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叛亂

東漢名將段颎簡介:平定羌族叛亂的絕對大功臣

  段颎,東漢末年平定瞭幾十年的羌族叛亂,從那之後,再也沒有羌族部落來打大漢王朝的主意,可惜就像沒瞭匈奴,來瞭羌族一樣,沒有瞭羌族,其他如鮮卑等民族大舉進入中原,五胡亂華爆發,這是從東漢末年,經歷瞭三國時代,到瞭晉朝才發生的事,而東漢時期,作為消滅瞭整個羌族叛亂的絕對功臣,段颎,最後卻死在瞭京城的監獄裡,罪名就是宦官同黨。  段颎是哪裡人  段颎(讀 jiong),字紀明,甘肅武威姑臧(讀 zang)人,姑臧這個地方在西漢時期曾經是匈奴人的城市,因為他靠近大漢,所以到瞭東漢,成為匈奴、羌族、漢族雜居的地方,這種地方最大的特色就是邊境貿易很繁榮,所以無論是戰時還是和平年代,在方圓幾百裡內,這裡都是最富裕的城市。  姑臧縣:  姑臧還有一個特別的名字,叫臥龍城,什麼意思呢,就是整個城市看起來像是一條臥倒的巨龍,西漢經過衛青、霍去病這些將軍的努力,姑臧已經徹底成為漢人主宰的城市,五胡亂華時期,前涼、後涼的政治中心就是在這裡。   西漢時期,散落在絲綢之路周圍的有很多種族,這些種族以部落的形式存在,因為他們都靠近絲綢之路,而且本身的力量都很弱小,很難對付強大的匈奴,所以隻能依附漢族,危機時刻,所有部落聯合起來,就可以抵禦強大的匈奴軍隊,而作為聯合這些部落的中間人,就是我們所謂的西域都護,都是由漢族擔任。  西域都護這個職位起始於西漢,公元前60年,匈奴王日逐生活過不下去,沒辦法就投降瞭大漢,當時的皇帝就是那個坐過牢的漢宣帝劉病己。第一任西域都護叫鄭吉,他接收瞭日逐的投降,鄭吉的主要工作是保證絲綢之路的暢通,包括周邊的小國傢渠犁、龜茲什麼的,總共五十個國傢,名義上的老大都是這個鄭吉。  而段颎爺爺的爺爺也是一名西域都護,叫段會宗,正是從段會宗開始,段氏一傢來到瞭甘肅邊境小城姑臧。  段颎還年輕的時候,就是一個典型的富傢公子,依靠雄厚的傢業,除瞭吃喝玩樂、就是喜歡結交所謂的大俠,男人都愛行俠仗義,走四方麼。有錢、任性,這是東漢富傢公子進入官場必須的品質,因為官員的升遷,很大程度取決於皇帝身邊的宦官,太監喜歡什麼,還能喜歡什麼,你懂的。  所以段颎進入官場的仕途很順利:孝廉、憲陵園丞、陽陵令,但是真正改變段颎命運的是,加入邊境部隊,十年的參軍生涯,使段颎從浮誇子弟變成瞭一個真正的男人,影響瞭整個東漢的羌族叛亂,終於迎來瞭終結它的人。  為什麼隻有段颎滅瞭東羌和西羌  東漢時期,最有名的西域都護是班超,班超之後,羌族叛漢,就是不想要跟著大漢混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當時的都護,要錢,要很多很多的錢,一方面當然是自己用,但是最重要的是要孝敬提拔他的中央領導,宦官啊。西域的這些人,本來是希望生活更好一點,沒想到新來的老大,又是要錢又是要美女,這哪受得瞭,羌族族長一拍腦袋,新來的都護太不像話,反瞭!  我們一直在說,東漢都是太監和女人們的天下,但是畢竟人多,派出去的軍隊還是可以的,羌族一看打不過就投降,人傢都投降瞭,上天有好生之德,肯定不能全部都殺瞭啊,皇帝發話瞭:既然都投降瞭,那就給點糧食,以後好好過日子吧。相關閱讀推薦:東漢歷史上英雄孫堅為什麼會與太監集團關系密切東漢大臣張綱:善於處理群眾矛盾忠義堪比張良糟糠之妻不下堂:東漢宋弘真正樹立起的道德典范東漢大將竇憲簡介:擊敗匈奴,勒功燕然的名將東漢名臣大儒楊震:暮夜卻金被譽為“四知先生”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這個是大背景,畢竟泱泱中華,禮儀之邦,就算對外出征,打仗,也不能丟瞭傳統,涼州三明的另兩位,也對羌族用過兵,也都打敗過他們,但是對於羌族的打擊沒有傷筋動骨,打不瞭還可以投降麼。  很顯然,按照儒傢思想,段颎算是一個離經叛道的人,他出塞之後的第一仗,就是假冒皇帝的聖旨,欺騙鮮卑人,然後在必經之路,伏擊來邊境搶劫的鮮卑人,戰爭的結果當然是段颎大獲全勝,鮮卑人一個不留,可惜利用瞭皇帝的權威,被罰到邊境,做瞭好幾年苦力。  此後,國內到處爆發人民起義,作為武將,名門之後的段颎,翻身的機會來啦。在太行山和瑯邪之間,也就是河北與山西交界的地方,有這麼一夥人,他們的老大叫東郭竇和公孫舉,總共也就兩三萬人,專門攻打縣府衙門,搶劫麼,見到當官的殺,當官兵來圍剿的時候,就跑到深山老林裡,躲起來,官府拿他們沒辦法,就找來瞭段颎。  段颎和其他帶兵打仗的將軍,最大的不同,就是他相信人性本惡,人一旦變成瞭強盜,就再也不可能做回溫順的子民,對待這些人,唯一的辦法就是殺一儆百,所以段颎帶瞭兵進入太行山之後,直接殺瞭這倆領頭的,東郭竇和公孫舉,連帶的還有一萬多人頭,其餘都散瞭,此後段颎被封為列侯,正式進入高級幹部行列。   公元159年,八個羌族部落,包括燒當、燒何、當煎、勒姐等,又造反瞭,開始進攻隴西,段颎帶著一萬多漢族和義羌等聯合軍隊,就對著羌族兩萬多軍隊幹上瞭。段颎每次打仗,都很興奮,喜歡光著膀子,帶頭沖鋒,老大都沖瞭,下面的人都開始拼瞭命跟對方肉搏。  羌族的士兵,再橫,也怕不要命的,肉搏戰沒開始幾分鐘,羌族部落就開始慫瞭,打不過就跑,要保存實力麼,段颎也是個死腦子,你跑我就追,你跑我就追,這一路追追到瞭黃河邊,最後殺瞭包括首領在內的兩千多人,一萬多人被捕,能逃走的就跑回瞭草原,準備報仇。  第二年,也就是公元160年,活下來的羌族士兵聯合燒何首領,再加上一千多個部落,這次他們不搶劫,就是為瞭報仇,這麼多人,目的隻有一個,找段颎群毆。這段颎就是一個天生的武將,看著這麼多人圍著自己打,段颎也毛瞭,戰馬也不騎,掄起大刀,就和他們拼命瞭。  這些羌族部落畢竟是草原騎兵,要的是閃電戰,可是憑著段颎,愣是給打成瞭持久戰。時間一拖,羌族騎兵開始後退,這一退,段颎又開始你跑我追的遊戲,一路追瞭四十多天,割肉吞雪,最後燒何首領被殺,聯軍被殺瞭一萬多人。  按理說,段颎打仗這麼猛,三天兩頭送捷報,到現在也是加官進爵瞭,可惜在官場上,還有一個潛規則,就是功勞不能獨享,需要和同僚共享,至少涼州刺史郭閎(讀 hong)是這麼想的。  自己辛辛苦苦打瞭這麼久,死瞭那麼多弟兄,用命拼來的功勞,還要跟人平分,段颎是個粗人,不高興瞭,官場上的事,武將哪鬥得過文臣,一來二去,段颎就被抓起來,又準備送去做苦力瞭。  這次是老對手羌族救瞭他,公元163年,羌族又開始進攻瞭,當時對付羌族的將領裡,勝率最高的,還是段颎,於是段颎被放出來,繼續做他的護羌都尉,和這些草原部落打仗。  段颎和其他將領最大的不同,就是一個勁,倫傢喜歡貓捉老鼠的遊戲,而且不喜歡投降,誰反抗就殺誰,就這樣,東羌和西羌,能打的士兵都被殺的差不多瞭,人都來瞭,空手走也不好意思,於是羌族的牛羊馬匹都被段颎給牽走瞭。  當初追擊的時候,完全是憑借一口氣,現在仗都打完瞭,再餓著肚子回傢,不合適吧,太不合適瞭,這裡有那麼多的牛羊,留著也是浪費,牽幾頭走,沒事吧,太沒事瞭。  公元170年,段颎先後滅瞭東羌和西羌,最後帶著5萬騎兵,回到瞭京城,被封為執金吾、河南尹。  段颎是怎麼死的  回到京城的段颎,過上瞭很多人夢寐以求的生活,高官厚祿,錦衣玉食,可是段颎過的卻很不開心,段颎是個直腸子,這樣的人在官場上處處碰壁,最後是中常侍王甫收留瞭他。  公元179年,司隸校尉陽球上奏誅殺王甫,段颎作為同黨,又被抓進瞭牢裡,這一次,平定瞭羌族叛亂的段颎,再也沒人來救,最後喝毒酒,死在瞭監獄裡。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劉宋大將薛安都:專門為劉宋守護叛亂的猛將

