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政變

望夷宮政變:秦二世胡亥被扶植自己的趙高所殺

秦二世是中國歷史赫赫有名的人物,說他有名,就是因為他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昏君。著名的指鹿為馬的故事就是發生在他的身上,那時候他的臣子趙高牽過一頭鹿,手指著讓人猜,二世奇怪,這還要猜嗎,不是鹿嗎,後來才知道,趙高說那是一匹馬,當時大殿上眾人噤若寒蟬,不過大部分都順著趙高的意思去說,也有人說是馬。可惜後來凡是說馬的,朝堂上再也沒有他的位置瞭,也算人間蒸發吧。 按理說皇帝是一個國傢的主人,這個偌大的國傢都應該由他說瞭算,可惜世道變瞭,不僅朝廷上議論事情不讓他發聲,連動物的名字也沒有瞭他說話的權利。秦二世一直迷惑,我是幹什麼的?趙高說你是打醬油的。 我是打醬油的,秦二世想,是吧。應該是的。 秦二世陷入瞭沉思,自從打娘胎出生以來,他就知道自己很不討皇帝老子喜愛。他是老么,始皇帝有的是兒子,個個都有本事,女兒也都花容月貌的,往那裡一站,就給仙女下凡一樣。那時候他不叫秦二世,叫胡亥,亥是豬年,大概是為瞭紀念什麼玩意吧。 小時候胡亥就知道傢有長子國有大臣,大哥扶蘇很能幹,領兵打仗往往是百戰百勝,還有那個叫蒙毅的,在大哥身邊,一直忠心耿耿。胡亥很嫉妒,可沒有辦法,誰叫人是老大,老大就是皇帝的代名詞,那是太子,你看老大出來那叫個威風。 胡亥知道自己不行,就努力學習。學習什麼,詩詞歌賦,顯然自己不是這塊料,小的時候胡亥就跟著趙高學習法律。趙高就是那個從趙國來的傢夥,人長的很猥瑣,聽說以前也是什麼趙國的公子,可是喜歡到秦國來,還把自己給騸瞭,弄得男不男女不女的。不過待人挺好的,尤其是對待自己,總拿好東西給自己吃,雖然宮廷裡好吃的很多,但是像趙高那樣能夠把吃的,做得像花團錦簇一樣的不多見。盡管趙高對人像孫子一樣的對待別人,但好多人拿趙高屁都不算。就這樣,趙高和自己一直相依為命。

辛酉政變:中國從此進入瞭長達50年的慈禧時代

  辛酉政變又稱“北京政變”,是發生在1861年的一起重大政治事件。   1860年9月英法聯軍逼近北京,京城震動。咸豐皇帝急忙帶著他的寵妃那拉氏(就是後來的慈禧太後)和一班親信,逃亡到熱河去,由恭親王奕欣(咸豐的弟弟)留下來向侵略者求和。奕欣對侵略者有求必應,最後簽訂瞭屈辱的《北京條約》,因此得到侵略者的歡心。當時清政府的實權並不掌握在奕欣手裡,而是掌握在跟隨咸豐逃往熱河的載垣、端華、肅順等一班人手裡,這些人對侵略者還有顧忌,因此被侵略者看作討厭的障礙。   1861年8月咸豐在熱河病死,由他6歲的兒子載淳即位。遺命端華、載垣、肅順等8人為“贊襄政務王大臣”,輔佐年幼的皇太子載淳。載淳的母親那位氏,這時才26歲,被尊為慈禧太後。慈禧是個陰險、貪權的女人。她很快就和留在北京的奕欣勾結起來,並得到瞭外國侵略者的支持,企圖趁兒子年幼,篡奪最高統治權。   慈禧先讓人建議,由她“垂簾聽政”,實際上是由她掌握實權。但是載垣等一班老臣,以“本朝未有皇太後垂簾”的理由加以反對,使她的陰謀未能得逞。10月,奕欣和英國侵略者密謀後,借“奔喪”的名義趕到熱河,和慈禧商議回北京去發動政變。奕欣回到北京後,籠絡駐紮在京、津一帶掌握兵權的兵部侍郎勝保,作好瞭政變的準備。   在從承德回北京時,慈禧讓肅順護送咸豐的梓宮走大路;   她和載垣、端華由小路提前4天到北京。11月1日剛到北京,第二天一早就發動瞭政變,宣佈解除瞭肅順等人的職務,當場逮捕瞭載垣、端華;並派人去路上逮捕肅順。不久(8日),慈禧發佈上諭,否認咸豐遺詔,下令將肅順斬首;讓載垣、端華自盡;另外五大臣則被革職或充軍。八大臣的第一個重要罪狀就是“不能盡心和議……以致失信於各國”,也等於向侵略者表示,她是“盡心和議”的賣國賊。接著(11日)宣佈廢除八大臣原擬的祺祥年號,改明年(1862年)為“同治”元年,表示東、西二太後共同治理朝政。慈禧之號也是從這時開始使用的。這一年正好是辛酉年,故又稱“辛酉政變”。而發生此事的地點又在北京,故又稱“北京政變”。

神龍政變:一代女皇武則天走下神壇的大轉折之始

  導讀:神龍政變,又稱神龍革命、五王政變,是神龍元年(705年),太子李顯、宰相張柬之、崔玄暐等大臣發動兵變,逼迫女帝武則天退位,使唐朝中宗復辟的事件。神龍元年正月二十二日癸卯(705年2月20日),鳳閣侍郎張柬之、鸞臺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將軍敬暉、右羽林將軍桓彥范、司刑少卿袁恕己聯絡右羽林衛大將軍李多祚、左羽林將軍李興宗等,力圖擁立李顯為君,故稱武則天的男寵:麟臺監張易之、司仆卿張昌宗謀反,率禁軍誅殺張易之、張昌宗。隨即包圍長生殿,逼迫武則天退位。  次日,武則天命太子李顯為監國,第三天禪讓於太子。第四天,李顯正式即位,是為唐中宗。二月初四甲寅(3月3日),復國號為唐,武周朝終結,因為有改朝換代的因素,所以稱之為革命。後來,唐中宗打擊五大功臣的時候,先封他們為郡王,削奪他們的宰相權力。崔玄暐博陵郡王;張柬之封為漢陽郡王;敬暉平陽郡王;桓彥范扶陽郡王;袁恕己南陽郡王。所以這場政變,又稱五王政變。   過程:武則天如何走下神壇  神龍元年正月二十二日癸卯(705年2月20日),張柬之、崔玄暐、桓彥范與左威衛將軍薛思行等人率領左右羽林兵五百餘人來到玄武門,派李多祚、李湛及內直郎、駙馬都尉安陽人王同皎到東宮去迎接李顯。李顯有所懷疑,沒有出來,王同皎說:“先帝把皇位傳給殿下,殿下無故遭到幽禁廢黜,皇天後土、士民百姓無不義憤填膺,已經有二十三年瞭。現在上天誘導人心。北門的羽林諸將與南牙朝臣得以同心協力,立志誅滅兇惡的小人,恢復李氏的江山社稷,希望殿下暫時到玄武門去以滿足大傢的期望。”李顯回答說:“兇惡的小人的確應該翦除,但是天子聖體欠安,你們這樣做能不使天子受驚嗎!請諸位日後再圖此事。”李諶說:“諸位將帥宰相為瞭國傢不顧身傢性命,殿下為什麼非要讓他們面臨鼎鑊的酷刑呢!請殿下親自去制止他們好瞭。”李顯這才出來。   王同皎將李顯抱到馬上,並陪同太子來到玄武門,斬斷門栓進入宮中。此時武則天在迎仙宮,張柬之等人在迎仙宮的走廊裡將張易之和張昌宗斬首,然後進至武則天居住的長生殿,在她周圍環繞侍衛。武則天吃驚地坐起來,問道:“是誰作亂?”張柬之回答說:“張易之、張昌宗陰謀造反,臣等已奉太子的命令將他們殺掉瞭,因為擔心可能會走漏消息,所以沒有向您稟告。在皇宮禁地舉兵誅殺逆賊,驚動天子,臣等罪該萬死!”  武則天看見李顯也在人群之中,便對他說:“這件事是你讓幹的嗎?這兩個小子已經被誅殺瞭,你可以回到東宮裡去瞭。”桓彥范上前說:“太子哪 能還回到東宮裡去呢?當初天皇把心愛的太子托付給陛下,現在他年紀已大,卻一直在東宮當太子,天意民心,早已思念李傢。群臣不敢忘懷太宗、天皇的恩德,所以尊奉太子誅滅犯上作亂的逆臣。希望陛下將帝位傳給太子,以順從上天與下民的心願!”李湛是李義府的兒子,武則天發現瞭他,對他說:“你也是殺死張易之的將軍嗎?我平時對你們父子不薄,想不到竟然有今天的變故!”李湛滿面羞慚,無法回答。武則天又對崔玄暐說:“別的人都是經他人推薦之後提拔的,隻有你是朕親手提拔的,你怎麼也在這裡呢?”崔玄暐說:“我這樣做正是為瞭報答陛下對我的大恩大德。”   接下來逮捕瞭張昌期、張同休、張昌儀等人,將他們全部處斬,並在神都天津橋的南邊將上述人犯與張易之、張昌宗二人一道梟首示眾。在這一天裡,為防范突然事變的發生,袁恕己隨從相王李旦統率南牙兵馬,他們將韋承慶、房融及司禮卿崔神慶等逮捕下獄,這些人都是張易之的同黨。先前,張昌儀新建起一幢非常豪華的宅第,規模比諸王及諸位公主的宅第還要宏大,有人晚上在他的門上寫道:“一日的絲能織幾日的薄紗?”張昌儀讓人把字跡除掉,結果又被人寫上,這種情況總共出現瞭六七次。張昌儀用筆在門上寫道:“即使是隻織一天,我也感到滿足。”此後便沒有再出現這種情況。正月二十三日,武則天頒下制書,決定由太子李顯代行處理國政,大赦天下。任命袁恕己為鳳閣侍郎、同平章事,派遣十位使者分別攜帶天子的璽書前往各州進行安撫工作。正月二十四日,武則天將帝位傳給太子李顯。相關閱讀推薦:你所不知道的唐朝歷史:武則天本名到底叫什麼?李淵親自為武則天父母做媒內幕:武則天父母是誰揭秘:蕭燕燕、劉娥、高滔滔為何沒有成為武則天?解密武則天傳世遺物“武曌金簡”:上刻有其懺悔?武則天的父親是誰?武則天父親竟是唐朝開國功臣武則天殺死親生女兒於史無證:武則天女兒的死因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後續:武三思韋後亂政奪權  政變後,張柬之被封為漢陽王、敬暉被封為平陽王、桓彥范被封為扶陽王、袁恕己被封為南陽王、崔玄暐被封為博陵王,時稱“五王”,所以,神龍政變又被稱為“五王政變”。對於張柬之等人的政變行動,當時和後來的人都持支持肯定態度,唐人皇甫澈就在《賦四相詩·中書令漢陽王張柬之》一詩中寫道:“周歷革元命,天步值艱阻。烈烈張漢陽,左袒清諸武。休明神器正,文物舊儀睹。南向翊大君,西宮朝聖母。茂勛鏤鐘鼎,鴻勞食茅土。至今稱五王,卓立邁萬古。”  但是,張柬之等五人的下場並不好。當初,敬暉和桓彥范等人誅殺張易之兄弟後,洛州長史薛季昶曾經對敬暉說:“二兇雖除,但呂產、呂祿那樣的人物依然存在,大人們應該借著兵勢誅殺武三思等人,匡正王室,以安天下。”敬暉多次向張柬之提起,但張柬之都不同意,後來他解釋說:“這應該是皇上的事情。皇上還是英王的時候,以勇烈聞名,我留下武傢子弟,是希望皇上能夠親自鋤奸立威。”後來,敬暉也沒有堅持,薛季昶曾感嘆道:“我不知道日後會死在什麼地方瞭。”事情的發展果然不出薛季昶所料,武三思勾結韋皇後“內行相事,反易國政”,武氏傢族中人及其羽黨仍當權用事,“為天下所患”。後來,張柬之等五人被武三思和韋後譖毀,全部被貶官。敬暉失掉權柄,受制於武三思後,每每捶床嗟嘆惋惜,直至彈指出血,赴任崖州不久就被殺害。接著,張柬之在新州憂憤病死,崔玄暐在嶺南病死,桓、袁二人則被李顯派遣的使者殺害。   神龍政變它標志著武則天政治生涯的結束。正月二十三日,武則天頒下制書,決定由太子李顯代行處理國政,大赦天下。武周政權的更替 讓李唐王朝提前復辟,政權重新回歸李唐王室,也回到瞭男人統治的時代。一切立法制度重新回唐到高宗時期。神龍政變之後,武則天自己又向李顯要求回歸大唐皇後身份,也因此武則天沒有成為眾矢之的,避免瞭一般亡國之君的悲劇。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歷史上的朝鮮甲申政變:袁世凱竟然率兵搶國王

