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小人

中華第一猛將:大將蒙恬如何枉死於小人趙高之手

  秦始皇在平定六郡、一統中國的過程中,蒙恬可謂是其不可或缺的頂梁大將。秦朝確立後,也是由於蒙恬的存在,使得匈奴“不敢南下而牧馬”,可見其威名。除瞭北逐匈奴,蒙恬還率軍收復瞭河套等地,修築瞭舉世聞名的長城與秦道,無論是對秦朝還是整個中華,他都功不可沒!可惜一代名將卻枉死於小人之手,這是怎麼回事?此外,影視劇《神話》中的蒙毅將軍是否真有其人?他與蒙恬又有何關系?傳說是蒙恬創造瞭毛筆,這是真的嗎?  豐功偉績,名垂青史  1.一統江山的頂梁  “蒙氏秦將,內史忠賢。長城首築,萬裡安邊。”此句出於《史記》,是史太公司馬遷對秦將蒙恬的贊嘆。這位被譽為“中華第一勇士”的大將,以其忠勇與才略,一次又一次為大秦書寫瞭輝煌。  蒙恬(?—公元前210年),姬姓,蒙氏,名恬,祖籍齊國,山東省蒙陰縣人,故裡在蒙陰縣城。他是秦始皇時期的著名將領。蒙恬出身於武將之傢,深受傢庭環境的熏陶,他幼有宏志,希望長大後能夠征戰沙場,像自己的祖輩那樣為國拼殺。他天資聰穎,武藝高強,酷愛研習兵法與刑獄法,長大後還曾擔任過審理獄訟的文書。公元前221年,蒙恬因傢庭關系獲封秦國將領,遂跟隨大將王賁率軍南下攻齊,秦軍一路長驅直入,所向披靡,很快攻占瞭齊國的都城臨淄。由於蒙恬表現突出,戰功卓著,於眾多武將中脫穎而出,被秦始皇封為內史,成為秦始皇的得力戰將。公元前前248年,蒙恬率領秦軍勇猛作戰,分別攻取韓、趙、魏三國,為秦國一統江山立下瞭不朽的戰功。  2.威震匈奴千裡  秦始皇橫掃六國,建立瞭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帝國,卻仍受到北疆匈奴的頻頻騷擾。早在中原混戰之時,匈奴就乘機進犯黃河,還占領瞭河套以南的大片土地,秦都咸陽也在他們的窺視之中。秦始皇為此患所擾,於公元前215年,任命蒙恬為將軍,率領三十萬大軍抵抗匈奴。時值秦朝初立,國內的戰火剛剛平熄,官兵百姓還未及喘息,北部邊境卻又傳戰書。匈奴軍隊肆意屠殺秦境百姓,搶劫牲畜財物,邊境人民生活艱難,不得安定。長期的征戰早已令兵士厭煩,百姓也飽受其苦,況且匈奴民族向來善於騎射,強悍無比,蒙恬將軍面臨的將是一場苦戰。   如何才能充分調動兵將的士氣?怎樣才能打贏騎射精湛的遊牧敵兵?蒙恬將軍一邊苦苦思索,一邊率兵趕赴邊關。敵兵雖然兇猛,但畢竟是遊牧民族,雖擅長野戰,卻作戰分散。盡管秦朝此時處於百廢待興時期,兵馬的數量不及漢朝時那般龐大,可秦軍在蒙恬將軍的指揮下,兵陣嚴整,佈局有方。《史記》中這樣記載:“秦以戰車開路,箭矢如蝗,步騎大軍隨後掩殺,匈奴大潰。”顯然秦軍采用的是步騎和戰車相結合的進攻方式。這種戰術相較於靠勇力猛攻的匈奴騎兵來講,當然先進一些。  不過,秦軍多為步兵,這種兵陣不如匈奴的騎兵靈活機動,當匈奴采取從四方包圍襲擊的戰術時,秦軍便會處於劣勢,不易反擊。這時就體現瞭武器的重要作用。秦軍使用的主要武器是弩,弩當時是中原人特有的武器。秦軍將各式弩箭裝載於戰車上,瞬時齊發,密集的弩箭如雨般覆蓋下來,即使對方騎兵從側翼襲擊,想靠速度取勝,也難以得逞。  不管怎麼說,蒙恬畢竟是身經百戰的將軍。青年時代,他曾長年駐守於北方邊境,對匈奴的戰法十分瞭解,加上他本人頗有勇氣,敢於直沖,並且富有野戰經驗,因而此戰成為瞭他人生的巔峰之作。通過對敵情的偵察與分析,蒙恬迅速制定瞭作戰計劃,第一次交戰就給瞭匈奴有力的回擊,使其四散潰逃。公元前214年春,蒙恬率軍與匈奴在黃河以北進行數戰,重創瞭匈奴主力部隊,最終徹底打敗匈奴,迫其向北逃竄七百多餘裡。  他不負眾望,一舉收歸河套等地區,又渡過黃河,將百姓遷至陽山以充實邊縣。此戰後,蒙恬這個名字令匈奴聞風喪膽。賈誼也曾評說此戰令“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這正是對蒙恬戰功的由衷稱贊。  後來,為鞏固邊陲,徹底禦敵於國門之外,蒙恬受秦始皇之命修築西起隴西的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遼東(今遼寧境內)的長城,把原來燕、趙、秦三國的長城連為一體。據史載,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馀裡”,有力地遏制瞭匈奴的南進,也給中華子孫後代留下瞭一筆巨大的文化遺產。此外,秦始皇為瞭方便其巡遊天下,又派蒙恬集合兵匠,自九原郡(今內蒙包頭市西南)到甘泉宮修建直道,這就是著名的秦道。它截斷山脈,填塞深谷,全長一千八百裡,隻是不知因何並未竣工。秦道的開通,不僅改善瞭九原的交通條件,還加強瞭北方各地人民的經濟、文化交流,促進瞭各族人民的融合,對軍隊的調動與物資的運輸具有特殊的戰略意義。  一門三將,三代事秦  1.生自將軍世傢  蒙恬出身於武將世傢,先祖是齊國人,但是其祖父蒙驁和其父蒙武都是秦國的將軍。蒙氏傢族為秦統一六國作出瞭巨大的貢獻。  戰國時,蒙恬的祖父蒙驁投靠秦昭王,並通過多次征戰累官至“上卿”。公元前248年,蒙驁領兵攻打韓國,相繼占領成皋、滎陽等地,並設置為三川郡。公元前244年,他再次攻韓,此次一舉占領瞭韓國13座城池。公元前247年,蒙驁率軍攻打趙國,占領太原。公元前246年,平定原為趙國的晉陽後,又攻打趙國新城等地,並奪取瞭37座城池,設為太原郡。公元前246年,在攻打魏國時,由於遭到信陵君無忌率領的魏、韓、趙、楚、衛五國聯軍的抗擊,蒙驁戰敗。不過,公元前242年,信陵君去世後,蒙驁趁機攻打魏國,占領長平、山陽等地,共奪取20座城池,設為東郡,挽回瞭戰敗的面子。  其父蒙武也在秦國為將,曾任秦內史。蒙武亦屢立戰功,《史記》中這樣記載:“始皇二十三年,蒙驁子蒙武為秦裨將軍,與王翦攻楚,大破之,殺項燕。”“二十四年,蒙武攻楚,虜楚王。”  2.《神話》中的蒙毅將軍  隨著影視劇作品《神話》的熱播,劇中的人物蒙毅將軍可謂是傢喻戶曉。事實上,史上確有其真人,他就是大將蒙恬的弟弟。“蒙恬弟蒙毅,亦深得始皇信任”,“位至上卿,出則參乘,入則禦前”。當時,蒙毅主要為內謀,蒙恬則擔任外事。蒙氏兄弟二人一文一武,有勇有謀,深得秦始皇的尊寵與信賴。  蒙毅為人公正耿直。早先,中車府令趙高觸犯瞭秦律,蒙毅受命審判,他按秦國條律公正執法,這得罪瞭趙高,趙高遂對蒙氏兄弟十分記恨。果然,在秦二世胡亥即位後,趙高便偷偷向胡亥誹謗蒙毅,謊稱其曾在始皇面前非議胡亥,胡亥於是大怒,將蒙毅囚禁起來,還要誅殺蒙恬。蒙氏兄弟最終被小人之言所陷害。相關閱讀推薦:秦國名將蒙恬:第一個徹底打垮遊牧民族的將軍哥舒翰:自蒙恬後又一個讓遊牧族不敢南下的將軍名將蒙恬結局太慘:橫掃匈奴卻成宮廷鬥爭陪葬品!揭秘大秦名將蒙恬:中國歷史上死得最冤的名將李斯趙高聯手殺死的一代名將:大將蒙恬怎麼死的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3.三代盡忠,至死感恩  蒙氏一門三忠,三代事秦,並且立下無數戰功,這在中國歷史上實不多見。  據《史記?