  薛安都(410年-469年),字休達,河東汾陰(今山西萬榮縣)人,南北朝時期宋朝名將。   薛安都早年出仕北魏,以軍功擔任雍秦二州都統,後與同族薛永宗起兵叛變,失敗後投奔劉宋,被任命為揚武將軍、北弘農太守。元嘉北伐時,薛安都任建武將軍,隨柳元景攻克陜城,但因王玄謨兵敗而退回。此後,薛安都先後平定劉劭、魯爽、劉義宣等人的叛亂,改任太子左衛率,進爵南鄉縣侯,後又改封為武昌縣侯。   前廢帝時期,薛安都出任平北將軍、徐州刺史。不久,宋明帝繼位,薛安都起兵叛亂,並擁晉安王劉子勛為帝。劉子勛之亂平定後,薛安都先遣使向宋明帝投誠,隨即投降北魏,被封為鎮南大將軍,徐州刺史、河東公。   北魏皇興三年(469年),薛安都病逝,時年六十,追贈河東王,謚號康。   早期事跡   薛安都年輕時以驍勇著稱,精通騎射,經常結交遊俠,哥哥們常擔心為此引來禍事。薛安都便與兄長分傢,另尋住處,傢中財物分毫不取,與他有交情之人都爭相饋贈。

漢吳王劉濞叛亂之謎:劉濞為何發動吳楚七國之亂

  吳王劉濞謀反是因為漢景帝殺瞭他兒子?西漢初年,吳王劉濞領導的吳楚七國之亂,實質上是漢朝中央政權與地方諸侯政權之間控制與反控制的鬥爭日益尖銳的結果,但是引起七國之亂的導火線卻是吳王劉濞的兒子與景帝少年時的一場遊戲引起的,令人不可思議。  漢景帝三年(前154),由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辟光、菑川王劉賢、膠西王劉印、膠東王劉雄渠的聯合叛亂終於爆發,史稱七國之亂。  叛軍以“清君側”、“安劉氏”、誅晁錯為名,軍勢浩大,閩越、東越也曾發兵追隨。據說趙王劉遂甚至還私下派使者聯絡匈奴,希望能夠發軍策應。吳王劉濞傾全國兵力北進,又號令國中,宣佈寡人年六十二,親自作統帥,少子年十四,亦為士卒先。國中凡年齡上與寡人同,下與少子等者,皆動員從軍。吳軍調發二十餘萬人,於廣陵發軍,渡淮而進,與楚軍會合。又派遣使者致書各諸侯國,公佈晁錯罪狀,希望各國合兵誅之。  劉濞宣稱此次起兵的緣由,是漢王朝有賊臣專權,蓄意侵奪諸侯國土地,歧視虐待劉氏骨肉,使國傢社稷受到危害。而陛下多病志失,不能省察。他號稱吳國可以動員五十萬精兵,再加上南越軍隊隨從北上的,又可得三十萬人。   這是一篇重要的政治文告,其文詞之狂傲,表明出瞭吳王劉濞的個性。吳王劉濞是劉邦的哥哥劉喜的兒子。二十歲時,曾經從劉邦平定黥佈反叛,被劉邦立為吳王,封地有三郡五十三城。根據司馬遷《史記·吳王濞列傳》的記載,當年漢高祖劉邦在分封同姓王時,分封到劉濞的時候,劉濞跪拜受印。劉邦又召劉濞近前,仔細端詳其面相,說道:“看你的面容,有反叛之相。”心中不免暗自悔恨,但是已經舉行過儀式,不便悔改,於是手拊其背又說:“再過五十年,有人將在東南方向發起變亂,難道就是你嗎?不過,你要記住天下同姓為一傢,一定要老老實實,不得反叛!”劉濞頓首保證說:“不敢。”  七國之亂是漢朝中央政權與地方諸侯政權之間控制與反控制的鬥爭日益尖銳的結果,但是,七國之亂最先由吳王劉濞發起,又發生在景帝年間,與景帝少年時的一起由遊戲引起的死亡事件有關。  《史記·孝景本紀》記載說,漢景帝劉啟在漢文帝劉恒的兒子中,既不是長子,也不是少子,為竇姬所生。劉恒在代地時,王後曾經為他生瞭三個兒子,但王後和這三個兒子都先後去世,於是劉啟得以繼立。《漢書·外戚傳上·孝文竇皇後》的記載稍許有些不同,說到代王王後生子四人。王後在劉恒尚未即帝位時就已經去世,此後所生四子也先後病死。竇姬所生劉啟年齡最長,於是得以立為太子,竇姬隨即也被封為皇後。  竇姬是清河郡平民女子,呂後當政時,以良傢子身份被選入宮。呂後決定出宮女賜諸侯王,每位諸侯王五人,竇姬也在名單之中。因為出身清河,希望能夠前往趙國,可以離傢鄉近一些,於是求人囑托主持此事的宦官,將名籍一定安排在前往趙國的五人之中。不料主事宦官疏忽遺忘,誤置名籍於代國,並且得到瞭呂後的批準,已經無法改動。竇姬悲傷涕泣,埋怨宦者,不願前往,但無奈之下隻能成行。來到代國之後,代王劉恒最為寵幸的就是竇姬。她先為代王生下女兒劉嫖,惠帝七年(前188)又生下劉啟。在這一系列的陰錯陽差的情況之下,西漢王朝進入瞭文帝時代。相關閱讀推薦:七國之亂有什麼影響?如何評價七國之亂七國之亂爆發原因過程及結果 西漢七國之亂簡介七國之亂是哪七國?七國之亂發生在哪個朝代吳楚七國之亂:劉邦的絞刑架工程揭秘漢朝歷史上因為一盤棋而引發的“七國之亂”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前180年,漢文帝從代地進入長安,繼承帝位。幾個月之後,劉啟被立為太子,當時他隻是一個九歲的兒童。秦漢時期,兒童一般都玩一種類似於現在棋類的智力遊戲,在西漢皇室內部,年少的王子、公主也有此類的遊戲可玩。司馬遷在《史記·吳王濞列傳》中有過這樣的記載:漢文帝當政時,吳太子曾經進京晉見。與皇太子劉啟一起宴飲博戲。雙方在博戲時發生瞭爭執。吳太子是一個性格蠻橫的少年,言行之中對皇太子並不恭敬,還出言不遜,言語中多有沖撞。皇太子憤怒,操起類似於棋盤的“博局”擲擊吳太子,竟然將對方擊殺致死,屍體被送回吳國安葬。吳王怨怒,認為天下同宗,死在長安就該葬在長安,何必再送回吳國安葬。自此吳王不遵藩臣禮,稱病不朝。  文帝推想劉濞失藩臣之禮、稱病不朝的原因,一定是因為吳太子的緣故,見到吳國使者前來,馬上抓起來詢問。後來劉濞再次派使者到長安向天子致禮,漢文帝又詢問使者。使者答道:其實吳王確實沒有什麼嚴重的疾病,但是朝廷多次審訊吳使者,吳王心中惶恐,因此稱病。請求陛下忘記吳王以前的過失,給他改過自新的機會。漢文帝於是釋放瞭吳國使者,又賜予吳王幾和杖,以其年老,準許他可以不必上朝。  吳楚七國之亂爆發時,曾經以“博局”擲殺吳太子的漢景帝劉啟年三十四歲,時吳王劉濞已經拒絕上朝二十餘年。漢景帝劉啟與他的父親漢文帝不同,他外尚無為而內崇刑名,好忌恨,苛薄寡恩,對於諸侯王割據一方、各行其是早已有所不滿。繼位之後,他重用晁錯,更定法令,推行強幹弱枝的政策,削奪諸侯封地收歸中央,以尊天子而安宗廟。諸侯國中,其時吳國國力最強。吳王雖年過花甲,但老謀深算,有豐富的管理經驗,又與景帝有殺子之仇,得到這個消息,舊仇新恨一起迸發,於是聯合楚王等六個劉氏同姓王共同起兵,爆發瞭這起史書所稱的吳楚七國之亂。   景帝三年正月,吳兵渡淮,與楚兵會合,派使者送信,號召各諸侯起兵,並許以高額賞賜。吳楚兵西破棘壁,攻入景帝弟劉武的封國粱境,乘勝而進,攻勢銳利。膠西、膠東、菑川等三王合兵圍齊。  七國造反的消息傳到長安,景帝以周亞夫為太尉,率三十六將軍往擊吳楚。以曲周侯酈寄為將,率師擊趙;將軍欒佈擊齊;大將軍竇嬰屯滎陽,監齊趙兵。  周亞夫用以逸待勞,避其鋒芒,斷吳楚糧道等計策,大破吳楚兵。楚王兵敗自殺,吳王濞逃到丹徒,投東越軍中,為東越人所殺。吳楚叛亂起於正月,三月以失敗告終。欒佈率兵至齊,擊破三國兵,三國引兵歸國。膠西王自殺,膠東、菑川、濟南王被處死。齊地諸王起兵歷時三月,事敗皆死。趙王本與匈奴相約,現今諸王兵敗,匈奴當然不肯入邊。不久趙王受到欒佈的圍攻,兵敗自殺。至此,七國之亂全部平定。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西藏叛亂的歷史真相:僧俗上層集團的獨立鬧劇

