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水師

鄭和水師的三大海戰勝利:攻破錫蘭活捉瞭國王

  第一戰:大敗海盜,生擒大佬  永樂5年(1407年)九月,鄭和水師首度遠航後班師回國,各國使者跟隨進京朝見。鄭和進獻俘獲的舊港海盜大佬陳祖義。  舊港即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巨港,永樂年間明朝曾在此設立大明舊港宣慰司,是為大明在南洋的最高行政機構。  祖籍廣東潮州的陳祖義,是當時最著名的海盜集團首領,明洪武年間逃至南洋後,盤踞在馬六甲從事海盜十餘年,集團成員鼎盛時超過萬人,戰船百艘,雄霸於日本、印度洋、中國臺灣、南海等海面。朱元璋曾懸賞50萬兩白銀捉拿陳祖義。  鄭和水師首次遠航班師時,曾派使者前去招撫,陳祖義詐降,暗中策劃攔船搶劫,妄圖劫掠幾艘鄭和的“寶船”。鄭和率水師合圍陳祖義,殺死海盜5000餘人,燒毀海盜船隻10艘,俘獲7艘,活捉陳祖義。後來,陳祖義這位海盜大佬在京城被處死。  第二戰:攻破錫蘭,活捉國王  永樂6年九月,鄭和水師經過短暫修整後再度遠洋,前往印度洋島國錫蘭(今斯裡蘭卡)。錫蘭國王亞烈苦奈爾心懷叵測,竟把鄭和誘至國中,勒索金銀財寶,還派出重兵搶劫鄭和船隊。  鄭和察覺到錫蘭城內空虛,便伺機率精銳之師出其不意攻破錫蘭山城,一舉活捉亞烈苦奈爾及其妻兒老小、官吏隨從。  永樂九年6月,鄭和回朝中進獻俘獲的錫蘭國王。明成祖朱棣為顯示泱泱大明的氣度,下令赦免錫蘭國王死罪,放其回國。   第三戰:痛擊蘇幹刺,俘虜偽王子  永樂11年十一月,鄭和水師三下西洋。船隊抵達今印尼蘇門答臘島時,偽王子蘇幹刺正策劃殺主自立。  蘇幹刺是原蘇門答臘國王的兒子,後來蘇門答臘國遭到那孤兒國侵略,蘇門答臘國王中毒箭而死,王子蘇幹刺尚年幼,王妃便下令,如有勇士能替國王報仇,就嫁其為妻。一老漁翁挺身而出,率軍打敗那孤兒國,王妃果然嫁給瞭老漁翁,並尊其為老國王。蘇幹刺成人後,就拉起自己的隊伍殺掉瞭老漁翁國王,然後逃往山中另立山頭。  蘇幹刺怨恨鄭和未賞賜自己,便率水軍攔截鄭和水師。鄭和隨即率師迎頭痛擊、窮追猛打,把蘇幹刺的水軍打得一敗塗地,直到活捉蘇幹刺及其妻兒。永樂十三年鄭和帶著俘虜的蘇幹刺回國,朱棣下令把蘇幹刺殺瞭。相關閱讀推薦:鄭和打海盜:600年前剿滅當時世界最大的海盜集團鮮為人知:鄭和曾出使日本 攜“臣服表”而回國永樂大帝朱棣是如何通過鄭和下西洋來賺錢的?鮮為人知的“鄭和下東洋” 不能排除尋找建文帝鄭和下西洋管瞭多少閑事?七下西洋都幹瞭什麼?

困擾北洋水師的致命問題:西洋的裝備陳舊的內涵

影響軍隊作戰能力的因素很多,其中教育訓練作為將作戰思想和武器裝備等戰鬥力要素轉化為實際作戰能力的催化因子,顯得尤為關鍵。晚清北洋海軍在甲午海戰中全軍覆沒,從軍事教育訓練的角度深入考察和客觀評析歷史得失,汲取其經驗教訓,具有重要意義。 開創近代海軍教育新路 晚清海軍在其籌建與成軍過程中,逐步構建起近代海軍軍事教育體系,探索軍事人才培養新模式,不僅培養瞭籌建海軍急需的專業人才,更挑戰瞭封建社會教育傳統,推動瞭中國社會近代化進程。 晚清政府在兩次鴉片戰爭後拉開瞭籌建近代海軍序幕,通過興辦新式海軍學校培養專業人才,開啟瞭近代軍事教育之先河。1866年,左宗棠奏請在福州建廠造船的同時設立“求是堂藝局”,即福州船政學堂,並主持制定瞭辦學章程,成為近代第一所海軍學堂。福州船政學堂很快取得顯著成績,並被晚清政府所重視。繼福州船政學堂之後,各地依照福州船學堂的辦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相繼開辦瞭多所新式海軍學堂,教授海軍所需科學知識和專業技能。 晚清海軍著力構建近代化海軍軍事教育內容體系,從開辦各海軍學堂開始,便強調學習先進的自然科學知識和軍事實用技術,並要求所有學員必須掌握一門外語。與封建社會私塾和書院相比,教育內容發生瞭根本性的變革。海軍學堂也因此成為中國近代科學技術教育的真正發源地。以福州船政學堂為例,分前學堂和後學堂,前學堂為制造學堂,後學堂為駕駛學堂。前學堂根據造船所需技術知識設置課程,包括算術、制圖、物理、三角、幾何、微積分、機械原理等,還設有蒸汽機制造和船體制造等實習課。後學堂按照駕駛船舶所需專業知識設置課程,全部采用英語教學。 首先,海軍學堂率先打破封建社會的科舉考試選才模式,采取不拘一格的招生途徑。不限出身門第,向社會公開招生。招生對象直接面向社會最底層,走出瞭更為寬廣的選才之路,這無疑在晚清時期為中國近代教育吹來瞭一股新風。其次,建章立制規范學堂管理。福州船政學堂的《求是堂藝局章程》,詳細規范教學活動和行政管理,學生須嚴格遵守。再次,海軍學堂根據海軍軍事教育要求選擇方法和手段,采取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方式,推行全新教學模式。

北洋水師的醜聞:有人開軍艦走私 赴香港買春

  1895年,大年初一。李鴻章府門大閉,他下令不宴客,原則上也不見客。   往年,這位北洋大臣必定是要接受官員拜年的。可今時不同往日,春節前三天,日軍兩萬五千人,已在山東榮成龍須島登陸。他苦心經營的北洋水師,經去年與日艦在大東溝一役之後元氣大傷,正窩在威海衛不敢出戰迎敵。   整個京城也籠罩在緊張的氣氛中,朝廷以戰亂未平為由,所有官辦的新春宴會,都廢而不舉。   臨潰滅前有人想的是仕途和女人   但這天他還是見瞭一些親信,比如羅豐祿。   羅豐祿是北洋水師營務處總辦,曾出任李鴻章的英文秘書,他憑這層關系,前後張羅北洋水師的籌辦事宜,也算創建者之一。

曾經的第一水軍:大明水師,三百年歷史未嘗敗績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水師就是大明水師,明朝三百年基業,大明水師未嘗敗績。  明朝水師實力綜合作戰能力可以列前七位,嘉靖到萬歷年間,僅僅在江浙一帶,戰船的型號就達到瞭二十一種,如果加上福建和兩廣,型號更是繁多。  隨著火器的大量應用,海軍戰術也隨之發生瞭重大改變,抗倭名將俞大猷適時提出“海戰不過是以大船勝小船,以大銃勝小銃;以多船勝寡船,以多銃勝寡銃。”在嘉靖年間,明軍的戰船一半以上的戰鬥人員都使用火器,而到瞭萬歷年間,比例達到瞭99%。  明朝水師主要以福船為主,誕生於福建沿海的一種船型的統稱,其底尖上闊,首尖尾寬兩頭翹。建材主要為福建的松、杉、樟、楠木。共有六號,海戰用的福船,是指一號和二號。按曾在1560年取得數次大勝的抗倭名將戚繼光雲:“福船高大如城,非人力可驅,全仗風勢,倭船自來矮小如我小蒼船,故福船乘風下壓,如車碾螳螂。鬥船力而不在鬥人力”據《武備志》雲“用火器與浪漕間,起伏蕩漾,未必能中賊。即使中矣,亦無幾何,但可假次以嚇敵人之心膽耳。所恃者有二:發射佛朗機。是惟不中,中則無船不粉,一也。以火球之類於船頭,相遇之時,從高擲下,火發而賊船焚,二也”。由此可見中國海軍船型大,幹舷高,在沖撞等近戰場合有明顯優勢。   一:一號稱大福船,柁樓三重,底尖上闊,首尾高昂,能容百人“吃水太深,起止遲重”,機動性能不好。  二:二號福船:二號稱福船較一號稍小,“合常用之”。福船高大如樓,可容百人。底尖上闊,船首昂起張開,尾部高聳,吃水約3.5米,艦首備紅夷炮1門、千斤佛郎機6門、碗口銃3門,迅雷炮20門,噴筒60個,嚕密銃10支,弩箭500支,火藥弩10張,火箭300支,火磚100塊,及冷兵器上千。乘員64人,水手9人,戰士55人。  三:草撇船:福船型中的第三號稱為草撇船,又名哨船,比福船小。  四:海滄船:福船型中的第四號稱為海滄船,和哨船差不多,比福船稍小,吃水約七八尺,風小時機動,配合福船。武器裝備有千斤佛郎機4門,碗口銃3個,嚕密銃6,噴筒50,煙罐80,火炮10,火磚50,火箭200,藥弩6張,弩箭100。乘員53人,水手9人,戰士44人。  五:蒼山船:海滄船中最小的叫蒼山船,船體較小,高出水面,吃水5尺,設有櫓,風順則揚帆,風息則蕩櫓。此船輕便靈巧,主要用於追敵和撈取首級。裝備千斤佛郎機2門,碗口銃3個,嚕密銃4把,噴筒40個,煙筒60個,火磚30塊,火箭100支,藥弩4張,弩箭100支。全船37人,水手4人,戰士33人,編三甲。第一甲佛郎機與鳥槍,第三甲火器,第二甲冷兵器。  這樣強大的水師陣容是前所未有的,在當時的歷史時期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水師。相關閱讀推薦:北洋水師的醜聞:有人開軍艦走私 赴香港買春困擾北洋水師的致命問題:西洋的裝備陳舊的內涵鄭和水師的三大海戰勝利:攻破錫蘭活捉瞭國王北洋水師並非貪生怕死:素質低下為日本惡意詆毀解密為何李鴻章執意要建立北洋水師?

