,為瞭維護道教,天下不準使用獨腳車,這是因為獨腳車會碾破道中心,會引起道士心不安。為瞭防止黑氣上升,以防止“黑衣天子”出世,武宗還禁止民間豢養黑色的豬、黑狗、黑驢、黑牛等。這些說法未必可信,但是反映瞭武宗大舉滅佛時的心理狀態。  從會昌二年(842)起,到會昌五年徹底廢佛達高潮。  從會昌二年(842)十月起,武宗下令凡違反佛教戒律的僧侶必須還俗,並沒收其財產。這期間有個僧人自稱能夠做“劍輪”並能打敗敵軍,武宗準許他試做,結果不能做成,就把他殺瞭。此後,武宗陸續下令限制佛寺的僧侶人數,不得私自剃度,限制僧侶蓄養奴婢的數量,很多寺院被拆毀,大量的僧侶被強迫還俗。  會昌四年(844)二月,武宗降旨“不許供養佛牙”,同時規定:代州五臺山及泗州普光寺、終南山五臺寺、鳳翔府法門寺等有佛指骨之處,嚴禁供養和瞻仰,如有一人送一錢者,背杖二十;若是僧尼在這些地方受一錢施舍者,背杖二十。到會昌五年(845),又開始瞭更大規模的滅佛。他下令僧侶40歲以下者全部還俗,不久又規定為50歲以下,很快連50歲以上的如果沒有祠部的度牒也要還俗,就連天竺和日本來的求法僧人也被強迫還俗。日本圓仁和尚在他寫的《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中詳細記錄瞭這次“法難”的情況。  朝廷下詔京都及東都,隻準留佛寺二所,每寺留僧三十人,各道隻留一寺,餘皆毀去。   根據武宗的旨意,這年秋七月裁並天下佛寺。天下各地上州留寺一所,若是寺院破落不堪,便一律廢毀;下州寺院全部拆廢。長安和洛陽開始允許保留10寺,每寺僧10人。後來又規定各留兩寺,每寺留僧30人。京師左街留慈恩寺和薦福寺,右街留西明寺和莊嚴寺。天下各地鎏金伎樂紋八棱銀杯。  拆廢寺院和銅像、鐘磬,所得金、銀、銅一律交付鹽鐵使鑄錢,鐵則交付本州鑄為農器,還俗僧侶各自放歸本籍充作國傢的納稅戶。如是外國人,送還本處收管。  武宗這次大規模的滅佛,天下一共拆除寺廟4600餘所,拆招提、蘭若4萬餘所,僧尼26萬餘人還俗成為國傢的兩稅戶,沒收寺院所擁有的膏腴上田數千萬頃,沒收奴婢為兩稅戶15萬人,另外還強制大秦穆護、祆3000餘人還俗。武宗滅佛沉重打擊瞭寺院經濟,增加瞭政府的納稅人口,擴大瞭國傢的經濟來源。  在“廢佛”的過程中,對其它外來的四教:祅教、摩尼教、景教和回教,也都采取瞭相應的廢除手段。凡國中所有的大秦寺(景教),摩尼寺,一並撤毀;斥逐回紇教徒,多半道死;京城女摩尼七十人,無從棲身,統統自盡;景僧,祅僧二千餘人,並放還俗。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崇尚道教  武宗承繼其列祖列宗的崇道行為,大力提倡道教,表現有:  大增崇奉“大聖祖”的舉措。  武宗是文宗開成五年(公元840年正月即位,二月即敕十五日玄元皇帝降生日為“降聖節”,全國休假一天。令兩京及諸州設齋,行道作樂,賜大酺三日。此後,二月十五日紀念老君,即成定例。會昌五年(公元845年)正月,詔東孝太微宮,修成玄元皇帝、玄宗、肅宗三聖容,遣右騎常侍裴章往東都薦獻。  恢復祠祀九宮貴神。  玄宗時依據術士蘇嘉慶建議設置的。九宮神為太乙(坎一宮),攝提(坤二宮),軒轅(震三宮),招搖(巽四宮),天符(中五宮),青龍(乾六宮),咸池(兌七宮),太陰(艮八宮),天乙(離九宮)。九宮貴神的禮儀規模式格極高,僅次昊天上帝,在太清宮,太廟之上。這些貴神是輔佐上帝管理水旱的神靈,對農業半欠,人民禍福和國傢治亂的關系重大,所以尊為貴神,給以崇高的禮儀。天寶三年(公元744年)十二月,玄宗親祀;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正月,肅宗親愛的祀。至文宗祭祀漸弛。所以,武宗於會昌元年(公元841年)十二月,準奏起祀。   重用道士,親受法籙  武宗剛剛即位,便召道士趙歸真等八十一人進入宮中,於三殿修金籙道場。武宗親至三殿於九天壇親受法籙。會昌元年(公元841年)六月,詔以衡山道士劉玄靖為銀青光祿大夫,充崇玄館學士,賜號廣成先生,並令其與趙歸真在宮中修法籙。會昌四年(公元844年)八月,詔以道士趙歸真為左右街道門教授先生。武宗立志學仙,拜趙歸真為師。大臣諫諍,武宗對輕者不予理睬,重者貶官瞭之。  大築觀臺,煉丹服藥  武宗一意孤行崇信道教,會昌三年(公元843年)五月,敕於宮中建造望仙觀。會昌五年(公元845年)正月,敕於南效造望仙臺。又修降真臺。武宗常齋戒沐浴,親臨祝禱,希冀天上神仙降臨,福佑自身。  武宗雖滅佛,自己成仙的願望卻沒能實現。武宗又遣道士趙歸真等,在宮中在觀臺燒煉丹藥,他急切地想要得到道士們煉制的仙丹妙藥,多次催促。道士趙歸真告訴他,有一種仙藥隻有在吐蕃才能得到,請求前往采制。這實際上是趙歸真找機會脫身。武宗沒有放他走,答應派其他人去,還問他求仙到底用什麼藥,要他開具一個細目。趙歸真無計可施,就給武宗開出瞭一個煉制仙藥所需的用藥清單:  “李子衣十斤,桃毛十斤,生雞膜十斤,龜毛十斤,兔角十斤。”  這幾乎是一個永遠無法備齊的單子,武宗居然下令各地求購。  武宗下詔天下生產丹藥材料的地方官,及時采摘,進貢朝廷,以便煉制。各地方官,聞訊紛紛到處找采集名貴丹料,不惜人力物力,都要弄到,以便邀賞。  武宗由於服用所謂的仙丹妙藥,身體受到極大損傷。藥物作用之下,他開始變得容顏消瘦、性情乖張。趙歸真告訴他這是在換骨,是正常情況,所以身邊的人規勸他少服丹藥,他也不聽。對於長生的狂熱追求使武宗難以自拔瞭。  魂歸丹藥  會昌六年(846)的新年朝會,由於武宗病重也沒有舉行。這時候,道士們依然編造鬼話欺騙他。他們告訴武宗,生病是因為皇帝的名字“瀍”從“水”,與唐朝崇尚土德不合。土勝水,“瀍”名被土德所克制,所以不利,應該改名為“炎”,炎從“火”,與土德相合,可以消除災禍。然而,改名並沒有給他帶來鴻運,且病情日漸加重,旬日之間口不能言,宰相李德裕等請求覲見,也沒有得到允許。  會昌六年三月二十三日,即改名之後的12天,宮中就傳出瞭武宗駕崩的消息。他的妃子王氏殉節自縊而死。武宗成為太宗、憲宗、穆宗、敬宗之後,又一位因為服食仙丹妙藥而死的皇帝。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蔣介石抗戰功過解密 曾“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

  導讀:對於蔣介石的認識,在大陸經歷瞭一個變化的過程。在1980年代以前,蔣介石基本上還沒有進入研究的領域,對他的評價是政治性的。1980年代以後,大陸對蔣介石的評價開始發生變化,蔣介石的形象趨向於立體化與多面化,對他值得肯定的方面,如北伐和抗戰時期的表現,開始不再吝惜筆墨,而給予如實的記述和評價。  不過,歷史是復雜的,活躍在歷史舞臺上的人物也是復雜的,近代中國歷史發展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更為以往的中國歷史所未有。正因為如此,我們研究蔣介石,認識蔣介石,同樣需要把握他的生涯中極其復雜而又多方面的特性,在弄清事實、個案研究的基礎上,予以貼切的評價,而切忌以“翻案”或“顛覆”的心態看待嚴肅的歷史研究,切忌單一化極端化的思維方式,或者以新的單一化極端化取代舊的單一化極端化,兩者貌似相異,實則殊途同歸,都不利於我們對歷史的深入認知。《中華民國史》對蔣介石的評價與多年來大陸學界對蔣介石研究所遵循的原則是一致的,即以事實為本,客觀求實,而非主觀臆斷。   抗戰中,蔣介石的功績和可議之處同在  就以抗戰時期的蔣介石而論,應該說,在蔣介石的政治生涯中,能夠得到最廣泛認同的執政功績,首推1937年到1945年的抗日戰爭。以往我們對蔣介石在抗戰時期的評價,不脫“消極”與“反共”的主軸,這當然是有偏頗的。至少,在決策抗戰、堅持抗戰方面,作為當時執政黨的領袖,蔣介石確實起到瞭其他人無可替代的作用。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開始全面侵華戰爭,7月17日,蔣介石發表廬山談話,聲明“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表示瞭發動抗戰的態度。但即便是此時,國民黨高層內部的意見仍然不一致,仍然有人對能否發動和堅持抗戰抱有懷疑態度,包括胡適這樣的知名人物,也主張忍痛求和。蔣介石通過各種方式,說服、調和、打通國民黨內的不同意見,最後決策實行抗戰,“義無反顧”。就這一點而言,蔣介石對於抗戰的發動確實是有貢獻的,而且他在抗戰期間也始終堅持瞭抗戰的立場,抵制瞭日偽的“誘和”及國民黨內外的求和主張,也值得予以充分的肯定。   但是,如果就此說蔣介石在抗戰中的表現就是“十全十美”,就是值得全盤肯定的“領袖”和“英雄”,又未必那麼完全符合歷史的事實。以筆者個人的研究和觀察,蔣介石在抗戰中的作為至少有三方面可議之處。  一是對國民黨軍隊的抗戰軍事督導不嚴,尤其是在抗戰的中後期,國民黨軍隊對於軍事作戰確實沒有前期積極,以至在1944年全世界反法西斯戰場都在反攻之時,中國的正面戰場居然還出現瞭一退千裡的軍事潰敗,這實在是說不過去的事。看看當時的輿論反應,我們就知道這樣的潰敗在民眾心目中對國民黨留下瞭何等惡劣的印象。以至連蔣介石自己都承認,在河南,“我們的軍隊沿途被民眾包圍襲擊,而且繳械!這種情形,簡直和俄帝時代的白俄軍隊一樣,這樣的軍隊當然隻有失敗!……部隊裡面軍風軍紀的敗壞,可以說到瞭極點!在撤退的時候,若幹部隊的官兵到處騷擾,甚至於奸淫擄掠,弄得民不聊生!”對於這樣的潰敗,作為國民黨黨政軍一把抓的最高領袖,蔣介石能不負有責任嗎?所以,我們固然不能簡單地說國民黨消極抗日,但國民黨軍隊在不同時期、不同戰場上某種程度的消極表現,卻也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相關閱讀推薦:上海青幫頭目黃金榮:蔣介石曾下跪拜其為師!揭秘杜聿明談淮海戰役失敗:因為太聽蔣介石話瞭名人也要過聖誕:胡適和蔣介石如何過聖誕節的?張靜江與蔣介石的恩恩怨怨:從兄弟到陌路的糾葛1928年後張靜江評義弟蔣介石為人:欺軟怕硬?揭秘民國富商張靜江:替孫中山管錢 幫蔣介石上位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二是對國民黨政風政紀管束不嚴,聽任國民黨各級官員尤其是高層官員的貪污腐敗現象蔓延,嚴重影響國民黨政權在民眾中的形象。這方面最明顯的例證是孔祥熙貪污案。據蔣介石日記的記載,孔祥熙以行政院副院長兼財政部長、中央銀行總裁的身份,與下屬合謀貪污1660萬美元的大案,人證物證俱在,蔣介石也認為“此人無可理喻”,“貪劣不可救藥”,“不法失德令人不能想像也”。不過,格於一損俱損之親緣關系,蔣介石又下不瞭決心,動不瞭狠手,最終對孔祥熙的處理也就是撤職瞭事,毫無其他處分,而且“即令速瞭,以免夜長夢多,授人口實”。正因為如此,國民黨的凝聚力和統治力在抗戰時期的衰頹也是不爭的事實。  三是抗戰中始終不忘遏制中共的發展,甚而多次動用武力,企圖解決中共,嚴重影響到國共合作團結抗戰的大局。據蔣介石日記記載,在1941年的皖南事變發生後,蔣介石“為新四軍事研究頗切,然決心甚堅,對此事正應徹底解決”;認為“制裁新四軍問題,此為抗戰成敗最大之關鍵”。抗戰成敗的最大關鍵,應該在於如何發動人民群眾,如何團結全國各黨派力量,攜手一致抗日,而非“制裁新四軍”,這豈非南轅北轍之舉!對這樣親痛仇快之事的發生,蔣介石能不負有責任嗎?  要使對歷史人物的評價能經得起檢驗,應當實事求是,肯定其當肯定,否定其當否定  綜合而論,全面、客觀、深入、正確地認識蔣介石,包括抗戰時期的蔣介石,也包括其他時期的蔣介石,我們應該註意到他心態與表現的復雜性,註意到他言與行之間的一致與不一致,從史料出發,以事實為依據,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探討其決策的前因後果及其發展變化,方才可以得出接近歷史事實的結論,給予實事求是的評價,肯定其當肯定,否定其當否定,使我們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具有長久的生命力。《中華民國史》和近些年來客觀求實的民國史研究學者都是這麼做的。而追求非黑即白、截然二分的簡單判斷,乃至追求“翻案”、“顛覆”的“眼球效應”,因所謂時勢或風向的變化而跟風輕變,恰恰脫離瞭科學研究的本意,無助於我們對於復雜歷史以及在歷史中活動的人物全面而深入的認知,也就沒有長久的生命力。 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千秋功過:揭秘創造瞭中國歷史之最的八位丞相

  導讀:他們是丞相中的“巨頭”,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他們以相似的權威、不同的作為創造瞭中國歷史“丞相之最”。  1、最具統治力的丞相:漢朝的實際終結者曹操  作為:曹操,先為漢丞相,後為魏武帝。東漢末年,立漢獻帝遷都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後削平軍閥袁紹等割據勢力。官渡之戰後逐漸統一瞭中國北部。建安十三年進位為丞相,後封魏王。子曹丕稱帝,追尊為武帝。  點評:曹操是漢朝的實際終結者。“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丞相不是皇帝,勝似皇帝。他不是一般的奸相,他是一個聰明有遠見的獨裁丞相。他決定瞭漢代最後一個皇帝的命運,同時締造瞭三國時代中最強大的國傢。   2、最具親和力的丞相:被皇帝視若父親諸葛亮  作為:鼎力劉備三分天下,劉備稱帝後任丞相。公元223年蜀漢後主劉禪繼位,稱諸葛亮為“相父”,這是皇帝與丞相關系的最高境界。  點評:能讓皇帝心悅誠服地叫“相父”,諸葛亮的丞相品德讓後世感佩不已。他是一個德才兼備的勞模型丞相,鞠躬盡瘁的作為讓後世所有心懷不軌的丞相汗顏。  3、最敢說真話的丞相:貞觀之治的“助推器”魏征  作為:魏征少時喪父傢貧,但胸有大志喜好讀書,曾出傢為道士。隋末參加李密的瓦崗軍起義。後隨李密歸唐,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喜他敢言拜為丞相。魏征為相陳諫二百餘事,“兼聽則明,偏信則暗”,“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都是魏征的至理諫語。  點評:歷史選擇瞭魏征,魏征選擇瞭終身敢言。  魏征把“伴君如伴虎”的譫語變成盛世賢相的動力。如果說唐太宗李世民的開明有為和知人善任是“貞觀之治”的底盤,那麼魏征的直諫則為其提供瞭不可或缺的助推器。相關閱讀推薦:大秦朝丞相李斯:沒有道義隻講權術埋下滅亡禍根流氓大比拼:秦朝丞相李斯為何死在宦官趙高之手中國史上兩位最糊塗丞相是誰?結局為何迥然不同中國古代第一個因貪腐被公開查處的丞相是誰?揭秘:誰是中國歷史上死的下場最慘烈的丞相?秦朝丞相李斯為什麼會被腰斬?李斯被處死的原因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4、最敢跟女人叫板的丞相:結束女皇統治、恢復大唐社稷的張柬之  作為:張柬之在武則天稱帝時期,由狄仁傑、姚崇薦引,被任宰相頭銜。武則天病重,寵臣張易之、張宗昌專權誤國,張柬之首發其謀,與桓彥等共誅二張,恢復瞭大唐社稷。  點評:武則天稱帝,國號已更為大周,唐朝暫亡。沒有一代名相張柬之,大唐江山社稷能不能緩過這口氣來還真難說。大唐江山社稷恢復,隨後“開元盛世”應有張柬之一份殊榮。  5、最長命的丞相:連事四朝九帝“長樂老”馮道  作為:五代十國時期,有一個自號“長樂老”的馮道。李存勛建後唐,馮道做宰相。石敬唐推翻後唐,建後晉,馮道仍是官運亨通,當宰相,後晉被契丹(即遼)消滅後,馮道又改事契丹。馮道連事四朝九帝,成為風雲變幻中的不倒翁。  點評:馮道創造瞭“長命丞相”的奇跡,這奇跡是靠失去恥辱心創造的。他之所以成為政壇不倒翁,原因就在於四個字:恬不知恥。正如歐陽修所說:馮道“不自愛其身,而忍恥以偷生”。後人有稱馮道為“好人丞相”,馮道反來反去到底是國傢之幸還是民族之哀至今竟尚存爭議。   6、最提氣的丞相:平息宋遼戰事一百年的寇準  作為:北宋真宗時拜相。遼兵進攻宋朝時,他力排眾議,主張堅決抵抗,促使真宗親往澶州(今河南濮陽)督戰,迫使遼與宋訂立瞭和約。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澶淵之盟”。從此以後,契丹不敢發動大規模的入侵。宋遼百年無戰事。  點評:“澶淵之盟”是北宋抗遼的一個轉折點,寇準力主的這次戰爭,宋軍給遼軍以有力的反擊,使遼朝統治者認識到宋軍和中原地區人民是不好欺負的。寇準在評書《楊傢將》中是個雖頑皮卻特有骨氣的賢相,可見這樣的賢相為大眾所喜聞樂見。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7、最具改革力的丞相:力求國傢擺脫積貧積弱的王安石  作為:宋神宗時任宰相,深得神宗賞識,大力推行改革,進行變法。王安石認為宋代社會貧困化的根源在於兼並,對宋初以來的法度進行全盤改革,扭轉積貧積弱的局勢。變法觸犯瞭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兩宮太後、皇親國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結合起來,共同反對變法。王安石兩次罷相,宋哲宗上臺新法悉數被廢除,王安石鬱悶而逝。  點評:王安石變法一度驅散瞭宋王朝暮氣、增加瞭國傢收入,新法前後維持瞭將近15年時間,“富國強兵”的願望幾近完成。不論王安石是否用人失當,作為一個太平丞相,頂著丟官的風險銳意改革,脫離瞭官僚圈子進入政治傢的境界,這已十分難得。  8、最悲哀的丞相:引發“丞相”職位徹底消亡的胡惟庸  作為:明太祖朱元璋先後任命過四員丞相,其中胡惟庸主政時間最長、權最重。胡惟庸權勢日盛,驕橫跋扈,不知節制,這正好給朱元璋提供瞭把柄。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擅權枉法的罪名殺瞭胡惟庸,趁機取消瞭中書省,並立下法度,以後不再設丞相一職。  點評:胡惟庸是中國封建王朝最後一個名至實歸的丞相。此後,中國封建王朝“丞相”職位徹底消亡。從這個意義上說,不管他是奸是忠,他是最後一個敢向皇帝權威挑戰的丞相,也是最後一個能與皇帝匹敵的丞相,胡惟庸被動地改變瞭中國歷史。 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關於乾隆帝禁書修書的內幕與功過

