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政治

唐中宗的皇後韋氏:政治野心膨脹 殺夫奪權被殺

  韋皇後,唐中宗第二任妻子,名號不詳。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中宗復位後,韋皇後勾結武三思等專擅朝政,以其從兄韋溫掌握實權,縱容女兒安樂公主賣官鬻爵,大肆修建封寺廟道觀。韋後於景龍四年又毒死中宗,立溫王李重茂為帝,臨朝稱制。不久臨淄王李隆基發動政變,擁其父相王李旦復位,韋皇後被殺於宮中。  韋後之亂  弘道元年(683年)唐中宗李顯即位,次年,立為皇後。同年,中宗被武則天廢黜,遷於房州(今湖北房縣),韋氏隨行。神龍元年(705年),中宗復位。每臨朝,韋後都要置幔坐在殿上,預聞政事。中宗任用曾為武則天掌文書的昭容(宮中女官)上官婉兒主持撰述詔令,以武三思為相。當時朝中形成一個以韋氏為首的武、韋專政集團。武三思通過韋後及其愛女安樂公主,誣陷並迫害擁戴中宗復位的張柬之、敬暉等功臣。中宗對揭發武、韋醜行的人處以極刑,武三思因而權傾人主,作威作福 。  中宗的太子李重俊非韋氏所生,遭到韋後厭惡;安樂公主與其夫武崇訓(武三思子)經常侮辱重俊。重俊於神龍三年七月發動部分羽林軍殺死武三思與武崇訓,謀誅韋後、安樂公主,因隨從的羽林軍倒戈,政變失敗,重俊被殺。武、韋集團權勢依舊不減。   此時內地水旱為災,戶口逃散,民不聊生。中宗卻與韋後恣意淫樂,不理朝政,還處死上書告發韋氏亂政的人。據說,景龍四年(710年)韋氏懼怕恐其醜行暴露,安樂公主想要韋氏臨朝,自為皇太女,遂合謀毒死中宗。景龍四年(710年),韋後臨朝攝政,立李重茂為帝,史稱唐少帝。韋後又任用韋氏子弟統領南北衙軍隊,並欲效法武則天,自居帝位。臨淄王李隆基(後來的唐玄宗)與太平公主(武則天女)發動禁軍攻入宮城,殺韋後、安樂公主、上官婉兒及諸韋子弟,迫少帝讓位,立相王李旦(李隆基父)為帝,即唐睿宗。韋後之亂,至此結束。  韋後小傳落難南方  嗣聖元年(684年)五月二十三日,從均州(今湖北均縣)通向房陵(今湖北房縣)的鄉間大道上,幾輛馬車在慢慢地行駛。第一輛車上坐著的一位青年男子,面容憔悴,目光呆滯,似乎有重重的心事和無限的憂愁。他就是唐中宗李顯。武則天稱帝以後,李顯被廢為廬陵王,幽禁在皇宮中一所冷落的庭院中。後來,又被流放到遙遠的南方。此時,李顯正是在流放途中。他望著碧綠的原野,深深感到這充滿生機的大地和自己的心緒是那樣不協調。妻子韋氏的車輛就在他後面。想到妻子,李顯不由得回頭望望。韋氏是中宗當太子時被納為妃的,嗣聖元年立為皇後,中宗被廢,她也遭貶黜,隨從前往房陵。韋氏剛剛生個女孩,身體還很虛弱,旅途中車子的不停顛籬更增加瞭她的痛苦。因為在途中生產,沒有來得及準備,李顯和韋氏隻好用自己的衣服把女孩裹起來,於是他們便給這個孩子起名叫“裹兒”。和父母痛苦得難以入眠不同,裹兒常處在熟睡之中。韋氏後面還有幾輛車,分別載著他們已經長大的孩子,奴仆和一些用物。李顯和韋氏到達房陵以後便定居下來。他們在房陵期間,武則天多次派遣使臣前去探望。  每當聽到使臣到來的消息,李顯總是心驚肉顫,坐臥不安,甚至想自殺。倒是韋氏比較豁達,她勸李顯說:“福禍相依,總會變化的,為什麼要想到死呢?您用不著這樣害怕。”李顯和韋氏就這樣相依為命,在房陵共同度過瞭十多年艱苦的生活,夫妻間的感情也更加深厚。每當夜幕來臨,繁星滿天的時候,李顯遙望星空,回憶當年皇宮中的太子生活,便向韋氏保證,一旦重登帝位,定讓她各方面快快活活。相關閱讀推薦:李隆基發動政變如何誅殺韋皇後? 韋後怎麼死的揭秘韋後與武三思穢亂後宮:為何唐中宗充耳不聞?唐中宗李顯皇後韋氏變香妃的傳說:揭韋皇後風流史上官婉兒墓志透露未記載事跡:為反韋後喝毒酒歷史上的韋皇後怎麼死的?武則天的兒媳婦韋皇後分頁:1/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回到宮中  因為朝中老臣狄仁傑常勸武則天要念及母子之情,吉項,李昭德等大臣也多次談起讓中宗李顯復位,又因為武則天已經七十多歲,體弱多病,也時時想起遠在他鄉的李顯,於是,聖歷元年(698年)李顯又被迎回宮中,韋氏也相隨返回。李顯剛回到宮中時,對外保密,他被武則天藏在一個大帳子裡。  一天,武則天召見狄仁傑,又談起廬陵王李顯,狄仁傑慷慨陳詞,淚流滿面,情緒非常激動。武則天派人把李顯從帳子中喚出,推到狄仁傑面前說:”還你儲君。”狄仁傑見是李顯,趕忙返到階下一邊哭一邊行禮。過瞭一會兒,狄仁傑又對武則天說:”太子回到宮中,大傢都不知道,難免有人還要議論。”武則天認為狄仁傑講得有道理,就又用隆重的禮節,公開把李顯從龍門迎進皇宮。對此,文武百官都感到非常高興。神龍元年(705年)正月初二,鳳閣侍郎張柬之,鸞臺侍郎崔玄瑋,左羽林將軍(1)敬暉,右羽林將軍桓彥范,司刑少卿袁恕己,乘武則大生病之機,發動宮廷政變,捕殺瞭武則天的親信張易之,張昌宗兄弟,迎皇太子李顯監國。武則大看大勢已去,便在正月初三日讓位給李顯。初四日,李顯即位於通天宮。不久,他恢復唐的國號,一切禮儀制度也都恢復到高宗永淳年間的老樣。   位居皇後  幾個月以後,八十二歲的武則天離開瞭人世。這樣,唐中宗李顯第二次當瞭皇帝,韋氏又被冊立為皇後。中宗第二次即位期間,災害連年,邊患不斷。神龍元年四月,同官縣(今陜西銅川)下瞭特大雨雹,被淹農傢四百餘戶,許多燕雀都被砸死。神龍三年(707年)三月,自京師至山東發生瘟疫,百姓死亡不計其數。  昏庸亂政  這年夏天,山東,河北二十多州又發生旱災,餓死,病死的總計數千人。但是,對這一切,中宗和韋後並不放在心上。韋後會對中宗說:”十多年的苦難我們已經受夠瞭,現在就要過自由自在的天子生活瞭。”在韋後慫恿下,中宗即位當年的十一月,他們就一起到洛陽城南門樓觀看瞭潑寒胡戰。當時天氣嚴寒,北風凜冽,北方胡人裸身揮水,舞蹈自如。中宗和韋後身穿輕裘,從早到晚,不知疲倦。神龍三年二月,中宗,韋後又和近臣們一起登上玄武門,觀看宮女聚會飲酒。韋後還覺得不開心,又請求中宗命宮女左右分隊,互相毆鬥,以決勝負。  他們還派遣宮女開辦集市,令百官公卿扮做商人前往交易,因買賣不公,大臣和宮女們互相辱罵,言詞卑猥。中宗和韋後看瞭以後卻哈哈大笑。神龍四年(公元七0八年)正月元宵節期間,中宗和韋後脫去龍鳳袍,換上百姓裝,帶領大臣們夾雜在長安市民中間,在化度寺門前的大街上觀賞花燈。這一夜,中宗還依照韋後意見,放出幾千名宮女看燈,結果一半以上的宮女都跑掉瞭。二月,中宗,韋後和各位公主又來到金城(今陜西興平),在梨園球場觀看瞭拔河比賽。三月,他們遊宴桃花園;四月,又遊賞櫻桃園,還到瞭隆慶池,結彩張燈,泛舟戲樂。中宗和韋後真正嘗到瞭當天子的快活。中宗和韋後的戲遊以及中宗處處依順韋後,使朝政更加腐敗。中宗第二次即位不久,就應韋後之請,追封韋後的父親韋玄貞為王。對此,大臣賈虛以不合祖宗之法表示反對說:“異姓不王,古來如此。皇上剛剛復位,就大封後族,會失信於天下的。”原來,按照朝廷規定,隻有和皇帝同姓的人才能封王。但是,中宗對賈虛的話根本不聽。這時的中宗,隻記住瞭以前他許諾過的話:韋後隻要快活,要求什麼都可以。分頁:2/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中宗復位以後,武則天雖然死瞭,但朝中武氏的勢力還很大。武則天的侄兒武三思這時被封為德靜郡王,官拜左散騎常時。最初,張柬之,崔玄暐等人殺張易之,張昌宗之後,銘州(今河北永年)長史薛季昶曾對張柬之等人說:“二張雖然根除,武三思一夥還在,應乘勢把他們鏟除,國傢才會安定。”但是,張柬之沒有聽從這個意見。武三思聰明伶巧,善於觀風使舵。他看到張柬之等人處置瞭張易之,暫時還沒有顧及到他,便通過種種關系,讓自己的兒子武崇訓娶瞭韋後的小女兒安樂公主,也就是裹兒。這樣,武三思在朝中的地位更加鞏固。武則天在世時,宮中有個叫上官婉兒的女子,因為懂得詩詞歌賦,為人又柔順,很得武則天寵愛。中宗復位以後,上官婉兒繼續被信用,並專掌擬定命令。不久。還被拜為昭容(女官名)。武則天在世時,上官婉兒就與武三思關系曖昧。武三思和韋後成瞭兒女親傢以後,通過上官婉兒中間的串通,武三思和韋後之間的關系也發展到不正常的狀況。  這時的韋後完全墮落瞭。武三思經常入宮和韋後下棋,中宗就站在一旁觀看。有時武三思和韋後一起坐在龍床上玩遊戲,中宗還站在一旁給出[主意]。朝廷外邊的人很快就知道瞭這些醜事。武三思一兩天不進宮,韋後就讓中宗前去看望。由於武三思和韋後勾結,中宗又對韋後言聽計從,甚至朝中發生的事情,中宗都要找武三思商量。中宗還依照韋後的意見,任命武三思為宰相,以至武三思在朝中的勢力,比武則天時期還要顯赫得多。   攻擊朝臣網羅奸佞  中宗的昏庸,韋後的亂政,武三思的得寵,使朝中大臣張柬之等人非常不安。他們多次勸中宗除掉武三思,削弱武氏權力,加強皇室力量。但是,這時的中宗對他們的話無論如何也聽不進去瞭。在此之前,監察禦史(2)崔皎曾向中宗進諫,中宗不但不聽,反而把他的話轉告給武三思,結果,崔皎不久就被貶謫。武三思知道張柬之等人在設法除掉他。使與親信,禦史周利用,冉祖雍,光祿丞宋之遜,太仆丞李俊。監察禦史姚紹之互人商量對策。這五人是武三思的耳目,當時被稱為”三思五狗”。”五狗”給武三思出瞭不少壞主意。隨後,武三思又來到宮中和韋後商量,他們策劃好以後,軌到中宗面前說張柬之:敬暉,袁恕己,崔玄暐,桓彥范五大臣的壞話。他們攻擊說,五大臣是恃功專權,圖謀不軌。  昏憒的中宗相信瞭,便問他們采取什麼辦法好。韋後和武三思建議中宗封五人為王,采取明升暗降的辦法,奪他們手中的實權,中宗同意瞭。這樣,中宗便封桓彥范為扶陽郡王,敬暉為平陽郡王,張柬之為漢陽郡王,崔玄暐為博陵郡王,袁恕己為南陽郡王。同時,還賜給五大臣很多染彩,錦繡,金銀,鞍馬。五大臣名為優寵。實被奪權。武三思把持瞭朝政,背後又有韋氏當靠山,更加飛揚跋扈,凡是反對他的人,一律被逐出京師,凡是為他效力的人,全部委以重任。不久,武一思認為時機成熟,就羅列罪名,以五大臣誣陷韋後為由,通過唐中宗頒佈詔令。流放五大臣到遙遠的邊疆。桓彥范被流放到貴州(今廣西貴縣),遭杖殺而死;敬暉被流放到崖州(今海南島海口東南),被謀害;崔玄暐被放到白川(今西博白縣),半道而已;張柬之被流放到襄州(今湖北襄樊)。氣憤致死:袁恕已被流放到環州(今廣河池東北),被逼至瘋,後遭擊殺,武三思勾結韋後除掉瞭五大臣。氣焰更加囂張,他曾得意洋洋地對親信們說:”我不知道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隻要和我好的,就全是好人。”一時間,奸佞之徒都被他網羅到身邊。分頁:3/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縱容公主  韋後的女兒安樂公主也是個野心極大的人,她一心想做第二個武則天。在韋後縱容下,她跋扈宮中,凌辱大臣,無視王法,為所欲為。尤其對太子李重俊更是忌恨。她曾自己寫下詔書,把前一部分遮住,讓中宗加蓋皇帝印,中宗竟笑嘻嘻地答應瞭她的要求。她還曾以自己是韋後的親生女,李重俊不是韋氏所生,要求中宗立自己為皇太女,以頂替李重俊皇太子的地位。對上述一切,左仆射魏元忠向中宗表示反對,安樂公主竟說:”元忠是山東傻瓜,他有什麼資格議論國傢大事。阿武子(宮中對武則天的稱呼)還可以做天子,難道天子的女兒就不能當皇帝嗎

