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墓地

死因不明有頭無身 李蓮英墓地藏著的驚天秘密!

  有關李蓮英的死因,正史、野史眾說紛紜,皆無法給出統一的答案。李蓮英隻見頭顱不見屍身的墳墓裡,藏著什麼樣的驚天秘密?  李蓮英,清王朝的大太監,歷經咸豐、同治、光緒和宣統四朝,他憑借著超人的圓滑聰明,成為慈禧最親密的寵宦之人,以至於老佛爺打破太監至多官居四品的祖制,親賜李蓮英二品頂帶,使原本奴才身份的他爬上瞭權利的巔峰。  對於李蓮英,民間至今還流傳著形色各異的傳說,其中更有一些匪夷所思的未解謎團,譬如關於他的墓地,就一直有著不同所指,而關於他的死因的爭論,從1966年砸挖李蓮英位於北京恩濟莊的墓地發現他身首異處,到1985年的文章《李蓮英死因之謎》至今,一直不絕於耳……  四十餘年前的發掘  1966年初夏,北京海淀區的一處靜謐角落,五六個人正在挖掘一個堡壘形狀的土堆……  挖掘已經持續瞭一個多星期,卻進展不順,土堆的土質遠比挖掘者預想的更為堅硬。事實上,這些人挖掘的並非是一個普通的土堆,而是一座巨大的墳塚。   挖掘的所在曾是北京市“六一”學校的舊址。在校園的西南邊,有一個極為幽靜的角落,學校的人稱那裡為小花園,這座位於恩濟莊46號院的花園裡沒有更多的景致,難以想象,這個如今看似普通的角落,曾經卻是一座氣勢恢弘的大墓地,而傳說中的陵墓主人,更是一位有著特殊身份的人物,雖不是皇親國戚,但富甲天下,不是王侯將相,卻地位顯赫,他就是清王朝赫赫有名的大太監李蓮英。  當年,陵墓占地約有二十多畝,由南向北延伸,墓地最北端是一座金水橋,由橋向北是整個墓地中最有氣勢的一座漢白玉質地的牌樓。趙廣智回憶說:這個牌樓上面有匾額,寫的是“欽賜李大總管之墓”,牌坊上首寫的是“閬苑清風”,下首寫的是“仙臺飄渺”,兩個柱子上還有一副對聯:通幽向明昭垂萬禩,大中至正鞏固千秋。  趙廣智曾是“六一”學校的教師,他回憶說:“就在7月底8月初,文革主任把我們領到小樹林李蓮英墳前,說從明天開始,把李蓮英墳給我砸瞭!說是’破四舊’。”  但誰都不曾料想,打開一座墳墓竟會是一項如此艱巨的工程,一個多星期過去瞭,連續不斷的連挖帶掘,但整個墳塚卻幾乎毫發無損。  趙廣智回憶說:“那是三合土,是用糯米湯、雞蛋青,還有黃土白灰和成的。”  一個星期過後,巨大的墳塚終於被挖開瞭一個豁口。可接下來的情況卻讓人絕望,一層花崗巖出現瞭。沒多久,便報廢瞭三把大錘。  要靠人力鑿開堅硬的花崗巖,幾乎不可能瞭;墓室隱身在何處,同樣沒有答案;而墓室中究竟有沒有墓穴主人更是無法預料的。那條通向墓室的神秘之路究竟會在哪裡呢?  就在這時,一個老人走到瞭他們跟前。老人問他們:幹嘛呢?趙廣智回答:挖李蓮英墓呢。老人接下來的話,讓在場的人都大吃一驚,趙廣智回憶說:老人說,傻小子,別這麼幹,你挖不動那兒,來,我告訴你。老人神秘地指出瞭墓碑的方向。老人說在這兒往下挖,這底下是地宮,後面是馬道,我小時候下去玩過。相關閱讀推薦:晚清時期大宦官李蓮英竟差點成瞭光緒帝的大舅子大太監李蓮英萬貫傢財下落之謎:李蓮英財產多少李蓮英伴上慈禧靠的竟是這個絕活!李蓮英得寵原因揭秘慈禧與李蓮英共浴真相 慈禧與太監一起洗澡?大太監李蓮英為慈禧梳頭受寵不衰?慈禧與李蓮英分頁:1/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高規格的“金井玉葬”  老人所指的挖掘地點就在墳塚前兩塊巨大的石碑附近……又是三合土,接下來是一層碎石。在清理瞭近兩米深的碎石之後,一塊青色條石漸漸顯露出來,條石上面有一個圓洞,而這個圓洞應該就是陰陽相通的地方。  接下來的發現令他們驚喜萬分,他們歪打正著,繞過瞭墓道而直接找到瞭墓前室!  這間墓前室是一個三米見方的廳,用漢白玉石砌成,東西兩面墻上有雕工極為精美的圖案。南北面各有兩扇門,南門連接著墓道,而北面的一扇門通向墓室。  這道緊閉的石門,是他們需要突破的最後一道防線。  趙廣智忽然想起瞭那扇封住墓道的石門,由於他們繞過瞭墓道而直接進入瞭墓前室,所以可以看到封住墓道的門是怎樣的設計。兩扇門的結構應該是一樣的!  趙廣智介紹說:“這大門下邊擋著它的有一個石球,有一個槽,它關上的時候,這個石球就滾在槽裡面去瞭,正好一個半圓,把這一半卡在這兒,你在外頭推就推不開瞭。”   趙廣智找瞭一根鋼絲,照著墓道門上的球圈成一個鋼絲圈。他把那個圓圈從墓室門縫順進去,往地下放,兜那球。第一次鋼絲滑脫瞭,趙廣智第二次往底下兜,一下就套住瞭那個球,一使勁,門開瞭。  李蓮英之墓的墓門就此被開啟瞭,趙廣智找來手電,小心翼翼走進瞭墓室。  這時他們發現,棺材幾乎從棺床上掉瞭下來。難道這裡曾經有人來過?  棺材是紫紅色的,棺材上頭描瞭金花,非常細膩。停放棺材的是一張漢白玉棺床,在棺床的上面,他們發現瞭一個沒有打穿的圓孔,伸手進去一摸,摸出一個掛著玉墜的荷包和一些散落的銅錢,說明李蓮英的下葬規格是“金井玉葬”,這是一種規格極高的下葬方式。  緊接著,他們在墓室的墻壁上看到很多黃色的印記,趙廣智他們分析,這些水印應該是地下水溢出來,又回落之後留下的,而棺材之所以會發生傾斜,應該就是隨著地下水的漲落而漂移瞭原來的位置、從棺床上歪倒下來,因為撞擊,棺材的頂部留下瞭些許變形和開裂。  趙廣智將撬杠緩緩地伸進瞭棺木開裂的縫隙,屏住呼吸,用力一撬就把它撬開瞭。  