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民族英雄

唐初名將蘇定方:中國歷史上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

  由於《隋唐演義》流傳甚廣,影響頗深。大傢一提起唐朝名將,說的不是秦瓊、尉遲恭,就是李靖、徐茂公,最不濟也是程咬金、侯君集,但是在小編心中最能代表大唐名將風范的是我老鄉━冀州蘇定方,據說他是中國打的最遠,勝利跨度最大的人。  蘇定方(592年—667年),名烈,字定方,以字行世,漢族,冀州武邑人。小時候,趕上隋亂,十五歲時便追隨父親蘇邕沖鋒陷陣,蘇邕死後,信都郡(冀州)郡守令其接替父親,統領部眾。他先在郡南大破賊首張金稱,又在郡西打敗瞭楊公卿,從此叛軍們不敢挨近州縣邊境,鄉裡依賴他得以安定,可謂是少而守護一方。  貞觀四年(630年),蘇定方隨從定襄道行軍大總管李靖前往磧口襲擊東突厥頡利可汗。二月初八夜,蘇定方率領二百名手持弓弩的騎兵乘霧突襲突厥的牙賬(將帥所居的營帳),頡利可汗狼狽散逃。李靖大軍趕到,殺得東突厥潰不成軍斬首萬餘級,俘虜十餘萬。李勣(徐茂公)部也俘五萬餘人而回。陰山之戰,唐軍大獲全勝,徹底擊敗東突厥。頡利可汗阿史那咄苾敗走後,被大同道行軍副總管張寶相率眾俘獲,東突厥遂亡,其地盡歸唐境。大破頡利可汗牙帳的蘇定方以戰功授左武候中郎將,後又遷任左衛中郎將。  永徽六年(655年)五月十四日,蘇定方隨從蔥山道行軍大總管程知節(程咬金)征討西突厥,被任命為前軍總管。12月,兩軍開都河相遇發生主力決戰。突厥前鋒2萬人率先與唐軍激戰,雙方連續爆發戰鬥,未分勝負已成對峙之勢。此時另一支突厥騎兵2萬突然加入戰鬥,唐軍無法抵擋,接近崩潰。就在此時,蘇定方親率500騎兵從背後向數萬突厥騎兵發起沖鋒,一頭撞進人數比自己多80倍的數萬突厥大軍陣中,拼命廝殺,成功擾亂突厥軍陣勢,正面唐軍乘機發動反擊,追擊20裡,斬首1500人。   但是,副大總管王文度嫉妒定方的功勞,假稱另有詔命,奪取指揮權,胡亂指揮,命令唐軍結成方陣,輜重於方陣中間,四面佈置部隊,人馬皆披甲戰術進行步步為營式的進攻。結果因為機動力低下,喪失進攻主動性。再加上王文度擅自殺降,謀取財物,招致突厥人拼死抵抗,最終唐軍失敗班師。王文度矯詔特除名為民,程知節亦遭撤職處分,唯蘇定方因為不取不義之財,未受處分。  顯慶二年(657年)春,朝廷任命蘇定方為伊麗道行軍大總管,再次征討西突厥。西突厥沙缽羅可汗阿史那賀魯聞訊,率領十萬大軍前來應戰。蘇定方率漢軍及回紇兵一萬餘人同西突厥展開戰鬥。沙缽羅可汗因蘇定方人馬太少而輕視他,軍隊左右翼展開包圍蘇定方。蘇定方讓步兵占據制高點,集中長矛一致朝外,親自率領強勁騎兵在北邊的平地上擺好陣勢。西突厥軍向步兵陣地發起瞭三次沖鋒,均不能攻入,蘇定方乘亂進攻,在三十裡的戰線上展開激戰,斬殺人馬數萬,賊眾大奔潰逃。  第二天適逢天降大雪,積雪“平地二尺”,部將請求稍事休息,蘇定方說:“敵人依恃大雪,以為我軍不能前進,必休整兵馬,現進軍乘其不備則可以追趕上,如果遲緩放縱讓他們遠逃而去,那就不能擒獲瞭!”於是領兵踏雪進發,晝夜兼程200多裡,打敗瞭阿史那賀魯屬下幾萬人,賀魯率其殘部繼續逃亡,唐軍窮追不舍,窮追猛打,終於生擒阿史那賀魯,大唐帝國的勢力也因此延伸至中亞。其踏雪夜追沙缽羅可汗一幕堪稱唐代著名邊塞詩《塞下曲》的真實寫照:“月黑雁飛高,單於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最可貴的是,勝利之後,蘇定方令西突厥諸部各歸所居,開通道路,設置郵驛,掩埋屍骨,慰問疾苦,劃定部落地界,恢復生產,並將沙缽羅可汗擄掠的財物、牲畜等,全部歸還原主,不取分毫。  顯慶四年(公元659年),西域思結部酋長都曼脅迫疏勒、朱俱般、蔥嶺三國反叛大唐,蘇定方被任命為安撫大使。蘇定方親自挑選精兵一萬、精騎三千,即刻出發,電閃雷鳴般地撲向都曼駐地,閃電戰讓都曼陣腳大亂,很快敗走馬保城。唐軍將馬保城四面圍住,都曼無奈之下,隻好出城向蘇定方投降,“蔥嶺以西悉定”。班師後依法論罪,都曼應斬首示眾,蘇定方以“曾向都曼宣讀過陛下旨意,隻要投降就免死罪”的緣故,請求唐高宗對都曼進行赦免,,唐高宗對蘇定方的言而有信十分感動,他告訴蘇定方,“我一定為你保全信用”,當即赦免瞭思結部酋長都曼。蘇定方升為左武衛大將軍,“以功加食邢州鉅鹿真邑五百戶”。  百濟恃仗高句麗支持,多次侵犯新羅。顯慶五年(公元660年),新羅王金春秋向大唐再次乞援。蘇定方被任命為熊津道大總管,率領水陸大軍十萬餘人,從城山(今山東榮城)渡海進攻百濟。唐軍攻破熊津口直抵百濟都城。百濟以傾國之兵與唐軍決戰,被斬殺上萬人,唐軍趁機占領真都城,百濟滅亡,分為六州並入大唐的版圖,百濟王義慈和其子隆、泰被蘇定方獻俘於東都。  顯慶五年(660年)十二月十六日,蘇定方又成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次年,在浿江(今朝鮮大同江)大破高句麗軍,屢戰皆捷,於是進圍平壤城(高句麗首都),後因友軍無法協同作戰,隻好班師回國。龍朔三年(663年),蘇定方又轉為涼州安撫大使,對抗吐蕃和吐谷渾。吐蕃文書中言道,蘇定方以唐軍八千破吐蕃十萬,大戰之後,吐蕃十萬大軍僅僅隻剩八千,極大地挫傷瞭吐蕃的元氣和國力。  乾封二年(公元667年),蘇定方病死於西北邊陲,時年七十六歲。高宗深為痛惜,責備左右大臣,“蘇定方對國傢有很大的功勞,理應褒獎,都是你們不為他說話,才使哀榮未能顯揚”, 下詔贈蘇定方為幽州都督,謚號為 “莊”。  蘇定方不僅善於領兵,也善於提攜後俊。早年遇上才德兼備的青年裴行儉時,直感嘆“吾用兵,世無可教者,今子也賢”,於是傾囊相授,“盡以用兵奇術授行儉”。蘇定方去世後,裴行儉也成為瞭唐高宗後期的著名將領,兼任禮部尚書、檢校右衛大將軍文武二職,史稱“儒將之雄”。裴行儉後來多次平定東西突厥的叛亂,為大唐重置安西四鎮。唐朝建中三年,師徒二人雙雙配享武廟,在代表古代武將至高榮耀的聖殿享受祭祀,在中華歷史上前後輝映。  他是保衛傢鄉、沖鋒陷陣的少年英雄,是開疆拓土、老當益壯的一代名將,也是拱衛國土、平定四方的大唐軍魂。他北擊頡利,西滅突厥,東平百濟,南鎮吐蕃,縱橫萬裡,“前後滅三國,皆生擒其主”,西域諸國震懾降服,使唐朝疆域在高宗朝達到瞭巔峰,既為中原的穩定繁榮奠定瞭基礎,也促進瞭各民族的經濟文化交流,對今天中國版圖的形成作出瞭重要貢獻,雖然蘇定方在今天的中國幾乎默默無聞,但他是中國歷史上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  他在強敵面前是猛虎,他在弱者面前決不是豺狼,仁慈和勇敢如此和諧地統一在他的身上;他不會為瞭搶劫財物而殺害降敵,他不會為瞭自己立功而騙人投降,正義伴隨著理性,情感伴隨著良知;“一身轉戰三千裡,一劍曾當百萬師”,這對一個將軍來說,並不希奇,難得的是蘇定方心中的“仁者無敵”信念,正因為有瞭這樣的人物,大唐才成之為大唐,大唐才成為普天之下人人向往的地方。相關閱讀推薦:解密史萬歲、賀若弼:隋朝蓋世名將緣何慘死?三國時期被小看的四大戰功名將:高順遠超張遼名將辛棄疾究竟有沒有“用錢如泥沙,殺人如草芥”?漢末名將皇甫嵩:統帥曹操,劉備,孫堅的老領導西漢十大名將武力排行榜:西漢時期有哪些名將?

民族英雄戚繼光抗倭“鴛鴦陣”到底是什麼東西?

  導讀:日本,古稱倭奴國,與我國是一衣帶水的鄰邦。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有往來。至宋代以前,皆通中國,朝貢不絕。而元代則始終未相通。明興元亡,倭寇不斷入侵我國沿海地區,由此倭患頻繁,危害不淺。洪武四年,明太祖以大國君王的風度,宣佈日本等十五個鄰國為“不征國”,希望與這些國傢友好相處。而日本則貢、寇相仍,時而遣使入貢,時而入境擾害。明太祖不得已被迫實行“禁海”。然而,倭患並沒有結束,甚至愈演愈烈,成為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的一大禍害。也是造成明代中日關系始終不穩定的主要障礙。迄嘉靖年間,由於倭患空前嚴重,於是在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爆發瞭一場聲勢浩大的抗倭戰爭。  倭寇對中國沿海的侵擾,到嘉靖時又猖獗起來。明朝中期以後,國勢日益衰落,尤其到嘉靖時,海防廢壞,倭寇“剽掠輒得志,益無所忌”,倭患日益嚴重。嘉靖二年(1523)四月,日本左京兆大夫內藝興遣僧宗設,右京兆大夫高貢遣僧瑞佐及宋素卿先後至寧波。宋素卿原是寧波人,後來投奔日本。他賄賂明市舶太監,得先查閱瑞佐貨物,市舶司設宴時也使瑞佐上坐。宗設不平,襲殺瑞佐,並俘獲瞭明軍的指揮官袁璉,都指揮劉錦亦戰死海上。嘉靖帝聞訊大怒,聽從瞭夏言的建議,認為“倭患起於市舶,遂置之”。於是,撤銷瞭市舶司,海禁更加嚴厲。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巨商和海盜便和倭寇相勾結,亦商亦盜,兼行劫掠。這也是嘉靖時期倭患嚴重的主要原因和突出特點。   嘉靖二十六年(1547),明朝命巡撫贛南的右副都禦史朱紈巡撫浙江,提督浙閩海防軍務。朱紈到任後雷厲風行,著力整頓瞭海防,“革渡船,嚴保甲,搜捕奸民”,處死李光頭等走私海商及海盜九十餘人,震動一時。閩浙海商因而失去商利,遂群起攻擊朱紈,朱紈憤而自殺。明朝也罷設提督海防軍務的巡撫禦史或巡視大臣。於是海防更加空虛,海盜與倭寇的活動也更加猖獗瞭。面對倭寇的侵擾,明朝不得不再設巡視大臣。嘉靖三十一年(1552)以僉都禦史王忬提督軍務,巡視浙江及福、興、漳、泉四府。王忬到任後,在浙、閩沿海地區逮捕沿海各地作為內線的猾民,倭寇因而“不復知中國虛實與所從向往”,其在海中的船隻,也得不到菽粟和火藥,往往自行遁走。王忬又巡視諸未築墻的府、州、縣,建城三十餘處。但不久他便被調任大同巡撫。  嘉靖三十三年(1554)五月,明朝任命南京兵部尚書張經,“不解部務,總督江南、江北、浙江、山東、福建、湖廣諸軍,便宜行事”。同年秋,又改為右都禦史,兼兵部右侍郎,專總督軍務討賊,解兵部事。張經是福建侯官人,曾總督兩廣軍務,為當地少數民族擁戴。他受此重任,“亦慷慨自負。中外忻然,謂倭寇不足平”。當時倭寇二萬盤踞在華亭(松江)柘林川沙窪。張經選將練兵,籌劃搗毀倭寇的巢穴。次年陸續調集兩廣土司兵,分配給總兵官俞大猷、參將湯克寬和遊擊鄒繼芳等,俟永順、保靖苗兵到達後,即展開決戰。可在此時,工部右侍郎趙文華又受命到浙江祭告海神,以鎮倭寇,兼督察沿海軍務,使問題變得復雜起來。   趙文華來到東南,即催促張經出兵,張經自以為地位比文華高,“心輕之”,不予理會。趙文華極不滿意,竟密疏誣告張經“糜餉殃民,畏賊失機,欲俟倭飽颺,剿餘寇報功,宜亟治”。世宗得疏大怒,嘉靖三十四年(1555)五月,詔令逮治張經。然而就在此時,永順、保靖苗民已到,倭寇自柘林侵犯嘉興,張經派參將盧鏜從水陸兩路進攻,大敗倭寇於石塘灣。倭寇行至王江涇,張經又令永順、保靖土兵夾擊,斬首二千級,倭寇大敗。餘寇奔竄柘林,縱火焚巢,駕舟二百餘艘出海而逃。張經指揮作戰,取得王江涇大捷,一時稱為自有倭患以來“為戰功第一”。王江涇大捷後,世宗命將張經逮解進京,這年十月,將張經斬首。與此同時,世宗以趙文華督察軍務,賜鑄關防。趙文華自此“出總督上,益恣行無忌”。張經死後,浙江巡按禦史胡宗憲得趙文華薦引,巡撫浙江,又晉為總督,以兵部侍郎兼僉都禦史。嘉靖三十五年(1556)、三十六年,胡宗憲雖然誘殺瞭海盜徐海、汪直等人,沿海屢獲勝利,但“新倭復大至”,對閩、浙沿海地區侵擾如故。相關閱讀推薦:自古名將多儒將:戚繼光馬上作中國武功到底能不能打?戚繼光戰場無視武林高手戚繼光為何瞞著妻子納三個妾?戚繼光的妻子是誰抗倭名將戚繼光是怎麼死的?抗倭英雄戚繼光討好上司張居正 送美女給其享用戚繼光抗倭:細說抗倭名將戚繼光的傳奇人生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嘉靖三十五年(1556),戚繼光受命任參將,守臺州、金華、嚴州三郡,負責禦倭事宜。戚繼光到浙江後,請求在義烏招募農民和礦夫,組織、訓練新軍,得到朝廷恩準。嘉靖三十八年秋,他親自來到義烏,招募瞭三千人,制定紀律,嚴格訓練。戚繼光還創造瞭“鴛鴦陣”的戰術,將盾牌、狼筅、長熗、叉、鈀、棍、刀等長短武器聯合使用,各盡所能,密切配合。經過兩個月的訓練,戚繼光招募的這支軍隊就成為戰鬥力很強的精銳部隊,開赴抗倭戰場。由於這支隊伍英勇善戰,屢立戰功,被譽為“戚傢軍”。嘉靖四十年(1561),倭寇大掠浙東桃渚、圻頭。戚繼光率部急趨寧海,扼桃渚,在龍山大敗倭寇。倭寇逃遁,乘虛襲擊臺州,戚繼光回軍與戰,也大獲全勝。戚繼光先後九戰九捷,俘馘一千餘。此後,總兵官盧鏜、參將牛天錫又在寧波、溫州一帶大敗倭寇,浙東的倭患遂告平息。  嘉靖四十一年(1562)福建成為倭患的中心,福建明軍連連告急。戚繼光被調入閩,在橫嶼、福清、興化等地又獲全勝,班師回浙。戚繼光還浙後,又有大批新倭來福建。福建倭患再起,明廷急調俞大猷往剿,任命俞大猷為鎮守福建總兵官,以戚繼光為副,領兵剿倭。次年四月,戚繼光至閩,與劉顯、俞大猷分三路進攻平海,戚繼光所率戚傢軍首先登上敵壘,劉、俞部相繼突入,斬首二千二百,戚繼光以軍功升都督同知,世襲千戶,並代俞大猷為總兵官。次年春,戚繼光相繼敗倭於仙遊城下、同安王倉坪等地,斬獲頗多,餘倭掠漁舟出海去。福建倭患至此亦被平定。嘉靖四十三年(1564)廣東總兵俞大猷在提督兩廣兼理巡撫吳桂芳的支持下,與其他將領先後擊敗倭寇於海豐等地,廣東倭患也得到解除。東南沿海的抗倭鬥爭,終於取得瞭最後的勝利。 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宋朝歷史上為什麼民族英雄嶽飛註定是死命一條?

