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決戰

決戰中考勵志語錄|勵志語錄大全

決戰中考勵志語錄: 1、中考試卷是一把刻度不均勻的尺子:對於你自己中考來說,難題的分值不一定高。 2、善待你的愛好,別讓它們為學習讓路,要讓它們替學習服務。 3、時不我待,分秒必爭備戰中考。 4、不經三思不求教,不動筆墨不讀書。 5、混混噩噩的生活不值得過。。

昆陽之戰:劉秀與王莽間的以少勝多的戰略決戰

  天時篇  氣候對戰爭勝負的影響,史書上多有記載,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繪聲繪色地描寫瞭諸葛亮借東風,周瑜火燒曹操船艦的全過程。然而小說畢竟是小說,小說裡的故事不代表歷史的真實。當時曹軍在赤壁北岸,孫劉聯軍在南岸,如果刮東風的話黃蓋的火船不可能把北岸的船都燒瞭。事實上當時是刮東南風,黃蓋的蒙沖鬥艦在距離曹軍船艦兩裡多時同時發火,借著“火烈風猛,船往如箭,盡燒北船,延及岸上營落”。赤壁之戰是古代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發生在公元23年的昆陽之戰,同樣也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無獨有偶,在昆陽之戰進行得最激烈的時候,電閃雷鳴、大風刮起,使王莽數十萬大軍隊土崩瓦解。  王莽想一舉消滅綠林軍  昆陽古戰場在今河南葉縣。西漢末年,奸臣王莽篡奪漢室皇位,成立新朝。由於王莽政權法令煩苛,地方官吏“侵刻小民,富者不能自保,貧者無以自存,於是並起為盜賊”。在眾多反抗王莽政權的“盜賊”當中,北方的赤眉軍和南方的綠林軍聲勢最大。  王莽開始認為赤眉軍力量最強,派出10萬重兵圍剿赤眉軍,而以郡縣軍和臨時招募的部隊對付綠林軍。當綠林軍擊敗新莽軍隊,公開提出恢復漢朝,建立更始政權之後,王莽才意識到綠林軍的威脅更大,因而轉移戰略重心,特命大司空王邑和司徒王尋為統帥,調集各郡兵力,準備一舉消滅綠林軍。王莽還征調當時所謂精通63傢兵法的人充當軍吏,並任用“長人”巨毋霸為壘尉,又將虎、豹、犀牛、象等猛獸巨獸圈至軍中飼養,以便在作戰時放出來震懾敵人。王莽的命令發出後不久,集中到洛陽的軍隊已達42萬人,號稱百萬大軍,更始元年(公元23年)五月,王邑、王尋率大部隊向綠林軍占領的昆陽方向進軍。到達昆陽後,王邑指揮大軍將昆陽團團包圍住,並設置瞭100多座軍營。     劉秀身先士卒沖向敵軍  當時堅守昆陽的起義軍隻有八九千人,由當時任太常偏將軍的光武帝劉秀負責指揮作戰。劉秀叫王鳳和王常守昆陽,自己與將軍李軼等13騎夜出城南門,“於外收兵”。  六月初一,劉秀、李軼帶回來的救兵抵達昆陽城下,當時昆陽的攻守戰正在膠著狀態。劉秀親自率領敢死隊一千多人為前鋒,在距王莽軍隊四五裡地時,即擺開陣勢,王邑、王尋派兵數千迎戰。劉秀身先士卒沖向敵陣,斬殺數十人,逼使王邑、王尋的軍隊後退。起義軍諸將“膽氣益壯,無不一當百”,但王邑、王尋仍不將起義軍放在眼內,他們率領萬餘人單獨與起義軍拼殺,命令各軍營不得輕舉妄動,結果戰況不利時其他軍隊也不敢擅自出營相救。王邑、王尋的部隊被打亂後,起義軍斬殺王尋。城中的守軍此時“鼓噪而出,中外合勢,震呼動天地,莽兵大潰,走者相騰踐,伏屍百餘裡”。正在這個時候,天上突然電閃雷鳴,同時大風刮起,當時“屋瓦皆飛,雨下如註,虎豹皆愧戰,士卒赴水溺死者以萬數,水為不流。王邑、嚴尤、陳茂輕騎乘死人渡水逃去”。昆陽之戰以王莽軍隊的徹底失敗而告終。相關閱讀推薦:昆陽之戰:劉秀通過這仗奠定瞭光武中興的基礎傳奇戰役:古代歷史上三千人勝百萬的昆陽之戰昆陽之戰為什麼新朝會戰敗?王莽敗在哪裡?昆陽之戰的過程 劉秀是怎麼擊潰百萬大軍的?昆陽之戰是在哪裡爆發的?王莽大軍一戰而潰昆陽之戰的歷史背景 昆陽之戰為什麼會爆發?

戰史揭秘:二戰日軍那些匪夷所思的本土決戰兵器

  日本海軍在1942年6月的中途島海戰中遭遇慘敗,從此逐漸失去瞭太平洋戰爭的主動權。為瞭挽救失敗的命運,日本在二戰後期提出瞭大量用於本土決戰的先進武器的研制計劃。幸運的是,正義的力量最終粉碎瞭日本軍國主義的美夢,而這些秘密武器計劃也被歷史所塵封。小編今天為您揭秘那些詭異的“本土決戰兵器”。  勢號武器     二戰結束前夕,日本海軍曾試制過一種利用電磁波的能量照射敵機而將其擊落的武器。日本軍方希望利用電磁波研究成果研制一種能有效地對付美國B- 29轟炸機的新式武器。日本將此項計劃匿名為“Z計劃”,後將“Z計劃”改為研制“勢號”武器。  當時,日本的地面測試已經取得瞭一些成果,剩下的工作主要是制造大型反射鏡及確保大功率電力。因為戰局對日本來說非常緊迫,因此,試制的“勢號”根本沒有時間進行多次試驗。按照日本方面的說法,這種新式武器的研制工作進行的還算順利,到二戰結束時,已經接近完成。  To號兵器     1944年3月,太平洋戰場的局面對日本越來越不利。為瞭挽救節節敗退的局面,日本陸軍制造瞭一個特殊的裝置,這個裝置如果接通電流,就會產生高速向前推進的磁場。如果此時將炮彈放在磁場中間,則炮彈就會以磁場相近的速度發射出去。  實際上,這就是日本秘密研制的“電氣炮”,日本自己稱為“To號兵器”。如果這種武器研制成功的話,則發射大口徑炮彈根本無需炮管,而是通過磁場產生的動力將炮彈發射出去。這種所謂的“電氣炮”其實就是我們所熟知的電磁炮,其設計思想應該說還是十分先進的,但卻大大超越瞭當時的技術水平,毫無成功的希望。相關閱讀推薦:盤點:中途島海戰中日本被美軍擊毀多少艘航母?解密:發生在南澳島附近海域的“八六”海戰紀實海航和陸航的區別:西沙海戰中國空軍的驚人滯後西沙海戰放行說詳解:臺灣方面未作出幹擾更確切甲午海戰之前德國憑啥就敢斷言“日本必勝”?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自動吸著彈     1944年3月日本東京芝浦電機的研究所內正在進行一項特殊的試驗。該研究所研制出一種感熱裝置,該裝置可以在700米的距離外捕捉到人手掌發出的熱量。可以說,如果武器裝備瞭此種探測裝置,在叢林作戰中可以命中肉眼無法發現的敵人。實際上,這是一種紅外線夜視裝置。  日本陸軍全力支持研究,臨近二戰結束時,日本的經濟已經非常困難,但該項研制計劃的經費高達1000萬日元。從中也可以看出日本對該項研制計劃的重視,但最終沒有成功。  “奮龍”地對空導彈     1945年,日本陸海軍上層都開始認識到火箭彈的重要性。為瞭搜集必要的數據,日本先設計瞭小型導彈,全長為2.4米,使用固體火藥推進劑。到瞭1945年6月,這項研究計劃在獲得日本海軍的全面支援後被確定下來,並新設瞭“火箭研究所”。

戰史揭秘:二戰日軍那些匪夷所思的本土決戰兵器

  日本海軍在1942年6月的中途島海戰中遭遇慘敗,從此逐漸失去瞭太平洋戰爭的主動權。為瞭挽救失敗的命運,日本在二戰後期提出瞭大量用於本土決戰的先進武器的研制計劃。幸運的是,正義的力量最終粉碎瞭日本軍國主義的美夢,而這些秘密武器計劃也被歷史所塵封。小編今天為您揭秘那些詭異的“本土決戰兵器”。  勢號武器     二戰結束前夕,日本海軍曾試制過一種利用電磁波的能量照射敵機而將其擊落的武器。日本軍方希望利用電磁波研究成果研制一種能有效地對付美國B- 29轟炸機的新式武器。日本將此項計劃匿名為“Z計劃”,後將“Z計劃”改為研制“勢號”武器。  當時,日本的地面測試已經取得瞭一些成果,剩下的工作主要是制造大型反射鏡及確保大功率電力。因為戰局對日本來說非常緊迫,因此,試制的“勢號”根本沒有時間進行多次試驗。按照日本方面的說法,這種新式武器的研制工作進行的還算順利,到二戰結束時,已經接近完成。  To號兵器     1944年3月,太平洋戰場的局面對日本越來越不利。為瞭挽救節節敗退的局面,日本陸軍制造瞭一個特殊的裝置,這個裝置如果接通電流,就會產生高速向前推進的磁場。如果此時將炮彈放在磁場中間,則炮彈就會以磁場相近的速度發射出去。  實際上,這就是日本秘密研制的“電氣炮”,日本自己稱為“To號兵器”。如果這種武器研制成功的話,則發射大口徑炮彈根本無需炮管,而是通過磁場產生的動力將炮彈發射出去。這種所謂的“電氣炮”其實就是我們所熟知的電磁炮,其設計思想應該說還是十分先進的,但卻大大超越瞭當時的技術水平,毫無成功的希望。相關閱讀推薦:盤點:中途島海戰中日本被美軍擊毀多少艘航母?解密:發生在南澳島附近海域的“八六”海戰紀實海航和陸航的區別:西沙海戰中國空軍的驚人滯後西沙海戰放行說詳解:臺灣方面未作出幹擾更確切甲午海戰之前德國憑啥就敢斷言“日本必勝”?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自動吸著彈     1944年3月日本東京芝浦電機的研究所內正在進行一項特殊的試驗。該研究所研制出一種感熱裝置,該裝置可以在700米的距離外捕捉到人手掌發出的熱量。可以說,如果武器裝備瞭此種探測裝置,在叢林作戰中可以命中肉眼無法發現的敵人。實際上,這是一種紅外線夜視裝置。  日本陸軍全力支持研究,臨近二戰結束時,日本的經濟已經非常困難,但該項研制計劃的經費高達1000萬日元。從中也可以看出日本對該項研制計劃的重視,但最終沒有成功。  “奮龍”地對空導彈     1945年,日本陸海軍上層都開始認識到火箭彈的重要性。為瞭搜集必要的數據,日本先設計瞭小型導彈,全長為2.4米,使用固體火藥推進劑。到瞭1945年6月,這項研究計劃在獲得日本海軍的全面支援後被確定下來,並新設瞭“火箭研究所”。

楚漢相爭的尾聲:到底劉邦項羽最後決戰何處?

