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懸案

大清朝第一懸案:偶感風寒的康熙皇帝為何猝死?

  對於康熙皇帝的死,史上多說法不一,有說是病死的,也有人說是被毒死的。我看瞭一份康熙第八世孫金恒源先生對康熙皇帝死因的重新論證。老人認為,康熙皇帝“含恨猝死”,而猝死的直接原因是極其殘酷的宮廷權力鬥爭。  據清朝的官史記載,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月二十一日,69歲的康熙興致勃勃去南苑打獵。十一月七日感覺身體不適,十三日晚便死去。康熙帝臨終前幾天,隻不過是“偶感風寒”,並沒有到任何病危階段,按現在的話說,未發出過任何“病危通知”。  那麼康熙帝死前,到底在宮廷裡發生瞭什麼?  據史料記載:  十一月六日:康熙帝在南苑聽取胤禛、隆科多匯報通州查勘糧倉一事時“久議方散”。  十一月七日:康熙就“偶感風寒”。而後,又始終沒有任何治病的活動與記載。  十一月九日:康熙帝命令胤禛去南郊祭天,胤禛以“聖躬不豫”為名推辭不去,多次懇求留在康熙身邊,遭康熙拒絕。   十一月十日:胤禛卻一日三次派侍衛進入康熙寢宮,以後又每日不斷多次派侍衛進入。十一月十三日:凌晨1-3時:康熙急召胤禛,胤禛當時正在南郊天壇,距暢春園騎馬不到一個小時即可趕到,但直至巳刻(上午9-11點)才匆匆趕到。胤禛為什麼連續8-10個小時始終不露面?  十一月十三日晚:康熙猝死。  讓人起疑的是,從十一月十日起,直至十一月十三日晚康熙猝死,除胤禛一人進出五次,竟沒有任何一名大臣、皇子、後妃在現場;康熙猝死後,胤禛為其父更衣,也仍然沒有任何一名大臣、皇子、後妃在現場;而且康熙猝死後,從暢春園往紫禁城宮內移靈時,又仍然沒有任何一名大臣、皇子、後妃在現場。  最知道事實真相者,莫過於雍正本人,對於參湯事件究竟之有無,雍正本人在百般辯解後,終於吐出瞭真言。在《大義覺迷錄》中,雍正說,八阿哥用他向康熙進參湯一事加惡名於他進行報復。雍正認為:八阿哥把康熙帝之死同自己向康熙帝進參湯作為因果關系是“加惡名於朕”。可見,雍正否認的是,他並無以參湯弒父奪位之心,而並非否認自己在康熙帝臨終之日確向康熙帝進參湯之實。雍正進參湯,八阿哥根本不在現場,又何能知道?當是康熙帝近侍之人揭發所為。雍正一上臺就將康熙帝近侍之人一網打盡,原因也蓋在於此。  造成康熙猝死的直接原因是巨大、強烈的精神刺激。  康熙之死的不同說法。清史學者王仲翰在《清世宗奪嫡考實》一文中,以意大利人馬國賢身臨其境目擊其事的記載斷言:“駕崩之夕,號呼之聲,不安之狀,即無鴆毒之事,亦必突然大變。”相關閱讀推薦:在康熙三十八年慘遭斬絕的朱傢皇族:無一人幸免康熙與乾隆的江南美女情結:後宮蓄養蘇杭美女娶瞭4個小姨子的皇帝竟是康熙!開後妃史上新紀錄才華令人生畏的廢太子胤礽:康熙為何最寵愛胤礽揭秘:為何歷史上康熙皇帝的陵墓多火災的玄機?分頁:1/11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關於康熙皇帝的死,有學者說,康熙帝去世和胤禛繼位“是一場以武力為後盾,精心策劃,巧妙安排的宮廷政變”,是“隆科多在藥品或是食物中投放瞭致命性的毒藥”害死瞭康熙帝。  而另一種說法則完全否定“謀害致死”的說法,因為康熙帝生前對胤禛較為信任,臨終傳位,完全可能,而且康熙帝久病在身,因感冒引起其他病狀,其死亡實屬正常,再則,康熙帝本人對人參“不輕用藥”,加上警衛森嚴,用人參湯毒死他是很難的。  誰是誰非還有待對歷史的進一步研究,但也可能是千古之迷瞭。  揭秘大清朝第一懸案:究竟是誰謀殺瞭康熙大帝  按照中國人的風俗和生活準則,多子、長壽被視為人生難得的福氣,但在康熙朝卻變成瞭一種災難。康熙生前已成年的兒子就有近20個,而每個兒子都渴望自己能接過父皇的寶座過幾天皇帝癮,並且每人都有這種希望和可能。但康熙帝卻在寶座上居然61年不下來,這就不能不讓兒子們心焦和氣憤甚至對他產生瞭仇恨。而這時的康熙又偏偏在立太子的問題上,立瞭廢,廢瞭立,反復無常,狡黠多變,又使兒子們在希望與絕望,絕望與希望中加深瞭矛盾並引發瞭一場混戰。當這種父子之間、兄弟之間的矛盾與混戰交織而來時,一代英主康熙大帝也無可奈何瞭……   康熙繼位  由於孝莊皇太後和德國傳教士湯若望的努力,順治帝崩後,年僅8歲的玄燁順利登位,建立瞭康熙朝,並成為功績赫赫的一代英主。  康熙六年,玄燁14歲,開始親政。如果說康熙皇帝在親政前無所作為,他的治國天才是由於自己的年幼和四大臣的牽制掣肘而無法發揮,那麼在親政後,玄燁的曠世奇才便迅速顯示和爆發出來。他先是用計鏟除瞭顧命四大臣之一的鰲拜集團,奪回朝中大權,然後平定“三藩”,統一西南。接著派靖海將軍施瑯出兵臺灣,收降鄭克,統一臺灣地區。再接下來,於康熙二十八年,在擊敗沙俄侵略軍的基礎上,同俄國簽訂瞭《中俄尼佈楚條約》,劃定瞭中俄東段邊界。康熙三十五年至三十六年,三次親征噶爾丹,統一漠北及新疆東部地區。五十九年,進兵安藏,驅逐策妄阿拉佈坦的叛亂勢力,並派駐藏大臣,冊封達賴喇嘛為西藏的宗教領袖。六十一年,進軍烏魯木齊,為後代最後勘定新疆奠定瞭基礎……整個康熙朝,大清帝國的版圖已是東起庫頁島,西跨蔥嶺,北連西伯利亞,南達南沙群島的連綿疆域。康熙在位期間,為清王朝的全盛奠定瞭牢固的基礎,開創瞭大清王朝統治下延及於整個十八世紀的所謂“康乾盛世”。康熙由此以一個政治傢、思想傢、軍事傢的傑出才能和輝煌偉業,被後人冠以“一代英主”和“康熙大帝”的敬畏稱號。  清代歷史上,康熙除瞭文治武功堪稱最傑出的皇帝外,還有三個之最。這便是後宮的女人最多,其中有名號的後妃就有55位,其他侍奉的無名號的女人則不計其數。其次是子女最多,一生共有子35人,女20人,共計55人。再一個是在位最長。從順治十八年(1661年)即位,至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駕崩,共在位61年。  康熙立嗣  按照中國人的風俗和生活準則,多子、長壽被視為人生難得的福氣,但在康熙朝卻變成瞭一種災難。康熙生前已成年的兒子就有近20個,而每個兒子都渴望自己能接過父皇的寶座過幾天皇帝癮,並且每人都有這種希望和可能。但康熙帝卻在寶座上居然61年不下來,這就不能不讓兒子們心焦和氣憤甚至對他產生瞭仇恨。而這時的康熙又偏偏在立太子的問題上,立瞭廢,廢瞭立,反復無常,狡黠多變,又使兒子們在希望與絕望,絕望與希望中加深瞭矛盾並引發瞭一場混戰。當這種父子之間、兄弟之間的矛盾與混戰交織而來時,一代英主康熙大帝也無可奈何,隻有倒地慟哭的招數瞭。  就在康熙在廢立太子的問題上反復無常,父子、兄弟間的矛盾與仇恨近似一鍋粥地錯亂交織瞭半個多世紀後的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本朝歷史終於出現瞭一個明朗的兆頭和緩解矛盾的可能。這個兆頭,就是皇十四子允被任命為撫遠大將軍。分頁:2/11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自康熙即位以來,蒙古族準噶爾部落的勢力發展迅速,並逐漸走上瞭與清王朝為敵的道路。到康熙五十年以後,這個部落已控制瞭今內蒙古西部、青海、新疆、西藏一線極為廣大的地域,並威脅到陜西、甘肅、四川、雲南一帶地區。平定準噶爾之叛,保持清王朝的領土完整和尊嚴,已成為當時最為首要和重大的政治、軍事任務。就清王朝而言,由於這一任務的非同小可和情況復雜,必須委派一個在政治、軍事上都較為成熟的人在前線鎮守,以便掌握全局。而在當時尚未立太子的情況下,任何一位皇子擔當這一重任,都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這個意義不僅僅表現出對一個皇子能力的信任,更重要的是,滿族是以馬上得天下的民族,一向對戰功極為推崇,如果此時哪位皇子能掛帥出征,無疑是一次建立功業的絕好機會,從而可以借此樹起服眾壓雄的威望。在這種無人可及的威望中,繼承大統,榮登皇位,自是順理成章的事情。這個肩負國傢重任與個人前途命運的擔子,極幸運地落在瞭時年30歲的皇十四子允的肩上。  早在允掛帥出征的前一年年底,康熙就對混戰中的眾皇子和參與皇子之間奪位陰謀的臣僚頒佈瞭一道分量極重的詔書,表示自己已經對懸而未決的立太子問題有所考慮,並言詞咄咄地聲稱:“我一定選擇一個堅固可靠之人為你們做主,並讓你們傾心悅服。”事隔不久的次年,他便委派允以撫遠大將軍的名號率隊出征。這兩件事連在一起,無疑是做瞭更加明確的暗示。不僅如此,允在出征前,康熙親自為他舉行瞭十分隆重、規模宏大的送行儀式,封允為“大將軍王”稱號,並特許使用王所用的旗幟。從滿清立國開始,所有的皇子,分為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四個不同的等級,以親王最高,貝子最低。而此時在諸皇子中年歲較小的允,其爵位僅是一個最低的貝子。出征前的一番任命和恩準,無疑是康熙向眾人宣佈,尚是貝子的允已經享受瞭王的待遇,若一旦將來真要立為太子,可不必一級級地晉升爵位,一切都順理成章地操作瞭。康熙的這一連串動作,使所有的人都心照不宣,暗自領悟。允以及暗中擁戴允的臣僚更是心中有數,喜不自禁。允帶著一個輝煌的夢想出征瞭。   躊躇滿志的允率部出征後,不負父望,經過四年的浴血奮戰,終於取得瞭收復西藏的勝利。而後在康熙的指令下,與準噶爾部進行和平談判,並很快達成瞭一致的協議。到瞭康熙六十一年,西部戰爭基本得到平息。正當允大功告成,威望倍增,欲帶著那個輝煌的夢想,班師回京,順利地當太子時,本朝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將他的夢打得粉碎。康熙皇帝突然駕崩,皇四子胤神秘地繼承瞭大位,始稱雍正皇帝。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初七,康熙駕臨京城郊外的暢春園。初八,有旨傳出:皇帝偶然受瞭風寒,當天已經出汗。由於龍體欠安,從初十到十五,將為冬至的祭祀大典進行“齋戒”,一應奏章都不必送來。皇帝的“齋戒”和獨居靜休,本是一件正常的事,沒有引起多少人的格外關註。但就在這看似平靜的宮廷生活中,有一個人卻極敏銳地看到瞭平靜的背後那可能改朝換代的非凡時刻的到來——此人就是皇四子胤。  還在各位皇子圍繞皇位的繼承問題而結交朝臣、培植私黨並鬧得矛盾重重,沸沸揚揚之時,皇四子胤卻顯得老練、持重,他的言行也未引起父皇和兄弟們的格外看重和猜疑。在父皇和眾皇子的眼中,這位四貝勒好像是一位頗為安分守己對皇位沒有多大興趣的人。但後來的事實證明,所有的人都看錯瞭。他的一切做法隻不過是來自門下謀士戴鐸的告誡:“父皇英明,做兒子的就很難。太張揚外露,勢必會引起父皇的疑心。若一點也不顯山露水,又會被父皇和眾兄弟看不起,從而棄之不顧。故此,兩者之間的分寸,勢必要把握得恰當。”極端聰明老辣的胤,在聽瞭戴鐸的告誡後,一直在露與不露之間悄悄地做著文章。他沒有像其他皇子那樣明火執仗地結交朝臣、培植私黨,而是暗中結交瞭兩個重要人物,隆科多和年羹堯。隆科多是當朝皇後的胞兄,官拜步兵統領,掌管京城的戍衛。年羹堯則是四川巡撫,在與準噶爾作戰的西線戰場擁有一支精銳軍隊。結交這兩個人的目的是,一旦京師有變,由隆科多控制。若西征中的允有變,年羹堯可派兵與之抗衡,迫使允無法用武力達到爭位的目的。皇四子胤算是一位真正能審時度勢,並悟透瞭權力爭鬥原則的天才。就在康熙患病暢春園,而眾皇子尚處在夢中的關鍵時刻,長期蟄伏的胤卻要引弩待發瞭。分頁:3/11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雍正神秘繼承大位  從九日到十二日,胤或明或暗地不斷派人入宮探視父皇的病情。當他得知父皇的病越來越重時,便開始在暗中做各種應急和奪位的準備。到十三日凌晨,康熙的病情已處於十分危急的狀態。一直在皇帝身邊擔負侍衛任務的隆科多,忙派人傳達詔命,令允祉、允、允等七位皇子火速趕到暢春園。胤也在詔令之內,但不知什麼原因,將近中午方匆忙趕到。  此時,暢春園內的空氣異常緊張,康熙帝早已昏迷不醒,趕來的皇子們都未能和父親說上一句話。所有的皇子都為父皇的病情感到突然、惶恐,甚至感到內心焦躁不安。眼前太子尚未確立,而最有可能成為太子的皇十四子允又遠在西北。一旦父皇突然駕崩而不留下一句話,那局面將如何收拾?  太陽漸漸落瞭下去,夜幕籠罩瞭暢春園。盡管宮裡宮外都亮起瞭燈盞,但隨著淒厲的北風一陣緊似一陣的嘯叫,每個人都感覺一股股陰森森的鬼氣迎面撲來,令人驚恐不已、膽戰心寒。這樣僵持到戌刻(晚十點左右),一個小太監從康熙的內寢驚惶失措地沖瞭出來,嘴巴哆嗦著說不出一句話。此時的眾人便箭一樣一齊向內寢沖去。眾皇子圍住病榻,俯首細看,隻見父皇嘴巴微微張著,眼睛似睜非睜,早已氣絕身亡。  突然,隆科多用略帶不安和沙啞的聲音向眾皇子宣佈:“皇上遺詔,命皇四子繼承大統。”   遺詔?!猶如晴天一個霹靂,幾乎所有的皇子都驚得跳瞭起來,紛紛瞪大瞭血色的眼睛問道:“遺詔何在?!”隆科多望望眾人,鎮定瞭一下那顆怦怦跳動的心答道:“是口詔。”眾皇子恍然大悟,什麼都明白瞭。口詔就是沒有真憑實據的口頭遺詔,而口頭遺詔怎麼說怎麼是瞭。  一切都已晚瞭。就在暢春園最後決定各位皇子命運的非凡時刻,手握京師衛戍兵權的隆科多,已嚴密地控制瞭北京。凡是可能與胤為敵的皇子及王公大臣,都已處於他的監視和控制之中。與此同時,胤又手寫密書,派心腹星夜兼程送給四川巡撫年羹堯,令他火速率領精銳之師以奉皇帝密詔的名義,接近允的兵營。一旦這位皇十四子有反常舉動,將予以搏殺,能殲之則殲,不能殲則牽制其兵力,使其無法殺回京師……就在這一切佈置妥當之後,胤與隆科多等在康熙駕崩的當晚,裝載遺體回京,同時封鎖瞭皇宮,不許其他皇子進入。後來又經過一連七天的秘密籌劃,皇四子胤正式登基坐殿瞭,這便是歷史上的雍正皇帝。分頁:4/11頁  上一頁23456789下一頁  雍正繼位為何懼怕康熙的亡靈?  一個相信天命鬼神的人如果幹下瞭對不起父親、兄弟的事,他就會心中有鬼,無論起居、娛樂、埋葬都要遠遠地躲開他父親的亡靈。這雖然算不上奪位的直接證據,如果其他證據能夠成立,也不失為一個旁證。  曾一度風靡全國的電視連續劇《雍正王朝》,描述並贊揚瞭雍正帝的歷史功績。雍正的確是安邦治國的傑出政治傢。電視劇圍繞當年太子的廢立、皇位的爭奪、懲治貪污、西北用兵等展開瞭一幕又一幕驚心動魄的鬥爭。我這裡隻是從一個歷史研究者的角度,對雍正繼位的問題談點個人見解。  關於雍正的繼承帝位,歷史學界從來就有兩種意見,一種認為:雍正是由康熙臨終傳位的合法君主;另一種認為雍正繼位是奪權篡立。後一種篡立說由孟森、王鐘翰、許曾重、楊珍等學者的研究,提供瞭越來越多而堅實的證據。  康熙六十一年冬,康熙帝在熱河和南苑行獵之後“偶感風寒”,住在暢春園休息,命皇四子胤禛往天壇代行冬至祭典。十一月十三日凌晨,病情惡化,至夜間猝然逝世。據稱:臨終遺言由皇四子胤禛繼位,即雍正帝。官書言之鑿鑿,似無可懷疑。但當時社會上流言四起,說雍正系篡立奪位。較早見於記載者為《大義覺迷錄》,其中說:  “先帝欲將大統傳與允,聖躬不豫時,降旨召允來京,其旨為隆科多所隱,先帝賓天之日,允不到,隆科多傳旨,遂立當今。”   “聖祖皇帝原傳十四阿哥允禵天下,皇上將‘十’字改為‘於’字。”“聖祖皇帝在暢春園病重,皇上就進一碗人參湯,不知何如,聖祖皇帝就崩瞭駕,皇上就登瞭位,隨將允禵調回囚禁。太後要見允禵,皇上大怒,太後於鐵柱上撞死。”  此處所說雍正奪位的情節,曲折離奇,與官書記載大相徑庭。一方面官方文書不可全信,因為它是雍正即位後編寫的,自然不會有篡立的痕跡。另一方面民間流言,亦不可全信,因這些流言多出自雍正政敵之口。雍正繼位之謎,遂撲朔迷離,成為千古疑案。例如改寫遺詔之說是不可能的。因清朝的書寫格式,允禵寫作“皇十四子”,胤禛寫作“皇四子”,第一個“皇”字不可省略,改詔是不可能的。但否定這一民間傳言,並不排斥雍正的矯詔篡立。雍正繼位確實存在許多疑點,這件公案撲朔迷離眾說紛紜,成為千古疑案。  康熙晚年,因太子廢立,鬧得舉朝不安,儲位虛懸已十年之久。但康熙心目中似乎已將皇十四子允禵視為自己的接班人。當時準噶爾入侵西藏,清援軍入城戰敗,西線軍情緊急。康熙五十七年,允禵被任命為撫遠大將軍,率大軍西征。這次援藏之役,出兵多,任務重。當時,太子人選正待確定,康熙給允禵這一重大任命,當意有所屬,大概是為瞭考驗和鍛煉允禵的才能。為瞭樹立允禵的威信,此次出兵儀式隆重,規格甚高,康熙“親詣堂子行禮”。允禵可用正黃旗纛,稱大將軍王。隨允禵出征的有一批親王、郡王及康熙的幾個愛孫。康熙十分看重允禵的才能,對蒙古親王說:“大將軍王是我皇子,確系良將,帶領大軍。深知有帶兵才能,故令掌生殺重任,爾等或軍務,或巨細事項,均應謹遵大將軍王指示,如能誠意奮勉,即與我當面訓示無異。”(《撫遠大將軍奏議》)  允禵到前線後,康熙對他關懷備至,屢通音問,告訴他“阿瑪、額娘身體都好……自去年以來,一劑藥也沒吃,……上炕時不再需要旁人扶持,騎馬時也不用安放馬蹬瞭”,“朕的白頭發、白胡子有些變青瞭,你不要將此告訴別人”(《滿文朱諭》)。允禵在前線二年內受賞賜物件食品達16次之多,包括眼鏡、鼻煙壺,康熙用過的腰帶,“凡有各省進獻之佳品,父皇皆一項不漏,立即賞給臣”(《滿文朱批奏折》)。允禵的幾個兒子也被康熙帶到熱河“仁愛訓育”,使他們“時常依繞皇祖膝前”(《滿文朱批奏折》)。允禵的兒子弘春和女兒結婚,康熙親自照料,賞賜財物妝奩。康熙給允禵兵權,且關系十分親密,這在當時已給人以允禵將是接班人的印象。故皇九子允禟說允禵“聰明絕世”,“才德雙全,我弟兄們皆不如”,“十四爺現今出兵,皇上看的很重,將來這皇太子一定是他”(《文獻叢編·允祀允禟案》)。連當時的(朝鮮)朝拜使者也說:“十四王擁兵在外,屢建大功,眾心咸屬。”(《燕行錄》)分頁:5/11頁  上一頁345678910下一頁  把這些記載和雍正奪位後對允禵出任大將軍之事的評論相對照。雍正說:“(康熙)知允禵在京毫無用處,況秉性愚悍,素不安靜,實借此驅逐之意也”(《大義覺迷錄》)。照這說法:康熙竟會派一愚悍不安靜的兒子擔任大將軍之職,視軍務如兒戲,這是不可信的,是雍正為瞭破壞允禵形象的詆毀之詞。  康熙怎樣傳位給雍正,據官書所說,也是破綻百出,無以自圓其說。最早是雍正元年八月上諭:“聖祖……命朕纘承統緒,於去年十一月十三日倉猝之間,一言而定大計。”這裡未提及聽到遺命的人。至雍正五年十月上諭說:“皇考升遐之日,召朕之諸兄弟及隆科多入見,面降諭旨,以大統付朕。是大臣之內,承旨者惟隆科多一人。”這裡出現瞭諸皇子和隆科多聆聽遺命的記載。至雍正七年九月,雍正為瞭駁斥奪位流言,寫《大義覺迷錄》,敘述康熙臨終授命情形,極為詳細具體: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冬至之前,朕奉皇考之命,代祀南郊。時皇考聖躬不豫,靜攝於暢春園。……至十三日,皇考召朕於齋所。朕未至暢春園之先,皇考命誠親王允祉、淳親王允祐、阿其那(即允祀)、塞思黑(允禟)、允禵、允祹、怡親王允祥、原任理藩院尚書隆科多至禦榻前,諭曰:‘皇四子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即皇帝位。’是時,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貝勒允禑,貝子允禕在寢宮外祗候。及朕馳至問安,皇考告以癥候日增之故,朕含淚勸慰。其夜戌時,龍馭上賓。朕哀慟呼號,實不欲生,隆科多乃述皇考遺詔。朕聞之驚慟,昏仆於地。誠親王等向朕叩首,勸朕節哀。朕始強起辦理大事。”(《大義覺迷錄》)

