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忠臣

明末忠臣盧象升:和嶽飛時常並稱的被遺忘英雄

  盧象升   (1600~1639) 中國明朝將領。字建鬥,別號九臺,宜興(今屬江蘇)人。少年時愛讀兵書,喜習騎射。明天啟二年(1622)進士,後任大名知府。崇禎二年(1629),後金軍入關,兵逼京師(今北京),他募兵萬人入衛。次年,進右參政,受命整治大名(今屬河北)、廣平(今河北永年)、順德(今河北邢臺)三府兵備,所部號稱“天雄軍”。六年起,參與鎮壓高迎祥、李自成等部農民起義軍,直至九年九月出任總督宣大、山西軍務,練兵禦清。十一年冬,清軍三路大舉南攻,盧象升主張堅決抵禦,率諸將分道出擊,與清軍戰於慶都、真定(今河北望都、正定)等地。因握有兵權的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楊嗣昌一意主和,事事掣肘,使盧象升屢戰失利。但他誓死決戰,激勵將士奮殺。 是年十二月(1639年1月)在巨鹿(今屬河北)同清軍激戰時陣亡殉國。後追贈兵部尚書,謚忠肅。有《盧忠肅公集》。   生平   萬歷二十八(1600)年,盧象升出生。祖父為知縣,父為秀才。他幼時潛心經史,喜習騎射,雖然是江南的文人,但天賦異稟,明史載:“象升白皙而臞,膊獨骨,負殊力。”黃裳一九八六年的宜興遊記說他看到過盧象升的重一百三十六斤的練功刀,鐵銹斑斕,通體作古銅色。

明成祖朱棣:搶占建文忠臣妻子 活剮三千宮女

  派遣鄭和下西洋的“永樂大帝”明成祖朱棣,是明朝數一數二的暴君,比起老爹朱元璋毫不遜色,甚至有過之無不及。  夷十族,送教坊,手段卑鄙  1402年,他奪瞭親侄子的皇位,導致瞭幾十萬人的戰死沙場;建文帝宮中的宮人、女官、太監被殺戮幾盡;他一次性枉殺1萬4千多人。他還將忠於建文帝的舊臣如方孝儒等人全部殺死;僅方孝儒一傢,滅“十族”就殺掉873人!對於建文忠臣的妻女,朱棣竟把她們送進妓院、軍營,讓人輪奸。有被摧殘至死的,朱棣就下聖諭將屍體喂狗吃瞭。  魯迅先生《且介亭雜文·病後雜談》也曾提到明成祖如何對付建文帝的舊臣:  景清剝皮,鐵鉉油炸,他的兩個女兒則發付教坊,叫她們做婊子。  據《明史》記載,景清不但被滅族,而且“轉相攀染”,到處牽連,所謂瓜蔓抄,結果整個村莊成瞭廢墟。進入教坊,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送到妓院。教坊是國營的妓院,可不是人待的地方,《教坊錄》有這樣的記錄:  永樂十一年正月十一日,本司右韶舞鄧誠等,於右順門裡口奏:有奸惡齊泰的姐,並兩個外甥媳婦,又有黃子澄四個婦人,每一日一夜,二十條漢子守著,年小的都懷身,節除夜生瞭個小龜子。又有三歲的女兒,奉欽依由他,小的長到大,便是搖錢的樹兒。又奏黃子澄的妻,生一個小廝,如今十歲也。又有史傢,有鐵鉉傢個小妮子,奉欽依都由她。   “二十條漢子守著”,是輪奸的意思,這種懲罰駭人聽聞,奸後生瞭孩子,還得繼續受罪。  鄧之城《骨董瑣記》曾引《南京法司記》上一段文字:  永樂二年十二月,教坊司題卓敬女楊奴、牛景妻劉氏,合無照依謝升妻韓氏例,送淇國公轉營奸宿。  所謂轉營奸宿,就是送到讓淇國公部屬各個營地,讓士兵們輪奸。  心狠手辣,屠戮宮女  朱棣的大老婆徐皇後,於永樂五年(1407年)病死。徐氏死後,朱棣一直未立皇後。後宮有一位權賢妃,是從朝鮮選來的美女,美艷殊麗,能歌善舞,且善吹簫,聰慧過人,最受朱棣寵愛。不料永樂八年(1410年),權氏隨朱棣率兵北征,死於歸途,害得朱棣為寵妃很掉瞭幾滴眼淚。  朱棣正為失去寵妃而悲傷之際,有宮女揭發說權氏是被呂妃串通太監和銀匠用砒霜毒死的。朱棣大怒,也不細查,即下令將被告下毒的太監、銀匠處死,對呂氏則采用酷刑,用烙鐵直烙瞭一個月才死。受呂氏牽連而被殺者達數百人。  揭發呂氏毒死權妃的人也姓呂,是一位朝鮮商賈的女兒,史書稱其為“賈呂”。  永樂十八年(1420年),朱棣準備立為皇後的寵妃王氏暴死,而恰於此時,皇宮內又有人告發賈呂、魚氏與宦者“通奸”(宮女和宦者結為夫妻一樣的伴侶,實際上沒有實質上的性行為,僅僅是相互慰悅、相互照顧而已,宮內稱為“菜戶”或“對食”)。明朝後期的皇帝對此類事,往往采取聽之任之的態度。明熹宗甚至還親自將宦官與宮女結為對食的。  朱棣卻勃然大怒。賈呂、魚氏懼禍,上吊自殺。  朱棣並不罷休,又興株連之法,拘捕與賈呂親近的宮婢,親自審訊,看賈呂等人是否還有其他陰謀。宮婢受瞭酷刑,竟誣服稱後宮有人要謀害皇帝。這一口供,激起朱棣嗜殺本性。於是,接連有更多的人被抓,更多人的屈打成招。百連千扯,自承“謀逆”的宮婢侍女,竟然達近三千人之多。  朱棣下令將這些從全國選來的美麗的宮女全部處以剮刑。所謂剮刑,即是凌遲處死。此刑主要用來處死“謀大逆”、“謀反”等政治犯。  行刑時朱棣親臨刑場監刑,經常還親自操刀,殘殺宮女。一位河北籍宮女受刑時斥罵朱棣:“你年老陽衰,我們宮人與宦者相悅,又有何罪!”相關閱讀推薦:明朝歷史解密:朱棣篡位後是如何迫害政敵的?明史解密:明朝皇帝朱棣大閱兵嚇跪駐華外國使臣?明朝名臣楊士奇氣度:巧勸朱棣寬免涉事官員揭秘:明成祖朱棣竟用全年賦稅給後妃們買脂粉?朱棣為什麼禮敬方孝孺?而最後為什麼殺方孝孺?

解密高力士:武藝高強不失為唐明皇的忠臣寵臣

  【武藝高強的一級太監】   高力士原名馮元一,今廣東高州人,是名臣之後,因為牽連到謀反案件被閹入宮。後被宦官高延福收為養子,從此易姓為高。二十四歲那年,他認識瞭唐玄宗李隆基,從此便與李隆基掛瞭鉤。玄宗初期,高力士立下瞭不少功勞。他身高六尺五寸,文武精通,其真實的個人形象,也應該稱得上是颯爽英姿。但因為種種原因,他被定格為一個奸佞猥瑣、諂言媚上、恃寵弄權、小醜一般的人物。   高力士的一生,從貴族傢公子到死囚犯,再到小太監,先後歷武則天、玄宗、肅宗、代宗等四朝皇帝,親歷瞭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歷史轉折過程,算得上是一段傳奇。他的政治手段十分高明,能取得玄宗的信任,幾十年間呼風喚雨,也需要很高的謀略。對於開元天寶時期的政治生活,乃至有唐一代的歷史發展,都產生瞭極大的影響。   【遭遇悲慘的貴公子】   高力士的曾祖馮盎曾經擔任高州總督,被封為耿國公,是朝廷的封疆大吏。他的父親馮君衡就比較差勁瞭,不過做瞭個小小的潘州刺史,還是依靠祖上的軍功世襲來的。後來牽連到一樁謀反案裡面,馮傢被抄,高力士(當時還叫馮元一)也差點沒命,因年幼而被閹成瞭太監,當時他剛剛十歲。   入宮之後,馮元一的命運好瞭一點,武則天喜歡他長相清秀、聰明伶俐,因此讓人專門教育他。馮元一便在武則天左右服侍,但或因仍不習慣下人的身分,犯瞭小錯,被武則天趕出瞭宮。幸虧另一個太監高延福把他收為養子,從此改叫高力士。高延福是武三思的人,高力士經常在武三思傢來往,武則天見瞭,又把他招進宮。

自古誰傢無忠臣之後梁:寧死不屈的鐵槍將王彥章

  王彥章(863年―923年),中國五代時後梁名將。字賢明(一作子明)。漢族,鄆州壽張(今山東梁山西北)人。朱溫建後梁時,為彥章以功為親軍將領,歷遷刺史、防禦使至節度使。他驍勇有力,每戰常為先鋒,持鐵槍馳突,奮疾如飛,軍中號為王鐵槍。後為李存勖所擒,寧死不降,於是被下令斬首。享年六十一歲。   早期經歷   王彥章祖籍鄆州壽張縣,祖父王秀及父親王慶宗皆未曾擔任官職。王彥章獲重用後,兩人分別被追封為左散騎常侍及右武衛將軍。   彥章年輕時加入朱全忠的軍隊,由於戰功卓著,王彥章受到朱全忠建立的後梁政權重用。最初王彥章任開封府押牙(押衙),公元908年(開平二年)十月遷任左龍驤軍使,次年兼任左監門衛上將軍。公元911年(乾化元年)再兼任行營左先鋒馬軍使,並被封為金紫光祿大夫及檢校司空。次年(公元912年)朱友圭加封王彥章為檢校司徒。朱友貞(即後梁末帝)奪得政權後,王彥章於公元913年(乾化三年)被委任為濮州刺史及馬步軍都指揮使。次年(公元914年)遷任澶州刺史,並被封為“開國伯”。   公元915年(乾化五年)三月,後梁朝廷決議分魏州為兩個鎮,為防備當地人叛變,派遣王彥章率領五百騎兵駐守鄴城金波亭,預防突發情況。魏州人於該月月底叛變,投降晉國(後唐前身) 。王彥章因軍隊受到攻擊而率軍向南逃走,其傢屬被晉軍俘虜。晉國方面為瞭招降王彥章,優待他的傢屬,又派人離間王彥章。王彥章把晉國的使者斬首,斷絕往來。同年九月,王彥章被委任為汝州防禦使、檢校太保。公元916年(貞明二年)四月,遷任鄭州防禦使。

自古誰傢無忠臣之後唐:夏魯奇出師未捷身先死

  夏魯奇(882年-931年),字邦傑,曾被賜名為李紹奇,青州(今山東青州)人,五代十國時期後唐名將,古代有史記載四大百人斬之一。   夏魯奇原為後梁宣武軍校,後歸順莊宗李存勖,以驍勇著稱,曾在護衛莊宗時獨殺百餘人,獲賜姓名。又隨莊宗滅後梁,生擒鐵槍王彥章。   夏魯奇歷任磁州刺史、鄭州防禦使、河陽節度使、忠武軍節度使、同平章事,後任武信軍節度使,出鎮遂州。長興二年(931年),遂州被西川將領李仁罕攻破,夏魯奇自刎而死,追贈太師、齊國公。   早期事跡   夏魯奇早年曾是後梁宣武軍軍校,因與主將不和,便到太原投奔晉王李存勖,被任命為護衛指揮使。   累立戰功

