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殺死

唐朝假太監仇士良:一生殺死二王一妃四宰相

  導讀:據史書記載:仇士良共殺二王、一妃、四宰相,雖貪酷二十餘年,卻因弄權有術,始終恩禮不衰。他生前被封為楚國公、兼統領左右神策軍,知內省事,死後追封為揚州大都督。這樣一個血債累累的假宦官,究竟是如何竊國弄權,而又能恩禮不衰的呢?  仇士良,字匡美,循州興寧(今屬廣東惠州)人。唐順宗時進宮為太監(又一個生根不凈的假太監),被分撥到太子李純的東宮。永貞元年(公元805年)八月,宦官俱文珍等逼迫唐順宗禪位於太子。太子李純即位,是為唐憲宗。憲宗即位後,凡擁立自己為帝的宦官都被加封進爵。仇士良雖然不是擁立唐憲宗的主謀,但因曾是太子東宮侍奉,也升為內給事。不久又出任平盧、鳳翔監軍,從此走上政治舞臺。  從唐憲宗元和年間到唐文宗大和年間,仇士良數次出任內外五坊使。五坊指雕坊、鶻坊、鷂坊、鷹坊、狗坊。這些鷹犬專供皇帝狩獵作樂使用。每到秋高氣爽之際,仇士良一夥便到京郊去放鷹走狗。所到之處,地方官員都需供飯奉酒,弄得到處雞犬不寧,地方官員敢怒不敢言。時人對此起瞭一個專門名稱,叫做”供奉鳥雀”。史書上稱仇士良一夥的胡作非為”暴甚寇盜”。  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唐憲宗開始服用壯陽長生藥,性情變得暴躁多怒,陪侍左右的宦官,經常被斥責甚至被殺。第二年,唐憲宗被宦官王守澄的同黨陳弘志所殺,王守澄等宦官擁立唐穆宗李恒繼位;長慶四年(公元824年),唐穆宗病死,唐敬宗繼位,他比穆宗更荒淫無度。寶歷三年(公元827年),宦官劉克明又把唐敬宗殺死在更衣室裡,並擁立絳王李悟為帝。另一派宦官王守澄等聯合宰相裴度誅滅瞭劉克明等,迎唐穆宗的兒子、唐敬宗的二弟,江王李涵(即李昂)出來當皇帝,是為唐文宗。在這些變亂中,宦官命運生死未卜,起落無常,而仇士良的地位卻一直都沒有受影響,看來他是善於窺察風向,及時投向得勢的那一派宦官的。  唐文宗為瞭翦除尾大不掉的宦官,秘密毒死瞭王守澄。王守澄死後,仇士良乘隙而出,擔任瞭左神策軍中尉,從此掌握瞭禁軍,並形成瞭一個新的以他為首的宦官集團。  王守澄是擁立唐文宗的老臣,由於是秘密鴆殺,對外並沒有宣佈他的罪狀。同時為瞭安撫其他宦官,唐文宗詔命定於大和九年(公元835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把王守澄安葬在京東滬水上的白鹿原,所有宦官前去送葬,這是一個難得的清除誅殺宦官的好機會。   但由於謀劃不周,李訓、鄭註謀誅宦官的計劃徹底失敗瞭,一幹人等被一網打盡。歷史上稱這一事件為”甘露之變”。甘露之變一敗於李訓等密謀不周,用人不當;再敗於仇士良的奸猾與殘酷。結果是舉事者身首異處,連累公卿重臣慘遭殺戮,以致朝廷上出現”公卿半空”的情景,朝廷從此成瞭宦官集團的天下。  在“甘露之變”中,仇士良成功的劫持瞭皇帝,挾天子以誅群臣,瞞過瞭天下的耳目。他成瞭宦官的大頭目,加官封爵,當上瞭右驍衛大將軍,另一個宦官頭目魚弘志當上瞭右衛上將軍兼中尉,朝政大權全部控制在瞭宦官集團的手中。  仇士良手毒心狠,“甘露之變”後,他一手遮天,氣焰更盛。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說,此時,“宦官氣益盛,迫脅天子,下視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  仇士良為樹立自己的絕對權威,以追查“甘露事件”為由,對不依附自己者一概貶殺。一時間,京城內屍橫遍地,一派肅殺氣氛。仆射令狐楚對唐文宗說:”參與李訓事件的人都已被殺,他們的族人也都盡滅。如今暴屍橫籍,腐臭難聞,實是慘不忍睹啊。”文宗聽後也很傷心,下令將宰相王涯等人的屍體埋葬。仇士良聞知後,怒不可遏,私自令人掘其墳墓,將屍骨扔到河裡,以泄心中之恨。  “甘露之變”後,仇士良對唐文宗一直懷恨在心,屢次想廢掉他,另立一個更聽話的傀儡。當他找值班的翰林學士崔慎起草換帝詔書時,隻因崔慎對草擬詔書誓死不從,仇士良才免強罷手。  唐文宗在仇士良的挾制下,苦悶鬱煩,隻好飲酒求醉,賦詩遣愁。而仇士良也隻允許他吃喝玩樂,不準他過問國傢大事。開成四年(公元839年),唐文宗在一次朝會後,曾涕泣曰:“今日朕受制於傢奴,還不如周赧王、漢獻帝受制於諸侯大臣”。由於長期抑鬱,唐文宗終於病倒瞭。開成五年正月,唐文宗已病得不能下床,便命樞密使劉弘逸、薛季棱叫來楊嗣復和李玨,囑咐他們輔助太子李成美監國。   仇士良、魚弘志得訊後,於當天晚上就偽造詔書,廢太子為陳王,立潁王李炎為皇太弟,負責處理軍國大事。第二天,帶李炎登上朝堂接見百官。唐文宗聞知後,也無可奈何,群臣更是沒有人敢反對瞭。  兩天後,唐文宗帶著無限的惆悵和憂傷,病死在長安宮的太和殿。宰相李玨、知樞密使劉弘逸奉密旨,以皇太子陳王李成美監國。但仇士良、魚弘志卻矯詔,於十六王宅迎立皇太弟潁王李炎為帝,是為唐武宗。相關閱讀推薦:高力士:揭秘古代迎娶“國花”為妻的風流太監慈禧太後的什麼冬季娛樂項目讓太監們苦不堪言?見皇上說“吉祥”是大不敬 本是太監間的問候語史上最禍國殃民的10大流氓太監:第一名就是他!揭秘:千古賢君唐文宗為何竟被活活被太監氣死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仇士良的爪牙們倚仗仇的權勢,在京城地區姿意橫行,京兆尹張仲方懼不敢管胡作非為的禁軍,被改為司農卿。而薛元賞作瞭京兆尹,一次,元賞到李石傢拜會,剛到府中,聽到李石與人在廳中爭吵十分激烈,便派人去偷看,原來是神策將軍與李石在吵,薛元賞快步走進廳中,對李石說:“相公輔佐天子,綱紀四海,今近不能制一將軍,使無禮如此,何以鎮服四夷!”然後密命自己的護衛等在下馬橋旁,神策將軍出來經過時,擒住,等元賞來到時,神策將軍已跪在道旁聽候處置瞭。這時,有黨羽飛報仇士良,仇士良派一宦官趕來說:“中尉請京兆尹前去有事商量。”薛元賞說:“屬有公事,行當繼至。”遂杖殺瞭神策將軍。     然後,薛元賞換上待罪的服裝到仇士良那裡,仇士良盛氣凌人地質問:“癡書生何敢杖殺禁軍大將!”薛元賞說:“中尉,大臣也,宰相,亦大臣也,宰相之人若無禮於中尉,如之何?中尉之人若無禮於宰相,庸可恕乎!中尉與國同體,當為國惜法,元賞以囚服來,惟中尉死生之!”薛元賞不亢不卑的一席話,使仇士良銳氣減瞭許多,又想神策將軍已死,元賞所說符合法律,不好治罪,就強裝歡顏,留元賞飲酒,顯示出瞭仇士良的狡黠,不能加罪就籠絡,把報復埋在心裡。此事後,禁軍們收斂瞭許多。  公元839年(開成四年)11月,得病的文宗在思政殿閑坐,問值班的學士周墀:“你說朕象前朝的哪一代君主?”周墀回答:“陛下乃堯舜之主!”文宗搖搖頭,嘆口氣說:“朕怎麼敢比堯舜,我所以問你,是讓你看我象不象周赧王和漢獻帝?”周赧王和漢獻帝都是亡國之君,周墀十分吃驚,急忙說:“他二人怎比陛下的聖德!”文宗說:“他二人是受制於諸侯,而今朕是受制於傢奴,從這一點來說,聯還不如他二人吧!”說著眼淚流下來。   公元840年(開成五年)文帝病死,他詔令侄子敬宗繼位,仇士良因為敬宗不是他立的,就殺瞭敬宗,另立文宗弟李炎為皇帝,即武宗,年號會昌。因武帝是自己立的,仇士良更加猖獗,竟對武宗指手劃腳,凡武宗所寵的人,無論樂工,還是內侍,皆誅殺貶謫。武宗剛毅果斷,喜怒不行於色,對於仇士良采取“內實嫌之,陽示尊寵”的辦法,接著任用李德裕為相來排斥仇士良。仇士良已感覺出自己被武宗疏遠,於是就用鼓動禁軍鬧事的陰謀妄圖擠走李德裕,奪回自己的地位。公元842年(會昌二年)10月,李德裕起草赦書,減禁軍衣糧及馬芻粟,便鼓動禁軍嘩變,圍攻李德裕,借此鏟除他。李德裕看穿瞭仇士良的陰謀,急速求見武宗,武宗大怒,立即派人對神策軍宣旨:“赦令自朕意,宰相何豫?爾渠敢是?”於是風波平息,仇士良未得逞,至此後,仇士良日夜不安,自知作惡多端,說不定那天就大禍臨頭。不久,武宗就把他削為內侍監,知省事。      

最被埋沒的三國英雄:關羽 黃忠全都被他殺死

  眾所周知,三國的英雄很多,論武藝早有其定論:“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黃許孫太兩夏侯,二張徐龐甘周魏;槍神張繡和文顏,雖勇無奈命太悲。”按古今的邏輯,誰想出名,你就狠揍上述這些人,準能出名。三英戰呂佈,不是一下子成就瞭呂佈、關羽、張飛和劉備四位英雄嗎?但出乎我們的預料,有一位英雄威震華夏的關羽、黃忠都喪命他手,卻終生落魄,很多人不知其名。他就是東吳的馬忠,系大將潘璋手下的無名偏將。他在三國中出場不多,但每出一場則一鳴驚人。  第一次,馬忠在關羽大意失荊州走麥城時,吳軍已經完成瞭對麥城的包圍,關羽困獸猶鬥拚死突圍。吳軍統帥呂蒙設下埋伏,這時關羽果然中計,擔當生擒威震華夏第一猛將關羽的東吳一線主力軍乃是潘璋部將馬忠,且看當時場面,關羽正走之間,一聲喊起,兩全伏兵盡出,長鉤套索,一齊並舉,先把關公坐下馬絆倒。關公翻身落馬,被馬忠所獲……可見,潘璋接受呂蒙的命令後,派出生擒關羽的一線部隊是部將馬忠,而自己和朱然是後續部隊。馬忠不負所望,面對呂佈死後人人懼怕的第一高手,派出自己部下吶喊而出,同時下手,吶喊以壯聲勢,人多才能縛虎。“射人先射馬”,先把關羽的寶貝赤兔馬絆倒,而後生擒關羽,整個過程一氣呵成。馬忠立下瞭如此蓋世之功,而孫權隻賞給他一匹赤兔馬。  第二次,馬忠是在劉備為關羽報仇的猇亭之戰時,武威後將軍黃忠隨劉備征戰,黃忠乃是與關羽齊名的西蜀五虎大將之一,歷來將自己比作春秋戰國時期的老將廉頗,目中無人。東吳方面先鋒官乃是大將潘璋,馬忠仍是其部將。黃忠與潘璋交戰,三回合砍死潘璋部將史跡,潘璋親自大戰黃忠不勝。次日,潘璋設下埋伏,一線部隊馬忠看出瞭當時的場面:第二天,潘璋又來挑戰。黃忠奮然上馬,戰不數回,潘璋拖刀便走。黃忠縱馬追之,追至三十裡時,四面喊聲大震,伏兵齊出,把黃忠困在垓心。忽然狂風大作,黃忠急退時,山坡上的馬忠部隊出現,一箭射中黃忠肩窩,險些兒落馬,就是馬忠這一箭要瞭黃忠的命,是夜殞於禦營。可知,馬忠不但善出奇兵,指揮有方,而且箭法高超,一箭致命。   第三次,馬忠是在劉備大勝東吳,關興斬瞭東吳先鋒潘璋之後。說關興行無數裡,忽聽得人言馬嘶,一彪來到,為首一將,乃潘璋部將馬忠,馬忠見關興殺瞭主將潘璋,勃然大怒,縱馬來取關興。馬忠部下三百軍並力上前,一聲喊起,將關興團團圍住。關興力孤勢危,忽然見西北上一彪軍出現,乃是張苞。馬忠見此情景,引軍後退。後與糜芳、傅士仁合軍擊退關興和張苞。由此可以看出,面對武藝高於主將潘璋的強敵,馬忠不懼不退,奮力交戰,足以說明馬忠武藝不凡,馬忠部下三百軍見主將戰關興不下,居然並力上前圍住關興,可見馬忠深得人心,對軍隊訓練有素,其部下凝聚力極強……  然而,《三國演義》中說:生子當如孫仲謀,孫權號稱識人。其實不然,孫權至少犯下瞭兩種不可思議的用人錯誤:一是既便在魯肅的強力推薦下,也不用名滿天下但相貌醜陋的龐統;二是賞罰不分明,沒有重用曾擒殺兩員西蜀名將的偏將馬忠。特別是,馬忠的結局十分悲慘,這位曾生擒關羽、射死黃忠的東吳將軍,屢立戰功卻沒有被重用,最後還被反復無常的卑鄙小人糜芳、傅士仁刺殺……這難道不令我們後人反思嗎?古人雲:“進賢興功,以作邦國。”為什麼從古到今,總有一些執政者、官員不講原則呢?  建議:當今的官員要記住“量工而分祿,故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隻有這樣,才能人盡其才、才盡其用,才能實現振興民族的希望;隻有這樣,才能取信於民、服務於民,才能把我們的事業推向前進!相關閱讀推薦:閃電將軍夏侯淵:黃忠殺他為何是魏國重大失敗?關羽為何不肯與黃忠同列為官?關羽為何不滿黃忠入五虎?關羽為什麼會厭惡黃忠被歷史埋沒的三國英雄馬忠:屢立戰功卻未被重用找不到“彎弓搭箭”記載:歷史上黃忠真會射箭嗎

元朝第一權臣阿合馬怎麼死的?阿合馬被誰殺死的

  1262年,色目人阿合馬借兼諸路都轉運使的機會,大肆在任職地推廣他的“高利貸業務”因此,他所任區域內的收稅效率比別的地區都高。當時,忽必烈正在為南征南宋的經費發愁,阿合馬的出現無異於雪中送炭。於是,阿合馬的官位也得以一路高升,到1267年,元朝的財政權和人事權幾乎被他一人抓在手裡。  忽必烈平定東南地區後,阿合馬奏請在當地大設轉運司,用以收取商品過路費。大批錢財滾滾而來,東南商品經濟卻遭到瞭前所未有的打擊,可此時的忽必烈已經被阿合馬哄得心花怒放,甚至宣稱他是百官之首。有皇帝撐腰,阿合馬有恃無恐,開始大肆排斥異己,尤其是那些有戰功的蒙古老臣。  阿合馬的專權,在朝堂上下早就引起瞭公憤。本來元朝在平定南宋期間,漢臣漢將與蒙古族勛貴之間的關系就一度緊張。阿合馬仗著忽必烈的寵信,把兩邊都得罪瞭,這麼一來,他離末日也就不遠瞭。  1282年三月,益都千戶王著與一僧人合謀,謊稱為真金太子做佛事潛入大都,又假以真金太子之名,詔令樞密副使出兵相助。接著,王著以真金太子隨從的身份覲見阿合馬,謊稱真金太子要見他,阿合馬果然上當,被騙出宮來,王著手持大錘,當場殺死阿合馬,並高喊“為天下除此賊”。事後,王著主動投案自首。   忽必烈知道此事後極其震怒,下令禦史中丞和禮霍孫嚴查。和禮霍孫辦事效率很高,幾天就定瞭案,說是漢人惱恨阿合馬加稅,因此殺他泄憤。忽必烈一開始非常痛惜,不忍心查辦阿合馬,但蒙古勛貴紛紛附議,歷數阿合馬之罪狀,眾議洶洶之下,忽必烈隻好下令徹查阿合馬。  結果讓人瞠目結舌,阿合馬除擁有大筆金銀外,僅小妾就有五百人。更讓忽必烈惱火的是,在阿合馬傢裡還搜出一張人皮,其小妾招供說是阿合馬每天做詛咒用的。忽必烈認為阿合馬是在詛咒自己早死,頓時勃然大怒,接下來:阿合馬全傢被抄,阿合馬的墳墓被掘,屍體被狼狗吃得隻剩白骨。  事情到此還沒結束,在真金太子的要求下,忽必烈徹查瞭阿合馬的同黨,一共714人,或免或貶。   後人多說是王著出於義憤,殺掉瞭阿合馬,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在整個審理過程中,和禮霍孫一直都是從速從嚴。按照王著等人的供詞,他們是冒用瞭真金太子的名義,假托真金太子的詔書調動軍隊,成功除掉瞭阿合馬。但問題是,阿合馬怎會如此輕易上當?而且蒙古大臣對阿合馬的死無不拍手稱快,在阿合馬死後短短幾天,就有大量的奏折揭發阿合馬的罪行。如果說之前沒有串通過,顯然難以讓人置信。  因此,阿合馬的死,很可能是真金太子策劃的。因為如果阿合馬繼續橫行,與真金太子繼續交惡,隨著忽必烈對阿合馬寵信的加深,真金太子的地位勢必會受到影響。因此先下手為強,才是最好的選擇。  但這場驚天動地的謀殺案並沒有改變元王朝的內外政策。阿合馬死後,財政收入銳減,忽必烈起用瞭阿合馬善於理財的同黨。真金太子覺得忽必烈不信任他,大受打擊。後來又因為江南禦史臺奏請忽必烈禁止後宮幹政,忽必烈懷疑這份奏章是真金太子指使的,沖他發瞭一通邪火,真金太子竟然嚇得一病不起。1286年,這位懷有“行漢法”理想的太子逝世,元朝漢法派的勢力從此日漸式微。相關閱讀推薦:被誤解的隋朝重臣楊素:後世卻稱其為亂國奸臣奸臣錄:秦檜為何能夠獨攬朝政 連皇帝也怕他?蔡京與菜包子的故事:古代菜包子原來是罵奸臣的宋徽宗為何重用蔡京:宋朝第一奸臣蔡京的官場沉浮為什麼奸臣和珅會受到乾隆寵幸?竟和皇上同榻而眠

揭秘:宋朝歷史上殺死一代忠臣嶽飛的究竟是誰?