  在中國近代史上,袁世凱似乎已是蓋棺論定的人物。一個世紀以來,史學界眾口一詞,對他均持否定的評價,“竊國大盜,一世奸雄”即足以涵蓋袁世凱的一生。然而,人性是復雜的,一百年前的社會環境也是復雜的,北洋集團影響和左右瞭清末民初三十多年的政局,對其核心人物袁世凱的評價並不是簡單的肯定或否定便能概括的。長期以來,歷史教科書告訴我們,戊戌六君子的血染紅瞭袁世凱的頂戴;小站練兵使他獲得慈禧和榮祿的青睞;山東巡撫任上剿殺義和團更使他飛黃騰達。然而,性格決定命運,袁世凱的鋒芒早在二十三歲時便已銳不可當,他發跡的地點不在中國,而在朝鮮。  甲申政變突然爆發  在壬午事變中,由於慶軍搶先於日本登陸,迅速平定瞭朝鮮境內的叛亂,又扶持李熙掌權,朝鮮王室對清廷的向心力大大增強,請求清廷幫助善後,而清政府也借機對朝鮮實行瞭全面控制。日本被清軍搶占瞭先機,沒能達到預想的目的,但日本人在其後和朝鮮簽訂的《濟物浦條約》中獲得瞭五十萬元的賠款和在漢城駐軍的權利,當然,這是清政府為瞭息事寧人而指示朝鮮作出的讓步,以免日本心懷怨恨,再來滋事。  然而,日本絕不會接受這樣的好意,他們把侵占朝鮮看作實現其大陸政策的跳板,是必爭之地,因此極為反對和仇視清政府對朝鮮的控制。擁有瞭在漢城的駐軍權後,日本開始緊鑼密鼓地實施插手朝鮮內政、扶持“開化派”的策略,試圖推翻親華的後黨政權,為將來鋪路。由於吳長慶幫助閔妃平息瞭壬午兵變,成為她堅強的軍事後盾。因此,當閔妃掌權後,親華成瞭必然的選擇,那些由她提拔上來的親華派官員聚集在一起,形成瞭一股牢不可破的勢力。壬午之後,朝鮮一批激進青年流亡日本。明治後期的日本發展令他們大開眼界,欽羨不已。相形之下,朝鮮卻泥古不化,死氣沉沉,因此頓生親日背華之心。這幫青年組織瞭“開化黨”,主張“外結日本,內行改革,聯日排清,脫離中國,宣佈朝鮮獨立,實行君主立憲”。親日力量自然形成,樸泳孝和洪英植等人皆為“開化”中堅。  開化黨一回國,朝鮮新舊兩派立即涇渭分明。一方親日,一方親華,明爭暗鬥,勢同水火。新舊兩派的鬥爭遠遠超出瞭朝鮮內政的范圍,成為中日兩國外交爭端的前臺戲。起初,開化黨的實力遠遜於守舊派,隻能在有限的職權范圍內通過漸進改良的方式推動一些小的改革。轉機出現在李熙身上。李熙喜歡聽外國新聞,樸泳孝經常借此進宮,向國王講述國際形勢和各國的政治制度,力陳改革與自立的刻不容緩,獲得瞭李熙的信任和支持。開化派在現行的權力框架中長袖善舞,實施瞭許多改革措施。守舊派出於自身利益,不斷阻撓並破壞開化派的改革運動。他們將樸泳孝調離漢城,想以此架空開化派,使其改革運動受挫。   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中國南方形勢危急。5月,吳長慶奉調率領三營慶軍回國駐防,力量對比開始向開化黨傾斜。由於清軍在戰爭中節節敗退,清廷在朝鮮的威望大大降低,原想托庇於清廷保護的王室和親華派也開始動搖。開化黨和日本認為清廷在戰爭期間無暇北顧,是發動政變的絕好時機,遂決意起事。政變發生之前,袁世凱已經察覺到情況有異,他將朝鮮山雨欲來的緊張局勢函告給瞭李鴻章並提醒他,日本公使竹添進一郎將在八九日內返回漢城,屆時可能會有事發生。1884年12月4日,甲申政變在沒有任何預兆的前提下突然爆發。當晚,開化派重要成員,時任郵局總辦的洪英植以慶祝郵政大廳落成的名義邀請守舊派大臣和外國使節赴宴。日使竹添托病不出,袁世凱察覺氣氛有異,也推托不去,隻有中方總辦朝鮮商務委員陳樹棠、守舊派大臣閔泳翊等出席。  席間,開化派黨徒在廳外放火,賓客以為有人在燃放煙花,紛紛外出觀看。這時,埋伏在廳外的開化派黨徒一擁而上,將閔泳翊亂刀砍倒,一時間賓主皆做鳥獸散,各自逃命。黨徒們趁亂入宮,謊稱清軍作亂,恐嚇威逼國王李熙寫下瞭“日本公使來衛朕”的敕書,由樸泳孝按預定計劃持敕書引日使竹添帶兵入宮,並將國王和閔妃遷往景佑宮。控制瞭王宮的日軍和開化黨新軍矯詔召守舊派重臣入宮,以逸待勞,來一個便處死一個。翌日,開化黨組成新政府,以國王諭旨的形式函告各國使節,那些早已同他們達成默契的使節紛紛配合演戲,晉謁國王,恭祝新政,政變似乎大功告成。相關閱讀推薦:衰人一枚:歷史上袁世凱竟然錯把尿壺當茶壺?揭秘:民國史上袁世凱是怎樣拿自己的長子作秀?民國史上的第一女殺手:袁世凱差點死在她手裡還原歷史:當年戊戌變法袁世凱是否“有密未告”袁世凱的“禮賢下士”:曾向慈禧身邊的太監請安護國運動:反對袁世凱稱帝而進行的軍閥內鬥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袁世凱一戰成名  由於事出突然,袁世凱等人起初並不知道發生瞭政變。在接到陳樹棠的報告後,袁世凱當即帶兵二百人趕赴郵局,但早已空無一人,日本使館也大門緊鎖。袁世凱帶兵沿宮墻巡視,遇到疾行的韓軍,問其所往,回答是奉命入宮禁衛。巡視至宮門時,發現宮門已閉。直至拂曉收隊,還是不知發生瞭什麼事情。到瞭次日下午,才探明政變真相,當得知相熟的大臣們都已經遇害身亡時,袁世凱的心情極為沉重。當時,中朝間的公文都要靠北洋的兵船送到天津的北洋衙門,往來一次需要好幾天時間。如果按常規請示,重大事變的應對決策必由北京的清廷最高層來拍板,時間的延誤也就無可避免,而挽回大局的機會就可能失去瞭。在這個重要的歷史關頭,袁世凱表現出瞭勇於任事、處事果斷的心理素質。  在開化黨公佈新政府的成員名單時,駐朝的清軍將領們也在磋商對策。吳兆有和張光前兩個將領均表示“沒有北洋的命令,不敢輕舉妄動”。袁世凱強調情況緊急,已不可能待命而行。陳樹棠則向眾人轉達瞭美、英、德三國使節要求清軍暫緩行動的勸告,並表示自己意見相同,認為這樣可以避免師出無名,釁自我開。金允植也來函請清軍按兵不動,以免傷及被日人挾持的國王。會商的結果是,清軍暫不出動,由陳樹棠、吳兆有緊急函告李鴻章朝鮮發生政變,請求增兵並指示應對策略。袁世凱則負責聯絡爭取由他編練的朝鮮新軍。當晚,袁世凱向新軍發放上等成色的黃金六百兩,與左右營指揮官金鐘呂、申泰照秘密約定次日入宮,共同護衛國王。第二天上午,開化派政府發佈改革政綱,漢城居民得知政變是開化黨勾結日本人所為,一時人心思亂,舉國惶恐。幸免於難的守舊派成員紛紛跑到清軍大營,“痛哭乞師”,要求出兵勤王,眾人仍是猶豫不決。  在兩次致函國王,要求晉謁並帶兵入衛王宮的請求被拒後,袁世凱認為事態緊急,間不容發,力主入宮戡亂。為瞭打消眾人的疑慮,袁世凱承諾“如果因為挑起爭端而獲罪,由我一人承當,決不牽連諸位”。見眾人首肯,袁世凱立刻率一營官兵及朝鮮新軍左右營趕赴王宮。一入宮,便遭到守軍的猛烈射擊。清軍果斷還擊,雙方展開瞭激戰,宮內頃刻大亂,閔妃攜王子趁亂逃出宮門,投奔清軍大營。袁世凱攻至景佑宮,發現國王已被轉移,遂與退守樓臺的敵軍展開新一輪的激戰。袁世凱身先士卒,即使屍體滿路也毫無懼色,奮勇當前。正膠著間,守軍中數百個之前蒙袁世凱督導訓練的士兵臨陣倒戈,加入瞭清軍一方,戰局立刻急轉。   竹添首先動搖,率領日軍退回瞭使館。樸泳孝等政變骨幹亦隨之逃跑,一路上受到聚集在宮外的市民的追打,洪英植等人護衛國王出宮赴北廟避難。整個戰鬥持續瞭兩個小時,清軍大獲全勝,但遺憾的是仍不見國王的蹤跡。袁世凱重金懸賞打探國王去向,夜間才得知其下落,立刻派兵前去搶奪,洪英植試圖阻攔被殺。次日,國王移居袁世凱所部軍營,召集原政府成員金弘集、金允植等,商議善後,組成新政府,並召見各國使節,告知政變平息。竹添因使館連日遭到憤怒的漢城民眾的圍攻,驚懼交加下,自焚使館,逃往仁川的日本領事館躲避。甲申政變以中國大勝,日本慘敗而告終。袁世凱一戰成名,應國王之邀,居於偏殿樓下,朝夕接觸會晤,成為清廷在朝鮮的實權人物。  無論是日方還是中方,其軍事行動都是未經政府批準的。成功則罷,一旦失敗,將會承擔嚴重的責任。因此,這種鋌而走險的行為一旦發動,就必須一氣呵成幹到底。在這場對雙方領軍人物個人意志的考驗中,袁世凱勝,竹添敗。這一戰促成瞭袁世凱的崛起,此後十年,他成為清政府駐朝鮮的頭號人物。在李鴻章的遙控下,袁世凱恩威並施,全面控制瞭朝鮮的內政外交。同時,經此風波,朝鮮加快瞭改革的步伐,要求獨立自主的呼聲日漸高漲,對清廷的向心力逐漸減弱,對朝鮮官民而言,歷史已經揭開瞭新的一頁。而日本方面,一次小的失敗並未阻擋其擴張稱霸的野心,日本人痛定思痛、枕戈待旦,十年之後,借朝鮮的另一次內亂——東學黨起義,挑起瞭中日甲午戰爭。這一次,清廷一敗塗地。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趙高指鹿為馬是政變的開始:秦二世的最後時光

  相信大傢都知道”指鹿為馬”這個成語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八月己亥,趙高欲為亂,恐群臣不聽,乃先設驗,持鹿獻於二世,曰:’馬也。’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問左右,左右或默,或是言馬以阿順趙高。或言鹿,高因陰中的諸言鹿者以法,後群臣皆畏高”。從這段記敘中能夠看得很清晰,趙高指鹿為馬的意圖是打聽群臣的情緒的。可是,這打聽群臣僅僅指鹿為馬的一個意圖,還不是首要意圖。趙高指鹿為馬心懷叵測,那就是,調秦二世脫離宮廷,進而殺之,政變奪權。  《史記·李斯列傳》中說”李斯已死,二世所拜趙高為中丞相,事無大小之輒決於高。高自知權重,乃獻鹿,謂之馬。二世問左右:’此乃鹿也?’左右皆曰’馬也’。二世驚,自以為惑,乃召太卜,令卦之”。從這段記敘能夠看出,趙高是想把二世的腦筋弄模糊瞭,讓他”自以為惑”,然後鉆入趙高等人事前設好的圈套。  《史記·李斯列傳》接下來說,占卦的人卻對二世說:”你如今呈現瞭連馬和鹿都分辯不清的缺點,是由於祭祀的時分沒有好好齋戒。”這樣,二世就上瞭當,脫離瞭皇宮,進入上林苑從頭齋戒。上林苑正本就是”國傢公園”,二世這個人是忍不住引誘的,沒有好好地齋戒,他每日玩耍射獵。一天,有個行人是被二世誤射而死。其實,這個人是”趙高教其女婿咸陽令其閻樂劾不知何人賊殺人移上林”的。趙高馬上說:”皇帝平白無故殺瞭一個沒有罪行的人,上天會生氣的,必定會有災禍來臨,應該躲得再遠點一些。”二世相信瞭他趙高的話,就給騙到瞭離咸陽更遠的望夷宮去”躲災”瞭。望夷宮遠離瞭二世的衛兵,滿是趙高安置的人馬。到瞭望夷宮,”留三日,趙高詐詔衛兵,令士皆的素服持兵內鄉,入告二世曰:’山東群盜兵大至!’二世上觀而見之,驚駭,高即因劫令自殺。引璽而佩之,左右百官莫從;上殿,殿欲壞者三。高自知天弗與,群臣弗許,乃召始皇弟,授之璽”。秦二世胡亥就這樣渾渾噩噩地死瞭,趙高等人就這樣發起瞭政變。   指鹿為馬事在”八月己亥”,據《史記·秦楚之際月表》記:”八月,趙高殺二世”,看來,從指鹿為馬到趙高殺胡亥發起政變,是發生在一個月之內的接連事情。可見,趙高指鹿為馬的首要意圖是為瞭把二世引誘出宮,然後殺掉,為發起政變做準備。  從《史記·李斯列傳》所記來看,趙高想要群臣都依從他的意圖並沒有真實到達,順著他指鹿為馬的僅僅一小部分人,而大多數人在趙高政變的時分”莫從;上殿,殿欲壞者三”。由於這樣,使得趙高殺二世取而代之的意圖不能達到目的,隻好”召始皇弟,授之璽”。看得出,趙高是個很有心計的陰謀傢,他曉得直接在咸陽發起政變是不可的,才使用二世胡亥既迷信又貪圖享樂的缺點,將二世騙出宮,在個人安置好的當地,將其弄死,發起政變。也看得出,趙高政變的迫不及待。群臣”莫從”,這是他預料到的,可是他不能等,仍是要政變。可是,趙高的政變也是短壽的,子嬰十分明白趙高的險惡用心,怕自己成為傀儡,所以同自己的兩個兒子和貼身太監制定殺趙高的計劃,沒有幾天,這小子就讓子嬰”夷其三族”。相關閱讀推薦:趙高的“A面”:從小天資聰慧 哥哥父親被秦活埋中華第一猛將:大將蒙恬如何枉死於小人趙高之手秦朝李斯緣何變節?李斯與趙高政變前的六次過招望夷宮政變:秦二世胡亥被扶植自己的趙高所殺在秦始皇死後李斯為何會同意和趙高一起偽造聖旨?

