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君主

東漢光武帝劉秀:親自參戰次數最多的封建君主

  東漢開國皇帝劉秀,靠堅韌意志和人格魅力聚集起天下群雄而問鼎天下,由一介平民而成長為光耀史冊的一代名君。   劉秀作戰非常最勇敢,在歷代帝王中極為罕見。昆陽大戰中,劉秀身先士卒,帶領13人沖出王莽42萬大軍的圍追堵截而搬來救兵。沖出重圍卻未折損一兵一騎,後親率三千人的敢死隊迂回至王莽軍側後,終以2萬人的軍隊大破王莽42萬大軍,創造瞭中國軍事史的神話。   西漢與東漢之間的時期,群雄並起,是歷史上有名的亂世。劉秀的對手僅稱帝號的就有王莽、王郎、劉玄、劉盆子、張步、劉永、李憲、彭寵、盧芳、公孫述等。為瞭消滅這些敵對力量,劉秀多年來征伐不止,無數次死裡逃生。他善於把握戰機;長於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精於避實擊虛,奇正並用,運動殲敵;勤於總結經驗教訓,不斷改進戰術;強調連續進擊,不給敵人以喘息和反撲的機會;重視利用人和,唯才是舉,使麾下將士能充分發揮才幹。有志者事竟成,最終平定瞭天下,所以說劉秀又是中國歷史上作戰最多的皇帝。   公元前6年,西漢皇室後裔劉秀出生在濟陽(今河南蘭考)。他是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出自漢景帝一脈。史書上記載,漢景帝夜招他的妃子程姬,程姬因故不願去,把她的宮女唐兒送去應付之,漢景帝當時喝醉瞭酒,睡眼朦朧地“幸之”,於是就有瞭劉秀這支後裔。世事變遷,劉秀先祖的地位不斷下降,從王降為列侯,到他的父親這一輩,隻是濟陽縣令這樣的小官員瞭。公元3年,劉秀的父親去世,他一傢人回到故鄉南陽,成瞭普通的平民。對年幼的劉秀來說,皇室後裔隻是個傳說,自己一點也沒有享受到其福蔭。   此時,風雨飄搖的西漢政權政治腐朽,經濟凋敝,民不聊生,怨聲四起。外戚王莽利用這一形勢,玩弄權術,於公元9年奪取政權,建立新朝。但王莽篡權有術,治國無方,他“增重賦斂,刻剝百姓”,法令嚴苛殘酷,並且朝令夕改。王莽曾在7年內,四次改換貨幣,“每一易錢,民用破產”,老百姓手裡的錢一夜之間成廢銅爛鐵。所有這些導致社會更加混亂,矛盾更趨激化。公元17年,全國性的農民大起義在三個地區爆發:在今湖北西北有王匡、王鳳領導的綠林軍(因以綠林山為基地而得名);在今山東東部和江蘇北部有樊崇等領導的赤眉軍(因義軍均將眉毛塗紅而得名);在今河北一帶則有大小數十支起義隊伍,其中最大一支稱為銅馬軍。一時刀兵群起,殺伐之聲不斷,天下呈軍閥割據之勢。   《後漢書》記載劉秀的相貌是“美須眉,大口,隆準,日角”——須眉長得很漂亮、鼻子高、嘴大、額頭寬大,按古代的男性標準來看,應該算是個帥哥瞭。劉秀早年“勤於稼穡”,就是喜歡種菜種地啥的,常有多餘的糧食到宛城(今南陽)去賣。劉秀有個好哥哥叫劉演,豪爽任俠,喜歡結交四方志士,不願終老於林泉之下。劉演經常笑話劉秀,把自己比作劉邦,把劉秀比作樂於幹實業的劉仲。在哥哥劉演的激勵下,劉秀才“憤而有志於天下”。

鮮為人知的搞笑帝王:前涼君主為玩樂找含義

  搞笑,是指有意或無意做出一些舉動或者發表一些可笑的言論來,客觀上引人發笑。古代的帝王中,也不乏搞笑者。   十六國時期前涼的末代皇帝張天錫就是這樣一位搞笑高手。前涼領土大致包括今天甘肅、寧夏西部地區、新疆東部地區及青海的一部分,都城姑臧(今甘肅武威市)。當時是歷史上的民族大分裂時期,多國並存,強敵虎視。盡管前涼的綜合國力還不錯,但畢竟是個小國,還是惹不起東晉、前秦這樣的大國。張天錫非常聰明,登基不久,他就先後遣使臣奉表至東晉與前秦,表示願意稱臣,於是兩國都封冊瞭他。   外交工作到位後,張天錫遂以為天下太平無事,於是高枕無憂地做著自己的小國皇帝。外患既除,國內的那點事很好搞定,他才懶得去管呢。整日呆在後宮,不理朝政,聲犬色馬,荒淫無度。   《晉書》(房玄齡等著)記載:天錫數宴園池,政事頗廢。蕩難將軍、校書祭酒索商上疏極諫,天錫答曰:“吾非好行,行有得也。觀朝榮,則敬才秀之士;玩芝蘭,則愛德行之臣;睹松竹,則思貞操之賢;臨清流,則貴廉潔之行;覽蔓草,則賤貪穢之吏;逢飚風,則惡兇狡之徒。若引而申之,觸類而長之,庶無遺漏矣。”   這段話翻譯成白話文就是:張天錫常常在花園裡遊池邊大擺豪宴,縱情聲色。朝中一些正直的大臣就勸說他少事遊樂,多理朝政。他回答說:“你們以為我喜好玩樂嗎?其實你們不懂我的心啊!我不是單純地愛好玩樂,而是通過玩樂領悟到許多人生的哲理:我早晨看到花開,就敬重才華俊秀的高士;品玩著芝蘭,就愛慕德行高潔的大臣;目睹到松竹,就思念忠貞節操的賢才;面對著清流,就褒獎廉潔奉公的官員;但是我一看到蔓草,就鄙薄貪婪污穢的惡吏;迎著疾風,就痛恨兇狠狡詐的奸徒。如果你們能將我的玩樂引申出去,觸類旁通,那麼做人就近乎完美瞭,在為人的操守上也基本沒有遺漏的瞭。”   張天錫真是位天才,超級能扯,居然能為自己沉湎玩樂編出這麼一大套冠冕堂皇的理由來!

中國古代歷史上最殘暴的君主是誰?你知道嗎?

  後趙皇帝石虎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皇帝之一,說他著名是因為他殺人如麻,而且不按套路出牌。做瞭許多匪夷所思的事情,堪稱中國殘暴皇帝第一人。小時候石虎和石勒的母親逃難,那時候石勒做匈奴漢國的大將,亂世之中東晉的劉琨發現瞭疲於奔命的祖孫倆,為瞭討好石勒,便把他送到石虎身邊。石虎經常在軍營裡拿彈弓打人,弄得整個軍營人人喊打。石勒也很惱火,於是喝令刀斧手砍頭示眾。多虧瞭石勒的母親,說這小子在逃難的時候沒少幫助我,可不能如此絕情。船到橋頭自然直,長大瞭就好瞭。就這樣,保住瞭石虎的一條小命。  石虎很彪悍,長大以後,總覺得有使不完的勁,於是石勒便讓他帶兵。不過石虎打瞭勝仗以後,喜歡屠戮士兵,真正的是雞犬不剩。不僅如此,石虎還喜歡殺同僚,隻要是自己看著不順眼的人,不管有多大功勞,都往往借助叔父的名義殺掉。石虎殺人殺到極致,連自己結發妻子都不放過,理由是她妨礙瞭自己和戲子鄭櫻桃搞同性戀。石勒做皇帝,封石虎做侍中,加封中山公。可石虎卻不滿足,目光一直瞅著皇帝的寶座。石勒還以為這小子是可造之才,就封石虎做王,希望他看在自己的面子上輔佐太子,哪知石虎咬牙切齒,發誓要取而代之,甚至要血洗他全傢。  咸和八年,石勒病死,石虎開始清君側,不僅殺死瞭輔政大臣,還帶著兒子和軍隊耀武揚威來到皇宮,皇帝石弘一見嚇得尿一褲子,趕緊跪倒,口稱要禪讓。可石虎卻不答應,說要按照國傢制度辦事。石勒的皇後一見心中大怒,於是密謀要殺死石虎,結果消息透露,石虎帶人消滅瞭密謀的人,當然皇後也在劫難逃。就這樣石勒一傢全部被殺,徹底實現瞭昔日血洗叔叔滿門的願望。石虎做瞭皇帝,如願以償。開始瞭自己的三部曲,一是玩女人,二是殺人,三是享樂。這時候從襄國到洛陽,再到鄴城,到處都有上吊自殺的人,城墻上也有交不上稅收被處斬的人,血腥的政策使得中原人銳減幾百萬,真的是“白骨露於野,千裡無雞鳴”。   不過人雖然少瞭,可畜生卻到處都是。老虎豺狼等猛獸四處出沒,畢竟到處都是美食。石虎規定自己要狩獵,任何人不得向野獸投擲石塊,否則格殺勿論。看來石虎確實是動物界的好朋友。石虎做瞭皇帝,因為耽於享樂,便把權力下放給太子。早先太子是早請示晚匯報,可來得多瞭,很讓石虎不滿,有時正摟著女人不方便,便破口大罵。惹得太子不耐煩,便不再去招惹。結果又遭到石虎的毒打,你這小子翅膀硬瞭,居然連我的話也不聽瞭。太子如坐針氈,於是秘密的策動殺死父親。可惜事情敗露,於是太子一傢被全部殺死。最後覺得不過癮,又把太監宮女200多人也做瞭陪葬。  太子死瞭,石虎又立瞭石宣做太子。不想石宣因為和兄弟爭寵,把自己兄弟給殺瞭。惹得石虎興起,索性把石宣給開膛破肚。惡人自古惡人磨,幾個兒子的慘死,讓石虎痛不欲生,不久身染重病,死後沒多久,他的幹孫子冉閔就滅掉瞭後趙。有人說石虎是惡貫滿盈,或者罄竹難書,這倒不錯,反正石虎最後被族滅,也算是老天有眼,報應不爽。相關閱讀推薦:揭秘:古代的漢人的戰鬥力是否不如遊牧民族?古代文人們為何要把武則天描繪得很黃很暴力?古代歷史上竟有交通規則:唐人超速“打屁股”揭秘古代公務車發展史:西漢規定馬越多官越大震驚:歷史上締造四個王朝的古代第一貴族集團揭秘古代公務車發展史:西漢規定馬越多官越大

