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最長

暗戀的句子 有點小傷感|愛情語錄大全

1、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2、房蕾,我喜歡你,點喜歡的人超過99個我就向你表白! 3、記住轉身後就別再回頭免得看見自己是被什麼弄死的 4、我今天還沒提醒自己千萬不要喜歡上你 5、你以為你喜歡他他就應該喜歡你麼你以為你想他他也會想你麼你以為你給他留言評論說說他就會把你記在心裡麼你以為你關心他的動態四處打探他的消息他就想讓你知道麼你以為他發句說說換個簽名就是說你麼你以為你以為你以為什麼都隻是你以為他不愛你心裡沒有你你做的一切都是單相思 6、你怎麼就能坦蕩的告訴我你要放手瞭?你必須看清楚啊你根本沒提起過你憑什麼告訴我你要放瞭啊?就我告訴你的若要你不說你就是死的你就是假的儘管你愛的用力愛的深他知道的連個屁也沒有你憑什麼和我說你要放瞭?

經典愛情語錄第八期|愛情語錄大全

經典愛情語錄第八期 1、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等待是最苦逼的備胎。 2、一個男的愛一個女的,什麼都先別說,先送上一沓鈔票,讓這女的有安全感,然後送上一套房子,至少被傷瞭之後,雖然心失落瞭,可是有瞭著落。 3、我喜歡我們用錢煮飯,一起枕著錢入眠,我們在夜晚數星星的時候可以數下錢。我們也可以來個錢光晚餐。 4、對於單身女生我始終追求,對於有夫之婦,我不會放棄,對於16歲以上的女生我註意發覺,對於16歲以上下的女生我悉心培養。寧可錯愛三千,不可放過一個。因為我的座右銘是:“大傢都是狼,何必要裝羊”。 5、當一個女人整天懷疑自己男人的時候,那是在逼著他去犯錯。