大明朝鐵骨忠臣:竟然以一介書生挫敗燕王朱棣

  1402年6月南京城金川門緩緩打開,燕王朱棣率“靖難”大軍浩浩蕩蕩的進入城中,與此同時皇宮中冒起滾滾濃煙,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至此這場歷時三年之久的皇位爭奪戰,以燕王朱棣的勝利而告終。戰爭有勝負,人們有喜悲,戰爭的烽火剛剛熄滅,朱棣就下達瞭大明第一號通緝令,目標是建文帝手下的五十多個“奸黨”。時間不久,這些“奸黨”們紛紛落入法網,包括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人。這些人大多是在後方為建文帝出謀劃策的文臣,沒上過戰場。不過朱棣對其中的一個書生確是恨之入骨,這是因為他竟然多次被這個書生打敗,而且險些喪命,這個書生名叫鐵鉉  鐵鉉出生於1366年,鄧(今河南鄧州)人,是元代色目人的後裔。洪武年間,鐵鉉在國子監讀書,因熟通經史,成績卓著,而被朱元璋直接授予禮科給事中之職。此後他又調任都督府斷事,在審理一件懸案時,很快就做出瞭公正的判決,因此朱元璋非常高興,賜予他 “鼎石”的表字,希望他成為大明的鼎石。1398年建文帝即位後,鐵鉉升任山東參政。1399年7月燕王朱棣以“靖難”為名義,起兵對抗朝廷,並將老將耿炳文的大軍打敗。同年8月建文帝派遣曹國公李景隆率領50萬大軍出征討伐,由鐵鉉負責督運糧餉。明軍雖然眾多,但鐵鉉督餉無缺。但草包將軍李景隆很不給力,在與朱棣的作戰中接連敗北,狼狽而逃。1400年6月朱棣趁機率大軍南下,兵鋒指向北方重鎮濟南城。此時濟南城內兵力單薄,卻士氣全無,但書生出身的鐵鉉毅然決定死守濟南,並與守將盛庸等人“酌酒同盟,收集潰亡,守濟南,相與慷慨涕泣,以死自誓”。  抵達濟南城下後,朱棣認為濟南可不戰而下,於是命人用箭將勸降書射進城內。不久朱棣得到瞭一封回信,標題是《周公輔成王論》,要求朱棣撤兵。朱棣一看對方已是鐵石心腸,便下令攻城。由於朱棣的部隊以騎兵為主,善於野戰,不善於攻堅,再加上鐵炫防守嚴密,所以一直沒能攻下,戰局陷入相持狀態。這一相持就是三個月,朱棣此時心生一計,下令諸軍準備引水灌城,一時間城內人心惶惶。守城的士兵晝夜哭泣哀嚎,“濟南魚矣,亡無日矣!”,並且撤下瞭防守工具。城內的百姓出城,向朱棣伏地請求“奸臣不忠,使大王冒霜露,為社稷憂。誰非高皇帝子?誰非高皇帝臣民?其降也。然東海之民,不習兵革,見大軍壓境,不識大王安天下、子元元之意,或謂聚而殲之。請大王退師十裡,單騎入城,臣等具壺漿而迎。”   朱棣自然是非常高興,他盤算著濟南要是降瞭,即使得不到金陵,也能割斷南北,畫中原自守,於是下令大軍後撤。朱棣本人則騎著駿馬,張著傘蓋,帶著幾名衛士,準備入城受降。此時濟南城門大開,朱棣剛進城門,城內士卒高呼”千歲到”,預先置於門拱上的鐵閘轟然而落,立即砸爛瞭朱棣的馬頭,知是中計的朱棣換馬急返。險些被砸成肉餅的朱棣非常憤怒,下令全軍攻城,並調用大炮。磚木的城池難以抵擋火炮的攻擊,濟南眼看就要陷落。此時鐵鉉拿出瞭秘密武器,他下令將朱元璋的神牌高懸於城上。朱棣自詡為太祖的孝子,自然不敢下令攻擊父親的牌位。就在燕軍無計可施之際,鐵鉉派出突擊隊偷襲燕軍,“燕王憤甚,計無所出”。最終朱棣采納可姚廣孝撤軍的建議。  就這樣曾經橫行無忌、百戰百勝的朱棣竟然在一介書生面前栽瞭跟頭,但他絕對沒想到,他還會在他的身上栽一個大跟頭。建文帝得知鐵鉉守城有功後,加封他為兵部尚書,贊理大將軍軍事,與盛庸一起率領大軍北上。12月明軍與朱棣的燕軍在東昌大戰,結果燕軍大敗,死傷萬餘人,而且朱棣麾下第一猛將張玉戰死,此戰之後朱棣再也不敢取道山東一帶。此後朱棣見無法占領山東,便采取冒險行為,徑直南下,渡過淮河,結果明軍被打瞭個措手不及,1402年6月南京最終陷落。此時鐵鉉率兵屯在淮河流域,聞聽京城失陷,軍隊潰散,鐵鉉也被逮捕。當這個讓朱棣恨之入骨的書生被帶到南京後,朱棣決定親自審問、處理。在朝堂之上,鐵鉉背身而立,正言不屈,朱棣想讓他回過身來看看,終不可得(令一顧不可得)。朱棣見他不屈服,便下令將鐵鉉的耳鼻割下,鐵鉉雖然是一介書生,但不愧是錚錚鐵骨的漢子,依然不屈服於朱棣,“竟不肯顧”。  朱棣惱羞成怒,命人將鐵鉉的被割下的耳朵、鼻子塞到鐵鉉的嘴裡,讓他吃掉,還問他:“甘否?(好吃嗎?)”鐵鉉厲聲回答道:“忠臣孝子肉有何不甘!”朱棣無言可對,下令將鐵鉉凌遲處死。鐵鉉罵聲不絕,“至死,猶喃喃罵不絕”。朱棣非常惱火,覺得鐵鉉活著不能讓他屈服於自己,死瞭一定讓他屈服。於是他吩咐左右的太監架起大油鍋,將鐵鉉的屍體投入其中,頃刻間大殿上頓時充滿瞭焦煳之氣。朱棣讓人“導其屍使朝上,轉展向外,(但)終不可得”。於是朱棣命太監用鐵棒加持著鐵鉉的屍骨朝向自己,朱棣大聲笑道:“爾今亦朝我耶!”話音未落,油鍋裡砰的一聲一聲,“油沸蹙濺起丈餘,諸內侍手糜爛棄棒走,屍仍反背如故”。此時連殺人如麻的朱棣也十分驚駭,於是命人將鐵鉉的屍骨安葬。  鐵鉉死時37歲,此後他80多歲的父母被發配海南,長子鐵福安被發配到河池,妻子楊氏和兩個女兒被配入教坊司(官方妓院)。不久楊氏病死,但鐵鉉的兩個女兒始終沒有受到侮辱。之後鐵鉉曾經的同事把這件事情報告給瞭朱棣,朱棣說道:“渠竟不屈耶?”於是赦免瞭她們,許配給瞭讀書人傢。一代忠臣鐵鉉雖然慘死,但後世的人們並沒有忘記他。如今在山東各地,仍然有許多明清時期修建的“鐵公”祠廟,濟南一帶更將其視為守護鄉土之神。相關閱讀推薦:揭秘:明朝歷史上建文帝朱允炆隻是一個好侄兒?明朝大軍:中國歷史上戰鬥力保持最久的軍隊明朝那些渾渾噩噩的皇帝:明朝皇帝為何大多無所作為揭秘:明朝首富沈萬三真的是靠聚寶盆發傢嗎?悲哀的歷史:大明朝史上的忠臣蔣欽因何而死?明朝首輔解縉為何淪落到凍餓而死?解縉怎麼死的

揭秘:宋朝歷史上殺死一代忠臣嶽飛的究竟是誰?

  一千多年來跪在嶽墳前的四尊鐵人:秦檜夫婦、張俊和萬俟,似乎已經告訴瞭人們答案。對於嶽飛的死,他們當然難脫幹系。但僅僅是他們四人,就能置嶽飛於死地嗎?處死嶽飛,當然需要皇帝點頭。殺害嶽飛的人中宋高宗應該算一個。但高宗皇帝為什麼一定要殺嶽飛呢?嶽飛是南宋初年最傑出的抗金將領,在張俊、韓世忠、楊沂中、劉光世、嶽飛五支抗金大軍中,嶽傢軍軍力最強,紀律最嚴明,戰功最顯赫,是南宋王朝一道堅不可摧的長城。嶽飛本人因累累戰功加官至太尉、少保,是正一品的官員,在武將中軍階最高,位居三公之列。高宗皇帝更下詔命說:“中興之事,朕一以委卿,除張俊、韓世忠不受節制外,其餘並受卿節制。”兵權之重,天下無雙。對於這樣一位擔負著南宋中興重任的軍事統帥,能說殺就殺嗎?那麼,是什麼時候,埋下瞭殺害嶽飛的種子?它又是怎樣發芽而後瘋長的?  如果將南宋的朝堂比作一架天平,那麼,主戰派和主和派便是天平的兩邊。無論哪一派占上風,天平就會向一邊傾斜。而宋高宗就是調節天平的那隻手。和耶?戰耶?始終是朝堂上爭議最激烈的話題。當然,主戰派砝碼的分量還來自於在前線作戰的幾支部隊。軍事上的得失,直接影響著宋高宗調控天平的決心和力度。嶽飛顯然已是天平上那顆最大和最重的砝碼,主和派自然處心積慮地想把他去掉。但若僅僅以主戰和主和兩派鬥爭來反映南宋國內的政治態勢就未免太簡單一些。實際上,宋立國以來,就一直被一項國策所困擾,那就是如何安排軍人的位置。宋的開國皇帝趙匡胤就是軍人出身,而且是靠兵變奪取政權的。他深知軍隊的厲害,但他不學漢高祖劉邦濫殺功臣,而是設宴款待石守信等大將,宴飲之間,許以高官厚祿,然後要他們交出軍隊指揮權。這就是著名的“杯酒釋兵權”故事。接著,他又制定瞭以文制武的文官管理制度。整個北宋期間,這個制度牢不可破。  但南宋一開國,情況就不同,高宗趙構剛登基就被金人攆著屁股打,一直跑到溫州,還一度住在海船上以躲避金兵的鋒芒。而手下的一班文臣隻會跟著逃命,一點退敵的本事都沒有。是嶽飛、韓世忠他們打退瞭金兵,才使得南宋保有瞭長江以南的大片國土。但戰爭的狼煙並沒有因此消散,金人的鐵騎還在江北的大地上馳騁。由於南宋一直面對強敵的壓迫,軍人的作用便日顯重要,軍人的聲音也逐漸由弱變強。但這顯然與宋的立國制度格格不入。嶽飛獨立成軍時隻有正兵萬人,後來總兵力增至10萬。這本來是件好事,但卻引起瞭朝廷的深度不安。宋廷詔令嶽傢軍以“三十將為額”,就是想以軍官數量來限制嶽傢軍的擴張。但隨著嶽傢軍不斷打勝仗,隊伍也在不斷擴大,不久即增至84將,大大突破瞭朝廷的編制限額。因為宋高宗不吭氣,樞密院對此也無可奈何。   軍隊作戰,需要征糧、籌款、派夫等後勤供應,因此,便要占有固定的防地,享有便宜處置管內行政、財政的權力。嶽傢軍因為軍隊龐大,所管轄的州縣比起其他部隊自然要多出好幾倍,而且嶽飛戰區隨著戰事推進還在擴展。加之幕僚隊伍也在一天天擴大,大批讀書人來到嶽傢軍,他們為軍隊書寫文書、佈告、奏章,甚至參與政治謀劃和軍事行動。而這正是執政的文官集團最不願看到的。這批讀書人不但在文書佈告上激揚文字,借機宣泄自己的情緒,而且還處處臧否時政。嶽傢軍的文告奏疏常常引起朝臣們的強烈不滿,但這些都被嶽傢軍取得的一系列勝利而掩蓋瞭。  紹興十年(1139年)嶽飛率大軍北伐,郾城一戰,消滅瞭金兀的騎兵主力,接著又取得朱仙鎮大捷。他打算乘勝前進,一舉收復中原。然而,南宋朝廷上下對嶽飛的勝利卻憂心忡忡,高宗急令嶽飛班師,並一連下瞭十二道金牌。嶽飛抗爭不過,悲憤地仰天長嘆:“十年之功,毀於一旦!”翌年,金兵入侵江淮,高宗又急忙詔嶽飛赴江州救援。嶽飛卻遲遲不肯發兵,他提出要乘金人後方空虛,準備直搗中原。高宗為此竟連下十七道文書,嶽飛不得已才出兵救援。朝廷上下對嶽飛的抗旨行動議論紛紛。而一直被勝利的光環籠罩著的嶽飛,哪裡知道,因為自己率性的行為,已經種下瞭被罪的禍根。在文官們的眼裡,軍隊本來隻是一架作戰機器,不應該有自己的思想,不應該發出自己的聲音,更不應該有自己的感情。而自說自話、不聽招呼,總是特立獨行的嶽傢軍顯然已經嚴重偏離瞭正統軌道,這當然是不可容忍的。宋金紹興和議簽訂後,以秦檜為首的文官集團立即著手解除張俊、韓世忠、嶽飛三人的兵權,將三支部隊的指揮權直接收歸樞密院。不等嶽飛找到解脫的辦法,在高宗皇帝的默許下,秦檜等一幹人已迫不及待地對他下手瞭。沒有誰能阻止這一切的發生,因為在秦檜的背後,是整整一個王朝制度。相關閱讀推薦:為何說歷史上嶽飛是軍事上的天才政治上的白癡?宋孝宗為何為嶽飛昭雪:宋孝宗為嶽飛平反的目的嶽飛冤案中的“莫須有”詳解:未必有此事發生十二道金牌召回嶽飛之謎:當時的交通條件做不到歷史的偶然還是必然:嶽飛所犯何罪因此必須死?宋史解密:嶽飛真的是因為“立儲”問題死的嗎?

漢史解密:忠臣晃錯為何會死又是怎麼被處死的?

  晁錯(前200年—前154年),漢族,穎川(今河南禹縣)人,西漢政治傢、文學傢。漢文帝時,任太常掌故,後歷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傢令;景帝即位後,任為內史,後遷至禦史大夫。   晁錯發展瞭“重農抑商”政策,主張納粟受爵,增加農業生產,振興經濟;在抵禦匈奴侵邊問題上,提出“移民實邊”的戰略思想,建議募民充實邊塞,積極備禦匈奴攻掠;政治上,進言削藩,剝奪諸侯王的政治特權以鞏固中央集權,損害瞭諸侯利益,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國諸侯以“請誅晁錯,以清君側”為名,舉兵反叛。景帝聽從袁盎之計,腰斬晁錯於東市。   晁錯的政論文“疏直激切,盡所欲言”,魯迅稱為“西漢鴻文,沾溉後人,其澤甚遠”。代表作有《言兵事疏》、《守邊勸農疏》、《論貴粟疏》、《賢良對策》等。   一心為鞏固中央政權而建言削藩的晃錯在吳王起兵後不久終於被殺瞭,而且是被中尉以上車巡察的名義身著朝服被斬於市;一代名臣落得個如此下場。世上沒有孤立的事件,原因有內有外,同時也一定融在大局勢的發展之中。   對個人結局應負責任的首先是其本人,通鑒記載:錯為人峭直刻深,以其辯得幸太子,太子傢號曰“智囊”。從這裡我們能看出幾點,晁錯這個人正直但為人苛刻嚴酷,辯才出眾且多智謀。自古身居高位而察察為明者鮮有善終,個中原因不言自明;而為人多智善辯必常沮人之氣,被沮之人口雖不言但積怨在心,此兩點足以使晁錯在朝臣中廣積惡緣。而晁錯削藩的建議又把自已放在瞭各藩王與中央矛盾的焦點位置;如此一來就形成瞭朝臣與藩王對晁錯的內外夾擊,晁錯把自已拋到瞭風口浪尖上,死局已經形成。   說到晁錯之死就不能不提袁盎,正是此人建言殺晁錯以退吳楚之兵,直接導接晁錯的被殺。通鑒記載:盎與錯素不善,盎議事則錯避,錯議事則盎避。二人矛盾的根源史書沒有詳細記載,不過身為吳相的袁盎與主張削藩的晁錯在根本利益上的對立應該是導致兩人矛盾的主要根源。按常理講,在兩人的爭鬥中,數次在景帝面前保吳王不反的袁盎在吳王起兵的情況下應該處於很不利的位置;但晁錯在這時犯瞭一個致命的錯誤,也直接導致瞭自已的死亡。對於袁盎這類死敵,如果認為時局不利,就要采取隱忍的態勢以觀其變,如徐階之於嚴嵩一忍十幾年,直致對方失去警惕;但如果認為時機已到就要做到一擊致命。做為政治傢晁錯自然看到瞭除掉袁盎的這個機會;通鑒記載:錯與禦史丞言:盎多受吳王金,為其蔽匿,言其不反,今果反,宜速將盎治罪。但禦史丞的表態傾向於保袁盎,以當時的時機晁錯的地位完全可以借此機會先斬後奏,但晁錯卻猶豫瞭。袁盎得知消息後立即通過竇嬰獲得瞭見景帝的機會,上言殺晁錯以退諸侯兵,直接造成瞭晁錯的死亡。表態要除掉政敵卻猶豫不決等於把對手逼到懸崖邊卻不推上一把,對手僅出於自保的目的也必然會反擊,更何況這個對手還身懷利刃。

明永樂皇帝為何將執行其意圖的忠臣馬燁斬首?

