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晚清

最後的“鐵帽子王”奕劻:晚清官場的第一大貪官

  奕劻之貪財,可謂駭人聽聞,堪稱“晚清第一貪”。末代皇帝溥儀關於奕劻在辛亥年的所作所為,有個最為尖銳的評價:“(奕劻)受袁世凱的錢,勸太後讓國,大清二百多年的天下,斷送在奕劻手裡”。   奕劻是滿洲鑲藍旗人,愛新覺羅氏,乾隆第十七子永璘之孫,光緒的皇叔,1894年慈禧六十大壽時被封為慶親王,又在1908年獲授鐵帽子王,世襲罔替,是清廷授封的最後一個鐵帽子王。1911年辛亥革命期間,奕劻當瞭6個月的首任內閣總理大臣,是決定清廷命運的關鍵人物。   慈禧在咸豐年間與其弟桂祥通信,常由奕劻代為捉筆,奕劻雖無學問,卻寫得一手好字,深得慈禧的好感。1884年(光緒十年),慈禧太後罷斥恭親王奕,本無實權的奕劻因緣得接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主持外交,並進封慶郡王。次年設立海軍衙門,受命會同醇親王奕譞辦理海軍事務。權位漸崇的奕劻因才能平平而庸碌無為,常為時人所暗譏。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改為外務部後,奕劻仍任總理大臣。   1903年,榮祿病死,袁世凱得知奕劻將到軍機處任職,立即派親信楊士琦給奕劻送去1張10萬兩的銀票。奕劻假意推辭。楊士琦說:“宮保知道王爺不久必入軍機。在軍機處辦事的人,每天都得進宮伺候老佛爺,而老佛爺左右,許多太監們一定向王爺道喜討賞,這一筆費用也就可觀。所以這些錢不過作為王爺到任時零用而已,以後還得特別報效。”聽瞭這番話,奕劻欣然收下瞭銀票。此後,袁世凱對奕劻“月有月規,節有節規,年有年規”,供奉不斷。袁世凱還和小自己17歲的奕劻長子載振結拜為兄弟,與奕劻套近乎。   奕劻果然如袁世凱所願,入軍機處任領班軍機大臣,旋又管理財政處、練兵處事務,集內外大權於一身。奕劻為人貪鄙,與其子載振、大臣那桐賣官鬻爵,被時人譏為慶那公司。

真實的晚清武林高手董海川:八卦掌祖師董海川簡介

  董海川(1797年—1882年)生於清代嘉慶年間,原名董明魁,清朝河北省文安縣朱傢務村人。一般認為是八卦掌拳術的創始人和主要傳播者。董海川身材魁梧,臂長手大,膂力過人,擅長技擊。相傳在安徽九華山得遇“雲盤老祖”傳授其技,創立瞭八卦掌。  傢庭背景  生於清代清嘉慶三年,原名董明魁,清朝河北省文安縣朱傢務村人。一般認為是八卦掌拳術的創始人和主要傳播者。年輕時求功名未成,立志博學眾傢之長。於清道光五年(約1824年),時年26歲遠遊吳越巴蜀,以武訪友,歷險搜奇,一去十三載。於道光十八年,年近四十餘回歸故鄉,已改青年時之剛烈。朝夕習練揣摩,傳授族人。時常外出數日,傢人不知何為,問言訪友。  董海川身材魁梧,臂長手大,臂力過人,擅長技擊。少時傢貧,自幼嗜武,年輕時因誤傷人命,奔走他鄉。相傳在安徽九華山得遇“雲盤老祖”傳授其技,創立瞭八卦掌。  少時傢貧,自幼嗜武,年輕時因誤傷人命,奔走於他鄉。  清朝咸豐年間,董海川流落京師,有傳為隱姓埋名成為太監到王府當差。(其實系太平天國所派臥底探子,與慈禧太後身邊近身侍衛交厚[該侍衛功力極深,後被追殺潛逃],宮內消息由該侍衛傳遞給董海川)  董海川在王府當差時,因為一個偶然的機會才為人所知,一日,太極拳名師楊露蟬奉召在肅王府與府中拳師比武,連戰連勝,最後竟將一拳師擲於園網之上。是時董海川手托菜盤由此經過,立即飛身上網救起拳師。董海川遂與楊露蟬相鬥,雙雄對峙,勝負難分。從此太極拳與八卦掌各立門戶,桃李盈門,流傳後世。董海川壽享高齡,臨歿昏惘,仰臥床上,兩手仍作換掌式,直至氣絕。八卦掌流傳國內外,迄今不衰。董氏傳人層出不窮,其墓已遷至北京西郊,重修一新。  董海川於清光緒八年(1882年)冬季逝世,原葬於北京東直門外小牛房村旁,1980年遷葬京西萬安公墓,有碑銘數幢環墓前後,後世編有多種崇尚董海川武功的傳奇故事,其中以武俠小說《雍正劍俠圖》,影響最廣。該書中以童林(字海川)影射董海川,給董海川生平和八卦掌淵源染上瞭一層神奇色彩。   武術經歷  名手出冀中  董海川少時傢貧,少年時在鄉間曾習武術,後離開傢鄉,小時候,董明魁跟“威名震河朔”的堂兄董憲朝夕相處,形影不離,他向堂兄學習武技,二人常往來雄縣與文安以武會友。董明魁身體健壯,力量驚人,兩隻胳膊長得也比一般人長,很多古書記載他的雙臂“下垂過膝”。到十六七歲的時候,因為傢境貧寒,明魁無法繼續深造學業,他於是把全副精力都集中在對武功的鉆研上,功夫不負苦心人,明魁打下瞭深厚堅實的功底。 劇照:八卦宗師董海川開館授徒  龍形遊天下  26歲的董海川遊吳越,過江皖,走巴蜀,足跡遍及大江南北。所走之地包括河北、河南、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等地的名山大川,拜訪各地高人隱士及武林高手。他到一處,訪一處,學一處,常與人比手,驗證所學。走過寒暑秋冬,氣候在變,身邊的景致也在變。北方的山粗獷,南方的山靈秀,北方的河奔放,南方的河蜿蜒……就像武術一樣,北方的武術大開大合,南方的武術註重細節。董海川覺得,人的生命原本就是一段看不到終點也無法有歸途的長路。  後來在盤山道長的傳授下,董海川學會瞭八易寒暑掌法、步法、單練及徒手器械。練完功,董海川便在山洞裡打坐,即使閉著雙眼,他依然可以感覺到穿梭在身邊的午後的光線,聽到清涼的風聲,還有樹葉落地的刷刷聲。董海川接觸到瞭《易經》,以陽爻和陰爻相配合而成八個符號,分別是乾、坤、坎、離、震、艮、巽、兌,代表天、地、水、火、雷、山、風、澤,八卦互相搭配又得到六十四卦,用來象征各種自然現象和人事現象,八易寒暑法則是把八卦中的八個符號,作為八個方位用於武術技擊。  八年後,董海川藝成下山。從雄縣開口的翻子門拳到南方道教的轉天尊、八易寒暑掌法,這些都成瞭董海川之後創編八卦掌的基礎。他在遊歷大山名川,遍訪各派隱士高手過程中,通過學習、切磋,所吸收的一些技藝、招法,都成為之後八卦掌的生動素材。  大隱隱於宮  據記載,清朝當太監的大多出自兩個原因,一是自幼傢境貧寒,以太監作為謀生之路。二因犯有重罪,凈身當差可免於一死。打抱不平殺害朝廷命官後董玉托在清廷總管內務府當差的朋友保舉,董海川到王府當太監,一是可以把之前的命案勾銷,同時也是因為,董海川始終沒有忘記義軍派他混入京城的重托。 正在此時,董海川一個提氣騰空,輕靈躍起數尺之高,如旋風旋轉而下,落地無聲。肅王當下賜他七品首領太監,取代沙回回任護院總管。相關閱讀推薦:古代官員中的治盜高手:張敞治理的州郡都絕盜封神演義中十大高手大排名:誰的法術實力最強?三國造假高手董昭如何用兩封書信騙走漢獻帝的?你絕對想不到:西遊記中隱藏的十大絕世高手排名西遊記中最神秘的絕世高手是誰?法力令人驚悚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人物軼事  剿匪不忍  明魁早就聽說在大城縣王傢口駐紮著一股強盜,為首的叫“九奎”,他一直找機會想要為民除害,好好收拾這幫強盜。一天,明魁收到瞭一封邀請函,來信的不是別人,正是強盜頭子九奎。真是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獄無門你闖進來。明魁心想,這個強盜頭子真是自不量力,居然敢找上門來叫板。“我倒要會一會這九奎,看看他到底是何方神聖。”明魁藝高人膽大,隻身赴約。令明魁沒想到的是,胡九奎對他非常客氣,見面行禮後,畢恭畢敬地說:“久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晚清史上重臣張之洞一生廉潔死後連喪葬費都不夠

  導讀:大凡受過高等教育,或者對中國近代史有所興趣和瞭解的人,大概沒有幾個不知道張之洞張南皮的。張之洞(1837~1909),字孝達,號香濤、香巖,又號壹公、無競居士,晚年自號抱冰,謚號文襄,生於貴州省貴築縣(今貴陽市),原籍清代直隸南皮(今河北省滄州市南皮縣),故又稱張南皮,晚清四大名臣之一(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並稱),清代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清流派首領。  張之洞自幼人稱“神童”,於咸豐二年(1852)16歲中順天府第一名“解元”,同治二年(1863)廿七歲中進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編修,歷任教習、侍讀、侍講、內閣學士、浙江鄉試副考官、湖北四川學政、禮部侍郞、山西巡撫、兩廣總督、湖廣總督、兩江總督(多次署理,從未實授)、軍機大臣、體仁閣大學士等職,官至太子太保。  張之洞在其代表作《勸學篇》裡提出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是對洋務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綱領的一個總結和概括;毛澤東對其在推動中國民族工業發展方面所作的貢獻評價甚高,曾說過“提起中國民族工業,重工業不能忘記張之洞”,他創辦大冶鐵礦、漢陽鐵廠、湖北織佈局,還創辦漢陽兵工廠(湖北槍炮廠),發展軍事工業,“漢陽造”步槍在中國長達半個多世紀裡一直是主力武器之一;教育方面,他提出廢除科舉,興辦新式教育,並親自創辦自強學堂(武漢大學前身)、三江師范學堂(南京大學前身)、湖北農務學堂(華中農業大學前身)、湖北武昌幼稚園(中國首個幼兒園)、湖北工藝學堂(武漢科技大學前身)、慈恩學堂(南皮縣第一中學前身)、廣雅書院(廣東廣雅中學前身)等。但對維新變法改良,他由最初支持到後來鎮壓。   他的事跡還有在湖北建兩湖書院、經心書院、武昌師范傳習所,在四川建尊經書院(四川大學前身),制訂“癸卯學制”,興建湖北省圖書館、湖南省圖書館、京師圖書館,提議修改大清法律,倡導修築蘆(京)漢鐵路、粵漢鐵路、江浙鐵路、川漢鐵路,反對殺袁世凱等;著作還有《輶軒語》、《書目答問》、《張文襄公全集》等。  像這樣一位地位赫赫、成就巨大的封疆大吏,兩江總督、軍機大臣、大學士,官居一品,相當於今天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軍委副主席、華東區第一書記;而且他還生有13個兒子,但一生清正廉潔、艱苦樸素,辦理後事時竟然連喪葬費都拿不出,還是靠其親朋門生籌集的(包括後來的“反清先鋒”黃興、中共元老之一董必武等)。盡管清廷賞銀3000兩治喪,但仍遠不夠開銷。臨終前,他給子孫留下遺囑:“人總有一死,你們無須悲痛。我生平學術治術,所行者不過十之四五,所幸心術則大中至正。為官40多年,勤奮做事,不謀私利,到死房不增一間、地不加一畝,可以無愧祖宗。望你們無忘國恩,勿墜傢風,必明君子小人之辨,勿爭財產,勿入下流。”其嫡孫女張厚粲追憶祖父亦說,傢族以耿直清廉為訓,“祖父老傢在河北南皮,當時祖父主張興修鐵路,就是不同意把鐵路修在老傢。掌管鐵路修建的官員紛紛把路線往自己老傢‘引’,而張公卻偏偏避開自己的傢鄉,以明其廉。”   若拿張之洞與李鴻章相比,其個人操守遠在後者之上。張之洞為官清廉,從不索賄受賄,因傢中人口多,日子過得很艱難。有時年關實在挺不過去,他就派人典當衣服之類。當年,武昌“維新”等大當鋪有一規矩:凡是總督衙門拿皮箱來當,每口箱子都給200兩銀子,並不開箱驗看,隻照箱數付給銀兩。開春後張之洞手頭松動一點,必會派人用銀兩贖回箱子。張之洞的弟子傅嶽(字治薌,武昌人,民國時任北京師大教授)曾回憶恩師身後的情形:“張去世後,謚文襄,無遺產,傢境不裕。他的門人僚屬都知道這種情況,所以致送賻儀都比較厚重,總計亦不過銀萬餘兩而不足二萬之數。張傢所辦喪事也就全賴這筆錢,治喪下來所剩無幾。”相關閱讀推薦:晚清奇案:戲子竟冒充光緒帝行騙被張之洞殺頭張之洞從翰林清流蛻變成封疆重臣:調和新舊勢力張之洞如何用“美人計”從李鴻章手中挖來盛宣懷皇上豈能冒充:張之洞快刀處斬“假光緒”事件晚清名臣張之洞靠什麼征服慈禧:竟能連升四級張之洞簡介 晚清名臣清代洋務派代表張之洞生平

