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後母

“司母戊鼎”為何更名“後母戊鼎”?

  2011年3月中上旬,網上和報上先後報道瞭“司母戊鼎”將正式更名“後母戊鼎”的消息,引起瞭人們的廣泛關註。有的人贊賞,有的人持異議。有的人認為既然司母戊鼎的名字叫瞭幾十年,載入瞭國傢教科書,殷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時,又曾上報瞭聯合國,今天就沒有必要再改瞭。有的人說,既然司母戊鼎的叫法也能講通,就不必再改瞭。還有的人說,既然兩種叫法都可以,改名的意義不大。這裡,我想談一下自己的認識,附帶還想談談後母戊鼎是商代三十一位王中,哪位王時鑄造的這一大鼎,後母戊是誰的母親。  (一)  關於司母戊鼎的名字,20世紀70年代就有爭議。關鍵是在對“司”字的釋讀上。這個字屬金文。  在漢字發展階段中,人們一般認為分五個階段:  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  但是,文字的發展階段,不是截然劃分的。金文在甲骨文通行的年代,已經產生瞭。司母戊鼎上的金文是最早的金文,是與甲骨文同時期的文字。  甲骨文中有正反並存的現象,就是說,一個字可以正寫,也可以反寫,正寫反寫都可以。例如:  一個字可以正寫,也可以反寫,這種正反並存的現象,是早期漢字的特點。甲骨文是這樣,金文也是這樣。在商代的金文中,“司”字與“後”字也像上邊舉的甲骨文中的例子一樣:  懂得上面的道理,來看司母戊鼎上的“司”字,就可以理解:此字讀“司”,還是讀“後”,原來是都可以的。  在現代漢字中,“司”與“後”兩個字是不容許混同的,而在金文和甲骨文中卻是正反都是一個字。這樣,司母戊鼎上的“司”字,說它是“司”字可以,說它是“後”字也可以。這就是正反並存的道理。   (二)  司母戊鼎上的“母”字是母親的意思。商代人的名字,用甲、乙、丙、丁命名,司母戊鼎上的“戊”字就是母親的名字叫“戊”。  過去叫司母戊鼎,“司”是祭祀的意思。司母戊就是祭祀名“戊”的母親。司母戊三個字從語法結構上分析,是個動賓結構的詞組。如下圖:  這個詞組的性質是動詞性詞組。  現在改為後母戊,“後”是王後、母後的意思。後母戊的“後”是指身份,在這裡是指先王的王後,即時王的母後。後母戊三個字意思是王後母親名戊的。從語法結構上分析,三個字是同位關系構成的詞組。如下圖:  所謂同位關系是指兩個詞指同一人或事物,又作同一句子成分。  上面詞組的性質是名詞性詞組。  如果孤立起來講,司母戊和後母戊都可以講通。相關閱讀推薦:考古發現改寫美洲殖民史:印加帝國亡於內訌細說盜墓者的前世今生:古代有皇帝而現代有考古隊揭秘秦始皇陵最新考古結果:活人殉葬或皆為女性震驚!全球十大考古發現:金字塔之謎被解開揭秘秦始皇陵最新考古結果:活人殉葬或皆為女性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三)  現在是給一個大鼎命名。鼎的命名,過去我們常見的有毛公鼎,這是周代的有名的鼎,以人名命名。又如牛鼎、鹿鼎,這是1935年殷墟王陵區1004號大墓出土的鼎,以鼎上的圖案命名。這些命名的共同點是都以名詞或名詞性詞組命名。司母戊鼎的命名,卻是以“祭祀母親戊”這一動詞性詞組命名,顯然不倫不類。改為後母戊就成以名詞性詞組命名,以人名命名,含意是:為紀念母後戊而鑄造的大鼎,這就符合命名規律瞭。從考古的角度講,後母戊是墓主的名字,而墓主的名字必然是個名詞性詞組。  司母戊鼎的更名是個涉及如何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的問題,是個把幾十年來被曲解的這一國傢貴重文物還它一個正確名號的問題。