北洋水師降服始末:提督丁汝昌為何最終選擇瞭死

  北洋水師降服始末  勸降信《致大清國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信函原文用英文書寫,後譯成日文上報大本營備案,現館藏國立公文書館,全文如下:  僅呈一書致丁汝昌提督閣下。  時局變遷,吾等不幸成為敵國,然今日之戰乃國與國之戰,非吾等個人間之反目,吾與閣下之情誼依然如昔日之良友。今此一書非催促閣下歸降,吾深知閣下之苦衷及敗局之深刻。從國傢與個人利益衡量,取中庸之道從長計議乃為上策,故誠以言表。  凡天下大事,當事者迷,旁觀者清也,吾等焉能沉默不與友言乎?熟慮之下瀆告閣下深思。開戰以來,貴國陸海軍連戰連敗,其原因乃平心靜氣、審時度勢為難事,憑閣下之英明,定知其中之奧理。貴國敗至今日,非君臣一兩人之罪過,實為從來墨守成規之制度所累。有史以來,貴國奉行學而優則仕之吏治,千年歷史證明此制度並非完美。貴國如此一來孤立獨往於世界,自然會永遠失去完美之物。今日變化中之大千世界,夜郎自大、孤陋寡聞之國,焉能不敗乎?  如同閣下所知那樣,三十年前日本帝國亦曾歷經辛酸的過去,國傢幾乎到瞭洋夷入侵的危難邊緣。此後帝國廢棄舊制推行維新治國之方略,辟得國傢圖強之路。今貴國若也能圖維新、思改革,乃將國傢之幸,否則早晚不能逃脫滅亡之命運。此理數必致氣數,這一奧理在本次戰爭中得以窺見,否定其理必至其厄運也。臣子虛偽之卑謙,乃為博得主子歡心所致,久而久之壯志便會頹而廢之,當國傢委以重任之時,即不堪大任亦無所作為。貴國擁有廣大之疆域和最古的文化,如果舊帝國能改革一新,其基礎則會永遠穩固於不敗之地。論理不易,其事在理,時間可明鑒矣。   閣下若全軍降服,艦船獻與,這與主子荒廢國傢社稷比較而言,實乃區區之小節。請閣下傾聽真誠友人肺腑之言,吾以屹立世界的日本武士之名譽向閣下發誓,閣下或暫時雲遊吾國,待它日貴國振興之時,必有大展宏圖之機會。有史以來,棄小節而忍辱負重,成大事者比比皆是。如法國元帥麥克馬洪,曾是阿爾及利亞總督,後降於法國,法國人無羞辱與他,他的政績和名望使他成為法國第二任總統。又如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的帕夏,在普雷烏納戰役中一敗塗地,降服後成瞭敵軍俘虜。忍辱負重的他歸國後並無影響仕途,後榮耀陸軍大臣,立下改革軍政建立偉業的功勞。閣下如若歸順吾國,天皇陛下定會大度賦予閣下與吾等相同之待遇。天皇陛下曾經對舉反叛旗幟歸順的藩閥,如榎本海軍中將、大鳥樞密顧問官等,不但予以容赦而且賦予顯赫要職,發揮他們之才幹為國效勞。如今擺在閣下面前隻有兩條路,一條乃固守舊規,冒大厄為己任玉碎使然;一條積蓄餘力,從長計議,請閣下務必深思熟慮謹慎擇之。  貴國武將之書翰,大多以豪言壯語運酬,表面忠勇無敵,實則弱不可擊。吾等相信閣下之賢明,必然有別於他人之上。今日致書閣下,實發自內心之真誠友情,絕非輕率之舉,閣下若能理解書中之意,願意采納鄙見,實行方法容吾等再向閣下具陳。  明治二十八年一月二十日 伯爵 大山嚴頓首 伊東祐亨頓首  1月25日,丁汝昌收到勸降信,未給日方任何答復,把勸降信傳寄給李鴻章,表示絕不降敵,率領艦隊誓死抗戰到底。然而,回味勸降信內容寓意深博,字裡行間對敵國並無貶毀謾罵之詞,卻一針見血道出清國制度之弊端和振興之路,細細品來令丁汝昌感慨有加。  威海衛防衛戰,丁汝昌按照李鴻章避敵保船之命,躲在港灣內拒不出港,各艦的艦炮奮力支援陸軍與敵作戰。2月5日,定遠艦命中敵魚雷嚴重進水,丁汝昌命定遠駛入劉公島南端擱淺,旗艦帥旗移至鎮遠艦。7日,敵軍猛烈攻擊沿岸各炮臺,日島炮臺被摧毀軍心大亂,北洋魚雷艇隊獨自從東口突圍逃走,港灣防禦對敵艦完全失去威脅。清軍內部從上官到士兵相繼出現降敵騷動,以致公開向丁汝昌提出降敵請呈。清軍雇用的外國軍官也向提督進言,勸其降服日軍,安撫人心。丁汝昌堅持向諸將官表示,援軍即將到來,吾等決不降敵。9日,靖遠號被彈沉沒,艦隊和劉公島面臨縱深打擊,陸軍鼓噪嘩變要求降敵求生。面對數千軍兵的性命,此時的丁汝昌為手握他們的生死大權而悲感交集,他終於被逼至降伏的選擇之中。相關閱讀推薦:北洋水師的醜聞:有人開軍艦走私 赴香港買春困擾北洋水師的致命問題:西洋的裝備陳舊的內涵北洋水師並非貪生怕死:素質低下為日本惡意詆毀北洋水師的經費都去哪瞭?因黨派矛盾而停購軍械美國海員馬吉芬:因為北洋水師的失敗而自殺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2月12日上午10時20分,清國水師廣丙號艦長程璧光,以軍使身份乘鎮北號炮艦,懸掛白旗前往停泊在威海衛東面陰山口海面的日軍旗艦松島號,向伊東司令官遞交瞭丁汝昌書寫的請降書。請降書原文如下(括號內系本書註釋):  革職留任北洋海軍提督軍門統領丁為咨會事:  照得本軍門前接佐世保提督(丁汝昌率領北洋艦隊訪問日本時,伊東司令長官時任佐世保鎮守府司令長官,信中使用伊東舊職)來函(勸降信),隻因兩國交爭未便具復。本軍門始意決戰至船沒人盡而後已,今因欲保全眾生靈,願停戰,將在島內現有之船艦及劉公島並炮臺、軍械獻與貴國。隻求勿傷害水陸之中西官員、兵勇、民人等命,並許其出島歸鄉,是所切望。如彼此允許可行,則請英國水師提督作證,為此具文。 咨會 貴軍門請煩 查照即日見復,施行須至咨者  右咨:伊東海軍提督軍門 光緒二十一年正月十八日  按照清日雙方簽訂的《降服規約書》,17日聯合艦隊開進威海衛港。日方接收瞭劉公島諸炮臺、水雷營、官衙、諸倉庫、艦船等清軍資產,並且派工兵炸毀威海衛諸炮臺軍事設施,稱雄亞洲的清國北洋水師覆滅。威海衛作戰結果,清國艦隊沉沒艦船,定遠、來遠、威遠、靖遠、寶筏、附屬2號魚雷艇、二檣帆船7艘。降服主戰艦,鎮遠、濟遠、平遠、廣丙、鎮北、鎮中、鎮南、鎮東、鎮西、鎮邊等10艘;從港灣西口突出逃走的9艘魚雷艇,除左隊1號成功逃走外,其餘包括福龍號在內的8艘魚雷艇均觸礁被俘。教練船康濟號被日軍解除武裝後交還清軍,用於遣散降服清兵返回芝罘。   2月17日,清日雙方戰艦和港口交接完畢。傍晚,劉公島所剩一千餘名海軍將校士卒等,在道臺牛昶昞帶領下登上康濟號。蒙蒙細雨中,一聲淒厲長鳴的汽笛,劃破劉公島尚存硝煙的長空。劉公島港內日本聯合艦隊各艦降半旗,鳴放吊炮致禮,丁汝昌等人的靈柩在丁汝昌之子的守護下登船。康濟號拉起沉重的錨鏈,緩緩離開曾經留下無數記憶的劉公島駛向芝罘。  日本聯合艦隊伊東司令長官,背負其他長官批評他“對敵過於仁慈”的指責,采取瞭對敵國降軍施以大義之懷的做法,受到日本國內和海外輿論的感佩,西方列強稱贊日本人的文明之舉,在近代戰爭史上留下美談佳話。  威海衛之戰,日本艦隊三艘魚雷艇損傷沉沒、主戰艦無沉沒記錄。戰艦乘員戰死23人、負傷26人,艦隊陸戰隊員死2人、事故死2人、病死1人。1名自殺死者崎辰次郎,2月4日在威海衛港灣內偷襲清艦實施魚雷攻擊時,因魚雷發射管凍結不能及時發射,錯失良機而自責,於後日剖腹自殺。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大本營利用遼東半島封凍季節發動山東作戰方略,殲滅清國北洋水師奪取威海衛要塞,折斷瞭清國旅順、威海衛兩隻守衛渤海灣門戶的銳利犄角,達到瞭保障直隸決戰使用渤海灣通路的戰略目的。第二軍司令官大山向大本營請求,第二軍作戰目的達成後,期望早期返回遼東半島,大本營須及時調撥運兵船隻回送部隊。大本營考慮,輸送大部隊回歸遼東半島,可能會影響直隸平原大決戰的時期。目前山東作戰已經吸引瞭清國大批軍力,威海衛作戰結束後,如果狀況可能的話,第二軍從山東內地在陸上向直隸平原合圍。1月31日,大本營根據威海衛實際作戰進度狀況,考慮實施合圍作戰,後勤支援上會出現很大困難,同意大山司令官的早期見解。2月4日,大本營發出威海衛作戰目的達成後,迅速從海上撤回遼東半島的訓令。2月12日,北洋水師的降服大勢已定,前進中的清軍增援部隊也放慢瞭進軍速度。2月17日,清日兩軍完成全部受降交接,大山司令官命令部隊,以不與清國援軍接戰為度從威海衛撤軍。2月22日至3月1日,諸部隊返回旅順口,按預定計劃完成撤軍。  清國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丁汝昌在戰爭中的表現引起諸多非議,許多細節成為歷史懸案。戰後日本史學傢分析,丁汝昌是農民出身的陸戰將領,本無海上作戰經驗,卻被任命為北洋水師最高長官,指揮亞洲最大艦隊作戰,在世界海戰史上實屬罕見。李鴻章與丁汝昌乃同鄉,丁靠裙帶關系被重用在朝廷早有異議。李鴻章對性情溫和的丁汝昌斥責不加顧忌,作戰指揮亦橫加幹涉,導致丁汝昌在決策上縮手縮腳,難以實現其外海作戰之主見。作為清國艦隊的最高長官,實質上已經喪失瞭獨立指揮作戰的權力。丁汝昌上下關系人緣極好,當黃海敗戰受朝廷責難時,便有上下級官員挺身為之辯護喊冤。12月26日,英國《泰晤士報》報道:“丁汝昌提督因作戰不利被清廷革職處罰,清國艦隊任職的外國軍官聯合公開聲明,對丁汝昌的定罪和處罰不當,如若實施處罰,我等立即辭職。清廷聞知此況,立即發佈敕令繼續留用丁汝昌指揮北洋艦隊。”