大清王朝最後的支持者們:晚清中興四大名臣

  導讀:他們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中國傳統文化人格精神的典范式人物。他們的人生,他們的智慧,他們的思想,深深地影響瞭幾代中國人,以至他們雖已去世一百餘年,但是每當提起他們,人們仍然津津樂道。  曾國藩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謚文正,漢族,湖南省長沙府湘鄉縣人。晚清重臣,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者。清朝軍事傢、理學傢、政治傢、書法傢,文學傢,晚清散文“湘鄉派”創立人。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世襲罔替,“中興名臣”之一。  左宗棠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漢族,字季高,湖南湘陰人,號湘上農人,晚清重臣,軍事傢、政治傢、著名湘軍將領。一生經歷瞭湘軍平定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鎮壓陜甘回變和收復新疆等重要歷史事件。  自幼聰穎,14歲考童子試中第一名,曾寫下“身無半文,心憂天下;手釋萬卷,神交古人”的對聯以銘心志。 1832年(道光十二年)中舉。1851年(咸豐元年)太平天國起義後,先後入湖南巡撫張亮基、駱秉章幕,為抗拒太平軍多所籌劃。為抓住展示才能的時機,他經常為一件小事而與人大吵大鬧;在當上巡撫,官及三品時,脾氣卻越來越小。“窮困潦倒之時,不被人欺;飛黃騰達之日,不被人嫉。”這句著名的話就是他說的。1856年,因接濟曾國藩部軍餉以奪取被太平軍所占武昌之功,命以兵部郎中用。1860年,太平軍攻破江南大營後,隨同欽差大臣、兩江總督曾國藩襄辦軍務。曾在湖南招募5000人,組成楚軍,赴江西、安徽與太平軍作戰。1861年太平軍攻克杭州後,由曾國藩疏薦任浙江巡撫,督辦軍務。1862年(同治元年 ) ,組成中法混合軍 ,稱常捷軍 ,並擴充中英混合軍,先後攻陷金華、紹興等地,升閩浙總督。1864

晚清的中興名臣之一曾國藩是位什麼樣的清官?

  導讀: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備受人們關註的風雲人物。他作為一個普通的農傢子弟,以並不超絕的資質,“文能應試,武能殺人”,後來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被譽為“中興第一名臣”。那麼在腐敗成風的晚清,他又是什麼樣的清官類型呢?  我們從曾國藩生活狀況來揭開他是否清廉的神秘面紗。先說曾國藩在做京官時的經濟狀況。道光二十年,曾國藩中瞭進士,被皇帝授予從七品的翰林院檢討的官職,這相當於今天國務院政策研究室的處級研究員,經常要見各部的長官,有時候還要見皇上,經常給國傢起草一些文章。但他的經濟狀況可以用一個字概括——窮。比如道光二十二年,身為翰林院檢討的曾國藩與仆人陳升發生瞭一場沖突。因為窮困拮據而脾氣又大,曾國藩早已被陳升看不起,在這場口角沖突後,陳升卷鋪蓋另尋高枝去瞭。這件事使曾國藩頗受刺激,還寫下瞭一道《傲奴》詩:“??胸中無學手無錢,平生意氣自許頗,誰知傲奴乃過我!”意思說,手裡沒錢,仆人都瞧不起自己,一個仆人比自己都傲慢。  另一件例證更有說服力。曾國藩為人重感情,對親戚關系十分重視,稍有餘力,必加周濟。道光十九年十月曾國藩進京為官前,曾專門去看望幾位母舅。當時他的大舅已年過花甲,卻“陶穴而居,種菜而食”,過著半野人的生活。曾國藩不覺“為惻然者久之”。他的二舅江永燕送他走時,向他預約工作說:“外甥做外官,則阿舅來作燒火夫也。”南五舅一直把他送到長沙,臨別握著曾國藩的手說:“明年我親自送外甥媳婦(曾國藩的妻子)去北京。”那意思是到北京跟曾國藩享兩天福。曾國藩說:“京城苦,舅勿來。”南五舅說:“好吧,但是我早晚得找到你當官的地方呆兩天。”說話間已然泣下。曾國藩進京為官,使得所有親戚對他寄予厚望,認為天子腳下的翰林公隻要稍一援手,就能使他們的生活天翻地覆。然而,曾國藩當官已好幾年,卻沒有餘力周濟他們。五年後江永燕貧病而死,沒沾到外甥一點光。大舅依然沒有房住,南五舅也沒能到北京享福。   為什麼曾國藩這麼窮呢?這就因為清朝的低薪制。用清代的一兩白銀能夠買多少大米來進行換算,大概一兩白銀相當於今天的200元人民幣,曾國藩一年的工資大概相當於現在24000元人民幣。這個錢如果對今天的一個京漂來講都是非常困難的,何況曾國藩拖傢帶口。當時一個京官的支出是多少呢?在道光二十一年曾國藩全年花瞭458兩1錢9分白銀,財政赤字是333兩5錢4分。  咸豐十年(1860年),曾國藩當上瞭兩江總督。此時曾國藩的收入是多少呢?155兩,和他做京官時期差不多。但這僅僅是一個名義上的工資。清代總督和巡撫最主要的收入是規費,用通俗的話講就是灰色收入。總督級的官員,規費的平均年收入是18萬兩,相當於3600萬元。如果曾國藩的收入真的這麼多的話,他可以是全大清帝國數一數二的高收入者。收入能夠有如此天翻地覆的提升,曾國藩的生活水平提升瞭多少呢?  曾國藩的生活水平確實和做京官時有天翻地覆的變化,但不是提高瞭,而是降低瞭。首先在穿衣方面:曾國藩在總督時期,不僅是穿衣樸素,而且到瞭不修邊幅的程度。洋槍隊的首領戈登,在同治二年到安慶和曾國藩有一次見面,戈登的隨員寫瞭一本回憶錄,提到瞭這次會面。這些外國人驚訝地發現,堂堂兩江總督,衣服陳舊、打皺,還有斑斑的油漬,就是吃飯的時候不小心落的油漬。當然,曾總督穿著樸素,也印證瞭他不擺官架子。其次是他給總督府女眷的規定可見端倪:因為曾國藩不允許在總督府內雇傭太多的仆人,人手不夠用,曾國藩要求自己的女眷自力更生,自己動手做傢務活。同治七年,曾國藩給女兒、兒媳婦定瞭一個工作日程表。每天早飯之後要做小菜、做點心、做酒漿,叫食事。上午紡花或織麻,叫衣事。中飯之後做刺繡之類的細工。晚上還要做鞋,這是粗工。所以總督府的女眷從早上睜開眼到晚上休息,幾乎歇不瞭。如此的總督府傢眷,恐怕在大清王朝肯定找不到第二傢。當時每天晚上,在南京的總督府裡,曾國藩在一邊秉燭批閱公事,他的女眷在一邊點燈織佈,應該說這是中國歷史上非常動人的畫面,更是曾國藩的清廉佐證。  與此同時,曾國藩也有不光彩的一面。為報銷軍費給回扣。清代各部書吏都有不匪的灰色收入,甚至吏比官富。據《李鴻章全集》載:曾國藩、李鴻章委托關系跟戶部書吏勾通,書吏的胃口很大,要求給一厘三毫的回扣(就是報銷一百兩給一兩三錢)。當時湘軍、淮軍要報銷的軍費是3000多萬兩銀子,按一厘三毫算“部費”需要40萬兩,相當於現下人民幣8000萬元。當然,曾、李二人也並非等閑之輩,皇帝和慈禧太後都要對他們二位理讓三分,書吏自然也給面子,最後經過一番討價還價,以回扣8萬銀子(人民幣1600萬元)瞭事。  曾國藩在官場上最大的一筆應酬發生在同治七年(1868年),因為這一年他從兩江總督調任到直隸總督,他到北京去陛見慈禧太後和皇帝。出京的時候,按照當時官場的慣例,要給在京的官員送筆別敬,也就是分手禮。花瞭14000兩白銀,他覺得還不是很豐厚,和別人相比,錢數還不是很多。曾國藩也大吃大喝,在同治十年(1871年),曾國藩有一次到蘇州去檢查工作,他每天大部分的日程是請客吃飯。到臨走前,他也擺瞭兩桌請蘇州的官員。這種做派和晚清的任何一個官員的做派都是一樣。同時曾國藩晚年也要給在京的京官送冰敬、炭敬,總數達幾千兩白銀。  總體來說,堪稱晚清完人的曾國藩並非完人,他的清官形象也有污點。但在腐敗成風的清代官場大環境下,他清廉得問心無愧,最起碼沒有把錢納入自己的私囊。從另一方面看,他的“清廉”和中國傳統歷史上的清官有區別。其實,歷史上像海瑞這樣清可見底的清官屈指可數,更像是百姓一廂情願的“木偶”。曾國藩曾說“尤不願得清官之名”,就是說他不想讓別人認為自己是一個清官。他遵循官場的明規則和潛規則的做法,一定程度上緩和瞭他自己和官場的沖突,有利於他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各方面的資源,為社會辦一些大的事情。從這個意義上說,曾國藩這種內清外濁、內方外圓的清廉更顯真實。相關閱讀推薦:晚清四大名臣之曾國藩為何一生中四次拒絕稱帝?曾國藩的窘迫時刻:曾因天賦不高被小偷鄙視曾國藩不提拔救命恩人被指薄情 曾國藩為何跳江?揭秘:令曾國藩父子“低頭一拜”的人物是誰?清朝史上曾國藩的為官原則:隻辦大事專找替手曾國藩是如何收禮送禮的?揭秘清代官場潛規則

晚清民國有多少明星吸毒:那時吸毒是傢常便飯?

