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延續

揭秘在三國歷史中露臉延續時間最長的男人是誰?

  在三國中露臉延續時間最長的男人是誰?說起這個問題,很多人會猜孔明、孟德或者劉備之類,甚至有人猜趙雲。不過,就像娛樂電視節目主持人一樣,我要嬉皮笑臉的說:錯!  然後神秘兮兮地給個答案:廖化,廖元儉。從第二十七回露臉一直到一一九回死掉,一共九十三回有他的名字。那是大約公元200年到公元263年,一共63年時間。廖化第一次出場是老羅苦心安排的伏筆。關羽帶在橋頭很酷的和曹操告別瞭——人曹操都差點哭瞭,關羽還一副酷樣受不瞭——一轉頭,嫂子不見瞭。這事細想真是有喜劇效果。關羽到處哭著喊著找嫂子,忽然,一彪人馬出現,廖化派人來把嫂子送上瞭。隻見:  忽見山頭一人,高叫:“關將軍且住!”雲長舉目視之,隻見一少年,黃巾錦衣,持槍跨馬,馬項下懸著首級一顆,引百餘步卒,飛奔前來。公問曰:“汝何人也?”少年棄槍下馬,拜伏於地。雲長恐是詐,勒馬持刀問曰:“壯士,願通姓名。”答曰:“吾本襄陽人,姓廖,名化,字元儉。因世亂流落江湖,聚眾五百餘人,劫掠為生。恰才同伴杜遠下山巡哨,誤將兩夫人劫掠上山。吾問從者,知是大漢劉皇叔夫人,且聞將軍護送在此,吾即欲送下山來。杜遠出言不遜,被某殺之。今獻頭與將軍請罪。”關公曰:“二夫人何在?”化曰:“現在山中。”關公教急取下山。不移時,百餘人簇擁車仗前來。關公下馬停刀,叉手於車前問候曰:“二嫂受驚否?”二夫人曰:“若非廖將軍保全,已被杜遠所辱。”關公問左右曰:“廖化怎生救夫人?”左右曰:“杜遠劫上山去,就要與廖化各分一人為妻。廖化問起根由,好生拜敬,杜遠不從,已被廖化殺瞭。”  這一段文字首先我們必須懷疑其真實性:這小子是做賊的,武藝也不是十分瞭得,居然還能盤踞在離許昌三十裡地的地方,顯得曹操的治安保衛工作搞的很不好嘛——你能想象現在有一夥武裝匪徒盤踞在中南海十五公裡處嗎?——其次,假使是真的,那麼我們也可以想象:廖化那年應該是十五六歲——否則他很難在六十二年後還隨薑維出征——劉備倆老婆至少三張瞭,廖化又不是謝停瘋,看不上兩個老女人是應該的。然後為瞭攬交情或是為瞭避免兄弟們看老太婆反胃所以送下山來,順帶還請關羽帶他走。不過關羽似乎洞悉瞭他的陰謀,沒收他。廖化的第一次出場至此結束。     然後,一直迂回到瞭大約四十多回後,也就是在六十回上下,廖化在劉備興兵入川之際出現瞭。被安排為副將,助關羽守荊州。然後,定成都,破漢中,都沒他的戲,連關羽這裡難得的好戲單刀赴會和水淹七軍都沒他什麼事。一直到關羽走瞭麥城,廖化單騎出去要救兵被孟達彈掉,廖化“大罵出城,望成都而去”,也挺醜的。然而,一直到諸葛亮出師北伐,我們看見瞭廖化的名字:兼管運糧左軍領兵使——平北將軍、陳倉侯馬岱,副將——飛衛將軍廖化。  飛衛將軍屬於雜號將軍。順便提一下漢將軍制。我個人的認識來看:大將軍為最上,其下:車騎,驃騎,衛,三將軍並列,再下:前後左右四將軍,再下:四征(東南西北)、四平、四鎮、四安。再下是雜號將軍:什麼定遠拉,討逆拉,什麼什麼的。蜀漢:大將軍那時是諸葛亮,驃騎馬超已死。車騎是劉琰(捎帶說一下,車騎夫人與劉阿鬥有一腿)。廖化那時是個小將領。算一下他那年已經年過四十瞭。顯然未立過什麼大功勞。六次北伐,廖化的功勞一次次的遞增,老將領一次次的死掉,終於在六出祁山時,廖化在木牛流馬一戰中,追擊司馬老兒到樹林,取的頭盔一個。雖然魏延“口出怨言”,廖化還是取得瞭頭功。我想那夜,廖化一定睡不著。二十多年的從軍生涯,他終於得瞭個頭功。大傢如果讀瞭二十多年書一共才得瞭一次全班第一,一定也很興奮是不是?  然後,星落秋風五丈原,蜀漢龜縮十年後,249年——那年廖化至少過瞭六十瞭——他作為蜀漢年輕一代將領——也四十九歲瞭——薑維出師。他的地位在軍中僅次於薑維和夏侯霸。可以想象他當時的感覺。這也就是所謂:“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在薑維手下,他未必很得志。薑維為人很好,但是有一點剛愎自用,獨斷專行。而最大的問題是,他不是孔明。孔明的威信是數十年積累而起,薑維卻是憑借自己的自信。我想,廖化在旁看著薑維發號施令時,會否恍惚想起三十年前的孔明,五十年前的關羽?在傳奇的將軍身邊做過事的人,總會有這樣那樣的記憶。然後蜀漢亡瞭。廖化“憂憤而死。”結束瞭。捎帶說一句,他死時已是車騎將軍。  我閉上眼睛想著這個人的經歷。真的是聯翩起伏,恍如雲煙一樣。他目睹瞭整個時代。那時代的長壽者中,張昭隻瞭解瞭上層社會,阿鬥隻瞭解瞭孔明出山後的時代。那個時代留存的唯一一雙眼睛,或許就來自於這個人。他生於黃巾起義前後,用他的雙眼淡然的巡視這個世界。他做過山賊,做過軍人,瞭解瞭自上而下的整個社會體系。或許他不自覺,但是他實際上已成為窺探時代的一雙眼睛。從山賊,到飛衛將軍,到左將軍,到車騎將軍。一步步輝煌上升的歷史,一部殘破而泛黃的史卷。如是而已。他目睹瞭一切,或許在新的時代會有新的驚喜,但他的心留在瞭過去,留在瞭他一直為之奮鬥的蜀。於是他死瞭。平和安靜的死瞭。他所追慕的時代是關羽張飛趙雲孔明的時代,在荊州作為一個普通將領的時代。在他死去的時刻,阿鬥正在對司馬昭說:“此間樂,不思蜀也。”風雷動變化瞬息間,英雄淚如何說從頭?相關閱讀推薦:揭秘:從謚號看三國時期蜀國將領們的真實實力三國歷史當中十大父子英雄:老子英雄兒好漢!鐘會伐蜀:揭開三國歷史上最黑暗的一段歷史三國歷史解密:孫權下決心打赤壁之戰的真正原因!三國歷史上諸葛亮北伐失敗原因在於劉禪的昏庸?解密三國:劉備最不相信曹操 ,為什麼投靠曹操?

