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朝鮮戰爭

血腥歷史:朝鮮戰爭所爆發前發生在韓國的大屠殺

  導讀:在朝鮮戰爭爆發前後,大約有十萬之眾的左翼人士和無辜平民遭到韓國李承晚政府的屠殺,而美國卻對屠殺暴行袖手旁觀。韓國“真相與和解委員會”幾經努力,才終於揭開這段湮沒瞭長達半個世紀之久的歷史。朝鮮戰爭結束迄今已半個多世紀瞭。美國人在這場戰爭之前,經歷瞭席卷全球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其後又經歷瞭越南戰爭的洗禮,因此他們常將朝鮮戰爭稱之為一場“被遺忘的戰爭”。  但五十多年來,政治傢、軍事傢和研究者並未遺忘這場戰爭,各國陸續解密的檔案成為研究朝鮮戰爭的重要文獻。美國國傢檔案館作為保管聯邦政府檔案的重要機構,保存瞭大量關於朝鮮戰爭期間的檔案。數年來,隨著該館對朝鮮戰爭檔案的解密,越來越多的秘密被人們發現。2008年5月至6月,美國國傢檔案館公佈瞭一批解密檔案,這批檔案記載瞭1950年戰爭爆發之初韓國軍方和警方如何對左翼人士及其同情者進行大規模屠殺的事實,被殺害的人數可能高達10萬之眾。2008年,韓國一直在挖掘遇害者遺骸,調查事件真相。   臺風掀開墓葬坑  這批解密檔案顯示,在1950年6月朝鮮軍隊大舉南下之際,韓國軍隊和警方,將大量犯人(其中許多為婦女和兒童)迅速地分批集中處決,拋屍於臨時挖成的坑中和廢棄的礦井中,大多數被害者都沒有經過審判程序。在此過程中,美國人不但坐視不管,反而在事後幫韓國掩蓋罪行。戰後,反共的政府長期統治韓國,一直試圖掩蓋它犯下的屠殺暴行。直到上世紀80年代,韓國開始瞭民主化進程,這才為最終解決這樁歷史懸案提供瞭政治契機。2002年,一場臺風橫掃韓國,將一個埋有眾多遇難者遺骨的墓葬坑掀開;一傢電視臺在一個封閉礦井內發現瞭被草草掩埋的大量遇難者遺骸;美國方面解密的檔案則為韓國人挖掘歷史提供瞭數量空前的信息保證。  2005年,時任總統的盧武鉉成立瞭“真相與和解委員會”,在全國范圍對朝鮮南方和北方的戰時恐怖行為展開瞭調查,三年來取得瞭很大進展。“真相與和解委員會”在其官方網站上稱,僅對全國150個屠殺掩埋地中的4個進行挖掘後,就清理出400多具凌亂堆疊的遇難者遺骸,骷髏的顱骨上彈孔明晰可辨,遺骸的手部還綁著銹跡斑斑的鐵絲。委員會經過大量認真細致的工作,將檔案文件與目擊者和幸存者的證詞相匹配,已經正式確認瞭兩個大型處決場——分別是韓國中部的清原和東南海岸的蔚山。   美聯社在一篇報道中坦承,由於政府長期刻意地掩蓋,即使是受過良好教育的韓國人對這段往事也知之甚少。上世紀80年代末,資深朝鮮戰爭學者、延世大學教授樸明林從民間艱難地瞭解到這段塵封歷史的時候,不禁大為感慨:“我哭瞭,天哪,這是我的祖國麼?這是真的麼?”是的,這是一段血腥的歷史,一個民族因意識形態而對立而分裂而相互殺戮。相關閱讀推薦:韓國將向中國歸還60餘具朝鮮戰爭志願軍遺骸揭秘:美國電視臺紀錄片是怎樣描繪朝鮮戰爭的? 朝鮮戰爭情報戰:美國為何捕獲不到中國軍隊行蹤半島硝煙散盡:朝鮮戰爭真正的贏傢為何不是中國韓上將憶朝鮮戰爭 對志願軍有一種怪異的恐懼感揭秘:朝鮮戰爭中志願軍180師為什麼會幾近覆滅?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屠殺——從戰前開始  二次世界大戰後,朝鮮南北方分別被美國和蘇聯占領,從此半島陷入分裂。此後南北雙方在冷戰加劇的國際形勢下,意識形態上的糾紛日益嚴重。1948年,李承晚在韓國執政後,更是對所有左翼黨派和團體的政治活動進行壓制,將3萬左翼人士抓入監獄。在朝鮮戰爭爆發前,韓國政府開始對左翼人士及其親屬的殺戮。我國知名朝鮮戰爭研究專傢沈志華編纂的《朝鮮戰爭:俄國檔案文件》中,記載瞭這些慘劇:“在奉化郡肅青面奔清裡,僅僅是因為遊擊隊曾經過該村,就有20多人被同時槍殺。在永東郡的許古屯,因為村民有民主主義情緒,村中200傢人中就有200多人被槍殺。這種大規模屠殺的例子非常多,遊擊隊員樸炳都有18個親屬被殺害。在永東郡,我們遊擊隊員的所有親屬,包括堂表兄弟在內,都被殺害瞭。”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北方軍隊勢如破竹攻入南方,李承晚的部隊一觸即潰。次年起接任麥克阿瑟擔任“聯合國軍”總司令的馬修·李奇微在自己所著《朝鮮戰爭—李奇微回憶錄》中這樣描述瞭戰爭爆發時的態勢:“北朝鮮人民軍不僅為這次進攻作瞭充分的準備,而且還擬制瞭詳細周密的計劃,甚至連派某些部隊混雜在難民之中潛入南朝鮮境內、破壞交通、散佈恐怖言論以及摧毀堅固工事等問題都考慮到瞭。”這些潛入南方的北方秘密力量給韓國方面造成瞭巨大的心理和軍事壓力,為後來韓國軍方進一步捕殺左翼勢力提供瞭部分口實。   3天後,北方軍隊就占領瞭韓國首都漢城(今首爾),釋放瞭漢城監獄中的囚犯,其中有數千人加入瞭北方軍隊。消息傳來,潰退中的韓國政府更加驚惶。由於擔心左翼政治力量加入敵方陣營,韓國政府決定

韓國將向中國歸還60餘具朝鮮戰爭志願軍遺骸

  據韓國紐西斯通訊社1月5日報道,韓國政府5日決定將把新發掘出的朝鮮戰爭時期陣亡的60餘名中國志願軍遺骸歸還中國。  韓國國防部相關人士表示,去年歸還瞭437具志願軍遺骸後,又新發掘出瞭60餘具遺骸。目前已向中方轉達瞭“3月底歸還”的意願。  另一方面,中韓第二次外交安全局長級對話5日下午在首爾舉行。除遺骸歸還問題外,雙方還就舉行國防部副部長級戰略對話、國防部局長級政策實務會議以及設置國防當局間熱線等問題進行討論。 相關閱讀推薦:揭秘:美國電視臺紀錄片是怎樣描繪朝鮮戰爭的? 朝鮮戰爭情報戰:美國為何捕獲不到中國軍隊行蹤半島硝煙散盡:朝鮮戰爭真正的贏傢為何不是中國朝鮮戰爭內幕:李奇微怎樣破解彭德懷作戰規律?韓上將憶朝鮮戰爭 對志願軍有一種怪異的恐懼感

朝鮮戰爭情報戰:美國為何捕獲不到中國軍隊行蹤

  導讀: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深深卷入這場戰爭的美國,密切關註著新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這場戰爭的態度,采取多種情報偵察手段,試圖判明中國動向。中國面對美國的刺探行動,也采取瞭有力回擊措施。圍繞中國出兵朝鮮,雙方展開瞭一場精彩的情報戰。本文揭開瞭其中的秘聞。  美國獲悉中國軍隊在東北集結  朝鮮戰爭爆發後,中國是否會出兵支援朝鮮,成為美國情報機構關註的核心問題。在情報偵察領域,美國占有優勢的還是其技術偵察手段,所以美國首先對中國開展瞭無線電技術偵察。  朝鮮戰爭前,在東北的解放軍部隊數量不多。1950年7月,在美國出兵朝鮮後,為瞭防止朝鮮戰爭對中國可能的影響,中共中央決定組建東北邊防軍,從湖南、河南、廣東、廣西、上海等地調集25萬人的部隊,陸續集中到中朝邊境一線。這樣大規模向東北邊境地區調集部隊的行動,當然引起瞭美國情報機關的關註。通過截取獲得的中國國內通信情報,美國負責搜集電信情報的武裝部隊安全局很快發現瞭許多中國陸軍部隊從中部地區調往東北;到9月份,武裝部隊安全局進一步發現駐在中國南方的軍隊也開始調往東北。此後,關於中國向東北調動部隊的消息不斷上報到美國高層。   中國采用有線電通信防泄密  雖然當時中美之間技術差距很大,但從戰爭中不斷總結經驗的中國領導人,已然認識到瞭無線電通信泄密的潛在威脅,所以采取瞭比較科學的應對手段——使用有線電,在出兵朝鮮的行動中更是普遍使用瞭有線電通信,從而使美國未能從無線電通信中截獲中國出兵朝鮮的關鍵情報。  美軍在朝鮮戰爭中保持的空中優勢也被應用到對中國的偵察上來。仁川登陸後,美軍開始派遣偵察機到中朝邊境以至中國境內進行偵察,密切關註中國是否有向朝鮮調動部隊的跡象。而中國軍隊對付空中偵察的經驗更為豐富,10月18日,彭德懷以毛澤東名義發出指示:“為嚴格保守秘密,渡江部隊每日黃昏開始至翌晨四時即停止,五時以前隱蔽完畢並須切實檢查。”中國軍隊做到瞭令行禁止,所有向中朝邊境和朝鮮開進的部隊,都采取晝伏夜行的辦法,數十萬大軍秘密開進朝鮮,完全未被美軍飛機發現。   戰鬥打響後美軍才如夢初醒  9月8日,美國中央情報局曾作出中國出兵可能性的評估備忘錄,根據“來源可靠的情報報告指出,林彪第四野戰軍的主力部隊由廣東地區向北調動……目前四野的主力部隊要麼在滿洲,要麼正在前往滿洲的路上”。美國也加緊瞭對中國軍隊動向的偵察工作,美軍在越過三八線向北開進過程中,開始派出特工人員對中國的動向進行偵察。在中央情報局指揮下,由海軍上尉尤金·克拉克率領的偵察分隊,曾到達過鴨綠江口,然後派人四處打聽消息。不久,回來的人報告說,在新義州和臨近朝鮮的中國境內有大規模集結的中國軍隊,還有人說中國將派30萬軍隊到朝鮮。克拉克把這些搜集的消息都進行瞭上報,但中央情報局對此卻不屑一顧,直到11月1日,志願軍部隊對距中朝邊境80公裡的雲山發起進攻時,美軍才發現中國軍隊出現在瞭朝鮮。相關閱讀推薦:半島硝煙散盡:朝鮮戰爭真正的贏傢為何不是中國朝鮮戰爭內幕:李奇微怎樣破解彭德懷作戰規律?韓上將憶朝鮮戰爭 對志願軍有一種怪異的恐懼感揭秘:朝鮮戰爭中志願軍180師為什麼會幾近覆滅?真相:中國卷入朝鮮戰爭是為消斯大林的惱火?1950年朝鮮戰爭為什麼爆發?美國人誘發瞭朝鮮戰

揭秘:美國電視臺紀錄片是怎樣描繪朝鮮戰爭的?

