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歸宿

蒙古人的歸宿:在元朝滅亡後的蒙古人如何生存?

  殘元政權的滅亡   1368年,享國運不足百年的元朝被朱元璋領導的起義推翻瞭,與遼、金、西夏等少數民族政權不同,末代皇帝元順帝妥歡帖睦爾既沒有戰死,也沒有自殺,而是率領著王族和所剩的軍隊撤退到瞭自己祖先曾經興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國完成瞭一次外來政權全身而退的“奇跡”。這得歸功於從成吉思汗開始的近似於瘋狂的擴張,使得蒙古帝國幅員遼闊,汗國、部落林立,而元朝的版圖隻算蒙古帝國的一部分,元朝的皇帝又是蒙古帝國的大汗,對於蒙古各大汗國和部落享有宗主權。元朝的滅亡,隻是使蒙古帝國失去瞭中國的領土,而蒙古帝國依然存在。   元順帝是元朝皇帝中少有的接觸漢文化較深的一個,大都陷落倉皇北歸的打擊,對於他來說是極大的,雖然依然還是蒙古各部的大汗,但也不能排解他“去國懷鄉”的憂愁,尤其是明朝軍隊對於他的繼續打擊又接連不斷,更使他惶惶不可終日。終於,1370年5月23日,他懷著悲憤和鬱悶,在沙拉木倫河畔的應昌去世。   元順帝的兒子愛猷識裡達臘獲悉父親去世的消息後,便在哈拉和林繼位,他將殘元政權又維持瞭八年,並厲兵秣馬盼望著有朝一日重登中國皇位。然而,他非但沒有機會實現這一願望,還面臨著深入到蒙古地區的明朝軍隊的攻擊。1372年,明朝大將徐達率軍攻向哈拉和林,這是蒙古黃金傢族的大本營,是權力和榮耀的象征,一旦被明軍攻破,蒙古帝國將徹底在世界上消失,因此,蒙古人的抵抗十分激烈,但是,被譽為“萬裡長城”的徐達一路上勢如破竹,愛猷識裡達臘幾乎到瞭絕望地邊緣。所幸,明朝的大軍由於戰線過長,後援不繼,受阻於土拉河畔。   1378年,愛猷識裡達臘懷著滿腔遺憾去世,其子脫古思帖木兒繼位,這位第三任殘元皇帝所能控制的領土已經縮小到蒙古帝國最初興起時的規模,恢復祖上的榮光更顯得毫無可能瞭。   1388年,一支10萬人的明朝軍隊在大將藍玉的率領下在合勒卡河和克魯倫河之間、貝爾湖南岸大敗脫古思的軍隊,殘元諸王、平章以下官員三千多人及軍士七萬餘人被俘,脫木思帖木兒逃走後被其部將縊殺。

揭秘中國古代女官的歸宿及職責:上官婉兒最出名

  上官婉兒是唐代著名的女官,武則天身邊的紅人,她於景龍四年(711年)被發動政變的李隆基所殺。  女官又稱內官、宮官,俗稱女太監,是指替帝王傢打理後宮事務、又沒有妃嬪名分的高級宮女。作為帝王後妃體制的伴生之物,女官制度存續於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對古代宮廷乃至皇權產生著重要影響。  唐代一到三品官的墳墓全長40~80米,天井數量在4到12個之間,上官婉兒墓全長36.5米,共有5個天井,形制與其生前正二品的身份較相符,但墓的規模並不豪華。  據陜西省考古研究院介紹,墓主上官氏即唐中宗昭容(唐朝九嬪之第二級,正二品階),民間更熟悉她的另外一個名字“上官婉兒”。兩唐書有傳,她是盛唐時代著名詩人,其詩作繼承祖上“上官體”格律詩的形式和技巧,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上官婉兒墓的發掘和對出土文物的研究,為考古人員研究大唐歷史文化提供瞭珍貴的實物資料。   女官的存續  女官的設置早見於先秦時代。文獻記述,周天子曾立王後、夫人、嬪、世婦、禦妻、女祝、女史等。其中,除王後、夫人與天子坐而論婦禮,是天子的正牌妻子之外,嬪、世婦、禦妻等既是妾也是女官。嬪負責後宮女子的教育,世婦掌管後宮祭祀、賓客事宜,禦妻照顧天子的衣食起居。掌管後宮祭祀、禱詞的女祝和負責王後禮職的女史,則屬於專職女官。  秦漢時期沿襲瞭前代的後宮體制,妃嬪的等級被進一步細化。秦始皇將後宮妻妾分為皇後、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8個等級;漢元帝更是將後宮妻妾列為皇後、夫人、昭儀、婕妤、良使、夜者等14個等級。在秦漢兩朝的後宮裡,除瞭皇後、夫人之外,其他妃嬪仍然既是妾又是女官,她們有爵位也有秩祿。  首次將妃嬪與女官析分開來的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他專設女職以管理後宮事務,其職秩與外官對等,出現瞭內司、作司、太監、女侍中、女尚書、女賢人、女書史等不同職銜的女官,高者二品,低者五品。隋朝,宮中建立瞭六局二十四司的女官體制,以掌宮掖(後宮)之政。六局分別有尚宮、尚儀、尚服、尚食、尚寢、尚工;六局之下每局下轄四司,司下又置若幹職位,層級分明。根據不同等級授予不同官職,高者五品,低者九品。  隋朝的女官體制被此後的唐、宋、明三朝沿襲瞭下來,各朝隻是稍有調整。如明朝初年,在前朝六局二十四司的基礎上,又單獨設立瞭宮正司,掌管糾察宮闈、戒令、謫罪之事;永樂之後,宦官得寵,女官的多數職權被宦官取代,六局被取消,僅存尚宮四司。清是少數民族政權,清朝帝王繼承瞭前朝的後妃體制:“皇後居中宮,主內治;皇貴妃一位,貴妃二位,妃四位,嬪六位,分居東西十二宮,佐內治。”與此同時,取消瞭女官的職位,“貴人、常在、答應俱無定位,隨居十二宮,勤修內職”。相關閱讀推薦:揭秘中國古代打理後宮的女官:上承禦旨下領宮女古代女官都為皇帝提供什麼服務?畸形的女官制度慈禧太後最腐敗:女官德齡公主揭晚清王朝內幕武則天為什麼要重用上官婉兒?一代女官上官婉兒北齊朝陸貞原型 歷史上北齊女官陸貞是怎樣的人?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女官的職責  女官們上承禦旨、懿旨,下領百千宮女,各司其職,盡心盡力地打理著後宮的日常事務。以明初六局的職責范圍為例,尚宮掌政令、文科、印璽、玩器;尚儀掌禮儀、音律、朝見;尚服掌服飾、化妝品;尚食掌食品、藥品、器皿;尚寢掌床褥、整理、用具;尚工掌營造、衣服、財務。  六局之下,各掌四司,工作細化。如尚食局,設尚食二人,正五品官職,負責膳饈、品齊之數,凡以飲食進禦,尚食先嘗之。下轄四司:司膳司負責割烹、煎和之事;司醞司負責酒醞、酏飲之事;司藥司負責醫方、藥物之事;司饎司負責給宮人廩餼、薪炭之事。四司皆設女史多名,負責記錄事宜。  生活於宮墻之內,服侍著帝王世傢,女官們的工作又極為私密。女官中有彤史一職,“彤史者,後宮女官名也。其制,選良傢女子之知書者充之,使之記宮闈起居及內庭燕褻之事,用示勸戒”。她們用一種赤色管的毛筆,專門記錄皇帝、妃嬪的日常起居,甚至包括皇帝的性生活都得一一記錄存檔。   女官不同於下層宮女,她們是官,有官職,享俸祿。官位高者,如劉宋、北魏、唐朝時的女官,官位可至一品。這些女官在宮中受人敬重,在外朝也頗得朝官逢迎,有的女官因此得以幹預朝政。職位低者,如隋朝、明朝的女官,官位高者僅為五品,有些甚至不入品秩。  女官又不同於嬪禦,嬪禦是帝王的妾,女官則是帝王的奴婢。歷史上,確有女官因為得寵而成為瞭妃嬪,但對於大多數女官而言,這或許也隻是她們一生的心理寄托罷瞭。