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密使

震驚!蔣介石曾參與刺殺希特勒 派密使表示支持

  1944年7月20日,希特勒在“狼穴”軍事會議上遭到施道芬堡上校放在公文包中的炸彈襲擊。在此以前,德國內部發動過數起針對希特勒的刺殺行動。其主謀者都是德國軍隊或Government機構中的反NC人士。他們企圖制止德國對外的侵略與戰爭擴張,建立一個沒有希特勒的新德國。筆者研究發現,蔣介石與其中的部分人士有聯系,曾派密使表示支持,並出資援助。  德國“三人組合”密謀搞掉希特勒  蔣介石1942年1月10日日記《本星期預定工作》第一條雲:“對德運動倒戈工作之進行。”次日日記《預定》欄第六條雲:“派齊焌赴瑞士。”1月14日日記雲:“運動德國軍隊倒戈計劃應告知羅斯福總統。” 1942年年初,中國抗戰正處於艱難時期,蔣介石怎麼會將手伸到歐洲,管起推翻希特勒政權的事來瞭?  日記中提到的齊焌,字子焌,河北高陽人,曾留學德國,後任軍事委員會秘書,兼任德文翻譯。1937年6月,隨孔祥熙、陳誠等訪問德國,訂購軍火,受到孔的倚重。1938年10月,參與《中德貨物互換及貸款合同》談判。1940年7月,和桂永清一起被蔣介石派往德國,時任駐德使館武官,以“經濟專員”的名義活動,在德國軍事、經濟兩界結下廣泛人脈。  齊焌在德國與一個反希特勒的“三人組合”聯系密切。“三人組合”的主要人物是軍火商人克蘭(HansKlein)。1934年1月,克蘭在柏林組織德國工業產品貿易會,從事對華軍火貿易,與孔祥熙、何應欽、翁文灝等人關系匪淺。   其次是內閣部長沙赫特(H.Schacht)。沙赫特,德國國傢銀行總裁,被譽為“金融怪傑”。1934年8月,任希特勒Government經濟部長。1937年,因反對希特勒和戈林的過度軍備支出政策而辭職。1939年被免除德國國傢銀行總裁職務,但仍保留內閣成員的虛銜。他反對德、意、日三國同盟,主張對華友好。  第三位是德國國防經濟廳廳長托馬斯(G.Thomas)。1933年12月,托馬斯倡議“在中國設立一個代表德國工業界的統一代理處”。1939年,成為最高統帥部經濟與軍備局長官。他認為進攻波蘭將觸發世界大戰,德國的原料和糧食都不足以支持,因此,堅決主張“把希特勒搞掉”。因負責軍備,須從中國進口鎢砂,與齊焌、桂永清等接觸頻繁。  “三人組合”向齊焌透露反對希特勒的密謀是在1941年。當年5月15日,克蘭約齊焌到瑞士會面。克蘭告訴齊焌,已在德國國內秘密聯絡大量“友人”,準備將來組織新Government,改善國際外交。  29日,克蘭派其原私人律師愛爾哈特上尉自柏林到瑞士與齊焌繼續晤談,長達八日。愛爾哈特稱:德軍上下將領均對NC當局嚴重不滿,反對Government者大有人在,均正秘密進行中,以備將來有所作為。“國內友人”希望克蘭先生代表德方,認真尋覓國際路線,沙赫特和托馬斯均請克蘭轉托蔣介石,“負責代德國友人與羅斯福、丘吉爾取得相互間的諒解與聯絡”,至於“德國內部如何解決,一般友人自有辦法”。  愛爾哈特要求齊焌立即飛赴重慶匯報。事後,齊焌即電告蔣介石,要求返渝,得到蔣的同意。6月9日,齊焌返回柏林。相關閱讀推薦:希特勒為何要滅絕猶太人:因被猶太妓女傳染梅毒?揭秘二戰驚天秘聞:希特勒如何躲過46次刺殺?二戰最著名女間諜是誰?