  導讀:這是一部美國自己拍的朝鮮戰爭的記錄片,對於一場勉強打成平局的戰爭,美國媒體似乎一貫別過不提。中國人對朝鮮戰爭的瞭解,大多來自國內自己的報道,很少有知道戰爭對手的看法的。看瞭這部記錄片之後,認真比較國內的說法,發現有很多的出入之處,還發現瞭些美國人邏輯天真的地方。該片是純英文解說,所以很多地名我查瞭地圖才知道其中文名。  1、關於戰爭的開始,國內的報道都是說是韓國主動挑起戰爭。這部記錄片全面的反映瞭北朝鮮的戰前準備,體現瞭北朝鮮對於發動這場戰爭的精心策劃。不過,明眼人可能都看出來瞭,戰爭一開始,韓國軍隊的無能和一潰千裡,都反應瞭韓國根本沒有準備好打這次戰爭,又何來主動挑起戰爭呢?相反,北朝鮮在戰爭的第一天就出動20多個師的兵力越過38線南下入侵,說它不是有預謀的,太難服眾瞭。   2、關於戰鬥力的說法,國內的主題報道都是說,韓國兵打不過北朝鮮兵,北朝鮮兵打不過美國兵,美國兵打不過中國兵。該記錄片反映,在戰爭初期,當北朝鮮的軍隊是滿員的時候,美國兵也打不過北朝鮮兵。美國第8集團軍在北朝鮮的連續打擊下,紛紛潰敗,士兵不聽指揮爭相逃命,最後集團軍司令沃克將軍不得不出動督戰隊以制止潰逃行為。沃克將軍在這個時候說瞭句名言,大意是”我希望當你們回到這裡(釜山)的時候,是在棺材裡面”。後來,沃克將軍在中國軍隊的追擊下身亡,屍體被運回釜山,他用自己的行動履行瞭自己的命令。想想也是,北朝鮮的軍隊本來就是中國解放軍”戰神”林彪麾下的朝鮮族軍隊,正所謂兵精將猛,又怎麼可能打不過美軍呢?後來北朝鮮軍隊兵敗如山倒,一來是被偷襲瞭仁川,腹背受敵,不過該記錄片反應瞭另外一個主要原因,那就是北朝鮮的軍隊已經是強弩之末瞭,其幾個主力師都打得隻剩下30%兵力瞭,其王牌裝甲師更是隻剩下不到10輛坦克,不到10%的戰鬥兵力。這讓我想起拿破侖兵敗後,反法聯盟的一個將軍說的話”拿破侖兵敗是因為他違反瞭戰爭的規律,那就是要節約使用兵力”。這可見北朝鮮的高級將領缺乏大兵團作戰的經驗,什麼時候該巧打,什麼時候該強攻,什麼時候該放,什麼時候該收,他們把握太差瞭。唉……也難怪,其最高指揮官金日成在中國也不過是個不出眾的師長,勝仗沒打過幾次,敗仗倒是經常有份參與。  3、關於元山登陸是不是作秀。國內很多文學嘲笑麥克阿瑟將軍的元山登陸是場個人表演秀,把幾萬軍隊在海上顛簸半個月運到元山,準備再演一次仁川登陸,可是當他們到達的時候,韓國的一支陸軍已經通過陸地占領那裡一個星期瞭。該記錄片裡提到,元山擁有北朝鮮大量的軍備物質,所以美軍勢必要奪取,而在當時北朝鮮還沒有徹底慘敗的情況下,最快捷的方式就是通過海上攻擊,即登陸作戰。麥克阿瑟隻是沒有想到,北朝鮮的軍隊敗退得那麼快,這麼重要的港口,居然隨便就放棄瞭防守。所以一支韓國步兵師,幾乎兵不血刃就走瞭進去瞭。   4、關於美國人不知道中國出兵。國內很多的報道都是說,美國在第一次戰役中慘敗,是因為不知道中國已經出兵,被中國軍隊偷襲得手。該記錄片裡反映,美國已經明確知道中國軍隊已經越過鴨綠江到達北朝鮮北部的山區。記錄片裡還播放瞭一段飛機拍到的中國軍隊潛伏在山區裡的片段。記錄片裡說,美軍偵察發現中國軍隊有約5萬人進入瞭北朝鮮,所以麥克阿瑟將軍覺得這點軍隊不足以對美軍造成威脅,於是命令軍隊繼續追擊前進。記錄片裡惋惜的提到,可惜美軍少發現瞭20萬中國軍隊。記錄片在這裡,公平的誇獎瞭中國軍隊的紀律性和吃苦耐勞,它說中國軍隊可以頭插樹枝潛伏在樹林裡一天一夜動也不動,讓偵察機認為那是些樹。於是當這25萬軍隊殺出山區的時候,美軍沒有準備好面對如此龐大數量的敵人,所以慘敗。相關閱讀推薦:朝鮮戰爭情報戰:美國為何捕獲不到中國軍隊行蹤半島硝煙散盡:朝鮮戰爭真正的贏傢為何不是中國朝鮮戰爭內幕:李奇微怎樣破解彭德懷作戰規律?韓上將憶朝鮮戰爭 對志願軍有一種怪異的恐懼感揭秘:朝鮮戰爭中志願軍180師為什麼會幾近覆滅?真相:中國卷入朝鮮戰爭是為消斯大林的惱火?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5、關於清川江戰役。這個記錄片裡,詳盡記載瞭一場戰役。3千美軍,3千其他聯合國軍,前後3支共9千多韓軍,一共15,000人的軍隊,向中朝邊境附近的一個叫”qin”的湖邊進攻。我查瞭地圖,應該是指著名的清川江戰役。國內的報道是說消滅瞭敵人23,000多人。數據上好像有很大的出入。記錄片裡反應,這支軍隊被中國2個軍5倍的軍力包圍,戰役一開始,3000美軍就不顧一切的奪路而逃,把他們應該守護的右側洞開給瞭中國軍隊。一段錄像表明,遠處可見到的山頭上,英國軍隊正在中國的隆隆炮火下拼死抵抗,而山下,美軍一個個垂頭喪氣的默默逃命。可惜,他們也沒有逃多遠就在一個小村莊裡被中國軍隊包圍瞭。在這裡,記錄片特意描述瞭中國的炮兵,一小段中國炮兵的錄像,居然是萬馬齊喑的喀秋莎火箭炮。我實在奇怪,那個時候中國軍隊就有喀秋莎瞭嗎?我記得好像應該是戰爭中後期才編制裝備的吧?在中國的重炮打擊下,最後美軍逃出去瞭1,000人。而9千多韓軍和3千其他聯合國軍隊,都沒有逃出來。  6、關於上甘嶺戰役。這個記錄片裡說完麥克阿瑟將軍下臺,李奇微將軍繼任後,沒有提李奇微將軍的”磁性”戰術,倒是提瞭”空中絞殺”和克拉克將軍的話”現代的戰爭,不再是血與肉的較量,而是鐵與火的較量。”在克拉克將軍的這個思想指導下,美軍開始註重用遠程火力大量殺傷中國軍隊後再脫離接觸。隨後,記錄片裡提到瞭一場美軍的重大勝利,就是三角山戰役。三角山位於朝鮮中部,是三座成犄角的山組成的區域。按照地理位置,應該就是中國所說的五聖山戰役,白馬山戰役和上甘嶺戰役。記錄片裡說,美軍對中國占領的山區每天發射1萬多發炮彈,然後隻傷亡瞭4百多人就取得瞭戰役的勝利。而中國軍隊則留下屍體達3萬餘具。看到這裡,我不得不對美軍的數據表示強烈的懷疑,難道中國軍隊是排成馬其頓方陣等著挨炸嗎?!中國方面的數據是,美軍發射炮彈總共達2百萬發,平均每天5萬發,美軍傷亡2。5萬,韓軍傷亡1萬(一說2。5萬),中國軍隊傷亡2萬。中國軍隊守住瞭上甘嶺和五聖山,卻沒能奪取韓軍守據的白馬山的陣地。韓9師在守備白馬山的戰役裡居功至偉,獲得”白馬師”的榮譽稱號。   7、關於和談時的停火線。記錄片提到在艾森豪威爾當總統後,為瞭兌現他在選舉中停戰的承諾,積極督促與中國和談。有趣的是,記錄片裡隻提中國代表和美國代表,提供場地給大傢打仗的南韓和北朝鮮似乎沒有發言。按照記錄片的說法,中國要求以依舊38線劃分,而美國要求以實際占領線重新劃分,因為美軍實際占領著38線以北大片地區。據我自己考查軍事地圖,第一次停火談判的時候,美軍占領著38線以北的金城和高城,中國也占領著38線以南的開城等地。大傢是犬牙交錯,不分勝負。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8、關於中國戰俘問題。記錄片裡提到和談的另一個重大分歧,就是戰俘問題。中國要求歸還被俘虜的2萬志願軍,而美國則認為他們應該被遣送去臺灣,而且認為中國不顧俘虜的意願而強制要求俘虜返回大陸是一項嚴重侵犯人權的舉動。這裡反映瞭美國人權的雙重標準性。難道美國強制要求俘虜返回美國就沒有侵犯人權,而中國做同樣的要求就侵犯瞭人僅隨後記錄片裡來瞭個重大的自相矛盾。記錄片裡提到,中國戰俘在戰俘營裡發生暴亂,請命要求返回大陸而不是被送去臺灣。該暴亂被美軍鎮壓瞭。那麼很顯然,中國戰俘的意願是返回大陸,中國沒有違背他們的意願。  9、關於美國戰俘數量。記錄片裡說,美軍有3萬多人被中國俘虜。我對這個數據表示強烈的驚訝,不單是因為中國方面的數據隻有6270名美國俘虜,而且如果3萬是正確的話,美軍被俘虜的比例也太高瞭吧!幾乎是陣亡一個就投降一個(美國官方陣亡人數3。7萬)!而中國方面是陣亡6個才被俘一個(中國官方陣亡人數12萬)。   10、關於中國虐待俘虜。記錄片裡強烈的譴責中國虐待美軍俘虜導致俘虜最後隻有一半能活著返回美國。記錄片裡采訪瞭好幾個美國被俘老兵,他們都深刻的譴責瞭中國的不人道行為。他們譴責中國的虐待分別是,戰俘沒有足夠的食物,沒有足夠的衣服,沒有足夠的藥物。在他們的譴責當中,沒有哪怕一個詞是和”毒打”,”辱罵”,”虐待”,”殺戮”有關的。這裡體現瞭美國人的天真邏輯。中國當時自己的軍隊都沒有足夠的食物,衣服和藥物,哪裡來的足夠物質供應給戰俘?!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韓上將憶朝鮮戰爭 對志願軍有一種怪異的恐懼感

  導讀:我們失敗主要原因就是官兵們對中國志願軍懷著一種怪異的恐懼感,戰鬥還沒打響在心理上就已經輸瞭。最讓我無法接受的是,作為預備隊的第15團部分官兵,還沒進入陣地,沒放一槍一彈就紛紛後退逃跑瞭。中國志願軍的第三次戰役是在整條戰線上同時發起進攻的,他們勢如破竹般地給我軍以沉重的打擊。部署在三八線上的韓軍各師無一例外地被攻破防線,或大或小地受到損失,導致全線潰退。特別是中部防線一下子被中國志願軍推到洪川和橫城一帶,這對整個戰局的影響是致命的。  韓軍再次放棄漢城  1951年1月2日,韓軍第1師再次放棄漢城,撤到漢江以南進行防禦。當我登上漢江南岸的大堤,看到數十萬漢城市民或利用臨時搭起的浮橋,或直接從冰封的漢江向南逃難時,內心頓時充滿瞭負罪感。漢江防禦計劃隨著中部戰線形勢的惡化很快被取消瞭。韓軍和聯合國軍被命令再撤至北緯37度線附近,即平澤—安城—長湖院—堤川—三陟一帶。接下來的時間裡,我對韓軍第1師為什麼會這麼快就慘敗進行瞭深刻的反省。首先,我個人要負最主要責任。當時,我的瘧疾剛剛痊愈,健康狀態極差。要知道,人在生病的時候脾氣往往比較暴躁,容易發火,這使得部下們個個都神經緊張,要看我的臉色行事,無法全身心地投入到戰事中去。其次,就是官兵們對中國志願軍懷著一種怪異的恐懼感,戰鬥還沒打響在心理上就已經輸瞭。最讓我無法接受的是,作為預備隊的第15團部分官兵,還沒進入陣地,沒放一槍一彈就紛紛後退逃跑瞭。   在韓軍第1師被部署到安城後,當務之急就是整頓軍紀。我命令副師長劉興守上校抓出臨陣脫逃的軍官,整頓軍紀。隨後,一名營長和一名連長被送到軍法處處以死刑。  補給200多臺“日本造”卡車  從1951年初到開春,是整個韓軍民最憂傷、最痛苦的一段時間。聯合國軍在從半島撤軍還是組織反攻這個問題上一直沒有定論,這使得戰局飄搖不定。在放棄漢城撤到北緯37度線的安城、平澤一帶後,我在心裡作瞭若幹個最壞的打算。總之,如果聯合國軍撤走的話,明擺著我們就要亡國瞭。   此時,韓軍第1師所在的美軍第1軍正面陣地上,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中國志願軍活動瞭,他們好像打到烏山至金良場一帶後就停止瞭追擊。我不斷派出小分隊到陣地前方實施偵察搜索;同時抓緊時間訓練部隊,補充裝備。我制定瞭賞罰分明的方針嚴格治軍;同時迅速補充兵員和裝備,特別是新裝備的到來,從大傢的表情上就能感覺到官兵們多少找回瞭些自信。我師的運輸力量也得到增強,有200多臺卡車補給到我師。這些卡車是清一色的日本造,有尼桑、豐田,還有五十鈴,其他的補給品也慢慢地被日本產品所充斥。二戰後,日本經濟正是借著所謂的“朝鮮特需”才得以起死回生的。相關閱讀推薦:揭秘:朝鮮戰爭中志願軍180師為什麼會幾近覆滅?真相:中國卷入朝鮮戰爭是為消斯大林的惱火?1950年朝鮮戰爭為什麼爆發?美國人誘發瞭朝鮮戰經歷朝鮮戰爭的美軍將領:傻瓜才會選擇中國作對手真相揭秘:朝鮮戰爭中交戰各方損失多少軍人?大田戰役:朝鮮戰爭中朝鮮的失敗前兆