趙廣智回憶說:“裡邊平平整整躺著一個人形,有頭,有胳膊,有腳,蓋著被子。”  傍晚時候,工作組組長連同文物局的兩位同志趕到瞭墓室現場。他們在墓室的入口處架起一盞探照燈,昏黑的墓室裡稍稍亮瞭一些。其他人都到瞭門外,由趙廣智一人開始清理棺材。分頁:2/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隻有頭顱的墳墓  趙廣智在清理棺材的時候,想直接搬動屍骨,萬萬沒有想到自己雙手最後觸摸到的是一個皮包骨的頭顱……  趙廣智想先把被子掀起來,結果手抓下去以後卻抓起一把黑色的泥!他仔細一看,黏糊糊的黑泥是已經爛掉的被子,心悸之餘,趙廣智決定直接搬動屍骨。趙廣智回憶說:“我就把手托在他的右腿、右腳那兒,使勁這麼一搬,鞋底子下來瞭,掰一個鞋底子來,一看裡面像黑棉花一樣,大吃一驚。”  鞋裡面為何要塞上棉花?難道鞋沒有被穿在腳上嗎?  緊接著,趙廣智摸到瞭一層厚厚的衣服,取出一看,是一件長袍,這件長袍竟然沒有腐爛,依舊能夠完整地抖開,而在衣服裡卻沒有骨頭,全是黑棉花那樣的東西。  而到瞭屍體的腰身部位時,趙廣智摸到瞭一件硬物,拿出一看,原來是一串佛珠。隨即,他又發現瞭一些隨葬的金銀珠寶,一共有五十多件。  趙廣智逐漸摸到瞭棺材的頭部,突然,他的手停住瞭。趙廣智回憶說:“我現在還記得那頭顱的樣子,顴骨高,噘著嘴。不是骷髏,上面還包著一層皮。”  趙廣智就意識到,這是一座隻有頭骨的墳墓!  神秘的氣氛一時間籠罩著小小的墓室。   屍骨不會腐爛成灰,僅剩下一顆頭骨,而屍體也絕不可能遭到過破壞,因為,無論是整齊有序的墓室,完好無損的棺木,還是五十多件價值連城的隨葬品,都說明在此之前,墓室從未曾有人來過。  在那個驚心動魄的夜晚之後,墳墓的清理工作又持續瞭幾天,而那顆頭骨則被隨意棄置在外瞭。  魯玉環也是當時“六一”學校的老師,也曾親眼目睹瞭李蓮英墓被毀的過程。魯玉環回憶說:那個頭就被學生當足球踢瞭,就是你踢我踢的,就是他不是有小辮嘛,悠起來瞎扔,扔好遠,學生說可恨透瞭,扔廁所吧!  趙廣智在一天晚上,借著上廁所,拿瞭一個糞勺把那顆頭撈瞭出來,埋到瞭一個山坡下。頭骨被重新掩埋,下落從此無人知曉。分頁:3/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李蓮英死因之謎  關於李蓮英之死,野史語焉不詳,以“病故”,“及死去”言之。1908年10月,慈禧太後去世,據《李氏傢譜》載:“百日孝滿,出宮養老。”李蓮英搬進北京棉花胡同傢中,整日吃齋念佛,閉門不出。三年後,李蓮英去世。據李傢後人之說,李蓮英是病死的,病因是痢疾不治,得病後三四天即歿。但是,清史檔案和墓志銘,則用瞭一個“殞”字,模棱兩可。  1966年李蓮英的墓被砸挖後,吃驚的發現棺槨裡卻隻有一顆頭顱,而不見屍骨。隻有頭骨而沒有屍身的李蓮英,不可能是病死的。唯一的原因,他可能死於“他殺”。  李蓮英究竟為何人所殺,概括起來有三種說法。一是為革命黨人所殺。蓋因他在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的爭鬥之中,支持太後,而打擊帝黨。但是,也有學者反對,認為李蓮英並沒有參與朝廷內的黨派之爭,他也不可能得罪革命黨人。關鍵之點,他臨死之時,早已出宮三年,對於政事沒有影響,殺他沒任何意義。   二是為江朝宗和小德張所殺。此說法,主要是顏儀民先生的觀點。他甚至在文章中,引用瞭江朝宗兒子提供的“細節”,說時任九門提督的江朝宗請李蓮英吃飯,然後派人殺其於北京後海。支持該觀點的人認為,江朝宗是袁世凱的親信,小德張則是李蓮英的後任。兩個人出於不同的目的殺瞭李蓮英。李蓮英曾得罪袁世凱,這是事實,因此袁世凱有可能授意親信下手;而小德張則為瞭爭奪其遺產之事,而萌生殺人動機。但立即有人反對此說。  有學者考據說,江朝宗宣統二年正在陜西漢中鎮總兵任上,直到1912年才回北京擔任北洋政府北京衛戍司令。江朝宗遠在幾千裡之外,並不在所謂的“九門提督”任上,怎麼可能請李蓮英吃飯並設局殺之呢?同時,也有人認為,小德張同李蓮英,並沒有共過事,兩人沒有利害沖突,殺人動機不存在。  三是在去山東討債途中被悍匪所殺。這一觀點,也被無數專傢質疑。以李蓮英的財富地位,他怎麼可能親自出門討要債務呢?但是,支持這一觀點的人說,李蓮英曾有一個侄孫女,嫁到瞭山東省無棣縣。他曾去山東探望侄孫女,順便到泰山一遊,走到山東和河北交界的地方被人殺死。當時跟隨的兩個侍從嚇得失魂落魄,隻把李蓮英的頭顱用包袱兜回瞭北京。  那些史料中模糊的記載,那些散佈於民間的傳聞,以及李蓮英後人言語中的破綻,都已經暗示瞭李蓮英之死的種種蹊蹺,而其棺木中身首異處的事實,更被看作是李蓮英死於非命的鐵證。李蓮英之死的謎底或許有全部揭開的一天,或許,將會繼續塵封下去。分頁:4/4頁  上一頁234下一頁

震驚!中國戰鬥機墓地曝光太嚇人