希特勒竟懸賞100萬緝拿揭秘:丘吉爾派的女間諜如何變成希特勒的情婦刺殺希特勒最後刺客逝世 曾兩度參與行動 分頁:1/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三人組合”預告:1941年秋季行動  此後,齊焌即在柏林緊張活動。  6月13日,齊焌到德國國防部經濟署會見托馬斯將軍。托馬斯關心希特勒下臺,恢復和平後,西方各國能否公平合理地對待德國。托稱:“我們對委座之賢明政治態度及其抵抗決心十分欽佩。”“如世界各大政治傢確有正大決心,樹立公平、和平,則為全世界之福。當然,將來談判最大障礙為希特勒,我們亦知希氏退休然後可談,但我們不願(在)希氏退休(後),德國仍無公正和平地位。事當慎重,故須先獲得國際間之保證。”托馬斯保證,新Government成立後,“除去經濟合作、資源分配公允,並共同解決失業問題以外,我們對西歐各國毫無野心。”“我們將裁(軍)到50萬或30萬。”並表示自己別無要求,“惟望戰爭早日結束,和平早日恢復。”  6月14日上午,齊焌到沙赫特的柏林私人寓所。沙很高興地說:“好極瞭!好容易有辦法瞭”,他表示:“現看世界各國領袖,隻有蔣委員長一人為最適當。不但對英美有關系,而對我德人亦特有好感。”“隻希望委座以委座之地位,以委座之人格與聲望,肯幫助德國告知羅斯福、丘吉爾,德國已有勢力雄厚人眾,準備取消目前政局。”他希望取得“國際間之諒解”,保證在希特勒“退役”後即可恢復“真正和平”,否則,德國內部不會采取任何舉動。  19日下午,齊焌再度拜訪沙赫特。沙赫特向齊焌提出:德國內部變化以今年秋季為宜,當在德國軍隊解決蘇德戰事至相當程度之際。沙赫特最後叮囑齊焌:“以後吾人性命全在兄等之手,切望謹慎進行為禱,甚望早日獲得好消息,並請敬候委座。”至此,齊焌已經掌握瞭“三人組合”反對希特勒的基本情況及其計劃。  正當此時,形勢突變。德Government於7月1日宣佈承認汪偽,中德隨即絕交。8日齊焌到瑞士,與克蘭詳談。  克蘭向齊焌透露瞭若幹最重要、也是最機密的內情:德國國防軍中有十餘位元帥,連同老友萊謝勞將軍在內,都對當局至為不滿,但萊謝勞是希特勒委任的元帥,不可能輕易舉旗政變,因此將來的領導人會是其他人。愛爾哈特上尉曾建議,以戈林為政變時的臨時元首,克蘭表示不贊成,因為戈林的罪惡並不少於其他NC分子。克蘭並稱:托馬斯是現役大將,柏林武裝警察司令達律格將軍等都參與密謀。他表示:“事之成否,全賴委座同意,相信羅、丘兩氏亦聰明人,未見不予最嚴重之考慮。”通過談話,齊焌瞭解到,在德國軍隊中反對希特勒的力量已經相當龐大。並且希望通過蔣介石與美國、英國建立聯系,得到美國、英國的保證。   1937年,孔祥熙訪問德國時,對他與希特勒的會談十分滿意,微笑不時掛在臉上  早在1938年至1939年之間,德國國內、軍內就逐漸形成反對希特勒的派別。其中一部分人熟悉西方,他們既希望“搞掉希特勒”,又希望在建立沒有希特勒的新德國後能與英、法平等相處。這一部分人曾通過幾條渠道和英國人,包括丘吉爾、艾登聯系,也有人和在瑞士的美國戰略服務處的艾倫·杜勒斯聯系。另一部分人則親華,希望通過蔣介石與美國、英國建立聯系,得到美國、英國的保證。克蘭、沙赫特、托馬斯的“三人組合”就是這部分人的代表。分頁:2/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蔣介石派特使策動德軍倒戈  齊焌摸清瞭德國內部反NC力量的情況後,即向蔣介石申請歸國匯報,經蔣批準。