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奇異

奇異現象:清代衙門為何“紹興師爺”雲集?

  《清代野史》有載:雍正年間的河南總督田文鏡,其幕府師爺是紹興人鄔斯道。鄔斯道曾替田文鏡代擬一折參劾當時權傾朝野的隆科多,雍正皇帝正好借題發揮,罷免瞭隆科多,並從此對這位神秘的鄔師爺刮目相看。雍正曾在田文鏡上呈的請安奏折上批曰:“朕安,鄔師爺安否?”  當然,這大概是後世的一種附會或演義。但歷史上紹興一地則確定盛產足智多謀的名士,至清代,更是形成一個特殊的幕僚群體——紹興師爺。當年,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袁世凱等大清重臣的幕府,均活躍著“紹興師爺”的身影。故清代有諺雲:“無紹不成衙”。  紹興師爺這一特殊群體的湧現,既是封建官僚政治的演化使然,又與紹興一地獨特的文化背景相關聯。  紹興一地自春秋越王勾踐爭霸始,在大夫文種等的倡導下,逐漸形成讀書民風。筆者以為,這位文種大夫應該可算作是紹興師爺的“祖師爺”,當年他曾向勾踐獻“七術”,最後僅用“三術”即滅吳,同時也引來殺身之禍。至西晉末葉,晉室南遷,山清水秀的紹興招來眾多名士聚首,文學流風由此應運而生,歷南北朝而不衰。民間崇尚讀書,對求功名趨之若鶩。後經隋唐、兩宋的進一步強化,更是“無論文武,總以甲為重,謂文以途,否則胸懷韜略,學貫天下,皆目為異路”,讀書求仕成為一代又一代紹興人畢生的終極目標,名門望族人傢連生兒子時釀的紹興黃酒也取名“狀元紅”,盼著待兒子“金榜題名”時用這“狀元紅”舉杯相慶。  至清代,這股求仕之風更盛,從清順治至宣統元年,紹興一地中進士者多達638人次,中舉人者2361人次。在科舉中獲功名者如此眾多,便產生兩個結果:一方面因朝廷提供的官職有限,中士者隻能候官補缺,期間便大量作幕僚,使幕僚群體日益壯大;另一方面又剌激著更多學子在寒窗下苦讀“四書五經”,因為一旦中舉即可能由清貧佈衣走向高官厚祿。   紹興師爺群體的出現,還緣於一個特殊的歷史背景。清順治直至乾隆四年,屢興“文字獄”,尤其是在處理汪景棋、查嗣庭一案時,清廷突然下詔停止浙江的鄉試與會試,一時間堵住瞭紹興學子登科入仕的通道。於是,大量學人隻得放棄科舉,轉向學律從幕,日漸形成一個以傢庭、鄉土為紐帶的幕僚群體。紹興籍師爺龔萼在《雪鴻軒尺牘》中說:“吾鄉之業於斯者不啻萬傢。”他們遍佈全國各地大大小小的衙門中,形成瞭一個龐大的地域性“師爺幫”,彼此聲援,相互提攜。其他鄉籍的師爺也紛紛轉投之,以“紹興師爺”自稱。  雲集於清代衙門的紹興師爺,大致分為六類:一曰“書啟師爺”,專替幕主起草各類文字;二曰“刑名師爺”,專管協助幕主審理刑事案件;三曰“錢糧師爺”,專門協同幕主辦理財政、賦稅;四曰“賬房師爺”,有的衙門裡則由錢糧師爺兼任,專替幕主管理重要賬目;五曰“掛號師爺”,主要負責批牘(批答文件);六曰“征比師爺”,負責考核征收田賦。  紹興師爺深得清代諸多封疆大吏的器重。曾國藩的師爺房士傑系紹興會稽人,左宗棠的師爺程塤系紹興山陰人,張之洞的師爺馬傢鼎系紹興會稽人,紹興山陰的婁春藩則先後當過李鴻章、榮祿、袁世凱、端方等的師爺,一生倍受禮遇。相關閱讀推薦:清朝歷史上慈禧太後最奢侈的一頓飯值多少錢?清朝哪個皇帝的妃子最多?文史界為何更偏愛清朝皇帝?清朝明君比明朝多嗎清朝文字獄頻繁發生的經濟因素:舉報者靠此斂財揭秘:大清朝歷史上下嫁的公主為何大多都短命?