  1956年至1961年,政教合一的藏族上層集團曾發動過血腥的武裝叛亂,最後被人民解放軍和漢藏群眾以艱苦的戰鬥平息。當時的參叛者包括受蒙蔽和裹脅的眾多藏民和喇嘛,其骨幹卻是美國中央情報局和英印當局訓練的康巴叛匪和藏軍,並利用美國空投武器和特殊地形進行瞭長期“遊擊戰”。解放軍在交通極其不便、人煙稀少的雪域高原通過五年的艱苦平叛,終於獲得瞭輝煌勝利,並由此獲得瞭高原作戰中使用各類武器的特殊經驗。’   藏區人均槍支為全國之最,叛匪組織能力卻很低下   藏傳佛教素來強調“戒殺”,近代西藏的僧俗上層集團卻同外國勾結,大量輸入武器裝備寺院、土司院落和藏軍。全國解放時西藏人口僅110萬,加上川、滇、甘、青四省藏區總計藏族人口不過200萬.整個藏區有槍卻近10萬支.20萬喇嘛中許多人也有武器。如算上大量腰刀等冷兵器,藏區貴族真可謂“武裝到瞭牙齒”。那些口喊慈悲、手捻佛珠的農奴主用的又是人頭骨碗、人皮鼓和少女的腿骨號,其野蠻和摧殘人權真是近代世界史上所罕見!   1950年秋解放軍開始向西藏進軍.於1951年達成瞭和平解放的十七條協議。解放軍入藏後,中央對其上層集團采取瞭長期等待的政策,爭取其和平改革,幾年內不改變農奴制度,也未收繳武器。反動僧俗勢力看到先進文明的進入對其黑暗統治形成沖擊.便在境外支持下發動並逐步擴大叛亂。1956年3月,川西康區的理塘叛亂打響瞭全國藏區叛亂的第一槍,此後雲南迪慶、甘南和青海藏區的頭人和反動喇嘛也率眾圍攻當地政府和駐軍,解放軍成都軍區、蘭州軍區被迫平叛。康巴和青海叛匪逃入西藏後.得到噶廈當局收容,從1958年起不斷襲擊解放軍駐藏部隊。1959年3月拉薩發生暴亂,標志著局部叛亂發展到全藏區。   藏區參叛人員主要分四大類:土司頭人脅迫煽動的從叛藏民、武裝喇嘛、藏軍、康巴叛匪。前兩類人數雖多卻基本屬於烏合之眾.各土司、寺院之間又矛盾重重,還因爭奪美國空投的盧比(印度貨幣當時在西藏通用)和武器經常火並。原由英印訓練的藏軍雖有一定的軍事知識且有步、炮武器,卻攜傢帶口保命心理嚴重,許多人同解放軍接觸較多也瞭解共產黨的政策,一遇打擊和喊話多數人便繳械投降。最兇悍的是康巴叛匪,長期生活於漢藏交界地帶,有械鬥傳統且有部分骨幹受過國民黨川軍訓練。康巴叛亂受打擊後有7000餘名匪徒骨幹竄入西藏,美國中央情報局從中挑選部分人到關島和本土科羅拉多州建立“康巴遊擊隊營地”,由達賴的長兄當才活佛擔任翻譯進行訓練,隨後將受訓者空投回藏作為叛亂骨幹。   筆者曾詢問指揮過平叛作戰的一些老將領,他們認為叛亂骨幹單兵作戰能力大多很強,使用的美制M1半自動步槍還優於我軍制式武器。叛匪野外生存能力強,隨身攜帶高熱量的糌粑酥油可維持一個月食用(解放軍攜帶糧食行軍隻能維持一星期),一般在野外蒙上皮衣即可睡眠,又因經常打獵槍法較準,子彈打完後用皮帶夾石子投射也能傷人,還擅長腰刀格鬥。當時解放軍幹部因多數是戰爭年代出身,作戰經驗豐富,戰士卻多系服役不久的義務兵.內地士兵在生理上還不適應高原條件。許多當事者稱,平叛作戰“真比紅軍爬雪山還苦”。除發揚“老西藏精神”外,解放軍最大的優勢在於組織協同能力強。

七王之亂:漢景帝賭品太差引發的諸侯國叛亂

  西漢漢文帝初期,吳國與中央政府之間發生瞭一件很不愉快的事:吳王劉濞的世子劉賢在長安參加朝會時,由於博弈爭執,無禮耍賴,而且態度十分驕橫,被漢太子劉啟(即後來的漢景帝)以博局擊殺。據專傢考證,當時劉啟玩的遊戲應該是一種名為“六博”的擲彩行棋角勝的古老博戲,是一種帶有比賽性質的娛樂活動,後來逐漸發展成一種賭博手段。   下棋也好,賭博也好,比賽也好,不就是圖個娛樂,玩個刺激,消磨時光嘛,普通百姓還講究“友誼第一,比賽第二”呢,更何況是皇宮貴族瞭。可劉啟當時由於年輕氣盛,因為劉賢的無賴行為而怒發沖冠,抓起剛才還是娛樂用具的棋盤,幾下子就把劉賢給“斃”瞭。身為皇太子的劉啟出此舉動,就連漢文帝都有些吃驚,皇太子這是怎麼瞭?我的兒子是不是發神經瞭?   被劉啟所殺的吳國世子劉賢,是吳王劉濞當時唯一的兒子,由於被劉濞寵愛至極,所以飛揚跋扈,品性不太好。可這麼個寶貝疙瘩似的獨生子,因為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被太子給殺瞭,劉濞在納悶的同時,心中更是極為憤怒。痛失獨子,面臨著斷子絕孫,使吳王劉濞對中央政權尤其是對皇太子劉啟產生瞭強烈的怨恨,為子報仇雪恨的決心已下。   吳國太子無罪被殺,朝廷應妥為善後,安撫人心。可朝廷的舉措僅僅是“遣其喪歸葬”。漢文帝派人將劉賢的屍體運回吳國後,吳王劉濞憤怒地說:“天下一宗,死長安即葬長安,何必來葬?”又將靈柩運回長安埋葬。同時劉濞還作出瞭一個向中央政權“叫板”的大膽欺君舉動:稱病不朝。為人謹慎而有謀略的漢文帝,由於剛當上皇帝時間不久,需要政局的“穩定”,而且終歸是自己的兒子打死瞭別人的兒子,所以對吳王劉濞的“叫板”行為采取瞭優容政策,隻是“賜以幾杖”,並準許他不用朝請。連皇帝都讓步瞭,劉濞覺得更理直氣壯瞭,不但沒有悔改認錯,反而更加驕橫,竟然從此以後二十多年稱病不朝。   劉濞是漢高祖劉邦的侄子,劉邦的哥哥劉仲的長子,為人極為剽悍勇猛而又野心十足,其性格與劉邦非常相似。22歲那年,被劉邦封為吳王,統轄東南三郡。授印以後,劉邦突然覺得劉濞有“反相”,非常後悔,但金口玉言豈能更改,沒有辦法,劉邦隻好以情動之,願其不反。《史記》中有著這樣的記載:“已拜受印,高帝召濞相之,謂曰:‘若狀有反相。’心獨悔,業已拜,因拊其背,告曰:‘漢後五十年東南有亂者,豈若邪?然天下同姓為一傢也,慎無反!’濞頓首曰:‘不敢。’”盡管如此,劉邦終究還是放心不下。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盡管後來劉濞又生瞭幾個兒子,但當時痛失愛子的憤恨並沒有因為時間的推移而淡化。殺子之仇不能不報,當時的劉濞雖然有野心,但不敢輕易反抗,因為他沒有雄厚的實力與中央政權抗衡。不過,兒子被殺這件事情,使本來就野心勃勃的劉濞心中的反根開始復蘇。

