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明清

揭秘:傳教士湯若望為何能在明清兩朝遊刃有餘?

  明末清初,一批歐洲傳教士不畏艱辛,遠涉重洋,接踵來華。他們的目的是要在中國傳播天主教,讓盡可能多的中國人信奉天主教。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文化背景、道德觀念、語言禮俗都與歐洲不同。傳教士要對這樣一個東方大國傳教,困難是很多的。  利瑪竇在實踐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辦法,那就是:以學術叩門而入,用西方的科學技術引起士大夫的註意和敬重,爭取士大夫直到皇帝等統治階層人物的支持,合儒補儒,以適合中國習俗的方式傳教。  按照這套辦法,傳教士不僅進入瞭中國,而且進入瞭宮廷。他們受到崇禎、順治、康熙等明清兩代皇帝的器重和禮遇,與中國學者密切交往,既打開瞭天主教傳播的大門,又架起瞭中西文化交流的橋梁。湯若望就是這批傳教士中的一個著名人物。  湯若望出生於德國科隆,原名Johann Adam Schall-von Bell。他在來華之前,在歐洲受過良好的教育,對天文、數學都有研究。1619年到達澳門,1622年進入中國大陸,在中國生活瞭47年。  明朝末年,入華耶穌會士帶來瞭西方的天文數學知識。中國士大夫徐光啟等人對此進行瞭學習和研究,采用西洋新法推算,效果極佳。因此,徐光啟奏請開設歷局,聘用傳教士協助修訂歷法。崇禎皇帝批準瞭他的建議,在北京宣武門內開設瞭歷局,傳教士鄧玉函、龍華民等人均進入歷局工作。崇禎三年(1630),鄧玉函去世。在徐光啟的推薦之下,湯若望離開陜西來到北京,進入歷局任職。在歷局,湯若望與徐光啟、羅雅谷等人合作,翻譯西方的天文學著作,制造天文儀器,修訂歷書。   不久,明朝滅亡,崇禎皇帝自殺,北京城內一片混亂。湯若望留在北京。清兵入城,攝政王多爾袞下令內城居民全部遷往外城,以供清兵駐紮。湯若望為瞭教堂及其天文儀器、圖書資料的安全,冒死上疏,請求仍留原地居住,並對自己所從事的傳教和修歷工作做瞭簡要介紹。  清朝大學士范文程對此極為重視。他深知天文歷法與王朝興衰的關系。為瞭表明“新朝定鼎,天運已新”,清廷需要準確地觀測天象,頒佈歷法,以新天下耳目。以范文程為媒介,湯若望得以進入清朝宮廷,修訂歷法。經過公開驗證,清廷確認湯若望的歷算準確無誤。他們不僅采用瞭湯若望按照西洋新法修訂的歷書,將之定名為《時憲歷》,而且任命湯若望執掌欽天監,使之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任此重要官職的西方傳教士。  從此,湯若望步入清朝仕途,為清朝皇帝司天,將天主教在華傳播的事業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  湯若望以淵博的學識、出色的工作和對皇帝的忠心,贏得瞭順治帝的器重和禮遇。除瞭執掌欽天監之外,他先後被加封瞭太常寺卿、通議大夫等品銜,後又授通政使,進秩正一品。真可謂青雲直上,恩寵已極。  湯若望創造性地執行瞭利瑪竇的傳教策略,取得瞭驚人的成功。從順治八年到十四年(1651―1657)冬,他不僅成為順治帝身邊一位倍受寵信的老臣,而且與順治帝建立起瞭一種親密至誠的個人關系,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留下瞭一段膾炙人口的佳話。  年輕的順治帝親切地稱呼湯若望為“瑪法”(滿語,可親可敬的尊者、長輩、爺爺。),不僅特許“瑪法”在必要時隨時進宮謁見,而且多次親臨館舍向他敘談求教。僅順治十三、十四年兩年間,就登門親訪達24次之多。湯若望則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在學問上循循善誘,在國事上忠言直諫,使順治帝倍感可親可敬。湯若望的進諫和建議很多,對順治帝的幫助很大。  湯若望竭誠為順治帝效力,其目的是為瞭爭取順治帝皈依天主教,或者使順治帝對教會產生好感,為天主教在中國的傳播打開一條廣闊的道路。因此,湯若望利用一切機會,巧妙地向順治帝傳教佈道。他的苦心並非毫無效果。  從這一時期順治帝的某些言論和行動中可以窺見其影響。而且順治帝對湯若望的恩寵不斷升級,對湯若望所代表的西教西學表現出明顯的好感。順治十年(1653),欽賜“通玄教師”榮稱,並發佈諭旨,褒獎湯若望。順治十四年(1657),欽賜於北京天主堂立碑,禦制碑文,並賜教堂匾額“通玄佳境”。  然而,在博大精深的漢文化面前,這種影響又極為有限。中國社會當時所處的發展階段,漢文化作為本土文化而具有的深厚底蘊與優越性,以及清朝統治中國的過程中,必須以儒傢學說為指導等一系列原因,決定瞭順治帝最終還是選擇瞭漢文化。就在湯若望受寵最隆之時,順治帝確定瞭崇儒重道的基本國策。在賜湯若望“通玄教師”的諭旨和《禦制天主堂碑文》中,順治帝就說明瞭他對湯若望加官進級的原因和目的,表明瞭他對天主教的態度。  在賜湯若望“通玄教師”的諭旨中,順治帝隻字未提宗教之事,而是充分肯定湯若望的治歷之功,明確指出:“朕承天眷,定鼎之初,爰諮爾姓名,為朕修大清時憲歷,迄於有成,可謂勤矣。爾又能潔身持行,盡心廼事,董率群官,可謂忠矣。”在《禦制天主堂碑文》中,他再次強調瞭這一點。  可見,順治帝之所以對湯若望不吝封賞,主要是因為湯若望在明清易代之時,修訂瞭應天順時的歷書,以此證明清朝乃順天而治。因此,順治帝要對湯若望予以重用,加官進級,以表彰他對清王朝的傑出貢獻。至於天主教,順治帝在《禦制天主堂碑文》中明確宣佈他隻崇信孔孟儒傢學說,講求中庸之道。天主教乃西洋宗教,不知其說。  順治帝又在碑文中指出:“若望入中國,已數十年,而能守教奉神,肇新祠宇,敬慎蠲潔,始終不渝,孜孜之誠,良有可尚。人臣懷此心以事君,未有不敬其事者也。” 這表明順治帝認為湯若望的敬教精神可以借用為忠君思想,他希望清朝官員以湯若望為榜樣,忠君盡職。這也正是他表彰湯若望的目的所在。相關閱讀推薦:德國傳教士湯若望有什麼本事讓順治稱其為爺爺?清朝巨貪慶親王奕劻:如何成辛亥革命“大功臣”清軍進關之後

順治的德國爺爺湯若望:歷經明清兩朝的湯若望簡介

  湯若望,字“道未”【出典於《孟子》的“望道而未見之”】,德國人,羅馬帝國的耶穌會傳教士,天主教耶穌會修士、神父、學者。在中國生活47年,歷經明、清兩個朝代。逝世後安葬於北京利馬竇墓左側,康熙朝封為“光祿大夫”,官至一品(一級正品)。在科隆有故居,塑有雕像。在意大利耶穌會檔案館有他大量資料。  湯若望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國基督教史和中國科技史上是一位不可忽視的人物。他以虔誠的信仰,淵博的知識,出眾的才能,奠定瞭他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他在華40餘年,經歷瞭明、清兩個朝代,是繼利瑪竇來華之後最重要的耶穌會士之一。  他繼承瞭利氏通過科學傳教的策略,在明清朝廷歷法修訂以及火炮制造等方面多有貢獻,中國今天的農歷是湯若望在明朝前沿用的農歷基礎上加以修改而成的”現代農歷”。他還著有《主制群徵》、《主教緣起》等宗教著述。他以孜孜不倦的努力,在西學東漸之中成就瞭一番不可磨滅的成績。  從總的趨勢看,20一30年代,湯若望研究是一個重要的時期,80年代發表的一有關湯若望的論述具有啟迪思維的作用,是需要進行更深入細致的和全面的研究。  早期經歷  湯若望1592年出生於德國科隆,就讀於耶穌會所創辦的著名的三王冕中學。這個學校非常重視對學生的素質教育,把培養學生虔誠善良的人生操守視為主要目標。聰明好學的湯若望學習成績優秀。  1607年,科隆城內流行瘟疫,三王冕中學被迫停辦。16歲的湯若望被當地耶穌會教區推薦到羅馬德意志學院學習。  1610年,他學完瞭哲學、古典文學、數理天文學等全部課程,特別在數學和天文學方面,顯示出他具有很大潛力和才華。他就是在這裡第一次接觸到伽利略的望遠鏡,並對此產生濃厚的興趣。  1611年10月,湯若望加入瞭耶穌會,宣誓終生安貧、貞潔、服從。隨後,搬到瞭羅馬耶穌的聖·安德烈奧修道院,當一名見習修士,接受嚴格的修士訓練。並加入瞭靈采研究院,探索著不斷發展著的新科學,尤其是天文學和數學。   安德烈奧修道院有一個圖書館,館裡藏著許多經過印刷,裝訂成冊的海外耶穌會士寫給總會的年報、報告、信函。  湯若望經常到圖書館翻閱這些材料。早期傳教士在東方在中國所建立的豐功偉績,讓他激動不已。他欽佩利瑪竇在中國采取的適應中國文化習俗的,所謂“合儒”的傳教策略,竭力把天主教義與中國的儒傢文化相結合。當他聽說利瑪竇神父以其數學天文學的智慧,驚倒瞭中國人,並且受到皇帝的優禮和敬重,為上帝的教會開拓瞭新的、非常大的信仰領域時,他為西方的數理天文這在中國獲得這樣的價值而欣喜若狂。  1613年10月,他進入瞭羅馬學院。開始瞭為期四年的神學和數學研究。羅馬學院是羅耀拉於1551年創辦的,雖說是一所“基督精神的神學院”,該學院的課程設置除宗教內容外,還有數學、天文學、地理學、機械力學、化學等科目。  伽利略也擔任過該院的教師,他曾在學院的報告廳裡展示過經他改良後的望遠鏡,受到熱烈歡迎和欽佩。湯若望都聽過他的演講,對伽利略的學說產生濃厚的興趣。  1617年,他以最優秀的成績完成瞭在羅馬學院的學業,晉升為神父。1618年4月16日,在金尼閣的帶領下,湯若望、鄧玉函、羅雅谷等22名傳教士,以葡萄牙政府的名義派遣,從裡斯本啟航東渡。  明朝期間  1619年7月15日,湯若望和他的教友們抵達瞭澳門,被安置在聖·保祿學院裡。傳教士們一踏上中國土地,便開始精心研習中國語言文化,甚至以掌握北京官話為目標。這些西方修士入鄉隨俗,脫下僧袍,換上儒服,住進中式房屋,並潛心研究中國經史和倫理,尋找其中東西方文化的融合點。在同朝野名流交往的過程中,這些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又熟讀漢文典籍的西方傳教士,自然贏得瞭中國文人士大夫的好感和信任,從而達到其傳播信仰的目的,這就是利瑪竇開創的“合儒超儒”的傳教策略。但有些狂熱的傳教士們,認為利瑪竇過於遷就中國人,影響瞭天主教的“純正性”,發展教徒速度太慢。在利瑪竇去世之後,開始改變利氏的傳教路線,采取激進式的傳教方式,堅決排斥儒傢思想,嚴禁中國教民祭天、祭祖、拜孔子,激起瞭社會人士的反感與懷疑,釀成“南京教案”,傳教士們被驅逐,在中國內地幾乎無立足之地。  其時正是明朝內憂外患之際,滿洲努爾哈赤的勇兵悍將“非火器戰車不可禦之”。朝廷派人到澳門向葡萄牙人購買大炮。滯留澳門的傳教士們以軍事專傢的面目,跟著大炮隨行,得以進入內地。  1622年夏天,湯若望換上瞭中國人的服裝,把的德文姓名“亞當”改為發音相近的“湯”,“約翰”改為“若望”,正式取名湯若望,字“道未”出典於《孟子》的“望道而未見之”取道北上。  1623年1月25日到達北京。湯若望到北京後,仿效當年的利瑪竇,將他從歐洲帶來的數理天算書籍列好目錄,呈送朝廷。又將帶來的科學儀器在住所內一一陳列,請中國官員們前來參觀。湯若望以他的數理天文學知識得到朝廷官員們的賞識。他到北京不久,就成功地預測瞭1623年10月8日出現的月食。  1624年9月,他又準確地預測瞭月食。還用瞭一種羅馬關於月食計算的方法,計算瞭北京子午圈與羅馬子午圈的距離。為此,他寫瞭兩篇關於日食的論文,印刷分贈給各官員並送呈給朝廷。  中國傳教會給他的任務是研究中國的語言文字與儒傢學說,數理天文學以及傳教工作隻是附帶的。他在北京見習瞭四年,在欽天監官員李祖白的幫助下,用中文寫瞭一本介紹伽利略望遠鏡的《遠鏡說》,第一個將歐洲的最新發明介紹給中國,在以後的歷法改革中起瞭相當大的作用。  1627年,湯若望被派到西安接替金尼閣的傳教工作。他在西安城內建立瞭一座小教堂,除瞭開展宗教活動外,他始終堅持科學研究。他研究瞭從西安通向中亞、中東和歐洲的交通道路問題。為此,他不斷向過往商人、到北京向中國朝廷進貢的附件小國的使團,打聽和記錄他們行走的路線,經過的國名、地名、驛站名以及來往商品的名稱、貿易狀況等等。他據此寫山詳細的研究報名,寄往歐洲。他還花瞭不少時間考察瞭歐洲長期爭論不休的契丹(Cathay,Khiton)和北部中國的關系問題,理清瞭在中國的北部並沒有所謂契丹的地方。舊日所謂“汗巴利可城”是蒙古語對北京的稱謂。在地圖上應置於北緯40度,而竟置於50度以上,位置太靠北瞭。他這些觀點和利瑪竇是一致的。  1629年《遠鏡說》刊印。成為傳播光學和望遠鏡制造技術的奠基性著作,對後世有重要影響。  1630(崇禎三年),由禮部尚書徐光啟疏薦,回京供職於欽天監,譯著歷書,推步天文,制作儀器。同時,利用向太監講解天文的機會,在宮中傳播天主教,受洗入教的有禦馬監太監龐天壽等。湯若望在歷局期間,還同中國學者合作翻譯瞭德國礦冶學傢阿格裡科拉(Georgius Agricola)於1550年撰寫的論述16世紀歐洲開采、冶金技術的巨著“礦冶全書”(Dere Metallica Libri XII),中譯本定名為“坤輿格致”。  1634(崇禎七年),協助徐光啟、李天經編成《崇禎歷書》一百三十七卷。又受明廷之命以西法督造戰炮,並口述有關大炮冶鑄、制造、保管、運輸、演放以及火藥配制、炮彈制造等原理和技術,由焦勗整理成《火攻挈要》二卷和《火攻秘要》一卷,為當時介紹西洋火槍技術的權威著作。  1636(崇禎九年),湯奉旨設廠鑄炮,兩年中鑄造大炮20門。  1638年,為謀取天主教在各省的合法地位,奏請崇禎賜“欽褒天學”四字,制匾分送各地天主堂懸掛。相關閱讀推薦:傳教士湯若望冤案始末:驗證日食獲勝反被判凌遲孝莊太後竟有一位洋義父!德國傳教士湯若望湯若望和中國農歷:中國的農歷竟是是傳教士編著的!揭秘:傳教士湯若望為何能在明清兩朝遊刃有餘?德國傳教士湯若望有什麼本事讓順治稱其為爺爺?分頁:1/6頁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清朝期間  1644(清朝順治元年),清軍進入北京,明亡。湯若望以其天文歷法方面的學識和技能受到清廷的保護,受命繼續修正歷法。  湯若望多次向新統治者力陳新歷之長,並適時進獻瞭新制的輿地屏圖和渾天儀、地平晷、望遠鏡等儀器,而且用西洋新法準確預測瞭1644(清朝順治元年)農歷八月初一丙辰日食時,初虧、食甚、復圓的時刻,終於說服當時的攝政王多爾袞,決定從順治二年開始,將其參與編纂的新歷頒行天下。他用西法修訂的歷書(就是《崇禎歷書》的刪節版)被清廷定名《時憲歷》,頒行天下。  順治元年十一月,命掌欽天監事。次年,他將《崇禎歷書》壓縮成《西洋新法歷書》一百零三卷,進呈攝政王多爾袞,封太常寺少卿。  順治七年,清政府賜地在宣武門內原天主堂側重建教堂。湯若望將利馬竇建的一座經堂擴大,建成瞭北京城內的第一座大教堂(南堂),此處成為湯若望等神父的起居地。湯若望工作的地點則是在北京建國門附近的古觀象臺。在古觀象臺工作的傳教士有50多人,湯若望是其中最主要的傳教士,還擔任臺長,即欽天監監正。  順治八年順治帝親政後,湯若望經常出入宮廷,對朝政得失多所建言,先後上奏章三百餘封。順治帝臨終議立嗣皇,曾征求湯若望意見。當時順治帝因得天花,而當時朝廷中隻有湯若望一人知道天花如果流行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於是他就說一定要找一位得過天花的皇子來繼王位,於是便有瞭後來的康熙大帝。  中西歷法之爭,由來已久,吳明煊早在順治十六年便上疏舉報湯若望天算錯誤,結果反落瞭個“詐不以實”的罪名,險些被判瞭死刑。順治十五年(1658)湯若望受一品封典,耶穌會傳教士影響因而擴大,一時各地教徒增至十萬人,終於引起沖突。康熙三年(1664),楊光先復上《請誅邪教狀》,經議政王會議,翌年以數條罪名判處湯若望等人凌遲處斬。楊光先言湯若望等傳教士有罪三條:潛謀造反;邪說惑眾;歷法荒謬。