  導讀:天妒英才、可悲可嘆,在我國歷史上有很多英雄人物,他們才能出眾,但卻不得善終,嶽飛、袁崇煥就是典型的例子。嶽飛是宋朝著名的抗金將領,可以說,宋朝江上得以保全,嶽飛功高至偉,但嶽飛不但沒有裂土封侯,反而慘死獄中。眾所周知,罪名是“莫須有”。袁崇煥的命運與之頗為相似。為保大明江山,袁崇煥可謂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後金的努爾哈赤拿他沒辦法,努爾哈赤的兒子皇太極也不是他戰場上的對手。可袁崇煥還是死瞭,不是死在戰場,而是菜市場,千刀萬剮,罪名是“通敵賣國”。  後世之今日,我們知道這是千古奇冤,兩位大英雄蒙受瞭多大的委屈。然而從客觀的角度來說,二位英雄慘遭橫禍也並非是沒由來的。他們忠君報國,一片丹心可昭日月,運籌帷幄、決勝千裡的本領是歷史的見證、不可置疑,但是他們卻犯瞭一個致命的錯誤,那就是本事太大、能力太強!   嶽飛的死因好像一直都是歸結在秦檜頭上的,但是從歷史上來看,秦檜雖然位高權重,但一直都沒有達到“權傾朝野”的地步,他不過是個善於讒言觀色、逢迎拍馬的小角色罷瞭。殺嶽飛的不是秦檜,而是宋高宗趙構。宋朝自建國以來,一直就沒有實現大一統的局面,時至南宋時期,趙氏天下更是失去瞭半壁江山。宋高宗一心想收復河山,嶽飛的出現讓他看到瞭希望,但隨著嶽飛實力漸漸壯大,宋高宗卻感受到瞭威脅。不然,當嶽飛進軍朱仙鎮的時候,他為何一日之內連下十二道金牌呢?而嶽飛在為臣之道方面也顯得太過魯莽。所謂伴君如伴虎,身為臣子的,一個不小心就可能掉瞭腦袋,但嶽飛手握重兵,卻不知道韜光隱晦,不但在朝堂之上大議朝政,而且還在“立儲”這樣的頭等大事上又大談自己的看法。如此鋒芒,當然會使得宋高宗倍感壓力,於是“攘外必先安內”,嶽飛就成瞭宋高宗的要鏟除的對象。  袁崇煥的死因也是一樣的。袁崇煥手握重兵,卻剛愎自用、擅作主張,當滿清十萬精兵圍攻京師的時候,他不但沒有回師救援,解救處於水生火熱中的崇禎皇帝,反而在預知清兵動向的情況下追著別人的屁股打,鋒芒之盛,讓崇禎皇帝感到自己的小命在他眼裡不算什麼。盡管這是戰略原因,可是在轉眼之間,在崇禎的眼裡,袁崇煥一下子從心腹變成瞭心腹之患,袁崇煥的死也就成瞭必然,而所謂“通敵賣國”,隻不過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罷瞭!由此可見,出眾的才能也未必是個好東西,它成就瞭很多人,也毀掉瞭很多人。才能,是一個人成就事業,實現理想的基礎,但並不是說有瞭才能,你就能為所欲為、固執己見。要想實現自己的理想,成就一番事業,除瞭自身的能力等內因之外,還要註重很多外在的因素。很多人能力強,但是卻沒有展示的機會,他們身處困境,甚至慘遭橫禍,根本就沒有發揮的平臺,而固執己見、鋒芒畢露,往往就是他們將自己推入困境的緣由。   所謂“飛來橫禍”,豈能預知?但是,很多禍患一旦和出眾的能力聯系在一起,一切就在情理之中瞭,因為當一個人的才能過於出眾的時候,很容易招來嫉恨,有人嫉恨,就很容易遭到排擠。當然,盡管你沒有可以炫耀的成分,隻是盡自己的職責,但是你卻不得不考慮到別人的感受。試想一下,你有過人的才能,在公司裡面,每次討論你都能發表獨特的見解,每一次都凸顯出你個人的才華,在激烈的競爭中,你占有過人的優勢。這樣一來,你就成瞭同事的阻力、同行的阻力,你的上司也會擔心有一天你會不會將其取而代之。為瞭消滅絆腳石,別人當然會排擠你,甚至對你下毒手。相關閱讀推薦:嶽飛的後來人:宋孝宗的北伐支柱宰相陳康伯嶽飛北伐被叫停和秦檜沒關系:南宋朝廷沒錢瞭嶽飛的五虎上將:真實的嶽傢軍五虎大將都有誰?《說嶽》27位名將武力大排名:嶽飛進不瞭前10!嶽飛財產知多少:固定資產竟然超3500萬文?嶽飛被害死的六大原因:嶽飛死後手下十大猛將結局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那怎麼辦呢?難道放著自己的才華與能力不用,人雲亦雲、隨波逐流、悶不吭聲?中國人崇尚中庸,什麼意思呢?一般人看來,就是不要不凸顯個人才能,做人要普通一些,跟隨大眾。如此看來,如果嶽飛和袁崇煥的能力要是“中庸”一些,可能就不會遭此橫禍瞭。但是事實上,這是一種誤讀!所謂中庸,是指不偏不倚,恰到好處,這是一種至高的境界,沒有至高、至純的境界,一般人是很難拿捏的恰到好處的。但是就處理個人能力這個問題來看,卻並非難事,隻要學會“藏露”之功,將你的才能表現的恰到好處就可以瞭。藏,是掩藏;露,是外露。藏露之功,就是有所掩藏,有所表露,將自己的才能掩藏起來,表露出一些比不上別人的地方,讓別人覺得自己有自己的優勢,從心理上獲得平衡。這樣一來,你的才能可以得到發揮的空間,別人也不會覺得你是絆腳石。自然就是一種恰到好處的境界。  當然,在藏露的時候,還得註意一點,那就是藏露的程度。你要明白,該藏的不是你的才能,而是過分的才能,當需要你表現的時候,你應將將你的才能表露出來,這樣可以適時地展露你的才華,得到別人的重視與肯定。如果假裝糊塗,明明是自己的優勢,還偏說自己不行、不懂,也很容易給人留下虛偽的映像。隻是在表現才能的時候,不要過於表現,否則就是招搖,容易惹來禍端。而要露的地方,卻也不可露得太深,否則也容易遭到別人的小覷。沒本事、沒能力的人向來得不到人們的重視,這一點,自古既然。現實生活中,很多人才華橫溢、能力出眾,但是卻坎坎坷坷,挫折不斷,他們或許會抱怨吶喊天妒英才、蒼天無眼。事實上,這一切不管上天的事,而是他們不懂基本的人情世故的緣故,挫折與苦難都是自己一手造成的。 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民族英雄嶽飛生死七大歷史懸謎:風波亭冤獄之謎

  導讀:做為最享有民間盛譽的民族英雄嶽飛,其人生前死後,留給瞭我們太多的疑惑,無論是他的出生還是風波亭遇害,都充滿瞭不解之謎,迷一樣的歷史籠罩於充滿瞭虛幻色彩的民間傳奇之中,所有的這些都構成瞭民間與史學研究者們極為關註的課題。人類的偶然性行為構成瞭歷史,所以任何時代的歷史總是由一連串的謎所組成,這是因為人的行為中充滿瞭不確定的因素——但在群體趨勢上,卻表現出一定的規律。如果我們依循這一思路來審視籠罩在嶽飛身上的諸多迷惑的話,那麼至少,我們會有以下七個難解之謎:  第一:嶽飛出生時傢鄉是否發過洪水。  第二:嶽飛是否參加過北宋對大遼的最後一戰。  第三:是誰在嶽飛的背上刺下的精忠報國四個大字。  第四:名士袁溉何以預知嶽飛冤獄及生死。  第五:“朱仙鎮之役”到底是誰為嶽傢軍佈設下的死亡陷阱。  第六:十二道金牌,究竟是為瞭拯救嶽飛,還是另有考慮。  第七:風波亭冤獄為何會興起,秦檜為什麼一定要害死嶽飛。  首先是嶽飛出生之謎,民間相信嬰兒時期的嶽飛是在一次洪水之後飄泊上岸的,但這一歷史實則不過是撰史者的編造而已,實際上嶽飛出生時年的黃河並不流經其傢鄉,最重要的是,嶽飛出生前後,黃河並未泛濫。那麼修史者嶽珂為什麼要編造這個看似無聊的故事呢?  這個答案可以通過我們的第二個疑問來獲得:這第二個疑問就是,嶽飛是否參加過北宋對大遼的最後一戰,正是這場戰爭徹底喪送瞭北宋和大遼兩個國傢。   北宋征遼之戰發生在公元1122年,這一年嶽飛已經十九歲,而且他的槍法“一縣無敵”,如此說來,如果嶽飛沒有出現在燕京城下,那麼他的歷史就少瞭光彩的一頁,而如果他參加瞭這場二十萬人爭相奪路的敗仗的話,那麼他的歷史就會多瞭不光彩的一頁。所以我們堅信,嶽飛有多半的可能出現在燕京城下,隻是兵敗的時候他逃得比別人更快,所以才保住瞭自己的性命。正因為這個原因,嶽飛的孫子嶽珂在替自己的爺爺作傳的時候,不得不煞費苦心的遮掩這一點。  證明嶽飛到過燕京的,還有嶽飛自己的證言,他曾經不止一次的對部下說過“我曾經到過黃龍城……”事實上,遍查嶽飛的歷史,我們找不到任何依據說他曾經到過金人的黃龍府,可是嶽飛本人卻對此深信不疑,那麼很有可能,嶽飛是在參加征遼之戰的時候,誤以為燕京是黃龍府,考慮到他在這場戰爭中的普通士兵身份,這種可能非常之大。相關閱讀推薦:愛憎大不同:解讀官史和野史中不一樣的嶽飛?揭秘:南宋宋高宗趙構為何非要殺死名將嶽飛?如何評價嶽飛的歷史地位?嶽飛是不是民族英雄歷史上嶽飛有幾個兒子?長子嶽雲是親生還是養子?嶽飛竟然慘遭第一任妻子拋棄?嶽飛有幾個妻子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嶽珂所編造的這個故事達到瞭一舉三得的目的,首先是遮掩瞭嶽飛對遼的失敗之戰,其次是解釋瞭嶽飛背部的“精忠報國”四個字的來源,第三是將嶽飛與八字軍的沖突徹底從嶽飛的歷史中抹掉瞭。  所以我們第三個疑問是:是誰在嶽飛的背上刺下的這四個字?這四個字與他和八字軍的沖突有何關聯?  民間傳說中的“嶽母刺字”已經是盡人皆知瞭,但這隻是傳奇,而非歷史。實際情況是,嶽飛的母親根本沒有機會在兒子的背部刺字,即使要刺,享有刺字權力的也應當是嶽飛的父親,而非他的母親。嶽飛的父親嶽和死於北宋對大遼的最後之戰那一年,而在此之前,北宋正籠罩在一種瘋狂的盲目自信之中,視同戰爭為兒戲,在這種情況下,嶽傢人是不可能萌生在兒子的背部刺上“精忠報國”這種字樣的想法的。  嶽飛背部的字,最大的可能是他與八字軍的妥協舉措,當時所有參加八字軍的人都要在臉上刺下“赤心報國,誓殺金賊”這樣八個字,嶽飛加入八字軍,但他的臉上卻沒有刺字,這是一件極為反常的事情——此外,他最終和八字軍的決裂及妥協,都讓後人無法釋懷。   關於嶽飛的第四個疑問,是名士袁溉對他的死生預言。  嶽飛在征戰之中,招納賢士,幾次曾想將名士袁溉攬為部屬,但是袁溉卻趁夜私逃瞭,因為他斷言:嶽飛此人過於泥古,此後必死於冤獄之中。所以為瞭避免牽連,他便私自逃歸瞭。  何以袁溉會先知先覺,斷言嶽飛必遭冤獄呢?還有,他所說的“泥古”,又是什麼意思?  這第四個疑問,與第五個疑問息息關聯。  第五個疑問就是宋史中所記載的“朱仙鎮大捷”,民間《說嶽傳》中另有一個八大錘的版本,而嶽飛的孫子嶽珂更是有鼻子有眼的編造出嶽飛在朱仙鎮以五百人勝金兵十萬的戰爭神話。但事實上,朱仙鎮大捷同嶽飛傳記中的大多數戰役一樣,都是根本未曾發生過的。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實際上,所謂的“朱仙鎮大捷”不過是“朱仙鎮陷阱”而已,三萬餘名嶽傢軍在這裡陷入瞭金人的重兵包圍之中,而且是內無糧草,外無援兵。此番朱仙鎮會戰,南宋方面是以嶽飛、張俊及王德三路人馬齊頭並進,但當嶽飛行至偃城,張俊與王德的兩路人馬卻突然撤走,將嶽傢軍孤零零的暴露於強大的金人面前,此時會戰是不會再存在瞭,存在的隻會有強大的金兵對嶽傢軍的屠殺。  正是嶽傢軍危亡之際,嶽飛接到瞭趙構的“金字牌急遞”,也就是民間傳說中的“十二道金牌”,命令嶽飛“措置班師”。由此我們確信,朱仙鎮陰謀是圖謀消滅嶽傢軍的一個精妙佈局,而趙構本人,則分明是不願意看到這樣的事情發生的。  所以,十二道金牌之迷,並非是民間傳說中的那樣是讓嶽飛放棄收復中原。收復中原這四個字說起來容易,但實際上是根本不可能的。北宋為瞭收回燕雲十六州,付出的是亡國的代價,而這個目的仍然沒有達到,其時南宋的戰爭資源遠比北宋時代更為匱乏,卻要完成比北宋更為艱巨的任務,這又怎麼可能?所以,與我們所知道的恰恰相反,所謂十二道金牌應當是趙構為瞭營救嶽傢軍所做的最後努力,這一努力表明瞭趙構在這個問題上的矛盾心理。   這樣我們就面臨瞭第七個、最後一個謎——南宋政權為什麼一定要殺掉嶽飛?或者說,名士袁溉到底是依據什麼做出的判斷,早在這樁千古奇冤發生之前就預知這一點的呢?  這裡有七道謎題,但答案卻隻有一個。  隻是因為嶽珂在修史的時候寫瞭太多未曾發生過的戰役,而對真正發生的戰役卻隻字不提,這就導致瞭宋史中的《嶽飛傳》中的大部分資料全都成瞭孤證,而其它的歷史資料不是否認瞭這些孤證,就是無法支持這些孤證。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民族英雄嶽飛生死七大歷史懸謎:風波亭冤獄之謎