揭秘明朝史上驚天懸案:一場鼠疫引出的大清王朝

  導讀:明朝末年,盛極一時的李自成起義軍卻在清軍與吳三桂軍隊的聯合進攻下迅速失敗,李自成也死於地主武裝的襲擊中。是什麼原因導致李自成起義軍的潰敗呢?有人認為是起義軍進入北京後軍心渙散,軍紀敗壞,導致瞭他們的潰敗。但是,李自成起義軍能夠迅速擴大,並且能得到百姓擁護的根本原因是其軍紀嚴明,早在起義之初,他就提出瞭 “剿兵安民”的口號。並且提出“殺一人者如殺我父,淫一女者如淫我母”,嚴肅軍紀,並且下令“三年不征,一民不殺”。  大順軍在入京之初,便迅速地穩定瞭局勢,恢復瞭北京居民的正常生活秩序。趙士錦在大順軍進城時是明工部官員,他根據親眼目睹記載說,大順軍進城之後,鑒於官軍停止瞭抵抗,立即就“不殺人瞭”。義軍戰士“俱白帽青衣,禦甲負箭,銜枚貫走。”百姓“有行走者,避於道旁,亦不相詰”,絲毫不加侵犯。為瞭防止敵對活動,義軍“添設門兵,禁人出入;放馬兵入城,街坊衚衕無不至者,但不抄掠。”在數以萬計的入城大軍中,個別違反紀律的現象自所難免,但一當發現違紀事件時,能秉公執法,迅速處理。趙士錦就記載說:“賊初入城,有兵二人搶前門鋪中綢緞,即磔殺之,以手足釘於前門左柵欄上,予目擊之。”當時在北京充當明給事中塗必泓記室的徐應芬(署名聾道人),在其著作中雖然提到個別義軍戰士有貪圖便宜暗中竊取銀錢的現象,但他仍然不得不承認:“至淫、奪、斬、殺之事,則猶未見也。”   由於大順軍在加強對京師的控制的同時,又註意約束軍紀,因此,當時北京的社會秩序是良好的。當然,李自成起義軍的高層的確存在著腐化墮落的現象,但部隊的戰鬥力大多由普通士兵決定,我們也很難說是高層的腐化導致全軍的潰敗。是因為李自成起義軍的軍餉得不到保障,而軍心不穩嗎?李自成大軍在北京通過肅貪追贓搞到瞭七千萬兩銀子,相當於明朝的十年稅收,這筆軍餉足可支撐他龐大的軍隊。  既然不是軍紀渙散導致的潰敗,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瞭號稱百萬雄兵,又有著雄厚財力保障的起義軍在進京40天後突然間失去瞭戰鬥力―在清軍的攻擊下一觸即潰,兵敗如山倒,而且從此一蹶不振?仔細的研究歷史,或許我們能得出一個驚人的結論,原來李自成並非敗於滿清和吳三桂,而是敗於當時肆虐橫行的鼠疫!鼠疫是鼠疫桿菌借鼠蚤傳播為主的烈性傳染病系廣泛流行於野生嚙齒動物間的一種自然疫源性疾病,也叫做黑死病。臨床上表現為發熱、嚴重毒血癥癥狀淋巴結腫大、肺炎、出血傾向等。本病遠在2000年前即有記載。世界上曾發生三次大流行,第一次發生在公元6世紀,從地中海地區傳入歐洲,死亡近1億人;第二次發生在14世紀,波及歐、亞、非;第三次是18世紀,傳播32個國傢。14世紀大流行時波及我國。   按照北京周邊的大興縣志記載,李自成進京前,北京出現瞭大量死耗子,隨後軍民發病,高燒、四肢無力、脖子腫大,而且患病者十死七八。這是什麼病?按現代醫學對照病癥一看,這原來是可怕的鼠疫,大頭瘟或疙疽所描述的其實就是腺鼠疫的典型特征———淋巴腫大。鼠疫於崇禎16年秋出現,17年(公元1644年)春天,天氣轉暖,跳蚤、老鼠開始趨向活躍,大規模的鼠疫自然爆發,鼠疫先“消滅”瞭崇禎的禦林軍,讓李自成輕松進京。然後,鼠疫又感染瞭進入北京城的李自成大軍,起義軍自然戰鬥力大減,當然打不過清兵。最可怕的是,敗兵因此成瞭鼠疫傳染源,據文獻記載“賊過處皆大疫”。因此李自成雖然此時財雄天下,可以大規模招兵買馬,但新兵入伍即染鼠疫失去戰鬥力,兵力再多也沒用,始終無法抵擋滿清的虎狼之師。由於軍人是集體生活,所以鼠疫流行對古代軍人的打擊是毀滅性的。鼠疫蔓延軍營,且長時間無法擺脫,李自成的精神遭受毀滅性打擊,因此痛失江山並一蹶不振,“無可奈何花落去”。以當時的科技水平,無論是崇禎或是李自成都不可能瞭解這種可怕傳染病,都不知道自己的精銳部隊已經在短時間內失去瞭戰鬥力。他們的失敗不可避免。  也許有人會問,清軍就不會被鼠疫傳染嗎?科學研究發現,鼠疫傳播過程有一個必不可少的傳播中介—跳蚤。由跳蚤吸咬病鼠或病人的血後,跳蚤被鼠疫桿菌感染而發病。發病的跳蚤吸血困難而十分饑餓。病跳蚤因而不斷叮咬人、鼠並反吐被鼠疫桿菌污染的血。導致更多人、鼠被感染鼠疫。但是,奇怪的是,跳蚤有一個奇怪的習性———它討厭馬的味道。我們在現代傳染病研究的文獻中可以發現鼠蚤的寄生對象沒有馬。所以騎兵很少會被傳染。而清軍八旗兵幾乎全是騎兵。所以清兵能夠在鼠疫流行中幸存,以飽滿精神攻擊對手。翻看歷史,精明能幹的努爾哈赤不能戰勝不大過問政事的萬歷皇帝滅掉明朝,而明顯才幹不高的順治卻能取代勵精圖治的崇禎與豪情萬丈的李自成入主中原,僅僅因滿蒙騎兵遭跳蚤討厭!真正令人拍案驚奇!相關閱讀推薦:探秘:為什麼說清朝康熙皇帝的陵墓最八卦?清宮秘史:清朝康熙皇帝的後妃因何接連暴斃之謎清朝最恭謹儉樸的孝賢純皇後富察氏清朝貪官和珅的官場權術:兒子娶公主女兒嫁皇族清朝史上道光年間火柴竟是奢侈品:被進貢給皇帝清朝順治孝惠章皇後簡介 孝惠章皇後怎麼死的

