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殺戮

八國聯軍北京殺戮揭秘:婦女懼受凌辱紛紛自盡

  導讀:因戰亂而引發的災難還遠不僅僅是屠殺。日本人植松良三在《北京戰後記》中記載說:“北京城內外慘狀,頗有可記者。……居民四面逃遁,兄弟妻子離散,面目滲澹,財貨任人掠奪者有之,婦女任人凌辱者有之。更可恨者,此次入京之聯軍,已非復昔日之紀律嚴明。將校率軍士,軍士約同輩,白晝公然大肆掠奪。此我等所親見….據某華人雲:北清婦女懼受凌辱,往往深窗之下自經者不少,其未受災害者,僅於房外樹一某國順民之小旗,堅閉門戶,茍延殘喘,情殊可憫。不幸而遇掠奪軍人來,將銀錢獻出,以求保性命而已”。  羅惇曧在《拳變餘聞》中記載:“城內外民居市廛,已焚者十之三四。聯軍皆大掠,鮮得免者。其袒匪之傢,受傷更烈。珍玩器物皆掠盡,其不便匣藏者,皆賤值售焉。婦女慮受辱,多自剄。朝衣冠及鳳冠補服之屍,觸目皆是。有自剄久,項斷屍墜者。其生存者,多於門首插某國順民旗,求保護”。一些官吏和傢屬,他們身穿朝衣鳳冠自殺,屍體無人看管,吊的時間久瞭,首頸斷裂,其慘狀可知。至於洋兵闖入居民傢中搶劫的時候,遇到井裡填滿死人乃是常有之事。  據《崇陵傳信錄》、《西巡回鑾始末記》等清人筆記的記載,在北京城破後自殺的官員頗為不少。主張仇外的尚書崇綺,北京城破後逃到保定,聽說其全傢自殺身亡,於是也在保定的蓮池書院服毒自殺。安徽巡撫福潤,全傢自盡,福潤的老母已經90多歲瞭,也不得善終。祭酒王懿榮夫婦和媳婦,一起投井自殺。主事王鐵珊和祭酒熙元,也都自殺身亡。宗室庶吉士壽富與弟弟富壽,還有兩個妹妹及婢女一起服毒自殺,其他人都死瞭,兩兄弟一時未死,壽富於是橫刀自剄,富壽處理完這些屍首後也從容引刀自盡。   八國聯軍進入北京後,曾公開準許士兵搶劫三天,但事實上,直到侵略軍撤離之日,搶劫行動也沒有停止。當時一個英國人說:“凡是士兵所需要的,都是派出一隊一隊的士兵去搶劫中國人的財產而得來的。如果士兵需要一些東西,而中國人稍一遲疑的話,就免不瞭送命。”另外,洋兵通常以捕拿義和團、搜查軍械為名,“在各街巷挨戶踹門而入,臥房密室,無處不至,翻箱倒櫃,無處不搜,凡銀錢鐘表細軟值錢之物,劫擄一空,謂之擾城。稍有攔阻,即被戕害。……此往彼來,一日數十起。”  英國記著辛普森對這些搶掠行為做瞭繪聲繪色的介紹,在他的筆下,野蠻的印度兵“於昏夜中走入教民婦女所居之屋,各搶女人頭上所戴之首飾,即一小銀簪亦搶之”;矜持的德國人從鄉村“騎馬而行,鞍上滿系巨包,前面驅有牛、馬等獸,皆於路上掠得”;兇猛的俄國人在滿載頤和園中的擄掠之物後,還要將那些不便帶走的珍貴物品施以破壞,“於是有三個美麗無價之大花瓶遂受此劫,尚有玉器數件,雕刻奇巧,亦同時粉碎”,諸如此類,不勝枚舉。就連當時也參與瞭這些劫掠活動的辛普森也對此頗為微詞,稱各國軍隊雖服裝、面貌各異,其實都是“盛裝騎馬之盜賊”,“其所為之事無異,皆殺人耳,搶劫耳”。   面對這些暴行,北京城內的老百姓隻得想盡一切辦法來保護自己,他們掛出白旗或者匆忙間制作的各國旗幟,或者請洋人寫些字條,大意是他們傢已經被掠奪過瞭或者標明此處財產已被某個歐洲人所占有, 希望能使自己幸免於難。但是,據辛普森的介紹,房主即使張貼瞭類似的標志和旗幟,“嘲笑著的搶劫者們”仍舊會把它們扯下,並毫不手軟地進行劫掠。相關閱讀推薦:​晚清時期八國聯軍中的中國軍團 助聯軍進攻北京!滿清之殤:促成八國聯軍侵華的軍機大臣竟然是文盲盤點:歷史上八國聯軍侵華的15件不為人知的事件八國聯軍竟有1300名是中國兵!比外國人還要勇猛揭秘:八國聯軍進京慈禧出逃前辦的最後一件事?揭秘:慈禧慘敗給八國聯軍背後不為人知的內幕