把火炮封為“將軍”:明清奇葩的武器榮譽規定

  黑龍江省博物館歷史文物展廳內有一門大銅炮,炮身有滿漢兩種文字:“神威無敵大將軍”、“大清康熙十五年三月二日造”。“康熙十五年”即1676年。從西清《黑龍江外紀》中可以得知,這是當年雅克薩戰爭中用過的銅炮,是17世紀我國各族軍民抗擊沙俄侵略的證物。   “神威無敵大將軍”是鑄造的銅炮,炮口外徑275毫米,內徑110毫米,炮筒前細後粗,最粗處外徑345毫米,全長2480毫米,重達一噸。炮身中部有雙耳,炮尾呈球形。可裝藥2千克,鐵彈重2?7千克。炮膛內還有一枚實心炮彈,炮彈直徑90毫米,重2700克。為國傢一級文物。1975年,在齊齊哈爾建華機械廠的廢鐵堆中,發現瞭這門大炮。   稱大炮為“將軍”,始於朱元璋。   至遲在808年,含硝、硫、炭三種成分的火藥已經在中國制成。火藥發明以後,至公元10世紀,中國人已經開始用火藥來制造兵器。明萬歷年間,歐洲火炮開始傳入中國。   1335年,起義剛三年的朱元璋得到瞭幾十支火龍炮,“勢若飛龍,洞穿層革”,威力很大。朱元璋看後十分高興,覺得如果軍隊裝備上這樣的火器,則“取天下如反掌”。於是,下令如果戰鬥中大炮有效果,就封這些炮為大將軍。從此,火炮就有瞭正式的封號。   大清康熙年間,國庫充實,鑄炮數量大增,種類繁多,皇帝也經常賜給炮“將軍”的封號,比如制勝將軍炮、威遠將軍炮、神威無敵大將軍炮、神威將軍炮、武成永固大將軍炮、神功將軍炮等等,每年秋天,朝廷還派大臣到盧溝橋祭祀大炮。八旗軍出征,要在前一天推大炮到軍帳前,陳列犧牲供物獻酒於炮,領軍主帥還要親自向大炮三次揖拜。戰鬥獲勝,則為大炮披紅,以鼓吹迎之,然後上奏請賞給“將軍”封號;如果戰敗,大炮也要受到懲罰,少的打棍子一百或八十,多的要打八百至一千。

唐宋明清四朝代不同的飲茶方式

  唐以前的飲茶,屬於粗放煎飲時代,是或藥飲、或解渴式的粗放飲法。到瞭唐宋以後,則為細煎慢啜式的品飲,以至形成瞭綿延千年的飲茶藝術。  至宋代時,以品為主的唐代煎茶發展成瞭“鬥茶”,達到瞭更高的藝術性品茶的階段。  宋代鬥茶時,先把餅茶擊碎成小塊,並碾成細末,放入燙好的茶盞,再註入沸水調制成茶膏,然後用特制的茶筅(形似小掃把的工具),邊轉動茶盞,邊攪動茶湯,使盞中泛起湯花,以比較茶湯的色、香、味。最後再品嘗湯花,俱佳者獲勝。是以“鬥茶”來比賽茶葉的質量,比賽茶湯的色、香、味,比賽鬥茶者的茶技、茶藝。  宋代的福建北苑為古代重要的產茶區。北苑茶葉質量優良,自南唐始即列為貢茶。至北宋太平天國初,為有別於民間產茶,特置“龍鳳模”,以龍鳳為型,制成團茶,即歷史上有名的“龍團鳳餅”,色、香、味均為上品,名冠天下。  當時的“大小龍團”為宋代著名貢茶。“大龍團”每八餅為一斤,創制人為丁謂,江蘇蘇州人;小龍團二十餅為一斤,創制人為蔡襄,福建仙遊人。兩人均在福建督造貢茶任上時創制。  始創於福建建安一帶的鬥茶,因其技巧性強,趣味性濃,不僅能給人以物質上的享受,更能給人帶來精神上的愉悅。  南宋浙江紹興茶區,在制茶方法上還開始出現瞭炒青法的雛形,改蒸為炒,改碾為揉,改研膏團茶為條形散茶,使茶葉的外形和內質都為之一變,為我國的綠茶產制打下瞭基礎。  元代時,開始用鮮葉放在鍋裡蒸煮,以制成整片葉子的散茶,名日“蒸青散茶”。  至明代時終於出現瞭和今天一樣的綠茶制法——炒青制法。茶葉的品飲法,也改煎飲為開水沖飲,成為喝茶史上的一大轉折,遂開千古茗飲之宗。“取初萌之精,吸泉至鼎,一瀹便啜”,世代流傳至今。當時以炒法加工的綠茶,已成為人們的主要品飲對象,花茶也漸漸在民間普及。明代有關飲茶的著作,約有上百篇之多。  至清代,鄉村市肆茶館林立,飲茶之風盛於明代,茶葉成為珍品,流行於官場士大夫和文人間,大量名茶應時而生。清道光年間,還先後發明瞭半發酵的烏龍茶和經過發酵的紅茶,並出現瞭白茶,傳統的緊壓茶也得到瞭進一步的發展,從而在制茶方法上,形成瞭我國茶葉結構的六個大類——綠、紅、花、白、烏龍、緊壓茶。   清代不論公事來往,還是私傢應酬,客來獻茶。端茶送客,已成為特定的禮節和排場。江浙廣川等的茶館,更與小食品、點心之類結合供應,又聘請說書、評彈等說唱藝人臨場表演,發展成獨具地方特色,鄉土風味濃鬱,呈平民氣息的大眾化交易、交際、娛樂場所。晚清時,更有一班落魄旗人,仍將飲茶裝璜門面,在人前誇耀示富。而文人們則紛紛溶入瞭“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初更紅。尋常一樣窗前月,縱有梅花便不同”的意境。相關閱讀推薦:茶的第一發現者是誰?古代什麼時候開始飲茶茶史:宋朝以前是沒有茶壺的中國十大名茶的美麗傳說 龍井茶的傳說故事宋徽宗:唯一稱得上茶學大師的皇帝中國古代以茶代酒的由來 以茶代酒是怎麼來的?

古代也有“限購令”:明清時禁官員在為官地買房

  導讀:先說西漢的限購政策。大約在漢高祖劉邦的老婆呂雉當政時,朝廷頒佈瞭如下規定:“欲益買宅,不比其宅,勿許。”(《二年律令·戶律》)這條規定的意思是說,你想買房,可以,但你要買的房子必須緊挨著你現有的房子,中間隔瞭一傢都不行,非緊鄰居民間進行的不動產交易是不被允許的。  要問當時為什麼會出臺這樣奇怪的限購政策,概括起來有這麼幾個原因:首先,西漢初年土地私有化還不明顯,居民的宅基由政府統一劃分、統一分配,一戶傢庭隻給一塊宅基。為瞭維持這個狀態,政府不希望再出現土地兼並,不希望部分居民坐擁多處宅基而另一部分居民卻身無立錐之地。所以當時的政府一方面限制房產出售:國傢分配的房子或宅基,你可以賣掉,但是賣掉之後就不能再申請分配瞭;另一方面則限制購買:想買房可以,但得問問你傢鄰居是不是剛好要賣。這一買一賣的限制,使得西漢初年的住房交易非常少見。另一個原因是,西漢登記人口和房產,用的是原始的“手實”加“舉發”手段。傢裡有多少人,住多大面積的房子,你自己報,這叫“手實”。萬一你為瞭少交人頭稅和財產稅,少報人口和房子怎麼辦?不怕,政府鼓勵鄰居檢舉揭發,揭發屬實,抓你坐牢,沒收你的傢產,一半傢產充公,一半傢產用來賞給檢舉揭發你的鄰居,以資獎勵,這叫“舉發”。為瞭方便政府管理和鄰居“舉發”,就必須把每一戶居民都盡可能固定到一個地方長期定居,限制你隻能購買緊鄰的房子,就是為瞭達到這個目的。   到瞭唐朝,一種持續瞭一千多年的限購政策出臺瞭,用8個字來總結,叫“求田問舍,先問親鄰”。什麼意思呢?就是買地皮也好,買房子也好,不光要經過原業主的同意,還必須經過原業主鄰居和族人的首肯,否則,不管你付給原業主多少錢,簽訂的合同多麼完美,在法律上都是不被承認的。唐朝的規定是這樣的:“天下諸郡,應有田宅產業,先已親鄰買賣。”(《唐會要》卷85)全國不管哪個城市,一切地皮和房產,想出售,先問你親戚和鄰居是不是同意。五代十國的規定是:“如有典賣莊宅,準例房親鄰人合得承當。若是親鄰不要,及著價不及,方得別處商量,和合交易。”(《全唐文》卷996所載後周廣順二年律令)賣房的時候,先問四鄰和族人是否想買,如果他們不願,或者出的價太低,你才能賣給其他人。宋朝規定:“應典、賣、倚當物業,先問房親,房親不要,次問四鄰,四鄰不要,他人並得交易。房親著價不盡,亦任就得價高處交易。”(《宋刑統》卷13)這比五代十國時還細,明確瞭征求意見的順序:先問族人,後問四鄰。  元朝規定:“前去立賬,遍問親鄰,願與不願執買,得便與人成交。”(《至元二年晉江縣務給付麻合抹賣花園公據》,收錄於《中國歷代契約會編考釋》)光口頭上征求親鄰同意無效,還得立一張“問賬”,讓族人和鄰居挨個簽字,大夥都同意你賣房瞭,你才能出售。明朝的規定與元朝相同。事實上,直到清朝,甚至到瞭民國,“求田問舍,先問親鄰”的規矩還在局部地區持續,因為親鄰找麻煩而不得不取消交易、退換房產的案例屢見不鮮。買賣房,隻要買主賣主都樂意就足夠瞭,為何還得經過賣方族人和鄰居的同意呢?這裡有他們什麼事啊!其實原因無非兩條:一是為瞭保護宗族財產不流失。古代中國從來不存在明晰的完全屬於私人的物權,一切不動產在法律和道德兩種層面都是既屬於個人又屬於族人的,尤其祖輩遺留的房屋,如果未經叔伯兄弟的同意就拿來出售,極可能會引起持久的甚至大規模的同族爭鬥,即使是出於維護基層穩定的目的,地方政府也必須要求“求田問舍,先問親鄰”。第二個理由則跟西漢時一樣,是為瞭便於親鄰檢舉,幫助政府控制每一戶居民。   針對官員的限購令  從元朝開始,又出現瞭一種新的限購政策:不許當官的買房。嚴格地講,不是禁止所有官員買房,而是禁止蒙古官員在原南宋統治區域如江蘇、浙江、福建等地買房。為什麼做出這種規定呢?還是兩條原因:第一、蒙古滅瞭金國、西夏、大理和南宋,從前朝那裡繼承瞭許多國有房產。在滅國的過程中,死在他們鐵蹄下的平民也不少,那些平民的房子也因為無人看管而收歸國有。這樣,在元朝初年,政府手裡就握有大量公房,可以隨心所欲地分給各級官員,作為他們的辦公樓或者傢屬院。換句話說,大多數蒙古官員都能分到房子,沒必要再去購買。  第二、南宋剛剛滅亡那會兒,一批任職江南的元朝蒙古官員嫌分到的公房太小,出去借住或購買民房。借住民房的不僅強拿強要,而且強奸殺人;購買民房的也很蠻橫,譬如一套房市價十萬,他們隻給五千,甚至一分錢不給,弄一張假合同,逼著原業主簽字畫押,房子就成他的瞭。他們這樣做,激起瞭極大民憤,各地義軍紛紛起兵抗元。為瞭撫慰江南、化解民怨,元世祖忽必烈於是頒佈瞭禁止蒙古官員在江南購置產業的嚴令。到瞭明清兩代,不許官員買房的政策進一步擴大化,朝廷禁止所有官員在工作所在地買房。明朝的規定是這樣的:“凡有司官吏,不得於見任處所置買田宅。違者笞五十,解任,田宅入官。”(《明代律例匯編·萬歷問刑條例·任所置買田宅》)敢在工作所在地買房,讓朝廷得知,扒褲子打五十大板,開除公職,最後還要沒收你買的房子。  清朝的規定則在照搬明朝法律的基礎上又加瞭一條:“旗員歷任外省,有在任所置產者,勒限責令,變價回旗。如有隱匿不報,查出財產入官,地方官失察,照例議處。”(《乾隆實錄》卷8)就是說,不光限制官員購房,還限制旗人購房,凡旗人去外地工作,膽敢在工作地買房,其所買房產由朝廷強制拍賣,拍賣所得歸政府所有。如發現旗人在工作所在地買房,當地官員也有責任向朝廷舉報,如不舉報,一旦查出,跟著買房人一起受處分。明清政府何以要這樣規定?目的是嚴防官員腐敗,維護自身統治。畢竟官員收賄方式花樣繁多,又唯獨無償或者低價受贈不動產最難查清,於是幹脆就不讓他們在工作地擁有房產。那些在任職地買瞭房的,會被默認為貪污,受到嚴懲。相關閱讀推薦:中國古代歷史上古人們都吃什麼油?解讀古代的“駐京辦”興衰史:漢朝已有唐朝全盛中國古代傳說中的女神有哪些?傳說中的女神仙名諱為中國古代特殊文化現象:父輩名不能提及揭秘:中國歷史上那些觥籌交錯間的古代酒席遊戲古代“三尺”含義多:紙張發明以前曾指代法律

明清兩朝的儲位之爭:從嫡長子繼承制到秘密立儲

  匾額是掛在殿宇、廳堂、軒齋或亭榭上的題字橫額,中國最著名的匾額當屬懸掛於紫禁城乾清宮內的金字匾額 “正大光明”。由於不少影視劇中對藏於這塊匾後的秘密立儲匣多有渲染,因而使“正大光明”匾平添瞭很多神秘色彩。“正大光明”四個字源自何處?清代順治皇帝為何在乾清宮題寫這塊匾額?清代有幾位皇帝是秘密立儲的?“正大光明”匾的後面置放過幾次秘密立儲匣?   “正大光明”語出何處?   乾清宮自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後,沒改宮名,延續至今。從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月初一日,乾清宮正式啟用,到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賓天,其間大約是三百年,明清十六位皇帝以乾清宮作為正宮。自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雍正帝登極後搬進養心殿理政、居住,到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12日),宣統帝退位,其間大約是二百年,雖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八帝,搬到養心殿理政、居住,但乾清宮作為皇帝正宮的地位並沒有改變。   到故宮參觀遊覽的人,大多都要到乾清宮,看看由順治帝禦書的“正大光明”匾。宮內寶座兩旁柱上還有康熙帝禦書聯:克寬克仁,皇建其有極;惟精惟一,道積於厥躬。主要意思是:為君寬仁,社稷永祚;目標精一,敬誠為要。前楹聯曰:表正萬邦,慎厥身修思永;弘敷五典,無輕民事惟難。   那麼,乾清宮這塊“正大光明”匾中的“正大光明”一詞,究竟源自何處?這四個字既不見於“十三經”,也不見於先秦典籍。“正大光明”一詞的來源:“正大”二字,見於《易·壯·彖》記載,“光明”二字,見於《易·履·彖》記載。兩處拼接整合,組成“正大光明”一詞。這其中的“彖”(音tuàn),是《周易》中概括一卦基本內涵的辭。《易·壯·彖》中的“正大”和《易·履·彖》中的“光明”,組合成“正大光明”,就是說做人做事、為官為政、從學從商、修身修心,都要“正大光明”。“正大光明”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共同理念和願景。當然,中國封建帝制時代君主不可能表裡一致“正大光明”,但以“正大光明”作為哲學與政治、道德與踐行的“座上銘”,既是智慧的,也是可取的。