  本文摘自《文史博覽》2014年第11期,作者:廖保平,原題為:《晚清民國:一部明星史半部吸毒史》  明星吸毒屢現,公眾頗為震驚。但隻要翻翻近代史,會發現伶人吸毒(抽鴉片)那是傢常便飯。所以有人說,“一部演員史就是半部鴉片史”。  晚清民國最矚目的伶人非京劇伶人莫屬。京劇原是地方戲曲,漂進京城,經一代代大師的努力,日趨成熟並繁榮興盛,成為晚清民國非常時興的文化形式和消遣方式,與同時代的其他藝術門類相比,處於絕對優勢,出現瞭“四大須生”“四大名旦”“四小名旦”等名角,且流派紛呈,有餘派、言派、馬派、梅派、尚派、荀派、麒派等等。  與此一並時興的另一件事是吸鴉片。上至仕宦文人,下至引車賣漿者,都有抽大煙的。京劇伶人抽大煙更是普遍,已成梨園陋習。老一輩的如程長庚、徐小香、張二奎、餘三勝、譚鑫培、汪笑儂等都是老煙槍,晚輩一點的如裘桂仙、譚小培、楊小樓、餘叔巖、高慶奎等也是癮君子,更晚的如張春彥、馬連良、孫毓堃(kūn)、譚富英、高盛麟、裘盛戎等,各自都有一部吸毒史。  文史作傢徐穆雲在《梨園外紀》中說,梨園名伶中煙癮最大者是汪笑儂,每天要抽煙膏二兩。他每天起床前,形同死人,姨太太口含大煙,對著他的臉噴煙若幹口,才能“活”過來,稍作蠕動。然後灌他喝些參湯,再把燒好的煙槍杵進其嘴裡,汪閉著眼抽十數口後,才能慢慢睜眼講話,穿衣下床。洗漱完之後,又躺下點煙,這叫正式開抽,抽上十來筒,才吃早點。這起床的功夫就得花一個多小時。各戲園都知道他這毛病,所以每逢演戲的時候,都要先給他的姨太太一些錢,唯恐其不願盡心服侍或催促汪老板早點到後臺來。  譚鑫培是個唱念做打俱佳的大師,抽大煙也堪稱“大師”,不吃不喝都可以,不讓抽鴉片可不行。當時清廷雷厲風行地禁吸鴉片,王公貴族都不敢頂風而上,譚老板也不敢明著抽瞭,可是不抽之後,整個人就散瞭架似的沒精氣神,哪裡還唱得瞭戲? 譚派老生創始者譚鑫培,曾獲慈禧太後特許抽鴉片煙。  偏偏慈禧太後是個戲迷,《清朝秘史》講到,端陽佳節,太後高興,賜宴頤和園,命人召譚鑫培等一班名角入宮唱戲,一時楊小樓等名角都到瞭,隻有譚鑫培未到。民政部尚書、肅親王善耆親自前往譚府探究原因,譚鑫培道出苦衷:“現在明詔禁煙,王爺們都在戒煙,我是有癮的人,不吸足烏煙,再不能夠唱戲。”善耆回奏太後,太後笑道:“我當是什麼?原來不過為瞭吸煙的事,那又礙什麼,叫他盡管入宮抽吸就是瞭,隻要他戲唱得好,我還派兩個太監替他裝煙呢!”善耆告知譚鑫培,譚老板大喜過望。從此後煙禁雖嚴,譚鑫培奉旨吸煙,再沒有人敢來查禁瞭。為瞭自己一點偏好,將國法當兒戲,這禁煙註定是失敗的。  如果說譚鑫培“奉旨吸煙”是一件顯榮的事,那麼名伶馬連良為瞭鴉片而“奉旨唱戲”則被時人視為恥辱。  1942 年,偽滿洲國成立十周年,偽總理大臣特請偽華北政務委員會派遣演藝界前往祝賀。開出的條件,除瞭包銀,還有煙土。當時北平的煙土不好買,馬連良為此而動心,也為此而前往。抗戰勝利後,1946年有人檢舉這事,馬連良遂以漢奸罪坐瞭班房。後經回教協會理事長白崇禧斡旋,1947年才脫瞭幹系。人出來瞭,傢卻負瞭債。  要說當時馬連良並不缺錢,就在此前不久,他出手闊綽買下北京南寬街一座帶花園的大狀元府,轟動北平。但是,作為一個癮君子,他還是被偽滿洲國開出的煙土吸引瞭。這“漢奸罪”使他後半輩子背負瞭難以洗清的政治污點,也因之吃盡瞭苦頭。  老裘派花臉的創始人裘桂仙也是個老煙槍,據說長年抽煙讓傢裡的老鼠都染上瞭煙癮。有一次,裘老板帶領全傢長時間在外地演出,傢裡頂棚的老鼠因無鴉片煙熏養,紛紛墜地而亡。這固然不可信,但裘桂仙的兒子裘盛戎有遺傳式煙癮,抽得厲害,未過花甲即因肺病死去,卻是真的。  跟譚鑫培學藝的餘叔巖同時把抽大煙學會瞭。據張伯駒《紅毹紀夢詩註》記錄,梅蘭芳曾出演於美、蘇、日,得博士學位,著名京劇旦角程硯秋也曾出演於法國。有人問叔巖何不也去外國出演?叔巖曰:“吾國乃中華大國,而出演皆系男扮女裝,未免少失國體。美、法、日、蘇吾不再去,唯印度可商量耳。”人問為何願去印度,叔巖曰:“印度有大土,我可過癮也。”原來人傢不去西方是怕沒有鴉片可抽。   晚清民國伶人吸毒之事實不勝枚舉,跟現在明星吸毒提神解壓,尋找靈感的借口一樣,伶人吸毒據說也是為瞭提神解壓。抽大煙確實有刺激提神的作用,隻是藥力一過,人就癱軟如泥瞭。再有,唱戲的最怕嗓子出毛病,尤其害怕在舞臺上嗓子出情況,那等於自砸招牌,保護嗓子是京劇伶人非常重要的事,據說鴉片能止咳止瀉,伶人寧願信其有,而不願信其無。  不過在筆者看來,伶人吸毒主要還是因為來錢快抽得起。清末民國人們愛聽戲,京劇市場火爆,伶人掙錢相當容易,名伶掙錢速度更是讓人望塵莫及。據近代著名報人汪康年記載, 汪桂芬、譚鑫培這些名角,“聲價絕高”。譚鑫培除瞭日常在戲班中演出外,常外出走穴給人傢唱堂會,一出戲價錢約50 兩銀子,而當時京官一品大員年俸不過180

晚清政壇中的慶親王:從“聖眷不衰”到“葬送清朝”

  慶親王奕劻,在波雲詭譎的晚清政壇中,堪稱是“權勢熏天”的人物。在晚清最後的歲月中,擔任瞭首席內閣大臣以及內閣總理大臣。在他的政治生涯中,可以說一直是“聖眷不衰”。然而,在許多晚清的遺老眼裡,他又是親手葬送瞭大清江山的傢夥,這主要是因為他為瞭錢財,力薦袁世凱的復出,最後甚至在利益的驅使下,幫助袁世凱一起哄騙著隆裕太後退位。  奕劻的祖父是乾隆皇帝第17 子慶僖親王永磷,父親是永磷第6 子綿性。在晚清宗室當中,他算得上一位比較有權勢的親王。甚至成為晚清最後三個鐵帽子王裡的成員。另外兩個是恭親王奕?和醇親王奕譞。奕?作為晚清最後的議政王,在晚清政局上的地位無人可以撼動,而醇親王奕譞作為光緒皇帝的父親,成為鐵帽子王自然也是無可厚非。但是,奕劻本是宗室疏族,父親還犯過事。這樣的宗室,在晚清車載鬥量,能混碗飯吃,已經不錯瞭。但是他卻一點點爬瞭上去,由輔國將軍,貝子,貝勒,郡王,親王,最後成為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自己是首席軍機大臣,兒子載振,一個紈絝子弟,也做到瞭商部尚書。晚清最後幾年,外放的官員,不到他傢送禮,即使得到瞭委任,也無法到任。  最關鍵是,慶親王的貪腐幾乎人盡皆知。時人說他傢是“細大不捐,門庭如市”,“異常揮霍尚能積蓄巨款”。著名的《泰晤士報》、《紐約時報》等,也提到他傢就是中國官場“集市”,連門房都設瞭“收費站”,當時的人們還戲稱慶王府為“老慶記公司”。  既然奕劻貪得如此高調,為什麼還能在風雨飄搖的晚清政壇中,從邊緣進入到核心,並且一直屹立不倒?究其原因,還是來自於慈禧太後對其的信任與重用,當然還有他對慈禧喜好的把控與奉迎。  慈禧在咸豐年間與其弟桂祥通信,常由奕劻代為捉筆,奕劻雖無學問,卻寫得一手好字,深得慈禧的好感。而他真正開始被重用,主要是由於慈禧與恭親王奕?的博弈與爭鬥。1884年(光緒十年),慈禧太後再一次罷斥瞭已經與其爭鬥多年的恭親王奕?,本無實權的奕劻因緣得接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主持外交,並進封慶郡王。中法戰爭暴露出中國海防力量空虛。事後清政府總結教訓,提出“大治水師”的方針。清廷於光緒十一年九月二十日(1885 年10 月13 日)諭命奕譞總理海軍事務,奕劻和直隸總督李鴻章為會辦,第二年,命奕劻在內廷行走。十三年,奕劻代表清政府與法國代表在北京簽署瞭續議商務專條和續議界務專條,中國開放廣西龍州、雲南蒙自和蠻耗為商埠。光緒二十年(1894

慶親王奕劻堪稱晚清第一貪 與和珅貪婪級別不相上下

  奕劻之貪財,在晚清無人可與其匹敵,堪稱“晚清第一貪”。1911年《泰晤士報》爆料稱,慶親王僅在匯豐銀行一地的存款,就達到200萬兩之巨。有清一代,奕劻之貪,與和珅不相上下。  奕劻是滿洲鑲藍旗人,愛新覺羅氏,乾隆第十七子永璘之孫,光緒的皇叔,1894年慈禧六十大壽時被封為慶親王,又在1908年獲授鐵帽子王,世襲罔替,是清廷授封的最後一個鐵帽子王。1911年辛亥革命期間,奕劻當瞭6個月的首任內閣總理大臣,是決定清廷命運的關鍵人物。  1884年(光緒十年),慈禧罷斥恭親王奕訢,本無實權的奕劻因緣得接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主持外交,並進封慶郡王。次年設立海軍衙門,受命會同醇親王奕譞辦理海軍事務。權位漸崇的奕劻因才能平平而庸碌無為,常為時人所暗譏。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改為外務部後,奕劻仍任總理大臣。  1903年,榮祿病死,袁世凱得知奕劻將到軍機處任職,立即派親信楊士琦給奕劻送去1張10萬兩的銀票。奕劻假意推辭。楊士琦說:“宮保知道王爺不久必入軍機。在軍機處辦事的人,每天都得進宮伺候老佛爺,而老佛爺左右,許多太監們一定向王爺道喜討賞,這一筆費用也就可觀。所以這些錢不過作為王爺到任時零用而已,以後還得特別報效。”聽瞭這番話,奕劻欣然收下瞭銀票。  奕劻果然如袁世凱所願,入軍機處任領班軍機大臣,旋又管理財政處、練兵處事務,集內外大權於一身。  奕劻做事,善於猜測慈禧風向,“榮辱忽焉,皆在聖意”,慈禧對其很信任。與八國聯軍打過一仗之後,慈禧有些心灰意冷,日常政事由奕劻主持。而奕劻則視袁世凱為最可信賴的人,時常向他問計。奕劻、袁世凱兩人的勢力迅速膨脹,投靠奕劻父子、袁世凱門下成瞭不少人升官發財的捷徑。  武昌起義爆發後,舉朝人心惶惶。內閣總理大臣奕劻與協理大臣那桐、徐世昌(二人皆為袁黨)第一個想到能挽回局勢的,就是袁世凱。而能說服載灃重新起用袁世凱的,也隻有奕劻。1911年10月14日,由奕劻提議起用袁世凱,那桐、徐世昌隨聲附和。不久,袁世凱代奕劻為內閣總理大臣,重新組閣,奕劻改任弼德院總裁。 影視中的慶親王奕劻  此時載灃雖被架空,但畢竟還是監國攝政王,也是海陸軍大元帥,擁有管轄調遣禁衛軍之權,仍然對袁世凱構成一定的威脅。為瞭徹底除掉這個障礙,袁世凱夥同奕劻,告訴隆裕、載灃,“革命黨太厲害,我們沒槍炮,沒軍餉,萬不能打仗。”隆裕問:“可否求外國人幫助?”奕劻說:“等奴才同外國人說說看。”過瞭兩天,奕劻說:“外國人再三不肯,經奴才盡力勸說,他們才表示,革命黨本是好百姓,因為改良政治,才用兵,如要他們幫忙,必使攝政王退位。”在奕劻、袁世凱的哄騙之下,隆裕讓載灃退出監國攝政王之位。  這一年年底,南北和談進入關鍵階段,清帝遜位與否,南北雙方難以達成一致見解。南北議和開始後,奕劻主張清帝退位。載灃聞言,放聲大哭。  1912年1月17日禦前會議上,奕劻、溥倫主張自行退位,頒佈共和,奕劻說:“要想保全皇室,除瞭走共和的道路之外,恐怕沒有別的好辦法。”但溥偉、載澤堅決反對,沒有結果。第二天再開禦前會議,仍無結果。會後,以良弼為首的宗社黨等十餘主戰派前往慶邸,圍攻奕劻,但奕劻不改主意。  1912年2月12日,清廷接受優待條件,宣佈清帝退位。  清帝退位後,奕劻遷居天津。憑借多年積累的不義之財,奕劻在那裡度過瞭優裕閑適的6年時光,於1918年病死寓中。奕劻去世後,其傢人請求謚號。末代皇帝溥儀本想給奕劻“謬”、“醜”、“幽”、“厲”等惡謚,但最終采納上書房意見,給瞭一個“密”字,意思是讓他“追補前過”,在清代親王謚號中,“密”是最差的一個字。相關閱讀推薦:揭秘大清首富慶親王奕劻:如何高調腐敗求自保清朝總理衙門大臣:晚清慶親王奕劻的歷史角色慶親王奕劻個人資料簡介 奕劻是怎麼死的?慶親王奕劻簡介 愛新覺羅奕劻被封晚清第一貪

鐵帽子慶親王奕劻:名副其實的“晚清第一貪”

