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千古

劉秀為什麼能夠光武中興?寬厚堅毅成就千古帝業

  倘若沒有王莽篡漢,不是生逢亂世,漢高祖第九世孫劉秀,終其一生,大概就是一個有點文化、勤勞能幹的農民。這跟我們現在所知道的“風俗最美”“儒學最盛”(梁啟超語)的東漢王朝的創建者——光武帝劉秀,大相徑庭,不像是同一個人。   《後漢書·光武帝紀》記載,劉秀九歲上死瞭父親,由他叔叔劉良撫養。長大成人後,劉秀出落得一表人才,身高七尺三寸,眉清目秀,大口,高鼻梁。青年時代的劉秀,“性勤於稼穡”。這跟他的哥哥劉縯(伯升)截然不同。劉縯是“好俠養士”,喜歡舞槍弄棒,結交豪俠之士。因此,劉秀沒少挨哥哥的嘲笑。劉縯嘲笑他像高祖劉邦的二哥,隻會悶頭種莊稼。不過,劉良的傢境似乎不太差,待侄子也不壞。因此,劉秀能有機會在王莽天鳳(公元14至19年)年間,跑到長安去聽中大夫許子威講解《尚書》,“略通大義”。隻是上學期間,沒有錢用,跟一個韓姓同學湊錢買瞭一頭毛驢,讓隨從負責出租,拿租金去交學費。可見,劉秀並非大老粗農民。他完全可以過一種晴耕雨讀的鄉村生活。   劉秀日後做瞭皇帝,顯然出乎本傢一眾女性長輩的意料。光武帝建武十七年(公元41)10月,劉秀在老傢舉行祭祀活動後,飲酒作樂,賞賜眾人。劉氏傢族幾個女性長輩借著酒後的興奮,在一塊議論:“文叔(劉秀字)小時候,謹慎誠實,不懂跟人周旋,一味地直率溫順。想不到今天能成為這樣的人!”劉秀聽後,大笑說:“我治理天下,也想用溫順的辦法呢。”   《論語·泰伯篇》記載瞭曾子說過的一句話,“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弘,章太炎根據其字“弓”聲,認為是“強”義。但那是弘字的本義,引申之後亦有廣大的意思。毅,就是堅定的意思。合起來,弘毅就是寬厚能容、堅毅不拔的意思。作為一種人的品性,我認為,歷代帝王之中,東漢光武帝劉秀庶幾近之。   劉秀的寬柔,青年時代即已享譽鄉裡。王莽地皇三年(公元21),劉縯聚眾起兵,踏上瞭反抗王莽政權的道路。開始的時候,親族子弟都感到恐懼,害怕自己受到株連,到處逃亡藏匿,嘴裡喊著“伯升要殺我”。等到看見劉秀也是一副“絳衣大冠”的將軍裝束,無不感到吃驚,感到納悶:“謹慎忠厚的人都這樣瞭。”但從此,心漸漸安定瞭下來。   劉秀的寬厚,主要表現在做皇帝之後采取的釋放奴婢刑徒、提倡薄葬節儉、減輕賦稅、不尚邊功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上。這方面,歷史教科書中有系統的敘述,這裡不打算作詳細論列,隻舉兩個例子:例子之一,劉秀稱帝當年九月,赤眉軍攻入長安,更始皇帝劉玄倉促間棄城逃跑,妻子兒女衣衫不全,流落道路。劉秀深表同情,下令:“封劉玄為淮陽王。手下官吏如果有傷害他的,罪同大逆。”我們知道,劉玄對於劉秀,可是有殺兄大仇的——劉縯死於劉玄之手。劉玄後來是被赤眉軍殺死的。例子之二,建武十一年二月,頒佈詔書:“天地之性人為貴。其殺奴婢,不得減罪。”同年八月,又頒詔曰:“敢灸灼奴婢,論如律,免所灸灼者為庶人。”對於底層百姓的愛護,用心何其細致!

千古名將郭子儀:功高蓋世卻不遭人嫉的大唐名將

  “安史之亂”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大事件,也是唐朝由盛轉衰的拐點。 但是,日漸式微的唐王朝國運卻因為一位曠古絕今、力挽狂瀾的英雄之橫空出世而得以延續,形勢急轉直下的大唐得以繼續顫顫巍巍的曲折前行。這位青史留英名的不凡人物猶如夜空中一輪皎皎明月,照亮瞭因遭“安史之亂”浩劫而變得日益衰朽的大唐頹局中晦暗不明的夜空。 這位謙謙君子的出現猶如一股清新的風,超拔流俗,激濁揚清,過濾沉淀著集聚日久諸多的渾濁與污穢。 史載此人寡言少語,卻心細如發,以絕世之才華,滿腹之韜略扶大廈之將傾,挽狂瀾於既倒,奮力扭轉乾坤。此人就是被唐德宗尊稱為“尚父”的千古名將————郭子儀。  任何一個強大的王朝,都有一個由盛而衰的過程,曾富甲宇內、威震四方的唐王朝也逃脫不瞭這一無情歷史規律。因口蜜腹劍的權相李林甫、楊國忠把持權柄,禍亂朝政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11月胡將安祿山、史思明在其轄地涿州范陽起兵反唐,給唐朝造成很大打擊的“安史之亂”正式爆發。唐玄宗任命驍將郭子儀為衛尉卿,兼靈武郡太守,充朔方節度使率本部兵馬東擊安史叛軍。郭軍很快收復被叛軍占據的雲中、東陘等十餘州郡,臨危受命的郭子儀初戰告捷,因功加封禦史大夫。  李光弼也是當時一位成名已久的虎將,其人勇冠三軍,名聞天下,但他與郭子儀一向不和,於是軍中漸有二虎相爭不能並立的傳聞。天寶十五年叛軍攻城拔寨、屢屢得手,氣焰變得十分猖獗,一時間天下擾動,局勢紛亂不安。 值此用人之際,玄宗遍求良將,尋訪赴河東、河北駐防禦敵的最佳統帥人選。玄宗問計於郭子儀,郭子儀大局為重、襟懷坦蕩、毫不遲疑的推薦與他一向有隙的良將李光弼。

歷史上最出名的武狀元竟是他:千古名將郭子儀!

  科舉制選狀元肇始於隋,確立於唐,完備於宋。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第一位科舉狀元孫伏伽開始,到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最後一位狀元劉春霖止,在這1283年間,可考的榜數為745榜,共產生瞭592名狀元,加上其他短命政權選考的狀元以及各代的武狀元,中國歷史上總計可考的文武狀元為777人。  科舉制度初期僅考文章經術,考武藝始於武則天時。《新唐書·選舉制》:“武舉,蓋其起於武後之時,長安二年,始置武舉。”《資治通鑒》卷二○七:“則天後長安二年春正月乙酉,初設武舉。”  作為封建時代青年學子之“金字塔尖”的狀元中,有不少文狀元名垂青史,婦孺皆知。如詩、畫成就甚高的唐開元十九年(731年)辛未科狀元王維;書法藝術爐火純青自成一傢的唐元和三年(808年)戊子科狀元柳公權;為後世敬仰的民族英雄、南宋寶祐四年(1256年)丙辰科狀元文天祥;對晚清局勢起過重大影響和作用的清咸豐六年(1856年)丙辰科狀元翁同龢;有“中國之大教育傢、大實業傢”之譽的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甲午科狀元張謇等。  歷代武狀元知名度較高的則甚少,具有廣泛知名度的隻有一位,安史之亂後的唐王朝因其橫空出世而得以延續,得以茍延殘喘。這位英雄如天空中的一輪明月,照亮瞭亂世的渾濁和污穢。他以絕世才華、滿腹韜略扭轉乾坤。他就是被唐德宗尊稱為“尚父”的郭子儀。   郭子儀,華州(今陜西華縣)人。他智勇雙全,文韜武略,治軍寬嚴得當,深得部下敬服。以身許國,臨危不懼,身經百戰,功勛卓著。歷事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勤於職守,一身系國傢安危20餘年,對鞏固唐王朝居功至偉。  郭子儀出身名門,其父郭敬之官至刺吏。少年時代的郭子儀,體高貌秀,聰明好學。在傢庭環境的影響下,他喜歡研讀兵書,註重習練各種武術。開元年間郭子儀以武舉登第。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年)任天德軍(今屬內蒙)使,兼九原(今內蒙古包頭市北)太守、朔方(今陜西北部)節度兵馬使。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11月安祿山在范陽(今河北涿縣)起兵叛唐,“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驚慌失措的唐玄宗以郭子儀為衛尉卿,兼靈武軍(今寧夏靈武南)太守,充朔方節度使,詔命率本部軍馬東討安史叛軍,很快收復雲中馬邑(今山西朔縣)、東陘(今河北屬地)等十餘郡,郭子儀也以功加封禦史大夫。  平叛安史之亂的另一功臣李光弼也以驍勇善戰聞於軍旅,郭子儀和他向有嫌隙,在世人心目中有兩虎不能並存之勢。當天寶十五年叛軍猖獗,中原擾亂,玄宗遍求良將,並以河北(今河北地區)、河東(今山西地區)防務人選征詢郭子儀的時候,郭子儀立即推薦李光弼堪當此任。在國難當頭之際,郭子儀能秉公心、泯私怨,說明他具有高尚的人格,時人許之以高義,得到社會的普遍贊揚。  這時,哥舒翰為叛軍所敗,潼關失守,京城震動,唐玄宗逃往四川,倉皇失措如喪傢之犬。  亂世之中,唐肅宗即位於靈武,身邊隻有臨時湊聚的烏合之眾,軍容不整,士氣低落,而盤踞兩京(長安、洛陽)的賊軍,聲勢浩大,氣勢洶洶,不可一世。相關閱讀推薦:千古名將郭子儀:功高蓋世卻不遭人嫉的大唐名將中興大唐之李光弼:他建立的功勛並不比郭子儀小郭子儀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名將的處世哲學歷史上歷經八個皇帝的傳奇太後:郭子儀孫女郭太後霍光與郭子儀:同為幾朝元老權傾天下為何結局不同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唐肅宗急詔郭子儀、李光弼率兵勤王,大軍西進靈武,大唐朝野為之一振,從此郭子儀的朔方軍成為唐朝恢復兩京的中堅力量。肅宗即命郭子儀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三月,郭子儀大勝於潼關之後軍威大振,攻克蒲州,收復永豐,自此以後,潼關陜西境內再無安史叛軍的據點。十月,郭子儀又大敗安慶緒之軍於陜州(今河南陜縣)之西,安慶緒渡河逃至相州(今河南安陽),郭子儀護衛廣平郡王李豫(後為代宗皇帝)入洛陽,東都人民夾道歡呼王師歸來,極大地振奮瞭當時的民心士氣。  由於屢建功勛,郭子儀被唐肅宗加封為司徒,封代國公,食邑千戶。不久郭子儀入朝謝恩,肅宗派禦林軍儀仗隊迎於灞橋(今陜西西安市東)之上,唐肅宗慰撫郭子儀說:“雖吾之傢國,實由卿再造。”  上元二年二月,李光弼大敗於邙山,魚朝恩敗退於陜州;河中軍嘩變,殺死主帥李國貞;太原軍嘩變,殺死節度使。朝廷擔心嘩變士兵與叛軍合流,局面無法收拾,若派年輕將領前去彈壓,不孚眾望,沒有權威。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再度起用郭子儀為朔方、河中、北庭、潞、澤、沁等州節度行營,兼興平、定國軍副元帥,充本管觀察處置使,進封汾陽郡王,出鎮絳州(今山西新絳)。   這一年3月,郭子儀臨危受命,上任前辭別肅宗。此時唐肅宗已臥病不起,無法接見。郭子儀奏請說:“老臣奉命,將戰死於外,不見陛下,死不能瞑目啊!”唐肅宗甚為感動,召他至病榻之前,泣謂郭子儀說:“河東之事,全部委托給你瞭。”郭子儀灑淚而別,君臣均很神傷。  郭子儀到達絳州住所,以雷霆霹靂手段,首先擒拿殺害主帥李國貞的賊首王元振等數十人,當眾正法。太原將領章雲京亦效法郭子儀,擒誅賊首。從此以後,諸鎮官兵軍紀肅然,軍威復振,無人再敢叛亂。  唐肅宗之後,又立新君。上元二年四月,唐代宗即位,宦官程元振自矜擁唐代宗即位有功,把持朝政,猜忌元老重臣,對位高權重的郭子儀更加防范,奏請代宗罷郭子儀兵權,召回長安管理肅宗陵墓事務。郭子儀回京後,將肅宗寫給他詔敕20卷,獻給代宗,使其洞察自己報國忠心,以釋猜忌。代宗閱後詔答說:“我不德不明,使大臣產生憂疑之慮,深以為愧,望勿以為懷。”  此時,叛軍首領史朝義尚盤踞洛陽,朝廷派雍王李適為元帥率師征討。唐代宗欲以郭子儀為副帥,恰值魚朝恩、程元振殺大臣裴茂等人,擾亂朝政,關於郭子儀之任命也就懸之高閣瞭。  寶應二年(公元763年)十月,吐蕃攻占瞭涇州,涇州刺史高暉被俘投敵,引賊深入京畿,劫掠奉天(今陜西乾縣)、武功(今陜西武功東),逼近京師。唐代宗無計可施,再次啟用郭子儀,出鎮咸陽。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上次郭子儀被罷職後,舊部散失殆盡,這次受命出征,隻訪求到舊部20人。沒有戰馬,隻得借用農民耕田牲畜以代。郭子儀趕赴咸陽之日,蕃軍已渡渭水,代宗避難陜州(今河南陜縣),蕃軍進駐長安,扶持李承宏為兒皇帝。這次兵難爆發後,朝野上下都怪罪宦官程元振。程元振恐懼不已,不敢還京,挾天子遷都洛陽。郭子儀上表懇請還都,以安定天下。十一月代宗還京,賜郭子儀鐵券以記功,並圖形於凌煙閣以彰其忠義。  樹欲靜而風不止。一波剛平,一波又起。吐蕃之難剛被解決,叛將仆固懷恩於廣德二年(公元764年)十月又引吐蕃、回紇、黨項聯軍數十萬南下,郭子儀出鎮奉天(陜西乾縣),堅壁以待,敵軍不戰而退。永泰元年(公元765年)五月,仆固懷恩又誘引葉蕃、回紇、黨項、羌、渾等蕃兵及山賊30萬賊兵南下,天子親征,急召郭子儀屯兵涇陽,以1萬人抗擊30萬之眾,被敵軍圍困數重,情況萬分危急。  郭子儀沉著應付,處變不驚,有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之氣概。他命李國臣、高升二將拒其東,魏楚玉擋其南,陳回光擋其西,朱元琮擋其北,郭子儀本人率甲騎2000出沒於前後左右,以為疑兵。胡人見而問唐軍:“此是誰?”答稱:“郭令公也。”回紇將驚道:“令公尚存?”回答說:“正率眾將抗敵。”回紇道:“仆固懷恩妄稱令公已亡。既健在,能見之否?”郭子儀脫去盔甲,佈衣以出。回紇眾將大驚,伏地請罪。郭子儀以酒相待約盟而散,終於化解瞭危機。   《太平廣記》中評價郭子儀“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以下兩則真實的小故事,可折射出郭子儀超人的官場智慧。  故事一:郭子儀在平定“安史之亂”和抵禦外族入侵中屢立奇功之後,卻遭到瞭皇帝身邊的紅人,太監魚朝恩的嫉恨。郭子儀率兵在外征戰,魚朝恩竟暗地裡派人挖毀瞭郭子儀父親的墓穴,拋骨揚灰。郭子儀領兵還朝,眾人無不以為會掀起一場血雨腥風,不料當代宗皇帝忐忑不安地提及此事時,郭子儀伏地大哭,說:“臣將兵日久,不能禁阻軍士們殘人之墓,今日他人挖先臣之墓,這是天譴,不是人患。”傢仇的烈焰竟被他寬容的淚水熄滅。  故事二:魚朝恩擔心早晚會被郭子儀收拾,便想來個先下手為強,在傢中擺下“鴻門宴”,然後請郭子儀赴宴。魚朝恩的險惡用心連郭子儀的下屬都看得一清二楚,他們極力勸阻郭子儀不要去。郭子儀淡淡一笑,不以為然,隻便裝輕從,帶上幾個傢僮從容赴宴。魚朝恩見瞭驚訝不已,在得知實情後,陰毒無比的一代奸臣竟被感動得嚎啕大哭,從此以後再不以郭子儀為敵,反而處處維護他。  在那個伴君如伴虎的時代,位高權重的郭子儀竟能化解諸多官場危險而得以善終。唐代宗病死前,遺詔命郭子儀代理朝政並扶太子即位,郭子儀尊從聖命。唐德宗即位後,尊子儀為尚父,加太尉,兼中書令。兩年之後病逝於任上,終年八十二歲。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龐統到底有什麼能力可以跟千古名臣諸葛亮並列?