10月上旬,回到重慶。  齊焌在回國之前,已於7月15日在瑞士寫成《機密報告》。回到重慶後,又陸續寫成三份機密報告。其間,蔣介石曾於10月28日召見齊焌。在這份《機密報告》中,齊焌向蔣介石詳細地陳述瞭德國內部反NC力量的發展情況以及他們對蔣介石的要求,內稱:“彼等籌劃已非一日,實力甚巨,有軍部及經濟(界)人物為其後盾,雖國社黨警察之防范甚嚴,而范圍日益擴大,德國民眾如能得到國際上項保證,則潮流奔放,事將易辦。”齊焌稱,根據沙赫特的意見,“德國政變以秋季為宜”。“請鈞座接受此項偉大問題,恢復世界和平,救德民出永久戰爭。”其具體要求是,請蔣介石“委托人員一人,代為向英美領袖人物(接洽),以期獲得相當保證,再求進一步聯絡”。報告送呈後,暫無回音。  齊焌回國後,克蘭一直焦急地等待消息。10月25日,克蘭自瑞士致電齊焌稱:“德內部情況日益嚴重,將來演變,當不出吾人之已意料。事關重要,深盼兄早日返來,以利前途。到渝後晉謁委座,諭示如何?急盼相告。”11月18日,齊焌將克蘭來電呈報蔣介石,意在促蔣做出決定。   齊焌提供的是極為重要的情報,但蔣介石一直在思考,沒有立即做出決定。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國際局勢的變化使蔣介石立即亢奮起來,迅速采取瞭一系列對策,也就暫時擱置瞭德國問題。12月9日,中國Government發表文告,正式對日宣戰,同時,宣佈對德、意處於戰爭狀態。但克蘭等人仍在焦急地等待中國方面的消息。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克蘭再次致電齊焌,希望早日獲得中國方面的“諒解”,表示“友人等仍盼繼續努力,代為進行”。正是克蘭等不斷來電催促,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已經形成的狀況下,蔣介石權衡再三終於在1942年1月做出決策,派齊焌赴瑞士,策動德國軍隊倒戈,並且決定將有關計劃報告羅斯福。  反NC行動一拖再拖  1942年3月,齊焌奉蔣介石之命到達瑞士,以該地為基地進行工作。之所以選擇瑞士,一是因為瑞士與德國鄰近,交通方便,更主要的原因則是當時德國內部的反NC成員不少人聚居該地,聯絡方便。齊焌抵達瑞士後,陸續發回有關歐洲局勢的情報。  戰局發展到1943年2月,蘇聯軍隊在斯大林格勒全殲德軍,德國內部矛盾加劇。一方面德軍高級將領與希特勒發生爭執,迫使希特勒不得不讓出部分軍權。分頁:3/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另一方面,德國人民對希特勒的怨憤也在增加。有關情況,齊焌不斷向蔣介石和宋子文通報。4月8日齊焌發電稱:“德大將與希特勒及重要NC爭執,尚未解決,但大將如勃克曼斯坦及其他友人多數恢復總司令職權,雖然總指揮權尚未掌握,但積極指導目前作戰。希特勒經此次東線慘敗刺激,神經頹喪。”電中所稱“其他友人”,指秘密參與反NC的德軍高級將領。關於德國民眾,同電報告稱:“軍民對希特勒及NC信仰消滅殆盡,且國內恐怖政策日厲,小職工商一律停頓,中等階級遭摧殘,國民怨懣。”該電的核心部分是反NC力量的動態,稱會在本年6月有最後行動。  當時,英美方面對戰後德國提出瞭許多苛刻的條件,反NC力量不願接受這些條件。