  清王朝統一中國後,經過康熙、雍正兩朝的經營,經濟有瞭很大發展。到雍正帝兒子清高宗弘歷(也叫乾隆帝)在位的時候,國力強盛,財政富裕。清朝初期的文治武功(也就是文化和武力的統治),在這個時期都達到鼎盛的程度。公元1757年,原來已歸服清朝廷的準噶爾貴族阿睦爾撒納發動叛亂。乾隆帝派兵兩路,進攻伊犁,平定瞭叛亂。準噶爾平定以後,原來被準噶爾俘虜的維吾爾族首領大和卓木(又名佈那敦)、小和卓木(又名霍集占)兄弟逃回新疆天山南路,起兵反清。乾隆帝又派兵征討。大小和卓木在當地殘酷壓迫人民,遭到維吾爾族人民的痛恨,紛紛起來支持清軍。清軍順利地平定瞭大小和卓木的叛亂。公元1762年清朝在新疆設置伊犁將軍,加強對天山南北的管理。  乾隆帝跟他祖父、父親一樣,除瞭武功之外,還十分重視文治。他一面繼續開博學鴻詞科,招收文人學者,編寫各種書籍;一面又大興文字獄,鎮壓有反清嫌疑的文人,乾隆時期文字獄之多,大大超過瞭康熙、雍正兩朝。  但是,乾隆帝懂得,光靠文字獄來實行文化統治是不徹底的。還有成千上萬的書籍,貯藏在民間。如果裡面有不利他們統治的內容,該用什麼辦法來解決呢。  他終於想出一個辦法,就是集中全國的藏書,來編輯一部規模空前巨大的叢書。這樣做一來可以進一步籠絡大批知識分子,顯示皇帝重視文化;二來借這個機會把民間藏書統統審查一下。可說是一舉兩得。  公元1773年,乾隆帝正式下令開設四庫全書館。派瞭一些皇室親王和大學士擔任總裁,那些皇親國戚大多是掛個名、起監督作用的。真正擔任編纂官的都是當時一些有名的學者,像戴震、姚鼐、紀昀(音yún)等人。那套叢書名稱就叫做《四庫全書》。 和珅(左)乾隆(中)紀曉嵐(右)  我國古代常把圖書分成經、史、子、集四個大類:經部,包括歷來儒傢的經典著作(像《詩經》、《論語》、《孟子》等)和研究文字音韻的書;史部,包括各種歷史、地理、傳記等書;子部,包括古代諸子百傢學說和科技著作,像農學、醫學、天文、歷法、算法、藝術等;集部,包括文學的總集和專集等。  按照四大類集中貯藏起來就叫做“四庫”。  要編一套規模巨大的叢書,先得把書籍收集起來。乾隆帝下瞭命令,叫各省官員搜集、收購各種圖書上繳,並且定出瞭獎勵辦法,要私人進獻圖書,進獻越多,獎勵越大。這道命令一下,各地圖書果然源源不絕送到北京,隻隔二年,就有二萬多種,再加上宮廷內部原來的大量圖書,數量就很可觀瞭。  書收集起來瞭。乾隆帝就下令四庫全書館的編纂官員對圖書認真檢查。凡是有“違礙”(對清統治者不利)字句的,一概銷毀。一查下來,發現在明朝後期的大臣奏章裡,提到清皇族的上代,不那麼尊重,譬如他們的上代就接受過明朝的官職和封號,這在乾隆帝看來是很不體面的;於是就下令把這類圖書一概燒毀。至於像呂留良、黃道周等抗清文人的著作,那就更不用說瞭。後來再一查,在宋朝人的著作中,也有許多反對遼、金、元朝的內容,這種內容很容易使人聯想到反對清王朝,也該銷毀,或者銷毀一部分。還有一個辦法,就是發現這類字句,就隨時刪改塗抹,這樣,書雖然被保存下來,但是已經弄得面目全非。為瞭這件事,乾隆帝可說是絞盡腦汁。據不完全統計,在編《四庫全書》的同時,被查禁燒毀的圖書也有三千種之多。  但是不管乾隆帝的動機怎樣,這部規模巨大的《四庫全書》到底編出來瞭,而且保存下來瞭。編纂《四庫全書》的學者們對大批圖書進行編輯、校勘、抄寫,足足花瞭十年工夫,到公元1782年正式完成,共收圖書三千五百零三種,七萬九千三百三十七卷。當時把全書抄瞭七部,分別貯藏在皇宮、圓明園、熱河行宮(今河北承德)、奉天、(今沈陽)杭州、鎮江、揚州(其中三部後來在戰爭中被燒毀瞭)。這對後代人研究我國古代的豐富的文化遺產,畢竟是一項重大的珍貴的貢獻。至於查禁銷毀一批書,當然對我國文化造成瞭損失,但是這種有禁也不可能徹底。當時就有不少愛護文物的人,冒著坐牢殺頭的危險,把許多有價值的書藏瞭起來。到瞭清朝末年,就有不少被禁的書陸續出現瞭。

乾隆是雍正的第幾個兒子?評價乾隆皇帝功過

  乾隆皇帝簡介  清高宗乾隆  1711年9月25日子時—1799年2月7日  姓愛新覺羅,諱弘歷,是雍正帝第四子。  生於康熙五十年,卒於嘉慶四年,終年89歲  葬於河北裕陵(今河北省遵化縣西北)  乾隆於雍正十三年即位  為清代入關第四帝  乾隆六十年禪位於十五子顒琰,自己成為太上皇。乾隆在位共六十年,是中國封建史在位時間第二長的皇帝,僅次於祖父康熙帝,而且是壽命最長的皇帝。  雍正在位時乾隆被封被寶親王。雍正死後,群臣和總管太監從正大光明匾額後面取出錦匣,開讀密詔,上面寫著“皇四子弘歷為皇太子,繼聯即皇帝位。”弘歷於同月即位。第二年改年號為“乾隆”。  相傳乾隆不是雍正的親生兒子。而是海寧陳閣老之子。在雍親王(雍正)妃分娩的那一天,恰好陳閣老的夫人也生下瞭一個孩子,隻是前者是女孩,後者則是個男孩。此時的雍正聽說後,密令傢人將陳閣老請來,並強調一定要帶著小孩。然後借口福晉要看孩子,將小孩帶入內室,將自己的女孩換給陳傢。陳傢後來發現不對,但不敢聲張。沒想到,男孩天資聰明,深得康熙,雍正二帝的喜愛,最後竟成為一代君王。傳說乾隆在六下江南時,曾暗去海寧省親。   不過有學者認為,乾隆是雍正的長子,也就是說,雍正並不擔心無人繼承他的王位。而且,當時的皇位之爭已經進入白熱化,雍正怎麼敢與他人交換孩子,而給政敵留下話柄。因此,乾隆身世之謎是子虛烏有。  乾隆在位期間,實行寬猛互濟的政策,務實足國,重視農桑,停止捐納,使社會上出現一片繁榮的景象,“康乾盛世”在此期間達到瞭頂峰。同時乾隆平定瞭準噶爾部,消滅瞭天山南路大小和卓木的勢力,加強瞭中央政府對邊疆地區的管理,鞏固和開展瞭中國這個多民族國傢,奠定瞭今天中國固有版圖;嚴厲拒絕瞭英國特使馬嘎爾尼提出的侵略性要求。  在平定天山南路時,清軍俘虜瞭小和卓木的一個妃子,她是一位絕色佳人,身上又散發出一種天然的奇香,人稱香妃。乾隆便將她收為妃子送入宮中,還特地招來回教徒服侍她的吃穿。又在宮中西苑造瞭回族的住房、禮拜堂,以博取她的歡心。香妃卻毫不動心,堅決不從。一天,宮女奉乾隆之命來勸說,香妃猛地取出一把匕首,嚇得宮女四散躲避。太後怕乾隆遭到不測,趁乾隆去郊祭時,把香妃召來,令其自殺。乾隆知道後還生瞭一場病,事後下令將香妃遺體用軟轎抬回新疆喀什入葬,建香妃墓。近年來,專傢經過大量考證。認為香妃實為乾隆的容妃,在宮中生活瞭28年,55歲時病歿,葬於東陵,棺上書有阿拉伯文的《可蘭經》。相關閱讀推薦:雍正的妃子甄嬛怎麼死的?乾隆生母是不是甄嬛?乾隆一生中的三段戀情:曾愛上父親的妃子和珅都有哪些鮮為人知的才能讓乾隆離不開他乾隆皇帝簡介 乾隆生母是誰?乾隆的皇後有幾個分頁:1/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乾隆帝向慕風雅,精於騎射,曾先後六次下江南,遍遊名城,筆墨留於大江南北。乾隆還是一個有名的文物收藏傢。清宮書畫大多是他收藏的,他在位期間編纂的《四庫全書》共收書3503種,79337卷,36304冊,其卷數是《永樂大典》的三倍,成為我國古代思想文化遺產的總匯。但乾隆所興起的文學獄,在清朝歷代中為數最多。如有個文人胡中藻寫瞭一句“一把心腸論濁清”的詩句,乾隆認為這是誹謗清朝,將胡中藻滅族。不過這並不有損於乾隆的功績。  但乾隆好大喜功,為人重奢靡,鋪張浪費,並自稱為“十全老人”。他在位後期任用和坤二十年。和坤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貪官,致使這二十年間貪污成風,政治腐敗,各地農民起義頻繁。清王朝開始從強盛走向衰敗。  乾隆六十年(1795年)底,乾隆決定將皇位禪讓給皇太子。他下詔說:“我25歲時繼位,當時曾經對天起誓,如果能夠在位60年,就一定自行傳位給皇太子,不敢與皇祖(指康熙)的在位年數一樣。現在我在位已經滿60年,不敢食言,決定禪位與皇十五子顒琰。他如一時難以處理朝政,由我訓政。”和坤等大臣極力勸阻,乾隆不聽,於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在太極殿舉行禪位大典,自稱太上皇,但仍掌握著朝廷實權。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乾隆得病,雖經過不少名醫醫治,都不見起色,初三死於養心殿。   乾隆自稱“十全老人”,有“十全武功”——發動瞭十次戰爭,窮兵黷武,勞民傷財,把“盛世”的傢底耗盡,1、1747年:平大小金川;2、1755年:平準部;3、1757年:再平準部;4、1759年:平回部;5、1769年:平緬甸;6、1776年:再平大小金川;7、1788年:平臺灣;8、1789年:平越南;9、1791年:平尼泊爾;10、1792年:再平尼泊爾。  縱觀乾隆的“十大武功”,絕大多數都是自我宣傳的結果:大金川(四川靖化)和小金川(四川懋功)是西藏民族部落間的紛爭,清政府加以幹涉;臺灣是漢人林爽文的抗暴革命;這三大武功都是血腥的對內鎮壓,不能稱之為“武功”。平緬甸、平越南和平尼泊爾都是醜劇和敗仗,更稱不上“武功”。其實乾隆的武功隻有一個——征服準噶爾汗國,開辟新疆省,可乾隆卻把這一個分為三個——平準部、再平準部、平回部。乾隆非要湊足十項不可,進一步襯托出他的虛榮浮華和把肉麻當有趣。  乾隆的虛榮心還體現在滿清帝國的“外交”上。乾隆的外交理念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那就是“進貢”。凡是肯向清國“進貢”的國傢都是小國和窮國。清國和這些國傢“建交”並沒有多少實質性的“益處”,他們向清國進貢的目的很少是出於“友好”的動機,而是貪圖清國的“賞賜”。乾隆皇帝為瞭鼓勵清國以外的國傢向他“進貢”,對前來“進貢”的“藩屬國”的“賞賜”十分豐厚,賞賜的價值往往十倍甚至百倍於“貢金”的價值。例如清國與印度之間有一個芝麻國巨坎堤王國,它每三年向中國進貢一次,每次進貢砂金一兩五錢。清國的回報則是堆積成山的綢緞、銀幣和茶葉。假使世界上有一種一本萬利的交易,那就莫過於向乾隆皇帝進貢瞭。當周邊的國傢發現向乾隆進貢的好處時,就紛紛利用進貢的名義敲榨中國,並不惜用戰爭相威脅要求增加“進貢”的次數。乾隆皇帝為瞭一己虛榮和“面子”,把百姓的稅錢不當回事,使中華帝國的財富大量外流。四、惡直好諛,重用大貪官和紳。分頁:2/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乾隆對部下的阿諛奉承有狂熱的愛好,這一嗜好直接導致瞭中國歷史上前於古人後無來者的大貪官和紳的出場。  和紳是一位侍衛出身的滿洲花花公子,因為特殊的機緣受到乾隆的信任和重用,在他統治的後期把帝國的行政大權交給他,擢升他為宰相(大學士.軍機大臣)兼首都治安總司令(九門提督)。和紳有著絕頂的小聰明,熟諳做官技巧,用肉麻的諂媚和恭謹的外貌,把自以為英明蓋世的乾隆玩弄於股掌之上。和紳的全部行政才能是貪污和弄權,對乾隆重用他的回報是在全國建立一個史無前例的貪污系統,把清帝國的墻基掏空。全國官員發現,如果不向上級行使巨額賄賂,就要被無情地淘汰出局,甚至被投入監獄,他們不得不適應這一形式。乾隆死後,和紳也跟著倒臺,查抄他的傢產折合白銀九億兩,相當於全國十二年財政收入的總和。如果包括他揮霍掉的和親人貪污的款項,總數應該不下二十年的財政收入,和紳當權剛好二十年!清朝在他手上由盛轉衰。為瞭沖淡武夫形象,他極力附庸風雅,舞文弄墨,寫瞭幾千首詩,收藏歷代書法精品,到處題字,仿佛是一個極有文化修養的儒雅之士。然而,在這迷人的表象掩蓋下,他的另一面卻是一個文化專制主義的狂熱推行者。帝制時代的獨裁君主都推行文化專制主義,而以清朝為最甚,清則以乾隆為最甚。這樣說,決不是誇張。  文化專制的突出表現就是大興文字獄,對知識分子的詩文吹毛求疵,捕風捉影,無中生有,上綱上線,動輒殺頭抄傢充軍。文壇上,一片肅殺之氣。康熙時,戴名世的著作《南山集》,被當局認為有“政治問題”,遭到嚴懲,主犯戴名世被殺頭,株連親戚朋友幾百人。五十多年以後,乾隆皇帝再次舊事重提,利用“南山集案”大興冤獄,殺害瞭71歲的舉人蔡顯,株連24人。   事情的起因並不離奇。蔡顯的詩文集《閑閑錄》出版以後,被邀功的小人揭發,說是其中有“怨望訕謗”之詞。那麼所謂“怨望訕謗”之詞是什麼呢?說來可笑,不過是蔡顯引用古人《詠紫牡丹》詩句:“奪朱非正色,異種盡稱王”。詩的原意無非是說,紅色的牡丹是上品,紫色的牡丹稱為上品,是奪瞭牡丹的“正色”,是“異種稱王”。如此而已。那些官僚們竟望文生義,強詞奪理地指責蔡顯含沙射影,“奪朱”是影射滿人奪取朱明天下,“異種稱王”是影射滿人建立清朝。  兩江總督高晉、江蘇巡撫明德把這個案件上報皇帝,主張按照“大逆”罪,凌遲處死蔡顯。乾隆皇帝仔細看瞭高晉和明德的奏折,以及隨同奏折附上的《閑閑錄》,下瞭一道聖旨,把凌遲改為斬首,同時對高晉、明德大加訓斥。這是什麼道理?難道他大發善心瞭嗎?非也。原來他從《閑閑錄》中找到瞭“戴名世以《南山集》棄市”之類字句,以為蔡顯是在發泄對現實政治的不滿,而高晉、明德查辦此案時竟然沒有發現這類字句,是可忍,孰不可忍!於是乎,他在聖旨中狠狠訓斥這兩個封疆大吏,是“有心隱曜其詞,甘與惡逆之人為伍”,故意縱容包庇、同流合污,需要承擔一部分罪責。因此把蔡顯由凌遲改為斬首,意在警告大臣們,以後經辦此類案件,務必處心積慮地收集罪證,不能有所遺漏。結果,蔡顯和他的17歲兒子被處死,幼子及門生多人充軍。原因就是一句吟詠牡丹的詩句,以及一句反映事實的大白話:“戴名世以《南山集》棄市”。  在大興文字獄這點上,乾隆皇帝比他的大臣要厲害百倍。這從“字貫案”可以更加清楚。舉人王錫侯,為瞭給參加科舉考試的士子提供方便,把《康熙字典》加以精減,編瞭一本《字貫》。這種事情,在現在看來十分尋常。殊不知,這一舉動在當局的眼中,已經屬於“大逆不道”。因為,《康熙字典》是康熙皇帝“欽定”的,王錫侯膽敢擅自刪改,便是一大罪狀。何況《字貫》沒有為清朝皇帝的名字避諱,構成另一罪狀。不但王錫侯遭到嚴懲,書板、書冊全部銷毀,而且經辦此案的江西巡撫海成也因“失察”而治罪。分頁:3/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盡管如此辯解,既然皇帝已經說“人人得而誅之”,王錫侯自然難逃一死。  從乾隆六年到五十三年,有文字獄53起,幾乎遍及全國各地,到處都充斥著以文肇禍的恐怖氣氛,迫使知識分子遠離現實,躲進故紙堆裡討生活。此外,人們似乎忘記瞭這樣一點,乾隆時代由大興文字獄進而發展到全面禁書、焚書;開館編纂《四庫全書》的過程,就是一個禁書、焚書的過程,禁毀書籍達幾千種。無怪乎一代宗師孟森要感嘆:“明清之間著述,幾遭盡毀”,“始皇當日焚書之厄,決不至離奇若此”!政治上也越來越腐敗。尤其是其晚年重用大奸臣、“貪官之王”–和珅,使清朝國庫逐漸虛空,百姓生活貧苦,嘉慶元年(1796年),發生白蓮教民變。應該說,清朝是從乾隆中後期開始走向衰落的。乾隆六十年(1795年),高宗以在位期不越祖父康熙帝為名禪位於子顒琰,是為清仁宗,又號嘉慶帝,自稱太上皇,仍然繼續執政,直到嘉慶四年(1799年)去世為止。  六下江南遊逸揮霍,耗盡國力民財。  乾隆皇帝和七世紀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亡國之君楊廣有一個同樣的愛好:那就是喜好去繁華似錦的江南遊玩。  乾隆的南巡集團聲勢浩大,每次都在萬人以上,所到之處極盡奢侈糜費,地方供給極盡華麗壯觀,百姓的財富經歷巨大的浩劫。乾隆除瞭下江南遊蕩獵奇外,還花費巨資在北京西郊營造繁華蓋世的皇傢園林“圓明園”。東造琳宮,西增復殿,南築崇臺,北構傑閣,說不盡的巍峨華麗。又經文人學士,良工巧匠,費瞭無數心血這裡鑿池,那裡疊石,此處栽林,彼處蒔花,繁麗之中,點綴景致,不論春秋冬夏,都覺相宜。又責成各省地方官,搜羅珍禽異卉,古鼎文彝,把中外九萬裡的奇珍,上下五千年的寶物,一齊陳列園中,作為皇帝傢常的供玩。從前秦二世胡亥築阿房宮,陳後主起臨春、結綺、望仙三閣,隋煬帝營顯仁宮芳華苑,華麗也不過如此,所不同的是前兩位是著名的亡國君王。   乾隆的揮金如土,使康熙、雍正辛苦搜刮的的“傢當”很快被消耗殆盡。  乾隆的後妃  孝賢純皇後,富察氏,察哈爾總管李榮保之女。乾隆十三年,崩,年三十七。  繼皇後,烏喇那拉氏,佐領那爾佈之女,乾隆二年,封嫻妃,乾隆十年,晉貴妃。孝賢皇後崩後,晉皇貴妃,主後宮事,乾隆十五年,冊為皇後。三十一年七月崩,乾隆命喪葬儀式等同於皇貴妃。生有二子,永璂、永璟,一女,夭折。  孝儀純皇後,魏佳氏,內管領清泰之女。生四子,永璐夭折,嘉慶皇帝、永璘,還有一個未曾命名已夭折,二女,分別下嫁拉旺多爾濟、札蘭泰。  慧賢皇貴妃,高佳氏,大學士高斌之女。當乾隆還是太子時,是側室福晉。乾隆初封為皇貴妃,薨,謚為慧賢皇貴妃。  純慧皇貴妃,蘇佳氏,乾隆為太子時,就已在服侍乾隆。乾隆皇帝即位後,封純嬪,累進純皇貴妃。薨,謚純慧皇貴妃。生一子,永瑢。一女,下嫁福隆安。  慶恭皇貴妃,陸氏,初封慶嬪,累晉慶貴妃。薨。嘉慶皇帝曾經被她撫育過,被嘉慶帝追尊為慶恭皇貴妃。  哲憫皇貴妃,富察氏,雍正十三年,薨,被乾隆追封為哲妃,晉皇貴妃。一子,永璜,為高宗的長子,一女,殤。  淑嘉皇貴妃,金佳氏,乾隆為皇子時,就已嫁給他,乾隆初,封嘉妃,晉嘉貴妃。四子,永珹、永璇、永瑆,還有一個未曾命名已殤。  婉貴妃,陳氏,乾隆為皇子時已嫁給他,乾隆間,自貴人累晉婉妃。嘉慶間,尊為婉貴太妃。薨,年九十二。  穎貴妃,巴林氏,自貴人累晉穎貴妃,尊為太妃,薨,年七十。分頁:4/5頁  上一頁2345下一頁  貴人,西林覺羅氏,柏氏,皆從常在尊為貴人。  晉太妃,富察氏,初為貴人,待到道光帝時,仍未逝世,被道光帝尊為皇祖晉太妃。  容妃,和卓氏,回族人,初入宮,封貴人,累進為妃,薨。  忻貴妃,戴佳氏,總督那蘇圖之女,生二女,皆殤。  愉貴妃,珂裡葉特氏,生一子,永琪。  舒妃,葉赫那拉氏,生一子,殤。  敦妃,汪氏,生一女,下嫁和珅的兒子豐紳殷德。  乾隆的子女  乾隆生有17子10女。  愛新覺羅·顒璜,長子,定安親王。母哲憫皇貴妃富察氏(時為寶親王側妃)  愛新覺羅·顒璉,次子,端慧太子。母孝賢純皇後富察氏(時為寶親王嫡妃)  愛新覺羅·顒璋,三子,循郡王。母寶親王側妃蘇佳氏。  愛新覺羅·顒珹,四子,履端親王,出為履懿親王愛新覺羅允祹後。母嘉嬪金佳氏。  愛新覺羅·顒琪,五子,榮純親王。母愉貴人珂裡葉特氏。  愛新覺羅·顒瑢,六子,質莊親王,出為慎靖郡王愛新覺羅允禧後。母純妃蘇佳氏。  愛新覺羅·顒琮,七子,哲親王。母孝賢純皇後富察氏  愛新覺羅·顒璇,八子,儀慎親王。母嘉妃金佳氏。  愛新覺羅·顒瑜,第九子,早殤。母嘉妃金佳氏。  愛新覺羅·顒玥,第十子,早殤。母舒妃葉赫那拉氏。  愛新覺羅·顒瑆,十一子,成哲親王。母嘉貴妃金佳氏。  愛新覺羅·顒璂,十二子,貝勒。母繼皇後烏喇那拉氏。  愛新覺羅·顒璟,早殤。母繼皇後烏喇那拉氏。  愛新覺羅·顒璐,早殤。母令貴妃魏佳氏。  愛新覺羅·顒琰,十五子,清仁宗,嘉慶帝。母孝儀純皇後魏佳氏。  愛新覺羅·永,第十六子,早殤。母孝儀純皇後魏佳氏。  愛新覺羅·顒璘,十七子,慶僖親王。母孝儀純皇後魏佳氏。  皇長女(1728~1729),雍正六年十月生,雍正七年十二月殤。母孝賢純皇後富察氏(時為寶親王嫡妃)  皇二女(1731),雍正九年四月生,當年十二月殤。母哲憫皇貴妃富察氏(時為寶親王側妃)  皇三女固倫和敬公主(1731~1792),雍正九年五月二十四生,母孝賢純皇後富察氏(時為寶親王嫡妃)  皇四女和碩和嘉公主(1745~1767),乾隆十年十二月初二生,母純貴妃蘇佳氏。  皇五女(1753~1755),乾隆十八年六月二十三生,乾隆二十年四月二十二殤。母繼皇後烏喇那拉氏。  皇六女(1755~1758),乾隆二十年七月十七生,乾隆二十三年八月二十六殤。母忻嬪戴佳氏。  皇七女固倫和靜公主(1756~1775),乾隆二十一年七月十五生,母孝儀純皇後魏佳氏。  皇八女(1757~1767),乾隆二十二年十二月初七生,乾隆三十二年五月二十一殤,