中國軍隊給美留世紀懸案 美軍研究幾十年無解

  導讀:這支軍隊正從容自信,從歷史深處,向新的世紀,也向整個世界走來。她曾經走過雪山草地,靠吃草根、嚼皮帶,支撐自己的腳步,去丈量兩萬五千裡漫漫征途;她也曾經沐浴八年腥風血雨,靠小米加步槍,支撐自己的信念,去迎擊3000多個日夜的艱苦抗戰;她還曾經攜三年消滅800萬敵軍的餘威,跨過鴨綠江,靠一把炒面一把雪,支撐自己的誓言,橫掃三千裡沃野,逼得克拉克將軍哀嘆:“我是第一個沒能在勝利的停戰協定上簽字的美國將軍!”  這支軍隊的每一面戰旗上都彈洞累累,上面寫滿瞭無名烈士的英名!這支軍隊的武器裝備總是落後於對手,但卻從未輸掉過一場戰爭!這支軍隊信念彌堅,隻要在緊要關頭,有人喊“共產黨員,跟我上”,勝利的天平就會向她傾斜!這支軍隊令人敬畏,連驕橫的美國悍將李奇微兵敗漢城之際,也不得不由衷地在他的辦公桌上寫下一行大字:“向中國志願軍司令官致敬!”而英國元帥蒙哥馬利更是告誡全世界軍人:“隻有傻瓜,才會在地面上跟中國軍隊交手!”這支軍隊有著怎樣的獨門秘笈,能讓自己的士兵始終保持不竭不衰的鬥志和士氣?對20世紀的各國軍隊來說,這是令人不解的“東方之謎”!   無法用電腦模擬的境界  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在板門店簽字。幾十年後,美國西點軍校研究人員,試圖用電腦模擬再現直接導致板門店停火協定的上甘嶺戰役,但他們卻怎麼也搞不明白,兩座海拔分別才597.9米和537.7米的小山包,美國老將范佛裡特為什麼在43天的時間裡,動用瞭整整7萬兵力,僅第一天就向這片不足4平方公裡的土地,發射瞭30萬發炮彈、500餘枚航彈,把上甘嶺主峰削低瞭整整兩米,卻最終沒能把這兩塊用中國士兵的脊梁堆成的“硬骨頭”啃下來?  這個問號無論對於當時的范佛裡特還是後來的美國軍人,都是一個無解之謎。因為他們無法理解,也無法把一些美國軍人身上永遠沒有的元素,變成數據輸入電腦程序。當美國首席談判代表哈裡遜曾驕狂地在板門店宣佈:“無限期休會!讓大炮和機關槍去辯論吧!”他們並不知道,其實知道瞭也一定無法懂得,15軍軍長秦基偉的回答是“抬著棺材上上甘嶺”,45師師長崔建功的回答是“打剩下一個營我當營長,打剩下一個連我當連長”。這樣的斬釘截鐵,這樣的義無反顧,這樣的氣吞山河,這樣的用人腦都無法理解的精神,怎麼可能用電腦去模擬?!相關閱讀推薦:專傢:亞洲正在形成的“中國秩序”面臨三大挑戰誰說中國沒有海外支撐點:中國在海外控制的港口揭秘:中國軍方竟然培養出瞭六個國傢的總統重讀抗戰:解讀中國軍隊戰鬥力究竟如何?史上與中國開戰的21個國傢:下場驚人一致美指揮官嘲笑中國反隱形雷達:不知自信來自何處分頁:1/7頁  上一頁1234567下一頁  上甘嶺是精神對物質的壓制,是意志對鋼鐵的勝利。是中國軍人永遠的驕傲,也是她的對手心中永遠的痛。古往今來,這個星球上旋風般卷過一支支勝利之師。從亞歷山大的無敵遠征軍,到漢尼拔翻越阿爾卑斯山的令人生畏的象隊;從愷撒所向披靡的羅馬軍團,到成吉思汗盤弓搭箭、揮舞彎刀的蒙古鐵騎……每支軍隊似乎都有自己獨特的激勵和保持士氣的法寶。但形式不同,萬法歸一,說穿瞭,無外乎狂熱的宗教信仰加豐厚的物質獎勵,再加上嚴酷的軍紀和刑罰。  對於那些以給統治者利益賣命為己任的軍隊來說,駕馭一支虎狼之師的招數也就隻能到此為止瞭。兵聖孫子所說的“上下同意,全軍同心”的境界,則很少甚至幾乎從來就沒在哪支軍隊中真正實現過。因為這樣的境界,首先需要一支軍隊官兵上下利益一致,並為共同的目標所激勵,為共同的理想所驅使。這在一切舊式軍隊中,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隻有為數不多的軍隊,能達到或接近達到這一境界。這一境界不需要重金懸賞,也不需要嚴刑峻法,更不需要殺氣騰騰的督戰隊壓陣。這一境界使這支軍隊的每一名官兵,在他的黨,他的人民,他的國傢需要他、召喚他的時候,就會從每一個毫不起眼的角落或隊列中挺身而出,在剎那間完成由一名普通士兵向英雄豪傑的升華。這些士兵會面無懼色,用單手托起即將爆炸的炸藥包;會奮然躍起,用身體堵住機關槍噴吐的火舌;會毫不猶豫,跳進冰窟窿中救起落水兒童;會超越生理極限,任烈火燒盡自己的軀體;會齊心協力,用胸膛築起抵擋洪水的堤壩;還會用鮮血淋淋的十指,去挖開、搬動、尋找水泥預制板下一息尚存的生命……分頁:2/7頁  上一頁1234567下一頁  更讓人匪夷所思的是,在這支軍隊早期的英雄譜上,有些人甚至昨天還是敵對陣營中被抓來的壯丁,今天一旦投誠到這支軍隊的行列裡,竟會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精神上的“化學反應”,迅速轉變成一名為自身的階級利益,也為人類共同理想而戰的偉大士兵。如果說這個世界上真的有什麼事情算得上奇跡,毫無疑問,這就是奇跡。那麼,又是什麼人,什麼力量,在締造這樣的奇跡?  奇跡的背後是信念  理想、信念,這就是這支軍隊不同於古今中外歷史上所有軍隊的奧秘所在,也是所謂“東方之謎”的全部奧秘所在。當紅十軍團21師師長胡天桃衣衫襤褸地走上敵人的刑場時,連行刑的敵軍士兵都為之動容。因為,他隻要在一張紙上簽下自己的名字,就可以與這身裝束永久地告別,躋身腦滿腸肥者之列。但他驕傲地搖瞭搖頭,毅然向刑場走去。隻因為那張紙上寫著兩個字:投降。   一位在二戰中與德國和日本兩個法西斯國傢軍隊都交過手的美國軍官,曾寫下這樣一段引人深思的話。他說:對德作戰,對日作戰,已被德軍和日軍的頑強所震撼。但與中國軍人的犧牲精神相比,那些法西斯的殉葬品們,充其量隻能算是一種頑抗。中國的軍人,面對美軍熾烈的火網,就像不在意似的,第一波倒下,第二波跨過屍體繼續前進,還有第三波、第四波……他們戰鬥到最後一個人的姿態,就像殉道者似的,那大概不是因為命令和紀律,一定是信仰。  他說的沒錯,那就是信仰。從胡天桃,到無數個像胡天桃一樣倒下的紅軍、八路軍、新四軍、解放軍、志願軍戰士,用他們前赴後繼的犧牲,向世人證明,這支軍隊從一開始,就是被共同的理想和信念聚合到一起的。也許,當他們在雪山、在草地、在漫漫征途、在敵人的槍口前倒下時,並不懂得這種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就是他們的價值觀。但他們從信仰它的那一刻起,就發誓奉守它到自己生命的終點。他們全部毫無愧色地兌現瞭自己的誓言。而這無數個誓言的兌現,構成瞭這支軍隊的一場場戰鬥和戰役的勝利,這是信念的勝利、價值觀的勝利,而這一切,最終也構成瞭中國革命的勝利。分頁:3/7頁  上一頁1234567下一頁  價值觀的較量  其實,不光是中國革命戰爭的勝利,在人類歷史上,大凡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戰爭勝利,歸根結底都可稱之為價值觀的勝利。拿破侖戰爭的勝利,是新興階級摧毀歐洲皇權所代表的腐朽社會等級和秩序觀的勝利;盟國二次大戰的勝利,是正義力量對野蠻兇殘地把自己的生存空間建立在奴役別國之上的法西斯理念的勝利;前蘇聯的解體,更被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陣營,看作是一場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普世價值觀的勝利。  這些勝利不論其性質如何,都無一例外地向世人昭示:發生在人類社會中的一切較量,不管其以何種方式表達,最終都是價值觀的較量。武器、鋼鐵、GDP、國傢實力,這些都是構成勝利的要素,但站在所有這些要素背後的,是一個國傢,一個民族,或者一個政黨,一支軍隊,她所秉持的價值觀。換句話說,是國傢、民族、政黨和軍隊的理想和信念。理想破滅,信念垮塌,一切的一切,武器、鋼鐵、GDP、國傢實力,都將隨之崩解。  69年前,中國乾坤倒轉。攜抗戰勝利的風光,其聲望達到頂點的蔣委員長,卻在不到4年的時間裡,輸掉瞭800萬軍隊,也輸掉瞭自己的政權。被他蔑稱為“共匪”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僅用三大戰役,就如秋風掃落葉般地把這位委員長“掃”進瞭中國現代史的角落。從頂點跌進歷史的深谷,其下墜速度之快,令世人瞠目。   在濟南戰役中親眼看見國民黨10萬守軍在解放軍摧枯拉朽的攻勢下頃刻間土崩瓦解的國軍中將王耀武,發出瞭這樣的嘆息:“就是一群豬讓共軍來抓,也不至於消失得那麼快!”因為此時的王耀武,並不懂得,這不僅僅是兩支軍隊的較量,甚至也不僅僅是兩個階級的較量,而是兩種信念的較量。當一支軍隊的信念是“無產者失去的將是鎖鏈,而得到的是整個世界”時,另一支為“四大傢族”及大地主、大買辦“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信條賣命的軍隊,怎麼可能是前者的對手!  退踞臺灣後的蔣介石,痛定思痛。對為什麼會失去江山,進行瞭長時間的反思。最後,他把軍事上失敗的原因歸結為將領無能,派系傾軋,甚至統帥部有“共諜”“內奸”。他總結的原因教訓多多……獨獨沒有提到的是,他和他的黨,他的軍隊,是在信念上、意志上、精神上輸給瞭自己的對手。分頁:4/7頁  上一頁234567下一頁  而他的老對手毛澤東,則從1927年組建自己的軍隊時起,就懂得把理想和信念的“魂魄”註入軍隊軀體中去的重要性。為此,他從著名的“三灣改編”到“古田會議”,從提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到“支部建在連上”,一直都在做的一件事,就是把這支人民的軍隊,打造成一支信念堅定、意志頑強的鐵軍。從一九二七到一九四九,28年間,他做到瞭這一點,結果,他以勝利者的姿態站在瞭天安門城樓上。  勝利者難得的清醒  不過,如果我們對這一時刻的毛澤東的表情稍加註意,就會發現,這位偉人在舉國歡慶之際,臉上似乎沒有太多的喜悅,反倒顯出幾分凝重。這凝重裡既有清醒,也有憂思。所以,他才會告誡全黨,也告誡全軍,“奪取全國勝利,這隻是萬裡長征走完瞭第一步。今後的路還很長”。對毛澤東和他親手締造的新中國來說,炮火硝煙的戰爭可能會暫時告一段落,但來自其他戰線的看不見的戰爭,也許即將拉開序幕。對此,毛澤東和他的戰友們有清醒的估計和認識。  事實證明,這份對勝利者來說難得的清醒,是完全必要的。因為,對這份清醒最好的註解,不是來自我們內部哪個有遠見人士的呼籲,而是來自一位美國政客臨終前的預言:“我們隻能把和平演變的希望,寄托在紅色中國的第三代、第四代人身上。”這位政客的名字叫杜勒斯。他說這話時,東西方兩種力量在戰場之外的看不見的較量才剛剛開始,到今天,這一較量已持續瞭整整半個多世紀!   在這半個多世紀裡,我們經歷過無數重要的歷史時刻,而其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是我們親眼見證瞭曾經是我們榜樣的國傢——前蘇聯的崩潰。一個龐大國傢的消亡,肯定會有種種說得清楚或說不清楚的因素。每一種因素都會在它該發生作用的時候發生作用。其中,有一種因素所起的作用,則是任何人都無法否認的,那就是蘇聯崩潰前,彌漫在蘇聯人心中那曾經如火炬般燃燒的激情的消退、理想的幻滅和意志的沉淪!分頁:5/7頁  上一頁34567下一頁  對任何一個國傢,一個民族,一個政黨,一支軍隊來說,當支撐它的信念和意志開始消退時,失敗也就為期不遠瞭。令人惋嘆的是,蘇聯的瓦解,並不是一個國傢的國力和國運走到瞭盡頭,而是其領導人在對手的價值觀面前打出瞭白旗,而蘇聯人精神的“大堤”,也就從那一刻起,由大堤上的一個小小的蟻穴迅速地一潰千裡!從戈爾巴喬夫與美國總統裡根第一次握手,到蘇聯的國旗從克裡姆林宮上空黯然垂落,中間隻有短短的5年時間。對此,美國學者福山在歡呼這是西方價值觀勝利的同時,曾意味深長地將這一事件稱之為“歷史的終結”。言外之意,資本主義及其價值觀將是人類歷史最後的終結者。  始終保持對偉大願景的向往  歷史的考驗再度落到瞭中國共產黨人和她的軍隊身上,是繼續堅定自己的信念,延續已進行瞭半個多世紀的較量,還是像我們的鄰居“老大哥”那樣,亮起白旗,讓自己的國傢淪落為二三流國傢,讓自己的軍隊淪落為二三流的軍隊?在歷史的轉折點而不是終結點上,中國共產黨人毫不動搖,也毫不遲疑地為我們選擇瞭一條前人沒有走過,我們自己也不曾走過的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五千年懸案:諸葛亮“七擒孟獲”是真是假?

