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東晉

成語典故_東山再起的典故出自哪 東山再起的主人公是誰?

  導讀:謝安是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年輕的時候,跟王羲之是好朋友,經常在會稽東山遊覽山水,吟詩談文。他在當時的士大夫階層中名望很大,大傢都認為他是個挺有才幹的人。但是他寧願隱居在東山,不願做官。有人推舉他做官,他上任一個多月,就不想幹瞭。當時在士大夫中間流傳著一句話:“謝安不出來做官,叫百姓怎麼辦?”到瞭四十多歲的時候,他才重新出來做官。因為謝安長期隱居在東山,所以後來把他重新出來做官這樣的事稱為“東山再起”。  出處  《晉書·謝安傳》:“隱居會稽東山,年逾四十復出為桓溫司馬,累遷中書、司徒等要職,晉室賴以轉危為安。”《晉書·謝安傳》:“謝安少年既有名聲,屢次征辟皆不就,隱居會稽東山,年逾四十復出,為桓溫司馬,官至中書令、司徒。”  典故  公元383年八月,苻堅親自帶領八十七萬大軍從長安出發。向南的大路上,煙塵滾滾,步兵、騎兵,再加上車輛、馬匹、輜重,隊伍浩浩蕩蕩,差不多拉瞭千把裡長。過瞭一個月,苻堅主力到達項城(在今河南沈丘南)益州的水軍也沿江順流東下,黃河北邊來的人馬也到瞭彭城,從東到西一萬多裡長的戰線上,前秦水陸兩路進軍,向江南逼近。這個消息傳到建康,晉孝武帝和京城的文武官員都著瞭慌。晉朝軍民都不願讓江南陷落在前秦手裡,大傢都盼望宰相謝安拿主意。  謝閣老心裡有數:跟苻堅硬拼,如雞蛋碰石頭。隻有用計,才能以少勝多。他好容易調瞭八萬人馬到前線,跟苻堅的百萬大軍對陣。謝閣老雖心裡有譜,也止不住發虛。不過謝閣老表現鎮靜,上上下下也就吃瞭定心丸,沒得一個亂套。兩邊人馬在淝水開戰瞭,謝閣老穩坐東山跟人下棋。後首,淝水的敵人果真中計,被東晉八萬人馬打得七零八落,大敗而逃。淝水一仗,救瞭東晉,謝閣老被封為三公之上。  謝安是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年輕的時候,跟王羲之是好朋友,經常在會稽東山遊覽山水,吟詩談文。他在當時的士大夫階層中名望很大,大傢都認為他是個挺有才幹的人。但是他寧願隱居在東山,不願做官。有人推舉他做官,他上任一個多月,就不想幹瞭。當時在士大夫中間流傳著一句話:“謝安不出來做官,叫百姓怎麼辦?”到瞭四十多歲的時候,他才重新出來做官。因為謝安長期隱居在東山,所以後來把他重新出來做官這樣的事稱為“東山再起”。  新解  宋代李綱是大名鼎鼎嶽飛的伯樂師傅,他原是北宋在班文臣,官居丞相之下,在當時抗金爭論中屬於主戰派,力舉嶽飛掛帥,使得嶽飛得以施展宏圖。嶽飛被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迫害致死後,李綱也受到牽連,被革職並指定流放到當時離京城最遠的海南島崖州(今三亞)。當時的經濟條件極為落後,路途之艱辛難以想象。李綱來到海南東山嶺時大病一場,無法繼續前行,遂暫時在東山嶺山腳下暫住,一次閑時上山,進到當地著名寺廟潮音寺請主持高僧算卦,以占卜未來前途。高僧指點曰:施主乃貴人天命,雖暫時受挫,但如若誠信拜佛,不久即會逢兇化吉,前途不可限量。於是李綱決定上山修行,結果不到半年,宋孝宗繼位,秦檜被懲處,李綱也接到朝廷赦免原罪並官復原職的聖旨。李綱回到朝廷後,仕途通達,官至宰相,他對海南東山嶺念念不忘,常常和人提起此事,後人便在民間流傳“東山再起”之說,此事在海南省萬寧市東山嶺有石碑為記。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東晉明帝司馬紹的皇後庾文君:掛名臨朝被逼死

  明帝皇後庾文君掛名臨朝被逼死  東晉明帝的皇後庾文君是個才情俱佳的女子,母儀天下從不攬政。但是,情勢把她推到瞭垂簾聽政的位置上。雖然她從不聽政,隻是在後宮操守婦道,但卻不能避禍,最終落得個被亂兵脅迫的局面,憤然自盡。  庾文君是現河南人,父親庾琛曾擔任過建威將軍,晉王室南逃過長江後,庾琛又擔任瞭會稽太守,也算是東晉朝的重臣。  庾文君在山清水秀的江南風情中長大。由於傢教嚴格,庾文君特別註意自身德行的培養。史書記載,庾文君除“明理會事”之外,人也長得美麗大方,頗具大傢風范。   庾文君的哥哥庾亮是司馬睿的好朋友,兩人均有鴻鵠之志。司馬睿讓庾亮管理藩王府屬官。後來,司馬睿聽說庾亮有個妹妹叫庾文君,漂亮多才,便提議將其嫁給自己的兒子司馬紹。   庾亮再三謙讓,認為自己的妹妹隻是小傢碧玉,登不得大雅之堂。西晉是司馬傢的天下,怎能讓皇傢受委屈呢?  司馬睿便托人打聽,瞭解到庾文君的確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女孩子。於是,司馬睿“窮追不舍”,最終讓自己的兒子娶瞭才色俱佳的庾文君。  司馬紹是司馬睿的長子,庾文君嫁過去是正妻,今後是有希望做皇後的,這一點庾傢非常清楚。待嫁那一陣子,庾傢多次以歷史上的明後做榜樣,教育、開導庾文君,這讓庾文君更加通曉宮廷生活的要領,為她日後在復雜的政治鬥爭中超脫出來,起到瞭決定性的作用。  公元317年,司馬睿登基稱帝,創建東晉,於次年立他的長子司馬紹為皇太子。這是個正確的選擇。司馬紹從小的時候就聰明過人,能言善辯,被宮內外喻為神童,也深得司馬睿的寵愛。  史書記載,有一天,有使節從長安來拜見。司馬紹仍坐在司馬睿的膝上玩耍。司馬睿就問他:“究竟是長安近,還是太陽離我們近啊?”  司馬紹回答:“是長安近,因為從沒聽說有人從日邊來。”司馬睿很得意,認為這孩子聰明,小小的年紀就懂事。  第二天,司馬睿設宴款待使者,大批幕僚陪坐。為瞭顯示自己的兒子聰明,司馬睿宣司馬紹進殿,又問瞭這句老問題:“是長安近,還是太陽離我們近?”司馬睿顯然是希望皇太子能說出原來的答案。  可是,司馬紹卻毫不猶豫地說:“太陽近。”相關閱讀推薦:永嘉之亂後建立東晉:第一次全面開發長江以南東晉土豪間的鬧劇:石崇王愷無節制的鬥富東晉最後的北伐希望祖逖:遭八王之亂掣肘歷史上三次垂簾聽政的牛人太後:東晉康帝皇後褚蒜子東晉為何不用祖逖?一代名將致力北伐 憂憤而死!分頁:1/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司馬睿很沒有面子,因為在大人的眼裡,顯然是長安近、太陽遠的。為瞭挽回面子,司馬睿說:“昨天,你不是說長安近嘛,怎麼今天又改口瞭呢?——孩子小,就是頑皮。”於是命人把孩子帶下去。  可沒想到,司馬紹從容地說:“抬頭能見到太陽,就像能見到父皇一樣。可抬頭又如何見得著長安呢?”孩子把元帝司馬睿比做太陽,贏得瞭滿堂彩。眾人都說神童就是不一樣。司馬睿也毫不掩飾自己的興奮心情,對這個皇太子更加看好瞭。  是啊,皇上也是人,當然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睿智。  在東晉創立初期,司馬睿隻能依靠他人穩住政權。他即位時,竟然要拉著為自己登基立過汗馬功勞的王導到禦座上同坐,共同接受百官的朝拜,王導當然不肯,堅決推辭。   實際上,元帝司馬睿這樣做是故作姿態。然而他非依靠王導不可。王氏兄弟在東晉政權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元帝依靠王導還有一個原因,即王導的堂兄王敦是個實力派。多年以後,王導成瞭輔政大臣,王敦終於發動兵諫,從根本上動搖瞭東晉的根基。  話分兩枝。自庾文君嫁給司馬紹之後,她平素積累的文化修養以及禮儀知識都派瞭用場,在太子宮和皇宮裡,幾乎到瞭鶴立雞群的程度。她對“神童”司馬紹非常尊重,同時也贏得瞭司馬紹的回報,倆人恩恩愛愛,這讓元帝司馬睿非常高興。  按照皇傢慣例,對皇後傢族完全可以放手信任,雖然庾文君現在還隻是一個太子妃,但已經完全取得瞭司馬傢族的信任。於是,元帝司馬睿對庾亮更加信任,不斷提拔,委以重任。  其實,東晉表面看是司馬傢的天下,但是,擁戴司馬睿登基創建東晉的功臣王敦、王導的勢力非常強大,王傢的實力絲毫不比司馬傢弱!在司馬睿眼裡,已經成尾大不掉之勢。當時就有“王(傢)與馬(司馬傢族),共天下”的說法。分頁:2/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公元322年,手握重兵的荊州刺史王敦終於如司馬傢族所料起兵造反。實際上,在此之前,司馬睿就已經開始限制王傢的權力,他重用刁協、劉隗等人,就是為瞭對抗王傢勢力。而謀反的王敦就是以“清君側”的名義起兵的。  王敦的軍隊所向披靡,直搗東晉首都建康城。司馬睿束手無策。但二十四歲的太子司馬紹卻再也不肯像父皇那樣忍耐瞭,他決心拼死一戰。  司馬紹穿上戰袍,帶領數百名禁軍將士登上戰車,準備出城迎戰。這時司馬睿的重臣溫喬聞聲趕來,攔住欲出城的司馬紹說:“戰勢雖然緊張,但你是一國儲君啊,怎麼能冒死出戰呢?萬一有個閃失,國傢怎麼辦?我不能讓你出城迎戰來敵。”   司馬紹不聽勸阻,拍馬繼續前行。溫喬抽出佩劍砍斷瞭韁繩,見太子無動於衷,便死死拉住馬匹不放。司馬紹無奈隻能下馬。這時宮中的侍衛已經基本跑光瞭,隻剩下幾名宦官陪著司馬睿,元帝也非常無奈,拖下戰袍換上瞭朝服,心灰意懶、自言自語道:“王敦想要皇帝寶座,可以明說嘛,何必要‘清君側’禍害百姓呢?”  苦思苦想之後,司馬睿調整瞭心態,派出使者到城外見王敦,傳達瞭“莫要禍害百姓,如果你要皇帝寶座,馬上歇兵。我可以放棄皇位”等意思。可是,王敦才不相信司馬睿的緩兵之計。他快馬加鞭繼續前進,最後攻入城內,把皇宮控制起來。  司馬睿還真把王敦想錯瞭。進城之後,王敦並沒有推翻司馬睿的皇帝位,隻是先把司馬睿控制起來,掌握宮中大權。元帝司馬睿原本是準備死的,沒想到還留有一條命在,雖然無法發號施令瞭,但能保全性命也算是不錯的代價瞭。  王敦多次向司馬睿提出,要廢黜太子司馬紹,另立年幼的皇子為太子,因為司馬紹二十四歲瞭,什麼都懂,但是卻遭到群臣的反對,都說太子仁孝,而且無錯。王敦還是心善的,便不再堅持瞭。這樣,司馬紹、庾文君得以獲得暫時的安生。

