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北魏

北魏文明太後馮氏:穩定政權 垂簾聽政二十餘年

  北魏文明太後馮氏垂簾聽政興社稷  “文明太後”,是後人對北魏文成帝皇後馮氏的尊稱。二十四歲便守寡的馮氏,如同東晉康帝的皇後褚蒜子一樣,有膽有識。她垂簾聽政二十餘年,為北魏政權的發展和穩定做出瞭巨大的貢獻。   (1)位卑照樣做皇後、太後  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的皇後馮氏,的確是值得稱道的。馮氏本人是死囚犯的女兒,年幼時不得不隨姑姑遠離傢鄉,來到北魏後宮充當下女。她勤勞好學,無論是算賬、識字,還是宮廷禮儀,都逐漸一一掌握,成為她引起太子拓跋濬註意的資本。  拓跋濬即位後,年僅十五歲的馮氏便登上瞭皇後寶座。拓跋濬死後,她以非凡的能力垂簾聽政二十餘年。更重要的是,她聽政並不是“看傢護院”,而是對北魏的政治制度進行瞭大膽的改革,成為後人不得不承認的女政治傢之一。   實際上,馮氏自小與北魏宮廷就有關系。她的祖籍雖然是今河北冀縣,她自己也生於長安。但是,她的祖父馮文通是北燕國君馮跋的弟弟。在馮跋死後,曾經繼承過帝位。她的父親馮朗為北魏的廣平公,因為生母被廢黜,成瞭“多餘的人”。於是,馮朗聯合胞弟找到大哥馮崇,三人一起投奔北魏。後來,馮朗在北魏犯瞭死罪後被殺死,女兒馮氏隻得找到在皇宮當昭儀的姑姑,在姑姑的幫助下,進後宮當瞭一名宮女。雖然地位卑微,但不用為生計著急。這對馮氏來說,已經是一個很大的事情瞭。  馮氏的姑姑馮昭儀當時在宮中有一定地位,對馮氏又很喜歡,於是經常教導馮氏。十一二歲的馮氏在姑姑的調教下非常懂事,加之人又長得漂亮,舉止溫文爾雅,很快就引起太子拓跋濬的註意。   馮氏和拓跋濬的關系,隻能算少小相識,因為拓跋濬的年齡比馮氏還小三歲。所謂的鐘愛,無非是少年的懵懂感情。但是,太子即位後情況則不然瞭。當時,馮氏和拓跋濬常常在一起玩耍,成人們覺得他們也算兩小無猜。雖然後宮女子很多,但拓跋濬就是願意和馮氏在一起,有時候見不到,拓跋濬還耍太子脾氣呢。   公元452年,太武帝為中常侍宗愛所殺。十二歲的太子拓跋濬繼承帝位,當瞭皇帝,馮氏被封為貴人,但當時皇後位空缺。四年之後,馮氏終於超越眾多嬪妃,被拓跋濬立為皇後,即後人所稱的文明皇後。此時她年僅十五歲。相關閱讀推薦:最窩囊的傀儡皇帝北魏孝靜帝:被高湛污蔑為謀反北魏將軍朱榮篡位始末:如何殺死胡太後和小皇帝北魏孝文帝改革背後的女人:守寡不安分的馮太後北魏馮太後:“千古第一後”馮太後和她的男人們馮太後簡介 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的皇後馮太後生平分頁:1/10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拓跋濬在位十三年,朝權基本上掌握在大臣手裡。這時,北魏已經統一北中國,實力日漸強大,但太武帝平定四方的統一戰爭,也耗盡瞭北魏的國力。再加上內侍宗愛連殺瞭兩個皇帝,朝野上下惶惶不安。所以拓跋濬上臺後,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寬刑簡政,穩定民心。  拓跋濬采取的第一個措施,就是聽從群臣的進諫,廢除瞭拓拔燾打壓佛教的政策,在國傢統一管理佛教事務的基礎上,有序地發展瞭佛教,目的也是加強國傢對佛教的控制。同時,拓跋濬加強法制建設,使北魏的統治面貌為之煥然一新。  此外,在大臣的建議下,拓跋濬還註重官僚體制建設和加強監察的制度,雖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貪污行為,但也使官吏不得不有所收斂。  實際上,拓跋濬從小就在祖父拓拔燾身邊長大,也很想像祖父那樣東征西討,創立一番偉業。但是拓拔燾在統一四方的戰爭中消耗瞭北魏大量的國力。所以拓跋濬登基之後,不得不采取與民休養的政策。

北魏孝明帝元詡的皇後胡氏:臨朝聽政丟掉性命

  北魏孝明帝皇後胡氏臨朝聽政丟性命  在北魏孝明帝元翊時期,後宮戰爭依然激烈。在各種明爭暗鬥中,孝明帝元翊的皇後胡氏最終取得瞭勝利。作為一個女子,她有著極強的政治抱負,她要為自己的政治目標努力,施展才華。但是,最終的結果是,胡氏連累瞭小皇帝和北魏的江山社稷,與他們一起沉入江中。  自道武帝拓跋珪起,殺母立子,已經成瞭北魏王朝不能更改的“祖制”。每個皇帝即位後,都隻能上尊謚來懷念他的生母。唯獨胡氏誕下孝明皇帝元詡後,僥幸逃過瞭被殺的命運,並最終將一國政權抓在手裡,號令天下。但是,也恰恰在她身上,發生瞭北魏王朝列祖列宗一直以殺母立子來避免的事情:主少母壯,驕淫自恣!強盛富饒的赫赫北魏國,最終便亡於這一個僥幸沒有被殺的胡太後之手。  世宗宣武帝元恪是孝文帝的兒子。由於皇叔元禧叛逆,使得他不再信任拓跋姓(元姓)的皇族,反而非常信任舅舅高肇。   高肇的妻子是世宗的姑姑高平公主,高肇的侄女是世宗的皇後。所以,一時間,高肇權傾朝野。他結黨營私,誣陷北海王元詳和清河王元懌謀反,加這兩位王爺殺害瞭;又挑撥宣武帝對王族嚴加防范,像看囚犯一樣用重兵看守他們。高肇私下裡派宮人毒殺瞭皇後於氏。於氏的兒子年僅三歲,生病時高肇不讓醫官給他治,使得這位小王子不幸夭折。滿朝文武都對高肇又恨又怕。   延昌三年(514),高肇主動要求率領大軍征伐蜀地,以提高自己的威信。  胡太後是河州刺史胡國珍的女兒。她的姑姑是個很會講論佛經的尼姑,經常進宮為妃嬪們講經,與宮內的太監和嬪妃打得火熱。她還經常說自己的侄女美麗聰明,拜托太監向皇帝進言。  世宗得知後,就把胡氏召進宮來,一看,果然伶俐聰俊,便封她為承華世婦。  因為魏朝有“立太子殺其母”的舊制,宮內的嬪妃們都暗中希望自己能生王爺、公主,而不願意生太子。  胡氏懷孕後,和她關系好的人都勸她想辦法流產。因為當時,世宗與皇後於氏僅有的兒子已經夭折,胡氏如果生男孩的話,肯定被立為太子。她不僅不害怕,反而在夜裡對佛祈禱: “皇帝必須要有繼承人!為皇上的千秋大業著想,我希望能生下太子。即使因此而被殺,也在所不辭!”   懷胎十月,胡氏如願地生下皇子,世宗封她為充華嬪。  此前,世宗的後妃們也曾為世宗生下兒子,但生下來不久,就都被高肇或他的侄女高皇後想辦法弄死瞭。相關閱讀推薦:北魏文明太後馮氏:穩定政權 垂簾聽政二十餘年

北魏皇室大將元英:孝文帝漢化下熏陶出的名將

  元英(?—510.12.9),字虎兒,原名拓跋英,太武帝拓跋燾曾孫,景穆帝拓跋晃之孫,南安王拓跋楨之子。孝文帝改革後改姓元,代(今山西外長城以南大同、左雲一帶)人,南北朝時期北魏著名的軍事將領、音樂傢。   孝文帝時,拓跋英為平北將軍、武川鎮都大將、假魏公。不久遷都督梁益寧三州諸軍事、安南將軍、領護西戎校尉、仇池鎮都大將、梁州刺史。   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魏孝文帝南伐,拓跋英為漢中別道都將。魏孝文帝率軍攻南齊(今安徽鳳陽東北)之際,詔拓跋英率軍於邊境一帶進行防禦,拓跋英認為“大駕親動,勢傾東南,漢中有可乘之會”(《魏書·拓跋英列傳》)。便於四月上表請求率兵會同平南將軍劉藻進攻漢中(今屬陜西),此舉得到孝文帝的同意。   拓跋英軍至沮水(位今陜西黃陵洛河支流沮河)時,南齊梁州刺史蕭懿派部將尹紹祖、梁季群等領兵2萬占領險要,徼山立五柵,居高臨下,隔水為營,以抗擊魏軍。拓跋英認為:“彼帥賤民慢,莫能相服,眾而無上,罔知適從。若選精卒,並攻一營,彼不相救,我克必矣。若克一軍,四營自拔”(《魏書·拓跋英列傳》)。隨即發起進攻,果然克齊軍一營壘,其它四營也不來相救,四營潰,俘梁季群以下700餘人,斬殺3000餘人。拓跋英乘勝長驅直入,進抵南鄭(今陜西漢中東郊)城下。一時“漢川之民,以為神也,相率歸附”(《魏書·拓跋英列傳》)。梁州百姓李天幹等歸降於魏軍,拓跋英以國士之禮待之。   蕭懿聞後,又派部將薑修反攻。到瞭晚上,拓跋英率軍進攻,頗有殺傷。薑修屢戰屢敗,盡為魏軍所獲。薑修又向蕭懿求援,魏軍阻援之敵抵擋不住齊軍的進攻,向拓跋英告急。拓跋英率騎兵1000,倍道救援。未至,齊軍已然退還。拓跋英擔心齊軍回城之後便不易殲敵,於是令統軍元拔尾隨齊軍,自率軍於前面攔劫,將齊軍合圍並殲滅。   魏軍收兵之際,蕭懿派出的另一支部隊抵達戰場。魏軍皆已疲憊,未料齊軍突至,加上敵眾我寡,皆大為恐懼,準備遁走。拓跋英見齊軍來攻,故意放松韁繩,驅馬緩行,神色自若。而後登高瞭望,指指劃劃,如佈置陣勢狀,等各軍行到齊,整列後才命前進。蕭懿疑心魏軍設有伏兵,徘徊不前。拓跋英率魏軍乘機反擊,大破齊軍,遂包圍南鄭。同時嚴令軍紀,一無所犯,使遠近百姓悅附,皆供租運。

那些死於非命的北魏皇帝們:北魏皇帝大都慘死!