  楚漢戰爭進行到公元前203年,楚強漢弱的形勢已經徹底改變瞭。劉邦後方穩固,兵強馬壯;而項羽卻三面受敵,糧草不繼,戰略形勢明顯處於劣勢。項羽沒有辦法,隻能與漢王講和,約定以鴻溝為界,雙方相安共處。但是,劉邦在張良、陳平等人的勸說下,很快背棄和約,向楚軍進軍,雙方在垓下進行瞭慘烈的決戰,這次戰役漢軍大獲全勝,而楚軍近十萬精銳部隊全軍覆沒,一度叱吒風雲的西楚霸王項羽,也走向瞭窮途末路,自刎烏江。垓下之役是楚漢戰爭的最終要的一次大決戰,是劉漢王朝奠霸業的關鍵性的一仗。   然而,楚漢戰爭至關重要的地點垓下的詳細地點到底在何處,歷來爭議很大。目前史學界對垓下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著名史學傢范文瀾認為垓下為今天的鹿邑,他在《中國通史簡編》寫道:”垓下在河南省鹿邑縣境”。這一觀點的根據是唐·張守節《史記正義》的記載:”高崗絕巖,今猶高三四丈,其聚邑及堤,在垓之側,因取名焉。今在毫州真源縣東十裡,與老君廟相接”。范文瀾這樣分析,唐朝的真源縣是秦漢時的苦縣,故城在今河南鹿邑縣,老君廟即今天鹿邑城東的太清宮,所以垓下在今天的鹿邑。此說由於晚出,因而從其說者較少。史學泰鬥郭沫若認為垓下應該是靈璧,他在《中國史稿》這樣寫:”垓下在安徽省靈璧縣南、沱河北岸”。郭老的觀點是根據下列史書記載的,《漢書·地理志》沛郡渡侯國這樣註釋:”垓下,高祖破項羽處”。《水經註·淮水篇》載:”洨水東南流,經洨縣故城北,縣有垓下聚,漢高祖破項羽所在也”。”唐《元和郡縣圖志·河南道五》也在宿州虹縣下載言:”垓下聚,在縣西南五十四裡,漢高祖圍項羽於垓下,大破之,即此地也。”這種觀點是最傳統的說法,絕大多數學者都支持這一觀點。   然而,根據陳可畏先生最新的研究,上述二種說法均不能成立。陳可畏推斷垓下應該是陳縣(即今河南準陽縣)。他首先指出探究垓下的一條重要信息,即在楚漢之爭中,項羽被圍垓下之前與劉邦發生的一場固陵之戰(固陵在河南省淮陽、太康、鹿邑縣境內)。   劉邦與項羽以鴻溝為界平分天下之後,劉邦的軍事實力逐漸強大。後來劉邦采用張良的建議背棄和約,於公元前202年10月率軍渡過鴻溝進擊項羽。劉邦追殺項羽的部隊到陽夏(太康)以南,並約定與大將韓信、彭越等人相會,在固陵一帶消滅項羽。但是,劉邦率軍到固陵後,韓信、彭越的軍隊卻沒有按期到達,致使劉邦兵敗又被項羽追殺。劉邦率眾退守固陵,在固陵城周圍堅壁不戰,使得楚漢兩軍在固陵城一帶形成暫時的對峙局面。固陵戰場方圓百裡,運師數十萬,楚軍在固陵城附近阻擊漢軍,以防漢軍東進或南下。劉邦被困固陵,危急中以裂土封王為代價,封韓信為齊王,封彭越為魏王,以換取韓信、彭越等及時出兵。   公元前202年十二月,韓信、彭越等部約40萬人分別從齊、梁等地出發夾擊項羽。劉邦也在固陵開始反擊。同時漢將灌嬰也率部從彭城西進,參與瞭這場決定楚漢成敗的固陵之戰。項羽的軍隊被漢軍以十倍之師層層包圍在垓下達三個月之久。項羽被漢軍重重圍困,兵少糧缺,陷於困境,楚軍軍心大亂。劉邦等人見時機成熟,深夜用楚歌瓦解楚軍軍心。這樣,才引出瞭項羽悲壯的”霸王別姬”。 後來項羽率800隨從沖出重圍,連夜逃亡,於凌晨到達烏江一帶(今安徽和縣東北)。然而,項羽自嘆無顏見江東父老,自刎身死。

為什麼在漢武帝時期會發生與匈奴的戰略決戰?

  跟日耳曼民族不斷侵略羅馬帝國一樣,中國中原王朝的富庶對於居住在寒冷荒涼地帶的匈奴來說,一直是難以抗拒的誘惑。   秦漢時期,北方的匈奴始終對中原王朝是個巨大的威脅。在秦代,匈奴曾一度為大將蒙恬所擊敗,逃往漠北,十多年不敢南下。秦朝覆亡後,匈奴趁楚漢相爭、無暇北顧之機再度崛起。在驍勇善戰的冒頓單於統率下,四面出擊,重新控制瞭中國西北部、北部和東北部的廣大地區。西漢王朝建立後,匈奴依然是漢民族和平生活的重大威脅:數次入侵邊境,攻城屠邑,掠奪財物和人口,給西漢北方地區民眾帶來沉重的災難。   忍辱負重,休養生息   西漢開國皇帝劉邦對匈奴的屢屢犯境非常憤怒。公元前200年,劉邦乘著剛剛擊敗項羽、統一中國的餘威,率領大軍向匈奴進攻。雙方在白登山展開激戰,結果漢軍隊大敗,劉邦被圍七天七夜,幾乎被俘,後以重金收買瞭匈奴首領,才得以突圍。   劉邦自此認識到漢朝實力不足,開始休養生息,發展生產,但在處理與匈奴關系上仍苦思不得良策。不得已,劉邦采用瞭婁敬的建議,以漢傢公主和親匈奴,並贈送絲綢、糧食等物品,與其約為兄弟,以緩解其襲擾。在軍事上,則主要采取消極防禦的方針,盡量避免與匈奴進行決戰。   漢高祖之後,文帝和景帝繼續推行休養生息政策,積極發展生產。

深度:日本6輪105突擊炮 為與中國決戰做準備

在日本這個對混合動力車異常支持的國度,豐田的普銳斯開創瞭油電混動技術進入民用車市場的先河。至今,日本政府仍然保持較大力度,通過政府補貼、車廠優惠政策,引導車主購買使用混動車。不僅僅為高度依賴石油進口的日本節省大量燃料,降低自身能源依賴程度,更重要的是由此引發的混動技術變得更加成熟。筆者曾經反復強調過,最先進的技術往往都會優先應用在軍事上。混動技術早就在5年前,裝備在日本海軍蒼龍級柴電潛艇上。現在日本通過十年來的技術積累,終於將小型化且成熟的油電混動技術集成到即將服役的日本陸軍6驅混動105突擊炮上。  近日有消息表明,日本陸軍正在著手測試一款搭載由三菱重工提供柴油機、日立的輪轂電機、豐田提供鋰電池並負責管控系統、最後由小松制作所完成整車合裝的6輪混動105毫米口徑突擊炮(以下簡稱6輪混動105突擊炮)。這款裝備的105毫米口徑火炮由川崎重工負責研發、部分觀瞄系統的光學部分由尼康提供。   資料圖:混動技術早就在5年前,裝備在日本海軍蒼龍級柴電潛艇上。現在日本通過十年來的技術積累,終於將小型化且成熟的油電混動技術集成到即將服役的日本陸軍6驅混動105突擊炮上。  這款混動6輪105突擊炮,技戰術指標完成瞭初步設定,日本國防部要求其具備多種打擊能力。在1000米至2000米可對裝甲目標進行直瞄射擊,擁有通過引導發射智能彈藥曲射攻擊1000米至3000米或更遠距離目標的能力。其中擁有精確曲射攻擊能力,被看做這款混動戰車與日軍以往裝備輪式戰車打擊能力質的提升最好例證。  在防護能力上,6輪混動05突擊炮采用全鋁合金覆蓋並內裝復合裝甲制造,底盤全封閉並采用V型抗地雷攻擊結構。整車自重不足15噸,可用美制C-130運輸機(裝載1臺)以及日本空軍自行生產的C-2運輸機空運(裝載2臺)。利用日本在微電子科技的技術積累,進化瞭觀瞄系統的精度,從側面提升火力打擊效率。在車族擴展上,6輪驅動的架構,可以延伸出包括基型車(105突擊炮)在內,安全防護反恐車、指揮車、運兵車、後勤支援車、反坦克/艦船導彈發射車等變形車。相關閱讀推薦:日本10條令中國人噴血的法律 在我們眼中太過苛刻大驚!日本或將變成第二個朝鮮日本資料:抗戰黃埔軍校20萬學生受訓 戰後僅餘1萬日軍曾在華傾銷鴉片?日本要求華北大面積種植罌粟日媒:中方高度警惕安倍連任 日本右傾化加劇分頁:1/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6輪混動105突擊炮的動力總成采用發動機與電動機和輪轂電機直連模式,與目前在售的大多數混動車采用的汽油機直接傳遞動力至驅動橋完全不同。日軍6輪混動突擊炮的柴油機隻負責將動力提供給電動機,在轉化成電力後通過線纜輸送至6個輪轂電機,經過減速後的最高車速可達130公裡/小時。通過日本本土渠道獲悉,日軍對這款混動突擊炮的驅動模式有著極為嚴苛的要求,首先明確柴油機隻負責為電動機提供動力,電池組件不采用豐田最強的燃料電池,而是繼續使用鋰電池作為能量存儲介質。  眾所周知,豐田汽車在燃料電池上的投入巨大,目前成品的續航裡程可達到500公裡。但日本軍部仍然堅持,6輪混動105突擊炮使用由20組電池小總成(最小單體單位為PAD,4隻Pad構成1套電池組)。現在,豐田與松下合作的電池工廠(Panasonic EV

