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宮廷政變

普京召開年終記者會 談是否會發生宮廷政變!

  原標題:普京:大約兩年走出經濟困境,絕不當沒“牙齒和爪子的玩具熊”  北京時間18日17時,俄羅斯總統普京召開年度記者會。在年度記者會上普京表示,俄羅斯擁有充足的外匯儲備,盧佈能夠復蘇。他強調,俄羅斯目前經濟的動蕩首先是由外部因素造成的,但目前俄金融經濟形勢仍保持在正常軌道,在最壞情況下,俄羅斯能夠在兩年內走出經濟困境。  普京表示,未來,俄自身需擺脫依賴能源出口,實現經濟多元化。他說,俄羅斯央行已經在提供外匯流動性,俄羅斯央行不會在市場上浪費外儲。  今年是普京第十次舉辦年度記者招待會,共有1200多名記者參加,持續瞭3小時10分鐘。  不懼油價跌到40美元  對於暴跌的油價,普京在記者招待會上表示,俄羅斯經濟擁有樂觀的基礎來適應低油價,即使油價跌到40美元俄羅斯也可以應付。   普京表示,當前的經濟狀況是所有俄羅斯人最關心的問題,但俄羅斯走出經濟困境,實現經濟增長將是必然的。首先,世界經濟雖然復蘇緩慢,但總體看是在增長的。俄羅斯的外部形勢也會發生變化,這會對俄羅斯經濟產生積極影響。其次,當前油價下跌引起的經濟困境,為俄羅斯優化經濟結構提供瞭契機,俄可以借此實現各個行業的全面發展。  贊政府和央行措施適宜  普京稱俄政府和央行整體上采取的措施完全是適宜的,采取的做法都遵循瞭正確的方向。他說,俄央行和政府正在采取適度的措施應對目前的局勢。他指出,如果油價繼續下跌,俄羅斯政府將采取一系列措施。他說:“這種情況下需要集中力量向真正需要援助的人們提供幫助,並在履行社會義務問題方面維持預定的指數”。  在普京講話期間,油價、黃金價格大漲。值得一提的是,俄羅斯股指漲逾7%。佈倫特原油價格在普京講話期間一度上漲3.5%。相關閱讀推薦:俄媒:普京不願看到中國主導 中俄結盟毫無可能中國不想俄羅斯倒下 應維護普京威望避免俄誤解美抨擊俄“大舉入侵”波羅的海 指普京炫武力普京指責美國全球反導系統:挑唆中俄研制新武器奧巴馬公開對中國東海南海立場 對普京發毒誓分頁:1/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未來要繼續保持人口增長  普京指出,2014年俄羅斯在社會領域取得的最大成就是實現瞭人口增長,今年前10個月俄羅斯人口增長瞭3.71萬人,這是一個積極信號,俄羅斯未來要繼續保持人口增長。此外,今年俄羅斯還大幅提高瞭醫生、教師、文化工作者等10幾類工作人員的工資,今年2月和4月把退休人員工資分別提高瞭6.5%和1.7%。  沒完成經濟多元化計劃  普京談及俄羅斯經濟時說:“顯然,造成現狀的主要原因是外部因素……主要是原油和天然氣價格。”  “但是,需要指出,我們沒有完成經濟多元化計劃。”  普京說,西方國傢就烏克蘭問題對俄羅斯實行的多輪制裁並非俄經濟現狀的主要影響因素,隻占“25%或者30%”。  預計經濟今年將增0.6%  普京說,如果不利的經濟環境持續,“我們將不得不修改計劃。毫無疑問,我們將不得不削減一些(開支)”。

盤點中國古代十大宮廷政變:歷代宮廷政變

  中國封建史上的宮廷政變層出不窮,要麼來自文臣武將,要麼來自皇族內部,但大體上以後者居多。宮廷政變這裡指涉及皇權更迭,對歷史造成重大影響的政變。有的政變後繼續維持國號,有的政變後政權則為外姓取代。而歷史上不論是暴力的還是非暴力的宮廷政變,大都與兩個詞有關,那就是權力和野心。  現在,就讓我們從這些不計其數的宮廷政變中,選出對後來的歷史進程影響較大的十次:  一、沙丘之變  沙丘之變,又稱沙丘之謀,秦始皇在沙丘宮(今河北省廣宗縣)去世後,趙高與李斯殺害公子扶蘇,擁立秦二世即位的事件。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最後一次出巡天下,其少子胡亥、左丞相李斯、宦官中車府令趙高(?–前207年)等隨行。在歸途中,始皇至平原津(在今河北平原縣附近)而病,抵沙丘平臺(今河北廣宗)病益甚,乃為璽書給長子扶蘇(?–前210年),令其“與喪會咸陽而葬”,旋卒於沙丘。  時扶蘇在河套蒙恬的軍中監軍,李斯恐諸子及天下有變,乃秘不發喪,下令兼程返回咸陽。