後母戊鼎出土於殷墟,安陽是後母戊鼎的故鄉,今天後母戊鼎有瞭個正確的名號,作為後母戊鼎的故鄉人理應為此而高興,為此而歡呼。  至於說司母戊鼎的名稱載入瞭教科書的問題,這個更改問題並不大。人們不知是否註意到,教科書經常在更改的。比如,過去課本中有篇文章叫《母親的回憶》(朱德的文章),人們提瞭意見,說是文章名有歧義,“母親”可以理解成“回憶”的受動者,也可以理解成“回憶”的施動者。後來便改成瞭《回憶我的母親》。國傢教科書的編寫是最重視語言文字的規范化的。司母戊鼎的更名,是涉及語言文字規范化問題,更名完全符合國傢編寫教科書的要求。至於聯合國申報問題,更不成問題。我敢說,聯合國絕不會因司母戊鼎的更名而否定殷墟為世界文化遺產,相反,中國的實事求是精神將更加受到國際上的尊重。   (四)  後母戊鼎是商代哪位王時鑄造的?後母戊又是誰的母親?過去有人說是文武丁為祭祀他的母親而鑄造的這個大鼎。現又說是祖庚或祖甲為紀念他們的母親而鑄造的這個大鼎(見2011年3月17日《安陽廣播電視》報)。我不知道這些說法的根據是什麼。最近,我想到後母戊鼎上的金文既然與甲骨文是同時期的文字,“母戊”的名字在甲骨文中必然也該出現。以前常見到“母庚”、“母辛”的名字,沒註意到“母戊”的名字。於是我就從安陽師院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為我提供的軟件《甲骨文圖文語料庫》中去查找。《甲骨文圖文語料庫》的材料包括中外十部著名甲骨文著錄。最後,我獲得一個滿意的答案。  含有“母戊”這個名字的共有20項。下面引四項如下:  (1)己卯卜,用豕二母戊。三月 (《合集》19954)  (2)…母戊〔羊〕。(《合集》19955)  (3)甲申卜,惠彘於母戊。(《合集》22076)  (4)甲〔戌,貞〕朿,〔有〕歲母戊。  母戊。(《合集》22206)  以上四項均見於郭沫若主編《甲骨文合集》第七冊。從內容看,都是祭祀卜辭,“母戊”都是祭祀對象。這四條卜辭都是一期甲骨文,也即武丁時期的甲骨文。這就很明顯,“母戊”就是武丁的母親,小乙的配偶,而不是武丁的王後。  史傢常稱武丁盛世。商代在武丁時期綜合國力最強,武丁是商代三十一位王當中最有作為的王。後母戊鼎鑄造於武丁盛世是完全可能的。隻有武丁時期與後母戊鼎的鑄造相適應。  甲骨文的發現,把我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往前提瞭將近1000年。後母戊鼎上的“母戊”,甲骨文中即可找到,說明是有文字可考的。如果認為是祖庚或祖甲為紀念他們的母親而鑄造的,在二期甲骨文中查不到“母戊”的名字,自然不可能是祖庚或祖甲的母親。另外,四期甲骨文中也查不到“母戊”的名字,那就更不可能是文武丁祭祀他的母親鑄造的這個大鼎瞭。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揭秘漢武帝劉徹如何立太子:子為儲君後母當賜死

  導讀:19世紀,英國思想史學傢阿克頓勛爵道出瞭一句具有鐵律性質的警世格言:“權力導致腐敗,絕對權力導致絕對腐敗。”其實,阿克頓的說法隻能算是一種溫和的描述。因為絕對權力所導致的豈止是腐敗?  古希臘哲學傢亞裡士多德曾經在自然層面上這樣評價女人:“本性上比較軟弱,比較冷淡,女人比男人富有同情心……”而古羅馬歷史學傢塔西倫則在政治層面上顛覆瞭亞裡士多德的說法:“女人的缺點還不僅僅在於柔弱和缺乏毅力,如果放松她們的話,她們也會變得殘忍、詭計多端和野心勃勃……而且從她們那裡發出更加任性和專制的命令……”  如果說這還隻是文本意義上的敘述,那麼有一個人卻通過自己曾祖母的實際“案例”深刻認識到:女人一旦面對權力所表現出來的令人恐懼的面目,並不遜色於男人。這個人就是漢武帝。當劉邦還屬草寇之徒時,一個小他20多歲叫呂雉的純樸姑娘嫁給瞭他。後來劉邦擊敗項羽當上帝王,呂雉也就一躍成為皇後。