半島硝煙散盡:朝鮮戰爭真正的贏傢為何不是中國

  導讀:“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和錯誤的敵人,打瞭一場錯誤的戰爭”。這是教科書上關於美國對朝鮮戰爭的總結,但朝鮮戰爭真正的贏傢是誰呢?是中國嗎?肯定不是。更沒有前面那一句話說得那麼簡單。下面是網友分析的一組數據,整理出來與大傢一起分享討論,並不代表博主觀點!  一、從法理名義上看  志願軍並非中國正式派出的正規軍隊(中國政府公開否認是自己派出的)。而戰場敵人則是在安理會決議下,由十六國組成的聯合國軍。即是說:一群未得到政府授權的中國人,自做主張地(也即非法地)跑到外國土地上,在一個外國政權(斯大林)的裝備下,為保衛另一個外國政權(金日成),與聯合國作戰。(那這是什麼性質的武裝團體呢?)。所以,談判桌上的雙方,是朝鮮對聯合國。志願軍處境尷尬(一支名義上沒有自已的政府而依附於朝鮮政府的軍隊)。因此,從法理名義上看,朝戰勝敗,與中國無關。   二、從國際政治上看  志願軍當然受中國政府指揮。但,中國小兄弟要聽蘇聯老大哥的。有關朝戰的大政方針,毛澤東、金日成都要向斯請示(“請示”一詞為毛澤東之原話),戰略大局由斯大林作最後決斷(見前蘇解秘檔案)。換言之,朝戰的戰爭最高決策權在斯大林。蘇聯出決策出裝備。中國出人命出錢財。朝鮮出人命出土地。而聯合國方面,是以美為首的十六國參戰,四十多國傢提供後勤支援。  所以,這不是中國與美國單挑,而是社會主義陣營與西方陣營的一次集體對決。中國在其中,為犧性最多之一員大將(並非主帥)而己。中國不是為民族利益而戰(聯合國軍並無進攻中國之計劃),而是為社義陣營的集體利益而戰。結果:兩個陣營打成平局。從哪兒來,還回哪兒去瞭。   三、從國傢利益上看  開戰前,美己不管臺灣,我軍打下臺灣隻是幾年內的事瞭。朝戰使美軍協防臺灣,由此臺海成為迄今未能解決的大麻煩。開戰前,朝島無美軍,戰後出現美軍長期駐紮。當志願軍雄赳赳地跨過鴨綠江之時,印度軍隊也悄悄地開進麥克馬洪線以南中國領土(1950.11)。朝戰結束,印度也完全占領瞭這片中國土地。開戰前,中國是美蘇都想爭取的國傢。開戰後,由於毛澤東的“一面倒”,認蘇為“老大哥”,自居小弟,被西方認定為蘇之衛星國。於是開始封鎖防范:  泰國邀美國簽訂軍事協定(1950.10);菲律賓同美國簽訂《美菲聯防條約》(1951.8.30);美、澳、新簽訂《太平洋安全條約》(1951.9.1);舊金山和會通過《對日和約》、日美簽訂《美、日安全條約》(1951.9.8);美臺簽訂《軍事協調諒解協定》(1953.9);美韓簽訂《美韓共同防禦條約》(1953.10.1);美、英、法、泰、菲、澳、新蘭、巴基斯坦簽訂《東南亞集體防禦條約》(1954.9);美國、巴基斯坦簽訂《美巴防禦援助協定》(1955.1.11)、柬埔寨同美國簽訂《軍事援助防禦協定》(1955.5.15)。這些條約明顯都是針對中國的,美國勢力合法地延伸到整個亞太、南亞地區。相關閱讀推薦:朝鮮戰爭內幕:李奇微怎樣破解彭德懷作戰規律?韓上將憶朝鮮戰爭 對志願軍有一種怪異的恐懼感揭秘:朝鮮戰爭中志願軍180師為什麼會幾近覆滅?真相:中國卷入朝鮮戰爭是為消斯大林的惱火?1950年朝鮮戰爭為什麼爆發?美國人誘發瞭朝鮮戰經歷朝鮮戰爭的美軍將領:傻瓜才會選擇中國作對手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1950.7.20,美國取消瞭所有已經核準運往中國物資的許可證,對中國實行全面戰略禁運。1951.5.18,聯合國通過瞭對中國和朝鮮實行禁運和經濟封鎖的決議。1951.10.27,巴黎禁運機構增設專對中國實行禁運的委員會。到1953.3,對中國實行禁運的國傢達45個。本來,二戰中,中國已成世界大國(聯合國四個創立國之一,反法西斯同盟在遠東的統帥部)的影響,到此喪失殆盡。中國得到的是一個比開戰前更惡劣的周邊環境。(順及,延至毛澤東逝世,中國已混成瞭“第三世界”國傢)中國死傷幾十萬青年人,還欠瞭一屁股軍火債(蘇式武器不是白送的),最後退出朝鮮,什麼也沒得到(中國人命是白死的)。  四、從歷史角度看  朝窮韓富,未來如何面對朝鮮人民?中國與韓建交,與美聯手搞垮蘇聯,又何必當初。  五、從戰場戰果上看  盡管雙方傷亡數字,各有說詞,但,有三點是雙方公認的:中方死傷人數超過美軍。中方被俘人數超過美軍。中方一次殲滅美軍之最大規模,從未超過營級以上。而美軍則創過一次殲滅我軍一個師(180師)的規模紀錄。有種宣傳詞,說我軍用小米加步槍打敗瞭美軍的飛機大炮。這種說法顯然不客觀,當時我軍裝備為蘇式武器(盡管是買來的),與美軍武器屬同代產品。如果說我軍用小米加步槍去打美軍的飛機大炮,那我軍的飛機大炮在幹什麼呢?   另種宣傳詞,說是我軍之朝戰,“始於鴨綠江,止於三八線”,算贏瞭。這種說法,阿Q 在於雙重標準。如用社義陣營對西方陣營的標淮看,是“始於三八線,止於三八線”,打成平局。如用中國與美國單挑的標準看,中國是“始於鴨綠江,止於鴨綠江”(停戰談判被迫撤出朝鮮,朝鮮未控制在中國手裡)。而美軍是“始於日本海峽,止於三八線”(現在還在那裡),基本上也算平局。其實朝戰的嬴傢是三個國傢,而與中國無關,當然,與美國也無關:  蘇聯:成功把中國誘入與西方決裂的道路,使自己在南邊有瞭一個充當屏障的小兄弟。又順手把因二戰結束而積壓無用的大批軍火賣給瞭這個小兄弟。臺灣:死裡逃生。日本:本等待美蘇中等同盟國的嚴懲,反因朝戰,與美化敵為友,得到政經扶助,崛起東亞。並因之擁有實力地位,迫使大陸與臺灣競先對日示好,在簽和約與建交時大占便宜(如不賠款不割地)。朝戰的最大輸傢其實是毛澤東。毛澤東的人生業績,本可再增兩個輝煌。  一是攻臺,攻臺將使毛澤東成為歷史上又一次統一中國的開國之君。二是接班,象金氏父子那樣,讓岸英接班。這兩個機緣,“生前統一全國”,“死後繼承香火”,均失落在朝鮮戰場上瞭。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朝鮮戰爭內幕:李奇微怎樣破解彭德懷作戰規律?

  導讀:從1950年到1952年間發生的朝鮮戰爭可以說是中美兩國軍隊以流血的方式進行的一次 “軍事交流”。 60年來,交戰雙方都在不斷總結這場戰爭中的得與失。  靠數據分析得出志願軍“禮拜攻勢”規律  志願軍的戰略戰術多來自中方高級將領的頭腦,而美軍則更依賴嚴密的戰場分析體系。美第8集團軍司令李奇微剛上任時恰逢志願軍第3次戰役進攻的高潮,美軍出現潮水般的撤退。有關資料顯示。當時,美第8集團軍運籌小組通過收集志願軍入朝參戰後與美軍交戰的全部戰鬥記錄,發現瞭一組至關重要的數字:從1950年年底到1951年年初,中方軍隊3次大規模攻擊持續的時間都是8天。  運籌小組敏感地意識到,出現這種狀況並非巧合。通過查閱相關情報資料,運籌小組發現“8天 “這一數字是由志願軍的後勤補給方式嚴重落後,加之美國空軍強大的空中封鎖,致使其戰鬥物資往往隻能支撐一周的作戰行動。一旦糧食和彈藥消耗殆盡,攻勢隻能被迫停止。美運籌小組由此得出結論,志願軍從發起戰役到戰役結束最多持續一周時間。   李奇微頭腦中隨即形成對付志願軍“禮拜攻勢”的有效方法:當志願軍兇猛的“禮拜攻勢”接近尾聲的時候,聯合國軍隊再將強大的反擊力量投入前沿,向彈盡糧絕的志願軍反撲上去,把志願軍死死纏住。按照這個思路,李奇微分別於1951年1月15日、25日、3月7日連續發起瞭代號為“獵犬行動”、“霹靂作戰”、“撕裂行動”的3次進攻作戰。最終重新占領瞭被志願軍奪取的漢城,一舉扭轉瞭聯合國軍隊的頹勢。  上甘嶺戰例同登兩軍講臺  在中美雙方軍事院校的教材中,“上甘嶺戰役”都成為經典戰例。這場戰役自1952年10月14日始,至11月25日結束,歷時43天。美韓軍共投入步兵10個團加兩個營,共6萬餘人。志願軍先後投入瞭兩個精銳野戰軍的9個團,11個炮兵營,一個火箭炮營,共計4.3萬餘人。   這次行動被命名為