  龐統不幸英年早逝,大才未得全面展現,這是莫大的遺憾與悲哀。鳳雛英名遠播,但可惜短暫的一生使之事跡很少,卻也因此招來龐統空有其名的議論。我認為這種議論是不對的,雖然龐統的一生很短暫,但是通過他的事跡能看出他有著被認可肯定的能力,他獲得的評價也都是很高的。如果不仔細瞭解與思考是不能知道這些的,在此我便分析介紹一下龐統的才華到底如何!   一、從正史《三國志》事跡記載與評價直接來看:   評曰:龐統雅好人流,經學思謀,於時荊、楚謂之高俊。法正著見成敗,有奇畫策算,然不以德素稱也。儗之魏臣,統其荀彧之仲叔,正其程、郭之儔儷邪?   在龐統的事跡裡,他受到司馬徽與一幫東吳名士的認可好評,魯肅和諸葛亮也都知道他並推薦他。最後的評論是荊楚的高俊,與曹魏的荀彧並等,正史能給出這個評價真是相當之高的。   二、從《三國志》的列傳講究來看:   《三國志》的列傳安排也是很有講究的,君主與蓋世名臣都是單為一傳,能力地位相似的共為一傳。龐統與法正共為一傳,龐統和法正是蜀漢繼諸葛亮之後最為重要的兩位文臣謀士,從傳記裡能看出法正的地位在劉備心中非常高,而劉備隻帶龐統入蜀也可見劉備對龐統的認可與信任。這兩位智謀之士共為一傳,乃是相互認證表明他們在蜀漢勢力中的能力與地位。

隋文帝最大的失敗:千古一帝處理不好傢庭關系

  隋文帝一生用過兩個年號,一個是開皇,一個是仁壽。開皇的意思是開啟一代皇傢基業,反映出一種創業者激情四射的心態。而仁壽則是希望能夠享國長久,反映出一種守成者的安閑。先創業再守成,這本來應該是一種很理想的境界,但實際上非常遺憾。隋文帝仁壽年間,生活沒有像他希望的那樣安逸,反而日益充滿瞭火藥味和緊張感。這是為什麼呢?   隋文帝六十歲上下時,先後喪瞭妻、子,喪子,是自己幹掉瞭三個兒子。獨孤皇後五十九歲時就正常死亡。影響極大,產生兩方面影響:一是讓隋文帝自由瞭,終於可以自由生活瞭,兩美女出現瞭,一是宣華夫人陳氏,二是蔡氏。他節儉,獨孤皇後也是如此。兩人同心同德,特別晚年,疏遠大臣,與兒子關系也緊張,獨孤皇後是唯一依賴的知己。現在沒有瞭,內心也塌瞭。兩人年紀相差無幾。現在沒瞭這個陪伴,隋文帝茫然若失,生活上表現得開始縱欲,政治上更加多疑與善變。   隋文帝晚年,獨孤皇後因病去世,獨孤皇後的去世,讓隋文帝失去瞭精神支柱,也讓他在政治上變得更加多疑和猜忌。作為一國之君,他的變化必然投射在政治上,對整個國傢的政局產生影響。那麼,這種影響會從哪裡表現出來呢?   馬上有兩人處境尷尬,一是楊素,一是太子楊廣。楊素,獨孤的葬禮是他一手經辦的,隋文帝還特地獎勵他,“楊素經營葬事,勤求吉地,論素此心,事極誠孝,豈與夫平戎定寇,比其功業,可別封一子義康公,邑萬戶並賜田三千頃,絹萬緞米萬石,金珠綾錦稱是。”到處找風水寶地,功勞比平戎定寇還大,決定封他一個兒子為義康公,給一萬戶的食邑。隋文帝賞賜這麼多,說明隋文帝愛屋及烏,把對太太的感情寄托在楊素身上,也說明楊素確實辦得好。這事也是楊素在得寵的巔峰,不久在隋文帝心中的地位就下降瞭。梁毗不久就彈劾他瞭。   “臣聞臣無有作威福,臣之作威福,其害乎而傢兇乎而國,竊見左仆射趙國公素,幸遇愈重,權勢日隆,縉紳之徒,屬其視聽,忤意者嚴,霜夏零。阿旨者膏雨冬澍,榮枯由其唇吻,廢興候其指麾,伏願揆鑒古今,量為外置,俾洪基永固,率土幸甚,輕犯天顏,伏聽斧鑕。”當年廢掉太子時,我們都覺得是令人震驚的事,唯獨他表現得揚眉吐氣的樣子,為什麼?是盼著國傢有事,好抬升他自己的地位,這難道是忠誠的臣子的表現嗎?說完,隋文帝傻在那兒,他回想一下,還真是如此。楊勇、楊秀事件,楊素都是推波助瀾,到底是誰在利用誰呀?君臣關系是顛倒的。再想想梁毗的觀點就可以接受瞭。而且與內心極端吻合的,他怎麼處置梁毗?放瞭,對楊素就是漸疏之,慢慢猜忌起來瞭。“仆射國之宰輔,不可躬親細務,但三五日一度向省,評論大事。”最重要的大臣,不用天天辦理小事瞭,三五天再上一次班,實際是奪權瞭。等於剝奪瞭上班的權力。真正能管的事就少瞭。這是收權。   梁毗的彈劾讓隋文帝對楊素警覺起來,開始逐步削弱他的權力。但是,權力本身是固定存在的,事情也總是要有人做的,要想保證國傢的正常運作,還要把從楊素手裡收回的權力再分配給別人。那麼現在隋文帝找誰做新的依靠對象呢?

誰被稱為“千古智聖”?一人包下大漢智者前三名

  東方朔是漢武帝時期的一個傑出人物,在當時政治、思想、軍事、文化方面有很多建樹。  幽默詼諧的一代智聖”東方朔”  東方朔本姓張,小名曼倩。平原厭次(今山東陵縣神頭鎮)人。那麼,他為什麼又姓起”東方”來呢?原來他是一個”棄兒”。生父姓張,名夷,字少平。母親田氏。當他來到人間剛三天,母親就去世瞭。真是”有娘的孩子像塊寶,無娘的孩子像根草”,無法養活他的父親,隻好把他扔出傢門。當鄰母聽到嬰兒啼哭聲將他抱回來的時候,正值東方發白,於是便取姓”東方”,名”朔”。另一說,是母親死後,由兄嫂撫養長大。這是漢景帝中元三年(前147年)的事。  他雖然在無知中就失去瞭親生父母的愛撫,但在義母的精心撫養下茁壯成長起來瞭。剛滿三歲,就顯露出獨特的性格。他記憶力特別強,而又富有好奇心,對周圍的一切充滿興趣。尤愛”天下秘識”,”一覽”就能”暗誦於口”,且又喜歡指天畫地,像著瞭迷一樣地獨言自語。為瞭探索書中的奧妙和尋求未知的世界,小小年紀就敢離傢出走,經月不回。義母雖曾嚴加管教,但這個放縱不羈的孩子,在獵取心的驅使下,多次逃離傢園,在外流浪,即使是被蚊叮蛇咬,狼追狗撲,也在所不顧。這個富有開拓性的孩子,在艱苦的流浪生活中,不僅增長瞭知識,也磨練瞭意志,更增強瞭體質。正是這顆不斷追求的心,使得他的青少年時期閃爍出異彩來。司馬遷在《史記”十九學孫吳兵法,戰勝之具,鐘鼓之教,亦誦二十二萬言”。透過這些文字和數字的記載,我們可以看出這個年輕人正以無比的熱情抓緊農閑,在寂靜的書齋裡汲取知識,汲取力量。他陶醉在沒有束縛和羈絆的追求中,其思想是活躍的,精力是充沛的。為瞭沖出去,他正從重壓下、從堅硬中聚集力量、磨練膽識,作好向上層社會沖殺的準備。   長安求官 智見聖顏  自劉邦建立起新政權–漢王朝以後,經過文景之治進入到漢武帝時期,已經達到瞭鼎盛的階段。漢武帝為瞭招攬天下賢才為自己的帝業效忠出力,便下瞭一道”徵天下舉方正賢良文學材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的詔書,於是,四海有識之士,紛紛聚集長安。他們殫精竭智、洋洋灑灑向皇上進言,抒發自己治國平天下的”偉見”,希望獲得一頂”烏紗帽”,以償寒窗苦讀,長途跋涉的艱辛。嶄露頭角的東方朔也擠在這群人流中。  有一次建章宮後閣欄桿中鉆出一頭像麋一樣的動物來,有人向漢武帝報告,並引來一群人圍觀,但誰也說不清這是什麼?隻好詔見東方朔,狡黠的東方朔看罷,故弄玄妙地先提出個要求道:”我知道這是什麼動物,但陛下先賜給我美酒佳肴,我才願說出來。”漢武帝滿口答應瞭。等到他酒醉飯炮之後,又提出一個要求道:”某地有公田、魚池、蒲葦數頃,陛下要是慷慨賜給我,我立即就說出來。”漢武帝急於要瞭解這頭不知名的怪物究竟是什麼,也就爽快地答應瞭。躊躇滿志的東方朔,這才說出:”此所謂騶牙者也”,遠方必有來歸附的人,所以騶牙先來預報。而且,他詳細地指出這種”騶””其齒前後若一,齊等無牙”。事情過瞭一年以後,果有匈奴混邪王率將士十萬前來降漢。這雖然是一種巧合,但仍然博得瞭漢武帝的歡心,又賜給他很多錢財。  有一次,漢武帝東遊至函谷關,發現前面有個怪物擋道,其身長數丈,有點像牛,眼睛發亮,寒光閃閃。四腳深深陷入土中,能動卻又拔不出腿來。所有的人看瞭都十分害怕,又不知道為何物?在沒辦法處理這怪物時,又把東方朔找來。東方朔雖不能立刻說出一個道道來,但提出瞭一個解決的方案,即用酒去灌。一連灌瞭數十桶酒,這頭怪物才漸漸地消失,沒入土中。漢武帝問他這是為什麼?東方朔帶著憂戚的神情作瞭一番似是而非的解釋道:”此憂患所生也”,”必秦之獄地”,”罪人徙作地聚”,”夫酒忘憂,故能消也”。他的解釋是否準確,今天我們已經無法追究。從東方朔的感情上來看,他是在把這種怪異現象的出現,歸咎在秦的暴政和征伐上瞭。漢武帝深感東方朔見識之廣,識物之多而嘆曰:”博物之士,至乎此乎。”  正是由於東方朔在許多時候能為皇上解難答疑,漢武帝一直把他留在身邊沒有讓他走,他的官職也逐步由待詔公車、待詔金馬門,直至太中大夫。但他生性滑稽,出語詼諧,舉止荒誕,常給他的升遷帶來致命的弱點,甚至引起人們的攻擊,以”狂人”污之。相關閱讀推薦:漢初奇人東方朔:以另類博取漢武帝劉徹的註意漢朝史上一代奇人東方朔為何幫漢武帝看茂陵風水東方朔幫漢武帝看風水:搶占漢武帝茂陵風水寶地東方朔之死:揭秘漢朝一代奇人東方朔是怎麼死的東方朔簡介 協助漢武帝鞏固政權擴展疆土的文人分頁:1/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智聖鬥法 千古奇才  有一次上林苑給皇上送貢品來瞭。漢武帝要考一考東方朔的才智,便召他進宮來。漢武帝站在未央宮的臺階上,用木棍將木欄連敲瞭兩下,然後口中念道:”叱!叱!先生束束!”東方朔的腦子裡立即閃現出:兩木相擊為”林”,”束””束”相加為”棗”字。叱相乘為四十九。一定是上林苑送來瞭四十九枚紅棗。漢武帝見他思維如此敏捷,更是嘆服不已。有時甚至是想方設法刁難他一下。一次,一群大臣陪同皇上去遊上林苑,見一棵大樹長得枝繁葉時茂,鬱鬱蔥蔥,便問東方朔這叫什麼樹?東方朔隨口而答:”此樹為善哉!”漢武帝明知他是在胡謅塞責,但誰都不知道此樹何名,也就算瞭。卻又暗地叫人把這棵樹的杈枝砍掉。過瞭二年,他們又一起去遊上林苑,漢武帝指著這棵砍得禿禿的樹問東方朔”此樹何名?”東方朔應聲而答:”此樹名瞿所。”漢武帝嚴詞責問:”你真會說瞎話,同是一棵樹,前年叫’善哉!,今年叫’瞿所’,你這不是欺君罔上嗎?”東方朔不慌不忙,言之鑿鑿:”夫大馬為馬,小馬叫駒;雞子長大瞭的叫雞,沒長大的叫雛;大牛叫牛,小牛叫犢;剛生下的小孩叫嬰兒,長大瞭的叫老者。此樹過去叫’善哉!’現在叫’瞿所’,並沒有什麼錯。長、少、死、生,萬物成敗,都沒有定數,均可隨事物的變化而變化,我決無蒙哄陛下之意。”漢武帝原想借此揭他一次老底,誰知這個妙語如珠的東方朔具有難不倒的辯才,心中暗自佩服。從此,一有疑難,便找東方朔詢問,君臣關系更臻密切。  東方朔的敏才、善辯和升遷,同樣也引起瞭儒生們的忌妒,總想尋個機會難倒他。一次,漢武帝召集儒生博士們議事,東方朔也在被邀之列。有人當面詰難他道:”蘇秦、張儀是古代能言善辯的謀士,他們的連橫、合縱主張一經采納,便能高踞相位,澤及後世。東方先生是研究先王治民之術的人,自稱是’海內無雙’的賢才,但不知為什麼搞瞭這麼多年還是’官不過侍郎’、’位不過執戟’呢?就連你的親屬也得不到一點照顧,這實在不好理解。”   面對這種富有挑釁性的問題,東方朔不慌不忙作出瞭一番義正辭嚴的駁斥:”諸位先生都是學富五車又有修養的人,在研究歷史的同時,也應該好好研究現實。這樣才能不拘泥於歷史現象,才好把張儀、蘇秦和我東方朔聯系起來看。張儀、蘇秦生活於周室傾危、群雄割據、諸侯爭霸的時代,征伐、兼並到隻有十二個國傢存在的時候,仍然看不出鹿死誰手的結果,在此成敗決策的時候,人才問題就顯得特別突出。所謂’得人者得天下,失人者失天下’、’亂世出英雄’,那是鍛煉人的大熔爐,對於那些善於延攬人才的君主來說,隻要有利於實現自己帝業的人才,自然言聽計從,予以重用。張儀、蘇秦之所以高踞相位,享受優厚待遇,就不是什麼奇怪的事瞭。而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與戰國時期有著根本的區別。現在的皇帝英明,天下統一,要辦好一件事情,推行一種政策和法令,就像在手中轉動任何一個物體一樣那麼容易,真可謂一呼百應。現在國泰民安,恩及四海,國傢的根基穩固得很,就就連四海的夷狄,也來納貢稱臣,求得保護。在這種和平的環境中,成長起來一批的智能之士,大傢都渴望得到重用而獻計獻策,怎麼好區別他們的賢與愚呢?要是張儀、蘇秦和我處在同一個時代,恐怕連一個’掌管’的小官吏也撈不上,還奢望當什麼’侍郎’呢?所以說時異事棄。但不管怎樣,作為一個正直的人和有上進心的人,就應該加強自身的修養,從另一個方面去施展自己的才能,去推動社會的發展。詩雲:’鼓鐘於宮,聲聞於外;鶴鳴九皋,聲聞於天。’薑太公一生行義,到瞭七十二歲,才碰上周文王得以實現他的主張,被封在齊國,恩澤子孫,傳國七百年而不絕。隻要是勤勤懇懇地研究學問,老老實實地做人,又何必擔心身過不留名呢?有些隱士的主張,雖一時不被重視,一生也沒有享受過什麼高官厚祿,但他們的人格是高尚的,就像一塊矗立的巨石,安然挺拔。許由是帝堯時一名賢德的人,並沒有作過官,但人們稱贊他,堯想啟用他。接輿是楚國很有才學的人,盡管他自己裝成瘋子,而人傢就不這樣看待他。范蠡是大智大勇的人,在幫助越王勾踐復國之後,為什麼要泛舟隱去呢?伍子胥是一代名臣名將,為瞭吳國的興盛,可謂披肝瀝膽,他雖然遭到奸臣的殺害,但其高大形象,卻高照史冊,誰會說他是該殺的人呢?縱觀古今歷史人物走過的歷程,均足以啟發我們去思索。這正所謂天有常度,地有常形,君子有常行。君子道其常,小人計其功,我不想在這個問題上與諸君糾纏。’明有所不見,聰有所不聞,舉大德,赦小過,無求備於一人義,’枉而直立,優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這是聖人教給我們處世做人的準則,願與諸君共勉。”東方朔這番嚴肅的剖白,不僅說明瞭自己既安於現狀又圖進取的積極態度,有力地回擊瞭挑釁者的熱嘲冷諷,更表現出他善於觀察、勤於思考、長於辯析的卓越才能,致使滿座啞然,對手嘆服。  忠心愛民

揭秘:臥龍諸葛亮為什麼難以入圍千古名相?!

