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大戰

安卓技巧_冤冤相報何時瞭?蘋果三星再掀大戰_安卓知識

近日,美國《聖何塞水銀新聞》報道,三星因對5.48億美元的賠償金額不滿,向美國聯邦法院提出申訴,要求重新審判與蘋果之間的專利戰。三星和蘋果之間的專利戰,停停歇歇,賠償金額從最初的10億美元變成“出現審判錯誤”的9億美元,再到今年年初的5.48億美元。果粉和星粉們也是醉瞭,這場專利戰還有完沒完瞭,三星和蘋果這是在玩原告、被告角色扮演遊戲嗎?在中細軟小知看來,答案是否定的:蘋果起訴三星是在捍衛其專利權,三星上訴是為瞭減少經濟損失,專利戰的本質是專利權的戰爭! 有人不禁疑惑,專利權就這麼重要?值得兩大科技巨頭花費時間精力互撕到底?有這樣的疑問是因為你不瞭解專利權的特征。今天小知就來給大傢講解一下專利權有哪些特征,看看三星和蘋果的專利戰到底值不值! 專利就是專利權的簡稱。它是指管理專利工作的國際機關按照專利法的規定,授予發明創造申請人在一定時間內獨占、實施和處分其發明創造的權利。 特征一:專利權是一種財產權。 專利權是一種財產權,專利權人要以公開其發明創造的內容為代價,來獲得一定時期內的獨占其發明創造的權利。同時,專利權人可以通過專利運營,將專利用於授權、實施許可、轉讓、質押等,實現經濟利益“滾雪球式”增長! 特征二:專利權具有獨占性。

楊靖宇軍事生涯不為人知的一仗:大戰肉彈十勇士

  肉彈,並不是一種熟肉制品,而是日軍中發動自殺式沖鋒的意思。在強調精神作用的日軍中,在戰局不利或攻堅不克時,經常有狂熱的官兵全身掛滿手榴彈沖向敵人同歸於盡,被稱為“肉彈勇士”。   最早的“肉彈勇士”出現在日俄戰爭期間,但都是個別行為。在一次有關靖國神社問題的采訪中,有一份記載中提到,最早以批發方式出現“肉彈”的集體性陣前自 殺,出現於1936年。當時,十名關東軍官兵在偽滿“東邊道”的討伐作戰中,陷入一支中國軍隊的重圍,發起自殺性沖鋒,全部被當場擊斃,日方將他們稱為“ 肉彈十勇士”,並將他們供奉於靖國神社。   “肉彈十勇士”?哦,看起來是一種勇號,跟大清的某某巴圖魯似的。。。   這篇記載吸引我的地方,是因為這支中國軍隊,按照時間推斷,隻能是當時活躍在白山黑水之間的東北抗日聯軍。由於鬥爭環境的艱苦,東北抗日聯軍的作戰經歷能夠保留下來的並不多。所以,能夠在日方的記載中看到他們的戰鬥,無疑是令人興奮的事情。

征和三年漢匈大戰:漢軍失利是因匈奴用細菌戰?

  漢武帝是一位出色的帝王,“千古一帝”,他好黃老之學,卜卦、巫蠱等在他那個時期非常盛行。司馬遷在《史記》中用瞭大量的篇幅來描寫漢武帝進行祭祀之事。武帝晚年意識到瞭這些,因此做瞭一個令所有人都想不到的事,下瞭一道:輪臺罪己詔。此詔書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份內容豐富、保存完整的“罪己詔”。  在“罪己詔”中有這樣一句:“聞漢軍當來,匈奴使巫埋羊牛所出諸道及水上以詛軍。單於遺天子馬裘,常使巫祝之。縛馬者,詛軍事也。”意思是:匈奴人聽說漢軍要來,就派巫師將羊牛埋在漢軍行走的通道以及需要使用的水井中,詛咒漢軍。單於送給漢朝天子良馬裘衣時,便讓巫師祝願匈奴好遠。匈奴人捆縛戰馬,是為瞭詛咒漢軍。這是被抓住的匈奴俘虜說的,同時也說明瞭漢武帝用占卜來選擇李廣利為將軍的錯誤直接導致瞭漢軍的失利。但這其中就牽出瞭所謂的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的“細菌戰”。  派巫師將羊牛埋在漢軍行走的通道以及需要使用的水井中。這種行為是通過下咒這樣的方式來打擊漢軍的精神,確實也起到瞭細菌戰的作用,因為這些被掩埋的牛羊,一種是專供祭祀用的牲畜,一種是患有疾病的疫畜。這些牛羊被殺死掩埋一段時間後,體內便會滋生出大量的細菌。當死畜的數量較大時,滋生的細菌便會擴散到附近的土壤、水流、空氣之中。這樣的一種生存環境,漢軍就算不喝不幹凈的水,也會得病因此很多漢軍患上霍亂、瘧疾等疾病,軍隊戰鬥力將大大下降。雖然起到瞭作用,但不能說這是“細菌戰”。   有的歷史作者提到李廣利的失敗是匈奴人湊巧使用的細菌戰造成的。其實不是的,這樣的細菌雖然稱得上是細菌,但稱不上細菌戰。並且這也不是導致李廣利失敗的主因。李廣利失敗的主因是他聽到傢中妻兒因巫蠱被捕收監的消息後急功近利,再加上長史懷疑他有異心想扣押他導致的。就這樣李廣利原想冒進,立功贖罪,卻遭到瞭大敗,七萬漢傢兒郎就這樣全部喪送在李廣利手中。漢軍失敗在主帥的昏庸而不是所謂的細菌戰。  歷史是不容捏造和胡亂編造的,網上有些所謂的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細菌戰導致漢軍大敗是一種錯誤的說法。相關閱讀推薦:兩漢是如何對匈奴作戰的?揭秘兩漢對戰匈奴始末大漢盛世抗擊匈奴的最傑出的將領:衛青和霍去病漢武帝絕漢匈和親的另一面:為牽制匈奴和親烏孫漢匈和議早已達成:匈奴為何仍遲遲不放蘇武歸國劉淵簡介 西漢匈奴首領單於冒頓之後劉淵生平

蔣介石的“削藩編遣”:“削”出一場中原大戰!

  “削藩”,為歷代當權者必行之舉。北伐過後,為瞭削弱地方實力派力量,蔣介石也采取瞭一項經深思熟慮的措施。不過這辦法沒成功,反而引發瞭全國性的混戰……  1928年6月,蔣介石與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合力擊敗奉軍,北伐完成。同年12月29日,張學良宣佈東北“易幟”,服從南京國民政府,至此,國民政府在名義上實現統一。到1929年初,全國的軍隊,包括中央直轄及第一、二、三、四集團軍,第八路軍及其他川、滇、黔、東三省各部隊,總兵力達到180餘萬人。  在這種情況下,為防止各地擁兵自重,蔣介石開始謀劃裁兵問題。  其實,早在1928年7月,蔣就曾試探馮、閻、李。幾人自懷心思,大打太極推手。在編遣會議正式開會之前,蔣曾提出全國共編五十個師的指標(東北除外)。馮玉祥則提出編遣準則:“強壯者編,老弱者遣;有槍者編,無槍者遣;有訓練者編,無訓練者遣;有革命功績者編,無革命功績者遣。”身為第二集團軍總司令的馮還動瞭個小心眼兒,因為當時蔣介石任第一集團軍總司令,他遂提出一個有利於自己的方案:第一、第二集團軍各編十二個師,第三、第四集團軍各編八個師,其它不屬於各集團軍的軍隊共編八個師。意在拉平第一、二集團軍討好蔣,提高自己勢力,壓低閻、李的第三、四兩集團軍和其它雜軍,以此與蔣聯手,控制局面。  蔣對馮方案不置可否。閻錫山看透蔣的意圖,提出另一方案:第一、二、三、四集團軍各編十一個師,另設一個中央編遣區,亦為十一個師。暗示中央編遣區由蔣掌控。閻的方案貌似抬蔣壓馮,實質上是離間蔣、馮關系。李宗仁和白崇禧對閻錫山方案表示贊同。蔣介石亦未能看破閻的意圖,授意何應欽積極支持閻案。  1929年元旦,國民黨中央在南京召開編遣會議,成立編遣委員會,著力削弱各地方實力派兵力,整理全國軍事。此舉竟費瞭近一個月的時間,一直至1月25日方才結束。   編遣委會職責主要包括:擬定全國兵額、編制及餉章;劃分衛戍區域;擬定全國軍費;規定現有各部隊官兵裁留標準;規定接管現有各軍隊之程序;厘定軍官佐任免、調補各項辦法;點驗及校閱全國現有之陸海空軍;籌辦編餘官兵之分遣、安置事宜;關於編遣經費之經理事項等。  編遣委員會最高領導為委員長,由陸海空軍總司令蔣介石兼任。委員由各集團軍總司令及相關人員擔任,成員為22人:  蔣介石(第一集團軍總司令)  馮玉祥(第二集團軍總司令)  閻錫山(第三集團軍總司令)  李宗仁(第四集團軍總司令)  李濟深(總參謀長)  何應欽(訓練總監部總監)  譚延闓(行政院院長)  趙戴文(內政部代理部長,部長為閻錫山,未就)  宋子文(財政部部長)  孫 科(鐵道部部長)  王伯群(交通部部長)  吳敬恒(中央委員)  張人傑(中央委員)  蔡元培(中央委員)  胡漢民(中央委員)  李煜灜(中央委員)  戴傳賢(中央委員)  王寵惠(中央委員)  朱培德(第一集團軍前敵總指揮)  鹿鐘麟(第二集團軍前敵總指揮)  商 震(第三集團軍前敵總指揮)  白崇禧(第四集團軍前敵總指揮)  根據組織大綱規定,必要時還可由委員長邀請其他有關各院、部、會長列席。  編遣委員會成立後,國民政府決定,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各集團軍總司令部、海軍總司令部於1929年3月15日前結束。之後即設編遣區,隸屬編遣委員會。全國共分6個編遣區:前四個編遣區分別專管編遣原隸第一、二、三、四集團軍各部隊,第五編遣區專管編遣原山東省各部隊,第六編遣區專管編遣原川、康、滇、黔省各部隊。除瞭上述6個編遣區,另成立中央直轄各部隊編遣辦事處和中央直轄海軍編遣辦事處。  會上制定的《國軍編遣委員會進行程序大綱》明確:“從全國編遣委員會成立之日起,全國軍隊一切權力都收歸中央。將由國民政府下令,正式撤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各集團軍總司令部,海軍總司令部,各部隊隻能在原地駐紮,聽候點編。”  會議開到這個時候,馮、閻、李才知道掉進瞭蔣的圈套。三人隨即站到瞭一起。內馮玉祥怒中生智,提出動議:“剛剛打完仗,休整一個時期再編遣。”閻、李立刻呼應。蔣隻好同意。編遣會議未取得實質性進展,無果而終。  蔣介石試圖用增加編遣區的辦法壓縮其他軍隊,擴充自己勢力,使蔣與馮、閻、李等實力派的矛盾進一步激化,1929年3月引發瞭蔣桂戰爭,同年5月又發生瞭蔣、馮間的戰爭。  為此,1929年8月1日至6日,國民黨中央又召開“國軍編遣實施會議”,通過瞭《國軍編遣委員會點驗實施規章》等文件,決定陸軍編成65個師,每師11000人;在編遣期內,軍費為1300萬元。由於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三人沒有出席會議,裁軍方案無法付諸實施。  此後,又相繼發生瞭西北軍、石友三和唐生智的反蔣戰爭。1930年5月到11月,終於爆發瞭全國性的蔣、馮、閻、李的中原大混戰,編遣會議完全破產。  1930年11月15日,國民黨決定裁撤編遣委員會。國民政府明令,編遣委員會於1930年12月底結束。相關閱讀推薦:劉文典:敢罵蔣介石但吸毒狎妓的民國大學校長民國稱呼揭秘:蔣介石隻當過幾個月的“蔣總統”黃埔軍校趣事:蔣介石的誤讀讓黃埔的埔成多音字“中正式”步槍命名之謎:蔣介石對此槍做出改進民國史上的“斧頭幫”幫主五次策劃刺殺蔣介石