蒙恬列傳》記載,蒙恬在臨終前曾說:“吾先人及子孫積功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餘萬,雖囚,其勢足以背叛,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主也。”此一句足見其俠肝義膽與對秦國至死不渝的忠誠!從將軍世傢走出的蒙恬,自幼就將傢族命運與秦國聯系在一起,他身上沉積著三代人對秦國的赤誠與感情,這也許可以解釋為蒙恬何寧死也不選擇背叛秦朝的原因。  千筆難書其冤  1.英雄忠義,含恨自盡  “春草離離墓道侵,千年塞下此冤沉。生前造就千枝筆,難寫孤臣一片心。”此詩乃清人閻秉庚所題,它真實地道出瞭一代名將令人嘆惋的結局。蒙恬將軍一生忠於秦國,終生為秦朝的統一大業血戰沙場,可嘆如此英雄卻枉死於小人之手!  公元前210年冬,秦始皇在遊會稽的途中患病,他派身邊的蒙毅去祭祀山川祈福。不久,秦始皇病死在沙丘,死訊被封鎖。中車府令趙高此時正得寵於公子胡亥,於是就同丞相李斯暗中謀劃政變,立胡亥為新君。由於蒙毅曾得罪過趙高,胡亥即位後,趙高便遣使者以捏造的罪名賜公子扶蘇、蒙恬死。扶蘇自殺,蒙恬對聖旨有疑,便請求復訴。使者把蒙恬交給瞭官吏。胡亥派李斯等人來代替蒙恬掌兵,並將蒙恬囚禁於陽周。胡亥殺死扶蘇後,便想釋放蒙恬。趙高因懼怕蒙氏兄弟再次貴寵用事,對己不利,便散佈謠言,謊說在立太子的問題上,蒙毅曾在始皇面前毀謗胡亥,胡亥於是又囚禁瞭蒙毅。子嬰力諫,認為不可誅殺蒙氏兄弟。胡亥盛怒之下執意要殺蒙毅,還派人前往陽周去殺蒙恬。   使者對蒙恬說:“你罪過太多,況且蒙毅當死,連坐於你。”蒙恬辯解說:“自我先人直到子孫,為秦國出生入死已有三代。我統領著三十萬大軍,雖然身遭囚禁,可我的勢力足以背叛。但我知道,我應守義而死。我之所以這樣做,是不敢辱沒先人的教誨,不敢忘記先主的恩情。”使者說:“我隻是受詔來處死你,不敢把將軍的話傳報皇上。”蒙恬喟然長嘆道:“我怎麼得罪瞭上天?竟無罪而被處死?”沉默良久又說:“我的罪過本該受死啦,起臨洮,到遼東築長城,挖溝渠一萬餘裡,這其間不可能沒挖斷地脈,這便是我的罪過呀!”遂飲毒酒自殺。  2.冤情似海,眾將悲憤  蒙恬之死加速瞭秦王朝的滅亡。一代名將,殞身於捏造之罪,其冤情之大,令唐太宗都無不嘆惋地說:“朕觀最冤的是蒙恬”。蒙恬的忠義最終讓他選擇瞭冤死,他在臨終寧可將罪過歸咎於自己挖斷瞭地脈,也不肯反抗他效力一生的國傢,其遺言更讓後人看到瞭他大忠大勇的真性情!  蒙恬含恨冤死後,部下將士悲憤萬分,將其遺體葬於陜西省綏德城西大理河畔,數千萬將士用戰袍兜土成墓,狀似山丘。傳說,蒙恬的部署官兵,因感懷將軍恩德,悲憤將軍枉死,遂一個個自盡於將軍倒下的地方,鮮血竟染紅瞭刻有將軍遺言的石碑。  造筆造箏之說  1.獵兔取毛制筆  傳說是蒙恬將軍創造瞭毛筆,歷史上對此也有相關的記載,還有一些關於他造筆的傳說故事。  公元前223年,秦國大將蒙恬在外地征戰。他需要定期寫戰報呈送秦王。那時,人們普遍用竹簽寫字,可竹簽蘸瞭墨沒寫幾下又要蘸,很不方便。一天,蒙恬打獵時看見一隻兔子的尾巴在地上拖出瞭血跡,心中頓生靈感。他立刻剪下一些兔尾毛,插在竹管上,試著用兔毛來寫字。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不吸墨。蒙恬又試瞭幾次,效果還是不行,於是隨手把那支“兔毛筆”扔進瞭門前的石坑裡。有一天,他無意中看見瞭那支被自己扔掉的毛筆,撿起來後,卻發現濕漉漉的兔毛變得更白瞭。他將兔毛筆往墨盤裡一蘸,兔毛竟變得非常柔順,寫起字來流暢無比。原來,石坑裡的水含有石灰質。兔毛的油脂經堿性水的浸泡而被中和掉瞭,因此變得柔順起來,這便是蒙恬創造毛筆的傳說。  2.狐、狼報恩之傳說  傳說,一次蒙恬將軍出外圍獵,經過古廟時,一隻狐貍和一隻黃鼠狼突然從中竄出。蒙恬剛要張弓射獵,隻見狐貍和黃鼠狼已伏地作揖,似在求饒,眼角甚至滴下淚來。蒙恬見狀,頓生惻隱之心,便將它們放生瞭。  沒過幾天,蒙恬忽接到始皇遺詔,要賜他自盡。蒙恬雖然心知是奸佞欲陷害自己,假傳遺詔,但心中仍為秦氏江山不穩而悲痛。沉思中迷糊入夢,隻見兩少女跪拜於他前面,自稱是前日被他放生的狐、狼。她們知道將軍受奸人陷害,更明白將軍忠義,必然會以死報國。她倆深感將軍活命之恩,卻恨自己無力救助將軍,遂一同撞壁而亡。蒙恬救之未及,忽然驚醒,果然看見地上有一狐一狼兩具屍體。蒙恬將軍不禁潸然淚下。  得知扶蘇已死,又感慨夢中情景,蒙恬毅然決定以死報君。但他仍然惦念秦室江山,欲書忠諫一封,警示秦二世。可身邊並無紙筆,隻有已死的狐、狼,他深深地嘆惋,不由自主地順手撫摸狐、狼周身,竟覺狐尾狼毫柔而堅韌。蒙恬內心一動,便分別揪下一撮狐尾狼毫,束於木桿,蘸其唾液,隨意畫於地上,竟顯出痕跡來。他當即撕下袍袖,咬破手指,以熱血為墨,奮筆寫書。蒙恬死後,其部下將士發現瞭他臨終所造之筆。從此,毛筆的制作和使用逐漸流傳於全國。  3.歷史記載  歷史上也有蒙恬造筆一說的相關記載。蒙恬率軍伐楚時,曾南下到中山地區,他發現那裡的兔毛很柔順,就用來制筆,毛筆也隨之而現世。  湖北雲夢秦墓中出土的三支竹桿毛筆,筆管由竹制成,並在其前端鑿孔,將筆頭插在孔中,另做一支與筆管等長的竹管做筆套,將毛筆置於筆套之中,再用膠粘牢。筆套中間鏤有8.5厘米長的長方孔槽,竹筒塗以黑漆,並繪有紅色線條,與現在的筆及其制法已經很接近,顯然這種筆比早有的楚國筆要先進些。  在一些古籍中都提到過蒙恬制造毛筆一事,如“自蒙恬始造,即秦筆耳。以枯木為管,鹿毛為柱,羊毛為被。所謂蒼毫,非兔毫竹管也。”(崔豹《古今註》)。《太平禦覽》引《博物志》中也載道:“蒙恬造筆。”  還有傳說稱蒙恬曾在善璉村取羊毫制筆,因而在當地被人們奉為筆祖。也有說蒙恬的夫人卜香蓮通曉制筆之術,被供為“筆娘娘”。蒙恬與夫人將制筆技藝傳授給村民,當地筆工還特別建造瞭蒙公祠來紀念他們。每逢蒙恬和卜香蓮的生日,村民們都會舉行盛大的敬神廟會以示尊敬。  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這樣解釋“筆”字:“秦謂之筆,楚謂之聿,吳謂之律,燕謂之弗。”先秦書籍中沒有“筆”字,而“聿”字早在商代就出現瞭,由此可知筆在先秦時代就有瞭,秦始皇隻是統一瞭筆的名稱。現已出土的文物也證明,遠在蒙恬造筆之前,毛筆就誕生瞭。因此,蒙恬雖然不能獲得毛筆的專利權,但他制造的毛筆精於前人,對毛筆的改革是有貢獻的。清代的學者趙翼在《陔餘叢考》中的“造筆不始蒙恬”條中寫道:“筆不始於蒙恬明矣。或恬所造,精於前人,遂獨擅其名耳。”這樣評論“蒙恬造筆”一說是比較恰當的。  4.造箏傳說  歷史上,民間還流傳有“蒙恬造箏”的說法。漢代應劭著《風俗通》記載:“僅按《禮樂記》,(箏)五弦築身也。今並涼二州箏形如瑟,不知誰所改作也。或曰蒙恬所造。”後人根據這段文字,又有如下說法:“古箏五弦,施於竹如築。秦蒙恬改為十二弦,變形如瑟,易竹以木,唐以後加十三弦。”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漢安帝劉祜為何能做皇帝?被小人包圍的無能皇帝