孫殿英盜墓:孫殿英盜乾隆陵墓時發生的奇異事件

  機弩是什麼東西?實際就是暗設在陵墓死穴(盜墓者必經之地)處,可以自動發射利箭的一種反盜機械裝置,其原理與現代步兵使用的自動步槍相似,足可見古人在反盜方面的智慧。在古人來看,這也是一種高科技瞭。這種技術在秦漢時期已相當成熟。  機弩的實戰見於《史記·秦始皇本紀》(卷6),徐市帶數千童男童女去東海求“不老藥”時,因在蓬萊遇到瞭大鮫魯魚,便請嬴政派神箭手與他同往,“蓬萊藥可得,然常為大鮫魚所苦,故不得至,願請善射與俱,見則以連弩射之。”嬴政“乃令入海者齎捕巨魚具,而自以連弩候大魚出射之。”自然嬴政在營造自己的陵墓不會不使用這種裝置。史載,太子胡亥襲位後,“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其實在機弩發揮作用,自動射殺入侵進墓道者之前,還有一個“攔路虎”,也是反盜手法,就是用自來石頂死墓道。在帝王陵中,反盜設計嚴密,在專供棺槨運行的長長墓道上,由入口到地宮一般至少設有三道,多者七道,重達數噸至數十噸的石門把守,此門固若金湯,最外面一層俗稱“金剛墻”。而金剛墻的位置也相當隱蔽,沒有知情者很難找到。  1949後官方發掘的第一座帝王陵寑是明神宗朱翊鈞的“定陵”,這也是迄今為止惟一一座主動發掘的帝王陵寑。1956年5月19日考古人員挖瞭第一鏟土,但直到當年的9月2日這天,才找到傳說中的、寫有“此石到金剛墻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的“指路石”,找到瞭金剛墻。而在金剛墻的石門後,一般都頂有一根同樣神秘的“自來石”。這塊石頭,其實是一根長方形的石柱,起抵門棍的作用,有“一石當關,萬夫莫開”的奇效。  棺槨擺定,人員退出,這自來石是怎麼將門頂住的?一般頂門都是人在裡面才能完成的。原來秘密在石門和門軸的設計,兩門的對接邊緣扣槽,門軸上下端打磨成球狀,又在兩扇石門中間齊門縫的相同部位,打鑿時多留出一個凸起的槽口。關閉石門前,工匠將自來石放在地面的石質凹槽內,通過一把特殊的工具——“7”字狀、俗稱拐釘的物件套住自來石。當人從地宮中全部撤出後,先關起一扉門,工匠拉動拐釘,讓其慢慢前傾,使之與石門上預留槽口對接。石條傾斜後,借助巨大的重量,會壓迫有門軸的石門轉動。這時候工匠迅速拿開拐釘,石門自動關閉,直至完全合縫——兩端均插在石槽內的自來石將石門死死頂住,不知竅門的人根本無法打開。而如果要打開這扇石門也得通過那把特殊的工具、“7”字狀、俗稱拐釘的物件。當年打開定陵地宮的石門就是這樣。這個特殊工具與鑰匙的功能差不多,這種“開門”辦法,在古代即為入戶偷盜的賊人掌握,從門外可將拴起來的門輕松打開,也是圈內的常識,考古人員實際上借用瞭這種行竊技術。定陵兩扇石門十分沉重,做得高大工整,高3.3米,寬1.7米;頂門的自來石長達1.6米,上面尚存墨跡:“玄宮七座門自來石俱未驗”。這是什麼意思?專傢至今也未完全弄懂,隻是猜測。而即便盜墓者打開第一道石門後,未必就能找到第二道門,陵墓內一般設有多條迷道,搞不好就出不來;也未必能順利打開下面的道道石門,因為各門背後的“機關”不盡相同。