西漢第一個造反皇族下場如何?濟北王劉興居叛亂

  劉興居(?-前177)劉邦孫,齊悼惠王子。前182年,封東牟侯,呂後召之宿衛長安。呂後死,他與其兄朱虛侯劉章合謀,請其兄齊王舉兵入京誅諸呂奪帝位。文帝即位後益封二千戶,文帝二年割齊濟北郡封為濟北王。次年,匈奴入邊,文帝率丞相灌嬰等親征,他乘機舉兵叛亂,文帝派柴武率兵平叛,他被俘自殺。國除。  文帝三年(前177年),濟北王劉興居叛亂,首開王國武裝反抗漢廷之先例。文帝派兵鎮壓,叛軍頃刻瓦解,劉興居被俘後自殺。  西漢第一個造反的皇族——濟北王劉興居  山東的濟北王劉興居,心裡一直很不忿、,怨恨四叔封給的土地太少瞭,沒有做上期望中的梁王,而且濟北國的土地是從侄子的地盤上割下來的。特別是大哥劉襄、二哥劉章都鬱鬱而終之後,劉興居更是心中怒火燃燒。  聽說四叔北上打匈奴去瞭,劉興居覺得機會來瞭,他不想再讓自己燃燒下去瞭,下決心放手一搏。四叔,你不是不讓我做梁王嗎?現在,天下都給你搶過來!  劉興居同志的勇氣讓人佩服,他的濟北國也就一個地區那麼大,幾個行政縣大小的地盤,而且沒有外援,就連他的兩個侄子齊王劉則和城陽王劉喜都沒跟著摻和,內部集團也沒聽說有什麼象樣的謀臣武將,興居即通電全國:脫離長安方面的領導,跟劉恒比試比試!  從興居造反的狀態上來看,他的行動極其草率,其力量也極為單薄,與其說是與中央抗衡,倒不如說是在鬥氣、耍性子,濟北國的幹戈起於少年的血性和盲目。   濟北王造反的消息傳到瞭太原,劉恒同志部署平叛工作,他下達命令:  1、讓灌嬰停止在邊境上的馳騁,並集結準備去北部邊疆馳騁的部隊,馬上回師長安,保衛都城;  2、任命棘蒲侯柴武(即剛侯陳武)為平叛總司令,轄四路平叛軍隊,總計十萬大軍,撲向劉興居;  3、任命祁侯繒賀為司令官,駐守軍事重鎮滎陽,監視劉興居造反集團的動向;  三路軍隊派出後,劉恒同志舒瞭一口氣,對於鎮壓劉興居的造反,心裡有底瞭。  灌嬰及其所屬各部,保衛長安,劉恒放心。  陳武率軍出擊濟北國,劉恒覺得有信心。   繒賀駐守滎陽,既可以作為長安的屏障,也可以援助陳武的平叛軍,劉恒不用擔心。  祁侯繒賀也是位老戰士,參加過反秦的革命戰爭和大漢建國及衛國戰爭,很受劉邦同志的重視。  7月份,劉恒同志從太原回到長安,他向濟北國的官兵及百姓發去通知,內容如下:  1、在朝廷大兵未到時放下武器投降的、率部隊獻出守地投降的官員和百姓,不追究責任,還可以恢復原來的官職;、  2、即使參與瞭劉興居的謀反,現在悔改投降朝廷,也不予追究責任;  劉恒不愧是劉邦的兒子,繼承瞭劉邦的衣缽,可以嫻熟地玩轉劉邦慣用的策略:釜底抽薪,從內部去瓦解敵人,搞得對方四分五裂,讓敵人失去存在的基礎。  在陳武的炮火猛攻下,在劉恒強大的攻心戰術下,濟北國反叛集團一敗塗地,8月,以劉興居自殺結束瞭這場短暫的叛亂。  此次匈奴的入侵和劉興居的造反,可以說是給瞭一個讓劉恒展示自己的機會。劉恒讓大傢看的,不僅是個謙恭 溫和的君子。在強敵面前,他還是位勇敢冷靜、富於策略的君主。  劉恒皇帝的位置,更為牢固瞭!相關閱讀推薦:漢文帝劉恒之不近女色是為何?愛男寵比後妃多點漢朝歷史上完全沒有根基的劉恒為何能當皇帝?歷史之謎:薄太後為什麼要與兒子劉恒同葬霸陵?淮南王劉安為什麼要造反?淮南王劉安造反案始末漢朝皇後竇漪房:竇漪房和劉恒真實的愛情故事

寧王朱宸濠叛亂被平之謎:王陽明用兵真如神

    動心為恥   明弘治元年(1488年),江西佈政使參議諸養和的千金小姐出嫁。拜堂之時,卻四處尋不見新郎。第二天早上,找到旌陽真君的鐵柱宮,發現新郎如泥胎一般,和一位道長學習打坐。   這位新郎就是王陽明,自幼讀書,常靜坐凝思,問塾師:“何為第一等事?”老師說:“讀書登第。”王陽明說:“登第恐未為第一等事,或讀書學聖賢耳!”父親聽瞭,笑問:“汝欲做聖賢耶?”   王陽明曾兩考未中。同學中有以不中舉為恥者,他笑道:“汝以不得第為恥,吾以不得第動心為恥。”   靜悟天機   正德元年(1506年),王陽明反對太監劉瑾弄權,被廷杖四十,由兵部主事謫為貴州龍場驛驛丞。劉瑾派人一路尾隨其後。王陽明卷衣抱石投江,騙過刺客,逃過一劫。

自古誰傢無忠臣:趙匡胤平定李筠叛亂

      自古誰傢無忠臣,歷朝歷代,都少不瞭為自己主公流盡最後一滴血的人,哪怕是黃袍加身的趙匡胤,後周故將李筠也毅然舉兵叛宋,最後兵敗身亡。  李筠自幼善騎射,能開100斤的硬弓,連發連中。後唐時應募入軍伍,隸屬後唐秦王李從榮麾下,後唐末帝清泰(934——936年)初年遷為控鶴指揮使 。  後晉出帝開運(944——946年)末年,契丹遼太宗率兵攻入汴京(今河南開封市)滅後晉。李筠被燕王趙延壽召為部將,但不久即出謀聯合晉軍諸將擊敗契丹留守將領耶律解裡的宋太祖部隊,收復鎮州(今河北正定縣)。此時,後漢高祖劉知遠於晉陽(今太原市)稱帝,李筠率部投奔晉陽,被任命為博州(治所在今山東聊城)刺史。  後漢樞密使郭威出鎮大名府(今河北大名縣),保舉李筠為先鋒指揮使,又為北面緣邊巡檢。後漢高祖乾祐三年( 950年),郭威叛漢攻入汴京,李筠與郭崇威隨從作戰,於留子陂擊敗後漢大將慕容彥超(劉知遠之弟),建立功勛。廣順元年(951年),郭威革漢祚稱帝,是為後周太祖。太祖論開國功績,遷李筠為昭義軍(治所在潞州,今山西長治市)節度史、檢校太傅、同平章事。  此後數年之間,後周世宗屢次與北漢構兵。李筠駐潞州,以奇兵屢破支援晉陽(北漢)的遼軍,因功加封兼待中。從顯德二年到六年(955——959年),李筠連年與北漢作戰,先後攻克遼州(今山西左權縣)與長清寨等,俘獲刺史、大將數百名。周世宗即位後,李筠因功榮進太尉。  面對新政權,後周舊臣中識時務者則俯首稱臣,但也有不甘任人擺佈者,尤其是昔日與宋太祖一樣手握兵權的將領們。周世宗去世後,懷有帝王野心的人又何止趙匡胤一個?隻是趙匡胤捷足先登,使其他人失去機會,但並沒有打消他們的念頭,他們仍在等待時機去實現自己的帝王夢想,李筠和李重進便是其中代表。 李筠鎮守潞、澤、沁等州達8年之久,他為人驕橫跋扈,連周世宗都不放在眼裡。宋太祖繼位後,曾遣使者去封李筠為中書令,欲用高官宋元通寶。  厚祿來籠絡這位後周老臣。李筠竟下令將使者拒之門外。經過幕僚反復勸說,他勉強接待瞭使者,但卻在招待使者的酒宴上掛起周太祖的畫像放聲大哭,表示對宋太祖的強烈不滿。此事被北漢國主劉鈞所知,便許諾幫助李筠起兵攻宋。李筠長子李守節不同意父親的做法,但勸阻無效。  太祖得知李氏父子意見不一,任命李守節為皇城使以探李筠意圖。李筠也趁機派兒子入京,以窺伺朝中動向。李守節入宮,太祖開口便叫他為太子,嚇得李守節魂飛魄散,連連叩頭表示效忠新君。太祖讓李守節回去勸李筠打消造反的念頭,哪知李筠不聽兒子勸告,於建隆元年(960)四月正式起兵。 然而,李筠狂妄無謀,他沒有采納幕僚們的一些正確建議,竟率軍直搗汴京。太祖派大將石守信、高懷德、慕容延釗和王全斌等人率軍平叛。此時,曾答應出兵相助的北漢劉鈞卻坐山觀虎鬥,竟按兵不動。石守信在兩軍的初次交鋒中大敗李筠,打擊瞭他的銳氣。同時,太祖又率軍親征,李筠連遭敗績,退入澤州城。太祖親自指揮各軍攻城,澤州城破,李筠投火自焚,李守節以潞州降宋,李筠之亂被平定。  當李筠反宋時,南方的李重進欣喜若狂,連忙派幕僚翟守珣星夜前往李筠處聯絡南北夾攻之事。哪知翟守珣卻去瞭汴京,將李重進的計劃詳細告知瞭太祖。當時由於應付李筠之事,為避免分散兵力南北作戰,太祖讓翟守珣回去設法拖延李重進起兵的時間。翟守珣回去後施展巧舌,詆毀李筠不足與謀大事,勸李重進不要輕舉妄動。志大才疏的李重進果然中計,沒有及時起兵,錯失瞭良機。  年輕的趙匡胤當上瞭皇帝,不過,他是個好皇帝,勤政愛民,對原先後周的大臣一個不殺,全部提拔重用,宋朝的政權很快就穩定下來瞭,內部是很穩定,但是有兩個重量級的後周人物確對趙匡胤亮起瞭紅燈,第一個就是李筠,並州(今山西太原)人,幼年從軍,以勇力著稱,史稱能開百斤硬弓。在後唐時期就已經名聞軍界,到瞭郭威的手下,更被任命為昭義軍節度使,駐守潞州(今山西長治),幾乎以其一部之力來抵擋整個北漢。接到趙匡胤安撫的聖旨,李筠恭恭敬敬的表示瞭順從新的宋王朝,但是,北漢皇帝劉鈞給他來瞭一份雞毛信,讓李筠寢食難安,劉鈞提出聯手幹掉趙匡胤。就在李筠矛盾猶豫之際,另一個駐紮揚州的後周元老重臣李重進也派人聯絡他,而且,李重進為瞭表示誠信,已經提前準備起義瞭。