解密:朱棣為掩蓋篡位殺戮罪孽的三大形象工程

  朱棣在位二十二年,雖說是功過參半,但更多是一位明君。  永樂盛世,萬國來朝,的確很狂熱,但奪權背後的那種血腥,尤其是屠殺宮女、株連方孝孺十族,讓建文帝死不見屍,凡此種種,無不令人發指,引發瞭國人無數反思。  靖難之役,就結局、過程而言,有著一定偶然性;就實力、道義而論,成功性微乎其微。地方藩王戰勝中央王朝,中國歷史上僅此一例,要知道規模更宏大的“七國之亂”和“八王之亂”都以地方政權失敗告終的。雙方領導者在戰爭中起到瞭關鍵性作用。建文君臣多屬文弱書生,缺乏政治經驗,加上用人失當,軍事策略也一誤再誤,直至敗亡。而燕王朱棣工於權謀,老於行陣,堅忍持久,屢挫不蹶,始為困獸之搏,終而一擲獲勝。  朱棣篡位後,為瞭改變“篡逆”形象,為瞭掩蓋“殺戮”罪孽,大搞國傢形象工程,舉其大者就有北京皇宮、長城、運河、鄭和航海遠征、永樂大典和南京大報恩寺等等。  其中,皇宮是證明其正統性的核心,寺廟是他為過度殺戮而懺悔贖罪的地點,長城是國土的堅硬屏障,運河是貫通新舊京城(南京和北京)的漕運血管;鄭和下西洋是他的權力在全球范圍內的巨大延伸;那部僅僅繕寫瞭一套的《永樂大典》,實現瞭他對於信息的徹底壟斷。   然而,重中之重有三項:營建北京城、編纂《永樂大典》、派遣鄭和下西洋。  一、遷都北京  明成祖在位期間,最大一項舉措是將都城北遷。一方面北京是朱棣“肇基”之地,另一方面出於加強北部邊防之需。南京位處江東,經濟條件較優,但從軍事角度而言,不易控禦北方。眾所周知,明朝外部威脅主要來自蒙古,北邊必須屯駐重兵,而成祖將“塞王”內遷後,北方缺乏高層軍事指揮核心,如皇帝仍駐南京,則鞭長莫及,調度難免失靈。但北京作為首都的缺陷,在於遠離江南經濟中心,物資供應困難,因此遷都行動遇到瞭極大阻力。但明成祖態度堅決,反對者都受到處罰,個別人甚至被處死。紫禁城落成後,朱棣下令遷都北京,並模仿洪武“徙富民”之舉,將全國各地富戶大批遷徙到北京附近,以發展當地經濟。又開通漕運,保證糧食供給。從此,北京成為中國的首都,一直延續至今。相關閱讀推薦:明成祖朱棣與四個女人的混亂關系:竟有四個母親?朱元璋傳位給朱允炆的驚人內幕:為何不傳給朱棣?朱允炆的下落讓朱棣糾結瞭一生:明惠帝朱允炆去向揭秘:大明朝永樂大帝朱棣”活剮三千宮女的內幕明成祖朱棣迫害政敵妻女:56歲老婦竟被凌辱20次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二、編纂《永樂大典》  朱棣為改變“篡逆”形象,標本文治,尊崇儒學。明成祖組織瞭一系列修書工作,由解縉等人奉命編纂,3000多人參與其中,歷時五年告成,因完成於永樂年間,故定名《永樂大典》。全書22877卷,另有凡例、目錄60卷,合共22937卷,裝成11095冊,約3.7億字。全書所采古書達七八千種,上自先秦,下迄明初,薈萃瞭古今群書。      毫無疑問,《永樂大典》是我國歷史上最大一部百科全書,但由於篇幅浩大,未能刻板付印,隻是清抄瞭一部。