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大捷

平型關大捷不等於平型關戰役:隻有八路軍贏瞭

  抗日戰爭初期,八路軍一一五師在平型關大敗日寇,打破瞭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平型關也隨之名聲大振。然而,時至今日,有許多人還是沒有搞清楚平型關戰役與平型關大捷之間的關系,經常將平型關戰役與平型關大捷混為一談。   ”七七事變”後,日本侵略者意圖以強大兵力迅速占領太原及整個山西省。1937年9月11日,日軍最精銳的第五師團進至河北蔚縣,其一部西向山西廣靈、靈丘進犯。廣靈、靈丘一線的湯恩伯部十七軍及七十三師與敵軍鏖戰8個日夜後,撤至平型關一線。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在長城一線佈防禦敵。以楊愛源為右路總司令,接替湯恩伯指揮;傅作義為左路司令,七十一師集結繁峙,七十二師集結代縣,作為預備隊。新編第二師至繁峙沙河待命,第十五軍至凌雲口一帶策應。平型關一線佈防完成。   這時紅軍剛剛改編為第八路軍,歸入第二戰區序列,也在向山西前線開進。林彪、聶榮臻所部一一五師於9月14日抵達平型關南大營鎮待命。周恩來、朱德、彭德懷多次與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副司令長官黃紹竑、第十四集團軍總司令衛立煌會談,確定八路軍不進行正面陣地防禦,主要在敵軍側後進行遊擊戰,擊破敵後方交通線和兵站據點。   9月22日,日軍二十一旅團在戰軍配合下向平型關陣地進攻,被我七十三師擊退。23日,日軍再次向平型關、團城口進攻,二十一聯隊企圖繞過平型關。我軍七十三師、八十四師、獨立第八旅,與敵展開血戰。   23日,閻錫山令傅作義部投入戰鬥與楊愛源聯合指揮作戰,金憲章新編第二師、郭宗汾七十一師、傅作義三十五軍,向前線開進,令八路軍一一五師自陣地右翼向北攻擊平型關敵軍側背。此時,一一五師已經進至平型關東的冉莊、東長城村一線。由於我軍力量增強,25日,我軍將進占團城口將日軍二十一旅團主力包圍。   就在我軍準備圍殲敵二十一旅團主力的同時,八路軍一一五師一個團及騎兵營向靈丘方向前進牽制敵人,24日夜,一一五師三個團冒雨在平型關東北山區設伏。以兩個團截擊和分割行進中的敵人,以一個團斷敵退路,以一個獨立團和騎兵營阻擊敵人增援部隊,以一個團為預備隊。

揭秘李舜臣鳴梁大捷:實際是日本打敗朝鮮水師!

  韓國舉行慶典宣傳著名“鳴梁大捷”  據韓國“國際新聞”網站10月12日報道,韓國2014年“鳴梁大捷”慶典於10月9日至12日在全羅南道海南郡舉行,慶典再現瞭世界海戰史上以少 勝多的著名戰役“鳴梁大捷”,共有44萬人次的遊客前往海南郡觀看瞭這次慶典。按照一般的宣傳,“鳴梁大捷”是明朝神宗萬歷年間朝鮮王朝抗倭名將李舜臣在 朝鮮半島鳴梁海峽重創日本豐臣政權的一場海戰。公元1597年10月26日,李舜臣將軍利用鳴梁海峽的特殊地理特征,以12艘“龜船”擊退130餘艘日艦(也有說法是300多艘),創下瞭世界海戰史上的一個奇跡。  龜船實際上就是一艘適合沿岸航行的船隻,很難想象這麼小的船是怎麼運作上百名士兵與水手。   龜船實際是沒有遠海戰力的近岸船  其實這一偉大的讓人難以置信的戰績隻是韓國單方面的說法。我們知道李舜臣的主力戰船是龜船。那麼400年來不斷被歌頌,被神話的龜船到底什麼樣子呢?真實的龜船甚至都不是真正的海船。因為龜船的造型和那麼小的風帆和10來個槳櫓根本無法不可能去征服大海。  龜船是木頭制作隻有30多米長,需要10-20個槳擼行進的沿岸防衛船。這個船並沒有傳說中的裝甲,隻在一些特定部位有一些薄鐵皮,並且在船外釘有竹釘和鐵釘 護著用來防止登船跳幫,裡面有50個兵,再加上50個-70個水手。由於這個船內部空間非常小,人員又多,所以內部非常擁擠。  龜船上隻有二踢腳威力的小型火銃  那龜船上有什麼超級武器可以以一敵十呢?主要就是朝鮮五大名銃。包括天字銃,地字銃,玄字銃,黃字銃和勝字銃。什麼是火銃,實際上就是一個噴子。這裡的勝字銃是個單管 噴子,仿制的是“鳴梁大捷”爆發之前200多年前的明朝洪武年間的火器,就是20-30MM口徑和50多厘米長,5斤多重的一根鐵管,鐵管裡面可以填塞1兩粗火藥和1個7錢重的小鐵子或鐵砂,在後部點燃火繩後,轟的一聲巨響,黑煙彌漫。這種原始發射方式的火銃射程最多就是10-20米,在中國民間都是拿這

宿北大捷:兩大野戰軍合並後的一場輝煌大捷

  宿北戰役是解放戰爭期間華東野戰軍正式成立後的第一次大勝仗,開創瞭解放軍首次在一次戰役中殲滅國民黨軍三個整旅。此後,解放軍進一步集中兵力,開始把殲滅戰推向更大的規模。本文就這次戰役的決策過程進行一些探討。  蘇中戰役後的華中局勢與華東野戰軍的成立  1946年7月,粟裕率領華中野戰軍在蘇中地區連續作戰,七戰七捷,取得瞭輝煌的勝利,毛澤東明確命令其他戰區“仿效辦理”。然而,陳毅率領山東野戰軍卻在山東接連遭遇失敗,進攻泗縣失利後,山東野戰軍被迫退出淮北,這無疑對山野的軍心和士氣產生瞭不利影響。  國民黨軍方面,雖然在蘇中戰役中遭受瞭慘重損失,但此時的兵力相對於華中野戰軍仍占有優勢,加之在淮北國民黨軍進展順利,因此,1946年9月,國民黨徐州綏靖公署開始進行第三期作戰計劃。將進攻淮北的部隊全部轉用於蘇中,其中整編第七十四師進攻淮陰和淮安,整編第六十九師負責守備宿遷。  國民黨的戰略調整必然導致共產黨方面的戰略調整。蘇中戰役之前,粟裕與陳毅就曾經就戰略重點有過分歧,陳毅主張粟裕從蘇中北上淮北共同作戰,粟裕則仍為北上不利,應該堅持蘇中。最終,中共中央支持瞭粟裕的意見,認為堅持在蘇中作戰是必要的,因此粟裕演繹瞭七戰七捷。此時,國名黨軍進行瞭戰略調整,陳毅再次主張粟裕北上配合山東野戰軍打擊國民黨軍整編第七十四師和整編第六十九師。而粟裕則認為還是應當堅持蘇中,認為陳毅應當向南作戰。  粟裕和陳毅的戰略分歧除瞭兩人對戰局看法的不同之外,也有雙方部隊利益不同的原因,粟裕率領的華中野戰軍士兵多為蘇中子弟,自然更願意保衛自己的傢鄉,這一點也是粟裕不能不考慮的。   形勢在不斷變化,蘇中和淮北的爭論很快得到瞭解決。1946年9月,劉伯承取得定陶戰役的勝利,繼粟裕取得蘇中戰役勝利後進一步鼓舞瞭共產黨方面的士氣。此時,陳毅致電粟裕認為如果國民黨軍由宿遷東進,解放軍應該在宿遷、沐陽、新安鎮地區殲敵,改變局面。而中央軍委也認為華中野戰軍不應再在蘇中停留,以北上為宜。粟裕結合中央軍委的指示,最終決定華中野戰軍在9月北上兩淮,和陳毅率領的山東野戰軍共同作戰。  不過中央軍委最終決定粟裕北上,並不完全出於認為華中野戰軍不應再在蘇中堅持,粟裕既然能在之前取得七戰七捷,之後也應該大有可為。中央軍委之所以如此決定,也是出於陳毅面對的局勢日趨惡化的結果。山東野戰軍進攻泗陽失利後,國民黨軍進一步進攻兩淮,粟裕此時不及北上,淮陰、淮安相繼失守,雖然兩淮是解放軍主動放棄的,但因為國民黨軍進攻迅速,兩淮的失守仍舊顯得頗為突然,使得解放軍遭受瞭相當的損失,也影響瞭軍心。  雖然如此,粟裕對局勢充滿瞭信心,粟裕明確表示“我軍撤出兩淮,絕對不是我們軍事上的失敗,而是對蔣軍大規模殲滅戰的開始”。解放軍放棄兩淮後,華中局勢再度放生瞭變化,南北兩線的國民黨軍形成瞭對華中地區解放軍的半包圍態勢,共產黨蘇中根據地盡失。這一形勢看起來出現瞭有利於國民黨軍的變化,但“福禍相依”,此時華中野戰軍和山東野戰軍兩軍靠攏,軍力更為集中,粟裕於是順勢於9月20日提出集中兩軍共同運用,進攻宿遷。次日,陳毅即復電同意瞭粟裕的建議,並進一步提出兩個野戰軍合成一個。9月22日,中央軍委同意瞭粟裕和陳毅的建議,並就兩個野戰軍合並後的人事任命進行瞭安排,提議陳毅任司令兼政委,粟裕任副司令,譚震林任副政委。華中野戰軍和山東野戰軍合並後組成的就是我們熟悉的華東野戰軍。不過在宿北戰役期間,兩軍指揮機構並沒有實現整合,兩軍指揮機構的合並是在宿北戰役結束之後。  作戰決心的確定  兩個野戰軍的合並固然集中瞭力量,但也產生瞭一些新的問題,華東野戰軍方面,在取得勝利之後卻離開瞭蘇中,部隊中難免會出現一些懷疑。而山東野戰軍方面,之前的連續失利,是的軍心和士氣上的問題更為嚴重。這些問題倘若不能解決,是不利於華中地區解放軍部隊進一步作戰的。  解放軍解決這一問題的法寶是政治思想工作,因此,經過一段時間的政治思想工作進行解釋,部隊基本統一瞭思想,樹立瞭一定能夠取得勝利的信念。但要完全解決這些問題,正如粟裕時常提到的“還是要靠勝仗”。因此,兩軍合並後的首戰自然就顯得十分重要瞭。為此,毛澤東專門電示華野首戰要註意:1、不要打桂系,先打中央系;2、不要分兵打兩個敵人,必須集中打一個敵人。  在收到毛澤東電報後,陳毅制訂瞭一個作戰方案以期堅持華中地區。然而局勢瞬息萬變,魯南地區國民黨軍攻占嶧縣、棗莊,對共產黨山東首府臨沂構成威脅。因此陳毅很快又提出,山東野戰軍回到魯南,華中野戰軍在淮海地區作戰,或者兩軍共同前往魯南。  對於華野全軍進入魯南的問題,中央軍委專門咨詢粟裕的意見。粟裕認為,當前淮海地區還有可戰,不戰而放棄淮海進入魯南對解放軍方面不利,“似宜在入魯之前爭取在淮海打一個好仗”。因此,粟裕和其他人員經過商討,正式在10月15日向中央軍委提出暫緩進入魯南。  同日12時,一份對華野來說影響深遠的電報來到瞭,電報的作者是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電報同意瞭華野暫不入魯,集中兵力在淮北作戰,同時指示華野“陳(毅)張(鼎丞)鄧(子恢)曾(山)粟(裕)譚(震林)團結協和極為必要。在陳(毅)領導下,大政方針共同決定(你們六人經常在一起,以免往復電商貽誤戎機),戰役指揮交粟負責”。[8]這等於將華東野戰軍的戰役指揮權授予瞭當時隻是華野副司令的粟裕,這在解放軍幾大野戰軍中,是絕無僅有的,體現瞭粟裕的卓越軍事才華和毛澤東的粟裕的充分信任與重用。  解決瞭華東野戰軍的戰役指揮權問題,華野的下一步戰略決心自然就好下多瞭。相關閱讀推薦:1940年黃橋戰役:粟裕大將的三道“數學題”杜聿明評價宿敵林彪和粟裕的軍事素養差別在哪裡抗日名將杜聿明談內戰敗因:碰到瞭致命對手粟裕揭秘:林彪、粟裕與杜聿明交手:誰是第一虎將?華東野戰軍王牌:粟裕麾下戰功赫赫的八大主力師 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國民黨軍占領淮陰、淮安後,認為自己取得瞭很大的勝利,加上此時國民黨政府即將召開“國民大會”,為瞭配合“國民大會”的召開,國民黨軍計劃以12個整編師分四路進攻解放軍華中解放區。  在這四路進攻的國民黨軍中,有國民黨五大主力中的整編第七十四師和整編第十一師,其中,整編第十一師由胡璉率領進攻新安鎮和沐陽,而整編第七十四師則負責進攻漣水。而戴之奇的整編第六十九師是配合整編第十一師進攻新安鎮和沐陽的。  針對國民黨軍的進攻,陳毅提出瞭5個應對方案,這幾個方案各有利弊,總的來說認為華中野戰軍主力應當集結在漣水附近,山東野戰軍主力應該集中在隴海路北沂河沿岸,兩軍相互策應。   接到陳毅5個方案時,粟裕正在鹽城以南指揮作戰。他立即結合當時的形勢進行瞭研究,最終認為國名黨軍4路中進攻沐陽、新安鎮的一路對解放軍威脅最大,應該集中主力加以殲滅,從而使解放軍取得主動。同時,鑒於現在阻擊這部分國民黨軍隊的解放軍部隊兵力單薄,粟裕與譚震林聯名建議陳毅速率山東野戰軍南下到機動位置,以確保在戰役開始後能在2日內趕到參戰。12月9日,陳毅同意由他親自率領山東野戰軍南下。於是,以殲滅進攻新安鎮、沐陽一路國民黨軍為目標的戰役決心最終確定瞭下來。  十一還是六十九:胡璉還是戴之奇  殲滅進攻新安鎮、沐陽一路國民黨軍的戰役目標雖然已經確定瞭下來,但這一路國民黨軍主要由兩支部隊組成,胡璉的整編第十一師和戴之奇的。華野的作戰方針是集中兵力殲滅一支國民黨部隊,這就使得華野要在這兩支國民黨軍隊中選擇一個予以殲滅的目標。  初期,在中央軍委的意見下,華野一度將目標對準瞭國民黨軍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編第十一師,若能將其殲滅,自然能夠很好改變華野的處境。為此,粟裕做出瞭一些列部署,確定以殲滅宿遷、沐陽地區之國民黨軍為重點,同時兼顧蘇北、魯南兩個方向。之所以作此部署,是因為華野之前的漣水戰役打成瞭一個消耗戰,對華野所處的局勢造成瞭一些影響。  在初期做出以殲滅國民黨軍整編第十一師的部署後,粟裕心中還是有不少擔心,對自身方面,主要是擔心兩大野戰軍雖然已經合並,但指揮機關還未合並,對山東野戰軍部隊,自己不甚熟悉。對敵方方面,則是不能確定整編第十一師是否確定會參戰。因此,粟裕在回憶錄中明確表示在宿北戰役期間,自己心情十分緊張。  對作戰目標的選擇,從來不是哪一方的一廂情願,而是要隨形勢而定。因此,粟裕從實際出發,制定瞭兩個方案,其一是首先殲滅向新安鎮進攻的國民黨軍,再殲滅進攻沐陽的國民黨軍;其二是如果國民黨軍左路部隊進攻遲緩,而右路軍發起進攻,則先集中兵力殲滅右路軍。華野相應部隊也進行瞭相應的運動。  12月中旬,國民黨軍繼續進攻,粟裕也確定瞭進攻部隊中有國民黨整編第十一師。然而相對於整編第十一師,戴之奇率領的整編第六十九師更為輕軍冒進,逐漸和整編第十一師拉開瞭距離。  國民黨軍整編第六十九師,有3個不同建制的旅組成,內部矛盾較多。師長戴之奇,國民黨陸軍大學9期畢業,喜歡誇談戰術,但在實際作戰中被工農紅軍打得大敗,因此他對共產黨懷有深切仇恨,此次急於立功,因此導致瞭輕軍冒進。而整編第十一師則由於新調至華中地區,不熟悉當地情況,顯得謹慎很多。  國民黨兩支部隊之間逐漸拉開距離,使得戰機出現。粟裕綜合各方面考慮,最終決定對國民黨整編第十一師實行阻擊,對國民黨整編第六十九師實行殲滅。這一決定,得到瞭中央軍委的批準。宿北戰役已經萬事具備瞭。  整編第六十九師全軍覆沒  在切斷瞭整編第六十九師和整編第十一師之間的聯系後,12月15日,華野正式發起宿北戰役,向已被華野完成包圍的國民黨軍整編第六十九師發起全面進攻,同時奮力阻擊國民黨軍整編第十一師對戴之奇的救援。  情況極端不利的戴之奇在突圍不成的情況下不斷向胡璉呼救,胡璉也確實拼命希望救援戴之奇,但華野部隊的奮力阻擊使整編第十一師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很大的代價,雖然胡璉一度親自上陣督促各部奮力進攻,但幾天來進展都不大。  12月18日,華野殲滅國民黨軍整編第六十九師師部,師長戴之奇自殺,副市長饒少偉被華野俘虜。次日,宿北戰役全部結束,國民黨軍整編第六十九師除300餘人逃脫外,其餘全被殲滅。華野取得瞭宿北戰役的勝利。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戰區之轉折  宿北戰役的意義,粟裕有一句經典的評價“這可以說是華東戰區第一個轉折的開端”,其後的魯南戰役正是宿北戰役的繼續。粟裕創造性地提出在戰爭全局轉折和戰役轉折之間存在一個戰區轉折,正是他通過實際指揮作戰總結經驗提出的一個創造性的觀點,豐富瞭軍事指揮經驗,他在回憶錄中多次強調瞭這個概念。  宿北戰役的勝利對於華中野戰軍方面,鼓舞瞭其撤離兩淮後的士氣,為下一步進入魯南奠定瞭思想基礎。對山東野戰軍方面,使得陳毅“長期的抑鬱為之一掃”,穩定瞭軍心士氣。  對於兩大野戰軍的合並,隨著宿北戰役的勝利,加強瞭兩軍之間的信任和友誼,促進瞭兩大野戰軍的實際合並,使得解放軍華東地區兵力得以集中運用,逐步走向更大的勝利。  宿北戰役是解放軍首次全殲國民黨軍三個旅,使得解放軍部隊積累瞭進行大規模殲滅戰的經驗,為魯南戰役的發起奠定瞭基礎。粟裕以其慎重和關鍵時候敢於下決心成就瞭宿北戰役的輝煌,也使得他一步一步走向他人生輝煌的頂點,以至於他後面的輝煌甚至掩蓋瞭宿北戰役的光輝。如今回頭審視,宿北戰役確實是解放軍華東戰區轉向縱深的關鍵一仗。 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太平軍湖口大捷:曾國藩大敗後氣得差點自殺!

