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投降

名將李陵的悲劇:無奈投降匈奴終生沒有回到漢朝

  涼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側耳遠聽,胡笳互動,牧馬悲鳴,吟嘯成群,邊聲四起。晨坐聽之,不覺淚下。   《李陵答蘇武書》   李陵何許人也?他乃是西漢將領李廣之孫。李陵擅長騎射,英勇善戰,愛護士兵,人緣皆好,是漢朝一位不可多得的武將。公元前99年秋天,李陵奉漢武帝之命,率兵出師匈奴,戰鬥打響之後,李陵又主動請求五千步卒,與匈奴八萬軍決死惡戰,他以一當十,連戰連捷。原本,由將軍路博德來接應他,結果,援兵未到,漢軍被匈奴切斷後路,彈盡糧絕,最後降服於匈奴軍。   拋開朝廷中一切恩怨不談,單就其出兵以小制大的神奇戰略效果,足可見李陵在戰場上是如何英勇與頑強。偏偏有人不認此賬,從而斷送瞭一個不可多得的武將的前途和夢想。那個人就是當時的最高統帥漢武帝。著名史學傢司馬遷在他的《報任安書》中提到,一開始,李陵激戰正酣,沒有戰敗的時候,公卿王侯頻頻舉杯向皇上祝賀;過瞭幾天,李陵戰敗,成瞭降敵,讓皇上鬱鬱不樂,憂愁到瞭極點。   對李陵這個人,作為當時朝廷中書令的司馬遷,抱著實話實說的態度,向皇帝闡明自己的態度:“李陵素與士大夫絕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雖古之名將,不能過也。身雖陷敗,彼觀其意,且欲得其當而報漢。”豈料這一說法,讓皇帝和周圍那些嫉妒李陵的小人大為不滿,於是,司馬遷招來瞭大禍,下獄、遭腐刑,身心受到瞭極大的殘害。   李陵迫降於匈奴之後,有好友蘇武來匈奴規勸李陵,讓他重歸於漢朝,可是,李陵面對的是一個異常痛苦的現實:一是因自己而受株連的傢室下獄後全被殺掉;二是蘇武曾經也是國傢的有功之臣,回歸漢朝之後,享受的也隻不過是一些雞毛蒜皮的薄祿,西漢王朝對於冒著風雪,手持漢節,寧肯在漠北放羊也不投降的蘇武,也不怎麼厚道。

張飛有個不爭氣的兒子:蜀漢滅亡負責向曹魏投降

  張飛有兩個兒子,兩個女兒。兩個女兒後來都成瞭劉禪的皇後,兩個兒子,大的叫張苞,小的叫張紹。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突出瞭張苞,卻很少提到張紹,但在正史裡面對張苞的記載就隻有“長子苞,早夭。”寥寥五個字。張飛死後,由次子紹嗣,張苞在張飛遇害以前就不在人世。  張紹後來官致侍中、尚書仆射,是蜀漢的重臣。隻是張飛一代蜀漢名將,兒子卻絲毫沒有武將的影子。諸葛亮六出祁山,張紹可能年紀較小,但以後薑維九伐中原陣中也沒有張紹。  到後來鄧艾偷渡陰平,打到劉禪的傢門口。諸葛亮的兒子諸葛聸,帶領一幫太子黨出兵抵抗。張紹還是沒有出馬。  張紹在蜀漢亡國擔當瞭一個不光彩的角色。劉禪派瞭張紹連同譙周。鄧良作為代表團,到縣魏營中向鄧艾投降。  張紹後來跟劉禪到瞭洛陽,被曹魏封為列侯,繼續其養尊處優的生活。  過去有過一句話:父是英雄兒好漢。蜀漢政權的高幹子弟們,在一千八百年前已經證實瞭這句話殊不現實。   本文摘自:《三農中國·B版》2009年第07期,作者:佚名,原題為:《你瞧張飛那不爭氣的兒子》  拓展閱讀:張飛幾個兒子?  張飛有兩個兒子。 長子張苞,早夭。 次子張紹,官至侍中、尚書仆射。繼承其父西鄉侯爵位。蜀漢滅亡後降魏,受封為列侯。 此外,張飛還有兩個女兒,均嫁給蜀漢後主劉禪。 長女被稱為敬哀皇後,次女被稱為張皇後。相關閱讀推薦:劉禪陷入昏庸的誘因:皇後是猛將張飛的女兒張飛死因真相:張飛的死是被劉備算計的嗎?揭秘:三國史上張飛為什麼非要與男人一起睡覺?三國裡的歇後語:張飛粗中有細就是從這來的揭秘猛將張飛的致死原因:喝醉酒就把部下看成豬

抗戰八路軍最大叛徒邢仁甫:腐化墮落後投降日寇

  1943年6月,冀魯邊軍區副司令員黃驊在新海縣(今河北省黃驊市)被軍區司令員邢仁甫秘密殺害,這就是駭人聽聞的大趙村慘案。邢仁甫是何許人?他為什麼要槍殺黃驊?   【投身革命戰功卓著】   邢仁甫,1910年7月出生在鹽山縣舊縣鎮一個封建地主傢庭。父親曾當過土匪,是個青紅幫頭子。自幼對傢庭不滿,立志要走自己的路的邢仁甫,中學畢業後便到北平當瞭兵。由於他勤奮好學,善於動腦,這期間他增長瞭見識,學到瞭一些軍事知識,曾任連參謀,以後又做瞭副官。但國民黨軍閥的黑暗統治,使他感到壓抑、苦悶,覺得無用武之地。他不甘於現狀,便棄軍回到瞭傢鄉,在當地共產黨的感召下,他加入瞭中國共產黨,想從此大幹一番事業。   由於他戰功卓著,1938年7月部隊改編時,他被任命為“八路軍冀魯邊區遊擊支隊”(平津支隊)司令,9月平津支隊編為八路軍東進挺進縱隊六支隊,他任支隊長。1941年2月,六支隊升格為八路軍一一五師教導第六旅,他任旅長。1941年3月,成立冀魯邊軍區時,上級又任命他為軍區司令員。   【找小老婆追求享受】   隨著地位和聲望的提高,邢仁甫開始驕傲自滿起來,他不願再過艱苦的生活,每次作戰也不親臨前線。

李自成的重要謀士牛金星:他是否最後投降清廷

  在李自成農民起義軍裡,有許多謎一樣的人物,牛金星便是其中之一,在他身上留有眾多未解之謎。他是舉人出身,可是他不去追逐功名利祿,反而加入到農民起義軍的陣營。是什麼原因促使他參加農民起義的?李自成起義失敗後,牛金星又到哪裡去瞭?他有沒有降清呢?   牛金星,河南寶豐人,天啟年間的舉人。崇禎十四年(公元1641年)投入李自成農民軍,以智謀而獲取信任。十六年克襄陽時創官爵名號,任左輔。次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牛任天佑殿大學士。進京後,牛金星熱心的是討論登極禮儀,教習登極儀式,不斷勸李自成即位。他身穿玉帶藍袍圓領,手裡搖著用灑金寫有“內閣”字樣的折扇,坐著八抬大轎,儼然一派太平宰相的風度。李自成退出北京時,他進讒言讓李自成殺瞭能進諫忠言的制將軍李巖。在眾多歷史記載中,對其評價都不高,認為他是一個人言人殊、藏頭露尾的小人。   關於這個人物,至今還有一些未瞭的爭議。首先,在牛金星是何方人士這一問題上,就存在著兩種不同的說法,一種認為他是河南盧氏縣人,另一種則認為他是寶豐人,後經眾多學者的實地考察,覺得牛金星系寶豐人的說服力似乎更大一點。另外,對其是否是舉人出身,史書也有著不同的記載,以至於有的辭書在描述牛金星時,隻能使用模棱兩可的詞語:牛金星,河南盧氏(一說寶豐)人,貢生出身,一說舉人出身。   不管他是舉人出身,還是貢生出身,像他這樣有著一定社會地位的地方紳士,為何會放棄安逸的生活,投奔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清朝的史書至少為後世提供瞭七種不同的說法:   第一種說法認為牛金星是個好酒使性之徒。一次喝醉酒後,牛金星將其親傢、祥符縣進士王士俊的“閨門之醜”給抖瞭出來,這便使王士俊懷恨在心,後來王士俊借牛金星酗酒後打縣吏一事,會同邑令編織罪名,然後上報,最終使牛被革去功名,並陷入大獄。所以當他被李自成破城救出後,便投到其帳下。   第二種說法提到牛金星通曉“六壬”之術,喜歡替別人卜占禍福。中瞭舉人後,因為得罪瞭邑令和巨紳,因而被革去舉人,投入獄中。在獄中,他遇到瞭一個姓劉的汪洋大盜(有人說此人可能是劉宗敏),他們談得非常投機,牛金星為其卜占禍福,並為其出謀劃策。最終在牛金星的幫助下,這個姓劉的大盜得以獲釋。他獲釋後,對牛金星感恩戴德,並在李自成面前極力推薦牛金星,說其精通“陰陽避異風角之術”,李自成因而破城將其救出。