1928年的民國時期,軍閥孫殿英在盜掘慈禧陵寑時,進入地宮的最後一道石門便無法打開,本來打算用炸藥炸開的,怕損壞陵內寶物,改用40名士兵用粗木樁硬撞的笨法子方得以進入,後來調查人員在現場調查發現,頂門的自來石被撞斷成幾截。   孫殿英在盜慈禧陵寑的同時,另一路士兵也在盜掘乾隆皇帝的裕陵。期間,出瞭奇事。  裕陵內共葬有六人,即乾隆本人和孝賢、孝儀兩位皇後,慧賢、哲憫、淑嘉三位皇貴妃。一共應該有六具棺槨。但在盜陵士兵將第四道石門炸開後,發現寶床上隻有三具棺槨,擺在正中間的應該最大的乾隆棺槨和其他兩具棺槨都不見瞭。原來,乾隆棺槨和其他兩具棺槨,竟然離開瞭寶床,“走”到瞭石門後,其中最大的一具將石門死死地頂住。所以,士兵在外怎麼用力撞擊,也無法打開第四道石門,隻好炸開。這具最大的棺槨就是乾隆的,它自動“走下”寶床到石門後“頂門”,棺槨本身竟然成瞭“自來石”!當時分析可能是地宮內充滿瞭積水,在向外抽水時,受到浮力的作用,從寶床上漂到門外的。  根據實測,除非有洶湧的大水,否則根本不可能將沉重的棺槨浮起來沖走。而裕陵地宮中積水都是從石縫中冒出來的,並不具備將棺槨沖走的條件。所以,乾隆的棺槨“走”下棺床,至今沒有讓大傢心服的解釋和考古發現。  是不是乾隆地下有知,知道將有盜墓賊人要來盜陵,自己隻身“下來”頂門?這也就成瞭一個無法解釋的謎瞭。相關閱讀推薦:乾隆皇帝曾與大臣之妻生下一子? 乾隆帝風流秘史乾隆如何成為史上最長壽皇帝的? 乾隆活瞭多少歲不義之財:孫殿英盜取的清東陵寶物藏到瞭哪裡?孫殿英的結局 揭秘東陵大盜孫殿英的人生結局慈禧珍貴遺物次首面世 曾遭孫殿英隨手遺棄

民國軍閥楊森12妻妾奇異的私生活:楊森妻妾十二釵

  民國時期四川大軍閥楊森的一生娶妻納妾十二人,號稱楊府“十二釵”。但是楊森對於這些終日陪侍自己的妻妾,隨心所欲,恣肆放縱,想打就打,想殺就殺,雙手滿是鮮血,在1949年飛往臺灣後,仍因幾十年剿共有功大受蔣傢款待,到瞭晚年,楊森更以高齡登山,好玩古玩字畫等而風光無限。楊森,這個四川的廣安人,在沒有法制隻有權勢的社會中,草菅人命似乎可以心安理得,沒有人追究他欠下的命案,隻有人贊嘆他的一生是何等傳奇!這也是當時中國社會的“奇跡”!  在民國時期眾多的現代軍閥中,原國民黨陸軍上將、二十軍軍長楊森是頗具傳奇色彩的一位。他經歷瞭辛亥革命、護國戰爭、軍閥混戰,抗日戰爭等歷史時期,既有早年討袁護國。炮擊英艦、保護朱德、陳毅、胡志明的正義之舉,又有勾結吳佩孚破壞革命、制造“平江慘案”和積極追隨蔣介石打內戰的斑斑劣跡,最後逃至臺灣而以九十六歲高齡壽終正寢。成為四川軍閥中活動空間最廣、經歷最復雜、壽命最長的一個。  同時,楊森在國民黨軍閥中,以妻妾成群,兒女眾多而出名,他公開的妻妾有十二位,子女共有四十三人,其荒唐畸形的婚姻和楊府“十二釵”的人生斑斑血淚史分外引人註目,為人世間留下瞭許多千古之謎。 民國時期,與四川軍閥楊森一樣妻妾成群的傢庭合影照。  楊森簡介  楊森,字子惠,原名淑澤,又名伯堅,1884年2月出生於四川廣安縣龍臺寺鄉,祖籍湖南衡州府草堂寺。