  無能是對一個男人最差的評價,為什麼漢安帝會被認為是東漢歷史上最無能的皇帝呢?因為雖然劉祜貴為一國之君,其實就一個光桿司令,太監不聽他的,大臣不聽他的,連床邊的女人,他也管不瞭,皇帝混成瞭小白臉。  劉祜為什麼能做皇帝  公元94年,東漢的第六位皇帝漢安帝劉祜(讀 hu)出生瞭,他的父親是漢章帝時期的廢太子劉慶,母親叫左小娥。中國的史學傢,對女人的描述,特別是對女人的名字提到的很少,比如東漢第一太後竇太後、還有秦國的宣太後,都隻有一個姓氏,如果女性想要流芳百世,至少讓我們知道名字,咋辦呢,當然是自己寫歷史。  劉祜母親左小娥的伯父叫左聖,因為得罪瞭皇帝,連同左小娥一傢都被抄傢瞭,四五歲的左小娥和她的姐姐左大娥被送進瞭宮裡,後來漢章帝又將左氏姐妹一起送給瞭已經是清河王的劉慶。由於良好的傢教,即使在王侯府邸,左氏姐妹依然喜歡讀書,尤其左小娥通曉《史書》,喜愛辭賦(PS:所以,讀書很重要,懂歷史,更重要,哈)。   繼續說漢安帝,要瞭解劉祜為什麼能做皇帝,需要先瞭解下當時的背景:  當時,東漢的幕後老板是鄧太後,鄧太後原名叫鄧綏,是漢和帝的皇後,漢和帝劉肇是一個悲劇,結婚太早,導致這麼多女人,最後隻有兩個孩子幸存,老大殘疾,漢和帝死的時候,老二出生才100天,鄧太後就讓一百多天的嬰兒做瞭東漢的第五個皇帝。  延平元年(106年)八月,嬰兒漢殤帝在龍椅上隻躺瞭200多天就死瞭,為瞭更好的垂簾聽政,吸取教訓的鄧太後和她的哥哥鄧騭,決定再次選取繼承人時,必須符合兩個個條件:1、年齡要在8-13、4歲之間,太小,類似漢殤帝這樣,容易夭折,太大,不好控制,要鬧著親政;2、無論大人還是小孩,必須要老實,沒那麼多的想法。  當時,漢和帝的哥哥劉慶有個兒子,叫劉祜,隻有13歲,而且,劉慶小心謹慎瞭一輩子,本人也沒什麼野心,一切條件都符合,好,就是他瞭!公元106年9月21日,隻有13歲的劉祜正式登基,成為東漢的第六位皇帝,也成為瞭鄧太後和鄧騭手中的傀儡皇帝。  漢安帝是真的無能嗎  鄧太後當初選劉祜作為皇帝,目的就是為瞭合理的利用規則,王朝不能女人當傢,至少名義上,必須要有一個男的,繼承皇傢血脈。江山還是姓劉的,而且這個人不能太聰明,再小的孩子,遲早有長大的一天,成年瞭就想著親政,自己的權力就會被拿走,說白瞭,最佳人選最好是個白癡。  我們再看劉祜的一生,從106年繼位成為皇帝,直至121年鄧太後去世,整個國傢的大事小事,都是鄧太後說瞭算。那麼鄧太後死瞭呢,27歲的漢安帝劉祜終於可以親政瞭,但是管理國傢這種事,之前沒人教過啊,你想想,如果你不讀書不讀報,也沒有經驗,立馬給你個阿裡巴巴去管理,你也搞不定啊,那咋辦呢,找人幫忙麼。相關閱讀推薦:漢安帝劉祜的皇後閻姬:執政一年遭廢黜被虐而死閻姬是誰?漢安帝皇後閻姬生平簡介漢安帝劉祜簡介 史上不是太子而繼位的無能皇帝 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漢安帝請的第一批人,就是一直陪伴在自己身邊的好朋友:宮女王聖、太監李閏、江京。這哥仨從劉祜進皇宮的第一天起,就陪著自己玩,那王聖還是漢安帝的奶媽,這關系,鐵!治理國傢不會怎麼辦,扔給他們就行,何況漢安帝還有一個能幹的老婆:閻皇後。  這個閻皇後的傢族基因超級優良,盛產美女,她的爺爺叫閻章,是漢明帝時期的尚書和步兵校尉,閻章的兩個妹妹都是漢明帝的老婆,倆貴妃。閻章也是皇親國戚,可惜漢明帝對外戚管的非常嚴,閻章一生也沒做多大的官,到瞭閻皇後這一代,機會來瞭。  閻皇後也叫閻姬,是當時有名的美女,元初元年(114年),根據皇宮選秀規則,閻姬被送進皇宮,之後,漢安帝喜歡的不得瞭,第一年就被封為貴妃,第二年,立為皇後。好像東漢這些垂簾聽政的皇後,自己都沒孩子,是自己故意不要的,還是其他原因,這個我們以後細說。  總之,類似前輩們,閻皇後也不能生育,給漢安帝生下唯一兒子的是宮女李氏,她的兒子就是東漢第七位皇帝:劉保。可惜生劉保的時候,鄧太後還在呢,閻皇後做不瞭主,隻能看著劉保被封為太子,然後一天天的長大,最後為瞭出氣,害死瞭劉保的親生母親李氏。  看似平靜的皇宮,在鄧太後死後,發生瞭兩件大事,都與漢安帝身邊的王聖哥仨以及閻皇後有關:  首先,是王聖、李閏、江京奪權。鄧太後雖然死瞭,但是國傢重要的職位,都在鄧太後的哥哥鄧騭(讀 zhi)手裡,鄧太後老大當瞭那麼多年,肯定有很多政治仇敵,等太後一死,李閏和江京就聯合這些人開始針對鄧氏傢族的復仇行動。