  一千多年來跪在嶽墳前的四尊鐵人:秦檜夫婦、張俊和萬俟,似乎已經告訴瞭人們答案。對於嶽飛的死,他們當然難脫幹系。但僅僅是他們四人,就能置嶽飛於死地嗎?處死嶽飛,當然需要皇帝點頭。殺害嶽飛的人中宋高宗應該算一個。但高宗皇帝為什麼一定要殺嶽飛呢?嶽飛是南宋初年最傑出的抗金將領,在張俊、韓世忠、楊沂中、劉光世、嶽飛五支抗金大軍中,嶽傢軍軍力最強,紀律最嚴明,戰功最顯赫,是南宋王朝一道堅不可摧的長城。嶽飛本人因累累戰功加官至太尉、少保,是正一品的官員,在武將中軍階最高,位居三公之列。高宗皇帝更下詔命說:“中興之事,朕一以委卿,除張俊、韓世忠不受節制外,其餘並受卿節制。”兵權之重,天下無雙。對於這樣一位擔負著南宋中興重任的軍事統帥,能說殺就殺嗎?那麼,是什麼時候,埋下瞭殺害嶽飛的種子?它又是怎樣發芽而後瘋長的?  如果將南宋的朝堂比作一架天平,那麼,主戰派和主和派便是天平的兩邊。無論哪一派占上風,天平就會向一邊傾斜。而宋高宗就是調節天平的那隻手。和耶?戰耶?始終是朝堂上爭議最激烈的話題。當然,主戰派砝碼的分量還來自於在前線作戰的幾支部隊。軍事上的得失,直接影響著宋高宗調控天平的決心和力度。嶽飛顯然已是天平上那顆最大和最重的砝碼,主和派自然處心積慮地想把他去掉。但若僅僅以主戰和主和兩派鬥爭來反映南宋國內的政治態勢就未免太簡單一些。實際上,宋立國以來,就一直被一項國策所困擾,那就是如何安排軍人的位置。宋的開國皇帝趙匡胤就是軍人出身,而且是靠兵變奪取政權的。他深知軍隊的厲害,但他不學漢高祖劉邦濫殺功臣,而是設宴款待石守信等大將,宴飲之間,許以高官厚祿,然後要他們交出軍隊指揮權。這就是著名的“杯酒釋兵權”故事。接著,他又制定瞭以文制武的文官管理制度。整個北宋期間,這個制度牢不可破。  但南宋一開國,情況就不同,高宗趙構剛登基就被金人攆著屁股打,一直跑到溫州,還一度住在海船上以躲避金兵的鋒芒。而手下的一班文臣隻會跟著逃命,一點退敵的本事都沒有。是嶽飛、韓世忠他們打退瞭金兵,才使得南宋保有瞭長江以南的大片國土。但戰爭的狼煙並沒有因此消散,金人的鐵騎還在江北的大地上馳騁。由於南宋一直面對強敵的壓迫,軍人的作用便日顯重要,軍人的聲音也逐漸由弱變強。但這顯然與宋的立國制度格格不入。嶽飛獨立成軍時隻有正兵萬人,後來總兵力增至10萬。這本來是件好事,但卻引起瞭朝廷的深度不安。宋廷詔令嶽傢軍以“三十將為額”,就是想以軍官數量來限制嶽傢軍的擴張。但隨著嶽傢軍不斷打勝仗,隊伍也在不斷擴大,不久即增至84將,大大突破瞭朝廷的編制限額。因為宋高宗不吭氣,樞密院對此也無可奈何。   軍隊作戰,需要征糧、籌款、派夫等後勤供應,因此,便要占有固定的防地,享有便宜處置管內行政、財政的權力。嶽傢軍因為軍隊龐大,所管轄的州縣比起其他部隊自然要多出好幾倍,而且嶽飛戰區隨著戰事推進還在擴展。加之幕僚隊伍也在一天天擴大,大批讀書人來到嶽傢軍,他們為軍隊書寫文書、佈告、奏章,甚至參與政治謀劃和軍事行動。而這正是執政的文官集團最不願看到的。這批讀書人不但在文書佈告上激揚文字,借機宣泄自己的情緒,而且還處處臧否時政。嶽傢軍的文告奏疏常常引起朝臣們的強烈不滿,但這些都被嶽傢軍取得的一系列勝利而掩蓋瞭。  紹興十年(1139年)嶽飛率大軍北伐,郾城一戰,消滅瞭金兀的騎兵主力,接著又取得朱仙鎮大捷。他打算乘勝前進,一舉收復中原。然而,南宋朝廷上下對嶽飛的勝利卻憂心忡忡,高宗急令嶽飛班師,並一連下瞭十二道金牌。嶽飛抗爭不過,悲憤地仰天長嘆:“十年之功,毀於一旦!”翌年,金兵入侵江淮,高宗又急忙詔嶽飛赴江州救援。嶽飛卻遲遲不肯發兵,他提出要乘金人後方空虛,準備直搗中原。高宗為此竟連下十七道文書,嶽飛不得已才出兵救援。朝廷上下對嶽飛的抗旨行動議論紛紛。而一直被勝利的光環籠罩著的嶽飛,哪裡知道,因為自己率性的行為,已經種下瞭被罪的禍根。在文官們的眼裡,軍隊本來隻是一架作戰機器,不應該有自己的思想,不應該發出自己的聲音,更不應該有自己的感情。而自說自話、不聽招呼,總是特立獨行的嶽傢軍顯然已經嚴重偏離瞭正統軌道,這當然是不可容忍的。宋金紹興和議簽訂後,以秦檜為首的文官集團立即著手解除張俊、韓世忠、嶽飛三人的兵權,將三支部隊的指揮權直接收歸樞密院。不等嶽飛找到解脫的辦法,在高宗皇帝的默許下,秦檜等一幹人已迫不及待地對他下手瞭。沒有誰能阻止這一切的發生,因為在秦檜的背後,是整整一個王朝制度。相關閱讀推薦:為何說歷史上嶽飛是軍事上的天才政治上的白癡?宋孝宗為何為嶽飛昭雪:宋孝宗為嶽飛平反的目的嶽飛冤案中的“莫須有”詳解:未必有此事發生十二道金牌召回嶽飛之謎:當時的交通條件做不到歷史的偶然還是必然:嶽飛所犯何罪因此必須死?宋史解密:嶽飛真的是因為“立儲”問題死的嗎?

女皇武則天的女皇之路:殺死親姐姐毒死外甥女

  武則天14歲入宮,進宮一年多之後,終於被召入掖庭宮,受唐太宗初次寵幸,被太宗賜名叫武媚。這時的武媚娘千嬌百媚,含苞待放,情竇初開,渴望皇帝的寵愛,可在太宗身邊十多年,她僅是個”才人”,與一個侍女的作用差不多。太宗是個蓋世英才,他要求女性的隻是賢德、溫順、體諒、嬌柔,而武則天的美貌與才幹自然得不到皇帝的賞識。武則天作為太宗的才人,在宮中度過瞭整整12個年頭,她從一個初涉世事的少女逐漸成熟。不過這一時期,她並沒有能得到太宗的寵遇。武則天既沒有為太宗生養子嗣,自己也沒有得到升遷。   這時候唐太宗李世民生瞭病,李治做太子,常常來宮內侍奉病榻上的父皇太宗,有機會見到瞭比他年長4歲的武則天。有一次,李治進宮侍奉湯藥,恰好武媚娘侍側,李治見她長得美麗動人,不禁心神動蕩,兩人目光交錯時,武媚面含羞澀轉過臉。李治苦於沒有機會與她說句話。一天周圍無人,媚娘捧金盆水跪進,李治手伸進水盆裡,把水灑在武媚衣服上,且挑逗說:”乍憶翠山夢裡魂,陽臺路隔豈無聞。”媚娘隨即莞爾一笑道:”未漾錦帳風雲會,先沐金盆雨露恩。”李治大悅,遂攜她的手,交歡於宮內小軒僻處,極盡纏綿。事後,武媚一邊用手摩挲衣服,一邊哭泣說:”妾雖微賤,久侍至尊,欲全陛下之情,冒犯私通之律。異日居九五,不知置妾身何地耶?”李治解下所佩九龍羊脂玉鉤給她,曰:”即不諱,當冊汝為後。”從此之後二人便不由自主地私下往來。 這樣,武則天作為皇帝的貼身使女,偷偷地同這對父子一明一暗交往起來。   唐太宗死後,武則天入寺為尼,李治對她一直未能忘懷,然而新君即位之始,他並沒有多少機會去見她。永徽元年(650年),在太宗周年忌日時,李治以行香祈福為名去瞭感業寺,在那裡見到瞭已經落發近一年的武則天。武則天乍見高宗,不由得淚如雨下,一年中尼庵的清苦寂寞實在難以忍受,她向高宗皇帝訴說心中的思念,高宗李治也同樣感慨萬分。但是,身為帝王的李治還沒有合適的理由把武則天接出寺外,隻得仍舊讓她在感業寺中暫住。   高宗與武則天暗中通情的事,早就傳到瞭宮中。中宮王皇後沒有向皇帝撒潑使野,而是慫恿高宗把武則天納入宮中。原來,此時王皇後正與蕭淑妃爭寵而鬧得不可開交,她為瞭討好高宗,不惜借召武則天入宮之舉來博取高宗歡心。王皇後的建議自然深合高宗本意,武則天不久即被征召入宮,由感業寺尼成瞭正二品的昭儀。 武則天重回宮中後,極力討好王皇後,對皇後是卑躬屈膝,恭恭敬敬。為此,王皇後也時常在高宗面前誇獎她。這樣一來,高宗越發覺得武則天可愛。高宗在武則天這裡得到瞭無比的歡愉,而且他發現與武則天之間有很多的共同語言。漸漸地,隨著宮闈鬥爭的擴大,武則天已不再滿足於做一個昭儀,她的目的是要入主中宮,取代王皇後。

李密殺死翟讓:隋末瓦崗起義軍的一次力量整合

  李密本是楊玄感的部下,楊玄感起兵造反失敗後,李密開始瞭逃亡的生涯,後來投奔瞭瓦崗軍。因為李密善於謀略和用兵,得到瞭瓦崗軍首領翟讓的賞識和重用。他說服翟讓,率領七千精兵攻下隋朝的重要糧倉———興洛倉,招就食饑民幾十萬,起義隊伍迅速壯大。由於李密擅長於謀略,逐步在瓦崗軍內部形成自己的勢力。後來李密獲準建立蒲山公營,翟讓推李密稱魏公,等於將首領地位讓給瞭李密,以招徠各路反隋武裝。   但是,就在此時,一件事情發生瞭,改變瞭瓦崗軍的內部格局。   李密殺死瞭翟讓!   有很多史書上記載說李密殺死翟讓是因為分財不均、對待俘虜的態度不同等。我認為沒有這麼簡單。當我查閱瞭大量的歷史資料,在考察瓦崗軍的成長足跡後,我發現李密殺死翟讓有很深刻的原因,下面我就此分析一下。   首先是權力制衡。   翟讓曾經是李密的領導,後來他主動將領導權讓給瞭李密。雖然李密在瓦崗軍中擁有瞭至高無上的權力,但是對於翟讓這位曾經的領導,並不能直接下命令,就算是想讓翟讓做什麼事情,語氣也會比較委婉,畢竟,他的領導位置是翟讓推選的,而瓦崗軍的將領們大多是出身貧寒的草莽漢子,或者是隋王朝的低級軍官,在這些人心中,恩義兩字分外重要。翟讓隻是曾經做過李密的領導,但是隻要有過這回事,李密就無法在翟讓面前擺出領導的架子來,以免給人忘恩負義的感覺。

驪姬是誰?為何敢設計殺死太子

  驪姬,山西人,本是驪戎首領的女兒,公元前672年,被晉獻公虜入晉國成為獻公的妃子。不久懷孕,驪姬生下一子,取名奚齊,同時陪嫁的妹妹少姬,也隨驪姬來到晉國,為晉獻公生下卓子。  其實在這之前,晉獻公就已經娶瞭妻子,但沒生兒子。他就和齊薑私通,生瞭秦穆夫人和太子申生。又在戎娶瞭兩個女人,大戎狐姬生瞭重耳,小戎子生瞭夷吾。  驪姬既漂亮又陰險狡詐,靠獻媚取憐,逐漸獲得晉獻公寵愛,參與朝政。但驪姬仍不滿足,又與優施通奸,淫亂宮闈。還想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驪姬賄賂男寵梁五和東關嬖五,讓他們對晉獻公說:“曲沃是君王的宗邑,蒲地和二屈是君王的邊疆,不可以沒有強大的地方官。宗邑缺乏有力的主管,百姓就不會畏懼;邊疆沒有有力的主管,就會勾引戎狄侵犯的念頭。戎狄有侵犯的念頭,百姓就會輕視政令,這是國傢的禍患。如果讓太子主管曲沃,又讓重耳、夷吾主管蒲地和二屈,就可以使百姓畏懼、戎狄害怕,而且可以表彰君王的功績。”  晉侯認為很合理,就讓太子住在曲沃,重耳住在蒲地,夷吾住在屈地,其他公子也都住在邊境上,隻有驪姬和她妹妹的兒子在絳城。  但驪姬沒有滿足,她心裡正在醞釀一個更毒的計劃。  一次,她邀請太子申生到花園去賞花,申生明知驪姬想害自己,但他還是去瞭。這時,盤旋在花蕊上的蜂蝶,聞到蜜香,紛紛離開盛開的鮮花,圍著驪姬飛舞。驪姬假裝十分害怕的樣子,往申生的身邊靠瞭靠,側臉吩咐道:“太子,快替我趕走它們!”申生隻得舉起衣袖,左右拍打。  這一幕。被晉獻公看見瞭,認為太子要擁抱驪姬,做那茍且之事,頓時大發雷霆。  他擬旨就要處死申生,但遭到文武百官的反對。晉獻公最後把申生趕回瞭曲沃。   又一次,晉獻公由於旅途勞頓,又饑又渴,拿起一塊胙肉就要吃。驪姬連忙勸阻說:“從外面送來的東西,可要當心,別吃壞肚子。”  晉獻公順手把手裡的胙肉扔給瞭獵狗,誰知獵狗吞進,不一會兒就口吐白沫死瞭。  驪姬見狀,誣陷說是太子所為。  晉獻公立即派梁五、東關五率兵車二百乘,討伐曲沃。  太子申生死後,驪姬又用同樣是手段迫使重耳、夷吾出奔他國。  不過,讓驪姬沒有想到的是:當晉獻公去世,自己那剛剛登基的兒子奚齊卻被大夫裡克殺死瞭。  驪姬見大勢已去,自傢性命難保,最後投湖自殺瞭。相關閱讀推薦:春秋時的諸侯爭霸:西周分封制帶來的可怕惡果春秋貪官羊舌鮒:中國貪官的“開山鼻祖”揭秘:春秋史上因老婆太漂亮而亡國喪命倒黴國君晉國“驪姬之亂”是怎麼回事?毒美人如何禍亂邦國驪姬之亂: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重耳逃亡之路岑參《驪姬墓下作隔河相去十三裡》古詩原文意思賞析

歷史上親手殺死老公的皇後是哪位?

  常言道:最毒婦人心,這話似乎有道理。女人在情急的狀況下,由於利欲熏心,或許可以做出傻事。歷史上大名鼎鼎的韋皇後就曾毒死自己的丈夫唐中宗李顯。  一日夫妻百日恩,當年在落難的時候,韋皇後還隻是唐中宗的一個妃子,那時候唐中宗才做瞭36天的皇帝,就被母親武則天貶到偏遠的地方做瞭廬陵王,說是當王爺,其實類似於做囚徒,武則天是一個很看重權利的女人,當然害怕有人給他爭權,哪怕這個人是她的兒子。要知道武則天當年曾經親手殺死自己的女兒來嫁禍於皇後,從而贏得高宗李治的同情心的。  這真是老貓摟住屋脊睡,一輩傳一輩。當年武則天殺人如麻,如今輪到自己的兒媳婦,皇宮無親情。本來皇帝李顯自以為當年皇後跟著自己沒少受苦,就對皇後格外珍惜,中宗每次臨朝時,韋後即置幔坐殿上,預聞政事。中宗任用曾為武則天掌文書的昭容(宮中女官)上官婉兒主持撰述詔令,以武三思為相。當時朝中形成一個以韋氏為首的武、韋專政集團。武三思通過韋後及其愛女安樂公主,誣陷並迫害擁戴中宗復位的張柬之、敬暉等功臣。中宗對揭發武、韋醜行的人處以極刑,武三思因而權傾人主,作威作福。  韋皇後掌握大權之後,漸漸地有瞭當年武則天的做派,總想把朝廷大事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來,朝中又有武氏舊黨一直對李唐政權心中不滿,因此也暗暗的興風作浪,裝腔作勢支持韋皇後。這時候韋皇後的女兒武三思的兒媳婦安樂公主也想做皇帝,居然要求父親立自己為皇太女,這實在是荒唐至極。李顯拒絕瞭女兒的請求,此時韋皇後早已和安樂公主的公爹武三思勾搭成奸,後來太子李重俊謀反被殺。韋皇後更覺得自己行使權力的時候到瞭,居然大造輿論,要改朝換代。景龍元年二月,韋後自稱她衣箱中裙子上有五色祥雲升起,命畫工畫下圖,讓文武百官看。韋後還指使右驍衛將軍,知太史事迦葉志忠上表說:“當初,高祖當皇帝前,天下歌‘桃李子’;大宗當皇帝前,天下歌‘秦王破陣樂’;高宗當皇帝前,天下歌‘側堂堂’;則天皇帝當皇帝前,天下歌‘武媚娘’,升下當皇帝前,天下歌‘英王石州’,‘桑條書’,於此可見人心。現在皇上皇後仁德歸心,一統天下,臣謹進‘桑條歌’十二篇,請宣示中外,進入樂府。”中宗高興地表示同意。於是。這歌頌韋後的桑條歌十二篇廣泛流傳開瞭。韋後和安樂公主的野心已暴露無遺,朝中大臣群情激憤,議論紛紛。這時,前許州(今河南許昌)司兵參軍燕欽融上書中宗,指斥韋後幹預朝政,安樂公主危害國傢,揭露她們圖謀不軌,告誡皇上不可不防。中宗閱後,召燕欽融上朝當面詢問。燕欽融慷慨陳詞,毫無懼色。中宗沉吟許多,無話可說,便讓燕欽融暫時退下。誰知燕欽融還沒有走出朝門,韋後便指使親信兵部尚書宗楚客派人把燕欽融追回,當著中宗的面,在大殿的庭石上把他摔死。   韋皇後的權利越來越大,讓人憂心,此時她和武三思的交往也越來越頻繁。當時不利於韋皇後的言語也越來越多。為瞭進一步坐上龍椅,韋皇後便和女兒等合謀進鴆,毒死瞭唐中宗。故事是這樣的:韋皇後知道中宗喜歡吃餅,就命令情夫馬秦客配制瞭毒藥,她親自將毒藥拌入餅中,蒸熟,命令宮女送入神龍殿。中宗正在翻閱奏章,見餅送來,隨手取來就吃,還稱贊好吃。不一會兒,忽感腹中絞痛,仆倒在榻上亂滾,太監忙去報告韋皇後,韋後故意磨蹭,拖瞭許久才趕來,見中宗痛苦的樣子,還假裝問中宗怎麼瞭。中宗已經說不出話來,隻是用手指著嘴嗚咽地哭泣,沒多久便死於長安宮中的臥榻上。相關閱讀推薦:揭秘:中國古代歷史上母儀天下的皇後都不好當揭秘:美女皇後陰麗華竟是古人娶妻的最高標準英國瑪麗皇後:世界史上擁有珠寶最多的女人盤點古代包男寵的六位風流皇後:連和尚都不放過10版熒屏皇後大PK 誰最具母儀天下!