李陵投降事件:西漢名將李陵投降匈奴算不算犯罪

  李陵投降的悲劇  李陵是西漢武帝時期的著名將軍,是號為“飛將軍”的李廣的孫子。因為“善騎射”,被漢武帝認為大有李廣遺風,特命他帶八百名騎兵深入大漠偵查地形。勝利歸來後被任命為騎都尉,指揮五千勇士,在酒泉、張掖一帶佈防。公元前89年,李陵主動請戰,率領這5000步兵出征,與匈奴單於帶領的主力遭遇。李陵下令以大車結為軍營,出戰時“前行持戟盾,後行持弓弩”,當匈奴軍逼近時,“千弩俱發,應弦而倒”。獲得首戰勝利。匈奴調集援軍,連續進攻,李陵以“連弩”(應該是遠射程的強弩)射單於,使單於差點中箭。最後匈奴將漢軍圍困於山谷,萬箭齊發,而漢軍矢盡糧絕,隻剩隨身的“尺刀”,無法有效還擊。李陵感嘆說,如果再有幾十支箭也就能夠突圍瞭。最後的突圍戰中,隻有十幾個人跟隨,李陵的副將韓延年戰死,李陵感嘆:“無面目報陛下!”於是放下武器投降。  戰敗的消息傳回長安,但一時沒有李陵的下落。漢武帝希望李陵能夠壯烈戰死,召見李陵的母親和妻子,旁邊安排瞭相面的術士,看看她們臉上是否有“死喪色”,結果術士說是沒看到,漢武帝很懊惱。不久消息傳來,李陵已經投降瞭匈奴,漢武帝更是大怒。廷議時,太史令司馬遷上前為李陵辯解,被漢武帝以“誣罔”罪名處以宮刑。漢武帝派瞭將軍公孫敖深入匈奴境內,無功而返,公孫敖匯報說,抓到的俘虜說李陵已經教會瞭匈奴怎麼對付漢軍,所以漢軍沒法打勝仗。漢武帝於是下令將李陵全傢“族誅”,母親、兄弟、妻子、子女都被殺。後來漢朝與匈奴恢復使節往來,李陵責問漢朝使者為什麼要殺他全傢?使者把緣由告訴他,李陵連呼冤枉,原來是另一名投降匈奴的漢朝軍官李緒在幫助匈奴練兵。李陵派人暗殺瞭李緒泄憤,再也不願意回到傢鄉。《漢書·李陵傳》作者以同情的筆調敘述瞭這個悲劇故事。  那麼李陵在無法繼續戰鬥的情況下投降敵軍,究竟是不是犯罪?漢武帝殺他全傢究竟有沒有法律依據?如果他後來被匈奴釋放回到傢鄉,是否仍然會受到追究?   強制一戰到死的法律  根據湖北江陵張傢山漢墓出土竹簡所載漢初的法律,我們可以得知,李陵在戰場上投降敵軍本身就是犯瞭死罪。出土的《賊律》明文規定,駐守邊境據點將士叛變、主動投降敵軍的,或者是在敵軍來進攻時作戰不力投降的,和企圖謀反、臨陣脫逃同樣處理:“皆要(腰)斬。其父母、妻子、同產,無少長皆棄市。”本人從腰部一斷為二,全傢族誅(父母、妻子及子女、同胞兄弟姐妹全部處死)。也就是說,漢武帝在得知他投降匈奴時,已經可以按法處置將他全傢族誅,不必再有他叛變、幫匈奴練兵這一情節。  張傢山漢墓出土的漢律被認為是漢初高後二年律(公元前186年),很有可能是由原來的秦律改編而來。而秦國在商鞅變法的時候就已經立法“告奸者與斬敵首同賞,不告奸者與降敵同罰”,可見戰場投降已經是一項重罪。《戰國策·魏策》載秦國安陵君的一段言論,說有國王授予的“太府之憲”法令,其中規定:“子弒父,臣弒君”的犯罪不得赦免,即便國傢發佈瞭大赦,“降城亡子不得與焉”(投降敵軍的守城官兵、逃兵不得赦免)。  這些法律看來漢朝都是繼承瞭的。在漢文帝的時候,李陵的祖父李廣也曾兵敗、受傷後被匈奴活捉,李廣奪瞭匈奴的馬匹、弓箭,奮力逃回漢境,但卻被捕下獄,被指控“亡失多”(損失士卒過多),“為虜所生得”(被敵軍活捉),兩項罪名,判處“當斬”。後來依靠爵位以及納粟“贖為庶人”。  因此實際上秦漢時期的法律要求將士要為朝廷奮戰到死,即便是已喪失作戰能力,也要為國捐軀,絕不可被對方俘虜。相關閱讀推薦:名將李陵的悲劇:無奈投降匈奴終生沒有回到漢朝李陵事件怎麼回事?司馬遷為何因李陵案受宮刑歷史上的李陵 揭秘史上真實的飛將軍之孫李陵李陵簡介 西漢將領飛將軍李廣之孫李陵生平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最著名的降將:於禁與龐德  歷史上最著名的降將遭遇,莫過於東漢三國時期的於禁與龐德瞭。在東漢末年的混戰中,曹操集團能夠亂中崛起,很大程度上是曹操善於“招降納叛”,於禁就是戰俘出身的將軍。他原來是黃巾軍的士卒,193年隨青州黃巾軍投降曹操,得到曹操手下謀臣王朗的欣賞,推薦給曹操,說此人有“大將之才”。曹操果然信任有加,於禁從此也確實戰功卓著。龐德原來是關中馬傢軍的部將,長期跟隨馬騰、馬超,215年曹操進攻漢中打敗馬超,龐德也隨軍投降曹操。  219年,劉備的大將關羽從荊州發動北伐,進攻曹操的戰略基地樊城,樊城主帥曹仁派於禁、龐德分別在樊城外圍設防。關羽利用夏季暴雨機會,掘開漢江大堤壩,“水淹七軍”。於禁軍營被淹,關羽軍隊乘船猛攻,於禁無法抵擋,隻得放下武器投降。龐德的軍營同樣被淹,龐德在殘存的堤壩上堅守,手下的部將建議投降,都被龐德斬首。激戰過午,手下的將士不是戰死就是投降,龐德隻得坐小船撤退,船翻落水,被關羽軍隊抓獲。龐德的兄弟當時就在劉備軍中,關羽親自勸他投降,許他為將軍。龐德卻破口大罵,稱:“我寧為國傢鬼,不為賊將。”關羽於是殺瞭龐德。  消息傳到曹操那裡,曹操為之流涕,說:“於禁跟瞭我近三十年,臨危處難,居然反而不及龐德!”當時曹操自封魏王,實際上已經實現瞭改朝換代,原來打天下時候他“唯才是舉”、有能力即使“不仁不孝”之徒也百般招致,現在形勢不同瞭,需要樹立一個盡忠的榜樣,來為自己新朝服務,而龐德正好就是這樣的典型事例。於是曹操下令大力表彰龐德的忠誠與功績,將龐德的兩個兒子都封為列侯。   曹操聯絡瞭孫權襲擊關羽的後路,得以保住樊城。孫權軍隊殺死關羽,得以全取荊州。為瞭與曹操聯合對付劉備的進攻,孫權將於禁等原來曹操的部下都送還給曹操。不過這批戰俘到達鄴城時,曹操已經去世,曹丕繼位魏王。曹丕接見於禁,於禁“須發皓白,形容憔悴”,見瞭曹丕,“泣涕頓首”。曹丕表面上溫言撫慰,仍然拜於禁為“安遠將軍”,但命令他先去拜謁曹操的陵墓,預先在陵墓的房屋裡畫上瞭龐德發憤作戰、於禁俯首投降的壁畫。於禁見瞭壁畫,羞愧難當,發病而亡。  北宋歷史學傢司馬光在《資治通鑒》裡評論說:於禁“敗不能死,生降於敵”,回來後曹丕可以把他廢瞭、可以把他殺瞭,這樣去侮辱他卻是有失君主的風度的。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在法典中消失瞭的重罪  強制士兵一戰到死的法律法律在後世也長期延續,尤其是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戰亂時期,朝三暮四、反復無常的軍閥更多,法律也就更堅持不得投降的原則。甚至北齊律還特別設置瞭“重罪十條”,“一曰反逆,二曰大逆,三曰叛,四曰降,五曰惡逆,六曰不道,七曰不敬,八曰不孝,九曰不義,十曰內亂”,凡是觸犯這十項重罪的,不可被赦免,官僚貴族也不得享有“八議論贖”之類的特權。“降”被列到重罪的第四種,僅次於直接的謀反大逆叛變等直接侵害皇權的罪名。  不過後來隋朝法律將北齊律的“重罪十條”改編為“十惡”,但卻刪除瞭“降”。唐朝的法典繼承瞭隋朝的“十惡”,其中沒有“降”。而在唐律中,“降敵”這項重罪也沒有明確規定。不僅如此,後世朝廷的正式法典也大多沒有“降”的具體條文。  這種在立法上改進的現象,其原因並不難找。從歷史教訓來看,秦漢那樣嚴酷的法律實際上並沒有能夠起到阻止將士在戰局無望時放下武器的舉動。因為同時期的法律裡,對於接受投降、不得殺降的規定也很明確,尤其是在戰亂時代,各武裝集團“招降納叛”,投降者調轉刀槍作戰,有功就可以得到獎賞。而如果投降後返回原部,反而要招到嚴厲的處罰。特別是誅連親屬的做法,更會堅定投降者幫助敵對方作戰到底的決心。因此隋唐以後的統治者在積累瞭足夠多的歷史經驗後,在正式法典裡刪除瞭這個罪名。   不過後代的統治者仍然希望將士為自己全力賣命,仍然需要以死刑來脅迫將士。因此將這項罪名歸納到“軍令”系統之中。古代軍隊出征,將帥具有相當大的自由處置權,可以發佈“軍中號令”。唐代法典明文規定,軍中號令不受法典約束,“各隨臨時處斷,故不拘常律”。將士違反軍中號令,統帥可以直接處罰。隻是在“軍還以後”,如果違反的罪名是法律本身有規定的,按照法律處罰;法律沒有規定的,就“不合論罪”。另外一個策略是,在一些單行法令加以規定,有時這些單行法令的嚴酷程度甚至還要超過秦漢。比如明朝正統十四年發佈的軍令,規定“但降敵者、全傢斬首、籍沒財產”。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張飛的次子張紹:蜀漢滅亡後隨後主劉禪投降曹魏