決戰昆侖之最慘攻堅戰:榮譽第一師幾乎全部打光

日軍戰史稱昆侖關戰役為:“通觀中國事變以來全部時期,這是陸軍最為暗淡的年代。”“中國軍隊攻勢的規模很大,其戰鬥意志之旺盛,行動之積極頑強,在歷來的攻勢中少見其匹。我軍戰果雖大,但損失亦為之不少。” 日軍見昆侖關失手,立即出動大批飛機、火炮掩護新銳的預備隊兵力發動反攻,未等中國軍隊喘過氣來又重新奪回昆侖關。此後敵我雙方都在各個要點和制高點處展開激戰,陣地幾易其手,第5師團長今村下令21旅團長中村正雄親率兩個大隊前往增援。當日10點,援敵將五塘奪回,而守軍65團稍加退卻,旋即收縮集中兵力,奮戰到下午又收復五塘。但敵人趁占領五糖的時機,向昆侖關內急輸瞭1000餘名援軍,增加瞭我軍再次奪回的困難。   左翼迂回支隊占領七塘和八塘以後,將日軍的退路切斷,而趕來增援之敵在八塘附近又陷入瞭第五軍的反包圍之中經過第5軍的連續打擊,日軍潰不成軍、損失慘重,殘兵敗將攀山越嶺落荒而逃,所乘汽車則被第5軍軍屬炮兵擊毀。   正在21旅團與第五軍激戰之時,在南寧後方維護交通線和警戒任務的臺灣旅團長鹽田定七少將以其部第1聯隊趕至五塘增援,伺機反攻六塘。邱清泉師長命令劉建章團死守五、六塘之間,誘敵深入。當日下午,熊笑三團與敵另一路援軍發生激戰。入夜之後,日軍又動用坦克和裝甲車掩護步兵再攻六塘邱清泉一方面急令所部工兵破壞公路橋梁,阻敵機械化部隊前進,另一方面則親率部隊向突出部之敵發動反擊,並成功地擊毀敵坦克數輛。在新編22師各個團的猛烈攻擊下,日軍紛紛離開公路、據點向山區逃竄。   由於戰局日益激烈緊張,日軍抵抗又非常頑強,昆侖關仍未攻下,1939年12月21日,蔣介石對昆侖關戰役及整個桂南戰役進展緩慢極其不滿,給桂林行營及各參戰部隊下達命令:“前方各部隊與炮兵等,如有不積極努力進攻,或不能如限期達成任務者,應即以畏敵論罪,就地處置可也。”白崇禧在徐庭瑤的陪同下再次來到第5軍前指,檢查督導作戰。他首先表揚瞭部隊第一階段的戰績,但也指出瞭戰前對敵情偵察不明、用兵分散、火力不夠集中、對包圍之敵不能迅速消滅等問題。杜聿明也提出瞭補救改進措施,主要是集中優勢兵力、火器,重點打擊,徹底切斷敵軍與南寧方向的聯系,爭取盡快消滅當面之敵。   24日拂曉,按照新的作戰部署,榮譽l師集中主力兵員和火器向前一天得而復失的昆侖關前的重要據點——羅塘再次發動猛攻。激戰到下午4時,再次攻克羅塘,24

揭秘杜聿明林彪決戰東北 “王牌部隊”被滅真相

  導讀:1945年7月,孫立人率新1軍回到祖國,駐在廣西南寧,準備反攻廣州。這時,歐洲戰場硝煙不再,歐洲盟軍最高司令艾森豪威爾將軍為宣揚英美反法西斯戰爭的戰果,特邀一些反侵略國傢的代表前往歐洲參觀各戰場。作為西點軍校的校友,作為4年來一直與美國人並肩作戰的名將,孫立人自在被邀之列,其間,他輾轉飛行奔波於歐洲大陸,視察瞭一個又一個戰場,對現代戰爭有瞭更深切的體驗和感悟!  這次歐洲之行,是他孫立人的榮耀,也是他新1軍的榮耀,全體中國軍人的榮耀!當然,抱著別樣眼色和心態看待孫立人的,也是大有人在的。當孫立人返回國內時,日本人已經宣佈投降,新1軍被指定前往廣州受降。9月7日,新1軍進入廣州,孫立人作為廣州地區受降主官、第二方面軍總指揮張發奎將軍的助手,接受瞭日軍第23軍、第129師團、第130師團等部的投降。10月,美國人商請中國派出一支由5萬人組成的軍隊,協助盟國占領日本,並點名要求派孫立人的新1軍去,但這時“關內小打,關外大打”,蔣介石正準備把新1軍派往東北打內戰,他不願分兵去占領日本。新1軍因此錯過瞭一次避開覆滅的絕好機會。毛澤東把東北重任交給瞭黃埔4期的林彪,蔣介石把東北的希望放在瞭黃埔1期的杜聿明身上,東北之爭似乎就成瞭兩個黃埔學生、兩個抗日名將之間的較量。   1945年8月8日,按照《雅爾塔會議》的精神,百萬蘇聯紅軍如排山倒海之勢,在馬林諾夫斯基元帥的率領下進入東北與日軍作戰,很快殲滅瞭日軍關東軍的主力67萬人。8月15日,日本天皇無條件宣佈投降!日本投降瞭!東北,這塊被日本帝國主義統治長達14年的黑土地一時成瞭權力的真空,成瞭國共兩黨都想得到的焦點地區。就共產黨而言,東北北靠蘇聯,東南與朝鮮相鄰,西南與冀熱遼解放區接連,隔海與山東解放區相望,兼之這裡遠離國民黨的統治中心,非常有利於共產黨率先控制。共產黨如能占領東北,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將擁有雄厚的經濟實力,並將更便於與蘇聯往來。而東北一旦落入國民黨之手,蔣介石將在接收豐富物產的同時,更能以南北兩處的國民黨軍隊對地處中原的共產黨形成夾擊之勢,戰略上占盡主動。  因此,日本人投降前後,中共中央先後從冀熱遼、延安、山東等解放區抽調瞭10多萬部隊、2萬多黨政軍幹部和各種技術人員前往東北,成立瞭以林彪為司令員兼政委的東北民主聯軍,白山黑水的城鎮鄉村相繼建立起瞭各級人民民主政權。與此相比,蔣介石的反應則明顯慢瞭一拍。抗戰後期,蔣介石的軍隊大多留在西南後方。1945年8月14日,蘇聯紅軍消滅日本關東軍後,國民黨外交部長王世傑在莫斯科與蘇聯外長莫洛托夫簽署瞭《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按照這一條約的規定,蘇聯承認中國在東北三省的完全主權和領土行政的完整;蘇軍進入東北後,中方派軍政代表駐蘇軍司令部,以資聯系。相關閱讀推薦:揭秘:蔣介石的十二門徒之杜聿明 最聽話的學生揭秘:杜聿明兒子在臺灣竟然被吝嗇蔣介石逼死?抗日名將杜聿明談內戰敗因:碰到瞭致命對手粟裕揭秘:抗日名將杜聿明的後半生是如何度過的?揭秘:林彪、粟裕與杜聿明交手:誰是第一虎將?杜聿明率部翻越野人山損失慘重:他要負多大責任分頁:1/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蔣介石想得很天真,以為有瞭這一紙條約,他就可以直接從蘇聯人手中毫不費力地把東北接收過去。9月1日,蔣介石在長春設立軍委會委員長東北行營,任命熊式輝為行營主任,下設政治與經濟兩個委員會,以熊式輝兼任政治委員會主任委員,銀行傢張嘉敖為經濟委員會主任委員,並在長春設立外交部東北特派員公署,以蔣經國為外交特派員。  熊式輝,字天翼,江西安義人。黃埔軍校創立時,曾任軍校教官,也從此與蔣介石結下淵源。1932年蔣委任熊為江西省主席兼南昌行營辦公室主任時,熊大力推行保甲、保衛、堡壘的三保政策,以配合蔣的剿共政策,頗得蔣的贊賞。熊極善察顏觀色,蔣居南昌百花洲時,對湖上環境不滿,熊即用紅石砌岸,沿湖植樹,除濁引流,並設管理處專司其責。文人遂作聯語曰:“半世姻緣兼兩顧,一生事業在三湖。”兩顧指熊的兩位夫人,顧毓筠和顧竹筠姐妹;三湖指百花洲的東湖、南湖、北湖。後來,熊為拍蔣的馬屁,還將蔣的大公子蔣經國任命為贛南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這一次到東北,他再次把蔣大公子拉在身邊,用心不謂不深。   10月初,當蘇軍開始部分撤離東北,蔣經國代表國民黨外交部與蘇軍統帥華西列夫斯基接洽國民黨軍隊從大連進入東北的事宜時,華西列夫斯基睜大眼睛,連連擺頭:“大連為運輸商品而非運輸軍隊的港口,怎能讓軍隊在那裡登陸呢?”蔣經國大吃一驚,他氣咻咻地走出蘇軍司令部大門,立即將情況報告給瞭他的父親。蔣介石也吃驚不小:“這北極熊不是明顯阻攔我軍進入東北嗎?”兩天後,華西列夫斯基回國述職,蔣介石讓熊式輝再與蘇方聯系。熊式輝帶著張嘉敖、蔣經國找到瞭東北蘇軍總司令馬林諾夫斯基,可馬氏對熊式輝等提出的海運登陸、交通運輸、行政機關接收等幾個關鍵問題均以“無權”、“須請示”為借口 推得一幹二凈,熊、張 、蔣三人碰瞭一鼻子的洋灰。蘇聯人的態度完全出乎蔣介石的意料。蔣介石氣得咬牙切齒:“娘希匹!看來我要打瞭!”  原來,在確定東北的行政官員之後,蔣介石對那裡的軍事首腦人選卻一時舉棋不定。他先是將昆明防守司令部改為東北保安司令長官部,任命關麟征為東北保安司令長官,後由於熊式輝對關麟征自高自大、目中無人極表不滿而又遲疑不決;加之那時《雙十協定》剛剛簽訂,他不好立馬拉下臉面與共產黨幹起來,因而遲遲下不瞭手。而這時恰好龍雲下臺,被他“請”出瞭雲南,龍雲逢人便罵原昆明防守司令長官杜聿明而歡迎關麟征到雲南去,這樣他就將計就計,調關麟征為雲南警備總司令,而讓杜聿明去當東北保安司令長官,東北的軍事首腦有瞭著落,蔣介石打內戰的決心也就堅定瞭下來。分頁:2/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這樣,毛澤東把東北重任交給瞭黃埔4期的林彪,蔣介石把東北的希望放在瞭黃埔1期的杜聿明身上,東北之爭似乎就成瞭兩個黃埔學生、抗日名將之間的較量。確實,這兩人之間有得一比。1937年9月,林彪在山西平型關打瞭一場“七?七”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取得的首個大勝仗;而1939年12月,杜聿明則在廣西昆侖關打瞭一場至關重要的大惡戰。平型關和昆侖關都是進攻戰。林彪占據的是居高臨下的有利地勢,打的是巧仗,是戰略戰術上的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杜聿明仰攻的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峻山形,打的是硬仗,是實打實硬碰硬的攻堅戰。  林彪指揮的是小米加步槍的土八路115師,杜聿明帶領的是中國惟一的機械化軍第5軍,兩人的對手同是號稱“鋼軍”的板垣征四郎師團。林彪打的是21旅團的輜重隊和後衛部隊;杜聿明攻擊的是21旅團的主力。平型關殲敵1000餘人,昆侖關殲敵4000餘人,旅團長也被擊斃。昆侖關之戰使杜聿明威名大震,平型關大捷則使林彪成為中國軍隊節節敗退時打破“皇軍”不可戰勝神話的名將。現在,這兩個國共雙方的主將又將在東北大地上擺開擂臺,及鋒而試瞭!和蔣介石一樣,杜聿明也極崇信武力。面對東北已被共產黨占領、國民黨依靠蘇聯接收東北的幻想已無可能的現實,擺在杜聿明面前的選擇似乎隻有訴諸武力一途瞭。於是,履新之際,他即將兩支中國遠征軍的精兵石覺的第13軍和趙公武的第52軍帶到瞭東北,並於11月15日就急不可耐地猛攻山海關起來。當時防守山海關的中共部隊僅隻萬餘人,而且還有不少新兵,平均每兩人才有一枝槍。在這樣實力懸殊的對抗下,中共棄守山海關也就不足為怪瞭。