北宋真宗趙恒的皇後劉娥:極有政治手腕的女人

  獻明肅皇後,名劉娥(968~1033),是宋真宗趙恒的皇後,宋朝第一位攝政的太後,功績赫赫,常與漢之呂後、唐之武後並稱,史書稱其“有呂武之才,無呂武之惡”。  劉娥祖籍太原,生於宋太祖開寶元年(968),祖父劉延慶在五代十國的後晉、後漢時任右驍衛大將軍(後晉高祖石敬瑭起兵於太原南,而後漢則建都太原),父親劉通是宋太祖時的虎捷都指揮使,領嘉州(今四川樂山)刺史,因此劉傢舉傢遷至成都華陽。生劉娥之時,母親龐氏曾夢到明月入懷,醒來後便生下一女,取名劉娥。然而劉娥出生不久,劉通便奉命出征,誰料犧牲於戰場上,因劉通無子,傢道中落,龐氏隻好帶著襁褓中的幼女寄居娘傢。  人物生平  不知是否龐傢窮困,還是劉通生前未斂財產,劉娥雖然身為刺史千金,讀書識字,卻學會一手擊鞀的謀生技藝,善說鼓兒詞。  劉娥十三四歲的時候,龐傢就把她嫁給一名年青銀匠,龔美。劉娥嫁夫隨夫,跟著龔美一起來到京城開封謀生。   龔美手藝出眾,又為人和善,善於結交朋友,尤其與襄王府裡當差的張耆交好。襄王正是未來的宋真宗趙恒,此時他的名字還叫趙元侃,尚未被冊定為太子。  據宋史上說,十五歲的劉娥與趙恒初會,進襄王府,但是趙恒與劉娥同為968年出生,於十七歲才被封為韓王,端拱元年(988)才被封為襄王,時年已二十。  總之,趙恒當時尚未婚配,聽說蜀女才貌雙全,便讓隨從去暗暗物色一名。劉娥隨夫拋頭露面擊鞀掙錢,自有美名在外,為趙恒的隨從們所知,龔美得知是王府選姬,不願放棄,改稱是劉娥的表哥,讓劉娥入王府。(不過關於這段故事,也有說法是劉傢傢道中落,劉娥舉目無親,好心人龔美收留她,讓她一起跟著去開封,兩人對外稱是表兄妹,其實不是夫妻。反正究竟是不是隻有宋真宗知道瞭。)  未成眷屬  劉娥天生麗質,聰明伶俐,與趙恒年貌相當,很快如膠似漆。然而趙恒的乳母秦國夫人看不起劉娥的出身,認為劉娥勾引趙恒上邪路,勸趙恒趕跑劉娥不果,隻好報與宋太宗,太宗大怒,聖旨一道下來,命逐劉娥出京。並為十七歲的趙恒賜婚,此時趙恒被封為韓王,新娘為忠武軍節度潘美的八女兒,十六歲的潘氏受封為莒國夫人。  然而,趙恒雖迫於皇命把劉娥送出王府,卻不願離開劉娥,把劉娥偷偷藏在王宮指揮使張耆傢裡,不時私會。這樣偷偷摸摸,劉娥過瞭十五年。相關閱讀推薦:宋真宗趙恒章穆皇後郭氏簡介 章穆皇後子女有哪些歷史上宋真宗與誰生瞭私生子最終竟不敢承認?揭秘:宋真宗愛上名戲子劉娥 立為皇後癡愛一生宋真宗趙桓的皇後是誰?宋真宗與劉娥的愛情宋真宗的皇後劉娥簡介 幾乎被遺忘的中國女皇! 分頁:1/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宋太宗至道三年三月癸巳日,五十九歲的宋太宗趙光義病逝,遺詔傳位於已立為太子兩年的趙恒。趙恒繼承大統,再也不用與劉娥偷偷來往瞭。  當年趙恒奉命娶的王妃潘氏,婚後六年便死瞭,死時年僅二十二歲,無子。潘氏去世兩年後,太宗又賜婚於郭氏,宣徽南院使郭守文的次女。年十七的郭氏初封魯國夫人,不久又晉封秦國夫人。  進入皇宮  趙恒於三月即位,五月冊立郭氏為皇後,六月追封潘氏為莊懷皇後(後來兒子宋仁宗改為章懷皇後)。雖然後宮三千佳麗,趙恒卻並未忘情於劉娥,很快把劉娥接入宮裡。景德元年(1004)的正月,封劉娥為四品美人,正式成為後宮妃嬪的一位(當時,郭皇後之下,隻有劉美人最為尊,連王府姬妾楊氏都隻被封為五品才人)。這時候的劉娥,終於可以正大光明地和真宗在一起瞭。劉娥雖然已經36歲,可是她聰慧溫柔,一直獲得真宗的專寵,很快晉封為二品修儀,又封為一品德妃。

隋文帝的政治改革:南北朝的亂象由此被扭轉

  隋朝剛一樹立,隋文帝就停止瞭大范圍的制度改造。他的三省六部制和《開皇律》,對後世產生瞭深遠的影響。但是我們也曉得,再好的制度,也需求人來運轉。   楊堅用人政策先看宰相,位置重要,由三省長官共同組成。要看看三省長官是誰?“以相國司馬高熲為尚書左仆射,兼納言。相國司錄京兆虞慶則為內史監,兼吏部尚書,相國內郎李德林為內史令。”高熲官最大,位置最高。李德林是單純的內史令,而虞慶則還主管人事,虞慶則高一些。   高熲是文武兼資,李德林是文人型官員,三方叛亂等嚴重歷史時期都出過鼎力。虞慶則呢?二號人物,“京兆櫟陽人也,本姓魚,其先仕於赫連氏,遂傢靈武,世為北邊俊傑,……慶則幼雄毅,性倜儻,身長八尺,有膽智,善鮮卑語,身被重鎧……初以弋獵為事,中便折節讀書常慕傅介子、班促仲升為人。”一是他按原始出身 是漢人,但是胡化水平深,祖輩為北方少數民族效勞。   他內心更視作鮮卑人。二是他固然也是文武雙全,但是他身上武的方面顯然重於文的方面。兩個特性一聯絡 看,他更像是楊堅自己。楊堅發現是由於高熲引薦。當時太原有石州,他被派去鎮壓叛亂,不如把他調來這兒穩定。虞慶則恩威並施,八千多傢主動投誠。這是大

曾國藩處理天津教案不當:成曾國藩政治命運轉折點

  弱國無外交。曾氏處理此案的苦衷,就因當時的清王朝實際上隻有一個空架子。以曾氏的為人,能不知其後果?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實屬無奈。  1870年6月21日發生的“天津教案”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大的“教案”之一,它涉及法國、英國、美國、俄國、比利時和意大利等多個國傢。清政府對此非常重視,指派直隸總督曾國藩趕往天津進行處理。由於他采取瞭委曲求全的方針處理教案,導致民怨沸騰,一時間成為千夫所指的罪人,甚至連他自己也大有“外慚清議,內疚神明”之感。曾國藩後來調任兩江總督,不久便撒手人寰。可以說辦理“天津教案”的苦果導致曾國藩名聲大跌,給曾國藩蒙上瞭無法洗刷的恥辱。  一  早在1860年英法聯軍侵占天津時,法國侵略者就將作為英法聯軍議約總部的望海樓行宮強占為領事館。1862年,法國傳教士在與望海樓隔河相望的天津城東關小洋貨街建造仁慈堂一所,專門收養中國孤兒。1869年又在望海樓旁強占土地建造望海樓教堂。不久,法國駐津領事豐大業又拆毀瞭望海樓行宮,蓋起瞭法國領事館。1870年夏,仁慈堂疫病流行,數十嬰孩相繼染病死亡。教會便將幾具屍體裝入一個洋貨箱中夜間埋於墳地。不料卻被野狗扒出,“死人皆由內先腐,此獨由外先腐,胸腹皆爛,腸肚外露”。人們又挖出不少貨箱,均一棺數屍,胸腹皆爛,腸肚外露。與此同時,天津不斷發生有人用藥迷拐幼孩事件,鄉民拿獲用藥迷拐幼童之匪犯三人,其中一人為法國天主堂教徒,被天主堂經三口通商大臣崇厚要去。此時民眾憤怒,懷疑教堂虐殺兒童,“挖眼剖心”,而且與迷拐兒童有關。同月18日,民眾又抓獲一名迷拐兒童的案犯武蘭珍,其供認系受教堂門丁王三指使,“令其出外迷拐男女。前在穆莊子拐得行路一人,曾得洋銀五元”。消息傳開,民情洶洶,士紳集會,書院停課,反洋教情緒高漲,全城籠罩在仇教的激憤之中。  6月21日,天津道員周傢勛率知府張光藻、知縣劉傑帶疑犯武蘭珍赴教堂指認王三。群眾也湧向教堂,結果一無所獲,隻得帶犯人到三口通商大臣衙門,與崇厚“議以不瞭為瞭,即可完案”,“擬即出示曉諭,並將武蘭珍先行正法”。午後,群眾與教堂中人發生口角,教士謝福音向崇厚求援,崇厚急令劉傑與巡捕二人前往彈壓。此時豐大業攜手槍沖入三口通商大臣崇厚衙門,秘書西蒙執刀隨行。豐大業一見崇厚就出言不遜,崇厚“告以有話細談,該領事置若罔聞,隨取洋槍當面施放,幸未打中”。崇厚退入後堂暫避,“該領事進屋,將什物信手打破,咆哮不止”。此時衙門外群眾越來越多,崇厚復出相見,告以民情洶湧,暫不可出。豐大業不屑一顧:“爾怕百姓,我不怕爾中國百姓。”“既而飛奔出署,行抵浮橋,適逢知縣在彼彈壓,當面勸阻”。豐大業“又向其放槍,未中,誤將劉傑之傢人打傷”。群眾怒不可遏,當場將豐大業、西蒙毆斃,投屍河中。隨後群眾鳴鑼聚眾,奔赴望海樓等處焚毀法領事館、天主堂、仁慈堂,並從仁慈堂地下室查出幼孩百五十餘人。英國四處禮拜堂、美國兩處禮拜堂被毀。混亂中,群眾先後打死外國職官、教士和修女,連同豐大業和西蒙在內共計20人。其中包括法國人13名,比利時人2名,俄國人3名,意大利人和英國人各1名。這就是“天津教案”,或稱“火燒望海樓事件”。 教堂  二  教案發生後,中外震驚。英、美、法、德、俄、比、西七國駐京公使聯合向總理衙門提出抗議,要求懲辦教案人犯,隨即調派軍艦到天津海口和煙臺進行武力恫嚇。6月23日,清政府急派直隸總督曾國藩前往查辦。曾國藩此刻正在病假期間,尚未痊愈。臨行前,“阻者、勸者、上言者、條陳者紛起沓進”,多數主張不可前往,幕僚史念祖甚至認為赴天津辦案“略一失足,千古無底”。曾國藩涉足政治多年,對其中的利害關系不會不知。然而他並沒有猶豫,一方面在於朝廷倚重,職責所在;另一方面他也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將事態以最穩妥的方式得到解決。他給兩個兒子留下瞭帶有遺囑性質的書信:“餘此行反復籌思,殊無良策。餘自咸豐三年募勇以來,即自誓效命疆場,今老年病軀,危難之際,斷不肯吝於一死,以自負其初心。”  曾國藩到天津後,知道此案曲在洋人。豐大業率先尋釁,數次開槍,激起眾怒,理應持平辦理。然而他也深知外國強盛如故,津案又涉及法、俄、英、美、意等列強,“萬一牽動各國同時推波助瀾”,“中國此時之力何能遽與開釁”?權衡再三,終於決定“不欲以百姓一朝之忿,啟國傢無窮之禍”,遂奏明“立意不開兵端”。至於結案之法,“終不外誅兇手以雪其冤,賠巨款以饜其欲”。首先,對於最為關鍵的拐騙犯的罪行和證據,他予以忽略。  他在給朝廷的奏疏中寫道:“教民迷拐人口一節,王三雖經供認授藥武蘭珍,然尚時供時翻……亦無教堂主使之證據。至仁慈堂查出男女一百五十餘名口,逐一訊供,均稱習教已久,其傢送至堂中豢養,並無拐騙情事。”而天津知府張光藻給曾國藩的密稟稱:“從天主教救出的幼孩,其中有供系迷拐而來者。”燒毀教堂之日,“眾人搜獲教民王三送縣,提犯指從對質,供明伊以利誘武蘭珍迷拐人口,先拐一人,給大洋五元。每早在天主堂外交武蘭珍藥一包,令其出外拐人”。至於王三向他和武蘭珍所提供的迷藥,據供是由謝神父(謝福音)所授。由此看來,迷拐之事似乎言之鑿鑿。  其次,對於教堂“挖眼剖心”的傳言,認為全系謠言,毫無實據,必無其事。“大約挖眼剖心之謠,近來各省皆有,民間習聞此說,各懷猜疑。而天主教堂又過於秘密,平民莫能窺其底裡,用是愈疑愈真,遂成牢不可破之見。及確尋證據,皆影響含糊。其初入津郡,紳民攔輿遞稟百數十人,細加研求,終難指實。經此番推問士庶之心,似已稍知挖眼剖心等事空言不盡可靠”。  其次,“嚴拿兇手,以懲煽亂之徒;彈壓士民,以慰各國之意”。曾國藩“堅囑拿混星子及水火會”,至八月初四日“拿犯已八十餘人”。因教案中洋人傷斃二十一人,曾國藩決定查拿二十一名之數,“足與相抵”。面對“棘手甚多,愈辦愈窘”的局面,他即“激勵承審各員嚴切研訊,商定變通辦法”。其變通辦法之一為“常例群毆斃命,以最後下手傷重者當其重罪”;此案則“但求確系下手正兇,不復究其毆傷何處”。  再次,處理天津地方官員。法國公使羅淑亞抵達天津後與曾國藩會晤,提出四項要求:賠修教堂,埋葬豐大業,查辦地方官,懲究兇手。7月20日,羅淑亞照會曾國藩,詞氣兇悍,謂如“不將天津府縣及提督陳國瑞抵命,即便宜行事”。雖然曾國藩認為“欲令府縣抵命,堅持不允”,但還是以天津知府張光藻、知縣劉傑辦理民教啟釁一案事前疏於防范,事後又不能迅速獲犯,即行革職,交刑部治罪,陳國瑞交總理衙門查辦。  曾國藩這種強人就案,殺民以謝敵的委曲求全做法,引起民眾的憤慨和一些官吏的譴責。消息傳開,舉國嘩然。“京師湖南同鄉尤引為鄉人之大恥”,“物論沸騰,至使人不忍聞”。旅居北京的湖南同鄉宣佈把他從同鄉會中除名,並且砸毀瞭曾國藩手書的“湖南會館”匾額。後來清政府改派李鴻章為直隸總督負責處理此案,曾國藩調任兩江總督處理“張文祥刺馬案”,但仍暫時留駐天津。和曾國藩一樣,李鴻章仍堅持判處十六人死罪,另四人因屬誤殺俄人暫緩執行,後來改判斬監候和杖流。二十五人充軍,天津知府張光藻、知縣劉傑發配黑龍江充軍,陳國瑞免於處分,賠償法、俄、英、美等國白銀五十餘萬兩,並特派崇厚赴法國道歉,始得結案。  三  “天津教案”的處理不當,導致曾國藩名毀津門。所謂“中興名臣”曾國藩,“積年清望幾於掃地以盡”。從總體上來看,曾國藩忠實地執行瞭“委曲求全”的方針,對外國教人一味偏袒,對涉案人員以命相抵傷斃洋人,自然是處理不公,為“時論所棄”亦是自然。然而就當時的局勢而言,其處理結果也是必然。天津教案發生當時,正是西方列強加緊侵略中國之日,清朝的國傢主權遭到瞭嚴重的破壞。對於清朝與西方列強之間的沖突和爭端,在兩國國力明顯不對等的情況下,要求平等地按規則處理涉外案件,簡直是一句空話。這也就為“天津教案”的處理不當奠定瞭基礎。況且當時各國軍艦到天津海口和煙臺進行武力恫嚇,以“即行開戰”為要挾,清廷不會不屈服,隻能答應法方提出的苛刻條件。清廷的主和態度,曾國藩自然不能違背。可以說,換作當時任何一人來處理此案,都不可能做到完全的公平公正,甚至連代替曾國藩處理教案的李鴻章也是按照曾國藩的方針進行的。  曾國藩在收到處理教案的聖旨後首先想到的就是“此去津門,有去無回”。為此,他寫下瞭遺囑,決心寧犧牲“衰朽之身”,也要履實君命。在堅持自己的辦案主張,維護國傢尊嚴和民族利益還是為“使國傢和民族免遭戰火”而向法方屈服的兩難抉擇中,曾國藩左右為難。然而最終公正、人情、國法隻能向“形勢”屈服。這就註定瞭曾國藩處理“天津教案”隻能以悲劇結束。相關閱讀推薦:揭秘:曾國藩被小毛賊騙去千金為什麼不敢緝拿?晚清的中興名臣之一曾國藩是位什麼樣的清官?晚清四大名臣之曾國藩為何一生中四次拒絕稱帝?曾國藩的窘迫時刻:曾因天賦不高被小偷鄙視曾國藩不提拔救命恩人被指薄情 曾國藩為何跳江?

解密:誰是中國史上有數的軍事天才,政治白癡?

