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居住

建文帝下路說的第三種可能:被姚廣孝監視居住

  《文匯報》記者徐作生親自到江蘇吳縣去考察,發現瞭建文帝出亡時遺留下的一些遺跡、遺物,並結合文獻資料,認為建文帝當年逃到瞭離南京並不遠的蘇州,溥洽和尚收留瞭他,藏於吳縣普濟寺內,不多久姚廣孝歸隱禪寺,在姚廣孝的監護下,建文帝隱藏於穹窿山皇駕庵。明成祖朱棣的密探找到建文之後,成祖不願意背負‘殺侄’的惡名,沒有殺害建文,而是暗中將他繼續幽禁瞭起來,直到1423年病歿於此,葬於庵後山坡上。這也隻是另一種推測。   近幾年有人自稱建文帝後人,拿出《讓氏傢譜》,稱建文帝通過地道逃離南京,假扮僧道,雲遊各地,後隱居於武昌,死後就葬在武昌洪山。這一說法還有待於進一步的驗證。   明成祖朱棣為瞭粉飾奪取帝位的合法性,指使臣下銷毀建文時期的歷史檔案,並明令嚴禁討論此事。因此,對於《明太宗實錄》的記載,難以核實其正確性。後世關於建文帝的記載許多已是傳聞,所以清代學者萬斯同就說:“明代野史之失實,無有如建文遜國一事。”即使到乾隆時,官方正式出版的《明史》,在寫瞭建文帝焚死之後,又加上可能“由地道出亡”的推測,對於建文帝的下落也是模棱兩可,留給後人的依然是一團迷霧。   與此同時,燕王朱棣為瞭擺脫篡位的嫌疑,必須否定建文帝的合法性。朱棣即位以後,就宣佈革除建文年號,建文朝隻稱作“革除年間”。把建文四年改稱洪武三十五年,接下來為永樂元年(1403),表示他不是繼承建文帝的帝位,而是直接繼承太祖高皇帝的帝位。在官方實錄的編纂上也如此,《明太祖實錄》接下來就是《明太宗實錄》,中間少瞭建文帝的實錄,建文一朝的歷史在明代官方歷史記載中隱去不談。並且在明永樂朝官方文獻中,建文帝這位寬厚仁慈的帝王,被描述成一個數典忘祖、荒淫昏聵的人,不但曾親手焚毀朱元璋及馬皇後的遺像,拆毀後宮,大興土木,還經常服食春藥,藥發後身邊數名婦人都不足用,形像極為不堪。成祖朱棣如此歪曲事實,無非是為自己“靖難”奪位尋找合法理由而已。   朱棣之後,繼位的皇帝中沒有人正式承認建文的四年帝位;此後的正德、萬歷、崇禎年間,雖屢有大臣奏請追謚朱允炆廟號,但一直也沒有實現。直到清乾隆元年(1736),才給瞭他一個謚號——恭閔惠皇帝,史稱惠帝。——滅十族的方孝孺魯迅先生在《為瞭忘卻的記念》中為瞭紀念柔石,曾將他與同鄉臺州的寧海方孝孺相提並論,說他有點臺州式的硬氣,還有點迂。時至今日,方孝孺仍是人們感嘆的話題。一個曾經輔佐帝王,被世人稱為“殺此人則天下讀書種子絕”的一代才士,卻慘遭滅十族。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朱棣如此震怒以至於非要滅他十族呢? 相關閱讀推薦:揭秘:建文帝朱允炆為何在“靖難”之役中落敗?明朝歷史上明成祖取代建文帝是否是歷史的進步?揭秘:解開退位皇帝建文帝朱允炆出走後的謎團揭秘:明朝歷史上建文帝朱允炆隻是一個好侄兒?同是削藩

1942年河南大災荒:災民怎麼解決居住問題?