  1959年9月,中國生產的第一架殲-6型殲擊機首飛,開始瞭在祖國遼闊天空漫長而偉大的服役生涯。這種殲擊機推重比達0.86,中後期改進型全機推重比更是達到瞭0.988,因而擁有非凡的爬升率,可以在1分06秒內爬升到10000米高度,以近4倍的優勢將與其同時出現的美國F-100遠遠甩在瞭後面。這是歷史上東方陣營的主力戰鬥機首次在性能上全面超越它的西方對手(下一次也是最後一次,是蘇-27超越F-15)。   憑借著超越時代的推重比所造就的加速性和機動能力,以及氣動外形所賦予的優秀盤旋能力,這種在蘇聯僅作為過渡機型的第一代跨音速戰鬥機,在中國卻成為瞭守衛著祖國領空、奪取中低空制空權的主力戰機。其衍生的攻擊型強-5,至今仍在中國空軍服役。   2006年8月,殲-6整建制退出解放軍空軍戰鬥部隊行列;2010年6月整建制退出訓練部隊序列(不排除仍有作為教練、觀測、偵察等用途的少量殲-6留存在各部隊零星服役)。   據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2013年1月號刊文稱,在福建連城基地,有越來越多的殲-6無人攻擊機進駐,2011年7月31日的衛星圖片數出瞭至少55架。   漢和評論稱,這應該是福建地區殲-6攻擊無人機最多的機場,這裡還進行瞭重修,顯示空軍相當重視殲-6無人機的攻擊作用。   除此之外,大批殲-10A(J-10A)戰鬥機同年進駐福建某基地。

康熙緣何不給祖母孝莊皇後建陵墓?孝莊墓地在哪

  康熙皇帝確實是沒有找到為祖母建陵的名正言順的理由。到底為什麼康熙帝在長達35年的時間裡不給孝莊文皇後建陵,現在還是一個謎。  康熙帝為什麼不給祖母建陵  孝莊文皇後死於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8年1月27日),在臨終前留下瞭一道遺囑,她以皇太極入葬很久,卑不動尊,留戀順治帝和康熙帝為理由,要求將自己葬在遵化的孝陵附近。孝莊文皇後的遺囑,給康熙帝出瞭一個不小的難題:按遺囑辦吧,明顯違背祖制;按祖制辦吧,又違背瞭祖母的遺囑。玄燁不愧是康熙大帝,他很快就想出瞭一個權宜之策,在遵化的東陵建一座殯宮,將祖母的靈柩先停放在那裡。然後慢慢再想辦法。這一停就是35年,直到康熙帝死也未給孝莊文皇後建陵。  為什麼康熙帝不給祖母建陵?是忘瞭嗎?是日理萬機,太忙,沒時間、沒精力,顧不上嗎?都不是。康熙皇帝對祖母孝莊文皇後的感情可以說刻骨銘心,終生難忘。在孝莊文皇後停靈東陵後的35年時間裡,康熙先後30次到東陵祭奠祖母,他能忘記給祖母建陵嗎?康熙帝一生最緊張的時候莫過於康熙十二年到二十年的8年平定三藩叛亂瞭。就是在那麼緊張的時刻,為瞭安葬孝誠皇後,他還建起瞭景陵。更何況在孝莊死後不久,康熙帝就為仁憲皇太後(孝惠章皇後)營建瞭孝東陵。因此說,康熙帝不會忘記給祖母建陵的。更不會因日理萬機而顧不上的。   那麼到底為什麼康熙帝不給孝莊建陵呢?史書上沒記載,檔案上找不著。筆者認為,康熙皇帝確實是沒有找到為祖母建陵的名正言順的理由。他采取瞭向後推遲、等待時機的方法,將這一棘手的難題留給後一代解決,也許會容易些。後來的事實證實瞭這一點。雍正皇帝即位以後,輕而易舉地就解決瞭孝莊文皇後的陵寢問題。但這畢竟是一種推想。  到底為什麼康熙帝在長達35年的時間裡不給孝莊文皇後建陵,現在還是一個謎。  37年裡孝莊皇後棺槨怎樣停放  孝莊文皇後的棺槨是於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四月十九日停放到暫安奉殿裡的,到雍正三年(1725年)十二月初十日正式葬入地宮,在暫安奉殿裡停放瞭37年之久。她的棺槨是怎樣停放的呢?有許多人認為就是將棺槨停在瞭大殿裡。由於書上沒有明確記載,相關的檔案也找不到,所以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人們。  筆者在多年的陵寢研究中,從《康熙起居註》和清宮檔案的隻言片語中進行認真分析考證,初步可以認定:梓宮不是停放在大殿內的地面上,而是在地下。雖然還沒有找到直接的證據,但有重要的佐證。  理由一,死於康熙十三年的孝誠皇後和死於康熙十七年的孝昭皇後都是在康熙二十年入葬景陵的。盡管隻停靈幾年,但在京北沙河鞏華城殯宮停靈期間,根據《清實錄》記載,梓宮都是停放在地下,“與地宮無異”。以此推斷,孝莊皇後梓宮也必然停放在地下。  理由二,在將孝莊文皇後棺槨安放暫安奉殿和後來正式入葬昭西陵地宮的文獻中,在字裡行間出現“隧”字、“封掩”等字詞。  理由三,從時間上推斷,康熙二十七年四月十九日將孝莊皇後停放在暫安奉殿時,封掩竟用瞭4天。如果隻將棺槨停在殿內而不是將梓宮放入地下,不用填砌隧道,不需要4天。  根據以上三個理由,孝莊文皇後的棺槨在停靈期間放入地下是很可能的。是不是這樣,還有待史料的進一步證實。相關閱讀推薦:揭秘:歷史上孝莊與多爾袞隻是偷情失身絕無下嫁孝莊太後與多爾袞皇太極的三角關系:揭秘孝莊情史清初疑案 康熙為何三十年不葬祖母孝莊皇太後?孝莊太後與多爾袞同居背後的陰謀:孝莊下嫁之謎揭秘孝莊身邊神秘女蘇麻喇姑:不吃藥終年不洗澡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為什麼有兩道圍墻  在關內的所有皇帝陵、皇後陵、妃園寢,都隻建有一道圍墻,而昭西陵卻與眾不同,它建有內外兩道圍墻,兩墻之間隻有十幾米。第一道圍墻的大門是隆恩門,第二道圍墻的大門是三座琉璃花門。  明朝的嘉靖皇帝的永陵和萬歷皇帝的定陵以及部分妃子墳是兩道圍墻,難道昭西陵是仿照明朝這些陵寢?如果是這樣,那為什麼單單昭西陵的圍墻效仿明陵?  關外的努爾哈赤的福陵和皇太極的昭陵都是內外兩道圍墻,難道昭西陵是效仿福陵和昭陵?