  張飛有兩個兒子,兩個女兒。兩個女兒後來都成瞭劉禪的皇後,兩個兒子,大的叫張苞,小的叫張紹。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裡面突出瞭張苞,卻很少提到張紹。  三國演義裡面,張苞給人的印象是個少年英雄。白袍銀鎧,武藝高強,箭無虛發。劉備出兵伐吳,與關興同為先鋒,屢建大功。以後諸葛亮北伐中原,張苞關興同為得力將領。在三出祁山之役,追趕郭淮、孫禮,連人帶馬,跌入澗內,跌破瞭頭傷重而死。諸葛亮為此放聲大哭,口中吐血,昏絕於地。以至此得病臥床不起。被迫中斷北伐回成都養病。羅貫中還托後人詩嘆曰:“悍勇張苞欲建功,可憐天不助英雄!武侯淚向西風灑,為念無人佐鞠躬。”  但在正史裡,對張苞的記載隻有“長子苞,早夭。”寥寥五個字。張飛死後,由次子紹嗣,張苞在張飛遇害以前已經不在人世。張苞關興的故事,大抵是說書人覺得張飛他們死得可惜不值所編的一條尾巴,張苞關興手刃仇人,替父報仇,聽眾也就心理得到平衡。   張紹後來官至侍中、尚書仆射,是蜀漢的重臣。當然,姐妹都是皇後,身為國舅,官是不能當小的瞭。漢代外戚、宦官把持權政,為禍不淺。劉禪身邊有宦官作惡,卻沒有外戚幹政的紀錄,張紹這個人看來人還老實。隻是張飛一代蜀漢名將,兒子卻絲毫沒有武將的影子。諸葛亮六出祁山,張紹可能年紀還小,但以後薑維九伐中原,陣中也沒有張紹。  到後來,鄧艾偷渡陰平,打到劉禪的傢門口。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帶領一幫太子黨出兵抵抗。張紹還是沒有出馬。  諸葛瞻兵敗綿竹,自刎殉國。同時戰死的,有趙雲的兒子趙廣,黃權的兒子黃崇,李恢的侄兒李球,諸葛瞻的兒子諸葛尚,張苞的兒子張遵等人。  張紹在蜀漢亡國擔當瞭一個不光彩的角色。劉禪派瞭張紹連同譙周、鄧良作為代表團,到雒縣魏營中向鄧艾投降。  三國演義寫道:張紹等至,艾令人迎入。三人拜伏於階下,呈上降款玉璽。艾拆降書視之,大喜,受下玉璽,重待張紹、等。艾作回書,付三人齎回成都,以安人心。三人拜辭鄧艾,徑還成都,入見後主,呈上回書,細言鄧艾相待之善。  真不曉得張紹那個時候的心情是怎樣的,有沒有想過老爸張飛和侄兒張遵?  張紹後來跟劉禪到瞭洛陽,被曹魏封為列侯,繼續其養尊處優的生活。  過去有過這麼一句話:父是英雄兒好漢。蜀漢政權的高幹子弟們,在一千八百年前已經證實瞭這話不現實。反而,人們常說的:富不過三代,倒是經得住時間的考驗。相關閱讀推薦:在三國歷史上為什麼武聖關羽比張飛劉備死得早?張飛有個不爭氣的兒子:蜀漢滅亡負責向曹魏投降揭秘:三國史上張飛為什麼非要與男人一起睡覺?關羽和張飛為何會有蓋世武功?關羽和張飛武功由來解密:劉備心目中地位比關羽張飛都要高的人是誰?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張飛的後代張紹為何被歷史忽略?  張紹,涿郡(今河北涿州市)人,蜀漢巴西太守、車騎將軍、司隸校尉、西鄉桓侯張飛次子,官至侍中、尚書仆射。張飛作為蜀漢名將,為蜀漢的建立立下瞭汗馬功勞,但他卻未能善終。正是因為他顯赫的功績和悲慘的結局使他成為世人和學者們關註的重要三國人物,而張飛的後人及事跡也是我們非常感興趣的。但是關於張飛次子張紹降魏之事,陳壽的《三國志》(包括《裴松之註》)、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均沒有明確記載或提及,學者們也未曾著文論述,或許該問題早已有人發現,隻是因為問題太小而不值得論述。本文作者認為有必要將此問題闡明並公佈於眾。本文通過分析認為,張飛次子張紹於蜀漢滅亡後隨後主劉禪投降瞭曹魏。陳壽之所沒有明確記載張紹的事跡,是顧及張飛的聲譽,是為尊者諱。  這裡有必要先介紹一下張飛的妻室及子女狀況:張飛於建安五年(200年)娶妻夏侯氏[《三國志·卷九·魏書九·夏侯淵傳》(簡記為《魏書九·夏侯淵傳》)裴註引《魏略》],生有二女:長女為後主敬哀皇後,次女在敬哀皇後死後又被立為皇後。(《蜀書四·後主妃子傳》)張飛還有兩個兒子(是否也是夏侯氏所生待考):“長子苞早夭,次子紹嗣,官至侍中、尚書仆射。苞子遵為尚書,隨諸葛瞻於綿竹,與鄧艾戰,死”。(《蜀書六·張飛傳》)這裡隻記載瞭張飛之孫張遵戰死綿竹之事,對於張飛次子張紹在亡國之際的情況沒有說明。而同書《後主傳》中記載:蜀漢炎興元年(363年)冬,後主(劉禪)用光祿大夫譙周之策,遣侍中張紹、駙馬都尉鄧良等“齎璽綬奉箋詣(鄧)艾降”,魏咸熙元年(264年)三月,“後主舉傢東遷洛陽。丁亥,封安樂縣公” ,“於是尚書令樊建、殿中督張通、侍中張紹亦封侯”。(《華陽國志·卷七·劉後主志》,參見《蜀書三·後主傳》)這裡雖未明言張紹與張飛的關系,但可以推斷他就是張飛的兒子。   根據如下:第一、《蜀書·張飛傳》中記載張紹官侍中、尚書仆射,與同書《後主傳》、《華陽國志·劉後主志》等書記載的侍中張紹是相符合的;第二、張紹是後主劉禪的妻兄(弟),也可以說是國舅。史載“後主敬哀皇後,車騎將軍張飛長女”,“後主張皇後,前後敬哀之妹也”,“咸熙元年,隨後主遷於洛陽”。(《蜀書四·後主妃子傳》)張紹的兩個姐姐(妹妹)都是劉禪的皇後,所以張紹是劉禪的親信之人,完全具有出使的資格;第三、張紹是曹魏夏侯氏的外甥,裴松之在《三國志·魏書·夏侯淵傳》中引用《魏略》說:“初,建安五年(200年),時霸(夏侯淵之子)從妹年十三四,在本郡,出行樵采,為張飛所得。飛知其良傢女,遂以為妻,產息女,為劉禪皇後”,這種關系又使得張紹具有出使請降的有利條件。正是由於張紹和蜀漢皇族以及曹魏夏侯氏的特殊關系,劉禪才將其列為向曹魏請降的最佳人選之一;第四、從與張紹一同奉敕請降的駙馬都尉鄧良的身世也可以證明陳壽的回護筆法。據《蜀書·鄧芝傳》載:“(鄧)芝子良,襲爵,景耀中為尚書左選郎,晉朝廣漢太守”,這裡陳壽也沒有指出鄧良曾官駙馬都尉,給人的感覺似乎這個鄧良與《蜀書·後主傳》所載的鄧良是兩個人。其實陳壽此舉的目的同樣也是為尊者諱,因為鄧良之父鄧芝是蜀漢後期的著名將領,同張飛一樣亦官車騎將軍,封陽武亭侯。  綜上,蜀漢炎興元年(263年)奉命向魏將鄧艾請降的侍中張紹就是張飛的次子,蜀後主劉禪的妻兄(弟)。魏咸熙元年(264年)張紹又隨同後主、後主張皇後遷到魏都洛陽,並被封為列侯,以後事跡不明。  那麼,陳壽為什麼不在《張飛傳》或《後主傳》中明確記載張紹的事跡或身世呢?而且後來為《三國志》做註的裴松之也沒有指出這一問題。陳壽在張飛傳中不明言張紹降曹並不是他的疏忽,而是意有所屬,別有用心,其目的是為尊者諱。因為陳壽原是蜀國人,曾官“衛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散騎、黃門侍郎”。(《華陽國志·卷一一·後賢志》,參見《晉書·卷八十二·陳壽傳》)而張飛是蜀漢名將,卻為部下所害,張飛之孫張遵(張紹之侄)在與魏軍作戰時戰死。張飛一傢可謂滿門忠烈,而張紹的投降在崇尚名節的古人看來是對先人人格的玷污,是有損祖先名譽的,鑒於此,陳壽采用瞭回護手法,將張紹的事跡分別記載在《三國志》的《張飛傳》和《後主傳》等不同篇目中,這樣做既顧及瞭尊者的顏面又基本做到瞭如實記載,不失為一個兩全其美的選擇。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二戰懸疑:裕仁天皇是如何勸說瘋狂的國民投降?

  關於二戰日本投降的情景,最令人猜不透的是,在美軍登島前的8月15日,日本本土國民本來是想集體拼命的,怎麼最後呼啦啦全部跪倒,乖乖投降瞭呢?   日本著名導演黑澤明在他的自傳中記載瞭那個不尋常的日子:   “1945年8月15日,為瞭聽天皇詔書的廣播,我被叫到制片廠。那時我在路上看到的情景是永遠難忘的。   去的時候,從祖師谷到砧制片廠的路上,商店街的情況真有一億人寧為玉碎的準備一般,非常緊張。有的老板拿出日本刀來,拔出刀鞘,目不轉睛地看著那刀身。   我早就料到,這是戰爭結束的宣言。看到眼前這種情景我就想到,日本究竟會發生什麼事情呢?”   日本國民的反映結果出乎導演和世界的意料。本來帶上刀具準備衛國或自殺的東京市民與農民,聽瞭天皇的名為“終戰”實為“投降”的詔書,沒事一樣,該幹什麼幹什麼去瞭。除瞭少數的“殉道者”,大多數日本人坦然接受瞭投降的指令,情緒穩定。

日本軍人少有投降者:武士道要求軍人能死不能降

  從過去的歷史記載乃至反映當年戰爭的影視作品中,人們可以看到日軍在最後關頭往往要以“武士道”精神拼殺,尤其是日本軍官更是被長期灌輸這種瘋狂觀念。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軍部隊經常出現全軍覆沒的情況,將軍級的軍官卻沒有一人當俘虜,“佐”級軍官即校官也極少有人被俘,一旦面臨被俘的危險他們基本都能按照武士道要求以野蠻的剖腹方式自殺。下級士兵多數也能頑抗到最後,面對被俘前景多數人會選擇自殺。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前,日本一直將神道教與軍國主義制度結合起來,設立靖國神社又是一個重要措施。按照日本的神道教和武士道的解釋,為天皇和神國戰死盡忠的將士升天後就會成為“護國神”,世代受到供奉,傢屬也會受到國傢從優撫恤和社會尊重。軍人如果投降或當瞭俘虜,不但進不瞭靖國神社,還要被當成“叛國賊”,傢屬也會在社會上抬不起頭並受株連。日本軍人上前線前,一般都要到靖國神社參拜,並約定“我們到靖國神社見面吧”,這實際上是一種強迫官兵死戰而不能被俘的制度。在 20世紀上半葉的資本主義國傢中,日本這種做法是獨一無二的。   為什麼經濟水平和科技已經邁入世界前列的日本,在軍隊中會保留如此野蠻落後的傳統呢?看看這個特殊的東洋國度的近代化進程,就可明白一些西方人形容日本的話是準確的,那就是“雖然穿上瞭文明的外衣,卻仍保留著野蠻的筋骨”。   自 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開始資本主義近代化運動後,工業化和科技水平有瞭巨大進步,卻保留瞭不少封建主義野蠻傳統,如過去的“武士道”就被所謂“皇軍”繼承下來並被當作官兵的準則。