  太平軍為扭轉西征戰局而進行的關鍵一戰。  1853年,太平軍在北伐的同時,又派兵西征。西征的戰略目的在於確保天京,奪取安慶、江、武昌這三大軍事據點,控制長江中遊,發展在南中國的勢力。從1853年6月到1855年1月,西征軍連續作戰一年半,取得重大勝利。但後來遇到湘軍的頑抗,湖北和江西戰場形勢對太平軍極為不利。  在這種形勢下,石達開於1855年1月率軍開赴西征戰場,在江西湖口與湘軍激戰,勇挫湘軍,取得勝利,從而扭轉瞭西征戰局。  1853年6月,胡以晃、賴漢英、曾天養等率太平軍2萬餘人溯江西上,開始西征。西征軍進展極為順利,6月10日占領長江北岸重鎮安慶,胡以晃隨即坐鎮於此,指揮西征戰事。賴漢英率檢點曾天養、指揮林啟容以下萬餘人進軍江西,6月24日進逼南昌城下,對該城實施圍攻。由於清軍防守嚴密,圍攻沒有成功。9月24日,太平等撤南昌圍,9月29日攻克九江,林啟容率部分兵力駐守。以後,西征軍分為兩支,一支由胡以晃、曾天養率領,以安慶為基地,經略皖北,於1854年攻克皖北重鎮廬州(今合肥)。安徽廣大地區的攻取,為太平天國提供瞭主要的人力物力資源,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另一支由韋俊、石祥楨率領,自九江沿江西上,1853年10月克漢口、漢陽,不久,因兵力不足退守黃州。曾天養率部來援,在黃州大敗清軍,西征軍三克漢口、漢陽,並於1854年6月再克武昌。進入湖南的太平軍於4月再占嶽州,大敗湘軍。但在湘潭一戰中,太平軍傷亡很大。7月,湘軍攻陷嶽州。  8月,曾天養在城陵磯戰鬥中犧牲。10月,湘軍和湖北清軍反撲武漢,武昌、漢陽相繼失守。1855年1月,湘軍進逼九江。形勢對太平軍非常不利。為挫敗湘軍的進攻,主持西征軍務的翼王石達開由安慶進駐湖口,坐鎮指揮。  石達開到達湖口後,鑒於湘軍氣勢正盛,水師更占優勢,便決定扼守要點,伺機退敵。具體部署是:石達開坐鎮湖口,林啟容仍率部守九江,羅大綱率部守梅傢洲。  湘軍則首先集中力量攻九江。到1月9日,圍攻九江的清軍總兵力達1.5萬人。從1月14日,塔齊佈、胡林翼率部進攻九江西門開始,到1月18日全面進攻,湘軍死傷甚眾,始終未能攻入城內。於是,曾國藩改變方針,留塔齊佈繼續圍攻九江,派胡林翼、羅澤南等率部進駐梅傢洲南4公裡之盔山(今灰山),企圖先取梅傢洲,占領九江外圍要點。1月23日,湘軍向梅傢洲發起進攻,太平軍憑借堅固工事,奮勇抗擊,斃敵數百人,擊退瞭湘軍的進攻。  湘軍進攻九江和梅傢洲均未得逞,曾國藩決定改攻湖口,企圖憑借優勢水師,先擊破鄱陽湖內太平軍水營,切斷外援,然後再攻九江。  1855年1月3日,當湘軍陸師尚未南渡時,李孟群、彭玉麟所率湘軍水師即已進抵湖口,分泊鄱陽湖口內外江面。羅大綱鑒於湘軍水師占優勢,難以力勝,決定采用疲敵戰法。1月8日夜,用滿載柴草、火藥、油脂的小船百餘艘順流縱火下放,炮船緊隨其後,對湘軍水師實施火攻。由於湘軍預有準備、未能取得多大戰果。此後,太平軍常以類似戰法襲擾和疲憊敵人。太平軍還在鄱陽湖口江面設置木簰數座,四周環以木城,中立望樓。木簰上安設炮位,與兩岸守軍互為犄角,嚴密封鎖湖口,多次擊退湘軍水師的進犯。1月23日,湘軍水師乘陸師進攻梅傢洲之機,擊壞太平軍設於鄱陽湖口的木簰。石達開、羅大綱將計就計,令部下用大船載以沙石,鑿沉水中,堵塞航道,僅在靠西岸處留一隘口,攔以篾纜。1月29日,湘軍水師營官蕭捷三等企圖肅清鄱陽湖內太平軍戰船,貿然率舢板等輕舟120餘隻,載兵2000,沖入湖內,直至大姑塘以上,待其回駛湖口時,太平軍已用船隻搭起浮橋二道,連結壘卡,阻斷出路。湘軍水師遂被分割為二:百餘輕捷小船陷於鄱陽湖內;運轉不靈的笨重船隻則阻於江中,湘軍水師大小船協同作戰的優勢盡失。太平軍乘此有利時機,即於當晚以小船數十隻,圍攻泊於長江內的湘軍大船,並派一支小劃船隊,插入湘軍水師大營,焚燒敵船。岸上數千太平軍也施放火箭噴筒,配合進攻。湘軍大船因無小船護衛,難以抵禦,結果被毀數十隻,其餘敗退九江附近江面。  在湖口大捷的同一天,江北秦日綱、韋俊、陳玉成所部太平軍自安徽宿松西進,擊敗清軍參將劉富成部,占領黃梅。  2月2日,羅大綱派部進占九江對岸之小池口。曾國藩命令胡林翼、羅澤南二部由湖口回攻九江,駐於南岸官牌夾。為瞭給湘軍水師以進一步的打擊,羅大綱乘勢於2月11日率大隊渡江前往小池口。當夜三更,林啟容自九江、羅大綱自小池口以輕舟百餘隻,再次襲擊泊於江中的湘軍水師,用火藥噴筒集中施放,焚毀大量敵船,並繳獲曾國藩的坐船。曾國藩事先乘小船逃走,後入羅澤南陸營,憤愧萬分,準備自殺,被羅澤南等勸止。此後,曾國藩敗退至南昌。  太平軍湖口大捷,粉碎瞭曾國藩奪取九江、直搗金陵的企圖,扭轉瞭西征戰場上的被動態勢,成為西征作戰的又一個轉折點。西征軍自湘潭戰敗後,棄嶽州,失武漢,節節退卻,一直退到九江、湖口,形勢十分不利。但另一方面,由於湘軍的進攻,迫使太平軍縮短戰線,集中起兵力,消除瞭前段時間戰線過長,兵力分散的弱點。加上石達開親臨前線,加強瞭領導,為反敗為勝準備瞭必要的前提。湘軍方面雖然節節勝利,卻預伏著失敗的因素:由於擄獲甚多,鬥志漸弱;  由於屢獲勝仗,驕傲輕敵;由於長驅直進,離後方供應基地越來越遠,運輸補給日益困難。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石達開等堅守要點以疲憊敵人,並利用有利地形,抓住有利時機,機智果斷地分割湘軍水師,進而立即主動出擊,取得瞭重創湘軍水師的重大勝利,使整個西征戰場上的形勢為之一變。 相關閱讀推薦:中國史上唯一被凌遲處死的君王:太平天國洪天貴福寶藏之謎:太平天國至今未能解開的兩大寶藏之謎揭秘:太平天國嚴禁過年送禮但為何可以送美女? 揭秘:洪宣嬌是太平天國有功之臣還是紅顏禍水?震動太平天國領導層的密告:東王竟欲殺洪奪位

蔣介石為何不讓慶祝臺兒莊大捷?蔣介石因何不高興

  說起抗戰的勝仗,一般人都會想起平型關大捷和臺兒莊大捷,因為寫進教科書所以國人大多瞭解這兩起戰事。平型關戰鬥一直以來斃敵人數就爭議不斷,真正的首次“大捷”還要算臺兒莊戰役。在歷時1個月的臺兒莊激戰中,中國軍隊約29萬人參戰,日軍參戰人數約5萬人。中方傷亡約5萬餘人,斃傷日軍約2萬餘人。  臺兒莊一戰,讓李宗仁聲名遠播。因此,李宗仁及其桂軍所發揮的作用則長期被放大,以至於此役一直被貼上“桂系”的標簽,但參戰的主力其實是中央軍與西北軍。戰役開始階段的滕縣保衛戰,參戰的是第2集團軍第122、124師,乃王銘章指揮的川軍。而到臨沂保衛戰時,主力是龐炳勛、張自忠率領的西北軍第40、59軍。而桂系的李品仙的第11集團軍、廖磊的第21集團軍,是在津浦線南段一帶防備、監視日軍救援部隊,桂軍遠非主力。  據《李宗仁傳》記載,臺兒莊捷報傳出,舉國歡騰,全國各地都舉行瞭盛大的祝捷會;國民黨軍委會政治部第三廳在武漢舉辦瞭宣傳周,印制瞭著名作傢老舍寫的大鼓詞《抗戰將領李宗仁》,頌揚瞭他領導的臺兒莊大捷。功高震主,臺兒莊戰役勝利後,社會對李宗仁的贊揚。使蔣介石不高興,他讓陳誠把有關這方面的宣傳品收掉;蔣本人在武昌官邸得知街上歡鬧、放爆竹慶祝臺兒莊勝利時,對左右說:“有什麼可慶祝的?叫他們走遠點。”   在後來的日本方面材料中,蔣介石當年對此役如下五點指示:  “(1)臺兒莊之戰,不過第二期抗戰的初始勝利,應力戒因此勝利帶來驕傲。(2)長期抗戰主要在於消耗敵人之戰鬥力,而不在一城一市之得失。此點應有深刻認識,以免對持久心理發生不良影響。(3)努力闡明本黨宣言及抗戰建國綱領等之重大意義。(4)所有宣傳應努力報道事實,慎勿誇張。(5)對敵加以筆伐之時,應止於攻擊日本軍閥,決不可對日本皇室及日本民族有所誹謗。”(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戰史室:《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第1卷第1分冊)  如果說這些傳記和日方材料的真實性還有待確認,而徐永昌(國軍一級上將,抗戰期間曾任軍令部部長等職)的兩封函電,也表明曾向蔣介石建議對臺兒莊戰役的宣傳加以控制。  第一封函電寫於1938年4月7日,“臺莊之捷,薄海臚歡,惟爆竹慶賀,未免太早。蓋軍興以來,失地數省,國府播遷,創巨痛深,至慘極酷。今恢復大業,百未謀一,而遽以小勝自喜,已非古聖戒罹之意,倘更有進於此者,將恐長人民浮囂之氣,而轉為國際之竊笑也。鈞座如以愚見為然,乞立飭制止,藉以靜民氣而蓄內勁,並手諭前方將領,勿以驟勝而驕,為敵所乘,幸甚幸甚。是否有當,伏乞鈞裁。”次日徐永昌再次致電蔣介石,更明確表示要控制宣傳:“竊謂宣傳文字播音,宜以端謹厚重為依歸,而以輕薄浮誇為大戒,於痛詈日人,尤加慎焉。”相關閱讀推薦:設想聯美制日?蔣介石日記揭秘為何不肯收釣魚島陳明仁簡介:從蔣介石嫡系將領到共和國開國上將蔣介石警告閻錫山:若敢投日剿共我親帥中共滅你揭秘:面對拆遷戶,馮玉祥與蔣介石之間的較量蔣介石的五虎上將、八大金剛、十三太保都是誰?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徐永昌4月8日的日記中記載,“蔣先生昨夜雖通電不令慶祝,但語句不痛切,無甚大效。回憶去歲盧溝橋戰事之慶祝,真是既愧且罹。”可見徐的函電建議起瞭作用,隻不過“語句不痛切,無甚大效”。  蔣介石在4月7日通電全國軍民祝賀臺兒莊大捷,稱“此乃初步之勝利,不過聊慰八月來全國之期望,消弭我民族所受之憂患與痛苦,不足以言慶祝,來日方長,艱難未已,我同胞應力戒驕矜,時加警惕,唯能聞勝而不驕,始能遇挫而不餒,忍勞耐苦,奮鬥到底。” 蔣介石“不足以言慶祝”的態度,很多人都認為是蔣介石想抑制桂系之聲望。  著名歷史學傢黃仁宇就曾在其著作中說,“有瞭蔣李間人聲上的齟齬與競爭,蔣介石對於這次戰役的看法,免不得要受‘忌才’的批判。”黃仁宇抗戰時曾在國軍中服役,他認為“從統帥部的角度來看,這戰役的評價實在值得再檢討,就此也可以窺見蔣任統帥所面臨指揮系統內若幹問題。”也就是說,蔣介石對此戰的評價,是出於其統帥的角度,而所面臨和顧忌的問題猶多,“不令慶祝”也就可以理解瞭。徐永昌的進言函電中,也明確說,過度宣傳會刺激日軍,虛誇戰果,會讓民眾對抗戰之艱難產生錯覺,這也就是統帥的顧慮。 1938年4月8日《新華日報》社論慶祝臺兒莊勝利  蔣介石出於統帥的角度,不希望過分宣揚臺兒莊戰役之勝利,若言是抑制桂系,恐怕並非歷史事實。一場大勝,國人不可能不歡喜,當時的宣傳相當宏大,李宗仁就曾回憶說:“臺兒莊捷報傳出後,舉國若狂。京、滬淪陷後,籠罩全國的悲觀空氣,至此一掃而空……經此一戰之後,幾成民族復興的新象征。”而中共的新華日報等也發表社論慶祝,周恩來也說“這次戰役,雖然在一個地方,但它的意義卻在影響戰鬥全局、影響全國、影響敵人、影響世界!”  參考資料:  《李宗仁回憶錄》;朱金元、陳祖恩:《李宗仁傳》;黃仁宇:《從大歷史的角度讀蔣介石日記》;諶旭彬:《蔣介石不讓慶祝臺兒莊大捷》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魯南戰役是誰指揮的:魯南大捷一共殲敵多少人?