電影中的歷史:《決戰要塞》和佈列斯特要塞之戰

    將軍,你現在知道一俄裡有多遠瞭吧 ——這句臺詞幾乎可以入選最悲壯電影臺詞的前十,這部決戰要塞的背景就是二戰中無比悲壯的戰鬥佈列斯特要塞之戰      佈列斯特位於白俄羅斯和波蘭交界的佈格河東岸,是連接華沙-莫斯科以及立陶宛-西白俄羅斯-西烏克蘭的交通要道,也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古城,它的名字最早出現在歐洲歷史書籍中是在一○一七年,當時的名稱是別列斯季耶。由於佈列斯特城特殊的地理位置,它成為兵傢爭奪的要地。十一世紀,基輔羅斯占領瞭此地,一三一九年被立陶宛占領。改稱為佈列斯特-立托夫斯基,又稱佈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一五六九年,佈列斯特歸屬波蘭立陶宛王國。一七九五年並入俄羅斯。二十世紀初,沙皇俄國在佈列斯特舊城位置建造瞭俄國第一流的要塞,為瞭建造要塞,把原來的佈列斯特城搬遷到要塞東三公裡處。一九一七年十二月,俄國為瞭結束戰爭,在此和德國進行談判,後來簽定瞭佈列斯特和約,紅色俄國退出瞭第一次世界大戰,因此佈列斯特聞名於世。一九一九年二月,波蘭占領瞭佈列斯特。一九二0年蘇俄進攻波蘭,八月奪回瞭該要塞並建立瞭蘇維埃政權,同月波蘭軍隊打敗瞭蘇俄,又重新占領佈列斯特。為此蘇俄一直耿耿於懷。一九三九年,德國侵略波蘭,蘇軍根據《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秘密條款,發動瞭“西白俄羅斯解放進軍”,蘇軍與德軍在佈列斯特會師,已經占領該要塞的德軍古德裡安部根據協議從這裡撤退,雙方還在此地舉行瞭歡慶典禮,自此,佈列斯特及其要塞又成為蘇聯領土,納粹德國和蘇聯在這裡以佈格河為邊界。  佈列斯特要塞開始修建於一八三三年。經過多次擴展修築,形成一個龐大的築壘防禦工事,它由佈格河和人工運河分割開的四個獨立小島組成,中心城堡位於整個築壘地域的中心。中心堡壘西南是捷列斯波爾要塞,正南方是沃倫要塞,北方則有科佈林要塞作為屏障。各個要塞四周均有河流包圍,要塞之間用橋梁連接。  沃倫要塞和捷列斯波爾要塞是佈列斯特要塞的主要屏障,其中捷列斯波爾要塞被建造在佈格河的岸邊,內中包括許多舊沙俄時代的教堂和修道院,這些建築物是整個要塞防禦工事的重要組成部分。北部的科佈林要塞是原來的舊佈列斯特城,這裡街道密佈,有許多早期石頭建造的堅固建築物。  要塞堡壘最重要的防禦工事被建造在中心堡壘,在這個中心島嶼堡壘的外側,由堅固的大約兩公裡的兵營構成環型營壘,營壘墻壁有兩米厚,內含大約五百個炮塔,可以為一萬兩千人提供必要的糧食和彈藥物資。營壘墻壁密佈火炮發射口和步槍射擊孔,在中心堡壘的中央聳立著由著名建築設計師古裡米設計的聖尼古拉大教堂,該教堂從一八五六年開始修建,歷時二十三年建造完畢,不但是中心堡壘最高的建築物,也是一個異常堅固的火力支撐點。  中心堡壘通過城門和橋梁與其他三個輔助堡壘相連,其中通過佈萊特大橋連接北部的科佈林要塞,通過捷列斯波爾門和一個巨大的索橋連接著佈格河西岸的捷列斯波爾要塞;通過霍爾姆門和一個可開閉的吊橋連接南部的沃倫要塞。  科佈林、捷列斯波爾和沃倫要塞環繞著中心堡壘,為中心堡壘提供保護,各個堡壘的外側都有堅固的城墻環繞,城墻上被建造有許多炮臺,而且還輔助建造有很多棱堡,各個要塞四周被運河或河流環繞,隻能通過橋梁與外界聯系。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沙皇俄國軍隊在要塞主體圍墻四公裡~六公裡處還構築有兩層堡壘帶。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德軍於一九一五年迂回要塞而過,要塞沒有發揮任何作用,俄軍為瞭避免堡壘被德軍包圍則不戰而棄,在撤退時俄軍將一些重要的防禦工事破壞。   一九三九年,蘇軍重回佈列斯特,由於佈格河成為界河,以前數公裡外的防禦工事不屬於蘇聯領土,因此,蘇軍開始重新加固和修復要塞的主體部分,遺憾的是,修復要塞防禦工事的任務被交給瞭蘇聯內務人民委員部部隊,而蘇聯內務部按照當時蘇聯一貫的政策 ——使用囚犯來進行工作,其效率可想而知。到蘇德戰爭爆發的時候,這個要塞的工事還沒有完工,許多應該放置重型火力武器的地方仍然是空空蕩蕩,造成一些守衛要塞的部隊沒有重型武器:防空部隊沒有高射炮,炮兵部隊沒有大炮,士兵們隻能使用輕武器和敵人搏鬥。  德國總參謀部在制訂巴巴羅薩作戰計劃的時候,對佈列斯特要塞進行瞭周密的考慮和偵察,根據希特勒的設想,德軍入侵蘇聯的部隊將分為三個集團軍群,其中中央集團軍群的任務是越過佈格河,占領明斯克,直指莫斯科。在考慮中央集團軍的主攻方向上,德國總參謀部對佈列斯特要塞不是沒有顧慮。因為中央集團軍群配備有古德裡安的第二裝甲集群,所以佈列斯特北部茂密的森林顯然不適合坦克的快速推進,而佈列斯特南部一眼看不邊的普拉特沼澤地帶就更不能考慮,隻有佈列斯特這個咽喉要地才是坦克縱隊突破的有利位置。經過德國空軍的詳細偵察,德軍發現蘇軍在要塞的工事修建工程進展緩慢,而且要塞沒有能力阻止要塞外的交通要道,更不可能對要塞北部僅數公裡的華沙-莫斯科鐵路和佈列斯特火車站構成威脅。因此德軍制訂瞭用配備重型火力的步兵部隊圍困和消滅要塞守衛蘇軍,而裝甲部隊從要塞北部迂回前進的戰術。後來戰鬥開始的狀態表明,德國總參謀部的預見是非常準確的。  德國總參謀部把攻克佈列斯特要塞的任務交給瞭第四十五步兵師,該師的前身是奧地利軍隊中的第四師,德國和奧地利合並後被德軍改為第四十五步兵師,一九三九年波蘭戰役中,第四十五步兵師配屬德軍倫斯特元帥指揮的南線集群,在炎熱的天氣裡,十三天徒步行軍四百公裡,平均每天前進三十公裡,而且整個戰役中僅有一百五十八人陣亡,給德國總參謀部留下很深的印象。一九四○年法國戰役中,第四十五師強渡法國恩河,第一個進入巴黎,立下赫赫戰功。一九四一年夏天,這個部隊被配屬給德軍第二裝甲集群第十二軍,在巴巴羅薩第一天裡給予第四十五步兵師的任務就是迅速拿下佈列斯特要塞。  為瞭讓第四十五師順利而且迅速占領要塞,德國總參謀部制訂瞭強大的火力支援計劃,為第四十五步兵師配備瞭十二個炮兵分隊,並從第四化學特種團派來九個六膛火箭炮分隊,此外,德軍還動用瞭數門巨大的550~600毫米的大炮,這些大炮能夠發射重達數噸的炮彈,是專門為破壞堅固堡壘工事而設計制造的,德國空軍也將為進攻堡壘的戰鬥提供必要的空中火力支援;第十二軍屬下的第三十四步兵師和第三十一步兵師將從要塞側翼進行輔助攻擊,古德裡安指揮的第二裝甲集群奉令將為第四十五步兵師提供一切必要的戰鬥支援。  第135步兵團第一營將渡過佈格河從北部科佈林要塞的東圍墻攻入堡壘,第三營直接進攻捷列斯波爾要塞,並奪取捷列斯波爾要塞和中心要塞的連接橋梁和中心堡壘的捷列斯波爾門;第一三零步兵團第一營則進攻沃倫要塞並奪取連接中心堡壘的橋梁和霍爾姆門,第三營則迂回到堡壘東部,封鎖可能從東部來援的蘇軍  六月二十二日凌晨,佈列斯特周圍和國境線其他地方一樣寂靜,在要塞內的蘇軍部隊是蘇聯西部特別軍區〔戰爭爆發後改稱為西方面軍,司令員巴甫洛夫大將〕第四集團軍第二十八步兵軍第四十二步兵師和第六奧爾洛夫紅旗師的七個步兵營、一個偵察營和兩個炮兵營,另外還有第十七紅旗佈列斯特國境守備總隊,第三十三獨立工程建築團和蘇聯內務人民委員部第一三二營的一部,人數大約在七千~八千人,蘇軍第二十八步兵軍及其下屬的第四十二師和第六師指揮所均在東三公裡的佈列斯特城內,六月二十二日是星期天,許多中高級指揮員象往常一樣,紛紛乘火車到明斯克或者北方的維爾紐斯度周末去瞭。  凌晨二時,德軍第四十五步兵師第一線突擊部隊在夜幕掩護下悄悄潛伏在佈格河西岸的預定攻擊位置,令許多德國士兵驚奇的是,他們清楚地看到一列火車隆隆駛過佈格河鐵路大橋進入佈列斯特火車站,這是一列滿載根據蘇聯和納粹德國簽定的條約規定德國向蘇聯提供的物資的列車,也是德軍為瞭迷惑蘇聯的措施之一。這列火車駛進佈列斯特車站,開始更換適合蘇聯寬軌鐵道的列車底盤。佈格河岸邊又恢復瞭平靜,對岸熟睡的蘇軍怎麼也沒有想到,一小時後戰爭將會首先從他們這裡爆發!  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二日凌晨三時十五分,猛然轟鳴的炮聲打破瞭夏夜的寧靜,蘇德戰爭爆發瞭。在佈列斯特要塞對岸,德軍集中瞭十二個炮兵營和重炮重點轟擊佈列斯特要塞,同時,經過周密計算時間的德國空軍俯沖戰鬥轟炸機也準時越過邊境開始對佈列斯特市和堡壘進行轟炸。在持續一個半小時的火力急襲下,德軍密集的炮火集中轟擊瞭要塞的大橋、城門、炮臺、軍火倉庫、醫療救護站、食品倉庫、軍營和軍官宿舍,每間隔四分鐘就持續進行十分鐘的炮擊,在德軍的炮擊下許多蘇軍軍需倉庫被摧毀,最重要的是各個堡壘的供水系統遭到破壞而喪失功能。相關閱讀推薦:蘇聯中央如何成為養老院:三年連換三任總書記實拍蘇聯士兵絞殺德國戰犯全過程誰支援瞭解放戰爭:朝鮮對於中國幫助遠大於蘇聯前蘇聯元帥圖哈切夫斯基之死:以假亂真的歷史悲劇延安日記是哪個時代的歷史?蘇聯抹黑中國的偽作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在德軍強大的火力支援下,德軍第四十五步兵師第一攻擊波隻用瞭四分鐘,於三時十九分強渡到佈格河對岸,四分鐘後,三時二十三分,主要由工兵突擊部隊組成的第二攻擊波也渡過佈格河。兩批突擊分隊相互配合,經過短促戰鬥,迅速穿越過捷列斯波爾要塞和沃倫要塞,直撲中心堡壘。  第一批抵達中心堡壘的德軍士兵驚訝地發現,盡管經過德軍強大的火力打擊,中心堡壘四周的營壘仍然完好無損,即使是500毫米火炮發射的重達一噸的炮彈對堡壘造成的破壞也不是十分理想。