劉禪如何成為三國在位最長的皇帝?領導蜀國41年

  劉禪,即蜀漢後主,字公嗣,小名阿鬥。劉備之子,母親是昭烈皇後甘氏,三國時期蜀漢第二位皇帝。幼年時多遭難,幸得大將趙雲兩次相救,劉備定益州後入蜀,蜀漢建立後被立為太子。於公元223年繼位為皇帝,在位四十年。期間拜諸葛亮為相父,並支持薑維北伐,在位後期寵信黃皓,致使蜀漢逐漸走向衰弱。公元263年鄧艾從陰平入,克綿竹,殺諸葛瞻父子,劉禪投降。蜀漢滅亡後,劉禪及一些蜀漢大臣被遷往洛陽居住,受封為安樂公,後在洛陽去世。  一句“此間樂,不思蜀”,不僅讓蜀漢後主劉禪成為名人,也讓他成為“扶不起來”的典型。其實,真正的劉禪並不完全是這樣的。  一、很有智慧  公元223年,劉備命喪白帝城,太子劉禪繼蜀漢皇帝位,史稱後主。  應該說,劉禪接手的是一個十足的爛攤子。外部,宿敵魏國一直虎視眈眈;盟友東吳成瞭勢不兩立的仇人。內部,精兵良將已所剩無幾,雪上加霜的是,朱褒、雍闓、高定、孟獲等數郡又先後叛亂,政權隨時可能傾覆。真可謂內憂外患,岌岌可危,這麼糟糕的局面,即便是劉備收拾起來都不容易,何況才年僅十七歲的幼主劉禪呢?   然而劉禪繼位不過短短五年時間,“務農殖谷,閉關息民”,農業生產恢復瞭元氣。“南征四郡,四郡皆平”,國內局勢實現瞭平定。“吳王孫權同恤災患,潛軍合謀,掎角其後”,吳蜀聯盟重修舊好。“涼州諸國王各遣月支、康居胡侯支富、康植等二十餘人詣受節度”,友邦良將紛至沓來入朝相助,外交成果令人矚目。不但使危機四伏的蜀漢政權徹底走出低谷,反而使國傢呈現一種中興的氣象。  如果說這些還不足以說明劉禪的能量的話,那麼下面這幾件事,應該多少可以見些端倪瞭。他先後立張飛的兩個女兒為自己的皇後,又將自己的女兒許給瞭關羽之孫、關興之子、年輕有為的蜀漢將領關統為妻,這樣就將劉備政權最核心的勢力變成瞭自己最可依靠的班底,活脫脫又一個新版的桃園三結義。  《魏略》中還記載瞭這樣一件事:大將軍曹爽死後,因懼於司馬懿父子的迫害,夏侯霸偷偷攜帶傢小和親信前來投奔宿敵蜀國,劉禪親自出城迎接。夏侯霸非常感動,不禁感嘆真有乃父之風。原來,這其中還有一個心結呢!夏侯霸的父親夏侯淵在兩國征戰中被劉備部將黃忠所殺,劉禪深知這件事情在夏侯霸心中的陰影,特意一臉真誠地對夏侯霸說:“卿父自遇害於行間耳,非我先人之手刃也。”一語將這筆血債輕描淡寫地撇清之後,話鋒一轉,指著自己的兒子對夏侯霸說:“此夏侯氏之甥也。”就是說,你的父親並非死於我父輩之手,況且,我的兒子還是你外甥呢,咱們是真正的親戚啊!原來,劉禪之妻乃張飛之女,而張飛之妻又為夏侯淵的堂妹,這不是一傢人嗎?一句話,大大拉近瞭彼此的距離。夏侯霸從此死心塌地地跟定瞭劉禪,赴湯蹈火在所不辭。劉禪的這一手懷柔之術,遊刃有餘,揮灑自如,恐怕劉備在世,也不過如此吧!相關閱讀推薦:解讀:諸葛亮死後劉禪為何要殺死出謀劃策的李邈後主劉禪真的傻嗎?四大理由證明劉禪其實不昏庸!蜀漢後主劉禪:一位被中國歷史扭曲的大氣君主劉禪是個怎樣的人?諸葛亮對他的評價如何劉禪為什麼叫阿鬥?蜀後主劉禪乳名阿鬥的由來分頁:1/6頁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對於劉禪,最有資格評價的人便是諸葛亮。現在我們能夠見到的史料有兩條,一是《三國志》記載,諸葛亮曾對射援稱贊劉禪,射援又將諸葛亮的話告訴瞭劉備,劉備聽瞭非常高興,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意思是連丞相諸葛亮都稱贊你劉禪聰明過人,雄韜大略,遠遠超過人們的期望,我還有什麼可擔憂的?二是諸葛亮在《與杜微書》中評價劉禪:“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一個敏字,明確地肯定瞭劉禪的天資聰穎、敏銳通達。以諸葛亮的人品,是斷不會阿諛諂媚的,以陳壽的治史之嚴謹求實,也是斷不會無端溢美的。  二、很有謀略  自古以來,少主重臣,就是一對冤傢,能夠和睦相處的極少,更多的還是以悲劇告終。諸葛亮為瞭打破這個定律,實現雙贏,他選擇瞭北伐。離開權力中心,給劉禪空間。史載,諸葛亮生前輔佐劉禪十餘年,隻在朝中呆瞭三年多一點,還基本上都是在劉禪繼位初年的那一段,而等到劉禪年齡大些後,諸葛亮幾乎就沒有回過成都,一直呆在漢中。  諸葛亮的心思,劉禪顯然是讀懂瞭,看他的一片孝心是多麼真誠又多麼令人感動:“相父南征,遠涉艱難;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勞神思。”劉禪在後方全力支持諸葛亮的北伐,不管朝中大臣們意見如何,要啥給啥,哪怕是死瞭很多人,靡費瞭很多錢糧,也從不表露出半點不滿。諸葛亮一死,劉禪馬上就停止瞭北伐。   劉禪成為真正的大東傢後,立即推行自己思之已久的治國方略。他十分果斷,又十分沉穩,從此不再設置丞相一職,而是由二人分擔其責,且還不是簡單的一分為二,而是以蔣琬為大司馬,主管行政,兼管軍事;費褘為大將軍,主管軍事,兼管行政。使兩人的權力相互交叉,相互牽制,但又各有側重。這種巧妙的人事安排,全新的政治格局,意味著劉禪絕不會允許再次出現事無巨細皆決於丞相的尷尬局面,也確實有效避免瞭君權不振的情況發生,使任何一方成為權臣的可能性都幾乎降為瞭零。  蔣琬死後,劉禪更進一步強化瞭君權,“自攝國事”,總統一切軍政大事,一直到蜀國滅亡,將近20年之久。在這段時間內,蜀漢內部經濟發展,社會安定,百姓休養生息,政局穩定,運轉良好,沒有出現一個大奸巨侫。後期雖然寵信宦官,但仍牢牢地掌握著大權,內外政策精明平和,有黃老之風,受到朝臣的支持和百姓的歡迎。倘若薑維等主戰派能夠充分理解劉禪的治國深意,對外防禦,據險固守;對內取和,積蓄國力,蜀國的命運可能不是這樣,甚至會改寫歷史。分頁:2/6頁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三、很有胸懷  劉禪的胸懷非一般帝王可比。  諸葛亮死後,劉禪表現得十分悲痛,可是當時卻有一個名叫李邈的官員,向劉禪上瞭這樣一道奏疏,他以曾不利於漢室的權臣呂祿、霍光作比喻,說諸葛亮雖然未必有反叛之心,但是權勢太強,以至於劉禪都畏懼他,導致國內奸邪萌生。而李邈自己也常常不得不在諸葛亮的威勢下,膽戰心驚,現在諸葛亮死瞭,真是太是時候瞭,“宗族得全”,“大小為慶”,否則,將來後果不定如何呢!暗指諸葛亮很有可能有不軌之心,勸諫劉禪不必太隆重地為諸葛亮發喪。  要命的是,持這種看法的,卻並非李邈一人,還有一部分大臣,比如李嚴、廖立、來敏、魏延等,他們對諸葛亮專權也頗多微詞,甚至懷疑其有不臣之心。隻不過諸葛亮在世時,迫於其權威,人皆不敢直言指斥。  有道是“春江水暖鴨先知”,連別人都看出來瞭,後主劉禪本人能沒有感覺?那是不合常理的。但他沒有在自己羽毛豐滿之後來個秋後算賬,更沒有按照李邈的意見將諸葛亮打入冷宮,仍舊給予瞭曾經的權臣也是功臣最高的榮譽,自始至終也沒有丟掉諸葛亮這面旗子。以往那些行之有效的措施繼續堅持,諸葛亮生前推薦的人除瞭楊儀之外,全部重用,仿佛和原來全然一樣。   因為劉禪深知,盡管當時蜀漢朝廷內部存在著一股對諸葛亮專權的不滿情緒,但是諸葛亮是賢相,為瞭蜀國的繁榮、強盛和安寧,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有大功於國傢,有大恩於黎民。倘若按照李邈等人的意見,政局和民心非常可能陷入四分五裂的內亂之中。因此,他不但沒有認可李邈的意見,也為瞭防止和杜絕其他人效尤,立即板起面孔,勃然大怒,將李邈斬首示眾。他哪怕有再多的成見和不滿,也不表現出來,以免幹擾和破壞整個大局。  劉禪維護諸葛亮維護瞭一輩子,從而保證瞭政權內部的長期穩定。能夠如此得體地處理權臣問題的青年帝王,可謂亙古未有。難怪南朝史學傢裴松之評價:“後主之賢,於是乎不可及。”  劉禪胸懷和肚量之大,令人嘆服。然而,他卻不是不要原則,相反,在涉及重大問題時,他是堅定不移、毫不妥協的。針對一些大臣和民間要為諸葛亮立廟的請求,劉禪就毫不猶豫地拒絕瞭。  劉禪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在宋代以前,禮制規定,隻有皇室才有資格和權力擁有祭祀祖先的太廟或宗廟。諸葛亮雖然被劉禪以“相父”稱之,但是實際上仍舊是臣子,並非皇室中人。《三國志·諸葛亮傳》中提到“各求為立廟,朝議以禮秩不聽”,明確點明瞭劉禪曾就此專門開瞭一個禦前會議,讓大臣們各抒己見,暢所欲言,討論的結果是給諸葛亮立廟是僭越之舉,是不妥當的,也是有傷諸葛亮一生的德行和操守的。  但劉禪在這件事上也很有分寸,後來聽從瞭習隆等人的建議,為“斷其私祀,以崇正禮”,采用瞭折中的法子,將諸葛亮的廟立在湖北沔陽。然而,這已是快30年後,蜀漢將要亡國那年瞭。不管何時,對臣子來說,能夠被君主同意立廟,已經是格外優容瞭。  除這些外,對拂逆他意願的臣下,劉禪也能容得下。對董允不同意他增加後宮妃嬪數量的要求,劉禪此後不僅再也沒有提起過,而且還對董允委以重任,充分信賴。分頁:3/6頁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四、很有德行  諸葛亮積勞成疾病倒時,劉禪心急如焚,立刻派尚書仆射(掌管朝廷文書的官職)、平陽亭侯李福前去探望諸葛亮,並讓他向諸葛亮詢問此後的國傢大計,同時日夜為諸葛亮祈福。當聽到諸葛亮的死訊時,劉禪連日傷感難忍,不能上朝,竟哭倒於龍床之上。當靈柩運回時,劉禪率文武百官出城二十裡相迎,並下令全國素服發哀三日。還升諸葛亮的弟弟諸葛均官至長水校尉,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繼承瞭爵位。  他不僅對諸葛亮有情有義,對其他大臣也是如此。比如魏延叛亂被殺,劉禪對於魏延沒有一概否定,而是下旨:“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賜棺槨葬之。”劉禪心裡清楚得很,魏延作為其父親最信任的將領之一,信任程度猶勝於馬超,怎麼會忽然叛亂?不過是剛愎自用,人際關系不好惹的禍。劉禪短短幾句話,“仁敏”二字體現得極其充分。後主兄弟,見於記載的有兩人。一是庶弟魯王劉永,因劉永看不慣黃皓的作派,致使黃皓也與劉永為敵,經常在後主跟前說劉永壞話。劉禪便漸漸疏遠瞭這個弟弟,甚至十幾年沒有見他。但盡管如此,劉永卻一沒有殺頭,二不曾流放,三王位照舊。另一個庶弟劉理,被封為梁王。蜀漢在劉禪當政的時間裡,從沒有發生過皇族傾軋、大臣滅族的事件,應當說是比較和諧的。   反觀其他兩國,殺戮臣下或被權臣謀弒如同兒戲。魏國,曹植被手足同胞逼迫作七步詩,感嘆“相煎何太急”。後來的曹芳、曹髦、曹奐等幼帝則朝不保夕。東吳的孫皓更是將朝堂變成瞭屠宰場,無論是誰,隻要看不順眼,立馬刀斧伺候。  後主的仁厚有目共睹,成都人民非常懷念劉禪。於南北朝時期為他建立瞭專祠,與諸葛亮的武侯祠一東一西,位於昭烈廟前面的兩側。  至於“樂不思蜀”這個故事,經過歷史的沉淀,人們已經越來越清楚地看清瞭事實的真相。這樣的舉動隻有特別愚鈍和白癡之人才能做出來,除此之外,那就隻能是韜晦之計瞭,裝傻,而且,裝得特別像,裝得特別真,在長達數年的時間裡,不能露出半點馬腳和破綻,這個功夫,豈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也許有人認為臣子郤正才稱得上明白,其實,恰恰是他糊塗,沒有看透事情本質。試想,人為刀俎,你為魚肉,倘若暴露出一丁點的實力和野心,那就不僅僅是劉禪個人的事情,而是跟隨他的五十多個大臣及其傢屬,甚至還有蜀地與他哪怕有一點關聯的人都會馬上送命,這於事有何補啊?  再想一想,亡國之君哪有幾個有好下場的?遠的如王莽毒死漢平帝,董卓毒死漢少帝。南唐的李煜,就是因為一句“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從而引來一杯索命毒酒。周壽昌的《三國志集解》評價劉禪說:“恐傳聞失實,不則養晦以自全耳。”說到司馬昭問他想不想蜀地,本來就是試探他有沒有野心,這和曹操當年“青梅煮酒”十分相似。隻不過劉禪表現得更為巧妙,用一句“此間樂,不思蜀”輕輕遮過。倘若當時劉禪真的回答“先人墳墓,遠在蜀地,我沒有一天不想念啊”,等待他的不是毒酒就是白綾。分頁:4/6頁  上一頁23456下一頁  至於他的投降則盡可見仁見智瞭。說他昏庸、怯懦、不孝等,都是說得通的,因為事實就擺在那裡。而說他順勢而為,以一身之榮辱,一傢之成敗,換得全國之完璧,也不是毫無根據。這從史學傢王隱在《蜀記》中講,劉禪之所以寧背罵名而不作辯解,乃“全國為上之策”的評語中得到佐證,更可以從日後蜀國百姓的懷念中得到佐證。  偏居巴蜀一隅的險地,而能執政四十一年,成為整個三國時期在位最長的皇帝,倘若沒有過人之處,是絕對不可想象的。有人把劉禪的執政完全歸因於諸葛亮的輔佐,是不夠客觀的,也不是事實。因為諸葛亮於公元234年死後,劉禪又做瞭29年的皇帝,沒有相當的智慧和能力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  縱觀劉禪的一生,不難發現,他的韜晦之功絕非其父劉備所能及,堪稱是一個大智若愚的高手!   延伸:諸葛亮死後劉禪為何還能再當30年皇帝?  諸葛亮去世後,劉禪仍能繼續領導蜀國30年,休養生息,無為而治。就單憑能讓皇權維持這麼長時間而又沒出什麼大亂子這一點看,劉禪並非如史評那麼昏庸。  歷來對史事都存在不同看法,這本是正常現象。比如近日有學者稱水滸一百單八將都是土匪強盜,瞬時引來板磚無數。其實,如果站在宋皇帝的立場上看,他們不是恐怖分子是什麼?孔子是喪傢犬,李白是古惑仔,換個角度解讀下歷史,更新一下一成不變的固定思維,不必大驚小怪,時代的變化是誰也擋不住的,這裡要說說劉禪。  劉禪,小名阿鬥,是三國時期劉備的長子。公元223年劉備病故,劉禪繼位,史稱劉後主,領導蜀國41年。在劉禪漫長的政治生涯中,“貴人”不斷,先有鞠躬盡瘁的諸葛亮,後有蔣琬、費褘、薑維等人輔佐,從羅貫中到市井街頭,劉禪的形象始終是碌碌無為的的庸主一個,更有甚者稱之為“亡國之昏君,喪邦之庸人”。  劉禪,真是扶不起的阿鬥嗎?如此昏庸之輩又何以在位41年?我想,劉禪既非雄才大略,可也談不上是十足的昏君。同樣是後主,劉禪不應該是最無能的一位,南唐後主李煜若不是會寫幾句詞,他連阿鬥一半都不如。生活在劉備、諸葛亮這樣巨星般照耀的環境裡,劉禪有光也發不出來瞭。分頁:5/6頁  上一頁3456下一頁  劉禪能領導蜀國41年,還是有他的過人之處的。  看過中國歷史的人都知道,中國歷代末帝,幾乎都是橫征暴斂,政治腐化、宦官專權,戰爭不斷,民不聊生。劉禪可沒學他們。據《三國志》記載,劉備臨終前囑咐劉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諸葛亮在世的時候,劉禪事孔明如父,委以諸事,不加幹涉,基本上都是“就按丞相說的辦吧”,即使自己心中對諸葛亮窮兵黷武的一味北伐有成見,也都憋在心裡不說,充分領會並嚴格執行瞭劉備的教導以及對長輩的尊重,更主要的是團結瞭內部領導班子,沒鬧內訌,保持瞭領導集團的穩定,最終得實惠的還是平民百姓。  易中天品三國的時候也認為扶不起的阿鬥其實很聰明:“諸葛亮去世以後,劉禪立馬廢除瞭丞相制度,命蔣琬主管行政,命費褘主管軍事,將原本集權於諸葛亮的權力一分為二,讓兩人相互制衡。蔣琬去世後,劉禪幹脆自攝國政。在易中天看來,這都不是弱智的行為。”如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何諸葛亮去世後,蜀中百姓和官吏上書要求在各地建廟祭奠,劉禪卻一直沒有答應的原因瞭。