永嘉之亂後建立東晉:第一次全面開發長江以南

牛繼馬後 永嘉之亂後,晉愍帝被圍在鄴城,在晉愍帝決定出降的前一天,曾頒下一道詔書,讓瑯琊王司馬睿繼位。317年春,司馬睿得使者宣詔,當時正在滁州,立刻渡江回到建鄴(今江蘇南京),先稱晉王,改元建武。公元318年,愍帝被害後,司馬睿才在北方士族的擁戴下,正式登基稱帝,為避愍帝司馬鄴之諱,遂改建鄴為建康,司馬睿就是晉元帝,東晉由此開始。 司馬睿(276~322),字景文,司馬懿曾孫,司馬覲之子,在位6年。關於司馬睿的身世,有一段有趣的傳說,就是“牛繼馬後”。雖是傳說,但在正史上都言之鑿鑿,如《晉書》、《宋書》、《魏書》等都有記載。《魏書》幹脆直接說:“晉將牛金子也。” 原來,在司馬懿當政之時,就有代魏之心,當時有一本流傳很廣的讖書叫《玄石圖》,上面記有“牛繼馬後”的預言,司馬懿又請星象傢管輅占卜子孫運勢,管輅占卜的結果與《玄石圖》不差毫厘。司馬懿不解何意。後來他位居丞相之職,權傾天下。他手下有個將領叫牛金的,為他出生入死,立下殊勛。司馬懿忽有所觸,想起“牛繼馬後”的預言,心裡十分忌諱,怕牛金將來會對子孫不利,就派人請他赴宴,酒中下毒,牛金為人坦蕩,哪裡有提防之心?“飲之即斃”,就這樣稀裡糊塗地送瞭命。司馬師不解,問道:“牛金對父親忠心耿耿,奈何殺之?”司馬懿訓道:“讖書有預言,馬後有牛,不毒死牛金,子孫將有後患啊!” 司馬懿自此以為,牛金已死,子孫便可高枕無憂、坐享福貴瞭,殊不知人算不如天算,世事難以預料。司馬懿的孫子司馬覲襲封瑯琊王後,其妻夏侯氏被封為妃子。夏侯氏人很風流,沒多久就與王府也叫牛金的一個小吏勾搭成奸,後生下瞭司馬睿。 此即史書所言,司馬睿並非皇族血脈,而是瑯琊王府小吏牛金的兒子。隻是因為有“牛繼馬後”的傳言,導致瞭戰將牛金被冤殺。後人遂戲謔地稱司馬睿為牛睿,比如明朝思想傢李贄,就直稱東晉為“南朝晉牛氏”,而不稱司馬氏。

東晉最後的北伐希望祖逖:遭八王之亂掣肘

  八王之亂,是中國歷史上封建宗室之亂中規模最大、時間最久、牽涉最廣的一次骨肉之禍,整整大鬧瞭二十年,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及社會秩序完全破壞。其間,胡族勢力乘機擴大,相繼為禍中原。其中勢力最大的是匈奴、鮮卑、羯、氐、羌等五族,史稱“五胡亂華”。  西晉政治敗壞,壯大的胡人乘機作亂。永嘉五年(311年),匈奴兵攻進瞭首都洛陽,俘虜瞭晉懷帝(惠帝已被東海王司馬越毒死,懷帝是他的弟弟)。匈奴兵殺瞭太子、諸王、百官達三萬人之多,造成歷史上的慘劇,歷史上稱之為“永嘉之禍”。  晉懷帝被俘虜瞭以後,有一天,匈奴王劉聰在光極殿請客,命懷帝穿著百姓的破舊青衣,一一為客人斟酒。晉朝的舊臣庾岷等看瞭心酸,悲憤得嚎啕大哭,使得劉聰非常厭惡。哭聲表示人們心目中還思念晉朝,萬一日後再擁立懷帝就不妙瞭,因此劉聰一不做二不休,殺掉瞭懷帝及庾岷等人。  懷帝被殺以後,晉朝的臣子擁立愍帝在長安即位,不久也被匈奴擊敗,西晉就正式滅亡瞭。這時西晉大批的貴族、百姓,紛紛遷往江東,造成一次民族大遷移,歷史上稱之為“衣冠南渡”。  竹林七賢的放蕩作風是西晉人所羨慕的,這七個人雖然在西晉時代都已死去,他們留下來的頹敗風俗卻隨著名流渡江而南下。因此當瑯玡王司馬睿(晉元帝)在建業(今江蘇省南京市)建立東晉時,已註定瞭東晉失敗的命運。  東晉的士大夫放蕩縱欲,沒有責任感,卻自以為清高脫俗,但在亂世之中竟也有愛國的“俗人”——祖逖。   祖逖小時候傢裡環境很不錯,祖上留有不少田財,他為人慷慨大方,極關心鄉裡貧苦的鄰居,經常拿出稻谷衣帛周濟貧苦,深得鄉黨同族的敬重。  長大以後,祖逖博覽書籍,時常往來京師之間,看到他的人都說他英氣勃勃,日後當有一番作為。  祖逖和劉琨都是司州主簿,兩人很談得來。當時的年輕人在一起都喜歡說些玄妙的怪理,研究如何使皮膚白嫩的妙法,完全一派娘娘腔。祖逖和劉琨可不,他們具有男子氣概,經常討論國傢大事,對世局的混亂非常憂心。  一天,他倆同被共寢,忽然聽到荒野中傳來“喔喔”雞鳴,祖逖一腳踢開瞭棉被,叫醒劉琨:“起來吧,讓我們來練練身體,以備日後報國之用。”  於是,他二人拿著劍,對著寒風,起勁地舞起來。從此天還未亮,隻要公雞一叫,他們便聞雞起舞,有人笑他們:“神經病,在被窩裡多待一會不好嗎?”庸碌凡俗的人怎能瞭解他二人的雄心壯志?  過瞭不久,京師大亂,祖逖率領瞭數百傢親戚朋友往淮泗避難,一路上祖逖把車馬都讓給同行老弱,自己徒步而行;藥材、衣物、糧草也毫不吝嗇地與眾人分享,大傢感激得說不出話來。逃難途中遇到不少土匪,祖逖都好心地收留他們,待他們像子弟一般親切。許多人不以為然,警告祖逖:“當心這會損害你的名譽!”祖逖完全不以為意,他說:“土匪也是被逼的,他們又何嘗願意當土匪?”  這時候,瑯玡王司馬睿剛在江南即位,他就是晉元帝。晉元帝的得位,完全是時勢所造成的,依靠祖宗的門蔭而得到的,能保命已經不錯瞭,哪兒還想得到北伐統一?  祖逖本著一腔熱忱對晉元帝說:“西晉的滅亡,並不是由於君主的暴虐引起人民的反叛,而是因為諸王彼此相鬥,使得戎狄乘機而人。現在北方的人民都不滿胡人的統治,如果皇上讓我為統帥,率兵北伐,我相信一定可以一雪國恥!”  一方面晉元帝根本沒有北伐心意,他隻想偏安江南;另一方面過江的百姓沒有報戶口,政府沒法子抽稅,租稅是隨意樂捐,也找不到壯丁當兵。財政困難加上軍隊缺乏,晉元帝隻得任命祖逖為豫州刺史,勉強給瞭祖逖一千人的糧食,三千匹佈,也不給鎧仗,讓他自己去設法。  換瞭別人可能知難而退,但祖逖是一個有毅力的人,他率領瞭傢鄉部曲渡江北上,船開瞭一半,祖逖拿著楫敲擊船舷發誓說:“祖逖要是不能清中原得到勝利,那我便如江水一去不返。”表現瞭視死如歸的精神。同伴們也知此去是明知不可能成功,還要拼死一戰,個個都慨嘆不已。  祖逖渡過長江,在黃河以南與羯族領袖石勒發生激烈戰爭,由於祖逖獲得河南地區許多塢堡主人的擁護,他的勢力逐漸擴大。  所謂塢堡是五胡亂華之時,晉室南遷,留在長江以北的漢人,為瞭自保,不被胡人殺戮,而建築的防禦性的城堡,塢堡內有自己訓練的軍隊,也從事糧食生產,所以很有力量。  黃河以南的地區大部分被祖逖收復。石勒也很佩服祖逖的領導能力,特別下令替祖逖的母親隆墓(祖逖的老傢被石勒控制)。  祖逖整軍經武,安撫百姓,和胡族苦戰瞭八年,戰果輝煌,正準備揮兵渡過黃河,繼續北伐,不料,晉元帝忽然派遣戴淵為都督,坐鎮淮陰,命令祖逖要受戴淵指揮。戴淵在江南雖有名望,但完全沒有軍事能力,更沒有積極進取的企圖,祖逖覺得十分失望。同時,又聽說京師(南京)之內大臣不和,明爭暗鬥,恐怕會變成內亂,祖逖身在前線,憂心忡忡。  在焦慮煎熬之下,祖逖生瞭重病。祖逖自知不久於人世,望天長嘆:“我正準備渡過黃河,收復河北,老天爺卻要我死,真是不保佑我們國傢啊。”  不久,祖逖去世,隻有五十六歲。河南地區人民如喪考妣,哀痛極瞭,還為祖逖建瞭祠堂,供後人瞻仰。相關閱讀推薦:嶽飛的後來人:宋孝宗的北伐支柱宰相陳康伯嶽飛北伐被叫停和秦檜沒關系:南宋朝廷沒錢瞭為什麼隻有朱元璋北伐成功瞭:北伐為何那麼難諸葛亮北伐違背瞭隆中對?到底什麼促使其北伐南宋的野望:嶽飛死後的三次的北伐

南明為什麼有那麼多名將卻沒能成為東晉、南宋?