也不是。因為福、昭二陵的外圍墻是風水墻,大門是大紅門,與清東陵的風水墻的大紅門是一樣的,而且兩墻相隔數十米。昭西陵的外圍墻的大門是隆恩門,與福、昭二陵不一樣,到底昭西陵為什麼設兩道圍墻,至今還不能解釋。  重簷廡殿頂的隆恩殿  昭西陵的隆恩殿在清陵中可以說是最獨特的。  獨特一,隆恩殿是重簷廡殿頂的,這在清陵中是獨一無二的。為什麼昭西陵有這一特殊之處,筆者分析,這與這座建築的來歷有直接關系,這座隆恩殿原來很可能是孝莊文皇後生前居住的寢宮,孝莊皇後在世時,康熙帝曾特地為祖母在慈寧宮東旁建瞭一座五間寢宮,孝莊皇後搬進新居後,感到非常舒適,多次在皇帝面前稱贊這座宮殿建得好,可是居住沒有多長時間,孝莊文皇後就病死瞭。為瞭表示孝心,讓九泉之下的祖母住得遂心,康熙皇帝下令將這座新建的寢宮拆運到遵化昌瑞山暫安奉殿處按原樣重建。同時這樣做還能節約開支,縮短工期,可謂一舉三得。康熙皇帝對暫安奉殿工程非常重視,從各部院選調精明強幹的官員組成工程處。從殿址的相度、圖紙的設計繪制,乃至拆運、施工等許多關鍵環節,康熙皇帝都詳加指示。在拆卸、運送寢宮材料時,康熙皇帝叮囑負責工程的官員,要妥善保護好各構件,毋致缺損。在破土開槽時,康熙皇帝一再告誡,現在天氣嚴寒,施工不便,一定要做到基址牢固。在康熙皇帝的關註和指導下,暫安奉殿工程從康熙二十七年正月開工,經過緊張施工,到三月底全工告竣,隻用三個月時間,可謂神速。暫安奉殿是一組建築,主要有宮門、享殿、暫安永設殿等,環以圍墻。原來的寢宮很可能就是重簷廡殿頂的,所以昭西陵的隆恩殿也就是重簷廡殿頂的。   昭西陵的大殿正脊上為何有寶塔  獨特二,隆恩殿正脊的正中有一座寶塔,這是清陵中唯一的。最早發現這一奇特現象的是天津大學王其亨教授,他是從一張老照片上發現的。筆者分析,這可能與孝莊文皇後篤信佛教有關。我們知道,許多佛教寺廟大殿的正脊上都有這種寶塔,比如承德普寧寺的大雄寶殿、西陵永福寺的普光明殿等。但陵寢大殿畢竟不是佛教寺廟,為什麼在殿的正脊上安設寶塔?如果這座大殿就是原來慈寧宮東面孝莊文皇後的寢宮的話,那麼原來的寢宮的正脊上是不是也有這個寶塔?  恭靖、淑惠二妃為何停靈暫安奉殿  葬在孝東陵內的順治帝的恭靖妃和淑惠妃的棺槨是從暫安奉殿移來的,這說明這兩個妃子死後將棺槨停在瞭暫安奉殿內。孝東陵內共葬瞭7個妃子,其中悼妃、貞妃、恪妃停靈於黃花山下的悼妃園寢內,端順妃和寧愨妃停靈於北京北郊的曹八裡屯。  為什麼恭靖妃和淑惠妃要停靈在暫安奉殿內?是不是因為這兩個妃子都是來自當時蒙古的博爾濟吉特氏傢族,與孝莊文皇後屬於同一傢族?特別是淑惠妃是孝惠皇後的妹妹,也是孝莊文皇後的侄孫女,她們是至親,因為這層關系才將這兩個妃子停靈在暫安奉殿?可是悼妃和端順妃也是來自蒙古的這一傢族,其中悼妃的父親曼珠習禮是孝莊文皇後的弟弟,那麼悼妃則是孝莊文皇後的親侄女,悼妃與孝莊的關系比淑惠妃與孝莊文皇後的關系還要親近,為什麼不將悼妃也停靈在暫安奉殿呢?  另外,恭靖妃和淑惠妃兩個妃子在暫安奉殿停靈期間,是將棺槨與孝莊文皇後的棺槨停在一起呢,還是停在別的地方?這些現在還都是未解之謎。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上官婉兒到底是哪裡人?上官婉兒墓地在哪裡

  上官婉兒到底是哪裡人  史書記載上官婉兒生於長安,其父親也生於長安。祖父上官儀則是陜州陜縣人。但是上官婉兒的墓志記載,她是隴西上邦(今甘肅天水)人。到底哪個更可信呢?  祖父河南人 自己出生長安 墓志稱甘肅人  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李明告訴記者,古人墓志上的籍貫多為自稱,“虛報”的多。有時候發掘出父子墓志,籍貫都不一樣。這是因為姓氏有發源地,古人更願意將自己歸屬為同姓較為旺盛的一脈中,所以“虛報”。  記者獲悉,《元和姓纂》將上官儀一支著籍東郡,就是今日的河南陜縣。再往前算,上官氏發源地,也就是總籍在“隴西之上邦”。所以自稱“隴西上邦人”亦不為過。但按照今天的籍貫制度,上官婉兒應該是長安人。  據悉,目前上官婉兒的墓還未回填,從墓的壁龕出土近幾百件陶俑,都是男女直立俑、騎馬俑、動物俑等唐墓中常見的隨葬品,每件高不到20厘米。唐三彩等更高級別的陪葬品並未發現。  相反,墓志上的花紋較為精美。四側整體聯珠紋框內減地線刻十二生肖,襯以纏枝忍冬。生肖皆為動物形象,生動寫實。志蓋四剎和志石四側的線刻,圖案造型優美、鏨刻精細,在唐代墓志線刻裝飾圖案中屬難得的上乘之作。   上官婉兒墓地在咸陽  去年,省考古研究院在對西咸新區一項目建設用地考古勘探時,發現瞭一座帶有5個天井的唐代墓葬。考古發掘中發現瞭墓志,寫明墓主人是“大唐故昭容上官氏銘”,葬於唐景雲元年(710年)八月。  上官婉兒的墓規模不大,但是規格很高。它水平全長36.5米,深10.1米。這座墓是一座斜坡墓道多天井和小龕的單室磚券墓。它坐北朝南,由墓道、5個天井、5個過洞、4個壁龕、甬道和墓室等部分組成。墓志是在甬道內發現的,並未被擾動。“唐墓的規格就是天井越多,規格越高。”文物專傢告訴記者,昭容相當於二品,5個天井能夠凸顯這個身份。相關閱讀推薦:上官婉兒怎麼死的 揭秘唐朝上官婉兒死因真相上官婉兒相貌復原圖引關註 上官婉兒長得美嗎?上官婉兒墓志顛覆歷史

揭秘歷史上真實的曹操陵墓:曹操墓地究竟在哪?