現代人怎樣評價唐玄宗李隆基的是非功過

  玄宗前期重用賢臣,勵精圖治,社會經濟繼續發展,出現瞭封建社會前所未有的盛明皇窺浴圖世景象。但他在位的後期,沉湎酒色,荒淫無度,重用奸臣,政治腐敗,終於爆發瞭安史之亂,唐朝由此轉衰。所以說,唐玄宗是一位功過都很突出的歷史人物:  (1)唐玄宗統治前期,重視地方官的選拔,曾親自考核縣令,把不稱職的人斥退。任用有才幹,能負責,敢進諫的姚崇、宋璟做宰相,因此社會安定,生產發展,經濟繁榮,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  (2)他重視對邊疆地區的管轄,封粟末的大祚榮為“渤海郡王”,設渤海都督府和黑水都督府,封南詔的皮羅閣為雲南王,封回紇的骨力裴羅為“懷仁可汗”,鞏固瞭多民族國傢的統一。  (3)改革軍事制度,改府兵制為募兵制。  (4)唐玄宗統治後期,寵愛楊貴妃,整日飲酒作樂,不理政事,還重用奸詐的李林甫、楊國忠,政治十分腐敗,以致釀成安史之亂。持續8年的安祿山、史思明的叛亂,使農業生產受到極大破壞,人民流離失所,使唐朝由盛轉衰,從此唐朝開始走向瞭下坡路。  (5)唐玄宗為唐的高度繁榮起過重大作用,但他晚年也給唐朝人民帶來巨大災難,他是一位功過都很突出的重要歷史人物。陳玄禮郭子儀李光弼許遠張巡顏杲卿魯靈張介然。  少時英氣逼人,有膽略有智謀,誅殺韋後而擁戴其父相王李旦為新皇,也因此被立為皇太子。  玄宗即位後,經濟發展,人民富裕,開元盛世達成,為唐朝最昌盛之時。  晚年寵幸楊玉環,導致國力下降,造成安史之亂,此為隆基之過也。  雖然大傢都說功過參半,但小可認為,還是功大於過的。  1,開啟‘貞觀之治’的局面,促進統一多民族國傢的繁榮和發展,為‘開元盛世’奠定瞭初步基礎  2,開明的民族政策,促進瞭邊疆各族和唐政權友好關系,使同一多民族國傢邁入鼎盛時代  3,開放的對外政策,使唐文化呈現開放多元的色彩  總評;盡管唐太宗的賢明,審慎難以貫徹始終,但其文治武功為大唐盛世局面的出現奠定瞭基礎,‘濟育蒼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損少’。

徐達的功過 揭秘大明朝開國功臣徐達的一生功績

  徐達:徐達,大明朝開國第一功臣,他出生於一個世代種田的農民傢庭,小時曾和朱元璋一起放過牛。元朝末年,他目睹政治黑暗,民不聊生,慨然有“濟世之志”。元末農民戰爭爆發後,在郭子興起義軍中當小軍官的朱元璋回鄉招兵,他“仗劍往從”,從此開始瞭戎馬倥傯的軍事生涯。  投奔朱元璋後,徐達不僅作戰勇敢,而且“時時以王霸之略進”,協助朱元璋收編瞭定遠的幾支地主武裝,攻占滁、和等地,被朱元璋授為鎮撫,“位諸宿將上”。此時,朱元璋隻不過是郭子興手下的一名首領,“諸將多太祖等夷,莫肯為下”,而徐達與湯和等人則“奉約束甚謹”,幫助他逐步樹立威信。  不久,郭子興與另一首領孫德崖發生沖突,拘捕瞭孫德崖,而孫之部眾則扣留瞭朱元璋。徐達挺身而出,到孫德崖軍中去做人質,換回朱元璋。直到郭子興釋放孫德崖後,他才被放出來。朱元璋因此對他非常感激,也更加信任。郭子興病逝後,朱元璋執掌全軍大權,揮師南渡長江,攻占采石、太平,謀攻集慶,徐達“與常遇春皆冠軍,而達獨參與進止”,成為朱元璋最倚重的一員戰將。  此後,他統兵“廓江漢,清淮楚”,擊滅陳友諒勢力,升任總兵官、大將軍;又“電掃西浙”,攻占平江,消滅張士誠勢力;後受命為征虜大將軍,率師北伐,“席卷中原”,克復大都,“聲威所震,直達塞外”,完成瞭推翻元朝、統一北方的重任。  徐達治軍嚴明,不僅要求部下聽從號令指揮,“令出不二”,而且嚴禁他們騷擾百姓,“有違令擾民,必戮以徇”。他還註意優待俘虜,以分化瓦解敵人。凡是俘獲敵軍將士和間諜密探,他都“結以恩義,俾為己用”。所以他帶兵出征,特別是在率軍北伐過程中,經常出現“大軍勘定者猶少,先聲歸命者更多”的局面。   徐達“以智勇之資,負柱石之任”,為明王朝的開創立下瞭蓋世之功。明朝建立後,被朱元璋授為太傅、中書右丞相,後封魏國公,並以其長女為燕王妃,次女為代王妃,三女為安王妃。盡管勞苦功高、地位顯赫,但徐達依然謙虛處世,從不居功自傲。每次“功成而還,拜上印綬,待命於傢,略無幾微矜伐之色”。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徐達能擺脫鄉土觀念的羈絆,不和同鄉拉幫結派,沒有卷進淮西集團的是非之爭。淮西集團的骨幹胡惟庸見徐達功勞大,威信高,“欲結好於達”,他根本不加理睬。胡惟庸又“賂達閽者福壽使圖達”,福壽向徐達告發,徐達便不時提醒朱元璋:胡惟庸這種人不適合當丞相。後來,胡惟庸因謀反被殺,朱元璋想起徐達的話,“益重達”。  盡管徐達對朱元璋忠心耿耿,恭慎有加,但仍然未能免除朱元璋對他的懷疑和猜忌。給事中陳汶輝在一個奏疏中曾提到“劉基、徐達之見猜”,說:“視蕭何、韓信,其危疑相去幾何哉?”朱元璋在為徐達撰寫的神道碑中,也承認自己曾因所謂“太陰數犯上將”的星象而“惡之”(《獻征錄》卷5,禦制《徐公達神道碑》)。但是不管朱元璋如何猜忌,徐達畢竟在政治上忠誠不二,經濟上不貪不占,生活上十分檢點,沒有任何把柄可抓,從而避免瞭“走狗烹”的厄運。流傳極廣的所謂朱元璋賜蒸鵝而害死徐達的說法,正如趙翼所說的是“傳聞無稽之談”,“其時功臣多不保全,如達、基之令終已屬事”,徐達和劉基是洪武朝少數得以獲終天年的大臣。  洪武十八年二月,徐達病逝,享年54歲。朱元璋追封他為中山王,賜謚“武寧”,賜葬於南京鐘山之陰,並親為之撰寫神道碑,贊揚他“忠志無疵,昭明乎日月”。後復命“配享太廟,塑像祭於功臣廟,位皆第一”。相關閱讀推薦:徐達簡介 明代開國第一大將徐達的一生簡述朱元璋為何命令徐達殺光山東人?討飯時受歧視明朝開國第一功臣徐達簡介 徐達有多少子女?徐達簡介 明朝開國軍事統帥大將軍中山王徐達生平