高宗趙構皇後吳芍芬:史上在後位最長的皇後之一

  吳芍芬(公元1114年—公元1197年),南宋宋高宗第二任皇後,北宋開封府東京(今河南開封)人,十四歲被選入宮,侍奉高宗趙構。趙構即位之初,外受金兵追擊,內部時常發生兵變,吳氏身穿戎裝,跟隨高宗左右、英姿颯爽,頗有膽略。於公元1143年被正式冊立為皇後,公元1197年去世,終年八十三歲。謚號為“憲聖慈烈皇後”,葬永思陵和宋孝宗陵之間緊靠最近的地方。  吳芍芬,南宋宋高宗皇後.河南開封人。十四歲被選入宮,侍奉高宗趙構。高宗即位之初,外受金兵追擊,內部時常發生兵變,吳氏身穿戎裝,跟隨高宗左右、英姿颯爽,頗有膽略。金兵南征,高宗乘船入海,從定海(浙江鎮海)轉赴昌國(浙江普陀)途中,封她為和義郡夫人。回到越州又進封才人。此後,吳氏博覽書史,勤習翰墨,旋進為貴妃。韋太後由金國還朝後,吳貴妃侍奉太後起居,太後的認可,高宗便於紹興十三年(癸亥,公元1143年)正式冊立28歲的吳貴妃為皇後。  高宗惟一的兒子病死後,後宮再無生育。張賢妃收養宗室趙伯琮為養子,吳皇後為才人時,也收宗室趙璩為養子。張賢妃病逝,伯琮也由吳皇後一並收養高宗分別封趙伯琮、趙璩為普安郡王、恩平郡王。伯琮恭儉勤敏,聰慧好學,可當大任,吳皇後勸高宗立伯琮為皇太子。於是高宗立為皇太子,改名為趙慎(系宋太祖趙匡胤七世孫,趙慎即位,皇權又轉人宋太祖一系)。  紹興三十二年(壬午,公元1162年),高宗禪位於趙慎,是為宋孝宗。尊吳皇後為壽聖太上皇後。二十五中,吳後悉心侍奉高宗,不曾失禮。有一次,孝宗陪太上皇在宮中開宴,酒醉許下供奉二十萬緡錢。沒想到,孝宗醒後,竟將此事忘卻。太上皇在宮中等候多日,也不見送錢來,於是慍怒地問吳氏,吳氏忙打圓場說:“在此很久瞭,不知要銀要錢,所以不敢冒然進獻。”太上皇生氣地說:“要錢用。”於是吳氏代進二十萬緡。事後,孝宗得知此事後,十分感動,加倍獻給吳太後四十萬。   淳熙十四年(丁未,公元1187年),太上皇趙構駕崩。宋孝宗見吳氏一人居住,於是有意將她迎回大內,可是吳氏因與高宗是患難夫妻,況且在此生活多年,年以留連此地不忍舍棄。  紹熙五年(甲寅,公元1194年),孝宗死,宋光宗又尊吳太後為太皇太後。光宗因病退位,立皇子嘉王趙擴為宋寧宗,這期間還親自主持宋孝宗的喪事,老淚橫流,其實她在三十多歲四十歲左右,就對這位南宋最有作為、立志收復中原失地意願,有抱負的孝宗皇帝心有好感。孝宗死後,吳芍芬已經80歲高齡,身體漸漸地差很多瞭。  吳太後一生,經歷高、孝、光、寧四朝,在後位(含太後)長達五十五年,是歷史上在後位最長的皇後之一。寧宗慶元三年(丁巳,公元1197年)十一月,吳太後病死,終年八十三歲。謚號為”憲聖慈烈皇後”,葬永思陵和宋孝宗陵之間緊靠最近的地方。相關閱讀推薦:千古之謎:宋高宗趙構擅殺良將嶽飛是吃錯藥瞭嗎揭秘:南宋高宗趙構為何要掩蓋生母真實年齡?揭秘:宋高宗趙構為何盛年時選擇主動禪位?揭秘宋高宗趙構的選儲絕招 還位於太祖一脈揭秘:南宋宋高宗趙構為何非要殺死名將嶽飛?

唐順宗李誦簡介:歷史上做太子時間最長的皇帝

  君權體制下,太子是個非常特殊的角色,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地位顯赫,身份尷尬,既是皇帝的寵兒,又是皇帝的憂患,如果擺不正位置,表現得太過鋒芒,皇帝說你不講政治,目中無君,甚至猜忌你圖謀不軌,搶班奪權;那些覬覦儲君之位的兄弟們也會伺機使壞水,下絆子,明爭暗鬥,趁火打劫,無不想取而代之。上有皇帝壓著,外有兄弟盯著,稍有不慎,觸犯天威,輕則受責、被廢,重則囚禁、被殺。總之,太子這差事最難幹。  當太子,除瞭處處留心,加倍小心,還要做好論持久戰的準備。當三五年太子,咬咬牙也就過去瞭;當幾十年太子,身體能否扛得住,地位能否保得住,要看其造化。歷史上,當太子超過二十年的不在少數,有的身子弱,沒能熬過皇帝,如南梁蕭統、明朝朱標;有的因為受到猜忌,遭到構陷,不是被殺就是被廢,如西漢劉據、唐朝李瑛、清朝胤礽。與他們相比,唐朝李誦做瞭二十六年太子最終修成正果,成為歷史上做太子時間最長的皇帝。  李誦(761—806),唐德宗長子。大歷十四年(779)十二月,唐德宗詔立李誦為太子。李誦頗具文采,喜歡各種技藝學術,擅長隸書,每逢唐德宗做詩賜給臣屬,必由李誦書寫。李誦的武功不錯,而且能處亂不驚。建中四年(783)十一月,唐德宗因“涇原兵變”出逃奉天(今陜西乾縣),李誦“執弓矢居左右”(《舊唐書》)。面對叛軍的圍逼,李誦“身先禁旅,乘城拒戰”(《新唐書》),帶領將士取得瞭奉天保衛戰的勝利。   雖然文武雙全,聲望很高,但李誦的太子生涯並非一帆風順。發生在貞元三年(787)八月的郜國公主之獄,就險些把他推向滅頂的深淵。郜國公主是唐肅宗之女,她的女兒蕭氏是李誦的太子妃。丈夫死後,郜國公主仗著地位特殊,不僅與外臣私通,與朝臣暗中往來,甚至行巫蠱之術。唐德宗聞訊後,懷疑李誦從中生事,於是萌生瞭改立太子的念頭,“幾廢者屢矣”(《新唐書》),幸虧老臣李泌據理力爭,才使李誦的太子之位得以保全。  此後,原本就小心翼翼的李誦更加謹慎。唐德宗執政後期,整頓朝政的宏圖大志已成泡影,隻得步步妥協退讓。政治上的失意,使唐德宗自甘墮落,朝廷上下奢侈享樂、得過且過的風氣日盛一日。有一次,朝廷在魚藻宮舉辦宴會,絲竹間發,鶯歌燕舞,唐德宗歡喜異常,不禁回頭問李誦“今日何如”,今天這氣氛不錯吧?對於唐德宗的荒淫行經,李誦引用《詩經》中“好樂無荒”(《新唐書》)一句來回答,雖未直言以對,卻也暗露不滿。  為太子期間,李誦親身經歷瞭藩鎮叛亂的混亂和烽火,耳聞目睹瞭朝廷大臣的傾軋與攻訐,在政治上逐漸走上瞭成熟。二十六年中,李誦隻對一件政事發表過意見,即阻止唐德宗任用奸猾之徒裴延齡、韋渠牟為宰相。李誦“每候顏色,陳其不可”,在唐德宗心情好的時候,從容論爭,指出這二人不能重用。最終,裴、韋“二人者卒不得用”(《新唐書》),故韓愈對李誦有“居儲位二十(餘)年,天下陰受其賜”(《舊唐書》)之贊。相關閱讀推薦:皇帝慘死:唐朝竟有5位皇帝是死於服丹藥中毒!唐朝十五位和親公主究竟有幾位是皇帝女兒?唐朝為何會制造出許多民間才女?唐朝才女何其多震驚唐朝的假冒皇太後案!唐德宗生母竟被冒充唐順宗李誦簡介 被逼退位最快做太上皇的皇帝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作為太子,作為大唐帝國的日後掌舵人,李誦對當時的國傢、朝廷狀況憂心如焚。李誦雖然暗中關註朝政,經常私下裡與心腹之人談論國事,但對諸多弊政卻無能為力。有話不敢說,有抱負不能施展,多年提心吊膽的儲君生活,使李誦精神壓抑,心理憂鬱,身體狀況也很不樂觀。貞元二十年(804)七月,憂國憂民的李誦突患中風病,癱瘓在床,口不能言,遍訪名醫無效。貞元二十一年(805)正月,唐德宗去世,李誦即位,是為唐順宗。  李誦即位後,雖然臥病在床,但還是立即起用瞭王伾和王叔文,以及柳宗元、劉禹錫等人改革弊政。早在唐德宗時,宦官就常以皇宮采集物品為名,對人民進行掠奪,稱為“宮市”;一些地方官員為瞭討好皇帝,有的每月向皇帝進奉錢財,有的每日進奉一次,借以搜刮民脂民膏,民怨極大。李誦革新的第一把火,就是下令廢除“宮市”,取消“月進”、“日進”,杜絕內外奢侈腐朽之風,並減免瞭兩稅之外的一切苛捐雜稅,減輕人民負擔。  早在做太子的時候,李誦對藩鎮割據,特別是宦官專權的禍害已有深刻的認識。為此,李誦選拔老將范希朝、韓泰掌管禁軍,並籌劃奪取宦官的兵權。限制宦官、藩鎮的措施,遭到瞭宦官集團和藩鎮勢力的聯合反對。當時,李誦的中風病已經很嚴重,“疾久不愈”,而且“失音,不能決事,常居宮中施簾幃”(《資治通鑒》),許多革新的詔令都是通過內侍太監和後妃向外臣傳達,然後再頒發。這樣,就為俱文珍等權閹提供瞭反攻的借口。   當年八月,以俱文珍為首的宦官聯合朝廷守舊派官員陰謀策動宮廷政變,打算擁立太子,廢黜李誦,以打擊革新派。與此同時,不少節度使也紛紛上表朝廷攻擊王叔文等人,與俱文珍等宦官內外呼應,陰謀廢立。在一片反對聲中,李誦不得不讓太子李純監國,不久又被迫禪位太子,自稱太上皇帝。元和元年(806)正月,李誦被李純尊為“至德大聖大安孝皇帝”,成為第一個初次加七字尊號的唐朝皇帝。不久,李誦病死,享年四十六歲。  李誦做瞭二十六年太子,快熬出頭時偏偏得瞭病,當皇帝不足八個月就被搞下臺,可謂人生悲催,命運多舛。然而,李誦卻是一個既有雄心又有才幹的皇帝,在短短的八個月中,他貶斥貪官,廢除宮市,停止鹽鐵進錢和地方進奉,並試圖收回宦官兵權,對唐朝影響巨大,其政績可圈可點,其膽略可歌可泣。韓愈稱贊他“性寬仁有斷,……寢疾踐祚,……而能傳政元良,克昌運祚”,並用一個“賢”概括瞭其短暫而偉大的執政生涯。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活曹操”徐世昌:北洋在位最長的“翰林總統”

