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民族

浪漫的中式結婚歌曲推薦 最炫中國民族風

  中式婚禮,最有特色的就是中式婚禮的紅火熱鬧氣氛。婚禮一開場就要利用喜慶中式音樂烘托出熱烈氣氛。儀式開始時,再利用其感人至深的歌詞,把嘉賓的情緒帶入到婚禮儀式中。下面是中式結婚歌曲推薦,來看看吧!   1.美麗新娘   推薦指數:★★★★★   就讓我在你的眼中,做一回漂亮的新娘,穿上美麗的婚紗,陪你又笑又累的時光   2.愛就一個字   推薦指數:★★★★★

大神伏羲究竟是誰?他為華夏民族做出瞭哪些貢獻?

  1、伏羲出世  故事版本一:遠古之時,中原有一個華陽的地方,有一位美麗的姑娘叫華胥氏,據說她喜歡四處遊玩,後她得知有一個地方叫燧明國,用火燒東西吃,他便去瞭燧人氏居住的地方,認識瞭燧人氏,他們結婚生子便有瞭伏羲。華胥氏回到華陽後,教大傢如何使用火煮食物,因此華陽人讓華胥氏主政國事,不久又生下一個女兒叫女媧,後人稱她主政的國傢為華胥國。  故事版本二:華胥氏是風兗部落的女首領。她年輕有為,率族人逐水草而居,過著瀟灑的遊牧生活。有一天,華胥氏外出,在雷澤湖邊(今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一帶)中無意中看到一個特大的腳印,好奇的華胥用她的腳踩瞭一下,感應受孕,懷胎十二年後,生下伏羲,後來還生下瞭女媧。  2、伏羲漁獵  學會瞭鉆木取火後,先民的生活質量有瞭一定的改善,但是食物不充足仍然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人們冒著危險狩獵,經常有人就被獵物給狩瞭。   也許是因為某天的食物不夠吃,伏羲餓著肚子自己來到一棵大樹下,躺在樹蔭下,兩眼望著天,心裡想著:“怎樣能多一些食物?”正在冥思苦想的時候,伏羲突然發現樹枝上有一隻蜘蛛在織網。織好網的蜘蛛跑到角落裡躲瞭起來。沒過多久,蜘蛛網網住瞭一隻飛蛾。蜘蛛從角落裡跑出來,津津有味地吃瞭一頓大餐。伏羲看到這裡,心裡突然開瞭竅。他跑到山裡,扯來一些藤條,學著蜘蛛的樣子,織成瞭一張大網。他把網放到水裡,自己躲在岸上,靜靜地等著。過瞭一會兒,伏羲猛地把網往上一拉,網裡面全是活蹦亂跳的魚!伏羲把這個好辦法教給大傢,漸漸地,人們都學會瞭結網捕魚瞭。  3、兄妹相婚  這又是一個關於人類繁衍的傳說:據說華胥氏族的成員在一次大水災中,遭受瞭滅頂之災,隻有伏羲和女媧兩兄妹(這裡的女媧是部落首領女媧),因為坐在葫蘆裡,被漂到瞭藍田臨潼交接的一座山上,才幸免遇難。他們相依為命,為瞭人類的繁衍,兩人商議結為夫妻,又覺得羞恥,於是把自己的命運托付給上天,決定用占卜的方式來決定,他們各自點起瞭篝火,立下誓言,說:“上天如果不讓人類絕跡,要讓我兄妹二人結為夫妻,就讓兩堆火的煙合為一股吧;若不同意我們結為夫妻,就讓兩堆火的煙分開吧。”兩股濃雲迅速糾纏在一起。於是兩人結為夫妻。後來,伏羲死瞭,妻子女媧代替伏羲做瞭部落的首領,她變革婚姻習俗,倡導男聘女嫁的婚俗禮節,使氏族內的血緣婚改為族外婚,結束瞭長期以來,子女隻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群婚狀態。   4、伏羲創“八卦”  結網漁獵以後,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安定。但這時人對大自然一無所知:天氣會變化,日月會運轉,大傢不安的看著自然界的一切,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有災難降臨。於是,智者伏羲環顧四方,揣摩著日月經天,鬥轉星移,猜想著大地寒暑、花開花落的變化規律。伏羲氏在四象的基礎上,再加一個陽,或者再加一個陰,陰陽再互相變化作用,四象就很自然變成八個,神奇的八卦就這樣誕生瞭。從此,中國原始的哲學理念誕生。  值得一提的是:別以為八卦曾用於蓍草卜筮,就僅僅是神神鬼鬼的東西。它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至今仍吸引著國內外無數學者在探索、研究。而且,當代的許多科學也都深受其影響,並從中得到啟示。據說,德國大數學傢萊佈尼茨發明二進制,就是受瞭八卦的啟發。而且,1918年,中國有一個留學法國的學生叫劉子華,他將現代天文數據同《周易》宇宙論結合,勞心苦思,以獨特易學象數思維方法,開展研究,寫成博士論文《八卦宇宙論與現代天文——一顆新行星的預測》,論證瞭太陽系確實存在第10大行星,於1940年獲得法國的博士學位。八卦甚至還運用於建築學,中醫理論等等,簡直是古今中外玄之又玄,妙之又妙的作品。相關閱讀推薦:伏羲是誰?伏羲為何是中華民族人文始祖神話故事之伏羲介紹 關於三皇伏羲降龍的故事神話故事之伏羲出世 三皇之一的伏羲是怎麼來的中國古代為什麼兄妹可成婚?源頭是伏羲和女媧古代神話故事之人首蛇身的道傢創始人伏羲伏羲簡介 上古時期三皇之一的伏羲的故事傳說

五胡十六國: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真正的民族大融合

  公元304年至公元439年(西晉永興元年至北魏統一),南至今淮河,北至陰山,西至蔥嶺,東至海,東北至鴨綠江下遊以北,西南至瀾滄江以東,相繼建立瞭十六個分裂割據政權。即西晉永興年建立的成(巴氐)、漢(匈奴),西晉亡後建立的前趙(匈奴)、後趙(羯)、前涼(漢)、前燕(鮮卑)、前秦(氐)、後秦(羌)、後燕(鮮卑)、西秦(鮮卑)、後涼(氐)、北涼(匈奴)、南涼(鮮卑)、南燕(鮮卑)、西涼(漢)、夏(匈奴)、北燕(漢)。此外,還有冉魏(漢)、西燕,但沒有包括在內。漢和前趙算一國,史稱十六國時期。而入主中原的五個主要部族即匈奴、羯、鮮卑、氐、羌,史稱五胡。習稱五胡十六國。   西晉時,秦、雍、並三州膏腴之地已為羌、氐、匈奴所聚居,羌族及雜胡居涇水及渭水下遊以北,氐族居渭水中遊兩岸及下遊南岸。匈奴族則居汾水中下遊,羯族居蜀漳河上遊。西晉政府的民族歧視及殘酷的壓迫和剝削引起他們的反抗。公元294年匈奴郝散反,攻上黨,不久被殺,公元296年郝度元聯合羌、胡反,殺北地太守,又擊敗馮翊太守及雍州刺史。秦、雍二州氐、羌皆響應,推氐帥齊萬年為帝。大疫、大旱、饑饉,使起義聲勢日大,歷時四年才被鎮壓下去。漢民大量流亡梁、益、荊、豫等州求食。由於官吏的迫害,益州流民推舉巴氐豪酋李特父子為首,先後擊敗益州刺史趙廞、羅尚。公元 304年李雄據成都稱王,公元306年稱帝,國號大成,實行輕徭薄賦政策,民多富實。公元347年滅於東晉。   西晉門閥士族獨占政權,排斥寒門士族和少數民族貴族,引起後者強烈不滿,八王之亂,王室兵戈相殘,給各族人民帶來極大災難。西晉政府殘忍腐朽暴露無遺,統治機構分崩離析,統治力量急劇削弱。這時匈奴諸部貴族密議“興邦復業,此其時矣。”共推劉淵於公元 304年舉兵反晉,稱漢王,建庭左國城(今山西離石縣東北)。劉淵字元海,幼習儒學,又久居洛陽,接觸諸王,宰輔、名士。他聲稱繼承漢祚,立漢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祀之。王彌、石勒等亦領兵附之。公元 308年即帝位,徙都平陽(今山西臨汾市西南)。兩次派兵攻洛陽,皆不克。公元310年劉聰繼位。公元311年遣劉曜、王彌、石勒等攻陷洛陽,俘晉懷帝。公元316年又遣劉曜攻陷長安(今陜西西安市西北),俘晉愍帝,滅亡西晉。公元319年劉曜即帝位於長安,改國號為趙,改祭匈奴冒毒單於及劉淵,史稱前趙。疆域北至朔州(今甘肅固原縣)南至略陽(今甘肅天水市),西至抱罕(今甘肅臨夏縣東北),東至新安(今河南澠池縣東)與後趙為界。公元329年滅於後趙石勒。