隆隆的炮聲和劇烈的爆炸聲隻是將守衛堡壘的蘇軍從睡夢中喚醒,使其能夠迅速進入戰鬥位置。第一批攻入中心堡壘的德軍很快被清醒過來的蘇軍實施的逆襲而挫敗,守衛者一舉將德軍趕出瞭中心堡壘。  盡管遭受猛烈阻擊,擔任主攻任務的德軍第四十五步兵師第一三五步兵團和第一三○步兵團,還是按照事先的戰鬥計劃,將四個堡壘孤立開。六月二十二日整日的戰鬥裡,德軍對各個堡壘發動瞭數次猛烈進攻,也沒有能夠完全占領任何一個堡壘,在中心堡壘的北門,從佈格河對岸進攻的德軍第四十五步兵師第一三五步兵團第一營得到一些坦克的支援,兩輛德軍坦克一度經過中心堡壘北部的佈列斯特門直入中心堡壘中心,然而後續步兵被頑強抵抗的蘇軍擊退,進入堡壘內部的德軍坦克一輛被蘇軍反坦克炮摧毀,另一輛也被勇敢的蘇軍士兵用炸藥消滅。其他各個堡壘內的蘇軍也表現出英勇的戰鬥精神,在沒有指揮員的情況下各自奮戰,尤其是捷列斯波爾和沃倫城堡內的蘇軍第一二五步兵團和第八十四步兵團軍官訓練學校的學員和士兵們,積極主動出擊,將德軍突擊力量大部牽制在中心城堡附近,為中心城堡和北部科佈林城堡的蘇軍贏得瞭寶貴的時間。這兩個城堡內的蘇軍於六月二十二日上午,在德軍還沒有完全圍困城堡外廓的間隙裡,有相當一部分輔助人員和傷員成功撤離城堡,到六月二十二日中午德軍完全圍困住要塞的時候,留在要塞中堅持戰鬥的官兵大約還有三千五百~四千人。留下來的人被孤立分割在要塞的四個堡壘內,彼此之間沒有聯系,整個要塞的守衛者們也沒有一個統一的指揮系統,而是靠著各自堡壘內的軍官和政治委員們領導著獨立的抵抗戰鬥。  到六月二十二日夜晚,德軍占領瞭捷列斯波爾堡壘和沃倫堡壘的大部分,並通過這兩個堡壘連接中心堡壘的橋梁,占據瞭中心堡壘捷列斯波爾門和霍爾姆門之間的一段營壘。在捷列斯波爾堡壘西部的佈列斯特門附近的防禦工事裡,仍然有大約三百名蘇軍士兵堅持戰鬥,與捷列斯波爾堡壘遙遙相對的沃倫堡壘,在戰爭爆發前是蘇軍第四集團軍和第二十八步兵軍的醫院,駐紮著蘇軍第六步兵營和第九十五醫務營,還有一個第八十四步兵團的初級指揮員訓練學校和少量國境守衛隊的士兵,這裡殘餘的守衛者在六月二十二日還有零星人員在堅持戰鬥。到六月二十二日夜晚,德軍在一天艱苦戰鬥中陣亡瞭二十一名軍官和二百九十名士兵,這大大超出瞭該師在一九三九年整個波蘭戰役中的總陣亡數目,可見戰鬥的激烈程度。  六月二十二日夜晚對留在佈列斯特要塞的蘇軍官兵來說,是一個痛苦的記憶,中心堡壘蘇軍還保留有電臺,盡管他們想盡辦法,都不能和上級指揮部取得聯系,他們不知道,整個蘇聯國境線都爆發瞭大規模戰鬥,六月二十二日白天從要塞北部耀武揚威地通過的德軍裝甲集群已經迅速推進到數十公裡外的蘇聯境內,而且銳不可當。而且整個蘇軍西方面軍的聯系都是一片混亂,就連莫斯科的蘇軍總參謀部都無法和西方面軍司令部取得聯系,就不用說遠在國境線的這個小小的部隊瞭。   各個堡壘內留下來的蘇軍官兵都來自不同的部隊,盡管他們彼此之間無法取得聯系,他們還是在各自的混合團體中選出瞭自己的指揮員。有戰鬥力的混合部隊分為三塊,他們分別被德軍割裂在中心堡壘、科佈林堡壘和捷列斯波爾堡壘內。其中中心堡壘的蘇軍分為三塊,一塊聚集在捷列斯波爾門,由蘇軍第十七紅旗佈列斯特國境守備總隊和蘇軍第六步兵師第三三三步兵團部分官兵守衛著,他們的指揮員是國境守備隊的基熱瓦托夫中尉和三三三步兵團的波塔波夫中尉;第二塊聚集在霍爾姆門及其附近的兵營和教堂中,他們的主要組成部分是蘇軍第六步兵師的第八十四步兵團,指揮員為該團政委福明;第三塊則守衛在中心堡壘北部的佈列斯特門,他們由一些炮兵和部分內務部部隊的士兵組成,指揮員是尼古拉·切特恰巴科夫中尉、安納托利·維諾哥拉多夫中尉和佈列斯特要塞政治警察主任費奧提爾·庫奇卡洛夫。中心堡壘的軍官們在六月二十二日晚召開瞭一個聯席會議,選舉出中心堡壘混合守衛部隊的最高指揮官,並且發佈瞭第一號作戰命令,命令要求中心堡壘所有官兵堅決捍衛要塞並勇敢戰鬥,命令指出聯合指揮部的最高指揮人員是蘇聯共產黨員祖巴喬夫大尉,團級政委福明是他的助手。  聚集在整個要塞最大部分的北部科佈林要塞的蘇軍是最多的,大約有一千人,主要是蘇軍第四十二步兵師第四十四步兵團的官兵,另外還有一些炮兵和高射炮兵,裝備也較其他堡壘好。他們的指揮員是四十四步兵團團長紮夫裡洛夫少校,中尉伊萬·阿基姆奇金和大尉級政治指導員尼古拉·涅斯捷爾丘克。由於北部科佈林堡壘是原佈列斯特舊城,許多要塞部隊的軍官宿舍都設立在這裡,因此除瞭士兵外,該堡壘還用相當一部分軍官傢屬。在白天的戰鬥中,德軍主要作戰目的是要攻取中心堡壘,而對北部的科佈林堡壘則采取瞭圍困的策略。整個白天,在佈列斯特和要塞之間的空曠田野裡,德軍的裝甲突擊部隊滾滾向東推進,而要塞內的蘇軍則束手無策。六月二十二日夜晚,少尉克拉姆科率領一小隊士兵在科佈林要塞外廓周圍埋設瞭大量地雷,這一行動對後來北部要塞和東部壁壘的持久防禦戰有著深刻的意義  西南的捷列斯波爾堡壘和南部沃倫堡壘是德軍在六月二十二日的主要突擊方向,在戰鬥開始的時候,這兩個堡壘就遭到德軍猛烈的炮火襲擊,隨後德軍犀利的進攻具有真正的突然性,因此,戰鬥不久這兩個堡壘的大部分就落入德軍控制之下。但是在捷列斯波爾堡壘的西門——佈列斯特門附近防禦工事內仍然大約有三百名蘇軍官兵幸存下來,他們的指揮官是一個堅決和精力充沛的軍官——上尉費多爾·梅利尼科夫。這批守衛者堅強地守衛著捷列斯波爾堡壘的南部,使德軍不能隨意穿越佈列斯特門為堡壘內的德軍運送給養。這批守衛者是要塞防禦戰初期戰鬥條件最艱苦的部隊。在沃倫堡壘的蘇軍醫療單位在戰鬥開始時就遭到德軍第四十五步兵師第一三○步兵團第一營的突然襲擊,從德軍炮火下幸存的蘇軍士兵成為戰爭爆發後的第一批戰俘,另外有一些士兵在德軍沒有封鎖連接中心堡壘的橋梁之前撤退到中心堡壘去,隻有零星的幸存者在這裡堅持作戰。  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三日凌晨,中心堡壘內團級政委福明指揮下的蘇軍第六步兵師第八十四步兵團的剩餘官兵,在中心堡壘霍爾姆門向二十二日白天占領瞭霍爾姆門和捷列斯波爾門之間的德軍不斷發起夜襲,占據這個前沿工事的德軍是德軍第四十五步兵師第一三五步兵團第三營一部,在二十二日白天,為瞭便於指揮,第一三五步兵團團指揮所沒有顧慮堡壘中還有殘餘蘇軍在戰鬥,已經從佈格河對岸前進到與中心堡壘一河之隔的捷列斯波爾堡壘。日前突入中心堡壘的德軍步兵封鎖著中心堡壘內的一片區域,使得中心堡壘內三個蘇軍聚集區域不能自如地相互聯系。  六月二十三日白天,德軍經過重新部署,在猛烈炮火支援下,向佈列斯特要塞各個蘇軍還在守衛的地域重新發起瞭猛烈進攻,進攻的重點集中在北部科佈林堡壘和中心堡壘,德軍的企圖是將北部科佈林要塞的蘇軍壓縮到北門和東部壁壘一帶,使其不能和中心堡壘遙相互應;同時,在中心堡壘內實行穿插分割,一一殲滅堡壘內的蘇軍。整個白天德軍對中心堡壘內的蘇軍連續發動瞭八次進攻,但是都被守衛者擊退,蘇軍第八十四步兵團甚至還有力量組織瞭數次反攻,企圖將中心堡壘內的德軍趕出堡壘,但是反攻在德軍的強大火力掩護下都失敗瞭。  中心堡壘內蘇軍第八十四步兵團還有電臺,團級政委福明通過這個電臺一直試圖能夠與自己的上級——蘇軍第四步兵軍取得聯系,在屢次聯系沒有回應的情況下,福明無奈下使用明碼發出如下電文:  “這裡是佈列斯特要塞,這裡是佈列斯特要塞,我們仍在戰鬥……我們需要援助!”  但是電臺內仍然是一片寂靜,沒有人答復他們。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在北部的科佈林要塞,紮夫裡洛夫指揮下的蘇軍第四十二步兵師第四十四步兵團的官兵頑強打退瞭德軍從堡壘西側發動的一系列攻擊,二十二日夜裡克拉姆科少尉埋設的地雷這時發揮瞭作用,從佈格河對岸駛來的德軍坦克在堡壘外廓被地雷炸毀瞭數輛,坦克裡的乘員在逃出坦克時也被蘇軍擊斃。在戰鬥最激烈的時候,蘇軍傢屬也投入戰鬥,婦女們一邊照顧傷員,另外還搬運彈藥。到二十三日下午,進攻科佈林要塞西壁壘的德軍第四十五步兵師第一三五步兵團第一營在得到佈格河對岸德軍炮火的大力支援下,終於突入科佈林要塞的西部兵營並且堅持到入夜,二十四日德軍在這個方向重新發起猛烈進攻,迫使蘇軍士兵先退守到科佈林要塞北門附近的工事內,而後又被壓縮到東壁壘,在這裡蘇軍反而得到瞭他們想要的火力支援,在東壁壘附近有一座蘇軍軍需倉庫還沒有被完全摧毀,蘇軍士兵擁有瞭幾門反坦克炮。這裡以前駐紮著蘇軍第三九三高射炮營、第三三三步兵團的一個運輸連,還有第九十八獨立反坦克炮兵營的一個訓練班,這些部隊的剩餘人員也在堡壘中戰鬥,現在炮兵們有瞭自己得心應手的武器瞭。  二十四日,德軍第四十五步兵師在作戰報告中稱:“單獨使用步兵對這片地區進行突擊是不可能的,隱藏在堅固的火力發射點和馬蹄型防禦工事內經過精心組織的步槍和機關槍火力,會把一切靠近它的人消滅掉。隻有一個解決辦法——那就是通過圍困造成饑餓和幹渴迫使俄國人投降——我們準備使用這個策略讓俄國人精疲力盡。”  北部科佈林要塞戰鬥最激烈的時候,中心堡壘的戰鬥也在發生激烈巷戰,德軍從早先占領的捷列斯波爾門和霍爾姆門之間的出發陣地,開始準確指引德軍炮兵逐個摧毀中心堡壘內蘇軍占據的建築物,然後步兵再逐屋占領,在每一座建築物裡,德軍都會遇到猛烈的阻擊,因此德軍進展十分緩慢。最令德軍頭痛的是捷列斯波爾門,這個直接通向捷列斯波爾要塞的大門裡從六月二十二日就被蘇軍占據著,年輕的蘇軍第十七紅旗佈列斯特國境守備總隊中尉基熱瓦托夫和蘇軍第六步兵師第三三三步兵團波塔波夫中尉領導下的一小股蘇軍頑強堅守著這個堅不可摧的大門,使德軍一籌莫展。同時,殘留在捷列斯波爾堡壘內大約三百名蘇軍也不停地進行反沖擊,這兩部分蘇軍的抵抗讓進攻中心堡壘的行動延緩瞭許多。