北洋水師的失敗早已註定:瑯威理與“撤旗事件”

  1890年3月6日清晨,香港維多利亞灣發生瞭一起北洋海軍右翼總兵劉步蟾與洋員瑯威理的爭執,史稱“撤旗事件”。   當日,援例赴南洋過冬的北洋海軍在香港避凍檢修。提督丁汝昌率“鎮遠”等4艘兵艦離開香港,前往海南島巡邏。旗艦“定遠”忽然降下五色提督旗,升起三色總兵旗。按《北洋海軍章程》規定,艦隊隻設提督一名、總兵兩名。提督之下,總兵官銜最高。因此,右翼總兵、“定遠”艦管帶劉步蟾以此舉宣示代行指揮艦隊,本無疑義。“丁提督開職,我仍在艦隊,為什麼升起總兵旗?”一個洋人厲聲責問劉步蟾。“按海軍慣例理當如此!”劉步蟾針鋒相對。洋人拂袖而去,隨即致電李鴻章,對自己的地位提出質疑。此人便是北洋海軍的高級顧問、英國人瑯威理。   洋“副提督”的來歷   1879年,李鴻章委托駐英公使曾紀澤為北洋艦隊尋覓合適的外籍顧問,曾紀澤推薦瞭瑯威理。瑯威理畢業於英國皇傢海軍學校,又在英國海軍服役多年,經驗豐富。他曾護送清政府訂購的艦艇來華,深得洋務派官員郭嵩燾、丁日昌等人青睞;海關總稅務司赫德及其親信金登幹都認為他“誠實和平,堪以留用”。當年11月,李鴻章決定聘請這位英國海軍上校為水師提督丁汝昌的高級助手。1882年及1886年,瑯威理兩度受聘為北洋海軍總查,賞提督銜,職責是管理北洋海軍的組織、操練、演習和教育,但提督銜隻是榮譽稱號,並非實職,而瑯威理索要的則是海軍的最高職銜。   瑯威理來華後,治軍嚴明,辦事勤勉。官兵們忌憚他的嚴厲,艦隊中流傳著“不怕丁軍門,就怕瑯軍門”的說法。一次深夜,他突然鳴警演習,各艦管帶無不披衣而起,各司其職,從容不迫。幾年下來,按照英國海軍條令操練的北洋艦隊,陣容嚴整,令行禁止。1886年5月,醇親王奕譞巡閱北洋,對瑯威理治軍頗為滿意,特授其二等第三寶星,並賞給提督銜。此後,李鴻章在電文中常用“提督銜瑯威理”或“丁瑯兩提督”的稱呼。歐美各國外交官卻據此認為,北洋艦隊有中英兩個提督。瑯威理更是深信不疑。1887年,瑯威理率隊前往英德兩國接收新購戰艦,就升提督旗指揮,直至抵達廈門與丁汝昌會合。因此,這次劉步蟾的撤旗之舉便引發其憤怒。   然而,撤旗事件絕不僅僅是由於瑯威理沒搞懂“提督銜”與“提督”的本質差別,海軍指揮權之爭,才是更深層的原因。

美國海員馬吉芬:因為北洋水師的失敗而自殺

  去年是中日甲午戰爭爆發120周年。除瞭寧死不屈的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這支隊伍裡還有一位美國海軍軍官。這位鮮為人知的洋軍官名叫馬吉芬,曾指揮大清“鎮遠”號裝甲艦,在黃海大戰中,與日本聯合艦隊殊死拼殺。   馬吉芬何許人也?他是一個為中國海軍而生、為中國海軍而死的美國青年,死時年僅37歲。1860年12月13日,馬吉芬生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一個背景顯赫的軍人世傢。他17歲就考上瞭印第安納波利斯海軍學院,但1884年畢業時,卻沒能去海軍服役,拿著1000美元的安置費回傢當替補。這一年,中法戰爭爆發。馬吉芬在報紙上看到李鴻章在福州開辦瞭水師,十分興奮,決定到中國參軍。1885年4月,馬吉芬航行瞭4個月抵達天津城外港口,可是一上岸,他聽到的第一個消息就是:戰爭結束瞭。馬吉芬很是失望,但他仍想當中國海軍。於是他通過美國副領事,把求職信遞給瞭李鴻章。李鴻章給瞭他一個面試機會。面試比較順利,不過,就在馬吉芬以為“馬到功成”之際,李鴻章突然問起他的年齡,馬吉芬答25歲。李鴻章板下瞭臉,說“三十而立”,馬吉芬無法承擔重任。在馬吉芬的再三懇求下,李鴻章才同意如果馬吉芬能通過評估考試,就讓他到中國海軍服役。兩天之後,天津水師學堂專門為馬吉芬進行瞭一場“公務員考試”。在美國海軍戰爭學院學習瞭7年的馬吉芬隻答對瞭所有卷子的60%,這樣的結果已讓中國考官滿意。但是,李鴻章仍然無法放心將魚雷艇交給一個外國人指揮,隻讓馬吉芬擔任天津軍械局教官。在天津軍械局任教的日子裡,馬吉芬年薪隻有130兩白銀(按照當時匯率為1800美元)。雖坐擁職位之便,他從不曾在購買軍火時貪過回扣。正是這樣,李鴻章開始賦予馬吉芬重任。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馬吉芬被任命為“鎮遠”號戰列艦的幫帶(相當於副艦長),參加黃海海戰。9月17日,馬吉芬由一名教官變成出征的戰士。馬吉芬經常提議要“先發制人”,不過,他發現中國人的戰略一直是“避敵保船”、“持重防守”,這一點讓馬吉芬百思不得其解。“鎮遠”艦遭到3艘日本戰艦合圍,一時間中日雙方的戰艦比例很快由12比12變成8比12。與此同時,丁汝昌所指揮的戰艦在日艦合圍夾攻之下已經千瘡百孔。於是,馬吉芬命“鎮遠”號逼近日本艦隊以分散日軍火力。日軍旗艦“吉野”號被吸引後向“鎮遠”艦開來,馬吉芬命4門克虜伯主炮全線開火,“吉野”因此喪失戰鬥力,帶領兩艘日艦撤退。身負重傷、雙目幾近失明的馬吉芬見證瞭那個震撼人心的場面:彈盡後的鄧世昌率“致遠”號與正在逃離的“吉野”號日艦同歸於盡……隨後,馬吉芬在昏迷中被抬進船艙,留下一張頭裹棉紗、滿身是血的照片。   1895年2月17日,日軍攻破瞭威海衛,北洋水師全軍覆沒。馬吉芬聽到一個消息,中國朝廷把戰爭的失利算到他這位洋顧問頭上。馬吉芬知道這對他意味著什麼,於是偷偷藏身於一艘美國貨輪,偷渡回國。   中國海軍戰敗後,西方各國輿論都認定日本海軍英勇善戰,而中國海軍則是統帥指揮不力,軍人素質低下。馬吉芬為瞭給與自己並肩作戰的戰友“正名”,他開始四處演講。馬吉芬在他的著作《鴨綠江外的海戰》中有一段話:“中國海軍,不是你們所說的那樣貪生怕死、昏庸無能。我們的同胞,總是在侮辱中國海軍。可是,逃跑的僅是1艘輕型巡洋艦、1艘炮艦。絕大多數中國海軍,都在奮力與日本艦隊拼殺。雖然,我們處於技術上的劣勢,但不要再侮辱我們,我們和那些陣亡將士,應該得到美利堅同胞的尊重。”   人們隻看戰爭的結果。由於在戰爭中馬吉芬的大腦受瞭重傷,美國人認為他精神有些問題,他的努力被認為是瘋狂之舉,他所說的話也被當成笑談。馬吉芬對中日甲午海戰的講述,一開始還是新聞,後來被當做瘋人瘋語。馬吉芬本人在醫院中表現出瞭一些瘋狂跡象。他的病歷中寫著:“右眼視神經損傷,耳鼓膜損傷,肋部、臀部仍有殘留彈片。”

北洋水師薪水是多少?為何很多人想擠進北洋?