  翰林總統徐世昌:徐世昌:字卜五,號菊人。前清舉人,後中進士。自袁世凱小站練兵時就為袁世凱的謀士,並為盟友;1905年曾任軍機大臣。1922年,辭掉總統職務。自此退出政界,晚年多次拒絕日本人的勸誘,不供偽職。  1918年10月,徐世昌正式成為民國大總統,經歷瞭五四運動,經歷瞭直皖戰爭和第一次直奉戰爭,直至1922年6月被直系軍閥曹錕和吳佩孚趕下臺,共在位三年零九個月,他創造瞭一個紀錄——北洋時期歷任總統中任期最長。當然,徐世昌也是唯一的一位文人總統,因為他又是前清的翰林。翰林總統,這個奇怪的稱呼映射出諸多晚清民國的政治風雲。  袁世凱親傢多,以政治聯姻的方式,拉攏政要。徐世昌老鄉多,以地緣業緣的方式,聚合資源。袁世凱小站練兵,徐世昌以翰林身份,作為袁世凱的幕僚。不怕袁項城,就怕徐東海。徐世昌因為城府深,喜怒不形於色,被袁克定稱為“活曹操”。當官是個技術活,穩重的徐世昌,進退自如,總能給自己留個後路。   1922年6月2日,北洋政府國務總理周自齊率領全體閣員,來到中南海聆聽大總統訓令。這天是徐世昌歡迎駐英國大使顧維鈞參加華盛頓會議凱旋。大總統正講著話,平地起風雷。總統府秘書長急沖沖地遞給徐世昌一封電報,徐世昌一過目,神情嚴峻起來。他緩緩地望著諸位民國要員,語氣沉痛地說:“鄙人與諸君子有此宴會,甚為欣幸。一則為顧公使洗塵,二則……”徐世昌說到此處,一時哽咽:“二則向諸君辭行。”全體閣員和來賓聞之嘩然。本來一場接風宴,瞬間變成送別酒。相關閱讀推薦:獨鬥袁世凱、段祺瑞、張作霖三大軍閥的民國傳奇揭秘:清末隆裕太後為何退位後力挺袁世凱登基?袁世凱簡介:奸雄袁世凱如何玩弄清廷於股掌之間袁世凱幾個老婆?盤點袁世凱的三位朝鮮姨太太袁世凱憑什麼成為民國初年最具實權的人物? 袁世凱為何要將隆裕太後納為妾? 袁世凱登基秘聞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徐世昌率眷屬從前門車站找到一輛備用專車,匆匆上車離京。火車開到楊村時,徐世昌想起到北京赴任大總統時,在楊村車站,前來拜謁的軍閥爭先恐後。小小的楊村車站,往來的政客難以計數,來來往往,都是歷史站臺的過客。徐世昌想起當年曹錕在迷蒙的夜色中前來,如今他從總統寶座上被曹錕趕下臺,百感交集。  武夫當國,軍閥亂政,徐世昌一介文人何為?徐世昌寓居天津英租界後,自書“退耕堂”,過著風輕雲淡的日子。每日讀詩、寫字、作畫、種菜、寫日記,兩耳不聞窗外事瞭。每日練氣功,在呂祖像前磕頭一百下,從未間斷。值得一提的是,徐世昌書畫俱佳。他任總統期間,扶持國畫。1920年,以總統之尊,成立“國畫研究社”,聘請國畫大傢周肇祥主事,撥巨款明令成立北京藝術篆刻學校,陳師曾任校長,齊白石、王夢白等執掌教席,一時名流薈萃,雅士雲集。   1939年6月6日,這位“國之耆宿”天津病逝,享年85歲。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揭秘:中國歷史上做太子時間最長的皇帝是誰?

  導讀:君權體制下,太子是個非常特殊的角色,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地位顯赫,身份尷尬,既是皇帝的寵兒,又是皇帝的憂患,如果擺不正位置,表現得太過鋒芒,皇帝說你不講政治,目中無君,甚至猜忌你圖謀不軌,搶班奪權;那些覬覦儲君之位的兄弟們也會伺機使壞水,下絆子,明爭暗鬥,趁火打劫,無不想取而代之。上有皇帝壓著,外有兄弟盯著,稍有不慎,觸犯天威,輕則受責、被廢,重則囚禁、被殺。總之,太子這差事最難幹。  當太子,除瞭處處留心,加倍小心,還要做好論持久戰的準備。當三五年太子,咬咬牙也就過去瞭;當幾十年太子,身體能否扛得住,地位能否保得住,要看其造化。歷史上,當太子超過二十年的不在少數,有的身子弱,沒能熬過皇帝,如南梁蕭統、明朝朱標;有的因為受到猜忌,遭到構陷,不是被殺就是被廢,如西漢劉據、唐朝李瑛、清朝胤礽。與他們相比,唐朝李誦做瞭二十六年太子最終修成正果,成為歷史上做太子時間最長的皇帝。  李誦(761—806),唐德宗長子。大歷十四年(779)十二月,唐德宗詔立李誦為太子。李誦頗具文采,喜歡各種技藝學術,擅長隸書,每逢唐德宗做詩賜給臣屬,必由李誦書寫。李誦的武功不錯,而且能處亂不驚。建中四年(783)十一月,唐德宗因“涇原兵變”出逃奉天(今陜西乾縣),李誦“執弓矢居左右”(《舊唐書》)。面對叛軍的圍逼,李誦“身先禁旅,乘城拒戰”(《新唐書》),帶領將士取得瞭奉天保衛戰的勝利。  雖然文武雙全,聲望很高,但李誦的太子生涯並非一帆風順。發生在貞元三年(787)八月的郜國公主之獄,就險些把他推向滅頂的深淵。郜國公主是唐肅宗之女,她的女兒蕭氏是李誦的太子妃。丈夫死後,郜國公主仗著地位特殊,不僅與外臣私通,與朝臣暗中往來,甚至行巫蠱之術。唐德宗聞訊後,懷疑李誦從中生事,於是萌生瞭改立太子的念頭,“幾廢者屢矣”(《新唐書》),幸虧老臣李泌據理力爭,才使李誦的太子之位得以保全。   此後,原本就小心翼翼的李誦更加謹慎。唐德宗執政後期,整頓朝政的宏圖大志已成泡影,隻得步步妥協退讓。政治上的失意,使唐德宗自甘墮落,朝廷上下奢侈享樂、得過且過的風氣日盛一日。有一次,朝廷在魚藻宮舉辦宴會,絲竹間發,鶯歌燕舞,唐德宗歡喜異常,不禁回頭問李誦“今日何如”,今天這氣氛不錯吧?對於唐德宗的荒淫行經,李誦引用《詩經》中“好樂無荒”(《新唐書》)一句來回答,雖未直言以對,卻也暗露不滿。相關閱讀推薦:揭秘:中國歷史上唯一逼孫子當太上皇的皇帝?為什麼說劉邦可能是史上最有人性的開國皇帝?揭秘:史上第一長壽皇帝乾隆養生的三大法寶驚聞!史上第一荒淫皇帝竟逼親姑姑當皇後解密:中國歷史上九個皇帝造反後的結局揭秘:末代皇帝溥儀結婚五次不能得子的隱情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為太子期間,李誦親身經歷瞭藩鎮叛亂的混亂和烽火,耳聞目睹瞭朝廷大臣的傾軋與攻訐,在政治上逐漸走上瞭成熟。二十六年中,李誦隻對一件政事發表過意見,即阻止唐德宗任用奸猾之徒裴延齡、韋渠牟為宰相。李誦“每候顏色,陳其不可”,在唐德宗心情好的時候,從容論爭,指出這二人不能重用。最終,裴、韋“二人者卒不得用”(《新唐書》),故韓愈對李誦有“居儲位二十(餘)年,天下陰受其賜”(《舊唐書》)之贊。  作為太子,作為大唐帝國的日後掌舵人,李誦對當時的國傢、朝廷狀況憂心如焚。李誦雖然暗中關註朝政,經常私下裡與心腹之人談論國事,但對諸多弊政卻無能為力。有話不敢說,有抱負不能施展,多年提心吊膽的儲君生活,使李誦精神壓抑,心理憂鬱,身體狀況也很不樂觀。貞元二十年(804)七月,憂國憂民的李誦突患中風病,癱瘓在床,口不能言,遍訪名醫無效。貞元二十一年(805)正月,唐德宗去世,李誦即位,是為唐順宗。  李誦即位後,雖然臥病在床,但還是立即起用瞭王伾和王叔文,以及柳宗元、劉禹錫等人改革弊政。早在唐德宗時,宦官就常以皇宮采集物品為名,對人民進行掠奪,稱為“宮市”;一些地方官員為瞭討好皇帝,有的每月向皇帝進奉錢財,有的每日進奉一次,借以搜刮民脂民膏,民怨極大。李誦革新的第一把火,就是下令廢除“宮市”,取消“月進”、“日進”,杜絕內外奢侈腐朽之風,並減免瞭兩稅之外的一切苛捐雜稅,減輕人民負擔。   早在做太子的時候,李誦對藩鎮割據,特別是宦官專權的禍害已有深刻的認識。為此,李誦選拔老將范希朝、韓泰掌管禁軍,並籌劃奪取宦官的兵權。限制宦官、藩鎮的措施,遭到瞭宦官集團和藩鎮勢力的聯合反對。當時,李誦的中風病已經很嚴重,“疾久不愈”,而且“失音,不能決事,常居宮中施簾幃”(《資治通鑒》),許多革新的詔令都是通過內侍太監和後妃向外臣傳達,然後再頒發。這樣,就為俱文珍等權閹提供瞭反攻的借口。  當年八月,以俱文珍為首的宦官聯合朝廷守舊派官員陰謀策動宮廷政變,打算擁立太子,廢黜李誦,以打擊革新派。與此同時,不少節度使也紛紛上表朝廷攻擊王叔文等人,與俱文珍等宦官內外呼應,陰謀廢立。在一片反對聲中,李誦不得不讓太子李純監國,不久又被迫禪位太子,自稱太上皇帝。元和元年(806)正月,李誦被李純尊為“至德大聖大安孝皇帝”,成為第一個初次加七字尊號的唐朝皇帝。不久,李誦病死,享年四十六歲。  李誦做瞭二十六年太子,快熬出頭時偏偏得瞭病,當皇帝不足八個月就被搞下臺,可謂人生悲催,命運多舛。然而,李誦卻是一個既有雄心又有才幹的皇帝,在短短的八個月中,他貶斥貪官,廢除宮市,停止鹽鐵進錢和地方進奉,並試圖收回宦官兵權,對唐朝影響巨大,其政績可圈可點,其膽略可歌可泣。韓愈稱贊他“性寬仁有斷,……寢疾踐祚,……而能傳政元良,克昌運祚”,並用一個“賢”概括瞭其短暫而偉大的執政生涯。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蜀漢後主劉禪如何成為三國時期在位最長的皇帝?