  諸葛亮是千古名相似乎是歷史定論。其實,諸葛亮隻能算是一個千古忠臣,並非千古名相;而史書中說諸葛亮是一個千古名相,這就有待於商討瞭。因為諸葛亮就是不能識大體、棄細務,凡事必親躬,說明身邊人才貧乏;有良才而不用,以庸才而誤事,沒有識人之明;統兵無功導致幾次伐魏失敗,這乃是為官為相之忌。但諸葛亮對蜀漢忠心不二,真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所以說諸葛亮隻能說是忠臣,而非千古名相。諸葛亮是英雄,他自稱才比管仲一點兒也不過分,但是他也有很多問題,有些是個人性格造成的。然而一個高大的英雄的背影也是高大的,盡管是背影。後來,諸葛亮曾經為劉備制定瞭一系列統一天下的方針、策略,輔佐劉備振興漢室,建立瞭蜀漢政權,形成瞭與曹魏、孫吳三足鼎立的局面。所以諸葛亮在劉備打下的江山中功不可沒,而在劉備去世後諸葛亮又輔佐他的兒子劉禪多次出師北伐中原,最後因為身心交瘁、積勞成疾才死於軍中,實現瞭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鏗鏘誓言,贏得瞭後人的景仰和推崇。  但是作為一個名相,諸葛亮並沒有領導才能,事必躬親就是說諸葛亮不論大事還是小事,都要自己親自去做,而這並非一個好的領導者所為。一個好的領導者會知人善任,並不會像諸葛亮那樣。在唐代趙蕤的《長短經》上說:“知人,是君道;知事,是臣道。無形的東西,才是有形的萬物的主宰;看不見源頭的東西,才是世事人情的根本。”這是教導人們要發揮人才的作用,不要事無巨細都要一個人去完成。所以說,會辦事的人隻是辦事的人,而會使用人的人,才是真正的領導者。此外,西漢著名丞相陳平說過:“……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遂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也。”隆中對策,能夠顯示出諸葛亮這個具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傢和軍事傢的形象。但是作為丞相,這些是遠遠不夠的,隻能證明他個人能力比較強。因為作為丞相還要學會正確授權、培養各種各樣的人才,還要適當地有一些野心,隻有這樣才能讓國傢更加強大,繁榮昌盛。諸葛亮是否將這幾條規則做到位瞭呢?  1,正確授權  一個高級領導人應該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大問題上,而不應該眉毛胡子一把抓。一個領導者要懂得正確授權,而諸葛亮卻偏偏不懂這個。諸葛亮身為蜀漢丞相且多才多藝,工作勤勤懇懇,每日早起晚睡,處事過於謹慎,凡事不假他人之手、親力親為,“自校簿書”,“罰二十以上親覽”,以致積勞成疾。每次出征,諸葛亮也都是親自領兵,有些事情要經過自己再三考慮才做出決定,對於軍中、朝中一切大小事務都親自打理。雖然這是鞠躬盡瘁的典型,但他卻將至關重要的一點給忘記瞭,那就是沒有使下屬的才能得到發揮,進一步導致整體的力量不能得到充分發揮,這是諸葛亮一生最大的無心之過!   由於諸葛亮太聰明瞭,整個蜀國眾人都習慣聽命於諸葛亮,總以為他神機妙算,說的一定就是對的,以至於後來整個蜀國逐漸忘記瞭自己也有大腦,造就瞭一大批奴臣(也要怪諸葛亮的行事習慣,很少與大傢商量,不是給錦囊,就是秘授,就算手下人想發表意見也沒有機會)。由此,導致整個國傢對他依賴性過大,等諸葛亮死後蜀國也迅速敗亡。試想一下,如果當時諸葛亮能重視教育和授權,能夠把自己的所學教給手下軍臣,估計歷史就會有一些不同的發展。最經典的一次就是“七擒孟獲”。當時諸葛亮是想攻其心,讓孟獲心甘情願地投降。捉住孟獲一次,就問他服不服,隻要孟獲說不服,不管自己再怎麼不高興都會放瞭他。這簡直是固執,不能隨機應變。哪一個名相能做出這等事情?從古至今,除瞭諸葛亮以外沒有第二個瞭。當時,第一次與南國打的時候,孟獲派他的兩位將軍出戰,兩位將軍被擒之後就因為被諸葛亮放瞭而感激他,願意當內幕。當第四次擒孟獲時,他的手下也不願意隨他打瞭,隻不過礙於他是南王不得不服從。按理來說,最後一次諸葛亮抓住孟獲時就應該把孟獲給殺瞭,因為他的有些手下都服瞭,他隻是被逼無奈而已。可是,諸葛亮卻還是堅持自己的原則而又一次地損兵折將,死瞭不少人。從這一點看來,諸葛亮與他的丞相身份是不符的,有點名不副實的味道。  2,會用人才  諸葛亮不善於識別人才。有人以為,人才厲害;其實不然,真正厲害的是善於使用人才的人。這就是劉備為什麼能得到地盤的真正原因。劉備沒有什麼其他的大本事,但是非常善於用人,劉備的祖宗劉邦在這點上做得最好。他是一個流氓,但他知人善用,韓信、蕭何、張良都發揮瞭他們最大的作用。反觀諸葛亮,作為一個國傢和軍隊的實際統帥,他不能做到這一點;相反他是事必躬親,整天累個半死。領導即便再厲害,也沒有三頭六臂,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全理清楚、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處理得非常恰當;即便是這樣,他也終有老去的一天。而諸葛亮經常親自審閱簿書。公元223年,主簿楊顒直接勸諫說:“治理國傢有一定的體序,上下不可互相侵犯權力。如今先生掌理朝政,親自閱審簿書,流汗終日,難道不覺得辛苦嗎?”諸葛亮感謝他的提醒,後來楊顒死瞭,諸葛亮哭瞭三天。  其實,諸葛亮應該大膽使用人才,讓他們充分發揮能力,這樣才能讓他們得到充分的磨練,才是實施戰略的關鍵性問題。用什麼樣的機構去實施、配備?哪些人員去完成實施中出現的問題?應該如何解決、確保戰略?可持續進行的措施有哪些?這是作為一個成功的丞相應該考慮的問題,而不是把自己當成是母親,把下屬當成是永遠也長不大的孩子,不讓他們冒險,怕他們什麼事情都幹不好,隻讓他們走自己鋪過的路,不讓他們自己去磨練、去為自己鋪路走,從此埋沒瞭他們的才能。再者自己看好的,或者是有能力的人並不一定適合所有的職位,因此在擇優的時候,要懂得去掉不適合的人選;而身為一國之相的諸葛亮在這方面更是失誤連連。相關閱讀推薦:歷史上諸葛亮冤殺魏延背後:一場狗血的政治鬥爭神機妙算的諸葛亮手下的王牌部隊為何全軍覆沒?三國歷史上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隻是一個神話?歷史諸葛亮如何施計清除瞭另一位托孤大臣李嚴?歷史上諸葛亮北伐的真實目標:清除內部異己李嚴揭秘三國:諸葛亮從未預料到其死後的接班人內鬥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連捧諸葛亮不遺餘力的《三國演義》都會露出一句“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的話來。何也?諸葛亮一生最為人所詬病的便是不註重培養人才,結果造成瞭蜀國後期處於人才嚴重不足的境地,這一點確是諸葛亮的一大失誤。雖然他本人是雄才大略,但是並沒有為蜀國培養幾個有用的人才,“五虎上將”也隻不過是歷史罷瞭。自此後,沒有可用之人瞭。諸葛亮不明白,其實栽培人才是領袖最重要的工作。此外,諸葛亮還不善栽培人才。諸葛亮掌權二十七年,特別是在公元223年劉備死後,不管朝中政事大小都交由諸葛亮判決。然而二十多年中,諸葛亮並不能栽培出蜀國的人才來。蜀國人才凋零是很明顯的,諸葛亮六出祁山,主將仍然是老將趙雲、黃忠等。  後來,諸葛亮派使者到司馬懿軍中探問,司馬懿隻是回問諸葛亮飲食、睡眠的瑣事。使者回答:“諸葛亮每天都早起晚睡;並且處分在二十鞭以上,就要他親自批示;所吃的飯菜還不到幾升呢!”就在月底,諸葛亮死於軍中。正是由於諸葛亮的親力親為,才導致這種局面的發生。倘若諸葛亮懂得授權的方法,這種情況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在這一點上,諸葛亮又一次犯瞭錯誤。諸葛亮犯的最大錯誤就是,隻看到和自己相同人的長處,對於那些不甚完美的人,覺得把自己的所學傳於他們全部是浪費。諸葛亮忽略瞭一點,人再完美,也有不如他人之處;人再無用,也有過於他人之處。諸葛亮的這種授權方法隻會導致“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比較明顯的一次就是馬謖“失街亭”。劉備在世的時候,看出馬謖不大踏實。他在生前特地叮囑諸葛亮,說:“馬謖這個人言過其實,不能派他幹大事,還得好好考察一下。”劉備善於識人,馬謖作為一個高級參謀是很合適的,但是作為一個將領不合適;而諸葛亮認識不到這一點,也沒有把這番話放在心上。這一回,他派馬謖當先鋒,王平做副將,終於大敗在街亭。  3,具有一定的野心  諸葛亮之所以沒有成為“千古名相”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太忠心瞭,一點野心都不具備。眼看天子那麼懦弱也不取而代之,這就是陷國傢於不仁不義之中。作為一個丞相,首先應該想到的是國傢興亡,而不是自己的名譽,況且劉備臨死托孤時就告訴諸葛亮:“君才十倍於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劉備的話是真是假我們暫且不論,但是作為一個皇帝,能把話說到這個份上已經很明顯瞭。這樣一來,諸葛亮若執政的話也是光明正大的,也不算是篡權奪位,其實諸葛亮完全可以像司馬懿一樣,也可先不謀反,但是把朝中大權先攬在自己的手裡,以國傢為主,這才是最重要的。這也是作為一個丞相應當做的事情,可諸葛亮卻一直都沒有這麼做。我們大傢可以想一想,為什麼在劉備死之後蜀國竟然沒有亂?原因很簡單,蜀國隻要有諸葛亮在就不會有篡權奪位之說。毫不客氣地說,上自全朝文武百官、甚至皇帝,下至黎民百姓,他們都知道,諸葛亮才是蜀國昌盛的關鍵,而不是劉備;隻要諸葛亮不死,蜀國就肯定不會滅亡,由此可見諸葛亮在蜀國地位之高。可是,當初劉備三顧茅廬的禮遇還歷歷在目,孔子先師的教誨還縈繞心中,這讓諸葛亮怎樣也狠不下心將“扶不起”的阿鬥廢掉而自立為王。尤其是劉備死前還叮囑他可以取代阿鬥,面對先王的大仁大義,諸葛亮更是沒有瞭篡位之心。   和人傢司馬懿相比較起來,諸葛亮算是“傻”的多瞭。司馬懿知道天子軟弱無能,怕魏國會在曹睿的手中毀於一旦,為瞭忠於曹操和曹丕,他就起瞭叛逆之心。雖然在有生之年沒有封王,卻早已建立根基,將皇帝玩弄於股掌之間,將朝政大權獨攬於手,讓自己可以隨心所欲地調兵遣將,讓魏國能夠強盛起來。而更絕的是,他沒讓自己留下一個篡位的罵名。雖然司馬懿在和諸葛亮正面交鋒時從來沒有贏過,但在其他事情的處理方面卻遠勝於諸葛亮。而諸葛亮自己也說過司馬懿是一個在戰場上不可多得的對手。可以肯定的是司馬懿這種“野心”還是值得人們學習的。司馬懿先說到此,我們言歸正傳,接著來談諸葛亮。也正是由於諸葛亮沒有取而代之,才使蜀國徹底滅亡。劉禪的被俘、蜀國的滅亡,雖然是在諸葛亮死後發生的歷史事件,但生前常以相父自居的諸葛亮是難辭其咎的,應負有相當責任。  當初,諸葛亮擬定三足鼎立後,再一統天下的遠大恢宏的戰略理想最終成為一場空夢。非但沒有統一中原,反而是連他親自輔佐創立的蜀國也頃刻間灰飛煙滅,這是蜀國的悲劇,也是諸葛亮的最大人生悲劇!同時,諸葛亮也有負劉備的托孤之重。看來,諸葛亮在這三個方面的確存在著嚴重問題。盡管他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傢、軍事傢甚至發明傢,但這些隻能體現出他隻是一個千古忠臣而已,不能說明他是一個千古名相。在諸葛亮生命的晚期他可能意識到瞭自己在培養人才方面的不力,於是將自己平生所學傳授於薑維,隻可惜諸葛亮意識到人才的重要性已經為時過晚,加之後主劉禪昏聵無能,蜀國氣數已盡,僅憑薑維一人苦撐危局已是於事無補,最終蜀國滅亡!值得一提的是,在曹魏大軍攻陷成都時,諸葛亮之子、之孫挺槍力戰曹軍,父子二人雙雙戰死疆場。可嘆諸葛武侯祖孫三代、一門忠烈全部為國捐軀。悲哉諸葛亮!壯哉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揭秘:千古明君唐太宗李世民幹過的十大惡心事

  首先,我要強調的是,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政治傢、軍事傢之一。他所開創的“貞觀之治”,是中國古代經濟最發達、國力最強勢、民眾最富庶的朝代之一。  然而,人性是復雜的,歷史是復雜的。李世民不是完人。他的一生,也幹過不少惡心事。總結一下,大致有下面十點:  1、李世民本來是做不到皇帝的。因為太子不是他,他不是太子。為瞭當皇帝,他殺掉瞭太子哥哥和幫助哥哥的四弟,軟禁父親逼迫其將皇位傳給他。他們是親生父子嗎?都是;  2、46歲時,李世民親率十萬大軍攻打一個小國傢,打瞭幾個月,付出巨大的犧牲,居然還沒有打下來。他自己都不好意思地承認,這是一個敗仗;  3、俗話說,“凡批評無意義,則贊美無意義。”李世民就聽不進批評,曾赤裸裸地威脅一位常批評他的大臣魏徵:“總有一天要殺瞭這位鄉巴佬。”後來,他下令推倒瞭這位鄉巴佬的墓碑。這得是多大的仇恨才能做出來啊?  4、李世民最終沒有殺那位鄉巴佬,倒是將一位開國功臣給殺瞭。這位開國大臣犯瞭什麼大錯嗎?沒有。僅僅是因為這位大臣相信迷信,跟幾位算命大師打得火熱。又收養瞭500個幹兒子,被他以“謀反”的罪名殺掉瞭,沒收全部傢庭財產;  5、李世民還殺掉一位叫劉洎的大臣,就因為這位大臣在他打仗時擔心他的安危,被他以為是幹涉接班問題。劉洎怒斥:“你改瞭歷史,別人也會寫下真正的歷史。”;  6、劉洎所說的“改瞭歷史”,是說李世民索取《起居註》來看。《起居註》是史官記錄皇帝日常言行的第一手資料。此前的皇帝,為瞭避嫌,都不會索要來看。他不但看瞭,還要求史官按照自己的要求進行修改;  7、自古以來,殺降屠城都為世人所不齒。李世民就幹過這種齷齪事。那一年,他20歲,還沒做皇帝,正在外面征戰。在攻打晉州回來的路上,順便將一個夏縣的小城給屠瞭;  8、李世民還做過另外一件殘忍的事情,是在一次戰鬥中采用水攻。眾所周知,三國名將關羽就曾水淹七軍。可是,關羽淹的是敵軍,而他是連敵軍和我軍一起淹瞭。我想,那些在滔天洪水中苦苦掙紮的我軍將領,一定在後悔跟錯瞭老板吧?  9、李世民生活上追求奢侈。貞觀初局面比較困難的時候,他多次宣揚要向漢文帝學習,不修宮殿不打獵不玩樂”。但是幾年以後形勢好轉,他就開始年年出去巡遊打獵玩,到貞觀後期更是大造宮殿;   10、子曰:“食色性也。”李世民也不例外。當年殺瞭四弟後,霸占瞭弟弟的老婆。後來在殺瞭另外一個大臣後,也笑納瞭他的兩位小寡婦。為瞭保持旺盛的精力,他甚至食用春藥。他年輕時身體強壯,可卻隻活瞭區區50歲。專傢分析,這與他大量服食春藥有很大關系……相關閱讀推薦:李世民為何不用李恪做太子?唐太宗李世民替民受罪生吞蝗蟲 唐太宗吞蝗的故事真愛永恒:唐太宗李世民為何至死不忘文德皇後?唐太宗李世民無視法度:一次竟赦免290名死刑犯一箭雙雕:將突厥帝國毀滅的人竟是李世民的嶽父!

