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太守

張奐簡介 東漢時期名將漢陽太守張惇之子張奐生平

  張奐(103~181),東漢後期名將。字然明。敦煌淵泉(今甘肅玉門西北)人。少欲建功邊郡。初為議郎,後任安定(治今甘肅鎮原東南)屬國都尉。南匈奴攻掠美稷(今內蒙準格爾旗西北),東羌起兵策應,奐率兵200餘人進至龜茲(治今陜西榆林北),斷羌、胡聯系,招降東羌後,聯兵破南匈奴左奧鞬,迫伯德降。延熹元年(158),遷使匈奴中郎將。時匈奴、烏桓聯兵進犯,眾兵俱畏,奐鎮定自若,先撫烏桓,後破南匈奴,諸胡悉降。後率南匈奴單於擊退鮮卑進犯。次年,以梁冀故吏被免官禁錮,達4年之久,經皇甫規舉薦七次,復拜武威太守。在任招民屯田,均徭賦、革舊俗,升任度遼將軍。九年,征拜大司農。奐去職後,鮮卑聯胡、羌、烏桓入掠沿邊九郡,奐復為護匈奴中郎將,督北疆邊事,南匈奴,烏桓20萬眾相率還降,鮮卑退塞外。奐因不事宦官,賞遂不行,並封還大司農印綬。晚年得罪宦官,以黨罪禁歸田裡,閉門著述,著《尚書記難》三十餘萬言,收門徒千人。奐督邊事20餘年,恩威兼施,攻撫並行,頗建功績。光和四年(181)卒,武威多為立祠,世世不絕。  張奐出身於敦煌淵泉,父親張惇曾任漢陽太守。  張奐在少年時遊學三輔,師從太尉朱寵,研習《歐陽尚書》。張奐認為《牟氏章句》的廢話較多,於是自行刪改,從四五十萬字減為九萬字。  後被大將軍梁冀征辟,於是將刪減過的《牟氏章句》上奏給漢桓帝,桓帝下詔交給東觀。不久因病離職,又被推舉為賢良,策試得第一名,被擢拜為議郎。  從此,張奐便結束瞭他的仕宦生涯,回到傢鄉弘農,閉門不出,與弟子千人,講誦儒經,著《尚書記難》三十餘萬字。  張奐少立志節,常對朋友說:“大丈夫處世,應當為國傢立功邊境”。後任將帥,果有功名。董卓想與其交好,讓其兄贈縑百匹。張奐討厭董卓為人,拒而不受。  公元181年(光和四年),張奐卒於傢,終年七十八歲。遺命說:“我前後為官,十要銀艾,不能同流合污,被壞人忌妒。一個人的富貴與窮困,這是命中註定的,一個人的生死,這是自然規律所決定的。但是地底下黑暗,永遠沒有天亮的時候,卻用纊帛纏身,還在棺材上密密麻麻釘著釘子,這是我所不喜歡的。以前準備瞭窟穴,這就很好。早上死瞭,晚上就埋葬,把屍體放在靈床上,用幅巾蓋著就算瞭。奢不學晉文,儉不學王孫,緣情從意,庶幾沒有罪咎。”張奐諸子都聽從瞭。  武威為紀念張奐,為其立瞭很多祠,世世不絕。  長子張芝,善於書法,以草書為最,世人謂“草聖”。張芝弟張昶,也善草書,與張芝齊名。

王溫舒簡介 漢武帝時期河內太守酷吏王溫舒生平

  王溫舒,陽陵(今陜西咸陽市東)人。年輕時就遊手好閑,不務正業。為瞭搶奪路人財物,他常常在月黑風高之夜以錘殺人而埋之。這種殺人越貨的強盜行徑,養成瞭他後來好殺行威的暴虐性格。他年輕時曾幹過盜墓的勾當。他後來當瞭小官,因善於處理案件慢慢升為禦史。他督捕盜賊,殺死瞭很多人,逐漸升遷為廣平都尉,後又升任王溫舒為河內太守。最後被誅滅五族。  王溫舒是陽陵人。年輕時做盜墓等壞事。不久,當瞭縣裡的亭長,屢次被免職。後來當瞭小官,因善於處理案件升為廷史。服事張湯,升為禦史。他督捕盜賊,殺傷的人很多,逐漸升為廣平都尉。他選擇郡中豪放勇敢的十餘人當屬官,讓他們做得力幫手,掌握他們每個人的隱秘的重大罪行,從而放手讓他們去督捕盜賊。如果誰捕獲盜賊使王溫舒很滿意,此人雖然有百種罪惡也不加懲治;若是有所回避,就依據他過去所犯的罪行殺死他,甚至滅其傢族。因為這個原因,齊地和趙地鄉間的盜賊不敢接近廣平郡,廣平郡有瞭道不拾遺的好名聲。皇上聽說後,升任王溫舒為河內太守。  王溫舒以前居住在廣平時,完全熟悉河內的豪強奸猾的人傢,待他前往廣平,九月份就上任瞭。他下令郡府準備私馬五十匹,從河內到長安設置瞭驛站,部署手下的官吏就象在廣平時所用的辦法一樣,逮捕郡中豪強奸猾之人,郡中豪強奸猾相連坐犯罪的有一千餘傢。上書請示皇上,罪大者滅族,罪小者處死,傢中財產完全沒收,償還從前所得到的贓物。奏書送走不過兩三日,就得到皇上的可以執行的答復。案子判決上報,竟至於流血十餘裡。河內人都奇怪王溫舒的奏書,以為神速。十二月結束瞭,郡裡沒有人敢說話,也無人敢夜晚行走,郊野沒有因盜賊引起狗叫的現象。那少數沒抓到的罪犯,逃到附近的郡國去瞭,待到把他們追捕抓回來,正趕上春天瞭,王溫舒跺腳嘆道:“唉!如果冬季再延長一個月,我的事情就辦完瞭。”他喜歡殺伐、施展威武及不愛民就是這個樣子。天子聽瞭,以為他有才能,升為中尉。他治理政事還是效仿河內的辦法,調來那些著名禍害和奸猾官吏同他一起共事,河內的有楊皆與、麻戊,關中的有楊贛和成信等。因為義縱當內史,王溫舒怕他,因此還未敢恣意地實行嚴酷之政。等到義縱死去,張湯失敗之後,王溫舒改任廷尉,尹齊當瞭中尉。

