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墓穴

曹操墓 揭秘三國曹魏政權締造者曹操墓穴今何在

  曹操墓:曹操,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傢、軍事傢、文學傢、詩人。曹操去世後被葬於高陵。曹魏建立後,曹操被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史稱魏武帝。那麼曹操死後,他的墓穴又在哪裡呢?  關於曹操墓所在地,1000多年來說法眾多,諸如許昌城外說,漳河水底說,銅雀臺下說,河北彭城說,最著名的莫過於七十二疑塚之說——曹操臨死前害怕墳墓遭到盜掘,吩咐死後將72座棺木從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抬出鄴城,埋葬在漳河旁72個不同的方位,佈下迷局。眾多的傳說中,哪些更為可靠?真相如何?曹操墓究竟在何地?  據說許昌有兩座曹操墓  今年夏天,在許昌采訪三國文化遺跡時,曾聽到曹操墓在許昌之說,這勾起我們探訪曹操墓的興趣。  我們的尋訪首先從許昌開始。在許昌,據說有兩處曹操墓:一處在今魏都區大十字街原土特產門市部的後院,這裡傳說在日軍侵占許昌時,曾遭到日軍一個連隊的盜挖;上個世紀50年代,遺跡尚存,但已經沒有文物可做佐證瞭;我們今日探訪,已經看無可看。  另一處在許昌清潩河中。說曹操墓在此河中,來源於蒲松齡《聊齋志異》中的《曹操塚》一文:“許城外有河水洶湧,近崖深黯。盛夏時,有人入浴,忽然若被刀斧,屍斷浮出。後一人亦如之。轉相驚怪。邑宰聞之,遣多人閘斷上流,遏其水。見崖下有深洞,中置轉輪,輪上排利刃如霜。去輪攻入,中有小碑,字皆漢篆。細視之,則曹孟德墓也。破棺散骨,所殉金寶盡取之。”  在該文的最後,蒲松齡還曾感嘆地說:“後賢詩雲:‘盡掘七十二疑塚,必有一傢藏君屍。’寧知竟在七十二疑塚之外乎?奸哉瞞也!”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多采自民間志怪傳奇,但這篇似乎言之鑿鑿,成為曹操墓所在地眾多說法中的一種。  許昌市文物部門的一位工作人員說,由於缺乏實物佐證,曹操墓在許昌之說不足為憑。而真正的曹操墓很可能在漳河兩岸的安陽與河北臨漳境內。  曹操七十二疑塚說最流行  在關於曹操墓地的說法中,流傳廣泛、影響深遠的莫過於“七十二疑塚”瞭。曹操做過盜墓賊,挖掘過黃巾軍將領張角的墳墓,而其生性多疑且又奸詐的性格,使很多人相信:他完全有可能臨死設下“七十二疑塚”。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第七十八回特別寫道:“(曹操)又遺命於彰德府講武城外設立疑塚七十二:‘勿令後人知吾葬處,恐為人所發掘故也。’”  安陽市原地名辦主任許作民介紹,曹操七十二疑塚的說法最早產生於宋代,正如《三國演義》所說,曹操是怕後人盜挖才設下的。古代寫曹操疑塚的詩詞很多,如北宋王安石《疑塚》詩雲:“青山如浪入漳州,銅雀臺西八九丘。螻蟻往還空隴畝,麒麟埋沒幾春秋。”這裡所說的“八九丘”即指七十二疑塚。  在南宋詩人范成大《攔轡錄》中,寫他出使金國途中經過相州時看到“(講武)城外有(曹)操疑塚七十二,散在數裡間。傳雲操塚在古寺中”。古寺即好事者所建的曹公廟,在七十二疑塚中。  元代納新的《河朔訪古記》中也曾提到“(講武)城外高丘七十二所,參錯佈置,壘然相望,世雲曹操疑塚。初,操之葬為惑後人,不致發掘故也。塚間有曹公廟,殿屋甚華麗”。相關閱讀推薦:說曹操曹操到的典故 說曹操曹操到是怎麼來的曹操死後誰繼位 曹操去世後由哪個兒子繼位?曹操的兒子 揭秘歷史上曹操最出名的三個兒子曹操哭過幾次 歷史上的梟雄曹操為誰流過淚?曹操的夫人

朱元璋“七十二疑塚”之謎:朱元璋墓穴在哪裡?