  晚清的北洋水師曾經是亞州第一,世界第七。那麼當時船上的官兵們的薪水是多少呢?   北洋海軍士兵的餉銀是這樣的:一等水手月薪10兩白銀;   一等炮目是20兩白銀;   岸上勤雜人員月薪為3兩白銀。   技術兵種薪水更高:   魚雷匠月薪24兩白銀;

北洋水師陸戰隊:中國最早的現代化陸戰部隊

  引言   海軍並不是單純執行海上作戰任務的軍種。在今天,主要執行登陸作戰任務的海軍陸戰隊存在於數十個國傢的海軍中,美國海軍陸戰隊甚至獨立於海軍之外,位列五大軍種之一。而在19世紀的海軍中,同樣普遍存在有陸戰隊。北洋海軍亦曾一度組建自己的陸戰隊,擁有相當的陸戰能力,但相關的史料記載極為有限,各種論著對他們也鮮有提及。筆者所見,僅有薑鳴先生曾指出“北洋艦隊具備兩棲作戰能力”,而陳悅先生近年的一些文章與著作對其論述較多,進行瞭開創性的工作,可惜尚未進行專門探討。筆者是以撰寫本文,試圖結合世界近代海軍史對北洋海軍的陸戰隊進行論述,以便更加全面地認識北洋海軍的組成與戰術。   一、近代海軍陸戰隊的濫觴   在西方海軍中,軍艦搭載陸戰士兵作戰的傳統十分悠久。早在公元前的槳帆戰船時代,士兵跳幫進行接舷戰便是古希臘、古羅馬等國海軍中最流行的戰術之一。在佈匿戰爭中,羅馬海軍由於在戰艦上使用瞭方便接舷的“烏鴉嘴”吊橋,大破勁敵迦太基海軍。而隨著海軍裝備與戰術的發展,接舷戰的意義逐漸減弱,但仍保留有一定的地位,陸戰士兵也依然在軍艦上擁有一席之地。   近代意義上的海軍陸戰隊建立於1664年,是英國皇傢海軍所組建的“約克公爵和奧爾巴尼海軍步兵團”(Duke of

北洋水師最標準的說法應該是北洋海軍

  水師是指中國古代在江河湖海等水域實施軍事行動的軍事力量。由於水域的范疇既包括瞭海洋,也有江河湖等陸上水域,因此一般而言,水師不等於海軍。那麼北洋水師是什麼時候成為海軍的呢?一個重要的標志,就是1888年清廷公佈的《北洋海軍章程》。   1888年年初,清廷在英國和德國訂購的4艘軍艦,在鄧世昌等人的管帶下入列北洋水師。5月,李鴻章親自驗收這4條軍艦,並出海巡視瞭北洋水師各艦的訓練。這個時候的北洋水師,已經擁有艦船25艘,總排水量已經達到3.7萬噸;同時,作為海軍艦隊不可少的基地建設,也已經初見成效:旅順基地基礎建設和炮臺已經完工瞭;威海基地建設也已經全面展開。以大沽口、旅順和威海衛為3大支撐的“環渤海防禦圈”基本成型。海軍成軍所必備作戰和後勤保障等物質條件,都已經初具。但僅有這些還是不夠的。李鴻章本人有著豐富的軍旅生涯。淮軍就是他一手創辦的。因此他很清楚規矩章程對創建一支軍隊的意義。在他的提議和主持下,有丁汝昌和劉步蟾、林泰曾參加的海軍章程的制定工作啟動瞭。   中國古代水師是有自己章程的。但已經不可能繼續在近代化的新型艦隊當中貫徹應用。因為海軍章程所包括的內容,不僅有艦隊日常管理規定,還有大量的內容涉及組織編制、兵員保障、獎勵制度、訓練程序、後勤保障、涉外事務等。1888年4月,章程制定小組成員參考綠營水師和長江水師舊有的章程,同時參考英國和德國軍隊的有關文件,以英國海軍章程為藍本,經過瞭3個月的細致工作,完成瞭《北洋海軍章程》的初稿。在這當中,李鴻章因出海偶感風寒,但臥病休養期間,他還抱病參與討論,指示將草稿征求外籍洋員、特別是時任北洋水師總查英國人瑯威理的意見。當初稿完成以後,李鴻章命人攜帶進京,交給醇親王審讀。這是他在尋求政治後臺的支持。   9月30日,海軍衙門正式將章程奏呈慈禧太後。據說慈禧看後十分高興,還表揚瞭起草人員。3天後,慈禧發佈瞭一道懿旨批準施行這個章程。也就是從這時起,北洋海軍正式成軍瞭。從此北洋正式文件中不再使用“北洋水師”的稱謂,改以“北洋海軍”。   值得註意的是北洋海軍的待遇,為瞭吸引優秀人才進入海軍,它在薪俸報酬上大幅提高,軍官的收入比清朝綠營軍中的同級別高出100%不止。如鄧世昌是副將銜,按規定他的年收入應該是3240兩,比綠營副將1177兩的收入高出2.75倍。同樣,水手士兵的收入也高於綠營兵。這種規定,在晚清動蕩的社會中,對穩定兵員,增強戰鬥力具有重要意義。   有一點可能大傢並不清楚,《北洋海軍章程》中規定瞭以長方形黃龍旗作為軍旗。在此之前,水師懸掛的旗幟是三角形黃龍旗。為瞭便於與外國艦船的海上交往,改成瞭更為醒目和國際通用的長方形。以國旗作為海軍旗,這在中國沒有先例,在世界恐怕也不多見。北洋海軍有瞭大清的正式軍隊編制,成為一支與國際接軌的艦隊,封建王朝和與國際接軌,這兩個性質相悖的東西同時出現在瞭北洋海軍,它又預示著什麼呢?

北洋水師的經費都去哪瞭?因黨派矛盾而停購軍械

  甲午戰敗後,許多研究者將失敗的重要原因概括為軍費不足,批評慈禧太後修建頤和園工程挪用海軍經費,造成北洋海軍的裝備沒有跟上世界海軍日新月異的變化。那麼,北洋海軍的經費到底夠不夠呢?撥給北洋海軍的經費到底花到哪去瞭?   1875年,南北洋確定分別建設海防的方案,其時已是清朝末期,清政府歷年積蓄幾乎羅致一空,所以,建設北洋海軍,經費是最棘手的問題。   不久,總理衙門和戶部奏請由關稅和厘金項下撥解南北洋海防經費。具體計劃是,每年從各地關稅中直撥約200餘萬兩;從蘇、浙厘金項下,每年各提銀40萬兩,贛、閩、鄂、粵厘金項下,每年各提銀30萬兩,總計200萬兩。全部分解南北洋海防大臣沈葆楨、李鴻章兌收應用。兩項合計,海防經費每年共達400餘萬兩,實在是筆不小的款項。   但現實的情況是,李鴻章發現實際資金到賬極少。比如1875年7月至1877年6月兩個財政年度裡,各省關實際僅解200萬兩,僅為名義撥款的四分之一。也就說,朝廷的指令,地方並沒有統一執行好。   1885年,清政府成立海軍衙門,主管全國海防建設。原解南北洋收支的海防經費撥歸海軍衙門收放。海軍衙門的經費來源,除常年海防協撥外,還在開辦時從其他方面籌集總計300餘萬兩。   總體來說,建設北洋海軍的全部開支,包括20年的海防協餉、購買軍艦以及官兵薪糧和日常費用等,共用銀3500萬兩,占同期國庫開支的2%左右,遠遠低於陸軍的軍費開支。但對於一個近於崩潰的封建國傢,仍是不勝負擔。

