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慘敗

甲午戰爭慘敗十大教訓:國傢需要全面的強盛

  甲午戰爭爆發已經爆發瞭120年,120年前中日之間進行瞭一場震驚世界的戰爭,中國戰敗,與日本政府簽訂瞭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在中國近代的對外戰爭中,中日甲午戰爭可以說是規模最大、失敗最慘、影響最深、後果最重、教訓最多的一場戰爭。正因為如此,重新反思這段歷史,也最具現實意義。   我認為,甲午戰爭慘敗的教訓主要有十條:   一、國殤傷在政體,體制落後必然挨打   19世紀後期,主要資本主義國傢已經完成瞭向帝國主義階段的轉變,資本輸出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這必然引起新一輪對殖民地更加激烈的爭奪。於是,地大物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便成為帝國主義列強眼中的獵物。而此時,中國大陸戰禍連接,內憂外患頻仍,國運岌岌可危。李鴻章奉命創建海軍,建設國防力量,雖學習西方之經驗,但隻學其皮表,未觸實質。而慈禧太後竟將建軍之大量軍費挪用,作為修建三海及頤和園之用款。   反觀日本,自明治維新之後,建立新政,充實國力,汲取西方文化之精髓,摒棄不合時宜之思維,提出“開拓萬裡波濤”的口號,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1887年3月,正當中國準備挪用海軍購艦專款之際,日皇諭令從皇室內庫中提取30萬日元(相當皇室經費十分之一)作為購艦用費。諭令即出,全國影從,至當年9月,集資即達100餘萬日元。兩相比較,高下立現,由此可見大清帝國首先敗在國體政體上,甲午之戰,其實是兩種社會制度的較量;甲午之敗,有其歷史的必然性。   二、戰敗敗在貪腐,腐敗不除未戰先敗

慘敗告終的大明援朝第一戰:祖承訓兵敗平壤

  天兵天將終於來瞭!  前來迎接祖承訓的朝鮮接待使柳成龍,感激得涕淚交加。柳成龍是萬歷朝鮮戰爭中值得一說的人物,他是李朝著名大臣和學者,戰爭期間先後擔任三道都體察使、左議政、領議政(朝鮮最高官職,相當於宰相),為人忠直,顧全大局,積極啟用李舜辰、權慄等名將,戰後寫有回憶筆記《懲毖錄》,被中朝日歷史學傢公認為最權威的第一手戰爭史料。  祖承訓,在歷史上沒有他的大兒子出名:死守大凌河的袁崇煥手下大將祖大壽。不過,祖傢是遼東武人世傢,祖承訓本人長年跟隨遼東名將李成梁和蒙古人作戰,曾經以三萬騎兵擊敗過十萬土蠻,是邊庭的知名勇將  祖承訓的意識裡,始終把侵朝日軍想象成當年肆虐東南的倭寇,至於朝鮮人丟瞭國傢,完全是因為朝鮮軍隊太過無能的緣故。據朝鮮人申炅寫的《再造藩邦志》記載,祖承訓率兵至朝鮮嘉山時,問當地人:“平壤日軍尚在否?”回答:“尚在。”祖承訓舉杯仰天祝之曰:“賊尤在,必天使我成大功也。”  7月16日黃昏,陰雨連綿,祖承訓命令遊擊史儒率本部騎兵兩千人為先鋒,自己率三千主力隨後,連夜急行軍數十裡殺往平壤。熟知日軍厲害的柳成龍勸他“天雨路滑,不宜急擊。”但祖承訓豪氣幹雲地回答:“予觀倭賊如蟻蚊耳!”  第二日黎明,祖承訓率眾殺到平壤城下。令他驚喜的是,平壤居然“城門不閉,城上亦無一賊防守者。”祖承訓率部從七星門入城,前鋒已到達大同館前。城內道理狹窄,全是彎曲巷子,騎兵擁擠在一起。這在這時,埋伏在民居裡的日軍“從左右傍室鑿壁穴,同時放銃,聲震天地。”騎兵在巷戰中毫無用武之地,人和馬都成瞭活靶子,明軍退到城外,騎兵馬蹄陷入泥淖之中難以行動,史儒中彈墜馬身亡。千總戴朝弁、張國忠也陣亡。   僅僅半個時辰,五千騎兵大多陣亡,祖承訓率殘部潰亂敗走,“一夜馳二百裡,還至安州城外。”  日本人對這一戰,是如此記載的:祖承訓史儒皆為遼東勇將,與蒙古人作戰多有勝績,很輕視日本人。因為以前擄掠明朝海疆的日本海盜,甲仗敝惡,明人很蔑視,以為豐臣秀吉的士兵也不過如此。《日本外史》載道:“與明軍戰於安定。旗幟偉麗。人馬皆被鬼頭獅面。明馬駭。行長麾兵蹂之……我兵迫明人於淖。擊鏖之。承訓挺身而走。  《三國演義》中關雲長在曹操面前蔑視袁紹的河北人馬:“以吾觀之,如土雞瓦犬耳!”祖承訓卻把倭賊比作螻蟻之輩,他比關羽更牛氣。不過,關雲長成功斬殺瞭顏良文醜,祖承訓卻落得個“策馬先遁,僅以身免。”  祖承訓卻嘴巴不認輸,他對前來送糧草慰勞的朝鮮人說:“天時不利,大雨泥濘,不能殲賊。當添兵更進耳。”不過,祖承訓在駐紮安州城外控江亭的兩天裡,連日大雨,士兵身處野外衣甲盡濕,紛紛口出怨聲。祖承訓不得已退還遼東。大敗後,祖承訓上奏朝廷,把責任推給朝鮮方軍糧不足,援軍逃散,甚至稱平壤城中有朝鮮人向明軍射箭。雲雲。  把水攪渾,是不願承擔責任者的一貫伎倆。自古驕兵必敗,祖承訓不顧天氣地利,不知敵情,冒然進軍,使得明軍援朝的初戰以慘敗告終。但戰略上的責任卻不該由他負,朝廷兵部大員、遼東巡撫戰爭動員不足,料敵不準,盲目以為區區五千騎兵就能攻下平壤,委實太小看瞭倭寇。  反過來,駐守平壤的小西行長打敗瞭明軍更是得意非凡,送給朝鮮國王一封書信,嘲諷道:“明人來抵擋我們,好比用一群羊來攻一隻虎,大王明白瞭吧?現在遼東已經沒有一個明朝騎兵瞭,我舟師十萬即將開來,未知大駕將逃往何方?”  兩個朝廷都在日夜待捷,得知精強的五千遼東鐵騎卷甲而還的消息後,朝鮮君臣相聚頓足,大明則朝野震動。朱翊鈞和他的大臣們這才沉重地意識到,鴨綠江對面的“倭賊”遠非東南的小股倭寇可比。要斬“華雄”,光靠“上將潘鳳”級的偏將還是不行,非調集主力大軍不可。  主力在哪裡?  明朝最能戰的野戰軍當屬遼東名將李如松的部隊,但他當時正率主力在寧夏平定哱拜之亂。其次,就是火器犀利的戚傢軍班底南方兵。不過夏季的朝鮮暴雨連綿,道路泥濘,不利火器作戰。最合適的時機是秋後。  時間,一切都需要時間。相關閱讀推薦:抗美援朝中的反坦克戰:51式火箭筒成美國噩夢大明史上李如松真神將也:抗倭援朝戰大破日軍劉仁軌: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抗日援朝”英雄!自我救贖:上萬湘西土匪為何走上抗美援朝英雄路抗美援朝“冰雕連”悲壯往事一百餘人成建制凍死

不是敗於諸葛亮妙計?曹操赤壁慘敗的真正原因

  東漢末年一場瘟疫改變瞭歷史進程,這就是曹操想要統一南方而發動的赤壁之戰。  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1萬人迎戰10萬人,以少勝多,擊敗瞭北方最大的軍閥集團,占據瞭北方大片土地。過瞭八年,北方另一軍閥劉表病倒,荊州內部七拱八翹矛盾重重,曹操趁亂討伐劉表,剛繼位的劉琮被迫投降。曹操統一瞭北方,轉身收拾南方兩個小蝦米——孫權和劉備。  劉備嚇得魂不附體,從湖北襄樊撤退,在今天的湖北當陽也就是長坂坡這個地方被曹操擊潰,退據鄂城,急忙叫人提方案,有人建議聯合孫權,共同抗曹。劉備急忙派軍師諸葛亮赴柴桑(今九江)會見孫權,希望大傢聯合起來做點事情,其實就是保住性命。  孫權在戰還是和這個問題上猶豫不決,但諸葛亮和周瑜都希望和曹操打一架。諸葛亮的心思自不必說,周瑜年輕氣盛,又是武將,說起打仗就來勁,於是兩人就對當時形勢作瞭一個瞎貓碰死耗子的估計。總之,曹軍都是旱鴨子,不習水戰,號稱80萬,其實也就15萬,加之遠征疲憊,我們隻要打就能勝,反正早遲都要打,不打白不打。 網絡圖片  曹操正在訓練軍隊,得知這兩個傢夥要聯合對付自己,大笑不止。他親率大軍水陸並進,直逼江南。孫劉聯軍自夏口溯江而上,與曹軍相遇於赤壁(今湖北蒲圻)。大戰一觸即發。  如果有曹兵能活到今天的話,他會給你講,他們在船上站都站不穩,像喝醉瞭一樣,所以曹操為瞭減輕江上風急浪顛,下令用鐵鏈和木板連接戰船。猶如城堡,使步兵騎兵可在上面馳騁。以利攻戰。  周瑜見敵眾我寡,就想謀攻,速戰速決,於是采納黃蓋火攻之計,便有瞭“周瑜打黃蓋”的苦肉計。黃蓋給曹操送假投降書,並與曹操約定瞭投降時間。黃蓋屁股還腫著,就率鬥艦十艘,滿載易燃的幹柴枯草,灌以油脂,外用佈幕圍住,插上白旗向曹軍駛來。奇怪的是,曹軍官兵見黃蓋來降,竟然一點不驚詫,離得近瞭,也毫無警覺,黃蓋下令點火,頓時火烈風猛,船往如箭,燒盡北船,人馬溺死者眾多。相關閱讀推薦:三國歷史解密:孫權下決心打赤壁之戰的真正原因!赤壁之戰和淝水之戰,哪個對中國歷史影響更大?揭秘真實的赤壁之戰:諸葛亮沒借箭黃蓋沒挨打揭秘真實的赤壁之戰:黃蓋沒挨打曹操未中反間計赤壁之戰的故事:曹操敗於周瑜還是敗於疾病?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南岸孫劉聯軍主力船隊知道黃蓋得手瞭,立即發動攻擊,曹操隻好撤退。但在撤退前,曹操居然把沒有燒毀的船也給燒瞭。這就更奇怪瞭。  曹操雖然從華容道逃回瞭北方,但是赤壁一戰,三足鼎立局面因此形成。軍閥混戰繼續延續,統一遙遙無期,神仙打架,百姓遭殃,從此老百姓的苦日子沒完沒瞭,歷史也就精彩紛呈瞭。  問題是,曹操與孫劉,15萬攻打5萬,實力如此懸殊,怎麼輕易慘敗瞭呢?沒有意外發生,結局絕對不是這樣。  翻看正史《三國志·吳書·周瑜傳》,發現曹操戰後給孫權的一封信,說:“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   原來,曹操燒船自退是因為士兵感染瞭瘟疫。所以才不想把仗繼續打下去。  那次暴發的是什麼瘟疫呢?最近出版的《改變中國歷史的偶然事件》裡說,是該死的血吸蟲病。難怪黃蓋十船易燃物品就盡燒曹軍,因為沒有人救火,大傢都在發高燒,要不就在拉肚子。曹操士兵都是北方人,對這種流行病沒有免疫力,成瞭易感染人群。他們根本不知道南方竟然有這種老是讓人跑廁所的疾病。  其實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橫渡長江時,也有三四萬人感染瞭血吸蟲病;拿破侖軍隊在非洲的時候,士兵也曾染上這種病。不過這兩支軍隊的疫情感染都沒有改變歷史,曹操卻很倒黴,被血吸蟲病奪走瞭統一天下的夢想。  如果曹操的士兵沒有遭遇這種瘟疫,中國就不可能有彼此殺得不可開交的三國時代,我們可能會少瞭許多談資,可老百姓卻會少吃許多苦。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漢高祖的軍事才能:史官都無法遮掩的彭城慘敗

史官對於開國太祖的過失,不得不有所隱諱,特別是對於劉邦軍事指揮能力的有限,更是不便多言,因為漢朝的天下是騎在馬上打下來的,打天下的最高統帥,怎麼會有如此丟人現眼的過去? 彭城戰敗,是劉邦一生中最為慘痛的敗仗。關於這次敗戰的原因,歷代的史傢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紛紛議論中,最為一致的當數劉邦進入彭城之後,被勝利沖昏瞭頭腦,忙於收取項羽宮中的美人珍寶,日日飲酒高會,導致松懈防備,被項羽奇襲擊潰。驕兵必敗,自不待言。不過,仔細想來,六十萬連戰連勝的強勁之師,一日間被三萬長途奔襲的楚軍擊潰,陣亡近二十萬人,總是過於神奇而不可思議。 我整理彭城之戰的歷史,一直關註一個重大的史實:彭城之戰時,韓信不在軍中,他被留在廢丘圍困章邯。由此我生發聯想,彭城之戰,如果韓信在軍中指揮,將會是什麼結果? 歷史是不能假設的,這是耳邊常常聽到的話。這句話是誰的名言,我不能確定,但是,我可以肯定,假設是歷史學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合理的假設,常常會引出有意義的結果。由韓信指揮彭城之戰這樣一個假設,引動我想起一次歷史上有名的對話。據《史記·淮陰侯列傳》的記載,劉邦打敗項羽取得天下後,剝奪瞭韓信的兵權,又用陳平提供的詐謀,將韓信逮捕軟禁在首都長安,褫奪王位降為列侯,錦衣玉食而無所事事。這個時候的劉邦,不時從容地召見韓信,與他一起回憶往事,議論諸位將領的統兵能力。 劉邦曾經問道:“比如象我,能夠統領多少兵馬?”韓信答道:“陛下不過能夠統領十萬人而已。”劉邦又問道:“那你如何呢?”韓信回答道:“對於臣下來說是多多益善。”劉邦笑瞭,問道說:“多多益善,為什麼被我擒獲瞭呢?”韓信答道:“陛下不善於將兵,而善於將將,這就是韓信之所以被陛下擒獲的原因。況且,陛下的資質是上天所授,而非人力所能及也。” 這一段對話,千百年來膾炙人口,廣為流傳,不但有種種解說,而且成瞭漢語成語“韓信將兵,多多益善”的語源。我整理彭城之戰的歷史,思考劉邦六十萬大軍之所以慘敗於三萬楚軍的原因,由這段對話獲得瞭一種合理的啟示。