倒蔣大戰之喋血天津海關:閻錫山“暗算”蔣介石

  1930年是中國近代史上的多事之秋,也是閻錫山生命中的多事之秋。  這一年的5月,美國《時代周刊》將閻錫山作為封面人物,並用這樣的字眼來吸引公眾的註意:  “他是一位真正的‘和平軍閥’,這是他多年來的第一次戰爭,因此,上周公眾的興趣和同情,都集中在這位偉大的、長滿胸毛的、操著渾厚嗓音的閻元帥身上。”  美國人所說的那場戰爭,就是發生在1930年的中原大戰。這場由編遣會議引發的蔣閻馮李大戰,投入兵力100餘萬,死傷30餘萬,波及20餘省,成為民國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軍閥混戰。以此為背景,發生瞭閻錫山的軍隊占據天津海關的“津海關事件”,震驚瞭海內外。  搶占京津  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山西盤踞著一個軍閥集團,其首領就是統治山西達38年之久的閻錫山,人稱“晉系”或“晉閻”。他以精明狡詐的“騎墻式”作風及左右逢源的政治手腕在民國的歷史舞臺上遊刃有餘。世人因此稱其為“亂世之狐”。  在閻錫山的政治生涯中,多次面臨著“站隊”問題。1927年4月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閻錫山將“寶”押在瞭蔣介石身上,決定憑借自己老同盟會員的身份與國民黨新貴蔣介石結盟。6月,閻錫山宣誓就任北方國民革命軍總司令,晉閻始與蔣記南京國民政府合流,與張作霖為首的奉軍軍閥對壘。1928年1月,閻錫山擁戴蔣介石復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晉軍亦改編為第三集團軍,繼續北上討奉。  1928年6月,晉閻軍乘勝進占北京,並在日軍的支持下順利接收天津。閻錫山自兼平津衛戍總司令,以張蔭梧為北平警備司令,傅作義 為天津警備司令。至此,晉閻勢力急劇膨脹,閻錫山也從山西的“土皇帝”一躍成為“占據著晉、冀、察、綏四省及平、津兩市的地盤,掌握著華北六省市的軍政大權及資源,擁有二十餘萬軍隊”的實力派豪強。  天津有著優越的地理位置,歷史上就以商業繁盛、航運發達著稱,號稱“華北之巨埠”,津海關業已形成一個管區遼闊、事務繁雜、貨量稅收長期居全國海關第二的龐大機構。雖仍由外籍稅務司把持,但其畢竟在閻錫山的勢力范圍之內,其“滾滾財源”自然為閻氏所垂涎。這時,蔣介石著手“削藩”,以削減閻錫山、李宗仁、馮玉祥等地方實力派的兵權為要義,1928年8月,蔣介石在國民黨二屆五中全會上采取瞭“政治削藩”的策略,並在12月召開全國編遣會議,將全國軍隊一切權力收歸中央。  編遣會議後,地方實力派與蔣系的裂痕逐步演變為公開對抗。閻錫山大規模擴軍,初步具備與蔣介石對抗的條件,但巨大的軍費開支使其難以為繼。同時,高度警惕的蔣介石為瞭削減閻的實力,借口統一財政稅收,要接收天津海關和長蘆鹽運使署等稅收機關,並且不承認山西整理金融公債的發行,對閻錫山的平津衛戍總司令部所轄軍政費用亦予扣發。漸漸地,閻蔣矛盾趨於激化。這以後,經過一系列的明爭暗鬥,閻、馮、李和蔣之間的矛盾日趨尖銳,終因其矛盾的不可調和性,最終釀成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場軍閥混戰——中原大戰。  覬覦津關  1930年初的太原熱鬧非凡,所有參加倒蔣的國民黨反蔣各派系及各個大小軍閥,均派遣代表靡集於此,擁戴閻錫山,結成反蔣大同盟。3月21日,閻、馮公開發出瞭倒蔣通電,4月1日,閻錫山通電就任中華民國海陸空軍總司令,馮玉祥、李宗仁就任副司令,以西北軍、晉軍為主力開赴中原戰場。5月1日,蔣介石針鋒相對地發表《討閻誓師詞》,雙方摩拳擦掌,開始進入軍事行動,中原大戰正式爆發。  與此同時,閻錫山在北平設立與蔣記南京政府對立的軍政府。在此之前,精明的閻錫山“曾派遣專人赴平訪問各國公使代辦以及外交界,表明公平內政、均善外交的政策”。這為其後發生的津海關事件在外交上作瞭鋪墊。  一個政權要運作,須有足夠的經費;一個軍事戰役的發動,亦須有充足的軍餉。大規模的擴軍使閻錫山的財政支出捉襟見肘。戰事之初,他即命山西各縣將該年下忙應納的田賦(田賦分前後兩季,名為上下忙)於上忙一次並收,限六月底清解。而各縣正當上年旱災之後,本年小麥尚未收割,一次繳納全年的田賦特別困難。但軍令如山倒,逼得農民高利借貸,苦不堪言。但僅僅靠對其轄境內的人民橫征暴斂遠遠不夠,於是閻錫山打起瞭“外資”的主意。  軍情人員將閻錫山爭取外援的情報報告蔣介石,蔣介石一面命令查明是否屬實,一面在外交上展開攻勢:令外交部“照會各國政府不得借款或售械與閻錫山、馮玉祥”。  依靠自身力量行不通,向外借款的路又被堵死,閻錫山隻能選擇“搶”。而接管津海關正可謂一石二鳥之舉。首先,將津海關所征稅收除去撥交賠款和債務部分外,全部予以留用,就能盡快解決軍需軍餉問題。其次,北方稅收解往南京,助敵作戰,勢必形成對自己不利的局面。接收津海關可以一舉扭轉這種不利態勢。  先禮後兵  所謂“不戰而屈人之兵”,此為兵法中的上上之策。1930年4月上旬,天津海關監督葛敬猷奉閻錫山之命,遊走於平、津,向有關部門遊說,並對津海關稅務司貝泐講明意圖,提出要求,但沒有結果。同時,葛敬猷也在英、法領事館先後受阻。和平接管雖然不順,但戰局發展迅速,刻不容緩。中原大戰開戰後,閻錫山在北平接連致電天津,催問接收津關事宜的進展情形。事不宜遲,閻錫山的顧問辛博森也開始與津海關稅務司貝泐進行交涉,並允諾津海關所有員工照常工作,規章不變,待遇不變,等戰爭結束馬上交還海關,恢復舊制。  辛博森是英國來華傳教士的後代,青年時代曾赴瑞士留學,除英語外,還能講流利的法語、德語和漢語。在辛博森與津海關稅務司貝泐的交涉中,貝泐拒不聽命。於是,閻錫山批準采取軍事強占的非常措施。4月29日,閻錫山致電津海關,大意謂今後海關收入,除原有擔保,各項公債如二五庫券等基金如前照解外,所有附稅等收入,一律扣留。並聲明此事僅為保管性質,絕不致動用分文等等。天津市長崔廷獻火速前往天津海關與貝泐接洽,津海關稅務司貝泐強調自己無權作主,要致電總稅務司梅樂和請示。  5月1日,閻錫山為扣留附稅事,通電發表三點聲明,“其一,深恐解赴南方應用;其二,暫不提挪以備急需;其三,所扣隻限於內地稅”。同時,閻錫山命令傅作義派員接收長蘆鹽運署並通知關鹽各監督,謂自一日後,凡本軍范圍內之關餘、鹽餘,均存天津交通銀行,必要時由本總司令提用。此後,閻氏還通過其外交處長朱鶴翔於5月9日在接見各國新聞記者時表明其對天津海關問題的態度,毫不諱言他“出此舉動之目的,在防止寧方利用此款以攻擊我方”。至於維持擔保債務信用,閻總司令業已明白聲言。  閻錫山的一舉一動,盡在蔣介石的掌握之中,針對閻氏扣稅之舉,蔣介石命令外交、財政兩部,迅即提出正當理由,向公使團切實聲明,並令總稅務司梅樂和遵照拒絕。外交部王正廷、財政部宋子文兩部長當即遵照辦理。但外交公使團沒有做出讓南京方面滿意的舉動。領袖公使荷蘭人歐登科在“以私人友誼之資格”會晤朱鶴翔後,就津海關截扣關餘問題發表公開聲明,“謂此事屬於中國內政,外人殊無幹涉之意。因津關所欲扣留與外債之擔保並無關系,故外人無置喙之餘地”。  如此這般,為閻氏一個月之後的武力劫關開瞭綠燈。相關閱讀推薦:張宗昌作戰迷信算丟性命 閻錫山借佛升官一場空揭秘:上萬日軍受閻錫山“招安”幫蔣介石打內戰閻錫山老婆:江西軍閥閻錫山一妻一妾的感情生活揭秘:軍閥閻錫山在臺灣的最後時光七大遺囑曝光蔣介石警告閻錫山:若敢投日剿共我親帥中共滅你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圖窮匕見  1930年6月14日十一點半,閻軍各路人馬包圍津海關。  津海關稅務司貝泐不買閻錫山的帳,他表面上敷衍,暗地裡仍將稅款存入匯豐銀行,轉而匯往上海。恰在此時,南京國民政府財政部長宋子文向在上海的總稅務司梅樂和索取軍費一百萬元,梅氏當即撥付。此舉令閻氏惱羞成怒,撤換貝氏已是箭在弦上。  1930年6月14日,閻錫山北方政府外交處長朱鶴翔在北平以電話招來總部顧問辛博森,向其出示閻總司令的電令,委任辛博森兼任津海關稅務司,並令其即日赴津接收。辛博森奉令行事,當即於15日晚由北平來到天津,一下車就趕往津海關監督公署謁見葛敬猷,並在該署與各機關要員佈置瞭周密的接收計劃。16日晨,葛敬猷先打前站,到貝泐辦公室後即勸其識時務,快快辦理移交事宜,不料貝泐態度強硬,頗有堅貞不屈的架勢。十點鐘聲敲響,意味著海關辦公收稅之時已界,事不宜遲,辛博森當機立斷,隨帶便衣特務百餘人,浩浩蕩蕩,乘著大小汽車奔向位於法租界的津海關。  十一點半,閻軍各路人馬包圍津海關,在切斷電話線斷絕其與外界交往後,辛博森在眾人簇擁下再次踏進貝泐官邸,葛敬猷鄭重其事地將辛博森介紹給貝泐,並向他出示閻總司令的電令,貝泐知道大勢已去,但仍戀棧不去。他先是要求請示梅樂和,又懇求將有關機密文件帶至法國領事館,但都被辛博森嚴辭拒絕。貝泐連與全體員司話別的機會都未被允許,就被迫交出保險櫃鑰匙悻悻而去。其後,辛博森、葛敬猷分別對全體華洋職員訓話,令其安心供職,並在海關內外張貼三方會銜佈告。  閻錫山的通告既是對津關華洋職員的安民告示,又表明瞭他保管新增稅款之目的,以解除列強在債賠利益方面的擔憂。事件發生時,閻錫山在第一時間公函知照各國領事,表明津海關問題為中國內部行政范圍內的問題,絕不會妨礙債款。同時又令外交處長朱鶴翔分向駐平各國公使詳為解釋。領袖公使歐登科隨即表明瞭使團不幹涉閻錫山北方當局的態度。   閻氏一舉劫關的消息傳到南京,蔣介石當即召開中央執行委員會政治會議商討對策。南京國民政府外交部向英國駐華公使藍普森提出抗議,請其將辛博森驅逐出境,並聲明英國政府如持消極態度將破壞中英友誼關系。藍普森說對於辛博森之行為亦極不贊成,但沒有更好的辦法。蔣介石對此答復極不滿意,但除瞭再提出嚴重抗議也無他法。  釜底抽薪  一時間,津海關和常關門庭冷落,一片蕭條景象。閻錫山強占瞭一個無法行使職權的海關。  蔣介石萬沒料到閻錫山居然敢發兵津關,斷其糧草,被迫拿出瞭撒手鐧。他令宋子文致電梅樂和封閉天津海關。貝泐奉梅氏之命發出封關通告,有關親信將各處室鑰匙和重要文件、用具、印信席卷一空,並派人在門廳等候,見有員工前來,便告之不準入內,即赴俱樂部簽到。由於海關職員職業穩定,待遇優渥,因此絕大多數員司選擇瞭到俱樂部簽到後靜觀事態,按月領薪。  在蔣記南京政府的重拳出擊下,除理船廳(管理燈塔,為保證船隻正常航運起見)仍舊運作外,天津海關、常關都陷入癱瘓。據《大公報》載:從國外經日本直接駛入天津的貨運隻有20%到30%,關稅收入寥寥無幾。一時間,津海關和常關門庭冷落,一片蕭條景象。閻錫山強占瞭一個無法行使職權的海關,這座“空城”讓他強占津海關的目的無法實現。  閻錫山當然不肯就此罷休,讓辛博森等人發佈聯銜佈告勸令復工。他們一邊保障優待條件,進行安撫,一邊又予以威脅,因此也有少數員司聽從閻氏命令復職。由於海關關防印和其他圖章均被貝泐帶走,無法立刻對外辦公,辛博森令人趕緊刻制瞭數枚橡皮關防印和其他圖章,就這麼湊合著先用。至於所缺員司,閻錫山新任命的副稅務司顧子儀迅速在軍官子弟中招聘懂得英文和熟悉簿記的人員,並向社會公開招生,以南開中學學生和政府官員子弟居多。留任的少數員司和工友,當瞭臨時教員,在招聘當晚即在海關公事房對應聘人員進行突擊訓練,學習如何辦理納稅手續、核算稅款方法、登記賬冊等。但所有賬冊單據都鎖在保險櫃內無法開啟,在海關一個老工友的建議下,用電焊將鐵門開關割開,方將其取出。常關方面,閻錫山6月22日電令葛敬猷兼辦常關事務。這樣,閻錫山接收後的津海、常關總算恢復對外辦公瞭。  喋血津關  中原大戰,閻馮軍隊在戰事伊始還高歌猛進。蔣介石調整瞭戰略部署,將主戰場從隴海線轉移到津浦線後,以閻錫山為首的反蔣派軍隊節節失利。  1930年9月18日,一直坐山觀虎鬥的張學良以統一為重,接受瞭南京政府拋來的“繡球”,發出“巧電”,決定武力調解中原戰爭。21日,辛博森奉閻錫山之命,赴沈陽懇請張學良支持接管津海關。辛博森早年在華混跡時曾為張作霖辦過報紙,因此還算與張學良有淵源,但張學良卻絲毫不念“舊情”,閉門不見。東北軍揮師入關,勢如破竹。不發一槍一彈,便迫使晉閻軍全部退出平津。不久,閻錫山、馮玉祥等通電宣佈下野。30日,南京政府任命原副稅務司紀爾森署理津海關稅務司,負責恢復開關事宜。  惶惶不可終日的辛博森在自己居住的府邸閉門不出,但他絕沒有想到自己會有性命之憂。10月1日傍晚7點多鐘,三位華人槍手乘一部小汽車來到津海關稅務司公館,求見辛氏。辛博森剛一露面,便遭手槍連發數彈,倒在血泊中,被送往醫院搶救。在病榻上硬撐瞭40天後,不治身亡。  1930年10月3日,津海關再次發生接收事件,隻不過這一次的主角不再是閻錫山。署理津海關稅務司紀爾森率領全部舊員逕赴天津海關,在南京國民政府關務署派來的漢文科稅務司丁貴堂協助下實行接收。那裡早已人去樓空,因此不費吹灰之力,就恢復瞭正常辦公,並張貼佈告通告各國商民。  不過短短百天,津海關數度滄桑,並終於“規復三月前舊觀”。 你方唱罷我登場,城頭變幻大王旗。至此,津海關事件如曇花一現,來去匆匆。  閻錫山最終也沒能從津海關撈到多少油水,反而讓津海關付出瞭沉重的代價。當時海關不僅控制著我國的整個對外貿易,而且控制著轉口貿易和某些國內貿易(常關),海關不能正常履行手續,關稅雙重征收,引起瞭社會各界的普遍不滿。閻錫山從津海關撈到的區區之數對於如火如荼進行中的中原大戰而言,無異於杯水車薪。因此,他一手策劃、悍然發動的“津海關事件”,實在是得不償失。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雙雄並立:朱元璋大戰陳友諒政治手腕決定勝負