  奕劻之貪財,在晚清無人可與其匹敵,堪稱“晚清第一貪”。1911年《泰晤士報》爆料稱,慶親王僅在匯豐銀行一地的存款,就達到200萬兩之巨。有清一代,奕劻之貪,與和珅不相上下。奕劻(1838.11.16~1917.1.28),是滿洲鑲藍旗人,愛新覺羅氏,乾隆第十七子永璘之孫,光緒的皇叔,1894年慈禧六十大壽時被封為慶親王,又在1908年獲授鐵帽子王,世襲罔替,是清廷授封的最後一個鐵帽子王。1911年辛亥革命期間,奕劻當瞭6個月的首任內閣總理大臣,是決定清廷命運的關鍵人物。  1884年(光緒十年),慈禧罷斥恭親王奕訢,本無實權的奕劻因緣得接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主持外交,並進封慶郡王。次年設立海軍衙門,受命會同醇親王奕譞辦理海軍事務。權位漸崇的奕劻因才能平平而庸碌無為,常為時人所暗譏。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改為外務部後,奕劻仍任總理大臣。1903年,榮祿病死,袁世凱得知奕劻將到軍機處任職,立即派親信楊士琦給奕劻送去1張10萬兩的銀票。奕劻假意推辭。楊士琦說:“宮保知道王爺不久必入軍機。在軍機處辦事的人,每天都得進宮伺候老佛爺,而老佛爺左右,許多太監們一定向王爺道喜討賞,這一筆費用也就可觀。所以這些錢不過作為王爺到任時零用而已,以後還得特別報效。”聽瞭這番話,奕劻欣然收下瞭銀票。奕劻果然如袁世凱所願,入軍機處任領班軍機大臣,旋又管理財政處、練兵處事務,集內外大權於一身。  奕劻做事,善於猜測慈禧風向,“榮辱忽焉,皆在聖意”,慈禧對其很信任。與八國聯軍打過一仗之後,慈禧有些心灰意冷,日常政事由奕劻主持。而奕劻則視袁世凱為最可信賴的人,時常向他問計。奕劻、袁世凱兩人的勢力迅速膨脹,投靠奕劻父子、袁世凱門下成瞭不少人升官發財的捷徑。武昌起義爆發後,舉朝人心惶惶。內閣總理大臣奕劻與協理大臣那桐、徐世昌(二人皆為袁黨)第一個想到能挽回局勢的,就是袁世凱。而能說服載灃重新起用袁世凱的,也隻有奕劻。1911年10月14日,由奕劻提議起用袁世凱,那桐、徐世昌隨聲附和。不久,袁世凱代奕劻為內閣總理大臣,重新組閣,奕劻改任弼德院總裁。     此時載灃雖被架空,但畢竟還是監國攝政王,也是海陸軍大元帥,擁有管轄調遣禁衛軍之權,仍然對袁世凱構成一定的威脅。為瞭徹底除掉這個障礙,袁世凱夥同奕劻,告訴隆裕、載灃,“革命黨太厲害,我們沒槍炮,沒軍餉,萬不能打仗。”隆裕問:“可否求外國人幫助?”奕劻說:“等奴才同外國人說說看。”過瞭兩天,奕劻說:“外國人再三不肯,經奴才盡力勸說,他們才表示,革命黨本是好百姓,因為改良政治,才用兵,如要他們幫忙,必使攝政王退位。”在奕劻、袁世凱的哄騙之下,隆裕讓載灃退出監國攝政王之位。這一年年底,南北和談進入關鍵階段,清帝遜位與否,南北雙方難以達成一致見解。南北議和開始後,奕劻主張清帝退位。載灃聞言,放聲大哭。  1912年1月17日禦前會議上,奕劻、溥倫主張自行退位,頒佈共和,奕劻說:“要想保全皇室,除瞭走共和的道路之外,恐怕沒有別的好辦法。”但溥偉、載澤堅決反對,沒有結果。第二天再開禦前會議,仍無結果。會後,以良弼為首的宗社黨等十餘主戰派前往慶邸,圍攻奕劻,但奕劻不改主意。1912年2月12日,清廷接受優待條件,宣佈清帝退位。清帝退位後,奕劻遷居天津。憑借多年積累的不義之財,奕劻在那裡度過瞭優裕閑適的6年時光,於1918年病死寓中。奕劻去世後,其傢人請求謚號。末代皇帝溥儀本想給奕劻“謬”、“醜”、“幽”、“厲”等惡謚,但最終采納上書房意見,給瞭一個“密”字,意思是讓他“追補前過”,在清代親王謚號中,“密”是最差的一個字。相關閱讀推薦:新鮮熱詞“鐵帽子王”:詳解什麼是鐵帽子王?“鐵帽子王”什麼意思?清代腐朽墮落利益集團最後的“鐵帽子王”奕劻:晚清官場的第一大貪官清朝戰神僧格林沁:草原放羊娃如何當上鐵帽子王?盤點:大清朝開國八大世襲“鐵帽子王”都是誰?

晚清最會做官的徐世昌:從窮書生到大總統的傳奇

  從晚清進入民國的大人物中,徐世昌算是地位很高的一號要角。在晚清位極人臣,做到軍機大臣,太傅銜太保,進入民國,做過袁世凱的“國務卿”(內閣總理),最後居然成瞭民國大總統。可是細想起來,此公雖然一路大官做上去,但好像什麼事也沒做過。他參與過袁世凱小站練兵,但兵不是他練的;他做過清朝第一任的巡警部尚書,但警察也不是他辦的;他做過東三省的總督,好像除瞭讓自傢的宦囊鼓瞭好些之外,沒留下什麼政績。至於在民國做總統,本是傀儡,姑且不論,給袁世凱做國務卿,連主子要做皇帝,都沒幫什麼忙。這樣的人,你說他好吧,沒做什麼好事,你說他壞吧,也沒什麼壞事他是禍首,就是官運亨通,擋都擋不住。曾國藩說過,俞樾拼命做學問,李鴻章拼命做官,他都趕不上。但是拼命做官的李鴻章也趕不上徐世昌,沒有過上一把總統的癮。  不過,徐世昌的官運在入仕之初,並不那麼好。 雖然金榜題名,而且入瞭翰林,但一連八、九年,卻連一個外放學官的機會都沒有。清朝的翰林,有黑紅兩分,紅翰林,可以上天入地,上天則到皇帝身邊“上行 走”,沾著皇傢的仙氣,皇帝的恩典,福分自然小不瞭。入地則是外放學官,做主考或者學政,收一堆弟子門生,和弟子門生的孝敬,當下可以享用,日後可以援引。而黑翰林則兩下都不沾,既上不瞭天,也下不瞭地,幹在京師苦熬,除瞭同鄉同年的地方官進京的時候可以打打秋風之外,自己也許還可以混個飽肚子,傢人仆役未免吃不上穿不上的,袍褂都時常要進當鋪,用的時候再贖出來。不用說,徐世昌就是這樣一個黑翰林。  終於,徐世昌熬不下去瞭。甲午戰敗之後,袁世凱接替胡燏棻在小站練兵,邀請徐世昌來幫忙,徐居然欣然從命,到新建陸軍營務處公幹。那時節,翰林屬於清望之職,科舉金字塔塔尖上的人,黑翰林固然窮點, 但去軍營謀事還是絕無僅有的稀罕事,像徐世昌這樣的正式翰林,即便是外放做地方官,都算是丟人,自降身價,跟丘八混在一起,似乎連想都不用想。  別個想都不敢想的事徐世昌做瞭。事實證明,這一步,他走對瞭。徐世昌日後的功名利祿,都在於他做瞭這麼一個當時看起來很不可思議的選擇。事實上,徐世昌的仕途蹭蹬,很大程度上在於他上頭沒人(靠山),而毅然投身小站,意味著他買瞭官場潛力無限的績優股,對於袁世凱來說,尚未發跡的他,有一個翰林來做幕僚,對提高自己的身價,無疑有莫大的好處;對於徐世昌而言,一可以解決經濟困難,二算是壓寶,搏一下,總比困死在翰林院要強,事實證明,他的運氣很好,這一寶壓下去,以後的富貴榮華居然全有瞭。   實際上,徐世昌是個很會做官的人,自從跟對瞭人之後,官運亨通。庚子以後,袁世凱一躍成為繼李鴻章之後中國政壇的臺柱,徐世昌也隨之進入最高層,時而尚書,時而總督,時而軍機大臣,最奇妙的是,1908年西太後和光緒相繼去世之後,滿族親貴要當傢作主,排擠袁世凱出局,但徐世昌卻得以保全,不僅如此,他還在後來的皇族內閣中擔任僅有的兩個協理大臣(副總理)中的一個,要知道,在這個內閣中,滿打滿算,漢人才四個,而徐世昌是地位最高的一個。會做官的人都喜歡做官,自從庚子以後,清朝實行新政,徐世昌要缺、肥缺一個接一個,巡警部、郵傳部、東三省總督,內閣協理大臣,辛亥革命的時候,還趁亂從清廷拿到瞭太傅銜太保的名義,不僅在實際上而且在名義上達到瞭清朝官員的最頂點。清帝遜位,作為太傅銜的太保,總不好意思馬上做民國的官,閑瞭下來,跑到青島跟一班遺老遺少混在一起,做瞭若幹臺詩鐘,未及兩年,終於熬不住瞭,袁世凱改國務總理為國務卿,請徐世昌出山,徐世昌食指大動。然而他真心做遺老的弟弟徐世光看不過去,出來橫擋,苦勸兄長不能為袁氏之官,辜負清朝的皇恩。哥倆熬瞭一夜,弟弟哭,哥哥也哭,哭到天亮,哥哥還是上瞭火車,不久成瞭袁世凱的國務卿。袁世凱的大兒子和一群幸臣,發起洪憲帝制,徐世昌自恃身價,沒有積極響應。帝制成,袁世凱尊徐世昌為“嵩山四友”,說是不好意思讓老朋友稱臣。徐世昌當然明白是什麼意思,很是不爽,對人言道:所謂嵩山四友,就是永不敘用。他明白,官癮極大的他,從此在袁朝想做個弼馬溫亦不可得矣。  好在袁世凱的帝制很短命,在此後的軍閥爭鬥中,徐世昌憑自傢多年練就的身段和功夫,最終做上瞭民國大總統。  晚清號稱士官三傑之一的吳祿貞曾經這樣評價徐世昌的左右(時徐為東三省總督):“議論皆文明,樣子皆標致,救東事則不足,壞事則有餘。”(註:東事即指東北邊疆之危機)其實,有什麼樣的幕僚,就有什麼樣的東傢。在中國,就是這樣的人,才官運亨通。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但成事不是他的創意,敗事也不是他的首惡。功夫都在“樣子”上,至少在上級看來,這種人的模樣和做派總是那麼可愛,老成穩重,靜若處子。相關閱讀推薦:揭秘:民國史上袁世凱是怎樣拿自己的長子作秀?民國史上的第一女殺手:袁世凱差點死在她手裡民國立法實行一夫一妻 軍閥娶40房姨太太違法嗎?民國歷史上最詭異的一起大謀殺案:楊永泰之死揭秘:民國歷史上為什麼要設立電影的檢查制度