明清紫禁城有多少太監宮女?明清宮女太監的命運

  明朝內監達一萬人,另有九千名宮女,紫禁城相當於一座小城鎮的人口瞭,為侍候一位皇帝,居然要動用如此巨大的人力。清朝汲取前朝的教訓,對宦官的勢力加以壓制,再沒有哪位太監執掌過兵權,基本上不讓太監幹預政治。嘉慶以前,太監的人數還多一點,以後逐漸減少,大致保持在兩千人左右(包括圓明園、升平署等處的)。到瞭晚清,宮內及外圍各處的太監加起來也隻有一千五百多人。  說起太監,人們就會想到魏忠賢、李蓮英——這些反面人物。  紫禁城使他們出名瞭。至今仍臭名遠揚。其實太監本身也是不幸的,是封建時代的犧牲品。帝王們陰暗的心裡導致太監生理的殘缺,說到底這一群群畸形的男人出現,還是為瞭滿足宮廷的需要。道貌岸然的皇帝才是摧殘人性的真正的劊子手。某些宦官受到器重便如同小人得勢,忘乎所以瞭;其實他們爬升的地位再高,仍然是皇帝的耳目和傢奴。大我數太監卻最能體會到伴君如伴虎的恐怖,稍有不慎,必將受皮肉之苦,而且極可能丟掉卿卿性命。譬如慈禧雖然捧紅瞭一個李蓮英,但是她勒令杖斃的太監——也是個很大的數目。在她老人傢眼中,太監的性命不見得比腳下的螞蟻重要多少。   明清兩代,太監的數量及影響,不亞於漢唐。  尤其明朝,內監達一萬人,另有九千名宮女——紫禁城相當於一座小城鎮的人口瞭,為侍候一位皇帝,居然要動用如此巨大的人力。換句話說,一個男人當皇帝瞭,就要剝奪一萬個男人做男人的資格——皇帝夠自私的。即使出瞭魏忠賢之流禍亂天下的宦官,也是他活該,皇帝本人首先負有不可推卸的罪責。誰叫他倚仗太監為臂膀的?離開瞭太監,不知皇帝該怎麼活?清朝汲取前朝的教訓,對宦官的勢力加以壓制,再沒有哪位太監執掌過兵權,基本上不讓太監幹預政治。嘉慶以前,太監的人數還多一點,以後逐漸減少,大致保持在兩千人左右(包括圓明園、升平署等處的)。到瞭晚清,宮內及外圍各處的太監加起來也隻有一千五百多人。太監少瞭,活卻沒少,每年入宮擔任雜役的“蘇拉”有近萬人次——改為請臨時工瞭。這倒是明智的,反正太監也幹不瞭太多的粗活,不過就是看看門、打打更、做做飯、打掃打掃衛生。  明朝皇帝重用太監。  永樂年間設立的皇傢特務機構東廠,就交由宦官掌管——皇上也夠放心的。成化十三年(一四七七年),又增設規模更大的西廠,由大太監汪直直接控制。太監成瞭特務頭子。人們說的“明朝三大害”,即指廠、衛(錦衣衛)與宦官。武宗正德初年,宦官劉瑾居然控制瞭朝政,利用東西廠監控文武大臣,京城一片白色恐怖。若幹年後,東西廠交到瞭魏忠賢手中,有過之而無不及。魏忠本是個廚師,因為會給熹宗做飯,討得瞭歡心。後來又跟熹宗的奶媽客氏相勾結,青雲直上,權勢日熾,居然敢以“九千歲”自居。他的權力大到什麼程度?舉個例子,僅天啟三年(一六二三年),他就假傳聖旨先後害死瞭選侍趙氏、張裕妃、馮貴人等數位嬪妃,甚至對張皇後也暗下過毒手。他甚至將元代建造的香山丘雲寺選為墳址,大興土木。明亡以後,有大臣驚嘆於這位前朝太監生壙的建築規模,向康熙反映::臣過香山碧雲寺,見魏忠賢所營墳墓:碑石崢嶸、隧道深闊。翁仲簪朝冠而環列,羊虎接駝馬以森羅。制作規模,仿佛陵寢。”豪華程度居然能與帝王陵抗衡,可見魏忠賢獨攪大權時的赫赫地位。隻是魏忠賢再無福躺進自掘的華麗墳墓裡。下一位皇帝(崇禎)上臺,立即將其逐出朝廷,他在流放的途中上吊自殺。死後仍被五馬分屍,並梟首示眾。給自己預留瞭尊貴的陵園的人,居然連一具完整的屍體都無法保全。   清代的大太監安德海,雖受慈禧寵愛權傾一時,同樣也不得善終。他倚仗太後撐腰,竟敢得罪恭親王。恭親王密令山東巡撫丁寶楨以“違制出宮”的罪名,將巡行到其轄區內的“安公公”就地正法——先斬後奏,令慈禧太後也無可奈何。他的繼任,“太後掌案”李蓮英就學聰明瞭,在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間要兩面派,左右逢源,一直做到瞭大總管。他本是梳頭房太監,因為會給慈禧設計發型,而受青睞,最後成瞭紫禁城的大管傢。按道理,太監的最高官階是四品“宮殿監督領侍”,李蓮英卻被破格提拔為二品大總管——算是破瞭先帝們的規矩,可見他受慈禧太後之器重。史料裡有記載:“光緒二十年正月初一日,上交黃單,奉朱筆,儲秀宮三品花翎總管李蓮英,賞加二品頂戴。”李蓮英懂得見好就收的道理,年紀大瞭,就向慈禧太後告退,出宮養老——太後見挽留不住,就把中南海的花房送給他做別墅。其實這時候李蓮英已撈瞭不少黑錢,可以逍遙自在地當市井的富翁瞭。辛亥革命爆發前夕,他安然地病死在傢中——至於對身後的罵名,他已不計較瞭。李蓮英是太監中最狡猾的一個,這條紫禁城裡的老狐貍。  一九二四年,末代的小皇帝愛新覺羅,溥儀被驅逐出紫禁城。樹倒猢猻散,太監們也流入民間,各找各的出路。皇帝都被推翻瞭,皮之不存,毛存焉附?從此,太監在中國消失瞭。相關閱讀推薦:武則天中太監為什麼叫皇上大傢?大傢是什麼意思揭秘慈禧太後臨死遺言:以後女人和太監不可擅權清宮秘聞:清末太監李蓮英通吃慈禧和光緒的秘密!觀世音菩薩為何男身女相:原來是兩個太監的功勞敬事房老太監披露清宮房事細節 真的是太亂瞭!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揭開明清太監的神秘面紗  太監這個特殊群體,身上總帶著兩樣東西:一是大毛巾,一是厚護膝。在《宮女談往錄》裡榮兒回憶說:可憐的老太監,已經過瞭五月節瞭,上身已經穿得很單薄瞭,可下身還是鼓鼓囊囊的。據說他們因為生理上的缺陷,多有淋尿的病,腰裡不論冬夏,都要圍著大毛巾(古代尿不濕),越到年老越厲害。膝蓋上的護膝,常年縫在褲筒裡,到瞭夏天顯露得最清楚瞭。他們隨時隨地都有可能跪在地下——不論在什麼地方,假山上,石路邊,該跪一定要跪,絲毫不能猶豫,所以褲筒裡常年縫著護膝。大太監的護膝,用珍貴皮子做成,李蓮英就用金絲猴皮做護膝。  明朝太監人數,據康熙帝聽故明老太監說:內監至十萬人,飯食不能遍及,日有餓死者。這個數字可能誇大,實際數字仍相當驚人。如正德十一年(1516年),一次收“自宮男子三千四百六十八人充海戶”。還有數千人已經自宮,因沒有“票帖”未被錄取,而到禮部請願。天啟元年(1621年),詔選凈身男子三千人入宮,民間求選者達二萬餘人,命再收一千五百人。明宮太監人數,缺乏準確資料。有學者統計,明萬歷朝四次選入太監13320人,天啟朝選入太監7200名,兩朝共選入太監20520人。這確是一個龐大的數字。清宮太監比明宮少,約在兩三千人之數。  明宮內府二十四衙門,包括:十二監——司禮監,禦用監,內官監,禦馬監,司設監,尚寶監,神宮監,尚膳監,尚衣監,印綬監,直殿監,都知監;四司——惜薪司,寶鈔司,鐘鼓司,混堂司;八局——兵仗局,巾帽局,針工局,內織染局,酒醋面局,司苑局,浣衣局,銀作局。如司禮監,設提督太監(大總管)、掌印太監(內外章奏)、秉筆太監(照內閣票擬批朱)、隨堂太監(管章奏文書)和典簿太監(文書保管收發)等。清朝吸取明朝教訓,對太監限制較嚴。乾隆帝奏事太監曾用秦、趙、高三姓,以此自儆秦朝趙高之禍。清末雖出現跋扈太監安得海、李蓮英,但較東漢、晚唐和明朝,可謂“小巫見大巫”,其權勢和氣焰差瞭很多。   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命工部鑄鐵牌,書皇帝敕諭:“朕今裁定內官衙門及員數職掌,法制甚明。以後但有犯法幹政,竊權納賄,囑托內外衙門,交接滿、漢官員,越分擅奏外事,上言官吏賢否者,即行凌遲處死,定不姑貸。特立鐵牌,世世遵守。”鐵牌立於交泰殿內,警示後宮太監不得幹預朝政。  康熙十六年(1677年),設“宮殿監辦事處”,又名“敬事房”。這是清代自康熙朝以後唯一的宦官機構,管理皇帝、後妃、皇子、公主的生活,負責宮內陳設、打掃、守衛,傳奉諭旨,辦理與內務府各衙門的往來文件等事。康熙帝親書“敬事房”匾掛在房內。敬事房在乾清門東側,與南書房對應。  太監的品級,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定敬事房大總管為五品,清朝授太監職銜從此開始。雍正元年(1723年),定敬事房大總管為四品。這是清宮太監最高的職銜。他們每月能得到銀八兩,米八斛(清制一斛為五鬥)。而剛入宮的小太監,每月也領銀二兩,米一斛半。他們的年薪超過瞭七品知縣,還能得到各種名義的賞賜。他們雖然社會地位低下,但是待遇優厚,權力也大。太監是個群體,自然有奸佞,也有賢良。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步步驚心:明清兩代宮女的命運  明清皇宮的女性,主要有四個群體:後妃,乳保,女官,宮女。後妃是皇帝的妻妾。乳保是乳母和保姆。乳母主要是給皇子和公主喂奶的,就是奶母;保姆是照看、撫育幼年皇子和公主的。女官做管理工作,宮女為後宮雜役。她們入宮不易,是經過挑選的。以上四種人,宮女數量,多得驚人。  明朝挑選宮女,在全天下范圍。如洪武十四年(1381年),下令從蘇州、松江、嘉興、湖州等府及浙、贛兩省,選民間13到19歲之間未婚的女子以備宮女,選30到40歲之間沒有丈夫的婦女以充女官。清朝不同,規定:“每三歲選八旗秀女,戶部主之;每歲選內務府屬旗秀女,內務府主之。”這裡需要區分:每三年一次八旗選的是秀女,主要為妃嬪、貴人等,有的也為宗室子弟選福晉;每年一次內務府屬旗選的,官書也稱秀女,實際是使女(後來也稱宮女),她們主要從事服侍、灑掃、雜役等粗活。內務府包衣三旗,主要是清皇室的奴仆,或罪犯留在旗內的,其傢屬稱“辛者庫”,被認為是低賤的人。所以,八旗秀女和內務府三旗宮女,其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是不同的。《宮女談往錄》記載,女孩子長到十三四歲,內務府就要按冊子送交宮裡當差瞭,這是當奴才應當孝敬的差事。有的人傢希望女孩子出去見見世面:一來,每月能掙幾兩銀子,傢裡又能按時按節得到賞錢;二來,女孩子學點規矩,在宮裡調理出來的,圖個好名聲,借此往高枝上攀,找個好婆傢;三來,真要是嫁個頭等侍衛之類的,再有人一提拔,不幾年也許就發跡瞭。  培訓:秀女和宮女被選入宮後,要進行培訓。宮女的培訓內容:一是文化,每天以一小時寫字及讀書,次日有宮人考查;二是女紅,教以刺繡等活計;三是灑掃等雜役活;四是教宮裡的禮儀和規矩。不合格的出宮,依次遞補。一年後,俊優者侍後妃起居,次者為尚衣、尚飾,再次者做雜役。各有所守,絕不紊亂。出宮之後,任擇婚配。   《宮女談往錄》記載,當宮女的有句話:“老太後好伺候,姑姑不好伺候。”“姑姑”是新宮女對老宮女的稱呼。專管新宮女的姑姑權很大,可以打,可以罰,可以認為你沒出息,調不出來,打發你當雜役去。  出路:一是晉封主位。有的宮女,被皇帝看上,如明成化帝的紀妃(弘治帝生母)和萬貴妃、隆慶帝的李妃(萬歷帝生母)等,都是宮女出身。清朝規定:“宮女子侍上,自常在、答應,漸進至妃、嬪。”二是獲任宮廷女性管理人員的女官。三是年限滿瞭,出宮嫁人。  懲罰:明朝宮中,體罰很多。有宮詞雲:“十五青娥誦孝經,嬌羞字句未分明,纖纖不忍教扳著,夜雨街頭唱太平。”所謂“教扳著”,就是受罰宮女面北站立,彎腰伸手,自扳兩腳,一彎一立,不停反復,頭暈目眩,重者倒地。所謂“唱太平”,就是受罰宮女提著鈴,每夜從乾清門到日精門、月華門,回到乾清宮前,高唱“天下太平”,聲音緩而長,與鈴聲相應,徐行正步,風雨不避。再嚴重者,處以死刑。  出宮:明朝沒有宮女放出的規定,放出宮女,偶爾施行。成化帝即位,大學士李賢上言:天時未和,由陰氣太盛,自宣德至天順間,選取宮人太多,愁怨尤甚,宜皆放還。於是皇帝才放還一些宮女。自宣德元年(1426年)到天順八年(1464年),已經38年,才放瞭這一次。宣德間進宮的宮女,如13歲,這時已年過半百瞭。  清朝宮女,可以出宮。出宮的宮女,有的是因到年齡,有的是因有病,有的是因笨拙,還有的則是因為犯錯。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揭開明清時期的造假巔峰:假古董假金子假蠟燭

  導讀:明清兩代的中後期,人們對金錢的欲望,沒有良性意識形態引導。於是,社會行為失范,造假之風盛行;這降低瞭人與人的信任度,帶來社會的信任危機。結果,人情淡漠,道德滑坡,欺詐成為社會的痼疾。明清時期,我國由傳統的農業經濟轉向近代商品經濟的萌發階段,商品意識日漸增強,社會風氣日趨浮躁,造假欺詐層出不窮,幾乎達到瞭巔峰狀態。  當時,經濟比較發達的江南名城錢塘(今杭州),明中葉人田汝成在《西湖遊覽志餘》中描述瞭其弄虛作假之風說:“杭州風,一把蔥,花簇簇,裡頭空”。一些奸商,“又其俗喜作偽,以邀利目前,不顧身後,如酒攙灰,雞塞沙,鵝羊吹氣,魚肉貫水,織作刷油粉。”他們為瞭牟利,竟然毫無誠信可言。與杭州並稱“人間天堂”的蘇州,不僅杭州的那些市井伎倆,種種皆有,而且,造假造得更加花哨。時人葉權在《賢博編》說:   “今時市中貨物奸偽,兩京為甚,此外無過蘇州。賣花人挑花一擔,燦然可愛,無一枝真者;楊梅用大棕刷彈墨染紫黑色;老母雞毛插長尾,假敦雞賣之。滸墅貨席者,術尤巧。大抵都會往來多客商可欺。”鮮艷燦爛的假花、染成熟紫色的楊梅,還有喬裝打扮的長毛假野雞等等,騙你沒商量。賣酒摻水是當時通行的伎倆。學者吳履震在《五葺志逸》中寫道:“雲間有嘲淡酒者,作《行香子》詞雲……這一瓶約重三斤。君還不信,把秤來秤,有一斤酒,一斤水,一斤瓶。”這樣的酒,在市面上照樣行銷,大傢不是不知道,隻是“將假就假”罷瞭。市面上還有許多騙術,諸如以黃泥摻紅顏料搓成丸子冒充老鼠藥,賣假藥欺騙病人等等,比比皆是。  明朝的古董造假歪風甚熾。明人沈德符對當時的“假古董”是這樣描述的:“骨董自來多贗,而吳中尤甚,文士皆借以糊口。近日前輩,修潔莫如張伯起,然亦不免向此中生活。至王伯榖,則全以此作計然策矣。”“百無一用是書生”,有些文人也打造“古董”混生活。王伯榖造假古董,不料自己以巨資購買的閻立本《醉道士圖》竟也是偽作。明末名傢陳繼儒所秘藏的顏真卿《朱巨川告身》,也是後人臨摹的贗品。為瞭滿足發財夢,更有人鋌而走險造假幣。明正德年間,薑南在《抱璞簡記》中說:“今世之造假銀者,或以鐵,或以銅,或以鉛、錫為質,外裹以銀皮,不復辨其偽也。”此外,還有制作假金子、假會票,以及私自鑄造銅錢的。不過,明朝政府打擊制造假幣的手腕是非常強硬的,凡制造假幣者,不論數額多少,一律斬首。明末社會騙術千奇百怪,張應俞的世情小說《杜騙新書》裡講述瞭84則騙術案例,譬如美人計、掉包計、苦肉計、連環計、提罐、紮火囤、放白鴿等。可謂是對民間騙術的一個概括。相關閱讀推薦:蔣介石文憑造假之謎:蔣介石校長也玩兒文憑造假!後宮揭秘:明清朝的皇帝們臨幸嬪妃要過哪幾關? 古代造假盛行:新恒平偽造周鼎被漢文帝滅三族古代“官”造假:清朝侍衛竟扮光緒行騙暴富古代嚴懲食品造假者:唐代最高可判處絞刑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清朝的欺詐手段較之明朝,有過之無不及。乾隆十二年(1747年),紀曉嵐在京城一傢小客店中買瞭支蠟燭,居然點不著,原來蠟燭是泥巴做的,僅是外面敷瞭一層羊脂而已。紀曉嵐在京城還買瞭16塊號稱為明代制墨師傅羅小華制的墨,裝在一個舊盒子裡面,很像那麼回事,回去一用,竟然是泥巴做的,隻是表面染成黑色。事後紀曉嵐自嘲道,受騙的人要麼是貪便宜,要麼是圖方便,受騙有原因。同時代的錢文敏則說,凡是便宜事,其中必有問題,怎麼會有便宜的好事落到我們頭上來呢?  其實,清代還有更厲害的造假。晚清《點石頭齋畫報》中屢有揭露假官的文字,譬如:“吳江縣屬同裡鎮,有楊姓等五人皆著名土棍也。初隻冒充巡丁……後竟狡獪愈甚,每於黃昏後,楊扮作汛地官模樣,以一差提燈前導,手執小竹板,後隨二人……周行街市,名為巡查。……鄉愚無知,任其搜刮一空而去,如是者數夜。”這是典型的地方惡棍假扮小吏壓榨百姓的事例。但與假官相比,那就是小巫見大巫瞭。張祖翼的《清代野記》中記載:“插天飛者,名亦不傳,亦方族也……學問賅洽,熟諳宮廷掌故。有黨徒數十人,周流各省,專伺察地方大吏以取財。”   這個“插天飛”就是乾隆、嘉慶年間,常常假裝朝廷親王大臣,專門敲詐封疆大吏的人物。上述這些造假案例,都不算奇。更有讓人想不到的是租界造假。《汪穰卿筆記》記載:“戊戌、辛醜間,天津忽有假租界一事。”“源豐潤司事皖人詹丙生及蘇人彭氏之婿錢某,並浙人錢丙渭,於毗連租界之地名西開者,造房六七百間,中並設巡捕房,有犯事者輒由公堂刻罪。”這個“官商鉤串為之,大府竟為所蒙蔽”的“租界”,不僅有獨立地盤,還有“派出所”,有“司法權”!究其原因是“在華人以為系租界,莫敢過問;在西人又以為華人之地,莫之理。”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令人扼腕的吳橋兵變:明清火器對比從此逆轉