唐玄宗李隆基有哪些政績功過?唐玄宗的歷史地位

  唐玄宗李隆基的歷史功過?唐玄宗(謚: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簡稱唐明皇)李隆基(685年——762年),漢族,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昭成竇皇後(竇德妃)。玄宗個人素質優秀,善騎射,通音律、歷象之學,多才多藝。  生於憂患  李隆基出生的時候正是武則天主政要做女皇的時候,所以他小時候就經歷瞭錯綜復雜的宮廷變故,這也許促使他形成瞭意志堅定的性格。他小時候就很有大志,在宮裡自詡為“阿瞞”,雖然不被掌權的武氏族人看重,但他一言一行依然很有主見。  在他七歲那年,一次在朝堂舉行祭祀儀式,當時的金吾將軍(掌管京城守衛的將軍)武懿宗大聲訓斥侍從護衛,李隆基馬上怒目而視,喝道:“這裡是我李傢的朝堂,幹你何事?!竟敢如此訓斥我傢騎士護衛!”弄得武懿宗看著這個小孩兒目瞪口呆。武則天得知後,不但沒有責怪李隆基,反而對這個年小志高的小孫子備加喜歡。到瞭第二年,李隆基就被封為臨淄郡王。  在奶奶武則天死後,中宗懦弱無能,結果朝政大權落到瞭韋皇後和安樂公主之手,原來發動政變恢復唐朝的功臣、宰相張柬之也被他們貶官驅逐,太子李崇俊被殺。韋皇後效仿原來武則天的做法,讓自己的兄長韋溫掌握大權,對於女兒安樂公主的違法賣官鬻爵也不加制止,大加縱容。在公元710年,中宗終於死於韋皇後和安樂公主之手,被她們合謀毒殺。然後,韋皇後便想學習婆婆武則天,做第二個女皇。  沒有等韋皇後動手,一直靜觀時變的李隆基和姑姑太平公主便搶先發動瞭兵變,率領禦林軍萬餘人攻占瞭皇宮,把韋皇後一派全部消滅。然後,由睿宗李旦重新即位,李隆基也因功被立為太子。   但父親李旦也和中宗一樣是個軟弱的皇帝,不願和太平公主發生正面沖突,總是忍讓。而太平公主則認為是自己給瞭他做皇帝的機會,功勞巨大,所以她掌握瞭朝政大權。隨著自己勢力的強大,太平公主的野心也膨脹起來,想像母親那樣也做做女皇。  太平公主的主要對手便是太子李隆基,開始她沒把他放在眼裡,覺得他還年輕,但後來瞭解瞭李隆基的英勇果斷之後,就開始防范他。她制造輿論說,李隆基不是長子,沒資格做太子,更不能繼承皇位。太平公主的目的是要廢除李隆基的太子身份,為自己以後做女皇帝開路。  到公元712年,睿宗厭煩瞭做皇帝的生活,把帝位讓給瞭兒子李隆基,但是太平公主仍然掌握瞭朝政大權:朝廷三品以上官員的任免權和軍政大事的決定權。睿宗的讓位加劇瞭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矛盾。雙方都在積蓄力量,準備除掉對方。  在公元713年的七月三日,唐玄宗李隆基果斷地先下瞭手,親自率領兵馬除掉瞭太平公主和她的手下骨幹幾十人,將傾向太平公主的官員全部罷官廢黜。唐玄宗終於掌握瞭皇帝應有的權力。當年,唐玄宗把年號改為開元,表明瞭自己勵精圖治,再創唐朝偉業的決心。相關閱讀推薦:唐玄宗李隆基為何晚年身邊會有那麼多的奸臣?李隆基的皇後是誰?唐玄宗李隆基的皇後及妃子唐玄宗李隆基之後的皇帝是誰?李隆基死後誰繼位李隆基是個好皇帝嗎 唐玄宗李隆基是誰的兒子?唐玄宗李隆基簡介 因風流而毀瞭大唐的開元盛世分頁:1/6頁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最大功績——開元盛世  唐玄宗雖然在清除太平公主之後,徹底鞏固瞭皇權,但當時的形勢不容樂觀:兵變大大地傷瞭朝廷元氣,吏治的混亂、腐敗亟待治理。所以,唐玄宗表示要量才任官,提拔賢能人做宰相。在這方面唐玄宗還是有伯樂眼光的。如著名的宰相姚崇、宋璟、張九齡都是唐玄宗時期的宰相,著名大臣。  姚崇辦事果斷,他因為向唐玄宗提出瞭十條建議而被器重,做瞭宰相。十條建議包括瞭勿貪邊功、廣開言路、獎勵正直大臣、勿使皇族專權、勿使宦官專權等,唐玄宗基本上都按照姚崇的建議執行瞭。  對於皇親國戚,姚崇也不進行照顧。當時薛王李業的舅舅王仙童欺壓百姓,為非作歹,姚崇奏請玄宗批準後,懲辦瞭王仙童。  姚崇還主持瞭開元初年的對蝗災的治理工作。當時在黃河的南北地區都發生瞭嚴重蝗災,蝗蟲飛起來遮天蔽日,對莊稼的破壞異常嚴重。姚崇深知如果不能及時消滅蝗蟲,不僅會導致經濟的重大損失和百姓的災難,而且對於國傢穩定也至關重要。他親自指揮,下令各郡縣要全力以赴消滅蝗蟲,有功的進行獎勵。在他的大力推動下,蝗災沒有再繼續蔓延,很快被制止住瞭。  姚崇之後是宋璟,他也很重視對人才的選拔任用,雖然他掌握朝政大權,但他決不徇私枉法,相反,對自己的親屬還更加嚴格地要求。一次,他的遠房叔叔宋元超在參加吏部的選拔時,對主考官說瞭自己和宋璟的特殊關系,希望能予以照顧,弄個好官兒做做。結果被宋璟得知後,不但沒有給他說情,反而特地關照吏部不給他官做。   張九齡是廣東人,當時的廣東被稱為嶺南,還不是發達地區,犯罪的人也經常被流放到那裡,以示懲罰。所以在人們眼裡,那裡是荒涼、艱苦的地方。出身於廣東的人由於歷代在朝中做官的很少,所以那裡出來的人很難在朝中做到宰相這麼高的官。但是張九齡卻憑借著自己出眾的才華被玄宗相中。  張九齡在做宰相之後,也像玄宗那樣看重人的品德和才幹,而不是看重其背景。在吏部參與選拔官吏時,他一直主張要公正選才,量才使用。同時,對於玄宗的過錯,他也及時地指出,加以勸諫,不因為玄宗對自己有知遇之恩就隱瞞實情。  唐玄宗不僅慧眼識賢相,還對吏治進行瞭整治,提高官僚機構的辦事效率。他采取瞭很多的有效措施,第一,精簡機構,裁減多餘官員,把武則天以來的許多無用的官員一律裁撤,不但提高瞭效率,也節省瞭政府支出。第二,確立嚴格的考核制度,加強對地方官吏的管理。在每年的十月,派按察使到各地巡查民情,糾舉違法官吏,嚴懲不怠。第三,重新將諫官和史官參加宰相會議的制度予以恢復。這本是唐太宗時期的一種制度,讓諫官和史官參與討論國傢大事,監督朝政。到瞭武則天主政之後,提拔瞭許敬宗和李義府等人做宰相,有的事不敢再公開,因此將這種制度也就廢除瞭。第四,重視縣令的任免。唐玄宗認為郡縣的官員是國傢治理的最前沿,和百姓直接打交道,代表瞭國傢形象。所以,玄宗經常對縣官親自出題考核他們,確切地瞭解這些縣官是不是真正地稱職。如果考試優秀,可以馬上提拔,如果名不副實,也會馬上遭到罷黜。  唐玄宗知人善任,賞罰分明,辦事幹練果斷,這是他能開創開元盛世的主要原因。分頁:2/6頁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對邊疆進行有成效的治理  唐玄宗不僅對內政進行有效的治理,對於邊疆也進行瞭有成效的治理,將原來丟失的領地重新奪瞭回來。  早在唐玄宗即位之前,北方邊境已是危機四伏。在武則天做皇帝的初期,即公元686年(萬歲通天元年),契丹的李盡忠利用當時的民族矛盾,煽動部下反叛唐朝,而且攻占瞭營州。武則天派兵反擊,結果失敗。此後,在公元703年,安西地區的碎葉鎮也被突厥攻占,致使絲綢之路最後斷絕,嚴重影響瞭唐朝的聲譽和外貿經濟。  北方的領土在唐朝初年曾經統一,而且設置瞭單於、安北都護府,分別管轄長城內外到貝加爾湖的廣闊地區。到瞭武則天主政以及做皇帝時期,突厥人經常騷擾邊境,還攻占瞭蔚州(現在河北的蔚縣)和定州(現在河北定縣),迫使唐朝將安北都護府南遷。  為瞭重新統一北方,唐玄宗采取瞭很多措施,為收復北方領土做準備。這主要是對於兵制進行瞭改革。原來的府兵制由於均田制的破壞,致使農民逃亡,影響瞭軍隊的兵源。高宗和武則天時期,對於軍事不太重視,到瞭唐玄宗做瞭皇帝時,士兵逃跑現象極為嚴重,軍隊戰鬥力也很低,無法和強悍的突厥軍隊抗衡。  在公元723年,即開元十一年,唐玄宗接受瞭宰相張說的改革主張,建立雇傭兵。從關內招募到軍士十二萬人,充當衛士,這就是“長從宿衛”,也叫做“長征健兒”,這次改革是從府兵制到雇傭兵制的轉變。此後經過十多年的努力,玄宗將這種制度推廣到瞭全國。這種制度使原來的府兵輪番到邊境守衛的做法取消,解除瞭各地人到邊境守衛之苦。同時,這種雇傭兵還為集中訓練、提高戰鬥力提供瞭保證。   除瞭對兵制進行改革之外,唐玄宗還采取瞭其他很多的整軍措施,如頒佈瞭《練兵詔》,命令西北的軍鎮擴充軍隊,加強訓練。同時,任命太仆卿王毛仲為內外閑廄使,全力負責軍用馬匹的供應,這使短缺的馬匹及時得到瞭補充,提高瞭戰鬥力。另外,為徹底解決軍糧問題,玄宗又命令擴充屯田范圍,在西北和黃河以北地區大力發展屯田,增加糧食產量。  在做好瞭充分準備後,唐朝逐步把營州等地收復,長城以北的回紇等族也自動取消瞭獨立割據的稱號,重新歸附唐朝。安北都護府也恢復瞭,唐朝重新行使對長城以北土地的管轄權。  西域地區政權的恢復經歷瞭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收復碎葉鎮,第二階段是重新恢復瞭絲綢之路。唐朝的威望在西域重新建立起來。  為瞭增加國傢的收入,打擊強占土地、隱瞞不報的豪強,唐玄宗發動瞭一場檢田括戶運動。當時的豪強霸占瞭農民的土地之後,稱為“籍外之田”,他們還將逃亡的農戶變成自己的“私屬”,在土地和人口兩方面逃避國傢稅收。  公元712到725年之間,唐玄宗的檢田括戶運動收到瞭實效。他任命宇文融為全國的覆田勸農使,下設十道勸農使和勸農判官,分派到各地去檢查隱瞞的土地和包庇的農戶。然後把檢查出來的土地一律沒收,同時把這些土地分給農民耕種。對於隱瞞的農戶也進行登記。這樣下來,一年增加的客戶錢就高達幾百萬之多。  通過這些有效的措施,唐玄宗使唐朝的經濟又步入正軌,減輕瞭農民的負擔,同時也增加瞭國傢的財政收入,促進瞭國傢經濟的繁榮。  佛教在唐朝初年雖然沒有被查禁,但發展受到瞭儒教和道教的限制,特別是對道教的提倡,使得佛教的發展沒有取得至尊的地位。但是到瞭武則天時期,為瞭從宗教上來打擊李姓,武則天對佛教采取瞭縱容態度,這使得佛教發展迅速。在全國的各個州基本都有佛教寺院。僧侶們不僅在國傢的包庇縱容下兼並土地,還極力逃避國傢稅收。和尚數目的大量增加,使國傢承擔賦稅和徭役的人數減少,影響瞭國傢的收入。  在開元二年,唐玄宗下令削減全國的僧人和尼姑數量,最後使全國還俗的僧尼達到一萬二千人之多。然後,玄宗又下令,禁止再造新的寺廟,禁止鑄造佛像,禁止傳抄佛經。對於官員和僧尼的交往也進行禁止,這使佛教在玄宗時期受到瞭很大的打擊。  唐玄宗的一系列有效措施使唐朝的政治、經濟、文化都得到新的發展,超過瞭他的先祖唐太宗,開創瞭中國歷史上強盛繁榮、流芳百世的“開元盛世”。分頁:3/6頁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開元盛世相關數據  7000萬。  這是唐玄宗統治的天寶(742-755)年間全國人口數。官方留下的天寶十三載(754)全國人戶約962萬戶、人口約5288萬口,學者們綜合各方面史料推測,公元8世紀中葉,唐朝全國實際人戶超過一千三四百萬戶,實際人口超過7000萬。  那麼,當時世界上其他國傢的人口是多少呢?8世紀的時候,東法蘭克福王國從塞納河到萊茵河之間的人口是200-300萬。而直到16世紀,地中海地區的人口才5000萬至6000萬。北非的人口是300萬。在農業經濟為主的時代,人口就是生產力。唐玄宗時期人口繁盛,反映瞭當時中國總的經濟實力是獨步於世界民族之林的。  6.6億畝。  這是唐玄宗時期全國耕地面積。唐朝的版圖,比之於漢代,有新的拓展;大運河把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更密切地聯系在一起,促進瞭全國經濟的增長。史稱:“開元、天寶之際,耕者益力,高山絕壑,耒耜亦滿”。根據現有史料推算,當時全國實際耕地面積約八百五十萬頃,折合今畝達6.6億畝(當下的中國為18億畝),人均占有達9畝多。遠遠超過我國今日的平均數(1.4畝)。  70餘國。  這是《唐六典》列舉的開元時期前來朝貢的蕃國數。這些蕃國,從東亞的日本、朝鮮到東南亞地區的諸國,從今日中國邊疆少數民族政權到中亞、西亞乃至地中海地區的一些國傢,都對唐朝中央政府建立瞭一種朝貢的政治關系。開元時代,長安、揚州、廣州等城市,雲聚著從海陸絲綢之路來華的胡商蕃客,成為溝通中外經濟、文化與政治聯系的重要渠道。亞洲各國留學生來華留學,絡繹於途。前不久在西安發現瞭井真成的墓志,這位日本國的留學生就是開元年間來華學習的,還有與李白結下深厚友誼的晁衡,也是一位日本留唐學生。不少外國人在唐玄宗的朝廷任職。  中國化的佛教——禪宗的真正創建人慧能和尚,在玄宗即位那年圓寂,此後,在玄宗統治的四十多年時間裡,禪宗迅速興起,儒佛道合流成為歷史的潮流,玄宗就曾親自為《孝經》、《老子》、《金剛經》作註。所謂三夷教,即祆教、景教、摩尼教,也在華得到傳播。正是這樣一個開放的社會,使唐朝在社會風氣上顯得雍容大度,李白充滿自信的詩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就是那個時代精神的寫照。  53915卷。  這是開元年間整理國傢圖書館的藏書數。玄宗時代,唐朝的文教事業也有很大發展。今天我們所常說的四部(四庫)圖書分類,正式被國傢官方圖書館所采納,就是在唐代。“藏書之盛,莫盛於開元,其著錄者,五萬三千九百一十五卷,而唐之學者自為之書,又二萬八千四百六十九卷。嗚呼,可謂盛矣!”(《新唐書》卷五十七《藝文志一》)詩聖杜甫、詩仙李白都主要生活在這個時代。舉幾件文化建設上的典型事例。第一件事,唐玄宗曾組織鴻儒碩學,在集賢書院校讎四部圖書;第二件事,開元二十年編訂《大唐開元禮》,是最完備的禮制建設,稍候不久又完成《大唐六典》的編纂,是最完備的行政法典性質的文件;第三件事,大力提倡教育,廣泛設立公私學校。開元二十一年(733)五月敕:“許百姓任立私學,欲其寄州縣受業者亦聽。”(《唐會要》卷35《學校》)開元二十六年下令天下州縣,每鄉都要設置學校一所,以教授學生。這樣推行政教的結果是:“於時垂髫之倪,皆知禮讓。”(《舊唐書》卷九《玄宗本紀下》)可以說教化大興!  最能形象說明開元時期的繁榮局面的是杜甫的那首《憶昔》詩: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傢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具豐實。九州道路無豺狼,遠行不勞吉日出。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分頁:4/6頁  上一頁23456下一頁  唐玄宗敗筆——安史之亂  開創瞭盛世之後,唐玄宗逐漸開始滿足瞭,沉溺於享樂之中。沒有瞭先前的勵精圖治精神,也沒有改革時的節儉之風瞭。正直的宰相張九齡等人先後被罷官,小人李林甫爬上瞭相位。李林甫病死後,又是楊國忠掌權,致使政治更加黑暗。  這個李林甫最善於揣測唐玄宗的意思,在公元736年,唐玄宗想從洛陽回長安,但宰相張九齡等人說秋收還沒有結束,這樣上路會騷擾百姓,影響生產。李林甫在張九齡走後卻對唐玄宗說,長安和洛陽是陛下的東宮和西宮,陛下願意什麼時候來往就什麼時候來往,不必再等以後,至於妨礙瞭農民秋收,免瞭他們的稅收也就行瞭。  玄宗很高興,照計而行。後來,李林甫就找機會誣陷張九齡等人,終於使唐玄宗將這些敢於直言的宰相罷官,由他把持瞭朝政。李林甫掌權之後,凡是不聽從他、不和他站在一起的人都要想方設法地陷害。李林甫嫉妒賢能之人,嘴裡說的話很好聽,但心裡卻陰險毒辣。所以,人們背地裡說他是“口有蜜,腹有劍”。  公元736年,唐玄宗寵愛的妃子武惠妃病死,玄宗日夜寢食不安。聽人說他和武惠妃的兒子壽王李瑁的妃子楊氏美貌絕倫,艷麗無雙,於是不顧什麼禮節,就將他招進宮裡,楊妃懂音律,也很聰明,還擅長歌舞,很得玄宗歡心。