  朱元璋“七十二疑塚”之謎:在風水學上,陰宅風水也和陽宅風水一樣,不但直接關系到死者本人入土後的安適不安適,還會影響到子孫後代的吉兇和榮枯。朱元璋一直認為,他的發跡在一定程度上要感謝祖父對墓地的選擇,而當他考慮自己的身後事時,自然不會忽略這一點。  朱元璋陵墓的地址是他自己選擇的。紫金山南麓的獨龍阜是一處不可多得的風水寶地,北依鐘山主峰,阜高150米,泉壑幽深,紫氣蒸騰,雲霧山色,朝夕多變,自古就有“此地多奇嶺,千雲非一狀”的美譽。而且林木蒼蒼,濃蔭蔽日,溪澗蜿蜒,流水潺潺,古代許多著名的寺觀和重要的墓穴多建於此。  陵園的修建從洪武十四年(1381年)動工,於洪武十六年完成瞭陵墓的享殿等主體工程,先後調用軍工10萬,至永樂三年(1405年)才完全建成,歷時25年。洪武十五年八月,先入葬瞭皇後馬氏,因皇後謚號“孝慈”,所以將陵墓定名為“孝陵”,也有“以孝治天下”之意。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又葬皇太子朱標於孝陵之東,稱東陵。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初十日,朱元璋崩於西宮,與馬皇後合葬此陵,殉葬的嬪妃46人。  當時的孝陵圍墻內,享殿巍峨,樓閣壯麗。陵內植松10萬株,養鹿千頭,每隻鹿頸間都掛有“盜宰者抵死”的銀牌,號稱“長生鹿”。為保衛孝陵,專設神宮監,外設孝陵衛,有軍士5600人。若有樵夫誤入山陵,即被“正法”斬首。清康熙、乾隆帝南巡時,都曾親往謁陵,還特設守陵監2員,40陵戶,撥給司香田若幹。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孝陵地區成瞭太平軍和清軍對峙的重要戰場,地面木結構建築幾乎全毀。現存神烈山碑、禁約碑、下馬坊、大金門、四方城及神功聖德碑、石像翁仲、大石橋、寶城、墓塚及清末所建碑亭、享殿等,仍然氣勢恢宏,蔚為壯觀,凝聚著不散的帝王之氣。   據記載,孝陵的紅墻周長22.5千米,相當於當時京城城墻長度的三分之二,可見規模之龐大。明孝陵的神道石刻是中國帝王陵中唯一不呈直線,而是環繞建有三國時代孫權墓的梅花山形成一個彎曲的形狀,形似北鬥七星。沿神道依次有下馬坊、禁約碑、大金門、神功聖德碑碑亭、禦橋、石像路、石望柱、武將、文臣、欞星門等建築,過瞭欞星門折向東北就進入瞭陵園的主體部分。陵園主體建築排列在南北中軸線上,規模宏大,雄偉壯觀。  清代康熙等皇帝都曾到明孝陵拜謁明太祖,但是後來隨著清朝國力下降,無力修復,明孝陵漸漸荒蕪,尤其是在咸豐年間成為太平天國和清廷戰爭的主戰場,幾乎使明孝陵地表建築毀於一旦,康熙手書的禦碑甚至倒地破碎。到現在,陵內所有木質結構的殿堂早已焚毀,但從遺存的石質基礎仍能看出當年的佈局規模。它與北京十三陵的佈局和建築形式相同,但要比十三陵中的帝陵大得多,可見明代諸皇陵都是以此為藍本的。  有傳說朱元璋未必真的葬在這裡面,而是怕有人在他死後報復他,像曹操那樣設瞭七十二疑塚。