  劉備兒子劉禪為什麼是三國時期在位最長的皇帝?  一句“此間樂,不思蜀”,不僅讓蜀漢後主劉禪成為名人,也讓他成為“扶不起來”的典型。其實,真正的劉禪並不完全是這樣的。  一、很有智慧  公元223年,劉備命喪白帝城,太子劉禪繼蜀漢皇帝位,史稱後主。  應該說,劉禪接手的是一個十足的爛攤子。外部,宿敵魏國一直虎視眈眈;盟友東吳成瞭勢不兩立的仇人。內部,精兵良將已所剩無幾,雪上加霜的是,朱褒、雍闓、高定、孟獲等數郡又先後叛亂,政權隨時可能傾覆。真可謂內憂外患,岌岌可危,這麼糟糕的局面,即便是劉備收拾起來都不容易,何況才年僅十七歲的幼主劉禪呢?  然而劉禪繼位不過短短五年時間,“務農殖谷,閉關息民”,農業生產恢復瞭元氣。“南征四郡,四郡皆平”,國內局勢實現瞭平定。“吳王孫權同恤災患,潛軍合謀,掎角其後”,吳蜀聯盟重修舊好。“涼州諸國王各遣月支、康居胡侯支富、康植等二十餘人詣受節度”,友邦良將紛至沓來入朝相助,外交成果令人矚目。不但使危機四伏的蜀漢政權徹底走出低谷,反而使國傢呈現一種中興的氣象。   如果說這些還不足以說明劉禪的能量的話,那麼下面這幾件事,應該多少可以見些端倪瞭。他先後立張飛的兩個女兒為自己的皇後,又將自己的女兒許給瞭關羽之孫、關興之子、年輕有為的蜀漢將領關統為妻,這樣就將劉備政權最核心的勢力變成瞭自己最可依靠的班底,活脫脫又一個新版的桃園三結義。  《魏略》中還記載瞭這樣一件事:大將軍曹爽死後,因懼於司馬懿父子的迫害,夏侯霸偷偷攜帶傢小和親信前來投奔宿敵蜀國,劉禪親自出城迎接。夏侯霸非常感動,不禁感嘆真有乃父之風。原來,這其中還有一個心結呢!夏侯霸的父親夏侯淵在兩國征戰中被劉備部將黃忠所殺,劉禪深知這件事情在夏侯霸心中的陰影,特意一臉真誠地對夏侯霸說:“卿父自遇害於行間耳,非我先人之手刃也。”一語將這筆血債輕描淡寫地撇清之後,話鋒一轉,指著自己的兒子對夏侯霸說:“此夏侯氏之甥也。”就是說,你的父親並非死於我父輩之手,況且,我的兒子還是你外甥呢,咱們是真正的親戚啊!原來,劉禪之妻乃張飛之女,而張飛之妻又為夏侯淵的堂妹,這不是一傢人嗎?一句話,大大拉近瞭彼此的距離。夏侯霸從此死心塌地地跟定瞭劉禪,赴湯蹈火在所不辭。劉禪的這一手懷柔之術,遊刃有餘,揮灑自如,恐怕劉備在世,也不過如此吧!  對於劉禪,最有資格評價的人便是諸葛亮。現在我們能夠見到的史料有兩條,一是《三國志》記載,諸葛亮曾對射援稱贊劉禪,射援又將諸葛亮的話告訴瞭劉備,劉備聽瞭非常高興,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意思是連丞相諸葛亮都稱贊你劉禪聰明過人,雄韜大略,遠遠超過人們的期望,我還有什麼可擔憂的?二是諸葛亮在《與杜微書》中評價劉禪:“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一個敏字,明確地肯定瞭劉禪的天資聰穎、敏銳通達。以諸葛亮的人品,是斷不會阿諛諂媚的,以陳壽的治史之嚴謹求實,也是斷不會無端溢美的。相關閱讀推薦:劉禪為什麼叫阿鬥?蜀後主劉禪乳名阿鬥的由來三國裡劉備的兒子阿鬥是怎麼死的 劉禪怎麼死的蜀國後主劉禪的兒子都有誰 劉禪有幾個兒子?劉禪是誰生的 後主劉禪的母親甘夫人是誰?劉禪簡介:三國蜀國後主劉禪的資料簡介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二、很有謀略  自古以來,少主重臣,就是一對冤傢,能夠和睦相處的極少,更多的還是以悲劇告終。諸葛亮為瞭打破這個定律,實現雙贏,他選擇瞭北伐。離開權力中心,給劉禪空間。史載,諸葛亮生前輔佐劉禪十餘年,隻在朝中呆瞭三年多一點,還基本上都是在劉禪繼位初年的那一段,而等到劉禪年齡大些後,諸葛亮幾乎就沒有回過成都,一直呆在漢中。  諸葛亮的心思,劉禪顯然是讀懂瞭,看他的一片孝心是多麼真誠又多麼令人感動:“相父南征,遠涉艱難;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勞神思。”劉禪在後方全力支持諸葛亮的北伐,不管朝中大臣們意見如何,要啥給啥,哪怕是死瞭很多人,靡費瞭很多錢糧,也從不表露出半點不滿。諸葛亮一死,劉禪馬上就停止瞭北伐。  劉禪成為真正的大東傢後,立即推行自己思之已久的治國方略。他十分果斷,又十分沉穩,從此不再設置丞相一職,而是由二人分擔其責,且還不是簡單的一分為二,而是以蔣琬為大司馬,主管行政,兼管軍事;費褘為大將軍,主管軍事,兼管行政。使兩人的權力相互交叉,相互牽制,但又各有側重。這種巧妙的人事安排,全新的政治格局,意味著劉禪絕不會允許再次出現事無巨細皆決於丞相的尷尬局面,也確實有效避免瞭君權不振的情況發生,使任何一方成為權臣的可能性都幾乎降為瞭零。  蔣琬死後,劉禪更進一步強化瞭君權,“自攝國事”,總統一切軍政大事,一直到蜀國滅亡,將近20年之久。在這段時間內,蜀漢內部經濟發展,社會安定,百姓休養生息,政局穩定,運轉良好,沒有出現一個大奸巨侫。後期雖然寵信宦官,但仍牢牢地掌握著大權,內外政策精明平和,有黃老之風,受到朝臣的支持和百姓的歡迎。倘若薑維等主戰派能夠充分理解劉禪的治國深意,對外防禦,據險固守;對內取和,積蓄國力,蜀國的命運可能不是這樣,甚至會改寫歷史。   三、很有胸懷  劉禪的胸懷非一般帝王可比。  諸葛亮死後,劉禪表現得十分悲痛,可是當時卻有一個名叫李邈的官員,向劉禪上瞭這樣一道奏疏,他以曾不利於漢室的權臣呂祿、霍光作比喻,說諸葛亮雖然未必有反叛之心,但是權勢太強,以至於劉禪都畏懼他,導致國內奸邪萌生。而李邈自己也常常不得不在諸葛亮的威勢下,膽戰心驚,現在諸葛亮死瞭,真是太是時候瞭,“宗族得全”,“大小為慶”,否則,將來後果不定如何呢!暗指諸葛亮很有可能有不軌之心,勸諫劉禪不必太隆重地為諸葛亮發喪。  要命的是,持這種看法的,卻並非李邈一人,還有一部分大臣,比如李嚴、廖立、來敏、魏延等,他們對諸葛亮專權也頗多微詞,甚至懷疑其有不臣之心。隻不過諸葛亮在世時,迫於其權威,人皆不敢直言指斥。  有道是“春江水暖鴨先知”,連別人都看出來瞭,後主劉禪本人能沒有感覺?那是不合常理的。但他沒有在自己羽毛豐滿之後來個秋後算賬,更沒有按照李邈的意見將諸葛亮打入冷宮,仍舊給予瞭曾經的權臣也是功臣最高的榮譽,自始至終也沒有丟掉諸葛亮這面旗子。以往那些行之有效的措施繼續堅持,諸葛亮生前推薦的人除瞭楊儀之外,全部重用,仿佛和原來全然一樣。  因為劉禪深知,盡管當時蜀漢朝廷內部存在著一股對諸葛亮專權的不滿情緒,但是諸葛亮是賢相,為瞭蜀國的繁榮、強盛和安寧,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有大功於國傢,有大恩於黎民。倘若按照李邈等人的意見,政局和民心非常可能陷入四分五裂的內亂之中。因此,他不但沒有認可李邈的意見,也為瞭防止和杜絕其他人效尤,立即板起面孔,勃然大怒,將李邈斬首示眾。他哪怕有再多的成見和不滿,也不表現出來,以免幹擾和破壞整個大局。  劉禪維護諸葛亮維護瞭一輩子,從而保證瞭政權內部的長期穩定。能夠如此得體地處理權臣問題的青年帝王,可謂亙古未有。難怪南朝史學傢裴松之評價:“後主之賢,於是乎不可及。”  劉禪胸懷和肚量之大,令人嘆服。然而,他卻不是不要原則,相反,在涉及重大問題時,他是堅定不移、毫不妥協的。針對一些大臣和民間要為諸葛亮立廟的請求,劉禪就毫不猶豫地拒絕瞭。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劉禪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在宋代以前,禮制規定,隻有皇室才有資格和權力擁有祭祀祖先的太廟或宗廟。諸葛亮雖然被劉禪以“相父”稱之,但是實際上仍舊是臣子,並非皇室中人。《三國志·諸葛亮傳》中提到“各求為立廟,朝議以禮秩不聽”,明確點明瞭劉禪曾就此專門開瞭一個禦前會議,讓大臣們各抒己見,暢所欲言,討論的結果是給諸葛亮立廟是僭越之舉,是不妥當的,也是有傷諸葛亮一生的德行和操守的。  但劉禪在這件事上也很有分寸,後來聽從瞭習隆等人的建議,為“斷其私祀,以崇正禮”,采用瞭折中的法子,將諸葛亮的廟立在湖北沔陽。然而,這已是快30年後,蜀漢將要亡國那年瞭。不管何時,對臣子來說,能夠被君主同意立廟,已經是格外優容瞭。  除這些外,對拂逆他意願的臣下,劉禪也能容得下。對董允不同意他增加後宮妃嬪數量的要求,劉禪此後不僅再也沒有提起過,而且還對董允委以重任,充分信賴。  四、很有德行  諸葛亮積勞成疾病倒時,劉禪心急如焚,立刻派尚書仆射(掌管朝廷文書的官職)、平陽亭侯李福前去探望諸葛亮,並讓他向諸葛亮詢問此後的國傢大計,同時日夜為諸葛亮祈福。當聽到諸葛亮的死訊時,劉禪連日傷感難忍,不能上朝,竟哭倒於龍床之上。當靈柩運回時,劉禪率文武百官出城二十裡相迎,並下令全國素服發哀三日。還升諸葛亮的弟弟諸葛均官至長水校尉,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繼承瞭爵位。  他不僅對諸葛亮有情有義,對其他大臣也是如此。比如魏延叛亂被殺,劉禪對於魏延沒有一概否定,而是下旨:“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賜棺槨葬之。”劉禪心裡清楚得很,魏延作為其父親最信任的將領之一,信任程度猶勝於馬超,怎麼會忽然叛亂?不過是剛愎自用,人際關系不好惹的禍。劉禪短短幾句話,“仁敏”二字體現得極其充分。後主兄弟,見於記載的有兩人。一是庶弟魯王劉永,因劉永看不慣黃皓的作派,致使黃皓也與劉永為敵,經常在後主跟前說劉永壞話。劉禪便漸漸疏遠瞭這個弟弟,甚至十幾年沒有見他。但盡管如此,劉永卻一沒有殺頭,二不曾流放,三王位照舊。另一個庶弟劉理,被封為梁王。蜀漢在劉禪當政的時間裡,從沒有發生過皇族傾軋、大臣滅族的事件,應當說是比較和諧的。