中國歷史上的千古謎案:七位帝王竟然神秘失蹤

  古代帝王,包括因種種原因被廢黜而下臺的帝王,其生平起居,史書一般都有詳盡的記載。然而盤點兩千多年的封建帝王史,卻發現有7位帝王被廢黜後竟生死不明,好似人間蒸發,給史書留下一片空白,也給後人留下一團迷霧。  1、劉賀:當瞭27天皇帝,因荒淫無度被趕下臺。  公元前74年,22歲的漢王朝第六任帝王昭帝劉弗陵,因死時沒有兒子,他的侄子昌邑王劉賀幸運地被權傾朝野的大司馬、大將軍霍光扶上瞭漢王朝的帝王寶座。劉賀是個典型的浪蕩公子、不學無術的紈絝子弟。劉賀:當瞭27天皇帝,因荒淫無度被趕下臺,即位後他不理朝政,終日和寵妃飲酒作樂,更荒唐的是,劉賀竟召先皇宮女淫亂。大臣的勸諫,他根本聽不進去。霍光和大司農田延年商議後,稟報太後,決定廢黜劉賀皇帝。  不久,霍光召集丞相、禦史、將軍、列侯等朝廷大官至宮中,共商廢黜皇帝劉賀之事,群臣同意瞭霍光的意見。霍光又將此事告知皇太後,皇太後聽後勉強同意,等到召見劉賀時就佈置禁兵把守宮中。待皇太後責問劉賀之時,霍光等出班奏本,指陳他即位以來僅27天,就做下瞭1127件荒唐事,皇太後當即表示同意劉賀“當廢”。霍光隨即上前解其玉璽,扶劉賀下殿。劉賀離開瞭尚未坐熱的帝位,被押送到始封地昌邑,從此便再也沒有消息。  2、曹芳:自身不爭氣,被司馬傢族趕下臺。  曹魏王朝的第三任帝王曹芳,是魏明帝曹叡的養子。公元239年,曹叡病死後,年方8歲的曹芳登上瞭魏國的帝位。曹芳即位後,由曹操的侄孫、大將軍曹爽和太傅司馬懿輔政,不過曹爽被司馬懿所殺,魏國的軍政大權也落入司馬懿之手。令人遺憾的是,曹芳也是一個太不爭氣的帝王,成人後沉溺於酒色中不能自拔。曹芳越是昏愚,司馬氏父子越是專橫。公元251年司馬懿死後,正時快20歲的皇帝曹芳,對司馬兄弟的專橫日益不滿,左右臣僚勸曹芳誅殺司馬昭,以解除司馬兄弟對朝廷的威脅。詔書都寫好瞭,可曹芳畏懼司馬兄弟的勢力,不敢下詔。事後司馬兄弟得知瞭這一情況,就合謀廢黜曹芳。司馬師假借皇太後令召集群臣,商議廢黜皇帝曹芳。眾臣懾於司馬傢族的勢力,不敢有異議。司馬師又派皇太後叔父郭芝去告知太後,當時太後正和曹芳對坐。  郭芝直截瞭當將司馬師欲廢曹芳的事告知瞭太後和曹芳,曹芳惶恐不已,太後也很不高興。太後要求見司馬兄弟,然而郭芝不答應,隻要求曹芳快點交出璽綬。曹芳迫於司馬師的威勢,遣人取來瞭璽綬。司馬師得到皇帝璽綬後,又遣使者授予曹芳齊王印綬,讓其移居宮外。曹芳此後再也沒有瞭消息。   3、元曄:做瞭5個月皇帝,從此生死不明。  公元530年,北魏王朝在野心傢爾朱榮等人的折騰下,已經到瞭崩潰的邊緣。孝莊帝元子攸不甘北魏大權旁落爾朱氏手中,於是詐稱皇太子出生,召爾朱榮入朝。爾朱榮入宮落座後,見少卿魯安、典禦李侃希等抽刀從東側門闖入,當即起身直奔禦座。孝莊帝橫刀膝下,親手殺死瞭爾朱榮。爾朱榮死後,他的侄兒汾州刺史爾朱兆為瞭替死去的叔父報仇,發兵攻入京師洛陽,俘掠瞭元子攸。後來長廣王元曄,被爾朱兆擁立登上瞭帝位。元曄即位後,即封爾朱兆為大將軍,並進爵為王。這樣北魏的大權仍為爾朱氏把持。爾朱兆自以為擁立有功,不僅殺死皇子,污辱嬪妃,還大殺宗室成員和朝廷其他官員。  後來爾朱兆滿載著掠奪的財物到瞭晉陽時,又留下叔父爾朱世隆牽制元曄。爾朱世隆也是一個心腸毒辣的野心傢,留守洛陽不久,就密謀趁元曄母親衛氏出行之際,遣數十人在街巷中將其殺死。公元531年,一直覬覦北魏王朝大權的爾朱世隆以長廣王與孝莊帝關系疏遠且無威望為由,欲廢黜長廣王另立親近。時逢元曄出行郊山,爾朱世隆擅作禪文,硬是逼迫元曄禪位於曾裝聾扮啞達8年之久的廣陵王元恭,元曄被迫交出帝位後,被降為東海王。做瞭5個月帝王的元曄,從此以後也生死不明。  4、孫亮:奪權的消息傳到敵人耳中,不戰而敗。  孫亮是吳王朝的第二任帝王,早在父親孫權在位時,就因母貴而被立為太子。公元252年,孫權病終,年僅9歲的孫亮在大將軍諸葛恪等人的扶持下,登上瞭帝位。諸葛恪大權在握,發兵20多萬攻打魏城淮南,數月餘後以失敗告終。孫亮的堂侄、侍中孫峻乘機在孫亮面前誣告諸葛恪圖謀政變,將諸葛恪一傢全部誅殺。諸葛恪被誣殺後,吳王朝的大權又落到瞭孫峻和其堂弟、時任大將軍的孫綝手中。不久孫峻因病暴死,這樣孫綝就獨攬軍政大權。一向倨傲的孫綝根本不買孫亮的賬。年齡雖小但頭腦比較清醒的孫亮與大將軍劉承、黃門侍郎錢紀密謀,決定誅殺孫綝,奪回大權。孫亮命皇後的兄弟全紀將此事通報給任衛將軍的皇後之父全尚,並再三告誡不可走漏消息,然而消息還是傳到瞭孫綝耳中。  孫綝得知後,立即發兵包圍瞭皇宮。皇帝孫亮聞訊,十分憤怒,帶箭執弓欲出,準備和孫綝拚個死活。侍中近臣、乳母等人怕孫亮敵不過孫綝,一起拖住他不讓出去。隨後,孫綝遣中書郎李崇奪瞭孫亮的皇帝璽綬,並強迫眾臣在他制造的孫亮罪過的佈告上簽名。後孫綝遣將軍孫耽將孫亮送回會稽,又派人將全尚在貶往零陵的途中殺死。16歲的孫亮從此之後再也沒有瞭下落。相關閱讀推薦:揭秘:誰是古代歷史上陪葬女人最多的帝王?大漢朝漢高祖劉邦祭孔子:一場封建帝王的文化秀夏朝皇帝列表及簡介:細說大夏王朝的17位帝王古代帝王的“廟號”和“謚號”是什麼意思?健康的傢庭造就瞭完美的帝王:揭秘漢明帝劉莊古代文化之避諱:古人取名字要避諱之前七代帝王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5、阿速吉八:稀裡糊塗被推上帝位,在混戰中失蹤。  公元1328年,阿速吉八的父親、泰定帝也孫鐵木兒病死後,阿速吉八理所當然成為帝位繼承者。然而,大權在握的僉書樞密院使燕鐵木兒,為保自己的功名富貴,卻決定擁立武宗海山之子、鎮守江陵的懷王圖帖睦爾為帝,他召集百官,當場宣佈:“立江陵懷王圖帖睦爾為帝,有敢不順者斬!”隨後燕鐵木兒與西安王入守內庭,分別派心腹到樞紐地段防守,派遣守衛軍長嚴把通往皇宮的街巷。萬無一失後,燕鐵木兒派人迎懷王圖帖睦爾於江陵,不久圖帖睦爾便在大都稱帝。  留守上都的左丞相都爾蘇因不滿燕鐵木兒的所作所為,又立皇太子阿速吉八為皇帝。阿速吉八年方9歲,稀裡糊塗地當瞭帝王。這樣元王朝一時在大都和上都出現瞭兩個帝王。圖帖睦爾大為惱怒,命燕鐵木兒率兵攻打上都,最後上都一方戰敗。天順帝阿速吉八在這場混戰中也神秘失蹤。  6、李重茂:被太平公主扶上帝位又攆下臺。  公元710年6月,唐中宗李顯被韋皇後和女兒安樂公主毒殺後,太平公主與上官昭容又立溫王李重茂為皇太子,皇後主持朝政大事,相王李旦參謀政事。李重茂即位,年僅16歲。依附韋太後的中書令宗楚客、太常卿武延秀等人秘密上書韋太後說:“應該早些廢去殤帝,改朝換制,以便韋氏一統天下。並宜早些除掉圖謀不軌的太平公主,以掃清立國換制之路。”不料如此重要的機密,竟被與宗楚客關系密切的兵部侍郎崔日用獲知。  崔日用即派寶昌寺僧普潤秘密告知李旦之子、太平公主的侄兒李隆基。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等人合議後,發兵誅殺瞭韋太後、安樂公主以及親韋後的武延秀,中書令宗楚客等人。太平公主後又暗中密謀迎立曾被武則天廢黜的李旦復位。次日蒙在鼓中的李重茂照舊上朝,朝堂之上太平公主突然向大臣們宣佈說:“皇帝打算讓位於其叔父,眾臣同意嗎?”這時目瞪口呆的李重茂還不明白是咋回事!太平公主於是說道:“天下之心已歸順相王,這座位也不再屬於你瞭!”。下朝後皇帝李重茂被囚禁於內宅,李重茂的哥哥、任集州刺史的譙王李重福在一些原被貶出朝廷的官吏支持下,自立稱帝,同時封弟弟溫王為皇太弟。然而沒過幾天李重福即兵敗被殺。被姑姑太平公主等人扶上臺又攆下臺的李重茂,再也不知所終。  7、朱允炆:敵不過強勁對手,焚宮後消失。  600多年後,同樣的災難又降臨在明王朝第二任帝王、建文帝朱允炆的身上。朱允炆是繼太祖朱元璋之後登上帝位的。朱允炆即位時,已經20多歲,即位不久,針對“諸王擁兵自重”的現狀,他聽從兵部尚書齊泰、太常卿黃子澄等人建議,決定削奪各地藩王的權力。建文帝考慮到燕王朱棣勢力強大,因而未對朱棣下手,他先廢周王,以此牽制燕王。不久又削除瞭湘王、齊王、代王、岷王4個親王的藩王爵位,並將他們廢為庶人。朱允炆的所作所為,當即引起瞭朱棣的警覺。就在朱允炆稱帝的第二年,朱棣以祖訓“如果朝廷內已無忠臣,而奸佞之輩滿朝,則親王可以訓兵待命,為天子清除掉周圍的奸臣”為由,舉兵發難。   朱棣曾在父皇在世時,就多次受命帶兵出塞征戰,故起兵僅一個月,就攻下瞭北平周圍許多重要的關口和州縣。建文帝和齊泰等人商議後,以朱棣謀反為由,發佈告示,要討伐燕王。但建文帝實在找不到合適的將領,隻好派年已古稀的長興侯耿炳文為大將軍,北上討伐燕王朱棣,結果隻有13萬兵力的南軍被朱棣統領的北軍打得一敗塗地。消息傳到南京,建文帝和黃子澄商議對策後,又派曹國公李景隆為大將軍,取代耿炳文。  李景隆調集各道兵馬,糾合耿炳文的餘眾,共計50萬兵力,紮營於河間。朱棣得知此情後,對諸將說:“李景隆是紈絝子弟,何時還學過佈兵打仗,今領50萬來犯,不過是第二個趙括罷瞭。”果然交戰不久,南軍又一次大敗。多次擊敗南軍後,燕王朱棣乘勝揮師南下,包圍瞭京師。無可奈何之中,建文帝遣人與朱棣議和,並以割地為條件。一心要奪得帝位的朱棣根本不予理睬,向京師發起瞭猛攻。建文帝的叔父、谷王朱穗,以及屢戰屢敗的李景隆,面對朱棣的威勢,開門放入燕師。建文帝聞訊,知道形勢再也扭轉不回來,遂縱火焚宮。朱棣入宮後,清宮三日,終未能找到建文帝。建文帝到底是死是活?至今仍是一團迷霧。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宋太祖趙匡胤:光明磊落、霸氣十足的千古明君

  宋太祖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宋朝開國皇帝。後唐明宗天成年間(927年3月21日)生於洛陽夾馬營(今河南省洛陽市瀍河回族區東關),祖籍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父親趙弘殷,母親杜氏。趙匡胤於後漢隱帝時投奔郭威,其後郭威廢漢建周,得任東西班行首,始入宦途。  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後周世宗柴榮於北征回京後不久駕崩,逝世前任命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掌管殿前禁軍。次年(960年)元月初一,北漢及契丹聯兵犯邊,趙匡胤受命往禦。初三夜晚,大軍於京城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東北二十公裡的陳橋驛(今河南省封丘縣陳橋鎮)發生嘩變,將士於隔日清晨擁立趙匡胤為帝,史稱“陳橋兵變”。大軍隨即回師京城,後周恭帝柴宗訓禪位,趙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國號“宋”,史稱“宋朝”、“北宋”。  趙匡胤在位期間,致力於統一全國。依據宰相趙普的“先南後北”策略,先後滅亡荊南、湖南、後蜀、南漢及南唐等南方割據政權,至其胞弟宋太宗趙光義在位時,復滅亡吳越、閩南及北漢後,方才完成統一全國大業;趙匡胤於961年及969年先後兩次“杯酒釋兵權”,解除禁軍將領及地方藩鎮的兵權,解決自唐朝中葉以來藩鎮割據的局面;設立“封樁庫”貯藏錢帛佈匹,期能贖回被後晉高祖石敬瑭獻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但事未成而逝世。  976年11月14日,趙匡胤逝世,享年四十九歲,在位十六年。   1、霸氣詩歌  宋太祖趙匡胤沒發跡時,窮困潦倒,當時老趙曾寫過一首詩:“欲出未出光辣達,千山萬山如火發,須臾走向天上來,趕卻流星趕卻月。”說實話,老趙這詩寫的真不怎麼樣,白話不是,打油不是,但是畢竟人傢後來做瞭皇帝。所以,老趙死後,國傢修史的工作人員不僅把此詩句收錄,並改為:“未離海橋千山黑,才到天心萬國明。”改得倒是文采斐然,但是完全沒有瞭老趙那種氣吞山河的幹雲霸氣。  2、不殺敵人之子  公元960年,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剛登上皇位時,還有些北周的名臣宿將心中不服,懷有異心。當時的潞州節度使李筠打算探探老趙的虛實,就派長子李守節入京,老趙見到李守節就直言問道:“太子,為何而來?”小李一聽稱其為太子,大驚失色,撲通一聲就跪在地上,戰戰兢兢地回道:“陛下何出此言?臣願誓死效忠陛下。”老趙哈哈大笑,說道:“你這個爹呀,人品太次瞭,他派你來就是想讓我殺瞭你,然後他好找借口起兵,這是親爹能幹出來的事麼!朕放你回去給他帶個話,朕不做天子隨便他怎麼折騰,但今朕為天下之主,難道他還不懂得退讓嗎?再得瑟,就滅瞭他!”後來,李筠果然起兵,老趙派大將石守信、高懷德、慕容延釗、王全斌率兵征討,遂滅之。  3、老趙磊落  南漢後主劉鋹荒淫無恥,揮霍無度,用法嚴酷,他喜歡賜毒酒鴆殺大臣。宋亡其國後,被俘,入朝後被封為恩赦侯。有一次宋太祖趙匡胤在講武池設宴招待他,並賜禦酒給他,這貨小人心理,以為他喜歡賜人毒酒,人傢老趙也就得意這麼玩兒呢,當時哇的一聲就嚇哭瞭,跪倒在地,連連叩頭,鼻涕一把淚一把地苦苦哀求:“陛下,陛下,請饒我一命。小人傢裡還有老母尚在啊。”老趙瞪瞭他一眼,端起這杯禦酒一飲而盡,說道:“拿我當你呢!俺老趙對人光明磊落,推心置腹,賜酒就是賜酒,怎麼會是要鴆殺你呢?”相關閱讀推薦:“小姐”稱妓女並非始於現代 宋朝已如此稱呼宋朝清朝軼事大對比:看看哪朝的官員幸福度高?宋朝歷史解密:契丹為什麼要求宋仁宗的“禦容”?奇葩皇帝趙匡胤:宋朝官員強娶民女他付錢擺平宋朝開國宰相趙普:被譽為“半部論語治天下”

為何千古賢君唐文宗企圖中興唐朝卻被太監氣死?