安重根刺殺伊藤博文始末:伊藤博文是被誰殺死的

  1909年10月26日,義士安重根在中國哈爾濱火車站刺殺瞭挑起中日甲午戰爭和吞並朝鮮半島計劃的主要策劃者、曾四度出任日本首相的伊藤博文。孫中山題詞稱其“功蓋三韓名萬國”,章太炎更是稱其“亞洲第一義俠”……  今年1月19日下午,安重根義士紀念館在哈爾濱火車站落成開館。該紀念館包括安重根義士事跡陳列室、安重根擊斃伊藤博文地點標識等。韓國政府當天表示歡迎並給予高度評價。  然而,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卻稱安重根為恐怖分子,將開設紀念館斥為“對恐怖分子的禮贊”。日本言論引發中韓強烈反對。韓國政府重申安重根是著名獨立運動傢。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秦剛連發兩問予以回應:如果說安重根是“恐怖分子”,那麼靖國神社裡的14名二戰甲級戰犯算什麼?如果把設立安重根義士紀念館稱作是“對恐怖分子的禮贊”,那麼日本領導人參拜供奉有二戰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的行為又算什麼?  如果時光倒流,真相一定會撥開歷史迷霧。讓我們重溫百餘年前那震驚世界的一幕。  1.天賜良機  1897年朝鮮王朝改國號為“大韓帝國”。1905年日本強迫“大韓帝國”簽訂《日韓保護條約》(史稱《乙巳條約》),在漢城(今韓國首爾)設立“統監府”,前首相伊藤博文首任“統監”。  1909年,日本政府利用日俄戰爭中獲勝的有利形勢,派伊藤博文到哈爾濱,與俄國財政大臣可可夫切夫商談有關吞並朝鮮半島、進一步幹涉中國內政、劃分日俄在中國東北的勢力范圍等事宜。安重根決心利用這次機會擊斃伊藤博文,向世界揭露日本的侵略野心。  之前,安重根曾多次與“斷指同盟會”的成員討論刺殺伊藤,甚至想去東京,可一是經費缺乏,二是成功率太低。這次伊藤來哈爾濱真是天賜良機!  安重根覺得殺伊藤博文不是小事,必須有人員和費用。於是,他找到好友禹德淳,密商去哈爾濱舉事之計。禹德淳本是經商的,十分反對伊藤在朝鮮的所作所為,便同意同去。  1909年10月21日,安、禹二人登上去哈爾濱的郵政列車。列車運行途中,乘務員對旅客介紹說,列車在前方的綏芬河車站停留1小時9分鐘。安重根突然想起瞭在綏芬河火車站邊上行醫的劉敬輯。列車一到綏芬河,他們便走出車站,來到劉氏診所。安謊稱去接從朝鮮來的傢屬,因不懂俄語,求劉給找個翻譯。劉敬輯說他兒子劉東夏俄語好,正巧要去哈爾濱買藥,就一同走吧。  22日21時15分,安重根、禹德淳、劉東夏乘列車到達哈爾濱。在埠頭區列斯亞那街(今道裡區森林街)28號的金成白傢住下。擁有俄國國籍的金成白是建築承包商,也是哈爾濱“朝鮮民會”的會長。 安重根  安重根推算,伊藤25日下午從寬成子站(今長春火車站)出發前往哈爾濱,整個旅程要10小時40分,伊藤到哈爾濱應該是26日上午9時以後。  2.兩地埋伏  10月24日一早,安重根和禹德淳從金成白傢出來,商討計劃。他們認為在寬城子下手比較有把握。寬城子與哈爾濱之間有個叫蔡傢溝的小站,兩邊的列車須在此相會停車,於是決定在蔡傢溝行動。他們請會俄語的曹道先同去,又讓劉東夏留在哈爾濱打聽伊藤到達的確切日期、時間,往蔡傢溝拍電報。  安重根、禹德淳、曹道先於24日上午9時登上開往寬城子的列車,12時左右到達蔡傢溝。這是個小站,車站的候車室和辦公室合用,房下的半地下室是俄國人開的小賣店,安重根三人便在小賣店吃住。安頓已畢,安重根讓曹道先用俄文寫下電文:“到達蔡傢溝,有事請通知。”給車站的俄國電報員發往哈爾濱金成白傢。然後曹又問俄國事務員車次情況,回答說每天列車往返3次,今晚接伊藤的專列從哈爾濱出發,經過這裡去寬城子,將於26日上午6時經此回哈爾濱。傍晚,在哈爾濱金成白傢的劉東夏回電瞭:“明天到。”再晚些時候,接伊藤的專列經過蔡傢溝駛向寬城子。安重根發現,劉東夏的消息有誤,26日早6時,專列在此經過,即使有人下車,當時天還不太亮,很難辨別哪個是伊藤,此外這裡的巡警和憲兵比他想象的還要多。  10月25日一早,安重根便同禹德淳研究對策:在蔡傢溝和哈爾濱兩地行刺,禹留在原地見機行事。安則於中午12時乘火車返回哈爾濱,再次住進金成白傢。  當晚,蔡傢溝車站來瞭不少俄國憲兵、巡警,重點監視小賣店,店門被上瞭鎖,禹德淳和曹道先被困在半地下室內。10月26日早6時,載著伊藤的專車鳴笛駛過瞭蔡傢溝站,禹、曹二人隻能聽著列車呼嘯而過的聲音,直至被捕。  日俄的兩位要人這時已到瞭中國。俄羅斯財政大臣可可夫切夫一行於10月13日當地時間11時30分,在莫斯科乘坐直達哈爾濱的專列,於10月24日早8時30分到達哈爾濱。10月25日,他在局長霍爾瓦特的陪同下,視察瞭東清鐵路管理總局。  3.五步絕殺  伊藤博文臨行前對外說去中國旅行觀光。10月14日下午5時20分,他從日本大磯車站乘上開往下關的列車,16日在大阪乘鐵嶺丸商船從百舌鳥港出發,18日到達中國大連。10月25日,伊藤到達寬城子,晚11時,他登上瞭俄國為他特備的專列。1909年10月26日一大早,安重根檢查瞭勃朗寧手槍,將8發彈頭刻有十字的子彈上瞭膛。安重根換上瞭舊西服外套,戴上運動帽,把手槍放在右兜。  上午7時,安重根坐馬車來到哈爾濱站,俄國官兵忙著做歡迎準備,同時也加強瞭警備。戒備雖嚴,可安重根還是隨著日本的歡迎隊伍進入瞭候車室,這是因為日本駐哈爾濱總領事川上俊彥告訴俄方,隻對歐洲人、中國人查看通行證,日本人則一律放行。在俄國人眼裡,安重根外貌裝束與日本人無異。在候車室裡有個小賣店,安重根就坐在那裡等待。  9時整,俄國專列駛入站臺。可可夫切夫登上列車,與伊藤博文見禮、寒暄,20分鐘後,可可夫切夫對伊藤說:“稍後有宴席款待公爵。如蒙閣下能檢閱我的儀仗隊,我將十分榮幸。”伊藤博文說:“能在哈爾濱一睹貴國軍隊的威儀,非常高興。”  這時日本僑民舞動太陽旗大喊“歡迎”,俄國軍樂隊奏響瞭樂曲,伊藤已走下車來,在眾人陪同下開始檢閱。  9時30分,伊藤博文走到俄國儀仗隊前,距安重根10步左右時,安重根穿過俄國軍人空隙,沖過儀仗隊,相距伊藤博文五步左右,拔出手槍對準伊藤博文連發三槍。三發子彈命中伊藤博文的胸部、腹部,伊藤博文撲倒在地。20分鐘後,伊藤博文命絕。  隨後,他又射傷日本駐哈總領事川上俊彥、滿鐵理事田中清次郎和秘書官森泰二郎三人。  場面頓時大亂,俄國憲兵沖瞭過來,安重根拋掉手槍,用俄語高呼三聲:“高麗亞烏拉!”(朝鮮萬歲)然後從容被捕。相關閱讀推薦:李鴻章與伊藤博文的歷史交鋒:亦敵亦友的東亞雙雄_孫中山之子欲刺殺宋子文因日本公使得以挽回一命血濺佛堂:施劍翹為何刺殺孫傳芳 施劍翹結局如何伊藤博文對話李鴻章:我在中國不一定幹得比你好揭秘:伊藤博文為何能精準預測大清王朝崩塌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4.慷慨就義  中午11時40分,俄國專列載著伊藤的屍體駛向大連。安重根則被帶到火車站內的俄國憲兵派出所,簡單審訊後,日方便來要人。晚上9時許,安重根被移交到秦傢崗義州街27號(今哈爾濱南崗區花園街97號)的日本駐哈爾濱總領事館,關在地下室裡。俄當局下令逮捕哈爾濱周圍所有可疑的朝鮮人。安重根刺死伊藤的2個小時後,禹德淳、曹道先在蔡傢溝車站被捕。  11月1日,安重根等9名涉案者被押送至旅順監獄,3日到達旅順。  日本外務省於12月2日下達瞭將“安重根處以極刑”的密令,並把旅順高等法院院長平石召回東京,命令他保證執行。  安重根在最後的遺言中曾說:“我死之後,希望把我的遺骨埋在哈爾濱公園旁,等我們恢復主權後返葬到故國。當大韓獨立的消息傳到天國時,我一定會歡呼,高唱萬歲。”  在1910年2月7日到14日期間,共進行瞭六次庭審。法院當局背棄允約,拒絕俄國律師米哈伊洛夫、英國律師道格拉斯及“大韓帝國”律師安秉瓚等出庭辯護,隻允許日本官方選定的日本律師“辯護”。  安重根在法庭上闡述瞭義舉的正當理由和目的,揭露瞭伊藤博文侵略朝鮮半島,破壞東亞和平的15條罪狀。安重根在公判庭上陳述:“我殺伊藤博文是韓國獨立戰爭的一部分,而我站在日本法庭,是因為戰爭中失敗當俘虜所致,我不是以個人資格幹此事的,而是以韓國義兵參謀中將的身份,為祖國的獨立和東洋的和平而做的。所以,我應當根據萬國公法來處理。”  1910年3月26日上午10時,在旅順監獄處刑室,安重根被處以絞刑。安重根就義後,安重根的兩個弟弟要求日本政府引渡安重根的遺體,按照安重根的遺願安葬在哈爾濱公園(今兆麟公園)旁。  日本拒絕這一要求,將安重根的遺體秘密埋在旅順某地。近幾年,中、韓、朝人士為尋找安重根的遺骸作瞭很大努力,但至今沒有找到。   5.忠烈千秋  安重根在哈爾濱的義舉,不但震驚瞭遠東,也震驚瞭世界。當天這條簡短的電報“伊藤博文今日在哈爾濱被一朝鮮人彈斃,刺客已被獲”一發出,全球報刊爭相報道這一特大新聞。  安重根殉國後,中國各界名人紛紛題詞。孫中山的題詞是:“功蓋三韓名萬國,生無百歲死千秋。弱國罪人強國相,縱然易地亦藤侯。”章太炎題寫瞭“亞洲第一義俠”,還有蔡元培等二十多位名人題瞭詞。身在日本的梁啟超作瞭一首《秋風斷藤曲》,其贊頌部分為:“黃沙卷地風怒號,黑龍江外雪如刀,流血五步大事畢,狂笑一聲山月高。”  “五四”前後,中國各地紛紛演出反映義舉的戲劇。  早在20世紀初,有關安重根的韓文版著述便有數種,也有德國人和俄國人寫的相關書籍。20世紀50年代初,中國的小學教科書也都有安重根事跡的課文。朝鮮在1979年為紀念安重根誕辰100周年,拍攝瞭故事片《安重根擊斃伊藤博文》,朝鮮在新世紀也拍攝瞭《安重根傳》。  安重根的紀念館、紀念碑遍及朝鮮、韓國、中國、俄羅斯,甚至日本。在中國旅順、哈爾濱都有不同形式的安重根紀念場所,20世紀90年代,哈爾濱上演瞭歌劇《安重根》,還出版瞭幾種相關著作。  當年在旅順日俄監獄,安重根為日本人寫瞭二百餘幅題詞,現已發現約六十餘幅。其中一幅“為國獻身軍人本分”,是臨刑前應看守他的日本憲兵千葉十七所題,在日本的安重根紀念碑上就刻有這首題詞。隨著時間的推進,題詞還陸續有所發現,2008年在中國拍賣行亮相的一幅《臨敵先進為將義務》,以55萬元(人民幣)成交。  在當代,朝鮮和韓國都將其視為民族英雄。朝鮮稱他為“愛國烈士”,韓國稱他為“義士”。其中韓國不僅將他視為抗日英雄而高調紀念,更因為其《東洋和平論》而將安重根推崇為東北亞合作、共同發展的先驅者。 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時事檔案  伊藤博文其人  日本近代政治傢,長洲五傑,明治後三傑,明治九元老中的一人,日本第一個內閣首相,第一個樞密院議長,第一個貴族院院長,首任韓國總監,明治憲法、立憲政友會的創始人,四次組閣,任期長達七年,任內發動瞭中日甲午戰爭。  青年時即參加“尊王攘夷”運動。1863年留學英國學習海軍,回國後與高杉晉作等從事倒幕運動。1868年明治政府成立後,任外國事務局判事,以後歷任大藏少輔、民政部少輔、工部大輔、工部卿、內務卿等職。1882—1883年赴普魯士研究憲法,歸國後致力於訂定日本憲法,內閣制度、皇室典范,設立樞密院等。1885年起四任日本首相。1888年起三任樞密院議長,1889年國會組成,又任貴族院議長。是中日甲午戰爭的主要策劃者,戰後任和談全權代表,脅迫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1904—1905年日俄戰爭期間,以元老身份,指導戰爭。1906年任特派大使,與朝鮮簽訂《日韓協約》,任第一任韓國統監,推行朝鮮殖民化政策。自1884年至1907年由伯爵、侯爵遞升為公爵。1909年10月26日在中國哈爾濱車站被朝鮮愛國者安重根刺殺。  安重根(1879年—1910年)  朝鮮半島近代史上著名的獨立運動傢,擊斃日本政客伊藤博文的刺客,1879年出生於今朝鮮黃海南道海州地區。早年皈依天主教。日俄戰爭後積極反對日本侵略,後投身朝鮮愛國文化啟蒙運動,致力於教育事業。  1907年參加義兵運動,但與日軍作戰都失敗瞭。1909年3月,安重根與薑基順等11人在克拉斯基諾開會,親自切斷瞭自己左手無名指的一個關節,用熱血在韓國國旗—太極旗上書寫瞭“大韓獨立”四個漢字,並寫下“安重根”三字,創建瞭“斷指同盟會”。   1909年10月26日,安重根在中國哈爾濱成功刺殺瞭侵略朝鮮的元兇、前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當場被捕。日本關東都督府地方法院判處安重根絞刑,於1910年3月26日在中國旅順就義。  丈夫歌  丈夫處世兮/其志大矣  時造英雄兮/英雄造時  雄視天下兮/何日成業  東風漸寒兮/壯士義烈  忿慨一去兮/必成目的  鼠竊伊藤兮/豈肯比命  豈度至此兮/事勢固然  同胞同胞兮/速成大業  萬歲萬歲兮/大韓獨立  萬歲萬歲兮/大韓同胞  (刺殺行動前,安重根感慨萬千,心潮澎湃,於是用漢文寫瞭一首名為《丈夫歌》的詩。)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辛亥革命中對滿人的屠殺:辛亥革命殺死多少滿人