毀滅上海:日本侵略者投降前準備實施的瘋狂計劃

  七十年前,在抗日戰爭即將結束之際,日寇制定瞭一個毀滅上海的決戰計劃,雖未得逞,但這觸目驚心的計劃卻反映瞭日本侵略者野蠻瘋狂的本性。  垂死的”玉碎戰”  1945年元旦對於日本侵略軍來說,意味著喪鐘已經敲響。新年前的12月,美軍攻克太平洋島嶼雷伊太島,日海軍聯合艦隊全軍覆沒。緊接著,堅持瞭近八年之久的中國抗日軍民也吹響瞭反攻號角,日軍已經陷入四面楚歌之中。  大廈將傾,困獸猶鬥。1月17日,接替東條英機任首相的小磯國昭在東京召開瞭大本營最高戰爭指導會議,試圖以新的陰謀來挽回敗局。會上制定瞭所謂《帝國陸海軍作戰計劃大綱》和《決戰非常措施綱要》。他們要在日本本土和中國臺灣、上海及南洋島嶼等”前緣生命線”,”展開登陸抗擊戰,以免日本陷入孤立無援”。而在這些命運攸關的作戰中,將實行自殺式的”玉碎戰”,即要日本士兵和人民用肉體去硬拼盟軍的飛機、艦艇、坦克和大炮,以此來為天皇”效忠”。  1月22日,一份日本大本營的密令到達南京日本中國派遣軍總部:”把加強戰備重點放在中國南部,尤其是長江下遊領域”,”特別要重視上海及周圍地區”。一向自信”武運長久”的日酋岡村寧次接受命令後,速命所屬部隊立即投入部署。這就是日軍密謀實施的包括外圍陣地戰和巷戰在內的”上海決戰計劃”。按照這一計劃,將在大上海展開”焦土戰”和”玉碎戰”,以”縱深防守”和”機動出擊”給”敵軍主力以成建制重創,減輕本土防衛壓力”。  強化上海城防工事  ”決戰計劃”的要點,首先是強化上海外圍的城防工事。日軍工兵部專門為此制定文件,明令要達到”既隱蔽又堅固,且便於出擊”。日軍當年進攻上海時,是從杭州灣偷渡登陸,從側翼迂回夾擊而獲成功的。為防止中國軍隊和美軍也用這一戰術,日軍1945年新年前後在金山衛大修碉堡工事,因施工中缺少鋼材,把浙江義烏山中炸毀的中國軍隊舊口徑大炮也拆下來派用場。  對上海北郊連接江蘇的嘉定、太倉一線工事,日軍明確劃定幾個防區,加緊督建。據當時人記載,”築設防禦網,掘壕建堡,開溝築路,晝夜不息。”僅嘉定一縣,即”強征民夫至十萬餘人,斫砍樹木至上百萬根,以供防禦之用”。對被征民工,”稍有不遂,殺戮隨之”。當年春夏,”歷時近四月,地方人力物力消耗一空”。與此同時,日軍駐滬西部隊也勞師動眾大修工事。一開春,駐守徐傢匯的日軍”槍部隊”中隊長宮之首大壯中尉,即命令偽徐傢匯總聯保長征調民工上千人。民工在饑寒交迫中被強令挖壕溝、壘工事,除少量津貼外,連事先講定的每天兩斤棒子面的口糧也賴掉瞭。   被視為”軍用大動脈”的幹線公路和橋梁,日軍更是不敢懈怠。1945年的春節,雨雪交加。日軍不顧天氣惡劣,緊急命令再次趕修加寬錫滬、滬閔二路,”以應軍事急需”。同時將連接市郊的維新、興亞、合作、軍工、滬太等五條公路再加長26公裡,加寬至6米。在部分路段上,又新修十餘座橋梁。為保證這些道路、橋梁能承受戰車、大炮、輜重等安全通過,日第13軍司令部制訂瞭絕密的《軍幹線交通道路補修作業要領》,嚴格規定瞭路基、路面、橋梁、橋洞的用材標準和高寬度,無意間透露出日軍將要調動戰車師團到上海來參加決戰。  除瞭陸上通道外,日本中國艦隊司令部還下達密令,迅即鑿深加寬內河港灣河道,以便河浜輸送線路暢通。據日軍調查,當時浦江兩岸共有碼頭60餘座,其中17座為日海軍所有,6座為日陸軍所有,餘下全為日海軍委托的日本航運、貿易會社等經營,以保證軍隊隨時征用。  精心策劃”巷戰”  日軍”上海決戰計劃”中最險惡的一招,便是”巷戰”。根據中國軍隊和美軍將從吳淞口正面登陸強攻的設想,”巷戰”的佈防線基本上沿著市區主要交通幹線,由楊浦、虹口、滬北、蘇州河兩岸、滬南、滬西、浦東依次展開,在每一要沖地段和路口都設置瞭幾個兵力集結點。這些集結點均配齊重武器陣地、軍火庫、火力交叉射點、阻擊街壘、營房、野戰醫院等。日軍計劃在上海市內設置的火力點多達百餘處,並形成十多道堅固的防線。如將這些”點”和”線”在市區地圖上一一標出,真令人不寒而栗:累積百年形成的上海中心城區精華,將會在戰火中毀滅殆盡!  盡管日軍在投降前夕銷毀瞭大量檔案,我們今天仍可以看到上百份殘存的”征用令”、”征借令”。例如蘇州河兩岸,被日軍征用征借的有北蘇州路的裕泰、誠昌、信大、同信、滋康等五傢廠房及倉庫大樓,江蘇地方、浙江興業等五傢銀行倉庫大樓,蘇州路的上海銀行倉庫大樓,甘肅路的浦東、金城銀行等倉庫大樓,河南路的市場大樓,寧夏路的青年會大樓,江西路的偽市府大樓,長安路的前英軍兵營樓房、維多利亞看護婦大樓,南京路的大新公司大樓,大上海路(今延安東路)的中匯大廈、浦東大廈,莫幹山路的統益紗廠大樓,西蘇州路的永安三廠廠房,以及黃浦公園、膠州公園等。這些倉庫、廠房、公司大樓,都是蘇州河岸與交通要道的制高點,在防守上獨占地利。  再如滬西南,這也是重點防區。日軍征用征借的有建國中路周圍的偽市衛生局大樓、建設局廠房、倉庫、前法租界中央捕房宿舍大樓,紹興路的前法租界巡捕總會大樓,陜西南路的偽市公用局大樓、回力球場、凡爾登公寓,淮海路周圍的國泰大戲院、震旦大學、上海銀行俱樂部、格林納花園、法國總會、蘭心大戲院等,還有大興公園、衡山公園、貝當公園等。  滬西原本不是日軍重點防區,但按照”決戰計劃”,同樣也是必爭之地。日軍征用的有江寧路華成煙廠廠房、夜來香舞廳,大西路(今延安西路)隔離醫院,哈同路(今銅仁路)久安實業公司、愛文義公寓,靜安寺防空學校、跑馬場、德義大樓,卡德路(今常德路)偽市警局大樓,愚園路西童女校及鄰近的西童男校、英軍營房、開納公寓和中山公園。  日軍在上海市內征用、征借這麼多樓宇備戰,歹毒的是在每一棟樓的征用令上還註明:”所需部位為地下室及一二樓”。這包藏著極為險惡的用心,即為瞭抵抗進攻者的地空立體戰,強迫居民或僑民住進頂樓,充當人體盾牌。當年華懋大樓在作為日軍上海防衛軍司令部時,頂層是敵僑收容所,關押著數百名英美僑民,底層地下室日軍征用令上寫明”作軍火庫”。日軍的整個計劃,無異於將大上海坐在火藥堆上。  日軍在每一征用區域,又選擇瞭一兩塊公園或基地作重武器陣地。如外灘黃浦公園,計劃架設各類炮十餘門。陸傢嘴外籍士兵公墓被征用後,就建起瞭兩座大炮炮壘,它的炮口正對著浦江兩岸市區,不難想象其”焦土戰”之狠毒。  ”焦土”計劃破產  日軍長期駐紮在上海及江浙的第13軍,就是當年老上海十分仇恨的”登集團軍”,司令部設在五角場,下轄四個師團及一個獨立旅團,駐軍分散在蘇州、杭州、寧波等地。”上海決戰計劃”出籠後,原屬關東軍的第6軍由軍團司令十川次郎中將率領,於2月19日抵上海,關東軍在上海一露面,上海的中共地下組織就得到瞭情報,並據此判斷將有惡仗要打。接著,原駐福州的日第161師團,也在師團長高橋壽慶中將率領下,於同年三月間調防上海,劃歸日第13軍統轄,司令部設在市區內,成為警衛上海的主力部隊。它轄下的第101、102旅團就是”八一三”時打頭陣的部隊,以兇殘嗜殺出名。第102旅團有炮兵和戰車大隊,由它守城意味著將動用重武器。161師團到達上海後,知照偽市長周佛海:”真如本鎮駐兵1000名,王傢宅駐兵500名,陳傢宅駐兵500名,杜傢宅駐兵500名,限於19日前解決。”不久,日第13軍下屬原駐南京的第61師團也由田中勤中將率領抵達上海,並以它為主體組建上海警備隊,所屬步兵三個聯隊擔負蘇州河沿岸及以南的防守。  當年春天,日軍在硫磺島、沖繩島的”玉碎戰”遭到慘敗,日大本營對上海仍聲稱”要加強壓迫”。5月28日,原駐山西臨汾的華北日軍第69師團,也風塵仆仆趕到上海,他們在嘉定黃渡悄然下車,連夜移駐松江、金山一線。至此,日軍在上海市郊及外圍總兵力達到30萬人。5月至6月,岡村寧次兩次下達訓令:”大戰在即,勿容稍怠。”日本在鄉軍人會等團體也鼓噪”寧為玉碎”、”焦土抵抗”等口號,一時間,一場把”東方巴黎”化為焦土的巨大災難威脅著上海千百萬民眾。  然而,戰局的發展決非這些法西斯分子所能左右。8月6日至9日,美軍在廣島、長崎投下瞭兩顆原子彈。9日凌晨,蘇聯紅軍越過中蘇邊界,一舉擊潰盤踞在我東北的日本關東軍。8月9日,天皇被迫命令大臣擬定無條件投降的”終戰方案”。消息傳到上海,岡村寧次不甘心”上海決戰計劃”就這樣胎死腹中,曾上奏申訴:”豈有我百萬大軍在握、束手就降之理?”與此同時,日軍在上海外灘公園和法國俱樂部總會等處加緊秘密銷毀侵華戰爭的罪證。8月15日,日軍在上海的陸海軍少佐以上軍官集中在華懋大樓防衛軍司令部收聽天皇宣讀的投降詔書,一個法西斯頑固分子竟當場剖腹自殺,這大概算是這場上海”玉碎戰”中上演的最有諷刺意味的一幕瞭。相關閱讀推薦:美軍在南北戰爭中曾“以戰養戰”:比日寇更殘忍解密:馮玉祥張學良舊部大批將領投向日寇之謎日寇心腹大患楊靖宇最後五天五夜:楊靖宇頭顱回歸記挑起盧溝橋事變四名日寇下場 被坦克碾為肉餅盤點:中國女兵寧可自殺也不願被日寇俘虜!