先秦之前的民族大融合:中國最早的同化和融合

  春秋戰國時期,神州大地中原地區除瞭華夏兒女之外,四方還有諸多強敵如豺狼虎豹般環伺,例如匈奴、戎、越等這些彪悍的少數民族政權。有道是不打不相識,打架也是算一種主動的交流方式,總比誰都不理誰強,夫妻天天吵架沒準還越吵越恩愛。於是通過頻繁的戰爭和經濟文化交流,迎來瞭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民族融合的高潮。   中國人先秦時代是這麼認為的:“諸侯用夷禮則夷之,夷狄而進於中國則中國之”。你是天子冊封的諸侯,你用夷禮,學習少數民族,大傢就把你看成蠻夷。比如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當時就被看成蠻夷之人。但是客觀上來說,以前漢人的服裝是最笨拙的,寬袍大袖,那個大袖子能鉆進一個人去,穿上那個衣服一上街,勤勞的清潔工都得下崗。上衣下裳,成年男女也是穿開襠褲的。褲,脛衣也,護腿的,相當於長筒襪。這種服裝設計既不便於生產,又不便於戰鬥。人傢少數民族窄衣小袖,死襠褲,生產戰鬥能力都是漢族人所不能及。   最後漢族人還是把自己的傳統服裝放棄瞭,從唐朝開始,皇帝的服飾已不再是漢代皇帝冕服的樣式,皇帝上朝已經不再頭戴沉重的冕冠,而是改戴烏紗,領子也變成瞭圓領,腰部系一條腰帶,袖口也由寬變窄,相當時尚。   同化不見血   除瞭穿著之外,飲食方面,中原人的口味也一直在向少數民族方向調整,就像大盤雞、拉條子這些新疆維族美食如今已成為某些人的最愛一樣。行為方式方面,以前中原地區的人們進門以後習慣席地而坐,像韓國、日本至今保持這樣的習慣。後來中原采用西北少數民族那種高桌大椅,據說中國人比日韓兩國人民身高占優勢,這是最主要原因。由此而見,中原人民其實一直在向少數民族學習,但是當時的漢族人認為,中原文明才是正統,誰要是學習少數民族,就把誰當做蠻夷對待,而少數民族學習中原文明,就把它當成中國的一部分對待。那也就是說,當時的漢族人看待這種民族融合現象,主要看重的是文化認同,而不是血緣聯系。在中國古代,朝鮮、日本和越南,從來不被當成外國看待,因為那時候它們跟中國完全一樣,用漢字,遵漢禮。甚至至今,韓國和日本的祭孔日都比中國要隆重,中國的儒生也從來都把它們當做中國的兩個省,隻不過不太聽話而已。   但是歐洲國傢對待民族融合現象的看法就和我們不一樣。他們是看重血緣而不是看重文化認同,比如一個中國人跟德國住一輩子,德語說得比德國人還流利,都休想加入德國國籍,除非1750年的時候,你的祖先是德國人,這樣的話你一句德語不會說,都可以入籍德國。中國歷史上漢族政權不止一次被少數民族政權侵擾甚至終結。但是每一次都是少數民族政權最後被我們同化,所以我們這個民族非常頑強,五千年沒有滅絕。快馬彎刀打仗容易,但征服人心何其困難,而漢民族文化發達是民心所向,所以最後,就這樣被你征服,每次都是別人在唱。

盤點歷史上消失的古老民族 並非隻有56個民族!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傢。現如今民族數量有56個,漢族占主要,占比91.6%(全國總人口)左右,其餘的55個民族為少數民族。這是目前我們所知道現在的民族數量。而在古代,據不完全記載有一百六十多個民族。  據另外一種記載,1953年我國第一次人口普查,要求按“名從主人”原則,讓各民族自報族稱。令人始料未及的是,全國自報登記下來的民族名稱逾400種,僅雲南一地便有260多種民族名稱。這一點本人沒有找到相關的報刊雜志或者官方文件,故不敢妄談。但,五十六個民族並非是真正的五十六個,而是經過自由吸收和自由合並而來的,這一點是可以確定的。  歷史上少數民族消失的原因也都不一樣,有的是戰亂,有的是遷移到其他的地方,有的與其他民族和親之後慢慢消失,有的是自由合並和自由吸收,有的是被歷史上某一個君主進行瞭種族屠殺等等,原因不一,很多也無從查找。  我國民族的起源、形成、歷史、演變方面也都有各自的特點。大多由五部分演化而來。  一:匈奴部分:以匈奴為代表。  匈奴:主體在東漢時期被漢人消滅或者融入漢族以及其他民族。剩餘部分西逃至歐洲,與馬紮爾人融合,構成今天的匈牙利人。還有很少的一部分成為瞭現在的蒙古族(根據人體染色體論證而來)。   二:東胡部分:以鮮卑、契丹、蒙古為代表。  東胡:古老遊牧民族,包括瞭當時族屬相同而名號不一的大小部落。早在商朝就有東胡的活動記載。據《史記·匈奴列傳》中記載,在春秋戰國時,主要活動在當時燕國的北部和東北部。秦時被匈奴滅亡,之後分成兩大部分:烏桓和鮮卑。  烏桓:東胡部落聯盟—支。公元前3世紀末,匈奴破東胡後,遷至烏桓山活動。三國時期被曹氏魏國消滅。  鮮卑:興起於今大興安嶺的鮮卑山區,後來南遷至呼倫貝爾草原。他們與漢帝國合力攻擊北匈奴;北匈奴瓦解西遷,鮮卑代之而起,吸納匈奴餘眾,主宰北方大草原,進而入居遼西,並進入關中,於東晉時期淝水之戰後,建立政權,成為五胡十六國的主要成員,統一華北,建立北魏。北魏孝文帝實行漢化政策,通過內遷中原融入漢族。隋唐以後,鮮卑族基本被漢化,逐步消失。剩餘少數的演化成柔然。 鮮卑人樂俑  柔然:公元556年被突厥族所敗,部分族人遷入中原漢化成漢,極少部分融入突厥。剩餘部分分化為室韋(蒙古)和契丹。  契丹:契丹趁著回紇衰敗而起,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各部,公元916年稱帝,東滅渤海國,西服回紇,北臣室韋,南入長城,建立遼。遼為女真所滅後,契丹人成為女真金朝子民。一部分稱大賀氏契丹人徙居呼倫貝爾,後來也有不少徙居中原,改用漢姓。另一部分契丹人投靠蒙古或西夏,西夏為蒙古滅亡後,這些契丹人融入蒙古族。  滅金之後,金統治下的契丹人,被元朝列為漢人與漢族雜居,融入漢族。整個契丹主體被女真族和漢族同化,剩餘的西逃到中亞,與當地人融合,成為中亞人的一部分。 契丹人引馬圖相關閱讀推薦:揭秘:古代的漢人的戰鬥力是否不如遊牧民族?蒙金戰爭:兩大遊牧民族圍繞中原的一場關鍵戰鬥猶太戰爭:猶太這個民族各種苦難命運的一個開始五胡十六國: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真正的民族大融合天可汗?唐太宗對待少數民族真的十分開明嗎?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三:突厥部分:以突厥為代表。  突厥:可能是匈奴的分支,柔然滅亡後,北方大草原先後為屬於突厥語族的突厥、鐵勒、回紇所控制。西突厥控制阿爾泰山以西,公元659年也被唐所滅。東突厥族眾降唐,被安置在今鄂爾多斯草原。雖曾一度再興,在漠北重建汗庭,但不久為回紇所滅,族眾紛紛降唐。另一種說法是突厥主體被回鶻人和漢族人所滅,剩餘的向西逃竄,形成瞭今天的土耳其人。 土耳其突厥  四:通古斯部分:以滿洲為代表  女真:分佈與今西伯利亞東部,庫頁島、伯力、黑龍江一帶,南到今東北松花江、牡丹江。唐朝在此設黑水都督府。遼朝成立時,臣服於契丹。遼人滅渤海國,將渤海人遷走,渤海人或逃至高麗,或逃入中原,成為高麗人或漢人。剩下部分為現在的滿族。  五:羌藏部分:羌族,吐蕃。  羌族:這個民族並沒有滅亡,隻是融入瞭現在的藏族。主要聚居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茂縣、汶川、理縣等、綿陽市的北川縣、平武縣等以及其它省市。  黨項:羌族的一部分。西元1227年,西夏被蒙古所滅之後,族人大部分同化為漢族。據說現在仍有極少部分的黨項人存在。 黨項服飾  氐:匈奴一部分,從東漢起陸續內遷,主要居住在今陜西、甘肅、四川等廣大地區。從事畜牧、農業。魏晉時大量接受漢族文化和生產技術。歷史上曾建立過仇池、前秦、後涼等國。後融入漢族。  吐蕃:現在的藏族、古代羌族一部分。戰國以後,有些羌族部落,如發羌、迷唐等部,逐漸遷移到今西藏地區。他們和當地人民相融合,繁衍發展,形成瞭吐蕃族。

盤點:自封建歷史以來的五大民族敗類都是何人?