周處簡介 西晉武帝時期的新平太守周處生平

  周處【238年—299年,據陸機《晉平西將軍孝侯周處碑》,周處死於元康九年(公元299年)】,字子隱。東吳吳郡陽羨(今江蘇宜興)人,鄱陽太守周魴之子。周處年少時縱情肆欲,為禍鄉裡,為瞭改過自新去找名人陸機、陸雲,後來浪子回頭,改過自新,功業更勝乃父,留下“周處除三害”的傳說。吳亡後周處仕西晉,剛正不阿,得罪權貴,被派往西北討伐氐羌叛亂,遇害於沙場。  孫吳被晉朝攻滅後,王渾登上建鄴宮飲酒,對吳國的人說:“各位是亡國留下的人,難道沒有憂戚嗎?”周處回答說:“漢朝末年分崩離析,魏蜀吳三國鼎立,魏國先滅亡,吳國後滅亡,亡國憂傷,哪裡隻是一個人呢?”王渾有慚愧之色。  周處進入洛陽,漸漸遷任新平太守,對戎狄安撫講和,使叛亂的羌人歸附,雍地人贊美此事。轉任廣漢太守。郡內有很多久而未決的案件,有的經歷瞭三十年還未判決,周處評考曲直,一時都判決或遣返。後因母親年老離官回傢。不久出任楚內史,尚未到任,又征拜為散騎常侍。周處說:“古人辭大官不辭小職。”便先到楚地。該郡已經經歷喪亂,新老居戶夾雜,風俗不一,周處用教義敦促他們,又把那些露在野外沒人認領的屍骸白骨安葬,然後才應朝廷征召。遠近都稱贊他。

袁宏簡介 東晉時期著名文學傢東陽太守袁宏生平

  袁宏(約328~約376),字彥伯,小字虎,時稱袁虎。東晉文學傢、史學傢。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初入仕途,謝尚引為參軍。袁宏文筆典雅,才思敏捷,後為大司馬桓溫府記室。桓溫卒後,入為吏部郎,授東陽太守。太元初去世。今存《後漢紀》三十卷。  袁宏,晉成帝咸和三年(328年)出生於一個世族傢庭。七世祖袁滂曾任東漢靈帝時的司徒,六世祖袁渙任過曹魏的郎中令,其後“袁氏子孫世有名位”。然而在袁宏年少的時候,其父臨汝令袁勖去世,傢道因之中衰,他不得不以運租自業。由於一個偶然的機遇,袁宏以他的詠史詩受到謝尚的賞識,故於謝尚任安西將軍、豫州刺史時,特聘其參議軍事,從此踏上仕途。以後遷任大司馬桓溫府記室,因桓溫重其文筆快捷典雅,遂專綜書記。桓溫北伐,袁宏奉命作露佈,倚馬疾書,頃刻間即成七紙。但是袁宏不滿意桓溫的專橫跋扈和圖謀篡逆,因而於著文或談論中,多次冒犯桓溫,故“榮任不至”。直到桓溫死後,袁宏才由吏部郎出任東陽郡太守。不久,即於晉孝武帝太元元年(376年)病死在任所,時年四十九歲。