  導讀:做為最享有民間盛譽的民族英雄嶽飛,其人生前死後,留給瞭我們太多的疑惑,無論是他的出生還是風波亭遇害,都充滿瞭不解之謎,迷一樣的歷史籠罩於充滿瞭虛幻色彩的民間傳奇之中,所有的這些都構成瞭民間與史學研究者們極為關註的課題。人類的偶然性行為構成瞭歷史,所以任何時代的歷史總是由一連串的謎所組成,這是因為人的行為中充滿瞭不確定的因素——但在群體趨勢上,卻表現出一定的規律。如果我們依循這一思路來審視籠罩在嶽飛身上的諸多迷惑的話,那麼至少,我們會有以下七個難解之謎:  第一:嶽飛出生時傢鄉是否發過洪水。  第二:嶽飛是否參加過北宋對大遼的最後一戰。  第三:是誰在嶽飛的背上刺下的精忠報國四個大字。  第四:名士袁溉何以預知嶽飛冤獄及生死。  第五:“朱仙鎮之役”到底是誰為嶽傢軍佈設下的死亡陷阱。  第六:十二道金牌,究竟是為瞭拯救嶽飛,還是另有考慮。  第七:風波亭冤獄為何會興起,秦檜為什麼一定要害死嶽飛。  首先是嶽飛出生之謎,民間相信嬰兒時期的嶽飛是在一次洪水之後飄泊上岸的,但這一歷史實則不過是撰史者的編造而已,實際上嶽飛出生時年的黃河並不流經其傢鄉,最重要的是,嶽飛出生前後,黃河並未泛濫。那麼修史者嶽珂為什麼要編造這個看似無聊的故事呢?  這個答案可以通過我們的第二個疑問來獲得:這第二個疑問就是,嶽飛是否參加過北宋對大遼的最後一戰,正是這場戰爭徹底喪送瞭北宋和大遼兩個國傢。   北宋征遼之戰發生在公元1122年,這一年嶽飛已經十九歲,而且他的槍法“一縣無敵”,如此說來,如果嶽飛沒有出現在燕京城下,那麼他的歷史就少瞭光彩的一頁,而如果他參加瞭這場二十萬人爭相奪路的敗仗的話,那麼他的歷史就會多瞭不光彩的一頁。所以我們堅信,嶽飛有多半的可能出現在燕京城下,隻是兵敗的時候他逃得比別人更快,所以才保住瞭自己的性命。正因為這個原因,嶽飛的孫子嶽珂在替自己的爺爺作傳的時候,不得不煞費苦心的遮掩這一點。  證明嶽飛到過燕京的,還有嶽飛自己的證言,他曾經不止一次的對部下說過“我曾經到過黃龍城……”事實上,遍查嶽飛的歷史,我們找不到任何依據說他曾經到過金人的黃龍府,可是嶽飛本人卻對此深信不疑,那麼很有可能,嶽飛是在參加征遼之戰的時候,誤以為燕京是黃龍府,考慮到他在這場戰爭中的普通士兵身份,這種可能非常之大。相關閱讀推薦:愛憎大不同:解讀官史和野史中不一樣的嶽飛?揭秘:南宋宋高宗趙構為何非要殺死名將嶽飛?如何評價嶽飛的歷史地位?嶽飛是不是民族英雄歷史上嶽飛有幾個兒子?長子嶽雲是親生還是養子?嶽飛竟然慘遭第一任妻子拋棄?嶽飛有幾個妻子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嶽珂所編造的這個故事達到瞭一舉三得的目的,首先是遮掩瞭嶽飛對遼的失敗之戰,其次是解釋瞭嶽飛背部的“精忠報國”四個字的來源,第三是將嶽飛與八字軍的沖突徹底從嶽飛的歷史中抹掉瞭。  所以我們第三個疑問是:是誰在嶽飛的背上刺下的這四個字?這四個字與他和八字軍的沖突有何關聯?  民間傳說中的“嶽母刺字”已經是盡人皆知瞭,但這隻是傳奇,而非歷史。實際情況是,嶽飛的母親根本沒有機會在兒子的背部刺字,即使要刺,享有刺字權力的也應當是嶽飛的父親,而非他的母親。嶽飛的父親嶽和死於北宋對大遼的最後之戰那一年,而在此之前,北宋正籠罩在一種瘋狂的盲目自信之中,視同戰爭為兒戲,在這種情況下,嶽傢人是不可能萌生在兒子的背部刺上“精忠報國”這種字樣的想法的。  嶽飛背部的字,最大的可能是他與八字軍的妥協舉措,當時所有參加八字軍的人都要在臉上刺下“赤心報國,誓殺金賊”這樣八個字,嶽飛加入八字軍,但他的臉上卻沒有刺字,這是一件極為反常的事情——此外,他最終和八字軍的決裂及妥協,都讓後人無法釋懷。   關於嶽飛的第四個疑問,是名士袁溉對他的死生預言。  嶽飛在征戰之中,招納賢士,幾次曾想將名士袁溉攬為部屬,但是袁溉卻趁夜私逃瞭,因為他斷言:嶽飛此人過於泥古,此後必死於冤獄之中。所以為瞭避免牽連,他便私自逃歸瞭。  何以袁溉會先知先覺,斷言嶽飛必遭冤獄呢?還有,他所說的“泥古”,又是什麼意思?  這第四個疑問,與第五個疑問息息關聯。  第五個疑問就是宋史中所記載的“朱仙鎮大捷”,民間《說嶽傳》中另有一個八大錘的版本,而嶽飛的孫子嶽珂更是有鼻子有眼的編造出嶽飛在朱仙鎮以五百人勝金兵十萬的戰爭神話。但事實上,朱仙鎮大捷同嶽飛傳記中的大多數戰役一樣,都是根本未曾發生過的。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實際上,所謂的“朱仙鎮大捷”不過是“朱仙鎮陷阱”而已,三萬餘名嶽傢軍在這裡陷入瞭金人的重兵包圍之中,而且是內無糧草,外無援兵。此番朱仙鎮會戰,南宋方面是以嶽飛、張俊及王德三路人馬齊頭並進,但當嶽飛行至偃城,張俊與王德的兩路人馬卻突然撤走,將嶽傢軍孤零零的暴露於強大的金人面前,此時會戰是不會再存在瞭,存在的隻會有強大的金兵對嶽傢軍的屠殺。  正是嶽傢軍危亡之際,嶽飛接到瞭趙構的“金字牌急遞”,也就是民間傳說中的“十二道金牌”,命令嶽飛“措置班師”。由此我們確信,朱仙鎮陰謀是圖謀消滅嶽傢軍的一個精妙佈局,而趙構本人,則分明是不願意看到這樣的事情發生的。  所以,十二道金牌之迷,並非是民間傳說中的那樣是讓嶽飛放棄收復中原。收復中原這四個字說起來容易,但實際上是根本不可能的。北宋為瞭收回燕雲十六州,付出的是亡國的代價,而這個目的仍然沒有達到,其時南宋的戰爭資源遠比北宋時代更為匱乏,卻要完成比北宋更為艱巨的任務,這又怎麼可能?所以,與我們所知道的恰恰相反,所謂十二道金牌應當是趙構為瞭營救嶽傢軍所做的最後努力,這一努力表明瞭趙構在這個問題上的矛盾心理。   這樣我們就面臨瞭第七個、最後一個謎——南宋政權為什麼一定要殺掉嶽飛?或者說,名士袁溉到底是依據什麼做出的判斷,早在這樁千古奇冤發生之前就預知這一點的呢?  這裡有七道謎題,但答案卻隻有一個。  隻是因為嶽珂在修史的時候寫瞭太多未曾發生過的戰役,而對真正發生的戰役卻隻字不提,這就導致瞭宋史中的《嶽飛傳》中的大部分資料全都成瞭孤證,而其它的歷史資料不是否認瞭這些孤證,就是無法支持這些孤證。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夏完淳是哪朝人:16歲民族英雄夏完淳的傳奇故事

  這樣一個人,有瞭他的存在,一部浩瀚中國文學史,平添幾多豪氣,幾多傲骨;有瞭他,那國破傢亡的淒涼,又陡增幾許悲壯,幾許軒昂。可是數百年來,他的詩,很少有人讀到;他的名字,很少為人所知。至少當代公眾中,知道夏完淳這個名字的,為數不多。但是,這個16歲為國赴死的少年詩人,應該是中華民族永遠的驕傲。有瞭他,自宋以來至民 國,中華民族萎靡不振,幾度亡國的千年屈辱史,也見一線亮色。  夏完淳,生於1631年,卒於1647年,松江華亭人(今上海人)。他才華橫溢,膽識過人,9歲即能賦詩為文,名重一時。不幸生於動蕩年代。明末,朝廷昏庸,宦黨專權,政治極其黑暗。又連年大災,饑荒尤烈,民眾以野菜樹根為食,餓死者甚多。政局動蕩不安,內戰不斷。李自成起兵,明滅。斯時夏完淳年僅14歲,隨父夏允彝,師陳子龍,起兵太湖抗清,征戰於長江流域。夏傢本為江南名門望族,富甲一方,為救國復明,父子傾盡財富,毀傢抗清。歷經兩年血戰,無奈明朝大勢已去,獨木難撐。夏完淳16歲兵破被俘,壯志未酬。生死關頭,凜拒茍且偷生,慷慨赴難。  少年如此英雄,還難得才思敏捷,寫下幾多詩文,輯有《夏完淳集》傳世。他的詩文,寫軍旅艱辛,追思死去的同仁志士,寫赴死前的心情,慷慨激烈,高亢雄壯。他寫道:“投筆新從定遠侯,登壇誓飲月氏頭。蓮花劍淬胡霜重,柳葉衣輕漢月秋。勵志雞鳴思未楫,驚心魚服愧同舟。一身湖海茫茫恨,縞素秦庭矢報 仇。”少年英雄倚劍報國形象躍然紙上。兵敗入獄後,他寫下這樣的句子以表心曲:“今生已矣,來世為期;萬歲千秋,不銷義魄;九天八表,永厲英魂。”英雄恨,淚滿巾,何年三戶可亡秦。”少年的俠肝義膽,激越豪情,英雄氣概,吞山河,蓋宇宙。   少年英雄更難得有柔情萬種。臨刑前寫《遺夫人書》與妻訣別:“三月結縭,便遭大變,而累淑女,相依外傢,未嘗以傢門盛衰,微見顏色。雖德曜齊眉,未可相喻!賢淑和孝,千古所難。不幸至今吾又不得不死;吾死之後,夫人又不得不生。上有雙慈,下有一女,則上養下育,托之誰乎?……言至此,肝腸寸寸斷,執筆心酸,對紙淚滴……身後之事,一聽裁斷,我不能道一語也,停筆欲絕……吾累汝,吾誤汝,復何言哉?嗚呼。見此紙如見吾也。”少年英雄視死如歸,絕無貪生之念。  四百年時光,彈指一揮間。少年英雄的俠骨、詩章、柔腸,穿越時空,撞擊我心。短短一生,竟如此不凡,實乃曠世之英才。相關閱讀推薦:乾隆為何把抗清名將袁崇煥推上神壇?袁崇煥之死李自成侄孫李來亨抗清:三百年流不盡的英雄之血揭秘:崇禎皇帝凌遲處死抗清名將袁崇煥有何隱情抗清中鄭成功兩次圍城失敗的戰略失誤是什麼?明末最強的抗清英雄————江陰典史閆應元