  早在公元907年,朱溫自立為王,建立瞭梁,而此時距離他向自己的唐朝主子獻媚並沒有多久。朱溫建立後梁,標志著中國進入五代十國大分裂時期,可以說,這個朱溫就是分裂的始作俑者。  當時的天下還有兩大勢力,一是幽州的劉仁恭,二是河東的晉王李克用。李克用和朱溫是生死對頭。李克用本是沙陀人,但是因為滅黃巢有功,所以封為河東節度使,而他,正是李存勖的父親。他們兩人仇是怎麼來的,那是一段很長的歷史,一句話概括就是朱溫想在酒宴時直接端掉李克用的頭,要不是老天爺突然下暴雨,李克用就變成火中的一具屍體瞭。後來李克用聯系阿保機一起攻打朱溫,結果阿保機臨陣反戈,把李克用氣得一病不起,在臨死前交代自己的兒子,朱溫之仇未報,契丹之恥未雪,幽州之地未收,讓他一定達成心願。  李存勖即位後,積極配戰,養精蓄銳,訓練出一支精銳的沙陀騎兵,這支部隊打下瞭赫赫威名。公元912年,以數百兵士就擊敗朱溫率領的50萬大軍,朱溫也一氣之下,因此而死。  公元914年,攻破幽州,活捉劉氏父子。920年,阿保機率領大軍南下,結果沙河遇上瞭李存勖的五千鐵騎,大敗而歸。這十多年中,沙陀騎兵威名遍天下。公元923年,攻滅後梁,一統北方,他在魏州稱帝,建立後唐。   可是從此以後,李存勖就變成瞭李天下。寵信伶人,不再勤理政務,而是沒事就去唱戲。而伶人也和他稱兄道弟,至於皇帝兄弟手下的大臣,那就隨心情而定瞭,要不戲弄,要不羞辱,毫無法紀可言。  李存勖史無前例地讓伶人們擔當特務的角色,刺探各種情報,主要局限於大臣們的言行舉止有無不臣之心。文官武將的安排,也是把伶人放在首位。  本來,後唐建立之後,可以一舉奮發,爭取做出更大的作為,可是因為李存勖致力於享受,無心理政。也沒有選出特別得力的大臣進行輔佐,朝中隻有伶人當道,文臣往往無行,表面上會服從指揮,但那些軍人可不服,紛紛表示出各種不同的聲音,但李存勖毫不在意。  公元926年,李存勖聽信讒言,殺掉瞭大將郭崇韜,李嗣源也差點被殺。朝臣權力可以被奪,但是軍權可不行,李嗣源在眾將士的推動下,自立為王,進軍洛陽。李存勖集結他的部隊,結果半路走散瞭一半,原來這些人都是被莊宗的兄弟搶走瞭女人的士兵!李皇帝隻好回洛陽,可是讓他意想不到的是他的兄弟郭從謙利用他吃早飯時,把他活活燒死在宮中。  歐陽修評價他說身死國滅,為天下笑,的確如此。  在軍事上,無人能及,是個天才將領,可是他實在不是個好皇帝,溺愛戲子的下場就是被人笑話為政治白癡。相關閱讀推薦:後唐莊宗李存勖的皇後劉玉娘:鞭打生父毒死夫君權傾後唐的大將安重誨緣何被殺:親信的告密後唐明君李嗣源:為何他能以義子身份繼承皇位後唐是古代娛樂圈黃金時代:伶人被任命為刺史後唐末帝李從珂是如何登上皇位的?

呂佈蹩腳的政治秀 轅門射戟是給自己掘瞭一墳

  陶謙讓賢,劉備主徐州,呂佈又羽翼之,此曹操心病之源也,遂頻頻構怨離間,挑起群眾鬥群眾:先密使劉備殺呂佈,劉備權衡利弊,一轉身就把曹操給賣瞭;再表劉備為鎮東將軍、宜城亭侯,袁術上當,開始攻伐劉備。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呂佈乘機襲取徐州,三方仇恨深種。  轅門射戟,背景如上矣。  當袁術二次派兵欲滅劉備於沛縣,呂佈居中斡旋,顯長技一箭定乾坤,真風流千古傳佳話。而後僅兩年,即殞命白門樓,不禁讓人涕淚滿衣裳,亦反思個中利弊。他射的真是戟乎?非也,是自掘墳墓的政治秀。  一  在一個烽火彌漫、政治倫理崩壞殆盡的亂世裡說“和平”,豈非欺小童無知?更好笑的是,他生性好勇鬥狠,卻還大言不慚:“佈平生不好鬥,惟好解鬥。”這是多麼眼熟啊,貪官臺上反腐倡廉,漢奸大談愛國主義,不亦類似乎?作秀作到這種地步,跟作死何異!  為劉備張勢而又不得罪袁術,其本身的危險遠比我們熟知的一切自殘行為還要大得多。袁術、劉備之流,都是有個人野心的。所不同的是,劉備偽裝得較好,袁術稱帝之心則路人皆知。呂佈的老婆嚴氏曾曰:“吾聞袁公路久鎮淮南,兵多糧廣,早晚將為天子。若成大事,則吾女有後妃之望。隻不知他有幾子?”婦道人傢都知道的事兒,哎,真羞辱保密條例呀!轅門射戟之結果,都是壞消息:幫助劉備,乃養虎為患;親近袁術,則樹敵天下。  如今討論祖國大一統的好處,會惹來水軍圍攻的,不提也罷;但曹操的政略、戰略與力量積累,莫不是圍繞兼並、消除和消滅各種地方政治共同體,建立統一國傢,創再世不拔之業的,在當時也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對此,劉備知道卻不說,與曹操若即若離—-給兵給糧,幫你打仗,需要幫助就投靠,逮著機會又開溜;呂佈不知,卻以想當然的轅門射戟作秀,以不切實際的與袁術聯姻求安,若非腦子進水,還真沒法理解。  二  陶謙治徐州,未曾出現饑荒,即使曹操來攻,拔五城,多屠戮,嚴重破壞瞭當地經濟,劉備領徐州時,亦未擔心過糧食問題。而呂佈主徐州,時時為缺糧而憂,常常靠袁術救濟,何哉?劫掠故也。  所謂“民為邦本”,一支戕害民生的軍隊,焉能受到百姓簞食壺漿的歡迎?一個不顧民生的諸侯,戰力再強大,遲早也得一邊涼快去,安得不速禍而召亡耶?此所謂劉備後來有成而呂佈身首異處之因也。治理之道不在專制與否,而在為己為官還是為民。搞好經濟,民富則國強,完善公共服務,民附則國強,然後再談政治分權,才是不二之道。   以曹操為例,之所以不要命的與呂佈爭奪兗州,是為穩固後方矣,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之所以對外常實施二虎爭食之謀、驅虎吞狼之計、掘坑待虎之策,均為削弱他人而後謀自強也。隻有疆域之一統,權力之有專,方有利於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方有利於政治上的作為。  反觀呂佈,就個人戰力而言,堪稱天下第一,但分不清敵我,看不清大勢,找不準定位,卻以諸侯自居,這種“第一”就顯得毫無根據,還熱情的主導和平,裝深沉,顯蘊藉,盡務虛,讓人不免覺得滑稽。  三  轅門射戟之蹩腳,正有悖於上述兩點。  表面看,似有唇亡齒寒之顧慮,如呂佈所雲:“吾想玄德屯軍小沛,未必遂能為我害;若袁術並瞭玄德,則北連泰山諸將以圖我,我不能安枕矣。”其實缺乏長遠眼光和謀略能力。劉備居小沛,無奈而已,終是徐州心腹大患;袁術據江淮,常思僭越,亦為天下所不容。呂佈若從袁術所請,不救劉備,則正合二虎爭食之謀,待雙方精疲力竭,一舉而攻滅之,上可解朝廷之憂,取悅曹操,下可除心腹之患,騰出手以安黎庶,強兵南擴,則何至短命如此?  我本人一直認為呂佈有“三不愛”:不愛民,不愛兵,不愛將。這就決定瞭他不可以為君,甚至缺乏為帥的素質。公元192年,呂佈從王允計,取董卓首級於長安,虐焰既滅,漢室所以幸甚也,溫侯所以有功也!至若董卓舊部卷土重來,王允死,他亡命江湖,短短四年間,投袁術,依袁紹,交張邈,竊取兗州,附麗劉備,終虎踞徐州,成為一方獨立勢力,故曰其不易也。  既然有功於朝廷,則理應選擇跟隨漢獻帝;既然創業不易,就該審時度勢,與曹操真誠合作。在此選擇下申明自身利益或利益邊界,並以堅決意志和戰場功績保障之,何愁不得善終或成就一番事業?  然轅門射戟,無意中對抗瞭曹操分化瓦解與各個擊破的方針,進一步惹惱瞭袁術,也使得劉備得以喘息。這一政治作秀,實在不知其所以然也,具百弊而無一利,最終隻能坑死自己。  四  換言之,呂佈若謀求獨立自強,也不是沒有機會和條件,文有陳宮,武有張遼、高順,皆一時之人傑,他自己更是戰力非凡,若能多關註民生,讓百姓休息生產,廣積糧草,招攬人才,治兵治將,周邊鼠輩安敢仰視之、急圖之?即便曹操這種“千古第一奸雄”出手,短期內亦未必能奈其何。  自掘墳墓的人是沒救的。轅門射戟,呂佈正是為自己掘瞭一墳。  很快,副作用開始顯現。劉備得到當地富豪糜竺的贊助,四處招兵買馬,張飛還扮強盜劫瞭呂佈的150匹好馬,養蛇反被蛇咬,於是雙方撕破臉皮又開戰。打不贏就跑,劉備一貫如此,跑到曹操哪兒避難去瞭。  袁術這邊呢,徒費許多糧米而一無所得,自然心有不甘,一計不成再謀一計,玩瞭一招“疏不間親”,意在捆綁呂佈,加害劉備。若不是陳元龍父子以“反賊親屬”曉以利害,呂佈肯定會跳入火坑的,這一點,我非常看好他。一個自掘墳墓的人,有人幫他挖瞭坑,他還不跳啊?  果不其然,袁術隨後稱帝開張,第一件事即派七路大軍跟呂佈玩命。也難怪他怒火中燒,那幾年呂佈吃他的用他的,次第偏向劉備,向曹操示好,不找他麻煩找誰?然袁術與呂佈同出“三不愛”師門,一丘之貉而已,軍隊沿途劫掠,如同土匪、烏合之眾,哪來的戰鬥力?至此,呂佈方才覺悟,原來“唇亡齒寒”不過是個傳說,多慮瞭,多慮瞭。  玩瞭一場政治秀,原本希望兩不得罪,沾點便宜賣點乖,結果事與願違。建安三年,曹操殺瞭回馬槍,得劉備相助,徹底的將呂佈送進瞭自己掘的墳,充分證明瞭一句話,“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  五  轅門射戟之教訓,夠深刻!呂佈或許智短一籌,陳宮或許智遲一刻,曹操或許狡黠無比,然劉備扮演瞭啥角色呢?不太光彩,大忽悠一個。  以曹操的密殺令反間曹呂關系,地盤被奪,還能以求救信直接軟化呂佈的智商,對此等沐猴而冠之輩,斷乎不能缺心眼。  毛宗崗批曰:“操欲殺佈,而備出書以示佈;術欲攻備,而佈亦射戟以救備:相報之道也。”相互報恩,於呂佈是可信的,於劉備則荒謬矣,他對有恩於他的人不使壞都不好意思出去混,君不見其借荊州之事乎?  劉備之流的套路,不外通過畫餅某種所謂的普世價值如仁義道德等哄騙一幫信徒,假借某種身份如皇裔等拔高自己貶低他人,用高大上如反思、憂患等忽悠粉絲,最後給所有反對者扣一頂帽子如國賊等打入另冊。人傢曹操好賴隻是想做周文王,劉備卻一心做王莽—-搞野分權。  很不幸,呂佈做瞭“備粉”,臨死方知“大耳賊最不能相信”,可惜晚矣!很不幸,時至今日“劉備”之流毒依然還在。他們仍會一如既往“仁義”下去,一如既往忽悠廟堂和江湖眾生,稍不如意還會賣賣乖—-不為五鬥米折腰。很慶幸,越來越多的“呂佈”已然覺醒,轅門射戟不會再發生。相關閱讀推薦:白門樓呂佈、張遼皆被擒,曹操為何隻殺瞭呂佈?《三國演義》十大兵器排行 呂佈方天畫戟僅第三呂佈與項羽:呂佈比孫策更稱得上三國時期的霸王跳槽的沒計劃:呂佈僅跳槽三次被罵三姓傢奴三國歷史解密:劉備為何在白門樓要致呂佈死地?

大禹能夠取代舜的政治基礎:大禹能帶來更多利益

  舜沒有想到,讓禹去治水,反而成就瞭他。縱觀歷史,通過諸多事例我們可以看到權力是如何在短期內快速集中到某一個人的手中的,那就是一靠打仗,二靠?程。   打仗和做工程有一個同樣的特點,就是集中大量的人力和財力,而這件事的主事者,決定著這大量人力和財力的支配權,他就能夠借此來做成排除異己、提拔心腹、收買人心、拉攏勢力等事情,最後達到登上政治高位的目的。   當然,在大禹治水這個案例之前,人們隻知道前一種是快速得到權力的方法,所以舜就是通過以自己的好人緣積蓄各種人脈,直到他被推薦給堯以前,一直都是一個對自己的無良親人都百般容忍的老好人。   同舜不一樣,禹的崛起並不是在當權者的眼皮底下,而是在遠方。但是在禹之前,沒有人知道這一點。   ?當禹被迫走上他父親曾經失敗的路時,他就已經帶著腦子,帶著思考去瞭。鯀當時是采用築壩圍堵的方法,其實並不算錯,但是這種方法,在洪水不算太大的時候,或者是臨時發洪水的時候有用,一旦遇上全球千萬年不遇的大洪水,甚至因為這股洪水已經讓原來的泄洪渠道堵塞改道失去作用的時候,結果就是失敗和災難。   所以禹在進行瞭大量的調查研究後,采用瞭疏導的方式。這話說來容易,但是事實上,他是在什麼情況下得到別人的幫助才能進行大量實踐和試驗的,他又是如何說服其他部族幫助他進行工作的,這就是屬於治水之外的智慧瞭。