歷史上周朝的制度為何到瞭秦朝手中不能延續?

  從秦朝開始,中國就進入瞭專制社會,註意,不是封建社會,而是中央集權皇帝專制社會,雖然有宰相,但是宰相的權利在不斷的被收回,大臣的地位也在下降,到瞭清朝,大臣都是奴才,在回不瞭春秋戰國時期,知識分子百傢爭鳴與君王的地位幾乎平等的時代瞭。要瞭解周朝的制度為什麼不能在秦延續,首先要瞭解周朝是什麼制度,秦朝是什麼制度。  周朝的政治制度  周朝的整個社會階級可類比成尖錐。從縱切來看由上至下為君臣關系的封建制度,從橫切面來看由尖至錐為血源關系的宗法制度。封建制度即“分封制”,是周王室把疆域土地劃分為諸侯的社會制度。周王為天子,是周朝最高統治者,也是中原地區眾諸侯國、外族方國的共主。《詩經.小雅.谷風之什.北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其下為各國諸侯。諸侯享有自治權,隻需向周天子繳納一定的進貢即可盡義務。諸侯的土地理論上在其死後可由周王室收回重新分配,但一般是世襲。諸侯在其封國內設置的官制,大略與王室相等,還有軍隊各自成為一方之主。大國諸侯有時可以兼任王室的官吏,如周初衛康叔為司寇,西周末期鄭桓公為司徒。然而,周天子有權幹涉諸侯內政,有時還向諸侯國派遣監國的使臣,與諸侯並稱為“諸侯、諸監”,例如齊國就有高、國二氏監國。再下為卿大夫,卿大夫擁有采邑的自治權但不能對外自主,為周天子與諸侯的屬官。再下為士。士分成統治貴族與平民,統稱國人。國人為居住在國邑(城敦)內的平民,由周人貴族、臣屬商人貴族、夷狄世族與周人、商人平民組成。平民平時需要耕種農田,戰時需要組織軍隊作戰。而國邑之外的平民為野人,即國邑外的當地原住民,又被稱為鄙人,為尖錐的圓盤。當時傳統氏族制的影響力還很大,國人參與政治,野人沒有這個權力。圓盤外為方國外族。     總體來講,周朝是正宗的封建制度,也就是封邦建國,這才出現瞭春秋各國爭霸,戰國各國征伐的景象。  秦朝的政治制度  1.皇帝制度  由來:秦王嬴政統一全國後,自以為“功過五帝,德兼三皇”,對原來“王”的稱號已不滿意,在與臣下商議後,決定從“三皇”“五帝”中各取一個字,稱“皇帝”。嬴政時,天下事無大小皆取決於上,皇帝自稱“朕”,皇帝的命令稱“制”或“詔”,皇帝的印稱“璽”,任何人對皇帝的名字都要避諱等。嬴政自稱“始皇帝”,希望以後有“二世、三世,以至無窮”,妄想死後皇位永傳。  特點:第—,皇權至上,權力高度集中。國傢的一切權力即行政、立法、司法和軍事等大權總攬於皇帝一人之手。第二,皇位繼承制。  2.三公九卿制  秦統一六國後,為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鞏固統—,在確立皇權至高無上的基礎上,在中央設立瞭丞相、禦史大夫、太尉等官職,建立起瞭三公九卿制度。     三公是指丞相、禦史大夫、太尉。丞相輔佐皇帝處理全國政務;禦史大夫是副丞相,掌管律令、圖籍,並負責監察百官;太尉協助皇帝管理軍務,三方互不統屬,互相牽制。三公之下,秦朝中央政府還設有許多重要官職,合稱九卿,他們分管著國傢和皇傢的各種事務。  特以三公九卿為主的中央政府各級官員,在地位、職責和權利等方面都處於互相配合、互相牽制的狀態,任何人都無法獨攬朝政,軍國大事最終操縱在皇帝一人手中。相比於周朝的分封制,秦朝使用的是郡縣制郡縣制是在分封制瓦解的基礎上,為適應新興地主階級的政治需要,於春秋後期開始出現的;戰國時期,各大國已經廣泛實行郡縣制;秦統一後,在全國推行郡縣制度,秦朝以後各朝代在地方行政機構的設置上一直沿用郡縣制,隻是形式上有所變化而已。  秦朝的地方行政機構共分郡、縣、鄉、裡四級。郡是中央政府以下的一級統治機構,郡設郡守、郡丞和郡尉。每郡下設若幹縣,縣置縣令(長)、縣丞和縣尉,他們都由皇帝直接任免。縣以下有鄉、裡等基層機構,鄉有鄉吏,裡有裡典。皇帝的命令通過三公九卿、經由郡、縣,再通過鄉、裡,可以直達全國百姓。郡縣制是在分封制瓦解的過程中形成的,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利於地主階級的統治;與分封制不同的是,郡縣長官完全由皇帝任免,他們負責管理人民、征收賦稅、征發兵役、徭役等。郡縣制的實行標志著中國古代地方制度發生瞭劃時代的變革,對後世產生瞭廣泛而深遠的影響。由於君主掌握著人事的任免權,從而有效地加強瞭中央集權,有利於政治穩定和經濟發展。郡縣制從根本上否定瞭分封制,使君主加強瞭對全國的統治,有力地維護瞭國傢的統一。那麼問題來瞭,為什麼秦朝不延續周朝的封建制呢?  我想原因有三:  1、不願意放棄到手的權利人是貪婪的,一旦手中拿到瞭權利,就不打算放手瞭,秦朝使用的中央集權的皇帝制度,地方是郡縣制,在也沒有諸侯國能夠崛起對中央造成威脅,(造反和起義除外),而皇帝手中有瞭至高無上的權利,皇帝說的話就是法律,想幹啥幹啥,試問有瞭這樣的權利,誰還想讓諸侯國跟你分享手中的權利呢?  2、疆域擴大,需要新的制度來管理國傢秦朝統一以後,達到瞭夏商周以來最大的疆域,但是受限於交通、通信等手段,如果還實行分封制,帝國對於地方就無法控制,如果諸侯國在地方上想造反,傳到首都都過去三個月瞭,有人說郡縣制也可以造反,但是這個由於名不正言不順,造反的幾率小,除非是亂世。郡縣制由於權力是中央給的也可以撤回,還不能世襲,有效的防止地方做大。  3、不符合時代的潮流這個說法有點官方分析的特點,但是確實是這樣,不信你可以看看漢朝、晉朝、明朝等都是搞過分封的,哪個朝代不是在先皇死瞭以後就造反的,因此封建制至少已經不符合當時的時代潮流瞭。相關閱讀推薦:大宋王朝是古代最重視武備的朝代:宋朝武器裝備什麼是飛鴿傳書?中國古代哪個朝代開始飛鴿傳書揭秘:金縷玉衣是歷史上哪個朝代王侯入藏習俗?揭秘:中國古代歷史上各朝代都有哪些名門望族?歷史上武當山的真武大帝是在哪個朝代受封的?揭秘:中國古代的十二生肖是哪個朝代命名的?