  曹操墓即安陽高陵,位於河南安陽市安豐鄉西高穴村,在曹操王都鄴北城(位於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西12公裡處。據《三國志》等史料記載,公元220年曹操卒於洛陽,靈柩運到鄴城(今河北省臨漳縣鄴北城),葬在鄴城的西門豹祠以西丘陵中,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公佈,高陵經考古發掘得到確認,其位於河南省安陽市安豐鄉西高穴村南,得到國傢文物局認定就是曹操墓。根據國傢文物局和財政部批準的《大遺址保護“十二五”專項規劃》河北省鄴城遺址含河南安陽高陵。  一、基本簡介  從現存史料和考古發現來看,曹操並沒有秘葬,更未設疑塚,隻不過是主張喪葬從簡,沒想到這”簡辦”瞭的喪事反而給歷史平添瞭不少繁雜。據《三國志》等史料記載,公元220年曹操卒於洛陽,靈柩運到鄴城(今河北省臨漳縣鄴北城,距河南安陽市中心18公裡),葬在鄴城的西門豹祠以西丘陵中,沒有封土建陵,沒有隨葬金玉器物,也沒有建設高大堅固的祭殿。數百年後,墓葬簡單的曹操墓就湮沒在歷史的陳跡之中瞭。宋代以後曹操被視為奸雄,其墓址不詳也成瞭他奸詐的一個證明,七十二疑塚等說法在民間傳說和文學作品中廣為傳佈,不少人信以為真。  昔日的鄴城在今河北省臨漳縣西南一帶,曹操墓引發瞭當地一些文物、文史工作者的極大興趣。近人鄧之誠《骨董瑣記全編》中記載,1922年河北磁縣農民崔老榮發現過一個古墓,其刻石所敘為曹操,刻石由縣署保存。邯鄲市的考古工作者對這一線索進行瞭專門的核實,結果沒有找到可靠的依據。 安陽曹操墓  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公佈,高陵經考古發掘得到確認河南省安陽市安豐鄉西高穴村南,最終得到確實就是曹操墓。之後,國傢文物局認定河南安陽東漢大墓墓主為曹操。  二、陵墓特色  曹操的喪葬比較簡單,卻在歷史上留下很深的痕跡。因為簡單,使之在以厚葬為主的中國帝王喪葬史上“另起一段”。  中國帝王厚葬源遠流長,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馬俑震驚世界,漢武帝以天下貢賦的三分之一為之修陵,唐太宗昭陵“宮室制度宏麗,不異人間”。就是最後一個帝陵光緒崇陵,雖然墓主生前很鬱悶,但陵墓還是頗壯觀。薄葬古已有之,但在帝王薄葬中,曹操是開先河者,不建封土堆、不植樹、不隨葬金玉器物。漢代一個諸侯王劉勝死後都穿著2498塊玉片、1100克金絲構成的金縷玉衣,號為武帝的曹操卻隻穿補過的衣服入殮。曹魏以至兩晉帝王都有薄葬者,但唐代以後,帝王厚葬又成瞭傳統,最後一個帝陵修到1915年,這已是民國的第四個年頭瞭。  自古以來厚葬是主流,這有深厚的社會文化基礎。“孝莫重乎喪”“以孝治天下”的統治者重視喪葬,也不全是為瞭滿足自己的物質占有欲望。曹操雖然引領幾位帝王,書寫帝王喪葬史上薄葬的一段,但終不能產生更多影響。而且在厚葬為主的氛圍中,薄葬者不被理解和支持也是難免,曹操墓之所以成謎,或也與此有關。許多人不相信,貴如曹操會簡單地打發自己。魏晉的薄葬,與漢末戰亂,許多厚葬之墓被盜掘有關,人們希望以薄葬來獲得死後的安寧。這一願望曹操沒能實現,他雖被視為奸雄之首,卻未能料到自己簡辦的喪事會成為光怪陸離的千古之謎,近1800年過去,還吸引著人們註意。相關閱讀推薦:為何不稱帝是曹操一生最奸之舉? 曹操不稱帝之謎揭秘:曹操七十二塚因何成為千年不解之謎曹操墓在哪:曹操為什麼死於洛陽卻不葬於洛陽?如何評價曹操的功過?曹操其人及其歷史評價曹操一共有幾個兒子?曹操最喜歡哪個兒子?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三、曹操高陵墓穴概括  位於安陽縣安豐鄉西高穴村南門外的曹操高陵,是一座多墓室的大型磚室墓。墓平面呈甲字形,墓葬坐西向東,墓葬全長近60米。墓室墓壙平面呈前寬後窄的梯形,東面最寬處寬22米,西面較窄處寬19.5米,東西長18米,墓壙面積接近400平方米,整個墓葬占地面積740平方米左右。由墓道、墓門、封門墻、甫道、前後主室和四個側室組成,結構復雜,規模宏大。  墓道為斜坡狀,上寬下窄,兩壁分別有七個臺階,逐級內收。墓道上口寬9.8米,底部寬4.1米。全長39.5米,最深處距地表15米左右。在墓道與墓門接合處,南北兩側各有一道長5米、高4米的護墻。每面墻的墻體內立有五根原木立柱,作為龍骨。原木關節紋理清晰可辨。墓道填土含有大量料礓石,經平夯夯實,夯土層厚12—42厘米不等,十分堅硬。  墓道兩邊有9對南北兩兩對稱的磬形坑,每個磬形坑的內凹處各環抱一個不規則形坑,並各有一排東西向的柱洞。在墓道東端有一排南北方向排列的方坑,墓道東端右側有一東西向長3米、寬1.6米的長方形坑。墓葬中部有一條南北向的夯土層帶。   墓門為磚砌雙券拱形門,外券寬1.95米、高3.03米,拱高1.13米;內券寬1.68米、高2.58米,拱高0.8米。內有墓門,外有三道封門墻封閉。外層封門墻為豎放立磚,中層封門墻為錯縫橫砌,內層封門墻為斜立磚。整個封門墻厚度達1.45米。內有門槽,寬0.24米。  甬道為磚砌,券形頂,青石鋪地,長2.85、寬1.68、拱高0.8、通高2.58米。  墓室為磚砌,分前、後兩室。前室平面近方形,東西長3.85、南北寬3.87米。四角攢尖頂,墓頂距墓底高6.4米,青石鋪地。  前室平面近似方形,東西長3.85米,南北寬3.87米。四角攢尖頂,墓頂距墓底6.4米。有南北兩個側室,其中南側室平面為南北寬3.6米、東西長2.4米的長方形,圓券形頂;北側室平面為南北寬1.83米、東西長2.79米的長方形,四角攢尖頂。主室與側室之間由甫道相連,並有門相區隔,現僅存門槽,門槽寬0.2米。北側室甫道長1.1米,寬1.36米;南側室甫道長1米,寬1.4米。  後室東西長3.82米,南北寬3.85米,四角攢尖頂,墓頂距墓底通高6.50米。在墓室頂部靠後處發現兩個盜洞,從盜洞斷面看,墓壁厚達1米左右。有南北兩個側室,側室南北長均為3.60米,東西寬1.90米—1.92米,圓券形頂。主室與側室之間由甫道相連,並有門相區隔,現僅存門槽,門槽寬0.20米。北側室甫道長0.97米,寬1.17米;南側室甫道長0.97米,寬1.28米。  整個墓室所鋪青石大小不一,其中前甬道鋪地石長1.75、寬1.巧米;前室最大的長1.67、寬0.83米,最小的長0.76、寬0.73米;後室最大的長1.05、寬0.95米,最小的長0.94、寬0.9米。錯縫平鋪,地面平整。圍繞墓壁四周地面均有寬0.12米的凹槽。  在曹操墓中發現三個棺槨殘痕,其中後室一個,葬具疑為石棺床,後室南北側室中各有一個,均為木棺。與墓葬中所出土的三具人骨相對應,說明在墓葬中除瞭曹操外,另外還有兩個陪葬女人。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楊貴妃墓 揭秘楊貴妃楊玉環的真正墓地在哪裡?