解放軍苦戰大楊湖:從敵屍體上撿彈藥迫敵投降

  陳賡大將曾說:“誰是最後的頑強者,誰就是最後的勝利者。”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作風,是我軍在長期的革命戰爭中克敵制勝的重要法寶。   戰爭不僅是武器裝備的對抗,更是敵我雙方戰鬥精神的較量。實踐證明,一定條件下,頑強的戰鬥作風可以轉換為巨大的戰鬥力、巨大的物質力量。   定陶戰役攻擊大楊湖之敵,我軍苦戰一夜,彈藥耗盡,傷亡較大,面對強敵頑抗,劉伯承司令員強調“我們困難,敵人更困難;敵人頑強,我們要更頑強!” 我軍把機關幹部、炊事員、飼養員都組織起來,用刺刀和從敵人屍體上撿來的子彈、手榴彈,發起最後一次攻擊,僅用5分鐘便迫敵繳械投降。   抗美援朝上甘嶺戰役,我15軍27個連隊有16個連3次打光重建,連級幹部傷亡率達65%以上,以黃繼光、龍世昌等英雄為代表的萬餘平凡而偉大的志願軍戰士前仆後繼、視死如歸,硬是用血肉之軀頂住瞭兵力遠在我之上且擁有絕對炮、空優勢之強敵的瘋狂進攻。是役震驚中外,打疼、打服瞭對手,打出瞭軍威、國威,打出瞭令美軍至今無法理解的“謎一樣的東方精神”。   所謂狹路相逢勇者勝,就是當生死存亡的考驗來臨之際,心理與生理的抗爭達到極限之時,看誰更能咬緊牙關,比對手多堅持一下。保持爭取勝利的信念之火不滅,就可能創造奇跡,贏得勝利。

揭秘:西漢歷史上名將李陵投降匈奴算不算犯罪?

  導讀:李陵是西漢武帝時期的著名將軍,是號為“飛將軍”的李廣的孫子。因為“善騎射”,被漢武帝認為大有李廣遺風,特命他帶八百名騎兵深入大漠偵查地形。勝利歸來後被任命為騎都尉,指揮五千勇士,在酒泉、張掖一帶佈防。公元前89年,李陵主動請戰,率領這5000步兵出征,與匈奴單於帶領的主力遭遇。李陵下令以大車結為軍營,出戰時“前行持戟盾,後行持弓弩”,當匈奴軍逼近時,“千弩俱發,應弦而倒”。獲得首戰勝利。匈奴調集援軍,連續進攻,李陵以“連弩”(應該是遠射程的強弩)射單於,使單於差點中箭。最後匈奴將漢軍圍困於山谷,萬箭齊發,而漢軍矢盡糧絕,隻剩隨身的“尺刀”,無法有效還擊。李陵感嘆說,如果再有幾十支箭也就能夠突圍瞭。最後的突圍戰中,隻有十幾個人跟隨,李陵的副將韓延年戰死,李陵感嘆:“無面目報陛下!”於是放下武器投降。  戰敗的消息傳回長安,但一時沒有李陵的下落。漢武帝希望李陵能夠壯烈戰死,召見李陵的母親和妻子,旁邊安排瞭相面的術士,看看她們臉上是否有“死喪色”,結果術士說是沒看到,漢武帝很懊惱。不久消息傳來,李陵已經投降瞭匈奴,漢武帝更是大怒。廷議時,太史令司馬遷上前為李陵辯解,被漢武帝以“誣罔”罪名處以宮刑。漢武帝派瞭將軍公孫敖深入匈奴境內,無功而返,公孫敖匯報說,抓到的俘虜說李陵已經教會瞭匈奴怎麼對付漢軍,所以漢軍沒法打勝仗。漢武帝於是下令將李陵全傢“族誅”,母親、兄弟、妻子、子女都被殺。後來漢朝與匈奴恢復使節往來,李陵責問漢朝使者為什麼要殺他全傢?使者把緣由告訴他,李陵連呼冤枉,原來是另一名投降匈奴的漢朝軍官李緒在幫助匈奴練兵。李陵派人暗殺瞭李緒泄憤,再也不願意回到傢鄉。《漢書·李陵傳》作者以同情的筆調敘述瞭這個悲劇故事。   那麼李陵在無法繼續戰鬥的情況下投降敵軍,究竟是不是犯罪?漢武帝殺他全傢究竟有沒有法律依據?如果他後來被匈奴釋放回到傢鄉,是否仍然會受到追究?根據湖北江陵張傢山漢墓出土竹簡所載漢初的法律,我們可以得知,李陵在戰場上投降敵軍本身就是犯瞭死罪。出土的《賊律》明文規定,駐守邊境據點將士叛變、主動投降敵軍的,或者是在敵軍來進攻時作戰不力投降的,和企圖謀反、臨陣脫逃同樣處理:“皆要(腰)斬。其父母、妻子、同產,無少長皆棄市。”本人從腰部一斷為二,全傢族誅(父母、妻子及子女、同胞兄弟姐妹全部處死)。也就是說,漢武帝在得知他投降匈奴時,已經可以按法處置將他全傢族誅,不必再有他叛變、幫匈奴練兵這一情節。  張傢山漢墓出土的漢律被認為是漢初高後二年律(公元前186年),很有可能是由原來的秦律改編而來。而秦國在商鞅變法的時候就已經立法“告奸者與斬敵首同賞,不告奸者與降敵同罰”,可見戰場投降已經是一項重罪。《戰國策·魏策》載秦國安陵君的一段言論,說有國王授予的“太府之憲”法令,其中規定:“子弒父,臣弒君”的犯罪不得赦免,即便國傢發佈瞭大赦,“降城亡子不得與焉”(投降敵軍的守城官兵、逃兵不得赦免)。   這些法律看來漢朝都是繼承瞭的。在漢文帝的時候,李陵的祖父李廣也曾兵敗、受傷後被匈奴活捉,李廣奪瞭匈奴的馬匹、弓箭,奮力逃回漢境,但卻被捕下獄,被指控“亡失多”(損失士卒過多),“為虜所生得”(被敵軍活捉),兩項罪名,判處“當斬”。後來依靠爵位以及納粟“贖為庶人”。因此實際上秦漢時期的法律要求將士要為朝廷奮戰到死,即便是已喪失作戰能力,也要為國捐軀,絕不可被對方俘虜。相關閱讀推薦:歷史上的李陵是怎麼死的?李陵是誰 李陵事件是怎麼回事?李陵事件怎麼回事?司馬遷為何因李陵案受宮刑歷史上的李陵 揭秘史上真實的飛將軍之孫李陵李陵簡介 西漢將領飛將軍李廣之孫李陵生平王維《李陵詠》古詩原文意思賞析

和項羽有殺叔之仇的章邯為什麼率兵投降項羽?

司馬欣便是章邯派去咸陽稟告秦二世巨鹿戰況的一員手下悍將。然而司馬欣此次咸陽之行並不順利,甚至可以說是兇險萬分。因為他差點兒就掉瞭腦袋。 司馬欣快馬加鞭趕到京城後,就直接就去找秦二世。然而,他很快就悲哀地發現,雖然他在戰場上跟著章邯出生入死好幾年,也算是風流人物瞭,但此時連皇宮的大門也進不瞭。原因其實很簡單,沒有領到趙高簽發的許可證,宮中的衛士就不給放行。 見皇帝還要趙高許可,司馬欣這時才感到事態比想象中的還要嚴重,看來朝廷果然如傳聞中的一樣,朝中大權被趙高獨攬,秦二世早已被架空瞭,隻是他自己身在雲裡霧裡還不知道罷瞭。 雖然這明顯有違常理。但人在屋簷下,哪能不低頭,沒辦法,司馬欣隻得去找趙高瞭。 他一連數天到趙府都吃瞭閉門羹。 後來他悄悄地塞瞭一些碎銀給那些門衛,有錢能使鬼推磨,看在銀子的分上,那些門衛就悄悄地告訴瞭他一些實話,他們主子(趙高)是抱定主意不會見他的,想拿去見皇帝的許可證,還是省省吧。

唐高祖李淵的蟄伏時刻:差點被嚇的投降突厥

  楊氏當滅李氏當興的傳聞傳出後不久,李淵就得到隋煬帝楊廣讓他返回長安的命令,李淵好險沒嚇死。皇帝楊廣那可是絕頂聰明的人物,他肯定猜出來瞭,有關楊氏當滅,李氏當興的政治謠言,就是我李淵瞎編出來的。徜若去瞭京師,隻怕我的腦袋……   心裡害怕,李淵咕咚一聲,倒在瞭床榻上,哭著對使者說道:兄弟,你看我,都病成這樣子瞭,能不能活到明天,我自己心裡都沒數啊。不是我抗旨不遵,我是擔?自己一旦奉旨動身,還沒出傢門,就死蹺蹺瞭。兄弟你能不能幫我一個小忙,回去跟皇上說一說,就說我病得真的厲害……   使者無奈,隻好回去告訴楊廣,李淵病情嚴重,無法奉旨來長安。楊廣聽瞭,半信不信,就去找在宮裡出任女官的李淵外甥女,問她:你舅舅為何不肯來長安?李淵外甥女回答:興許是病情比較嚴重吧?   楊廣冷笑:恐怕是心病吧?   外甥女急忙寫瞭密信,告訴李淵這個消息。收到信後,李淵是真的病重瞭。這時候他最想做的,就是和妻子竇氏商量商量,?是此時竇氏病危,李淵隻好把事情憋在心裡,不敢說出來。   不久,竇氏病疫。李淵悲痛不已,自思娶瞭這麼好的一個老婆,卻因為自己不聽她的話,以至於落到瞭如此危險的境地。從此他采用韜晦之計,故意放縱聲色,還收取下屬的賄賂,表示自己絕無雄心壯志,如此到瞭大業十三年,楊廣傳旨,任命李淵為太原留守。