殺死英雄的兩把暗器:細談民族英雄嶽飛之死緣由

  導讀:對於嶽飛,我一直持這樣的觀點,他不是個簡單的民族英雄,而是漢魂的歷史結點代表人物。宋是漢文化的頂峰,同時卻也是漢魂拐點。隨嶽飛出現的,是大漢陳湯宣示的“犯漢者雖遠必誅”最後一股 “原生態”漢魂。隨嶽飛消失的,是漢魂從“爭雄”轉向“圖存”。在入侵的女真人眼裡,嶽飛不僅是漢民族最後的軍事堡壘,也是最後的精神堡壘。“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精神力量是無窮的。在“救亡圖存”上,嶽飛起到瞭宋朝君臣所無法起到的精神領袖作用。  關於嶽飛之死,現今出現個各種角度的解讀,乃至出現“嶽飛必死”的結論。如此看來,嶽飛其實是被兩把暗器殺死的。一把暗器握在對女真稱臣的南宋皇帝趙構手裡,叫實用政治哲學,它消滅瞭嶽飛肉體;另一把暗器握在當下偽歷史學傢手裡,叫庸俗歷史觀,它殺死瞭嶽飛靈魂。  這兩把暗器不僅殺死瞭嶽飛,而且令中國去英雄化。縱覽“嶽飛必死”的種種“深度解讀”,或厚今薄古、大唱民族融合高調;或趨炎附勢、替趙構“一畝三分地”思慮,而國傢利益和民族尊嚴則全然不顧。這是一種徹徹底底的利益分析法,為當權者背書、推崇“實用政治哲學”的庸俗歷史觀。那些把政治集團完全“公司化”的當代解讀者,動輒以“老板、CEO” 描述政治傢,其實是以燕雀的視野觀察鴻鵠。他們真的是“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利益集團怎麼可以和信仰集團劃等號?犬儒怎麼能理解英雄精神境界?好好想一想,為什麼千年以來,億萬華人紀念的是嶽飛而不是趙構秦檜?無可置疑的原因,嶽飛是代表瞭民族大義的英雄,而趙構秦檜是隻打個人小算盤的政客。就連他們的敵對金國陣營,也看不起趙構秦檜這樣的小人,那麼今日我們無限理解趙構秦檜,慨嘆嶽飛“不解風情”,到底是為什麼樣的生存哲學張目?   正如社科院馬勇先生近日《湖湘講堂》講述近代史所言,盡管孫中山黃興這批中國近代革命者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現在的人們真的沒資格嘲笑革命者,因為他們所冒的個人風險是最大。誠哉斯言。袁世凱這幫體制內的官僚可以進退自如,康梁這批改良派可以換個主子,而孫中山黃興這些革命者,個個在為整個國傢民族的前途在拼命!所以,嶽飛也好,孫中山黃興也罷,他們才是華夏民族的驕傲和脊梁。而詆毀大英雄的人,奉行的無非是庸俗歷史觀——將英雄的動機庸俗化,將個人利益放在民族尊嚴之上,將政治傢“信仰理想”與官僚“豬欄理想”混為一談。回答他們,可以英雄在天之靈設問:沒有嶽飛,漢民族是否可保半個中國?沒有孫中山黃興,腐敗滿清王朝會否“自動滅亡”?民族壓迫象征的恥辱小辮會否“自動脫落”?中國人可知“民權”為何物、“天下為共”?  一個歷史上受盡外來壓迫的民族,最需要的是“大義”民族英雄,而非“小算盤”政客,縱觀中國歷史,前者鳳毛麟角,後者多如牛毛。今日我們,若不珍惜前者、繼續讓實用哲學和庸俗歷史觀這兩把殺盡中國英雄的暗器漫天飛舞,則九泉之下的真英雄就會死不瞑目,中國歷史亦難以真正進步!相關閱讀推薦:揭秘:嶽飛死後其著作的《武穆遺書》今何在?遊嶽忠武王祠:於謙嶽飛兩個英雄的惺惺相惜嶽飛愛國千古稱頌:明朝贊頌嶽飛詩歌合集嶽飛不止寫過滿江紅:寶刀也來歌一曲《滿江紅》不是隻有嶽飛:吳佩孚的同樣也是愛國情懷嶽飛僅有的三首宋詞:嶽飛死後留下哪三首詞?

揭秘:中國古代歷史上十大失敗的民族英雄大盤點

  導讀:在中國歷史上,有許許多多的人為瞭民族復興大業而奮鬥,然而有的成功瞭有的卻失敗瞭,接下來我們要來說的就是十大失敗的民族英雄。  1衛懿公  春秋時期衛國第18代國君。他本來是昏君,吃喝玩樂,居然給鶴封為將軍,失去人心。  北狄入侵,衛懿公召集兵民抵抗。但兵民拒絕。衛懿公悔恨交加,落下眼淚,說:“我知道自己的錯瞭。”命令把鶴都趕散,朝中大臣們都親自分頭到老百姓中間,講述懿公悔過之意,才有一些人聚集到招兵旗下。懿公把玉塊交給大夫石祁子,委托他與大夫寧速守城,懿公親自披掛帶領將士北上迎戰,發誓不戰勝狄人,決不回朝歌城。但畢竟軍心不齊,缺乏戰鬥力,到瞭熒澤(朝歌北)又中瞭北狄的埋伏,很快就全軍覆沒,衛懿公被砍成肉泥。人,知錯能改,舍生取義,很不錯。  2李廣  李廣的知名度很高,詳情我就不多說瞭。隻談一下,我對他的分析。一個人、一個團體、一個國傢,確實很大地被運氣影響。他遇到匈奴主力而失敗,不能怪罪於他。衛青如果運氣不好,遇到匈奴主力,恐怕連逃都逃不出。在漢武帝大反擊之前,他戍邊多年,換瞭很多個郡做太守,其實就是類似於滅火。哪裡危急去哪裡!被匈奴稱為飛將軍。可見確實是戰功卓越。   漢武帝任人唯親,很有害。衛青此前是一個馬奴,哪裡懂帶兵作戰。隻是因為姐姐被漢武帝寵愛,就被提拔為將軍。柏楊《中國人史綱》說得很清楚:霍去病的河西大捷,是因為漢武帝派給他最精銳的騎兵,而且是先在別的方向出擊、吸引匈奴後,趁虛出擊河西。這樣的條件,隻要不是太笨,都能獲勝。真正富有軍事經驗的李廣,卻被冷落。很老瞭,作為副手出征,迷路,又被衛青羞辱,自殺。所以後人哀嘆:李廣難封,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情感。相關閱讀推薦:揭秘:中國古代歷史上熟知的十大民族英雄大盤點38歲暴卒:民族英雄鄭成功到底是怎麼死的?歷史上十個“大忽悠”:民族英雄還是亡國奸臣?揭秘:民族英雄鄭成功一傢慘遭施瑯滅門慘案真相民族英雄嶽飛生死七大歷史懸謎:風波亭冤獄之謎揭秘:國姓爺鄭成功為何被日本人視為民族英雄?分頁:1/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3冉閔  五胡亂華時期的人,生年不詳。12歲時,他隨父親被胡人的後趙俘虜,被石虎收為養子。他成長為後趙的一員大將,為後趙立下赫赫功勞,包括殺瞭很多華夏同胞,有罪。  後來,冉閔與後趙統治集團爭權,回歸到華夏的懷抱,自立為帝,並下瞭《殺胡令》,清贖瞭自己的罪行。相比之下,他的功勞大於以前的罪行。本來,華夏故土的北方已經胡化,華夏族被大肆屠殺,胡人則大量遷入和繁衍,華夏族已經比胡人少瞭。經冉閔的殺胡,華夏族的人數又超過胡人,並嚴重警示瞭後來的胡人,不敢再虐待華夏族,間接支持瞭後來楊堅的復華。也許是因為東晉對他心懷疑慮,所以沒有支援他。他雖然戰績顯赫,個人也十分勇武,但一直是在北方孤軍奮戰。公元352年,冉閔與鮮卑作戰失敗,被擒殺。  4陳慶之  南朝梁國人(484~539),儒將。他一開始隻是梁武帝的侍從,文弱,主要陪梁武帝下棋,直到42歲才第一次接觸軍旅。但此後,他大展神威,一發不可收拾。  公元529年,鮮卑北魏的元顥叛逃到梁國,梁武帝派陳慶之護送他回北魏,本意隻是給北魏制造一點麻煩,所以隻撥給陳慶之七千軍隊。沒想到的是,陳慶之僅僅憑著這一點軍隊,摧城拔寨,戰無不勝,經常以一敵幾十,以步兵進攻騎兵,居然攻下北魏的首都洛陽。眼看就要驅胡復華。梁武帝猜忌,不肯給予後續支援,元顥又想擺脫控制,陳慶之這一點軍隊,根本控制不住廣大的地盤,隻好撤退。   5嶽飛  宋朝人(1103—1142)。是中國民族英雄的代表,是華夏族屢經危亡時借以振作的精神象征。出身農傢,文武雙全,有詞作《滿江紅》、《小重山》。母親在其背上刺字“精忠報國”。  嶽飛20歲從軍征遼,但不久後投身於更艱難的抗金中,從一個底層小兵,不斷壯大,成長為坐鎮湖北、擁兵數十萬的大將,挽救瞭華夏。然後他揮師北伐,在朱仙鎮大敗金兵,唾手可得東京。但是,宋高宗猜忌、殺害瞭他。近年,有一些韃遺、漢奸、民族虛無主義者大肆貶低嶽飛,說他的戰功是後人吹噓的。這個問題很簡單:他出身農傢,又非高俅之輩,如果沒有真實的戰功,怎麼可能從一個小兵成長為南宋第一大將?分頁:2/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6文天祥  初中歷史課本說他,“體現瞭很高的氣節”,連民族二字都不敢寫。麻辣隔壁。  7毛文龍  明末人(1576年—1629年)。本是杭州一官宦子弟,喜讀兵書。9歲時喪父,隨母投靠舅舅,後去遼東從軍,30歲參加瞭遼東的武舉考試,“列名第六”。在薩爾滸大敗後,他帶領197人,潛入敵後,建立抗金根據地——東江鎮,升為總兵,官階為從一品。他所處的條件十分艱苦,但以大仁大勇的精神堅持下來,救出瞭幾十萬的百姓,嚴重威脅後金,使得後金不能放馬南侵。  在中國的意大利傳教士衛匡國,向歐洲人介紹說:“抗拒韃靼人最有力的要數英勇蓋世的他。”皇太極曾經說:“毛文龍在,吾不敢遠出,否則傢中婦孺不保”。當時的遼東督師孫承宗,上奏稱贊他說:“真足以激發天下英雄之義膽,頓令縮項斂足者愧死無地矣。”明朝的形勢一度好轉,對後金成包圍之勢,加上天災,後金眼看就要崩潰。   令人扼腕痛惜的是:毛帥被袁崇煥謀害,享年54歲。史載“清主(皇太極)大喜,置酒高會”,立刻起傾國之兵入關直撲北京,史稱“己巳之變”。此後滿期時常直犯中原,如入無人之境,保定、濟南等許多城市被屠城,數百萬百姓遭到擄掠,這時候人們才意識到他的作用,但為時已晚,直到完全被滿清侵占。分頁:3/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8孫可望  大西國人,生卒年不詳。他出身貧寒,是張獻忠的四義子唯一有文化的,為義子之長。每遇敵,他率部下沉著應變,被軍中呼為“一堵墻”。張獻忠在抗韃中犧牲後,他被推舉為國主,帶領大西國轉戰到雲南,穩定下來,並發揮其政治才能,使得大西國迅速壯大。然後出兵抗韃,獲得大勝,逼迫大漢奸孔有德自焚,打敗從北京趕來的八旗精銳,擊斃韃虜尼堪。  抗韃大業高漲。韃虜接近崩潰,被迫考慮,劃分西南七省與大西國議和。但就在這時,叛亂者毀瞭大西國。李定國勾結南明永歷帝(此前他被韃虜打得無路可逃,被孫可望搭救),篡權。孫可望平叛失敗,自殺,被叛亂者反誣為嫉妒、投降韃虜。詳情見《大西國後傳》。  9李燮和  民國人(1873—1927),參加反清的光復會。可能絕大多數人都沒聽過他。但他是辛亥革命中,戰績最高的領導人。他最先是領導光復軍,在上海起義成功,救出被清軍俘虜的同盟會陳其美。陳其美恩將仇報,指使幫會鬧事,搶奪上海都督的職位。李燮和顧全大局,退讓。陳其美還不罷休,還要搶奪光復軍的軍權,就派人刺殺李燮和,沒有得逞,就挖空心思排擠光復軍。李燮和還是顧全大局,把光復軍帶出上海,任總司令,和其他革命軍一起攻打南京。  南京是滿清重點防守的城市,駐有包括張勛在內的滿清死忠軍隊。但還是被李燮和迅速攻占。李燮和沒有停留,又帶領光復軍救援武昌,成功。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李燮和在報上公開呼籲孫中山,不能信任“兩面三刀”的袁世凱,要堅決北伐。孫中山被迫同意。李燮和帶領光復軍很快就在青島設立兵站,攻向煙臺。但可惜,孫中山和滿清、袁世凱妥協,取消北伐。後病逝,享年54歲。   10鄧世昌  廣東番禺人。原名永昌,字正卿。1874年畢業馬尾船政學堂。1880、1887年兩次赴英國接回清廷購買的六艘巡洋艦,這是中國海軍首次完成北大西洋——地中海——蘇伊士運河——印度洋——西太平洋航線,大大增強瞭中國的國際影響,被授予“葛爾薩巴圖魯”勇名。  1888年北洋海軍編成,任中營中軍副將兼致遠艦管帶,加提督銜。1894年9月17日在黃海大東溝海戰中,鄧世昌指揮“致遠”艦奮勇作戰。“致遠”多處受傷,全艦燃起大火,船身傾斜。鄧世昌鼓勵官兵道:“吾輩從軍衛國,有死而已!”毅然駕艦全速撞向日本旗艦“吉野”號。日艦慌忙集中炮火向“致遠”射擊,不幸被擊中魚雷發射管,魚雷爆炸導致“致遠”艦沉沒。鄧世昌與全艦官兵250餘人一同壯烈殉國,年僅45歲。怒海英龘魂鄧世昌由此成為對日戰爭中的一座永不沉沒的海上豐碑。分頁:4/4頁  上一頁234下一頁