  陳粟回師魯南殲敵的構想,與毛澤東不謀而合  1946年12月中旬,陳毅、粟裕共同運籌和指揮的宿北戰役,殲敵2.1萬人,這是解放戰爭開始以來殲敵人數最多的一次戰役。  在宿北戰役接近尾聲的時候,陳毅和粟裕又開始醞釀組織下一次戰役。正當他們密切註視著戰爭形勢的發展,在設想作戰方案時,接到毛澤東於12月18日發來的電報。毛澤東在電報中著重指出:“第二步作戰,似以集中主力殲滅魯南之敵,並相機收復棗(莊)、嶧(縣)、臺(兒莊),然後無顧慮地向南發展,逐步收復蘇北、蘇中一切失地。”(《毛澤東軍事文集》第三卷第581頁)  毛澤東的電報指示,也正是陳毅、粟裕及他們指揮的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連日來所苦思竭慮、反復掂量的大事。陳毅、粟裕曾設想,宿北戰役後就近殲敵整編第七十四師,但整編第七十四師與其他國民黨軍隊相互銜接,不易分割,而出擊淮北又需要準備時間,於是便毅然擬定回師魯南,以殲敵整編第二十六師和第一快速縱隊為首戰目標。  陳毅和粟裕的想法,與毛澤東等中央軍委領導人的想法又一次不謀而合。當此作戰方案上報至中央軍委時,毛澤東先後以軍委名義致電陳毅、粟裕和譚震林:“如放棄七十四師不打,似宜集中25個團左右兵力於魯南地區殲滅二十六師,迫退馮治安部”。“魯南戰役關系全局,此戰勝利即使蘇北各城全失亦有辦法恢復……以期打一比宿北更大的殲滅戰”。(《毛澤東軍事文集》第三卷第591頁)  國民黨南京統帥部和徐州綏靖公署主任薛嶽,對我山東、華中兩大野戰軍的作戰意圖毫無覺察。作為攻擊山東解放區首府臨沂的敵主力整編第二十六師等部隊,仍奉命繼續向臨沂西南及臨棗支線以北地區“掃蕩”,以掩護蔣軍北進兵團之側背。  敵整編第二十六師為蔣介石嫡系的中央軍,師長為馬勵武。馬勵武指揮其整編第二十六師和第一快速縱隊,氣勢洶洶地向山東解放區首府臨沂攻擊前進,短短幾天,就先後攻占解放區的向城、卞莊(今蒼山)等多處城鎮,隻等著與我軍進行最後決戰以攻占臨沂,氣焰極為囂張。眼下,元旦就要到瞭,前線靜悄悄的,敵方沒有覺察我軍運動的任何跡象。馬勵武想,陳毅和粟裕也許是在準備過新年。  當敵整編第二十六師到達離臨沂30餘公裡的馬傢莊、太子堂一線時,正值1947年元旦。馬勵武即下令部隊停止前進,將師部駐紮在馬傢莊,以馬傢莊為中心,在一個東西長25公裡的狹長地帶構築防禦陣地,並佈置瞭以坦克機動火力為中心的防禦體系。  馬勵武怎麼也不會想到,他的整編第二十六師在國民黨軍序列中徹底消失的最後時刻已經近在眼前。   陳粟張網以待,勇猛出擊  這時,我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各參戰部隊,遵照陳毅、粟裕所部署的命令,陸續隱蔽地向戰區集結地域開進:葉飛指揮的山東野戰軍第一縱隊奉命自蘇北沭陽回師魯南;陶勇指揮的華中野戰軍第一師從蘇北出發,越過隴海鐵路,日夜兼程北上;魯中軍區司令員王建安、政治委員向明和魯南軍區傅秋濤、副司令員郭化若指揮的八師、九師、十師以及四師的一個團也已按命令到達瞭指定位置。  作戰部署確定以後,除譚震林留在蘇北指揮堅持華中的部隊以外,陳毅、張鼎丞、鄧子恢於12月24日,粟裕於12月25日先後向魯南轉進,於12月29日在隴海鐵路以北的桃林會合在一起。遵照中共中央關於實行統一領導、統一指揮的指示,會合後中共中央華東局與華中分局合並為華東局;山東軍區與華中軍區、山東野戰軍與華中野戰軍機關合並為華東軍區、華東野戰軍。  1947年元旦這一天,敵整編第二十六師後勤部門搜羅瞭大量的雞豬牛羊,運來蘭陵美酒,組織元旦會餐,官兵大吃大喝,慶祝勝利。喝得醉醺醺的馬勵武對他的袍澤和幕僚說:“新四軍軍部駐在臨沂城,再有20天過春節,我們一定能趕走陳毅進駐臨沂城過大年!”然後,馬勵武便找瞭一個與第二十七集團軍總司令李玉堂商討作戰部署的冠冕堂皇的理由,把前方指揮權交由副師長曹玉珩和參謀長鄭輔增代行,自己則帶著衛隊去嶧縣城內尋歡作樂去瞭。這是馬勵武軍事生涯中所犯的一個致命錯誤!  1月2日晚上,馬勵武在嶧縣城邀請紳商學界頭面人物到耶穌教堂跳舞、看京劇,以慶祝元旦。在一片熱捧聲中,趾高氣揚的馬勵武竟口出狂言:“再過三天,我可以打賭,國軍一定能進臨沂城。進不去,砍我姓馬的腦袋!”  正當馬勵武在怡然自得地觀看京劇《風波亭》時,風波果然來瞭!  解放軍於當晚8時,比預訂計劃提前兩個小時發起對敵整編第二十六師和第一快速縱隊的攻擊。此時,敵整編第二十六師和第一快速縱隊各部官兵,還沉浸在節日的氛圍中,有的正在猜拳飲酒,有的在搓麻將。忽然槍炮聲、喊殺聲四起,一個個暈頭轉向,六神無主,很快就失去瞭統一指揮。這一夜,各路解放軍左沖右突,勢不可擋。戰鬥到3日拂曉,葉飛指揮的第一縱隊,迅速將敵整編第二十六師的第一六九旅包圍在卞莊。陶勇指揮的第一師迅速插入敵整編第二十六師與馮治安的第三十三軍之間,與山東野戰軍第八師一起達成對敵整編第二十六師的合圍。  陶醉在溫柔鄉裡的馬勵武,忽然接到前方發生戰事的報告,不禁後悔不迭。他趕緊返回設在嶧縣城裡的後方司令部與在前方的副師長和參謀長通電話,可是電話線路早被解放軍掐斷。他通過無線電命令前方部隊出擊偵察,偵察的結果卻是:公路已被封堵,有共軍大部隊和大量民兵活動的跡象。馬勵武知道,現在要通過公路回到師部那將是十分危險的,但他在猶豫片刻之後,還是帶領兩個連的兵乘卡車冒險而出,企圖在夜幕掩護下,強行沖過已被我軍封鎖的公路,回到他的指揮位置上。但是走到半路還是又折瞭回來,因為他的騎兵偵察分隊反復向他渲染前面如何、如何的危險,令他最終失去瞭沖向戰場的勇氣。  被阻隔在嶧縣城忐忑不安的馬勵武,隻得用電報向徐州綏靖公署主任薛嶽報告軍情危急。  薛嶽判斷,陳毅、粟裕這是志在全殲整編第二十六師與第一快速縱隊,便指示馬勵武,於3日拂曉將該師撤至嶧縣附近,屆時派飛機掩護。馬勵武當即將薛嶽的指示電令前方。  馬勵武的這個電令隻能是個馬後炮。他的部隊正遭到四面八方的解放軍圍殲,哪有他們的逃路?加之天氣陰沉、烏雲密佈,能見度太低,薛嶽所許諾的“派飛機掩護”所起的作用大大打瞭折扣。  解放軍經過一夜激戰,把敵整編第二十六師和第一快速縱隊團團包圍在一個狹小的地區裡,到4日清晨,該師前方指揮中樞馬傢莊、太子堂等據點先後被解放軍攻占,該師師部、第四十四旅、第一六九旅大部被殲。相關閱讀推薦:大將粟裕對日哪場戰鬥令12名日軍集體上吊自殺?淮海戰役中的解放軍:豬肉粉條勸降國民黨兩個師華東野戰軍王牌:粟裕麾下戰功赫赫的八大主力師 揭秘:淮海戰役期間解放軍為何遭遇的慘重失利?粟裕頭顱藏三彈片至死:病痛奪走赴朝帶兵機會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敵陷淤泥,全軍覆沒  戰前,陳毅就預料到第一快速縱隊將有大批坦克上陣參戰,所以他便召開幹部會,專門進行打坦克動員。由於他在法國勤工儉學時,曾在生產汽車、裝甲車的施乃德公司做過工,因而對坦克的知識有所瞭解。他說敵人的烏龜殼沒有什麼瞭不起的,隻要我們肯動腦筋,就一定有辦法對付他!他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詳細地講解瞭坦克的構造、性能和攻防特點,將美式坦克的致命弱點講得深入淺出,引起官兵們的濃厚興趣。部隊中很快便掀起演練打坦克的熱潮。  戰鬥中,這些剛剛學到的對付坦克的本領可真派上瞭用場。  當解放軍即將發起總攻的時候,天氣驟變,寒風勁吹,雨雪齊降,頓時坑裡積水,道路泥濘。參謀請示粟裕:“計劃有無改變?”粟裕說:“不變!這是老天爺在幫我們的忙。雨雪交加,道路難行,把敵人重裝備陷在那裡,他就難逃脫瞭!”於是,各部隊奉命冒著風雨,繼續勇猛攻擊。  馬勵武通過無線電將他的撤退方案傳到前方,在快速縱隊坦克的掩護下,以卡車為主要交通工具快速移動,坦克夾著卡車車隊和炮兵車隊沿公路滾動前進。  4日早飯後,敵整編第二十六師殘部和第一快速縱隊遵令開始突圍。坦克、汽車、炮兵和步兵混雜在一起,擁擠在通往嶧縣的公路上。由於公路被混亂的步兵和炮兵壅塞,同時公路上多處有民兵埋設的地雷和挖好的反坦克溝,在我華東野戰軍四面圍攻下,馬勵武所設計的行軍序列頃刻間便亂成一團。  比步兵行進速度快的坦克和汽車為瞭盡快逃離戰場,便紛紛開下公路想從野地裡奪路而奔。  4日上午10時,陳毅、粟裕下令全線出擊。第一快速縱隊所屬的步兵第八十旅首先被殲。失去空中飛機和地面步兵掩護的第一快速縱隊的大批坦克、汽車和火炮,成瞭解放軍四面攻擊的活靶子。  慌不擇路的快速縱隊好不容易突出重圍,正當他們暗自慶幸絕處逢生之時,才發現上當瞭。原來,解放軍網開一面,預留給他們的那條路竟是一條死路,在慌亂中,坦克、汽車和大炮竟沖入低窪泥濘的下湖和漏汁湖一帶的沼澤窪地。這一帶的土質跟別的地方的土質不同,泥土真是名副其實的黏土,一到雨天,就像糖稀那樣,一腳踩下去,鞋子被粘住,就很難拔出來。解放軍戰士穿的都是老佈鞋,被爛泥粘住以後幹脆就扔掉鞋子,赤著腳冒著寒風雨雪奮勇追擊敵人。  這時,敵軍許多輛坦克、汽車和自行火炮擠在一起,癱在爛泥漿裡打轉轉,前進不得,後退不能。號稱“國軍精華”的快速縱隊,變成瞭瞎子、聾子、癱子,真乃是上天無路,入地無門。  為瞭挽救快速縱隊這支心肝寶貝般的部隊,國民黨空軍雖然出動飛機,然而由於天氣惡劣,雨雪交加,天地間一片朦朧,所以無法配合、掩護快速縱隊突圍。  正值快速縱隊一籌莫展之時,喊殺聲四起。圍上來的解放軍,用炸藥、集束手榴彈進行爆破,同時將秫秸、稻草放火燃燒,以此來對付這些癱在爛泥裡動彈不得的龐然大物。有的戰士爬上坦克,找不到投彈的洞,就用鐵鍁、洋鎬亂砸,或是把大團的泥巴塗抹在坦克的觀察窗上,待坦克兵掀開艙蓋時,就從這“天窗”將手榴彈塞進車內。盡管敵坦克兵兇狠地就地向圍上來的解放軍開炮,但畢竟已成瞭甕中之鱉。解放軍戰士在奮勇抓坦克,一個叫張學安的副班長,一人繳瞭兩輛坦克,立瞭大功,解放後官至上海普陀要塞區司令員。  激戰至4日下午3時,第一快速縱隊被全殲,除7輛坦克僥幸漏網逃到嶧縣城以外,其餘都成瞭解放軍的戰利品。敵整編第二十六師和第一快速縱隊3萬餘人全部覆滅。  1月5日,馬勵武在其日記中也曾這樣哀嘆:“這真是一場空前失敗”,“雨雪把地面變成瞭一張可怕的粘蠅紙”,“老天爺為什麼對我們這樣殘酷?”   戰鬥剛剛結束,陳毅、粟裕即偕同張鼎丞、張雲逸巡視戰場。隻見坦克、大炮和汽車漫坡遍野、橫七豎八地停在那裡,各種槍支、彈藥以及通信、工兵器材雜亂成堆,美國造的生活用具、食品、藥物、被服遍地皆是。雨雪還在飄灑,但戰場上到處都充滿著歡樂的氣氛。指戰員們雙眼紅腫,佈滿污垢的臉龐上露出自豪和勝利的笑容,他們忘記瞭連續幾晝夜奮戰的疲勞,在凜冽的寒風中打掃戰場,激動地向慰問他們的首長講述著打坦克、繳大炮、捉俘虜的經過和體會。  當一批批全身沾滿泥污的俘虜被押下戰場路過陳毅面前時,陳毅讓第一快速縱隊兩個穿著美國式特種兵制服的坦克兵停下,主動跟他倆握手。這兩個坦克手一個叫萬劍鋒,一個叫趙寶成,他倆對快速縱隊的如此的慘敗很不服氣,當著陳毅的面發牢騷,怪老天爺不幫忙,讓他們陷進爛淤泥塘,有力無法使。吹噓他們當年在印度、緬甸與盟軍一道跟日本人作戰三年是如何屢屢得勝:“那是一直向前沖的,美國人對我們全刮目相看,想不到今天會敗得這麼慘!”  陳毅聽後哈哈大笑, 不禁詩興大發,當即吟成《魯南大捷》一首:  快速縱隊走如飛,  印緬歸來自鼓吹。  魯南泥濘行不得,  坦克都成廢鐵堆。  快速部隊今已矣,  二十六師汝何為?  徐州薛嶽掩面哭,  南京蔣賊應淚垂。  吟完詩,滿懷勝利豪情的陳毅登上坦克,伸手將比他年長的新四軍副軍長張雲逸也拉上,讓被俘的萬劍鋒、趙寶成站立在他的左右,由參謀長陳士榘攝下瞭這一歷史鏡頭。  萬劍鋒、趙寶成被解放後自願加入人民解放軍行列,成為華東野戰軍組建的“特種兵縱隊”的骨幹和元老,為人民解放事業建立瞭不朽功勛。  躲在已被解放軍包圍的嶧縣城裡幹著急的馬勵武,一個電報接一個電報發給薛嶽。他向薛嶽請示說,整編第二十六師已經完全喪失瞭戰鬥力,要求派部隊掩護他們撤至後方休整,遭到薛嶽嚴厲斥責。薛嶽嚴令他立即收羅、整頓部隊,堅守嶧縣。馬勵武看看僥幸逃到嶧縣縣城的副師長曹玉珩和幾個殘兵敗將,一下子不知所措瞭。  解放軍於1月9日晚發起對嶧縣城的攻擊。攻打嶧縣的戰鬥進展順利,11日凌晨就全殲守敵,生俘敵整編第二十六師中將師長馬勵武。  垂頭喪氣的馬勵武被押解著走出嶧縣城時,他四下一瞧,隻見無數的支前民工歡快地幫助解放軍車推肩挑地運送軍用物質和糧草,不無感慨地對押解他的解放軍說:“老百姓對你們這般好,自動地給你們送吃送喝,而他們見到國軍卻像見到鬼似的東躲西藏。看來,中國的前途歸你們瞭!”  負責押解的那位解放軍幹部對他說:“你說對瞭,戰爭最後的勝利是民心的勝利。此役,我們兵民的比例是1比3,一個兵三個民夫!”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被隱瞞的真相:臺兒莊,萬傢嶺與昆侖關大捷