如何評價曹操的功過?曹操其人及其歷史評價

  關於曹操,在《後漢書》、《三國志》等史書中都有他的傳記。他是個聰明機智,很有才幹,一生做瞭許多大事的人。但由於小說《三國演義》在民間的廣泛流傳,人們把小說中的曹操當成瞭歷史上的曹操,一提起曹操就認為他是個奸詐、狡猾、陰險的人物。這是很不應該的。我認為研究三國的歷史也好,小說《三國演義》也好,首先應該把歷史上的曹操和小說、戲劇舞臺上的曹操區分開來,還歷史上曹操的本來面目。  歷史上的曹操其人  歷史上的曹操是位有成就的政治傢、軍事傢和文學傢。由於傢庭出身和所處的時代,決定他成就瞭一番事業。  曹操的祖父曹騰漢桓帝時是位太監,官至“中常侍大長秋,封費亭侯”。其父嵩為騰養子,官至太尉。曹操自幼出生在這樣一個官宦之傢,必然會受到很好的教育,又加之“少機警,有權數(1)”,雖任性放蕩,不註意道德修養和學業,也表現出非凡的才智和處事能力。因此,梁國人橋玄評價他時說:“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2)”曹操二十歲被推薦為孝廉,做瞭郎官。後又被任命為洛陽縣北部尉,升頓丘縣令,被征入朝授職議郎。由此看來,曹操青少年時代是春風得意,直步青雲的,從地方官很順利地便進入瞭朝廷,使他有機遇能獲取更大的國傢權力。  曹操生逢亂世,又給他提供瞭創造一番事業的機會。首先是漢靈帝元和末年的黃巾起義。東漢末年封建王朝的統治,本來己是危難之秋。黃巾起義的革命洪流更使得劉傢王朝無法阻檔。因此,隻得調遣各地諸侯鎮壓農民運動,曹操被任命為騎都尉,討伐穎川的農民起義軍。後又升為濟南相。從此,各路諸侯勢力霸占一方,自立為王。董卓入京,廢少帝,立漢獻帝,京城洛陽大亂。曹操、袁紹聯合各路諸侯討伐董卓。董卓雖被除掉,北方的袁紹、袁術、公孫瓚、呂佈已形成具有一定勢力並霸占一方的諸侯。曹操此間變賣傢產,招摹義兵,逐漸擴充瞭自己的勢力。後又在圍剿黃巾軍的過程中得降兵三十餘萬,收編其精銳,號稱“青州軍”。加之其弟兄曹仁、曹洪、夏侯淵、夏侯(忄享)等扶持;荀彧,程昱、賈詡等出謀劃策,消滅瞭殘餘的黃巾軍;打敗瞭呂佈、陶謙、張邈、張繡等割據勢力,逐漸擁有瞭一支較強的武裝力量,成為三國時期稱霸於北方的重要政治集團,曹操在群雄割據的武裝鬥爭中能取得勝利,是建立在開明的政治鬥爭的基礎之上的。首先是曹操在進行武裝鬥爭的同時,他認識到瞭封建皇帝在政治鬥爭中的重要作用。在荀彧、程昱的鼓動下,曹操派曹洪率軍向西迎接獻帝。曹操進駐洛陽後又親自朝見獻帝,被升為鎮東將軍,封費亭侯,並錄尚書事,總領朝政。曹操隨之遷都許昌。自此他便有瞭發號施令的口實,在眾諸侯中有瞭震懾威力。這就是人們所說的“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是曹操在群雄割據中能占上風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是曹操作為一個政治傢,他理解、關心(起碼是想到瞭)人民的疾苦。連年的戰亂,使生產遭到瞭嚴重破壞、再加上自然災害“百姓大俄,佈糧食亦盡”,甚至供戰爭之需的軍糧都無處籌集。曹操采納棗祗、韓浩等人的建議,實行屯田。貸給農民耕牛和田地,用官牛的收成按官六客四分成,用私牛的對半分成。屯田的目的主要是為瞭解決軍糧之需,同時也使一些無牛和田地的農民生計得到解決。屯田的租稅直接交官,也避免瞭地主的盤剝,軍糧也不會都是農民負擔。軍隊的糧食有瞭保證,不僅是有利於作戰,也減少瞭軍隊隨意掠奪百性,無論怎麼說都是對百姓有益的。同時,曹操對黎民百姓的苦處還能予以照顧。打敗袁紹後他曾下令:“河北罹袁氏之難,其令無出今年租賦!”因戰亂免去瞭百姓一年的租稅,曹操還具體規定:“自項以來,軍數征行,或遇疫氣,吏士死亡不歸,傢室怨曠,百姓流離,而仁者豈樂哉?不得已也。其令死者傢無基業不能自存者,縣官無絕廩,長吏存恤撫循,以稱吾意(3)”對於戰爭中的陣亡官兵傢屬沒有基業無法生存的,官府供給他們糧食,長吏要經常去看望他們。而對待百姓,曹操也下令,“女的年七十以上沒有丈夫兒子,年紀在十二歲以下,沒有父母兄弟,以及眼睛看不見,失去勞動力,又沒有妻兒父兄和產業的,由國傢供養他們終身。”“命令各郡縣都要提倡和重視文獻典籍的研究和學校建設。滿五百戶的縣要設置學官,挑選本地優秀子弟給予教育。(4)”我們暫且不管當時的條件如何,施行得怎麼樣,曹操的這些關於發展生產,照顧人民生活疾苦和發展教育的政策,在封建統治階級當中是十分開明和進步的,也肯定是能得到人民的擁護和歡迎的。相關閱讀推薦:張飛老婆是曹操侄女?張飛竟然與曹操是親戚關系曹操一共有幾個兒子?曹操最喜歡哪個兒子?歷史上曹操的妻妾:二救青樓女子後相戀終成正室“活曹操”徐世昌:北洋在位最長的“翰林總統”揭秘:一代梟雄曹操曹孟德為何未能統一天下?分頁:1/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曹操還是位軍事傢,他很善於用兵。三國時期是個戰亂的年代,幾乎到處都有戰爭,天天都在打仗。許多諸侯都是在戰爭中使自己的勢力范圍不斷擴大的。曹操能在眾多諸候中脫穎而出是與他的軍事才能分不開的。從史書的記載來看,他很善於指揮打仗。謀士郭嘉在分析“十勝之議”時評價他能“以少克眾,用兵如神”。像建安三年春三月征張繡。曹操在穰縣包圍瞭張繡,五月劉表派兵救援,截斷曹軍後路。曹操想退兵,張繡軍隊追來,曹軍很難前進,就擺開連營陣勢逐漸推進,曹操在給荀彧的信中說:“敵軍來追趕我,雖然我每天隻行進數裡,但我估計,走到安眾縣,必能打敗張繡。”到瞭安眾縣張繡和劉表的軍隊合在一處據守險要,曹軍前後受敵。曹操連夜在險要地方開鑿地下通道,全部運走輜重,埋伏奇兵。天亮敵軍以為曹兵己撤退,就全軍追趕,曹軍出動埋伏的步兵、騎兵,把張繡打得大敗。可見曹操用兵如神的本事。  再有像有名的官渡之戰,曹操是在處於劣勢的形勢下而取得勝利的。袁紹占據瞭北方的冀、並、青、幽四州,有軍隊幾十萬人,兵精糧足,根本不把曹操放在眼裡。建安五年二月,袁紹命大將顏良等人進兵白馬,向曹操發動瞭進攻。  曹操的力量遠不如袁紹,僅占據大河以南的部分地區,不僅地盤狹小,而且多為破爛不堪的戰場,生產沒有恢復,物資供不應求。兵力僅萬人,有的史書上說“兵不滿萬,傷者十二三(5)”。但曹操親自率兵北上白馬迎敵。他先進兵延津,做出要渡河襲擊袁軍的樣子。吸引袁紹分兵向西,然後突然轉向兼程去救白馬。當曹操率軍突擊到來,袁紹己措手不及,斬大將顏良,袁軍大敗。遂解白馬之圍。當曹操揮師西撤,袁紹又引兵趕來,曹操見追兵漸近命令軍士解鞍放馬,並置輜重於道上。衰軍爭搶輜重,陣勢混亂,曹操率騎兵突然襲來,大敗追兵,斬另一大將文醜。   曹操初戰獲勝,主動後撤,繼續據守官渡。八月袁紹進逼官渡,曹操分兵堅守營壘,伺機而動。袁軍向曹操大肆進攻,曹軍還擊,兩軍相持不下,曹軍供給困難。十月袁紹為大戰從河北運來萬餘車糧草,派大將淳於瓊帶萬餘人護守,屯於離袁紹大營十餘裡的烏巢。曹操得來投的謀士許攸消息,親率精銳騎兵五千人乘夜從小路偷襲鳥巢,四面放火,淳於瓊據守。袁紹邊派兵增援邊去襲擊曹營,結果曹營未破,烏巢袁軍大敗,袁紹隻得逃回黃河以北,曹操大獲全勝(6)。曹操在處於劣勢的情況下,能正確分析形勢,聽取謀士意見,並親臨前線指揮,贏得瞭最終勝利。官渡之戰的勝利,決定瞭統一北方的大勢已是非曹操莫屬。  曹操非凡的軍事才能是有史可查的。他征徐州、征烏桓都取得瞭勝利。就是赤壁之戰曹操雖以失敗告終,但在戰爭的前一階段,曹操的努力不僅是仍占上風,而且是銳不可當的。曹操的最後失敗,完全是應瞭“驕兵必敗”之說、曹操平定北方之後,建安十三年七月南征劉表。劉表病逝,其子劉琮舉荊州之眾投降。這時,官渡之後投奔劉表的劉備駐軍於樊城。聽說劉琮投降便率軍向江陵撤退。江陵為荊州重鎮,曹操怕江陵落劉備之手,遂親率五千軍從襄陽疾馳二百裡,在當陽長坂坡將劉備趕上,擊敗劉備,隨後占領江陵。曹操南下的大軍始終是節節勝利的。但由於小說、戲曲“尊劉貶曹”的正統現念的宣傳,人們隻知道長坂坡趙雲的英勇頑強,當陽橋(小說中是長坂橋)張飛的英雄,曹操己成為英雄人物的陪襯。實際上,我們如果稍加分析,就可以看出曹操在軍事上所取得的成就。他應該是我國歷史上為教不多的具有非凡才能的軍事傢。  “曹操不僅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政治傢、軍事傢,還是一位傑出的文學傢。(7)”他與其子曹丕、曹植在中國文學史上並稱為“三曹”。“曹操‘外定武功,內興文學’,又是建安文學新局面的開拓者。他一方面憑借政治上的領導地位,廣泛地搜羅文士,造成瞭‘彬彬之盛’的建安文學之局面;另一方面用自己富有創造性的作品開創文學上的新風氣。(8)”曹操的文學創作以詩歌最為著名,內容多為描寫親身經歷的戰爭生活。其中有不少感時之作,反映瞭漢末社會的動亂和人民生活的困苦,這類五言詩,其有“詩史”的性質。其著名詩篇有《短歌行》、《苦寒行》、《篙裡行》、《觀淪海》、《龜雖壽》等。像其中的《短歌行》,寫出瞭作為建安時代的政治人物曹操的復雜心情和深沉感概。全詩筆調低迴沉鬱,“體現瞭建安文學‘志深筆長,梗概多氣’的特色。同時,全詩聲音鏗鏘,換韻自由,襲用《詩經》原句,不著痕跡(9)”、另一首《觀滄海》,通過作者親臨東海觀潮的感受,表現瞭其暮年的壯闊胸懷。詞中描寫瞭山海間萬物的繁茂和蕭瑟秋風中呈現出的大海洪波,那天水相連,波瀾壯闊的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吞含日月,孕育星辰的偉大氣勢;浩浩蕩蕩,無邊無際的偉大場面,真是壯觀極瞭。日月星辰都在他的懷抱之中,如此恢宏、壯麗的意境實在是令人贊嘆。《龜雖壽》直接抒發瞭詩人的胸懷,節奏急促,頓挫分明。詞中從正反兩方面詠嘆瞭自然界不可抗據的客觀規律,發出瞭“老驥伏櫪,志在千裡,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誓言。  曹操雖為封建政治集團的統治者,但他必竟親歷瞭時代的戰亂,感受瞭征戰之苦,目賭瞭戰爭所造成的土地荒蕪,人民流離失所。這種感情在他的詩中亦有反映,像《苦寒行》、《嵩裡行》都描寫瞭征戰之苦。《嵩裡行》中寫道:“鎧甲生饑虱,萬姓以死亡。白甘露於野,千裡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真實地反映瞭戰亂所造成的苦難,被譽為“漢末實錄,真詩史也(10)”。曹操的文章雖不及詩之名氣大,但亦有華章。漢代散文多受辭賦影響,趨向駢偶化,各種題材的文章也多形成瞭一定的格式。曹操的文章不落俗套,不受束搏,隻重視表現自己的思想,語言簡潔樸素,有自己的鮮明個性,像《讓縣自明本志令》、《祭故太尉橋玄文》等都是用簡樸的文筆把自己要說的話寫出來,無做作雕飾之辭,其有政治傢的雄偉氣勢和鬥爭鋒芒。分頁:2/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小說、戲曲舞臺上的曹操  小說《三國演義》和戲曲舞臺上的曹操,雖仍以曹操貫名,有歷史上曹操的影子,但他已成為表現作品主題的材料。作傢對曹操這個人物已是按照自己表現思想的需要進行瞭若幹的增補、刪削,使其符合作傢表現作品主題的要求。即使是歷史小說、歷史劇也不能例外。文藝作品不是寫歷史,某些人物或情節是允許虛構的,那麼刪改人物的某些行為就不足為怪瞭。郭沫若在抗戰時期寫的著名歷史劇《屈原》中,根據劇情的需要,不僅虛構瞭禪娟這個人物,而且還將屈原的學生,著名詩人宋玉寫成瞭一個背叛屈原,被批判的人物。歷史上的宋玉有許多處已無史料證明其身世,也根本無他背叛屈原的記載,連他是否真是屈原的學生都很難搞得清楚,僅從時間上看,他所生活的時代晚於屈原,有人說他是屈原的學生。而從他的作品《九辯》看他政治上是不得志的,流落出抑鬱不滿情緒(11)。如果他背叛瞭屈原,必然是得到楚懷王、南後的賞識,他應該春風得意才是。這些都是歷史上說不清楚的,但郭沫若在劇中卻把他寫成瞭背叛老師屈原,追求禪娟,討好楚懷王和南後的敗類。作傢之所以這樣寫,主要是為瞭表現兩派鬥爭形式的嚴峻,並以宋玉映襯屈原、禪娟的高尚情操。  在作傢的筆下,這樣的例證是很多的。因此,小說《三國演義》中對曹操做瞭某些加工改造也是可以理解的。《三國演義》在長期的成書過程中,受到當時社會上正統思想的影響,具有“尊劉貶曹”的觀念已是一個明顯特征,作傢要尊正統思想的代表劉備,就必然要貶斥曹操、孫權。不僅是要對他們本人的行為進行褒貶,而且連他們周圍人物的政治態度都隨之改變。像徐庶這個人物,在蜀能為劉備謀劃,進瞭曹營,不管曹操如何厚待,都是一言不發。作傢為表現他們的思想,他們的政治態度,總是不惜采取所能采取的任何手段,對自己作品中的人物、情節進行加工改造。對於曹操這個人物,羅貫中肯定是進行過修改增刪的。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對曹操的描寫,基於作傢“尊劉貶曹”的思想,他已變成瞭一個奸詐、狡猾、陰險的惡勢力的代表。對於歷史上曹操身上的某些優秀之處,像曹操在北方實行的屯田制,規定民間的斌稅政策,都輕描淡寫地代過。卻運筆細膩地描述征張繡時,他下今不許馬踏青苗,反而自己的馬驚踏壞瞭大片麥田。曹操假意欲拔劍自刎,被眾將救住,割發以代。這個故事不僅不是贊美曹操,而是描寫瞭他虛情假意的狡猾。可見作傢的選材是有其鮮明立場的。  作傢為瞭表現曹操的奸詐、兇狠性格,竟不惜編造某些情節,為塑造人物服務。像寫曹操的殺人,有的是既無任何理由,也無歷史根據。書中寫得十分熱鬧,已為看過《三國演義》的人無所不知的殺其父結義兄弟呂伯奢一傢;殺主糧官王(上後下土)的故事。前者僅是出於疑心而將其傢人殺瞭十數口,而離去時路遇沽酒而歸的呂伯奢,明知錯卻仍殺之。連同行的陳宮都不能容忍地說:“知而故殺,大不義也!”以致於陳宮最後離曹操而去。殺王(上後下土)隻是軍中糧食不足,借頭欺編眾軍士,以穩定軍心。但這兩個故事在史書上均無記載,其情節都是作傢編造的。張國光等校訂整理的《文史時照插圖本〈三國演義〉》“故事梗概”(該書對史料與小說故事進行過詳細核對)中,在談到“操軍乏糧之事”時說:“則傳有之,滅殺王(上後下土)以借頭之舉,則不載。”有曹軍缺糧之事,而無借頭之舉。關於曹操過中牟,為縣令所獲及殺故人呂伯奢之事,《三國志》中的記載僅是:“出關,過中牟,為亭長所疑,執詣縣邑。或有識之,為請得解。”《魏書》則與此大同小異。(13)可見這些故事都是作傢為瞭表現人物,刻畫曹操的性格而加工創造的。  曹操的好殺人,歷史上確有多處記載。當然多是為鞏固自己的政治地位,誅滅異己。我認為這也是政治鬥爭中可以理解的。比如曹操殺董承、殺董貴妃、殺伏皇後等,如果這些人在鬥爭中獲勝不也是要殺曹操一夥嗎?但史書上也有多處記載他性忌殺人,像殺華佗、殺孔融、殺楊修、殺許攸、殺婁圭、殺崔琰、殺邊讓等,有的是因為鬥氣,有的是因為面子上過不去,有的是忌賢妒能。殺楊修就是因為他太聰明、太有才華瞭,曹操的什麼事都瞞不過他;殺華佗是他不聽曹操的,跑回傢去不回來,不願給他治病;殺孔融是他好賣弄才華;殺許攸是他當面開玩笑叫他小名。問題是作傢對曹操殺人一類的壞事都寫進瞭小說,有的還不惜編造某些情節,這個態度是非常鮮明的。如果我們將曹操的作為與劉備在小說中的描寫加以比較就會看得很清楚瞭,作傢筆下的劉備,則是個仁人君子。小說中幾乎沒有寫過劉備殺人,而且是盡做好事。有多處寫他為被俘的敵將松綁,使得對方感激涕零,當場表示願為劉備效力。最生動的例子是“吳國太佛寺看新郎”中,寫孫權聽呂范計“令賈華率領三百刀斧手,伏於兩廊;若國太不喜時,一聲號舉,兩邊齊出”結果劉備。可是當劉備跪於國太席前,泣告此事,國太大怒,責罵孫權,喝令斬殺賈華時,玄德又反為賈華求情。劉備真是好事做盡,好人全讓他當瞭。  但最能表現劉備是個好人的,還是人們常提到的“三讓徐州”、“攜民渡江”這些生動故事。在這兩個情節中,作傢濃墨重彩的描寫瞭劉備的高尚品德。陶謙被曹操圍攻,玄德帶兵往救。“陶謙見玄德儀表軒昂,語言豁達,心中大喜,使命糜竺取徐州牌印,讓與玄德。玄德愕然曰‘公何意也?’謙曰:‘今天下擾亂,王綱不振,公乃漢室皇親,正當力扶社稷。老夫年邁無能,情願將徐州相讓。”“玄德離席再拜曰:‘劉備雖漢朝苗裔,功微德薄,為平原相恐不稱職……”劉備堅決不受。退曹兵後,“謙延玄德於上座,拱手對眾曰:‘老夫年邁,二子不才,不堪國傢重任。劉公乃帝室之胄,德廣才高;可領徐州,老夫情願乞閑養病。’玄德曰:‘孔文舉令備來救徐州,為義也。今無端據為己有之,天下將以備為不義人矣。’”糜竺、陳登雖在旁相勸,陶謙推讓再三,劉備隻是不受。直至陶謙病危相托,徐州百桂擁府前哭拜挽留,玄德乃許權領徐州事。(15)作傢在小說中極力渲染瞭劉備的仁德、謙讓。再有“劉玄德攜民渡江”中描寫劉備撤離樊城時,“玄德同行軍民十餘萬,大小車數千輛,挑擔背負者不計其數。”“扶老攜幼,將男帶女,滾滾渡河,兩岸哭聲不絕。玄德於船上望見,大慟曰:‘為吾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難,吾何生哉!’欲投江而死,左右急救止。(16)”小說中這些描寫雖史書中亦有記載,但也不乏添枝加葉之處。從作傢的寫作態度來看,是在極力贊美劉備的仁德。與描寫曹操的態度比較,便可鮮明地感受到小說中“尊劉貶曹”的政治立場。  那麼,小說中為什麼會形成這種“尊劉貶曹”的思想呢?這一思想主要是來自封建帝王的宣傳和提倡。在階級社會裡,統治階級的思想總是時代的統治思想。由於封建帝王為鞏固目己的統治地位,多是把自傢說成是正宗,是天子,而把反對他們的、起來革命造反的人民群眾說成是叛逆,這一思想便是正統觀念。劉備由於是“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劉勝之後也”(17)。劉備代表著執政的封建統治者,當然就是應該歌頌的對象。  如果我們仔細考察一下三國戲中正統觀念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就可以清晰地看到,這一觀念在統治者的親自監督下,表現得越來越鮮明,越來越強烈。  從明羅貫中成書《三國演義》時,“尊劉貶曹”的態度己很明確。而到瞭戲曲劇目中,這一觀念又得到瞭更進一步強化。清王朝對民間流傳的小說,戲曲的監管是很嚴格的,有許多禁毀的律條,其中不僅規定瞭具體的禁毀內容,而且還規定瞭刑罰標準。《水滸傳》、《金瓶梅》都被貫以“海盜”、“誨淫”的罪名,不準在民間流傳。而對於《三國演義》“雖然有人在奏章中援引《三國演義》受到瞭處罰,但這部小說並未遭禁。究其原因,大概如章學誠所說:“演義之屬,已無當於著述之倫,然流俗耳目漸染,實有益於勸懲。”(18)清王朝在禁毀一些有反抗封建統治思想意識的小說、戲曲劇目的同時,又對《三國演義》類小說的人物、情節進行改造,滲透有利於他們統治的政治觀點。而在清朝統治者安排編寫的三國戲中表現得最為明顯。   清王朝的宮廷裡,經常演出京劇(至今北京故宮、頤和園裡仍保留有演出的戲臺),命大臣們編寫劇本,《西遊記》、《三國演義》等小說都曾被改編成戲曲劇目上演過、《西遊記》的改編本名為《(上曰下升)平寶筏》;《三國演義》名為《鼎峙春秋》,都是有一百二十出的連臺本戲。而在根據《三國演義》改編的戲曲劇目中,“尊劉貶曹”的正統理念就更為強烈、“《三國演義》中醜化曹操的情節大多都寫進瞭戲中。特別是許田打獵、衣帶詔事發大行殺戮、拷害吉平、殺國舅、貴紀,在《三國演義》裡也隻用二、三個回目描寫的事件,《鼎峙春秋》中從第二本到第三本用瞭十幾出戲的篇幅大加演染。”(19)而對於“《三國演義》裡一些贊揚曹操的情節多做瞭刪改。”刺殺董卓改為“王允指派曹操行刺”;第五回曹操招幕義兵,原為“欲力扶社稷,恨力不足”,改為“爭王圖霸”。在《鼎峙春秋》中曹操不僅一無是處,而且已是十惡不赦瞭。劇中寫曾操死後和董卓一起被打入地獄,“十股閻君說他‘罄南山之竹書罪無窮,流東海之波流惡無盡’。輪轉鬼王宣判曹操來世變鱉,以示對他生前罪惡的懲罰。”(20)統治階級的這種“貶曹”的觀念,在社會上產生瞭強烈影響,以後一直延續下來,至今京劇三國戲裡被醜化瞭的曹操形象已無法改變(當然作為藝術作品也沒必要改變)。像在《水淹下邳》一折戲裡寫攻下下邳,生擒呂佈、陳宮等,曹操對劉備說:“傳下令去,今日所搶之將,順我者昌,逆我者亡。”這是在小說《三國演義》而外加的,為的是極力表現他的驕橫、兇殘。此外,還有許多罵曹操的戲,借劇中人物之口揭示曹操的罪惡:像《擊鼓罵曹》(一名《群臣客》)、《徐母罵曹)(一名《擊曹硯》,又名《女罵曹》)等,《徐母寫曹》中徐母罵道“種種奸謀,彰明昭著。世之三尺童子,未有不想殺爾之頭,食爾之肉,割爾之心,碎爾之骨!”這較小說中對這段故事的描寫更為鮮明、具體。真可謂把曹操罵得痛快淋漓。  而在戲曲舞臺上,曹操的形象已定型,並有許多專工演員扮演(像有“活曹操”之譽的黃潤甫、侯喜瑞、郝壽臣),各流派特點不一,但其基本扮相均為勾白臉,三角眼,深皺紋,掛黑滿,與奸臣趙高、嚴嵩的扮相一類。表演上奸詐多疑,工於心計,多思多慮。但又常常中人計謀,上當受騙。曾操己成為文藝作品和戲曲舞臺上反面人物的典型。分頁:3/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如何評價曹操的是是非非  歷史上的曹操與小說《三國演義》中的曹操確實是不一樣的。但因為小說流傳廣泛,易於為人們所接受,“容易招人誤會,因為中間所敘的事情,有七分是實的,三分是虛的。帷其實多虛少,所以人們或不免信虛者為真。”(21)比如王漁洋引“落鳳坡”入詩的事,已成為笑柄。學者尚且如此,更何況一般百掛。因此,一些學者便主張應為曹操翻案。  1959年5月15日,著名歷史學傢翦伯贊先生在《光明日報》上發表文章指出:“應該替曹操恢復名譽”。他談到曹操不僅是三國時期第一流的政治傢、軍事傢和詩人。在整個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裡他也是傑出的政治人物。但是由於《三國演義》的宣傳,曹操卻長期被當作奸賊遭到人們的漫罵。這是不公平的。他說《三國演義》的作者為宣傳封建正統的歷史觀,就肆意歪曲歷史,貶斥曹操,把三國的歷史寫成瞭滑稽劇,而後人又把他寫的滑稽劇當成瞭三國的歷史。郭沫若也接連發表文章,指出曹操應該被稱為民族英雄。但《三國演義》流傳於世後,“差不多連三歲的小孩子都把曹操當成壞人,當成一個粉臉的奸臣,實在是歷史上的一大歪曲。”(22)郭沫若在他著名的《替曹操翻案》一文中還說:“《三國演義》是一部好書,我並不否認;但它所反映的是封建意識,我們更沒有辦法來否認”。但今天的時代變瞭,我們應該正確認識歷史和歷史人物。   談到郭沫若為曹操翻案的著作,他雖寫瞭一些理論方面的文章,但最能表現他為曹操翻案思想的是他的五幕歷史劇《蔡文姬》。郭沫若本人在《蔡文姬》的《序》中曾說,他寫《蔡文姬》主要“就是替曹操翻案”,他在劇中也確實以他多年對歷史的研究所掌握的材料,創造瞭一個全新的曹操。劇中的曹操是個民族英雄,翻瞭小說和戲曲舞臺上曹操的案。首先在人物扮相上,《蔡文姬》中的曹操是個英俊小生,再不是戲曲中狡猾、奸詐、兇狠的一個大白臉,表演上也充分顯示出他瀟灑、氣魄有作為的漢丞相的形象。他統一安定瞭北方,派董祀、周近去匈奴,迎接因戰亂而流落異國他鄉十二載的蔡文姬,回中原整理其父蔡邕的著作,參加編纂國史。這一舉動,一者說明在曹操的治理下中原是安定的、富庶的;二者這迎接蔡文姬回國修史的本身也是一番宏圖大業。在劇的一開始,所描寫的迎接蔡文姬的形式是充分說理的,對待匈奴的態度是友好的(給匈奴單於帶去瞭許多禮物),而不是憑借漢朝的強權政治和軍事武功,讓人感到曹丞相是個政治開明的偉大人物。在蔡文姬一時難以割舍與左賢王和兩個孩子的感情,周近做她的說服工作,向她宣傳中原地區在曹操治理下的盛世,贊美曹操時說:“他(指曹操)的那一雙眼睛炯炯有神,你如果立在他的面前,就好像自己的心肝五臟都被他看透瞭一樣呵。”他有“以天下之憂而憂,以天下之樂而樂”的寬闊胸懷,能關心人民的疾苦,實行開明政治。董祀亦說:“他(指曹操)鋤豪強,抑兼並,濟貧弱,興屯田,使流離失所的農民重新安定下來,使紛紛擾攘的天下重新呈現出太平的景象。”《蔡文姬》中還描寫瞭曹操處事的大度,能容忍,賞罰分明。他遇事能“當機立斷,執法如山,隻要你一有錯處,他是絲毫也不容恕的。就是自己的兒女,他也要加以處分。(23)”劇中當他偏聽瞭一面之辭,說董祀在迎蔡文姬歸來的途中有“行為不軌”之事,他便要判董祀死別。但當後來聽蔡文姬講董祀是在作她的思想工作時,他能知錯就改,不僅收回瞭成命,還將董祀晉升為典農中郎將,並從中作伐讓董祀與蔡文姬結成婚姻。同時還描寫瞭曹操能任人為賢,廣羅人才為國傢所用。周近說他手下猛將如雲,謀士如雨,“他們都是一些瞭不起的人,他們對於曹丞相都是心悅誠服的”,“曹丞相能夠用人,就是他的一項大本領。什麼人在他的手下都可以發揮自己的才智。”  在郭沫若的筆下,曹操還是個多才多藝的人,能寫詩,會下棋,亦能騎馬圍獵。他還有平民的風度,平易近人、生活檢樸,一條被子蓋瞭幾十年。劇中還專門安排瞭一個他與妻子一道補被子的場面,並感慨地說:“天下人好多人都沒有被子蓋!”這裡對曹操的評價該是多麼崇高啊!  綜上我們可以看出郭沫若對曹操這個人物的認識和評價。分頁:4/5頁  上一頁2345下一頁  但隨著討論問題的深入,也涉及到許多具體問題。由於這些都是學術問題,各傢各持己見,也無法統一。(一)如果郭沫若等人替曹操翻案的觀點成立,是不是因此就要否定小說《三國演義》和戲劇舞臺上的曹操呢?有的人認為不能將文藝作品中的人物與歷史上的曹操等同起來。小說和戲曲舞臺上的曹操是作傢表現作品主題的材料,史書上記載的曹操才是真正的曹操。《三國演義》中所寫的曹操是個“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狡猾、奸詐、暴虐,甚至無端殺人的反面典型;而戲曲舞臺上的白臉曹操是個有專門扮相、專門服裝道具,有專門劇目、有專門演員扮演,在中國戲曲舞臺上演瞭幾百年的戲曲人物。我們想,小說《三國演義》中的曹操和戲曲舞臺上的曹操都是不可改變的,也是任何人改變不瞭的。我認為搞學術研究的就是要做這樣一項工作,讓人民群眾逐漸把這兩個曹操區別開來。有人要改變文藝作品中的曹操形象也是沒有必要的。況且文藝作品中的曹操高度概括瞭封建統治階級的階級本性,如果從藝術典型的角度來看,《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和戲曲舞臺上的許多演員所創造的曹操都是相當成功的,為什麼非要消毀或改變這個藝術典型呢?(二)有的人認為歷史上的曹操也有兩面性。曹操在統一中國,結束戰亂,抵禦外族入侵,抑制豪強兼並,對於民族的發展,疆土的鞏固,他都是做出瞭一定貢獻的。但他又畢竟是統治階級中的人物,在他身上又始終具有統治階級的那種自私、利己、狡詐、兇殘的性格特征。歷史上的曹操是個性格復雜而又豐富的人物,隻強調他的功績方面,或隻強調他的罪惡方面,都不是全面的評價曹操。我想,我們應該有個全面看問題的觀點。郭沫若寫的《蔡文姬》雖然在當時已公開演出,但有的學者卻認為那僅是一傢之言。比如曹操在舞臺上補被子,很多人看過後便不能接受。做為漢丞相的曹操,一個封建社會的統治者怎麼能蓋補過的被子呢?  至於近年來又有人創造新的曹操,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文化思想十分活躍,各種風格流派、各種政治觀點的作品大量湧現。衣連友、金志隆曾創造瞭曹操三部曲,名為《亂世裊雄》。第一部描寫的是從曹操初登仕途到漢獻帝遷都許昌,是一反歷來文藝作品中“貶曹”的觀點,創造瞭一個叱吒風雲,扭轉乾坤的英雄人物的曹操。  我想這是作者的個人自由,任何人都有權發表自己的意見,但卻無權幹涉作傢的創作觀點。我們每個人同意與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應該把它看作是百花園中的一花。這個曹操再不是奸賊,而是匡扶漢朝的忠臣。書中第三十八回寫荀彧勸說泰山太守應劭迎曹操入主州事,共破黃巾時有一段話說:“曹操雖為宦豎後裔,然棒殺蹇惲、屑小斂跡;蕩平濟南,朝廷嘉許;獻刀刺卓,忠義可欽;首倡義軍討卓,天下莫不響應;血戰滎陽中箭,討逆之心未泯……這樁樁件件,並皆為國為民,匡扶漢室之舉!試問朝廷大臣,成千上萬,牧守縣令數以萬計,誰個不食漢祿?誰個不被皇恩?誰又能似曹公如此忠肝義膽?”此處陳述的樁樁件件都是曹操的功績,都是曹操匡扶漢室之舉。後來獻帝遇急難,袁紹和眾諸侯不肯發兵救駕,隻有曹操不顧自己的安危,率軍星夜兼程,前往救駕。他先派鐵騎兵抄近路火速護駕,接著又分兩撥步兵隨後接應。將獻帝接入洛陽後,又調兵卒整修殿宇,安置百官,從軍中撥糧,供應朝廷之需;後又在許昌修建都城,樓臺畫閣,錦衣玉食,不使獻帝缺乏,使朝廷亦有新氣象。感動得獻帝稱贊說:“曹將軍真社稷之臣也!”   此外尚有寫曹操心憂萬民之處。他為濟南相,見連天陰雨,城中積水成災,疫病流行。他訪察民情,設法清除水中障礙,排除城中積水,使百姓解除水患之苦。曹操為救濟災民,還矯詔放糧,眾百姓跪地,口中稱道:“曹老爺恩重如山,小民給你老人傢叩頭,願你老人傢福壽無邊!(25)”《亂世裊雄》中的曹操形象又有別於郭沫若《蔡文姬》中的曹操,可能亦有一定的歷史根據。但我認為隻能把他作為一個藝術形象去認識,也完全不必追究其歷史真實與否。實際上,幾百年來,人們對曹操的評價始終是意見不一、明代就有王濟的雜劇《連環記》,寫曹操借獻寶劍行刺董卓,表現他見義勇為,為國除奸的氣概。還有明代陳與郊的《文姬入塞》,清人南山逸史的《中郎女》和曹寅的《續琵琶記》,都寫曹操用重金派專史往匈奴贖回流落北國多年的蔡文姬,讓她繼承父志續寫國史。這無疑也是贊揚曹操的愛惜人才,重視修史著書。因此,今天人們寫小說,評價曹操已並不新奇。關於曹操的是是非非,恐怕是再過上幾十年,幾百年意見也是不會統一的。  註釋:  (1)(2)(3)(5)陳壽《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4)(19)(20)盧盛江《閑話真假三國》,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6)(7)黎虎主編《中國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8)(9)劉人傑《中國文學史》,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年版。  (10)鐘惺《古詩歸》。  (11)《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年版。  (12)(14)(15)(16)張國光等校訂整理《文史對照插圖本<三國演義>》,長江文藝出版社2000年版。  (13)轉引自張國光等校訂整理《文史對照插圖本<三國演義>》,長江文藝出版社2000年版  (17)陳壽《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18)王平《清代小說的禁毀與傳播》,《光明日報》2000年5月15日。  (21)魯迅《中國小說的歷史變遷》。  (22)(25)轉引自盧盛江《閑話真假三國》,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3)(24)郭沫若《蔡文姬》。分頁:5/5頁  上一頁345下一頁