  說起北魏,人們大都知道書法史的“魏碑”,佛教雕塑藝術–雲岡石窟、龍門石窟以及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等等,在其他方面知道的恐怕不多。  北魏(386年-534年)是南北朝時期北朝的第一個政權。由鮮卑人拓跋圭所建立,定都平城(今大同市),早期國語為鮮卑語,魏太和十七年(493年)開始將漢語定為國語。439年,統一華北。493年起遷都洛陽,皇帝改元姓。534年,分裂為東魏(定都鄴城)與西魏(定都長安)。東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廢孝靜帝,代東魏自立,建立北齊。西魏於恭帝三年(557年)被權臣宇文護逼迫禪位於堂弟宇文覺,建立北周,北魏歷史正式宣告結束。  拓跋氏自稱是黃帝後裔,黃帝發源地為戰國時魏國所在,“魏”又有美好之意,故以此名為國號。以其領土位於中國北方,又是北朝的第一個政權,故史稱“北魏”。又以其王室姓拓跋,後改姓元,故又別稱拓跋魏、元魏。  從386年道武帝拓跋珪重建代國至534年分裂為止,共148年。  北魏的皇帝比較復雜,有實際執政的皇帝,還有一些被追尊的皇帝,更有一些地方自立的皇帝。   皇位在北魏是一個高危職位,除去追尊的皇帝和自立者,實際執政的十五位皇帝中共有十一位皇帝被害,未得善終,比例高達73.3%。北魏的這些皇帝皆短命,壽命最長者是太武帝拓跋燾,44歲;最短命者是幼主元釗,年僅3歲。下面我們來看看那些死於非命的北魏皇帝們。下文中皇帝的順位是我按照實際執政的皇帝時間先後排列的。  一、道武帝拓跋珪(371年-409年),北魏開國皇帝。386年2月,15歲的拓跋珪即位為代王,年號登國。拓跋珪任用賢能,勵精圖治,重興代國。即位不久,便移都代國原都盛樂,並推動農業,讓人民休養生息。同年四月,改稱魏王,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魏書·卷二·帝紀第二》:”登國元年春正月戊申,帝即代王位,郊天,建元,大會於牛川。….二月,幸定襄之盛樂。息眾課農。….夏四月,改稱魏王。”  北魏建立時四周有強敵環伺,北有賀蘭部,南有獨孤部,東有庫莫奚部,西邊在河套一帶有匈奴鐵弗部、陰山以北為柔然部和高車部,太行山以東為慕容垂建立的後燕及以西的慕容永統治的西燕。拓跋珪南征北戰,參合陂之戰擊敗後燕,打敗袁紇部滅西燕;擊破劉顯、庫莫部高車諸部、舅氏賀蘭部;攻滅劉衛辰,打敗高車三十餘部。  皇始元年(396)秋七月,右司馬許謙上書勸拓跋珪進尊號,“帝始建天子旌旗,出入警蹕,於是改元。”  皇始三年(398年),拓跋珪遷都平城,營建宮殿、宗廟、社稷。同年十二月二日(399年1月24日),改元天興,即皇帝位。《魏書·卷二·帝紀第二》:(天興元年)秋七月,遷都平城,始營宮室,建宗廟,立社稷。….閏月,左丞相、驃騎大將軍、衛王儀及諸王公卿士,詣闕上書曰:”臣等聞宸極居中,則列宿齊其晷;帝王順天,則群後仰其度。…..宜光崇聖烈,示軌憲於萬世。臣等謹昧死以聞。”帝三讓乃許之。十有二月己醜,帝臨天文殿,太尉、司徒進璽綬,百官咸稱萬歲。大赦,改年。  拓跋珪晚年剛愎自用、猜忌多疑,隨意誅殺大臣。相關閱讀推薦:奴隸制的北魏是如何強大起來的?一國兩制的北魏北魏的傳奇傢族:楊播傢族二十年走出數十位公卿血腥後宮制度:北魏皇帝女人生太子後必須被除死北魏皇帝列表 歷史上北魏皇帝共有多少個?北魏長廣王元曄簡介 在位四月就廢掉的北魏皇帝分頁:1/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天賜四年(407年)至天賜六年(409年)間,拓跋珪先後誅殺瞭和跋、奚牧、司空庾嶽、北部大人賀狄幹兄弟及高邑公莫題父子。  看看《魏書·列傳第十六》的記載,司空庾嶽是如何被誅殺的。“嶽(庾嶽)為將有謀略,治軍清整,常以少擊多,士眾服其智勇,名冠諸將。”“公廉平當,百姓稱之。舊有園池,時果初熟,丞吏送之,嶽不受,曰:‘果未進禦,吾何得先食?’其謹如此。”天賜四年,庾嶽奉詔來到南宮。候官告訴皇帝說庾嶽衣服鮮麗,行止風采,都比照君主的儀仗。太祖當時龍體欠安,由此不再信任庾嶽,並厭惡他,最後終於誅殺之。  到瞭天賜六年(409),狀況進一步惡化,拓跋珪由於病情加重,服食寒食散。自太醫令陰羌死後,藥效發作日甚一日;憂懣不安,或者數日不食,或者通宵達旦不睡覺,喜怒無常。追思既往成敗得失,終日竟夜自言自語,好像在和身旁的鬼說話。朝臣走到面前,或者是追究他們從前的過失而將他們殺害;或者由於他們臉色變化、喘息不調、行步乖節、言辭失措,太祖皆以為這些朝臣心懷不滿,就親自動手擊殺他們,死者皆陳天安殿前。大臣們大都惶恐度日,影響辦事能力,以至偷竊等行為十分猖獗。  天賜六年(409年)十月十三日,道武帝次子清河王拓跋紹的母親賀夫人因有過失,被囚禁在宮中,將要被處死。由於天色已晚,道武帝的處死令未及執行。賀夫人秘密派人讓拓跋紹想辦法救自己,當晚拓跋紹與宮中武士以及宦官等聯絡謀劃,跳墻入宮,來到天安殿。道武帝的侍衛高喊賊寇來瞭,帝驚醒起身,但尚未摸到弓箭腰刀,就被拓跋紹弒殺,享年三十九歲。  拓跋紹亦未善終。道武帝死後長子拓跋嗣繼位,誅殺瞭十六歲的弟弟拓跋紹。《魏書·卷三·帝紀第三》記載:“天賜六年冬十月,清河王紹作逆,太祖崩。帝入誅紹。”   二、太武帝拓跋燾(408年-452年),北魏第三位皇帝,明元帝拓跋嗣的長子。423年–452年在位29年,享年44歲。天賜五年,拓跋燾出生於東宮。拓跋燾出生時,體態容貌與尋常嬰兒大不相同。《魏書·帝紀第四》:太祖(拓跋珪)奇而悅之,曰:“成吾業者,必此子也。”  423年15歲的拓跋燾登基為帝。他自小就表現出過人的軍事天賦,十二歲時就遠赴河套抗擊柔然,迫使柔然不敢入侵。拓跋燾繼位後親率大軍先後攻滅胡夏、北燕、北涼,伐柔然、征山胡,降鄯善,逐吐谷渾,取劉宋的虎牢(今河南滎陽汜水鎮)、滑臺(今河南滑縣東)等地,統一瞭中國北方。  拓跋燾天生將才,為人勇健,善於指揮。戰陣親犯矢石,神色自若,命將出師,違其節度者多敗,因此將士畏服,為之盡力。有知人之明,常從士伍中選拔人才。賞不遺賤,罰不避貴,雖所愛之人亦不寬假。他放棄父親拓跋嗣築邊城防禦柔然的政策,主動攻擊柔然並獲得成功。他自奉儉樸,而賞賜功臣絕無吝惜,幾乎把資源都用在主動出擊的軍功賞賜之上。認為元老功臣勤勞日久,應讓他們以爵歸第,隨時朝見餉宴,百官職務則可另簡賢能。這樣就保證瞭行政效率,使政治能夠健全發展。他倚重漢人,李順、崔浩、李孝伯等先後掌握朝權。但其個性過於剛愎,在晚年刑罰過於殘酷,誅戮過多,處死大臣後常懊悔自己動刀太快。  452年,拓跋燾被中常侍宗愛殺害。宗愛因獲罪而成為閹人,在太武帝時任中常侍,封秦郡公。後與太子拓跋晃的屬官不和,就羅織罪名在太武帝面前陷害、詆毀太子,致使拓跋晃憂憤而死。拓跋晃死後,太武帝慢慢明白瞭太子是無辜的,非常懷念太子。宗愛怕禍及自己,就弒殺瞭太武帝。《魏書·卷九十四·列傳閹官第八十二》:“世祖追悼恭宗,愛懼誅,遂謀逆。(正平)二年春,世祖暴崩,愛所為也。”  宗愛立太武帝幼子南安王拓跋餘為帝。分頁:2/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三、拓跋餘(?-452年),太武帝拓跋燾之子,北魏第四位皇帝,為中常侍宗愛所立,在位232天。  正平二年二月五日(452年3月11日),中常侍宗愛弒太武帝,矯詔皇太後令,殺東平王拓跋翰,迎立南安王拓跋餘,改元承平(或作永平)。拓跋餘即位後即厚待群下以取悅眾人,但他也徹夜暢飲,夜夜笙歌,很快即令國庫空虛,又多次出獵,即使邊境有事,亦不加理會,百姓皆憤怒,而他不作改變。  另外,宗愛自拓跋餘登位後掌權日久,朝野內外皆忌憚他,而拓跋餘則懷疑宗愛另有所圖,密謀削奪宗愛權力,宗愛於是於十月一日(10月29日)弒殺拓跋餘。《魏書·卷九十四·列傳閹官第八十二》曰:“愛既立餘,位居元輔,錄三省,兼總戎禁,坐召公卿,權恣日甚,內外憚之。群情咸以為愛必有趙高、閻樂之禍,餘疑之,遂謀奪其權。愛憤怒,使小黃門賈周等夜殺餘,事在《餘傳》。”  宗愛弒殺拓跋餘之後,尚書陸麗等擁立拓跋濬,是為文成帝。文成帝即位後,便誅殺瞭宗愛、賈周等,並夷其三族。  後來文成帝拓跋濬以王禮安葬拓跋餘,謚為隱王。   四、獻文帝拓跋弘(454年-476年),北魏的第六位皇帝,文成帝拓跋濬長子,465年-471年在位。  太安二年(456年)正月,兩歲的拓跋弘被立為太子,生母李貴人按子貴母死制度被賜死。《魏書·卷六·帝紀第六》:”顯祖獻文皇帝,諱弘,…聰睿機悟,幼而有濟民神武之規,仁孝純至,禮敬師友。”  和平六年(465年)五月十一日,文成帝拓跋濬去世。五月十二日,皇太子拓跋弘繼位,是為獻文帝,尊奉文成文明皇後馮氏為皇太後。  獻文帝崇文重教,興學輕賦,喜玄好佛。皇興五年(471年)八月,獻文帝不念情於世務,經常有出世之心,打算把皇位禪讓給叔父京兆王拓跋子推,但遭到群臣堅決反對,獻文帝隻好作罷。八月二十一日,獻文帝下詔傳位於年僅五歲的皇太子拓跋宏,群臣上奏以新帝拓跋宏年幼,不能處理朝政,讓獻文帝親自處理朝政,並為獻文帝上尊號為太上皇。八月二十三日,獻文帝遷居崇光宮,宮中設備簡陋,國傢大事都告知獻文帝。  承明元年六月辛未日(476年7月20日),拓跋弘離奇死亡。《魏書·卷六·帝紀第六》:“承明元年,年二十三,崩於永安殿。”其死因是由於殺瞭馮太後的內寵,被馮太後毒死。《魏書·卷十三·皇後列傳》記載:“太後行不正,內寵李弈。顯祖因事誅之,太後不得意。顯祖暴崩,時言太後為之也。”分頁:3/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五、孝明帝元詡(510年-528年),515年-528年在位,北魏的的第九皇帝。宣武帝元恪第三子,母親胡充華。  延昌四年(515年),宣武帝病逝,太子元詡繼位,由太傅、侍中元懌輔政,奉嫡母皇後高氏為皇太後,生母胡充華為皇太妃(宣武帝元恪篤信佛教,未按子貴母死制度賜死胡充華)。不久胡氏逼皇太後高氏到瑤光寺出傢為尼,尊自己為皇太後。胡太後和元懌有私情,常招元懌夜宿宮中。孝明帝指使領軍元義等密謀,將元懌殺害,又把胡太後幽禁在北宮的宣光殿。胡太後又結識鄭儼、李神軌、徐紇諸情人。鄭儼和徐紇把持內外,時稱“徐鄭”,朝政每況愈下。  武泰元年(528年),孝明帝妃潘外憐生一女,胡太後宣稱生男孩,大赦天下。二月二十五日鄭儼率禦林軍來到顯陽殿,將孝明帝毒死。《資治通鑒

南梁大將昌義之:南梁之所以抵擋北魏的股肱名將

  昌義之(?—523.11.19),歷陽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人,南北朝時期梁朝名將。少有武幹,隨曹虎征戰,多有戰功。官至都督北徐州緣淮諸軍事、平北將軍、北徐州刺史。   昌義之少有武幹,隨曹虎征戰,多有戰功。曹虎為雍州刺史後,以昌義之補防閣,為馮翊戍主。曹虎還朝,昌義之留雍州事蕭衍,蕭衍待其甚厚。齊末,戰亂不斷,中興元年(501年),蕭衍起兵攻打東昏侯蕭寶卷,昌義之為輔國將軍、軍主,除建安王中兵參軍。時竟陵芊口有邸閣,蕭衍派昌義之前去驅逐,昌義之每戰必捷。蕭衍軍至新林,昌義之隨王茂於新亭,斬獲尤多。攻克建康後,蕭衍以昌義之為直閣將軍、馬右夾轂主。   天監元年(502年),蕭衍代齊稱帝,國號梁,是為梁武帝。封昌義之為永禮縣侯,邑五百戶。又除驍騎將軍,出為盱眙太守。天監二年(503年),遷假節、督北徐州諸軍事、輔國將軍、北徐州刺史,鎮鐘離。並擊退魏軍的進攻。天監三年(504年),進號冠軍將軍,增封二百戶。   天監四年(505年)十月,梁武帝蕭衍興師進攻北魏,以其弟蕭宏為統帥,率軍進駐洛口(今安徽懷遠境)。天監五年(506年)二月,昌義之與魏平南將軍陳伯之戰於梁城(今安徽淮南田傢庵附近),昌義之敗走。四月,北魏以中山王元英為征南將軍、都督揚、徐二州諸軍事,率軍10萬迎擊梁軍。五月,南梁太守右衛率張惠紹攻徐州(治彭城,今屬江蘇),進抵宿預(今江蘇宿遷東南)。昌義之復攻梁城,拔之。六月,張惠紹會同南徐州刺史宋黑,水陸同時並進,進攻北魏彭城。張惠紹大敗。七月,南梁青、冀二州刺史桓和攻北魏兗州(今屬山東),占領固城。梁南徐州刺史王伯敖與中山王元英戰於陰陵(今安徽定遠西北),兵敗,亡失5000餘人。八月,魏將邢巒領兵奪回孤山(今山東滕縣東南)、固城。時魏帝元恪詔平南將軍元詮督促未出發的部隊增援淮河以南。邢巒於睢口(今江蘇宿遷南)擊敗梁將藍懷恭,進圍宿預。藍懷恭退至清水(即泗水,此處指其下遊,循今廢黃河至清江西南入淮河)以南築工事,繼續抗擊魏軍的進攻。   九月,邢巒與平南將軍楊大眼聯兵進攻,於清水以南擊斬梁將藍懷恭,俘斬梁軍以萬計。時張惠紹被迫放棄宿預,梁將領蕭昞亦放棄淮陽(今江蘇泗陽境)逃回。梁軍統帥蕭宏器械精新,軍容甚盛,魏軍認為是百餘年所未有。梁軍進至洛口,前軍克梁城,梁這諸將欲乘勝深入,但蕭宏怯懦愚劣,得知魏將邢巒渡過黃河,與中山王元英會合,共同攻梁的消息後,甚為恐懼,即召開軍事會議。齊將呂僧珍說:“知難而退,不亦善乎!”蕭宏連忙說:“我亦以為然。”但諸將皆不同意,昌義之更是堅決反對,大怒不已,一時須發盡磔。他說:“呂僧珍可斬也!豈有百萬之師出未逢敵,望風遽退!何而目得見聖主乎!”蕭宏不敢違眾議,停軍不前。魏軍知其懦怯,遺巾幗以辱之,並歌之曰:“不畏蕭娘與呂姥,但畏合肥有韋虎”(《資治通鑒·卷第一百四十六》)   但適遇洛口天氣突變,一夜狂風暴雨,蕭宏遂不顧昌義之等將領的反對,拋下大軍,領數騎落荒而逃。洛口將士隨之散歸,失亡近5萬人。昌義之亦被迫放棄梁城,移軍扼守鐘離(今安徽鳳陽東北)。北魏宣武帝元恪欲乘勝滅南梁,遂攻克馬頭(位鐘離西,今安徽懷遠南),並將城中糧秣悉數運回北方。當時有人認為:“魏運米北歸,當無復南向

北魏大將奚康生:勇武過人卻與龍門石窟不解之緣

  奚康生(467年―521年),河南陽翟人,北魏宣武帝時期的一名武將。其祖先居代郡,世代為部落頭領。年少時就以勇猛著稱,能開十石強弓,用的箭也不同於常人。後因戰功卓著成為封疆大臣,曾下令開鑿瞭著名的北石窟寺和南石窟寺。   傢世背景   奚康生是河南洛陽人,其祖先為代郡人,世代都是部落大人。奚康生的祖父奚直,曾任平遠將軍、柔玄鎮將。入朝任鎮北大將軍,內外三都大官,賜爵長進侯。死後追贈為幽州刺史,謚號“簡”。奚康生的父親奚普憐還未做官便已去世。   戰功卓著   太和十一年(487年),北方遊牧民族柔然頻繁侵犯北魏邊境,柔玄鎮都將李兜討伐柔然。康生生性驍勇,武藝高強,能拉開有十石之力的弓,箭也與一般人所用的不同,被當時人們所折服。他跟隨李兜,擔任前鋒軍主,每次戰鬥都攻入敵人陣地,氣大力壯,遠近聞名,因此而任宗子隊主。   後來隨北魏孝文帝元宏攻打南朝齊,齊軍據斷水路,元宏招募可以破敵者,奚康生前往應召,他紮起木筏,在上面堆積柴火,順風放火,焚燒敵艦,順著煙火突擊,殺敵甚眾。吐京胡反叛,自號支辛王,奚康生隨章武王元彬前往平定,元彬分軍為五軍,與敵接戰時其餘四軍皆敗,隻有奚康生得全。他親率精騎1000追敵至車突谷,假裝墜馬,敵軍紛紛來趕,他突然跳上戰馬,揮矛殺傷數十人,射死辛支王。