女人天下:從呂後和武則天看古代的強人政治

  漢朝開國皇帝劉邦的結發妻子呂雉,性格剛毅很有謀略。劉邦奪取天下後,呂雉順理成章成為漢決策集團重要人物。她不甘心以皇後自居,而是謀求更大權勢,為此,她采取的策略是殺人立威。第一個被她選中的就是已被廢為淮陰侯並監視居住的韓信。她趁劉邦在外征戰之際,與蕭何用計殺掉瞭韓信,從而成功震懾瞭其他功臣。不久,梁王彭越被劉邦其廢為庶人、削職流放蜀地。途中遇呂雉,彭訴說無罪,呂雉答應為他說情,將其帶回咸陽。她對劉邦說:“你把彭越放走,等於放虎歸山。”劉邦遂將其處死,殺掉並剁成肉醬分賜與其他諸侯王。劉邦稱帝八年間,呂後協助劉邦,鎮壓叛逆、打擊割據勢力,對鞏固漢朝統一政權起瞭重要作用,並為她日後掌權作瞭充分準備。劉邦去世後,她的兒子劉盈即位為帝,呂雉開始獨掌大權。對於原劉邦所寵幸之妃嬪,多僅進行常規處理,如有子者,與其子就國為諸侯王太後。獨有戚夫人,因其曾幾欲奪孝惠帝劉盈太子之位,呂雉堅決不放過,她將戚夫人斬去手腳,薰聾雙耳,挖掉雙目,又以啞藥將她毒啞,這才拋入茅廁之中,稱為“人彘”。公元前188年(孝惠七年)八月戊寅,劉盈憂鬱病逝,發喪期間,隻見呂雉幹哭,不見落淚。張良之子張辟強擔任侍中,年僅十五歲,對丞相陳平說:“太後隻有孝惠帝一個兒子,如今死瞭,卻隻見她幹哭而不悲傷,你知道是什麼原因?”陳平反問:“是什麼原因?”張辟強說:“皇帝沒有年紀較大的兒子,太後害怕你們這班老臣。您現在應請求拜呂臺、呂產、呂祿為將軍,統領南北二軍,並且讓呂傢的人都入宮,在朝廷執掌大權,這樣呂後才會心安,你們才能有幸免於禍患。”陳平就按照張辟強的計策去做,呂雉果然高興,哭起來也顯得哀痛。呂氏的權勢便從此開始。劉盈死後,太後身份的呂雉立太子劉恭為帝,自己臨朝稱制,行使皇帝職權,朝廷號令一概出自太後,為中國太後專政的第一人,變天成功。  在大權獨攬8年後,呂雉病重,她臨終前仍沒有忘記鞏固呂氏天下。在她病危之時,下令任命侄子趙王呂祿為上將軍,統領北軍;呂產統領南軍。並且告誡他們:“高帝平定天下以後,與大臣訂立盟約:‘不是劉氏宗族稱王的,天下共誅之。’現在呂氏稱王,劉氏和大臣憤憤不平,我很快就死瞭,皇帝年輕,大臣們可能發生兵變。所以你們要牢牢掌握軍隊,守衛宮殿,千萬不要離開皇宮為我送葬,不要被人扼制。”然而其威風及身而亡,她死後,那些在她生前被打壓的劉姓勢力卷土重來:先是齊王劉襄發難於外,接著陳平、周勃響應於內,劉氏諸王,遂群起而殺諸呂,劉氏皇族集團與呂氏外戚集團的一場流血鬥爭,以皇族集團的勝利而告終。變瞭的天又變瞭回來。   800多年後,又一部由女性書寫的變天賬在大唐轟轟烈烈地上演。這次的主角是武則天。  貞觀十一年(637年)十一月,武則天年十四歲時,唐太宗聽說她儀容舉止美,召她入宮,封為五品才人,賜號“武媚”。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駕崩,武則天依唐後宮之例,和部分沒有子女的嬪妃們一起入長安感業寺為尼,然而,此時她已於即位的高宗李治有瞭私情。永徽元年(650年)五月,唐高宗在太宗周年忌日入感業寺進香之時,又與武則天相遇,兩人相認並互訴離別後的思念之情。永徽二年(651年),因無子而失寵的王皇後看在眼裡,便主動向高宗請求將武則天納入宮中,企圖以此打擊她的情敵蕭淑妃。李治早有此意,當即應允。於是武則天入宮做起瞭妃子。顯慶五年(660年)十月,李治風疾發作,頭暈目眩,不能處理國傢大事,於是讓武則天處理朝政,後來武則天又向李治建議讓她一起上朝,臨朝聽政。合稱二聖,使她的政治經驗和影響力進一步增長瞭。到瞭永淳二年(683)十二月,李治駕崩,臨終遺詔:太子李顯(武則天之子)於柩前即位,軍國大事有不能裁決者,由天後決定。四天以後,李顯即位,是為唐中宗,尊武則天為皇太後。光宅元年(684年)二月,李顯打算任命韋皇後之父韋玄貞為侍中,宰相裴炎力諫,李顯生氣地說:”朕即使把天下都給韋玄貞,又有何不可?還在乎一個侍中嗎?”武則天以此為借口將李顯廢黜為廬陵王,並遷於房州。立第四子豫王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武則天臨朝稱制,自專朝政。同年九月,徐敬業、徐敬猷兄弟聯合唐之奇、杜求仁等以扶支持廬陵王為號召,在揚州舉兵反武,十多天內就聚合瞭十萬部眾。武後當即以左玉鈐大將軍李孝逸為揚州道大總管,率兵三十萬,前往征討。十一月,徐敬業兵敗自殺。相關閱讀推薦:歷史上的女強人一多半都是山西人!你知道幾個?殘忍呂雉濫殺劉邦子孫的原因何在?守活寡心變態揭秘:蕭燕燕、劉娥、高滔滔為何沒有成為武則天?忽必烈之母:一生生過四位皇帝的傳奇女強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女強人有哪些? 史上十大女強人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武則天至此權傾天下,為鞏固其地位,她大張告密之風,任用酷吏。隨著告密之風的日益興起,被酷吏嚴刑拷打致死的人日漸增多。於是在朝廷內外便形成瞭十分恐怖的政治氣氛,以致大臣們每次上朝之前,都要和傢人訣別,整天都惶惶不可終日。為獎勵告密,武則天對告密者破例授官。是年殺安南王李穎等宗室十二人,又鞭殺故太子李賢二子,唐之宗室被殺戮殆盡,其幼弱幸存者亦流嶺南。武則天謀奪李唐的社稷,翦除唐宗室,諸王不自安,欲起兵對抗。還未有共識的時候,博州刺史瑯邪王李沖,垂拱四年(688年)八月於博州(今山東聊城東北)舉兵。豫州刺史越王李貞起兵豫州(今河南汝南)呼應。武則天分遣丘神勣、魏崇裕擊之。瑯邪王李沖起兵七日敗死;九月,越王李貞兵敗自殺。武則天想盡除李氏諸王,使周興等審訊之,迫韓王李元嘉、魯王李靈夔、黃國公李撰、東莞郡公李融、常樂公主等自殺,親信等均被誅。隨著宗師枝葉的剪除,武則天變天也加快瞭步伐,終於在載初二年(691年)九月,由侍禦史傅遊藝率關中百姓九百人上表,請改國號為周,賜皇帝姓武。於是百官及帝室宗戚、百姓、四夷酋長、沙門、道士共六萬餘人,亦上表請改國號。武後準所請,改唐為周,改元天授。尊號聖神皇帝,改元天授,但仍以李旦為皇嗣,賜姓武氏。立武氏七廟於神都,追尊周文王曰:始祖文皇帝。立武承嗣為魏王,武三思為梁王,其餘武氏多人為王及長公主。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到神龍元年(705年)正月,武則天病篤,臥床不起,隻有寵臣張易之、張昌宗兄弟侍側。宰相張柬之、崔玄暐與大臣敬暉、桓彥范、袁恕己等,交結禁軍統領李多祚,佯稱張易之、張昌宗兄弟謀反,於是發動兵變,率禁軍五百餘人,沖入宮中,殺死二張兄弟,隨即包圍武則天寢宮,要求武則天退位,史稱神龍革命。武則天被迫禪讓帝位與太子李顯。李顯上尊號為“則天大聖皇帝”,武周一朝結束,唐朝復辟,百官、旗幟、服色、文字等皆復舊制,恢復以神都為東都。武則天的變天賬到此結算。  兩百多年後,又發生瞭一起內部的變天時間。後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後周世宗柴榮病死,繼位的恭帝年少隻有七歲,因此當時政治不穩。後周顯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忽然傳來遼國聯合北漢大舉入侵的消息。當時主政的符太後毫無主見,聽說此事,茫然不知所措,最後屈尊求救於宰相范質。范質暗思朝中大將唯趙匡胤才能解救危難,不料趙匡胤卻推脫兵少將寡,不能出戰。范質隻得委趙匡胤最高軍權,可以調動全國兵馬。   這下悲催瞭:公元960年2月3日(正月初三日),趙匡胤統率大軍出瞭東京城(今河南開封),行軍至陳橋驛(今河南封丘東南陳橋鎮)。當時,大軍剛離開不久,東京城內起瞭一陣謠傳說,“出軍之日,當立點檢為天子。”這個謠言不知是何人所傳,但多數人不信,朝中文武百官也略知一二,已慌作一團。趙匡胤此時雖不在朝中,但東京城內所發生的一切他都瞭如指掌。周世宗在位時,他正是用此計使駙馬張永德被免去瞭殿前都點檢的職務而由他接任。趙匡胤知道皇帝的心理,就怕自己的江山被人奪走,所以他們的疑心很重。這次故計重施,是為瞭造成朝廷的慌亂,並使他的軍隊除瞭絕對聽命於他外別無他路。趙匡胤統率大軍離開都城,夜宿距開封東北二十公裡的陳橋驛(今河南封丘東南陳橋鎮),兵變計劃就開始瞭。這天晚上,趙匡胤的一些親信在將士中散佈議論,說“今皇帝幼弱,不能親政,我們為國效力破敵,有誰知曉;不若先擁立趙匡胤為皇帝,然後再出發北征”。將士的兵變情緒很快就被煽動起來,這時趙匡胤的弟弟趙匡義(後改名光義即宋太宗)和親信趙普見時機成熟,便授意將士將一件事先準備好的皇帝登基的黃袍披在假裝醉酒剛剛醒來的趙匡胤身上,並皆拜於庭下,呼喊萬歲,遂擁立他為皇帝。趙匡胤卻顯示被迫的樣子說:“你們自貪富貴,立我為天子,能從我命則可,不然,我不能為若主矣。”擁立者們一齊表示“惟命是聽”。趙匡胤就當眾宣佈,回開封後,對後周的太後和小皇帝不得驚犯,對後周的公卿不得侵凌,對朝市府庫不得侵掠,服從命令者有賞,違反命令者族誅,諸將士都應聲“諾”!於是趙匡胤率兵變的隊伍回師開封。守備都城的主要禁軍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人都是趙匡胤的“結社兄弟”,得悉兵變成功後便打開城門接應。當時在開封的後周禁軍將領中,隻有侍衛親軍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韓通在倉卒間想率兵抵抗,但還沒有召集軍隊,就被軍校王彥升殺死。陳橋兵變的將士兵不血刃就控制瞭後周的都城開封。正月初四,趙匡胤率軍回師開封,逼使恭帝禪位,輕易地奪取瞭後周政權,改封恭帝柴宗訓為鄭王。由於趙匡胤在後周任歸德軍節度使的藩鎮所在地是宋州(今河南商丘),遂以宋為國號,定都開封建立瞭趙宋王朝。  這些另類的變天,較之那種靠農民起義(實際上大多是流氓或者說流民)起義來改朝換代的模式,應該有更為積極的意義:首先,它局限於統治者內部,再打再殺,也就成百上千人的事,對老百姓而言可謂水波不興;其次,基本上不會造成社會動蕩,這一點較之那種動輒死幾十萬幾百萬人,社會經濟大步後退的所謂農民起義而言,尤其明顯;最後,則是每一次變天後,也都解放瞭生產力,帶來瞭社會進步。比如呂後變天之後,就是鼎鼎有名的“文景之治”;武則天則開啟瞭“開元之治”;而趙匡胤更是中國最後一個文明頂峰趙宋王朝的奠基人。所以,這另類變天,我們當樂觀其成。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士庶之分:困擾魏晉和之後的南朝最大的政治問題

  漢朝選拔官吏靠察舉制,到後來發展成門第族望累世公卿,這樣很不好。所以到瞭魏晉,就變成九品中正制。   朝廷設立一名大中正,它應該既中且正(所以蔣介石起名叫蔣中正)。然後各郡設立中正,負責評定人才等級,把人才分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這麼九品,所以叫九品中正制。隻有被評為上品,你才能當官。要被評為下品,你就當不瞭官瞭。   不過,能被評為上品的,還是那些門第比較高的人,高門大姓,世代被評為上品。最大的高門大姓就是“昔日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傢”的王氏和謝氏。比如王羲之是右軍將軍,又稱王右軍,但他一輩子拿筆,沒聽說過他用劍用得出神入化的。他生來就是將軍,因為是王氏。這些人世代壟斷官職,老是他們傢當官,就形成瞭大士族,而老當不上官那幫人變成瞭庶族。不是平民,不是農民,都是老當不上官的地主。   士族一生下來就是官,你要一生下來就是官的話,你還會好好念書嗎?你現在已經一個月有一萬五千塊錢的工資,還在這念書幹嗎?這一萬五打著滾花也花不完,打小坐著奔馳250上學,長大就是一個笨癡250。所以這些士族是什麼也幹不瞭,文不能提筆,武不能拿槍,宴會上作首詩都得別人代筆,連智商都退化瞭的一幫廢物。   因為士族庶族是不通婚的,甚至不穿同樣的衣服,不能共坐一席,所以士族老近親結婚。王、謝、袁、蕭、顧、陸、朱、張,就這八個姓老通婚,生來生去都是表哥跟表妹,舅舅跟外甥女,姑姑跟侄兒這種關系。越生越退化,祖孫三代長一個模樣,肯定會腦殘。而宋、齊、梁、陳各朝的開國君主都是武將,武將肯定是庶族出身,很鄙視生來就高官的士族。所以庶族做瞭皇帝,不能容忍這幫孫子吆五喝六。   相互看不慣

努爾哈赤反腐殺子謎案:殘忍的是父親還是政治?