  辛亥革命是一場由民族主義激發而來的革命,而民族主義又極容易發展成種族的仇殺主義,這種傾向在武昌起義的一開始就表現得十分明顯。參與起事的革命士兵呂中秋回憶說,最先發難的工程營在起事之前公議“禁令十條”,其中即有“勾結滿人者斬”、“私藏滿人者斬”兩條。為證明革命的合法性,辛亥年對滿人的殺戮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被有意隱去,但歷史終究是歷史,革命也具有多樣性,它不可能像處女一樣的清白。  起義爆發後,測繪學堂的革命學生試圖殺死他們的旗籍同學松景,後被人所阻止,而阻止的原因竟然是怕血腥殺戮會嚇走學生,令其不敢出去革命。據第三十標的革命士兵魯祖軫回憶,當時他們所在標(標相當於團)的各棚都有一兩名旗籍清兵,革命前已分配同志負責解決,起義時他和另一位革命士兵劉秉鈞負責結果一名叫雙璧的旗兵,但當他緊跟在雙璧的後面,待機動手時,“我棚正目陳佐黃見我遲慢,即高舉槍托猛擊雙璧頭頂,原期結果性命,不料槍托稍偏左,雙璧順勢滾下樓梯,一溜煙向第一營旗兵營跑去”。  武昌原本不是八旗駐防地,但隨著清末新政的鋪開,一些滿人(主要是荊州八旗)因為各種原因而移居到這個省會城市。從1904年起,在湖廣總督及荊州將軍的安排下,荊州旗兵被輪派到湖北新軍中受訓(十名中有一名是旗兵),這些旗兵主要集中在第八鎮第三十步兵標(團),其中第一營中的兩個隊(每營共四隊,每隊大概150人)和第二、三營的各一個隊,大概一個營的兵力為旗兵構成,他們的統領也是滿人。第三十一標也有一個隊的旗兵,另外大概還有四分之一(大概250人)的旗兵分佈在其他部隊或軍事學堂。盡管這些人在當晚的起義中沒有抵抗(或來不及抵抗),但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被殺害瞭。武昌城裡,四大滿姓傢族(紮、包、鐵、佈)均被殺害,八旗會館也被完全摧毀。第二天的早上,當十八星旗飄揚在原總督衙門時,滿人們的屍體也堆滿瞭鄰近的街道。   據武昌起義者的回憶,“革命黨人隻要是捉到旗兵,不是就地殺掉,就是送到革命軍政府槍斃,很少幸存下來的。有的旗兵被捉後,至死不講話。越是不講話反而越是證明是旗兵。直到首義成功三天之後,軍政府下瞭命令,捕殺才停止”;“首義後兩天,還有不少的旗兵四處竄擾,間或也有少數人趁火打劫,同學蕭傑臣、劉邦欽、傅人俊、王兆鴻等,聯合部隊在長街劉天保對面某住宅內,拿獲槍械齊全的旗兵十餘人,當即槍決。江學行、李春山等亦隨蔡等出營,沿途消滅旗籍兵士甚多”。  毋庸諱言,革命總是伴隨著血腥、殺戮與混亂的,即便是號稱“和平的、代價很小”的辛亥革命,其在革命的進行過程中,同樣存在著一些並不是那麼值得頌揚的東西。武昌起義的領導者之一熊秉坤曾回憶說,12日的反滿暴力達到瞭頂峰,那天的殺戮是如此的駭人聽聞,以至於一百多名紳商聯合起來,一致要求湖北軍政府阻止其士兵進入民宅搜索滿人,但軍政府卻以軍事需要為借口而拒絕瞭,直到漢口的11名外國領事出面幹涉後,軍政府才於13日下令停止這種殺戮。盡管他們心裡並不願意,但出於外交上的考慮,列強在這場革命中保持中立是非常重要的。  一名路透社的記者於14日來到武昌,他“發現到處都是滿人屍體”,他估計有八百人被殺。一名軍政府的代表則在巡視武昌後估計有四五百名滿人在起義後的前三天被殺,由於擔心傳染疾病,受害者的屍體都被掩埋瞭。革命者曹亞伯則聲稱,有四百名“滿人士兵”被殺,另有三百名被關押在監獄,大約一百名在1912年春天被釋放,但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其中有七名旗兵因為過早的釋放而在回荊州的途中被殺害。美國歷史學傢周錫瑞認為,對武昌的滿人來說,“那差不多就是屠殺”。  如果旗兵被殺是因為他們具有潛在危險的話,那麼殺害婦孺似乎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在路康樂的《滿與漢》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記載:“一個將要被殺害的滿人婦女可憐的哀求:‘我們是無罪的,我們也憎恨我們的祖先,因為他們虐待漢人’,另一位老夫人哀求:‘殺死我們這些沒用的婦女和孩子,你們能得到什麼呢?為什麼不釋放我們以顯示你們的寬宏大量呢?’士兵們雖然有所觸動,但不敢回應,還是將她們殺死瞭。”相關閱讀推薦:魯迅為何不在辛亥革命的陣營中?魯迅與辛亥革命侵華主謀石原莞爾的另一面:早年曾經為辛亥革命欣喜揭秘:在辛亥革命後,孫中山為何“棄日聯俄”?辛亥革命簡介:結束瞭中國古代兩千年的君主專制解讀辛亥革命:孫中山為何堅決要求定都南京?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在這場風暴中,滿人婦女的境遇十分糟糕,因為她們的頭發、服飾和漢人女子有較大的差別。更要命的是,即使這些可以改扮,但她們有一個致命的缺陷,那就是滿人女子不纏足,她們原本引以為為自豪的天足,這時卻成瞭危險的來源。  相比而言,武昌起義中被殺的滿人並不算多,最嚴重的是陜西西安。西安的滿人大概有2萬多人,城墻很高,防禦堅固。1910年,美國社會學傢E.A.羅斯到陜西遊歷訪問時,他對當時的滿城和滿人頗不以為然:“在西安,如今的八旗子弟居住區城墻東倒西歪,空氣沉悶,到處是雜亂和腐爛的景象。在一個軍事演習的大場地,滿清高級軍事官員正在一旁檢閱邊奔跑邊打靶的騎兵。那些懶洋洋的享有特權的八旗子弟雖然曾在軍隊裡受過所謂的訓練,但畢竟缺乏堅強的意志和戰鬥力,行軍二十英裡他們就會垮下來”。  在革命軍攻打瞭一天一夜後,西安滿城終於被攻破,革命士兵如潮水般的從南面和西面湧入,並將城內的所有居民視為敵人加以攻擊(或者說殺戮),據一位名叫J.C.凱特的英國傳教士事後的調查,“無論長幼,男女,甚至小孩子,都同樣被殺……房子被燒光搶光,那些希望躲過這場風暴的人最終也被迫暴露。革命軍在一堵矮墻後,放瞭一把無情的大火,把韃靼城焚燒殆盡。那些試圖逃出來進入漢城的人,一出現在大門,就被砍倒在地。兩名新軍的年輕軍官後來回顧時承認:‘沒有必要殺死這麼多滿人士兵及其傢屬。’”   殺戮極其殘酷而且徹底。據凱特的記錄:“當滿人發現抵抗徒勞無益,他們在大多數情況下都跪在地上,放下手中的武器,請求革命軍放他們一條生路。當他們跪下時,他們就被射死瞭。有時,整整一排都被射殺。在一個門口,十到二十人的一排滿人就這樣被無情的殺死瞭。”  三天後,革命軍下令停止屠殺,據凱特的估計,滿人死亡的人數“不下萬人,他們為瞭避免更悲慘的命運,要麼被殺死,要麼自殺”,換句話說,至少有一半的滿人被殺。整個滿城也被搶劫一空,而存活下來的人,有錢人被敲詐,小女孩被綁到富人傢做婢女,年輕的婦女則被迫成為窮苦漢人士兵的妻子,其他的人都被驅逐出西安。  傳教士李提摩太在《親歷晚清四十五年》中說,“1911年10月22日,陜西省首府西安爆發瞭可怕的流血事件,一萬五千名滿族人(有男人、女人還有孩子)都被屠殺”。在事後的回憶中,陜西革命士兵黨自新也不無隱晦的承認,攻破西安滿城後,各戰鬥隊伍分成若幹小隊在城內逐巷逐院的進行搜索戰,在此其間,一些士兵和領隊官殺死瞭一些不必要殺死的旗兵和傢屬(這段話可與前面凱特所說的相呼應)。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李約翰在《清帝遜位與列強》一書中引用英國外交文件稱,西安為革命黨所占據,男女老少約有一二萬人的駐防旗營(滿蒙八旗)實際上被全部消滅,8名外國僑民也在混亂中被殺(這些文件為英國駐華公使朱爾典根據當地傳教士的報告後發給外相格雷爵士的電報)。李約翰是知名傳教士李佳白之子,也是庚子年使館之圍中年齡最小的外國避難者,當年中外間的血腥殺戮想必給他留下瞭深刻的印象。  革命中的濫殺,在很大程度上是與事的江湖會黨所造成的。據陜西革命黨人張奚若的回憶,革命後的西安完全被哥老會所控制,就算是革命黨出城也須經會黨首領同意。領導陜西革命的分別為會首張雲山及同盟會張風翽,張雲山混跡兵營多年,後在陜西新軍中開香堂,吸收上千名新軍士兵,勢力很大。但是,會黨是一群騷動不安而極其兇險的烏合之眾,由其充當主力(哪怕是會黨士兵)的革命難免出現各種混亂,其中也不免失控性的殺戮。  辛亥年,凡是有滿城的地方,都出現過濫殺的情況,隻是程度上往往因地而異。當然,同樣不可否認的是,辛亥年悲劇發生時還是有很多漢人設法去保護那些無辜滿人的,如武昌的士紳要求軍政府禁止士兵進入民宅搜索滿人,一些西安幸存的滿人也在事後回憶稱為漢人老百姓所救。在鮮血與生命的面前,人性的善良終究要高於那些莫名的革命沖動與無邏輯的理念。   辛亥事變後,廣州滿族宣佈和清政府脫離,後人叫“和平易幟”,放下武器、脫掉軍裝、走出八旗軍營,但是激進的黨徒仍然殺害滿族,大量的滿洲人被殺,部分紛紛逃離居住瞭200 多年的傢園,到廣東的鄉下隱名埋姓、改稱漢族,一些人因逃亡廣東順德,自稱關姓漢族,順德籍貫人,直到80年代才恢復自己的滿族族籍。光緒年間廣州八旗3萬,到辛亥事變已經是1500人瞭。  當時杭州、河南等地殺滿人,把砍下的人頭扔進井筒子裡,一個一個的井筒子,填得滿滿的。清帝遜位,民國政府簽字清室優待條件的墨跡未幹,那些反動會道門組織的革命黨徒就對滿人進行瞭一場遍及全國的大屠殺。接連殺瞭好幾天,才在中央政府的一再制止下停刀。很多滿洲八旗駐防軍的後人都有一本血淚史。  1911年10月西安滿城劫後餘生 逃入英國浸信會的滿人照片,當時城內滿人逃生隻有兩條路,一是趁起義軍不備翻越城墻而出,二是逃入教會受外國人保護。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天王洪秀全死因之謎:洪秀全是病死還是自殺死的

  洪秀全怎麼死的?同治三年(1864)四月二十七日,太平天國領袖洪秀全死於天王府,年僅五十一歲。太平天國失去瞭自己的最高領導人,這是一個不可彌補的損失。根據湘軍首領曾國藩向朝廷的奏章和刊刻本《李秀成自述》,洪秀全是服毒自殺的。但隨著《李秀成自述》原件的發行,人們發現洪秀全的死因並不是自殺。  同治三年(1864)春天,湘軍將太平天國的首都天京團團圍住,內無糧食,外無援兵,形勢十分危急。太平天國的主要將領李秀成建議“讓城別走”,但遭到瞭天王洪秀全的拒絕。洪秀全說:“朕奉上帝聖旨、天兄耶龢聖旨下凡,作天下萬國獨一真主,何懼之有?”表示出瞭堅決抵抗到底的決心。四月二十七日,洪秀全死於天王府,年僅五十一歲。太平天國失去瞭自己的最高領導人,這是一個不可彌補的損失。  前面還在說自己“何懼曾(曾國藩)妖”,不久卻升天離世,這看上去多少有點奇怪。所以洪秀全到底是怎麼死的,研究者在不斷努力探索。至今為止關於洪秀全的死因,人們主要有兩種觀點,一是認為他服毒自殺;另一認為是因病去世。那麼這二種觀點的根據各是什麼?   認為洪秀全自殺身亡的材料有多種。其一是湘軍首領曾國藩向朝廷的奏章。曾國藩在同治三年六月二十三日的奏章中說:“首逆洪秀全本年五月間,在官軍猛攻時,服毒自殺瞭。”七月七日的奏章中,他又說抓到瞭天王府的一個宮婢,這人是道州一位黃姓女子,是她親手掩埋瞭洪秀全的屍體。聽到這個消息後,曾國藩親自加以審問。據這位宮婢說,洪秀全生前已常年不見臣僚。四月二十七日,因官軍急攻天京,就服毒自殺瞭,當時決定秘不發喪,但城內城外的太平天國將士卻早已知道。十多天後,才將死訊正式宣佈。  如果說曾國藩的奏章有故意貶低洪秀全而有邀功之嫌的話,那麼太平天國後期主要領導人李秀成、洪仁玕的敘述,可信程度就要高許多,因為他們對天王府的情況是最清楚不過瞭。李秀成在天京陷落後,走入天京東南的荒山中,被清軍俘獲。他在湘軍的囚籠中,寫下瞭幾萬字的供詞,這就是後來曾國藩刊刻的《李秀成自述》。內中也談到洪秀全的死亡:“天王這時十分焦急,每天煩躁不安,在四月二十七日這天服毒而亡。”洪秀全死後,長子洪天貴福繼位為幼天王。天京陷落後,幼天王突圍到安徽廣德,與洪仁玕會合。之後,轉入江西,幼天王遇害,洪仁殲身陷清軍手中,也曾寫下《洪仁玕自述》。其中後半部分說到:“天王之自殺,更令全局混亂。”這二個人的敘述,似乎都可證實曾國藩奏章中所言大都是可信的。這樣,上個世紀60年代以前,人們普遍認為洪秀全是服毒自殺的。郭廷以在《太平天國史事日志》中認為洪秀全之死“以服毒說為近真”。簡又文《太平天國全史》雖認為曾國藩奏章中有不實內容,黃姓宮婢的供詞也是假的,但認為洪秀全自殺是事實。羅爾綱《太平天國史稿》認為洪秀全是四月十九日服毒逝世,具體死的日子雖另有所據,但事實的認定是基本一致的。  令人感到欣喜的是,在上世紀的60年代初,藏在曾國藩傢中長達一百年的《湘鄉曾八本堂·李秀成親供手跡》(即《李秀成自述》)正式影印發行,人們發現李秀成的親筆供詞和原來曾國藩刊刻本有較大的改動,其中關於洪秀全死亡的一段正是改動的重要內容之一。原稿印行本講述的洪秀全是因病而死的:“此時大概三月將尾,四月將初之候,斯時我在東門城上,天王斯時已病甚重,四月二十一日而故。”照此說法,洪秀全約在三月底至四月初之間病情已十分嚴重,四月二十一日因病逝世。李秀成又談到洪秀全病重時,堅決不吃醫生配的藥。他的病時好時壞,人感到不適也不用藥,所以四月二十一日就病死瞭。那麼,這個手跡印行本為什麼與曾國藩的刻本存在著較大的差別?相關閱讀推薦:荒淫的太平天國:洪秀全之子九歲竟已有4個老婆被洪秀全點天燈的幾個女性是誰? 太平天國悲慘女兵太平天國:三千女兵為洪秀全自焚身亡的殘忍真相太平天國有哪些名將?洪秀全手下名將有哪些人洪秀全的妃子 揭秘太平天王洪秀全有多少個女人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大多數學者認為曾國藩刻本是經過曾圍藩篡改的。因為曾國藩在攻破南京後,他在安慶給朝廷上的奏章中已經說洪秀全是服毒自殺,到南京後他還是這種觀點,所以第二次上奏章時他仍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奏章有什麼問題。直到李秀成被捕,經審訊,他看到瞭李秀成的親供,有關洪秀全的死因與原先自己瞭解的完全不一樣,這時他就無計可想瞭。除瞭改動李秀成的供述外,他還能有什麼辦法?曾國藩的幕僚趙烈文在《能靜居士日記》中談到七月七日,曾國藩讓趙烈文審看李秀成的口供,經改定後送軍機處,到傍晚才改完。曾國藩把李秀成的供述送到軍機處時說:“李秀成的供詞,文理不甚通適,而情事真確,僅鈔送軍機處以備查考。”可知李秀成供述上送時,先經曾國藩和其親信改動瞭。為與自己的奏稿在表述上統一,他把洪秀全的病死改定為自殺,這應該在情理之中。  對《洪仁玕自述》後半部分說洪秀全自殺的內容,學者們認為這並非是洪仁玕本意,因為後半部分是外國人譯出的,出自英譯本,原稿早就不見,今天已無法查證。外人在翻譯該部分時,說不定已受到瞭《李秀成自述》的影響。相反,《洪仁玕自述》的前半部分出自洪仁玕的原稿,曾經談到:“到今年四月十九日,我主老天王臥病二旬升天。”原來洪仁玕也是認為天王是病死的。  能夠證實洪秀全是病死的資料還有幼天王洪天貴福(洪福填)被捕後的《洪天貴福供詞》。根據《供詞》,洪秀全身體本是無病的,“父親平日常食生冷,自到南京後以蜈蚣為美食,用油煎食”。《洪天貴福供詞》首次披露說洪秀全“於今年四月初十日起病,四月十九日病死。二十四日,眾臣子扶我登極。”由發病至死亡周期十天,可見與服毒無關。由此可確證洪秀全乃病死。趙烈文在《能靜居士日記》五月初六日條也說到:“聞探報稟稱,逆首洪秀全已於四月二十八日病死(彼中之四月二十日)。”死的時間略有不同,但雙方都認為洪秀全是病死的。   自從《李秀成親供手跡》印行後,許多研究者改變瞭自己原先的“自殺”看法,認為“病死”說更有依據。如羅爾綱、周村的《洪秀全論》說:“洪秀全因天京缺糧,久吃甜露充饑,致病發逝世。”在註釋中他們對自殺說進行瞭否定:“曾國藩刻本《李秀成親供》所說洪秀全因被圍急自殺死,乃是曾國藩為著要向清廷報功而盜改的。”  當然,也有少部分學者繼續堅持自己固有的觀點,認為病死說的證據並不充分。  天王之死仍是一個歷史疑謎,徹底解決的方法恐怕隻能等到新史料發現的那一天瞭。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武則天殺死親生女兒於史無證:武則天女兒的死因