  唐文宗李昂,曾被封為江王,他是以唐穆宗次子、唐敬宗二弟的身份繼承皇位的,並不是正統的皇位繼承人選。而他為什麼能夠承繼大統呢?簡單地說,乃是錯綜復雜的宮廷矛盾鬥爭的結果。  宦官劉克明與蘇佐明等於寶歷二年(公元826年)十二月初八日殺死唐敬宗後,偽造遺旨,迎唐憲宗之子絳王李悟入宮為帝。這樣就惹惱瞭內樞密使王守澄、楊承和,神策軍左右護軍中尉魏從簡、梁守謙,這四位被稱為“四貴”的實力派大宦官。王守澄等密謀動用所掌握的禁軍,將江王李涵迎入宮中,此舉得到瞭元老大臣裴度等朝廷官員的支持。精銳的禁軍將劉克明與蘇佐明一夥全部誅殺,絳王李悟也死在亂軍之中。由於沒有先帝的遺囑,江王應當以什麼方式登基,王守澄搞不明白。他聽從瞭翰林學士韋處厚的主張:先以江王的名義宣告平定瞭宮廷的叛亂,然後百官再三上表勸他登基,再以太皇太後的名義頒佈冊文,下令指定他為繼承人(這是為瞭說明江王即位具有合法性),然後舉行冊立新君的大典。江王於寶歷二年十二月十日在紫宸殿外素服與百官相見,十二日正式在宣政殿即位,十三日正式“成服”,也就是扮上瞭皇帝的行頭,次日親政。江王李涵即位後改名為李昂,是為唐文宗,改年號為“大和”。  唐文宗在位期間的行為舉止,與唐敬宗相比,簡直是有天壤之別。與敬宗每月上朝二三次不同,文宗每逢單日就上朝,每次上朝時間都很長。凡軍國大事,從朝廷用人到國庫儲藏,從各地災情到水利興修,他無所不問。從大政方針到具體措施,他都詳細地與宰相大臣討論研究。他要求把各種節假日或者輟朝的時間盡量安排在雙日,以便不影響單日的上朝。   唐文宗不僅倡導節儉,革除奢靡之風,他自己也身體力行。即位之初,就下令出放宮女,減削教坊樂工,停止各地額外進獻和上貢奇珍異物,停廢五坊的鷂鷹玩物和遊獵之事。他的飲食從不鋪張,特別是遇到各地發生災荒的時候,他更是主動地減膳。他嚴禁臣下衣著豪華,有位駙馬戴瞭很貴重的頭巾,他提出批評。有位公主在參加宴會時穿的衣裙超過瞭規定,他就下令扣除駙馬兩個月的俸錢以示懲戒。有位官員穿著粗糙的桂管佈做的衣服拜見皇上,唐文宗見他的衣衫就認定此人是個忠正廉潔的臣子。他自己也做瞭一件桂管佈的衣服,文武百官紛紛效仿,致使桂管佈的價格上漲很快。有一次他對臣下說:“我身上的衣服已經洗過三次瞭。”眾人都贊譽皇上節儉的美德,隻有中書舍人柳公權認為:皇上君臨天下,應選賢任能,使天下太平,而穿洗過的衣服,隻是生活末節而已。  唐文宗不在音樂歌舞和遊樂上花費時間,他在理政閑暇時,十分註意讀書。他曾對身邊的人說:“若不能甲夜(初更)親自處理政事,乙夜(二更)觀覽圖書,怎麼能夠做人間君主呢?”所以,他每當退朝處理完政事以後,就手不釋卷。他平時喜歡讀史書,尤喜讀《貞觀政要》,並對先祖太宗皇帝與諍臣魏徵仰慕不己。  難怪老臣裴度在看到新皇帝的這些舉措之後,激動得老淚縱橫地對人就說:天下可以太平瞭,天下可以太平瞭。  一個皇帝光靠約束自己是沒有用的,要遠離宵小,選用賢才能臣治國才是硬道理。可是,自唐德宗以來,宦官典掌禁軍已經成為制度,宦官勢力的膨脹就有瞭充足的理由。又由於唐文宗本身就是宦官擁立的,所以,宦官的權勢就更是不斷地擴大瞭。  太和二年(公元828年)三月,唐文宗下詔制舉,以賢良方正與直言極諫問策取士。進士出身的幽州昌平(今北京)劉蕡對策,直陳宦官專權的危害。認為天下傾覆、海內大亂、國傢政治危機都是由於宦官的專權所導致的。他還論述瞭藩鎮擅兵、奸臣當道的危害,在當時引起瞭極大震動。由於唐文宗剛剛即位,羽翼未豐,他任用瞭其他的對策者,惟獨沒敢用劉蕡。  太和四年(公元830年),唐文宗任用宋申錫為宰相,要他秘密鏟除宦官勢力,但因時機不成熟,計謀破產。後來,唐文宗又重用鄭註、李訓,並開始翦除宦官。鄭註以精通醫術得以進用,而李訓出身名門,以精通《周易》得以進用。鄭、李二人都善於揣度人心,思路敏捷,口才極佳,唐文宗把二人視為“奇才”。鄭註幾番死裡逃生都得益他的擅辯,他本來是因大宦官王守澄的推薦,治好瞭唐文宗的中風病而得到重用的。可到瞭太和九年(公元835年)時,他卻建議唐文宗,剝奪瞭王守澄的實權並將他毒死。同時,李訓建議唐文宗,將擔任山南東道監軍曾殺死唐憲宗的陳弘志召回京城,並派人將其杖死於回京途中。翦除宦官的行動進行得異常順利,唐文宗似乎有點忘乎所以瞭。但隨後而來的,卻是震驚朝野的“甘露之變”。  本來,鄭註和李訓計劃在下葬王守澄的時候,要求所有宦官都為王守澄送殯,然後以所率親兵懷藏利斧將其全部砍殺。但李訓求功心切,決定搶先下手。太和九年(公元835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唐文宗上朝,李訓指使手下官員奏稱,左金吾大廳後的石榴樹上天降甘露。李訓說這是祥兆,就帶領文武百官向唐文宗道賀。文宗命李訓率領百官去察看,李訓回來又說這不象真的甘露,文宗故意表示驚訝,命仇士良、魚志弘帶領眾宦官去復看。李訓事先已經在左金吾衙門埋伏瞭瞭親兵幾百人,當仇士良等宦官在李訓同黨禁衛軍將軍韓約的陪同下,走到左金吾門口時,韓約顯得神情很緊張,臉色都白瞭,這使仇士良產生瞭懷疑。這時,恰巧一陣風吹動瞭門邊的佈幕,仇士良等見裡面埋伏瞭許多兵士,知道不妙,立即往回跑,返回大殿後,將文宗推入軟轎抬著就走,有皇帝就有話語權。李訓追上去,拉住轎子不放,被一個宦官當胸一拳,打倒在地,仇士良等便簇擁著轎子逃入宮內。宦官緩過神來之後,立即派兵關閉宮門,對宰相和朝廷官員痛下殺手。李訓見計謀敗露,便化裝逃出京城,一路假裝瘋癲逃進終南山的寺院。仇士良指揮禁軍大肆搜捕,並在終南山追殺瞭李訓。鄭註聞變,引兵退回風翔,也為監軍張仲清所殺。這就是史稱的“甘露之變”。  在“甘露之變”中,朝廷官員有上千人被殺。這次事變後,宦官更加盛氣凌人,對待皇帝也很不禮貌,常常出言不遜,唐文宗羞懼難當,從此也不再做聲。據說,隻是在獨居無人的時候,唐文宗才會自言自語:“須殺此輩,令我君臣間隔。”他還留下瞭一首“輦路生春草,上林花發時。憑高何限意,無復侍臣知”的詩,此詩正是這一淒涼無奈神情的寫照。  開成四年(公元839年),唐文宗在一次延英殿召對的間隙,退坐思政殿,悄悄地問當直學士周墀:“在你看來,朕是什麼樣的君主?”周墀再拜:“此事不是臣所能夠有資格評價的。不過天下都說陛下是堯舜一樣的君主。”唐文宗苦笑道:“朕的意思是,如果與周赧王、漢獻帝相比如何?”周墀惶駭跪奏:“陛下之德,周成王、周康王和漢文帝、漢景帝也難與相比,怎麼要自比那二位亡國君主呢?”文宗道:“周赧王、漢獻帝不過是受制於強臣,今朕受制於傢奴,自以為遠遠比不上他們。”說罷,不免又一陣傷感。宦官對待皇帝尚且如此,宰相更是不在話下。天下大事從此都由宦官的北司決策,南衙宰相機構隻是“行文書”而已。  似乎上天也不眷顧唐文宗,開成四年六月,久旱無雨,派往各處祈雨的使者卻沒有帶來多少值得鼓舞的消息。唐文宗一度對宰相表示,如果上天再這樣不下雨,他就將退居南內興慶宮,再另選賢明之主,自己不做這個皇帝瞭。開成五年的新年,唐文宗沒有接受群臣的朝賀。正月初四,唐文宗病死在大明宮太和殿,抑鬱的皇帝,無奈地走完瞭他三十二歲的一生。  歷史對唐文宗留下瞭這樣的一句評價:有帝王之道,而無帝王之才。可見,用人是關鍵,皇帝也不是什麼人都可以當好的。相關閱讀推薦:揭秘:千古賢君唐文宗為何竟被活活被太監氣死唐穆宗李恒之後的皇帝是誰?唐文宗死後誰做皇帝 唐文宗李昂之後的皇帝是誰?唐文宗死後誰做皇帝揭秘唐文宗:為何說唐文宗有帝王之道無帝王之才?唐文宗李昂有幾個兒子?唐文宗李昂子女有哪些

千古名將郭子儀:功高蓋主卻不受妒嫉的大唐名將

  “安史之亂”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大事件,也是唐朝由盛轉衰的拐點。 但是,日漸式微的唐王朝國運卻因為一位曠古絕今、力挽狂瀾的英雄之橫空出世而得以延續,形勢急轉直下的大唐得以繼續顫顫巍巍的曲折前行。這位青史留英名的不凡人物猶如夜空中一輪皎皎明月,照亮瞭因遭“安史之亂”浩劫而變得日益衰朽的大唐頹局中晦暗不明的夜空。 這位謙謙君子的出現猶如一股清新的風,超拔流俗,激濁揚清,過濾沉淀著集聚日久諸多的渾濁與污穢。 史載此人寡言少語,卻心細如發,以絕世之才華,滿腹之韜略扶大廈之將傾,挽狂瀾於既倒,奮力扭轉乾坤。此人就是被唐德宗尊稱為“尚父”的千古名將————郭子儀。  任何一個強大的王朝,都有一個由盛而衰的過程,曾富甲宇內、威震四方的唐王朝也逃脫不瞭這一無情歷史規律。因口蜜腹劍的權相李林甫、楊國忠把持權柄,禍亂朝政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11月胡將安祿山、史思明在其轄地涿州范陽起兵反唐,給唐朝造成很大打擊的“安史之亂”正式爆發。唐玄宗任命驍將郭子儀為衛尉卿,兼靈武郡太守,充朔方節度使率本部兵馬東擊安史叛軍。郭軍很快收復被叛軍占據的雲中、東陘等十餘州郡,臨危受命的郭子儀初戰告捷,因功加封禦史大夫。  李光弼也是當時一位成名已久的虎將,其人勇冠三軍,名聞天下,但他與郭子儀一向不和,於是軍中漸有二虎相爭不能並立的傳聞。天寶十五年叛軍攻城拔寨、屢屢得手,氣焰變得十分猖獗,一時間天下擾動,局勢紛亂不安。 值此用人之際,玄宗遍求良將,尋訪赴河東、河北駐防禦敵的最佳統帥人選。玄宗問計於郭子儀,郭子儀大局為重、襟懷坦蕩、毫不遲疑的推薦與他一向有隙的良將李光弼。

中國史上十大智囊:盤點歷史上的十大千古奇才

  中國史上十大智囊  百傢宗師 千古武聖——軍師鼻祖薑子牙  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際遇。前半生懷才不遇,窮困僚倒,七十多歲仍一事無成;後半生得遇明主,大展宏圖,伐商滅紂,興周八百年之基業。這就是被後人奉為神祗的歷史巨人—薑子牙。他追往古而知來今,通古今之變,知勝敗之勢,曉民眾之意,精文武之道,操攻取之術,為文王、武王之師,傾商立周,興周盛齊,救民於水火,為後世開創瞭吊民伐罪,恩及百姓的范例。百世而下,被尊為武聖,太公兵傢宗師,堪稱當之無愧的千秋軍師第一人。  智士能臣千古奇人——先秦范蠡  范蠡,先秦傑出謀略傢,罕見的智士能臣。初,越王執意伐吳,未聽范蠡勸阻,險些喪命。吳國三年,范蠡伴君處虎狼之中,石室忍辱,嘗便獻忠,為范蠡計謀,才保越王不死。事君復國興越,苦身深謀二十年,興師伐吳,讓越王報瞭仇。待越王大宴群臣之時,看破“兔死狗烹”之局,毅然辭國相、大將軍之官,退隱東海之濱,治產業,力經商,十九後中三致千金,成瞭巨賈,名揚天下,令同代人望塵莫及,也叫後人難繼項背。范蠡,可謂傢事、國事、天下事,無不精通,於從政,於從商,總是得心應手,堪稱千古奇人。 薑子牙  謀取天下如烹小鮮——興漢三傑之首張良  張良,本韓國壯士,身負傢國淪亡之痛,一心想行剌秦始皇,光復故國河山。因其仗義任俠,虛心上進,因而先得優越性世兵法,後廣交志士豪傑,並與劉邦相交莫逆。在秦末群雄並起的混亂時刻,張良投靠劉邦,可謂目光高遠。  張良善謀大計,不為假象所迷。鴻門宴上巧妙策劃,進退有據,讓項羽無可奈何,劉邦亦全身而退。略施反間小計,便令項王軍臣相疑陣腳自亂。末瞭,又以奇兵突襲,垓下一戰而天下。  羽扇侖巾智多巨星——蜀漢軍師諸葛亮     諸葛亮,古今中外,聞名遐邇。他是軍事戰略傢,運籌惟帷幄,決勝千裡。他神機妙算,奇策泉湧,智謀縱橫,出神入化。如隆中妙對,巧借東風,赤壁之戰,巧取四郡,奇襲荊州,六出祁山,七擒孟獲等,無不閃其智慧的光輝。  諸葛亮,又是安邦治國的政治傢。做一代名相,他奉行法制,助劉備安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佈公道,德威並舉,儒法並用,為蜀漢政權的建立和鞏固做出瞭不朽貢獻。  學富五車功蓋孔明——東晉王猛  王猛,人稱“賽諸葛”,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學富五車,滿腹經綸的政治謀略傢。東晉五胡十六國,是一個群雄逐鹿的時代,王猛擇主而事,輔苻堅據秦州趁勢而起,建立起前秦王朝,小小“前秦”之所以能梟視群雄,統一北方,堪稱“常勝將軍”。在治國上,獨展長才,不但國泰,而且民安。可惜王猛英才早逝,五十一歲便撒手人間寰。相關閱讀推薦:組建自己“智囊團”:曹操依靠這個來稱雄天下三國歷史上的曹魏的智囊荀彧為何找個剩女結婚? 日本防衛智囊稱:中國海軍50年後仍落後於美國揭秘:蔣介石的“首席智囊”楊永泰被暗殺之謎西漢智囊人物晁錯是怎麼死的?晁錯的生平簡介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少志凌雲 相知重臣——中唐謀略傢李泌  李泌是唐朝中期的一位特殊人物,他歷事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又是肅宗、代宗、德宗的顧問。在安史之亂以及以後的動蕩年代裡,他深謀遠慮,全局在胸,避開禍端,為國傢解決財政困難、安定邊緣地區做瞭大量工作,保證瞭唐王朝的穩定和發展,是一位傑出的謀略傢。  半部論語治理天下——北宋佐國良臣趙普  趙普,北宋佐國良臣,他以孝行感動趙匡胤,以對局勢的銳敏觀察和果敢應變,導演瞭黃袍加身的好戲。他力勸太祖禦駕親征,迅速平定瞭眾多割據政權。從唐末以來的亂世爭紛中,他清醒地意識到藩鎮之危和窮兵黷武帶來的癮患,提出瞭一系列切中時弊的改良措施,杯酒釋兵權堪稱最佳註腳。  史稱趙普貴為國卿,親若傢相,沉厚多智,善斷大事。從其三落三起,長達五十年的仕途生涯可略窺忠君佐國之道。  神機妙算天地間——大明朝軍師劉基(劉伯溫)  劉基,年青時即學識淵博,“通古今之變”。初時,效力元朝,後因不滿其腐朽統治,從而走向反抗,為大明江山創立出謀劃策,立下不朽功勛。他為官清正,一貫反對貪官污吏,主張廉潔奉公。他性格倔犟,不偎強權,不阿權貴,潔身自好,超然物外,可像他這樣神智過人的人也終難逃小人之陷害,以致抱恨而終。