北魏大將邢巒:占領漢中真正讓南北差距拉開巨大

  邢巒(公元463—514年),字洪賓,河間鄚(今任丘)人。南北朝時期北魏名將。延昌三年(公元514年),邢巒得暴病死,年僅5l歲,宣武帝念其生前戰功卓著,下詔書賜給佈四百匹,朝服一襲,辦理喪事。並追贈車騎大將軍,瀛州刺吏,謚號文定。葬於瀛州武垣縣永貴鄉崇仁裡(今河間市沙窪鄉南冬村)。   《魏書·邢巒傳》記載:邢巒出生於官宦世傢,少時勤奮好學,常自帶書籍到處尋師求教,博覽群書,有文才幹略,州郡相繼上表向朝廷推薦,後被選拔入朝,初任中書博士,後擢升員外散騎侍郎。孝文帝(元宏)對他非常賞識,於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正月派他出使南齊。一年後回朝,任通直郎,後改中書侍郎,經常參與機要朝政。不久兼任黃門郎,負責掌管朝廷機要,重要文件均由他起草。後因隨駕征漢北有功,官拜正黃門兼禦史中尉、瀛州大中正,不久升任散騎常侍兼尚書。宣武帝(元恪)即位之初(公元500年),邢巒實授尚書職務。當時的北魏王朝,隨著各地陸續朝貢,外蕃商人也相繼而來,促進瞭商業的發展。但與之俱來的是社會上乃至朝廷中出現瞭重商輕農,尚奢華棄節儉的傾向。於是,邢巒向皇帝上書勸諫“重粟帛輕金寶”,因為“粟帛乃安國育民之方,金寶是虛華損德之物”,宣武帝接受瞭他的進諫。   北魏正始元年(公元504年)閏十二月,南梁的秦、梁二州行事夏侯道遷帶著漢中土地歸順瞭北魏。宣武帝詔加邢巒“持節都督征梁漢諸軍事,兼理鎮西將軍”,並授權“進退征攝得以便宜行事”前去安撫,到漢中後,先後平定瞭秦、梁二州,又新立巴州。邢巒實授秦梁二州刺使,安西將軍。平定巴西,攻取十四郡縣,擴地“東西七百,南北千裡”,回朝後被任命為度支尚書。   正始三年(公元506年),南梁肖衍派兵侵擾徐、兗二州,東南邊境相繼陷落。朝廷派邢巒為使持節、加安東將軍,都督東討軍事,尚書職不變。臨行前,皇帝召見他說:“綏靖東南邊疆非將軍莫可,望將軍能建立殊勛,以慰朕心懷。”邢巒回答:“敵人雖連占數城,人數眾多,都是送死的犬羊之輩,滅敵之期不遠,願陛下不要以東南為慮。”皇帝高興地說:“有將軍督理軍務,朕還憂慮什麼呢?”邢巒到前敵後,兵分三路,分頭抵禦進犯孤山、固城、龜蒙之敵。隻經一戰,收復瞭三城,兗州平定。乘勝攻取宿豫,獲軍糧40餘萬石。宣武帝賜金書表彰邢巒,贊他“殊勛茂捷,自古莫二”,封為平舒縣開國伯,食邑五百戶。   永平元年(公元508年)十月,豫州彭城人白早生殺死刺使叛變,據城歸順南梁。肖衍派冠軍將軍齊茍仁帶兵駐懸瓠。宣武帝命邢巒持節,加鎮南將軍,都督南討諸軍事,帶領羽林軍精銳出師討伐。邢巒率輕騎八百,日夜兼程,五日到達鮑口,一戰將敵擊敗,平定豫州,斬首白早生。班師回朝以後,宣武帝勉勵邢巒說:“卿役不逾時,鴻勛碩美,可謂無愧古人。”   從宿豫大捷以後,邢巒立志修德,不以金錢聲色為重。雖屢屢執掌兵權,對軍費及物資一點也不多占。平定懸瓠以後,升任殿中尚書加撫軍將軍小。

北魏大將慕容白曜:屢立戰功剛正不阿卻最終冤死

  慕容白曜是南北朝時期北魏名將,他為人性格敦直,任北部尚書期間執法如山,剛直不阿,受到文成帝的厚待。作戰時曾“旬日之內,克拔四城”。他能夠虛心聽取部將謀士的意見,把握全局,擇利而為,謹慎用兵,是一位好的將領。   任用及戰功   慕容白曜年輕時為中書吏,因性格敦直奉命為太子辦事。文成帝拓跋濬即位後,慕容白曜任北部下大夫。後襲爵,遷北部尚書。在職期間,慕容白曜執法如山,剛直不阿,受到文成帝的厚待。文成帝去世後,慕容白曜與乙渾共掌朝政,遷尚書右仆射,進爵南鄉公,加安南將軍。   天安元年(466年)十月,宋徐州刺史薛安都、兗州刺史畢眾敬等以城降魏。北魏遂遣鎮東大將軍尉元、鎮東將軍孔伯恭等率騎1萬出東道援彭城。時宋東平太守申纂屯無鹽,並州刺史房崇吉屯升城,以阻魏軍。   天安二年(467年)二月,北魏乘宋朝爭權內亂之機,遣平東將軍長孫陵等率兵開赴青州,加慕容白曜使持節、都督諸軍事、征南大將軍、上黨公,率騎5萬為繼援,屯於碻磝。   慕容白曜軍至無鹽(今山東東平東),欲攻該城,部將認為攻具未備,不宜遽進;左司馬酈范則認為:“今輕軍遠襲,深入敵境,無宜淹留,久稽機侯。且纂必以我軍來速,不去攻守,謂方城可憑,弱卒可恃。此天亡之時也。今若外潛威形,內整戒旅,密厲將士,出其非意,可一攻而克之。”慕容白曜說::“一日縱敵,數世之患,今若舒遲,民心固矣。司馬之策是也”(《魏書·酈范列傳》)。慕容白曜依計而行,引兵偽退,申纂遂不復設備。慕容白曜於三月的一天夜間周密部署,拂曉時分兵臨城下,發起進攻,占領無鹽,擒殺宋守將、東平太守申纂。破城後,慕容白曜欲將無鹽人全部為軍賞,酈范勸阻說:“齊四履之地,世號‘東秦’,不遠為經略,恐未可定也。今皇威始被,民未沾澤,連城有懷貳之將,此邑有拒守之夫。宜先信義,示之軌物,然後民心可懷,二州可定”(《魏書·酈范列傳》)。慕容白曜納其言,將其全部釋放。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有為君主卻被自己的老婆氣死

  皇帝多瞭,死法也就五花八門。有餓死的,有吃錯藥死的,也有被老婆用被子悶死的,更倒黴的還有本文這位被老婆氣死的皇帝。說起來這位皇帝還是一代少年有成的明君,他就是那位把鮮卑族改造為漢族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被老婆氣死的皇帝拓跋宏  拓跋宏一輩子註定和姓馮的女人有說不完的過節兒。第一個姓馮的女人是他的奶奶馮太後。本來馮太後可以安安心心做太後,但是他爹獻文帝拓跋弘卻不想安安心心做皇帝。這個拓跋弘是個不務正業的典型,他看見大臣就頭疼,看見奏章就撞墻,放著好好的皇帝不做,卻整天想著與木魚為伍,投身到吃齋念佛的偉大事業中去。他想撂挑子可以,但是必須先留下一個兒子替他受死才行。於是乎,他就拼命地和老婆一起“拼搏”,終於在皇興元年(公元四六七年)生產出瞭兒子拓跋宏。拓跋弘認為自己很快就要解脫瞭,高興得當即大赦天下。但是,北魏這個帝國有個很差的傳統,如果某個女子生的兒子做瞭太子,那麼她就要掉腦袋,為的是防止出現第二個呂後。所以,拓跋宏早早就成瞭沒娘的孩兒。  沒娘的孩兒自然沒娘養,養他的是幾個宮女。不知是宮女調教得好,還是他天性聰穎,小小年紀就懂得孝順父親。他四歲那年,拓跋弘身上長瞭個大膿包,那個疼呀。拓跋宏就親口給老爹吸出膿水,沒多久,膿包就好瞭。為此,舉國上下都驚奇瞭好一陣子。老爹拓跋弘心裡樂壞瞭,總算找到理由可以退位瞭。在第二年,他下詔傳位於幼子,自己正式退休。誰知道即位那天,拓跋宏小朋友在自己大喜的日子卻哇哇大哭,老爹就問他是不是想吃糖瞭?他回答瞭一句:“代親之感,內切於心。”汗!小小年紀就懂得這麼深的道理,全國人民再一次折服瞭。  拓跋宏畢竟是個小屁孩兒,小屁孩兒連自己的眼淚都管不住,哪還管得瞭天下。於是他奶奶馮太後不得不撇下後宮的幾個帥弟弟,再次出來垂簾聽政。馮大娘執掌乾坤,雷厲風行,讓一些心懷不軌的人不敢輕舉妄動。對於小屁孩兒拓跋宏,她也是諄諄教導,一絲不茍。但是,馮大娘同時也是個權力欲很強的女人,第一次垂簾時就是因為一時心軟,把權力還給瞭兒子,結果被兒子幹掉瞭自己的小情人。這次她吸取瞭教訓,看到小孫子這麼聰明,生怕將來孫子也不聽使喚,因此多次想廢掉拓跋宏的皇位。某天,北風蕭蕭,雪花縹緲,馮大娘在幾個小情人的鼓動下,給小孫子穿瞭件很薄的衣服,然後領到一間和外面一個溫度的屋子裡,美其名曰“勞其筋骨,餓其體膚”。這一餓就是三天,拓跋宏差點餓成瞭拖把桿。關鍵時刻,一幹大臣們站瞭出來,又是哭、又是磕頭,好話說瞭一大籮筐,才算融化瞭馮大娘那顆冰冷的心。   自此以後,拓跋宏開始學乖瞭,有話藏著,有心思掖著,寧肯爛在肚子裡,也不送進馮大娘耳朵裡,認認真真做孫子。馮大娘一瞧孫子這麼“乖”,也就漸漸放心瞭,越發地為所欲為。她左手牽著一群帥弟弟,右手拉著一幫好奴才,把自己的黨羽安插到瞭各個要害部門,比當年的呂後還呂後。好在馮大娘業務水平還算高,對工作也比較負責,北魏帝國在她的手裡蒸蒸日上,國泰民安。譬如,她批準實施的“三長制”就是一件瞭不起的大事。三長即:五傢為鄰,設一鄰長;五鄰為裡,設一裡長;五裡為黨,設一黨長。三長層層牽制,既便於人口管理,又益於征收賦稅、征調兵員,對以後朝代的鄉裡組織管理產生瞭長遠的影響。  時間的車輪是擋不住的。終於,小屁孩兒拓跋宏長成瞭翩翩少年,馮大娘送佛送到西,幹脆連婚姻都替他包辦瞭。新娘不是別人,而是她的侄女馮媛。拓跋宏在婚姻方面絕對是個好丈夫,對待這位馮皇後體恤有加、關心備至。夫妻恩恩愛愛,原本可以白頭偕老的。然而,馮媛女士有個致命的缺點,正是這個缺點導致瞭二人的離婚,作者在後面會提到。  公元四九○年,即太和十四年九月,鬥敗無數人的馮大娘最終沒能鬥過閻王爺,駕鶴仙遊去瞭。爺爺都是從孫子走過來的,這一點在拓跋宏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為瞭活命,他在馮大娘沒死的時候呆若木雞,養晦韜光,馮大娘一死,他就立即從木雞變成瞭雄雞,首先幹的一件大事就是遷都。當時北魏的首都是平城(今天的山西大同北部),雖然名字叫平城,但是這裡一點都不太平,可謂上有天災,下有人禍(北方民族柔然的侵襲),是個典型的鳥都不願拉屎的地方,不遷不足以平民憤。多年來,拓跋宏一直有此心願。然而首都是一個國傢的心臟,心臟要挪位自然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挪得不好,小命就得玩兒完。所以後世的趙匡胤那麼強勢,隻是想把首都從同屬河南省的開封挪到洛陽,都被大臣頂得胎死腹中,對拓跋宏這個初出茅廬的毛頭小子來說,就更是難上加難。幸好拓跋宏不是屬牛的,隻會一根筋直來直去,他巧妙地搞瞭一次暗度陳倉。  某天,拓跋宏在朝會上煞有其事地宣佈自己要禦駕親征,爭取一舉蕩平南齊,提早統一中國。和他預料的一樣,大臣們紛紛提出反對,口水多得都可以蓋座遊泳館瞭。這裡面,屬任城王拓跋澄的嗓門最大。下朝後,拓跋宏偷偷把他叫到後宮,說出瞭自己親征的真實用意是想遷都洛陽,然後進行漢化改革。任城王恍然大悟,進而十分配合地在第二天的朝會上一百八十度大轉彎,支持皇帝南征。領頭的沒瞭,小嘍囉們自然也就蔫瞭,計劃第一步成功。公元四九三年,拓跋宏領著三十多萬大軍浩浩蕩蕩“南征”去瞭。這個時候,老天爺也十分照顧,連著下瞭一個多月的雨,到處都是泥坑水窪,不光人走不方便,就是馬走都十分困難。為瞭把戲演得更加逼真,拓跋宏穿著整整齊齊,下令大軍繼續前進。大臣們不幹瞭,再走下去南齊沒來打我們,我們自己先累死瞭。他們再次呼呼啦啦站出來要求停止南征。眼見時機成熟,拓跋宏先舉起一根大棒:“寡人帶著幾十萬大軍興師動眾走瞭這麼長一段路,如今半途而廢不是讓人看笑話嗎?”大臣們個個面如苦瓜,緊接著拓跋宏馬上拋出一顆甜棗:“如果實在不想走也是可以的,我們就把首都遷到這裡如何呢?”大臣們恍然大悟,原來耍我們呢!心裡那個氣呀,半天都沒人吭聲。拓跋宏急瞭,同意的站左邊,不同意的站右邊。大臣們一想反正都走到這兒瞭,返回去和向前走都是費鞋底的苦差事,索性同意瞭。遷都大計就此告成。  洛陽地處中原,歷史上是東漢、西晉等王朝的首都。在五胡亂中華的時代,這裡是北方漢族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方。拓跋宏遷都於此,加強對中原地區的控制是一個原因,但更重要的是想對鮮卑民族進行漢化改造。漢化的第一步是從風俗習慣開始,他本人曾說:“自上古以來,及諸經窮,焉有不先正名,而得行禮乎?今欲斷諸北語,一從正吾……如此漸習,風化可新;若仍舊俗,恐數世之後,伊洛之下,復成被發之人。”公元四九五年,大規模的變革正式開始。首先在服飾上,禁止三十歲以下的人穿胡服,而改穿漢服;其次在語言上,命令本族人學外語,也就是漢語;此外,他還對姓氏和通婚進行瞭強有力的改革,並以身作則,娶瞭幾個漢族美眉做老婆。  大凡政治傢改革,最常幹的一件事就是兔子先啃窩邊草,讓身邊的人和自己身體力行,給別人做做榜樣。很多窩邊草,如皇叔祖安定王拓跋休等等都聽話地照做瞭,唯獨離窩最近的一根草——馮媛沒照做。這個犟女人本著“漢語不及格、證明我愛國”的思想,堅決不說漢語。拓跋宏好勸歹勸都沒效果,無奈之下,於太和二十年七月,廢掉馮媛的後位,降為庶人,讓她在瑤光寺養老,跟佛祖們說鮮卑語去瞭。  國不可一日無君,君不可一日無後。拓跋宏很快就挑選瞭一位新的繼任者——馮潤。這個馮潤是馮媛同父異母的姐姐,小名叫妙蓮,當年姐妹倆一同進宮嫁給瞭拓跋宏。之所以當時沒有成為皇後,是因為自己的母親不是正房。她和拓跋宏的感情一直很好,可惜的是她的身體卻不是很好,因為內分泌失調,不幸得瞭牛皮癬、蕁麻疹之類的皮膚病。皮膚病的傳染性很強,馮太後害怕拓跋宏受到傳染,就把她打發到廟裡做尼姑瞭。拓跋宏是個多情種子,對馮潤念念不忘,但礙於女強人胡太後的約束,又不能和她朝夕相處。隻好把對她的思念轉化到她的妹妹馮清身上。等到馮太後病死,吃瞭幾年素食的馮潤內分泌也調得差不多瞭,一身的皮膚病也好瞭。拓跋宏那個高興呀,派人把她接回皇宮,封為左昭儀。離開之前,拓跋宏眼裡隻有一個她,回來之後,拓跋宏眼裡卻有瞭馮清、高美人等一幹鶯鶯燕燕。拓跋宏畢竟隻有一個,與別人共享是很痛苦的一件事,馮潤狠下心,通過各種手段,硬是把這些情敵們不是趕走,就是幹掉,留下自己一個人痛痛快快獨享好男人拓跋宏。  改革初見成效後,拓跋宏開始從文治轉向武功,希望消滅南方的齊政權,完成統一全國的大業。為此,他長時間奔波在戰場上,過著刀頭舔血的生活。女人最怕的是寂寞,身處大後方的馮潤以前還可以與幾個情敵鉤心鬥角,打發打發時間。現在情敵下崗瞭,老公出征瞭,孤零零的她開始找樂子。不久,她就找到瞭一個太監高菩薩。此人長得一表人才,而且是個假太監,兩人幹柴碰烈火,愛情的小火花劈裡啪啦地就著瞭起來。開始火苗還隻是在後宮燃燒,後來蔓延到朝堂之上。馮潤四處拉幫結派,任用奸臣,把北魏朝廷搞得烏煙瘴氣。  人一得意就要忘形。眼見中央政府都在自己的掌控中,馮潤開始肆無忌憚地向宗室伸出黑手。她的弟弟北平公馮夙一直垂涎於當時的大美人彭城公主,想盡辦法想要得到她。這個彭城公主是拓跋宏的六妹,第一任丈夫是醜八怪劉承緒。小劉同志別看身體畸形(脊椎嚴重彎曲變形),但是超有桃花運,加上彭城公主,前後一共娶瞭三個公主。可惜的是,他三十歲不到就死瞭,剩下彭城公主一人做瞭寡婦。馮夙把這事和姐姐一說,馮潤當即拍板,勒令彭城公主準備做自己的弟媳。彭城公主對馮夙是一百個不滿意,對淫亂宮闈的馮潤更是一千個不滿意。氣憤之下,她帶領幾個隨從逃離洛陽,跑到前方作戰的拓跋宏那裡告禦狀。當時大雨連綿,行路十分艱難,隨從們不免發幾句牢騷。但是彭城公主性情剛烈,當初嫁給一個醜八怪已經毀瞭前半生瞭,怎麼能再嫁個無賴毀掉後半生呢。她堅持前行,硬是頂著雨跑到瞭哥哥面前。  此時的拓跋宏因為征途勞累,病倒在軍中,聽到這件事後,心情可想而知。在他心裡,馮潤應該還是當年那個與自己甜甜蜜蜜的純真少女,而眼前的現實卻徹底擊毀瞭自己的一廂情願。不過,他到底是經過大風大浪考驗的人,在處理傢務事之前,他先把仗有條不紊地瞭結瞭。然後,才班師回朝。  得知彭城公主逃走的消息,馮潤又驚又怕,進而使出瞭蠢女人的招數——詛咒。她找來巫婆又是噴火,又是燒小紙人,心裡無比虔誠地希望老公早死。結果她的老公雖然命薄,卻還是活著回到瞭洛陽。他抓住高菩薩等人一一審問,然後讓這些人渣一字排開,跪在門外。接著,他命馮潤前來見自己,做賊心不虛的馮潤見瞭老公,玩兒起瞭潑婦的拿手好戲,又是哭又是嚷。孝文帝不吃這一套,堵住耳朵不聽,等她鬧夠瞭,也沒立即處理她。等到再次召見時,估計拓跋宏耍瞭個心眼,在馮潤身上藏瞭把匕首,然後故意命令士兵在她進來時搜身。暗藏匕首這是再明白不過的謀反大罪,拓跋宏就以此為罪名把她關瞭起來。好在拓跋宏是個比較念舊的人,不忍心殺她,就將其軟禁起來。  愛情就像洪水,控制得好,你可以年年受益,控制不好,你就得遭災。這次打擊對拓跋宏傷害太大,身體狀況越來越差,三十三時,終於病死於南征途中。臨去世前,他對彭城王囑咐,在其死後將馮潤賜死,但仍然以皇後身份厚葬,不要敗壞瞭馮傢的名聲。馮潤見到毒酒時依然潑悍不減,大哭大鬧,就是不願喝下去。可惜這次由不瞭她瞭,最終被人掰開嘴硬生生地灌瞭進去。相關閱讀推薦:北魏大將慕容白曜:屢立戰功剛正不阿卻最終冤死北魏大將邢巒:占領漢中真正讓南北差距拉開巨大北魏大將奚康生:勇武過人卻與龍門石窟不解之緣南梁大將昌義之:南梁之所以抵擋北魏的股肱名將北魏皇室大將元英:孝文帝漢化下熏陶出的名將