不過這些傳說並沒有充分的根據,因為孝陵在朱元璋去世以前已經建成,到瞭朱元璋死的時候,陵墓的一切設施都已就緒。而且,朱元璋是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死的,南京地區當時已經進入夏季,停靈七天以後,就立即葬入瞭孝陵。如果在別處另造新陵,在時間上也是來不及的。再者,孝陵的位置緊靠宮城,北倚鐘山,南有皇墻,內有神宮監,外有孝陵衛的官兵日夜巡邏,其安全的程度遠較別處為高。此地匯聚瞭南京的龍氣,朱元璋既然選擇瞭此地作為陵寢,他是不會遺命舍此而他葬的。  祖上選定的龍脈給瞭朱元璋發跡的機會,而他一生之中屢遇貴人,也為其創下基業帶來所必須的際遇。登基之後,朱元璋定都南京,此地雖有虎踞龍盤之勢,但選此為都的王朝都很短命。秦始皇曾由於此地有王者之氣,下令掘斷連岡,以壓偏霸之氣,故名秣陵。這樣以後,在金陵建都的朝代的壽命果然都是短短幾十年。朱元璋離世之後,南京果然成瞭短命的國都,但所幸的是大明王朝遷都北京,將龍脈南北打通,這一變通,也讓明朝的福祉延長到瞭近三百年之久。相關閱讀推薦:揭秘:明太祖朱元璋為何要放走前朝皇帝元順帝?朱元璋下葬前後發生的神秘事件:朱元璋死亡時間明代殘忍殉葬:揭密朱元璋陪葬妃子的恐怖死法明朝史書是怎麼寫朱元璋身世的? 朱元璋身世之謎開國皇帝朱元璋祭神傳聞:朱元璋為何迷信神靈

東漢廢帝劉辯:歷史上唯一葬入宦官墓穴的皇帝

  導讀:“天道易兮我何艱!棄萬乘兮退守蕃。逆臣見迫兮命不延,逝將去汝兮適幽玄!”這支被魯迅先生評價為“漢宮之楚聲”的悲歌,是東漢廢帝劉辯臨終前與愛妃唐姬的訣別之音。與心愛之人作瞭人生最後告別後,劉辯隨即含淚飲鴆而亡,一代帝王就此殞命。當年,他的老祖宗劉邦曾逼迫西楚霸王項羽含恨別姬,那是何等威武;而今,他卻被董卓逼到如此田地,真可謂劉漢王朝沒落後的悲哀。  劉辯(176年—190年),漢靈帝之長子,生母為何氏。何氏出身屠戶之傢,靠賄賂選官才得以入宮,初為宮女,後來生瞭皇子劉辯後,地位不斷攀升,從貴人成為皇後,其兄長何進也躍居大將軍之職。在劉辯之前,漢靈帝曾有數子,均早夭。為瞭好養活,劉辯從小就養在道人史子眇的傢裡,不敢叫他的本名,稱他為“史侯”。繼劉辯之後,王美人又為漢靈帝生一子劉協,自小由漢靈帝之母董太後撫養。  隨著何氏兄妹勢力的做大做強,朝中立劉辯為太子的呼聲很高。劉辯沒受過嚴格的宮廷禮儀教育,禮節和氣質遠不如劉協,所以漢靈帝很喜歡劉協,而不喜歡劉辯,覺得他“輕佻無威儀,不可為人主”《後漢書》,但迫於何氏傢族勢力和皇子長幼次序,故至死沒有立太子。中平六年(189年)四月,漢靈帝駕崩後,劉辯在舅舅何進的強勢擁立下當上皇帝,劉協被封為渤海王,後改封陳留王。  劉辯即位後,東漢高層看似風平浪靜,實則暗流湧動。何進掌握大權,作威作福,朝廷比漢靈帝時更加黑暗。宦官、上軍校尉蹇碩因受漢靈帝托付,也為瞭一己之私,以“帝(劉辯)輕佻不德……欲……立渤海王(劉協)”(《後漢紀》),何進見蹇碩心懷不軌,瞅準機會果斷將蹇碩誅殺。