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戰場

宿舍勵志名言|經典語錄大全

1. 應試技巧記心房,應聘戰場任你闖:“自信”鋼槍緊扛,“樂觀”投滿槍膛,“微笑”機關備好,“知識”武器用妙,準備充分,殺的應聘無處可逃,祝你順利過關! 2. 鼠標輕輕一點,文明開始傳揚;下載修身短信,保存仁義德范;登錄活動主頁,閱讀勵志格言;品鑒古文詩詞,收藏國學經典;刪除歪風陋習,創建和諧明天! 3. 學習,學習,再學習!學,然後知不足。

二戰時哪位美國將軍從未上戰場卻成瞭五星上將?

  導讀:但有一位從未親自帶兵打仗,而僅僅憑著在作戰圖上,用一支紅藍鉛筆畫畫線,就眾望所歸地獲得瞭五星上將的最高軍銜的參謀官。他就是最後曾官至美國陸軍參謀長的喬治·卡特裡克·馬歇爾。  本文摘自:《當代軍事文摘》2007年06期,作者:佚名,原題:《馬歇爾:從未帶過兵的五星上將》  在世界各國軍事與戰爭的歷史上,驍勇善戰於沙場,而後逐步得到最高軍銜和職位的指揮官不盡其數。但有一位從未親自帶兵打仗,而僅僅憑著在作戰圖上,用一支紅藍鉛筆畫畫線,就眾望所歸地獲得瞭五星上將的最高軍銜的參謀官。他就是最後曾官至美國陸軍參謀長的喬治·卡特裡克·馬歇爾。  堅忍的軍校新生  1897年9月,不滿17歲的馬歇爾跨入瞭維吉尼亞軍事學院。剛剛從一場傷寒病中痊愈的馬歇爾,一入校門很快就贏得瞭全校高年級學員們的敬重。當時,高年級學員經常以虐待新生為樂,其中最拿手的一項虐待方式是坐刺刀,在地板上立起刺刀,刀尖朝上,然後命令新生蹲坐在刀尖上;坐刀者必須恰到好處地壓住刀尖而不使刺刀倒下;同時又要避免蹲得太重而使臀部刺痛。大病初愈的馬歇爾因體力不支而倒在地板上,刀尖深深地刺入瞭他的臀部,血流不止。如果馬歇爾向校方告發,則肇事者肯定會被開除,但馬歇爾保持緘默,校方對此事的唯一表示是在校門口公告馬歇爾因傷休息3天。但從此之後,新學員馬歇爾威名大振,高年級學員宣佈,自這一天起將決不再欺侮這個勇氣過人的“北方佬”。堅忍不拔的良好品性伴著馬歇爾度過瞭4年的軍校生活和終其一生的軍旅生涯。  艱難的攀登之路  1918年8月,馬歇爾等人負責制訂的聖米希爾進攻計劃獲得采用;稍後他又獨自制訂瞭獲勝的默茲一阿爾貢進攻計劃。在整個大戰期間,馬歇爾一直在積極謀求前線部隊的指揮職務,但師長佈拉德將軍則明確表示:“我不能批準他的要求,因為我知道馬歇爾中校特別勝任參謀工作,也因為我懷疑他如果直接下到連隊去帶兵,無論是擔負訓練或實際作戰的任務,是否還能取得同樣的成就。” 喬治·卡特利特·馬歇爾  佈拉德將軍惜才如金,他雖不放馬歇爾下部隊帶兵打仗,卻推舉他到美國歐洲遠征軍部司令官潘興將軍的總部去當作戰參謀。馬歇爾不負重望,以出色的工作贏得潘興將軍的器重。在大戰結束前,潘興將軍提拔馬歇爾擔任第1集團軍的作戰處長,並報請他晉升為準將。遺憾的是,晉升報告未經批準,大戰就落下瞭帷幕。馬歇爾不得不等瞭18年之久,直到1936年才晉升為準將。  大戰的結束,意味著因戰功而出名的英雄要開始進入一種逐漸遠離鮮花和歡呼的平靜生活。1924年7月,在潘興將軍即將退休之際,馬歇爾中校被派往到中國天津,先後任美國第15步兵團副團長,代理團長。1927至1932年在本寧堡步兵學校任職期間,是馬歇爾一生中最重要的時期之一,對美國陸軍也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他在這裡傾心培養造就瞭一批傑出的青年軍官和教官。當時受到馬歇爾賞識的共有160人,他們後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都因功成為將軍。其中著名的人物有後來成為五星上將的奧馬爾·佈萊德雷,派任為中國戰區參謀長的約瑟夫·史迪威中將,1949年出任陸軍參謀長的柯林斯上將等。  1936年8月,馬歇爾晉升為陸軍準將,任第3步兵師第5旅旅長,終於步入瞭將官的行列。但此時他已56歲,且缺少正規陸軍部隊較高級別的帶兵作戰資歷,因此,在軍界似乎已經沒有什麼發展前途瞭。   輝煌的陸軍登頂之人  不久之後卻發生瞭變化,1938年2月,馬歇爾出任陸軍助理參謀長,主管作戰計劃處。同年10月,升任陸軍參謀長。對於這位年近六旬的準將來說,機運又來到眼前。  1939年4月初,美國總統羅斯福在白宮單獨召見瞭馬歇爾,表示已打算讓他在9月1日接任美國陸軍參謀長這個最高軍職。相關閱讀推薦:名將程璧光:第一個參加美國閱兵式的中國將軍美國人眼裡中國最牛的十個軍長:美軍心有餘悸!自由女神像是哪個國傢送給美國的禮物?朱自清並非不領美國面粉餓死!朱自清是怎麼死的一個美國將軍對朝鮮戰爭的評價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9月1日清晨,馬歇爾住宅的電話鈴響瞭,他被告知,就在幾個小時之前,德國納粹軍隊已越過波蘭邊界,英法兩國按照對波蘭政府作出的保證,必須出兵支援波蘭抵抗德國。馬歇爾立即意識到世界大戰已為期不遠瞭。  9月1日上午,原定的就職儀式取消瞭,馬歇爾準將未經宣誓就立即前往陸軍部,他先受領瞭美國陸軍的永久少將軍銜。片刻之後,他再次舉起右手,宣誓受領臨時上將軍銜並就任美國陸軍參謀長。就這樣,在經歷瞭漫長而又希望渺茫的曲折軍旅生涯之後,從未親自帶兵打仗的59歲的老參謀軍官馬歇爾,從準將越過眾多資歷豐富且具有實戰經驗的少將和中將,成為四星上將陸軍參謀長,成為美國陸軍的登頂之人。  知人善任的陸軍參謀長  在二戰期間,馬歇爾大膽啟用瞭一批年富力強的優秀軍官,這批軍官用戰場上的卓越表現和戰績,回報瞭馬歇爾的知遇這恩。這些在大戰中獲得奇功偉績的著名將領就是馬歇爾上將知人善任的最好註腳。   馬歇爾有一個黑色皮面筆記本,上面記著一些有才華和培養前途的壯年軍官的名字。第3集團參謀長艾森豪威爾上校的名字便在其中。根據艾森豪威爾上校在演習中的出眾表現,馬歇爾建議予以破格提拔,擔任陸軍作戰計劃處長。艾森豪威爾後來回憶說:“馬歇爾親自給參謀長聯席會議寫報告,請求把我提升為少將,他說他在美國陸軍中創立的作戰處並不真正是一個參謀位置。他說我是一個指揮官,因為我做的工作是調兵遣將等等。此後不久,他決定派我去英國,當他派我去那裡時,他給我加瞭一顆星,接著又是加瞭一顆星。”在大戰中,馬歇爾全力支持艾森豪威爾全權指揮作戰,使這位歐洲盟軍最高統帥創造瞭一系列佳績,並在戰後以卓著的戰功進而當選美國總統。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中國古代娘子軍:古代女兵在戰場有什麼特殊服務

  中國歷史上的女將,數不勝數  中國第一位有據可查的女將,是商高宗武丁的王後婦好,她帶兵東征西討,鼎助夫君將商朝版圖擴大瞭數倍。婦好不僅善戰,還掌管著祭祀與占卜的權力,連武丁都怕她三分。  此後,中國軍中女將層出不窮。西漢末年,先後出現瞭兩個農民起義女領袖呂母、遲昭平;北朝,有眾所周知的花木蘭;隋朝初年,有排除障礙帶領所轄八州歸附隋朝的冼夫人。  至唐代,唐高祖的三女兒平陽公主曾組建一支部隊,為創建大唐江山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這支部隊軍紀嚴明,作戰英勇,得到瞭廣泛擁護。今山西平定縣的“娘子關”,就是因平陽公主的駐軍而命名的。  宋朝,有著名抗金女英雄梁紅玉。建炎四年(1130年)春,金軍從杭州飽掠財物北歸,梁紅玉指揮宋軍,把金兀術的軍隊困在瞭黃天蕩,使金軍喪膽,再也不敢輕易越過長江南侵。她的名氣,毫不遜於她的丈夫韓世忠。  明朝,赫赫有名的四川忠州女子秦良玉,是列入國傢編制的“正牌”女將軍。她自幼隨父習文練武,善騎射,通詩文,有智謀。丈夫死後,繼任其職,曾派出族人救援沈陽抗擊後金,也曾親率三千“白桿兵”北上鎮守山海關。  清兵入關南下,她堅持抗清,戰功卓著,累功至太子太保、中軍都督府左都督、鎮東將軍、四川總兵官、忠貞侯。據說,崇禎皇帝還寫詩誇贊她:“學就四川作陣圖,鴛鴦袖裡握兵符;由來巾幗甘心受,何必將軍是丈夫。”   1860年,英法侵略軍占領北京後四處擄掠,十九歲的謝莊女子馮婉貞與父親馮三保一起,帶領民團打敗英法軍隊,保護瞭謝莊百姓的生命和財產安全,成為傳誦一時的英雄。  抗日戰爭時期,有兩位蒙古女王公——西旗的奇仲芳和東旗的巴雲英,都曾率領數百蒙古親兵,開展抗日遊擊戰,並受到瞭宋美齡的稱贊。  蓬蓬亂世,名垂青史的中國女將,數不勝數。同樣是巾幗女豪的秋瑾在詩中寫道:“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龍泉壁上鳴!”  非常時期,女兵必出現在戰場  史料記載,古代中國既有女兵,也有女兵部隊。戰國初期,《墨子》載:“守法,五十步,丈夫十人,丁女二十人,老小十人。”“諸男、女有守於城上者,什六弩、四兵。”可見,烽煙四起的戰國,女兵的比例可不小。  顧頡剛在《女子當兵和服徭役》中說:“一部《左傳》中記事不少,而絕未有壯女當兵之痕跡。”但他認為:“殆戰國時屢發大規模之戰爭,丁男不足則以丁女繼之……必至全國動員而後已。”非常時期,女兵必出現在戰場上。  漢朝初期,也有女兵,《史記·項羽本紀》記載:“於是漢王夜出女子滎陽城東門,被甲二千人,楚兵四面擊之。”  古代匈奴的婦女都是女戰士。《資治通鑒》中記載,公元前36年漢朝軍隊討伐西域的郅支單於,把匈奴軍困於郅支城內,匈奴軍誓死抗擊:“單於乃被甲在樓上,諸氏、夫人數十皆以弓射外人。”戰情危機之時,匈奴女人也上戰場。  太平軍中的女兵部隊有10萬之眾。湘軍情報匯編《賊情匯纂》中稱“賊素有女軍”,並詳細羅列瞭太平軍女軍的編制。定都天京後,太平軍女兵編為40個軍,一個軍約有2500人。僅在天王府裡服役的女兵,就有三千,不僅在危急時刻保護過天王的性命,最後也陪太平天國同歸於盡。  中日甲午戰爭,清軍將領左寶貴戰死,《點石齋畫報》報道,其夫人發誓為夫君報仇,把金銀首飾都捐獻出來,招募士兵,組成一支三千人的部隊,據說都是巾幗女性,“別稱一軍”,從甘肅開到北京,請求赴抗日前線。  當時媒體發出感嘆:“若左夫人者,亦女中之奇傑歟。”但也有文字爆料,說左夫人招募的士兵都是陜西、甘肅兩省之人,他們“多系耳戴銅環,衣服捆邊,與女裝差近”,說左夫人所帶的其實絕大多數是男兵,但她的部隊中也有相當數量的女兵。相關閱讀推薦:揭秘:梁山女將扈三娘其實是宋江的夢中情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軍事傢:女將婦好的傳奇人生歷史揭秘:二戰中最瘋狂的群體 日本娘子軍太恐怖紅色娘子軍原型結局:革命失敗後嫁國民黨軍人巾幗不讓須眉:紅裝戰袍娘子軍平陽公主李秀寧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古代的女兵部隊通常做些什麼  那麼,中國古代的女兵在軍中通常做些什麼?軍中怎麼管理女兵?  《墨子》載:“諸作穴者五十人,男、女相半。”“壯男之軍,使盛食厲兵,陳而待敵。壯女之軍,使盛食負壘,陳而待令,客至而作土以為險阻,及耕格阱,發梁撤屋。”戰國時期的女兵,主要幹的是挖戰壕洞穴、守衛城池、挖土拆房等等輔助工作。  太平軍的女兵部隊所從事的通常是軍需生產,以及修理工事、搬運糧草、舂米、搓麻繩、埋死屍等工作。清朝人謝介鶴在《金陵癸甲紀事略》中記載, 1853年-1854年間,太平軍進攻清軍江南大營時,讓女軍派人挑著裝滿糠的大籮筐遠遠跟著。  一旦得手,太平軍乘勝追擊,女軍就用糠填埋廢棄營地的壕溝,而後用籮筐把戰利品挑回去。定都天京後,時而也有廣西籍太平軍女軍官出戰,曾國藩對於這些“大腳蠻婆”深為忌憚。  “戰爭已加速瞭中國婦女的抬頭與解放。”抗戰期間,除瞭部隊中的女軍人之外,中國普通婦女的表現也極其出色。  1938年5月國民政府在牯嶺召開全國婦女會議,設立婦女指導委員會,領導全國婦女的戰時工作,組織婦女參加戰地慰問團、擔架隊、遊擊隊等組織,幫助破壞敵後的公路,切斷交通,一起消滅侵略者。  戰時長達240英裡的川甘公路的修建,其中就有幾千甘肅婦女的貢獻,甘新公路的修建,也有當地婦女的貢獻,當時所使用的工具都是極其簡陋的鏟鋤和刀斧。婦女指導委員會在全國設立瞭九個辦事組為抗戰服務,其制度之完備,不啻於一個規模龐大的“女兵陣營”。   中國古代要求女兵與男兵分開管理,禁止男、女兵相接觸,所謂“慎使三軍無相過”,男兵女兵混雜一起,會影響戰鬥力,這無疑與幾千年來的封建傳統思想密切相關。  概而言之,我國傳統思維強調“男主外女主內”,隻有非常時期,女性才會出現在戰場,戰場上的中國女性博得瞭一個亮麗名字叫“巾幗英雄”。毛澤東說:“中華兒女多奇志,不愛紅妝愛武裝”。女兵部隊越來越受到政治傢、軍事傢們的重視。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秦統一六國的第二戰場:間諜戰的運用完勝六國