隨後明朝遷都北京,《永樂大典》也隨之北遷,藏於皇宮文樓內。嘉靖年間,明世宗命人重錄副本,正本不翼而飛,據說陪葬在十三陵。  三、派遣鄭和下西洋  提起中國歷史外交,不能不說兩個人:一是張騫通西域,二是鄭和下西洋。對於鄭和為何下西洋,是為瞭炫耀國威OR尋求寶物,還是為瞭查訪建文帝下落?一直沒有定論。但鄭和開始下西洋後,亞非各國多遣使來和中國建交及進行貿易,絡繹不絕與途。據不完全統計,在永樂年間,有60個國傢245次訪問中國,其中浡泥、蘇祿(菲律賓)、古麻剌朗、滿剌加、尼八剌(尼泊爾)、錫蘭(斯裡蘭卡)等六個國傢八位國王九人次訪問中國,前三國王在訪問時不幸病故,分別葬於南京、山東、福建,這些都是中外友誼的見證。   鄭和七次遠洋出海,前後歷時20多年,途經亞非30多個國傢和地區,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並且越過瞭赤道,打通瞭從中國到東非的航路,把亞非廣大海域連成一片,是人類航海史上一大壯舉。比哥倫佈在1492年到達美洲要早87年,比迪亞士在1487年發現好望角要早82年,比達伽馬在1498年到達印度要早93年,比麥哲倫在1521年到達菲律賓要早116年。  朱棣之所以好大喜功,是有其內在原因的:和絕大多數皇帝不同,他依靠的是純粹的武力,打敗自己的侄兒,用血腥的殺戮和公開的暴力奪得瞭最高權力,這明顯違反瞭帝國自己宣傳的官方思想——儒傢思想,而且也違反瞭古代社會權力繼承的合法程序,給自己留下瞭很糟糕的記錄。所以,他渴望打造“權利美學”來改變篡逆形象。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然而,這一切大肆消耗瞭明王朝的資源,引發嚴重的銅錢荒和白銀荒,宮廷財政虧空嚴重,經濟危機爆發,從1405年起到1421年,僅僅過瞭16年,物價就飛漲瞭三百多倍。民眾的怨恨、抗議和反叛事件洪水般包圍著紫禁城,甚至文官集團都開始私下議論永樂大帝的過錯。朱棣的權力美學和宏大敘事付出瞭高昂的政治代價。  明太祖把兒孫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勢力日益膨脹。他死後,孫子建文帝即位。建文帝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嚴重威脅藩王利益,坐鎮北平的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起兵反抗,隨後揮師南下,史稱“靖難之役”。1402年,朱棣攻破明朝京城南京,戰亂中建文帝下落不明。      同年,朱棣即位,就是明成祖。第二年,改元永樂,改北平為北京。1421年,遷都北京,稱北京為京師,南京為留都。靖難之役,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死後不久爆發的一場統治階級內部爭奪皇位的戰爭。 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揭秘:名將白起是百勝“戰神”還是殺戮“殺神”