三藩之亂是哪三藩?誰平定三藩叛亂的?

三藩之亂是哪三藩?誰平定三藩叛亂的? 平定三藩之亂是發生在清朝初期的一件影響重大的事件。清朝初期,三個藩鎮王聯合發起叛亂事件。三藩之亂是哪三藩?誰平定三藩叛亂的?   三藩之亂,是中國歷史上清朝初期,三個藩鎮王發起的叛亂事件。三藩是指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  清廷入關後需要對付李自成農民軍和南明政府的反抗,明朝的降官是可以借助的力量。但20年後,南方駐雲南的吳三桂、駐廣東的尚可喜、駐福建的耿精忠等藩王已經形成很大的勢力,與清廷分庭抗禮。其中吳三桂勢力最大,不僅在經濟上是中央政府沉重的負擔,而且威脅到清政權。  1673年(康熙十二年)春,康熙皇帝作出撤藩的決定。吳三桂首先於這年11月殺雲南巡撫朱國治,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提出“興明討虜”,將矛頭指向朝廷。吳三桂軍由雲、貴而開進湖南,幾乎占據湖南全省。進而占據四川,四川官員紛紛投降。福建、廣東、廣西、陜西、湖北、河南等地都有藩王或將領響應。  吳三桂在湖南沿江佈置防禦工事,不敢再向北發展,康熙帝抓住機會調整戰略、安排兵力。  他首先堅決打擊吳三桂,而對其他的反叛者卻實行招撫,通過分化力量而孤立吳三桂。軍事上僅以湖南為進攻的重點,同時能夠充分信任漢將,這樣就鼓舞瞭朝廷軍隊的士氣。  在耿精忠、尚之信歸順清廷之後,吳三桂於1678年(康熙十七年)在衡州稱帝,立國號周,建元昭武,大封諸將。其實這時的吳三桂已到瞭窮途末路。他積鬱而死後,將所謂的“帝位”傳給孫子吳世璠。  1681年(康熙二十年)冬,清軍進入雲貴省城,吳世璠自殺,歷時8年的三藩之亂被平定。對於清廷來說,是確立穩定的皇朝統治的標志。

周夷王姬燮簡介 周夷王繼位期間諸侯國叛亂不斷

  周夷王姬燮,生卒年不詳。周懿王子,周孝王侄孫。孝王死後繼位。在位30年,病死,葬處不明。姬燮對諸侯十分感激,一改以前天子站在堂上受諸侯禮拜的慣例,變為朝見時步下堂來和諸侯相見,天子的威嚴瞭就大為下降。他在位朝間,被穆王遷居太原一帶的犬戎不斷地反叛,姬燮幾次派兵征討,都未能根除。《竹書紀年》記載:夷王三年“烹齊哀公於鼎”。《史記·楚世傢》記載:當周夷王之時,王室微,諸侯或不朝,相伐。根據虢季子白盤銘文記載,周夷王曾命虢季子白率軍大敗嚴狁。30年病倒,立子姬胡為太子。姬燮死後的廟號為夷王。  簡介  周夷王,姬姓,名燮,西周第九代國王,周懿王子,周孝王侄。《史記》稱他為夷王,西周青銅器銘文多稱他為彳屖王。夏商周斷代工程把周夷王在位時間定為前885年至前878年,此數據尚存質疑。  《竹書紀年》記載:夷王三年“烹齊哀公於鼎”。夷王七年,命虢公帥師伐太原之戎,至於俞泉,獲馬千匹。《史記·楚世傢》記載:當周夷王之時,王室微,諸侯或不朝,相伐。根據虢季子白盤銘文記載,周夷王曾命虢季子白率軍大敗嚴狁。   周夷王死後由其子周厲王姬胡繼位。  故事  周孝王即位九年就去世瞭,諸侯和大臣立孝王之侄太子燮即位,他就是周夷王。夷王初年,政治上稍有起色。遠方的蜀國、呂國紛紛送上瓊玉,夷王在黃河邊上用賓客之禮接待。有一次,夷王也曾命虢公率領六師攻伐不服王命、常來侵擾的太原之戎,一直達到俞泉,獲得馬千匹。這是夷王征伐西北邊境的一次不小的勝利。  可是,夷王的一場大病,使他不能治理國事。同姓諸侯十分憂慮,祈求天神保佑,但是依然不能挽救夷王的生命,他終於在十六年離開瞭人世。一些異姓的諸侯國,乘國傢衰微之際,便不來朝貢,甚至進攻王室,起兵叛逆,態度十分囂張,熊渠就是一個。相關閱讀推薦:周孝王姬辟方簡介 在位6年即病死的西周皇帝周懿王姬囏簡介 在位時周王室開始走上衰微之路周共王姬繄扈簡介 沉溺遊玩致使國庫空虛的皇帝周穆王姬滿簡介 歷史上最富於神話色彩的君王周昭王姬瑕簡介

商思王外壬簡介 即位後諸侯叛亂標志著商的衰敗

  外壬,生卒年不詳。商王太戊子,商王仲丁弟。仲丁死後繼位。在位15年,病死,葬於狄泉。仲丁死後,外壬成功地奪取王位,並向諸弟妥協,造成瞭商王朝繼承上的混亂,史稱九世之亂。商朝開始衰落。外壬死後,由其弟河亶甲繼位。  人物簡介  外壬,在甲骨文中被稱作卜壬,姓子名發,商朝第十一任的國王。一說在位10年。在位時發生九世亂,乃諸侯不朝。《史記·殷本紀》雲:“帝仲丁崩,弟外壬立,是為帝外壬。”  人物故事  外壬即位後不久,姺與邳兩個侯國發動瞭叛變。姺是有莘氏的後代,商湯曾娶瞭有莘氏之女為妃,伊尹就是作為媵臣陪嫁到商的。因此,有莘氏與商朝的關系是很密切的。  由於商王室的衰落,有莘氏後人封於姺後就時服時叛。邳是夏禹車正奚仲的後人,也就是說是仲虺的後代,初時也與商王室的關系很好,這時也起來叛商瞭。姺和邳的祖先是商湯時的左丞右相,他們都起來反叛外壬,可見當時商王室的衰敗。   對於姺、邳的叛亂,外壬一點辦法也沒有,據說是“大彭國”幫助平定瞭姺人、邳人的叛亂。“大彭國”是在彭氏部落首領彭祖的帶領下建立的,是夏朝時東方比較強大,政治關系也比較密切的屬國。  到商朝前期,大彭國也還是比較強盛。彭祖相傳活瞭八百年,是一位長壽之神,很懂得養生之道。其實所謂彭祖年長八百歲,實際上是大彭國存在的年限。外壬在位十五年,死後由河亶甲奪得帝位。相關閱讀推薦:商孝成王仲丁簡介 死後諸弟爭奪王位引發九世之亂商中宗太戊簡介 商王朝在位最長久的有為之君商元王雍己簡介 雍己荒廢政事導致商朝日漸衰落商敬王小甲簡介 商敬王在位期間商朝開始衰落商宣王太庚簡介