齊焌擔心:“英美倘堅持此項苛求,則未來德國新Government,亦有寧與蘇俄徹底合作,不願淪為英美殖民地之可能,似應註意。”據德方資料,反NC分子當時對西方的要求是:在他們逮捕希特勒並推翻NCGovernment後,盟國就同德國媾和,與非NCGovernment談判一項體面的條約。如遭拒絕,就轉向蘇聯。德方資料和齊焌電所雲,完全一致。  德國反NC力量與齊焌交涉希望通過中國取得國際保證。蔣介石理解他們的意圖,於是接到齊焌的電報後,立即致電正在白宮訪問的宋美齡,要她轉告羅斯福總統:如果提出過分嚴酷的議和前提或要求德國無條件投降,則可能使德國寧願與蘇聯合作,不願淪為英美之殖民地。也會使德國內部反對希特勒的力量躊躇不前,不利於從內部推翻NC政權,請其註意。

揭秘:蔣傢父子曾派密使到大陸試探和平

  李次白本不是一個會被載入史冊的人物。隻因傢中的一門姻親,在中國面臨改天換地的關口,李次白被歷史、被命運選中。這一段經歷直到1991年李次白去世四年後,才在一本大陸出版的書籍上首次得到公開承認。這本書不厚,薄薄一頁紙的篇幅記載瞭李傢坎坷命運的開端———  1950年5月初的一天,在臺灣高雄市凱歌歸飯店,老板李次白接待瞭三位不速之客。他們都是“國防部總政治部”主任蔣經國的心腹,為首的是蔣經國屬下的廳長胡偉克。  許念婉(李次白夫人):胡偉克是他的同期同學,到飯店來找次白,說國傢有難,你是黃埔六期的,應該出來擔當一點。你跟陳毅是姻親,你到大陸去。  1950年的臺灣正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共產黨已奪取中國大部分領土。這一年的1月5日,美國總統杜魯門發表聲明,表示美國將不會使用武裝部隊幹預臺灣局勢,也不願卷入中國的內戰,美國不會向在臺灣的中國軍隊提供軍事捐助或顧問。這一聲明被看做是美國對臺灣的“袖手旁觀”政策。國民黨失去瞭最重要的盟友,蔣介石會在此時興起與中共求和的念頭嗎?  1994年,也就是李次白去世七年後,一本由原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程思遠主編的《中國國民黨百年風雲錄》在大陸出版。厚厚的三大本、兩千多頁,其中有一頁記載瞭李次白的經歷。  胡偉克開門見山,講起瞭形勢:“目前黨國處境非常困難,經國主任既北倚長城,當然更加深感不安,次白兄,令妹是陳毅的大嫂子,這就是請你和共產黨對話的資本,你如能出山,到大陸走一趟,就等於救瞭我們的性命,不,應該說是整個黨國的命運。”  1949年蔣介石退守臺灣後,臺海兩岸曾建立瞭持續四十多年的密使制度,李次白、曹聚仁、沈誠、南懷瑾,這些密使的名字都被銘刻在瞭兩岸秘密交往的歷史中。他們為兩岸之間的和談穿針引線,傳達心聲,成為潛行在兩岸之間的重要人物。  李文谷(李次白二兒子):當時由胡偉克出面,還有蔣經國到胡偉克傢,我媽媽陪著我爸爸一起到胡偉克傢裡。當然,三個人談細節的時候,媽媽是沒有在旁邊聽,整個過程都是在私下進行。  蔣經國對李次白說:“現在談國共合作,我看希望不大,共產黨席卷大陸,躊躇滿志,你和陳毅是至親,我看可以深談,最低限度,希望不進攻臺灣。”李次白應允之後,蔣經國又說:“這次請你出馬,並非我的意思,而是胡偉克他們三位的設計,以後諸事均直接與胡聯系。”李次白聽瞭心中有些犯堵:蔣經國既要國共接觸,又不敢承擔責任。不過他沒有將不滿表露出來。