恨屋及烏,何進隨即又把屠刀伸向蹇碩的同類,準備制造一場屠盡所有宦官的血腥事件,肅清宦官勢力。   不料,還沒有等何進下手,便走漏瞭風聲,宦官張讓等人先下手為強,設計將何進殺死。何進的下屬將領袁紹等人見何進被殺,率軍闖宮報仇,大開殺戒,見到宦官就殺,兩千多名宦官死在血泊中。張讓、段圭等人見勢不妙,劫持劉辯、劉協逃離皇宮。不久,張讓、段圭被盧植追兵斬殺,其餘的宦官投河自盡。期間,劉辯缺衣少食,風餐露宿,吃瞭不少苦頭,而最大的厄運卻是遇到瞭董卓。相關閱讀推薦:成漢哀皇帝李班:史上人品最好的皇帝竟遭廢殺 細數草根皇帝朱元璋的五大歷史功績無人能比誰是歷史上連老婆兒子都保不住的“玩傢”皇帝?娶四個寡婦為妻的癡情皇帝是誰?史上最傳奇皇帝史上最能生孩子的中國皇帝是誰?共有多少子女?揭秘史上最好賭的皇帝:竟然用官職還賭債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董卓雖然一介武夫,性格粗野,但頗具敏銳嗅覺和投機意識。董卓是何進請來誅殺宦官勢力的幫手,途中聽說宮中有變,劉辯被劫,立馬前去迎駕,想以此撈取日後立足朝廷的政治資本。顛沛流離中,劉辯不知董卓率軍前來之意,內心恐懼,嚇的哭泣流淚,與董卓對話也磕磕絆絆,語無倫次,倒是劉協神色從容,對答如流,對宮變經過無一絲遺漏。董卓此時已有瞭廢掉劉辯而立劉協的念頭。  回宮後,劉辯大赦天下,改元“昭寧”,取光明、安定之意,但這無法阻擋董卓亂政的步伐。董卓在成功收編瞭何進的部將兵力後,與其原先的西涼兵合為一處,實力大增,尤其是在殺掉丁原,得到萬夫不當的大將呂佈後,更是不可一世,內心變得更加強大。劉辯改元後的第三天,董卓主持群臣大會,申明劉辯年幼愚昧,不配當一國之君,接著逼迫何太後下詔書廢劉辯為弘農王,另立劉協為皇帝。  廢劉辯,立劉協,董卓之所以有此廢立之舉,筆者認為原因有三。其一,劉辯“天姿輕佻,威儀不恪”,給董卓的第一印象非常差;其二,董卓與董太後同姓,劉協是董太後所養,董卓認為劉協是本傢,且劉協時年九歲,比劉辯小,更容易控制;其三,董卓初入宮廷,根基不深,群臣不服,通過廢立皇帝提高自己的威望。劉辯被廢後,北面稱臣,“太後鯁涕,群臣含悲,莫敢言者”(《資治通鑒》)。  董卓擅自廢立,禍國亂政,加之其恣意妄為,引發“豪傑多欲起兵討卓者”《資治通鑒》。因擔心群雄以迎廢帝劉辯復位為名討伐自己,董卓決定將劉辯害死。初平元年(190年)正月,董卓派人進獻毒酒給劉辯,並逼迫他喝下去。劉辯自知難逃此劫,含淚“與妻唐姬及宮人飲宴別”《後漢書》,上演瞭一出“弘農別姬”。這位曾經名義上是東漢帝國最高首腦的廢帝最終死於非命,時年十五歲。  以什麼規格為劉辯下葬是個問題,劉協雖念及手足之情,但難免要看董卓臉色;再者,劉協和劉辯還有一些歷史過節。當年,王美人懷劉協時,何皇後為保兒子劉辯的地位,曾逼迫王美人墮胎,王美人“畏後,乃服藥欲除之(劉協),而胎安不動”,幸虧胎氣異常穩固,劉協才得以出生見天日。後來,王美人生下劉協後,氣急敗壞的何氏“遂鴆殺美人”(《後漢書》),致使劉協自幼無母。   