為何說蕭何貪污自毀清譽是君主時代臣子的悲哀

  蕭何是漢初三傑之一。劉邦曾經評價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我比不上子房;鎮守國傢,安撫百姓,供給糧餉,保證運糧道路不被阻斷,我比不上蕭何;統帥百萬大軍,戰必勝,攻必取,我比不上韓信。”再深入分析一下,張良在漢朝建國後已經不管事,韓信在被貶為淮陰侯以後基本處於一種被“限制居住”狀態;蕭何曾經是劉邦的上司,在沛縣期間經常資助劉邦,還利用自己官吏的身份多次保護過劉邦。反秦起義時,蕭何自覺奉劉邦為“主公”,始終如一,從無二心,是劉邦班底最早、最基本、最主要的成員。張良雖然也較早依附劉邦,但比蕭何要晚一些,中間還當過韓國的司徒,劉邦被封為漢王就國時還沒有跟隨前去。韓信是因為蕭何的極力推薦才有機會展示才華的,有句話叫做“成也蕭何”,意思就是蕭何成就瞭韓信。這樣一比較,蕭何對整個漢朝的貢獻,似乎又比張良和韓信要大。  蕭何勤於公務,還是在當秦朝官吏時,就通曉法律,辦事條理,在一郡公務考核中名列第一。蕭何不愛錢財,當劉邦的軍隊進入秦國都城咸陽時,將領們都爭著奪取分刮錢財,唯獨蕭何進入丞相府,收取瞭秦朝的所有文獻資料。正是靠著這些資料,作為被封在流放犯人地區的漢王劉邦,才能夠瞭解天下基本情況。蕭何一生簡樸,購置田產必定要在偏遠貧瘠的地方,建造傢園不求奢華。在他看來,如果後代能像他一樣賢能,有瞭這些足可以安身立命;假如後代不賢能,有權勢的人看不上這種地方,不會有意奪取,反而可以保住這些傢業,過上普通人的日子。  然而,這樣一個為國傢所倚重,為百姓所愛戴,一生簡樸的人,卻在劉邦死的那一年低價強賣百姓田地,與民爭利,而這樣做的原因竟然是為瞭自毀聲譽,好讓皇帝“安心”!不能不說這是蕭何一生的悲哀,也是整個封建社會皇權制度下一切清廉臣子的悲哀。  那麼,蕭何為什麼一定要這樣做呢?  劉邦擔心蕭何有異心。  劉邦領兵東進和項羽爭奪天下,蕭何以丞相的身份留守治理巴蜀,平定三秦後,蕭何又協助太子監國,鎮守關中。楚漢之爭,戰場形勢變換不定,勝負關系經常互換,兵員損失慘重。當劉邦兵敗以後,總是蕭何征調關中士卒,為劉邦補充兵員,恢復士氣,劉邦因此得以和項羽再戰。當楚漢滎陽對峙期間,劉邦多次派遣使者慰勞蕭何。表面看起來,這是劉邦對蕭何的關懷厚愛,但深層次裡的事情卻不是這樣。劉邦在死前把蕭何關進瞭監獄,有一個姓王的衛尉就對劉邦說過:“當時相國留守關中,他隻要動一動腳,那麼函谷關以西的地盤就不歸陛下所有瞭。”劉邦擔心的就是這個,他自己能夠叛項羽而自立,要是蕭何有心自立為王怎麼辦?所以,當時有個叫鮑生的人對蕭何說:“漢王在前線風餐露宿,卻反過來慰勞你,這是內心在懷疑您吶!為今著想,不如派遣您的子侄兄弟能打仗的人都到漢王身邊軍中效力,這樣漢王才能安心。”蕭何這樣做瞭,劉邦果然高興。   劉邦擔心蕭何得民心。  楚漢相爭時期,楚漢兩國有一個鮮明的對比,楚國控制的諸侯國和地盤,不是這兒亂就是那兒叛,而漢王國所擁有的巴蜀、漢中以及三秦地區,始終穩定。其中根本的原因,就是劉邦每占領一個地方,馬上就會改秦制為漢制,而這些法律和規章的制定執行都是蕭何所為。劉邦當皇帝後,在中央政權控制的范圍內,社會能夠很快穩定下來,也是由於法律的及時實施。由於這些法律的制定和實施,蕭何贏得瞭民心。當時就有人說,蕭何“初進入關中就深得民心,至今十多年瞭,民眾都親附”他,如今全國統一,蕭何一如既往勤勉做事,“與百姓關系和諧,受到百姓愛戴”。劉邦當瞭皇帝,為瞭鏟除諸侯王,連年征戰。這和楚漢相爭時有一個相同之處,劉邦在前方打仗,蕭何在後方理政安國保證前方供應。蕭何除瞭在後方安撫勉勵百姓,還把自己的傢財全部拿出來捐助軍隊,討陳豨、平英佈都是這樣,殺瞭韓信得到的賞賜蕭何也一點兒都沒要。  本來這是一件再好不過的事情,戰時國傢經費緊張,大臣拿出自己的錢來支援前線,這對皇帝來說實在是求之不得,蕭何主動拿出來不是很好嗎?當時劉邦也是這樣想的,每當蕭何拿出錢財來,劉邦都很高興。可是,當天下的異姓諸侯王該平定的都平瞭以後,劉邦就不這樣想瞭。這時候的劉邦想的是:位高權重、能力超強、深受百姓愛戴的蕭何難道不是像異姓諸侯王一樣是大漢帝國的威脅嗎?並不是我們要無端揣測劉邦的心思,當時的人也這樣認為,蕭何的一個門客就明確的指出,說“蕭何滅族的日子不遠瞭”。原因就是劉邦屢次詢問蕭何的情況,並不是時時處處的關心,而是害怕他“震撼關中”。於是這個門客給蕭何出瞭一個主意,讓他多買田地,並用低價、賒借等手段購買,以便敗壞自己的名聲。蕭何聽取瞭這人的建議,劉邦不但不惱,反而很高興。  劉邦平叛歸來,拿著百姓的告狀信給蕭何看,劉邦竟然是笑著說的,可見劉邦是多麼的希望蕭何“失去民心”!當蕭何趁機請求,讓民眾耕種皇帝所有的上林苑中的空地時,劉邦立刻以“接受商人賄賂”的罪名將蕭何關進瞭監獄。因為蕭何又一次犯瞭忌,他又會成為民眾愛戴的對象。  既然蕭何犯瞭大忌,劉邦又把他關進瞭監獄,已經成瞭砧板上的肉,可是劉邦為什麼沒有殺他呢?這是基於兩種原因:一是沒有人出來說情;問題來瞭,為什麼沒有人給蕭何說情呢?到瞭蕭何這種地位,感覺自己能說上情,說情又能夠起作用的人已經沒有幾個瞭,許多有功大臣尚且自顧不暇,誰還敢在這個時候觸黴頭!蕭何這個人卓爾不群,從來就是一副公事公辦的態勢,怕是還真沒有鐵桿死黨。劉邦隻是把蕭何關瞭起來,還沒有做出最後的處理決定,很多人還沒有考慮好該不該說情,需要不需要說情。這倒反過來成全瞭蕭何,讓劉邦覺得蕭何的所作所為隻是一個人的行為,並不是一種勢力,他大可以放心。有一個人在劉邦面前說過蕭何,這個人是個姓王的衛尉,大概就是劉邦的衛隊長之類的小官,官雖小,確是劉邦的人。他說瞭兩點,蕭何所做都是相國職務范圍內的事情、蕭何留守關中的時候沒有謀取私利,為什麼要在現在牟利呢?這個人的話劉邦聽進去瞭,但這個人說的是理,不是講的情。二是蕭何沒有辯解。這是一個正直、沒有私心的人常規的做法。皇帝鐵瞭心要殺你,辯解毫無用處,隻會加速死亡的步伐。皇帝猶豫不決,不辯解既能說明態度好,又能證明皇帝做得對。給皇帝留下瞭面子,也就給自己多瞭一線生的機會。  封建社會,說到底,皇帝不過是一個地主,是天下第一號的地主,這就是皇帝們經常說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是,皇帝管不過來那麼多的地,也管不過來地上那麼多的事兒,他們隻能分一些地出去給他人,也還的雇一些人給他管事,這就有瞭王侯和官員。作為王侯和官員,必須記住兩點,你這個地主不能大過皇帝,你所有的財產都應該是皇帝所賜。如果你想背著皇帝多撈一點,那是絕對不行的,這就是為什麼要把貪污受賄列入十惡不赦之列的原因。不過,皇帝不但愛財,他更貪“心”,當有人把民心拿走,那就意味著他有可能當不成地主,也就是失去所有的財產。所以,在丟掉一部分財產和讓人拿走“民心”相比,孰輕孰重一般皇帝都會看的清楚。  在蕭何之前,歷史有過正反兩方面的例子。管仲奢華張揚,贏得瞭齊桓公放心把國政交給他,王翦一再向嬴政要賞賜,得到瞭秦王放心把軍隊交給他,都等於是把“民心”交給瞭最高統治者。相反的例子,齊國的田氏把財產全部散給國人,買得瞭民心,最終齊國改姓,田氏擁有瞭整個齊國。蕭何絕無私心,卻不幸觸到瞭皇帝劉邦的最隱秘處。  丞相掌握著一個國傢的行政權,隻有他最有條件能夠和皇帝爭奪天下財產,所以這皇權和相權歷來也是既配合又爭鬥,到瞭明代,朱元璋終於不耐煩瞭這種爭鬥,幹脆取消瞭丞相制度。但是,取消瞭丞相這一職務,不等於丞相該幹的事也不存在瞭,所以這皇帝和丞相兩個人的爭鬥,變成瞭皇帝和幾個人的爭鬥。如此看來,蕭何的悲哀,是整個封建社會所有臣子的悲哀。讓人哭笑不得的是,蕭何為瞭活命,竟然需要自證其污,自毀聲譽!相關閱讀推薦:揭秘:蕭何貪污漢高祖劉邦為何不怒反而很高興?揭秘:西漢名相蕭何貪污是真的為瞭貪而貪嗎?漢中著名成語典故大全 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史上最早鐵帽子王韓信: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瞭呢?蕭何為什麼還是漢初第一功臣?他立瞭什麼功勞?