  白起:“關東出相,關西出將”,這句話,或許正是源於白起。白起是今陜西眉縣常興人,當年這裡是秦國關西故地,百姓與羌胡等族雜居,崇尚勇力、精於騎射。  白起的檔案在公元前294年前是一片空白,史書上沒有關於他的任何記載。公元前294年,在韓國的新城(今河南伊川西南)外,白起第一次亮劍,以左庶長(相當於中級將領)的身份指揮新城之戰。他一戰告捷,初步展示瞭自己的軍事才華。  此時,距離商鞅開啟的變法時代,剛剛過去62年。接下來的37年,秦國進入瞭白起的征戰時代。新城之戰,打開瞭秦國東進的大門。韓國當然咽不下這口氣。為瞭奪回新城,韓國找到魏國幫忙。24萬聯軍聚集在伊闕(今洛陽龍門),向白起叫板。秦軍人數不及對方一半,唯一的可趁之機是韓、魏兩軍各有私心。白起繞到瞭魏軍的背面,突襲得手,再掉過頭來,全殲韓軍,俘獲瞭主將公孫喜。這是戰國時代一次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24萬聯軍化為烏有,韓、魏兩國被擠出瞭強國俱樂部,5座城池歸於秦國。第二年,一聽說白起又要出兵,魏軍聞風而逃,61座城池拱手相讓。   至此,韓、魏已不堪一擊,秦國開始把主攻方向改向南方的楚國。公元前279年,對楚國的戰爭打響。在這個老牌的南方大國面前,白起的進展出乎意料地順利,先是連下5城,接著輕而易舉攻陷都城。楚國的國都,一夜之間變成秦國的南郡,楚王倉皇逃走。消息傳到咸陽,秦昭王大喜過望,封白起為武安君,“以武安民”。相關閱讀推薦:白起死亡之謎 號稱“人屠”的白起是怎麼死的?號稱“人屠”的白起究竟殺瞭多少人?白起簡介白起坑殺多少人?白起坑殺趙軍的原因探析大秦帝國武安君白起是誰:盤點歷史上的武安君白起以前是鑄劍師? 大秦帝國之縱橫白起簡介分頁:1/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長平之戰,千古罪證  秦國剩下的宿敵隻有一個:趙國。在戰國七雄中,最有可能和秦爭奪統一權的,也是趙國。秦國商鞅變法完成之後,趙國也開始瞭“胡服騎射”的改革。秦趙兩國的勢均力敵,從“戰國四大名將”就可見一斑:白起戰廉頗、王翦對李牧,他們分屬秦趙兩國,是彼此畢生的勁敵。  公元前262年,白起再度攻打韓國,奪取野王城,切斷瞭韓國的上黨和都城的聯系。上黨郡守馮亭和老百姓商量說:“通往都城的道路切斷瞭,韓國肯定沒法管我們。秦軍逼近,韓國不能接應,我們不如歸附趙國。趙國如果接納瞭我們,秦國肯定會攻打趙國。趙國受到武力威脅,必定和韓國結盟。這樣一來,就能阻擋秦國瞭。”上黨的歸附,在趙國引起瞭一場爭議。有人預見到瞭禍害,有人垂涎一郡之地。最後,趙王還是決定接納上黨。兩年後,秦國的報復來瞭。秦將王齕奪取上黨,上黨軍民紛紛逃往趙國。趙國在長平駐軍,接應上黨的百姓。這給秦國落下瞭攻趙的口實。  長平之戰是一場兩國的生死大戰。趙國派出瞭王牌將軍廉頗。在長平,廉頗堅壁清野,三年不出,迫使秦軍陷入僵持戰。無可奈何的秦國,想到瞭一個好辦法,歷史上最著名的一場反間計就此上演–秦相范雎派人帶著千兩黃金,進入趙國,“間諜”逢人就說,秦軍不怕廉頗,廉頗有什麼本事,隻會守不會攻,秦軍就怕趙奢的兒子趙括。趙王果然中計,立即把趙括調往前線。趙括隻會紙上談兵,卻不懂臨陣應變。秦國反間計得逞,立即啟用白起為主將,王齕調為副將。同時下令:“任何人敢泄露武安君擔任主帥的秘密,斬!”趙括準備好的一套應對王齕的策略,完全落空瞭。   長平之戰以白起的勝利告終。