種種因素,劉協不能也不想為劉辯厚葬。當年二月,劉協下詔“葬弘農王於故中常侍趙忠成壙中,謚曰懷王”《後漢書》,即將劉辯葬於已故宦官趙忠生前為自己修成的墓穴。趙忠是漢靈帝時期著名的“十常侍”之一,漢靈帝常說“趙常侍乃我母”,對趙忠等人寵信有加。後來,趙忠在宮變中被袁紹誅殺棄屍,其成壙也就成為一座空墓。把劉辯葬入趙忠墓穴,是劉協對這位皇兄的侮辱和報復。  一代帝王死後竟葬於宦官之墓,好在還有歷經戰亂的唐姬在墓園中與他相伴。劉辯死前,曾對唐姬說,“卿王者妃,勢不復為吏民妻,幸自愛!”(《詩女史纂》),讓唐姬為他守節,不能再嫁人。劉辯死後,唐姬“歸鄉裡。父會稽太守瑁欲嫁之,姬誓不許”。後來,董卓部將李傕“略得姬。傕因欲妻之,固不聽”。劉協聽說後,下詔“迎姬,置園中,……拜為弘農王妃”(《後漢書》)。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漢朝皇帝劉辯死後為何會被葬入太監的墓穴?

  中國古代人死之後習用土葬,而帝王死後將葬在事前挖掘好的地下寢宮裡,據記載,地下寢宮裝飾華麗,隨葬各種奇珍異寶,其建築規模對後世陵墓影響很大。然而凡事皆有例外,中國古代的歷代帝王中,有一人死後不但沒有葬入地下寢宮,反而被葬入瞭宦官太監的墓穴,這究竟是為何呢?  這個被葬入太監墓穴中的皇帝就是漢少帝劉辯,劉辯是漢靈帝劉宏的兒子,東漢第十二位皇帝,劉辯在漢靈帝駕崩後,由大將軍何進率群臣擁立為帝。由於年幼,實權掌握在臨朝稱制的母親何太後和母舅大將軍何進手中。  少帝在位時期,東漢政權已經名存實亡,他即位後不久即遭遇以何進為首的外戚集團和以十常侍為首的內廷宦官集團這兩大敵對政治集團的火並,被迫出宮,回宮後又受制於以“勤王”為名進京的西北軍閥董卓,終於被廢為弘農王,成為東漢唯一被廢黜的皇帝。   劉辯被廢黜之後,其同父異母弟陳留王劉協繼位為帝,是為漢獻帝。據說漢靈帝末年,民間盛傳童謠:“侯非侯,王非王,千乘萬騎上北芒。”。宮變發生時,劉辯已經登基為帝,已非昔日的“史侯”,而當時的陳留王劉協不久就成為皇帝(獻帝),所以叫“侯非侯,王非王”,而“千乘萬騎走北芒”指的是百官公卿乘車騎馬保護少帝和陳留王上瞭北邙山,至此童謠靈驗,形容當時的政局混亂。  被廢黜一年之後,劉辯在董卓脅迫下自盡,時年僅十五歲,其弟漢獻帝劉協追謚他為懷王(即弘農懷王)。初平元年二月,漢獻帝劉協下詔將哥哥弘農王葬於已故中常侍趙忠的墓穴中,謚曰懷王。  趙忠,是東漢靈帝時期“十常侍”之一,靈帝時信任宦官,以張讓與趙忠最受重用,公然覥顏稱:“張常侍乃我公,趙常侍我母”。後來,趙忠在宮變中被袁紹誅殺棄屍,其成壙也就成為 一座空墓,漢獻帝劉協把劉辯葬入趙忠墓穴,是對這位皇兄的侮辱和報復。相關閱讀推薦:漢獻帝劉協的皇後是誰?漢獻帝的兒子有幾個?漢獻帝是怎麼死的?歷史上漢獻帝劉協是被誰所殺漢獻帝劉協簡介 漢朝最後一個皇帝劉協怎麼死的?漢少帝劉懿簡介 即位二百多天就死的東漢皇帝

秦始皇陵墓被盜過嗎 秦始皇陵地下墓穴結構如何?