  (1)臺兒莊大捷  “臺兒莊大捷”為大傢熟知,宣佈殲滅日軍2萬,有的更說全殲日軍第10師團。註意一下就知道,臺兒莊一戰日軍參戰僅2個旅團,因第10師團在山東濟南、兗州、濟寧、泰安、肥城、鄒縣等津浦路沿線都留下大量守備部隊,第5師團有1個旅團在華東,一部在青島。第5師團在臨沂與西北軍激戰不講,直接進攻臺兒莊的第10師團部隊與當面中國軍隊20萬相比處於絕對劣勢,蔣介石也訓斥國民黨軍前線部隊“數倍於當面日軍,早當予以解決”,何況日軍背後還有德國武器裝備(包括150毫米重型榴彈炮)的湯恩伯的20軍團,但仍被日軍全身而退。此役日軍2個師團傷亡1萬,談不上全殲第10師團。  《疑義相與析》提出疑問:  “――日本人的統計隻包括第5、第10兩個師團。即日軍第2軍第5師團戰死1281人,負傷5478人;第10師團戰死1088人,負傷4137人。合計戰死2369人,負傷9605人,傷亡總數11974人(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戰史室:《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第1卷第2冊41頁)。而參加作戰的日軍尚有華北方面軍之第16師團、第114師團、第14師團、關東軍混成第3旅團、關東軍混成第13旅團、華中派遣軍之第6師團、第9師團、第13師團、第101師團,它們統統的毫發無傷?”  該文作者再次忽略瞭,參加臺兒莊作戰的日軍,確實隻有第5、10師團各1個旅團,至於後面列舉的日軍其他部隊,是投入徐州會戰的兵力。  (2)武漢會戰  武漢會戰乃八年抗戰最大一次會戰,國民黨軍投入上百萬大軍,宣稱斃傷日軍20萬,真是天方夜譚。日軍進攻兵力為9個師團,27萬人,如此早已覆沒,何談占領武漢?日本軍史上說得清清楚楚,武漢會戰參戰日軍傷亡為35500人(桑田悅、前原透合著:《簡明日本戰史》,中譯本,軍事科學出版社1989年版,81頁)。近年臺灣國民黨軍史研究人員也認為武漢會戰斃傷日軍20萬太過誇大,但還是認為有12萬左右。至於國民黨軍傷亡,則為254628人(《抗戰勝利40周年論文集》,上,1986年臺北版,195-196頁。參見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第1卷,軍事科學出版社1995年版,596頁)。  應該說武漢會戰國民黨軍傷亡25萬是可信的,那就更顯出所謂斃傷日軍20萬的荒謬,如此雙方損失接近1:1,這可太好瞭,國民黨軍隻須如此硬拚幾次就可將侵華日軍拚光瞭!至於日軍損失12萬也誇大瞭3倍多,還是應該以雙方記載的己方損失數較準確,依據我在序言已說明。而日軍記載的國民黨軍傷亡也大得離奇,宣稱掩埋中國軍人屍體19萬多具(《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第2卷第1分冊,195、201頁),我亦不取。   有網友反駁說日軍投入武漢會戰兵力不止27萬,期間不斷進行補充,總數應達50、60萬人。這是不瞭解現代戰爭規律。現代戰爭作戰中,特別強調集中兵力原則,盡量將最大限度兵力集中在首次突擊中。如二戰中1939年德軍進攻波蘭,一線兵力達151萬,預備隊不過10萬;1941年展開陸軍330萬人襲擊蘇聯,作戰半年不過補充65萬人。再以解放戰爭為例,遼沈戰役初東北野戰軍70萬大軍南下錦州,時東北國民黨軍總兵力55萬,按照這些網友的觀點,打到後來雙方豈不投入三四百萬?武漢會戰日軍投入9個師團和一個波田支隊,加上其他加強部隊姑且算10個師團,傷亡3萬多的話平均1個師團傷亡3000人左右,實際上會戰期間日軍1個師團也就是補充3000多人,如第6師團得到3200名補充兵員(《岡村寧次回憶錄》,中譯本365頁),27師團補充新兵3000人(王輔:《日軍侵華戰爭》,第2冊,911頁)。  《疑義相與析》提出這樣一個觀點:  “――再如日軍中的王牌稻葉第6師團,經武漢外圍黃梅、廣濟、田傢鎮戰鬥後,傷亡巨大,除補充3000名新兵以外,又將116師團之志摩源吉混成支隊及另外2個步兵大隊編成石原支隊入列。所以1937年的第6師團和1939年的第6師團雖然番號相同,但內在素質已經有瞭很大的差異。”  熟悉二戰日軍情況的人都知道,作戰中日軍經常將旅團、聯隊加強坦克、火炮和工兵等編成支隊,臨時配屬其他部隊,但戰後都立即歸還原建制。二戰日軍實行的是地域征兵制,第6師團來自九州熊本,根本不可能將來自京都的116師團部隊納入自己固定建制,其自身建制部隊的缺額也沒有依靠在中國的日軍後備兵員就近補充,而是要等待從傢鄉熊本來的3000新兵。岡村寧次評價第6師團是“日本第一強大師團”,“作戰英勇無比……團結心強,排他性也強,對其他配屬部隊等缺乏關心”(《岡村寧次回憶錄》,337頁)。  武漢會戰中日軍有兩個進攻方向,即第2軍從大別山南下,11軍溯長江西進,國民黨軍防禦中也分別在兩個方向的富金山、德安重挫日軍,並對此大肆宣揚,卻誇大到離奇程度。富金山之戰,日軍第2軍3、13師團遭到國民黨軍宋希濂的71軍等部頑強阻擊,傷亡4000多人(國民黨軍傷亡1.5萬人),但一些著作如孫挺信的《中日大決戰》卻記載:日軍承認,富金山之戰死4506人,傷17380人;共計傷亡21886人。查日軍史料,這些數字是11軍在整個武漢會戰中的傷亡,卻被孫某人張冠李戴到第2軍在富金山的傷亡去,令人瞠目!  德安萬傢嶺之戰是國民黨戰史宣揚的武漢會戰的“大捷”和焦點,如記載:“第9戰區第1兵團司令薛嶽將軍,奉蔣、陳之命早已將第25、70、8、4、64、74、66等7個軍的兵力,埋伏在德安、廬山地區山嶽叢林地帶,擺下個反八字形的陣勢,等待敵人。”又記載薛嶽自誇:“我這個反八字形陣勢,如袋捕鼠,又如飛剪……”至於萬傢嶺大捷之成果:“日軍第101、106師團之木島、池田、津田等4個聯隊和其他部隊共3萬餘人,被中國軍隊全殲。其第106師團幾乎被殲殆盡,僅有1000餘人逃脫……”  萬傢嶺戰役在9月25日至10月17日間,軍事科學院《中國抗日戰爭史》記載:“薛嶽兵團斃敵3000人,傷敵更多,俘虜30多人,繳獲輕重機槍50多挺、步槍1000多支,軍馬100餘匹。時稱萬傢嶺大捷。”實際上,國民黨軍宣稱在萬傢嶺全殲日軍第106師團不過是吹噓,106師團雖然損失很大,畢竟終於堅持到援軍解圍。  日軍第106師團為特設師團,為常設師團第6師團的預備役(特設師團番號為常設師團番號加上100),雖然同樣來自南九州,編制也大致相當,但戰鬥力天差地遠。以一個步兵聯隊為例,特設師團內服現役的隻有大隊長、聯隊長及聯隊副官,其他中隊長、小隊長及士兵都為預備役或後備役。組建部隊時,各部隊長都從各部抽調,相互配合能力差,戰鬥力不強。第106師團的士兵,來自於南九州的熊本、大分、鹿兒島、宮崎四縣,該師團於1938年5月才在熊本編成,隨即便裝船運往華中,參加武漢會戰,表現一直不佳。武漢會戰時任11軍司令官的岡村寧次在給熊本的第6留守師團長的信中尖刻地寫到:第6師團為日本第一強大師團,106師團則為第一弱旅。  日軍第106師團,師團長松浦淳六郎中將,轄第111旅團(下轄步兵第113、147聯隊)、136旅團(下轄步兵第123、145聯隊),騎兵1個大隊,野炮兵、工兵、輜重兵各1個聯隊。但147聯隊本部留守蕪湖,第1大隊在寧國,第2大隊在廬山東麓。該師團於7月23日登陸湖口參加南潯路作戰的為第113、145、123聯隊全部及147聯隊第3大隊,計10個步兵大隊。萬傢嶺戰役前,留置步兵、騎兵各1個大隊於馬回嶺,野炮兵聯隊在九江。為便於山地作戰,該師團配屬瞭第52山炮聯隊、1個迫擊炮大隊等部,改編為馱馬師團,編制約2.6萬人。但因一路激戰不滿員,按日軍檔案記載,截至9月30日(此時萬傢嶺之戰剛爆發),第106師團全部實有人數為1.9萬人,但如上述,有1個騎兵大隊(實有451人,配屬第101師團)、第106野炮兵聯隊(實有1762人)及3個步兵大隊並無投入德安穿插戰,故在萬傢嶺被合圍的106師團人員估計為1.4萬人左右。  10月初,第106師團在萬傢嶺被合圍,陷於苦戰,處境危急。蔣介石命令薛嶽,務必在9日深夜24時前全殲該敵,作為“雙十節”獻禮。中國軍隊組織敢死隊奮勇突擊,日軍殘部退守雷鳴鼓等不到5平方公裡的地區內固守待援。由於日軍依仗空投糧食彈藥,並縮小瞭防禦正面,因此火力並未有太多減弱,中國軍隊最後的總攻未能奏效。此戰證明,中國最精銳的部隊(如74軍)與日軍最弱師團的戰鬥力相比,特別是在士兵的戰鬥素養方面,仍有不小差距。  10月11日,岡村寧次嚴令各部不惜代價增援萬傢嶺,第27師團佐枝支隊(第102旅團配屬1個坦克大隊)、第17師團鈴木支隊(3個步兵大隊和1個野炮聯隊)先後投入解圍作戰。根據《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第2卷第1分冊記載,第106師團的補充人員約2700人於9月下旬到達九江,與第106野炮兵聯隊組成宇賀支隊,參加瞭救援師團主力的行動。10月7日,宇賀支隊改受27師團佐枝支隊指揮。11日,佐枝支隊與宇賀支隊統歸17師團鈴木支隊指揮,奮力解圍。鑒於重創106師團的主要目的已經達到,而各部隊傷亡均極慘重,薛嶽命令各部撤出戰鬥,全軍退守。戰後,薛嶽電告武漢軍委會:“此次敵穿插迂回作戰之企圖雖遭挫折,但我集中圍攻,未將該敵悉殲滅,至為痛惜。”17日,鈴木支隊在甘木關與106師團殘部會合。一些國民黨將領在回憶錄中也承認增援日軍不直接解圍而是迂回包抄威脅構成包圍圈的國民黨軍,“以迂為直”起到瞭不戰屈人之兵的效果。  18日,106師團奉命在甘木關地區休整。截至10月20日,第106師團實有1.58萬人,與9月30日相比減員約3200人。但由於2700名補充兵歸建,加上這個數字,第106師團在萬傢嶺損失總數約為6000人,占其被圍兵力總數1.4萬人的40%以上,可以說遭到重創,但離被殲滅還差得遠。  再提一提花園口決堤事件。徐州失守後造成瞭日軍進逼鄭州威脅武漢的嚴重局勢。蔣介石調集20萬兵力,在豫東蘭封縣(今屬蘭考縣)發動瞭“蘭封戰役”,但功敗垂成,反而使整個豫東門戶大開,被迫西撤鄭州。1938年6月6日開封陷落,鄭州危在旦夕。部署西撤的同時,蔣介石還作出瞭一個重要決策,就是“以水代兵”,決堤放黃河水阻敵西進。6月1日,蔣介石在武漢正式作出瞭決堤的決定。決堤可保鄭州,但幾省的土地和人民怎麼辦?犧牲慘重可想而知。6月7日凌晨,國民黨軍53軍1團奉命在中牟縣境內花園口掘堤,6月9日上午8時開始放水。此次黃河決堤放水,導致豫、皖、蘇三省44個縣市,2.9萬平方公裡土地被水淹沒,成為黃泛區。600餘萬人民遭受洪水侵襲,共導致89萬人死亡。至於日軍,則僅被淹死7452名。現在多數著述開始從積極的方面肯定它的軍事意義,認為這一舉措阻止瞭日軍西進,為保衛武漢贏得瞭準備時間,並改變瞭日軍進攻武漢的路線,造成瞭中日兩軍夾黃泛區對峙的局面。但實際上:一、日軍停止西進是在花園口9 日出水之前3日就決定瞭的,與花園口決堤無關;二、日軍按其計劃決定的時間,完成進攻武漢的作戰準備並實施進攻,未因花園口決堤而改變或推遲;三、日軍進攻武漢路線未因花園口決堤而全部改變;四、中日兩軍夾黃泛區對峙的主要原因是日軍兵力不足,並無戰略意義。因此,“花園口決堤的軍事價值僅在給日軍造成瞭一些困難,使其主力改沿淮河推進為沿長江推進。與豫、皖、蘇人民因黃水泛濫遭受的損失相比,這點軍事價值不足稱道”。(馬仲廉:《花園口決堤的軍事意義》,《抗日戰爭研究》1999年第4期)。相關閱讀推薦:四次長沙會戰的真相:薛伯陵是好樣的卻愛吹牛歷史上的今天11月12日 淞滬會戰結束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德國兵敗馬恩河會戰歷史上的今天10月21日 日本關原會戰爆發日軍隻剩下兩成?第三次長沙會戰到底殲敵多少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3)昆侖關大戰  國民黨軍頭等主力第5軍大戰昆侖關、全殲號稱“鋼軍”的日軍第5師團21旅團,是國民黨抗日戰史的又一大“亮點”。但仔細分析史料,昆侖關之戰雖然擊斃第21旅團的旅團長中村正雄少將,但日軍死亡不過數百(國民黨宣稱消滅4000),離被全殲還差得遠。  許多網友質疑上述判斷,下面就詳細分析一下。  1939年11月日軍第5師團(轄第9、21 旅團)和臺灣混成旅團在廣西欽州灣登陸後占領南寧,其中臺灣旅團守衛欽州灣到南寧的補給線,第9旅團奔襲中越邊境的龍州,第5師團直屬部隊和3個步兵大隊趕修南寧飛機場,師團長手下控制1個步兵大隊作為機動。以第21旅團2個大隊占領高峰隘並向武鳴方向警戒,1個大隊占領昆侖關,1個大隊擔任昆侖關至南寧交通線的守備。所謂的“昆侖關大血戰”國民黨軍隊進攻的目標,就是昆侖關上那1個大隊的日軍——第21旅團第21聯隊第3大隊,約800人。  12月中國軍隊27個師、15萬人大舉反攻,將部署在南寧至昆侖關狹長山路中的日軍切成數段分割包圍,態勢既為有利。此時日軍第5師團已輕裝化,全部實力21945人,隻有75毫米山炮20門,75毫米野炮12門,沒有坦克,作戰中也沒有空軍支援;中國軍隊特種兵有4個炮兵營和115架飛機(重轟炸機9架、輕轟炸機26架、戰鬥機80架)。僅主力第5軍就有3萬人以上,直屬1個坦克團,1個150毫米德國榴彈炮營,作戰中得到空軍大力支援。軍長杜聿明計劃是,鄭洞國的榮譽第1師擔任昆侖關正面進攻;戴安瀾的第200師為總預備隊;“德國將軍”邱清泉的新編第22師迂回插入昆侖關與南寧之間,向六塘守敵進攻,斷昆侖關之敵的退路。此時昆侖關前線國民黨軍名將和精華雲集,火力也罕見地壓倒瞭日軍。  但被圍日軍頑強抵抗等待援軍,12月18日,日軍21聯隊1、2大隊前往增援昆侖關,19日被完全包圍,遭到中國軍隊優勢兵力在100多架飛機和重炮、坦克支援下猛烈攻擊,逐漸支持不住。21旅團42聯隊2個大隊增援再被包圍,此時臺灣混成旅團發揚“武士道”精神,主動派出臺灣步兵第1聯隊增援,12月23日沖入九塘與被圍的21、42聯隊會合,臺灣步兵第2聯隊也於25日進入七塘,歸42聯隊指揮。可見,由於日軍陸續增援,包圍圈內的日軍越來越多,從1個大隊增至4個聯隊,中國軍隊聚殲其也越來越困難,最後全殲的,不過昆侖關前哨高地的日軍1個中隊和2個混成小隊而已。日軍記載昆侖關之戰傷亡:21聯隊參戰1360人,死亡198人,受傷469人,失蹤16人。42聯隊參戰860人,死亡176人,受傷271人,失蹤21人(王輔:《日軍侵華戰爭》,第2冊1243頁)。可見昆侖關之戰日軍傷亡不過1151人,其中死亡、失蹤411人(但不包括2個臺灣步兵聯隊的損失)。

抗戰時代被粉飾的大捷:日軍“無血占領”貴州獨山

  讀過近代史的人都知道:1944年底,日軍曾經占領過貴州的獨山,並且,獨山縣城也是抗日戰爭中日軍侵入中國內地的頂點。  有一些文章評價:“獨山之戰勝利地終結瞭日軍的一號作戰”,甚至還有人妙筆生花、宣傳國軍將士在“獨山戰役”中的英雄業績,歌頌他們力挽狂瀾、阻擋瞭日軍的凌厲攻勢。  翻開資料看一看,日本方面把進出獨山的經過稱為“乘勝占領”,國民政府則將獨山之戰稱為“大捷”。而如果去問一問獨山縣當地的老百姓,他們會說:根本就沒有打!  確實是沒有打。嚴格的說,1944年12月,發生在貴州境內的“戰事”不能算做是真正的“作戰”,正確的稱謂應該是–“黔南事變”。  1944年,日軍發動瞭旨在打通大陸交通線的“一號作戰”,從4月至11月,河南、湖南、廣東、廣西的國民黨軍全面潰敗,接連丟失大小城市126座。11月22日,南寧失守,同時,中越邊境的日軍得以會師,至此,支那派遣軍總司令部“一號作戰大綱”提出的目標全部達成。   11月28日,崗村寧次電令第六方面軍第11軍(代號“旭”軍,司令官橫山勇中將)停止追擊,要求他們“撤離黔桂鐵路,將防線設置於柳州、宜山一線”。可是,“旭軍”卻回電說:命令來晚瞭,他們已經追進貴州境內瞭。  本來,“一號作戰大綱”的最後一期目標是奪取粵漢鐵路南段,並沒有要求越過黔桂邊境作戰。因為,這時候中國的鐵路幹線已經全部被日軍占領,殘存的從廣西邊境到貴州都勻的這一小段鐵路支線對中日雙方都沒有什麼實際價值。日軍大可不必深入貴州境內冒險。  可是,日本“旭軍”此時的士氣正旺。他們發現國軍的大批主力正陸續南下,遂認為自己應該繼續保持攻擊的態勢。這樣做,一方面可以迫使中國軍隊遠離廣西,確保柳州至宜山的主防線的安全;另一方面,也可以制造“進攻貴陽和重慶”的假象,有可能減輕滇緬方向日軍的壓力。  越過黔桂邊境的日軍部隊是第3師團(代號“山”部隊,師團長山本三男)和第13師團(代號“鹿”部隊,師團長赤鹿理)。由於山路狹窄、難***多,日軍的兩個炮兵聯隊、兩個輜重兵聯隊和一個騎兵聯隊止步於邊境附近,並沒有真正進入貴州。所以,“黔南事變”中的日軍主力其實隻有六個步兵聯隊和兩個工兵聯隊–這都是輕裝部隊,總數一萬四千人,而且還是分兵行進的。  在日軍當面,國民黨部隊有八個軍,總兵力超過瞭二十萬,但是,他們卻讓日本人輕而易舉地闖瞭進來。  這八個軍中,93軍和97軍原本是重慶的衛戍部隊,屬於老蔣的嫡系,戰鬥力應該還是可以的。  9月份,他們匆忙趕到廣西北部、增援第四戰區,剛打瞭頭一仗,全州就失守瞭。93軍軍長陳牧農立刻被戰區司令長官張發奎逮捕、槍決。93軍隨即後撤,從此不願服從第四戰區的調遣。接著,南丹又失守,97軍軍長陳素農(浙江人,黃埔三期生)又被張發奎抓去扣押起來,幸虧他是蔣總裁的同鄉、說情的人多,這才免於一死。  張發奎如此的“嚴厲軍法”,其實有點公報私仇的嫌疑–因為就在前幾天,他的侄子、第4軍軍長張德能因為長沙失守,被蔣總裁下令槍斃瞭,張司令說瞭許多好話也不管用,十分鬱悶,於是逮著機會就殺瞭老蔣的學生,解一解心頭之恨。  張發奎這麼一搞,不但沒有起到整肅軍紀的作用,反而把93軍和97軍整亂瞭。湯恩伯在貴陽一喊話,這兩支“嫡系部隊”撒腿就走、跑到貴陽就散瞭架,到最後,兩個軍的人馬連兩個師都湊不齊,基本上失去瞭戰鬥力。  九戰區副司令長官、二十七集團軍總司令楊森聽說這個消息,也不願意幫四戰區幹活瞭。他覺得如果再和張發奎混在一起隻會是得罪人,而且“不打仗的沒有事,打瞭敗仗反而有罪”,於是就帶著自己的20軍(軍長楊漢域)和26軍(軍長丁治磐)往回跑,一邊跑還一邊收容93軍、97軍的四川籍士兵。結果等他跑回貴陽,兵力不但沒減少反而還增多瞭,真正是兵強馬壯。  “黔南事變”結束後,一路跑回貴陽的楊森當上瞭貴州省的***,真讓老百姓哭笑不得。  手下人都跑光瞭,張發奎司令長官也隻好跟著跑,跑到貴陽就成瞭光桿。  這時候,貴陽的實力派人物是湯恩伯,他手裡攥著一個集團軍,包括13軍(軍長石覺)、20軍(軍長楊幹才)、29軍(軍長孫元良)和94軍(軍長牟廷芳)。幾個月前,湯司令在河南被打得一敗塗地,換成別人早被槍斃瞭,可天子門生就是與眾不同,不僅沒受處分,反而到貴州戰區擔任瞭“前敵總指揮”,準備再立新功。  湯恩伯是個被日軍打怕瞭的人,雖然手握重兵,卻不敢主動迎敵。用他自己的話說,是擔心“因敗而引敵追入”,所以日軍一逼近,他就往後退,反正不打仗就不會打敗仗。  當時,協助湯恩伯總指揮管理軍政事務的是張治中,日本鬼子還沒有進貴州呢,這倆人就商量著如何“堅壁清野”–誰誰誰去燒房子、誰誰誰去炸橋梁、誰誰誰去打遊擊……辛亥元老平剛(平少潢,貴州貴陽人,曾任孫中山的秘書長)聽說此事,指著張治中的鼻子大罵:“你才燒瞭長沙,又來燒我們貴陽?我看你是個漢奸”,倆人吵得不可開交。   事情鬧大瞭,蔣委員長就派何應欽坐鎮貴陽,還派張道藩(就是給徐悲鴻戴綠帽子的那位,國民黨海外部長)主管貴州黨務、谷正綱(民政部長)主管貴州政務。這三個人都是貴州人,蔣介石大概覺得,讓貴州人來燒貴州的房子,比較有人情味一些。  這麼一來,13軍軍長石覺就不幹瞭。13軍被安排“火燒貴陽”,這可是個容易成為替罪羊的差事,石覺知道,黃埔一期的酆悌同學一把火燒瞭長沙,結果被槍斃掉瞭,自己隻是個黃埔三期的後輩,燒瞭貴陽,恐怕會死得更難看。於是他提出,要燒貴陽應該讓94軍去燒,因為94軍軍長牟廷芳是貴州人,燒起自傢的房子比較順手,他寧願帶著13軍到前線去抵擋日本軍隊。  剛巧,孫元良帶領29軍從陜西趕到瞭貴州,於是,13軍和29軍就被佈置在馬場坪一線,處於獨山和貴陽的中間–實事求是的說,這兩個軍的防禦,對“黔南事變”的化險為夷起到瞭一定作用。  國民黨軍全面退守。而這時,在獨山一帶還有國軍的“中央軍校四分校”、炮兵學校(教育長史文桂)和通信兵學校(教育長童元亮),學員教職員加起來有一萬五千多人。  獨山的警備司令是“四分校”的教育長韓漢英,這位韓司令在獨山辦學三年、指揮學生在縣城周圍修瞭三年的防禦工事,平時吹牛皮一套一套的,遇到打仗的時候卻撒腿就跑,跑得比美國空軍還要快。  獨山這裡有一個美軍的軍用機場,美軍方面決定,由伊文思上尉負責破壞飛機場、空軍倉庫和獨山“深水大橋”。按計劃,爆破隊應該先炸掉深水大橋,然後乘飛機撤離,但伊文思上尉看見城裡的難民非常多,一旦炸瞭橋,逃難的人們就都走不脫瞭。於是他就先炸瞭機場和倉庫,直到12月2日,日軍已經沖到瞭橋頭,美國人才炸掉大橋,徒步前往貴陽。  無法統計這個舉動救助瞭多少人。已知的是,在伊文思上尉的掩護下過橋的難民中,包括影星胡蝶和她的丈夫潘有聲,還有上海灘的聞人虞洽卿。  伊文思上尉於44年12月2日下午16時撤離獨山,這一點,有許多人可以作證。而那些自吹曾經“在深水橋畔英勇阻擊日寇”的國軍勇士,卻是空口無憑。  事實上,早在12月1日,國民黨軍就已經放棄瞭獨山縣城。  12月1日,獨山縣城開始起火,12月2日,火勢達到頂點,兩天後,這座曾經被稱為“小上海”的小城就變成瞭一片廢墟。  有人認為“獨山大火”是日本鬼子幹的,也許真是這樣的。其實,即便是國軍所為,在當時的戰爭環境下也是無可厚非。不應該的是,同在12月2日,都勻縣城也燃起瞭大火、同樣把整座城市燒成瞭廢墟,而實際上,日軍根本就沒有進攻都勻,最近的日本兵距離都勻市也在五十公裡以上。  首先進入獨山城的是第13師團的第104聯隊,他們是沿著廣西至貴州的鐵路走過來的,在兩百多公裡長的鐵軌上步行四天,完全是正常的行軍速度。  在獨山火車站,日軍聯隊長福海三千雄大佐寫下瞭四個大字:  “無血占領!”  –這四個字,應該成為中國軍隊的恥辱。  12月3日,13師團的第65聯隊、第116聯隊、工兵第13聯隊,以及第3師團的第34聯隊、第68聯隊、工兵第3聯隊也陸續到達獨山縣城。  其實,這些日軍部隊並不是滿員抵達的。比如34聯隊的大部隊此時還遠在一百多公裡以外,要到12月10日才能夠進入荔波,可他們的聯隊長二神力大佐卻帶著十幾個人先跑到獨山來瞭。這幫傢夥爭先恐後的目的,無非是為瞭得到一份“深入支那腹地”的光榮。  1944年12月3日的獨山城,遍地瓦礫、遍地焦土,遍地是無名的棄屍、遍地是難民的哭聲。  直到今天,黔南一帶仍有許多當年的孤兒,他們已經成為瞭祖父或者祖母,卻不知道自己的祖籍在哪裡,不知自己的親人在何處。  是軍隊的無能導致瞭百姓的苦難,是軍隊的無能造就瞭敵人的光榮!相關閱讀推薦:揭秘抗日戰爭謠言:孫立人坑殺1200日軍俘虜解密: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曾大規模種植鴉片?抗日戰爭之蔣中正指揮的22次大會戰:蔣介石戰績!揭秘:中國抗日戰爭史上的百團大戰有多少個團?戰史:中國抗日戰爭史上百團大戰的五個謎團