稍有過錯,女官還有被降為宮女的可能,甚至會遭到更嚴厲的懲罰,“凡宮人有罪者,發落責處墩瑣,或罰提鈴等名色以苦之”。  女官的數量,各朝也有出入。據史書記述:“唐設六局二十四司,官凡190人,女史50餘人,皆選良傢女充”;明初設六局一司,女官總數約300人,因為人員眾多、官職紛雜,還出現瞭“二十四司分六局,禦前頻見錯相呼”的現象。  女官的來源  歷代女官的來源,主要集中於如下兩個途徑:  采選。采選宮女之事多見於史籍中:東漢光武帝劉秀每年都要“遣中大夫與掖庭丞及相工,於洛陽鄉中閱視良傢童女,年十三以上,二十以下,姿色端麗,合法相者,載還後宮,擇視可否,乃用登禦”;隋“煬帝大業八年密詔江淮諸郡,閱視民間童女姿質端麗者,每歲貢之”;唐玄宗時“歲遣使采擇天下姝好,內之後宮,號‘花鳥使’”等等。所選女子,貌美者為妃嬪,次美者為女官。采選也有隻選成年女性的,如明“洪武十四年,敕諭蘇松嘉湖及浙江、江西有司,民間女子十三歲以上、十九歲以下,婦人年三十歲以上、四十歲以下無夫者,原入宮備使令,各給鈔為道裡費,送赴京師。蓋女子以備後宮,而婦人則充六尚也”。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籍沒。在中國古代,官員若犯瞭重罪,其財產、傢眷可能要全部沒收入官。以唐朝為例,“族誅者,既誅其壯丁,而妻妾子婦及子孫之幼者,皆沒入掖廷為奴婢”。據《舊唐書》記載,唐咸通十三年,“國子司業韋殷裕於閣門進狀,論淑妃弟郭敬述陰事。上怒甚,即日下京兆府決殺殷裕,籍沒其傢。殷裕妻崔氏,音聲人鄭羽客、王燕客,婢微娘、紅子等九人配入掖庭”;再如文宗時,“禦史中丞李孝本,皇族也,坐李訓誅,有女沒入掖廷”。  女官的歸宿  女官雖然是官,但在“傢天下”的中國古代帝王眼裡,她們不過是婢女。多數人的命運從踏入後宮的那一刻起便早已註定瞭,當她們耗盡青春、人老珠黃之後,或孤老於宮中,或被遣返故裡,隻有極少數人可以榮登顯貴。唐人元稹有《行宮》詩:“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寫盡瞭宮中下層女子的寂寥。  明初曾有規定,“令服勞五六載歸其父母,從與婚嫁,年高者許歸,留守者聽”。永樂延續瞭舊制,“其婦人入宮後,年至五十願還鄉者聽;女子入宮十數年後,有識字人替用,願還鄉及適人者聽從其便”。老死的女官,“得歸葬於父母傢”;無所歸者,抬至凈樂堂焚化,“凡宮女、內官無親屬者,死後於此焚化。堂有東西二塔,塔下有眢井,皆盛貯骨灰之所”。   有些女官因才學而得寵。如南朝吳郡才女韓蘭英,宋孝武帝時因獻《中興賦》被召入宮;齊武帝時任博士,教六宮書學;明帝時,用為宮中職僚,因其學問淵博、年高德昭,被尊為“韓公”。初唐著名詩人宋之問裔孫宋廷芬之女宋若莘(《舊唐書》作若華)、宋若昭、宋若倫、宋若憲、宋若荀五姐妹以才學顯於時,被德宗召入宮中,授以官職。德宗每與詩臣唱和,必召5人前來助興。宋若昭歷仕三朝,人皆稱先生,後妃、親王、公主相見皆行以師禮。  有些女官因為得寵而顯貴。如唐朝女官上官婉兒,本是高宗宰相上官儀的孫女,上官儀因起草廢除武則天的詔書被武則天誅殺。剛出生不久的上官婉兒與母親鄭氏一同被配沒掖廷,因其“天性韶警,善文章”,而得女皇武則天賞識,“自通天以來,內掌詔命,掞(艷)麗可觀……然群臣奏議及天下事皆與之”。唐中宗時又獲重用,專掌制誥,後被納為昭容。  有些女官甚至權傾一時。如北齊鮮卑女官陸令萱(陸大姬),本為北齊後主高緯乳母,高緯登基後被冊封為郡君。陸官拜北齊侍中,與其子穆提婆把持北齊朝政數年,禍國亂政,終致北齊亡國。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揭秘名妓柳如是的歸宿:被老男人錢謙益明媒正娶

  揭秘秦淮八艷名妓柳如是的最後歸宿  柳如是,女詩人,秦淮八艷之一,一說浙江嘉興人,一說江蘇蘇州吳江區人。本名楊愛,後改名柳隱,字如是,又稱河東君,丈夫為明清侍郎錢謙益,因讀宋朝辛棄疾《賀新郎》中:“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故自號如是。  柳如是是活動於明清易代之際的著名歌妓才女,幼即聰慧好學,但由於傢貧,從小就被掠賣到吳江為婢,妙齡時墜入章臺,易名柳隱,在亂世風塵中往來於江浙與金陵之間。她留下瞭不少值得傳頌的軼事佳話和頗有文采的詩稿《湖上草》、《戊寅草》與尺牘。其墓在江蘇常熟虞山花園浜。  柳如是的人生之始,如同《紅樓夢》裡的晴雯,輾轉著被賣瞭幾道,傢鄉父母皆湮沒於懵懂雜沓的記憶裡,山高水長,無從回望。她官方履歷的第一行,是從盛澤名妓徐佛傢的“瘦馬”說起。謝三賓其人,因其政治上的反復和試圖以流氓手段威逼柳如是就范,弄得聲名狼藉,但他肯贊助詩人,還能畫兩筆畫,說明此人也還風雅;加上有錢有勢,最初向柳如是走來時,應該貌似一如意郎君。  女子生而願有傢,柳如是也不例外。可她那樣敏銳且不肯委屈自己,三言兩語間對人便能有個確認,發現這人不“廉貞”之後她避之不及。謝三賓見軟的不行就來硬的,找瞭幫地痞到柳如是住處騷擾。  對抗需要資本,而柳如是沒有,她用腳趾頭想想,也知道當務之急是要找一棵震得住謝三賓的參天大樹。這個范圍內的第一人選是謝的老師,東林領袖錢謙益。   柳如是是一個頭腦清醒的人,她知道自己要什麼和可以放棄什麼,她要對方有才華靠得住名聲好傢底厚,最重要的是肯替她托底,或者說,她能比較容易地將對方搞定,那麼就不要妄想十全十美,如陳子龍那般年輕貌美。從柳如是的取舍中可以看出她心中的重與輕。很多人感慨,一代美女加才女不得不下嫁一“白個頭發烏個肉”的糟老頭子,可是,焉知人傢就對年齡那麼有所謂呀?她向來愛跟年紀大的人打交道,有點戀父情結都保不齊。  話雖這麼說,但她也不能坐在傢裡想誰就是誰,錢謙益成為候選人,是因他之前已經遞過瞭橄欖枝。  向錢謙益推薦柳如是的,是他一朱姓學生,由此可見現代人的生活已被傳媒大大改變,柳如是已出道九年,擱現在,當紅炸子雞換瞭幾茬瞭,她才剛剛被錢謙益知曉。  他本來可以早一點聽說柳如是。崇禎十一年和十二年除夕,程詩人都是在錢傢度過,但程詩人從未向錢提起過柳,陳寅恪恨程詩人私心忒重。崇禎十三年冬,程詩人又來錢傢度歲,不期遇上柳如是,遂至狼狽而返。對此情形,陳寅恪大快,評論程說,以垂死之年,無端招此煩惱,實亦取之有道也。呵呵,陳大師取笑人起來,也是全無心肝的啊。  錢謙益是東林領袖,常上文化版頭條的人物,無奈文化與娛樂離得太近,他時常竄到對面去。他樂於和青樓女子打交道,經常寫詩贊美她們,關鍵時候,還能施以援手,具體情節,可以參看董小宛的故事,與冒辟疆他們不同的是,他對於女性的喜愛,從來都不是居高臨下的。  他還沒有見到柳如是,先被她的詩征服:垂楊小院繡簾東,鶯閣殘枝未相逢。大抵西泠寒食路,桃花得氣美人中。他對最後一句特別感冒,屢屢吟哦,齒頰留香,還寫詩一首,將柳如是與另外一個才女草衣道人王微放在一塊表揚:草衣傢住斷橋東,好句清如湖上風;近日西泠誇柳隱,桃花得氣美人中。   在一首詩裡表揚兩個女人,可見錢謙益這時沒什麼想法,但柳如是留心記下瞭。