  公元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3月19日,李自成率大順軍進入北京,明朝崇禎皇帝朱由檢在皇宮北門玄武門外的萬歲山(今之景山)自縊身死。但是,崇禎皇帝的死並不代表朱明皇朝二百七十六年的統治就此全面覆亡,因為江淮以南的半壁江山仍然在明朝委任的官員統治之下,他們繼續奉明為正統。在北京陷落將近兩個月後的5月15日,崇禎皇帝的近支堂兄、福王朱由崧在留都南京即位為皇帝,年號弘光。後世把弘光朝和以後幾個繼承明統的朝廷稱為南明。   當此之時,南明所面對的形勢頗為類似於歷史上的東晉和南宋:它們都占據著未受戰亂殘破的江南,都希冀憑借長江天險抵擋住北方遊牧民族的鐵騎,從而養精蓄銳,收復中原。而明末時期的江南,經過歷朝歷代的經營,早已成為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人口稠密,物產豐富,財賦充盈,而江淮以南各鎮的兵力仍有五十萬之眾。按理說,憑此人力物力,南明即使不能“中興”明朝,至少也應保持如東晉和南宋一般的偏安局面,與清廷對峙為南北朝。然而,歷史卻未能重演。弘光朝隻存在瞭一年就土崩瓦解瞭,而此後相繼成立的隆武朝和永歷朝隻能局處於浙、閩、粵沿海一帶和西南邊陲,茍延殘喘。到公元1662年(清康熙元年)4月25日,永歷皇帝朱由榔在雲南被俘殺,朱明皇統徹底滅亡為止,南明總共隻存在瞭短短的十八年,而歷史上東晉和南宋都延續瞭一百多年。   南明之所以沒能成為東晉、南宋,其原因無外乎外、內兩個方面:   從外部來說,南明所面對的滿人的清國非東晉、南宋所面對的“五胡”和金國能比。自公元1616年(明萬歷四十四年)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建立大金國(史稱後金,1636年改國號為清 ),到1644年清軍趁明朝內亂進入山海關,滿人用瞭不到三十年時間征服東北全境和蒙古各部乃至朝鮮,並在與明朝的爭戰中逐漸占據瞭主動。當1644年5月清軍在吳三桂的接引下入關占領北京後,以攝政王多爾袞為首的清廷審時度勢,接受漢官范文程、洪承疇等人的建議,定下瞭武力統一全國的方針。在用一年時間掃平瞭北方的大順軍和明朝殘餘勢力後,清軍馬上於1645年躍馬跨過長江,攻取江南,一邊隨地設置官員,推行“以漢制漢”的統治,一邊對南明勢力窮追猛打,使驚魂未定的南明弘光朝廷沒有得到喘息的機會,終致一觸即潰。而東晉和南宋立國之初的情勢則迥然不同。西晉的覆滅是由於自東漢以來入居黃河流域的少數民族,趁司馬氏內部同室操戈的“八王之亂”而起事造成的。這些少數民族各成勢力,忙於搶奪地盤,尊王稱帝,在東晉建立之初並沒有傾全力南下江淮,直到四五十年後,前秦苻堅基本上統一瞭北方,才率大軍試圖攻取江南,結果被已經穩定下來的東晉在淝水擊敗。而八百年後的金軍,雖然在占領北宋京城東京、俘獲徽欽二帝後不久,就幾度揮師南下進攻江南,並一度把剛剛成立的南宋小朝廷趕到瞭浙江沿海,但其似乎並沒有確定一統天下的目標和決心,往往是“搜山檢海”一番,稍遇挫折就回軍北返,並放棄瞭所占領的江南土地,使南宋幾度轉危為安,逐漸恢復瞭與金國相抗衡的實力。由此可見,清廷明確的戰略方針和有力的手段,是南明未能形成偏安的主要外部原因。   從內部來看,南明在皇位繼統和大政方針等方面都錯誤連連,最終自取滅亡。

東晉擁有天時地利人和:八萬士兵破前秦百萬大軍

  導讀:東晉時期,前秦國皇帝苻堅先後滅掉瞭前燕、前涼、代等國,統一瞭黃河流域。以後又於公元373年攻占瞭東晉的梁(今陜西漢中)、益(今四川成都)二州,其勢力范圍擴展到長江和漢水上遊。此時,前秦皇帝苻堅躊躇滿志,有吞並偏安江南的東晉之志。  對於討伐東晉一事,苻堅曾咨詢過不少人的意見。結果反對者占絕大多數,主要以丞相王猛、尚書左仆射權翼、太子左衛率石越和陽平公苻融為代表;支持者隻有秘書監朱肜、京兆尹慕容垂和苻堅自己。  反對方代表人物:  王猛權翼石越苻融  王猛是有名的賢相,在苻堅打算討伐東晉前已經病逝。在臨終之前,王猛對苻堅說:“東晉雖然偏安江南一隅,但和西晉正朔相承,目前朝廷上下安和,我死之後,願陛下不要有滅晉的打算。”  權翼認為:古代商紂王荒淫殘暴,但朝廷還有比幹、箕子等賢人,周武王尚且還軍退師。現在晉室雖然微弱,但其皇帝並沒有施行暴政,其丞相謝安和大臣桓沖都是江南的傑出人物,東晉君臣和睦,內外同心,現在討伐東晉,還不是時候。  石越綜合天象、地利、人和三方面因素,認為不可討伐東晉,他說:“今年歲星鎮守鬥宿,福德在東南,我方出兵討伐‘福德方’,不會得到天助;另外東晉據有長江天險,其民眾團結一致,在這種情況下,絕對不能出兵討伐東晉!”   苻堅之弟陽平公苻融認為伐晉有三難:一是天道不順;二是晉國無釁;三是士兵疲憊,民有畏敵之心。他對苻堅說:“古人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自古窮兵黷武的帝王,未有不滅亡的。而且我朝本來是氐族人,不是中華正統王朝。東晉雖然國力微弱,然而是中華正統王朝,天意必然不會把東晉滅瞭。”  而朱肜贊同討伐東晉,他對苻堅說:“陛下替天行道,討伐東晉,必然有征無戰,晉主不是投降就是‘走死江海’,陛下統一中國後,使流落到江南的中原士民回到傢鄉,復其桑梓,然後東巡泰山,對上天告以統一中國的大事,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相關閱讀推薦:未若柳絮因風起:揭秘東晉詠絮才女謝道韞的生平歷史上三次垂簾聽政的牛人太後:東晉康帝皇後褚蒜子揭秘:東晉超級臥底溫嶠 發酒瘋竟然也能救國?東晉歷史上淝水之戰,究竟是誰打敗瞭苻堅?東晉為何不用祖逖?一代名將致力北伐 憂憤而死!東晉雙雄祖逖與劉琨:兩個悲情英雄的結局如何?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支持方代表人物:  朱肜慕容垂和苻堅本人  慕容垂是迫不得已從燕國投靠到前秦國的,他明知東晉不可討伐,卻極力慫恿苻堅出兵,希望前秦兵敗後有機會恢復燕國。他對苻堅說:“自古以來弱國被強國吞並,小國被大國吞並是很自然的事情。以陛下的神武威力,擁有百萬之眾,手下像韓信、白起一樣的名將滿朝皆是,對付一個小小的江南王朝,簡直不在話下,怎麼能讓東晉繼續存在下去,留給陛下您的子孫去完成統一大業呢!討伐東晉陛下您自己下決心就可以瞭,沒有必要征求那麼多人的意見。以前晉武帝平定東吳的時候,隻與杜預、張華等兩三個人商量,如果當時聽從大多數人的意見,怎會完成統一中國的偉業呢!”這番話說得頭頭是道,苻堅認為慕容垂的意見最合理。  最終,苻堅作出瞭錯誤的決策。公元383年8月,苻堅親率90萬大軍從長安南下,同時,苻堅又令梓潼太守裴元略率水師7萬從巴蜀順流東下,向建康進軍。苻堅自以為“以吾之眾,投鞭於江,足斷其流”,東晉雖有險可守,絕對擋不住前秦百萬大軍。   東晉王朝在強敵壓境的危急關頭,以丞相謝安為首的主戰派奮起抵禦前秦的入侵。東晉孝武帝任命謝安之弟謝石為征討大都督,謝安之侄謝玄為先鋒,率領8萬精兵沿淮河西上,迎擊前秦軍隊。公元383年11月,謝玄等在淝水之戰中大敗前秦軍隊。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未若柳絮因風起:揭秘東晉詠絮才女謝道韞的生平

  導讀:謝道韞,字令薑,生卒年不詳,東晉時女詩人,是宰相謝安的侄女,安西將軍謝奕的女兒,也是著名書法傢王羲之的兒子王凝之的妻子。謝道韞留下來的事跡不多,其中最著名的故事,記載在《世說新語》中:謝安在一個雪天和子侄們討論可用何物比喻飛雪。謝安的侄子謝朗說道“撒鹽空中差可擬”,謝道韞則說:“未若柳絮因風起”,因其比喻精妙而受到眾人的稱許。也因為這個著名的故事,她與漢代的班昭、蔡琰等人成為中國古代才女的代表人,而“詠絮之才”也成為後來人稱許有文才的女性的常用的詞語,這段事跡亦為《三字經》“蔡文姬,能辨琴。謝道韞,能詠吟。”所提及。  在孫恩之亂時,丈夫王凝之為會稽內史,但守備不力,逃出被抓被殺,謝道韞聽聞敵至,舉措自若,拿刀出門殺敵數人才被抓 。孫恩因感其節義,故赦免道韞及其族人。王凝之死後,謝道韞在會稽獨居,終生未改嫁。  謝道韞身出名門,系東晉安西將軍謝奕之長女,宰相謝安的侄女,謝氏傢族的才女。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一次叔父謝安問她,“《毛詩》中何句最佳?”謝道韞答道:“詩經三百篇,莫若《大雅·嵩高篇》雲,吉甫作頌,穆如清風。 仲山甫永懷,以慰其心。”謝安大贊其雅人深致 。謝安頗為謝道韞的婚事操心。魏晉時代,謝氏與王氏是兩大望族,有“王與謝共天下”的說法。出於門當戶對的考慮,謝安在王羲之的兒子當中物色侄女婿。最先看中的是王徽之,但謝安聽說此人不拘小節,遂改變瞭初衷,將謝道韞許配給王凝之。   謝道韞不僅詩文寫得很出色,而且她具有很高的思辯能力。魏晉時代,“人士競談玄理”(時人稱道傢的《老子》、《莊子》和儒傢的《易》為“三玄”),清談成為一種風氣。有的人甚至通過談玄,“累居顯職”。謝道韞雖然不想當官,對玄理卻有很深的造詣,並善於言談。據《晉書·王凝之妻謝氏》記載,有一天,王凝之的弟弟王獻之在廳堂上與客人“談議”,辯不過對方,此時身在自己房間的謝道韞聽得一清二楚,很為小叔子著急,想幫他一下,遂派遣婢女告訴王獻之要為他解圍。然而,封建時代“男女授受不親”的規矩又限制女人不能隨便拋頭露面。謝道韞就讓婢女在門前掛上青佈幔,遮住自己,然後就王獻之剛才的議題與對方繼續交鋒,她旁征博引,論辯有力,最終客人理屈詞窮。相關閱讀推薦:民國第一才女呂碧城 近三百年來最後一位女詞人民國第一才女是誰?為何終身不嫁