平津戰役簡介 國共三大戰略決戰的最後一戰

  平津戰役簡介:平津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部隊,在北平、天津、張傢口地區對國民黨軍隊進行的第三個戰略性進攻戰役,也是戰略決戰的最後一個大戰役。  在遼沈戰役結束、淮海戰役正在勝利發展之際,1948年12月上旬至1949年1月31日,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第二、第三兵團共一百萬人,聯合發動瞭平津戰役。當時,華北國民黨傅作義集團除有5萬餘人分駐歸綏和大同外,有兵力50餘萬人,位於東起北寧路的山海關、西迄平綏路的張傢口的約500多公裡的狹長地帶上,並以塘沽為海上通道口。  在這部分軍隊中,屬傅作義系統的有17個師(旅),屬蔣介石系統的有25個師(旅)。在此之前,蔣介石已提出要傅率部南撤,加強長江防線。傅作義對蔣介石的排斥異己深懷戒心,不願南撤。這時,傅作義所部為解放軍在東北的勝利所震懾,已成“驚弓之鳥”,但估計東北野戰軍在遼沈戰役後需要有3個月到半年的休整時間,到第二年春天才能入關作戰。傅作義根據暫守平津、保持海口、擴充實力、以觀時變的方針,不斷收縮兵力,先後放棄承德、保定、山海關、秦皇島等地,準備隨時從海上南逃或西竄綏遠。如果傅作義集團撤走,人民解放軍雖可不戰而得平津,但國民黨長江防線得到加強或保存較多作戰力量,這對今後作戰是不利的。因此,穩住華北敵軍,使它不迅速決策南逃或西竄,就成為能否實現就地殲敵的關鍵。   根據中共中央的部署,東北野戰軍主力在遼沈戰役結束後不久,從1948年11月23日起,就提前結束休整,取捷徑隱蔽地揮師入關。入關的東北野戰軍和華軍區第二、第三兵團一道,以神速動作,先用“圍而不打”或“隔而不圍”的辦法,完成對北平、天津、張傢口之敵的戰略包圍和戰役分割,截斷瞭他們南逃西竄的通路,並調動原駐天津、塘沽的國民黨軍隊第九十二、九十四、一○五軍進到北平地區。隨後按“先打兩頭、後取中間”的順序發起攻擊。  在12月下旬連克西頭的新保安、張傢口。在新保安殲滅傅作義嫡系主力第三十五軍1600人,在張傢口殲敵第十一兵團部和第一○五軍5.4萬餘人。1949年1月10日,中共中央決定成立由林彪、羅榮桓、聶榮臻3人組成的平津前線總前委。當東頭的天津守敵拒絕接受和平改編後,1月14日,解放軍以強大兵力發起對天津的總攻,東北野戰軍集中5個縱隊22個師34萬人在劉亞樓指揮下,經過29個小時激戰,攻克瞭這座堅固設防和重兵守備的大城市,天津國民黨守軍10個師13萬人全部被殲,天津警備司令陳長捷被俘。天津解放後,塘沽守敵乘船南逃。  為瞭使北平這座舉世聞名的古都免遭破壞,解放軍在圍城後,派出代表同傅作義接觸。由於解放軍力量的強大和作戰部署的迅速完成,由於中共的耐心工作和各界人士的敦促,傅作義終於決心順應人民的意旨,命令所部出城聽候改編。1949年1月31日,傅部移動完畢,解放軍進入北平。北平宣告和平解放。  平津戰役歷時64天,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52萬餘人,基本上解放瞭華北全境。在綏遠,有意地保存下一部分國民黨軍隊,經過相當時間,在董其武率領下於1949年9月通電起義,接受改編。這樣,對今後如何解決國民黨軍隊便有瞭天津、北平、綏遠三種方式。相關閱讀推薦:平津戰役歷經幾個階段?平津戰役是怎麼進行的平津戰役背景 解放戰爭三大戰役之平津戰役遼沈戰役指揮官是誰? 遼沈戰役領導人都有誰遼沈戰役的歷史意義 揭露遼沈戰役的戰爭結果遼沈戰役經過介紹 遼沈戰役主戰場在什麼地方?

復原長平之戰:秦趙決戰地為何會選擇在長平?