  馮小剛電影《一九四二》熱映,帶動瞭全國媒體對1942年河南大災荒的追憶和挖掘,讓這段差不多已經塵封半個世紀的歷史重見天日。但我發現,大傢隻是追尋災荒的起因和慘狀,隻是關註災民從哪裡來和到哪裡去,卻始終沒有人註意到那麼多災民是怎麼解決居住問題的。  災荒的起因是什麼?是1938年花園口被炸嚴重破壞瞭自然生態,使我的老傢豫東平原遍地鹽堿,使黃河南岸蝗蟲蔽天,同時也是因為國民黨政府上苛下貪,征糧過重,貪污過多,奪走瞭老百姓僅有的救命糧。當然也跟時局有關:日軍侵華,交通阻斷,基層官吏即使不貪,救災物資也很難及時運到災民手裡。  災民從哪裡來?開封、鄭州、洛陽、南陽、新鄉、駐馬店……大半個河南都在逃荒。當時河南三千萬人口,至少三分之一都在流亡,這其中也有我的二爺李春榮,他一路乞討去湖北襄樊投親,新中國成立後成瞭襄樊農場的職工。但是絕大多數災民逃亡的方向不是湖北,而是順著隴海鐵路一路向西,有的在途中餓死,有的在西安定居,有的西出咸陽來到寶雞,還有的從咸陽下火車,爬上咸(陽)同(川)鐵路上緩慢行駛的運煤車,一路向北抵達銅川。  粗略估計,逃荒的河南災民有一千萬,逃到陜西的有六百萬,而最後定居在寶雞和銅川這兩個地方的災民,至少有三百萬。前些年老有人問:寶雞為什麼號稱“小河南”?銅川煤礦的礦工為什麼會講河南話?原因無他,就是因為當年逃荒過去的河南災民太多瞭。  寶雞和銅川都是小城市,人口原本稀少,可是1942年以後呼啦一下子湧過來那麼多河南人(其實早在1938年黃河決口以後就有河南災民逃往寶雞瞭),城裡和近郊的鄉村自然變得擁擠起來。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單靠想象,我們會以為逃荒的都是窮人,都是沒有飯吃、沒有錢花的佃農,其實不然。至少從1943年開始,豫東平原上擁有上千畝地的地主和鄭州城裡開著綢緞莊的富商也在川流不息地逃往陜西。這些富人不缺糧食,但是他們缺安全——方圓百裡都是餓紅瞭眼的饑民,搶大戶的事情在鄉村和城鎮都時有發生,與其在老傢被搶,不如收拾細軟搬到安生的地方頤養天年。還有的朋友會說:災年地價低廉,他們不是剛好可以留在老傢兼並土地嗎?沒錯,是有一批沒見過世面的土老財趁機兼並土地,可是兼並到手之後沒人租種(強壯勞力都逃荒去瞭),而國民政府和偽政府輪番征收的苛捐雜稅一文錢也不能少,再加上1942年年底河南省政府出臺瞭一個《保護農民不動產臨時辦法》,規定當時購買的土地或者房屋可以在五年以內讓賣主照原價贖回,這樣兼並來的土地反倒成瞭負擔。於是醒過神兒來的土老財也走出河南,去西安、天津、咸陽、寶雞等城市買房定居,客觀上推高瞭當地的房價。  至於占人口最多數的饑民,他們剛開始是沒錢買房的,隻能在鐵路兩邊以及郊區河灘地搭起簡易的席棚,形成瞭一眼望不到邊的河南式貧民窟,時稱“河南棚子”。席棚易燃,1943年一場大火,整整燒瞭兩天零一夜,把寶雞河灘地的“河南棚子”燒瞭個幹凈,很多災民在睡夢中慘死在大火中。痛定思痛,大傢開始通過租房和挖窯洞來改變居住方式。  到瞭抗戰勝利前夕,逃到陜西的河南災民已經基本紮下根來,很多人靠著挖煤、縫衣服、賣小吃、拉人力車和沿街擺攤掙下瞭置辦住房的錢,就開始自建瓦房或者購買瓦房,給開發商和包工頭帶來瞭滾滾財源。  現在寶雞市渭濱區政協文史辦有位武先生,他的父親當年從河南逃荒過去,曾經組建一支工程隊,專門給需要住房的河南同鄉建造起脊的瓦房,掙瞭不少錢。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