趙括走投無路,被秦軍射死,40萬士兵投降。白起卻做瞭一個不可思議的決定–為防降兵暴動,除瞭派240名年幼的趙國小兵回國報信外,40萬人全部坑殺!趙國震驚,七國震驚。這也成為白起在史書上留下的濃重的一筆,縱然有一生不敗的戰功,但坑卒40萬,成瞭白起萬世難辯的罪證。分頁:2/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君王猜忌,悲劇結局  長平之戰過後,是秦國滅趙的最好時機,白起當然希望一勞永逸。但一報還一報,趙國也想到瞭反間計。  公元前259年,大名鼎鼎的說客蘇代,受趙王委托,帶上豐厚的禮物入秦。蘇代於是說:“滅瞭趙國,秦國稱王,武安君必然位列三公,他為秦國奪取瞭70多座城池,就是歷史上周公、召公的功勞,也不過如此。到時候,您就要屈居其下瞭。”  蘇代接著說:“上黨的百姓寧可歸附趙國,也不向秦投降,可見天下百姓不願做秦國的臣民。如果秦國滅瞭趙國,趙國北方的人會投奔燕國,東邊的歸入齊國,南面的跑去韓國魏國,秦國能得到的百姓又有多少呢?不如趁著趙國驚恐之際,叫趙國割地求和,別再讓武安君建功立業瞭。”  這段話說到瞭范雎的心坎上,他果然勸秦昭王和談。白起大失所望。一年後,等秦昭王再次意欲攻趙時,時機已然錯過瞭:趙國從重創中喘息過來,白起的身體也大不如前。秦昭王首先派王陵出兵,大敗。於是去請白起,白起斷然拒絕:“邯鄲不是那麼容易拿下的,何況各國的救兵紛紛開進趙國,他們對秦國的怨恨何止一日兩日?長平一戰,趙軍雖然死瞭40萬,但秦軍也折損瞭一半,我們國內空虛,還要遠征別國。趙軍以逸待勞,各國援軍裡應外合,秦軍必敗。”   昭王不聽,強行派兵。不久,第二員大將王齕果然遭遇瞭趙楚魏三國聯軍的夾擊。白起不免自鳴得意:“不聽我的話,如今怎麼樣啊?”這句話傳到昭王的耳朵裡,昭王惱羞成怒。那好,你白起上陣吧!國相范雎親自去請,但白起犟如黃牛,偏不從命。一個將軍,既然不能為王所用,就隻能為王所棄。分頁:3/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公元前258年,白起被奪官、削爵、降為士兵、遷居他鄉。由於病情反復,白起無法遠遷。他滯留在咸陽的3個月裡,正是秦軍節節敗退之時。顏面掃地的秦昭王,不想讓他繼續得意,更不想讓他看到自己決策的失敗,便勒令他離開。白起才走,秦昭王就和范雎商量:“白起心懷怨誹,不如處死。”在咸陽城外十裡,白起接到瞭賜死的命令。剛烈的白起拔出劍:“我有什麼彌天大罪,何至於這個下場?”良久,他又嘆息道:“我本來就該死。長平之戰,趙國40萬人投降,我欺騙瞭他們,把他們都活埋瞭,這足夠死罪。”說罷,他舉起瞭那把鮮血浸染過的戰劍,刺向瞭自己。  白起的悲劇,源於他的性格。昭王明知必敗仍強令出征,這已經不是對白起軍事能力的考驗,而是對他聽命與否的檢測,白起偏偏看不到這一點,一而再,再而三地抗命。此後秦國的另一位名將王翦就很好地接受瞭白起的教訓,在殘暴的秦始皇手下得到善終。  在後人的眼中,白起更多是以“殺神”的形象出現;然而當年,他是秦國真正的“戰神”,他的軍事才能無人能敵。秦國最終能一統天下,和他征戰數十年取得的赫赫戰功關系密切–這是歷代史學傢都不會否認的事實。分頁:4/4頁  上一頁234下一頁

1967年印尼排華:20萬華僑遭殺戮數百人被挖心