  一:石敬堂  五代晉王朝的建立者。後唐時曾任河東節度使,鎮守太原。公元936年勾結契丹滅後唐,並受契丹冊封為帝,建都汴,國號晉,史稱後晉。割幽雲十六州給契丹,年獻帛30萬匹。並稱比他小十一歲的契丹主為“父皇帝”,自稱“兒皇帝”。  二:秦檜  宋徽宗政和五年進士,補密州教授,曾任太學學正。北宋末年任禦史中丞。南歸後,任禮部尚書,兩任宰相,前後執政十九年。肆意妄為,排擠他人,誅害忠良,“暗”通金國,賣國求榮。  三:范文程  努爾哈赤帶兵南下,攻克撫順等地,大肆擄掠,並將所得人畜30萬分別賞賜給有功後金兵,21歲的范文程身在被擄之列,從而淪身為奴。范文程被擄掠以後,在其不懈的努力下,最終被奴隸主接受,加入瞭漢八旗。范文程在清朝入關之後,忠心於滿洲,為清朝消滅農民軍和南明殘餘勢力出謀劃策,起瞭相當大的作用。由於他的忠誠,被清朝譽為傑出謀士。  四:吳三桂  明末清初著名政治軍事人物,吳周政權建立者吳周太祖。祖籍江南高郵,錦州總兵吳襄之子,祖大壽外甥,以父蔭襲軍官。明崇禎時為遼東總兵,封平西伯,鎮守山海關,後封漢中王,濟王。1644年降清,引清軍入關,被封為平西王。1661年殺南明永歷帝1644年5月27日,吳三桂與李自成在山海關決戰。為瞭一己之私利,勾引滿清入關,給漢族人民帶來瞭無比深重的災難。  五:孔有德  忠義之後,隨從毛帥攻略遼陽、沈陽,多次建立戰功。但是後來發動叛亂,做瞭叛逆。之後投奔建州,甘當漢奸,更為天下所不容。桂林兵敗,自焚身亡。 相關閱讀推薦:大漢朝漢高祖劉邦祭孔子:一場封建帝王的文化秀最駭人聽聞的奇怪統治:封建道德終結者司馬懿解密:開創封建時代最多第一的偉大帝王是誰?誰是唐朝官場榜單最無恥的人?唐朝幾大官場敗類魯迅弟弟周作人為何會“落水”成民族敗類? 民族的敗類!盤點那些參拜過靖國神社的中國人?

李清照作為個婉約派詩人卻未影響民族氣節

  宋王朝經過167年“清明上河圖”式的和平繁榮之後,天降煞星,北方崛起瞭一個遊牧民族。金人一錘砸爛瞭都城汴京(開封)的瓊樓玉苑,還掠走瞭徽、欽二帝,趙宋王朝於公元1127年匆匆南逃,開始瞭中國歷史上國傢民族極屈辱的一頁。李清照在山東青州的愛巢也樹倒窩散,一傢人開始過漂泊無定的生活。南渡第二年,趙明誠被任為京城建康的知府,不想就在這時發生瞭一件國恥又蒙傢羞的事。一天深夜,城裡發生叛亂,身為地方長官的趙明誠不是身先士卒指揮戡亂,而是偷偷用繩子縋城逃走。事定之後,他被朝廷撤職。李清照這個柔弱女子,在這件事上卻表現出大節大義,很為丈夫臨陣脫逃而羞愧。趙被撤職後夫婦二人繼續沿長江而上向江西方向流亡,一路難免有點別扭,略失往昔的魚水之和。當行至烏江鎮時,李清照得知這就是當年項羽兵敗自刎之處,不覺心潮起伏,面對浩浩江面,吟下瞭這首千古絕唱: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丈夫在其身後聽著這一字一句的金石之聲,面有愧色,心中泛起深深的自責。1129年8月,丈夫趙明誠剛去世,9月就有金兵南犯。李清照帶著沉重的書籍文物開始逃難。她基本上是追隨著皇上逃亡的路線,國君是國傢的代表啊。但是這個可憐可恨的高宗趙構並沒有這個覺悟,他不代表國傢,就代表他自己的那條小命。他從建康出逃,經越州、明州、奉化、寧海、臺州,一路逃下去,一直飄泊到海上,又過海到溫州。李清照一孤寡婦人眼巴巴地追尋著國君遠去的方向,自己雇船、求人、投親靠友,帶著她和趙明誠一生搜集的書籍文物,這樣苦苦地堅持著。趙明誠生前有托,這些文物是舍命也不能丟的,而且《金石錄》也還沒有出版,這是她一生的精神寄托。她還有一個想法就是這些文物在戰火中靠她個人實在難以保全,希望追上去送給朝廷,但是她始終沒能追上皇帝。她在當年11月流浪到衢州,第二年3月又到越州。這期間,她寄存在洪州的兩萬卷書、兩千卷金石拓片又被南侵的金兵焚掠一空。而到越州時隨身帶著的五大箱文物又被賊人破墻盜走。   1130年11月,皇上看到身後跟隨的人太多不利逃跑,幹脆就下令遣散百官。李清照望著龍旗龍舟消失在茫茫大海中,就更感到無限的失望。就按封建社會的觀念,國傢者國土、國君、百姓。今國土讓人傢占去一半,國君讓人傢攆得抱頭鼠竄,百姓四處流離。國已不國,君已不君,她這個無處立身的亡國之民怎麼能不犯大愁呢?李清照的身心在歷史的油鍋裡忍受著痛苦的煎熬。  大約是在避難溫州時,她寫下這首《添字采桑子》:  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卷有餘情。傷心枕上三更雨,  點滴霖霪。點滴霖霪,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  “北人”是什麼樣人呢?就是流浪之人,是亡國之民,李清照正是這其中的一個。中國歷史上的異族入侵多是由北而南,所以“北人”逃難就成瞭一種歷史現象,也成瞭一種文學現象。“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我們聽到瞭什麼呢?聽到瞭祖逖中流擊水的呼喊,聽到瞭陸遊“遺民淚盡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的嘆息,聽到瞭辛棄疾“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的無奈,更又仿佛聽到瞭“我的傢在松花江上”那悲涼的歌聲。1134年,金人又一次南侵,趙構又棄都再逃。李清照第二次流亡到瞭金華。國運維艱,愁壓心頭。有人請她去遊附近的雙溪名勝,她長嘆一聲,無心出遊: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雙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隻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李清照在流亡途中行無定所,國傢支離破碎,到處物是人非,這愁就是一條船也載不動啊。這使我們想起杜甫在逃難中的詩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李清照這時的愁早已不是“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的傢愁、情愁,現在國已破,傢已亡,就是真有舊愁,想覓也難尋瞭。她這時是《詩經》的《黍離》之愁,是辛棄疾“而今識盡愁滋味”的愁,是國傢民族的大愁,她是在替天發愁啊。  李清照是恪守“詩言志,歌永言”古訓的。她在詞中所歌唱的主要是一種情緒,而在詩中直抒的才是自己的胸懷、志向、好惡。因為她的詞名太甚,所以人們大多隻看到她愁緒滿懷的一面。我們如果參讀她的詩文,就能更好地理解她的詞背後所蘊含的苦悶、掙紮和追求,就知道她到底愁為哪般瞭。  1133年高宗忽然想起應派人到金國去探視一下徽、欽二帝,順便打探有無求和的可能。但聽說要入虎狼之域,一時朝中無人敢應命。大臣韓肖胄見狀自報奮勇,願冒險一去。李清照日夜關心國事,聞此十分激動,滿腹愁緒頓然化作希望與豪情,便作瞭一首長詩相贈。她在序中說:“有易安室者,父祖皆出韓公門下,今傢世淪替,子姓寒微,不敢望公之車塵。又貧病,但神明未衰弱。見此大號令,不能忘言,作古、律詩各一章,以寄區區之意。”  她是一個貧病交加、身心憔悴、獨身寡居的婦道人傢,卻還這樣關心國事。不用說,她在朝中沒有地位,就是在社會上也輪不到她來議論這些事啊。但是她站瞭出來,大聲歌頌韓肖胄此舉的凜然大義:“願奉天地靈,願奉宗廟威。徑持紫泥詔,直入黃龍城。”“脫衣已被漢恩暖,離歌不道易水寒。”她願以一個民間寡婦的身份臨別贈幾句話:“閭閻嫠婦亦何如,瀝血投書幹記室”,“不乞隋珠與和璧,隻乞鄉關新信息”,“子孫南渡今幾年,飄零遂與流人伍。欲將血淚寄山河,去灑東山一抔土。”  浙江金華因南北朝時沈約曾題《八詠詩》而得名的一座名樓。李避難於此,登樓遙望這殘存的南國半璧江山,不禁臨風感慨:  千古風流八詠樓,江山留與後人愁。水通南國三千裡,氣壓江城十四州。《題八詠樓》  我們單看這詩的氣勢,這哪裡像一個流浪中的女子所寫啊。倒像一個急待收復失地的將軍或一個憂國傷時的臣子。那一年我到金華特地去憑吊這座名樓。時日推移,樓已被後起的民房擁擠在一處深巷裡,但亦然鶴立雞群,風骨不減當年。一位看樓的老人也是個李清照迷,他向我講瞭幾個李清照故事的民間版本,又拿出幾頁新搜集的手抄的李詞送給我。我仰望危樓,俯察巷陌,深感詞人英魂不去,長在人間。李清照在金華避難期間,還寫瞭一篇《打馬賦》。“打馬”本是當時的一種賭博遊戲,李卻借題發揮在文中大量引用歷史上名臣良將的典故,狀寫金戈鐵馬,揮師疆場的氣勢,譴責宋室的無能。文末直抒自己烈士暮年的壯志:  “木蘭橫戈好女子,老矣不復志千裡。但願相將過淮水!”  從這些詩文中可以看見,她真是“位卑不敢忘憂國”,何等地心憂天下,心憂國傢啊。  “但願相將過淮水”,這使我們想起祖遜聞雞起舞,想起北宋抗金名臣宗澤病危之時仍擁被而坐大喊:過河!這是一個女詩人,一個“閭閻嫠婦”發出的呼喊啊!與她早期的閑愁閑悲真是相差十萬八千裡。這愁中又多瞭多少政治之憂,民族之痛啊。相關閱讀推薦:揭秘:宋代著名才女李清照再婚後為什麼又離婚?李清照的婚姻不完美:臨別還被趙明誠戟手怒罵?人比黃花瘦:揭秘一代才女李清照一生不孕之謎?李清照《幽居初夏》古詩原文意思賞析李清照《夏日絕句》古詩原文意思賞析

魯迅弟弟周作人為何會“落水”成民族敗類?