  努爾哈赤反腐殺子謎案:俗話說:“虎毒不食子”,可作為大清國的創始人,努爾哈赤又為何會親手殺死自己的親生兒子,究竟是怎樣的一種無法彌補的過失令這位一國之君殘忍到萌生瞭殺子的動機?  現在打開電視,我們發現清宮題材的電視劇特別多,有那麼幾個皇上就“忙”得嚇人,比如說康熙皇帝,不論是《康熙王朝》還是《雍正王朝》,都有康熙。最近幾年時間雍正也比較火,不僅是《雍正王朝》《甄嬛傳》,還有《步步驚心》等電視劇,都和雍正有關。還有一段時間乾隆很火,像《戲說乾隆》《宰相劉羅鍋》什麼的,都跟乾隆有關。也就是說,大清這些皇帝乃至後來像咸豐、光緒、宣統這樣的帝王,都經常成為影視題材裡的主角。但是這一節我們要說的這位大清皇帝,可沒有多少影視劇刻畫他,但是要是沒有這位皇帝,後邊就沒有大清朝瞭。說到這兒,大傢就知道我們這一節要講述的是哪一位皇帝瞭,他就是“大清第一帝”努爾哈赤。  有人說努爾哈赤也不是清朝的開國皇帝啊!這話說得也對,因為清朝皇帝中立國號為清的是皇太極,後人尊他為清世宗。但是努爾哈赤在1616年建立後金政權,這是清朝的前身,所以後來清朝的皇帝尊稱他為開國第一帝。就是說,第一皇帝是努爾哈赤,皇太極算是開國皇帝。說到這裡兒,就得先告訴大傢怎麼記清朝皇帝。眾所周知,大清一共有十二帝,有個口訣:努爾哈赤皇順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大清一共十二帝,末代宣統最悲傷。其中,“努爾哈赤皇順康”指的是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康熙;“雍乾嘉道咸同光”指的是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大清末代帝王是宣統,在位三年就退位瞭。但是,現在的人說起努爾哈赤,大傢隻說他是草原上的雄鷹,是雄才大略的瞭不起的君主。那麼,他到底都有些什麼傳奇事跡呢?   努爾哈赤生於公元1559 年,大約活瞭68 歲,這在當時算是高壽。1559年,努爾哈赤出生在現在遼寧省撫順市范圍內一個普普通通的女真部落,他的父親在這個部落裡頭還挺有地位。可是,他父親再有地位也是窮人,傢裡生活挺困難的。而且在努爾哈赤小時候,他的母親就死瞭,她的繼母對他非打即罵,十分苛刻。努爾哈赤12歲時,傢裡人就讓他出去幹活養活自個兒。那麼,努爾哈赤能幹嗎呢?當時,在東北能幹的活兒不外乎這幾種:采木耳、弄蘑菇、挖人參,有的時候還幫別人砍個木頭什麼的,就幹這個。  努爾哈赤小時候,傢裡人給他起名叫努爾哈赤。努爾哈赤是女真語,是什麼意思呢?說起來很有趣兒,努爾哈赤就是野豬皮的意思。現在看來,這個名字並不怎麼樣,不過當時的人可不這麼認為,道理其實跟漢族起名差不多。以前很多人起名叫狗蛋、狗剩,為什麼這麼叫呢?三個字——好養活。當時,東北地區還沒開發,野豬比較常見,而且野豬生命力頑強,因而給孩子起名叫野豬皮,意思就是希望這個人本身很硬很堅韌,也很能玩兒命,這也預示著努爾哈赤後來在關外苦寒之地能夠成就一番事業。  其實,史書中記載努爾哈赤從小到大隻有寥寥幾筆,資料非常少。但是有一點記得挺有意思,說努爾哈赤的母親懷胎13個月才生出瞭努爾哈赤。有道是“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如此看來,努爾哈赤是個“晚產兒”,這種說法的可信度有多高呢?多數人認為這種說法並不可信,就現在的醫療條件來看,胎兒要真在母體中待13個月,恐怕母子二人都活不瞭,更何況是幾百年前呢?既然如此,為什麼會有這種記載呢?這就牽扯到中國古代的“慣例”。在中國古代,如果誰出生的時候跟正常人不一樣,那麼,後天一般就厲害得不得瞭。比如項羽,據說娘胎裡待12個月,比平常人多倆月。所以項羽一出生,目生重瞳,倆瞳仁,天生異相。再加上他後來的經歷不凡,確實非常瞭不起。努爾哈赤的這些傳說也說明瞭後人對他的重視,由此也就可以解釋前面所說的努爾哈赤12歲就能在老林子裡生存的疑惑瞭。說努爾哈赤在老林子裡生存,並非說他獨自一人一直在老林子裡,而是他通過老林子獲取生活所需的物資。老林子裡除瞭飛禽就是走獸,努爾哈赤如何獲取生活物資?既然有飛禽有走獸,那就打獵唄!這對努爾哈赤來說可不在話下。  當時明朝在撫順一代設立瞭一個集市,主要用於販牛、販馬、販山貨。這個地方明政府專門劃定出來,讓女真各部落來此進行交易,也就是所謂的“趕集”。當時年輕的努爾哈赤最願意幹的事兒就是收瞭山貨瞭,收山貨後便通過趕集進行交易、買賣,很快也就成瞭集市上的老面孔。集市上人數眾多,三教九流魚龍混雜,努爾哈赤小小年紀就嘗盡瞭人情冷暖。其中有一項是他非常感興趣的。集市上有個算命的,這個算命先生常說替久困英雄指點迷津,而且頗有些道行,因而經常有人來找他。努爾哈赤雖然沒有多餘的錢,卻也願意在這位算命先生旁邊湊熱鬧。既然要湊熱鬧,當然是離得越近越好瞭,可是,每一回隻要努爾哈赤擠進來一坐,這位算命先生即使正在給別人算命,也趕緊站起來,收拾攤子走人。這是為何?算命先生說這人的氣場太強,自己扛不住,也就隻能走為上策瞭。也就是說努爾哈赤乃真命天子,這算命先生感覺他身上有帝王之氣!其實這個傳說是後人為凸顯努爾哈赤是乃真命天子而附會的。相關閱讀推薦:大明門外的努爾哈赤:努爾哈赤如何借機生事獨立?血腥政治:清太祖努爾哈赤誅殺親弟舒爾哈齊之謎努爾哈赤殺子疑雲:他為什麼會殺瞭他的長子諸英一生追殺努爾哈赤的絕世美女東哥:一女亡四國!多爾袞生母阿巴亥賜死謎團:曾勾引努爾哈赤長子?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且不說有關努爾哈赤的傳說可信度有多高,單是這麼多年在關外白山黑水之間的獨自生活,他也確實增長瞭很多閱歷,並且鍛煉出瞭強健的體魄。眾所周知,東北人的體格都比較強壯,而且就全球來看,越是寒冷地區的人身體相對來說就越強壯,這是因為客觀環境太惡劣,能夠在惡劣的環境中生存下來的,無一不是身體素質過硬的。因此,生長在  白山黑水之間的努爾哈赤身體條件肯定也差不瞭。努爾哈赤的身體素質這一點非常重要,千萬不可小視,這關系到他此後非常關鍵的一段經歷。也就是後來他投靠大明的遼東守軍最高將領、大將軍李成梁的這段經歷。  那麼,努爾哈赤是如何投靠李成梁的?  身體強壯的努爾哈赤彼時經常舞槍弄棒。年輕人都有一個從軍夢,年輕的努爾哈赤也不例外。於是,當努爾哈赤發現瞭一夥兒打算投軍的女真人之後,也就跟著投軍瞭。當然,他開始投的並不是明朝軍隊,是女真部落裡的部隊。不巧,努爾哈赤參軍沒幾天,這個部落的首領就造反,結果很快被李成梁給鎮壓瞭,造反的頭領當然要被處死,不過小卒子卻被網開一面。很自然地,努爾哈赤成瞭李成梁的俘虜。李成梁也是個愛才之人,努爾哈赤出色的身體條件和機靈的腦瓜兒很快便被李成梁發現瞭。如此,努爾哈赤就成瞭李成梁的跟班,這一年努爾哈赤15歲。李成梁也許是真心愛惜努爾哈赤的才華,倆人情同父子。李成梁為瞭栽培努爾哈赤,還讓他接受瞭明朝正規軍的訓練,這段經歷使努爾哈赤認識到光會武功是匹夫之勇,要真正打仗,將領行軍佈陣的才能也是非常重要的。本來努爾哈赤按照這個軌跡發展下去,可能也就成瞭一名明朝將領,不過這時發生瞭一個小插曲。努爾哈赤的爺爺和父親當時在部落中已經有一定的話語權瞭,這時有個女真部落造反,雖然被明軍包圍瞭,抵抗力卻很頑強。努爾哈赤的爺爺和父親想著應該替在明軍中的努爾哈赤積累一點兒資本,就申請進城勸降。結果進城裡一勸人傢不降,當然由於是熟人,也沒拿他倆怎麼著。城外的明軍等不及瞭便強攻,很快城被破瞭,破城瞭便開始屠殺,在亂軍之中的努爾哈赤的爺爺和父親也被誤殺瞭。一天之中失去兩位親人,努爾哈赤自然非常悲痛,不過痛定思痛,努爾哈赤還是找到瞭罪魁禍首,就是圖倫城主尼堪外蘭,若非尼堪外蘭一直攛掇李成梁攻城,他的爺爺和父親也不會死去,於是,尼堪外蘭便成瞭努爾哈赤的最大仇人。   古人常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此時的努爾哈赤也是如此。李成梁誤殺瞭努爾哈赤的爺爺和父親後也很過意不去,就上疏萬歷皇帝,言明為明軍效力的努爾哈赤的爺爺和父親被明軍誤殺瞭的事情。萬歷皇帝瞭解之後便重賞努爾哈赤,不光給他錢,給他馬匹,還讓他繼承其爺爺和父親在之前部落裡的地位。此外,還允許努爾哈赤在部落裡訓練軍隊。  如此一來,努爾哈赤平步青雲,統治瞭他所在的整個部落,這是努爾哈赤起傢非常關鍵的一步,後來也正是靠這個,一步一步地,最終於1616年在撫順建立瞭後金政權。所以為什麼說遼寧撫順是滿清發跡的地方?就是因為努爾哈赤在這兒建立瞭政權。努爾哈赤一步一步起傢,可以說是明朝軍隊給瞭他機會。努爾哈赤從小到大生活在行伍之間,他確確實實在部隊經歷過紮實的訓練,所以後來努爾哈赤擴充地盤、打仗,可以說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努爾哈赤一生縱橫,又建立瞭政權,就差稱帝瞭,此時卻遭遇瞭人生的一個重大打擊——老來喪子,而且還是他親自下令殺死瞭自己的長子褚英,這件事也被努爾哈赤引為平生遺憾。有道是“虎毒不食子”,努爾哈赤雄才大略,為何要殺死自己的親生兒子呢?其實是迫不得已。據說,褚英4歲的時候就跟努爾哈赤南征北戰,而且作為努爾哈赤的長子,受到的重視程度肯定是毋庸置疑的。褚英到19歲的時候就可以獨自帶領部隊打仗,到29歲的時候努爾哈赤就任命他輔佐朝政,在歷史上這種情況有個專有名詞,叫“太子參政”。此時,褚英可以替努爾哈赤處理所有的軍政要務。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褚英這時可謂春風得意,可是這個人的性格卻有些問題。褚英此人心胸狹窄,野心挺大,他知道將來後金政權遲早是他的囊中之物,便愈發囂張跋扈起來,身邊的人凡是得罪過他的,事無大小,統統都會遭他的報復。甚至跟他不對付的大臣說,你們等著,現在你們不是整我嗎?等我登基我會把他們宰瞭!這話太不明智瞭!還沒掌權就如此,等到大權在握那還瞭得?努爾哈赤的老戰友們一看這情況,全都坐不住瞭。褚英一旦登基,這些曾經跟他有過摩擦的能有哪個好過?既然如此,那幹脆不讓他登基不就行瞭?於是,褚英的繼承人地位遭到瞭一致反對,再加上他下邊包括皇太極在內的四個弟弟都怕他,褚英的聲望是一天不如一天。四個弟弟為何會懼怕褚英?原來,褚英怕這幾個弟弟惦記皇位,處處打壓他們,甚至有時會流露出殺心,也就難怪大傢都懼怕他瞭。如此,雖然褚英能力很強,但無奈得罪的人實在太多,最後四個弟弟和當時掌朝的五位大臣聯合到一塊  到努爾哈赤面前逼宮,表明瞭與褚英勢不兩立的立場。說大王你看看,褚英這樣我們也沒辦法,他得勢我們全得玩兒完,你是留他還是留我們?你要留他,對不起,我們四個皇子自殺得瞭!這五位大臣也說,你要留他我們就告老還鄉!此時,努爾哈赤還挺喜歡褚英,可無奈後金的政權並不完全穩定,一旦繼續重用褚英,把這些人得罪瞭,各個旗主帶自己的人走瞭,後金也就該散夥瞭。所以努爾哈赤為瞭顧全大局,就把褚英的官罷免瞭。可褚英跋扈慣瞭,突然遭遇到這個待遇他受不瞭瞭,他天天在傢擔心,這是我爸爸不信任我瞭,將來別的皇子登基自己可就性命難保瞭。所以褚英就在傢找來一些巫醫神漢,在傢裡紮小紙人、祈禱上天,祈禱什麼呢?詛咒努爾哈赤,詛咒這些大臣,詛咒他的弟弟們,詛咒他們全都死在外面。這事兒你想想,哪有不透風的墻呢?結果很快褚英就被告發瞭,努爾哈赤真受不瞭瞭,就說我這麼疼你,你咒我!震怒之下打算處死褚英。不過在此之前,他還是給瞭他心愛的長子一次機會。他問儲英:“如果將王位傳給你,你打算怎麼處置我?又怎麼打算處置你的兄弟和五位叔叔?”褚英回答道:“我會為父汗另建一座宮殿,讓父汗可以頤養天年。至於其他人,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努爾哈赤失望瞭:“馬上就是你額娘的忌日,去見見她吧。”   歷史上爭皇位,有一句話叫“停屍不問,束甲相攻”,意思是皇上死瞭,那屍體停著,幾個皇子就把鎧甲穿上爭皇位。這是因為利益太過集中的緣故。所以,褚英的死從某些方面講說不能怨努爾哈赤,隻能說他自己的修養不到傢,自己不會處世,又對皇位太過貪婪,惹得努爾哈赤不高興,所以這是努爾哈赤處死皇子的真相。那麼,褚英的死對努爾哈赤有什麼影響呢?史書記載,努爾哈赤曾多次為此哭泣,並表示這輩子最後悔的事,就是處死褚英。  努爾哈赤雖然為儲英的死傷心,卻還不至於為此悲痛欲絕,後金的擴張還是他的頭等要務。而他的死也正是緣於此,可謂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話說努爾哈赤一輩子打仗鮮有敗績,最後卻因為一次敗仗而被折騰死瞭。說起來這是1626年的事,當時努爾哈赤帶軍隊已經把這個遼東、遼南一帶,包括錦州、松山基本上都拿下瞭,唯獨寧遠城是塊難啃的骨頭。當時寧遠城的守將正是大名鼎鼎的袁崇煥。袁崇煥雖然是帶兵的將領,卻是書生出身,在此之前並沒有帶過兵,更不用說打過仗瞭。不過,打仗這東西有時並不隻是需要經驗,天賦也非常重要。這一仗袁崇煥就使瞭個計策,把這個努爾哈赤的部隊引誘進外城,然後關上外城城門來瞭個關門打狗,幾門大炮一起開火,幾炮把清軍轟得死傷慘重。結果努爾哈赤被袁崇煥給殺得屁滾尿流,跑瞭。在這場敗仗之後,努爾哈赤半年得一場病,一口氣沒上來便“龍馭上賓”瞭。  努爾哈赤可謂雄才大略,我們可以看到他處死自己兒子之時的這種果斷。不是他不心疼,哪個人不疼自個兒孩子呢?一筐蘿卜一筐菜,誰的兒子誰不愛?他也疼兒子,可是為瞭大局也沒辦法。想成大事的人要是不懂得取舍,不懂得決斷,他就成不瞭事兒。所以,這老天爺不會讓每個人什麼都順,要瞭這個要不瞭那個,所以你要貪婪無比的話,就有可能什麼都得不著。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公車上書之謎:隻是維新派康有為等人的政治作秀

  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清政府被迫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四月初八康有為聯合在京會試的舉人一千三百多人於松筠庵召開會議,聯名上書光緒帝,痛陳割地棄民的嚴重後果。康梁發動“公車上書”真實情況到底為何,是確如康梁所說,還是康梁事後編造以抬高自己的神話?   漢代以公傢車馬送應舉之人赴京,後因以“公車”為舉人入京應試的代稱。光緒二十一年(1895),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失敗後,派李鴻章赴日本簽訂《馬關條約》,激起全國人民的強烈反對。四月初八日((5月2日)康有為(1858-1927)聯合在京會試的舉人一千三百多人於松筠庵召開會議,聯名上書光緒帝,痛陳割地棄民的嚴重後果。指出拋棄臺灣將失全國民心,割地將招亡國大禍,力主拒絕和議,明定對策。提出四項解決辦法:(1)下詔鼓天下之氣;(2)遷都定天下之本;(3)練兵強天下之辜;(4)變法成天下之治。   而且,認為前三項是挽救民族危亡的權宜應敵之謀,第四項才是立國自強的根本大計。還提出瞭富國之法、養民之法和教民之法三項變法建議。又建議裁減冗官,緊縮機構,澄清吏治及改革官制,於每十萬戶中舉一名有才能之“士”為“議郎”,供皇帝咨詢,上駁詔書,下達民詞,凡內外興革大政,皆令開會討論,全體“議郎”每年更換一次。這次上書沖破瞭清政府的“士人幹政”禁令,提出瞭資產階級維新改良的政治綱領。上書雖然被都察院拒絕,未能上達,但卻在全國廣泛流傳。這次運動標志著資產階級改良思潮發展為政治維新運動。   就“公車上書”的功能和意義而言,一些學者把其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幾點:(1)它可以說是中國知識分子第一次現代覺醒。在“公車上書”前二三十年間,中國也陸續出現過幾個維新思想傢,但均未能形成社會思潮和產生社會效應。而“公車上書”,雖未上達,卻在民間抄謄廣泛流傳,引起瞭很大的社會反響。連康有為本人也深有所感的說:“思開風氣,開知識,非合群不可。”合群意識可謂當時知識階層的新觀念,也是知識分子現代覺醒的標志之一。(2)“公車上書”是維新派進行維新活動的開端。這一年年底,康有為成進士後,清廷授以工部主事,但未到署,他棄官職與同仁們相約在北京組織“強學會”,並出版瞭《中外紀聞》,遍送士大夫貴人,使之“漸知新法之益”。不少大臣如翁同龢、張之洞、劉坤一等均對該報捐款贊助,他們在思想上一度傾向於維新派。(3)它對光緒二十四年(1898)的戊戌變法起到瞭思想指導作用。康有為在1895年前後,共計七次上清帝書,由於頑固派的阻撓,未能及時全數上達。隻有1895年5月的《上清帝第三書》遞到瞭光緒手裡(此書內容與“公車上書”雷同)。光緒帝閱後非常重視,命令將此書謄抄,分送慈禧太後、軍機處和各省督撫。維新派要進行自上而下的維新變法活動,隻能寄希望於皇帝下詔令來推行。而皇帝要“明定國是”下詔變法,也隻得將這批湧現的新生力量(維新派)充當自己的近臣和助手。可以見得,戊戌變法是通過光緒帝與維新派結成精神上的同盟來進行的。“百日維新”的失敗隻能表明光緒帝未能通過變法途徑來掌握實權,使清政府走維新之路。而不能因此否定維新派在戊戌變法中的思想指導作用。   然而,一些學者卻認為,康有為雖起草瞭上光緒皇帝的萬言書,但各省舉人並未在萬言書上簽名,更未到都察院上書。“公車上書”隻不過是康梁等蓄意編造的一個完整的“神話”,完全是為瞭抬高康有為維新運動領袖的地位。   首先,康有為說,他起草的萬言書曾於5月2日投遞,“都察院以既已用寶,無法挽回,卻不收”;而他的弟子梁啟超則曰,該上書“言甚激切,大臣惡之,不為代奏”,意思是說都察院收下瞭康有為的萬言書,而不願轉呈皇上。二者明顯矛盾。事實上,都察院自4月22日起,即陸續收到瞭各省公車的聯名上書,“初難之,故遲遲不上”,後因文廷式彈幼該衙門“壅上聽、抑公議,上命廷寄問之”,都察院才轉變瞭態度,於4月28日後逐日將收到的上書及時上呈,5月2日一天就轉呈瞭15件條陳,其中包括各省舉人的聯名上書8件,直至5月9日還代遞瞭分別由江西舉人羅濟美、雲南舉人張成鐮領銜的兩分上書。如果康、梁等真的曾於5月2日至都察院上書,都察院是絕對不可能“卻不收”或“不為代奏”的。