歷史上三次垂簾聽政的牛人太後:東晉康帝皇後褚蒜子

  歷史上三次垂簾聽政的太後,垂簾聽政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因為國王早逝繼承者年齡又小,於是就由其母輔政,當時按宮廷規定,皇太後是不能隨便讓臣民觀看接觸的,於是就掛一簾子相隔,是為“垂簾聽政”。皇太後“垂簾聽政”的事,在中國歷史上數見不鮮。然而作為一國皇太後,一生中伴歷五位皇帝,三次出來垂簾聽政,每次還都扮演瞭不同的角色:母親、嬸母、堂嫂;三次冊立帝位,國中大事,均以“皇太後詔令”的形式頒佈施行;三次臨朝聽政,又三次退隱歸政,不但與民為恤,還與權臣周旋,有著令人信服的膽識謀略,又有難能可貴的霽月胸懷。這在中國的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東晉康帝司馬嶽的皇後褚蒜子,絕對可以稱得上是中國古代諸多偉大女性中的佼佼者。  褚蒜子(324~384),出身名門望族,褚傢世代為官。她從小就聰明伶俐,氣質見識都不同於常人,因此被瑯琊王司馬嶽選作王妃,《晉書》記載:“聰明有器識,少以名傢入為瑯琊王妃。”公元342年,晉成帝司馬衍病死,由於其子尚小,就傳位其弟司馬嶽,於是19歲的褚蒜子也就理所當然地被冊封為皇後。  抱著幼子第一次垂簾。司馬嶽當皇帝才兩年便嗚呼哀哉瞭,兩歲的幼子司馬聃繼位,褚蒜子就又晉升為皇太後。由於司馬聃年幼無法執掌國政,因此朝臣上表要求褚蒜子臨朝執政,“伏唯陛下德侔二媯,淑美《關雎》,臨朝攝政,以寧天下”,褚蒜子審時度勢,於是“敬從所奏”,抱著兒子開始瞭她的第一次垂簾聽政。《晉書》記載:“皇太後(褚蒜子)設白紗帷於太極殿,抱帝臨軒。”在她的治理下,東晉逐漸出現一個全新的局面,軍事實力也大大增強。期間大將桓溫滅掉西南的成漢政權,盡收蜀地,又領兵三次北伐,使東晉軍威大振。桓溫開始位極人臣,就此也日漸驕橫起來,給褚蒜子以後的執政制造瞭禍端。   公元357年司馬聃15歲時,褚太後歸政其子,史書記載:“升平元年春正月壬戌朔,帝加元服,告天太廟,始親萬機。皇太後居崇德宮。”她還下詔群臣以國傢社稷為重,全力輔佐幼帝:“願諸君子思量遠算,戮力一心,輔翼幼主,未亡人永歸別宮,以終餘齒。仰惟傢國,故以一言托懷。”其言切切,其心悠悠。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褚蒜子博大的胸懷,也可看出她敏銳的政治頭腦。褚蒜子退隱崇德宮後,桓溫更是一步步地放縱起來。  臨危受命第二次聽政。公元361年,年僅19歲的司馬聃暴病而死。此時成帝司馬衍的兒子司馬丕也已長大成人,於是褚蒜子便將皇位歸於正統,立司馬丕為帝。誰知司馬丕對政事不感興趣,卻迷信方士,成天不吃飯,隻吃金石藥餌,年紀輕輕便病倒在床。大臣們隻好上表請司馬丕的嬸母褚太後第二次臨朝執政。“帝雅好黃老,斷谷,餌長生藥,服食過多,遂中毒,不識萬機,崇德太後復臨朝攝政。”  褚蒜子再次垂簾不到一年,司馬丕“登仙”而去。褚蒜子於是又頒佈一道冊帝的太後詔書,立司馬丕的弟弟司馬奕為帝。此時桓溫功高蓋主,已有篡位之心,《晉書》記載:“初,桓溫有不臣之心,欲先立功河朔,以收時望”,他想通過戰功來揚名立威,達到篡奪皇位的目的。然而事與願違,公元369年,桓溫北伐前燕,在枋頭(今河南汲縣東北)被慕容垂打敗。桓溫也因此威望大減,於是便想用廢立的辦法來重新樹立他的威權,“及枋頭之敗,威名頓挫,逐潛謀廢立,以長威權”。他常說:“既不能流芳百世,不足覆遺臭萬載耶”,既然我不能流芳千古瞭,那就讓我遺臭萬年吧,可見其篡立之心已決。相關閱讀推薦:觸龍說趙太後:戰國時期趙太後垂簾聽政的傳奇人生盤點中國歷史上10個有名的 “垂簾聽政”的女人誰是歷史上第一個垂簾聽政的女人:讓情夫殉葬垂簾聽政始於何時?盤點史上10大垂簾聽政太後秦宣太後羋八子:中國史上第一個垂簾聽政的女人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陰謀傢總是既想達到自己的目的,又想做得不留痕跡,所以凡事之前,往往必先造勢。桓溫“因圖廢立,誣帝在藩夙有痿疾”(《晉書》),為瞭達到目的,便廣佈謠言,說司馬奕其實是個喪失瞭性能力的廢人,要說使的這招也夠損的。還說司馬奕的三個皇子,都是他的三個男寵相龍、計好、朱靈寶生的,“嬖人相龍、計好、朱靈寶等參侍內寢,而二美人田氏、孟氏生三男,長欲封樹,時人惑之”(《晉書》),謠言真是可怕,弄的當時的人們都搞不懂真假瞭。於是桓溫向褚蒜子提議廢掉司馬奕,改立丞相司馬昱為帝。褚太後迫於桓溫淫威,又因司馬奕卻已威信掃地,權衡利弊,隻得下詔廢掉司馬奕,詔中說:“未亡人不幸,罹此百憂,感念存沒,心焉如割。社稷大計,義不獲已。臨紙悲塞,如何可言”,從這段話中,我們既能看出她以國傢大計為念的崇高,也能看出她不得已而為之的無奈。褚蒜子因而再次移居崇德宮,被尊稱為崇德太後。  要說當時東晉的皇宮,還真是一個多事之秋。司馬昱是桓溫的傀儡,皇帝當得沒尊嚴不算,還整日擔驚受怕,在位僅8個月便一命歸西。司馬昱窩囊瞭一輩子,死前卻做瞭件自己做主的事,也算是鬥膽和桓溫較瞭把勁。他遺詔自己11歲的兒子司馬曜繼任,沒有遵循桓溫的意願禪讓帝位給他。桓溫也因此連氣帶病而死。於是群臣再次上表,請求退隱崇德宮的褚蒜子第三次出山。  已經50歲的褚蒜子,作為堂嫂第三次垂簾聽政,久涉政壇,已經讓她非常成熟,這次她回復的很堅決,“茍可安社稷,利天下,亦豈有所執,輒敬從所啟”(《晉書》),義不容辭的責任感,讓這個女人充滿著正氣。褚蒜子再次明張大義,令人嘆服。   此次執政,褚蒜子逐步消除瞭桓溫的子嗣勢力,控制瞭朝中局面。褚蒜子仁行天下,將國傢治理得頭頭是道。她曾下詔撫恤受災的百姓,“水旱並臻,百姓失業,夙夜惟憂,不能忘懷,宜時拯恤,救其雕困。三吳義興、晉陵及會稽遭水之縣尤甚者,全除一年租佈,其次聽除半年”(《晉書》)。這些政令清明、與民生息的政治舉措,也讓社會經濟得到長足發展。公元376年,褚太後再次下詔,歸政於孝武帝司馬曜。褚太後垂簾聽政的政治生涯正式結束,從此她深居內宮,不問朝政。公元384年,這個對東晉王朝有著不可磨滅功勛的皇後,這個一生極富傳奇色彩的偉大女性,因疾而終,享年61歲。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解讀歷史:東晉淝水之戰的得勝並非出於僥幸

  淝水之戰:有人認為淝水之戰是一項面子工程,我的看法則不然,戰爭是殘酷的,真刀真槍,來不得半點虛偽。史書有載,對於苻堅百萬大軍的大舉進攻,東晉王朝非常恐慌,隻好求助於以謝安為首的謝氏子侄。由謝安坐鎮建康(今南京)全權指揮,帶兵的主將都是謝傢子弟,共8萬兵將。以8萬人直接與苻堅前鋒30萬人交戰,人數懸殊太大,東晉都城建康的達官顯貴們,都感到非常驚恐,謝安在此時與謝玄一起下棋,遊玩到深夜才回傢。其實這是謝安作為三軍主將這樣做是應該的風度,有意示人以風度,起到穩定局面的作用,而不是為瞭面子。  開戰兩個月,當東晉胡彬被苻堅打敗退守硤石,而謝石、謝玄等人隻能在淝水25裡外的洛潤屯軍,不敢冒進,戰事處在不利局面時,苻堅派降將朱序來遊說謝石投降,朱序反向謝石獻計:“應乘其百萬大軍未到達,馬上進攻,如打敗前鋒,銼其銳氣,就可取勝”,謝玄也勸謝石聽從朱序意見。於是謝玄派劉牢之率精兵5千,直進洛潤秦兵,斬秦將梁成、王泳等1.5萬人。於是謝石、謝玄等水陸並進,與秦兵相持於淝水兩岸。這充分證明是謝傢子弟積極掌握瞭戰爭的主動權。  由於苻堅以淝水為陣,晉兵不能渡過,謝玄派使者對苻堅說:你們孤軍深入,可是逼水為陣,這是持久之計,不是想早日決戰,如果能夠移陣稍退,使我軍渡過淝水,決一勝負,這不是很好嗎?秦諸將認為不可,但苻堅卻認為可以讓晉兵渡水到一半時,再用鐵騎圍而殲之,苻融也同意這個計劃,於是,命兵稍退,不料秦兵因此而退卻不止,謝玄、謝琰、恒伊等乘機搶渡淝水,奮鬥前進。苻融掠陣馳馬,想阻止退兵,但卻遭退兵撞倒,被部下所殺,這時東晉先降於秦的朱序又在陣後大叫“秦兵失敗瞭”,秦兵更加潰逃不止,謝玄等乘勝追殺,直到青崗,敗走的秦兵自相踐踏,死者蔽野塞川,晉軍收復壽陽,取得淝水之戰的勝利。   縱觀戰爭的全過程,謝安的指揮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一步一步爭取主動勝利的機會,可以說東晉勝利是必然,並非偶然,應該不是幸運使然。相關閱讀推薦:赤壁之戰和淝水之戰,哪個對中國歷史影響更大?解讀淝水之戰:被人們誤讀瞭千年的一場經典戰爭苻堅為什麼失敗?揭秘淝水之戰苻堅失敗的原因 揭秘:東晉宰相謝安與淝水之戰不得不說的故事朱序簡介 東晉時期淝水之戰時重要將領朱序生平淝水之戰的歷史意義 秦晉淝水之戰有何影響?

東晉歷史上淝水之戰,究竟是誰打敗瞭苻堅?