  當時秦國國內形勢穩定,實力明顯超出其他六國,秦王準備全力以赴開展對東方六國的最後一擊,以秦國之力,消滅六國中的任何一個都沒有問題,但是如果六國聯合起來共同對秦,秦國也無必勝把握。而在當時各個小國為瞭生存廣泛地采取瞭各國聯合抗秦的”合縱”之術,如何能使六國不再”合縱”,讓秦國能迅速攻克六國,統一天下,避免直接軍事沖突帶來的傷亡和國力的損耗是擺在秦國面前的首要問題。雖然秦國一直以來都在采用派間諜瓦解各國聯盟的做法,但是采用什麼方法更為有利,仍然沒能很好地得到解決。秦國雖然戰將如雲,猛將成群,但是真正諳熟軍事理論的軍事傢卻沒有。而尉繚是繼孫臏之後著名的軍事學傢,著有《尉繚子》30篇,在古代,它是與 《孫子兵法》齊名的一部著名兵書。所以尉繚西入秦國後,馬上就受到瞭秦王政的重用。   尉繚一到秦國,就向秦王提出瞭廣派謀臣、賄賂各國權臣之計。他說:”以秦國的強大,諸侯好比是郡縣之君,不足為懼,我們唯一要擔心的就是諸侯們的”合縱”,一旦他們聯合起來出其不意,結果就難料瞭,如今各國大權全在大夫手裡,大夫占瞭公傢的土地,國君當然不願意,但大夫卻不管這些事。大臣們並不都是忠於國傢的,而且一個個都很貪心,大王可以派遣大批間諜深入六國,以重金收買各國腐敗的權臣,擾亂六國原定的攻秦戰略,這樣,隻要花費30萬兩金子,就可以搞垮各個諸侯國瞭。”秦始皇聽後很贊同尉繚的計謀,當下就給瞭他5萬兩金子去六國活動,這樣一場瓦解六國的活動就開始瞭。   受到這種瓦解的首先是趙國,而第一個被收買的就是趙國的郭開。當時趙國雖然經長平之戰的重創元氣大傷,失去瞭爭奪天下的能力,但是仍有一定實力,而廉頗、李牧則是力抗秦兵的趙國名將。然而,正是在尉繚的策劃下,秦國以重金收買瞭趙國的權臣郭開,於是趙國大將廉頗、李牧先後遭讒,一個被逐,一個被殺,自毀長城的趙國隨後便被秦國滅亡。   秦始皇派兵攻打魏國,魏國連忙向趙國求救,趙國派去的救兵又被秦兵打敗,趙王就想請閑居在大梁的老將廉頗領兵。這時尉繚的門生王敖已給郭開3000兩黃金,郭開就買通趙王派去探視廉頗的宦官唐玖。唐玖回來說:”廉將軍飯量很好,隻是坐瞭一會兒,就拉瞭3次屎。”一句話打消瞭趙王重用廉頗的念頭,廉頗滿腔報國熱情付諸東流,隻得奔投楚國。   而被趙國倚重的另一名將李牧,也是被尉繚門生王敖買通郭開而被殺的。秦王政十八年

緬甸戰場日軍士兵驚人一幕:第四師團士兵泡病號

  在日本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文獻,大多數時候讓人壓抑,但也難免有些讓人忍俊不禁的地方。   《菊兵團的艱難突出》一書,是原日軍第十八師團炮兵少佐武川千裡的作品,描述瞭這支日軍精銳部隊從出征南洋到覆滅緬甸的真實經歷,雖然文學色彩不濃厚,但頗有一線色彩。   其中有一段談到增援到前線的大阪兵,和整本書慘烈沉重的內容很不協調。   在當地前線第十八師團的日軍,主要來源是九州海島部隊,素以兇殘著稱,曾參加過對南京的作戰。我們長期聽到一個傳說,講孫立人將軍在緬甸下令將日軍戰俘中 到過中國的一律槍斃,這件事可以反映當時中國軍隊對這支日軍的憤恨,因為孫立人將軍反攻回國時,遭遇的第一支日軍,就是這個第十八師團。不過據我的考證, 這話應該不是孫立人說的,而是另一個遠征軍將領,孫的部下李鴻將軍(黃埔五期,新三十八師師長)。

親歷的老兵回憶:朝鮮戰場曾一份電報救一個團

  當全團到達上級指示地域時,敵人已將“口袋”包圍嚴實,但我們全團已在“圈外”——這就是朝鮮戰場廣泛流傳的“一份電報救瞭一個團”的真實故事。   1949年2月,我參軍入伍,成為一名通訊兵。1951年3月,我被調到炮七師20團任報務員,並隨軍赴朝作戰。   忍著漏電發送電報   1952年夏,我們炮20團轉戰到朝鮮松洞附近,指揮所設在大山溝裡。到後的第二天上午10時,團首長叫我們向師部發電報:“敵人有向我前沿陣地移動的跡象,請示將原定晚上10點作戰時間,提前到8點開始。”可是,山溝太深,電波信號不好,電報發不出去。   當時團通訊股有4部電臺,我是功率最大一部電臺的臺長。我自告奮勇:“把我們這部電臺搬到山坡上,到高處發報。”團首長批準瞭。我們臺8個同志一起動手,往山坡搬運手搖發電機、發報機等器材。這時偏偏下起瓢潑大雨,我們沒有雨具,隻好砍樹枝搭個棚子,我們脫下上衣蓋在棚子上,再蓋上青草……在棚子裡,我一邊擦臉上的雨水,一邊發電報。因為全身都被淋濕瞭,發電報時電鍵漏電,手被電擊得很難受,但我堅持著把電報發完。   電臺周圍突遭炮火襲擊

朝鮮戰場中國空軍絕活兒:沖出來“打悶棍”

 在人類漫長的戰爭史上,經常會出現兩軍實力相當、長期相持的局面。這種相持出現在哪個地段,通常有決定性意義的因素是後勤補給而不是雙方將士的戰鬥力。我們可以看到,對抗美援朝戰爭中的志願軍來說,這條相持線劃在三八線上已經是當時中國軍隊補給能力的極限。這並不是說當時的補給能力不能及於漢江以南,而是在美軍瘋狂的空中絞殺下,補給物資根本難以送上前線,常常在路上就被摧毀殆盡。   戰鬥機性能   但是,在靠近中國國境的地區,為瞭掩護自己的運輸線,志願軍空軍和秘密參戰的蘇聯空軍遙相呼應,令“聯合國軍”吃盡苦頭。世界空戰史上著名的“米格走廊”就是美軍飛行員對鴨綠江一線空域的綽號,因為中蘇空軍的米格-15戰鬥機經常出動,不斷在這裡給美國和其他“聯合國軍”造成損失。   美軍除瞭飛機數量多,在空中的單機戰鬥力也相當強悍,這和美軍飛行員有戰鬥機F-86有很大關系。這種優秀的戰鬥機水平機動性能極佳,適合纏鬥。   如果看某些戰例中的表現,中國空軍簡直比蘇聯“老大哥”還能打。在朝鮮戰場的空戰中,蘇軍曾經組織瞭一個“獵人”小組,全部由最優秀的蘇聯飛行員組成,試圖迫降一架F-86拿回去研究。這個傲氣到“告訴我們F-86在哪裡,別的你們就不用管”的精英小組,在和美軍的交手中很不順利,先後損失瞭三名優秀飛行員也沒能完成任務。但是,在中國空軍的戰例中,卻經常出現一些類似趙子龍沖長坂坡的場面,比如擊落過五架F-86的蔣道平,就曾經以一架單機主動攻擊四架美機,並當場擊落一架。   空戰“一招鮮”

德式閃擊戰:為何意大利就沒法在希臘戰場使用?

  1940年納粹德國依靠閃電戰席卷西歐,它的軸心國朋友–意大利也想學一學德式“閃電戰”。  墨索裡尼想以剛剛侵占的阿爾巴尼亞為跳板,出動大軍征服巴爾幹小國希臘,他估計隻需數周時間就能達到目的,並在雅典舉行“勝利閱兵”。  本來意大利想以戰爭恫嚇的方式,逼迫希臘投降,但希臘政府斷然拒絕,並且尋求英國軍援。外交手段失敗後,墨索裡尼準備出兵,時間就定在當年10月28日,這恰好是1922年他率領法西斯黨徒奪取意大利最高權力的紀念日。   雙方兵力對比:軍隊兵力意大利軍隊“阿爾巴尼亞”集團軍群(轄第9、第11集團軍,由普拉斯卡上將指揮)共15.7萬人,其中準備入侵希臘的主要兵力共8個師約8.7萬人,163輛坦克、686門火炮和380架飛機。希臘軍隊總司令為帕帕戈斯上將,部署在北部地區的第1、第2、第5軍共12萬人,但阿希邊境一線僅部署有2個師另2個旅和13個獨立步兵營,共2.7萬人,20輛坦克、220門火炮和36架飛機。  希臘軍決定依托邊境築壘地域組織防禦,阻止意軍突入國土縱深  1940年10月28日,意軍分三路向弗洛裡納、沃武薩和約阿尼納發起進攻,向南推進五六十公裡。希軍利用山區有利地形頑強抵抗。英國為保持其在巴爾幹的影響、開辟對德作戰新戰場,第二天就開始援助希臘,派遣航空兵支援希軍作戰。  11月3日,希軍在沃武薩粉碎意軍進攻,奪回戰場主動權;隨後集結12個步兵師、2個騎兵師和3個步兵旅的兵力,於14日發起反攻,擊潰意第11集團軍,21日占領科爾察。至年底,希軍推進至波格拉德茨和希馬拉一線。  得知消息後,墨索裡尼極為震驚,親自下令把波拉斯卡革除軍職,由索杜中將接替。可是墨索裡尼新派來的將領還是不靈光,從11月14日開始,希臘軍隊乘勝殺進阿爾巴尼亞境內,最遠處深入阿境內達80千米,占領名城科爾察。至此,意大利的軍事冒險以慘敗收場。  戰鬥結果:軍隊傷亡意大利軍隊傷亡1.5萬人,多達80餘輛坦克和300餘門火炮成為希臘軍隊的戰利品希臘軍隊僅傷亡4900餘人  3月,意軍在德國進軍巴爾幹之前再次發起進攻,雖然意軍兵力及裝備均占優勢,但仍慘遭失敗敗,要不是希臘沒有自己的重型軍工業,希臘軍隊把繳獲的彈藥消耗殆盡,說不定意大利人會被徹底趕出阿爾巴尼亞。相關閱讀推薦:戰爭回憶:意大利情報員見證日軍戰損是大幅縮水解密:墨索裡尼被曝與意大利末代王後有風流情史坑爹的意大利人:意大利教官毀滅中國空軍成就拿破侖一生的遠征:拿破侖遠征意大利戰爭拿破侖的第一次意大利戰爭:獲得部下誠懇的信仰