揭秘一千年前的抗日大捷:一萬唐軍屠滅七萬日軍

  導讀:說起中倭之間的戰爭,一般人均會想起中華民族死傷三千多萬人的抗日戰爭,令人切齒嗟嘆、盡喪北洋水師的甲午海戰,十六世紀慘烈的抗倭援朝戰爭以及忽必烈居心叵測想順帶消滅漢人“新附軍”、最終功虧一簣的元朝征倭大戰。數次戰爭,說句實話,代價巨大,敗多勝少。特別是距離今日最近的抗倭戰爭,最後關頭,如果沒有美國最後兩顆原子彈,狂妄叫囂“一億玉碎”的倭人不知還要塗炭我中華多少生靈。  其實,遠在一千三百多年前,我們偉大的唐朝先人曾在朝鮮半島的白江(今韓國錦江)幹凈利索地打過一個漂亮仗,使得倭寇偃旗披靡、一蹶不振。當時,漢軍、新羅聯軍兩萬多(漢軍一萬多,新羅軍不到一萬),對倭軍、百濟聯軍七萬多(倭軍五萬,百濟軍兩萬),真正以少勝多,重創倭夷,且水陸並勝,焚燒倭軍戰般四百多艘,四戰走捷,倭、百聯軍不戰即降,餘則倉惶遁走。而且,與明朝援朝抗倭不同,那次戰爭明朝主將鄧子龍與朝鮮主將李舜臣均壯烈戰死;白江之戰,唐軍主將劉仁軌與新羅王金法敏都精神抖擻,完好無損。倭國國內大震,剩下未被屠殺的殘兵敗將逃返本島。心肝膽裂之餘,倭人在國內鑿三重巨塹以防唐軍進攻。  當時當地,如此赫赫戰功,《舊唐書?劉仁軌》傳中,卻隻有短短一百二十三個字:“於是(劉)仁師、(劉)仁願及新羅王金法敏師陸軍以進。(劉)仁軌乃別率杜爽、扶餘隆率水軍及糧船,自熊津江往白江,會陸軍同趣周留城。(劉)仁軌遇倭兵於白江之日,四戰捷,焚其舟四百艘,煙焰漲天,海水皆赤,賊眾大潰。(扶)餘豐脫身而走,獲其寶劍。偽王子扶餘忠勝、忠志等,率士女及倭眾並耽羅國使,一時並降。百濟諸城,皆復歸順。”《資治通鑒?唐記十七》基本也是類似的描述,短短數十字。   即使以現代眼光來看,白江之役不可不謂大勝:又是以少勝多,又是水陸並進,又是“借東風”燒敵船,又是友軍配合作戰破敵聯軍,該記載該褒功該宣傳的地方多的是。但在唐朝,以及書寫新、舊唐書以及《資治通鑒》的五代和宋朝,倭國名氣太小,近乎被史臣忽略不計。當時的大將們,也以平高麗、滅突厥、卻土蕃、擊回鶻等等自耀大功,誰都不會把打敗倭人的戰績拿出來顯擺。當時的中國人,也沒多少知道倭國,估計可能吃過倭瓜。就像今天的美國人,如果對他說美國大兵很狠狠教訓瞭斯威士蘭一頓,對方肯定一臉茫然:“斯威士蘭,哪裡啊,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有石油嗎?不是斯裡蘭卡吧?……”一直到數月後在哪個電視小節目上看見娛樂新聞數千美女猛晃豪乳競當國王新妃,這個美國人才恍然,“哦,斯威士蘭是南非一個部落小國啊。”由此可推,美國將士也隻會吹牛說“兄弟在二戰、韓戰、越戰的那會兒…..”,絕對不會吹噓他在斯威士蘭宰過多少”馬猴“――當時的唐朝,乃世界性泱泱帝國,天朝,所以,對白江之戰,根本沒有什麼人太當回事,不過是一次雞毛蒜皮的小勝利而已。相關閱讀推薦:解讀玄宗之後唐朝皇帝:沒有一個正常冊立的皇後揭秘:古代史上最早離婚協議書唐朝提倡好合好散盤點那些死於非命的唐朝皇後:大多都死得很慘!揭秘唐朝史上能與太宗、玄宗並駕齊驅的中興皇帝唐朝宜城公主整治出軌丈夫 竟活剝“小三”臉皮細說唐朝歷史上那些絕代才子們的奇聞軼事大盤點分頁:1/6頁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盛唐大宋,對倭國真的不甚瞭瞭,道聽途說,隻作如下記載“日本,古倭奴也……國無城郭,聯木為柵落,以草茨屋(貧民窟一樣的草棚子)。左右小島五十餘,皆自名國,而臣附之(散亂的部落聯盟)……其俗多女少男,有文字,尚浮屠法……其俗椎髻,無冠帶,跣以行,幅節貫後,貴者冒錦(倭國自古就窮);婦人衣純色裙,長腰襦,結發於後(跟高麗學的)。至(隋)煬帝,賜其民錦線冠,飾以金玉(日本在煬帝之前連衣冠都沒有,更甭想“衣冠人物”和“道德文章”)……”;日本國者,倭國之別種也……或曰:倭國自惡其名不雅,改為日本;或雲:日本舊小國,並倭國之地……”。直到“遣唐使”一批批來大唐跪拜求學打秋風,中華才對這些矬個子的小人種稍加留意。其中一批貢使來唐,副使仲滿(阿倍仲麻呂)“慕中國之風,因留不去,改姓名為朝衡……留京師五十年,好書籍。放歸鄉,逗留不去。”朝衡就是晁衡,這倭國哥們在天寶十三年忽起思鄉之情,想搭乘遣唐使藤原清河的便船 “衣錦還鄉”,中途遇風,差點被淹死。詩仙李白以為和自己一塊吃過倭瓜並收受過對方一件日本裘皮大衣的矮小哥們喂瞭王八,三兩黃酒下肚,信筆塗鴉,有《哭晁衡卿》一詩:“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哭也不是真哭。三天之後,李白本來把矬哥們這“死人”就忘瞭。過瞭數月,忽然又驚見此人現身長安諸王公的大宅院酒席間,李白還以為白日見鬼遇詐屍,實實嚇瞭一大跳。不過,詩也不白寫,此詩後來被人肉麻地吹捧為“中日友誼史傳誦千年的名作”。  今天的朝鮮半島,在唐朝初年存有高麗、百濟與新羅三個“國傢”。其中,高麗名聲最大,軍力最強,對中央王朝一直是時降時叛,時慕時倨。隋煬帝亡國,最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征高麗,致使國內民生凋敝,國力大耗。唐高祖李淵稱帝後,對高麗“遣使稱臣”並不感冒,對臣下說:“高麗雖臣於隋,而終拒煬帝,何臣之為。朕務安人,何必受其臣。”裴矩、溫彥博諫勸:“遼東本箕子封國,魏晉時故封內,不可不臣。中國與夷狄,猶太陽於列星,不可以降。”話聽上去雖有些“沙文主義”味道,也確實有道理。當時的高麗國王,是隋煬帝時一直和帝國叫板的國王高元異母弟高建武。高建武也想察看新帝國虛實,遣使臣獻上封域圖,表示臣服。唐高祖命人去遼東舊戰場,收埋戰沒隋朝將士屍骨,平毀高麗人誇功耀武的京觀。高建武害怕,下令國人“建長城千裡,東北首扶餘,西南屬之海”。   後來,高麗內部政變,東部大人蓋蘇文殺大臣一百多人,並入宮把高麗王高建武也宰掉,“殘其屍投諸溝”,立高建武的侄子高藏為傀儡王,自為莫離支(主兵元師)。這位棒子通古斯種群,“貌魁秀,美順髯,服皆飾以金,佩五刀,左右莫敢仰視。”蓋蘇文每次上下馬,國內貴人大臣都爭搶伏地,蹶屁股趴在那裡給他當“腳墊”。分頁:2/6頁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高麗內變,臣下勸太宗討伐其弒主之罪,“因喪伐人,朕不取也”。太宗挺厚道,下詔拜高藏為遼東郡王。不久,高麗、百濟二國聯合,大舉進攻新羅,新羅向唐朝乞援。眾臣商議,最後李勣力勸征遼。不巧的是,適值遼水泛濫,唐軍無功而返。貞觀十九年,太宗李世民禦駕親征,率陸軍六萬,水軍四萬,又發契丹、奚、新羅等國兵,進擊高麗。唐軍初進克捷,攻克蓋牟城(今遼寧蓋平)、沙卑城(今遼寧復縣),並克陷遼東(今遼寧遼陽)堅城。不久,唐軍又陷白崖城(今遼陽東),向安市(今遼寧蓋平東北)進發。高麗大將高延壽等人率高麗及靺鞨兵十五萬來救援,被唐太宗君臣設計大破。高延壽勢屈,悉眾投降,膝行匍匐入轅門求請饒命。太宗怒喝:“以後還敢和天子交虞嗎!”高延壽“惶汗不能對”。  高麗舉國震恐,堅壁清野,向後方緊縮戰線。黃城(今遼寧遼陽)、銀城(遼寧鐵嶺)一帶頓時空無一人。唐軍進至安市,此城“地險眾悍”,城上高麗兵將見太宗旌旗儀征,竟敢乘城鼓噪示威。太宗大怒。李勣一旁也氣憤,勸太宗說,城下之日,盡屠守戰男丁。安市城內守兵聞知此訊,“故死戰”。膠著數日,城不能下,又遇酷寒天氣,太宗惜愛將士性命,隻得下令班師。其實,安市城是高麗國內一方諸侯,蓋蘇文執政後也曾派兵攻打,“擊之不能下,因與之”。地險,人死戰,又遇酷寒,唐軍人再多兵再強也無可施展。臨行,安市城“屏息偃旗”,城主登城再拜。雖然沒有被攻屠,高麗守軍也知曉瞭唐軍的勇武。“太宗嘉其守,賜絹百匹”。   貞觀二十二年,太宗本準備集三十萬大軍,以長孫無忌為大總管,一舉擊滅高麗。不料,太宗因病崩逝,高麗又逃過一劫。高宗永徽六年(公元655年),新羅國向唐廷告狀,說高麗、百濟、靺鞨連兵,攻取新羅三十多城。唐廷下詔勸和,不聽。作為帝國仲裁者,唐廷於顯慶五年(公元660年),詔派左衛大將軍蘇定方等人率兵攻討。當時,唐朝剛剛生擒西突厥可汗阿史那賀魯,又分西突厥為兩部,設昆陵、濛池督護府。北方突厥問題解決,唐朝自然要“料理”朝鮮半島上竄下跳的高麗和百濟。分頁:3/6頁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圍魏救趙,斷其一方。唐軍並未直接救援新羅,而是集中力量進攻高麗的幫兇百濟。百濟同高麗一樣,“扶餘別種也”,當時的國王是扶餘義慈。唐軍從城山(今山東榮城)渡海,在熊津口大破百濟軍,又克真都城,擊滅百濟軍主力,“斬首萬餘級,撥其城”。百濟王扶餘義慈和太子扶餘隆蒼惶遁走,逃入北鄙小城躲避,被蘇定方唐軍團團包圍。扶餘義慈的次子扶餘泰主意大,趁父兄外逃,自立為王,率眾固守百濟城。扶餘義慈的嫡孫扶餘文思對左右人講:“現在國王、太子均在,王叔自立為王,即使唐兵退去,我父子也會被王叔殺掉!”惶急之下,扶餘文思率左右“隨城而出”,城內人見王太孫如此,也紛紛跟隨,扶餘泰連殺數人也無法阻止。無奈,扶餘泰出降,百濟都城告陷。很快,唐軍又逮捕瞭百濟王扶餘義慈父子以及百濟豪酋五十八人,全部押送長安。“平其國王部、三十七郡、三百城,戶七十六萬。”  唐朝在百濟設熊津、馬韓等五個都督府,擇其酋長管治。同年十月,一行囚俘至京城,“詔釋不誅”。扶餘義慈也是倒黴蛋,本來此人上孝下親,很有榮名,有“海東曾子”的時譽。戰前,唐高宗還下詔勸諭:“……王所兼城宜還之(新羅),新羅所俘(百濟兵士)亦畀還王。不如詔者,任王決戰,朕將發契丹諸國,度遼深入。王可思之,無後悔。”百濟王總以為唐兵不會輕出,繼續當高麗幫兇。殊不料,蘇定方諸將一出,百濟立時破滅,他自己也被生俘,行數千裡地歸罪長安。不久,扶餘義慈病死,唐廷施恩,贈衛尉卿,並允許其被俘舊臣臨喪,“詔葬孫皓、陳叔寶墓左”――此舉意味深長,同為降臣,下場也一樣,終免橫死。