後晉重臣杜重威:比石敬瑭還要反復無常的小人

  杜重威(?-948),因避後晉出帝諱,又名杜威,朔州(今山西省朔縣)人,五代後晉大臣。晉高祖石敬瑭的妹婿,封舒州刺史。先後率軍討伐張從賓、范延光、安重榮,以功被拜為潞州節度使,加平章事,後升為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後任成德軍節度使。契丹南下時,為晉軍主帥,率十萬兵馬投降,拜為太傅。後漢劉知遠稱帝後,拜為太尉、歸德軍節度使,不敢受命,固守城池不出。後被迫舉城投降。劉知遠死後,杜重威及其全傢被後漢眾臣所殺。   杜重威之妻是石敬瑭的妹妹。石敬瑭即位後,以杜重威為舒州刺史。曾隨侯益擊敗張從賓有功,拜潞州節度使。又隨高祖打敗范延光,改調忠武軍節度使,加升為平章事。後又被派統轄天平,提升為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安重榮叛晉後,高祖派杜重威討伐,在宗城(今河北威縣東)大敗安重榮,因功拜為成德軍節度使。杜重威品行不良,居功自傲。在鎮州時,大肆搜刮民財,百姓怨聲載道。   契丹與後晉在滹沱之戰後,晉軍主帥杜重威以十萬兵馬降附契丹,耶律德光南下中原,在臨城(今河北臨城)得病,不久病死於欒城(今河北欒城縣西)殺胡林。天福十二年(947年)五月,遼永康王耶律阮自立為帝,並命杜重威鎮守魏州。是年六月,劉知遠平定京師,繁臺(河南省開封市東南禹王臺公園內)的燕兵有一千五百人幾乎被劉知遠屠盡,改國號漢,史稱後漢,遙拜杜重威為太尉、歸德軍節度使。不久,劉知遠令杜重威移鎮歸德(今河南商丘南),與原歸德節度使高行周對調。杜重威自知理屈,拒不受命,遣其子杜弘璲向麻答求援,麻答下令蕃將楊袞與幽州指揮使張璉赴魏州。劉知遠下令高行周與慕容彥超率軍討伐杜重威。杜重威與張璉誓死守城,漢軍日久無功。劉知遠恐生他變,親自來攻,死傷甚巨。知遠見強攻不克,多次遣人招降重威,許以不死,但張璉因憤劉知遠盡殺燕兵:“繁臺之卒,何罪而戮?” ,略無降志。這時魏州糧草用盡,城中將士多逾城逃亡,十一月二十七日,杜重威著素服,跪在宮門口請降。劉知遠殺張璉而赦杜重威,封檢校太尉。   劉知遠臨死前以杜重威反復無常,欲除之而後快,宰相蘇逢吉等秘不發喪,誘殺杜重威,屍體棄於市,被踐踏而盡。   舊五代史