唐朝神龍政變的過程:細說武則天走下神壇的經過

  導讀:神龍元年正月二十二日癸卯(705年2月20日),張柬之、崔玄暐、桓彥范與左威衛將軍薛思行等人率領左右羽林兵五百餘人來到玄武門,派李多祚、李湛及內直郎、駙馬都尉安陽人王同皎到東宮去迎接李顯。  李顯有所懷疑,沒有出來,王同皎說:“先帝把皇位傳給殿下,殿下無故遭到幽禁廢黜,皇天後土、士民百姓無不義憤填膺,已經有二十三年瞭。現在上天誘導人心。北門的羽林諸將與南牙朝臣得以同心協力,立志誅滅兇惡的小人,恢復李氏的江山社稷,希望殿下暫時到玄武門去以滿足大傢的期望。”李顯回答說:“兇惡的小人的確應該翦除,但是天子聖體欠安,你們這樣做能不使天子受驚嗎!請諸位日後再圖此事。”李諶說:“諸位將帥宰相為瞭國傢不顧身傢性命,殿下為什麼非要讓他們面臨鼎鑊的酷刑呢!請殿下親自去制止他們好瞭。”李顯這才出來。   王同皎將李顯抱到馬上,並陪同太子來到玄武門,斬斷門栓進入宮中。此時武則天在迎仙宮,張柬之等人在迎仙宮的走廊裡將張易之和張昌宗斬首,然後進至武則天居住的長生殿,在她周圍環繞侍衛。武則天吃驚地坐起來,問道:“是誰作亂?”張柬之回答說:“張易之、張昌宗陰謀造反,臣等已奉太子的命令將他們殺掉瞭,因為擔心可能會走漏消息,所以沒有向您稟告。在皇宮禁地舉兵誅殺逆賊,驚動天子,臣等罪該萬死!”  武則天看見李顯也在人群之中,便對他說:“這件事是你讓幹的嗎?這兩個小子已經被誅殺瞭,你可以回到東宮裡去瞭。”桓彥范上前說:“太子哪 能還回到東宮裡去呢?當初天皇把心愛的太子托付給陛下,現在他年紀已大,卻一直在東宮當太子,天意民心,早已思念李傢。群臣不敢忘懷太宗、天皇的恩德,所以尊奉太子誅滅犯上作亂的逆臣。希望陛下將帝位傳給太子,以順從上天與下民的心願!”李湛是李義府的兒子,武則天發現瞭他,對他說:“你也是殺死張易之的將軍嗎?我平時對你們父子不薄,想不到竟然有今天的變故!”李湛滿面羞慚,無法回答。武則天又對崔玄暐說:“別的人都是經他人推薦之後提拔的,隻有你是朕親手提拔的,你怎麼也在這裡呢?”崔玄暐說:“我這樣做正是為瞭報答陛下對我的大恩大德。”   接下來逮捕瞭張昌期、張同休、張昌儀等人,將他們全部處斬,並在神都天津橋的南邊將上述人犯與張易之、張昌宗二人一道梟首示眾。在這一天裡,為防范突然事變的發生,袁恕己隨從相王李旦統率南牙兵馬,他們將韋承慶、房融及司禮卿崔神慶等逮捕下獄,這些人都是張易之的同黨。先前,張昌儀新建起一幢非常豪華的宅第,規模比諸王及諸位公主的宅第還要宏大,有人晚上在他的門上寫道:“一日的絲能織幾日的薄紗?”張昌儀讓人把字跡除掉,結果又被人寫上,這種情況總共出現瞭六七次。張昌儀用筆在門上寫道:“即使是隻織一天,我也感到滿足。”此後便沒有再出現這種情況。  正月二十三日,武則天頒下制書,決定由太子李顯代行處理國政,大赦天下。任命袁恕己為鳳閣侍郎、同平章事,派遣十位使者分別攜帶天子的璽書前往各州進行安撫工作。正月二十四日,武則天將帝位傳給太子李顯。相關閱讀推薦:神龍政變的背景:女皇武則天對朝政的控制力下降什麼是神龍政變?歷史上哪個朝代發生的神龍政變神龍政變:大唐王朝一代女皇武則天的最後歲月武則天稱帝後的兩難抉擇:歸政給兒子或傳位侄子武則天妙用酷吏:運用酷吏整合朝臣鞏固中央集權為何武則天的周朝沒有進入正史?武周怎麼滅亡的

唐朝歷史上神龍政變後續:武三思韋後亂政奪權

  導讀:政變後,張柬之被封為漢陽王、敬暉被封為平陽王、桓彥范被封為扶陽王、袁恕己被封為南陽王、崔玄暐被封為博陵王,時稱“五王”,所以,神龍政變又被稱為“五王政變”。  對於張柬之等人的政變行動,當時和後來的人都持支持肯定態度,唐人皇甫澈就在《賦四相詩·中書令漢陽王張柬之》一詩中寫道:“周歷革元命,天步值艱阻。烈烈張漢陽,左袒清諸武。休明神器正,文物舊儀睹。南向翊大君,西宮朝聖母。茂勛鏤鐘鼎,鴻勞食茅土。至今稱五王,卓立邁萬古。”   但是,張柬之等五人的下場並不好。當初,敬暉和桓彥范等人誅殺張易之兄弟後,洛州長史薛季昶曾經對敬暉說:“二兇雖除,但呂產、呂祿那樣的人物依然存在,大人們應該借著兵勢誅殺武三思等人,匡正王室,以安天下。”敬暉多次向張柬之提起,但張柬之都不同意,後來他解釋說:“這應該是皇上的事情。皇上還是英王的時候,以勇烈聞名,我留下武傢子弟,是希望皇上能夠親自鋤奸立威。”後來,敬暉也沒有堅持,薛季昶曾感嘆道:“我不知道日後會死在什麼地方瞭。”  事情的發展果然不出薛季昶所料,武三思勾結韋皇後“內行相事,反易國政”,武氏傢族中人及其羽黨仍當權用事,“為天下所患”。後來,張柬之等五人被武三思和韋後譖毀,全部被貶官。敬暉失掉權柄,受制於武三思後,每每捶床嗟嘆惋惜,直至彈指出血,赴任崖州不久就被殺害。接著,張柬之在新州憂憤病死,崔玄暐在嶺南病死,桓、袁二人則被李顯派遣的使者殺害。 相關閱讀推薦:唐朝神龍政變的過程:細說武則天走下神壇的經過神龍政變的背景:女皇武則天對朝政的控制力下降什麼是神龍政變?歷史上哪個朝代發生的神龍政變神龍政變:大唐王朝一代女皇武則天的最後歲月揭秘韋後與武三思穢亂後宮:為何唐中宗充耳不聞?上官婉兒墓志出土 與武則天武三思關系或有新發現

神龍政變:大唐王朝一代女皇武則天的最後歲月

  導讀:武則天花瞭50年的時間讓權力競技場接受瞭一個女人,成為最高統治者。當公元690年,武則天正式稱帝,改唐朝為周朝時,這位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女皇已經為這一天的到來付出瞭包括青春年華和三個子女(兩子一女)的性命在內的慘重代價。誰料,登基僅僅是一系列更加錯綜復雜的矛盾爆發的開始。武則天的周朝在肇建之初就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盡管她左右支招、慘淡經營,其王朝也僅僅存在瞭15年。  英雄的暮年,往往更容易讓人看清楚英雄本色,折射出英雄的畢生奮鬥軌跡。705年,武則天改年號為“神龍”,這一年就被稱為神龍元年。也就在這一年,暮年武則天以非常方式被迫離開瞭權力競技場,後人稱其中的變故為“神龍政變”。  在李唐皇室看來,15年的武周歷史是拿不上臺面的。後代李唐朝廷對此避諱至極,絕口不談,仿佛從690年到705年的歷史是一片空白。因此,原始典籍中留下的有關神龍政變的資料非常少,為我們還原神龍政變設置瞭重重障礙。以《舊唐書》為例,《武則天本紀》中對於這次政變的描寫大而空洞:“神龍元年春正月……麟臺監張易之與弟司仆卿昌宗反,皇太子率左右羽林軍桓彥范、敬暉等,以羽林兵入禁中誅之。甲辰,皇太子監國,總統萬機,大赦天下。是日,上傳皇帝位於皇太子,徙居上陽宮。戊申,皇帝上尊號曰則天大聖皇帝。”這段記載以白描手法講述瞭皇太子李顯率領羽林軍官兵沖入禁宮誅殺佞臣張易之、張昌宗,並趁機奪取政權,迫使武則天傳位給他的經歷。   而《唐中宗李顯本紀》中的記載則透露瞭更多的信息:“時張易之與弟昌宗潛圖逆亂。神龍元年正月,鳳閣侍郎張柬之、鸞臺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將軍敬暉、右羽林將軍桓彥范、司刑少卿袁恕己等定策率羽林兵誅易之、昌宗,迎皇太子監國,總司庶政。大赦天下……乙巳,則天傳位於皇太子。丙午,即皇帝位於通天宮,大赦天下,唯易之黨羽不在原限。”李顯的傳記相當程度上與武則天的傳記是矛盾的。在傳記中,誅殺張易之、張昌宗的主謀並不是皇太子李顯,李顯隻是被動參與者實則是桓彥范、敬暉、崔玄暐、張柬之、袁恕己等幾位重臣策劃瞭殺奸臣逼宮的行動。 相關閱讀推薦:揭秘:張諫之和狄仁傑同為武則天的左膀右臂嗎?武則天稱帝後的兩難抉擇:歸政給兒子或傳位侄子武則天妙用酷吏:運用酷吏整合朝臣鞏固中央集權為何武則天的周朝沒有進入正史?武周怎麼滅亡的唐相姚崇三起三落:受武則天信任又促武則天下臺歷史上李賢是武則天生的嗎?

什麼是神龍政變?歷史上哪個朝代發生的神龍政變

  導讀:神龍政變,又稱神龍革命、五王政變,是神龍元年(705年),太子李顯、宰相張柬之、崔玄暐等大臣發動兵變,逼迫女帝武則天退位,使唐朝中宗復辟的事件。  神龍元年正月二十二日癸卯(705年2月20日),鳳閣侍郎張柬之、鸞臺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將軍敬暉、右羽林將軍桓彥范、司刑少卿袁恕己聯絡右羽林衛大將軍李多祚、左羽林將軍李興宗等,力圖擁立李顯為君,故稱武則天的男寵:麟臺監張易之、司仆卿張昌宗謀反,率禁軍誅殺張易之、張昌宗。隨即包圍長生殿,逼迫武則天退位。  次日,武則天命太子李顯為監國,第三天禪讓於太子。第四天,李顯正式即位,是為唐中宗。二月初四甲寅(3月3日),復國號為唐,武周朝終結,因為有改朝換代的因素,所以稱之為革命。後來,唐中宗打擊五大功臣的時候,先封他們為郡王,削奪他們的宰相權力。崔玄暐博陵郡王;張柬之封為漢陽郡王;敬暉平陽郡王;桓彥范扶陽郡王;袁恕己南陽郡王。所以這場政變,又稱五王政變。 相關閱讀推薦:神龍政變:大唐王朝一代女皇武則天的最後歲月揭秘:張諫之和狄仁傑同為武則天的左膀右臂嗎?武則天稱帝後的兩難抉擇:歸政給兒子或傳位侄子武則天妙用酷吏:運用酷吏整合朝臣鞏固中央集權為何武則天的周朝沒有進入正史?武周怎麼滅亡的唐相姚崇三起三落:受武則天信任又促武則天下臺

神龍政變如何迫使武則天退位?唐中宗李顯如何上位

  神龍政變,又稱神龍革命、五王政變,是神龍元年(705年),太子李顯、宰相張柬之、崔玄暐等大臣發動兵變,逼迫女帝武則天退位,使唐朝中宗復辟的事件。  神龍元年正月二十二日癸卯(705年2月20日),鳳閣侍郎張柬之、鸞臺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將軍敬暉、右羽林將軍桓彥范、司刑少卿袁恕己聯絡右羽林衛大將軍李多祚、左羽林將軍李興宗等,力圖擁立李顯為君,故稱武則天的男寵:麟臺監張易之、司仆卿張昌宗謀反,率禁軍誅殺張易之、張昌宗。隨即包圍長生殿,逼迫武則天退位。  次日,武則天命太子李顯為監國,第三天禪讓於太子。第四天,李顯正式即位,是為唐中宗。二月初四甲寅(3月3日),復國號為唐,武周朝終結,因為有改朝換代的因素,所以稱之為革命。     政變經過  長安四年(704年)十二月,80歲的武則天因病避居迎仙宮。  武則天的病情很嚴重。朝堂無主,宰相也難見女皇。迎仙宮中隻有張易之、張宗昌侍奉武則天左右,外人不得入內。史載:“則天不豫。張易之與弟昌宗入閣侍疾,潛圖逆亂。”張易之兄弟有沒有造反謀逆的計劃呢?我們找不出確切的證據來。但張易之兩人極有可能怕武則天去世後不僅權勢不在,還可能大禍臨頭,所以結納羽林軍將帥和部分大臣以防不測也是可能的事情。反正當時長安城中出現瞭“易之兄弟謀反”的傳聞和帖子。  張柬之和桓彥范、敬暉等大臣決定乘機誅殺張易之,逼病重的武則天讓位,復辟唐朝。張柬之利用職權迅速安排桓彥范、敬暉兩人擔任羽林將軍,掌握禁兵,為政變提供保障。當時皇太子李顯在北門起居。桓彥范、敬暉利用禁軍將軍身份拜謁李顯,密陳政變計劃,得到太子的贊同。張柬之早年在外地擔任刺史時,曾與荊州長史楊元琰一同泛舟。談起武周的亂象,兩人相互約定:“他日你我得志,當彼此相助,同圖匡復。”張柬之此時也推薦楊元琰擔任羽林將軍,共同籌劃政變。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武則天在迎仙宮的消息越來越少。政變集團決定就此發難。張柬之、桓彥范、敬暉聯合左羽林將軍李湛、李多祚、右羽林將軍楊元琰、左威衛將軍薛思行等率左右羽林官兵五百餘人向宮中進發。其中李湛、李多祚前往東宮迎接皇太子李顯。李顯毅然出宮,走到瞭羽林軍的前頭。一行人走到玄武門時,官兵們看到太子出面,山呼萬歲。張柬之、桓彥范等人就簇擁著李顯沖向迎仙宮。在宮門口,守衛與叛亂者發生瞭小規模沖突。張柬之簇擁著李顯輕易就斬關而入。當時武則天在迎仙宮的集仙殿養病。張易之、張昌宗兩人就在集仙殿內,聽到外面喧囂,拿著兵器出來觀看。在廊下,洶湧而來的羽林軍將張易之兄弟當場殺死。張柬之等人事先還分派羽林軍去各自的傢中斬殺張易之的哥哥、汴州刺史張昌期,司禮少卿張同休。張傢兄弟的腦袋很快就出現在天津橋南。長安的士庶百姓見瞭,沒有不歡叫相賀的。有的人還臠割張傢兄弟的肉,在一夕之間就隻剩下骷髏架子瞭。   卻說殿內的武則天聽到外面人聲雜沓,心知有變,撐起病體出來察看。她看到瞭張易之兄弟的屍體,看到張柬之等人持劍而來,大致知道瞭什麼情況。武則天畢竟是政治老手。隻見她緩緩地回到病床,聚斂精力厲聲問道:“何人作亂啊?”張柬之推擁著李顯,並示意武士們湧到武則天病床前,說道:“張易之、張昌宗謀反,臣等奉太子令入誅二逆,怕計劃漏泄,所以事先沒有稟報皇上……”  武則天強硬地打斷張柬之的話,怒目瞪著李顯,喝問:“這是你的主意?你怎麼敢這麼做?現在張傢兩兄弟已經伏誅瞭,你還不快回到東宮去!”  張柬之同樣強硬地回答:“太子不能再返東宮瞭。以前高宗皇帝將太子殿下托付給陛下。現在太子年紀已長,天意人心都歸順太子。臣等不忘太宗、高宗皇帝的厚恩,所以奉太子誅賊,請陛下立即傳位太子,上順天心,下孚民望。”   武則天這才明白張柬之此行不單是為瞭誅殺張易之兄弟這麼簡單,而是沖著自己的皇位來著。這是逼宮。突然間,武則天感覺到一陣暈眩。她沒有精力再跟兒子和大臣們理論瞭,隻能默默地低下頭。“謝皇上恩準!”張柬之朗聲謝恩。  當時,相王李旦也率領南衙禁兵在宮外加強警備,配合宮內的政變行動。李旦和李顯一樣是個懦弱的皇子,他為自己今天的行動嚇瞭一跳。一旁參與行動的兒子李隆基驚訝地看著父親。李旦意識到在兒子面前要維持一個果敢、英武的父親形象,忙挺直瞭腰板。就在他膽戰心驚的時候,宮外傳來瞭陣陣歡呼聲。李旦的一顆心落瞭下來。  政變成功瞭!  神龍政變的血腥氣隻停留在當天的張氏兄弟之死上。張柬之和李顯並沒有大開殺戒。  病中的武則天得到瞭妥善安置。她雖然被迫將國政交給李顯監國,並在不久之後禪位給瞭李顯,成瞭“大聖皇帝”。1年後,武則天即將逝世。朝廷適時公佈瞭武則天的“遺制”。武則天在遺制中說要“祔廟”、“歸陵”,也就是主動要求歸附到李唐的宗廟,去丈夫高宗的陵墓合葬。武則天還主動要求去掉帝號,自己不願意做皇帝瞭,改稱“則天大聖皇後”。武則天最終還是作為唐朝的皇後進入瞭乾陵。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之前朝廷公佈的所謂武則天“遺制”極可能不是武則天的意願,但之後公佈的赦免武則天情敵王、蕭二傢及政敵褚遂良、韓瑗等人子孫親屬的罪行,令他們復業的內容極可能是她真實的意思。相關閱讀推薦:唐朝歷史上神龍政變後續:武三思韋後亂政奪權唐朝神龍政變的過程:細說武則天走下神壇的經過神龍政變的背景:女皇武則天對朝政的控制力下降什麼是神龍政變?歷史上哪個朝代發生的神龍政變神龍政變:大唐王朝一代女皇武則天的最後歲月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沒幾天,武則天在上陽宮仙居殿去世,享年83歲。唐朝上謚號為“則天大聖皇後”,祔葬於唐高祖乾陵。唐睿宗李旦在李顯之後即位,給“則天大聖皇後”改瞭一個字,叫“天後”,不久又追尊為“大聖天後”,改號為“則天皇太後”。  武則天最終還是失敗瞭。  神龍政變又被稱為“五王政變”。因為政變後,張柬之被封為漢陽王、敬暉被封為平陽王、桓彥范被封為扶陽王、袁恕己被封為南陽王、崔玄暐被封為博陵王,時稱“五王”。  對於張柬之等人的政變行動,當時和後來的人都持支持肯定態度。唐人皇甫澈就在《賦四相詩·中書令漢陽王張柬之》一詩中寫道:  周歷革元命,天步值艱阻。烈烈張漢陽,左袒清諸武。  休明神器正,文物舊儀睹。南向翊大君,西宮朝聖母。  茂勛鏤鐘鼎,鴻勞食茅土。至今稱五王,卓立邁萬古。  但是張柬之五人的下場並不好,這和他們的政治幼稚病有關。當初,敬暉和桓彥范等人誅殺張易之兄弟後,洛州長史薛季昶曾經對敬暉說:“二兇雖除,呂產、呂祿那樣的人物依然存在。大人們應該借著兵勢誅殺武三思等人,匡正王室,以安天下。”敬暉多次向張柬之提起,張柬之都不同意,敬暉也沒堅持。薛季昶感嘆道:“我不知道日後會死在什麼地方瞭。”之後,武三思勾結李顯的韋皇後,“內行相事,反易國政”,武氏傢庭武三思等及其羽黨仍當權用事,“為天下所患”。一些議論就將責任推卸給敬暉。   武三思勾結韋皇後,譖毀張柬之等,最後抓住敬暉的一個把柄告發瞭張柬之等五人。唐中宗李顯下詔說:“則天大聖皇後,往以憂勞不豫,兇豎弄權。暉等因興甲兵,鏟除妖孽,朕錄其勞效,備極寵勞。自謂勛高一時,遂欲權傾四海,擅作威福,輕侮國章,悖道棄義,莫斯之甚。暉可崖州司馬,柬之可新州司馬,恕己可竇州司馬,玄暐可白州司馬,並員外置。”張柬之五人都被貶官。敬暉在失掉權柄,受制於武三思後,每每推床嗟嘆惋惜,直至彈指出血。政治鬥爭往往是殘酷的,沒有後悔藥可吃。張柬之這時才說出當初不乘勝追擊,順便將以武三思為代表的武傢勢力鏟除幹凈的原因:“這應該是皇上的事情。皇上還是英王的時候,以勇烈聞名。我留下武傢子弟,是希望皇上能夠親自鋤奸立威。現在大勢已去,再來說這些都沒有意義瞭。”敬暉赴任崖州不久就被殺。張柬之在新州憂憤病死。崔玄暐在嶺南病死,桓、袁二人則被李顯派遣的使者殺害。  殺害張柬之五人的唐中宗李顯實在是一個昏庸的君主。他確實控制不瞭處於轉折關頭的唐朝天下。新的政變已經在長安城裡醞釀瞭。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李隆基發動政變如何誅殺韋皇後? 韋後怎麼死的