  淝水之戰: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一次當之無愧的大亂世。在這個大亂世裡,出現瞭許許多多的名臣宿將,英雄名士。在魏晉前期的各方勢力中,最為瞭得的當屬石勒。石勒是五胡十六國時代罕見的英明君主,奴隸出身的他在大亂世的漩渦中如履薄冰,以敏銳的洞察力和對未知事物幾近於天生的準確判斷力,不斷建立起瞭自己的勢力,並終於成功成立瞭屬於自己的政權——後趙。後趙在石勒的領導下國力日漸強盛,甚至已經有瞭統一中國的可能。可惜的是歲月的流逝和身體的衰老腐蝕瞭這位傳奇英雄的壯志,在有生之年石勒並沒有南征。公元333年,石勒病逝,這位奴隸出身的傳奇皇帝走完瞭自己英雄的一生。隨著石勒的死,後趙帝國也開始走向沒落。石勒生前為瞭維護羯族人的統治地位而推行的民族壓迫政策則成為瞭後趙亡國的最大禍根。石勒死後,後趙迅速陷入到瞭內亂的波濤中,直至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暴君之一——石虎的即位。石虎的上臺標志著後趙已日薄西山,覆滅成為既定的命運。時至冉閔出世,降下《殺胡令》,後趙崩潰,北方再次陷紛亂,不可逆轉。  苻堅,作為當時中國北方繼石勒之後的一位更加卓越的政治傢和軍事傢,自然有著非同一般的抱負。他在後趙崩潰之後成功收拾瞭中國北方的殘局,使得他的前秦帝國統一瞭當時的中國北方。勵精圖治的苻堅有意一統天下,可是一場戰役的發生卻不僅使得他的雄心壯志化為飛灰,更是擊垮瞭曾經無比強大的前秦帝國。這場戰役就是著名的淝水之戰。回顧這段歷史,我們會發現,這場戰爭並未真正打響。被眾多史傢津津樂道的淝水之戰其實不過是一場雙方先頭部隊的交鋒,那麼,為什麼僅僅是一場先鋒部隊的失利就使得曾經強大一時的前秦走向滅亡呢?今天,我們就來細細品讀一下這段歷史,認真看看那場驚天動地的戰役。  公元369年,東晉權臣桓溫以他二十年前滅掉成漢帝國的威望再次集結東晉大軍,進行瞭他人生中的最後一次北伐。此次北伐和桓溫所進行的前兩次北伐一樣,不過是他想通過北伐建立自己蓋世的功勛,以便向東晉索要更大的權力,甚至是取司馬傢族而代之,自己登極稱帝的一種手段而已。可桓溫沒有想到的是,他的這一次北伐卻引起瞭北方兩大新興政權——前秦和前燕之間的一場大戰,整個北中國的局勢也因為這場戰爭而發生瞭巨大的變化。   作為前秦在北中國主要的競爭對手的前燕帝國,此時卻面臨著嚴重的危機。公元366年,鮮卑族的一代人傑,前燕輔政大臣——慕容恪去世。慕容恪死後,由於皇帝慕容煒年幼,前燕帝國的大權遂落到瞭慕容恪的三哥,前燕帝國宰相,當朝太傅慕容評和皇太後可足渾的手中。慕容評和可足渾都是才能平庸並且心胸狹窄不能容人的人物,在掌權後,他們共同排擠戰功彪炳的鮮卑族第一名將,吳王慕容垂。慕容垂被排擠出前燕國的核心權力圈,使得前燕國勢更加黯淡。公元369年,在東晉掌握軍權的大將桓溫集結精兵五萬,為瞭創建自己輝煌的功業以實現自己奪取東晉政權的野心進行瞭他人生中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北伐,目標直指前燕。桓溫也是一為位傑出人物,晉軍在他的帶領下高歌猛進,先後擊敗瞭前燕大將慕容忠,前燕征討大都督慕容厲的兩路大軍,兵鋒直指前燕國都——鄴城。掌政的慕容評頓時慌瞭手腳,無奈之下隻好將軍權交給瞭慕容垂,命他率軍抵擋晉軍。慕容垂不愧為鮮卑第一名將,他深知晉軍連番大捷,士氣正銳,於是決定避其鋒芒,派前燕范陽王慕容德率領精騎奇襲瞭晉軍糧道上的要地——石門,一舉切斷瞭晉軍的後勤補給線。糧道被毀,晉軍頓時大亂,桓溫無奈之下隻能退兵。慕容垂見晉軍撤退,急率精騎八千追擊掩殺,晉軍潰敗,三萬餘人戰死。晉軍在逼進鄴城之時,慕容評曾請前秦出兵援助,並許諾擊退晉軍後割虎牢關以西包括洛陽在內的土地給前秦作為酬勞。在慕容垂擊敗晉軍後,前秦援軍也趕到作戰地點,又是一場大戰,晉軍再折一萬。桓溫此次北伐以慘敗告終。相關閱讀推薦:解讀歷史:東晉淝水之戰的得勝並非出於僥幸赤壁之戰和淝水之戰,哪個對中國歷史影響更大?解讀淝水之戰:被人們誤讀瞭千年的一場經典戰爭苻堅為什麼失敗?揭秘淝水之戰苻堅失敗的原因 揭秘:東晉宰相謝安與淝水之戰不得不說的故事朱序簡介 東晉時期淝水之戰時重要將領朱序生平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晉軍撤退後,慕容評聯合可足渾太後,做瞭兩件自以為正確的事情。第一件是密謀除掉因擊敗晉軍而聲威如日中天,可能對他們的掌權地位產生嚴重威脅的吳王慕容垂,迫使慕容垂逃亡前秦。第二件事是撕毀瞭曾經與前秦簽訂的關於前秦出兵援助前燕對抗晉軍,前燕割讓虎牢關以西包括洛陽在內的土地給前秦作為酬勞這一條約。前燕的這一舉動激怒瞭實力強大的前秦帝國,苻堅不甘心被欺騙,於是發兵征討前燕,決定北中國走勢的秦燕之戰爆發。前秦大軍的統帥是才華絕代的王猛,而前燕大軍的指揮官卻是才能平庸的慕容評。秦燕這場大戰就好比是一場虎狼和綿羊的戰鬥。王猛不僅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傢,更是一個傑出的軍事統帥,而他的對手慕容評卻是一個無能如羔羊一樣的人物。雖然慕容評統領著三十餘萬素以驍勇而聞名的鮮卑鐵軍,可一隻羊統領著一群狼,那群狼也會變成一群羊。慕容評面對王猛,由於他的無知使得他無所畏懼,似乎慕容評至始至終根本就沒把前秦軍隊放在眼裡,他並沒有精心佈置防務,而是在自己的防區內派兵廣設關卡,向百姓征收重稅,為自己積累財富。公元370年,前秦軍團在準備妥當後向燕軍發動總攻,意料之中的結果是前燕大軍潰敗,王猛率領的秦軍獲勝。這場大戰是秦燕之間的一次決戰,王猛在打敗慕容評的前燕軍隊後,迅速揮師挺進,不久就攻陷燕國首都鄴城,俘虜前燕皇帝慕容煒,前燕滅亡。公元372年,苻堅平定氐族內部分裂勢力氐族楊氏。公元373年苻堅攻取東晉梁、益二州。公元376年,苻堅命王猛進攻西北邊陲的前涼帝國。王猛的這一次西征基本上沒有遇到什麼像樣的抵抗,很快就攻陷瞭前涼國的都城姑臧,前涼滅亡。自此,前秦帝國一統北方,與東晉帝國隔淮河相峙。  公元375年,魏晉南北朝時代最偉大的政治傢,被譽為中國由上古傳說時代起到公元十九世紀最傑出的六位政治傢之一,出色的軍事統帥王猛病逝。王猛的死對於苻堅的影響無異於春秋時期齊國管仲的死對於齊桓公薑小白的影響。齊桓公薑小白因為沒有聽從管仲臨死時要他嚴防豎刁,易牙,衛方開這三個奸臣的勸諫而落得晚年被這三人以陰謀囚禁最後被活活餓死的命運。王猛臨死時向苻堅勸諫,說道前秦的死敵並不是晉國,而是剛剛歸附前秦的鮮卑和羌族。鮮卑和羌族中有很多貴族在前秦政府中身居要職甚至是掌握兵權,王猛對此非常擔心,不斷向苻堅強調要嚴防羌族和鮮卑人。可惜的是苻堅對於王猛的臨終勸諫做出瞭和齊桓公薑小白一樣的選擇,即采取不以為然的態度。而事實證明,王猛這位偉大的政治傢即使到瞭彌留之際仍保留著他卓越的政治眼光和精準的判斷力,歷史證明瞭王猛臨終時的勸諫是多麼的正確,因為正是苻堅對於王猛勸諫的不接納而導致瞭前秦的崩潰和他自己悲劇性的命運。  苻堅是一個擁有如大海般胸襟和氣度的偉大英雄,他從不猜忌任何人,即使是被他俘虜過來的或者是投降於他的敵國將領貴戚,他也是以誠相待,甚至委以重任,引為知己。心胸開闊的人一般都會產生一種觀念,即我以誠待人,他人也必定以誠待我。苻堅忽略瞭權力和欲望對於人性的腐蝕,所以在他平南失敗後,這些他當年赤誠以待的異族將相們在欲望的推動下都成為瞭徹底毀滅他的豺狼。苻堅最大的錯誤並不在於他誠心待人,因為如果管理者才能出眾,是可以以恩威約束住屬下的欲望並可以將這些曾經的敵人徹底納入自己這一方陣營的。苻堅的最大失誤在於他在王猛死後推行瞭一項重大政策,即命令祖居關中的氐族人分批隨同氐族貴戚出鎮地方,前往前秦各地駐防。前秦是由氐族人建立的政權,苻堅的本意是想讓人數上處於絕對劣勢的氐族人作為一種安定力量控制前秦的每一個據點。氐族人被分批派遣到地方後苻堅又將大批的羌族人和鮮卑人遷往關中,置於天子闕下,方便前秦政府管理和同化。苻堅這一政策的構想是正確的,可問題是當中央政府強勢的時候自然可以通過控制重要據點來控制全國,但如果中央力量因為某種原因而削弱,那麼在一段時間內中央會由於力量分散在各個地方上而無法集結到足夠強大的力量去維護其統治,最後的結果是在中央失控的這段時間內政府分散在各個據點的力量會被敵對勢力各個擊破,從而導致中央自身的全盤瓦解。而苻堅將鮮卑和羌族遷入關中,意圖是想同化這些敵對民族。可眾所周知的是同化需要漫長的時間,沒有五十年到一百年甚至是更長的時間,同化是無法起到作用的。如果在同化沒有生效,被統治民族心目中還沒有樹立氐族人皇天正統的觀念的時候,國傢發生重大變故而使得中央失去強有力的控制,那麼被苻堅遷到關中的這些異族就等於是苻堅自己放置在自己傢門口的野獸,瞧準機會機會就會向他發動致命一擊。當然,無論是苻堅的氐族人據點被擊破還是關中異族造反或者是前秦政權中的異族貴戚發難,這都需要契機,而苻堅旨在完成統一大業的南征,卻正好為這一系列事件的發生創造瞭契機。   公元378年,苻堅調兵十餘萬,兵分兩路攻晉。西路由大將苻丕率領進攻襄陽,東路由將軍彭超率領進攻彭城。此戰是苻堅對於東晉的一次試探性作戰,其中西路軍在苦戰八個月後攻下瞭襄陽,俘虜瞭晉軍主將朱序,獲得勝利。苻堅習慣性的寬宏大度使他沒有責罰朱序,而是讓朱序做瞭前秦的官員。苻堅的這次對朱序的寬宏為他的敗亡埋下瞭禍根,因為他不知道有一種人是無法用恩德改變其信仰的,而朱序就是這種人。東路軍作戰則並不順利,彭超的大軍遭遇到瞭東晉少有的傑出將領謝玄所率領的北府軍的強烈抵抗,節節敗退,不久就被迫退回淮北。公元383年,苻堅禦駕親征,前後征調兵力達一百一十二萬,準備畢其功於一役,一舉滅亡東晉,統一中國。苻堅此次南征將兵力分為兩部分,他的弟弟苻融率領步騎聯合部隊二十五萬作為先鋒,苻堅則率領步兵六十萬,騎兵二十七萬作為主力兵團隨後跟進,兵鋒直指東晉邊境重鎮壽陽。苻堅南征的消息傳到建康,東晉上下一片惶恐,隻有東晉掌權的宰相謝安並不驚慌,這倒也不是謝安有什麼經天緯地之才,胸中藏雄兵百萬,早就想好瞭退兵之策的原因。謝安的不驚慌不過是他從小所養成的大傢氣度使然,也就是涵養好,即使是天塌下來也可以當沒事發生。當時東晉所能夠仰仗的隻有謝玄和另一位東晉大將謝石所率領的五萬北府軍以及大將胡彬所率領的五千精銳水軍。北府軍事東晉謝氏招募江北流民組建的一支強軍,卻有一戰之力,此時更成瞭東晉最後的救命稻草。鎮守荊州的東晉大將桓沖曾經向謝安表示要派遣精銳部隊三千進入首都建康協防,可是謝安擔心桓傢借此機會是要謀奪謝傢在長江下遊的利益,侵占謝傢的勢力范圍,拒絕瞭桓沖的請求。謝安命令謝玄和謝石出戰,可自己對此戰卻不做任何指示也不找任何人商量對策,他就像一隻鴕鳥一樣將腦袋埋在他的宰相府,不敢面對現實,隻是繼續用他的從容麻痹自己和其他的人。可問題是謝安有著空前的好運。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謝玄和謝石的大軍推進到瞭淝水,懼於前秦軍隊的強勢,不再前進。這時壽春已經陷落,而東晉派往援助壽春的大將胡彬所率領的水師又被前秦軍隊切斷糧道,情況危機。胡彬派人前往謝玄和謝石處求救,偏偏這個傳令兵又被前秦軍隊擒獲,胡彬告急的密函也被苻融所獲。苻融看過密函後馬上向苻堅報告說晉軍疲弱缺糧,隻要行動迅速,一擊就可以消滅東晉主力兵團。苻堅聽完苻融的報告認為很正確,於是命令前秦主力戰團隨後急進,自己則親率八千精騎趕往苻融的先鋒部隊督戰指揮。苻堅想兵不血刃地完成南征,於是派遣在襄陽一戰中俘虜的朱序前往謝石和謝玄的晉軍大營中勸降,結果是朱序雖然接受苻堅的厚恩,可他壓根就沒有拋棄故國的意思。在到達晉軍大營後,朱序向謝石和謝玄匯報瞭前秦軍隊的情況,並且向其建議請晉軍在前秦大軍完成集結以前痛擊其先鋒部隊,以挫其銳氣。謝石與謝玄同意朱序主張,決定孤註一擲,在淝水與苻堅先鋒部隊決戰。  秦晉決戰開始,前秦軍隊在淝水北岸修築工事,謝石派人向前秦的前線指揮官苻融傳話說希望前秦軍隊可以讓晉軍過河後雙方再進行決戰。苻融將晉軍這一請求報告給瞭苻堅,苻堅是用兵大傢,他認為晉軍提出渡河請求簡直是自取滅亡的行為,前秦軍隊完全可以在晉軍渡河首尾不能相顧之際對其施行毀滅性打擊,於是乎苻堅答應晉軍的請求並下令前秦軍隊向後退開一段距離,讓出空地讓晉軍渡河。苻堅的軍事思路是絕對正確的,可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瞭。在下達瞭後退命令後前秦軍隊由於其人員來自不同的民族而使得其構成過於復雜導致軍隊缺乏統一性,根本無法進行協調指揮而發生瞭大混亂。由於前秦軍隊人數過於龐大,一旦發生混亂就會像山崩海嘯一樣不可遏制。更為可怕的是秦軍中大部分的主力是由鮮卑和羌族這些曾經的敵對民族百姓所組成,由於苻堅的民族同化政策因為時間短暫而沒有發生效果,所以在這些異族百姓的心目中還是將氐族人當成敵人,根本無心為其效力,前秦大軍一亂,他們卻很樂意讓這種混亂局面繼續下去。苻堅和他的弟弟苻融都是傑出的軍事統帥,可惜的是前秦軍隊的組成結構過於復雜,裡面存在著太多的不穩定因素,而這支大軍又不是由苻堅或苻融親自帶出來的,上下級之間缺乏一種習慣性的隸屬關系,他們根本無法結束這種混亂局面,所以前秦軍隊的混亂遂成為定局。  東晉軍隊的統帥謝石精於用兵,另一位主將謝玄更是一代將才,他們趁秦軍大亂之際迅速指揮大軍渡河,並閃電般的向前秦軍隊發動進攻,秦軍潰敗。苻融親自出馬掠陣,妄圖遏制秦軍的敗勢。可不幸的是苻融的坐騎在亂軍中受到瞭驚嚇,將苻融摔瞭下來,苻融這個戰功彪炳的一代悍將居然被亂軍踐踏而死。前秦軍隊的前線指揮官亡故,加速瞭秦軍的敗勢。也就在這個時候,還在秦軍陣營中的朱序率著他的親信在秦軍中大聲呼喊說苻堅敗瞭,進一步瓦解瞭前秦軍隊的鬥志,使得秦軍更加迅速地敗退。苻堅自己也在混亂中被飛矢擊中,不得已之下他隻能選擇撤退。淝水之戰最後的結果是前秦慘敗,東晉獲勝。從東晉方面我們找不出他們有什麼制勝的原因,無論是在政治方面還是在軍事方面,東晉都已經腐敗透頂。政治上支持東晉的名門大傢都已顯示出衰敗之相。東晉軍事方面更顯羸弱,除瞭謝玄帶出來的一支北府軍,東晉基本上已經沒有什麼像樣的軍事力量。前秦軍隊其實不是敗在瞭晉軍的手下,他們是敗在瞭苻堅一個後退的命令下,淝水之戰其實並沒有真真正正的戰。前秦軍隊嚴格來說也不是戰敗,而是退敗。可是這一次戰爭所造成的影響遠遠超過瞭戰爭本身,它造成的連鎖反應使得原本統一的北中國再一次四分五裂,並且使得中國的統一推遲瞭將近兩個世紀。   淝水之戰對於強大的前秦帝國來說其實隻是一次先鋒部隊的失敗,對於國傢實力並沒有造成什麼大的損耗。可問題是苻堅的前秦帝國由於其內部情況過於復雜,導致這個龐大的帝國就像是一個建立在獨立木樁上的巨型建築,很輕微的震動都會讓它倒塌。前秦的建立者是氐族,氐族本來就是一個人數很少的民族,而苻堅又將這些本來人數上就處於劣勢的氐族人分散到瞭全國各地,使得他在一段時間內根本無法集結到這些帝國的中堅力量。而苻堅的前秦由於建立時間不長,民族同化政策實施時間短暫,根本就沒有有效地融合鮮卑和羌族這些曾經的敵對民族,結果是這些敵對民族對於前秦都還是滿懷敵意和憤恨。更為可怕的是鮮卑和羌族中有很多貴族在前秦政權中身居要職,甚至掌握兵權,他們一直都沒有放棄重新立國的野心。苻堅這次淝水戰敗使得前秦中央在一段時間內力量減弱,而苻堅又無法迅速集結到足夠強大的力量去維護中央的權威,這就使得前秦中央在一段時間內對全國失去瞭控制力,而這正好給瞭前秦國內那一批手握重兵的異族野心傢以實現其立國抱負的機會。  首先向苻堅發難的是曾將的鮮卑第一名將,前燕吳王慕容垂,這位為逃避他哥哥暗害而避禍前秦,被苻堅接納並厚待的鮮卑英雄向所有人詮釋瞭什麼叫忘恩負義。慕容垂向苻堅請命巡視黃河以北地區為前秦震懾叛逆,苻堅當時很感激他,答應瞭他的請求。結果慕容垂一過黃河就傭兵自立,號召鮮卑族人重建燕國,史稱後燕帝國。而當年被苻堅掉往關中的大批鮮卑人則在鮮卑慕容氏的另一位親王慕容泓的領導下建立瞭西燕帝國。苻堅手下羌族大將姚萇聯合羌族內部有實力的幾個貴族也在關中地區建立瞭後秦帝國。苻堅的敗軍剛剛撤回到瞭長安就陷入到瞭叛亂的浪潮之中。無奈之下苻堅隻能突圍去召集氐族民眾以圖恢復力量,結果被後秦軍隊擒獲。姚萇向苻堅所要傳國玉璽,苻堅不從,姚萇遂將苻堅縊死。苻堅還是親王的時候曾經在他的堂兄苻生的刀下救過還是將軍的姚萇一命,結果自己卻死在瞭這個受瞭自己大恩的人的手裡。在處死苻堅的時候,即使是姚萇的士兵,也暗暗垂淚。苻堅擁有一個偉大人物所要具備的所有優點,他擁有廣闊的胸襟和絕頂的智慧。像苻堅這樣一個偉大的英雄是任何敵人都無法擊垮的,他的失敗源於他自己所做的一個決定,就是當初沒有聽從王猛的臨死諫言,沒有提防羌族和鮮卑,並且輕易地發動瞭對晉的戰爭,結果是自己點燃瞭摧毀自己的導火索。苻堅死後,他的兒子苻丕在晉陽稱帝,繼承瞭前秦。鮮卑族中由貴族乞伏國仁所領導的另一支勢力在勇士堡割地獨立,建立西秦國。氐族大將呂光也在姑臧登極,建立的後涼王國。也就在北方再次大亂的時候,在遙遠的塞外,鮮卑族的另一支勢力漠北鮮卑在貴族拓跋珪的領導下建立瞭代國,後改為北魏。北魏是一個建立之初臣服於後燕並不為人所註意的小國,可沒有人知道,就是這個小國將再一次統一北方。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晉元帝司馬睿簡介 東晉王朝的開國皇帝司馬睿