  周作人為何會“落水”,成為國人所不齒、士林所共憤的民族敗類?作為一個典型人物,周作人一生所走過的道路,從光榮而沒落而沉淪,在考察中國知識分子的歷史性格時,自有其特殊的參照意義和歷史鑒戒。  周作人寫瞭優秀小品散文《美文》,打破瞭封建復古派關於“美文不能用白話的迷信”(胡適《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為小品文的興盛和發展,以及中國“美文”體散文的創立起到奠基作用。他們的作品影響瞭當時一代知識分子。周作人散文那種真實簡切、平淡淵雅、趣味雋永的“知堂風格”,對冰心、朱自清、俞平伯等都影響至深。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就是這樣一位蜚聲文壇的大傢,在抗日戰爭中華民族最危險的歷史關頭,卻甘心附逆,充當文化漢奸,墮落為民族罪人,成為中國近現代文化史上“三個”謎一樣的問題:一是李叔同出傢;二是王國維自沉;三是周作人“落水”。  周作人為何會“落水”,成為國人所不齒、士林所共憤的民族敗類?作為一個典型人物,周作人一生所走過的道路,從光榮而沒落而沉淪,在考察中國知識分子的歷史性格時,自有其特殊的參照意義和歷史鑒戒。   剖析周作人失節的“歷史原因”和“文化現象”,首先應看到,周作人在本質上是一個傳統型的知識分子。他根生於文風昌耀的江浙土地,成長於世代書香的紳宦門戶。祖父是清末的翰林,做過知縣,後因科場作弊案入獄。父親是位不得志的讀書人。由於傢庭熏陶,使他從小打下堅實的國學基礎,形成以儒傢入世哲學為根基、以老莊遊戲態度為依托、以禪宗出世思想為歸宿的傳統文化思想基因。特別是“祖父入獄”後,年僅13歲的他去杭州陪侍近一年半。獄卒的詫異和世人的白眼,對他的性格及心理不能不產生影響。青少年的積習是人生命運的源頭。周作人終其一生,始終未能忘情於社會人生。他雖曾以僧人自況,處處想“出世”,但他都時時不忘“入世”,不忘“學而優則仕”的政治文化傳統。抗戰期間,他之所以接受汪偽中央政治委員會的“華北政務委員會”委員、常委並兼“教育總署”督辦的任命,並以偽督辦的身份出席各種政治活動,在敵偽官方刊物上發表講話、訓令,作為汪精衛隨員參加偽“滿洲國”慶典活動,風光地出沒於陳公博、褚民誼等頭面人物的宴會,甚至身著黃呢日本軍服,腰挎戰刀在天安門檢閱偽少年團分列式等種種行徑,正是他骨子裡不忘“入世”的結果。隻不過是選錯瞭進入仕途的門徑,走錯瞭路。  周作人“落水”附逆,除政治上不能忘情於“入世”之外,在生活上耽於安逸,則是另一條重要緣由。  抗戰爆發後,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不願做奴隸的教職員和學子遷往昆明和內地,在抗戰中繼續工作與求學。年老多病及傢累過重的少數教授羅常培、馬裕藻、魏建功等人被迫留下來,校長蔣夢麟讓他們保護校產。周作人當年52歲,身體很好,完全可以南下。然而他過慣瞭舒適安逸的生活,深知南方的艱苦,他留戀窗明幾凈的“苦雨齋”,舍不得離開八道灣仿日本式的書房和各種擺設,所以借故傢累太重而留下瞭。相關閱讀推薦:盤點民國文人十大愛情之最!魯迅師生戀最傳奇魯迅弟弟周作人為何會當漢奸昵:奴化教育是元兇揭秘魯迅死亡或與日本有關?魯迅究竟怎麼死的?揭秘:魯迅病入膏肓還惦記的一個女人竟然是她!揭秘魯迅與4個女人撲朔迷離的感情:魯迅幾個老婆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周作人一貫提倡“閑適”。他早在1920年代初就認為:“在這被容許的時光中,就這平凡的境地中,尋得些須的安閑悅樂,即是無上幸福。”(《死之默想》)1930年代後期,他更是埋首故紙堆裡,沉浸在草木蟲魚、苦茶古玩之中,遠離瞭時代的風雨和奮爭的大眾。在抗日戰爭的炮火聲中,周作人留在北京,依然坐在“苦雨齋”(此時已更名為“苦住庵”)中,堅持他的愛好“聽談鬼”“學畫蛇”“玩骨董”“吃苦茶”,關註雜學知識,翻譯他的希臘文學。有時還到琉璃廠,與老朋友錢玄同、馬幼漁等聚會。出入八道灣走訪他的學生、留日老同學、舊同事、日本文人絡繹不絕。  就在此期間,發生瞭1939年元旦周作人遇刺事件。關於刺殺事件背景,說法紛紜。一種說法是刺殺者自稱是“天津中日學院”的學生,但卻代表瞭國內部分激進青年,對周作人1938年年初出席日本大阪每日新聞社在北京召開的“更生中國文化建設座談會”表示憤怒,是一次有組織的鋤奸行動。一種說法是周作人晚年在香港出版的《知堂回想錄》中,關於“元旦的刺客”為自己的辯解。他說這次刺殺是日本軍警所為,實際上是逼迫他就范。不論何種背景,刺殺事件產生的後果,就是使周作人這位膽小又怕吃苦的文弱教授,最急切的要求是先要尋求保護。這也符合他一生遵奉的人生哲學“茍全性命於亂世是第一要緊”。而在當時對他這種要求能夠滿足的隻能是日偽軍警當局。他也知道他在敵偽時期的職位越高,這種保護的保險程度就越高。刺殺事件發生以後,使周自覺地向日本人靠攏。不久,便接受瞭北大圖書館館長職務。以後,在一年裡又相繼擔任北大文學院院長、“東亞文化協會理事”、“評議員”等。直至後來出任偽華北政務委員會教育總署督辦一職,在喪失民族氣節的下坡路上不斷地向下滑去。據日本《大阪朝日新聞》當年報道,他在遇刺脫險後發表談話說:“這(指刺殺事件)對我來說在今後的工作上,成為一個好的轉機也說不定。”這段話無疑是一個宣言,公開表示他將不像原來那樣忍受貧困生活瞭。據近年披露的周作人晚年致香港友人鮑耀明書札,他在解釋出任偽職一事上,特別強調瞭“官俸”和“津貼”,也就是收入問題。這也是周作人“落水”原因的一個佐證。有的學者曾形象地說:“一顆子彈沒有鉆進他的肚皮,卻打彎瞭他的膝蓋。”這一槍改變瞭周作人的生活道路。他也從此由封建階級的叛逆士、中國新文學的闖將,墮落為中華民族的罪人。   關於周作人“下水”,鄭振鐸先生曾說過這樣的話:“‘必敗論’使他太不相信中國的前途,而太相信日本的海陸軍力量的巨大。成敗利鈍之念橫梗於心中,便不能不有所背,有所從瞭。同時,安土重遷和貪慣舒服的惰性,又使他設想著種種危險和迫害,自己欺騙著自己,壓迫著自己,令他不能不選擇一條舒服而‘安全’的路走瞭。”(《惜周作人》《萌芽》1946年第1卷第3期)鄭振鐸的這個分析符合實際且切中要害。  伏案翻閱周作人這位新文化運動驍將的手跡,聯想其當年文壇風雲人物“周氏兄弟”同途殊歸的不同人生結局,真是令人感慨萬千。但是,不論命運是如何安排,道路卻是自己選擇的。周作人附逆投敵,晚節不貞,作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典型文化現象,對於研究中國知識分子的心靈路程及命運歸宿,進而引出積極而深沉的思考,具有重要意義。周作人失敗的人生,頗值得人們深長思之。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金正恩致李姬鎬親筆信曝光 :將為民族統一作出努力