如何正確評價秦始皇?如何看待秦始皇的歷史功過

  如何正確評價秦始皇?秦始皇的功過是非,永遠是一個說不盡爭不完的話題。兩千年前,他創建瞭一套“中央集權制度”,不知什麼原因,竟觸怒瞭今天的一些學者,又再次被指責為“暴君”,並扣以新制的大帽子――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的始作俑者。當然,這樣的觀點有人贊成,但也有人反對。反對者認為:中央集權制應當肯定。因為它適應瞭當時中國的國情,所以為歷代天朝所繼承,而且行之有效。至於“暴君”問題,似失之片面,不能攻其一點,不計其餘。今將淺見述下。  (一)  秦始皇的第一大功績,是“消滅六國,統一中國”。有人認為此話是老生常談。雖是老生常談,但不能就認為是人雲亦雲,其實是各有見解的。如一位歷史循環論者看此話,就會“話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用此觀點評價秦始皇,其功業必然不甚瞭瞭。但請一位歷史發展觀者看此話,其議論可能大大不同。他會說:秦始皇消滅瞭一個舊時代,開啟瞭一個新時代。不僅如此,還會說:秦始皇又“廢封建,置郡縣”;繼續開疆拓土,為後代的帝王樹立瞭“天子經略,諸侯正封”(《詩北山》)的好榜樣。  所謂“舊時代”,是指秦朝以前的夏、商、周三代。所以言其“舊”,是因為三代時的所有國傢的制度都很落後,而且疆域從未統一。就其制度而言,當時的大小國傢都是由原始社會末期的氏族、部落演化而來,依托於血緣宗法,建立其政治制度。夏、商、周三個王朝原為三個大國,文化比較發展。中等國謂之方國或諸侯,小者以族屬為名,星羅棋佈。其生存狀態,一直處於融合與兼並的過程中。史稱:夏時諸侯,號稱萬國,至商而有三千,至周而有八百,至春秋,存者僅百餘國。春秋與戰國是社會轉型時期,戰爭之多,惡性循環。至有“春秋無義戰”之說。戰國時期之七雄,都號稱“萬乘之國”,每逢大會戰,雙方出兵都以十萬計。“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孟子離婁》)其慘烈之狀,難以言表。以致更加劇瞭社會混亂,經濟凋敝,壯者散至四方,老弱轉死溝壑。事實說明,這個舊時代已經走到瞭盡頭。   梁襄王的魏國雖相當落後,但還是個大國。他為長期戰亂而憂心,曾向孟子請教。他問:“天下惡乎定?”答:“定於一。”又問:“孰能一之?”答:“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孟子梁惠王上》)兩人都希望天下安定,可是怎樣實現天下安定,梁襄王“好戰”,孟子“反戰”,兩人的主張,南轅北轍;而且都不切合實際。但當時的秦國卻為“舊時代”找到瞭一條比較可行的新出路,就是通過“商鞅變法”,破舊立新,以農養戰,富國強兵,逐步吞並六國,走“海內一統”之路。秦經過孝公、惠文王、武王、昭王、孝文王、莊襄王六代之經營,至秦王政時,誅其君,吊其民,隻用瞭十年時間(前230-前221),就“消滅六國,統一中國”。結束瞭紛紛擾擾長達數百年的舊時代,開啟瞭天下大一統的新時代。  關於舊時代的疆域,文獻記載不多。夏朝的疆域跨今黃河中遊的南北兩側,商滅夏朝,疆域擴至黃河中下遊兩側,但均無明確疆界。西周滅商之後,號稱“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詩昭公九年》)周王室在這個范圍之內仍未統一,王室隻占據邦畿以內地區,其他皆為大小封國,都處於獨立或半獨立的狀態,春秋時期,王室衰微,大國爭霸;戰國時期,七雄並爭,都談不到統一。隻是到秦始皇時,才“六王畢,四海一”,(杜牧《阿房宮賦》)從根本上改變瞭原有的疆域形勢。然而,秦始皇的可貴之處還不全在於此;而又在於他已滅六國之後,並不停止前進的步伐,而是命滅楚的軍事統帥王翦繼續向東南進軍。東越投降,將其疆土劃入會稽郡(治今江蘇蘇州)。閩越投降,就地設閩中郡(治今福建福州)。又命尉屠睢等進軍嶺南,在南越北區設南海(治今廣東廣州)、桂林(治今廣西桂平)、象(治今崇左)三郡。又命常?向西南夷進軍,開五尺道,自今四川宜賓南通雲南曲靖。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又命將軍蒙恬率士卒30萬北逐匈奴,收復河南(今內蒙古伊克昭盟),置34縣。又北渡河,據陰山,連接舊時秦、趙、燕長城為一,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鴨綠江,延袤萬裡,以北防匈奴,這就是著名的萬裡長城。此時,秦之疆域“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今越南中部),北據河為塞,並陰山至遼東”。(《秦始皇本紀》)比西周時之疆域至少要超過五倍,為今天祖國之疆域奠定瞭基礎。相關閱讀推薦:秦始皇為何殺親父呂不韋:不許資本與權力結合古代帝陵10大謎團:秦始皇陵到底何時能打開?秦始皇殉葬美女是以何手段處死的?毒死或坑殺?秦始皇陵地下是否存在水銀大海? 揭開兵馬俑之謎揭秘秦始皇終其一生不立後之謎:風流母親埋禍根分頁:1/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二)  秦始皇第二大功績,是“廢封建,置郡縣”。此“封建”一詞不是指社會性質,而是指政治制度。即“封諸侯,建藩衛”之省語。有人理解:這隻是改變瞭地方行政制度,如說:“改國稱郡,罷侯置守。”這一理解過於膚淺。其實際的內容很多,包括瞭從中央到地方所有政治制度的全面徹底的改革,其中包括瞭對人事制度的改革等。  改革以前的舊的政治制度是依托於血緣宗法關系建立起來的,始行於夏朝,發展於商朝。至西周前期,已形成較完善的制度。此制度的核心價值為:嚴格嫡庶的權益分配;以嫡統庶,以庶輔嫡。時稱:“封建親戚,以蕃屏周。”(《左傳太史公自序》)至戰國時期,宗法政治因腐朽而內鬥更加嚴重,異姓卿大夫乘虛而入。春秋末年,晉國異姓韓、趙、魏三傢已經控制瞭姬氏的國傢大權,並三分其國土。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賜三傢為諸侯。前376年,三傢滅晉。齊國國君本姓薑氏,而異姓的田氏卻早已控制瞭薑氏的國傢大權,前386年,周安王賜田和為諸侯,取薑氏而代之,仍以齊為國號。關東,包括燕、楚兩個舊國在內,新舊六國都曾進行過一些改革,但成效甚微。基本上是舊制度、舊勢力在垂死掙紮。一旦強秦進攻,即丟盔棄甲,束手待斃。   秦始皇所創新制,可以說比較徹底地消除瞭舊的宗法制的羈絆和模式,從當時的政治和社會的實際需要出發,創建瞭一套系統完整的國傢制度。本文為瞭說明的方便,分中央和地方兩級,各舉兩例,略述於下。  一、中央――以皇帝為首,由三公九卿組成中央機構  1.皇帝為國傢元首――秦始皇敢於“壞先王之制”,廢“王”號,稱“皇帝”,這是出於全面改革的需要。皇帝已非舊制本族之“大宗”,而是至高無上的國君。與之相應,皇後已非舊制國王眾妻之正,而是執掌六宮、母儀天下的女主。皇太子已非舊制本族之“宗子”,而是儲君,法定的皇位繼承人。此新制創行,將降低舊制時發生“並後、匹嫡、兩政、偶國”的幾率,清除亂政之源。分頁:2/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2.由三公九卿組成中央政務機構――廢除舊時之世卿世祿制或謂之世官世職制,由命官三公九卿組成中央政務機構,以處理日常政事。三公為丞相、太尉、禦史大夫。丞相為“百官之長”,但非舊時之宰衡,隻是皇帝的助手。故曰:“掌丞天子,助理萬機。”(《漢書百官公卿表上》,下引此表不再註)太尉掌軍事,禦史大夫掌副丞相兼監察。九卿分掌庶政,如兵、刑、錢谷等事。九卿不足,因事設列卿主之。公卿皆非世職,由皇帝任免。  秦朝是多民族國傢,九卿中之典客與列卿中之典屬國分掌民族事務。《百官公卿表上》曰:“典客,秦官,掌諸歸義蠻夷,有丞。……屬官有行人、譯官、別火三令、丞及郡邸長、丞。”“典屬國,秦官,掌蠻夷降者,……屬官,九譯令。”秦之中央僅有十六卿,而以兩卿掌民族事務,說明瞭秦始皇對民族問題極重視。  二、地方行政――地方政區分郡縣兩級,基層分鄉、亭、裡  1.地方行政為郡縣兩級制――秦始皇徹底廢除舊的分土封侯制。初分天下為36郡,後增至40郡,郡直屬中央,置守、尉、監三長,分掌行政、軍事、監察。郡下設縣,置令(長)、丞、尉三長,分掌行政、文獄、軍事。郡縣主要長官由命官充當,由皇帝任免。  2.鄉亭裡――歸並自然聚落為基層政區鄉亭裡。縣下設鄉,鄉下設亭、裡。基層官吏有鄉三老、亭長、裡正等,均推舉本地殷實戶主充當,各有執掌。  秦始皇所創新制是一套比較完整系統的多民族、大一統、中央集權的國傢制度。這套新制度的創建,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發展到更高階段的標志,也是中國古代政治文明的典范。自“漢承秦制”(《後漢書班彪傳》)直到明清,歷代王朝都以秦制為國傢制度的基本模式。這套制度是中華民族的守護神,兩千餘年以來,疆土的保衛,國傢的統一,社會的穩定,民族的團結,經濟的發展,文化的傳承,都有賴於這套制度得以實現。   (三)  秦始皇的第三大功績,是“統一經濟制度,統一文字”。舊時七國的經濟制度和文字的形狀有很大差別。東漢學者許慎曰:“(戰國)分為七國,田疇異畝,車途異軌,律會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說文解字序》)這些問題的存在,對統一的國傢極為不利。秦始皇下令統一的事項很多,今擇其中最重要者簡述如下。  1.“使黔首自實田”,實行土地私有制度――所謂“田疇異畝”,不僅謂畝積的大小不一,還有土地所有制及與之相關的問題在內。問題長期積累,形成瞭老大難。西周時期行土地國有制,名井田制。至春秋時期,此制已過時瞭,以致發生瞭“無田甫田,維莠驕驕”(《詩食貨志上》)秦國率先比較徹底地廢除瞭舊的土地國有制,實行土地私有制。秦始皇滅六國之後,於三十一年(前216),又下令“使黔首自實田”,(《秦始皇本紀》集解引徐廣語)就是在全國范圍廢除土地國有制,實行土地私有制,農戶據實登記田地,按畝納稅。秦始皇此令的頒行是我國古代土地私有制確立的標志。分頁:3/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2.統一貨幣、度量衡、車軌――此事是由左右丞相隗狀和王綰主持,以原秦制為基礎統一之。此舉對穩定社會秩序,改善人民生活,方便國傢稅收,促進民間貿易,形成較大的共同市場等,都起瞭積極的作用。  3.統一文字――漢字同源,傳至商代的甲骨文階段,已相當成熟。到戰國時期,列國長期分立,“言語異聲”等各種因素影響到文字的發展,出現瞭“文字異形”現象。秦滅六國後,授命廷尉李斯主持統一文字事宜。李斯以原秦國字體為基礎,創制字形固定,筆畫簡省,書寫方便的小篆(或稱秦篆)作為規范化文字,推行於全國。統一文字對於鞏固國傢的政治統一,促進經濟、文化的發展,都起瞭巨大的作用。  (四)  秦始皇的錯誤也是嚴重的。最主要的錯誤有兩項:  1.焚書坑儒――秦始皇燒盡民間藏書,坑殺大批無辜的士人學者,嚴重摧殘瞭我國古代文化,這是一種政治暴行。   2.徭役太重,不恤民力――秦始皇在滅六國之後,應立即實行輕徭薄賦政策,給人民以“休養生息”的機會。可是他卻好大喜功,內則大興土木,外則勞師遠征,使廣大人民群眾苦不堪言。於是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天下響應,推翻瞭秦朝的統治。  總的說來,秦始皇功大於過。他的功過都是我國的寶貴文化遺產。好的,我們應當珍惜,批判繼承,發揚光大。壞的,也應當總結,作為教訓,永遠引以為戒。分頁:4/4頁  上一頁234下一頁