  晉元帝司馬睿(276-323年),字景文,東晉的開國皇帝,318-323年在位。宣帝司馬懿曾孫,瑯邪武王司馬伷之孫,瑯邪恭王司馬覲之子,晉武帝司馬炎從子。司馬睿於290年襲封瑯邪王,曾經參與討伐成都王司馬穎的戰役;但是由於作戰失利,司馬睿便離開洛陽,回到封國;晉懷帝即位後,司馬睿被封為安東將軍、都督揚州諸軍事,後來在王導的建議之下前往建康,並且極力結交江東大族。311年晉愍帝封司馬睿為丞相、大都督中外軍事。晉愍帝被俘後,司馬睿在晉朝貴族與江東大族的支持下於317年稱晉王,318年即帝位,為晉元帝。323年去世,謚號元皇帝,廟號中宗。“牛繼馬後”之說稱其是牛金之子。  元帝,名司馬睿(公元276~322年),字景文。司馬懿曾孫,司馬覲子。在位6年,憂憤而死,終年47歲。葬於建平陵(今江蘇省江寧縣雞籠山)。  晉元帝司馬睿,襲父封為瑯蚜王,任安東將軍,都督揚州江南諸軍事,由下邳移鎮建鄴(後又改名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西晉滅亡後,部下於公元317年3月辛卯日擁奉他為晉王,改年號為“建武”。公元317年3月丙辰日稱帝,定都建康。史稱東晉。   司馬睿即位後,因為他在皇族中聲望不夠,勢力單薄,本人才能也不高,所以得不到南北士族的支持,皇位不穩。但是,他重用瞭政治傢王導。王導運用策略,使南方士族支持司馬睿,使北方南遷的士族也決意擁護司馬睿,穩定瞭東晉政權,維持瞭偏安局面。司馬睿十分感激王導,任他為宰相,執掌朝政,讓王導的堂兄王敦都督江、揚、荊、湘、交、廣六州軍事,握有重兵,控制軍權。其他重要的官職,大多數也由王導傢族擔任。東晉王朝,實際上是王導和司馬睿共同掌握的。司馬睿在登基大典上,幾次請王導和他一起坐上寶座,接受群臣拜賀,王導謝絕。時人曾流傳說:“王與馬,共天下。”  司馬睿在穩定瞭皇位後,開始不滿“王馬共天下”的局面,就起用劉隗、刁協為心腹,以削弱王導勢力,並暗中進行軍事部署,試圖最終全面排除王導勢力。王敦先發制人,從武昌起兵擊敗劉隗,進入建康,殺死刁協。在王導的勸說下,王敦才退兵武昌,政權仍然由王導控制。  司馬睿見無法動搖王導勢力,自己名為天子,號令卻不出宮門,漸漸憂憤成病,臥床不起。他想到大臣中隻有司徒荀組對自己比較忠順,就任命他為太尉兼領太子太保,打算讓他參與朝政,鉗制王導。不料司徒荀組受任不久就病死,司馬睿更加憂傷,病勢加重。  公元322年閏11月己醜日晚,司馬睿病死於建康宮中的內殿。遺詔由太子司馬紹繼位。司馬睿死後的廟號為中宗,謚號為元帝。相關閱讀推薦:晉愍帝司馬鄴簡介 投降漢國,西晉王朝名存實亡晉惠帝司馬衷簡介 中國歷史上唯一的白癡皇帝晉武帝司馬炎簡介 西晉開國皇帝,老婆最多的君王晉文帝司馬昭簡介 滅蜀漢,為統一全國奠定基礎晉景帝司馬師簡介