臺兒莊大捷諜報英雄:投筆從戎的文學碩士夏文運

  現代戰爭,首先是情報戰爭。事隔多年以後,李宗仁才向世人披露,臺兒莊戰役的勝利,與準確、及時的情報是分不開的。他在回憶錄中感慨地寫道:“何君(即夏文運,化名何益之)冒生命危險,為我方搜集情報,全系出乎愛國的熱忱。渠始終其事,未受政府任何名義,也未受政府分毫的接濟。如何君這樣的愛國志士,甘作無名英雄,其對抗戰之功,實不可沒。”“其情報的迅速正確,抗戰初期可說是獨一無二。”  夏文運是誰?他是怎樣為李宗仁提供絕密情報的?他是哪一年逝世的?他的傢庭生活及其後代情況如何?經過多年的研究,記者終於首次解開瞭夏文運身世之謎,糾正瞭一些以訛傳訛的史實,使“抗日無名英雄”的事跡昭示於天下。  情報猶如“及時雨”  第五戰區的參戰部隊多為“雜牌軍”,雖有兵力數倍於日軍,但新兵多,武器裝備低劣,每人平均還不到一支槍,不少人使用的是大刀、長矛,而日軍裝備有火炮、坦克、飛機等先進武器。“我軍在京滬線上有百萬貔貅,尚且一敗塗地,今敵人挾新勝之威,自南北兩路傾巢而來,我膽敢以七八萬疲憊之師,與之周旋,也未免有螳臂擋車之感瞭。”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李宗仁認為集中優勢兵力,能夠痛擊一個方向的敵人;如果日軍南北夾擊,則我軍首尾不能相顧,有可能被敵軍圍殲。  1938年1月18日,日本華中方面軍占領瞭淮南重鎮明光,與中國守軍隔河對峙,形勢嚴峻。李宗仁本應派兵增援,又擔心北線日軍南下而腹背受敵。就在他舉棋不定之際,夏文運發來絕密電報:日軍南動而北不動。李宗仁轉憂為喜,立即命令於學忠的五十一軍在淮河北岸佈防,又把張自忠的五十九軍從北線調到淮河前線;2月11日,日軍竄到淮河北岸時,五十一軍、五十九軍將士一起上陣,打得敵軍人仰馬翻。經過激烈的拉鋸戰,日軍損兵折將3000多人,被趕回淮南。  日軍南線攻擊失利後,被迫組織北線進攻,坂垣征四郎的第五師團從青島向魯南進犯、磯谷廉介的第十師團沿津浦線南攻,2萬多名日軍以餓狼撲食之勢直逼臺兒莊,如果得手,徐州則危在旦夕。如能在津浦線上將敵人拖住數月,使武漢後方有充分時間重新部署,則抗戰還能繼續。因此,李宗仁決心背水一戰,在臺兒莊地區與日軍決戰。  曾任李宗仁秘書的程思遠先生生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回憶,1938年2月上旬,李宗仁接到夏文運密報:坂垣師團從膠濟線進軍蒙陰、沂水等地,李宗仁據此料定坂垣將進攻臨沂,因此命令龐炳勛軍團馳往臨沂,堵截敵人。龐軍團實際上隻有5個步兵團,浴血奮戰到3月中旬,漸漸抵擋不住號稱“陸軍之花”的坂垣師團,向李宗仁求援;而此時南北戰線都很吃緊,李宗仁手下無兵可派。危急關頭,夏文運又從上海發來密報:日軍北動而南不動。李宗仁像吃瞭一顆定心丸,迅速抽調張自忠的五十九軍北上。龐部、張部並肩作戰,在臨沂殲敵3000多名,使日軍後退90餘裡,徹底粉碎瞭坂垣、磯谷兩師團會師臺兒莊的企圖,從而為臺兒莊大捷創造瞭條件。  同年4月7日,臺兒莊戰役取得重大勝利。在一個多月時間內,中國軍隊斃傷日軍11984人,俘虜719人,繳獲大炮31門、裝甲汽車11輛、大小戰車8輛、輕重機槍1000餘挺、步槍10000餘支。同時,也付出瞭犧牲3萬將士的沉重代價。  臺兒莊戰役是抗戰初期中國正面戰場取得的第一個重大勝利。臺兒莊被譽為“中華民族揚威不屈之地”。李宗仁臨終前留下遺囑,把自己的骨灰撒在臺兒莊地區,讓自己永遠陪伴著臺兒莊戰役中為國捐軀的英靈們。  文學碩士誤入敵穴  那麼,夏文運是怎麼成為李宗仁諜報員的呢?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夏文運是大連市金州七頂山人,父親名叫夏日明,在兄弟中排行老小,俗稱“夏老九”,是個車把勢。1905年12月,夏文運出生。他上有兩個姐姐,下有一個弟弟夏文玉,而叔伯兄弟有好幾十個。由於他長得白白凈凈,又聰明又靦腆,所以被大人們戲稱為“夏大姑娘”,深討奶奶的歡喜。當時還未分傢,全傢老少、雇工有100來口子。8歲那年,當傢的奶奶夏劉氏發瞭話:以後就別讓“夏大姑娘”學農活瞭,讓他讀書吧。從此,夏文運背上瞭小書包,進瞭當地的老虎屯第一普通學堂。夏劉氏去世,九兄弟分瞭傢,但大傢仍然齊心協力地供養夏文運讀書。  兩個中國夫人,兩個日本妻子  夏文運先後擔任廣西省政府顧問、偽北京市和天津市參議、偽山西省建設廳長等職,不僅給李宗仁提供瞭大量的日軍絕密情報,而且,據夏文運的女兒夏綠蒂回憶,她的叔叔夏文玉跟她講過,夏文運在擔任偽山西省建設廳長期間,曾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經常與八路軍進行物質交換,並掩護、解救過包括無產階級革命傢董必武在內的許多共產黨人的性命。夏文運重情重義,親友們投奔他,他總是熱情招待,幫助他們解決就業、生活等實際困難。  然而,夏文運的情感生活並不幸福,並帶有鮮明的時代印記。  大夫人那氏,滿族,金州三十裡鋪人。當年,婚姻都由父母包辦,而且,時興娶大媳婦,為的是能持傢,好管教丈夫。那氏比夏文運大8歲,沒有文化。那氏為夏文運生瞭兩女一兒。大女兒夏桂枝生前是北京市宣武區政協委員。二女兒何蔚敏畢業於聖約翰大學,生前是上海打浦中學教師。兒子夏尊江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1980年病死在北京。  二夫人佐佐木,是夏文運當年在日本讀書時的同學。婚後,沒有子女,兩人離婚,但仍保持朋友關系。夏桂枝、夏尊江在日本留學,吃住都在她傢。  三夫人陳桂珍,上海人,有文化,漂亮而善持傢,比夏文運小16歲。夏文運雖然接受過現代高等教育,但思想深處仍存在著“男尊女卑”、“多子多福”的傳統觀念。因為陳桂珍接連為他生瞭碧蒂、綠蒂兩個女兒,他很不滿意,逐漸冷落瞭陳夫人,並與一個舞女趙小姐關系曖昧。1946年2月,經軍統特務頭子戴笠批準,他被秘密逮捕,陳夫人立即去面見北京行轅主任李宗仁,才使他被無罪釋放。1948年,夏文運與陳夫人離婚。夏碧蒂留學於巴黎大學,與父親分別20年後才重聚,1969年在日本成婚時,日本國鐵總裁十和信二親自為其證婚,現居臺灣;夏綠蒂畢業於某水產學院,現已退休。  四夫人藤田智榮。1955年,孤身在日本的夏文運窮困潦倒,因糖尿病住院,與小自己25歲的護士藤田相識、相愛。同年底,兩人在一間隻有6平方米的陋室內結婚,育有一兒一女。1970年11月15日,夏文運因腦溢血而瞌然去世,葬於著名公墓東京上野林光院。女兒夏蒂子畢業於早稻田大學,兒子夏尊潮畢業於明智大學,文學博士。  夏文運已逝世多年,但傢鄉人民一直沒有忘記他在抗日戰爭中所做出的特殊貢獻。他的英名已載入《大連人物志》,其故居也被有關部門列入修復規劃。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日軍傷亡僅60人?平型關大捷日軍真實傷亡人數

      導讀:平型關大捷時間及簡介,平型關大捷傷亡人。海外一份報道提到,認為平型關戰役日軍的損失應該是“一個不完整的汽車中隊和一個負責大行李的運輸和護衛的輜重小隊,共計有日本兵六十人”。這種說法未免太讓人哭笑不得。  1.平型關之戰到底斃傷多少日軍  1937年9月25日發生的平型關之戰,到底斃傷瞭多少日軍?中國方面有10000(蔣介石賀電)、3000(長期使用的數字)和1000(少數著作使用)之分。從當時日軍投入戰鬥的屬於後勤部隊來看,前兩者都不大可能,屬於戰時為鼓舞士氣而進行的宣傳。據此,我認為中方比較可靠的數據是1000。對比日軍的參戰部隊,個人認為該數據是比較可靠的。  然而,分析日軍損失,使我們遇到一個比較頭疼的問題,那就是日軍為瞭維護士氣,對戰時損失和戰果的不實報道,使日軍的實際損失與其公報不符。所以,對於平型關之戰的真實情況,我采取瞭根據史料進行推測,而不是直接采用日軍公佈的傷亡數字。   目前關於平型關之戰,日文資料中有三本很有價值的材料:《第21聯隊戰史》;《每日新聞》報原隨軍記者益川的《大陸舞臺上的中**戰》;另一本則是在查找其他資料時,意外發現的日軍《第11聯隊戰史》,其中有著比遭到打擊的日軍部隊對此戰更詳細的記錄。因為第11聯隊的尾傢大隊,正是1937年9月22日最後乘坐遇伏卡車的人員,該聯隊亦奉命救援平型關遇伏日軍。可能因為損失的不是自己的部隊,所以記錄更沒有顧忌一些。令人驚訝的是,這些資料裡提到的戰場狀況,居然有很多是中國史料中根本沒有提到的。平型關之戰可能和我們傳統的看法不同:在八路軍的伏擊圈中,它有兩個戰場,日軍是從兩個不同方向鉆進八路軍伏擊圈的!  這兩支敵軍部隊,其一是從平型關返回靈丘的“新莊自動車隊”,由兩個中隊組成,搭載部隊人數不詳,從西向東進入八路軍伏擊區,其指揮官是新莊淳中佐(即中校)。進入伏擊圈的另一支部隊是攜帶大批彈藥、衣物、糧食等物資,從靈丘向平型關前線支援的步兵第21聯隊(指揮官浜田大佐)輜重部隊,第5師團參謀橋本順正中佐與他們同行。  橋本和新莊兩名日軍指揮官都在戰鬥中被擊斃。值得一提的是,日本陸軍大學畢業的橋本軍事素養相當出色,曾在東北和楊靖宇唱過對手戲。如果不是被打死在平型關,此人很可能是一顆日軍中的明日之星。也正因為日軍將其視為有前途的軍官,所以此戰之後,他們對橋本的死多有惋惜之詞。相關閱讀推薦:淞滬會戰失敗的原因 淞滬會戰若幹問題分析戰神蚩尤是個怎樣的人物?蚩尤與炎帝什麼關系?成吉思汗打過哪些敗仗?十三翼之戰爆發的起因虜騎胡兵一戰摧:鮮為人知的大唐名將之李晟分頁:1/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2.日軍兵力究竟幾何?  那麼,這兩支部隊的日軍,到底有多少兵力呢?  首先,讓我們看一下第21聯隊的輜重部隊。我在最初研究平型關之戰的時候,認為這支日軍輜重部隊包括擔任警衛的高橋義夫騎兵小隊共計250到260人,橋本中佐與副官等乘坐一輛汽車擔任指揮。然而,無意間發現的一張照片,改變瞭我的看法,這支日軍的兵力,要重新計算。“昭和十二年九月,粟飯原部隊從靈丘出發,滿目滄桑的北支太行山脈,艱難的行軍,同期小倉中尉也在其中,於是留影紀念,不料卻成永別。”  看到照片說明我心中忽然一動。靈丘?橋本順正所部不正是從靈丘出發的嗎?!我以最快的速度查找日軍在靈丘的作戰情況,發現日軍占領該地的日期是9月21日,攻占靈丘的部隊,則是日軍步兵第21聯隊的第1、第3大隊。戰鬥中,第1機關槍中隊中隊長福島勛負傷,傷亡數十人。所以,日軍不可能在9月21日之前從靈丘出動任何部隊。而按照日軍的紀錄,所謂“粟飯原部隊”,正是日軍步兵第21聯隊的別稱!   而且,照片上有一點特別的地方令人矚目。那就是在日軍的大車輜重隊中,居然有一輛汽車!這也恰好和橋本順正中佐乘汽車與21聯隊輜重隊同行前往平型關相符。所以我判斷,這張照片上的日軍輜重隊很可能就是被八路軍包圍殲滅的橋本部隊!  按照日軍記錄,橋本部隊包括“大行李”(攜帶大衣等物資的特別輜重隊)、普通輜重隊(攜帶彈藥糧草等)、護衛騎兵以及指揮部四部分,日方資料稱共計200餘人。但是,筆者考慮到運輸隊中擁有70多輛需要四人一馬才能推動的大車這一情況,其真實人數應該接近400人。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日軍當時普遍使用朝鮮人作為後勤支援人員,參加運輸,他們不屬於日軍的軍隊編制,也不計入傷亡。而戰鬥中,這些人由於穿日軍後勤人員服裝,無法分辨,也被八路軍消滅,並計入瞭戰果(說起來,由於“日韓合並”和多年殖民教育,二戰中日軍的朝鮮幫兇頗為不少,八路軍把這些朝鮮“夫役”記入戰果並無不當)。分頁:2/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新莊所部日軍,其總人數則是一個謎。他的本部包括兩個汽車中隊,其中的中西汽車中隊共有人員176人,另一個中隊不詳。這另一個中隊的人數究竟有多少很難確定,但應該高於中西汽車中隊。因為在網上查找,日軍一個中隊,最少的人數194,最多的350。中西汽車中隊隻有176人,在1937年的日軍中是非常罕見的。日軍一個大隊的標準人數為1091,包含3個中隊和大隊直屬部隊,一個中隊的兵力在200多人才是正常的。  有日本網頁介紹此戰新莊部隊損失為“第6兵站汽車隊共出動卡車80輛,計損失卡車75輛,指揮官新莊淳以下43人戰死,34人負傷”。問題在於,剩下的鬼子呢?兩個中隊怎麼也有400人吧,減去死傷的77,還有300多,可車輛給毀瞭75/80,連鬼子頭目都給斃掉瞭,這皇軍幹什麼吃的?是不是槍一響就跟兔子似的……   其實,這個數字的產生是有背景的。新莊這一路日軍,除瞭自己的兩個中隊,還記載攜帶有如下人員——一個護衛小隊和機關人員,到前線的慰問團若幹成員以及從前線撤退下來的傷兵和看護人員。這部分可能是日軍損失最大的。日軍新莊自動車隊代理隊長中西正式報告中自述這支部隊損失70餘人,這個數字常被引用。而日軍增援部隊進入戰場後,自稱“新莊中佐以下200人戰死”。其區別,就是中西的正式報告隻提汽車隊本身的損失,卻全然沒有搭乘日軍的損失情況。按照當時作戰正常傷亡比例一比三計算,結合當時日軍在前線的總兵力進行推算,新莊所部日軍,算上搭車的傷兵總數應在千人左右。分頁:3/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3.千餘日軍大部被殲  1937年9月25日上午,兩路日軍同時進入八路軍伏擊圈。11點,東路日軍在雨後濕滑的小道上行動艱難。這時,八路軍猛烈的攻擊開始瞭。  在八路軍部隊的第一次打擊中,橋本並沒有當場斃命。他的座車恰好被山崖擋住,八路軍的手榴彈和子彈都無法擊中這輛汽車。戰鬥打響後,橋本跳出汽車,立即在附近的一處臺地建立瞭指揮位置,組織殘存日軍進行抵抗。  這股日軍的抵抗頗為頑強,據稱他曾準確判斷一個中國軍隊的指揮所,並指揮輕機槍進行攻擊。然而,橋本的兵力畢竟有限,裝備也不充足,更要命的是由於八路軍伏擊陣地選擇得好,日軍處於“很難看到敵人隻能挨打”的境地。當八路軍第二次發動猛攻的時候,這支日軍終於未能逃脫“全滅”的命運。八路軍115師沖下山來,和日軍發生瞭白刃戰,日軍全被殺死,連手表和鋼筆都被繳走作瞭戰利品。  大傢看到這裡可能會覺得奇怪——既然這支日軍已經“全滅”,如何還能夠提供如此詳細的戰鬥經過呢?

平型關大捷簡介及時間 中日平型關戰鬥的介紹

       平型關大捷:打破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平型關大捷是八路軍出師華北抗日戰場後首戰大捷,同時也是全國抗戰爆發以來中國軍隊的第一個大勝利。  八路軍出師華北挺進山西之際,日軍第5師團在察哈爾派遣軍的配合下,正沿平綏路進攻長城沿線,企圖南下進攻太原,奪取山西腹地,並從右翼配合華北方面軍在平漢路的作戰。中國第2戰區制定瞭沿長城各隘阻擊日軍的作戰計劃,在平型關方面,決心集合重兵殲滅來犯之敵,並請求八路軍配合側擊日軍。為瞭配合友軍作戰,保衛山西,振奮八路軍軍威,八路軍115師成功進行瞭平型關伏擊戰,取得首戰大捷。  1937年9月上旬,根據作戰計劃,八路軍115師開赴平型關附近。平型關位於山西省東北部,是晉東北的一個咽喉要道,兩側峰巒迭起,陡峭險峻,左側有東跑池、老爺廟等制高點,右側是白崖臺等山嶺。在關前,是一條由西南向東北延伸的狹窄溝道,是伏擊殲敵的理想地。2日,日軍第五師團第21旅團一部,由靈丘向平型關進犯,並占領東跑池地區。23日,115師決心抓住日軍驕橫、疏於戒備的弱點,利用平型關東北的有利地形,以伏擊手段殲敵,並召開連以上幹部會議,進行深入的戰鬥動員。24日深夜,115師利用暗夜和暴雨,秘密進入白崖臺等預置好的戰鬥陣地。25日拂曉,日軍第五師團第21旅後續部隊乘汽車100餘輛,附輜重大車200餘輛,沿靈丘——平型關公路由東向西開進。7時許,該部全部進入第115師預伏陣地。第115師抓住戰機,立即命令全線開火,並乘敵陷於混亂之際,適時發起沖擊。115師一部殲敵先頭,阻其沿公路南竄之路;一部分割包圍日軍後尾部隊,斷其退路;一部沖過公路迅速搶占老爺廟及其以北高地;一部阻斷先期占領東跑池的日軍回援;一部阻斷日軍第五師團派出的增援部隊。經過激烈戰鬥,全殲被圍日軍,大獲全勝。   此戰,取得重大戰果。八路軍115師共擊斃日軍1000餘人,擊毀汽車100餘輛,馬車200餘輛,繳獲步槍1000餘支,機槍20餘挺,火炮一門,以及大批軍用物資,取得瞭全國抗戰開始以來中國軍隊的第一個大勝利。      平型關大捷是八路軍開赴抗日前線後的首次勝利,共殲滅日軍1000多人,擊毀汽車近百輛,繳獲輕重武器數百支。它表明,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是一支不可忽視的抗戰力量。相關閱讀推薦:孟良崮戰役簡介及時間 孟良崮戰役發生在哪?遼沈戰役指揮官是誰? 遼沈戰役領導人都有誰淮海戰役經過:歷時65天殲滅國民黨55.5萬餘人淞滬會戰死亡人數