趙高既未將始皇給扶蘇之詔書發出,又鼓動胡亥、拉攏李斯,合謀篡改始皇之遺詔,賜扶蘇自盡,立胡亥為太子。由於李斯位極人臣,胡亥能否登位,其地位舉足輕重,故趙高乃極力籠絡之,而李斯貪戀權位遂亦同流合污。  秦始皇昏遺體運到咸陽時,已經腐爛發臭瞭,李斯、趙高等一面為其發喪安葬,一面為胡亥籌備登基。這時扶蘇接到假詔,已經自刎,蒙恬被解除兵權而囚禁起來,胡亥遂順利登上帝位,是為秦二世,李斯仍供職丞相,趙高則擢升為郎中令。胡亥等之陰謀篡權奪位,史稱“沙丘之變”。   趙高玩弄陰謀詭計,把胡亥捧上瞭皇帝寶座,自己也升官晉爵,當上瞭郎中令,成為炙手可熱的權臣。但他還不滿足,他還有更大的野心。他要獨攬大權,甚至要南面為君,稱王稱帝。為瞭達到自己的目的,他有步驟地進行瞭一系列罪惡的活動。  秦二世登基伊始,趙高便進讒言,害死瞭蒙恬、蒙毅兄弟。他害死這兩個元老重臣,既掃除瞭自己奪權道路上的一大障礙,又報瞭私仇,真可謂一舉兩得。相關閱讀推薦:歷史上的今天7月21日 李隆基政變誅韋後李隆基發動政變如何誅殺韋皇後? 韋後怎麼死的韓國歷任總統的悲慘結局:政變流亡遇刺牢獄!元宵節源於宮廷政變佛教傳播?元宵節來源揭秘揭秘李世民殺兄逼父奪位的玄機:李世民政變全程分頁:1/9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二、周勃救漢  周勃於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隨劉邦起兵反秦,以軍功拜為將軍, 賜爵武威侯。在隨劉邦由漢中進取關中時,擊趙賁,敗章平,圍章邯,屢建戰功。  楚漢成皋之戰中周勃先留鎮關(今陜西商洛西北)重地,後率軍投入成皋(今河南滎陽汜水鎮)主要戰場作戰,與項羽正面對峙。先後攻取曲逆(今河北順平縣東南)等地,占領泗水、東海兩郡(今皖北、蘇北一帶),凡得二十二縣。  漢高祖六年(前201年),受封絳侯。繼因討平韓信叛亂有功,升為太尉。劉邦死前預言“安劉氏天下者必勃也”。  劉邦死後,呂後專權,呂後死後,周勃與陳平等合謀智奪呂祿軍權,一舉謀滅呂氏諸王,擁立劉邦子代王劉恒為漢文帝,後官至右丞相。但不久,即因不勝任去職,左丞相陳平獨任丞相。次年,丞相陳平去世,周勃再任丞相,旋及罷相,太尉灌嬰接任丞相。   可以這樣說,周勃誅呂,不僅還朝政與劉氏傢族,還開啟瞭歷史上轟轟烈烈的“文景之治”。分頁:2/9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三、王莽篡漢  王莽篡漢指的是西漢末年王莽篡奪漢朝政權建立新朝的歷史事件。  西漢自漢武帝以後,皆以外戚輔政,漢元帝皇後王政君,六十餘年為天下母,輔佐瞭四個皇帝。外戚王莽以姑母王政君為憑借,最初裝出恭謹勤勞的樣子,不知疲倦地工作。後來他廣結名士和將相大臣,深得人心,凡是來投奔他的,不論地方遠近,出身貴賤,他一概收用,讓他們做官。為瞭收買人心,他把從自己封邑裡收來的錢和糧,都拿出來贈送給賓客,而自己傢裡卻過著十分儉樸的生活,朝野上下皆贊王莽。  漢哀帝死後,王莽官居大司馬,以太後名義執掌軍政大權,立漢平帝,並把自己的女兒嫁給漢平帝做皇後,漸漸在朝中大權獨攬。公元5年(元始五年)十二月,漢平帝死後,王莽指使同黨向太皇太後王政君上書,要求讓他代天子臨朝。王政君無奈,隻好順從這一要求,由王莽攝政,稱為“攝皇帝”。

唐肅宗李亨簡介 宮廷政變中驚憂而死的亂世天子

  唐朝第八位皇帝:李亨(711—762),即唐肅宗,唐代皇帝,唐玄宗李隆基子。公元756—761年在位。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爆發安史之亂。次年,玄宗逃往四川,他即位於靈武。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宦官李輔國、程元振殺張後等,擁立太子李豫(即唐代宗),他憂驚而死。  人物簡介  唐肅宗李亨(公元711-762年):漢族,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母元獻楊皇後。原名李璵,曾被封為忠王。公元738年被立為太子,改名李亨。  馬嵬驛兵變楊貴妃死後,唐玄宗西逃,李亨繼位。李亨在位6年,在宮廷政變中驚憂而死,終年51歲,葬於建陵(今陜西省醴泉縣東北18裡的武將山)。  