  韓國金大中和平中心和現代峨山公司24日應朝鮮方面邀請,分別派代表團赴朝訪問開城工業園區。金大中和平中心代表團帶回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致韓國前總統金大中遺孀李姬鎬的親筆信並公佈信件內容。金正恩在信中表示將為民族統一作出努力。  韓兩代表團訪朝  韓國方面當天派出兩個代表團分別前往朝鮮訪問。其中一個代表團由金大中和平中心6名官員組成,團長為中心理事、韓國前文化部長官金聖在。另一代表團由現代峨山公司7人組成,團長為現代集團會長玄貞恩。  韓國代表團此次訪朝是為回應朝方邀約。朝鮮勞動黨統一戰線部部長兼勞動黨中央書記金養建19日向韓方發出通知,對金大中和平中心和現代峨山公司在朝鮮前最高領導人金正日逝世三周年之際派代表團前往悼念表示謝意,並邀請相關人士於23日或24日訪問開城工業園區。  金大中和平中心代表團24日上午9時45分左右通過京義線由陸路訪朝。團長金聖在啟程前說,此訪是為接受朝方謝意,並無其他意義。  他同時說,如果會見金養建並討論瞭值得關註的議題,他將立即告知媒體。   這一代表團成員原本包括中心副理事長樸智元。樸智元是韓國最大在野黨“新政治民主聯合”國會議員,曾任已故前總統金大中的高級助手。不過,韓國政府23日以“綜合各種因素”為由拒絕瞭樸智元的赴朝申請。  現代峨山代表團24日上午11時左右啟程前往朝鮮。團長玄貞恩啟程前接受媒體記者采訪時說,這將是她時隔三年再次會見金養建,此訪是為接受金養建的謝意。當被記者問及雙方是否會商討重啟金剛山旅遊項目等事宜,玄貞恩簡短回答:“是的,我認為是這樣”。  帶回金正恩親筆信  金聖在24日下午結束訪問返回韓國後說,金養建向韓方轉交瞭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致李姬鎬的親筆信。  李姬鎬閱信後,金大中和平中心公佈瞭這封信的內容。金正恩在信中說,金正日生前經常回顧說,李姬鎬女士同前總統金大中為民族和統一事業奉獻瞭一切。  金正恩同時寫道:“我們將繼承歷屆領導人的統一意志和畢生偉業,為實現民族統一夙願作出積極努力。”另外,金正恩還對李姬鎬在金正日逝世三周年之際送去花圈表示感謝,邀請李姬鎬在恰當時機訪問平壤、享受愉快時光。  據瞭解,現年92歲的李姬鎬曾向韓國總統樸槿惠透露訪朝意向,隨後也推進瞭相關計劃。但因年高體弱,她遵照醫生囑咐將訪朝時間推遲至明年五六月份。相關閱讀推薦:朝鮮外交官:不會就涉金正恩電影采取武力應對!組圖:金正恩穿金正日同款外套視察基層《刺殺金正恩》將在美“限量”公映 奧巴馬歡迎普京邀金正恩二戰勝利日訪俄 或成其首出訪聯合國大會通過朝鮮人權決議 建議審判金正恩

中國也是戰鬥民族:盤點中國古代的十大王牌軍隊

  孔子的“溫良恭謙讓”當然說的是中國人,“戰鬥民族”則是當代中國社會網上一個充滿敬意的詞匯,讀過幾天書的可能認為主要指斯拉夫人,沒怎麼讀過的就隻認識硬漢普帝代表的俄羅斯漢子瞭。  一直以來,大多人都喜歡說美國,德國,俄羅斯是戰鬥民族,而我們本來好像就是文弱書生之國。然後細看中國歷史,不難發現中國也是一個戰鬥名族。秦,蒙恬蒙毅大將軍抗擊匈奴,大破之,使匈奴在大澤鄉起義之前不敢進入內外蒙古。 漢,匈奴欲滅亡劉氏王朝而不得。漢武威武,衛青霍去病李廣抗匈奴,直接導致匈奴分裂。知道劉秀的東漢,我們依然可以進入西域,建武二十五年,南匈奴遣使至洛陽,奉藩稱臣。公元89年,竇憲、耿秉為將領,在次率軍北擊匈奴,這次,竇憲的軍隊出塞3000裡,降伏北匈奴20餘萬。次年五月竇憲再遣耿秉出居延塞,圍北單於於金微山(阿爾泰山),大破之,俘其母閼氏及名王以下4000餘人,出塞五千裡。北匈奴主力被迫西遷。  到瞭五胡亂華,漢族殺的隻剩200萬人口,領土隻剩下長江以南,還記得冉閔的《殺胡令》,如果不是他,頂住瞭慕容王朝的進攻,東晉就滅亡瞭,漢族也就完瞭。隋朝,隋朝大軍兵分八路出塞討伐突厥。雙方主力在白道川(今內蒙古呼和浩特西北)遭遇。沙缽略可汗占據要點,依然輕視隋朝軍隊的戰鬥力,以為隋軍不敢主動發起進攻。結果隋軍主力對突厥軍營主動發起猛攻,打得沙缽略連自身的金甲都來不及穿戴,在齊腰深的草叢中匍匐逃得性命。   突厥軍隊大敗。就是楊廣登基,還抗擊瞭高麗的進攻,想想後來唐太宗和唐高宗兩朝才打下高麗,可知隋朝的作用。唐朝,突厥分裂,吐蕃被打殘,戰鬥民族就是不屈不撓。宋朝,文氣盛開,還有楊傢將,真宗黃河北岸擊退大遼鐵軍。李剛抗擊金軍,嶽傢軍打敗完顏。元朝,不說別的,越南和雲南,西藏,新疆都是那個朝代收回的,壯哉忽必烈。明朝,徐達,朱棣把蒙古大軍殺的三分,黃金傢族徹底絕種。  在中國歷史上,各朝各代都有許多厲害的軍隊,而今天小編就為大傢盤點出中國古代歷史上排名前十的十大變態軍隊!  10、嶽傢軍  嶽傢軍是南宋初年嶽飛領導的抗金軍隊。嶽傢軍以牛皋、董先各部義軍為主幹,後陸續收編楊麼等農民軍部眾,吸收山東兩河忠義社梁興、李寶等,匯成大軍。飛申明紀律,加強訓練,號“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金貴族有“撼山易,撼嶽傢軍難”之語。部隊久駐鄂州(治今湖北武昌)、襄陽,世居其地,南宋末年抗擊金蒙的將士,猶多其子孫。嶽傢軍隻是民間的說法,並不是官方承認的。  《射雕英雄傳》裡有一情節,成吉思汗在聽郭靖說完嶽飛的故事後感嘆:恨不早生百年,與這位英雄交手。今人對嶽傢軍和蒙古軍誰弱誰強的問題還有頗多爭論,但我寧願投嶽傢軍一票。因為蒙古軍面對已經衰亡的金軍,仍然不能速戰勝之,常常在兵力占絕對優勢的情況下依然打的舉步維艱。而嶽傢軍面對鼎盛時期的金軍,即使是兵力劣勢,依然能戰而勝之,戰鬥力之強大由此可見。更為重要的是,蒙古軍是一群強盜,嶽傢軍是一支為保衛傢園而戰的正義之師。以正義對邪惡,蒙古軍又怎能不敗,若成吉思汗早生百年,相信蒙古民歌裡也會悲哀的歌唱:撼山易,撼嶽傢軍難。   9、衛青霍去病大漢鐵軍  衛青,霍去病,李廣,趙充國,一連串流光異彩的名字,無不讓每個中國人神往,讓每個中國人自豪。匈奴人當年橫行歐洲,十三國聯軍竟不能擋,西羅馬帝國迅速滅亡。這樣一支強大的軍隊,卻最終倒在瞭漢軍的鐵蹄下。漢軍是一支將遊牧民族的野蠻精神與漢朝人的戰術紀律發揮到極致的一支軍隊。嚴酷的訓練和優秀的將領造就瞭這支軍隊強大的戰鬥力。匈奴人被歐洲人稱為閃電的鞭子,那如果他們遇見漢軍呢!相信他們寧願遇見匈奴,也不願遇見衛青霍去病們。漢王朝存在瞭400多年,與其他朝代不同的是,即使是其處於統治末期,其軍隊依然保持著強大的戰鬥力。這點更是其他王朝不能比擬的。相關閱讀推薦:羅馬的噩夢:漢尼拔軍隊確是如同散沙般構成的比日軍還兇殘!曝光南京大屠殺中韓國軍隊的惡行揭秘南京大屠殺中最兇猛的朝鮮軍隊!國人必看史上離奇懸案:中外軍隊整團整師幾次神秘大失蹤!解密:中國軍隊52軍血戰諾曼底 杜魯門銷毀記錄?分頁:1/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8、東晉北府軍  中國東晉孝武帝初年謝玄組建訓練的軍隊。太元二年(377),朝廷因前秦強大,詔求文武良將鎮禦北方。朝廷拜謝玄建武將軍、兗州刺史,領廣陵相、監江北諸軍事,鎮廣陵,召募勁勇,徐(治京口)、兗(治廣陵)人民紛紛應募入伍。謝玄以劉牢之為參軍,常領精銳為前鋒,戰無不捷。太元四年,謝玄加領徐州刺史,鎮京口。東晉稱京口為“北府”,所以稱這支軍隊為北府兵。  淝水之戰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著名的一次以少勝多的戰役,八十七萬氐族軍敗於八萬北府軍,從此北府軍聲威天下。這是一支由南逃的北方農民組成的精銳之師,每個人都與五胡有血海深仇,每個人都把光復河山作為己任。這支軍隊有東晉最著名的戰略傢謝安,又有東晉最著名的將領劉牢之,可謂是精銳中的精銳,雄心勃勃的符堅碰到這樣的對手,就算有八百七十萬軍隊又怎能不敗。胡人在戰前瘋狂叫囂,要飲馬長江,投鞭斷流,結果卻被八萬漢族子弟兵打的丟盔卸甲。據說捷報傳來的時候,謝安隻是淡淡的說瞭句“小兒輩已破敵。”但歸傢的時候,卻因興奮過度連門檻都撞斷瞭。可謂是狂喜。其實狂喜的又何止謝安呢!那個時刻,肥水的輝煌把那個世紀中國的歷史濃縮成一刻永恒的絕唱,捷報傳來的時刻,也許全中國的漢人都已經淚如雨下瞭。   7、唐軍  漢唐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兩個頂峰時代,而唐朝則更是將華夏武功發揮到極至。唐軍是一支以漢人為主力兼有各民族士兵的混合戰隊,其武功極盛時曾遠達裡海地區。漢朝戰匈奴,歷經百年終告全勝。唐時的突厥其力量不弱於匈奴,而唐朝卻一戰定天下。李靖夜襲陰山,活捉突厥可汗,可謂千古奇功。後來唐朝軍隊開疆拓土,外蒙古和西域盡為中華版圖。實為中國封建社會的輝煌時代。唐軍裝備精良,馬匹充足,以騎兵為主要作戰方式,卻也初步配置瞭火器裝備。攻堅戰能力和野戰能力都為一流。充足的國力和繁榮的經濟為這支軍隊的強大提供瞭保證。唐軍的主要對手也都為當時的強大民族,突厥後來橫行西方,建立土耳其帝國,阿拉伯帝國橫挎歐亞大陸,與唐朝並立。分頁:2/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吐蕃帝國則雄據青藏高原,對中原虎視眈眈。但其與唐軍的交鋒卻基本是敗多勝少。唐朝與突厥鏖戰幾十年,打瞭一連串的勝仗,並收復突騎施抵擋阿拉伯帝國。唐朝戰吐蕃更是湧現出一批名將,每一次對吐蕃的勝利都幾乎是對其軍力的毀滅性打擊。即使到瞭唐朝衰弱期,吐蕃雖然幾次攻克長安,卻依然無力進兵中原。至於阿拉伯帝國,在天寶前期的幾次中等規模的沖突裡均敗於唐軍,後來傾其國力發動怛羅斯會戰,20萬阿拉伯軍面對3萬唐軍依然難以戰勝,最後隻靠唐軍內部的反叛才將唐軍打退,而阿拉伯軍的自身損失卻是唐軍的幾倍。實在是阿拉伯人雖勝尤恥,唐軍雖敗尤榮。後來即使安史之亂爆發,阿拉伯也終未敢進兵西域。可惜這樣強大的軍隊,最終還是在安史之亂的內戰裡被毀掉瞭,安史之亂後雖有唐朝神策軍的輝煌,但終於難以挽狂瀾,這樣一支強大的軍隊,也隻有在記憶裡去緬懷追憶瞭。  6、明朝戚傢軍  戚傢軍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成軍於浙江義烏,總兵力四千人,主力是義烏東陽的農民和礦工。戚傢軍因為戚繼光從而得名,是明朝的一支很有名氣的軍隊,戚傢軍賴以成名的,是嚴明的軍紀,職業化的訓練水平,東亞最先進的裝備,百戰百勝的戰績和高達十餘萬級的斬級記錄。  戚傢軍百戰不敗的原因在於戚繼光的治軍思想極為先進,以東亞最先進的武器裝備部隊,後膛的神威將軍炮、佛郎機炮、大口徑的加農炮發熕,還有鳥銃、倭刀、鐵甲,戚傢軍的裝備絕對是東亞第一、世界前列。要知道三十年之後的日本最強悍的薩摩兵團,全軍有兩萬隻火槍,卻隻有兩門輕炮,全日本到瞭江戶時代才開始有大型的火炮出現。而戚傢軍作為一支地方軍隊,其火器的先進程度甚至直逼京都神機營。