  李隆基果斷誅殺夢想當女皇的韋後內幕:唐中宗李顯死後,韋皇後臨朝攝政,準備效法武則天自己當皇帝,李唐王朝再次陷入吉兇難測的歷史節點。就在此時,原本默默無聞的李隆基秘密策劃瞭一場宮廷政變,決定徹底粉碎韋皇後的稱帝陰謀。要與勢力強大的韋皇後展開生死較量,李隆基將要面對的,是怎樣的風險和考驗?在政變實施的過程中,發生瞭哪些驚心動魄的故事呢?  一、背水一戰  唐隆元年(710)六月二十一日,唐中宗剛去世20天。因為還在國喪期間,滿城縞素。突然,從宮裡沖出來一隊人馬,馬上的人身著大紅大紫的嶄新官服,手裡拿的武器上還沾著斑斑血跡。這些人在長安城的大街上大說大笑地一過,整個城市立馬籠罩上一種既緊張又興奮的空氣。這些人是誰呢,他們怎麼敢在國喪期間如此高調?讓我們從頭說起。  上一章我們講到,唐中宗死後,韋皇後準備效法武則天再當女皇,李唐宗室又一次面臨滅頂之災。為瞭挽救李唐王朝,原本身份不高、默默無聞的李隆基挺身而出,調動自身勢力,聯合相王勢力和太平公主勢力,準備和韋皇後拼一場。就在李隆基悄悄謀劃著政變的時候,本來屬於韋皇後派系的大臣崔日用反水,提醒李隆基,形勢緊張,政變隨時都有暴露的危險,如果再拖下去,很可能功虧一簣。   李隆基聽瞭崔日用的話是什麼反應呢?他暗中嚇出瞭一身冷汗。幸虧崔日用兩面三刀,身在曹營心在漢,如果他立場堅定,把掌握的情況報告給韋皇後,自己的腦袋早就跟脖子說再見瞭。有道是“當局稱迷,旁觀必審。”李隆基也知道,崔日用說的對,政變已經是刻不容緩瞭。可是,要發動政變,總要先評估一下風險指數。這場政變有沒有風險呢?風險太大瞭。把雙方力量放在一起對比一下就能看出來,韋皇後優勢非常明顯。首先,她有輿論優勢。她已經立瞭中宗的小兒子李重茂當皇帝,自己以皇太後的身份主政。她的一切政令,都是以小皇帝的名義頒佈的,誰反對她,就是反對皇帝,就是十惡不赦,罪不容誅。這就叫做“挾天子以令諸侯”,占盡瞭輿論優勢。其次,她有軍事優勢。中宗剛死,韋皇後就立刻調集五萬府兵,讓他們和禁軍一起,對長安城實行軍事管制。為瞭確保軍隊的忠誠,她還任命瞭自己的侄子、女婿等親信擔任將領。這樣的軍隊不僅軍事過硬,而且政治合格,當然力量強大。再次,她有政治優勢。我們說過,韋皇後在中宗一朝已經安插瞭很多親信擔任宰相,因此,當時的宰相班子基本都是她的支持者。宰相是百官之首,一呼百應,韋皇後有瞭他們的支持,在政治上也是頗為穩妥。有瞭輿論、軍事和政治這三大優勢,想要挑戰韋皇後,無疑相當困難。  反觀李隆基這邊的情況,可以說和韋皇後那邊恰恰相反。韋皇後的優勢,正是李隆基的劣勢。輿論上,當時天子已立,而且是中宗的兒子,符合繼承原則。李隆基要興兵,那是師出無名。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輿論上首先就處於劣勢。軍事上,李隆基雖然沒少在禁軍中下工夫,在萬騎裡也有一些朋友,但是,這些朋友是否能夠在關鍵時刻為李隆基賣命並不確定;另外,他們都是中下級軍官,即使自己沒有問題,能否有足夠的號召力來發動下屬也值得懷疑;更重要的是,當時的防衛力量由萬騎、飛騎和府兵共同組成,就算是搞定萬騎,其他軍事力量也還是巨大的威脅。政治上,李隆基這邊的謀臣都是中下級官僚,人微言輕,和韋皇後那邊的宰相們根本不在一個重量級上。這樣看來,李隆基能夠動員起來的力量和韋皇後代表的國傢機器相比,顯得相當弱勢。在這種情況下政變,確實是勝算不大,風險不小。但是盡管如此,事情也很難再拖下去瞭。因為時間拖得越長,韋皇後的勢力越穩固,越難以動搖;同時,準備時間越長,自己暴露的可能性也越大。與其如此,還不如背水一戰。相關閱讀推薦:唐朝秘史:細數唐玄宗李隆基不早朝的四大原因!大唐秘史:大詩人王維為何會暗戀李隆基的寵妃? 楊貴妃征服唐玄宗李隆基的三大“法寶”是什麼?唐睿宗長子李成器為何讓出太子之位給三弟李隆基?唐玄宗李隆基為什麼被稱為唐明皇?李隆基謚號唐玄宗李隆基有哪些政績功過?唐玄宗的歷史地位分頁:1/6頁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就在李隆基為此忐忑不安的時候,禁軍裡發生瞭一件事,不僅堅定瞭李隆基政變的決心,也成為他舉事的重要契機。那麼,軍隊裡到底發生瞭什麼事情?這件事與李隆基政變又會有怎樣的關聯呢?  前面講過韋皇後不是派瞭六個侄子、女婿去控制軍隊嗎?這幾個小夥子都沒在軍隊幹過,是空降兵,完全是因為和韋皇後的親戚關系才被驟然提拔到領導崗位上的。這樣的任命既讓他們高興,也讓他們擔憂。他們唯恐手下將士不服。怎麼才能樹立威信呢?幾個小夥子一合計,覺得要想立威,就得來點硬的,先讓軍隊怕瞭自己再說!於是他們想瞭一個損招,有事沒事就找碴兒,動不動就把手下叫來揍上一頓,特別是掌管萬騎的韋播和高嵩。因為萬騎地位特殊,責任重大,所以他們管理起來格外嚴厲,打起手下來也特別狠。可是,真正的威信一定要建立在別人發自內心的愛戴敬畏基礎之上,而發自內心的愛戴、敬畏又怎麼可能是打出來的呢?何況,萬騎本來是皇帝的貼身護衛,心裡還是頗有些驕傲感的,對待這樣的軍隊,打人的效果隻能是適得其反。果然,韋播和高嵩這麼一打,整個軍營都炸鍋瞭,一時間群情激奮。萬騎的中級將領葛福順、陳玄禮等人已經跟李隆基來往半年多瞭,平時都拿李隆基當貼心人看待。看到這種情形,這兩個人就找李隆基訴苦瞭。李隆基當時正跟劉幽求等一幫謀臣在商量政變的事呢,聽完葛福順和陳玄禮兩個人的訴說,不由得彼此會心一笑,這真是及時雨。政變的關鍵就在軍隊,現在軍隊對韋傢不滿,簡直是天助我也,不利用是對不起上天啊。所以,好言好語打發走葛福順他們,李隆基馬上跟軍師劉幽求說:事情緊急,還請先生出馬,幫我把萬騎搞定!大傢可能有疑問,既然想要利用萬騎,李隆基為什麼不當面直說,還要再派劉幽求啊?其實,這就是李隆基的心機所在瞭。首先,萬騎雖然對韋氏勢力不滿,但是否不滿到政變的程度還不清楚,這時李隆基作為主帥貿然動員有風險。其次,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領導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發揮手下的長處,而不是事必躬親。劉幽求作為謀臣策士,鼓動三寸不爛之舌正是他的優勢所在,這和《水滸傳》裡,智取生辰綱之前,晁蓋先讓吳用去試探阮氏三雄是一個道理。果然,劉幽求找到葛福順,把政治大義和個人功名富貴結合起來一番動員,葛福順等人慨然允諾:沒問題,我們早就覺得韋皇後不是東西,現在韋傢子弟如此作踐我們,我們更是忍無可忍,願意跟著臨淄王謀取功名,軍隊的事交給我們瞭!   陳玄禮唐玄宗時期著名禁軍將領。初隨李隆基起兵誅殺韋後及安樂公主。玄宗即位後,宿衛宮中。安史之亂時,隨玄宗逃亡四川,行至馬嵬驛,在太子李亨的支持下發動政變,殺楊國忠,逼玄宗縊死楊貴妃。  搞定瞭萬騎將領,政變也就進入倒計時瞭。究竟哪一天發難呢?李隆基定在瞭六月二十日,也就是唐中宗李顯死後第十九天。那麼,到這個時候,這場政變有沒有把握呢?還是沒有。盡管葛福順、陳玄禮已經允諾帶萬騎參戰,但是,韋皇後的相對優勢並沒有改變,還是敵強我弱。可以想象,這場政變不會那麼輕松。  果然,政變時間剛剛確定,第一個麻煩就出現瞭。什麼麻煩呢?李隆基的手下人不幹瞭。誰呢?就是李隆基的貼身保鏢王毛仲。我們說過,王毛仲是個聰明人,主人想幹什麼,他打眼一看就知道,眼看著政變時間迫近,王毛仲害怕瞭,他分析一番形勢,怎麼都覺得對李隆基不利。生命誠可貴,盡管王爺對自己不薄,也不能陪著送死啊!所以,六月二十日這天一大早,王毛仲就開溜瞭,哪裡都找不到。王毛仲可是李隆基的貼身保鏢,連他都臨陣脫逃,可見這場政變對於李隆基方面而言,就是鋌而走險!  韋皇後操控小皇帝,掌握朝政之後改元“唐隆”,寓意是使唐朝興隆起來,以此掩飾她想要稱帝的野心,誰知“唐隆”與“隆基”有一字巧合,竟成為李隆基舉兵的心理支撐,這也是韋後所始料不及的。然而,就在李隆基準備發動政變的關鍵時刻,他的貼身侍衛卻逃跑瞭,這也預示瞭政變的成敗難測。那麼,政變過程中還會發生哪些意想不到的險情呢?分頁:2/6頁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二、鐘紹京事件  那麼,李隆基他們在政變中到底冒險沒有呢?冒險瞭。整個政變一共經歷瞭三次冒險,對李隆基而言,也就是三大考驗。第一大考驗是能否讓鐘紹京開門。我們剛才不是說政變定在六月二十日嗎?就在這天的傍晚,趁著天色昏暗,李隆基帶領軍師劉幽求、和尚普潤以及保鏢李宜德等人偷偷溜到瞭宮城北面的禁苑之中。  他們幹什麼去瞭?找鐘紹京去瞭。鐘紹京是李隆基從潞州回長安之後認識的朋友,當時正擔任禁苑總監。禁苑位置相當重要,在唐朝,禁苑就在整個宮城的正北面,而禁苑的最南端就是宮城的北門,進瞭北門,就是皇帝的後宮所在瞭。李隆基他們想借此寶地,把鐘紹京傢建設成一個前敵指揮部,在這裡就近指揮政變。  到瞭鐘傢門口,李隆基舉手敲門。就在這個當口,對李隆基的第一個考驗來瞭。  什麼考驗呢?按照《資治通鑒》的記載,鐘紹京突然害怕瞭,不開門。任憑李隆基在外面怎麼敲,他就是不開。這怎麼辦啊?正在著急的時候,屋裡,鐘紹京的夫人許氏說話瞭。她說:“忘身徇國,神必助之。且同謀素定,今雖不行,庸得免乎!”什麼意思呢?替國傢出力,天神都會保佑你的!再說瞭,你素日和他們同謀,就算現在反悔,你以為別人會饒瞭你嗎?幾句話說得鐘紹京茅塞頓開,連忙把門打開,畢恭畢敬地把李隆基迎瞭進來。   可能有人會想,好險啊,鐘紹京心理的一點小小變化,居然差點影響整個政變的成敗!是不是呢?鐘紹京這個人的向背確實意義重大,但是,鐘紹京不開門恐怕沒有《資治通鑒》記載的這麼簡單,而是另有緣由。什麼緣由呢?我推測,鐘紹京不是李隆基政變小組的核心成員。他知道李隆基要政變,但並不知道政變的指揮部就設在他傢裡。為什麼這樣推測呢?  唐長安禁苑唐長安一處最大的皇傢園林,位於長安城北,緊接皇城北墻,是皇宮的重要屏障。禁苑內駐禁軍,拱衛京城。  《新唐書》講到李隆基政變成功要素的時候說,成功的關鍵在於“劉幽求之謀,崔日用之智和鐘紹京之果”。劉幽求是李隆基的軍師,說劉幽求之謀當然是言之有理。崔日用臨時反水,投靠李隆基,能夠看清形勢,這是一種政治智慧,說崔日用之智也足以讓人信服。但是鐘紹京就不一樣瞭。如果依據《資治通鑒》的記載,他臨陣退縮,這叫什麼果敢啊,這不是果敢的反義詞懦弱嗎!《新唐書》既然表彰“鐘紹京之果”,可見鐘紹京的現場表現,絕不像《資治通鑒》記載的那麼懦弱。可是,如果鐘紹京不懦弱,他為什麼一開始表現得猶猶豫豫,直到妻子點撥之後才開門呢?這兩種看似矛盾的記載怎麼解釋呢?最合理的解釋就是,鐘紹京雖然平時跟李隆基有來往,但他並不是政變的核心成員,因此,事先並不知道李隆基的計劃,所以看到李隆基一夥人突然出現,他沒有絲毫的精神準備,這才不開門的。後來,經過妻子的勸說和自己的思考,他決定支持李隆基,並且果斷地打開門把他們請瞭進去,這才叫做“鐘紹京之果”。分頁:3/6頁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鐘紹京玄宗唐隆政變功臣之一。事後任中書令,封越國公。開元初年被貶官地方。開元十五年入朝時,鐘紹京垂泣奏曰:‘陛下豈不記疇昔之事耶?何忍棄臣荒外,永不見闕庭。且當時立功之人,今並亡歿,唯臣衰老獨在,陛下豈不垂愍耶?’玄宗感動,調回長安。年八十餘,壽終正寢。  可是,僅僅一句“鐘紹京之果”顯然還不足以服人。還有沒有別的證據呢?《舊唐書·玄宗本紀》開列瞭一個策劃政變的成員名單。名單包括我們提到過的劉幽求、普潤、葛福順等六個人,但是,唯獨沒有提到鐘紹京。《舊唐書》是依據當時的實錄修成的史書,也是我們研究這段歷史最可靠的史料。《舊唐書》不提鐘紹京參與策劃政變,恰恰證實瞭我們的猜測。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鐘紹京不開門是常理,開門倒成瞭特別的果敢,換言之,李隆基此刻貿然拜訪鐘紹京,本身就是一種冒險!可能有人會有疑問,既然禁苑如此重要,李隆基為什麼不提前跟鐘紹京打好招呼呢?我覺得,李隆基這樣做是經過考慮的。鐘紹京是李隆基的朋友,但他也是五品官,官職不低,生活不錯,因為書法藝術水平高超,還經常給人寫兩筆字,能拿點潤筆費,小日子過得挺滋潤。這樣一來,他的顧慮也就比較多。如果提前告訴他,萬一他不同意,或者走漏消息,李隆基這邊的風險就大瞭。  反過來,如果事先不告訴他,突然從天而降,鐘紹京在倉促之際倒有可能念及舊情,同意開門。再退一步講,就算他不答應,憑李隆基身邊帶的幾十個人,特別是有李宜德這樣的高手強攻,還怕拿不下鐘紹京夫婦嗎?所以不如索性來個突然襲擊。結果一試驗,鐘紹京果然開門瞭。這樣一來,這次冒險就算有驚無險,一舉成功。李隆基順利地進入禁苑,也就成功地度過瞭政變的第一個考驗。   從韋後臨朝稱制到李隆基舉兵僅僅隻有19天,而這19天的周密策劃,也充分顯示出瞭李隆基的膽識和謀略。在李隆基等人成功地進入禁苑後,政變也就進入瞭實質性階段。禁苑位於宮殿的北門外,而宮殿的北門之內就是皇帝所在的後宮。要想一舉拿下韋皇後,關鍵就在於守衛北門的禁軍。那麼接下來,李隆基將遭遇怎樣的考驗呢?分頁:4/6頁  上一頁23456下一頁  三、誅殺韋後  第二個考驗便是能否取得禁軍的支持。有人可能想,葛福順他們不是已經決定支持李隆基瞭嗎?沒錯,但這隻是葛福順他們幾個軍官的個人決定,能否得到士兵的響應還有待檢驗。李隆基到鐘紹京傢裡沒多久,葛福順他們也來瞭。幾個人等到二更,夜深人靜,出門一看,隻見天上正降流星雨,一顆顆碩大的流星閃著白光劃過夜空,就像雪花飄落。眼看發生瞭這樣的天象,和尚普潤和軍師劉幽求趕緊說:這就是改換天命的象征啊,我們動手吧。緊張時刻,再堅強的人都需要安慰,這一句話,其實也就是一種戰爭動員,一時間群情振奮。這時候,李隆基趁熱打鐵,對葛福順他們說:諸位報效國傢、博取功名的時刻到瞭!你們打算怎麼辦啊?葛福順馬上說:您就看我們的吧。說完直奔萬騎和飛騎的營房。韋皇後在萬騎和飛騎系統一共派瞭四個將軍,除瞭女婿武延秀住在宮裡,其他三個人都在軍營之中,天色已晚,他們早就睡著瞭。葛福順仗著自己是萬騎的軍官,大搖大擺走進營房,手起刀落,頃刻之間,三個人的腦袋已經落地瞭。把幾個將軍解決完,葛福順這才大叫起來:韋皇後毒死先帝,想要篡權!今夜我們就要給先帝報仇,立相王當皇帝!誰要是三心二意,幫助逆黨,我會株連三族,決不輕饒!葛福順也是萬騎的老長官瞭,平時威望很高,再加上韋皇後派來的幾個將軍濫用刑罰,早就失瞭人心,現在眼看著幾個將軍的首級都在葛福順手裡,萬騎和飛騎的士兵紛紛表態,堅決跟著葛將軍!這樣,兩支禁軍就算爭取過來瞭。  那麼,這一步是不是冒險呢?相當冒險。試想,如果韋皇後派去的幾個將軍防范嚴密一點,葛福順沒有順利得手;或者雖然殺死瞭幾個將軍,但是士兵們並不擁護葛福順,那形勢不就危險瞭嗎?可是,歷史事實就是,這兩種危險都沒有發生,葛福順非常輕松地就拿下瞭軍隊。這樣一來,政變的第二個考驗又順利通過。  安撫好士兵之後,葛福順把三顆人頭拿給李隆基,李隆基懸著的心放下瞭一半,他馬上做出下一步部署:自己坐鎮玄武門指揮,葛福順和陳玄禮兵分兩路,殺進宮去。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殺光兄弟後人:李唐皇族政變