分頁:1/6頁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還未出發,蔣經國已是要推托責任。李次白此番密使之行不但大陸上吉兇難料,回來臺灣怕也是會被扣上“通敵”的罪名。1950年6月1日,他還是登上瞭開往香港的輪船,並於幾天後抵達上海。對於這次決定,李次白在1982年的一封傢信中說過這樣幾句話:  多年來同學胡偉克、蔣經國害我,叫我把陳搞過來,許我以財政部。官迷心竅,冒險前往,到而今我落得妻離子散。  李文吉(李次白小兒子):我母親經常抱著我去找胡偉克要錢,後面還拖瞭四個。我記得最清楚的是我們開始的時候是坐黃包車去,可能後來沒錢瞭,就開始走路去。  與陳毅的會面改變瞭李次白的一生,但其過程卻十分簡單,當時陪同的還有李次白的妹夫,也就是陳毅的大哥陳孟熙。對於國共和談,陳毅說瞭這樣一番話:  國共合作的話題,現在先不提,現在提為時尚早,孟熙兄和次白是要立即進革命大學學習,明天就去,你們的親友們都去,你們把名單開來,我明天就告訴市委統戰部。  雖然和談的計劃碰瞭一鼻子灰,但密使任務至此本應功成身退。隻是歷史戲劇性的轉折卻將李次白推入瞭命運的深淵。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美國第七艦隊迅速進駐臺灣海峽,臺灣重新獲得瞭美國的援助,借助第三次世界大戰反攻大陸的夢想似乎又指日可待。胡偉克連忙向李次白發出急信,指示他“國共合作之事不必說瞭”,並讓他留守上海相機行事。此時距李次白離臺尚不足一個月。這一月之差致使李傢三十多年來分隔天涯。  李文駒(李次白長子):我以為父親是在大陸被害的,後來才知道,父親是被共產黨在青海勞改瞭。  1987年,李次白在香港去世,終其一生都未能回到臺灣。  1949年蔣介石退守臺灣後,臺海兩岸曾建立瞭持續四十多年的密使制度,李次白、曹聚仁、沈誠、南懷瑾,這些密使的名字都被銘刻在瞭兩岸秘密交往的歷史中。他們為兩岸之間的和談穿針引線,傳達心聲,成為潛行在兩岸之間的重要人物。  左派文人曹聚仁成為國共兩岸溝通密使  曹聚仁本是中央通訊社的記者,抗戰時因報道臺兒莊大捷和皖南事變一舉成名。1941年,蔣經國主政江西贛南,力邀曹聚仁改版《新贛南報》,並擔任總編輯。盡管與蔣經國有著知遇之交,1949年國民黨敗走臺灣時,曹聚仁還是留在瞭上海。事實上,曹聚仁與共產黨也頗有交情,抗戰時他經常往來新四軍駐地,不僅采訪過周恩來、陳毅,更是第一個公開報道皖南事變的記者。分頁:2/6頁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曹雷(曹聚仁長女):1956年,我媽媽曾經接到一封我父親的信,信裡面附瞭一封給邵力子先生的信,大意說為瞭兩黨的和好、祖國的統一,願做橋梁前去北京,請邵老向中央轉呈此意。不久邵老回復一簡函,大意是歡迎他回來。  1956年的這次北上正是曹聚仁秘密溝通兩岸的開端。曹聚仁抵達北京時,一屆人大第三次會議剛剛開過,共產黨第一次正式提出要和平解放臺灣。7月13日到19日的一周內,國務院總理周恩來三次接見曹聚仁。其中7月16日夜晚周恩來、陳毅在頤和園宴請曹聚仁的情形被以《頤和園一夕談》為名,發表在一個月後的《南洋商報》上,並於多年後編入瞭曹聚仁的文集《北行小語》。  