  誰都知道清末國力衰弱,西方列強兵堅炮利,主要是差在火器上。但是我們的火器發展起始早在明朝末期已經大量裝備瞭軍隊,如果不是一次兵變,歷史的進程可能要重新書寫。這個兵變就是孔有德的吳橋兵變。  明朝宰相徐光啟是一個偉大的科學傢,對西方科學非常有研究。在軍事方面,他主張學習西方技術,在登州(蓬萊)建立軍事基地,從葡萄牙進口紅衣一大炮(加農炮),請來100多葡萄牙的軍事人才,指導明軍學習火炮使用和建造技術。登州巡撫孫元化正是徐光啟的大弟子。  在登州訓練的軍隊中,有兩個後來很有名氣的人,一個是孔有德,一個是耿仲明。這兩個人都是遼東人(現在的遼寧)。原來是明朝皮島(在鴨綠江口附近)總兵毛文龍的部下,毛文龍戰功顯赫,但是擁兵自傲,不服明朝名將袁崇煥轄制,放縱士兵,被袁崇煥殺掉瞭。後來孔有德和耿仲明投靠登州巡撫孫元化帳下,各守要害。  孔有德的部下多為遼東人,與山東不對向來不和。但是這支軍隊擁有當時最先進的火器,是一支王牌部隊,隻是一直沒有派到戰場上。當皇太極率領滿族軍隊攻打大凌河(現在的凌海),明軍祖大壽等部被包圍,孫元化派孔有德率部援助,從海上出發,不日,借口北風強勁,退回登州。孫元化有命令從陸路馳援。   大軍行動遲緩,行軍多日,到達河北吳橋。由於遼東軍和山東軍政向來不和,一路供給無法保證,軍糧基本自己籌措。到達吳橋時,當地政府沒有安排軍糧,孔有德部下一士兵沖進一當地人傢,欲強索一隻雞,這傢人傢堅決不給,結果發生瞭激烈沖突。  孔有德等就此舉兵叛亂,攻縣掠城,一路南下,一直攻到登州城下。登州巡撫孫元化主張安撫這股叛賊,失去多次剿滅機會,隻是叛軍順利攻到登州城。另一個遼東將領耿仲明的策應下,加上孫元化對叛軍仍抱有安撫幻想,叛軍攻下登州。  在叛軍一路勝利和朝廷安撫無效的情況下,朝廷派出大軍一路攻打,孔有德等率部1萬多人投降瞭滿族頭領皇太極,同時帶走瞭大量的紅衣大炮等火器和有關技術人員,是皇太極的軍隊攻擊力大為改觀,致使滿足部隊以後攻城略地、入關南下更加無堅不摧。  這次叛亂的導火線是一隻雞,但是這隻雞的背後,有深刻的背景和深刻的原因:  一.明朝軍隊弊端  明朝軍隊克扣糧餉一時很普遍,士兵擄掠經常發生,尤其遼東為甚。袁崇煥先斬後奏殺瞭毛文龍後,其部下更是難以控制。加上山東各地對遼東兵另眼相看,不予援助,也是其原因之一。  二.控制不力,猶豫寡斷  孫元化雖然戰功顯赫,但過於相信孔有德等人,把最先進的武器設備交給他們,沒有有效地控制這批部隊,致使一旦叛亂,反受其制。在剿滅叛軍過程中,無論從自身責任來看還是從國傢利益來講,孫元化的猶豫寡斷都是致命的。  隻是可惜的是,清軍占領全國後,清朝皇帝再也沒不重視火器更新,武器建設方面就停滯不前瞭,再也沒有徐光啟這樣的例子瞭。到瞭八國聯軍攻打大沽炮臺時,我們的大炮還停留在200年前的水平,任憑僧格林沁的部隊兇猛強悍,但是無奈武器落後,隻能眼看北京陷落瞭。可以說這次叛變的歷史性後果,其中之一,就是我們在火器發展方面被中止瞭,可能這是一個對後世影響最大的一個後果瞭。  吳橋兵變也告訴我們,用人之道至關緊要。有德有才之人,是用人之上選,這樣的人,歷史不乏其數;有德無才者,其道德榜樣作用仍可影響後世,作用還是積極的;無德無才者,其本身也沒什麼,基本上沒什麼可怕的;無德有才者,如果駕馭不利,其害之深,影響之深遠,其遠甚於無才者。相關閱讀推薦:明末悍將盧象升:大明史上死得最悲壯的英烈!鄭成功大軍四次向日本借兵內幕:明末對日借兵始末細說明末的秦淮八艷:中國古代名妓們的最後輝煌三藩之亂是哪三藩?誰平定三藩叛亂的?康熙帝為什麼要平定三藩的前因後果

中國各朝代滅亡原因 唐宋元明清都是怎麼滅亡的?

  導讀:中國(夏、商、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朝代滅亡的原因總結。  中國經歷瞭夏、商、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朝代,其滅亡的原因,值得借鑒。  一、夏王朝(約前21世紀—約前16世紀)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共傳十四代,十七後,延續約471年。夏王朝的建立,從禹開始。禹的父親崇伯鯀,是雄據大河南岸位於嵩山中的有崇氏部落首領。有崇氏與在大河北岸太行山東麓的共工氏,都是富有治水經驗的部落。在堯舜時期,為瞭爭奪王權,鯀與共工先後對堯舜展開瞭激烈的鬥爭,都失敗瞭後來,禹又繼續聯合共工氏以及其他眾多的部落,在伊、洛、河、濟一帶,逐步展開治水的工作。  禹接任瞭鯀的職位,放棄瞭鯀“堵”的治水方略,改為以疏導為主,就是依據地勢的高下,疏導高地的川流積水,使肥沃的平原能減少洪水泛濫的災害。經過治理之後,原來大都集中在大平原邊沿地勢較高地區的居民,紛紛遷移到比較低平的原野中,開墾那些肥沃的土地。那些草木茂盛、禽獸繁殖的藪澤地,成為人們樂於定居的地方。社會生產力有瞭顯著的提高,這就為奴隸制國傢的建立提供瞭必要的經濟基礎。  滅亡原因:  1、內部生產力的衰退;  2、外部環境的長期不穩定;  3、夏王朝統治階級的觀念;  4、夏“桀”的個人因素(整日沉湎與聲色犬馬,大興土木,親近佞人)   二、商王朝(約前16世紀—前11世紀)是繼夏朝之後,中國歷史上第二個世襲制王朝時代。夏朝之諸侯國部落首領契因被封於商,所以他的後世子孫商湯率諸侯國於鳴條之戰滅夏後,將自己建立的王朝稱為“商”;至盤庚,又將國都遷往殷,所以商朝又稱為“殷”。經歷17代31王(共510年)後,末代君王商紂王於牧野之戰被周武王擊敗而亡。  滅亡原因:  1、商朝後期,絕大多數奴隸主貴族的生活奢侈腐朽,而且對待奴隸十分殘酷。如人祭和人殉等;  2、奴隸主貴族對平民和奴隸們的剝削和奴役日益加劇,階級矛盾激化;  3、商朝統治者連年對外進行戰爭,大規模地對夷方用兵,國內的青壯年幾乎都被征發,加劇瞭國內的矛盾;  4、戰爭俘獲的奴隸太多,他沒有處理好奴隸的安置,導致瞭大量的奴隸反水。相關閱讀推薦:中國歷代帝王的三十個“之最”:哪個朝代皇帝最多揭秘從秦至清各個朝代怎麼滅亡的?歷代滅亡的原因宋明兩朝代何以被同一部落滅亡?揭宋明滅亡的原因揭秘:中國歷史上哪個朝代最富?答案竟然是隋朝揭秘中國古代歷史上各個朝代帝王之妻的出軌行為分頁:1/8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三、周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後的一個世襲王朝,分為“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與“東周”(公元前770年-前256年)兩個時期。西周由周武王姬發創建,定都鎬京和豐京,成王時期營建洛邑;西周末年,周平王姬宜臼從鎬京東遷洛邑後,史稱東周。其中東周時期又稱“春秋戰國”,分為“春秋”(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及“戰國”(戰國七雄:齊、楚、燕、魏、韓、趙、秦)兩部分。周王朝存在的時間從約前11世紀至前256年,共傳30代37王,約為791年。  滅亡原因:  1、地震、旱災等自然災害使人民的生命財產遭受極大損失,也讓危機日重的西周王朝雪上加霜;  2、周厲王橫征暴斂,加重瞭對勞動人民的剝削;傳至周幽王又破壞宗法制度,”廢後立妾,廢嫡立庶”並“烽火戲諸侯”使諸侯們失去瞭對他的信任;  3、王室衰微,各諸侯國與周朝王權的關系漸漸疏遠;  4、少數民族犬戎攻打鎬京,西周滅亡。  5、分封制使得周天子的權力架空,加之周平王東遷後更加淪為傀儡;  6、周朝的宗法制遭到破壞,各地諸侯王的勢力日漸增大;並利用王室這個旗號,“挾天子以令諸侯”,不斷發展自己勢力。  四、秦王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制王朝,由戰國時代後期的秦國發展而來,它結束瞭自春秋起五百年來分裂割據的局面,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漢族為主體、多民族共融的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國傢。秦原是周朝的一個諸侯國,其始祖伯益曾輔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賜瞭嬴姓。伯益的後人非子曾為周孝王養馬,憑著他的本事,馬繁殖得很快。周孝王於是把秦谷(今甘肅省天水市西南面)一帶分封給他,這就是“秦”的起源。前770年,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至雒邑有功,被封為諸侯,秦開始建國,占領東周王室在關中的領地。春秋時期秦穆公任用虞國的百裡奚為相,輔佐其施德諸侯,樹大國威,向西拓展稱霸西戎;而秦孝公起用“商鞭變法”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等富國強兵政策,使其為後來一統中國奠定瞭結實的基礎,《史記》記載“行之十年,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傢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後秦王嬴政滅掉瞭關東六國,完成國傢統一,後北擊匈奴,南服百越。首創瞭皇帝制度、以三公九卿為代表的中央官制,以及郡縣制,徹底打破自西周以來的世卿世祿制度,維護國傢的統一、強化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關註微號“大海、旅遊、人”   滅亡原因:  1、統一後,沒有給人民休養生息,徭役、兵役、賦稅負擔沉重;  2、政策律法沒有做及時調整,和平治世下刑法依然殘酷;  3、政府運作失效和地方武力的缺乏,像陳勝吳廣這樣的一群亡命之徒,也能攻下大澤鄉;  4、原六國貴族後裔復辟勢力過於強大,秦二世個人能力素質有限;  5、各地起義風起雲湧時,而統治者仍忙於宮廷鬥爭;最終導致秦朝內部統治四分五裂,完全喪失平叛的主動權。分頁:2/8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五、漢王朝(前202—公元220年),漢高祖劉邦建立西漢(定都長安)和漢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定都洛陽),是繼秦朝之後強盛的大一統帝國。又因皇帝姓劉而稱“劉漢”。漢高祖劉邦至漢景帝劉啟時期的漢朝,經濟實力緩慢上升,成為世界第一大帝國,漢武帝時期,大漢王朝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王朝,霍去病越千裡大漠大敗匈奴,封狼居胥而還,最遠達到今天的俄羅斯貝加爾湖附近,匈奴帝國戰敗而向西狼狽逃遁。中亞和西域各大國也都聞而懼之。張騫出西域首次開辟瞭著名的“絲綢之路”,降服中亞大國大宛,西域臣服,開拓瞭“北絕大漠、西逾蔥嶺、東越朝鮮、南至大海”的廣袤國土,昭宣時期再次復興。公元九年,王莽篡奪政權,西漢結束。  25年,劉秀稱帝,建立東漢,定都洛陽。開創瞭光武中興和明章之治,漢朝時期,許多人將漢朝和約略同時期歐洲的羅馬帝國並列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文明及強大帝國。其疆域鼎盛時期,正北至五原郡、朔方郡,南至日南郡,東至臨屯郡,西至蔥嶺。西漢平帝時期(公元元年),全國人口達6000萬左右,且文化的統一。兩漢王朝有“文景之治”“漢武盛世”“昭宣中興”“光武中興”“明章之治”,為華夏民族兩千年的社會發展奠定瞭基礎,為中華文明的延續和挺立千秋做出瞭巨大貢獻。華夏族因此逐漸被稱為“漢族”。220年曹丕篡漢,東漢滅亡。  滅亡原因:  1、外戚、宦官勢力膨脹,各自結成利益集團,無休止的爭鬥亂政;  2、娃娃皇帝太多(皇帝年幼,必然是太後臨朝,依靠外戚掌權);  3、土地兼並嚴重(私有化),大量農民失去土地;  4、地主豪勢力強大,後期形成地方割據勢力;  5、黃巾起義導致地方武裝興起,中央失去控制。   六、魏晉朝(220年—266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東漢末年,天下擾亂,群雄逐鹿,曹操在軍閥混戰中,勢力逐漸增強,並且控制瞭東漢朝廷,為曹魏的建立奠定瞭基礎。延康元年(220年),曹操逝於洛陽後,曹操之子曹丕逼漢獻帝退位、篡奪漢室政權,在許昌稱帝,遷都洛陽,建魏。至咸熙二年(265年),司馬炎篡魏,改國號為晉,曹魏滅亡。  滅亡原因:  1、新魏主更換太快,後期太小,難以駕馭士族權臣;  2、宗室權力被過分削弱“煮豆燃豆萁”,外姓將領獨大,奪權時曹魏皇室沒有外援;  3、司馬懿太長壽,強大的司馬氏傢族興起無人制衡。分頁:3/8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七、晉朝(265—420年),是中國歷史上九個大一統朝代之一,分為西晉與東晉兩個時期。它上承三國,下啟南北朝,屬於六朝(中國歷史上三國至隋朝的南方的六個朝代)之一。265年司馬炎自立為皇帝,國號晉(265年—316年),定都洛陽,史稱西晉,280年滅東吳,完成統一。此後是綿延16年的“八王之亂”,永嘉之亂後,晉愍帝遷都長安,使少數民族乘虛而入,建立瞭十六個國傢,3年後匈奴族首領劉淵攻克長安,俘晉愍帝,316年西晉滅,史稱“五胡亂華”。317年,晉室南渡,司馬睿在建鄴建立東晉(317年-420年),東晉曾多次北伐。383年東晉與前秦淝水之戰後得到暫時鞏固。兩晉時期少數民族遷至中原,加強瞭民族融合,北人南遷,開發瞭江南地區。兩晉總歷時一百五十六年。420年,劉裕建立宋,東晉滅亡。  滅亡原因:  1、統治集團腐朽,政治制度落後,權力分散;  2、白癡晉惠帝無力控制全局,導致宮廷實權派內鬥,以及八王之亂,耗竭瞭國力;  3、沒有正確處理好民族矛盾,導致小數民族入侵(五胡亂華)。   八、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分裂時期,由公元420年劉裕篡東晉建立南朝宋開始,至公元589年隋滅南朝陳為止。該時期上承東晉、五胡十六國【五胡指匈奴、鮮卑、羯胡、氐、羌;十六國指前趙(匈奴)、後趙(羯)、前涼(漢)、後涼(氐)、南涼(鮮卑)、北涼(匈奴)、西涼(漢)、前秦(氐)、後秦(羌)、西秦(鮮卑)、前燕(鮮卑)、後燕(鮮卑)、南燕(鮮卑)、北燕(高句麗、漢)、胡夏(匈奴鐵弗)、成漢(氐)】,下接隋朝,南北兩勢雖然各有朝代更迭,但長期維持對峙,所以稱為南北朝。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包含劉宋、南齊、蕭梁、陳,四個政權的更迭,但這中間除梁元帝以江陵作都3年外,其餘的時間,南方各朝的京城始終建在建康(今江蘇南京)。  劉宋(420-479年)是其中疆域最大、最強、統治年代最長的一個政權,歷4代8帝,共60年。南齊(479-502年)國祚短暫,隻有24年,但由於爭殺頻繁,竟歷3代7帝,平均3年一帝,是中國歷史上帝王更換極快的一朝。蕭梁(502-557年)歷3代4帝,共56年,其中武帝蕭衍個人享國時間最久,幾近半個世紀。陳(557-589年)首尾凡33年,歷3代5帝。陳承衰梁之弊,是版圖狹窄、人口孤弱、力量單薄的王朝,加之統治者又極度腐敗,最終喪亡於北方強敵之手;北朝(公元439年—公元589年)則包含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五朝。  北朝是我國歷史上與我國南朝同時代並存的北方王朝的總稱,其中包括瞭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等數個王朝。北魏、東魏、西魏及北周均由鮮卑族建立,北齊則由胡化漢人所建。南北朝初期仍是世族政治,社會階層分為世族、齊民編戶、依附人及奴隸,對外交流也很興旺,東到日本和朝鮮半島,西到西域、中亞、西亞(埃蘭沙赫爾),南到東南亞與印度。關註微號“大海、旅遊、人”  滅亡原因:  (南朝)  1、門閥勢力各自為政,門閥與皇權摩擦爭鬥不斷;  2、受外來勢力經常侵擾,經濟受創,政權不是很牢固;  3、部分皇帝昏庸殘暴,荒淫奢侈,激起地方將領叛亂;  (北朝)  1、六鎮(北魏貴族將領)之亂,引起瞭各族人民激烈的鬥爭;  2、土地兼並嚴重引發社會矛盾,動搖國傢(東魏、北齊)根基;  3、權臣勢力過大,皇帝年幼(西魏、北周)難以駕馭。分頁:4/8頁  上一頁2345678下一頁  九、隋王朝(581年-618年)是中國歷史之中,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的一個重要的朝代,隋朝更是五胡亂華後,漢族在北方重新建立的大一統王朝,結束瞭自西晉末年以來長達近300年的分裂局面,史學傢常把它和唐朝合稱隋唐。隋朝源自581年隋文帝楊堅受禪於北周靜帝建立隋朝,至619年隋恭帝楊侑禪讓李淵,隋朝滅亡為止,國祚38年。581年北周靜帝禪讓給楊堅,北周亡,楊堅定國號為“隋”。  在政治制度方面,隋朝確立瞭三省六部制,制定出完整的科舉制度,弱化世族壟斷仕官的能力。另外還建立政事堂議事制度、監察制度、考績制度,這些都強化瞭政府機制,深刻影響到唐朝與後世的政治制度。在軍事上,繼續推行和改革府兵制度;經濟上,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減輕農民生產壓力,另一方面采清差戶口措施,以增加財政收入,這些政策成就瞭隋初的開皇之治。為瞭鞏固隋朝發展,隋文帝與隋煬帝興建舉世聞名的隋唐大運河以及馳道,建立京師大興城(今西安)和東都(洛陽)。外交方面,隋朝的盛世也使得高昌、倭國、高句麗、新羅、百濟與內屬的東突厥等都受隋朝文化與典章制度影響,外交交流以日本的遣隋使最為著名。  滅亡原因:  1、大一統表面下的各種割據勢力暗流湧動,統治基礎很不穩固;  2、門閥對科舉制度不滿,與敵惡勢力勾結,對抗皇權;  3、隋煬帝個人因素:好大喜功、窮兵黷武、窮奢極欲與濫用民力;但是,像搞科舉、建東都、修馳道、鑿運河、征高麗,都是苦在當代,功在千秋的。  十、唐王朝(618—907年),是中國封建社會中統一時間最長,國力最強盛的朝代之一。618年由李淵建立,定都長安(今西安)。並且設有東都洛陽、北都太原等等陪都。627年,李世民登基後開創瞭“貞觀之治”,唐高宗以後,武則天以周代唐,史稱武周,705年神龍革命後恢復大唐國號。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後,政治清明,經濟雄厚,軍事強盛,四夷賓服,萬邦來朝,開創瞭全盛的“開元盛世”。   安史之亂後,國力日趨衰敗。907年朱溫篡唐,唐朝滅亡,從此中國進入瞭進入五代十國(五代是指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十國指的是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荊南、北漢)時期。唐朝共歷274年(包括武周是289年),20位皇帝。唐朝聲譽遠及海外,與南亞、西亞和歐洲國傢均有往來。唐朝以後海外多稱中國人為“唐人”。唐朝文化兼容並蓄,接納各個民族與宗教,進行交流融合,成為瞭開放的國際文化。唐詩、科技、文化藝術極其繁盛,具有多元化的特點。  滅亡原因:  1、邊患不斷(如安史之亂、安南叛亂、外有吐蕃入侵等),藩鎮割據;  2、宦官專權(如李輔國等),黨爭內耗(如牛李黨爭);  3、長年戰亂嚴重地削弱瞭唐朝的統治力量,阻礙瞭經濟發展,引起農民起義與外族入侵。分頁:5/8頁  上一頁345678下一頁  十一、五代十國(907年―979年)五代十國本質上是唐朝藩鎮割據和唐朝後期政治的延續。唐朝滅亡後,各地藩鎮紛紛自立為國,其中位在華北地區,軍力強盛的藩鎮國傢即五代,其中有些是沙陀族所建立的。這五國雖然實力強大,但無力控制整個中國本土,隻是藩鎮型的朝廷。而其他割據一方的藩鎮,有些自立為帝,有些奉五代為宗主國,其中十個國齡較長、國力較強的統稱為十國。本時期時常發生地方實力派叛變奪位的情況,使得戰亂不止,統治者多重武輕文。中國的內亂,也帶給契丹國南侵的機會,遼國得以建立。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的重要時期,其間河西和交趾地區逐漸離心,交趾(越南)最終脫離中國獨立。五代共有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五個朝代。公元907年汴州朱溫篡唐建立後梁,這是五代十國的開始。  太原李克用之子李存勖滅後梁,後唐建國。後唐之後五代君王均出自李克用的子孫與部屬。後唐歷經後唐明宗的擴張與整頓,國力強盛,但發生內亂後,被石敬瑭引契丹軍攻滅,後晉建立。不久契晉關系惡化,契丹軍南下滅後晉,建立遼朝。同時劉知遠在太原建立後漢,收復中原。郭威篡後漢建後周,後周世宗柴榮苦心經營,使後周隱隱有一統天下的希望,但柴榮在北伐燕雲十六州時不幸病亡。後周隨後被趙匡胤所篡,五代結束。在五代更迭中,中原地區之外存在過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荊南、北漢十個割據政權,合稱十國。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北宋後,與其弟宋太宗趙光義相繼消掃蕩群雄,公元979年,趙光義滅北漢,實現統一。  滅亡原因:  1、藩鎮勢力依然強大,新生政權也無法控制,以致內亂戰爭不斷;  2、不少君主昏庸淫亂、殘暴蠻橫,軍務松弛,貪官暴吏欺壓百姓;  3、權臣勾結外族作亂,以及外族反撲中原擄掠殺伐;  4、政權太多,賦斂苛重,戰事頻繁,社會秩序、經濟基礎破壞嚴重。  十二、宋王朝(960—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時代,分北宋和南宋。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宋朝。宋真宗、宋仁宗時期步入瞭盛世,北宋為瞭避免唐代末朝以來藩鎮割據和宦官亂政的現象,采取重文輕武的施政方針,一方面在軍事上積弱,1127年徽、欽二帝受金人擄去,迫使宋室南遷。1127年靖康之恥,北宋滅亡。靖康之變後宋高宗趙構在應天府南京(今商丘)倉促登基,繼承皇位,後南遷定都在臨安府(杭州),重建宋王朝,史稱南宋。後期抗蒙戰爭連年,到1276年,元朝軍隊攻占臨安,1279年,8歲的小皇帝趙昺被大臣陸秀夫背著跳海而死,厓山海戰後,宋朝徹底滅亡。有學者認為宋朝滅亡是“崖山之後無中國”。