  “七擒孟獲”是《三國演義》大書特書的篇章,歷來廣為流傳。說的是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分天下。蜀丞相諸葛亮受劉備托孤遺詔,立志北伐,以重興漢室。蜀漢建興三年(225年),諸葛亮為瞭鞏固後方,解除北伐曹魏的後顧之憂,親自率軍南征,平定南中地區的叛亂。進入南中以後,連連取得勝利。他聽說叛軍首領孟獲深被當地的夷、漢民眾所敬服,便設法把他捉獲。諸葛亮領他觀看蜀軍的營陣,問他:“此軍如何?”孟獲不服,說:“以前我不知道蜀軍的虛實,所以敗。今天你讓我觀看瞭營陣,再打我肯定能贏!”諸葛亮便把他放掉,讓他回去組織人馬再戰。就這樣一連七擒七縱,當諸葛亮最後一次釋放孟獲時,孟獲說:“公,天威也,南人不再反叛瞭!”諸葛亮以這種攻心的戰略,成功地平定瞭叛亂,穩定瞭南方,使他可以專註於北伐而無後顧之憂。  從古到今,幾乎沒有人懷疑這件事的真實性,史傢裴松之、司馬光等人對此極盡贊美之辭;文人如趙藩的“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七擒依算略,一戰定蠻苗”等贊辭不勝枚舉;小說《三國演義》更是匯集瞭各種傳說故事,把“七縱七擒”這句話加以渲染,使之成為耳熟能詳的長篇故事。其影響所及,以至於異國他鄉,也是有口皆碑。不少來自東南亞緬甸、泰國一些地方的人,都不敢直呼諸葛亮之名,而尊稱他為孔明。  但是,翻遍《三國志》這本權威的歷史著作,卻找不到任何地方提到過孟獲,更沒有關於“七擒孟獲”的記載。部分史學傢們也認為,對於一個叛亂領袖,抓住七次又放掉七次,既不符合諸葛亮謹慎小心的性格,也不符合戰爭的常規。那麼歷史上究竟有沒有孟獲其人?諸葛亮是否真的“七擒孟獲”呢?  我們先看歷史上是否存在著孟獲其人,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有關他平定南中的記載總共12個字:“三年春,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另外,《三國志》在其他章節中有關於南征的零星記載也沒有提到過“孟獲”這個名字。有人據此認為,歷史上可能根本就沒有“孟獲”其人,如果歷史上真有“七擒孟獲”這種戰爭史上罕見的成功戰例的話,《三國志》上怎麼會毫無記載呢?然而,史學界普遍認為,《三國志》中的記載過於簡略,漏掉過很多珍貴的歷史資料。而且與《三國志》幾乎同時代的歷史著作《漢晉春秋》卻有關於諸葛亮對“孟獲”“七擒七縱”的記載,寫作時間稍晚一點的著名歷史地理著作《華陽國志》和《水經註》也都提到瞭“七擒孟獲”。   現在雲南昭通第三中學內著名漢代“孟孝琚碑”是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在昭通縣城南10裡白泥井出土的。該碑記載漢代孟姓在歷史上是南中最著名的兩個大姓之一。除此之外,有關祭祀孟獲的歷史非常久遠。據目前發現的實物資料顯示,最早是唐代和宋代時期。至於在西南諸省,或建祠廟,或附祀土主廟以祀孟獲者多處。僅西昌縣石柱子土主廟、青龍寺、五顯廟就都設像祭祀。民間所供五顯埴神,其畫軸左側第三層排列中有一孟獲像,俗稱“掃壇蠻王”。據此,史學界大多傾向於認為,雖然孟獲的生卒時間無法考證,但“孟獲”這個人歷史上應該是有的。  孟獲確有其人,那麼,諸葛亮是否對其“七擒七縱”呢?  從時間上來看,據史書記載,諸葛亮七擒孟獲之後,“遂至滇池”,時間正是這年秋天。從他“五月渡瀘”,隻用瞭大約4個月左右的時間,就把“稱兵倡亂”長達兩三年之久的反叛勢力“其秋悉平”,或“秋,遂平四郡”瞭。在那麼短的時間裡,“方務在北”的諸葛亮一方面要攻城克寨,安撫邊民,籌集糧草,另一方面又要克服險峻惡劣的自然條件。用這麼短的時間,要完成那麼多的事,這在當時科技交通都不發達的社會裡,無論如何也是難以辦到的。《通鑒輯覽》也說,“七縱七擒為記載所艷稱,無識已甚。荒蠻夷固當使之心服,然以縛渠屢遣,直同兒戲,一再為甚,又可七乎,即雲幾上之肉不足慮,而脫試鷹,發押嘗虎,終非善策。且彼時亮之所急者,欲定南而伐北,豈宜屢縱屢擒,耽延時日之理?知其必不出此。”  從地理位置上看,三國時期的南中,指現在的雲南東北部、貴州西部和四川東南部,當時是蜀國的一部分,古稱為“夷越之地”。諸葛亮是建興三年三月從成都出發,四月平越雋(今四川西昌東南),五月渡瀘(金沙江),至秋,四郡(越雋、建寧、牂柯、永昌)俱平,取道滇東北,冬至漢陽(今四川慶符),十二月回到成都的。從上述情況可以看出,諸葛亮安定南中時顯然沒有到過滇西。然而,非常奇怪的是,在滇西卻留下瞭許多有關諸葛亮南征的“遺跡”和民間傳說。如《滇雲紀略》稱:“七擒孟獲:一擒於白崖,今大理白族自治州。一擒於鄧賒豪豬洞,今鄧川州。一擒於佛光寨,今浪穹縣巡檢司東二裡。一擒於治渠山。一擒於愛甸,今順寧府地。一擒於怒江邊,今保山縣騰越州之間。一以火攻,擒於山谷,即怒江之蹯蛇谷。”從這些地點的分佈來看,幾乎全都在今天雲南西部大理、保山一帶地區。諸葛亮怎麼會在一個自己沒到過的地方“七擒孟獲”呢?  通過分析可以看出,“七擒七縱”的故事實際上是不存在的,民間傳說諸葛亮“七擒孟獲”是因為諸葛亮“南撫夷越”的政策已經深入瞭人心,當地百姓對諸葛亮極為崇拜,難免會將一些其他人物的事跡,都牽強附會到諸葛亮身上,甚至有些好事者編出一些故事附加到諸葛亮身上,這些故事隨著時間的推移,以訛傳訛,使得史志傢也不得不信瞭。相關閱讀推薦:法正是誰?諸葛亮為什麼不敢惹法正?絕世天才英雄流淚:揭秘諸葛亮為何會抱憾終生三國史上打得司馬懿吐血:諸葛亮竟擁有秘密武器歷史上專權跋扈的權臣諸葛亮究竟有無篡位之心?諸葛亮一生廉潔背後有神秘監督機構!諸葛亮小故事

人類歷史上八大刺殺懸案是什麼?盤點史上刺殺懸案

  1、佈魯特斯(刺殺愷撒)  佈魯特斯是羅馬一個並不出名的政客的兒子。他的母親還是愷撒眾多情婦中的一個。所以有一些證據甚至能夠證明也許愷撒才是他真正的父親。但也有人對此表示懷疑,因為佈魯圖斯出生的時候,愷撒才15歲。  在佈魯圖斯年輕的時候他的叔叔卡兒皮收養瞭他。在羅馬著名政治傢、軍事傢卡圖在塞浦路斯做總督的時期,佈魯特斯開始瞭他的政途,他成為瞭卡圖的助手。在這段時期裡他靠發放高利貸迅速地成為瞭顯貴。他在初次進入瞭參議院以後,便加入瞭保守派反對當時由愷撒、龐貝、克拉蘇三人執政的元老院。他非常痛恨龐貝,因為龐貝在公元前77年暗殺瞭他的父親。  但是在公元前49年爆發的龐貝與愷撒的羅馬內戰中,佈魯特斯作為保守派的代表投靠瞭他的老仇敵龐貝。在希臘境內的法塞拉斯大戰中龐貝慘敗,之後佈魯特斯便寫信致歉於愷撒,並很快得到瞭原諒。愷撒又在這以後將他召入瞭自己的陣營。   凱撒十分喜歡佈魯圖斯,並且尊重他的意見。但是佈魯特斯和其他一些參議員一樣並不滿足於羅馬共和國的現狀,因為凱撒當時已經是一個獨裁者。於是佈魯特斯與他的表兄和一些其他人開始聯合在一起密謀對付凱撒。公元前44年,在佈魯圖斯的策劃下,一群參議員(其中包括佈魯特斯)將愷撒刺殺於龐貝城劇院的臺階上。凱撒這位著名的獨裁者死前最後的遺言,還在感嘆為什麼是佈魯特斯殺瞭他,愷撒對待他像對待兒子一樣,而且也許佈魯特斯就是他的兒子。  但當時人民愛戴死去的愷撒。於是新首領安托尼烏斯決定利用這個局勢。佈魯圖斯等人因此被帶上瞭叛國的罪名。他們不得不逃亡東方。  在雅典,佈魯特斯籌集資金征募士兵組建羅馬軍團。公元前42年春天,佈魯特斯的軍隊打回瞭羅馬。根據希臘歷史學傢的說法,戰鬥時佈魯特斯因為每日夢見愷撒而倍受惡夢折磨,而且也有一些預兆顯示佈魯特斯將會在這次戰爭中失敗,所以佈魯特斯軍隊的士氣十分地低下。佈魯圖斯最終戰敗,在留下瞭他最後的名言:“我要逃,是的,不過這次不是用腳而是用手。”後,他自殺瞭。相關閱讀推薦:揭秘:美國中情局刺殺卡斯特羅638種驚人手段蔣介石為何要親手刺殺陶成章?陶成章死亡之謎唐紹儀之死:究竟是誰刺殺瞭民國首任總理唐紹儀改變20世紀歷史的八大刺殺:驚天真相至今無解史上兩度刺殺蔣介石的日本風流女間諜究竟是誰?分頁:1/8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2、芬妮·卡普蘭(刺殺列寧)  卡普蘭的全名是芬妮·耶菲莫芙娜·卡普蘭,1890年出生在烏克蘭沃倫省一個猶太人傢庭。  俄國1905年革命以後,卡普蘭開始接近無政府主義者,並開始參加他們的各種活動,她在革命者圈子裡活動的時候用“多拉”的化名。卡普蘭第一次參加暗殺活動是1906年,那年她16歲。那次,她策劃組織參加對基輔行政長官的暗殺,但是沒有成功,她被捕瞭。基輔當局軍事法庭判處她終生苦役。因此,年紀輕輕的卡普蘭很早就開始品嘗鐵窗生涯的沉重和痛苦。  在監獄中,卡普蘭結識瞭俄國著名的右翼社會革命黨活動傢瑪利亞·斯別裡多諾瓦婭,卡普蘭的政治思想開始從無政府主義轉向社會革命黨人的觀點。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後,她被大赦,獲釋出監,當時她27歲。就在那一年,爆發瞭震驚世界的俄國十月革命。社會革命黨的政治主張和佈爾什維克尖銳對立,卡普蘭對列寧,自也是恨之入骨。  1918年8月30日,位於莫斯科紮莫斯科列茨基區的米海爾松工廠舉行工人集會,蘇維埃政權的領袖列寧在會上發表講演。會後,就在這傢工廠的大門口列寧遇刺,殺手卡普蘭將三顆子彈射進瞭列寧的身體!   卡普蘭行兇後,在廠區之外的謝爾普霍夫大街被拘捕。  卡普蘭在被逮捕後三天遭槍決。行刑的現場就在克裡姆林宮內。卡普蘭死後,她的屍體沒有掩埋,而是被塞進一個鐵桶裡澆上汽油焚燒瞭。  最近有歷史學傢指出,卡普蘭在16歲被判苦役後,幾乎完全失明,雖經治療,視力依舊沒有恢復。她是否真的就是刺殺列寧的槍手很值得商榷。  也許,列寧遇刺事件,還有其他內幕和隱情。分頁:2/8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3、伊加爾·阿米爾(刺殺拉賓)  伊加爾·阿米爾犯下刺殺拉賓的罪行時隻有25歲。他的父親是猶太法律學傢,母親是幼兒園的老師。在外人眼裡,他從小就養成瞭知禮、守法的好習慣。  但是,阿米爾成人後,成為一個極端的猶太復國主義分子,他上的學校也是一所猶太教會大學。因此,他不希望聽到猶太人與巴勒斯坦人在這塊土地上可以和平共處的說法,對巴勒斯坦極端分子不時挑起的恐怖行動,他也深惡痛絕。他認為,萬惡的根源就在於拉賓總理與巴勒斯坦人議和。  伊加勒·阿米爾在極右翼當中很有名氣,惟有以色列保安部門對他一無所知。他是“埃雅爾”恐怖組織的小頭目,幕後指揮他的是一個24歲的瘋狂分子,名叫阿維沙·拉維夫。  1993年8月拉賓和阿拉法特簽署《奧斯陸協議》,這使以色列右翼分子對他極端仇視。“埃雅爾”從那時起就準備暗殺拉賓。  拉賓住處雖然沒有警衛,但阿米爾兄弟及其同夥偵察過這裡的每一個夾道和拐角,尋找通向房頂的門徑,察看過能擊中拉賓的各個方位。為瞭搜集資料,他們買瞭有關政治暗殺的各種書籍,關於刺殺肯尼迪總統的書就擺在他們書架上最顯眼的地方。   從那時起到1995年11月4日拉賓遇刺,這位以色列前總理有8次出現在兇手的射擊點上。但每次刺殺的圖謀,都因種種原因失敗。  最後,“埃雅爾”決定還是派一個神風殺手進行貼身攻擊。而這個神風殺手,正是阿米爾。  1995年11月4日,阿米爾終於乘拉賓在發表講話之際,將罪惡的子彈射入瞭他的體內。拉賓在被送往醫院後經搶救無效逝世。而阿米爾也當場被以色列安全部門“辛貝特”逮捕。  在審訊過程中,伊加勒一口咬定,是上帝命令他幹的,完全是個人行為,與他人無關。但是,“辛貝特”最後還是將兇手的哥哥哈蓋·阿米爾及其他十多個刺殺拉賓的同謀逮捕。  伊加爾·阿米爾被判處終身監禁,如今仍在監獄中服刑。前不久,據以色列媒體透露,阿米爾已經通過電話,同他的一個來自俄羅斯的女崇拜者結婚。分頁:3/8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4、詹姆斯·厄爾·雷伊(刺殺馬丁·路德·金)  謀殺美國著名黑人人權運動傢馬丁·路德·金的,並非一個狂熱的白人種族主義分子,而是一個傻瓜。他名叫詹姆斯·厄爾·雷伊。  來自雷伊的父親的講述證明,少年雷伊是個十足的老實笨拙的男孩,學習成績一塌糊塗。青年時期的雷伊依然是個智力不開竅的老實鬼,被送到德國服兵役,因為智商太低,軍方以“不適合服役”的理由把雷伊提前趕回來。  他還是警察局的常客。由於傢庭經濟條件困難,雷伊曾經失學。他如那些傢庭背景不好的失學兒童一樣,毫無例外地早早浪跡“江湖”,落街為寇。但笨拙的他每次行動,都幾乎在毫無收獲的情況下被警方逮個正著。最經典的一次,他對一位女士實施搶劫,沒料該女士拒絕把錢交給他,爭奪中他意外地被女士推出窗戶外摔傷,隻有躺在那兒等警察來抓拿他瞭。  就是這麼一個天生笨頭笨腦的人物,在1976年1月的某天,躲藏在馬丁·路德·金下榻的洛蘭飯店對面的汽車旅店裡,在馬丁現身陽臺一瞬間突然射出一發準確的子彈,殺害瞭他。   遭到逮捕後,詹姆斯·雷伊被判徒刑,並在獄中服刑。但他笨頭笨腦的表演還沒有結束。  他曾幾次想越獄,但他不像其他越獄的人拼命往外沖,而是把自己藏身在監獄裡,不讓別人發現。有次他藏身在天花板上很多天,正當大傢都以為他真的逃出去瞭之時,他在天花板上餓得實在不行,隻好扯動警報,讓人傢救他下來。而如果他不作越獄企圖,說不定他早就可以保釋出獄瞭。他因此在獄友中博得一個“最笨拙越獄者”的雅號。  1998年,年逾70、身患肝癌的雷伊去逝。有關是不是他殺死馬丁·路德·金的爭論也起。  因為,在雷伊彌留之際,馬丁·路德·金的兒子問這個“仇人”:“我要問你一個問題:“是你殺瞭我父親嗎?”雷伊答:“沒有,我沒有殺你父親……”此外,最讓人迷惑的是,雷伊國民編號冊中所留的指紋一開始就是假的。分頁:4/8頁  上一頁2345678下一頁  5、威爾克斯(刺殺林肯)  威爾克斯全名約翰·威爾克斯·佈斯,1838年5月10日出生於美國馬裡蘭州。他父親是一個成功的演員,他自己也是一個英俊倜儻、非常成功的演員,是當時許多美國女演員追求的對象。曾經有一個女演員深深地愛上瞭他,但當她知道威爾克斯並無意娶她時,就用刀劃破瞭威爾克斯的臉。  在李將軍於1865年4月9日投降之後,南北戰爭結束。同情南方種植園奴隸主的威爾克斯此後幾天猛灌白蘭地,借酒消愁。住在華盛頓的他在4月14日聽說,林肯當晚要到福特劇院看戲,臨時起意要去刺殺總統。  晚上10點之後,26歲的威爾克斯進入林肯的包廂,朝總統的後腦舉槍就射。他接著縱身躍到12英尺下的舞臺上,高喊:“這就是暴君的下場!南方的大仇已報!”他跳下來的時候,跌斷瞭左腿。  威爾克斯逃出華盛頓市,和同夥赫羅爾德徹夜南遁,進入瞭馬裡蘭州。  4月26日凌晨,兩個逃犯越過波多馬克河,終於被軍隊發現瞭。士兵們圍住瞭威爾克斯和赫羅爾德睡覺的倉房。   赫羅爾德投降瞭,但威爾克斯打算作最後一拼。  在僵持瞭很長一段時間以後,軍隊開始火燒倉房。人們在火光中聽到一聲槍響。當兵的把威爾克斯從倉房裡拖出來,發現他脖子上有一處槍傷,打斷瞭頸椎。一些歷史學傢認為,威爾克斯其實是自己開槍自殺的。這個謀殺犯在臨死前說:“告訴媽媽,告訴媽媽,我是為祖國而死。”還說:“沒有用,沒有用。”  此後一直有人傳說,落入軍隊手中的其實是別人,威爾克斯還活著。傳說有人在歐洲和印度看見過他。還有人說,威爾克斯一直在德克薩斯和墨西哥遊蕩,隨後於1903年在俄克拉何馬的埃尼德市自殺。分頁:5/8頁  上一頁345678下一頁  6、納斯拉姆·古德斯(刺殺聖雄甘地)  納斯拉姆·古德斯是刺殺聖雄甘地的兇手。他的祖父是一個很有學問的印度上層知識份子,父親是一個郵局工作人員,他母親嫁給他父親時隻有10歲。  古德斯出生於1910年5月19日,是一個右翼印度上層人物。上世紀30年代,一個名為“人民支援部隊”的宗教極端組織在印度興起,並在古德斯所在學校地區有瞭分部。古德斯加入這一組織,並成為該組織在他所在大學分支的領導人。當時聖雄甘地的“消極不合作運動(就是以絕食等消極抵抗的方式向英國殖民主義者進行抗議)”在印度大地興起,古德斯就參與領導瞭前幾次的“消極不合作運動”。  但之後,古德斯強烈反對將南亞次大陸劃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傢,對聖雄甘地調和印度教與穆斯林教之間矛盾的作法也極為不滿,認為甘地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出賣印度教。