揭秘:中國古代歷史上熟知的十大民族英雄大盤點

  導讀:01.第一位 碧血丹心——文天祥  文天祥,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原名雲孫,字履善,又字宋瑞,自號文山。1256年,20歲的文天由理宗皇帝親定為601名進士中的狀元。入仕後因奏迕宦官董宋臣、權相賈似道,被罷官。1275年,元軍攻破長江天鏨,文天祥散盡傢私,組織義軍赴臨安勤王。次年,元軍兵陳臨安,當朝派文天祥出城講和,被扣留,在押解北方的途中脫逃。1277夏,文天祥率軍由梅州出兵,進攻江西,陸續收復瞭許多州縣。1278年冬,文天祥在率部向海豐撤退時兵敗被俘,服毒自殺未遂,被押送到大都。這時許多投降蒙古的南宋大員前來勸降,皆被文痛罵而去,元世祖又讓降元的宋恭帝趙顯來勸降。文天祥北跪於地,痛哭流涕的說:“聖駕請回!”文天祥被囚禁四年,經歷種種嚴酷考驗,始終不屈,“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詩句就是在獄中所作。1283年文天祥被押解到北京柴市口刑場,臨刑前文天祥跪拜南方,引頸就刑,從容就義,死時年僅47歲。一介儒生,錚錚鐵骨,由此威震霄漢。 文天祥相關閱讀推薦:38歲暴卒:民族英雄鄭成功到底是怎麼死的?歷史上十個“大忽悠”:民族英雄還是亡國奸臣?揭秘:民族英雄鄭成功一傢慘遭施瑯滅門慘案真相民族英雄嶽飛生死七大歷史懸謎:風波亭冤獄之謎揭秘:四大民族英雄後代的結局分別是什麼如何評價嶽飛的歷史地位?嶽飛是不是民族英雄分頁:1/11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02.第二位 精忠報國——嶽飛  嶽飛,河北相州湯陰(今河南湯陰縣)人,字鵬舉。19歲時投軍抗遼,相傳臨行時,其母在背上刺“精忠報國”四個大字,成為嶽飛終生遵奉的信條。1129年,金帥宗弼(金兀術)渡江南進,攻陷建康,嶽飛堅持抵抗,十戰十捷,於次年收復建康,金軍被迫北撤。之後嶽飛又破李成,平劉豫,斬楊麼,宋高宗手書“精忠嶽飛”四字,制旗賜之。紹興六年,嶽飛再次出師北伐未果,寫下瞭千古絕唱《滿江紅》。1140年兀術再次大舉南侵,嶽飛於郾城大破金兵拐子馬(側翼騎兵)、鐵浮圖(鐵塔兵、重裝騎兵),收復鄭州、洛陽等地,淮河、黃河義軍紛起響應。“嶽傢軍”從此威名遠揚,所向披靡。金軍哀嘆:“撼山易,撼嶽傢軍難”。7月下旬,嶽飛揮師開封,朱仙鎮一戰,金兵10萬兵馬一觸即潰,他鼓勵部下說:“宜掏黃龍府,與諸君痛飲耳。”這時高宗和秦檜卻一心求和,連發十二道金字牌班師詔,命令嶽飛退兵。嶽飛抑制不住內心的悲奮,仰天長嘆:“十年之功,毀於一旦!”他壯志難酬,隻好揮淚班師。1142年12月29日,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嶽飛毒死於臨安風波亭,年僅39歲。一代卓越的軍事傢、戰略傢就此飲恨酒泉。 嶽飛分頁:2/11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03.第三位 震撼寰宇——林則徐  林則徐,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字元撫,又字少穆、石磷,溢號文忠。1811年中進士。從1820起,辦理過軍政、漕務、鹽政、河工、水利等事,重實際調查,幹練有績。由於性情急躁,請人寫“制怒”大字懸掛堂中以自警。1837年,任湖廣總督,次年12月,道光帝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粵查辦禁煙,從1839年6月3日起在虎門海灘銷煙,20天中銷毀鴉片19179箱、2119袋,共計2376254斤,這就是聞名世界的虎門銷煙。在此期間,林則徐組織翻譯西文書報,供制定對策、辦理交涉參考,史學界稱他為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1840年鴉片戰爭失利後,林則徐遭投降派誣陷,被發配伊犁。1845年重新起用,先後任陜甘總督、陜西巡撫、雲貴總督,終因鬱鬱不得志,1850年病死於廣東普寧縣,終年66歲。

38歲暴卒:民族英雄鄭成功到底是怎麼死的?

  鄭成功,福建南安人。明隆武帝曾賜姓朱,名成功。因此後人也多稱其為“國姓爺”。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早年亦商亦盜,最後官至福建總兵。鄭芝龍早年旅居日本平戶時,與當地女子田川氏結婚,生下鄭成功。鄭成功7歲時從日本返回中國,開始接受儒傢教育。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南明永歷皇帝冊封鄭芝龍為南安伯,福建總鎮,負責福建全省的抗清軍務。次年,鄭芝龍、鄭鴻逵兄弟在福州奉明唐王朱聿鍵為帝,年號隆武,鄭芝龍被冊封為南安侯,負責南明所有軍事事務。清軍進軍福建之時,鄭芝龍降清,隆武政權也隨之滅亡。鄭成功得知父親要降清,曾苦苦勸阻。眼見父親執迷不悟,鄭成功氣憤之下單獨跑到南澳島,召募瞭幾千人馬,堅決抗清。清王朝幾次三番派人誘降,都被鄭成功拒絕。  鄭成功強大起來後,與抗清將領張煌言聯合起來,率軍分水陸兩路進攻南京,一直打到南京城下,但是中瞭清軍假投降之計,兵敗退回廈門。鄭成功回到廈門後,開始籌劃攻占臺灣,以此做為反清復明的根據地。恰在此時,在荷蘭軍隊裡當過翻譯的何廷斌,趕到廈門求見鄭成功,勸鄭成功收復臺灣。何廷斌還送給鄭成功一張繪有荷蘭侵略軍軍事力量佈置的臺灣地圖。公元1661年三月,鄭成功派他兒子鄭經帶領一部分軍隊留守廈門,自己親率25000名將士,分乘幾百艘戰船,浩浩蕩蕩從金門出發。大軍越過臺灣海峽後,在澎湖休整,準備直取臺灣。  荷蘭侵略軍為阻止鄭成功軍隊進攻臺灣,將軍隊集中在臺灣和赤嵌兩座城堡,並在港口沉船,以此阻擋鄭成功的船隊登岸。鄭成功在何延斌領航下,利用海水漲潮的時機,駛進瞭鹿耳門,登上臺灣島。經過激戰,荷蘭侵略軍慘敗,龜縮在兩座城裡不敢應戰。他們一面派人到爪哇島搬救兵,一面派使者到鄭軍大營求和,試圖以十萬兩白銀換取鄭成功軍隊退出臺灣。鄭成功斷然拒絕瞭荷蘭侵略者的要求,並且采用切斷赤嵌城水源的方式迫使盤踞在赤嵌的荷蘭人投降。對盤踞在臺灣城的侵略軍,鄭成功決定采取長期圍困的辦法逼他們投降。在圍困八個月之後,鄭成功下令向臺灣城發起強攻。荷蘭侵略軍走投無路,隻好投降。公元1662年初,鄭成功將荷蘭侵略者趕出瞭臺灣。   鄭成功收復臺灣不久,卻突然暴病而亡,年僅38歲。關於鄭成功的死,有這樣的說法:鄭成功在收復臺灣的同時,也接到兇信,說他父親被傢奴伊大器告發,伊大器稱鄭芝龍和鄭成功之間不時有書信往來,圖謀不軌。清朝廷震怒,將鄭芝龍全傢處死。鄭成功聽到消息後,捶胸頓足,望北慟哭道:“你要是聽我的勸告,怎麼會招來殺身之禍?”  不久鄭成功又得知,叛將黃梧在自己傢鄉挖瞭鄭氏祖墳,鄭成功更是捶胸拍案,整天哀傷慟哭。他咬牙切齒發誓說:“人活著結下怨恨,與死者有什麼關系呢?要是有一天我領兵打回去,我不一寸寸地將你碎屍,我就枉作人間大丈夫瞭。”鄭成功的願望在14年後實現,鄭經攻陷漳州時,也挖瞭黃梧的墳鞭屍,替父親雪瞭恨。  公元1662年4月,南明兵部司務林英削發為僧,從雲南逃到臺灣見鄭成功,向鄭成功哭訴道:“皇上(永歷帝)聽信奸相馬吉祥、逆戚李國泰之話,避居緬甸。現在吳三桂攻緬,緬王已將皇上獻給吳三桂,聽說已經被吳三桂殺害瞭。”鄭成功聽罷,更是痛哭不已。  誰知一波未已,一波又興。鄭成功的部下唐顯悅告發鄭成功的兒子鄭經與乳母通奸,鄭成功頓時氣塞胸膛,立刻派人到廈門,欲斬鄭經與其所生嬰兒及乳母陳氏,但留守廈門的眾將不執行命令。鄭成功天天登高眺望澎湖方向有船來否,因而患上風寒,到瞭第八天,突然發狂地喊叫道:“吾有何面目見先帝於地下也?”既而用兩手抓面而逝。所以,《臺灣通志》上說鄭成功是死於感冒風寒。相關閱讀推薦:揭秘中國史上四大海盜排名:鄭成功父親擁兵十萬鄭成功暴亡之謎:中毒而死還是被兒子通奸氣死?揭秘:國姓爺鄭成功為何被日本人視為民族英雄?鄭成功神秘死因:父親降清兒子亂倫被活活氣死?鄭成功的母親叫什麼?鄭成功母親是日本人田川氏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根據鄭成功臨終前的異常表現和當時鄭氏集團內部鬥爭的背景,有人認為鄭成功是被人投毒殺死的。這一說法主要的依據是:鄭成功死前的情狀與中毒後毒性發作的癥狀極為相似,與鄭成功同時代的李光地《榕村語錄續集》、夏琳《閩海紀聞》、林時對《荷閘叢談》分別記載瞭鄭成功之死。如《榕村語錄續集》載:“馬信薦一醫生以為中暑,投以涼劑,是晚而殂”。《荷閘叢談》道:“(成功)驟發顛狂,咬盡手指死”;《閩海紀聞》說,鄭成功臨終前將藥投之於地,然後“頓足扶膺,大呼而殂”。鄭成功大概察覺出有人謀害自己,但為時已晚。  之前,清政府也的確有謀害鄭成功的想法。《臺灣外志》記述說,當時清政府派一高級軍官,攜帶一枝孔雀膽混入鄭軍,用重金買通專為鄭成功做飯的廚師,讓他乘鄭成功與部下開會時毒死鄭成功和他的將領。這個廚師雖貪財,但害怕事情暴露,權衡再三,不敢下手,於是把這件事交給瞭他弟弟辦理。他弟弟到瞭真正下毒時,“每欲下藥,則渾身寒戰”,恐怖之餘,便把這件事告訴瞭他們的父親。其父“聞言大驚”,怒斥他們兩人說:“謀害主人,是不忠;答應瞭別人而不去做,是沒有誠信。寧可沒有誠信,也不能不忠心。誅滅九族的事情怎麼能做呢?趕緊去自首也許還可能免罪。”於是帶他們到鄭成功住處自首。鄭成功非但沒有處罰他們,而且還對他們施以重賞,十分自信地說道:“我是天生的,怎麼能被凡人毒害?”此後,鄭成功加強瞭保衛措施。這樣,即使有人“欲施毒,奈何不得其近(指鄭成功)身也”。但這並不能排除鄭成功被毒死的可能。  鄭成功的部將馬信神秘地死去仿佛也證明瞭鄭成功有可能被毒死。馬信是清降將,後來成為鄭成功的親信,鄭成功去世當天,是由他推薦的醫師開的處方,夜裡鄭成功死去,他本人也突然無病而卒。照李光地的說法,馬信在鄭成功去世的第二天就死去,江日升《臺灣外紀》中記載,其死期距鄭成功去世僅僅5天。因此馬信可能直接參與謀害鄭成功的活動,但後來又被人殺害以滅口。   假若鄭成功是被人毒死,那麼作案者是誰呢?當然,清政府有重大的嫌疑,同時,還有人認為是鄭成功兄弟輩的鄭泰、鄭鳴駿、鄭襲等人,特別是鄭泰。生性暴烈的鄭成功,用法嚴峻,鄭氏部下,包括他的長輩親族因過被處以極刑者很多,眾將人心惶惶,其中很多人在清廷高官厚祿誘惑下叛逃,鄭氏集團內部關系極其緊張。鄭泰早在鄭成功率軍攻打臺灣時就與鄭成功有矛盾。當時,鄭泰為運糧官,當鄭成功軍隊出現補給困難時,鄭成功對鄭泰的失職極為不滿,他在座前寫下瞭5個大字:“戶失先定罪!”意思是,要是出瞭亂子,首先處分鄭泰。鄭成功去世後,鄭泰等人偽造鄭成功的遺命###鄭經,並抬出有野心但無才幹的鄭襲來承兄續統。最後,他們的陰謀被鄭經挫敗,鄭泰入獄而死,鄭鳴駿等率部眾攜親眷投降清朝。據此分析,策劃謀害鄭成功的有可能就是鄭泰等人。  鄭成功死後,鄭經先是忙於對付鄭泰的叛亂,後又追討鄭泰存在日本的巨款,他本人又因犯奸險些被鄭成功殺死,因此鄭成功的死因在當時沒有被深究。看來,一代民族英雄的死因需要更多的史料發現來證實瞭。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歷史上十個“大忽悠”:民族英雄還是亡國奸臣?