揭秘中華第一猛將:蒙恬如何枉死於小人之手

  中華第一猛將蒙恬:秦始皇在平定六郡、一統中國的過程中,蒙恬可謂是其不可或缺的頂梁大將。秦朝確立後,也是由於蒙恬的存在,使得匈奴“不敢南下而牧馬”,可見其威名。除瞭北逐匈奴,蒙恬還率軍收復瞭河套等地,修築瞭舉世聞名的長城與秦道,無論是對秦朝還是整個中華,他都功不可沒!可惜一代名將卻枉死於小人之手,這是怎麼回事?此外,影視劇《神話》中的蒙毅將軍是否真有其人?他與蒙恬又有何關系?  一統江山的頂梁  “蒙氏秦將,內史忠賢。長城首築,萬裡安邊。”此句出於《史記》,是史太公司馬遷對秦將蒙恬的贊嘆。這位被譽為“中華第一勇士”的大將,以其忠勇與才略,一次又一次為大秦書寫瞭輝煌。  蒙恬(?—公元前210年),姬姓,蒙氏,名恬,祖籍齊國,山東省蒙陰縣人,故裡在蒙陰縣城。他是秦始皇時期的著名將領。蒙恬出身於武將之傢,深受傢庭環境的熏陶,他幼有宏志,希望長大後能夠征戰沙場,像自己的祖輩那樣為國拼殺。他天資聰穎,武藝高強,酷愛研習兵法與刑獄法,長大後還曾擔任過審理獄訟的文書。公元前221年,蒙恬因傢庭關系獲封秦國將領,遂跟隨大將王賁率軍南下攻齊,秦軍一路長驅直入,所向披靡,很快攻占瞭齊國的都城臨淄。由於蒙恬表現突出,戰功卓著,於眾多武將中脫穎而出,被秦始皇封為內史,成為秦始皇的得力戰將。公元前前248年,蒙恬率領秦軍勇猛作戰,分別攻取韓、趙、魏三國,為秦國一統江山立下瞭不朽的戰功。  威震匈奴千裡  秦始皇橫掃六國,建立瞭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帝國,卻仍受到北疆匈奴的頻頻騷擾。早在中原混戰之時,匈奴就乘機進犯黃河,還占領瞭河套以南的大片土地,秦都咸陽也在他們的窺視之中。秦始皇為此患所擾,於公元前215年,任命蒙恬為將軍,率領三十萬大軍抵抗匈奴。時值秦朝初立,國內的戰火剛剛平熄,官兵百姓還未及喘息,北部邊境卻又傳戰書。匈奴軍隊肆意屠殺秦境百姓,搶劫牲畜財物,邊境人民生活艱難,不得安定。長期的征戰早已令兵士厭煩,百姓也飽受其苦,況且匈奴民族向來善於騎射,強悍無比,蒙恬將軍面臨的將是一場苦戰。   如何才能充分調動兵將的士氣?怎樣才能打贏騎射精湛的遊牧敵兵?蒙恬將軍一邊苦苦思索,一邊率兵趕赴邊關。敵兵雖然兇猛,但畢竟是遊牧民族,雖擅長野戰,卻作戰分散。盡管秦朝此時處於百廢待興時期,兵馬的數量不及漢朝時那般龐大,可秦軍在蒙恬將軍的指揮下,兵陣嚴整,佈局有方。《史記》中這樣記載:“秦以戰車開路,箭矢如蝗,步騎大軍隨後掩殺,匈奴大潰。”顯然秦軍采用的是步騎和戰車相結合的進攻方式。這種戰術相較於靠勇力猛攻的匈奴騎兵來講,當然先進一些。相關閱讀推薦:蒙恬簡介 秦朝著名將領中華第一勇士蒙恬生平分頁:1/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不過,秦軍多為步兵,這種兵陣不如匈奴的騎兵靈活機動,當匈奴采取從四方包圍襲擊的戰術時,秦軍便會處於劣勢,不易反擊。這時就體現瞭武器的重要作用。秦軍使用的主要武器是弩,弩當時是中原人特有的武器。秦軍將各式弩箭裝載於戰車上,瞬時齊發,密集的弩箭如雨般覆蓋下來,即使對方騎兵從側翼襲擊,想靠速度取勝,也難以得逞。  不管怎麼說,蒙恬畢竟是身經百戰的將軍。青年時代,他曾長年駐守於北方邊境,對匈奴的戰法十分瞭解,加上他本人頗有勇氣,敢於直沖,並且富有野戰經驗,因而此戰成為瞭他人生的巔峰之作。通過對敵情的偵察與分析,蒙恬迅速制定瞭作戰計劃,第一次交戰就給瞭匈奴有力的回擊,使其四散潰逃。公元前214年春,蒙恬率軍與匈奴在黃河以北進行數戰,重創瞭匈奴主力部隊,最終徹底打敗匈奴,迫其向北逃竄七百多餘裡。  他不負眾望,一舉收歸河套等地區,又渡過黃河,將百姓遷至陽山以充實邊縣。此戰後,蒙恬這個名字令匈奴聞風喪膽。賈誼也曾評說此戰令“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這正是對蒙恬戰功的由衷稱贊。  萬裡長城安邊  後來,為鞏固邊陲,徹底禦敵於國門之外,蒙恬受秦始皇之命修築西起隴西的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遼東(今遼寧境內)的長城,把原來燕、趙、秦三國的長城連為一體。據史載,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馀裡”,有力地遏制瞭匈奴的南進,也給中華子孫後代留下瞭一筆巨大的文化遺產。此外,秦始皇為瞭方便其巡遊天下,又派蒙恬集合兵匠,自九原郡(今內蒙包頭市西南)到甘泉宮修建直道,這就是著名的秦道。它截斷山脈,填塞深谷,全長一千八百裡,隻是不知因何並未竣工。秦道的開通,不僅改善瞭九原的交通條件,還加強瞭北方各地人民的經濟、文化交流,促進瞭各族人民的融合,對軍隊的調動與物資的運輸具有特殊的戰略意義。   