難以言喻的軍閥張作霖:誰說胡子就沒有民族氣節

  提到“東北王”張作霖,人們的第一印象可能就是“土匪”或“魔王”;張作霖自己也人前人後自稱“大老粗”。其實,張作霖能夠由身賤名微的草莽武夫,風雲際會,乘勢而起,一躍成為地位顯赫的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不唯其粗,也是有幾手細活兒的。   保境安民揚美名   甲午戰後的遼西是個三不管地區。官府腐敗,土匪橫行,百姓的生命安全受到嚴重威脅,各地紛紛成立武裝組織以自保,名曰大團。1900年,張作霖在趙傢廟成立瞭一個大團,當上瞭小頭目,負責周邊治安,所轄稱為保險區。張作霖在保險區內講誠守信,維護治安,盡職盡責,很快轄區內胡匪遁匿,民生安寧。他也由此聲譽鵲起,美名遠播。   1901年張作霖因遭土匪暗算逃亡八角臺。八角臺是個大鎮,商號有五十多傢,商會會長張紫雲見張作霖北人南相,眉清目秀,行止有矩,談吐不俗,果然名不虛傳,就盛邀他做團練長,以保境安民,地方紳商亦紛紛力挺。   八角臺,成瞭張作霖的發祥地。取信於民,是張作霖輝煌人生的基點。   目光如燭拒逢迎

希特勒名言合集:讓煽動毀滅日耳曼這個民族

  時間已經來到,所有時刻全世界最邪惡的猶太敵人,至少要讓他們停止角色一千年。—— 希特勒  一個民族正經歷著動蕩,我們,在被幸運之神垂青。 —— 希特勒  民族國傢的創造,絕不是毅力單薄的民族主義聯合會所能濟事的,隻有具備鋼鐵般堅決意志的單獨運動,才能打倒其他一切運動而獲得最後勝利。 —— 希特勒  大自然的全部工作是強者與弱者之間的劇烈鬥爭——強者統治弱者的永恒勝利。如果不是這樣,整個大自然就隻有衰亡。違背這個基本規律的國傢也將衰亡。

魏孝文帝拓跋宏簡介 孝文帝改革促進民族大融合

  魏孝文帝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是獻文帝拓跋弘的長子,北魏王朝的第六位皇帝,原名拓跋宏,後改為元宏。傑出的政治傢、改革傢。即位時僅4歲,公元490年親政。親政後,進一步推行改革:公元495年(太和十九年)孝文帝從平城遷都洛陽;後又改鮮卑姓氏為漢姓,藉以改變鮮卑風俗、語言、服飾。此外,鼓勵鮮卑和漢族通婚;評定士族門第,加強鮮卑貴族和漢人士族的聯合統治;參照南朝典章制度,制定官制朝儀。孝文帝的改革,對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各族的發展,起瞭積極作用。  生平事跡  魏北孝文帝拓拔宏於公元467年10月13日(皇興元年八月二十九日),生於北魏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紫宮,魏獻文帝拓跋弘的長子。3歲時被冊立為皇太子,5歲時受父禪即帝位。由於子貴母死制度,拓拔宏在被立為太子時,生母即被賜死,由祖母馮太後撫養成人。  拓拔宏即位時年紀太小,由祖母馮皇太後執政。公元490年(太和十七年),24歲的拓拔宏開始親政。由於拓拔宏深受祖母馮皇太後漢化改革的影響,親政後繼續推行漢化改革。   他先整頓吏治,頒佈俸祿制,立三長法,實行均田制;然後於494年,以“南征”為名遷都洛陽,全面改革鮮卑舊俗:規定以漢服代替鮮卑服,以漢語代替鮮卑語,遷洛鮮卑人以洛陽為籍貫,改鮮卑姓為漢姓,自己也改姓“元”。並鼓勵鮮卑貴族與漢士族聯姻,又參照南朝典章,修改北魏政治制度,並嚴厲鎮壓反對改革的守舊貴族,處死太子元恂。漢化改革使鮮卑經濟、文化、社會、政治、軍事等方面大大的發展,緩解瞭民族隔閡,史稱“孝文帝中興”。公元499年初(太和二十三年),拓拔宏引兵南征,染疾北返,途中卒於谷塘原行宮。謚孝文皇帝,廟號高祖。  大事年表  公元467年10月13日,拓跋弘長子拓跋宏出生於平城。公元469年,年僅三歲的拓跋宏被立為太子。相關閱讀推薦:北魏獻文帝拓跋弘簡介 歷史上最年輕的太上皇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簡介 在位期間北魏恢復佛教北魏南安王拓跋餘簡介 在位僅八月的短命皇帝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簡介 一同北方的卓越軍事傢北魏明元帝拓跋嗣簡介

木骨閭簡介 古代北方民族柔然的始祖木骨閭生平

  古代北方民族柔然的始祖。東胡後裔。幼年時被鮮卑拓跋力微(220-277年在位)部貴族擄獲,充當奴隸。因首禿,又忘其本姓名,被主人取名為“木骨閭”(鮮卑語)。成年後,免奴為騎卒。至拓跋猗盧(307-316年在位)時,因死罪逃入沙漠和山谷間,招集逃亡者百餘人,投靠紇突鄰部。死後,其子車鹿會開始擁有部眾,自稱柔然,子孫以“木骨閭”的近音“鬱久閭”為姓氏,並成為柔然汗國的王族。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哪個民族?孝文帝的歷史功績