盤點歷史上的那些長壽皇帝:乾隆皇帝壽命最長

  誰是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呢?從秦始皇帝開始,中國兩千多年的帝制歷史中,享年在80歲以上的高齡皇帝隻有五人,這五位高齡皇帝分別是梁武帝蕭衍、武周女皇武則天、宋高宗趙構、元世祖忽必烈、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乾隆帝)。  一、梁武帝蕭衍  梁武帝蕭衍(464年-549年),字叔達,小字練兒。南蘭陵中都裡人(今江蘇常州市武進區西北)。出生在秣陵(今南京),為漢朝相國蕭何的25世孫。南梁政權的建立者。蕭衍在位時間達48年,在位頗有政績,晚年爆發“侯景之亂”,都城陷落,被侯景囚禁,餓死於臺城,享年86歲,葬於修陵,謚為武帝,廟號高祖,是中國歷史上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  二、武周女皇武則天  武則天(624年-705年),漢族。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正統的女皇帝,也是繼位年齡最大的皇帝(67歲即位),又是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終年82歲)。載初元年(公元690年),武則天廢睿宗,正式稱帝,自號“聖神皇帝”,改國號為周,定都洛陽,並號其為“神都”,史稱“武周”或“南周”,公元705年退位。   三、宋高宗趙構  宋高宗趙構(公元1107年-1187年),字德基,漢族。北宋滅亡後,趙構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省商丘縣南)即位,改年號為“建炎”。從建炎元年(1127年)到紹興八年(1138年)的十餘年間,高宗一直輾轉在東南沿海各地,躲避金軍。趙構在位36年,讓位後病死,終年81歲。  四、元世祖忽必烈  元世祖忽必烈(1215年-1294年),元朝第五位皇帝,1260年至1294年在位(在位35年),享年80歲,廟號世祖,謚號聖德神功文武皇帝,是中國歷史上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  五、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乾隆帝)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生於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是雍正帝第四子,於雍正十三年即位,為清代入關後的第四任皇帝。卒於嘉慶四年正月初三,終年88歲,是中國歷史上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相關閱讀推薦:乾隆皇帝曾迷戀西洋自動玩具 直接向臣下索貢揭秘乾隆宮女不堪受辱自殺事件:被太監逼迫受辱清宮史料揭秘乾隆帝生母確系漢女:乾隆的身世之謎歷代文人為何編造乾隆身世?乾隆皇帝的生母之謎乾隆如何成為史上最長壽皇帝的? 乾隆活瞭多少歲