北洋水師不是花架子:成軍十年故障罕有

他們不是花架子他們是最後一代武士階層2014年9月17日,學者薩蘇推出瞭新作《血火考場:甲午原來如此》,去年是甲午戰爭120周年紀念,雖然甲午題材圖書早已充斥市場,但薩蘇選擇在此時出書,是因為9月17日是甲午戰爭中最慘烈的一戰——大東溝海戰紀念日。薩蘇稱,選擇這個日子推出這本書是為瞭向北洋水師那一批中國人致敬。為寫這本書,薩蘇走訪瞭遍佈中外各地的甲午戰爭遺跡遺址四十多處,采訪瞭五名日本研究這場戰爭的教授,“日方學者的觀點讓我們大吃一驚。”薩蘇稱,日本學界對於甲午戰爭的主流觀點與我們所認為的“甲午慘敗”不同,“他們認為,從裝備上、戰略戰術上等軍事因素上來講,雙方是勢均力敵的。在戰爭過程中,清軍很多仗打得可圈可點,並不處於下風,若不是後期的幾個失誤,這場戰爭很可能是雙方打和的。”薩蘇在與中日學者交流後發現,就學術水平來說,國內對於甲午戰爭的研究在日本之上。薩蘇推測,這或許是因為這場戰爭對中國的影響更為深遠,也被學界視為中國近代巨大轉折的標志。但日本學者普遍將1905年的日俄戰爭中,日本戰勝俄羅斯這樣一個西方大國視為其崛起的標志,他們研究日俄戰爭的學者遠比我們多,“甲午戰爭對中國是一個太悲痛的記憶,從此以後五十年中國都走在救亡圖存的路上。”2014年3月,遼寧丹東港發現一條鋼制沉船殘骸,推測極大可能為沉於此的北洋水師英制巡洋艦。2014年9月,考古人員展開全面探撈,薩蘇再度奔赴丹東。直到書出來前半個月,薩蘇還在丹東參加探摸北洋水師沉艦的工作。 薩蘇透露,丹東目前仍然在進行著探摸和打撈辨識工作,而具體情況需要文物部門的允許才能夠進一步披露。“經過艱苦努力,真的在水下找到瞭船,拍到瞭照片和錄像,打撈上來瞭沉船殘骸,送到權威機關進行瞭鑒定,而不是僅僅在紙面上說找到瞭。”薩蘇稱,沉船信息尚在確認中,暫不可披露,“以本人看法,至少找到瞭一條英制巡洋艦和一條德制巡洋艦的殘骸。”薩蘇對長期以來大眾對北洋水師存在的刻板印象提出瞭質疑和新的解釋。“傳統誤解認為北洋水師就是花架子,不會打仗,好好的裝備卻被打敗。”薩蘇說,“北洋水師不是花架子,其實它裡面好多東西做得非常精準,它當時的活動范圍北到海參崴,南到新加坡,行船十年沒有出過故障。當時對海軍深入發展,其實建設得還是不錯的。”薩蘇說,當時四艘軍艦沉沒,其實其中三艘的艦長是有機會生還的,但他們都選擇瞭同軍艦一起沉沒,信奉“艦在人在,艦亡人亡”。“實際上他們代表瞭中國第一代職業軍人,忠誠的不是皇上,而是自己的職業理想,他們受到的教育就是那樣。”薩蘇稱,在此之前的封建官兵當兵大都是為瞭拿軍餉,“為瞭糧食而當兵,吃瞭皇傢的俸祿就要拼命”。但鄧世昌等人和傳統官兵不同,“他們這批職業軍人才是國防近代化的基石,這也正是甲午戰敗讓人感到心痛的地方。”薩蘇稱,當時,中國作為一個近代化的國傢正在萌芽,在甲午戰爭中失去瞭最後一代武士階層。對於甲午戰敗,薩蘇認為在戰爭之前,中國就已經落後瞭。“甲午的無奈,很大程度在於大清帝國對於領海主權長期的漠視,相比之下,日本是跑步前進。”與日本不同,在清朝多數官員眼中,“海上遼遠,我泱泱大國,無海亦可自足”。中國近代史上,幾乎看不到明確的對領海主權及海洋權利的努力。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瞭晚清面向世界的開放,更抑制瞭中華民族走向海洋的渴望。陳夢溪“總司令”丁汝昌巧解旗艦豪華臥房之爭當時中國軍隊不乏出色的人物。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就是一個在敵軍中亦頗得敬意的優秀將領,日文中“提督”即海軍總司令一詞,便是因丁汝昌訪日時的頭銜而被作為外來語引進。丁汝昌的旗艦,是定遠號鐵甲艦。當年的定遠艦被稱為“遠東第一巨艦”。如今停泊在威海的定遠復制艦正是按照它一比一建造的。然而,若是熟悉海軍傳統的人走在這艘軍艦上,不免會問這樣一個問題:丁汝昌作為艦隊司令,到定遠艦上會住在哪裡?定遠艦最豪華的艙室在尾部。根據近代海軍傳統,一艘軍艦上永遠艦長最大,因此艦長有權利享受最好的艙室。哪怕是艦隊司令來瞭,也隻能住客房。而按照中國官場的習慣,丁汝昌是司令官,級別較低的艦長劉步蟾理當騰房。否則就是跋扈,不懂規矩。謎題就在這裡,劉步蟾和丁汝昌,到底誰住在最好的房間呢?這不是一個文化問題,背後帶有一點博弈的意味。北洋水師以劉步蟾為首的基本軍官來自福建,大多曾在國外學習過專業海軍技術。而丁汝昌則是代表李鴻章“空降”而來的淮軍宿將,陸軍行伍出身的海軍將領。這讓“誰住定遠艦最好的房間”成為一個帶有權力鬥爭意味的符號。劉步蟾是一名優秀的海軍軍官,曾在1874 年迎擊日軍登陸臺灣的行動中立下殊勛。因航海經驗豐富,英文出色,以英國格林威治海軍學院免試的資格直接上艦實習,回國後成為北洋水師右翼總兵,是這支艦隊最重要的將領之一。值得一提的是,後來北洋水師的主要將領,包括林泰曾、鄧世昌、林國祥、方伯謙等,幾乎都在這次抗日保臺之役中駕艦出擊,參加瞭中國近代海軍首次成功衛護國傢海權的軍事行動。不過,劉步蟾也是一名很有性格的將領,甚至敢於當面頂撞李鴻章。他與有競爭關系的“洋員”關系極差。日本聯合艦隊司令伊東佑亨將其稱為北洋水師中的“張飛”。設身處地,丁汝昌當時的處境微妙——如果逼迫劉步蟾讓出最好的艙室,無疑是不必要地激化和留洋閩系軍官的矛盾;如果自己去住客房,那又很容易讓觀望者們認為他鎮不住自己的部下,影響威望。到底丁汝昌住在哪個房間裡呢?丁汝昌是個很會解決問題的人。歷史文獻中的答案令人意想不到:丁汝昌到達北洋水師後,自稱喜歡簡樸隨意的生活,所以長期沒有到定遠艦上居住,而是住在一艘木制的小軍艦操江號上,甚至在操江號上裝設瞭一張羅漢床。不動聲色間化解瞭危機,可見丁汝昌在處理人際關系時的睿智。相關閱讀推薦:北洋水師的失敗早已註定:瑯威理與“撤旗事件”日本海軍的迅速建設:被北洋水師刺激瞭學者辟謠:北洋水師“絕唱”劉公島之戰未犧牲數千人揭秘:北洋水師戰敗內幕 主力艦為何傷而不沉?揭秘看北洋水師覆沒而拍手叫好清朝另外三支水師

北洋水師官兵集體炒房:清政府竟然視若罔聞

  滿網痛說甲午史,可能忽略瞭一個細節,這就是,北洋水師打仗不行,搞房地產還是蠻有一套的。  按理,北洋水師是不能搞房地產的,《北洋水師章程》規定:“總兵以下各官,皆終年住船,不建衙,不建公館。”然而規定,有時隻是寫在紙面上的東西。  偏偏一些史料就涉及到北洋水師搞房地產的問題,對文人撰寫的史料不能全信,本帖試著把從網上截獲的信息作個拼圖,如果各塊拼板能夠銜接,那麼整體輪廓就基本清晰瞭。  第一塊拼板:北洋水師的錨地劉公島出現瞭對房地產的需求,緣由是一個叫作瑯威理的英國人走瞭,他是海軍教官,同時也是副提督,相當艦隊的副總司令,他走瞭以後,一些軍官開始上岸找房子住,這個信息出自1897年姚錫光編撰的《東方兵事紀略》,原文是:“瑯威理去,操練盡弛。自左右翼總兵以下,爭挈眷陸居,軍士去船以嬉”。  第二塊拼板:北洋水師的錨地劉公島不但出現瞭對房地產的需求,而且需求日漸增大,幾乎一半軍人都離船上岸瞭,這個信息出自“來遠”號大副張哲榮甲午戰後呈文,“前瑯威理在軍中時日夜操練,士率欲求離船甚難。是瑯之精神所及,人無敢差錯者。自瑯去後,漸放漸松,將士紛紛移眷,晚間住岸者,一船有半,日間雖照章程操作未必認真,至有事之秋,安耐勞苦?”  第三塊拼板:北洋水師的錨地劉公島有著與需求相對應的房地產供給,一些高層軍官把房子租給瞭中低層軍官,最近威海市有關部門在整理清朝遺檔時,發現瞭一些濟遠艦管帶方伯謙傢的房契。“從房契上看,當時方伯謙在劉公島上共有28處房產。”方伯謙一傢同時住不進28套房子,他搞上28處房產,唯一理由就是以房牟利,方伯謙是“房叔級”的人物。   第四塊拼板:北洋水師的錨地劉公島房地產供給疑似是丁汝昌率先開發的,丁汝昌任提督,相當艦隊的總司令,當年《申報》有人匿名發表瞭為方伯謙翻案的文章《冤海述聞》,提到瞭丁汝昌帶頭在劉公島起蓋鋪屋,出租給各將領居住,方伯謙“於山上構屋住眷,同寅多效之”,丁汝昌上梁不正,方伯謙下梁歪瞭,如果這個說法成立,丁汝昌是“房爺級”的人物。  第五塊拼板:北洋水師搞的房地產拉動起瞭相關產業,據威海地方史志記載。“劉公島上賭館、煙館林立”。劉公島是軍事要地,應屬國有土地,普通老百姓是不可能在國有土地搞賭館、煙館這種業態的。  第六塊拼板:清政府當局對北洋水師搞的房地產是知情的,並對這種視軍規為兒戲行為采取瞭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態度。直到大戰來臨,李鴻章才急電丁汝昌,令“各船留火,官弁夜晚住船,不準回傢”。  以上六塊拼板,前五塊拼板歸納起來是“北洋海軍腐朽說”,如果認為這是甲午戰敗以後有人想推卸責任而杜撰出來的,那麼後一塊拼板的李鴻章電文就沒有發出的必要瞭。北洋水師搞房地產可能是真實存在的,但這在當年充其量隻能算“房叔級”或“房爺級”,當年的“房祖宗級”,眾所周知是慈禧,她搞的頤和園項目,即使用現代眼光看也是精美絕倫的,有權有勢的人一旦癡迷於把土地倒騰著升值,或者把持著房產尋租食利,他們就不會尋求技術進步,更不會產生主動進攻的意識。房地產確實能帶來一時的繁榮,但撐不起大國崛起,甚至應對不瞭一場由小國挑起的戰役。  甲午戰爭已經過去120年瞭,坊間人們以為,似乎不應該以“好人”“壞人”的兩極思維來看待北洋水師的軍官,“物必先腐而後蟲生”,他們不是“物”,而是“蟲”,盡管他們平時被嚴重的腐敗所侵蝕,但戰時還是表現出的不畏強敵和視死如歸的精神。丁汝昌最終就選擇瞭以身殉國,不過他沒有以軍人方式自殺,而是吞食鴉片,這又印證瞭“劉公島上賭館、煙館林立”。相關閱讀推薦:北洋水師不是花架子:成軍十年故障罕有北洋水師的失敗早已註定:瑯威理與“撤旗事件”日本海軍的迅速建設:被北洋水師刺激瞭學者辟謠:北洋水師“絕唱”劉公島之戰未犧牲數千人揭秘:北洋水師戰敗內幕 主力艦為何傷而不沉?