1950年朝鮮戰爭為什麼爆發?美國人誘發瞭朝鮮戰

  1950年朝鮮戰爭為什麼爆發?  一  關於朝鮮戰爭爆發的原因,韓國官方的說法是:朝鮮戰爭是由朝鮮方面發動的。而其學界對此卻意見不一,分為4個學派。一為傳統主義學派,認為斯大林指使金日成發動瞭朝鮮戰爭,主張斯大林主謀或斯大林與毛澤東共謀說;二是修正主義學派,認為是美帝國主義的走狗李承晚發動的內戰;三是新傳統主義學派,認為不是斯大林而是金日成主謀發動瞭這場戰爭;四為新修正主義學派,認為既不是斯大林主謀,也不是斯大林與毛澤東共謀,而應該從朝鮮半島內部去尋找朝鮮戰爭爆發的原因。  韓國非傳統主義學派(前述第二至第四種學派)對朝鮮戰爭起因的具體看法如下:第一,朝鮮戰爭爆發的外部原因是日本帝國主義對朝鮮的殖民統治和美蘇兩國軍隊的分割占領;其內部原因則是民族社會內部意識形態的對立和南北勢力的差距。第二,認為李承晚政府對引起這場戰爭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李承晚為瞭擺脫政治危機,轉移人們的註意力,在南北關系上推行恐嚇政策。他一貫主張對共產黨要采取強硬的態度,要制定武力統一朝鮮半島的方案,在公開場合大肆鼓吹武力“北進統一”。這種恐嚇政策不能不給北方的金日成政權以強烈的刺激。韓國高麗大學李吳宰教授認為,朝鮮戰爭的爆發正是李承晚恐嚇政策失敗而導致的結果。這種恐嚇政策的最大的受害者正是李承晚自己。第三,關於是誰打響瞭朝鮮戰爭的第一槍,漢城大學金貴玉教授指出,早在朝鮮戰爭爆發前韓國軍隊就越過“三八線”襲擊北朝鮮的一些地區。薑萬吉教授認為:“1948年南北均建立瞭分裂國傢,他們的軍事力量在’三八’線上對峙,或大或小的軍事沖突不斷發生,結果以1950年6月25日為契機擴大為全面戰爭。”第四,認為美國對誘發朝鮮戰爭也負有責任。鄭容碩博士指出,1950年1月12日美國國務卿艾奇遜的演說與同年6月19日美國國務院顧問杜勒斯對韓國國會的承諾,這種截然相反的態度表現出美國對朝鮮半島政策的不確定性,從而誘發瞭朝鮮戰爭。   此外,對修正學派持批評意見的韓國學者金澈凡認為,“對朝鮮戰爭事實的研究,應同時考慮到國際局勢和國內政治。不能否認,二戰結束後朝鮮半島已被美蘇一分為二,而朝鮮半島當時已保持在冷戰格局之中的這一事實,應是戰爭的主要根源。無論如何,重要的是,任何僅僅根據推測而試圖把戰爭的責任放在參加者一方的做法,都是應當避免的。”  二  關於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對朝鮮戰爭起因的看法,因資料所限隻能介紹其官方觀點。戰爭爆發不久朝鮮政府發表的聲明認為,朝鮮戰爭的責任完全在於美國和南朝鮮一方,“美帝國主義很久以來就夢想著建立他們在遠東的霸權。”“李承晚’政府’靠著美國的支持,二年來公開地攻擊北方,並大言不慚地說它的軍隊能在一天之內占領平壤與元山,而它不過是在等待開始的命令罷瞭。”“李承晚政府得到美國的軍事支援的保證之後,就奉其美國主子之命,於6月25日發動瞭同族相殘的戰爭。”  後來編寫的《朝鮮勞動黨簡史》對戰爭起因進行瞭詳盡的分析,認為美韓對此蓄謀已久。早“在1949年曾企圖進行’北伐’,以此為序幕在三八線上大肆挑起武裝挑釁事件。但是,由於我們的人民警備隊進行瞭積極防禦,敵人的武裝挑釁才屢遭失敗,終於使1949年的’北伐’計劃夭折。”“從1950年開始,美帝國主義和李承晚賣國賊的戰爭挑釁活動達到瞭登峰造極的地步。”他們把“侵略武裝力量集結在三八線上,做好全面的’北進準備’之後,在開城松嶽山、翁津半島和江原道襄陽等地,連續向北半部地區發動瞭大規模的武裝進攻。”“美帝國主義在我國制造瞭戰爭一觸即發的危險局面。”即便在此情況下,北方仍進行和平統一的努力,1950年6月初倡議“舉行南北普選,實現祖國和平統一”;6月中旬北方“再次提出瞭一個積極方案,這就是: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和南朝鮮’國會’聯合起來,建立全朝鮮立法機關,實現祖國和平統一。”“但是,對於我們黨和共和國政府提出的關於和平統一祖國的所有建議,美帝國主義和李承晚賣國賊的回答卻是發動反對共和國北半部的罪惡的侵略戰爭。”  關於美國發動戰爭的目的,朝鮮官方認為有二:其一,“美帝國主義者企圖通過武裝侵略,摧毀共和國北半部建立起來的人民民主制度,顛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把全朝鮮變成他們的永久殖民地,變成侵略亞洲的軍事戰略基地。”其二,“美帝國主義還企圖通過這場戰爭,擺脫席卷自己國內的經濟危機,威脅世界各地日益高漲的民族解放運動和工人運動,加強對受它奴役的國傢的統治,進而擴大戰爭,實現其稱霸世界的野心。”相關閱讀推薦:真相揭秘:朝鮮戰爭中交戰各方損失多少軍人?韓軍上將憶:美軍曾在朝鮮戰爭中拋棄被圍部隊!解密:從東西方公佈的數據來分析朝鮮戰爭得失西方關於朝鮮戰爭中方損失的估計:不超過25萬人朝鮮戰爭中21個很少有人知道的事:朝鮮戰爭秘聞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三  美國人對朝鮮戰爭的起因有以下幾類看法:  第一類觀點與韓國學界的傳統主義學派的觀點基本相同,認為斯大林主謀,或金日成與毛澤東共謀發動瞭朝鮮戰爭。持此觀點者多為政客及部分為政府對外政策辯護的學者。杜魯門、艾奇遜、杜勒斯、麥克阿瑟、李奇微等人是這類觀點前者的代表,他們的回憶錄及著作、文章無一不充斥著此類觀點。而後者也極力把責任推到對方的頭上。如鄒讜認為,“北朝鮮的進攻是由蘇聯支持和策劃的。這種策劃似乎主要為瞭破壞美國與日本單獨締結和約,並用顯示共產黨人的力量和美國人的軟弱的辦法來威嚇日本,使她離開美國。按蘇聯的打算,即使達不到目的,征服南朝鮮將改善共產主義陣營對付日後的美日聯盟的攻守陣地。”大衛烏拉姆仍認為,斯大林發動瞭朝鮮戰爭,其目的是處於“對華戰略”的考慮,想通過朝鮮戰爭控制中國,而非控制南朝鮮。  第二類觀點正好相反,認為朝鮮戰爭或由南朝鮮李承晚挑起,或由美國策劃的。李斯威茲早在朝戰結束以前就提出瞭這種觀點,“到1951年秋,我們已經確信,朝鮮戰爭絕非北朝鮮悍然入侵所造成的,而是由那些想在戰爭中獲益的人經過精心陰險的謀劃而挑起的。”  “戰爭很可能是李承晚故意對北朝鮮實施挑釁行動而造成的。他指望這些行動會使北朝鮮人采取越過三八線的報復性行為,而北朝鮮人正好落入瞭這個圈套。”在朝鮮戰爭爆發當天,約翰肯尼迪在《沒有永久的霸權》一書中談到,李承晚政權“壓制人民,也必須對朝鮮戰爭的爆發分擔責任”。   第三類看法與前兩者有較大差異,對斷言朝鮮戰爭是蘇聯挑動北朝鮮發動的觀點加以修正,其代表人物是庫明斯。他認為朝鮮戰爭可能是南方挑起的,北方做出反應造成的;蘇聯對朝鮮的影響比中國還小,金日成的統一戰爭未受斯大林指使,是獨立的行動。  第四類觀點以卡塞林威瑟斯比為代表,其看法很明顯是一種調和論。她同意庫明斯關於朝鮮戰爭起源於南北方的內戰的說法,也同意第一類觀點中關於金日成受斯大林指使發動朝鮮戰爭的看法。她認為,“1950年6月朝鮮戰爭的爆發是莫斯科和平壤的目標相互作用的結果”,而“制定和發動北方攻勢計劃的是金不是斯大林,蘇聯領導人隻是在金的反復要求下,最後同意支持這一行動。此外,斯大林這樣做的意圖不是要試試美國的決心,相反,他是在確信美國不會幹涉後才同意這個計劃的。”  四  對朝鮮戰爭的起因,在改革開放之前,我國學者一般都認為朝鮮戰爭是由美國人策劃、李承晚挑起的,這裡就不一一贅述。進入80年代後,學者們的研究在不斷深入。他們認為應把朝鮮戰爭放在當時世界的冷戰格局中考察,大都贊同美蘇對抗是戰爭爆發的重要原因,但也有細微的差異。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沈志華認為,“朝鮮戰爭最深刻的起因在於戰後形成的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及其所控制的兩大陣營之間的冷戰格局,這種格局在朝鮮半島就表現為圍繞三八線展開的美蘇兩國外交爭鬥和南北朝鮮的軍事對峙。”“朝鮮南北雙方都有意通過武力將自己的理想、權力和制度擴展到整個朝鮮半島,從而實現民族的統一。問題在於北朝鮮的設想和計劃得到瞭蘇聯的同意和支持,而南朝鮮同樣的設想和計劃卻沒有或暫時沒有得到美國的同意和支持。”  顏聲毅同樣認為,“朝鮮戰爭是朝鮮民族分裂的產物,而朝鮮民族分裂是由於美蘇劃分勢力范圍的結果,美蘇的冷戰格局導致瞭南北朝鮮兩個政權的產生和對抗,這種冷戰格局在朝鮮半島表現為圍繞三八線展開的美蘇兩國外交爭鬥和南北朝鮮劍拔弩張的軍事對峙,這是朝鮮戰爭爆發的最深刻的根源,沒有朝鮮民族的分裂就不會有南北朝鮮兩個敵對政權,就不會爆發朝鮮戰爭。所以美蘇兩個超級大國要對朝鮮戰爭承擔最主要的責任。”  尹傳學認為原因有四:第一,日本殖民主義的統治是朝鮮戰爭的歷史根源;第二,朝鮮戰爭是美蘇爭霸、東西方冷戰的直接產物;第三,美國堅持反共分裂政策,是朝鮮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第四,地區軍事力量的失衡,是朝鮮戰爭爆發的內部因素。   王瑋主編的《美國對亞太政策的演變》一書指出,“朝鮮的分裂是美蘇在亞洲進行冷戰的直接產物。”而“朝鮮分裂的局面從根本上說是不符合朝鮮人民願望的。南北雙方相互對立,每一方都聲稱有權代表整個朝鮮,並發誓要使用包括戰爭在內的一切手段來統一國傢,其結果必然是導致朝鮮半島的緊張局勢。顯而易見,沖突不可避免,朝鮮戰爭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爆發的”。  林利民通過多方面分析指出,“美國未在1950年6月25日直接參與發動朝鮮戰爭之說,有相當的真實性,但這不能作為排除美國戰後政策間接促成朝鮮戰爭爆發的依據,更不能排除南朝鮮違背美國意向,獨自和率先挑起朝鮮戰爭的可能性。”  五  前蘇聯方面的看法因資料所限,隻介紹其兩類觀點:一是政府的觀點,二屬個人看法。葛羅米柯與波諾馬廖夫主編的《蘇聯對外政策史》屬官方最具代表性的,認為朝鮮戰爭的責任全在李承晚與美國一方。該書是如此描述的,“美國及其南朝鮮代理人為瞭準備侵略,極力在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關系中緊張局勢。”“與南朝鮮當局采取挑釁行動的同時,美國侵略集團的活動和美國偵察活動也在朝鮮活躍起來。美國軍界人物和政客開始接二連三地訪問南朝鮮。”“所有這些準備活動都證明,美國統治者要消滅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並把李承晚政權擴大到整個朝鮮。”“1950年6月25日,南朝鮮軍隊開始瞭美國預謀的對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侵略,發動瞭內戰。”另外,伊瓦辛也持同樣的觀點。他在《蘇聯外交簡史》說道:“1950年夏天美帝國主義和李承晚匪幫發動瞭進攻,中斷瞭朝鮮北部的和平建設。”  赫魯曉夫是另一類觀點的代表。在回憶錄中他對朝鮮戰爭爆發前後的情況進行瞭如下描述,“大約1949年底我從烏克蘭調到莫斯科的時候,金日成率領代表團前來與斯大林會談。北朝鮮人要用武力解決南朝鮮問題……斯大林當然不會反對這種意見。……斯大林勸金日成好好考慮一下,作一些估計,然後帶著具體的打算再來。金日成回去瞭,當他把一切詳細擬定好之後,又回到瞭莫斯科。他對斯大林說他一定會勝利的。……我們傾向於認為,如果戰爭打得很快—金日成確信這場戰爭很快會取勝—那麼就可避免美國人的介入。”“一個時期來我們已對北朝鮮供應武器。”“到瞭預定的時間,戰爭打響瞭。”赫魯曉夫在此並沒有把戰爭的責任歸罪於南朝鮮,卻給人以北朝鮮和蘇聯應承擔責任的感覺。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經歷朝鮮戰爭的美軍將領:傻瓜才會選擇中國作對手