楊森幼時,傢境一般,其父為邑武庠生,受此影響,他自小便對習武從軍深感興趣。清末,楊森在順慶府中學畢業後,投考四川陸軍速成學堂,與劉湘、唐式遵、潘文華等同學,這些人後來形成以劉湘、楊森為首的“速成系”四川軍閥集團核心人物。畢業後,楊森被分派出任四川副都督的朱慶瀾的六十五標任尉級軍官,始而步入職業軍人生涯。  官越做越大,老婆越來越多。循著這條官場腐敗軌跡,楊森經過十餘年間的搏殺,踏著士兵的累累白骨,喋血封疆,成為執一方牛耳的大軍閥。由此,楊森利用手中的權勢,玩盡各種手段,倒置人倫,將一些無辜少女娶進府中,橫榻陳床,形成一條奇異的私生活風景線。  民國軍閥楊森的12個妻妾  楊森的第一夫人是其發妻張氏,這是典型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婚之初,倆人感情甚篤,張氏孝順體貼公公婆婆,善待小叔小姑,又能勤儉持傢,在楊傢內外口碑甚好。後來,楊森考入成都陸軍速成學堂後,張氏暴病身亡。楊森青年喪妻,很是傷痛,發跡後便讓妻弟張元培來到二十軍,充當瞭一位軍需官,算是一種“遣悲懷”式的補償吧。  1908年,楊森從軍校畢業後,遵從父母意願,續弦廣安老傢的譚正德填房。譚氏為其育有長子、長女。楊森妻妾成群後,譚氏被冷落,獨自守著廣安老傢偌大的宅院,孤影清燈,直至1976年以92歲高齡謝世。相關閱讀推薦:揭秘民國軍閥中的第一才子:有神童之稱的徐樹錚李大釗遭軍閥殘殺絞首三次才死:李大釗死刑的真相揭秘孫傳芳如何成為直系軍閥的巨頭?孫傳芳簡介張作霖:一生認瞭四十多位幹爹幹媽的民國大軍閥震驚:盜墓軍閥揭慈禧太後“詐屍”經過【照片】90歲還納妾生女兒的大軍閥是誰?哪個軍閥妾最多分頁:1/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第三個老婆名為劉谷芳,雲南祿豐人。1913年,楊森混跡在滇軍中,替長官黃毓成在昆明的安寧溫泉監造別墅。劉谷芳之父劉柱卿亦是當日施工現場的“小包工頭”之類人物,因見楊森軍人氣質濃,身材魁偉異於常人,辦事練達,當下不問青紅皂白便將女兒草草許配。殊不知,歪打正著,劉柱卿的投資換來瞭豐厚的回報,在楊森飛黃騰達後,劉柱卿先後出任過二十軍駐武漢、成都辦事處處長和軍長代表,狠狠賺瞭一筆。但女兒卻沒他那麼幸運,抗戰時,劉谷芳因患肺病而卒。  第四個老婆便是楊府十二釵中地位最高,傢境最好,深得楊森寵愛的田衡秋。1920年,楊森因出賣滇軍利益,在劉湘的支持下得以返回四川,擢升為川軍第九師師長。一次,他率部進駐閬中時,在大街上與田衡秋迎面相遇。但見該女子嫵媚嬌艷,心中頓掀波瀾,當即騎馬徐徐相尾,知道確切住址和傢庭情況後,便派手下大張旗鼓地前去說媒。這時,田衡秋已有婚約,況且田傢經商多年,是遠近聞名的殷實大戶,根本不願讓女兒做妾。田父遂一口回絕。楊森並不死心,一面極力討好田衡秋,一面對田傢軟硬兼施。次年,楊森又被北洋政府任命為滬永鎮守使,他更加有恃無恐,百般糾纏,田傢被鬧得不可開交,萬般無奈之下,隻得將女兒送往滬州瞭卻楊森的色欲之心。