  魏孝文帝拓跋宏對北魏的功績有哪些?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鮮卑族,是一位卓越的少數民族的政治傢、軍事傢和改革傢。他崇尚中國文化,實行漢化,禁胡服、胡語,改變度量衡,推廣教育,改變姓氏並禁止歸葬,提高瞭鮮卑人的文化水準,是西北方各民族陸續進入中原後民族融合的一次總結,對中國起瞭重要的作用。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北魏獻文帝拓跋弘的長子,史稱“魏國”,公元471年,拓跋宏才5歲的時候,獻文帝就把皇位讓給瞭他。北魏拓跋傢一直引用漢武帝的老辦法,“立其子殺其母”,就是在立兒子做太子的同時,殺掉太子的母親,以此來防止呂後那樣的悲劇重演。  拓跋宏的生母也是這樣被殺死的,孝文帝拓跋宏是北魏獻文帝拓跋弘的長子,北魏的第6位國君。年幼的拓跋宏隻能由祖母撫養,所以在471年至490年的20年間,政權一直由太皇太後馮氏把持。  公元490年,24歲的拓跋宏開始親政,他開始大刀闊斧地進行漢化改革,孝文帝當政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遷都洛陽。魏晉南北朝時代是北方草原遊牧民族與南方中原漢族文化大融合大碰撞的時代,這期間北魏孝文帝的漢化運動掀起瞭民族大融合的高潮。  北魏的前身為北方少數遊牧民族鮮卑族,該民族自東漢以來,經常與漢人接觸,不僅占據匈奴故地,而且據有東起遼東,西至隴西大片土地,由於拓跋氏的掘起,統一瞭北方,建立瞭由少數民族為主人的北魏政權。   鮮卑起源於北方的遊牧民族,最初拓跋部處於原始社會末期,自拓跋珪後的強大,原始社會解體,步入瞭奴隸社會時期,又由於中原漢族文化的影響,在奴隸制沒有充分得到發展的情況下,很快就過渡到封建社會瞭。  拓跋氏本系遊牧為生,由北向南推進中,接觸到漢人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在從遊牧業轉向農業的同時,亦必然棄逐水草而居轉向漢人的定居農業生產生活方式,於是,為進一步改變落後統治制度,吸納接受漢人先進的文明,向漢人學習,在孝文帝時代掀起漢化運動的高潮,亦就成順理成章之事瞭。  北魏的漢化運動主要倡導實施者為孝文帝,他登上皇位之後勵精圖治,在統一的北方大膽的實行漢化運動,其主要的內容有遷都、改革官制、禁止胡語、胡服、改鮮卑姓為漢姓、禁止同族通婚、禮樂刑法等六方面進行漢化改革。  孝文帝遷都的目的和意義。自拓跋珪定都平城以來,這裡一直是北魏的首都,但是平城地位偏北,很難控制整個北方,加之北方柔然的騷擾,在軍事戰略上對北魏政權的鞏固很不利,再者常年發生自然災害,水旱疾病肆虐。  公元487年,皇帝下詔言道:“春旱至今,野無青草”,百姓生活苦不堪言,賣兒賣女,流浪逃亡者甚多,可謂民不聊生!加之北方均為少數民族貴族居多,保守勢力強大,不遷都不改革將不利於北魏政權的發展。於是乎孝文帝於公元493年借口南伐遷都至洛陽。孝文帝在對任城王元澄說道:“國傢興自北土,從居於城,雖富有四海,文軌未一,此間用武之地,非可興文,崤函帝宅,河洛王裡,因茲大舉,光宅中原”,由此可見孝文帝的宏圖大志之心。相關閱讀推薦: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為何被老婆氣死?孝文帝之死魏孝文帝拓跋宏簡介 孝文帝改革促進民族大融合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再次進行官制的改革,孝文帝依照魏晉設置三師、三公、尚書、中書、四征、四鎮和九卿等中央的文武官吏;地方上設刺史、郡設太守,且設縣令,杜絕瞭官姓傢族的發展,是一項懲制官吏腐敗的良好措施,另外,取消王宮貴族世襲所設假爵位。在孝文帝實施漢化運動過程中,最重要莫過於禁止胡語胡服而倡導民眾說漢語,穿漢服瞭。  作為一國之君的孝文帝為瞭強國富民,他帶頭講漢語,穿漢服,這從孝文帝對胞弟咸陽王禧談到漢化重要記載中可見一斑,“自上古以來,及諸經窮,焉有不先正名,而得行禮乎?今欲斷諸北語,一從正語……。如此漸習,風化可新;若仍舊俗,恐數世之後,伊洛之下,復成被發之人。”於是公元495年,孝文帝下詔令,制定不得以“北俗之語,言於朝廷,若有違者,免所居官”的制度。隻有如此才能更好的說漢語,才能更好學習漢人的經典著作。  在改制胡服方面,孝文帝改制漢人的衣冠,經能工巧匠六年完成,無論男女均需改為穿漢裝。一次,孝文帝至鄴城考察,他看見一位婦女在車上沒有穿漢服,他責令返,尚書何為不察,澄曰:“著才猶少。”帝曰:“任城欲令著乎?”可見孝文帝對於禁胡服,穿漢裝之重視程度。  北魏後期的基層政權組織。魏道武帝拓跋珪建立北魏政權時,各地宗族塢堡林立。北魏政府利用各地“宗主”“督護”地方,實行宗主督護之制。魏孝文帝元宏改革時,為加強中央政府對人民的實際控制,采納給事中李沖建議,於太和十年(486)建立三長制,以取代宗主督護制。三長制規定: 五傢為鄰,設一鄰長;五鄰為裡,設一裡長;五裡為黨,設一黨長。三長制與均田制相輔而行,三長的職責是檢查戶口,征收租調,征發兵役與徭役。   實行三長制,三長直屬州郡,原蔭附於豪強的蔭戶也將成為國傢的編戶,因而必將與豪強地主爭奪戶口和勞動力。李沖提出實行三長制的建議後,在朝廷中引起激烈爭論。堅持宗主利益的中書令鄭羲和秘書令高佑是反對派代表。  他們對主持辯論的馮太後說,三長制看來很好,實際行不通。朝臣中支持鄭羲、高佑意見的大有人在。李沖和太尉元丕據理力爭,指出實行此制對公私都有利。最後,馮太後從加強中央集權出發,認為實行三長制既可使征收租調有根據和準則。又可清查出大量的隱匿戶口,三長制終於在馮太後的支持下實施。  三長制的建立,打破瞭豪強蔭庇戶口的合法性。在實行的過程中,三長還是從大族豪強中產生,他們不僅本人可以享受免於征戍的特權,而且親屬中也有一至三人可以得到同樣待遇。但較之宗主督護制,它畢竟是一種歷史的進步。  實行後,國傢直接控制的自耕農民大量增加,國傢賦稅收入相應增加,農民賦稅負擔也有所減輕。北魏後期社會經濟明顯的恢復和發展,當與此有密切關系。北魏的三長制後來成為北齊、隋、唐時期鄉裡組織的基礎。孝文帝在改鮮卑姓氏和通婚方面實施瞭重大舉措,孝文帝率先將拓跋姓氏改為元姓,加速北魏政權的漢化過程。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公元496年,孝文帝改帝室拓跋氏為元氏,北魏太祖以來的作大著姓,皆改為漢姓;在通婚方面,孝文帝下令禁止鮮卑同姓內部通婚的陋俗。並且孝文帝自己帶頭積極倡導和推行鮮卑貴族與漢族大姓通婚,他自己即以范陽盧氏,清河崔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之女,以充後宮。又以隴西李沖之女為夫人,孝文帝眾多兄弟和一些鮮卑貴族亦娶漢傢女為妻為妾。  並將皇室公主和鮮卑貴族的女兒嫁給中原士族,這樣通過異族間的通婚關系,進一步融合瞭鮮卑族與漢民間的關系,也使鮮卑貴族和漢人名望士族緊密的結合起來瞭,不僅消除瞭雙方存在的民族予盾,而且使二者血統達到融合,支持北魏的封建政權的統治。  孝文帝在上述漢化改革的基礎上對刑法亦進行瞭改革,廢除瞭斬刑之前的男女皆除衣裸體之法,北魏刑律制訂上承漢晉,並且由國君親自制定律令,據《魏書·李沖傳》所載:“及義禮儀律令潤飾辭旨,刊定輕重,高祖雖自下筆,無不訪決焉”,這在中國歷史上實屬罕見。也由此可見孝文帝重視禮法制度的程度,嘔心瀝血,潛心漢化用力之勤也。   孝文帝對漢族的文化藝術也有很大興趣。他從小就接受漢族文化的教育,不僅“五經之義”能拿過來就講,史書傳記、諸子百傢涉獵頗多;對漢族的詩文也很有研究。孝文帝不僅改革鮮卑貴族的生活習俗,還教育他們學習漢族文化,從更深的文化層次改造他們。  孝文帝對自己民族的落後有清醒的認識,不夜郎自大,不固步自封,虛心學習。他積極創辦學校,傳播文化知識,還搜集整理天下書籍,使因戰亂而衰落的北方文化開始復興。在他的帶動下,鮮卑人進步很快。  孝文帝對北魏宗教藝術的發展也有很大貢獻。孝文帝的父親獻文帝就是個極其虔誠的佛教徒,他本人也崇信佛教。因此,孝文帝大力提倡佛教。在他統治期間,佛教迅速發展起來。  佛教的發展推動瞭佛教藝術的發展,當時最重要的佛教藝術形式,就是石窟藝術。我國三大石窟之一的洛陽龍門石窟就是孝文帝正式遷都洛陽那一年開始開鑿的。另外,馳名中外的少林寺也是孝文帝於太和十九年為遠道而來的印度高僧跋陀修建的。也是在孝文帝時期,五臺山的佛教得以興盛。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陳橋兵變 一場改變國傢民族性格的軍事政變