大禹的政治手腕:通過啟架空伯益來達到繼承制

  夏王朝建立瞭,啟是一個非常有能力的人,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傢,啟這孩子大部分時候過著有娘的時候沒有爹,有爹的時候沒有娘的日子,所以他的適應能力強,性格也很強悍。   多年來他跟著他爹禹到處奔走,攻戰四方,治水治人,禹在建立王朝的同時也鍛煉瞭啟。大禹死的時候,有一個部落長伯益的勢力也很強,他想效法堯舜禹禪讓的舊例,也想爭奪這個位置。在民間故事裡這個故事是這樣解決的:伯益覺得自己的威望不夠,就把寶座讓給瞭啟,然後自己躲到山裡去瞭。   但如果從前面堯舜禹接位的順序過程來看,我們就可以合理地推斷出,這又是一個“被謙讓”的故事。   我們現在能夠得到的關於那個年代的文字資料都是春秋戰國時期,甚至是司馬遷時代的記錄,那個時候距離禹的時代也有兩千多年的時間瞭。而且最糟糕的是,他們還沒有系統的文字記錄,我們現在能找到的最早的一些文字也僅僅是距離夏啟有一千多年的商周時代的甲骨殘片。   所以現在得到的記錄,《史記》的說法是伯益把位置讓給啟瞭,孟子的說法是伯益被啟架空瞭,所以他“被禪讓”瞭,另外還有比較直接的如《竹書紀年》就說,啟殺瞭伯益。   不像堯舜那樣過早地把自己兒子推出來成為眾矢之的,禹是很懂得吸取前人教訓的,所以他很早就推出一個大傢認可的對象伯益作為自己明面上的接班人。其實那隻是個障眼法,所以大傢都沒有再推出其他的候選人。但是禹卻暗中讓啟培養勢力,等到大傢發現候選人隻能夠在伯益和啟之間二選一,而伯益消失瞭,並且留下官方發言說自己退出競選,啟就順利接瞭位,大傢再想阻止已經來不及瞭。

上古賢君舜帝孝感天地:一場不得不做的政治作秀

  在我中華文明史中,有一個傢喻戶曉並影響後世幾千年的民間傳說,它就是“孝感動天”。  這個故事,講瞭我中華民族上古時代的一位帝王:舜。  他能夠成為帝王的一件至關重要的業績,就是:孝行。  據史料記載:舜二十歲時,他的孝行,已傳聞各地。三十歲時,堯訪求天下有才德可任用的人才,四方群臣,都推薦舜。於是堯帝先將兩個女兒娥皇、女英都嫁舜為妻,以便觀察他內在的品德,還替舜築瞭糧倉,分給他很多牛羊。  舜的後母和弟弟象見瞭,又是羨慕,又是妒忌,就和舜的瞎子父親瞽叟一起用計,幾次都想暗害舜。   有一次瞽叟叫舜修理米倉,見舜上瞭倉頂,就從下面放火燒倉,舜趕緊用兩個鬥笠挾持著身子跳下,才幸免被害。之後,瞽叟又令舜掘井,等他深入井底時,立刻下土填井,幸而舜從井底旁邊洞口逃出,才又逃脫這次的禍難。  可象還不知道舜早已脫險,竟然得意洋洋地回到傢裡,跟瞽叟說:“這一回哥哥準死瞭,這個妙計是我想出來的。現在我們可以把哥哥的財產分一分瞭。”  說完,他即向舜住的屋子走去……他要霸占舜的兩個如花似玉的老婆,包括舜的琴。  他一進屋子,發現舜正坐在床邊彈琴呢。象心裡大吃一驚,也很不好意思。舜裝作若無其事,說:“你來得正好,我的事情很多,正需要你幫助我來料理呢。”  以後,舜還是一如既往地孝敬父母,友善弟弟。  他的孝行感動瞭天地。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小鳥代他鋤草。帝堯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  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  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舜帝是孝道仁德的先驅。《史記》記載:“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  這個故事,是我國N多個千年的文明史中,第一次用文字的方式向天下頒佈瞭孝與政治結婚的典型事例,並被儒傢學派的開山鼻祖孔丘先生以及他眾多的弟子以“法律”文件的形式確立瞭下來。  這個故事,我在很小的時候,就聽過,也在書上看到過。坦率地講,就算那個時候我還小,但也感覺這個故事有太多的做秀成分和N多無法用邏輯推敲的情節。  首先,瞽叟為什麼要三番五次害死自己的親生兒子,並一定要置之死地而後快?他們之間有什麼不共戴天之仇抑或是不可調和的你死我活的矛盾?故事中舉瞭兩個害死虞舜的故事,一個是瞽叟讓虞舜修補谷倉,並縱火。呵呵,想吃人肉燒烤?  但是,虞舜僅僅靠著兩個鬥笠即跳倉而逃生?  這中間至少說明兩個問題,a.谷倉不高。科學告訴我們,手持兩個鬥笠就可以輕松逃生,那麼,不拿鬥笠依然可以安全跳下倉頂……手持鬥笠,不過是壯膽而已;b.火勢不大。嚴格說,不僅僅是火勢不大,連煙熏都不夠飽滿。  我們每一個進過小學的同學都知道,防火災,最為重要的是防什麼?防煙熏,“火災起,防煙熏,鼻口捂住濕毛巾”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在這裡,我們偉大的虞舜同學連濕毛巾都不需要,這火災的威脅,不用動腦筋推敲,也知道不會有多大。  那麼,既然是縱火,而且是處心積慮地縱火,燒那麼一滴滴兒的火來幹嗎,取暖嗎?所以,這個縱火燒兒的故事本身就有待於推敲。  另外,填井埋兒的故事。這一次是瞽叟讓虞舜挖井,呵呵,不想吃人肉燒烤瞭,想吃土包人肉?但是,虞舜因為有瞭上次被暗害的經驗,所以就起瞭戒備之心,於是,就在井中挖瞭一條暗道……當然,又從暗道中順利出逃。  我不知道,我們的讀者中有幾個看過描述納粹集中營的電影,如果,在那個煉鐵術都還沒有出現的時代,挖井就可以輕松挖出一條暗道,恐怕不是一兩分鐘就可以完成的吧?那井中的土,就是專門為虞舜同學設計的不該挖的部分,稀松平常,鋤頭一刨,那土就稀裡嘩啦急速流出,猶如神助?不該挖的部分,卻堅固異常,開一架坦克來都壓不垮?相關閱讀推薦:大禹能夠取代舜的政治基礎:大禹能帶來更多利益三過傢門而不入:大禹因舜的壓迫而被迫不能回傢舜帝登位的鬧劇:竹書紀年揭露瞭所謂禪讓的真相漢獻帝劉協的禪讓:之後數千年堯舜式禪讓的模板上古禪讓之謎:史書上並沒有關於堯舜禪讓的記載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而且,瞽叟和他的另一個兒子象就在旁邊監視,因為一旦井挖深瞭,他們好倒土填井。奇怪的是,他們不僅沒有發現虞舜挖有暗道,而且,根本就自以為是地認為,把虞舜埋進瞭井底。  該看見的卻沒有看見,不該想到的卻都想到瞭……兩個弱智兒童,竟然可以生出殺人於無形的如此奸計?  如果,放在今天,有誰會相信這樣的故事是真實的?  舜登天子位之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誠惶誠恐不說,而且,還封象為諸侯……胡寧看過N多個大帝的傳記,有如此大量的大帝,除虞舜之外,還真沒有發現第二人。這中間,就真的沒有做秀的成分?對於那個要置自己於死地而後快的人,不要說是否恭敬,批評兩句總是應該的吧?  胡寧納悶,一個如此經不起邏輯推敲的故事,為什麼?可以傳誦千古,而且經久不衰?  難道,這僅僅隻是為瞭讓後人景仰而作為楷模的故事嗎?   我不這麼認為。  經驗告訴我,在太多的不眠不休、不遺餘力且聲嘶力竭地大力提倡和宣揚“孝”的背後,嚴格說,當時的社會現實,肯定存在著太多的不孝。這樣的不孝,直接影響和動搖著社會架構的基礎根基。如果不用強有力的辦法和措施,來解決社會存在的普遍的不孝現象,那會社會構架將會出現嚴重的不穩定,江山社稷也必將受到致命的威脅。  也就是說,在那個時代的所謂的天子,是不得不孝,且必須要成為孝的楷模。同時,要利用強有力的國傢政治機器,對社會的不孝,進行強制性的糾正,並對個別典型的不孝進行最為嚴厲的制裁。  胡寧以為,這樣的故事,並不是神話所說的所謂“孝感動天”,而根本就是虞舜那個時代的社會所必然的需要……虞舜本人,也不得不“孝感動天”。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皇太極政治成功的保障:漢化四方針奠定統治基礎

  愛新覺羅·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第八子,在八大貝勒中排名第四,又被稱為四貝勒。皇太極12歲喪母,20歲帶兵打仗,35歲登極,在位17年,52歲去世,是清朝繼努爾哈赤之後又一位傑出的政治傢、軍事傢。   皇太極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當時,中國上空有四顆耀眼的明星:一顆是清太宗皇太極(1592~1643年),一顆是明崇禎帝朱由檢(1611~1644年),一顆是農民軍領袖李自成(1606~1645年),再一顆是蒙古察哈爾部林丹汗(1592~1634年)。這四個人,各代表自己民族或集團的利益,參與瞭那場空前慘烈而又可歌可泣的政治角逐。最後結局是:林丹汗敗死青海打草灘,時年43歲;崇禎帝逼迫皇後自殺、砍傷親生女兒、走上煤山自縊,時年34歲;李自成在紫禁城做瞭一天皇帝,敗死在九宮山,時年40歲。林丹汗、崇禎帝、李自成的基業,最後都歸瞭皇太極和他的子孫們。   皇太極成為最大的贏傢絕非偶然,不論是文治還是武功,他都顯然比對手要技高一籌。   文治:革弊圖新   皇太極在文治的棋盤上,調整關系,革弊圖新,有四步高棋:   革除弊政,調劑滿漢。努爾哈赤晚年,特別是進入遼河平原以後,實行瞭一些錯誤政策——大量遷民,按丁編莊,清查糧食,強占田地,滿漢合居,殺戮諸生,遭到遼東漢民的反抗,民族矛盾十分尖銳。漢人有的向飲水、食鹽中投毒,有的把豬毒死出售,有的攔路擊殺單獨出行的滿人,有組織的武裝暴動也此起彼伏。努爾哈赤卻沒有停止對漢人的奴役和屠殺,繼續執行高壓政策。結果矛盾進一步激化,人口逃亡,丁壯銳減,田園荒蕪,“民將餓死”,寇盜橫行。