北魏六鎮起義:北魏由此由盛轉衰陷入分裂邊緣

  各族人民共同創造歷史的贊歌   魏孝文帝於 499年死後,他的後繼者的生活日益腐朽,政治日益黑暗,階級矛盾尖銳化,終於引發瞭各族人民大起義,主要有六鎮起義、河北起義以及山東起義和關隴起義。   六鎮起義。六鎮是沿長城一線的六個軍鎮,自西而東為沃野(今內蒙古五原東北)、懷朔(今固陽東北)、武川(今武川西土鎮)、撫冥(今四子王鎮東南)、柔玄(今興和臺基廟東北)、懷荒(今河北張北縣境)。是北魏為防禦柔然等漠北民族而設立的。鎮將和鎮兵都是鮮卑族人。另有漢族和其他民族的居民以及內地因犯罪而發配北邊的人等。   這裡的生活條件本來就很苦,鎮兵和鎮民又受鎮將和各族豪酋的殘酷剝削和奴役,生活更加痛苦。孝明帝正光四年(523年),柔然南侵,懷荒鎮兵民缺少食糧,請求鎮將開倉發糧,以便抵禦柔然。鎮將拒絕開倉,兵民異常憤怒,隨即聚眾捕殺鎮將舉行起義。次年春,沃野鎮鎮民、匈奴人破六韓拔陵聚眾殺鎮將起義,其他各族的兵、民紛起響應,一時北邊都處於各族人民大起義的形勢之下。   北魏朝廷屢派軍隊前往鎮壓,都遭到失敗。

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改革:少數民族統治的必經之路

  北魏孝文帝是個有著一統全國野心和手腕的君主,他敏感的發現北魏鮮卑人一貫的軍事手段無法滲透到南方去,這也導致其無法一統全國,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漢化,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就是一場徹頭徹尾的漢化。      來說說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第一,改均田與租調,均田制與租調制。均田就是給人民分地,授田的農民要給國傢交租和交調,租就是糧食,調就是佈帛。該制度的作用在於逼著你去從事農業。因為原來的北魏是鮮卑人,屬於遊牧民族,現在分你土地,收你糧食和佈帛,不收牛奶不收羊毛,等於是強迫你從馬上下來,拎起鋤頭去種地。   第二,三長制,促進瞭農業和漢化政策。意思就是在地方設立鄉、鄰、裡,改變瞭原來的宗主督護制,它的作用是加強中央集權。   第三,整頓吏治,給官員俸祿。之前北魏的官員沒俸祿,一是容易貪污,國傢不給,我自己拿!再有一個是他們愛打仗,沒有俸祿我就出去打仗,一打仗我好搶。出於這兩個主要原因,整頓吏治,給官員俸祿。官員不用拿國傢的,也不用搶別人的,老老實實拿俸祿享受生活就完瞭。

奴隸制的北魏是如何強大起來的?一國兩制的北魏

  北魏的統治者是鮮卑族拓跋部貴族。原來居住於今黑龍江、嫩江流域大興安嶺附近,過著遊牧生活。東漢以前,北匈奴被打敗西遷後,拓跋部在部落首領拓跋詰汾的率領下,也逐步向西遷移,進入漠北地區。該部到拓跋力微時期,逐漸強大起來,拓跋力微取得瞭部落聯盟世襲大酋長的地位。  公元338年,拓跋什翼犍即代王位,始置百官,後又建都盛樂(今內蒙古托克托縣),邁入奴隸主占有制的階級社會,逐漸強大起來。三十八年後,前秦昭宣帝苻堅攻代,拓跋什翼犍戰死,代滅亡。  公元386年,拓跋什翼犍的孫子拓跋珪糾合舊部,在牛川(今內蒙古錫拉木河)即代王位。同年,拓跋珪糾合舊部,在牛川(今內蒙錫拉木林河)召開部落大會,即代王位。 即位不久,因牛川偏遠,便遷都盛樂。同年四月,改國號為大魏,史稱“北魏”。  拓跋珪要復興拓跋氏,首先必須與匈奴族的劉庫仁、劉衛辰兩個部落爭奪部落聯盟的領導權。劉庫仁投靠拓跋珪,劉衛辰則反抗拓跋珪。最後衛辰失敗被殺,他的兒子赫連勃勃率殘部南逃依附後秦姚興。自河以南,諸部皆平,虜獲畜產名馬三十餘萬匹,牛羊四百餘萬頭。之後,開始向南北發展。   這時期,在拓跋氏北面的是文化上更為落後的高車族和柔然族,在南面的是鮮卑慕容垂所建立的後燕。拓跋珪擊敗瞭高車族。高車是遊牧部落,是善戰的騎兵。對高車族的征服,增強瞭拓跋氏的戰鬥能力。不久又攻滅匈奴獨孤部,又滅掉後燕。  398年(天興元年),拓跋珪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稱帝,史稱道武帝。拓跋珪擊敗後燕進入中原後,為瞭鞏固皇權,穩定軍事力量,實行“頒賜群臣將士各有差”的新政策。  新政策規定:根據從征將士戰功大小分享虜獲品。  鮮卑諸部將士從戰爭中得到的戰利品,比遊牧所得高很多,因此他們不再留戀以往的遊牧生活,形成好戰的軍隊。從389年到451年,北魏俘虜人口百餘萬。俘虜被分配給鮮卑諸部各級將士,為他們織綾錦、蓋房屋、種蔬菜、牧牛羊,成為奴隸。北魏在鮮卑族內部和故地上實行奴隸制度。   北魏占據中原以後,拓跋珪沒有采取武力高壓政策強迫漢族退回到奴隸社會,而是讓中原封建制度繼續存在,凡漢族士大夫“諸軍門者,無少長,皆引入賜見”,廣聽意見,盡量采用。他任用漢族文人作官,建立封建的政治機構。平城四郊種田人大多來自中原,拓跋珪采取“計口授田”的封建生產方式。  這樣,在北魏國內存在兩個制度:一個封建制度,一個奴隸制度。到瞭北魏孝時期,封建制度的優越性逐漸展現出來,孝文帝不得不進行改革,北魏逐漸成為一個強盛、統一的封建國傢。相關閱讀推薦:北魏的傳奇傢族:楊播傢族二十年走出數十位公卿北魏朝堂有點亂:盤點北魏那些死於非命的皇帝北魏孝明帝元詡的皇後胡氏:臨朝聽政丟掉性命最窩囊的傀儡皇帝北魏孝靜帝:被高湛污蔑為謀反北魏開國之君精神分裂:疑似長期服用五石散