  改變民族性格的陳橋兵變:公元960年(後周顯德七年)舊歷正月初一,農歷的新年使得後周宮廷中處處張燈結彩,一片喜氣洋洋,小皇帝和大臣們準備歡度這一個傳統佳節的到來。然而,就在這時鎮(今河北正定)、定(今河北定縣)兩州的邊關來報,說北漢和契丹聯合入侵,後周的兩位宰相范質和王溥聞聽後慌瞭手腳,急忙命當時的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率領大軍前往抵禦。  趙匡胤立即率領大軍前往禦敵。這時的北周君臣才算是吃瞭一顆定心丸,慢慢的恢復瞭先前的平靜。然而,他們並不知道,一個比契丹和北漢聯合入侵更加可拍的陰謀這時正在開封城郊40裡的陳橋驛一步步得以實現。  大軍行至開封城郊的陳橋驛,已是夜晚,便駐紮下來。將士們勞累瞭一天都在安心休息,而這時的中軍大帳中,這支虎狼之師的統帥趙匡胤正在和他的弟弟趙光義以及那個被後世稱贊為“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趙普按照預先的部署,進行著緊張的兵變準備。他們派人到將士中去鼓動兵變,擁立趙匡胤為帝。軍中的將士很快開始議論,當今皇帝年幼,不能理政,就算我們打瞭勝仗,也未必能夠得到皇帝的嘉獎,這樣出生入死太不值得。索性不如擁立點檢為皇帝,改朝換代,也好做的功臣。   聲勢起來瞭,於是,趙匡胤又派人回到開封城中,和駐守京師的石守信、王審琦秘密約定,作為內應迎接趙匡胤進城。等到一切都做的天衣無縫後,趙光義和趙普連同幾員大將進入中軍帳將趙匡胤從“睡夢中”推醒,披上皇袍,擁立為帝。回到開封城裡,趙匡胤連同他的愛將們,逼著小皇帝禪位於己,因為自己曾任宋州歸德軍節度使,故該國號為“宋”,建元建隆,以汴京作為都城,徹底改朝換代,建立瞭歷史上著名的北宋王朝。  唐代藩鎮割據的結果和陳橋兵變導致瞭宋王朝政策的變化,而宋王朝政策的變化卻使得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格發生瞭一個質的變化。相關閱讀推薦:陳橋兵變的影響 趙匡胤陳橋兵變後一統天下陳橋兵變簡介 歷史上的陳橋兵變是怎麼回事?宋太祖傳位時的“斧聲燭影”迷案! 趙匡胤之死趙匡胤的妃子 揭秘宋太祖最寵愛的妃子資料介紹後周恭帝柴宗訓簡介

陳橋兵變 一場改變國傢民族性格的軍事政變

  改變民族性格的陳橋兵變:公元960年(後周顯德七年)舊歷正月初一,農歷的新年使得後周宮廷中處處張燈結彩,一片喜氣洋洋,小皇帝和大臣們準備歡度這一個傳統佳節的到來。然而,就在這時鎮(今河北正定)、定(今河北定縣)兩州的邊關來報,說北漢和契丹聯合入侵,後周的兩位宰相范質和王溥聞聽後慌瞭手腳,急忙命當時的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率領大軍前往抵禦。  趙匡胤立即率領大軍前往禦敵。這時的北周君臣才算是吃瞭一顆定心丸,慢慢的恢復瞭先前的平靜。然而,他們並不知道,一個比契丹和北漢聯合入侵更加可拍的陰謀這時正在開封城郊40裡的陳橋驛一步步得以實現。  大軍行至開封城郊的陳橋驛,已是夜晚,便駐紮下來。將士們勞累瞭一天都在安心休息,而這時的中軍大帳中,這支虎狼之師的統帥趙匡胤正在和他的弟弟趙光義以及那個被後世稱贊為“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趙普按照預先的部署,進行著緊張的兵變準備。他們派人到將士中去鼓動兵變,擁立趙匡胤為帝。軍中的將士很快開始議論,當今皇帝年幼,不能理政,就算我們打瞭勝仗,也未必能夠得到皇帝的嘉獎,這樣出生入死太不值得。索性不如擁立點檢為皇帝,改朝換代,也好做的功臣。   聲勢起來瞭,於是,趙匡胤又派人回到開封城中,和駐守京師的石守信、王審琦秘密約定,作為內應迎接趙匡胤進城。等到一切都做的天衣無縫後,趙光義和趙普連同幾員大將進入中軍帳將趙匡胤從“睡夢中”推醒,披上皇袍,擁立為帝。回到開封城裡,趙匡胤連同他的愛將們,逼著小皇帝禪位於己,因為自己曾任宋州歸德軍節度使,故該國號為“宋”,建元建隆,以汴京作為都城,徹底改朝換代,建立瞭歷史上著名的北宋王朝。  唐代藩鎮割據的結果和陳橋兵變導致瞭宋王朝政策的變化,而宋王朝政策的變化卻使得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格發生瞭一個質的變化。

關於民族的名言

      1、中國是古老的民族,也是勇敢的民族。中華民族有兩大優點:勇敢,勤勞。這樣的民族多麼可愛,我們愛我們民族(當然其他民族也有他們可愛之處,我們決不忽視這一點),這是我們自信心的泉源。——周恩來    2、中國人是富於美感的民族。——蔡元培    3、中國的文人,歷來重氣節。一個畫傢如果不愛民族,不愛祖國,就是喪失民族氣節。畫的價值,重在人格。人格——愛國第一。——李苦禪    4、知識的歷史猶如一隻偉大的復音曲,在這隻曲子裡依依次響起各民族的聲音。——歌德    5、正是這種民族主義強迫民族和民族之間相互疏遠。它們很像森林中的樹要,都想傲然獨立,但在地下深處,它們的根卻盤結交錯,在地面上空,它們的枝葉卻相互依偎。——茨威格    6、這樣就站起來吧,我的民族!加緊自己的兩手和心靈的力量,這個力量是再大的災難也不能摧毀的。在《聖經》十誡裡,讓我們隻保留一誡,但在這一誡裡隻要一個字“殺!”因為假如你不殺人,人傢就會殺你。你自己選擇吧!我們應該指明,我們讓敵人侵入我們的國土,隻是為瞭讓他們不能再跑出去,不管他們來多少,就都在這裡滅亡。我們要證明匈牙利的一句成語是正確的:“誰為別人挖掘陷阱,他本人就會掉進去。”——山陀爾·裴多菲    7、戰爭的發生往往是由於玩弄瞭危險的詞句,由於刺激瞭民族的熱情。——茨威格    8、在教師手裡操著幼年人的命運,便操著民族和人類的命運。——陶行知    9、勇者憤怒,抽刃向更強者;怯者憤怒,卻抽刃向更弱者。不可救藥的民族中,一定有許多英雄,專向孩子們瞪眼。這些孱頭們。——魯迅    10、以青春之我,創造青春之傢庭,青春之國傢,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類,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資以樂其無涯之生。——李大釗    11、一個民族正經歷著動蕩,我們,在被幸運之神垂青。——希特勒    12、一個民族如果沒有出息,不是因為女人在數量上太多,而是因為男人在質量上太劣。——梁曉聲    13、要使民族自立於世界之林,就要自己看得起自己。——吉鴻昌    14、諺語可以體現一個民族的創造力,智慧和精神。——培根    15、我有我的人格、良心,不是錢能買的。我的音樂,要獻給祖國,獻給勞動人民大眾,為挽救民族危機服務。——冼星海    16、我榮幸地從中華民族一員的資格,而成為世界公民。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鄧小平    17、我們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毛澤東    18、我們愛我們的民族,這是我們自信心的泉源。——周恩來    19、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寶貴的,唯有它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魯迅    20、為著階級和民族的解放,為著黨的事業的成功,我毫不希罕那華麗的大廈,卻寧願居住在卑陋潮濕的茅棚;不希罕美味的西餐大菜,寧願吞嚼刺口的苞粟和菜根;不希罕舒服柔軟的鋼絲床,寧願睡在豬欄狗巢似的住所!——方志敏    21、為世界進文明,為人類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傢庭,青春之國傢,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類,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資以樂其無涯之生。——李大釗    22、為瞭中華民族的繁榮富強,我要獻出全部學識智慧。——錢偉長    23、外國人不需要中國人,中國人也不需要外國人,在這一點上,我任何時候都是和義和團站在起的。義和團是愛國者。他們愛自己的國傢勝過愛別的民族的國傢。我祝願他們成功。義和團主張把我們趕出他們的國傢。我也是義和團。因為我也主張把他們趕出我們國傢。——馬克吐溫共3頁,當前第1頁123

關於民族的名人名言

民族名人名言大全: “在教師手裡操著幼年人的命運,便操著民族和人類的命運” 作者:陶行知知識的歷史猶如一隻偉大的復音曲,在這隻曲子裡依依次響起各民族的聲音。 作者:歌德父親子女兄弟姊妹等稱謂,並不是簡單的榮譽稱號,而是一種負有完全確定的異常鄭重的相互義務的稱呼,這些義務的總和便構成這些民族的社會制度的實質部分。 作者:【德】恩格斯戰爭的發生往往是由於玩弄瞭危險的詞句,由於刺激瞭民族的熱情。 作者:茨威格如果我的民族在這場實驗中失敗瞭,我將不會為之哭泣,是他們自找瞭這樣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