晉恭帝司馬德文簡介 晉恭帝是東晉的末代皇帝

  晉恭帝司馬德文(386年-421年),東晉的末代皇帝。為晉孝武帝之子,晉安帝之胞弟,母親是淑媛陳歸女。司馬德文最早封瑯邪王,之後被封為中軍將軍、散騎常侍、衛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加侍中,領司徒、錄尚書六條事等職。晉安帝被桓玄所廢時,司馬德文與晉安帝都居於潯陽;桓玄敗死後被遷至江陵。418年劉裕改立司馬德文為皇帝,次年改年號為元熙。420年六月,司馬德文禪位與劉裕,東晉自此滅亡;司馬德文被廢為零陵王,421年九月,劉裕便派人以棉被悶死司馬德文,得年三十六歲,死後葬於沖平陵。  個人簡介  司馬德文最早封瑯邪王,之後被封為中軍將軍、散騎常侍、衛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加侍中,領司徒、錄尚書六條事等職。晉安帝被桓玄所廢時,司馬德文與晉安帝都居於潯陽;桓玄敗死後被遷至江陵。  桓玄之亂後,劉裕當政,司馬德文知道劉裕有篡位與殺害晉安帝的企圖,而且晉安帝本人不辨饑寒,司馬德文便隨侍於晉安帝左右;直到有一次司馬德文因病出宮,劉裕才派人殺害晉安帝。劉裕本人有意自稱皇帝,但由於圖讖所言“昌明(晉孝武帝)之後有二帝”,於是劉裕為符合圖讖所言,便於418年改立司馬德文為皇帝,次年改年號為元熙。   人物生平  司馬德文最早封瑯邪王,之後被封為中軍將軍、散騎常侍、衛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加侍中,領司徒、錄尚書六條事等職。晉安帝被桓玄所廢時,司馬德文與晉安帝都居於潯陽;桓玄敗死後被遷至江陵。  420年六月,司馬德文禪位與劉裕,東晉自此滅亡;司馬德文被封為零陵王,421年九月丁醜(11月10日),劉裕便派人以棉被悶死司馬德文,司馬德文享年三十六歲。司馬德文死後葬於沖平陵。相關閱讀推薦:晉安帝司馬德宗簡介 死因不明的東晉第十位皇帝晉孝武帝司馬曜簡介 因一句玩笑話死得慘的皇帝晉簡文帝司馬昱簡介 朝政完全在權臣控制之下晉哀帝司馬丕簡介 服丹藥中毒而死的傀儡皇帝晉穆帝司馬聃簡介

晉成帝司馬衍簡介 東晉第三任皇帝司馬衍資料

  晉成帝(司馬衍),名司馬衍(公元321~342年),字世根,漢族。明帝長子。明帝死後繼位。在位17年,病死,終年21歲。葬於興平陵(今江蘇省江寧縣雞籠山)。  人物簡介  晉成帝司馬衍(公元321年—公元342年7月26日),字世根,東晉第三任皇帝,晉明帝之子,廟號顯宗。  晉成帝於西元325年10月19日即位時由於年幼,由母親庾太後輔政;庾太後死後由王導與庾亮輔政。司馬衍在位期間,任用外戚庾亮執政,試圖排斥王導勢力,振作東晉王室。但庾亮疑忌大臣,任意殺逐重要官員,引起統治集團內部沖突。公元327年,歷陽鎮將蘇峻、壽春鎮將祖約以殺庾亮為名,起兵叛亂,攻入建康。後被陶侃、溫嶠起兵平定,王導再次出山執政,東晉王朝又一次轉危為安。晉成帝在位期間,由於蘇峻與祖約的叛亂,宮城遷移至石頭城;直到西元329年陶侃平定蘇峻之亂後才遷回建康。  晉成帝在位期間曾經命令庾亮北伐,但是敗於石虎。西元336年晉成帝頒佈壬辰詔書,禁止豪族將領將山川大澤私有化;341年又以土斷方式將自江北遷來的世族編入戶籍。西元342年晉成帝過世。   司馬衍本人也是書法名傢。據有關資料:(司馬衍)工書。草書勁力外爽,古風內含。《法書要錄》一書記載:成帝則生知草意,穎悟通諳。光使畏魄,青疑過藍。勁力外爽,古風內含。若雲開而乍睹旭日,泉落而懸歸碧潭。  成長經歷  公元321年—342年,在位17年。屬蛇,性格聰明軟弱。父司馬紹,母庾文君。字世根,東晉的第三代皇帝,於325年即位。由於年幼,由母親庾太後輔政;庾太後死後由王導與庾亮輔政。晉成帝在位期間,由於蘇峻與祖約的叛亂,宮城遷移至石頭城;直到西元329年陶侃平定蘇峻之亂後才遷回建康。晉成帝在位期間曾經命令庾亮北伐,但是敗於石虎。336年晉成帝頒佈壬辰詔書,禁止豪族將領將山川大澤私有化;341年又以土斷方式將自江北遷來的世族編入戶籍。西元342年晉成帝過世。相關閱讀推薦:晉明帝司馬紹簡介 晉明帝在位期間平定王敦叛亂晉元帝司馬睿簡介 東晉王朝的開國皇帝司馬睿晉愍帝司馬鄴簡介 投降漢國,西晉王朝名存實亡晉惠帝司馬衷簡介 中國歷史上唯一的白癡皇帝晉武帝司馬炎簡介

晉穆帝司馬聃簡介 在位期間東晉版圖有所擴大

  晉穆帝司馬聃,字彭子,東晉第五代皇帝,廟號孝宗。晉穆帝是晉康帝之子,母褚蒜子。344年由於晉康帝駕崩,晉穆帝即位;由於年幼而由褚太後掌政,並由何充輔政。何充過世後改由蔡謨與司馬昱輔政。晉穆帝在位期間東晉雖然北伐失敗,但是由於桓溫消滅瞭在四川立國的成漢,並且於356年奪回洛陽,雖然不久就因為糧運不繼而撤退,東晉的版圖仍然有所擴大。361年晉穆帝過世,享年十九歲。  人物簡介  司馬聃:公元三四三~三六一年。司馬嶽與褚蒜子之子,東晉孝宗穆皇帝。司馬嶽死後即位,由於年幼而由褚太後掌政,並由何充輔政。何充去世後改由蔡謨與司馬昱輔政。其在位期間晉雖北伐失敗,但是由於桓溫消滅瞭在四川立國的成漢,並且曾在公元三五六年奪回洛陽,雖然不久就因為糧運不繼而撤退,但版圖仍有所擴大。  晉穆帝司馬聃(公元343年-公元361年),字彭子。東晉第五任皇帝,公元344年—公元361年在位。晉穆帝是晉康帝之長子,母褚蒜子。康帝死後即位,時年僅2歲。在位17年,病死,卒年19歲。葬於永平陵(今江蘇省江寧縣西北幕府山南)。曾用年號:永和(345年—356年)、升平(357年—361年)。其妻何法倪謚號為德章皇後。   康帝病危時被大臣們立為太子。公元344年9月由於晉康帝駕崩(病死),晉穆帝於同月己亥日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永和”。由於年幼而由褚太後掌政,並由何充輔政。何充過世後改由蔡謨與司馬昱輔政。此後趙石虎病死,中原大亂。晉穆帝在為期間東晉朝廷先後令褚裒、殷浩北伐,均未成功。永和十年(354年),太尉、征西將軍桓溫北伐關中,大敗前秦。但是由於桓溫消滅瞭在四川立國的成漢,並且於356年奪回洛陽,雖然不久就因為糧運不繼而撤退,東晉的版圖仍然有所擴大。司馬聃即位時隻有2歲,由褚太後臨朝聽政。在位期間,用桓溫驅逐瞭庾氏勢力。桓溫勢力日益強大,企圖篡奪帝位。公元361年5月丁巳日,司馬聃病死於建康宮中的顯陽殿。司馬聃死後的謚號為穆帝。相關閱讀推薦:晉康帝司馬嶽簡介 在位隻有短短3年病死的皇帝晉成帝司馬衍簡介 東晉第三任皇帝司馬衍資料晉明帝司馬紹簡介 晉明帝在位期間平定王敦叛亂晉元帝司馬睿簡介 東晉王朝的開國皇帝司馬睿晉愍帝司馬鄴簡介

晉安帝司馬德宗簡介 死因不明的東晉第十位皇帝

  晉安帝司馬德宗(382年出生,419年1月28日逝世),字安德,是東晉的第十位皇帝,他的統治時間是從397年繼位到419年逝世,謚號為安帝。  個人簡介  司馬德宗是晉孝武帝司馬曜的長子,母親是陳歸女(後追封為德皇太後),387年9月16日(八月辛巳)被立為太子。397年11月6日(九月庚申)孝武帝薨,安帝繼位,立皇後王神愛(王羲之的孫女)。  安帝繼位時東晉皇帝的權勢已經大大下降,朝外許多將軍實際上自立,不受君命,朝內的權力也往往落在大臣手中。安帝愚笨,不擅長說話,據《晉書·帝紀第十》記載連冬夏的區別都認不出來,因此朝廷的權力實際上完全由當朝大臣出。安帝初期朝廷政策主要由會稽王司馬道子主持。  398年,兗州刺史王恭和豫州刺史庾楷因對尚書左仆射王國寶等不滿而領兵造反,安帝不得不殺王國寶來平息這場叛亂。       次年,王恭、庾楷協同荊州刺史殷仲堪、廣州刺史桓玄等再次謀反,叛軍一直攻到建康附近才被抵禦,王恭被殺。與此同時,在浙江、江蘇一帶孫恩的叛軍眾多。公元400年,孫恩攻會稽,401年,攻浹口、臨海、廣陵,晉軍多次戰敗。402年,孫恩的叛軍甚至直接威脅建康,建康被圍困,城內爆發饑荒。  數次戰敗。桓玄自封為丞相、太尉。同年孫恩戰敗身亡。404年1月29日(十二月庚申),桓玄殺司馬道子,從此成為東晉的統治者。他於同年秋又自號楚王、大將軍。最後於同年12月31日,桓玄篡位,改國號為楚,史稱桓楚,貶安帝為平固王。      405年1月19日,安帝被逐出建康赴潯陽。3月24日,劉裕舉兵攻桓玄,桓玄軍隊大敗。桓玄挾安帝逃往江陵。6月19日(五月壬午),桓玄被殺,安帝被恢復為皇帝。但好景不長,6月26日桓玄的將軍桓振又攻陷江陵,安帝被俘。相關閱讀推薦:晉孝武帝司馬曜簡介 因一句玩笑話死得慘的皇帝晉簡文帝司馬昱簡介 朝政完全在權臣控制之下晉哀帝司馬丕簡介