人物評價  肅宗一生頗有波折:在初生之日,即險遭不測;幼年、少年時代,又耳聞目睹瞭皇宮內院的紛爭與傾軋;成年之後,他眼見大唐帝國由繁榮昌盛轉向衰落。在他個人的政治歷程中,平靜的皇子生活與動蕩的太子生涯形成瞭鮮明的對比;太平之世的皇子與紛亂之世皇帝的身份,也形成瞭強烈反差。安史之亂的混亂政局,給他個人提供瞭施展拳腳的舞臺。在他7年的帝王生涯中,有兩個鮮明的主題:一是“北集戎事”,也就是組織平叛,收復兩京、消滅叛軍;二是“南奉聖皇”,也就是處理先在成都後來迎歸的太上皇玄宗的關系。他最後壯志難酬,平叛沒有取得最終勝利。   總的來說,肅宗是位亂世天子,他繼承瞭天寶盛世的成果,在致力平叛的同時嘗試解決天寶以來政治、經濟體制運作中的各種弊端,並為身後的帝國打下瞭一定基礎。當然,由於他的主要精力在平叛,無法對後宮、宦官勢力的膨脹進行限制,反倒給安史之亂後的重建留下瞭難消的隱患,這是肅宗個人的不幸,也是大唐帝國的悲哀。  唐肅宗李亨,原名李璵,曾被封為忠王。公元738年被立為太子,改名李亨。馬嵬驛兵變後,被玄宗任為天下兵馬大元帥,領朔方、河東,平盧節度都使,負責平叛。玄宗繼續西逃,他為百姓所留,與玄宗分道,北上至靈武。  公元756年七月十二日,李亨在靈武即位,史稱肅宗。遙尊玄宗為太上皇,改年號為“至德”。肅宗繼位後,便圖謀收復兩京(西京長安、東京洛陽),宰相房琯請求帶兵去收復長安,肅宗平時很重用房琯,同意瞭他的請求。結果房琯在陳濤遭遇叛軍,全軍覆沒。至德二年(757年)正月,安史叛軍內訌,安祿山為其子安慶緒所殺。肅宗任用名將郭子儀、李光弼,借用回紇兵,乘機反攻。先後於至德二年(公元757年)6月、10月收復西京長安、東京洛陽。肅宗曾與回紇兵約定:“克城之日,土地、士庶歸唐,金帛、子女皆歸回紇。”致使洛陽遭受很大的破壞。相關閱讀推薦:唐玄宗李隆基簡介 因風流而毀瞭大唐的開元盛世一代女皇武則天簡介 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唐睿宗李旦簡介 歷史上兩次即位繼承大統的皇帝唐中宗李顯簡介 被3個女人左右一生被毒殺的皇帝唐高宗李治簡介

元英宗碩德八剌簡介 宮廷政變中被殺而亡的皇帝

  元英宗孛兒隻斤·碩德八剌(1303—1323年),蒙古族,元朝第五代皇帝,蒙古帝國大汗。元仁宗嫡子。英宗自幼學習漢儒典籍,公元1316年立為皇太子,即位時年18歲,次年改元“至治”。公元1323年八月,元英宗、拜住自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北返大都(今北京),途中駐營於南坡店(上都西南三十裡)被鐵失等刺殺,史稱“南坡之變”、英宗死時隻有20歲,在位四年,廟號英宗,謚號睿聖文孝皇帝,蒙古謚號格堅汗。  簡介  元英宗(1303年—1323年),名碩德八剌,元仁宗長子,元朝第五代皇帝(1320年—1323年在位),蒙古語稱格堅皇帝。早年從漢儒學習經史,延七年(1320年)即位,起用太常禮儀院使拜住為左丞相,與權臣右丞相鐵木迭兒對抗。至治二年(1322年),鐵木迭兒死,升拜住為右丞相,大力進行改革。發佈《振舉臺綱制》,重用漢人儒臣,徵選人才;罷徽政院,裁減冗官,精簡機構;行助役法,減輕徭役;頒行《大元通制》,加強法制。消除鐵木迭兒餘黨,處死宣政院使八思吉思(鐵木迭兒子)等,並追究其罪行。鐵木迭兒餘黨、禦史大夫鐵失等陰謀發動政變。次年八月,元英宗、拜住自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北返大都(今北京),途中駐營於南坡店(上都西南三十裡),被鐵失等刺殺。史稱“南坡之變”。在位四年,廟號英宗。   生平  孛兒隻斤·碩德八剌自幼受儒傢教育,通漢族封建文化。延祐三年(1316)立為皇太子,七年即帝位。在位三年(1320年-1323年),時仁宗母答己太後任過去被仁宗罷黜的權臣鐵木迭兒為右丞相,相互勾結,排除異己,權傾朝野。元英宗為鞏固自己的地位,立太祖功臣木華黎後裔拜住為左丞相,極力抑制答己、鐵木迭兒一黨的勢力。至治二年(1322)八、九月,鐵木迭兒、答己相繼去世。十月,立拜住為右丞相,表示要勵精求治、一新機務。此後數月,曾采取瞭一些改革性的措施:廣泛起用漢族地主官員和儒士,如張珪、吳元珪、王約、吳澄等;發佈《振舉臺綱制》,要求推舉賢能,選拔人才;罷徽政院及冗官冗職,精簡機構,節制財用,行助役法並減輕徭役;頒行《大元通制》,以加強法制,推行漢法;清除鐵木迭兒餘黨,查處他們的貪贓枉法事件。這些措施遭到一部分保守的蒙古貴族反對。  英宗新政  元英宗碩德八剌至治二年(1322年)推行新政的政治改革。相關閱讀推薦: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簡介 推行以儒治國的皇帝元武宗海山簡介 多立戰功的元朝第三代皇帝元成宗鐵穆耳簡介 善於守成的元朝第二位皇帝元世祖忽必烈簡介 忽必烈大元帝國的締造者元憲宗蒙哥簡介