席上,記者便問到“和平解放”的票面票裡的實際價值,周氏說:“和平解放的實際價值和票面完全相符合的,國民黨和共產黨合作過兩次,第一次合作有國民革命軍北伐的成功,第二次合作有抗戰的勝利,這都是事實,為什麼不可以第三次合作呢……我們對臺灣決不是招降,而是要彼此商談,隻要政權統一,其他都可以坐下來共同商量安排的。”  這被視為中共第一次提出國共第三次合作,完成祖國統一。報道在海外發表後,立刻引起瞭華人世界震動。從中央文獻出版社在1998年出版的《周恩來年譜》可以看出,此後不到三個月,曹聚仁又再次領命北上,而這一次談話的核心內容已是臺灣回歸後的人事安排。  蔣介石當然不要做地方長官,將來總要在中央安排,臺灣還是他們管,如辭修(陳誠)願意做臺灣地方長官,經國隻好讓一下……辭修如願到中央,職位當不在傅宜生(傅作義)之下,經國也可以到中央,為瞭應付美國人,可以說反共的話,這我們完全理解,我們勸他們約束一下,不要派人來搞破壞活動,去年“克什米爾公主號”事件,弄得名聲很不好,今年又想來搞八大,這樣不得人心,將來不好向人民交代。我們不破壞他們,希望他們內部團結,他們的一切困難都可以提出,我們是誠意的,我們可以等待。  1949年蔣介石退守臺灣後,臺海兩岸曾建立瞭持續四十多年的密使制度,李次白、曹聚仁、沈誠、南懷瑾,這些密使的名字都被銘刻在瞭兩岸秘密交往的歷史中。他們為兩岸之間的和談穿針引線,傳達心聲,成為潛行在兩岸之間的重要人物。  1957年7月1日,《人民日報》發表瞭毛澤東親筆撰寫的社論《文匯報的資產階級方向應當批判》,使得轟轟烈烈的反右運動進一步升級。反右運動的消息傳到臺北,蔣介石大呼“反攻復國”的時機已到。此後的幾個月,一度和緩的臺灣海峽再度戰雲密佈,先有美軍第七艦隊在臺灣南部海域舉行大規模軍事演習,一個月後,國民黨軍也出動11萬人進行瞭退守臺灣後最大規模的軍演,並迅速向金門、馬祖等外島增兵。多年來密使行動的成果付諸東流。  1957年夏天過後,曹聚仁一直都沒有北上,直到轉年間的8月,他才再次被召喚去北京。時任國務院副秘書長、總理辦公室主任的童小鵬在回憶錄中曾簡單提到過此事,說是毛澤東主席接見瞭曹聚仁,並要他將“炮擊金門”的行動轉告臺灣。分頁:3/6頁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8月23日炮戰是正午12點突然開始的,這天早上出版的新加坡《南洋商報》報道瞭這個消息。  本報駐香港記者郭宗羲21日專訊,據此前消息靈通人士透露,北京20日終止停火是針對杜勒斯東來的一種表示,據雲,此前之宣佈停火命令及20日的終止停火命令,雖用國防部長彭德懷名義頒發,但均是出自毛澤東之手筆,其主要用意是在暗示臺灣海峽問題由北京與臺灣自己處理,可能產生和平有效的結果,任何外人的幹預將使局勢陷入僵持。  曹聚仁把炮戰的消息搶先發表在報紙上,本是犯瞭密使的大忌,隻是中共對此也無異議。然而,就在10月5日,也就是中共原定停火日的前一天,曹聚仁再次化名郭宗羲,將中共計劃停止炮擊金門的消息刊登在瞭《南洋商報》上。起初,中共並沒有責怪曹聚仁的意思,在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的《毛澤東傳》中,還記錄有10月13日,也就是停火報道刊登後的第八天,毛澤東在周恩來等人陪同下接見瞭曹聚仁,並讓他向臺灣轉述“隻要蔣介石不同美國搞在一起,臺、澎、金、馬都可由蔣管”的意思。