但是,羞憤交加的田父受不瞭如此打擊,不久便被活活氣死瞭。  田衡秋畢竟出身於商販世傢,為人大氣精明,理財持傢頗有招術,又能揣摩楊森內心,自然而然便成瞭楊森的管傢太太,深得寵愛。抗戰時,楊森在重慶的「渝舍」借與何應欽、陳誠、毛人鳳等國民黨中央人員居住的機會,她陪同楊森接洽應酬,極力討好巴結。   1949年,田衡秋帶著楊森多年斂集的財富先行逃往臺灣,足見楊森對她的信任。不過,田衡秋未過幾年,前往香港探親時,因突發腦溢血引起半身偏癱達20年之久,楊森漸漸將她冷落一邊。田衡秋晚年的生活、治病全靠美國的女兒擔負,才得以走完痛苦的後半生。  第五個老婆蕭邦瓊,則是楊森長駐滬州時,依靠同樣的手段將這位部屬之女納人府中,蕭父本為楊森在滇軍任團長時的秘書,一個典型的戎裝書生。一次,赴楊森傢宴時,蕭父帶上女兒隨行。敬酒時,楊森眼中大放光彩,如長輩一樣摸著蕭邦瓊的頭贊嘆道:“幾年不見,小姑娘長這麼大瞭,模樣周正得很呢。”一位善於搖尾逢迎的下屬瞥見這一幕,便鼓動如簧之舌說服蕭傢將女兒嫁與瞭楊森。蕭邦瓊原本就生得艷麗照人,加之自幼入新式學堂念書,又做過教師,頗有文化。比之田衡秋,她表現得更為乖巧、應對接洽,極有分寸,更重要一點,她不似田衡秋世故、虛矯和故意作態,這在楊森看來,就顯得格外純凈,當然就十分鐘愛。1931年,蕭邦瓊由滬州上船時,行至江中,因船覆溺水身亡。  陳順容是其第六妾,一個粗眉大眼的典型的廣東女子。原本為三姨太劉谷芳的貼身丫頭,15歲,為楊森酒後亂性奸污,後收為妾。由於語言、性格之故,陳順容畏畏縮縮,不善承歡,是「十二釵」中最不受楊森喜愛的一個。稍有不慎,便會被楊森用馬鞭抽得體無完膚,陳順容飽受刺激,後來得瞭精神病,被楊森差人用鐵鏈綁著送回廣安鄉下。解放後病死於重慶。分頁:2/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他的第七妾曾桂枝,貴州畢節人。據說,她是楊森妻中身材最好的一個,本是楊森養女。早年,楊森率部入黔,在畢節收容瞭一個無傢可歸的小姑娘,交由屬下代為撫養。流光催出玉人來,不曾想見,幾年後,當年那個蓬頭垢面、孤苦無助的小女孩竟然出落得亭亭玉立,楚楚動人。後來交由劉谷芳當丫環,改名為楊傢桂。傢桂而不“嘉貴”,楊森每日見瞭這位健康活潑、豐滿秀挺的養女,禁不住淫心蕩漾。不久,他撕下偽裝,全然不顧人倫道德,在田衡秋等的幫助下,迫不及待地為十四歲的曾桂枝“破瞭瓜”。隨後煞有介事地圓瞭房。曾桂枝天生機敏,求知上進,楊森便為她請瞭傢庭教師,幾年後又不惜血本送往上海、北京等地求學。為的是將來能將這位姿態娉婷的小妾帶入社交場,做為自己的裝飾花瓶。  楊森的第八妾汪德芳是成都人。她是“十二釵”中同楊森大膽決裂最為自立自重的一個。汪德芳之父原為楊森二十軍軍部秘書,為人謹小慎微。被無恥小人強行說合,被迫將女兒嫁與瞭楊森。汪德芳當時年僅十五歲,尚在念中學。成親後,楊森準予她繼續求學,並送至上海國立音樂學院就讀。汪德芳學成歸來後,在楊森創辦的成都天府中學任校長,成瞭社會名流,當選過國民黨“國大代表”。但和楊森關系形同冰炭,幾乎不往來,連所生小孩也改姓汪。