晉明帝司馬紹簡介 晉明帝在位期間平定王敦叛亂

  晉明帝司馬紹(298年—325年),字道畿,晉元帝之子,廟號肅宗。母親為代郡出身。生來像鮮卑人,為人豪爽,在位期間曾經曾平定王敦叛亂,有中興之氣,可惜在位僅四年早死。  簡介  永嘉元年(307年)隨父親司馬睿一同移鎮建業(後改建康,今江蘇南京市)。建興元年(313年),司馬睿進位左丞相,拜司馬紹為東中郎將,鎮守廣陵。建武元年(317年),司馬睿稱晉王,並立司馬紹為晉王太子。太興元年(318年),司馬睿即位為帝,司馬紹被立為皇太子。  晉明帝自小聰慧,按照《世說新語》記載,晉明帝小時候便曾經與父親就“太陽與長安孰近”的問題作出爭辯,以及運用東宮衛士一夜興建太子西池的逸聞。司馬紹不但工於書法、禮賢下士而且孝順,並且司馬紹也相當勇猛,王敦以“鮮卑兒”稱之。王敦一度想要要求晉元帝廢除太子,但因為大臣反對而作罷。  晉明帝於322年,在晉元帝司馬睿死後即位,大赦天下。晉明帝曾經微服乘馬密探王敦營壘,並且於太寧二年(324年)平定王敦的叛亂,停止對於王敦黨羽的追究,為安定皇帝的權威全力重用王導,並且與江東大族保持和諧的態度,成功對“王敦之亂”作出善後。晚年有寵妃宋褘,國色天香,善吹笛,乃石崇妾綠珠之女弟子,不久帝病篤,群臣進諫,請出宋褘。最後送給吏部尚書阮遙集。325年閏八月戊子(二十四)日(10月18日),晉明帝病死,年僅二十七歲,在位4年,葬於武平陵。   明帝年表  晉明帝-明帝年表  公元301年,司馬紹出生。公元316年,司馬紹被立為皇太子。公元322年,晉元帝去世,司馬紹即位,是為晉明帝。公元324年,王敦之亂平定。公元325年,司馬紹病逝  歷史評價  東晉自建國以來,北方僑姓士族與南方吳姓士族之間的矛盾一直很尖銳,吳姓士族往往受到排擠與壓制。明帝為瞭穩定東晉政權,臨終前一個月,還下詔說:“吳時將相名賢之胄,有能纂修傢訓,又忠孝仁義,靜己守真,不聞於時者,州郡中正亟以名聞,勿有所遺。”力圖調解這個矛盾,以期打破宗族界限,為國傢選拔人才。在臨終遺言中,他要諸臣為自己治喪時“務從簡約”,不得奢侈。他唯一感到遺憾的是,未能繼承父祖輩的遺業,廓清中原,以雪愍、懷二帝被擄之恥,以成統一中國之大業。清人王夫之感慨地說:“明帝不夭,中原其復乎!”此言雖已無法印證,而晉明帝確實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歷史上一位雄才大略的青年皇帝,他的不幸早夭,無疑是那個時代的重大損失。相關閱讀推薦:晉元帝司馬睿簡介 東晉王朝的開國皇帝司馬睿晉愍帝司馬鄴簡介 投降漢國,西晉王朝名存實亡晉惠帝司馬衷簡介 中國歷史上唯一的白癡皇帝晉武帝司馬炎簡介 西晉開國皇帝,老婆最多的君王晉文帝司馬昭簡介

暴虐黃巢叛亂:開設”吃人工廠”敲骨吸髓

  在中國人所經歷過的許許多多苦難之中,最大的苦難,莫過於人食人,而所有發生在王朝末代的這類人間慘劇,莫過於唐末。而在唐末,所有食人者,又都比不上以黃巢為首的農民起義軍。  他在失敗前夕包圍陳州近一年時間裡,采用過的機械化方式,將活人粉碎,以人肉作軍糧,供應他圍城部隊,以保證他起義軍的戰鬥力,創造瞭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人食人紀錄。  這一份駭人聽聞的食人紀錄,既是中國之最,大概也是世界之最。  按照歷史教科書,黃巢是農民革命領袖,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是推翻封建統治的行徑,那是具有革命的進步的意義,是毫無疑問的。但若是以毛澤東提倡的兩分法的觀點看,不那麼以偏概全,不那麼一白遮百醜,而取實事求是精神,這位革命領袖在荼毒非統治階層的普通老百姓的手段上,歷史上那些聲名狼藉的屠夫,比之於他,都望塵莫及,甘拜下風。在一部《二十四史》中,隻有他能夠用“敲骨吸髓”四字,形容他的食人的殘殺方式。   據唐代張鷟的(朝野僉載):“隋末荒亂,狂賊朱粲起於襄、鄧間,歲饑,米斛萬錢,亦無得處,人民相食。粲乃驅男女小大仰一大銅鐘,可二百石,煮人肉以餧賊。生靈殲於此矣。”  據《舊唐書》:“賊首(秦宗權部),皆慓銳慘毒,所至屠殘人物,燔燒郡邑。西至關內,東極青、齊,南出江淮,北至衛滑,魚爛鳥散,人煙斷絕,荊榛蔽野。賊既乏食,啖人為儲,軍士四出,則鹽屍而從。”  無論是黃巢以前的朱粲,用二百石銅鐘煮人肉,還是黃巢以後的秦宗權,醃人屍作隨軍糧糗,都比不上黃巢。  “[黃巢]賊圍陳郡三百日,關東仍歲無耕,人餓倚墻壁間,賊俘人而食,日殺數千。賊有舂磨砦,為巨碓數百,生納人於臼碎之,合骨而食,其流毒若是。”(《舊唐書》卷150下)  到底黃巢這座食人工廠,一共吃掉多少人,史無記載。但據史書,他“圍陳州,營於州北,立宮室百司,為持久之計”。看來,他從長安城裡的龍椅上滾跌下來,意猶未盡,沒有過足皇帝的癮,幹脆在此再成立一個臨時朝廷,好“唯辟作威,唯辟作福”一番。中國封建社會能遷延數千年之久,毛病就出在這裡,農民革皇帝的命,不過是革掉瞭皇帝以後,他來做皇帝而已。相關閱讀推薦:項梁是一個怎樣的人?秦末農民起義首領項梁生平強征花石綱民怨沸騰 揭秘歷史裡真實的方臘起義巨鹿之戰的背景介紹 天下反秦引發秦末大起義曠繼勛與“蓬溪起義”白色恐怖中立紅色政權

漢武帝平定朝鮮叛亂:一場毫無必要的戰爭!