北洋水師的發展為何如此緩慢?經費沒有出處?

縱觀甲午之戰前後的清廷財政狀況,會發現其實當時清廷的財政制度和經濟狀況根本無力支持一場現代化的海戰。清廷一直堅持的量入為出的財政政策以及混亂的財政管理體制造成瞭中央政府在面臨戰爭等緊急狀況的時候無法有效地調撥和集中財力來應對局面。縱然北洋艦隊在戰力上能夠與日本相抗衡,但是由於中央財政貧弱無力解決後勤保障、彈藥供應等問題,在海戰中失利也是必然的。 清朝國傢財政的運轉主要是靠推行解款協撥制度。該制度對於中央支配和控制各省收支有重要意義。在此制度下,中央統計的各項收入數字隻是地方每年分兩次上報戶部的收人數額,而並不能表示各地實解國庫的稅收數目。這些上報中央的收人以貨幣或實物的形式分存於地方,等待戶部的調撥。上報總數中的一部分由各省留作地方開支(稱為存留),第二部分按照常例作為京餉上繳國庫或根據戶部的指示解給其他省派用,第三部分則以協助款項的形式調撥他省(即協餉或稱協款)。佈政使司每年春秋兩季把本省當年實存銀數和第二年應需開支的官兵俸餉預先估算造冊,稱為清冊,由督撫咨送戶部。每年冬季,各省督撫必須預先估算第二年應支俸餉銀兩,造冊咨報戶部,稱為冬估。戶部對清冊和冬估冊進行審核,然後確定對各省協濟的銀數。 這一制度是與地方經理稅收、中央財政與地方財政無嚴格區分的狀況聯系在一起的,而這樣的狀況很難避免地方把持財源。戶部依靠中央的權威命令地方解撥,通過佈政使司來牽制督撫,從而節制地方財政,使其統一於中央集權的財政體系中,這樣的制度對中央權威的依賴性太大。如果中央的權威能夠有效節制地方政府,就能保證實撥實解;反之,如果中央的權威低落,地方完全可以找出種種借口來使應解的數目大打折扣,或根據自己的利益決定解款方向。甲午戰前,地方財權的膨脹正是對解款協撥制度效用的破壞,也使它的弊端更明顯地顯露出來。解款協撥制度還有一個弊端,就是如果某地收人有限,不能按指示解款,而某項建設又必須依靠這筆解款,同樣會形成有撥無解的情況,從而導致對建設進程的阻礙作用。 這兩個弊端在北洋海防建設過程中都有表現, 北洋籌建之時,其經費重要來源之一厘金己由地方督撫支配,中央權威的低落、地方財政的膨脹使解款協撥制度的弊端更明顯地表現出來,地方督撫主要以自己利益為進退,決定解款方向,北洋受害不淺。李鴻章在光緒五年十月即指出江蘇、廣東、福建三省厘金分毫無解的原因是“該省自行留用”。第二個弊端,即個別省收人萎縮時,難以實撥實解。如浙江厘捐原以絲捐為大宗,但由外洋蠶桑年盛一年,厘捐逐年減收,不敷撥解。浙江省厘金項下歲撥北洋經費40萬兩白銀,減為32萬兩後仍不能實解,其實每年實解不過10餘萬兩。 在“量入為出”的傳統財政收支平衡原則指導下,清政府雖然有清冊和冬估冊這類類似財政預算的手段,卻遠不能與編制近代的收支預算相比,直到宣統三年(1911年)清廷才第一次編成近代形式的預算。這樣的制度難以對突發事件導致的緊急財政需要做出迅速反應,尤其是當它和光緒年間庫儲空虛的狀況以及上文提到的解款協撥制度的弊端相結合時,其弊病就顯而易見瞭:一旦某地有突發性事件發生,在庫儲空虛的情況下,中央就不得不“視輕重緩急”挪款救應;即使沒有中央的命令,地方有時也不能坐等別省協款,而不得不將應解出之款截留派用。在當時,北洋海防款項是一筆不小的數目,往往被視為可緩之款調走救急。李鴻章督辦北洋後,首先的一筆巨款的挪用就是左宗棠規復新疆之事。光緒五年,平定西睡,在此期間,海防經費中很大的一部分被用於抵撥西征軍餉或償還西征所借洋債。光緒元年至六年,北洋餉銀就“撥給滇案釁款銀”20餘萬兩,“借撥河南買米銀”4萬兩,“撥給山西、河南兩省販款銀”20萬兩,“撥給京師平果不敷價銀”7.5萬兩,“撥給直隸販撫各屬運米腳價銀’1萬兩,“撥給河間等處井工銀’4萬兩,惠陵工程4萬兩等等。光緒十五年亦曾從“海軍續撥項下暫借20萬,充山東河工之用’。對本已不足額的海軍經費而言,這些調撥無疑是雪上加霜。