夏朝開國君主夏啟:中國第一個歷史朝代的建立者

  屈原的《天問》中說,禹巡治洪水,走遍四方,一次,偶然與塗山氏相遇於臺桑,旋即分別。懷孕的塗山氏女在傷念中生下啟後就死瞭。所以,啟生下來就失去瞭母親,是個苦孩子。禹死後,啟破壞瞭禪讓制,自行襲位,建立瞭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夏。從此,原始社會宣告結束,開始瞭奴隸社會,啟也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帝王(有的史學傢認為禹是第一個帝王)。他放棄陽翟,西遷到大夏(今汾澮流域),建都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  “夏啟”身份新說  一、從對“夏啟”評價的分歧說起  夏啟作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的建立者,無論是從歷史文獻記載還是從學者研究的角度來看,啟為禹之子似乎已成定論。但就是這樣的一個傳說中的人物,歷史評價卻褒貶不一。  《孟子·萬章上》說:“丹朱(堯之子)之不肖,舜之子亦不肖。舜之相堯,禹之相舜,歷年多,施澤於民久。啟賢,能敬承繼禹之道。益之相禹也,歷年少,施澤於民未久。舜禹益相去久遠,其子之賢與不肖,皆天地也。非人之所能為也。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孟子·萬章上》還提到,禹薦益於天。七年,禹崩。三年之喪畢,益避禹子於箕山之陰。朝覲訟獄者,不之益而之啟,曰:“吾君之子也。”“謳歌者,不謳歌益而謳歌啟,曰:“吾君之子也。”《呂氏春秋·先己篇》中也說,夏後啟與有扈氏戰於甘澤而不勝,六卿請復之,夏後伯啟曰:“不可,吾地不淺,吾民不寡,戰而不勝,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於是處不重席,食不貳味,琴瑟不張,鐘鼓不修,子女不飭,親親長長,尊賢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   上述啟賢的說法,經過司馬遷《史記·夏本紀》固定下來,在大多數人看來,啟稟承天命,贊繼大禹之道,順利地實現從禪讓走向世襲,實在是眾望所歸,啟無疑是歷史一個重德修賢的聖明君主。  即使在神話傳述中,啟也是一個神通廣大,能與天帝交通的聖賢之神。《山海經·大荒西經》中說:“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兩青蛇,乘兩龍,名曰夏後開。開上三嬪於天,得《九辯》與《九歌》以下。此天穆之野,高二千仞。開焉得始歌《九招》。”《楚辭補註》對此解釋說:“九辨九歌,禹樂也。言禹能平治水土,以有天下。啟能承先志,贊敘其業,育養品族,故九州之物皆可辨數,九故之德皆有次序而可歌也。”  但我們同樣註意到歷史文獻與傳說中對啟的評價卻有截然相反的一面。《戰國策·燕策一》說:“禹授益而以啟為吏。及老,而以為啟為不足任天下,傳之益也。啟與支黨攻益而奪之天下。”《墨子·非樂上》說:“啟乃淫溢康樂,野於飲食,將將銘,莧磬以力。湛濁於酒,渝食於野,萬舞翼翼,章聞於大,天用弗式。”《淮南子·齊俗篇》中說:“昔有扈氏為義而亡。”高誘註曰:“有扈,夏啟之庶兄也。以堯舜舉賢,禹獨與子,故伐啟,啟亡之。”總之,夏啟似乎又成瞭一個不足以任天下的德薄之人,他破壞瞭原有的禪讓制度,將天下變成私有,繼位後又淫逸無度,黨同伐異,實在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無恥之徒。  為什麼歷史上的啟為什麼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呢?除瞭古史辨學者顧頡剛先生所指出的先秦諸傢為瞭宣傳自己的學說思想而“競奇鬥巧”的因素外,是不是還有另外一種可能呢?  二、“杜宇、鱉靈”神話的啟示  古代蜀地,同樣流傳著一個“鱉靈”治水的故事。  《太平禦覽》卷八八八引漢時揚雄所著《蜀王本紀》說:  蜀王之先名蠶叢,……後有一男子名日杜宇,從天墮止朱提,有一女子名利,從江源地井中出,為杜宇妻。宇自立為蜀王,號曰望帝,治汶山下,邑郫,化民往往復出。.望帝積百餘歲,荊有一人名鰲靈,其屍亡去,荊人求之不得,鱉靈屍至蜀復生,蜀王以為相。時玉山出水,若堯之洪水,望帝不能治水,使鰲靈決玉山,民得陸處。鱉靈治水去後,望帝與其妻通,帝自以薄德,不如鱉靈,委國授鱉靈而去,如堯之禪舜。鱉靈即位,號曰開明。  關於這則神話,早有學者懷疑它和堯舜禪讓、大禹治水等傳說之間的關系。童書業先生認為這段故事顯然就是雜采中原神話編造而成,所謂杜宇就是禹,而鱉靈就是鯀。近來又有學者懷疑鯀、禹、啟就是該神話中的鱉靈,並判定鯀、禹治水和鱉靈治水的神話是同一神話分化的結果。相關閱讀推薦:夏啟殺伯益:夏啟如何從禹手中成功世襲王位的?4000年前誰讓夏啟破壞瞭帝位禪讓?夏啟繼位始末夏啟死後出現瞭幾子爭權鬥爭?夏啟有幾個兒子夏啟是誰的兒子?歷史上的夏啟為何成為瞭私生子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探討兩則神話間的相互影響關系,顯然已超出瞭本文的范圍。真正引起我們註意的是此則神話中提到的杜宇、鱉靈禪讓的原因:鱉靈治水,望帝卻乘機與其妻私通,自以為薄德,於是委國授鱉靈而去。其它歷史文獻上也有相大致相同的記載,《說文解字·四上》說:“蜀王望帝淫其相妻,慚亡去,為子巂(規)鳥,故蜀人聞子巂鳴,皆起雲望帝。”《華陽國志·蜀志》也說:“望帝使鱉冷(靈)治水,而淫其妻。冷還,帝慚……。法堯舜禪授之義,遂禪位於開明。”  杜宇與鱉靈作為蜀人的祖先,同為後世人們所敬重。至今在郫縣西南一裡多路,還可見到望業地祠的遺跡。有望帝陵和業帝陵,兩陵相對,以前人們在這裡祭祀望帝(杜宇)和業帝(鱉靈),祀典極為隆崇。但兩人關系實在曖昧難辨,上所引《蜀王本紀》說:“望帝去時,子歸鳴,故蜀人悲子歸鳴而思望帝”。《說郛合刊》卷六十輯《寰宇記》說:“望帝自逃之後,欲復位不得,死化為鵑。每春月間,晝夜悲鳴。蜀人聞之,曰‘我帝魂也’。”後人多疑杜鵑有冤,恐怕杜宇、鱉靈禪讓故事背後隱藏著一場嚴重的政治鬥爭。所謂杜宇和鱉靈妻私通的說法,難道是承繼杜宇的鱉靈或其開明王朝為貶低杜宇而偽造出來的,還是真有其事?古史渺遠,我們不得而知。但無疑,禪讓傳說並非像我們以前想象的那麼簡單。  再回到我們先前的話題,結合我們大傢所熟知的堯舜禹禪讓傳說來看,如果說《蜀王本紀》中所記載的鱉靈就是禹的原型,那麼故事中的另一個重要人物杜宇又會是誰呢?我們不妨假定他就是舜,看看接下來會有什麼情況發生。   三、舜禹“禪讓”傳說的推原  舜在承繼堯的帝位以後,首先借治水無功、不用帝命的名義除掉瞭意欲造反的鯀,將其殛之於羽山。這也就是《書·洪范》所說的,“昔鯀堙洪水,汩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疇,彝倫攸敘。”鯀則殛死,禹乃嗣興。關於禹興的原因,《淮南子·原道篇》說:“昔者夏鯀作三仞之城,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之天下之叛也,乃壞城平池,散財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賓伏,四海納職。合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由此可見,禹通過思父之非,修德保民,又重新獲得瞭民眾的擁戴。這使舜又重新感受到瞭來自禹復興對自己權勢所帶來的嚴重威脅,為瞭根絕後患,舜於是精心策劃瞭一場“借雞生蛋”的好戲。  舜命禹繼續治水,《書·皋陶謨》大禹曾這樣說:“予創若時,娶於塗山,辛壬癸甲,啟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關於其中“辛壬癸甲”四字,孔安國解釋為:“辛日娶妻,至於甲四日,復往治水。”後來學者多從此論。表面看來,似乎是大禹為瞭完成治水任務,新婚三天便舍棄婚妻子,急急忙忙踏上治水的征程。而後,啟十月而生。世上難道竟然有這樣的巧合?  我們推測,實際上可能是禹難違帝命,間不容發。《史記·夏本紀》說:“禹傷先人父鯀功之不成受誅,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傢門不敢入。”舜借治水之故,將禹支開,乘此機會機與禹的妻子塗山氏私通,生下瞭後來的啟。原來所謂的“啟”竟然是舜帝之子!  重新明確瞭啟的身份,那麼以後的諸多迷團也就迎刃而解瞭。《楚辭·天問》洪興祖補註引《淮南子》說:“禹治鴻水,通轘轅山,化為熊,謂塗山氏曰:‘欲餉,聞鼓聲乃來。’禹跳石,誤中鼓。塗山氏往,見禹方作熊,慚而去。至嵩高山下化為石。禹曰:‘歸我子!’石破北方而生啟。”清代學者馬驌《繹史》卷十二引《隨巢子》也說:“禹娶塗山,治鴻水,通轅轘轅山,化為熊,塗山氏見之,慚而去,至嵩高山下化為石。禹曰:‘歸我子!’石破北方而生啟。”實際上,這則母死子出的神話核心並不是啟的出生,而在於禹妻的化石而死。塗山氏見到自己的夫君,羞愧於自己的行徑,觸山而死,這才是事情的真相。  接下來的事情就順理成章瞭,舜帝因為其子商均不肖,又以禹治水功高,且能平定三苗之亂,所以便作個順水人情,“薦禹於天,為嗣。”這樣既滿足瞭禹的要求,又達到瞭自己的目的。但世上沒有不透風的墻,舜帝這一看似完美的計劃不幸被禹的同姓諸侯有扈氏所知,所以他極力反對禹傳位於啟。這時的禹進退兩難,雖然懷疑啟的出身,但遠古時代不象現在可以有條件作個親子鑒定,況且自己隻有啟這一個名義上兒子,隻得盡力平息這一謠傳。所以《莊子·人間世》說:“禹攻有扈,國為虛厲,身為刑戮。”至於啟是否真為自己所生,隻能憑由天命瞭,如上引《戰國策·燕策一》所說:“禹授益而以啟為吏。及老,而以為啟為不足任天下,傳之益也。啟與支黨攻益而奪之天下。”啟由於得雙方的共同支持,所以“朝覲訟獄者,不之益而之啟,曰:“吾君之子也。”“謳歌者,不謳歌益而謳歌啟,曰:“吾君之子也。”於是,夏啟作為“兩君之子”便順利地繼承瞭王位。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可是那個有扈氏仍然不知好歹,繼續散佈啟為舜的所謂“謠言”。這是夏啟絕不能容忍的,這也就是《書·甘誓》所說的有扈氏不服,啟伐之。(啟)大戰於甘,乃召六卿。王曰:“嗟,六事之人,予事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天用剿絕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罰。左不故於左,汝不恭命;右不故於右,汝不恭命;禦非其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賞於祖,不用命戮於社,予則孥戮汝!”《淮南子·齊俗篇》說:“昔有扈氏為義而亡。”高誘註曰:有扈,夏啟之庶兄也。以堯舜舉賢,禹獨與子,故伐啟,啟亡之。其實有扈氏也有自己的打算,無非是想借此證明自己才是禹的真正後代,從而獲得對整個部族的控制權,但由於實力不濟,最終被夏啟所滅。  說到這裡,我們同樣可以明白,歷史上夏朝初期“太康失國”以後,為什麼少康最終借助舜的後代姚姓有虞氏國的力量來實現復國的願望,其中的原因恐怕也得追溯到他的曾祖啟的特殊身份上罷瞭。  必須聲明,啟為舜之子隻不過是我們根據古史傳說材料所提出的一個假說,雖然有擺弄古史材料之嫌,但這樣的一個假說對於我們理解傳說時代的歷史是不是毫無意義呢?  四、“夏啟”身份假說的意義  舜是神話中的帝嚳和殷民族祭典中的高祖俊,這一點已被郭沫若等學者通過甲骨文研究所證實,大多數學者認為舜就是東夷殷民族傳說中的祖先。鯀禹是西羌夏民族傳說中的祖先,也被許多學者通過禹的出生地與巴蜀關系所證明。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兩個民族的交合融匯以及相互勢力的此消彼長無疑是“禪讓”制度源起的重要因素,治理水患與共同對付南方三苗集團則是他們聯合的基礎。我個人認為,所謂“禪讓”制無非是兩個民族輪流執掌權力的形式。   其實,這一看似“和平”的禪讓形式背後隱藏著卻是雙方民族勢力的對比。即使堯舜禪讓的傳說,也並不是像先前儒傢所宣傳的那樣充滿道德化的色彩。史載堯帝統治時期,“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泛濫於天下。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谷不登,禽獸逼人。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堯獨憂之,舉舜而敷治焉。”堯帝實在沒有辦法來安定天下,隻得讓位於舜。而舜也決非一般平民,《史記·夏本紀》說:“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上人皆讓居;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根據《史記·正義》引周禮郊野法雲“九夫為井,四井為邑,四邑為丘,四丘為甸,四甸為縣,四縣為都”,如果我們按一夫一傢四口來計算,舜儼然是一個擁有萬人之眾的部落首領,這在當時實在是一個龐大的新興勢力集團,所以《屍子》上說:“舜一徙成邑,再徙察國。堯聞其賢,征之草茅之中,與之語禮樂而不逆,與之語政至簡而易行,與之語道廣大而不親信。於是妻之以媓,媵之以娥,九子事之而托天下焉。”堯舜之間正是通過聯姻這種方式順利地實現瞭權力的轉接與過渡,至於後來的舜逼堯之說,可能隻是出於堯邦頑固分子的一種借口罷瞭。  而在東夷民族首領舜即將執掌權力的時候,這種情況發生瞭變化,夏民族的首領鯀企圖憑借自己的實力打破這種平衡局面,如《呂氏春秋·行論》所言:“堯以天下讓舜,鯀為諸侯,怒於堯曰:“得天下之道者為帝,得帝之道者為三公。今我得帝之道,而不以我為三公。“以堯為失論,欲得三公,怒甚猛獸,欲以為亂。比獸之角能以為城,舉其尾能以為旌,召之不來,仿佯於野以患帝。舜於是殛之羽山,副之以吳刀。”舜帝在平息鯀的叛亂之後,又利用自己的地位和權勢,成功地自己的親生兒子嫁接到夏禹民族之中,最後通過禪位與禹的方式,從而確立瞭啟作為天下共主的地位。夷夏兩個民族皆歌“吾君之子”,共同生活在一個貌似合理的統一體系之中,進一步加快瞭民族融合的腳步。同時,也順利地實現瞭從“禪讓”到“世襲”的轉變,為中國早期第一個國傢的建立創造瞭條件。  至於,我們前面提到的關於啟的不同評價,現在也許有瞭一比較明確的答案,那就是後來夷夏民族對早期歷史的不同陳述。在理解古史傳說方面,不同的民族背景是不是我們應該可以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呢?  要之,正是舜帝的不光采行徑完成瞭夷夏兩個民族的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融合。從長遠角度來看,有點“小眚不掩大德”的意味,畢竟這種所謂的“和平”演變比血腥的民族爭鬥和互相屠戮更為可取一些。本文所謂“夏啟”身份新說雖然難免紕漏,但對於我們理解古史中“禪讓制”向“世襲”的轉變以及早期的民族融合進程,無疑提供瞭一條可能借鑒與重新思考的途徑。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周世宗柴榮:戰亂的五代十國最偉大的賢明君主