  漢武帝平定朝鮮叛亂慘“勝”,最終導致領土變屬國!戰國末期,樂毅滅齊的壯舉令燕國進入全盛時期,燕昭王趁勢令悍將衛滿統軍挺入朝鮮半島,進行開荒式征服。不過期年,半島便全部納入燕國版圖。後來,秦亡燕,盡收其地,朝鮮半島無可爭議地成為大秦王朝的一部分。  事實上,直至漢惠、漢文、漢景三帝時代,朝鮮都歸遼東郡管轄。衛滿及其子孫雖然世代襲官,但說到底隻不過是遼東太守的下級。故而,朝鮮根本談不上是屬國。可有一個人的出現,改變瞭一切。此人便是衛滿的孫子衛右渠。  禍亂驟起  漢武帝即位後,衛右渠繼承父職,替漢廷治理朝鮮。但身為漢臣的衛右渠卻是個名副其實的野心傢,他晝夜垂涎,幻想當上朝鮮王。  多年來,衛右渠小動作頻頻:收納朝廷通緝的亡命之徒,擴建軍隊:劫掠過往客商、使節,謀財害命:更有甚者,竟然屢次興兵騷擾遼東諸城。  衛右渠之所以膽敢如此囂張跋扈目無強漢,是因為他斷定漢廷絕不可能騰出手來收拾自己。原因很簡單,此時正值漢匈戰爭最激烈、最血腥的敏感時期,漢武帝窮兵黷武,傾舉國之力北伐匈奴,根本無力偏師東顧。加之朝鮮半島距長安萬裡之遙,漢廷怎麼可能為一個無關緊要、利淺益薄的朝鮮興師動眾?   不得不說,衛右渠的如意算盤打得噼啪作響。如果是漢文、漢景二帝,那肯定會被他牽住牛鼻子但非常可惜,衛右渠面對的是“威強睿德”的漢武大帝。  在北方大漠刀劍相撞、血流成河的萬緊關頭,對小人衛右渠的挑釁,漢武帝盡管憤怒不已,但出於理智,還是決定先嘗試使用政治手段緩和矛盾,於是“使涉何譙諭右渠”。豈料“王”迷心竅的衛右渠收到政治恐嚇後,不但不怕,反而更加小人得志,當即嚴詞拒絕涉何。  這個涉何也絕非省油燈,他擔憂出使不利會被天子責罰,便密令隨從暗殺瞭一個朝鮮大將。果不其然,好鬥的漢武帝聽聞涉何幹瞭這麼一件漂亮事,非但不予懲處,反而將其拔擢為遼東東部都尉,令其“保塞,外蠻夷無使盜邊”。  得知涉何因襲殺己將而升官發財的衛右渠,當即怒上眉梢,率軍傾巢而出,殺瞭涉何,奪瞭城池,就此正式跟漢廷在臺面上叫板。  涉何被誅的奇恥大辱,令漢武帝勃然大怒。於是,一場決定朝鮮半島歸屬的大戰如上弦之箭,一觸即發。相關閱讀推薦:雄才大略漢武帝的側面:搶民財壞法制的暴君漢武帝的功與過 歷史上雄才大略的漢武大帝劉徹死後誰繼位 漢武帝傳位給誰繼承瞭大漢江山漢武帝最喜歡的女人是誰?盤點劉徹的四個女人漢武帝晚年為什麼要誅殺太子與皇後衛子夫?分頁:1/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輕蔑應對  無論如何,在漢武帝眼中,朝鮮都是彈丸邊地,所以根本不必詳加備戰,隻需小動幹戈,再大的風浪也會瞬間平息。  然而,這種過於輕敵的心理,無疑蒙蔽瞭漢武帝的慧眼,令其忽視掉這場平叛存在的諸多特殊困難。其一,路途遙遠,漢軍難免長途跋涉,衛右渠則把守關隘,以逸待勞。其二,衛氏傢族在朝鮮已歷三世,盡管橫征暴斂和重徭重賦的害民政策不得人心,但畢竟熟悉地形,糧道亦短,在作戰中占據主動。  盡管不少作戰經驗豐富的大將都苦口婆心地勸諫過,但漢武帝顯然不把這些放在眼裡,這從他數日間便草擬完畢的平叛計劃上即可窺見一斑。  在將帥選擇方面,漢武帝起用荀彘和楊仆搭檔,可這二人素來不和。況且荀彘隻是衛青身邊的一個小校尉,做一軍統帥,既無資質,又無經驗,而號稱“樓船將軍”的楊仆也是個中看不中用的軍事花瓶。漢武帝如此點將完全是因為荀彘和楊仆皆為自己的心腹寵將,手心手背都是肉,對於一場手到擒來的勝利,隻好讓兩個人對半分功。  在軍隊組建方面,采取半正規半雜牌的方式,雖然這也著實是受無兵可調的現狀的制約,但漢武帝用“募罪人”這種奇葩創舉組建起來的“罪犯軍”想想也難有作為。   相比之下,計劃最炫最亮的部分還要屬戰術構想。漢武帝決定兵分兩路,海陸並進。荀彘率領五萬陸軍從遼東郡殺過鴨綠江,而楊仆則帶著自己調教多年的樓船大軍跨海深入敵後。待楊仆成功登陸,兩軍一路自北向南,一路自南往北,對衛右渠予以夾擊,力求速戰速決,切忌拖泥帶水。  漢武帝這套“軍事演習”一樣的作戰方案,無疑違背瞭他穩紮穩打的慣常風格。更何況樓船盡管號稱漢代的航空母艦,但從未經受過實戰考驗,處女秀便要執行難度巨大的跨海作戰,而且是登陸從未踏足過的陌生區域,風險之大,無需贅言。  可漢武帝就是認定漢軍必會打出一場彪炳史冊的著名戰役,他自己也能因之成就曠世奇功。然而,令這位雄君偉主意料不到的是,戰爭剛剛拉開帷幕,漢軍就遭遇大挫。分頁:2/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正式開火  漢武帝如此輕視敵人,建功心切的將領自然會上行下效。率先開赴前線的荀彘忍受不瞭等待的折磨,不顧事先跟楊仆約好的進攻日期,提前命部將正多發動試探性進攻。豈料正多也妄想通過此次平叛加官進爵,他率領先頭部隊孤軍深入,結果落入衛右渠預設的伏擊圈,被殺得丟盔棄甲,狼狽不堪。  盡管損失並不大,但漢軍自此士氣大跌,同時也恍悟朝鮮軍隊並沒有幻想中的那麼不堪一擊。憤怒的荀彘雖然一刀結果瞭正多,卻又從貪功好進墜入瞭另一個心理陷阱:懼戰徘徊。這無意之中倒是緩解瞭衛右渠的致命危機。  楊仆在按期登陸並獲成功後,發現一切出奇地順利,於是一路昂首闊步向北挺進,數日便兵臨衛右渠的“國都”王險城下。衛右渠被打瞭個措手不及,但好在荀彘駐軍不前,於是立刻狂奔回救。  最終,王險城的守軍連同北歸的援軍合成一股洪流,以數量上的壓倒性優勢,將楊仆的樓船軍徹底沖潰。  據《史記》記載,敗北的楊仆相當淒慘,“失其眾,遁山中十馀日”。好在樓船軍是其訓練多年的嫡系部隊,楊仆費盡九牛二虎之力,終於“收散卒,復聚”。可樓船軍經此大敗,無論實力還是士氣,都遭受重創。將士們歸鄉心切,無心再戰。  兩路人馬毫無默契,大敗特敗的消息傳到長安後,漢武帝怒不可遏,當即派遣使臣迢迢萬裡奔赴前線責罵荀彘。  驚恐之下,荀彘率軍南下,拼死力戰。經過大小多場戰役,荀彘終於殺到王險城下。   在大漢南北兩軍即將會師的關鍵時期,荀、楊二人皆認定破城已是朝夕之事。因此,二人心中各自掐起小九九,都想要奪取首功。手握重兵的荀彘當然想要直接攻城,但他需要楊仆率軍從側翼佯攻,分散敵兵,隻有這樣才能把損失降到最低。而楊仆心中更加清楚,一旦破城,作為主攻的荀彘定會活捉衛右渠,那功勞便盡歸其手。  貪心作祟下,楊仆堅決不同意配合荀彘強攻,並於暗中聯系衛右渠,規勸其向樓船軍開城請降。衛右渠猜透楊仆的用心,便將所有主力調派至城北,專註抵禦荀彘的猛攻。悲催的荀彘多次強攻未果,城下的漢軍屍體早已堆積如山,可王險城依然屹立不倒,固若金湯。  損兵折將的茍彘對楊仆自然恨得牙癢癢,但也著實無計可施。不過一個人的到來令荀彘看到瞭轉機。原來,漢武帝算準日子,認為平叛軍早該凱旋瞭,如此拖泥帶水又杳無音訊,肯定是遇到突發狀況瞭。於是,憂心忡忡的漢武帝派遣特使公孫遂持金牌令箭前去督戰。  荀彘一見公孫遂到來,立刻計上心頭,他哭喪著臉抱怨久攻不下完全是因為楊仆私心太重,不配合自己,並且危言聳聽地說:“今如此不取,恐為大害,非獨樓船,又且與朝鮮共滅吾軍。”公孫遂在朝中素來跟荀彘友善,聽到楊仆有可能謀反,他立即決定快刀斬亂麻。於是用天子恩賜的符節將楊仆誘至荀彘軍營,然後不由分說,將其五花大綁。  終於得到樓船軍指揮權的荀彘正待全面攻城時,王險城中突然發生政變,也正是這一突如其來的政變把幾個當事人幾乎全部送上西天。分頁:3/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慘勝為敗  原來,衛右渠本身也是個暴虐成性的土皇帝。衛氏作為外來勢力,跟土著集團難免產生利益糾紛,而衛右渠對所有逆已者皆采取血腥的屠殺政策,那些威望甚高的土著元老向來對其心有怨念,常年以來,仇恨無形中愈積愈深。  當漢軍圍城之時,王險城裡的土著元老認為衛右渠的敗亡即將到來,便決定抓住這一千載難逢的良機,經過縝密的謀劃,最終在一個深夜成功暗殺瞭毫無防備的衛右渠。  王險城的大權順勢盡落在朝鮮土著手中,擺在他們面前的隻有兩條路:一是繼續堅守到底,二是開城投降。在局勢已然明朗之時,思維正常的人都明白死命頑抗隻能是自尋死路。可對朝鮮人來說,如何投降,向誰投降都是難題。  茍彘素來性殘好殺,朝鮮土著對其極度畏懼,而且衛右渠跟荀彘早已結下死仇,如若王險城落入其手,勢必難免屠城厄運。而樓船軍盡管曾經發過招降令,但畢竟不是圍城的主力,荀彘軍一旦暴怒起來,樓船軍那麼點人如何能應付危局。  最終朝鮮人采取瞭一條絕妙之計:棄城而降。隻要到瞭樓船軍營地,荀彘就算吃瞭豹子膽,也不敢攻打友軍。  於是,土著元老率眾前往樓船軍駐紮的營地,集體投誠。如此一來,荀彘費盡心機,卻僅僅拿下一座千瘡百孔的空城。  這場耗時多年,死傷慘重的平叛戰役,令漢武帝出奇地暴怒。眾多戰將,隻要略有過失,皆被處以極刑,幾大主角也同樣無法逃脫嚴懲。  荀彘被認定罪大惡極,先是違背作戰計劃,指揮失當,後又綁架楊仆挑起內訌,而且殺戮甚多,卻無尺寸之功。這等滔天大罪當然不容寬恕,荀彘被棄市腰斬。公孫遂盲從荀彘,沒有盡到督戰之職,也被斬首示眾。