  1965年,中國和印度尼西亞高層互訪頻繁,各類團組往來如織。國慶期間集聚北京的印尼大小團組28個共500多人,創歷年中、印尼人員往來之最,在當時我國的對外關系中也少見。誰也沒想到這“繁華”背後,竟暗藏著外交危機。  禍起“九卅事件”  1965年9月30日午夜,以印尼總統警衛部隊查克拉比拉瓦營營長翁東中校為首的親蘇加諾軍官,在印尼共產黨的支持與配合下,以陸軍中有個“將領委員會”在首都大量集結兵力、陰謀發動推翻蘇加諾總統的軍事政變為由,在雅加達逮捕和處死瞭包括陸軍司令亞尼在內的六名陸軍將領和一名軍官。蘇加諾的政敵、國防安全統籌部長納蘇蒂安本是逮捕名單的頭名,則僥幸逃脫,其幼女被誤殺。這就是60年代世人皆知的印尼“九卅事件”。  這一突發事件,給瞭以納蘇蒂安為首的軍人集團公開反共的口實,引發起大規模鎮壓共產黨的行動。10月1日,時任戰略後備司令部司令的陸軍少將蘇哈托調動大量兵力控制瞭首都雅加達,全城通宵戒嚴,軍、憲密佈,陸軍控制的報紙和電臺發動宣傳攻勢,就“九卅事件”中處死6名陸軍將領事極力煽惑。在陸軍當局控制下的雅加達一些政黨團體,也公開指責印尼共產黨是“九卅事件”的主謀。10月2日,印尼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及《忠誠報》被禁止發行。10月3日,印尼國傢通訊社《安塔拉》被封,旋被軍管。10月8日至10日,印尼共、人民青年團、全印尼中央職工會和印尼婦女運動協會等的總部辦公處相繼被搗毀。10月18日,雅加達軍區司令部宣佈取締上述組織和其他一些進步團體。在幾個月內,印尼共和進步團體受到嚴重摧殘,其主要領導人艾地等人全部被殺。據不完全統計,先後有20萬人慘遭殺戮,約30萬人被逮捕監禁。  大造反華輿論  與此同時,軍人集團一方面逼壓蘇加諾總統逐步讓權,一方面不斷通過媒體誣蔑中國支持“九卅運動”、幹涉印尼內政,煽動反華情緒。1965年10月6日,陸軍的《戰鬥報》含沙射影地說:“難道九卅運動僅出自翁東的想法,而沒有作為幕後主使者的國內或國外的政治活動傢的參與謀劃嗎?難道‘九卅運動’的反革命冒險僅靠他們各自的物質力量,而沒有國內或國外廣大階層在物質和精神上的支持和幫助嗎?”《武裝部隊報》10月10日則別有用心地說,“為何‘九卅運動’選擇10月1日,正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作為民族悲劇的開端”。在大造反華輿論的同時,印尼還利用“掛旗問題”大做文章。10月5日,納蘇蒂安下令全國和駐印尼的外交使團降半旗一周,為被殺將領致哀。中國使領館堅決拒絕。但為避免刺激右派勢力,根據國內指示此間不掛旗。印尼軍人集團借題發揮,橫加指責,說中國使領館的做法“傷害瞭印尼的民族感情”。印尼伊斯蘭教聯合會的《社會使者報》10月7日煽惑說:“在雅加達全市,包括外國使館都下半旗,惟獨中國大使館沒有下半旗……難道沒有外國的手參加搗亂。”10月8日,印尼反華勢力煽惑群眾向我駐雅加達總領事館示威。1965年10月16日下午,40餘名全副武裝的軍人,突然包圍瞭中國大使館商務參贊處。他們用槍威逼中國外交人員,逐一搜身盤問,並用刺刀劈開辦公室的箱櫃,搜查文件,搶劫財務。制造瞭外交史上罕見的惡劣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