  導讀:公元前210年夏,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皇帝——秦王贏政逝世。他被安葬在瞭一座巨大的陵墓中。這座陵墓在他生前就開始修建,前後共花瞭39年時間,修陵頂峰時用工達到70多萬人,占到瞭當時全國總人口的1/10!秦始皇陵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帝王陵墓,它代表瞭當時世界上科技的最高水平。據史書記載,項羽帶兵進入關中後,先殺瞭已投降劉邦的秦王子嬰和秦王室貴族,然後把咸陽城內擄掠一空,最後一把火燒瞭咸陽城。接著,項羽又帶兵來到秦始皇陵,命士兵挖掘始皇陵,將陵墓上下所能見到的東西統統運走。當時運東西的人有30萬,30多天還沒有運完,足見陵中珍寶之富。最後,項羽將不能過走的東西一把火燒瞭,大火燒瞭許多天。這可能是秦始皇陵最早和破壞最大的一次劫難。  項羽東撤後,關東的盜賊紛紛湧入秦始皇陵,傳說搗毀陵內銅槨以取銅。再後來,傳說有一個牧童在此放羊,羊走進瞭被亂軍挖開的地下穴道,找不到瞭。牧童便拿瞭一個火把,進入墓穴中去找羊,結果失火,大火燒瞭90多天。據說,方圓數十裡的陵區地面,也隨著一些陪葬坑和陪葬墓的坍塌而下陷瞭好幾米。這樣使秦始皇陵的地面建築蕩然無存,地下埋藏也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這些記載都被當今考古發現所佐證。秦始皇陵發現的陪葬坑、陪葬墓幾乎都遇到過被盜和火焚的破壞。  經過四年楚漢戰爭,劉邦打敗瞭項羽,建立瞭西漢王朝。為瞭籠絡人心,公元前195年,劉邦下令對秦始皇陵妥為保護,安排20戶人傢住在秦始皇陵附近,作為守陵人看管秦始皇陵。此後,各朝各代的統治者對秦代帝王陵墓,也都下令保護。宋太祖開寶三年(公元970年),曾令臨潼縣保護和修整秦始皇陵。清朝的陜西巡撫畢沅,還曾為秦始皇陵立碑。   但是秦始皇陵埋藏豐富,必然會引起各種人物的覬覦。據記載,東漢末年赤眉起義軍、魏晉後趙時期統治者石勒和石季龍、唐朝末年黃巢起義軍等都盜掘過始皇陵墓。  地下宮殿可能沒有被盜  已出土的兩乘銅車馬位於秦始皇陵封土下面地宮西墓道的耳室裡。有史料記載秦始皇陵地宮普遭火焚和洗劫,如果真是這樣,那墓道旁的隨葬品應該首先遭到破壞。但銅車馬出土前沒有遭到火焚和其他人為破壞,這也為地宮沒有被盜火燒做瞭一個旁證。十餘年來,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陵封土四周進行瞭細致的鉆探工作,先後打瞭4萬多個探孔。鉆探資料表明,秦始皇陵地宮四周均有4米厚的宮墻,宮墻還用磚包砌起來,並且找到瞭若幹個通往地宮的甬道,發現甬道中的五花土並沒有人為擾動破壞的跡象。隻發現兩個直徑1米,深度不到9米的盜洞,但這兩個盜洞均遠離地宮,尚未進入秦始皇陵地宮之內。此外,秦始皇陵地宮中存在大量水銀的事實,更是其未遭到盜掘的有力證據。因為地宮一旦被盜,水銀就會順盜洞揮發掉。由上述理由可以推斷,秦始皇陵地宮可能沒有被盜。分頁:1/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秦始皇陵南依層層疊嶂、山林蔥鬱的驪山,北臨逶迤曲轉、似銀蛇橫臥在渭水之濱。高大的封塚在巍巍峰巒環抱之中與驪山渾然一體,景色優美,環境獨秀。