      中國歷史上有兩個少數民族當政的朝代,在統治漢族時有明顯的政策反差。元朝從1279年滅宋,到朱元璋進北京的1368年,統治中國的時間不到一百年。而後來的清朝也是少數民族統治中國,卻長達二百六十年。兩個少數民族占據中國統治位置的時間相差一倍還多。元朝為什麼這樣短命呢?原來這與元朝草原民族的執政理念息息相關。中國政壇上歷來講究文治武功,也就是武打天下文坐殿,蒙古民族卻沒有這個習慣,草原上通行的是馬上打天下,從亞洲打到歐洲。馬上的武功好使,蒙古人就想用此招通吃,用這種野蠻的手段繼續治理天下。蒙古人治天下都用什麼辦法呢?首先元朝在全國分設瞭六十多處軍隊駐地,其作用類似現在的軍事基地,軍隊每年在這六十多處基地內輪換,隨時鎮壓各地的民眾暴亂。另外對漢族居民區實行保甲制,這種保甲制同日寇占領中國的制度差不多,也可能日寇就是向蒙古人學的。但同日本人不同的是,日寇時期的保長是漢奸擔任,而元朝的保長是蒙古人擔任。蒙古人很天真,他們在占領地不是用感化的方法,而是硬性規定漢族居住區可能作為武器的用具一律上繳,有些必須用的生活用具,比如菜刀就鎖在井臺上幾傢合用一把,民間禁止練武,馬匹不能飼養,禁止各種集會。更有甚者荒唐的規定蒙古人殺漢人白殺,漢人殺蒙古人要處死,元朝認為用這樣的高壓政策漢族就屈服瞭。元朝時期不但政治上采用高壓政策,在經濟上也是“貧極江南,富誇塞北”。元朝用搜刮來的江南財富供養著在戰爭中立功的部族酋長和軍隊首長。長此以往,中原的財富都源源的流入塞北的荒漠,人們無法忍受這種毫無止境的盤剝。  元朝的前一代是宋朝,宋朝的特征是武力孱弱,而文治興旺,元朝的蠻橫統治使人開始懷念宋朝的美好時光,所以劉福通起義時就打著宋朝的旗號來收買人心。還有一個問題是出在元朝的保長身上,他們在鄉裡橫行霸道,無惡不作,財產、女人無所不要,平民百姓可以整天躲著大官,但躲不過身旁的小吏,這真是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元末反抗壓迫的組織主要是紅巾軍,其民間的聯系紐帶是白蓮教,但元朝的紅巾軍同其他朝代的起義部隊不一樣,旗號是一個旗號,但各自為政,即沒有全國的統一指揮,也沒有全國的戰略部署,而且從體系上還分成東西兩個系統。東系統以安徽、河北、河南為中心,首領是韓山童,劉福通,韓山童犧牲後,紅巾軍推舉他的兒子韓林兒,號稱小明王,大政主要由劉福通執掌。當時天下大亂,群雄並起,由於劉福通起義隊伍以白蓮教為主,所以中原起義都打著紅巾軍的旗號,那真是黃河兩岸旌旗獵獵,千裡中原烽煙四起。其中在淮南就興起一支紅巾軍,由郭子興、孫德崖等人領導,最後演繹出二百餘年的大明江山。  西系統以江漢流域為中心,其首領實際是彭瑩玉,他是江西宜春人,祖籍務農,十歲就進入佛寺當和尚,並以此為掩護,遊走江湖,鼓動反元鬥爭,幾十年的革命生涯使彭瑩玉成為南方白蓮教的教首。彭瑩玉可以說是個真正的革命者,一生致力於推翻元朝統治,從不計較職位的高低。1338年彭瑩玉組織袁州起義,由於彭瑩玉的教首身份,參加起義的人多少都與白蓮教有些關系,彭瑩玉就推舉瞭白蓮教徒周子旺作首領,自己輔佐。起義失敗後,彭瑩玉逃到淮南繼續以白蓮教的身份鼓動起義。1351年在白蓮教的影響下,湖北的蘄春又發生瞭起義,這一次參加起義的有鄒普勝和倪文俊,當時起義隊伍中有一個教徒叫徐壽輝,原來是個佈販子,為人老實,身高馬大,一臉富態像,鄒普勝當時的目的可能是讓徐壽輝起一個招牌的作用,反正起義的結果是將徐壽輝推舉到主子的位子,國號天完,鄒普勝任丞相,倪文俊任大將軍。   白蓮教中有個教規,高級的教徒在名字上可以區分出來,彭瑩玉在教內稱“彭祖”,下面有一個階層的教主名字中間泛“普”字,領導蘄春起義的叫鄒普勝,而跟隨彭瑩玉在淮南占山為王的叫趙普勝。彭瑩玉此時在淮南同趙普勝等人已經形成事實上的軍事割據,但湖北起義以後,考慮到集中力量,就將淮南和湖北的隊伍合並,彭瑩玉在隊伍中隻以一個方面軍指揮官的身份出現。由於彭瑩玉是白蓮教的教首,他的意見在紅巾軍中還是有影響的,但可惜的是彭瑩玉在帶領西部紅巾軍同元朝作戰時陣亡。1355年,徐壽輝調整人事安排,史書上沒有記載鄒普勝的下落,反正他不知所終,倪文俊被任命為丞相,但要命的是軍政兩權都掌握在倪文俊手中。倪文俊有一個秘書,叫陳友諒,作戰很是勇敢,倪文俊就逐漸培養陳友諒,最終使他獨檔一面。這個陳友諒出生在沔陽,也就是現在湖北的仙桃,歷史上以打漁為生。開始時在元朝的縣衙門當個公務員,鬱鬱不得志,天下一大亂,就跟隨瞭倪文俊,並拼搏做到瞭將軍級別。  後來徐壽輝和倪文俊兩人出現矛盾,其原因是徐壽輝擔心倪文俊兵權過大,有意制約,兩人開始出現不和。1357年不願意交權的倪文俊計劃謀殺徐壽輝,不小心敗露瞭,就跑到黃州去瞭。但徐壽輝不能算完,要追殺他。而黃州的守將正是陳友諒,倪文俊認為陳友諒曾是自己的部下,到他的防區安全。但陳友諒權衡瞭徐壽輝和倪文俊兩人的實力,就果斷的站到瞭徐壽輝的一邊,將倪文俊殺瞭,並逐步收編瞭倪文俊的軍隊,慢慢的陳友諒的實力開始膨脹起來。東邊的紅巾軍發展的比西部快,在劉福通領導下成為抗擊元軍的主力。當時地方上已經是無政府瞭,有槍就是草頭王,貧困戶聚集起來砸爛官府,就是紅巾軍這一夥的,土豪劣紳為瞭保護傢財,也組織瞭武裝,這成瞭支持蒙古人的力量。淮南的郭子興、孫德崖、趙均用等幾夥勢力,是打著紅巾軍的旗號,就遙尊韓林兒為王。其中郭子興手下有個投奔來的和尚,也很是能幹,郭子興就提拔他成為自己的勤務兵,後來越看這小子越有出息,又將自己撫養的姑娘嫁給瞭他,這個人就是朱元璋,朱元璋成為瞭郭子興的姑爺以後,軍中稱為“朱公子”,利用郭子興的親屬關系,朱元璋漸漸的開始獨自掌握軍隊瞭。這樣東西部的紅巾軍中朱元璋同陳友諒的經歷一樣瞭,一個是和尚,一個是打魚的,一個曾是將軍的勤務兵,一個曾是將軍的秘書,天下人誰也料不到,在逐鹿中原的群雄中最後決勝負的竟有這二位。相關閱讀推薦:揭秘:歷史上實力強大的陳友諒為何會敗給朱元璋揭秘:明朝歷史上明太祖朱元璋為何要刪《孟子》明太祖朱元璋手下十大名將 朱元璋手下大將排名明初人口數量之謎:到底朱元璋的大明基礎如何?明初文字獄之謎:朱元璋靠著這個手段清洗功臣朱元璋為何暴打司法部副部長?為使公文變簡練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沒幾年,郭子興病逝瞭,他的軍隊就由郭子興的兒子郭天敘接管,郭天敘的舅舅張天佑和朱元璋兩人負責協助。這裡郭天敘是正職,張天佑排行第二,朱元璋最小,排行老三。朱元璋當然不願寄人籬下,想方設法要獨吞這支軍隊,不久這機會真來瞭。郭天敘為瞭擴大地盤,率領軍隊越過長江,並占領瞭江南的當途,元軍不甘心失敗自然來攻,其中有一路的將領叫陳埜先。朱元璋在與陳埜先對陣時,將陳埜先給俘虜過來瞭,為瞭收買人心,就接受陳埜先的投降,並同他拜瞭把子,陳埜先也將本部人馬帶瞭過來。陳埜先本身並不願意投降紅巾軍,被朱元璋抓住也隻能曲意應付,所以就暗中吩咐部下,替紅巾軍打仗不要用氣力,做好反水的準備。陳埜先的小算盤不知怎麼搞的讓朱元璋知道瞭,他認為機會來瞭,暫時繼續裝糊塗。不久郭天敘開始籌備攻打南京,由郭天敘和張天佑帶領攻城的部隊,朱元璋借機就將陳埜先的部隊塞進瞭郭天敘的大營。  郭天敘對陳埜先假投降並不知情,一天,陳埜先暗中準備好瞭,邀請郭天敘、張天佑到自己部隊中喝酒,其間將倆人殺死。再溝通元軍將攻城的紅巾軍裡應外合擊敗,但在追擊敗退的紅巾軍時,元軍有人不知情,以為陳埜先真投降瞭紅巾軍,亂中也將陳埜先當成紅巾軍殺瞭。這樣,朱元璋玩瞭個借刀殺人之計,將大舅哥和舅丈人全部殺死,最終完全掌握瞭這支軍隊。還裡插述些後話,郭子興原有三個兒子一個女兒,大兒子早年戰死,二兒子天敘被陳埜先酒後殺死,還剩一個小兒子看的清楚,自然對朱元璋懷恨在心,朱元璋也心知肚明,拐彎抹角也將這個小兒子殺瞭。這還不算,朱元璋原來娶的馬氏隻是郭子興撫養的,郭子興還有一個親姑娘呢!幹脆別剩下,這個也娶過來算瞭。歷史上孫權嫁妹妹給劉備,世上產生一句成語:“賠瞭夫人又折兵”,那郭子興這是什麼?女兒不但嫁過去,兩個兒子和一個大舅哥也因為朱元璋搭進去,連帶著軍隊更被朱元璋連鍋端,天底下最過囊的就數這個郭子興瞭。  東邊的朱元璋篡權辦得比較謹慎,比較婉轉,很有韜略。而西部紅巾軍的陳友諒辦事就直爽多瞭,他掌握瞭軍隊的實權,本來徐壽輝同倪文俊的矛盾就是因為權力引發的,現在陳友諒的實權比倪文俊還大,這回是陳友諒對徐壽輝不放心瞭。他沒有朱元璋那樣的彎彎繞,既然自己說瞭算,還要徐壽輝在頭頂上罩著有何用,幹脆一刀就將徐壽輝給斬瞭,自己在九江做起瞭皇帝,國號漢。元末長江流域的兩支紅巾軍完全執行瞭兩條截然相反的戰略,西部的陳友諒急於過皇帝癮,早早的在九江就坐上瞭龍椅。而東部的朱元璋就狡猾得多,他是高築墻,緩稱王,先做縮頭烏龜,避免槍打出頭鳥。但是在長江中下遊,兩支同一出身的隊伍卻趁著元朝主力全力對付北邊的劉福通的機會,集中精力擴大地盤,相互大打出手,進行瞭幾番你死我活的爭奪,其中最有影響,最有決定意義的就數九江附近的鄱陽湖之戰瞭。  歷史上在鄱陽湖有過兩次較大的戰役,而且有意思的是兩次戰役過程非常相似,都是戰船被關在湖內,又都是用火攻。這兩次戰役,一次是朱元璋和陳友諒的鄱陽湖大戰,另一次是太平軍同曾國藩的湘軍之戰。元末的鄱陽湖之戰雙方在湖內打瞭三十六天,陳友諒號稱六十萬人,朱元璋隻有二十萬人馬,但決戰的結果陳友諒徹底失敗,他本人也在這次戰鬥中身亡。這也是朱元璋一生中最驚心動魄的一場戰爭,朱元璋曾經講過,戰勝瞭陳友諒,其他的對立面就不在話下瞭。此戰為什麼會發生在鄱陽湖呢?這是因為朱元璋先占領瞭屬於陳友諒的南昌,陳友諒為瞭奪回南昌,傾全軍之力,與朱元璋相爭。當時守南昌城的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他堅守八十餘天死活不投降,而這兩個月為朱元璋準備反擊提供的寶貴的時間。   雙方的鄱陽湖之戰還是相當艱苦的,陳友諒的水軍“聯巨舟為陣,樓櫓高十餘丈,綿互數十裡。”而朱元璋的水軍船小人員又少,雙方開始一接戰,朱元璋的船隻就不得不後退,以致朱元璋連殺十餘名隊長,也不能制止。由於陳友諒船大,有一次竟將朱元璋的船隻圍住,在萬分危急的時刻,牙將韓成穿上朱元璋的衣服,跳進水中造成自殺的假象,才緩解瞭陳友諒的進攻,使朱元璋脫離瞭危險。那麼,朱元璋為什麼最終能以少勝多呢?這裡有幾個原因。從陳友諒方面說,他在性格上對部下心存疑慮,群將失心。陳友諒原來也有幾位戰爭能力非常強的將領,前面提到的趙普勝,是彭瑩玉的徒弟和戰友,在淮南占山為王,世間稱雙刀趙,有萬夫不擋之勇,兩隻起義部隊合並後,南征北戰成為主力,並替陳友諒駐守安慶,把住東大門。當時朱元璋的第一大將徐達同趙普勝對陣,都拿他沒有辦法。對於這樣強悍的將領,朱元璋知道硬打占不瞭多少便宜,就采用離間計,一個小小的手腕,陳友諒就上當瞭,疑心過重使他將趙普勝給殺瞭。  反觀朱元璋就狡猾的多,打天下靠的是徐達、常遇春等戰將,飛鳥盡良弓藏,飛鳥還沒盡呢,良弓還要使用。朱元璋是采用關懷愛護的手段調動將領的積極性,但他背後也留瞭一手,把軍事將領的傢眷全部留在大營,名為照顧傢屬安全,實為扣作人質。那前線將領戰鬥之餘由誰來照顧呢?朱元璋對這些部下在外納妾采取暗中縱容、聽之任之的態度,你可以縱情的玩,但老婆、孩子和父母我要看管好。對軍事將領朱元璋還有厲害的一手,規定將領在占領區域,不能同當地的名流接觸,各地的文人由朱元璋統一接待,這樣就防止瞭軍官同文人的結合,一個武將沒有文人的鬼點子,就是一部簡單的軍事機器。對於文人,朱元璋也並不白養活閑人,這一方面為自己撈足瞭政治資本,同時地方文豪的滿意,也左右瞭當地的百姓的政治取向,變相的鞏固瞭地方的政權。  陳友諒的鄱陽湖失敗同他殺徐壽輝有很大關系,這使他名不正、言不順,朱元璋這次討伐陳友諒佈告天下就有這一條。這確實使陳友諒的部將離心離德,戰鬥的後期陳友諒的部隊大批地投降朱元璋同此有密切的關系。但話說回來瞭,朱元璋指責陳友諒,隻是烏鴉落到豬身上,這次戰鬥以後,小明王在北部的戰鬥失利,來到朱元璋的軍營,找個機會朱元璋就安排部下將小明王沉到瞭長江裡,隻不過這次朱元璋還是沒有像陳友諒那樣赤膊上陣,而是假手他人。做法雖然不同,但目的卻是一樣的,隻不過朱元璋這方面更陰險些。在鬥智和玩花花點子上陳友諒顯然不是朱元璋的對手,鄱陽湖戰鬥中陳友諒稍有失利,朱元璋就給陳友諒寫瞭一封信,信中故意激怒陳友諒說;你用這麼大的船和那麼多的人員同我作戰,咱們就應當決一死戰,為什麼向後退,這也不是大丈夫幹的事呀!陳友諒看信後大怒,將送信人扣住,並將朱元璋的俘虜全部殺死來泄氣。朱元璋此時卻反其道而行之,對陳友諒的俘虜受傷的治病,陣亡的祭奠,活著的全部放回。這回兩軍將士看清楚瞭,誰到底不是東西,該給誰賣命瞭。  鄱陽湖大戰雙方還有一個條件,就是後勤供應。陳友諒沒有想到戰爭膠著有一個多月,陳友諒的後勤供應在湖口被朱元璋給截住瞭,糧草匱乏。而朱元璋軍隊的供給則由附近的南昌朱文正接應,源源不斷,這對雙方的士氣起到瞭風向標的作用。綜合以上各種條件,陳友諒哪有不敗之理。一個毫無策略的漁民在九江倒下瞭,另一個心存狡詐的和尚站在瞭歷史的潮頭。一個永遠被歷史所譴責,另一個塑造成智勇雙全的英雄。你說兩個人相同的目標,相同的手法,隻是做法不同,怎麼就得出瞭截然相反的兩種歷史評論呢?我真不明白!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這就是歷史嗎?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烈士凌則之:曾是清華“學霸”百團大戰白刃殺敵