公元前195年,漢高祖劉邦駕崩,17歲的長子劉盈即位,從此大權便落到瞭呂後手中。此時,那位原本純樸的姑娘早已蛻變成瞭一個心狠手辣的毒婦。首先,為瞭剪除異己,手握“絕對權力”的呂後毒殺瞭趙王如意,並進而把劉邦生前的寵妃戚夫人以極其殘忍的手段予以戕害。   當歷史演進到漢武帝這一代,劉徹黃袍加身皇權在握之際,並沒有忘記曾祖母呂後的惡行。於是作出瞭一個重要決定,即“子為儲君,母當賜死”,就是說一旦確定瞭皇太子,其生母就必須去死。漢武帝以此來謹防類似“呂後”這樣垂簾涉政所導致的悲劇再度發生。我姑且稱此為“漢武帝定律”。後來北魏也遵守著這一“定律”。所以每到宮中欲立太子,必是哭聲一片,因為這就意味著其生母的生命行將結束。這種極具中國特色的“留犢去母”現象到瞭宣武帝立兒子元詡為太子時終於發生瞭變化。宣武帝不忍看到母後死於非命,動瞭惻隱之心,這個幸運的女人也就止步於地獄的門檻。然而,歷史並沒有因此翻開美麗的一頁。免於一死的女人即日後的胡太後,不僅篡權涉政,而且荒淫無度、極盡房幃之私,最後在權力的誘惑與爭奪中竟然殺死瞭自己的親生獨子!相關閱讀推薦:漢武帝身邊最重要的女性:賢後衛子夫的傳奇人生漢武帝在後宮爭鬥中上位之謎:其上位幕後推手是誰秦湘是誰?秦湘的原型真是漢武帝的李夫人嗎?漢武帝的絕世寵妃鉤弋夫人被處死的悲情真相!揭密漢武帝時刺殺大將軍案:李敢為何刺殺衛青?漢武帝尊師重教的故事:曾親自為老師吊喪送葬!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不過,更加彰顯“漢武帝定律”之真理性的還有唐代另一個女人,那就是武則天。與前述呂後和胡太後不同的是,武則天從後宮妃子、到貴妃再到皇太後,其過程本身的吊詭、充滿陰謀和殺戮已提前驗證瞭“漢武帝定律”的防范之必要。武則天把皇太後和高宗的寵妃蕭良娣以類似呂後的兇殘手段——剁掉手腳投入釀酒的甕中,說是“令其骨醉”,最終受盡折磨致死。林語堂在評價武則天時曾這樣悲鳴道:“謀殺既然成為習慣,兇手對謀殺就失去瞭恐怖……在武則天心裡,屠殺就是偉大,就是權威。”嗚呼!難道上蒼給予女人稟性中的溫厚天良在權欲面前竟然如此不堪一擊?而歷史並沒有由此終結,又一個女人出現瞭,與前幾位相比,她不僅再次驗證瞭“漢武帝定律”,同時也結束瞭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那就是慈禧太後。  晚清是中國歷史上最屈辱的一段時期,從甲午戰爭到八國聯軍,從《馬關條約》到《辛醜條約》,這個曾經的泱泱大國被一次次地侵占和羞辱。於是光緒皇帝在維新派的影響下銳意變法以圖強國。事實上,慈禧太後一開始並不反對變法,隻是當發現如此下去定會動搖自己的權力基礎時,迅速翻手出刀,砍下維新派六君子的頭顱,扼殺新政,並把光緒皇帝囚禁於瀛臺,以確保自己的地位。  當八國聯軍打入北京之際,倉皇出逃的慈禧太後居然在自身難保時還下令把光緒皇帝一生至愛——珍妃扔下井淹死瞭。而在早些時候有個叫崔得貴的太監因為在與慈禧下棋時得意忘形地說瞭一句“奴才殺老祖宗的這匹馬”而惹得太後發怒,那個倒黴蛋即刻死於猛杖之下。這讓我再一次想起瞭蘇格拉底那句名言:“強權的基礎就是暴力……”   西方著名學者G·沃拉斯在《政治中的人性》一書中這樣寫道:“絕對不可能從人性原則推斷政治學。”如果延伸其意則表明,若以自然層面上女性的“善心”多於男性來推斷她們在政治層面也會比男性更善,至少從中國歷史中我們沒有看到這一點。在我看來,漢武帝劉徹2000多年前已經看透瞭封建社會“政治中的人性”。“漢武帝定律”至少給我們現代人以這樣的警示:當權力失去制約而成為絕對權力時,罪惡就必然產生,不管統治者是男性還是女性。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揭秘:曠世才女張愛玲曾被第二任後母狠毒虐待!