  秦趙決戰地為何會選擇在長平?因長平之戰得名的長平縣,橫臥在丹河西岸,如今名為王報村。王報在春秋時為泫氏城,戰國時屬七雄之一的韓國。公元前332年,韓宣惠王東巡至此,在韓王山上視察時,發現泫氏城建在一條既長又平的河川地帶,便以地形取名,更名為長平。  韓宣惠王在為長平命名的時候,不會想到70年後,一場慘烈至極的大戰將在此展開,而這場大戰又將對此後的中國歷史進程產生重大影響——秦國擊敗趙國這個最大、最強的敵人,幾乎全殲趙國的有生力量,致其一蹶不振,為其最終蕩平六國、一統天下打下瞭堅實的基礎。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長平之戰可以視為中國大一統的前奏,此時距高潮——嬴政登極稱帝,不過40年之遙。  隨著足跡的延伸,長平之戰的風雲漸漸浮現在眼前。  復原長平之戰  任何歷史事件都不是孤立的,而是處在一個大系統之中。長平之戰作為戰國時代群雄爭霸的重大事件之一,同樣是一個龐大系統中的一個點,而且是一個關節點。戰場上的酷烈廝殺雖然不過短短數月,但其前因後果卻可上溯下延幾十年。  秦國,這個位於崤山以西蠻荒之地的蕞爾小國,原本不被山東諸國放在眼裡,甚至羞與為伍。但經過公元前359年開始的商鞅變法之後,短短19年,秦國一掃頹勢,成為戰國時代第一強國。變法之後,秦國立即顯露出瞭吞並天下的雄心,兵鋒一路東指。   當時,秦國最大的敵人是太行山以東的趙國。三傢分晉之初,趙國同樣是弱國,直到公元前307年,33歲的趙雍宣佈實施“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使趙國成為戰國時代後期唯一可以與秦國對抗的強國。趙雍“志吞四海”的雄心也漸漸顯露出來。  東西兩大強國,都有吞並天下之心,故必有一戰。經過一系列的互相試探之後,公元前262年,一場曠古未有的大戰拉開瞭序幕。  關於長平之戰的權威記述,當然是司馬遷的《史記》。在《史記·白起王翦列傳》中,司馬遷簡明概括地描述瞭這場大戰的整個過程。  公元前262年,秦國大將白起率兵攻打韓國。當時韓國在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弱,土地也最少,其疆域大約在今天河南中部與山西東南部,都城在新鄭(今河南新鄭)。白起不費吹灰之力就攻陷瞭野王(今河南沁陽),野王降秦。如此一來,導致韓國的上黨郡成為無法與本土聯系的飛地。上黨郡郡守馮亭在征得民眾支持後,決定將上黨獻於趙國。趙王趙丹與群臣商議是否接收上黨,得到正好相反的兩個答案。平陽君趙豹反對接收,認為這會招致大禍;平原君趙勝卻認為毫不費力得到廣達兩萬平方公裡的一郡,何樂不為?趙丹接受瞭趙勝的建議,將上黨收歸趙國。  入口的肥肉被趙國搶走,秦國豈能甘心。兩年後(公元前260年),秦國大將王齕攻取上黨,當地民眾紛紛奔趙而去。趙國屯兵長平,據以接應上黨民眾。事態逐步擴大,四月,王齕向長平趙軍發動進攻,趙國派遣大將廉頗趕赴長平全權指揮。到七月,雙方時有刀兵相接,但多以趙軍失利結束。廉頗見秦軍攻勢凌厲無法阻擋,遂采取固守之策,堅築壘壁,無論秦軍如何挑戰,就是不應戰。  至此可看出,秦軍不僅準備充足,而且戰鬥力的確強於趙軍。但秦軍遠道跋涉而來,糧草供應不便,所以希望速戰速決。老將廉頗抓住秦軍的這一心理,避其鋒芒,以逸待勞,打算拖垮秦軍,然後給予致命一擊。司馬遷雖然沒有述及雙方將領的心理活動,但此後的形勢發展驗證瞭這種推測。相關閱讀推薦:長平之戰的歷史地位 長平之戰秦勝趙敗的原因?長平之戰雙方秦趙實力對比 長平之戰雙方損失長平之戰經過簡介 長平之戰持續時間有多長?秦趙長平之戰背景 長平之戰爆發的起因是什麼?長平之戰交戰雙方:長平之戰秦軍趙軍主將介紹分頁:1/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廉頗固守不出,王齕也無計可施,雙方僵持在丹河兩岸。戰場形勢似乎朝著於趙軍有利的方向發展。但此時風雲暗換,一連串的事件次第發生。  遠在都城邯鄲的趙王趙丹開始埋怨廉頗初戰不利,損兵折將,而且隻守不攻。秦國國相范雎適時地花費重金在邯鄲施行反間計,於市井間大肆宣揚:“秦國所怕的,乃是名將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至於廉頗嘛,很容易對付,而且他就快投降瞭。”人言可畏,加之怨怒在心,趙丹終於按捺不住,決定臨陣換將,用少壯派的趙括替換大將廉頗。這成為整個長平之戰的轉折點。  秦王嬴稷得知趙括成為趙軍總司令,大喜過望,立即采取瞭相應的措施——將秦軍統帥秘密地換成白起,王齕降為副司令。白起是戰國時代唯一戰無不勝的名將,威名遠播。趙括到達長平後,立即改變廉頗固守的策略,出兵攻擊秦軍。秦軍詐敗而退,趙括“乘勝”窮追不舍,一直追至秦軍壘壁。此時,一張無形大網正在展開——白起派出25000人的奇兵切斷瞭趙括的退路,將趙軍一分為二,緊接著,白起又另派奇兵切斷瞭趙軍的糧道。至此,包圍圈逐漸形成,趙括被圍在前方,缺乏糧草供應,而留守長平關的趙軍雖然有糧草,但同樣陷於包圍。前方後方無法呼應,沖又沖不出去,趙括隻好築壁堅守,以待援軍到來。  秦王嬴稷得知趙軍的運糧通道已被截斷,立即親自趕到河內,並動員全國所有後備的兵員,凡年滿15歲者全部發往長平。一場血腥的大屠殺即將來臨。

崖山之戰的過程:元宋崖山決戰投海殉國千古絕唱

  崖山之戰戰爭經過:祥興二年(1279年),元世祖忽必烈派漢人投降大將張弘范進攻趙昺朝廷。後來在不久以前攻占廣州的西夏後裔李恒也帶領援軍也加入張弘范軍。此時宋軍兵力號稱20多萬,實際其中十數萬為文官、宮女、太監和其他非戰鬥人員,各類船隻兩千餘艘;元軍張弘范和李恒有兵力十餘萬(一說為三十萬),戰船數百艘。這時宋軍中有建議認為應該先占領海灣出口,保護向西方的撤退路線。張世傑為防止士兵逃亡,否決建議,並下令盡焚陸地上的宮殿、房屋、據點;又將下令千多艘宋軍船隻以“連環船”的辦法用大繩索一字形連貫在海灣內,並且安排趙昺的“龍舟”放在軍隊中間。元軍以小船載茅草和膏脂等易燃物品,乘風縱火沖向宋船。但宋船皆塗泥,並在每條船上橫放一根長木,以抵禦元軍的火攻。元朝水師火攻不成,以水師封鎖海灣,又以陸軍斷絕宋軍汲水及砍柴的道路。宋軍吃幹糧十餘日,飲海水之士兵嘔泄。張世傑率蘇劉義和方興日大戰元軍,張弘范擒張世傑甥韓某,以其向張世傑三次招降不果。  祥興二年(1279年)二月六日癸未,張弘范預備猛攻,元軍中有建議先用火炮,弘范認為火炮打亂宋軍的一字陣型,令其容易撤退。明日,張弘范將其軍分成四份,宋軍的東、南、北三面皆駐一軍;弘范自領一軍與宋軍相去裡餘,並以奏樂為以總攻訊號。首先北軍乘潮進攻宋軍北邊失敗,李恒等順潮而退。元軍假裝奏樂,宋軍聽後以為元軍正在宴會,稍微松懈瞭。  正午時段,張弘范的水師於是正面進攻,接著用佈遮蔽預先建成並埋下伏兵的船樓,以鳴金為進攻訊號。各伏兵負盾俯伏,在矢雨下駛近宋船。兩邊船艦接近,元軍鳴金撤佈交戰,一時間連破七艘宋船。宋師大敗,元軍一路打到宋軍中央。這時張世傑早見大勢已去,抽調精兵,並已經預先和蘇劉義帶領餘部十餘隻船艦斬斷大索突圍而去。   趙昺的船在軍隊中間,四十三歲的陸秀夫見無法突圍,便背著八歲的趙昺投海,隨行十多萬軍民亦相繼跳海壯烈殉國!《宋史》記載戰後,十餘萬具屍體浮海,向世人昭示瞭一個民族寧折不彎,寧死不屈的英雄氣概。張世傑希望奉楊太後的名義再找宋朝趙氏後人為主,再圖後舉;但楊太後在聽聞宋帝昺的死訊在後亦赴海自殺,張世傑將其葬在海邊。不久張世傑在大風雨中不幸溺卒於平章山下(約今廣東省陽江市西南的海陵島對開海面)。  崖山之戰是宋朝對蒙古侵略最後一次有組織的抵抗,10萬餘人投海殉難,寧死不降、何其壯哉!此戰之後,中國在歷史上第一次完全淪陷於外族。崖山之戰也是中國歷史的重要的轉折點。因而有瞭”崖山之後無中國”的說法。  一般認為“崖山之後無中國”是日本學者的積極主張,從當今日本學界的態度也能清楚的發現這一點,在日本平民階層的歷史認知中更是如此。起源上,一說為日本學者內藤湖南提出的,但又有人考據稱內藤湖南並未說過這種話,據說找不到內藤湖南著作原文。  也有人認為“崖山之後無中國”是宋亡之後中國人自己形成的一種史觀,明代詩人錢謙益有詩曰:“海角崖山一線斜,從今也不屬中華。”似乎明朝人也認為崖山之後無中國,但若問其“明朝是否中國”?顯然不會言否,因而此“無中國”非彼“無中國”。日本人宣揚的本質是崖山之後“再”無中國,實際是對中華民族傳承的徹底否定,並進一步主張出日本傳承的相對正統。其實不過是當年日本侵略擴張的理論準備與宣傳手段,具有一定的迷惑性與麻痹性。相關閱讀推薦:崖山之戰的戰爭背景:元朝崛起大肆加緊滅宋步伐崖山之戰簡介:南宋王朝滅亡,崖山之後已無中國盤點:決定歷史的走向的三國著名戰役盤點:抗日戰爭中七個關鍵經典戰役揭秘遠東戰役:蘇誇大戰績參戰日軍並非精銳揭秘西峽口戰役:歷史上八年抗戰的最後一戰