歷史的比較:明清兩次抗日援朝戰爭為何結果迥異

  明朝的萬歷怠政可是出瞭名的腐敗,但不妨礙明朝抗倭援朝,兩次完勝倭寇,特別是露梁海大捷,幾乎全殲倭寇海軍,使倭寇在明朝敗亡之後,仍不敢正視中華海疆!!。  滿清的同光中興可謂出瞭名的大事,可朝鮮戰爭卻一敗塗地。大東溝血戰,北洋水師折損大半。  如何有如此大的差異?  一、明朝是攻擊性海軍,為作戰而生。滿清是威懾性水師,專職防守渤海。  二、明朝遠洋作戰,專滅倭寇生命線。滿清近海護航,護兵護官還護皇上。  三、明朝追逐科技,水雷火龍虎蹲炮。滿清洋炮洋蛋,掐脖子的洋務運動。  四、明朝主將腐敗,掠民貪財扣軍餉,滿清主將清廉,愛民勇敢忠於職守。  五、明朝兩敗倭寇,陸軍五萬滅十萬,滿清陸軍無能,水師護航總被打擊。  具體如下:  一、明朝是攻擊性海軍,為作戰而生。滿清是威懾性水師,專職防守渤海。  明朝第二次抗倭援朝後期,為瞭徹底滅掉倭寇的後患,組織明朝海軍入朝作戰,其得到的作戰命令就是不斷出擊,剿滅所有敢於靠近朝鮮海岸的船隻,於是陳琳指揮明朝海軍四面出擊,屢敗倭寇海軍(主要得益於鄭和船隊七下西洋的寶船,長150多米,寬70多米,三層樓高,與航空母艦一樣大小,幾乎是靠撞擊,就把倭寇的軍艦消滅的),攻擊!攻擊!再攻擊!甚至連朝鮮的商船,未經允許靠近海岸,也照樣消滅!誰知道是不是朝奸??打完再說!!制海權,就是控制海洋,誰過都要明朝海軍放行,這才是真正的控制,圍困死倭寇的陸軍,軍火,物資,人員要啥沒啥,倭寇到最後幾乎和叫花子一樣,這才叫制海權,制海作戰,所以說明朝海軍,為作戰而生。  滿清的北洋水師,幾乎就在沿海轉悠,所說的七次出巡幾乎就是到朝鮮外海轉悠,要不然早碰上護航的倭寇船隊瞭,打一下,也比被倭寇堵在大東溝,為掩護登陸陸軍背著包袱,拼死作戰,還不忘將倭寇引向其他地方。  甚至可以攻擊倭寇的主要登陸地仁川港,那裡堆積大量軍火,物資,人員,殺進去,轟幾炮,甚至 定遠 鎮遠,近萬米的射程,不用看,就是亂轟倭寇的陸軍也沒有辦法,而且定遠 鎮遠,裝甲厚,陸軍火炮打不透,大東溝海戰被5艘倭寇軍艦包圍連續射擊近2個小時都無大礙,何況如果攻擊仁川港,可以轟完就跑啊!!下次再換其他港口攻擊,讓倭寇四處救活去吧,但滿清一看倭寇29艘軍艦,撲奔滿清皇傢園林來瞭,生怕再燒個圓明園,就白花銀子瞭,所以幹脆命令:不得遠離渤海,務使一船闌入。拱手將制海權交給倭寇,把北洋水師鎖死在渤海,那還要水師幹什麼,魚雷快艇就能幹守衛海岸線的事!!  二、明朝遠洋作戰,專滅倭寇生命線。滿清近海護航,護兵護官還護皇上。  明朝第二次抗倭援朝後期,明朝海軍主要是在朝鮮和倭寇之間的海域活動,也就是打到人傢門口去瞭,倭寇再嘚瑟就把戰火引向倭寇傢瞭。而且明朝海軍專門攻擊倭寇生命線,不是劫軍火,就是劫物資,在就劫糧食。15萬倭寇,龜縮在釜山等城市,沒吃,沒穿,還沒補充,早晚是一死,死在露梁海也算個戰死,總比餓死強!!甚至倭寇提出給1200個倭寇,殺瞭報功,還是俘虜領賞隨便,(結果被明朝海軍拒絕瞭,來侵略的就都得死在這!!不要1200人是要全部倭寇都死,果然是個貪官,連戰功也貪)這樣出賣同胞的事,不是逼急眼瞭倭寇是不會幹的。可見確實是讓明朝海軍打服瞭。估計如果戰火燒到倭寇島上,倭寇連抵抗的勇氣都沒有瞭,兵源幾乎枯竭,到處抓朝鮮人回去倭寇島上種地,糧食大半被搶,還剩什麼瞭???  滿清的軍艦活動范圍,幾乎沒過仁川港(朝鮮一半的位置)大多數時間實在渤海灣裡,用來保護朝廷百官不被迫搬傢,皇上的園林不受燒毀。隻有少數時間再護送陸軍去朝鮮,豐島海戰死瞭四千,大東溝海戰損失5艘船。   三、明朝追逐科技,水雷火龍虎蹲炮。滿清洋炮洋蛋,掐脖子的洋務運動。  明朝陸軍使用的百出弗朗機,可以說是當初最先進的後裝連發火炮,據說可以連續發射近百次,子銃有多少,就可以打多久,三眼銃是最早的連發步槍,甚至還有12眼銃,打起來單發連發都可以,還可以當鐵榔頭打人,實在是殺人滅口,必備良藥!!海軍更厲害,用世界上最早的水雷封鎖瞭倭寇的去路,炸瞭個屍骨無存,用虎蹲炮封堵倭寇退路,炸瞭個火燒連營,用火龍出水(世界上最早的竹子做的對艦導彈)成片的炸倭寇的船,可以說,如果鴉片戰爭,英國碰上明朝海軍,一準被打成火炬,因為早先的葡萄牙,也被打成火炬瞭!所以明朝追逐科技那時是世界領先的。  滿清的洋務運動,看似建瞭工廠,造瞭武器,但軍艦維修不瞭,隻能刷漆,煤炭,鍋爐遲遲不給更換,這些洋務運動的自己人都卡脖子,人傢洋人幹嘛不給錢就送洋炮彈來呀,天津軍械局自己又生產不出開花爆破彈,隻能造穿甲教練彈,沒辦法,學習洋人,不是自己研究的早晚受制於人!!被人掐脖子!!  四、明朝主將腐敗,掠民貪財扣軍餉,滿清主將清廉,愛民勇敢忠於職守。  明朝第二次抗倭援朝後期,明朝海軍主要將領陳琳,是個大貪官讓他剿匪,他掠民財,讓他管地方,他貪污工程款,讓他帶兵他扣軍餉。但人傢就是有水平,打仗就能贏,國內不敢用,讓他退休,的廢物,放到朝鮮就無敵於倭寇!!出色完成任務!!  滿清的丁汝昌愛民,愛兵,敢於替下級打抱不平,但是上面不聽,要更換使用十年的軍艦,沒錢,要更換鍋爐沒錢,要換速射炮,沒錢,要洋炮彈,不行等等,軍人的職責是打仗,各種請示匯報,上面不辦也沒有辦法,畢竟隻是軍人,沒那麼大權力,所以戰時率軍出戰,負傷等都是忠於職守,隻能是忠於職守。  五、明朝兩敗倭寇,陸軍五萬滅十萬,滿清陸軍無能,水師護航總被打擊。  明朝兩次抗倭援朝,第一次陸軍四萬對陣倭寇二十萬,從鴨綠江打到釜山,一路凱歌,平壤一戰四萬對四萬,居然攻下平壤,火燒倭寇,追擊倭寇還淹死倭寇,碧蹄館一戰,倭寇四萬人包圍遼東鐵騎三千,居然被遼東鐵騎殺的幾近幾出,最後倭寇包圍圈破滅,落荒而逃,龍山一戰直接燒掉瞭倭寇的糧草,倭寇拱手放棄王京(漢城),全線潰敗,求和。第二次也是四萬多人對倭寇十五萬人。因為上次死瞭五萬,(倭寇死的人比明軍出動的人多)當然這次幾經折騰,沒有上次那樣勢如破竹,但也把倭寇打回瞭出發地,就差一步下海瞭,畢竟倭寇有十五萬,明軍隻有四萬,攻擊應為守備的三倍,才能攻擊,而現在,反過來瞭,近四倍的倭寇被明軍打的隻有招架之功,沒有還手之力。哎!倭寇長點心吧!!直至露梁海大捷,明軍好歹增兵到八萬,倭寇也幾乎留下瞭明軍初期出動的數量的屍體(近四萬具倭寇屍體。部分淹死,無法打撈,也不值得打撈,)  幾乎沒有給明朝水軍填任何麻煩。使得明朝海軍得以正常發揮,秒殺倭寇海軍。  當然倭寇是不敢去渤海,甚至東南沿海鬧事的,戚繼光的戚傢軍,俞大猷的俞傢軍等等都在等著他們,想登陸榮城,繞道威海炮臺,那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戚繼光傢祖傳的封地是登封的,那時號稱玉碎機器的戚繼光,的弟弟戚繼美還在那裡等著那!!!)!!  反過來看滿清一味防守,牙山失守,平壤失守,鴨綠江失守,錦州失守等等,榮城無人隨便登陸,炮臺隨便丟棄,山東軍隊視而不見,等等滿清的陸軍不是無能,是廢物。  護航陸軍,沒有一次不被打,是情報問題,還是陸軍招倭寇。連丁汝昌耍聲東擊西都一樣遇到倭寇真是坑爹一樣的隊友,  甚至牙山兵敗,是陸軍的事,牙山附近連海都沒有,怎麼就是北洋水師導致牙山兵敗呢?  看來滿清的陸軍,不但廢物,坑爹,還能撇黑鍋撤海軍提督丁汝昌的職,  大戰在即,水師將領被撤職,士氣,軍心,戰備還要不要瞭?最高權力層都如此猜忌拆臺,那這樣的水師,打勝瞭估計就得就地解散,以幫助倭寇像法國占領越南一樣,滿清不敗而敗,倭寇不勝而勝!!!!!!!!!!!!!!  同是朝鮮戰場,明朝早於清朝300多年,困難更多,但露梁海使倭寇聞風喪膽,明朝卻認為微不足道,連正史都一筆帶過,而滿清的大東溝海戰後幾乎喪權辱國,等等,就不說瞭,那些說滿清盛世的長點心吧!!相關閱讀推薦:揭秘甲午海戰:慈禧是甲午海戰失利的替罪羊嗎?甲午海戰奇冤:慈禧真的沒有挪用海軍資金修園子甲午海戰不解之謎:清軍艦隊如此慘敗到底責任在誰甲午海戰百年:清軍艦隊令人生畏的鐵甲巨艦揭秘甲午海戰失敗:官兵開戰時仍嫖妓未歸

明清皇帝的第一任皇後都沒好結局:明清皇室怪像!