創辦中國幼兒園的第一人是誰?揭秘晚清重臣端方

  現在小朋友進幼兒園成瞭不少傢長的老大難問題,盡管國傢出臺瞭不少措施,但幼兒園依然很緊張。幼兒園並不是當代中國人的專利,早在光緒二十九年即1902年9月的時候就已經有人創辦瞭中國第一所幼兒園,這個人就是今天我們要說的主人公——端方。  端方(1861~1911),清末大臣,金石學傢。本來是漢人,姓陶,號陶齋,後改姓為托忒克氏,民族改為滿洲正白旗人。光緒八年(1882年)中舉人,歷督湖廣、兩江、閩浙,宣統元年調直隸總督,後被彈劾罷官。  端方於光緒八年(1882年)中舉人,捐員外郎,後遷候補郎中。曾經支持戊戌變法,但在變法失敗後受到瞭榮祿和李蓮英的保護,並沒有受到株連。在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的時候,又被任命為任直隸霸昌道。不久清廷在北京創辦農工商局,將其召還主持局務。端方趁此機會上《勸善歌》,受到慈禧賞識,被賜三品頂戴。這就是歷史上所謂的“太後大悅,命天下張貼,京中呼為‘升官保命歌’”。  創辦中國第一所幼兒園  1902年端方被任命為湖廣代理總督,當時的兩湖總督是張之洞,張之洞主張改革傳統教育的同時,開始認識到“西學”的重要性,著手試辦以“西學”為主的新式學堂,並且開始書院改革,其中較為著名的是兩湖書院,開辦的新式學堂中,最為著名的是自強學堂。1902年,兩湖書院改為兩湖高等學堂,分科為八門,成為一所包括文、理、法三科的綜合性高等學堂。後又經過多次改革,最終成為一新式學堂。  此時的端方也趁機借窩下蛋,在武昌小學堂內創辦瞭中國的第一所幼兒園——湖北幼稚園(現在臺灣依然保留這種稱謂,大陸也有人這麼叫)。而且聘請瞭日籍保姆野美智慧等三人負責經營辦理。除此之外還擬定瞭《湖北幼稚園開辦章程》。  幼稚園主要招收五到六歲的兒童,人數為八十人,學制為一年。開設的課程有行儀(應該就是禮儀之類的)、幼稚園語、手技(大概相當於現在的勞動課,主要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日語、唱歌,遊嬉等七個大類,可謂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除此之外,園服、課本、學習用具全部免費提供,況且隻要戶口是湖北的,符合規定,學費全免(這點兒和現在的高考差不多,有地域歧視,不主張)。但夥食不負責提供。除此之外,端方還是第一所省立圖書館的創辦人,還派出瞭二十多名幼女赴日本學習師范教育。 端方  撲朔迷離的死因  據《清史稿·端方列傳》記載,宣統三年,即1911年5月,端方任命為川漢粵漢鐵路督辦大臣,1911年5月(宣統三年四月),清政府宣佈“鐵路幹線國有政策”,政策規定:宣統三年(1911年)前所有集股商辦的幹線,必須由國傢收回。端方想與湖廣總督瑞澄爭功,所以就強行將四川當地民辦鐵路收歸國有。  說是國有,其實則是與美、英、法、德四國銀行團訂立總額為六百萬英鎊的借款合同,公開出賣川漢、粵漢鐵路修築權。由此激起瞭川湘鄂人民的保路運動。6月17日,成都各團體兩千餘人在鐵路公司開會,成立“四川保路同志會”。四川各族人民、各階層人士也紛紛加入保路鬥爭的行列。教師學生、農夫苦力、商人士兵、回族同胞、羌族土司、基督教徒、僧尼道士以各種形式集會演說,掀起群眾性的反帝愛國熱潮,揭露帝國主義掠奪中國鐵路、清政府賣國賣路的罪惡行徑。  為瞭鎮壓四川人民的保路運動,1911年11月,清廷派湖北新軍前去鎮壓,新軍由端方帶領,因而造成武昌空虛,為辛亥革命首役武昌起義奠定瞭基礎。端方帶領湖北新軍抵達四川資州後,在資州待瞭十來天。其時,武昌起義的消息已經傳來,軍心動搖。據隨同其入川的一位士兵回憶:“端方為穩定軍心,極力籠絡部下。有的士兵生病瞭,端方派其弟到軍營問候;有的士兵亡故瞭,端方修書哀悼;沿途官民送吃送喝的勞軍,端方做出先嘗毒的姿態。甚至有的士兵受不瞭跋涉之苦,端方竟然下令雇轎抬著他。”  盡管如此,悲劇還是發生瞭。軍官劉怡鳳率領士兵闖入端方的房間,出言不遜,咄咄逼人,端方最終沒有屈服。最終,端方和他那曾經留學日本研究鐵路的六弟端錦,均被殺害。  這是其死因的最普遍的一種說法,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兩種說法。  一說是“欽差(即端方)(在資州)正擬進省,忽接由省發來的急電,謂北京失守,兩宮出狩陜西,有旨令午帥(端方)率領鄂兵由陜赴晉勤王。午帥當時向各兵演說,預備北上。兵士反對勤王,因此大嘩”,造反兵士互相煽動,並殺害端方兄弟。這是端方傢丁的說法。  另一種說法是端方在資州的處境兩難,進不能攻,退不能守,於是端方就謀劃獨立,軍隊卻不聽令。因而遇害。  無論怎樣,端方的死始終是一個悲劇,他作為當時清朝“體制內”的官員,能夠有超越時代的意義倡導憲政方面的言行,並且作為中國新式教育的創始人之一,在當時那個時代,實屬難得。難怪他死後有人為他抱屈。  在端方死後,受他提攜的光緒狀元張謇更是寫挽聯“物聚於好,力又能強,世所稱者,燕邸收藏,三吳已編《陶齋錄》;守或匪親,化而為患,魂其歸半,夔雲慘淡,萬古同悲《蜀道難》!”悼念,盡陳其悲傷之情。其中的《蜀道難》則是1912年在日本留學的王國維為端方寫的一首悼亡詩的名字。相關閱讀推薦:晚清三大軍政集團的環鏈關系 晚清三大軍政集團晚清最會做官的徐世昌:從窮書生到大總統的傳奇晚清政府參加芝加哥萬國博覽會 景泰藍奪一等獎揭秘真實的晚清生活:老照片還原百年前中國社會鐵帽子慶親王奕劻:名副其實的“晚清第一貪”

誰是晚清民初政壇第一皮條客?民國軍閥段芝貴

  皮條客是妓女和嫖客之間的中介人,其得名來自於北京著名八大胡同當中的皮條營。  在民國初期,中國政壇上有一位非常知名的“皮條客”——段芝貴,他為瞭攀龍附鳳,升官發財,曾多次為袁世凱及其兒子、慶親王奕劻之子載振等提供美女,供其玩樂。  段芝貴:安徽合肥人,字香巖。人們稱之為“小段”,方便將他與“老段”(段祺瑞)分別開來。其實,如果按照族譜來算的話,段芝貴還是段祺瑞的叔叔,隻不過歲數較小而已。  1907年,時任農工商部尚書及禦前大臣的載振(軍機大臣、慶親王奕劻之子)前往東三省,途徑天津時遇到智慧與美貌並重的坤伶楊翠喜,想把她納為小老婆,可遭到瞭楊的拒絕。隨行的督練處總參謀兼督辦段芝貴聽說此事後,威脅楊的父親兄弟,以1萬銀兩作為贖身費。楊傢被迫應允。段芝貴乃深夜派人將楊翠喜送到載振府中。  載振大喜,請父親奕劻將段芝貴破格錄用。於是,奕劻奏請慈禧頒發上諭:“欽命天津巡警道段芝貴恩賜佈政使,署理黑龍江巡撫,著即前往任事。”  不巧的是,這件事被禦史趙啟霖獲悉瞭,後者向慈禧太後參奏,彈劾慶親王奕劻。雖然《申報》、《時報》等各大報刊對此事輪番進行報道,但趙啟霖的參奏還是失敗瞭,他本人被慶親王以擅幹上諭誣蔑親貴重臣名節論罪革職。  後來,郵傳部尚書、立憲派領袖岑春煊跟著參奏,稱段芝貴“段芝貴為皂班之子(段芝貴父親是衙門差役),李氏傢奴(幼年充任李鴻章的侍童),獻妓取幸,眾所不齒;命為封疆大吏,實屬有違官箴。”慈禧大怒,當即發出上諭將段芝貴革職。此時段芝貴已經在上任的路上,聽到命令後不得不灰溜溜地回來瞭。  1914年,段芝貴又上演瞭同樣的劇情。這一次是討好袁世凱之子袁克定。   民國成立後,段芝貴投靠袁世凱,在“二次革命”中鎮壓江西討袁軍有功,被任命為安徽宣撫使,授陸軍上將。1914年2月1日署湖北都督。就在那一年,袁世凱之子袁克定因事來武漢,一日袁克定在怡園看戲,看見瞭名噪南北的坤伶王克琴,竟然一見鐘情,迷上瞭這位“當紅明星”。段芝貴知道袁克定的心思後,立即重操舊業,兩次拜訪王克琴,並花瞭8千銀兩為王購買傢具和日用品,打算將她送給袁克定。  不曾想,此事被《大漢報》經理胡石庵知道瞭。胡石庵派兩名編輯前往怡園看戲,一探虛實。當晚,怡園演出《梅龍鎮》,王克琴扮演酒傢少女李鳳姐,裡面有一句臺詞是“軍爺有錢,買不得鳳姐不賣之物。”王克琴說這段話時,拿眼斜看樓座,似嗔似嬌。  樓座中坐著的便是袁克定一夥人。  第二天,《大漢報》刊發《落花有主》一文,譏諷段芝貴。段芝貴就此懷恨在心,決心伺機報復。後來,河南省寶豐縣綠林頭目白朗率領起義軍進攻老河口,《大漢報》據事直書,並開辟“中原狼禍論”一欄。段芝貴指控《大漢報》私通白朗,編造“報館通匪案”,以“泄漏軍機,鼓吹亂黨,擾亂治安,搖惑人心”十六字罪名,封禁報館,並將胡石庵及編輯、理事、發行、訪事等十多人逮捕入獄,發交陸軍審判處審訊,直欲胡石庵等人死地而後快。  不過,在社會各方的壓力之下,胡石庵等人僅被判短期徒刑。段芝貴離開湖北後,胡石庵等人就被釋放出獄。  西諺雲:權力是最好的春藥。在政壇這個權力最集中的地方,當然少不瞭段芝貴這種“皮條客”活動的空間。段芝貴靠著這種不足為外人道的“本事”,獲得瞭“政壇第一皮條客”的“美名”,從此名遍天下。相關閱讀推薦:民國時期那些美麗的校花 你知道幾個民國時期的紅會副會長:黑幫事業之外的杜月笙民國黑幫老大搞選美:美女們穿泳裝震驚大上海民國歷史揭秘:統一的國民政府為何曾想廢除春節?劉文典:敢罵蔣介石但吸毒狎妓的民國大學校長

晚清歷史揭秘:梁啟超為何要挖孫中山的墻角?