  他是一介書生,曾考入北平清華大學物理學系,是不折不扣的學霸。他還是英勇善戰的壯士,在百團大戰中浴血奮戰,受到劉伯承、鄧小平表揚。他是屏山縣革命烈士凌則之,抗戰犧牲時年僅29歲。他就是抗戰烈士凌則之。  僅讀一年中學以兄之名考入清華大學  據屏山縣烈士陵園資料記載,抗戰烈士凌則之,原名凌傢增,字季虞、季瑜,是屏山縣書樓鎮(原樓東鄉)人。生前雖未結婚生子,但依然有傢族後人詳細記錄其身平事跡。如今屏山縣書樓鎮小學校教師的權牛便是烈士凌則之的侄孫。  權牛介紹,自己隨母親姓,確為烈士凌則之後人。凌則之是其祖父凌松如的弟弟,他們共有多個姊妹,但在三兄弟中,凌則之排行最末,讀書期間深受兄長關愛。  “我的祖父凌松如是宜賓三中首屆畢業生,學成歸來就在屏山辦學。”權牛介紹,當年,凌則之就在兄長的指導下完成瞭小學課程的學習。1929年考入宜賓敘聯中(宜賓一中),因為學期成績名列甲等前三名,獲得免費資格。  1930年,成績優異的凌則之僅讀瞭一年中學,便持三哥凌松如的初中畢業文憑參加考試,成功考入成都聯中(今成都石室中學),由此以凌松如為名。“成績優異,借兄長之名提前考試,以後也隻能一直沿用下去瞭。”權牛解釋說。  1934年秋,凌則之成功考入瞭北平清華大學。權牛還聽父輩說,學霸凌則之曾同時考上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上海復旦大學,並為此糾結不已。最終參考兄長凌松如的意見入學清華,並由物理系轉入社會系。  參加百團大戰獲“白刃格鬥英雄連”稱號  “入學清華不久,他就投入到抗日救亡運動中,加入‘民先隊’(抗日民族解放先鋒隊),並被選為新的大隊部領導成員。”權牛從父輩那得知,凌則之曾與傢中通信稱,入學後就加入瞭中國共產黨,接受中共北平市委指派,率領一批青年學生參加瞭山西“犧盟會”,還擔任宣傳部部長。   1937年,學霸凌則之正式投筆從戎,在太原軍政訓練班第七連任政治指導員。抗戰爆發後,黨中央指派在山西組建青年抗敵決死1總隊,凌則之任1總隊3大隊11中隊(連)指導員。隨後又協助王鶴峰創建瞭1縱隊3總隊,並任決死3總隊3大隊指導員,轉戰於太谷、榆次、壽陽一帶,為創建太嶽抗日根據地作出瞭顯著貢獻。  1940年8月20日,百團大戰打響,凌則之指揮25團1營,攻下馬首車站,斃敵20餘人,戰後受到劉伯承、鄧小平表揚,榮獲總部授予“白刃格鬥英雄連”錦旗。  同年11月,25團在凌則之的率領下,奉命堅守溫莊陣地,掩護駐磚壁的八路軍總部向黎城、遼縣轉移。蟠龍鎮之敵在飛機的掩護下,兵分三路向溫莊25團陣地猛撲過來,凌則之親臨前沿陣地指揮,擊退日軍多次進攻。然而,就在戰鬥即將取得勝利時刻,凌則之不幸中彈,壯烈犧牲,時年29歲。  雜志中發現先烈後輩上京追認政治榮譽  權牛回憶,上世紀80年代末,父輩們無意間在一本知名雜志中發現瞭關於凌則之的圖文,才開始以“凌則之”這個名字去尋找。權牛感嘆,“入學後他就一直用‘凌松如’這個名字,所以之前始終沒能找到有關他的線索。  “獲得信息後,我的祖父和母親去瞭北京,找過清華大學校領導,也找過人民日報社長。”權牛說,經過多次努力,終於在中央等多個領導的關註下,1983年3月18日,中共中央組織部辦公廳通知屏山縣人民政府,追認凌則之為革命烈士。  權牛還驕傲地說,也是後來才得知,宜賓首任軍分區政委正是凌則之所帶領的25團的戰士,也是這批戰士解放瞭宜賓。相關閱讀推薦:許閣森大使被炸案:抗戰初期最大的信息泄密事件揭秘:誰是抗戰中最後一個被日寇殘害的文化名人鄙視!淞滬抗戰中國人因錢為日軍做間諜出賣情報北伐名將抗日功臣黃琪翔:抗戰後堅決要求退役抗戰八路軍最大叛徒邢仁甫:腐化墮落後投降日寇

沁陽與泌陽的差別:馮玉祥因此輸掉瞭中原大戰

  沁陽與泌陽的一撇之誤改變歷史,馮玉祥為此輸掉中原大戰整個戰機,聚珍懷幫酒帶您去重溫這段歷史。   1930年4月,閻錫山與馮玉祥結成反蔣聯盟,發動瞭討伐蔣介石的中原大戰。為瞭集中精銳兵力消滅蔣介石在河南的有生力量,閻錫山和馮玉祥召開瞭聯席軍事作戰會議,分別制訂瞭作戰計劃。   會上決定,閻錫山和馮玉祥各派出一支精銳部隊,在河南沁陽縣會師,集中兵力,優勢合圍,一舉聚殲駐在河南省的蔣介石軍隊。—-沁陽在河南省的北部,離黃河北岸70公裡,這個地方北靠山西,而閻錫山的軍隊絕大部分駐紮在山西。之所以選擇沁陽為兩軍的集結地,當然是信賴閻錫山部隊的地域優勢。對閻錫山來說,沁陽離山西較近,進可攻、退可守,非常有利。散會後,馮玉祥的作戰參謀很快就擬定瞭一份命令:“命令某某部,晝夜兼程,直插沁陽,與閻錫山部會師……”   誰知這個撰寫命令的作戰參謀官粗心大意,把沁陽的“沁”字,多寫瞭一撇,寫成瞭“泌”字,這樣一來,集結地點“沁陽”變成“泌陽”。偏偏河南省真的有“泌陽”這地方,這泌陽在河南省的南部,離湖北省隻有幾十公裡路程。當時湖北還是蔣介石重兵駐防之地,在那裡集結當然對馮閻聯軍不利。   馮玉祥這支奉調集結參戰的部隊長官,接到調動軍令後,非常驚訝,腦子裡閃過一個問號?總部到底是怎麼搞的,怎麼到泌陽與閻錫山部會師?這是靠近蔣介石勢力范圍的地方啊!但是因為馮玉祥平時治軍頗嚴,部下養成瞭“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的習慣,故他不再向總部詢問,立即帶領部隊星夜趕赴離真正會師地點相隔250多公裡的泌陽。   再說閻錫山部隊按預定時間趕到沁陽,左等右等,眼看會師時間已過,還是看不到馮玉祥部隊的影子。閻錫山部隊因人數少,不敢單獨作戰,眼看不妙,立即打電報詢問馮玉祥,馮玉祥向參謀部一查,才知道奉調的部隊已經奉命揮師南下,趕去泌陽瞭,而蔣介石的部隊卻已經在湖北集結,這裡離泌陽很近,眼看就要被蔣介石部隊重兵包圍。馮玉祥大驚,急令該部從泌陽北部撤退,但想完成原定的作戰計劃已經來不及瞭。

三國孫曹合肥大戰:張遼七千人馬大破東吳十萬軍

  導讀:建安二十年 (215 年) ,孫權趁曹操用兵漢中之機,親率大軍直撲合肥。此戰東吳精銳盡出,十萬大軍竟為張遼的七千守軍所破,連孫權本人也差點為曹軍所俘,幸賴凌統、甘寧、呂蒙等人奮力死戰,才得以脫身。合肥逍遙津一役,是張遼畢生最閃光的佳作,演義說“這一陣殺得江南人人害怕,聞張遼大名,小兒也不敢夜啼”,可稱為防守戰術的經典戰例。建安十六年,孫權聽從長史張纮之議,將治所從京口西遷到“山川形勝”的秣陵,建石頭城,改名建業。同時,呂蒙以“兵有利鈍,戰無百勝,如有邂逅,敵步騎蹙入,不暇及水,其得入船乎”為由,勸孫權夾濡須水口立塢。  建安十八年,曹操攻濡須,孫權與之相拒月餘,雖各有小勝,卻難以為功,曹操隻得發出“生子當如孫仲謀”之嘆而退軍,並一面使張遼、樂進、李典等七千人屯合肥,一面遣朱光屯皖,大開稻田。但當初曹操軍譙備邊,恐江濱郡縣為權所略,不聽蔣濟“自破袁紹,北拔柳城,南向江漢,荊州交臂,威震天下,民無他志。然百姓懷土,實不樂徙,懼必不安”的勸說,征令內徙,使“江淮間十餘萬眾皆驚走吳”,導致“江西遂虛”,皖城實際已是座孤城。建安十九年,孫權接受呂蒙“皖田肥美,若一收孰,彼眾必增,如有數歲,操態見矣,宜早除之”的建議,親率大軍征皖,呂蒙薦甘寧為升城督,督軍急攻,一戰而獲太守朱光及參軍董和,並男女數萬口。待張遼率兵來救,聞城已拔而退。同年七月,曹操知皖城失守,不顧賈逵、傅幹等人的諫阻,忿然再次舉軍親征,然“士馬不能逞其能,奇變無所用其權”,“軍遂無功”(此戰史無明記)。曹操始悟與其膠著於此,不如回師而西取張魯。   建安二十年,劉備定蜀,孫權令諸葛瑾從求荊州諸郡,劉備當然不許,關羽盡逐權置三郡長吏。孫權忿之,乃遣呂蒙襲奪長沙、零陵、桂陽三郡,使魯肅以萬人屯巴丘以禦關羽,權住陸口,為諸軍節度。劉備聞之,親提五萬大軍下公安,遣關羽進益陽,爭三郡,大戰一觸及發。是時曹操兵臨漢中,備懼失益州,使使求和,孫劉遂分荊州,重結舊盟。這樣,東吳西向無事,孫權遂把目光又投向東線的合肥。建安二十年,孫權親率十萬兵馬攻向合肥,麾下將領有呂蒙、甘寧、凌統、蔣欽、潘璋、陳武、賀齊、徐盛、呂范、宋謙等;而合肥僅有張遼、樂進、李典及護軍薛悌的七千守軍,曹軍主力又遠在關中,無力赴援,兵力十分懸殊。  早在曹操西擊張魯之前,交給護軍薛悌一道秘密教令,函邊寫著“賊至乃發”四字。現吳軍果真北上,張遼、樂進、李典、薛悌乃開函看教,教令上書:“若孫權至者,張、李將軍出戰,樂將軍守,護軍勿得與戰”。但敵眾我寡,分兵出戰,是否上策,諸將皆疑,唯張遼領會曹操用心之所在。曰:“公遠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擊之,折其盛勢,以安眾心,然後可守也”,樂進等猶豫不定,張遼怒曰:“成敗之機,在此一戰,諸君何疑”,李典素與張遼不睦,但為其堅決赴敵的精神所打動。慨然曰:“此國傢大事,顧君計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義乎!請從君而出”。於是張遼“夜募敢從之士,得八百人,椎牛犒饗將士”,準備明日大戰。   次日凌晨,張遼帶著八百死士殺進孫權初到而不整的陣中,遼被甲持戟,先登陷陳,殺數十人,斬二將,大呼自名,直沖至孫權麾下。權見遼來勢兇猛,大為驚恐,其左右亦不知所措,隻好走登高塚,以長戟自守。遼叱權下戰,權不敢動,望見遼所將眾少,乃聚圍遼數重。遼左右麾圍,直擊圍開,將麾下數十人得出,餘眾號呼曰:“將軍棄我乎”,遼復還突圍,拔出餘眾。權人馬皆披靡,無敢當者。自早戰至日中,吳人奪氣。遼等乃還修守備,眾心遂安,諸將十分佩服。東吳大軍雲集,立即展開瞭攻城作戰。但由於魏軍初戰告捷,軍心大振,而吳軍銳氣頓失,此消彼長,再加上合肥防禦工事在前揚州刺史劉馥的積極籌建下,非常完善堅固。東吳幾萬大軍連續圍攻十餘日,戰役狀況和慘烈程度估計可與郝昭守陳倉相媲美,孫權久攻不下,軍中又疾疫流行,隻得望城興嘆,撤軍引退。  吳軍依令皆引兵就路,大眾既去,唯留孫權與呂蒙、蔣欽、凌統及甘寧等人率車下虎士千馀人,尚在合肥以東之逍遙津北,張遼從高覘望知之,立即與李典、樂進率步騎突襲過去,孫權見勢不妙,“使追還前兵,兵去已遠,勢不相及”。形勢緊急,凌統率親近三百人陷圍捍衛,甘寧引弓射敵,諸將一起浴血奮戰,發現部卒鬥志低靡,“寧厲聲問鼓吹何以不作,壯氣毅然”,吳軍士氣為之一振。激戰中,陳武奮命戰死,宋謙、徐盛皆被創披走,潘璋時“身次在後,便馳進,橫馬斬謙盛兵走者二人,兵皆還戰”。凌統扶捍孫權出,權乘駿馬上津橋,敵已毀橋,津南已見徹,丈餘無板,親近監谷利時在權馬後,“使權持鞍緩控,利於後著鞭,以助馬勢,遂得超度”,策馬馳驅而去。  賀齊率三千兵在津南迎權,隨後中兵拒擊,得徐盛被創所失之矛。凌統亦返身再戰,“左右盡死,身亦被創,所殺數十人,度權已免,乃還,橋敗路絕,被甲潛行”,其餘諸將也皆陸續返回。相關閱讀推薦:盤點突然武功失常的三國武將們:紀靈孟獲入圍解密三國:諸葛亮說劉璋暗弱是正確的嗎?三國袁紹最大弱點是什麼:見不得別人比自己聰明三國史上諸葛亮一生致命失誤是因為錯用瞭薑維?誰是三國政壇最牛不倒翁?小人物孫禮的傳奇人生俄擬在南美三國建港口並使用當地機場