  武則天在中國歷史上橫空出世當上女皇帝,是一個歷史奇跡。但是,在一個男權社會裡,成功地獲得皇位的武則天,身後卻付出瞭很大的代價。圍繞武則天的評價,妖魔化一直占據著傳統史學的主流地位。在一系列妖魔化武則天的歷史記述中,“武則天殺死瞭自己的親生女兒”就是典型的事件之一。  大約在永徽四年,武則天為高宗生下一個公主,但是這個公主不幸而夭折。公主之死,到底是什麼原因呢?最開始的記載是很簡單的,《唐會要》卷三“天後武氏”條下是如此記載的:“昭儀所生女暴卒,又奏王皇後殺之,上遂有廢後之意。”當時的武則天是昭儀,屬於皇帝九嬪之首,正二品。這是武則天跟唐高宗所生的第二個孩子,第一個是長子李弘。  根據《唐會要》的這個記載,武則天和高宗所生的公主確實夭折,因為不知道死亡原因而且死得突然,所以稱作“暴卒”。武則天充分利用瞭公主之死,采用悲情主義的訴求方法,把公主之死的責任推給自己的情敵王皇後。高宗看來是受到瞭武則天的影響,開始萌生廢黜王皇後的念頭。   《唐會要》一書,雖然是北宋王溥編輯的,但是吸納瞭唐德宗時期蘇冕四十卷的《唐會要》和唐宣宗時期崔鉉的《續會要》,所以保存唐代國史資料比較多,向來為學者所重。這裡的記錄,也相對穩重。當時,王皇後聯合蕭淑妃與武則天鬥法,武則天悲情主義的戰鬥技巧適合當時的情況,因為畢竟是母親喪女,說一些喪失理智的話是可能的,而高宗看見受傷的母親,也很可能同情心上湧。  但是,高宗新生公主夭折一事,《舊唐書》卻沒有任何正面提及,但是在則天皇後本紀的史臣曰中,寫下瞭這樣的文字:“武後奪嫡之謀也,振喉絕襁褓之兒,菹醢碎椒塗之骨,其不道也甚矣,亦奸人妒婦之恒態也。”其中,後一件事是指武則天殘酷對待失敗瞭的王皇後和蕭淑妃,而前一件事“振喉絕襁褓之兒”,可能就是指扼殺親生公主的事。《舊唐書》成書於後唐出帝開運二年(945),先後編寫用瞭四年時間。為什麼這件事沒有寫入《舊唐書》的正文,而是用“史臣曰”的方式表達出來,沒有確鑿證據,推測起來大概這個時候已經有瞭武後殺親生公主的說法,但是不能坐實,隻好用這種更具有個人意見的方式表達出來。  《舊唐書》這種比較概括的說法,到瞭《新唐書》中凌空一躍,變成瞭非常具體生動的描寫。《新唐書·後妃列傳》的文字是這樣記載的:“昭儀生女,後就顧弄,去,昭儀潛斃兒衾下,伺帝至,陽為歡言,發衾視兒,死矣。又驚問左右,皆曰:‘後適來。’昭儀即悲涕,帝不能察,怒曰:‘後殺吾女,往與妃相讒媢,今又爾邪!’由是昭儀得入其訾,後無以自解,而帝愈信愛,始有廢後意。”在這裡,公主之死的過程詳細而生動。  《資治通鑒》的記載,直接繼承瞭《新唐書》,文字如下:後寵雖衰,然上未有意廢也。會昭儀生女,後憐而弄之,後出,昭儀潛扼殺之,覆之以被。上至,昭儀陽歡笑,發被觀之,女已死矣,即驚啼。問左右,左右皆曰:“皇後適來此。”上大怒曰:“後殺吾女!”昭儀因泣訴其罪。後無以自明,上由是有廢立之志。相關閱讀推薦:武則天和太平公主私生活有多亂?史上最強女色狼神龍政變是怎麼回事?神龍政變後武則天結局是什麼神龍政變如何迫使武則天退位?唐中宗李顯如何上位分頁:1/6頁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仔細比較,《資治通鑒》這段文字基本采自《新唐書》。皇後看望新生公主,離開以後,武則天偷偷殺掉公主,然後偽裝現場。唐高宗到場,武則天假裝歡笑,掀開被子,發現公主已經死亡。詢問左右,大傢都說剛才皇後來過。於是皇帝大怒,認為是王皇後“殺吾女”。王皇後自然無法解釋,於是皇帝開始產生廢立皇後的念頭。以上基本情節,兩書都是相同的,而且細節越發生動詳細。  但是,細節越生動越詳細,越發引人懷疑。且不說《通鑒》對《新唐書》這種細節修改,已經使得過程發生變化。我們要問的是,傾向合理化的修改,意圖是什麼呢?可是,細節如此考究的《通鑒》,在描寫這件事的時候,卻沒有比較清楚的時間定位,因為《通鑒》把此事放在永徽五年的年底來敘述,按照《通鑒》的體例,說明此事具體日月不清楚。作為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鑒》是這類史書的典范,對於歷史事件時間定位的重視,《通鑒》也是典范。可是,在公主之死的問題上,《通鑒》可以花筆墨修改《新唐書》看上去不夠合理的文字,為什麼在更重要的時間定位問題上沒有給出更具體的坐標呢?答案是無法清晰的,但是《資治通鑒》對此事信息的掌握看來是有限的,以致於重要的時間定位都不能給出,隻能在《新唐書》的基礎上對細節進行“合理化”的修改。   從以上的這些記載,我們可以發現,公主之死的文字記錄,有一個由簡至繁的變遷過程,在該過程中,重要的信息如事件發生的時間沒有進一步的信息,但是細節反而越來越清晰。在中國古史研究中,曾經有過一個“層累地構造學說”,意思是古代的歷史隨著時間而越來越清晰,恰好證明是後人締造的結果。文學史上也有類似的問題,作品在流傳的過程中被不斷地加工和創造,最後的模樣與初始狀況相去甚遠。那麼宮廷秘史,是否也有這種規律呢?所有的當事人都沒有留下記錄,那麼後人是通過什麼途徑反而獲得瞭更多的細節呢?所以,在今天,當我們面對的歷史事實,有著一個由簡至繁的描述過程的時候,我們至少可以提出疑問。  現在的史籍記錄,不論是《唐會要》還是《新唐書》,對於王皇後地位的危機,多強調小公主之死帶來的後果。具體而言,就是唐高宗從此開始有瞭廢後的念頭。其實,王皇後的危機不是從小公主之死開始的,而後來王皇後的被廢,也沒有證據顯示公主之死發揮瞭作用。  王皇後的危機,在武則天入宮之前已經顯現。王皇後出身太原王氏,在當時是天下一等士族。王皇後雖然出身名門,名正言順,但是她跟高宗的關系似乎從很早開始就存在問題。高宗與蕭淑妃連續生育一兒兩女,證以《唐會要》的說法“時蕭良娣有寵,王皇後惡之”的記錄是有根據的。武則天二進宮,是王皇後引進的,而王皇後的動機很難說是光明正大的,因為她召武則天入宮,依然是與蕭淑妃爭寵的繼續,“欲以間良娣之寵”。隻不過事與願違,武則天“既入宮,寵待逾於良娣,立為昭儀”。王皇後引狼入室,蕭淑妃的恩寵雖然解除,但是武則天後來居上,王皇後依然不得寵愛。分頁:2/6頁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唐高宗不喜歡王皇後,才是王皇後的真正危機所在。也正是因為皇後有如此危機,她的舅舅柳奭才在永徽三年七月,醞釀確立太子之事。《新唐書》李忠本傳記錄到:“王皇後無子,後舅柳奭說後,以忠母微,立之必親己,後然之,請於帝。又奭與褚遂良、韓瑗、長孫無忌、於志寧等繼請,遂立為皇太子。”顯然,皇帝開始並沒有同意皇後的請求,但是長孫無忌等朝中重臣紛紛出動,皇帝隻好妥協同意。而立李忠為太子,文字記載很清楚,就是為瞭穩定王皇後的地位。而這個時候,武則天與唐高宗的第一個兒子尚未出生,更不要說公主之死瞭。  確立李忠為太子,並沒有挽回王皇後的地位危機。就在太子確立以後不久,唐高宗與武則天的第一個兒子出生。這個兒子被命名為李弘,而李弘這個名字本身就意味深長。南北朝以來,道教為主的社會傳播渠道,一直盛傳“老君當治”、“李弘當出”的讖語,宣傳李弘為真命天子。根據唐長孺先生的研究,唐高宗和武則天給自己的兒子命名為李弘,就有應讖而為的意思。而當時李忠已經確立,這不正暗示著對李忠的不認可,也就是對王皇後的某種不承認嗎?如果說王皇後的地位危機來自武則天的攻擊,不如說來自唐高宗很久以來對她的冷淡,而唐高宗命名兒子為李弘,其實已經預示著皇後的更大危機。明確地說,這個時候,唐高宗如果還沒有換皇後的念頭,這些問題都無從解釋。   在李弘出生的這個時期,武則天與王皇後、蕭淑妃的聯盟,鬥爭已經有一段時間,而勝利的一方屬於武則天。上文引證《唐會要》武後傳、《舊唐書》武則天本紀和《新唐書》王皇後傳說明,各書在描述雙方鬥爭的時候,立場有所不同,但是武則天的勝利卻是公認的。所以,武則天作為當事人,唐高宗對待王皇後的看法以及皇帝與皇後關系的幕後因緣,都是應該一清二楚的。王皇後從來沒有得過高宗的恩寵,對於高宗而言,王皇後早就是昨日黃花。所以,廢黜王皇後在唐高宗這裡根本沒有感情障礙,障礙隻在朝中大臣而已。對於唐高宗感情脈搏瞭若執掌的武則天,對於已經失敗的王皇後的繼續打擊,有必要付出親生女兒生命這樣沉重的代價嗎?  唐高宗采取確實步驟推動皇後廢立的時候,在申訴理由的時候,從來沒有一句談及皇後殺死公主的事情。  唐高宗推動廢立皇後,是從說服太尉長孫無忌開始的,姿態低就,首先造訪長孫無忌傢。《資治通鑒》的記載是高宗“與昭儀幸太尉長孫無忌第,酣飲極歡,席上拜無忌寵姬子三人皆為朝散大夫,仍載金寶繒錦十車以賜無忌。上因從容言皇後無子以諷無忌,無忌對以他語,竟不順旨,上及昭儀皆不悅而罷”。高宗給長孫無忌的好處是為瞭換取長孫無忌的同意,而具體申訴的理由是“皇後無子”。《通鑒》置此段文字於永徽五年(654)年底,說明具體月份並不清晰。分頁:3/6頁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隨後,到瞭永徽六年的六月,唐高宗繼續推動廢後,連續兩天召開最高級會議,大臣中隻有長孫無忌、褚遂良和於志寧參加。李積也被通知與會,但是他借口身體欠安並沒有參加會議。根據《通鑒》的記錄,唐高宗開宗明義,對長孫無忌等人說:“皇後無子,武昭儀有子,今欲立昭儀為後,何如?”《舊唐書·褚遂良傳》的記錄略有增加,高宗說:“莫大之罪,絕嗣為甚。皇後無胤息,昭儀有子,今欲立為皇後,公等以為何如?”唐高宗申訴的基點依舊是皇後無子,即使強調這是“莫大之罪”,也沒有改變申訴基本點。  以褚遂良為代表的大臣反對廢王立武,首先是王皇後無過錯,其次是太宗皇帝的生前意志。看來,他們並不同意皇後無子是莫大之罪的說法。第二天再討論,褚遂良強調的重點是武則天不合適。褚遂良一派大臣,認為王皇後無過錯,當然沒有提及皇後殺小公主的問題,而高宗也沒有利用小公主之死來要求廢皇後。雷傢驥先生比較仔細地討論過這個問題,認為所謂皇後殺公主之事,雖然一方面皇後“無以自解”,但另一方面,別人也應無確證證明她是否謀殺。“今上為何不以皇後殺死小公主或厭勝為由?遂良為何徑謂‘皇後未有衍過’?可見這兩件事僅是宮廷中的風波,王皇後起碼尚未被坐實此二罪。”   所謂厭勝之事,我們下文討論。這裡繼續討論小公主之死。如果說小公主之死,確實讓唐高宗開始動瞭廢後的念頭,那麼他應該確實認定小公主是死於皇後之手。如果他不能確定小公主之死是否與皇後有關,那麼他廢後的想法就喪失瞭依據。同理,他如果認定是皇後殺瞭公主,那麼他就應該理直氣壯地用這個理由要求廢皇後。反之,他在廢後的申訴中沒有提及這個理由,那麼就說明他並不認定皇後是殺害小公主的兇手。總之,按照現在的文獻記錄,皇後被嫁禍殺公主,與皇帝產生廢後想法是緊密連接的,但是在真正廢後的時候,皇帝卻不提這個事由,所以可以反過來證明,小公主之死,並不是皇帝廢後想法發生的動因。  關於王皇後厭勝之事,各傢史書的記載比較多,性質或有爭議,但是不能認為是子虛烏有的。《唐會要》隻說到武則天“俄誣王皇後與母柳氏求厭勝之術”一句,沒有更多陳述。《新唐書》的武則天傳觀點與此相近,所謂皇後厭勝之事也是武則天誣陷的結果。《舊唐書》王皇後傳記載為“後懼不自安,密與母柳氏求巫祝厭勝。事發,帝大怒,斷柳氏不許入宮中,後舅中書令柳奭罷知政事,並將廢後,長孫無忌、褚遂良等固諫,乃止”。皇後是否與母親柳氏厭勝,明顯存在兩種根本對立的觀點,但是,不管厭勝真假如何,唐高宗利用這件事收拾皇後一傢則是真實的。大約永徽六年六月發生此事,高宗立刻下令柳氏不得入宮,七月,把皇後的舅舅吏部尚書柳奭貶為遂州刺史,途經岐州的時候,長史於承素告發柳奭泄漏禁中語,於是再貶柳奭為榮州刺史。  從《舊唐書》的這個記載來看,厭勝事件才是唐高宗廢後的導火索。《舊唐書》上段引文之後記述到:“俄又納李義府之策,永徽六年十月,廢後及蕭良娣皆為庶人,囚之別院。”依照這個記載,高宗廢後經過瞭兩個階段的努力。厭勝事件之後,不僅斷後母柳氏不許入宮,罷去皇後舅舅中書令柳奭的中央官職,同時決定廢後。因為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的堅決反對才作罷。後來,又出現李義府的支持,於是唐高宗才掀起再次沖擊,最後在永徽六年十月完成瞭廢後。分頁:4/6頁  上一頁23456下一頁  再看《資治通鑒》的相關記載,確實也有呼應之處。《通鑒》罷皇後厭勝的事件記錄在永徽六年六月,斷後母柳氏不得入宮也是六月。七月是吏部尚書柳奭被貶官。然後記載的是李義府推動廢王立武的經過和長安令裴行儉因為議論廢王立武事遭到貶官事。觀察《通鑒》的這一系列敘事安排,除瞭沒有提到厭勝事件之後皇帝曾經有過廢後的舉動沒有成功以外,增加瞭裴行儉貶官一事,其他過程都是基本一致。而從皇帝怒不可遏,不僅斷瞭皇後母親入宮,而且連續對皇後的舅舅柳奭進行貶謫,一氣之下提出廢後是完全可能的。  比較而言,究竟是小公主之死引發廢後舉動,還是皇後厭勝事件引發廢後動作呢?小公主之死,當在永徽四年,最晚是永徽五年初,因為三年七月以後李弘出生,五年十二月李賢出生,公主隻能生死於期間。厭勝事件在永徽六年六月,距離廢王皇後的九月隻有三個月的時間,而廢後宣佈之時距離小公主的死亡已經一年有餘。《新唐書》等堅持小公主之死,導致皇帝有廢後之念,然而隻有皇帝的心理活動,未見任何舉動。而厭勝事件則不然,皇帝先斷柳氏不得入宮,然後連續貶官柳奭。所以,真正引發廢後舉動的是厭勝事件而不是公主之死。  把公主之死與王皇後的廢黜聯系起來,用意其實不在皇後廢黜史的研究,真正的目的在於揭露武則天喪盡天良。如本文所論,其實公主之死與廢後事件距離遙遠,沒有必然聯系。公主之死,更不是武則天親手所害。所謂武則天殺害親生女兒的說法,不過是眾多妖魔化武則天的事件之一而已。   中國古代的傳統政治,在人物評價體系上,從來就有人性指標這個向度。即使在政治活動中,也要時刻遵守人性的基本原則。“殺妻求將”就被看做是違背人性的可怕做法。一個人的善惡品評,根本之處在於人性的底線是否能夠堅持。而傳統政治,要求的賢人其實就是好人,好人就必須經得住人性這條品評標準的考驗。  在這個文化背景下,攻擊與表揚,都會采取同樣的策略。公元684年二月,武則天大赦天下,改元文明,中宗雖然在位,皇太後臨朝稱制。同年九月,李積孫李敬業在揚州起兵,以討伐武則天匡復唐朝為號召。在行為上,李敬業“求得人貌類故太子賢者”,謊稱太子李賢尚在,所有旗號都打著李賢的名義。這是政治鬥爭中的策略,有利是原則。  與此同時,文學傢駱賓王親自為李敬業書寫瞭著名的《討武瞾檄》。因為雙方是你死我活的關系,檄文也有政治動員的功效,所以攻擊武則天可以說無所不用其極。可以說,檄文也是政治策略之一。但是,在這篇著名的檄文中,攻擊武則天的時候,甚至攻擊武則天“弒君鴆母”,說武則天殺害瞭唐高宗和自己的母親。這當然是沒有的事情。同時也攻擊武則天“君之愛子,幽之於別宮”。這句話講的是武則天臨朝稱制,唐睿宗雖然名為皇帝,其實是囚禁在別宮之中。但是,通篇檄文沒有提及武則天殺害小公主的事情。如果確有其事,哪怕僅有一點點傳言,駱賓王能不加以利用嗎?想一想,如果武則天又殺母親,又殺女兒,這種形象那多有利於造反者啊。但是,這篇著名的檄文並沒有提到這件事。這說明什麼呢?說明在那個時候,在李敬業起兵討伐武則天的時候還沒有這種傳言。分頁:5/6頁  上一頁3456下一頁  趙文潤先生著《武則天》一書,在第四章專門列“關於小公主之死”一節,援引趙翼等學者觀點,認為《舊唐書》比《新唐書》更可信。而對於駱賓王檄文不提及殺小公主之事,趙先生也認為太奇怪,如果確有此事,駱賓王會筆下留情嗎?當然不會。雷傢驥先生認為,武則天殺公主,“大概僅有她自己知道而已,史官不知何據而書?既然史官如此記載,則或許果真有據,後人若無確證則不宜輕易予以推翻”。其實,總體上雷先生還是傾向肯定確有其事的。  武則天殺死親生公主這種說法,在唐憲宗時期成書的《大唐新語》中也沒有出現。最早提及這種說法的應該是《舊唐書》之《武則天本紀》之後的“史臣曰”,而到《新唐書》的時候才大張旗鼓地傳播開來。我們從現在的《新唐書》和《資治通鑒》記錄文字可以看到,武則天殺人的過程是被全程記錄的。一方面說武則天殺人隻有武則天一個人知道,而且她不可能對別人再提起,另一方面卻有一個現場全記錄。這個矛盾的現象,其實是五代北宋以後才出現的。  我們還是回到小公主之死這件事上來。公主確實死瞭,這是真實的。到底什麼原因呢?雷傢驥先生就懷疑過嬰兒猝死癥。嬰兒猝死癥是新生嬰兒頭一年內最常見的死亡原因,其發生率在每千名活產嬰兒中約有2—3名的死亡率,典型的嬰兒猝死癥好發於一向看似十分健康的2—3個月大的嬰兒,小於2個月或大於6個月的嬰兒較為少見。嬰兒猝死癥多事發突然,常在嬰兒平靜地安睡後,父母並未感覺有何異樣,然而一段時間後卻發現嬰兒心跳呼吸全無,突然毫無緣由地死亡,即使病理解剖也很難發現有什麼異常,這是一種至今找不出確切原因的突發死亡現象。

高歡殺死檢舉通奸案的婢女:貴族傢庭也要維穩

  人在年輕的時候,願意捍衛自己價值觀中認為重要的東西,願意捍衛正義,即使面臨危險。但是,很多時候,他們往往不知道有多危險。   北魏時,國傢內亂,分裂成瞭東魏和西魏兩個。東魏的權臣高歡任丞相,封渤海王。和曹操類似,他主持著國內很多重要工作,還要經常帶兵出征。出征期間,傢裡就由他的妻子婁昭君和世子也就是法定王位繼承人高澄主持。世子高澄,當時十四歲。   在他不在傢期間,他的世子高澄,和他的一個妾鄭氏發生瞭關系。這種有違倫理而又有違道德的事情,激發瞭傢裡一個婢女的義憤。   這個在史書上沒有留下名姓的婢女,等高歡回來後向高歡檢舉瞭這起通奸案,並且找來瞭兩個同樣有正義感的小姐妹作證。高歡得知,大怒若狂,打瞭高澄一百軍棍,將他關瞭起來。因為婁昭君作為母親管教失責,他連婁昭君也不見瞭,並鄭重考慮更換世子。   算是正義得到伸張吧——在那個年代,這是很重大的道德問題,很高的正義。幾個小婢女在為自己自豪的同時,完全沒想到她們將面臨什麼。   王侯傢的傢事不僅僅是私事,它還關系到和諧和穩定。很快有人出面幹涉此事瞭。尚書左仆射司馬子如接到秘密通報,迅速來到高傢,與高歡密談,說瞭長長的一番話:“我傢也有這樣的事情,這種醜事隻能遮掩,怎麼能宣揚?王妃跟你是結發夫妻,當年用娘傢的錢供養你;你被處罰她為你日夜照料,你貧賤時她陪你東奔西走,燒馬糞給你煮飯,還親手給你做鞋子,這種恩義怎麼能忘?現在你的女兒是皇妃,你的兒子繼承大統,王妃的弟弟婁昭為你建功立業。一個女人不過是一根小草罷瞭,不值得珍惜。再說,婢女的話,不要相信。”

