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曹操

三國演義_三國後期唯一親手殺死皇帝的將軍是誰?真是腦子進水的將軍!_三國人物

  成濟是三國後期曹魏武將,在三國的眾多名人名將裡,說起成濟這個人,可能大傢都不知道,因為他的名氣跟諸葛亮、劉備、曹操、關羽、張飛等人比起來根本就是微不足道。他在人生的最後時刻,傻傻地幹瞭一件大事,那就是殺掉瞭魏國最有出息,也是最有希望的一位皇帝曹髦,讓曹操辛苦瞭一輩子創下的基業就此付之東流。   魏國自從曹丕當瞭皇帝以後國傢權力就落入瞭司馬傢族設計好的圈套之中,先是司馬懿用演戲的手段騙得曹丕的信任,獲得瞭控制朝野的大權,然後曹丕死掉以後司馬傢族幾乎就成瞭太上皇,在曹髦之前先後有兩名傀儡皇帝,而到瞭曹髦上臺以後,他想當真正的皇帝,這當然就跟司馬傢族的利益產生瞭沖突,於是雙方開始較勁,曹髦甚至說出瞭:“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這樣的千古名言。   不過此時的曹氏早已不是司馬傢的對手瞭。沒有辦法,年輕氣盛的曹髦隻能豁出去,放手一搏。但是有理想,有激情沒有實力卻還是不行的,曹髦隻能帶著身邊的一群仆人太監之類的,大概有幾百人,浩浩蕩蕩殺向司馬昭的住處。   在“東止車門”的路上遇到司馬昭的弟弟司馬伷。屯騎校尉司馬伷想阻擋他們,但被曹髦罵走瞭,畢竟是全國人民心中的皇帝。   曹髦現在能依仗的也隻能是皇帝這個稱號瞭。曹髦繼續往前去,當他們到瞭宮城之南的“南闕”時,被司馬昭的走狗,魏朝的中護軍賈充,帶領的一支軍隊給擋住瞭,雙方打瞭起來。   曹髦大喊:“我是皇帝,你們這些人難道想弒君嗎?”此時面對皇帝,這些前來阻攔的司馬昭的部隊還是有所顧忌的,畢竟大傢都不傻,不管軍官還是士兵誰也不願意背上這弒君大罪,於是這些人真被震住瞭,多數都不敢上前。賈充見狀著急瞭,看瞭看身邊的成濟說:“養你們這麼多年,就是為瞭今天。你去把皇帝解決瞭,事後不會有人追究你,而且還會有榮華富貴等著你。”於是,這個有點二的成濟便抽出自己隨身佩帶的戈,對皇帝曹髦猛力刺去,“刃出於背”。

三國演義_挖渠修路戰馬充饑,兩千裡奔襲,曹操為滅掉烏桓也是拼瞭!_三國人物

建安十二年秋,一支遠征的勁旅來到瞭碣石山。這支軍隊的統帥信步登上碣石山,看著無邊的滄海,望著若隱若現的島嶼,在秋風瑟瑟中,他心生慷慨,緩緩吟出這首流傳千古的《觀滄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三國演義_此人出身名門世傢,才華遠勝曹操,卻因為雞肋的口號被問斬?_三國人物

在本篇開始之前,魯速先講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取自三國演義。說曹軍和蜀軍僵持不下,曹操進攻也不是不進攻也不是,有一天傍晚,曹操正在軍營裡煩躁,夏侯惇進入到軍帳內問值夜的口號,曹操煩悶不已,隨便隨口說瞭一句雞肋,於是夏侯惇傳令全營使用雞肋作為口號。 有個人聽瞭這個口號之後開始收拾行李,夏侯惇看到很奇怪,就問這個人為什麼收拾行李。,這個人說: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主公這是要撤軍。夏侯惇恍然大悟也回去收拾衣服瞭。 曹操就走出營帳散散心,發現士兵們都在收拾行李,便把夏侯惇叫過來問緣由。夏侯惇便把事情的原委說瞭一遍。曹操聽完勃然大怒,亂軍信者死,於是把這個人給斬瞭。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個故事,很多人也猜出來瞭,這個人就是楊修,很多人對於《三國演義》裡的楊修的死因深信不疑。但這隻是《三國演義》的說法。《三國演義》是小說,並不是正史! 那麼歷史上楊修是怎麼死的呢? 楊修死於曹操之手是毫無疑問的,但並不是像三國演義裡面說的那樣,曹操嫉妒楊修的才華以及最後楊修亂軍心這件事情。