她不見得就當成瞭一筆可以利用的資源,但是,這年冬天,眼見謝三賓一步步逼來,她自然而然地,記起這根應急的稻草。  崇禎十三年冬天,柳如是扁舟過訪半野堂,顧苓的《河東君小傳》裡有極見神韻的描寫,說她“幅巾弓鞋,著男子服,口便給,神情灑落,有林下風。”  什麼叫放誕?這才是放誕。女扮男裝加倒追,換成尋常男子,早就嚇傻瞭,一邊往後躲一邊還犯嘀咕,我這是招誰惹誰瞭?  不管時尚雜志怎麼鼓噪,我對女追男都持懷疑態度。男人就不喜歡女人這麼勇猛,嘴裡不說,心裡也會覺得你賤,即使順水推舟接過來,也一定不珍惜。董小宛為什麼那麼可憐?白娘子為什麼那麼慘,就因為都是倒追來的。所以,知性美女劉三姐說,世上隻有藤纏樹,有誰見過樹纏藤,盡管是她先有瞭愛情的覺醒,仍然把追求者的權利與快樂留給瞭她的阿牛哥。  可錢謙益不一樣。普通男人的字典裡,關於女性的褒義詞是這樣一些:溫柔、善良、賢淑、貞靜……質地柔軟,手感舒適,楚楚可憐。而錢謙益激賞的三個女人,王微、楊宛叔和柳如是,卻無一不是個性彰顯,才氣飛揚,用文縐縐的話叫“自由之思想,獨立之意志”,用網絡語言則是“彪悍”。相關閱讀推薦:名妓馬湘蘭與王稚登的未瞭情:秦淮八艷之馬湘蘭揭秘:秦淮妓女林四娘如何成為名震一時的女將軍秦淮名妓李香君如何成為南京史上最偉大女人?從名妓到名廚:解析秦淮一代歌女最華麗的轉身秦淮八艷:一群三百年前就感動中國的八個奇女子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這幾年,他運氣欠佳。官場中箭落馬,雖攜董小宛遊瞭一趟黃山,但美麗纖柔的她,卻不是他中意的那一款。這個冬天,他以為又將無精打采地蟄居著度過,不曾想,他仰慕依舊的小才女主動登門,瞬間把單調的季節變得異彩紛呈。  林白曾說,每個女人都會特別吸引某一類人,有的女人的追求者都是小男生,有的女人很擅長擺平老頭子,至於他自己,吸引的居然是比自己小幾歲的女孩。看柳如是情史,她應屬於第二類。這個冬天,在半野堂,在欣賞她的老男人為她設下的歌筵綺席上,她決不會甘心扮演粉頸低垂落落向隅的仕女花瓶,必然高談闊論,議論風生,而他寬厚的笑容如掌,供她的靈魂在上面肆意旋舞,釋放所有明亮的熱情。  這就是緣分吧。緣分不是迷信,也不是巧合,它是一種情感狀態,如一個扣搭上另一個扣,一個結系上另一個結,如一枚寂寞已久的鑰匙啪嗒開啟一把同樣寂寞的鎖,在這個世界上,隻有你的鑰匙,能開我的鎖。  不明白為什麼那麼多人拿倆人年齡說事。沒錯,錢比柳大三十二歲,但他若隻是貪戀青春,大可以追求比柳如是還小六歲的董小宛,歷史上卻從沒這方面的記載;至於柳如是,臨行前可能確實有一番盤算,但若錢謙益不能令她心悅誠服,她肯定懶得瞎耽誤工夫。起碼謝三賓比錢要小上十一歲,名氣是沒有錢大,可傢底也不差啊,後來錢謙益為柳如是建絳雲樓,一時手頭緊,就是把他的宋版《漢書》賣給瞭謝三賓,這位高徒更絕,硬是讓老師比買入時虧上二百兩銀子,嘿嘿,有得就有失,美人在懷,讓你損點財還不是小意思。   與君初相識,猶如故人歸,這年柳如是在錢傢守歲。那應該是他們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感情已經萌生,心意尚未挑明,用小S的話叫“造作期”,名字雖不好聽,可那份緊張在意,那份吃不準拿不定導致的故作端莊,是最隱秘的快樂,一旦自然瞭,放松瞭,大抵離左手握右手也就不遠瞭。  柳如是沒有沉迷於她的新戀情裡,正月裡她離開錢謙益,兩人本來相約著遊覽西湖,到蘇州她就得瞭病,在鴛湖與錢謙益分手,獨自回到松江。  是一場小病阻止瞭她的腳步,還是她懂得見好就收,如灰姑娘在十二點之前隱遁?不管怎樣,抽身而去使她極好地控制住瞭這場感情的節奏。現在,男女雙方交換場地,她耐心地等待錢謙益采取主動。  錢鐘書說老年人的愛情,如老房子著火,燒起來沒救,這在錢謙益身上得到體現。他從杭州歸來,她卻未如約而至,他急得四處托人說項,其中包括柳如是的藍顏知己汪然明。  汪然明乃徽州巨商,身傢不凡,有畫舫若幹,大者名“不系園”“隨喜庵”,小者名“團瓢”“觀葉”“雨絲風片”……隻免費借給四類人:名流、高僧、美人、知己,由此可知主人既大方又風雅,有黃衫豪客的名聲。  他跟柳如是的關系,該歸入第四種感情,比友情多一點,比愛情少一點。比如說吧,柳如是給他寫信都自稱弟,而他卻不無輕浮地稱柳如是為“美人”,跟現如今的某些才子似的,見個女的就要耍貧嘴臭來勁,面對異性好友也剎不住閘。  除瞭這一點,他基本上是個正經人,這幾年為柳如是的終身大事沒少操過心,現在看到有這麼一個好結果,自然樂於成全。於是,就在大夥兒的“幫助”下,柳如是允下這樁姻緣,數年奔波,算是落瞭停。  崇禎十四年夏天,錢謙益在原配健在的情況下,以“匹嫡”也就是大老婆之禮迎娶柳如是。  老爺子被愛情沖昏瞭頭腦。納妾是私人行為,停妻再娶則關乎社會風氣,這就跟包二奶最多“雙開”,重婚卻有可能進監獄是一個道理,別說當時的人受不瞭,連我也覺得過分,你讓大奶以後還怎麼做人?明擺著欺負人傢是弱勢。  這一事件給社會造成相當惡劣的影響,憤青憤老嘩然攻討,極端點的還朝船上吐口水扔磚頭,致使花船滿載而歸,錢謙益毫不為意,“買回世上千金笑,送盡平生百歲憂”,他娶回瞭最優秀的女人,得意還來不及呢。而柳如是這些年來東奔西走,風塵憔悴,終於得到明媒正娶之待遇,胸中一口惡氣籲出,那些跳著腳拼命瞧不起她的人,該幹嘛幹嘛去吧。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拓展閱讀:  “秦淮八艷”:最出名的是柳如是 董小宛最動人  “秦淮八艷”,即明末清初南京秦淮河上的八個南曲名妓,故又稱“金陵八艷”。計有柳如是、顧橫波、馬湘蘭、陳圓圓、寇白門、卞玉京、李香君、董小宛。  她們八人所以聯名,因為有這樣幾個共同點:美艷逼人,聲名遠播;多才多藝,能詩會畫;忠於愛情,堅貞不屈;氣節不俗,勝於須眉。這裡單說她們的氣節,秦淮八艷除馬湘蘭外,其他人都經歷瞭由明到清的改朝換代的大動亂,表現瞭高於許多官宦士子的氣節,令七尺丈夫汗顏。  最出名的是柳如是。清兵入關,勢如破竹,眼看就要打到南京城瞭。錢謙益的愛妾柳如是力勸錢以身殉國,錢也同意瞭,大張旗鼓地對外聲明後,率傢人故舊載酒常熟尚湖,聲言欲效法屈原,投水自盡。可是從日上三竿一直磨蹭到夕陽西下,錢謙益探手摸瞭摸湖水,說:“水太涼瞭,怎麼辦呢?”不肯投湖。反倒是柳如是奮身跳入水中,不惜一死,被人救起。後來,柳如是多次變賣傢財,資助抗清武裝,連後世的大學者陳寅恪都為之感動,竟然在晚年雙目失明後,還不辭辛苦,寫瞭八十萬字的《柳如是別傳》,為其樹碑立傳。  最剛烈的是李香君。李香君的美名遠揚,當然要感謝孔尚任的《桃花扇》,此劇雖有藝術加工,但基本上是大事不虛。李香君愛慕侯方域的一表人才,更欣賞他的氣節道義,並鼓勵他與權臣阮大鋮劃清界限,退還阮大鋮的饋贈,支持他去投奔史可法的抗清鬥爭,為此她洗盡鉛華,閉門謝客,等候侯方域歸來。為瞭抗拒高官田仰的逼娶,她不惜跳樓以死明志,血濺桃花扇,成瞭一段美談。