  玄武門之變基本上已經畫上瞭句號,但是李唐皇族的血並未流夠。  因為斬草還須除根!  太子和齊王雖然已經被除掉瞭,但是他們的十個兒子還在。對於李世民而言,這就意味著殘存的政治異己勢力還在、一種潛在的復仇力量還在!問題倒不是擔心這十個年少和年幼的侄子長大後會揭竿而起替他們父親報仇,而是誰也不敢保證,將來不會有心懷叵測之人利用他們的仇恨、打著他們的旗號來興風作浪。所以,既然這場弒兄、殺弟、逼父的流血政變已經走到瞭這一步,那麼李世民隻能按照它本身的慣性,把它進一步推向那個無可避免的邏輯終點——屠侄!  要說殘忍,這或許是一種殘忍。可是,這就是權力鬥爭的遊戲規則。在這樣的規則之內,每個人都是一顆身不由己的棋子。你或許可以選擇充當什麼角色,但你絕對無法改變角色固有的規定性。在歷史和時代條件圈定的樊籠中,你隻能最大限度地適應並利用規則,卻絕對無力改變規則。換句話說,你可以在規則中遊刃有餘,但是你不可能溢出規則之外。進而言之,如果武德九年發生的是“昆明池之變”而非“玄武門之變”,如果這場巔峰對決最終勝出的是李建成而非李世民,那麼李建成在殺掉秦王之後,會不會向秦王的兒子們揮起屠刀呢?   答案是肯定的。  所以,一旦歷史選擇瞭玄武門之變,一旦命運之神鐘情於李世民,那麼太子和齊王的十個兒子就註定在劫難逃!  六月四日這一天午後,當秦王府的兩隊飛騎奉命沖進東宮和齊王府的時候,李唐皇族的這些金枝玉葉立刻發出瞭恐懼而絕望的哭嚎。那十個年輕和年幼的親王還未及從喪父的巨大哀痛中擺脫出來,死神便已伸出冰冷的白爪輕而易舉地攫住瞭他們。  史書沒有記載他們的年齡。也許這對後世的讀者是一件好事,因為人們的內心可以避免受到某種觸痛。但是史書記下瞭他們的名字。在泛黃的史冊裡,他們也就是那麼一小串毫無特征的符號、兩三行容易讓人忽略的文字而已。  李建成的五個兒子是:安陸王李承道、河東王李承德、武安王李承訓、汝南王李承明、鉅鹿王李承義。李元吉的五個兒子是:梁郡王李承業、漁陽王李承鸞、普安王李承獎、江夏王李承裕、義陽王李承度。  這就是他們留在歷史上的全部信息。雖然他們的年齡不詳,可我們知道,李建成死時三十八歲,李元吉死時二十四歲,所以,他們的兒子能有多大也就可想而知。最大的估計也不過弱冠之年,最小的很可能僅僅在蹣跚學步。  殺完太子和齊王的兒子們,秦王的部將還想殺光他們左右親信百餘人、籍沒他們的財產。尉遲敬德竭力反對,他說:“一切罪惡,隻在兩個元兇!既然已經誅殺,就不能再擴大打擊面,這樣無法使人心安定。”李世民采納瞭他的意見,於是屠殺行動才宣告中止。  同日,高祖下詔大赦天下,並稱:“兇逆之罪,止於建成、元吉,其餘黨羽,概不追究;朝政事務一概交由秦王裁決!”  六月五日,馮立和謝叔方主動投案,薛萬徹仍然在逃。李世民不斷宣傳他的寬大政策,薛萬徹才回到長安。李世民說:“這些人忠於他們的主人,是義士!”於是將他們無罪開釋。  六月七日,李淵正式冊封李世民為皇太子,並下詔重申:“自今日起,無論軍事、政治及其一切大小政務,皆交由太子裁決之後再行奏報。”  李世民成功瞭。相關閱讀推薦:揭秘:中國唐朝歷史上為何發生瞭四次玄武門兵變玄武門之變真相:李世民殺兄軾弟都是為瞭女人?“玄武門之變”中的伏兵:李世民埋伏瞭多少人李淵為何控制不住玄武門之變? 李淵怎麼退位的真實隋唐:羅成無其人尉遲恭策劃玄武門之變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他不但以無與倫比的智慧、膽識和魄力一舉扭轉乾坤,翦除瞭政敵,取得瞭政變的成功,而且以高明的政治手腕和安撫人心的寬大政策,消除瞭暴力奪權後可能產生的政局動蕩,從而順利坐上瞭他夢寐以求的儲君之位!  就在這電光石火之間,大唐帝國的歷史遽然掀開瞭新的一頁。  這嶄新的一頁是如此恢弘而絢爛,以至於玄武門前那些殷紅的血跡很快就將被新時代噴薄而出的萬丈光芒所遮掩。然而,武德九年六月四日卻註定要成為李世民生命中永遠無法痊愈的傷口,也註定要成為李唐王朝記憶中永遠無法消解的隱痛。如果說李世民後來締造的整個貞觀偉業是一座輝映千古的豐碑,那麼它的基座無疑是一個荒草萋萋的墳塚。  上面寫著三個字——玄武門。   裡面埋葬的不僅是李建成和李元吉,也不僅僅是他們那十個年少和年幼的兒子,同時也埋葬著另一個李世民的靈魂。  也許我們必須把目光拉到貞觀年間,才可能看清武德九年的這個流血事件是怎樣深深地糾纏瞭李世民的一生……  “夫背禮違義,天地所不容;棄父逃君,人神所共怒!……往是吾子,今為國仇。……生為賊臣,死為逆鬼。……吾所以上慚皇天,下愧後土,嘆惋之甚!”  貞觀十七年那個陰雨蒙蒙的春天,當第五子齊王李祐在齊州起兵謀反的消息傳來,唐太宗李世民憤然提筆寫下瞭這道譴責李祐的手詔。書畢,李世民泫然泣下、悲不自勝。  除瞭對齊王李祐的悖逆之舉感到痛心疾首之外,李世民的腦海中,是否也會閃過武德九年的那一幕呢?當他顫抖的筆墨寫到“背禮違義、棄父逃君;天地不容、人神共怒”這樣的字句時,內心是否也會泛起一股深藏已久的慚悚和愧疚呢?而“上慚皇天,下愧後土”這樣的感嘆,除瞭是替李祐感到羞慚之外,會不會也包含著某種程度上的自我譴責?而那潸潸而下的淚水,又豈止是為齊王李祐一人而流的呢?!  無獨有偶。齊王李祐剛剛伏誅,這一年四月便又爆發瞭太子李承乾的謀反案。太子事敗後,又牽扯出瞭四子魏王李泰的奪嫡陰謀。悲憤莫名的李世民在公開頒佈的詔書中稱:“朕聞生育品物,莫大乎天地;愛敬罔極,莫重乎君親。……(魏王泰)以承乾雖居長嫡、久纏疴恙(承乾患有足疾),潛有代宗之望(奪嫡企圖),靡思孝義之則。朕志存公道,義在無偏,……兩從廢黜。非惟作則四海,亦乃貽范百代。”隨後又對侍臣說:“我若立泰,則是太子之位可經營而得。自今太子失道、藩王窺伺者,皆兩棄之。傳諸子孫,永為後法!”此後,李承乾被廢為庶人,流放黔州;魏王李泰被貶為順陽王,徙至均州。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當這種同根相煎、骨肉相殘的慘劇差一點在李世民的面前重演時,歷史驚人的相似性肯定會讓他受到極大的震撼。從某種意義上說,擔心被李泰所圖、所以“特與朝臣謀自安之道”的李承乾就是昔日的李建成;而“潛有奪嫡之意”的魏王李泰則無異於當年的秦王李世民。  因此,此時的唐太宗才會痛定思痛地對後世的李唐皇族發出這樣的警告——不要以為“太子之位可經營而得”!其潛臺詞是:人人心中都必須存一個“愛敬君親”的“孝義之則”,任何人也不要企圖把武德九年六月四日發生的事情當成一個效法的榜樣!而且李世民還一再強調,從今往後不管是“太子失道”,還是藩王覬覦儲君之位,一概要被貶黜;並希望以李承乾和李泰為前車之鑒,從而“貽范百代”,“傳諸子孫,永為後法”!  然而,唐太宗李世民鄭重要求後代子孫所遵循的規范和法則,其實正是當年被他自己徹底顛覆的東西。  雖說時移世易,角色的不同導致瞭行為和價值觀的差異,但是李世民在處理李承乾和李泰一案時,心中肯定橫亙著武德九年遺留下的道德陰影。對兒子們的譴責越是嚴厲而痛切,對“愛敬君親”的“孝義之則”越是推崇和強調,就越發表明李世民一生中從來沒有真正擺脫玄武門事件的巨大影響。   也許,當我們從這個角度來看待貞觀的時候,就會發現在李世民締造這份赫赫功業的過程中,很可能一直有某種難與人言的潛在力量在參與和推動。  這樣的力量是什麼呢?  也許,我們可以將其稱之為一種“內在的自我救贖”。  當年奪嫡繼位的手段越不光明,李世民為世人締造一個朗朗乾坤的決心就越大;玄武門事變對李世民造成的隱痛越深,他開創貞觀的動力也就越強;弒兄、殺弟、逼父、屠侄的負罪感越是沉重,他從造福社稷蒼生的事功中尋求道德解脫的渴望就越加強烈!  從這個意義上說,貞觀偉業又何嘗不是一面巨大的“招魂幡”呢?  無論盛世貞觀在後人的心目中獲享怎樣的景仰和尊崇,也無論它在歷史上是一個多麼光輝而偉大的政治典范,但是在李世民心中某個塵封的角落,它卻可以是一種自我救贖的產物,也可以是一面招魂的旗幡。  換句話說,武德九年六月四日失落在玄武門的東西,李世民將不得不用盡一生的歲月去尋找;對於父兄和弟侄在道德與親情上的巨大虧欠,李世民也不得不用盡一生的努力去償還。而這樣的努力,也就構成瞭開創盛世的種種動因之中,那最不為人所知卻又最不可或缺的一種。當然,這種努力對李世民本人來講很可能是不自覺的、是極為隱晦而難以自知的。但毋庸置疑的是,這種“靈魂的自我救贖”的確具有非凡的意義——就像是一種無上的信仰之於一個虔誠的信徒一樣,它造就瞭李世民登基禦極後的種種自律、寬宏和堅忍。唯其如此,它才能推動李世民從“個體的小我”走向“歷史的大我”,從陰暗而血腥的玄武門,走向華麗而光明的貞觀。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揭秘:80年前的北京政變:馮玉祥對溥儀做瞭什麼