  但不管站在什麼立場上看朝鮮戰爭,一個任何人都無法否認的事實是:“朝鮮戰爭使中華民族在世界上站起來瞭!”  “朝鮮戰爭是美國強加給中國的”  美國著名作傢約翰·托蘭在《漫長的戰鬥》中指出:“朝鮮戰爭是美國強加在中國人民頭上的戰爭,是在美國武裝幹涉朝鮮內戰並嚴重威脅中國國傢安全的情況下爆發的。中國出兵朝鮮,是出於國傢利益的考慮,是不得已。如果蘇聯侵略墨西哥,那麼美國在5分鐘之內就會決定派軍隊去的。”  在朝鮮戰爭歷史研究領域很有影響的美國學者艾倫·懷廷在《中國跨過鴨綠江:決定介入朝鮮戰爭》一書中認為,中國領導人在朝鮮戰爭前夕正專註於解決壓倒一切的國內問題,而中國的介入是由於中國安全受到現實威脅的結果。  美國學者喬納森·波拉克通過對披露的新材料的研究認為,中國參加朝鮮戰爭是受形勢支配的。他說,關於是否介入戰爭的爭論在1950年10月份甚至在周恩來與印度大使潘尼迦著名的深夜會見後還在繼續進行。隻是到瞭10月13日,毛澤東和其他領導人再次權衡瞭中國介入的風險和代價之後,才重新確定有必要在朝鮮部署軍隊,因為如果中國軍隊不介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安全就會受到明顯的威脅。當美國決定越過“三八線”、美國強大的軍事力量出現在中國東北邊境的時候,“中國領導人似乎沒有別的選擇”。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在《大外交》一書中評論說:“剛在國共內戰中獲勝的毛澤東,把杜魯門的宣告視為反映出美國人害怕共產主義陰謀,色厲內荏;他把它解讀為,美國開始想采取行動,扭轉共產主義在中國內戰得勝的局面。杜魯門保護臺灣,等於是支持美國仍然承認為中國合法政府的國民黨政府。美國逐步加強援助越南。北京視之為資本主義包圍中國的行徑。凡此種種加起來,都促使北京采取美方最不願見到的措施。毛澤東有理由認為,如果他不在朝鮮阻擋美國,他或許將會在中國領土上和美國交戰;最起碼,他沒有得到理由去作出相反的結論。”  美國《世界歷史》雜志1995年第3期,在《美國是怎樣卷入朝鮮戰爭的:過程和依據》一文中指出:“6月26日,杜魯門即下達瞭出動海軍和空軍支援南朝鮮軍隊以及派第七艦隊駛向臺灣海峽的命令。杜魯門還要約翰遜用電話通知麥克阿瑟,動用在遠東的海、空軍力量支援南朝鮮,但隻能在“三八線”以南活動。會後,佩斯立即向麥克阿瑟下達作戰命令:對“三八線”以南的“所有軍事目標都可以出動空軍”,“海軍對所有海岸水域及港口可以自由采取行動”。這就是說,在朝鮮戰爭爆發的第二天,美國就邁出瞭卷入戰爭的第一步,同時,也為中美之間的抗爭奠定瞭第一塊基石。還有必要指出,在美國總統和陸軍部長的命令下達時,聯合國安理會尚未開會通過所謂支援南朝鮮的決議案,美國國會也還沒有就此問題進行討論。這意味著美國政府采取的軍事行動甚至沒有任何表面的合法化。當然,白宮對此並不是不介意的。”  “同錯誤的對手打一場錯誤的戰爭”  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佈雷德利如此評價朝鮮戰爭:“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同錯誤的對手打一場錯誤的戰爭。  “聯合國軍”首任司令官、“二戰”名將、美國五星上將麥克阿瑟對中國人民志願軍評價道:中國軍隊常常避開大路,利用山嶺、丘陵作為接近路,他們總是插入我縱深發起攻擊。其步兵手中的武器運用得比我們熟練,充分。敵軍慣於在夜間運動和作戰。敵人步兵訓練優良,小型武器和輕便裝備充分,但幾乎沒有起支援作用的空軍,而且大炮、高射炮、運輸和交通設備等方面都特別缺乏。  “聯合國軍”第二任司令官李奇微是這樣評論志願軍的:中國人在夜間進攻特別神秘莫測,不可思議。中國部隊很有效地隱蔽瞭自己的行動。每個執行任務的士兵都能做到自給自足,攜帶由大米、豆類和玉米做成的幹糧以及足夠的輕武器彈藥,因而可以堅持四五天之久。敵人以東方人特有的頑強精神奮力加固他們在山上的工事。中國人是勇士,他們常常不顧傷亡地發起進攻。  李奇微把韓國軍隊與志願軍做瞭對比:“南朝鮮軍隊缺乏得力的領導,他們在中國軍隊的打擊下損失慘重,往往對中國軍隊有非常大的畏懼心理,幾乎把這些人看成瞭天兵天將。腳踏膠底鞋的士兵如果突然出現在南朝鮮軍隊的陣地上,總是把許多南朝鮮的士兵嚇得頭也不回地飛快逃命。他們沒有秩序,丟掉武器,沒有領導,完全是在全面敗退。他們隻有一個念頭–逃得離中國軍隊越遠越好。”  李奇微把美軍與志願軍作瞭比較:(美軍)部隊不願放棄某些物質享受,害怕離開為數不多的公路,不願在沒有無線電和電話聯絡的條件下實施運動,此外,在同敵人作戰時頭腦過於簡單。這支部隊是這樣依賴公路,不重視奪占沿途高地,不熟悉地形和難得利用地形,不願拋開使部隊傷亡慘重的汽車而代之步行,不願深入山地、叢林到敵人的駐地去作戰。  美第八軍軍長范佛裡特對志願軍的評論是:“以個人而論,中國士兵是一個頑強的敵人。他們沒有防彈背心,沒有鋼盔。他們隻穿上軍服,戴上軍帽,踏著一雙帆佈鞋。他們攜著步槍,腰上皮帶配有二百粒子彈。他們攜帶數枚制造粗劣的手榴彈,糧食是用米和雜糧磨成粉狀而成的,裝在一條長管形佈袋裡,必要時可維持十幾天。中國軍隊醫療設備簡陋,萬不能和我們的醫療隊、前線救護站,以及完善的後方醫院相比擬。但是,他們永遠是向前作戰,奮不顧身的,有時甚至滲透到我們防線後方,令我們束手無策。”  美國國防部長馬歇爾評論說:中國共軍是一個幽靈,連個影子也沒有。共軍沒有機械化部隊,隻好巧妙地實施徒步滲透,迂回包抄行動。敵人的行動比我們的行動意圖更隱蔽。  前“聯合國軍”法國希爾將軍說:我認為時下,一些人包括很多中國人,他們對韓戰(朝鮮戰爭)的看法簡直就是在胡說。他們根本不理解,我們當時的對手是誰。“鴨綠江的冬季戰役,我的部隊一次戰役下來,損失慘重,我從士兵眼神中,看到的不是怒火,而是恐懼!”  美國《安斯凱頓研究室》首席研究員偌佈斯·弗蘭克評論:北韓戰場上的中共軍隊,除瞭軍事裝備上不如美國聯軍,而其他無論鬥志、勇氣,都是美國難以想象的高……當時,中共軍隊可以說無論哪一支都可以在一塊陣地,獨擋一路盟軍。而盟軍除瞭美軍以外,其他部隊都是一觸即潰。  一個西點軍校教員評論說:要知道參加韓戰的美軍部隊均非等閑之旅。美八軍、陸戰一師、騎一師都是美軍中響當當的王牌軍、常勝軍。官兵又剛打過二次大戰,富有實戰經驗。裝備有世界最新型的坦克、火炮和各種輕重武器。並且擁有絕對的制空、制海權。除瞭第一次戰役有措手不及的原因外,實在沒有什麼其他的借口可找。美軍在韓戰中一再失利,不但在戰役初期遭受突襲時失利,在中後期的兩軍對壘攻防中也勝少敗多。就隻能得出一個令人很不舒服的結論:裝備占優的美軍在戰場上的作戰表現不如中國軍隊。 相關閱讀推薦:出師未捷身先死:抗美援朝戰爭壯烈犧牲的高級將領歷史揭秘:抗美援朝影響瞭臺灣問題的解決嗎?抗美援朝勝利的重要意義:使支那從日語中消失!軍事掃盲:朝鮮戰爭與抗美援朝是兩個概念客觀才能公正:用外國人的文字解讀抗美援朝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前美國陸軍將軍麥克爾·艾倫說:隻有傻瓜才選擇中國作對手。  “中國人真的站起來瞭”  對於朝鮮戰爭的勝負,世界上有三種觀點:  一種認為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勝瞭。美國從南朝鮮東南角底端釜山,打到中國鴨綠江邊,最後把戰線維持在“三八線”。  一種認為以中國勝瞭。中國人民志願軍用落後美軍幾代的武器裝備,從鴨綠江邊打到南朝鮮首都漢城,最後把戰線穩定在“三八線”,美軍是從鴨綠江邊退到“三八線”以南。  一種認為交戰雙方打瞭個平手。朝鮮戰爭的從“三八線”開始到“三八線”結束,交戰雙方打瞭個平手。  美國有輿論稱,美軍向“三八線”以南的大潰退,是美國陸軍史上一次“最大的失敗”。美國《時代周刊》指出:“140000名南撤的美軍,是美國軍隊的精華–他們是我們陸軍中最有戰鬥力的部隊。”“這次失敗–是美國有史以來所遭受的最嚴重的失敗……在朝鮮的這次失敗是不能補救的。”美國國務卿艾奇遜稱此為“美國歷史上路程最長的退卻”。  西點軍校評論:中美兩軍的戰鬥接觸是在中朝邊境地區展開的,單從地理上講,始於鴨綠江而終於“三八線”,勝負之勢是不言自明的,沒有必要歪曲和掩蓋。中國軍隊在毛澤東的統率之下竟成瞭一群獅子。中國軍隊在韓戰中表現出來的戰勝困難的勇氣、視死如歸的氣概和精明有效的戰術,是非常令人欽佩的。作為軍人,我們自然是希望己方能獲得勝利。但是作為一個客觀論證的學者,我們以為無論從戰役指揮和戰場表現來評判,中國軍隊獲勝都是合理的。不堪設想,假如有一天不得不打的話,我隻能祈望那時的中國軍隊不再有太多的毛澤東色彩。  一個西點軍校教員說:……對我們美國軍人來說,這兩場戰爭的意義和意味都是完全不同的。越南戰爭是政治上的失敗,並不是軍事上的失敗。美國軍隊是在被束縛手腳的情況下打仗。由於懼怕中國參戰,不準許美軍越過17度線對北越的目標和基地進行有效的軍事攻擊。終於打成瞭一場爛仗。最終隻能撤出瞭事。而朝鮮戰爭則是完完全全的軍事失敗。一個世界公認最強大的國傢的陸海空三軍聯合立體作戰,卻沒能打過一個貧窮國傢裝備原始的陸軍。尤其是在對我們有利的大兵團野外攻防戰而不是遊擊戰的狀況下失利,而且輸得很慘。這是我們美國軍隊和美國國傢永遠的恥辱和瘡疤。  長期以來,在美國民眾心目中,朝鮮戰爭是不受歡迎的。因此,近十幾年來一些外國學者,如美國著名的朝鮮戰爭史專傢佈魯斯·卡明斯等以“鮮為人知的戰爭”、“被遺忘的戰爭”為研究著作的標題。   美國學者約瑟夫·格登在其很有影響的著作《朝鮮戰爭–未透露的內情》一書中說:“在美國不愉快的經歷中,朝鮮戰爭算是其中的一個:當它結束之後,大多數美國人都急於把它從記憶的罅隙中輕輕抹掉。出於某一原因,朝鮮戰爭是美國第一次沒有凱旋班師的戰爭。美國使朝鮮處於僵持狀態,同共產黨中國這個龐大而落後的亞洲國傢打成瞭平手。盡管美國使用瞭除原子彈以外的所有武器,中國則以人海戰術和對國際政治巧妙的縱橫捭闔,制服瞭美國的現代化軍事力量。”  “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對朝鮮戰爭勝負的感慨最具有代表性:“這協定暫時停止瞭(我虔誠希望它永久終止瞭)那個不幸半島上的戰爭。對我來說,這亦是我40年戎馬生涯的結束。它是我軍事經歷中最高的一個職位,但是它沒有光榮。在執行我政府的訓令中,我獲得瞭一次不值得羨慕的榮譽,那就是我成瞭歷史上簽訂沒有勝利的停戰條約的第一位美國陸軍司令官。我感到一種失望的痛苦。我想,我的前任麥克阿瑟與李奇微兩位將軍一定具有同感。”  英國牛津大學戰略學傢羅伯特·奧內爾博士在《清長之戰》(長津湖之戰)中評價道:英勇的志願軍,可能在後人看來不可思議。中國從他們的勝利中一躍成為一個不能再被人輕視的世界大國。如果中國人沒有於1950年11月在清長戰場穩執牛耳,此後的世界歷史進程就一定不一樣。  日本出版的《’強大’的神話破滅瞭》一書中寫道:“年輕的共和國同有100多年侵略史的美國及其聯合勢力較量,這本身就是奇跡。但更驚人的奇跡,是此後發生的美國每戰每敗,最後在中朝人民面前屈膝認輸。美國在朝鮮戰爭中所受損失幾乎等於4年太平洋戰爭中所受損失的2.3倍,美國’強大’的神話,就這樣被打破。”  一位日本教授感慨道:“1949年,你們說中國人從此站起來瞭,在我們日本無人相信。看看你們中國人,100多年來一個失敗接一個失敗,幾千個外國入侵者、一兩萬個外國入侵者就可以直入你們首都殺人放火,你們就得割地賠款。後來你們出兵朝鮮,把我嚇一跳。你們把美國人從朝鮮半島北面壓到瞭南面,我才感覺中國與過去相比不一樣瞭,看來中國人是真的站起來瞭。”  一位國民黨老兵,傢裡是富農,土改時受瞭“迫害”,所以死心塌地地跟著國民黨。去瞭臺灣後,因不受重用,又去瞭美國,在美國沒有找到他理想中的世界,反而受盡白眼冷遇,就又去北美一些小國傢做小生意。幾年的海外漂泊,早已使他淡忘瞭國傢的概念,祖國在他心目中似乎遠沒有一杯熱咖啡有價值。  1953年的一天,他在北美的一個小國傢坐公交車,一位當地人拍瞭拍他的肩膀,問他:先生,你是中國人嗎?他遲疑瞭一下,回答說:“是。”那個當地人對著全車的人大聲說:“看哪,這就是中國人!就在昨天,我們那個蠻橫的鄰居在朝鮮停戰協議上簽字瞭,不可一世的美國佬就是被和這位先生一樣的中國人打敗的,我們面前就站著一位瞭不起的中國人!”於是,全車的人都起立鼓掌,並紛紛與老兵握手,向他表示祝賀。那一刻,老兵的內心世界被強烈震撼瞭,作為中國人而擁有的尊嚴使他熱淚盈眶。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軍事掃盲:朝鮮戰爭與抗美援朝是兩個概念

  韓國《中央日報》網站曾發表題為“60年來中國首次用‘朝鮮戰爭’的表述代替‘抗美援朝戰爭’”的文章,認為7月24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洪磊宣佈“中國國傢副主席李源潮將率中國代表團訪問朝鮮並出席朝鮮戰爭停戰60周年紀念活動”的話語中,中國當局正式將“6·25”戰爭稱為“朝鮮戰爭”。這樣的解讀其實是錯誤的,朝鮮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在北南雙方之間爆發,兩天後美國卻出兵幹涉這一內戰,同時還出兵控制中國領土臺灣,使戰爭性質變成一場侵略中朝的戰爭。同年10月25日新中國打響瞭抗美援朝戰爭。這兩場既有關聯又有區別的戰爭相隔4個月,國人如客觀地評價,可以認為朝鮮戰爭不該打,抗美援朝戰爭卻不能不打。  記得2000年紀念抗美援朝戰爭開始50周年時,筆者看到國內有傢英文報刊用瞭紀念“朝鮮戰爭”(KoreaWar)一詞,真為編者的概念糊塗而嘆息。中國人不應該紀念朝鮮戰爭爆發,因為這是違背自身利益和意願的。俄羅斯解密的檔案說明,1956年9月毛澤東會見參加中共八大的蘇共代表米高揚時就曾批評斯大林等人戰前的態度。不過朝鮮戰爭的爆發起初畢竟是該國內政,外國不該幹涉。朝鮮內戰爆發兩天後,美國總統杜魯門卻宣佈出兵朝鮮,還命令第七艦隊進駐臺灣以保護國民黨政權。面對如此嚴重侵犯中國領土主權並造成國傢分裂的侵略行為,剛站起來的中國人怎能忍氣吞聲而沒有反應呢?毛澤東就此做出的抗美援朝決策體現瞭中華民族敢於迎戰強敵的氣概。   過去有人談到新中國抗美援朝的決策,隻談朝鮮半島局勢而不談臺灣,這等於回避瞭一個催使毛澤東下決心出兵的關鍵因素,由此還得出瞭一些不正確的解釋。當時面對朝鮮、臺灣、越南這三個可選擇的戰略反擊方向,中共中央認為隻有在朝鮮戰場較量對新中國最有利。後來周恩來在志願軍幹部大會上對此也分析說:“現在我們想一想三個戰場,大傢會懂,不論從哪條來說,如果在越南作戰,更不要說是在沿海島嶼的作戰瞭,那就比這裡困難得多瞭。”  按當年的總結,選擇出兵朝鮮反擊美國侵略,對中國有三個最有利──最有利於發揮陸軍優勢、最有利於後勤動員、最有利於得到蘇聯支援。果然,新中國入朝軍隊充分發揮瞭自身之長擊敵之短,造成瞭美國官方和輿論也承認的“美國陸軍史上最大的敗績”。中國在世界上軍事強國的地位恰由這一仗奠定,鴉片戰爭後百年來喪失的民族自尊心就此得到恢復,從而成為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心理支撐點。記得1992年我在美國軍事院校和戰略研究機構做訪問學者和講學時,所遇參加過朝鮮戰爭的美國老軍人都贊嘆中國軍隊的戰鬥力,其史學界也承認自此美國政府才把中國看成一個平等的對手。  衡量一場戰爭的勝負得失,主要是看是否達到瞭既定目標。三年一個月的朝鮮戰爭打成平局,從三八線開始又基本回到原起點停戰。中國進行的兩年九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卻是中國近現代史上對外戰爭最輝煌的勝利。抗美援朝戰爭是從鴨綠江邊開始,最終取得瞭將世界頭號強國擊退500公裡並挽救瞭鄰邦的勝利。從軍事上看,這一仗打出瞭幾百公裡的安全緩沖區,打出瞭幾十年的和平局面。今天我們回顧抗美援朝戰爭,還會深感當年毛澤東分析的正確,那就是──“應當參戰,必須參戰,參戰利益極大,不參戰損害極大”。相關閱讀推薦:客觀才能公正:用外國人的文字解讀抗美援朝解密:抗美援朝志願軍真的傷亡一百萬嗎?上甘嶺“夜鶯”:抗美援朝精通外語的巾幗英雄美國人眼中的朝鮮戰爭:十四部電影多角度看抗美援朝抗美援朝特級英雄楊根思:與40多個美軍同歸於盡

西方關於朝鮮戰爭中方損失的估計:不超過25萬人

  志願軍究竟在朝鮮戰爭犧牲瞭多少,美國韓國和中國都分別有詳細數據,美國明確表示關於中國人的死亡數字,是以估計數據為準  因為美國不可能掌握所有朝鮮戰爭犧牲中國人的證據,  根據根據美國軍方參謀長聯席會議估計,中國人傷亡總數是:90萬9607人,其中估計死亡40萬1401人  這個數據,是西方冷戰學界和史學界引用最廣泛最持久的,但爭議也一直很大  在二十一世紀初期,西方學界曾有一種聲音,認為中國人死亡最多不超過25萬  韓國方面在六十年代修成的戰爭史裡,對中國軍隊損失統計也高達90萬,總數為:92萬1836人  但其中的死亡人數卻縮小為:18萬4128人,比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的估計大大縮小,與西方學界近年估計的25萬之數相對接近  (數據來源:<大韓民國戰爭史>,<南北韓比較政治學>,<朝韓經濟啟示錄>高麗大學研究所)  韓國在朝鮮戰爭中與中國是敵國,其首都漢城一度被中國軍隊攻陷,可以說曾經是一對不共戴天的仇敵  他們沒有任何理由故意替中國隱瞞人員損失  而中國政府統計的朝鮮戰爭死亡數,則更加詳細.  早在朝鮮戰爭結束初期,志願軍司令部就公佈瞭統計數據,其中志願軍陣亡人數11萬4千餘人,失蹤(含被俘)2萬9千餘人,加上病故和各種非戰鬥原因犧牲,總共為15萬6千餘人  如果加上各種原因的受傷,生病的累計入院人次,則志願軍累計損失人次也達到90萬(註意:是累計人次,不是人數)  在1992年朝鮮戰爭紀念館登計的在冊志願軍烈士人數,為171669名.   然而,由於這個統計冊是公開的,問題出來瞭,常有來紀念館憑吊的群眾在這個冊子上翻不到自己親人的名字  經過丹東朝鮮戰爭紀念館部門的艱苦努力,並派出專人,歷時6年,調查瞭全國2788個縣區,行程8萬公裡進行訪求補充,  通過詳查各地地方志和民政部的原始檔案材料,有時發現的全部資料足足裝滿一輛三輪車,終於完成瞭一整套烈士名冊.  最新烈士統計人數為183108人,比2004年紀念館改造時公開的171669人超出11439人。在烈士統計名單上,有姓名,籍貫,參軍年代和職位,犧牲地等情況,十分具體。  中國的朝鮮戰爭紀念館正準備籌建一個抗美援朝戰爭烈士紀念墻,把烈士名單全部一個個鐫刻上去,並將建立電子查詢系統,方便後人查詢。  必須強調的是,這個183108人的烈士名錄,並不僅有在朝鮮犧牲的志願軍,更不僅是戰亡的志願軍名錄  而包括瞭大量病死,救災,事故的犧牲人數.像1952年在朝鮮的一場交通事故,導致數百志願軍犧牲.  舉山東嶗山縣志願軍為例:  李信介,1929年生。1949年12月入伍,戰士。1951年在流亭飛機場病故。1951年批準為烈士。  王修盛,1927年6月生。1949年1月入伍,共青團員,電話員。1952年3月在朝鮮病故。1952年6月批準為烈士。  其中還包括大量死於朝鮮戰爭結束後的志願軍人物  以四川內江縣舉例:  林銀光 永西鄉 139師416團戰士 1954年6月在朝失蹤  陳瑞芳 史東鄉