  論英偉,他比不上秦始皇和漢武帝;論名氣,他比不上唐太宗和清聖祖;論功績,他比不上隋文帝和宋太祖;論謀略,他比不上光武帝和武則天;論剛猛,他比不上明太祖和明成祖。然而,若要論生平無懈可擊,要論身後無一微詞,隻要他一出場,包括上述十大傑出帝王在內的所有皇帝統統靠邊站。他,就是中國歷史上最完美的皇帝——周世宗柴榮。  柴榮雖然隻當瞭五年半皇帝,但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卻凝集瞭中國歷代帝王之美德。在位期間,柴榮勵精圖治,任人唯賢,虛心納諫,銳意革新,抗擊外敵,關心民生,使國傢在短時間內得到瞭強勢發展。司馬光生平最佩服的帝王就是柴榮,他稱贊柴榮“以信令禦群臣,以正義責諸國”,“大邦畏其力,小邦懷其德”,真正做到瞭“無偏無黨,王道蕩蕩”。溢美之詞,無與倫比。司馬光是個嚴謹之人,他不顧宋朝皇帝之感受,把一個與自己毫不相幹的皇帝抬到如此高的位置,說明柴榮為人、為政的完美程度確有登峰造極之處。  柴榮(921—959),邢州龍岡(今河北邢臺西南)人,五代時期後周第二任皇帝,史稱周世宗,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傢、改革傢、軍事傢、統帥。柴榮是郭威的內侄,早年因傢境敗落曾到江陵販賣過茶貨,郭威見他辦事謹慎,為人厚道,便收他為義子,並把傢裡開支等事交給他去打理。柴榮經商之餘,非常註重讀書習武,幾年下來就已經“善騎射,略通書史黃老”。這段經歷,不僅將柴榮塑造成瞭一個“器貌英奇”的帥小夥,同時也讓他有機會深入社會下層,深知民間疾苦和地方利弊,為他以後的完美人生揭開瞭光輝序幕。   廣順元年(951)正月,郭威稱帝,柴榮被任命為澶州節度使、檢校太保,封太原郡侯。在任期間,柴榮為政清肅,盜不犯境,而且在澶州遭洪水破壞後,整修和拓寬街道,擴大城市規模,得到瞭吏民的一致好評。顯德元年(954)正月,柴榮晉升為加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尉、兼侍中,依前開封尹兼功德使,判內外兵馬事,從而掌握瞭最高軍事指揮權。不久,郭威病死,遺命柴榮接管後周政權。柴榮即位之初,就立下瞭“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宏偉目標和長遠構想,這在中國歷代皇帝中是相當罕見的。  為瞭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同時也是為瞭順應“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歷史趨勢,柴榮進行瞭一些列大刀闊斧的改革。在軍事上,柴榮募集天下壯士,組建瞭一支“征伐四方,所向皆捷”的威武之師、勝利之師,在掃除群雄時立下瞭赫赫戰功。在政治上,柴榮打破常規,破格任用有才幹的人,充實在政府的主要部門,提高瞭國傢機器的運轉效率。在經濟上,柴榮降低稅收,整頓錢幣,興修水利,疏通漕運,大大減輕瞭人民的負擔,提高瞭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柴榮的改革立竿見影,國傢實力逐步增強,統一全國的大業也提上瞭議程。  柴榮是個非常講求策略的人,面對周圍虎視眈眈的割據政權,他決定先易後難,即先對付後蜀,後將兵鋒指向南唐,最後揮師北伐強敵契丹。歷次用兵,柴榮大都禦駕親征,要麼“自率親騎,臨陣督戰”,要麼“馳騎於陣前,先犯其鋒”,甚至還冒著箭石沖鋒陷陣,與眾將士同甘共苦,這種身先士卒的幹勁極大地鼓舞瞭士氣,於是“戰士皆奮命爭先”,多次在不利條件下扭轉戰局,在逆境中反敗為勝。除瞭作戰勇猛外,柴榮對軍紀要求也非常嚴厲,對於臨陣脫逃之人,不管是將校還是監押使臣,柴榮做到瞭獎罰分明,決不姑息。  在戰場上,柴榮英姿颯爽;在生活上,柴榮更是催人淚下。柴榮非常關心民眾疾苦,有一次,柴榮與百官會餐時,指著滿桌的酒菜對眾人說:“朕在宮中吃美味佳肴,深愧無功於民而坐享天祿,既然自己不能躬耕而食,那就隻有親冒矢石為民除害,還略可自安。”這些話如果放在今天,足以讓那些高官們汗顏。最讓人感動的是,柴榮曾說“若朕身可以濟民,亦非所惜也”,這種高度和境界更是讓歷代帝王自慚形穢。難怪司馬光會對他佩服的五體投地:“若周世宗,可謂仁矣,不愛其身而愛民;若周世宗,可謂明矣,不以無益廢有益”。  但凡明君、仁君,大都非常重視臣屬的進諫。在這個問題上,唐太宗的“虛心納諫”已經讓後人頂禮膜拜,而柴榮的“虛心求諫”更讓人刮目相看。顯德二年(955)二月,柴榮下詔,要求“內外文武臣僚,今後或有所見所聞,並許上章論諫。若朕躬之有闕失,得以盡言;時政之有瑕疵,勿宜有隱”;同年四月,柴榮再次下詔,明確要求“翰林學士承旨徐臺符已下二十餘人,各撰《為君難為臣不易論》、《平邊策》各一首”。兩番“求諫”,無不凸顯瞭柴榮在傾聽民聲上的主動性和強烈性。單從這一點上看,柴榮的完美指數已無人超越。  一個完美的皇帝,除瞭必備的文治武功,還應該有一段完美的婚姻。柴榮的皇後符氏,不僅是一位能夠在戰亂中“獨脫死兵刃之間”的聰慧女子,同時也是柴榮事業上的賢內助和好幫手。柴榮稱帝後,因為急於創業,有時難免會對眾將發脾氣,符氏往往會“從容伺顏色,漸為解說”,柴榮見符氏說的有道理,便“意亦隨解,由是益重之”。一急一緩,柴榮夫婦二人形成瞭完美的互補。後來,柴榮親征淮南,符氏認為“不宜親行”,但柴榮執意要去,結果“師久無功”,符氏竟然“憂成疾而崩”,用生命詮釋瞭這段完美愛情的至真至切。  英勇、睿智、勤勉、虛心、愛民,柴榮無愧為中國歷史上最完美的皇帝。然而,再完美的人總會有缺陷。顯德六年(959)六月,柴榮在北伐契丹途中突患重病,被迫班師。不久,崩於滋德殿,享年三十九歲。“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這首用來贊美諸葛亮的千古名詩,同樣適用於周世宗柴榮。柴榮去世之日,四方遠近都自發的哀悼仰慕他,明清的皇帝對他的祭祀不斷,後人對柴榮的評價向來有褒無貶,少有爭議。英年早逝,使柴榮避免瞭歷代長壽明君執政後期的昏聵,這不能不說是柴榮完美皇帝人生的另一重要因素。相關閱讀推薦:“被詛咒的”的柴榮:外星人克死的五代第一雄主?趙匡胤陳橋兵變是怎麼對待柴榮子孫的?周世宗柴榮:如何為北宋開國奠定瞭良好基礎?五代十國中唯一一位最英明的皇帝:一代明君柴榮周世宗柴榮是怎麼死的?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有為君主卻被自己的老婆氣死