甲午海戰清軍慘敗原因 開戰時軍士還在嫖妓

  演習訓練則虛應故事,欺上瞞下。“平日操練炮靶、雷靶,惟船動而靶不動”;每次演習,總是“預量碼數,設置浮標,遵標行駛,碼數已知,放固易中”“徒求演放整齊,空給觀者以威力強大的假象”。甚至在開戰時仍有官兵嫖妓未歸。  關於甲午戰爭,流傳著各種謊言,比如清朝給海軍的錢不夠,沒買新艦艇,沒有買最好的開好彈,清朝實力不如日本,等等。英國海戰史學傢揭穿瞭這些謊言,他說:“大東溝海戰的結果是雙方對海戰理論無知的產物:假如日本多瞭解一些海戰理論,就根本不敢挑戰實力更強,擁有堅不可摧鐵甲艦的北洋艦隊;而假如北洋艦隊多瞭解一下海戰理論,又怎麼可能在擁有大艦巨炮的情況下仍然以0:5的懸殊“比分”慘敗呢?”。下面我就來看看真相到底是怎樣的吧。  就海軍經費方面來講,清政府投入海軍的經費一點也不比當時日本投入的少!北洋水師從1861年籌建到1888年成軍27年間,清政府一共投入海軍經費一億兩白銀,每年合計300萬兩,占年度財政的4%──10%。日本政府從1868年到1894年3月26年間共向海軍撥款9億日元,折合成白銀才6000萬兩,每年合計白銀230萬兩,相當於同期清政府對海軍投入的60%!  丁汝昌戰前提出在主要艦船上配置速射炮,需銀六十萬兩。李鴻章聲稱無款。北洋艦隊在黃海海戰中戰敗,他才上奏前籌海軍巨款分儲各處情況:“匯豐銀行存銀一百零七萬兩千九百兩;德華銀行存銀四十四萬兩;怡和洋行存銀五十五萬九千六百兩;開平礦務局領存五十二萬七千五百兩;總計二百六十萬兩。”無款的海軍和藏款的李鴻章形成瞭多麼矛盾的對照。  直到大戰爆發前,無論從數量上看,還是從質量上看,北洋艦隊的裝備北洋艦隊都不比日本聯合艦隊差!北洋艦隊的裝甲數量和質量都超過瞭日本聯合艦隊。當時,北洋水師與聯合艦隊鐵甲艦方面的數量比是6:1,中國遙遙領先;非鐵甲艦方面,8:9,日本略勝一籌。定遠號、鎮遠號的護甲厚14寸,即使是經遠號、來遠號的護甲厚也達9.5寸。日本方面,即使威力最大的“三景號”艦,也缺乏北洋艦隊這樣較大規模的裝甲防護。而北洋艦隊的定遠、鎮遠兩艘鐵甲艦綜合瞭英國“英偉勒息白”號和德國“薩克森”號鐵甲艦的長處設計而成,各裝12英寸大炮4門,裝甲厚度達14寸,堪稱當時亞洲最令人生畏的鐵甲堡式鐵甲軍艦,在世界也處於領先水平。就火炮而言,無論大口徑火炮,還是小口徑火炮,北洋艦隊均占優勢。200毫米以上大口徑的火炮,北洋艦隊與聯合艦隊的比例是26:11,我方遙遙領先;小口徑火炮方面,北洋艦隊與聯合艦隊的比例是92:50!隻有中口徑火炮方面,日本稍稍領先,中日比例是209:141!就平均船速說,日艦每小時比我艦快1.44節,優勢似乎不像人們形容得那麼大。清朝政府正是基於這種力量對比,才毅然對日宣戰。   戰爭中如果用瞭威力最大的開花彈,隻“定遠”、“鎮遠”二艦就可以消滅日本艦隊,甚至可以說,把中國和日本的艦隊全部滅掉,根本不必要再買什麼新艦艇。流行的觀點是清朝如何腐敗,如何不給錢買好彈藥,把罪名都加在慈僖頭上,現在把這些謊言都揭穿吧。  曾有文章考證,一度相傳的清軍艦炮晾曬衣物,並無事實根據。但多種資料表明,北洋水師在一片承平的中後期,受沒落王朝腐朽頹廢之風浸淫,確實軍風敗壞,弊端叢生。士兵“腰間皆斜插煙槍一支”,“平居煙酒淫賭,沉溺往返”,甚至管帶也側身其間,大敵當前而“逐聲妓未歸”,意思就是開戰時官兵仍嫖妓未歸。演習訓練則虛應故事,欺上瞞下。“平日操練炮靶、雷靶,惟船動而靶不動”;每次演習,總是“預量碼數,設置浮標,遵標行駛,碼數已知,放固易中”“徒求演放整齊,空給觀者以威力強大的假象”。  弄虛作假可以欺騙自己,欺騙許多人,卻無法欺騙自己的敵人。在真槍實彈的戰場上,日艦火炮命中率高出北洋艦隊9倍以上。更令人震驚的是,在黃海海戰中,北洋海軍發射的炮彈有的彈藥“實有土沙、煤灰”“故彈中敵船而不能裂”。  在豐島海戰和黃海海戰中,北洋海軍頻繁出現炮彈擊中日艦不炸的現象,而且彈藥不足。在豐島海戰中,濟遠艦用150毫米口徑火炮發射炮彈,擊中日艦速度最快的吉野號右舷,擊毀舢板數隻,穿透鋼甲,擊壞其發電機,墜入機艙的防護鋼板上,然後又轉入機艙裡。可是,由於炮彈的質量差,裡面未裝炸藥,所以擊中而不爆炸,使吉野僥幸免於沉沒。在黃海海戰中,吉野號又中彈不少,但終未遭到毀滅性打擊。當時在鎮遠艦上協助作戰的美國人麥吉芬(Paul W. Bamford,1860-1897,美國安納波利斯海軍學院畢業)認為,吉野號能逃脫,是因為所中炮彈隻是穿甲彈,在黃海海戰中,北洋海軍發射的炮彈有的彈藥中“實有泥沙”,有的引信中“僅實煤灰,故彈中敵船而不能裂”。  不僅艦炮發射的炮彈不炸,海岸炮臺發射的炮彈也不爆炸。據日方記載,清軍旅順口炮臺發射的炮彈,“雖其響轟轟,但我兵因之死傷者甚少,之所以如此,無他,海岸諸炮臺發射敵之大口徑炮彈,其彈中大半填裝以大豆或土砂故也”,這些現象表明,擊中不炸,不外乎兩種原因:一是發射的炮彈本身就是未裝炸藥的實心穿甲彈,隻能穿透船體裝甲,不可能爆炸;二是發射的穿甲爆破彈裝藥有問題,裝填煤灰、土沙之類。這樣的炮彈顯然不適宜於與擁有速射炮的日艦激戰,隻適於平時演習打靶之用。  此外,北洋海軍各主力艦都設有魚雷管3-4具,但是,在黃海海戰中,並沒有對日艦實施魚雷攻擊。丁汝昌在匯報戰況時,也隻字未題已方發射魚雷,而隻說日艦對經遠和致遠發動魚雷攻擊。看起來,正象大批開花彈不在艦上一樣,購艦時就配備好的大批魚雷在戰爭爆發後也一直躺在基地的倉庫裡。  至於彈藥中裝填沙土、煤灰和大豆之類,影響炮彈爆炸,原因在於天津軍械局的辦事員被日軍收買,充當瞭日軍的間諜,故意破壞。  總之,英國人的評論是正確的,英國海戰史學傢評價:“大東溝海戰的結果是雙方對海戰理論無知的產物:假如日本多瞭解一些海戰理論,就根本不敢挑戰實力更強,擁有堅不可摧鐵甲艦的北洋艦隊;而假如北洋艦隊多瞭解一下海戰理論,又怎麼可能在擁有大艦巨炮的情況下仍然以0:5的懸殊“比分”慘敗呢?”相關閱讀推薦:甲午戰爭時慈禧忙於過壽:3天打不到北京就行!揭秘:甲午戰爭清朝的軍費不如日本娼妓捐款數目揭秘:120年前日本如何通過甲午戰爭竊取釣魚島?甲午戰爭兵敗竟然是因為中國士兵開槍瞄不準?戰場之外甲午戰爭:大清皇帝得到的軍情太虛假

揭秘:日本中將指揮國軍金門戰役致解放軍慘敗?

  導讀:金門戰役結束多年後,據一名接受過日軍“白團”教育的國民黨軍官稱,當時實際指揮國軍作戰的是日要中將根本博。白鶴亮、帥本源、范健、喬本……一個個典型的中國名字,一般人根本想不到,他們都是日本人,而且是高級別的日本軍人!白鶴亮本名富田直亮,系日本陸軍少將;帥本源本名山本親雄,日本海軍少將;范健本名本鄉健,日本炮兵上校;喬本本名大橋策郎,日本陸軍中校。這些人有幾個共同點,都是日本軍人,二戰時絕大多數曾在中國戰場活動過,更為重要的是,他們都曾以“白團”的名義,在20世紀50—60年代直接參加瞭海峽兩岸的軍事對抗。  根本博,前日本侵華“華北方面軍”兼駐蒙軍中將司令官,日本投降後,曾無視投降命令,與蘇蒙紅軍在張傢口北部地區交戰,並以武力抵抗八路軍的接收。此人與國民黨軍隊的一些高級將領有過交往。在國民黨的庇護下,根本博沒有被視作戰爭罪犯,得以平安回國,由此對國民黨和蔣介石十分感恩。1949年春,根本博的傢裡來瞭一個人,自稱是奉蔣介石之命請他出山,協助國民黨軍隊對抗解放軍。曾深受“禮遇”的根本博當即答應,變賣傢產籌措旅費,組織瞭幾個人以釣魚為名,偷偷乘船出海。他們原本想到大陸,但因人民解放軍迅速向南挺進,他們隻好轉去臺灣。1949年8月,蔣介石將根本博介紹給在浙江沿海小島指揮作戰的湯恩伯,自此直到1952年3月,根本博一直以“個人顧問”身份,在湯恩伯軍中參與對中國大陸進行騷擾作戰。   根本博最大的“功勞”是古寧頭(金門島的一個地方)之戰幫助國民黨軍隊保住金門。根本博說服湯恩伯把仍在大陸的部隊盡快撤到沿海的一江山島、大陳島、金門、馬祖,增強瞭國民黨金門守軍的實力。此外,據一名接受過“白團”教育的國民黨軍官稱,當時實際指揮作戰的是根本博。  不過根本博到臺灣時還是挺有戲劇性的。據根本博回憶錄說,他們七人到基隆後,臺灣當局不聽美國海軍的解釋,以致他們被扣押瞭一個月。尤其晉見老蔣之前,通知他們理發沐浴更衣時,他們都以為會被槍斃瞭。結果老蔣召見後,令曹士征在日本致送他們七人傢屬補助金,並請他們立刻赴金門協助湯恩伯。   根本博一行人的行動,被港日媒體大幅報導,連美國「芝加哥論壇報」也轉述。最誇張的有「蔣在日本招募十萬義勇軍協防臺灣」、「蔣在日本招募義勇航空隊協防臺灣」,當時日本軍人回國後,不但生活無著落,美軍也不準他們從事公職,社會也瞧不起這些戰敗的軍人。根本博的新聞一出,日本回國軍人(尤其是飛行員),一大堆人擠到駐日代表團要報名,震動瞭盟軍總部。相關閱讀推薦:揭秘:清朝滅亡前夕為何派艦從日本手中奪回東沙飯塚國五郎:抗戰中死的最窩囊的日本將軍日媒:日本政府將在武漢啟動遺留化武銷毀作業日本自衛隊賣力宣傳博民眾好感 鼓勵女性嫁軍官美兵懺悔:在越南虐待女俘比日本人還殘忍!(圖) 揭秘:炮擊金門 美國欲讓廈門變成第二個廣島!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結果根本博一行人的新聞,讓盟軍加強安檢,原本老蔣與岡村寧次的佈局也被牽連,「義勇軍」胎死腹中,縮水成瞭由化名「白鴻亮」的富田直亮少將組成「顧問團」,也就是一般人熟知的「白團」。金門古寧頭戰役國軍大獲全勝後,根本博又協助湯恩伯防守舟山群島。雖然根本博比起其它軍事顧問不同,他是直接參戰、功勞很大,而且官階輩分都比富田直亮高,但「白團」成員一起抵制他,更嚴重的是為瞭防守舟山群島,他赴日本以「漁撈」為名,買瞭33艘機帆船,卻因一位前海軍中將在口角時殺瞭一個流氓,引起日本海上保安隊的追捕。  根本博的行動不夠保密,以致連累岡村寧次也被盟總麥克阿瑟約談,而中國代表團團長朱士明也收到盟總的警告,招募「義勇隊」計劃胎死腹中,讓老蔣非常不滿,於是先遣送其它六人回日本。而化名「周志澈」的吉川源三中佐,又侵吞瞭其它幾人的安傢費,在日本成瞭重大新聞。老蔣擔心連「白團」也沒有優秀的日本軍人來參加,終於一怒之下,將根本博也遣送回去。根本博回日本後,鬱鬱寡歡、終日酗酒,1966年病沒。