北洋水師輸的冤:戰鬥素質不輸同時期的英國海軍

   根據戰後日本官方編寫的明治二十七八年海戰史,比較權威的,聯合艦隊被命中100mm以上中、大口徑炮彈為:吉野8發,秋津洲4發,浪速9發,高千穗5發,松島13發,嚴島8發,橋立11發,千代田3發,扶桑8發,比睿23發,赤誠30發,西京丸12發,共134發,而北洋水師各艦消耗彈藥為:定遠號305mm克虜伯炮120發,150mm克虜伯炮100發,鎮遠號305mm克虜伯炮97發,150mm克虜伯炮148發,靖遠號210mm克虜伯炮103發,150mm克虜伯炮30發,來遠號210mm克虜伯炮30發,150mm克虜伯炮28發,平遠號260mm克虜伯炮10發,150mm克虜伯炮不詳,致遠、經遠、超勇、揚威沉沒,無從統計,廣甲、廣丙號消耗的彈藥不詳,濟遠消耗35發,個人推算北洋水師消耗中、大口徑炮彈大概為1000發或者多一點點,所以北洋水師命中率大概為10%-12%那樣,那是非常駭人的,北洋水師的失利完全在於大部分炮彈是不能爆炸的實心彈,不需烈性炸藥,隻要所有炮彈為爆破彈就算黑火藥也無妨,那海戰結局是完全不同的。  話說北洋水師的炮手射擊水平應該是非常好的,命中率肯定遠遠高於日本海軍,海戰中,廣甲、濟遠可以不考慮這2者的作用,也就是說,隻有8艘軍艦和日本聯合艦隊作戰,海戰一開始,右翼的超勇、揚威與一遊做生死決鬥,定、鎮、經、靖、致、來和本隊糾纏著,12時55分,“松島”位於艦尾的主炮塔被一發中國軍艦發射的150毫米炮彈擊中,炮彈從320毫米主炮炮罩的側面直擊而入,2名正在炮位上操作的日本水兵當即被彈片擊傷,主炮的液壓旋轉機構遭到嚴重破壞,剛發射瞭1發炮彈的320毫米口徑加納式火炮頓時陷入癱瘓,被迫進行緊急搶修;13時04分,聯合艦隊旗艦“松島”再次中彈,炮彈穿透瞭主甲板,剛好落在“松島”艦炮房內左舷的第7號炮位上,120毫米口徑的阿姆斯特朗速射炮立刻被擊毀,3名炮手受傷,1名信號員當場斃命;不久,本隊的3號艦“嚴島”也被擊中,首先是1枚210毫米克虜伯炮射出的炮彈命中瞭“嚴島”艦的右舷,引發爆炸,導致11名水兵受傷。    作為北洋海軍主力的定遠、鎮遠兩艦,305毫米開花彈原有67枚,3月到10月共下撥342枚,扣除戰後下撥的160枚,隻有182枚,而其中可以查證是海戰前下撥的僅有150枚,其餘32枚可能是漢納根寫信前下撥,已經包含在信中所提的67枚,也可能是海戰後下撥,那麼此時北洋海軍僅有305毫米開花彈217枚,平均每門主炮隻有炮彈27枚,即使將那32枚算入,也隻有249枚,平均每門主炮僅有開花彈31枚。其餘都是實戰中用處不大的實心彈。   當時北洋艦隊裝備的大多是射速緩慢的舊式架退炮,射速一般在4、5分鐘1發,日本艦隊則擁有67門120毫米、150毫米口徑的速射炮,射速在1分鐘4、5發;數量上同樣存在巨大差距,北洋艦隊裝備的100毫米口徑以上的火炮共58門(如果不計算後期加入戰鬥的“平遠”、“廣丙”,則北洋艦隊接戰時100毫米口徑以上火炮僅有52門),日本聯合艦隊裝備的則多達104門;而100毫米以下的火炮,依然是聯合艦隊占優:北洋艦隊共裝備163門(不計算後期加入的軍艦,則為135門),日本聯合艦隊裝備的數量為171門。而彈藥方面,聯合艦隊使用的苦味酸開花彈之於北洋艦隊的實心炮彈,完全是代差瞭。  但就是使用這麼劣勢的裝備,北洋水師依然表現出瞭比日本更強的戰鬥素養:海戰中,定遠305毫米的架退跑發射的炮彈數量比浪速280毫米管退炮發射的還多;而相同型號火炮的發射速度,“鎮遠”艦2門150毫米克虜伯炮平均每門發射74發,“浪速”和“高千穗”艦同型炮每門炮平均發射50發和29發。並且要考慮到,北洋艦隊裝備的完全是架退火炮,而“浪速”級裝備的實際是采用1880式克虜伯炮管配合帶有新式復進裝置的炮架的混合體。因此,“浪速”級150毫米炮的理論射速要略高於“鎮遠”級裝備的同型火炮。但是在實際的戰鬥中,“鎮遠”艦的150毫米火炮在遇到種種困難的情況下,射速卻高於“浪速”級的任何一艘。   另外,架退炮開一炮整個炮身炮架都整體後座,費九牛二虎之力把它扳回去不說,還必須要重新瞄準校正,於是每次射擊都成瞭獨立事件,不像管退炮可以靠前次校正。不僅射速遠遠低於,瞄準射擊精度也比管退炮差得多。而且北洋的都是初速低彈道彎曲的短身管火炮,比起日本40倍長身管高初速的高精度管退炮來,命中難度也大得多。可就是這些笨重難以瞄準的老式架退炮,竟然取得瞭比日本新式管退炮還高的命中率,還比日本同型老架退炮發射得多。定鎮笨重的射速暴慢的彈道極差的305炮一共居然發射瞭200來發炮彈,更竟然命中瞭9彈,命中率竟然高達20幾分之一,充分說明瞭北洋水師的訓練水平和作戰素養。   北洋海軍戰前實際能有效使用的炮彈數量就更加少瞭。以“平遠”的260毫米火炮為例。在黃海海戰中,“平遠”共發射260毫米炮彈10發,而根據徐建寅的統計,海戰後還有炮彈35發。由於此種炮彈國內不能生產,皆需向外國購置。海戰後雖然已經向國外訂購瞭70發,但是要到次年的二月才能到貨,此時還未到貨。這說明戰前共有260毫米炮彈45發,而戰後請領的260毫米火炮所用藥包三十出當為當前庫存炮彈所配,同時在戰後日本的統計裡,也沒有260毫米火炮所使用的炮彈和藥包,顯然已經都消耗殆盡,這說明在請領的260毫米火炮所用藥包三十出以後兩者數字是剛好配套的。那麼我們可以計算出,實際在海戰中可用的260毫米炮彈,僅僅隻有15發而已。北洋海軍彈藥之匱乏,由此可見一斑。   根據日本《廿七八年海戰史·黃海役》中記載,“定遠”共發射305毫米炮彈120發,150毫米炮彈100發,而“鎮遠”則發射305毫米炮彈94發(根據統計總數核算,實際應為97發),150毫米炮彈148發。以定、鎮兩艦的305毫米炮彈為例子,兩艦共發射305毫米炮彈214發。定、鎮兩艦共有305毫米克虜伯炮8門,平均每門炮發射約26.75發,而標準每門炮的備彈是50發,那麼兩艦的305毫米克虜伯炮所發射的炮彈隻有正常基數53.5%,如果馬吉芬所說不虛,殘餘炮彈也已經不多,那麼即使加上剩餘的彈藥,備彈也遠不到正常基數的60%,顯然彈藥儲備嚴重不足。

北洋水師並未輸在炮彈數量上輸在炮彈質量上

  差距不在數量,黃海之戰後,北洋海軍基地還存有各類炮彈6748枚   北洋海軍在甲午戰爭中失敗,炮彈不足向來被視為一個重要原因。如蕭一山在《清代通史》中說,“當黃海戰時,定、鎮兩艦之巨炮,僅有三顆開花彈,何能應敵……在六小時之苦戰中,所發皆小口徑之跑也。”事實上,北洋海軍的炮彈問題,不在數量不足,而在質量較差。   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在戰前就盡力補充艦上炮彈。他在給旅順營務處的信中說,“經遠回威,望飭將定、鎮兩艦三十零半生炮用銅箍開花子一百五十顆,十五生炮用四倍長銅箍開花子一百顆,檢發該船一律攜帶來威應用。”這就是說,黃海戰前,丁汝昌從旅順往威海調運瞭150多枚762.5px口徑大彈、100枚375px輔彈。對小炮炮彈,丁汝昌也很掛心,催促天津機器局,“五十七密裡快炮應需方塊大粒炮,除前到兩千磅外,尚短四千磅,洵現孔迫之需。”   因有以上準備,後來在黃海海戰中,北洋海軍的炮彈數量雖不充裕,但也未在戰鬥中途用磬。北洋海軍教習漢納根說,“到傍晚海戰結束時,中國各艦的炮彈已全部打光,幸而未遭敵艦追擊,始得集中於旅順口”;鎮遠艦幫辦管帶馬吉芬說,“我方最後隻剩下三發炮彈”。可見北洋海軍所帶炮彈雖捉襟見肘,但仍將5個小時的海戰支持到瞭最後。   事實上,北洋海軍所存炮彈的數量相當大。黃海海戰後,光緒命對海軍頗有瞭解的徐建寅到北洋海軍查驗武器。徐發現,在威海衛基地,此時尚有各種炮彈6748枚,開花彈和雙層開花彈5086枚,占總數的75%以上,此外還有鋼彈705枚、凝鐵彈176枚、子母彈574枚、群彈207枚。其中絕大多數是在黃海戰前撥付給北洋海軍的。可惜的是,這些彈藥並未在戰時裝備,而被留在瞭基地中。   質量才是關鍵,日艦炮彈采用先進炸藥,擊中目標幾乎能點燃鋼鐵

日本海軍的迅速建設:被北洋水師刺激瞭

  19世紀80年代,朝鮮半島出現瞭非常復雜的國際糾紛,日本、英國、俄國都有占領或控制朝鮮的企圖。1884年12月,日本策動“甲申事變”,試圖推翻當時親清廷的朝鮮政府,而成為朝鮮的保護國。1885年4月,英國為瞭防止俄國南下威脅其在華利益,企圖占領朝鮮南端的巨文島, 結果遭到俄國和日本的反對而作罷。   面對如此復雜的國際形勢,清政府深知,一旦朝鮮落入它國必將危及自身安全,於是命令丁汝昌和吳安康分別率領北洋和南洋艦隊前往朝鮮的永興灣一帶巡防,借以顯示清政府強大的海軍實力, 制止敵國可能的侵略企圖。   “定遠”、“鎮遠”、“濟遠”和“威遠”等4 艘鐵甲艦奉李鴻章之命前往日本長崎進行大修,

解密為何李鴻章執意要建立北洋水師?