宋遼皇帝結義之謎:宋遼澶淵之盟為何延續百餘年

  北宋和遼的皇帝之間存在著一種沒有血緣的親情關系,源於宋真宗的澶淵之盟。當時宋真宗與遼聖宗以兄弟相稱,此後雙方一直以輩分進行排列。遼朝人十分熱心這種結義,宋朝皇帝卻覺得面子上無光,雖然表面上沒有反對,相反還同意按照這種輩分互相稱呼。那麼,宋朝皇帝為什麼無奈地這樣做?原來這是雙方之間的一種特殊外交。  五代和北宋時期,北方出現瞭一個強大的契丹貴族建立的國傢——遼,雙方南北對峙瞭二百餘年。在北南交往過程中,北方遼朝的契丹皇帝們,從一開始就為瞭達到一定的政治目的,曾先後與五代時的後梁、後唐、後晉和北漢的皇帝義結金蘭,掠奪到瞭大量的財物,長期占領著雁門關以北、長城以南的十六州廣大地區。至北宋,遼宋間的結義仍在繼續進行。  北宋建立後,宋太祖、太宗、真宗曾多次派兵北伐契丹,想奪回五代後晉時割讓給契丹的十六州之地,雖然互有勝負,但北宋在軍事上並沒有占到什麼便宜。   遼統和二十二年(1004),契丹大軍自幽州南下直逼宋境,宋真宗趙恒無奈之下禦駕親征。由於軍事上雙方實力相當,這年十二月,宋遼在澶州締結和約,罷兵修好。和約除規定宋每年要向遼獻歲幣外,遼國皇帝耶律隆緒尊宋帝趙恒為兄,趙恒尊遼國肖太後為叔母。這樣,遼國不但得到瞭經濟上的實惠,而且宋、遼兩國皇帝成瞭兄弟,兩個國傢成瞭兄弟之國。此後,直到遼亡的近百年間,遼宋皇帝間的“金蘭之好”就一直延續保存瞭下來,僅是因為皇帝在世時間各有長短,雙方之間的輩分常在發生變化,有時兩國成為“兄弟”,有時成為“叔侄”,有時成為“翁孫”。  根據《契丹國志》記載,北宋天聖元年(1023),宋真宗駕崩,派大臣到遼朝告哀。遼幽州的官員趕忙派急遞先將消息傳到京城,遼聖宗召集瞭番漢大臣舉哀,後妃以下都為之掉下瞭悲傷的眼淚。遼聖宗對宰臣說:“我與兄皇未結好之前,征伐各有勝負。結義至今已有二十年瞭,我與兄皇同月生,他僅比我大二歲,現在他升仙瞭,我還能活幾歲?”說罷淚流滿面。其時宋仁宗趙禎已接位,所以遼聖宗又說:“我聽說侄帝年紀還輕,一定不清楚我與兄皇之間的情義,我擔心一旦大臣離間,宋朝就會違背和約。”當宋朝告哀使到遼京城後,轉達瞭宋仁宗的意思,遼聖宗很開心,對自己的皇後說:“我看侄帝的來意,一定不會違背兄皇與我的誓約。”又說:“你可先寄信給南朝太後,詳述妯娌感情,讓南使帶回去。”因為遼聖宗與宋真宗是兄弟,所以遼聖宗又下令如果國內各色人等的姓名中有對真宗趙恒名諱冒犯的,一律避諱改掉。從這些記述來看,兩位皇帝之間的結義還蠻像真的一回事,至少在表面上遼朝是當真的瞭。相關閱讀推薦:宋遼百年爭鬥:戰爭解決不瞭的問題用經濟解決宋遼兩大世仇為什麼會簽訂和平條約澶淵之盟呢?宋遼同盟為何延續百餘年?為何宋朝要背棄同盟?宋真宗與澶淵之盟 禦駕親征的大宋皇帝宋真宗澶州之戰帶來的結果 宋遼澶州之戰的後世評價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遼聖宗於1031年病逝,子遼興宗即位,他與宋仁宗又成瞭結義兄弟。慶歷年間,遼興宗宴請宋朝使者,說:“南北修好已有很長時間瞭,我恨不得馬上與南朝皇帝兄見上一面,現在隻能托你為我帶一杯酒到南朝瞭。”兄弟之間實在太想見面,思念之情難以割舍,遼興宗幹脆就派使者到宋朝送上自己的畫像,索要仁宗的畫像,以“篤兄弟之情”。遼使帶瞭遼聖、興二宗的畫像到宋朝,再拿瞭仁宗的畫像回去,這時卻發生瞭不幸的事情,遼興宗因病去世瞭,這使得遼興宗臨終仍沒有一睹仁宗的尊容。  當然表面上感情深厚的“兄弟之義”是一個方面,但從宋朝撈取實惠好處遼興宗始終沒忘記。當北宋與西夏之間戰事吃緊時,遼興宗就向北宋索要後周世宗從燕雲地區奪回的關南十城之地。北宋顧瞭前面就顧不瞭後面,隻能與遼進行談判,當然結局是可想而知的:契丹放棄對關南十城的要求,而北宋每年再增加銀、絹二十萬兩、匹。這增加的部分在文件上怎麼寫?遼朝主張用“獻”,宋朝不同意。宋使富弼認為用“獻”意味著下奉上,但“南朝為兄,豈可兄獻於弟乎?”遼朝退一步,提出用“納”字,北宋還是不同意,雙方就僵住瞭。最終,由於西部邊境戰事實在緊張,哥哥北宋無奈隻能屈從弟弟的壓力,同意用“納”字。  遼道宗即位後,與宋仁宗的輩分變成瞭侄子與叔父,宋仁宗這時也稱道宗的祖母為“嬸母”。遼道宗與其父一樣,也想看仁宗長得什麼模樣,就派使者到南方去求聖容。宋仁宗派使者張升到契丹,讓遼道宗先將自己的畫像送到宋朝去。道宗堅持己見,一定要先看仁宗的畫像。張升對道宗說:“以前聖宗是弟,所以先將自己的畫像拿到宋朝讓兄看,於禮為順。現在南朝皇帝是你的伯父,作為侄子你更應該先將自己的畫像拿到南朝,伯父然後才會將自己的畫像拿到北朝來,這樣的先後順序才是比較正確的。”宋朝堅持要先看遼道宗的像,把遼道宗氣得要命,但從道理上看也說得通,道宗也就無計可施瞭。   宋仁宗死後,又歷英宗、神宗、哲宗,宋遼二國從原來的伯侄關系翻過來成瞭孫祖關系,“遼為翁,宋為孫”,說來就十分滑稽。  從宋真宗澶淵之盟兩國皇帝義結金蘭開始,直至遼末,宋遼之間並沒有發生大的戰事沖突,南北雙方基本上維持瞭近百年的和平友好局面。在這種兄弟、伯侄、翁孫關系的前提下,遼宋之間的官私往來和貿易活動十分興盛,雙方在經濟上都得到瞭較快的發展,這是在結義之前雙方可能都沒有想到的。遼朝人的傳統文化中有收繼養子及外姓人入族的習俗,與宋朝的結義可能也是這種文化的一種表現。這種結義,應該說是一種特殊的外交,也起到瞭一定的效果,客觀上對遼國軍政和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起到瞭重要的作用。  不過上述一傢之言是否定論還很難說,契丹和漢民族文化、習俗、觀念都有很大差別,要真正搞清他們熱衷於結義的真實目的可能還是要從契丹的文化上著手。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宋遼同盟為何延續百餘年?為何宋朝要背棄同盟?