北魏宣武帝時代的皇族內哄:宣武帝是如何親政的

  北魏宣武帝時代的皇族內哄  宣武帝元恪親政(上)  因為孝文帝在親政後,一直都是在擴張皇族勢力,所以孝文帝死後,北魏帝國已有意無意進入瞭那個時代的政治常態。換而言之,皇族勢力巨大,皇族內哄呼之欲出。  拓跋氏改漢姓元。  孝文帝一共有六個弟弟元禧、元祥、元勰、元幹、元雍、元羽。元幹被孝文帝殺掉瞭,元禧、元祥、元勰後來都被孝文帝的兒子(元恪)殺掉瞭。  孝文帝死的時候,想讓自己六弟元勰給自己兒子當首席輔政大臣。如果換一個缺乏智慧、勇氣(不能發現這種地位背後蘊藏的危險,不能拒絕這種地位的誘惑),肯定會高興的連北也找不到。但元勰不是普通人,所以元勰聽到孝文帝這種話,馬上一再表示推辭。  以元勰的權力、地位、實力、影響,如果當瞭首席輔政大臣,小皇帝能睡著覺嗎?如果小皇帝睡不著覺,豈非隨時都會想著殺元勰。如果叔侄之間陷入這種境地,他們還能和平相處嗎?  當然瞭,元勰在推辭孝文帝這種任命時,所說的話比較含蓄,但意思就是這個意思。於是孝文帝終於決定放棄這種任命。  幸好元勰是如此的知退讓,否則,恐怕孝文帝剛死,元氏皇族就開始內哄瞭。因為孝文帝剛死,元禧就作好瞭武裝解決元勰的準備,小皇帝也作好瞭用武力解決元勰的準備。因為元禧(也就是元勰二哥)一系,東宮(也就是小皇帝)一系,都害怕元勰趁機造反。   從這層意義上,元勰當時的退讓真是聰明極瞭。如果元勰接受瞭首輔之職,他的二哥元禧就不會服他;如果元勰接受瞭首輔之職,他的侄子(小皇帝)也會對他充滿恐懼。如果真的出現這種結果,元勰恐怕真要吃不瞭兜著走瞭。  皇族第一次內哄的陰影,因為元勰的先知先覺而避免瞭。當然瞭,元勰最後還是沒有避開被殺的命運。  因為孝文帝一直都在擴張皇族勢力。所以元勰拒絕瞭輔政的重任後,孝文帝又任命自己另外兩個弟弟元禧、元祥擔任首輔、次輔之職。  元禧沒有元勰的智慧與勇氣。所以這位老兄成為首輔後,就聯合自己的弟弟,一門心思排斥其它幾個輔政大臣。  後來,元禧竟然想把手伸到禁軍中。元禧的這種企圖受到禁軍首領於烈的公開拒絕。於烈不願意站在元禧一邊,顯然是因為他知道憑元禧的地位、影響,根本不足以奪取皇權。元禧於是就想憑借首輔之職,把於烈調到外地,於烈就讓自己兒子於忠向小皇帝尋求保護。  到此為止,小皇帝已明確的得到一個信號。那就是,禁軍首領於烈絕不會站在強勢的皇族親王一邊,而且還強烈的想和自己實現合作。於是小皇帝就交給於烈一個光榮而偉大的任務,那就是讓於烈把自己幾個叔叔(元禧、元祥、元勰)都請進宮裡。  讓禁軍首領去親自請幾大親王入宮,這是意味著什麼?元祥的母親(高太妃)看到自己兒子被這樣請入宮,跟在自己兒子後面哭得沒完沒瞭。後來元祥回傢後,高太妃說:“我再不想過這種擔驚受怕的日子瞭。隻要能保證平安,就是讓我母子以後去掃大街,我也會心滿意足的。”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出來,當時小皇帝與幾大皇族親王的關系有多緊張。當然瞭,人在山窮水盡時,總會覺得平安是福;而危機一旦過去,馬上就會忘記從前所過的話。高太妃與元祥自然也不例外。所以,元祥最後還是在小皇帝的打壓下死於非命瞭。  當時的小皇帝,顯然還不敢把親王全部解決瞭。因為屠殺皇族親王,最後導致傢族覆滅的小皇帝,歷史上太多瞭。所以,小皇帝在得到禁軍明確支持後,隻是表示自己要親政瞭。換而言之,幾個擔任輔政之職的叔叔們,現在可以休息一會瞭。  曾經名列首輔的元禧,不服這種結局,於是被小皇帝殺掉瞭。相關閱讀推薦: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有為君主卻被自己的老婆氣死北魏大將慕容白曜:屢立戰功剛正不阿卻最終冤死南梁大將昌義之:南梁之所以抵擋北魏的股肱名將北魏皇室大將元英:孝文帝漢化下熏陶出的名將北魏宣武帝元恪簡介 擴展北魏使國勢盛極一時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據說,孝文帝曾對元禧幾個兄弟說過:“如果我兒子不爭氣,你們就可以取代他。”對一個有大智慧、大勇氣的人而言,先皇的這種話,隻會增強他的責任感。但對元禧那樣的人,先皇這種話,顯然等於在有意無意的害他。  皇位是什麼地方?那是天下利益匯集的地方,那種地方,絕不是先皇一句客套話就可以爬上去的。不要說先皇所說的隻是一句客套話瞭,就是先皇真心讓你當皇帝,你也得掂量好自己有幾斤幾兩重,否則,爬上去也是死路一條。從前成漢開國皇帝李雄,那是真心讓自己侄子繼承皇位。問題是,李雄的兒子們一怒,李雄的侄子雖然當瞭皇帝,還得血淋淋的從皇位上栽下去。  經過這一輪博弈,小皇帝終於親政瞭。  宣武帝元恪親政(下)  小皇帝在親政後,並沒有因為恐懼皇族勢力巨大,就對皇族親王進行屠殺。相反,他隻是努力經營起一股可以制約皇族親王的勢力,並對皇族親王進瞭適當的壓制、削弱。  小皇帝,後來被稱為宣武帝,絕不是無緣無故的。事實上,北魏帝國在小皇帝的手裡被推上瞭頂峰。雖然這種成就,是由眾多原因促成的。但這似乎也可以證明小皇帝並不是無能之輩。  在宣武帝十三年的統治期間,他一直小心翼翼的駕馭著皇族勢力。   從表面上看,小皇帝對皇族親王勢力一直都很刻薄。但實際上,這應該隻是皇族親王的一面之詞。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宣武帝死後,元雍、元琛、元融爭豪鬥富的故事中看出來。西晉時期,石崇與王愷鬥富,成為歷史最頂尖富豪炫富的代名詞。而可以與石崇、王愷比肩著稱的豪族炫富,就是元琛、元雍、元融的炫富。如果小皇帝真的對皇族諸王非常刻薄,他們幾個人後來怎麼會擁有鬥富的資本呢?  從這層意義上,宣武帝一直都在延續著孝文帝加強皇族的政策。隻因為宣武帝對皇族報以瞭某種控制,所以皇族親王就感到不滿意瞭。但是,我們必須得清楚,皇帝對皇族諸王一直采取壓制政策,皇族親王都擁有著絕不可低估的經濟實力,並且一個賽一個無恥、貪婪。如果皇帝對諸王采取放任的態度,皇族親王豈不是就要造反瞭。  而且皇族諸王的地位,絕不是單純的表現在經濟地位上。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宣武帝死後,皇族親王一直控制著局勢看出來。胡靈太後隻是他們權力爭鬥的產物,失去這種背景,胡靈太後不過是一個可憐、卑賤的宮庭婦女罷瞭。(關於這一點,我後面有詳述,這裡隻是簡單說一下)。  從這層意義上,宣武帝對皇族的駕馭,一直都是理性的,也是成功的。當然瞭,在這種背景下,實力、影響力最大的兩個皇族親王元勰、元祥,都被小皇帝殺掉瞭。  因為駕馭強大的皇族勢力,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也很容易獲得刻薄的罵名。所以宣武帝就隻有重要奸臣瞭。總而言之,壓制皇族諸王,絕不是宣武帝本人的意思,而是他手下奸臣的意思。  應用奸臣有許多好處。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第一種好處,就是可以讓皇帝避開惡的名聲,皇帝最多隻承擔用人不當的過錯。比如我朝太祖一直放任江後,這樣可以讓惡名都落在江後身上,而我朝太祖隻承擔用人失察的過錯。  第二種好處。那就是在引發巨大後果時,皇帝可以把奸臣拋出去,然後重新調整政策。總而言之,皇帝從前一直受到奸臣蒙蔽,現在皇帝要為大傢主持正義,除掉這個奸臣瞭。當大傢聽到這種振奮人心的好消息後,通常總會對皇帝心懷感激,卻常常忽略瞭,從前的罪惡,本身就是皇帝一手在幕後操縱出來的。奸臣不過是他手中的工具罷瞭。  第三種好處,因為大傢直接反對的人不是皇帝,所以大傢有什麼不滿,就敢於適當的表達出來。皇帝需要聽到這種聲音,如果不能聽到相關聲音,皇帝就無法有效判斷時局瞭。  皇帝對於他們表達出來的不滿(隻要沒有出圈),通常都會報以某種寬容的態度。甚至當奸臣要打擊這些人時,皇帝還會適當的給予保護。皇帝這樣做,一方面可以讓這些受害者對他心懷感激之情,另一方面也可以讓人們有不滿時,還敢繼續向他表達。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我朝太祖在文革時期,總會在適當的時候,出來保護某些元老看出來。   皇帝這樣對待心懷不滿的人,並不是為瞭牽制奸臣。因為奸臣說白瞭,就是皇帝的一條狗,皇帝想收拾他們,隨便一句話,就可以把他們打入萬劫不復中。皇帝這樣做,隻是為瞭可以清楚的看到反對力量到底有多強大,都持什麼態度。而自己則可以根據不同的形勢,隨時調整自己的政策。  如果皇帝不用奸臣,去親自操作這些事情,就有可能無法聽到相關的不滿聲音。但他無法聽到這些聲音,絕不意味著這種聲音消失瞭,僅僅是意味著他無法聽到。而聽不到這種聲音,會讓皇帝很容易做出錯誤的判斷。  歷史上的皇帝,重用奸臣大都是基於與此類似的原因。  政治上的許多事,都是搬不上臺面的。所以許多事皇帝就不方便親自出面,而隻能交給奸臣去做。  宣武帝所作的事,是打擊、壓制自己長輩、親戚,甚至是殺掉自己的叔父,所以他自然不方便自己出面。所以就交給瞭所謂的奸臣;在這種背景下,宣武帝的舅舅高肇遂開始權傾朝野。  奸臣所行使的權力就是皇權,他就是皇帝的替身。他隻是替皇帝承擔罵名的,他隻是替皇帝承擔阻力,承擔風險的。  表面上,是奸臣在打擊那些位高權重的大人物,但實際上,這都是皇帝的意思。否則,憑他們怎麼可能打垮那些位高權重的大人物。比如我朝江後,如果沒有我朝太祖在背後支持,他拿什麼修理那些開國重臣呢?再比如趙脩,高肇,如果沒有宣武帝在背後支持,他又靠什麼打擊、害死強大的皇族諸王呢?  鷹犬的工作,絕不是好幹的。但是因為一旦處於這個位置,就意味著無限的權力、尊榮,所以自然有人爭著去做。一方面是利益的驅使,另一方面則是對自己能力的自信,所以這種工作總會有去幹的。  從某種意義上,高肇是成功的。高肇是宣武帝的舅舅。但他的出身很卑微,而且因為馮氏掌控後宮,所以高肇在宣武帝親政前,並沒有享受過什麼好的待遇。從這層意義上,高肇隻是一步登天爬上政治舞臺的。但高肇一旦得到皇帝的信任與重用,馬上就任勞任怨的把自己的工作做好。  但結局是顯然的,因為高肇隻是一個鷹犬,所以當他的主人死後,等待他的自然就是傢破人亡。  在童話故事中,通常總是如此的。好皇帝來瞭,他有一顆仁慈的心,他重用一個好宰相,於是老百姓就生活在美好之中瞭。  但在現實社會中,政治就是現實的利益博弈。皇帝、宰相的道德通常是靠不住的,甚至他們的才能也是靠不住。  比如北魏孝文帝很偉大,但是他改革的結果,卻是皇族親王勢力迅速崛起;卻是豪門貴族的既得利益,得到瞭法律層面的公開承認、保護。關於這種結果,我們自然可以從孝文帝個人的道德、才能上尋找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恐怕還得從上層社會的利益爭奪尋找答案。  當然瞭,宣武帝繼位後。一系列打擊、壓制皇族勢力的政策,也得從上層社會的利益爭奪中尋找答案,而不應該從宣武帝重用高肇本身去解釋。既然皇族勢力已崛起瞭,而且已成為皇權的最大威脅力量,皇帝打擊、壓制皇族勢力,自然就會成首要任務。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南北朝歷史:北魏與南朝的中原爭奪戰結局如何?

  北魏與南朝的中原爭奪戰  劉義隆424年繼位,453年去世;拓跋燾423年繼位,452年去世。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來,南北朝最著名的兩個皇帝,南北朝最強盛的兩個時期,幾乎一直是並存於世的。  對此不禁要想,假如南方處於最強盛的時期,而北方處於分裂、混亂之中;假如北方處於最強盛的時期,而南方處於分裂、混亂之中;歷史會是什麼樣子的?  雖然這並不會意味著,天下就將提前統一瞭。如果他們的對手變瞭,無論是劉義隆還是拓跋燾,他們可能建立的功業,都將會更上一層樓的。但很可惜,南北雙方最強的時代,最強的君主並存於世瞭。  在劉義隆鞏固帝國內政後時(從輔政大臣手中奪過權力,鞏固好自己的班底後),拓跋燾已把北方柔然、夏國打得一蹶不振瞭。在這種背景下,南北雙方都已開始逐步走入他最強盛的時期。  在這種背景下,南北雙方恐怕誰也不敢心生滅亡對方的念頭,因為這太不現實瞭。所以南北雙方最主要的爭奪目標,自然就是中原地區瞭。  中原地區對南北雙方而言,都是易攻難守的。  所以北朝占據中原,面對南朝大舉北伐,通常也隻有主動撤出中原。   當然瞭,南朝收復中原後,如果面對北朝大舉反攻,通常也隻有撤出中原。  但這種爭奪,對南朝而言是不利的。因為北朝以騎兵為主,南朝以步兵為主。北朝撤軍也快,進軍也快。南朝進攻慢、撤退也慢。在這種背景下,圍繞中原爭奪,南方的損失遠大於北方。從這層意義上,面對一個統一的北方帝國,江南已徹底喪失瞭收復中原的機會。  宋文帝劉義隆卻不願意接受這種事實。所以在第一次北伐失敗20年後,他又想大舉北伐瞭。  面對野心勃勃的、極盡樂觀的宋文帝劉義隆。沈慶之說瞭:“南朝是不具備收復中原時機的。因為中原易守難攻的,所以我們奪取它並不難,但面對北朝強大的反攻,我們又該如何做呢?現在的將領並不會比到彥之、檀道濟強,現在南北的局勢並不會比從前強,從前北伐失敗瞭,現在北伐難道就會成功瞭?”  沈慶之給一心北伐的皇帝潑涼水,大約是代表瞭眾多反戰派的共同意見。但面對以皇帝為代表的主戰派,他們的意見是蒼白的。  看到沈慶之反對北伐,劉義隆就讓徐湛之、江湛兩個人反駁沈慶之。沈慶之說:遇到耕種的問題,自然應該問從事耕種的奴仆;遇到紡織的問題,自然應該問從事紡織的婢女。遇到打仗的問題,自然應該問我們這種經驗豐富的將領。他們兩個白面書生懂什麼?  劉義隆對此大笑!  劉義隆大笑,是因為沈慶之這番話,等於承認自己爭辯不過徐湛之、江湛,隻是拿老資格說事罷瞭。  主戰派的言論,自古都是容易占據上風。因為空口的牙說事時,大傢都是勇於犧牲的,但真正去做時,那就是另一回事瞭。因為主戰派的言論常常還代表著正義;換而言之,主戰派一說起開戰,那就是無數受苦受難的老百姓等著我們解放,我們一旦行動起來,那些受苦受難的老百姓都會積極配合我們的。從這層意義上,辯論時主戰派自然容易占上風;但真正開戰後,絕不是靠辯論決定勝負的。相關閱讀推薦:北魏宣武帝時代的皇族內哄:宣武帝是如何親政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有為君主卻被自己的老婆氣死奴隸制的北魏是如何強大起來的?一國兩制的北魏北魏的傳奇傢族:楊播傢族二十年走出數十位公卿北魏朝堂有點亂:盤點北魏那些死於非命的皇帝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客觀的說,南朝這次北伐,比上次北伐更沒有什麼優勢可言。如果說上次北伐時,北魏隻是重創瞭夏國、柔然;那這次北伐時,北魏已統一瞭北方。  因為中原是易攻難守的地方。所以看到南朝大舉北伐,北魏各地守軍紛紛棄城北逃。在這種背景下,劉宋的軍隊很快就打到瞭黃河岸邊。  許多人在說到南朝北伐功敗垂成時,總喜歡拿南朝最初的這種勝利說事。好象北朝根本不堪一擊;好象南朝北伐將領,隻要保持最初的勢頭,就可以北伐成功瞭。  但我們必須得知道,最初南朝是用帝國軍事主力,進攻北魏的地方守軍,南朝自然占盡瞭優勢。而當北朝調動帝國軍事主力還擊時,南朝的這種優勢自然變得沒有瞭。  但我們必須得知道,最初南朝可以集中力量進攻中原的任意一點。而當南朝取得一定勝利後,它就需要分兵占據奪取的地方,而隨後的戰爭就變成南朝兵力分散,而北魏的兵力集中瞭。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來,最初的勝利根本證明不瞭什麼,也是毫無意義的。真正決定雙方勝負的戰爭,是在隨後出現的主力對決中。   而且我們知道,北魏以騎兵為主,南朝以步兵為主。在中原地區,北魏的軍隊可以迅速集結於任何一個具體戰場上,而南朝軍隊顯然會步步落後的。在這種背景下,南宋的各路大軍根本無法有效的配合作戰。如果他們出城野戰,恐怕軍隊還沒有成功的實現匯合、集結,就會讓北魏大軍逐個擊破的。  於是面對北魏軍隊的大舉反攻,南朝軍隊除瞭困守孤城外,似乎沒有別的招數瞭。於是在北魏大舉反攻兩個月後,北魏軍隊就可以隔江望到南朝的帝國都城瞭。  此時的宋文帝劉義隆,在帝國都城隔江望著聲勢浩大的北魏軍隊,聽著驚天動地的戰鼓聲,自然開始後悔這次北伐瞭。因為聲勢浩大的北伐,不但沒有收復中原,竟然把北朝軍隊招惹到瞭長江邊上;竟然讓南朝的帝國都城陷入瞭敵人的軍事威脅之下。  但這種結果,並不意味著北魏已擁有瞭滅亡南朝的機會。事實上,北魏把仗打成這樣,離滅亡南朝還差著十萬八千裡呢。  因為江北的主要城池依然還在南朝手中(他們隻是在北魏軍事威脅下,被壓縮在一座座的城池內)。而且渡江作戰本身就不是北朝的長項;更主要的還在於,就算北朝大舉渡過長江,而南朝的帝國都城,也絕不是說攻就能攻破的。如果在渡江作戰開始,如果在屯兵於南朝帝國都城下,北魏騎兵的優勢馬上就會完全喪失,而北方主要城池都被南朝軍隊占據著。到時拓跋燾能不能活著退回江北,恐怕也是個問題瞭。  所以拓跋燾停留在長江北岸,趾高氣揚的向南朝示威,卻也通過各種方式向南朝示好。因為此時的拓跋燾也知道,北魏根本不具備滅亡南朝的實力。所以此時的行為隻不過是炫燿兵威罷瞭,換而言之,無非是讓南朝接受中原歸屬北朝的事實。而絕不是他真的已計劃好瞭要南渡長江。所以在長江北岸叫囂瞭一翻後,北魏軍隊就主動撤退瞭。  雖然北魏大軍一鼓作氣打到瞭長江邊。但這並不意味著北魏已擁有瞭滅亡南朝的機會;事實上,當時的北魏不要說滅亡南朝瞭,就是想把南部疆界推到長江一線,也是無力實現的。  此時的南朝,想收復中原地區,自然是近於不可能瞭;但北魏想占據淮河流域,也是無法想象的。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北魏集結帝國軍事主力,自然可以一鼓作氣推到長江一線。但北魏在長江以北的這種軍事規模,顯然是無法長久保持的。換而言之,當北魏軍事主力北撤之後,南朝自然可以輕而易舉的收復淮河流域。  這次南北雙方的大規模戰爭,隻是確立瞭北強南弱的國際格局。中原地區作為遊擊區、緩沖區的事實還沒有真正改變。  在這種背景下,此時的南朝不但還控制著長江以北廣闊的地區,更隨時可以把軍隊推到黃河一線。隻是,因為北強南弱的國際格局已形成,南朝雖然能把軍隊推到黃河一線,但這種勝利果實是無力保持的,更可能引來自己無力承受的後果。  在這種背景下,此時的北朝大舉推進到長江一線,隻是為瞭讓南朝接受中原已歸屬北朝的事實。所以北魏軍隊對長江以北廣闊地區(南朝實際占據的地區)並無真正經營的意思,隻是一味的劫掠、破壞。   北朝大舉南征,自然可以把軍隊推到長江一線,但這種勝利是需要付出巨大代價才能取得的,至於想保持這種勝利,將付出的代價就更是無法想象的,也是北朝無法承受的瞭。  這次大規模的戰爭,讓南朝長江以北地區慘遭破壞,但據史書上說:“魏軍士兵戰馬死傷也過一半以上,魏國人都怨恨這場戰爭。”所以北朝這種表面輝煌的勝利,絕不是可以一再輕易重復的。  在這種背景下,這次大規模的戰爭結束後,南北雙方依然保持著戰爭前的大致疆界。北強南弱的國際格局雖然確立瞭,但北朝想繼續把疆界向南推進,還需要眾多可遇不可求的原因。  但是現在北強南弱的國際格局,隻是剛剛確立不久,所以雄心勃勃的宋文帝在這次慘敗後,依然不願意接受中原歸屬北方的事實,於是他依然念念不忘再次北伐。但終於還是以失敗告終瞭。  此時南朝的北部疆界,雖然比劉裕生前向南退縮瞭很多,但比起東晉普遍時期而言,南朝的疆域還是超過東晉時期的。  隻是北強南弱的格局已形成,所以南朝的北部疆界,自然無法避免向南退縮的命運瞭。但北朝想向南部推進,也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需要眾多可遇不可求的客觀機會。所以直到北魏滅亡,南北雙方的疆界也一直是在淮河流域反復爭奪著。  在北魏滅亡時,南朝抓住機會再次北伐,但終於還是沒有收復中原。而當南朝(梁帝國)滅亡時,因為內哄進行無可抑制,於是內哄各方爭先向北方求援,於是北方力量終於把腳徹底伸入瞭長江以南地區(西部),北強南弱的國際格局,更無可改變瞭。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孝文帝遷都原因:北魏孝文帝遷都的背景與影響