平型關大捷與平型關戰役的區別:不是同一場戰爭

  導讀:抗日戰錢爭初期的1937年9月中旬,中國第二戰區為保衛山西,阻止日木侵略軍南下進犯太原,在晉東北內長城平型關一線組織瞭山西境內的首次大規模的平型關戰役。戰役期間的9月25日,八路軍115師為配合正面防守的國民黨軍隊,在平型關東側靈丘縣喬溝一帶伏擊日軍後續部隊,殲敵千餘人,繳獲大批軍用物資。與此同時,獨立團在靈丘以東的騷馬嶺阻擊增援平型關的日軍一個多聯隊,殲敵300餘人。八路軍出師抗日取得瞭首戰大捷。  幾十年來,涉及平型關抗戰的著作和文章,多把八路軍的平型關大捷和第二戰區的平型關戰役混為一談,有的還明確寫道‘平型關大捷就是平型關戰役”。其實,歷史上的平型關大捷與平型關戰役並不是一回事。       戰役是指在一定的空間和時間內進行的一系列大小戰鬥的總和,是軍隊為達到戰爭的局部或全局性目的,按一個總的作戰企圖,在統一指揮下實施的,屬於戰爭與戰鬥間的作戰行動。   “七七事變”之後,日軍開始大舉進攻中國,突破張傢口,占領大同,逼近平型關。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把前線總指揮部設於雁門關下的嶺口村一所窯洞,並同行營人員及八路軍總政委周恩來會商,制定瞭《第二戰區平型關戰役計劃》。其“作戰方針”為:“本軍以利用山地殲滅敵人之目的,以主力配置於天鎮、陽高、廣靈、靈丘、平型關各地區,以一部控制大同、渾源、應縣附近,以策應各方面之戰鬥,相機轉移攻勢。”以此拉開平型關戰役的序幕。   平型關戰役中國方面前期總指揮為第六集團軍總司令楊愛源,後期總指揮為第七集團軍總司令傅作義。投入兵力為第六集團軍、第七集團軍、以孫楚為軍長的第33軍、以劉茂恩為軍長的第15軍、以高桂滋為軍長的第17軍、以傅作義為軍長的第35軍、以陳長捷為軍長的第61軍、以郭宗汾為軍長的第2軍、以王靖國為軍長的第19軍、以朱德為總司令的第十八集團軍等11個軍約15萬兵力,從1937年9月3日制訂作戰計劃開始,至10月2日中國軍隊全線撤退結束,歷時一個月。日本侵略軍方面參戰部隊,有日軍板垣征四郎中將為師團長的第五師團(在日軍內部號稱“鋼軍”)、察哈爾派遣兵團(後改稱蒙疆兵團)、滿洲國靖安軍。平型關戰役共經歷較大會戰和戰鬥二十多次,是抗日戰爭初期一個中等規模的戰役。平型關戰役中,出現瞭程繼賢團、梁鑒堂旅、薑玉貞旅等一些可歌可泣的英雄團體,成為我國抗日救亡歷史上的壯麗篇章。平型關戰役,重創瞭日本侵略軍,打破瞭日軍“一個月滅亡山西,三個月滅亡中國”、速戰速決的戰略企圖,遲滯瞭日軍進攻,打亂瞭日軍的侵華計劃。國共軍隊相互配合,創造瞭平型關大捷的光輝戰例。日本最精銳的板垣師團主力在平型關遭到瞭劉茂恩將軍率領的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第十五軍的全力攻擊,該軍共殲滅日軍22000餘人。平型關戰役當時處於抗戰初期,處於敵強我弱的大形勢下,中國方面傷亡遠遠超過日軍,本次戰役以失敗告終。但中國軍隊浴血奮戰、誓死抵抗、勇於犧牲的民族精神,卻在本次戰役中得以體現,這種民族精神使抗日戰爭由速戰速決轉入持久戰,最終贏得瞭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平型關大捷是指1937年9月25日,第十八集團軍115師根據第六集團軍制定的“25日在平型關出擊計劃”,在平型關設伏,殲滅日軍板垣師團21旅,配合瞭友軍的正面作戰。平型關大捷,殲敵1000多人,毀敵汽車100輛,馬車200輛,繳獲步槍1000多支,輕重機槍20多挺,戰馬53匹,另有其他大量戰利品。這是中國抗戰開始後取得的第一次大勝利,它粉碎瞭“皇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打擊瞭日軍的囂張氣焰,鼓舞瞭全國人民的抗戰熱情。相關閱讀推薦:平型關大捷簡介及時間 中日平型關戰鬥的介紹日軍傷亡僅60人?平型關大捷日軍真實傷亡人數 分頁:1/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平型關大捷是平型關戰役的組成部分。綜觀平型關大捷過程可知,沒有當時全民族抗戰的形勢,就不可能有平型關大捷;沒有當時第二戰區組織的平型關戰役,沒有11個軍對平型關日軍的英勇抗擊,就不可能有平型關大捷;沒有友軍的正面戰場的浴血奮戰、壯烈犧牲,就不可能有平型關大捷。平型關戰役由國民政府國民革命軍第二戰區所領導、歷時一個月,戰場范圍達數百裡。而平型關大捷指該戰役間,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十八集團軍第115師在平型關一帶配合作戰、成功伏擊日軍輜重部隊的戰鬥,為平型關戰役中的一次傑出的重要戰鬥,我軍傷亡人數低於日軍,是一次成功的戰鬥、勝利的戰鬥。關於平型關戰役,中國文史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晉綏抗戰》一書,刊登瞭時任61軍軍長陳長捷撰寫的《平型關戰役經過》,以三萬多字進行詳述。平型關戰役雖然以失敗告終,但是它是我國抗戰初期的一大壯舉,閃爍著民族團結精神的光輝。     

平型關大捷是的背景 平型關大捷是誰領導的?

  導讀:平型關戰役,或稱平型關戰鬥,是對日抗戰期間太原會戰(1937年9月11日至11月8日、民國26年)中的一場戰役,由國民政府第二戰區司令官閻錫山所領導,歷時一個月(從當年9月3日制定作戰計劃到10月2日全線撤退),戰場范圍達數百裡,中國方面投入兵力11個軍共計十餘萬,歷經大小戰鬥數十次,屬中等規模戰役。  戰前形勢―――日軍攻陷大同  1937年初秋,南口前線部隊抗擊著日軍板垣師團的猛攻。與此同時,日軍東條縱隊也同時猛攻張傢口。守軍第二十九軍劉汝明部不戰而退,閻錫山的第61軍反攻不力,張傢口失守,南口危在旦夕。日軍下一個矛頭所向是第二戰區閻錫山苦心經營的山西。  山西,四面環山,地勢險要,素有“華北屋脊”之稱,在軍事上被兵傢稱之為“華北之鎖鑰”。所以日軍欲統治華北,必先圖晉綏;欲圖晉綏,必先爭太原;欲爭太原,必先奪大同或平型關。  但是日軍占領南口、張傢口後,圖晉方向是西北之大同,還是東北之平型關?閻錫山判斷,日軍為運送部隊、軍火,展開機械化部隊,發揮其優勢,必然把鋒芒指向大同。據此,他部署瞭大同會戰計劃。  然而戰況實際發展是:9月上旬,東條縱隊和偽蒙軍沿平綏線擊破李服膺部防守永嘉堡、天鎮間的國防工事,直抵陽高城下。李部一路逃到桑幹河以南,日軍於9月13日攻占大同,而敵軍主力板垣師團指向平型關,意圖抄雁門關後路,然後夾擊太原。   至此,閻錫山部署的大同會戰計劃流產。雁門關一帶兵力雖多而無用,而平型關一帶則兵力空虛,危如累卵。閻錫山被迫立即著手部署平型關會戰。  平型關戰役部署  1、作戰計劃  1937年8月28日,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表示抗戰決心,把行營(前線總指揮部)設於雁門關下的嶺口村一所窯洞,並同行營人員及八路軍總政委周恩來會商,制定瞭《第二戰區平型關戰役計劃》。其“作戰方針”為:“本軍以利用山地殲滅敵人之目的,以主力配置於天鎮、陽高、廣靈、靈丘、平型關各地區,以一部控制大同、渾源、應縣附近,以策應各方面之戰鬥,相機轉移攻勢。”  2、平型關戰役戰鬥序列表  總指揮:第六集團軍總司令楊愛源(前期),第七集團軍總司令傅作義(後期)。  第33軍:軍長孫楚(前期實際總指揮),下轄73師,師長劉奉濱;獨立旅3旅,旅長章拯宇;獨立旅1旅,旅長孟憲吉。  第15軍:軍長劉茂恩,轄64師,師長吳庭麟;65師,劉茂恩兼。相關閱讀推薦:平型關大捷與平型關戰役的區別:不是同一場戰爭平型關大捷簡介及時間 中日平型關戰鬥的介紹孟良崮戰役簡介及時間 孟良崮戰役發生在哪?朝鮮戰爭簡介 朝鮮戰爭爆發時間是哪一年?評價商周牧野之戰 牧野之戰有何歷史意義?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第17軍:軍長高桂滋,轄21師,師長李仙洲;84師,高桂滋兼。  第35軍:軍長傅作義,轄211旅,旅長孫呈峰;218旅,旅長董其武。  第61軍:軍長陳長捷,轄208旅,旅長呂瑞英;217旅,旅長梁春溥;新編第4旅,旅長於鎮河。  第2軍:軍長郭宗汾,轄71師,師長郭宗汾;202旅,旅長陳光鬥;214旅,旅長趙晉;新編獨立1旅,旅長陳慶華。  第34軍:軍長楊澄源,轄196旅,旅長薑玉貞;203旅,旅長梁鑒堂(此兩旅包括旅長在內幾乎全部犧牲)。  第19軍:軍長王靖國,以三個旅兵力守代縣,外加炮兵團附歸19軍序列,騎兵軍以三個騎兵師置於集寧一帶。  第8軍:115師,師長林彪;129師,師長賀龍。分別於平型關、忻口、原平一帶展開。另有劉汝明軍駐蔚縣一帶。  綜上所述,投入平型關會戰(9月3日作戰計劃稱晉北戰役及平型關會戰)的兵力共11個軍、10餘萬人。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平型關大捷的兵力部署 平型關戰役的過程簡述

  戰役的兵力部署  ⑴平型關正面。由第六集團軍總司令楊愛源在大營前指揮孫楚的第33軍和高桂滋的第17軍及第73師(73師是孫楚指揮的,佈防區域與17軍連接),佈防於平型關、團城口南北線上,右起五臺山東北,排列獨立旅3旅、73師、獨立旅8旅於平型關正面;北面團城口內並列17軍的84師和21師各就已設陣地,掩護雁北各部撤入雁門山、恒山以內,先憑險阻擊並消耗敵人,再主動向南轉移,分從大營、沙河隱入五臺山,為南機動兵,待機出擊。  ⑵雁門關北側。主戰場的北側依恒山、雁門山為屏障,除置劉茂恩第15軍於恒山外,以34軍第101師和梁鑒堂旅分守北婁口、茹越口間的已設陣地。重點於繁峙北的茹越口,從太原來的薑玉貞旅到繁峙以北地區歸入34軍序列。  以王靖國19軍及方克猷旅到附屬山野炮各一團右連接34軍扼守五鬥山、馬蘭口、虎峪口至雁門關、陽方口間的已設陣地,保持重點於代縣、雁門關間。薑玉貞之獨立旅先控制陽明堡,對雁門關重點策應。   ⑶決戰地帶。沙河及繁峙城間地區為決戰地帶。以劉潭馥200獨立旅附山炮營置於沙河鎮東,占廣大正面,東連孫楚兵團,北連劉茂恩軍,對從平型關方面入侵之敵人以逐次抵抗方式誘至繁峙,使之膠著於繁峙城東的主決戰陣地前。以第一、二預備軍各附一個山炮營於繁峙城的南北線上,以五臺山的北臺頂、繁峙城垣、恒山頂為支撐點,構成對平型關方面入侵之敵的堅強抵抗陣地。第一預備軍在南,保持重點於五臺山北麓;第二預備軍在北,保持重點在繁峙城,吸引敵人使之膠著於主陣地前,以利於南北機動兵團鉗擊。  ⑷機動兵團。傅作義指揮31軍、15軍為北機動兵團,從繁峙展開,孫楚指揮以17軍為主力的南機動兵團,從團城口一帶出擊,以孟憲吉旅及73師抄襲平型關,斷敵後方。  閻錫山把這個部署自詡為“口袋陣”。他特別重視口袋底陣地,親召陳長捷、郭宗汾兩軍長到嶺口行營,面授要領,並命令他們同到繁峙、沙河間周密勘察主陣地,同時派高參到平型關、團城口、恒山等處,向孫楚、劉茂恩、高桂滋等傳達指示,又把屢違節制、不肯力戰的原61軍軍長李服膺拘押起來,以肅號令。相關閱讀推薦:平型關大捷簡介及時間 中日平型關戰鬥的介紹孟良崮戰役簡介及時間 孟良崮戰役發生在哪?朝鮮戰爭簡介 朝鮮戰爭爆發時間是哪一年?戰國時期宋鄭交戰:宋國因一塊羊肉輸瞭戰鬥牧野之戰相關人物介紹 牧野之戰的主人公是誰?分頁:1/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戰役的主要過程  1、閻錫山、周恩來會商戰役計劃,國共軍隊為禦外侮協同作戰  為瞭協調各部隊行動,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以及副長官朱德、黃紹、衛立煌、周恩來、彭德懷等多次會商作戰計劃。周恩來、彭德懷和閻錫山在嶺口村傍山坡一個窯洞裡進行長時間會談。周恩來分析形勢,指出目前雖然敵強我弱,但隻要動員全民,團結奮鬥,就可削弱敵人,壯大自己,最後打敗日軍。閻錫山要求周恩來協助制訂第二戰區作戰計劃。周恩來洞察時局,成竹在胸,隻用一天時間就擬定瞭計劃。閻錫山驚佩不已,連嘆:“寫得這樣快,這樣好,如能這樣打,中國必勝。”  1937年9月11日,日軍犯廣靈。孫楚的73師被迫退至平型關南翼,閻錫山急調孟憲吉旅搶守平型關。孟旅於19日趕至平型關,與進攻之日軍激戰兩晝夜,日軍攻勢頓挫,專攻團城口。八路軍115師於6月20日迅速越過五臺山向靈丘急進,22日從平型關南翼潛出,隱伏於靈丘以南的太白山區,24日在平型關東20裡的東河南公路兩側地區部署對敵後的抄擊。115師派到大營同孫楚聯絡的高參袁曉軒把115師進入敵後的進展情況通知孫楚,希望平型關各方面友軍和八路軍的敵後抄襲適時配合,爭取平型關圍殲敵人的勝利。  2、團城口激戰失守,郭宗汾出擊被圍  閻錫山得知八路軍進展情況後,即派預備軍加強平型關北翼的出擊力量。孫楚為配合115師抄襲敵後,即令郭宗汾的預備第2軍聯系團城口高桂滋指揮的84師出擊。23日夜,敵人曾對東西跑池高地發起猛攻,高桂滋部反攻,傷亡近兩千人,損失慘重。

平型關大捷的意義 平型關大捷的抗日的影響是?

      平型關大捷的歷史意義  八路軍出師抗日,首戰告捷,大長瞭中國人民志氣,打擊瞭日寇威風,對當時華北戰局和全國抗戰形勢發生瞭重大的影響。正如上海市各界救亡協會致八路軍的賀電所說:“貴軍受命抗敵,立奏奇功,挽西線垂危之局,破日寇方長之焰,捷報傳來,萬眾歡騰。”  以八路軍取勝的平型關戰鬥,首要的是政治作用和歷史意義。  第一,打擊瞭日寇的囂張氣焰,初步穩定瞭華北混亂潰敗的戰局。  自“九·一八”事變後,由於蔣介石實行“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政策,對日本帝國主義的入侵一直采取不抵抗主義,並壓制愛國軍民的抗日活動,致使日寇在中國領土上為所欲為,“所向無敵”。這就助長瞭日寇的驕狂氣焰,他們簡直視中國軍隊為草芥,說什麼中日開戰,隻需三個月,日軍就可全部消滅中國軍隊,占領全中國。蘆溝橋事變後,日寇的軍事進攻雖受到中國軍隊的一些抵抗,但阻力不大,特別是在南口戰役之後,國民黨軍隊一個勁地敗退,日軍在華北幾乎是長驅直入。不料在平型關頭遭我八路軍當頭一棒,敵寇銳氣頓挫。尤其是挨打的敵坂垣師團,素稱“大日本皇軍精銳之師”,為天之驕子,在其國內“久著威名”、蘆溝橋事變後,它於八月三日由日本廣島動員出征,經朝鮮入“滿洲”,過天津入北平,趨南口下廣靈,直扣平型關,沿途未經激烈戰鬥(南口苦戰時該部主力未趕到),目空一切。   平型關一役,使它吃瞭一個大敗仗,其主力或被圍殲,或如破網之魚,慌忙突逃。日軍“精銳師團”這個不光彩的紀錄,有力地打破瞭“皇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敵人領略瞭平型關慘敗的教訓之後,囂張氣焰有所收斂,不敢象原先那樣長驅直入,放肆急進。這就使國民黨軍事當局爭得一些時間,遏止其部隊潰退,重新調整兵力部署,組織新的防禦,初步穩住瞭華北潰敗的戰局。正如朱德總司令指出的:“平型關的巨大勝利,給混亂潰敗的戰局以初步的穩定,興奮瞭山西、華北以至全國人民,給日本帝國主義長驅直入、一往無敵的氣焰,減煞不少。”  第二,振奮瞭民心,鼓舞瞭士氣,推動瞭全國抗戰高潮。  抗日戰爭爆發後,國民黨軍隊連吃敗仗,祖國大好河山日益淪於敵手。國民黨中的親日派借題發揮,瓦解鬥志,“亡國論”甚囂塵上,攪得國人惶惶不可終日。加之一些國民黨敗軍為自己敗逃辯護計,故意誇大、渲染敵軍的“威力”,視敵人如神物,自相驚擾,不戰自垮,悲觀和失敗情緒象瘟疫似地擴散著。就在這嚴峻時刻,從平型關頭傳來捷報,舉國上下“聞風振奮”。人們從八路軍“克敵揚威”的喜訊中,產生瞭希望。祝捷賀電象雪片似的飛向八路軍總部。在短短幾天內,朱、彭正副總司令就收到瞭一百多封賀電。其中有國民黨自蔣介石以下的黨政軍要員發來的,有各民眾團體和愛國民主人士發來的,還有旅歐美等海外僑胞發來的,可謂萬眾一心,“歡呼雀躍”。僅此一端,就足以說明平型關勝利對人民抗戰情緒的巨大鼓舞。相關閱讀推薦:西安事變的歷史意義 西安事變的結果及影響是?赤壁之戰曹操死瞭多少人 赤壁之戰的歷史意義淮海戰役的意義 中共60萬戰勝瞭國共80萬大軍百團大戰意義在哪?百團大戰在軍事上的收獲是?盧溝橋事變的意義