  皇帝多瞭,死法也就五花八門。有餓死的,有吃錯藥死的,也有被老婆用被子悶死的,更倒黴的還有本文這位被老婆氣死的皇帝。說起來這位皇帝還是一代少年有成的明君,他就是那位把鮮卑族改造為漢族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被老婆氣死的皇帝拓跋宏  拓跋宏一輩子註定和姓馮的女人有說不完的過節兒。第一個姓馮的女人是他的奶奶馮太後。本來馮太後可以安安心心做太後,但是他爹獻文帝拓跋弘卻不想安安心心做皇帝。這個拓跋弘是個不務正業的典型,他看見大臣就頭疼,看見奏章就撞墻,放著好好的皇帝不做,卻整天想著與木魚為伍,投身到吃齋念佛的偉大事業中去。他想撂挑子可以,但是必須先留下一個兒子替他受死才行。於是乎,他就拼命地和老婆一起“拼搏”,終於在皇興元年(公元四六七年)生產出瞭兒子拓跋宏。拓跋弘認為自己很快就要解脫瞭,高興得當即大赦天下。但是,北魏這個帝國有個很差的傳統,如果某個女子生的兒子做瞭太子,那麼她就要掉腦袋,為的是防止出現第二個呂後。所以,拓跋宏早早就成瞭沒娘的孩兒。  沒娘的孩兒自然沒娘養,養他的是幾個宮女。不知是宮女調教得好,還是他天性聰穎,小小年紀就懂得孝順父親。他四歲那年,拓跋弘身上長瞭個大膿包,那個疼呀。拓跋宏就親口給老爹吸出膿水,沒多久,膿包就好瞭。為此,舉國上下都驚奇瞭好一陣子。老爹拓跋弘心裡樂壞瞭,總算找到理由可以退位瞭。在第二年,他下詔傳位於幼子,自己正式退休。誰知道即位那天,拓跋宏小朋友在自己大喜的日子卻哇哇大哭,老爹就問他是不是想吃糖瞭?他回答瞭一句:“代親之感,內切於心。”汗!小小年紀就懂得這麼深的道理,全國人民再一次折服瞭。  拓跋宏畢竟是個小屁孩兒,小屁孩兒連自己的眼淚都管不住,哪還管得瞭天下。於是他奶奶馮太後不得不撇下後宮的幾個帥弟弟,再次出來垂簾聽政。馮大娘執掌乾坤,雷厲風行,讓一些心懷不軌的人不敢輕舉妄動。對於小屁孩兒拓跋宏,她也是諄諄教導,一絲不茍。但是,馮大娘同時也是個權力欲很強的女人,第一次垂簾時就是因為一時心軟,把權力還給瞭兒子,結果被兒子幹掉瞭自己的小情人。這次她吸取瞭教訓,看到小孫子這麼聰明,生怕將來孫子也不聽使喚,因此多次想廢掉拓跋宏的皇位。某天,北風蕭蕭,雪花縹緲,馮大娘在幾個小情人的鼓動下,給小孫子穿瞭件很薄的衣服,然後領到一間和外面一個溫度的屋子裡,美其名曰“勞其筋骨,餓其體膚”。這一餓就是三天,拓跋宏差點餓成瞭拖把桿。關鍵時刻,一幹大臣們站瞭出來,又是哭、又是磕頭,好話說瞭一大籮筐,才算融化瞭馮大娘那顆冰冷的心。   自此以後,拓跋宏開始學乖瞭,有話藏著,有心思掖著,寧肯爛在肚子裡,也不送進馮大娘耳朵裡,認認真真做孫子。馮大娘一瞧孫子這麼“乖”,也就漸漸放心瞭,越發地為所欲為。她左手牽著一群帥弟弟,右手拉著一幫好奴才,把自己的黨羽安插到瞭各個要害部門,比當年的呂後還呂後。好在馮大娘業務水平還算高,對工作也比較負責,北魏帝國在她的手裡蒸蒸日上,國泰民安。譬如,她批準實施的“三長制”就是一件瞭不起的大事。三長即:五傢為鄰,設一鄰長;五鄰為裡,設一裡長;五裡為黨,設一黨長。三長層層牽制,既便於人口管理,又益於征收賦稅、征調兵員,對以後朝代的鄉裡組織管理產生瞭長遠的影響。  時間的車輪是擋不住的。終於,小屁孩兒拓跋宏長成瞭翩翩少年,馮大娘送佛送到西,幹脆連婚姻都替他包辦瞭。新娘不是別人,而是她的侄女馮媛。拓跋宏在婚姻方面絕對是個好丈夫,對待這位馮皇後體恤有加、關心備至。夫妻恩恩愛愛,原本可以白頭偕老的。然而,馮媛女士有個致命的缺點,正是這個缺點導致瞭二人的離婚,作者在後面會提到。  公元四九○年,即太和十四年九月,鬥敗無數人的馮大娘最終沒能鬥過閻王爺,駕鶴仙遊去瞭。爺爺都是從孫子走過來的,這一點在拓跋宏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為瞭活命,他在馮大娘沒死的時候呆若木雞,養晦韜光,馮大娘一死,他就立即從木雞變成瞭雄雞,首先幹的一件大事就是遷都。當時北魏的首都是平城(今天的山西大同北部),雖然名字叫平城,但是這裡一點都不太平,可謂上有天災,下有人禍(北方民族柔然的侵襲),是個典型的鳥都不願拉屎的地方,不遷不足以平民憤。多年來,拓跋宏一直有此心願。然而首都是一個國傢的心臟,心臟要挪位自然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挪得不好,小命就得玩兒完。所以後世的趙匡胤那麼強勢,隻是想把首都從同屬河南省的開封挪到洛陽,都被大臣頂得胎死腹中,對拓跋宏這個初出茅廬的毛頭小子來說,就更是難上加難。幸好拓跋宏不是屬牛的,隻會一根筋直來直去,他巧妙地搞瞭一次暗度陳倉。  某天,拓跋宏在朝會上煞有其事地宣佈自己要禦駕親征,爭取一舉蕩平南齊,提早統一中國。和他預料的一樣,大臣們紛紛提出反對,口水多得都可以蓋座遊泳館瞭。這裡面,屬任城王拓跋澄的嗓門最大。下朝後,拓跋宏偷偷把他叫到後宮,說出瞭自己親征的真實用意是想遷都洛陽,然後進行漢化改革。任城王恍然大悟,進而十分配合地在第二天的朝會上一百八十度大轉彎,支持皇帝南征。領頭的沒瞭,小嘍囉們自然也就蔫瞭,計劃第一步成功。公元四九三年,拓跋宏領著三十多萬大軍浩浩蕩蕩“南征”去瞭。這個時候,老天爺也十分照顧,連著下瞭一個多月的雨,到處都是泥坑水窪,不光人走不方便,就是馬走都十分困難。為瞭把戲演得更加逼真,拓跋宏穿著整整齊齊,下令大軍繼續前進。大臣們不幹瞭,再走下去南齊沒來打我們,我們自己先累死瞭。他們再次呼呼啦啦站出來要求停止南征。眼見時機成熟,拓跋宏先舉起一根大棒:“寡人帶著幾十萬大軍興師動眾走瞭這麼長一段路,如今半途而廢不是讓人看笑話嗎?”大臣們個個面如苦瓜,緊接著拓跋宏馬上拋出一顆甜棗:“如果實在不想走也是可以的,我們就把首都遷到這裡如何呢?”大臣們恍然大悟,原來耍我們呢!心裡那個氣呀,半天都沒人吭聲。拓跋宏急瞭,同意的站左邊,不同意的站右邊。大臣們一想反正都走到這兒瞭,返回去和向前走都是費鞋底的苦差事,索性同意瞭。遷都大計就此告成。  洛陽地處中原,歷史上是東漢、西晉等王朝的首都。在五胡亂中華的時代,這裡是北方漢族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方。拓跋宏遷都於此,加強對中原地區的控制是一個原因,但更重要的是想對鮮卑民族進行漢化改造。漢化的第一步是從風俗習慣開始,他本人曾說:“自上古以來,及諸經窮,焉有不先正名,而得行禮乎?今欲斷諸北語,一從正吾……如此漸習,風化可新;若仍舊俗,恐數世之後,伊洛之下,復成被發之人。”公元四九五年,大規模的變革正式開始。首先在服飾上,禁止三十歲以下的人穿胡服,而改穿漢服;其次在語言上,命令本族人學外語,也就是漢語;此外,他還對姓氏和通婚進行瞭強有力的改革,並以身作則,娶瞭幾個漢族美眉做老婆。  大凡政治傢改革,最常幹的一件事就是兔子先啃窩邊草,讓身邊的人和自己身體力行,給別人做做榜樣。很多窩邊草,如皇叔祖安定王拓跋休等等都聽話地照做瞭,唯獨離窩最近的一根草——馮媛沒照做。這個犟女人本著“漢語不及格、證明我愛國”的思想,堅決不說漢語。拓跋宏好勸歹勸都沒效果,無奈之下,於太和二十年七月,廢掉馮媛的後位,降為庶人,讓她在瑤光寺養老,跟佛祖們說鮮卑語去瞭。  國不可一日無君,君不可一日無後。拓跋宏很快就挑選瞭一位新的繼任者——馮潤。這個馮潤是馮媛同父異母的姐姐,小名叫妙蓮,當年姐妹倆一同進宮嫁給瞭拓跋宏。之所以當時沒有成為皇後,是因為自己的母親不是正房。她和拓跋宏的感情一直很好,可惜的是她的身體卻不是很好,因為內分泌失調,不幸得瞭牛皮癬、蕁麻疹之類的皮膚病。皮膚病的傳染性很強,馮太後害怕拓跋宏受到傳染,就把她打發到廟裡做尼姑瞭。拓跋宏是個多情種子,對馮潤念念不忘,但礙於女強人胡太後的約束,又不能和她朝夕相處。隻好把對她的思念轉化到她的妹妹馮清身上。等到馮太後病死,吃瞭幾年素食的馮潤內分泌也調得差不多瞭,一身的皮膚病也好瞭。拓跋宏那個高興呀,派人把她接回皇宮,封為左昭儀。離開之前,拓跋宏眼裡隻有一個她,回來之後,拓跋宏眼裡卻有瞭馮清、高美人等一幹鶯鶯燕燕。拓跋宏畢竟隻有一個,與別人共享是很痛苦的一件事,馮潤狠下心,通過各種手段,硬是把這些情敵們不是趕走,就是幹掉,留下自己一個人痛痛快快獨享好男人拓跋宏。  改革初見成效後,拓跋宏開始從文治轉向武功,希望消滅南方的齊政權,完成統一全國的大業。為此,他長時間奔波在戰場上,過著刀頭舔血的生活。女人最怕的是寂寞,身處大後方的馮潤以前還可以與幾個情敵鉤心鬥角,打發打發時間。現在情敵下崗瞭,老公出征瞭,孤零零的她開始找樂子。不久,她就找到瞭一個太監高菩薩。此人長得一表人才,而且是個假太監,兩人幹柴碰烈火,愛情的小火花劈裡啪啦地就著瞭起來。開始火苗還隻是在後宮燃燒,後來蔓延到朝堂之上。馮潤四處拉幫結派,任用奸臣,把北魏朝廷搞得烏煙瘴氣。  人一得意就要忘形。眼見中央政府都在自己的掌控中,馮潤開始肆無忌憚地向宗室伸出黑手。她的弟弟北平公馮夙一直垂涎於當時的大美人彭城公主,想盡辦法想要得到她。這個彭城公主是拓跋宏的六妹,第一任丈夫是醜八怪劉承緒。小劉同志別看身體畸形(脊椎嚴重彎曲變形),但是超有桃花運,加上彭城公主,前後一共娶瞭三個公主。可惜的是,他三十歲不到就死瞭,剩下彭城公主一人做瞭寡婦。馮夙把這事和姐姐一說,馮潤當即拍板,勒令彭城公主準備做自己的弟媳。彭城公主對馮夙是一百個不滿意,對淫亂宮闈的馮潤更是一千個不滿意。氣憤之下,她帶領幾個隨從逃離洛陽,跑到前方作戰的拓跋宏那裡告禦狀。當時大雨連綿,行路十分艱難,隨從們不免發幾句牢騷。但是彭城公主性情剛烈,當初嫁給一個醜八怪已經毀瞭前半生瞭,怎麼能再嫁個無賴毀掉後半生呢。她堅持前行,硬是頂著雨跑到瞭哥哥面前。  此時的拓跋宏因為征途勞累,病倒在軍中,聽到這件事後,心情可想而知。在他心裡,馮潤應該還是當年那個與自己甜甜蜜蜜的純真少女,而眼前的現實卻徹底擊毀瞭自己的一廂情願。不過,他到底是經過大風大浪考驗的人,在處理傢務事之前,他先把仗有條不紊地瞭結瞭。然後,才班師回朝。  得知彭城公主逃走的消息,馮潤又驚又怕,進而使出瞭蠢女人的招數——詛咒。她找來巫婆又是噴火,又是燒小紙人,心裡無比虔誠地希望老公早死。結果她的老公雖然命薄,卻還是活著回到瞭洛陽。他抓住高菩薩等人一一審問,然後讓這些人渣一字排開,跪在門外。接著,他命馮潤前來見自己,做賊心不虛的馮潤見瞭老公,玩兒起瞭潑婦的拿手好戲,又是哭又是嚷。孝文帝不吃這一套,堵住耳朵不聽,等她鬧夠瞭,也沒立即處理她。等到再次召見時,估計拓跋宏耍瞭個心眼,在馮潤身上藏瞭把匕首,然後故意命令士兵在她進來時搜身。暗藏匕首這是再明白不過的謀反大罪,拓跋宏就以此為罪名把她關瞭起來。好在拓跋宏是個比較念舊的人,不忍心殺她,就將其軟禁起來。  愛情就像洪水,控制得好,你可以年年受益,控制不好,你就得遭災。這次打擊對拓跋宏傷害太大,身體狀況越來越差,三十三時,終於病死於南征途中。臨去世前,他對彭城王囑咐,在其死後將馮潤賜死,但仍然以皇後身份厚葬,不要敗壞瞭馮傢的名聲。馮潤見到毒酒時依然潑悍不減,大哭大鬧,就是不願喝下去。可惜這次由不瞭她瞭,最終被人掰開嘴硬生生地灌瞭進去。相關閱讀推薦:北魏大將慕容白曜:屢立戰功剛正不阿卻最終冤死北魏大將邢巒:占領漢中真正讓南北差距拉開巨大北魏大將奚康生:勇武過人卻與龍門石窟不解之緣南梁大將昌義之:南梁之所以抵擋北魏的股肱名將北魏皇室大將元英:孝文帝漢化下熏陶出的名將

明武宗朱厚照:一個並不適合出現在明朝的君主

  在明朝的歷史上,昏君屢見不鮮,幾乎成瞭有明一代的特色,在明朝的眾多昏君中,明武宗可稱得上是其中的“佼佼者”瞭:他不僅是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將自己任命為將軍的皇帝,還年紀輕輕就把自己的命也玩掉瞭。明武宗究竟是怎麼樣一個人呢?   明武宗是明朝歷史上最著名的荒唐皇帝,其貪玩的程度在中國歷朝歷代的皇帝中無出其右。明武宗似乎生來就有貪玩好武的天性,從小就對各種各樣的遊戲和運動十分入迷,幼年時就常到宮中的蹴園亭玩蹴鞠,年歲稍大後又醉心於騎馬射箭,每日不得消停。不過他的父親明孝宗非但不予以制止,反而還大加贊賞,以為他有尚武精神,是“安不忘危”,卻沒想到其實隻是小孩子貪玩罷瞭。明朝的皇帝大多短命,這與他們為追求長生不老而大量服食丹藥有關,孝宗也不例外,於是明武宗十四歲時便已經登極當上瞭皇帝。這個十四歲的少年,有瞭君臨天下的權力,玩起來便也更加放肆,當時的大臣就常看到退朝後的少年天子,在大批帶刀披甲、臂架獵鷹的宦官簇擁下,從皇城疾馳而出的場面。不久,武宗又對市民的生活大感興趣,於是傳令在禁內設立市場,建瞭許多商店,讓宦官扮成買賣人模樣,端著算盤,持著賬簿,極認真地在那裡討價還價,還特意派出市正做調解工作,武宗自己則扮成富商,買進賣出,以此取樂。也許是覺得富商的生活應該更加豐富多彩,武宗又讓宦官在市場中開設瞭許多的酒肆、妓院,讓宮女扮成妓女,自己則挨傢進去喝酒、聽曲。當然,既然是進瞭妓院,淫樂也是必不可少的。於是,皇傢後宮就這樣讓明武宗改造成瞭紅燈區。   武宗的胡鬧自然引起大臣們的不滿,他們紛紛上書勸諫,武宗玩興正濃,哪裡聽得進道學傢們的規勸,為求耳根清凈,便建立豹房,在裡面安置瞭許多的樂戶和美女,自己三天兩頭住在豹房,日夜淫樂。至於上朝,則每月去一二次,應付一下,開始跟大臣玩起瞭消極怠工。  隨著年齡的增長,武宗開始覺得皇宮裡還不夠好玩,便帶著宦官溜出皇宮,到民間微服私訪,經常在夜間闖入百姓傢中逼令女子作陪,遇到中意的,還要帶回宮去,搞得百姓怨聲載道。少年天子的微服私訪竟然變得與采花大盜的所作所為沒有什麼區別。   身為明朝最能玩的皇帝,每日眠花宿柳仍然遠遠不能讓武宗感到滿足,於是他索性在皇宮內玩起瞭軍事訓練的新把戲,弄得皇宮中炮聲震天,把京城裡不明原委的老百姓嚇得半死。中國的皇宮都是土木結構,武宗為瞭放炮竟在皇宮中貯藏瞭大量火藥,結果百密一疏,終於把皇宮點著瞭,竟將皇帝的寢宮乾清宮燒得幹幹凈凈。皇宮著火時,武宗正在豹房,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當他看著自己的寢宮乾清宮的沖天大火和火藥不斷爆炸激起的火花,竟然對身邊的人說:“是好一棚大煙火也!”朱元璋如果地下有知,聽到這句話,大概也會被這位不肖子孫活活地再氣死一回的吧。   自幼便醉心於騎馬射箭的武宗長大以後依然樂此不疲,打獵是他展示自己這方面才華的一大舞臺,不過這還無法讓他感到過癮,戰場更讓他向往。為瞭讓自己有機會率軍出征,武宗實施瞭中國歷史上最荒唐的任命。一日,武宗下詔任命朱壽為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到宣府、大同、延綏去巡查西北部邊境。正當朝中大臣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搞不清哪裡冒出個朱壽時,武宗卻以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朱壽的身份大搖大擺地率軍出京瞭。這次出巡還真讓武宗體會瞭一次戰場的感覺,正當他出巡時,韃靼小王子帶領五萬大軍南下騷擾,心血來潮的武宗急忙親自帶兵趕到應州去迎戰。不料沒等他趕到,韃靼就退兵瞭。心有不甘的武宗督軍窮追不舍,總算追上瞭一小股韃靼兵,結果以死傷數百人的代價殺死瞭十六名韃靼士兵,武宗認為打瞭大勝仗,心滿意足地命令金鼓齊鳴,凱旋回京。回到京城,他神氣活現地對百官說:“朕在前線親自斬殺瞭一敵兵,卿等知道嗎?”還要讓吏部加封朱壽為太師,並要再次派朱壽到京郊和山東巡查。大臣見武宗如此胡鬧,皇帝不當竟化名當將軍,太有失體統,便聯名一百多人上奏勸諫,試圖阻止武宗的胡鬧行為。武宗聽說大臣聯名勸諫,不由大怒,下令將這些大臣撤職的撤職,廷杖的廷杖。不過,大臣們的屁股沒有白白挨打,他們的勸諫總算掃瞭武宗的興致。   由於武宗荒於政事,寧王朱宸濠便趁機起兵發動叛亂。對於國傢內部發生叛亂,武宗不僅不著急,反而大喜,因為這正好給他一個南巡的機會,於是他又打起威武大將軍朱壽的旗號,率兵出征。不料大軍才走到半路便接到叛亂已經被王陽明平定的報告,不過這個消息絲毫沒有降低武宗的興致,他親自導演瞭一出鬧劇,下旨將朱宸濠釋放,然後再由自己親自將他抓獲,然後大擺慶功宴,慶祝自己平叛的勝利。