  北魏孝文帝遷都的歷史背景與影響  北魏遷都洛陽,絕不是孝文帝的個人意願可以決定。換而言之,在當時背景下,即使沒有孝文帝,北魏也可能會遷都的;而失去當時的背景,如果孝文帝一心想遷都,恐怕隻會讓自己死的很難看。  北魏遷都洛陽,主要是建立在兩個原因之上。  第一、北方的柔然衰弱瞭。失去這個原因,遷都是絕對無法實現瞭。  關於柔然的衰弱,我們可以北魏遷都三十年後,涼州刺史袁翻所說的一段話看出來。“自從我國遷都都洛陽以來,柔然、高車兩國不斷相互吞並,開始的時候是柔然王被高車國所殺,不久後又是高車王被柔然國抓獲。自從柔然、高車兩國交戰以來,我國邊境地區已經幾十年沒有戰爭瞭。這實在是中原的幸事。”  如果失去這種背景下,北魏不要說無法遷都瞭,就算遷都成功瞭,恐怕也早就因為政治、軍事中心分離太遠而很快滅亡。  我們常常認為,帝國都城應該設在遠離強敵的地方。但我們常常忘瞭,如果帝國都城設在瞭遠離強敵的地方,那與強敵接壤的地方,還應該保留強大的軍事力量嗎?不保留強大的軍事力量,就意味著難以阻止強敵入侵;而保留著強大的軍事力量,就意味著帝國的政治中心與軍事中心相隔的太遠瞭。   用北魏遷都來說吧。如果柔然依然非常強大,那帝國都城南遷後,帝國最主要的軍事力量,自然還得佈置在平城為中心的地區。否則,面對柔然的入侵,帝國將會完全處於被動之中。  現在問題就來瞭,皇帝坐鎮洛陽城,那平城為中心的強大軍事力量,讓誰來指揮、讓誰來控制?如果平城地區的最高軍政長官權限太小,當地的軍事力量自然難以形成強大的戰鬥力;如果平城城區的軍政長官權限太大瞭,當時的軍事力量就有可能漸漸尾大不掉瞭。  帝國都城設置在平城,自然不存在這種問題。但帝國都城一旦南遷洛陽,這種問題卻必須得考慮。  如果平城一線,依然需要駐紮帝國最主要的軍事力量。那以古代的交通、媒介能力,洛陽城顯然很難以長久的駕馭平城一線的軍事重鎮。  因為北方柔然衰弱瞭,所以平城一線,並不需要駐紮帝國最主要的軍事力量瞭。在這種背景下,帝國才有自信,在南遷洛陽後,依然有能力夠駕馭北方的邊防軍隊。  因為北方的外患變小瞭,所以平城為中心的軍事力量,相對於帝國的整體軍事力量,可以佈置的相對弱小一些。但是,就算如此,北魏帝國的滅亡,也與洛陽城漸漸無力駕馭平城為中心的地區有關。北魏帝國的滅亡,是從邊鎮叛亂開始,最後整個帝國都被邊鎮地區的利益集團控制瞭。  第二個原因,顯然是因為漢民族勢力的崛起瞭。失去這個原因,遷都也是絕對無法實現的。  在最初的北魏帝國中,因為漢民族是被征服者,所以漢民族的影響力,是遠弱於鮮卑民族的。但漢民族有著龐大的人口基數,又有著文化上的優勢。而且當時的民族界限,並不是難以逾越的,換而言之,異族通婚遠比不同門第之間的通婚要普遍。在這種背景下,隨著時間的推移,漢民族在北魏帝國的影響力,自然是越來越大。  一切是顯然的,因為自身的利益關系,漢民族成員自然大都會支持北魏遷都洛陽的,當然更會支持漢化運動。所以,隨著漢民族在北魏帝國的影響增強,這種類似的改革是在所難免的。  我們可以想象,在漢民族影響力非常有限的北魏初期,一個人如果敢提出全面漢化的口號,肯定會被打入萬劫不復之中的。因為鮮卑豪門貴族不斷發動侵略戰爭,是為瞭征服更廣闊的地方,絕不是為瞭改變自己的語言、文化、服飾的,更不是為瞭有朝一日能與崔、盧、鄭、王等漢姓貴族平起平坐的。  因為漢民族有著人口上的優勢,又有著文化上的優勢。所以隨著時間的推移,漢民族在北魏帝國的影響越來越大。在這種背景下,當皇帝代表他們的利益,借助他們的支持,趁勢加強皇權時,自然會變得相對容易起來。相關閱讀推薦:揭秘一代中原霸主魏惠王:遷都大梁,稱雄中原揭秘:努爾哈赤倉促遷都之謎 要保大清龍脈?滿洲神童順治6歲登基時的奇異表現:七歲遷都朱棣為什麼急於把國都遷到北京? 朱棣遷都之謎武則天遷都之謎:武則天遷都洛陽的真實原因何在? 分頁:1/6頁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人們支持、反對遷都洛陽的主要原因  因為當時的北魏帝國,上層社會還是以皇族、鮮卑貴族為主,所以帝國關於遷都的討論,主要是在皇族、鮮卑貴族之間展開。當然瞭,皇族普遍支持遷都,鮮卑貴族(包括宗室成員)普遍反對遷都。  那我們現在的疑問是,為什麼皇族成員會普遍傾向於支持遷都,而鮮卑貴族(包括宗室成員),都普遍傾向於反對遷都呢?  傳統歷史對此的解釋,大約除瞭思想,還是思想。但真實的原因,卻顯然是利益。換而言之,支持遷都的人(包括孝文帝),都是因為遷都代表他們的利益;而反對遷都的人,都是因為遷都損害瞭他們的利益。  漢民族普遍成員,都支持遷都城、並支持鮮卑漢化,這自然很好理解。因為,這一系列政策,都意味著漢民族的地位上升。事實上,北魏遷都洛陽、鮮卑漢化,主要是因為漢民族在北魏帝國的影響增強瞭,失去這種原因,誰也無法讓北魏帝國徹底漢化的。  孝文帝為什麼會極力推動鮮卑漢化呢?我們不排除,這是因為他仰慕漢民族文化,但更主要的原因,卻顯然是因為他需要在此過程中加強皇權。   我們知道,孝文帝在遷都洛陽、讓鮮卑漢化的過程中,曾下令穆、陸、賀、劉、樓、於、嵇、尉八姓(這都是鮮卑大族,漢化後的姓氏),擁有漢民族盧、崔、鄭、王四姓一樣的地位。換而言之,他們都是第一等的貴族。  表面上,孝文帝對這鮮卑八大姓非常優厚。但是,隻要我們仔細一看,就完全不是這麼回事瞭。  最簡單而言,上述鮮卑八大姓是什麼人?這些傢族的成員,曾經封王、封公的人多的是。區區漢民族的盧、崔、鄭、王四姓,哪有資格與他們相提並論?  再簡單而言,上述鮮卑八大姓是什麼人?北魏帝國就是以他們為中心創建起來的,現在讓他們與被征服地區的豪門貴族平起平坐,這叫什麼事?  從這層意義上,孝文帝遷都漢化的過程,就是打擊、壓制北魏鮮卑豪門貴族的過程。當然瞭,這也就是穆、陸兩大姓代表人物穆泰、陸叡,起兵叛亂的主要原因。穆泰、陸叡造反的理由非常簡單,因為孝文帝所任用、親近的人都是漢民族成員。宗室成員拓跋丕介入叛亂的主要原因,顯然也是如此的。  在遷都之前,孝文帝就頒佈瞭一條政策,那就是拓跋珪一系之外的成員,都不得封王,當然瞭已封王的,現在都降級為公,曾經為公的,都降級為侯。而在北魏帝國,不是拓跋珪一系也能封王的人,無非是北魏前期(北魏建立之前)的代王子孫,或是上述八大姓中的代表人物。  北魏孝文帝遷都,無非就是借助漢民族成員的支持,繼續壓制拓跋圭一系之外的鮮卑豪門貴族。當然瞭,反對孝文帝遷都城的力量,主要也就集中在上述利益集團。這些人反對孝文帝遷都、漢化,並不是因為他們思想上無法接受這些事,而是因為遷都漢化的過程,就是他們既得利益一點點喪失的過程。  因為孝文帝遷都漢化的過程,就是皇族勢力擴張的過程,所以皇族成員(尤其是近支皇族成員)自然都積極支持遷都洛陽瞭。  北魏在遷都之前,帝國的領銜主角,幾乎沒有皇族成員。元丕在馮太後時期地位很重要,元丕雖然也是拓傢族的成員,但元丕顯然不是拓跋珪一系的成員。換而言之,元丕與北魏皇帝的親緣關系非常遠。拓跋珪是孝文帝爺爺的爺爺的爺爺,這說起來是不是有點繞口瞭?元丕的祖先與拓跋珪,都不是直系親屬,元丕與孝文帝的親緣關系有多遠,我們可想而知瞭。  在孝文帝遷都洛陽的過程中,北魏帝國的領銜主角,幾乎是清一色的皇族成員。北魏在遷都洛陽後,似乎進入瞭兩晉南北朝的政治常態中;換而言之,皇族勢力非常強大,當然瞭皇族內哄也非常慘烈。而帝國也因此,漸漸顯現出瞭衰敗的影子。分頁:2/6頁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既然遷都的過程,就是皇族勢力擴張的過程,皇族成員自然會團結在北魏皇帝身邊,支持皇帝把這種改革進行下去。  在北魏整個遷都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出來,人們支持或反對遷都漢化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利益,而與什麼思想沒有多大的關系。  漢民族成員自然普遍會支持遷都,支持鮮卑民族漢化。因為這個過程,意味著漢民族整體地位的上升。  宗室成員、鮮卑豪門貴族自然都反對遷都、反對鮮卑民族漢化。因為這個過程,意味著他們的政治、經濟地位整體下降。  皇帝、皇族成員自然支持遷都,鮮卑民族漢化。因為這個過程,意味著皇權、皇族勢力的擴張。從這層意義上,北魏遷都、鮮卑漢化的過程,就是北魏皇帝(包括皇族)借助日益崛起的漢民族力量,壓制鮮卑豪門貴族的過程。  鮮卑民族漢化早已開始瞭。因為漢民族占據文化上的優勢,所以鮮卑上層社會漢化早已非常普遍瞭。這是孝文帝讓鮮卑漢化可以實行的重要基礎。  單純的漢化本身,隻要不涉及切身利益,鮮卑上層對漢化並不會太強烈排斥的。宗室成員、鮮卑豪門貴族反對這一切,主要是因為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的切身利益受到瞭太多的損害。所以同樣是鮮卑血統,因為漢化無損皇族成員的利益,相反代表他們的利益,所以他們就普遍支持漢化。而漢化損害瞭宗室成員、鮮卑貴族的利益,所以他們就對遷都持反對態度。