後來,李香君為逃避清軍,一路顛沛,辛苦不勝,終於病倒,彌留之際,她掙紮著讓好友卞玉京為自己剪下一綹青絲,小心翼翼地用紅綾包好,再把它綁在比生命還珍貴的桃花扇上,然後交給卞玉京,請她轉交給侯方域,並留下遺言說:“公子當為大明守節,勿事異族,妾於九泉之下銘記公子厚愛。”   最動人的是董小宛。她聰明靈秀、神姿艷發、窈窕嬋娟,為秦淮舊院第一流人物,又稱“針神曲聖”。與明復社四公子之一的冒襄相愛後,她立志相嫁,克服種種困難,終於嫁與冒襄為妾。冒襄乃飽學之士,才華橫溢,名氣很大,地方官屢屢催他出來應試或做官,而他在董小宛的激勵下,拒不降清,不出仕,不參加科舉。後因躲避清軍,冒襄全傢財產被洗劫一空,貧困如洗,董小宛仍不離不棄,想盡辦法勉力支撐傢計,殫精竭慮,積勞成疾,最後貧病而死,年僅二十八歲。冒傢上下悲痛欲絕,將其葬於如皋影梅庵,不意成為一個景點,歷代文人多有憑吊。  還有顧橫波,通曉文史,工於詩詞,才貌雙絕,有“南曲第一”之稱。據清餘懷《板橋雜記》記載,顧橫波“莊妍靚雅,風度超群。鬢發如雲,桃花滿面;弓彎纖小,腰支輕亞”。她嫁給“江左三大傢”之一的龔鼎孽後,雖夫妻相偕,但也不忘民族大義,明清交替,龔鼎孽說要殉國,顧橫波就拿來繩子讓他上吊。沒曾想龔不但不肯死,反而對人說“我願欲死,奈小妾不肯何”,氣得顧美女花容失色,鬱悶多日。  寇白門倒也沒有多傳奇色彩,但也恪守瞭其應有的氣節與操守。她嫁於權貴朱國弼,夫貴妻榮,令人羨慕,但在朱國弼降清後,她就毅然離開朱傢,過自己自由的日子。卞玉京則在清軍占領金陵後,恥操舊業,不再拋頭露面。她原本鐘情才子吳梅村,意欲嫁他,後來,吳梅村降清出仕,卞玉京薄其為人,從此不再與他相見。再後來卞玉京出傢當瞭道士,持課誦戒律甚嚴。  至於名氣最大、坎坷最多、影響最遠的陳圓圓,一個被賣來賣去的弱女子,很難能主宰自己的命運,但她於動蕩飄泊中力求潔身自好,不肯助紂為虐,同流合污,也獲頗多同情。可見,氣節操守與職業沒有必然關系。滿腹經綸的學者裡可能有賣國求榮的敗類,青樓賣笑的妓女裡也可能有氣節不凡的勇士。妓女,雖然被認為是最沒有節操的人,可有些地位很高、名頭很大的人,卻寡廉鮮恥,連妓女都不如。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揭秘:國民黨史上十大起義將領們的最後歸宿

  導讀:1955年9月24日《人民日報》公佈瞭共和國第一批將帥名單,在這份名單中,人們註意到不僅有在烽煙戰火中叱吒風雲、運籌帷幄的中共將帥,而且還有原國民黨起義將領陳明仁、曾澤生等人。他們當中有的曾被蔣介石授予青天白日勛章,有的曾是警備總司令……  高樹勛:字建侯,河北省鹽山縣人,原系西北軍馮玉祥的部下。1945年11月10日,民主建國軍成立大會在武安縣伯延鎮隆重舉行,任命高樹勛為民主建國軍總司令。新中國成立後,高樹勛曾任河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長、國防委員會委員等職,1972年1月19日在北京逝世,終年74歲。  潘朔端:雲南威信縣人,黃埔軍校畢業。1946年10月同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8年8月調任四野十二兵團副參謀長。1949年底,潘朔端南下雲南,接管昆明,轉入地方。1950年3月28日,昆明市人民政府成立,潘朔端被任命為市長,後又被選任市長直至1968年。1978年8月9月14日因病逝世,終年78歲。   曾澤生:雲南永善人,曾就讀於雲南講武堂,1928年畢業於黃埔軍校高級班軍事科,畢業後在龍雲部任職。1948年遼沈戰役中,曾澤生於10月17日起義,使長春在兵不血刃下宣告解放。1949年,中共中央軍委授予原國民黨第60軍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0軍的番號,任命曾澤生為軍長。1973年2月在北京病逝,終年71歲。  吳化文:字紹周,山東掖縣人。1920年從軍,曾任馮玉祥部團長。1948年濟南被圍困時,吳於10月19日晚率所部二萬餘人宣佈起義。10月22日,毛澤東主席發電祝賀吳化文起義。10月29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宣佈:吳化文部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5軍,吳化文為軍長。1962年,吳化文因病逝世,終年58歲。   廖運周:安徽淮安人,黃埔軍校畢業。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過北伐和南昌起義。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曾任全國政協第五、第六屆委員,民革中央監察委員會常委兼秘書長。1956年5月11日在北京逝世。  孔從洲:陜西西安灞橋人,楊虎城部屬。西安事變時,孔從洲任警二旅旅長兼西安城防司令,參與瞭這一事變。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1959年8月29日,毛澤東的女兒李敏與孔從洲的兒子孔令華結婚,孔從洲成瞭毛澤東的親傢翁。  何基灃:河北省藁城縣人。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後投身於由馮玉祥領導的西北軍,曾參加過“首都革命”、五原誓師、中原大戰等。1939年入黨。淮海戰役前夕任第3綏靖區副司令。逝世後,按照他的遺願,骨灰分別撒在盧溝橋和淮海戰場。   傅作義:字宜生,山西榮河人,保定軍校畢業。是一位積極抗日、追求進步的國民黨員,民國時期著名軍事傢,國軍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原為閻錫山部屬。。1949年1月底,接受中共提出的和平解放北平條件,率部起義,使古老的文化故都完好地回歸人民。1974年4月1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79歲。  陳明仁:湖南省醴陵縣人。黃埔軍校畢業。參加孫中山領導的第一、二次東征。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是國防委員會第一、二、三屆委員,全國人大第一、二、三屆代表,全國政協委員會第一屆代表,第三、四屆常委。1974年5月,在北京病逝。  盧漢:字永衡,雲南昭通人,彝族,著名抗日愛國將領,原國民黨滇軍高級將領,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1949年12月8日,盧漢決定起義。1974年5月,盧漢因病逝世,葉劍英、鄧小平等出席瞭他的遺體告別儀式。相關閱讀推薦:揭秘:抗戰結束後國民黨為何急忙全力爭奪東北?盤點:抗日戰爭時期戰場上的5支國民黨王牌部隊 史上哪位開國大將66位親人慘死國民黨槍口下?國民黨十大王牌軍是哪些?國軍十大主力軍排名戰史:國民黨軍王牌新6軍在東北如何被最終消滅?揭秘:1949年到底發生瞭什麼 使國民黨突然崩潰?