生自將軍世傢  蒙恬出身於武將世傢,先祖是齊國人,但是其祖父蒙驁和其父蒙武都是秦國的將軍。蒙氏傢族為秦統一六國作出瞭巨大的貢獻。  戰國時,蒙恬的祖父蒙驁投靠秦昭王,並通過多次征戰累官至“上卿”。公元前248年,蒙驁領兵攻打韓國,相繼占領成皋、滎陽等地,並設置為三川郡。公元前244年,他再次攻韓,此次一舉占領瞭韓國13座城池。公元前247年,蒙驁率軍攻打趙國,占領太原。公元前246年,平定原為趙國的晉陽後,又攻打趙國新城等地,並奪取瞭37座城池,設為太原郡。公元前246年,在攻打魏國時,由於遭到信陵君無忌率領的魏、韓、趙、楚、衛五國聯軍的抗擊,蒙驁戰敗。不過,公元前242年,信陵君去世後,蒙驁趁機攻打魏國,占領長平、山陽等地,共奪取20座城池,設為東郡,挽回瞭戰敗的面子。分頁:2/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其父蒙武也在秦國為將,曾任秦內史。蒙武亦屢立戰功,《史記》中這樣記載:“始皇二十三年,蒙驁子蒙武為秦裨將軍,與王翦攻楚,大破之,殺項燕。”“二十四年,蒙武攻楚,虜楚王。”  《神話》中的蒙毅將軍  隨著影視劇作品《神話》的熱播,劇中的人物蒙毅將軍可謂是傢喻戶曉。事實上,史上確有其真人,他就是大將蒙恬的弟弟。“蒙恬弟蒙毅,亦深得始皇信任”,“位至上卿,出則參乘,入則禦前”。當時,蒙毅主要為內謀,蒙恬則擔任外事。蒙氏兄弟二人一文一武,有勇有謀,深得秦始皇的尊寵與信賴。  蒙毅為人公正耿直。早先,中車府令趙高觸犯瞭秦律,蒙毅受命審判,他按秦國條律公正執法,這得罪瞭趙高,趙高遂對蒙氏兄弟十分記恨。果然,在秦二世胡亥即位後,趙高便偷偷向胡亥誹謗蒙毅,謊稱其曾在始皇面前非議胡亥,胡亥於是大怒,將蒙毅囚禁起來,還要誅殺蒙恬。蒙氏兄弟最終被小人之言所陷害。  三代盡忠,至死感恩  蒙氏一門三忠,三代事秦,並且立下無數戰功,這在中國歷史上實不多見。  據《史記?蒙恬列傳》記載,蒙恬在臨終前曾說:“吾先人及子孫積功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餘萬,雖囚,其勢足以背叛,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主也。”此一句足見其俠肝義膽與對秦國至死不渝的忠誠!從將軍世傢走出的蒙恬,自幼就將傢族命運與秦國聯系在一起,他身上沉積著三代人對秦國的赤誠與感情,這也許可以解釋為蒙恬何寧死也不選擇背叛秦朝的原因。   英雄忠義,含恨自盡  “春草離離墓道侵,千年塞下此冤沉。生前造就千枝筆,難寫孤臣一片心。”此詩乃清人閻秉庚所題,它真實地道出瞭一代名將令人嘆惋的結局。蒙恬將軍一生忠於秦國,終生為秦朝的統一大業血戰沙場,可嘆如此英雄卻枉死於小人之手!分頁:3/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公元前210年冬,秦始皇在遊會稽的途中患病,他派身邊的蒙毅去祭祀山川祈福。不久,秦始皇病死在沙丘,死訊被封鎖。中車府令趙高此時正得寵於公子胡亥,於是就同丞相李斯暗中謀劃政變,立胡亥為新君。由於蒙毅曾得罪過趙高,胡亥即位後,趙高便遣使者以捏造的罪名賜公子扶蘇、蒙恬死。扶蘇自殺,蒙恬對聖旨有疑,便請求復訴。使者把蒙恬交給瞭官吏。胡亥派李斯等人來代替蒙恬掌兵,並將蒙恬囚禁於陽周。胡亥殺死扶蘇後,便想釋放蒙恬。趙高因懼怕蒙氏兄弟再次貴寵用事,對己不利,便散佈謠言,謊說在立太子的問題上,蒙毅曾在始皇面前毀謗胡亥,胡亥於是又囚禁瞭蒙毅。子嬰力諫,認為不可誅殺蒙氏兄弟。胡亥盛怒之下執意要殺蒙毅,還派人前往陽周去殺蒙恬。  使者對蒙恬說:“你罪過太多,況且蒙毅當死,連坐於你。”蒙恬辯解說:“自我先人直到子孫,為秦國出生入死已有三代。我統領著三十萬大軍,雖然身遭囚禁,可我的勢力足以背叛。但我知道,我應守義而死。我之所以這樣做,是不敢辱沒先人的教誨,不敢忘記先主的恩情。”使者說:“我隻是受詔來處死你,不敢把將軍的話傳報皇上。”蒙恬喟然長嘆道:“我怎麼得罪瞭上天?竟無罪而被處死?”沉默良久又說:“我的罪過本該受死啦,起臨洮,到遼東築長城,挖溝渠一萬餘裡,這其間不可能沒挖斷地脈,這便是我的罪過呀!”遂飲毒酒自殺。  蒙恬之死加速瞭秦王朝的滅亡。一代名將,殞身於捏造之罪,其冤情之大,令唐太宗都無不嘆惋地說:“朕觀最冤的是蒙恬”。蒙恬的忠義最終讓他選擇瞭冤死,他在臨終寧可將罪過歸咎於自己挖斷瞭地脈,也不肯反抗他效力一生的國傢,其遺言更讓後人看到瞭他大忠大勇的真性情!   蒙恬含恨冤死後,部下將士悲憤萬分,將其遺體葬於陜西省綏德城西大理河畔,數千萬將士用戰袍兜土成墓,狀似山丘。傳說,蒙恬的部署官兵,因感懷將軍恩德,悲憤將軍枉死,遂一個個自盡於將軍倒下的地方,鮮血竟染紅瞭刻有將軍遺言的石碑。分頁:4/4頁  上一頁234下一頁