淡水大捷:清軍砍下法陸戰隊司令的腦袋

  臨危受命  光緒九年十一月(1883年12月),法國為瞭占有越南北部,打開中國西南地區的門戶並進而深入中國西南腹地,發動瞭中法戰爭。清政府被法國侵略者的囂張氣焰所嚇倒,不顧民族利益,於光緒十年四月(1884年5月)與法國侵略者簽訂瞭《中法簡明條約》,規定給法國侵略者以各種特權。法國侵略者達到瞭預想的一部分目的,但還不滿足,因為還未達到其深入中國西南地區腹地的全部目的。於是,法國侵略者故意制造事端,進行軍事挑釁,在北黎沖突中,法軍再燃戰火,然後反誣中國方面破壞《中法簡明條約》,並以此向中國索取巨額賠款。為此,法國侵略者將戰區擴大到中國東南沿海,欲占領中國沿海的一兩個港口,作為索取巨額賠款的“擔保品”。他們把目光盯在瞭臺灣。  占領臺灣,是法國侵略者的既定目標。早在光緒十年三月(1884年4月),他們便派出軍艦窺探基隆,法艦“哇爾達”號開進基隆港,3名法軍官兵上岸後登山觀察地形,並欲進入基隆守軍炮臺,被守軍官兵制止。法國侵略者還以開炮相威脅,強行買去1000擔煤。五月(6月),又有一艘法艦開進基隆港,刺探虛實。當劉銘傳奉命赴臺時,法艦巴斯伯號竟尾隨在後,並於第二天來到基隆。法艦費勒斯號在駛進基隆港內停泊時,甚至明目張膽地阻止劉銘傳從德國雇來的運輸武器彈藥到臺的船隻進入基隆港。  閏五月二十日(7月12日),法國向清政府發出最後通牒,要求清政府賠款25億法郎。第二天,法國海軍及殖民地部長又電令法國遠東艦隊司令、海軍中將孤拔再派軍艦去福州、基隆,準備在法國最後通牒被拒絕時,進攻並占領這兩個港口,作為向中國索取賠款的擔保品。六月十日(31日),法國海軍部長電令孤拔立即派軍艦進攻基隆。  當時臺灣有守軍共40營,由臺灣兵備道劉璈統領。在法國出兵越南,攻打中越邊境時,劉璈便積極籌劃臺灣的防務。他認為,要加強臺灣的防禦力量,必須籌於平日,乃能應用於臨時,萬一臺灣為法軍所襲,則南北洋務將無安枕之日,誤臺即誤國。為此,他采取一系列積極措施,加強臺灣的防禦力量:築炮臺、建營壘、購新槍、置水雷,分訊水陸。以曾文溪以南至恒春為南路,統軍5000,由臺兵備道領之;曾文溪以北至大甲為中路,統軍3000,由臺灣鎮總兵領之;又以大甲溪至蘇澳為北路,統軍4000,由提督曹志忠領之;後山自花蓮港至鳳山之界為後路,統軍1500,由副將張兆連領之;而澎湖為前路,統軍3000,由水師副將領之。計兵16500名,各守其地,有事策應。又考慮到臺灣四面環海,周圍有3000餘裡,無險可據,敵人隨時隨地可以登陸,守軍又缺乏戰艦,防守困難,加上兵力單薄,不敷防堵,於是又在臺灣辦團練,分陸、漁兩種,陸團守內地,漁團守海口,“平時各安恒業,有警互相救援”。孤拔率軍到達安平時,通過英國領事請劉璈相見,進行訛詐和威脅:“以臺南城池之小,兵力之弱,將何以戰?”劉璈答道:“誠然。然城土也,兵紙也,而民心鐵也。”孤拔聽瞭無話可說,隻好把軍艦開走,臺南一帶暫時維持穩定。  法國侵略者的無恥野心,激起臺灣各界人民同仇敵愾。人們積極行動起來,用各種方式參加和配合臺灣守軍進行抗法鬥爭。陳華介、奚松林在法軍進攻基隆時,請求募兵1500人,隻需每個士兵月給餉12元,自備軍械,包取回基隆。劉銘傳手頭財政緊張,無法滿足兵餉要求,未予批準。記名道朱守謨聞知此事,深受感動,與約招募,數日而成。彰化林文欽也極力為國分憂,“集佃兵500,駐臺南,為南軍援,器械糧秣悉取之傢。已而調駐通霄,捐款助軍”。臺北紳士林維源慷慨捐款用於抗敵鬥爭,前後捐款紋銀70萬兩。其他紳士也紛紛捐資抗敵。這都有力地幫助瞭臺灣的抗敵鬥爭,緩解瞭因敵人封鎖而造成的困難局面。臺灣官員和紳士中,不少人在民族危急關頭積極組織力量奔赴前線。光緒十年八月(1884年10月),法軍侵犯基隆西路要隘,深澳坑練董陳雲林、廩生陳植棋等籌資募勇,會同大武侖練董劉清江,把敵軍擊退,勇立戰功。臺中林朝棟所組織的棟軍,在抗法戰爭中屢著勞績,聞名內外,被稱為臺灣的“嶽傢軍”。臺灣的勞動人民更是踴躍參軍參戰,保衛國土保衛傢鄉。當法軍侵犯基隆、淡水時,戰地附近的居民幾乎全部動員起來,協助守軍作戰。農民以鋤頭協助挖掘戰壕,獵戶以獵槍為武器配合守軍奮勇殺敵。法軍侵占基隆期間,僅臺灣北部就有5000多民眾報名參軍,被編在各戰鬥隊伍中,上前線殺敵。臺灣同胞反抗外來侵略,維護祖國統一的堅強決心,在這裡得到充分表現。分頁:1/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萬傢嶺大捷:全殲日本106師團 打出中國軍人威風

  1938年7月,日軍開始進攻武漢外圍廣大地區,投入陸海空三軍35萬兵力,出動飛機500餘架、軍艦120餘艘。當時,日本天皇的命令明確表示:“此次大戰所期待的,是使蔣政權降為地方政權。”  國民政府則以陸軍120個師總兵力約110萬人及全部海空軍(戰艦40餘艘,飛機100餘架)迎敵,蔣介石親自坐鎮武漢直接指揮。薛嶽被調任第九戰區第一兵團總司令,負責鄱陽湖西岸及南潯線防禦。戰至7月26日,張發奎失守九江。8月1日,薛嶽奉命指揮九江至南昌以及鄱陽湖周圍戰事,他把7個軍的兵力部署在德安、瑞昌、廬山地區,擺下一個他自稱為“反八字陣”的陣勢,迎戰岡村寧次的第十一軍。薛嶽說:“我這個‘反八字陣’,如袋捕鼠,又如飛剪,敵犯右則左應,犯左則右應。敵若鉆進來,就很難逃出去。”      8月3日,日軍一○六師團沿南潯鐵路南下進攻南昌,到達廬山西麓馬回嶺附近,薛嶽率部在九江南部金官橋設置主陣地,予以迎頭痛擊。他命令第七十軍、第八軍、第四軍參戰部隊不許後退半步,否則軍法從事!日軍以坦克、飛機、大炮配合步兵強攻,兼以施放毒氣,硬是不能越雷池半步!戰鬥打得異常慘烈,持續到15日,雙方均死傷慘重。最終,日軍一〇六師團陷入薛嶽部包圍之中,師團中小隊長半數傷亡,兩個聯隊長(大佐級)陣亡於金官橋前沿。後來繳獲的敵軍日記記載:“幾次進攻中,廬山上的迫擊炮彈如雨點般從天而降,皇軍大受威脅,死傷可怕。” 薛嶽  日軍一〇一師團企圖包圍薛嶽部隊的側後,切斷南潯路。此計被薛嶽識破,他命令王敬九率領的第二十五軍兩個師,嚴守星子鎮和隘口鎮,迎擊敵一〇一師團,並命令王敬九:堅守的時間越長越好,為第一兵團殲敵創造有利條件。  王敬九在星子鎮堅守瞭七天七夜,後又撤守隘口鎮。敵一〇一師團進攻直到9月底,傷亡過半,卻始終未能突破中國軍隊陣地。岡村寧次隻好命令一〇一師團停止進攻,另增派敵二十七師團從瑞昌、武寧方向進攻。薛嶽立即調集部隊,並電令各守軍指揮官:“不能坐以待斃,要組織部隊實施反攻。”於是,中國軍隊發動反攻,在麒麟嶺全殲敵二十七師團一個聯隊。  由於薛嶽急於堵死各方向漏洞,不知不覺間,南潯、瑞武線之間形成瞭一條狹長的巨大空隙。日本空軍很快發現中國守軍出現的這一空隙。9月25日,日軍一部突破瞭五臺嶺守軍的薄弱防線。10月1日、2日,敵一〇六師團主力萬餘人進至德安萬傢嶺一帶。正準備離開德安前線返回南昌去的薛嶽,雖得知日軍一〇六師團與守軍脫離接觸,但尚未意識到危險。當南昌的第九戰區司令長官陳誠和武漢軍委會來電詢問戰況時,他的答復仍是:“各線平靜,一切正常。”  白雲山地區擔任中國軍左翼守衛的是剛從金官橋一線撤下來不久的第四軍。金官橋一戰,歐震將軍指揮的第一軍吃瞭日軍迂回側後的苦頭。要不是第七十四軍的掩護和第四軍拼力死戰,第四軍險些撤不下來。得到搜索隊不斷傳來發現日軍的報告,歐震下令全軍轉身佈防,將向東防禦變為向西攻擊,一時把敵一〇六師團拖在瞭原地。  歐震一面阻敵,一面急電第一兵團司令薛嶽。歐震的報告,使薛嶽大吃一驚,他立即給陳誠和蔣介石發電說:敵一〇六師團鉆隙精神甚強,已突至我白雲山一線縱深,我兵團擬抽調大軍,殲滅突入該敵,以定後方。  得到蔣介石和陳誠的同意後,10月2日,薛嶽急電南潯、德(安)星(子)方面的第四、第七十四軍及第一八七、第一三九師,從東面包圍萬傢嶺日軍,切斷其可能回縮的退路。同時,再電瑞武線的新十三師、新十五師、第九十一、一四二、六十及預六師,包圍萬傢嶺西半面。一時間,12個師10餘萬中國大軍飛調萬傢嶺,把敵一〇六師團1萬多人團團包圍在10平方公裡的山嶺中。包圍圈形成後,薛嶽下達各部隊於7日開始總攻,10日結束戰鬥的命令。戰後,敵一〇六師團萬餘人被殲,被俘300餘人,僅有不足千人逃逸,是為“萬傢嶺大捷”。“萬傢嶺大捷”是中國軍隊全殲日軍一個師團的戰鬥,相比之下,在整個武漢保衛戰過程中,日軍始終未能全殲我軍一個師。當時,曾經是薛嶽老校友的新四軍軍長葉挺盛贊:“萬傢嶺大捷,挽洪都於垂危,作江漢之保障,並與平型關、臺兒莊鼎足而三,盛名當垂不朽。”  “萬傢嶺大捷”,成全瞭薛嶽,也成全瞭第七十四軍。戰鬥打響前,蔣介石曾致電薛嶽,要他把傷亡慘重的七十四軍調到長沙修整。薛嶽回電:“調不下來。”蔣二次來電說:“第七十四軍在岷山傷亡甚大,應予調下整補。”薛答:“贛北各軍作戰時間都比七十四軍長,傷亡都比七十四軍大,各軍都未調下整補,對七十四軍也請緩予調下整補。”事實證明他的判斷是對的。張古山戰鬥中,第七十四軍第五十一師三〇五團團長張靈甫提議出奇兵從山後絕壁攀援突襲,配合正面進攻。得到同意後,他親自帶領精兵上陣,很快占領該山。在和日軍的拉鋸戰中,張部浴血奮戰,使日軍遺屍數千。1939年冬,田漢把此戰編劇演出,激勵瞭無數中國抗日志士。因為此戰中第七十四軍打出瞭中國軍隊的軍威,田漢作詞、任光譜曲,創作瞭《七十四軍軍歌》:  起來,弟兄們,是時候瞭,我們向日本強盜反攻。他,強占我們國土,殘殺婦女兒童。我們保衛過京滬,大戰過開封,南潯線,顯精忠,張古山,血染紅。我們是人民的武力,抗日的先鋒;人民的武力,抗日的先鋒!相關閱讀推薦:蔣介石報西安之仇殺楊虎城 為何不殺張學良?揭秘:戴笠使用哪“五招”討好上級蔣介石? 李宗仁與蔣介石的恩怨:蔣介石遷臺受李宗仁要挾?蔣介石的九份遺囑:1971年就確定傳位兒子蔣經國戴笠抗戰勝利後的哀嘆:早晚會死在蔣介石手裡

平型關大捷簡介及時間 中日平型關戰鬥的介紹

       平型關大捷:打破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平型關大捷是八路軍出師華北抗日戰場後首戰大捷,同時也是全國抗戰爆發以來中國軍隊的第一個大勝利。  八路軍出師華北挺進山西之際,日軍第5師團在察哈爾派遣軍的配合下,正沿平綏路進攻長城沿線,企圖南下進攻太原,奪取山西腹地,並從右翼配合華北方面軍在平漢路的作戰。中國第2戰區制定瞭沿長城各隘阻擊日軍的作戰計劃,在平型關方面,決心集合重兵殲滅來犯之敵,並請求八路軍配合側擊日軍。為瞭配合友軍作戰,保衛山西,振奮八路軍軍威,八路軍115師成功進行瞭平型關伏擊戰,取得首戰大捷。  1937年9月上旬,根據作戰計劃,八路軍115師開赴平型關附近。平型關位於山西省東北部,是晉東北的一個咽喉要道,兩側峰巒迭起,陡峭險峻,左側有東跑池、老爺廟等制高點,右側是白崖臺等山嶺。在關前,是一條由西南向東北延伸的狹窄溝道,是伏擊殲敵的理想地。2日,日軍第五師團第21旅團一部,由靈丘向平型關進犯,並占領東跑池地區。23日,115師決心抓住日軍驕橫、疏於戒備的弱點,利用平型關東北的有利地形,以伏擊手段殲敵,並召開連以上幹部會議,進行深入的戰鬥動員。24日深夜,115師利用暗夜和暴雨,秘密進入白崖臺等預置好的戰鬥陣地。25日拂曉,日軍第五師團第21旅後續部隊乘汽車100餘輛,附輜重大車200餘輛,沿靈丘——平型關公路由東向西開進。7時許,該部全部進入第115師預伏陣地。第115師抓住戰機,立即命令全線開火,並乘敵陷於混亂之際,適時發起沖擊。115師一部殲敵先頭,阻其沿公路南竄之路;一部分割包圍日軍後尾部隊,斷其退路;一部沖過公路迅速搶占老爺廟及其以北高地;一部阻斷先期占領東跑池的日軍回援;一部阻斷日軍第五師團派出的增援部隊。經過激烈戰鬥,全殲被圍日軍,大獲全勝。   此戰,取得重大戰果。八路軍115師共擊斃日軍1000餘人,擊毀汽車100餘輛,馬車200餘輛,繳獲步槍1000餘支,機槍20餘挺,火炮一門,以及大批軍用物資,取得瞭全國抗戰開始以來中國軍隊的第一個大勝利。      平型關大捷是八路軍開赴抗日前線後的首次勝利,共殲滅日軍1000多人,擊毀汽車近百輛,繳獲輕重武器數百支。它表明,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是一支不可忽視的抗戰力量。

平型關大捷與平型關戰役的區別:不是同一場戰爭

  導讀:抗日戰錢爭初期的1937年9月中旬,中國第二戰區為保衛山西,阻止日木侵略軍南下進犯太原,在晉東北內長城平型關一線組織瞭山西境內的首次大規模的平型關戰役。戰役期間的9月25日,八路軍115師為配合正面防守的國民黨軍隊,在平型關東側靈丘縣喬溝一帶伏擊日軍後續部隊,殲敵千餘人,繳獲大批軍用物資。與此同時,獨立團在靈丘以東的騷馬嶺阻擊增援平型關的日軍一個多聯隊,殲敵300餘人。八路軍出師抗日取得瞭首戰大捷。  幾十年來,涉及平型關抗戰的著作和文章,多把八路軍的平型關大捷和第二戰區的平型關戰役混為一談,有的還明確寫道‘平型關大捷就是平型關戰役”。其實,歷史上的平型關大捷與平型關戰役並不是一回事。       戰役是指在一定的空間和時間內進行的一系列大小戰鬥的總和,是軍隊為達到戰爭的局部或全局性目的,按一個總的作戰企圖,在統一指揮下實施的,屬於戰爭與戰鬥間的作戰行動。   “七七事變”之後,日軍開始大舉進攻中國,突破張傢口,占領大同,逼近平型關。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把前線總指揮部設於雁門關下的嶺口村一所窯洞,並同行營人員及八路軍總政委周恩來會商,制定瞭《第二戰區平型關戰役計劃》。其“作戰方針”為:“本軍以利用山地殲滅敵人之目的,以主力配置於天鎮、陽高、廣靈、靈丘、平型關各地區,以一部控制大同、渾源、應縣附近,以策應各方面之戰鬥,相機轉移攻勢。”以此拉開平型關戰役的序幕。   平型關戰役中國方面前期總指揮為第六集團軍總司令楊愛源,後期總指揮為第七集團軍總司令傅作義。投入兵力為第六集團軍、第七集團軍、以孫楚為軍長的第33軍、以劉茂恩為軍長的第15軍、以高桂滋為軍長的第17軍、以傅作義為軍長的第35軍、以陳長捷為軍長的第61軍、以郭宗汾為軍長的第2軍、以王靖國為軍長的第19軍、以朱德為總司令的第十八集團軍等11個軍約15萬兵力,從1937年9月3日制訂作戰計劃開始,至10月2日中國軍隊全線撤退結束,歷時一個月。日本侵略軍方面參戰部隊,有日軍板垣征四郎中將為師團長的第五師團(在日軍內部號稱“鋼軍”)、察哈爾派遣兵團(後改稱蒙疆兵團)、滿洲國靖安軍。平型關戰役共經歷較大會戰和戰鬥二十多次,是抗日戰爭初期一個中等規模的戰役。平型關戰役中,出現瞭程繼賢團、梁鑒堂旅、薑玉貞旅等一些可歌可泣的英雄團體,成為我國抗日救亡歷史上的壯麗篇章。平型關戰役,重創瞭日本侵略軍,打破瞭日軍“一個月滅亡山西,三個月滅亡中國”、速戰速決的戰略企圖,遲滯瞭日軍進攻,打亂瞭日軍的侵華計劃。國共軍隊相互配合,創造瞭平型關大捷的光輝戰例。日本最精銳的板垣師團主力在平型關遭到瞭劉茂恩將軍率領的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第十五軍的全力攻擊,該軍共殲滅日軍22000餘人。平型關戰役當時處於抗戰初期,處於敵強我弱的大形勢下,中國方面傷亡遠遠超過日軍,本次戰役以失敗告終。但中國軍隊浴血奮戰、誓死抵抗、勇於犧牲的民族精神,卻在本次戰役中得以體現,這種民族精神使抗日戰爭由速戰速決轉入持久戰,最終贏得瞭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平型關大捷是指1937年9月25日,第十八集團軍115師根據第六集團軍制定的“25日在平型關出擊計劃”,在平型關設伏,殲滅日軍板垣師團21旅,配合瞭友軍的正面作戰。平型關大捷,殲敵1000多人,毀敵汽車100輛,馬車200輛,繳獲步槍1000多支,輕重機槍20多挺,戰馬53匹,另有其他大量戰利品。這是中國抗戰開始後取得的第一次大勝利,它粉碎瞭“皇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打擊瞭日軍的囂張氣焰,鼓舞瞭全國人民的抗戰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