難以破解的千古之謎:秦朝百萬大軍三年內消失

  那麼這個曾經如此強大的秦帝國為何在秦始皇死後僅僅三年就滅亡瞭呢?原因似乎很多,始皇帝在世之時,貌似強大的秦王朝的統治也並不是很穩固。  “六合之內,皇帝之土。東到大海,西涉流沙。南及北戶,北過大夏。人跡所至,莫不臣服。秦德昭昭,秦威烈烈。恩德所至,澤及牛馬。”  —瑯琊石刻(秦相李斯題)  秦國自商鞅變法之後,在全國范圍內確立瞭獎勵耕戰“賞不遺匹夫,刑不避大夫,使天下之利系處於一孔”的基本國策。奏內修明政理以儲軍國之資,外開疆辟壤與列國爭衡。秦國統治者運用嚴酷無情的法傢思想以賞罰為二柄,徹底地動員瞭傾國之力,投入到戰國時代規模宏大而慘烈的兼並戰爭中。自秦孝公起至秦統一天下的1 50餘年的時間裡,被稱為“虎狼之師”的秦軍與東方列國大小百餘戰,共計殲滅六國軍隊150餘萬。在“伏屍百萬,流血千裡”的大戰場上,冷血的秦人踏著六國之人的屍骨與鮮血走上瞭統一之路。  前237年秦王贏政親政的這一年,被強秦連續折騰瞭一百餘年的東方六國以無還手之力,各國弱勢以成,天下合縱無望,而強秦獨步天下隨時便有泰山壓頂之勢。六國君主面臨累卵之危,無論再怎樣垂死掙紮也無法改變秦國所具有的壓倒性優勢瞭。秦國與各國總攤牌的日子為期不遠瞭。對此,當時的有識之士已經看得很清楚瞭。李斯與韓非的授業恩師,戰國晚期的大學者荀子就曾預言這個紛爭瞭四百多年的天下,將在二十年之內統一。   前230年至前221年的十年的時間裡,秦國統治集團經過精心的謀劃與籌備,力圖一次戰爭隻針對一個對手,以每兩年為一階段消滅每一個國傢。為此,秦國令全國男子進行瞭總動員,隨即秦國的百萬虎狼之師對六國發動瞭滅國之戰。史記中所載:“秦尚黑,秦崇水德。”不難想象,如黑雲蔽日一般的秦軍以摧枯拉朽之勢席卷天下,北方四國首當其沖。前2 30年秦將內史騰攻韓,韓王安被俘、前228年大將王翦率秦軍經數日激戰消滅瞭趙軍主力,攻破邯鄲,虜趙王遷,趙公子嘉突圍逃往代郡。前226年秦軍大舉伐燕,燕王喜與代王嘉(趙公予嘉)聯合抗秦,燕代聯軍迎戰秦軍於易水之濱,燕軍大敗潰不成軍。秦軍乘勢突入燕境直取薊城,燕王喜倉促棄城率殘部遠遁遼東。前225年,被秦軍四面合圍,隻剩下一座孤城的魏王豹,妄圖堅守大梁,垂死掙紮。秦軍決黃河之水灌城,城中百姓盡成魚鱉,是年三月城破,魏王豹被殺。  至此,秦國把註意力轉向瞭南方的楚國。與中原國傢不同,楚國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與獨特文化的南方大國。楚國地大物博,極盛時期,統治著淮河以南,東過三峽西至吳越的廣袤領土。楚人自西周以來就有著極強的自豪感與獨立精神。雖然一百年來,在秦軍的凌厲的軍事打擊之下,沒落的楚國丟城失地,屢次遷都避禍,楚國的發源地荊楚地區幾十座城邑大部並入秦國,楚懷王也入秦被囚,客死他鄉,楚人的自尊心受到瞭極大的打擊,皆以為恥。以至於屈子發《離騷》之感,嘆《國殤》之悲,投汨羅江而死。應該說,在秦國十年統一戰爭中,秦軍在楚國遇到瞭最頑強的抵抗,李信率二十萬秦軍伐楚,初戰不力。前224年秦國發傾國之兵六十萬,由大將王翦率領以優勢兵力造成壓項之勢,對楚國的心臟西楚地區發動致命一擊。楚國集中瞭全國的兵力迎戰秦軍,兩軍決戰於淮陽一線,楚軍大敗,楚王也被俘。楚國大將項燕立即在都城壽春迎立昌平君為王,繼續抗秦。秦軍進擊淮南,兵圍壽春,並發動總攻。項燕率楚軍拼死抵抗,但終因力量懸殊,經數日激戰壽春城破,昌平君身死,項燕在絕望中自殺。秦軍分道渡江進軍江南,楚國滅亡。  此時一直對五國袖手旁觀,見死不救,安享太平的齊國也預感到大禍臨頭瞭,開始慌瞭神。前221年迫於嚴峻的形勢,齊國同秦國斷交,並開始陸續征調軍隊防守西部邊境和內長城。秦王政命剛剛遠征完遼東在燕地休整待命的王賁,率大軍從燕國南下越齊國河內地區,以出齊軍防線之後,出其不意直插臨淄。秦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倍道而行,齊國連調兵抵抗的時間都來不及,同年秦軍進入臨淄,齊王建以舉國之兵,完甲之師不戰降秦,納土歸朝。前221年是一個註定要被載入史冊的日子,戰亂已久的天下重新一統,這來之不易的大一統讓人們苦苦等待瞭西百年之久。  六王畢,四海一,天下太平瞭,不用再打仗瞭。許多老百姓自發地買酒買肉慶賀,以至於出現瞭“天下大脯”的盛況。一名秦軍士兵在寄給後方的傢書中高興地寫道:今天是我國消滅各國的日子,大王賞給我們每人一杯美酒。  贏政這位中國歷史上偉大的私生子,以渺渺之身,振六世之餘威,席卷海內,翦滅六國,完成瞭150年來泰國六代先王的遺願,為秦人統一天下的事業畫上瞭完美的句號。前222年,秦王政加冕為中國的第一位皇帝。從此,一個嶄新的強大的秦帝國誕生瞭。據史書記載,秦始皇這位有著夜半狼嚎之怪癖的大皇帝,用冷血、鐵腕與強權統治著這個國傢,他精力過人,設郡縣,廢分封,集中央集權與君主集權於一身,每天要閱讀數百斤的奏章;他致力於帝國的標準化,使車同軌,書同文,統一貨幣與度量衡;他嚴厲地鎮壓六國的反叛勢力註重防患於未然,除奸於未萌,遷關東豪族數百傢於成陽,盡收天下兵器築為銅人,以弱六國之人;他推崇法傢思想,排斥各種學說,焚書坑儒,以愚天下之民。他好大喜功,濫用民力,修驪山墓、建阿房宮、開靈渠、築長城、拓直道,全國都仿佛成瞭一個巨大的工地。秦國統一天下但並不意味著戰爭結束瞭,在窮兵黷武的始皇帝心中這隻不過是新一輪開疆辟土的開始。他聲威震於世殊,從沒有任何人能夠改變他強大的意志,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使匈奴不敢南下牧馬,士卒不敢彎弓抱怨,百姓敢怒而不敢言。  前212年秦王朝建立十周年時,這個帝國達到瞭極盛,秦始皇躊躇滿志:六合之內,皇帝之土。東到大海,西涉流沙。南及北戶,北過大夏。人跡所至,莫不臣服。秦德昭昭,秦威烈烈。恩德所至,澤及牛馬。  然而這位大皇帝萬萬也沒有想到,他一生為之奮鬥的傳之萬世的千秋帝國,在人類歷史上隻存在瞭15年。前210年,為彈壓日益不安且出現騷亂傾向的楚國故地,秦始皇開始瞭被稱為死亡之旅的最後一次出巡,途中染病,行在駐陛趙地沙丘,同年7月一個悶熱的夏季秦始皇病逝於沙丘行宮。沙丘宮這座昔日趙國國王的行宮,在不到90年的時間裡見證瞭,趙武靈王與秦始皇這兩位戰國時代最偉大帝王的生命終結。此時,在沙丘宮這座陰森而帶有晦氣的行宮裡,在昏暗的燈光之下,宦官趙高與丞相李斯正在策劃醞釀著一個天大的陰謀。他們密不發喪,矯旨誅殺公子扶蘇與大將蒙恬,取直徑直奔成陽立公手胡亥為二世皇帝。沙丘對秦帝國而言,是一個命中註定的宿命之地。這是天下大亂的前夜,也是秦王朝難逃的劫數。在之後的三年的時間裡,無數秦軍將士浴血奮戰也無法挽回秦朝滅亡的厄運瞭。  前208年9月也就是關東全面叛亂的第二年,秦軍大將章邯率奏軍主力三十萬,大破趙軍乘勝進占邯鄲,趙王歇與張耳率殘部退守巨鹿,秦軍兵多糧足猛攻巨鹿,趙王遣使向天下諸侯求援。至十一月燕軍與齊軍近二十萬增援巨鹿,但面對秦軍浩大的聲勢與嚴整的陣容,燕齊援軍不敢觸秦兵鋒,皆從壁上觀。十二月,項羽率楚國援軍趕到巨鹿,這位“力霸山兮氣蓋世”猶如古希臘阿硫疏斯一般天馬行空的戰神,率領著破釜沉舟、英勇無畏的西楚子弟兵怒吼著沖向秦軍。楚軍陷陣之士,不顧一切地突入秦陣與秦兵拼死肉搏,楚兵以一當十,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惶恐。強調集體協同作戰的秦軍從沒有見過這樣不顧生死的軍隊,心理上已被震懾住瞭,在三天的時間裡,楚軍九戰九捷,秦大將王離、副將蘇角被殺,另一員副將涉閑在惶恐中自戧,被稱為虎狼之師令關東人士聞之喪膽的秦軍重兵集團遭受瞭百年以來最沉重的打擊,在楚軍凌厲的攻勢面前,在巨鹿前線的數十萬秦軍全線動搖瞭。這之後,項羽被公推為聯軍統帥,統一指揮各路諸侯大軍四十餘萬對秦軍發動瞭總攻。從棘原到洹水,秦軍連戰連敗,士兵減員瞭三分之一,倉狂撤退中損失瞭大量的輜重糧草。自去年九月邯鄲戰役至今,秦軍已經連續作戰瞭近一年的時間,士氣低落、疲憊不堪,已經無力抵抗諸侯聯軍優勢兵力的持續進攻瞭,隻得邊戰邊退,六月壞消息傳來瞭,秦軍南下的退路被聯軍徹底切斷瞭。  前207年7月在洹水之南,殷墟之上,走投無路的秦軍大將章邯、司馬欣脅迫殘部二十餘萬向項羽所統率的諸侯聯軍投降。在解除瞭秦軍士兵的武裝之後,對秦軍有深仇大恨的項羽命楚軍違約坑殺秦軍降卒,其他諸侯的軍隊也都參與瞭這場血腥而慘烈的屠殺。這是150年來,關東六國之人對秦兵壓抑已久的總復仇,這也是這支曾經戰無不克,攻無不取的強大軍隊的最後一曲悲歌。當年在長平坑殺趙國降卒的秦國軍隊,沒有想到自己也會遭相同的命運。206年10月楚將劉邦率軍越武關進逼成陽,秦王子贏出降。11月項羽所率諸侯聯軍入函谷關,就像災星劃過天際一樣,泰國這個自東周以來立國長速五百餘年的國傢的終結時刻最終來臨瞭。聯軍統帥項羽壓抑不住心中的仇恨,決定對昔日不可一世而如今被踩到腳下的統治者進行最嚴酷的報復,始皇帝的子孫被項羽闔門殺盡,痛恨秦國暴政的諸侯軍正在四處燒殺。驪山墓、阿房宮、咸陽城到處都是熊熊的烈火與遮天蔽日的濃煙。此時,已經躺在驪山墓中入土為安的始皇帝地下有知的話,也會忐忑不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的秦始皇用殘暴的手段歷經十二年,所建立起來的這個黑色的冷血帝國,被來自南方更殘暴的楚霸王項羽無情地摧毀瞭。“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餘裡,隔天離日”的阿房宮,這座“歌臺暖晌,春日融融:舞殿冷袖,風雨淒淒”舉世無雙的龐大的宮殿群,整整燃燒瞭九十天,在夜晚,沖天的火光照亮瞭秦川數百裡漆黑的夜空,大火燃燒瞭整個冬季,一直到第二年的早春才逐漸熄滅。這之後,有關秦王朝的一切都隨著這場大火灰飛煙滅,瞭無蹤跡瞭。  那麼這個曾經如此強大的秦帝國為何在秦始皇死後僅僅三年就滅亡瞭呢?原因似乎很多,始皇帝在世之時,貌似強大的秦王朝的統治也並不是很穩固。六國貴族勢力伺機死灰復燃,尤其是廣大的南方,天高皇帝遠,自由慣瞭的當地人對嚴酷的秦法秦制有很強的抵觸情緒,面對秦王朝的暴政,各地的仇恨都在不斷積聚著,隻不過在秦始皇的高壓政策下,暫時掀不起太大的風浪而已。而前210年的秦始皇之死,贏胡亥即位為這種仇恨的總爆發提供瞭一個絕好的契機。秦朝的滅亡總體上來看,可以歸納為:體制上的失敗多於政治上的失敗,政治上的錯誤多於軍事上的錯誤,戰略決策上的失誤多於戰役指揮上的失誤。相關閱讀推薦:歷史上孟薑女哭長城的真相?竟然是後人栽贓秦始皇!秦始皇未曾焚書坑儒:這個說法是理解史書錯誤秦始皇和漢武帝為封建帝王做出瞭哪些重要貢獻?真相還是謊言?秦始皇真跟外星人有過密切接觸?為何在歷史上秦始皇的龐大後宮史書上隻字不提?