中國騎兵發展史:縱橫戰場2000年最終走向衰亡

  騎兵,顧名思義就是騎馬作戰軍隊。其長處在於強大的機動力能力和沖擊能力。中國是世界上較早擁有騎兵的國傢之一。中國在春秋時代以前作戰以車戰為主,步兵僅起輔助作用,兵車的數量多少成為軍事實力的象征,基本沒有騎兵這一兵種。那時的戰爭比的是陣法,比如周滅商的牧野之戰中,雖然商軍十倍於周軍,但商軍中的奴隸們臨陣倒戈導致商軍陣型大亂遂一敗塗地。那時的戰爭沉悶的很,軍隊每行十數步就要停下重新整隊,節奏非常緩慢。到春秋時期步兵開始興起,軍隊成為車步並重,各國的軍隊中有瞭少量的騎兵,同戰車步兵混編,僅是一種無足輕重的輔助力量。到瞭戰國時代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戰術的多樣化及同北邊遊牧民族的戰爭需要,騎兵作為一種獨立的兵種正式登上戰爭舞臺。所以我們的騎兵漫話就從戰國時代說起。  騎兵的幼年時代–戰國時代:(含秦代)  中國歷史進入戰國時代之後,戰爭已經從早年的死板的兵車戰術的正面戰,轉向更為機動靈活的作戰方式。騎兵作為一種獨立的兵種出現瞭,當時各大國均建立瞭騎兵部隊,如秦、趙等國均號稱“車千乘,騎萬匹”軍隊作戰由步騎為主漸漸轉變為車騎並重。進行最大變革的首先是趙國。地處北邊的趙國,與樓煩,林胡,匈奴等少數民族為鄰,深受其擾邊之苦,而趙國傳統的車步兵,在與靈活、快捷的胡人騎兵作戰時十分不利。為瞭改變這一狀況,富國強兵,趙武靈王在國內進行瞭“胡服騎射”的改革,他聲明“今吾將胡服騎射以教百姓”削減軍中的車兵,增加騎兵;要求改漢族傳統寬袍大袖的衣服為胡人式的緊身服裝,方便於進行騎射。從這裡開始中原各國中騎兵地位逐步提高,成為軍隊的一支主要力量。趙國也因為有瞭這支強大的騎兵,使之成為戰國後期軍事上能與秦國抗衡的強國。  戰國時開始大量的使用騎兵作戰。趙國以步騎兵攻林胡,樓煩“略地千裡”,李牧用萬餘騎配合步車兵大破匈奴殲敵十餘萬。秦國也以騎兵精良著稱,秦趙長平之戰,秦將白起用五千精騎截斷趙軍,對長平一役全殲趙軍四十餘萬起到瞭關鍵作用。楚漢戰爭時劉邦也曾為瞭對抗項羽的騎兵而用秦國降將李必、駱甲為校尉訓練騎兵;韓信在列背水陣破趙之戰中也是用兩千輕騎偷襲敵軍大營,使得戰場情形立即逆轉。影片《西楚霸王》中項羽劉邦征戰天下的戰場鏡頭中萬馬奔騰的騎兵沖鋒還是站瞭絕大篇幅的。光榮公司的老遊戲《項劉記》也反映瞭這一歷史時期的戰爭面貌。   戰國及秦代的騎兵配有齊全的鞍韉,但是沒有馬鐙這對馬上的格鬥戰十分不利,所以當時的騎兵主要武器為弓箭,作戰以騎射為主,少量的使用青銅劍、戟作戰。(劈砍時劍容易折斷,以戟為主)並且這時已有專用的馬甲出現。(用於保護戰馬的防具)從出土的兵馬俑可以看出當時秦軍已是采用車、步、騎混合編隊,鞍馬俑以持弓為主,戴小帽,穿緊腰窄袖袍,披短甲,足蹬短皮靴,裝束便於騎射。這一時期兵法中也有瞭對騎兵使用的論述。《孫臏兵法》就曾說“險則多其騎”。不過中國影視作品對於歷史一向是隨意慣瞭,撇開重大歷史真相的“戲說”演繹不論,但是不管任何歷史時期的騎兵都是千篇一律的馬鞍馬韉馬鐙齊備就足夠讓人笑掉大牙瞭。沒有馬鐙的騎兵根本無法控制馬匹做精細的動作,那些手持利劍長矛的騎兵如果真出現在秦末戰場上的話,我們隻能推測他們定是在進行時間旅行瞭。  騎兵的青春歲月–兩漢時代:  進入兩漢時代,迎來瞭中國騎兵發展的黃金時代,因為對匈奴等遊牧民族作戰的需要,騎兵迅速壯大,軍隊作戰從以前的車騎並重轉變為騎兵取代車兵,騎兵成為決定勝負的力量。說到漢代騎兵的發展就該說匈奴騎兵,匈奴是北方的遊牧民族,全族均為能騎善射之士漢初時期匈奴已號稱“控弦之士”三十萬,時刻威脅著漢朝的北部。匈奴人是典型的亞洲式輕騎兵,他們作為遊牧民族,從小生長在馬背上,長於騎射,他們馬術精良,射術奇佳,隻穿輕便的皮甲十分靈活。漢的晃錯曾在《言兵事疏》中說匈奴有三大長處為漢軍所不及:其一,上下山阪,出入溪澗,中國之馬弗與也;其二,險道傾厭:且馳且射,中國之騎弗與也;其三,風雨罷勞,譏渴不困,中國之人弗與也。這也就指明瞭騎兵較之車兵的較大優勢,車兵隻能在平原之上才能發揮威力,而騎兵在較狹小的地形也能做戰,比車兵更為機動靈活。   到瞭漢朝時為瞭改變對匈奴作戰的不利被動局面,漢朝大力發展騎兵,至武帝時已能運用十餘萬騎兵主動出擊,對匈奴作戰歷時數十年,漢的名將衛青,霍去病等多次率數萬騎兵,采用迂回包抄,深入敵後等戰法大破匈奴。其公元前119年武帝以衛青,霍去病二人各帶五萬騎出擊,以步卒數十萬,馬十餘萬匹轉運輜重。霍去病部深入匈奴兩千餘裡,大破敵軍封狼居胥山(在今蒙古)而還,傳為千古佳話。這一時代一個重要成就就是官馬制度的確立,漢為瞭對抗匈奴,發展騎兵,建立瞭飼馬的制度。漢文景時期頒行“馬復令”用免役的辦法鼓勵民間養馬。並在中央和地方設立專管的馬政機構。中央任命太仆(就是齊天大聖當過的弼馬溫瞭)管理,在地方設有馬丞負責。這些官員負責馬匹的飼養以備軍用。從漢初至武帝時即有廄馬四十餘萬匹。這一制度保證瞭漢朝對匈奴作戰的大量馬匹的消耗。相關閱讀推薦:麴義的界橋之戰:三國第一場步兵克騎兵之仗誰創下中國史上最牛的戰績:十三騎兵破敵萬人?波蘭騎兵很弱嗎?讓德國第四裝甲師大吃苦頭匈奴騎兵的殘酷訓練:拿將領妻子和坐騎當射靶李牧破匈奴:第一個以步兵圍殲騎兵的名將盤點騎兵輝煌與落寞:曾助蒙古帝國征服大半地球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在漢代騎兵發展壯大,成為軍隊的主力軍種,取代戰車的位置。兵種內漢代已經有瞭輕騎兵和重騎兵之分。輕騎兵基本無甲,武器以弓箭為主,配備較矮小的戰馬,重騎兵著甲,武器為戟,矛,環首刀等近戰武器,配備高大的馬匹用於沖鋒陷陣。漢代隨著冶煉技術的提高出現瞭更適於馬上作戰的環柄長鐵刀,(就是環首刀瞭)刀脊厚,刃鋒利適於劈砍,成為騎兵的重要武器。一般來說漢代的騎兵主要武器有:矛、刀、戟、弓、弩(臂張弩)等。這一時期騎兵作為機動兵力的戰術也得以發展漢軍在與匈奴作戰中就大量采用瞭長距離奔襲迂回包抄作戰。當漢代的騎兵技術和馬匹數量達到匈奴水平之時,匈奴的末日便來到瞭。當漢軍普遍裝備鐵甲和鋼刀的時候,匈奴由於不產鐵,他們的箭頭都是牛馬骨或者是魚骨削制而成的,國力的懸殊對比造成瞭匈奴勢力退出亞洲的局面(到南北朝時匈奴在亞洲才徹底消亡)。  騎兵的成人典禮–三國,晉,南北朝時代:  這是一個戰亂的時代,戰爭十分頻繁,三國歷史自不必談,特別在十六國,南北朝時期大量北方遊牧民族入主中原(就是民間流傳的五胡亂中華),騎兵的運用達到瞭更高峰,交戰各方(主要是北方)都大規模的使用騎兵,騎兵成為戰場上的最重要的兵種,我國的騎兵也發展到瞭重騎兵的時代。這一時期總的來說北方的軍力較南方強,北方各國多為少數民族政權,最初的軍隊均為騎兵,發展後步兵漸漸增多,但軍隊的主力仍為騎兵,作戰時動用相當多的騎兵參戰。如前秦的苻堅南下動用瞭騎兵二十七萬;北魏太武帝侵宋時以騎兵六十萬渡淮,直逼長江;梁魏鐘離之戰中魏軍八十萬中有騎兵二十四萬。可以說這一時期騎兵戰的規模遠遠超過瞭前代。  而這時期一大重要發展就是馬鐙的發明,我國最早的也是世界最早的馬鐙在西晉出現,可以說我國最晚在晉代就有瞭馬鐙。馬鐙可以說是一項劃時代的發明,很大程度上促進瞭人類文明。軍事上,馬鐙的出現使騎兵的近距離格鬥戰更容易,(有瞭借力之處)並且有利於騎兵的長距離行軍。(減少疲勞)能更有效的發揮出騎兵機動性好,沖擊力強的優點。在西方馬鐙的發明,導致瞭中世紀西式重騎兵,騎士的出現。這一時期的騎兵以重騎兵為主,當時的重騎兵人馬均披重裝鎧甲。重騎兵防護力強大無比,對步兵而言有極大的沖擊力。當時的騎兵遠程武器還是弓箭(不管什麼時代,這總是東方騎兵的主要武器);長兵器大量使用穿透力更好的騎兵用長矛即“槊”,而戟逐步被淘汰,成為一種禮儀用的擺設。而短刀也成為騎兵的制式武器,與前代的環首刀相比,這一時期的刀,刀體加寬,刀頭由斜方形改為前銳後斜,更適於實戰。這一時代從三國為開端,持續瞭數百年的戰亂,而出瞭三國題材大熱以外,國內外反映這一歷史階段的遊戲、影視甚至是文學作品都極少,我印象中好像隻有田中方樹的《奔流》描寫瞭南朝大將陳慶之的傳奇事跡。也許是這種這真正的亂世令人感到眼花繚亂無從下筆吧?  騎兵的黃金歲月–隋、唐、五代和宋、金、蒙古時代:  在隋唐和五代時期,騎兵已經確立瞭在軍中的地位,在這一時代騎步並重,各國的騎兵規模雖不及南北朝時期,但是騎兵仍是一支重要的力量,受到較大的重視。唐朝以武功開國,太宗李世民本人就善於使用騎兵,他著名的六匹坐騎被稱為昭陵六駿。所以唐(特別是唐初)對騎兵的建設也是很重視的。唐從起兵始就建設完善自己的馬政建設,以備軍用。唐在邊地多置監牧,屬太仆管理,監牧馬五千以上為上監,三千為中監,以下為下監,置牧監使,對各監牧每年還要進行考課,自唐貞觀至麟德四十年間,所養官馬達七十餘萬匹,置八坊四十八監,占田地一千多頃。唐代的騎兵最為強大,盛唐時期的大唐騎兵完全可以同突厥騎兵作正面對抗,而且勝率極高。這和唐代盛行的擊劍遊俠風氣密不可分,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多麼的燦爛輝煌!真想夢回唐朝啊……總體來說,隋唐和五代時期的騎兵裝備戰術發展並不大,但是已不象南北朝時代那樣註重於重甲騎兵,軍中雖仍有甲騎,但是基本上以輕裝騎兵為主。主要發揮騎兵,作為機動兵力的優勢,正面攻防更多依懶於步兵。   結束瞭五代十國戰亂之後的宋、金時期,大量的北方遊牧民族雄起,成為漢族王朝的威脅,這些少數民族軍隊的精銳主要為騎兵,騎兵的發展也再度轉入高潮。首先說宋,宋朝在我國歷史上武功極為不盛的一個朝代,因為在後唐,五代時期崛起的少數民族占據瞭西北的產馬地區(河套平原等等)。所以宋無論是通過在邊地買馬、換馬(用物資)或設置監牧等方法,始終都不能滿足需要,所以從來都沒一支強大的騎兵。到瞭南宋時更糟,連殿前司(即皇帝禁軍)的騎兵都有五分之一的沒馬可用。宋代作戰講究陣法,基本上都是把騎兵佈置在大規模的步兵陣周圍做策應或掩護側翼。如宋太宗的“平戎萬全陣”就是把主力步兵結合戰車,在中間佈成密集陣勢,騎兵佈置在前後左右擔任警戒和掩護,承擔防禦敵軍騎兵的任務。宋的戰法與歐洲早期的騎兵運用方式相似:即以步兵方陣為主力,用騎兵來鞏固兩翼。事實上這種陣式,騎兵成瞭步兵的輔助力量,用於克敵致勝的是核心的步兵陣。說到底這也是缺乏馬匹的無奈之舉。  在北方先後建立的少數民族政權都有較強大的武力。軍隊中以騎兵為主力作戰。遼金的軍隊都很講究騎兵的機動作戰,,一般軍中的正兵均配有數匹戰馬,(遼軍一名正軍有馬三匹)機動力很強,如遼宋的幽州之戰中,遼軍就憑借當地平坦的地形和騎兵的機動力,先後將宋將曹彬,潘美各個擊敗。金兵也長於騎兵善於野戰,史稱“金之初起天下之強莫過於此”,金國有著名的拐子馬,在作戰時步軍為正兵,以拐子馬作兩翼突擊,在平原上對宋軍作戰有著很大的優勢。這一時代的騎兵,以北方少數民族騎兵為主,他們作戰的主要武器為弓箭、馬刀、也裝備有狼牙棒等特殊的武器。(金國人似乎喜歡這種武器,當時有民謠:它有金兀術,我有嶽元帥;它有拐子馬,我有麻紮刀;它有狼牙棒,我有天靈蓋。)當時的騎兵,開始偏向輕裝,著少量甲,獲得更大機動力,但是各國均還有重甲部隊,如西夏的騎兵“平夏鐵鷂子”(它的步兵叫“橫山步跋子”)就以“乘善馬披重甲”戰鬥力強著稱。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斡難河邊興起的蒙古民族將騎兵技戰術發展到冷兵器時代的巔峰階段。在這一時代,蒙古騎兵在敵人眼中成瞭恐怖的象征:長距離奔襲,迂回,包抄等騎兵的優勢被發揮到瞭極限。蒙古人實行百戶、千戶制全民皆兵,軍官世襲。他們“上馬則備戰鬥,下馬則屯聚牧養”戰時自備武器裝備出征,和平時期則是普通牧民。為瞭保證軍隊的戰鬥力,蒙古人往往通過大規模的圍獵來鍛煉部隊,對於兒童也從小就專門訓練他們騎馬射箭的能力。加上有成吉思汗,木華黎,速不臺,拖雷等出色的戰術傢指揮。蒙古人成為當時世上最強大的軍隊,征服瞭前所未有的廣大領地。在東方消滅瞭宋、金、西夏,在西方打敗瞭花刺子模(阿富汗),征服瞭俄羅斯草原,打敗瞭西方聯軍,一直打到多瑙河邊。如果不是蒙古大汗這時死瞭,整個歐洲都會臣服在蒙古的鐵蹄之下……  蒙古軍隊前期基本是騎兵,後期其野戰力量也是騎兵。蒙古騎兵有著超強的機動力,一名士兵往往備有六匹以上的戰馬,輪換使用,往往一天可以前進近百公裡。在征服波蘭的戰役中蒙古人甚至進行瞭超過200公裡的戰略迂回,對於歐洲人而言是夢幻般的機動能力。蒙古騎兵的主要武器是弓箭,長年騎射的蒙古人能拉強弓,蒙古人的弓用混合的木料和骨頭制成,具備很強的穿透力和很遠的射程。能在高速機動中(甚至一邊後退一邊回頭射擊)準確射擊的蒙古人能在短兵戰前給予敵人極大的殺傷。因為蒙古人往往自備武器,所以在箭、馬刀以外,士兵們還帶有自己喜歡的武器如長矛、狼牙棒、繩套(套馬用的,在戰場上也能套人。)等。在防具方面,蒙古人以皮制甲為主,輕便堅固,雖然不象鐵甲的防護力好,可是為其贏得瞭更大的機動力。值得一提的還有蒙古馬,蒙古馬雖然體型較小,不及阿拉伯,亞利安馬速度好、體型高大,但蒙古馬適應力強,耐粗飼,易增膘,壽命長,十分適合長距離行軍,無後勤保障作戰,這些馬隨處能找到食物,在草原地形能日行軍五十至一百公裡,可以終年使役。並且重要的一點是蒙古馬的母馬哺育期可產奶三至四百千克,這成為長時間在外作戰,無需後勤保障的蒙古軍的一個重要食物來源(另一個食物來源是掠奪)。從隋唐到蒙古時代,中國的騎兵發展到瞭最高點。尤其是蒙古人不僅進行瞭騎兵戰術的革命,連蒙古馬也取代瞭中國土產的馬。但是諸行無常,勝者必衰,從宋開始正式將火器引入武器行列中,這就為騎兵的衰敗揭開瞭序幕。光榮的《蒼狼與白鹿》系列所描述的席卷歐亞的蒙古鐵騎和帝國時代中的蒙古騎射手都不算是描繪出瞭蒙古鐵騎的真諦。真正追風馳電的騎士們以大地為傢,金戈鐵馬、縱橫四海,令人無限的神往……  曲終人散–明、清及以後的時代:  明、清以後火器得到瞭大力的發展,隨著專門的火器部隊和炮兵的出現,騎兵的地位逐漸下降,明以後很少有作為主要戰略力量的騎兵存在,就不再多說瞭。明代的騎兵主要和其他兵種配合作戰,並配有火器。(《信長的野望》中的騎鐵?)名將戚繼光設立瞭車營就是一種步、車、騎配合作戰的方式。明孫承宗的《車營扣答合編》中也對這種戰術進行瞭進一步研究。還發展出瞭先以火器(火炮和火槍)轟擊(火力準備)繼以騎兵沖擊步兵跟進的戰法。歐洲直到拿破侖時代才發展出相類似的戰法。  到瞭清朝,清朝自以為以弓馬開國,其開國時的女真,蒙古騎兵就是傳統上的騎兵,沒有什麼發展,加上不註重火器的,使我國最終落到瞭被列強任意欺負的下場。當時已是火器的時代,騎兵地位就更低瞭。直到機槍,戰壕組成的陣地戰出現,基本上喪失瞭在軍中的地位,逐步退出軍事舞臺。隻到其後繼者裝甲機械化部隊的出現,騎兵成為瞭一種歷史,隻在某些慶典禮儀場合使用。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一野宜川戰役:西北戰場一場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