五千年懸案:貌美楊貴妃為什麼沒能成為皇後?

  楊貴妃為何沒能成為皇後?白居易《長恨歌》生動地描述瞭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楊貴妃生前,有“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承歡侍宴無閑暇,春從春遊夜專夜。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等詩句;楊貴妃被賜死後,有“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等詩句。《明皇雜錄》、新舊《唐書》等多種史書的記載,可以證明白居易的描寫基本是屬實,並非文學誇張。楊貴妃,名玉環,字太真,是我國古代四大美女中地位最高、權力最大的一位美女,也是我國在世界范圍內影響最大的一位後妃。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備受寵愛的美人,卻一直沒有被冊封為皇後,原因何在呢?  唐玄宗將元配王皇後廢為庶人之後,皇後之位一直空著。當初,王皇後為瞭跟武惠妃爭寵,讓其兄王守一找僧人幫助。僧人明悟領著他祭祀北鬥星之後,“取霹靂木刻天地文及帝諱合佩之”,說是這樣可以生子,像武則天一樣尊貴。開元十二年,事情泄露,王皇後被廢為庶人,不久便抑鬱而死。王皇後死後,唐玄宗想要冊立武惠妃為皇後。但是,遭到瞭禦史大夫潘好禮的堅決反對。反對的理由主要是:曾經搞得李唐王朝雞犬不寧的武三思和武延秀都是武惠妃的遠房叔伯,唐玄宗跟他們有不共戴天之仇。加上當時太子又不是武惠妃所生,而武惠妃本人也是生有兒子的。武惠妃一旦被冊立為皇後,爭奪太子的事情就在所難免。結果,武惠妃就一直沒有被立為皇後。隻是在她40餘歲死去之後,才獲贈瞭一個皇後的名號。實際上,楊玉環成為楊貴妃的時候,武惠妃早就已經死瞭。此後,楊玉環也沒有被冊封為皇後。對於這件事情的原因,史書上並沒有明確的記載,我們隻能從有關記載中發現和挖掘線索,進行相關論證和推測。從史書記載中的蛛絲馬跡來看,唐玄宗之所以沒有冊封楊玉環為皇後,很可能與他得到楊玉環的卑下手段有關。  楊玉環進宮前,原為唐玄宗的兒子壽王李瑁的王妃。後來,唐玄宗見到瞭楊玉環,馬上便被楊玉環的姿色深深迷住瞭。於是唐玄宗設計瞭一番表面文章,先是打著孝順的旗號,說是要為自己的母親竇太後薦福,下詔令楊玉環出傢做道士,並賜道號“太真”。5年之後楊玉環守戒期滿,唐玄宗便下詔讓楊玉環還俗,並接入宮中,正式冊封為貴妃,自己養瞭起來。這件事情,李商隱曾在詩歌《驪山有感·詠楊妃》中有所記載:“驪岫飛泉泛暖香,九龍呵護玉蓮房,平明每幸長生殿,不從金輿惟壽王。”就是說明瞭當時唐玄宗搶走兒媳婦後,壽王李瑁的鬱悶和唐玄宗的尷尬。   由於唐朝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開放的朝代,采取瞭兼容並包的文化政策,各種外來風俗在大唐落地開花,封建倫理等級制度得到弱化,因此唐玄宗這樣做並沒有遭到太大的反對。然而將從兒子手中搶來的貴妃封為皇後畢竟有違倫理,雖然其時風俗開化,但綱常倫理的主體還是存在的,讓這麼得來的婦人做瞭皇後顯然是無法“母儀天下”的。如果封楊玉環為皇後,對壽王李瑁來說,自己的妻子突然變成瞭自己的母後,必然會激發他的更大怨恨。到時候發生政變也是很有可能的,這一點使得唐玄宗不得不加以提防。相關閱讀推薦:楊貴妃被賜死在哪裡?歷史上楊貴妃真被賜死瞭嗎楊貴妃兩次被唐玄宗攆出宮之謎! 楊玉環秘史為何會有楊貴妃東渡日本的傳說? 楊貴妃死亡懸案揭秘體重138斤的楊貴妃為何受到唐玄宗寵愛?楊玉環是怎樣從壽王妃變成貴妃的?楊貴妃秘史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而且楊貴妃雖然聰明伶俐,能夠隨時迎合皇帝的心意。但李隆基對她也並不是百依百順。天寶五載和天寶九載,楊貴妃先後兩次被李隆基驅逐出宮。驅逐的原因,史書沒有明言,不得其詳。當然,每次驅逐楊貴妃後不久,多情、癡情的李隆基就會後悔,思念不已,很快由高力士將其接回宮中,禮遇如初,歡愛如舊。可以說,楊貴妃對李隆基而言,是讓他歡喜讓他憂的女人。這樣的女人,李隆基覺得並不適合做皇後。  唐玄宗晚年雖然有些沉湎於男歡女愛,沉湎於聲色娛樂,但基本上還是一個頭腦比較清醒的皇帝。他也意識到瞭楊貴妃得寵後仙及雞犬,她的兄妹親戚都得到瞭朝廷的重用,已經發展成一股龐大的政治力量,如果再封她為皇後,必將引起大臣的反對和權力的傾斜,這對維護統治是很不利的,所以唐玄宗一直不肯封楊貴妃為皇後。  除瞭對權力平衡的考慮外,還有一點是唐玄宗不得不考慮的,那就是楊貴妃一直沒有生育。楊貴妃不生育的原因已經無從考證,但是沒有兒子肯定是封她為皇後的一大障礙,因為古代冊立皇後是件非常重要的大事,要君臣參與,詔示天下,冊立的皇後必須是懿德懿容,能起到垂范萬眾、母儀天下的作用,她所生的兒子也將被立為太子,日後繼承大統。因此皇後與太子一般應當是母以子顯或是子以母顯的,但當時太子已立多年,而且成長正常,楊貴妃又遲遲沒能生個兒子出來,所以就沒有理由封她為皇後。   有唐一朝,楊貴妃雖然沒有成為皇後,但她卻集“三千寵愛在一身”,無皇後之名,但得皇後之實,享受的待遇規格早就是皇後的標準瞭。聰明的楊貴妃也許覺察到,既然已經達到瞭一個女人所能達到的極致,得到瞭天子的萬千寵愛,何必還去在乎皇後的名號呢?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揭秘大清朝第一懸案:是誰謀殺瞭康熙大帝?