  俗話說,“隻要鋤頭舞得好,沒有墻壁挖不倒”。梁啟超就是這樣一名善於挖墻腳的高手。  當年,梁啟超曾經在背後挖瞭孫中山一鋤頭,挖得他元氣大傷,損傷慘重。以至於過瞭很久,孫中山提到此事都恨恨不已。  梁啟超為何要挖孫中山的墻角?他是怎麼做到的?  眾所周知,美國檀香山是孫中山青年時代求學和從事革命活動的地方。少年時代,他在這裡的基督教學校畢業,擁有眾多同學和故交。孫眉是當地大富豪,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其在華僑中享有很高的威信和號召力。1894年,孫中山本人又在此地成立瞭興中會,有瞭大批追隨者。因此,孫中山一直視檀香山為自己的發源地和大後方。每每在國內遇到什麼挫折,就逃到這裡來舔舐傷口、恢復元氣。  1899年冬天,梁啟超從日本來到瞭檀香山。  我們知道,雖然梁啟超與孫中山是地地道道的老鄉(梁啟超是廣東新會人,孫中山是廣東香山人),但兩人所行之路截然不同。一個從維新走向瞭保皇,一個因為改良之路受阻,走向瞭革命。兩人就像兩道平行的鐵路軌道,雖都旨在拯救中華民族,但絕少交集的機會。   那麼,梁啟超為什麼要來檀香山呢?  1898年,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在光緒皇帝的支持下,發起瞭著名的“戊戌變法”,期望在中國進行君主立憲的改革實驗。無奈,頑固派的勢力太大,沒幾個回合,變法就以慘敗告終。譚嗣同等六君子被殺,康有為、梁啟超等遭到清廷通緝,被迫逃出中國,流亡到瞭日本。迫於清廷的壓力,日本把康有為禮送出境。後來康有為去瞭加拿大,繼續籌建保皇黨;而梁啟超留在瞭日本,並與當時正在日本發展革命力量的孫中山見瞭幾次面。  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孫中山是一個非常重感情的人。雖然梁啟超與自己政治理念不同,但他認為,既然大傢都是被清廷通緝的流亡分子(孫中山也曾經被清廷通緝),就應該同仇敵愾,共同對付清廷。此時,目睹瞭日本現代社會的梁啟超,思想上有瞭很大的觸動,也使得他與孫中山的交談,有瞭更多共同語言。  根據史料記載,梁啟超與孫中山的關系一度十分密切,甚至開始策劃合作成立革命黨瞭。可就在這時,遠在加拿大的康有為聽到瞭風聲,非常生氣。作為保皇派的領袖,康有為不願弟子梁啟超滑到革命黨一邊,就寫信要梁啟超離開日本。去哪裡?檀香山。幹什麼?發展保皇會成員。  骨子裡非常傳統的梁啟超,聽從瞭康有為的指示,啟程去瞭檀香山。不過,在啟程之前,他找到孫中山談瞭一番話。  梁啟超告訴孫中山,自己這次去檀香山,是去發展革命會黨。因此請他開一張介紹信,把自己介紹給在檀香山的孫眉和興中會會員。要說孫中山也是一位久經考驗的同志瞭,什麼場面沒見過?什麼風浪沒見過?聽瞭梁啟超的話後,居然深信不疑,揮筆寫瞭一張介紹信,交給梁啟超。  梁啟超是第一次踏上檀香山的土地,但是,憑借著孫中山的介紹信,他受到瞭興中會會友們的熱情接待。在梁啟超寫給孫中山的信中如此描述,“同人相見,皆問兄起居,備致殷勤。”梁啟超去拜訪孫眉一傢時,孫眉不但“招待優渥”,還令兒子對梁啟超“執弟子禮”。顯然是沒把梁啟超當外人看。面對此情此景,梁啟超很是感動,信誓旦旦地向孫中山表示,“我輩既已訂交,他日共天下事,必無分歧之理。  但真是這樣嗎?  梁啟超在檀香山住瞭幾個月之後,開始在興中會會員中發展保皇會成員。他是這樣對興中會會員們說的,“我們現在名義上是保皇,實質上是革命。”梁啟超因為“戊戌變法”,在華僑中頗有聲名,本身口才又甚為瞭得,加之他又帶著孫中山的介紹信,竟然贏得瞭不少興中會會員的信任。他們在梁啟超的鼓動之下,紛紛脫離瞭興中會,加入到保皇會。  接下來在檀香山發生的一件事情,更加速瞭興中會會員們投向保皇會的步伐。  當時,檀香山剛剛發生過瘟疫,為瞭杜絕傳染,美國政府縱火焚燒瞭疫區。這一把火,讓當地華僑財產損傷慘重,也激起瞭他們團結起來抵抗外人(美國政府)的決心。梁啟超就告訴他們,隻有把光緒扶起來,重新做皇帝,才能國富民強,抵抗外敵。這些華僑們本來就有濃厚的保皇思想,聽瞭梁啟超一番話,就更加緊密團結在他周圍瞭。這時候,梁啟超儼然成為瞭當地興中會和華僑的領袖人物……至於孫中山,已經被人們拋到腦後。  接下來,梁啟超開始謀劃向當地僑商籌款的事項瞭。  梁啟超已經在檀香山居住差不多半年瞭。按照初衷,他的主要目的倒不是來檀香山發展保皇會員,而是為國內唐才常等好友策劃的勤王活動籌集資金。老實說,能不能在檀香山籌集到足夠資金,梁啟超心裡一點底都沒有。他最初隻是把檀香山作為中轉站,通過這裡去往美國或者香港。但是,由於康有為不支持梁啟超去香港,去美國也因為瘟疫的原因屢屢遭到美國政府拒絕,不能成行,還被美商赫欽騙瞭2萬元。怎麼辦呢?還得找僑商們想辦法。  梁啟超通過精彩的演說,向廣大僑商遊說,隻因清廷腐敗無能,導致列強欺凌,在國外的華僑們才備受歧視和欺負。要改變這種現狀,就隻能進行勤王活動。在梁啟超的鼓動之下,僑商們慷慨解囊,很快就籌集到10萬餘元。遠遠超過瞭梁啟超的估計。  梁啟超籌集到足夠的款項之後,於當年7月18日離開檀香山,回到日本。在檀香山短短半年時間內,梁啟超不但挖瞭孫中山的人,還挖瞭他的財。1904年春,孫中山回到檀香山,為革命開展籌款活動。他發行瞭一種“軍需債券”,聲明此時借款10美元,革命成功後還款100美元。但他最終隻籌集到2000餘元,與梁啟超籌集到的款項相比,相去不知道裡計。  梁啟超的挖墻腳行為,給孫中山帶來的惡果遠遠不止這些。興中會的會員嚴重水土流失也就罷瞭,無法籌集到更多款項也就算瞭。孫中山在檀香山的生存環境也變得惡劣起來。他不得不考慮離開檀香山,去美國發展。為瞭拉攏美國著名社團組織——洪門,他打算在檀香山加入其分堂致公堂。沒想到的是,致公堂中頗多保皇人士,千方百計阻擾他的加入。好在洪門老叔父鐘水養非常敬重孫中山的為人,拍案而起,“我們洪門以‘反清復明’為宗旨,孫中山雖然沒有加入洪門,但他在外已經實踐瞭多年。這種人士我們打開大門歡迎都來不及,怎麼會把他阻攔在外。這不是違背洪門的宗旨嗎?”在他的力排眾議下,孫中山始得加入洪門。  最後說一個小故事。孫中山從檀香山來到美國舊金山,當地保皇會人士勾結關員,阻止孫中山登陸,把他羈留在海關附近的一處木房。在洪門的幫助下,孫中山才安然脫險,進入美國。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至少在與較激進的革命人士打交道的時候,一些保皇人士表現得確實很不堪。相關閱讀推薦:林徽因梁思成婚事十年修正果 梁啟超一手促成梁啟超子女個個成才是怎麼做到的?讀讀這封傢信梁啟超給徐志摩證婚詞:希望這是你最後一次結婚揭秘:梁啟超等仁人志士流亡為何大都選擇日本?

胡雪巖的荒唐生活:晚清第一暴發戶開傢店娶個妾

  胡雪巖(1823—1885),名光墉,字雪巖,安徽績溪人,胡慶餘堂創始人。他出身貧寒,經商才能、處世韜略為世人所稱道,被譽為一代巨賈。慈禧太後賜他黃袍馬褂,他又升遷至“佈政使銜”從二品官階,故又被稱為“紅頂商人”。縱觀清朝兩百多年的歷史,經商獲仕、戴紅頂子又穿黃馬褂的,僅胡雪巖一人而已,他是晚清一位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   胡雪巖擁有資產近3000萬兩白銀的傢業,田地萬畝。事業有成的胡某人顯露出“暴發戶”的淺薄和荒淫。他在生活方面極盡奢靡,處處顯露出那種趾高氣揚的神氣。《胡光墉傳》記載:胡雪巖修建“第宅園囿,所置松石花木,備極奇珍。姬妾成群,築十三樓以貯之”。也有資料說他“大起園林,縱情聲色,起居豪奢,過於王侯,驕奢淫逸,大改本性”。他耗巨資營造的庭園被譽為“江南第一豪宅”。   胡雪巖酷愛女色,經常在街市上尋覓美色,看見有姿色的美麗女子,就請人說和,身價再高也不計較,而且還會給女方的傢人安排好差事。他仗著有財有勢,把冒犯他的女子娶回後再休棄,肆意侮辱良傢女子。他強買民女,通常隻過三五天或一兩個月,新鮮感一過不喜歡瞭就給銀數百兩,任其改嫁。據《見聞瑣錄》記載,遭到他喜新厭舊拋棄的“凡買而旋遣者,殆數百人”。   《南亭筆記》記載:有一天,胡雪巖穿著樸素的衣裳到一個妓女處。那妓女看胡雪巖的窮酸相以為沒多少油水,便懶得理他。隻有一個老婦人殷勤招待瞭他。第二天,胡雪巖派人給老婦人送瞭兩包金葉子。妓女那叫後悔啊,讓老婦人跟著來人去請這位財神。胡雪巖也挺給面子,再度光臨,然而卻是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隻是捻須微笑,嘲諷妓女有眼不識他這座泰山。   《莊諧選錄》記載:胡雪巖一次經過一傢裁縫店,見門口一個苗條女子很是上眼,就盯住多看瞭幾眼,那女子覺察之後,急忙關門進入屋內。胡雪巖的自尊心受到瞭傷害,於是派人拿巨資向其父親提親要納其為妾,女子之父見錢眼開答應瞭。胡雪巖擇日將這女子娶回。在新房裡,胡雪巖自己喝著酒,然後讓新娘子裸體躺在床上,又讓仆人在一邊高舉著大蠟燭。他來回踱步看著這新人,放聲大笑說:“前幾日你不讓我看,我偏要看。現在你還有什麼辦法制止我?”他說完推門而去,到別的小妾房中過夜。第二天派人對這女子說:“這間房中所有的物件都可以拿走,你可以改嫁他人,這裡沒有你的位置。”   吳沃堯《二十年目睹之怪現象》,敘述瞭胡雪巖獨特的生意經。書中第六十三回寫道:“他那經營手段也實在厲害,因此一年好似一年,各碼頭都有他的商店。也真會籠絡人,他到一處碼頭開一處店,便娶一房小老婆,立一個傢。店裡用的總理人,到他傢裡去,那小老婆照例是不回避的。住上幾個月,他去瞭,由得那小老婆和總理人鬼混。那總理人辦起事來,自然格外巴結瞭。所以沒有一處不是發財的。”

晚清重臣左宗棠長期的心病:自己的學歷隻是舉人

  曾國藩論涵養論能力論韜略論成就,都可說是人中之傑。但這位人中之傑的“最高學歷”僅是在道光十八年殿試中入圍三甲最末,成瞭“同進士”。雖然他人可以說“英雄不問出處”,但“英雄”本人可不是這樣想的,這個相當於“進士”的“學歷”,可是一件讓這位大人一輩子都不爽的事。   曾國藩做兩江總督時,一次,他的兩個幕僚在幕府相互出對,一個出上聯“如夫人”,另一個回對“同進士”;接著從“如夫人洗腳”對“同進士出身”;“替如夫人洗腳”對“賜同進士出身”,兩個人鬧騰得不亦樂乎。突從裡屋傳出一個摔東西的響聲,接著總督大人鐵青著臉出來拂袖而去。兩個幕僚目瞪口呆,意識到他們闖禍瞭。後來弄明白瞭,原來權傾天下的總督大人就是“賜同進士出身”,他倆捅到瞭人傢總督大人的“軟肋”。   清朝科舉分為三甲。頭甲三人,即狀元、榜眼和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第一名,稱“傳臚”(起初,三甲頭名亦稱傳臚,後僅限於二甲頭名),中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幹人,賜同進士出身。這裡的“同”隻是“相當於”罷瞭。   曾國藩學生左宗棠的“學歷”比起老師又遜色瞭一籌,隻是個“舉人”。可這位非常有性格的“舉人”卻不像老師那樣溫柔瞭,什麼韜光養晦,什麼難得糊塗,脾氣火暴的左宗棠不這麼扭扭捏捏。他一直自比諸葛亮,一向以為今亮(即他自己)未必不如古亮(三國時的諸葛亮)。左宗棠也確實在治軍、打仗、辦洋務各個方面都做出瞭一些成就。為瞭能獲得更大榮譽,死後能得到皇帝給予的謚號,因此左宗棠一心要摘掉自己“舉人”的“中等學歷”,說什麼也得弄個“高等”的。   湖南是太平天國戰爭早期的戰略要地,咸豐二年(1852),太平天國大軍圍攻長沙。長沙城危急之際,經人舉薦,湖南巡撫張亮基聘請左宗棠為師爺,並將全部軍事悉數托付給他。左宗棠由此得以大展身手,他立馬“晝夜調軍食,治文書”、“區畫守具”,各種建議都被采納並付諸實施,終於使長沙固若金湯,太平軍圍攻三月無功而返。左宗棠初露崢嶸,一生的功名也由此開始。   咸豐四年(1854),左宗棠又應湖南巡撫駱秉章之邀,第二次入佐湖南巡撫幕府,這次時間更長,達六年之久。其時,長沙周圍城池多被太平軍占領。左宗棠焦思竭慮,輔佐駱秉章“內清四境”、“外援五省”,以一己之力支撐大局。對統軍打仗一竅不通的駱秉章對他言聽計從,“所行文書畫諾,概不檢校”。由於左宗棠的悉心輔佐和籌劃,終將湖南軍政形勢轉危為安。左宗棠在長沙也兩次證明瞭自己的能力,引起瞭朝廷的重視。