抗戰中的軍犬大戰 中國土狗怎樣大敗日本戰狼

  導讀:自從世界上有戰爭以來,犬一直是軍人的得力助手,在戰爭中累建戰功;就是在科學技術發展的今天,它仍活躍在世界各國的軍隊中,戰鬥在公安和國防線上,擔負偵察、追蹤、反特、防暴等特殊任務。  在中國近代歷史上,軍犬參加反侵略戰爭也屢見不鮮。在中法戰爭中,黑旗軍首領劉永福的愛犬–黑虎,在著名的諒山大戰中專咬法國侵略軍扛旗士兵的喉嚨,致使法軍士兵望旗生畏。時至今日,在廣東陸豐碣石鎮北郊,劉永福的”義犬塚”,仍赫然屹立。在中日甲午戰爭的黃海海戰中,”致遠”號管帶愛國將領鄧世昌,在軍艦爆炸沉沒後落水,被其愛犬救起,最後愛犬同他一起沉入大海,這隻犬的獻身行為,催人下淚,一直為天下英雄所敬佩。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使用軍犬成為西方國傢的熱門。德、意、比、英、法等國都編有軍犬勤務分隊。當時,德軍有4萬之眾的軍犬在軍隊中服役,其足跡踏遍整個歐洲、伸到非洲和亞洲的部分地區。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軍犬數量劇增,同盟國和軸心國共有25萬條軍犬。美軍以2萬條軍犬編成的”K-9部隊”,配合各軍兵種執行探雷、偵察、傳令、警戒、放哨和拉雪橇等任務。   今天我們要說的是抗日戰爭中中國”板凳狗”大敗日本狼青。二戰的中國戰區,日軍也經常使用軍犬。日本軍犬的主要品種是來自德國牧羊犬的血統,後經過改良,性情兇猛,稱為日本狼青。  在抗日戰爭最艱苦的相持階段時,日寇發動瞭所謂的”山林掃蕩戰”。在這樣的戰鬥中,日軍使用狼青搜索我抗戰部隊。有時我抗日軍隊辛苦佈下的埋伏,就毀在日本狼青的鼻子底下。國民黨有多次撤退部隊,都因被狼青追上而全軍覆沒。後為破解日寇的軍犬戰術,國民黨軍準備以犬制犬,聘請我國現代軍警犬鼻祖董翰良先生研究破敵之策。   董先生是浙江紹興人,自幼愛養犬,年輕時赴日本留學,入日本警察學校養犬科學習,後由日本派往德國警察學校警犬科深造。受聘研究破敵軍犬戰術後,董先生多方調查、研究,發現其老傢的一種俗稱”板凳狗”的矮腳土狗,性情兇猛好鬥,興許可以擊敗日軍的狼青。他緊急在浙江招募狗兵,一大批板凳狗光榮入伍成為中國軍隊的軍犬,加入到打擊日本法西斯的隊伍中來。這些板凳狗經過短期強化訓練後,參加瞭攻擊日軍狼青的戰鬥。相關閱讀推薦:蘇聯放蔣經國回國內幕:中共力保其在抗戰前回國揭密歷史:抗戰中硝煙彌漫的中日偽鈔戰蔣介石抗戰功過解密 曾“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青幫大頭目杜月笙在抗戰中作出的貢獻有多大?飯塚國五郎:抗戰中死的最窩囊的日本將軍抗戰期間究竟多少顆子彈才能打死一名日軍?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板凳狗果然不負眾望,它們在戰場上驍勇善戰,利用身矮的優勢,鉆到狼青的脖子下面,撕咬狼青的咽喉。每次戰鬥下來,戰場上總留下許多狼青的屍體。日軍不得不給狼青帶上鐵圍脖。但是魔高一遲道高一丈,董先生又訓練板凳狗咬狼青柔軟的腹部和襠部。日軍徹底沒招,因為沒有辦法給狼青穿上鐵褲衩。在大大小小的戰鬥中,板凳狗累計咬死咬傷狼青數百條。這些英勇的狗兒也算給節節敗退的國軍掙回點面子。  當日本投降後,仍然遺留下大量狼青,當時的國民黨南京憲兵司令部派人接收瞭大量的”狗俘”。上級命令對這些”狗俘”進行再訓練,想化無用為有用。這批特殊”俘虜”剛開始被關進籠子裡,每日以肉及排骨喂養,夥食標準高與被俘日軍士兵。在日方飼養員的協助下,每天對這些”狗俘”進行訓導,希望能夠聽懂中方的口令。一個月後以為他們能夠有所悔改就放出鐵籠,改為鐵鏈羈押。又過一個月,將他們逐個放開,令其捕捉目標。不料,這些”狗俘”不僅不聽命令,反而撲咬中方飼養員,躲閃不及者,被咬得鮮血直流,若不是日方飼養員及時加以制止,中方人員有可能就會被咬死。在訓一段時間,又有多名中方人員被咬傷。數月之後,這些”狗俘”屢教不改,除瞭日方口令,一概置之不理,並且一松開鐵鏈,便惡性大發,直撲中方人員。後來,狗俘集中營”的管理人員對這幫頑固不化、嗜血成性的日本狼青完全失去瞭信心,分別將他們都處以瞭極刑。 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巴基斯坦突然爆發大戰:中國表態或出兵!

  昨日(16號),塔利班武裝分子襲擊瞭巴基斯坦西北部地區一個軍隊管理學校,數百名學生和教師被劫為人質。襲擊造成至少141人死亡245人受傷。   此次事件發生在巴基斯坦西北部城市白沙瓦。軍方官員稱,至少有6名武裝人員進入瞭一傢由軍方管理的陸軍公立學校。目擊者稱“聽到瞭猛烈的槍響”,救護車正在運送受傷的學生。“我們正站在學校外面,槍聲突然響起,隨後四處一片吵嚷,學校裡傳來老師和孩子的尖叫聲。”校車司機說。   英國媒體援引在現場的軍方官員消息稱,數百名學生以及學校教師被劫持為人質。據信校內有約500名學生和教師。   巴基斯坦為何突然遭遇大規模恐怖襲擊?與中國有關   去年中國總理李克強訪問巴基斯坦時提出建設中巴經濟走廊建議,巴基斯坦方面非常積極的參與這一戰略走廊的建設。然而威脅中巴經濟走廊建設的困難不是資金,而是塔利班的恐怖襲擊。   巴基斯坦白沙瓦地區遭大規模恐怖襲擊

解放軍紅藍兩方各50架戰機展開空中大戰

  導讀:據央視報道,廣州軍區空軍日前組織多型戰機,開展瞭一場綜合攻防演練。紅藍雙方的預警機、殲擊機、轟炸機等多種機型從多個機場陸續升空。紅方突擊編隊在數架殲擊機的掩護下奔向數百公裡外的藍方陣地。  紅方編隊剛抵達目標空域,就收到預警機的敵情通報:“發現敵機兩批6架,西南方向進入”。紅方戰機編隊迅速調整編組,兵分兩路,一路實施區域掩護,一路迅速前出,搶占有利位置。  藍方戰機利用數量優勢,對紅方戰機實施堵截,率先在中距發動攻擊。在空中激烈對抗的同時,藍方不斷變換地空導彈和高炮陣地,對紅方戰機實施攔截。紅方戰機抓住時機,改變航線,進行超低空飛行,利用山體的掩護,向藍方縱深隱蔽突防。  “851,進入攻擊航線。發射!”隨著指揮員一聲令下,紅方戰機迅速實施攻擊。此次演練,紅藍雙方各50架各型戰機,進行瞭遠距離突防、近戰、防禦機動等一系列攻防演練,多項戰法得到檢驗。 相關閱讀推薦:蘭州解放日:放羊娃為解放軍帶路排雷一個日本女人當瞭八年解放軍:是什麼吸引瞭她?越軍登強占中國島嶼祭英雄:歡迎解放軍訪問臺媒:解放軍能夠奪釣島制空權 日本能力不足解放軍占領南京後蔣介石曾欲效仿希特勒自殺這才是解放軍的真正八款戰爭神器

美版抗日神劇?《狂怒》坦克大戰的亮點與槽點

  在全世界戰爭電影的銀幕上,坦克始終扮演著“狠角色”。  這幾天,好萊塢戰爭片《狂怒》正在國內的電影院線熱鬧地上映。聚焦二戰最後階段的歐洲西線,佈拉德·皮特主演的這部電影,再度讓二戰坦克戰的話題重新成為焦點。  對於充滿鏗鏘質感與偶像光環的《狂怒》,網友的評價卻不統一,口水橫飛。  本期錢報軍情,將視線從當下轉回69年前的崢嶸歲月,對《狂怒》中的二戰坦克戰進行一番點評,帶著讀者再度觸摸那塵封在歷史深處的謝爾曼、虎式坦克,盤點片中哪些是貼近真實戰場的亮點,哪些是讓人吐槽不能的BUG。   兩場遭遇戰:戰術細節值得點贊  自從1998年的《拯救大兵瑞恩》、2001年的《兄弟連》對戰爭片進行瞭革命性創新,銀幕上的“戰壕真實”有瞭更高的標準,觀眾的口味也更刁瞭。作為好萊塢出品、有耀眼主創陣容的大制作,《狂怒》的戰鬥場景,必須有若幹讓人點贊的地方才說得過去。  在骨灰級軍迷眼裡,《狂怒》確有不少令人信服的細節。  片中唐(皮特飾演)車組接到的第一個任務,是去支援一個被壓制的步兵排。美軍坦克部隊在抵達交火地帶後,將隊形由行軍縱隊展開為戰鬥橫隊。當坦克開過,被德軍壓制的美軍步兵起身躲到坦克後面,跟隨坦克推進。  遭遇德軍機槍射擊後,作為坦克排長的唐向各車組分配任務。坐在副駕位置的航向機槍手用曳光彈為坦克炮手指示目標。4輛“謝爾曼”坦克用高爆彈消滅瞭兩門反坦克炮後,戰鬥勝局已定。  不過,德軍反坦克炮打美軍坦克,不是錯失就是跳彈,隻能說主角的運氣太好。  在第二場的巷戰中,兩輛美軍坦克交錯前進,互相掩護射擊死角,用高爆彈打狙擊手,用燃燒彈打有護盾的反坦克炮,把德軍燒得四散奔逃,戰術選擇合理。相關閱讀推薦:庫爾斯克戰役: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龐大的坦克戰戳破二戰最大的謊言:波蘭騎兵用馬刀砍坦克自行車也能當坦克使:日軍銀輪部隊橫掃馬來半島戰史揭秘:中國為什麼面對日軍薄皮坦克無能為力挑起盧溝橋事變四名日寇下場 被坦克碾為肉餅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坦克決戰:亮點與敗筆共存  最激動人心的場面,無疑是4輛謝爾曼與德軍虎式重型坦克的遭遇戰瞭。少量皮厚爪利的“老虎”面對潮水般的中型坦克大顯神威,這正是二戰西線戰場上讓後世軍迷津津樂道的話題。  《狂怒》為瞭拍這段,出動瞭英國坦克博物館裡全球唯一一輛還能開動的虎式。不過,效果也是毀譽參半。  戰鬥是以虎式的突襲打響的。但奇怪的是,虎式第一炮擊毀的是殿後的謝爾曼,而沒有猛轟打頭的“狂怒”號。實際上,伏擊公路上行駛的坦克車隊,標準戰法就是先打第一輛車,緊接著幹掉最後一輛,中間的坦克就會擠成一團,進退兩難,變成活靶子。  片中,唐得以迅速指揮三輛謝爾曼把車頭指向虎式,倒車後退。同時,迅速打出兩發煙霧彈,在虎式跟前形成煙幕,阻擋德國裝甲兵的視線。直到退到樹叢前,退無可退,唐才命令沖鋒。   可是問題來瞭——謝爾曼遇到虎式,選擇逃跑的生還概率,其實比沖上去硬拼低得多。因為虎式主炮威力巨大、射程超遠,又非常精準,敵坦克就算逃到遠處,還是會被“老虎”輕松幹掉,而這種距離謝爾曼的炮擊對虎式就是撓癢癢而已。  正確的戰術是,一發現虎式,馬上分左中右三路向其沖鋒,近身肉搏,其中兩翼包抄的坦克要玩命飆車,攻擊虎式裝甲較薄的後方。《狂怒》中,美軍的確是以左二右一的迂回包抄,但一開始後退的行為,卻是完全的戰術失策。  最後,“狂怒”號利用機動性優勢,繞到虎式背後,給“老虎屁股”來瞭一炮,才驚險打虎成功。這情節符合歷史。而虎式有兩炮打到“狂怒”車身上卻發生跳彈,這種小概率事件,隻能再次讓人感嘆主角“狗屎運”逆天。  最後一戰:美國版“抗日神劇”  真正讓人吐槽不能的,就是十字路口的最後一戰。《狂怒》被許多網友譏笑為“美國版《抗日奇俠》”,與抗日神劇裡“手撕鬼子”有一拼。  當時距離歐戰結束不到一個月,美軍已深入德國境內,德軍早已徹底喪失制空權。但這時,居然會有一隊黨衛軍排著整齊的隊伍,唱著軍歌大搖大擺地前進。  更離譜的是,在“狂怒”號觸雷癱瘓後,唐不顧手下反對,固執地死守坦克,阻擋一個營的德軍。其實,被他派去偵察的新兵蛋子諾曼,壓根沒有看清德軍是否有牽引反坦克炮,如果有,那基本就是活靶子。而鏡頭交代,德軍裝備瞭多枚鐵拳反坦克火箭筒。面對這些能60到100米距離擊穿坦克裝甲的武器,斷腿的坦克在空曠的十字路口,旁邊有樹林有房屋,死守坦克也基本是自殺。  如果坦克車組分兩個人出去,利用房屋和林地設防,他們至少可以用多一倍的機槍,還能與坦克裡的火炮和極強形成交叉火力,而且射界不受限制,可以打一槍換個地方。  而這夥德軍的表現更是蠢到極點,他們圍著坦克轉圈,不斷開槍、丟手榴彈,卻直到己方屍橫遍野,才想起自己還有“鐵拳”。三發鐵拳,隻有一發擊穿瞭坦克,並且隻幹掉一個裝填手。  事實上,蘇軍統計的1945年坦克戰損,不論是“斯大林”坦克還是T34-85,造成其殺傷最多的武器就是“鐵拳”。  至於在一個營的火力下,唐還能爬出去操起重機槍射擊,而德國兵隻會在他身邊跑來跑去,這已經是愚弄觀眾智商的行為瞭。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壬辰之變:明朝軍隊與日軍在朝鮮的火器大戰

  朝鮮國王李昖問道:“銃筒(指日本人的鳥銃)之聲,不與天兵(指明軍)之火炮同耶?”李德馨回答:“倭銃之聲,雖四面俱發,而聲聲各聞,天兵之炮,如山崩地裂,山原震蕩,不可狀言……”李昖贊嘆道:“軍勢如此,可不戰而勝矣!”  現代戰爭很少見刀光劍影,能見到的大多是槍炮所帶來的滾滾硝煙,你略窺一下仍在燃燒的加沙戰場便知,開戰便意味著槍林彈雨和炮火連天。  古代戰場是否隻見血腥而不聞硝煙呢?否。公元十六世紀時,大明朝便與日軍在朝鮮平壤,真槍真炮的大幹瞭一場,大炮對鳥銃,硝煙彌漫。新華網刊載文章記錄瞭這場大規模的戰事,在戰火燃燒的平壤,明軍用火力最猛的大炮抗日援朝,成功擊退日軍。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說到古代戰爭,在一般人的印象中,隻是一片刀光劍影,與現代戰爭中的槍林彈雨完全不同。殊不知,在古代,同樣也有與現代戰爭一樣的炮火連天。自從唐代開始嘗試將火藥應用於軍事,經過歷代不斷的改進,使用火藥作戰的方式已經名目相當繁多瞭。特別要註意的是,是利用火藥來推送彈丸的金屬管形火器,其主要分為炮、槍兩大類,並在戰爭中逐漸取代刀、劍、弓箭等冷兵器的地位,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例如公元十六世紀,明軍與日軍就在朝鮮平壤爆發瞭一場用大炮與鳥銃互相射擊的大規模戰事。  日本的實際統治者豐臣秀吉1592年發動二十萬大軍,渡過朝鮮海峽,於4月13日在朝鮮釜山登陸,開始瞭侵朝戰爭。日軍一路所向披靡,連克漢城、開城、平壤。朝鮮軍民望風皆潰相關閱讀推薦:戰神李舜臣:原是朝鮮吹瞭400年的一個“牛皮”!露梁海戰作戰經過:明朝和朝鮮的聯合打擊日本露梁海戰的背景:豐臣秀吉南洋擴張軍事侵略計劃歷史上的今天4月28日 朝鮮英雄戰神李舜臣誕生李舜臣是誰?歷史上李舜臣簡介及怎麼死的