  由於孝莊皇太後和德國傳教士湯若望的努力,順治帝崩後,年僅8歲的玄燁順利登位,建立瞭康熙朝,並成為功績赫赫的一代英主。  康熙六年,玄燁14歲,開始親政。如果說康熙皇帝在親政前無所作為,他的治國天才是由於自己的年幼和四大臣的牽制掣肘而無法發揮,那麼在親政後,玄燁的曠世奇才便迅速顯示和爆發出來。他先是用計鏟除瞭顧命四大臣之一的鰲拜集團,奪回朝中大權,然後平定“三藩”,統一西南。接著派靖海將軍施瑯出兵臺灣,收降鄭克,統一臺灣地區。再接下來,於康熙二十八年,在擊敗沙俄侵略軍的基礎上,同俄國簽訂瞭《中俄尼佈楚條約》,劃定瞭中俄東段邊界。康熙三十五年至三十六年,三次親征噶爾丹,統一漠北及新疆東部地區。五十九年,進兵安藏,驅逐策妄阿拉佈坦的叛亂勢力,並派駐藏大臣,冊封達賴喇嘛為西藏的宗教領袖。六十一年,進軍烏魯木齊,為後代最後勘定新疆奠定瞭基礎……整個康熙朝,大清帝國的版圖已是東起庫頁島,西跨蔥嶺,北連西伯利亞,南達南沙群島的連綿疆域。康熙在位期間,為清王朝的全盛奠定瞭牢固的基礎,開創瞭大清王朝統治下延及於整個十八世紀的所謂“康乾盛世”。康熙由此以一個政治傢、思想傢、軍事傢的傑出才能和輝煌偉業,被後人冠以“一代英主”和“康熙大帝”的敬畏稱號。  清代歷史上,康熙除瞭文治武功堪稱最傑出的皇帝外,還有三個之最。這便是後宮的女人最多,其中有名號的後妃就有55位,其他侍奉的無名號的女人則不計其數。其次是子女最多,一生共有子35人,女20人,共計55人。再一個是在位最長。從順治十八年(1661年)即位,至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駕崩,共在位61年。   按照中國人的風俗和生活準則,多子、長壽被視為人生難得的福氣,但在康熙朝卻變成瞭一種災難。康熙生前已成年的兒子就有近20個,而每個兒子都渴望自己能接過父皇的寶座過幾天皇帝癮,並且每人都有這種希望和可能。但康熙帝卻在寶座上居然61年不下來,這就不能不讓兒子們心焦和氣憤甚至對他產生瞭仇恨。而這時的康熙又偏偏在立太子的問題上,立瞭廢,廢瞭立,反復無常,狡黠多變,又使兒子們在希望與絕望,絕望與希望中加深瞭矛盾並引發瞭一場混戰。當這種父子之間、兄弟之間的矛盾與混戰交織而來時,一代英主康熙大帝也無可奈何,隻有倒地慟哭的招數瞭。  就在康熙在廢立太子的問題上反復無常,父子、兄弟間的矛盾與仇恨近似一鍋粥地錯亂交織瞭半個多世紀後的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本朝歷史終於出現瞭一個明朗的兆頭和緩解矛盾的可能。這個兆頭,就是皇十四子允被任命為撫遠大將軍。相關閱讀推薦:揭秘納蘭容若:康熙皇帝一生最寵愛的詩人!揭秘:清朝康熙年間發生的十起“朱三太子案”揭秘:大清朝康熙皇帝一生所做最糾結的一件事康熙皇帝一生不可公開的四大暴行!康熙暴政事件揭秘:風流天子康熙帝55個老婆的人生結局分頁:1/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自康熙即位以來,蒙古族準噶爾部落的勢力發展迅速,並逐漸走上瞭與清王朝為敵的道路。到康熙五十年以後,這個部落已控制瞭今內蒙古西部、青海、新疆、西藏一線極為廣大的地域,並威脅到陜西、甘肅、四川、雲南一帶地區。平定準噶爾之叛,保持清王朝的領土完整和尊嚴,已成為當時最為首要和重大的政治、軍事任務。就清王朝而言,由於這一任務的非同小可和情況復雜,必須委派一個在政治、軍事上都較為成熟的人在前線鎮守,以便掌握全局。而在當時尚未立太子的情況下,任何一位皇子擔當這一重任,都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這個意義不僅僅表現出對一個皇子能力的信任,更重要的是,滿族是以馬上得天下的民族,一向對戰功極為推崇,如果此時哪位皇子能掛帥出征,無疑是一次建立功業的絕好機會,從而可以借此樹起服眾壓雄的威望。在這種無人可及的威望中,繼承大統,榮登皇位,自是順理成章的事情。這個肩負國傢重任與個人前途命運的擔子,極幸運地落在瞭時年30歲的皇十四子允的肩上。   早在允掛帥出征的前一年年底,康熙就對混戰中的眾皇子和參與皇子之間奪位陰謀的臣僚頒佈瞭一道分量極重的詔書,表示自己已經對懸而未決的立太子問題有所考慮,並言詞咄咄地聲稱:“我一定選擇一個堅固可靠之人為你們做主,並讓你們傾心悅服。”事隔不久的次年,他便委派允以撫遠大將軍的名號率隊出征。這兩件事連在一起,無疑是做瞭更加明確的暗示。不僅如此,允在出征前,康熙親自為他舉行瞭十分隆重、規模宏大的送行儀式,封允為“大將軍王”稱號,並特許使用王所用的旗幟。從滿清立國開始,所有的皇子,分為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四個不同的等級,以親王最高,貝子最低。而此時在諸皇子中年歲較小的允,其爵位僅是一個最低的貝子。出征前的一番任命和恩準,無疑是康熙向眾人宣佈,尚是貝子的允已經享受瞭王的待遇,若一旦將來真要立為太子,可不必一級級地晉升爵位,一切都順理成章地操作瞭。康熙的這一連串動作,使所有的人都心照不宣,暗自領悟。允以及暗中擁戴允的臣僚更是心中有數,喜不自禁。允帶著一個輝煌的夢想出征瞭。分頁:2/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躊躇滿志的允率部出征後,不負父望,經過四年的浴血奮戰,終於取得瞭收復西藏的勝利。而後在康熙的指令下,與準噶爾部進行和平談判,並很快達成瞭一致的協議。到瞭康熙六十一年,西部戰爭基本得到平息。正當允大功告成,威望倍增,欲帶著那個輝煌的夢想,班師回京,順利地當太子時,本朝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將他的夢打得粉碎。康熙皇帝突然駕崩,皇四子胤神秘地繼承瞭大位,始稱雍正皇帝。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初七,康熙駕臨京城郊外的暢春園。初八,有旨傳出:皇帝偶然受瞭風寒,當天已經出汗。由於龍體欠安,從初十到十五,將為冬至的祭祀大典進行“齋戒”,一應奏章都不必送來。皇帝的“齋戒”和獨居靜休,本是一件正常的事,沒有引起多少人的格外關註。但就在這看似平靜的宮廷生活中,有一個人卻極敏銳地看到瞭平靜的背後那可能改朝換代的非凡時刻的到來——此人就是皇四子胤。  還在各位皇子圍繞皇位的繼承問題而結交朝臣、培植私黨並鬧得矛盾重重,沸沸揚揚之時,皇四子胤卻顯得老練、持重,他的言行也未引起父皇和兄弟們的格外看重和猜疑。在父皇和眾皇子的眼中,這位四貝勒好像是一位頗為安分守己對皇位沒有多大興趣的人。但後來的事實證明,所有的人都看錯瞭。他的一切做法隻不過是來自門下謀士戴鐸的告誡:“父皇英明,做兒子的就很難。太張揚外露,勢必會引起父皇的疑心。若一點也不顯山露水,又會被父皇和眾兄弟看不起,從而棄之不顧。故此,兩者之間的分寸,勢必要把握得恰當。   極端聰明老辣的胤,在聽瞭戴鐸的告誡後,一直在露與不露之間悄悄地做著文章。他沒有像其他皇子那樣明火執仗地結交朝臣、培植私黨,而是暗中結交瞭兩個重要人物,隆科多和年羹堯。隆科多是當朝皇後的胞兄,官拜步兵統領,掌管京城的戍衛。年羹堯則是四川巡撫,在與準噶爾作戰的西線戰場擁有一支精銳軍隊。結交這兩個人的目的是,一旦京師有變,由隆科多控制。若西征中的允有變,年羹堯可派兵與之抗衡,迫使允無法用武力達到爭位的目的。皇四子胤算是一位真正能審時度勢,並悟透瞭權力爭鬥原則的天才。就在康熙患病暢春園,而眾皇子尚處在夢中的關鍵時刻,長期蟄伏的胤卻要引弩待發瞭。  從九日到十二日,胤或明或暗地不斷派人入宮探視父皇的病情。當他得知父皇的病越來越重時,便開始在暗中做各種應急和奪位的準備。到十三日凌晨,康熙的病情已處於十分危急的狀態。一直在皇帝身邊擔負侍衛任務的隆科多,忙派人傳達詔命,令允祉、允、允等七位皇子火速趕到暢春園。胤也在詔令之內,但不知什麼原因,將近中午方匆忙趕到。  此時,暢春園內的空氣異常緊張,康熙帝早已昏迷不醒,趕來的皇子們都未能和父親說上一句話。所有的皇子都為父皇的病情感到突然、惶恐,甚至感到內心焦躁不安。眼前太子尚未確立,而最有可能成為太子的皇十四子允又遠在西北。一旦父皇突然駕崩而不留下一句話,那局面將如何收拾?分頁:3/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太陽漸漸落瞭下去,夜幕籠罩瞭暢春園。盡管宮裡宮外都亮起瞭燈盞,但隨著淒厲的北風一陣緊似一陣的嘯叫,每個人都感覺一股股陰森森的鬼氣迎面撲來,令人驚恐不已、膽戰心寒。這樣僵持到戌刻(晚十點左右),一個小太監從康熙的內寢驚惶失措地沖瞭出來,嘴巴哆嗦著說不出一句話。此時的眾人便箭一樣一齊向內寢沖去。眾皇子圍住病榻,俯首細看,隻見父皇嘴巴微微張著,眼睛似睜非睜,早已氣絕身亡。  突然,隆科多用略帶不安和沙啞的聲音向眾皇子宣佈:“皇上遺詔,命皇四子繼承大統。”  遺詔?!猶如晴天一個霹靂,幾乎所有的皇子都驚得跳瞭起來,紛紛瞪大瞭血色的眼睛問道:“遺詔何在?!”隆科多望望眾人,鎮定瞭一下那顆怦怦跳動的心答道:“是口詔。”眾皇子恍然大悟,什麼都明白瞭。口詔就是沒有真憑實據的口頭遺詔,而口頭遺詔怎麼說怎麼是瞭。   一切都已晚瞭。就在暢春園最後決定各位皇子命運的非凡時刻,手握京師衛戍兵權的隆科多,已嚴密地控制瞭北京。凡是可能與胤為敵的皇子及王公大臣,都已處於他的監視和控制之中。與此同時,胤又手寫密書,派心腹星夜兼程送給四川巡撫年羹堯,令他火速率領精銳之師以奉皇帝密詔的名義,接近允的兵營。一旦這位皇十四子有反常舉動,將予以搏殺,能殲之則殲,不能殲則牽制其兵力,使其無法殺回京師……就在這一切佈置妥當之後,胤與隆科多等在康熙駕崩的當晚,裝載遺體回京,同時封鎖瞭皇宮,不許其他皇子進入。後來又經過一連七天的秘密籌劃,皇四子胤正式登基坐殿瞭,這便是歷史上的雍正皇帝。分頁:4/4頁  上一頁234下一頁

解密歷史上的一大懸案:建文帝的下落出亡寧德

  建文帝下落之謎:建文帝朱允炆是大明王朝的第二代皇帝,他是朱元璋的孫子,但是他的叔叔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取瞭皇位。對於建文帝的下路,可謂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大懸案。那麼降溫地出亡寧德嗎?  《破解600年第一謎案———建文帝最終出亡福建寧德?!》中敘述瞭建文帝即位的政治環境,解密建文帝生死之謎、逃亡何處之謎、歸葬地之謎。寧德蕉城區上金貝村神秘的古墓被發現後,一直是眾多歷史學者關註的焦點。一些中國明史研究專傢綜合各種田野考古信息和文獻資料,認定上金貝古墓為明朝建文帝陵寢,支提寺藏寶———五爪金龍雲錦袈裟為建文帝所有。  全國很多地方都發現和建文帝有關的文物,有寺廟、墓葬等,為什麼明史專傢認定是寧德呢?“建文帝的下落,現在傳播最廣的是‘廣西’和‘雲南’”,從《明太宗實錄》中發現,明成祖朱棣與“雲南王”沐傢之間是雙重親傢等特殊關系,排除瞭建文帝最終出亡雲貴的可能性。史學傢馬渭源從寧德優越的地理位置與明初人文環境出發,考察瞭建文帝出亡福建的可行性問題,既用瞭正史《明實錄》、《明史》,又引用瞭當地的方志及文人筆記。   馬渭源不僅發現瞭潛伏在浙江、福建的“親建文帝”分子,還從300多萬字的《明神宗實錄》中找到244個福建籍“建文奸黨”分子蒙難的史實,再結合正史與野史中有關建文帝披緇出亡的史料記載,進一步夯實瞭建文帝最終出亡福建的學術根基。相關閱讀推薦:朱允炆簡介 明朝第二位皇帝建文帝朱允炆生平建文帝朱允炆有兒子嗎?朱允炆的兒子結局如何明惠帝朱允炆的生母簡介 建文帝朱允炆是誰的兒子?明朝建文帝朱允炆是怎麼死的?建文帝的下落建文帝下落之迷 明朝建文帝朱允炆當瞭幾年皇帝

明末歷史懸案:明朝滅亡後崇禎子女跑哪去瞭?