抗戰時日本對蔣介石幾次誘降:蔣介石為何沒投降

  抗日戰爭時期,日本政府和蔣介石集團之間的關系撲朔迷離。在公開場合,日本曾把蔣介石罵得狗血淋頭,而背地裡卻又把他當成“迷人的伴侶”。  抗戰初期,蔣介石喊過一些諸如“犧牲到底,抗戰到底”的漂亮口號,曾幾何時,卻又與日本眉來眼去,勾勾搭搭,還幹瞭一些“同室操戈”的勾當,深得敵寇的嘉許。究其原因,是日寇對蔣介石集團采取瞭軍事打擊和政治誘降的兩手策略,迫使蔣經常首鼠兩端。抗戰時期,在降日、賣國的問題上,蔣介石與汪精衛有著根本的區別。他最終沒有投到日寇的懷抱裡,這是人所共知的。但是,日寇對蔣誘降、日蔣相互勾結的內幕以及誘降未遂之原因卻又鮮為人知。  縱觀抗戰八年,日本政府對蔣介石集團的誘降,大體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抗戰爆發到1938年10月武漢失守。這一階段的主要特點是:日本采取強硬的對華政策,對蔣介石集團的基本方針是以武力威壓為主、政治誘降為輔。   在此階段,侵華日軍的瘋狂進攻迫使國民政府對日作戰比較努力,也比較順利地形成瞭全國軍民抗日戰爭的高潮,一時出現瞭生氣蓬勃的新氣象。起初,日本的如意算盤是速戰速決,企圖在三個月內滅亡中國。但是,由於“中國人民的抵抗出乎意料的激烈”,使日寇到處受阻。日本政府預感到侵華戰爭將要曠日持久,拖下去對其十分不利,遂決定在進行軍事打擊的同時,通過外交途徑,引誘蔣介石集團投降。並請當時的德國駐華大使陶德曼出面“調停”。1937年11月5日陶德曼向蔣介石遞送瞭日本提出的“和平條件”,其綱要是:“事實上承認滿洲國;締結日華防共協定;停止反日;停止特殊貿易、自由飛行。”上述條件,蔣介石認為除承認偽滿以外,其餘不算太苛。12月2日,蔣召集白崇禧、唐生智、徐永昌、顧祝同等黨政軍首腦開會,全體一致認為,隻要不再有其他條件,原則上同意以此為“和平談判”的基礎。  但是,就在誘降露出希望之光的時候,情況發生瞭變故。12月13日日軍攻占瞭南京以後,其政府中的強硬派氣焰十分囂張,突然又追加瞭一系列苛刻的條件:對偽滿由“事實上承認”變為“正式承認”;擴大華北、內蒙古與華中的非武裝地帶;承認內蒙古自治與華北特殊政權並保證駐兵;必要的賠償。同時還勒令限期答復,否則將對中國采取“斷然措施”。   對上述條件,國民黨政府不敢貿然答復,拖到1938年1月13日才轉告日方,要求對每一條款作出具體說明,待仔細研究後才能作出確切決定。日本政府很不滿意,近衛內閣於1月16日發表第一次對華聲明,明確宣佈今後“不以國民政府為對手”,決意另外扶植傀儡政權為其所用。至此,陶德曼“調停”宣告失敗,中日雙方召回大使,兩國斷絕外交關系。相關閱讀推薦:揭秘:蔣介石為何五次抵制美國分離臺灣的圖謀?鮮為人知:蔣介石和宋美齡不為人知的精彩夜生活蔣介石為娶宋美齡與前妻陳潔如約定5年後復婚?漂亮妓女救蔣介石以身相許:成蔣介石第二任夫人慘死於日軍轟炸的蔣介石原配夫人:毛福梅的悲劇

英國軍隊那些年的失敗:7000正規軍投降民兵

  跟羅馬人一樣,英國人跟各種各樣的敵人交過手。他們也曾經被各種各樣的敵人打敗,包括美國人、俄國人、法國人、美洲土著、非洲人、阿富汗人、日本人和德國人。盡管是失敗,但輸給那麼多形形色色的敵人也是有點榮耀的。   俗話說,勝利瞭眾人邀功,失敗瞭無人認賬。但就英國而言,失敗的禍根很多,有過於自信,也有種族歧視。   7000正規軍向民兵投降   設想如果美國陸軍的整整一個旅向塔利班投降該當如何,這或許就能讓人明白1777年薩拉托加戰役的重大影響瞭。在一支被歐洲專傢斥為殖民地烏合之眾的部隊面前,英軍7000人放下瞭武器。   這場戰役原本就不該發生。對於一個歐洲大國來說,英軍規模不大,要想制伏北美東部這麼大面積的地區就更顯得力量單薄。英國的優勢在於擁有皇傢海軍,其戰略機動性使英國能以喬治·華盛頓的大陸軍望塵莫及的速度集合或轉移兵力。   於是,本著一貫蔑視敵人的傳統,英國在1777年秋決定長途跋涉深入北美內陸,此時海軍已鞭長莫及。綽號“紳士約翰尼”的英軍將領伯戈因帶領7000人馬從加拿大進軍紐約州北部,在奧爾巴尼附近與威廉·豪率領從紐約市北上的另一支部隊會合。理論上,這將把革命者的大本營與其他殖民地隔離開來。

降而復叛的施瑯:為何背叛鄭成功投降清朝

  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無論是誰。隻要維護兩岸統一,就會名垂青史,受到中華民族的愛戴。   談到海峽兩岸的英雄人物,人們會對驅除荷蘭殖民侵略者、收復臺灣的鄭成功油然而生敬意,而對於平定臺灣的傳奇人物施瑯大將軍則知之不多、不深。讀完安然所著《施瑯大將軍–平定臺灣傳奇》,掩卷而思,一個完整、真實和高大的施瑯形象在我的腦海裡浮現。   施瑯,生長在明清之際,各種社會矛盾錯綜復雜。這使當時各種人物的抉擇頗傷腦筋,同時,也使得後人研究這段歷史時感到撲朔迷離,難以準確把握。安然擺脫瞭所謂正統觀念。對施瑯反復多變的前半生,給予瞭恰如其分的定位。   施瑯的多變,是應時而變。一變:1646年(順治三年),鄭芝龍見清兵席卷中原,南明政權大勢已去,率心腹部將500人,分乘5艘戰船抵達福州投清。其中包括施瑯。二變:1649年(順治六年),擔任清朝總兵的施瑯在廣東陷入絕境之際,出人意料地得到鄭成功的禮遇。於是,他就跟隨鄭成功走上瞭反清復明的道路。他的部將數千人成為鄭成功的重要力量。施瑯為鄭成功獻計獻策,並親身參與襲取廈門,立下卓著戰功。三變:由於鄭成功與施瑯個性反差、矛盾激化,造成施瑯的父兄被殺。施瑯遂離開鄭成功,第二次降清。安然的評價是公允的:施瑯第二次降清,屬於被逼上梁山,談不上個人品質問題。主要原因在於鄭成功盛怒之下,輕率地錯殺施瑯的父親弟弟,才導致施瑯這樣一位傑出的海軍將領投入清軍的懷抱。   評判一位歷史人物的功過,是不能夾帶個人感情色彩的。事實證明,施瑯正是由於降清,才擔當重任,充分地施展才能,成就豐功偉業。康熙元年(1662年)七月,清政府提拔施瑯為福建水師提督,率領官兵一萬人左右。從此,清朝組建瞭第一支水師部隊。施瑯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水師提督。   施瑯的首步妙棋是一舉攻下鄭氏集團經營多年的廈門、金門二島。康熙二年(1663年)四月,施瑯率快艇20多艘,從海門突襲鄭軍,打死打傷200餘人,活捉參將黃九等20餘人,鼓舞瞭將士的士氣。施瑯善於準確地判斷形勢,及時調整戰略戰術。十月,施瑯率軍先後攻下鄭軍苦心經營多年的廈門和金門。同時,他註重分化瓦解鄭軍,並收到瞭奇效。先是,鄭軍都督杜輝率領將領102名、兵丁1096名、戰船62艘,向清軍投降。接著,威遠將軍翁求多率領6萬多兵民降清,成為鄭軍投降規模最大、人數最多的一次。然後,留守銅山的黃廷臣率傢屬及官兵3萬多人降清。

投降保留佩劍是慣例:日本投降時為何被解除佩劍?

  69年前,日本的裕仁天皇向全國廣播瞭接受波茨坦公告、實行無條件投降的詔書。慘無人道的侵略戰爭持續瞭15年,念完詔書不過5分鐘,日本欠世界的道歉,69年瞭,卻越發遙遙無期。   在600餘字的《終戰詔書》中,並沒有“投降”二字。正是戰敗時留下的這個“心眼”,使得今天的日本政府仍有理由稱呼這一天為“終戰日”。然而無論是日本人還是憤怒的亞洲人民,心裡其實很清楚,有一個檻一直沒有過去。   日本人的記憶是空白嗎?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曾註意到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戰後德國的工業傢和金融傢的履歷表中,總會對戰爭時期的經歷毫無隱瞞,不管是曾參加戰役還是做過俘虜,都一一列出。但是在日本人的履歷中,從1937年到1945年之間永遠都是留白,“好像這段日子不曾存在”。   李光耀的觀察很敏銳,當然,日本人的那段日子也真實的存在過。比如今天,3個日本內閣成員,日本總務大臣新藤義孝、國傢公安委員長古屋圭司、行政改革擔當相稻田朋美參拜瞭靖國神社,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則向這個供奉瞭14名甲級戰犯的地方,捐贈瞭“玉串料”——這個聽起來莫名其妙的詞,跟“香火錢”差不多一個意思。   每年的這一天,因為那段“不曾存在”的日子,日本都會有大規模的紀念活動,並被亞洲其他國傢所抨擊。死不悔改。

1945年日本戰敗:日軍主戰派是如何拒絕投降的?

  在日本宣佈投降之前,國內的主戰派分子異常活躍,以陸軍大臣阿南惟幾為首的陸軍將領,一直拒絕投降。甚至在日本宣佈戰敗之後,還有不少頑固的右翼分子抱著殘存的念想,試圖復興軍國主義。  日本內部各執一詞 軍方拒絕投降  1945年8月15號,日本天皇裕仁以廣播《終戰詔書》的形式,宣佈無條件投降。而在此前的一個星期裡,主戰與主和兩派各執一詞,即便召開瞭多次會議,仍爭論不休。其中,以時任陸軍大臣阿南惟幾的軍方,主戰情緒高漲,態度最為堅決。  陸軍大臣阿南:主張本土作戰的狂熱分子  阿南惟幾,是好戰的狂熱分子,曾擔任過侍從武官和陸軍航空總監。1940年至1945年,中日雙方在湖南境內展開瞭反復的拉鋸戰,期間,時任11軍司令的他先後指揮瞭兩次長沙作戰。另外,他還公然違反日內瓦公約,先後在山西、長沙、宜昌等地作戰時一再使用毒氣,造成數以萬計的傷亡。1945年,在鈴木貫太郎擔任首相時,他擔任陸軍大臣一職,由於陸軍是日本的支柱,因此,阿南惟幾更是試圖發動政變,反對投降,是主張“本土作戰”的狂熱中堅分子。在天皇宣佈投降之後,選擇瞭切腹自盡。   9月9日受降儀式 岡村寧次拒絕交軍刀  除瞭阿南惟幾之外,另外一位時任駐華日軍最高指揮官的岡村寧次,也是對日本投降拒不承認。岡村寧次,是侵華戰爭的主要戰犯,制造瞭1927年“五·三”濟南慘案,1932年“一·二八”事變等多起侵華事件,並在1941年-1944年,瘋狂推行“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1945年9月9號,侵華日軍向中國投降簽字的儀式在南京舉行,按照規定,投降將領將軍刀拱手上交,是投降的標志。不過,岡村次寧卻拒絕將他的軍刀上交,成為瞭當時在場中國人和盟邦友人的最大遺憾。  不相信日本會投降 日本老兵叢林負隅頑抗30年  冥頑不靈,負隅頑抗的,還有日軍的基層士兵。1944年12月,日本駐菲律賓某部的營長,命令一位名叫小野田寬郎的少尉堅守盧班群島,並叮囑他一定不準投降、不準自殺,承諾過幾年一定來接他回國。誰知道,1945年日本宣佈投降之後,這名年僅23歲的少尉拒絕接受二戰早已結束日本戰敗的事實,硬是在當地與菲律賓軍方展開近30年的遊擊戰,直到當年向他下命令的營長前來,他才走出叢林,宣佈投降。  日本戰敗69年 仍需警惕軍國主義復活  1944年,日軍為瞭挽回在太平洋戰場上連遭慘敗的局面,組建所謂的“神風特攻隊”。按照“一人一機一彈換一艦”的要求,采取自殺式襲擊的方式,攻擊美軍的軍艦。事實上,直到現在,即便距離日本投降已經過去瞭69年,但是在日本國內還是有不少頑固的軍國主義分子,目前,以安倍晉三為首的內閣,先後拋出“侵略未定義”論,企圖發表新的談話否認承認侵略史實的“村山談話”及日軍從軍慰安婦問題的“河野談話”。甚至還修改教科書,加強所謂的“愛國主義精神”教育,否認南京大屠殺,妄圖為一己私利顛倒歷史,營造軍國主義復活的氣氛和土壤。相關閱讀推薦:侍從出身的日軍名將阿南惟幾:薛嶽最危險的對手解讀第三次長沙會戰:薛嶽將軍為何選長沙為戰場四次長沙會戰的真相:薛伯陵是好樣的卻愛吹牛日軍隻剩下兩成?第三次長沙會戰到底殲敵多少盤點抗日十大經典戰役:長沙會戰雙方死傷20萬