馬奇諾防線失去作用的原因:二次大戰不是一次大戰

  一說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法國軍事思想,很多人立刻就想到“馬奇諾防線”,並認為這條防線就是法國失敗的根源。但很少有人詳細探究過這條防線誕生背後的緣由,這些緣由又是如何決定法國在二戰爆發前采用的“完全防禦”思想的。  一、普法戰爭後遺癥—“大規模進攻”理論的慘敗  有人說,法蘭西民族自從拿破侖之後就再也沒有出過一個軍事奇才,此話雖有偏頗但也說明瞭一個事實。法國自拿破侖王朝潰滅之後一直處於一種較為動蕩的社會狀態之下,普法戰爭的慘敗曾給瞭法國人一個重整軍事理論和思想的契機,在背上沉重的民族恥辱的十字架後,法國人一心為瞭復仇將“大規模進攻”理念奉為經典的軍事思想,同時將軍人的榮譽感上升到瞭一個不切實際的高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法軍不但輕視野戰炮兵的火力掩護,還迂腐的認為步兵在德軍機槍和大炮的打擊下跑步前進都是對軍人榮耀的一種侮辱。在付出瞭數以十萬計的生命為代價後,法國人終於逐漸務實,摒棄瞭那些可笑的理念。最終,在盟友的幫助下艱難地打敗瞭宿敵德國。  二、缺乏軍事理論創新—-“克隆”第一次世界大戰經驗  由於一戰初期法國鼓吹“大規模進攻”帶來的慘重損失,以及後來數次防禦戰役中的巨大成功,使大多數人都認為未來的戰爭形態不會脫離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那種類型,因此一戰中取得的經驗被法國人完全保留下來——“野戰炮兵掩護下的經過要塞加強的不間斷線性防禦”,日後法國人利用現代技術對其進行改進並發揚光大,最終將這一“完全防禦”的軍事思想發展到瞭登峰造極的地步,一場第一次世界大戰,使法國人的軍事思想從一個極端跳到瞭另一個極端——從“完全進攻”變成瞭“完全防守”。馬奇諾防線便是這種軍事思想的最佳實踐。說到法軍的這種軍事思想,不能不提凡爾登戰役,這場戰役是法國人面對強敵勇於犧牲、堅持到底獲得勝利的民族精神的象征,是法國人在一戰中最大的驕傲。從這場戰役中得來的“熾盛火力結合堅強防禦”的經驗在日後的戰鬥中被屢屢實踐,並從中得出“炮兵開路、步兵占領的進攻新方式”,日後為法軍奉為教條,並在二戰爆發後被不折不扣機械式的執行到底。“野戰炮兵掩護下的經過要塞加強的不間斷線性防禦”成為法軍最新軍事思想和行為準則後,所有的一切皆圍繞其展開作業。法國人特別註重火力掩護下的固定防禦,野戰條件下的部隊機動被忽視,作戰條令和訓練大綱都不鼓勵部隊進行冒險性進攻,盡可能在戰場上“避免與敵人發生遭遇戰”,在預定防禦陣地上用“旺盛”的火力對來犯之敵進行打擊成為法軍的作戰原則。  三、軍事領導層的短視—-保守派的勝利及新武器作用的弱化  當政治傢們準備給德國強加一個懲罰性和平條約以阻止他再度威脅法國時,法國軍隊開始考慮采取何種軍事措施在未來可能的入侵中保衛法國。當時軍隊高層分成兩派。一派的代表人物是福煦元帥— 一戰結束時的盟軍最高指揮官,他認為最好的防禦就是進攻:德國一旦再次威脅法國,法國應該立刻發起一場跨過萊茵河的進攻。另一派則宣稱上次大戰中特別是凡爾登會戰的經驗證明瞭堅固的永備防禦工事和要塞的優越性,在強大炮火的掩護下,它們能給攻擊部隊造成巨大的損失。他們認為法國最好能有一系列要塞構成的戰略防線抵禦入侵直到盟國能提供援助,以聯合封鎖來扼殺德國。法國卻選擇瞭後者,結果使法國走上瞭亡國之路。這也再一次說明瞭,將自己國傢的安全交給別人是靠不住的,是多麼荒唐可笑。   法國軍事領導層的短視還體現在對新式武器的使用上。恩格斯指出:“一旦技術上的進步可以用於軍事目的並且已經用於軍事目的,它們便立刻幾乎強制地,而且往往是違反指揮官的意志而引起作戰方式上的改變甚至變革。”而一戰中嶄露頭角的新兵器坦克和飛機,被法國人可笑的定義為步兵和炮兵的支援工具,有些法國將領固執的認為飛機的作用就是給炮兵指示目標,而坦克的活動范圍必須圈定在己方炮火的有效射程之內,進攻隻能在炮兵完全摧毀敵方防禦之後才能由步兵發起,坦克必須掩護進攻的步兵。這些在日後成為笑柄的概念,在當時被深深鐫刻在法軍官兵的頭腦中,以至於當他們突然面對超越自己認知度的一種全新概念的戰爭時才顯得茫然不知所措。凡爾登的英雄貝當元帥,也不止一次公開表示“坦克和飛機不能改變戰爭的形態和進程,法國的安全,主要建立在邊境上連綿不斷的要塞工事上”。  四、“完全防禦”軍事思想形成的群眾基礎—法國人民對和平的渴望  一戰結束後,法國這個名義上的戰勝國也付出瞭極其慘重的代價,軍隊傷亡超過600萬人,北部省份被戰爭摧毀,國傢背上沉重的戰爭債務,經濟凋敝,民不聊生。另外,人口因素上的考慮也為防禦學派增添瞭砝碼。一戰戰後的人口統計表明法國隻有4000萬人口,德國有7000萬,而且德國的出生率更高。因為戰爭的影響,法國在1930年後5年將面臨嚴重的兵役人員短缺現象。殘酷的一戰令普通法國人渴望和平穩定的生活,既然國恥已雪,不願再戰的民意也令保持一支“完全攻勢”的軍隊得不到老百姓的支持,和平是那麼可貴,誰還願意主動發起戰爭呢?正是在這種“過和平日子”思想的驅使下,消極防禦的思想也在軍隊中蔓延開來。  五、“完全防禦”軍事思想的標志—-馬奇諾防線的形成  在戰爭爆發前,馬奇諾防線的修建是法國人的一個驕傲,這個歐洲最為龐大的工程項目將築城技術發揮到瞭極至,法國人將國傢安全完全寄托其上並非毫無道理。如此一條堅強的防線,完全斷絕瞭敵人從側翼迂回的可能性,隻有在付出慘痛代價的情況下才可能達成突破,法軍在使用少量兵力守備防線的情況下可以調集盡可能多的預備隊對來犯之敵進行痛擊,這是多麼快意的事情啊!很顯然,法國人也並不完全認為馬奇諾防線牢不可破,也有用機動預備隊對來犯之敵在突破後進行反突擊的準備,貝當元帥就認為“必須要有高度機動之兵力準備封閉突破口,或對突破防線之敵進行兩翼夾擊的作戰”。在法國人的理念中,突破馬奇諾防線的敵軍必將遭到慘重的損失,在法軍機動兵力的打擊下,敵軍的進攻必定會遭到失敗。但並不是所有人都這麼樂觀,英國陸軍的一位軍長,艾倫佈魯克爵士在1939年末和1940年初曾經兩度參觀馬奇諾防線,在日記裡寫下瞭他的感想:“不用懷疑,馬奇諾的整個觀點是天才的設想。但是!它隻給我很少的安全感,我認為法國本來可以做的更好,如果把錢花在機動防禦的裝備上,比如更多更好的飛機和更多的裝甲師,而不是把錢扔進地下……馬奇諾防線最危險的方面在心理上,它給人造成一種錯誤的安全感,躲在牢不可破的鋼鐵防線後面的感覺,一旦這種感覺被打破,法國的戰鬥意志將一起被粉碎。”不幸的是這名英國人的擔憂恰恰成瞭事實:1939年9月3日法國對德宣戰之後,佈置在前線的法國部隊根本沒有臨戰前的緊張氣氛,從前線到後方的法國人一致認為德國人必然會在馬奇諾防線面前撞得頭破血流,這場戰爭將會是一場“輕松的戰爭”。他們整日裡無所事事,既不作戰,也幾乎不訓練,更不用提操練那些聽都沒聽說過的步坦協同、空地協同戰術。法國士兵每天的工作就是挖一些毫無用處的野戰工事,以及享受後方提供的豐富全面的娛樂設施,直到被德軍突如其來的攻勢打得一敗塗地。  應該說,馬奇諾防線有其存在的價值,它完成瞭預先的目標,保護瞭其負責的邊界。它的存在是德國決定通過比利時和荷蘭進攻的重要原因,阿爾卑斯山區的工事群也很容易的擋住瞭意大利的進攻。另一方面,盡管防線發揮瞭作用,但法國和其盟友遭到瞭決定性的失敗。公眾將馬奇諾防線沒能拯救法國視作失敗,但真正失敗的原因是法國最高統帥部在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軍事思想已經嚴重落伍的結果。相關閱讀推薦:二戰時維希法國到底是怎樣的政權?維希政權簡介歷史上的今天10月28日 法國送給美國的自由女神像揭幕敘黎戰役:發生在中東一場特殊的法國內戰貝爾納多特:娶瞭拿破侖未婚妻的法國元帥朝鮮的禁忌:法國攝影師偷拍到的真實朝鮮

百團大戰戰績考:一場偉大的人民戰爭

  百團大戰是中共領導下的八路軍(18集團軍)在華北對日寇發起的一次重大攻勢,給予華北日寇以沉重打擊,就算是國民黨政府也不得不把這一戰列入瞭二十二次大會戰之一。  自從網絡越來越發達,某些網特居然把謠言造到瞭這一場戰役上,說什麼:“百團大戰主要就是在夜裡破壞公路鐵路,不和鬼子接觸,又不是正面突擊戰,能會有多少傷亡。”  既然有人造謠,就需要分析比對,根據多方史料進行瞭匯總,就以問答的形式,談一談這一場席卷華北大地的百團大戰:  問:百團大戰前中國處於一種什麼樣的境地呢?  答:百團大戰發生時,抗日戰爭進入瞭相持階段,國民黨內部及許多國人看不到抗戰的勝利前景,開始悲觀失望,“亡國論”和“投降論”在大後方市場越來越大,中華民族籠罩著一種低沉的氣息。  問:百團大戰發生前,國民黨軍隊針對中共方面主要在做什麼呢?  答:自1939年4月,國民黨政府發佈瞭所謂限共、防共、溶共的所謂政策,至8月份又秘密發佈瞭所謂進攻淪陷中共軍隊為:“合法軍事行動”的命令,於1939年11月中旬,國民黨五屆六中全會通過以軍事限共為主、政治限共為輔的方針;陸續發佈:如《防制異黨活動辦法》、《共黨問題處置辦法》、《運用保甲組織防止異黨活動辦法》、《淪陷區防范共黨辦法草案》等等,旨在對中國共產黨進行防范、限制、排斥乃至打擊;並於1939年底至1940年春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國民黨軍胡宗南、閻錫山、劉戡、范漢傑、石友三、朱懷冰等紛紛向中共部隊殺來……不斷挑起摩戰和流血事件,中共旅長郝玉璽等數以千計的將士倒在瞭國軍的黑槍之下……  問:百團大戰前的日本鬼子對中共采取瞭什麼樣的行動呢?  答:面對國民黨政府對中共的限制和打擊,小鬼子當然也不肯放過這樣大好的時機,它們自1939年冬以來,加緊推行“以鐵路為柱,公路為鏈,碉堡為鎖”的“囚籠政策”。以交叉網絡的格式,修建的公路與鐵路達15000多公裡,建立據點碉堡樓等達3760多個。以一個個網格一樣縱橫在華北大地,並以此為依托,頻頻向中共抗日根據地發動大規模進攻。  1940年3月初,日軍調集其獨立混成第2、第15旅團及偽軍一部共9000餘人,對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平西區進行“掃蕩”;  2月下旬,日軍調集5000餘兵力,對晉西北的五寨、靜樂、臨縣、方山、文水及交城以西等地進行春季“掃蕩”;   3月17 日,日軍第110師團等部又出動6000餘兵力,分頭“掃蕩”滹沱河以北、瀦龍河以東、滏陽河以西地區;  6月5 日,日軍集中第35師團及騎兵第4旅團共6000餘人向冀魯豫抗日根據地之濮陽地區進行“掃蕩”;  6月6日,日軍第1軍獨立混成第3、第9、第16旅團及駐蒙軍兩個支隊計2萬餘人組成“討伐隊”開始出動;  ……  在反擊日寇掃蕩的同時,我英勇的八路軍也對日寇發動瞭:邯長公路破擊戰,平漢鐵路破擊戰,白晉鐵路破擊戰;武沙公路破擊等戰役行動,可是我中共領導下的華北抗日根據地,依然從1939年的103個縣城,減至幾個山區小城,可謂危機重重。  我們就此可以看到,抗戰進入1939年下半年,中共領導下的八路軍在華北可以說陷入瞭內外交困的境地,我軍要生存,即要對國民黨進行合理鬥爭,又必須打碎小鬼子的囚籠。  問:中共對國民黨采取瞭什麼樣的方針呢?  答:面對國民黨的軍事壓力,八路軍129師按照“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原則給予適當回擊,同時,朱德將軍和以民族大義為先的國民黨將領衛立煌等很快達成瞭停火協議(衛立煌將軍一度因此被國民黨政府革去二級上將軍銜)。轉過頭來,將目標對準瞭小鬼子。  問:和國民黨軍停火後,中共準備怎麼樣對付小鬼子呢?  答:剛才我們談的是“百團大戰”的歷史背景,現在我們開始討論“百團大戰”。百團大戰本來叫做:“正太路破襲戰役”,因此我們又必須先說說正太鐵路。  正太鐵路,由河北正定到山西太原,橫越太行山脈,全長200多公裡,是連接山西、河北的重要交通命脈,是連接平漢、同蒲兩條鐵路的紐帶,是日軍獲得山西煤炭資源的重要通道;同時也是日軍施行“囚籠政策”的最重要支柱。日軍在鐵路沿線大小城鎮、車站和橋梁、隧道附近,均築有堅固據點,各以數十至數百人的兵力守備,並經常派裝甲火車巡邏;鐵路兩側10至15公裡的要點,還築有一線外圍據點;日軍妄稱正太鐵路沿線是“不可接近”的地區,用它隔絕八路軍總部、第129師活動的太行抗日根據地與晉察冀邊區的聯系,並以它為依托進攻晉察冀邊區等抗日根據地。  問:“正太路破襲戰役”也就是百團大戰的決策和戰役經過是怎麼一回事呢?  答:如果能把“正太路”這條日寇手中的長鞭斬斷,可使日軍在山西的一切運輸補給失去保障;有利於將太行、晉察冀邊區這兩大基本區連成一片。中共傑出的軍事傢朱德、彭德懷、劉伯承、聶榮臻、左權等經過認真討論後,決定於1940年8月份,發動正太鐵路破襲戰役。要求參加正太線作戰的總兵力應不少於22個團,其中晉察冀軍區派出10個團,第129師派出8個團,第120師派出4至6個團,總部炮兵團大部、工兵一部也參戰;如果需要配合作戰,由各軍區自行安排兵力。  這就是我軍發動百團大戰的原因和兵力最初部署。  根據多部史料,雖然對百團大戰記述的有詳有略,但是都將百團大戰分為三個階段:  現在我們分階段地談一下百團大戰的經過:  一、1940年8月20日至9月10日為中共軍隊的第一個主動進攻階段:  在這個階段裡,中共領導下的八路軍參戰各部同時向日軍正太路沿線發動全面攻擊,八路軍兩度攻克軍事重鎮娘子關,攻克瞭坡頭、辛莊、賽魚、鐵爐溝、小莊、張莊、上湖、和尚足、馬首等車站和據點,襲擊瞭磨河灘車站、上安車站、頭泉車站;攻克瞭日寇占據的井陘煤礦和攻克康傢會等地。進行瞭獅垴山阻擊戰,強攻東團堡等戰鬥,並與小鬼子第4、第9混成旅團發生激戰。八路軍的進攻戰役首先是在正太鐵路發起,因此戰役開始時也被稱為“正太路破襲戰役”。相關閱讀推薦:歷史上的今天8月20日 八路軍發動“百團大戰”揭秘:中國抗日戰爭史上的百團大戰有多少個團?戰史:中國抗日戰爭史上百團大戰的五個謎團揭秘:抗戰歷史上百團大戰取的瞭哪些主要戰績百團大戰最初沒想那麼大規模 八路軍救日本女孩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作戰初期八路軍兵力部署異常隱蔽,日軍直至戰鬥打響才發覺中國軍隊的動向,小鬼子荒亂中將9個獨立混成旅團投入戰場。在這一個階段中,我軍使正太鐵路全線癱瘓,並破壞北寧鐵路、平綏鐵路、平漢鐵路、津浦鐵路,井陘煤礦亦遭破壞。  二、1940年9月20日至10月1上旬是百團大戰的第二個階段,也是我軍的第二個進攻階段:這一個階段裡,中共八路軍向日寇發動瞭第二輪進擊:  八路軍各部主要進行瞭淶(源)靈(丘)戰役、榆(社)遼(縣)戰役、同蒲路寧武南北段破襲戰役、任(丘)河(間)大(城)肅(寧)戰役,