評價薑維:三國薑維的一生的是非功過如何評價?

  導讀:薑維這個人物,在歷史上是存有很大爭議的。在小說傢羅貫中眼裡,薑維繼承孔明遺志,明知蜀漢之事不可為而強為之,一人飽含悲情地獨撐瞭風雨飄搖中殘破的蜀漢。可到犀利的歷史評論員孫盛口中,薑維則成瞭一名趨利小人,身背不忠(背叛祖國)、不孝(拋棄老母)、不義(頻繁用兵)、不節(戰敗偷生)的四大罪名。對於薑維的是非功過,後人自然仁智各見。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位臥龍先生的愛徒,在導師仙逝之後,其實並沒有得到蜀朝過多重用(這和孔明當年“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政治待遇,自然不可比擬)。原來,之前一直鮮有話語權的後主劉禪,借孔明隕落之際,加大政改力度,廢黜丞相府,並將權力進行分割,以此防止朝中“一言談”。薑維原是魏人,雖有孔明極力保薦,但要委以重任,自然還需多方考察。於是,此後朝中的政治排名,薑維一直位於蔣琬、費禕之後。蔣琬、費禕均是文職出身,之前見識瞭孔明六出祁山無功而返的尷尬,如今對於沙場之事,自然沒有多大興趣。後主劉禪本也是柔弱之人,成都風和日麗,麻將桌前“血戰到底”何嘗不是樂事,又何必勞師動眾舞刀弄棍光復中原。  於是,君臣一拍即合,此後十數年,魏蜀之間,鮮有征戰。不過,對於肩負孔明北伐遺志的薑維而言,這十數年太平日子,卻是日日如坐針氈。名目說的討巧點,稱為韜光養晦,若講難聽些,恐怕是消磨意志瞭。誰叫自己是外來人口?被排擠本也正常。薑維心知要完全獲得軍隊的主導權,隻有和蔣琬同志熬,熬誰的命長。終於,文弱的蔣琬聽到瞭孔明的召喚,闔上瞭雙眼,伏倒在瞭書案上,薑維長籲口氣,心道機會來瞭。正當薑維信心滿滿地向後主遞上北伐“可行性報告”,孰知過慣安穩日子的劉禪,眉頭微顰,大筆一揮,請轉費禕同志查閱。如此批示,薑維自然心中一涼,費禕本就是“蕭規曹隨”之輩,恐怕這個太平日子,還得這麼渾渾噩噩地過下去。果不其然,此後每每薑維尋求北伐,費禕總在朝中高唱反調,因此手中可用兵士,往往不過萬人(“每欲興軍大舉,費禕常裁制不從,與其兵不過萬人。”《三國志》)。魏國雄霸天下領土三之有二,如此丁零兵力怎有作為?除卻小規模的騷擾戰,薑維實在無計可施。其實,就在蜀國休養生息之時,北邊的魏國過得並不太平。當時魏明帝曹睿已逝,小皇帝曹芳自然鎮不住場子。曹族、司馬傢兩系人馬,為瞭爭奪權力的蛋糕,明爭暗鬥,打得不可開交。   機會稍縱即逝,薑維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於是,他耐著性子敲開費禕的房門。喝茶、聊天、下棋,兩人心照不宣地莞爾一笑,薑維搬出瞭導師當年的《隆中對》,說道:“費老啊,你可曾記得,當年丞相曾雲,待天下有變,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如今魏國國內罅隙不斷,這可是天賜良機啊”。費禕聽罷,微微一笑,給薑維沏瞭口茶,道:“薑維啊,你覺得自己比起諸葛丞相何如?”薑維答道,“自然是不如的”。“這就對瞭嘛,當年丞相都做不瞭的事,像我們這樣的凡夫俗子,又怎有能力為之呢?”費禕的接話讓薑維心中一震,暗道,此人真是隻老狐貍,自己無非謙虛瞭一下,不經意竟落瞭套。被反將一軍薑維自然是無功而返,北伐的議題,就這樣被無休止的擱置下來。這一個擱置,又是數年。當年意氣風發的少年將軍,如今已是雙鬢斑白,薑維自覺年事已高,寸功未立,心裡甚至不安。恰在此時,已是十數年不設宰相位的後主,不知何故心血來潮,竟令費禕重新開設相府(“延熙十五年,命禕開府”《三國志》)。薑維見此情形,悲從中來,費禕本就是自己政敵,如今位居高位,恐怕這輩子光復中原是無望瞭。就當窮途末路之時,薑維想到瞭一個人。薑維想起的這個人,名叫郭循。郭循此人,原是薑維同鄉,後在邊界遭遇戰中為其俘虜。念在老鄉情誼,加之用人之際,薑維便把其編為帳下死士(“維為人好立功名,陰養死士”《三國志》)。相關閱讀推薦:薑維北伐:歷史上薑維北伐的原因以及影響薑維簡介 三國蜀國名將薑維的資料及生平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郭循這人,恰也很有本事,於是薑維順水人情,把他推向軍部。由於“上頭”有人,郭循當然武運連連,最後竟擔負蜀漢左將軍之位。看來,非常時期,隻能用非常辦法,詳細翻閱此人檔案,薑維的腦海裡,代號“寒戰”的奪權行動悄然醞釀。至於薑維和郭循到底談瞭什麼,史書上並沒有記載。但是,接下來發生的一樁宮廷血案,卻是真實存在的。《三國志》是這樣記述的:“(延熙)十六年歲首大會,魏降人郭循在坐。(費)禕歡飲沈醉,為循手刃所害。”也許,費禕萬萬沒有想到,延熙十六年蜀漢的那次例行春節“聯歡會”(案發的時間正是費禕位居丞相位的次年),竟然成瞭他人生的最後一站。當時,宮外春寒料峭,宮內卻洋溢著愉快的氣氛,郭循趁著酒興,歌舞弄劍,盤轉於歌女之間,舞至費禕坐下,忽然劍鋒一轉,直刺胸口。當朝丞相竟在眾目睽睽之下慘遭刺殺,列席的百官頓時目瞪口呆,面面相覷。舞劍的郭循,此時早已自刎於血泊之中,誰是幕後主謀,自然無從追查。  打破窒息般寂靜的,卻是薑維,隻見他不慌不忙,拾起染血的兇器,呈上後主道:“此人本是下官帳下軍官,後臣念其英勇,遂加以重用。未想此人狼子野心,不報恩情,反而進以加害。細想此人之前形狀,卻也蹊蹺,每每宴會之時,始終尋思親近陛下,幸為左右所遏。如此想來,此人定是魏國細作,原想刺殺皇上,未想我主洪福齊天。隻可惜瞭費禕大人,忠肝義膽,命中註定要替陛下擋此一劫。今日宮廷血案,皆因下官而起,望陛下治臣失察之罪。(“循欲刺漢主,不得親近,每因上壽,且拜且前,為左右所遏,事輒不果。”《資治通鑒》)薑維這招以退為進,直唬得不善言辭的後主啞口無言,於是順個臺階,授予費禕“為國捐軀”之名,給以厚葬。隻是費禕被刺,朝中無人掌舵,薑維資格最老,上位自然是毫無疑義的。  暗弱的後主,雖說心中千般不願意,但也隻能如此順水推舟,就此應承下來。也許,被壓制的十數年,扭曲瞭這位曾經意氣風發的年少英雄,於是,全面掌握兵權的薑維,立馬露出戰爭狂人的面目。就在當年,薑維迅速集結數萬大軍,草草對魏國宣戰,原本多年鮮見兵戈的邊界,又是一番腥風血雨(“十六年春,禕卒。夏,維率數萬人出石營”《三國志》)。此後數年間,獨攬軍權的薑維,對於戰爭的偏執變本加厲,年年興兵北伐。如此高頻率征戰,軍需補給當然成瞭大問題,蜀漢國力本就羸弱,經此折騰,先前休養生息積蓄的一點國力,又被迅速掏空。況且薑維不比孔明,人格魅力自然遜色許多,成都百姓本就是偏安之民,守著一方田園也是逍遙,為何要砸鍋賣鐵陪著瞎吆喝,自此民怨迭起不息。就當蜀國外交內困之際,魏國的境遇恰恰相反,經過一系列暗湧紛爭,司馬傢的政治地位逐漸牢固,終於尋個機會騰瞭出手,派遣鐘會、鄧艾揮師西進。面對兩路浩浩蕩蕩的進犯之師,元氣大傷的蜀漢竟無絲毫招架之力,不日蜀主劉禪即自縛其身,開城投降。由此,窮兵黷武導致國破傢亡,後世對於薑維的差評連連自然有瞭道理。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解密:謝文東與日本開拓團的較量及千秋功過

  自從日本開拓團進入中國東北地區掠奪土地的那一天起,中國人為保護自己土地和傢園的反抗和鬥爭就從來沒有停止過。在那些與日本開拓團武裝殖民掠奪的鬥爭中,最為激烈、最有影響以及最令日本關東軍高層頭疼的,就是第一個站出來帶領眾位農民弟兄跟日本開拓團做堅決鬥爭的謝文東。盡管謝文東加入東北抗聯後在極端困境中投降瞭日偽,當瞭叛徒,最終經東北民主聯軍公審判處死刑,但對於當年他第一個站出來帶領農民弟兄跟日本開拓團做堅決鬥爭的抗日歷史,人們卻也不能因此一筆勾銷。  謝文東,原名謝文翰, 1887年出生於遼寧省寬甸縣,小時候念過幾年私塾,16歲開始當傢立門戶,他種過地、養過蠶、還販賣過馬匹。在販馬時,謝文東曾結交瞭一些土匪朋友,很自然地沾染上瞭一些土匪習氣。1925年,幾個土匪朋友因綁票案牽連到瞭謝文東,被當地官府通緝捉拿。  在此情況下,謝文東才帶領兄弟及全傢共12口人,從遼寧逃到瞭黑龍江省依蘭縣土龍山區。在西太平屯開始依靠租種土地維持生計。 到1934年,謝文東已擁有土地四五十坰,房屋十餘間,牛馬20多匹(頭),成瞭一個名副其實的小地主,而且還當上瞭土龍山區第五保保董。  “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日本開始瞭向中國東北地區進行武裝移民,並把黑龍江三江地區的依蘭、樺川、勃利三縣做為最早的移民區。1932年8月,日本國會通過瞭第一批向“滿洲國”武裝移民500戶的議案。同年10月,日本第一批493戶武裝移民開拓團到達黑龍江三江地區。他們把將近1000坰已耕地占為己有,並以執行“警備”任務為借口,到處騷擾中國百姓,掠奪中國農戶的財物、耕畜和農具,當地農民稱他們為“屯匪”。   1933年7月,日本第二批移民開拓團494戶到達依蘭土龍山地區。1934年1月,日本關東軍決定為日本移民開拓團進一步拓展土地,他們在土龍山地區以每坰地偽滿幣一塊錢的所謂地價,強行向土地持有者進行征購。按當時依蘭縣的土地價格,每坰熟地約100元左右,這就等於日本人在無償向中國人搶掠土地。當地的農民和地主都紛紛起來抵制,於是日本人開始強行收繳地照,他們怕農民反抗,又同時決定沒收各戶的槍支,這無疑起到瞭火上澆油的作用。  1934年3月8日,在謝文東的帶領下,依蘭縣土龍山區第五保的農民率先舉行瞭暴動,全區各地六個保共有2000多人參加,參加暴動的多是當地的地主和地主子弟,暴動隊伍兵分兩路,直奔土龍山街裡(太平鎮)。  暴動農民迅速解除瞭太平鎮偽警署20多名偽警察的武裝,並襲擊瞭前來安撫的偽縣長關錦濤帶來的30多名偽滿軍,打死10多人,繳獲步槍數十支,子彈數千發。相關閱讀推薦:張學良東北空軍不戰而散的直接原因是什麼?東北淪陷後偽滿軍的抗日愛國鬥爭:給日軍沉重打擊張作霖簡介:一代梟雄張作霖的“東北王”之路平津戰役中的關鍵一擊 東北解放軍強攻天津東北軍湯玉麟簡介及生平 湯玉麟怎麼死的?分頁:1/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1934年3月10日,謝文東率領暴動隊伍阻擊瞭前來增援的日本關東軍第十師團六十三聯隊聯隊長飯塚朝吾大佐帶領的一隊日軍和一隊偽軍警,飯塚大佐被憤怒的農民活活打死,偽警察大隊長蓋文義、鈴木少尉等17名日軍被擊斃。  這場暴動迅速引起瞭極大轟動,國內外一些有影響的通訊社和報紙都發表瞭文字和圖片。《紐約時報》、《泰晤士報》、《救國時報》都對此進行瞭報道。飯塚是日本侵占中國東北以來被中國人打死的第三名大佐級軍官,日本天皇為此追贈飯塚大佐為少將,後來在依蘭還為他建立瞭“忠魂碑”,稱他為“開拓之父”。  3月12日,謝文東率領暴動隊伍撤出瞭太平鎮,在半截河子將暴動隊伍整編為抗日民眾救國軍,一致推舉謝文東為總司令,全區六個保,編成瞭六個大隊。為瞭進一步擴大隊伍,謝文東派人到各處聯絡,附近各縣的人聽說打死瞭飯塚大佐,都紛紛拉起瞭隊伍,有的前來投奔謝文東的民眾救國軍,有的帶著隊伍前來和謝文東會面。謝文東的隊伍成為東北抗日義勇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3月19日,民眾救國軍在九裡六屯設伏,阻擊瞭前來“討伐”的1000多名日軍,擊毀敵汽車17輛,擊斃日軍北川大尉以下74人,傷日軍北條大尉、小泉大尉、吉田中尉以下50餘人,“討伐”的日軍被迫撤回瞭依蘭縣城。

隋煬帝楊廣的功過:歷史上隋煬帝是怎樣的人?