揭秘傅作義假投降為國民黨當臥底 等待反攻大陸

  北平和平解放後傅作義計劃逃離棋差一招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幾天後的1949年2月4日,國民黨政府方面負責聯絡傅作義的國防部長徐永昌記載:“楊慎五處長來,述前幾天宜生電其向外交部要一護照準備出國未果,詢中央對其是否不好。”傅作義為何於已經和平解放後忽向南京政府申領護照出國呢?  原因是在傅與中共達成協議起義之後,為爭取在國民黨政府方面的主動,在國民黨方面的廣播和報紙上大傢宣揚此一協議是“他之和平保全北平的功績,並譽之為萬眾生佛”。被中共方面視為收買人心,試圖收集政治資本進行對抗。因此,由毛澤東執筆,寫瞭一封以林彪羅榮桓名義致傅的公函,也稱通牒。並在解放軍接管北平後的第二天2月1日在《人民日報》頭版發表。其中將傅放在戰犯,因戰敗毫無希望才謀求和談,隻能以求自贖的位置上。  這一公函的公開發表對傅作義如晴天霹靂。而向南京國民政府謀求出國正是他對中共發表公函的“氣憤之慨”的反應。徐永昌不明其中原因,表示南京政府對傅“無所謂好不好,先要問何以不向上級報告所以即要出國有是理否”。傅要出國的理由徐未弄明白,然而傅要出走的意思徐則明白瞭。為此,徐指示楊慎五轉告傅:“莫善於先回綏遠。”徐的這個意見看來被傅接受瞭。2月15日,楊慎五見徐,“楊出宜生致彼電,要求留綏飛機勿返京,俾彼有機會離平”。這就是說,傅要求由他掌握一架飛機,伺機逃離北平。  2月22至24日,傅作義、鄧寶珊與顏惠慶、邵力子、章士釗等前往西柏坡。通常的說法是,毛與傅相見愉快,前嫌盡釋。然而,事實上27日邵力子返回南京,翌日徐永昌看望邵,邵“述傅宜生甚苦悶,一則以外間對之多有不諒解;一則以為他若一走固然落得清靜,但就有若幹人受苦”。傅的意思是,他若離平,其部屬將失去庇護。總之,傅的實際狀態是“甚苦悶”。   接下來不無戲劇性的一幕發生瞭。3月24日傅作義密電楊慎五:“楊慎五可親送徐部長。請派王蔚梧乘機無論如何於明敬日先到綏,以便研究後日如何赴綏,萬勿遲誤,並須絕對秘密。”傅將其逃離北平的時間安排在26日,然而3月26日南京方面卻收到傅這樣一份來電:“楊慎五親轉徐部長……承派機來接,至深感佩。因毛來平,著陸場附近共軍較多,故此間機場已不能降落。以後另找好著陸場,再行請派。”原來,就在3月25日,毛澤東率中共中央機關由西柏坡遷至北平,並於當日下午在北平西苑機場閱兵。這就是說,毛的忽然到來,並恰恰選擇在機場閱兵,無意中打斷瞭傅的逃離計劃。  回綏遠策劃綏遠起義期間傅密會國民黨代表向蔣介石表白甘心做臥底  1949年8月底,傅作義回到綏遠,開始佈置綏遠投向中共的綏遠起義。但就是在此過程中,傅作義還暗中面見瞭飛到綏遠的國民政府特使徐永昌。9月18日,綏遠起義通電發出。而就在之前的一天9月17日,國民黨特使徐永昌、馬鴻賓一行飛抵包頭,會晤瞭傅作義。9月19日是徐在綏遠的最後一天,傅作義特意安排在此一刻向徐最終亮出瞭全部底牌。徐記載:“九時許宜生來,謂此地不能談話,乃偕過渠處。”此前的談話均在徐處,這一回所以變更地點,因為這將是傅真正的交底。易地之後,傅“秘謂:今日綏軍‘守’力量不夠,‘攻’勢更不濟,‘走’官有二萬眷屬,毫無安置。尤其大部分士兵為綏遠人,一時難於開動。自己一人南去無用,亦復無聊。即使蔣先生叫我指揮別人軍隊,人傢對我亦無信心。所以現在必須與共黨聯合,以求生存”。  徐永昌前一日提出綏軍西撤並由傅節制西北各軍,被傅拒絕,但傅當時未說明理由,以上關於“守”、“攻”、“走”的結論,就是對徐的解釋。然而問題的核心並不在此,而在“與共黨聯合,以求生存”。生存的意圖何在,這才是傅的底牌。相關閱讀推薦:揭秘:傅作義將軍偷襲石傢莊西柏坡因何失敗?揭秘:抗日名將傅作義將軍和平起義後的憤怒與遺憾揭秘1948年的傅作義將軍:直言起義對不起蔣先生桃園結義鄧寶珊傅作義馬占山:力促“北平無戰事”揭秘:抗戰名將傅作義的警衛團曾沖擊香山真相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接下來傅揭開瞭這個謎底。他說:“經過一個時期的整理軍隊,以配合人民的支持,假定某一時期中共以兵壓迫時,彼時利用官兵心理卻可打出去。今日對蔣先生須求有效果的途徑,如系維持現狀,絕無生存之理。以聯共求得時間,而以革命求進展,利用合作農場,半年數月間可增至二十萬人。明年三、四月間將為中共最痛苦之時期,其最重要因素仍在經濟,中共絕不能成功。簡言之,領導人物大多數皆是壞人。等等。最後結論,中共可能失敗”,“(渠)要擴展實力,即是將可用幹部放入農村。”  經過上述解釋與交底,最後,傅作義以一段對蔣的感情色彩頗為濃厚的表態剖白瞭心跡,明確表明自己要忍辱負重當臥底。傅說:“蔣先生權當認錯瞭人,權當傅某力量投瞭敵,但最後必要發生一個大報答。蔣先生此時盡可宣傳傅某之罪惡,隻要蔣先生知道傅作義的心。此事做下去可能為中共殺害,但並未希望蔣先生為之昭雪。盼望好友之來如此之切,亦並非要好友為之保證,乃是要一二人知道中華民國勝利因素中仍有傅作義一員。傅作義必有轟轟烈烈之功績以報國傢,以報蔣先生,不然有死而已。”據徐記載,傅“言下痛哭,且謂不想作瞭如此錯事,對不起人”。  談話後,傅還向徐遞交瞭一份上蔣呈文。這是傅作義就政治、軍事、經濟、外交、黨建等等問題向蔣提交的一份全面的獻策。呈文分為“(中)共可能失敗的條件”、“相持階段之形成”、“我們的做法”三個部分。關於中共可能失敗的條件,傅著重指出中共的幾個弱點:“外交孤立”:“經濟貧困、食糧發生不足”:“軍隊前進太快,後方空虛”。關於相持階段的形成,傅重點建議:“封鎖,疲困經濟”:“轟炸電廠,以擾其人心”:“沿海交互登陸,以分散敵兵力”;同時建議側重宣傳中共“出賣國傢民族”。關於“我們的做法”,這是一個重建國民黨的意見,核心是“我們應認識我們已經失敗,應重新革命、重新復興”。   直到六十年代傅作義似仍和蔣介石有聯系  那麼傅作義對徐永昌的較低是否是對國民黨方面的編造,虛與委蛇呢?事實是傅作義確實是按照他對徐永昌交底的佈置去做瞭。  在傅對徐永昌的交底中,傅將中共最痛苦的時期判定為1950年三四月間,這是指中共難以渡過這年的春荒。而利用合作農場,將幹部放入農村,此即傅之底牌。傅早年擔任綏遠省主席時,欣賞梁漱溟等人的鄉村建設學說,在綏遠推行過教育、生產、武裝三位一體的農村制度,即教、養、衛制度。傅所稱利用合作農場,就是寓兵於農的意思。傅的計劃是,一旦中共遭遇困境,而傅又贏得發展時間,屆時便可“打出去”瞭。這就是“與共黨聯合,以求生存”的意圖。隨著這個計劃的披露,傅向徐亮出瞭底。  而當年主管綏遠工作的薄一波記載:“傅作義回到北平以後,有一次和我談話,談到綏遠今後的工作,表示今後必須做到兩件事,一是綏遠徹底解放區化,軍隊徹底解放軍化;二是1.8萬名幹部,必須給以安置,最好的辦法是修渠開墾。關於他個人的去處,我告他說,綏遠軍政委員會仍需成立,由他作主任,但這隻是一個過渡,暗示將來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時,可以在政府中工作。他表示怕學識不夠,願意多學習,並且說後套有16萬頃地,可耕地為10萬頃,而現耕種面積隻4萬頃,如果政策允許的話,他願意在此修水利搞合作農場。我把他的意願報告黨中央,不久,毛主席就在傅的意願的基礎上提名他為中央人民政府水利部部長。”  從這一記載看,傅作義的“利用合作農場,將幹部放入農村”計劃,他是確實去推行瞭的。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但傅作義始料未及的是,他之前引以為所有推想的基礎:美蘇很快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並未發生,於是,中共在大陸也並未在1950年三、四月間經歷極大的困難時刻。眼見局勢變化並非如自己預料,傅作義不得不放棄瞭原計劃。  中共中央書記處政治秘書室主任的師哲晚年披露:“中央人民政府成立,讓傅作義擔任瞭水利部部長。約一年後的一天,他找到毛澤東,給毛澤東說,他還有多少電臺,多少枝槍,存在什麼什麼地方。毛澤東說:‘你留著用吧。’他當然不敢‘留著用’。”  也就是說,1950年傅作義的預測完全落空後,他才向中共方面交出瞭他的最後底牌。但交出底牌不代表他並不繼續臥底瞭。   據臺灣學者郭岱君新近披露出來的蔣介石日記顯示,傅作義在1963年還與蔣介石暗中聯系過,蔣介石在1963年8月9日的日記中寫道:“傅逆作義特以專人帶來其親筆書‘悉貢所能’四字。密告於餘,但其並未具名,其字確是真筆,可知匪共內部已至崩潰在即,有不可想象之勢,否則此種投機分子,絕不敢出此也。”此後8月份、9月份、10月、11月蔣在日記中都有提及傅作義,例如說下周討論傅逆之事等等,但之後就不再出現瞭。  由此可見,被迫不得不起義交出軍隊和地盤的傅作義,實則自起義後,都扮演著一個國民政府在中共方面的臥底角色。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美媒盤點英軍歷史5大慘敗:7000正規軍向民兵投降