甚至毛澤東還曾一度起草瞭一份《再告臺灣同胞書》,其中就提到瞭《南洋商報》的報道,雖然這篇文章最終沒有發表,但卻收錄進瞭多年後出版的《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  曹雷:可是從國傢保密這點來看,總理就說怎麼可以這樣捅出去。  1959年10月24日,也就是炮擊金門後一年,周恩來在北京接見曹聚仁,批評他不應將解放軍停轟金門、馬祖的新聞賣給《南洋商報》。這也是曹聚仁的名字最後一次在《周恩來年譜》裡出現。至於曹聚仁為什麼要將密使消息公佈在報紙上,也許可以從多年後他寫給好友費彝民的信中猜得一二。  1972年7月,曹聚仁在澳門病逝,為兩岸統一癡等瞭一輩子的他就這樣客死異鄉。  1949年蔣介石退守臺灣後,臺海兩岸曾建立瞭持續四十多年的密使制度,李次白、曹聚仁、沈誠、南懷瑾,這些密使的名字都被銘刻在瞭兩岸秘密交往的歷史中。他們為兩岸之間的和談穿針引線,傳達心聲,成為潛行在兩岸之間的重要人物。  蔣經國青年軍幹部沈誠秘密北上接觸葉劍英  1981年8月,久居香港的沈誠突然收到一傢國貨公司送來的請柬,邀請他去北京參加辛亥革命70周年紀念大會。  沈誠在拿到請柬後的第三天去瞭趟臺北,面見蔣經國。他回憶瞭這次與蔣經國的會面。  經國先生他說,按政策你去大陸是違法的,他不鼓勵我“違法”。但依你目前的身份能去看看。他又囑咐我,以黨員身份到中央黨部“陸工會”向白萬祥主任報備一下。臨別時,經國卻例外地交代瞭我一個私人任務,便是希望我抽空能去一趟溪口,望望那邊情形,最好能拍攝一些現場片等。分頁:4/6頁  上一頁23456下一頁  得到蔣經國批準,北上赴會的沈誠在北京受到瞭中共高層的關註,葉劍英特意找到沈誠,詢問蔣經國對臺海政策的看法,並安排專人陪同他去溪口訪問。  宋小瑞:向鄧小平自我介紹的時候,他說,我是國民黨黨員,還是國民黨的中央顧問委員會的委員。完瞭他就講,我是反共的。鄧先生抽瞭一口煙,停瞭幾十秒,然後用非常濃的四川話講:反共不要緊,隻要不反華就行。沈老認為鄧先生特別偉大。  1987年的春天,沈誠再次來到北京。中共中央對臺辦主任楊斯德來到他的住所。經過六年的溝通互動,中央政府終於決定,寫一封密函,請沈誠轉交蔣經國。密函由蔣經國在莫斯科時期的同窗楊尚昆具名簽署。  經國先生大鑒:近聞先生身體健朗,不甚欣慰!沈君數次來訪,道及先生於國傢統一之設想,昆等印象良深。我黨主張通過兩黨平等談判而謀其實現。為早日實現雙方領導人的直接談判計,昆謹代表中共中央邀請貴黨派出負責代表進行初步協商。望早日決斷。  這封信的行文,已是雙方多次溝通後的成果,算是第一次明確提出,未來的談判應依國共兩黨對等的原則進行。根據沈誠在回憶錄裡的記載,蔣經國在拿到密函後的第五天,曾召見過沈誠。談話中,蔣經國雖然覺得中共有些操之過急,但函件中所體現的方針原則尚可接受,並授意由國民黨陸工會來籌備與大陸談判的工作。就在這次會面後的三個月,臺灣陸續解除黨禁、報禁,並宣佈從當年的7月20日起,解除長達38年的戒嚴令。而跟隨蔣氏父子背井離鄉拋妻別子的國民黨老兵們,也在這年的11月等來瞭允許回大陸探親的消息。  那天,蔣經國先生的精神很差。臉上更比上次見面時顯得浮腫,音調也十分低沉,說話時口齒也有些欠靈。我見此狀,內心真有說不出的難受。他看看我,說,今天找你來我要告訴你的是下一撥正式去北平的人選,大概在下個月初的黨中常會中決定,你可以多留幾天,過瞭元旦才回去。那時,你就可以作安排瞭。  