  中國封建皇權社會是一盤棋,帝王之下的大臣是棋盤上的卒馬炮車。帝王本人連棋盤上最重要的老帥也不想做,而寧做可以任意調兵遣將的下棋人。既然是下棋,那麼為大利益犧牲個把小利益是常見的事。  明代初年,對元代所封的土司,采取“西南夷來歸者,即用原官授之”(《明史?土司列傳》序)的原則。朱元璋在平定陳友諒後,元時所置湖南的宣慰、安撫、長官司之屬,皆先後迎降,就是說,明代土司制度的建立,是以湖湘諸土司的歸附啟其端,繼而今貴州地區等西南諸大姓以次服屬總其成的。  待明政權日益鞏固後,其對貴州土司的控制也隨之加強,改土歸流工作慢慢提上日程。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明王朝利用思南、思州土司相仇殺的機會,以五萬重兵征討。遂以思南、思州三十九長官地改置郡縣,首設貴州佈政使司,“貴州為內地,自是始”(均見《明史?貴州土司烈傳》)。利用平定反逆土司之機改土歸流是改革土司制度的重要途徑之一。  以上是史書上的記載,簡單幾句話記述瞭明永樂年間廢除貴州土司制度的成就,但是這個過程中一個忠君愛國的故事卻沒有被提及,鮮為人知。  明成祖永樂年間,貴州一帶的少數民族勢大。鎮守貴州的都督馬燁采取各種手段,企圖刺激當地的少數民族造反,以便抓住口實,徹底廢除土司制度,代之以中央選派的“流官”。其中采取的最極端做法是把前任土司頭目的妻子奢香脫光衣服鞭打。   這一下,當地少數民族果然憤怒異常,打算起兵反叛。  但被現任土司頭目堅決制止瞭。他親自進京上訪,狀告馬燁。永樂帝自然對此事洞若觀火,他明白馬燁完全是為瞭明王朝利益,又清楚此時正是提出交換條件的好時機。於是召宣受辱遭打的奢香進京。  永樂帝問奢香說:“馬燁辱打你是錯誤的,我現在為你除掉他,你準備怎樣報答我?”奢香叩頭說:“我保證世世代代不犯上作亂。”永樂帝微微一笑,說:“不犯上作亂是你們的本分,怎麼能說是報答呢?”奢香萬般無奈,答應為明王朝從貴州東北部開一條通往四川的山路,以供驛使往來。奢香答應的這一條件無疑是永樂帝極其歡迎的。官府有路可通,鐵鞭可及少數民族地區,那他們自然不敢再造反。  永樂帝也實踐諾言,隨即召回馬燁,將其斬首。這馬燁所做的一切都是為瞭明王朝的利益,但他所做的一切卻又成瞭最後被殺的罪狀。  事後永樂皇帝也說過:“我也知道馬燁對朝廷忠心耿耿,但是我如果顧惜他,就沒辦法安定貴州這塊地方瞭。”話說到這份上,即使被殺的馬燁在場也不會再有什麼話說的。相關閱讀推薦:明朝名臣楊士奇氣度:巧勸朱棣寬免涉事官員揭秘:明成祖朱棣竟用全年賦稅給後妃們買脂粉?朱棣為什麼禮敬方孝孺?而最後為什麼殺方孝孺?明朝皇帝誰更會英明?太祖朱元璋還是成祖朱棣?明朝史上永樂大帝朱棣是如何教訓越南的屬國的?

唐太宗是個怎樣的人?愛玩弄權術隨意貶斥忠臣

  唐太宗是個怎樣的人?在中國歷史上,唐太宗是一個頗能給人好感的帝王,其一,他懂得與民休養生息,唐初一度出現過“貞觀之治”的良好局面;其二,他的物質生活相對比較儉樸,其在位那些年,皇室的奢侈之風得到瞭一定程度的遏制。不過,如果我們因此認為唐太宗道德如何高尚,那實在是自作多情。  郭燦金的一本書講瞭許多唐太宗玩弄權術的故事。徐懋功(李績)曾是瓦崗軍的重要謀士,為瓦崗軍最初的發展壯大立下過汗馬功勞,瓦崗軍失敗後歸附唐朝。此人極具軍事才華,曾作為主力平定突厥,使北方安定瞭十多年。李世民一方面對徐懋功的才能非常欣賞,先後任用他為並州都督、兵部尚書;另一方面又對徐懋功懷著警惕之心,一面施恩,一面打壓。  某日,徐懋功突然患瞭重病,禦醫開出的藥方中,有一味藥是胡須灰。為瞭給徐懋功治病,李世民立即剪掉自己的胡須交給醫生。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皇帝關心功臣到瞭這個程度,徐懋功想不感動都不行。病好後他入謝李世民,跪地叩首不止,叩得前額鮮血直流。李世民擺手說:別這樣,我這樣做也是為社稷著想,誰讓你這麼重要呢?接著,李世民又留徐懋功小酌,三杯酒下肚,便開始“酒後”托孤:“朕思屬幼孤,無易公者。公昔不遺李密,豈負朕哉?”聞聽此言,徐懋功更加感動,為瞭表達自己的激動,他居然“因嚙指流血”。後來,徐懋功喝醉瞭酒,唐太宗脫下禦服,親自披在徐懋功身上。  然而,唐太宗對徐懋功並不總是這樣好。身染沉疴後,唐太宗知道兒子李治生性懦弱,便將完全沒有過錯的徐懋功貶為疊州都督。唐太宗對李治這樣解釋:“彼才智有餘,然汝與之無恩,恐不能懷服。我今黜之,若其即行,俟我死,汝於後用為仆射,親任之;若徘徊顧望,當殺之耳!”好在徐懋功久經官場,知道太宗的心思,接到命令,立即奔赴新的崗位,免瞭殺身之禍。   表面看來,唐太宗最初對徐懋功真的很夠哥們,官讓你當最來勁的,堂堂一國的國防部長啊,手裡握有調動軍隊的權力,一般人想都不要想;感情跟你來“最深切”的,為瞭治愈徐懋功的病,李世民把自己的胡須剪瞭,徐懋功醉酒,又親自為之蓋禦服。然而,唐太宗對徐懋功無論好到什麼程度,其實都是一種政治上的策略,與內心的真性情無關。為瞭皇傢的利益,唐太宗可以對臣子大肆施恩、百般拉攏;同樣,為瞭這種利益,他也可以不講基本的遊戲規則,隨意將臣子貶職。唐太宗對魏征的態度也是如此。魏征當年給唐太宗提瞭許多意見,唐太宗基本上都言聽計從,並留下瞭“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這樣的千古名言。然而,他內心其實並不喜歡魏征。有一次退朝之後,唐太宗就說過一句狠話:“魏征每次上朝都掃我的面子,我早晚要殺瞭他!”魏征死後,他曾下令放倒魏征的墓碑。  皇帝本無真性情,原因很簡單:皇帝是天底下第一好的職業,它能夠輕而易舉地調動天下的人力物力為一傢人服務,沒有人不羨慕,因此,皇帝對自己的位子總是小心又小心,生怕一不留神被人奪瞭去。正因為如此,皇帝不可能真正信任自己骨血以外的任何人,他對臣子所謂的“真情流露”,不過是一種政治秀,一種籠絡人心的手段而已。  拓展閱讀:貞觀之治真相:李世民坐享隋朝的留下大量糧食  “貞觀之治”,是令中國人永世懷想的一個偉大時代。  在這個時代裡,人民安居樂業,歌舞升平,皇帝溫良慈善,百官恪盡職守,米缸裡裝的是吃不完的小米,田地裡生長著綠油油的蔬菜……總之,這樣一個近乎於傳說中的美好時代,是由唐太宗李世民一手創造出來的,所以他在中國皇帝排行榜上,理直氣壯地占據瞭首位。但這一切,卻隻不過是一個騙局。   隋文帝初登基時全國人口400萬戶,隋煬帝登基時已達890萬戶,以一戶6口計,全國人口不下5000萬,這個數字大約直到唐玄宗時才達到。隋開皇九年已墾田地1944萬頃,大業中期已墾田地5585萬頃。但唐天寶十四年才墾田地1430萬頃。隋煬帝登基時就有890萬戶,而唐太宗直到駕崩才有380萬戶,國力差距可以想見。  隋朝時政府在各地都修建瞭許多糧倉,其中著名的有興洛倉、回洛倉、常平倉、黎陽倉、廣通倉等。存儲糧食皆在百萬石以上。貞觀十一年,監察禦史馬周對唐太宗李世民說:“隋傢儲洛口,而李密因之;西京府庫,亦為國傢之用,至今未盡。”隋朝已滅亡瞭20年,隋文帝已經死瞭33年,可那時的糧食佈帛還未用完。1969年在洛陽發現瞭一座隋朝糧倉——含嘉倉遺址。面積達45萬多平方米,內探出259個糧窖。其中有一個糧窖還留有已經炭化的谷子50萬斤。由此可見隋朝的富裕與強盛。相關閱讀推薦:瞞天過海的由來:隻是薛仁貴幫唐太宗避免暈船自古明君多暴君:唐太宗李世民殺兄逼父奪帝位蘭亭集序下落之謎:到底是不是唐太宗的隨葬品?唐太宗當眾贊哪位大臣:小鳥依人模樣我很憐愛唐朝歷史上尉遲恭為何會當眾毆打唐太宗的弟弟? 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縱觀歷史,我們得出這樣的結論:首先,隋唐更替,其間的戰爭使人口減少約2000萬以上,戰爭結束,人少地多,人心思安,這是“貞觀之治”產生的最重要原因;其次,隋開創瞭大運河以及科舉,大運河的勞民導致隋滅亡,但這些卻促成瞭“貞觀之治”的產生。開創大運河,利在當時,功在千秋。  所以從理論上來說,縱然是真的有什麼“貞觀之治”,那也是隋朝的功勞。  到瞭唐高宗李治的時候,忽然有一天,李治心血來潮,問戶部尚書高履行:去年全國增加瞭多少人口?  高履行回答說:去年的人口增長,同往年一樣,還是15萬戶。  李治又問:那咱們國傢,現在有多少人口呢?  高履行道:380萬戶。  李治掐指一算:嗯,現在有380萬戶,貞觀之治一共是23年,每年人口增長15萬戶,23年的增長人口數目就是360萬戶……不對啊。難道貞觀之治剛剛開始的時候,人口總數不過是20萬戶?   高履行道:反正也差不瞭多少。  李治有點醒過神來瞭:大隋開皇年間,有多少人口啊?  高履行回答:當時的戶口總數,是870萬戶。  李治大驚:你是說隋唐改朝換代時,把全國人口幾乎殺光瞭嗎?李治尋思瞭半天,又問道:那隋開皇時,生產的糧食有多少?  高履行道:當時的糧食,足夠870萬戶吃50年。  李治大驚:當時有這麼高的生產力嗎……我明白瞭,貞觀之治,就是帶著不足十分之一的人口,狂吃人傢足夠50年吃的糧食……  關於這段對話,在《資治通鑒》中寫得明明白白,即使我們把這段話打上八成的折扣,也能得出這樣的結論:隋唐之戰,看似波瀾不驚,實則是恐怖到瞭極點——天底下的老百姓,幾乎要被趕盡殺絕瞭,餘下來的人口,尚不足大隋開皇年間的十分之一。而大隋時代抓革命,促生產,生產出來的足夠全天下人食用50年之久的糧食,就構成瞭李世民貞觀之治的經濟基礎。  退一萬步說,就算是大唐貞觀年間的人口並沒有少到如此恐怖的程度,那也不可能達到隋開皇年間的50%,而這就意味著,隋帝國時代已經為他們準備瞭足足100年的糧食。  總而言之,史傢通過這段記載,告訴我們這樣一個秘密:“貞觀之治”與李世民沒太大關系,任何人,哪怕是讓隋煬帝再回來,也同樣會在如此稀少的人口基礎之上,坐享“之治”的社會福利。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明史揭秘:明英宗復辟後為何非要殺忠臣於謙?