  契丹人建立的遼國國祚210年,立國比北宋還要早44年。北宋建立後,遼國主張與北宋互稱“南北朝”。到瞭後來,遼宋的官方文書一律不稱國名,遼對宋稱南朝,宋對遼稱北朝。陳述先生在《要重視遼金史的研究》一文說,“遼金是中國史上的第二次南北朝。”遼宋從1004年到1125年作為兄弟國傢,和平相處瞭100多年。   遼國是一個高度漢化的政權,遼道宗也曾在致宋書中寫道:雖境分二國,而義若一傢。臺灣學者姚從吾說:“相安既久,於是部分的或全部的(契丹人)逐漸變成瞭廣義的中華民族。”遼國在210年中,不斷地接受先進的漢文化,一步一步地由野蠻走向瞭文明之中,並融入瞭中華民族之中。   北宋宰相韓琦在他的《論減省冗費》一文中,也說遼的高度漢化,也有一定的描述:“契丹宅大漠,跨遼東,據全燕數十郡之雄。東服高麗,西臣元昊。自五代迄今,垂百餘年,與中原抗衡,日益昌熾。至於典章文物,飲食服玩之盛,盡習漢風。”   說的是,契丹(遼)的領土大漠從漠北到遼東以及整個燕地。高麗和西夏也都臣服於遼國,他們從典章制度到飲食生活全學會瞭漢人的方式。   蒙古的鐵騎橫掃亞歐大陸後,當時官方已經分不清漢人和契丹人的區別瞭。劃分民族的時候,蒙古人把把漢化瞭契丹人,連同北方漢人劃為漢人,而把南方(南宋)的漢人稱為南人。在當時,蒙古人稱中國的北方為契丹,後來“契丹”這一詞開始泛指整個中國。   受當時的蒙古影響,直到今天還有許多國傢將中國稱為契丹,如俄羅斯,俄語對中國的稱呼“Китай”便是契丹一詞。突厥語和斯拉夫語族的多數語言,也仍將中國稱為契丹。馬可波羅在他的《馬可波羅遊記》中,對中國的稱呼也是“契丹”。

唐中宗時國子監制度成熟:延續至清廢科舉時

國子監是唐朝政府主管的教育機關,駐長安城的務本坊。國子監制度並非固有,也並非不變。它在唐高祖至中宗時幾次變更,最終在唐中宗神龍元年成熟穩定,並得以延續一千餘年,至清。 唐朝的大學,在唐玄宗時增加瞭一所廣文館,不過唐之大學一般指國子學,太學,四門學,書學,律學,算學。此六學皆隸國子監。其為唐政府主管的教育機關,駐長安城的務本坊。 國子監制度並非固有,也並非不變。它在唐高祖時為國子學,隸太常寺。至唐太宗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國子學從太常寺獨立出來,為國子監。唐高宗時,先改國子監為司成館,後又恢復為國子監。至唐武則天光宅元年,公元684年,再改國子監為成均監。武則天崩,唐中宗即皇帝位,遂又恢復為國子監。事在唐中宗神龍元年,公元705年。 國子監制度終於成熟穩定,並得以延續一千餘年,至清。清末廢科舉,遂立學部,出現瞭大學堂,於是國子監就隻掌文廟辟雍典禮。到中華民國,以教育部取代清之學部,蔡元培為首任教育總長。 唐太宗貞觀四年,公元630年,在國子監立孔子廟,以向聖人致敬。唐也有二石經立國子監,一是唐玄宗所書並作序且作註的臺石孝經,二是唐文宗支持所制之開成石經,以供生員學習。黃巢攻掠唐長安,孔子廟盡為灰燼,惟二巨碑得以存焉。韓建縮建長安城,當棄便棄,不過他將臺石孝經移入,以免其廢。過瞭幾年,劉鄩在長安執政,又把開成石經移入。此二巨碑現在藏西安碑林博物館。 國子學是唐朝的最高學府,設國子博士5人,正五品上,設助教5人,從六品上。一般百姓子弟,不當有入國子學的念頭。國子學所招生員,包括三品以上子孫若從二品以上曾孫,勛官二品之子,縣公和京官四品帶三品勛封之子。顯然,全是貴族。其以儒傢經典為課業。

揭秘:為何劉邦的遺囑能讓劉姓江山延續三百年?