“文革”期間,因楊森之故,被逼自殺於樂山。  第九妾為滬縣蔡文娜。她是“十二釵”最為美艷,最為楊森愛,最為楊森恨,同時又是命運最為悲慘的一個。蔡文娜在滬縣女子中學上學時,被譽為“校花”,芳名遠播。其超凡脫俗的氣質、逼人的嬌艷,令人催眉折腰。楊森聞知後,特地趕去一見,大為心儀。當即便差人強行說合,蔡父本是個追名逐利的落魄書生,根本不顧及女兒的幸福,連忙答應下來,將十四歲的女兒送入虎口,換回瞭夢寐以求的名利。當別人切齒他違背倫常的舉動時,蔡父居然大言不慚地說:“紅粉贈佳人,美女配英雄,雖然是九姨太,但大小也是軍長太太。”   蔡文娜天生麗質,媚態襲人,又是見過世面的人。婚後,深得楊森寵愛,每每帶著她出入大型場合,引來眾人艷□不已,極大地滿足瞭楊森的虛榮心。後來,與曾桂枝一樣,蔡文娜在成都上大學時,和同學呂某相戀。事情泄露後,被楊森殘忍地殺害。  第十妾鄭文如,重慶南岸裕華紗廠的普通女工。楊森擔任國民黨貴州省主席時,手下有位醫官系鄭文如遠房堂舅,一心想當軍醫處處長。得知楊森又準備娶小納妾時,醫官跑回重慶,說動鄭文如傢人,將鄭文如帶至貴陽,精心打扮後,送與楊森。這一下馬屁拍瞭個正著,楊森十分高興,遂委他為軍醫處處長。  鄭文如當時年僅十七歲,經歷瞭蔡文娜、曾桂枝的變故後,楊森將她帶至身邊,形影不離。後來,鄭文如患肺病,容顏大改,楊森將其棄之一旁。解放後,鄭文如留在重慶,嫁瞭一名普通工人。  第十一妾胡潔玉為楊森傢仆之女。胡父胡應忠替楊森打點廣安祖屋幾十年,交情不淺。胡潔玉十四歲,到重慶求學,住在楊森傢,楊森眾多的子女都稱她為胡妹妹。“人老心不老,老牛吃嫩草”,此時已經六十多歲的楊森恬不知恥,又要索娶胡潔玉。胡應忠當然不答應,匆匆帶著女兒回瞭廣安。楊森居然又追回老傢,將胡潔玉強行帶回重慶,堂而皇之娶進瞭府中。胡應忠無比悲傷,又受不瞭鄉鄰的指指戳戳,羞憤中遠走他鄉,後不知所終,胡潔玉則被楊森帶去臺灣,成瞭“十二釵”中繼田衡秋之後,唯一帶去臺灣的妾。在楊森十六歲時,她生下一女,後帶著女兒遠赴美國留學。現定居美國。分頁:3/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第十二妾張靈鳳,臺灣新竹人。楊森年近九十歲時,以招募“秘書”為幌子,將這位十七歲的中學生弄進府中,完成瞭他人生的最後一次姻緣。  面對如雲的妻妾,楊森偎紅倚翠,眾星捧月,這在局外人看來,似乎是神仙過的日子;在不潔之徒和心存非分的人眼中,更是□煞不已。  然而,楊森和他的十二釵並不是水乳交融,琴瑟和鳴,完全是封建帝王似的奴役與被奴役的關系。一言以蔽之,對待妻妾,楊森除瞭自私、殘暴,用“刻薄寡恩”來形容應不是誣枉之說。  為瞭杜絕妻妾爭寵,楊森采取平衡原則,在每個老婆處輪流住宿三夜。一旦妻妾懷孕,即憑醫生證明領取五千元生活費,倘使順利產下子女,則可領取存於國外銀行的補助費兩萬元。同時,還可以子女的名義領取一份豐厚的田產。   楊森自己隨心所欲,恣肆放縱,而對於妻妾卻管束甚嚴。他有名目繁多的傢規,如規定每個早上必須早起,統一著軍裝,紮腰帶,由一名副官帶隊出操。