  明英宗朱祁鎮,明宣宗朱瞻基長子,九歲即位,年號正統,明朝第六代皇帝。即位時有三楊輔佐(楊士奇、楊榮、楊溥)和英國公張輔,社會尚算安定。自正統七年(1442年),王振掌權後,政治開始腐敗,塞外的瓦剌不斷搶掠。1449年,明英宗在太監王振的慫恿下親征,由於用兵不當,導致“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俘之後,北京的明眾臣為穩定人心,以於謙為首的大臣們,主張立明英宗的親弟郕王朱祁鈺為帝(即景泰帝),史稱明代宗。此後,大明和瓦剌之間的鬥爭愈演愈烈。   如果不是於謙那句“言南遷者,可斬也”的厲聲高呼,留守北京的大臣們就會犯逃跑主義,大明帝國就會輕松地丟掉半壁江山;如果不是於謙那句“社稷為重,君為輕”的大義言辭,狼子野心的也先就會繼續以朱祁鎮為要挾,明英宗就不可能有再登皇位的人生轉折。然而,明英宗成功復辟後的當天,就迫不及待地把於謙以“謀逆罪”關進瞭死牢,五天後“棄市”。   每次讀《明史》讀到這裡時,筆者在為於謙身遭慘死扼腕嘆息、悲憤落淚的同時,也不禁陷入深深的思考。論清廉,於謙自奉儉樸,兩袖清風;論能力,於謙膽識非凡,處亂不驚;論人格,於謙心系國傢,義薄雲天;論操守,於謙安於淡泊,剛正不阿。於謙對大明帝國有再造之功,再說明英宗能夠重返大明,也全靠於謙與也先的智勇周旋,這一點明英宗比誰都清楚。但他還是一邊說著“於謙實有功”,一邊下達瞭死刑命令。那麼,明英宗為何非要置於謙於死地呢?   通過“奪門之變”復辟的明英宗,首先面臨著的一個重大問題,那就是如何為自己的君統“正名”。為此,明英宗廢除瞭景泰帝名號,改元“天順”。天者,天命所歸;順者,順應民心。年號雖然改瞭,景泰帝也已經廢瞭,而對當初危難時刻擁立景泰帝上臺的主謀於謙如果不加以懲治,顯然還不足以證明其復辟之君的政治合法性,無法向天下人昭示自己的復辟是“天命所歸”和“民心所向”。所以,當徐有貞提醒他說“不殺於謙,此舉為無名”後,為處置於謙猶豫再三的明英宗終於下定決心,殺掉於謙,抄沒傢產,傢人充軍。   失去過,才會懂得去珍惜和擁有。明英宗從一個至高無上的皇帝,變成一個身陷囹圄的階下囚,繼而成為一個被景泰帝幽禁長達七年之久的太上皇,最後夢一般的再次坐上皇帝寶座,期間的辛酸、悔恨、羞辱、磨難,是任何人都無法想象的。所以,他對失而復得的皇位愈發珍愛。殺掉於謙,不過是他樹立權威、挽回顏面的無奈之舉。然而,於謙畢竟是無懈可擊的,找不到罪名,這讓明英宗很頭疼,於是宋高宗冤枉嶽飛謀反的伎倆又派上瞭用場。不過,嶽飛的罪名是三個字“莫須有”,而於謙的罪名是兩個字“意欲”。   於謙被殺,“天下冤之”,京城百姓無不為之落淚,就連皇宮內的孫太後也為之感嘆。然而,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因為對於明英宗來說,皇權永遠是第一位的。明英宗死後,他的兒子明憲宗即位,於謙的冤案很快得以昭雪。明憲宗在賜給於謙的祭文中說:“卿以俊偉之器,經濟之材,歷事先朝,茂著勞績。當國傢之多難,保社稷以無虞,惟公道之獨恃,為權奸所並嫉。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實憐其忠。”祭文中,明憲宗把於謙的死完全歸因於徐有貞、石亨等人的迫害,多半是為明英宗開脫。不過,明憲宗即位後能立即為於謙平反,也多半是受瞭明英宗的特別叮囑。人做錯瞭事情,總會內疚不安的,皇帝也不例外。

揭秘:南唐歷史上後主李煜手下不為人知的忠臣們

  導讀:古往今來載入史冊的忠臣名士數不勝數,他們都以對國傢和民族的無限忠貞而名傳萬世永垂不朽,然而,在五代十國的南唐卻有幾個忠烈之士淹沒在歷史當中。  一、冒死勸諫的汪煥  後主李煜特別崇尚佛教,他自號蓮峰居士、鐘山隱士,宮中設有佛堂,京城寺廟眾多,募集百姓錢財供奉僧道,常帶領宮娥嬪妃誦經拜佛,聘請高僧講法,因而荒廢朝政。其間有兩位大臣相繼進諫,結果一人被判刑,一人遭流放。當時安徽歙縣人汪煥不顧個人安危,再次冒死進諫,上奏說,南朝梁武帝蕭衍迷信佛教,曾刺破手指以血抄寫經書,披頭散發讓和尚踐踏,並舍身出傢甘願做佛傢的奴仆,然而最終卻落瞭個國破人亡,自己餓死在宮中。現在陛下信奉佛教,雖然沒有像梁武帝那樣癡迷,隻怕將來難免從蹈覆轍。李煜看完他的奏折後拍案而起,大罵汪煥賊膽包天,可是靜下心來一想,汪煥也是赤心一片,李煜佩服他的勇氣和忠誠,非但沒有治罪,反而晉升他的官職。  二、滿門忠烈的李雄  淮地有位叫李雄的將軍鎮守南唐西部,當大宋的軍隊攻打時,他指揮手下浴血奮戰所向無敵,聽說國都遭到圍攻,他沒有像其他人一樣坐視不理,留下幾個兒子鎮守,然後率兵東下救援,列陣溧陽與宋軍決戰,結果父子都戰死疆場,留守的兒子們也都死在宋軍的刀劍之下,全傢八口人為南唐獻出瞭寶貴的生命。他們全傢為國捐軀卻並未得到朝廷的封贈,後人隻有從《吳唐拾遺錄》中瞭解他們的事跡。   三、誓與南唐共存亡的吳主薄  歐陽修曾為南唐的一位縣主薄作《吳某墓銘》,這位吳某是一位對南唐忠心耿耿的文人,他曾任彭澤縣主薄,大宋將軍曹彬率軍攻克池陽後,派使者到各縣招降,彭澤縣令想開城投降,吳某說,食君之祿當為國盡忠,能與國傢同生死共存亡是臣子的光榮。於是殺掉來使,決心死守彭澤。李煜投降後,吳某被宋軍抓獲,宋軍主將責備他殺害使者,吳某慷慨激昂說,各為其主,本來就該如此。主將佩服他的忠貞品質,因而釋放瞭他。  以上南唐事跡,史料幾乎沒有記載,直到南宋,當時的皇帝曾下旨編撰九朝國史,所以散見於其他雜記。洪邁在《容齋隨筆》裡對以上南唐忠臣表示瞭極大的崇敬,他說,假如有史官能把他們的名字與事跡附於《李煜傳》之後,就是對他們九泉之下的亡魂最大的安慰。歷朝歷代都有眾多令人敬仰的忠臣,南唐也不例外,李煜雖然昏庸,但他手下忠君之士也不勝枚舉,李煜在一旦歸為臣虜後才明白文學藝術並不能使世界和諧,政治與戰爭依然是強權制勝的法寶,所以他的詞雲:四十年來傢國,三千裡地山河。鳳閣龍樓連宵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幹戈! 相關閱讀推薦:南唐後主李煜寵愛的兩個女人:大小周後悲劇結局李煜猜疑韓熙載夜宴有陰謀 招畫傢赴宴畫出場景李煜身世著實“悲慘”:沒有當過一天“皇帝”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的哀嘆帶給他死亡宋朝史上的頭號變態人物宋太宗:侮辱李煜小周後揭秘李煜的後宮醜聞:趁妻病危將小姨子騙上龍床

大明忠臣史可法:雖然忠義卻能力全無的昏官

  1644年,中國向何處去?   4月25日,已在西安建立瞭大順政權的李自成攻陷北京,明帝國崇禎皇帝朱由檢上吊;一周後,本已歸順大順的吳三桂反戈一擊,投降關外的大清,大順皇帝李自成兵敗山海關;6月5日,攝政王多爾袞清兵入北京;同一天,史可法等在明朝實行雙都制的留都南京擁立朱由崧為監國而後是為弘光皇帝。   風雲忽變,這是一個中國大歷史的“三岔口”:究竟是退守的李自成積蓄力量,如朱元璋一樣農民造反統一全國;還是是明朝隻是陷落華北數省,以富庶南方為依托,如唐朝安史之亂國都陷落後重整山河,再度中興,或者如西晉、北宋滅亡後在南方茍存上百年;抑或是清剿滅大順,掃蕩南明?   歷史皆有可能,偉大政治傢、軍事傢的勇氣和智慧在歷史關頭決定著大局走向。在這個天翻地覆時代的歷史浪頭,流亡明朝軍隊一把手,任兵部尚書、督師大學士的史可法四十三歲,所謂“時勢造英雄”,在殘明中,卻沒有造出一個安邦定國的扭轉乾坤的豪傑,史可法所謂的“抗清英雄”,無非一個忠君殉國的道德楷模。   愚蠢國策:聯合清軍共滅李自成   歷史當事人的意見常常會讓後人驚詫。吳三桂引清兵入關,被認為造成李自成失敗、明朝徹底滅亡的國傢恥辱,可是在當時的殘明人士史可法等人看來,卻是大快人心的好事,因為清兵打敗瞭人正是自己的仇敵李自成,因此,北京被清軍占領他們並沒有仇恨,反而要好好感謝清軍。

挽救大明於危難的忠臣於謙:要留清白在人間

  於謙,祖籍河南省考城縣(今蘭考縣堌陽),1398年出生於浙江錢塘(今杭州),24歲時中進士。宣德五年(1430年)被任命為兵部右侍郎兼都禦史,巡撫河南、山西。   黃河河務是當時河南地方官的重要職責,於謙在河南巡撫期間對此十分重視。於謙在河南的18年中,黃河在河南境內隻潰決3次,而開封附近一次也沒有,當然這和於謙重視堤防,沿堤廣植樹木,加固堤基,加強巡查是分不開的。   當然黃河在開封沒有潰堤並不代表沒有險情。有一年黃河水勢上漲,逼近開封城垣,形勢十分危急,於謙親臨第一線,組織和指揮人民抗洪鬥爭,並把皇帝親賜給他的蟒袍丟到河裡,表示誓死戰勝洪水的決心,終於穩定瞭人心,戰勝瞭洪水,保住瞭開封城池。就在這次大水之後,於謙加緊瞭開封護城堤的建設和鑄造瞭一尊鎮河鐵犀。   於謙巡撫河南後,體察民情,在城北人民構築土堤抵禦黃水的基礎上,以工代賑,發動民工和征調士兵,參加修築開封護城堤的巨大工程。堤從開封城西修起,至城北,再至城東三面,經過正統五年(1440年)那場大水的考驗,於謙對開封護城堤的建設更加重視,城西、城北、城東三面護城堤於正統十一年(1446年)勝利完工,全長20餘公裡,堤寬六丈,高兩丈餘。有效地保衛瞭開封的安全。堤上五裡一亭,派有專人看守,護堤巡防。堤兩側則廣植樹木,防止堤土流失。每至春夏季節,林木茂盛,鬱鬱蔥蔥,形成瞭一道護城的綠色屏障。   明正統十三年(1448年)黃河在滎陽姚村決口,經中牟、開封城西之杏花營、城東之陳留,向東匯渦河後入淮,這時的開封城處於黃河北岸,城南變成瞭泛區,連續三年患水。至明景泰二年(1451年)河南巡撫王暹,接續於謙開封護城堤之未竟工程。在開封城南築護城堤15公裡許,東西兩端與原來的護城堤接軌,至此一條周長40公裡完整的環行護城堤終於全部完成。   明弘治六年(1493年)黃河主流再次改道,從開封城北10公裡左右處向東流去,開封段沿黃河兩岸築起瞭新的黃河大堤,開封護城堤退居二線。但作為歷史遺跡,作為城市外圍不多見的護城堤防,仍應受到保護,並發揮其在城市綠化和環境保護中的獨特作用。