劉禪如何成為三國在位最長的皇帝? 傳奇後主劉禪

  一句“此間樂,不思蜀”,不僅讓蜀漢後主劉禪成為名人,也讓他成為“扶不起來”的典型。其實,真正的劉禪並不完全是這樣的。  一、很有智慧  公元223年,劉備命喪白帝城,太子劉禪繼蜀漢皇帝位,史稱後主。  應該說,劉禪接手的是一個十足的爛攤子。外部,宿敵魏國一直虎視眈眈;盟友東吳成瞭勢不兩立的仇人。內部,精兵良將已所剩無幾,雪上加霜的是,朱褒、雍闓、高定、孟獲等數郡又先後叛亂,政權隨時可能傾覆。真可謂內憂外患,岌岌可危,這麼糟糕的局面,即便是劉備收拾起來都不容易,何況才年僅十七歲的幼主劉禪呢?  然而劉禪繼位不過短短五年時間,“務農殖谷,閉關息民”,農業生產恢復瞭元氣。“南征四郡,四郡皆平”,國內局勢實現瞭平定。“吳王孫權同恤災患,潛軍合謀,掎角其後”,吳蜀聯盟重修舊好。“涼州諸國王各遣月支、康居胡侯支富、康植等二十餘人詣受節度”,友邦良將紛至沓來入朝相助,外交成果令人矚目。不但使危機四伏的蜀漢政權徹底走出低谷,反而使國傢呈現一種中興的氣象。   如果說這些還不足以說明劉禪的能量的話,那麼下面這幾件事,應該多少可以見些端倪瞭。他先後立張飛的兩個女兒為自己的皇後,又將自己的女兒許給瞭關羽之孫、關興之子、年輕有為的蜀漢將領關統為妻,這樣就將劉備政權最核心的勢力變成瞭自己最可依靠的班底,活脫脫又一個新版的桃園三結義。  《魏略》中還記載瞭這樣一件事:大將軍曹爽死後,因懼於司馬懿父子的迫害,夏侯霸偷偷攜帶傢小和親信前來投奔宿敵蜀國,劉禪親自出城迎接。夏侯霸非常感動,不禁感嘆真有乃父之風。原來,這其中還有一個心結呢!夏侯霸的父親夏侯淵在兩國征戰中被劉備部將黃忠所殺,劉禪深知這件事情在夏侯霸心中的陰影,特意一臉真誠地對夏侯霸說:“卿父自遇害於行間耳,非我先人之手刃也。”一語將這筆血債輕描淡寫地撇清之後,話鋒一轉,指著自己的兒子對夏侯霸說:“此夏侯氏之甥也。”就是說,你的父親並非死於我父輩之手,況且,我的兒子還是你外甥呢,咱們是真正的親戚啊!原來,劉禪之妻乃張飛之女,而張飛之妻又為夏侯淵的堂妹,這不是一傢人嗎?一句話,大大拉近瞭彼此的距離。夏侯霸從此死心塌地地跟定瞭劉禪,赴湯蹈火在所不辭。劉禪的這一手懷柔之術,遊刃有餘,揮灑自如,恐怕劉備在世,也不過如此吧!  對於劉禪,最有資格評價的人便是諸葛亮。現在我們能夠見到的史料有兩條,一是《三國志》記載,諸葛亮曾對射援稱贊劉禪,射援又將諸葛亮的話告訴瞭劉備,劉備聽瞭非常高興,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意思是連丞相諸葛亮都稱贊你劉禪聰明過人,雄韜大略,遠遠超過人們的期望,我還有什麼可擔憂的?二是諸葛亮在《與杜微書》中評價劉禪:“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一個敏字,明確地肯定瞭劉禪的天資聰穎、敏銳通達。以諸葛亮的人品,是斷不會阿諛諂媚的,以陳壽的治史之嚴謹求實,也是斷不會無端溢美的。相關閱讀推薦:揭秘:諸葛亮遲遲不肯還權給劉禪的真正原因揭秘一個真實的後主劉禪:傢暴、偷情一個都不少張飛的女兒嫁給瞭誰?張飛兩女都是劉禪的皇後解密:諸葛亮死後劉禪為何還能再當30年皇帝?諸葛亮為何殺魏延?擔心自己死後劉禪駕馭不瞭分頁:1/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二、很有謀略  自古以來,少主重臣,就是一對冤傢,能夠和睦相處的極少,更多的還是以悲劇告終。諸葛亮為瞭打破這個定律,實現雙贏,他選擇瞭北伐。離開權力中心,給劉禪空間。史載,諸葛亮生前輔佐劉禪十餘年,隻在朝中呆瞭三年多一點,還基本上都是在劉禪繼位初年的那一段,而等到劉禪年齡大些後,諸葛亮幾乎就沒有回過成都,一直呆在漢中。  諸葛亮的心思,劉禪顯然是讀懂瞭,看他的一片孝心是多麼真誠又多麼令人感動:“相父南征,遠涉艱難;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勞神思。”劉禪在後方全力支持諸葛亮的北伐,不管朝中大臣們意見如何,要啥給啥,哪怕是死瞭很多人,靡費瞭很多錢糧,也從不表露出半點不滿。諸葛亮一死,劉禪馬上就停止瞭北伐。  劉禪成為真正的大東傢後,立即推行自己思之已久的治國方略。他十分果斷,又十分沉穩,從此不再設置丞相一職,而是由二人分擔其責,且還不是簡單的一分為二,而是以蔣琬為大司馬,主管行政,兼管軍事;費褘為大將軍,主管軍事,兼管行政。使兩人的權力相互交叉,相互牽制,但又各有側重。這種巧妙的人事安排,全新的政治格局,意味著劉禪絕不會允許再次出現事無巨細皆決於丞相的尷尬局面,也確實有效避免瞭君權不振的情況發生,使任何一方成為權臣的可能性都幾乎降為瞭零。   蔣琬死後,劉禪更進一步強化瞭君權,“自攝國事”,總統一切軍政大事,一直到蜀國滅亡,將近20年之久。在這段時間內,蜀漢內部經濟發展,社會安定,百姓休養生息,政局穩定,運轉良好,沒有出現一個大奸巨侫。後期雖然寵信宦官,但仍牢牢地掌握著大權,內外政策精明平和,有黃老之風,受到朝臣的支持和百姓的歡迎。倘若薑維等主戰派能夠充分理解劉禪的治國深意,對外防禦,據險固守;對內取和,積蓄國力,蜀國的命運可能不是這樣,甚至會改寫歷史。分頁:2/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三、很有胸懷  劉禪的胸懷非一般帝王可比。  諸葛亮死後,劉禪表現得十分悲痛,可是當時卻有一個名叫李邈的官員,向劉禪上瞭這樣一道奏疏,他以曾不利於漢室的權臣呂祿、霍光作比喻,說諸葛亮雖然未必有反叛之心,但是權勢太強,以至於劉禪都畏懼他,導致國內奸邪萌生。而李邈自己也常常不得不在諸葛亮的威勢下,膽戰心驚,現在諸葛亮死瞭,真是太是時候瞭,“宗族得全”,“大小為慶”,否則,將來後果不定如何呢!暗指諸葛亮很有可能有不軌之心,勸諫劉禪不必太隆重地為諸葛亮發喪。  要命的是,持這種看法的,卻並非李邈一人,還有一部分大臣,比如李嚴、廖立、來敏、魏延等,他們對諸葛亮專權也頗多微詞,甚至懷疑其有不臣之心。隻不過諸葛亮在世時,迫於其權威,人皆不敢直言指斥。  有道是“春江水暖鴨先知”,連別人都看出來瞭,後主劉禪本人能沒有感覺?那是不合常理的。但他沒有在自己羽毛豐滿之後來個秋後算賬,更沒有按照李邈的意見將諸葛亮打入冷宮,仍舊給予瞭曾經的權臣也是功臣最高的榮譽,自始至終也沒有丟掉諸葛亮這面旗子。以往那些行之有效的措施繼續堅持,諸葛亮生前推薦的人除瞭楊儀之外,全部重用,仿佛和原來全然一樣。  因為劉禪深知,盡管當時蜀漢朝廷內部存在著一股對諸葛亮專權的不滿情緒,但是諸葛亮是賢相,為瞭蜀國的繁榮、強盛和安寧,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有大功於國傢,有大恩於黎民。倘若按照李邈等人的意見,政局和民心非常可能陷入四分五裂的內亂之中。因此,他不但沒有認可李邈的意見,也為瞭防止和杜絕其他人效尤,立即板起面孔,勃然大怒,將李邈斬首示眾。他哪怕有再多的成見和不滿,也不表現出來,以免幹擾和破壞整個大局。   劉禪維護諸葛亮維護瞭一輩子,從而保證瞭政權內部的長期穩定。能夠如此得體地處理權臣問題的青年帝王,可謂亙古未有。難怪南朝史學傢裴松之評價:“後主之賢,於是乎不可及。”  劉禪胸懷和肚量之大,令人嘆服。然而,他卻不是不要原則,相反,在涉及重大問題時,他是堅定不移、毫不妥協的。針對一些大臣和民間要為諸葛亮立廟的請求,劉禪就毫不猶豫地拒絕瞭。  劉禪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在宋代以前,禮制規定,隻有皇室才有資格和權力擁有祭祀祖先的太廟或宗廟。諸葛亮雖然被劉禪以“相父”稱之,但是實際上仍舊是臣子,並非皇室中人。《三國志·諸葛亮傳》中提到“各求為立廟,朝議以禮秩不聽”,明確點明瞭劉禪曾就此專門開瞭一個禦前會議,讓大臣們各抒己見,暢所欲言,討論的結果是給諸葛亮立廟是僭越之舉,是不妥當的,也是有傷諸葛亮一生的德行和操守的。  但劉禪在這件事上也很有分寸,後來聽從瞭習隆等人的建議,為“斷其私祀,以崇正禮”,采用瞭折中的法子,將諸葛亮的廟立在湖北沔陽。然而,這已是快30年後,蜀漢將要亡國那年瞭。不管何時,對臣子來說,能夠被君主同意立廟,已經是格外優容瞭。  除這些外,對拂逆他意願的臣下,劉禪也能容得下。對董允不同意他增加後宮妃嬪數量的要求,劉禪此後不僅再也沒有提起過,而且還對董允委以重任,充分信賴。分頁:3/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四、很有德行  諸葛亮積勞成疾病倒時,劉禪心急如焚,立刻派尚書仆射(掌管朝廷文書的官職)、平陽亭侯李福前去探望諸葛亮,並讓他向諸葛亮詢問此後的國傢大計,同時日夜為諸葛亮祈福。當聽到諸葛亮的死訊時,劉禪連日傷感難忍,不能上朝,竟哭倒於龍床之上。當靈柩運回時,劉禪率文武百官出城二十裡相迎,並下令全國素服發哀三日。還升諸葛亮的弟弟諸葛均官至長水校尉,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繼承瞭爵位。  他不僅對諸葛亮有情有義,對其他大臣也是如此。比如魏延叛亂被殺,劉禪對於魏延沒有一概否定,而是下旨:“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賜棺槨葬之。”劉禪心裡清楚得很,魏延作為其父親最信任的將領之一,信任程度猶勝於馬超,怎麼會忽然叛亂?不過是剛愎自用,人際關系不好惹的禍。劉禪短短幾句話,“仁敏”二字體現得極其充分。後主兄弟,見於記載的有兩人。一是庶弟魯王劉永,因劉永看不慣黃皓的作派,致使黃皓也與劉永為敵,經常在後主跟前說劉永壞話。劉禪便漸漸疏遠瞭這個弟弟,甚至十幾年沒有見他。但盡管如此,劉永卻一沒有殺頭,二不曾流放,三王位照舊。另一個庶弟劉理,被封為梁王。蜀漢在劉禪當政的時間裡,從沒有發生過皇族傾軋、大臣滅族的事件,應當說是比較和諧的。  反觀其他兩國,殺戮臣下或被權臣謀弒如同兒戲。魏國,曹植被手足同胞逼迫作七步詩,感嘆“相煎何太急”。後來的曹芳、曹髦、曹奐等幼帝則朝不保夕。東吳的孫皓更是將朝堂變成瞭屠宰場,無論是誰,隻要看不順眼,立馬刀斧伺候。  後主的仁厚有目共睹,成都人民非常懷念劉禪。於南北朝時期為他建立瞭專祠,與諸葛亮的武侯祠一東一西,位於昭烈廟前面的兩側。   至於“樂不思蜀”這個故事,經過歷史的沉淀,人們已經越來越清楚地看清瞭事實的真相。這樣的舉動隻有特別愚鈍和白癡之人才能做出來,除此之外,那就隻能是韜晦之計瞭,裝傻,而且,裝得特別像,裝得特別真,在長達數年的時間裡,不能露出半點馬腳和破綻,這個功夫,豈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也許有人認為臣子郤正才稱得上明白,其實,恰恰是他糊塗,沒有看透事情本質。試想,人為刀俎,你為魚肉,倘若暴露出一丁點的實力和野心,那就不僅僅是劉禪個人的事情,而是跟隨他的五十多個大臣及其傢屬,甚至還有蜀地與他哪怕有一點關聯的人都會馬上送命,這於事有何補啊?  再想一想,亡國之君哪有幾個有好下場的?遠的如王莽毒死漢平帝,董卓毒死漢少帝。南唐的李煜,就是因為一句“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從而引來一杯索命毒酒。周壽昌的《三國志集解》評價劉禪說:“恐傳聞失實,不則養晦以自全耳。”說到司馬昭問他想不想蜀地,本來就是試探他有沒有野心,這和曹操當年“青梅煮酒”十分相似。隻不過劉禪表現得更為巧妙,用一句“此間樂,不思蜀”輕輕遮過。倘若當時劉禪真的回答“先人墳墓,遠在蜀地,我沒有一天不想念啊”,等待他的不是毒酒就是白綾。  至於他的投降則盡可見仁見智瞭。說他昏庸、怯懦、不孝等,都是說得通的,因為事實就擺在那裡。而說他順勢而為,以一身之榮辱,一傢之成敗,換得全國之完璧,也不是毫無根據。這從史學傢王隱在《蜀記》中講,劉禪之所以寧背罵名而不作辯解,乃“全國為上之策”的評語中得到佐證,更可以從日後蜀國百姓的懷念中得到佐證。  偏居巴蜀一隅的險地,而能執政四十一年,成為整個三國時期在位最長的皇帝,倘若沒有過人之處,是絕對不可想象的。有人把劉禪的執政完全歸因於諸葛亮的輔佐,是不夠客觀的,也不是事實。因為諸葛亮於公元234年死後,劉禪又做瞭29年的皇帝,沒有相當的智慧和能力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  縱觀劉禪的一生,不難發現,他的韜晦之功絕非其父劉備所能及,堪稱是一個大智若愚的高手!分頁:4/4頁  上一頁234下一頁