風雨無阻。吃過早飯後,還有嚴格的作息時間的正課,要學古文,學英語,彈鋼琴,不得無故缺席曠課。稍有觸犯,便會遭到楊森無情的鞭笞,謂之曰打“滿堂紅”。對於這些,楊森頗為自得,他多次向其他軍閥介紹經驗,大言不慚地說:“我實行的是軍事化管理,不然那屋子人,咋個鎮得住嘛。”如此這般,豈有愛情可言?  然而,南山有鳥,北山張網。從某種意義上講,美麗對於女人而言,無異於抱璧藏禍。楊森的第七妾曾桂枝與第八妾蔡文娜殊途同歸的悲慘命運便是明顯的例證。倆人由於美艷驚世,引來眾多的尋芳客,情難自禁,導致紅杏出墻,深為楊森所惡,最後被設套處死。  在曾桂枝二十歲時,楊森花重金將她送至上海讀瞭大學。這一下,曾桂枝像飛鳥投林一樣,開心不已。原本性情活潑的她已無多少羈絆,許多男同學傾慕那近乎完美的身材,媚態襲人的容顏,便紛紛與之交往。日久生情,曾桂枝和一位陳姓同學由此相戀瞭。從未體驗過愛情的曾桂枝如沐春風,無所顧忌。她和戀人成雙成對,出入舞廳,卿卿我我,海誓山盟,嚴如一對恩愛夫妻。  誰知事不機密,這些情況被楊森安插在上海的耳目偵知。於是,怒火中燒的楊森便將曾桂枝催回瞭渠縣防區。臨別時,曾桂枝與戀人抱頭痛哭,柔腸寸斷。陳姓同學將一枚傢傳的戒指戴在瞭她手上,還拜托她在楊森處謀份差事。就這樣,曾桂枝滿臉洋溢著幸福,歡天喜地地回到渠縣,並帶回瞭戀人的照片。更有甚者,兩人鴻雁傳書,昭然行事,完全忘記瞭危險的存在。  楊森已得知曾桂枝的個中隱情,他想方設法偷看瞭二人的信物後,便決計下毒手。曾桂枝全然不知,一次席間,居然央求楊森替這位陳姓同學謀個工作。楊森一聽,正中下懷,他將計就計,不露聲色地說:“這等小事有啥難的。給你同學寫信,我讓他當渠縣的教育局長。”  曾桂枝一聽,激動得從桌上一躍而起,喜形於色,當即便飛鴻傳書,邀請戀人來到渠縣。兩人就此踏上一條不歸的黃泉路。那位毫不知情的陳姓同學一跨入渠縣境內,行至一處名為鯉魚橋的地方時,便被楊森的憲兵隊設伏,用冷槍打死,暴屍荒野。分頁:4/4頁  上一頁234下一頁

滿洲神童順治6歲登基時的奇異表現:七歲遷都

  順治帝登基時隻有6歲,在上一年的年底,他5歲時,他隨太宗皇帝到葉赫噶哈嶺出獵,放圍一開始,他手疾眼快,一箭射出去,當場竟然射死一隻狍子。那麼,登基那天早上他是如何表現的呢?他坐上龍椅的時候,是懵懵懂懂,還是精精神神?那一天,他稚嫩的肩膀是如何在那一刻擔起江山社稷的呢?  清崇德8年8月26日,即公元1643年10月8日,皇太極俊美的九皇子福臨跨過永福宮高高的門檻,從裡面快步走瞭出來,直奔篤恭殿。他有一張鮮紅的小臉,眉清目秀,鼻直口方,眼睛堅定地向前看,大踏步地走在皇宮的禦路上。  沈陽的天氣已有些冷瞭,福臨的侍衛安崇阿跑上前給他披上貂裘。福臨看瞭看左右的人們,脫掉瞭貂裘,他說:“你們不冷,我也不冷。”  龍輦來瞭,他賓至如歸地坐瞭上去,他的乳母瓜爾佳氏要上輦扶他,他說:“這個龍輦你是不能坐的。”乳母退下。   龍輦剛走瞭幾步,這時從東掖門走出諸王、貝勒文武群臣,多爾袞和濟爾哈朗率眾跪迎福臨上篤恭殿。  篤恭殿,也叫大政殿。它是一座八角重簷亭式建築,俗稱八角殿。