  楊貴妃墓:楊玉環,她天生麗質,為唐代第一美女,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其中“羞花”乃楊貴妃。這樣一位美人,死後又會葬於何地呢?  楊貴妃墓其實隻是楊貴妃的衣冠塚,位於咸陽市興平縣馬崽鎮西500米處,距西安60公裡。墓呈半球形,塚高3米,整座墓塚都用青磚包砌,墓後有一座高約6米的楊貴妃大理石塑像。歷代文人曾留下瞭大量的關於唐明皇的愛情故事,使楊貴妃墓聞名於世,墓塚周圍雕刻有歷代文人騷客的題詠。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爆發瞭導致大唐帝國由盛轉衰的“安史之亂”。次年,唐玄宗西逃至馬嵬坡時,隨駕護衛三軍不發,請斬貴妃楊玉環。唐玄宗無奈,隻好賜貴妃自縊,演出瞭一幕震撼千古的悲劇。  據文獻記載,唐肅宗至德二年唐王朝軍隊收復長安,玄宗回來,曾密令人將楊貴妃遷葬。因此該墓究竟是原來的墓還是遷葬後的墓,或者是楊貴妃的衣冠塚,尚無確征。  貴妃墓為一半坡上的小陵園,大門頂額橫書“楊氏貴妃之墓”園內正面一座三間的仿古式獻殿,過獻殿即是墓塚,高3米,封土四周砌以青磚。傳說婦女用貴妃墓上的土搽臉,可去掉臉上的黑斑,使面部肌肉細膩白嫩。因此,其墓土被稱為“貴妃粉”,遠近婦女爭相以土搽臉,連外地遊人也要帶包墓土回去,於是墓堆越來越小,守墓人不斷給墓堆添土,但不久又被人取光。為瞭保護墳墓,隻好用青磚將其包砌。這樣,人們就再也無法從墓上取土瞭。墓前有一碑樓,上刻:“唐玄宗貴妃楊氏墓”。遊人至此讀詠周圍回廊上的古人詩作,可以明史,可以抒懷,當別有一番情趣。  在貴妃墓後的半坡上,修瞭一亭,亭邊用潔白的漢白玉雕瞭一尊高近3米的貴妃站像。她表情凝重,目光向著坡下。似乎在想著什麼。楊貴妃墓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楊貴妃陵園小巧玲瓏,占地3000平方米,進門正面是一座三間仿古式獻殿,穿越獻殿就是墓塚,占地約一公畝,高約三米,墓傢塚以青磚包砌。在墓東、西、北三面有回廊,鑲嵌有大小不等的石碑,刻有歷史名人的遊記和題詠。  楊貴妃墓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楊貴妃漢白玉雕像已豎立於前期擴建的陵園之中。大門頂額橫書”唐楊氏貴妃之墓”七字。進門正面是一座三間仿古式獻殿,穿過獻殿,就是墓塚。墓高約3米,封土周圍砌以青磚。圍繞墓的周圍有三面回廊,上嵌大小不等的石碑,刻有歷代名人遊後的題詠。貴妃墓現已成為一處重要的旅遊景點楊貴妃墓,位於興平縣西12.5公裡的馬坡。楊貴妃墓即唐玄宗李隆基的貴妃楊玉環之墓。妃墓其實隻是楊貴妃的衣冠塚,位於興平縣馬崽鎮西。楊貴妃名玉環,陜西華陰人,通曉音樂,能歌善舞,有傾國之貌,原為唐玄宗十八子李瑁的王妃,後被唐玄宗召入宮中,封為女官,號太真,天寶四年,進冊為貴妃。安史之亂中,唐玄宗逃至馬崽坡時,以右彪武軍大將軍陳玄禮為首的隨從將士殺死宰相楊國忠,並脅迫唐玄宗將楊貴妃縊死,時年三十八歲。相關閱讀推薦:楊貴妃怎麼死的 歷史上楊玉環究竟是怎麼死的歷史揭秘:楊玉環與前夫結婚五年為何沒有孩子?楊玉環李隆基所謂的生死之戀被溢美的千古絕唱楊玉環身世之謎 歷史上楊玉環的親生父親是誰?楊貴妃與安祿山有私情 最後楊玉環怎麼死的?

大漢汪精衛被炸墓焚屍事件的始末 汪精衛墓地在哪?

  汪精衛被炸墓焚屍的始末:大漢奸汪精衛生前曾顯赫一時,死後卻沒有葬身之地,這也是歷史對他的懲罰。  1946年1月21日,在南京中山陵附近梅花山上的大漢奸汪精衛墓,一夜之間被夷為平地,此事在當時並沒有公開報道。據有關資料記載,汪墓秘密被炸的經過是這樣的:  1945年日本投降後,“國民政府”準備還都南京,而汪墓仍在南京中山陵,“有礙國內外視聽”。因此蔣介石秘密授意何應欽炸毀汪墓。  1946年1月15日晚,當時南京市長馬超俊、陸軍總部工兵指揮官馬崇六、南京憲兵司令張鎮、陸軍參謀長肖毅肅以及南京警備司令邱維達等高級官員,被請到南京黃埔路參加一次重要會議。會議由何應欽親自主持,他首先發言說:“請各位來商量一件事,希望絕對保密,不得向任何方面泄漏。委員長不久就要還都,汪精衛這個大漢奸的墳墓居然葬在梅花山上,和國父的陵墓並列在一起,太不成樣子瞭。如果不把它遷掉,委座看見,一定要生氣。同時也礙各方面的視聽。怎樣遷法,你們妥善處理。”何應欽說完便走瞭。肖毅肅接著說:“總司令已接到重慶指示,限我們在10天以內處置好。”他命令由駐南京的74軍派工兵執行遷移,憲兵擔任內外警戒;在遷移時,由市政府派員協助。由於汪墓是鋼筋混凝土的結構,相當堅固,為瞭抓緊時間,會議決定用工兵爆破的方式把墓打開遷走汪屍。行動定於1月21日深夜12時進行。會後,大傢即回去分頭準備。   1月21日深夜,炸墓行動由74軍51師工兵營負責,使用瞭150噸“TNT”黃色炸藥,首先炸開外層鋼筋混凝土部分,然後再炸開盛棺的內窖。汪精衛1944年死於日本,他的屍體被用一具楠木棺材裝運回國,然後葬於南京梅花山。汪墓被炸開後,揭開棺蓋,隻見屍體上覆蓋著一面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子,汪精衛身著偽政府文官禮服藏青色長袍馬褂、頭戴禮帽、腰佩大綬、面部略呈褐色而有些斑點,整個屍體尚未腐爛。南京市市長馬超俊對汪屍進行全面檢查,結果除在馬褂口袋內發現一張長約3寸的白紙條外,別無其他遺物。這張紙上用毛筆寫著“魂兮歸來”四字,下署陳璧君。  