  導讀:隋煬帝楊廣(569年——618年)是隋文帝楊堅的第二個兒子。小名阿麼,又名楊英。開皇元年(585年)隻有十三歲被封為晉王,並做瞭並州的總管,拱衛京城。(山西太原市)楊堅為瞭讓兒子得到鍛煉,日後能當大任。讓很有才幹的大臣王韶擔任楊廣的輔臣。煬帝年少好學,善詩文,有集55卷。  楊廣在位14年(604年——618年),文武雙全,才華橫溢,戰功卓著。“統一江山”、“修通運河”、“修建東都”、“西巡張掖”、“改革創新”、“三遊江都”、“三駕遼東”、可以概括他一生所為。  隋煬帝的功業:  一、親自指揮完成祖國統一(一統江山)  公元589年,年僅20歲的楊廣被拜為隋朝兵馬都討大元帥,統領51萬大軍南下向富裕、強盛的陳朝發動進攻,並完成統一。當時人們認為“長江天塹,古以為限隔為南北……”當年符堅百萬大軍都沒有突破長江天塹。可見這是非常難以完成的任務。可隋軍在楊廣的指揮下,紀律嚴明、英勇善戰,一舉突破長江天塹。所到之處,所向披靡。而對百姓則“秋毫無犯”,對於陳朝庫府資財,“一無所取”。博得瞭人民廣泛的贊揚。“天下皆稱廣以為賢”。在公元590年,奉命到江南任揚州總管,並平定瞭江南高智慧的叛亂。楊廣學江南方言,娶江南妻子,親近江南學子,重用其中的學者來整理典籍。他親自實地在江南花瞭十年來攏絡,自此南北朝之後和北方隔離多年的江南才始歸順中央,更使得之後唐朝在南方的統治得以順利進行。20歲的楊廣完成瞭中國的統一大業,結束瞭上百年來中國分裂的局面。也結束瞭中國三、四百年的戰亂時代。從此中國進入瞭和平、強盛的時代。這要比李世民指揮部隊平定各路農民起義與割據的小軍閥要戰功卓著。隋煬帝楊廣功勞蓋世!!!  二、修建暢通國傢命脈(修通運河)、(修建東都)  隋文帝楊堅曾於公元584年命宇文愷率眾開漕渠。自大興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漢代漕渠故道而東,至潼關入黃河,長150多公裡,名廣通渠。公元604年改名永通渠。但隨著南北政治、經濟和文化日益發展,修鑿的局部運河,已經不能滿足社會需要。溝通南北水道已經成為社會經濟交流的迫切需要瞭。   公元605年(大業元年),隋煬帝即位第一年就征發百萬士兵和夫役,修造通濟渠。同年又改造邗溝。公元608年,又征發河北民工百萬開鑿永濟渠。公元610年溝通長江河。至此,開鑿大運河的工程基本完成。隋煬帝開鑿大運河前後用瞭六年的時間。隋煬帝先後開鑿疏浚瞭由黃河進入汴水,再由汴水進入淮河的通濟渠;還有從淮河進入長江的邗溝;從京口(現在江蘇的鎮江)到達餘杭(現在浙江杭州)的江南河;引沁水向南到達黃河,向北到達涿郡(現在的北京)的永濟渠。這些渠南北連通,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大運河。大運河從北方的涿郡到達南方的餘杭,南北蜿蜒長達五千多裡。隋煬帝在修運河同時,運河兩岸築起禦道,種上楊柳樹。從長安到江都,沿途建造離宮40多處,沿運河還建立瞭許多糧倉,作為轉運或貯糧之所。  南北“大運河”,將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連接起來。當時運河上“商船旅往返,船乘不絕”,大運河對隋唐時期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維護全國統一和中央集權制的加強,都起瞭促進作用。大運河不僅加強瞭隋王朝對南方的軍事與政治統治,而且使南方的物資能夠順利地到達當時的洛陽和長安,在有利於軍事和政治的同時,南北方的文化交流也得到瞭有力的加強。如此浩大的工程,利於千功萬代。大運河對於中國來說遠比長城對於中國更重要。大運河連接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連接瞭兩個文明。使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逐漸成為一體。修建大運河是凝聚中國之舉。滿足瞭將已成為全國經濟中心的長江流域同仍是政治中心的北方連接起來的迫切需要。“大運河”的修建使中國水運暢通、發達,為中國後世的繁榮富強打下瞭牢固堅實的基礎。自清末改漕運為海運,大運河才不再是國傢經濟的大動脈瞭。隋煬帝為中國後代子孫萬代帶來瞭巨大的好處。他對中國的功績是不朽的、是很難有人比擬的……隻是為此付出的代價太大。勞民傷財導致滅國。如此浩大的工程誰修建都不討好,誰建都會傷國體。有誰敢修建如此浩大的工程?還有誰敢做如此大的手筆?大概隻有氣魄同樣浩大的千古一帝秦始皇瞭。  也是在大業元年(公元605年),隋煬帝派楊素等人負責修建洛陽城。當時,每月都有二百萬人在工地上勞動,經過一年的努力,終於完成。新的洛陽城有宮城、皇城和外郭城。外郭城也就是大城,周圍有七十裡長。裡面的皇城是文武衙門辦公的地方。再往裡,就是宮城,周圍有三十裡。隋煬帝修建洛陽城,是有統治國傢的戰略考慮的。當時首都長安在西北面,往東的路不太暢通,影響瞭國傢政令的暢達。洛陽則處在國傢的中心地帶,可以有效地治理江南,控制北方,鞏固國傢。還有,在長安的時候,各地的糧食運往長安要費時費力,白白浪費。到瞭洛陽便可以很方便地取得糧食,減輕瞭百姓負擔。這也為後來的唐朝繁榮昌盛打下瞭堅實的基礎。相關閱讀推薦:楊廣弒父真相 隋煬帝楊廣“弒父奪位”野史亂談隋煬帝怎麼死的?暴君楊廣是被禁衛軍勒死的?楊廣的女兒如意郡主簡介 隋煬帝楊廣有幾個女兒?隋煬帝楊廣的皇後是誰?隋煬帝皇後蕭氏活瞭多久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三、親自開拓疆土暢通絲綢之路(西巡張掖)  公元605年(大業元年),隋將韋雲起率突厥兵大敗契丹,韋雲起揚言借道去柳城(今遼寧朝陽南)與高麗交易,率軍入其境,契丹人未加防備。韋雲起率軍進至距契丹大營50裡處,突然發起進攻,大敗契丹軍,俘虜其男女4萬餘人。隋朝阻止拖延瞭契丹的崛起強大。  公元608年(大業四年),隋煬帝派軍滅瞭吐谷渾。開拓疆域數千裡,范圍東起青海湖東岸,西至塔裡木盆地,北起庫魯克塔格山脈,南至昆侖山脈,並實行郡縣制度管理。使之歸入中國統治之下。這是以往各朝從未設置過正式行政區的地方。  公元609年(大業五年),隋煬帝率大軍從京都長安(今西安)浩浩蕩蕩的出發到甘肅隴西,西上青海橫穿祁連山,經大鬥拔谷北上,到達河西走廊的張掖郡。這次出行絕不是遊山玩水,個人玩樂的。因為西部自古大漠邊關、自然條件環境惡劣,隋煬帝還曾遭遇到暴風雪的襲擊。此峽谷海拔三千多米,終年溫度在零度以下。士兵凍死大半,隨行官員也大都失散。隋煬帝也狼狽不堪,在路上吃近苦頭。隋煬帝這次西巡歷時半年之久,遠涉到瞭青海和河西走廊。其意義重大。在封建時代,中國皇帝抵達到西北這麼遠的地方,隻有隋煬帝一人。隋揚帝西巡過程中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進一步促成瞭甘肅、青海、新疆等大西北成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隋煬帝到達張掖之後,西域二十七國君主與史臣紛紛前來朝見,表示臣服。各國商人也都雲集張掖進行貿易。隋煬帝親自打通瞭絲綢之路,加強中原與西方的各個方面的聯系與交往。這是千古名君才能有的功績。為炫耀中華盛世,隋煬帝楊廣在古絲綢之路舉行瞭萬國博覽會。遊人及車馬長達數十百裡,這是舉世創舉。由於絲綢之路的暢通,不僅使張掖的國際貿易市場更加繁榮昌盛,還促進瞭中原一帶貿易市場的興起和發展,如關中的歧州(今陜西鳳翔)、西京長安、東都洛陽等。從此,西域的高昌、焉香、龜茲、疏勒、於闐、康國、安國、米國、吐火羅等國傢的商賈使者來往於長安、洛陽一帶,絡繹不絕。隋煬帝還派司隸從事杜行滿出使西域,從安國帶回五色鹽。又派雲騎尉李昱出使波斯,回國時,波斯的使者、商人也隨至中原。隨後隋朝成為更開放的國度。  即使是隋朝滅亡前夕,各國也還臣服於大隋王朝。還給隋朝進貢送賀禮。“(大業)十一年春正月甲午朔,大宴百僚。突厥、新羅、靺鞨、畢大辭、訶咄、傳越、烏那曷、波臘、吐火羅、俱慮建、忽論、靺鞨、訶多、沛汗、龜茲、疏勒、於闐、安國、曹國、何國、穆國、畢、衣密、失范延、伽折、契丹等國並遣使朝貢。”——《隋書》  “肅肅秋風起,悠悠行萬裡。萬裡何所行,橫漠築長城。  豈臺小子智,先聖之所營。樹茲萬世策,安此億兆生。  詎敢憚焦思,高枕於上京。北河見武節,千裡卷戎旌。  山川互出沒,原野窮超忽。撞金止行陣,鳴鼓興士卒。  千乘萬旗動,飲馬長城窟。秋昏塞外雲,霧暗關山月。  緣嚴驛馬上,乘空烽火發。借問長城侯,單於入朝謁。  濁氣靜天山,晨光照高闕。釋兵仍振旅,要荒事萬舉。  飲至告言旋,功歸清廟前。”  這是隋煬帝在這次西巡所做的《飲馬長城窟行》,成為千古名篇。“通首氣體強大,頗有魏武之風。”後代文人對他詩篇的評價極高。“混一南北,煬帝之才,實高群下。”,“隋煬起敝,風骨凝然。隋煬從華得素,譬諸紅艷叢中,清標自出。隋煬帝一洗頹風,力標本素。古道於此復存。”,另一首隋煬帝寫的《春江花月夜》“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足以顯示他的文采。“能作雅正語,比陳後主勝之。”,“隋煬詩文遠宗潘、陸,一洗浮蕩之言。惟錄事研詞,尚近南方之體。”隋煬帝的詩文在中國文學、詩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隋煬帝此次西巡開拓疆土、安定西疆、大呈武威、威震各國、開展貿易、揚我國威、暢通絲路。乃一代有作為的國君所為。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公元610年(大業六年),隋政府又置伊吾(哈密)郡共五郡。隋煬帝除向西北開拓疆土外,隋朝大軍還向東南進行瞭一系列開疆拓土的戰爭,這些戰爭的勝利使大隋王朝東南的領土疆域擴大到印度**的安南、占婆(今越南地區)、及臺灣等地。在海南島上分置儋耳、珠崖、臨振三郡。北邊有五原郡(內蒙後套一帶)。此外隋朝還把強大的突厥分裂成東突厥與西突厥兩部,並在和東突厥的戰鬥中取得勝利。這也為以後唐太宗取得一系列的勝利打下瞭堅實的基礎。以有些現代人看唐朝疆域的看法,隋朝的疆域竟比唐朝大。  四、重視教育、尋求典籍、開創科舉、修訂法律(改革創新)  楊廣恢復瞭被楊堅廢除瞭的國子監、太學以及州縣學。還組織人編寫瞭《長洲玉鏡》四百卷,和《區宇圖志》一千二百卷,這對於保存我國古代的典籍做出瞭貢獻。  楊廣興辦學校,訪求遺散的圖書,並加以保護。隋時的藏書量是中國歷代最多的,隋朝藏書最多時有37萬卷,77,000多類的圖書。可大部份圖書毀於戰火,唐玄宗時藏書最多時8萬卷,唐學者自著28,467卷,唐以前圖書隻還剩28,469卷,可惜這些圖書大部分也難逃戰火…….  楊廣創建瞭對後世影響深遠的科舉制,定十科舉人,開設進士科,以考試詩賦為主,選擇“文才秀美”的人才。這標志著科舉制度的產生。隋煬帝時,科舉制度的創建,重才學而不重門第,削弱瞭門閥大族世襲的特權。這種“任人唯賢”的改革,為選拔下層優秀知識分子提供瞭極好的機會。對後世中國影響深遠……  楊廣修訂瞭法律,主要是對隋文帝末年比較嚴酷的法律進行瞭改革。  (三遊江都)  隋煬帝乘四層高的龍舟,從京城浩浩蕩蕩的南下江南。其意義巨大,江南分裂中國已經有幾百年瞭,一個中原的皇帝下江南,一個剛把江南歸於自己的統治之下不久的王朝,為表示對江南的統治與重視進行巡遊何過之有?“三遊江都”是凝聚中華的英明之舉。總比有些名君花大量資財到泰山爬山慶祝功自己的偉業要好。“大運河”兩岸的無數的人民可以親眼觀看到浩大的場面,看到我中華國威,人們自然歡喜。隋煬帝此舉何止是個人尋歡作樂,而是與民同樂。隋煬帝充分的顯示瞭國威、凝聚瞭中華。  (三駕遼東)  公元611年(大業七年),隋煬帝以“高麗本為箕子(商紂王叔父)所封之地,今又不遵臣禮”為由,動員全國現役、預備役士兵,不論遠近均於次年正月會集於涿郡(在今北京城西南)。此後,各地百姓紛紛有組織或自發地聚集到幽燕地區,驛路山岡之上,遍行裝甲武士。可見這次遠征高麗是深得人民支持的。他本身也是深受人民擁戴的。遺憾的是這次征伐因種種原因沒有成功。  公元613年(大業九年),隋煬帝不甘心第一次征高麗的失敗。從洛陽出發,再次禦駕親征高麗。隋軍兵強馬壯,計劃周密,準備充分。但由於後院起火,楊玄感起兵反隋,威脅瞭隋王朝的腹地,煬帝被迫撤軍,導致第二次攻高麗的失敗。   公元614年(大業十年),隋煬帝不顧國內危機四伏,再次親征高麗。沿途已有大批士卒逃亡。但此次隋軍獲得勝利,在平壤附近,隋朝的水軍打敗瞭高麗軍隊。高麗王高元大為恐懼,譴使請降。煬帝見國內農民起義烽煙四起,無心再戰。班師回朝。  隋煬帝失敗的地方是用民過重、急功近利,太想建立偉業瞭。三駕遼東不僅消耗瞭大量自己的主力軍隊,而且給人民帶來瞭沉重的負擔。主要是兵役太重。本身修建大運河就傷民大重,損傷國體。一系列開疆拓土的戰爭,也同樣消耗瞭大量的人力物力。隋煬帝因過分自信與輕敵,導致第一次征高麗的失敗,並陷入戰爭泥潭。致使不滿的士兵發動兵變。人民也為逃避沉重的負擔紛紛起義造反,為大隋王朝的覆滅打下瞭伏筆。但大隋是有能力平定起義、叛亂的,這一點可以從他的手下李淵的軍隊後來平定叛亂看出。  遺憾的是隋煬帝死在宮庭政變,死於鮮卑族的復辟。公元618年隋煬帝死在宇文傢族手中,他爹隋文帝楊堅從鮮卑族皇族宇文傢族手裡奪得王位,鮮卑族貴族們又趁亂從楊廣手裡搶回。一代大帝楊廣是被暗殺的,隋煬帝不是死在農民起義軍手裡的。隋煬帝被害死後,天下才真正大亂、各路諸侯紛紛割據。後來他的手下的唐國公李淵也是楊廣的表兄弟,打這為楊廣報仇的旗號,剿滅瞭宇文鮮卑貴族的復辟,並平定瞭農民起義與戰勝各路諸侯,最後建立唐朝。後來李淵二子李世民篡位成功。可以說隋為唐的發展、繁榮打下瞭堅實的基礎。隋煬帝為唐太宗做瞭嫁衣。如今唐太宗成瞭千古名君,隋煬帝卻成瞭萬惡的昏君。為什麼?因為唐史是唐朝人寫的歷史,隋史也是唐朝人寫的歷史……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解密:謝文東與日本開拓團的較量及千秋功過

  自從日本開拓團進入中國東北地區掠奪土地的那一天起,中國人為保護自己土地和傢園的反抗和鬥爭就從來沒有停止過。在那些與日本開拓團武裝殖民掠奪的鬥爭中,最為激烈、最有影響以及最令日本關東軍高層頭疼的,就是第一個站出來帶領眾位農民弟兄跟日本開拓團做堅決鬥爭的謝文東。盡管謝文東加入東北抗聯後在極端困境中投降瞭日偽,當瞭叛徒,最終經東北民主聯軍公審判處死刑,但對於當年他第一個站出來帶領農民弟兄跟日本開拓團做堅決鬥爭的抗日歷史,人們卻也不能因此一筆勾銷。  謝文東,原名謝文翰, 1887年出生於遼寧省寬甸縣,小時候念過幾年私塾,16歲開始當傢立門戶,他種過地、養過蠶、還販賣過馬匹。在販馬時,謝文東曾結交瞭一些土匪朋友,很自然地沾染上瞭一些土匪習氣。1925年,幾個土匪朋友因綁票案牽連到瞭謝文東,被當地官府通緝捉拿。  在此情況下,謝文東才帶領兄弟及全傢共12口人,從遼寧逃到瞭黑龍江省依蘭縣土龍山區。在西太平屯開始依靠租種土地維持生計。 到1934年,謝文東已擁有土地四五十坰,房屋十餘間,牛馬20多匹(頭),成瞭一個名副其實的小地主,而且還當上瞭土龍山區第五保保董。  “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日本開始瞭向中國東北地區進行武裝移民,並把黑龍江三江地區的依蘭、樺川、勃利三縣做為最早的移民區。1932年8月,日本國會通過瞭第一批向“滿洲國”武裝移民500戶的議案。同年10月,日本第一批493戶武裝移民開拓團到達黑龍江三江地區。他們把將近1000坰已耕地占為己有,並以執行“警備”任務為借口,到處騷擾中國百姓,掠奪中國農戶的財物、耕畜和農具,當地農民稱他們為“屯匪”。   1933年7月,日本第二批移民開拓團494戶到達依蘭土龍山地區。1934年1月,日本關東軍決定為日本移民開拓團進一步拓展土地,他們在土龍山地區以每坰地偽滿幣一塊錢的所謂地價,強行向土地持有者進行征購。按當時依蘭縣的土地價格,每坰熟地約100元左右,這就等於日本人在無償向中國人搶掠土地。當地的農民和地主都紛紛起來抵制,於是日本人開始強行收繳地照,他們怕農民反抗,又同時決定沒收各戶的槍支,這無疑起到瞭火上澆油的作用。  1934年3月8日,在謝文東的帶領下,依蘭縣土龍山區第五保的農民率先舉行瞭暴動,全區各地六個保共有2000多人參加,參加暴動的多是當地的地主和地主子弟,暴動隊伍兵分兩路,直奔土龍山街裡(太平鎮)。  暴動農民迅速解除瞭太平鎮偽警署20多名偽警察的武裝,並襲擊瞭前來安撫的偽縣長關錦濤帶來的30多名偽滿軍,打死10多人,繳獲步槍數十支,子彈數千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