歷史上漢初三傑的歷史功績和命運歸宿——張良

  導讀:秦末大亂,群雄並起,楚漢相爭,天下歸漢。漢高祖劉邦曾總結過自己能得天下的原因,劉邦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傢,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劉邦在此將張良、蕭何、韓信三人相提並論,稱譽為‘人傑’,這就是漢初三傑的來歷,也是對三人功績的高度評價和肯定。張良是大謀略傢,蕭何是大政治傢,韓信是大軍事傢,謀略用智,政治用仁,軍事用勇,劉邦兼收並蓄,無敵於天下,終成霸業。但在國定邦安之後,三人的命運卻各不相同:張良淒涼隱退,蕭何茍且保身,韓信悲憤喪命。這其中究竟牽扯到怎樣的個人矛盾和利益爭鬥,本文將從三者的個人經歷和他們與漢高祖劉邦之間的微妙關系中進行分析和試論。  千古帝王師——張良  在陜西省漢中留侯祠張良正殿門外第一柱上有一幅對聯,基本概括瞭張良一生對歷史的主要貢獻:壯士奮揮椎,報韓已落秦皇膽;大王煩籍箸,策漢終函項羽頭。上聯寫張良在公元前218年謀刺秦始皇,在博浪沙奮力一擊,嚴重挑戰瞭始皇帝的權威,打破瞭其不可侵犯的神聖光環,為後來陳勝、吳廣的大起義鳴瞭一聲長笛。下聯寫張良為帝王師,幫助劉邦出謀劃策打敗瞭項羽。宋人真德秀說:“子房為漢謀臣,雖未嘗一日居輔相之位,而其功實為‘三傑’之冠,故高帝首稱之。其人品在伊、呂間,而學則有王伯之雜;其才如管仲,而氣象高遠則過之。其漢而下,惟諸葛孔明略相伯仲。” 由此可見,世人對張良的評價甚高。   張良,字子房,出生貴胄,本為姬姓,為韓國同族。張良祖父姬開地和父親姬平兩代相韓五代國君,歷經瞭韓國由侯到王的轉變,史稱“五世相韓”,君臣相知,同尊俱辱,使得張良在國破傢亡之後仍念念不忘為韓報仇。公元前230年,韓為秦所破。當時張良傢資頗富,有僮仆三百人,張良“弟死不葬”,將傢產全部變賣,所得巨資用於結交豪俠,誓為韓報仇,謀刺秦王。張良孑然一身,沒有傢室之累,又值血氣方剛,他想要幹一番大事業。張良曾經在楚國都城淮陽學禮,後來又東遊齊國,訪得隱者倉海君,在倉海君的引薦下,結識瞭一位能扔出120斤大鐵錘的力士。張良暗中謀劃,等待時機,準備刺殺秦始皇。公元前218年,“秦皇帝東遊,良與客狙擊秦皇帝博浪沙中,誤中副車”。刺殺失敗,但秦始皇的權威受到瞭嚴重挑戰,秦始皇大怒,下令全國戒嚴十天,捉拿刺客。相關閱讀推薦:出身高貴是前提:揭秘劉邦與張良的君臣相處之道歷史上堪比張良和諸葛亮的軍師:大明開國功臣劉基張良設謀幫助劉盈保住太子地位:劉邦改立太子之謎揭秘“謀聖”張良的千古之謎:張良為何不稱王初漢名臣張良的下場 歷史上唯一善終的初漢三傑項伯為何背叛項羽給張良報信 項伯是怎麼死的?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張良逃脫追捕,改名換姓,到楚地下邳藏匿起來。事後張良痛定思痛,認識到一個人的單打獨鬥相對於強大的秦帝國來說是無濟於事的,他在等待一個東山再起的機會。就在這個時候,出現瞭一個改變張良一生的契機,就是下邳受書。在圯橋之上,黃石公極力測試張良的隱忍程度,認為他“孺子可教”,授其《太公兵法》。從此,張良改弦易轍,他熬過瞭苦悶、彷徨,鉆研《太公兵法》,學習黃老之術,修煉道傢的“導引辟谷”,修身養性,經過瞭一番脫胎換骨的轉變。經過近十年的隱忍修煉,張良成熟瞭,他不再是一個逞匹夫之勇的莽夫,而變成瞭一個善於謀劃的智者。  適逢秦末暴政,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天下雲集響應,項羽和劉邦都在這時相繼起事,張良勢單力薄在群雄並起的時勢下,他隻能依附於比他強大的勢力之下。張良在去留城投奔景駒的和劉邦相遇,“良數以《太公兵法》說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為他人言,皆不省”,張良一身才能被人賞識,得遇明主,便留在劉邦軍中。張良雖然加入瞭劉邦營壘,但他心中的“復韓”夢想卻難以泯滅,當韓國公子成被立為漢王的時候,張良曾離開劉邦去輔佐韓王,想要收復韓國失地,由於勢單力薄,軍隊被秦軍擊潰,張良隻得重回劉邦陣營。張良在幫助劉邦度過鴻門危機之後,又離開劉邦去到韓國,得知韓王已死,“復韓”理想徹底破滅,這才又重新投奔劉邦,自此盡心輔佐劉邦,正式開啟瞭帝王之師的千古功勛。   黃震說:“利啖秦將,旋破嶢關,漢以是先入關;勸還霸上,固要項伯,以是脫鴻門;燒絕棧道,激項攻齊,漢以是還定三秦;敗於彭城,則勸連佈、越;將立六國,則借箸銷印;韓信自王,則躡足就封:此漢所以卒取天下。勸封雍齒,銷變未形;勸都關中,垂安後世;勸迎四皓,卒定太子:又所以維持漢室於天下既得之後。凡良一謀一畫,無不系漢得失安危,良又‘三傑’之冠也哉!”這是對張良一生為大漢天下所作貢獻的極力總結,足見張良之於大漢的建立與安定,居功甚偉。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揭秘:北宋名妓李師師失去皇帝眷顧後的最終歸宿

  導讀:在《水滸》中,李師師絕對是引人註目的角色。她在宋江受招安中起瞭穿針引線的關鍵作用,就因為她是“天子心愛的人”。《靖康稗史》也說“侯蒙上書,未若師師進言”,小說的構思倒並非空穴來風。至於讀者記得她,恐怕主要是道君皇帝與她那段若明若暗的艷史。  李師師在歷史上確有其人,與宋徽宗也真有過一段風流情。但《水滸》中的李師師基本上是小說傢的虛構,人們自然希望瞭解那個真實的李師師。關於李師師,除瞭宋代筆記野史裡的雪泥鴻爪,最集中的材料有兩種。一是南宋平話《宣和遺事》,一是清初著錄的《李師師外傳》,兩者都是與《水滸》相去不遠的小說傢言。相對說來,後者是明季偽作,自不足以征信;倒還是《宣和遺事》,因說本朝史,總得有基本史實作為敷衍故事的背景與骨幹,去偽存真,還可以沙裡淘金。  孟元老在其《東京夢華錄》裡開列瞭“崇、觀以來,在京瓦肆伎藝”的群芳譜,其中“小唱:李師師、徐婆惜、封宜奴、孫三四等,誠其角者”,李師師排名第一。崇、觀指崇寧(1102-1106)、大觀(1107-1110),是徽宗第二、第三個年號。徽宗即位時年十九,大觀末年是二十九歲。而這時李師師小荷才露尖尖角,應是“娉娉嫋嫋十三餘”的年齡。然而,人們發現在此以前也頗有關於師師的材料。最早可以追溯到詞人張先,他的詞裡有一首《師師令》,從“不須回扇障清歌,唇一點、小於花蕊”,受贈者顯然也是一個歌妓。有人因此認定:《師師令》所贈的就是李師師。張先死在元豐元年(1078),時年八十九歲,就算這首詞是他臨死那年的風流遺作,師師即便還是個豆蔻年華的雛妓,那麼到宣和年間(1119-1125),她至少應該年逾五十,比徽宗將近大二十歲。有研究者就以此為據,試圖否證徽宗與她的羅曼史。但倘若換個思路,倒不難推出另一個結論:當時有相去一輩的兩個師師。   晏幾道有兩首《生查子》,也都寫到名叫師師的青樓妓女。一首雲“歸去鳳城時,說與青樓道:遍看潁川花,不似師師好”。另一首雲“幾時花裡閑,看得花枝足;醉後莫思傢,借取師師宿”。秦觀有一首《一叢花》,也是贈給名叫師師的歌妓的:“年時今夜見師師,雙頰酒紅滋。疏簾半卷微燈外,露華上、煙裊涼颸。簪髻亂拋,偎人不起,彈淚唱新詞。”據詞學傢的研究,晏幾道的詞約作於元豐五年(1082),秦觀的詞不會遲於紹聖二年(1095)。張先、晏幾道和秦觀鐘情的倒可能是同一個師師,但都沒有提到姓,未必也叫李師師。相關閱讀推薦:揭秘:一代名妓李師師真的是宋徽宗的“二奶”嗎?一代名妓李師師的最終歸屬之謎:李師師結局成迷北宋名妓李師師:中國古代唯一為國捐軀的妓女 盤點古代沉湎於青樓的皇帝:宋徽宗迷戀李師師揭秘:名妓李師師相會宋徽宗時床底下竟藏男人揭秘:歷史上李師師為何寧當妓女也不做皇妃?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據《宣和遺事》,李師師是汴京染局匠王寅的女兒。