  明末歷史懸案:崇禎迫周皇後自殺,又手刃妃、嬪、公主後,到萬歲山吊死在一顆槐樹上。明朝就此滅亡。但人們感到困惑不解的是:明朝末代皇帝的子女們哪兒去瞭?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闖王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後,率領農民起義軍直搗北京。同年三月十六日包圍北京,開始發動猛攻。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崇禎皇帝見大勢已去,迫周皇後自殺,又手刃妃、嬪、公主後,到萬歲山(今景山)吊死在一顆槐樹上。明朝就此滅亡。與此同時,讓人們感到困惑不解的是明朝末代皇帝的子女們哪兒去瞭?  金庸先生曾在小說《鹿鼎記》中描繪的一位“白衣俠女纖塵不染,神功蓋世浪跡江湖”的尼姑形象。據說她乃是大明崇禎皇帝的公主長平,但這畢竟是小說故事。據《明史》記載:崇禎皇帝在皇宮中砍傷十六歲的長平公主後,長平公主暈死在血泊中,長平公主後來被人發現,抬到周皇後的父親周奎傢中,五天後竟然蘇醒過來。當她醒來的時候,北京城已經成瞭大順天下。周奎不敢收留她,就把她交給瞭李自成,李闖王見長公主居然死而復蘇,感到很意外,於是將她交給劉宗敏救治。“大順”隻在北京城裡呆瞭兩個月,就結束瞭它的歷史使命。李自成沒有來得及帶上長平公主,就在清軍的追擊下敗逃遠去。   清順治二年,長平公主向順治帝及攝政王多爾袞上書要求出傢為尼,但清政府為瞭籠絡人心,不但不答應,在長平公主上書不久,順治帝就下達詔命:讓她與崇禎為她選定的駙馬周顯完婚,並且同時賜予府邸、金銀、車馬、田地。但僅僅過瞭幾個月,長平公主就病逝瞭,時為順治三年,長平公主十八歲。賜葬廣寧門外。  長平公主的下落有瞭結論,崇禎帝的兒子下落至今卻還是個謎。  據《明史·諸王傳》記載崇禎帝的一生共生有7個兒子。崇禎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陷北京之時,皇太子朱慈烺16歲,皇三子定王朱慈炯14歲,皇四子慈炤隻有十歲。除瞭這三個兒子外,崇禎帝的其他的兒子都是早夭。李自成大軍攻破北京之日,崇禎帝為給大明保留一絲血脈。他讓兒子們都換上平民的衣服,由太監護送逃出北京城。臨死,他還寫下遺詔,要求各地的官員協力輔佐太子,重振大明。  那麼,崇禎帝的這些兒子們逃到哪裡去瞭呢?相關閱讀推薦:是誰開啟明朝的男風盛行?明朝皇帝大臣皆好男風明朝後期皇帝為何壽命不長?是朱棣有遺傳病嗎沈萬三與朱元璋 明朝大富商沈萬三擁有多少錢?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說法一:被清廷捕獲殺害。持這種說法的人認為在李自成戰敗後,太子趁機逃脫,被吳三桂部下捕獲,後來太子又逃到外舅周奎傢,周奎擔心私藏太子會惹來禍端,就將太子獻給瞭清攝政王多爾袞,經過一番辨認,最終被害。這一觀點依據《石匾書後集》中的《烈帝本紀》及《太子本紀》記載,《國壽錄·崇禎太子》及《甲申傳信錄》等書中也有比較類似的記述。這些說法都認為太子最終被清廷抓獲,然後遇害。  說法二:被吳三桂殺害。《明史紀事本末》中稱,李自成攻下北京城後,太子慈娘與定王慈炯、永王慈招一起被起義軍所擄獲。後來,李自成不敵戰敗,就與吳三桂議和,吳三桂提出用歸還太子與二王並離開北京城為條件,換取停戰。李自成同意瞭,就將太子等人交給瞭吳三桂。這樣說來,太子就落人瞭吳三桂的手中。據此,有人提出,太子已經遇害。  說法三:跟隨李自成敗退,不知所終。崇禎兒子三人等在北京陷落後,均未逃脫,一並為李自成軍俘獲。在對他們的處理上,李自成采納李巖等人的建議,封明太子為宋王,永王和定王也改封他爵。後來,吳三桂在山海關反叛,李自成率軍親征時,身邊還帶著明太子及兄弟,其用意自然是以此來堵住吳三桂效忠明廷之借口,並招降吳三桂。但此舉並沒有收到效果。李自成農民軍與吳三桂交戰受挫,決定離京西撤時,將他們三兄弟一起帶走。從此太子便杳無音信,不知死活。這種說法是依據《明史紀事本末》、《明季遺聞》以及《明史》等,如《明史紀事本末》雲:“京城被攻陷,李自成捕獲太子,封為宋王。當李自成向西前進時,太子卻不知所終。”《明季遺聞》的記述尤為具體:“李自成軍受挫後,便狼狽回到京城,之後又向西行。有人說太子和二王也一同出行。”《明季遺聞》乃鄒流綺父子所編輯,他們在甲申之變時都身臨其境,且該書面世之時離事情發生之日不過十年左右,因此人們認為他倆所輯錄的遺聞還是較為可靠的。   說法四:跟隨李自成敗退,後逃出做瞭和尚。有人認為在李自成軍隊敗退北京的路上,劉宗敏受瞭重傷,放松瞭對他的看管,他就找瞭個機會和他以前的老師李士淳從闖王的軍中逃瞭出來,後來到瞭李士淳的老傢廣東嘉應州陰那山出傢當瞭和尚。他們在人跡罕至的深山裡建瞭一座寺廟叫做“聖壽寺”,大殿就取名叫“紫極殿”,處處都顯示瞭寺中和尚的神秘出身。據說太子死後,廟裡就開始供奉一尊“太子菩薩”的神位。這尊神位始終保留著,直到辛亥革命後,清王朝覆滅瞭,人們才知道原來供奉的這尊塑像就是明朝的逃亡太子。李士淳的後人也聲稱他們的先祖確實在亂軍之中救瞭太子,並把太子帶回自己的傢鄉,兩人還一同出傢做瞭和尚。  除瞭以上四種說法外《明季太略·太子一案》中則說,太子從李自成軍隊逃出後,被人帶到皇姑寺藏瞭起來,又和太監高起一起潛逃到天津,然後像傳言中的建文帝一樣,出海南下,不知所終。《野史無文》則記載太子曾逃往南京的南明小朝廷,清兵攻陷南京後,他被人獻出後被帶往北方,不知所終。還有的說,明末清初兵荒馬亂的,太子後來死於亂軍之中。但這些說法均無證據證實。  種種說法,不一而足,清康熙時期有人借崇禎太子之名舉行反清起義,牽連並死瞭很多人,結果也被證實是假的。崇禎的三個兒子到底下落何處,到今天仍是解不開的謎團。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為何會有楊貴妃東渡日本的傳說? 楊貴妃死亡懸案

  楊貴妃是我國傢喻戶曉的一位絕代佳人,也是我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她的名字叫楊玉環,蒲州永樂(今山西省永濟)人,蜀州司戶楊玄琰的女兒。楊玉環姿質豐艷,善於歌舞,通音律,有“羞花”之貌,傳說楊玉環在禦花園觀賞牡丹時,百花失色,羞愧不及玉環美貌,遂閉上花瓣。“羞花”一詞由此而來。734年(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她被納為唐玄宗第十八子壽王李瑁的王妃,這時的楊貴妃隻有16歲,李瑁也年約16歲。737年,唐玄宗寵愛的武惠妃死後,後宮數千宮娥,無一能使玄宗滿意。高力士為瞭討唐玄宗的歡心,向唐玄宗推薦瞭壽王妃楊玉環。745年,唐玄宗冊封楊氏為貴妃,“父奪子妻”,成為唐朝宮闈的一大怪聞。755年,安史之亂發生後,唐玄宗倉皇逃出長安。第二年,隊伍途經馬嵬驛的時候,軍隊嘩變,逼唐玄宗誅殺楊國忠和楊玉環。萬般無奈之下,唐玄宗賜楊貴妃自盡,時年楊玉環隻有38歲。白居易的《長恨歌》,就是敘述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悲劇故事。  楊貴妃自殺於馬嵬驛的說法,是正史的記載。如唐人李肇在其《國史補》中說:“玄宗幸蜀,至馬嵬驛,命高力士縊貴妃於佛堂前梨樹下,馬嵬店媼收得錦靿一隻,相傳過客每一借玩,必須百錢,前後獲利極多,媼因至富”。意思是楊貴妃死於馬嵬驛的一座佛堂梨樹下,在搬屍時,楊貴妃腳上的一隻鞋子失落,導致一位老太婆借此大發其財。對於這一歷史事件,《舊唐書》、《新唐書》的記錄李肇的上述記載大同小異。司馬光的《資治通鑒》所引楊貴妃被縊的史料更為詳細:當嘩變的軍士殺瞭楊國忠後,護駕的六軍將士仍不肯繼續前進,唐玄宗親自下令,也無效。唐玄宗要高力士問軍中主帥陳玄禮是什麼緣故?陳玄禮回答說:“國忠謀反,貴妃不宜供奉,願陛下割恩正法”。唐辮宗聽後,最初不肯割愛,“倚仗傾首而立。久之,京兆司錄韋卻前言曰‘今眾怒難犯,安危在晷刻,願陛下速決!’而唐玄宗卻說:“貴妃常居深宮,安知國忠反謀?”這時連高力士也一反常態,對玄宗說:“貴妃誠無罪,然將士已殺國忠,而貴妃在陛下左右,豈敢自安!願陛下審視之,將士安則陛下安矣”。玄宗經高力士勸說,“乃命力士引貴妃於佛堂,縊殺之”。這樣才使六軍將士“始整部伍為行計”(《唐記》三十四)。  不僅正史這樣記載,一些詩詞歌賦、稗官野史和戲劇傳奇也認可和采用這種說法。如:元和元年(806年)冬,白居易任盩厔縣尉,他的好友陳鴻和王質也寓居該縣。一天,他們遊覽仙遊寺,談到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異常感慨,王質建議白居易以此為題寫詩,白居易寫瞭膾炙人口的《長恨歌》,陳鴻寫瞭《長恨歌傳》。陳鴻是位史學傢,在寫楊貴妃縊於馬嵬驛一節時他是這樣記敘道:楊國忠處後,“左右之意未決。上問之,當時敢言者,請以貴妃塞天下怨。上知不免,而不忍見其死,僅袂掩面,使牽之而雲,倉皇展轉,竟就死於尺組之下”。   雖然如此,也有一些人認為,楊貴妃不是自縊而死,而是死於亂軍之中。此說主要見於一些唐詩中的描述。杜甫於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在安祿山占據的長安,作《哀江頭》一首,其中有“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污遊魂歸不得”之句,暗示楊貴妃不是被縊死於馬嵬驛,因為縊死是不會見血的。李益所作七絕《過馬嵬》和七律《過馬嵬二首》中有“托君休洗蓮花血”和“太真血染馬蹄盡”等詩句,也反映瞭楊貴妃為亂軍所殺,死於兵刃之下的情景。杜牧《華清宮三十韻》的“喧呼馬嵬血,零落羽林槍”;張佑《華清宮和社舍人》的“血埋妃子艷”;溫庭筠《馬嵬驛》的“返魂無驗表煙滅,埋血空生碧草愁”等詩句,也都認為楊貴妃血濺馬嵬驛,並非被縊而死。  除此之外,也楊貴妃是吞金而死的說法。比如劉禹錫曾寫過《馬嵬行》一詩。他在詩中這樣寫道:“綠野扶風道,黃塵馬嵬行,路邊楊貴人,墳高三四尺。乃問裡中兒,皆言幸蜀時,軍傢誅佞幸,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門屏,貴人牽帝衣,低回轉美目,風日為天暉。貴人飲金屑,攸忽舜英暮,平生服杏丹,顏色真如故。”從這首詩來看,楊貴妃是吞金而死的。陳寅恪先生曾對這種說法頗感稀奇,並在《元白詩箋證稿》中作瞭考證。然而,陳寅恪並不排除楊貴妃在被縊死之前,也有可能吞過金。  不僅如此,有些人甚至認為楊貴妃沒有自殺,而是被調包計所救後逃跑瞭。而且,早在唐代就有這種傳聞。相關閱讀推薦:楊玉環是怎樣從壽王妃變成貴妃的?楊貴妃秘史楊貴妃究竟是哪裡人?大唐美女的老傢在哪?楊貴妃為何喜歡吃荔枝?吃荔枝能增肥和養顏楊貴妃墓在哪 楊貴妃墓有什麼令人遐想的秘密三千寵愛在一身 揭秘楊貴妃為什麼沒成為皇後?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一些人認為,楊貴妃並未死於馬嵬驛,而是流落於民間,當瞭女道士。這種說法,在當時就已經有瞭。如白居易《長恨歌》中記載:“無旋地轉回龍馭,到此躊躇不能去。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說的是平叛後玄宗由蜀返長安,途經楊貴妃縊死處,躊躇不前,舍不得離開,但在馬嵬坡的泥土中已見不到她的屍骨。後來又差方士尋找,“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白居易在這裡暗示貴妃既未仙去,也未命歸黃泉仍在人間。時至近代,俞平伯先生在《論詩詞曲雜著》中對白居易的《長恨歌》和陳鴻的《長恨歌傳》作瞭考證。他認為白居易的《長恨歌》、陳鴻的《長恨歌傳》之本意,蓋另有所長。如果以“長恨”為篇名,寫至馬嵬驛已足夠瞭,何必還要在後面假設臨邛道士和玉妃太真呢?俞先生認為,楊貴妃並未死於馬嵬驛。當時六軍嘩變,貴妃被劫,釵鈿委地,詩中明言唐玄宗“救不得”,所以正史所載的賜死之詔旨,當時決不會有。陳鴻的《長恨歌傳》所言“使人牽之而去”,是說楊貴妃被使者牽去藏匿遠地瞭。白居易《長恨歌》說唐玄宗回鑾後要為楊貴妃改葬,結果是“馬嵬坡下泥中土,不見玉顏空死處”,連屍骨都找不到,這就更證實貴妃未死於馬嵬驛。值得註意的是,陳鴻作《長恨歌傳》時,唯恐後人不明,特為點出:“世所知者有《玄宗本紀》在。”而“世所不聞”者,今傳有《長恨歌》,這分明暗示楊貴妃並未死。  關於楊貴妃的下落,在日本也有種種說法。有一種說法是,死者是替身,楊貴妃則逃往日本的山口縣大津郡油谷町久津。替身是個侍女,軍中主帥陳玄禮愛憐貴妃貌美,不忍殺之,於是與高力士密謀,以侍女代替,高力士用車運來貴妃屍體,查驗屍體的便是陳玄禮,因而使此計成功。而楊貴妃則由陳玄禮的親信護送南逃,大約在今上海附近揚帆出海,到瞭日本油谷町久津。1963年有一位日本姑娘向電視觀眾展示瞭自己的一本傢譜,說她就是楊貴妃的後人。日本著名影星山口百惠,也自稱是楊貴妃的後裔。  據說,唐玄宗平定安史之亂之後,曾派方士出海尋找。在久津找到楊貴妃後,方士還將唐玄宗所贈的二尊佛像交給瞭她,楊貴妃則贈玉簪作為答禮。這二尊佛像現在還供奉在日本的久津院內,楊貴妃最終死於日本,葬在久津的院內。至今當地還保有相傳為楊貴妃墓的一座五輪塔。五輪塔是建在楊貴妃墓上的五座石塔。楊貴妃墓前有二塊木板,一塊是關於五輪塔的說明,一塊是關於楊貴妃的說明,上面寫著:“充滿謎和浪漫色彩的楊貴妃之墓—-關於唐六代玄宗皇帝愛妾楊貴妃的傳說。”   甚至有一種離奇的說法認為楊貴妃並沒有去日本,而是遠走美洲。臺灣學者魏聚賢在《中國人發現美洲》一書聲稱,他考證出楊貴妃並未死於馬嵬驛,而是被人帶往遙遠的美洲。  民間傳說楊貴妃死而復生,這反映瞭人們對她的同情與懷念。然而實際上,楊貴妃極有可能死於馬嵬驛。《高力士外傳》認為,楊貴妃的死,是由於“一時連坐”的緣故。換言之,六軍將士憎恨楊國忠,也把楊貴妃牽連進去瞭。這是高力土的觀點。因為《外傳》是根據他的口述而編寫的,而且從馬嵬驛事變的形勢來看,楊貴妃不死,唐玄宗也是很難交待的。楊貴妃自縊之後,屍體由佛堂運至驛站,置於庭院。唐玄宗還召陳玄禮等將士進來驗看。楊貴妃死在馬嵬驛,舊、新《唐書》與《通鑒》等史籍記載明確,唐人筆記雜史如《高力士外傳》、《唐國史補》、《明皇雜錄》、《安祿山事跡》等也是如此。  應該說,楊貴妃縊殺於馬嵬驛,史料是比較翔實的,且已得到公認。但是,楊貴妃出逃當女道士和亡命日本的說法,也言之成理,證之有據,不能輕易地否定。這一切都有待於新的史料發掘來為我們解開這個謎團。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秦始皇陵18大不解之謎震驚億萬國人!秦始皇墓懸案