美媒盤點英軍歷史5大慘敗:7000正規軍向民兵投降

  導讀:美國《國傢利益》雙月刊網站11月20日發表題為《英國的最大軍事失敗》的文章稱,跟羅馬人一樣,英國人跟各種各樣的敵人交過手。他們也曾經被各種各樣的敵人打敗,包括美國人、俄國人、法國人、美洲土著、非洲人、阿富汗人、日本人和德國人。盡管是失敗,但輸給那麼多形形色色的敵人也是有點榮耀的。  俗話說,勝利瞭眾人邀功,失敗瞭無人認賬。但就英國而言,失敗的禍根很多,有過於自信,也有種族歧視。嘲笑英國佬的美國人要當心,同樣的原因也曾把美國引向失敗。以下是英國的五大軍事失敗:  7000正規軍向民兵投降  設想如果美國陸軍的整整一個旅向塔利班投降該當如何,這或許就能讓人明白1777年薩拉托加戰役的重大影響瞭。在一支被歐洲專傢斥為殖民地烏合之眾的部隊面前,英軍7000人放下瞭武器。這場戰役原本就不該發生。對於一個歐洲大國來說,英軍規模不大,要想制伏北美東部這麼大面積的地區就更顯得力量單薄。英國的優勢在於擁有皇傢海軍,其戰略機動性使英國能以喬治·華盛頓的大陸軍望塵莫及的速度集合或轉移兵力。   於是,本著一貫蔑視敵人的傳統,英國在1777年秋決定長途跋涉深入北美內陸,此時海軍已鞭長莫及。綽號“紳士約翰尼”的英軍將領伯戈因帶領7000人馬從加拿大進軍紐約州北部,在奧爾巴尼附近與威廉·豪率領從紐約市北上的另一支部隊會合。理論上,這將把革命者的大本營與其他殖民地隔離開來。不幸的是,英軍指揮層跟他們的隊伍一樣各自為政。豪將軍自作主張決定占領費城。伯戈因則勉強奪回瞭泰孔德羅加堡,卻發現自己物資不足而冬天即將來臨。他沒有退回加拿大,卻向阿爾巴尼挺進。與此同時,美方召集瞭1.5萬名民兵,並得到華盛頓將軍派兵增援。  經過在弗裡曼農莊和貝米斯高地的兩場小規模戰役後,伯戈因部發現自己寡不敵眾並被包圍在薩拉托加,既無增援也無解圍之兵。1777年10月17日,“紳士約翰尼”投降,使他的部下免於在一場毫無希望的戰鬥中白白送死。而美國革命者則以戰場上擊潰英軍的事實,說服瞭法國與羽翼未豐的他們結盟並對英開戰,隨後西班牙也仿而效之。世界歷史因此役受到的影響不可估量。相關閱讀推薦:丘吉爾:從口吃患者到英國歷史上最偉大的首相二戰英國戰俘心中傷痕難撫平 稱永不原諒日本人英國國王喬治一世竟然不會說英語:他如何治國?歷史上的今天11月5日 蘇丹反擊英國“遠征軍”揭秘:日不落帝國英國海軍的雛形原來是海盜英國名將克萊武簡介:用三十年讓印度淪為殖民地分頁:1/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非洲土著痛擊精銳英軍  被美國民兵打敗就夠丟人的瞭,但至少美國人論祖先和文化還算是西方的。那麼,手持長槍鐵矛的非洲土著肯定敵不過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英國軍隊吧?直到今天,這種印象仍貫穿於1964年的影片《祖魯》中,在該片的羅克渡口戰鬥力,一小撮英軍就擊退瞭非洲勇士的“人海攻勢”。但在這之前的伊桑德盧瓦納潰敗,卻粉碎瞭上述帶有種族主義色彩的成見,在1879年1月22日的伊桑德盧瓦納戰役中,祖魯人殺死瞭1700名英國正規軍。英國入侵祖魯蘭地區,表面上是為瞭報復英國公民遇害,實則為瞭當地的消滅祖魯王國,以創建一個南非邦聯。  跟在薩爾托加一樣,英國人魯莽地置自己於死地。英國指揮官切姆斯福德爵士將1.5萬人的部隊分成3個縱隊,認定此舉可使英軍包圍祖魯軍團。切姆斯福德統率由5000人組成的主力縱隊,在伊桑德盧瓦納紮營,卻未曾察覺5英裡以外就有一支祖魯部隊。他不僅沒有加固陣地,還把部隊再次分割,將大部分人派去追趕所謂的祖魯主力部隊,而隻留下1700人守衛營地。  但2萬之眾的祖魯主力部隊其實就藏在營地附近。當英國偵察兵終於發現他們時,祖魯人發起進攻。他們在堅船利炮的工業時代揮舞著鐵器時代的長矛和盾牌,但祖魯人證明,即使在技術上處於劣勢,組織嚴明、士氣高昂、戰術靈活的部隊也能大獲全勝。他們慣用的招數是“野牛之角”:年紀較大的勇士從正面與敵人交手,年輕勇士則從兩側包抄發動襲擊。這一戰術屢次為祖魯人贏得美名,之前是贏得瞭一個非洲帝國,現在則是大敗英國人。   名艦“胡德”號慘遭擊沉  人們不能指摘皇傢海軍缺乏鬥志。1941年5月“俾斯麥”號戰列艦從德國駛入北大西洋的消息傳來後,英國迅速做出反應。一艘德國戰列艦在為英國補給糧食彈藥的航線上遊弋,那不是老虎進瞭雞窩嗎?“俾斯麥”號是一艘大型戰列艦,在1941年比大多數英美戰艦都更新、更先進。在“歐根親王”號重型巡洋艦的伴隨下,它在任何一場戰鬥中都將是難以匹敵的。當德國人駛經丹麥海峽時,攔截這兩艘船的是皇傢海軍的“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和“胡德”號戰列巡洋艦。分頁:2/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威爾士親王”號建成不久,“胡德”號則是1918年一戰期間下水的一代名艦。作為一艘戰列巡洋艦,“胡德”號比戰列艦速度要快,但裝甲防護較差,根本無法對抗像“俾斯麥”這種現代化戰列艦。英國人沒有等候增援,而是擺開作戰架勢。這是一場典型的主力艦之戰,沒有飛機或航母參與。不幸的是“威爾士親王”號的艦炮出現故障,致使火力大減。但讓這一天成為皇傢海軍歷史上最黑暗日子的卻是“胡德”號。在遭受德國人的一陣炮轟後,這艘戰列巡洋艦爆炸,船上1300餘人全部遇難。原因可能(但不能肯定)是德國人的一發炮彈擊穿甲板導致彈藥艙爆炸。“威爾士親王”3次擊中“俾斯麥”號,但無可改變的事實是,皇傢海軍引以為傲的“胡德”號被擊沉,而德國人活著揚長而去。  新加坡失守致8萬英軍被俘  至此,英國人還會低估誰呢?別擔心,到瞭上世紀40年代就輪到日本瞭。戰前,英國專傢出於種族歧視對日本人不屑一顧,犯下嚴重錯誤。這種種族歧視在太平洋戰爭的頭6個月結下苦果,日本陸海軍在東南亞和西太平洋將西方列強打得落花流水。最典型的莫過於英國的新加坡堡壘陷落。新加坡曾被認為固若金湯,那基本屬於謠傳:預算收緊已使這個島城徒有其表。盡管如此,以8萬人的駐軍,新加坡本應能夠抵擋一陣,或許能堅持到援兵到來。   援兵不會來瞭。美國太平洋艦隊在珍珠港幾乎全軍覆沒。“威爾士親王”戰列艦12月8日在馬來亞被日軍擊沉,致使新加坡失去海上盾牌。但英國的這場災難在很大程度上是匪夷所思而非不可避免。因在不列顛之戰中打瞭勝仗而洋洋得意的皇傢空軍飛行員發現自己不是日本飛行員及其零式戰鬥機的對手。12月8日在馬來半島登陸的日軍雖然不及守軍人多,卻智勝瞭缺乏訓練和領導的英國、澳大利亞和印度軍隊。日軍指揮官是山下奉文將軍,此人曾在菲律賓打敗美國人,後來被稱為“馬來之虎”。英軍指揮官是情緒低落的珀西瓦爾將軍,他的屬下則爭吵不休。  日英雙方兵力為1比3,山下部隊不得不在新加坡與大陸之間的海峽開展水上攻擊。英軍堡壘在一周內便失守,8萬人成為戰俘,其中很多人未能在日本人的惡劣關押條件下幸存。溫斯頓·丘吉爾稱,8萬人集體投降是英國歷史上的最慘痛災難。分頁:3/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英軍馬虎大意被隆美爾圍殲  讓英國丟掉新加坡堡壘的懶散狀態還差點讓它丟掉中東。1942年夏,在德國人、意大利人和英國人的北非拉鋸戰持續近兩年後,前線暫時穩定下來,雙方都準備迎接下一輪戰鬥。北非地廣人稀,幹旱少雨,這裡的戰役就像海戰——跟艦隊一樣,軍隊不斷穿越荒無人煙的開闊地帶,除瞭班加西和圖卜魯克等為數不多的幾個重要港口和補給點之外,這些地方本身幾乎毫無價值。  但到瞭1942年中,英國人決定把馬其諾防線照搬到北非,而結果也跟1940年差不多。格查拉防線建在圖卜魯克附近,從地中海岸往南延伸到沙漠深處。它包括一系列雷區和由步兵旅把守的加固“崗亭”,並有英國裝甲部隊做後盾。遺憾的是,沙漠裡空空蕩蕩,沒有河流或山脈讓英軍的防禦作為依靠,致使其南線側翼孤零零地置身於空曠沙漠中。把一個不穩固的側翼擺在德國人面前無異於自找麻煩,埃爾溫·隆美爾是不會錯過這場盛宴的。雖然英軍在人數上超過隆美爾的非洲軍團及其意大利盟友,但隆美爾以其一貫大膽作風,決定在5月27日發起進攻。他讓自己的裝甲部隊繞過英軍南線側翼,意大利“炮灰”(他們基本上是在沙漠裡徒步前進)則負責襲擊英軍的“崗亭”以轉移其註意力。假如進展順利,英軍“崗亭”會被包圍並摧毀。