三國演義_曹操與司馬懿,著實不是一個檔次啊!_三國人物

魏武曹操,晉宣司馬懿。 雖生前非帝王,實有開國之功。 都是梟雄,甚至都是梟雄。連評價都有許多類似:權變,詭詐,深謀,酷虐…… 然而格局,卻是差得大瞭。 《三國演義》裡,是相對貶瞭曹操,捧瞭司馬懿的。張松說曹操那些敗仗,“濮陽戰呂佈之時,宛城遇張繡之日,赤壁逢周郎,華容遇關羽,割須棄袍於潼關,奪船避箭於渭水”,正史裡隻有濮陽呂佈、宛城張繡、赤壁周郎、奪船避箭是真的。割須棄袍、華容遇羽,包括後來漢中被射掉一顆牙齒,都是羅貫中編來嘲曹操的。 司馬懿則在小說裡,被塑造成諸葛亮的終身對手。實際上,沒那麼多事。諸葛亮最後兩次北伐,一次打得司馬懿“畏蜀如虎”,殺瞭張郃,一次就是五丈原瞭。《三國志》裡註引都吐槽:

三國演義_曹操(cáo-cāo)_三國人物

歷史簡介: 政治傢、軍事傢、詩人,統一瞭北方、挾天子以令諸侯,戎馬一生。曹操父親曹嵩為宦官曹騰養子,曹騰為漢相曹參之後。曹操謚武王,曹丕稱帝後,追尊他為武皇帝,史稱魏武帝。曹操在北方屯田,興修水利,解決瞭軍糧缺乏的問題,對農業生產的恢復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羅致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抑制豪強,加強集權。頌令收田租畝四升,戶出絹二匹、錦二斤,為日後的租庸調之始。所統治的地區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草創九品官人法。精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書。善詩歌,《蒿裡行》、《觀滄海》等篇,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著作有《魏武帝集》。葬於高陵。 演義簡介: 曹操是西園八校尉之一,曾隻身行刺董卓,失敗後和袁紹共同聯合天下諸侯討伐董卓,後獨自發展自身勢力,一生中先後戰勝瞭袁術、呂佈、張繡、袁紹、劉表、張魯、馬超等割據勢力,統一瞭北方。但是在南下討伐江東的戰役中,曹操在赤壁慘敗。後來在和蜀漢的漢中爭奪戰中,曹操再次無功而返。曹操一生未稱帝,他病死後,曹丕繼位後不久稱帝,追封曹操為魏武皇帝。 政治傢、軍事傢、詩人,統一瞭北方、挾天子以令諸侯,戎馬一生。曹操父親曹嵩為宦官曹騰養子,曹騰為漢相曹參之後。曹操謚武王,曹丕稱帝後,追尊他為武皇帝,史稱魏武帝。曹操在北方屯田,興修水利,解決瞭軍糧缺乏的問題,對農業生產的恢復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羅致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抑制豪強,加強集權。頌令收田租畝四升,戶出絹二匹、錦二斤,為日後的租庸調之始。所統治的地區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草創九品官人法。精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書。善詩歌,《蒿裡行》、《觀滄海》等篇,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著作有《魏武帝集》。葬於高陵。 傢族成員:

成語典故_誰身在曹營心在漢?身在曹營心在漢的歷史人物

  東漢末年,劉備被曹操打敗。關羽為瞭保護劉備的夫人被迫投降曹操。曹操對關羽關懷備至,送他宅院、美女、戰袍及寶馬,關羽還是無動於衷,一心想打聽劉備的下落。張遼問他為什麼身在曹營心在漢,關羽說他與劉備有過生死誓言。  《三國演義》中沒有“身在曹營心在漢”這句話,而且此語可以指徐庶,也可以指關羽。關羽與劉備失散後,不得已降瞭曹操。曹操對關羽優禮有加,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封侯賜爵。但關羽不為所動,最後掛印封金,不辭而別,過五關斬六將,與劉備、張飛相聚。因而後人稱關羽“身在曹營心在漢”。這是民間流傳的俗語,在戲劇曲藝中能聽到。後來這句話常用來比喻人在某地心卻懷念異地的親人,也常用來比喻人在敵對雙方的某一方掛職,心卻向往另一方。  《三國演義》中說,曹操把關羽圍困在屯土山上,在張遼極力勸說下,關羽和曹操訂立瞭著名的“土山三約”:一、降漢不降曹;二、贍養劉備兩個夫人;三、一旦知道劉備消息,無論千裡萬裡赴湯蹈火也要投奔兄長。曹操最後答應瞭苛刻的條件。身在曹營的關羽還幾次提醒曹操,自己時刻沒有忘記故主劉備。後來又斬顏良、誅文醜,解白馬之圍報答曹操不殺之恩。關羽忠於劉備,忠於桃園結義的拳拳之心,在小說中表現得淋漓盡致。《三國志》裡關羽投降變節之說也就被巧妙地化解,反而留下一個著名典故,就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將關羽講義氣的形象推向極致的是《三國演義》中關羽在華容道義釋曹操的一幕,更令無數人蕩氣回腸。  徐庶是《三國演義》中一位足智多謀的人物,曾做過劉備的軍師。後因曹操假冒徐母筆跡致書徐庶,徐庶不得已離開劉備而回傢與母親相聚。臨行前,徐庶曾向劉備表示:“縱使曹操相逼,庶亦終身不設一謀。”後來便有瞭一句歇後語“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表示始終保持沉默之意。  但徐庶卻是比關羽更合成語意義的人物,他在被迫“棄劉歸曹”後,為瞭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雖在曹營卻“終身不設一謀”,因此,徐庶才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光輝典范。  通讀本《三國演義》上說,徐庶化名單福,聞玄德是仁德之主前去投靠,拜為軍師,接連打瞭兩次漂亮的勝仗,還襲取瞭樊城,使劉備聲名鵲起,也讓劉備集團在逆境中看到瞭希望。可是好景不長,其身份被程昱識破,並設計將徐庶老母賺至許昌,又假借徐母傢書逼徐庶就范,這就是俗語典故“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的由來。  徐母被捉,史籍與演義皆同,所不同的是細節,《三國志·諸葛亮傳》曰:“俄而表卒,琮聞曹公來征,遣使請降。先主在樊聞之,率其眾南行,亮與徐庶並從,為曹公所追破,獲庶母。”

曹操簡介

曹操–魏武帝      曹操,(155~220) 東漢末權臣,傑出的政治傢、軍事傢和文學傢。字孟德。沛國譙縣(今安徽亳縣)人。父曹嵩,宦官曹騰養子,雖官至太尉,仍為士族所鄙。二十歲以孝廉為郎,向以騎都尉,參與鎮壓潁川黃巾起義軍,被命為西園八校尉之一的典軍校尉。中平六年(189),因董卓專權,逃離洛陽,至陳留(今河南開封東南)散傢財,聚兵五千人,與袁紹為首的東關州郡軍一起討伐董卓。當時諸軍畏卓,莫敢先進,唯操出戰,董卓西逃,袁紹表操為東郡太守。初平三年(192),青州黃巾起義軍攻入兗州,殺刺史劉岱,州吏擁曹操領兗州牧,率兵打敗黃巾軍三十餘萬,收其精銳為部下,號“青州兵”。在隨後幾年的兼並戰爭中,表現出傑出才能:打敗袁術,攻破陶謙,平定張邈,消滅呂佈,逐漸壯大成一支與袁紹相對抗的力量。建安五年(200)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打敗袁紹十萬大軍,乘勝追擊,陸續攻占原屬袁紹的冀、青、幽、並四州。十二年,又消滅曾收留袁紹二子、以遼西柳城(今遼寧朝陽西南)為根據地的少數族烏桓勢力,基本統一北方。   曹操根據毛□、荀□謀劃,於建安元年將處於困境的漢獻帝從洛陽迎到自己勢力范圍內的許縣(今河南許昌東),作為傀儡,並遷都於許。從此,他“奉天子以令不臣”,政治上主動,號召力增強。   他采納棗□建議,募民屯田許下,得谷百萬斛。後推廣到許多州郡,史稱所在積粟,倉廩皆滿。從物質供應上保證瞭戰爭的勝利(見曹魏屯田)。   他精通《孫子兵法》,是今存為此書作註的第一人。著有兵書十萬餘言。善於運用古代軍事學說和戰略戰術, “因事設奇,譎敵制勝,變化如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