隋文帝楊堅影響千古的改革:使隋朝積累驚人財富

  隋朝建立初期,是一個百廢待興、百亂待治的局面。隋文帝一登上金鑾寶座,就施展他的雄才大略,在多方面進行瞭一系列重大改革。  修訂開皇律  北周的法律既殘酷又混亂,“內外恐怖,人不自安” 。在楊堅掌握北周政權時就曾經進行過改革,親手刪定《刑書要制》,但不太徹底。隋朝建立後,開皇元年隋文帝下令命高熲等人參考魏晉舊律,制訂《開皇律》。開皇三年, 隋文帝又命蘇威、牛弘修改新律,刪除苛酷條文。《開皇律》將原來的宮刑(破壞生殖器)、車裂(五馬分屍)、梟首(砍下頭懸掛在旗桿上示眾)等殘酷刑法予以廢除。規定一概不用滅族刑。減去死罪八十一條,流罪一百五十四條,徒、杖等罪千餘條,保留瞭律令五百條。刑罰分為死、流、徒、杖、笞五種。基本上完成瞭自漢文帝刑制改革以來的刑罰制度改革歷程,這就是封建五刑制。  《讀通鑒論》這樣贊評道:“古肉刑之不復用,漢文之仁也。然漢之刑,多為之制,故五胡以來,獸之食人也得恣其忿慘。至於拓跋、宇文、高氏之世,定死刑以五:曰磬、絞、斬、梟、磔,又有門房之誅焉,皆漢法之不定啟之也。政為隋定律,制死刑以二:曰絞、曰斬,改鞭為杖,改杖為笞,非謀反大逆無族刑,垂至於今,所承用者,皆政之制也。”死刑復奏制度是從開皇十五年形成定制的,隋文帝規定凡判處死刑的案件,須經“三奏”才能處決死刑。《隋書 刑法志》:“(開皇)十五年制,死罪者三奏而決。”隋文帝還下詔:“天下死罪,諸州不得便決,皆令大理復治。”《開皇律》對後世律法影響深遠,隋文帝修訂的法律唐朝都基本上繼承瞭。  確立三省六部制  隋文帝廢除不合時宜的北周六官(天、地、春、秋、冬、夏)制,北周的官僚體制基本上是效仿原來西周時期的《周官》即《周禮》的形式,很原始、極混亂。六官制,稱謂復雜,職掌不明,辦事效率低下。楊堅恢復瞭漢魏時期的體制,基本上確立瞭三省六部制度。  楊堅在中央設立三師、三公、五省。三師、三公隻是一種榮譽虛銜。掌握政權的是五省,即內侍省、秘書省、門下省、內史省和尚書省。內侍省、秘書省在國傢政務中不起重要作用。內侍省是宮廷的宦官機構,管理宮中事務。秘書省掌管書籍歷法,事務較少。起作用的是其他三省,內史省、門下省、尚書省都是最高政務機構。內史省負責決策,門下省負責審議,尚書省負責執行。這就是後來被唐朝繼承的三省制。   尚書省下設吏、民、禮、兵、刑、工六部。每部設尚書,總管本部政務。具體辦事機構就是這是六部:吏部,掌管全國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和調動;民部,掌管全國的土地、戶籍以及賦稅、財政收支;禮部,掌管祭祀、禮儀和對外交往;兵部,掌管全國武官的選拔,和兵籍、軍械等;刑部,掌管全國的刑律、斷獄;工部,掌管各種工程、工匠、水利、交通等。  開始的時候,六部叫做六曹,即六個辦事機構。六部的長官為尚書,六部的設置成為後代封建國傢中央政權的固定制度。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確,組織嚴密,加強中央集權。對唐及以後歷代王朝影響都十分巨大,隋文帝建立的這一整套規模龐大、組織完備的官僚機構,表明封建制度已發展到成熟階段,自隋定制,一直沿襲到清朝。  簡化地方官制  隋初,楊堅在確立瞭三省六部制的中央機構後,又對地方機構進行瞭改革。南北朝以來,由於郡縣設置過繁,形成瞭“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局面。隋初沿北齊、北周制設州、郡、縣三級地方機構,開皇三年,楊堅從河南道行臺兵尚書楊尚希的建議,廢郡,改為州、縣二級制。州設刺史,縣設縣令。  公元590年隋文帝楊堅詔府兵入州縣戶籍,兵農合一始此。楊堅對於地方機構也進行瞭改革。他采納度支尚書楊尚希提出的“存要去閑、並大去小”的建議,將原來比較混亂的地方官制從州、郡、縣精簡為州、縣兩級,撤消境內500多郡。同時,裁汰瞭大量的冗官,將一些郡縣合並。大大節省瞭政府的開支,提高瞭行政效率,也減輕瞭人民的負擔。  為瞭更好地行使權力,控制地方,楊堅下令,九品以上的官員一律由中央任免。官吏的任用權一概由吏部掌握,禁止地方官就地錄用僚佐。而且每年都要由吏部進行考核,以決定獎懲、升降。後來,又實行三年任期制。楊堅簡化瞭地方行政機構,廢九品宮人法,初創科舉制。隋文帝命令各州每年推選三個文章華美、有才能的人,到中央受官。後來,隋文帝又下令,京官五品以上,地方官部管刺史,要由有德有才的舉人擔當。這種選拔政府官員的制度,使各個階層有才華的人都有機會為政府效力。  楊堅開創建立的科舉制度,在中國歷史上留存長達1300多年,直到清朝末期才廢除,但當時的美英等國稱奇並借鑒瞭這種選拔制度作為政府文員的聘用方法。  領均田令  隋文帝楊堅推行均田制,整頓戶籍。實行瞭“大索貌閱法”要求官吏經常檢查人口,根據相貌來檢查戶口,使編戶大增。和實行“輸籍定樣”在第一個的基礎上確定戶口數,編制“定簿”,以此為依據來收取賦稅。開皇三年,清理出陰漏丁男44.3萬人 共計164.15萬口。高祖令州縣大索貌閱,戶口不實者,正長遠配,而又開相糾之科。大功已下,兼令析籍,各為戶頭,以防容隱。於是計帳進四十四萬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萬一千五百口。”這些舉措防止地方豪強和官僚勾結,營私舞弊。將從豪強手裡依附的人口解放出來,增加瞭國傢的勞動力,調動貧苦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國傢掌管的納稅人丁數量大增  改革貨幣  隋文帝統一瞭幣制,廢除其他比較混亂的古幣以及私人鑄造的錢幣,改鑄五銖錢,世稱“隋五銖”。“隋五銖”背面肉好,皆有周郭,重如其文,每錢一千重四斤二兩。

為唐太宗皇帝殉情的一個千古美女:死時僅24歲!

  導語:在唐太宗去世後的第二年,徐惠以身殉情,告別人世,追隨太宗去瞭,卒年二十四歲。  千古奇緣:為皇帝殉情的大唐嬪妃  大唐王朝的後宮,從太宗皇帝以後就再也沒有平靜過瞭。後宮的嬪妃們,或為爭寵,或為爭情,或為爭位,或為爭權,把一個妤端端,本應鳥語花香、溫馨和諧的後宮,弄成瞭烏煙瘴氣,勾心鬥角的場所。然而,大唐王朝的近三百年間,在這充滿權欲和淫欲的大唐後宮裡,細數起來,竟然出現瞭二位心甘情願為瞭皇帝丈夫以身殉情的嬪妃,這一段千古奇緣不能不讓人唏噓婉惜,感慨萬分。她們就是大唐皇帝唐太宗的妃子徐賢妃和與之相距一百九十六年的唐武宗的妃子王賢妃。  徐惠,祖籍浙江湖州,唐太宗李世民的妃嬪,貞觀元年(公元627年)生。湖州盛產女神童,出生五個月,在別的孩子的還在舔腳趾頭的時候,徐惠就已經呼爹叫媽,開口說話瞭;四歲的時候,她已經把《論語》、《毛詩》念得滾瓜爛熟瞭;八歲的時候,她已經能出口成詩瞭。當時,父親徐孝德想考考她,就讓她仿照屈原的《離騷》作一首離騷體詩。小徐惠找來紙筆,信手一揮,即成《擬小山篇》一首:“仰幽巖而流盼,撫桂枝以凝想;想千齡兮此遇,荃何為兮獨往。” 文辭清麗,頗有水準。此詩在收錄進《全唐詩》的時候,特別標註瞭其父徐孝德大感震驚的反應。   徐孝德知道女兒的才氣不會也不能被淹沒,於是將女兒的文章傳播出去,十多歲時,徐惠的才氣已經名揚遐邇瞭。徐惠的名字傳到瞭唐太宗李世民的耳中,這時,長孫皇後已去世有年,皇帝正需要可心的人兒陪伴。於是,一道聖旨將徐惠召入後宮並封為才人。入宮對於勤學好讀的徐惠來說是一件好事,因為她有機會讀到更多的書瞭。  李世民是個極有品位的人,對身邊的嬪妃也有很高要求。看到徐惠如此好學,他十分高興,沒多久就把徐惠由五品的才人晉遷為三品婕妤,後來又晉升為二品充容,這是太宗一朝除長孫皇後外,嬪妃的最高等級,並將其父擢為禮部員外郎。而徐惠回饋給李世民的是快樂。有一次,李世民派人召見徐惠,本來興致挺高,結果徐惠遲遲不到,李世民的好心情變成瞭一肚子火。當徐惠姍姍到來的時候,一眼就看到李世民冷臉如霜,她知道皇帝不高興瞭,但隻嫣然一笑,揮筆寫瞭一首詩,送到瞭皇帝的面前:“朝來臨鏡臺,妝罷暫徘徊。千金始一笑,一召詎能來。”這首詩就是收入《全唐詩》的《進太宗》。李世民讀完之後,哈哈大笑,怒氣一下子全消失瞭。  對皇帝的錯誤,徐惠就像故去的長孫皇後一樣,敢於勸諫。唐太宗晚年好土木,動幹戈,多次興兵攻打高句麗,勞民傷財,海內騷然。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三四月間,唐太宗巡幸剛落成的玉華宮,禦前伴駕的徐惠認真寫瞭一份奏疏,她指出:“地廣者,非長安之術;人勞者,為易亂之符”,“有道之君,以逸逸人,無道之君,以樂樂身”。希望太宗皇帝停止對高句麗用兵,停止大興土木,克勤克儉,還百姓以安寧。李世民讀完後,“善其言”,對徐惠不論從精神上,還是物質上都大大地獎勵瞭一番。這篇奏疏(即《諫太宗息兵罷役疏》)被收入瞭《新、舊唐書》,《資治通鑒》,《貞觀政要》等多部歷史經典,得到瞭歷代史傢的高度評價。  然而,紅顏薄命,當徐惠沉浸在李世民的寵愛中的時候,貞觀二十三年,偉大的唐太宗去世瞭。徐惠悲痛萬分,憂思成疾,既不就醫,也不服藥,她要以死報答太宗皇帝的知遇之恩。她說:“上遇我厚,得先狗馬侍園陵,吾志也。”(見《新唐書.後妃傳》)病危中,她寫下七言詩和連珠詩,寄托對太宗的深厚感情與追思。永徽元年(公元650年),也就是唐太宗去世後的第二年,徐惠以身殉情,告別人世,追隨太宗去瞭,卒年二十四歲。唐高宗念其賢德,下詔追謚為“賢妃”。並按其遺願,葬於昭陵石室(太宗陵),瞭卻她“日夜侍奉在先帝身邊”的心願。相關閱讀推薦:揭秘:千古明君唐太宗李世民幹過的十大惡心事唐太宗李世民無視法度:一次竟赦免290名死刑犯唐朝初年女子大齡難婚問題突出:唐太宗幹涉未果揭秘:歷史上唐太宗李世民愛徐賢妃勝過武媚娘唐太宗在答應立李泰為太子後又改立李治為太子?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史傢這樣評價徐惠:“長孫後以善諫輔君,後崩,太宗以此後入宮不聞規諫為慟,乃繼其後者復有徐妃。其疏曰:‘守初保末,聖哲罕兼。業大者易驕,願陛下難之;善始者難終,願陛下易之。’ 實為千秋不朽之名言。”  “青巖照影夜流丹,無那清風點粟盤。自是幽香能暗度,月宮飛去不須看。”徐惠死後,後人因她才情出眾,以身殉情,而且寫過詠桂花的詩篇,便封她為桂花的花神。徐惠的故事令桂花平添瞭一份沁心蝕骨的清香和深情,一縷幽思自此隨著八月的桂花開始綻放瞭。  就在徐賢妃死後一百九十六年,又出現瞭一位妃嬪為皇帝以身殉情。她就是唐武宗的王才人,“賢妃”是後來追認的。  王氏,河北邯鄲人,唐武宗李炎的妃嬪。《新唐書》說她身世遺失,其實是為皇帝諱,王氏就是歌舞伎出身。她十三歲的時候,因善歌舞,被在邯鄲遊玩的潁王李瀍(即後來的唐武宗李炎)看中,得入宮中。史書說是選入宮中,由唐穆宗賜給潁王李瀍的。《新唐書.後妃傳》說:王氏性情機智。開成末年(公元840年),潁王之所以能得到帝位,是王氏暗中為潁王策劃的功勞,所以進號為才人,逐漸得到專寵。其實,按照逸史《唐闕史》的說法,完全是因為大宦官仇士良矯詔時,陰差陽錯找錯瞭人,王氏及時勇敢地站出來說:要找的人就是潁王李瀍。這才有瞭李瀍從穎王到皇帝的華麗變身。   王氏為唐武宗的登基立瞭大功,也深得唐武宗的寵愛,但因出身低微,隻能封為才人,王才人倒也不計較。《新唐書》說她身材纖頎,和唐武宗很相像。武宗每次在苑中遊獵,王才人必然跟從,著錦袍,騎駿馬,校服光侈,和武宗皇帝的著裝基本相同。皇帝和才人相馳出入時,在遠處窺視的人分不清誰是皇帝,誰是才人。武宗還喜歡騎馬遊樂,經常帶著王才人到教坊飲酒,與樂人諧戲,就像老百姓傢的宴席一般。搶皇帝的風頭,往往是妃嬪們的大忌,王才人卻渾然不知,這也是大臣們不喜歡她的原因。  唐武宗還想打破從他爺爺憲宗皇帝起,不立皇後的潛規則,欲立王才人為皇後,宰相李德裕說:“才人無子,傢族又不顯貴,立為皇後,恐怕會讓天下議論。”其實,主要是因為王才人出身低微,沒有貴族風范,又太搶皇帝的風頭,所以大臣們不喜歡這樣的人。“才人無子”,隻是借口,唐武宗也沒有辦法,隻好放棄瞭這一打算。  唐武宗迷惑於方士的邪說,長期服用長生壯陽丹藥,因而身體受損嚴重,骨瘦如柴。王才人常對親近的人說:“陛下天天煉丹,說要長生不死。現在皮膚枯槁,我私下裡非常憂慮。”不久,唐武宗病入膏肓,王才人隨身服侍。一日,唐武宗定定的看著王才人說:“我已經氣息奄奄,情慮耗盡,就要與你訣別瞭。”王才人忍著淚回答:“陛下大福未盡,怎麼說如此不祥的話呢?”唐武宗強撐身體問:“真如我言,你將如何?”王才人淚如雨下說:“陛下萬歲後,妾當以身殉葬。”武宗似露笑容,不再說什麼。當唐武宗病危時,王才人取出平日所積蓄的財物分送給宮人。看到皇帝駕崩後,王才人隨即在唐武宗的幄帳旁自縊而死。往日,嬪妃們常常妒忌王才人能得到皇帝的專寵。如今,都被王才人的義節感動涕泣。唐宣宗即位後,為瞭表彰其義節,追贈其為“賢妃”,並陪葬於唐武宗的端陵。  兩位皇妃,雖相距一百九十六年,又出身於不同的傢庭,有著不同的身世,但最後都是用以身殉情的相同方式,結束瞭自己短短的人生。縱觀大唐後宮近三百年的歷史,有幾人敢如此行事?有幾人能如此行事?壯乎?悲乎?憐乎?惜乎?千古奇緣乎?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燕昭王和黃金臺:招攬人才的千古范本千金市馬

登幽州臺歌 唐·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這首短詩沒有比喻用典、大肆鋪陳,沒有華麗的辭藻,卻被視做初唐詩歌之絕唱,也是陳子昂的壓卷之作。在這首短詩中,蘊涵著闊大的境界,雄渾的格調,滄桑的吟詠。 懷才不遇,憂鬱的陳子昂登臺賦詩