揭秘隋唐時全球最長航線:由廣州直達波斯灣畔

  全球最長航線:歷史教科書告訴我們,公元前100多年,西漢張騫出使西域,直至安息帝國(今伊朗),離古羅馬帝國僅一步之遙,由此開通瞭橫貫西域三十多個國傢的陸上絲綢之路。與此同時,中國的海上絲綢之路也已初見端倪。據中國科學院南海研究所研究員趙煥庭在《番禺是華南海上絲路最早的始發港》一文中所述,按古越語,“番禺”(廣州古稱,讀者不可等同於今天的番禺)一詞即為古越人所指的“咸村”,有海港、市集之意,而史料中就有公元前400多年,中東巴比倫人到達南海進行貿易的記載,與此同時,古希臘史料中也有中國絲綢經海上輸入的記述。根據這些史料,可以推測華南海上絲路或始於春秋末期,富於冒險精神的先民開始揚帆出海,開啟瞭廣州成為“珠璣、犀、瑇瑁、果、佈之湊”大都會的先聲。  關於華南海上絲路最早的始發港口到底在何處的問題,學界有很多爭論,有人說是徐聞,有人說是合浦,也有學者堅持認為廣州是最早的始發港。然而,不管最早的始發港起於何處,廣州在秦漢時期已成為繁榮的貿易都會,卻是公認的事實。  《史記·貨殖列傳》中就有“番禺,亦其一都會也,珠璣、犀、瑇瑁、果、佈之湊”的記載,到瞭東漢歷史學傢班固筆下,廣州更是中原商賈締造財富傳奇的地方。他們不遠千裡,從內地運來絲織品、金屬工具和其他手工業制,換來珠璣、犀角、象牙,甚至波斯銀盒、羅馬玻璃等奇珍異品。由於這些奢侈品深受中原貴族的喜愛,生意回報十分豐厚(貴族對這些奢侈品的喜愛,從南越王墓的陪葬品中可見一斑)。班固說:“粵地處近海,多犀、象牙,瑇瑁、珠璣、銀、銅、果、佈之湊,中國(即中原,筆者註)往商賈者多取富焉。”這裡要提請讀者註意,雖說中國史傢寫書,向來沒有版權意識,但班固卻未照抄《史記》,可見在東漢時期,廣州的進出口貿易中,已多瞭“銀、銅”等金屬制器,這些當時先進文明的象征,也正是從這裡與絲綢一起漂洋出海,走向埃及、印度和古羅馬。   魏晉南北朝  公元411年的一天,獅子國(今斯裡蘭卡)境內一座寺廟內,來自中國的東晉高僧法顯情不自禁淚流滿面,因為他看到瞭來自故土的一把白絹扇,被人們當珍寶一般供奉於佛像之前,由此勾起瞭思鄉之情,決定回國。  西去取經時,法顯走的是陸路。他從長安出發,經過敦煌,以死人枯骨為標識,走過茫茫大沙漠,歷經千辛萬苦,才到達天竺,回去時,他決定搭乘商人的海船,先到廣州,再返回中原。法顯在其所著《佛國記》中透露瞭這條著名的航線:從印度恒河口出發,至印度洋,駛經馬六甲海峽,隨後由馬六甲海峽進入爪哇海,隨後由爪哇海進入南海,最後抵達廣州。據中南民族大學趙慶偉教授在《六朝時期廣州海外貿易的崛起於港市的繁榮》一文中所述,當時這條航線上,來來往往盡是來自中國、波斯、天竺和扶南(中南半島古國,轄境約當今柬埔寨以及老撾南部、越南南部和泰國東南部一帶)的船舶。這些船舶“大者長二十餘丈,高去水三、二丈,望之如閣道,載六七百人,物出萬斛”。與漢朝時的船舶相比,它們的速度也大大加快。據《漢書·地理志》記載,從徐聞港到達印洋中的蘇門答臘群島,需耗時5個多月,而根據《佛國記》,當時從蘇門答臘群島抵達廣州,隻需50多天。相關閱讀推薦:六不總督葉名琛:在印度絕食而死的“海上蘇武”張騫簡介 中國漢代卓越的探險傢絲綢之路開拓者曾經的輝煌:大明王朝的海上榮耀之衰亡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遠航無疑充滿瞭危險,在沒有指南針的年代,全依賴看星師觀測天上的星宿,來確定航向,一旦遇到暴風驟雨,更是險象環生。然而,沒有什麼能夠阻止人們追逐財富與夢想的勇氣,於是,作為海上絲路起點的廣州,在南北朝時期就已成瞭熱鬧喧嘩的貿易大港,從《晉書》中的“廣州包出大海,珍異所出,一篋之寶,可資數世”,到《南齊書》的“四方珍怪,莫此為先”,再到《梁書》中的“海舶每歲數至,外國賈人以通貨易”……一句句話都散發出強烈的商業財富氣息。當時,也有不少搭乘商船前來中國傳道的高僧,佛學在六朝時期達至極盛,並深刻影響瞭其後的中國哲學思想走向。我們不妨大膽想象一下,如果沒有廣州,中國的歷史也許會是另一番面貌。  隋唐時期  公元594年,隋文帝楊堅下令修建南海神廟,這座矗立於古港碼頭前的宏偉廟宇,自此開始見證海上絲路貿易的繁榮。隋朝二世而亡,唐朝應運而生。如果我們翻一翻世界史,就會發現,亞洲大陸的這一邊,是空前盛大而開放的中華帝國,另一邊,則是勢力強大、註重商業的阿拉伯帝國,兩大帝國強大的實力,心態開放而富有冒險精神的唐人與阿拉伯商人的聚集出現,使全球最長海上航線的開辟成為可能。按《廣東海防史》所述,唐代著名地理學傢賈耽曾詳細描述過這條航線,這一記載如今留存於《新唐書·地理志》中。在賈耽筆下,這條航線被稱為“廣州通海夷道”,商船從廣州起航,向南至珠江口的屯門港,然後過海南島東北角附近的七洲洋,經越南東南部海面,再通過新加坡海峽到蘇門答臘島,向東南行駛往爪哇,西出馬六甲海峽,再從印度西海洋至波斯灣的奧波拉港和巴斯拉港。這條航線全程長達1.4萬公裡,是當時全球當之無愧的最長航線。  這條航線的開辟大大促進瞭廣州的繁榮。據史料記載,僅唐代宗年間,每年到達廣州的阿拉伯商船就有四千多艘,來自西亞乃至非洲的大量外商在這裡出入,因此有瞭“雲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的說法。   阿拉伯商船沿著這條航線遠道而來,中國商船也沿著這條航線揚帆而去。當時的唐船因技術含量高,安全性能好而馳名中外,高者有兩三層,並安裝深水探測設備。公元十世紀的阿拉伯旅行傢麥素提曾寫下《黃金草地》一書,述說其在兩地的旅行見聞。在廣州附近,他看到“廣府河在距廣府下遊六日行或七日行的地方入中國海,從巴士拉、斯拉夫、阿曼、印度各城、閣婆格諸島、占婆以及其他王國來的商船,滿載著各自的貨物逆流而來”,而在阿拉伯,他看到“中國之船直航至阿曼波斯灣畔之西拉甫(伊朗古港)、巴林、俄波拉和巴士拉”。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最長的對聯_經典對聯

1.號稱[古今第一長聯](180字) 上聯 : 五百裡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幘,喜茫茫空闊無邊。看:東驤神駿;西翥靈儀;北走蜿蜒;南翔縞素。高人韻士,何妨選勝登臨。趁蟹嶼螺州,梳襄就風鬟霧鬢。更頻天葦地,點綴些翠羽丹霞。莫辜負:四周香稻;萬頃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 下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