百團大戰最初沒想那麼大規模 八路軍救日本女孩

  百團大戰:七十年前的百團大戰,是八路軍為打破日軍在華北的“囚籠政策”而發動的大規模作戰。鳳凰衛視《鳳凰大視野》近期的一檔節目,就聚焦當年那場戰役。  陳曉楠:發生在七十年前的百團大戰,是八路軍為打破日軍在華北的“囚籠政策”在抗戰當中發動的最大戰役的行動。這場戰役當中八路軍一改此前的遊擊戰法,在數千公裡的戰線上同時向日軍發起大大規模進攻。那麼最初這場戰役呢,並不是叫“百團大戰”,八路軍副總指揮彭德懷,在下達戰役命令的時候,最早設定的規模其實隻有二十多個團,作戰時間也僅僅限定為是一周,而戰役的名稱叫正太鐵道戰役,又叫正太戰役。它的目標其實僅僅是破襲日軍在華北的交通線,那麼它後來是如何擴大的呢?   解說:在八路軍“百團大戰”的作戰圖上,圖中這條連接石傢莊與太原兩地的黑色曲線,是一條全長二百四十九公裡的鐵路線,名叫正太鐵路。1940年夏天,八路軍副總司令彭德懷,下達“百團大戰”的作戰令時,曾多次在地圖前凝視這條黑色曲線。  王外馬甲(民間學者):正太鐵路在當時是個“米軌鐵路”,就是說我們現在所說的小鐵路。  解說:早在1939年12月,彭德懷曾收到八路軍冀中軍區司令員呂正操部發來的一封絕密電報。敵人最近修路的目的同過去不同,一是以深溝高壘連接碉堡,把根據地劃成不能互相聯系支持的孤獨小塊,第二種修法汽車路的聯絡向外連築,敵人汽車在路上不斷運動,阻擋我軍入其圈內。此時日軍有“名將之花”之稱的阿部規秀,在黃土嶺戰役中被八路軍擊斃不久。新上任的華北日軍司令多田駿,開使用“囚籠戰略”來對付八路軍,而正太鐵路恰恰處在“囚籠”的中心。  王外馬甲:“囚籠政策”也是多田駿他對華北控制的一個特點,它是通過鐵路線公路線和據點,對這個華北的這個占領區進行一個封鎖。  解說:正太鐵路1903年由法國人修建,耗費瞭一千三百萬兩白銀,是山西的第一條鐵路,它東起平漢線的河北正定,橫穿太行山脈,西至山西榆次與同蒲鐵路接軌,上抵太原,是溝通河北與山西的交通大動脈,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當時日軍不僅把正太鐵路作為山西煤炭外運的主要通道,還把它作為實施“囚籠戰略”的支點。多田駿想用正太鐵路將山西、河北、山東、的日軍占領區連成一片,切斷八路軍各根據地之間的聯系。  林志波(抗戰史專傢):多田駿的這個囚籠政策裡邊最主要的這條路是正太鐵路為鏈,這個鏈是最主要的一個,分割我們根據地的這麼一個禍害。   解說:正太鐵路對八路軍同樣重要,彭德懷要打碎多田駿的“囚籠”必須切斷日軍這條命脈,時八路軍總部曾多次召集會議,商討破解“囚籠戰術”的對策,聶榮臻、劉伯承、鄧小平以及呂正操等八路軍將領,一致同意在華北敵後,發動一次大規模的交通破襲戰,彭德懷決心已下,打蛇要打七寸,他決定針鋒相對,用破擊正太鐵路來反擊多田駿的“囚籠政策”。  郭得河(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部長):百團大戰首先就是破襲戰,把它的交通線全部打掉,交通線也是日本軍隊的命脈,把交通線一切斷,它就成瞭一個一個的孤立之地瞭。  解說:1940年7月22日,由朱德、彭德懷、左權聯名簽署的《關於大舉破擊正太鐵路戰役的預備命令》其中言,此次戰役已徹底破壞正太線若幹要隘,消滅部分敵人,基本是切斷該線交通為目的,並要求同時破襲其他鐵道線,以配合正太鐵道戰役之成功。這便是後來“百團大戰”的戰役預備令。  王外馬甲:這個當時在預案的時候,這個戰役沒有取名字,但是當時認為這個戰役叫做正太路戰役,或者叫正太路破襲作戰。相關閱讀推薦:揭秘:歷史上“百團大戰”飽受爭議的事實真相揭秘:歷史上著名的百團大戰具體發生在哪一年?百團大戰內幕:八十多個團“沒打招呼”就直接參戰 百團大戰日軍傷亡人數 百團大戰殲敵多少人?百團大戰真相 揭秘百團大戰為何會飽受爭議?百團大戰意義在哪?百團大戰在軍事上的收獲是?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解說:但正太路作為華北日軍的命脈,沿線部署瞭三個日軍獨立混成旅團,並構築瞭五十多個堅固據點,在鐵路兩側二十至三十裡范圍內,還構築瞭外圍據點,此外日軍裝甲車利用軋道往來巡邏,守備十分嚴密。八路軍這一仗怎麼打,應該投入多少兵力,打多長時間呢,這一重任落在瞭八路軍副總參謀長左權身上。查閱當年八路軍總部的電文,人們經常會看到下面署名“朱彭左”。1940年4月,朱德離開王傢峪八路軍總部,回延安協助毛澤東工作,電文的署名便成瞭“彭左”。  張從田(軍事科學院專傢):“彭”那麼當然就是指彭德懷,那麼“左”就是指出的是左權,在實際上八路軍各地指戰員的心目中,這個“彭左”實際上就成瞭八路軍前方總部的一個代稱。  嶽思平(軍事科學院抗戰研究組組長):作為八路軍總部來講,下邊還有一個就是八路軍的副參謀長,副參謀長也叫前方總部的參謀長就是左權。作為八路軍總部來講,主要領導人一個是彭德懷,再一個就是左權。  解說:左權在八路軍將領中堪稱是儒將,他是湖南澧陵人,曾如黃埔軍校第一期,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左權遠赴蘇聯,先後在莫斯科中山大學和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可謂八路軍將領中“喝洋墨水”最多的人。左權回國後,有一次給八路軍官兵講射擊課,講到彈道弧形原理時,很多戰士理解不瞭。總覺得子彈打出去應該是一條直線,左權說,你們看過小孩撒尿吧。他那個“彈道”是一條直線還是弧線呢,戰士們恍然大悟。  左太北(左權之女):像他那個作戰科長和他情報科長,就說他們寫作戰情報寫這些戰例什麼的,都是我父親手把手著教會的,一開始他寫出一個東西來,我父親恨不得把所有字都給改瞭,後來寫多瞭他們也知道應該怎麼寫瞭,我父親才改的少瞭。  解說:抗戰爆發後,左權作為八路軍副總參謀長,一直留在總部協助朱德和彭德懷指揮,正太鐵路破擊戰前夕,為策動戰役行動,他每天在地圖上精細標明作戰路線和箭頭,研究敵我態勢,起草各種行動命令,當年由彭德懷下達的《戰役行動命令》就出自左權之手。命令中規定,八路軍在正太戰役中,總投入不少於二十二個團,其中,聶集團主力約十個團,破壞平定東至石傢莊段正太線,破壞重點應在娘子關平定段,劉鄧集團以主力八個團,附總部炮兵團一個營,破擊平定至榆次段正太線,破壞重點陽泉張凈鎮段,賀關集團破襲平遙以北同蒲線及汾離公路,破壞同蒲線部署,應以重點置於陽曲南北,阻敵向正太線增援,限8月20日開始戰鬥。  王外馬甲:準備的要求是要提出,要讓他們準備十天的物資糧食物資,我們知道在軍事上準備十天的物資是個什麼含義呢,就表示這一仗大概,最多就打七天左右。   解說:據左權的女兒左太北回憶,當年左權為策劃這場戰役,整整忙碌瞭一個多月,由於經常通宵達旦不回傢,曾引起他妻子不滿,妻子對他長久不回傢發瞭脾氣,左權沒和妻子爭吵,而是拿起孩子的尿佈到河邊去清洗,晾好後,又給年幼的女兒喂米湯,終得妻子諒解。  左太北:當時正好百團大戰的籌備階段,和百團大戰準開始打瞭,我父親是當時最忙的時候。  解說:因大戰在即,左權讓妻子帶女兒回延安暫避一段時間。左權送走妻女後,正太鐵路破擊戰拉開瞭大幕。  解說:正太鐵路破擊戰勝利後,指揮戰役行動的彭德懷成瞭新聞記者們追逐的目標。此前國民黨媒體曾指責八路軍專搞“摩擦”不打日本,讓彭德懷一度十分憤怒,這次他一反過去的低調,毫不避諱媒體采訪,大力宣揚八路軍的戰役成果。  王外馬甲:彭德懷他在以前是很少接受報紙這種采訪,百團大戰期間他接受采訪很密集,我覺得當時針對這個你老講我搞摩擦,我打給你看。  解說:正太路的破擊戰的成功,讓彭德懷揚眉吐氣,也讓他萌生瞭進一步擴大戰役行動的願望。  王外馬甲:那麼對彭德懷來講,他也經歷瞭一個心理上非常奇妙的一個變化,就是說他一開始他並沒有想打那麼大,結果打那麼大,然後他感到很高興。  解說:此時彭德懷開始醞釀一個更大膽的計劃,他要抓住戰機擴大戰果,向日軍發起一場更大規模的攻堅戰,他要把戰役行動擴大到整個華北,給日軍以沉重打擊。  王外馬甲:他的整個意圖已經上升到戰略的意圖瞭,就是要把華北的三個大的根據地連為一體。  陳曉楠:正太鐵路破擊戰,彭德懷本來隻打算打一個星期,但是最後卻打瞭二十天,取得瞭連彭德懷自己都沒有料到的輝煌戰績。這一戰果不但鼓舞瞭全國民眾,其實也讓彭德懷自己信心大增,據時任八路軍總部特務團長的歐致富回憶說,他向彭德懷匯報戰況的時候,彭德懷露出瞭難得一見的笑容,而且對他說,“快到二科去看毛主席的電報”。  當時全國報紙,紛紛刊載瞭正太鐵路破擊戰的勝利,連遠在西北邊陲的《新疆日報》也發表瞭社論,這樣寫到,在全國各戰場相當沉寂的今天,華北出擊勝利是有著重要的意義的。此時彭德懷決定乘勝追擊擴大戰果,為此他通過根據地的報紙,公開發佈瞭八路軍的第二階段作戰命令,這一命令引發瞭真正的八路軍百團大戰。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揭秘:抗戰歷史上百團大戰取的瞭哪些主要戰績