揭秘:康熙皇帝為何對爺爺輩的忠臣鰲拜痛下殺手

  導讀:早在大清帝國的第二屆皇帝皇太極死時,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多爾袞希望能夠撥亂反正,登上帝位,但是,皇太極族系的人馬氣勢洶洶,大鬧議政王公大會,甚至還拔出瞭刀子,沖多爾袞比比畫畫……比畫的最終結果,是多爾袞退讓瞭,讓皇太極的九兒子福臨做瞭皇帝。  這群拿刀子沖著多爾袞比畫的人當中,有一個傢夥最是兇悍,此人力大無窮,勇冠三軍,曾經在正陽門下,一箭命中門楣,十幾個侍衛竟然拔不下這支箭……由此看來,這個傢夥就是阻礙瞭多爾袞的帝王之路的主犯之一。這人誰呀,在領導面前大喊大叫的,還拿著兇器……多爾袞一打聽,哦,原來是皇太極的傢將,名字叫鰲拜。多爾袞當時就火大瞭,命人把鰲拜推出去砍瞭。這時候小順治飛跑瞭來,摟住鰲拜的脖子不放,央求多爾袞放過鰲拜。多爾袞不好當面跟小皇帝計較,隻好罷手。  等回到傢,多爾袞越尋思這事越上火,你說這個鰲拜,這裡有你什麼事啊,跟著瞎攪和……命人拿鰲拜的考勤記錄來,打開一看,哈哈哈,怪不得鰲拜這麼替小順治賣命,原來他以前犯過錯誤……有錯誤那就好辦,有錯必糾嘛……於是多爾袞傳令,再把鰲拜那廝推出去,接著斬。聽說又要追究鰲拜的歷史錯誤,小順治急如星火,飛快趕到,再次央求多爾袞刀下留人,沒奈何,多爾袞隻好依從。   前兩次鰲拜僥幸逃過去瞭,多爾袞這時候忙著進取中原,暫時沒顧得上他。等到大傢趕走李自成,一窩蜂地搬到瞭北京去居住時,多爾袞忽然又想起瞭鰲拜的事兒,這一次他給鰲拜找瞭個新的罪名——違令瀆請,就是沒聽領導指示,擅自主張,犯瞭嚴重的自由主義錯誤,第三次將鰲拜推出門外斬首。相關閱讀推薦:誰是蒙蔽康熙帝二十年的幕後間諜?外國間諜是誰康熙晚年儲位之爭:歷史上康熙皇帝是死於非命嗎?康熙帝人生最後的日子如何度過的?如何評價康熙為康熙生孩子最多的女人是誰?康熙後妃生育冠軍康熙大帝與彼得大帝的治國差距:自古明君多暴君揭秘康熙皇帝親自舉薦的一位清官:天下清官第一分頁:1/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這時候的小順治,正承受著青春期的苦惱。別的男孩子苦惱,是不知道如何接近女生,他的苦惱卻是不認識的女生太多,都趴在宮裡,對他虎視眈眈……盡管如此痛苦,但順治還沒有忘記鰲拜,聽說鰲拜又要被斬,他又一次飛跑瞭去,求多爾袞看在他青春期苦惱的份兒上,饒過鰲拜吧。就這樣,倒黴透頂的鰲拜為瞭小順治一傢的幸福,付出瞭慘重的代價。幸運的是多爾袞突然從馬上跌下來死瞭,不然的話,說不定哪一天小順治一打盹,鰲拜的腦袋就沒瞭。但不管怎麼說,在多爾袞的殘酷政治高壓之下,皇太極一脈的親信早已被剪除得七七八八,而這個鰲拜之所以能夠僥幸殘存下來,就是因為他不顧惜自己的性命,可見此人的忠心,可昭日月。所以順治皇帝在24歲那年死的時候,留下瞭遺命:囑托鰲拜照顧新登基的小皇帝,是為四大顧命老臣之一。  但是沒曾想,多爾袞幾次三番都沒有能夠扳倒鰲拜,但是鰲拜天生的黴運當頭,攔也攔不住,他很快就被另一個政治對手給清除瞭:大清國第四屆皇帝康熙。那麼,鰲拜對帝王是如此的忠誠,小康熙為什麼要幹掉他呢?這個話說起來,那就有意思瞭。   說起來康熙這個人,雖然久負“明君”之望,但實際上,他的心眼比針眼還要小,而且睚眥必報。此前小順治留下來的經營班子,除鰲拜之外,另有正黃旗的索尼。他是負責內務府的,主要是統領秘密警察,朝中的政治鬥爭輕易插不上手,所以成瞭四朝不倒翁。分頁:2/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領導班子中第二位,是正白旗的蘇克薩哈。他以前曾犯過嚴重的政治路線錯誤,是多爾袞的心腹,後來多爾袞“反皇帝集團”被一舉打掉,蘇克薩哈與多爾袞劃清界限,反戈一擊,重新贏得瞭朝廷的信任,並進入瞭本屆經營班子。領導班子中排第三位的,是鑲黃旗的遏必隆。這是一個鬱悶人,最不善於和同事們搞好關系,老是遭受排擠,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小順治臨終前提拔瞭他,他當然得竭誠效命。  領導班子中,鰲拜排在第四位。但他卻是皇太極傢的元老,把他放在領導班子裡,目的就是監視另三位領導,對此,鰲拜是非常清楚的。這四個老頭,曾經在順治的靈前發誓,要齊心協力、同舟共濟、不計私怨、團結一致地輔佐小康熙,等發過誓之後,領導班子裡的班長索尼就找瞭個沒人地方躲瞭起來,誰也找不到他瞭。老三遏必隆一瞧這架勢,老大躲瞭,那我也把嘴巴拿麻繩紮起來得瞭。於是他在以後的領導班子會議上,除瞭舉手支持之外,多餘的一個字也不說。另兩位班子的成員,鰲拜和蘇克薩哈,兩人一看索尼和遏必隆都躲瞭,心裡頓時發毛,要知道他們兩個以前可是生死仇敵啊。當年鰲拜在議正王公大臣會議上揮舞刀子,他的對手就是蘇克薩哈,這仇結得年頭太久瞭……看明白瞭吧?小順治隻是鬱悶,卻一點也不傻,他故意將這兩個生死對頭拴在一個槽子上,能不引起亂子來嗎?  鰲拜和蘇克薩哈,都害怕因為自己的暴脾氣,在班子裡引發沖突,影響到班子的和諧與穩定。於是鰲拜就和蘇克薩哈商量說:“老哥,我現在越看你越不順眼,真想一刀宰瞭你……這樣下去可怎麼行啊,要不咱們想個辦法,解決一下吧。”想個什麼辦法呢?聯姻吧,你把女兒給我兒子,我把丫頭送給你傢小子,這一招,應該不會不管用吧?於是兩傢聯姻,倆老頭坐在一起喝喜酒……多美,這樣多和諧。   喜酒喝瞭之後,亂子就來瞭。史書上說,就在小康熙13歲那一年,由鰲拜主持,將20年前多爾袞的正白旗從皇太極傢的正藍旗裡那裡搶過去的地,再劃撥過來。這件事構成瞭鰲拜與蘇克薩哈徹底決裂的因由,鰲拜這樣做,實際上是有著充足理由的。一來他是皇太極傢裡的老人,當年正藍旗的地被多爾袞搶走,現在正藍旗的兄弟們都眼巴巴地等著他主持公道呢,他要是不管這事,正藍旗的兄弟們不樂意不說,孝莊皇太後和康熙也不樂意……養條狗還知道看傢呢,養瞭你鰲拜,就任由皇族被人欺負,你連個屁也不敢放?分頁:3/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可以料想的到,在鰲拜的案頭上,要求返還被多爾袞搶走土地的訴狀,鐵定是堆成瞭小山堆。而且上訪的人員,估計也少不瞭,這讓鰲拜能不考慮這事嗎?在其位,謀其政。那就給正藍旗平反吧,鰲拜想。沒承想,這一平反,樂子可就大瞭。正白旗的戶部尚書蘇納海、漢軍鑲白旗的直隸總督朱昌祚,以及漢軍鑲白旗的保定巡撫王登——這些人都屬於多爾袞當年冤案的受益者,藍旗被搶走瞭的地,都在他們傢裡呢——三個人合夥跳起來,堅決反對鰲拜平反冤假錯案。說明白瞭,一是維護他們自己的利益;二是防止拔出蘿卜帶出泥,萬一平反的政策一落實下來,自己遲早也是個吃不瞭兜著走。鰲拜當時一瞧這哥兒仨,頓時就樂瞭,“這可倒好,找還找不到你們幾個呢,想當初多爾袞得勢的時候,你們把我們皇太極一傢都給欺負成啥樣瞭……斬!”史書上說,鰲拜公然“矯旨”,以藐視上命為由,將多爾袞時代的舊黨一並肅清。“矯旨”又是個啥意思呢?意思是說,這不是康熙的意思……可康熙剛剛13歲,還沒有親政,鰲拜是有處置權的,這又怎麼說成“矯旨”瞭呢?一定要說成“矯旨”。不說成“矯旨”,到時候康熙有什麼理由幹掉鰲拜?  說到底,錯就錯在他對於康熙一傢,太過於忠誠,但凡他有一點心眼,也不會淪為康熙掌上的玩物。但孝莊皇太後分明覺得這還不夠,還要再給鰲拜上點兒眼藥。……嘗托病不朝,要上親往問疾。上幸其笫,入其寢,禦前侍衛和公托見其貌變色,乃急趨至榻前,揭席刃見。上笑曰:“刀不離身乃滿洲故俗,不足異也。”因即返駕。這一瓶眼藥,是後世的史學傢們必須要引用的,以此來證明鰲拜這廝不是個東西。你看看他,皇帝去他傢串門,這是給他多大的面子,可他都幹瞭些什麼呢?他居然在枕頭下面藏起一把刀來……鰲拜他想幹啥?砍瞭小康熙嗎?砍瞭之後呢?鰲拜自己當皇帝?他有這麼缺心眼嗎?   坦白地說,鰲拜這個人,最大的毛病就是缺心眼。早年多爾袞爭奪皇位,皇太極養瞭多少傢將,雖然大傢都憤憤不平,可沒見有誰公開站出來,都是在背後私下裡嘀咕……偏偏鰲拜跟著多爾袞較勁,結果差一點兒沒讓多爾袞宰瞭。但凡鰲拜有一點點心眼,也不至於出這種頭,站在人堆裡跟大傢一塊嚷嚷多好?挑頭站出來,讓人傢當首犯重點打擊,這真是何苦來著……孝莊太後正是瞧準瞭他這一點,才將鰲拜這可憐的老員工當做一道傢庭作業,佈置給孫子來完成。康熙決意鏟除鰲拜集團。鰲拜黨羽已經遍佈朝廷內外,行動稍有不慎,必將打草驚蛇,釀成大變。康熙決定不露聲色,於是挑選一批身強力壯的親貴子弟,在宮內整日練習佈庫(滿族的一種角力遊戲,類似摔跤)為戲。鰲拜見瞭,以為是皇帝年少,沉迷嬉樂,不僅不以為意,心中反暗自高興。康熙八年(1669)五月,清除鰲拜的時機終於到來。康熙先將鰲拜的親信派往各地,離開京城,又以自己的親信掌握瞭京師的衛戍權。這時康熙皇帝早已佈好六連環計策,意在生擒鰲拜。分頁:4/5頁  上一頁2345下一頁  一:康熙和孝莊太皇太後聯同“愛新覺羅傢族、赫舍裡氏傢族、鈕鈷祿氏傢族”。三大傢族合並,共同對付鰲拜。二:索尼之子索額圖奉命調任康熙侍衛,當天索額圖在門外站崗,繳瞭鰲拜的武器。三:鰲拜所坐的椅子,右上角的腿是鋸斷又簡單粘合的。因為他面聖,身子要朝皇帝那方傾斜,因此這折瞭的腿不會用上力。四:十幾個佈庫少年中,最厲害的兩個,一個在椅子後面服侍;另一個則端上在開水中煮瞭一個多時辰的茶杯,給鰲拜送茶。五:將生擒鰲拜的地點選在寬闊的武英殿。六:將訓練好的十幾名佈庫少年藏於武英殿內。此前,康熙召集身邊練習佈庫的少年侍衛說:“你們都是我的股肱親舊,你們怕我,還是怕鰲拜?”大傢說:“怕皇帝。”一群小毛孩子,其實他們連鰲拜是誰都不知道。  擒拿鰲拜當天,鰲拜受皇帝召見,進入武英殿。在門外,索額圖讓他交出武器。鰲拜大意瞭,心想:就算交出去他們也奈何不瞭我,再說一個小皇帝能把我滿洲第一勇士怎麼樣呢?於是交出瞭隨身佩劍。來到武英殿之上,康熙一聲令下:賜座!鰲拜就坐在瞭那經過改裝的椅子上。鰲拜身體向著皇帝,還好那條椅子腿很爭氣。否則歷史就有可能被改寫瞭!下面都按照原定的計劃發展,功夫第二好的佈庫少年喬裝成太監給鰲拜送茶,鰲拜接過茶杯,拿蓋子的時候,覺得非常燙,要把茶杯摔瞭。但他不敢沖皇帝,因為那樣是大不敬。身子就靠向瞭那條殘廢的椅子腿,這時,椅子後面的佈庫少年用力一推椅子,使鰲拜整個身子連同茶杯都摔在瞭地上。佈庫少年大喊:快來救鰲少保!(這哪是救他啊,這是要活捉他)這時早已埋伏好的十幾個佈庫少年一擁而上。鰲拜還天真的以為他們是來扶自己的,哪想到他們竟是要擒拿自己!當把鰲拜弄得不能動彈瞭,康熙突然起身,讀起鰲拜的30大罪狀來。當念到“凌遲處死”時,鰲拜掙脫瞭這十幾個孩子。脫下上衣,露出瞭滿身的傷痕。指著康熙皇帝“我鰲拜一輩子,哪一天不是為瞭你們愛新覺羅打天下!你們卻如此對我!!”康熙原定的凌遲處死鰲拜,已經不能實現瞭。後來經各大臣的建議,改為瞭終身監禁。一代驍將就這樣戲劇性地敗在一群少年手下。 分頁:5/5頁  上一頁345下一頁

自古誰傢無忠臣:趙匡胤平定李筠叛亂

      自古誰傢無忠臣,歷朝歷代,都少不瞭為自己主公流盡最後一滴血的人,哪怕是黃袍加身的趙匡胤,後周故將李筠也毅然舉兵叛宋,最後兵敗身亡。  李筠自幼善騎射,能開100斤的硬弓,連發連中。後唐時應募入軍伍,隸屬後唐秦王李從榮麾下,後唐末帝清泰(934——936年)初年遷為控鶴指揮使 。  後晉出帝開運(944——946年)末年,契丹遼太宗率兵攻入汴京(今河南開封市)滅後晉。李筠被燕王趙延壽召為部將,但不久即出謀聯合晉軍諸將擊敗契丹留守將領耶律解裡的宋太祖部隊,收復鎮州(今河北正定縣)。此時,後漢高祖劉知遠於晉陽(今太原市)稱帝,李筠率部投奔晉陽,被任命為博州(治所在今山東聊城)刺史。  後漢樞密使郭威出鎮大名府(今河北大名縣),保舉李筠為先鋒指揮使,又為北面緣邊巡檢。後漢高祖乾祐三年( 950年),郭威叛漢攻入汴京,李筠與郭崇威隨從作戰,於留子陂擊敗後漢大將慕容彥超(劉知遠之弟),建立功勛。廣順元年(951年),郭威革漢祚稱帝,是為後周太祖。太祖論開國功績,遷李筠為昭義軍(治所在潞州,今山西長治市)節度史、檢校太傅、同平章事。  此後數年之間,後周世宗屢次與北漢構兵。李筠駐潞州,以奇兵屢破支援晉陽(北漢)的遼軍,因功加封兼待中。從顯德二年到六年(955——959年),李筠連年與北漢作戰,先後攻克遼州(今山西左權縣)與長清寨等,俘獲刺史、大將數百名。周世宗即位後,李筠因功榮進太尉。  面對新政權,後周舊臣中識時務者則俯首稱臣,但也有不甘任人擺佈者,尤其是昔日與宋太祖一樣手握兵權的將領們。周世宗去世後,懷有帝王野心的人又何止趙匡胤一個?隻是趙匡胤捷足先登,使其他人失去機會,但並沒有打消他們的念頭,他們仍在等待時機去實現自己的帝王夢想,李筠和李重進便是其中代表。 李筠鎮守潞、澤、沁等州達8年之久,他為人驕橫跋扈,連周世宗都不放在眼裡。宋太祖繼位後,曾遣使者去封李筠為中書令,欲用高官宋元通寶。  厚祿來籠絡這位後周老臣。李筠竟下令將使者拒之門外。經過幕僚反復勸說,他勉強接待瞭使者,但卻在招待使者的酒宴上掛起周太祖的畫像放聲大哭,表示對宋太祖的強烈不滿。此事被北漢國主劉鈞所知,便許諾幫助李筠起兵攻宋。李筠長子李守節不同意父親的做法,但勸阻無效。  太祖得知李氏父子意見不一,任命李守節為皇城使以探李筠意圖。李筠也趁機派兒子入京,以窺伺朝中動向。李守節入宮,太祖開口便叫他為太子,嚇得李守節魂飛魄散,連連叩頭表示效忠新君。太祖讓李守節回去勸李筠打消造反的念頭,哪知李筠不聽兒子勸告,於建隆元年(960)四月正式起兵。 然而,李筠狂妄無謀,他沒有采納幕僚們的一些正確建議,竟率軍直搗汴京。太祖派大將石守信、高懷德、慕容延釗和王全斌等人率軍平叛。此時,曾答應出兵相助的北漢劉鈞卻坐山觀虎鬥,竟按兵不動。石守信在兩軍的初次交鋒中大敗李筠,打擊瞭他的銳氣。同時,太祖又率軍親征,李筠連遭敗績,退入澤州城。太祖親自指揮各軍攻城,澤州城破,李筠投火自焚,李守節以潞州降宋,李筠之亂被平定。  當李筠反宋時,南方的李重進欣喜若狂,連忙派幕僚翟守珣星夜前往李筠處聯絡南北夾攻之事。哪知翟守珣卻去瞭汴京,將李重進的計劃詳細告知瞭太祖。當時由於應付李筠之事,為避免分散兵力南北作戰,太祖讓翟守珣回去設法拖延李重進起兵的時間。翟守珣回去後施展巧舌,詆毀李筠不足與謀大事,勸李重進不要輕舉妄動。志大才疏的李重進果然中計,沒有及時起兵,錯失瞭良機。  年輕的趙匡胤當上瞭皇帝,不過,他是個好皇帝,勤政愛民,對原先後周的大臣一個不殺,全部提拔重用,宋朝的政權很快就穩定下來瞭,內部是很穩定,但是有兩個重量級的後周人物確對趙匡胤亮起瞭紅燈,第一個就是李筠,並州(今山西太原)人,幼年從軍,以勇力著稱,史稱能開百斤硬弓。在後唐時期就已經名聞軍界,到瞭郭威的手下,更被任命為昭義軍節度使,駐守潞州(今山西長治),幾乎以其一部之力來抵擋整個北漢。接到趙匡胤安撫的聖旨,李筠恭恭敬敬的表示瞭順從新的宋王朝,但是,北漢皇帝劉鈞給他來瞭一份雞毛信,讓李筠寢食難安,劉鈞提出聯手幹掉趙匡胤。就在李筠矛盾猶豫之際,另一個駐紮揚州的後周元老重臣李重進也派人聯絡他,而且,李重進為瞭表示誠信,已經提前準備起義瞭。

時隔200年:萬歷帝為什麼給建文帝的忠臣平反?