玄武門之變最終贏傢是誰?盤點唐朝四次宮廷政變

  李唐皇朝有國近300年。讀與之有關的史籍(新、舊《唐書》和《資治通鑒-唐紀》等),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從高祖開基到玄宗朝之前的93年中,發生瞭四次宮廷政變,而這四次政變卻都牽涉到當時的皇宮城墻的北面正門——玄武門。  第一次政變發生於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是秦王李世民與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之間皇位繼承權之爭的總爆發。世民和建成、元吉同為高祖原配竇皇後所生,建成為長子,世民次之,元吉排行第四。在唐高祖統一全國的過程中,世民先參與策劃瞭太原起事,而起事之後,在討平群雄的戰爭中,他又立功最大。但因為世民不是嫡長子,按照傳統習慣,皇位應由嫡長子繼承,所以,唐高祖即位後,便立建成為皇太子。而由於李世民能征慣戰,智勇兼備,已成為唐軍事實上的最重要的領導人,武德四年,唐高祖特任命世民為“天策上將”,位在諸王之上,並兼司徒、陜東道大行臺、尚書令,還詔令在秦王府中設置官屬。世民自恃才能和顯功,在府中開置文學館,延攬四方文學之士,禮遇甚隆,這些人都成瞭世民的謀臣策士。此外,世民南征北討,逐漸在天策府中網羅瞭不少勇將猛士。      擁有瞭如此眾多的謀士與勇將,秦王世民的周圍自然形成瞭當時政壇上一個強有力的政治集團,直接威脅到太子建成。建成為瞭鞏固自己的地位,確保未來皇位的繼承,就聯合因同樣有政治野心而對世民不滿的齊王元吉,采取曲意聯絡唐高祖的妃嬪以為內助、加強自己的軍力、收買世民的部下等策略來強化自己並削弱世民的勢力,甚至發展到在召世民飲酒時在酒中下毒的地步。到瞭武德九年,建成、元吉和後官妃嬪更是常常在高祖耳邊說世民的壞話,使高祖漸漸對世民產生瞭猜疑,局勢對世民十分不利。秦王和僚屬憂懼萬分,遂定計發動政變。64日,世民率長孫無忌等人經玄武門入皇宮,埋伏在臨湖殿附近,突然射殺瞭準備入朝的建成和元吉,然後聲稱“秦王以太子、齊王作亂,舉兵誅之”,並派親信“宿衛”高祖,迫使高祖接受瞭既成事實。三天後,高祖立世民為皇太子,詔令軍國庶事一切委太子處決。八月,高祖傳位於太子世民,自稱太上皇。世民即位,是為唐太宗。這就是史稱的“玄武門之變”。   第一次玄武門之變,表面上看是四個參與者,高祖、太子、秦王和齊王,但實際上背後的矛盾隻有一個,那就是太子李建成與秦王李世民之間的儲君之爭。而作為皇帝和父親的李淵在玄武門之變前後都持消極態度,齊王李元吉則站在太子一邊。  由於矛盾隻有一條線,所以當李世民閃電般的同時殺死李建成和李元吉後,這個矛盾就解開瞭,李唐王朝未來的繼承者註定是李世民。除非想要推翻李唐建立新的政權,否則繼續與李世民為敵已經毫無利益可言瞭,不僅是原先的太子成員,就是一心忠於李淵的人,也沒必要得罪未來的主子。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說起來也好笑,玄武門之變中,傷亡最慘重的,既不是秦王府,也不是東宮和齊王府,而是駐守玄武門的屯營。太子和齊王遇襲身亡後,馮立和謝叔方分別率領東宮和齊王府護兵趕往玄武門營救,結果執掌屯營兵的雲麾將軍敬君弘與中郎將呂世衡在兵力尚未集結的情況下倉促出戰,被打得一敗塗地,等大隊屯營兵趕來時,發現敬、呂二位主將已雙雙戰死。最令人奇怪的是,時至今日,後人也沒有搞清敬、呂二人為何參戰。有人猜測他們早已為秦王所收買,不過如果他們事先得到消息的話,又怎會倉促出戰以至兵敗身死?