  1948年(民國三十七年)2月至3月,在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中,人民解放軍西北野戰軍在陜西省宜川城、瓦子街地區對國民黨軍進行的一次攻城打援戰役。   年初,國民黨西安綏靖公署主任胡宗南方確保延安、洛川、宜川各要點,阻止解放軍南進,采取“重點機動防禦”的方針,以整編第29軍軍長劉戡率整編第27、第90師於洛川、黃陵、宜君地區機動,以整編第17師等部防守延安,以整編第76師之第24旅主力防守宜川,一部於韓城及禹門口,控制黃河渡口。   針對胡宗南集團的佈署,西北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遵照中國共產黨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關於向延安、宜川線出擊,得手後再向該線以南、渭水以北進擊,以建立渭北根據地的指示,決心以一部兵力首先圍攻宜川,誘調黃陵、洛川守軍來援,集中優勢兵力於運動中殲滅之,然後攻殲宜川守軍,進而解放黃龍山麓各城鎮,收復延安,使陜甘寧與晉南解放區連成一片。   2月22日,西北野戰軍各部隊按預定方案向宜川城開進。23日,第3縱隊占領雲巖鎮、平陸堡;第6縱隊攻占鷹爾窩、秋林鎮等地;第1、第4縱隊進至瓦子街以北地區待機打援;第2縱隊從禹門口西渡黃河,給予陜西保安第6團以殲滅性打擊後,即向宜川之圪臺街集結待機。24日,第3縱隊獨立第2旅和第6縱隊包圍瞭宜川,至27日攻占宜川守軍外圍各據點,將國民黨軍整編第76師之第24旅(欠第72團)壓縮於城內。   宜川城被圍後,胡宗南急令整編第29軍軍長劉戡率軍部及整編第27、第90師共4個旅,於26日由洛川、黃陵一線,沿洛(川)宜(川)公路輕裝馳援,27日進至瓦子街地區。此時,西北野戰軍除第3、第6縱隊各一部繼續圍攻宜川守軍外,已集中9個旅的兵力,在瓦子街以東之南北高地設伏,並以一部兵力采取機動防禦誘敵深入,至29日將援軍一部誘到宜川西南預設陣地。第1縱隊從瓦子街以西向整編第90師側背發起猛攻,攻占瞭瓦子街,殲整編第90師師部一部。劉戡發覺其陷入解放軍合圍,即令部隊向瓦子街以南高地收縮,企圖突圍。這時,西北野戰軍第1縱隊第358旅一部占領瓦子街南山,封閉瞭劉戡部之退路。3月1日上午,西北野戰軍發動總攻,激戰至17時,全殲該部,整29軍軍長劉戡斃命。2日晚,西北野戰軍攻城部隊對宜川守軍發起總攻,至3日晨,全殲國民黨整編第76師之第24旅兩個團,攻克宜川。   【點評】:

東北秋季攻勢:東北民主聯軍徹底掌握瞭戰場主動

  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9月至11月,在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中,人民解放軍東北民主聯軍在沈陽至山海關、長春至大石橋鐵路沿線對國民黨軍實施的大規模進攻戰役。   是年8月,國民黨軍東北行轅主任陳誠,將其所屬10個軍45個師共50萬人部署在錦州、沈陽、四平、長春為重點的鐵路沿線,采取依托重點,向外擴張的機動防禦方針,企圖確保北寧路(北平至沈陽),維護中長路(自哈爾濱西至滿洲裡,東至綏芬河,南至大連),待關內援軍到達後,視機轉入進攻。   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兼政治委員林彪、副政治委員羅榮桓,根據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發佈的《解放戰爭第二年的戰略方針》,為配合全國戰略進攻,決定於9月中旬向東北國民黨軍發動大規模攻勢,首先以第8、第9縱隊向兵力薄弱的南線國民黨軍發動進攻,調動其北線兵力南援,爾後北線主力乘機向中長路沈陽以北地區出擊,南北協同進攻,大量殲滅其有生力量。   9月14日,民主聯軍第8縱隊主力和冀察熱遼軍區獨立第1師,向由綏中、錦西出動向建昌方向掃蕩的國民黨軍暫編第50師、第22師(各欠1個團)發起攻擊。先將暫第50師包圍於建昌以東之梨樹溝門,殲其大部,爾後追擊、暫編第22師,在楊傢杖子殲其大部。17日,國民黨第49軍率第105、第79師由錦州向建昌方向增援。第8縱隊采取誘敵深入方針,將第49軍誘至楊傢仗子並將其包圍,連夜冒雨猛攻。22日第49軍突圍南逃。23日,第8、第9縱隊將其追殲於舊門地區。隨後,第8、第9縱隊及冀察熱遼軍區4個獨立師在2萬多民兵配合下,對北寧路錦州至山海關段展開破襲戰。   國民黨軍被迫從沈陽以北調新編第6軍2個師於錦州、興城間護路。為策應南線部隊作戰,民主聯軍北線主力乘國民黨軍四平至沈陽間守備兵力減弱之機,從9月29日至10月8日,向中長路沈陽以北國民黨軍各據點守軍發動攻擊。第3縱隊和第1縱隊第3師於威遠堡地區全殲第53軍第116師;第4縱隊第10、第12師於八棵樹、貂皮屯地區殲第53軍第130師1個團;第7縱隊第21師於法庫全殲保安第7支隊,第19師攻克彰武,殲暫編第57師1個團。   國民黨軍遭此打擊後,為加強四平地區防禦,將長春之新編第1軍主力南調四平;新編第6軍主力自錦州撤返鐵嶺。民主聯軍為創造新的戰機,又以大量兵力在北寧路、中長路展開破襲戰。與此同時,第4縱隊第11師和遼東軍區獨立第1師攻占大石橋、海城等地,殲滅國民黨軍一部。民主聯軍的猛烈攻勢,打亂瞭東北國民黨軍的防禦部署。國民黨軍統帥蔣介石為扭轉戰局,急從華北戰場調第21、第43師,暫編第10、第11師,騎兵第4師及位於平承路(北平至承德)的第54師馳援東北。

清時的中法戰爭:中國打贏瞭戰場輸掉瞭外交

  中國曾經也是個有很多屬邦的國傢。緬甸、安南、朝鮮、尼泊爾都是。我們對於屬國抱有唯一的一點希望就是它們能來朝貢,我們不去幹涉屬國的內政外交,更不會有殖民通商的經濟政策。這些屬國同中國的關系也還不錯,按時納糧,請求冊封,如此而已。而且但凡屬國內部有叛亂,中國都會不計酬勞、跋山涉水地前往擺平。所以,屬國對於我們是擁戴的。   中國喜歡擁有自己的屬國,是一種傳統。因為中國文化的關系,古代聖賢君王,都追求使四夷傾心向往,然後散點錢財,傳播一下文化。而這些國傢多半就是我們的鄰國,越南在我們的西南,蒙古在我們的西北,琉球在東南,它們基本上就是我們的邊防線,屬於國之門戶,唇亡齒寒。   西方資本主義對清朝的侵略,除瞭直接攻打外,還有一種就是侵略屬國。法國人侵占安南,在康乾盛世的時候就開始瞭。   英法對華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法國開始武力侵占越南南部,使越南南部六省淪為法國殖民地。法國人因為湄公河不適合航運,把目光轉向越南北部,並很快攻陷河內。越南無力抵抗,向當時駐紮在中越邊境的劉永福求助。劉永福率領的黑旗軍協助抵抗法軍侵略。黑旗軍在河內城郊大敗法國,劉永福身先士卒,冒死沖鋒,斬法國數百人首級,法軍被迫退回越南南部。後來,法軍屢犯越南,並屢次向駐守越南的清朝軍隊進攻。法國侵略者為實現對越南的殖民統治,及早達到據越南而侵入中國西南的目的,開始以全力來對付中國。中法之間正面沖突的危機日益逼近。   在戰與和的問題上,朝廷內部紛爭不休。左宗棠 曾紀澤 張之洞為代表的主戰派,多次要求朝廷采取抗法方針,曾紀澤還照會法國,極力維護宗主國地位,毫不退步。以李鴻章為首的主和派最終控制瞭局面。   宗棠憾平生

奧運英雄赴抗日戰場:肉身炸日軍坦克

  1936年3月,第11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在德國柏林舉行。代表中國參賽的奧運選手王潤蘭憑借自幼練習武術的深厚功底,在拳擊比賽中一路過關斬將打進決賽,引起體壇強烈轟動,但最後卻被無理取消瞭比賽成績,凸顯瞭積貧積弱的中國國際地位的窘境和悲愴。當他滿懷悲憤準備再次向奧運進軍時,日寇全面侵華的炮聲擊碎瞭他的夢想,在民族存亡最危險的時刻,他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抗日救亡的烽火戰場,最後與日軍坦克同歸於盡。   雖然他沒有在賽場上拿到獎牌,但卻在反侵略的衛國戰場上用熱血鑄就瞭輝煌!他是中國抗戰史上第一個犧牲而又鮮為人知的奧運英雄。   王潤蘭1913年出生於河北饒陽縣留楚村一個富裕的鄉紳之傢。在舊中國軍閥混戰的動蕩年代裡,當地許多村落為瞭保境安民,紛紛設壇練武,使武術在民國初年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受這種環境熏染,王潤蘭自小熱愛武術,上小學時,他每天都跟著村裡會武術的大人們學習拳腳,久而久之,他成瞭當地小有名氣的小拳王。1931年9月,王潤蘭考入河北省立河間中學,在校期間他的各門功課成績都很優秀,各項體育課目更是出類拔萃。他幾乎每天都堅持踢球、練習拳術、武術套路和器械。   然而,隨著王潤蘭步入成年,父親很快就給他下達瞭“禁武令”:“你應該學習如何經商,這才是正路,不要整天舞槍弄棒不學無術!”但王潤蘭沒有服從父親為他做出的命運安排,這位有著遠大抱負的熱血青年最後選擇瞭離傢出走。   上世紀30年代,日本軍國主義侵華氣焰甚囂塵上,日軍繼1931年發動“九·一八事變”鯨吞東北後,又於1932年挑起瞭上海“一·二八事變”,接著於1933年1月至3月又先後調集優勢兵力,在空軍配合下進攻山海關,侵占熱河,向長城一線中國守軍發起大規模進攻。而後繼續擴大侵略,占領冀東,進逼平津,把侵略矛頭指向整個華北。侵略者的隆隆炮聲驚醒瞭深睡的東方雄獅,全國性的抗日救亡浪潮迅速在中華大地洶湧澎湃。同年3月16日,中國軍隊第32軍139師在商震軍長和黃光華師長指揮下,向進犯河北省遷安冷口關的日軍發起猛烈反擊,用大刀、刺刀、手榴彈將裝備優良的日軍第8師團第14旅團打得落荒而逃,一舉奪回瞭被日軍占領的冷口關。這次長城抗戰中的唯一一次進攻戰,使32軍聲名大振,商震將軍也受到社會各界的贊譽。受此影響,1934年,王潤蘭棄筆從戎,報考時任河北省主席兼32軍軍長的商震將軍在北平舉辦的河北軍事政治學校第二期,決心用槍桿子保衛“千年文明古國不受倭寇欺辱”。   入學後,王潤蘭刻苦學習軍事理論和戰術技術,為他後來的軍事指揮打下瞭良好的基礎。同時,受中共地下黨員谷雄一、王啟明、陳銳霆、朱靜波、程景明等人影響,王潤蘭的政治覺悟有瞭很大提高,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深深植根在他的腦海。不久,體格健壯、有著良好武術功底的王潤蘭被選入商震創辦的西洋拳擊隊學習拳擊。經過勤學苦練,他很快掌握瞭西洋拳擊的基本技術,並在動作要領等方面進行瞭獨特的創新,在當時舉辦的幾次有社會影響力的拳擊比賽中,他屢屢打敗參賽的中外對手,受到社會武術界的高度贊譽。

抗美援朝戰場六大神話 步槍一天打下18架飛機

  導讀:神話是常人難以到達的境界,一般可分為三種類型:開辟神話、自然神話和英雄神話,我們在這裡講述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英雄神話。傳奇也叫傳奇文,是小說的體裁之一,一般是指唐、宋作者用文言寫作的短篇小說,並且成為曲藝和戲曲的素材,多是一些奇異的故事。我們在這裡講述的是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傳奇故事。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與“聯合國軍”的裝備有著天壤之別,一個是剛剛脫離“小米加步槍”的“騾馬化”,一個是裝備精良的“機械化”;戰場對手是世界頭號強國美國為首的17國部隊。正是在力量對比的巨大反差下,志願軍中才湧現出一個個讓人驚嘆不已的傳奇故事,書寫出一個個讓古今中外嘆為觀止的戰場神話。志願軍188師用步槍打空戰,一日擊落擊傷美軍飛機18架,開創我軍步槍擊落飛機的最高紀錄。在朝鮮戰場上的美軍飛機就如同蒼蠅一樣,飛來飛去,依仗絕對的空中優勢,對我軍狂轟濫炸,在我軍陣地上如入無人之境,有時竟有意超低空飛行,戲弄我軍地面部隊。   1951年4月18日,天剛蒙蒙亮, 敵機像往常一樣一批一批地出動瞭。美軍的空中霸王以為能和以往那樣天馬行空,獨往獨來,誰知志願軍第63軍188師的幾千支烏黑的槍口,已為他們準備瞭空中墳場。8時,8架美軍飛機得意地超低空飛臨188師562團和563團陣地上空。突然信號彈騰空而起,兩個團的3000多支步槍、沖鋒槍、機槍,一起向敵機開火,美機被這瞬間發生的步槍空戰嚇懵瞭,一架敵機尚未弄明白志願軍用的是什麼新式武器,便打著跟頭來瞭個“啃泥地”,幸虧飛行員跳傘快,保瞭條活命,但雙腳剛落地,便成為563團戰士的俘虜。當美軍飛行員得知自己是被志願用落後的步騎槍打落時,目瞪口呆。首戰告捷,全師官兵眉飛色舞。  10時,天空又響起瞭嗡嗡聲,美軍又出動16架飛機前來報復。記吃不記打的第二批美機還是那樣志高氣昂,搖頭擺腦地擦著地皮向我軍陣地飛來。敵機的轟鳴聲震耳欲聾,飛行員的得意勁都清晰可見。在敵機俯沖掃射的關鍵時刻,一聲號令,兩個團的3000多支槍像鞭炮一樣地響瞭起來。頓時,4架美機當場來瞭個倒栽蔥,在荒野裡騰起滾滾火球,4個飛賊連當俘虜的福氣都沒享上,統統見瞭土地爺。兩次步槍空戰,5架美機墜毀,188師卻無一傷亡。   兩個小時後,第三批美機又來報復。24架敵機,一個比一個飛得高、跑得快,毫無目標地“下瞭彈”,便落荒而逃。一日之戰,188師共擊落敵機5架,擊傷13架,開創瞭朝鮮戰場步兵輕武器打下飛機的最高紀錄。戰後,受到19兵團政治部的通令表揚。志願軍總部首長也發來賀電,並號召全體志願軍學習63軍步槍打飛機的經驗。從此,朝鮮戰場敵機再也不敢超低空飛行瞭,空中打擊力量明顯減弱,我軍地面部隊的損失也相對減少。後來,我在19兵團司令員楊得志的回憶錄中得知,早在1947年10月的清風店戰役中,6 3軍就和兄弟部隊用輕重機槍組成對空火網,擊落、擊傷蔣介石支援羅歷戎的飛機各1架,沒想到63軍當年在“蔣機”上發明的“專利”,4年後在“美機”上得到普及。相關閱讀推薦:出師未捷身先死:抗美援朝戰爭壯烈犧牲的高級將領歷史揭秘:抗美援朝影響瞭臺灣問題的解決嗎?抗美援朝勝利的重要意義:使支那從日語中消失!軍事掃盲:朝鮮戰爭與抗美援朝是兩個概念客觀才能公正:用外國人的文字解讀抗美援朝解密:抗美援朝志願軍真的傷亡一百萬嗎?