在襁褓時,她的母親就死瞭,父親用豆漿當奶喂養她,才活瞭下來。當時東京風俗,父母疼孩子,就將其舍身佛寺。王寅也讓女兒舍身寶光寺。到佛寺舍身時,小女孩忽然啼哭起來,僧人撫摩其頭頂,她立即止住瞭哭。她父親暗忖:“這女孩還真是佛弟子。”俚俗呼佛弟子為師,父親就叫她師師。師師四歲時,王寅犯事,死在牢中。因無所歸依,隸籍娼戶的李姥收養瞭她,就改姓瞭李,也入瞭勾欄娼籍。長大以後,李師師色藝絕倫,名冠諸坊。她的歌喉是眾所公認的,南渡初年朱敦儒有詩雲:“解唱《陽關》別調聲,前朝惟有李夫人”,說的就是李師師。另據南宋劉學箕說,她似乎還有一個藝名,叫做白牡丹。  據張邦基《墨荘漫錄》說:“政和間,李師師、崔念奴二妓,名著一時”。可見政和年間(1111-1118),李師師已經走紅。當時,詩人晁沖之正值年少,每有會飲,經常招她侑席。其後十餘年,沖之再來京師,李、崔兩人“聲名溢於中國”,而師師“門第尤峻”,象他這樣的人已無緣叫局而一親芳澤瞭,隻得寫瞭兩首詩酸酸地“追往昔”。詩中描述李師師居所環境是“門侵楊柳垂珠箔,窗對櫻桃卷碧紗”,“系馬柳低當戶葉,迎人桃出隔墻花”,可以想見她的金錢巷住宅門前有株垂柳,柳條的枝葉幾乎正對垂著珠箔的門簾,隔著圍墻有一株櫻桃掩映在碧紗窗上,花枝伸出圍墻,似乎在歡迎來客。其詩以“看舞霓裳羽衣曲,聽歌玉樹後庭花”來形容師師的歌舞技藝,評價雖是最頂級的,但不免程式化;倒還不如刻畫姿色容貌的兩句略為感性些:“髩深釵暖雲侵臉,臂薄衫寒玉照紗”。晁沖之結末感慨“莫作一生惆悵事”,他當然不知道:宣和年間李師師“門第尤峻”,與徽宗的垂青是大有關系的。   後宮妃嬪之多,宋徽宗在北宋帝王中首屈一指,但傢花不及野花香,外面的世界更精彩。徽宗從何時起瞄上瞭李師師?《李師師外傳》將他第一次嫖宿師師傢安排在大觀三年(1109),顯然大大提早瞭。據史書記載,政和六年(1116),“微行始出”,“妓館、酒肆亦皆遊焉”。從此,徽宗經常乘上小轎,帶幾個貼身內侍,微服出行。還專門設立瞭“行幸局”,來為微行張羅忙碌和撒謊圓場。當時以排當指宮中宴飲,於是,微行就謊稱“有排當”;第二天還未還宮,就推脫說有瘡疾不能臨朝。大約宣和元年(1119),有一個叫曹輔的鯁直諫官,已在給徽宗的奏疏中挑明:“易服微行,宿於某娼之傢,自陛下始”。這個某娼,顯然是指李師師。由此推斷,宋徽宗與李師師的關系開始在政和六七年間,到宣和初年已是路人皆知瞭。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然而,微行畢竟不是每天的事,以李師師的色藝,在徽宗加入進來以前,絕不缺少捧角的名人。當時就有兩個邦彥經常出入其傢,一個是後來被人稱為浪子宰相的李邦彥,另一個就是擅長音樂的著名詞人周邦彥,當時他正提舉大晟府。師師曾對他很專情,《耆舊續聞》說是“欲委身而未能也,與同起止”。當下次見到徽宗時,李師師就唱起這首《少年遊》。徽宗見說的是上次幽會事,便問誰作,李師師說出作者。徽宗十分惱怒,他當然不能讓臣下知道隱私,更不能容忍臣下分嘗禁臠,就罷免瞭周邦彥的官職,將他貶出瞭京城。隔瞭一二日,徽宗又私幸李師師傢,不見其人,一問才知道去送周邦彥出京。坐到上更時,師師才回來,“愁眉淚睫,憔悴可掬”。見徽宗在,她連稱“臣妾萬死”。在藝術才華上,徽宗還是欣賞邦彥的,便問:他今天有新詞否?師師說:有《蘭陵王》。徽宗讓她唱一遍,師師奏道:“容臣妾奉一杯,歌此詞為官傢壽。”曲終,徽宗大喜,仍將邦彥召回。從邦彥的行年推斷,這事應是政和七八年間。  這個故事一波三折,富有戲劇性。國學大師王國維卻以為不可信,理由是政和元年周邦彥已經五十六歲,“應無冶遊之事”。王靜安真是君子度人之心,周邦彥風流倜儻,何況冶遊又豈關年歲?當然,因傳聞異辭,《貴耳集》的作者所記邦彥的官職與史實略有出入,我們在敘述中已作瞭相應的糾正。宋徽宗遊狎李師師的風流事,形象展現瞭一個王朝的醉生夢死。果然,數年之後,金人的鐵蹄就騰踏在東京城下。宋徽宗倉皇把皇位傳給瞭兒子宋欽宗,自個兒當上瞭太上皇,自顧不暇,也不可能再顧及李師師。師師的命運也因宋金戰爭而急轉直下。  野史筆記裡頗有關於李師師在抗金戰爭中的傳說。張邦基的《汴都平康記》勾劃瞭這位名妓精神世界的另一面,說李師師“慷慨飛揚,有丈夫氣,以俠名傾一時,號飛將軍。每客退,焚香啜茗,蕭然自然,人靡得而窺之也”。《人燼餘錄註》也說,金軍逼近東京,李師師募集遊勇,練習武藝,“以應邊急”,並改唐代王昌齡《出塞》詩作“但使鳳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燕山”,因而自號“飛將軍”。這些大體還可以相信。   其後,李師師不知所終。災難與動亂將她也湮沒瞭。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古代十大名妓的不幸歸宿排行榜:十大名妓風流史!

  青樓中的女子猶如別人手中的玩偶,一生難得為自己做一次主。她們附庸風雅、攀權附貴,無非是為瞭結束自己浮華而空虛的風塵歲月,找到意中人,過上平靜的生活。這些貌美而薄命的女子,她們從來不入正史的法眼,但是在歷代的野史稗紀中中,她們留下瞭流光溢彩的一筆,以多情、俠義、溫柔蜷娟、充滿靈性的生命姿態,為我們這個民族增添瞭另外一道多姿多彩的歷史符號。這就是名妓艷史。  今天摘錄在這裡的,是歷史上最有名的十大名妓,她們的風流艷史,以及不幸的歸宿……。  1、中國歷史上十大名妓之死——花開堪折的杜秋娘  杜秋娘原是間州(鎮江)人,江南女子的秀麗與文采她身上盡數體現。她十 五歲時,鎮海節度使李錡以重金將她買入府中為歌舞妓。杜秋娘不滿於隻表演別人編好的節目,自己譜寫瞭一曲“金縷衣”,聲情並茂地唱給李錡聽: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 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此詩正合瞭李錡之意,當時就把她納為侍妾唐德宗駕崩,李誦繼位為順宗,在位僅八個月就禪位給兒子李純,是為唐憲宗。唐憲宗試圖削減節度使的權利,李錡不滿,舉兵反叛,在戰亂中被殺,杜秋娘入宮為奴,仍舊當歌舞姬。有一次杜秋娘為憲宗表演瞭“金縷衣”,憲宗被深深地感染兩人馬上陷入愛河,杜秋娘被封為秋妃。  杜秋娘不僅是憲宗的愛妃,還是他的機要秘書,杜秋娘以女人的柔情和寬容彌補瞭憲宗年輕氣盛、性情浮躁的缺點,憲宗常常與她討論治國大事,二人過瞭十幾年同心協力的日子。不料元和十五年,憲宗突然不明不白地死在宮中,有人傳言是內侍弘志蓄意謀弒,但當時宦官專權,此事不瞭瞭之。   二十 四歲的太子李恒嗣位為唐穆宗,杜秋娘則負責皇子李湊。李恒好色荒淫,沉迷於聲色犬馬,不滿三十歲一命嗚呼。十五的太子李湛繼位為唐敬宗,他隻知道打獵遊玩,不理國事,不久又在宮中被刺身亡。這時,李湊已被封為漳王,杜秋娘眼見三位帝王連續暴死,必為宦官所弒,於是與宰相宋申錫密謀,決心除掉宦官王守澄,立李湊為帝。豈知宦官的耳目眾多,計劃王守澄所知,結果是李湊貶為庶民,宋申錫則謫為江州司馬,而杜秋娘也削籍為民,返回鄉裡,結束瞭她的“折花”歲月。相關閱讀推薦:揭秘你所不知道的青樓:妓女如何進入國傢編制揭開日本藝妓神秘面紗:十九世紀的日本藝妓舊照名妓董小宛與冒辟疆的生死之戀:董小宛嫁給誰瞭?揭秘:宋朝史上最有文彩的那些妓女如何吸引男人盤點中國古代傳說中的十大愛神 妓女愛拜娼妓神!分頁:1/10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2、中國歷史上十大名妓之死——花蕊夫人:被趙光義一箭射死  前蜀亡後,後唐莊宗以孟知祥為兩川節度使,孟知祥到蜀後,莊宗被殺到唐明宗死後,孟知祥就僭稱帝號,但不數月而死,孟昶繼位。  孟昶是個非常懂得享樂的人,他廣征蜀地美女以充後宮,最寵愛的是“花蕊夫人”費貴妃。花蕊夫人最愛牡丹花和紅桅子花,於是孟昶命官民人傢大量種植牡丹。孟昶除與花蕊夫人日夜盤桓花下之外,更召集群臣,開筵大賞牡丹。昶日日飲宴,漸覺煩膩,花蕊夫人用紅薑煮白羊頭,石頭鎮壓,以酒淹之,切如紙薄,風味無窮,號稱“緋羊首”。  孟昶最怕熱,在摩河池上,建水晶宮殿,用楠木為柱,沉香作棟,珊瑚嵌窗,碧玉為戶,四周墻壁,不用磚石,用數丈開闊的琉璃鑲嵌。殿內羅帳錦被,奢華無比。  就在二人醉生夢死之時,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並命忠武節度使王全斌率軍六萬向蜀地進攻,十