敬、呂二人死後,形勢一度危急,此時尉遲恭割下太子和齊王的首級示眾,東宮和齊王府的衛士們見狀散去,企圖進攻秦王府的薛萬徹部在接到李淵聖旨後也完全潰散。李世民趁勢將李建成和李元吉各五子全部殺死,徹底消滅瞭競爭對手。  至此,李世民已然是萬眾歸心,從第二天開始,原先太子身邊的有識之士相繼歸降。武將中,在玄武門之變中率領東宮和齊王府衛士奮戰的馮立、謝叔方和薛萬徹等人,兵敗後一度逃亡,不久陸續回來請罪,李世民一一赦免,並封以高官厚祿。除瞭薛萬徹晚節不保,因為謀反被高宗所殺外,其餘二人後來都被視為忠義之楷模。文官中,太子近臣魏征投降,最終成為我國歷史上著名的耿直之臣。魏征早年投奔瓦崗軍,兵敗後歸唐,後被竇建德俘虜,又降瞭竇建德,竇建德兵敗後重新歸唐,成為李建成的近臣,李建成死後又歸瞭李世民,算起來,他已經換第五個主人瞭。按說魏征不是怕死的人,所以他轉投李世民應該很說明問題,類似他這樣識時務的人很多。總之,轉眼間太子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也就不需要李世民清洗瞭。  參戰人數,其實討論這個意義不大,因為無論怎麼算,秦王府的軍事實力都處於絕對的劣勢。李世民肯定是收買瞭玄武門的守將,不過究竟收買的是誰,目前還無定論。並且收買的原因是為瞭他的特種小分隊能夠順利潛入進行埋伏,而不是利用玄武門的守軍與東宮和太子的將士戰鬥。事實證明,屯營兵根本不堪一擊。另外從“俟兵集,成列而戰,未晚也”這句話來看,敬君弘和呂世衡事先根本沒有準備,連兵馬還沒有集結起來就倉促出擊瞭。最終瓦解太子的是建成和元吉的頭顱以及隨後來到的李淵的聖旨,而這些都應主要歸功於特種小分隊的斬首行動。  至於天京事變,其背景遠比玄武門之變復雜得多。天京事變中天王洪秀全(包括心腹陳承瑢和燕王秦日綱),東王楊秀清,北王韋昌輝和翼王石達開四方勢力各懷鬼胎,彼此之間都有矛盾,為瞭爭奪權力互相攻殺。他們時而聯合,時而反目,直到永安五王的最後一位——翼王石達開在四川兵敗身亡,這張矛盾網才最終被解開。天京事變中最大規模的屠殺是血洗東王府。這主要是因為韋昌輝野心大,勢力小,如果不盡殺東王府部屬,他無法在天京建立個人的統治。另外,楊秀清生前得罪的人太多,韋昌輝、秦日綱和陳承瑢等人在這次屠殺中也有公報私仇的意思。至於其餘幾次清洗,主要針對諸王傢屬,所以傷亡不是很大。  第二次政變發生在唐中宗神龍元年(公元705年)一月,其時武則天稱帝已經十四年,年老病重,一些久已對她的“武周革命”不滿、希望恢復大唐社稷的官員,在鳳閣鸞臺平章事(即宰相)張柬之、崔玄暐的率領下趁機起事。張、崔與左羽林衛將軍敬暉等帶領左右羽林兵五百多人占領玄武門,並把太子李顯從東宮迎來,然後一同闖入皇宮,直至武則天所寢的迎仙宮,斬殺瞭武則天寵任的麟臺監張易之、春官侍郎張宗昌,逼迫武則天退位,擁立太子李顯重即帝位,復唐國號。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第三次是唐中宗景龍元年(公元707年)太子李重俊的政變。中宗李顯復位後昏弱無能,而皇後韋氏強悍,她與武三思內外勾結,把攬朝政。韋後因太子重俊不是自己親生,很不喜歡他。三思也很忌恨重俊,並縱容其子駙馬左衛將軍武崇訓和子婦安樂公主時常陵侮重俊,甚至呼重俊為奴。崇訓還教公主去對中宗請求廢黜太子,立自己為皇太女。重俊終於忍無可忍,於景龍元年七月聯合左羽林大將軍李多祚等假稱奉詔,率左羽林和千騎兵三百餘人沖入武三思和武崇訓的府邸,殺瞭三思和崇訓,隨即又發兵包圍瞭皇宮,索要韋後和安樂公主。韋後聞變,挾持中宗登上玄武門門樓,調兵鎮壓。重俊率軍攻到玄武門前,中宗對軍士宣佈重俊謀反,於是軍士倒戈,殺瞭李多祚等,重俊的黨羽立時潰散,政變一下子土崩瓦解瞭。重俊逃到終南山,被追獲殺害。  第四次則是唐中宗景龍四年(公元710年)李隆基的政變。其年六月,韋後和安樂公主等密謀毒死瞭中宗李顯,立溫王李重茂為帝。韋後想效仿武則天,於是在京畿要害部門安插韋氏子弟,廣聚黨眾,準備廢黜重茂自立,但又害怕相王、太尉李旦反對,故欲尋機殺之。相王之子、臨淄王李隆基接到密告,即聯合太平公主等先發制人,沖入羽林衛軍,殺瞭韋後派來統領衛軍的韋璿、韋播,占領瞭玄武門,隨之縱兵闖入皇宮,斬殺瞭韋後和安樂公主。相王李旦和隆基父子二人掌握瞭軍政大權,後來威懾少帝重茂讓位,相王登基,是為睿宗。  這四次政變有個共同之處,就是各次政變成敗的關鍵均在能否控制玄武門。