平津戰役簡介 國共三大戰略決戰的最後一戰

  平津戰役簡介:平津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部隊,在北平、天津、張傢口地區對國民黨軍隊進行的第三個戰略性進攻戰役,也是戰略決戰的最後一個大戰役。  在遼沈戰役結束、淮海戰役正在勝利發展之際,1948年12月上旬至1949年1月31日,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第二、第三兵團共一百萬人,聯合發動瞭平津戰役。當時,華北國民黨傅作義集團除有5萬餘人分駐歸綏和大同外,有兵力50餘萬人,位於東起北寧路的山海關、西迄平綏路的張傢口的約500多公裡的狹長地帶上,並以塘沽為海上通道口。  在這部分軍隊中,屬傅作義系統的有17個師(旅),屬蔣介石系統的有25個師(旅)。在此之前,蔣介石已提出要傅率部南撤,加強長江防線。傅作義對蔣介石的排斥異己深懷戒心,不願南撤。這時,傅作義所部為解放軍在東北的勝利所震懾,已成“驚弓之鳥”,但估計東北野戰軍在遼沈戰役後需要有3個月到半年的休整時間,到第二年春天才能入關作戰。傅作義根據暫守平津、保持海口、擴充實力、以觀時變的方針,不斷收縮兵力,先後放棄承德、保定、山海關、秦皇島等地,準備隨時從海上南逃或西竄綏遠。如果傅作義集團撤走,人民解放軍雖可不戰而得平津,但國民黨長江防線得到加強或保存較多作戰力量,這對今後作戰是不利的。因此,穩住華北敵軍,使它不迅速決策南逃或西竄,就成為能否實現就地殲敵的關鍵。   根據中共中央的部署,東北野戰軍主力在遼沈戰役結束後不久,從1948年11月23日起,就提前結束休整,取捷徑隱蔽地揮師入關。入關的東北野戰軍和華軍區第二、第三兵團一道,以神速動作,先用“圍而不打”或“隔而不圍”的辦法,完成對北平、天津、張傢口之敵的戰略包圍和戰役分割,截斷瞭他們南逃西竄的通路,並調動原駐天津、塘沽的國民黨軍隊第九十二、九十四、一○五軍進到北平地區。隨後按“先打兩頭、後取中間”的順序發起攻擊。  在12月下旬連克西頭的新保安、張傢口。在新保安殲滅傅作義嫡系主力第三十五軍1600人,在張傢口殲敵第十一兵團部和第一○五軍5.4萬餘人。1949年1月10日,中共中央決定成立由林彪、羅榮桓、聶榮臻3人組成的平津前線總前委。當東頭的天津守敵拒絕接受和平改編後,1月14日,解放軍以強大兵力發起對天津的總攻,東北野戰軍集中5個縱隊22個師34萬人在劉亞樓指揮下,經過29個小時激戰,攻克瞭這座堅固設防和重兵守備的大城市,天津國民黨守軍10個師13萬人全部被殲,天津警備司令陳長捷被俘。天津解放後,塘沽守敵乘船南逃。  為瞭使北平這座舉世聞名的古都免遭破壞,解放軍在圍城後,派出代表同傅作義接觸。由於解放軍力量的強大和作戰部署的迅速完成,由於中共的耐心工作和各界人士的敦促,傅作義終於決心順應人民的意旨,命令所部出城聽候改編。1949年1月31日,傅部移動完畢,解放軍進入北平。北平宣告和平解放。  平津戰役歷時64天,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52萬餘人,基本上解放瞭華北全境。在綏遠,有意地保存下一部分國民黨軍隊,經過相當時間,在董其武率領下於1949年9月通電起義,接受改編。這樣,對今後如何解決國民黨軍隊便有瞭天津、北平、綏遠三種方式。

復原長平之戰:秦趙決戰地為何會選擇在長平?

  秦趙決戰地為何會選擇在長平?因長平之戰得名的長平縣,橫臥在丹河西岸,如今名為王報村。王報在春秋時為泫氏城,戰國時屬七雄之一的韓國。公元前332年,韓宣惠王東巡至此,在韓王山上視察時,發現泫氏城建在一條既長又平的河川地帶,便以地形取名,更名為長平。  韓宣惠王在為長平命名的時候,不會想到70年後,一場慘烈至極的大戰將在此展開,而這場大戰又將對此後的中國歷史進程產生重大影響——秦國擊敗趙國這個最大、最強的敵人,幾乎全殲趙國的有生力量,致其一蹶不振,為其最終蕩平六國、一統天下打下瞭堅實的基礎。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長平之戰可以視為中國大一統的前奏,此時距高潮——嬴政登極稱帝,不過40年之遙。  隨著足跡的延伸,長平之戰的風雲漸漸浮現在眼前。  復原長平之戰  任何歷史事件都不是孤立的,而是處在一個大系統之中。長平之戰作為戰國時代群雄爭霸的重大事件之一,同樣是一個龐大系統中的一個點,而且是一個關節點。戰場上的酷烈廝殺雖然不過短短數月,但其前因後果卻可上溯下延幾十年。  秦國,這個位於崤山以西蠻荒之地的蕞爾小國,原本不被山東諸國放在眼裡,甚至羞與為伍。但經過公元前359年開始的商鞅變法之後,短短19年,秦國一掃頹勢,成為戰國時代第一強國。變法之後,秦國立即顯露出瞭吞並天下的雄心,兵鋒一路東指。   當時,秦國最大的敵人是太行山以東的趙國。三傢分晉之初,趙國同樣是弱國,直到公元前307年,33歲的趙雍宣佈實施“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使趙國成為戰國時代後期唯一可以與秦國對抗的強國。趙雍“志吞四海”的雄心也漸漸顯露出來。  東西兩大強國,都有吞並天下之心,故必有一戰。經過一系列的互相試探之後,公元前262年,一場曠古未有的大戰拉開瞭序幕。  關於長平之戰的權威記述,當然是司馬遷的《史記》。在《史記·白起王翦列傳》中,司馬遷簡明概括地描述瞭這場大戰的整個過程。  公元前262年,秦國大將白起率兵攻打韓國。當時韓國在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弱,土地也最少,其疆域大約在今天河南中部與山西東南部,都城在新鄭(今河南新鄭)。白起不費吹灰之力就攻陷瞭野王(今河南沁陽),野王降秦。如此一來,導致韓國的上黨郡成為無法與本土聯系的飛地。上黨郡郡守馮亭在征得民眾支持後,決定將上黨獻於趙國。趙王趙丹與群臣商議是否接收上黨,得到正好相反的兩個答案。平陽君趙豹反對接收,認為這會招致大禍;平原君趙勝卻認為毫不費力得到廣達兩萬平方公裡的一郡,何樂不為?趙丹接受瞭趙勝的建議,將上黨收歸趙國。  入口的肥肉被趙國搶走,秦國豈能甘心。兩年後(公元前260年),秦國大將王齕攻取上黨,當地民眾紛紛奔趙而去。趙國屯兵長平,據以接應上黨民眾。事態逐步擴大,四月,王齕向長平趙軍發動進攻,趙國派遣大將廉頗趕赴長平全權指揮。到七月,雙方時有刀兵相接,但多以趙軍失利結束。廉頗見秦軍攻勢凌厲無法阻擋,遂采取固守之策,堅築壘壁,無論秦軍如何挑戰,就是不應戰。  至此可看出,秦軍不僅準備充足,而且戰鬥力的確強於趙軍。但秦軍遠道跋涉而來,糧草供應不便,所以希望速戰速決。老將廉頗抓住秦軍的這一心理,避其鋒芒,以逸待勞,打算拖垮秦軍,然後給予致命一擊。司馬遷雖然沒有述及雙方將領的心理活動,但此後的形勢發展驗證瞭這種推測。

崖山之戰的過程:元宋崖山決戰投海殉國千古絕唱

  崖山之戰戰爭經過:祥興二年(1279年),元世祖忽必烈派漢人投降大將張弘范進攻趙昺朝廷。後來在不久以前攻占廣州的西夏後裔李恒也帶領援軍也加入張弘范軍。此時宋軍兵力號稱20多萬,實際其中十數萬為文官、宮女、太監和其他非戰鬥人員,各類船隻兩千餘艘;元軍張弘范和李恒有兵力十餘萬(一說為三十萬),戰船數百艘。這時宋軍中有建議認為應該先占領海灣出口,保護向西方的撤退路線。張世傑為防止士兵逃亡,否決建議,並下令盡焚陸地上的宮殿、房屋、據點;又將下令千多艘宋軍船隻以“連環船”的辦法用大繩索一字形連貫在海灣內,並且安排趙昺的“龍舟”放在軍隊中間。元軍以小船載茅草和膏脂等易燃物品,乘風縱火沖向宋船。但宋船皆塗泥,並在每條船上橫放一根長木,以抵禦元軍的火攻。元朝水師火攻不成,以水師封鎖海灣,又以陸軍斷絕宋軍汲水及砍柴的道路。宋軍吃幹糧十餘日,飲海水之士兵嘔泄。張世傑率蘇劉義和方興日大戰元軍,張弘范擒張世傑甥韓某,以其向張世傑三次招降不果。  祥興二年(1279年)二月六日癸未,張弘范預備猛攻,元軍中有建議先用火炮,弘范認為火炮打亂宋軍的一字陣型,令其容易撤退。明日,張弘范將其軍分成四份,宋軍的東、南、北三面皆駐一軍;弘范自領一軍與宋軍相去裡餘,並以奏樂為以總攻訊號。首先北軍乘潮進攻宋軍北邊失敗,李恒等順潮而退。元軍假裝奏樂,宋軍聽後以為元軍正在宴會,稍微松懈瞭。  正午時段,張弘范的水師於是正面進攻,接著用佈遮蔽預先建成並埋下伏兵的船樓,以鳴金為進攻訊號。各伏兵負盾俯伏,在矢雨下駛近宋船。兩邊船艦接近,元軍鳴金撤佈交戰,一時間連破七艘宋船。宋師大敗,元軍一路打到宋軍中央。這時張世傑早見大勢已去,抽調精兵,並已經預先和蘇劉義帶領餘部十餘隻船艦斬斷大索突圍而去。   趙昺的船在軍隊中間,四十三歲的陸秀夫見無法突圍,便背著八歲的趙昺投海,隨行十多萬軍民亦相繼跳海壯烈殉國!《宋史》記載戰後,十餘萬具屍體浮海,向世人昭示瞭一個民族寧折不彎,寧死不屈的英雄氣概。張世傑希望奉楊太後的名義再找宋朝趙氏後人為主,再圖後舉;但楊太後在聽聞宋帝昺的死訊在後亦赴海自殺,張世傑將其葬在海邊。不久張世傑在大風雨中不幸溺卒於平章山下(約今廣東省陽江市西南的海陵島對開海面)。  崖山之戰是宋朝對蒙古侵略最後一次有組織的抵抗,10萬餘人投海殉難,寧死不降、何其壯哉!此戰之後,中國在歷史上第一次完全淪陷於外族。崖山之戰也是中國歷史的重要的轉折點。因而有瞭”崖山之後無中國”的說法。  一般認為“崖山之後無中國”是日本學者的積極主張,從當今日本學界的態度也能清楚的發現這一點,在日本平民階層的歷史認知中更是如此。起源上,一說為日本學者內藤湖南提出的,但又有人考據稱內藤湖南並未說過這種話,據說找不到內藤湖南著作原文。  也有人認為“崖山之後無中國”是宋亡之後中國人自己形成的一種史觀,明代詩人錢謙益有詩曰:“海角崖山一線斜,從今也不屬中華。”似乎明朝人也認為崖山之後無中國,但若問其“明朝是否中國”?顯然不會言否,因而此“無中國”非彼“無中國”。日本人宣揚的本質是崖山之後“再”無中國,實際是對中華民族傳承的徹底否定,並進一步主張出日本傳承的相對正統。其實不過是當年日本侵略擴張的理論準備與宣傳手段,具有一定的迷惑性與麻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