揭秘:軍統“三劍客”的最後歸宿

  沈醉是湖南湘潭人,他18歲就參加瞭軍統的前身——復興社特務處,28歲便晉升為少將軍銜,深得軍統特務頭子戴笠的信任,在軍統局素以年紀小、資格老而著稱。沈醉曾先後擔任軍統局本部總務處少將處長、國防部駐雲南區專員兼保密局雲南站站長、國防部雲南專員公署主任、中將遊擊司令等職。1949年12月9日被盧漢扣押,參加雲南起義,後協助盧漢逮捕瞭在昆明的大多數特務。1960年11月28日被人民政府特赦,後任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文史專員。  沈醉等人被特赦後,周恩來曾設宴相請。席間周恩來對沈醉說:“共產黨從不計較個人恩仇,特赦你們是為瞭黨和人民的利益,所以希望你們以後一定要做些對人民有益的事情。”可以說,沈醉的後半生沒有辜負周恩來的期望,他格外珍惜新的生活,發奮讀書創作,以冷峻、犀利的筆鋒剖析自己,用自己的親身經歷教育後人。此間,沈醉先後撰寫出版瞭《解放前夕軍統在雲南的活動》、《抗戰前軍統特務在上海的罪惡活動》、《我所知道的戴笠》、《中美合作所內幕》、《愛國將領盧漢》、《我這三十年》等著作,受到讀者的廣泛好評。  1980年,有關方面經過調查證實,沈醉在盧漢起義通電上簽瞭字,發表瞭起義廣播,並親筆頒佈命令,要下屬特務組織上交特務器材並到指定地點報到。根據黨的政策,沈醉的身份由戰犯改為起義將領,享受副部級待遇,並連續被選為第五、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  1980年底,沈醉偕同他在大陸惟一的女兒沈美娟到香港探親,成為海峽兩岸關註的一件大事。沈醉在美國、加拿大及港臺等地有許多親朋故舊和學生,他們都勸他留下來享享清福。沈醉對他們說:“大陸的物質生活是差一點,但我不是為錢而來的。我母親生前對我說過:一個人可以不做官,但一定要做人。在大陸,我才真正懂得瞭人生的道理。”他勸親友們回大陸看看大陸的變化,說:“國傢的分裂是在我們這一代身上造成的,應該在我們這一代身上結束。這樣,生對得起後代,死對得起祖宗。盡管我們過去走的路各不一樣,但從今天起,一個人是流芳百世,還是遺臭萬年,就看他為統一祖國是出瞭力,還是相反。”  沈醉晚年的傢庭生活也很幸福。由於國民黨宣傳沈醉早已“殺身成仁”,他在臺灣的前妻粟燕萍女士迫於生計改嫁他人。1965年初春,經人介紹,沈醉與小他10歲的杜雪潔正式結婚,婚後二人相敬如賓、幸福美滿。杜雪潔對沈醉體貼入微,每天早晨和傍晚,她陪沈醉去月壇公園和大橋下面散步,還幫助丈夫整理報刊與信件。沈醉患有冠心病,杜雪潔精心制作瞭一個牌子,寫上醫生叮囑:“冠心病患者應多休息、少談話,每次見客以不超過15分鐘為宜,更不能連續會客。敬請親友原諒。”沈醉對賢惠的老伴更是情深意厚,他外出開會或參觀,總是細心地給妻子帶回心愛的衣料或禮物,一次也沒忘記過。  1996年3月18日,沈醉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2歲。  “西南紅人”徐遠舉病死獄中  徐遠舉1914年出生於湖北省大冶縣,黃埔軍校第7期畢業,1932年參加特務組織,1935年出任“護送班禪專使行署”少校參謀,隨後在西藏開展情報活動。1945年6月被戴笠提拔為軍統局第三處副處長,1946年1月到華北任軍統局北方區區長,7月調任重慶綏靖公署二處處長,瘋狂鎮壓學生運動,策劃破壞中共重慶地下市委機關報《挺進報》。在徐遠舉親自主持下,前後逮捕的地下黨員多達130多人,其中絕大多數被殺害,徐遠舉也由此得到瞭一枚四等雲麾勛章,並被任命為保密局西南特區區長,川、康、滇、黔四省所有保密局掌握的公開和秘密單位以及各地警察局、稽查處、公路和運輸部門的警務處、組,兵工廠的警稽組等40多個機構也由該區統一指揮。後來重慶綏靖公署升格為西南軍政長官公署,徐遠舉成為長官公署二處處長。當時西南軍政長官是張群,張早就認識徐遠舉,對他特別賞識,所以徐遠舉更是紅得發紫,故當時國民黨軍政界都稱徐遠舉是“半壁江山,西南紅人”。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1949年9月至11月,徐遠舉在重慶主持策劃一系列大屠殺、大破壞計劃。12月在昆明被雲南盧漢起義部隊捕獲,後作為戰犯被押回重慶白公館關押,1956年轉北京功德林戰犯管理所。經過改造,徐遠舉認識到自己罪行的嚴重,他向公安部門表示,對自己的問題“決不保留,決不擴大縮小,老老實實交代”。後來監獄組織關押人員撰寫國民黨的歷史資料,徐遠舉最賣力,也毫無顧慮,知道什麼便寫什麼,從不回避寫自己的問題。在慶祝建國10周年時,杜聿明、宋希濂等33名戰犯被特赦,徐遠舉也盼望著有朝一日能被釋放,但一直沒有輪到他。  “文革”爆發後,停止瞭對在押戰犯的特赦,已特赦的有的也被重新關進監獄,徐遠舉感到絕望瞭。“四人幫”為整倒一批老幹部,到處逼人寫黑材料,但徐遠舉寧肯挨罵甚至挨打,也不亂咬人。據沈醉回憶說:“‘四人幫’為瞭把秦城監獄的那一幢樓騰出來,囚禁忠於黨和人民的革命老幹部,把黃維和許多軍長一級的戰犯,都送到撫順原日本戰俘管理所,讓軍統和中統等10多名搞特務工作的留下來,逼他們提供材料,誣蔑好人。徐對此氣憤異常,認為這不是共產黨的傳統和光明磊落的作風。”  1973年冬,徐遠舉在勞動期間因工作不合格而受到批評,脾氣暴躁的徐遠舉情緒激動大吵大鬧,當晚又用冷水沖澡,本來他就患有高血壓,結果剛走出衛生間就暈倒,後經醫院搶救,終因腦血管破裂不治而亡。  沈醉、徐遠舉和周養浩三人是國民黨軍統局內赫赫有名的幹將,他們職務相近年齡相仿,又都深受戴笠的器重,被稱為軍統“三劍客”,但他們卻走過瞭各自不同的風雨人生路。  “書生殺手”周養浩客死異國  周養浩是浙江江山縣人,與戴笠和毛人鳳都是同鄉。1933年,由戴笠介紹、唐縱監督,上海法學院法律系畢業的周養浩宣誓加入瞭復興社特務處,從那時直到被俘,周養浩為國民黨做瞭16年的特工工作,先後擔任過息烽監獄主任、重慶衛戍總司令部保防處處長、保密局西南特區副區長等職。周舉止斯文儒雅卻心狠手辣,是軍統內部有名的“書生殺手”,他曾親自策劃部屬殺害愛國將領楊虎城的行動。1949年冬國民黨在西南大撤退時,周養浩秉承特務頭子毛人鳳的命令,在重慶、成都、昆明等地參與佈置大破壞與大屠殺,後在昆明被逮捕。  解放後周養浩在白公館關押期間,與沈醉、徐遠舉等人同處一室,因沈醉交代問題時曾涉及到周養浩,周養浩懷疑是沈醉有意出賣自己,於是他怒火沖天頓起殺意,拿起身邊的小板凳就往沈醉頭上砸去,多虧旁邊的宋希濂伸臂一擋才沒砸著沈醉。周養浩正要打第二次時,凳子已被宋希濂奪走。此後周養浩和沈醉一直是橫眉冷對,老死不相往來,兩人不管是誰,涉及到對方時總是有意回避,就像沒有這個人似的。  1975年3月20日,中共中央統戰部和公安部聯合下達瞭《關於安置特赦釋放人員的意見》,其中第六條規定:“凡願意回臺灣的,報中央統戰部、公安部辦理。”時任公安部部長的華國鋒也向世人公開宣佈:“願意回臺灣的,可以回臺灣,給足路費,提供方便,去瞭以後願意回來的,我們歡迎。”根據這個精神,周養浩與其他幾個特赦人員一道申請去臺,但由於臺灣方面拒絕他們入境,周養浩等人滯留香港,幾個月後周養浩輾轉赴美定居,1990年在美國病逝。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中國歷史上的那些末代帝王們的最終歸宿是什麼?