客死異鄉的君主咸豐帝:因圓明園被火燒憂憤而死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貴為天子的皇帝客死他鄉的實屬少見,而被英法殖民者趕出京城的咸豐卻客死他鄉。有說是與隨行的肅順等人企圖挾天子以令諸侯企圖謀權有關;有的卻說是咸豐對英法侵略者的仇恨和懷疑而不願回京,致使他客死承德。   英法聯軍的刺刀把咸豐一步步逼向回天無力的苦難深淵時,以太平天國為首的反清烈火也越燒越旺。太平軍的三河大捷,使湘軍元氣大傷,所謂“敢戰之才,明達足智之士,亦凋喪殆盡”。咸豐聞訊,面如死灰。他感到腳下的大地在旋轉,感到自己極力支撐的“天”,真是要搖搖欲墜瞭。他不禁多次征詢身邊的謀士、翰林院編修郭嵩燾說:“汝看天下大局,尚有轉機否?天下大局,宜如何處理?”   面對著土崩瓦解的半壁江山,咸豐的意志和他的健康狀況一樣急轉直下,迅速崩潰。他自知回天無力,早年英姿勃發,扭轉乾坤的銳氣已無影無蹤。在西方資本主義大潮的沖擊下,中國古老的封建主義大堤又一次崩潰瞭。面對著洪水猛獸般的西方列強,也曾憤恨,也曾抗爭過的咸豐皇帝終於失敗瞭。他成為華夏五千年歷史上,第一個被西方人趕出皇宮的中國帝王。而所謂咸豐的“秋彌木蘭”,是被英、法聯軍的大炮從圓明園給轟出來的,其間狼狽、惶恐之狀,與列祖列宗的秋彌大典不可同日而語。   咸豐十年(1860)八月初八,咸豐一行倉皇出逃後,如驚弓之鳥,日夜兼行,因禦膳及行李帳篷等俱未齊備,當天,咸豐皇帝僅吃瞭兩個雞蛋,第二天也僅和後妃宮眷們分食幾碗小米粥。往日如花似玉的後妃宮眷們,如今落難荒郊,一個個惶恐憂愁,容顏憔悴。咸豐看著這支逃難的隊伍,回頭南望京城,不禁以淚洗面,痛不欲生。他深感愧對祖宗,更不知此生此世還能否回到金碧輝煌的紫禁城……   營建瞭一個半世紀的圓明園,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築式與風景式交融的“離宮型皇傢園林”。她既有北國之古風,江南之秀韻,更兼備中西庭園合璧的風采。其中,不僅有無數的殿閣樓臺,橋廊水榭,而且珍藏著數不盡的孤本秘籍,名人字畫,鼎彝禮器,金珠珍品,銅鐵古玩等中華至寶。她曾是歷朝清帝避喧聽政,頤享天年的場所,也是咸豐皇帝誕生的搖籃,還有“九州清曼”的“同道堂”更是道光皇帝書名定位,托付社稷江山的地方。聯軍焚掠圓明園的噩耗傳到熱河後,一種無以言狀的憤恨使咸豐帝幾乎站立不住,他似乎覺得自己竭力支撐的這個“天”已然塌下來瞭,亡國一樣的奇恥大辱吞噬著他的心靈,虛弱已極的年輕皇帝經不住這突然的打擊,立時口吐鮮血,舊病復發。   有些文書中往往把咸豐拒不回京的原因,歸咎於肅順等人阻撓,以便他們挾天子以令諸侯,並以娛情聲色來誘惑年輕的皇帝樂不思蜀。其實問題絕不是這樣簡單。

賢君唐太宗的惡劣事跡:開創瞭君主幹預修史先河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皇帝,正是他開創瞭大唐盛世的局面,推動中國封建社會發展到繁榮的頂峰,由於他的文治武功,歷朝歷代都視之為聖明君主的代表。然而對於他取得皇位的過程,卻有著各種各樣的傳說。在野史和民間傳說中,李世民是通過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長兄李建成,逼迫父親唐太祖李淵退位,才登上瞭皇位的,可謂心狠手辣、殘忍暴虐。但在正史記載中,李世民在開創大唐的過程中勞苦功高,是推翻隋朝的主要策劃和組織者,奠基登位是水到渠成的事情。那麼正史中的記載是否屬實?李世民繼位後有沒有為維護自身地位而篡改國史呢?這就要從大唐的創立過程說起。   據史料記載,李淵共有四個兒子:長子建成,次子世民,三子元霸(早死),四子元吉。李淵傢世顯赫,威望頗高,隋煬帝對他十分猜忌,而李淵自然也明白,所以他韜光養晦、深藏不露,雖然早有異心,卻一直按兵不動。此間由於朝廷橫征暴斂,連年戰亂,使得百姓民不聊生,到處都是農民起義,李淵趁機在亂世中建立瞭自己的根據地,開始覬覦天下,但他性格老成持重,一直深藏不露。即便如此,隋煬帝還是派留守王威和高君雅暗中監視李淵,在朝廷耳目眾多的情況下,李淵急需一個可靠的助手來幫助他。   溫大雅所撰《大唐創業起居註》是關於李氏父子建立大唐的最早記載,而且他親自參與瞭起兵反隋的晉陽起兵,其記載具有較高的真實性。據此書所述,當時李淵身邊可以信任的隻有二子世民,因為其他幾個兒子都不在身邊,所以他就將自己真實的內心想法告訴瞭李世民,李世民正值年輕勇武、血氣方剛,自然是李淵最為得力的助手。   大業十二年(公元616年)底,李淵受命南下鎮壓起義軍,北方突厥趁機攻取瞭太原留守管轄下的馬邑(今山西朔縣),隋煬帝大怒,派人囚禁瞭李淵。李淵非常惱火,便想起兵,但由於身邊隻有李世民一人,李建成和李元吉還在河東,力量分散,不是起兵的絕佳時機,因此隻得忍住。然而由於突厥的猖狂,隋煬帝下令赦免李淵,讓他留守太原,力阻突厥。一旦有瞭機會,李淵便不會輕易放過,他馬上通知建成、元吉,讓他們立即準備起兵,於是李建成在河東召集英傑之士,李世民在晉陽拉攏強兵能將,下大力氣招攬人才,不久,建成、元吉和李淵的女婿柴紹陸續到達太原。   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初,李淵在晉陽命令劉文靜偽作瞭一份隋煬帝的敕書,在太原、雁門、馬邑等郡征兵。二月,李淵又趁叛隋而起兵的劉武周南下汾陽宮(今山西寧武南)之機,以防備劉武周為名,下令募兵。與此同時,李淵向突厥始畢可汗稱臣,取得瞭突厥的支持,亦解除瞭受突厥攻擊的後顧之憂。在做好這種種準備之後,李淵終於起兵反隋。由於他準備充分,謀劃精密,加上兵多將廣,又個個驍勇善戰,所以一路上勢如破竹、威不可擋。他們很快攻破瞭西河城,進城後秋毫無犯,慰撫民眾,恢復舊業,取得瞭老百姓的支持和信任。七月份,李淵以李元吉為鎮北將軍、太原留守,負責太原的一切事宜。李淵親領三萬人,誓師動兵,改易旗幟,開向關中,不到半年的時間便推翻瞭隋朝的統治。   由此可見,太原起兵的全過程,包括此前數年的苦心經營,都是李淵一手操辦的,他為大唐的建立作出瞭卓越的貢獻,唐王朝創立的主要功勞應該在他身上。而一直以來“陰結豪傑”、勇而有為的李世民,是李淵得力的助手,是積極的配角。然而在《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鑒》等正史中,事實卻發生瞭歪曲。