武則天為何想要殺死賀蘭敏之?賀蘭敏之怎麼死的

  賀蘭敏之是誰?  賀蘭敏之(642-671),字常住,鮮卑後裔,唐代河南洛陽人。賀蘭安石(史書記為越石,敏之墓志則記為安石,今從墓志改)與韓國夫人(武則天的姐姐)武順的兒子,武則天的外甥。賀蘭敏之被武則天所殺。  “長安第一美男”賀蘭敏之之死,在電視劇《武則天秘史》中被理解成替母親韓國夫人復仇,陷入與武則天的較量中,進而放縱自己,自食惡果。讀者朋友想想,賀蘭敏之有什麼資格和能耐,與武則天較量叫板,找死啊,躲還來不及呢。  賀蘭敏之之死與他母親和妹妹確有直接關系,或者說是她們母女埋下的。這對母女雙雙淪為唐高宗李治的情婦,成為武則天的直接情敵,才是賀蘭敏之“去死”的根本原因。而在這原因之外,還有連武則天也無法啟齒的隱情。具體是什麼樣的難言之隱?稍後再說,先說賀蘭敏之的母親和妹妹。  賀蘭敏之的母親韓國夫人與武則天是親姐妹關系。武則天和韓國夫人都是武士彟續娶的大齡“剩女”楊氏所生,楊氏共生瞭三個漂亮的丫頭片子,“大丫頭”就是韓國夫人,有學者考證叫武元英;武則天是“二丫頭”,有學者考證叫武元華;“三丫頭”有學者考證叫武元芳,婚後死得早,史書上記載不多。 韓國夫人劇照  在武則天顯貴,由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變成唐高宗的寵妃、皇後之後,武氏一門都沾光瞭,楊氏先被封為“代國夫人”,後又授“榮國夫人”;“大丫頭”武元英被封“韓國夫人。  韓國夫人生有一對兒女,除瞭兒子賀蘭敏之,還有一個閨女賀蘭納之,後被封為“魏國夫人”。雖然有一雙兒女,人也長得漂亮,但韓國夫人的婚姻生活並不幸福,丈夫賀蘭越石艷福太淺,過早地死瞭,讓韓國夫人年紀輕輕就成瞭寡婦。  武則天對寡姐十分關心,常叫韓國夫人進宮嘮嗑,以解守活寡之苦。這樣一來二往,經常出入後宮,意想不到的事發生瞭,好色的李治迷上瞭這位風情萬種的寡婦大姨子。有的學者就此推測,韓國夫人與李治上床後還懷瞭孕,並生下一個男孩,這男孩就是武則天的次子李賢。這種推測還挺合乎情理:一個寡婦懷孕瞭,這事有多醜?武則天為避免傢醜外揚,便主動收下姐姐生下的這個孩子,假稱是自己路上早產得來的。因為這原因,李賢後來也被武則天殺瞭。 焦恩俊飾演的賀蘭敏之  但不久,韓國夫人便莫名其妙地死瞭。根據韓國夫人與李治上過床的事情分析,其死很可能是武則天下的毒手。有人可能弄糊塗瞭,既然連懷孕的事情都能幫遮醜,武則天為何又要除掉姐姐?原來是韓國夫人的存在影響到瞭她在後宮的地位。高宗在寵上韓國夫人期間,竟然鬧著要換皇後,當時“廢後詔書”都起草好瞭。廢後雖然是一場鬧劇,事情很快過去瞭,高宗想另立的女人到底是誰也未公佈,但武則天認為,這事應該與韓國夫人有關,這才對親姐姐下毒手的。  老牛偏愛吃嫩草,老男喜歡小女生。韓國夫人死後,也不知道是不是對韓國夫人舊情難忘,還是過於色迷心竅,高宗又迷上瞭韓國夫人時年僅十幾歲的女兒賀蘭納之。有人認為,這是韓國夫人臨死前一手安排的,有意讓自己的女兒勾引住當今的皇帝。當然這種分析並無充分的證據,但是,不論是韓國夫人有意導演,還是李治太荒淫,在失去老情人之後,李治迅速寵上瞭老情人的女兒——小情人賀蘭納之是事實。李治一時間竟將“三千寵愛”全全給瞭賀蘭納之,事事哄小情人高興,並幾次打算將她轉為公開的嬪妃,封其為“魏國夫人”。  賀蘭納之像母親那樣,與自己二姨媽的老公顛鸞倒鳳,“老少配”在偷情中享受著別有滋味的性愛。女人對這種事情是最敏感的,武則天早就覺察到瞭,但她沒有對姨侄女來個“現場捉奸”,並不捅破那層窗戶紙,睜一眼閉一眼,裝著不知道。此舉正是武則天聰明過人之處,事實上即便捉到瞭也沒有用,反而可能惹惱李治,皇帝有與任何女人性交的特權嘛。相關閱讀推薦:武則天外甥賀蘭敏之:與外婆私通奸污太平公主賀蘭敏之是誰?賀蘭敏之曾與外祖母私通賀蘭敏之簡介 唐高宗皇後武則天的外甥賀蘭敏之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眼裡揉不得沙子,控制欲超強的武則天更是如此。面對小情敵的威脅,怎麼辦?武則天施以老套路——除之而後快!制造車禍的方法在當時不大可能,武則天還是拿出古代暗殺活動中慣用的招式——下毒。機會終於來瞭,在泰山封禪後,堂兄武惟良、武懷運出於討好的目的,給武則天獻上瞭傢鄉的特產小吃,武則天便差人喊來姨侄女一起品嘗。賀蘭納之在情場上真是太嫩瞭,不知是計,還以為二姨媽真的對她好呢。結果被下過毒的食物未及吃完,便七竅流血,當場斃命。武則天最後自然是嫁禍於早就討厭的兩位堂兄,果斷將他們處決瞭,他們的後人連姓“武”的資格也被取消瞭,改姓“蝮”。  除掉瞭姐姐韓國夫人、姨侄女魏國夫人,最危險的情敵消失瞭。武則天心安瞭麼?沒有。為什麼?斷草未除根,賀蘭敏之還在呢。  對賀蘭敏之這個姨侄兒,武則天其實是滿心喜歡的,起初還寄予瞭厚望。據《新唐書》記載,武則天曾將賀蘭敏之當作武氏傢族的繼承人,刻意進行培養,賜改“武”姓,讓他襲封。但在韓國夫人、魏國夫人死後,武則天對賀蘭敏之也起疑瞭,她很擔心賀蘭敏之會怨恨自己,母子連心,兄妹手足啊。  賀蘭納之暴死後,有一個人比賀蘭敏之更傷心,他就是皇帝李治。李治問賀蘭敏之這是怎麼回事,賀蘭敏之隻哭不答。武則天聽宮人匯報瞭賀蘭敏之的表現後,認為“此兒疑我”。之後,便一下子改變瞭對賀蘭敏之的態度——賀蘭敏之即便現在不報仇,留下來將來也可能是禍患——讓賀蘭敏之去死,成瞭武則天必須考慮的事!  而武則天欲弄死賀蘭敏之,還有一件讓她說不出口的傢庭醜事。   賀蘭敏之的品行嚴重不端,是那種“頭腦簡單,生殖器發達”的男人,他竟然和自己八九十歲的老外婆,即武則天的母親楊氏通奸。這就是《新唐書·外戚傳》上所謂,“烝於榮國”。可以說,這是武則天要弄死賀蘭敏之的一大隱情。  外孫和外婆“有一腿”,而且年齡如此懸殊,不隻在唐代是第一亂倫事件,在中國歷史上也絕無僅有,令人惡心!有學者難以接受,甚至懷疑史傢所記有誤,因為從年齡來說,這種亂倫違反人類的生理常識。楊氏是92歲死的,賀蘭敏之在29歲被弄死,兩相加減,賀蘭敏能做那種事情時,楊氏已近80歲,此時的楊氏能有這種性需求麼?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例外,諾獎得主楊振寧是多大年齡與28歲的女生翁帆結婚的?82歲吧。不論賀蘭敏之“亂倫”的真相如何,是真是假,但楊氏喜歡這個長得很帥的外孫,不應該是假的。  因為有楊氏寵著,賀蘭敏之行為特流氓,色膽包天,最後連當朝太子的未婚妻都敢強奸。當時司衛少卿楊思儉的女兒已被選聘為太子妃,並且定下瞭迎娶婚期,賀蘭敏之看到此女長得十分漂亮,便蠻橫地強逼此女與他上床。還有,就是武則天的女兒太平公主來看外婆楊氏,賀蘭敏之見隨侍的幾個女孩有味道,也設法奸瞭。  這些糟糕的事情不可能不傳到武則天的耳朵裡。而令武則天對賀蘭敏之不滿的公開理由,或者說賀蘭敏之“找死”的直接原因,則是賀蘭敏之的不孝和貪財。榮國夫人死後,未等喪期滿,賀蘭敏之便脫下孝服,“奏音樂”娛樂開瞭。武則天對母親的感情相當深厚,在榮國夫人死後,她拿出瞭一批金銀財寶,為母親修建佛寺,但這筆錢財到瞭賀蘭敏之的手裡後,他竟然據為己有。  在這種情況下,武則天便堂而皇之地嚴懲瞭這位“長安第一美男”,將其“流雷州”。賀蘭敏之最後死在流放的路上,但到底是怎麼死的,有不同說法。《新唐書》上稱,賀蘭敏之系“道中自經死”,即走到半路上自縊而亡。這個說法不太合理,當時是有人押送的,即便賀蘭敏之想自殺,能自殺成嗎?可信的說法是,賀蘭敏之是被武則天派的人用馬韁勒死的。或許武則天早就想弄死這位該死的姨侄兒瞭!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唐順宗死因之謎:短命皇帝唐順宗是被人殺死的嗎

  唐順宗是被殺死的嗎?  唐順宗當上皇帝不久就讓位給皇太子,自稱是太上皇。此後不久,又莫名其妙地突然死瞭。死的前一天,憲宗對外宣佈順宗病重,一天後就駕崩瞭,這使人覺得順宗的死像演戲一樣。有人提出透過一些筆記和詩文看本質,順宗是被憲宗和宦官們害死的。也有人不同意,認為順宗是正常病死的,順宗和憲宗關系融洽,根本沒有被憲宗殺害的可能。  唐憲宗元和元年(806年)正月十九日,唐順宗去世。這是一個短命的皇帝,在位僅八個月,為宦官俱文珍所迫退位,傳位給太子李純,自稱太上皇,死時僅46歲。  唐順宗的死因,根據《舊唐書》、《資治通鑒》等書的記載是病死的,長期以來人們沒有懷疑。20世紀60年代,史學界經過對正史和筆記小說的研究,在這個問題上有瞭突破,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順宗是被殺而死的。  卞孝萱先生在其《劉禹錫年譜》一書中首先提出瞭順宗被殺的觀點。他認為順宗死得太突然,是一個歷史上的疑案。此後他在《劉禹錫年譜》、《劉禹錫評傳》等書中重申瞭他的觀點。   卞孝萱先生認為唐順宗李誦是唐德宗的長子,在被立為太子後,德宗還曾想要廢掉他,其原因是德宗身邊的宦官們想立舒王李誼。貞元二十一年(785年),德宗病,想與李誦見一面而不可能。這時的德宗還沒有病重到臥床不起的程度,卻受到瞭宦官和在身旁侍醫藥的舒王的阻撓。德宗升天後,宦官們認為“東宮疾恙方甚”,“內中商量,所立未定”。大臣衛次公馬上發表自己看法:“皇太子雖有病,但他是嫡長子,內外系心。如果實在不得已,就立皇太孫廣陵王。”其他大臣跟著呼應,宦官們的陰謀就隻能作罷。順宗即位後,曾經采取瞭一系列抑制宦官勢力的措施,使宦官們對他恨之入骨,他們遂決定廢順宗、另立皇帝。由於前兩次廢立未成,舒王李誼不是德宗的親生兒子,名分不正,遭到反對,這次宦官們選定瞭李淳。他們在永貞元年(805年)三月立李淳為太子,改名純,七月讓他主理軍國政事,八月李純即位為皇帝,順宗為太上皇。表面上看,立李純是順宗的旨意,實際上是宦官逼迫順宗這樣做的。當時起瞭最大作用的幾個宦官是劉光奇、俱文珍、薛盈珍、西門大夫等。  順宗讓位不久,就發生瞭一件駭人聽聞的怪事。有個叫羅令則的山人,“妄構異說,凡數百言,皆廢立之事”。被有關官員鞫得奸狀後,憲宗將羅令則一夥全部杖死。羅令則等人想擁立的皇帝從史書記載來看,是舒王李誼。憲宗上臺後,李誼實際上成瞭憲宗和宦官們政治上的贅疣。現今有人拿李誼作號召,興風作浪,正好被憲宗借機拔掉。這時的太上皇也同樣是政治上的贅疣,舒王不明不白死後,太上皇就不能平安無事瞭。元和元年(806年)春正月癸未,“詔以太上皇舊恙愆和,親侍藥膳”。但至甲申,太上皇就崩於興慶宮,“遷殯於太極殿,發喪”。憲宗向全國公佈太上皇的病情,這在唐朝歷史上罕見的。癸未才公佈太上皇病情,甲申就宣告太上皇死瞭,簡直是在演戲一般。推測太上皇不是死於甲申,而是死於癸未。憲宗與宦官們秘喪一日,故意先公佈太上皇病情,以此來掩蓋太上皇被害的真相。搶先公佈太上皇病情的做法是欲蓋彌彰,恰恰暴露出憲宗和宦官們做賊心虛,暴露出太上皇之死十分可疑。  李諒(復言)是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團成員,順宗時為度支巡官、左拾遺,憲宗時被貶為澄城縣令,後為彭城令。他有部小說叫《續幽怪錄》,內中有一篇為《辛公平上仙》,裡面的人名皆系假托,如辛公平為心公平,皆有寓意。在這部小說中,李復言用“傳奇”表達瞭順宗被殺的隱事,以抒其悲憤。他得知瞭順宗被宦官殺害的真相,作為永貞革新的參與者,他義不容辭地記載瞭順宗被害的隱事。相關閱讀推薦:唐順宗時的“二王八司馬事件”是怎麼回事?唐順宗李誦幾個兒子?唐順宗李誦子女有哪些唐順宗永貞革新為何失敗?史書對唐順宗評價很高唐順宗李誦的皇後是誰?唐順宗李誦後妃簡介如何評價唐順宗李誦?唐順宗李誦是怎樣一個皇帝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這個新穎的觀點得到瞭很多人的認同。章士釗在《柳文指要》中大為贊賞,說:“順宗絕對出於幽崩。憲宗當時受制於群奄,己欲不為商臣,亦不可得。此事公文書內,絕無遺跡可查。李復言之《續幽怪錄》成為絕可信賴之孤證。”他認為不管殺順宗的是誰,其主謀其實就是憲宗,因此他認為順宗被殺是“永貞逆案”。  吳汝煜不但贊同上述觀點,而且認為憲宗和順宗早就不和,宮廷鬥爭的殘酷性及李氏父子之間本來就不融洽的關系,決定瞭憲宗殺順宗是有可能的。此外,劉禹錫的《武陵書懷五十韻》的小序中,引用瞭《義陵記》的“項籍殺義帝於郴”和“今吾王何罪乃見殺”等。不過是借端托寓,影射順宗被殺。劉禹錫抑制不住悲痛的感情,在詩的結尾透露瞭消息:“南合無灞岸,旦夕上高原。”上句從王粲的《七哀詩》“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長安”化出,暗示“望長安”之意,下句用《漢書·蘇武傳》的一個典故:“蘇武聽說漢武帝死瞭,南向號哭,嘔血,一連數月都是如此。”這裡暗指劉禹錫自己悲悼順宗的心情與蘇武哭臨漢武帝相同。可以這樣說,《武陵書懷》是一篇比《續幽怪錄》中《辛公平上仙》更為直接地反映瞭順宗被殺事件的重要史料。劉禹錫是這一宮廷內幕的最早揭露者。  上述觀點受到瞭一些人的質疑。張鐵夫認為《辛公平上仙》不是王叔文集團的李諒(復言)所撰。他認為《續幽怪錄》一書中,編者一會兒自稱李生,一會兒又自稱是復言。按照古人名卑字尊的傳統,稱人用字,以示尊崇;稱己用名,以示謙卑。自稱李生、復言,都是表示謙卑的意思。可見復言是李生的名,而不是他的字。《續幽怪錄》的編者李復言,與王叔文集團的李諒,是名、字不同的兩個人。從編者的本意來看,《辛公平上仙》不是影射順宗被殺。在《續幽怪錄》中,記述的都是一些關於神仙道術、因果報應、宿命前定的奇事異聞,其來源都是道聽途說、捕風捉影的,根本不值一談,編者主要用來宣傳善惡報應、安分知命的思想,從而又具有一種懲惡勸善、警戒世人、輔佐教化的思想傾向和社會作用。《辛公平上仙》的本意,也是用來箴勸、警戒的,而非比喻和影射。   《武陵書懷》的結尾二韻是:“就日秦京遠,臨風楚奏煩。南登無灞岸,旦夕上高原。”意為:心向君王卻離京師遙遠,對風興感逐臣的奏書言煩。欲望長安卻無灞陵岸可登,早晚隻好踏上這平原的高處瞭。這二韻是一個整體,結合起來看,它表達的是元和大赦之後,劉禹錫對憲宗皇帝的殷切期望,能移京郊為官的迫切心情。根據這首詩得出順宗被殺的結論,一個明顯和重要的失誤是忽略瞭該詩以二韻為一個小節,表達一個完整意思這個基本事實,而將二韻割裂開來,遂望文生義,別出心裁。詩的小序中提到“項籍殺義帝於郴”,義帝影射的不是順宗而是王叔文。因為義帝之出身、立用、被逐乃至被殺害,與王叔文事類同。更重要的一點是義帝屬無罪被殺,王叔文也是無罪被殺。王叔文於劉禹錫有知遇提拔之恩,對他的無罪被殺,劉禹錫自然是極其沉痛和悲憤的。這種心情,表現在詩篇中,便是為王叔文和自己鳴冤叫屈。從“繼明懸日月”等來看,順宗當時還活著,由於劉禹錫在武陵,聽到順宗死的消息應該更晚。既然順宗當時還活著,將《書懷》作為順宗被殺的證據,是講不通的。  持這種觀點者認為,當時宮廷鬥爭的結局,不是憲宗殺害瞭順宗,而是憲宗和順宗聯合驅逐和殺害瞭王叔文。改革中,由於王叔文集團竭力阻撓宦官俱文珍立太子的做法,讓原本站在王叔文背後的順宗站到瞭皇太子這一邊。這時的順宗與皇太子的關系是志同道合、融洽無間的。而二王由於反對立太子,順宗開始對他們不信任和疏遠,改革的敗端也就出現瞭。改革的過程中,王叔文張揚威福,獨斷專行,樹植黨羽,排斥異己,引起瞭朝廷內外的強烈反對,也導致瞭順宗的厭惡和不滿,終於命令憲宗“伸遠不仁之害”,將其逐出朝廷,置於死地。順宗是堅定、明確地站在皇太子一邊的,憲宗對順宗也是愛敬雙奉、忠孝兩全的。說順宗被憲宗逼宮,最後被害死,既無客觀上的可能,更無主觀上的必要,是沒有事實根據的。順宗被殺說者將王叔文集團和皇太子集團的鬥爭誤認為是順宗與憲宗的鬥爭,是混淆瞭兩件不同甚至相反的歷史事實。柳宗元和劉禹錫都有詩文批評順宗和憲宗,這也從反面說明憲宗和順宗是志同道合、關系融洽、沒有隔閡的。  順宗到底是怎麼死的?為什麼他死得這樣突然?如果根據史書上說他是病死的,這多少是會讓人產生懷疑的。但如果說他是被殺死的,也有一些事實解釋不通。看來順宗的死因仍是一個難以解開的謎案。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歷史上最悲催的太子:章懷太子李賢被母親殺死