羊祜簡介 三國時期魏國著名戰略傢太守羊祜生平

  羊祜(221-278年),字叔子,泰山平陽(今山東新泰)羊流人。著名戰略傢、軍事傢、政治傢和文學傢。博學能文,清廉正直,娶夏侯霸之女為妻。曾拒絕曹爽和司馬昭的多次征辟,後為朝廷公車征拜。司馬昭建五等爵制時以功封為鉅平子,與荀勖共掌機密。晉代魏後司馬炎有吞吳之心,乃命羊祜坐鎮襄陽,都督荊州諸軍事。在之後的十年裡,羊祜屯田興學,以德懷柔,深得軍民之心;一方面繕甲訓卒,廣為戎備,做好瞭伐吳的軍事和物質準備,並在吳將陸抗去世後上表奏請伐吳,卻遭到眾大臣的反對。咸寧四年(278),羊祜抱病回洛陽,同年十一月病故,並在臨終前舉薦杜預自代。  羊祜出身於漢魏名門士族之傢。從他起上溯九世,羊氏各代皆有人出仕二千石以上的官職,並且都以清廉有德著稱。羊祜祖父羊續漢末曾任南陽太守,父親羊衜為曹魏時期的上黨太守,母親蔡氏是漢代名儒、左中郎將蔡邕的女兒,姐姐嫁與司馬懿之子司馬師為妻。羊祜十二歲喪父,孝行哀思超過常禮。奉事叔父羊耽也十分恭謹。他曾在汶水邊上遊玩,遇見一位老人,說他“孺子有好相,年未六十,必建大功於天下”。老人說完就走瞭,不知所在。羊祜長大後,博學多才、善於寫文、長於論辯而有盛名於世。而且儀度瀟灑,身長七尺三寸,須眉秀美。郡將夏侯威認為他不同常人,把兄長夏侯霸的女兒嫁給他。羊祜被薦舉為上計吏,州官四次征辟他為從事、秀才,五府(古代五種官署的合稱,所指不一)也紛紛任命他。由於此時曹魏統治階級內部正進行著爭奪最高權力的鬥爭,這一鬥爭主要是在曹氏集團與司馬氏集團之間展開的,羊祜與鬥爭的雙方都有姻親關系。處於夾縫中的羊祜不願意卷入到旋渦之中,所以采取瞭回避態度,沒有同意。太原人郭奕見到他後說:“此今日之顏子也”。

於仲文簡介 隋朝時期名將東郡太守於仲文生平

  於仲文(545—613年),字次武,河南洛陽(今河南洛陽)人,隋朝名將。鮮卑人。他出身公卿之傢,祖父於謹為北魏、西魏、北周時期著名的軍事將領,父親於寔為北周大左輔、燕國公。於仲文“少聰敏,髫齔就學,耽閱不倦”(《隋書·於仲文列傳》),其父於寔見後,驚異地說:“此兒必興吾宗矣”。長大後,於仲文“倜儻有大志,氣調英拔,當時號為名公子”。北周時為安固太守,善決獄,蜀中號為“明斷無雙有於公,不避強禦有次武。”後來,於仲文多次隨軍征戰,累勛授儀同三司。周宣帝時,為東郡(治滑臺,今河南滑縣東舊城)太守。  於仲文(545—613年),字次武,河南洛陽(今河南洛陽)人,隋朝名將。祖父於謹為北魏、西魏、北周時期著名的軍事將領;父親於寔為北周大左輔、燕國公。於仲文“少聰敏,髫齔就學,耽閱不倦”(《隋書·於仲文列傳》),其父於寔見後,驚異地說:“此兒必興吾宗矣”(《隋書·於仲文列傳》)。九歲時於仲文曾在雲陽宮見過西魏大丞相宇文泰,宇文泰問:“聞兒好讀書,書有何事?”於仲文回答說:“資父事君,忠孝而已”(《隋書·於仲文列傳》)。宇文泰聞後甚是驚嘆。其後於仲文就學於博士李祥,讀《周易》、《三禮》,略通大義。  長大後,於仲文“倜儻有大志,氣調英拔,當時號為名公子”(《隋書·於仲文列傳》)。起傢為趙王屬下,尋遷安固太守。時遇任、杜兩傢各失一牛,後尋回一牛,兩傢皆認此牛。州郡對此久不能決。益州長史韓伯俊說:“於安固少聰察,可令決之。”於仲文說道:“此易解耳”(《隋書·於仲文列傳》)。於是令兩傢各驅牛群至,然後將尋回的牛放開,結果牛走到向任氏傢的牛群中。又暗中派人微傷此牛,結果任氏非常傷心,杜傢卻依然如故。於是於仲文訶詰杜氏,杜氏服罪而去。  當時始州刺史屈突尚是宇文護的黨羽,因罪被下獄,但官吏因畏懼宇文護的權勢,都不敢將其治罪。於仲文到後,不畏權勢,將其治罪。蜀中百姓為此稱贊他:“明斷無雙有於公,不避強禦有次武”(《隋書·於仲文列傳》)。不久,於仲文被征為禦正下大夫,封延壽郡公,邑三千五百戶。此後於仲文多次隨軍征戰,累勛授儀同三司。周宣帝時,於仲文為東郡(治滑臺,今河南滑縣東舊城)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