揭秘:名相寇準不為人知的一面 君子小人皆不喜

  寇準不為人知的一面:丁謂之所以能登上佞臣榜,僅僅因為一個人,他就是名垂青史的寇準寇大人;而其間的因緣際會,僅僅因為一件小事,那就是我們非常熟悉的“溜須”事件。  關於溜須事件,史書上是這麼記載的:天禧三年(1019年),三起三落之後的寇準再度出山,取代王欽若成為宰相。也就在與寇準拜相的同一天,丁謂也再次升官進入中書省成為參知政事(副宰相)。二人成為同事,關系也非常親密。寇準曾多次向擔任丞相的進士同年李沆推薦丁謂,但被李拒絕。寇準問其原因,李回答說:“看他這個人啊,能使他位居人上嗎?”寇準說:“像丁謂這樣的人,相公能始終壓抑他屈居人下嗎?”然而,有一天,中央召開最高國務會議,會後,身為內閣成員的寇、丁二人都參加瞭宴會。宴會間,寇準的胡須上沾有一些飯粒湯水,身旁的丁謂見瞭,起身上前替他徐徐拂去。這一舉動在同事兼好友間,自是常理也合常情。可是寇準不以為謝,反而板起瞭臉,冷笑著說瞭一句讓丁謂下不瞭臺的話:“參政,國之大臣,乃為官長拂須耶?”  這就是典故“溜須拍馬”中“溜須”的出處。現在想來,寇大人說這句話,無非有兩種解釋:一是寇大人認為丁謂身為參政,卻為他人拂羹湯,不成體統;一是寇大人裝大,在地位略低於自己的同事面前充上級,意在公共場合擺譜。前者是傳統的解釋,我以為,結合寇大人的為人,後一種解釋更切合當時的情境。假如真是不成體統的話,作為朋友,寇大人理應更低調處理,不必小題大做。  其實,說起來,丁謂也不是那種喜歡溜須拍馬之輩。丁謂聽瞭“好友”寇準這話,頓時備感尷尬,從此記恨上瞭寇準。在後來的權力鬥爭中,最終將寇準擊敗,把他趕到雷州。那麼,丁謂為什麼會上佞臣榜,而寇準卻上瞭忠臣榜呢?來看丁謂這個人吧。丁謂的遺憾也許就是現代人的遺憾,現代人的遺憾也就是寇準的遺憾。   丁謂,字謂之,後改為公言。蘇州長洲(今江蘇蘇州)人。生於966年,正牌的科舉進士。丁謂年少的時候就以才出名,當時著名文學傢王禹偁看到丁謂寄來的作品後大驚,以為自唐韓愈、柳宗元後,二百年來才有如此之作。可見他仕途起點之高,令人頭暈,也就不足為怪瞭。淳化三年,也就是初登進士甲科之時,就擔任瞭大理評事、饒州通判,相當於副省長。隻過瞭一年,就調回瞭中央,以直史館、太子中允的身份到福建路(北宋廢“道”為“路”,初為征收賦稅、轉運漕糧而設,後逐漸帶有行政區劃和軍區的性質)去采訪。回來之後,就當地的茶鹽等重要問題寫瞭篇調查報告,引起瞭皇帝的重視,當上瞭轉運使,相當於節度使,並且還兼職三司戶部判官。不過,由於宋代派系鬥爭的傳統,丁謂仕途後來也有起伏。相關閱讀推薦:齊國名相管仲:小人和君子也能成為好朋友諸葛亮為什麼難以入圍千古名相之列?諸葛亮評價北宋名相寇準的簡介 寇準是怎麼計廢太子的?武則天與狄仁傑 一代女皇武則天暗戀名相狄仁傑房玄齡簡介 唐代初年名相太宗重要助手房玄齡生平溫彥博簡介 初唐時期大臣一代名相溫彥博生平分頁:1/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丁謂的才幹,其實遠在寇準之上。宋人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載瞭一個“一舉而三役濟”的故事,說的就是丁謂。大中祥符年間,禁宮失火,樓榭亭臺,付之一炬。宋真宗命晉國公丁渭擔負起災後重建的重任,修葺宮廷。丁謂采取瞭“挖溝取土,解決土源;引水入溝,運輸建材;廢土建溝,處理垃圾”的重建方案,命人將街衢挖成壕溝以取土,再把水引入壕溝,以便將城外的建材通過水路運進城中,等房屋建好後,那些壕溝又成瞭廢墟垃圾的回填場所,不僅“省費以億方計”,還大大縮短瞭工期。這樣精巧的規劃、縝密的思維,即使是現代都市的規劃師也未必想得到,隻要看看城市裡的馬路有人恨不得裝條拉鏈就知道瞭。  再看他另一件大事。丁謂官拜副相之後,四川一帶發生瞭以王均為首的少數民族叛亂,中央先後征調大批兵馬前往平亂,都被叛軍打得落花流水。丁謂受命於危難之際,深入蠻地,竟然以兵不血刃之勢,安撫瞭叛亂。  接下來看看寇準。寇準,字平仲,華州下邽(今陜西渭南)人。比丁謂大五歲,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980年)進士,淳化五年為參知政事。寇準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其實也隻因一件事,那就是中學課本裡講的“澶淵之盟”。宋景德元年(1004年),遼軍大舉侵宋,寇準力主抵抗,並促使宋真宗渡河親征,與遼訂立“澶淵之盟”,暫時穩定瞭局勢。《宋史》上提到寇準最多的就是兩個字“正直”。不過,說他“直”,沒話講;說他“正”,就值得重新考量瞭。  “澶淵之盟”後,有人對皇帝說:“陛下聞博乎?博者輸錢欲盡,乃罄所有出之,謂之孤註。陛下,寇準之孤註也。斯亦危矣。”皇上聽說過賭博嗎?賭博就是傾其所有孤註一擲,寇準就是把您當作他的“孤註”啊。這個比方應該說是恰如其分的,當時的中央並沒有勢力和遼國抗衡,會盟前,寇準曾經威脅和談代表,說要是超過瞭某某數,就要砍他的頭。想來皇帝聽瞭這話,心上一定會隱隱作痛吧。

揭秘:殺神吳起居然隻是一個道德敗壞的小人?