晚清能臣李鴻藻:為清廷保住上萬平方公裡領土

  曾歷任晚清內閣大學士和兵、禮、工、吏部尚書,軍機大臣、總理衙門大臣等重要職務的李鴻藻,由於其名字和李鴻章隻差一個字,常常被不熟悉清史的讀者誤讀,以為其和李鴻章是兄弟關系,至少也是同族兄弟。其實這“二李”隻是同朝為官而已,名字相近隻是巧合。李鴻章是安徽人,李鴻藻是河北人,毫無血緣關系,但他們有兩個共同點:其一,兩人都是晚清牛人,其政治地位難分伯仲。其二,兩人都是孔繼勛的門生(道光二十四年即1844甲辰科,孔繼勛以內閣學士任順天鄉試副考官時錄取李鴻章、李鴻藻為舉人)。  李鴻章的胞兄李瀚章官至兩廣總督,也是晚清的封疆大吏之一,在晚清史上的曝光率也很高,李鴻章的弟弟李鳳章也曾與兩位哥哥並列封疆,李鴻章傢族人才濟濟盛極一時,所以導致大傢誤以為李鴻藻也是李鴻章的哥哥或弟弟。  其實,李鴻藻與李鴻章非但沒有血緣關系,而且政見不同,還是朝中的死對頭。李鴻藻是“清流派”的主將,而李鴻章則是“洋務派”重臣。李鴻藻曾策動“清流派”彈劾洋務派李鴻章。甲午之戰時,李鴻章以直督主和,當時的翰林則一致主戰,李鴻藻以禮部尚書之職主戰,佈告中外對日宣戰的詔書都是李鴻藻一意堅持頒佈的。北洋軍隊戰敗後,李鴻藻向朝廷主張殺李鴻章以謝天下。他還曾對光緒皇帝說:李鴻章的專橫跋扈不亞於年羹堯和和 。   李鴻藻,字季雲、寄雲,號石孫、蘭孫、硯齋,1820出生於河北省高陽縣龐口鎮。李鴻藻的祖父李殿圖,字桓符,官至福建按察使、佈政使,安徽、福建兩省巡撫。李鴻藻的父親李轍通,字尊軒,號曙樓,他曾任廣西賀縣知縣等職。李鴻藻少年時代就聰明過人,讀書過目成誦。他17歲中秀才,24歲中舉人,一年後又中進士,從此開始瞭他長達50餘年的為官生涯。曾歷任清內閣大學士和兵、禮、工、吏部尚書,軍機大臣、總理衙門大臣等重要職務。他還是同治皇帝的老師,有“高陽相國”之稱。他經歷瞭咸豐、同治、光緒三朝,是晚清三朝閣老。  李鴻藻自幼寫得一手漂亮的“館閣體”(董其昌字體),且用功甚勤。他留下來的奏折、議稿甚多,多采用“董體”書之,俊逸瀟灑,字字珠璣。清代以降,書林碑學大行其道,“魏碑體”風行天下。李鴻藻卻碑帖兼用,自成一格。他的傢書、手札多采用“魏碑體”書寫,現在是收藏市場上的搶手貨。而他所書寫的“顏體”、“黃山谷體”字更是彌足珍貴,頗見性情。  難能可貴的是,李鴻藻還是一位卓有建樹的畫傢,其畫頗有倪雲林畫風,他所畫的花鳥、扇面是當時士大夫手裡的珍玩。他和他的同朝大臣,後來是親傢的張之萬(清代著名畫傢,謚號文達)之間多有酬酢,唱和頻頻,為藝壇之佳話。清史《畫傳》裡亦為李鴻藻單列瞭條目。  李鴻藻一身正氣,史載其“持躬儉約,獨守正,持大體,所薦多端士”。他還以社稷大局為重,時時心系蒼生。從1868年至1871年,同治皇帝和慈禧多次提出重修圓明園。當時國力日漸衰微,西方列強正對中國的領土和主權心存野心,隨時窺探時機以求一逞之時。李鴻藻念及國力日衰,百姓窮困,多次或“明疏”或“密諫”,明確提出“不應虛糜帑糈,為此不急之務”,竭盡全力阻止重修並多次直接勸阻同治皇帝。最後,他終於迫使同治皇帝和慈禧太後收回成命。  李鴻藻的最大功勞是保住瞭上萬平方公裡的祖國領土。事情是這樣的:  1871年5月(同治十年四月),沙俄借阿古柏侵略中國新疆而出現的邊疆危機,悍然出兵侵占伊犁地區,並由此向周邊滲透?1877年,左宗棠率軍隊擊敗阿古柏。1878年,清政府派欽差大臣崇厚出使俄國,就要求歸還伊犁等問題與俄方進行談判。然而,崇厚竟於次年在克裡米亞半島的裡瓦幾亞擅自與沙俄代理外交大臣吉爾斯簽訂瞭《裡瓦幾亞條約》,使中國喪失瞭伊犁城以外的大片領土,並使我國主權蒙受巨大恥辱。李鴻藻堅決反對該條約的簽訂。在朝廷,他慷慨陳詞,據理力爭,發動清流派彈劾李鴻章用人不當,奏請皇上治崇厚擅訂之罪,並要求改派使節出使俄國修改上述條約。  清朝政府也以此約“流弊甚大”,拒絕批準,並將崇厚革職拿問。在李鴻藻?張之洞等人的共同努力下,改派出使英法公使曾紀澤(曾國藩之子)兼任出使俄國公使,赴俄談判改約。經半年多交涉,曾紀澤與俄國外交大臣吉爾斯和俄駐華公使佈策於1872年2月24日在俄國聖彼得堡簽訂瞭《中俄伊犁條約》,終於爭回瞭《裡瓦幾亞條約》失去的伊犁南境的大片領土以及諸多軍事要塞和關口,更正瞭許多有關分界及通商條款,保住瞭上萬平方公裡的祖國領土。  李鴻藻有三子,均出生於繩匠胡同。長子兆瀛,早亡。次子焜瀛,字符曾,官至郵傳部侍郎。三子也就是小兒子李石曾1906年就加入孫中山領導的革命組織同盟會,與張靜江、蔡元培、吳稚暉被稱為“國民黨四大元老”。他是勤工儉學運動的最早倡導者,還是故宮博物院的首任理事長。相關閱讀推薦:晚清奇人趙烈文:能夠預測滿清在五十年內滅亡晚清重臣左宗棠長期的心病:自己的學歷隻是舉人胡雪巖的荒唐生活:晚清第一暴發戶開傢店娶個妾晚清民眾的反教情緒:因為謠言成瞭解洋人的方式晚清歷史揭秘:梁啟超為何要挖孫中山的墻角?

晚清奇人趙烈文:能夠預測滿清在五十年內滅亡

  從現存的文獻中考證,第一個準確地預見瞭清朝滅亡的人,是曾國藩手下最受其器重的幕僚趙烈文。他於同治六年,即公元1867年預言頹廢不振的清朝不出五十年必亡。清王朝在1911年土崩瓦解,距趙烈文發此預言時的1867年是四十四年,果然沒出五十年。   趙烈文生於1832年,字惠甫,一字偉甫,江蘇常熟人,年少時即有才名,很有思想見地。他學識非常淵博,對佛學、易學、醫學、軍事、經濟之學都有很深的造詣。   咸豐五年(1855),好友周騰虎推薦趙烈文入曾國藩幕府。其時,曾國藩正坐困南昌前線,被太平軍整得灰頭土臉,隨行的幕僚大都遠走。對剛剛到來的趙烈文,曾國藩起初並沒有抱什麼希望。作為實習幕僚,總得有些事幹,但曾國藩卻沒心思給他安排什麼具體工作,隻是命其參觀駐紮在樟樹鎮的湘軍水陸各營,先熟悉熟悉工作環境再說。不料,這位趙先生一去就發現瞭問題,回來後給曾國藩匯報說:“樟樹營陸軍營制甚懈,軍氣已老,恐不足恃。”   曾國藩最見不得“坐談立議,無人能及,隨機應變,百無一能”的書生,他料定趙烈文亦屬此輩,因此對趙烈文所謂的觀感很反感。他心裡不大高興,認為這個小毛孩子能懂什麼軍機大事呀!也正在這個時候,趙烈文的老母生瞭病,他可能也看出曾國藩很不重視自己,不如自己識相點離開這裡算瞭。所以趙烈文就以母病為由,向曾國藩辭行,曾國藩也沒有怎麼挽留——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人員的流動是很正常的事情。   可就在趙烈文要走而未走的時候,傳來周鳳山部湘軍在樟樹大敗的消息,被趙烈文不幸而言中。曾國藩看到趙烈文的見識不凡,立馬對趙烈文有瞭一番新的認識。後來,趙烈文越來越受曾國藩的器重,經常一起商談軍事,最後到瞭無話不談的地步,有時竟然一日暢談好幾次。   曾國藩是晚清重臣、朝廷棟梁,正是由於他與一幹人的不懈努力與奮力拼搏,才使晚清得以出現所謂的“同治中興”。當時很少有人質疑大清的龍旗到底能打多久,對歷代興亡研究甚深的曾國藩意識到瞭朝野上下潛伏著無盡的危機,搞不好會亡國。但他認為通過一些努力,應該還是能挽危廈於將傾的。

晚清重臣葉名琛:亞羅號事件後被英法聯軍俘虜

  鴉片戰爭之前,在廣州做官,是肥差。但在19世紀四五十年代在廣州做地方大員,卻是一個苦差事。因為兩廣總督,要負責五口通商事務。盡管打瞭一場敗仗,被迫開瞭門,但在皇帝眼裡,所謂的五口通商體制,無非是從前一口通商的擴大而已。外夷的事,從前沒有官方之間的交涉,現在不能沒有瞭,但也僅限於廣東地方的地方官。讓他們遠遠地支應著洋鬼子,別讓這些人來煩皇帝。然而,洋人不好對付。打仗之前,洋人就多事,打完瞭仗,他們的事就更多瞭。誰做兩廣總督,誰麻煩。  葉名琛1847年做廣東巡撫,協助耆英處理通商事宜,1852年做兩廣總督,獨當一面。一直到戰爭爆發,1857年被英法聯軍掠走,一直在做這個苦活兒,跟惹不起且總來惹你的洋人打交道。更苦的是,這期間恰好是天下多事之秋,遍地烽煙。廣州所在的珠江三角洲,則是兩廣起事的野心傢覬覦之地。作為地方大員,葉名琛一方面要鎮壓農民起義;一方面要保障貿易,維持廣州的財源,為陷於困境的朝廷分憂。  葉名琛的個子很高,有1.8米左右,後來的名臣,大概隻有李鴻章可以和他媲美。但是,人卻很邋遢,袍子穿得很臟,都不肯洗,生虱子是免不瞭的,大有王安石的風格。傢裡有錢,但他很節省,也很清廉。這一點,使得葉名琛甚得道光和咸豐這兩個超級喜歡節儉的皇帝的歡心。葉名琛的前半生,相當順利,中進士,點翰林,由翰林院編修外放,一路順風順水。此公出身官宦世傢,祖上曾經是成功的商人,商而優學,到葉名琛這輩上,已經是幾代為官做宦,成為漢陽名紳之傢瞭。由商而入仕,是清代一個相當普遍的現象,這樣出身,混出名堂的人不少。如果不是後來攤上“夷務”栽瞭,葉名琛多半也是一代名宦。因為處理內政,他的確有兩下子,盡管殺人如麻,但畢竟擊退瞭洪兵的圍困,大體掃清瞭兩廣,給朝廷保住瞭這個財賦之地。手裡的本錢,除瞭那些不中用的綠營兵,就是一些鄉勇。應該說,他的作為,不比當年任何一位名臣差。  但是,碰上瞭洋人,他的才能,也就打折扣瞭。也沒法不打折扣,因為他的使命,本身就很尷尬。他負責通商事務,但皇帝的旨意,卻是要盡量把前來通商的洋人堵在外面,能不進城,就盡量不讓進城,能不交涉,就盡量不交涉。五口通商,卻讓五口的對外貿易都癱瘓。當英國人發現他們費瞭九牛二虎之力打開的中國大門,裡面居然還有一道看不見的影壁,想通過進一步的修約,打破影壁,進到內院的時候,葉名琛的差事,就更難做瞭。因為,無論他個人有什麼看法,對西方有何種認識,在皇帝那邊,都是一道鐵閘,他沒有任何權限,來談這個事情。更何況,葉名琛也的確沒有這個自覺,去更深地瞭解西方。  所以,無論是英國人、法國人,還是美國人,發現他們與之打交道的這個人,就是一個浸透瞭水的棉花包,軟硬不吃,水火不進。無論你說什麼,他都給你擋回來。如果洋人去找別的官員,人傢又會將他們推回到葉名琛那裡去,因為按體制,隻有他葉名琛,才有資格跟洋人辦交涉。而這個葉名琛,連洋人進城這樣寫在條約裡的條款,都不肯答應,又能談出什麼名堂呢?英國人屢屢吃癟碰壁,法國人因馬神父被殺案件的交涉,也被葉名琛搪塞、推諉、扯皮的功夫弄得幾乎要發瘋。人都被殺瞭,葉名琛告訴你,那裡根本沒見過這樣一個人。  就這樣,葉名琛和他的皇帝,一步步把洋人逼到瞭非開戰不可的地步。事實上,1856年的英國公使包令在沒有得到英國政府準許的情況下,已經借口亞羅號事件,大開殺戒,不僅轟掉瞭廣東水師,而且轟開瞭廣州城,派兵進城去抓這個令他們恨得牙根癢癢的兩廣總督。隻是,葉名琛事先躲瞭,才沒有被抓到。   兩廣總督葉名琛(著袍服者)被英法軍隊押往關押地  雖然說,經過亞羅號事件之後,葉名琛未必意識到瞭戰爭的到來,對於戰爭,葉名琛卻也不能說沒有準備。他抓緊時間修復瞭城墻,修復瞭炮臺,重新裝備上瞭大炮,還招募瞭大批的鄉勇。也跟當年一樣,準備瞭大批的火船,準備燒敵人的戰艦。照例開出瞭很高的賞格,懸賞英國人的人頭。更奇的高招是,花重金派人去香港打探情報,搞綁架、暗殺、小規模的襲擊。甚至在香港的面包房裡下毒,隻是由於砒霜分量下得太大,人們吃下去馬上作嘔,吐出來瞭,才沒有死人。然而,他的情報卻出瞭大問題,他的探子比下毒的特務還要低能,出瞭大烏龍。明明克裡米亞戰爭英法戰勝瞭俄國,但他得到的情報卻正好相反,是俄國大勝。加上印度士兵的叛亂(這個情報倒是準的),結論是,英國根本沒有力量發動戰爭。所以,英法大軍開到之時,廣州的防禦狀況,也就可想而知瞭。  結果,英法聯軍就像喝粥似的攻下瞭廣州城。葉名琛這次沒有躲起來,好像也沒法躲瞭,就在官衙裡,被人傢逮瞭個正著。當然,城既然已經破瞭,這個結局,他也是知道的,所以在衙役都跑空瞭的情況下,他特意將頂戴花翎戴好,穿上正式的袍服,端坐在大堂之上,等著英國人的到來。  英國人對這個努力保持官派的葉大人,也給予一點尊重,沒有扯下他的頂戴花翎,也沒有推推搡搡,更沒有給他戴上刑具。不僅如此,還給他配瞭幾個仆人,帶上瞭他愛吃的一些米糧,請他上船。葉名琛自己,一直以為英國人會帶他去見英國國王,但是,他的旅途終點,卻是印度的加爾各答。其實,到瞭目的地之後,很長時間他不知道到瞭哪裡,當知道身在印度之後,隻好隨遇而安。在加爾各答,他寫詩、作畫、見客。直到從中國帶來的米糧吃光,於是絕食,“不食周粟”而死。  在清朝的傳統裡,一個封疆大吏,城破之日,最好的結局,就是戰死,戰死不成,那麼就自己上吊抹脖子好瞭。如果逃走,那麼肯定要被治罪,連累傢族都抬不起頭來。但是,不死,做瞭俘虜,名聲也會大壞。直到今天,葉名琛依舊是個白鼻子的醜角形象。  顯然,葉名琛並不怕死,而且也有條件自殺,他的不死,是由於他負責任。就當時的情況而言,守,當然守不住;戰,更是沒有資本,而和,雖是皇帝之所願,但不答應洋人的要求,從何去求和呢?既然不戰不和不守,投降和逃跑根本又不可取,那麼剩下的,也就隻能是當俘虜瞭。在外人看來,葉名琛做瞭俘虜,被抓到瞭洋人的軍艦上,甚至被押到瞭印度加爾各答,依舊撐著天朝大員的架子,不過是死要面子而已。但是,葉名琛卻未必這樣看。對他來說,他跟洋人的交涉,就是這樣的,打打談談,談談打打。已經做瞭俘虜的葉名琛,在英國人面前,一直努力在保持自己作為受命與洋人辦理交涉事務的封疆大吏的架子。對他來說,無論英軍將他押解到什麼地方,他都是在履行他的職務。所以,被人押到瞭英國的無畏號軍艦上,他認為這是為瞭要見英國的遠征軍統帥額爾金,額爾金久候不至,他還感到奇怪。甚至到瞭加爾各答,他還認為有機會見到英國國王,甚至覺得,隻要見到瞭英國國王,他就有機會說服人傢。  當然,他的使命永遠都不會完成瞭。所以,到瞭後來,他似乎有點明白瞭,自己寫詩,自命蘇武。隻是,他比蘇武還慘,蘇武還肯吃匈奴的牛羊肉,而他,帶去的米糧沒有瞭,就死活不肯吃飯瞭。然而,不食周粟的壯烈,並沒有感動皇帝。在他的屍體被運回國內之時,咸豐皇帝對這個至死都沒有忘記使命的臣子,沒有一點恩典,傢人隻能將他草草下葬。相關閱讀推薦:晚清對外賠款的總價值到底有多高?清咸豐時兩廣總督葉名琛:餓死印度的“六不總督”晚清能臣李鴻藻:為清廷保住上萬平方公裡領土天真的清朝官吏:兩廣總督葉名琛何以客死印度?六不總督葉名琛:在印度絕食而死的“海上蘇武”