始建於1625年,是太祖爺努爾哈赤營建的重要宮殿,是盛京皇宮內最莊嚴最神聖的地方。起初叫大衙門,1636定名篤恭殿,後改大政殿。八角重簷攢尖式,八面出廊,其下為須彌座臺基。殿頂滿鋪黃琉璃瓦,鑲綠剪邊,正中相輪火焰珠頂,寶頂周圍有八條鐵鏈各與力士相連。殿前兩明柱各有金龍盤柱,殿內為梵文天花和降龍藻井。殿內設有寶座、屏風及熏爐、香亭、鶴式燭臺等。大政殿用於舉行大典,如皇帝即位,頒佈詔書,宣佈軍隊出征,迎接將士凱旋等。  那天早上,福臨坐在瞭寶座上,抬頭一看,紅紅的太陽懸在東方的天上,於是,他成瞭順治。  順治皇帝看瞭看左右的侍衛和大臣,悄聲問道:“一會兒各位伯父、叔叔、兄弟來給朕朝賀的話,朕需要回禮賜坐嗎?”侍衛和大臣們答道:“回皇上,不需要。”相關閱讀推薦:少年天子順治為何對死去的攝政王多爾袞痛下狠手揭秘:清朝順治皇帝到底有沒有在五臺山出傢嗎?順治帝孝陵地宮究竟是不是空的? 順治帝陵之謎順治皇帝兩次廢後究竟有何內幕?順治有幾個皇後康熙帝為什麼要多次巡幸五臺山? 並非找順治帝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這個時候,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和碩睿親王多爾袞、率內外諸王、貝勒、貝子、公文武群臣行三跪九叩頭。  大禮結束,順治帝開始行進規定動作,這就是頒佈詔書,他童聲童氣地念道——  我太祖武皇帝,受天明命,肇造丕基,懋建鴻功。貽厥孫子皇考大行皇帝、嗣登大寶,盛德深仁,弘謨遠略,克協天心。不服者,武功以戡定,已歸者,文德以懷柔。拓土興基,國以滋大。在位十有七年,於崇德八年八月初九日上賓。今諸伯叔兄、及文武群臣咸以國傢不可無主,神器不可久虛,謂朕為皇考之子應繼大統。乃於八月二十六日即皇帝位,以明年為順治元年。朕年幼沖,尚賴諸伯叔兄、大臣、共襄治理。所有應行赦款開列於後。謀犯朝廷、焚毀宗廟陵寢宮殿、逃亡叛逆、蠱毒魘魅、竊盜、祭天器皿、及禦用諸物、子孫殺祖父母父母、鬻賣兄弟、妻妾告夫內亂、殺人、聚黨劫財等大惡向在不赦,今咸赦除之。其餘一切死罪、因禁隱匿偷盜、及未完贓贖等罪,盡行赦免。如有以赦前事訐告者、以其罪罪之。逃走遺失者,如經原主認識給還免罪。彼此相稱貸者、照舊準償佈告中外,咸使聞知宣。  宣詔完畢。這時,殿內外的諸王、貝勒及文武百官再行三跪九叩頭禮。   順治帝待他們行完瞭大禮,站起身來,他一再讓二伯父和碩禮親王代善於先行下殿。代善隻好起身下殿,順治帝這才上瞭龍輦回宮。諸王、貝勒及文武各官長跪相送。在龍輦上,到瞭永福宮門前,順治帝下瞭龍輦,對侍衛安崇阿說:“剛才你讓朕穿的貂裘,它的裡子是紅顏色的,那不是我要用的。如果是黃顏色的,我當時也就穿瞭。黃顏色才是皇帝要用的。”  這時,距皇太極逝世17天,關於王位之爭終於平息瞭。大清朝開始又朝氣蓬勃地向前走瞭。  十個月以後,七歲的順治又給這個年輕的國傢下瞭一道詔令,這就是:“遷都!”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