雙雄並立:朱元璋大戰陳友諒政治手腕決定勝負

      中國歷史上有兩個少數民族當政的朝代,在統治漢族時有明顯的政策反差。元朝從1279年滅宋,到朱元璋進北京的1368年,統治中國的時間不到一百年。而後來的清朝也是少數民族統治中國,卻長達二百六十年。兩個少數民族占據中國統治位置的時間相差一倍還多。元朝為什麼這樣短命呢?原來這與元朝草原民族的執政理念息息相關。中國政壇上歷來講究文治武功,也就是武打天下文坐殿,蒙古民族卻沒有這個習慣,草原上通行的是馬上打天下,從亞洲打到歐洲。馬上的武功好使,蒙古人就想用此招通吃,用這種野蠻的手段繼續治理天下。蒙古人治天下都用什麼辦法呢?首先元朝在全國分設瞭六十多處軍隊駐地,其作用類似現在的軍事基地,軍隊每年在這六十多處基地內輪換,隨時鎮壓各地的民眾暴亂。另外對漢族居民區實行保甲制,這種保甲制同日寇占領中國的制度差不多,也可能日寇就是向蒙古人學的。但同日本人不同的是,日寇時期的保長是漢奸擔任,而元朝的保長是蒙古人擔任。蒙古人很天真,他們在占領地不是用感化的方法,而是硬性規定漢族居住區可能作為武器的用具一律上繳,有些必須用的生活用具,比如菜刀就鎖在井臺上幾傢合用一把,民間禁止練武,馬匹不能飼養,禁止各種集會。更有甚者荒唐的規定蒙古人殺漢人白殺,漢人殺蒙古人要處死,元朝認為用這樣的高壓政策漢族就屈服瞭。元朝時期不但政治上采用高壓政策,在經濟上也是“貧極江南,富誇塞北”。元朝用搜刮來的江南財富供養著在戰爭中立功的部族酋長和軍隊首長。長此以往,中原的財富都源源的流入塞北的荒漠,人們無法忍受這種毫無止境的盤剝。  元朝的前一代是宋朝,宋朝的特征是武力孱弱,而文治興旺,元朝的蠻橫統治使人開始懷念宋朝的美好時光,所以劉福通起義時就打著宋朝的旗號來收買人心。還有一個問題是出在元朝的保長身上,他們在鄉裡橫行霸道,無惡不作,財產、女人無所不要,平民百姓可以整天躲著大官,但躲不過身旁的小吏,這真是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元末反抗壓迫的組織主要是紅巾軍,其民間的聯系紐帶是白蓮教,但元朝的紅巾軍同其他朝代的起義部隊不一樣,旗號是一個旗號,但各自為政,即沒有全國的統一指揮,也沒有全國的戰略部署,而且從體系上還分成東西兩個系統。東系統以安徽、河北、河南為中心,首領是韓山童,劉福通,韓山童犧牲後,紅巾軍推舉他的兒子韓林兒,號稱小明王,大政主要由劉福通執掌。當時天下大亂,群雄並起,由於劉福通起義隊伍以白蓮教為主,所以中原起義都打著紅巾軍的旗號,那真是黃河兩岸旌旗獵獵,千裡中原烽煙四起。其中在淮南就興起一支紅巾軍,由郭子興、孫德崖等人領導,最後演繹出二百餘年的大明江山。  西系統以江漢流域為中心,其首領實際是彭瑩玉,他是江西宜春人,祖籍務農,十歲就進入佛寺當和尚,並以此為掩護,遊走江湖,鼓動反元鬥爭,幾十年的革命生涯使彭瑩玉成為南方白蓮教的教首。彭瑩玉可以說是個真正的革命者,一生致力於推翻元朝統治,從不計較職位的高低。1338年彭瑩玉組織袁州起義,由於彭瑩玉的教首身份,參加起義的人多少都與白蓮教有些關系,彭瑩玉就推舉瞭白蓮教徒周子旺作首領,自己輔佐。起義失敗後,彭瑩玉逃到淮南繼續以白蓮教的身份鼓動起義。1351年在白蓮教的影響下,湖北的蘄春又發生瞭起義,這一次參加起義的有鄒普勝和倪文俊,當時起義隊伍中有一個教徒叫徐壽輝,原來是個佈販子,為人老實,身高馬大,一臉富態像,鄒普勝當時的目的可能是讓徐壽輝起一個招牌的作用,反正起義的結果是將徐壽輝推舉到主子的位子,國號天完,鄒普勝任丞相,倪文俊任大將軍。   白蓮教中有個教規,高級的教徒在名字上可以區分出來,彭瑩玉在教內稱“彭祖”,下面有一個階層的教主名字中間泛“普”字,領導蘄春起義的叫鄒普勝,而跟隨彭瑩玉在淮南占山為王的叫趙普勝。彭瑩玉此時在淮南同趙普勝等人已經形成事實上的軍事割據,但湖北起義以後,考慮到集中力量,就將淮南和湖北的隊伍合並,彭瑩玉在隊伍中隻以一個方面軍指揮官的身份出現。由於彭瑩玉是白蓮教的教首,他的意見在紅巾軍中還是有影響的,但可惜的是彭瑩玉在帶領西部紅巾軍同元朝作戰時陣亡。1355年,徐壽輝調整人事安排,史書上沒有記載鄒普勝的下落,反正他不知所終,倪文俊被任命為丞相,但要命的是軍政兩權都掌握在倪文俊手中。倪文俊有一個秘書,叫陳友諒,作戰很是勇敢,倪文俊就逐漸培養陳友諒,最終使他獨檔一面。這個陳友諒出生在沔陽,也就是現在湖北的仙桃,歷史上以打漁為生。開始時在元朝的縣衙門當個公務員,鬱鬱不得志,天下一大亂,就跟隨瞭倪文俊,並拼搏做到瞭將軍級別。  後來徐壽輝和倪文俊兩人出現矛盾,其原因是徐壽輝擔心倪文俊兵權過大,有意制約,兩人開始出現不和。1357年不願意交權的倪文俊計劃謀殺徐壽輝,不小心敗露瞭,就跑到黃州去瞭。但徐壽輝不能算完,要追殺他。而黃州的守將正是陳友諒,倪文俊認為陳友諒曾是自己的部下,到他的防區安全。但陳友諒權衡瞭徐壽輝和倪文俊兩人的實力,就果斷的站到瞭徐壽輝的一邊,將倪文俊殺瞭,並逐步收編瞭倪文俊的軍隊,慢慢的陳友諒的實力開始膨脹起來。東邊的紅巾軍發展的比西部快,在劉福通領導下成為抗擊元軍的主力。當時地方上已經是無政府瞭,有槍就是草頭王,貧困戶聚集起來砸爛官府,就是紅巾軍這一夥的,土豪劣紳為瞭保護傢財,也組織瞭武裝,這成瞭支持蒙古人的力量。淮南的郭子興、孫德崖、趙均用等幾夥勢力,是打著紅巾軍的旗號,就遙尊韓林兒為王。其中郭子興手下有個投奔來的和尚,也很是能幹,郭子興就提拔他成為自己的勤務兵,後來越看這小子越有出息,又將自己撫養的姑娘嫁給瞭他,這個人就是朱元璋,朱元璋成為瞭郭子興的姑爺以後,軍中稱為“朱公子”,利用郭子興的親屬關系,朱元璋漸漸的開始獨自掌握軍隊瞭。這樣東西部的紅巾軍中朱元璋同陳友諒的經歷一樣瞭,一個是和尚,一個是打魚的,一個曾是將軍的勤務兵,一個曾是將軍的秘書,天下人誰也料不到,在逐鹿中原的群雄中最後決勝負的竟有這二位。相關閱讀推薦:揭秘:歷史上實力強大的陳友諒為何會敗給朱元璋揭秘:明朝歷史上明太祖朱元璋為何要刪《孟子》明太祖朱元璋手下十大名將 朱元璋手下大將排名明初人口數量之謎:到底朱元璋的大明基礎如何?明初文字獄之謎:朱元璋靠著這個手段清洗功臣朱元璋為何暴打司法部副部長?為使公文變簡練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沒幾年,郭子興病逝瞭,他的軍隊就由郭子興的兒子郭天敘接管,郭天敘的舅舅張天佑和朱元璋兩人負責協助。這裡郭天敘是正職,張天佑排行第二,朱元璋最小,排行老三。朱元璋當然不願寄人籬下,想方設法要獨吞這支軍隊,不久這機會真來瞭。郭天敘為瞭擴大地盤,率領軍隊越過長江,並占領瞭江南的當途,元軍不甘心失敗自然來攻,其中有一路的將領叫陳埜先。朱元璋在與陳埜先對陣時,將陳埜先給俘虜過來瞭,為瞭收買人心,就接受陳埜先的投降,並同他拜瞭把子,陳埜先也將本部人馬帶瞭過來。陳埜先本身並不願意投降紅巾軍,被朱元璋抓住也隻能曲意應付,所以就暗中吩咐部下,替紅巾軍打仗不要用氣力,做好反水的準備。陳埜先的小算盤不知怎麼搞的讓朱元璋知道瞭,他認為機會來瞭,暫時繼續裝糊塗。不久郭天敘開始籌備攻打南京,由郭天敘和張天佑帶領攻城的部隊,朱元璋借機就將陳埜先的部隊塞進瞭郭天敘的大營。  郭天敘對陳埜先假投降並不知情,一天,陳埜先暗中準備好瞭,邀請郭天敘、張天佑到自己部隊中喝酒,其間將倆人殺死。再溝通元軍將攻城的紅巾軍裡應外合擊敗,但在追擊敗退的紅巾軍時,元軍有人不知情,以為陳埜先真投降瞭紅巾軍,亂中也將陳埜先當成紅巾軍殺瞭。這樣,朱元璋玩瞭個借刀殺人之計,將大舅哥和舅丈人全部殺死,最終完全掌握瞭這支軍隊。還裡插述些後話,郭子興原有三個兒子一個女兒,大兒子早年戰死,二兒子天敘被陳埜先酒後殺死,還剩一個小兒子看的清楚,自然對朱元璋懷恨在心,朱元璋也心知肚明,拐彎抹角也將這個小兒子殺瞭。這還不算,朱元璋原來娶的馬氏隻是郭子興撫養的,郭子興還有一個親姑娘呢!幹脆別剩下,這個也娶過來算瞭。歷史上孫權嫁妹妹給劉備,世上產生一句成語:“賠瞭夫人又折兵”,那郭子興這是什麼?女兒不但嫁過去,兩個兒子和一個大舅哥也因為朱元璋搭進去,連帶著軍隊更被朱元璋連鍋端,天底下最過囊的就數這個郭子興瞭。  東邊的朱元璋篡權辦得比較謹慎,比較婉轉,很有韜略。而西部紅巾軍的陳友諒辦事就直爽多瞭,他掌握瞭軍隊的實權,本來徐壽輝同倪文俊的矛盾就是因為權力引發的,現在陳友諒的實權比倪文俊還大,這回是陳友諒對徐壽輝不放心瞭。他沒有朱元璋那樣的彎彎繞,既然自己說瞭算,還要徐壽輝在頭頂上罩著有何用,幹脆一刀就將徐壽輝給斬瞭,自己在九江做起瞭皇帝,國號漢。元末長江流域的兩支紅巾軍完全執行瞭兩條截然相反的戰略,西部的陳友諒急於過皇帝癮,早早的在九江就坐上瞭龍椅。而東部的朱元璋就狡猾得多,他是高築墻,緩稱王,先做縮頭烏龜,避免槍打出頭鳥。但是在長江中下遊,兩支同一出身的隊伍卻趁著元朝主力全力對付北邊的劉福通的機會,集中精力擴大地盤,相互大打出手,進行瞭幾番你死我活的爭奪,其中最有影響,最有決定意義的就數九江附近的鄱陽湖之戰瞭。  歷史上在鄱陽湖有過兩次較大的戰役,而且有意思的是兩次戰役過程非常相似,都是戰船被關在湖內,又都是用火攻。這兩次戰役,一次是朱元璋和陳友諒的鄱陽湖大戰,另一次是太平軍同曾國藩的湘軍之戰。元末的鄱陽湖之戰雙方在湖內打瞭三十六天,陳友諒號稱六十萬人,朱元璋隻有二十萬人馬,但決戰的結果陳友諒徹底失敗,他本人也在這次戰鬥中身亡。這也是朱元璋一生中最驚心動魄的一場戰爭,朱元璋曾經講過,戰勝瞭陳友諒,其他的對立面就不在話下瞭。此戰為什麼會發生在鄱陽湖呢?這是因為朱元璋先占領瞭屬於陳友諒的南昌,陳友諒為瞭奪回南昌,傾全軍之力,與朱元璋相爭。當時守南昌城的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他堅守八十餘天死活不投降,而這兩個月為朱元璋準備反擊提供的寶貴的時間。   雙方的鄱陽湖之戰還是相當艱苦的,陳友諒的水軍“聯巨舟為陣,樓櫓高十餘丈,綿互數十裡。”而朱元璋的水軍船小人員又少,雙方開始一接戰,朱元璋的船隻就不得不後退,以致朱元璋連殺十餘名隊長,也不能制止。由於陳友諒船大,有一次竟將朱元璋的船隻圍住,在萬分危急的時刻,牙將韓成穿上朱元璋的衣服,跳進水中造成自殺的假象,才緩解瞭陳友諒的進攻,使朱元璋脫離瞭危險。那麼,朱元璋為什麼最終能以少勝多呢?這裡有幾個原因。從陳友諒方面說,他在性格上對部下心存疑慮,群將失心。陳友諒原來也有幾位戰爭能力非常強的將領,前面提到的趙普勝,是彭瑩玉的徒弟和戰友,在淮南占山為王,世間稱雙刀趙,有萬夫不擋之勇,兩隻起義部隊合並後,南征北戰成為主力,並替陳友諒駐守安慶,把住東大門。當時朱元璋的第一大將徐達同趙普勝對陣,都拿他沒有辦法。對於這樣強悍的將領,朱元璋知道硬打占不瞭多少便宜,就采用離間計,一個小小的手腕,陳友諒就上當瞭,疑心過重使他將趙普勝給殺瞭。  反觀朱元璋就狡猾的多,打天下靠的是徐達、常遇春等戰將,飛鳥盡良弓藏,飛鳥還沒盡呢,良弓還要使用。朱元璋是采用關懷愛護的手段調動將領的積極性,但他背後也留瞭一手,把軍事將領的傢眷全部留在大營,名為照顧傢屬安全,實為扣作人質。那前線將領戰鬥之餘由誰來照顧呢?朱元璋對這些部下在外納妾采取暗中縱容、聽之任之的態度,你可以縱情的玩,但老婆、孩子和父母我要看管好。對軍事將領朱元璋還有厲害的一手,規定將領在占領區域,不能同當地的名流接觸,各地的文人由朱元璋統一接待,這樣就防止瞭軍官同文人的結合,一個武將沒有文人的鬼點子,就是一部簡單的軍事機器。對於文人,朱元璋也並不白養活閑人,這一方面為自己撈足瞭政治資本,同時地方文豪的滿意,也左右瞭當地的百姓的政治取向,變相的鞏固瞭地方的政權。  陳友諒的鄱陽湖失敗同他殺徐壽輝有很大關系,這使他名不正、言不順,朱元璋這次討伐陳友諒佈告天下就有這一條。這確實使陳友諒的部將離心離德,戰鬥的後期陳友諒的部隊大批地投降朱元璋同此有密切的關系。但話說回來瞭,朱元璋指責陳友諒,隻是烏鴉落到豬身上,這次戰鬥以後,小明王在北部的戰鬥失利,來到朱元璋的軍營,找個機會朱元璋就安排部下將小明王沉到瞭長江裡,隻不過這次朱元璋還是沒有像陳友諒那樣赤膊上陣,而是假手他人。做法雖然不同,但目的卻是一樣的,隻不過朱元璋這方面更陰險些。在鬥智和玩花花點子上陳友諒顯然不是朱元璋的對手,鄱陽湖戰鬥中陳友諒稍有失利,朱元璋就給陳友諒寫瞭一封信,信中故意激怒陳友諒說;你用這麼大的船和那麼多的人員同我作戰,咱們就應當決一死戰,為什麼向後退,這也不是大丈夫幹的事呀!陳友諒看信後大怒,將送信人扣住,並將朱元璋的俘虜全部殺死來泄氣。朱元璋此時卻反其道而行之,對陳友諒的俘虜受傷的治病,陣亡的祭奠,活著的全部放回。這回兩軍將士看清楚瞭,誰到底不是東西,該給誰賣命瞭。  鄱陽湖大戰雙方還有一個條件,就是後勤供應。陳友諒沒有想到戰爭膠著有一個多月,陳友諒的後勤供應在湖口被朱元璋給截住瞭,糧草匱乏。而朱元璋軍隊的供給則由附近的南昌朱文正接應,源源不斷,這對雙方的士氣起到瞭風向標的作用。綜合以上各種條件,陳友諒哪有不敗之理。一個毫無策略的漁民在九江倒下瞭,另一個心存狡詐的和尚站在瞭歷史的潮頭。一個永遠被歷史所譴責,另一個塑造成智勇雙全的英雄。你說兩個人相同的目標,相同的手法,隻是做法不同,怎麼就得出瞭截然相反的兩種歷史評論呢?我真不明白!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這就是歷史嗎?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偏科生傷不起:朝堂上的問題首先是政治問題

  我上高中的時候偏科,喜歡文不喜歡理,可還是遵從我爸的命令選瞭理科。經歷過不平常的歲月的我爸對文科有恐懼心理,他認為學文太危險,還是學理又實用又安全,1+1=2,清楚明白不會有別的可能。   一看我爸就不瞭解社會,誰說學理安全的?就算想證明一個1+1=2,也一樣要繞一個大圈子,繞不好,還就等於不瞭2。   天文學,算是標準的理科吧?一千多年前,為厘清一些類似1+1=2的數學問題,幾個人繞瞭一輩子的時間。   隋朝快建立的時候,隋文帝打算“以符命曜於天下”,好給自己改朝換代制造一些輿論氛圍,於是向全社會公開征召有識之士,打造一部歷法。當時有好幾個有識之士出現,其中就有擔任過北齊歷官的劉孝孫、著名的文化人和天文學傢劉焯、天文學傢劉暉,還有一個道士張賓。他們各自拿出瞭自己的研究成果交給皇帝評判。   這是一個純粹的理科問題吧?但看看下面你就知道,再理科的問題,也要先文科——確切地說,先政治,再說。   隋文帝采用瞭張賓的《開皇歷》,不是因為它有多好,而是因為張賓說隋文帝“有帝王之運”。自然科學工作者劉孝孫和劉焯出來反對,提出瞭很多很自然科學的道理,但打敗他們的是又一個文科理由——“非毀天歷,率意迂怪”和“妄相扶證,惑亂時人”,二劉因此被趕出瞭京城。另一個劉就比較識時務,或者說受過文科訓練,劉暉迅速與張賓結成一黨,而為皇帝寵信。