  自從趙本山的小品“大忽悠系列”火爆銀屏之後,“忽悠”一詞也隨之大行其道。“忽悠”是北方俗語,特別是在東北很流行,意思就是利用語言巧設陷阱引人上勾叫人上當,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忽悠”有胡說、謠傳、設圈套、欺騙的意思;也有吹牛、煽動、鼓動的意思;還有勸說、誘導、慫恿的意思,用意十分廣泛。“忽悠”一詞貶義的成分居多,趙本山在其小品中給該詞註入瞭幽默的元素,貶義的程度也有些淡化,至少現在說起來玩笑的成分居多。  中國古代歷史上也曾經出現過載入史冊的十個最猛大忽悠,現在我們就來看看他們各自的忽悠術:   1、最炫的大忽悠燭之武  忽悠術揭秘:以迂為直,以退為進。避開關鍵,淡化主題,故意繞開的敏感之處,大談其他的利害關系,給你下猛料,使你的思路為之左右。  忽悠過程回放:燭之武是春秋時期的鄭國人。一次晉國和秦國聯合攻打鄭國,燭之武受托出使秦國,開始忽悠秦穆公,他說:秦晉兩國圍攻我們鄭國,我們知道我們很快就要滅亡瞭,可是大王想想如果滅掉瞭鄭國對您有什麼好處呢?如果好處多多,那就請您自便,可是鄭國離秦國很遠而離晉國卻很近,你們這麼做隻能對晉國有利,會讓晉國的領土得到擴展,而晉國的實力雄厚瞭,您的國力也就相對削弱瞭。假如您放棄滅鄭的打算,讓鄭國作為您秦國的友邦,這樣秦國使者往來路過鄭國,鄭國還可以隨時供給他們所缺乏的東西,對您秦國來說,倒是百利而無一害。況且您曾經對晉惠公有恩惠,他答應把焦、瑕二邑割讓給您,可是他卻出爾反爾,朝辭夕改,既沒有信譽野心又大,如果它再把鄭國據為他東部的屏障,那麼離侵占您秦國也就不遠瞭。總之這事對你秦國沒有半點好處相反卻能幫瞭晉國的大忙,這裡面的厲害,您好好掂量掂量吧。秦穆公一聽,對呀,這事還真得細琢磨琢磨,幸虧你提醒,要不就便宜瞭晉國瞭,秦穆公一高興就與鄭國簽訂瞭盟約,還派兵幫鄭國守衛,不和晉國玩瞭。晉國一看秦國撤兵瞭,也就放棄瞭攻打鄭國的念頭,班師回朝。這事在《左傳。》上有記載。  忽悠點評:燭之武短短幾句話就把堂堂的秦國國君給忽悠瞭,挽救鄭國。相關閱讀推薦: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紅燈區在哪裡?古代哪妓院最多揭秘:歷史上最荒淫國君 為與妹妹偷情情殺妹夫中國歷史上最惡心的十大太監:禍國殃民魏忠賢第一中國歷史上十大“臭名昭著”太監排行榜!【圖】揭秘歷史上兩位入錯行的悲劇皇帝:結局都非常慘!分頁:1/10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2、最會下猛藥的大忽悠晏嬰  忽悠術揭秘:挑撥離間,一箭雙雕。不動聲色,善搞場景和氣氛,借助外物吸引註意力,於無形之中已下猛藥,挑撥離間,制造矛盾,即達到目的又不漏痕跡。  忽悠過程回放:齊景公手下有三個勇士:田開疆、公孫捷、古冶子。這三個人個個勇猛異常,力能搏虎,深受齊景公的寵愛。但他們卻恃寵自傲,為所欲為,橫行鄉裡,魚肉百姓,被人稱作“三害”,晏嬰於是決定除掉他們,但是還不能得罪瞭齊景公。機會終於來瞭,一次齊景公晏嬰等四人在園中喝酒,晏嬰說:園子裡的金桃已經熟瞭,摘幾個嘗嘗鮮吧?  於是晏嬰在園中摘瞭六個桃子,一人一個,還剩兩個,晏嬰就說:請君王傳令群臣,誰的功勞大,誰就吃這兩個金桃吧。公孫捷第一個走瞭上來,拍著胸膛說:有一次我陪大王打獵,突然從林中躥出一頭猛虎,是我沖上去,用盡平生之力將虎打死,救瞭國君。如此大功,還不應該吃個金桃嗎?  晏嬰說:冒死救主,功比泰山,可賜酒一杯,桃一個。公孫捷飲酒食桃,站在一旁,十分得意。古冶子見狀,厲聲喝道:打死一隻老虎有什麼稀奇,當年我送國君過黃河時,一隻大黿興風作浪,咬住瞭國君的馬腿,一下子把馬拖到急流中去瞭,是我跳進洶湧的河中,舍命殺死瞭大黿,保住瞭國君的性命。像這樣的功勞,該不該吃個金桃?晏嬰把剩下的一個桃子送給瞭古冶子。   一旁的田開疆看桃子分完瞭急得大叫:當年我奉命討伐徐國,舍生入死,斬其名將,俘虜徐兵五千餘人,嚇得徐國國君俯首稱臣,就連鄰近的郯國和莒國也望風歸附。如此大功,難道就不能吃個金桃嗎?晏嬰忙說:田將軍的功勞當然高出公孫捷和古冶子二位,然而金桃已經沒有瞭,隻好等樹上的熟瞭,再請您嘗瞭,先喝酒吧。田開疆氣呼呼地說:打虎、殺黿有什麼瞭不起。我南征北戰,出生人死,反而吃不到金桃,受此大辱,我還有什麼面目站在朝廷之上呢?說罷揮劍自刎。  公孫捷大驚,也拔出劍來說:我因小功而吃桃,田將軍功勞大反倒吃不到。我還有什麼臉面活在世上?說罷也自殺瞭。古冶子更沉不住氣瞭,大喊道:我們三人結為兄弟,誓同生死,親如骨肉,如今他倆已死,我還茍活,於心何安?說完,也拔劍自刎瞭。這哥仨火氣可都夠大的。晏嬰見三害已除,不慌不忙地說:他們都是有勇無謀的匹夫,我們國傢智勇雙全的人多得是,少幾個這樣的人也沒什麼瞭不起,各位不必介意,請繼續飲酒吧。瞧瞧,談笑之間就除瞭三害,還跟沒事人似的。  忽悠點評:晏嬰用兩個桃子“忽悠”的讓三害自刎而死,不費吹灰之力,不露一點聲色,既為民除害,又不得罪景公,忽悠的能力還真不是吹的。不過晏嬰口碑一直很好,這次“忽悠”也是為瞭替民除害。算是史上口碑最好的大忽悠。分頁:2/10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3、最草根的大忽悠馮諼  忽悠術揭秘:無中生有。將本來沒有的事情制造出讓人深信不疑的假象。草根往往被別人所忽視,但卻處在冷眼旁觀的位置,因此往往更容易洞察上層的弱點,當局者深處局中,更容易被假象迷惑。  忽悠術回放:馮諼是齊相孟嘗君門下的食客,草根一個,不過大忽悠的本領可是非同尋常。一次齊國國君聽信讒言,罷瞭孟嘗君的相位,馮諼就對孟嘗君說我可以讓你的相位失而復得,而且比以前更加顯貴。孟嘗君一聽還有這事,那就試試吧。於是馮諼就來到秦國,對秦王說:當今世上能與秦國抗衡的隻有齊國,大王想不想讓秦國超過齊國。  秦王一聽當然願意啦,問怎麼辦,馮諼接著說:大王也知道齊國罷瞭孟嘗君的官吧?齊國之所以受到天下的敬重,就是因為孟嘗君,現在孟嘗君因為被罷瞭官心中很怨憤,他必定背離齊國投靠秦國,他又熟悉齊國國情,你如果得到他肯定對你有好處,你趕快派使者備厚禮偷偷的去迎接孟嘗君,千萬不能錯失良機,如果齊王明白過來,再度起用孟嘗君就晚瞭。秦王被馮諼這麼一忽悠,就派人去請孟嘗君。   馮諼搶在使者前面趕瞭齊國,又開始忽悠齊王,說唯一能和我們抗衡的秦國聽說你罷免瞭孟嘗君,已經派人來請孟嘗君做相瞭,如果秦國得到此人,齊國就再也不能與秦國抗衡瞭,大王應該在秦國使者沒到達之前趕快恢復孟嘗君的相位,挫敗秦國的陰謀,斷絕它稱強稱霸的計劃。齊王聽後,這還瞭得,趕緊恢復瞭孟嘗君的相位。  忽悠點評:馮諼輕松自如的就忽悠瞭兩國的國君,還使自己的主人官復原職,他處在低位,善於觀察和思考,又抓住瞭兩個國君都想超越對方獨自稱霸的關鍵所在,再略施小技,讓你深信不疑。忽悠本事可謂超強,孟嘗君的食客還真是沒白養。分頁:3/10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4、最懂邏輯的大忽悠蘇秦  忽悠術揭秘:用縝密的邏輯混淆視聽。環環相扣,密不透風。忽悠起來侃侃而談,步步為營,誘導你的思路,使你不由得不信以為真,邏輯性極強,但不乏有詭辯的成分。  忽悠過程回放一:燕昭王是蘇秦的第一個伯樂,在蘇秦替燕國要回被齊國占領的土地過程中,我們可以洞悉他的忽悠的邏輯能力確實非同一般。蘇秦對齊王說:燕昭王是秦惠王的外孫,有強秦作後盾。齊占燕地,必然會令燕國和秦國都對齊國不滿,如果大王能把所占的燕國之地歸還,那麼燕秦二國反而會感激大王的恩德。大王就可以得到秦燕的支持,號令天下,天下還有誰敢不從呢,到那時齊國的霸業也可以成功瞭。齊宣王一聽,是這麼個理兒,就歸還瞭燕國的土地。你看看,人傢分明是要東西去瞭,卻擺出為對方著想的架勢,絕對是忽悠的天才。  忽悠過程回放二:忽悠齊國打宋國,燕國漁人得利。當時燕王想攻打齊國,蘇秦就建議說:如果讓齊國和宋國打起來,定會兩敗俱傷,那時候我們就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得到齊國,你就聽好吧。當時正趕上宋國的友邦秦國派人到秦國商量共同稱帝的事。蘇秦趁機勸說齊王:齊秦並立為帝,天下人是尊齊還是尊秦?   齊王說:當然是尊秦瞭!蘇說:那麼齊放棄帝號,天下是愛齊呢,還是愛秦?齊王說:當然是愛齊瞭。蘇又說:兩帝並立,共約伐趙,與齊軍獨攻宋,哪一個更有利呢?齊王回答:當然伐宋有利。蘇秦接著勸齊王說:如果我們同秦一樣稱帝,天下隻尊秦國,如果我們放棄帝號,天下就愛齊而遠強秦,共約伐趙又不如單獨伐宋。所以我主張您放棄帝號以順應天下。  齊王聽從蘇秦建議,與趙國約定共同抗秦,秦齊關系惡化。蘇秦趁機勸齊王攻宋:宋國國君荒淫無度,天下共憤,如果我們揮師擊宋,正是奉天討罪的壯舉,大王必然威名大振,還可以得到實惠,那時齊國必可稱霸東方。齊王於是攻宋。齊國實力因戰而衰。  忽悠點評:能說會道是大忽悠們的看傢本領。蘇秦循循善誘,步步為營,環環相扣,邏輯縝密。既達到瞭目的,還不漏半點馬腳,“忽悠”的本事可謂登峰造極瞭,無怪乎他能掛六國的相印於一身,遊走於列國之間,這“忽悠”的本事也不是隨便什麼人就能學的來的。分頁:4/10頁  上一頁23456789下一頁  5、最會詭辯的大忽悠張儀  忽悠術揭秘:善於詭辯。狡猾而又詭計多端,為瞭達到忽悠的目的,不擇手段,讓你不由得不上當,有時甚至過河拆橋。即使被人揭穿瞭,還能鬼言巧變,接茬忽悠,讓人應接不暇,隻有上當的份。  忽悠過程回放:拆散齊、楚聯盟是張儀的“忽悠”傑作之一。他對楚王說:當今七雄之中,以秦、楚、齊最為強大,三者之中,又以秦國最強,齊、楚兩國相當。如果楚國與秦國聯盟,則楚國就比齊國強大,反之,如果齊國先與秦國聯盟,則齊國就比楚國強大。所以,楚國最好的出路就是與秦聯盟。  他又許諾在楚國與齊國斷交同秦國結盟之後,秦國會把占領楚國的六百裡土地歸還。楚王一看有利可圖,就與齊國斷交,並且派一名將軍隨張儀回秦國商量收回土地事宜。誰知張儀回秦之後,佯裝摔傷腳,三個月不露面。楚王得知之後,竟以為是因為自己與齊國絕交不夠,於是又派人到齊國大罵齊王,齊王大怒,決定與秦結盟。這時張儀告訴隨行的楚國將領,自己答應歸還楚王的不是六百裡地,而是六裡。

揭秘:民族英雄鄭成功一傢慘遭施瑯滅門慘案真相

  導讀:鄭成功究竟有無留後?一直是史學傢爭議的話題,歷史文獻上稱:“施瑯攻臺,鄭姓一傢遭滅門”,成為歷史上著名的滅門慘案之一,但據史學傢追蹤,鄭成功的確有後代,分佈在臺灣、大陸和日本。歷史文獻上指稱:“施瑯攻臺,鄭姓一傢遭滅門”。成為歷史上著名的滅門慘案之一,正史中留有一段曖昧的文字:“鄭寬,鄭成功之子,行蹤不明”。文獻模糊記載,使得鄭成功究竟有沒有後代,留下不少爭議。  經證實,鄭成功的確有後代,而這項重大的學術追查,則是由日本人完成的。由於鄭成功母親是日本人,日本史學傢對鄭氏傢族格外有興趣。追查鄭成功後代的過程,更仿佛是一部偵探小說。當年,鄭成功孫子鄭克塽向清朝投降。明朝皇族寧靖王聽到消息後,悲憤不已,最後自殺殉國。但在寧靖王自殺前,寫下瞭“風來竹有聲”五個字,送給不支持鄭克塽投降的好友鄭寬(鄭成功的六子),要他趕快逃亡。不料,消息走漏,清朝官兵隨即對鄭寬一傢發出追殺令。  為躲避施瑯的狙擊,鄭寬與次子鄭星,帶著“風來竹有聲”這幅字,往北逃竄,幸運躲過施瑯的追殺,開始隱姓埋名過日子,“不可泄漏自傢身分”,成瞭鄭寬一傢的祖訓。東京幾位歷史學傢,為深入追尋鄭成功後代的下落,特別來到臺灣。他們依線報得知,“風來竹有聲”這幅墨寶,一直都在臺灣南部,隻要可以找到這幅字的主人,就有機會得知鄭氏後代的下落。幾位歷史學傢在臺南市區四處打聽,終於有位老和尚告訴他們,這幅墨寶,就在臺南大地主鄭子香的傢裡。這個線索,讓史學傢的尋人任務露出一線曙光,隻是這項任務並不是從此就海闊天空。   日本學者循線找到鄭成功的第八代子孫──鄭子香,證實“鄭成功的確有後”。鄭子香已經過世,他的兒子,也就是鄭成功第九代子孫鄭守讓,如今也已88歲高齡。前年,鄭守讓的大姊以一百零四歲高齡辭世,鄭成功第九代的子孫中隻剩下他一人瞭。  2005年11月,鄭守讓的南澳住傢,遭“行政院”林務局強行拆毀,連南澳戶政事務所都為他打抱不平。“我從1979年就住在這裡瞭,而且地址、戶口都有,隻是當時不知道要去登記所有權,結果林務局就把我的房子拆毀瞭。”鄭守讓無奈地說。他表示,林務局決定拆毀房屋,卻連一點補助也沒有,使他無傢可歸,現在隻能貸款再買一間便宜的住所棲身。鄭守讓說,他已經88歲,且又無私地為“國傢”做瞭這麼多事情,“政府”不僅連一點獎勵也沒有,如今又將他的房屋拆掉,讓他相當失望。  “風來竹有聲”是寧靖王親筆墨寶,由於這幅墨寶,使鄭成功的後代曝光。鄭守讓是位魚類學傢,被稱為臺灣魚王。日本天皇是鄭守讓好友,兩人也時常通信。鄭守讓自小就對魚類很有興趣,大部分的時間都投入魚類研究。相關閱讀推薦:鄭成功暴亡之謎:中毒而死還是被兒子通奸氣死?抗清中鄭成功兩次圍城失敗的戰略失誤是什麼?揭秘:國姓爺鄭成功為何被日本人視為民族英雄?鄭成功神秘死因:父親降清兒子亂倫被活活氣死?鄭成功遺命為何將親生兒子賜死? 鄭成功之死鄭成功的後代 揭秘國姓爺鄭成功的後代今何在

“攘外必先安內” 蔣介石拾民族英雄嶽飛牙慧?