無厘頭的嗜殺君主北齊高洋:無論是誰都可能被殺

  說起皇帝殺人的故事,就不能不提到北齊的開國皇帝–高洋。高洋可以說是一個典型的瘋子型的暴君,一個荒淫暴戾的人間惡魔。高洋為瞭一人的享樂,征發30萬工匠在鄴下大興宮室,為他修築瞭一座極其奢華的宮殿,此外還建起瞭大莊嚴寺等一批建築物。就在這些金碧輝煌的宮殿中,高洋肆行淫暴,不知做下瞭多少令人發指的罪孽。  高洋平日在宮中,總是裙釵環立。高洋或是飲酒擊鼓、或是謳歌舞蹈,經常通宵達旦、日以繼夜地胡混亂鬧。他興致一來,就越發出格,散亂頭發,拔刀張弓,狂歡不止。這還不夠,他又專門派人到各處征集宮女,為尋刺激,又命人砍來荊棘,紮成草馬,逼迫宮女們騎在上面,拖來拖去,看到她們被刺得鮮血灑地的痛苦模樣,便滿意地哈哈大笑,以此為樂。  高洋也念佛,還常住甘露寺中,而他一去往往關起寺門,在裡面不知幹些什麼。有次他竟忽發”慈悲”,指令宦官去尋來2600個寡婦,由他主持配給他部下軍士,寡婦數目還缺三成,宦官就抓來有夫之婦冒充,弄得民怨沸騰。當他心血來潮時,不免要騎射演武,即使是這類活動,也不忘逼迫京城婦女悉數前往觀看,誰若不到,就軍法從事,而且一次折騰就長達七天。  有一次,他出遊市井,見到一個女子,便上前問道:”你覺得當今天子為人如何?”那女子說:”癡癡癲癲,哪像天子!”他聽完這話,當即將那女子殺掉。而在宮中,凡遇到他不順眼的人,一律殺害,或是肢解軀體,再用火焚掉;或者投入河中沖走,不留屍骸,真是殘忍之極。   高洋有個寵妃姓薛,早先與清河王高嶽相好,後被高洋看中,強行將她迎入宮中。薛氏的妖媚之術,令高洋感到新鮮、刺激,他那三千宮娥頓時變得索然無味。薛氏極受寵幸,被封為薛嬪。薛嬪有個姐姐,長相也很妖艷,高洋幹脆將她也弄進宮來,高洋與薛氏姐妹,有時一連數日不離床榻。後來高洋探知薛嬪依舊與高嶽藕斷絲連,不禁大怒。便令人當著他的面,將薛嬪的姐姐活活鋸成八塊,接著又砍掉薛嬪的頭,將她的屍體亂刀剁碎;又把兩姐妹的血滲進酒裡,讓大臣共飲。他還叫樂師剔去薛嬪大腿的筋肉,用白森森的腿骨做成樂器。在每次殺人後的酒宴上,讓樂師用薛嬪腿骨做成的樂器彈奏”佳人再難得”的曲子,以示對薛嬪的”懷念”。  對於臣僚,高洋尤其喜怒無常。他看不慣大司農穆子容,就命令穆某脫去衣褲伏在地上,他則取箭來射,結果沒有射中,於是生氣地操起木棒,朝穆子容下身狠命一戳,這一戳徑直戳到下腹之內,大司農當場一命嗚呼。即便對他所倚重的大臣楊愔,興發時也會毫不顧惜地加以摧殘。楊愔肥胖,高洋給他取名楊大肚,還用馬鞭抽他背脊,抽得楊愔袍褂浸滿鮮血,接著又用小刀紮進楊愔腹中,宦官崔季舒在一旁看不過,故意用俳優的語言,像做戲一般地邊說”老小公子惡戲?”乘機將刀掣出。這樣整治以後,高洋還不甘心歇息,又叫人將楊愔活活裝進棺材,釘上鐵釘,用車運瞭出去,算作送喪遊戲。幸好楊愔命大,被人救起,才暫免一死。  高洋殺人,有時經常半點情由都沒有。有一次在晉陽時,他手握長矛,正找地方刺,忽見都督尉子耀站在一旁,便順手朝他戳去,尉子耀當場被刺死。又一次,在太光殿上,莫名其妙地召來都督穆嵩,然後下令將他按下鋸成兩段。還有一次,在開府暴顯傢,隻因為喊得出當時在場的都督韓哲之名,便隨口一呼,當眾把他叫瞭出來,用刀砍成幾段才罷休。  高洋造下種種罪孽,典獄丞李典實在看不下去,便舍命仗義直諫,當著高洋的面指責他比桀紂還不如,要他改正。高洋哪肯聽諫,歇斯底裡地命人將李典綁起來沉入水中。李典寧死不屈,過瞭好一陣,高洋又命人將他撈起來再問,李典仍然矢志不移。高洋無奈,再次命人將他沉入水中,就這樣沉瞭撈起再問?問瞭再沉,就是不能折服李典。高洋忽將口氣一變,狂笑道:”天下真有如此的癡人,我今天才相信古時候確實有龍逢和比幹瞭。”說完,竟然下令給李典松綁,將他放瞭。眾臣正自詫異,誰知轉眼間高洋又召他上朝,裝出從諫如流的樣子,表彰李典忠心,可還沒等李典開口謝恩,就又下令將他拖出去腰斬瞭。  高洋是一個酒鬼,又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殺人狂,他在金鑾殿上設有一口鍋和一把鋸,每逢喝醉瞭酒,必須殺人才能快樂;而他從早到晚都在喝醉,所以他必須從早到晚不停地殺人。宮女宦官和親信每天都有人慘死在他的盛怒之下,最後遂由司法部門把叛決死刑的囚犯,送到皇宮供高洋殺人時之用。後來殺的人太多,死囚不夠供應,就用拘留所裡正在審訊中的被告充數,稱為”供禦囚”;不但送到皇宮,即使高洋出巡時,供禦囚也跟在高洋的後面,隻要三個月不死,即作無罪釋放。  高洋兇性發作時六親不認,他曾把母親婁太後坐的小矮凳推翻,使老太婆跌傷;還有一次威脅說要把母親嫁給鮮卑傢奴。高洋到嶽母傢,一箭射中嶽母的面頰,吼叫說:”我喝醉瞭連親娘都不認識,你算什麼東西!”再把已滿臉流血的嶽母打一百皮鞭。高洋把平日經常規勸他的兩個弟弟高浚和高渙囚在地窖鐵籠之中,高洋親自去看他們,縱聲高歌,命二人相和。二人既悲又懼,唱出歌聲,聲音顫抖。高洋聽瞭,不禁流下眼淚,然後提起鐵矛,向二人猛刺,衛士群矛齊下,兩個弟弟霎時成瞭一團肉醬。高洋還把北魏帝國元姓皇族全部屠殺,嬰兒則被拋到空中,用鐵矛承接,一一刺穿。  當然歷史上的暴君可不止高洋這麼一個,像他這樣出類拔萃的暴君在魏晉南北朝實在太多,像苻生、石虎、劉駿、劉昱、蕭鸞個個都是殺人的能手。相關閱讀推薦:瘋子皇帝北齊高洋:裝扮成乞丐去街頭找樂子高洋簡介 南北朝時期北齊顯祖文宣皇帝高洋生平北齊皇帝高洋:肢解妃嬪屍體做琵琶當眾彈弄北齊文宣帝高洋簡介 建立北齊政權,北齊開國皇帝

清末代皇帝溥儀:三次登上時代周刊的多變君主

  1908年11月的一個寒冷冬夜,宮中突然派出一大隊的太監來到醇親王府,在好一陣手忙腳亂之後,一個半睡半醒的孩子在父親及乳母的陪同下被?進瞭皇宮。他,就是後來的宣統皇帝溥儀,當年他還不到三歲。   溥儀進宮的第二天,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後便相繼離世,皇帝的大位便落在瞭這個小baby的身上,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位真皇帝。不久,古城西安突然傳起瞭這樣一首童謠:“不用掐,不用算,宣統不過兩年半。”果不其然,三年時間不到,大清王朝轟然倒塌。   1912年2月12日,也就是宣統三年的十二月二十五,這一天在溥儀的腦海中留下瞭一點點印象,“一個白胡子老頭跪在隆裕太後的面前,聲淚俱下地讀著一份文件”,可當時的他哪裡知道,這個老頭就是後來被稱為“竊國大盜”的袁世凱,而讀著的這份文件,正是清帝的退位詔書。   當時的情景是可憐而悲哀的,“袁世凱率全體閣員,邀集王公親貴入奏請旨。隆裕太後帶著溥儀在養心殿,群臣進宮,行最後一次覲見禮。內侍將各旨跪呈皇案,隆裕太後尚未看完,便忍不住淚如雨下。隨交世續、徐世昌蓋用禦璽。隨後,隆裕太後即含淚攜溥儀由內監扶掖還宮”。   年幼的溥儀懵懂無知,他不曉得這是在舉行皇帝,也就是自己的下崗儀式。事後,他仍舊像往常一樣,獨自一個人在紫禁城裡無憂無慮地玩耍。一年之後,也就是1913年2月22日,他的監護人隆裕太後因痰癥發作而去?,宮裡才發生瞭微妙的變化。隆裕太後彌留之際,對七歲的溥儀說:“汝生帝王傢,一事未喻而國亡,而母故茫然不知也。”隨後,她又對旁邊侍立的世續說“孤兒寡母,千古傷心”,其淒慘悲涼,頗令人感傷。   從名義上來說,溥儀是入嗣同治皇帝但同時又兼祧光緒皇帝的,因而在隆裕太後死後,溥儀又多瞭四位母後,那就是同治皇帝的瑜妃(敬懿太妃)、珣妃(莊和太妃)、瑨妃(榮惠太妃)和光緒皇帝的瑾妃(端康太妃,即珍妃的姐姐)。由於同治的幾位妃子當時年事已高,紫禁城的常務之責便落在瞭端康太妃的身上,並主要由她來監護溥儀的成長。

歷史上最“仁義”的君主:宋襄公想靠仁義稱霸

  公元前643年,齊桓公去世,他的兒子們沒一個悲傷哀痛的,幹的第一件事不是成立治喪委員會,嚴格來說,他們還根本沒有來得及假裝流幾滴眼淚,便相互幹仗,兄弟互掐。幹!把那些有資格或貌似有資格繼位的兄弟們幹掉再說。   至於那死翹翹的老爹的喪,不治也罷。   這社會,權力最重要。   呵呵,到這個時候,齊桓公立下的規矩,早已被後世子孫拋擲到九霄雲外。什麼立長不立幼?迂腐。從古至今,這世界,都是靠實力說話。實力相當,好辦,就看哪位公子哥兒手快,先下手為強嘛。   老爹的屍首停瞭六十多天無人理會,兄弟們都忙著幹這一場腥風血雨的大事呢。   唉,齊桓公苦心經營幾十年,好不容易崛起於東方的諸侯大國出事瞭:齊國大亂。

前後蜀為什麼會亡國?兩位末代君主又有何異同?

  我們知道唐朝滅亡後,王建在成都稱帝建立瞭前蜀政權,前蜀偏安一隅,經濟文化都得到瞭大發展,然而前蜀政權卻僅僅存活瞭三十五年左右就被後唐滅掉瞭。同樣由川蜀地方官孟知祥建立的後蜀,雖然也繁盛一時,卻也隻有四十年的光陰。說來可笑,前後蜀的投降書都是同一人撰寫的:前蜀降後唐的降表是李昊寫的,後來後蜀亡時,這位先生居然還在世, 又為後蜀修瞭降宋的表。蜀人對李昊的投降行為十分反感,於是夜晚在他傢大門上寫瞭 “世修降表李傢”六個醒目的大字。這簡直是一個絕妙的諷刺!   其實在前後蜀時期,成都已經幾乎是全國第一繁華的城市瞭,它自然環境優越、經濟發達、倉稟充實、文化昌盛、百姓也安居樂業。然而就是先天條件如此優越的前後蜀,為什麼還會“亡”得這麼快呢?   原來雖然前蜀的開國之君王建很有作為, 但後主王衍卻是一個驕奢淫逸的敗傢子。王建死後,

夢見君王,君主

夢見君王在敘述事情,表示能受提拔。 夢見君王互相對峙,表示有意外收獲。 夢見君王的隊伍行走,表示有別號稱。 原版周公解夢: 夢見君王儀仗者,富。《敦煌本夢書》 夢大雨中朝君,主該遇而不得遇之兆。《夢林玄解》

周厲王:親手促成瞭中國史上首次人民暴動的君主

  導讀:商朝末年,天資聰穎的商紂王精神失常,他不但在宮廷中大力提倡浪費光榮的消費觀念,搞起瞭酒池肉林,還特別喜歡把人剜心掏肝,剁成肉醬什麼的。沒多久,紂王的行為便引起瞭諸侯的不滿和民怨的沸騰,西岐境內的周武王姬發趁機領導瞭轟轟烈烈的伐紂大革命運動。在革命取得勝利後,姬發神采飛揚的建立瞭大周王朝,定都於鎬京(西安附近),並大封宗室功臣。不過可惜的是,武王擁有打江山的豪氣,卻沒有坐江山的福氣,僅僅三年後,就因病英年早逝,以身殉職瞭。武王死後,周公輔佐成王即位,兢兢業業的開創瞭成康盛世,使周王朝國力臻於極盛。時間流轉,康王(成王的兒子)往下又繁衍瞭六個國王後,周王朝十分不幸的迎來瞭著名的周厲王姬胡。  周厲王姬胡的“著名”,實是臭名昭著的簡寫。他當政期間,任用奸邪,暴虐奢侈,天怒人怨,惹得國人紛紛批評朝政,議論國王。姬胡聽說有人說他壞話後氣的不行,便派人去衛國找來瞭幾個學有專長的巫師組建瞭稽查大隊,專門負責監督言論。於是此後,高談闊論的路人們身邊往往就有個免費保鏢形影不離。過瞭不久,在幾個詆毀偉大領袖的刺頭分子被殺後,都城內終於安靜如昔,大傢都不敢出聲瞭,見瞭面也隻是互相用眼色示意而已,逼的大傢都改用眼神進行“眉目傳謗”瞭。姬胡耳根清靜之後大為高興,對大臣召公炫耀:“看,這下沒人敢說我壞話瞭吧?”召公連眼皮都不抬,沉痛的說瞭句千古名言:“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然後又嘮嘮叨叨的講瞭一堆諸如堵不如疏的大道理。正在興頭上的姬胡哪能聽得進去,心想怎麼這裡還有個漏網之魚啊,於是拿起掃帚把正在聲情並茂發表演講的召公連嚇帶罵趕瞭出去。   姬胡見弭謗大業進展神速,成效顯著,心裡不禁樂開瞭花,認為自己治國的手段簡直是一流水平。考慮到大凡國傢的方針政策都講究配套施行,姬胡思來想去,忽然來瞭靈感,在弭謗的基礎上又發明瞭一個增加國庫稅收收入的好辦法,那就是實行專利。姬胡把所有山川河流等自然資源收歸自己所有,下發紅頭竹簡文件規定,人們如果要利用這些專利資源,比如上山砍柴,下水抓魚,往野外倒生活垃圾什麼的,都要按一定比例繳稅。這項政策一實行,倒沒人說他不好(誰敢說啊),隻不過整天在深宮裡數錢的姬胡無暇顧及到這樣一個細節:街道上人們眨眼的次數呈現出快速增長的趨勢,而且他們的臉色好像也越來越不對勁瞭。  就這樣過瞭三年,癟瞭錢袋又腫瞭眼皮的國人們終於忍無可忍,聚集起來發動瞭武裝起義,沖進王宮(博客,微博)抓住瞭姬胡。人民的力量是偉大的,姬胡被逮捕後,大傢迅速成立瞭審判周厲王特別法庭,一審就把他流放到彘去瞭。厲王被廢黜後,大臣召公和周公在人民的擁護下開始聯合執政,史稱“共和”。共和元年也是中國歷史有確切紀年的開始,這一年就是西歷的公元前841年。   共和十四年,周厲王悲慘的死於彘(從這裡可以看出姬胡的胡作非為實在是喪盡民心,諸侯來救駕的一個都沒有)。召公和周公接到消息後,擁立周厲王的兒子姬靜即位,這就是周宣王。宣王在位期間,吸取瞭自己老爹的教訓,任用召公周公等一幫賢明的大臣,“法文、武、成、康之遺風,使諸侯復宗周”,周王朝開始瞭短暫的中興。  其實總的來說,周厲王的歷史功績是很突出的,他既為我們貢獻瞭“道路以目”、“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兩條膾炙人口的成語,又一手促成瞭中國歷史上首次人民暴動,還順便使我們的歷史有瞭確切紀年。雖然最後個人遭遇比較不幸,不過能夠當上以後歷朝歷代的統治者們的反面教員,使自己的名字和事跡經常出現在各種教材上,實屬不易。一個人能夠做到瞭這些,也算不枉此生矣。相關閱讀推薦:揭秘:歷史上第一個遭到人民公審的皇帝周厲王“壞典型”周厲王:老百姓的嘴被他堵瞭三年 周厲王姬胡簡介 在位16年即被國人放逐的暴君