陶侃簡介 中國東晉時期名將長沙郡公陶侃生平

  陶侃(259-334年),字士行(或作士衡)。本為鄱陽(今江西鄱陽)人,後徙廬江尋陽(今江西九江西)。中國東晉時期名將。  陶侃出身貧寒,初為縣吏,後至郡守。永嘉五年(311年)任武昌太守。建興元年(313年)任荊州刺史。官至侍中、太尉、荊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諸軍事,封長沙郡公。  他一生東征西討,穩定東晉政權,立下赫赫戰功;其治下的荊州,史稱“路不拾遺”。又精勤吏職,不喜飲酒、賭博,因此為人所稱道。咸和七年(334年)去世,追贈大司馬,謚號桓。  撰有《集》二卷。是我國晉代著名詩人陶淵明的曾祖父。  陶侃撰有《集》二卷。另在《全晉文》中載有《相風賦》、《表》、《上溫嶠遺書請停移葬表》、《讓拜大將軍表》、《上表遜位》、《上成帝雜物疏》、《遺荀崧書》、《答溫嶠書》、《答慕容雋書》、《報封抽韓矯等書》、《與王導書》等作品及言論。

幹寶簡介 東晉時期的文學傢史學傢幹寶生平

  幹寶(286?—336),字令升,東晉文學傢、史學傢。東晉新蔡(今河南新蔡)人。幹寶著述頗豐,主要有《周易註》、《五氣變化論》、《論妖怪》《論山徙》、《司徒儀》、《周官禮註》、《晉記》、《幹子》、《春秋序論》、《百志詩》、《搜神記》等。  幹寶學識淵博,遍覽群書,曾由華譚推薦任著作郎。建武元年(317年),經中書監王導推薦,領修國史。時因傢貧,求補山陰(今紹興)令,遷始安(今桂林)太守。東晉大興元年(318年)二月封關內侯。太寧元年(323年),王導請為司徒右長史、遷散騎常侍。咸和元年(326年),母桓氏卒,葬靈泉裡西南隅,幹寶辭官為母守孝。咸和四年服闋回朝。永和元年(345年)致仕,永和七年(351年)秋卒,葬靈泉裡後花園。朝廷特加尚書令,從祀學宮。  幹寶,(286?—336),字令升,東晉新蔡(今河南省新蔡縣)人。祖父幹統,三國時為東吳奮武將軍都亭(今湖北恩施)侯,我國東晉著名的文學傢和史學傢,也是小說傢的一代宗師。他的《搜神記》志怪小說集在中國小說史上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被稱作中國志怪小說的鼻祖。據史料記載,自西晉永嘉元年(307年),幹寶初仕鹽官州別駕(刺史的從吏官),後因劉聰、石勒之亂,西晉亡,東晉立,南北對峙,幹寶舉傢遷至靈泉鄉(今海寧黃灣五豐村與海鹽澉浦六忠村的交界處)。永嘉四年(310年),父卒,葬澉浦青山之陽,幹寶為父守孝。至三世時,遷至梅園(今海鹽通元)。

祖逖簡介 東晉元帝時期名將車騎將軍祖逖生平

  祖逖(266年-321年),字士稚,漢族,范陽逎縣(今河北淶水)人,東晉名將。西晉末年,率親朋黨友避亂於江淮。313年,以奮威將軍、豫州刺史的身份進行北伐。祖逖所部紀律嚴明,得到各地人民的響應,數年間收復黃河以南大片土地,使得石勒不敢南侵,進封鎮西將軍。後因勢力強盛,受到朝廷的忌憚,並派戴淵相牽制。321年,祖逖因朝廷內明爭暗鬥,國事日非,憂憤而死,追贈車騎將軍,部眾被弟弟祖約接掌。死後,北伐功敗垂成。  大興四年(321年),晉元帝以戴淵為征西將軍、都督司、兗、豫、並、雍、冀六州諸軍事、司州刺史。祖逖認為戴淵雖有才望,但無遠見,無助於北伐,而且自己既收復黃河以南大片土地,卻突然由如此從容不逼的文臣統領,心中甚為不快。同時,祖逖憂慮權臣王敦和寵臣劉隗對立,內亂將會爆發,北伐難成,因而憂憤成疾。祖逖雖然患病,但仍圖進取,抱病營繕虎牢城,同時派人修築營壘作為南部部隊的據點以防後趙進侵。  同年九月,“妖星見於豫州之分”,祖逖仰視星空,嘆道:“為我矣!方平河北,而天欲殺我,此乃不祐國也。”不久,祖逖病逝於雍丘,享年五十六歲,追贈車騎將軍。豫州百姓如喪父母,譙梁百姓為之立祠。祖逖死後,王敦大喜過望,認為朝廷中再也沒有敵手,謀逆之心日益明顯。  祖逖之弟祖約代替其兄統領部眾,但節節失敗,祖逖收復的河南大片土地最終被後趙攻陷。

王敦簡介 東晉時期丞相王導之堂兄王敦生平

  王敦(266年-324年),字處仲,瑯邪臨沂(今山東臨沂北)人。為東晉丞相王導的堂兄。王敦出身瑯琊王氏,曾與王導一同協助司馬睿建立東晉政權,成為當時權臣,但一直有奪權之心,最後亦因而發動政變,史稱王敦之亂。  王敦,士族出身,娶晉武帝司馬炎女襄城公主為妻。早年任給事黃門侍郎,王衍薦為青州刺史,東海王司馬越掌權時,任為揚州刺史。司馬睿移鎮建業,召為軍咨祭酒,後又繼劉陶任揚州刺史、都督征討諸軍事。與王導共同扶植司馬氏的江東政權,消滅不從命的江州刺史華軼,鎮壓以杜弢為首的荊湘流民起義。東晉的經濟、軍事重心在於荊、揚二州,王敦進位鎮東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加都督江、揚、荊、湘、交、廣六州諸軍事、江州刺史,封漢安侯,掌握長江中上遊的軍隊,統轄州郡,貢賦入己,將相官吏多出其門,專擅朝政,威脅晉室。晉元帝司馬睿既畏懼又嫌惡,重用劉隗、刁協等與之抗衡,並放免揚州地區的僮客組成軍隊,任命劉隗為鎮北將軍,戴淵為征西將軍,名義上北討石勒,實則防禦王敦。永昌元年(322)正月,王敦以誅隗翦惡為名在武昌(今湖北鄂州)起兵,江南大族沈充也起兵響應,王敦攻入建康,殺戴淵、周顗、刁協,劉隗投奔石勒。朝廷以敦為丞相、江州牧,進爵武昌郡公,還屯武昌。當年元帝病死,明帝即位,在脅迫下手詔征敦入朝輔政。敦自武昌移鎮姑孰(今安徽當塗),以王導為司徒,自領揚州牧,不久病重。太寧二年(324)明帝下令討伐。王敦以兄王含為元帥,使錢鳳等率兵三萬攻建康,明帝親率六軍抗拒。敦病卒,戮屍懸首南桁。有集十卷。(案:《祖納傳》,平北將軍王敦辟為從事。《華陽國志》、《大同志》又有王敦,皆非處仲,蓋同時同姓名有三。)立身亂局王敦娶晉武帝司馬炎之女襄城公主為妻,官拜駙馬都尉,後任太子舍人。元康九年(299年),皇後賈南風廢太子司馬遹,遷他於許昌,並不許東宮官屬送行,王敦則與太子洗馬江統、潘滔、太子舍人杜蕤、魯瑤等違命去送行,得到當時議論者的稱許。後王敦改任給事黃門侍郎。  永寧元年(301年),趙王司馬倫篡奪帝位,並派王敦到兗州慰勞擔任兗州刺史的叔父王彥。三個月後,齊王司馬冏興兵討伐司馬倫,諸王都響應,此時王彥收到齊王的檄命,邀請一同起兵;王彥畏懼司馬倫兵力強盛,不敢應命。王敦此時勸王彥響應,最終齊王擊敗司馬倫,王彥亦獲功勛。司馬倫失敗後,晉惠帝復位,王敦遷任散騎常侍、左衛將軍、大鴻臚、侍中。永嘉元年(307年),司徒王衍推薦他做青州刺史,拜廣武將軍。不久又征命王敦為中書監,王敦將襄城公主的侍婢都分發給將士,又向人分發金銀財寶給部眾後才回到洛陽。此時在滎陽遙控政權的太傅司馬越來朝,王敦認為他此行一定時有誅殺處罰,後司馬越果然收捕中書令繆播等十餘人,並處死。司馬越後來任命王敦為揚州刺史;潘滔認為讓王敦到外偏遠地會令他肆意妄為,成為無法制約的地方豪強。但司馬越不聽。

溫嶠簡介 東晉時期著名將領忠武大將軍溫嶠生平

  溫嶠(288-329),字泰真,一作太真,東晉名將,太原祁縣(今山西祁縣)人,司徒溫羨之侄。溫嶠17歲出仕,由司隸都官從事累遷至潞縣縣令。後任劉琨的參軍,積功至司空府左長史。317年,溫嶠作為劉琨的信使南下勸進,從此歷任顯職,並與晉明帝結為佈衣之交。曾任江州太守,參與平定王敦、蘇峻的叛亂。蘇峻之亂平定後,溫嶠拜驃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加散騎常侍,封始安郡公。死後贈侍中、大將軍,謚號忠武。溫嶠“博學能屬文”,《隋書·經籍志》有《溫嶠集》十卷。  溫嶠聰明敏捷,鳳儀俊美,自幼便以孝悌著稱,十七歲時,州郡都來征辟,溫嶠皆辭而不受。後擔任司隸校尉屬下的都官從事,監察百官。名士庾敳搜刮民財,溫嶠上表彈劾,京師為之震動。不久,溫嶠被舉為秀才、灼然,被辟為司徒府東閣祭酒,又補任上黨郡潞縣縣令。  306年(光熙元年),劉琨出鎮並州,並任命溫嶠為參軍。在並州,溫嶠歷任從事中郎、上黨郡太守,加建威將軍,督護前鋒軍事,在與石勒的戰爭中屢建戰功。315年(建興三年),劉琨任司空,升溫嶠為右司馬。其時,並州殘破,烽煙四起,周圍有石勒、劉聰等強敵,溫嶠作為劉琨的謀主,深受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