晚清對外賠款的總價值到底有多高?

  自1840年第一鴉片戰爭晚清政府給洋大人跪瞭之後,割地賠款便一發不可收拾,那麼,清政府到底賠瞭洋大人多少白銀?這些白銀的實際價值又有多少呢?讓小編帶大傢來算一算吧。  清政府歷次賠款一覽表  時間條約賠款其他合海關銀1842年南京條約2100萬兩廣州贖城600萬元商館損失62372元19,207,884兩1860年北京條約1600萬兩16,000,000兩1874年中日北京專條50萬兩500,000兩1875年煙臺條約20萬兩200,000兩1879年伊犁條約900萬盧佈5,833,549兩1890年中英藏印條約50萬磅3,333,333兩1895年馬關條約2億兩贖遼東3000萬兩駐軍費150萬兩227,764,748兩1901年辛醜和約4.5億兩地方賠償損失16886708兩466,886,708兩合計約7.3億兩   備註: 1兩白銀=1.18銀元=3先令=0.15英鎊(1英鎊=20先令)  數據來源:《辛醜條約》賠款欄衡制標準:第六款  按照西歷本年五月二十九日,即中歷四月十二日上渝,大清國大皇帝允定,付諸國償款海關銀四百五十兆兩。此款系西歷一千九百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即中歷光緒二十六年十一月初一日條款內第二款所載之各國、各會、各人及中國人民之賠償總數(附件十二)。  甲、此四百五十兆系照海關銀兩市價易為金款,此市價按諸國各金錢之價易金如左:海關銀一兩,即德國三馬克零五五;即奧國三克勒尼五九五;即美國圓零七四二;即法國三佛郎克七五;即英國三先令;即日本一圓四零七;即荷蘭國一弗樂林七九六;即俄國一魯佈四一二,俄國魯佈按金平算,即十七多裡亞四二四。  1海關兩合含銀7錢2分,每百兩貼水6兩補足成色,1881年海關兩和英鎊比值為1海關兩合66.5便士,當時1鎊為20先令240便士,1海關兩近似37.4239克。  但是,清政府為償付甲午戰敗賠款,共借外債多達3億兩白銀,還本付息總額7.29億兩!後來,據中國政府統計,截至1938年,用於甲午戰爭賠款的外國借款,中國實際共支付瞭白銀6.707億兩,也就是說實際償還的款項增加瞭4.3億兩。   同時,從1902年中國政府正式開始支付庚子賠款到1938年實際停止支付,在長達36年的時間裡,中國實際已支付的庚子賠款為6.5237億兩白銀。(不過,應該指出的是,在這期間,美國等一些國傢也曾先後退還過一些賠款。比如,《辛醜條約》原定美國應得賠款本金折合為美金是2444萬,到1908年美國政府決定把賠款本金減為1365萬美元,同時又將以前多收的部分退還給中國,並決定把這筆錢用來作為支持中國留學生赴美深造的經費。到1924年,美國又決定將保留的那部分賠款也退還給中國。繼美國之後,一些西方國傢退還瞭部分庚子賠款。)  因此,若加計利息、回扣、經理等費用,賠款最終增加瞭約6億兩,也就是說從第一次鴉片戰爭到八國聯軍入侵的60年間,清政府最終向列強實際支付的賠款總額約為13.3億兩白銀。  一、不考慮購買力平價因素  2014年國內白銀平均價格約為3.8元/克,13.3億兩白銀約合1891.4億人民幣。  恩,看起來也不是十分多的樣子,事實真的如此嗎?  二、考慮購買力平價因素  首先要搞清楚一個問題,那就是雖然十八世紀中國對外貿易一向是嚴重順差,以1781—1810年為例,流入中國的白銀高達4240萬兩,但是,中國自古就是一個缺少白銀的國傢,白銀在中國古代的價值極高。  清道光以後一兩銀子等於三千多文。而直到清末,一斤(相當於1.2市斤)豬肉隻要二十文錢,一畝良田隻要七至八兩銀子或者十二、三個銀元。幾兩銀子、幾十兩銀子是件大事情瞭,有百兩銀子就是今日的大款瞭,能夠買上十幾畝良田瞭。  以豬肉為例,嘉道時期豬肉一斤(1.2市斤)50文左右,2014年全國生豬平均價格為13.58元/千克(統計局),約合8.148元/斤(清制斤),也就是說1兩銀子=3000文=488.8元人民幣。  再以大米為例,嘉道之後大米每石約2兩白銀,即188市斤價值2兩白銀,2014年普通圓粒米價格約4200元/噸(國傢糧油中心),折合2.1元/市斤,即1兩白銀=197元人民幣。  當然,如果以房地產為例,白銀的購買力會強到離譜,例如:乾隆十二年,北京內城東南角太平湖東(新街口),七間半85兩。以每間面積約為15平米計算的話,目前新街口樓房均價為5萬元/平,即1兩銀子=6.6萬元人民幣。該數值不具備參考價值,舍去不用。  看起來,即使用價格偏高的豬肉計算,13.3億兩白銀也不過才6501億人民幣,似乎也還是不算很多。  但是,康熙年代蘇州的一名傢庭紡織女工大約一天可掙五六十文錢,按一個月計算,大致也是一兩上下,可大致可以養活一傢四口。  這樣計算的話,13.3億兩白銀的價值就非常可觀瞭。  更為直觀的,可以對比當時世界各國的財政收入。  三、考慮生產力因素  那麼,我們來看一下當時世界各國的財政收入。  1840年-1890年清朝的年財政收入從白銀4500萬兩增加到9000萬兩,而同期世界第一的美國財政收入約100億美金(等同1億兩黃金,相當約15億兩白銀),世界第二的英國財政收入約為11.19億兩白銀,法國第三,約為7.5億兩白銀。  也就是說清政府大約支付瞭自己14.8年的財政收入,相當於美國0.89年的財政收入,換算成2014年的數據的話,約2.68萬億美元(2014年美國財政收入3.02萬億美元)。  PS:1870年法國輸瞭普法戰爭,賠償德國50億法郎(約合7億多兩白銀),法國人用瞭3年就賠完瞭,對比30年後辛醜條約中國賠8國聯軍4億多兩白銀,要39年才能還清。可見中國國力之弱、財力之弱。  現在,我們可以更好的理解清朝末年為什麼挨打瞭,除瞭科技落後之外,一個財政收入不到人傢十五分之一,總產值(GDP)不到人傢十分之一的國傢拿什麼阻擋列強的巨艦大炮呢?  隻得扼腕,長嘆而已…相關閱讀推薦:一戰揭秘:哪一個國傢的戰爭賠款共還瞭一百年?大清當年如何欺負日本:北洋艦隊威武訪日獲賠款凡爾賽條約賠款異常高昂:2010年德國才結清全款慈禧如何“色誘”老羅斯福? 換回千萬庚子賠款明末荷蘭挑釁惹怒崇禎一場大海戰打得其賠款求饒

晚清軍事改革帶來的啟示:改革不僅要著眼於軍事

  甲午戰爭爆發前,從19世紀60年代初期開始,晚清政府啟動瞭以自強為宗旨、以引進西方先進軍事技術為核心的軍事改革。這次不徹底的改革沒有挽救晚清沉淪的命運,以甲午戰爭的慘敗為標志而宣告失敗。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晚清軍事改革教訓慘痛,發人深省,對於我們今天的軍事改革仍然具有重要的鏡鑒作用。   晚清軍改取得一定成效   內憂外患中的晚清政府於1862年開始實施洋務運動,開啟瞭軍事改革的大幕,意圖通過引進西方先進軍事技術打造“利炮堅船”和“利器精兵”,實現“自強禦侮”、“救亡圖存”的目的。這場軍事改革在開闊軍事視野、推行軍事教育、培育軍事人才、引進西方武器裝備和借鑒西方軍事制度等方面取得瞭一定成效,其歷史作用不容完全抹殺。   軍事改革最主要的成就是將近代西方槍炮和艦船技術引入中國,購買和制造瞭一些近代武器裝備,使得中國軍隊進入火器時代。洋務派建立瞭數十傢近代兵工廠。經過積極的引進和仿制,甲午戰爭前中日兩軍火器的技術差距縮短到10年左右。中國的艦船技術在19世紀下半葉逐漸接近西方水準。甲午戰爭前,清政府主體武裝力量已基本實現瞭武器裝備的火器化。以1888年北洋水師的正式成軍為主要標志,晚清軍事改革在海軍建設方面達到瞭頂峰。   晚清發展近代軍事教育,培育多兵種軍事人才,並聘請瞭英法專傢擔任軍事智囊。在開明督撫大臣的努力下,福建船政學堂、江南制造局操炮學堂、天津水師學堂、北洋武備學堂等中國第一批近代軍事學堂逐步建立起來。同時,清政府還先後派出數批90餘人到西方國傢學習軍事。北洋海軍主力艦隻的管帶均從福建船政學堂畢業,其中部分還是學成歸國的留學生。同時,清政府還設立瞭嶄新的近代海軍軍種制度,並對陸軍兵種制度進行瞭局部改革。1888年頒佈的《北洋海軍章程》兼采英德等國海軍制度優長,成為中國近代海軍軍種制度確立的裡程碑,代表瞭甲午戰爭前晚清軍事制度改革的最高成就。   “隻變事不變法”流於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