  萬歷即位後,平反瞭一樁明王朝歷史上最大的集體冤案,下詔為“靖難”中為建文帝盡忠而慘死的諸臣建廟祭祀,如徐達的長子徐輝祖、被誅殺十族的方孝孺以及卓敬、盧迥等人,並對他們的後裔給予撫恤。  終明一朝,總在不斷地制造冤案然後平反,再制造冤案再平反循環。一般說來冤案平反的周期並不長,有些是制造冤案的皇帝自己“撥亂反正”,有的是先帝死後,新皇帝登基後,馬上用平反來收拾人心,也就幾十年左右。而建文朝諸忠烈被殺是十五世紀初,此時到萬歷平反,已是十六世紀末,將近兩百年,時間也太長瞭點。  為什麼經過這樣長的時間才給他們平反?  大傢都知道,明朝的帝系在明成祖朱棣那裡拐瞭彎,發生變故,帝位從長房建文帝那裡轉移到第四房燕王朱棣那裡。朱棣不起兵“靖難”奪瞭江山,他的後裔不可能當皇帝,萬歷也頂多是個飽食終日的藩王而已——明朝的歷史一旦改寫,有沒有萬歷帝朱翊鈞這個人存在還難說,萬歷帝當然要感謝自己祖宗起兵篡位。  朱棣當年以“靖難”、“清君側”之類的名義造反,攻陷瞭南京城,建文帝化裝成和尚遠遁,朱棣謊稱建文已經自焚致死,自己便坐瞭皇位。他如此做是想極力宣揚自己不是篡位,而是合理合法地繼承皇位。這顯然是在玩騙人的把戲,如果自己不想篡位,當時建文的兒子還在,為什麼他不做輔佐成王的周公呢?而將人傢兒子禁錮瞭半個多世紀。朱棣無論如何解釋,也違反瞭明朝最重要的政治程序——帝位的嫡長繼承制,用現在的話來說,是嚴重的違憲行為。所以劉伯溫的兒子劉璟被朱棣抓獲後,依然稱朱棣為殿下而不是陛下,而且說:“殿下百世難逃一個篡字。”   因此對成祖朱棣來說,帝位繼承的不合法是他一生最大的傷疤,誰揭這個傷疤將會得到最殘酷的報復,由此也能說明他為什麼要誅人傢十族那樣殘忍。明末清初的張怡在《玉光劍氣集》中說道:“文皇(朱棣謚號為“成祖文皇帝”)誅殺忠義,不遺餘力,雖從來待帝國巨憝,未有若此者。”當時建文朝忠臣被殺後,兒孫或被殺或充軍,妻女被發配到教坊司(主管特殊行業的機構)當妓女。張怡舉例說,茅大芳的妻子在教坊司被凌辱致死後,朱棣禦筆批示:“著錦衣衛分付上元縣,抬去門外,著狗吃瞭。”黃子澄的四位女親屬,被二十幾個漢子輪奸,懷瞭身孕,生瞭男孩令作妓院的小龜奴,生瞭女孩,朱棣親批:“由他不得,長到大,便是一個淫賤材兒。”——這哪是文皇帝的作派,分明是厲皇帝、煬皇帝的作派。  如張怡所說,朱棣對這些忠臣比對敵國的大奸大惡還要狠毒,這也不是沒有緣由的。和敵國戰爭,俘虜敵國君臣,這是大多數人都能接受甚至加以贊揚的壯舉,當然可以對俘虜寬厚以示仁義。王朝更替也很好解釋,就如朱元璋推翻元朝,可以說自己是天命所歸,因為元政紊亂,元朝統治者貪婪殘暴是事實,起義兵解萬民於倒懸,是替天行道,所以沒必要對俘虜那麼兇狠。而自己鬧傢務事,叔叔篡瞭侄子的位,不能說天命已移,也不能說替天行道。隻能說侄子被奸臣們蠱惑、左右做出傻事,起兵是為瞭保衛祖宗留下的社稷江山。  那麼,要證明“造反有理”,自己不是篡位,要把罪過推到建文帝的臣子身上,是他們離間皇室骨肉,是他們搬弄是非,因此必須嚴酷鎮壓。相關閱讀推薦:盤點7位下臺後人間蒸發的皇帝:建文帝生死成謎謎團:“靖難之役”後建文帝可能去過的八個地方靖難之役建文帝為何失敗?失誤太多自毀江山明成祖朱棣曾找到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之謎靖難之役的影響 朱棣為何要不斷追捕建文帝?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朱棣的篡位和對建文朝忠臣的殘害,是留給他後代子孫最大的歷史包袱。他的兒子、孫子、曾孫即位,都不能也不敢懷疑自己祖先對這一重大歷史問題所作出的定性,否則的話就說明自己屁股下的龍椅來路不正,簡而言之,當年造反有理不容懷疑。盡管包括皇帝在內心裡都明白,那些被成祖殘酷迫害的建文舊臣都是忠義之士。在最推崇道德禮法的大明朝,一群道義上最值得人尊重的士人,其冤屈卻沒人敢為其鳴冤。——因為這不是簡單的刑事案件平反,亦非一般的政治案件翻案,而是直接動搖皇權合法性來源的根本性事件,包括皇帝在內沒誰敢輕易作主。  但血跡總在時光中一點點被沖淡,對當時朱棣當皇帝的合法性質疑也一點點在沖淡,因此朝廷對建文君臣的看法悄悄地發生改變。先是英宗復辟後,想到自己被弟弟景帝囚禁的滋味,將心比心,釋放瞭建文帝的兒子建庶人,由於長期與世隔絕,這位龍子鳳孫分不清豬牛。但這隻是人道主義關懷,對“靖難”的政治定性,都得小心翼翼回避,不能涉及。可是,有一個尷尬的現實是,方孝孺的人仍這樣然蒙冤,似乎在向整天喊忠孝的文臣們昭示一個簡單的道理:向勝利者低頭,不要對失敗者愚忠,造反隻要成功就有天然的合法性。——這個結對朱棣以後的每個皇帝來說,解不開就有後遺癥。比如武宗正德皇帝荒唐異常,不把祖宗江山當回事,野心勃勃的寧王朱宸濠在南昌造反,理由和當年朱棣相同,真是有樣學樣。如果不是王陽明及時剿滅,寧王真的坐瞭江山,誰敢說他是篡位呢?  到瞭萬歷帝時,距朱棣篡位已經近兩百年瞭,皇帝這把龍椅,當年是騙來的,是搶來的還是合法繼承來的,已經不重要瞭,時間讓不合法變成瞭合法。這有點像一個人占有某份本不屬於自己的財產,長期無人提出異議,最後相關民事法律認可他對該財產的所有權。帝國已進入暮年,當政者最大的希望是利益格局穩定下去不被人打破。此時,就得大力提倡方孝孺對建文帝的赤膽忠心,也需要一再強調曾被自己祖先朱棣破壞的程序法。也就是說,當年自己的老祖宗造反有理,現在造反有罪。如此,為方孝孺等建文朝忠臣平反並修紀念碑,既是一種政治需要,而且時機也成熟,對政局不會有負面影響。   萬歷帝本人對建文帝非常感興趣,他登基後多次問張居正建文帝最終下落,是不是真的去當和尚瞭。而且讓張居正將一首傳為建文所寫的七律抄錄進呈。詩中說道:“淪落江湖數十秋,歸來白發已盈頭。乾坤有恨傢何在,江漢無情水自流。”萬歷和建文性格有些相似,優柔寡斷而文才出眾,這大約也是為建文忠臣平反的一個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政治需要。而恢復被朱棣削奪的建文年號,追謚建文為惠宗,也就是說恢復歷史的本來面目,承認建文是合法的皇帝,徹底瞭解這一歷史公案,則推遲到崇禎年間,離明亡沒幾年瞭。  張怡評論朱棣對待建文忠臣的傢屬 “慘動天地”,“以見烈皇帝(崇禎)殉社稷,死事寥寥,非無故也。”當年祖先那樣對待方孝孺們,現在自己到瞭山窮水盡的地步,卻希望臣子們都學方孝孺,世上哪有這樣的好事。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細數中國歷史上十大最傑出的忠臣:誰功勞最大?

  中國歷史上十大忠臣  Top1 亙古第一忠臣——國神比幹  比幹,子姓,沫邑人(今衛輝市北)。生於殷武乙丙子之七祀(公元前1093年夏歷四月初四日),卒於公元前1030年。為殷商貴族商王太丁之子,名幹。中國古代著名忠臣,被譽為“亙古第一忠臣”。一生忠君愛國倡導“民本清議,士志於道。”國神比幹也是林氏的太始祖。  比幹幼年聰慧,勤奮好學,20歲就以太師高位輔佐帝乙,又受托孤重輔帝辛。幹從政40多年,主張減輕賦稅徭役,鼓勵發展農牧業生產,提倡冶煉鑄造,富國強兵。商末帝辛(紂王)暴虐荒淫,橫征暴斂,比幹嘆曰:“主過不諫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過則諫不用則死,忠之至也”。遂至摘星樓強諫三日不去。紂問何以自恃,比幹曰:“恃善行仁義所以自恃”。紂怒曰:“吾聞聖人心有七竅信有諸乎?”遂殺比幹剖視其心,終年63歲。  紂王又派兵包圍比幹府,欲滿門抄斬,比幹的兩個妃子都懷孕在身,黃氏被捕立即處死,並剖腹取出胎中嬰兒,並將屍體以火焚燒。正妃盥媯氏,為瞭保住比幹一脈,放棄殉葬,忍辱負重,被同情的士兵放走,並與四個婢女逃出朝歌,隱居長林石室(今河南淇縣西南)中,生下遺腹子:“堅”,成為林姓始祖,其子孫因以為氏,稱林氏,是為河南林氏,而如今林姓後人在各個領域內,成績非凡。周武王封比幹壟,壟為國神。賜後代林姓;魏孝文帝拓跋宏立廟宇;唐太宗下詔封謚“忠烈公”、“太師”;宋仁宗為《林氏傢譜》題詩,元仁宗為比幹立碑塑像;清高宗祭文題詩,清宣宗修復比幹廟正殿等等,此外,還有比幹嶺、比幹墓(殷比幹莫)。   周武王克商消滅暴君殷商王朝,奪取全國政權,建立瞭西周王朝,武王滅商後,為瞭收服鞏固新建的政權,在政治上采取瞭許多政策和措施。分而治之的辦法,安撫殷商遺民。他下令釋放被紂王囚禁的百姓,修整商朝賢臣比幹的墳墓,封比幹國神,命三千年後才可發揚光大,派閎夭立放銅盤銘。放出賢臣箕子並恢復其原職。孔子說的周染與殷禮損益可以知道。可見,古今對比卻是事實。周武王封比幹留下銅盤銘:封軒轅王子比幹壟,上報天神,下報地神。中華民族千秋令:“齊封神雨,雷電照今;供幹師忠,慎為瞻遺。”命為宗祀,歷朝致祭,並令禁慎瞻遺。相關閱讀推薦:中國史上十大自殺而死的名將:忠臣良將自殺悲劇!盤點中國歷史上十大悲壯忠臣:為何無一善終盤點:古代史上那些死於反間計的忠臣良將范蠡與韓信的悲慘命運:忠臣為何都沒有好下場?比幹是怎麼死的?忠臣比幹死後被封為什麼神?分頁:1/10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Top2 周公吐哺——元聖周公旦  周公,為周代的爵位,得爵者輔佐周王治理天下。歷史上的第一代周公姓姬名旦(約公元前1100年),亦稱叔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漢族,因封地在周(今陜西省寶雞市岐山北),故稱周公或周公旦。為西周初期傑出的政治傢、軍事傢和思想傢,被尊為儒學奠基人,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聖人之一。“周公吐哺”即說周公旦。武則天天授元年(690年)追封為“褒德王”,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追封為“文憲王”,後世多稱其為“元聖”。  周公又因其為太傅,系三公之一,故尊稱為周公。曾先後輔助周武王滅商、周成王治國。其政績,《尚書大傳》概括為:“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樂,七年致政成王。”在武裝鎮壓商紂王子武庚、周武王兄弟管叔、蔡叔、霍叔及東方各國武裝反叛以後,“制禮作樂”,制定和完善宗法、分封等各種制度,使西周奴隸制獲得進一步的鞏固。  周公以商代滅亡和“三叔”等武裝反叛活動為鑒,特別重視奴隸主貴族及其子弟的政治道德教育、治術教育和勤政教育,要求“敬德保民”、“明德配天”、“明德慎刑”、“有孝有德”、“力農無逸”等,主張充分發揮“頌”、“誥”對奴隸主及平民的教育影響作用,並提出分別以治績考察、選任官吏的原則。一生註重禮賢下士,尊重賢能之士,善待來者。周公的言論散見於《尚書》中的《大誥》、《多士》、《無逸》、《立政》等篇。   周公旦攝政六年,公制禮作樂第二年,也就是周公稱王的第七年,當成王已經長大,周公把王位徹底交給瞭成王。《尚書?召誥、洛誥》中周公和成王的對話,大概是在舉行周公退位、成王視事的儀式上,史官記下的。在國傢危難的時候,不避艱辛挺身而出,擔當起王的重任;當國傢轉危為安,走上順利發展的時候,毅然讓出瞭王位,這種無畏無私的精神,始終被後代稱頌。但是,周公並沒有因退位而放手不管,成王固然對他挽留,而他也不斷向成王提出告誡,最有名的是《尚書?無逸》,以殷商的滅亡為前車之鑒,告誡成王要先知“稼穡之艱難”,不要縱情於聲色、安逸、遊玩和田獵。然後“還政成乏,北面就臣位”。周公旦退位後,把主要精力用於制禮作樂,繼續完善各種典章法規。  周公致政三年之後,在豐京養老,不久得瞭重病,死前說:“我死之後一定葬在成周,示意給天要臣服於成王。”死後葬於文王墓地畢,成王說;“這表示我不敢以周公為臣。”  自春秋以來,周公被歷代統治者和學者視為聖人。孔子推崇周公,向往周公的事業,盛贊周公之才,贊嘆“周公之才之美”,“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孟子首稱周公為“古聖人”,將周公與孔子並論,足見尊崇之甚。荀子以周公為大儒,在《儒效》篇中贊頌瞭周公的德才。漢代劉歆、王莽將《周官》改名《周禮》,認為是周公所作,是其致西周於太平盛世之業績,將周公的地位駕於孔子之上。唐代韓愈為辟佛老之說,大力宣揚儒傢道統,提出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孟子的統序。自此以後,人們常以周孔並稱,在教育上則有“周孔之教”的概念。總之,言孔子必及周公,這是古代尊崇周公的情況。這種尊崇除瞭政治上的某種需要之外,其主要方面則反映瞭古人對西周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珍視,以及對周公這位偉人的真誠敬仰。這在歷史上曾經為弘揚、繼承、發展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教育起過積極作用。  周公是中國古代史上一位偉大的政治傢,同時又是中國古代教育開創時期的傑出代表。孔子和周公在教育思想上存在著淵源關系,在教育實踐上也存在著繼承關系。周公生活於三千多年前,他對中國古代教育的發展曾經起過巨大作用。如果說孔子是中國古代教育的偉大奠基人,那麼周公則是中國古代教育的偉大開創者。分頁:2/10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Top3 以死相諫——伍子胥  伍子胥(?—公元前484年),春秋末期吳國大夫、軍事傢、謀略傢,名員,字子胥,本楚國(今屬湖北監利)人。封於申地,故又稱申胥。  伍子胥性剛強,青少年時,即好文習武,勇而多謀。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因遭楚太子少傅費無忌陷害,父、兄為楚平王所殺,被迫出逃吳國,發誓必傾覆楚國,以報殺親之仇。入吳後,知公子光有大志,乃助其刺殺吳王僚,奪取王位,得進用為“行人”(掌朝覲聘問之官),與謀國政。輔佐吳王闔閭修法制以任賢能,獎農商以實倉廩,治城郭以設守備。又舉薦深通兵學的孫武為將,選練兵士,整軍經武,使吳成為東南地區一強國。與孫武等佐闔閭統領大軍沿淮水西進,由楚防備薄弱的東北部實施大縱深戰略突襲,直搗楚腹地,以靈活機動的戰法,擊敗楚軍主力於柏舉,並展開追擊,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協同孫武帶兵長驅攻入楚都郢