盤點:志願軍名揚朝鮮戰場的八大血戰

  導讀:一直以來,對於朝鮮戰場的傷亡統計,一直存在很大的爭論,政客學者教授文痞流氓們手持板磚各執一詞拍的血肉橫飛慘不忍睹…但不管如何,正是正是這些可敬可愛的將士們,他們奠基瞭我國世界軍事一流強國的地位;維護瞭祖國統一與主權完整;又一次取得瞭反抗西方及其仆眾企圖剝削壓迫殖民中國的企圖。  (1)血戰飛虎山  第二次戰役根據彭德懷“誘敵深入”的計劃,為瞭不讓聯合國軍北進的速度太快而影響中國軍隊的調動和威脅中國軍隊的側後,彭德懷命令112師335團依據飛虎山之險阻擊聯合國軍。11月4日335團經過血戰占領飛虎山,到11月8日部隊完成阻擊任務安全撤離,經過五晝夜的血戰,防守部隊承受著韓國第七師和美軍一部的立體攻擊,最激烈的8日毫無防空力量的志願軍承受80餘架美機及大炮地毯式轟炸,所有陣地均進入瞭肉搏戰,守衛飛虎山主陣地的335團2營陣亡者十之六七,其中五連三排僅餘3名戰鬥人員。本次血戰共斃傷俘敵1800餘人,飛虎山前共有美韓軍遺失400多具,335團及團長范天恩由此威名天下。   (2)血戰長津湖  第二次戰役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狽狂北犯,11月底進到長津湖一帶,志願軍第九兵團冒著零下30多度的嚴寒設置伏擊圈,11月27日九兵團發起全線攻擊,當時被包圍的美國陸戰一師約有四個團一萬多人,超出預定一倍以下。到28日拂曉志願軍包圍新興裡之敵,美國則兇猛地反撲,其中80師傷亡及凍餓減員十分嚴重,每團僅餘數百人!故81師加入新興裡戰鬥,隨著包圍圈越來越小,美軍突圍一次比一次瘋狂。當晚氣溫繼續下降,美國全力向241團陣地發起沖擊,其中241團3營8連戰鬥到僅剩最後一人,美軍僥幸得以突圍,志願軍隻好分路截擊,南逃美軍在1221高地受至阻擊分散而逃.  至12月2日隻有200多美軍逃入柳潭裡,至此美軍31團,32團1營及第57炮兵營被27軍基本被殲滅,美31團曾參加1918-1920年對蘇聯的幹涉作而獲得“北極熊團”的綽號,二戰中參加過阿留申群島,馬紹爾群島和沖繩等戰役,是美軍陸軍的佼佼者,而此戰團長被擊斃,團旗被繳,最終全軍覆滅。27軍80師和81師也付出瞭巨大代價,傷亡及非戰鬥減員高達10000人,全軍凍傷高達22%!與此同時柳潭裡的攻擊也展開瞭,參加此戰鬥的為20軍59師和27軍79師,均為王牌主力師,可惜嚴寒結志願造成瞭相當數量的減員,戰鬥相繼在北山,1282高地,1382高地等展開,經過一夜激戰,陸戰7團和5團感到瞭巨大壓力,至30日開始下達撤退命令,這樣陸戰一師進行瞭長達125公裡的撤退戰鬥。相關閱讀推薦:軍史6大謠言真相曝光 志願軍到底多少女兵被俘揭秘:朝鮮戰爭中志願軍180師為什麼會幾近覆滅?美軍5大敗將:麥克阿瑟瞎指揮輸給志願軍釀恥辱解密:抗美援朝志願軍真的傷亡一百萬嗎?徹底打慫韓國:挑釁中國的5萬韓軍被志願軍全殲內幕志願軍為何會被金日成趕出朝鮮? 抗美援朝謎團分頁:1/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下碣裡是美軍全軍的退路,志願軍58師奉命攻占此地,經過戰鬥至30日深夜全師不足12個連,隻剩下1500人,僅有少量迫擊炮支援的志願軍冒著美軍密集的火力一波又一波,前赴後繼,一度突入敵人防守的陣地,然而在突擊過程中傷亡太大導致後援不繼,在美軍反擊下突入陣地的戰士全部犧牲!志願軍在戰鬥中所表現出的視死如歸般的勇敢,令美軍肅然起敬!美軍在下碣裡的防禦得到加強後,德洞山口又成瞭雙方爭奪的焦點。12月3日柳潭裡的陸戰5團和7團主力陸續到達德洞山口,遂坦克開路飛機掩護,開始全線撤退。此後美軍在退路上不斷受到志願軍的攻擊,但美軍的優勢裝備得到很好的發揮,沒有受阻,至陸戰一師逃到真興裡後意味著他們逃離的包圍圈,但九兵團不甘就此放過陸戰一師,不顧一切代價,組織力量追殲,無奈11日陸戰1師登船安全撤離。這是一場真正的鏖戰,志願軍投入3個軍12個師總兵力為15萬人,凍傷達30000多人,凍死達4000多人,陣亡1.5萬人,美軍傷亡為7000人,其中陣亡及失蹤為2500多人,凍傷減員為7300人。  (3)血戰三所裡  第二次戰役美軍受到志願軍的迎頭痛擊後,迅速南撤,三所裡及龍源裡是美軍主力的唯一退路,38軍113師強行軍14小時疾進72.5公裡穿插到三所裡,同時師長江潮命337團搶占龍源裡,這樣切斷美第九軍的退路。美軍為打通退路,動用飛機坦克瘋狂空圍,堅守松骨峰的335團一營三連最後僅五人生還。美軍在三所裡連續沖鋒十數次均為打退,美軍第9軍見從三所裡、龍源裡突圍無望,被迫遺棄大量輜重裝備轉向安州方向突圍,後經安州、肅川退向平壤。但此戰打出瞭38軍王牌軍的硬骨頭風采,戰後彭德懷特嘉獎38軍,“萬歲軍”由此名揚天下。   (4)血戰橫城  第四次戰役為遏制聯合國軍的猛烈攻勢,彭總命在橫城一帶打擊敵人,於是橫城反擊戰於1951年2月11日晚展開,志願集結四個軍和人民軍兩個軍團欲全殲韓國第五師和第八師。志願軍39軍117師350團長途奔襲插到敵後方,12日美退下來的美2師一部和韓國第八師2個營進入伏擊圈,戰鬥異常激烈,相當一部分志願軍彈藥全部打光拚上瞭刺刀,前往支援美2師一個營進入瞭別一個伏擊圈,至2月13日橫城之戰結束,韓國第八師3個團,韓第三師和第五師各一部,美2師一個營,美韓4個炮兵營被消滅,共計12000多人。此戰狠狠教訓瞭李奇微,事隔10多年以後,李奇微在回憶橫城地區的作戰時仍心有餘悸。分頁:2/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5)血戰砥平裡  第四次戰役為保持全線不致崩潰,李奇微命第十軍死守砥平裡,防守砥平裡的是美二師第二十三團(包括法國營在內有四個步兵營,以及一個炮兵營和一個坦克中隊,總計6000人),第三十八團為預備隊,第九軍,英第二十九旅,韓國第六師向砥平裡和文幕裡之間移動。志願軍攻擊部隊投入瞭來自三十九,四十,第十二軍的三個軍八個團,由40軍199師統一指揮,2月13日晚砥平裡開始受到志願軍的攻擊.  此後幾天裡,中國軍隊一往無前的一波接一波的攻擊,無所畏懼,參加太平洋戰爭的美軍望著踏著同伴屍體沖鋒的中共部隊非常恐懼,他們見到瞭比日軍更不惜生命的部隊,美國動用的大量航空兵,炮兵持續不斷反反復復地轟炸志願軍的攻擊方向,每平方米落下幾十顆炸彈,鮮血染紅的砥平裡,一百多人的連隊往往幾分鐘後僅剩七八人,戰鬥到最後的戰士往往與反擊的敵人同歸於盡皆是,志願軍陣亡者應在5000人以上,僅40軍三個團傷亡就達1830人,359團3營僅有數人生還,由於通訊不暢,敵我裝備相差懸殊,沒有炮兵航空兵隻有簡陋裝備的志願軍裝備最終無法突破美軍的防線撤出戰鬥,但志願軍的英勇令敵手感到他們遇到瞭有世界第一勇氣的部隊。   (6)血戰鐵原  第五次第二階段,以美軍第一軍為首的數萬敵軍突然直逼鐵原、漣川,志願軍後方基地受至嚴重威脅,並有主力被合圍的跡象,彭德懷電令63軍死守鐵原。5月30日部隊冒雨進入陣地,積極搶修工事,美軍為突破鐵原每天集結大量航空兵,坦克裝甲兵,炮兵攻擊志願軍陣地,鐵原南面茂盛的森林全部被燒成光頭,地面被凝固汽油彈燒焦,許多陣地打到最後一兩個人時與敵同歸於盡,一線部隊全都拼瞭刺刀。6月12日63軍完成狙擊任務撤出戰鬥,全軍戰後僅1500多人接受彭德懷司令員的檢閱,旋部隊補進20000多新兵。分頁:3/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7)血戰漢江  第四次戰役為保證東線的會戰勝利完成,38軍奉命在漢江南岸死守,自1月25日頂住美24師,騎一師,英27旅等數倍敵人的攻擊,敵人憑借炮兵,坦克和空軍的掩護下分七路進攻,經十幾晝夜,38軍付出巨大代價。重點扼守350.3高地的342團大戰後,生還的僅幾十人,相繼守衛580高地的3個營及軍警衛連等總計也隻剩下幾十人,犧牲及重傷者均為十之七八以上。至2月16號38軍付出極大的代價,勝利完成的阻擊任務,敵人全線攻勢減退,至此五次戰役結束。  (8)血戰上甘嶺  美韓為首的聯合國軍為爭奪朝鮮中線門戶於1952年10月14日向守衛的志願軍15軍45師發起上甘嶺戰役,至20日僅一個星期45師傷亡50%以上,21個步兵連無一完整。聯合國軍17個營,傷亡達7000人以上,至11月15日聯合國軍無力再戰,上甘嶺戰役宣告結束。志願軍傷亡20000人左右,聯合國軍傷亡10000人以上,3.8平方公裡的土地完全被削平,被鮮血浸透。美軍共發射190多萬發炮彈,5000多枚航彈,志願軍發射40多萬發炮彈。志願軍湧現瞭邱少雲,孫占元,黃繼光,孫占元等戰鬥英雄,激烈戰鬥中與敵同歸於盡者比比皆是,後12軍加入上甘嶺的防守取得最後勝利。二等部隊的45師基本上被打光,但從此昂首跨入志願軍一等主力行列,後被特別挑選改建中國第一空降軍。

奧運英雄赴抗日戰場:肉身炸日軍坦克

  1936年3月,第11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在德國柏林舉行。代表中國參賽的奧運選手王潤蘭憑借自幼練習武術的深厚功底,在拳擊比賽中一路過關斬將打進決賽,引起體壇強烈轟動,但最後卻被無理取消瞭比賽成績,凸顯瞭積貧積弱的中國國際地位的窘境和悲愴。當他滿懷悲憤準備再次向奧運進軍時,日寇全面侵華的炮聲擊碎瞭他的夢想,在民族存亡最危險的時刻,他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抗日救亡的烽火戰場,最後與日軍坦克同歸於盡。   雖然他沒有在賽場上拿到獎牌,但卻在反侵略的衛國戰場上用熱血鑄就瞭輝煌!他是中國抗戰史上第一個犧牲而又鮮為人知的奧運英雄。   王潤蘭1913年出生於河北饒陽縣留楚村一個富裕的鄉紳之傢。在舊中國軍閥混戰的動蕩年代裡,當地許多村落為瞭保境安民,紛紛設壇練武,使武術在民國初年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受這種環境熏染,王潤蘭自小熱愛武術,上小學時,他每天都跟著村裡會武術的大人們學習拳腳,久而久之,他成瞭當地小有名氣的小拳王。1931年9月,王潤蘭考入河北省立河間中學,在校期間他的各門功課成績都很優秀,各項體育課目更是出類拔萃。他幾乎每天都堅持踢球、練習拳術、武術套路和器械。   然而,隨著王潤蘭步入成年,父親很快就給他下達瞭“禁武令”:“你應該學習如何經商,這才是正路,不要整天舞槍弄棒不學無術!”但王潤蘭沒有服從父親為他做出的命運安排,這位有著遠大抱負的熱血青年最後選擇瞭離傢出走。   上世紀30年代,日本軍國主義侵華氣焰甚囂塵上,日軍繼1931年發動“九·一八事變”鯨吞東北後,又於1932年挑起瞭上海“一·二八事變”,接著於1933年1月至3月又先後調集優勢兵力,在空軍配合下進攻山海關,侵占熱河,向長城一線中國守軍發起大規模進攻。而後繼續擴大侵略,占領冀東,進逼平津,把侵略矛頭指向整個華北。侵略者的隆隆炮聲驚醒瞭深睡的東方雄獅,全國性的抗日救亡浪潮迅速在中華大地洶湧澎湃。同年3月16日,中國軍隊第32軍139師在商震軍長和黃光華師長指揮下,向進犯河北省遷安冷口關的日軍發起猛烈反擊,用大刀、刺刀、手榴彈將裝備優良的日軍第8師團第14旅團打得落荒而逃,一舉奪回瞭被日軍占領的冷口關。這次長城抗戰中的唯一一次進攻戰,使32軍聲名大振,商震將軍也受到社會各界的贊譽。受此影響,1934年,王潤蘭棄筆從戎,報考時任河北省主席兼32軍軍長的商震將軍在北平舉辦的河北軍事政治學校第二期,決心用槍桿子保衛“千年文明古國不受倭寇欺辱”。   入學後,王潤蘭刻苦學習軍事理論和戰術技術,為他後來的軍事指揮打下瞭良好的基礎。同時,受中共地下黨員谷雄一、王啟明、陳銳霆、朱靜波、程景明等人影響,王潤蘭的政治覺悟有瞭很大提高,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深深植根在他的腦海。不久,體格健壯、有著良好武術功底的王潤蘭被選入商震創辦的西洋拳擊隊學習拳擊。經過勤學苦練,他很快掌握瞭西洋拳擊的基本技術,並在動作要領等方面進行瞭獨特的創新,在當時舉辦的幾次有社會影響力的拳擊比賽中,他屢屢打敗參賽的中外對手,受到社會武術界的高度贊譽。