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帶著尚未來得及圓滿的統一夢,在臺北病逝。1988年1月21日,蔣經國去世剛過頭七之時,臺灣高等法院檢察處在繼任“總統”李登輝的授意下,以“叛國罪”對沈誠提出訴訟。沈誠被迫將七年來的密使經歷和盤托出。盡管最終無罪釋放,但沈誠從此無法再為兩岸穿針引線,和談再次無果而終。  1949年蔣介石退守臺灣後,臺海兩岸曾建立瞭持續四十多年的密使制度,李次白、曹聚仁、沈誠、南懷瑾,這些密使的名字都被銘刻在瞭兩岸秘密交往的歷史中。他們為兩岸之間的和談穿針引線,傳達心聲,成為潛行在兩岸之間的重要人物。分頁:5/6頁  上一頁3456下一頁  臺灣蔣傢王朝謝幕學者南懷瑾成兩岸新橋梁  1988年,國民黨元老陳立夫帶著三十多個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發表聯署公告,希望將來能用文化統一中國。但就在這一年以後,臺灣發生變化,國民黨不再是臺灣唯一的執政黨,  1988年1月31日,南懷瑾從美國遷到香港還不到一個星期,一位40年未曾謀面的老朋友就找上瞭門,他就是南懷瑾當年在成都軍官學校時的老同事、民革中央副主席賈亦斌。賈亦斌此行來香港正是希望借助南懷瑾的影響力,在兩岸間搭建一個新的密使平臺。  為應對日益頻繁的大陸事務,1990年10月,臺灣成立國傢統一委員會,簡稱“國統會”,由李登輝親自擔任主任,並成立半官方的民間機構海峽交流基金會,簡稱“海基會”,專職與大陸接觸,臺海上空的緊張氣氛眼看著慢慢和緩起來。1990年12月31日,在南懷瑾的引薦下,中共中央對臺辦主任楊斯德與李登輝辦公室主任蘇志誠在香港南懷瑾的傢中見面瞭。此後幾年裡,雙方往來頻繁。  1991年12月6日,為對應臺灣海基會的工作,大陸成立瞭海峽兩岸關系協會,簡稱“海協會”。至此,兩岸間的交流溝通均由海協會和海基會出面協調。兩岸在隔離42年後,終於建立起瞭通往彼此的溝通管道。  1993年4月27日,全世界的目光都聚集在兩位老人身上,他們就是前海協會會長汪道涵和前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他們這次在新加坡的會面被世人以“汪辜會談”為名載入史冊。  在1992年6月16日的一次會談中,南懷瑾曾經親筆起草《和平共計協商統一建議書》,一式兩份,交密使分別送達兩岸最高當局,提出三條基本原則:一是和平共計、祥化宿怨,二是同心合作、發展經濟,三是協商國傢民族統一大業。建議書發出後,大陸方面作瞭認真研究,表示肯定,然而沒有正式回復。而臺灣方面由於蘇志誠深知李登輝意圖,竟私自將建議書壓下。從此,南懷瑾退出兩岸密談。  幸運的是,在兩岸努力下,南懷瑾一直以來希望的兩岸“和平共計、協商統一”的美好願景,後來還是有機會得以實現。200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人民大會堂與應邀到大陸訪問的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舉行正式會談。這是一次跨越60年的會面。對所有密使來說,是最大的安慰。分頁:6/6頁  上一頁456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