  導讀:1924年10月23日發生的北京政變推翻瞭曹錕把持的北京政權,組建中華民國國民軍,驅逐溥儀出紫禁城,邀請孫中山北上主政,是辛亥革命的繼續。民國時期有兩次復辟帝制醜劇,一次是1916年1月到3月袁世凱的洪憲帝制,另一次是1917年張勛擁立溥儀復辟。此後,各地軍閥紛紛宣佈獨立,連年混戰,國無寧日。北洋軍閥把持的所謂的“中央政權”,更是橫征暴斂,仇視革命。北洋軍閥也逐漸分裂成三大派系,即段祺瑞的皖系、張作霖的奉系、吳佩孚的直系。在這些實力派的操縱下,北京政府總統頻頻更換,從黎元洪到馮國璋,從徐世昌到曹錕。  1924年,江蘇的直系督軍與浙江的親奉系督軍盧永祥發生戰爭。9月15日,奉系援助盧永祥,率大軍由東北源源入關,分兵六路向直系進攻,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隨著戰爭的爆發,全國各地革命形勢普遍高漲,國內各種政治集團內部均發生重大的分化。1924年10月23日,原直系將領馮玉祥率部從熱河灤平秘密回師,聯合直軍第三路援軍司令胡景翼、京畿警備副司令兼陸軍第十五混成旅旅長孫嶽,推翻瞭直系軍閥曹錕、吳佩孚把持的北京政權。這就是震驚中外的北京政變。   驅逐溥儀出宮  北京政變後的第二天,即1924年10月25日,決定由黃郛組織攝政內閣,行使大總統職權。11月2日,攝政內閣成立,馮玉祥提出瞭修改清室優待條件的建議。11月4日,黃郛攝政內閣通過瞭《修正清室優待條件》。次日,北京警備司令鹿鐘麟、警察總監張璧會同社會知名人士李煜瀛,奉命到紫禁城“逼宮”,與清室交涉,溥儀被迫接受《修正清室優待條件》。修改後的優待條件是:“第一條,大清宣統皇帝從即日永遠廢除皇帝尊號,與中華民國國民在法律上享有同等一切之權力。第二條,自本條例修正後,民國政府每年補助清室傢用五十萬元,並特支出二百萬元開辦北京貧民工廠,盡先收容旗藉貧民。第三條,清室應按照原優待條件第三條即日移出宮禁,以後得自由選擇住居,但民國政府仍負保護責任。”11月5日,溥儀遷出紫禁城,移居什剎海甘石橋醇王府。此舉得到全國人民的歡迎,6日北京全城懸掛國旗,以示祝賀。  溥儀被驅逐出宮的第二天,段祺瑞致電馮玉祥,責問修改清室優待條件之事。7日,馮復電稱:“清室為帝制餘孽,復辟之禍,貽羞中外,張勛未伏國法,廢帝仍保舊號,均為國民之恥,留此餘孽,於清室為無益,於國民為不祥。此次移入私邸,廢去無用之帝號,除卻和平之障礙,人人視為當然,除清室少數人仍以帝號為尊榮者外,莫不歡欣鼓舞,謂尊重民國,正所以保全清室也。”孫中山於11月11日致電馮玉祥,嘉許逐溥儀出宮之行動,電文雲:“報載執事魚日令前清皇室退出舊皇城,自由擇居,並將溥儀帝號革除。此舉實大快人心,無任佩慰。復辟禍根既除,共和基礎自固,可為民國前途賀。”是時,葉楚傖在《民國日報》上發表評論說:“鹿鐘麟勒兵隆宗門,喚令溥儀出宮,將一片中華領土還給中華民國,這一陣功烈實不在回師倒曹之下。”關於此事,馮玉祥後來回憶說:“溥儀被逐出宮以後,段祺瑞從天津致我一電,說我在北京的一切措施,他都以為很對,惟有驅逐溥儀之舉,覺得有些欠妥。我說我此次班師回京,可說未辦一事,隻有驅逐溥儀,才真是對得住國傢對得住人民,可告天下後世而無愧。”相關閱讀推薦:揭秘:西北軍閥馮玉祥的名字竟然是信口拈來的?揭秘:馮玉祥張學良舊部大批將領投向日寇之謎馮玉祥走下中國歷史的前臺:中原大戰中西北軍崩潰抗日名將馮玉祥一生立過五個遺囑:馮玉祥遺囑之謎揭秘:國民黨倒戈將軍馮玉祥的遇難真相是什麼?解密:馮玉祥張學良舊部大批將領投向日寇之謎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國民軍“逼宮”是有法律依據的,在清帝退位時所定的國民政府公佈的清室《優待條件》中,第三款即說明“清帝暫居宮禁,日後移居頤和園,侍衛人等照常留用”。但溥儀對這些規定始終沒有遵行,直到北京政變發生時,一直住在紫禁城內。而“頒旨”、“賞騎馬、花翎、頂戴”、“挑選秀女”以及再收太監等從未停止過。所以《修正清室優待條件》在第三條中特別強調:“清室應按照原優待條件第三條即日移出宮禁,以後得自由選擇住居”。  邀請孫中山北上  北京政變的當天馮玉祥就決定邀請孫中山北上主持大計。10月27日,孫中山電賀馮玉祥、胡景翼、孫嶽等人,電文雲:“義旗事舉,大憝肅清。諸兄功在國傢,同深慶幸。建設大計,亟欲決定,擬即日北上,與諸兄晤商。先此電達,諸維鑒及。” 11月1日,馮玉祥、胡景翼、孫嶽等人聯名復電孫中山。電文雲:“先生國傢之勛,愛國情切,宏謨碩畫,佩仰夙深,萬乞發抒讜論,俾國內人士知所遵從。並盼早日蒞都,指示一切,共策進行,無任叩禱之至。” 11月10日,孫中山發表《北上宣言》,重申國民革命之目的在造成獨立自由之國傢,以擁護國傢及民眾利益,主張對內結束軍閥割據局面,召開國民會議,對外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爭取國傢的和平統一。11月13日,孫中山偕宋慶齡以及汪精衛、戴季陶、李烈鈞、陳友仁等三十餘人,乘永豐艦離粵北上。  孫中山此次北上,表現瞭堅定的原則性。11月19日,孫在途經上海的記者招待會上指出:“我們這次來解決中國問題,在國民會議上,第一點就要打破軍閥,第二點就要打破援助軍閥的帝國主義。打破這兩個東西,中國才可以和平統一,才可以長治久安”。為瞭把革命的影響擴大到全國,中共中央接受廣東區委的意見,支持孫中山北上。11月19日,中國共產黨發表《第四次對於時局的主張》,表示對孫中山北上的支持,指出:“挽救此迫在目前的危機之方法,不是各省軍閥的和平會議或國是會議,也不是幾個元老的善後會議,乃是去年本黨北京政變時所主張的及中國國民黨現在所號召的國民會議,隻有這種國民會議才可望解決中國政治問題,因為他是由人民團體直接選出,能夠代表人民的意志與權能。”12月3日,中共中央機關刊物《向導》周報指出:“第一,因為這個會議無論將來成功或失敗,眼前便給我們以民眾的政治活動之機會;第二,將來成功固佳,即失敗也能給一部分人以革命需要的教訓”。隨著孫中山北上,他對革命的影響由廣東擴大到全國,國共兩黨一道,在全國范圍內發起瞭一個以召開國民會議為中心內容的運動。   北伐中北方戰場的主力  組建國民軍是北京政變的重要舉措。10月25日,在高級將領會議上,馮玉祥問:“我們此次首都革命,這些軍隊該如何稱呼”?孫嶽首先說:“我們軍隊是國民的軍隊,當然該稱國民軍。”於是,決定正式成立中華民國國民軍(簡稱國民軍)。會議決定馮玉祥為國民軍總司令兼第一軍軍長,胡景翼為副司令兼第二軍軍長,孫嶽為副司令兼第三軍軍長。從此中國北方出現瞭一支從直系軍閥中分化出來的傾向國民革命的軍隊。國民軍是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的實踐者。李大釗十分關註軍隊工作和軍事鬥爭,他為爭取馮玉祥和國民軍,支持北伐做瞭大量的工作,同時也培養瞭一批中共軍事人才。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1925年3月,李大釗派共產黨員宣俠父等以國民黨員的身份來到國民軍中。他們一面與馮玉祥及其上層軍官頻頻來往,一面利用辦俱樂部、圖書館、訓練班、軍官學校等形式,上課、講演、教唱歌曲,廣泛接觸國民軍官兵,秘密宣傳馬列主義,發展黨的組織。隨後,中共中央局和北方區委又先後從北京等地選派濂卿、錢清泉、江風、延國符、耿炳光、黃日葵等人到國民軍,協助宣俠父等開展工作。在國民軍第一軍總部設立宣傳部,派出宣傳員,對中下級軍官宣講“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以及孫中山的建國方略、建國大綱等。宣傳部還選派政工人員和政治訓練中成績優良者,到各基層部隊及附近鄉村宣講。政工人員有時還表演以反帝愛國為主要內容的新劇,受到廣大士兵和人民群眾的熱烈歡迎。3月13日,俄共(佈)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專門研究孫中山逝世後的中國局勢,決定給國民軍提供軍事援助。在蘇聯顧問的幫助下,馮玉祥的軍隊裡建立瞭炮兵、步兵、工兵、騎兵學校以及反間諜學校、小型通訊學校等。蘇聯顧問編寫教學大綱,制作教材教具等,全部教學過程由蘇聯專傢主持,並親自授課。1926年2、3月間召開的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第六次擴大會議在《關於中國問題決議案》中指出:  “國民軍在華北之成立及其反對封建軍閥之鬥爭,乃是民族解放運動的重大成績,它們與廣州軍隊共同成為建立中國民族革命民主軍隊之基礎”。共產國際這一指示的要點,就是要把國民軍改造成為一支革命的武裝力量。在北伐戰爭中,國民軍擔當起北方戰場的主力軍。國民軍在與北洋軍閥交戰3個月後,於1926年3月接受李大釗領導的中共北方區委的建議,將主力退出京津地區,撤至南口一帶,以便利用有利地勢,保存實力。同時,拖住軍閥隊伍,支援南方國民革命軍。4月,北方各路軍閥組成“討赤聯軍”,總兵力60餘萬人,兵分五路向20萬國民軍發動攻勢。國民軍與北洋軍閥展開瞭一場規模空前的戰爭——南口大戰,持續時間長達四個多月。   此時,廣東革命政府抓住有利時機準備北伐。1926年5月,李宗仁向蔣介石力陳應抓住時機從速北伐時說:“國民軍一旦瓦解,吳的勢力也必復振,既振之後,必乘戰勝之餘威,增兵入湘掃蕩唐生智所部,從而南窺兩粵。我們現在如不乘國民軍尚在南口抵抗,吳軍主力尚在華北,首尾不能相顧之時,予以雷霆萬鈞的一擊,到吳坐大,在南北兩戰場獲得全勝,鞏固三湘之後,孫傳芳也不敢不和吳氏一致行動,那我們北伐的時機,將一去永不復返,以後隻有坐困兩粵,以待吳、孫的南征瞭。”盡管此後不久國民軍最終敗退內蒙五原,但正是國民軍在北方戰場艱苦卓絕的戰鬥,才使得廣東革命政府下定瞭北伐的決心,並贏得瞭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勝利。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揭秘三國歷史上一場因“禁酒”而引發的軍事政變