  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史記?呂太後本紀》  呂後問高祖曰:陛下百歲之後,蕭相國既死,令誰代之,上曰:曹參可,其次,曰:王陵可,然少戇,陳平可以助之,陳平智有餘,然難獨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劉氏者,必勃也,可令為太尉。呂後復問其次。上曰:此後亦非而所知也。——《史記?高祖本紀》  劉邦所立的遺囑可謂環環相扣,百密無一疏。兩道遺囑不但是漢初政局的直接反映,也是漢朝後來發展的指示燈。人事安排的遺囑使漢朝劉氏江山得以穩固,而白馬之盟,更是讓劉姓江山延續瞭三百七十年。劉邦的遺囑,有一小部分是對秦朝歷史的反思,更大一部分是對當時形勢的總結。  人事安排的玄機  漢高帝十二年(前195年)四月中旬,六十二歲的劉邦躺在床上等待死神的到來。此時朝廷內外,皇宮內外氣氛很不正常。皇宮外的重臣們知道皇帝命不久矣,但無計可施;經常在劉邦病榻前伺候的呂後不知夫君到底還有什麼打算,也是忐忑不安。   一天晚上,她走近劉邦,試探地詢問還有什麼遺言,劉邦不回答。她隻好以政治傢的身份追問道:“您走後,丞相蕭何也死瞭,誰還能承擔百官之主的重任?”  丞相一職在秦時就已經成為百官之首,是名副其實的政府首腦。而皇帝隻不過是皇族的首腦,一個皇帝如果不是昏庸透頂,那他對丞蕭何像漢高祖像相一職應該有著清醒的認識:丞相為皇帝服務,但卻直接管理百官,也就是政府。如果說,皇帝是一個國傢的代言人,那麼,丞相就是讓這個國傢運轉起來的指揮人。相關閱讀推薦:一個劉邦敢愛卻不敢接近的女人:魏王豹美妃薄姬劉邦給項羽總結的十大罪狀是什麼? 劉邦十罪項羽劉邦與戚夫人的兒子劉如意怎麼死的?為什麼劉邦不殺多次背叛他的雍齒?漢高祖劉邦有多少妃子?劉邦妃子列表 分頁:1/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所以,一向有政治頭腦的呂後開門見山,直接把最關鍵的問題挑瞭出來。劉邦雖然已將死,但大腦仍很清醒。於是,他說出瞭第二道遺囑(第一道遺囑是指白馬之盟)。  他回答呂後:“曹參。”  呂後又問:“之後呢?”  劉邦道:“王陵。”但隨即又補充道,“王陵這個人有些迂愚剛直,可以讓陳平幫他。陳平智慧有餘,但是難以獨當重任。所以,一定要用周勃來幫他。而周勃可以做太尉。也許外人會認為周勃缺少文才,但是客觀地說,將來安定劉氏天下的,一定是周勃。”  呂後心裡有些不高興,尤其是最後一句話,什麼叫安定劉氏天下?她又問道:“這些人都死掉瞭,誰還能代替他們呢?”  劉邦高深莫測地回道:“那就不是你能知道的事瞭?”劉邦心想你也活不到那個時候瞭,操那麼多心幹嗎?   同年四月二十五日,劉邦死在長樂宮,政治傢呂後秘不發喪,她把理由說給幸臣審食其聽:“朝廷大臣當年都與皇帝平起平坐,北面稱臣就怏怏不樂,現在要讓他們在我兒劉盈面前俯首稱臣,心中定然更是不服,若不統統將他們誅殺滅族,天下恐難安定。”  審食其沒說好也沒說不好,但曲周侯酈商聽說這件事後就大叫不好,他告誡審食其說:“太後要殺人,絕對不好。陳平、灌嬰在滎陽有大軍十萬,樊噲、周勃在燕、代有大軍二十萬,若聞諸將遭誅,必定聯兵回攻關中。到時候,大臣內叛,諸侯外反,高祖基業就煙消雲散瞭。”  審食其聽罷,立時感到事態異常嚴重,不敢有絲毫耽誤,急忙進宮去找呂後匯報。呂後不愧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傢,她能分清事情的輕重,從而改變瞭初衷。分頁:2/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於是,她按照劉邦的遺囑,在蕭何死後,任命曹參為相。之後又陸續任命王陵為右丞相,陳平為左丞相,周勃為太尉。  現在,讓我們來看一看劉邦遺囑中所提到的幾位可以重用的大臣以及他們的排名順序:曹參—王陵—陳平—周勃。  曹參,是劉邦堅定的追隨者。在對秦軍、項羽及叛軍的無數次戰鬥中,他立下瞭汗馬功勞。但這並非是他被劉邦看好的因素,劉邦之所以看好他,是因為此人好黃老之學,並懂得進退周旋之道。果然,曹參接任相國後,無為而治,“蕭規曹隨”。  表面上來看,這是黃老之學和當時的漢朝政局所要求的。深一層來講,他不能攪動呂後掌管的漢政權,因為當時的形勢是,呂後隨時都會掀起一場宮廷政變。  曹參之後的王陵,治國能力並不強,但此人寧肯掉腦袋,也不會放棄原則,使得呂後往往在一些為自己傢族爭取利益的情況下碰軟釘子。呂後在這種情況下去詢問陳平,陳平是個詭計多端、保身有術的傢夥。他滿口答應呂氏的一切意見,而背地裡卻跟周勃聯系緊密。   這正是劉邦的英明之處,陳平雖然足智多謀,但他沒有軍權,而太尉周勃正彌補瞭這一缺陷。呂後去世前,呂氏的勢力已經達到頂峰,作為丞相的陳平和作為太尉的周勃幾乎被排擠得無事可幹。可當呂後一死,在諸呂欲作亂之時,陳平立即跳瞭出來,因為深諳保身之術的他知道,一旦呂氏得瞭天下,他陳平就隻能等死。所以,他立即聯合掌握帝國軍隊的太尉周勃和劉氏宗室成員,迅雷不及掩耳地誅滅瞭諸呂。劉邦說“安定劉氏天下的”必是周勃,果然言中。  但是,僅憑這道對人事安排的遺囑,劉邦就有那麼大的自信保住劉氏天下嗎?劉邦對呂後的瞭解,恐怕要遠比我們深刻得多。呂後是一個野心勃勃的女政治傢,難道僅憑這張人事安排的網,劉邦就自信能罩住呂後?分頁:3/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牽制:高超的藝術  稍有常識的人通過劉邦立的人事安排遺囑,都會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劉邦把遺囑交付呂後,本不是一件明智的事情。和秦始皇交托給趙高的遺囑一樣,這也是一個信息的單向傳遞,在漢初政局不穩的形勢下,發生問題的概率非常之大。  劉盈像尤其是當太子劉盈是個懦弱怕事之人的情況下,確切地說,太子劉盈會成為懦弱者,完全拜劉邦所賜。劉盈在童年時曾受到過兩次很嚴重的驚嚇,第一次是項羽的軍隊對劉邦的傢鄉進行大掃蕩,擄走瞭劉盈的祖父和母親。當時,小劉盈不過五歲,因為個子小而藏在草叢裡幸免於難,但驚嚇是肯定有的。第二次更是可怕,他跟著劉邦躲避項羽的追殺,而劉邦嫌車上載重太多,影響逃命,於是按照胖瘦的次序,將劉盈姐弟從車上踹下去。那可是親爹啊,親爹把自己從車上踹下來送給瞭前來追趕的仇人。任何人都不能接受這種“連摔帶嚇”,從此以後,劉盈有一種很“寶貴”的性格:懦弱怕事,一遇事就如驚弓之鳥。分頁:4/5頁  上一頁2345下一頁  劉邦在太子一事上曾想過動大手術,拿下劉盈,立他最寵愛的戚夫人的兒子趙王如意為太子。但是,在劉盈母親呂後和眾大臣的反對下,他最終沒能成功。  在劉邦看來,因為要被廢掉的是呂後的親生兒子,在“母以子貴”的傳統下,呂後的反對於情於理都說得過去。可連大臣也反對,劉邦就覺得很納悶。雖然大臣們給出的理由是廢黜太子關系到國傢安危的大事,但劉邦覺得這種理由並不充分。  呂後當然有控制劉盈的想法,而那些大臣們也未嘗不做如是想。即使這些人沒做如是想,現實情況也確是如此。當時的情況是,能夠危及劉盈執政的勢力一個是以呂雉為代表,包括呂澤、呂產、呂祿叔侄在內,我們稱其為“後黨”。另一個是以蕭何為代表,包括曹參、周勃、灌嬰在內,我們稱其為“相黨”。雙方都與劉邦至親至密,劉邦實在不能將他們明目張膽地幹掉。但劉邦有他自己的一套辦法,這種辦法也隻有流氓才可以想得出來。  在遏制“相黨”上,劉邦為劉盈培育瞭一位剛毅堅忍的母後,而且母後的身邊還有一群能征善戰的“後黨”!在“後黨”的遏制下,由於蕭何羽翼頗豐,威望又高,劉邦就逼其臟污自保,給他戴上“與民爭利”的帽子,使他得不到百姓的擁護。同時他又把呂後的妹妹嫁給瞭大將樊噲,讓蕭何不能指揮,在經過一番動作後,劉邦的預想達成瞭。   首先,兩股勢力互相牽制、互相制衡,誰也不能奈何誰,誰也不能消滅誰。“相黨”的人如果有非分之想,就要考慮考慮呂後;而呂傢如果有人存非分之想,那必須要看看丞相是什麼態度。  這也就是我們前面所提到的在漢朝時期丞相位置的重要性,所以,隻要呂氏肯按照劉邦的意思來任命丞相,那麼,漢帝國就會按照這些丞相的意思向前走。  但是,劉邦的這種牽制藝術之所以能得逞,是因為他在上這一道保險前早已經上瞭另外一道保險。這道保險就是誅滅異姓諸侯。分頁:5/5頁  上一頁345下一頁