安祿山叛亂:安史之亂

  唐玄宗在位時,為瞭加強邊境的防禦,在重要的邊境地區設立瞭十個軍鎮(也叫做藩鎮),軍鎮的長官叫節度使。節度使帶領軍隊,還兼管行政和財政,權力很大,地位很重要。按照當時的慣例,節度使立瞭功,就可能被調到朝廷當宰相。  李林甫掌權以後,不但排擠朝廷的文官,還猜忌邊境的節度使。擔任朔方等四個鎮節度使的王忠嗣,立瞭很多戰功。他手下的將領哥舒翰、李光弼,都是驍勇善戰的名將,李林甫看王忠嗣的功勞大,威望高,怕他被唐玄宗調回京城當宰相,派人向唐玄宗誣告王忠嗣想擁戴太子謀反,害得王忠嗣險些丟掉瞭性命。後來還是哥舒翰在唐玄宗面前苦苦為王忠嗣申冤,玄宗才免瞭王忠嗣的死罪,改為降職處分。王忠嗣受不瞭這個冤枉,一氣之下就病死瞭。  當時,邊境將領中有一些胡族人。李林甫認為胡人文化低,不會被調到朝廷當宰相,就在唐玄宗面前竭力主張重用胡人,理由是胡人善戰,而且跟朝官沒聯系,靠得住。唐玄宗本來最怕邊境的將領謀反,就聽李林甫的話,提拔瞭一些胡人當節度使。  在這些胡族的節度使中,唐玄宗、李林甫特別看中一個平盧(治所在今遼寧朝陽)節度使安祿山。  安祿山年輕時在平盧軍裡當過將官,因為不遵守軍令,打瞭敗仗。邊境守將把他解送到長安,請朝廷處分。當時的宰相張九齡為瞭嚴肅軍紀,把安祿山判瞭死刑。唐玄宗聽說安祿山挺能幹,下令把安祿山釋放。  張九齡跟唐玄宗說:“安祿山違反軍令,損兵折將,按軍法不能不殺;而且據我觀察,安祿山不是個善良人,不殺恐怕後患無窮。”  唐玄宗不聽張九齡勸諫,還是赦免瞭安祿山。後來,張九齡被撤瞭職。安祿山卻靠他奉承拍馬的手段,一步一步地升官,當上瞭平盧節度使。不出三年,又兼任范陽(治所在今北京市)節度使。  安祿山當瞭節度使以後,就盡量搜羅奇禽異獸,珍珠寶貝,經常送到宮廷討好唐玄宗。他知道唐玄宗喜歡邊境將領報戰功,就采取陰謀手段,誘騙平盧附近的少數民族首領和將士,參加宴會。在酒席上,用藥酒灌醉他們,把兵士殺瞭,又把他們的首領割瞭頭,獻給朝廷報功。  唐玄宗常常召安祿山到長安朝見。安祿山抓住這個機會,使出他狡猾的手段,盡量討唐玄宗的喜歡。安祿山長得特別肥胖,凸肚子,矮個子,裝出一副傻乎乎的樣子。唐玄宗一見到他就樂瞭。  有一次,唐玄宗指著他的肚子開玩笑說:“這麼大的肚子,裡面裝的什麼東西?”相關閱讀推薦:楊貴妃與安祿山有私情 最後楊玉環怎麼死的?唐朝安祿山叛亂之原因:竟為瞭楊貴妃?唐朝安祿山弱兵誘敵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安祿山不假思索地回答說:“沒有別的,隻有一顆赤誠的心。”  唐玄宗認為安祿山真對他一片忠心,心裡更高興瞭。以後又封安祿山為郡王,還替他在長安造瞭一座跟王公貴族住的一樣華麗的府第。安祿山搬進王府後,唐玄宗每天派人陪他一起喝酒作樂;還讓楊貴妃把安祿山收作幹兒子,讓安祿山在內宮隨便進出,親熱得像一傢人一樣。  安祿山騙取瞭唐玄宗和李林甫的信任,除瞭范陽、平盧兩鎮外,又兼瞭河東(治所在今山西太原)節度使,控制瞭北方邊境的大部地區。他秘密擴充兵力,提拔瞭史思明、蔡希德等一批猛將,任用漢族士人高尚、嚴莊幫他出謀劃策;又從邊境各族的降兵中挑選瞭八千名壯士,組成一支精兵,囤積糧草,磨礪武器。隻等唐玄宗一死,他就準備叛亂。  沒多久,李林甫病死,楊貴妃的同族哥哥楊國忠憑著他的外戚地位,接任瞭宰相。楊國忠本來是個流氓,安祿山瞧不起他,他也看不慣安祿山,兩個人就鬧起矛盾來。楊國忠幾次三番在唐玄宗面前說安祿山一定要謀反。但是唐玄宗正在寵信安祿山,哪裡會相信。  日子一長,安祿山的謀反的跡象漸漸暴露出來瞭。他向朝廷要求把范陽的三十二名漢將都撤換瞭,由他自己另外委派;唐玄宗親手寫詔書要安祿山到長安,他也推托有病不去。唐玄宗開始對安祿山懷疑起來。但是無論唐玄宗或是楊國忠,都沒有想到該怎樣防備安祿山的叛亂。  公元755年十月,安祿山經過周密準備,決定發動叛亂。這時候,正好有個官員從長安到范陽來。安祿山假造瞭一份唐玄宗從長安發來的詔書,召集將士宣佈說:“接到皇上密令,要我立即帶兵進京討伐楊國忠。”  將士們都覺得很突然,面面相覷,但是有誰敢對聖旨表示懷疑呢。  第二天一早,安祿山就帶領叛軍南下。十五萬步兵、騎兵在河北平原上進發,一路上煙塵滾滾,鼓聲震地。中原一帶已經有一百年左右沒有發生戰爭,老百姓好幾代沒有看到過打仗。沿路的官員逃跑的逃跑,投降的投降。安祿山叛軍一直向南進攻,幾乎沒有遭到什麼抵抗。  范陽叛亂的消息傳到長安,唐玄宗開始認為是有人造謠,還不相信,到後來警報一個個傳來,他也慌瞭起來,立刻召集大臣商議。滿朝官員沒有經過這樣的大變亂,個個嚇得目瞪口呆,隻有楊國忠反而得意洋洋地說:“我早說安祿山要反,還不是被我說準瞭嗎。不過,陛下盡管放心。他的將士不會跟他一起叛亂。不出十天,一定有人把安祿山的頭送來。”  唐玄宗聽瞭這番話,也有些安心瞭。但是,哪兒知道,沒有多久,叛軍長驅直入,渡過黃河,占領瞭洛陽。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漢武帝平定朝鮮叛亂:一場毫無必要的戰爭!

  漢武帝平定朝鮮叛亂慘“勝”,最終導致領土變屬國!戰國末期,樂毅滅齊的壯舉令燕國進入全盛時期,燕昭王趁勢令悍將衛滿統軍挺入朝鮮半島,進行開荒式征服。不過期年,半島便全部納入燕國版圖。後來,秦亡燕,盡收其地,朝鮮半島無可爭議地成為大秦王朝的一部分。  事實上,直至漢惠、漢文、漢景三帝時代,朝鮮都歸遼東郡管轄。衛滿及其子孫雖然世代襲官,但說到底隻不過是遼東太守的下級。故而,朝鮮根本談不上是屬國。可有一個人的出現,改變瞭一切。此人便是衛滿的孫子衛右渠。  禍亂驟起  漢武帝即位後,衛右渠繼承父職,替漢廷治理朝鮮。但身為漢臣的衛右渠卻是個名副其實的野心傢,他晝夜垂涎,幻想當上朝鮮王。  多年來,衛右渠小動作頻頻:收納朝廷通緝的亡命之徒,擴建軍隊:劫掠過往客商、使節,謀財害命:更有甚者,竟然屢次興兵騷擾遼東諸城。  衛右渠之所以膽敢如此囂張跋扈目無強漢,是因為他斷定漢廷絕不可能騰出手來收拾自己。原因很簡單,此時正值漢匈戰爭最激烈、最血腥的敏感時期,漢武帝窮兵黷武,傾舉國之力北伐匈奴,根本無力偏師東顧。加之朝鮮半島距長安萬裡之遙,漢廷怎麼可能為一個無關緊要、利淺益薄的朝鮮興師動眾?   不得不說,衛右渠的如意算盤打得噼啪作響。如果是漢文、漢景二帝,那肯定會被他牽住牛鼻子但非常可惜,衛右渠面對的是“威強睿德”的漢武大帝。  在北方大漠刀劍相撞、血流成河的萬緊關頭,對小人衛右渠的挑釁,漢武帝盡管憤怒不已,但出於理智,還是決定先嘗試使用政治手段緩和矛盾,於是“使涉何譙諭右渠”。豈料“王”迷心竅的衛右渠收到政治恐嚇後,不但不怕,反而更加小人得志,當即嚴詞拒絕涉何。  這個涉何也絕非省油燈,他擔憂出使不利會被天子責罰,便密令隨從暗殺瞭一個朝鮮大將。果不其然,好鬥的漢武帝聽聞涉何幹瞭這麼一件漂亮事,非但不予懲處,反而將其拔擢為遼東東部都尉,令其“保塞,外蠻夷無使盜邊”。  得知涉何因襲殺己將而升官發財的衛右渠,當即怒上眉梢,率軍傾巢而出,殺瞭涉何,奪瞭城池,就此正式跟漢廷在臺面上叫板。  涉何被誅的奇恥大辱,令漢武帝勃然大怒。於是,一場決定朝鮮半島歸屬的大戰如上弦之箭,一觸即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