   文章來源:搜狐作者博客  不知何故,一提起”攘外必先安內”,大傢首先想起的就是蔣介石。其實,”攘外必先安內”的首倡者並不是蔣介石本人。蔣介石不過是繼承古代傳統,拾前輩牙慧而已。  最初,”攘外”與”安內”是並舉的。這一點,在儒傢經典裡有所體現,《毛詩·小雅·車攻序》中雲:”宣王復古也,宣王能內修政事,外攘夷狄,復文武之境土。”由此可以看出,”攘外”、”安內”既是中國儒傢的政治理念,又是中國古代政府的政治傳統與執政本能。  唐宋時期,”安內”先於”攘外”的認識初現。士大夫們針對周邊”蠻夷”的侵擾,總結出如下經驗教訓:”夫外撫內寧,惟聖人不讓”,”然則內先自治,釋四夷為外懼,守成之良資也”。”中原多事,外國窺邊……中國失政,邊夷幸災”。  直接提出”攘內必先安外”的,是南宋名將嶽飛。南宋初年,大大小小的農民起義軍及遊寇慣匪讓政府焦頭爛額,特別是一個從抗金前線潰敗下來的名叫曹成的逃將,流竄到湖廣地區淪落為盜匪後,屢次接受政府招安又屢次反叛。為此嶽飛向趙構建議說:”內寇不除,何以攘外?近郊多壘,何以服遠?比年群盜競作,朝廷務廣德意,多命招安,故盜也玩威不畏,力強則肆暴,力屈則就招。茍不略加剿除,蜂起之眾未可遽殄。”嶽飛的意思,不但建議政府”攘外必先安內”,而且不贊稱對起義軍和遊寇慣匪們實行招安政策。  後來嶽飛平定瞭曹成,但曹成這類遊匪在他眼裡僅是蜂蟻之群,平定他們算不得什麼功勞。嶽飛認為,真正的功勞在於”攘外”。他說:”痛念二聖遠狩沙漠,天下靡寧,誓竭忠孝。賴社稷威靈,君相賢聖,他日掃清胡虜,復歸故國,迎兩宮還朝,寬天子宵旰之憂,此所志也。顧蜂蟻之群,豈足為功!”  嶽飛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問題是天不遂人願,南宋的體制與國情下,導致嶽飛真正的敵人既不是民間義軍與遊寇慣匪,更不是少數民族金政府,而是南宋內部的最高統治者,所以,嶽飛大志未深,屈死九泉,但他的”攘外必先安內”說則流傳瞭下來,一直流傳到鴉片戰爭時期,清政府及其封疆大吏們將其發揚廣大。

鄭成功為何被日本人視為民族英雄:有血緣?

  鄭成功於康熙元年(1662年)率將士數萬人擊敗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被後人稱為“民族英雄”。但頗令人費解的是,隔海相望的日本竟也將鄭成功奉為“民族英雄”。文史學者研究瞭日本人特殊的考慮。  其一,鄭成功有日本血緣。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曾是一名海盜首領,流落在日本多年並與日本女子田川松結合,於明朝天啟四年在日本平戶海濱產下鄭成功。  其二,鄭成功抗清正中日本下懷。1646年鄭成功起兵抗清,成為南明最主要的抗清勢力。而日本征服中國的野心,從清朝時期開始進入實際操作階段。敢於與清朝對抗的鄭成功,正吻合瞭日本敵視中國的需要。  其三,鄭成功興臺符合日本野心。由於鄭成功拒不投降滿清,其後人也長期割據臺灣抗拒統一,這在一定程度上迎合瞭日本企圖霸占臺灣、大搞分裂的野心。在他們眼中,鄭成功是第一個日裔子孫經營臺灣的例子。  其四,鄭成功被歪曲成日本武士。在日本作傢近松門左衛門的《國姓爺合戰》中,把鄭成功這位中國民族英雄形象肆意加以歪曲和改造,以符合日本政治軍事目的之需要。他們胡說鄭成功是在日本長大,還給他起瞭一個日文名字“和藤內”。這出戲連續3年在日本上演不衰,觀眾多達20多萬人次。

民族英雄鄭成功有支黑人洋槍隊

  1662年,民族英雄鄭成功率軍收復臺灣,在中國歷史上留下瞭光輝的一筆。然而很多人不知道,在鄭成功的復臺大軍之中,有許多來自不同國傢的外籍戰士在為中國的統一而戰鬥,包括大批黑人士兵。  非洲黑人伴隨西方殖民軍隊來華  明末清初,隨著西方殖民者叩關而來,許多非洲黑人也來到瞭中國。這些黑人主要有兩個來源:一是被販賣而來的黑奴,二是在殖民者的迷惑下,出於宗教熱情來華進行冒險活動的黑人。他們在西班牙、葡萄牙與荷蘭軍隊中當兵,成為瞭殖民軍隊的重要組成部分。1622年,在葡荷爭奪澳門的戰爭中,黑人對戰鬥的勝利起瞭決定性的作用。來自非洲的黑人甚至成瞭葡萄牙駐澳門軍隊的主力。  黑人給中國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忠勇善戰。明人史籍中記載黑人“善鬥”,戰鬥力很強,沖鋒陷陣,在所不辭;清工部右侍郎賽尚阿奏陳澳門情況時也說,此間有“番哨三百餘人”,皆以黑人充當,“終年訓練,無間寒暑”。  黑人洋槍部隊成為鄭成功的貼身衛隊  雖然黑人在澳門等地的社會中擔當瞭維護社會治安的重要工作,但卻沒有相應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地位。許多黑人不滿遭受奴役的現狀,加之明朝邊疆將領的召喚,許多黑人紛紛逃出虎口,尋找新的生活。1647年,從澳門逃跑的黑人已超過200人,其中很多逃到瞭南明勢力控制區,他們明確表示不願再為葡萄牙人幹活,願意為南明皇帝工作。當時,東南沿海一帶許多地方勢力的軍隊中,都有黑人士兵。鄭成功的父親、當時威震東南沿海的商人武裝領袖鄭芝龍手下就有一支由黑人組成的軍隊。  據史籍記載,南明隆武帝依附鄭芝龍,在福州稱帝。在鄭芝龍手下有一支由300名不同民族黑人組成的部隊。這些黑人都是基督徒,對鄭氏父子忠心耿耿,深得鄭芝龍和鄭成功父子兩人的信任。根據比利時傳教士魯日滿的記錄,這些黑人多是咖吠哩人,據推斷,他們可能是南部非洲的班圖人。這些黑人作戰英勇,為鄭氏集團的建立和鞏固作出瞭貢獻。  在鄭芝龍的軍隊中,還有由白人和日本人組成的部隊。與他們相比,黑人部隊軍餉雖低,但更加忠實可靠,並且“猛過白番鬼”。不僅如此,鄭成功軍中的黑人還擅長鑄造和使用火槍,為鄭氏軍隊提供瞭武器和後勤保障。西方人撰寫的《在華方濟各會會志》中曾寫道:“這些士兵是鄭芝龍從澳門和其他地方弄來的”,“他們的頭領叫路易斯·德·瑪托斯,是一個聰明、理智的黑人”。鄭芝龍“手下一直有大量的從澳門來的棕褐色基督徒為其效勞。他們有自己的連隊,是優秀的銃手(火槍手)。他(鄭芝龍)最信任他們,用他們護身、充兵役”。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有一次,黑人通宵達旦地慶祝耶穌升天節。黎明時鳴號放槍,巨大的聲響令鄭芝龍吃瞭一驚,還以為遭到敵人進攻。得知原因後,鄭芝龍不但沒有懲罰他們,還下令賞賜酒水、糕點,並賜銀作為白天繼續慶祝的費用。鄭芝龍對手下如此之寬容,難怪會有那麼多的黑奴前來投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黑人士兵逐漸能夠聽懂漢語,但僅“能曉人言而自不能言”。  這支經過千錘百煉的黑人精銳部隊,在鄭芝龍降清後繼續為鄭成功服務。其中,有一支由黑人雇傭兵組成的洋槍部隊,成為瞭鄭成功的貼身衛隊。在鄭成功進攻南京的戰役中,黑人部隊在南京城墻下和長江邊與清軍浴血奮戰。不僅如此,這支黑人部隊還參加瞭收復臺灣的戰役,為中國的國傢統一作出瞭貢獻。  黑人士兵成功勸降部分侵臺荷軍  1661年陰歷3月,鄭成功率2.5萬大軍、戰船數百艘,出兵收復臺灣。在攻克澎湖列島後,鄭成功趁荷蘭殖民軍疏於防守之機,率大軍在臺灣南部的禾寮港順利登陸,並全殲荷蘭守軍。接著,鄭軍擊敗荷蘭援軍,進而圍困荷軍主力於赤嵌城和臺灣城。  在圍城同時,鄭成功在臺灣島內施行安撫政策,下屯墾令解決軍需,嚴肅軍紀,懲辦違法官兵。他還到高山族同胞居住區察訪、慰問,贏得瞭民心。在鄭軍未到的雞籠(今基隆)、淡水等地,臺灣同胞自發拿起武器驅逐荷軍。  收復臺灣之時,鄭成功采取瞭軍事打擊和政治瓦解相結合的戰法,在優勢兵力的打擊下,對被圍困或戰敗的敵軍,開展政治攻勢,如戰場喊話、送書信、發文告,利用投降的官兵做勸降工作等,起到分化瓦解敵軍的作用。鄭成功派手下的黑人士兵同荷軍中的“烏番兵”(黑人士兵)進行聯絡,策動他們投降。這些“烏番兵”屬於奴隸士兵,平時備受荷蘭殖民者欺凌。在鄭成功強大的政治攻勢之下,不少“烏番兵”出城投降,加入瞭鄭成功的部隊。  很快,赤嵌荷軍宣佈投降。臺灣城內的荷軍也眾叛親離,漸漸無法支撐,但他們仍不肯投降,企圖等待援軍來解救自己。在這種情況下,鄭成功下令對荷蘭殖民者發動總攻,一舉攻下瞭臺灣城外重要據點烏德勒支堡。龜縮在臺灣城內的荷蘭守軍殘餘僅剩600餘人,由於傷殘、饑餓和患病,幾乎喪失瞭戰鬥力。此時又傳來援軍無法抵達的消息,在雙重打擊之下,荷蘭人不得不獻城投降。1662年2月1日,荷蘭殖民者頭子揆一在投降書上簽字。至此,被荷蘭侵占達38年之久的臺灣回歸祖國懷抱。  鄭軍在圍殲荷軍時,得到瞭黑人士兵的配合。從某種意義上說,鄭成功收復臺灣之役,也因此帶有瞭解放“黑奴”的色彩。由於資料所限,我們對這些黑人的最後歸宿缺乏瞭解,隻知道在鄭經(鄭成功之子)統治臺灣期間,有支黑人軍隊曾作為宮中衛隊及仆役用。作為長期忠誠服務的報答,一些中國婦女曾被許配給黑人戰士,為他們生兒育女。這些勇敢的戰士最後終老於這塊他們曾為之浴血戰鬥的異國土地。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楊靖宇的英雄事跡:著名抗日民族英雄楊靖宇簡介

  導讀: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東北抗日聯軍創建人和領導人楊靖宇犧牲後,當殘忍的日軍割頭剖腹,發現他的胃裡盡是枯草、樹皮和棉絮,竟無一粒糧食,也無不為之震驚。  楊靖宇,1905年生於河南省確山縣。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7年4月參與領導確山農民暴動,同年5月轉入中國共產黨。大革命失敗後,組織確山起義,任農民革命軍總指揮。1928年後,在河南、東北等地從事秘密革命工作。曾5次被捕入獄,屢受酷刑,堅貞不屈。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他任中共哈爾濱市委書記、兼滿洲省委軍委代理書記。1932年秋被派往南滿,組建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二軍南滿遊擊隊,任政治委員,創建瞭以磐石紅石砬子為中心的遊擊根據地。1933年9月任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一獨立師師長兼政治委員。1934年4月聯合17支抗日武裝成立抗日聯合軍總指揮部,任總指揮。後任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軍軍長兼政治委員、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總司令兼政治委員。率部長期轉戰東南滿大地,威震東北,配合瞭全國的抗日戰爭。中共六屆六中全會曾致電向以楊靖宇為代表的東北抗日武裝表示慰問,贊之為“冰天雪地裡與敵周旋7年多的不怕困苦艱難奮鬥之模范”。  1939年在東南滿地區秋冬季反“討伐”作戰中,他與魏拯民等指揮部隊化整為零、分散遊擊。自己率警衛旅轉戰於蒙江一帶,最後隻身與敵周旋5晝夜。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蒙江三道崴子壯烈犧牲,時年35歲。為紀念他,1946年東北民主聯軍通化支隊改名為楊靖宇支隊,蒙江縣改名為靖宇縣。 楊靖宇的英雄事跡相關閱讀推薦:上海皇帝杜月笙的故事:上海灘的極端傳奇人物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漢文化與藏文化的傳播吉鴻昌的英雄事跡:抗日名將吉鴻昌是個怎樣的人劉胡蘭英雄事跡故事:女烈士短暫而光輝的一生