在政變中,凡控制玄武門的一方即屬勝利者,凡沒能控制玄武門的一方最後都失敗瞭。可見玄武門在唐代前期這四次政變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要明白玄武門為什麼會在唐朝前期歷次政變中具有決定成敗的地位,就必須知道唐代皇宮的規制。在唐朝,都城的皇傢宮殿是帝王居住和聽政的主要場所,亦即政治權力中樞,所以太極、大明兩宮和洛陽宮城的宮殿建築格局完全一樣,都是沿著南北向軸線對稱排列,分為外朝、內廷兩部分。外朝主要是皇帝聽取朝政、舉行宴會的宮殿和若幹官署,內廷則是皇帝和後妃的寢宮和花園,是帝王後妃起居遊憩的場所。而最關健的是,外朝位於皇宮南部,內廷則處在皇宮北部。因此,皇宮城墻北面諸門就對內廷的安全起著主要的作用,這其中,作為北面正門的玄武門,就更是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唐代皇宮城墻各門都由宮廷衛軍把守,而玄武門外就設有兩廊,宮廷衛軍司令部駐在這裡,稱為“北衙”,有著堅固的工事和雄厚的兵力。據此,政變發生時首先控制玄武門的意義就不言自明瞭:因為控制瞭玄武門便可以控制內廷,而控制瞭內廷也就可以控制皇帝,從而控制中央政府,乃至整個國傢。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太平公主秘史 太平公主參與的三次宮廷政變

  太平公主秘史:太平公主作為武則天與唐高宗的小女兒,一生下來就受到無盡的尊寵,太平公主是作為一個政治人物活躍在歷史舞臺上的。她一生參與瞭三次大的政治鬥爭,並且卷入的程度一次比一次深,起的作用也一次比一次大。  早在武則天執政時期,太平公主就常常“預謀議”,但武則天沒有允許她公開從政。武則天晚期,為瞭除掉給她制造瞭很多麻煩的男寵薛懷義,曾讓太平公主幫過忙。《舊唐書·薛懷義傳》說武則天“令太平公主擇膂力婦人數十,密防慮之。人有發其陰謀者,太平公主乳母張夫人令壯士縛而縊殺之,以輦車載屍送白馬寺”。但是《資治通鑒》卷205則說武則天“使建昌王武攸寧帥壯士毆殺之,送屍白馬寺”,似乎太平公主沒有參預此事。再查《新唐書·則天武後傳》,說是武則天“密詔太平公主擇健婦縛之殿中,命建昌王武攸寧、將作大匠宗晉卿率壯士擊殺之,以畚車載屍還白馬寺”。事情的真實情況究竟如何我們已經不能詳知,合理的推論應該是:太平公主參與瞭這件事,但出現在公開場合的是其他人,所以公開的記錄(比如《實錄》)記的也是其他人。《資治通鑒》依據的就是《實錄》。這件事可以看作太平公主在武則天執政期與政治關系的縮影,即她隻是在幕後參與謀議,而基本沒有公開出面參政。從此事還可看出,太平公主的處事態度與武則天是高度一致的。  太平公主參與的第一次政治鬥爭是張柬之等起兵誅殺張易之張昌宗兄弟。武則天晚年,張易之兄弟倚仗武則天的寵愛,權勢沖天。他們利令智昏,大有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的勢頭。武則天長安元年(701),張氏兄弟將私自議論他們的邵王李重潤、其妹永泰郡主、妹夫魏王武延基下獄逼死。這就不僅得罪瞭李氏,也得罪瞭武氏,迫使他們聯合起來反對二張。神龍元年(705),張柬之等聯合右羽林衛大將軍李多祚起兵誅二張,迫武則天傳位於中宗,並改“周”為“唐”。太平公主參與瞭這次鬥爭,但似乎隻是“預誅張易之謀”,並沒有什麼實際行動。鬥爭勝利後,她因功被封為“鎮國太平公主”。太平公主參與此事的原因可能有二:其一是她作為李氏女、武氏媳,不能容忍張氏兄弟掌權。再一個可能是私人原因,即張昌宗誣陷她所愛的情人高戩,把高戩投入瞭監獄。李重潤兄妹都是唐中宗的子女,後來李重潤被追封為懿德太子、永泰郡主被追封為永泰公主。他們的墓規模宏大,現在經文物部門發掘整理後已成為陜西著名的旅遊勝地瞭。   太平公主參與的第二次政治鬥爭是李隆基起兵誅殺韋後。太平公主的三哥唐中宗即位後,皇後韋氏想效仿武則天,不斷擴充自己的勢力。同時太平公主也從後臺走到前臺,神龍二年(706)開始開府置官屬,並建立自己的勢力集團,以至發展到與唐中宗的女兒安樂公主“各樹朋黨,更相譖毀”(《資治通鑒》卷 209)的地步。由此,太平公主及其四哥相王(即後來的唐睿宗)、相王之子李隆基(即後來的唐玄宗)都成瞭韋後和安樂公主圖謀掌權的最大障礙。