  趙高、胡亥將鮑魚與秦始皇“屍體”放在一起以亂其臭!公元前259年中國農歷正月,一個長相並不特殊的男嬰在趙國邯鄲降生瞭。他,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王國的創立者秦始皇。在西方人眼裡他是中國的拿破侖。他13歲就繼承瞭秦國國君的王位,22歲在故都雍城舉行瞭成人加冕儀式,從此正式登基“親理朝政”,開始瞭他一生轟轟烈烈的政治生涯。他,39歲出兵擊敗瞭山東六國最後一個諸侯國,俘虜瞭齊王建,完成瞭統一中國的歷史大業。接著他又不失時機地制定和頒佈瞭一系列有利於統一的法令和措施,逐步建立和完善瞭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政權。他50歲病死在出巡途中“沙丘平臺”(今河北巨鹿縣境),結束瞭短暫的一生。  傢喻戶嘵的秦始皇,因完成統一大業而名垂千古,因實施暴政遭千古罵名。秦王朝隻存在瞭15年,他的萬世皇帝夢也就破滅瞭。可皇帝制度、皇帝意識影響瞭中國幾千年。不僅始皇帝的身世、生平、功過引人註目,連座落在驪山腳下的始皇陵也因眾多未解謎團而倍受關註。  秦始皇陵墓何時建成?  公元前247年,秦始皇就開始給自己修陵墓。陵墓選在驪山腳下,因為這裡是秦的都城。秦始皇陵墓從公元前247年開始修建,到公元前208年秦末農民起義,秦王朝危在旦夕時,才由他的兒子秦二世草草完工,前後修瞭39年。秦始皇陵整個陵園占地面積為56.25平方公裡。封土原高50丈,合今天的115米。封土下面就是地宮。地宮呈方形,秦始皇陵的一切建築都是以地宮為中心,地宮墻外便是陵園的內外城垣。內城附近有賠葬墓,西側還有一處地下建築,即珍禽坑。北內城以內,是皇帝的寢陵。秦始皇陵外城東,除瞭名揚四海的秦始皇兵馬俑以及馬廄坑外,還有一些賠葬墓。   1980年,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帝陵封土西側約20米的一座賠葬坑內,發掘出土瞭兩乘大型彩繪銅車馬,是20世紀考古史上發現的結構最復雜、形體最大的古代青銅器,它重現瞭秦始皇銅車馬鑾駕出巡的真實面貌。關於秦始皇陵的情況,司馬遷曾在《史記》中有較詳細的描述,其中的奢華宏偉令人嘆為觀止。也許正因為如此,秦始皇陵在建成2100多年多次受到破壞。1961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被聯合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清單。   謎團1:秦始皇遺體完好嗎?  20世紀70年代中期長沙馬王堆漢墓“女屍”的發現震驚中外。其屍骨保存之完好舉世罕見。由此,有人推測秦始皇的遺體也會完好地保存下來。  雖然客觀上具備保護遺體條件,但秦始皇遺體是否完好地保存下來呢?如果單從遺體保護技術而言,相距秦代不足百年的西漢女屍能很好地保護下來,秦代也應具備保護遺體的防腐技術。  問題是秦始皇死在出巡途中,而且更糟的是正值酷暑時節,“屍體”未運多遠,便發出瞭熏人的腥味,為瞭防止腥味擴散,走漏 “風聲”,趙高、胡亥立即派人從河中撈瞭一筐筐鮑魚,將鮑魚與“屍體”放在一起以亂其臭。 秦始皇遺體  秦始皇死後,初采降溫之法,尋得水銀之後再將遺體“潔身”  秦始皇50歲病死在出巡途中“沙丘平臺”,結束瞭短暫的一生。但有關秦始皇的傳奇並沒有隨著他的離去而消失。2200年來驪山腳下那龐大的地下宮殿始終無人敢輕易打開,人們隻能根據《史書》和科學常識對這位傳奇人物作出主觀的猜想。  從地點來說,秦始皇病死在沙丘平臺(今河北廣宗縣西北)。這裡的7月天氣還是比較涼爽的,不像今人所想象的那麼酷熱難熬。從乘輿的設備來說,秦始皇的遺體放在轀辌裡,也就是今天所謂的冷藏車。另外秦王朝的核心高官胡亥、李斯、趙高當時個個都在場。郭志坤推測,秦始皇暴病而亡,他們會竭盡全力保存好遺體,以免失孝。而始皇身邊還有一位重要人物,那就是醫術高超的禦醫夏無且,面對突發事件,他自會運用當時所掌握的殺菌防腐知識。     專傢推斷秦始皇死後,初采降溫之法,尋得水銀之後再將遺體“潔身”,以多層絲綢包紮起來,再浸泡在水銀棺之中。從有關記載來看,水銀是那個時代常用的防腐劑。煉丹術所生成的水銀,是金屬物質卻呈液體狀態,圓轉流動,容易揮發,顯得與尋常物質相異,怪異現象使得古人感到神奇。由於水銀有殺毒滅菌之效,所以煉丹傢認為服用水銀這樣“不敗朽”的東西,可以使人的血肉之軀也同樣“不敗朽”。  趙高、胡亥將鮑魚與“屍體”放在一起以亂其臭  但是持不同看法的專傢認為:秦陵地宮雖然沒有被盜空,但是秦始皇也許隻剩下一把屍骨瞭。其理由是秦始皇死在出巡途中,而且正值酷暑,遺體不易保護;當時“屍體”未運多遠,便發出瞭熏人的臭味,為瞭防止臭味擴散,走漏“風聲”,趙高、胡亥立即派人從河中撈瞭一筐筐鮑魚,將鮑魚與“屍體”放在一起以亂其臭。  這些說法並非空穴來風,因為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有這樣的記載:“棺載轀辌……會暑,上轀車上臭,乃詔從官令車載一石鮑魚,以亂其臭。”  陜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段清波認為“實錄”是司馬遷寫作《史記》的創作原則。東漢史學傢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贊》中說:《史記》“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肯定瞭司馬遷的“實錄”精神。司馬遷的《史記》的真實性在歷史上也是有定論的。所以從《史記·秦始皇本紀》中的相關記載來看,秦始皇的遺體恐怕無法保存完好。如果單從遺體保護技術而言,相距秦代不足百年的西漢馬王堆女屍能很好地保護下來,秦代也應具備保護遺體的防腐技術。問題是秦始皇死在出巡途中,而且更糟的是正值酷暑時節,這樣,經過50餘天的長途顛簸,9月,屍骨終於運回咸陽發喪。相關閱讀推薦:解密;為什麼秦始皇坐擁天下卻終身未立皇後?解密:秦始皇嬴政為何終其一生都沒有立皇後?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十個皇帝:秦始皇武則天上榜揭秘秦始皇遺詔真偽:一封信,毀滅瞭一個王朝千古第一人:細數秦始皇嬴政的千年歷史功績分頁:1/8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謎團2:地宮埋“水銀”之謎  始皇陵以水銀為江河大海的記載見於《史記》,《漢書》中也有類似的文字。然而,陵墓中究竟有沒有水銀始終是一個謎。現代科技的發展為驗證秦陵地宮埋水銀這一千古懸案提供瞭必要的前題條件。  地質學專傢常勇、李同先生先後兩次來始皇陵采樣。經過反復測試,發現始皇陵封土土壤樣品中果然出現“汞異常”。相反其它地方的土壤樣品幾乎沒有汞含量。科學傢由此得出初步結論:《史記》中關於始皇陵中埋藏大量汞的記載是可靠的。  秦始皇為何要使用水銀  科學的勘測結果表明,地宮中不僅有水銀,而且水銀的藏量非常龐大。有人推測,地宮中的水銀可能多達幾噸甚至上百噸。更讓專傢稱奇的是,將地宮內水銀分佈探測圖和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的秦朝疆域圖對照,發現這兩張圖竟然有著驚人的相似。  那麼,秦始皇如此在地宮中大量使用水銀難道僅是為瞭實現他一代帝王的恢弘想象嗎?  今天我們知道水銀是一種有毒性的液態金屬,如果有人進入地宮,會吸入水銀所釋放出來的汞蒸氣而中毒。而且水銀能夠很好地隔熱,在地宮之內形成一個密閉的隔熱層,同時水銀具有殺菌作用。所以,科學傢普遍認為地宮中的水銀是用來防腐防盜的。

揭秘《紅樓夢》未解之謎多 最後結局成最大懸案

  《紅樓夢》未解之謎:自《紅樓夢》誕生200多年來,便以精湛的藝術魅力為人們所喜愛,並成為世界文學經典之一。然而,縱觀《紅樓夢》,仿佛是一座曲折幽冥的迷宮,一直存在著數不勝數的難解之謎。  作者之謎——關於《紅樓夢》的作者,已爭論瞭200多年,現在公認的說法是清代文學傢曹雪芹。但也有人認為是曹雪芹在石兄《風月寶鑒》的基礎上改寫而成的,還有的說“曹雪芹”是“子虛烏有”,不過是“抄寫勤”的諧音。但是石兄是誰?抄的又是何人之作,一直也沒有人得到確切的考證。而從目前已有的文獻中可以說明:曹雪芹創作《紅樓夢》不僅書中有交代,與他同時代人的詩文筆記中也有許多記載。但在《曹氏宗譜》裡又沒有他的名字,他的傢世生平也有許多不解之謎。  書名之謎——《紅樓夢》開卷第一回說:“從此空空道人因空見色,由色生情,傳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情僧,改《石頭記》為《情僧錄》。至吳玉峰題曰《紅樓夢》。東魯孔梅溪則題曰《風月寶鑒》,後因曹雪芹於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纂成目錄,分成章回,則題曰《金陵十二釵》。”作者一連提出五個書名。這些書名誰先誰後,彼此之間是什麼關系?為什麼曹雪芹最為欣賞的《金陵十二釵》竟默默無聞,而不知名的吳玉峰所題的《紅樓夢》卻盛行於世?為什麼早期抄本大部分題名《石頭記》?東魯孔梅溪為什麼又題作《風月寶鑒》等等,都是難解之謎。   背景之謎——《紅樓夢》到底寫的是哪個朝代的事情,作者在書中沒有做具體的交代,於是許多研究者通過對書中有關服飾、發型、官職、陳設、稱呼的描寫,反復推論,並得出各自的結論。有人認為是明朝,有人認為是清朝,並具體到康熙和乾隆年間。還有人持“非明即清”的觀點,認為故事不是發生在明朝就是清朝。其實作者在書中已借用空空道人之口說出“無朝代可考”,也就是有意留下一個懸念,成為千古之謎。  主題之謎——有關《紅樓夢》的主題,至少有五種說法。一種認為《紅樓夢》是政治小說,反映一段不可言明的“歷史問題”;一種認為是愛情小說,講述瞭寶、黛、釵的三角戀情;一種認為是曹雪芹的自傳,是一部不可明傳的“傢史”;一種認為是作者發泄不滿的憤世之作;還有一種認為是虛幻小說。從《紅樓夢》誕生至今,對其主題思想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止過,成為一個最難解的謎團。相關閱讀推薦:黛玉之死:紅樓夢“病美人”林黛玉的真實死因《紅樓夢》裡的第一兇手王熙鳳害死多少人?賈璉是誰的兒子 紅樓夢中賈璉和其父的資料介紹薛寶釵的結局 揭秘紅樓夢中薛寶釵的悲慘命運王熙鳳的結局 紅樓夢中巧嘴王熙鳳的最終結局《紅樓夢》的作者是誰?紅樓夢的作者知多少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寫作地點之謎——《紅樓夢》寫於何處,也是紅學界爭論不休的焦點,目前比較通行的說法是北京西郊,並涉及海淀區的健銳營正白旗、紅旗村、白傢疃、杏石口、南辛莊、門頭村等地,但具體位置很難確定。1971年4月居住在香山正白旗39號的舒成勛,維修房舍時,在西耳房的西山墻上發現瞭一批詩文墨跡,和有關曹雪芹的傳說相合,並引起史學界、紅學界、文物界的關註,經過考證,有人認為這裡是曹雪芹晚年居住和寫作《紅樓夢》的地方。但也有相當多的人持懷疑態度,他們逐條考查瞭題壁詩的出處,得出都是轉抄古書中的結論。盡管被稱為“曹雪芹紀念館”(也稱曹雪芹故居),但並不為一些紅學研究人士所認可。  後四十回之謎——最為流行的說法是曹雪芹隻寫瞭前八十回,後四十回是由高鶚增補的,其結局並不是《紅樓夢》本來的面目。也有人認為曹雪芹已寫完瞭一百二十回,隻是後四十回沒有最終定稿就去世瞭,高鶚隻不過簡單整理瞭一下,人們在傳抄時便署上瞭他的名字。此外還有“一百零八回”之說和“一百一十回”之說。但曹雪芹究竟寫瞭多少回呢?恐怕永遠也不得而知。  大觀園之謎——大觀園是《紅樓夢》人物活動的主要場所,仿佛是一座迷人的世外桃源。然而紅學傢對這塊樂土位於何方,也有幾種針鋒相對的意見:一種認為大觀園“明北實南”,也就是說作者寫的是北京,而他心裡要寫的是金陵(南京)。並且具體指出大觀園就是現在的南京利濟巷大街的原清朝江寧織造署衙門遺址。另一種認為大觀園“北主南從”,主要寫北京,間接描寫瞭一些江南的景觀。有人甚至明確指出大觀園就是北京什剎海李廣橋附近的舊恭王府。近年來又有人考證,說大觀園是以圓明園為藍本寫成的。但作者到底以何處景致為原型而寫,也成為無解之謎。  脂評作者之謎——在《紅樓夢》之中,有很多眉批、夾批、回前回後批,這些批語的批者署名多為脂硯齋等。這位脂硯齋是何許人也?紅學傢對此各持己見。有人認為是曹雪芹之叔父曹顤。有人認為是曹雪芹的堂兄弟,有人認為是曹雪芹本人,自己邊寫邊批,有人認為是曹雪芹的好友敦誠和敦敏,還有人說是曹雪芹的續妻,即《紅樓夢》中的史湘雲。諸如此類,難以說得明白。時至今日仍有研究者,在不斷研究探索。   人物數量之謎——《紅樓夢》中到底寫瞭多少人物,眾說紛紜,至今也沒有一個確切的數字。從清嘉慶年間開始,就有人做過統計,但公佈的數目不一。近年來還有人動用電腦進行統計,可統計出的數字也不一致。比較被人認可的統計是975人,其中有姓名稱謂的732人,無姓名有稱謂的243人。  主人公命運之謎——高鶚的續書最後寫賈寶玉懸崖撒手,出傢當瞭和尚,但有人認為這不是曹雪芹所描寫的結局。有人認為賈寶玉翻然悔悟,重新做人;有人認為賈寶玉最後潦倒而死;有人認為賈寶玉經過寒窗之後,金榜題名;有人認為賈寶玉路遇高人,隨行而去。至於民間所流傳的“版本”就更多瞭,這也成為《紅樓夢》的謎團之一。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