中國史上十大自殺而死的名將:忠臣良將自殺悲劇!

  在有文字記載的數千年中國歷史中,有一個現象經常重復出現,那就是歷代名將難得善終,他們往往不是死在敵人手中,而是死在自己人的刀下。如春秋名將伍子胥被奸臣所害;戰國名將白起“死而非其罪”;漢朝名將韓信、彭越、英佈被漢高祖劉邦和呂後所殺;唐朝名將李光弼遭猜疑憂懼而死,仆固懷恩被迫反叛,病死鳴沙;宋朝名將嶽飛被秦檜陰謀陷害;明末名將袁崇煥被昏君凌遲處死……最慘的莫過於忠臣名將最後卻隻能以自殺的方式來捍衛自己的尊嚴!下面讓趣歷史小編為您盤點中國古代那些自殺而死的名將。  1、嶽飛——南宋名將,1103生湯陰,1142年被秦檜陷害被逼服毒。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在西子湖濱嶽飛的墳墓旁邊,長跪著秦檜的鐵像,提到嶽飛之死,人們沒有不歸罪秦檜的。不過我們若窮原竟委,致嶽飛於死者還是宋代猜防武臣的傳統政策,這政策是宋高宗所遵守的。縱無秦檜,嶽飛仍將屈死,他正和狄青一樣,也是被宋代傳統的政策犧牲掉的。  嶽飛,字鵬舉,相州湯陰(今河南省湯陰)人,生於貧困農傢,十分勤奮好學。19歲時,他投軍抗遼,其後因父喪而退軍還鄉守孝。欽宗靖康二年(1126年),金兵大舉入侵,嶽飛便再次投軍,開展瞭他抗擊金軍的戎馬生涯。嶽飛成為民族獨立精神的象征之後,他的非正常死亡,就成為糾結大傢1000年的心結。按照民間平話和小說的說法,那個該死的秦檜和他老婆王氏出於一己私利和漢奸本性,把本來能夠一搗黃龍、徹底打趴金國的嶽飛,活活地殘害而死。給的說法還是一個“莫須有”,也就是說也許有、也許沒有的意思,潛臺詞是,殺人還需要理由麼?基於此,秦檜夫婦倆和他的死黨萬俟卨隻能跪倒西湖邊,再也站不起來瞭。  在抗金戰爭取得輝煌勝利的時刻,朝廷連下十二道金牌(紅漆金字木牌),急令嶽飛“措置班師”。在要麼班師、要麼喪師的不利形勢下,嶽飛明知這是權臣用事的亂命;但為瞭保存抗金實力,不得不忍痛班師。嶽飛憤慨地說;“十年之功,廢於一旦!所得諸郡,一朝全休!社稽江山,難以中興!乾坤世界,無由再復!”嶽飛的抗金戰鬥,至此被迫中斷。   嶽傢軍班師時,久久渴望王師北定中原的父老兄弟,攔道慟哭。嶽飛為瞭保護老百姓的生命財產,故意揚言明日渡河,嚇得金兀術連夜棄城北竄,準備北渡黃河,使嶽飛得以從容地組織河南大批人民群眾南遷到襄漢一帶,才撤離中原。這時,有一個無恥的書生,騎馬追上金兀術扣馬而諫:“太子(兀術)毋走,京城可守也,嶽少保兵且退矣。”金兀術又整軍回到開封,不費吹灰之力,又占領瞭中原地區。 嶽飛一回到臨安,立即陷入秦檜、張俊等人佈置的羅網。  紹興十一年(1141),他遭誣告“謀反”,被關進瞭臨安大理寺(原址在今杭州小車橋附近)。監察禦史萬候卨(音末期屑)親自刑審、拷打,逼供嶽飛。據說與此同時,宋金政府之間,正加緊策劃第二次和議,雙方都視抗戰派為眼中釘,金兀術甚至兇相畢露地寫信給秦檜:“必殺嶽飛而後可和。”在內外兩股惡勢力夾擊下,嶽飛正氣凜然,光明正大,忠心報國。從他身上,秦檜一夥找不到任何反叛朝廷的證據,韓世忠當面質問秦檜,秦檜支吾其詞“其事莫須有(這件事情難道沒有嗎?)。”韓世忠當場駁斥:“‘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紹興十一年農歷除夕夜,高宗下令賜嶽飛死於臨安大理寺內,時年三十九歲。嶽飛部將張憲、兒子嶽雲亦被腰斬於市門。  民族英雄嶽飛,就在“莫須有”的罪名下,含冤服毒而死。  嶽飛臨死前,在風波亭中寫下8個絕筆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相關閱讀推薦:盤點歷史上那些被忠疑之術玩弄至死的名臣良將歷史上十個武功卓著的北伐名將排行榜!【圖】中國歷史百大武將排名:誰才是歷史上最牛的戰神!盤點國民黨軍隊十大抗日名將:十大國軍將領是誰羅貫中為何要三國演義中虛構關羽過五關斬六將?分頁:1/10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2、田橫——秦起義首領,自立齊王,前202年不願臣服劉邦而自刎,500人跟隨自殺。  田橫,秦末狄城(今山東高青)人,齊國貴族。他文武雙全,義氣豪爽,深受當地百姓和俠義之士的敬佩和擁戴。秦末農民起義後,田橫也在傢鄉號召農民起義,重新樹立起齊國的大旗。田橫起兵後,一呼百應,得到瞭當地百姓極大的擁護,在極短的時間內,就聚起瞭十萬人馬,具有瞭相當的實力。田橫領兵作戰,很有智謀,在他的帶領下,起義軍很快就攻占瞭原來屬於齊國的十幾座城市,後來又從秦軍手中奪取瞭齊國的都城臨淄。眾百姓擁立另一個參與起義的原齊國貴族田廣為齊王。楚漢戰爭中,齊王田廣被劉邦手下最著名的戰將韓信戰敗,田廣被殺。在此之前,田橫受齊王田廣的命令前去攻打徐州。田橫花瞭很長時間沒有能夠攻取徐州,又得到消息,知道齊王田廣戰敗,齊國被韓信所滅,為瞭穩定軍心,田橫於是在軍中自立為王,回軍臨淄,不料又遭到韓信的埋伏,田橫大敗,逃到臨邱。  漢王劉邦派使臣酈生到臨邱勸田橫投降。酈生到瞭臨邱後,態度傲慢,盛氣凌人,出言不遜,與性格倔強的田橫發生瞭矛盾。田橫在一怒之下竟然把酈生扔到開水鍋裡活活煮死瞭。鼎烹瞭酈生之後,田橫所在的臨邱是一座孤城,內無糧草,外無救兵,隻好率領隊伍去投奔彭越。後來,彭越歸附瞭劉邦,田橫因為曾經烹煮瞭酈生的事,不能相隨,便率領部下五百餘人,避禍到東海的一個海島上去瞭。  劉邦統一天下後,想起田橫雄踞東海上的海島上,隨時可能給自己的統治帶來麻煩。劉邦和蕭何、張良商量後決定招降田橫,以封王為誘餌,把雄踞海島的田橫調離開來,然後再尋找機會設法收拾他。  劉邦再次派使者到海島上去招降。田橫深知劉邦的險惡用心,就故意推托說:“前次,我因為一時憤怒,把酈生烹煮瞭,後悔不及。現在酈生弟弟酈商為漢朝重臣,我不敢與他同朝為臣。請皇帝允許我做個普通百姓,安然度過餘生,我就知足瞭。”   田橫的存在畢竟是劉邦的一塊心病,他又怎能放過田橫?於是,劉邦又一次派使臣到海島上告知田橫,說皇帝已經告誡酈氏兄弟族人不得傷害田氏;田橫入朝,大可封王,小也可封侯,如果再要拒絕,朝廷將要派大軍前去剿滅。迫於劉邦強大的壓力,田橫沒有什麼辦法,隻好帶領兩位部屬跟隨使者來到洛陽。  田橫來到距離洛陽三十裡處時,他的內心矛盾到瞭極點。想當初,自己也是威震一方的大王,一呼百應,何等威風?如今卻以俘虜的身份前去投降,茍且偷生。我怎麼能夠對得起田氏的列祖列宗?又怎麼面對那些對自己十分尊敬的部下?我又有何面目再面對傢鄉的父老?田橫最後下定決心:寧死也不受屈辱。於是,他從容地對自己的部屬說:“本來我與皇帝都是面南稱王,現在我卻要去向她屈膝投降,這對我是一種侮辱。皇帝召我到洛陽去,目的是監視我,怕我謀反,我本來並沒有謀反的意圖。這裡距離洛陽僅有三十裡,我現在可以自殺,讓他看到我真的死掉瞭,從此以後,他就可以安心做自己的皇帝瞭。”說完,就橫刀自殺瞭。  劉邦看到田橫的首級,心中的一塊石頭落瞭地,同時也非常惋惜。便按王侯的禮節安葬瞭田橫。跟隨田橫同來的兩個部屬見自己的主人寧死也不願遭受侮辱,深受感動,他們便在田橫的墓旁自己親手挖瞭兩個坑,然後站在坑邊,也橫刀自殺瞭。  田橫以及兩個部屬不願遭受侮辱而自殺的消息傳到瞭海島上。那留在海島上的五百壯士頓時萬念俱灰,他們也不願遭受侮辱,茍且偷生,便上演瞭歷史上最悲壯的一幕——五百壯士同時投水自殺。他們生前誓死忠於田橫,死後,魂魄也要追隨田橫。他們用自殺的方式給後人留下瞭許多值得回味的思考。分頁:2/10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3、蒙恬——秦將,祖籍齊國,前210年胡亥即位賜死,吞藥自殺。  蒙恬是秦始皇時期的著名將領,他抗擊匈奴,戰功卓著,他修築萬裡長城,保疆安民,被譽為“中華第一勇士”。但是,蒙恬的人生結局很悲慘。在秦始皇的兩個兒子扶蘇和胡亥爭奪皇位繼承權時,他不幸地成為這場政治鬥爭的犧牲品,被秦二世胡亥和奸臣趙高迫害致死,留下瞭一代名將的千古悲歌。  蒙恬乃至整個蒙氏傢族的結局是相當悲慘的。胡亥奪位後,斬殺蒙毅,蒙恬被迫吃毒藥自殺,其傢族則被滅門,成為胡亥奪權的陪葬品、犧牲品。為什麼這麼一位有大智慧,又擁有重兵的人會有如此悲慘結局?  首先,蒙恬悲慘結局是趙高報復的結果。扶植胡亥上臺的宦官趙高曾經被蒙毅判處死刑,差點就被蒙毅斬瞭,這件事一直讓趙高懷恨在心,尋找報復機會。其一,趙高與李斯、胡亥奪權的原因之一就是趙高“怨蒙毅法治之而不己也。”(《史記·蒙恬列傳》)  其二,趙高拉攏李斯幫助胡亥奪權的遊說詞就是把李斯和蒙恬進行對比,說李斯不如蒙恬。其三,在扶蘇自殺後,胡亥本打算釋放已被囚在陽周的蒙恬,但是遭到趙高的強烈反對,趙高是“日夜毀惡蒙氏,求其罪過,舉劾之。”(《史記·蒙恬列傳》)  其次,蒙恬之死是胡亥鞏固帝位的結果。雖然蒙恬一門三代忠良,對大秦王朝忠心耿耿,不會反叛秦朝。但是二世胡亥是陰謀奪權繼位,是奪瞭與蒙恬關系親近的扶蘇的帝位,並謀害瞭扶蘇,且把蒙恬囚禁在陽周以圖殺害。   胡亥是非常害怕活著的蒙恬,萬一釋放瞭蒙恬,而深受民眾支持的蒙恬則率領他的30萬大軍為扶蘇報仇的話,就嚴重威脅瞭胡亥的統治。從這個角度來說,蒙恬的悲劇是封建統治的必然。因為任何一個皇帝不會留著一位手握重兵且與自己有矛盾的將領活著。蒙恬隻能嘆息一聲“我何罪於天,無過而死乎?”一代戍邊名將就這樣吃藥西去。  蒙恬的悲劇並非蒙恬一個人獨有,在歷史的長河裡是不斷的重復上演著。因為在封建王朝裡,專制統治著是無情的冷血動物,在他們眼裡隻有權力和欲望,為瞭實現自己的權力和欲望,是不擇手段,不惜犧牲一切代價,任何忠臣良將的生命都是無關緊要的。蒙恬的悲劇並非蒙恬個人的悲劇,而是歷史的悲劇,時代的悲劇,畢竟那是一個“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時代。  公元前210年,蒙恬含冤死後,部下將士無不悲憤痛切,將其遺體葬於陜西綏德城西大理河畔,數萬將士用戰袍兜土成墓,狀似山丘。清人閻秉庚有感於此,題詩曰:  “春草離離墓道侵,千年塞下此冤沉。  生前造就千枝筆,難寫孤臣一片心。”分頁:3/10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4、白起——戰國秦將,陜西郿縣人,前258因范雎進讒被秦昭王賜寶劍。  白起(?—前258),也叫公孫起,號稱“人屠”,漢族,戰國四將之一(其他三人分別是李牧、廉頗、王翦)戰國時期秦國名將。郿縣(今陜西郿縣東北)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傢、統帥。  長平之戰後,白起本擬乘勝滅趙,昭王四十八年十月,秦再次平定瞭上黨,後軍分二路:一路由王齙率領,進攻皮牢(今河北武安);一路由司馬梗攻占太原,而白起自將圍攻邯鄲。韓國和趙國驚恐萬分,派蘇代用重金賄賂秦相應侯范雎,於是范雎以秦兵疲憊,急待休養為由,請求允許韓、趙割地求和。昭王應允。  韓割垣雍,趙割六城以求和,正月皆休兵,白起聞知此事,從此與范雎結下仇怨。當年九月,秦又發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趙邯鄲(參見邯鄲之戰)。正趕上白起有病,不能走動。二年正月,王陵攻邯鄲不大順利,秦王又增發重兵支援,結果王陵損失五名校尉。  白起病愈,秦王欲以白起為將攻邯鄲,白起對昭王說:“邯鄲實非易攻,且諸侯若援救,發兵一日即到。諸侯怨秦已久,今秦雖破趙軍於長平,但傷亡者過半,國內空虛。我軍遠隔河山爭別人的國都,若趙國從內應戰,諸侯在外策應,必定能破秦軍。因此不可發兵攻趙。”昭王親自下命令行不通,又派范雎去請,白起始終拒絕,稱病不起。   昭王改派王齙替王陵為大將,八、九月圍攻邯鄲,久攻不下,楚國派春申君同魏公子信陵君率兵數十萬攻秦軍,秦軍傷亡慘重。白起聽到後說:“當初秦王不聽我的計謀,現在如何?”昭王聽後大怒,強令白起出兵,白起自稱病重,經范雎請求,仍稱病不起。  於是昭王免去白起官職,降為士兵,遷居陰密(今甘肅靈臺縣西)。由於白起生病,未能成行。在咸陽住瞭三個月,這期間諸侯不斷向秦軍發起進攻,秦軍節節退卻,告急者接踵而至。秦王派人遣送白起,令他不得留在咸陽。  白起離開咸陽,到杜郵,昭王與范雎等群臣謀議,白起被貶遷出咸陽,心中怏怏不服,有怨言,不如處死。於是昭王派使者拿瞭寶劍,令白起自裁,白起伏劍自刎時說:“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良久,又說:“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坑之,是足以死。”於是自殺。  白起死時,是秦昭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十一月,白起死非其罪,秦人很憐惜他,鄉邑地方都祭祀他。然善始者未必善終,白起功高遭忌,最終死在瞭自己人的手裡。  白起伏劍自刎時說:“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良久,又說:“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坑之,是足以死。”(《史記白起王翦列傳》)於是自殺。白起死時,是秦昭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十一月。白起死非其罪,秦人很憐惜他,鄉邑地方都祭祀他。分頁:4/10頁  上一頁23456789下一頁  5、項羽——西楚霸王,前232年生於下相(宿遷),前202年在烏江(和縣)兵敗自刎。  秦王朝被推翻後。項羽和劉邦為爭奪帝位,進行瞭數年戰爭,史稱“楚漢相爭”。在近五年的楚漢戰爭中,項羽由強大轉為弱小,最後被劉邦的軍隊包圍。這則故事記述瞭項羽的最後一戰,此時他帶著幾十人突圍。逃到烏江邊。最後被迫自刎身亡。  項羽是秦末反秦義軍的重要領袖、名將和楚軍統帥。  他生活在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間,名籍,字羽。項氏世代為楚將。項羽身材高大,力能扛鼎,才氣過人,曾在叔父項梁的輔導下讀書、習武,略知兵法,後隨叔父避難於吳中。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遊會,項羽與父同去觀看,發出“彼可取而代也“的驚人之語。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領導農民起義,此後爆發巨鹿之戰,項羽軍勇猛無敵,與秦軍屢戰屢勝,大破秦軍。項羽從此取得瞭統帥諸侯的地位。  公元前205年,項羽強迫義帝遷往郴縣,而後又將其殺於江中,諸侯自此漸生背反之心。田榮首先在齊地發難,項羽親自率部平叛。在項羽征討之時,劉邦出師,還定三秦,盡占關中之地。之後,劉邦率領5個諸侯伐楚。占領彭城。項羽聞訊出兵,漢軍大敗。大敗後的劉邦重整旗鼓,聯合各地反對項羽的力量,與項羽相持。楚軍在軍事上漸處劣勢,劉邦乘機派人遊說項羽,達成瞭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的盟約。同時,項羽釋放瞭戰爭中俘獲的劉太公和呂雉等人。