美國人眼中的朝鮮戰爭:十四部電影多角度看抗美援朝

  一、《鋼盔》(Steel Helmet,1951年,臺譯《南韓血戰記》)  [導演]塞繆爾.富勒(Samuel Fuller)。[主要演員]羅伯特.赫頓(Robert Hutton)、斯蒂夫.佈羅狄 (Steve Brodie)。[劇情簡介]紮克中士所在的美軍一個排都被朝鮮人民軍槍決瞭,唯有他一個人僥幸活瞭下來。他在逃出敵占區的途中,一個10歲的韓國男孩子救瞭他。在小男孩子的幫助下,紮克中士聯系上瞭美軍一個被打散的步兵班。這個班裡還剩下一個黑人衛生兵、一個反戰者、一個參加瞭二戰的日裔美國老兵、一個啞巴、一個新兵。然而,他們在中士的指揮下,躲在一個破廟裡,在炮兵的支援下,給予北朝鮮軍事據點以沉重打擊,最後勝利歸隊。

朝鮮戰爭簡介 朝鮮戰爭爆發時間是哪一年?

  朝鮮戰爭原是朝鮮半島上的朝韓之間的民族內戰,後美、蘇、中國等分別支持朝韓雙方的多個國傢不同程度地卷入這場戰爭。1950年6月25日,朝鮮得到蘇聯默許不宣而戰入侵韓國,歷時三年的朝鮮戰爭爆發。7月7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84號決議,派遣聯合國軍支援韓國抵禦朝鮮的進攻。8月中旬,朝鮮人民軍將韓軍驅至釜山一隅,攻占瞭韓國90%的土地。9月15日,以美軍為主的聯合國軍(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荷蘭、法國、土耳其、泰國、菲律賓、希臘、比利時、哥倫比亞、埃塞俄比亞、南非、盧森堡)在仁川登陸,開始大規模反攻。      10月2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應朝鮮請求赴朝,與朝鮮並肩作戰,戰事陷入焦灼狀態。1951年7月1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朝鮮方面與聯合國軍的美國代表開始停戰談判,經過多次談判後,終於在1953年7月27日簽署《朝鮮停戰協定》。  戰爭名稱  “朝鮮戰爭”在不同國傢和地區有不同的名稱:  中國大陸稱之為“朝鮮戰爭”,而其中中國人民志願軍參與的部分稱為“抗美援朝戰爭”。  朝鮮稱其為“朝鮮祖國解放戰爭”。   韓國稱其為“韓國戰爭”或“六二五事變”。  美國稱其為韓戰(KoreanWar)或韓國沖突(KoreanConflict)。此外,由於此次戰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和越南戰爭之間發生而不被重視,在美國亦將其稱為“被遺忘的戰爭”(TheForgottenWar)。  香港、臺灣等地經常稱之為“韓戰”。日本稱之為“朝鮮戰爭”或“朝鮮動亂”。相關閱讀推薦:朝鮮歷史上的肅宗李焞 朝鮮第19代王肅宗簡介朝鮮歷史上的張禧嬪是誰?張禧嬪的兒子有幾個?甲午戰爭起因:日本妄圖使朝鮮脫離清政府控制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朝鮮戰爭資料  朝鮮戰爭,又叫韓朝戰爭(1950年6月25日-1953年7月27日簽署停戰協定)是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以下簡稱“朝鮮”)與大韓民國(以下簡稱“韓國”)兩個意識形態對立的政府之間的戰爭,而分別支持朝鮮半島南北雙方的多個國傢不同程度地卷入這場戰爭。這場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冷戰中的一場“熱戰”。由於參戰雙方簽署的是停戰協議而非和平協議,因此從國際法來講,這場戰爭尚未結束。  1950年6月25日,朝鮮人民軍由於駐韓聯合國軍的軍事威脅活動向韓國發動進攻,朝鮮戰爭爆發。6月27日,美國的第七艦隊經中華民國總統蔣介石同意駛進臺灣海峽協防臺澎金馬,軍事介入中國內戰。十天後7月7日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才通過第84號決議,派遣聯合國軍支援韓國抵禦朝鮮的進攻,聯合國軍司令由美國指派,第七艦隊主力即轉往日本海進行朝鮮戰爭作戰。地面戰爭爆發後,朝鮮人民軍很快占領韓國首都漢城(今首爾),並繼續向南進攻,將聯合國軍壓縮至釜山環形防禦圈內。聯合國軍於9月15日在仁川登陸,並很快扭轉瞭戰爭的態勢,不久後攻克漢城,並越過三八線進入朝鮮半島北部,於10月19日攻克朝鮮首都平壤。  美軍從仁川登陸後,9月2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代總參謀長聶榮臻發表聲明:中國人民不打算袖手旁觀,讓美國人直逼中國邊境。10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作出最後的出兵決定。10月3日周恩來緊急約見印度駐華大使,表示如果是美軍而非南方軍隊越過38線,中國將被迫對朝鮮進行幹預。10月底,部分聯合國軍已推進到鴨綠江畔。在臺灣問題被擱置數月之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應朝鮮的請求,在蘇聯允諾幫助的情況下,於10月19日派遣中國人民志願軍進入朝鮮參戰,分別在第二次戰役和第三次戰役中攻克平壤和漢城,並迫使聯合國軍撤退至北緯38度線以南。之後聯合國軍頂住瞭志願軍的攻擊,並發動夏季和秋季攻勢,占據漢城,戰線重新回到三八線。在此之後,盡管雙方不斷交戰,但陣地基本沒有大的變動,一直維持在三八線附近。   1951年7月10日中國大陸和朝鮮方面與聯合國、美國方面派代表開始停戰談判,主要分歧在軍事分界線的劃定和遣返戰俘問題上,在經歷瞭幾次談判中斷後交戰雙方終於在1953年7月27日簽署《關於朝鮮軍事停戰的協定》,軍事沖突停止,朝鮮戰爭結束。但至今朝鮮和韓國仍沒有簽訂和平條約,兩國以北緯38度線(更準確說是1953年7月27日雙方實際控制線)為界處於分裂狀態。  支援韓國方面的聯合國軍除美國外還有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荷蘭、法國、土耳其、泰國、菲律賓、希臘、比利時、哥倫比亞、埃塞俄比亞、南非、盧森堡等共15個國傢,支援朝鮮方面的主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蘇聯空軍和高炮部隊也參加瞭朝鮮戰爭,並提供給中國大陸軍備。  朝鮮戰爭在不同國傢和地區有不同的名稱。韓國稱其為“韓國戰爭”(,祖國解放戰爭)。中國大陸將中國人民志願軍參與的朝鮮戰爭部分稱為“抗美援朝”,香港和中華民國和新加坡等稱其為“韓戰”,美國稱其為“韓國沖突”(KoreanConflict)或“韓戰”〔KoreanWar〕。由於朝鮮戰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和越南戰爭之間發生而不被重視,歐美國傢常稱之為“被遺忘的戰爭”(TheForgottenWar)。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雙贏!中國其實是朝鮮戰爭最大的贏傢

  最新消息:·朝鮮指責美國在“天安”號事件上袒護韓國(圖)08:37·我國1.9萬億社保基金面臨縮水 銀行利率跑不過CPI08:09·溫傢寶28日起將訪問韓國日本蒙古國和緬甸07:25·美國誕生世界首例人造生命 反對者稱打開潘多拉魔盒07:06·河北故城敬老院圍墻遭強拆 官方稱系非法占地22:38·胡錦濤作出重要指示:大力宣傳龔曲此裡同志先進事跡22:25·四川北川33歲幹部從醫院4樓墜落身亡21:23·廣東明後兩日將遭第五輪暴雨襲擊21:22·德國議會批準歐盟總額7500億歐元的救助機制21:05·衛生部副部長:堅決遏制醫療安全事件抬頭趨勢21:02直擊中國空軍新列裝的飛豹A飛行訓練[圖]15:27022隱身導彈艇同現代級在東海演練打航母?10:40軍報:中國二炮某神秘新型導彈現身[組圖]08:41巴購中國J10和預警機最新進展08:37梟龍戰機銷售火爆 俄震驚12:53  有人認為,中國在朝鮮戰場上獲得的“這種‘勝利’在很大程度上隻是心理上的”;也有人認為,中國參加朝戰是“徹頭徹尾的賠本買賣”。在筆者看來,正好相反,事實上中國才是這場戰爭中的最大贏傢。  《雅爾塔協定》犧牲瞭中國的利益  1945年2月4日至11日,丘吉爾、斯大林、羅斯福在蘇聯克裡米亞半島的雅爾塔舉行三國首腦第二次會議。在中國問題上,為瞭保證蘇聯對日作戰,羅斯福、丘吉爾,背著中國與斯大林簽訂瞭《蘇美英三國關於日本的協定》(亦稱《雅爾塔協定》),協定在中國不知曉的情況下犧牲中國利益,規定戰後:“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國)的現狀須予以維持”;“大連商港須國際化,蘇聯在該港的優越權益須予以保證,蘇聯之租用旅順港為海軍基地須予恢復”;“對擔任通往大連之出路的中東鐵路和南滿鐵路應設立一蘇中合辦的公司以共同經營之;經諒解,蘇聯的優越權益須予以保證”。  1945年8月14日,蘇聯與中國國民黨政府簽訂《蘇中友好同盟條約》,迫使中國認可雅爾塔協定中損害中國利益的條款以保證蘇聯參戰。正是由於斯大林獲得並得到國民黨政府承認的這些“紅利”,尤其是獲得瞭從彼得大帝起俄羅斯人就朝思暮想而在斯大林手中終於獲得瞭的駐兵大連、旅順這兩個最便捷進入太平洋常年不凍港口利益,斯大林才在1949年中共勝利在即時,仍對國民黨政權戀戀不舍,在1949年底毛澤東訪蘇時,斯大林開始甚至想拒絕與毛澤東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  斯大林不願放棄蘇聯在中國已獲得的重要的地緣政治利益  1949年12月6日,斯大林向毛澤東解釋不急於重訂中蘇條約的原因時說,1945年的那個與國民黨政府簽訂的條約是根據蘇、美、英三國締結的《雅爾塔協定》簽訂的,而蘇聯正是通過《雅爾塔協定》才在遠東得到瞭千島群島、南庫頁島和旅順口等。如果改動經過美國和英國同意的中蘇條約,“哪怕改動一款,都可能給美國和英國提出修改條約中的涉及千島群島、南庫頁島等條款的問題提供法律上的借口”。因此,經過慎重考慮後,蘇聯才“決定暫不改動這項條約的任何條款”。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朝鮮戰爭:紅色中國成為美國無法揮去的陰影