揭秘:千古賢君唐文宗為何竟被活活被太監氣死

  導讀:一個皇帝光靠約束自己是沒有用的,要遠離宵小,選用賢才能臣治國才是硬道理。可是,自唐德宗以來,宦官典掌禁軍已經成為制度,宦官勢力的膨脹就有瞭充足的理由。又由於唐文宗本身就是宦官擁立的,所以,宦官的權勢就更是不斷地擴大瞭。大唐王朝後期最值得關註的一件事,便是唐文宗終於在皇位上發動瞭對早已尾大不掉的宦官的反擊。關於唐文宗,歷史的評價是:有帝王之道,而無帝王之能。其實,要做好大唐王朝晚期的皇帝是很難的,唐文宗李昂就是這樣。他是唐朝的第十五位皇帝,唐穆宗李恒的第二子,從大和元年至開成五年(即公元827年―840年),共在位十四年。他執政期間,朝廷官員和宵小宦豎爭鬥不斷,是唐朝社會走向沒落的轉型時期。由於反擊宦官失敗,唐文宗本人也被宦官架空形同傀儡,皇帝做得很辛苦,因此,年紀輕輕就抑鬱而死瞭。唐文宗李昂,曾被封為江王,他是以唐穆宗次子、唐敬宗二弟的身份繼承皇位的,並不是正統的皇位繼承人選。而他為什麼能夠承繼大統呢?簡單地說,乃是錯綜復雜的宮廷矛盾鬥爭的結果。  宦官劉克明與蘇佐明等於寶歷二年(公元826年)十二月初八日殺死唐敬宗後,偽造遺旨,迎唐憲宗之子絳王李悟入宮為帝。這樣就惹惱瞭內樞密使王守澄、楊承和,神策軍左右護軍中尉魏從簡、梁守謙,這四位被稱為“四貴”的實力派大宦官。王守澄等密謀動用所掌握的禁軍,將江王李涵迎入宮中,此舉得到瞭元老大臣裴度等朝廷官員的支持。精銳的禁軍將劉克明與蘇佐明一夥全部誅殺,絳王李悟也死在亂軍之中。由於沒有先帝的遺囑,江王應當以什麼方式登基,王守澄搞不明白。他聽從瞭翰林學士韋處厚的主張:先以江王的名義宣告平定瞭宮廷的叛亂,然後百官再三上表勸他登基,再以太皇太後的名義頒佈冊文,下令指定他為繼承人(這是為瞭說明江王即位具有合法性),然後舉行冊立新君的大典。江王於寶歷二年十二月十日在紫宸殿外素服與百官相見,十二日正式在宣政殿即位,十三日正式“成服”,也就是扮上瞭皇帝的行頭,次日親政。江王李涵即位後改名為李昂,是為唐文宗,改年號為“大和”。   唐文宗在位期間的行為舉止,與唐敬宗相比,簡直是有天壤之別。與敬宗每月上朝二三次不同,文宗每逢單日就上朝,每次上朝時間都很長。凡軍國大事,從朝廷用人到國庫儲藏,從各地災情到水利興修,他無所不問。從大政方針到具體措施,他都詳細地與宰相大臣討論研究。他要求把各種節假日或者輟朝的時間盡量安排在雙日,以便不影響單日的上朝。  唐文宗不僅倡導節儉,革除奢靡之風,他自己也身體力行。即位之初,就下令出放宮女,減削教坊樂工,停止各地額外進獻和上貢奇珍異物,停廢五坊的鷂鷹玩物和遊獵之事。他的飲食從不鋪張,特別是遇到各地發生災荒的時候,他更是主動地減膳。他嚴禁臣下衣著豪華,有位駙馬戴瞭很貴重的頭巾,他提出批評。有位公主在參加宴會時穿的衣裙超過瞭規定,他就下令扣除駙馬兩個月的俸錢以示懲戒。有位官員穿著粗糙的桂管佈做的衣服拜見皇上,唐文宗見他的衣衫就認定此人是個忠正廉潔的臣子。他自己也做瞭一件桂管佈的衣服,文武百官紛紛效仿,致使桂管佈的價格上漲很快。有一次他對臣下說:“我身上的衣服已經洗過三次瞭。”眾人都贊譽皇上節儉的美德,隻有中書舍人柳公權認為:皇上君臨天下,應選賢任能,使天下太平,而穿洗過的衣服,隻是生活末節而已。唐文宗不在音樂歌舞和遊樂上花費時間,他在理政閑暇時,十分註意讀書。他曾對身邊的人說:“若不能甲夜(初更)親自處理政事,乙夜(二更)觀覽圖書,怎麼能夠做人間君主呢?”所以,他每當退朝處理完政事以後,就手不釋卷。他平時喜歡讀史書,尤喜讀《貞觀政要》,並對先祖太宗皇帝與諍臣魏徵仰慕不己。   難怪老臣裴度在看到新皇帝的這些舉措之後,激動得老淚縱橫地對人就說:天下可以太平瞭,天下可以太平瞭。一個皇帝光靠約束自己是沒有用的,要遠離宵小,選用賢才能臣治國才是硬道理。可是,自唐德宗以來,宦官典掌禁軍已經成為制度,宦官勢力的膨脹就有瞭充足的理由。又由於唐文宗本身就是宦官擁立的,所以,宦官的權勢就更是不斷地擴大瞭。太和二年(公元828年)三月,唐文宗下詔制舉,以賢良方正與直言極諫問策取士。進士出身的幽州昌平(今北京)劉蕡對策,直陳宦官專權的危害。認為天下傾覆、海內大亂、國傢政治危機都是由於宦官的專權所導致的。他還論述瞭藩鎮擅兵、奸臣當道的危害,在當時引起瞭極大震動。由於唐文宗剛剛即位,羽翼未豐,他任用瞭其他的對策者,惟獨沒敢用劉蕡。相關閱讀推薦:唐穆宗李恒之後的皇帝是誰?唐文宗死後誰做皇帝 揭秘唐文宗:為何說唐文宗有帝王之道無帝王之才?唐文宗李昂有幾個兒子?唐文宗李昂子女有哪些唐文宗李昂是個好皇帝嗎?如何評價唐文宗唐文宗李昂活瞭多少歲?唐文宗墓在哪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太和四年(公元830年),唐文宗任用宋申錫為宰相,要他秘密鏟除宦官勢力,但因時機不成熟,計謀破產。後來,唐文宗又重用鄭註、李訓,並開始翦除宦官。鄭註以精通醫術得以進用,而李訓出身名門,以精通《周易》得以進用。鄭、李二人都善於揣度人心,思路敏捷,口才極佳,唐文宗把二人視為“奇才”。鄭註幾番死裡逃生都得益他的擅辯,他本來是因大宦官王守澄的推薦,治好瞭唐文宗的中風病而得到重用的。可到瞭太和九年(公元835年)時,他卻建議唐文宗,剝奪瞭王守澄的實權並將他毒死。同時,李訓建議唐文宗,將擔任山南東道監軍曾殺死唐憲宗的陳弘志召回京城,並派人將其杖死於回京途中。翦除宦官的行動進行得異常順利,唐文宗似乎有點忘乎所以瞭。但隨後而來的,卻是震驚朝野的“甘露之變”。  本來,鄭註和李訓計劃在下葬王守澄的時候,要求所有宦官都為王守澄送殯,然後以所率親兵懷藏利斧將其全部砍殺。但李訓求功心切,決定搶先下手。太和九年(公元835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唐文宗上朝,李訓指使手下官員奏稱,左金吾大廳後的石榴樹上天降甘露。李訓說這是祥兆,就帶領文武百官向唐文宗道賀。文宗命李訓率領百官去察看,李訓回來又說這不象真的甘露,文宗故意表示驚訝,命仇士良、魚志弘帶領眾宦官去復看。李訓事先已經在左金吾衙門埋伏瞭瞭親兵幾百人,當仇士良等宦官在李訓同黨禁衛軍將軍韓約的陪同下,走到左金吾門口時,韓約顯得神情很緊張,臉色都白瞭,這使仇士良產生瞭懷疑。這時,恰巧一陣風吹動瞭門邊的佈幕,仇士良等見裡面埋伏瞭許多兵士,知道不妙,立即往回跑,返回大殿後,將文宗推入軟轎抬著就走,有皇帝就有話語權。李訓追上去,拉住轎子不放,被一個宦官當胸一拳,打倒在地,仇士良等便簇擁著轎子逃入宮內。宦官緩過神來之後,立即派兵關閉宮門,對宰相和朝廷官員痛下殺手。李訓見計謀敗露,便化裝逃出京城,一路假裝瘋癲逃進終南山的寺院。仇士良指揮禁軍大肆搜捕,並在終南山追殺瞭李訓。鄭註聞變,引兵退回風翔,也為監軍張仲清所殺。這就是史稱的“甘露之變”。   在“甘露之變”中,朝廷官員有上千人被殺。這次事變後,宦官更加盛氣凌人,對待皇帝也很不禮貌,常常出言不遜,唐文宗羞懼難當,從此也不再做聲。據說,隻是在獨居無人的時候,唐文宗才會自言自語:“須殺此輩,令我君臣間隔。”他還留下瞭一首“輦路生春草,上林花發時。憑高何限意,無復侍臣知”的詩,此詩正是這一淒涼無奈神情的寫照。  開成四年(公元839年),唐文宗在一次延英殿召對的間隙,退坐思政殿,悄悄地問當直學士周墀:“在你看來,朕是什麼樣的君主?”周墀再拜:“此事不是臣所能夠有資格評價的。不過天下都說陛下是堯舜一樣的君主。”唐文宗苦笑道:“朕的意思是,如果與周赧王、漢獻帝相比如何?”周墀惶駭跪奏:“陛下之德,周成王、周康王和漢文帝、漢景帝也難與相比,怎麼要自比那二位亡國君主呢?”文宗道:“周赧王、漢獻帝不過是受制於強臣,今朕受制於傢奴,自以為遠遠比不上他們。”說罷,不免又一陣傷感。宦官對待皇帝尚且如此,宰相更是不在話下。天下大事從此都由宦官的北司決策,南衙宰相機構隻是“行文書”而已。  似乎上天也不眷顧唐文宗,開成四年六月,久旱無雨,派往各處祈雨的使者卻沒有帶來多少值得鼓舞的消息。唐文宗一度對宰相表示,如果上天再這樣不下雨,他就將退居南內興慶宮,再另選賢明之主,自己不做這個皇帝瞭。開成五年的新年,唐文宗沒有接受群臣的朝賀。正月初四,唐文宗病死在大明宮太和殿,抑鬱的皇帝,無奈地走完瞭他三十二歲的一生。歷史對唐文宗留下瞭這樣的一句評價:有帝王之道,而無帝王之才。可見,用人是關鍵,皇帝也不是什麼人都可以當好的。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千古帝制收場人:所謂“女中堯舜”的隆裕太後

  導讀:1913年2月22日凌晨,隆裕太後病逝於長春宮,她是末代皇帝溥儀名義上的母親。時任民國總統的袁世凱隨即下令全國下半旗致哀三日,文武官員穿孝二十七日。祭奠當天,袁世凱親自臂戴黑紗,舉哀致祭。當時的軍政要員紛紛致電名義尚存的清室,對隆裕的病逝表示哀悼。副總統黎元洪更是在唁電中稱贊隆裕“德至功高,女中堯舜”。  隨後,在參議院議長吳景濂的倡議下,民國政府在太和殿召開瞭國民哀悼大會。靈堂上方懸掛著“女中堯舜”的白色橫幅,靈堂正中擺放隆裕像,所有外露的梁柱均用白佈包裹。殿堂內擺滿瞭挽聯、花圈。穿著清式喪服和現代軍服的儀仗隊在靈堂前左右站立。在過去史傢的描述中,隆裕往往是作為“昏庸而愚蠢的妒婦”而被提起的。《清史稿·後妃傳》,對於隆裕太後隻有短短167字的記載,簡單敘述其身份:慈禧的侄女,光緒的皇後,溥儀的皇額娘,下瞭宣統退位詔書。真實的隆裕,面目模糊,但,一個“昏庸而愚蠢的妒婦”,在清王朝喪失政權之後,為何還能獲此哀榮?   1912年2月12日,大清王朝正是以隆裕皇後頒佈的一紙退位詔書宣告退出歷史舞臺的。一紙詔書,委婉而生動地道出大清朝的“有疾而終”:朕欽奉隆裕太後懿旨……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議於前;北方諸將亦主張於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用是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之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  頒佈退位詔書,讓隆裕皇後成為大時代中的點睛之筆,也讓她獲得瞭死後哀榮。如果說1911年的焦點人物是孫中山和袁世凱,那麼,一紙詔書,讓隆裕太後成為瞭1912年最受關註的人物。那一場極為隆重的葬禮,與其說是隆裕的哀榮,倒不如說是袁世凱的需要,袁世凱需要向世人和還具備實力的前清舊臣展示,他的地位來自大清的賜予,對於大清,他不忘舊情。隆裕“被需要”瞭。終其一生,隆裕都是一個被安排的符號式的人物。除瞭退詔這一歷史事件,包圍著隆裕的,多是一些野史的傳說。“妒婦”源於她與珍妃的後宮爭鬥傳聞,“昏庸而愚蠢”則是因為,大清在她手上亡瞭。   而那一場隆重的葬禮背後,更多的是辛酸。隆裕死時,身邊隻有溥儀、總統袁世凱、內務府大臣世續和兩三個宮女。隆裕死前對世續說:“孤兒寡母,千古傷心,睹宮宇之荒涼,不知魂歸何所。”又對溥儀說:“汝生帝王傢,一事未喻,而國亡。而母死,茫然不知。吾別汝之期至矣,溝瀆道途,聽汝自為而已。”對於袁世凱,隆裕無話可說。相關閱讀推薦:光緒皇後孝定景皇後簡介 隆裕太後生平簡介解密:中國最後一位皇太後隆裕太後的悲慘人生歷史揭秘:歷史上袁世凱為何要納隆裕太後為妾?末代皇後隆裕與珍妃之間的恩怨:揭秘珍妃死亡始末隆裕太後禪位及袁世凱竊國陰謀:袁世凱如何竊國?隆裕太後生平簡介 隆裕太後是怎麼死的?

伴君如伴虎:中國歷史上落下千古罵名的賢能宰相

  導讀:趙盾是春秋時晉國名相,他“制事典,正法罪”,對維護晉國的穩定和保持霸主地位立下不可磨滅的功績,可就是這樣一位賢能的宰相在歷史上卻落下千古罵名。《左傳》記載,趙盾扶持晉靈公登位後,晉靈公遠君子親小人,追求享樂,不思進取,不遵守做國君的規則,大量征收重稅來滿足自己荒淫奢侈的生活,宮殿裝飾的富麗堂皇,而且喜歡站在高處用彈弓射人,以觀看人們躲避彈丸和被射中後的痛苦模樣,以此為樂。  有一次,他的禦廚沒有把熊掌燉爛,他立刻殺掉禦廚,肢解瞭屍體裝進籮筐,命令宮女抬出,經過大臣上朝的地方故意將屍體裸露,以此來震懾勸諫的大臣。但是就有兩個好事的人非要和他過不去,這兩個人就是趙盾和士季,作為顧命大臣他們擔憂晉國的命運,決定冒死進諫。士季說,我先去吧,如果我們同時進諫,一旦靈公翻臉,那就沒人敢再勸諫瞭。於是士季進宮,靈公故意裝著沒看見他,士季一步一叩頭地來到靈公屋簷下,靈公知道無法躲避,隻好說,我知道錯瞭,我痛改前非。士季高興地稱贊道,果真如此,那真是群臣的依賴,國傢幸甚。哪知靈公口是心非,他認為這肯定是趙盾的指使,於是派出殺手鉏麑去殺掉扶持自己登位的趙盾,可他沒想到殺手鉏麑卻是個正義之人。   據史料記載,鉏麑想趁天剛麻麻亮的時候潛伏在趙盾院子裡,當他飛簷走壁躲在暗處觀察時卻看見趙盾早已穿好朝服準備上朝,但是因時間尚早,趙盾就坐在凳子上閉目養神。鉏麑極為感動,覺得趙盾是個賢人,日夜為國傢操勞,坐在傢裡還如此恭敬國君,這樣的好領導不能殺,於是他悄悄退出趙府,可轉念一想,如果不執行國君的命令,我就是不忠,但我寧願自己死,也不能禍害國傢,結果一頭撞死在樹上。靈公一計不成又生一計,便想借邀請趙盾飲酒為名,暗中埋伏刀斧手,除掉趙盾。趙盾的司機提彌明被安排在偏殿,酒席宴上他覺察到靈公的企圖,急忙來到大殿大聲對趙盾說,臣子陪侍國君飲酒,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就應該主動告退,這是禮節。說吧拉起趙盾就走。靈公一看不能就這樣前功盡棄,於是先放烈犬追咬,烈犬被提彌明打死,繼而命令武士們蜂擁而上,殺瞭提彌明,就在趙盾行將就戳之時,事情又出現轉機,武士中有一個人曾經被趙盾救過命,此時反戈一擊,擋在眾武士面前,掩護趙盾逃出。   趙盾逃到邊境就不敢再跑,就在他喘息未定之際,傳來趙盾的同族弟弟趙穿殺掉靈公的消息,趙盾急忙返回,但晉國太史指責趙盾有殺君之罪,並秉筆直書“趙盾弒其君”,趙盾感覺委屈想解釋,但史官董狐說:“子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討賊,非子而誰?”意思是,你身為正卿,不討伐殺君的罪人,那麼不是你殺的又是誰殺的呢?說的趙盾有口難辯隻有甩頭嘆息。百餘年後,孔子評論此事時對史官董狐大加贊賞,而對趙盾感到惋惜,他說:“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趙宣子,古之良大夫也,為法受惡,惜也······”相關閱讀推薦:唐朝宰相上官儀怎麼死的?上官儀生平簡介唐朝最玻璃心的宰相:盧杞報復每個得罪他的人康有為欲當宰相:因無胡子被拒 急忙去買生須水中國古代歷史上唯一一位歷經瞭七朝的宰相是誰?嶽飛的後來人:宋孝宗的北伐支柱宰相陳康伯唐德宗李適為何開導宰相受賄?唐德宗李適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