嶽飛簡介 南宋時期著名的軍事傢民族英雄嶽飛生平

  嶽飛(1103—1142),字鵬舉,宋相州湯陰縣(今河南安陽湯陰縣)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傢、戰略傢、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他於北宋末年投軍,從1128年遇宗澤起到1141年為止的十餘年間,率領嶽傢軍同金軍進行瞭大小數百次戰鬥,所向披靡,“位至將相”。1140年,完顏兀術毀盟攻宋,嶽飛揮師北伐,先後收復鄭州、洛陽等地,又於郾城、潁昌大敗金軍,進軍朱仙鎮。宋高宗、秦檜卻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牌下令退兵,嶽飛在孤立無援之下被迫班師。在宋金議和過程中,嶽飛遭受秦檜、張俊等人的誣陷,被捕入獄。1142年1月,嶽飛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與長子嶽雲和部將張憲同被朝廷殺害。宋孝宗時嶽飛冤獄被平反,改葬於西湖畔棲霞嶺。後又追謚武穆、忠武,追封鄂王。  嶽飛是南宋最傑出的統帥,他重視人民抗金力量,締造瞭“連結河朔”之謀,主張黃河以北的抗金義軍和宋軍互相配合,夾擊金軍,以收復失地。嶽飛治軍,賞罰分明,紀律嚴整,又能體恤部屬,以身作則,他率領的“嶽傢軍”號稱“凍殺不拆屋,餓殺不打擄”。金人流傳著“撼山易,撼嶽傢軍難”的名句,表示對“嶽傢軍”的最高贊譽。嶽飛反對宋廷“僅令自守以待敵,不敢遠攻而求勝”的消極防禦戰略,一貫主張積極進攻,以奪取抗金鬥爭的勝利。他是南宋初唯一組織大規模進攻戰役的統帥。嶽飛的文學才華也是將帥中少有的,他的不朽詞作《滿江紅·怒發沖冠》,是千古傳誦的愛國名篇,另有《嶽忠武王文集》傳世。

戚繼光簡介 明朝抗倭名將民族英雄戚繼光生平

  戚繼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卒謚武毅。漢族,山東登州人,祖籍安徽定遠,生於山東濟寧。明朝傑出的軍事傢、書法傢、詩人、民族英雄。  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餘年,掃平瞭多年為虐沿海的倭患,確保瞭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後又在北方抗擊蒙古部族內犯十餘年,保衛瞭北部疆域的安全,促進瞭蒙漢民族的和平發展,寫下瞭十八卷本《紀效新書》和十四卷本《練兵實紀》等著名兵書,還有《止止堂集》及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呈報朝廷的奏疏和修議。  同時,戚繼光又是一位傑出的兵器專傢和軍事工程傢,他改造、發明瞭各種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戰船、戰車,使明軍水路裝備優於敵人;他富有創造性的在長城上修建空心敵臺,進可攻退可守,是極具特色的軍事工程。  戚繼光幼年時風流倜儻,很有個性。雖然傢境貧寒,但是他喜歡讀書,通曉儒經、史籍。公元1544年(嘉靖二十三年),戚繼光繼承祖上的職位,任登州衛指揮僉事。  公元1546年(嘉靖二十五年),戚繼光負責管理登州衛所的屯田事務,當時山東沿海一帶遭受到倭寇的燒殺搶掠,戚繼光有心殺賊,寫下瞭“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的詩句。   公元1553年(嘉靖三十二年),戚繼光受張居正的推薦,進署都指揮僉事一職,管理登州、文登、即墨三營二十五個衛所,防禦山東沿海的倭寇。  公元1555年(嘉靖三十四年),戚繼光被調往浙江都司僉事,並擔任參將一職,防守寧波、紹興、臺州三郡。  戚繼光在戎馬倥傯之際,既寫成瞭《紀效新書》、《練兵實紀》等軍事著作,又留下瞭《止止堂集》等詩文篇章,在當時那個年代就享有“偉負文武才如公者,一時鮮有其儷”的贊譽。《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贊戚繼光的詩“格律頗壯”、“近燕趙之音”。  萬歷十年(1582年)九月,戚繼光把歷年所寫詩文合編成五卷,即《橫槊稿》三卷、《愚愚稿》二卷,合稱《止止堂集》。止止堂是薊州總理署中戚繼光的三間書房,也兼辦公之用。(堂名“止止”,取《周易》“大畜”卦意。“大畜”之卦,上卦為艮,下卦為乾。艮為山,為止;乾為天,為健。其卦意是“健而止”,謂剛健而不妄行,可止則止。)《止止堂集》以詩為主,也有戚繼光“誓戒、祭告、奏凱、悼亡、紀行、贈答”等方面的文章。

袁崇煥簡介 明末著名軍事傢民族英雄袁崇煥生平

  袁崇煥(1584年-1630年),字元素,號自如,廣東東莞人,祖籍廣西梧州。於萬歷十二年(1584年)四月二十八日出生於廣東東莞石碣鎮水南鄉,年十四隨祖袁世祥,父袁子鵬遷至廣西藤縣(一說出生於廣西佈政使司梧州府藤縣北門街)。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中進士。明末著名軍事傢、民族英雄、抗清(後金)名將。多次以少敵多擊敗強敵,先後取得瞭寧遠大捷、寧錦大捷、京城保衛戰(廣渠門大捷、左安門之捷、南海子襲營)等勝利,一生無一敗績,被皇太極稱為十五年來從未有過的勁敵。己巳之變,後金實施反間計,最後被崇禎帝以通敵謀叛之罪磔殺。如今,在斬帥和袁崇煥最後是否死於反間計的問題上,尚存在不同看法。  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袁崇煥中三甲第四十名,賜同進士出身,授福建邵武知縣。萬歷四十八年(1620年),袁崇煥被朝廷任命為福建邵武知縣。邵武(今福建省邵武市),位於福建西北部,武夷山南麓,瀕臨閩江支流富屯溪,為“八閩屏障”。  袁崇煥在邵武知縣任上的重要事跡,流傳下來的主要有五件:  第一,救民水火。《邵武府志》記載:袁崇煥“素(qiáo)捷有力,嘗出救火,著靴上墻屋,如履平地”。  第二,處理冤獄。《邵武府志》記載“明決有膽略,盡心民事,冤抑無不伸”。  第三,關心遼事。夏允彝《幸存錄》記載:袁崇煥“為閩中縣令,分校闈中,日呼一老兵習遼事者,與之談兵,絕不閱卷”。袁崇煥瞭解遼東邊事,為後來的軍旅生涯,做瞭初步的準備。  第四,聚會奎英。袁崇煥企盼做一番大事業,就要聯絡、組織志同道合者,為共同理想而奮鬥。袁崇煥在邵武招納的軍人如羅立,後在固守寧遠之戰中向城北後金軍大營,燃放西洋大炮,一炮發中,“殲虜數百”。發揮瞭很大的作用。   第五,題辭高塔。袁崇煥在邵武為民救火、處理冤獄、關心遼事、聚會奎英的文物標志,是他題寫塔名的聚奎塔。  塔額中題“聚奎塔”三個字,陰文,顏體,行楷,舒朗,蒼勁,剛挺,圓渾,流暢。這方題刻,字跡清晰,完好無損,是至今袁崇煥留下惟一可信的極為珍貴的墨跡與文物。  邵武知縣袁崇煥任職不久,遵照朝廷的規定,於天啟二年(1622年),到北京朝覲,接受朝廷的政績考核。他利用在京的時機,察視邊塞,瞭解形勢,為遼事進行準備。  此時遼東形勢,已經越來越危急。遼東經略王在晉分析當時關外形勢道:“東事離披,一壞於清、撫,再壞於開、鐵,三壞於遼、沈,四壞於廣寧。初壞為危局,再壞為敗局,三壞為殘局,至於四壞——捐棄全遼,則無局之可佈矣!逐步退縮之於山海,此後再無一步可退。”意思是:明朝先失陷撫順、清河、開原、鐵嶺、遼陽、沈陽,又失陷廣寧,丟棄全遼,無局可守。《明史》記載:自努爾哈赤攻陷撫順以來,明朝在遼東的總兵官,陣亡者共14人:撫順則張承胤,薩爾滸之戰則杜松、劉、王宣、趙夢麟,開原則馬林,沈陽則賀世賢、尤世功,渾河則童鐘揆、陳策,遼陽則楊宗業、梁仲善,廣寧則劉渠、祁秉忠。天啟帝驚慌失措,抓住首輔葉向高“衣袂而泣”。京師朝野官員,談敵色變。張岱在《石匱書後集》中說:“時廣寧失守,王化貞與熊廷弼逃歸,畫山海關為守。京師各官,言及遼事,皆縮朒不敢任。崇煥獨攘臂請行。”  袁崇煥在這個明朝關外局勢空前嚴重的態勢下,單騎出關,巡視形勢。《明史·袁崇煥傳》記載:  天啟二年正月,朝覲在都。禦史侯恂請破格用之,遂擢兵部職方主事。無何,廣寧師潰,廷議扼山海關,崇煥即單騎出閱關內外。部中失袁主事,訝之,傢人亦莫知所往。已,還朝,具言關上形勢。曰:“予我軍馬錢谷,我一人足守此!”廷臣益稱其才,遂超擢僉事,監關外軍,發帑金二十萬,俾招募。  在失陷廣寧的第四天,禦史侯恂慧眼識人,不泥成規,題請破格擢用袁崇煥,具疏奏言:“見在朝覲邵武縣知縣袁崇煥,英風偉略,不妨破格留用。”  明天啟帝采納侯恂等的建議,授袁崇煥為兵部職方司主事,旋升為山東按察司僉事、山海監軍。  袁崇煥赴任前,往見革職聽勘在京的熊廷弼。熊廷弼問:“操何策以往?”袁崇煥答:“主守而後戰。”熊廷弼躍然喜。  袁崇煥任職後,上《擢僉事監軍奏方略疏》。力請練兵選將,整械造船,固守山海,遠圖恢復。他疏言:“不但鞏固山海,即已失之封疆,行將復之。”當時山海關外廣大地域,為漠南蒙古哈剌慎等部占據,袁崇煥便駐守關內。朝廷采納薊遼總督王象乾的奏議,對邊外蒙古部落實行“撫賞”政策,就是頒發賞銀,爭取他們同明朝結盟,共同抵禦後金。一些蒙古部落首領接受瞭“撫賞”,遼東經略王在晉令袁崇煥移到山海關外中前所(今遼寧省綏中縣前所鎮)。王在晉又令袁崇煥往前屯(今遼寧綏中前屯),安置遼民流亡、失業者。袁崇煥受命之後,連夜趕路,叢林荒野,虎豹出沒,天明入城,將士都贊嘆他的勇敢與膽量。

林則徐簡介 清朝後期政治傢民族英雄林則徐生平

  林則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區)人,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櫟社散人等,是中國清朝後期政治傢、思想傢和詩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廣總督、陜甘總督和雲貴總督,兩次受命欽差大臣;因其主張嚴禁鴉片、抵抗西方列強的侵略,在中國有“民族英雄”之譽。  1839年,林則徐於廣東禁煙時,強迫外國鴉片商人交出鴉片,並將沒收鴉片於虎門銷毀。虎門銷煙使中英關系陷入極度緊張狀態,成為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導火索。  盡管林則徐一生力抗西方入侵,但其對於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貿易則持開放態度,主張學其優而用之。根據文獻記載,他至少略通英、葡兩種外語,且著力翻譯西方報刊和書籍。晚清思想傢魏源將林則徐及幕僚翻譯的文書合編為《海國圖志》,此書對晚清的洋務運動乃至日本的明治維新都具有啟發作用。  林則徐的父親林賓日原名林天翰,字孟養,號暘谷,嘉慶侯官歲貢生,是當地的教書先生,於鄰居羅氏的地方開設書塾。而林則徐的母親陳帙,為閩縣歲貢生陳聖靈之第五女。  林賓日陳帙夫婦一共生育十一名子女:長子林鳴鶴(早夭)、次子林則徐、三子林霈霖及八名女兒。   雖然林賓日為私塾教師,中瞭秀才後又可領取公糧。但傢裡人口眾多,僧多粥少,甚至三餐都無以為繼。林母陳帙瞞住丈夫,偷偷以女紅這項手藝幫補傢計,她也將此剪紙手藝傳於女兒,才能維持傢庭生活。後來,林則徐在其著文《先妣事略》中憶述:  “逾年,傢君入學,旋食廩餼。此後館谷雖稍充,而食指漸繁,貧如故。先妣工針鑿,又善翦彩為草木之花。大者成樹,其小至於一莖一葉,皆濯濯有生意。歲可易錢數十緡,遂資其值,以佐傢計。不孝姊妹八人,皆以先慈之教,備傳其妙。不孝幼隨傢君之塾,每夕歸,則敝廬四壁,短幾一檠,讀書於斯,女紅亦於斯。不孝夜分就寢,而先妣率諸姊妹勤於所事,往往漏盡雞嗚尚未假寢。其他困苦之狀,類非恒情所能堪者。不孝見而愀然,請代執勞苦或推讓飲食,輒正色曰:‘男兒務為大者、遠者,豈以是瑣瑣為孝耶!讀書顯揚,始不負吾苦心矣。’”  傢計雖不用代勞,但林則徐每天到書塾之前,都會先為母親姊妹的工藝品拿到店鋪寄賣,放學後,則再到店鋪收錢交回母親。貧苦的童年和嚴格的傢教,使他日後升至高官時都保持清儉的習慣和察民疾苦的作風。  林則徐從政40年,歷官13省,是著名的封建政治傢,地主階級改革派的代表人物。雖然作為封建官吏,存在“忠君”思想,鎮壓過少數民族起義,但在中華民族面臨淪入半殖民地的緊要關頭,他挺身而出,“置禍福榮辱於度外”,堅決實行禁煙,抵抗外國武裝侵略,捍衛瞭國傢主權和領土。還主張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發展民族工商業。這是他一生活動和思想的主流。林則徐不愧是中國近代第一位民族英雄。林則徐生平愛好詩詞、書法,著有《雲左山房文鈔》、《雲左山房詩鈔》、《使滇吟草》和《林文忠公政書》《荷戈紀程》等著作。所遺奏稿、日記、公牘、書札、詩文等,建國後輯為《林則徐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