夏帝芒簡介 中國延續數千年的沉祭由夏芒開啟

  夏帝芒(前1921–1864)元年午辰,在位58年。夏朝第11代帝王。夏帝槐之子。  夏芒,帝槐之子,槐駕崩後其子芒繼位,舉行瞭隆重的祭黃河儀式。除瞭把豬、牛、羊沉於河中,還豁出老本,把當年舜帝賜給大禹象征治水成功的“玄圭”(黑色的玉圭)也沉在河水中,表示虔誠。這就是“沉祭”,一直延續瞭數千年的儀式。祭河之後,芒又跑到東海之濱遊玩,捕捉到瞭一條很大的魚,群臣向芒稱賀,認為是河神所賜,可永保太平。《紀年》也作帝荒,在位五十八年。《禦覽》八十二引《紀年》、《路史·後記》十三註引同作五十八。《紀年》曰:後芒即位年,芒陟位五十八年。  夏芒在夏槐死後繼位,生卒年不詳,槐帝之子。槐位。在位18年,病死,葬於安邑附近。  槐位。在位18年,病死,葬於安邑附近。  芒在位期間,開始瞭延續數千年的沉祭(即將祭物沉入黃河企求河神的庇護)。   槐在位約四十四年而死。其子芒繼位,舉行瞭隆重的祭黃河儀式。除瞭把豬、牛、羊沉於河中,還豁出老本,把當年舜帝賜給大禹象征治水成功的“玄圭”(黑色的玉圭)也沉在河水中,表示虔誠。這就是“沉祭”,一直延續瞭數千年的儀式。祭河之後,芒又跑到東海之濱遊玩,捕捉到瞭一條很大的魚,使人想起海明威的《老人與海》。群臣向芒稱賀,認為是河神所賜,可永保太平。  周代以後,沉祭仍很盛行。《周禮·大宗伯》謂:“以貍沉祭山川林澤。”鄭玄註釋說:“祭山林曰埋,川澤曰沉。”《儀禮·覲禮》也說:“祭川,沉。”水神居住在水下,將祭品沉入水中,容易被水神接受。相關閱讀推薦:夏帝芬簡介 帝芬設立瞭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監獄夏帝杼簡介 季杼在位期間夏朝國勢進入鼎盛期 夏帝少康簡介 恢復夏王朝的統治

為什麼劉邦的遺囑能讓劉姓江山延續三百年?