  唐高宗李治無疑是個“妻管嚴”,誰讓他年輕時因荷爾蒙分泌過盛,不計後果的和他的小媽,他老爸唐太宗李世民的小老婆,被封分為才人的武則天青春年“騷”時有一腿呢。歷史無數次辯證的告訴我們,宮廷偷情,也得選擇好對象,否則一旦遇上象武則天這樣頗有心機,又有野心,還有手腕的女人,你一輩子都得戰戰兢兢的活在別人的淫威之下,這種沖動的懲罰,既讓李唐江山幾乎易主,也讓自己的皇族李姓子弟在腥風血雨的白色恐怖下灰飛煙滅,這位倒黴的皇帝老爸,竟然連自己的接班人,接連兩個作為太子的兒子都保護不瞭,可悲復可嘆。   唐朝歷史上最悲慘的官二代接班人是唐高宗李治的第六子李賢,李賢是高宗和武後的次子,李賢的大哥李弘,早些年也被冊封為太子,因為同情武則天的政敵蕭淑妃的兩個同父異母的姐姐而觸犯瞭他母親的底線,不明不白的死翹翹瞭。李賢於上元二年,即公元674年繼立太子,這是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孩子,長得眉清目秀,聰穎異常,很小就顯露瞭神童的秉賦,讀書過目不忘,由於國學底子深厚,加上舉止端莊,一直為他老爸李治所喜愛。   李賢的所作所為配得上他的名字,確實很“賢”,也李(禮)賢下士。他在短暫的政治舞臺上曾經接受過一次他老爸的上崗測試,在擔任監國時,事必躬親,明察秋毫,處理起政務來幹脆果斷,有章有法,贏得瞭朝廷上下的一致好評,實踐證明這是李唐帝國第四代一位非常優秀的接班人。李賢最值得稱頌的是他的國學造詣極為深厚,是一位有著文人氣質的官二代,他曾經遴選鴻學碩儒註釋范曄的《後漢書》,這本書讓老范寫得佶屈聱牙晦澀難懂,經他整理校籍後脈絡分明,史實清楚,他還做瞭親筆點評,留下瞭讓後人贊譽的“章懷註”,李賢堪稱一代文史大傢,可惜的是歷史在他身上卻發生瞭嚴重的錯位。   《新唐書》載,李賢喜歡讀《論語》,在讀到“賢賢易色”時,反復吟誦,他老爸很奇怪,問他何故?他說“性實愛此”,“賢賢易色”是什麼意思?通俗一點說,就是孝道、友道和臣道,即孝敬父母能夠竭盡全力,伺奉君主能夠勤勤懇懇,與朋友交往言而有信。他以君子之心對待別人,可是別人卻未必這樣對待他,首當其沖的就是他的母親,他看不慣他的母親在後宮導演的一幕幕慘絕人寰的悲劇,他數次規勸母親,不僅沒有得到母親的諒解,反而遭到他這位權力欲很強的母親的猜忌和反感,母子之間的沖突也隨之升級,直到釀成母子反目成仇的人間慘劇。   史載,大臣明崇儼因慣用江湖術士手段符劾而被武則天寵信,其人多次在武則天與李賢之間挑撥離間,武則天令手下文人撰寫《少陽政范》和《孝子傳》以諷戒太子李賢,李賢如芒在背,憂懼不安。後來明崇儼為盜所殺,武則天懷疑是李賢所為,於是遷怒於李賢,就在李賢被軟禁問責之時,武則天的手下人竟然在太子宮中發現瞭大量兵器甲胄,這在古代是被看作大逆不道謀反的死罪,於是李賢被廢為庶人,並被幽禁於深宮禁苑之中,再後來,這位倒黴的太子被貶於巴州,並於武則天臨朝時,被勒令自殺,時年三十二歲。李賢之死,撲朔迷離,在歷史上留下瞭大量疑團。   顯然李賢謀反之說是欲加之罪,上元二年李賢僅二十一歲,至被陷害時也才隻有二十四歲,他的太子地位並沒有強有力的競爭對手,而此時他老爸已經在位29年,且體弱多病,他繼承大統隻是一個時間問題,根本沒有必要鋌而走險,其次他身邊的輔政大臣是唐高宗非常信任的忠正善良的張柬之,此張後來為光復李唐江山立下瞭頭功,並且成為唐朝中期一代名相,他絕不會慫恿和聽任李賢采取這種等而下之的策略,很顯然,李賢是被誣陷的,然而誰又有這麼大的膽量敢去陷害太子呢?歷史上有一種說法是宰相黨爭,李賢成為犧牲品,這種猜測掩蓋真相的目的太過明顯,從李賢被以謀反罪廢黜而唐高宗曖昧的態度來看,高宗是不太相信這件事的,那麼又有誰能動搖高宗的信念呢?隻有武則天。

殺死英雄的兩把暗器:細談民族英雄嶽飛之死緣由

  導讀:對於嶽飛,我一直持這樣的觀點,他不是個簡單的民族英雄,而是漢魂的歷史結點代表人物。宋是漢文化的頂峰,同時卻也是漢魂拐點。隨嶽飛出現的,是大漢陳湯宣示的“犯漢者雖遠必誅”最後一股 “原生態”漢魂。隨嶽飛消失的,是漢魂從“爭雄”轉向“圖存”。在入侵的女真人眼裡,嶽飛不僅是漢民族最後的軍事堡壘,也是最後的精神堡壘。“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精神力量是無窮的。在“救亡圖存”上,嶽飛起到瞭宋朝君臣所無法起到的精神領袖作用。  關於嶽飛之死,現今出現個各種角度的解讀,乃至出現“嶽飛必死”的結論。如此看來,嶽飛其實是被兩把暗器殺死的。一把暗器握在對女真稱臣的南宋皇帝趙構手裡,叫實用政治哲學,它消滅瞭嶽飛肉體;另一把暗器握在當下偽歷史學傢手裡,叫庸俗歷史觀,它殺死瞭嶽飛靈魂。  這兩把暗器不僅殺死瞭嶽飛,而且令中國去英雄化。縱覽“嶽飛必死”的種種“深度解讀”,或厚今薄古、大唱民族融合高調;或趨炎附勢、替趙構“一畝三分地”思慮,而國傢利益和民族尊嚴則全然不顧。這是一種徹徹底底的利益分析法,為當權者背書、推崇“實用政治哲學”的庸俗歷史觀。那些把政治集團完全“公司化”的當代解讀者,動輒以“老板、CEO” 描述政治傢,其實是以燕雀的視野觀察鴻鵠。他們真的是“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利益集團怎麼可以和信仰集團劃等號?犬儒怎麼能理解英雄精神境界?好好想一想,為什麼千年以來,億萬華人紀念的是嶽飛而不是趙構秦檜?無可置疑的原因,嶽飛是代表瞭民族大義的英雄,而趙構秦檜是隻打個人小算盤的政客。就連他們的敵對金國陣營,也看不起趙構秦檜這樣的小人,那麼今日我們無限理解趙構秦檜,慨嘆嶽飛“不解風情”,到底是為什麼樣的生存哲學張目?   正如社科院馬勇先生近日《湖湘講堂》講述近代史所言,盡管孫中山黃興這批中國近代革命者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現在的人們真的沒資格嘲笑革命者,因為他們所冒的個人風險是最大。誠哉斯言。袁世凱這幫體制內的官僚可以進退自如,康梁這批改良派可以換個主子,而孫中山黃興這些革命者,個個在為整個國傢民族的前途在拼命!所以,嶽飛也好,孫中山黃興也罷,他們才是華夏民族的驕傲和脊梁。而詆毀大英雄的人,奉行的無非是庸俗歷史觀——將英雄的動機庸俗化,將個人利益放在民族尊嚴之上,將政治傢“信仰理想”與官僚“豬欄理想”混為一談。回答他們,可以英雄在天之靈設問:沒有嶽飛,漢民族是否可保半個中國?沒有孫中山黃興,腐敗滿清王朝會否“自動滅亡”?民族壓迫象征的恥辱小辮會否“自動脫落”?中國人可知“民權”為何物、“天下為共”?  一個歷史上受盡外來壓迫的民族,最需要的是“大義”民族英雄,而非“小算盤”政客,縱觀中國歷史,前者鳳毛麟角,後者多如牛毛。今日我們,若不珍惜前者、繼續讓實用哲學和庸俗歷史觀這兩把殺盡中國英雄的暗器漫天飛舞,則九泉之下的真英雄就會死不瞑目,中國歷史亦難以真正進步!相關閱讀推薦:揭秘:嶽飛死後其著作的《武穆遺書》今何在?遊嶽忠武王祠:於謙嶽飛兩個英雄的惺惺相惜嶽飛愛國千古稱頌:明朝贊頌嶽飛詩歌合集嶽飛不止寫過滿江紅:寶刀也來歌一曲《滿江紅》不是隻有嶽飛:吳佩孚的同樣也是愛國情懷嶽飛僅有的三首宋詞:嶽飛死後留下哪三首詞?

諸葛亮殺死大將魏延的真實原因:揭秘歷史上的魏延

  讀《三國演義》,總覺得魏延挺冤的。怎麼稀裡糊塗就讓諸葛亮給殺瞭呢?老魏到底怎麼瞭?細想想,老魏也沒犯什麼事兒啊。說他反叛,也沒有證據啊!說到底,他一開始就不應該來劉備這個單位來工作。  十多年前,談歌讀過一個劇本,川劇,名字忘記瞭。就是寫魏延這點冤枉事兒的。談歌總感覺劇本寫得不透徹,更不準確。劇本說諸葛亮動瞭殺心是因為忌妒魏延,這樣的說法有點兒牽強。諸葛亮未必這樣小心眼兒,魏延的能力和智力都趕不上諸葛亮,諸葛亮沒必要忌妒他啊。這個川劇裡的諸葛亮有點像小肚雞腸的周瑜瞭。有點兒貶低諸葛亮的意思。  諸葛亮為什麼非要殺瞭魏延呢?  魏延(?-234年),字文長,義陽(今河南省信陽市浉河區三裡店)人。三國時期蜀漢名將,深受劉備器重。劉備入川時因數有戰功被任命為牙門將軍,劉備攻下漢中後又將其破格提拔為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鎮守漢中,成為獨當一方的大將。魏延鎮守漢中近十年,之後又屢次隨諸葛亮北伐,功績顯著。期間魏延多次請諸葛亮給他統領一萬兵,另走一路攻關中,最後與諸葛亮會師於潼關,如同韓信的例子,但諸葛亮一直不許,因而認為自己無法完全發揮才能,心懷不滿。與長史楊儀不和,諸葛亮死後,兩人矛盾激化,相互爭權,魏延敗逃,為馬岱所追斬,並被夷滅三族。  最早,魏延是在劉表手下工作的,身份麼,也就是一個基層小幹部。劉表死瞭,傢裡財產分配不均,鬧事兒。為什麼鬧事兒,因為劉表娶過兩個老婆,兩個老婆都有兒子,肯定不是一條心麼。於是劉表前窩兒後窩兒的兩個兒子鬧著繼承遺產。打起來瞭,還打成瞭一鍋粥(這種事兒,當今社會也有。不新鮮)。劉備作為劉表的遠房同宗兄弟,大概也是窮瘋瞭,也想進來摻和摻和分點什麼遺產。可難度太大,你想想啊,這一傢子都盯著劉表那點遺產呢,跟烏眼雞似的,外人能撈著什麼油水啊?劉備不死心啊,管他呢,有棗沒棗三桿子。走過路過,不能錯過。他還真摻和進來瞭。劉備假借奔喪,想進襄陽城,可人傢的城門關著呢。魏延也沒有請示領導,就私自跑出來歡迎(這叫沒眼力架,領導沒說話呢,你急著歡迎個什麼勁啊?),這應該是魏延第一次露面。城裡的人可都明白劉備那點兒心思,亂箭射下來,劉備眼看著人傢不歡迎自己,也沒大臉進城瞭,掉頭走瞭。魏延也進不瞭城瞭,也落荒跑瞭。他投奔長沙太守韓玄瞭(人有本事,到哪也成,魏延不是白給的)。我們猜測,魏延這第一次露臉的原因,大概就是想到劉備的企業裡來上班兒。   魏延第二次露面的時候,就趕上關羽攻打長沙,黃忠也是長沙市的老幹部瞭,他跟關羽在戰場上相遇,本來應該刺刀見紅,可是黃忠出賣企業利益,做人情交換。原因是關羽放瞭黃忠一馬,黃忠就饒瞭關羽一箭。這算什麼啊。這跟現在的足球場上互相放水有什麼區別呢?有些書評傢還跟著喊好,說黃忠是有情有義之人。這不是瞎起哄嗎?兩軍陣前都殺紅瞭眼瞭,黃忠玩這套把戲,真是跟踢假球沒有區別瞭。那韓玄在城頭上看得清清楚楚,他能不急眼嗎?好啊,姓黃的,你吃裡扒外啊,我白給你開工資瞭,我白給你年終發獎金瞭。來人啊,把黃忠綁到刑場上去。給我殺嘍!形勢危急之下,魏延又面瞭。他是個能幹的人,也是個聰明人,他大概在韓玄的企業裡幹得不如意,一直也沒有提拔起來,也就是一個一般幹部,他早就想跳槽,到劉備的公司裡去幹活瞭。這下算是有瞭機會瞭。於是,老魏拎著大刀片兒,闖瞭法場,救瞭黃忠,殺瞭韓玄,開瞭城門,把劉備放瞭進來。至此,韓玄這傢公司算是破產瞭。  這一通緊忙活,魏延先生肯定得累出一身臭汗,也算是有功瞭吧。沒有魏延,您劉備板想攻下長沙,得增加成本,追加投資啊。劉備諸葛亮至少得跟我老魏說聲謝謝吧。至少也得擺一桌請我老魏一頓兒吧。  可是滿擰,天底下有時候就沒有道理可講。諸葛亮不幹。他硬說魏延腦袋上長著反骨。非要殺瞭他。讀書讀到這裡,真有點讓人替魏延寒心。舊話說,女怕上錯床,男怕入錯行。魏延可是也沒上錯床,也沒入錯行,他就是幫錯忙瞭。人傢劉備打長沙,這裡邊其實沒你魏延什麼事兒。你急著插什麼手啊?你這叫破褲子亂伸腿麼。想立功受獎?你得看看人傢待見你不,喜歡你不,現實生活中,像魏延這樣急於跳槽的事例並不乏見。中國人常常講一個俗話兒:樹挪死,人挪活。是不是這樣?可得具體分析。你得挪好瞭,你要是挪不好,也得死。比如說,你真看中某一個單位或者企業瞭,左思右想,前後核計,總覺得這個單位十分合你的心意。你真的看中瞭這個單位的辦公條件,工資待遇,而且這個單位也同意你調入。但是,你可別天真地傻想,這下兒我可如願瞭,到瞭那裡如何如何大幹一場,建功立業,最大限度地實現個人價值。你一定得先瞭解一下這個單位的人事關系如何,是不是真的適合你。如果你調進去瞭,很可能你就是“掉”進去瞭,如果跟新單位的人事關系搞不到一起,你就算是栽瞭。如果再跟頂頭上司搞不到一起,你就更栽瞭。你就得跟魏延似的,忠心耿耿,一腔熱血,豪情壯志地來到瞭劉備的企業上班兒,可是人傢的主要領導諸葛亮先生一見面就不喜歡他啊。還一定要殺瞭他。這可太別扭瞭。相關閱讀推薦:如何評價蜀將魏延?歷史上真實的魏延是什麼樣的三國蜀漢將領魏延的墓在哪?蜀將魏延死在哪裡?三國五虎上將分別是誰?魏延為何進不瞭五虎之列?諸葛亮為何殺魏延?擔心自己死後劉禪駕馭不瞭魏延為什麼造反? 三國魏延造反的原因是什麼?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說到“戰長沙”這一段,其實挺沒勁的。如果我們不相信相書上的話,那麼諸葛亮剛剛跟魏延見面,就要殺魏延,就是有些找碴兒瞭。或者說,這兩人天生就不對眼。讀者別誤會,談歌這絕不是講迷信,現實生活的經驗中,這種事兒真是不少。無論你如何積極要求進步,領導就是看不上你,你也真沒有辦法。舉個例子,談歌有個朋友,是一個單位的領導,姓周。老周就對談歌講過,單位有幾個人,他就是死活看不上。其實人傢也沒有什麼錯,可是他就是看著人傢別扭。用老百姓的話說,這叫犯相。跟他犯相的這幾個人當中,談歌還熟悉其中一個,姓李。老李也很頭疼地向談歌訴苦,說周領導不賞識他,無論他怎麼賣力氣幹活兒,怎麼為企業出謀劃策,周領導也不喜歡他。談歌勸老李:別著急,慢慢的,時間長瞭就好瞭,周領導還不大瞭解你麼。老李苦惱地說:關鍵是周領導不願意瞭解我。還怎麼瞭解我啊?最後,老李得出瞭結論:我跟周領導犯相。  這實在是人性的弱點啊。生活中,人們常常被這種弱點傷害著。而這種事情常常說不清楚,講不明白,更擺不到桌面上。再往深裡想想,人們在生活中不是常常被這種“犯相”的現象困惑著麼,如果你跟某個領導犯瞭相,你說得對也是不對,你說得不對更是不對。總而言之,你怎麼著也不對。  魏延算是跟諸葛亮犯瞭相瞭。經驗告訴我們,跟領導犯相的人絕對不會有好果子吃。這可是自古以來,存在於人事關系中的一件特別尷尬的事兒啊,真是不容易解決。中國還有句話,叫做日久見人心。可是現在這話不大實用瞭。用不瞭“日久”,如果領導跟你犯相,過不瞭一個禮拜就得把你炒瞭魷魚,還見什麼人心啊。你見“傷心”吧。如果你去應聘,你遇到一個跟你犯相的考官,你肯定連面試這一關都過不瞭。就算你是懷揣著絕技,就算你揣著外國留學回來的學歷證明,就算你是MBA推薦來的,就算你揣著一疊子鈔票,想面試過後請人傢撮一頓兒,可人傢就是不用你。就是看著你別扭,看著你不順眼。你還真沒轍。你還想請客麼?你就是請人傢喝茅臺,喝XO,吃燕窩魚翅,人傢也不稀罕去。古時候那位揣著和氏玉到處獻寶的先生,肯定遇到瞭一些犯相的人,不僅不認和氏玉這塊寶貝,還讓人傢把手腳都跺瞭。更慘。這豈不是抱著豬頭,進不瞭廟門麼!你就叫撞天屈吧。   劉備還算是顧全面子,第一把手嘛,總要顧全大局。他勸住瞭諸葛亮,這才算是留下瞭魏延。是啊,真要這時候殺瞭魏先生,傳揚出去多不好聽啊。損害企業形象啊。人傢誰還敢來投奔啊。咱這劉氏公司剛剛成立,正是招工的時候,可別弄出亂子來啊。行瞭行瞭,孔明先生啊,看在我老劉的面子上,先讓魏先生留下吧。先試用一個月嘛。  魏延總算是別別扭扭、委委屈屈地在劉備的公司上班瞭,可魏延從此算是不走運瞭。他在蜀國流血流汗幹瞭幾十年。從長沙一戰開始,出生入死,大小戰事,幾乎都少不瞭他。都五六十歲瞭,還扛著大刀片兒,跟著諸葛亮到處打仗呢,還當過不少回先鋒官呢,遇山鋪路,見水搭橋的苦差事也幹瞭不少回。  翻翻《三國演義》這本書,舉凡蜀國的重大軍事活動,魏延總有份,總是沖在前邊。也真是不容易。談歌看老魏,也算是個老實人,也沒爭過什麼待遇(反正書裡沒寫),你說虧不虧吧?幹瞭這麼多工作,倒瞭,諸葛亮也沒看上他。看不上就看不上吧,諸葛亮臨死,還給人傢下瞭一個死套兒。魏延同志怎麼瞭?你們當領導的還講不講理瞭?  這件事無論怎麼講,也是諸葛亮的不對,你諸葛亮臨死前倒是抽出點時間找魏延同志談談啊。你諸葛亮可是當領導的啊,怎麼也得有點當領導的風度啊,用現在的話說,連個政治思想工作都沒有,就安排楊儀馬岱這些人往死裡收拾魏延。這裡邊就有瞭說法:第一:你諸葛亮為什麼不親自殺,把殺人的任務交給瞭楊儀和馬岱?是不是諸葛亮也覺得殺魏延心虛,下不瞭手啊?第二,如果魏真的想叛變,他至於還跟楊儀叫勁嗎?說句明白話。魏延也就是覺得自己多少年跟著諸葛亮出生入死,功勞苦勞都有瞭,可什麼待遇也沒有,至少也沒有封個什麼(隨之的住房條件也沒有什麼改善,薪水獎金也沒有什麼優厚)。他如果心中怨恨諸葛亮,倒也是在情理之中。魏延先生也不是泥兒捏的。就算是泥捏的,也得有個泥性兒吧。三,魏延就算是反對諸葛亮,可也不是叛國啊。這頂多算上下級鬧矛盾。魏延對撤兵的事說得很清楚:不能因為丞相死瞭,就把國事廢瞭。該伐魏還得繼續伐啊。這裡邊沒有一點叛逃的意思啊。頂多是魏延不同意諸葛亮的遺囑罷瞭。也犯不上給殺瞭啊?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可是,上級領導看不上你瞭,你還能怎麼樣呢?這是砧板跟魚肉的關系。魏延高低還是鉆進瞭諸葛亮佈下的套兒。在漢中城門口,讓馬岱給殺瞭。諸葛亮和魏延這兩人的上下級矛盾(或者叫:犯相的矛盾)才算畫上瞭句號。  也別說人傢劉禪窩囊廢,往往窩囊人辦事更厚道。在處理魏延的後事上,他還真辦瞭一件厚道事。不僅沒有追究魏延傢裡人的罪,還把老魏給厚葬瞭。其實,本來就沒有魏延什麼錯麼。劉禪再笨,這裡邊的事情也看得清楚。如果我們猜著說,劉禪也是惹不起諸葛亮,丞相看不上的人,我劉禪敢看上嗎?我就是看上瞭魏延,我敢重用他嗎?如果我們再猜著說,如果魏延能夠躲過諸葛亮的黑手,僥幸大難不死,諸葛亮之後,劉禪肯定能夠用他。老魏有功勞,也有苦勞;有資歷,也有資本啊。可是老魏能躲過去嗎?肯定躲不過,諸葛亮已經決定整死他瞭。他肯定活不下來。  老魏啊,你真是有點冤瞭。  其實,如果反過來想想,魏延也不冤。誰讓你不會來事兒呢?諸葛亮看不上你,又不是一天半天瞭,都幾十年瞭,這決不是諸葛亮審美疲勞,人傢跟你老魏一開始就不對眼麼,你老魏心裡能不明白嗎?你這在這種環境裡工作,天天上班不抑鬱嗎?你怎麼就不想著改善一下上下級關系呢?想辦法聯絡一下上下級感情呢?比如,逢年過節,串個門子。諸葛領導鬧個小病兒,你買點東西,上門去看一看。熱乎話多說點兒,少提意見,多幹活。諸葛亮說東,你就說東;諸葛亮說西,你就說西。諸葛亮說公雞會下松花蛋,你就說你親眼見。不就齊瞭麼。你沒事提什麼意見啊。你建議諸葛亮進攻什麼子午谷啊?你這叫賣弄。你比領導還明白?領導當面誇你聰明,你可別當真。這就恨上你瞭。指不定什麼時候收拾你呢。領導也有自尊心。你別傷瞭人傢。其實與老魏同時代的還有一個楊修。也就是太愛在領導面前賣弄。把腦袋混丟瞭。往寬處說,你魏延還有一步路可走,你辭職跳槽啊。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你有技術,有本事,再另找個薪水高的企業也不算是難事麼。你幹嗎非在蜀國這棵樹上吊死啊?老魏死心眼兒麼。   如果說魏延冒犯過諸葛亮,大概就是上邊說的獻計出兵子午谷的事兒。別的,魏延還有什麼錯兒呢?書上沒寫。其實這人啊,如何處理與領導的關系,真是一件大事情。你別指望你的工作如何如何幹得不錯,領導就信任你瞭。你也別指望你如何帶病堅持工作瞭,領導就喜歡你瞭。從魏延身上,我們後人應該汲取點教訓。也就是說,如果你遇到瞭一個不待見你的領導,你先試著跟他改善關系,如果你真是應該改善的都改善瞭,還是實在改善不瞭,談歌勸你還是趕緊著卷起鋪蓋走人。再舉一個現實生活中的例子:河北某報社有一個記者,是談歌的老朋友,也算是河北一個小有名氣的記者瞭,寫過不少好文章,可他早幾年辭職去瞭深圳,也是當記者,談歌問他,你跑到深圳去幹什麼啊?深圳的工作速度快,你多累啊,你缺錢啊?還是想幹什麼?他告訴談歌:我也不缺錢,我也不想怎麼著,就是我在原單位跟領導鬧不來。他挺悲傷地說:不管我怎麼賣力氣幹,可是領導就是看著我不順眼。我還是出來吧。談歌說,你就沒有想辦法改善一下關系麼?他說:算瞭,太費勁,你想跟領導改善關系,近乎一點吧,他認為你想巴結他。你敬而遠之吧,躲著點吧,他說你看不起領導。近瞭遠瞭都不是。怎麼呆著都別扭。我幹脆出來算瞭。這也算是一個犯相的例子吧。  愛思考的讀書人,對殺魏延這一段還有另一種猜測,說諸葛亮根本就沒有佈置殺魏延這回事,是楊儀假傳諸葛亮的話,讓馬岱殺瞭魏延。因為他們兩個在工作中一直矛盾很深。楊儀乘機報瞭私仇。有這種可能嗎?也算一說吧。  放下《三國演義》,講幾句正史。歷史上的魏延之死,跟諸葛亮沒有關系。魏延最終死在瞭官場爭鬥上。是因為蜀國內部爭權奪利,魏延陷進去瞭。魏延在漢中做過十餘年的太守。也就是相當於現在的市長。他這十年的市長當得很好,民間的口碑不錯。現在漢中市的虎頭橋還存有魏延的碑。  大概歷史上的魏延還真算是一個好官。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解讀武則天的政治手腕:為瞭當皇帝殺死十位至親