  導讀:“英才過管樂,妙策勝孫吳”。古人論及春秋戰國時的兵傢,通常將孫武、吳起並稱。然而追溯兩千多年來的兵書史籍,對孫武的贊頌有如汗牛充棟,而吳起卻備受非議,甚至被視為“古來不義之人”的典型。吳起出仕魯、魏、楚三國均建奇功,且留下用兵治國的《吳子》名篇,啟迪歷代兵傢,卻又因“毀傢求官”、“誅鄰止謗”、“母喪不臨”、“殺妻求將”、“爭名奪利”等種種劣跡,為後世的道德維護者所鄙夷。“輝煌”與“陰影”,都集中到這個千年引發爭議的名將身上,對今人也會引來如何處理功利追求與道德底線關系的反思。  吳起,(約前440—前381年),戰國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傢、軍事傢,衛國左氏人,與孫武齊名,著有《吳子》一書,後世把他和孫武連稱“孫吳”,《吳子》與《孫子兵法》又合稱《孫吳兵法》,在中國古代軍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這位大名鼎鼎、功勛卓著的吳起卻是一個十足的沒有人性的“官癮子”、“官癡”。為瞭使自己躋身官場,為瞭實現自身的“政治抱負”,為瞭個人的功名,為瞭自己能夠“青史留名”,他可以不擇手段,不惜一切代價,無所不用其極。《史記》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列傳》中,對他這方面的“事跡”有明確的記載。  一、毀傢求官。  “其少時,傢累千金,遊仕不遂,遂破其傢。”   吳起生於一個經濟條件非常優越的富豪之傢,擁有萬貫傢產,如果滿足於過一種平平淡淡的生活,吳起傢的錢財完全可以供他瀟瀟灑灑地活上一輩子。但吳起從小就就有一顆不安分的心,不滿足於衣食無憂的現狀,他向往權利和地位,一心想出人頭地,成就大名。為瞭謀求官職,吳起不惜花光傢中所有的錢財,進行遊說,四處“活動”,但是沒有成功,結果最後弄得傢徒四壁,生活難以為繼,由小康之傢墮入瞭困頓之戶,從“傢累千金”變為“傢徒四壁”。吳起的這種慷慨大方,這種毅然決然,這種執迷不悟,決不是常人所能做到的。相關閱讀推薦:兵聖孫武故裡 揭秘兵聖孫武的故鄉具體在何處孫武與孫子兵法 歷史上孫子兵法是如何寫成的兵聖孫武傢世 春秋時期軍事傢孫武的傢世之謎名將吳起引發千年爭議 吳起為爭功名不擇手段?孫武簡介

成語故事坐懷不亂 柳下惠是真君子還是偽小人?

  坐懷不亂的典故:坐懷不亂相傳是講述的柳下惠不為女色所動的事,在古代更是被奉為儒傢的經典之一,坐懷不亂到底說瞭什麼?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按中國的傳統,男女之事,算是“不文”,是不可以公開談論的,“四大聖人”之一的柳下惠坐懷不亂的故事去流傳瞭千年,雖坐懷沒亂,但畢竟涉及的是男女之事,是不便於放到臺面上來說的,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它流傳如此之久呢?而且隨著柳氏傢譜在安徽的發現,柳下惠坐懷不亂的故事是個千年謊言,得到瞭進一步的證實。千年謊言又是如何演變而來的?柳下惠坐懷不亂的故事最早出自什麼地方呢?  柳下惠,姓展,名獲,字子禽,曾官拜魯國士師,相當於現在的監獄長。據說,他居官清正,執法嚴謹,不合時宜,遂棄官歸隱,居於柳下(今濮陽縣柳屯)。死後被謚為“惠”,故稱柳下惠。  孟夫子目其為“四大聖人”之一,《孟子·萬章下》說: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辭小官。進不隱賢,必以其道。遺佚而不怨,厄窮而不憫。與鄉人處,由由然不忍去也。“爾為爾,我為我,雖袒裼裸裎於我側,爾焉能浼我哉?”故聞柳下惠之風者,鄙夫寬,薄夫敦。說他是聖之和也,可做百世之師,所以後世就叫柳下惠是“和聖”。但柳下惠廣為人知,不是因為他是個“和聖”,而是因為男女關系上的“坐懷不亂”。   “坐懷不亂”的說法出自《詩經》的“毛詩”版本,且有幾個版本。西漢毛亨的《毛詩故訓傳?巷伯》講瞭個獨居男子和寡婦的故事:昔者,顏叔子獨處於室,鄰之厘婦又獨處於室。夜,暴風雨至而室壞,婦人趨而至,顏叔子納之而使執燭。放乎旦而蒸盡,縮屋而繼之。自以為辟嫌之不審矣。若其審者,宜若魯人然。魯人有男子獨處於室,鄰之厘婦又獨處於室。夜,暴風雨至而室壞,婦人趨而托之。男子閉戶而不納。婦人自牖與之言曰:“子何為不納我乎?”男子曰:“吾聞之也,男女不六十不間居。今子幼,吾亦幼,不可以納子。”婦人曰:“子何不若柳下惠然,嫗不逮門之女,國人不稱其亂。”男子曰:“柳下惠固可,吾固不可。吾將以吾不可,學柳下惠之可。”孔子曰:“欲學柳下惠者,未有似於是也。”這應該是最早的版本,形成瞭“坐懷不亂”故事的雛形,但此時距離柳下惠所處的年代已經相去數百年。  到元時的胡炳文(1250—1333),在《純正蒙求》進一步豐富瞭“坐懷不亂”的細節,有瞭成型的“坐懷不亂”的故事:魯柳下惠,姓展名禽,遠行夜宿都門外。時大寒,忽有女子來托宿,惠恐其凍死,乃坐之於懷,以衣覆之,至曉不為亂。  元末明初陶宗儀的《南村輟耕錄·卷四·不亂附妄》也有同樣的記載:“夫柳下惠夜宿郭門,有女子來同宿。恐其凍死,坐之於懷,至晚不亂。”

慧眼識別小人的經典經驗

1、烈酒、肉類食物、辣味、甜味,都不是人本來的口味,人本來的口味隻是清淡的。作風神妙奇特、行為特別怪異的人,並不是品德完美無缺的人;道德高尚的人,看起來就像普通人一樣。   2、要以冷靜的眼光觀察別人的行為,才能看出善惡;要以冷靜的心情聽別人的話,才能分辨出是非;要以冷靜的情緒接受別人的感情,才能擦出真偽。要以冷靜的頭腦思考道理,才不會作出背理的事情。   3、不要看到別人默不做聲,就以為他信服自己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