  明清第一任皇後的命運並不都是像命理傢所預言的那麼富貴,也不像老百姓想象的那麼幸福。都是悲劇結局。  明清五百餘年的坤寧宮,多不安寧。有明277年間,無論在南京皇宮坤寧宮,或是在北京皇宮坤寧宮,抑或是在其他宮殿生活過的第一任皇後,有清296年間,無論是在興京(今遼寧省撫順市新賓滿族自治縣)赫圖阿拉汗王宮,或是在盛京皇宮清寧宮,抑或是在北京皇宮坤寧宮生活過的第一任皇後,他們的命運並不都是像命理傢所預言的那麼富貴,也不像老百姓想象的那麼幸福。  明朝坤寧宮皇後的夫君,就是乾清宮的16位皇帝。他們是很不好記的。分作三段,會好記些。  第一段——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五位皇帝。  洪武帝朱元璋的馬皇後,宿州(今安徽省宿州市)人,父馬公(不知名字),“元末殺人,亡命定遠”。母早亡,馬公將小女托付給友人郭子興撫養。朱元璋在郭子興部下,郭把這位養女許配給朱元璋。朱元璋稱帝,這位夫人就成瞭馬皇後。馬皇後沒有文化,受過苦難,經過戰爭,史稱她“仁慈有智鑒,好書史”,就是性仁慈,有智慧,肯思考,好讀書。她陪著丈夫掌管六宮。朱元璋活瞭71歲,馬皇後卻51歲就死瞭,早於夫君過世20年,並不可意。   建文帝朱允炆的馬皇後,先是做皇太孫妃。建文帝繼承皇位後,被冊立為皇後。“靖難之役”南京陷落,馬皇後葬身於火中。建文帝22歲登極,在位四年,落難時才26歲。這時的馬皇後,也隻是二十多歲,做瞭政治鬥爭的犧牲品,是很可悲的。  永樂帝朱棣的徐皇後,是大將軍、中山王徐達的女兒。先是做燕王妃,燕王奪取皇位,登極稱帝,她也就成為徐皇後。但是,永樂帝遷都北京,建造北京紫禁城宮殿,這位徐皇後在正位北京坤寧宮之前,46歲病死。後葬於北京十三陵的長陵。徐皇後聰明賢惠,很識大體,卻死得過早,又沒有正位北京坤寧宮,實在是可惜。  洪熙帝朱高熾的張皇後,永城(今河南商丘永城市)人,早年封為燕王世子妃。燕王稱帝後,冊為太子妃。這位太子妃,很得公公永樂皇帝的喜歡和器重。太子朱高熾身體太胖,胖到“體肥碩不能騎射”,永樂帝幾次都想廢掉太子,但因太子妃賢惠而沒有廢掉(原因之一)。太子妃幫助太子減肥,主要辦法是“減膳”,就是少吃。太子朱高熾繼位後,還是因為身體過胖,可能是“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吧,洪熙元年(1425年)四月,《明史?仁宗本紀》記載:“崩於欽安殿,年四十有八。”夫君實際上隻做瞭八個月的皇帝,四十八歲就離開人間,張皇後盛年寡居,孤燈長夜,實在悲苦。  宣德帝朱瞻基的胡皇後,山東濟寧人,“無過被廢”。為什麼被廢呢?史書是這樣回答的:“時孫貴妃有寵,後未有子,又善病。”胡皇後沒有生子,身體常有病。怎麼被廢的呢?史書又記載:“帝令後上表辭位,乃退居長安宮,賜號靜慈仙師,而冊貴妃為後。”胡皇後寫瞭辭職報告,廢後想不開,時怏怏,常泣泣,後病死,葬金山(西山)。相關閱讀推薦:解讀玄宗之後唐朝皇帝:沒有一個正常冊立的皇後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兩個處女皇後:張嫣與上官氏明清嚴密的後宮侍寢制度:皇帝臨幸嬪妃要過幾關坤寧宮28位帝後竟無一人善終:故宮最恐怖之謎 明清時期皇帝的後妃到底有多少? 皇帝的女人揭秘明清宮女們的真實生活:真要老死宮中?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第二段——正(統)、景(泰)、成(化)、弘(治)、正(德)五位皇帝。  正統帝朱祁鎮的錢皇後,其悲劇,前已述。  景泰帝朱祁鈺的汪皇後,順天(今北京市)人,因忤帝意被廢。這是怎麼回事呢?景泰帝的杭妃生瞭個兒子叫朱見濟,要立為太子,而要廢原正統帝立的朱見深,汪皇後不同意。這就觸犯瞭景泰帝,廢汪皇後,立杭皇後。明英宗復辟後,廢後汪氏遷出皇宮,又被抄傢。廢後汪氏,心情抑鬱,不久病死,以妃禮,葬金山(西山)。  成化帝朱見深的吳皇後,順天(今北京市)人,因成化帝寵愛比夫君大17歲的萬貴妃而生氣,她不客氣,也不留情,對萬貴妃“摘其過,杖之”。“打狗看主人”,打萬貴妃怎能不看主人呢!成化帝大怒,詔廢吳皇後。  弘治帝朱佑樘的張皇後,興濟(今河北省青縣境)人,雖做瞭皇後,但因夫君36歲死而年輕守寡,不能算作“圓月人生”。  正德帝朱厚照的夏皇後,遇上胡鬧的夫君皇帝,且夫君31歲就死瞭,也是年輕寡居。後父夏儒,為人長厚,既已富貴,“服食如佈衣時,見者不知為外戚也”,受到稱贊。   第三段——嘉(靖)、隆(慶)、萬(歷)、泰(昌)、天(啟),五位皇帝。  嘉靖帝朱厚熜的陳皇後,淒慘悲劇。陳萬言,肅皇後(嘉靖陳皇後)父也,起傢諸生。嘉靖元年授鴻臚卿,改都督同知,賜第黃華坊。明年詔復營第於西安門外,費帑金數十萬。工部尚書趙璜以西安門近大內,治第毋過高。帝怒,逮營繕郎翟璘下獄。言官餘瓚等諫,不省。尋封萬言泰和伯,子紹祖授尚寶司丞。又明年,萬言乞武清、東安地各千頃為莊田,詔戶部勘閑地給之。帝竟以八百頃給之。巡撫劉麟、禦史任洛復言不宜奪民地,弗聽。七年,皇後崩,萬言亦絀。十四年卒,子不得嗣封。  隆慶帝朱載垕的李皇後,昌平(今北京市昌平區)人,雖然生瞭兒子,卻四歲殤,自己又在夫君繼位前死去,隻活瞭二十幾歲,皇後徽號是她死後追封的。  萬歷帝朱翊鈞的王皇後,餘姚(今浙江省餘姚市)人,碰上寵愛鄭貴妃的夫君,也隻能忍氣吞聲,外露笑顏,內心悲苦,而且沒有生子。  泰昌帝朱常洛的郭皇後,順天(今北京市)人,在夫君繼位前死,皇後徽號是追封的。  天啟帝朱由校的張皇後,祥符(今河南省開封市)人,不僅沒有生兒子,夫君23歲死去,自己也在李自成打進明皇宮後自殺。她的悲劇人生後文還要詳述。  以上三段,每段五位,一共是一十五位皇帝及其第一任皇後。有人說:“明朝是十六位皇帝,還缺一位啊!”我說:“是的!那一位也好記——崇禎上吊明朝完!”  崇禎帝朱由檢的周皇後,蘇州(今江蘇省蘇州市)人,前面寫過,被逼自縊,更是悲劇。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清朝十二位皇帝的第一任皇後,也都是悲劇結局。  天命汗努爾哈赤的皇後葉赫那拉氏,29歲撇下丈夫、兒子死去。葉赫那拉氏病重前,想見母親一面。當時建州部與葉赫部關系緊張,努爾哈赤派人到葉赫部請葉赫那拉氏的母親到建州看望女兒,但遭其兄納林佈祿拒絕。葉赫那拉氏在思念母親和疾病痛苦中離開人世。清太祖努爾哈赤原妃佟佳氏,是褚英和代善的生母,清追謚“太祖孝慈高皇後”的是葉赫那拉氏,所以本文依據《清太祖高皇帝實錄》和《清史稿?後妃傳》,取努爾哈赤的第一任皇後為葉赫那拉氏。  崇德帝皇太極的皇後博爾濟吉特氏,雖然主掌六宮,清寧宮四位妃子中,兩位是她的侄女,兩位是敵部林丹汗的遺孀,但夫君52歲突然故去,自己盛年寡居。  順治帝福臨的皇後博爾濟吉特氏,雖“麗而慧”,卻被廢黜。順治八年(1651年)被冊立為皇後,僅兩年就被廢。這年順治帝十六歲(虛歲),廢後年齡《清史稿?後妃傳》沒有記載,她的年齡也不會太大吧!  康熙帝玄燁的皇後赫舍裡氏,祖父索尼是輔政大臣,父親噶佈喇是領侍衛內大臣,叔父索額圖是大學士,但她生下兒子(即廢太子允礽)當天死去,才22歲。   雍正帝胤禛的皇後烏拉那拉氏,雍正元年(1723年)冊為皇後,雍正九年(1731年)就死去。  乾隆帝弘歷的皇後富察氏,乾隆十三年(1748年)隨駕南巡,歸途中,《清高宗實錄》記載:“駕至德州登舟。亥刻。皇後崩。”這裡的“登舟”,是已登舟,還是要登舟?記載有隱筆。《清史稿?後妃傳》則記載:“後崩於德州舟次。”“舟次”,是船裡,還是船外?是舟上,還是水中?記載很含糊。有書記載是跳水自殺的。皇後富察氏死時才37歲。  嘉慶帝顒琰的皇後喜塔臘氏,被冊為皇後的第二年就死瞭,真是福分不夠,而夫君比她多活瞭24年。  道光帝旻寧的皇後鈕祜祿氏,不到30歲,還沒當上皇後就死瞭。她死後才追封為皇後的。  咸豐帝奕詝的皇後薩克達氏,剛被冊為嫡福晉才兩年,還沒有做皇後,大約不到20歲就死瞭。咸豐帝繼位後,被追封為皇後。  同治帝載淳的皇後阿魯特氏,死得很慘,前文已述及,也是不明不白的。  光緒帝載湉的皇後葉赫那拉氏,就是後來的隆裕太後,自大婚後就夫妻不和,後夫君被幽禁,光緒帝38歲死時,她才41歲,撫養一個三歲的小溥儀,做太後三年,親自懿旨《遜位詔書》,又過兩年,就病死瞭,才46歲。  宣統帝溥儀的“皇後”郭佈羅氏,實際上溥儀這時不是皇帝,而是平民,他們更是路人皆知的愛情悲劇、政治悲劇。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解讀明清王朝的戰力對比:王牌八旗軍成就清軍入關

  導讀:1644年,在中國的歷史舞臺上活躍著三支不同的政治力量:沒落的明朝、攻占北京的李自成農民軍和關外正在崛起的清朝。對於這段歷史,今天人們談論的焦點大多是吳三桂獻城,因為明朝末期唯一能抵抗清朝八旗兵鋒的隻有長城瞭。長城,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全長6300公裡,由連續城墻、關隘、烽堠和各種障礙組成。歷經千年烽火,長城防禦北方騎兵騷擾的成效顯著。明朝對長城進行瞭大規模的修建,在明朝統治中原的270多年中,長城的修建從未停止過,長城防線在防禦基礎和戰術上已經發展得相當完善。  從結構上看,明長城建築材料和施工技術都有很大改進,墻體由磚砌、石砌和磚石合築、泥土夯築而成。在築城上,明長城更加註重倚重地勢,修築者充分利用山險水障等天然障礙,城墻的高低薄厚都隨山形地勢而異。明長城的防禦工程也較前朝大大加強。城墻頂部內設宇墻,外設雉堞,雉堞上有望孔和射擊孔,便於守城士兵防禦作戰。為增強守備,明長城在關鍵地段加修多道城墻,有的地方大大小小的石墻竟多達28道。此外,還有劈山墻、山險墻、木柞墻和邊壕等輔助防禦設施。上百座雄關隘口和上萬個墩臺將明長城組成瞭一個有機的整體,比以往任何朝代的長城都更加堅固完善。為瞭加強京畿北方的防禦,明長城加大瞭這一地區的防禦縱深,采用多道城墻、大縱深的防禦,由外而內分別為外長城、內長城和內三關長城,逐層掩護,重疊設防。對於手持弓箭大刀,隻善於野戰奔突的八旗騎兵來說,想攻破如此堅固的長城防線,幾乎是不可能的。   其實,明清在關外的戰爭中,曾經進行過城池攻堅戰,最為典型的便是寧遠之戰。寧遠(今遼寧興城),是明朝在關外的最後堡壘。當時很多明將主張收縮防線,據守山海關,抗清名將袁崇煥卻提出“保關內必守關外,保關外必守寧遠”。為抵禦清軍(其時稱後金),袁崇煥大修寧遠城墻。不久後的戰鬥證實瞭袁崇煥此舉的高明。天啟六年(1626年)正月十四日,清太祖努爾哈赤趁遼東明軍易帥撤軍之際,率八旗精銳6萬出沈陽,直逼寧遠城。攜遼沈之戰餘威的努爾哈赤並未把寧遠放在眼裡,隨即揮師攻城。後金軍推著車為前導,步騎兵蜂擁攻城。城下,弓箭手萬箭齊發,一時間“城堞箭鏃如雨註,懸牌似蝟刺”。在如此猛烈的攻勢下,寧遠城一度危如累卵,卻終因城池堅固、守城兵器配置完備而未被攻破。可憐數萬精於騎射的八旗勁旅不得施展,反被明軍的西洋大炮轟得傷亡慘重,努爾哈赤也中炮受傷,半年後疽發病卒。相關閱讀推薦:揭秘明朝那些殺倭寇如草芥的牛人:真正的高手!喜歡木工的明熹宗是怎樣自毀明朝基業的?揭秘明朝開國第一功臣徐達:從放牛娃到得力幹將八十多歲乞討餓死的明朝宰相嚴嵩:細數嚴嵩十大罪明朝真實的“孫悟空”:被皇帝活埋七日竟然不死明朝的王爺們怎麼“創收”?多生孩子能多領俸祿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明末,軍備廢弛。中國歷史上有一條鐵律:歷代王朝的軍隊隻有在經歷開國時的南征北討,或是外患深重時的長期惡戰,才能錘煉成雄師銳旅。而長期的和平歲月後,由於農耕文化優裕生活的消磨和統治者重文輕武政策的影響,軍隊的驍勇之氣消失殆盡。例如宋軍在宋太祖開國之初,是一支能征慣戰的勁旅,平荊南,滅後蜀,定南漢,克南唐,所向無敵。到瞭金軍對北宋發動進攻時,宋軍早已失去當年的驍猛,許多官兵連馬都騎不上去。  明軍的情況也並無二致。立國之初,軍隊久經征戰,精銳無比,因此能多次北掃大漠,令元軍殘餘喪魂落魄。此後200多年間,由於北方蒙古的四分五裂,明朝沒有如漢代匈奴、唐代突厥那樣的大敵,使明軍缺少大戰惡戰的歷練,戰力遠不如前。一旦努爾哈赤崛起於白山黑水,明軍在與剽悍的八旗兵較量中就處在下風。後金時期和清初時的八旗兵,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善戰之師。生長在寒冷關外的女真人,刻苦耐勞,能騎善射,經過努爾哈赤的組織編練,使八旗軍成為一支“威如雷霆,動若風發”的雄悍勁旅。明軍與其作戰,幾乎無役不敗,以致名將袁崇煥認為“隻有憑堅城用大炮”才能抵擋清軍。袁崇煥憑堅城用大炮的戰術,固然暫時阻擋瞭八旗軍的兵鋒,但也滋長瞭明軍過分依賴“烏龜殼”的思想,日後主要憑借堅城以大炮遠射,而不敢冒鋒犯鏑與清軍野戰,無法磨煉出像衛青、霍去病馳騁大漠建功沙場的鐵騎雄師來。   袁崇煥曾設想明軍以構築城堡方式,步步向前推進,壓迫努爾哈赤。按照這種戰略,明軍要很長時間才能把戰線推進到松花江邊,而戰事久拖不決,自然使人民的軍費負擔加重。如果是在別的朝代,這個戰略或許行得通。如唐朝初年曾長期與突厥等民族作戰,並未拖垮國傢的經濟,反而打出瞭一個空前繁榮富裕的盛世。但明朝末年,土地集中達到駭人聽聞的程度,民不聊生的社會已無法承受“遼餉”的沉重負擔。農民起義風起雲湧,遍地開花,明朝從此在“遼餉”外又多瞭“剿餉”和“練餉”。明軍既要對付關外的八旗兵,又要圍剿關內的起義軍,顧此失彼,“不征流賊,即征夷虜;不戰於邊,即戰於腹。馳驅數千裡,經歷彌歲月,炎風朔雪,饑寒凍餒”。節制三鎮的明朝總督洪承疇是農民軍的勁敵,他曾擒殺闖王高迎祥,在陜西潼關將李自成殺得隻剩七騎逃入商洛山。他取得大勝後,被明政府調往遼東前線。洪承疇毫不規避清軍鋒芒,結果統率的14萬精銳兵馬被八旗軍殺得幾乎片甲無存。他指揮的這支明朝最大的作戰兵力的覆滅,使明朝喪失瞭抵抗清軍和鎮壓農民軍的最後資本。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明清文人為何稱李清照不曾再婚?李清照結過幾次婚