接著,馬崇六命工兵營士兵把棺材抬上車然後把墓地平掉。不久,一座小亭被建在原來汪墓上。炸墓行動以後,大傢都以為汪墓是被移往別處瞭,但事實上,在當晚,馬崇六根據何應欽的指示,親自押車將汪精衛的棺材秘密運送到南京城西清涼山火葬場,棺材和屍體很快被全部焚化,連骨灰也沒留。  汪精衛絕對算是中國現代歷史上叱吒風雲、權傾一時的人物。但其死亡的原因卻至今眾說紛紜。有人說他是死在瞭日本人的手術臺上;有人說他是蔣介石派人暗殺毒死的,還有人說他是病死的。真實的情況到底如何,就成為民國史上的一樁疑案。相關閱讀推薦:汪精衛貪念二奶魂斷上海灘內幕!汪精衛死亡真相汪精衛怎麼死的?汪精衛“病逝”是因戴笠投毒汪精衛是怎麼死的 揭秘賣國賊汪精衛是怎麼死的揭秘漢奸汪精衛夫婦死後留下多少私人財產?陶崇斌是歷史人物嗎?汪精衛幕僚陶崇斌存在嗎?分頁:1/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從領袖到漢奸  汪精衛生於1883年5月4日,本名兆銘,字季新,號精衛。祖籍安徽婺源(今屬於江西)。汪精衛少時生得眉清目秀,且聰明伶俐,曾一度被稱為民國“四大美男”之一。他於1902年春考中秀才,1904年又考取瞭官費留日生,東渡日本政法大學留學。在日本,他開始投身革命,成為孫中山最得力的助手。他演講時口齒清晰,條理清楚,抑揚頓挫,一時成為許多年輕人的偶像。在南洋演講時,有一個華僑巨富的女兒名叫陳璧君,竟拋開學業,追逐汪精衛的行程,聆聽汪的精彩演說。1908年兩人結婚,當時汪精衛26歲,陳璧君隻有17歲。  1925年3月,孫中山逝世前,汪精衛代孫中山起草遺囑。孫中山去世後,他和胡漢民、廖仲愷一起成為最有望擔任孫中山接班人的三個人。1925年7月1日,改組孫中山生前的大元帥府為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汪精衛、胡漢民、廖仲愷等16人為政府委員。國民政府主席選舉前,汪精衛聽到有人要選他,便一再謙讓、推辭,正式選舉時,卻急不可耐地投瞭自己一票,結果以全票當選,成為國民黨領袖……  1932年春,蔣汪合流。汪精衛上臺任行政院院長,提出“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對日方針,主張中日發生沖突時,中國應該在“盡可能范圍內,極力忍耐,極力讓步,表示我們無意開釁”。在這種思想主導下,蔣汪政府先後與日本簽訂瞭《淞滬休戰協定》、《塘沽協定》、《何梅協定》等,大肆出賣中國主權。   替蔣介石挨瞭三槍  在汪精衛的一生中,曾經遭遇多次暗殺,而最終導致他死亡的主因之一,也正是遇刺後,殘留在他背上的一顆子彈。造化弄人的是,這顆子彈,原來是打算送給蔣介石的。  事情還要從他遇刺說起。  1935年11月1日,國民黨四屆六中全會在南京丁傢橋中央黨部開會。按照慣例,中央全會開幕式之後,全體委員要照一張集體照,同時允許各國記者搶拍新聞照片。那一天,原定到會者一律穿禮服,上午8點鐘去孫總理陵堂舉行謁陵儀式,然後到中央黨部大院內集體留影,9點鐘開會。但到會者有的穿中山裝,有的穿禮服,有的穿便裝,並且拖拖拉拉,這讓軍人出身的蔣介石十分不滿。而且開會的時候司儀看錯瞭程序單,把“默念總理遺囑”這一項給遺漏瞭,又為會場制造瞭一些混亂。  開幕式結束,蔣介石很不高興地進瞭自己的休息室。全體中央委員在禮堂門口就座以後,蔣介石竟不肯出來照相。作為副總裁的汪精衛親自去請,蔣介石卻直言“今天秩序太亂,恐怕要出事”,還勸汪精衛也不要出去。汪精衛見請不動蔣介石,心中有氣,也不相信會出什麼事情,就自己一個人出來照相。  照完瞭相,大傢正在起立的工夫,突然從記者席中竄出一個身材高大的人來,向汪精衛連開瞭三槍,分別擊中汪精衛的左頰、左臂和後背脊椎骨。中央委員張繼沉著敏捷地抱住瞭刺客,張學良從旁邊飛起一腳踢掉刺客手中的槍,汪精衛的侍衛趁勢連開兩槍,刺客負傷被捕。  槍聲響後,蔣介石和汪精衛的妻子相繼從禮堂內奔出,蔣從血泊中扶起汪精衛,汪妻陳壁君見照相時蔣介石未到場,疑心此事是蔣所策劃,頓時大哭道:“蔣先生,你不叫兆銘幹就講明好瞭,何必下此毒手?”蔣介石無言以對,十分尷尬。但事後詳查,證實此事與蔣介石沒有任何關系。刺殺活動是由上海暗殺大王王亞樵精心策劃的,本來準備在會議期間暗殺蔣介石。  經搶救,汪精衛總算保住瞭性命,臉上和手臂上的子彈也都取瞭出來,背部傷勢較重,彈頭夾在五、六兩肋骨間,並傷及脊椎骨,經過多方努力也沒能取出。從此,這顆子彈就留在汪精衛的身上,時時發炎,引起陣痛,並最終成瞭導致汪精衛死亡的主要原因。分頁:2/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大漢奸之死  病死日本關於汪精衛的死因,流傳最廣的一種說法是他舊創復發,治療失敗後在日本病死。  1943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發生瞭根本性轉折,法西斯軸心國開始瓦解,日本在太平洋戰爭中節節敗退。  汪精衛心知大勢已去,敗局已定,心力交瘁,坐臥不寧。這年秋天,侵華日軍限令汪精衛調集大米100萬石、壯丁20萬名,用以支持東南亞戰爭。這期間,敵占區內反對汪精衛的呼聲甚高,大部分地區離城10裡就是遊擊隊或地方武裝的勢力范圍,汪偽政府的命令根本沒人聽。汪精衛左右為難,一籌莫展。11月底的一天,汪精衛正和老婆陳璧君在樓上商量征糧一事,侵華日軍總參謀長松井太郎和犬養健上門來催促。汪精衛聞訊急忙下樓來迎接,一腳蹬空,從樓梯上滾瞭下來,八年前脊椎骨負傷處正好磕在樓梯的棱角上,當時就昏瞭過去。