東吳末代君主孫皓:把自己叔叔嚇到敵國的皇帝

孫皓這位爺,可不是一般的末帝,而是集所有末帝罪惡於一體的末帝。 後來,晉懷帝司馬熾被匈奴所建的劉漢朝俘虜,押到首都平陽,皇帝劉聰問:你們司馬傢自己殺來殺去,是為什麼啊?司馬熾回答:我們傢不互相殘殺,為您掃平道路,您老再天縱英明,能有機會做皇帝嗎? 孫皓就是照這個路子走的,給自己以及東吳挖出一大坑兒。 孫皓是孫權的孫子。按理說輪不上他做皇帝。其老叔吳帝孫休去世前後,張佈為左將軍,主持宮廷;濮陽興為丞相,主持政府。永安七年(264年)七月,孫休病重,不能說話,在紙上寫字召來丞相濮陽興,拉著太子孫(孫休造的字)的手交給濮陽興,把臂相托。可孫休一閉眼,張佈、濮陽興哥兒倆一合計,就連勸帶逼地遊說孫休皇後朱氏:西蜀剛剛亡國,交阯(今越南北部)又攜眾反叛,國內震懼,人心惶惶不可終日,國傢正多事之秋,太子才十五歲,怕是擔當不瞭大任啊。而烏程侯孫皓,已經二十三歲瞭,才識明斷,又好學,遵奉法度。國賴長君,還是立他吧。 朱皇後一婦道人傢,沒有一點政治頭腦兒,流著淚答應:“我也不懂國政,你們覺得這樣做有利於社稷宗廟,就按你們說的辦吧。”這樣,在264年,孫皓當上瞭東吳帝國皇帝,比司馬炎當晉帝國的皇帝還早一年。 孫皓腦子並不笨,繼位前那幾天,擺出一副天命所歸的模樣,謙虛謹慎,戒驕戒躁。等到一忙完登基大典,立即翻臉。將朱太後貶為景皇後,另立自己老娘為太後。沒幾天,就把後宮翻瞭個底朝天,末世之君的品相已經顯露出來瞭。

最奇怪的謚號:東吳君主孫權被謚為“大皇帝”

  三國時期的三大傑出政治傢中,孫權有好幾個“之最”:他壽命最長,活瞭71歲;主政時間最長,執掌東吳政權長達52年之久;去世最晚,死於252年,謚大皇帝,廟號太祖,是中國古代史上三百多位帝王中死後唯一被謚為“大皇帝”者,被譽為“千古大帝唯一人”。   孫權承繼父兄之業,年未弱冠而坐擁江南。期間孫權善度大局,策略靈活。或降操,或聯劉,一切皆隨時局而變,孫權深諳列國競爭之妙,終成一方霸業。歷史學傢陳壽這樣評價孫權:“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矣!”   他善謀大局,是個很有作為的軍事戰略傢;他善於用人,文武大臣願為其用,甘為其死,豪俊之士均願與之共成大業;他善於用威,專斷大政,在政治、軍事思想、用人、拓疆土、開發經濟等諸多方面都很有作為。致使競爭對手曹操也不無感慨地贊揚他:213年正月,曹操再次親率大軍南侵,據《三國志蜀書》和《吳歷》記載:“望權軍,嘆其齊肅,乃退。”喟然嘆曰,“生子當如孫仲謀”。另一敵對方的諸葛亮在《隆中對》也不得不誇孫權善於用人:“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   孫權領導下的孫吳政權之所以能夠雄踞江東,與魏、蜀鼎足而立,固然有其“地利”,即北控大江、西扼三峽之險,然而更重要的是憑借“人和”,即孫氏父子在開創吳國基業時善於籠絡人才、使用人才,內部團結一致,從而“跨制荊吳,而與天下爭衡”。舉賢任能是孫氏父子割據稱雄的一個重要原因,這一點在孫權身上表現得尤為突出。知弟莫如兄,孫策在臨終時對孫權說:“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三國志孫破虜討逆傳》)   《三國志屈身於陛下,是其略也。”   孫權也深深地認識到,為確保江東,需要各方面人才的通力合作,“天下無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眾之所積也。……故能用眾力,則無敵於天下矣;能用眾智,則無畏於聖人矣。”(《三國志吳主傳》引《江表傳》孫權語)

胡夏國主赫連勃勃;中國古代最具狼性的君主

  狼是一種可怕的動物,以其機警、奸詐、兇殘、狡黠、嗜血稱霸於草原。當然,這些詞語不光是用來解釋狼的,也是可以用來形容人的,尤其是那些曾經不可一世的皇帝。在歷代皇帝中,機警的,奸詐的,兇殘的,狡黠的,嗜血的,均不可勝數;但將這些狼性融貫於一身的,卻極其罕見。十六國時期胡夏建立者赫連勃勃,就是這樣一匹來自北方的狼。   赫連勃勃(381~425年),原名劉勃勃,匈奴鐵弗部首領劉衛辰之子。狼煙四起的環境,戰火連天的時局,使赫連勃勃小小年紀就成為一個像狼一般機警的漢子。東晉太元十六年(391年)十一月,拓跋 襲殺劉衛辰,赫連勃勃憑著靈活頭腦成功擺脫北魏騎兵,孤身一人逃到瞭叱幹部。由於拓跋 派人索要赫連勃勃,叱幹部的阿利便將他送給瞭後秦高平公沒奕於,沒奕於“以女妻之”。赫連勃勃在經歷一段流亡之後,終於有瞭一個棲息之所。   困頓之時,狼最善於偽裝。赫連勃勃寄寓期間,處處夾著尾巴做人,竟也贏得瞭“性辯慧,美風儀”的口碑,後秦國君姚興“見而奇之,深加禮敬”,不僅封他為驍騎將軍,加奉車都尉,還經常讓他“參軍國大議”。赫連勃勃“寵遇逾於勛舊”,成為後秦政壇新秀。時間一長,赫連勃勃便露出瞭“奉上慢,禦眾殘,貪暴無親”的狼尾巴,姚興不以為然,反而“以勃勃為持節、安北將軍、五原公,配以三交五部鮮卑及雜虜二萬餘落,鎮朔方”。   狼終歸是狼,它是不講究知恩圖報的。沒有嶽父的庇護,赫連勃勃不可能遠離追殺;沒有姚興的青睞,赫連勃勃也不可能出鎮一方。有瞭軍隊和地盤後,赫連勃勃的本性便暴露無遺。赫連勃勃到朔方不久,遇到河西鮮卑向姚興進貢八千匹馬,赫連勃勃不念姚興對自己的禮遇,強行扣留瞭馬隊。有瞭騎兵後,赫連勃勃召集三萬部眾,以打獵為名襲擊高平,殺害瞭嶽父沒奕於,並改編瞭他的部隊。狼,永遠是喂不熟的,恩將仇報是狼的天性。   狼是一種可怕的動物,以其機警、奸詐、兇殘、狡黠、嗜血稱霸於草原。當然,這些詞語不光是用來解釋狼的,也是可以用來形容人的,尤其是那些曾經不可一世的皇帝。在歷代皇帝中,機警的,奸詐的,兇殘的,狡黠的,嗜血的,均不可勝數;但將這些狼性融貫於一身的,卻極其罕見。十六國時期胡夏建立者赫連勃勃,就是這樣一匹來自北方的狼。   赫連勃勃(381~425年),原名劉勃勃,匈奴鐵弗部首領劉衛辰之子。狼煙四起的環境,戰火連天的時局,使赫連勃勃小小年紀就成為一個像狼一般機警的漢子。東晉太元十六年(391年)十一月,拓跋 襲殺劉衛辰,赫連勃勃憑著靈活頭腦成功擺脫北魏騎兵,孤身一人逃到瞭叱幹部。由於拓跋 派人索要赫連勃勃,叱幹部的阿利便將他送給瞭後秦高平公沒奕於,沒奕於“以女妻之”。赫連勃勃在經歷一段流亡之後,終於有瞭一個棲息之所。

重耳六十二歲成為君主:爭權有時需要外力逼迫

  人要想進步,就要付出很大的努力,經歷很嚴峻的考驗,勞筋骨餓體膚還常常有性命之虞——這麼危險,我不幹行不行?對有的人來說,還就是不行。   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姬重耳就這麼不幸。他本來是老國君的次子,按照“傳嫡長子”的規矩,王位沒他什麼事,他可以以王子名義過一輩子不勞而獲的日子。但沒想到就那麼寸,命運就把他逼上爭權奪利的道路。   重耳爸爸攻打蠻夷的時候,娶瞭美女姐妹倆。這姐倆先後生瞭兒子,很得重耳爸爸喜愛,重耳爸爸就想廢掉太子改立這兩個兒子之一。在美女姐妹的謀劃下,重耳爸爸要治太子的罪,太子就自殺瞭。美女姐妹斬草還打算除根,其他王子隻好四散奔逃。重耳逃走之前,險些被派來殺他的殺手砍中。   過瞭好些年,重耳爸爸死瞭,美女的兒子繼位。此時重耳已經四十七歲,在那個平均壽命普遍偏低的年代,四十七歲已經算是人生的晚年。沒過幾個月,晉國發生政變,重臣裡克先後殺掉瞭涉嫌“不正當競爭”的美女姐妹的兩個兒子,打算按照長子死瞭傳次子的順序把重耳迎回國內當王。四十七歲的重耳拒絕瞭,在這個年紀,他已經不想再參加權力爭鬥,打算安安靜靜地過幾天輕松的日子。於是,他的弟弟,比他有追求的姬夷吾回到國內,繼位為君。他一回去,就殺掉瞭裡克,以免其威脅自己的王位。   裡克雖然死瞭,重耳還在,雖說重耳沒有爭位的打算,但夷吾畢竟不是他肚子裡的蛔蟲,不能確定這說法的真實性,就總是食不安寢不眠。到第七年,終於還是下定決心,派殺手去殺重耳。此時已五十四歲的重耳為瞭性命隻好再次奔逃,臨走前,這位隨遇而安的有情意的老頭跟老伴說:“等我二十五年,我要是還不回來你就改嫁。”老伴笑答:“咱都多大歲數瞭?等你二十五年,我墳上的柏樹都成材瞭。”   重耳逃奔到瞭當時的教父齊桓公薑小白處。薑小白一向很講義氣,對重耳不錯,不僅把女兒嫁給瞭他,還送瞭他很多禮物。重耳在這裡住下,過得很好,說:“人生一世,能享安樂就夠瞭,還有什麼更重要的事啊?!我打算住在這兒住到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