  美國未能打贏朝鮮戰爭,這使美國領導人深感不安。因此,他們在戰後20多年的漫長歲月裡,總在想方設法地傷害阻撓美國取勝的紅色中國。  其實,中國對美國並不構成威脅,不僅如此,它在東亞追求的國際目標實際上也和美國的一樣,即和平、貿易,並與蘇聯保持距離。然而,由於美國領導人心懷強烈的報復欲望,所以針對中國還是投入瞭過多的精力。  美國領導人以報復的心態拒不正視上述事實,堅持認為中國意欲征服整個東亞。這些顯然與實際不符。可是美國領導人在很大程度上還是相信過去對紅色中國的指控,當時中國一開始幹預朝鮮戰爭,就被扣上瞭“侵略”的帽子。然而希望什麼就相信什麼,因為美國領導人被中國人的行為激得怒不可遏,他們需要有一個“侵略成性的中國”的存在,這樣才能證明他們要摧毀中國政權的迫切願望是正當的—而這個政權曾徹底挫敗過美國。  當朝鮮戰爭最後停火時,美國最高軍政領導人向美國人民傳達瞭一個樂觀的信息。他們帶給人們的印象是:美國實際上贏得瞭勝利,因為它遏制瞭共產主義的發展勢頭。在很長時間內,美國人民整體上接受瞭這一看法,或者起碼認為,這場戰爭最差也是打瞭一個平手。不管如何,美國人民對停止流血、戰爭沒有升級為世界性沖突而感到欣慰。  但是在美國高層領導人的心靈深處和私下商討中,卻有一種深深的受挫感,這種情感因無法向公眾透露而變得特別強烈。他們明白,本來1951年就可取得的和平卻延至1953年才最後得到。他們知道兩年間所受到的一切痛苦、犧牲和損失通通都是無謂的;1953年的最終停火線和1951年的幾乎沒有多大差別;1953年美國所接受的條件兩年前也許就有可能達到。  這且不說,盡管美國公眾很少有人瞭解真實情況,但美國領導人卻心中有數,他們曾計劃征服北朝鮮,使之與李承晚的南朝鮮合並,而這一計劃卻被紅色中國挫敗瞭。1950年9月仁川登陸後,美軍又入侵北朝鮮,其惟一原因便在於此。美國領導人知道,遭到失敗後進行的戰爭實質上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戰爭,但公眾卻鮮有人知。  最令人感到沮喪的是,紅色中國人用少得可憐的武器和令人發笑的原始補給系統,居然遏制住瞭擁有大量現代技術、先進工業和尖端武器的世界頭號強國美國。  1951年擔任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的佈萊德雷曾經說過一句非常有說服力的話:同紅色中國的沖突,將會是一場同“錯誤的敵人”進行的“錯誤的戰爭”—因為美國面臨的巨大危險是擁有核武器的蘇聯。盡管美國領導人承認這一現實,而且事實上也並不準備直接進攻中國,但他們對北京所抱的仇恨,卻遠比對克裡姆林宮的要深得多。這一點有兩個事例可以說明。首先,美國對中國進行制裁,實際上是禁止與紅色中國開展貿易,竭力阻止中國發展成為工業國。這些制裁比對蘇聯進行的還要苛刻,即眾所周知的“中國差別關稅”。華盛頓還迫使其他國傢也對中國進行類似制裁。盡管其他國傢在60年代後期放松瞭制裁,但美國卻繼續瞭20年之久。  美國特別敵視中國的第二個例證,是1953年11月5日即朝鮮戰爭結束尚不足4個月時國傢安全委員會所作的決定。該項決定作為美國一項官方政策,旨在摧毀中國共產黨政權,而國傢安全委員會對蘇聯從來都未作過這樣的決定。  為瞭替這種極端的對抗立場尋找根據,美國隻得堅持說紅色中國人侵略成性無可救藥。美國領導人在心目中為這種侵略臆造瞭叁個證據,即:中國在朝鮮進行幹預;北京有意攫取臺灣;中國人支持自1946年以來一直進行的越盟反法叛亂。  然而這叁個證據中沒有一個能證明中國的侵略。進入朝鮮的行動從嚴格意義上說是防衛性的,其目的是為瞭保留一塊歷史盾牌,保護北京周圍的中心地帶。對北京來說,決心拿下臺灣乃是內政問題,因為就連蔣介石也認為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北京對越盟的支持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防范措施,因為中國擔心美國會幹涉越南,消滅共產黨,在中國的南疆建立一個由美國扶植的國傢。這與美國支持印度支那的反動勢力相比,北京對共產黨的支持是不過分的,而且完全是出於自我保護的目的。分頁:1/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一個美國將軍對朝鮮戰爭的評價

  最新消息:·朝鮮指責美國在“天安”號事件上袒護韓國(圖)08:37·我國1.9萬億社保基金面臨縮水 銀行利率跑不過CPI08:09·溫傢寶28日起將訪問韓國日本蒙古國和緬甸07:25·美國誕生世界首例人造生命 反對者稱打開潘多拉魔盒07:06·河北故城敬老院圍墻遭強拆 官方稱系非法占地22:38·胡錦濤作出重要指示:大力宣傳龔曲此裡同志先進事跡22:25·四川北川33歲幹部從醫院4樓墜落身亡21:23·廣東明後兩日將遭第五輪暴雨襲擊21:22·德國議會批準歐盟總額7500億歐元的救助機制21:05·衛生部副部長:堅決遏制醫療安全事件抬頭趨勢21:02直擊中國空軍新列裝的飛豹A飛行訓練[圖]15:27022隱身導彈艇同現代級在東海演練打航母?10:40軍報:中國二炮某神秘新型導彈現身[組圖]08:41巴購中國J10和預警機最新進展08:37梟龍戰機銷售火爆 俄震驚12:53  美國前退役將軍迪拉堪貝寧中將,在他的後期《如何公正看代我們與他們》論述:“韓戰結束瞭。我們在這次戰爭中,與我們的曾經的一個朋友展開瞭。而結局就是始終擺在那裡。戰爭需要分出勝負與輸贏的關系的。”  面對很多人的無休止的爭論,把我們說成是那場戰爭中的獲勝者。這是錯誤的但是同時也是包含瞭正確因素。把中國說成最大的失敗者,這毫無疑問是錯誤的。同時也帶有正確含義。  戰爭的勝負我個人觀點應該從他的2個角度出發來思考的勝負關系。首先是戰略企圖與圖謀。其次是戰術作戰的能力與體現。在這裡我們先要來駁斥一下所謂“傷亡勝負論斷”韓戰中,我們擁有的先進武器,是中國軍隊當時情況下不可能想象的。但是在實際作戰中,我們並沒有那麼超前的殲滅與俘獲他們很多。而他們的內部自身矛盾造成瞭高達45%非作戰減員情況。則在後期中國文獻中也有相關記載。  我們與他們的傷亡比例按照數字統計,公平說隻有1:3-1:4左右。而我們自己的軍事報告聲稱高達1:10。這是很不切合實際。戰後撤退回國的中國軍隊約有38-41萬。而當時分撥次參戰的中國軍隊總數約有100萬。而我們大約俘獲他們約有12-18萬戰俘。因此他們的傷亡總數約在26-23萬人。總計約占53%部隊損失。而我軍確切傷亡總數應該小於8萬人。因此可以推斷1:3到 1:4是可以成立的。但是,這並不能說我們就是因此成為勝利者。  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中。全世界范圍內,反法西斯同盟國軍隊與人民傷亡總數約有1.2億。而法西斯軸心國以及服從國軍民傷亡總數2300萬。在歐洲戰場上,納粹德國當時損失平民與軍隊總和為960萬。而同盟國是3210萬。如果按照傷亡大小判斷勝負。那麼失敗的絕對不是希特勒。  戰爭要區分來看待。首先是戰略上。我們當時進入半島與金日成軍隊開戰。主要戰略企圖是我們要全部消滅朝鮮軍隊。維系韓國軍隊的武裝與政權建設。而在後階段,由於麥克將軍的神勇的,我們的軍隊作戰效果取得瞭飛躍。我們已經占領瞭平壤。而且在仁川以北地區合圍並且殲滅瞭55萬朝鮮軍隊。因此,戰略目標我們發生瞭變化。改變瞭維持現狀的原定部署。改為消滅金日成的北朝鮮政權。在靠近中國邊境鴨綠江附近的地區。我們卻突然遭遇瞭世界上另外一個當時的陸地軍事強國中國的武裝幹涉。這是我們始料不及的。根本沒有任何思維餘地。因為在此之前我們有1000個理由認為毛是不敢公然出兵對抗的。  因此,我們的戰略上出現的美國自建國以後從沒有的失利。我們開始節節後退。而南朝鮮軍隊作為後衛阻擊部隊。他們根本進不到自己的職責。他們跑得速度比我們要快很多。但是,我們後退到38度線後,我們不再後撤。因為這裡到達瞭我們承受的底線。失去這裡我們不在乎對華使用核武器。而中國也是深刻明確這一點的含義的。而中國的主導戰略思維是“保護與維持”他們並不打算在那個時期幫助總體傾向斯大林的金日成完成統一。這對於中國當時時局是十分不利的。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朝鮮戰爭中朝分歧 朝鮮對中國封鎖情報

  朝鮮戰爭中,關於中國出兵朝鮮的過程,近幾年來學者們的研究已經形成瞭較為一致的看法,其中包括中國領導人早在戰爭之前和初期就有心援助朝鮮,而直到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前,朝鮮領導人對於中國方面提供援助的願望卻始終拒之門外。本文依據相關檔案文獻和當事人的回憶,披露瞭朝鮮戰爭期間中朝高層關系的緊張狀態及其得以緩解的途徑,以使人們對此間中朝關系有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  1、關於中國出兵朝鮮問題  金日成欲以武力統一朝鮮  1950年1月底,斯大林突然同意金日成來蘇聯商談以武力統一朝鮮半島的問題。在4月10日-25日蘇朝領導人舉行的三次會談中,斯大林強調,對南方采取軍事行動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美國不進行幹預和獲得中國領導人的支持。  金日成保證,由於有蘇聯和中國作後盾,美國不會冒險發動一場大的戰爭。而毛澤東一向支持朝鮮解放全國的想法,並多次表示,中國革命成功之後將幫助朝鮮,如果需要還可以提供部隊。但金日成相信,他完全能夠依靠自己的軍隊統一朝鮮。斯大林反復強調,蘇聯不準備直接卷入朝鮮事件,特別是如果美國冒險把部隊派到朝鮮,金必須同毛澤東進行商議並獲得支持。  5月13日,金日成秘密訪問北京,通報瞭他準備進攻南方的計劃。盡管毛澤東感到意外,但在收到斯大林14日的電報後,仍表示支持。在15日與金日成的會談中,毛澤東建議朝鮮人民軍要速戰速決,對大城市要迂回而不要戀戰,要集中力量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毛澤東解釋說,他曾設想朝鮮在中國攻占瞭臺灣後再開始進攻南方,那時中國就可以給予朝鮮充分的支援。但既然朝鮮決定現在就打,而這又是大傢共同的事業,那麼他表示同意並準備給予必要的協助。  金日成對毛澤東的建議表示感謝,但沒有接受。在金日成看來,既然莫斯科已經答應給予援助,他此番到中國,隻是奉斯大林之命來取得毛澤東的認可。因此,會談剛剛結束,金日成即當著毛澤東的面向蘇聯大使羅申宣稱,會談的所有問題都達成瞭一致的意見。在躊躇滿志的金日成面前,毛澤東的尷尬處境是可以想象的。  朝鮮對中國封鎖軍事情報  戰爭果然在沒有事先通知中國的情況下爆發瞭,毛澤東甚至是從外國報紙上得知這一消息的。盡管中國領導人對此頗有不滿,但在美國直接參與戰爭的情況下,還是表示要支持北朝鮮。7月初,中國政府同意將東北軍區部隊中的200名朝鮮籍幹部送回朝鮮,以便加強人民軍的幹部素質。同時,周恩來還向羅申表示,中國同意蘇聯政府提出的請求,允許經長春鐵路和中國領空向朝鮮運送軍用物資的要求。中國領導人特別向蘇聯提出瞭為朝鮮提供軍事援助的問題。  7月2日,周恩來會見羅申時通報瞭中國對朝鮮戰局的估計:美國可能向朝鮮增兵,在南方一些港口登陸,並沿鐵路線北進。建議人民軍加速南進,占領這些港口,尤其是應在仁川地區組織強大的防禦,保衛漢城,並防止美軍陸戰隊在此登陸。周恩來一方面抱怨朝鮮領導人無視毛澤東屢次提出的美國將進行軍事幹涉的警告,一方面又強調,如果美軍越過三八線,中國將組成穿著人民軍制服的志願軍對抗美軍。  7月4日,中國情報總署署長鄒大鵬甚至向羅申講述瞭如何通過山東半島的港口將北朝鮮軍隊運往南朝鮮,以及如何將中國的軍事專傢送到南朝鮮戰場幫助朝鮮人民軍的具體設想。對於中國的建議,斯大林馬上表態支持:“我們認為立即集中9個中國師到中朝邊界是正確的,以便當敵人越過三八線時在朝鮮開展志願軍的行動。我們將盡最大努力為這些部隊提供空中掩護。”  此時中國駐朝鮮大使倪志亮還在國內養病,為瞭保持與朝鮮方面的聯系,周恩來早在6月30日就臨時改派柴軍武(後改名柴成文)以政務參贊名義去朝鮮。臨行前,周恩來指出:“現在朝鮮人民處在鬥爭的第一線,要向朝鮮同志表示支持,看有什麼事需要我們做,請他們提出來,我們一定盡力去做。保持兩黨兩軍之間的聯系並及時瞭解戰場的變化,是當前使館的主要任務。”  然而,朝鮮領導人卻對中國使館采取瞭封鎖消息的作法。據柴成文回憶,當他7月10日到達平壤後,金日成給予瞭很高的禮遇:“今後有什麼事,可以隨時找我”,還指定人民軍總政治局副局長徐輝每天向中國武官介紹一次戰場情況。但不久中國使館便發現,徐輝所談的情況,絕大多數都是朝鮮當晚對外廣播的戰報,而柴也不可能經常見到朝鮮最高領導人。  對於中國使館提出派副武官到人民軍部隊參觀學習的請求,朝鮮方面則一直拖而不答。在同其他朝方人員的接觸中,柴感到軍事情報對於中國人基本上是個禁區。與此同時,中國軍隊擬派往朝鮮瞭解情況的參謀團,也遭到拒絕。  朝鮮暫不考慮請中國援助  然而,戰事的拖延使中國領導人越來越感到必須做好出兵援朝的準備。8月11日,已經集中在東北的第13兵團根據毛澤東的指示召開瞭所屬各軍、師幹部會議。高崗在會上充分闡述瞭準備出國作戰的目的和意義,提出必須主動地、積極地援助朝鮮人民,幫助朝鮮人民解放,使朝鮮成為獨立、民主、統一的國傢。  而最新情報表明,美國決心大規模增加在朝鮮的兵力。中國領導人也直接提醒朝鮮方面對戰爭要做好最壞的準備,盡管沒有明確提出中國出兵的問題,但言外之意是可以領會的。  毛澤東在8月和9月初兩次接見朝鮮代表李相朝並與之討論戰爭形勢。毛澤東指出人民軍的錯誤在於沒有建立足夠的預備隊而是全線平均分配兵力,不去殲滅敵人而隻想擊退敵人奪取領土。劉少奇也指出應當讓人民作好戰爭可能曠日持久拖延下去的思想準備。  對於中國方面的建議,甚至包括蘇聯軍事顧問的警告,朝鮮領導人置若罔聞。究其原因,第一,對戰局的估計過於樂觀。當9月4日柴成文直接向金日成提出戰爭正處於膠著狀態時,他很有信心地說,釜山戰役已經開始,當精幹的突擊部隊上去後,就會打破僵局;當問道美軍有無可能在後方登陸時,金日成肯定地回答:“我們估計美軍目前反攻尚不可能,他沒有較大兵力的增援,在我後方港口登陸是困難的。”  第二,普遍存在著速勝論和冒險主義傾向。柴成文報告說,朝鮮領導人開始沒有考慮到美國出兵,預計一個月結束戰爭。及至美軍參戰後,又提出“八一五前解決問題、8月要成為勝利月”等口號。從動員大批技術工人和學生入伍,以及人力、財力嚴重浪費等情況可以看出,完全是孤註一擲的拼命打算。9月10日,柴成文回國匯報後再次返回平壤,並按照周恩來的指示緊急向金日成報告,希望朝鮮軍隊考慮戰略退卻的問題。金日成的回答是:“我從未考慮過後退。”分頁:1/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朝鮮戰爭:美國人心中“一場苦澀的戰爭……”