景龍四年(710),皇後韋氏與女兒安樂公主合謀毒死瞭唐中宗。韋氏立溫王李重茂為皇帝,自己臨朝攝政,並密謀害死小皇帝,革唐命,除掉相王和太平公主。在這種情況下,李隆基聯合萬騎果毅陳玄禮等起兵,殺死瞭韋後和安樂公主,迎唐睿宗(即相王)即位。太平公主對這次鬥爭態度積極,不僅參與瞭事先的謀議,而且派兒子薛崇簡直接參加瞭行動。這其中的道理也很簡單,即太平公主可以讓李氏掌權,也可以讓武氏掌權,就是不能允許韋氏占有天下。太平公主在這次鬥爭中還起瞭一個重要作用,即在處理小皇帝的問題上,是她出面將小皇帝從“禦座”上提下來,讓四哥李旦坐上瞭帝位。  太平公主參加的第三次政治鬥爭是與太子李隆基之間的鬥爭。唐睿宗朝政治的焦點,是唐睿宗聯合太平公主要保皇位,而太子李隆基要爭皇位。唐睿宗、太平公主要保皇位,必須抑制太子李隆基的勢力。為此,太平公主極想選一個弱小者為太子。這就需要制造種種事端廢掉李隆基。在幾年的時間裡,她不僅造輿論說李隆基不是長子,不當立為太子,甚至召集宰相要求將太子換掉。在這些行動中,唐睿宗是站在太平公主一邊的。例如一次唐睿宗召宰相韋安石,說他擔心大臣都心向太子,韋安石說“此必太平之計”。當時“太平於簾中竊聽之”,大怒,立即想將韋安石下獄(《舊唐書·韋安石傳》)。這件事說明太平公主經常在唐睿宗處密謀關於太子的事情。到睿宗朝末期,“宰相七人,五出公主門”,“在外隻聞有太平公主,不聞有太子”(《舊唐書·王琚傳》),左、右羽林將軍也都投靠瞭公主。先天二年(713),太平公主準備以羽林兵從北面、以南衙兵從南面起兵廢掉李隆基。在這種情況下,李隆基先發制人,首先誘殺左、右羽林將軍,然後迅速除掉瞭參與陰謀的宰相。太平公主本人逃入山寺,“三日乃出,賜死於第”。  唐睿宗在位的三年中,太平公主參與政治最深。這時的她大規模培植個人勢力,試圖效仿母親武則天,幹預政治。她的企圖失敗瞭。失敗的原因很多,但起碼有這麼幾點:一,太平公主在經濟上暴斂財物,在生活上驕奢淫佚,並縱容手下奪民財產、與民爭利,不能得到民心。二,太平公主擴充她的勢力,主要靠金錢收買,“謂儒者多窶狹,厚持金帛謝之”,以至在他手下的士人大多品性不正。這些人不是以如何將國傢治理好為宗旨,而隻熱衷於權力,熱衷於維護太平公主的私利。就品德和能力而言,他們遠不如李隆基手下的宋王景、姚崇、張說等臣僚。三,太平公主在政治上也是毫無建樹。她的政策隻是想掌握權力,實現幹預政治的願望。可舉一例。唐中宗時,安樂公主、長寧公主、上官婕妤、尚宮柴氏等一批女人幹預政治,制定瞭“斜封”授官的政策。就是說,如果按正常程序授官,是由皇帝下詔封好交中書省辦理,而這些女人則納賄授官,隻要交錢三十萬,那怕你是商賈屠夫,也可以授你官。這時的授官為瞭區別正常方式,就另寫詔書“斜封”後交中書省辦理。這種官叫“斜封官”。當時以這種方式得官的“凡數千員。內外盈濫,無廳事以居”(《新唐書·選舉志》)。“斜封官”是女人幹預政治的一個標志。睿宗初即位,姚崇、宋王景將這數千“斜封官”全部停罷,但四個月後,在太平公主幹預下,“斜封官”又全部恢復瞭。在太平公主看來,“斜封官”存在與否,是女人能不能幹政的一個象征,但對民眾來說,它卻是一種腐敗政治的體現,所以當時人說“姚、宋為相,邪不如正;太平用事,正不如邪”(《舊唐書·柳澤傳》)。四,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因素,即自從武則天稱帝,將唐朝改姓“武”以後,朝野上下對女人幹預政治有一種本能的警惕。在這種大的社會背景下,任何“女人幹政”的企圖都是註定要失敗的。韋後、安樂公主如此,太平公主也不例外。  唐朝自武則天以後,陸續出現瞭韋後、安樂公主、太平公主等一批幹政的女人。這樣一種現象的出現,自有它社會的、種族文化的,以及個人的因素,值得很好研究。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唐朝到太平公主以後,這種“女人幹政”的現象再也沒有出現過。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太平公主的死,結束瞭唐朝的“女人幹政”時代。相關閱讀推薦:太平公主簡介 唐高宗李治的小女兒太平公主生平太平公主為何出嫁前去做女道士 太平公主的婚禮太平公主是怎麼死的?太平公主死因揭秘上官婉兒為何會與太平公主的女兒葬在一起?