  導讀:古今中外的史料都顯示,軍人與酒,關系密切。常有出征酒、慶功酒的說法,大戰勝利後,古代皇帝犒賞三軍時,將士們可以大塊吃肉,大碗喝酒。古代軍中因酒誤事、貽誤戰機之事,亦不勝枚舉。公元949年,後漢發生叛亂,叛軍攻打黃河以西的政府軍時耍瞭點計謀:“先遣人出酤酒於村墅,或貰與,不責其直。”叛軍偽裝在軍營旁邊搭篷賣酒,軍人優先,政府軍的軍士喝酒,可以賒賬,甚至還不要錢!這樣的好事,哪能天天有?政府軍的軍士趁著巡邏的機會,個個喝得酩酊大醉,叛軍攻進瞭政府軍營盤,差點就把政府軍打敗。  形勢嚴峻,政府軍統帥郭威下瞭禁酒令:“將士非犒宴,毋得私飲!”這個郭威就是後來的後周開國皇帝。戰亂頻仍年代,作為屌絲的他,從士卒一步一步爬到將軍位置,是後漢平定叛亂的一把手,很厲害的一個人。一天早晨,開軍事會議前,郭威的心腹愛將李審酒癮犯瞭,喝瞭點解饞。郭威得知後,立即把他給抓瞭起來,異常氣憤:“你是我帳下的心腹將領,竟然帶頭違背我的將領,不嚴肅處罰你,我怎麼領導全軍,讓大傢心服口服?”他下令把違反禁酒令的李審斬首示眾。此後,政府軍再也沒人膽敢違令喝酒,很快,在郭威的帶領下,平定瞭叛軍。酒雖能緩解軍營的苦悶,激發戰士的豪情。但是,古往今來,傑出的軍事傢們都明曉軍人喝酒,利少弊多,常常奉行禁酒原則,打造出一支支軍紀嚴明、作風過硬、戰鬥力強的勁旅。譬如嶽傢軍禁酒,戚傢軍也禁酒,革命的紅軍一段時期內也禁過酒。   然而,古代軍隊禁酒也禁出過事情。漢獻帝建安三年(198年),曹操大軍把呂佈軍隊包圍在下邳,呂佈外無援兵,走投無路,急得肝火旺盛。此前,呂佈部將侯成的一匹名馬丟瞭,後失而復得,侯成相當開心,和他關系不錯的將領們都同去慶賀。古代人講禮節啊,來瞭這麼多同事,侯將軍總得管頓飯吧,有肉沒有酒,氣氛上不來,於是,他又派人弄來瞭酒。  喝酒吃肉前,侯將軍先分出最美的酒和最好的肉去進獻給呂佈,沒想到,招來呂佈的一頓臭罵:“我明明發佈瞭禁酒令,然而你們還在偷偷地釀酒、喝酒,這不是明著要和我作對麼?難道是想借這酒來謀害我?”處於圍城之中,正焦頭爛額的呂佈這一番話,說得分明是太重瞭。違反瞭禁酒令的侯成一夥,酒沒喝成肉沒能吃,想著呂佈給扣的“高帽子”,脊梁骨直發冷。   侯成也不是個善類,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同幾個平時玩得好的將領帶著各自部下發動瞭軍事政變,把呂佈的心腹陳宮和高順給抓瞭起來,一起投降瞭曹操。這一來,讓曹操笑得合不攏嘴,逼得呂佈乖乖投降。這在《資治通鑒》卷六十二《漢紀五十四》中有明確的記載,歷史上稱為“下邳之戰”。這場戰爭,曹操完全擊敗呂佈,呂佈勢力覆亡。如此看來,軍中談酒,不是小事。相關閱讀推薦:三國史上諸葛亮首出祁山失利:嗣子諸葛喬殞命隴原三國最為功於心計的四位美少婦:結局都不是很好!三國時期十大靈異事件:關公死後顯靈是怎麼回事?揭秘三國時代十大酷刑:竟有和美女孫尚香同床!甄妃有多美:讓曹操父子三人反目的三國絕世女子三國時期最大千古之謎:歷史上的關羽死得蹊蹺!

歷史上的今天4月12日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

  1927年4月12日“四·一二”反革命政變  國民黨反動派捕殺共產黨員和人民群眾的情形1927年初,中國革命進入緊急階段。勝利的北伐戰爭向長江下遊節節推進,直接威脅著南京、上海的軍閥及帝國主義統治,廣大人民歡欣鼓舞,工人運動和農民運動在全國風起雲湧,極大地動搖瞭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治。與此同時,以蔣介石為代表的資產階級右派篡奪革命領導權的陰謀活動,也日益猖獗。各種反革命力量急速重新組合。  帝國主義者為瞭維護其在中國的殖民利益加緊對中國革命進行破壞幹涉。一方面派遣大批侵略軍到上海,另一方面從革命隊伍內部尋找代理人,分化革命陣營。他們經過反復的觀察,看中瞭那個在北伐戰爭中擁有龐大軍事實力而又反共最得力的蔣介石,認為他是“唯一有武力進攻激烈分子的人物”。因此就以反共,鎮壓工人運動為條件,答應給蔣介石巨款支持。1927年4月12日清晨,蔣介石終於露出其本來面目,從背後殺向革命人民。在他的指揮下,上海一夥青紅幫流氓冒充工人,襲擊瞭閘北的上海總工會會所,正當工人糾察隊進行英勇反擊時,蔣介石指揮的反動軍隊來到現場。他們顛倒黑白,說是“工人內訌”,以維持治安為名,繳瞭工人糾察隊的槍械,上海工人階級通過多次浴血奮戰建立的一支武裝力量,一下子被解散瞭。當天上午,受蔣介石指揮的流氓組織“上海工界聯合會”,又占領瞭上海總工會會所。   蔣介石的反革命行為,激怒瞭上海人民,12日下午,閘北工人從反動派手裡奪回瞭總工會會所,並宣佈全市舉行總罷工。第二天,工人們高呼著“打倒新軍閥”等口號,冒雨遊行,途中遭到早已埋伏好的反動軍隊的襲擊,上百名工人和市民倒在血泊中。  蔣介石在上海實行白色恐怖,下令封閉瞭上海總工會等革命組織,並瘋狂地捕殺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僅4月12日至15日,就有300多人被殺,500多人被捕,5000多人失蹤。繼上海大屠殺之後,廣州、北京等地的反動派,也向人民舉起瞭屠刀。李大釗、肖楚女等一大批優秀的共產主義戰士壯烈犧牲,無數革命群眾慘遭殺害。  由於以陳獨秀為代表的一些領導人推行的右傾機會主義路線在共產黨內占統治地位,使黨對蔣介石的叛變活動,缺乏應有的準備,給革命事業帶來瞭嚴重的惡果。7月15日,汪精衛公開叛變革命,提出瞭“寧可枉殺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網”的反動口號,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就這樣被一夥隱藏在革命隊伍內的劊子手葬送瞭。但是中國人民並沒有屈服,他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聯合國民黨左派,強烈聲討蔣介石的滔天罪行,與反革命派進行瞭英勇頑強的鬥爭。分頁:1/7頁  上一頁1234567下一頁  1904年4月12日藏軍與英軍戰於江孜  1904年4月12日,藏軍在江孜抗擊英軍。英國榮赫鵬、麥克唐納等率軍1萬餘人進犯江孜,占領宗政府。藏軍反擊,一面在江孜以東的卡羅佈置疑兵,吸引英軍主力,一面襲擊英軍在平原的大本營,攻克江孜堡壘,將留守江孜的英軍包括榮赫鵬在內全部包圍,取得初戰勝利。  15日,榮赫鵬在他的公文中說:“我們很快地從這種自信中猛醒過來。迄今為止,喇嘛們隻是反抗我們的前進;現在,他們卻是決計以眾擊寡,向我們采取進攻瞭。”“喇嘛們的情報組一定是非常精細的。我們一分兵去攻打噶惹拉,他們的騎馬專差立即把我們力量薄弱的情況飛報日喀則,這是在山谷下面五十英裡之外。同一天晚上,就從日喀則調派1600名戰士來向我們進攻。他們日夜兼程前進。” 藏軍在江孜炮臺浴血抗擊入侵英軍分頁:2/7頁  上一頁1234567下一頁  1924年4月12日泰戈爾訪問中國  印度詩人、亞洲第一個諾貝爾文學獎金獲得者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於1924年4月12日訪問中國抵達上海,次日在慕爾鳴路32號應上海各學術團體邀請發表演說,後訪問杭州、南京、濟南、北京、太原、武漢等地,並發表演說,於4月30日乘船離開中國前往日本。由於講學社、新月社主要成員在出面歡迎時把泰戈爾捧為活神仙,並借此鼓吹東方精神文明,遭到許多進步人士的反對。魯迅因此發表瞭《罵殺與捧殺》(《花邊文學》)一文,批評林長民、徐志摩等人,說“如果我們的詩人諸公不將他制成一個活神仙,青年們對於他是不至於如此隔膜的。現在可是老大的晦氣”。 泰戈爾(左坐)與林徽因(左5)、徐志摩(左1)等分頁:3/7頁  上一頁1234567下一頁  1928年4月12日羅亦農在上海被殺      1928年4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羅亦農被國民黨殺害於上海。  羅亦農,字慎齋,湖南湘潭人。1920年8月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同年赴蘇俄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翌年轉為中國共產黨。1925年回國後任中共江漸區委書記、中共江西省委書記,中共湖北省委書記,中央臨時政治局委員,中共中央長江局書記、中央政治局常委等職。因叛徒出賣在上海英租界被英巡捕逮捕,引渡給國民黨淞滬警備司令部,後被綁赴上海龍華刑場槍殺。 羅亦農像分頁:4/7頁  上一頁234567下一頁  1941年4月12日日軍掃蕩使冀魯豫根據地損失嚴重  1941年4月12日,日軍第三十五師團、獨立混成第一旅團及偽軍各一部共萬餘人,在百餘輛汽車和坦克的配合下,對冀魯豫邊區濮陽以北、內黃以南的沙區根據地發動大“掃蕩”,在從內黃到清豐、濮陽一帶,實施合圍,企圖消滅八路軍第二縱隊和冀魯豫軍區機關,摧毀抗日根據地。  15日,八路軍第二縱隊第四團第二營被日軍包圍。第二營突圍後,轉至井店東北永建時,又遭日軍第二次合擊,除五連突圍外,六、七連全部犧牲。第二縱隊主力在楊得志率領下,向東南突圍,轉至濮陽西北後河一帶。衛河大隊等地方武裝略有損失,但都突出重圍。日軍合圍失敗後,於16、17兩日,又對沙區反復合擊,搜索10餘次。日軍未發現八路軍主力,乃大肆逞兇施暴,將以南張堡、薛村為中心的141個村莊燒毀,殺害群眾3400餘人,砍伐群眾賴以維生的棗樹萬餘株,燒毀民房1.2萬餘間。18、19日,日軍由沙區中心向沙區南北邊沿地區合擊,但八路軍和領導機關已提前轉移,日軍再次撲空。20日,日軍撤走,結束“掃蕩”。

北齊廢帝高殷簡介 勵精圖治的明君卻死於政變

  高殷(545年―561年),字正道,小字道人。北齊第二任皇帝,559年―560年在位。齊文宣帝高洋長子,生母為李皇後。  簡介  性敏慧。天保元年(550年)六月丁亥,立為皇太子,時年六歲。高殷自幼溫裕開朗,禮士好學,關覽時政,甚有美名,高洋認為他“得漢傢性質,不似我”,想廢他另立太子,在楊愔的勸阻下沒有實行。天保十年(559年)十月癸卯即位,時年十六歲,楊愔、燕子獻、宋欽道等一同輔政。他即位後勵精圖治,對民生極為關心,曾分命使者巡省四方,求政得失,省察風俗,問人疾苦;整頓吏治,政治清明;武官年逾六旬皆放免,軍事上淘汰老弱,留下精壯,軍力大增;下詔減徭役,使由天保朝國勢的危急有舒緩,實為一代明君。文宣帝臨終前委托自己的六弟高演照顧他。乾明元年(560年),高演發動政變,八月壬午,太皇太後下令廢高殷為濟南王,出居別宮,高演即位為帝。皇建二年(561年)九月,高演殺死高殷,時年十七歲。  先前文宣帝登金鳳臺,曾召太子高殷親手殺死囚徒,太子很同情,面有難色,再三不斷其首。文宣帝發怒,親手以馬鞭抽打太子三下。以後高殷的精神偶爾會有昏亂。   人物事跡  天保十年(559)十月,高洋駕崩,15歲的高殷按遺詔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市)登基為帝。  高殷祖父高歡、父親高洋都是完全鮮卑化的漢人,但是常常輕視漢人,侮謾儒經。高殷卻大相徑庭,是一個儒化很深的少年皇帝。還是孩童時,便由國子博士李寶鼎和邢峙輔導學習儒經。高殷天資聰慧,不幾年便對各種經義十分熟稔。天保七年(556)冬,高洋在宮廷舉行瞭一次儒經辯論會。12歲的高殷在眾多宿儒中間,一會兒口若懸河闡發微言大義,一會兒四出詰難,辯駁群儒,令人驚嘆。天保九年(558),高洋外出晉陽巡察,太子高殷監國。高殷不失時機,親自主持瞭一次《孝經》討論會。相關閱讀推薦:北齊文宣帝高洋簡介 建立北齊政權,北齊開國皇帝西魏恭帝元廓簡介 死因不明的西魏政權末位皇帝西魏廢帝元欽簡介 史上一夫一妻制的皇帝西魏文帝元寶炬簡介 西魏的開國君主生平簡介魏孝靜帝元善見簡介

馮玉祥搞北京政變是因收瞭張學良的五十萬?