北魏馮太後與孝文帝:馮太後為何無法廢殺孝文帝

  北魏馮太後與孝文帝  北魏的馮太後,與西晉賈後並沒有本質的區別。從某種意義上,馮太後是成功的賈後,而賈後就是失敗的馮太後。  對孝文帝而言,馮太後也是一個狠毒的後媽(其實是後奶奶)。據史書上說:馮太後曾顧忌孝文帝聰慧,所以就想往死整孝文帝(在寒冷的冬天,把穿著單衣的孝文帝關在屋裡三天三夜,不給飯吃)。但因為拓跋丕、穆泰、李沖的堅決反對,所以馮太後終於停止瞭這種行為。  從這件事,我們就可以看出來,馮太後與賈後並沒有本質區別。  馮太後一心想廢殺孝文帝,為什麼無法得逞呢?  因為無論是皇族,還是軍政大佬、貴族代表,都希望有一股力量能牽制馮太後,而皇帝自然是最理想的力量。如果把皇帝都成瞭馮太後可以隨意操縱的東西。那馮太後就有可能實現真正的大權獨攬,而一旦出現這種結果,馮太後就有可能成為武則天一樣的人物(雖然當時大傢並不知道武則天)。換而言之,這個專權的太後,就可能對皇族進行毀滅性的打擊,更可能用恐怖政策打擊、修理軍政大佬、貴族代表。  西晉時的賈後,無法廢掉愍懷太子,也主要是源於這個原因。隻是西晉的賈後,面對強大的反對力量,卻非要一意孤行,最後隻有把自己全傢領向瞭死路。如果賈後聽從自己母親的勸說,願意協調自己太子的關系,賈後、賈氏傢族的命運,也許就是另一個樣子瞭。   北魏馮太後面對強大的反對力量,終於發現,如果一意孤行廢殺孝文帝,就有可能把自己置於普遍皇族、軍政大佬、豪門貴族的對立面,所以馮太後終於停止瞭這種行為。我們可以想象,假如馮太後也像賈後一樣一意孤行,肯定也會把自己全傢領向死路。  我們通常認為,馮太後與孝文帝的關系非常和睦。但這隻是一種想象罷瞭,雖然這種想象,是建立在北魏的政治宣傳之上。  馮太後曾蓄意廢殺過孝文帝(在寒冷的冬天,把身穿單衣的孝文帝置於小屋中,三天不給飯吃),如果不是大傢反對,孝文帝恐怕當時就死瞭。僅這一件事,就足以讓他們之間的關系,蒙上無法去除的陰影。  更何況,他們之間的關系,並不是隻有這樣一個陰影。事實上,孝文帝生母的死亡,就有馮太後的功勞;而孝文帝的父親,據說也是馮太後殺死的。孝文帝的太子出生後,孝文帝希望廢除雲遮霧罩的“子貴母死制度”,換而言之,孝文帝不希望太子的母親被殺。但馮太後卻偏偏不同意,於是孝文帝兒子的母親,又被馮太後殺死瞭。  孝文帝是皇帝,但孝文帝一直在馮太後的陰影下生活。有一次孝文帝不能讓馮太後滿意,馮太後就責打瞭孝文帝幾十大板。  皇帝是神聖不可侵犯的,但在強勢的太後陰影下,皇帝也實在沒有什麼神聖的。他既無法保證自己的生命安全,也無法保證自己的尊嚴,還無法保證自己妻子的生命,甚至無法保證自己父親的生命。  馮太後沒有被北魏帝國否定,僅僅是在為孝文帝是一個非常隱忍的政治人物。馮太活著的時候,孝文帝從來沒有與馮太後正面沖突過。馮太後死瞭,孝文帝依然高舉馮太後的大旗。  西晉的賈後,如果願意尊重太子的地位,她也有機會成為馮太後一樣的人物。隻是賈後被眼前的利益,迷住瞭雙眼。  如果賈後不廢殺太子,以太子當時的表現去看,他也不會主動與賈後爭權的。而後來,即使太子奪回權力(隻要是和平的奪取),他也不敢輕易否定賈後的,因為否定賈後容易,但它會讓賈後時代的既得利益者,都會感到恐慌。至於太子把賈氏傢族的影響徹底消除後,就更犯不著否定賈後瞭。  孝文帝在馮太後死去,一直高舉著馮太後的大旗,對馮太後表示瞭前所未有的愛戴。絕不是因為他真的愛馮太後。相關閱讀推薦: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有為君主卻被自己的老婆氣死北魏孝文帝改革背後的女人:守寡不安分的馮太後魏孝文帝拓跋宏到底是蓋世英雄還是千古罪人?北魏馮太後:“千古第一後”馮太後和她的男人們馮太後簡介 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的皇後馮太後生平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事實上,馮太後對孝文帝的行為,比晚清慈禧太後對光緒皇帝的行為還要惡劣。現在馮太後死瞭,孝文帝真會非常傷心?真會非常懷念她?這種可能性,顯然小到可以忽略不計的地步。  孝文帝在馮太後死瞭,依然高舉馮太後的大旗,主要是因為隻有如此,才能讓馮太後時代的既得利益者支持他,至少不會集體去反對他。否則,他這個皇帝會隨時無法控制局勢的。  至於把馮太後的影響消除殆盡後,孝文帝就更沒有必要扔掉馮太後的大旗瞭。因為扔掉這面大旗,對孝文帝沒有任何利益,隻會損傷孝文帝自己苦心塑造出的良好形象。  孝文帝對馮太後一系的打擊  當年,馮太後想廢殺孝文帝。於是寒冷的冬天,把身著單衣的孝文帝,置於一個小屋裡面,三天不給飯吃。但因為穆泰、拓跋丕、李沖的一再反對,馮太後終於放棄瞭廢殺孝文帝的念頭。  穆泰、拓跋丕、李沖,在馮太後時代,一直都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也一直受到馮太後的重用。當然瞭,這也是他們有力量、有機會,阻止馮太後廢殺孝文帝的主要原因。  但在馮太後死後,這三個大佬的命運是什麼呢?   雖然據史書上說,孝文帝非常感激穆泰、拓跋丕、李沖。但在孝文帝親政後,這三個大佬的結局,卻都是非常不幸的。  從表面上看,孝文帝對穆泰、拓跋丕、李沖,都是仁至義盡的,但在孝文帝親政後,這三個大佬的結局,卻都是非常不幸的。  孝文帝親政後,穆泰直接卷入叛亂被殺;拓跋丕的兩個兒子直接卷入叛亂被殺,拓跋丕間接卷入叛亂,喪失瞭政治前途。至於李沖,就更別提瞭,這個大佬竟然是被人活活氣死的。  從這三個的結局,我們也可以看出,所謂孝文帝非常感激這三個大佬,所謂孝文帝對這三個大佬非常仁至義盡,都不過是表面上的事。而這三個人的不幸,更是孝文帝親政後,馮太後一系的結局縮影。  我們似乎可以說,穆泰、拓跋丕的不幸,是他們自找的。而孝文帝對拓跋丕一直也是仁至義盡的。但是,我們必須得清楚一個事實,穆泰、拓跋丕反叛的動機,絕不是奪最高權力,他們隻是想另外立一個皇帝罷瞭。如果他們在孝文帝手下混得十分如意,他們又何苦冒險幹這種事呢?  我們似乎也可以說,穆泰、拓跋丕的不幸,是因為他們反對遷都、反對漢化造成的。但是,我們必須得清楚一個事實,如果遷都、漢化代表他們的利益,他們又何苦冒險叛亂呢?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關於鮮卑豪門貴族反對遷都、漢化的真實原因,我們隻要看看北魏遷都後主要人事變動,就可以知道瞭。在馮太後時代,帝國的領銜主角,是以豪門貴族代表為主的;而在孝文帝遷都開始後,帝國的領銜主角,就是以皇族成員為主瞭。從這層意義上,孝文帝遷都、漢化的過程,就是擴張皇族勢力的過程,既然如此,那些曾經權高位重的豪門貴族代表,怎麼可能會支持孝文帝遷都漢化呢?  李沖後來一再受到李彪的排擠,自然是因為李彪小人得志。但更重要的原因,卻顯然是因為一朝天子一朝臣。李沖這個馮太後時代的大佬,現在終於失勢瞭。  孝文帝親政後,李彪竟然倚仗孝文帝的親近,一副想凌駕於李沖之上的架式。李沖對此自然又氣、又恨,卻無力改變。最後,李沖忍無可忍,終於不計代價的想殺掉李彪;但因為皇帝不同意,終於還是沒有殺掉李彪。  據史書上記載,李沖性情溫和敦厚,但在收押李彪時,怒不可遏,瞋目怒視,大喊大叫,掀翻案桌、摔碎凳子。因為太過生氣,李沖神經失常、言語錯亂,十幾天後就死瞭。   至於馮太後的親信太監苻承祖,在馮太後剛死,就被孝文帝逼死瞭。馮太後曾賜苻承祖免死金牌,孝文帝自然不便公開殺苻承祖。但孝文帝可以通過一再打擊、侮辱苻承祖的方式,讓苻承祖生不如死,於是馮太後死瞭不到一年,苻承祖就被整死瞭。  孝文帝整死苻承祖,自然有著足夠的理由,但一個最重要的理由,就是馮太後死瞭,如果馮太後不死,孝文帝絕不敢這樣對待馮太後的親信。  至於馮氏傢族,在孝文帝活著的時候,就已漸漸衰敗瞭。等孝文帝一死,伴隨著馮皇後被賜死,曾經顯赫一時的馮氏傢族,就已成為歷史瞭。  不知道我們註意到沒有。孝文帝親政後,頒十二大姓(鮮卑八大姓,漢民族四大姓)為一等貴族。但這十二姓中,顯然都也沒有馮氏。  當然瞭,馮氏缺乏與這十二大姓並列的資格。問題是,如果馮太後活著,什麼鮮卑八大姓、漢族四大姓。誰敢說自己比馮氏傢族高一頭呢?但馮太後死瞭,所以馮氏的地位終於一落千丈瞭,現在的馮氏傢族隻能靠老底子過活瞭。而這種老底子,終於很快就吃光瞭。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北魏孝文帝生母之謎:孝文帝拓跋宏是誰的兒子?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初即位時,由馮太後臨朝稱制。拓跋宏本後宮李夫人所生,由馮太後撫養成人。馮太後堅守子貴母死之制,除賜死儲君拓跋宏的親母李氏以外,甚至誅戮瞭李氏全族。拓跋宏終生都不知自己為誰所生,但他自幼在馮太後身邊長大,視祖母如生母一般。然後有人說馮太後其實就是孝文帝的生母,真是這樣嗎?  孝文帝拓跋宏是北魏歷史上最有名的皇帝。他五歲時從其父親獻文帝拓跋弘手裡接過皇位,國政由其祖母馮太後主持。太和九年(185),他頒行均田令。次年以後,他開始親自草擬詔策,較多參與政事。太和十四年馮太後死,孝文帝獨攬朝政。他的漢文化修養很深,十分器重出身江南高門的王肅,認為鮮卑族必須漢化才能鞏固政權、統一南北。他改鮮卑姓氏為漢姓,禁止使用鮮卑語言和服飾。又因為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東北)無漕運之路,而且僻處北邊,不利於控制中原,便向南發展,他不顧鮮卑族人的反對,太和十八年遷都於東漢以來的政治、文化中心洛陽。遷洛以後,更多地親近中州儒士,拓跋氏宗室和代北舊人益加不滿,在平城發動叛亂,被鎮壓下去。遷都的次年,他即以齊明帝蕭鸞篡奪政權為借口,親率大軍南伐,從東路渡淮水向壽春進軍。他有意南臨長江,但淮南三大重鎮壽春、盱眙、淮陰都未攻克,隻得遣使臣臨江責罵蕭鸞。二十一年又從西路南下攻南陽、新野,親自率軍攻懸瓠(今河南汝南),沔北大震。次年蕭鸞死,他以禮不伐喪而退軍。二十三年再從西路南伐,進到馬圈城(今河南鄧州北),因病班師,死於軍中。   孝文帝拓跋宏的父親是獻文帝拓跋弘,他的母親一般認為是李夫人。通常認為北魏皇室有一個奇怪的習慣,從開國皇帝道武帝開始,凡是儲君之母即被賜死,北魏歷史上先後有八位帝母做瞭此種制度的犧牲品。北魏道武帝的寵妃劉氏,生長子拓跋嗣,後拓跋嗣被立為太子,劉氏受命自殺。拓跋嗣思念母親,悲傷泣哭。道武帝安慰他說:“過去漢武帝將立太子,先殺太子的母親,主要是擔心女主幹政。現在你為太子,我不得不效法漢武故事。”北魏皇室把賜死儲君之母,明定為一種制度。這樣很多聰明的皇帝一輩子都不知道自己是誰生的。  由於北魏一直執行著這樣殘酷的子貴母死舊例,使得皇後妃嬪們“相與祈祝,皆願生諸王公主,不願生太子”。這樣的局面,往往使妃妾成瞭嫡妻的代孕工具,更成瞭嫡妻的替死鬼。北魏各代皇帝中,就是連赫赫有名的孝文帝的生母也躲不過悲慘的命運。魏孝文帝拓跋宏本是後宮李夫人所生,由馮太後撫養成人。拓跋宏即位時隻有五歲,馮太後臨朝稱制。馮太後為瞭讓自己傢族累世貴寵,堅守子貴母死之制,除賜死儲君拓跋宏的親母李氏以外,甚至誅戮瞭李氏全族。拓跋宏英明過人,馮太後恐怕於自己大權獨攬不利,曾幽禁拓跋宏,想把他廢掉。拓跋宏終生都不知自己為誰所生,但他自幼在馮太後身邊長大,視祖母如生母一般。馮太後死前,拓跋宏這個皇帝在更多意義上是名義上的。  傳統史書上這樣的講法,引起瞭一些歷史學傢的懷疑。著名的史學傢呂思勉先生認為孝文帝的生母根本不是李夫人,而是其祖母文明太後馮氏,他是馮太後的私生子。呂思勉先生在20世紀40年代曾編著過一部《兩晉南北朝史》的斷代史,在這部史學名著中,他對孝文帝的生母提出瞭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孝文帝誕生在獻文帝皇興元年(467),而這一年獻文帝才十三歲,十三歲的男孩是否生得出小孩是很令人懷疑的。其次,馮太後是個權力欲極強的女人,文成帝死後,她就臨朝聽政,最後逼著獻文帝讓出帝位。就是這樣一個人,在《魏書》卷十三《文明皇後馮氏傳》中記載說,拓跋宏出生後,她親自撫養,並且還為此而罷政。權力欲望如此強烈的一個女強人,竟然到瞭停止臨朝聽政的地步,說明她與孝文帝之間的關系非同一般。呂思勉一連三句反問道:“豈有因生孫而罷政?且亦何必因此而罷政?豈高祖實後私生之子,後因娩乳,乃不得不罷朝歟?”呂先生提出瞭疑問,但並沒有解決這個謎案,是否是馮太後所生並不算是定論,更何況父親是誰他沒有提及。相關閱讀推薦: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有為君主卻被自己的老婆氣死魏孝文帝拓跋宏到底是蓋世英雄還是千古罪人?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為何英年早逝? 孝文帝之死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哪個民族?孝文帝的歷史功績魏孝文帝拓跋宏簡介 孝文帝改革促進民族大融合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自從這一問題提出後,日本學者大澤陽典和我國臺灣學者鄭欽仁先後表示支持。大陸也有學者認為呂先生提出的問題是值得思索的。他們認為馮太後平時對衣食住行都很註意節儉,所好惟有一個“男色”。她當時三十不到,年輕守寡,不耐孀居,看中瞭朝臣中的三個美男子,他們是吏部尚書王睿,南部尚書李沖和宿衛監李奕。太後常以奏事為借口,召他們入宮,輪流陪伴她。這三人同為太後男寵,幾乎外廷內朝人人皆知。後來李奕為獻文帝斬殺,這使得馮太後內心十分毒怨,直接導致瞭母子失和,最後獻文帝被迫禪位。因此從這些情況來看,馮太後與人私通生下孝文帝是有可能的。照這種說法,孝文帝的確不是獻文帝拓跋弘的兒子。  不過上述說法畢竟沒有十分可靠的史料來支撐,依靠的全部是似是而非的推理,因此很多歷史學傢認為這樣的說法不可信,也不嚴謹。周一良先生發表在《魏晉南北朝史札記》中的《魏書札記》中認為北魏人一直有早婚習俗,如北魏太子晃生文成帝時,年僅十三歲;文成帝生獻文帝時,也僅十四歲。現代醫學認為男性生理上的發育並沒有很嚴格的時間,十三四歲發育是十分正常的,稍早的十周歲就會發育,因此古代皇帝十三歲左右生孩子是完全有可能的,不應對獻文帝十三歲生孩子有什麼懷疑。人們指出,如果說馮太後因為生瞭私生子要坐月子哺乳而罷政,那麼他的名義上的兒子獻文帝是決不會放過他的。事實上,獻文帝在政治上與馮太後觀點不一致,獻文帝的親生母親是李貴人,太後也不是他的親生母親,他曾周密計劃後將太後的情人李奕誅殺,向太後的權威挑戰。如果太後生的的確是私生子,後宮之中是無法保密的,漸漸長大的獻文帝怎能容忍這樣的事情,而不借機打擊太後?《魏書》上記載,馮太後對拓跋宏一直存有戒心,拓跋宏聰慧早熟,馮太後擔心他長大後會對自己不利,所以並不喜歡他。有一次,她聽信讒言,杖罰瞭幼小的拓跋宏。又有一次,馮太後在大冷天裡,把穿著單衣的小皇帝關在一間空屋子之中,三天不給飯吃,還打算廢掉他。後來因為大臣穆泰的勸阻,拓跋宏才保住瞭皇位。祖孫間的關系如此這般,怎能是馮太後的私生子?   然而,畢竟我們還有一些問題無法得到很好的解釋,如馮太後為什麼一定要親自撫養這個和自己毫無血緣關系的孝文帝?馮太後四十九歲時病死,拓跋宏哀痛異常,一連五天不吃飯也不睡覺。群臣極力勸諫,才喝瞭一碗粥。但據馮太後生前與孝文帝的關系,拓跋宏的孝行實在讓人不理解。此後喪期已過,拓跋宏還是整日像個婦女一樣哭泣不休,群臣都私下議論而略有不齒。司空穆亮進諫說:“天子以父為天以地為母,兒子悲哀過甚,父母必定不悅,今年冬天極寒,想必是陛下過哀所致,願陛下穿平常的衣服,吃平常的食物,以使天人和諧。”拓跋宏卻下詔辯駁說:“孝悌至行,無所不通。現在天氣反常,是因為誠心不夠,你所說的話我不理解。”一個沒有血緣的皇帝對名義上的祖母表現出超乎常人的感情,難道不值得懷疑?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最窩囊的傀儡皇帝北魏孝靜帝:被高湛污蔑為謀反