  導讀:秦朝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國傢,實現瞭大范圍的統一,推及郡縣制,書同文,車同軌,為後世奠定瞭兩千年的中央集權王朝雛形。秦朝最後一位皇帝是秦子嬰。子嬰父親為秦始皇長子扶蘇。漢元年冬十月,沛公至霸上,秦王子嬰素車白馬,於軹道向劉邦投降,秦朝滅亡。項羽在進入咸陽之後殺死瞭子嬰。  西漢,一個民族因為他而得名。漢朝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由此可知。漢高祖是歷史上第一位平民皇帝,西漢有所作為的著名皇帝有很多,漢高祖,文景之治的文帝和景帝,漢武帝,漢宣帝等等。西漢定都長安(今陜西省西安市西北)。陵寢遍佈關中,文物遺存十分豐富,顯示出“漢並天下”、多姿多彩的時代風貌。  孺子嬰(5年-25年),西漢末代皇帝(6年—8年十一月在位),號孺子,是楚孝王劉囂曾孫、廣戚侯劉顯子、漢宣帝的玄孫。初始元年(8年),王莽將“攝皇帝”稱號改稱“假皇帝”;同年,王莽自稱漢太祖劉邦要他做皇帝,便強迫劉嬰禪位給他,建國號“新”,更始二年(24年),王莽為更始帝劉玄所敗,劉嬰當時身在長安。平陵人方望等人依據天象認為劉玄必敗,而劉嬰才是天子正統,便起兵將劉嬰迎至臨涇,擁立為天子。更始三年(25年),劉玄派遣丞相李松將其擊破,劉嬰被殺。  東漢又稱為後漢,乃為區別於西漢之前漢。又取漢朝中興之意,稱為中漢。東漢時人稱首都雒陽為東京,因此又以東京為東漢的代稱。東漢同樣是當時世界上一個強大的國傢,而前期的光武中興和明章之治,在東漢儒學發展更加蓬勃,當然,皇帝積極參與學術研究,推動瞭中國歷史的進程。   漢獻帝(181年-234年4月21日),名劉協,字伯和,東漢最後一位皇帝,在位時期是從189年到220年。延康元年(220年),曹操去世,他的兒子曹丕認為自己在北方的地位已經足夠穩固,於十月乙卯日(11月25**迫劉協將帝位禪讓給他,建立魏國。封劉協為山陽公。魏明帝青龍二年(234年)三月庚寅(4月21日)劉協壽終正寢,魏明帝以素服為他發喪。八月壬申,葬於禪陵。謚號為孝獻皇帝。  隋朝(581年3月4日—619年5月23日)是中國歷史之中,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的一個重要的朝代,史學傢常把它和唐朝合稱隋唐。581年3月4日,隋文帝楊堅受禪建立隋朝,619年5月23日,隋哀帝禪讓王世充,隋朝滅亡,國祚38年。唐朝在某程度上更是隋朝的伸展。此朝代深刻影響往後唐朝、宋朝及以後中國朝代(至現今仍存影響力)的政治、經濟,文化,外交  李自成軍攻入京師。太監王廉急告皇帝,思宗在宮中飲酒長嘆:“苦我民爾!”太監張殷勸皇帝投降,被一劍刺死。明思宗命人分送太子、永王、定王到勛戚周奎、田弘遇傢。又逼周後自殺,手刃袁妃(未死)、長平公主(未死)、昭仁公主。相關閱讀推薦:中國古代十二個武功最厲害的帝王 哪個皇帝武功最強盤點帝王寵妃中10對絕色姐妹花:史上十大花心皇帝中國歷史上最有才情的十大帝王:哪些皇帝最有才?毒害中華民族最大的3個皇帝 遺害千古的專制帝王歷史上最偉大帝王排行榜:權威總結十大最傑出皇帝史上最完美的女人!古代帝王後妃中的八大絕世才女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然後思宗手執三眼槍與數十名太監騎馬出東華門,被亂箭所阻,再跑到齊化門(朝陽門),成國公朱純臣閉門不納,後轉向安定門,此地守軍已經星散,大門深鎖,太監以利斧亦無法劈開。三月十九日拂曉,大火四起,重返皇宮,城外已經是火光映天。此時天色將明,崇禎在前殿鳴鐘召集百官,卻無一人前來,明思宗說:“諸臣誤朕也,國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棄之,皆為奸臣所誤,以至於此。”最後在景山歪脖樹上自縊身亡,死時光著左腳,右腳穿著一隻紅鞋。時年33歲。身邊僅有提督太監王承恩陪同。上吊死前於藍色袍服上大書“朕涼德藐躬(也有一說薄德匪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勿傷百姓一人”。三月二十一日屍體被發現,大順軍將明思宗與周皇後的屍棺移出宮禁,在東華門示眾,“諸臣哭拜者三十人,拜而不哭者六十人,餘皆睥睨過之。”,梓宮暫厝在紫禁城北面的河邊。  隋恭帝楊侑(605年-619年9月14日),隋煬帝長子楊昭的第三子,初封陳王,後改封代王。煬後改隋煬帝幸江都,留其為長安留守。太原留守李淵起兵攻克長安之後,被李淵立為傀儡皇帝,尊楊廣為太上皇。618年禪位於李淵,封楊侑為酅國公,唐朝武德二年八月初一丁酉日(619年9月14日)去世,終年15歲,死後謚號隋恭帝。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國歷史上強盛的朝代之一。國號唐是晉國的古名,泛指今山西省的中心地域。唐朝由唐高祖李淵所建立,為胡漢融合後的大帝國,與隋朝合稱隋唐。唐室出身關隴集團,先祖李虎在南北朝的西魏是八柱國之一,封為唐國公。其後代李淵為隋朝晉陽(今山西太原)留守,在隋末民變時出兵入關中以爭奪天下,於618年受隋恭帝楊侑禪位建國唐朝,在唐朝統一戰爭統一天下。唐朝的首都為長安(今陜西西安),並且設有東都洛陽、北都太原等等陪都。  唐哀帝李柷(“柷”,拼音:zhù;892年-908年),原名祚。唐昭宗第九子,生母何皇後。唐朝末代皇帝(第二十代,除武則天和殤帝以外),904年-907年在位,在位3年,被廢。次年死,得年17歲,葬於溫陵。遜位後,李柷被迫遷到曹州(在今山東省內),次年(908年)二月二十一日被朱晃毒死。朱晃上謚號為哀皇帝,以王禮葬於濟陰縣之定陶鄉。   明朝(1368年1月23日-1644年4月25日),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國祚276年。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定都於應天府(今南京市),其轄區稱為京師。1421年明成祖朱棣遷都至順天府(今北京市),北平佈政司升為京師,原京師改稱南京。  公元1368年,時為韓宋吳王的朱元璋,在統一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等群雄勢力後。於當年農歷正月初四日,在應天府登基,國號大明。因明朝的皇帝姓朱,故又稱朱明。  明思宗朱由檢(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明朝最後一任皇帝,光宗第五子,熹宗異母弟,明朝第十六位皇帝,母為淑女劉氏,年號崇禎。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