  中原大戰時,中央軍出動空軍助戰,馮玉祥軍隊很多人一看見飛機都嚇得尿褲子。老馮去安定軍心,問大傢:“你們說說,空中飛機多還是烏鴉多?”眾人答:“烏鴉多。”老馮說:“然則烏鴉拉屎時掉到你們頭上沒有?”“沒有。”老馮說:“所以說,飛機投彈時,能命中的機會就更少瞭,大傢不必害怕。”  1923年,吳佩孚過五十大壽,許多人都給老吳送瞭價值不菲的禮物,而唯獨馮玉祥卻隻送瞭他一壇子清水,並美其名曰“宮廷玉液”,純天然、無污染的“聖水”。吳佩孚很無語,有人問:“馮將軍,您這水是從哪裡弄來的?”馮玉祥說:“玉泉山,天下第一大泉。”吳佩孚說:“那麼老遠的運來,真辛苦你的手下瞭。”這時,老馮的部下冒失地說:“不辛苦,就從我們營地的大甕裡舀的。”  1928年7月2日,馮玉祥被美國的《時代》周刊選為封面人物。這一期的《時代》周刊關於封面人物馮玉祥的報道的開場白是這樣的:他站起來足有六英尺高。他不是纖弱的黃種人,而是個頭魁梧、皮膚古銅色、很和藹,《聖經》拿在手上或者放在口袋裡的虔誠的基督徒,神槍手,世界上最大的私人軍隊的主人。在今天,這樣的人就是中國的一個最強者:馮玉祥元帥。  趙登禹在馮玉祥手下當兵時,長得身高馬大。某次,老馮問:“小趙,你長得這麼高個兒,敢不敢跟我摔跤?”趙說:“把你摔壞瞭怎麼辦?”老馮說:“看你有沒有那個本事。”於是,趙毫不客氣地把馮摔瞭三個跟頭,趙的同伴嚇得面如土色:“趙登禹,你小子敢摔將軍,你完蛋啦!”第二天,老馮跑去找趙登禹:“你給我出列,以後當我警衛官瞭!”  1938年春,馮玉祥乘火車到西安,下車後去城門附近的小吃攤要瞭小米粥和窩窩頭吃。老馮問:“今天有什麼喜事啊?這麼熱鬧?”賣粥人說:“聽說是馮玉祥將軍要來啦。”老馮喜滋滋地說:“馮玉祥來就搞這麼熱鬧啊?”賣粥人說:“是啊,馮將軍是大官。”老馮說:“但他也是個普通人,你見過馮玉祥嗎?”賣粥人說:“沒見過,聽說這傢夥人倒不錯,就是喜歡搶別人的姨太太。”老馮說:“你說的那是張宗昌,我就是馮玉祥,我啥時候搶過人傢姨太太?!”  馮玉祥經常讓士兵脫去鞋襪,親自為他們剪腳指甲。有個士兵因喝酒被馮罰,便三個月不洗腳,一脫鞋臭不可聞,他得意地逢人便說:“這次我一定要讓馮將軍暈掉,一定要臭死他!” 張學良與妻子  中原大戰時,中央軍出動空軍助戰,馮玉祥軍隊很多人一看見飛機都嚇得尿褲子。老馮去安定軍心,問大傢:“你們說說,空中飛機多還是烏鴉多?”眾人答:“烏鴉多。”老馮說:“然則烏鴉拉屎時掉到你們頭上沒有?”“沒有。”老馮說:“所以說,飛機投彈時,能命中的機會就更少瞭,大傢不必害怕。”  馮玉祥搞北京政變不是因為他覺悟高,而是收瞭張學良五十萬元,這個事兒是美國一個牧師拉的皮條。這話是張學良說的。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中原大戰時,中央軍出動空軍助戰,馮玉祥軍隊很多人一看見飛機都嚇得尿褲子。老馮去安定軍心,問大傢:“你們說說,空中飛機多還是烏鴉多?”眾人答:“烏鴉多。”老馮說:“然則烏鴉拉屎時掉到你們頭上沒有?”“沒有。”老馮說:“所以說,飛機投彈時,能命中的機會就更少瞭,大傢不必害怕。”  馮玉祥常對士兵使用暴力,每有士兵犯錯,小則罰跪、棒喝、皮帶抽,重則槍斃。宋哲元被馮用鞋底打過屁股,韓復榘被馮打過軍棍,待其羽翼豐滿後,跑到蔣介石那兒混瞭。  馮玉祥與張勛帶軍會師兗州,兩軍開拔時,馮與張同坐專車。張的手下屁顛屁顛地跑過來說:“報告大帥,我們的部隊已經運完瞭,可是馮大帥的隊伍還沒出發,秩序亂糟糟的,像一群螞蟻,笑死我啦!”張大罵:“混賬東西,莫胡說,我身邊坐的就是馮大帥!”老馮淡定地白瞭一眼張勛,說:“張大帥,你的人真他媽沒教養。”  陳公博說,馮玉祥那個禁欲狂,自己不嫖娼、不賭博、不抽大煙,也不讓士兵嫖娼、賭博、抽大煙,每次他的士兵來漢口的時候,無不大嫖大抽大賭。  1927年,馮玉祥、於右任同在西安北伐軍中任職。某日,搞全城清潔活動,馮扛著一把大掃帚、於扛著一把大鐵鍬正走著,忽然,馮將掃帚高高舉起,然後猛拍到地上,高聲喊道:“打倒帝國主義!”於也來瞭興致,舉起鐵鍬拍地,應道:“鏟除賣國軍閥!”  西安搞解放婦女運動時,有學生遊行的時候,寫道:“打倒賢妻良母!”馮玉祥看見後,搖頭道:“世風日下,世風日下也!”  1929年,蔣介石討伐馮玉祥,郝鵬舉估計馮搞不定蔣,就離開馮跑到鄭州搞瞭個澡堂子,接著又搞瞭個旅館,專門拐賣良傢婦女。馮聽說後大罵:“這小子咋沒把他老娘拐過去賣色相啊!”馮的部下說:“他老娘醜得要命,沒人敢嫖,怕嚇死。”  李德全與馮玉祥結婚後,積極投身婦女運動。曾在演講時說:“女子結婚以後,即從事傢庭瑣事;而男人仍在社會工作,時時有進步。這樣女子如何能和男子競爭呢?”為瞭提高婦女的知識水平,她搞瞭個“首都女子學術研究會”,除瞭讓婦女們學習文化知識,還教她們開車和實彈射擊。老馮常點頭贊賞:“好媳婦啊!”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慈禧與辛酉政變 慈禧太後為保命而發動的政變

  慈禧與辛酉政變:慈禧是中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實際掌控清帝國權利長達48年之久,對中國近代歷史產生瞭重大的影響。百度博客其在”辛酉政變”過程中,與肅順等“顧命八大臣”鬥智鬥勇,表現出一個弱女子不屈不饒的鬥爭精神,可圈可點,但卻不被人提起,實在有失公允。  1867年8月22日(咸豐十一年七月十七日)咸豐帝病逝於熱河(今承德)行宮,遺命載垣、端華、肅順和禦前大臣景壽及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瀚、焦祐瀛等八人為“贊襄政務王大臣”輔佐年幼的皇太子載淳為帝,總攝朝政,改年號為“祺祥”。同時規定分賜皇太後及天子的“同道堂”、“禦賞”璽為下達聖諭的符信,一切軍政事務由輔政大臣處理。  由於皇太子年幼,“同道堂”實際上把握在慈禧手裡。據說,咸豐死前曾經問計於肅順,肅順引用“鉤弋夫人”的故事,想以“殺母立子”來保證權利的順利過渡,咸豐同意與否就不得而知瞭,總之現實是很嚴重的。  咸豐往世後,“顧命八大臣”有些不把兩宮太後放在眼裡,開始把持朝政,慈禧危機日重,其一,兒子的皇位有可能不保;其二,“鉤弋夫人”的故事有可能重演,自己的性命安危系於一旦。於是,慈禧暗中聯系在京的小叔子恭親王奕訢,以奔喪之名,赴熱河與兩宮密謀政變之策。奕訢領命後,旋即返京佈置。10月26日兩宮太後偕幼帝載淳啟程回京,肅順護送咸豐帝靈柩後行。   11月1日兩宮太後抵京,即召見奕訢等親王大臣,安排政變事宜。越日,將載垣、端華、肅順等革職拿問,罷景壽等軍機大臣職。3日命奕訢為議政王,進軍機處,並以桂良等五人為軍機大臣。7日改年號“祺祥”為“同治”。8日詔賜載垣、端華自盡,肅順處斬,景壽、匡源、杜瀚、焦祐瀛褫職,穆蔭遣戍軍臺。東西兩太後於11月11日在宮內養心殿的“東熱閣”實行垂簾聽政,從此,慈禧開始掌控清朝統治大權。  因咸豐十一年是農歷辛酉年,因此,此次政變稱為“辛酉政變”,也稱“祺祥政變”。慈禧以垂簾聽政把握清朝大權達40餘年裡,對外推行“和好”、對內重用洋務團體和漢族軍閥官僚的統治政策,影響瞭晚清政局。  有學者在討論這段歷史時,經常斥責葉赫那拉氏權欲薰心,一心想把握清朝的大權。學者們的排斥心理,總給人慈禧政變成功有“名不正,言不順”的感覺。我們沒有必要責備慈禧對權的渴看,對權利的追求,恐怕是人類的共性,莫說一個生活在深宮大內的皇後,你讓她對貴為人龍的皇位毫無感覺,是不是有些勉為其難瞭?相關閱讀推薦:辛酉政變是怎麼回事?辛酉政變的過程是什麼辛酉政變成功的原因 慈禧是怎麼獲得勝利的?清代辛酉政變簡介 改變晚清政局的辛酉政變年羹堯的故事 清代大將軍年羹堯連降十八級揭秘:清代孝莊死後太後們無人敢入住慈寧宮 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慈禧出生於滿州官宦世莢冬其曾祖、祖父、父親均為朝廷命官,從小耳聞目染,深深瞭解權利對起傢族的重要性,也造就瞭她不甘寂寞,總想要出人頭地的性格。有幸被選為秀女後,慈禧憑著其過人的靈氣和運氣,一步步成瞭大清王朝母儀天下的皇太後,假如不是咸豐帝過早的離往,她也許就在皇後的位置上,享受著人生的大富大貴,平靜的走完一生。  然而,命運卻不是如此安排,就在她27歲那一年,皇夫撒手西回,她的命運再一次盤桓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先是以肅順為首的“顧命八大臣”,專權弄權,其子載淳的帝位恐有不保;還有那個“殺母立子”的密約,隨時可能成為現實。老話說:“母以子貴”,假如兒子被肅順等人玩弄於股掌之中,她這個做母親的情形也就可想而知瞭。  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刻,出於母性的本能,也出於對自己生命的自衛,慈禧一定想的很多,但最重要的應該是如何保子保命。此時,慈禧手中惟一的王牌就是那枚“同道堂”印璽,肅順他們頒佈的任何詔諭,不蓋上這枚印璽,是不能生效的。當時的清朝政局有三股政治勢力,一個是以八大臣為首的“朝臣勢力”,他們主要集中在熱河;一個是以恭親王為首的“帝胤勢力”,包括他的兄弟和與八大臣政見相左的朝臣,他們主要集中在京城;最後一個就是由慈禧、慈安和太子組成的“帝後勢力”。

辛酉政變中的恭親王 奕䜣在辛酉政變中的作用

  辛酉政變中的恭親王:慈禧同他的小叔子恭親王奕之間,關系曖昧。這當然是小說傢的一種想象,一種虛構。考諸史實,他們之間純粹是一種政治關系,一種利害關系。  回顧他們之間的關系史,大體可以劃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重用恭王奕。  他們之間的關系,完全以慈禧對奕的態度為轉移。  兩宮太後在奕集團的緊密配合下,一舉擊敗瞭肅順集團,取得瞭政變的決定性勝利,掌握瞭國傢的最高統治權力。此後,當務之急,是穩定人心,控制大局。  控制大局的關鍵是盡快組成新的領導班子,以免造成權力真空。新的領導班子的組成,首先表現在對恭親王奕的重用上。   恭親王奕,配合之默契,堪稱珠聯璧合。  因之,對奕,在政變發作的第二天,即咸豐十一年(1861)十月初一日,兩宮皇太後以同治帝的名義連發兩道諭旨,一是授予恭王議政王兼軍機大臣,一是補授其宗人府宗令。十月初二日又連發兩道諭旨,一是補授總管內務府大臣,一是著管理宗人府銀庫。  兩天之內,連發四諭。奕明正言順地處分載垣、端華和肅順的特權。總管內務府大臣是管理宮廷事務的最高長官,因接近皇帝,掌握實權。  插敘一下。清朝宗室的爵位,據《清史稿》載,分為十二等: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第一等爵位是親王,第二等爵位是郡王,第三等爵位是貝勒,第四等爵位是貝子。吳振域《養吉齋叢錄》說,清朝宗室爵位劃分為十四等。應以十二等為是。相關閱讀推薦:慈禧與辛酉政變 慈禧太後為保命而發動的政變辛酉政變是怎麼回事?辛酉政變的過程是什麼辛酉政變成功的原因 慈禧是怎麼獲得勝利的?清代辛酉政變簡介 改變晚清政局的辛酉政變揭秘:清代孝莊死後太後們無人敢入住慈寧宮 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不僅如此,兩宮太後秉政之初,對恭親王奕也是非常倚重的。《慈禧外紀》說:  慈禧秉政之初,一切政事尚未熟習。且京中黨派分歧,尤難操縱,外交之事,又不易辦。恐己不易壓伏,遂引恭王以為己助。恭王當國久,經歷多,故倚之如左右手。  這是符合實際情況的。因此,除授予上述的要職外,兩宮皇太後又加給瞭奕許多恩典。  十月初八日,賞賜奕堅辭,改賜親王雙俸,為此特頒上諭,加以表彰:  我母後皇太後、聖母皇太後再三申明,此系先帝恩旨,而該王辭謝倍力,聲淚俱下。兩宮皇太後未忍重拂其意,不得已姑從所請,將世襲親王罔替之旨暫從緩議,俟朕親政之年,再行辦理。恭親王奕著先賞食親王雙俸,以示優禮。  嚴肅的恭親王奕。這裡的“此系先帝恩旨”,顯然不是事實。因為咸豐帝臨死前對其弟奕是有猜忌心理的,不然不會將他排斥在顧命八大臣之外。但是現在這樣說,就使政變顯得更加合法化,不僅是兩宮太後的意思,也是咸豐帝的本意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