名將幾乎都不懂政治:韓信死於政治鬥爭

  中國5000年歷史名將輩出,尤其在王朝更迭的時代,總能看到他們指揮千軍萬馬、馳聘疆場的雄壯本色,但上天似乎總是特別吝嗇把最優秀的將星投向人間,尤其在大漢王朝建立之初,能值得歷史稱贊的名將幾乎寥寥無幾,唯獨一人,歷經2000餘年一直被歷史所熱衷評述,他就是漢軍第一位大將軍韓信。   韓信以其優秀的軍事指揮天賦為漢高祖劉邦得天下奠定瞭最為關鍵的基礎,而漢高祖劉邦也是歷史上極少的幾個能與功臣甚至是敵軍將領共享富貴的皇帝之一,為什麼偏偏是這個為劉邦打下江山起到最為關鍵性的人物,在革命勝利後不久即被慘遭殺害?韓信的死背後到底隱藏著什麼樣的秘密,也許隻要我們翻開歷史的記載,很容易就能找到答案。   韓信登上歷史舞臺的最初形象並不是那麼的高大威猛,而是一個落魄之人,曾為求生受人胯下之辱,曾為溫飽得人救濟,為瞭有份好工作,他先後投奔於項梁和項羽、直到劉邦入蜀時,才算遇到恩人,被劉邦從一個不起眼的小官直接拜為漢軍大將。   咱們所知道背水之戰就是韓信為大將後的一次著名戰例,公元前204年,韓信 、張耳部向東攻打趙國,在井陘口30裡處宿營與敵軍展開對峙。半夜時分,韓信派出一支2000人的部隊在山道中隱藏待命,並命令這支部隊見韓信洋裝敗退,敵人追擊時,趁敵營壘空虛攻占營地。天亮時分,韓信打出帥旗,以一支1萬人的部隊作為先鋒開出營寨,背靠河水擺開陣勢。凡是略懂兵法的人都知道,背靠河水在軍事上屬於死地,自己切斷瞭自己的退路,一旦頂不住敵軍的攻勢跑都沒地兒跑,所以趙軍看到如此佈陣全都嘩然大笑。   戰鬥開始後,韓信洋裝敗退(說實話就是玩真格的韓信也有點懸),跑回河邊據守營壘,趙軍為徹底消滅韓信,傾全軍之力追到韓信營壘處,並不斷發動攻勢。正當趙軍打得不亦樂乎的時候,誰也沒有註意到山道中還藏著2000多人,而他們正悄悄的迂回到瞭後方,趁營地空虛的,一舉拿下瞭趙軍的老巢。漢軍為營造聲勢,在趙軍營地內遍插2000面旗子。當打累的趙軍準備回營休息時,回頭瞬間就被嚇尿瞭,自己的後方漫山遍野全是漢軍旗幟,慌瞭陣腳的楚軍就這樣在漢軍的前後夾擊下,轉勝為敗。事後,有人問韓信,背水一戰是兵傢大忌,為何韓信非要這麼冒險?韓信的大體的解釋就是:我們帶的這些兵雖不算熊抱,但也差不多,如果給這群鳥人留下後路,一旦戰局不利,丫的肯定撒腿就跑,隻有這樣才能徹底斷瞭他們的念想,為瞭活著他們才能拼命作戰,這在兵法中叫置之死地而後生!於是韓信威名就這樣在漢軍和敵軍中傳開。

“十羊九不全”說法來自晚清 出於政治需要?

  如同西方人對星座的信仰,中國人自古對生肖也有著難解的情結。許多人對生肖論命一直深信不疑,以至於對流傳已久的“十羊九不全”之說耿耿於懷:屬羊的人註定婚姻失敗、事業不順、命運多舛……  距離羊年還剩不到三個月的時間,不少新婚和適齡夫婦陷入瞭紮堆生“馬寶寶”的怪圈,就算是剖腹產也要剖個馬寶寶。  據央視新聞官方微博消息,貴州省貴陽衛生計生部門發現,一些人因迷信不願在羊年生孩子,導致2014年出生人口大幅度上升,使得貴陽各醫院出生證明短缺,隻能暫停辦理。  11月17日,上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顧俊稱,屬相隻是中國人表示出生時間的方式,與人的命運沒有必然聯系,“羊命論”毫無科學根據,純屬胡扯。而目前這種紮堆生孩子的現象會引發醫療資源緊張以及將來升學難、就業難等一系列社會問題。  紮堆生寶寶將引發社會問題  許多夫妻抱著“寧可信其有”的想法,選擇避開生“羊寶寶”。  據《遼寧日報》消息,遼寧省人民醫院婦產科白樺教授接受采訪時表示,2014年寶寶出生的數量比去年同期增長瞭近30%。  據《威海晚報》消息,截至2014年10月,榮成市人民醫院產房每月平均分娩新生兒240多名,接生量是2013年的一倍,產科醫護人員工作處於連軸轉狀態。  據《蘭州晨報》消息, 2014年8月,省城迎來一波生育高峰,蘭州市區各醫院產科病房爆滿。截至7月底,出生量比去年同期增加50%以上,預計年末將迎來生產高峰期。  對此,顧駿認為多數傢長選擇在馬年或者猴年生孩子,這種情況引起一系列社會問題,“一方面是醫療資源緊張,另一方面是勢必會給孩子將來在上學、就業方面帶來非常大的壓力”。   生肖羊會影響命運嗎  人民網2014年5月開展的一項有2000網友參與的調查結果顯示,接近52%的網友表示身邊有“避生羊寶寶”的現象。那麼,羊年出生的人命運真的不好嗎?對於“十羊九不全”說法,顧駿駁斥稱“根本是胡說八道”。  “屬相隻是中國人表示出生時間的方式,與人的命運毫無聯系,人的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依賴於生肖屬相根本是無稽之談。”顧駿表示。  著名民俗專傢、中國民俗學會理事長劉魁立在接受人民網采訪時談到:“十二生肖這套符號系統僅僅是紀年的一種辦法,並不是實際的這個時間會帶來物理性的功能。古人用這套符號系統(生肖)做時間計算系統的時候,一開始並沒有特意的說馬年好羊年不好,假如是這樣的話,人們就不會選羊年瞭,而會選擇一個別的。古人用某種動物表示年份,顯然不想把某一個年份做成壞的,而另外一個年份做成好的。”  由此看來,屬羊人命不好的說法並無科學根據。屬相作為一種符號,更多時候是一種文化消遣或心理需求。當人們自覺命途坎坷,會找個人以外的不可抗拒因素暗示自己。  “十羊九不全”是怎麼來的  在清朝咸豐年間之前,並未出現過“十羊九不全”的說法。相反,歷史上認為屬羊是安定、富裕、美好的象征。  據《廣州日報》報道,“十羊九不全”的說法來自於晚清,當時民間有人反對屬羊的慈禧太後當政,便稱她的屬相誤國。此外,曾國藩、李鴻章都屬羊,再加上清朝末年吏治的腐敗,使百姓更加憎恨屬羊的王侯將相。  事實上,“十羊九不全”之說是近代出於政治的需要,此後在民間流傳下來。相關閱讀推薦:關於漢昭帝劉弗陵死亡的三種說法:上廁所暴斃真相中航澄清殲31能幹掉F35說法 專傢稱為時尚早揭秘:清朝嘉慶皇帝離奇死因的三種說法“父母官”的說法從哪來?父母官的來歷古達滴血認親準不準:滴血認親說法有幾分靠譜?

名將不能不懂政治:“百勝將軍”爾朱榮的完敗人生

  爾朱榮(493—530),字天寶,北秀容(今山西朔縣北)人,契胡族,北魏末年將領、權臣。早年,他襲父爵做契胡部第一領民酋長,是很有地位的部落貴族。後招兵買馬,力量發展壯大,北魏統治者籠絡他鎮壓農民起義。爾朱榮於亂世中南征北戰,逐漸弄清魏朝的虛弱,加之自己勢力的不斷強大,最終得以挾帝自重、權傾天下。最終由於驕橫跋扈,為魏莊帝所殺,年僅三十八歲。   北魏將軍爾朱榮是實至名歸的百勝將軍。他一生大小數十戰,無一敗績。有些戰役手法之妙、勝利之速,讓人拍案叫絕,堪稱經典戰例。可這位百勝將軍未死在戰場,卻自己搞死瞭自己。   爾朱氏崛起於山西汾河一帶的爾朱川,指川為姓,屬契胡族,爾朱榮是部落酋長。他上任時,北魏已是風雨飄搖,反叛勢力七處冒火八處冒煙,漸成燎原之勢。爾朱榮見“四方兵起,遂散畜牧,招合義勇,給其衣馬”,發展自己的勢力。代北苦寒,民風強悍,見有人招兵。紛紛入伍。爾朱榮的軍隊一夜間就成為一支不可小覷的軍團。   盡管成立瞭軍團,但爾朱榮清楚,這是支烏合之眾,原本想要把這支軍隊打造成一支無堅不摧的軍隊,可惜現實不給他時間。當時,六鎮叛兵勢如燎原,赤焰騰騰,即將燒塌北魏大廈;而北魏附庸國柔然也趁火打劫,萬騎並出,直搗北方,兵鋒漸近爾朱榮根據地。他急需一支鐵軍。   一天,他騎著馬,他外甥跟著。經過一塊麥田時,馬一尥蹶子把他摔下,然後跑入田地。外甥忙去追馬。馬追上瞭,外甥卻被他綁瞭起來。第二天,軍團召開大會,爾朱榮準備斬殺外甥以申軍紀。原因很簡單,爾朱榮早已申明,士兵不許奸殺、不許踐踏莊稼、不許搶劫財物。外甥犯瞭第二條。外甥急瞭,高喊:我是為你老人傢追馬啊!追馬,也不能無視軍紀!爾朱榮面色如鐵。   爾朱榮的姐姐忙趕來給弟弟跪下求情,爾朱榮也給姐姐叩頭,大義凜然道,為國者無傢,希望姐姐原諒。說完,讓人行刑。之後,爾朱榮抱著頭顱,號啕大哭。一時間,三軍將士渾身打顫,號令一出,如臂使指,爾朱軍團,一日之內頓成勁族。爾朱榮借外甥一顆大好頭顱,在極短時間內,訓練出瞭一支無堅不摧的軍隊。

吳三桂與“沖冠一怒為紅顏”:軍人不要參與政治

吳三桂(1612年-1678年10月2日),字長伯,一字月所,明朝遼東人,明末清初著名政治軍事人物,吳周政權建立者吳周太祖。祖籍江南高郵(今江蘇高郵),錦州總兵吳襄之子。以父蔭襲軍官。明崇禎時為遼東總兵,封平西伯,鎮守山海關,後封漢中王,濟王。1644年降清,引清軍入關,被封為平西王。1661年殺南明永歷帝,1673年叛清,發動三藩之亂,並於1678年農歷八月十七夜病死。其孫吳世璠繼其皇帝位。吳三桂少年英挺,善騎射],成名於十八歲,其父吳襄帶領五百名士兵出錦州城巡邏,被皇太極的數萬大軍重重包圍,祖大壽與吳三桂登上城樓觀戰,大壽以城內兵少不肯出兵相救,三桂竟率二十多名傢丁 將其父吳襄救出重圍。皇太極說:“吾傢若得此人,何憂天下?” 吳三桂的一生是備受爭議的一生。 傳統的觀點認為吳三桂賣主求榮,是漢奸、賣國賊,而現在又有很多人為其平反,認為他也是迫不得已,而且他造成的危害並沒有人們傳統觀念那麼大。而在有爭議的事件上,最著名而且最重要的莫過於沖冠一怒為紅顏瞭。吳三桂出身於遼東將門望族,一直受的是正統教育:忠君報國、馬革裹屍,同時少年得志,所以對明朝有深厚的感情。他的轉變有著復雜的原因。雖然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沖冠一怒為紅顏”瞭。但這更多的是詩人的詩意的描寫而非當時的實況。“李自成令諸將發書招吳三桂,命吳襄寫信勸子投降,另派人帶白銀4萬輛犒賞吳軍官兵。吳三桂和眾將商議決定歸順大順。四月初五日,吳三桂行到永平西沙河驛,見到從北京逃出的傢人,得知父吳襄為闖王部下行掠,吳三桂大怒,考慮到自己和清軍結仇甚深,北歸很難,而“李害父陷於不知,不必仇”,到北京後再辨明。接著聽到京城被李自成部下大掠,拷掠凈盡,自己的愛妾陳圓圓被劉宗敏搶占,發現不能投降李自成,改變瞭投降李自成的初衷,尋找新的主子。”從這段文字來看直接原因有三:⑴、吳父吳襄被俘;⑵、愛妾陳圓圓被搶;⑶、京城被掠。從第三點可以看出李自成實乃一草寇、土匪而已,他胸無大略,不能夠倚之為主;從第一、二點可以看出李自成根本沒有重視、收服吳三桂,而且根據當時的情況如果吳三桂入京一定有殺身之禍。這是李自成逼的三桂投降滿洲。這也可從後來的情況看出,其一是山海關之戰吳三桂到逼不得已才請清軍入關,而如果吳三桂真要投降清軍他又為何不直接引清軍入關,而避免自己實力受損呢,難道他不知道保存實力在政治博弈中的重要性嗎?其二是吳三桂對大順軍的窮追猛打說明吳三桂是特別恨大順軍。而這恨正是由李自成親手造成的。其三,當時世人對吳三桂這一舉動是普遍贊同的。“他請兵擊敗李自成,實現瞭亡明士大夫的共同願望,又得到瞭南明政權的賞識:南京福王政權建立伊始,便將他遙封為薊國公,還派專使北上,攜銀犒賞。一時之間,吳三桂這樣一個在政治漩渦中掙紮圖存之人,被戴上瞭“純忠極孝、報國復仇、裂土分藩”的“世間偉人”的桂冠,成為瞭明清之際風靡一時的人物!” 吳三桂受人指責在於他引清軍入關從而葬送瞭漢人的天下,所以受到士人的指責被說成是“沖冠一怒為紅顏”,殊不知對於當時的南明小朝廷而言,大順軍對它的威脅更大,就算是一對明朝忠心不二的軍人也會采取借軍助剿的方式的。豈不看郭子儀借回紇兵打敗瞭安史叛軍,成為瞭中興之臣,既如此,吳三桂為何不可效法郭子儀呢,這是當時世人的心意,也是吳三桂和南明小朝廷的心意,不要忘瞭滿清就是以為崇禎皇帝報仇的名義入關的,但這隻不是滿清的心意而是他的策略而已。後人對這一時期吳三桂的評價多由於他引清軍入關而葬送瞭漢傢天下而持否定態度,然而歷史上哪一個即將滅亡的王朝是一座孤城所能拯救的?而且清軍入關之時全民亦不足百萬,而能統治天下,這豈是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所能解釋的?這是“天命”所歸而已。然而人們不敢面對這個事實,所以所有的錯都歸於吳三桂的一個不由他自己控制的決定瞭。吳三桂降清後,文人對之諷刺不絕,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吳偉業(梅村)所寫的《圓圓曲》。由於世人將吳三桂變節 歸咎於其愛妾陳圓圓被擄,令吳三桂為奪回陳氏而出賣國傢,吳梅村以西施諷今,譜下七言長詩《圓圓曲》,指出陳圓圓無一絲損害國傢之舉,責任應在吳三桂。詩中中段有幾句與西施無關,矛頭直指吳三桂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