臺媒:臺灣地區“九合一”選舉國民黨為何慘敗

  臺媒稱,“九合一”選舉,22縣市改選縣市長,國民黨幾乎全軍覆沒,隻贏瞭新北市、新竹縣、苗栗縣、南投縣、臺東縣、連江縣,縣市執政優勢喪失殆盡。民進黨在六都中拿下五都(包括臺北市無黨籍柯文哲),其他縣市亦大有斬獲,贏得風光。  2014年11月29日晚間臺灣“九合一”選舉結果出爐,這次選舉包括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桃園縣改制)、臺中市、臺南市、高雄市6個“直轄市長”、“直轄市”議員,以及各縣市長、縣市議員、鄉鎮市長、鄉鎮市民代表和“直轄市”少數民族區長、“直轄市”少數民族區民代表及村裡長9種選舉。  根據臺灣選務部門資料顯示,“九合一”選舉人總數1851萬1356人,選票數達6524萬5782張,將選出1萬1130名地方公職人員,包括6名“直轄市”市長,16名縣市長,375名“直轄市”議員,532名縣市議員,198名鄉鎮市長。候選人總數達1萬9636人。這次選舉在各縣市計有368個選務作業中心,設置1萬5559個投開票所,動員工作人員約20萬6900人。 (大選過後,臺灣多處”藍天變綠地“)  國民黨目前在15席縣市、六都中的四都執政,然而開票結果公佈後,原本執政的臺北市、新北市、桃園縣、新竹縣、新竹市、苗栗縣、臺中市、彰化縣、南投縣、嘉義市、基隆市、澎湖縣、金門縣、連江縣全部淪陷,國民黨老地盤一朝大片變綠。六都”隻有朱立倫以微弱優勢拿下瞭新北市,另外隻剩新竹縣、苗栗縣、南投縣、臺東縣、連江縣5縣,而民進黨原本隻預估能拿下9~10席縣市長席位。議員選舉方面,國民黨籍議員同樣遭遇潰敗,2016年可能遭遇行政、立法兩院統統”變綠“,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甚至宣稱已瞄準2016“總統大選”。  針對這次選戰,國民黨大跌眼鏡以慘敗收場,民進黨首次在臺灣政治版圖上占據壓倒性優勢,可見臺灣民眾對國民黨的不信任已達空前。當晚,行政院長江宜樺已獲批率內閣總辭,據臺媒報道馬英九很可能會因此辭去國民黨主席職務。這次選戰結果也給瞭我們這些圍觀者很多思考,為何國民黨會敗得這麼徹底呢?以下為本人總結的一些原因:  國民黨內部不團結  選舉中,內部不團結可謂大忌。前者,國民黨2000年選舉因為宋楚瑜突然獨立參選,導致民進黨首度上臺,國民黨淪為在野黨,往事尚未走遠,國民黨內訌又起,波折不斷。相關閱讀推薦:蔣介石在臺灣做瞭哪16件事?蔣介石在臺灣的日子歷史揭秘:抗美援朝影響瞭臺灣問題的解決嗎?一顆子彈如何讓蔣經國登頂臺灣?蔣經國遇刺內幕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在臺六年創下六項中國之最揭秘:美國50年代策劃臺灣軍隊“政變”始末分頁:1/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首先去年的”馬王之爭”雖說王金平”關說”在前,但馬英九操之過急,一件本來很順當的事情結果反而讓馬英九大失口碑,名望受損,甚至在國民黨全代會上有”反馬勢力“提出支持王當黨主席的事件,種種跡象表明國民黨內部並不團結。即使之前出親民黨、新黨的出走也未能使得國民黨內部重新整合。  而民進黨的黨員從“美麗島事件”到後來執掌政權,都是靠實力從草根一步步走上舞臺,他們的高層基本上都有一起打拼的經歷,即使有些內部爭鬥,但大選一旦來臨,便不顧個人得失,全力以赴PK國民黨。  在正式參選登記前,國民黨在基隆市、新竹縣、彰化縣、南投縣、嘉義市、雲林縣等六縣市出現分裂。經過整合後,雖然部分縣市候選人主動退選,但基隆、新竹仍確定分裂,最後選舉結果出爐後,國民黨果然丟失基隆、新竹。  國民黨曾號稱在臺黨員過百萬,但實際上是指的領有黨員證的人員,而實際參與國民黨黨務、履行黨員職責的不過20萬,這個數據則跟民進黨的在冊黨員數量旗鼓相當。試問,一個”分裂加內鬥”的國民黨與一個”一致對外”的民進黨如何角逐政壇?   “反服貿”運動、 “占中”影響  這次選舉在投票率上超出瞭原先六成五到七成的預想,達到瞭七成多,甚至在臺中超過瞭七成五。與國民黨支持者很多不願出來投票相反,這次年輕選民踴躍投票,力圖用選票對馬政府說“不”,這也使得胡志強在臺中遭遇慘敗。而這次年輕選民積極性高漲的緣故,無外乎“反服貿”(太陽花)等社會運動的緣故,他們的政治熱情以及組織能力都被充分地調動起來,這也使得本來就受年輕人熱捧的民進黨更加炙手可熱。在臺北市的選戰中,柯文哲對連勝文,首投族支持度之比據稱達到瞭是8:1,具有明顯優勢。  ”太陽花運動”可以說是臺灣社會對馬英九“政府”近年來不滿的瞬間爆發,國民黨“立委”張慶忠宣佈協議審查已超過3個月,當視為已經通過審查,要強行送“立法會”存查,臺灣70-80%的民眾認為此舉有違程序正義。接著,臺灣的大學生和一些社會組織開始沖擊”立法院“和”行政院“,要求馬英九辭職。分頁:2/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反服貿協議”然大體上是對臺灣利好的,並且對於臺灣的優勢產業,政府都有相關部門與行業溝通,但對於競爭力不足的行業,則有一些恐慌,像美發、洗衣、安養機構和印刷出版等行業,擔心受到沖擊。而臺灣年輕人的失業率是偏高的,大概是12%,是成人失業率的3到4倍,他們覺得馬政府與大陸合作的“和平紅利”隻有少數人和少數團體享有、壟斷瞭,他們反而受到傷害,於是可以理解為何臺灣草根年輕一族特別恐慌。  在”太陽花“運動中,在“行政院”的臺階上,民進黨的四位大佬蔡英文、蘇貞昌、謝長廷和遊錫堃坐在一排,力挺學生。而學生中的領袖像陳為廷、林非帆等被曝出是綠營支持者。所以不難想象,年輕人這次為何會積極出動投票給民進黨瞭。  民進黨競選策略得當  在競選政策方面,民進黨在臺北面上不推本黨人士,改推無黨籍人士柯文哲,幕後操控臺北格局以此拿下藍營大本營,這招實在太絕瞭,否則藍營、泛藍營再反感小馬哥也不會把票投給民進黨。同時,臺北市議員則將采聯合競選、配票方式,搶攻議會席次。可以說,臺灣部分中間選民,對國民黨有不滿,對民進黨有擔憂,對無黨派有期待,而民進黨這次在臺北的大選中很好地利用瞭這一心理,這一仗打得確實漂亮。   其次,競選口號:”投票國民黨,臺灣變香港“,直接利用“占中”這一熱點新聞吸引本土選民以及一些中間選民,同時又抨擊瞭馬政府“親中”立場。。從“美麗島事件”以來,民進黨的宣傳口號一直緊抓“臺灣本土利益”,這與國民黨高達上的中華民國概念形成瞭鮮明的對比。而對於選民來說還是比較務實瞭,“民國雖大,獨愛臺灣”,特別是對於臺灣新生代年輕選民以及本土人,對於大陸的情結本來就淡薄,而這次的選舉更加明顯的體現出來瞭。  另外,從競選宣傳氣勢上,國民黨這次已經是軟弱不堪瞭。在選舉的前一天,國民黨主席馬英九全臺催票搭“空軍一號”從南臺灣屏東縣啟動“南征”,隨後連趕高雄、臺南兩地。馬英九在掃街過程中不斷向民眾喊話“起房起一半,師傅不能換”,呼籲選民集中選票投給國民黨參選人。語氣沉重透著擔憂與迫切感,讓人明顯感受到他與國民黨對選情的憂心忡忡。而民進黨主席蔡英文28日也跑瞭七個縣市。當天,蔡英文陪同黨籍參選人舉行聯合記者會時表示,選戰最後關頭,要把票投給帶來希望的候選人,用選票讓馬英九反省、讓國民黨輸一次,臺灣不會倒,隻會更好。分頁:3/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經濟低迷 社會精英支持政黨輪替  國民黨本屆政府執政以來,臺灣外銷訂單萎縮,物價上漲,國際財務惡化,財務持續飆高,民眾相當苦悶。隨著國民黨施政滿意度不斷下滑,直接導致藍營支持率的下降,在其優勢選區的部分原先支持者們為瞭生計也不得不重新考慮票投何方,甚至有地方候選人也在積極與國民黨中央以及政府撇清關系。而對於中間選民來說,既然國民黨執政並沒有對經濟帶來改善,隻能寄希望於別的政黨瞭。  另外社會精英需要政黨再度輪替,一般來說實行民主選舉的國傢總要經歷幾次政黨輪換,讓民眾在輪換中得到鍛煉,讓政黨更替的理念深入人心,讓整個社會政治、經濟結構適應民主選舉制度,這就需要初期必須經歷幾輪輪換。可以說,拋開別的因素不談,也要為瞭換而換,一些社會精英把這看作為瞭民主選舉制健康發展的必要之舉。  這些社會精英的表態與傾向,對於臺灣部分普通民眾來說具有相當大的吸引力與導向性。所以,每次臺灣選舉前,各黨候選人除瞭掃街拜票外,總會拜會一些大佬、名流、法師,爭取支持。

揭秘蒙古大軍兩次伐日慘敗之謎!忽必烈的創痛!

  導語:與敵軍貼身近戰,使蒙古人的弓箭優勢失效。劉復亨在激戰中陣亡,元軍折損大半後退回海灘依托回回炮防守。  十三世紀元帝國兩次入侵日本的慘重失敗,蒙古人對日本的進攻起因於日本不肯臣服於蒙古帝國。成吉思汗之孫忽必烈更是多次派使者赴日本要求日本稱臣納貢,高麗國王也致書日本人要求他們向蒙古人屈服,但每次日本人都輕蔑地拒絕瞭忽必烈的要求。  關於十三世紀元帝國兩次入侵日本的慘重失敗,當時從東亞到歐洲的許多史籍都有記載,不過最原始的紀錄來源不外三處:一為元帝國的記載;一為朝鮮的記載;一為日本的記載。這三種記載都有偏頗,相互矛盾處很多,所幸都不是孤證,又有考古發現作旁證,互相比較之後我們不難發現真相。  其中朝鮮人的地位接近局外人,跟戰爭沒有太多利害關系,因此他們的記錄更可信些。蒙古人對日本的進攻起因於日本不肯臣服於蒙古帝國。忽必烈多次派使者赴日本要求日本稱臣納貢,高麗國王也致書日本人要求他們向蒙古人屈服,但每次日本人都輕蔑地拒絕瞭忽必烈的要求。面對這樣的冒犯,君臨天下的蒙古大汗當然不能容忍,於是武裝攻日遂不可避免。需要說明的是,第一次進攻日本時,南宋尚未滅亡,忽必烈僅控制瞭北方中國,當時元帝國正集結重兵準備南征,用以進攻日本的軍隊並不多,漢人也不是此次侵日的主力。   忽必烈執意要控制日本,除瞭顯示大可汗的權威外,還有許多更實際的考慮。蒙古大汗雖富甲四海,可因為蒙古貴族對奢侈品的旺盛需求,再加上蒙古人拙於理財,蒙古帝國的財政時常捉襟見肘。忽必烈之前的兩位大可汗貴由和蒙哥都以揮霍無度著稱,他們購買奢侈品主要以貴金屬支付,對部分拖欠的 債務甚至以未來的戰利品做抵押。  忽必烈和阿裡不哥為爭奪汗位激戰四年,這場蒙古人之間的內戰無利可言,自然使蒙古帝國的財政狀況進一步惡化。而日本在過去數百年來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白銀產地和出口國, 這個富裕的島國在急需硬通貨的蒙古貴族眼裡無疑是塊肥肉。  公元1274年,進攻日本的遠征軍由朝鮮揚帆出海,駛往九州島,遠征軍共兩萬五千人,其中蒙古人和高麗人大約各占一半,還有部分女真人和少量漢人。遠征軍的統帥為蒙古人忽敦,兩位副統帥為高麗人洪茶丘和漢人劉復亨。元軍航行至博多灣,首先攻占並蹂躪瞭對馬島和壹歧島,然後分三處在九州登陸攻入內陸。三路入侵軍隊中,一路為主力,兩路為策應,主力部 隊的登陸地點大約在長崎附近。相關閱讀推薦:揭秘蒙古唯一女行省楊妙真:創梨花槍的美女高手傳奇的蒙古帝國:揭秘縱橫西域的鐵木爾帝國風卷殘雲:揭秘蒙古鐵騎如何橫掃天下的秘密蒙古帝國最傳奇的女性:一生生過四位皇帝的女人忽必烈為什麼將國號由“蒙古”改為“大元”分頁:1/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第一次“蒙古來襲”  面對第一次“蒙古來襲”,日本鐮倉幕府調集部分正規軍迎戰,九州沿海各藩也緊急組織武士和民兵參戰。慘烈的戰鬥進行瞭二十多天,日本人戰術較為落後,在開始的戰鬥中蒙受巨大傷亡,但他們仍然成功地阻止瞭元軍的推進。  在相持瞭幾天後,日本人漸漸適應瞭蒙古人的戰術,於是開始反擊。主要由武士組成的日本重騎兵隊尤為英勇,他們在弓箭手的支援下冒著箭雨列陣沖擊敵人,與敵軍貼身近戰,使蒙古人的弓箭優勢失效。劉復亨在激戰中陣亡,元軍折損大半後退回海灘依托回回炮防守。至此元軍傷亡慘重,進展無望,他們的敗局已不可避免,由於箭和給養都即將用盡,元軍無力繼續守住陣地,他們隻得上船撤退。在返回朝鮮的路上,元軍的艦隊遭風暴襲擊,遭受瞭一些損失,不過大部分船隻安全回國。  此次戰役日本史稱“文永之役”,蒙古人在東亞第一次遇到瞭裝備訓練和勇氣都不遜於自己的對手。高麗人在戰鬥中主要負責近戰,他們因遭受日本人的正面沖擊而損失慘重。故而高麗人對日本軍人的戰鬥力,尤其是日本人的戰刀印象深刻,據說元軍普通士兵的刀劍與日本刀一碰即斷。  相對來說,使用弓箭的蒙古人損失小一些,在他們看來,日本人的弓箭雖威力強大,但射程很短,不能跟蒙古角弓相比。  這裡再簡單介紹一下日本的戰刀:當時日本的冶煉和刀具制作技術世界一流,日本戰刀的性能隻有北印度和西亞出產的大馬士革鋼刀可以媲美。古代最優良的鋼按性能排列依次為大馬士革鋼(鑄造花紋鋼),日本鋼(暗光花紋鋼),馬來鋼(焊接花紋鋼)。 日本的戰刀  中國最好的鋼(鑌鐵)其實也是一種焊接花紋鋼,不過性能沒有馬來鋼那樣出色,中國最好的刀劍一般由進口的馬來鋼制造。大馬士革鋼為高級合金鋼,冶煉技術復雜,成本高昂,具體制造技術已失傳。在古代,大馬士革鋼刀一般隻有貴族才能擁有。最頂級的大馬士革鋼刀為烏茲鋼刀,產於印度,其次為斯切爾彎刀,產於波斯。斯切爾彎刀的做工和裝飾極盡精致奢華,是蒙古貴族的愛物。  相比之下,日本鋼其實並無太大特色,日本戰刀的優良性能主要來自其獨特的後期淬火工藝。大馬士革鋼刀性能固然卓越,但日本刀制造成本低廉,日本的普通民兵都可擁有一把好刀。  平心而論:若論吃苦耐勞,當時的蒙古戰士無人可敵,必要時他們可以靠吃生馬肉,喝馬血維持生命。蒙古人作戰時機動性第一,一般隻帶很少的給養,士兵的吃穿問題主要通過掠奪戰爭地區的平民解決。可這次戰爭中蒙古人偏偏無法發揮自己的特長,他們一直未能突入內地居民區,自不可能有平民供他們掠奪。因此日本人的戰術可謂十分高明,當然這也需要日