  一提起李清照,幾乎無人不曉,因為她是一位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曠世才女。她的第一次婚姻也是眾所周知的,她與丈夫趙明誠一起度過瞭二十八年的幸福生活。盡管清照的父親李格非和明誠的父親趙挺之分屬於對立的兩大政治派別,但長輩之間相左的政見並沒有影響到他們婚姻的美滿。  靖康之變徹底擊碎瞭她的寧靜與幸福。金兵鐵騎南踏,趙明誠作為朝廷重臣,被任命知江寧府(今江蘇省南京市),不久病死,時間在高宗建炎三年(1129)八月十八日。清照為明誠親手寫瞭祭文並將他埋葬。趙明誠的死,對於內心世界異常豐富、享受過高境界愛情生活的李清照來說,無疑是晴天霹靂。老百姓常說:越是好夫妻,喪偶之後,活著的那個人越是難奈。這話一點也不假,因為他忍受不瞭沒有愛情的孤獨。或許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清照再嫁給瞭常州人張汝舟。她本想從張汝舟那裡找到愛情的補償,可惜她卻因此而鑄成大錯。由於張汝舟是個勢利小人,心胸狹窄,格調低下,與清照完全是陌路之人,故而從剛剛結婚,身為朝廷命官監諸軍審計司的張汝舟便肆意侮慢李清照,隨後拳腳相加,動輒把清照打得死去活來。二人相訟,竟然鬧出官司,李清照也因此蹲瞭班房。李清照的兩次婚姻差別竟是如此之大,前者如縹緲仙境,後者如煉獄刀叢。  對於李清照的這第二次婚姻明清文人也頗有異議:  在丈夫趙明誠去世之後,李清照曾經有過再婚經歷,這事在宋人著作中多有暗示或明確記載。例如:  一、王灼《碧雞漫志》卷二:趙(明誠)死,(李清照)再婚某氏,訟而離之。  二、朱彧《萍洲可談》卷中:本朝女婦之有文者,李易安為首稱……然不終晚節,流落以死。  三、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六十:易安再婚張汝舟,未幾反目,有《啟事》與綦處厚雲:“猥以桑榆之晚景,配茲駔儈之下材。”傳者無不笑之。   四、洪適《釋隸》卷二十六:趙君(趙明誠)無嗣,李又更嫁。  五、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二十一:《漱玉集》一卷,易安居士李氏清照撰……嫁東武趙明誠德甫。晚歲頗失節。  六、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五十八:右承奉郎監諸軍審計司張汝舟屬吏,以汝舟妻李氏訟其妄增舉數入官也……李氏,格非女,能為歌詞,自號易安居士。  七、趙彥衛《雲麓漫抄》卷十四載李清照《投內翰綦公崈禮啟》:……忍以桑榆之晚景,配茲駔儈之下才……友兇橫者十旬,蓋非天降;居囹圄者九日,豈是人為!  在宋人著作中,我們不曾看到有誰對這種說法提出異議的。  但是,到瞭明清兩朝,情況發生瞭變化。明代開始有人對李清照曾經再婚張汝舟的說法提出異議,入清之後異議之聲日益響亮。至晚清時期,李清照不曾再婚之說,贊同的人越來越多,口氣越來越肯定,儼然已成定論。請看:  一、明人徐[火勃]《徐氏筆精》卷七:《漁隱叢話》雲:“趙無嗣,李又更嫁非類。”且雲:“其《啟》曰:‘猥以桑榆之晚景,配此駔儈之下材’。”殊謬妄不足信……更嫁之說,不知起於何人,太誣賢媛也。  二、清陳文述《頤道堂詩選》外集卷七《題查伯葵撰<李易安論>後》:李清照再適之說,向竊疑之……《雲麓漫抄》所載《投綦處厚啟》,殆好事者為之。蓋宋人小說,往往污蔑賢者……嘗欲制一文以雪其污,苦未得暇,今讀伯葵所作,可謂先得我心。  三、俞正燮《癸巳類稿·易安居士事輯》:……其時無學者不堪易安譏誚,改易安與綦學士啟,以張飛卿為張汝舟,以玉壺為玉臺,謂官文書使易安嫁汝舟,後結訟,又詔離之,有文案……餘素惡易安改嫁張汝舟之說,雅雨堂刻《金石錄序》,以情度易安不當有此事……趙彥衛、胡仔、李心傳等,不明是非,至後人貌為正論。  四、沈濤《瑟榭叢談》卷下:《老學庵筆記》……放翁不曰“張汝舟妻”而曰“趙明誠妻”,可見易安無改適之事。  五、吳衡照《蓮子居詞話》卷二:易安居士再適張汝舟,卒至對簿……反復推之,易安當不其然。相關閱讀推薦:美女李清照不為人知的一面:好賭成性還喝花酒?震驚:李清照用詩詞殺死瞭自己的丈夫趙明誠!李清照有幾個丈夫?再婚後的李清照為何又離婚李清照生平 揭秘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的坎坷一生李清照的傢世之謎: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的身世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六、黃友琴《閨秀正始集·書雅雨堂重刊《金石錄》後》:李易安作《金石錄跋》,時年已五十有二。國朝雅雨盧公重梓是書,序中決其必無更嫁事,謂是好事者為之……數百年覆盆,遂得昭雪,自是易安可免被惡聲矣。  七、陸心源《儀顧堂題跋·<癸巳類稿·易安事輯>書後》:李易安改嫁,千古厚誣。  八、李慈銘《越縵堂乙集·書陸剛甫觀察<儀顧堂題跋>後》:……張汝舟妻李氏,或本易安一傢,與夫不咸,訟訐離異,當時忌易安之才如學士秦楚材者,及被易安誚刺如張九成等者,因將此事移之易安……餘申而辯之,補俞氏之闕,正陸氏之誤,可為不易之定論矣。  …………  事實究竟如何,姑且不論(將作另文再論),看清代學者如此前赴後繼、激情澎湃地進行否定的論證,我不禁產生好奇:他們為何如此不遺餘力、主張李清照不曾再婚呢?  經過一番考察和思索,我認為,有如下幾種可能的原因:  首先是,明清時期道德觀念比前代更趨保守。人們對婦女尤其是像李清照那樣有一定身份地位的婦女的再婚事實,很難認同和接受。像清人梁紹玉那樣,有“其實改嫁本非聖賢所禁”(見其《兩般秋雨庵隨筆》卷二)這樣通達認識的人不多,更多的是像明人江之淮那樣無法接受曾經跟趙明誠“佳人才子,千古絕唱”的李清照,竟然在丈夫死後跟他人再婚,“文君忍恥,猶可以具眼相憐;易安更適,真逐水桃花之不若矣。”(見其《古今女史》卷一引)明人黃溥雖然並未反對李清照再婚說,但是他的一番話語,卻頗能道出清代那些反對李清照再婚說者的心聲:“予嘆易安,翁則清獻,為世名臣,夫則明誠,官至郡守,亦景桑榆,何為而再適耶?”(《閑中今古錄》)   其次是,李清照的詞在明清時期日益受到推崇。雖然李清照的詩詞才華在她年輕時代就已經受到瞭若幹文壇前輩的肯定,宋代的文論傢也對李清照的詞贊賞有加。但是,評價大致隻是:她是宋朝婦女中詞寫得最好的一位。例如,王灼《碧雞漫志》雲“若本朝婦人,當推文采第一”。朱彧《萍洲可談》雲“本朝女婦之有文者,李易安為首稱”。到瞭明清時期,評價就不止這個高度瞭。大多認為李清照屬於歷史上少數最優秀的詞作者的行列,有人說,李清照是李後主的後身;或者說,李煜、李清照是詞人之正宗。  再次是,明清一些有成就的文人對嫉賢風氣深惡痛絕。不少人在申述李清照不曾再婚觀點的時候,都有這樣一種推論:李清照之所以“被再婚”,是因為她恃才自傲,曾經譏笑過當時的一些文人。上引俞正燮、李慈銘的觀點,就都是如此。  我認為,明清學者之所以力主李清照不曾再婚,除瞭一定成分的“科學探索”之外,也不能排除他們的主觀需要,即,李清照不曾再婚,更符合他們的時代和自身利益。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明清兩代太監娶妻之謎:古代哪些太監有老婆?

  明清兩代太監娶妻之謎:太監也稱宦官,是指中國古代被閹割後失去性能力的人,他們專供皇帝、君主及其傢族役使。在我國上千年的封建專制社會中,很多時候太監都在歷史進程中扮演瞭重要的角色,甚至有些朝代就滅亡於太監之手。明清兩代末年,一些大太監不僅掌握瞭相當大的政治權力,而且積累瞭大量的財富,有些太監甚至娶瞭老婆,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明朝初年,朱元璋嚴禁宦官幹政,對娶妻成傢的宦官更處以十分殘酷的剝皮之刑。但自永樂而後,宦官地位上升,這一禁令也就煙消雲散,最初因值房宦官和司房宮女接觸較多,便逐漸產生感情。宦官以此為基礎,往往主動替宮女采辦衣食、首飾及日用雜物,以表達追慕之情。宮女若相中此宦官,即可結成伴侶,稱為菜戶。菜戶在明代宮中是公然允許的,即使是皇帝、皇後有時也會問宦官“汝菜戶為誰?”宦官隻據實回答即可。稱為“菜戶”的宮女與宦官共同生活,如同夫妻,具有相當的穩定性。  在皇宮中,兩個太監同爭一名宮女,爭風吃醋的事也常有發生。明萬歷年間,坤翼官鄭貴妃的宮女吳氏,先和太監宋保交好,後來又和太監張進朝“對食”,宋保氣憤不過,棄官而去,當瞭和尚。明熹宗的乳母客氏,進官後到處“覓食”。先和太監魏朝“對食”,後來又與魏忠賢私好。二魏都是受寵太監,為瞭爭奪客氏,竟在內官火並,大打出手,驚動瞭皇帝,昏庸的熹宗出面為他們“斷案”,把魏忠賢斷給瞭客氏。 清末部分太監與太後合影  在晚清慈禧太後專政的年代裡,比較有名的太監,除總管李蓮英外,要算總管小德張瞭。隨著年齡的增大,小德張常常流露出對女性感興趣,隆裕太後死後,小德張離開清宮。此時的小德張早已傢資巨萬,富比王侯。他在天津、北京都有宏偉的公館,有廚師七、八名,另有老媽、丫頭、雜役和小太監等十餘人供他使喚。值得一提的是,據說小德張未出宮前,就討過一房妻子,姓唐,早逝。又納過兩個妾,都因不堪受虐而先後自盡。  出宮後,小德張曾在妓館中結識瞭一個叫方金翠的妓女,兩人情投意合,娼主也極力奉迎。方金翠對小德張伺候十分周到,小德張吐痰時總要方金翠以口承接,然後再由方吐入痰盂,所以一時傳聞很多,稱“過籠痰筒”。小德張對其相當滿意,便想買方金翠從良。娼主見此良機,拼命抬高價格,小德張也準備同意。殊料方金翠卻堅決不同意,理由是她還是處女。小德張一氣之下,在另一傢買瞭一個名為張小仙的處女為妻。  這些太監們都是閹人,沒有能力,為什麼對女性如此感興趣呢?  一方面是因為這些大太監們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有很多傢務事要處理,那麼比較好的辦法自然是娶妻成傢。另一方面則是出於對夫妻生活的向往。皇帝與眾嬪妃之間的夫妻生活,太監自然耳濡目染,難免產生羨慕之心。長期與皇帝的夫妻生活接觸,自然對太監們產生瞭很大的刺激。 況且宦官本來就不承認自己是非正常的男人,無時無刻不想證明自己有男人的本色,讓人忽略他們受過宮刑,娶妻便成瞭他們最大的安慰。相關閱讀推薦:歷代亂政太監:盤點站在權力巔峰的八大太監! 古代後宮誰來管理內宮的太監們? 中國宦官歷史揭秘:明朝設立太監學校 奸臣嚴嵩曾任該校教師清朝的太監們為何無法專擅朝政?盤點清朝的太監揭曉中國歷史上被太監害死的八位皇帝都有誰?

解密明清太醫院:禦醫不一定都能給皇帝看病

  為延續前兩冊精彩內容,本書將視野集中於對明清最高權力鬥爭有巨大影響之皇室宗親,及密切影響宮廷政治生活之宮女太監,詳解其成敗關鍵與命運走向,並透過對禦藥禦膳之解析、國寶文物之品鑒,真實再現一個縱橫捭闔、飲食男女、金帛珠玉裡的宮廷世界。  清太醫院初設在北京正陽門內東江米巷,今東交民巷西口路北附近。太醫院大門懸掛“太醫院”匾。大門前左為“土地祠”,右為“聽差處”。  明清的太醫院,兼具衛生部、總醫院、醫學院和保健局四種功能。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五月,康熙帝因患瘧疾,服用法國傳教士洪若翰等進的金雞納霜(奎寧)而病愈。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九月初四日,法國駐華公使館多德福醫生曾為光緒帝診病開藥。但是,太醫院始終是以中醫中藥為主。  禦醫職掌主要八項:侍直、進禦、扈從、奉差、儲藥、祭先醫、診視獄囚、施藥等。其侍直,各以專科,分班輪值,在宮中稱宮直,在外廷稱六直。宮直在禦藥房及各宮外班房值班,六直在外直房(如暢春園、圓明園)值班。扈從,皇帝出巡,禦醫或奉旨點用,或按班輪值,都給夫馬、車輛裝載藥材,還給賬房需用等物。此外,王府、公主府、文武大臣等,太醫奉旨前往。還給監獄囚犯、瘟疫患者等治病。所以,禦醫不一定都能給皇帝看病,給皇帝看病的不一定都是禦醫。   考選遷轉太醫院的禦醫,來自全國各地,從民間醫生以及舉人、貢生等有職銜的人中,挑選精通醫理,情願為宮中效力的人,量才錄用。如康熙年間,北京同仁堂創始人樂顯揚曾任太醫院吏目一職,其子鳳鳴承襲父業,雍正年間同仁堂供奉禦藥房的宮廷藥材,前後八代,一百八十八年。太醫院還設有教習廳,培養醫務人才。經歷六個寒暑,通過考試合格,才能錄用為醫士或醫生。他們的晉升,六年考試一次,成績合格,沒有差錯,一次升補。考試受八股文影響,如一次考題為“知者樂水,仁者樂山”,還看重書法。太醫開藥方,要字跡端好。這項人事錄用和晉升制度的優長是:第一,將考選、遷轉限制在院內,調出、調入均少,利於人才隊伍穩定;第二,禦醫、吏目、醫士等采取考試方式選拔,擇優錄用,利於業務水平提升。  薪資待遇太醫院的院使月銀三兩,左右院判、七品禦醫均月銀二兩二錢,吏目、醫士月銀一兩五錢。雍正元年(1723年)規定:醫士月給公費飯銀一兩五錢、米九鬥。而一個普通太監月銀二兩,可見禦醫的俸銀是偏低的。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禦醫治病《明史·職官志》記載,給皇帝看病六要:一要組成班子,院使、禦醫和內臣三方共責,相互監督。二要會診,共同診斷。三要共同選藥,聯名封記藥劑。四要共同監視煎藥。五要共同嘗藥,就是每二劑合為一,煎熟,分作二器,一份禦醫、內臣先嘗,一份進禦。清朝比明朝嘗藥更為嚴格:一器由禦醫、院判、內監依次嘗藥;另一器進禦。六要脈案方劑存檔備查。  藥房設藥庫儲存藥材。藥材按定例給價,由藥商采辦,內藥房醫生切造炮制。清宮藥房名目繁多,如禦藥房、壽藥房、東藥房、西藥房、內藥房、外藥房、乾清宮藥房、武英殿露房、長春宮藥房、永和宮藥房等。有儲藥、煎藥、配制藥品等職能。  名醫多非禦醫,禦醫多非名醫。清代醫學,重於考據,沒有解剖學。康熙帝的人體解剖學著作,尚不能出版,遑論他人?名醫王清任夜間解剖死刑者屍體,參證獸畜,著《醫林改錯》,為中國人體解剖學開山之作。後唐宗海推廣發揮,著《中西匯通醫經精義》。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明清時期皇帝的後妃到底有多少? 皇帝的女人