  張愛玲,中國現代作傢,原名張瑛。1920年0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區常德公寓。作品主要有小說、散文、電影劇本以及文學論著,她的書信也被人們作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  1934年,張傢門裡突然又多瞭一位穿著洋氣的“大傢閨秀”。這個女人是北洋政府總理孫寶琦的女兒,也就是張愛玲的後媽。這位後媽可不比先前的那位“老八”。別看“老八”名聲不好,不管怎麼著還有好的一面。可是這位孫大姑娘可不同瞭。她是陸小曼的朋友,兩個女人在一起噴雲吐霧真是難得的一對兒。當然嫁給張廷重也算是結成瞭一對位“煙雲知己”,興趣和愛好投合得狠呢!隻是這女人身上卻具有所有後媽的毒性,一進門,便成瞭張傢姐弟倆的克星。  愛玲中學畢業那年,母親帶瞭一位美國男友回到中國。這次,母親本打算接愛玲辦理出國留學的事兒。誰知辦手續時張廷重就是不見她,即使她來到傢裡找他,也總是找借口避而不見。然而愛玲在這個傢裡,幾乎沒有瞭自己的容身之地。父親喜怒無常,後母卻對姐弟倆百般折磨。弟弟在父親面前被奴役慣瞭,總是逆來順受。可是張愛玲卻不!她責怪弟弟不爭氣,並且勇敢地與後母抗爭!  一天全傢人在吃飯的時候,僅僅因為一點小事,父親狠狠地打瞭弟弟一巴掌。愛玲看著十分生氣,一時間忍無可忍,便端瞭飯碗遮瞭臉,裝作吃飯的樣子,眼淚卻撲簌簌直往下落。這時後母卻沒好氣地說:“咦?這還真奇瞭怪瞭!又沒打你,你哭什麼?挨打的不哭,倒是不挨打的哭上瞭!嘖嘖!”   愛玲忽然發現,這個傢就是囚禁人性的牢籠!她需要離開這兒,到一個自由的地方去!  那是一個春天的午後,父親和後母照例躺在床上噴雲吐霧,留聲機裡正播放著金嗓子劉璇的歌聲。愛玲小心翼翼地走過去,說道: “爸,我想求你一件事。我,想出國留學,你就放我走吧。”  張廷重愣瞭一下,瞪大眼睛盯住瞭女兒,又突然從塌上跳下來。“啪”地一聲將手中的玉煙袋摔到地上!然後氣呼呼地說:“什麼?這些年我供你吃穿,又供你上學,你現才在剛畢業就想走瞭?告訴我,你是聽瞭誰的挑唆瞭?”  後母卑夷地望著愛玲,拿玉煙袋磕瞭幾下,然後說道:“你娘也真是的,離瞭婚還要幹涉傢事,如果真想要這個傢,那就回來呀!哼!回來,她也隻配做個姨太太啦!”相關閱讀推薦:張愛玲與李鴻章有什麼血緣關系? 張愛玲身世之謎張愛玲簡介 揭秘才女張愛玲一生中的三次婚戀張愛玲胞弟口述:姐姐出逃前遭父親軟禁毒打 張愛玲最後23年:為躲避“虱子”搬傢180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