  在皇帝——權力——大臣的政治格局中,權力就像是一臺天平的指針。指針偏左,可能會出現獨裁皇帝;指針偏右,多半要產生傀儡皇帝。因為有命無運、有名無實、有位無權,所以,傀儡皇帝大都被權臣搞得很鬱悶,很狼狽。在歷代傀儡皇帝中,被人挾持者有之,被人廢黜者有之,被人幽禁者有之,被人砍頭者有之;但是,被人當眾警告,當眾臭罵,當眾毆打,甚至被人當眾指責“謀反”者,恐怕也隻有東魏的孝靜帝瞭。   孝靜帝(524~551年),名叫元善見,祖父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元宏),父親是清河王元亶。北魏末年,高歡操控瞭生殺予奪大權。永熙三年(534年),孝武帝元修與高歡決裂,於是逃離洛陽,投奔瞭宇文泰。元修走後,高歡任命清河王元亶為大司馬,全權處理國傢政務。元亶還沒即位,就“出入已稱警蹕”,而且剛愎自用,唯我獨尊,不把高歡放在眼裡。鑒於此,高歡把元亶趕下臺,另立元亶的世子元善見為帝,改元天平。這樣一來,北魏同時出現瞭元善見和元修兩位皇帝,從而分裂為東魏和西魏。   東魏初期,時局動蕩,烽煙四起。東面兗州、青州的起兵,西面西魏的宼掠,南面蕭梁的進攻,這種復雜的局勢,是11歲的孝靜帝所無力應付的。再者,父親的廢立遭遇,也讓他學會瞭隱忍,一切唯高歡之命是從。不久,東魏都城從洛陽遷到瞭鄴城。當時,鄴城出現瞭一首童謠:“可憐青雀子,飛來鄴城裡。羽翮垂欲成,化作鸚鵡子。”青雀,暗指孝靜帝;鸚鵡,暗指高歡。這首童謠,形象地道出瞭北魏皇權的一敗塗地和少年天子的艱險處境。孝靜帝從即位的那一天起,就註定無法擺脫傀儡皇帝的屈辱命運。   高歡的野心很大,但他是靠討伐叛逆、復辟君位起傢的,所以不敢輕易篡位稱君。孝靜帝自幼聰明,幾年的傀儡生涯使他更懂得人情世故。為瞭拉近與高歡的距離,天平四年(538年),孝靜帝主動提出立高歡的二女兒為皇後。對此,高歡“前後固辭”,孝靜帝死纏硬磨。直到興和元年(539年)五月,孝靜帝才如願以償地成為高歡的女婿。此後,高歡表面上對孝靜帝還算謙恭,孝靜帝也成長得有膽有謀,文武雙全,《魏書》稱他“好文學,力能挾石獅子以逾墻,射無不中”,大有“孝文之風”。   武定五年(547年),高歡去世,高澄承襲父職,繼續把持著東魏朝政。如果說高歡還算有點良知的話,那麼,高澄簡直就是蠻夫,就是野獸。在高澄看來,東魏的江山是高傢打下來的,皇帝也應該姓高。高澄的目的,就是要取而代之,自己當皇帝。為瞭控制孝靜帝,高澄提拔心腹崔季舒當黃門侍郎,監視孝靜帝的一舉一動,並隨時匯報。有一次,高澄寫信問崔季舒:“癡人比復何似?癡勢小差未?宜用心檢校!”意思是說,皇帝比以前如何?癡癲情況好些瞭沒?你可得給我用心盯著!此後,孝?帝處處受高澄掣肘。   武定七年(549年)四月,高澄趁“侯景之亂”,攻陷瞭蕭梁不少城池,孝靜帝被迫封高澄為“相國,封齊王,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有瞭功勛,有瞭高位,高澄的篡逆之心更加膨脹,而對孝靜帝的欺辱、羞辱和侮辱也變得更加肆無忌憚。據《資治通鑒》記載:“帝嘗獵於鄴東,馳逐如飛,監衛都督烏那羅受工伐從後呼曰:‘天子勿走馬,大將軍嗔!’澄嘗侍飲酒,舉大觴屬帝曰:‘臣澄勸陛下酒。’帝不勝忿,曰:‘自古無不亡之國,朕亦何用此生為!’澄怒曰:‘朕,朕,狗腳朕!’使崔季舒毆帝三拳,奮衣而出。”

中國的反腐敗歷史:最早的收禮罪起源於北魏

  “收禮罪”,即“收受禮金罪”,這一罪名很可能成為刑法修正案中的新犯罪條款。官員收禮,實際上就是變向受賄。早在西漢時,中國官場便禁官員收禮;南北朝時期的北魏還出現瞭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收禮罪”……   晉代收下屬的禮“合法”   有個叫王述的官員,收禮多達1300次,朝中老臣王導遂派人勸他收手,王述卻說“足自當止”   漢代官員調動時禁收下級禮金。漢景帝劉啟繼位的當年(公元前156年)便出臺瞭多項官場禁令,包括官員職務調動時,如果接收屬下贈送的東西,除沒收所受禮金禮物外,還要免職奪爵,處以罰金二斤。   但到瞭晉代,官員受取下屬和管轄區禮金卻不違規,反而是“合法”的,這與大多數朝代“禁禮”的做法背道而馳。晉代官場甚至流行一種“送故制度”,即“送故迎新制度”。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歡送老首長,迎接新領導。   “送故”本來是一種禮儀,一些“門生”、“故吏”為表效忠,顯孝心,給舉薦自己當官的領導饋送禮物。東漢時期“楊震卻金”故事,就是門生王密給恩師夜送十斤黃金引發的。

北魏孝文帝改革背後的女人:守寡不安分的馮太後

  馮氏(442—490年),長樂信都(今河北冀縣)人,屬北燕皇族,漢人。14歲時被選為文成帝的妃子,後被冊封為皇後。拓跋浚死後,馮氏操縱政權。獻文帝尊馮氏為皇太後。在馮氏的指導和輔佐下,孝文帝把“太和改制”推向高潮。  生平大事記:  北燕滅亡後,其伯父與父親歸附北魏,其父官至魏秦雍二州刺史,後因罪被殺,馮氏因而被沒入後宮為奴婢,但得到姑母馮昭儀的提攜和照顧。  太安二年(456年)正月二十九日乙卯,14歲的馮貴人被文成帝立為中宮皇後。  獻文帝時,馮氏殺死專權大臣乙渾,開始臨朝聽政。  孝文帝時,馮氏以祖母身份繼續執政,督促孝文帝拓跋宏實行政治改革,制定漢化政策,俸祿制、均田制等都是她臨朝時頒行的。  死後,謚文明太後。  兩次臨朝稱制  和平六年(465年)五月,文成帝死後第二天,年僅12歲的皇太子拓跋弘即位,是為獻文帝,馮後被尊為皇太後。獻文帝即位後,由於貪權狂傲的太原王車騎大將軍乙渾欺凌這孤兒寡婦,陰謀篡位,北魏中樞政治又面臨嚴重的危機。   天安元年(466年)二月間,乙渾三番五次地對安遠將軍吏部尚書賈秀說:“你應該要求朝廷給你妻子加封公主的名號。”乙渾的僭越用心昭昭。賈秀卻說:“像我們這樣的庶姓哪配稱公主?我賈某寧願死在今朝,也不會自不量力,貽笑後世!”乙渾大怒,惡狠狠地罵道:“老奴官,真是不識相的東西!”侍中拓跋丕(後改為元丕)聽到這一消息,知道乙渾謀反已是迫不及待,便急告朝廷。早已胸有成竹的馮太後立即進行秘密佈置,定下大計,下令拓跋丕、隴西王元賀和牛益等人率兵收捕乙渾,鎮壓叛亂。很快,令朝野上下怨聲一片的乙渾便被捕殺,夷滅三族。平定乙渾之亂,穩定政治局勢,馮太後表現出果敢善斷的政治才幹。接著,她再露鋒芒,宣佈由自己臨朝稱制,掌控朝政大權,以杜絕因皇帝年幼再發生朝廷遭奸臣欺凌的事情。  馮太後這次臨朝聽政,前後僅有18個月時間。她憑借多年宮中生活的閱歷和非凡的膽識,穩定瞭北魏動蕩的政局。  皇興元年(467年)八月戊申,京師平城的紫宮傳來瞭嬰兒的啼哭,原來是獻文帝之妃李夫人生瞭一個兒子——拓跋宏。馮太後喜得長孫,十分愜意。時隔不久,她就決定停止臨朝,不聽政事,由已經14歲、初為人父的獻文帝親政,轉而擔當起撫養皇孫拓跋宏的責任。  獻文帝親政以後,頗想有所作為,貶斥瞭不少馮太後寵重與信任的人,並試圖提拔重用一些對馮太後不滿的人,以結成自己的心腹。一開始,馮太後對獻文帝的所作所為雖然感到心中不快,但也沒有立即發作。到瞭皇興四年(470年),馮太後再也忍無可忍瞭。事情是從李弈身上引起的。相關閱讀推薦:魏孝文帝拓跋宏到底是蓋世英雄還是千古罪人?明君北魏孝文帝死因:因皇後私通出軌被活活氣死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為何英年早逝? 孝文帝之死北魏馮太後:“千古第一後”馮太後和她的男人們馮太後簡介 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的皇後馮太後生平分頁:1/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自文成帝死後,年輕的馮太後不耐守寡的孤寂與冷清,再加上北魏乃是少數民族政權,這一時期的拓跋氏在婚姻關系上尚保留著許多原始婚姻形態與遺風,馮太後就很註意那些美貌男子,以便選來做伴。李弈是官宦子弟,長得儀表堂堂,風流倜儻,兼之多才多藝,善解人意,因而深得馮太後寵愛,經常入侍宮中。皇興四年(470年)秋天,李弈的兄長——尚書李敷的好友——相州刺史李因罪被告發,主持審理此案的官員提示李牽連李敷兄弟。李為瞭自保平安,竟無端捏造、羅列李敷所謂不可告人的“隱罪”二三十條。獻文帝借機下令,將李敷兄弟打入死牢。這年冬天,李弈與哥哥李敷、堂兄弟李顯德等人同時被殺。李弈死後,馮太後失去瞭一位甚是投緣的情人,心中極難平靜,據《北史·後妃傳》載,獻文帝誅李弈,“太後不得意”。後來,獻文帝又把李擢為尚書,參決國政,使馮太後更無法容忍。於是,她利用自己的聲威與勢力逼迫獻文帝交出皇位。  重壓之下,獻文帝以篤信佛教,對塵世事情沒有興趣為托詞,主動請辭。他不想禪位給太子,理由是:太子拓跋宏才5歲,還不能夠駕馭國傢,因此要禪位給一位年長之君。大臣們都表示反對。其實,獻文帝請辭最主要的原因是自身受制於文明太後,做不瞭主,他想禪位給一位年長之君,由其來制約太後。太後當然明白這裡的緣由,她沒有讓獻文帝遂願,最後,大臣們按照太後的意思,讓獻文帝禪位給瞭太子。無奈之下,獻文帝隻得在皇興五年(471年)八月,禪位給不滿5歲的太子拓跋宏。正如《魏書·天象志三》所說:“上迫於太後,傳位太子。”獻文帝自己則做瞭太上皇,這一年,他隻有18歲,恐怕是歷史上最年輕的太上皇瞭。   孝文帝即位之初,已移居崇光宮的太上皇並沒有完全放棄手中的權力。不僅朝廷上重要的國務處理都要向他奏聞,他還屢屢頒佈詔書行使大權,甚至親自率兵北征南討。延興五年(475年)冬十月,已為太上皇的獻文帝在平城北郊對蠕蠕遣使朝獻貢物,舉行瞭大閱儀式。這一切,使馮太後越來越覺得,自己要再次出面執掌朝政,太上皇已經有礙手腳。就這樣,又一場宮廷事變悄悄引發瞭。承明元年(476年)六月的一天,朝廷突然宣佈戒嚴,京師氣氛緊張,宮禁之中更是戒備森嚴。不久,太上皇應召前來拜謁馮太後,被伏兵一擁而上擒拿住,強行軟禁起來。隨後,馮太後將其鴆殺於平城永安殿。  馮太後被尊為太皇太後,也就再度臨朝聽政,成為北魏的政治核心。此時的馮太後,已年過而立,無論才識、氣度還是政治經驗,都更加成熟。  威福兼作 震動內外  馮太後再掌朝綱,也面臨著新的挑戰。分頁:2/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獻文帝死後,政局又動蕩起來,不僅如此,官吏貪殘刻剝,民眾反叛屢起,也使北魏統治面臨潛在的威脅。為瞭北魏的長治久安,也為瞭鞏固自己的權力地位,馮太後恩威兼施,充分施展瞭她高超的政治智能和政治才幹。  首先,馮太後對當初誣死李弈的李下瞭殺手,既給心上人報瞭仇,又除掉瞭一個人人痛恨的貪官,樹立瞭朝廷整頓吏治的良好形象。其他的不法者,如秦州刺史尉洛侯,雍州刺史、宜都王目辰等因為貪贓被處極刑,長安鎮將陳提等被罰徙邊。一些為官清正廉潔者,則得到不同程度的表彰和賞賜。  為瞭大權獨攬,她還以謀叛罪誅殺瞭孝文帝的外祖父南郡王李惠。李惠的弟弟、兒子和妻子也同時被殺。為瞭清除隱患,馮太後不惜大開殺戒,以致因猜忌嫌疑被覆滅者十餘傢,死者數百人。不過,馮太後對那些明顯沒有政治野心者,往往能加以安撫籠絡。如獻文帝的親信任內三郎的婁提,曾因獻文帝被害憤然拔刀自刎,幸而未果。馮太後不僅不怪罪他,反而下詔嘉獎他的節義。有些心懷不滿的大臣被她的舉動所感服,這在很大程度上化解瞭潛在的不安定因素。  馮太後為瞭充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還特別註意培養扶植一些賢能之士做親信,組成一個效忠她的領導集團。在這個領導集團中,有拓跋氏的貴族,也有漢族名士,有朝廷大臣,也有內廷宦官。而其中的漢族名士,不少又是她的寵幸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