重慶談判外的勝負手:山西戰場進行的上黨戰役

   1945年8月,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為瞭搶奪抗戰勝利果實,閻錫山按蔣介石密令於8月16日命令第八集團軍副司令兼第十九軍軍長史澤波率1.6萬餘人從臨汾、浮山、翼城侵入上黨地區,下旬占領瞭八路軍從日偽軍手中解放的襄垣、潞城及被太行軍區部隊包圍的長治、長子、壺關、屯留等地。與此同時,蔣介石在耍兩面派手法,又三次電邀毛澤東主席赴重慶談判。為瞭保衛勝利果實,支持毛澤東主席在重慶的談判,8月25日,劉伯承、鄧小平從延安返回太行,根據毛澤東主席和中共中央關於保衛上黨的指示,決定集中力量,先打入侵上黨之敵。隨即調集太行縱隊的陳錫聯部、太嶽縱隊的陳賡部、冀南縱隊的陳再道部,三個軍區的主力及地方兵團一部共3.1萬人,於9月上旬開始上黨戰役。太行縱隊首先肅清瞭武鄉的日偽軍,乘勝南下,於9月1日攻克襄垣,太行軍區立即發出戰術指示,在襄垣組織實彈演習,研究攻城和巷戰經驗,為上黨戰役的勝利進行瞭充分準備。      9月10日,上黨戰役正式打響,12日攻克屯留,全殲守敵,17日攻克潞城,19日解放長子、壺關,使長治之敵完全陷於孤立。9月下旬,各路大軍將長治孤城團團圍住。24日,圍城部隊已占領城關據點多處,開始攻城。史澤波驚恐萬分,急電向閻錫山求援。閻錫山為瞭求援長治被圍孤軍,派第七集團軍副司令彭毓斌率2.2萬多人,於28日進抵沁縣以南。同日,劉鄧首長下令“攻城打援”,命令陳再道指揮南部隊等佯攻長治,吸引援軍南下,同時令太行縱隊全部和太嶽縱隊主力兼程北上殲滅援軍。10月2日我軍將敵援軍合圍於屯留老爺山地區,又急令冀南部隊北上參戰,3日向老爺山主陣地發起攻擊,激戰5日,攻下老爺山,敵殘部倉皇北逃,在襄垣土落村被我部隊全殲,彭毓斌自殺身亡。         

戰場之外甲午戰爭:大清皇帝得到的軍情太虛假

  導讀:甲午戰爭永遠是咱們這個民族內心的一種隱痛,如今的釣魚島問題就是當年戰爭失敗的後遺癥之一。對清國戰敗的原因,知識界有不同看法,有人說是由於慈禧挪用海軍建設經費,導致當時世界最先進的戰艦被日本人買走;有人說是清國海軍將領現場指揮失誤,本來應該極力攻擊對方的運兵船,清軍卻選擇瞭攻擊一般艦艇。這些說法都有道理,但不完全。在我看來,甲午戰爭有兩種,一種在戰場內,一種在戰場外。戰場內的戰爭,清國失敗瞭;戰場外的戰爭,清國失敗得更加難看。  1894年,直隸提督葉志超率兵入朝,與日軍在牙山交戰。當時,葉志超部兵力約3500人,日軍約4000人,人數上稍遜日方,然而,當時的清國是朝鮮的宗主國,又是受朝鮮政府之邀去的交戰地,在某種意義上屬於正義之師,有一定的民心基礎。然而,戰爭隻進行瞭16個半小時,清國大敗,死傷500人,而日軍隻死傷瞭82人。葉志超率部逃命。這本來是一場不折不扣的敗仗,然而,葉志超們在電奏中卻將這場敗仗描述成大捷,說是倭兵二萬餘人突來圍襲,清軍奮勇對敵,鏖戰六小時,倭兵死者千七百餘人,清軍傷亡三百餘人。聽瞭這個消息,患有強國急躁癥的光緒帝無比激動,立即頒賞銀二萬兩,並將葉志超提拔為“駐平壤諸軍總統”。葉志超做瞭清國駐朝鮮軍總統後,率領的軍隊比綿羊還軟弱,打一仗敗一仗,9月15日平壤失守,2萬守城將士,死傷和被俘的達到1.6萬。葉志超率殘部狂奔6天逃回國內。   在專制政體下,皇帝統攬一切,隻要他想管,什麼事都可以插一桿子。皇帝得到的情報準確,他作的決策可能符合實際,軍隊在戰場上就會有所作為;皇帝得到的軍情虛假,其決策必然錯誤,戰爭的後果自然也就不堪設想。在官場風氣這場甲午戰爭中,清軍自己打敗瞭自己。相關閱讀推薦:盤點中日甲午戰爭中十大忠烈將領 誰服鴉片自殺?甲午戰爭日本準備瞭20年:一個懈怠的滿清焉能不敗盤點史上的“中興”:最後一次中興止於甲午戰爭揭秘:清政府在甲午戰爭失敗求和找海嘯當借口?甲午戰爭海戰後勝利的日艦為何多數遭遇噩運?甲午戰爭日本以少勝多 中國如死豬臥地任人宰割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在民心的甲午戰爭中,清國也是慘敗的。1894年7月某天,《舊金山早報》記者準備采訪清國駐當地領事,由於領事英文不好,他轉而采訪領事的秘書王先生。這位王先生體格肥胖,為人和藹,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此君無論美國報紙如何刊登戰況,都不相信清日之間發生瞭戰爭,每次提到2000名清國海軍官兵因遭日軍炮擊溺水身亡時,他都會發笑,從來沒有想過認真核實一下,並為自己的國傢做點什麼。該報接著采訪瞭在舊金山經商或做苦力的華人,他們都不關心戰爭,對2000名清國海軍官兵死亡更是無動於衷。與日本僑民戰爭期間的全民動員、踴躍捐款迥然相異。  仔細想來,官場的弄虛作假也好,僑民對國傢事務的冷淡也罷,都跟皇權制度有著內在關聯。皇權體制是極其自私的,它維護的隻是一己、一傢族的利益,統治者對下級官員的選擇、提拔也是采取實用主義態度,誰奴性最重,哄自己最開心,就將權力、金錢、美女的餡餅賞給誰,官員成天考慮的不是如何盡職盡責,將分內的工作做好,而是怎樣贏得上位者的歡心。置身海外的清國人對國內戰事冷漠,則是由於清國長期以來歧視僑民,認為他們背叛社稷,根本不關心他們在海外的生死。既然皇傢平時沒將僑民當回事,現在國傢有難瞭,僑民自然也就覺得事不關己。   戰場內的甲午戰爭固然使人痛心,戰場外的甲午戰爭尤其值得我們這個民族深深反省!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中國武功到底能不能打?戚繼光戰場無視武林高手