元宵節源於宮廷政變佛教傳播?元宵節來源揭秘

  導讀:元宵節是我國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也稱上元節,又稱燈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在新年伊始的第一個月圓之夜,傢傢戶戶都要點彩燈、燃放燈火、制猜燈謎、吃元宵……共同祝願春回大地,萬象更新。然而,說到元宵節的來歷,卻不得不提起距今兩千多年的一段血腥歷史。  漢惠帝劉盈死後,呂後臨朝稱制,控制瞭一切國傢大政,儼然一代女皇,接著就大肆封賞呂氏宗親,把呂臺、呂產、呂祿和呂通四人封為王,把其他六人封為列侯。在除掉瞭趙、共、燕等幾個劉姓諸侯王之後,呂後全部都用呂氏代之。一時間,漢朝幾乎成瞭呂傢的天下。  公元前180年,呂後病逝。臨死前,她想到瞭劉邦“非劉氏王者,天下共擊之”的警言,想到瞭“今呂氏王,大臣弗平”的現狀,於是再三叮囑分掌南、北軍的呂氏兄弟要時刻保持警惕,防范擁劉大臣們奪取中央政權。盡管掌握著兵權,但呂產、呂祿兄弟卻惶惶不安。他們既擔心違背瞭劉邦的旨令,害怕不得人心遭受排擠;又擔心失去瞭呂後的庇護,害怕被大臣及諸侯王所殺,索性決定先下手為強,密謀發動政變奪取帝位。劉氏政權岌岌可危。  陰謀泄漏後,太尉周勃與丞相陳平聯合,共謀“誅呂安劉”之計。是年八月,齊王劉襄率先討伐諸呂,呂產派灌嬰抗擊,灌嬰卻倒戈於滎陽,與齊王聯合共討諸呂。看見齊王發兵,九月,周勃把酈商作為人質,使其子酈寄誘呂祿交出兵權和將印,得以控制北軍,並在陳平等人的支持下,將諸呂一網打盡。   平定諸呂叛亂後,為瞭恢復政治局面的穩定,西漢宗室、大臣們經過反復、慎重的謀議,決定迎立“仁孝寬厚”的代王劉恒為皇帝。公元前179年的正月十五那一天,劉恒正式登上皇帝寶座,是為漢文帝。相關閱讀推薦:揭秘中國歷史上不一樣的元宵節:鋪張還是儉省?元宵節的傳說 傳統節日元宵節的起源及其風俗元宵節的由來 中國元宵節的來歷和各地風俗元宵節的由來 元宵節的由來與幾則元宵節故事2014元宵節是幾月幾日?元宵節的故事有哪些古代元宵節具情人節特征:未婚男女幽會談情元宵節為什麼要賞燈? 揭秘元宵節賞燈的來歷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劉恒能當皇帝,完全在他的意料之外。驚喜之餘,為瞭紀念“誅殺諸呂”換來的太平氣象和自己登基為帝,漢文帝從即位後的第二年起,每年的正月十五之夜,都會出宮遊玩,與民同樂。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稱元月,漢文帝就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這一夜就叫元宵。這種普天同慶、與民同樂的做法不斷為後來的皇帝所沿襲。到瞭漢武帝的時候,“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就定在正月十五這一天。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  然而,正月十五燃放燈火、吃元宵等娛樂活動作為節日民俗真正確定下來,卻是在東漢、魏以後。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於元宵節俗的形成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  東漢明帝提倡佛法。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後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是參佛的吉日良辰。為瞭弘揚佛法,漢明帝下令每年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吸引瞭無數百姓前來觀賞遊樂。由於明帝信奉佛教,人們隻好把以前元宵夜所享用的酒和肉替換成面團、湯圓之類的素食,象征著團團圓圓,久而久之,就演變成為現在的元宵。  正月十五夜燃燈、吃元宵的習俗,在隋、唐、宋、明時期盛極一時。到瞭清代,雖然宮廷不再辦燈會,但民間的燈會卻非常壯觀。中國古典名著中也有對元宵節俗的描寫。《三國演義》第69回中描寫瞭元宵節令放燈火的情景。《紅樓夢》第53回中也描寫瞭正月十五之夜,賈府在自傢掛滿各色佳燈,開夜宴、吃元宵的盛大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