  古代後宮怎麼管理?中國歷代帝王,規定後妃管理制度,大體相同,各有差異。自秦到清,歷代君王,通過迎娶人數眾多的嬪妃,既為瞭滿足皇帝淫欲,也為瞭繁盛子孫,於是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妃的說法,並有後宮佳麗三千的傳說。皇帝後妃到底有多少人?是怎樣管理的?  明太祖朱元璋當上皇帝後,要大臣研究歷代後宮制度。大臣奏報說:“周制,後宮設內官以贊內治。漢設內官一十四等,凡數百人。唐設六局二十四司,官凡一百九十人,女史五十餘人,皆選良傢女充之。”朱元璋認為上述人數太多,當朝應比唐朝減少一百四十餘人。實際上後宮妃嬪有多少,誰也說不清,許多皇帝也說不清楚。  開國立規,非常重要。朱元璋鑒於前代女禍,他采納翰林學士朱升的奏議,說:“治天下者,正傢為先。正傢之道,始於謹夫婦。”怎樣做呢?立綱紀,嚴內教:第一,後妃母儀天下,不可幹預政事。明朝沒有出現太後垂簾聽政的事。第二,規定後妃職責,服侍皇帝宮寢。第三,制定鐵質飾金紅牌,鐫刻戒諭後妃紀律,懸於各宮。第四,自後妃以下至嬪禦等,衣食、器用、金銀等供應,都按級別施行供給制。第五,禁止內外書信交往,有則論死。所以,“終明之代,宮壼肅清,論者謂其傢法之善,超軼漢、唐。”明朝的後宮,有兩個特點:沒有出現母後專權和外戚專權的亂象。   後妃史料,少之又少。譬如孝莊太皇太後,身歷天命、天聰、崇德、順治、康熙五朝,享年75歲,兩輔幼主順治帝和康熙帝,《清史稿?孝莊文皇後傳》才隻有941個字。又如康熙帝的妃子,有的隻有六個字記載:“陳氏,子一,常寧。”還有四個半字的記載:“張氏,女一。”那“半”個字是怎麼回事呢?因為連著記載四個沒有名號的生女兒的,這些女兒“皆殤”,都早死,四個人僅用兩個字,平均每人半個字,所以每人“四個半字”。妃嬪如果沒有生育子女,又沒有特殊事跡的,則一字不記。《明史·後妃傳》說:隻記載位居正號的後妃,或有特殊事情發生過的妃嬪,否則不記。  制定宮規,嚴格管理。清朝制定《欽定宮中現行則例》,長達828頁。後妃管理基本上是“四定”:這就是定編制、定級別、定待遇、定規矩。  定編制。明朝後妃不定編,但清朝定編。清朝康熙以後,後宮典制大備。規定皇後一人,皇貴妃一人,貴妃二人,妃四人,嬪六人,貴人、常在、答應、學生無定數,分居東西六宮。當時叫做名分,其實嬪以下的等級名分,並不嚴格,也有變化。清朝後妃最多的是康熙帝和乾隆帝。康熙帝有記載的41人,乾隆帝有記載的29人。最少的是光緒帝,隻有一後(葉赫那拉氏)、二妃(瑾妃和珍妃)。東西六宮中每一座宮院,有一個正位,或皇後,或皇貴妃,或貴妃等。其他妃、嬪、貴人、常在等按照等級,分住東西配殿等房間。皇帝一般是不到六宮就寢的。被侍寢的妃嬪,要到皇帝的寢宮,如乾清宮東暖閣、養心殿後寢殿等,侍寢後回到自己原住的宮院。相關閱讀推薦:解密明清太醫院:禦醫不一定都能給皇帝看病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定級別。明朝的後妃,分十四等級:皇後、皇貴妃、貴妃、嬪、才人、婕妤、昭儀、美人、昭容、選侍、淑女等名分或等級,但各朝有變化,不是一成不變。  六宮配置,主要一是人,二是物。先說人,後說物。  妃嬪的服侍人員,主要是太監和宮女。太監,每宮配置首領太監二名(八品侍監),每月銀四兩,米四斛,公費銀七錢三分三厘;太監十二名,每月銀二兩,米一斛半,公費銀六錢六分六厘。他們的職責是“本宮陳設、灑掃、承應傳取、坐更等事”。其太監和宮女的配置,參見下表:  級別設太監設宮女   皇後  12人10人  皇貴妃  12人8人  貴妃12人8人  妃10人6人  嬪8人6人  貴人4人4人  常在3人3人  答應1人2人  後妃待遇,有嚴格的等級。她們吃飯、穿衣、喝茶、零用等開銷,都是按級別實行供給制。自皇後至答應,她們的工資稱為“宮分”,級別差異,非常之大。以皇後和常在為例做個介紹。  皇後宮分:  每年:銀l000兩,大卷江綢2匹,妝緞4匹,倭緞4匹,閃緞3匹,金字緞2匹,雲緞7匹,衣素緞4匹,藍素緞2匹,帽緞2匹,楊緞6匹,宮綢2匹,紗8匹,裡紗8匹,綾8匹,紡絲12匹,杭細8匹,綿綢8匹,高麗佈10匹,三線佈5匹,毛青佈40匹,粗佈5匹,金線20綹,絨10斤,棉花線6斤,棉花40斤,裡貂皮40張,烏拉貂皮50張。  每日:盤肉用豬肉166斤,羊肉1盤,小牲口2隻,新粳米1升8合,黃老米1升3合5勺,高麗江米1升5合,粳米面1斤8兩,白面7斤8兩。麥子粉8兩,豌豆菜3合,白糖1斤,盆糖4兩,蜂蜜4兩,核桃仁2兩,松仁1錢,枸杞2兩,曬幹棗5兩,豬肉9斤,豬油1斤,香油1斤6兩,雞蛋10個,面筋12兩,豆腐1斤8兩,粉鍋渣1斤,甜醬1斤6兩5錢,青醬1兩,醋2兩5錢,鮮菜15斤,茄子20個,王瓜20條,三兩重白蠟1支,一兩五錢重白蠟4支,一兩五錢重黃蠟4支,一兩五錢重羊油蠟10支,羊油更蠟1支(夏例5兩,冬例10兩),紅籮炭夏例10斤、冬例20斤,黑炭夏例50斤、冬例60斤。明代宮中有管理用柴炭的機構,地址在皇城西安門外迤北的紅籮廠。宮中所用的紅籮炭,由易州(今河北易縣)一帶山中砍伐硬木燒成,先運到紅籮廠,按尺寸鋸截,每根長約一尺,圓徑二三寸不等,編小圓紅荊條筐盛之,故名“紅籮炭”。按規定數發到宮中各處。紅籮炭如經伏雨淋濕,著火氣太熾,多能使人眩暈、昏迷發嘔,嬰幼皇子皇女或中此毒而夭折。這可能是一氧化碳中毒,古人不明其中道理。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常在宮分:  每年:銀50兩,大卷八絲緞l匹,大卷五絲緞l匹,雲緞l匹,衣素緞l匹,藍素緞1匹,春綢l匹,宮綢1匹,紗1匹,綾1匹,紡絲2匹,棉花3斤。  每月:小牲口5隻,羊肉15盤。  每日:豬肉5斤,陳粳米1升2合,白面2斤,白糖2兩,香油3兩5錢,豆腐1斤8兩,粉鍋渣8兩,甜醬6兩,醋2兩,鮮菜6斤,茄子6個,王瓜5條,一兩五錢重黃蠟2支,一兩五錢重羊油蠟1支,黑炭夏例10斤、冬例20斤。  可以看出,後妃各個級別之間待遇差別很大,這就促使後妃們拼命爭寵,因為隻有皇帝才可以提拔自己,才可以讓自己懷孕、生龍育鳳。   待遇的差別不僅是宮分上的差距,而且配給各級別的生活用品(稱為鋪宮)、車輿、服飾等也都有很大差別。  其四,定規矩。內廷位次,明確有序。言行舉止,遵守本分。謙恭和順,接上以敬,待下以禮,非本宮的太監、宮女,不可擅自使令。  《欽定宮中現行則例》規定:內廷等位有父母年老者,或一年或數月,奉特旨許令會親者,隻許本生父母入宮。其慰問外傢,年節許由各宮首領太監奉本主命前往,但不許宣傳內外一切事情。各宮小太監,許於本宮掖門出入。首領太監,無事不許到本主屋內久立閑談。  以上四條對於後妃而言,最重要的是名分、級別。妃嬪的晉級,並不論資排輩,是靠什麼呢?一靠生育兒子,二靠皇帝喜歡,所以妃嬪就費盡心機,施展才華,討得皇帝的寵愛和喜愛。妃嬪的最大利益來源,是皇帝的寵愛,因為隻有皇帝寵愛才有可能多生育兒子,也隻有皇帝寵愛才有可能多受封賜——晉升級別,多得賞賜。在一夫多妻制度下,受到皇帝的寵愛更加來之不易。為此,歷代後宮,都演繹出不少驚心動魄的故事。  以後三宮為主體、東六宮和西六宮為兩翼的帝後生活區,眾多後妃、太監、宮女,她(他)們生命的圭臬是:惟以一人治六宮,皆以六宮奉一人。嘉靖帝祖母興獻後說:“女子入宮,無生人樂。”在這裡上演瞭一幕幕後宮的悲喜劇——雖有後妃的豐衣足食,更有她們的孤燈長夜;雖有妃嬪短暫的青春歡笑,更有她們無盡的悲苦淚水。東西六宮既是帝制時代君主的天堂,更是高墻之內妃嬪的煉獄。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明清皇帝與皇後洞房花燭之夜的全套流程!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歌管樓臺聲細細,秋千院落夜沉沉。”這是北宋大詩人蘇軾一首膾炙人口的七絕。“春宵一刻值千金”,對於普天之下尋常的黎民百姓是如此,而對於那些“一朝選入君王側”皇後嬪妃也概莫能外。尤其是那些入選為正宮的皇後,更是十分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大婚時刻的洞房花燭之夜。  古代皇帝大都擁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妃,但是,皇帝一般一生也隻能結一次婚,此即所謂“大婚”。不過也有例外,如果哪位皇後被廢瞭,皇帝就還有可能再來一次大婚的機會。也就是說另有一位美麗女子就要歡度皇宮大內新婚的洞房之夜。  如清順治皇帝福臨第一位皇後博爾濟吉特氏,因“與朕志意不和”,便被降為瞭靜妃,於是,另一個女人便走入瞭洞房,這第二位女人就是孝惠皇後。除瞭皇後外,後宮的嬪妃再多,也難享受大婚的排場。順治時的董鄂妃,雖然寵冠後宮,但是也隻能悄悄地被“迎接”進宮,而不是“迎娶”進宮,連冊封都不敢逾制,冊封時“不設鹵簿,不奏樂,王、貝勒、貝子、公等,不次朝賀禮”。所以,皇帝的後宮的嬪妃,除瞭皇後這位正妻外,其他都是不需要大婚的妾室。   在中國古代,一個美麗的女人進入皇帝的後宮而成為母儀天下的皇後,與民間百姓結婚在程序上大體相同,一般也要遵守《禮記》中約定的“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告期、親迎。不同的是,皇傢的大婚儀式更為隆重和講究。被選上皇後的女方,也能接到皇帝派人送來彩禮,但皇帝絕不會親自去迎親,而是讓皇後的娘傢人隆重地送上門。  皇帝彩禮對皇後的娘傢人來說,是一份真正的厚禮。如在漢代,僅黃金就要送萬斤以上。東漢時權臣梁冀的女兒被選上皇後時,漢桓帝劉志“聘黃金二萬斤,納采鴈璧乘馬束帛,一如舊典”,禮金翻瞭一倍。實際上,在完成“六禮”的每一個過程中,皇帝傢都要送彩禮。皇帝即便想多結幾次,也不是那麼隨便的。不僅要講究是否符合禮儀,而且還要花大把的銀子。相關閱讀推薦:揭秘清宮奇特規定:皇帝大婚前須臨幸八名老宮女末代皇帝溥儀大婚罕見照:溥儀和婉容皇後的婚禮清德宗光緒帝的婚禮有多奢侈? 光緒帝的大婚末代皇帝溥儀大婚之日沒有和皇後婉容洞房?清朝皇子15歲時必須結婚 大婚前要先試用宮女?分頁:1/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皇後與皇帝結婚時也要進“洞房”,但與民間洞房的習俗不一樣,皇後與皇帝結婚的洞房並不在皇帝自己原來的寢宮內,也沒有固定的洞房,一般都把舉行儀式的地方當作大婚之夜的洞房。  明清兩朝皇帝結婚一般在坤寧宮舉行。坤寧宮是皇宮中後三宮的第三宮,在明朝是皇後的寢宮,清朝時將東面兩間設為皇帝大婚時的洞房,西面五間則改為祭祀薩滿教的神堂。清朝皇帝大婚迎娶皇後的禮儀相當隆重,也極為講究。新皇後要從大清門被抬進來,經天安門、午門,直至後宮。而一般妃嬪進宮,隻能走紫禁城後門神武門。這就是皇後和一般嬪妃進宮時最大的區別。  晚清母儀天下的慈禧太後,也未能從大清門走進來,這成瞭她一生中心頭的痛。慈禧當初僅是嬪妃,公元1851年以秀女被選入宮,先稱貴人,後號懿貴人,因得咸豐皇帝寵幸,公元1854年進封為懿嬪。雖然母以子貴,親兒子載淳後來做瞭皇帝,但也改不變瞭她與咸豐皇帝那段的婚史。所以,後來,兒媳婦阿魯特氏,也就是同治皇帝的皇後,僅僅是“奴才是從大清門抬進來的”的一句話,便惹惱瞭慈禧太後。同治皇帝死後不久,慈禧便逼她自殺殉葬。   皇後與皇帝的洞房比尋常百姓傢的要高檔豪華多瞭,但也不能免貼紅雙喜、喜慶對聯的習俗。洞房的主題也是大紅色,形成紅光映輝,喜氣盈盈的氣氛。床前會掛“百子帳”,鋪上會放“百子被”,就是繡瞭一百個神態各異小孩子的帳子和被子; 床頭懸掛大紅緞繡龍鳳雙喜的床幔,帝王之傢也希望“多子多福”。隋唐時,皇宮大內的洞房不僅要鋪設地毯,而且要設置多重屏障,龍鳳大喜床的四周有佈幔。由此可見,當時後宮中皇帝洞房的私密性很好。  在有清一朝,洞房一般設在坤寧宮的東暖閣,墻壁都是用紅漆及銀殊桐油髹飾的。洞房門前吊著一盞雙喜字大宮燈,鎏金色的大紅門上有粘金瀝粉的雙喜字,門的上方為一草書的大“壽”字,門旁墻上一長幅對聯直落地面。從坤寧宮正門進入東暖閣的門口,以及洞房外東側過道裡各豎立一座大紅鑲金色木影壁,乃取帝後合巹和“開門見喜”之意。分頁:2/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洞房內金玉珍寶,富麗堂皇。東暖閣為敞兩間,東面靠北墻為皇帝寶座,右手邊有象征“吉祥如意”的玉如意一柄。前簷通連大炕一座,炕兩邊為紫檀雕龍鳳,炕幾上有瓷瓶、寶器等陳設,炕前左邊長幾上陳設一對雙喜桌燈。東暖閣內西北角安放龍鳳喜床,喜床上鋪著厚厚實實的紅緞龍鳳雙喜字大炕褥,床上用品有明黃緞和朱紅彩緞的喜被、喜枕,其圖案優美,繡工精細,富貴無比。床裡墻上掛有一幅喜慶對聯,正中是一幅牡丹花卉圖,靠墻放著一對百寶如意櫃。現在故宮開放瞭,有機會大傢可以去看看這間皇帝的洞房。  皇後與皇帝的大婚自然沒有鬧洞房的規矩,但禮節是少不瞭的。那皇後與皇帝入洞房後,首先要做什麼?在民間,新郎新娘一入洞房可能就急不可耐地上床瞭。但是,皇後與皇帝可不能如此,他們要把全套的活動進行完畢才能共度春宵。  據《新唐書·禮樂志八》卷十八“皇帝納皇後”條款的記載,唐帝、後的大婚相當復雜,入洞房後先要祭拜神靈,向天、地、祖宗表達敬意。實際上,這種祭拜活動在進洞房前就開始祭瞭,要入同牢席,婚後數天也都要進行不同性質的祭拜活動。在新房東房間的西窗下設有餐桌,桌前列有像征夫妻同席宴餐的豆、籩、簋、籃、俎,這意思與民間“以後吃一鍋飯”是一個意思。進入洞房後的祭拜活動在行合巹禮前進行,是夫妻倆一起祭。這每祭一次,新人便要一起吃一次飯,這樣真的到瞭上床前肚子也飽瞭,不至於食色兩饑瞭。因為飲瞭點酒,還可以把雙方的情趣調節到位,也算是上床前的一種調情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