揭秘:淞滬會戰交戰中中國軍隊慘敗背後的隱情

  導讀:1937年的淞滬會戰交戰雙方總共投入近百萬兵力,其中中國軍隊75萬餘人,日本軍隊30萬餘人。參戰日軍無論武器,還是戰鬥力都是遠遠超越中國軍隊的,惟獨那不怕犧牲、奮勇殺敵的精神為中國軍隊所獨有。此役中國國力和軍力雖不如日本,但軍民拼死殺敵,終以25萬人傷亡的代價,斃傷日軍9萬餘人,狠狠地打擊瞭侵略者的氣焰,粉碎瞭日本3個月之內滅亡中國的美夢。  但淞滬會戰最終失敗瞭,導致失敗的原因是什麼呢?  除瞭淞滬會戰初期中國軍隊主動實行攻勢作戰外,從整個戰爭全盤來看,中國軍隊一直處於被動防守地位,在戰役中的各主要作戰階段,亦多取守勢。在敵強我弱時消極防禦,單純與敵人拼消耗,打陣地戰,隻能是死路一條。蔣介石在淞滬會戰中所采取的消極防禦,被動挨打,以70萬大軍的血肉之軀構築阻擋侵略洪水的堤壩的作戰指導是非常愚蠢的。從地圖上可以看出,滬、寧、杭三角地帶猶如一隻巨大的烏龜,頭是上海,龜腳是杭州和江陰,上海地區實際上是夾在杭州灣與長江口之間的一個半島,而龜尾即是南京,龜背則是一片河網的太湖流域。  在沒有制海權和制空權的條件下,把70餘萬大軍投入這樣一個地域狹窄、水網密佈、沼澤遍地的半島地區隻能是被動挨打,沒有回旋餘地,正好適應瞭日本軍國主義速戰速決、聚而殲之的戰略計劃。淞滬戰場地勢平坦,無險可守,地面工事構築不易,給防禦作戰增加瞭難度。在這種條件下,中國數十萬大軍,既未作縱深梯次配置,又未實施戰役機動,加之一線部隊過分靠近海岸及江岸,長時期遭受日軍艦炮襲擊,徒然增加瞭兵員傷亡。8月23日以後,中國各部隊即被日軍緊緊咬住無法脫身,往往為一城一地之得失,浴血相拼,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受到極大限制,無力改變戰場局勢。僅有的一次主動進擊,還因組織指揮不力而失利,此後再未能有任何轉機。   而在整個會戰中,蔣介石采取逐次添油的戰術,隻有戰役戰鬥的反擊而沒有戰略上的進攻,戰鬥多采取短促突擊的方式進行,如此呆板的戰略戰術指導,中國軍隊怎麼能不處處被動,處處受制於人呢?而失去瞭主動權的消極防禦的軍隊,又怎麼能不失敗呢?中國軍隊在戰役戰鬥中的某些主動終究彌補不瞭蔣介石在戰略指導上的消極被動,因而必然導致失敗。相關閱讀推薦:淞滬會戰死亡人數 淞滬會戰八百壯士結局如何?淞滬會戰對抗戰的影響:改變瞭中日戰略軸線 1937淞滬會戰:一寸山河一寸血 慘烈陣地爭奪戰 淞滬會戰三個月時間

曾國藩“王牌”水師慘敗之謎:疲敵計取重大成效

  湘軍水師慘敗時的曾國藩,乃45歲盛壯,官場老經驗,而予他致命打擊的對手石達開,時年24,風華正茂,恰似周瑜重生。  山重水復疑無路——石達開的轉敗為勝  西征太平軍節節敗退之時,石達開指揮的湖口戰役和九江戰役,大勝克捷,一下子扭轉瞭整個戰局。  取得湘潭和田傢鎮兩次大勝,曾國藩大受鼓舞,萌發出一股“滅此朝食”的精神頭,立刻率水陸湘軍殺向九江。湘軍為南路,北路方面,還有清朝湖廣總督楊霖率一支軍隊,率先入屯廣濟。  屢戰屢敗之際,楊秀清派出石達開和羅大綱率援軍前來接應。  經過一番分析,石達開深知湘軍厲害,特別是湘軍水師,乃當前大敵。敵人乘勝之下,和湘軍正面硬拼肯定不行。於是,他派林啟容死守九江,羅大綱帶人守衛湖口西岸的梅字鎮,他本人率軍固守江水東岸的湖口縣城。  石達開嚴肅軍紀,命令士兵深壕高壘,切勿輕易出營與湘軍爭鋒。同時,太平軍白天擾敵之外,天天夜間也不閑著,在江面散置三五成群的小船,上面堆滿柴草,實以硝藥膏油,點燃後順江而放。接著,士兵在岸邊鼓噪驚呼,大量發射火箭,使得船上湘軍徹夜無眠。一天沒事,兩天沒事,三天沒事,到第四天湘軍頭領和士兵就有些熬不住。人不睡覺,肯定沒胃口;沒胃口,肯定身體要垮;身體一垮,精神煩躁,日久成疲,戰鬥力急劇下降。   如此一個月的相持,石達開的“疲敵計”取得重大成效。  深知湘軍有急切求戰之心,石達開故意命令湖口太平軍佯裝全線撤退。湘軍見狀,立刻派出水上致勝的“法寶”——一種輕捷性類似舢板的快船,幾百艘輕舸齊發,狂追太平軍。  見引蛇出洞計成,湘軍主力軍外出不及歸,石達開下令埋伏的太平軍乘小劃子滿攜引火之物,突入湘軍水營,向那些笨重的大船上扔火把和引爆物。同時,岸上太平軍狂射火箭,呼聲震天,燒毀大船九艘及其他運兵船三十多艘,兩千多湘軍葬身鄱陽內河。  倉惶之下,曾國藩退守九江。相關閱讀推薦:揭秘曾國藩遺囑的內容:曾國藩遺囑有哪四句話?揭秘:比曾國藩左宗棠還厲害的湘軍牛人是誰?曾國藩成功的秘密:曾國藩為什麼不想當皇帝?揭秘左宗棠為什麼瞧不起曾國藩? 左宗棠與曾國藩慈禧為什麼要重用曾國藩等漢臣? 慈禧如何執政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僅隔12天,即1855年2月11日,在石達開指揮下,太平軍自九江城內偷偷劃出幾十隻輕舟,月黑風高之夜,偷入散泊於九江城外的湘軍水師營內,忽然放火,四處投擲浸油燃燒的柴捆。  湘軍各哨驚亂,齊齊揚帆遁逃。由於摸清瞭曾國藩座船,一支太平軍突擊隊很快就攀援而上,盡殺船上之人,繳獲瞭大批重要文件。太平軍清點首級,卻不見有曾國藩。原來,火攻猝發之時,衛兵立刻扶持曾國藩登上條小船逃命。否則,他性命難免。  湖口、九江兩次大勝,太平軍西征轉敗為勝,基本消滅瞭曾國藩辛辛苦苦建立的“王牌”水師。  狼狽之餘,曾爺逃到南昌喘息。  當時的曾國藩,乃45歲盛壯,官場老經驗,而予他致命打擊的對手石達開,時年24,風華正茂,恰似周瑜重生。   乘勝之下,秦日綱、陳玉成、韋志俊等人率太平軍從宿松、太湖等地躍擊,直撲湖北,並於1855年(咸豐五年)4月3日第三次攻克武昌。如此一來,南京上遊的三大戰略城市安慶、九江、武昌,全歸太平軍掌握,確保瞭“天京”的安然無虞。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揭秘:中菲曾在朝鮮戰爭中交手 菲律賓軍團慘敗

  派出兩成兵力追隨美國 留下百餘孤魂戰死沙場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提起朝鮮戰爭中的“聯合國軍”,除瞭韓國軍隊外,人們多記得作為主力軍的美軍,人數第二多的英軍,頑強的土耳其旅,而記得菲律賓是參戰國的微乎其微。事實上,菲律賓軍隊是“聯合國軍”中除美英軍之外,反應最積極的一個———第一個抵達戰場,也是僅有的兩個派出作戰部隊的亞洲國傢之一。本文綜合各方資料,為讀者勾勒出菲律賓軍隊在那場戰爭中所扮演的角色。  積極追隨美國出兵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當日,在美國的操縱下,安理會通過瞭旨在挽救韓國軍隊頹勢的82號、83號、84號等4項決議,並在第三項中明確要求:各成員國須就朝鮮問題向聯合國提供一切形式的援助。這裡要強調的是,時任聯大主席卡洛斯·羅慕洛就是一名親美、反共的菲律賓將軍、職業外交傢。6月26日,美國總統杜魯門下令駐日本的美國空軍和海軍協助韓國作戰。6月30日,杜魯門又下令將美陸軍投入朝鮮。7月7日,美國操縱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授權由美國組建“聯合國軍”司令部。就這樣,一支“聯合國軍”誕生瞭。  所謂的“聯合國軍”,由美國、英國、菲律賓、土耳其、泰國等16個國傢的作戰部隊及瑞典、印度等5個國傢的醫療隊組成,此外還有受“聯合國軍”指揮的韓國軍隊。作為美國的前殖民地,菲律賓於1946年7月4日獨立後與美國形成瞭一種特殊關系,兩國先後簽署《軍事基地協定》、《共同防禦條約》和《菲美貿易協定》等。在美國的呼籲下,菲律賓立即決定追隨美國。當時菲律賓第10營和第10聯隊是唯一經過訓練的裝甲部隊,而菲律賓即將派出的就是第10聯隊。  1950年8月,菲律賓5萬人在馬尼拉黎剎爾紀念體育場舉行歡送儀式,時任總統埃米利奧·阿奎納發表講話稱:“你們是第一個帶著國傢旗幟出國的軍隊,是為瞭自由而戰,花在你們身上的每一枚比索(菲律賓貨幣單位),都是為瞭永久的自由和民主”。卡洛斯·羅慕洛親自將聯合國旗幟交到菲律賓上校馬裡亞諾·阿朱林手中。9月16日,菲律賓第10聯隊1367名軍人,乘坐美國海軍運輸艦離開馬尼拉。該聯隊由上校阿朱林指揮,轄3個步兵連、1個偵察連、1個坦克連和1個炮兵連,軍官64人。9月19日,菲律賓遠征軍在韓國釜山登陸,美第8軍及韓國方面隆重歡迎。菲律賓軍隊就此踏上朝鮮戰爭的征程。  主要負責配合友軍作戰  登陸後,菲律賓遠征軍立即被配屬美軍第25步兵師,開始整頓和教育訓練。9月29日,奉美軍師長基恩少將命令,菲軍對出沒於牟山、群北和泗川一帶的朝鮮遊擊隊開展掃蕩作戰。10月10日後,菲律賓營負責守備大邱、倭館等主要補給路線和消滅殘敵。據菲律賓方面記載,到達後僅一個月,菲律賓部隊就遭受傷亡。來自菲律賓阿爾拜省的列兵皮奧在洛東江巡邏時,被一名狙擊手射殺。菲律賓軍史稱他是菲律賓共和國獨立以來,為瞭另外一個國傢的民主和自由而戰死的士兵。  菲律賓遠征軍雖然是來自國內的精銳部隊,但戰鬥力並不被看好,美軍分配給它的主要任務也是守備補給線和肅清殘敵之類。韓國國防部戰史編纂委員會編寫的《朝鮮戰爭史》中曾提到,1950年11月12日,菲律賓營在銀店裡一帶進行肅清殘敵作戰,斃敵12人,但“因敵人頑強抵抗,菲律賓營把戰鬥任務交給美軍一個營,轉而負責搜索任務”。  事實上,後來菲律賓營雖配合美軍連續作戰,但同中國人民志願軍直接交戰的機會並不多。1950年感恩節期間,入朝不久的志願軍對“聯合國軍”發起大規模攻擊,“聯合國軍”一敗塗地,導致美軍史上前所未有的大撤退,菲律賓營隨之倉皇南撤。其間,戰場上的冬天也令菲律賓人吃盡苦頭。入朝作戰的菲律賓軍人缺乏充足的冬裝,而美軍方面偏偏“忽視”瞭這一問題。事件導致菲軍指揮官阿朱林與所在部隊的美軍指揮官發生齟齬。阿朱林表示強烈抗議後,被解除瞭職務。隨後,菲律賓營被分散成5部分配屬美軍。後來還是菲政府在國內發起捐贈活動,才保證瞭遠征軍順利過冬。  1951年2月,菲律賓營被配屬美軍第3步兵師。4月,菲律賓營轉至第65步兵團,同波多黎各營一起戰鬥。不久,令菲律賓人難忘的美羅洞戰役發生瞭。4月22日夜,志願軍對美軍第65步兵團發起突襲。在戰鬥中,隨著側翼的波多黎各營和土耳其旅接連被打垮,菲律賓營被迫直面中國軍隊。關鍵時刻,菲坦克連連長上尉孔拉多·雅浦策劃反擊,為菲律賓營逃離包圍圈爭取到時間。但雅浦和他的一名下級軍官以及數十名菲律賓士兵戰死。雅浦後來被授予英勇勛章,是菲律賓國傢能夠授予的最高榮譽。4月26日,志願軍在另一次襲擊行動中,俘虜瞭菲律賓一個排共40人。  菲前總統曾參加朝戰  到1951年9月,菲律賓方面已有43人死於戰鬥,9人失蹤,58人被俘。9月6日,菲律賓第20聯隊1400餘人正式接手第一批菲律賓軍人的防線,指揮官是二戰期間菲律賓遊擊隊領導人薩爾瓦多· 阿博茨德上校。這個菲律賓營最終有14人陣亡,100人負傷。接下來,菲律賓又先後派出3個1500人的戰鬥營輪班參戰,前後五次合計派出7420人,而菲全國總兵力僅3.4萬人,出兵數占總兵力的兩成多。菲律賓營先後配備給美軍第25步兵師、第3步兵師、第45步兵師和第一騎兵師,最終112人喪生,229人受傷,57人失蹤,另有數十人被俘。  菲律賓媒體曾多次自豪地稱,作為“聯合國軍”的一員,菲律賓是亞洲國傢中除泰國以外唯一出兵朝鮮半島的國傢。2010年6月25日,適逢朝鮮戰爭60周年,韓國政府為感謝菲律賓軍隊參戰,授予菲總統阿基諾三世“小天使”朝鮮戰爭英雄勛章。同年12月,阿基諾三世已故的父親本尼尼奧·阿基諾二世也被授予“小天使”勛章。朝鮮戰爭期間,17歲的阿基諾二世是《馬尼拉時報》派駐朝鮮的記者中最年輕的一個。  此外,菲律賓第12任總統菲德爾·拉莫斯也參加瞭朝鮮戰爭。拉莫斯1950年畢業於美國西點軍校,是第二批到達朝鮮戰場的菲律賓軍人,曾任中尉偵察排長。從韓國的戰爭博物館史冊上可查到拉莫斯1987年7月關於他參加朝鮮戰爭的講話。他在講話中稱,當年他深入沒有人的前線,做瞭偵察工作……在後來的越南戰爭中,菲律賓又一次追隨美國,並拼湊2000多人赴南越,而拉莫斯則是“菲律賓駐南越民事活動小組”負責人。