陵墓規模宏大,氣勢雄偉。陵園總面積為56.25平方公裡(相當於7,8個故宮的大小)。陵上封土原高約115米,現仍高達76米,陵園內有內外兩重城垣,內城周長3840米,外城周長6210米。內外城廓有高約8—10米的城墻,內城裡面修建瞭堂皇的地下宮殿,頂上有用明珠做的日月星辰,地下佈置瞭用水銀做的江河湖海。今尚殘留遺址。墓葬區在南,寢殿和便殿建築群在北。1974年1月29日,在秦始皇陵墳丘東側1.5公裡處,當地農民打井無意中挖出一個陶制武士頭。後經國傢有關組織的挖掘,終於發現瞭使全世界都為之震驚的秦始皇陵兵馬俑[2]。現代考古證明,秦始皇陵地宮完整的保存在封土堆下,幾千年來未被盜掘。  2000多年過去瞭,顯赫一時的秦始皇陵如今隻剩下瞭一座孤零零的小山包,聳立在陜西省臨潼縣的驪山腳下。它就是秦始皇陵的封土堆。據史書記載,當年秦始皇命丞相李斯修築陵墓,陵墓挖到一定深度,就再也挖不動瞭。李斯於是奏表請示,秦始皇回答說:“其旁行三百丈乃至。”  這個記載引出瞭人們的種種猜測。地宮,這個用來存放秦始皇棺槨和隨葬物品的宮殿,究竟建在哪裡?是在封土堆下,還是在它周圍“三百丈”遠的某個地方?   從1962年起,考古工作者開始對秦始皇陵進行考古勘察。經探測,陵園范圍達56.25平方公裡,相當於近78個故宮的面積,這麼大面積的陵園在世界上也屬罕見。  1974年,秦始皇陵再一次震驚瞭世界。人們在它的東側挖出瞭一個巨大的兵馬俑坑,成百上千個比真人還要高大的陶俑出土,轟動瞭整個世界。第一個被發現的兵馬俑坑被命名為1號坑,它的面積達到14000多平方米。  然而,10個兵馬俑1號坑的面積才相當於一個地宮的面積。  考古學傢預言,地宮作為秦始皇陵的核心宮殿,它的價值將不可估量。分頁:2/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秦陵發現龐大宮殿群面積達17萬平方米  最新考古勘探與研究表明,秦始皇帝陵園內沉默著一處龐大的宮殿建築群,其十進式院落建築和一處臺基式主體建築渾然一體,猶如紫禁城。  2010年以來,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帝陵園的內城西北部勘探發現瞭一處長方形的十進式院落的龐大建築群,總體上南北長690米左右、東西寬約250米,面積達17萬平方米。  是誰主持瞭秦始皇陵的修建呢?  據推測,少府是主管建築的,國傢陵墓當由其管理。當然最高的管理上級還是本相,隻是本相日理萬機,由少府具體操作辦理而已。不過,這裡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少府一官是秦統一後命名的,在統一之前有無這一官職無從考證,但無論有無,肯定有一種機構專管宮廷的土木建築工程。至於這一機構名稱如何,尚待進一步考證。   秦始皇陵有多深呢?  《史記·秦始皇本紀》說其“穿三泉”。《舊漢書》中對秦始皇陵的描述有“已深已極”、“深極不可入”之語。有人認為,秦陵地宮不淺也不深,書中提到的“三泉”無外乎人們經常提到的“九泉之下”之類。據《呂氏春秋》記載:“淺則狐貍揚之,深則及於水泉”,即最深到泉水。在古代由於受技術限制,要在泉水下施工實為不易,並且如果地宮位於地下水位之下,地下水長期滲透,定會使地宮遭受“浸”害,秦始皇及其皇陵的設計者不可能不考慮到這一點。