  導讀:美國《國傢利益》雙月刊網站11月20日發表題為《英國的最大軍事失敗》的文章稱,跟羅馬人一樣,英國人跟各種各樣的敵人交過手。他們也曾經被各種各樣的敵人打敗,包括美國人、俄國人、法國人、美洲土著、非洲人、阿富汗人、日本人和德國人。盡管是失敗,但輸給那麼多形形色色的敵人也是有點榮耀的。  俗話說,勝利瞭眾人邀功,失敗瞭無人認賬。但就英國而言,失敗的禍根很多,有過於自信,也有種族歧視。嘲笑英國佬的美國人要當心,同樣的原因也曾把美國引向失敗。以下是英國的五大軍事失敗:  7000正規軍向民兵投降  設想如果美國陸軍的整整一個旅向塔利班投降該當如何,這或許就能讓人明白1777年薩拉托加戰役的重大影響瞭。在一支被歐洲專傢斥為殖民地烏合之眾的部隊面前,英軍7000人放下瞭武器。這場戰役原本就不該發生。對於一個歐洲大國來說,英軍規模不大,要想制伏北美東部這麼大面積的地區就更顯得力量單薄。英國的優勢在於擁有皇傢海軍,其戰略機動性使英國能以喬治·華盛頓的大陸軍望塵莫及的速度集合或轉移兵力。   於是,本著一貫蔑視敵人的傳統,英國在1777年秋決定長途跋涉深入北美內陸,此時海軍已鞭長莫及。綽號“紳士約翰尼”的英軍將領伯戈因帶領7000人馬從加拿大進軍紐約州北部,在奧爾巴尼附近與威廉·豪率領從紐約市北上的另一支部隊會合。理論上,這將把革命者的大本營與其他殖民地隔離開來。不幸的是,英軍指揮層跟他們的隊伍一樣各自為政。豪將軍自作主張決定占領費城。伯戈因則勉強奪回瞭泰孔德羅加堡,卻發現自己物資不足而冬天即將來臨。他沒有退回加拿大,卻向阿爾巴尼挺進。與此同時,美方召集瞭1.5萬名民兵,並得到華盛頓將軍派兵增援。  經過在弗裡曼農莊和貝米斯高地的兩場小規模戰役後,伯戈因部發現自己寡不敵眾並被包圍在薩拉托加,既無增援也無解圍之兵。1777年10月17日,“紳士約翰尼”投降,使他的部下免於在一場毫無希望的戰鬥中白白送死。而美國革命者則以戰場上擊潰英軍的事實,說服瞭法國與羽翼未豐的他們結盟並對英開戰,隨後西班牙也仿而效之。世界歷史因此役受到的影響不可估量。相關閱讀推薦:丘吉爾:從口吃患者到英國歷史上最偉大的首相二戰英國戰俘心中傷痕難撫平 稱永不原諒日本人英國國王喬治一世竟然不會說英語:他如何治國?歷史上的今天11月5日 蘇丹反擊英國“遠征軍”揭秘:日不落帝國英國海軍的雛形原來是海盜英國名將克萊武簡介:用三十年讓印度淪為殖民地分頁:1/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非洲土著痛擊精銳英軍  被美國民兵打敗就夠丟人的瞭,但至少美國人論祖先和文化還算是西方的。那麼,手持長槍鐵矛的非洲土著肯定敵不過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英國軍隊吧?直到今天,這種印象仍貫穿於1964年的影片《祖魯》中,在該片的羅克渡口戰鬥力,一小撮英軍就擊退瞭非洲勇士的“人海攻勢”。但在這之前的伊桑德盧瓦納潰敗,卻粉碎瞭上述帶有種族主義色彩的成見,在1879年1月22日的伊桑德盧瓦納戰役中,祖魯人殺死瞭1700名英國正規軍。英國入侵祖魯蘭地區,表面上是為瞭報復英國公民遇害,實則為瞭當地的消滅祖魯王國,以創建一個南非邦聯。  跟在薩爾托加一樣,英國人魯莽地置自己於死地。英國指揮官切姆斯福德爵士將1.5萬人的部隊分成3個縱隊,認定此舉可使英軍包圍祖魯軍團。切姆斯福德統率由5000人組成的主力縱隊,在伊桑德盧瓦納紮營,卻未曾察覺5英裡以外就有一支祖魯部隊。他不僅沒有加固陣地,還把部隊再次分割,將大部分人派去追趕所謂的祖魯主力部隊,而隻留下1700人守衛營地。  但2萬之眾的祖魯主力部隊其實就藏在營地附近。當英國偵察兵終於發現他們時,祖魯人發起進攻。他們在堅船利炮的工業時代揮舞著鐵器時代的長矛和盾牌,但祖魯人證明,即使在技術上處於劣勢,組織嚴明、士氣高昂、戰術靈活的部隊也能大獲全勝。他們慣用的招數是“野牛之角”:年紀較大的勇士從正面與敵人交手,年輕勇士則從兩側包抄發動襲擊。這一戰術屢次為祖魯人贏得美名,之前是贏得瞭一個非洲帝國,現在則是大敗英國人。   名艦“胡德”號慘遭擊沉  人們不能指摘皇傢海軍缺乏鬥志。1941年5月“俾斯麥”號戰列艦從德國駛入北大西洋的消息傳來後,英國迅速做出反應。一艘德國戰列艦在為英國補給糧食彈藥的航線上遊弋,那不是老虎進瞭雞窩嗎?“俾斯麥”號是一艘大型戰列艦,在1941年比大多數英美戰艦都更新、更先進。在“歐根親王”號重型巡洋艦的伴隨下,它在任何一場戰鬥中都將是難以匹敵的。當德國人駛經丹麥海峽時,攔截這兩艘船的是皇傢海軍的“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和“胡德”號戰列巡洋艦。分頁:2/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威爾士親王”號建成不久,“胡德”號則是1918年一戰期間下水的一代名艦。作為一艘戰列巡洋艦,“胡德”號比戰列艦速度要快,但裝甲防護較差,根本無法對抗像“俾斯麥”這種現代化戰列艦。英國人沒有等候增援,而是擺開作戰架勢。這是一場典型的主力艦之戰,沒有飛機或航母參與。不幸的是“威爾士親王”號的艦炮出現故障,致使火力大減。但讓這一天成為皇傢海軍歷史上最黑暗日子的卻是“胡德”號。在遭受德國人的一陣炮轟後,這艘戰列巡洋艦爆炸,船上1300餘人全部遇難。原因可能(但不能肯定)是德國人的一發炮彈擊穿甲板導致彈藥艙爆炸。“威爾士親王”3次擊中“俾斯麥”號,但無可改變的事實是,皇傢海軍引以為傲的“胡德”號被擊沉,而德國人活著揚長而去。  新加坡失守致8萬英軍被俘  至此,英國人還會低估誰呢?別擔心,到瞭上世紀40年代就輪到日本瞭。戰前,英國專傢出於種族歧視對日本人不屑一顧,犯下嚴重錯誤。這種種族歧視在太平洋戰爭的頭6個月結下苦果,日本陸海軍在東南亞和西太平洋將西方列強打得落花流水。最典型的莫過於英國的新加坡堡壘陷落。新加坡曾被認為固若金湯,那基本屬於謠傳:預算收緊已使這個島城徒有其表。盡管如此,以8萬人的駐軍,新加坡本應能夠抵擋一陣,或許能堅持到援兵到來。   援兵不會來瞭。美國太平洋艦隊在珍珠港幾乎全軍覆沒。“威爾士親王”戰列艦12月8日在馬來亞被日軍擊沉,致使新加坡失去海上盾牌。但英國的這場災難在很大程度上是匪夷所思而非不可避免。因在不列顛之戰中打瞭勝仗而洋洋得意的皇傢空軍飛行員發現自己不是日本飛行員及其零式戰鬥機的對手。12月8日在馬來半島登陸的日軍雖然不及守軍人多,卻智勝瞭缺乏訓練和領導的英國、澳大利亞和印度軍隊。日軍指揮官是山下奉文將軍,此人曾在菲律賓打敗美國人,後來被稱為“馬來之虎”。英軍指揮官是情緒低落的珀西瓦爾將軍,他的屬下則爭吵不休。  日英雙方兵力為1比3,山下部隊不得不在新加坡與大陸之間的海峽開展水上攻擊。英軍堡壘在一周內便失守,8萬人成為戰俘,其中很多人未能在日本人的惡劣關押條件下幸存。溫斯頓·丘吉爾稱,8萬人集體投降是英國歷史上的最慘痛災難。分頁:3/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英軍馬虎大意被隆美爾圍殲  讓英國丟掉新加坡堡壘的懶散狀態還差點讓它丟掉中東。1942年夏,在德國人、意大利人和英國人的北非拉鋸戰持續近兩年後,前線暫時穩定下來,雙方都準備迎接下一輪戰鬥。北非地廣人稀,幹旱少雨,這裡的戰役就像海戰——跟艦隊一樣,軍隊不斷穿越荒無人煙的開闊地帶,除瞭班加西和圖卜魯克等為數不多的幾個重要港口和補給點之外,這些地方本身幾乎毫無價值。  但到瞭1942年中,英國人決定把馬其諾防線照搬到北非,而結果也跟1940年差不多。格查拉防線建在圖卜魯克附近,從地中海岸往南延伸到沙漠深處。它包括一系列雷區和由步兵旅把守的加固“崗亭”,並有英國裝甲部隊做後盾。遺憾的是,沙漠裡空空蕩蕩,沒有河流或山脈讓英軍的防禦作為依靠,致使其南線側翼孤零零地置身於空曠沙漠中。把一個不穩固的側翼擺在德國人面前無異於自找麻煩,埃爾溫·隆美爾是不會錯過這場盛宴的。雖然英軍在人數上超過隆美爾的非洲軍團及其意大利盟友,但隆美爾以其一貫大膽作風,決定在5月27日發起進攻。他讓自己的裝甲部隊繞過英軍南線側翼,意大利“炮灰”(他們基本上是在沙漠裡徒步前進)則負責襲擊英軍的“崗亭”以轉移其註意力。假如進展順利,英軍“崗亭”會被包圍並摧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