甲午戰爭清政府如何慘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

  甲午戰爭結果及影響:甲午戰爭,日方稱為日清戰爭,國際通稱第一次中日戰爭,指的是大清帝國和大日本帝國之間為爭奪朝鮮半島控制權而爆發的一場戰爭。1894年(光緒二十年)按照中國幹支紀年,時年為甲午年,故稱為甲午戰爭。豐島戰役是戰爭爆發的標志。最終,清朝政府戰敗,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  結果:被迫簽訂《馬關條約》  隨著戰爭的失利,清政府進一步加緊瞭乞降活動。2月11日,決定派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赴日議和。4月17日,李鴻章與日本內閣總理大臣伊藤傅文及外務大臣陸奧宗光在馬關春帆樓簽訂《馬關條約》,包括《講和條約》十一款,《另約》三款,《議訂專條》三款,以及《停戰展期專條》兩款。  條約的主要內容為:①中國承認朝鮮“完全無缺之獨立自主”,實則承認日本對朝鮮的控制;②中國將遼東半島、臺灣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③中國“賠償”日本軍費庫平銀二萬萬兩;④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四地為通商口岸,日本政府得派遣領事官在以上各口岸駐紮,日本輪船得駛入以上各口岸搭客裝貨;⑤日本臣民得在中國通商口岸城市任便從事各項工藝制造,將各項機器任便裝運進口,其產品免征一切雜稅,享有在內地設棧存貨的便利;⑥日本軍隊暫行占領威海衛,由中國政府每年付占領費庫平銀五十萬兩,在未經交清末次賠款之前日本不撤退占領軍;⑦本約批準互換之後,兩國將戰俘盡數交還,中國政府不得處分戰俘中的降敵分子,立即釋放在押的為日本軍隊效勞的間諜分子,並一概赦免在戰爭中為日本軍隊服務的漢奸分子,免予追究。   影響:中國陷入深重的民族危機,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頭  甲午戰敗及《馬關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從此走向更深重的災難。中國失去瞭東亞大國的地位,半殖民化加大瞭!巨額戰爭賠款相當於全國3年的財政收入,清政府根本無力承受,隻能向英法德俄貸款,不但利息很高,還要以海關、稅收、財政的管理權作抵押。大面積割讓國土直接導致帝國主義國傢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戰後的幾年裡,外國紛紛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長城以北屬俄,長江流域十省屬英,山東屬德,雲南、兩廣屬法,福建屬日。而美國這個後起的帝國主義國傢,則打著“利益均沾”的旗號,以支持日本為主要手段,謀求在中國的更大權益。戰後朝鮮淪為日本的殖民地,成為日本對外擴張的跳板,中國東北部的安全受到嚴重威脅。臺灣被日本割占,使數百萬同胞,飽受欺凌50多年。“城頭逢逢雷大鼓,蒼天蒼天淚如雨,倭人竟割臺灣去。……”《臺灣行》一詩表達瞭詩人黃遵憲,對臺灣被割占的強烈憤慨和悲痛之情。  日本是戰爭的最大受益者,得到瞭價值1億兩白銀的戰利品和2.3億兩的賠款。這筆巨款相當於日本當時7年的財政收入,日本朝野對此歡欣鼓舞,外相陸奧宗光高興地說:“在這筆賠款之前,根本沒有料到會有幾億日元,本國全部收入隻有8千萬日元,一想到現在會有3億5千萬日元滾滾而來,無論政府和私人都覺得無比的富裕!”戰後,日本經濟和軍事實力飛速擴張,為其在上世紀30年代大舉侵華埋下伏筆。總之,甲午戰敗和《馬關條約》的簽訂使中國陷入深重的民族危機,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頭。相關閱讀推薦:甲午戰爭的過程:清軍節節敗退戰場全面潰敗甲午戰爭起因:日本妄圖使朝鮮脫離清政府控制甲午戰爭軍力對比:國力中強日弱 軍力中弱日強中日甲午戰爭背景:甲午戰爭中日歐三國局面甲午戰爭簡介: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於哪一年?

“天朝”慘敗真相 如何評析第一次鴉片戰爭?

  評析第一次鴉片戰爭  鴉片戰爭是中國抗擊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的第一次戰爭。英軍以較少的兵力、較小的代價戰勝瞭中國。究其原因,除瞭在客觀上敵人兵器占有優勢,戰略戰術運用得當,能集中大部兵力轉沿海城市,占領經濟命脈之地,戰鬥中常以正面攻擊與側翼包抄相結合之外,在主觀上主要是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政治腐敗中國封建社會制度到瞭19世紀30年代,更加沒落腐朽,不僅經濟停滯,十分落後,削弱瞭戰爭賴以取勝的經濟基礎,而且整個統治集團內部,彌漫著享樂茍安,貪污腐化氣息。  隨著鴉片的輸入,統治集團中的大部分人越來越依賴這種毒品來消磨荒淫無度的寄生生活。他們既接受內外煙販的收買,又依賴這種毒品的走私,從中取得利益。有些走私船,公然插著兩廣總督或粵海關監督的旗號,威風十足地從伶仃洋駛進廣州。清廷的貴族大臣,則從廣東和沿海官吏那裡,獲得豐厚的賄賂。甚至皇帝也收取大量的西洋奇珍,成為這種“通商”關系裡最大的受益者。因此,在禁煙與反禁煙、戰與和的問題上,他們始終搖擺不定,在整個戰爭中,始終沒有堅定的方針。從皇帝到將軍、督、撫,戰守無策,沒有切合實際的作戰方法。當戰爭受挫時,他們立刻求和;和議不成,又空喊作戰。當議和投降比打仗有利於維系搖搖欲墜的反動統治時,他們就屈辱投降。   政治上的反動和腐朽,帶來瞭軍事上的無能和腐敗遼闊綿長的中國海岸線,長期疏於戰備,有邊無防。以八旗、綠營為主力的清軍,長時期養尊處優,懶於訓練,軍心渙散,紀律松弛;將帥素質低下,軍事思想保守落後,不會組織、指揮打仗。鴉片戰爭爆發後,許多將領不諳敵情,株守建築落後的營壘要塞,一線防禦,不顧縱深側後;許多地區的守軍,遠遠看見敵軍即開炮轟擊,未等敵軍靠近,便一哄而散,逃之夭夭,甚至舉起白旗投降。寧波、餘姚、慈溪、奉化、上海等地,竟不戰自棄。而以林則徐、鄧廷楨為首的抵抗派在反抗英國侵略者的鬥爭中雖有決心,有成果,但他們最終受到投降派的排擠打擊,“徒有救國之志,而無尺寸之權”(詩人陸嵩語)。任用投降主義分子耆英、伊裡佈等去抵抗侵略者,無疑是緣木求魚。  脫離人民、反對人民甚至鎮壓人民起來反抗侵略者在民族自衛戰爭中,清朝反動政府不廣泛動員、組織民眾,單靠有限的軍力在漫長的海岸線上到處分兵把口,本來是敵寡我眾的形勢,但在實際戰場上卻成瞭敵眾我寡的形勢。甚至當中國人民自發地起來抗擊侵略者時,他們卻怕得要死,荒唐地指責他們“潛相煽惑”、“為害甚大”,橫加反對、破壞、鎮壓,直至墮落到去勾結外國侵略者,鎮壓愛國人民的抗侵鬥爭。這樣的反動、腐朽的政府,是根本不可能取得反侵略戰爭勝利的。這成瞭主要原因。相關閱讀推薦: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失敗對中國有著怎樣的影響?戰爭結果:中國為什麼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失敗?第一次鴉片戰爭清政府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內容是?第一次鴉片戰爭始末 鴉片戰爭戰爭爆發的經過鴉片戰爭背景 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前國內外形勢

宋遼歧溝關之戰雙方之對比,一次劃時代的慘敗

  史稱其:“沈謀英斷,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以慈儉為寶,服浣濯之衣,毀奇巧之器,卻女樂之獻,悟畋遊之非。絕遠物,抑符瑞,閔農事,考治功。講學以求多聞,不罪狂悖以勸諫士,哀矜惻怛,勤以自勵,日晏忘食。”  看起來還是個明君,但實則不然。此人猜忌多疑、刻薄寡恩,更要命的是自己明明是個軍事白癡還要對前線指手畫腳。他為瞭成就自己的私心,逼死瞭武功郡王德昭(太祖之子),害死瞭涪陵王廷美(自己的弟弟)。高粱河之敗就是他一意孤行的結果,滿城之戰前他還授以邊將陣圖,多虧將領們知道變通,沒按照他的意思作戰,結果打瞭個大勝仗。像這種不懂軍事卻總以為自己在軍事上很高明的人真的無可救藥,宋軍的最高領導是這樣一個人,也難怪要失敗。  遼:  蕭綽(蕭太後,小字燕燕)  “後明達治道,聞善必從,故群臣咸竭其忠。習知軍政,澶淵之役,親禦戎車,指麾三軍,賞罰信明,將士用命。聖宗稱遼盛主,後教訓多。”  蕭太後女中丈夫,是中國古代女性政治傢、軍事傢的傑出代表。觀其在秉政後的內平不服,外禦強敵,親征澶淵等一系列活動中的作用,可以看出此人的雄才大略誠可謂當時的佼佼者。用人方面唯才是舉,韓德讓、耶律斜軫、耶律休哥等人盡其才。比起她的對手—-一無是處而又自以為是的趙光義真的強之百倍。  對比結果:遼優勢明顯  二、將孰有能?  宋:曹彬、米信、崔彥進、田重進、袁繼忠、潘美、楊業等  先說說曹彬。他在歧溝關之戰中是宋軍的“幽州道行營前軍馬步水陸都部署”,也就是東路主帥。東路軍是此次戰役的主力,有大約十萬之眾,還有“西北道都部署”米信一部作為犄角,所以說宋太宗把大部分賭註都壓在瞭曹彬身上,那麼曹彬作為統帥又如何呢?可以看看曹彬以前的戰績及表現。  曹彬在宋太祖時期主要參加過兩次戰爭:一為伐後蜀之戰,當時作為歸州路都監;一為滅南唐之戰,作為主帥。觀其在這兩次戰役中的作用不難發現,此人是個儒將,戰術無奇,不能制下。  伐後蜀之戰中,宋軍兵分兩路(北有鳳州路,東有歸州路),曹彬作為東路都監起瞭什麼作用呢?他把工作重心放在瞭軍紀上,歸州路三萬人馬在他的監督下一路軍紀良好,秋毫無犯,受到太祖的嘉獎。“諸將每過一地,咸欲屠城,獨彬禁之。”可見他很好地壓制住瞭部下。但當時他的部下都是誰?也就是張廷翰、李進卿這些在當時還名不見經傳的小將,況且有主帥劉光義鎮著,沒出什麼亂子也是正常。而且在這次戰爭中,沒有看到他有什麼經典的戰術運用,軍隊過瞭夔州之後就沒有遇到什麼象樣的抵抗。  在作為主帥伐南唐的戰役中,他當時的部下是潘美、李漢瓊、曹翰等大將,這次的軍紀依然很好。他是怎麼制下的呢?原來,出征之前宋太祖早已看出此人難以制下,所以“授以匣劍,曰:‘副將以下,不用命者斬之!’潘美等皆失色。”,靠著尚方寶劍,他才管得瞭部下。而且在這次戰役中,也未見他有什麼戰術上的成就。倒是王明、樊若水這些人屢出奇招,樊若水獻計在長江架浮橋,王明“植木疑兵”,才幫助曹彬獲得全勝。  所以說,曹彬如果沒有什麼賴以約束部下的東西就管不住部下,如果部下無能自己也就束手無策。這樣的人顯然不是統帥之才。這樣,在歧溝關之戰中,他的一系列錯誤決策再加上不能壓制眾將,最終幾近全軍覆沒。  米信、崔彥進完全是戰將類型的。米信(奚族人)活生生的一個大老粗,竟然也被委以一路主帥;崔彥進是宋初將領中參加戰役最多的一個,經驗豐富,勇猛善戰,在歧溝關之戰中作為曹彬的副將,但起的作用不大。分頁:1/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為掩蓋慘敗真相 美炮制1.3萬俘虜被殺新聞