  為何劉邦的遺囑能讓劉姓江山延續三百年?漢高帝十二年(前195年)四月中旬,六十二歲的劉邦躺在床上等待死神的到來。皇宮外的重臣們知道皇帝命不久矣,但無計可施;經常在劉邦病榻前伺候的呂後不知夫君到底還有什麼打算,也是忐忑不安。一天晚上,她走近劉邦,試探地詢問還有什麼遺言:“您走後,要是丞相蕭何也死瞭,誰還能承擔百官之主的重任?”  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史記·呂太後本紀》  呂後問高祖曰:陛下百歲之後,蕭相國既死,令誰代之,上曰:曹參可,其次,曰:王陵可,然少戇,陳平可以助之,陳平智有餘,然難獨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劉氏者,必勃也,可令為太尉。呂後復問其次。上曰:此後亦非而所知也。——《史記?高祖本紀》  劉邦所立的遺囑可謂環環相扣,百密無一疏。兩道遺囑不但是漢初政局的直接反映,也是漢朝後來發展的指示燈。人事安排的遺囑使漢朝劉氏江山得以穩固,而白馬之盟,更是讓劉姓江山延續瞭三百七十年。劉邦的遺囑,有一小部分是對秦朝歷史的反思,更大一部分是對當時形勢的總結。  人事安排的玄機  漢高帝十二年(前195年)四月中旬,六十二歲的劉邦躺在床上等待死神的到來。此時朝廷內外,皇宮內外氣氛很不正常。皇宮外的重臣們知道皇帝命不久矣,但無計可施;經常在劉邦病榻前伺候的呂後不知夫君到底還有什麼打算,也是忐忑不安。   一天晚上,她走近劉邦,試探地詢問還有什麼遺言,劉邦不回答。她隻好以政治傢的身份追問道:“您走後,丞相蕭何也死瞭,誰還能承擔百官之主的重任?”  丞相一職在秦時就已經成為百官之首,是名副其實的政府首腦。而皇帝隻不過是皇族的首腦,一個皇帝如果不是昏庸透頂,那他對丞蕭何像漢高祖像相一職應該有著清醒的認識:丞相為皇帝服務,但卻直接管理百官,也就是政府。如果說,皇帝是一個國傢的代言人,那麼,丞相就是讓這個國傢運轉起來的指揮人。  所以,一向有政治頭腦的呂後開門見山,直接把最關鍵的問題挑瞭出來。劉邦雖然已將死,但大腦仍很清醒。於是,他說出瞭第二道遺囑(第一道遺囑是指白馬之盟)。  他回答呂後:“曹參。”  呂後又問:“之後呢?”  劉邦道:“王陵。”但隨即又補充道,“王陵這個人有些迂愚剛直,可以讓陳平幫他。陳平智慧有餘,但是難以獨當重任。所以,一定要用周勃來幫他。而周勃可以做太尉。也許外人會認為周勃缺少文才,但是客觀地說,將來安定劉氏天下的,一定是周勃。”  呂後心裡有些不高興,尤其是最後一句話,什麼叫安定劉氏天下?她又問道:“這些人都死掉瞭,誰還能代替他們呢?”  劉邦高深莫測地回道:“那就不是你能知道的事瞭?”劉邦心想你也活不到那個時候瞭,操那麼多心幹嗎?  同年四月二十五日,劉邦死在長樂宮,政治傢呂後秘不發喪,她把理由說給幸臣審食其聽:“朝廷大臣當年都與皇帝平起平坐,北面稱臣就怏怏不樂,現在要讓他們在我兒劉盈面前俯首稱臣,心中定然更是不服,若不統統將他們誅殺滅族,天下恐難安定。”相關閱讀推薦:劉邦與項羽:漢高祖劉邦與楚霸王項羽誰更厲害?中國文人為何看不起劉邦?劉邦做過哪些錯事楚漢之爭起因:劉邦與項羽因何發起楚漢之爭?盧綰為什麼背叛劉邦?盧綰為什麼要叛變造反?劉邦殺瞭哪些功臣?劉邦成功後為什麼殺功臣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審食其沒說好也沒說不好,但曲周侯酈商聽說這件事後就大叫不好,他告誡審食其說:“太後要殺人,絕對不好。陳平、灌嬰在滎陽有大軍十萬,樊噲、周勃在燕、代有大軍二十萬,若聞諸將遭誅,必定聯兵回攻關中。到時候,大臣內叛,諸侯外反,高祖基業就煙消雲散瞭。”  審食其聽罷,立時感到事態異常嚴重,不敢有絲毫耽誤,急忙進宮去找呂後匯報。呂後不愧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傢,她能分清事情的輕重,從而改變瞭初衷。  於是,她按照劉邦的遺囑,在蕭何死後,任命曹參為相。之後又陸續任命王陵為右丞相,陳平為左丞相,周勃為太尉。  現在,讓我們來看一看劉邦遺囑中所提到的幾位可以重用的大臣以及他們的排名順序:曹參—王陵—陳平—周勃。  曹參,是劉邦堅定的追隨者。在對秦軍、項羽及叛軍的無數次戰鬥中,他立下瞭汗馬功勞。但這並非是他被劉邦看好的因素,劉邦之所以看好他,是因為此人好黃老之學,並懂得進退周旋之道。果然,曹參接任相國後,無為而治,“蕭規曹隨”。   表面上來看,這是黃老之學和當時的漢朝政局所要求的。深一層來講,他不能攪動呂後掌管的漢政權,因為當時的形勢是,呂後隨時都會掀起一場宮廷政變。  曹參之後的王陵,治國能力並不強,但此人寧肯掉腦袋,也不會放棄原則,使得呂後往往在一些為自己傢族爭取利益的情況下碰軟釘子。呂後在這種情況下去詢問陳平,陳平是個詭計多端、保身有術的傢夥。他滿口答應呂氏的一切意見,而背地裡卻跟周勃聯系緊密。  這正是劉邦的英明之處,陳平雖然足智多謀,但他沒有軍權,而太尉周勃正彌補瞭這一缺陷。呂後去世前,呂氏的勢力已經達到頂峰,作為丞相的陳平和作為太尉的周勃幾乎被排擠得無事可幹。可當呂後一死,在諸呂欲作亂之時,陳平立即跳瞭出來,因為深諳保身之術的他知道,一旦呂氏得瞭天下,他陳平就隻能等死。所以,他立即聯合掌握帝國軍隊的太尉周勃和劉氏宗室成員,迅雷不及掩耳地誅滅瞭諸呂。劉邦說“安定劉氏天下的”必是周勃,果然言中。  但是,僅憑這道對人事安排的遺囑,劉邦就有那麼大的自信保住劉氏天下嗎?劉邦對呂後的瞭解,恐怕要遠比我們深刻得多。呂後是一個野心勃勃的女政治傢,難道僅憑這張人事安排的網,劉邦就自信能罩住呂後?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牽制:高超的藝術  稍有常識的人通過劉邦立的人事安排遺囑,都會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劉邦把遺囑交付呂後,本不是一件明智的事情。和秦始皇交托給趙高的遺囑一樣,這也是一個信息的單向傳遞,在漢初政局不穩的形勢下,發生問題的概率非常之大。  劉盈像尤其是當太子劉盈是個懦弱怕事之人的情況下,確切地說,太子劉盈會成為懦弱者,完全拜劉邦所賜。劉盈在童年時曾受到過兩次很嚴重的驚嚇,第一次是項羽的軍隊對劉邦的傢鄉進行大掃蕩,擄走瞭劉盈的祖父和母親。當時,小劉盈不過五歲,因為個子小而藏在草叢裡幸免於難,但驚嚇是肯定有的。第二次更是可怕,他跟著劉邦躲避項羽的追殺,而劉邦嫌車上載重太多,影響逃命,於是按照胖瘦的次序,將劉盈姐弟從車上踹下去。那可是親爹啊,親爹把自己從車上踹下來送給瞭前來追趕的仇人。任何人都不能接受這種“連摔帶嚇”,從此以後,劉盈有一種很“寶貴”的性格:懦弱怕事,一遇事就如驚弓之鳥。  劉邦在太子一事上曾想過動大手術,拿下劉盈,立他最寵愛的戚夫人的兒子趙王如意為太子。但是,在劉盈母親呂後和眾大臣的反對下,他最終沒能成功。  在劉邦看來,因為要被廢掉的是呂後的親生兒子,在“母以子貴”的傳統下,呂後的反對於情於理都說得過去。可連大臣也反對,劉邦就覺得很納悶。雖然大臣們給出的理由是廢黜太子關系到國傢安危的大事,但劉邦覺得這種理由並不充分。   呂後當然有控制劉盈的想法,而那些大臣們也未嘗不做如是想。即使這些人沒做如是想,現實情況也確是如此。當時的情況是,能夠危及劉盈執政的勢力一個是以呂雉為代表,包括呂澤、呂產、呂祿叔侄在內,我們稱其為“後黨”。另一個是以蕭何為代表,包括曹參、周勃、灌嬰在內,我們稱其為“相黨”。雙方都與劉邦至親至密,劉邦實在不能將他們明目張膽地幹掉。但劉邦有他自己的一套辦法,這種辦法也隻有流氓才可以想得出來。  在遏制“相黨”上,劉邦為劉盈培育瞭一位剛毅堅忍的母後,而且母後的身邊還有一群能征善戰的“後黨”!在“後黨”的遏制下,由於蕭何羽翼頗豐,威望又高,劉邦就逼其臟污自保,給他戴上“與民爭利”的帽子,使他得不到百姓的擁護。同時他又把呂後的妹妹嫁給瞭大將樊噲,讓蕭何不能指揮,在經過一番動作後,劉邦的預想達成瞭。  首先,兩股勢力互相牽制、互相制衡,誰也不能奈何誰,誰也不能消滅誰。“相黨”的人如果有非分之想,就要考慮考慮呂後;而呂傢如果有人存非分之想,那必須要看看丞相是什麼態度。  這也就是我們前面所提到的在漢朝時期丞相位置的重要性,所以,隻要呂氏肯按照劉邦的意思來任命丞相,那麼,漢帝國就會按照這些丞相的意思向前走。  但是,劉邦的這種牽制藝術之所以能得逞,是因為他在上這一道保險前早已經上瞭另外一道保險。這道保險就是誅滅異姓諸侯。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揭秘:曹操為延續中國文脈做瞭哪些強悍貢獻?