從此汪精衛舊創復發,一直留在背上的那顆子彈時時發作,疼痛不已。12月19日,汪精衛住進瞭南京日本陸軍醫院,由外科軍醫後藤做手術取出瞭留在後肋的那顆子彈。彈頭取出後,陳璧君破涕為笑,在南京的大小漢奸頭目紛紛到醫院表示祝賀。汪精衛自己也強打精神,一連幾次發表“臥床演說”。誰知好景不長,可能是手術傷及瞭中樞神經,手術後,汪精衛的雙腿變得不聽使喚,大小便失禁,病情惡化。  陳璧君見西醫看不好,便乞求於中醫單方,經其侄兒陳春圃輾轉打聽,終於在無錫探悉到一位名醫,這位中醫姓劉,是江蘇吳縣人,他用祖傳秘方治療刀傷槍傷和無名腫毒很有名,外號“劉一帖”,意思是再難治的傷,隻要他的一帖藥,立馬就可好。劉一帖替汪做瞭仔細的檢查,並出示膏藥一張,命貼於背心。服藥貼膏後的第二天,汪的痛楚竟大大減輕。汪陳夫婦暗自慶幸,即派陳春圃去江城客棧,向住在那裡的劉一帖送瞭一份厚禮,並派車邀他復診。劉一帖收下禮物後,隨車再往醫院。他見汪病痛減輕,便面露喜色地對陳璧君說:“汪先生創毒不重,隻要照原方服上兩劑,再貼一帖毒散膏藥,便可一勞永逸瞭。”一面說,一面從小醫箱內取出一張同樣的膏藥交給陳璧君,交代瞭幾句後,便告辭回旅社去瞭。   汪精衛夫婦本以為這一張膏藥貼瞭之後,便可消災納福。誰知貼後不到三個時辰,汪精衛四肢抽筋,渾身上下痛似鞭笞,手心、腳心和額心一齊沁出汗來,陳璧君見病情惡化,慌瞭手腳。她一面請鈴木大夫審視,一面命陳春圃去江城客棧接劉一帖到醫院會診。陳春圃氣急敗壞地來報告說,那劉先生當晚並未回轉客棧,眼下已不知去向。陳璧君意識到是劉一帖  在膏藥中摻瞭虎狼之藥,才引起如此嚴重的病變。3天後,有人給汪精衛寄去一信。陳璧君拆開一看,見白紙上寫著四行黑字:“厚禮不該收,既收亦不愁。平生藥一帖,宜人不宜狗。”  劉一帖的這帖藥,將子彈鉛毒擴散入骨,使汪精衛的病情一天比一天厲害,不僅脊椎骨和胸骨疼痛難耐,麻痹狀態已從兩腿蔓延到瞭整個骨盆,而且高燒的次數也一天比一天增多。  1944年2月,日本名古屋大學神經外科齋藤正教授一行來南京診治,因受條件限制,無法控制其病情發展,當即決定帶他到日本治療。1944年3月,近乎全癱的汪精衛乘坐由日本天皇贈給他的“海鶼”號飛機,從南京飛抵日本名古屋機場,並被立即送進帝國大學附屬醫院一間特設的病房裡,對外叫作“梅號”。日本政府把汪精衛赴日本治病當作最高機密,對外諱莫如深,醫院內外軍警密佈,三步一崗,五步一哨,如臨大敵。第二天,由名古屋帝國大學的專傢組成瞭治療小組,由齋藤主刀施行手術。手術中,醫生發現汪精衛的三節胸椎骨已嚴重變形,骨膜發炎潰爛。手術後,汪精衛的身體和頭部全部用石膏固定。此時的汪精衛已元氣喪盡,形如僵屍。1944年11月10日下午4點20分,汪精衛躺在病床上最後抽搐瞭幾下,停止瞭呼吸。  汪精衛死後,小磯內閣假惺惺地發瞭訃告,連天皇也說瞭幾句“痛惜”之言。在南京一班漢奸的請求下,日本軍部特地用“海鶼”號飛機將汪的屍體運回南京。分頁:3/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炸墓焚屍  盡管汪精衛死因撲朔迷離,至今眾說紛紜,但是他死後被國民黨炸墓焚屍卻是一個人所共知的歷史事實。  早在1942年清明節,汪精衛在眾漢奸陪同下祭掃中山陵時,就對眾人說:他死後若能葬在孫中山陵園旁的梅花山上為孫中山守陵,就心滿意足瞭。於是陳公博、周佛海眾漢奸便決定在梅花山上為汪精衛舉行葬禮,並決定1944年11月23日淪陷區放假一天,凡願參加送葬的南京市民,每人可領取20元的中儲券,這個數字相當於當時職工月收入的四分之三。經過一番冷冷清清的“悼念”活動,11月23日,在日寇軍警的嚴密監視下,汪的屍體被埋葬在梅花山麓。  梅花山是紫金山(又稱鐘山)的一小部分,因宋代時在此種過梅樹而得名。紫金山上有孫權、朱元璋、孫中山的陵墓,而梅花山剛好在明孝陵與中山陵之間。陳璧君自知汪精衛的屍體日後難免被人毀棺鞭屍,便親自佈置,用瞭5噸堅硬的碎鋼塊摻在混凝土裡,然後澆灌成厚厚的墓殼。她滿以為這樣就能安全地保護好汪的屍體。沒想到僅僅過瞭10個多月,抗日戰爭就勝利瞭,在全國人民的一片呼聲中,南京人民對汪精衛的墳墓留在梅花山十分不滿,紛紛要求鏟除。蔣介石在輿論的壓力下,派何應欽扒掉此墓。   何應欽又派陸軍總部工兵指揮部馬崇六和七十四軍軍長張靈甫,找到當年建墓的專傢,經過認真研究,命南京某部工兵營用瞭150公斤德制TNT炸開墓殼,劈開棺材。炸墳是秘密進行的,提前三天,往中山陵方向的交通即被封鎖,對外放風說是為瞭抓漢奸。工兵爆破分兩步,第一步炸開外層混凝土,第二步炸開內窖。工兵們從墓基下打入一條地坑,然後在坑內裝上大量炸藥。引爆時,隻聽得一聲巨響,泥石飛天,墳殼裂成數塊。開棺時,由當時的南京市市長馬駿超親自檢查,發現棺內的屍體經防腐處理、依然保存完好。另外,除瞭陳璧君親手蓋上的“魂兮歸來”的白幡外,還發現一本汪精衛手抄的詩稿,雖已發黴,但字跡還可辨認。稿本中的多數詩作,先前都曾在一些報刊上發表過,隻有最後一首《自嘲》,字跡歪歪斜斜,不具年月,估計是汪精衛死前的絕命詩。詩中寫道:“心宇將滅萬事休,天涯無處不怨尤。縱有先輩嘗炎涼,諒無後人續春秋。”  汪精衛的屍體隨後連同棺材被運往清涼山火化,骨灰被丟棄於路邊的一個水坑裡。工兵營當夜平整好墳地,在墳地上建瞭一座小亭,兩邊修建瞭長廊,隨後又種上花草樹木,使這裡成為一處風景點,與中山陵遙相映襯。分頁:4/4頁  上一頁234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