  導讀:說起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她總是脫不瞭集殘忍與聰明、瘋狂與冷靜於一身的形象,她有著超人的智慧和政治手腕,同時又心狠手辣,非但任用酷吏以強硬手段經營著她的武周王朝,甚至就連尚在襁褓中的親生女兒也可以殘忍地扼死……  說起武則天,她漂亮,有野心,工於心計,醉心權勢,胸懷機謀,信奉佛教,荒淫奢靡……然而最令人毛骨悚然的就是她的殘忍無情。為瞭爭權奪利,為瞭鞏固她的統治,她可以將愛情、親情等全都拋諸腦後。武則天屬於那種早熟的女孩,年方14歲便已開啟“花解語、玉生香”之女性情懷。就在這一年(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唐太宗選美,結果武則天被選入後宮。臨行時,母親楊氏痛哭不已,她卻顯得非常平靜,對母親說:“見天子焉知非福,何兒女悲乎?”果然,唐太宗見到武則天立即就被她迷住瞭,一連臨幸三夜,被封為“才人”。按照唐初的後宮制度,在皇帝的121位妻妾中位列第30,雖不算高,也不算太低瞭,況且是“打破常規”越級升補的。  太宗比武則天年齡大兩圈還不止,武則天自然知道自己不可能跟唐太宗過一輩子,她和那些有機謀的妃嬪一樣,開始為太宗死後預做準備,在皇子中尋找靠山。據明人詹詹外史所評輯的《情史·情穢類》記載:“高宗為太子時,入侍太宗疾,見武氏,悅之,遂即東廂烝焉。”也就是武則天跟還是太子的唐高宗勾搭上瞭。說起來這裡面還有一個相當精彩的故事。當時皇子中最得太宗寵愛的是魏王李泰,宮中有不少妃嬪都巴結他,和他暗結私情,但武則天可謂別具慧眼,她選中的目標是性格懦弱、忠厚老實的晉王李治,為的就是將來可以隨心所欲地操縱和擺佈李治。一天,李治入廁,武則天跟進去,用金盆盛水捧給李治洗手,頷首半跪,做出一副嬌滴滴風情萬種的樣子,進行挑逗。李治終於按捺不住那一團熱烘烘的欲火,情不自禁以手蘸水向武則天臉上彈去,並戲吟道:“乍憶巫山夢裡魂,陽臺路隔恨無門。”武則天馬上回應道:“未曾錦帳風雲會,先沐金盆雨露恩。”兩個人一拍即合,遂即做瞭男女茍合之事。據說武則天還懷瞭李治的孩子,所以《情史》中說李治“烝”,意思是同母輩發生性關系。   武則天摸透瞭太宗的脾性,在她的調教下,李治極力投太宗所好,終於被立為太子。唐太宗駕崩後,李治繼位當皇帝,即唐高宗。按照唐代後宮的規矩,武則天離開後宮來到長安感業寺水仙庵出傢為尼,待瞭近五年,當時她大約二十五六歲,正是青春勃發的年齡。這年,高宗和後妃一行駕臨感業寺,為太宗五周年忌辰拈香祈福。《情史·情穢類》記載:“王後疾蕭淑妃之寵,陰令武氏長發,納之後宮,欲以間淑妃。”說王皇後見瞭武則天後,暗中派人把她重又接進宮裡,蓄發換裝,悄悄送入唐高宗的懷抱,圖謀借她的力量來使蕭淑妃失寵。當時王皇後與高宗的另一個寵妃蕭淑妃之間一直明爭暗鬥,怎奈王皇後太過方正,而蕭淑妃能變換各種手段與皇帝打情罵俏,給皇帝刺激而新鮮的感覺,再加上會吹簫,會做料理,皇後自然爭寵不過,於是便想利用武則天來對付蕭淑妃。武則天“一朝重入帝王宮”,剛開始時她卑詞屈禮,千方百計籠絡王皇後,兩人聯手,很快便將蕭淑妃打敗。但武則天並不滿足,她處心積慮地想取代王皇後的地位。她不惜廣散財物結交宮中的內監女官,讓她們刺探王皇後的言行,有什麼風吹草動立即報告,但卻遲遲找不到下手的機會。相關閱讀推薦:武則天時當官有試用期 幹不好會被革職乃至殺頭揭秘:是誰的一句話把武則天送上瞭權利的巔峰?史上七位佛門皇帝:武則天是私生活最爛出傢皇帝狄仁傑搞垮武則天的驚人手段!李唐復辟的政治高手沙俄的“武則天”:葉卡捷蓮娜似曾相識的情節武則天真是殺死孫女的兇手嗎?永泰公主死因之謎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武則天不愧是個人物,早在她身為唐太宗才人的時候就發生過一件事情:西域進貢給唐朝一匹寶馬,但性情暴烈,許多年輕力壯的騎士都馴服不瞭它,騎術精湛的唐太宗還曾被它掀翻在地。大傢束手無策之時,隻見武則天撥開人群,站出來自請馴馬。她說:“臣妾隻需三樣東西:一鐵鞭,二鐵錘,三匕首。先用鐵鞭子打得它皮開肉綻,死去活來;還不聽話,就用鐵錘敲它的腦袋,使它痛徹心肺;如果還不能制服它,就幹脆用刀子割斷它的喉嚨。”唐太宗雖闖蕩半生,殺人宰畜不在話下,卻也從未見到過如此心狠手辣的女人,不由得暗暗地對她有瞭戒心。其實武則天豈止是心狠手辣,簡直是蛇蠍心腸。俗話說,“虎毒不食子”,可武則天這頭兇殘的母老虎非但“食子”,而且“食”起來不吐骨頭渣。她經過深思熟慮,想出一計狠招。  正好不久前武則天剛生下一個女兒,長得伶俐可愛,高宗疼愛無比,王皇後自己沒有生育,也非常喜歡這個孩子。一天,王皇後來到武則天房裡看望她,武則天假裝親熱地與皇後聊天,瞅機會讓宮女把小公主抱來,王皇後高興地逗引著孩子玩,一直等孩子睡著,才起身離去。皇後剛走,宮女報告說皇帝要來,武則天一看千載難逢的良機來瞭,於是一狠心將親生女兒扼死在襁褓裡,還捧著女兒幼小的屍體說:“可惜你生在帝王之傢。為瞭母親的前途,你隻好死。”然後將被子蓋好。高宗進來掀開被子,見女兒暴死,忙問剛才誰來過,武則天哭著說隻有王皇後來過。高宗悲憤地仰天嘆道:“是皇後殺瞭我女兒!於是下詔廢掉王皇後,立武則天為皇後。沒過多久,又在武則天的挑唆下,將王皇後和蕭淑妃賜死。   當上皇後之後,武則天便把自己的四個兄長一一提拔起來。不想四個親哥哥並不認同她的做法,而是責怪武則天搞亂瞭朝政。武則天大怒,於是把他們發配到邊地,並在途中逼迫其中兩個哥哥自殺,另兩個也險遭毒害。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武則天的親姐姐韓國夫人喪夫,帶著女兒來到宮中。高宗見到美貌的母女倆,一並收入後宮,就有點冷淡武則天瞭。武則天好不容易登上皇後寶座,獨占恩寵,怎容別人與她分享?過瞭一個月,韓國夫人忽然莫名其妙死瞭。高宗懷疑是武則天幹的,但又找不到證據,隻好小心翼翼地保護好韓國夫人的女兒魏國夫人。不久,武則天那兩個幸免於難的哥哥進宮朝聖,武則天在後宮設宴招待,在座的還有高宗和魏國夫人。武則天親自下廚,在哥哥送來的魚裡下瞭毒,結果魏國夫人吃後當場七竅流血而死。武則天馬上拍案而起,誣賴哥哥送來的魚有毒,立刻命侍衛把他們推出去斬瞭。她這是一箭雙雕:既除掉瞭眼前的情敵,又把有可能反對她的哥哥也收拾瞭。  高宗晚年身體病弱,想把皇位傳給武則天,無奈群臣們堅決反對。高宗不敢激怒武則天,隻好把帝位傳給她的親生兒子李弘,但武則天不甘心即將實現的皇帝夢被人攪壞,哪怕他是自己的親兒子,於是一杯毒酒毒死瞭李弘。後來高宗立武則天的次子李賢為皇太子,並令李賢監國,武則天又先下手為強,把李賢逼死。高宗一死,武則天一手遮天,中宗和睿宗先後都隻象征性地當瞭55天和半年的皇帝,便被武則天廢掉,她自己革唐為周,當上瞭女皇帝。  根據史書記載,單是至親,武則天前後共殺死瞭一個女兒,兩個兒子,四個哥哥,兩個姐姐,一個親甥女,而這一切,隻不過是為瞭爭寵爭權,實現她的皇帝夢,可見其人險毒至極矣。不過平心而論,她當上皇帝以後,確實也采取瞭一些進步的改革措施,包括廣開科舉,知人善任,抑制豪門壟斷;她獎勵農桑,興修水利,使得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為後來的“開元盛世”打下瞭良好的基矗。史傢本著“不沒其實”的記史原則,對她的一生作出瞭客觀評價:“掩鼻之讒……人彘之酷……奪嫡之謀,振喉絕襁褓之兒,菹醢碎椒塗之骨,其不道也甚矣,亦奸人妒婦之恒態也。然猶泛延讜議,時禮正人……尊時憲而抑幸臣,聽忠言而誅酷吏。有旨哉!有旨哉! 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武則天真是殺死孫女的兇手嗎?永泰公主死因之謎

  武則天真是殺死孫女的兇手嗎?  時至今日,大唐永泰公主是怎麼死的仍然是一個謎……  永泰公主,姓名李仙蕙,字穠輝,唐中宗李顯的親女兒,一代女皇武則天的親孫女。永泰公主美麗端莊,聰穎達慧,十五歲時,以郡主的身份下嫁武承嗣的兒子武廷基。然而,沒過多久,年僅十七歲的她就夭折瞭,實可悲也!永泰公主生前並不是公主,而是郡主,待到中宗復位,追封為公主,並將其墓從洛陽遷至“乾陵”,號墓為陵,她成瞭歷史上唯一一個墳墓被稱為“陵”的公主,規格與帝王相等。  關於永泰公主的死,很多人認為是被其祖母武則天殺的,因為這在《舊唐書》、《新唐書》以及《資治通鑒》等史料中均有記載。  據史書記載,永泰公主是因不滿祖母男寵張易之和張昌宗的驕縱蠻橫,胡作非為而被武則天殺害的。  當時,武則天已近古稀之年,但是她仍對美男張易之和張昌宗兄弟寵愛非常,二張因此持寵而驕。他們胡作非為,幹預朝政,滿朝文武皆側目避之。永泰公主與其丈夫武廷基以及懿德太子李重潤雖然不滿二張的霸道行徑,但是攝於武則天的威嚴,都不敢當面或是當眾說中心中的不滿,隻敢在私下裡竊議。豈料他們私下裡的言語竟被二張得知,二張訴之與武則天,武則天大怒,遂下令處死瞭他們三人。對此,《舊唐書張行成傳》中這樣記載:  中宗為太子(中宗即李顯,當時武則天為皇帝,他為太子),太子男(即太子的兒子)邵(當時李重潤為邵王)李重潤及女弟永泰郡主(永泰公主當時隻是郡主,前面說過)竊議二張專政,易之(即張易之)訴於則天,付太子自鞠問處置,太子並自縊殺之。 永泰公主相貌復原圖  據此我們可以得知,當時武則天盛怒之下,令自己身為太子的兒子李顯處死瞭自己的孫女和孫子。  《新唐書·則天順聖武皇後紀》中則是這樣說的:大足元年,九月壬申,殺邵李重潤及永泰郡主、主婿武廷基。  同樣在《資治通鑒》和其他的一些史料中亦有類似的記載。可見永泰公主是被武則天殺害的無疑。  其實這種說法,在1960年以前,已成定論。可是1960年9月,永泰公主陵墓在陜西乾縣發掘,這又使永泰公主的死因變得撲朔迷離。  在永泰公主的墓中,出土瞭永泰公主墓志銘以及公主的一些盆骨碎片。於是就有人據永泰公主墓志銘中所寫的“自蛟喪雄鍔,鸞愁孤影,槐火未移,柏舟空泛,珠胎毀月,怨十裡之無香;瓊萼凋春,忿雙童之秘藥。女娥篪曲,乘碧煙而忽去;弄玉簫聲,入彩雲而不返。嗚呼哀哉!以大足元年九月四日薨,春秋十有七”這樣一段推測,永泰公主是因丈夫死後,憂鬱成疾,醫治無效而死。   其實仔細推敲這種說法似乎是很難站住腳兒的。因為據史料記載,永泰公主的丈夫死於701年9月3日,而永泰公主死於701年9月4日,前後隻相差一天。如果說永泰公主是因丈夫死後,憂愁成疾,以致醫治無效而死。那麼不得不令我們懷疑,其由憂愁到成疾,再到死亡,似乎也太快瞭點。  還有一些特別精細嚴謹的人根據永泰公主盆骨復原圖以及墓志銘中的“珠胎毀月“一句,斷定永泰公主是因丈夫被殺的打擊以致早產,加上其骨盆較同齡女性的骨盆又小,遂導致永泰公主難產而死。  可是對於這種說法,持第一種觀點的人又提出瞭反對意見。他們認為墓志銘中的“珠胎毀月”是隱晦之語,恰恰說明永泰(珠胎)公主正是“毀”於武則天(月)。【註:武則天本名武照,稱帝後改為“武曌”,意思是自己像天空上的日月一般。】因為史臣徐彥伯在已經成瞭皇帝的李顯的命令下撰寫墓志銘,總不能直言永泰公主是被自己的祖母,李顯的母親武則天殺害的吧。  反正不管怎麼說,永泰公主的死都與武則天有關,但其具體是怎麼樣死的,至今仍然是一個眾說紛紜的謎團。  如果要問永泰公主是不是武則天殺的?隻能說可能性極大!相關閱讀推薦:唐高宗去世內幕:武則天是幕後黑手促其死亡嗎?一代女皇武則天執政事情創造瞭哪四項世界紀錄?李世民為何不愛武則天?解密唐太宗喜歡的三類女人永泰公主的丈夫是誰?武延基簡介及其怎麼死的?永泰公主是誰? 唐朝的永泰公主是怎麼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