  倭寇是個人武藝大大高於中國士兵的武士,但“戚傢軍”卻在多年的抗倭戰爭中,幾乎戰無不勝,甚至還創造瞭殲倭上千名、“戚傢軍”無一傷亡的戰例。  本文摘自:《時代周報》第115期,作者:樂陶,原題為:《“武俠文藝大國”的實戰水平如何?》  中國是著名的文明古國,有人類文明就有狩獵、戰爭、搏擊、表演,這些都與武術有密切關系,中國武術肯定源遠流長。中國先秦是一個“俠以武犯禁”的時代,從韓非子《五蠹》中可見一斑。迄至漢代,社會上仍有一個身份明顯的“遊俠”群體存在,《史記》中有《遊俠列傳》記之。作為“五蠹”之一的“俠”實際上是列國諸侯、貴族所養的門客,是效力於個人的武士集團。而司馬遷筆下的漢代“遊俠”則本是些佈衣之徒,他們以個人之力,除暴安良,主持正義。可以說,由於存在“俠”這樣一個以武裝保衛、復仇、刺殺、私鬥等為職業,崇尚個人勇力的社會階層,在先秦乃至漢代,中國武術的實戰技擊水平應不低於同時代的其他國傢。  遊俠群體銷聲匿跡  從世界歷史上來看,武士階層一般都是在封建貴族體制下,政治權力分散化的產物。如西方騎士階層興於歐洲中世紀“國王”與各“領主”共治的政治社會架構下,日本的武士階層興於10-19世紀“幕府”與各“大名”共治的政治格局中。政治權力分散,國傢的武裝力量也趨於分散,以小規模的武士集團為主。這樣的體制之下,諸侯武力爭鬥頻繁,但戰鬥規模也較小,武士個人的武勇非常重要。   而在中央集權的大一統體制下,國傢權力集中於皇帝一人之手,皇權自上到下,一以貫之。民間的武裝力量必須被鏟除,才不會對獨尊的皇權形成威脅。武裝力量集中為隻聽命於最高統治者的大規模軍隊,同時,國傢推行重文抑武的基本社會政策。由於整個國傢隻有一個獨大的皇傢武裝集團,所以一般不會發生戰爭。一旦爆發戰爭,基本上都是針對外敵入侵或改朝換代的大規模戰爭。中國從秦、漢開始,封建貴族體制退出歷史舞臺,中央集權的大一統體制被建立並逐漸成熟起來。到漢以後,作為一個社會階層的武士集團、遊俠群體就被完全剪除,銷聲匿跡瞭。  在中世紀的歐洲與日本,武士階層是封建貴族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武士之間的比武格鬥、甚至決鬥得到官方支持,成為一種制度,這自然是他們達到高水平的武術技擊能力的保證。歐洲騎士制度一直到近代才終結,西方人的尚武、決鬥之風也一直延續瞭下來。比如著名的法國數學傢伽羅瓦就死於決鬥,普希金也死於決鬥,著名的聯邦黨人亞歷山大漢密爾頓則死於同其政敵、美國副總統阿龍伯爾的決鬥。日本的武士制度也一直持續到明治維新才終結,日本成為東方世界最尚武的民族,發展出所謂“武士道”。當今世界最頂尖的兩大綜合搏擊賽會UFC和K-1分別在美國和日本也並不是偶然的。而在中國近兩千年的歷史上,重文抑武是基本國策,現實生活中缺乏一個實實在在的武士階層,缺乏制度性的格鬥賽會的歷練、經驗,中國的武術實戰能力可想而知。  戰爭與武術距離遙遠  中國古代雖然沒有武士制度,但戰爭之頻繁、規模之宏大、程度之慘烈卻是無與倫比的。戰爭與武術自然關系緊密,戰爭能否為中國古代造就大批武林高手呢?  實際上,大隊人馬的陣地戰與武士對打是有很大區別的,明代著名的軍事傢戚繼光對這一點有非常經典的看法。大隊人馬作戰強調的是各種兵器、各兵種的專業分工,整體配合,而不是單兵的個人武勇。在《紀效新書》中戚繼光講得很透徹:“開大陣,對大敵”不同於“場中較藝,擒捕小賊”,“堂堂之陣,千百人列隊而前,勇者不得先,怯者不得後;叢槍戳來,叢槍戳去,亂刀砍來,亂殺還他,隻是一齊擁進,轉手皆難,焉能容得左右動跳?一人回頭,大眾同疑;一人轉移寸步,大眾亦要奪心,焉能容得或進或退?”相關閱讀推薦:盤點:金庸武俠小說中的十大武功最高強的人!金庸小說人物武功最理性排行榜:誰武功最高境界!歷史上十二個武功最厲害的帝王盤點:誰是最強霸主原著水滸傳武將實力大排行:林沖竟未進前10!武術的起源是什麼?中國武術的由來及其發展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平定倭寇中,戚繼光發明瞭著名的“鴛鴦陣”。鴛鴦陣是一個由12人的步兵班組成的戰鬥整體。除隊長一名、夥夫一名外,其餘士兵如下安排:最前面兩人持兩種不同功能的藤牌主要擔任護衛工作,其後兩名戰士手持一丈三尺的“狼筅”掃擊敵人,狼筅手後面是四名長槍手擔任主要的刺殺工作,最後面是兩個手持“鏜鈀”的士兵擔任警戒、支援等工作。各種兵器分工明確,每人隻要精熟自己那一種的操作,有效殺敵關鍵在於整體配合,令行禁止。倭寇是個人武藝大大高於中國士兵的武士,但“戚傢軍”卻在多年的抗倭戰爭中,幾乎戰無不勝,甚至還創造瞭殲倭上千名、“戚傢軍”無一傷亡的戰例。平定倭寇後,戚繼光調任薊北防守蒙古軍隊,他又因地制宜,創造出以車兵、騎兵、步兵、銃手、炮手等多兵種協同作戰的新的陣法。總之,大隊人馬作戰分工合作的性質與武林高手的培養是有很大距離的。  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  漢以後,中國的武士、遊俠階層在現實中消失瞭,但在文藝作品中卻獲得瞭新生,並日益“壯大”起來。而且,離開瞭現實的校驗、提醒,俠客們的武功也日漸高強,以至於“出神入化”。  中國武俠文藝第一個高峰出現在唐代。唐詩中就多有以“俠”、“劍”入詩之作。其中最著名的當屬李白《俠客行》:“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事瞭拂衣去,深藏身與名。”區區20個字,傳達出來的“武俠”意象卻已十分高明:武功精湛,深不可測;行蹤飄忽,凡眼難睹…… 這種意象與中國文化藝術“寫意不寫形”的特點恰相符合。   不過,唐朝真正的武俠文藝出現在唐傳奇中。唐傳奇是中國小說發展的重要階段,從唐傳奇中國小說開始擺脫史傢的“實錄”傳統,進行藝術虛構,小說真正成為作傢的自覺創作。唐傳奇中的名篇《虯髯客傳》、《聶隱娘》、《紅線》、《昆侖奴》等豪俠故事開中國武俠文藝之先河。金庸先生就十分推崇《虯髯客傳》,認為此文“或者可以說是我國武俠小說的鼻祖”。唐傳奇中的武功已是十分高強,如《聶隱娘》中的刺客“空空兒”的武功:“人莫能窺其用,鬼莫得躡其蹤”,他出手隻是一招,一擊不中,即飄然遠去,絕不出第二招,而且“才未逾一更,已千裡矣”,可見輕功十分瞭得。這已遠不是先秦刺客所能比。如《史記刺客列傳》所記專諸、豫讓、荊軻等人,隻是處心積慮偷襲刺殺對象,一擊之後,不論中或不中,幾乎隻能束手待斃瞭。他們若有空空兒百分之一的本領,歷史就要改寫瞭。賴文學虛構之賜,中國俠客們的武術水平大大提升瞭。  到晚清,出現瞭一部真正典型意義上的武俠小說即《三俠五義》。據臺灣學者何洪生先生的研究,《七俠五義》及其續書所創造或大加發揮的元素如點穴、暗器、劍訣、輕功、悶香、夜行衣、各種機關埋伏等等,對後來的武俠小說之內容素材產生瞭決定性的影響,此書可以說是中國武俠小說史上的一個具有重大意義的裡程碑。  一入民國,隨著報刊雜志、出版業的興起,武俠小說也迎來瞭一個前所未有的黃金時代,湧現出像平江不肖生、趙煥亭、王度廬、還珠樓主等一大批武俠小說名傢,武俠小說幾乎占瞭民國小說出版數量的大部分。“還珠樓主”李壽民的《蜀山劍俠傳》竟然長達五百萬言。這一時期,大批的武術絕技、功法被創造出來。如趙煥亭在其《奇俠精忠傳》中首創服食千年靈芝以使功力大增的方法,這一元素在後來的武俠小說中比比皆是。武俠小說逐漸文人化,其受眾不再局限於一般市民,欣賞層次較高的知識分子也開始趨之若鶩。這正是近些年來金庸被抬上廟堂的主要原因。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表演與格鬥並行不悖  秦、漢以後,雖然沒有武士階層、缺乏體制性的格鬥比賽的支持,但在現實生活中,中國武術仍在發展—日益向套路表演的方向發展,既有單人套路,又有對練套路。套路表演不以實戰為目的,而以健身、娛樂為目的,逐漸與舞蹈、戲劇融合。“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是中國人耳熟能詳的故事,這裡的舞劍就是套路表演。唐時武術套路表演已相當成熟。杜甫的名詩《劍器行》描寫的就是唐朝著名藝人公孫大娘舞劍的景象:“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這就是把劍術與舞蹈相融合的一種表演。李白自稱“十五好劍術”,他的劍術也主要是用來表演的。  中國武術長期專於套路表演,缺乏實戰性,對這一點,自古以來就多有批評者。比如,戚繼光就極為反對軍中流行的那些受民間武術影響的花拳繡腿。他說,“凡比較武藝,務要俱照示學習實敵本事,真可對搏打者。不許仍學習花槍等法,徒支虛架,以圖人前美觀”。《紀效新書》中也載有一套拳法,即“三十二勢長拳”,但是用來做體操鍛煉的,戚繼光說得很清楚:“拳法似無預於大戰之技,然活動手足,慣勤肢體,此為初學入藝之門也。”  民國以來,武術被尊為“國術”,在許多人的心目中,中國武術天下無敵。但中國武術的實戰能力究竟如何,我們卻很難拿出可靠的證據。有關中國武術天下無敵的說法,其證據主要是近代以來關於霍元甲、陳真、黃飛鴻、葉問、李小龍等等的小說與影視作品。  實際上,真正的武林高手,都是在職業化的背景下,用科學、系統的訓練方法,通過大量的實戰搏擊而練就的,勝負憑的是力量、速度、技術、經驗等因素的綜合。靠口授心傳,苦讀某本“秘笈”,或在深山老林中觀摩某種動物的動作,一朝頓悟而成絕世高手,純屬小說傢言。   我們也不必妄自菲薄,實際上隻要我們拋開那些迷信、玄想,引入科學的訓練方法,獲得有力的制度支持,中國武術的實戰能力也是完全可以達到極高的水平的。第二屆中國武術職業聯賽(WMA)於2010年底開鑼,本屆聯賽進行瞭許多向UFC、K-1等國際賽會看齊的改革,取消瞭上屆“攻擊技法必須是太極30招”等荒唐規定,相信必能大大促進中國拳手的綜合搏擊水平。一些專傢也預言,在75-85公斤這個級別,中國拳手將來會在國際賽會上大有作為。  富有觀賞性的套路表演我們毋須丟棄。實際上,套路表演與實戰格鬥完全可以並行不悖,乃至相得益彰地發展下去。病樹前頭萬木春,我們期待“國術”重煥青春。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解讀第三次長沙會戰:薛嶽將軍為何選長沙為戰場

  導讀:第三次長沙會戰指1941年(民國三十年)12月至1942年1月,在抗日戰爭中,中國第九戰區國民革命軍部隊在湖南嶽陽新墻河至長沙瀏陽河之間地區抗擊日本軍隊第11軍進攻的防禦戰役。由於該戰役中方大獲全勝,因此又稱長沙大捷。  薛嶽指揮的三次長沙保衛戰,之所以把戰場擺在長沙,是因為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嶽通曉地理。一直研究長沙地方史的專傢陳先樞認為。他說,薛嶽的個性剛愎且堅毅,在用兵上,十分註重謀略。薛嶽的記憶力驚人,在作戰之前,必定關門閉戶,凝神靜氣,貫註精神在地圖上,因此,對於戰場的一山一水,一丘一陵,他都瞭如指掌。每當戰役開始,一旦他認定的事情,極少改變,看到機會,他就會以極大決心,命令部屬沖鋒陷陣,不惜決戰犧牲。  就地理而言,長沙地區西臨湘江,南高北低,尤其在長沙城北的東面和北面,瀏陽河、撈刀河,像個口袋,袋口擺在長沙南面,北面是袋底。如果能將敵軍趕到瀏陽河、撈刀河谷,作為決戰地,則可以聚而殲之。當然,“口袋陣”是看多瞭演義小說的市民的俗稱。薛嶽在第三次長沙會戰中,總結前兩次保衛戰的經驗教訓,所設定的陣法,是更具科學性的“天爐陣”。   薛嶽自己說:“天爐戰者,為在預定之作戰地,構成縱深網形據點式陣地,配置必要的守備部隊,以伏擊、誘擊、側擊、截擊、尾擊、堵擊諸手段逐次消耗敵力,挫其銳氣,然後於決戰地使用優越的兵力,施行反擊和反包圍,予敵以殲滅打擊。蓋為後退決戰方法,因敵之變化而變化之殲敵制勝新方略,如爐熔鐵,又如煉丹,故名。”  薛嶽在1941年12月第三次長沙會戰爆發前,就已經定下瞭天爐戰法,並且印成手冊,發給高級幹部,預先排兵佈陣,12月中旬侵犯湘北、敵鋒直指長沙城的敵軍,不過像棋盤上被掌控的棋子。薛嶽說,他已“選定新墻、汨羅二水間為伏擊、誘擊地帶。撈刀、瀏陽二河間,為決戰地帶。並令戰時民眾加緊犁田、蓄水、削路工作”。所以,當日寇第三次侵入湘北,進犯長沙,薛嶽讓守長沙的第十軍像磁鐵一樣緊緊吸住日軍,同時各路援軍齊進,以優勢兵力包圍日軍。相關閱讀推薦:揭秘:抗日戰爭後蔣介石為何棄用“戰神”薛嶽?揭秘:抗日戰爭史上“戰神”薛嶽殲滅瞭多少日軍“戰神”薛嶽的哪一舉動險些改寫瞭中國近代史戰神薛嶽:未經批準竟敢調動蔣介石的10萬大軍贊揚薛嶽將軍不是神化薛嶽將軍:薛嶽率部殲敵數字考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當然,1942年元旦攻打長沙的日軍也察覺到中國軍隊的意圖,他們努力投入主力,想以最快速度拿下長沙城,甚至已有隊伍攻入長沙城內的坡子街、黃興路。日軍在長沙城南面的金盆嶺、東瓜山、黃土嶺、侯傢塘等地,更投入優勢兵力,想把我守城的第十軍徹底摁入長沙城北的口袋中,但長沙守軍頑強堅守。等到1942年1月4日,前來包圍日軍的中國援軍在長沙城南雨花亭吹響沖鋒號時,敵人聽到背後雄壯的號音,如聞霹靂,紛紛逃竄,最後大多數日軍落入瀏陽河與撈刀河河谷、影珠山下,這無異於“自投天爐,予我以熔化之機”。第三次長沙會戰最終取得殲滅敵軍5.6萬的偉大勝利。  第三次長沙會戰勝利後,中外報紙記者爭相報道此次會戰,稱,本次大捷是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遭到的巨大失敗;三次長沙會戰的意義,已經超過瞭臺兒莊戰役;我軍不止是驅敵遠去,更主動出擊殲滅敵人。英國《每日電訊報》稱:“際此遠東陰霾密佈中,惟長沙上空之雲彩確見光輝奪目。”蔣介石在1942年1月11日的日記中稱:“此次長沙勝利,實為‘七七’以來最確實而得意之作。”   美國海軍部長諾克斯發表《告中國人民書》稱:“數周以來,貴國之長沙偉大之戰績,非僅為中國之勝利,抑且為所有同盟國共同之勝利,而為打擊整個軸心之勝利。”第三次長沙大捷後,美國宣佈向中國提供5億美元貸款,蔣介石被任命為中印緬戰區盟軍最高統帥,美英宣佈廢除對中國的不平等條約。此後近兩年,中國戰場幾乎沒有戰事,直到1943年11月常德會戰再起烽火。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