  曹操貢獻:中國文脈,就是指中國文學幾千年發展中最高等級的生命潛流和審美潛流。這本書以中國文字起源為引,從《詩經》講起,到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傢爭鳴”及楚辭,再到秦漢時期的大一統與書同文對文學的影響,漢賦及“無韻離騷”《史記》,魏晉時期的三曹及“竹林七賢”等文人雅士的詩作文采,再到唐宋詩詞,元曲及明清小說,一氣呵成,使歷史與現實相溝通,文理與形象相交融,為廣大讀者解讀瞭中國文化的演化過程。  不要快速地跳到唐代去。由漢至唐,世情紛亂,而文脈健旺我對於魏晉文脈的梳理,大致分為“三段論”———  首先,不管大傢是否樂見,第一個在戰火硝煙中接續文脈的,是曹操。我曾在《叢林邊的那一傢》中寫道:“曹操一心想做軍事巨人和政治巨人而十分辛苦,卻不太辛苦地成瞭文化巨人。”我還拿同時代寫瞭感人散文《出師表》的諸葛亮和曹操相比,結論是:“任何一部《中國文學史》,遺漏瞭曹操都是難以想象的,而加入瞭諸葛亮也是難以想象的。”   曹操的軍事權謀形象在中國民間早就凝固,卻缺少他在文學中的身份。然而,當大傢知道,那些早已成為中國熟語的詩句居然都出自他的手筆,常常會大吃一驚。哪些熟語?例如:“老驥伏櫪,志在千裡”;“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山不厭高,海不厭深”;“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還有那些描寫亂世景象的著名詩句:“白骨露於野,千裡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相關閱讀推薦:曹操幾個女兒?曹操女兒為何甘願“三女侍一夫”曹操一生中最愛的女人是誰?歷史上曹操幾個老婆曹操為何殺華佗?揭開曹操殺華佗的千古之謎曹操為何不稱帝?揭秘曹操為何至死不做皇帝左慈戲曹操 “魔術大師”左慈如何戲耍曹操虎豹騎的統帥是誰 曹操麾下部隊虎豹騎揭秘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在漫長的歷史上,還有哪幾個文學傢,能讓自己的文句變成千年通用?可能舉得出三四個,不多,而且滲入程度似乎也不如他廣泛。更重要的是等級。我在對比後曾說,諸葛亮的文句所寫,是君臣之情;曹操的文句所寫,是宇宙人生。不必說諸葛亮,即便在文學史上,能用那麼開闊的氣勢來寫宇宙人生的,還有幾個?而且從我特別看重的文學本體來說,像他那麼幹凈、樸素、凝練的筆墨,又有幾個?  曹操還有兩個真正稱得上文學傢的兒子,曹丕、曹植。父子三人中,文學地位最低而終於做瞭皇帝的曹丕,就文筆論,在數千年中國帝王中也能排到第二。第一是李煜,以後的事瞭。在三國時代,哪一個軍閥都少不瞭血腥謀略。中國文人歷來對曹操的惡評,主要出於一個基點,那就是他要”斷絕劉漢正統”。但是我們如果從宏觀文化上看,在兵荒馬亂的危局中真正把中國文脈強悍地接續下來的,是誰呢?這是“三段論”的第一段。  第二段,曹操的書記官阮瑀生瞭一個兒子叫阮籍,接過瞭文脈。還算直接,卻已有瞭懸崖峭壁般的”代溝”。比阮籍小十餘歲的嵇康,再加上一些文士,通稱為“魏晉名士”。其實,真正得脈者,隻有阮籍、嵇康兩人。   這是一個“後英雄時代”的文脈旋渦。史詩傳奇結束,代之以恐怖腐敗,文士們由離經之議、憂生之嗟而走向虛無避世。生命邊緣的掙紮和探詢,使文化感悟告別正統,向著更危險、更深秘的角落釋放。奇人奇事,奇行奇癖,隨處可見。中國文化,看似主脈已散,卻四方奔溢,氣貌繁盛。當然,繁盛的是氣貌,而不是作品。那時留下的重大作品不多,卻為中國文人在血泊和奢侈間的人格自信,提供瞭眾多模式。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