  中國為什麼要出兵朝鮮?“中國出兵主要是出於維護國傢安全的考慮,是不得已的選擇。”  抗美援朝戰爭是美國強加在中國人民頭上的戰爭,是在美國武裝幹涉朝鮮內戰並嚴重威脅中國國傢安全的情況下爆發的。  在朝鮮戰爭歷史研究領域很有影響的美國學者艾倫·懷廷(《中國跨過鴨綠江:決定介入朝鮮戰爭》)認為,中國領導人在朝鮮戰爭前夕正專註於解決壓倒一切的國內問題,而中國的介入是由於中國安全受到現實威脅的結果。他的結論得到拉塞爾·斯珀爾(《龍的參與:1950~1951年中國在朝鮮對美國不宣而戰》)和安東尼·法勒-霍克利(《對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朝鮮戰爭中的回憶》)的支持。美國學者喬納森·波拉克通過對披露的新材料的研究認為,中國參加朝鮮戰爭是受形勢支配的。他說,關於是否介入戰爭的爭論在1950年10月份甚至在周恩來與印度大使潘尼迦著名的深夜會見後還在繼續進行。隻是到瞭10月13日,毛澤東和其他領導人再次權衡瞭中國介入的風險和代價之後,才重新確定有必要在朝鮮部署軍隊,因為如果中國軍隊不介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安全就會受到明顯的威脅。當美國決定越過“三八線”、美國強大軍事力量出現在中國東北邊境的時候,“中國領導人似乎沒有別的選擇”。美國著名作傢約翰·托蘭(《漫長的戰鬥》)認為,中國進入朝鮮沖突是被迫的,中國的目的是為瞭保護自己免遭一個威脅要使用核武器的強大敵人的入侵。他說:“麥克阿瑟想拿下整個朝鮮,而且或許向更北的地方推進,迫使毛介入一場他幾個月來一直試圖避免的戰爭。”他在一次與中國學者的學術交流會上強調說:“中國出兵朝鮮,是出於國傢利益的考慮,是不得已。如果蘇聯侵略墨西哥,那麼美國在5分鐘之內就會決定派軍隊去的。”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在《大外交》一書中評論說:“剛在國共內戰中獲勝的毛澤東,把杜魯門的宣告視為反映出美國人害怕共產主義陰謀,色厲內荏;他把它解讀為,美國開始想采取行動,扭轉共產主義在中國內戰得勝的局面。杜魯門保護臺灣,等於是支持美國仍然承認為中國合法政府的國民黨政府。美國逐步加強援助越南。北京視之為資本主義包圍中國的行徑。凡此種種加起來,都促使北京采取美方最不願見到的措施。毛澤東有理由認為,如果他不在朝鮮阻擋美國,他或許將會在中國領土上和美國交戰;最起碼,他沒有得到理由去作出相反的結論。”  “我所認識的志願軍……”  當年對手和美國、韓國官方戰史對志願軍作戰的評價  朝鮮戰爭是一場國際性的局部戰爭,具有復雜的國際政治性;中國人民志願軍主體是步兵,面對的主要作戰對象是高度現代化、擁有制空權和制海權的美軍;作戰地域是3面環海、多山、狹小的朝鮮半島,不像中國國內革命戰爭是在遼闊的地域上縱橫馳騁。然而志願軍卻出色地完成瞭在異國與世界最強大國傢的軍隊作戰這個全新的課題。讓我們還是聽聽當年朝鮮戰場的對手和美韓官方戰史的評價吧。  志願軍是一支訓練有素的軍隊,是不可小視的對手  “聯合國軍”第一任總司令道格拉斯·麥克阿瑟這個狂妄、孤傲的一代名將,在吃盡瞭苦頭之後,特別告誡剛接任美第8集團軍司令的李奇微不要小看瞭中國人。他說:“他們是很危險的敵人。沃克曾報告,中國軍隊常常避開大路,利用山嶺、丘陵作為接近路。他們總是插入我縱深發起攻擊。其步兵手中的武器運用得比我們充分。敵軍慣於在夜間運動和作戰。”  馬修·邦克·李奇微是一位喜歡觀察、琢磨對手的戰地司令官。在朝鮮戰爭結束後他寫的著作中認為,中國人是堅強而兇狠的鬥士:他們常常不顧傷亡地發起攻擊。他們又是文明的敵人:“有一次,中國人甚至將重傷員用擔架放在公路上,爾後撤走。在我方醫護人員乘卡車到那裡接運傷員時,他們沒有向我們射擊。”“有很多次,他們同俘虜分享僅有的一點食物,對俘虜采取友善的態度。”  志願軍非常擅長夜戰。李奇微說:“常常有這樣的情況,守衛在孤零零的碉堡(碉堡四周堆放著沙袋,設置著鐵絲網,可以在各個方向上對付敵人的攻擊)中的士兵往往吃驚地發現,四五個穿著膠底鞋的中國人已不聲不響地潛入他們與前哨警戒線之間的地帶。這時信號彈就會從敵人戰線那邊升起,瘋狂的軍號聲就會把我方哨兵嚇進碉堡,幾乎來不及發出口令,戰鬥就打響瞭。”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半島硝煙散盡:中國人應為朝鮮戰爭而自豪

  美國擁有非同尋常的勇氣,並且在朝鮮戰爭中起到決定性的作用。今天美國的勇氣不僅沒有減小,而是倍增瞭,所以對中國的國傢安全構成瞭新的重大威脅。  朝鮮戰爭表明,中華民族不屈不撓和自強不息的精神,是中國改善安全態勢的唯一正確應手,消極等待和無所作為的觀點是錯誤的,妥協和退讓也是沒有出路的。  一、美國勇氣的決定性作用  有一種荒誕不經的”斯大林陰謀說”,這一說直指斯大林和金日成合謀發動朝鮮戰爭,拖中國下水,從而導致中國長期作為冷戰的骨幹和前哨,受到美國幾十年的圍堵和遏制。也許真的有一些雞毛蒜皮的證據指向這一論點。但我要提醒這些專傢和學者註意以下事實:中國的老毛在建國之前就旗幟鮮明,提出瞭著名的外交三原則:”一邊倒、另起爐灶、打掃幹凈屋子再請客”,蘇聯無須任何陰謀詭計,中國已經決定與她接成同盟,並於1950年2月雙方就已經簽署瞭《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  而在冷戰的另一方,1947年喬治凱南就完成瞭《蘇聯行動的根源》的著名文章,落實瞭”遏制戰略”;更早在1946年,杜魯門就在去富爾頓的火車車廂裡,與丘吉爾共同刪定瞭《和平砥柱》的反共演說稿。在1945年,不幸患瞭失語癥的美國駐華大使赫爾利,就在美國新聞界面前宣稱”決不與中共合作”,當時美國還在準備充當國共兩黨的內戰調停角色。沒有朝鮮戰爭就沒有中美對抗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  在朝鮮戰爭爆發之前夕的1949年,據南北雙方的資料,北方宣佈南方有1836次越界挑釁,而南方則反過來說北方有300多次越界軍事行動,其沖突規模大的有從甕津半島的團級交戰到開城的師級交戰。歷史的是非恐怕永遠都沒有一個法院能夠作出終審判決。雙方的不信任和敵視,使得在軍事上的信任和緩和措施無從談起,但終於爆發大戰形成一場豪賭,並且牽連日廣,這恐怕是雙方都自認為有王牌和必勝信念所致。如果哪一方認為自傢沒有過硬的王牌,恐怕朝鮮戰爭終不過是小打小鬧而已。北方的王牌在於自認為軍隊戰鬥力強,而且民心有利,許多南方的戰俘就參加瞭對南方的後續戰鬥,人民戰爭和瓦解敵軍的法寶也不是中共所獨有,這一問題(戰俘)後來成為停戰談判的一個死結。  而南方則認為有美國的鼎力支持,所以有恃無恐,有狐假虎威的現實可能性,其勇氣明顯是來自美國的原裝正貨,後來在停戰達成協議之後,對著志願軍,南方還叫囂”單獨北進”,美國制造的勇氣實在是非同尋常。美國的勇氣並非虛幻的空頭支票,而是實實在在的精神和物質鼓勵。當時不僅在南方有駐軍顧問團,更有杜魯門主義的鼓舞。而且美國在此前希臘和土耳其的行動也作出瞭光輝的榜樣,而蘇聯並未加以援助。這樣的誘惑對南方而言是難以抵擋的:即在美國的幫助下,有可能最終打贏內戰用武力統一半島。而實際上在希臘建功立業的范弗裡特也再次奔赴朝鮮,準備再立新功。這樣的如意算盤幾乎成功,假如中國當時不介入後期戰鬥的話。  歷史不能重演,沒有人知道如果美國不是勇敢得太離譜:把第七艦隊開進海峽、而且侵朝美軍在平壤以北的某個地方停止推進的話,中國最終是否會痛下決心介入朝鮮戰爭。從當時美國的全球表現來看,在歐洲完成瞭希臘和土耳其的幹涉行動,沒有聽到蘇聯和東方陣營的武力發言。這種成就是非常振奮人心的,所以對美國的勇氣起到瞭極大的鼓舞作用。  在東亞,美國不僅大肆援助法國在印支的軍事行動,自己也頗有躍躍欲試的沖動,第七艦隊進海峽和仁川登陸並不是一個偶然。而朝鮮戰爭早期南方的潰退,並不是沒有準備,而是敵人超出想象的厲害和自傢軍隊太熊,這和老蔣曾經指望在幾個月內消滅共產黨的失算沒有什麼不同。而蘇聯確乎不打算直接介入朝鮮戰爭,美國後來對中國不介入則十分篤定。  去掉美國在亞洲采取攻勢戰略的大前提,在朝鮮半島這樣一個局部,去求證到底是誰更具有侵略性的話題,是沒有太大意義的。美國式勇氣產生並不是沒有根據的,”技術兵器是第一戰鬥力”的觀點,永遠都有市場,是鄧小平”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另一個版本。直到今天,臺灣和菲律賓還不停地從美國進口勇氣。分頁:1/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朝鮮戰爭”改變瞭世界對中國的認識

  半個世紀風雪過去瞭,反思那場戰爭的得失的議論現在跟多瞭,說什麼的都有,什麼樣的面孔都有。很多人沒有意識到,在這裡,一切婉轉和掩蓋都是不必要的。如何看待那些在寒冷的冰面上沖鋒和烈火的山頭狙擊的中國人,在根本的意義上,是現代中國人做人的底線。復雜的,在這裡是簡單的。這當然不是說有關的學術討論有沒有正當性。朝鮮戰爭有沒有負面的後果?  世界上有沒有一維的存在。比如說弱者依靠頑強的精神力量戰勝困難的巨大成就,大概也有力的推進瞭毛澤東對群眾運動和“精神原子彈”的執迷,從這裡說去也是他後來的一系列窮革命運動的一個信念來源。再比如不管我們今天如何向美國人發誓我們離強大還差得遠,都不能讓他們放心。經過朝鮮戰爭後我們已經不得不為聲明所累,不得不為美國頑固的擔憂和遏制付出代價。我們已經不可能再當麥克阿瑟眼中得紙老虎,幻想讓韜光養晦的計謀得以瞞天過海。還可以數出很多這樣的負面後果,它們在自己的角度上看都是真實的。  但是,且讓我們的腳向上抬一尺,再上一層樓。  讓目光將民族,國傢和五百年江河日下的歷史收在眼底。。。。。  我們看到瞭什麼?  中國這本是在被世界打開後,歷史的每一頁都在證明我們是劣等的黃色人種中的劣等民族。不需要在這裡歷數那數不清的屈辱篇章,最後的結果是,作為國傢所經歷的一切衰亡,在世人眼裡意味著關於每一中國人的特質的判斷:在智力,精神,體質,心靈等等的一切方面,中國人本質上是低下的,奴性的,膽怯的,虛弱的,自私的。當每一個黃臉的中國人面對著西方人時,他都背負著這樣的民族國傢的命運給他烙下的這個先天判斷,想把自己個人和民族分割開來的一切努力都是可笑的。不僅僅是敵人,就是中國人的西方同情者和朋友,也對中國人的精神狀態抱著負面的評價。  麥克阿瑟將中國當時的一切警告視為虛張聲勢的恐嚇時,他其實是有道理的,就像李奇微所描述的,“麥卡阿瑟動輒壓制批評他的人,斥責他們‘根本不懂東方人的思想’”。麥克阿瑟是懂得他眼睛中長期存在的那種東方人的,他有充分根據藐視懦弱的中國人的言辭,因為即使赤色中國真的愚蠢地出兵,那將隻是為他們創造瞭回到石器時代的機會。現在我們知道瞭,事實是麥克阿瑟“自己在判斷敵人意圖時,卻完全誤入歧途”。事實是萬眾視之若神的麥帥以最大的跟頭結束看他的戎馬生涯。但有多少人意識到瞭,晚節不保的麥克阿瑟所代表的轉折性的歷史意義,和對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的生命意義?  數百年裡第一次為我們每一中國人抹去看那種黑色胎記,是那些藐視一切,膽大妄為,勇往直前的志願軍將士。是他們證明看懂得東方人的麥克阿瑟們不懂得東方人。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