  1951年11月14日,正當開城停戰談判陷入僵局時,侵朝美軍第八集團軍軍法處處長詹姆斯·M·漢萊上校奉命在釜山召集新聞記者,發佈瞭一個聳人聽聞的聲明稱:據可靠情報,共軍在朝鮮殺死瞭5500名美國戰俘和290名其他盟國的戰俘。  隔瞭一天後的11月16日,漢萊上校又鄭重其事地將數字作瞭調整,使被殺害的美國戰俘增加到6270名之多,還有7000名南朝鮮戰俘和130名其他盟國的戰俘也慘遭殺害(6270+7000+130)。漢萊痛切地說:他之“所以公佈共軍對美國戰俘的野蠻殘暴行為,是因為必須讓前線的美軍知道他們面臨的大敵是什麼”。  第二天下午,美國軍事電臺就開始連篇連牘地播送所謂屠殺美軍俘虜的“暴力事件真相”。與此同時,美聯社自東京報道瞭“聯合國軍”一位高級軍官的談話,說“共軍屠殺瞭幾千名美國戰俘一事,揭示瞭朝鮮和平談判被中止的秘密。”把破壞停戰談判的責任,一股腦兒推到瞭朝中方面  美國人很有趣!在此以前,他們一直宣傳美軍登陸朝鮮半島後如何英勇善戰,所向披靡,鬥志高昂,誓死不當俘虜,隻是在戰術性的一些小小失誤中,僅有169名美軍官兵由於;病傷等非常原因而被俘。可是到瞭這個需要渲染“共軍暴行”的時候,卻又宣稱美軍在朝鮮戰場上有12000多人失蹤,而且把這12000多人統統算成戰俘,並且斷言其中半數以上已被共產黨殺害雲雲。  共產黨數以千計地“殘殺美軍戰俘的暴行”,果然激起瞭美國朝野的巨大震驚。  事態繼續擴大。李奇微將軍接替因連連戰敗而被撤銷“聯合國軍”總司令職務的麥克阿瑟將軍,為時已七個月,無力回天,於是在漢萊上校剛剛揭開的謊言大合唱的序幕中.及時看到並緊緊抓住瞭這個上帝恩賜的機會,於11月17日在東京“聯合國軍”總部發表瞭一份正式聲明。聲明中有這樣的話:“我以十分崇敬的心情發現上帝以一種奇妙的方式,使我國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清楚地認識到敵軍領袖的道德準則……清楚地認識到共產黨人為瞭摧殘自由世界人民,為瞭摧毀自由世界人民的信仰而使用的手段……”  李奇微將軍的語言,遠遠超越瞭一個軍事傢的格調,充滿瞭政治傢的情懷與傳教士的口吻,顯得那麼義正辭嚴而又悲天憫人。  美國總統杜魯門也就此事件發表談話。他在凱韋斯特休假期間向報界說:“漢萊所報道的共產黨屠殺美國戰俘的事件,是本世紀所發生的最野蠻的事件。”  真是“語不驚人死不休”。本世紀有過兩次世界大戰,喪心病狂的法西斯曾經制造過無數滅絕人性的野蠻事件,僅納粹德國設在波蘭的奧斯威辛集中營,就用毒氣和其他手段殺害過四百多萬盟軍戰俘和無辜平民。按照杜魯門總統的說法,制造本世紀最野蠻事件的罪責,居然攤到瞭中朝共產黨人的頭上。換句話說,中朝共產黨人制造的(實際並不存在的)“野蠻事件”,比本世紀內法西斯所制造的野蠻事件還要野蠻。分頁:1/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西漢騎兵的起源和作用:一場慘敗引發的軍事變革

  西漢騎兵起源和作用:騎兵,是古代最重要的兵種之一。這一點不但馬克思恩格斯都做過專門論述,並且也為古代世界的戰爭所證明。中國最早的建制騎兵,出現於戰國時期的趙國。在漢初時騎兵嶄露頭角,但其第一個全面興盛的時代是在西漢武帝時期。在漢匈之間長期激烈的戰爭中,漢朝正是憑借著空前強大的騎兵部隊,扭轉瞭一直以來漢軍在戰場上的劣勢,改變瞭不利地位。不過有的觀點認為,西漢軍隊的歷次勝利主要是依靠騎兵,騎兵發揮瞭決定性作用,其他的兵種都是無足輕重的。  一、西漢騎兵的起源  西漢王朝的騎兵,誕生於烽火連天的楚漢戰爭。時為漢王的劉邦率部與以項羽為首的楚軍逐鹿中原。項羽魔下的楚軍以騎兵為主,其作戰特點是集中精銳兵力,強攻以速戰速決。以步兵為主的漢軍不是機動靈活、攻擊力強大的楚軍的對手。在公元前2以年的彭城大戰中,“漢王部五諸侯兵,凡五十六萬人,東伐楚。項王聞之……自以精兵三萬人南從魯出胡陵……至彭城,日中,大破漢軍”。漢軍數量遠勝於楚軍,並且憑借彭城以逸待勞,但卻為長途跋涉的楚軍打敗。漢軍有十餘萬人陣亡,餘部“皆南走山”,楚軍追擊至靈璧東唯水上,“漢卒十餘萬皆人唯水,唯水為之不流”。  經此大敗,劉漢集團深刻地意識到瞭自己在騎兵建設上的嚴重不足。亡羊補牢,猶未晚也,於是“漢王乃擇軍中可為騎將者……乃拜嬰為中大夫,令李必、駱甲為左右校尉,將郎中騎兵擊楚騎於榮陽東,大破之”。初嘗勝果的劉邦更加重視騎兵瞭,他不但註重己方騎兵的裝備和訓練,並且對敵方騎兵的關註也大為提高瞭。同年秋,劉邦命令韓信、曹參、灌嬰攻魏國。戰前詢問敵情,劉邦先問大將名,其次就問騎兵將領,再次才問步兵將領名。可見在劉邦心目中,騎兵的位置已經在步兵之前瞭。   劉漢集團對騎兵的重視也迅速帶來瞭回報:韓信率軍攻趙時,奇襲趙軍營地的部隊就是二千輕騎;項羽自該下突圍,執行追擊的是騎將灌嬰的五千騎兵。由此可見,騎兵已經成為漢軍中最核心、最精銳的力量,並且在劉漢集團建立政權的過程中立下瞭汗馬功勞。漢朝騎兵已經開始在歷史的舞臺上展現鋒芒瞭。相關閱讀推薦:西漢王莽殺子謎案:王莽真殺瞭自己三個兒子?王莽死後為何還慘遭虐屍?西漢王莽是怎麼死的楚漢之爭的影響:最終實現瞭西漢王朝的大一統李廣利是誰 西漢將軍李廣利簡介 李廣利的死亡樊噲是如何死的 西漢開國元勛樊噲的死因真相分頁:1/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二、重視騎兵的誘因與措施  中原局勢正趨於穩定,然而北方邊境狼煙又起。公元前201年秋,韓王信以馬邑降匈奴,約共攻漢。次年冬,漢高帝親率軍征討,初戰告捷。是時天寒降雨雪,冒頓單於隱匿其精兵,佯敗以誘漢軍。漢軍三十二萬中多為步兵,難以追擊,於是漢高帝隻率少量兵力“先至平城,步兵未盡到,冒頓縱精兵四十萬騎圍高帝於白登,七日,漢兵中外不得相救響。匈奴騎,其西方盡白馬,東方盡青乳馬,北方盡烏驪馬,南方盡驪馬”,後得陳平用計方能突圍。白登一戰,讓漢軍上下都見識到瞭匈奴騎兵的真正實力。這種實力上的懸殊對比,深深的刺激瞭漢朝統治階級,使其一方面行和親以爭得休養生息的同時,另一方卻大力發展騎兵部隊,以圖能與胡騎一爭高低。  發展騎兵,首先要有數量足夠的上乘戰馬。以農耕為經濟基礎的封建王朝,歷來是重視牛甚於馬匹的,而且由於地理條件的限制,中原地區所產的馬匹其數量、質量均難及北方遊牧地區。解決之道,就是建立可以動用國傢資源力量,具備有效的管理制度,能夠采取較為先進的養馬技術的國傢養馬場。史書上的苑馬、群牧所,都是國傢養馬場。它由國傢劃出指定的區域,投入專門經費,培育馬種,飼養、訓練馬匹,最後將馬調配給軍隊使用。國傢養馬場有專職機構負責管理,管理者通常是國傢直接任命的高級官員。這種國傢形式的養馬,其實自戰國時代就已經出現,在西漢初年趨於完善。景帝二年“始造苑馬以廣用”,武帝“為伐胡故,盛養馬,馬之往來食長安者數萬匹,卒掌者關中不足,乃調旁近郡”。可見,國傢養馬場的策略是行之有效的,此後在我國歷史上長期不衰,逐漸發展,成為歷朝馬政的重要內容。  有瞭良馬,還要有訓練有素的騎士。漢朝軍隊非常善於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兵員,三河、穎川、沛郡、淮陽、汝南、巴蜀等多山地諸郡可選材官之士;江淮以南多水澤之地可選樓船之士;而“天水、隴西……及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狄,修習戰備,高上氣力,以射獵為先。”此地之民自是選拔精銳騎兵的上上之選。即使是通過精挑細選得來的兵員,仍然要接受嚴格的訓練。晃錯曾上書言:“士不選練,卒不服習,起居不精,動靜不集,趨利弗及,避難不畢,前擊後解,與金鼓之指相失,此不習勒卒之過也,百不當十”。由馬上而得天下的漢朝統治階級,對烏合之眾不可能打贏戰爭這一點有著清醒的認識,因此規定“非教士不得從征”,“教士”者,張晏註日:“士不素習不得應召”,所以說,漢朝應征兵員都經過瞭嚴格的訓練,具有很強的戰鬥力。   三、騎兵的作用  數十年的休養生息,使得西漢國力得到瞭空前的發展,同時也訓練出瞭強大的軍隊。西漢的國傢戰略逐漸由防禦轉向進攻,騎兵,這支漢朝軍事力量中最為精銳的部隊,在戰略反攻中扮演瞭重要角色。早在漢文帝三年(前177年)的一次軍事行動中,就“發邊吏騎八萬五千…,遣承相穎陰侯灌嬰擊匈奴”,這時的漢軍騎兵已經初成氣候,光邊境騎兵就有八萬之眾。而當漢武帝執政後,漢朝向匈奴發動瞭長期大規模的軍事進攻,漢軍騎兵當仁不讓成為進攻的先鋒。漢武帝元興二年公元前133年,西漢王朝設下馬邑之謀:“漢伏兵車騎材官三十餘萬匿馬邑旁谷中”,漢軍騎兵參與瞭西漢戰略反攻的序幕。分頁:2/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元光六年(前129年),漢使衛青、公孫賀、公孫敖、李廣四將各率萬騎出擊,這是漢朝騎兵第一次獨立擔當進攻任務。元朔五年(前124年)春,漢以衛青為大將軍,將六將軍,十餘萬人出朔方、高胭擊匈奴,其中騎兵三萬,擒匈奴右裨賢王及部眾共萬餘人,凱旋而歸。元朔六年(前123年)春,大將軍衛青將六將軍兵計十餘萬騎出定襄擊匈奴。同年,霍去病,“與輕勇騎八百,直棄大軍數百裡赴利……斬首虜二千二十八級及相國、當戶,斬單於大父行籍若侯產,生捕季父羅姑比”。這是一次極為成功的長途奔襲,充分展現瞭騎兵傑出的機動性和突襲能力,擅長騎兵作戰的霍去病也由此開始瞭其短暫而又輝煌的軍事生涯。元狩二年(前121年)春,“驃騎將軍率戎士,逾烏贅,討遨淮,涉狐奴,歷五王國,軸重人眾懾謬者弗敢取,冀獲單於子。轉戰六日,過焉支山千有餘裡,合短兵,殺折蘭王,斬虜胡王,誅全甲,執渾邪王子及相國、都尉,首虜八千餘級,收休屠祭天金人,元狩四年(前119年),“驃騎將軍去病率師,躬將所獲葷粥之士,約輕資,絕大幕,涉獲章渠,以誅比車者,轉擊左大將軍,斬獲旗鼓,歷涉離侯。濟弓間,獲屯頭王、韓王等三人,將軍、相國、當戶、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管山,單於姑衍,登臨瀚海。執鹵獲醜七萬有四百四十三級,師率減什三,取食於敵,連行殊遠而糧不絕”。類似的戰功彪炳史冊。精良的漢朝騎兵加上傑出將領的指揮,使得西漢的軍事開拓達到瞭前所未有的巔峰。  四、戰車兵和步兵的作用  通過上文可知,騎兵在西漢的歷次戰爭中都起到瞭十分重要的作用。不過我們卻不能因此而忽視甚至貶低其他兵種存在的價值,那種認為騎兵可以包打天下的觀點是十分偏頗的。古代人對這一點就有非常清醒的認識,如晃錯上言兵事:“丈五之溝,漸車之水,山林積石,經川丘阜,中木所在,此步兵之地也,,車騎二不當一。土山丘陵,曼衍相屬,平原曠野,此車騎之地也,步兵十不當一”。可見,每個兵種都有它的用武之地,關鍵在於因地制宜,使用得當。即使是被有的研究者認為行將退出歷史舞臺的戰車,也在西漢初年甚至此後較長的時間內都發揮瞭作用。