當然這些都不過是推測,具體情況如何,不得而知。  秦始皇陵地下墓穴的結構如何呢?  從已發掘的秦始皇陵遺跡看,似乎秦始皇要把生前的宮室、山河及其他一些都帶到地下世界去,而要實現這一點,非建造廣闊的墓室難以如願。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大事畢,已藏,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藏者,無復出者。”這裡,既提到中羨門、外羨門,想必肯定有內羨門。這似乎表明地宮中有通往主墓的通道,工匠隻能閉在中羨門以外的地方,內羨門以內才是秦始皇棺樟置放之地。至於墓道之長也就可想而知,若說有三百丈洞室的存在自在情理之中,難怪有人認為,秦始皇陵地宮的洞室就在現在人造封土以南直達驪山中心主峰———望峰之下。分頁:3/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據考古勘探,以及對墓道兵馬俑位置的判斷,專傢認為,陵墓的朝向為坐西向東。這是一個奇特的佈局。眾所周知,我國古代以朝南的位置為尊,歷代帝王的陵墓基本上都是坐北朝南的格局,而統一天下的秦始皇,為什麼願意坐西向東呢?  有人認為,秦始皇生前派遣徐福東渡黃海,尋覓蓬萊、瀛洲諸仙境,並多次親自出巡,東臨碣石,南達會稽,在瑯琊、芝罘一帶流連忘返,這一切無不昭示其對仙境的迫切向往。可惜徐福一去杳無音訊,秦始皇親臨仙境的願望終成泡影。生前得不到長生之藥,死後也要面朝東方,以求神仙引渡而達於天國,大概這就是暮年秦始皇的最大願望。基於此,秦始皇陵也就隻能坐西向東瞭。  有人認為,秦國地處西部,為瞭彰顯自己征服東方六國的決心,秦王趙政初建東向的陵墓;並吞六國之後,為瞭使自己死後仍能註視著東方六國,始皇帝矢志不改陵墓的設計建造初衷,所以我們看到的陵墓隻能是東西朝向。   還有人認為,秦始皇陵坐西向東,與秦漢之際的禮儀風俗有關。根據有關文獻記載,當時從皇帝、諸侯到上將軍,乃至普通士大夫傢庭,主人之位皆坐西向東。秦始皇天下獨尊,為瞭保持“尊位”,陵墓的朝向可想而知。  其實,讓人不解的不僅是秦始皇陵墓的朝向。據考察,陜西境內已發掘的917座秦墓,絕大部分都是東西向。秦公陵園的32座大墓,也全部面向東方。秦人葬式的這一特點,越是早期越為明顯。是什麼原因讓秦人采取這東向的葬式呢?堅持秦人起源於東方的學者認為,由於東方是秦人祖先曾經勞動、生活過的地方,他們對東方懷有特殊的感情,然而東西懸隔,路途遙遠,其間又強敵林立,“葉落歸根”的希望非常渺茫,因而采用朝向東方的葬式,以示不忘根本。相反,堅持秦人起源於西方的學者認為,秦人采用“頭朝西方”的葬俗,是想彰顯他們來自中國西部。但如果頭西足東的葬式表示秦人來自西方的話,那麼華夏諸族流行的北首而葬之俗,是否說明他們來自北方呢?現代文化學與民俗學研究者提出瞭新的見解,認為秦人流行的西首而葬之俗和他們曾流行過的“屈肢葬”一樣,與甘肅地區的古代文化或某種原始宗教信仰有關。比如“白馬藏人”對本民族盛行的西首葬的解釋是,日落歸西,人亦隨太陽走。也許,秦人對他們的葬式,也有本民族特有的解釋。一切都不得而知。分頁:4/4頁  上一頁234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