大明忠臣蔣欽之死:因彈劾劉瑾被杖斃午門!

  大明忠臣蔣欽是怎麼死的?午門在故宮歷史上地位特殊,正門除瞭皇上進出,皇後隻許大婚進一次,殿試隻許一甲出一次。大凡聖旨傳詔、凱旋獻俘、新歷頒佈等重大活動都在這裡舉行。據說午門斬首是假,廷杖是真,如果皇上看誰不順眼瞭,即使是勞苦功高的重臣,難免要嘗一嘗廷杖之苦。有史傢統計,明朝遭廷杖的官宦達500之眾,那些抗擊打力弱的、被政敵指使校尉往死裡打的,致殘算幸運,致死也不鮮見,而禦史蔣欽就是杖斃午門的冤魂之一。  明弘治九年(1496),38歲的蔣欽參加瞭殿試“國考”,大抵給祖宗燒瞭高香,雖無緣從午門正門風光一回,但入瞭三甲,賜瞭進士。蔣欽出仕即在“政法系統”,先任衛輝推官,相當於基層法院院長兼審計局局長,後任南京禦史,相當於中央駐地方的紀委監察特派員。也許當時選拔幹部沒多少條條框框,也許政法幹部在那時就已高配半級,反正他從地方官拔擢京官僅用瞭幾年時間。禦史職責包括整飭政風、遏制腐敗、針砭時弊、諫言立論,參誰一本,當事人極可能被“雙規”、被“雙開”,乃至人頭落地,九族株連,威力不可謂不大。但禦史的監察對象畢竟是同僚,甚至是宗師,是同年,你若睜眼瞎別人要參你瀆職,你若今天讓尚書體無完膚,明天讓侍郎無地自容,大後天讓皇帝老兒下不瞭臺,必然腹背受敵,四面楚歌,哪天風向一轉,打擊報復也夠你喝一壺。其實禦史邀功如火中取栗,雖可逞一時之快,但奏疏這把雙刃劍,一撇一捺都是在刀尖上跳舞,像蔣欽便是在正德元年(1506)彈劾劉瑾時翻瞭船。或曰,如果不是禦史擔當,蔣欽就不至於一線沖鋒、賠掉性命。  劉瑾這個人,雖是宦官,論權力,乃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論財富,可謂富可敵國。這些財富是怎麼弄來的?蔣欽在奏疏裡寫道:“昨瑾要索天下三司官賄,人千金,甚有至五千金者。不與則貶斥,與之則遷擢。”收人錢財,成人之美,此乃官場潛規則,而劉瑾斂財敢於突破規則掣肘,頤指氣使,雁過拔毛,海綿吸水太過斯文,淫威榨油才叫痛快,升遷調任者要賄,視察歸來者要賄,不求政治進步隻想熬到平安退休者亦要賄,不然豢養在東廠、西廠的特工們就要找茬重刑侍候。一官員巡視基層後,因未籌足賄金1000兩銀子,不敢回京,最後跳江自盡。劉瑾專權貪腐,朝野敢怒不敢言,而義憤填膺的蔣欽,誓與飛揚跋扈的劉瑾不共戴天。但這時的劉瑾在皇帝左右,也左右皇帝,收拾一個禦史易如囊中探物。   出現包藏禍心的賊臣不一定可怕,遭遇忠奸不辨的昏君最最可怕,若要推選歷代昏君,武宗朱厚照勝出概率可能相當於千足金含量。據說幼時的朱厚照聰明伶俐、過目不忘、尊敬師長、團結同學,大傢都以為這是一代明君的好苗子。弘治十八年(1505),他的父皇孝宗一命嗚呼,年方15的朱厚照不得不輟學登基,改翌年為正德元年。朱厚照稚氣未脫,羽翼未豐,偏偏趕上青春叛逆期,既有貪玩騎射的頑劣,又存英武彰功的幻想,孝宗死不瞑目啊,咽氣前專門在乾清宮托孤於大學士劉健、謝遷等大臣,說“東宮聰明,但年尚幼,好逸樂,先生輩常勸之讀書,輔為賢主”。沒想到,劉健這幫大臣輔佐方案尚在腹稿階段,太監劉瑾已先人一步利用朱厚照的弱點,因勢利導、煞費苦心哄他找樂子,並輕而易舉博得寵信。每到興致處,劉瑾趁機奏事,而這時的朱厚照小朋友隻顧著玩兒,哪裡還記得社稷安危、臣民苦樂,一揮手讓劉瑾看著辦。就這樣,肆無忌憚的劉公公可以放著膽兒操控朝政、安插親信、打擊異己、搜刮錢財瞭。這是一頁不忍卒讀的陰暗歷史,劉瑾竊權逞威、如狼似虎,朱厚照荒廢朝政、失察縱容。當然皇帝也是人,大傢不能苛求他不犯錯,痛心疾首的是他聞過不喜、知錯不改,沒有認知錯誤的睿智,沒有面壁思過的自覺,沒有開門納諫的胸懷,以致蔣欽諫言除奸時,不但未獲“打黑英雄”、“反腐先鋒”榮譽稱號,反而招惹滅頂之災。或曰,如果不是皇帝昏庸,蔣欽就不至於屢諫屢挫、死而後已。  蔣欽第一次挨瞭30廷杖後,又上瞭這第二道奏折:“陛下試將臣較瑾,瑾忠乎,臣忠乎?忠與不忠,天下皆知之,陛下亦洞然知之,何仇於臣,而信任此逆賊耶?”但對一個15歲的孩子、一個被內宮“八虎”迷惑的幼主,縱忠心可鑒、以死相諫也難以感化隻有符號意義的皇上,指望他幡然醒悟、鏟奸除惡未免天真,再添口實、再挨廷杖可以預見。廷杖是扒瞭褲子輪番打,那些細胳膊細腿的大臣無須30杖就要見閻王,而蔣欽挨瞭兩輪30杖尚能伏在草席上寫奏折,體質不可謂不紮實,這時他要審時度勢、知難而退,或許能撿條老命,但他置祖靈警示於不顧,義無反顧地用第三道奏折再次換來致命的30廷杖。或曰,如果不是有勇無謀,蔣欽就不至於過剛易折、自絕退路。  弄權者呼風喚雨、指鹿為馬,這類似於回光返照,因為上帝要他滅亡必先讓他瘋狂,邪惡的軟肋就是與正義打持久戰,劉瑾的下場再次印證。正德五年(1510),右都禦史楊一清等率兵平息寧夏安化王叛亂,班師回朝的路上,他與幾位大臣咬好耳朵,趁獻俘禮龍顏大悅之際,亮出叛亂禍起“清君側、誅劉瑾”的鐵證。武宗已至弱冠之年,心智漸趨成熟,一看革命革到自傢頭上,終於震怒瞭。下旨籍沒劉傢,珠寶金銀無數,還有玉璽之類禁物,好生後怕,遂決意將其凌遲處死。劉瑾被千刀萬剮、食肉寢皮是罪有應得,但九泉之下,蔣欽若知道此役的總策劃楊一清也是禦史,沒準要欄桿拍遍。時武宗少年即位,不辨忠奸、難堪重任,而劉瑾囂張狡猾,如果韜光養晦、避其鋒芒,或可伺機智取。  蔣欽之死是必然還是偶然,聽著輕音樂的旁觀者,左手可以漫不經心地翻看發黃書卷,右手可以心猿意馬地移動天平砝碼。但必然與偶然,從來就是相輔相成。相關閱讀推薦:揭秘:明朝設立太監學校 奸臣嚴嵩曾任該校教師明朝皇帝陵墓除十三陵還有哪兒? 明朝皇帝葬在哪揭秘明朝萬歷皇帝30年不上朝之謎 萬歷皇帝是誰?明朝劉瑾之死:被凌遲處死 行刑過程持續3天明朝大太監劉瑾是怎麼死的?劉瑾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