揭秘:慈禧慘敗給八國聯軍背後不為人知的內幕

  清軍與八國聯軍,11.3萬人對2萬人的較量,北京地區的戰爭僅僅打瞭56天就全線潰敗。  自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中國軍隊與外國列強軍隊的作戰,幾乎逢戰必敗。每一次戰敗都使得國傢利益進一步喪失,民族災難進一步深重。清政府也意識到再這樣下去,國傢將無存於天下。在他們看來,軍事上的失利是由於武裝力量不強大導致的。於是,在甲午戰爭失敗後,清政府下決心花大投入建立一支新式軍隊。這支軍隊還真的建立起來瞭。當時,清政府按照德國軍制編練軍隊,武器裝備也從德國引進。到1900年,清政府已有兩支新式軍隊。  正在這時,發生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當時,在北京與天津乃至華北地區的清軍共有11.3萬人,包括聶士成的淮軍、宋慶的毅軍、袁世凱的新軍和董福祥的甘軍、慶親王奕劻的神機營、端郡王載漪的虎神營,以及直屬九門提督、步兵統領的禦林軍。此外,還有配合清軍作戰的大批團練、義和團民。而且自甲午戰爭後,清軍的武器裝備及軍事訓練也得到瞭相應的提高。據清海關統計,經天津口岸輸入的武器僅在1898—1899年間就猛增瞭8倍之多,這表明北洋地區的軍隊得到瞭極大的擴充,其裝備也得到瞭更新。其中武衛軍、神機營等大都采用西式先進武器,並配備速射機槍和各式大炮。用現代的話說,清政府正規軍與聯軍在武器裝備方面沒有形成“時代差”。   而八國聯軍的兵力數量占有劣勢。八國聯軍包括英國、法國、美國、德國、日本、意大利、俄國、奧匈帝國。但是,實際的兵力不多。共有20000人。其中:日軍10000人;俄軍4000人;英軍3000人;美軍2000人;法軍800人;德軍100人;奧匈帝國和意大利軍隊加在一起,不到100人。  清軍又是在本土作戰,有著可靠而良好的後方基地,軍隊可以有不斷的補給。特別是天津大沽炮臺,盡管這裡是聯軍通往北京城的必經之路,但是自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雇傭德國工程技術人員,花大氣力重新改造瞭大沽炮臺,成為19世紀末世界最強的堡壘之一,是聯軍登陸的最大障礙。這座炮臺上配置著德國克虜伯公司制造的先進的堡壘炮,並且部署瞭4艘德國制造的魚雷艦。如果聯軍攻不下大沽炮臺,他們除非飛到北京城。  可是,這麼好的作戰條件,清軍再次一敗塗地。1900年8月13日午夜,俄軍司令李尼維奇命令參謀長瓦西裡耶夫斯基率部,在曾經幫助袁世凱訓練新軍騎兵部隊的挪威人曼德的帶領下,趁大雨清軍哨兵疏於戒備的時候,摸上東便門,拉開瞭聯軍強攻北京城的序幕。緊接著,聯軍各部隊按協同約定:日軍攻擊齊化門,即現在的朝陽門;美軍第14步兵團攻擊沙窩門,即現在的廣渠門;英軍第12炮兵團攻擊安定門,最終向正陽門推進。清軍無力抵抗,節節敗退。16日,日軍占領皇宮;17日,整個北京城淪陷。而大清國最高統治者慈禧太後和傀儡皇帝早在二天前就出德勝門西逃瞭。相關閱讀推薦:義和團被清政府和八國聯軍折磨斬殺的血腥現場照歷史上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八國聯軍的暴行八國聯軍為何自嘆武器不如清軍?腐敗的清軍慈禧失蹤:八國聯軍以為慈禧太後嫁給瞭李鴻章八國聯軍侵華哪一年?百姓為何幫聯軍攻紫禁城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大清國有那樣好的新式陸軍和作戰條件,怎麼又打敗瞭呢?而且這一敗,差點讓中國亡瞭國。一個國傢的首都怎麼一而再地讓人傢輕易就攻占瞭呢?這在世界近代戰爭史上,隻有法國有過這樣可恥的記錄。  1900年6月21日,也就是陰歷的五月二十這一天,在開瞭4天禦前會議後,清政府決定對外宣戰。宣戰是國際法規定的當事國的一項必須履行的義務,也是戰爭的法律程序之一。但是,宣戰要有幾項基本內容:為什麼要宣戰?對什麼國傢宣戰?和幾個國傢宣戰?什麼時候開始與對方進入戰爭狀態?這是宣戰書的基本要件。然而,清政府這次的宣戰詔書卻都沒有。並且,這份宣戰詔書隻在內部發佈,而沒有以任何形式送達任何外國政府,好像傳達一份內部文件。怪不得收到這份“內部文件”的盛京將軍增祺,非常不解地上書講示:“此次中外開釁,究系何國失和?”  這表明,從一開始清政府就把如何處理重大內外關系視作兒戲,始終拿不出一個正確的決策。對義和團或剿或撫,或剿撫並重,簡直是朝令夕改,致使京津局面失控。在這種情況下,外國武裝勢力為保護在華利益,又把鎮壓義和團運動不利的矛頭指向清政府,頻頻向清政府施加政治壓力和武力威懾。清政府簡直是內外交困,隻得倉促對外宣戰,以緩解國內社會矛盾。當然,也企圖借用義和團勢力,回敬一下外國列強對中國政治派別矛盾鬥爭的介入。用慈禧的話講:“洋人侵我太甚,不免讓人動氣”。所以,清政府做出的一個非理性的開戰決策,也就不奇怪瞭。   從1900年6月21日宣戰到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與列強簽定《辛醜條約》戰爭結束,這場戰爭歷時439天。考慮到1900年8月17日聯軍占領北京全城以後,清中央政府亡命西北,聯軍完全控制瞭戰爭局勢的因素,所以,不算東北地區的反對侵略者的鬥爭在內,北京地區的戰爭僅僅歷時56天。  在這56天中,分為:大沽口登陸與抗登陸作戰;天津攻防戰;北運河阻擊戰;北京保衛戰4個階段。盡管在作戰中,清軍中不乏不畏犧牲、英勇作戰的官兵,比如,於6月13日陣亡在天津八裡臺的淮軍首領聶士成。然而,從總體上說,清軍拿著近代化的武器裝備,打的卻是一種冷兵器時代的戰爭。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清軍在甲午戰爭中慘敗的原因:李鴻章用人唯親

  清王朝在中日甲午戰爭中的慘敗,北洋大臣李鴻章負有最直接的領導責任,其主要原因就在於李鴻章提拔重用瞭兩個平庸無能的安徽籍將帥——海軍統帥丁汝昌、陸軍統帥葉志超,由此一來不僅毀掉瞭丁汝昌、葉志超兩人,而且最終導致瞭清軍在中日甲午戰事中的全盤慘敗,進而加劇瞭清王朝走向沒落覆亡。  早在1874年,也就是清同治13年,李鴻章在海防大籌議中就上奏,系統地提出以定購大批西洋鐵甲艦、組建北、東、南三洋艦隊的設想,並輔以加快建設沿海強大的陸防,進而形成瞭中國近代少有的海防戰略。1885年,即清光緒11年,清廷成立海軍衙門,李鴻章擔任會辦,並利用這一機會,迅速組建起擁有艦艇25艘、官兵4000餘人的北洋水師。據說,北洋水師為當時亞洲最強大的海上力量。  雖說在北洋水師的硬件建設方面,李鴻章費盡口舌說服清廷不惜血本,投入巨資購買外國鐵甲戰船和洋槍洋炮,但在選人用人方面卻不是廣納海軍科班出身和經過正規海上訓練的人才,而是竭力推舉與自己同為安徽同鄉的丁汝昌從陸軍轉行直接來領導海軍。   丁汝昌雖為李鴻章所器重的海軍幹將,但既非飽學詩書經天緯地之才,也非與世界接軌的新一代海軍將官,充其量隻是一個中國舊式封建官吏。在北洋水師提督這個位置上,丁汝昌沒有加緊學習海軍各項業務,也沒有打算下工夫努力使自己盡快成為合格的近代中國海軍將領,他隻是堅持一項處世原則,那就是一切唯李鴻章馬首是瞻,努力把北洋水師打造成“李傢軍”。  在被李鴻章調北洋海防差用之前的近20年從軍生涯裡,丁汝昌雖有長江水師的背景,但對於新式海軍的軍事訓練卻是懵然無知,尤其是對於海上作戰既無基本常識又無實戰經歷,至於指揮海上作戰更是一竅不通。直到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前夕,在丁汝昌的駕馭下,號稱亞洲最強大海上力量的北洋水師的主要目的竟是對內自重而非對外防禦。相關閱讀推薦:甲午戰爭時期活動囂張的日本間諜:偽裝成和尚?鄧世昌的英雄事跡:北洋水師甲午戰爭之魂血戰平壤:甲午戰爭中規模最大的陸上作戰揭秘:甲午戰爭前李鴻章為何避戰求和?甲午戰爭警戒中國 日本具有危險基因與帝國沖動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丁汝昌在平時海軍艦隻訓練時,完全都是為瞭取悅上司的歡心,賺取上司的眼球,搞的是走形式、做樣子那一套,根本沒有實戰性。比如,北洋水師的射擊演練,軍艦在射擊的時候,靶船不動,結果軍艦量好瞭距離,當然是百發百中。但如此訓練在實際海戰需要相差甚遠。  丁汝昌的無為無能不僅毀瞭清朝海軍,而且也毀瞭他自己。在中日甲午海戰的最後時刻,丁汝昌雖然吞毒自殺,但仍無法掩蓋其無為無能的庸才本質。  早在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前夕,李鴻章在選擇陸軍統帥問題上也頗費思量。當時在清軍陸軍將領中,不乏能征善戰的老將,但是李鴻章最終還是選擇瞭葉志超。  靠“口才”贏得勝利,撒謊與對主子絕對服從——這就是葉志超的主要才華。葉是官場中的典型人物,膽小如鼠,視錢如命,又無聲望,但同樣是因為出身“淮系”,所以被李鴻章視為嫡系。不斷地委“小才”以“大用”。  葉志超竟坐上瞭陸軍“總統”的寶座,但是蠢才的官職卻可以直線提升,才能卻無法瞬間上升。據史料記載,葉志超帶領的手下,幾乎個個都是官僚坯子,除瞭吸食鴉片、妻妾成群外,戰時每天都擺酒歡宴,既不體恤士兵,也不理會逼面而來的大敵,他們篤信“船到橋頭自然直”的官場哲學。   平壤之戰前,葉志超接到一個小妾寫來一封信,信中勸他多為傢裡的妻妾著想,於是他在平壤之戰的緊急關頭為瞭活命率軍棄城逃走,竟然還謊報戰功騙取朝廷嘉獎。  當葉志超率軍從平壤潰退情形暴露後,清廷震怒之餘迅速下令將“葉志超先行革職,以肅軍紀”,並於次年將葉志超“械送京師,下刑部鞠實”。此後,刑部以葉志超合依“守邊將帥被賊攻圍城寨不行固守而輒棄去因而失陷城寨者斬”律,擬斬監候,秋後處決。清光緒26年獲赦後於次年病死。  丁汝昌、葉志超兩人雖然倍受李鴻章器重舉薦,幾經受到清廷的提拔重用,但因其實為庸才和無能之輩,在中日甲午戰爭爆發的關鍵時刻難堪大用,不是在大敵當前臨陣逃脫被朝廷判處死罪,就是胡亂指揮在慘敗中服毒自盡身亡,不僅使其兩人在戰事中被毀掉瞭,而且使得清軍在中日甲午戰爭中的全盤慘敗,這個歷史教訓難道不值得後人們認真汲取嗎?!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1954年臺軍海戰解放軍慘敗 隻因空軍忘瞭支援

  臺海戰爭:逃到臺灣的國民黨軍隊秘密計劃反攻大陸,蔣介石擬定“國光計劃”,為瞭不讓美方知道,秘密的在臺北縣三峽山區設置一個“國光作業室”當作指揮總部,動員三軍兩百多位精銳一起研擬反攻作戰計劃,但是八六海戰造成200名官兵殉難之後,蔣介石已經瞭解反攻大陸已不可為,“國光作業室”逐漸被荒廢。  臺灣“東森新聞”報道稱,大門口沒有人站崗,隻有一臺攝影對講機,連個門牌也看不到,根本不曉得這個地方是哪裡,一輛掛著軍用車牌的小貨車緩慢開進園區,似乎是臺軍用地,這裡很有可能就是50年前反攻大陸的指揮中心。  配合“國光計劃”,取名叫做“國光作業室”,1961年4月1日成立,由當時的朱元琮中將擔任主任,動員三軍207位精銳通通加入研擬反攻計劃的行列,預備演習後逐一發動執行,就在4年後的8月6日,海軍艦艇運送特戰人員在大陸沿海偵查登陸情報,對大陸東山島周圍目標進行突擊,企圖摧毀解放軍雷達,捕捉俘虜,獲取情報,此計劃被命名為“海嘯一號”,卻在遭到大陸魚雷襲擊下,“章江”、“劍門”兩艦先後被擊沉,將近兩百名官兵喪命。   50年前“國光計劃”手稿將從5月1日起在後慈湖戰備辦公室首度曝光,整個反攻大陸的計劃中,以八六海戰一役臺軍最悲慘,失敗原因竟然是空軍擺烏龍,原來在54年8月6日海戰爆發前,備役海軍中將徐學海親自將海軍作戰計劃交給空軍擎天作業室,竟然忘記轉交空軍作戰司令部,等海軍申請空援時才發現空軍完全狀況外,等到戰機飛到汕頭海域時,才發現章江、劍門兩艦已經不見瞭。相關閱讀推薦:鄧麗君是如何成為臺灣“間諜”的?鄧麗君間諜真相驚訝:蔣介石在臺灣反腐也有“八項規定”! 臺灣不是首選:蔣介石1949年曾經想逃亡日本內幕揭秘:歷史上施瑯平定臺灣的那些不為人知的秘密是什麼讓宋美齡永遠的告別臺灣? 宋美齡離臺之謎張學良晚年不回大陸的幾大原因:張學良在臺灣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至於烏坵海戰,系發生1965年11月13日,當時國民黨軍隊的兩艘軍艦山海艦、臨淮艦由澎湖馬公駛向烏坵執行傷員接運任務,於烏坵南方海面10浬處,遭遇大陸魚雷快艇4艘、快速炮艇7艘及PF一艘共12艘,分作各6艘兩批分別包圍山海艦與臨淮艦,雙方激烈作戰,隔日11月14日,臨淮艦寡不敵眾,先後被擊兩枚魚雷後沉沒,山海艦以寡敵眾繼續作戰,一面駛近烏坵泊地,雙方沖突才告結束。  其實蔣介石已經從反攻大陸的美夢中醒瞭過來,“國光作業”室逐漸被荒廢,最後在1972年裁撤並入“國防部”,讓這個反攻指揮部正式走入歷史。當時也參與計劃的前臺軍海軍總司令部艦管室主任雷學明,2006年接受電視新聞獨傢專訪時,回想起當年在八六海戰犧牲的同袍,不禁哽咽落淚,雷學明說,雖然“國光計劃”後來喊停,但是當年三軍精英在山區挑燈夜戰擬定計劃的那一段日子,可是士氣高昂。   1965年6月17日,蔣介石還召集軍官,要大傢有“為國犧牲”的準備。雷學明轉述,蔣中正說執行你們的任務,你們的傢眷、你們後面的後代我蔣中正我會負責照顧。雷學明說,近兩百人罹難的八六海戰,並不是國民黨軍隊反攻大陸國光計劃的一部份,卻是讓“國光計劃”喊停的原因之一,他當時在海軍擔任參謀參與瞭“國光計劃”,為瞭反攻大陸,臺軍三軍精英可是在克難的環境裡秘密作業。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