  百團大戰戰績:1940年夏秋,日本帝國主義乘德國法西斯軍隊在西歐和北歐迅猛推進、美國的戰備尚未完成、英國又無力東顧之機,積極準備實行”南進”政策,攫取英、美、法、荷等國在東南亞和西南太平洋上的殖民地。因而,在中國戰場加緊對國民黨政府進行政治誘降活動,同時以主要力量繼續進攻抗日根據地,特別是在華北加緊推行1940年度”肅正建設計劃”和以”鐵路為柱,公路為鏈,碉堡為鎖”的”囚籠政策”,企圖摧毀華北各抗日根據地,鞏固其占領區,使中國成為其”南進”的後方基地。 為粉碎日本侵略者的”囚籠政策”,爭取華北戰局更有利的發展,並影響全國的抗戰局勢,克服國民黨妥協投降的危險,八路軍總部決心向華北日軍占領的交通線和據點,發動大規模進攻戰役。  7月22日,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副總司令彭德懷等下達《戰役預備命令》,規定以不少於22個團的兵力,大舉破擊正太鐵路(今石傢莊-太原)。同時要求對同蒲(大同-風陵渡)、平漢(今北京-漢口)、津浦(天津-浦口)、北寧(今北京-沈陽)、德石(德州-石傢莊)等鐵路以及華北一些主要公路線,也部署適當兵力展開廣泛的破擊,以配合正太鐵路的破擊戰。8月8日,朱德、彭德懷等下達《戰役行動命令》,規定:晉察冀軍區破擊正太鐵路石傢莊(含)至陽泉(不含)段;第129師破擊正太鐵路陽泉(含)至榆次(含)段;第120師破擊忻縣以北的同蒲鐵路和汾(陽)離(石)公路,並以重兵置於陽曲南北地區,阻擊日軍向正太鐵路增援。要求各部在破擊交通線的同時,相機收復日軍占領的一些據點。在這些地區和交通線,駐有日軍3個師的全部、2個師的各2個團、5個獨立混成旅全部、4個獨立混成旅的各2個營、1個騎兵旅的2個營,共20餘萬人,另有飛機150架和偽軍約15萬人。八路軍參戰兵力,計晉察冀軍區39個團、第129師(含決死隊第1、第3縱隊等)46個團、第120師(含決死第2、第4縱隊等)20個團,共105個團20餘萬人,還有許多地方遊擊隊和民兵參加作戰。  以正太鐵路為重點,進行交通總破擊戰 八路軍的進攻戰役於8月20日首先在正太鐵路發起。正太鐵路橫越太行山,是連接平漢、同蒲兩鐵路的紐帶,是日軍在華北的重要戰略運輸線之一。日軍在正太鐵路沿線駐有獨立混成第4旅(司令部駐陽泉)全部,獨立混成第8、第9旅(司令部分別駐石傢莊和太原)各一部。8月20日夜,晉察冀軍區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聶榮臻指揮下,以18個步兵團、1個騎兵團又2個騎兵營、5個遊擊支隊,在部分炮兵和工兵配合下,組成左、中、右3個縱隊,分別向正太鐵路東段日軍獨立混成第8旅大部和獨立混成第4旅一部展開攻擊。經數小時激戰,右縱隊攻入晉冀交界的要隘娘子關,殲日軍一部。爾後,破壞瞭娘子關以東的橋梁和通信線路。向娘子關至微水段進攻的中央縱隊,連克蔡莊、地都、北峪、南峪等日軍據點,並破壞橋梁兩座。攻擊井陘煤礦的中央縱隊一部,在礦工支援下,破壞瞭煤礦的主要設施,迫使其停產達半年之久。23日,因石傢莊方向的日軍西援,加上連日降雨,河水泛濫,嚴重妨礙作戰行動,晉察冀軍區部隊遂轉移兵力,實施對鐵路、橋梁、隧道的全面破擊。   第129師在師長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指揮下,以8個團(包括決死隊第1縱隊2個團)、8個獨立營的兵力,組成左翼破擊隊、右翼破擊隊和中央縱隊,亦於8月20日夜對正太鐵路西段日軍獨立混成第4旅大部和獨立混成第9旅一部展開攻擊;另以2個團會同平定、遼縣、榆社等地方武裝,分別對平遼、榆遼公路進行破擊,並牽制各點守敵,保障主力側後的安全。左翼隊一部進攻蘆傢莊,連克碉堡4座,殲日軍80餘人;右翼隊一部攻擊桑掌和鐵爐溝等據點,殲日軍130餘人。21日,該師為阻止日軍從側背攻擊破路部隊,令預備隊一部搶占陽泉西南4公裡處的獅垴山高地。從23日起,陽泉日軍在飛機支援下,並使用化學武器,不斷向獅垴山猛攻。第129師阻擊部隊英勇奮戰,堅守6晝夜,殲日軍400餘人,保障瞭破擊部隊翼側的安全。經數日作戰,第129師控制瞭正太鐵路西段除陽泉、壽陽以外的大部分據點及火車站,嚴重破壞瞭該段的路軌、橋梁、隧道,使正太鐵路西段陷於癱瘓。  與此同時,第120師在師長賀龍、政治委員關向應指揮下,以20個團的兵力破擊同蒲鐵路北段和鐵路以西一些主要公路,並攻占陽方口、康傢會、豐潤村等據點,殲日偽軍800餘人,切斷瞭同蒲鐵路北段和忻縣至靜樂、汾陽至離石等公路。相關閱讀推薦:百團大戰最初沒想那麼大規模 八路軍救日本女孩揭秘:歷史上“百團大戰”飽受爭議的事實真相揭秘:歷史上著名的百團大戰具體發生在哪一年?百團大戰內幕:八十多個團“沒打招呼”就直接參戰 百團大戰日軍傷亡人數

揭秘:中國抗日戰爭史上百團大戰的五個謎團

  百團大戰五大謎團:1940年8月20日至1941年1月24日(一說1940年12月5日),八路軍在華北進行瞭一次百團大戰。百團大戰給研究者留下瞭不少難以解開的謎。  謎之一:八路軍為什麼會進行大兵團作戰  百團大戰之前,八路軍在抗日戰場一直以小規模的遊擊戰著稱。為什麼到1940年八路軍會發動大兵團作戰的百團大戰呢?首先,是為瞭遏制險惡的妥協投降與分裂逆流。  1940年,日本急於將侵華戰爭告一階段,以集結更多的兵力南下,奪取英法在東南亞和南亞的殖民地。為此,日軍采取威逼利誘的方式拉攏蔣介石、汪精衛政權。一方面扶植汪精衛偽政權,加緊與蔣介石政權“和談”;另一方面在桂南、粵北、河套、鄂北、鄂西發動新的攻勢,對重慶進行持續半年多的大轟炸,並揚言要攻打重慶、昆明、西安……  中共極其擔憂蔣、汪“統一投降、統一反共(毛澤東1940年7月6日語)”、“中日聯合‘剿共’(毛澤東1940年11月9日語)”,希望通過八路軍的英勇抗戰事跡激勵全國軍民的抗戰熱情,減少蔣介石政權投降的可能性。  謎之二:為什麼沒有中央軍委的批示  1940年7月22日,由朱德、彭德懷、左權聯名簽署的破擊正太鐵路的《戰役預備命令》下發給聶榮臻、賀龍、關向應、劉伯承、鄧小平,並報中央軍委。  毛澤東在1938年5月撰寫的《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寫道:“……幹涉到下級的具體事項,例如戰役戰鬥的具體部署等等,同樣是有害的。因為這些具體事項,必須按照隨時變化隨地不同的具體情況去做,而這些具體情況,是離得很遠的上級機關無從知道的。這就是戰役和戰鬥的分散指揮原則。”   具體到百團大戰,聶榮臻說:“破襲正太路,或者破襲平漢路,這是遊擊戰爭中經常搞的事情。可以說,這是我們的一種日常工作,不涉及什麼戰略問題。這樣的作戰計劃,軍委是不會反對的。”特別值得註意的是,朱、彭、左7月22日下達的《戰役預備命令》已經是“命令”,表明當時並沒有必須經過中央軍委批準後才能組織這種戰役的程序。必須指出的還有,百團大戰在當時是得到瞭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正式肯定的。相關閱讀推薦:揭秘:抗戰歷史上百團大戰取的瞭哪些主要戰績百團大戰最初沒想那麼大規模 八路軍救日本女孩揭秘:歷史上“百團大戰”飽受爭議的事實真相揭秘:歷史上著名的百團大戰具體發生在哪一年?百團大戰內幕:八十多個團“沒打招呼”就直接參戰 百團大戰日軍傷亡人數 百團大戰殲敵多少人?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謎之三:為什麼正太戰役會擴大成為百團大戰  從7月22日發佈預備命令到最後下達行動命令,八路軍總部部署的都是20來個團參加的正太戰役。直到8月22日八路軍總部作戰科首次對戰情進行綜合整理時,彭德懷、左權才意外地發現共有105個團參加瞭這次戰役。於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歷史上出現瞭一個光輝的名詞——“百團大戰”。  為什麼正太戰役會擴大成為百團大戰?首先,是因為根據地軍民的抗日熱情。  根據“戰役和戰鬥的分散指揮原則”,不但八路軍總部隻部署瞭20來個團參戰,各集團同樣也隻具體部署瞭部分部隊參戰。因此,“百團大戰”實際上不是由任何人和任何一級機構發動的,而是華北八路軍全體將士積極主動參戰的結果。  百團大戰還有人數與八路軍正規部隊相當或更多的遊擊隊和民兵參加,並有至少20萬民眾參加,這更是根據地軍民積極參戰的結果。山西陽泉的老民兵王德順說:“我們實在是受夠瞭漢奸和小日本的氣瞭!聽說正規部隊要打日本人,能拿起武器的人全跟著部隊跑。”  這樣的百團大戰,實際上較之八路軍總部或其他統帥部正式部署的百團大戰更為寶貴,更為偉大,是最值得中華民族弘揚的民族精神。   謎團四:百團大戰的時間為什麼一再延長  八路軍總部對於百團大戰最初並沒有規定戰期,隻是在預備命令中要求從部隊出動之日起準備一個月的糧食,這大體可理解為作戰一周左右。因此,一二九師8月17日下達的作戰指示要求:“必須保證從廿日廿二時開始連續破擊至少五天或七天,並爭取更長時間才能達到摧毀任務。”  那麼,百團大戰為什麼又打瞭這麼久呢?首先,是大好戰機延長瞭作戰時間。戰鬥打響後的幾天內,戰區內日軍完全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八路軍完全控制瞭戰場上的局勢。為瞭爭取更大的戰果,8月24日,“集總令正太破擊必須堅持至少半個月(15天)之久”。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8月26日,八路軍放棄苦守瞭七天七夜的獅腦山。陽泉日軍開始出擊。8月28日,八路軍放棄瞭對娘子關的爭奪。河北日軍開始進入山西。8月30日,日軍開始實施“晉中作戰”,來自晉南的6000多名日軍以500人左右為一路,阻擊從正太路返回太行山根據地的軍民,一度威脅到轉移至卷峪溝的中共北方局、八路軍野戰政治部和一二九師師部,局勢開始緊張起來。根據敵情變化,八路軍總部於9月2日下令自次日起全線轉移,各種戰鬥於9月10日全部結束。  謎之五:百團大戰在歷史上為什麼引起瞭那麼多的批評和非議  百團大戰在進行期間,獲得瞭全國抗日戰線的一致高度評價,“後方的同胞們為此感奮到流淚”(1940年9月19日《新華日報》社論援引重慶某晚報語),也獲得瞭國際反法西斯戰線的好評。但讓人們感到十分困惑的是,這一偉大的愛國壯舉,在歷史上卻飽蒙冤屈。  首先應當指出,像任何一場戰役一樣,百團大戰也存在著不少主觀設想與客觀實際不相符合的失誤,存在各種各樣的錯誤。對這些失誤和錯誤,從總結經驗教訓的角度加以指出,是很有必要的。在百團大戰進行過程中,八路軍總部和各作戰部隊就不斷地做這種批評和自我批評,並且在實際戰鬥中不斷地調整不恰當的計劃與要求。  其次,由於日軍的瘋狂報復,百團大戰的確加劇瞭華北根據地和八路軍的困難,這種困難的程度,今人很難想象。如1943年3月,彭德懷在左權縣一個村莊召集一個地方幹部會議,與會者餓得連坐都坐不穩,彭德懷隻好請大傢躺在炕上開會。在這種背景下,對百團大戰出現一些情緒化的批評意見,也可以理解。

揭秘:中國抗日戰爭史上的百團大戰有多少個團?

  百團大戰有多少個團:據可靠消息稱 為105個團,在抗日戰爭時期,就有103、105和115個團等多種說法。在百團大戰期間,較為一致的說法,是105個團。八路軍參加百團大戰的兵力究竟是多少個團?這次戰役,最初名為正太鐵道戰役或正太戰役。1940年7月22日,八路軍總部在《戰役預備命令》中,規定八路軍參戰的兵力不少於22個團。8月8日,在《戰役行動命令》中,要求各參戰集團的兵力略有變化,但總兵力仍為22個團。然而,在戰役發起後,實際參戰的兵力,驟然發生瞭很大的變化。八路軍參加百團大戰的總兵力,究竟有多少個團?這雖然是一個事實問題,但長期以來,在黨史軍史界和八路軍、國民黨軍的部分指揮員中,說法不一。  在抗日戰爭時期,就有103、105和115個團等多種說法。在百團大戰期間,較為一致的說法,是105個團。第一次確認為105個團的是八路軍作戰科長王政柱。1940年8月22日,他向彭德懷、左權報告:“正太路30個團,平漢線盧溝橋至邯鄲段15個團,同蒲線大同至洪洞段12個團,津浦線天津至德州段4個團,邯鄲至濟南公路線3個團,代縣至蔚縣公路段4個團,北平至大同線6個團,遼縣至平定公路線7個團,寧武、苛嵐、靜樂公路線4個團……共計105個團。”(《彭德懷傳》,當代中國出版社1993年版,第218頁)彭德懷說,不管是一百零幾個團,就叫百團大戰好瞭!從此,正太戰役則稱為百團大戰。  8月26日,國民黨軍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衛立煌轉述瞭朱德、彭德懷的電報,指出:“百團大戰除第一一五師主力及山東部未編入戰鬥序列外,餘均參加。”“共百零五個團”。(《百團團大戰歷史資料選編》,解放軍出版社1991年7月版,第223頁)8月27日,八路軍參謀長葉劍英向蔣介石轉報八路軍兵力部署時指出:“百團大戰除職部之一一五師主力、山東部隊未編入戰鬥序列外,一二0師、一二九師、晉察冀軍區各部主力及決死隊之請示參戰,部署計一0五個團。這是華北抗戰以來空前未有之積極主力(動)向敵進攻。”(《百團大戰歷史資料選編》,解放軍出版社1991年版,第149頁)9月20日,朱德在延安慶祝百團大戰勝利暨九一八事變九周年大會上,第一次公佈瞭八路軍參加百團大戰的兵力,也是105個團。   他說,這次大戰,還沒有包括八路軍的全部,山東方面的部隊參加,參加的隻是在晉察冀綏的八路軍和決死隊,一共105個團。22日,延安出版的《新中華報》登載瞭八路軍總司令部和野戰政治部於14日公佈的關於百團大戰第一階段的戰績,也是105個團,指出:“我參戰各團縱橫散佈廣大地域,均能在統一意志之下,英勇用命,嚴守紀律,在基本上完成瞭自己所負擔之任務。除正規軍、地方軍共百0五團參戰外,各地遊擊隊均積極參戰,各區之民眾配合作戰,及破壞極為踴躍。”(《百團大戰歷史文獻資料選編》,解放軍出版社,1991年,第399頁)  百團大戰結束後,則出現瞭103和115個團之說。1944年8月上旬,彭德懷向美軍觀察組介紹瞭八路軍七年來在華北抗戰的情況時,指出:百團大戰使用兵力達103個團。1945年3月,八路軍政治部在《抗戰八年來的八路軍與新四軍》一書中寫道:1940年8月20日,八路軍出動115個團。在“文化大革命”非常時期,身處逆境的彭德懷回憶百團大戰時說:共有104團。“文化大革命”結束後,關於八路軍參加百團大戰的實力,仍有多種說法。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編著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史》第2卷“八路軍發動百團大戰”一節中,寫道:共105個團,20餘萬人。  持105個團之說的還有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編著的《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卷。袁旭認為,八路軍參加百團大戰的實力之所以出現各種不同的說法,是因為以往的統計把參戰團次算作參戰團數,以至出現誤差,百團大戰“實際參戰部隊約80個團左右”。(《抗日戰爭研究》雜志,1991年第2期,第227頁)周小寧就此提出質疑,發表《百團大戰參戰兵力究竟有多少》一文,認為:“袁文關於八路軍參加百團大戰的兵力計算,既有重復,也有遺漏、疏誤的問題,應該是“共計105個團”。(《軍事歷史》雜志,1992年第5期,第37頁)本人認為:葉劍英於1940年8月27日向蔣介石的報告和朱德於9月20日的講話中,均認為是105個團,這種說法,是在當時戰役剛剛開始且尚在進行的情況下提出的,是可信的,應確定為105個團。相關閱讀推薦:揭秘:中國抗日戰爭史上百團大戰的五個謎團揭秘:抗戰歷史上百團大戰取的瞭哪些主要戰績百團大戰最初沒想那麼大規模 八路軍救日本女孩揭秘:歷史上“百團大戰”飽受爭議的事實真相揭秘:歷史上著名的百團大戰具體發生在哪一年?百團大戰內幕:八十多個團“沒打招呼”就直接參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