  李鴻章可謂中國近代最重要的外交傢。外國媒體甚至評論:“隻知李鴻章,而竟不知有清朝廷。”然而,百年之前,有誰理解改革者李鴻章的情與難?改革正當時,又有誰理解改革的遠見和彷徨?今日,我們《重讀李鴻章》——終以改革為鑒,增添再出發的源動力。   李鴻章創建北洋海軍始末   近代中國海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李鴻章協助曾國藩同太平軍作戰時期。那時他成為熟悉軍事的專傢,並且認識到擁有一支海軍的重要性。及至1862年春,他奉命馳援江蘇,同太平軍作戰,才開始認識到歐洲海軍的挑戰。他率領淮軍及淮揚水師乘所雇英國輪船從安慶沿江抵達上海。接著同英國和法國在上海的軍隊協同作戰,並且得到常勝軍的幫助。他對於西方大炮的精純,子彈的細巧,西式操練的雄整,印象非常深刻。他深感中國在軍事能力方面遠遠遜於西方大國。他決心向其他國傢學習,他誡諭部屬“虛心忍辱,學得西人一而秘法”。他曾勸曾國藩仿效日本和俄國,“卑禮下人,求得英法秘巧,……中土若於此加意,百年之後,長可自立”。他清楚地認識到中國為兇惡的敵人環伺,國傢處於危急之中。他深感中國正面臨“三千年一大變局”。發展海軍是李鴻章對外關系和自強政策最優先考慮的重點。   鴉片戰爭後形勢突變,大海失去瞭以往寧靜和平的面貌,西方列強從東南沿海競相湧來。東南邊疆門戶洞開,海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早在鴉片戰爭前,以“遇事敢言”著稱於世的鴻臚寺卿黃爵滋向朝廷提出:清朝水師成員都為老弱病殘,兵器殘缺不全,甚至戰船都用舊釘子和薄模板釘成,這樣的水師怎能拱衛大清國門?鴉片戰爭後,李鴻章為首的一些大臣更是呼籲大力加強海防建設。李鴻章在奏折中言辭懇切地說:東南海疆長達萬裡,現在外人通商傳教來往自如,甚至內地各省和京師都集中不少洋人,他們表面是友誼的和平使者,實則陽奉陰違、笑裡藏刀。且西洋輪船電報一瞬千裡,軍火器械工力百倍,均為幾千年未有之變局。我們再拿傳統制夷謀略應付,顯然行不通。   曾國藩是提出建設新式海軍的第一人。鎮壓太平天國過程中,湘軍水師的實力遠遠超過太平天國水營,加之有外國兵輪“助剿”,曾國藩深感到水軍強大之重要。曾國藩非常清楚,舊式水師對國內叛亂尚可應付,然對境外強敵則無異於以卵擊石。曾國藩向朝廷建議,如今中國已開設幾傢造船廠,等船造好後不妨仿照西方兵法建設一支新式海軍。1862年,曾國藩趁海關稅務司英人李泰國回國休假時,托他代為購置軍艦。李泰國滿口答應。回國後為中國挑選瞭七艘船艦。後來李泰國竟擅自作主,任命英海軍上校阿思本為中國艦隊司令,並私簽合同,宣稱這支艦隊隻接受英國皇帝指揮,有選擇地接受中國皇帝指揮。李泰國天真而愚蠢的想法隨即遭到清政府的嚴詞拒絕。李鴻章總理衙門寫信道:“要使這批船成為中國自己的船隻,不能變成李泰國霸占的船,中國才不至於在危急的時刻無所依靠而驚慌失措。”最後,清政府除買船花費外,又白白損失90萬兩白銀,將所購船隻全部轉手賣與他國。這就是近代史上著名的“阿思本事件”。此後十餘年間,無人再敢提及籌建海軍。   1870年,李鴻章署任直隸總督,決心加強海防。李鴻章好友丁日昌向他建議:當今最具威脅的國傢乃是一直為國人不齒的日本。日本目前雖亦被美國敲開大門,但大有忍辱負重、臥薪嘗膽之勢,遲早會成為中國的大敵!但門外有虎有狼,我們不能隻是不時扔一塊肉出去,以求它們暫時不餓,而應習套狼之法、造打虎之器。

北洋水師並非貪生怕死:素質低下為日本惡意詆毀

  今年是2014年,是中日甲午戰爭爆發120周年。種種紀念、談論、文章在網絡上此起彼伏。這場失敗的戰爭和喪權辱國的《中日馬關條約》往往被歸咎於賣國的李鴻章、貪生怕死的清軍指揮官以及軍紀廢弛的海軍士兵。其中,關於北洋水師軍容不整、訓練素質低下的最典型例證就是“北洋水師水兵在艦船主炮上晾曬衣物”。通常流傳的版本是這樣的:   清光緒十七年六月(1891年7月),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率北洋水師六艘主力艦出訪日本。期間,日本橫須賀鎮守府參謀長,也就是後來的率日本聯合艦隊擊潰俄國海軍的東鄉平八郎,曾微服視察“濟遠”艦一周,歸來在其海軍部會議上提出中國海軍可以擊滅。有人問他根據什麼作此論斷。他說,當他觀察“濟遠”時,該艦威力雖大,可是細看艦上各處殊不整潔,甚至主炮上曬著水兵的短褲。主炮是軍艦的靈魂。對於軍艦靈魂如此褻瀆,可見全軍的紀律與士氣。因此,中國海軍不足畏。   雖然此事已經中國學者多方駁斥,但由於流傳甚廣,儼然成為瞭中國海軍史上的一樁公案。再則甲午一戰,花重金購得的北洋艦隊被日本海軍打得一敗塗地,戰敗的原因自然就被歸咎到駕駛軍艦的軍官和水兵身上,由此國人眼中對水師官兵的評價大抵也離不開“軍紀渙散、素質低下”八個字。更有甚者,還有人進一步引申出當時國人的麻木不仁、毫無愛國心等等結論。然而,我們也要問,事情真是這樣嗎?當我們回到歷史當時的情境,並用放大鏡仔細推敲每一個細節的時候,往往會得出另一種截然相反的結論。下面,就讓我們一探究竟。   首先來看這個流傳的出處。最早記載此事的是日本人小笠原的《聖將東鄉全傳》。此後,由田漢先生於1940年在《整建月刊》中加以引述。1867年出生於日本佐賀縣的小笠原長生,早年加入日本海軍,甲午戰爭時曾在“高千穗”號巡洋艦上擔任分隊長,參加過黃海大東溝海戰。這則出自敵方軍官的,尤其是向來喜歡胡扯的日本軍官的記載,其真實性本身就應該受到質疑。同時,我們來看“曬衣服”這個行為的現實性。據考證,定遠艦上的炮管粗大且離甲板太高,位置也不便晾曬衣服。下面是北洋水師“定遠”號鐵甲艦的復原模型,照片中是船尾的副炮塔。圖中人物為著名海軍史研究者顧偉欣。   根據“定遠”級鐵甲艦的原始設計圖進行測算,其305毫米口徑主炮距離主甲板的高度接近3米,而平時主炮炮管露出炮罩外的長度不足2米。可以看出,攀爬到一個離地3米、長度僅不到2米,而直徑接近0.5米(305毫米為主炮的炮膛內徑,炮管外徑則接近0.5米)的短粗柱子上曬衣服是何等艱難,甚至稍有不慎便有可能發生從高處摔落,而危及生命的可怕事故,任由北洋水師官兵軍紀真的渙散、頭腦真的愚笨,似乎也尚不可能為瞭曬幾件衣服,而甘願冒生命危險。   接著我們來看北洋艦隊的管理水平。先摘錄一段1894年9月17日,大東溝海戰當日開戰前“定遠艦”水兵的作息情況。4點40分,例行點名完畢;4點50分,水兵開始用聖經石(一種擦洗甲板的條石,大小像一本聖經)將木甲板磨光,再用水沖幹凈。6點25分,清掃完甲板,艦隊開始早餐。8時舉行升旗儀式。8時15分各艦隊開始早操,15分鐘後各戰鬥部位開始擦拭槍炮,9時15分為時1小時的戰術訓練,主要是炮術射擊。10時左右廚房開始準備午餐。

揭秘李舜臣鳴梁大捷:實際是日本打敗朝鮮水師!

  韓國舉行慶典宣傳著名“鳴梁大捷”  據韓國“國際新聞”網站10月12日報道,韓國2014年“鳴梁大捷”慶典於10月9日至12日在全羅南道海南郡舉行,慶典再現瞭世界海戰史上以少 勝多的著名戰役“鳴梁大捷”,共有44萬人次的遊客前往海南郡觀看瞭這次慶典。按照一般的宣傳,“鳴梁大捷”是明朝神宗萬歷年間朝鮮王朝抗倭名將李舜臣在 朝鮮半島鳴梁海峽重創日本豐臣政權的一場海戰。公元1597年10月26日,李舜臣將軍利用鳴梁海峽的特殊地理特征,以12艘“龜船”擊退130餘艘日艦(也有說法是300多艘),創下瞭世界海戰史上的一個奇跡。  龜船實際上就是一艘適合沿岸航行的船隻,很難想象這麼小的船是怎麼運作上百名士兵與水手。   龜船實際是沒有遠海戰力的近岸船  其實這一偉大的讓人難以置信的戰績隻是韓國單方面的說法。我們知道李舜臣的主力戰船是龜船。那麼400年來不斷被歌頌,被神話的龜船到底什麼樣子呢?真實的龜船甚至都不是真正的海船。因為龜船的造型和那麼小的風帆和10來個槳櫓根本無法不可能去征服大海。  龜船是木頭制作隻有30多米長,需要10-20個槳擼行進的沿岸防衛船。這個船並沒有傳說中的裝甲,隻在一些特定部位有一些薄鐵皮,並且在船外釘有竹釘和鐵釘 護著用來防止登船跳幫,裡面有50個兵,再加上50個-70個水手。由於這個船內部空間非常小,人員又多,所以內部非常擁擠。  龜船上隻有二踢腳威力的小型火銃  那龜船上有什麼超級武器可以以一敵十呢?主要就是朝鮮五大名銃。包括天字銃,地字銃,玄字銃,黃字銃和勝字銃。什麼是火銃,實際上就是一個噴子。這裡的勝字銃是個單管 噴子,仿制的是“鳴梁大捷”爆發之前200多年前的明朝洪武年間的火器,就是20-30MM口徑和50多厘米長,5斤多重的一根鐵管,鐵管裡面可以填塞1兩粗火藥和1個7錢重的小鐵子或鐵砂,在後部點燃火繩後,轟的一聲巨響,黑煙彌漫。這種原始發射方式的火銃射程最多就是10-20米,在中國民間都是拿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