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清初

清初四大貝勒爭位之謎:皇太極是如何登上皇位的

  努爾哈赤死後,四大貝勒應該輪流執政。但輪流執政的制度沒有形成,最後登上皇位的是皇太極。皇太極是預定的接班人,還是眾望所歸被大傢推舉的,或像大傢所說汗位是從兄弟手中搶來的?皇太極的繼位真有許多疑點嗎?  努爾哈赤是清朝開國皇帝  清太宗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的第八子,母為孝慈高皇後。史書上說他儀表奇偉,聰明過人,臉色紅潤。1615年,努爾哈赤將最初設立的黃、紅、藍、白四旗擴建為八旗,二十二歲的皇太極為正白旗主旗貝勒。第二年,後金建立,努爾哈赤令四大貝勒共理政務,皇太極是四大貝勒之一。四大貝勒每月一人輪流值事,共同處理國傢大事,權勢顯赫。他常隨太祖征討,運籌帷幄。1626年,努爾哈赤死,大貝勒代善以皇太極才德冠世,與其他貝勒一起請皇太極嗣位。皇太極推辭再三,但眾人繼續堅請,他隻得遵從眾人的意思在沈陽即位。1636年,他改國號為大清,改族名女真為滿洲,自稱寬溫仁聖皇帝。可以這樣說,努爾哈赤是清朝的開創者,而皇太極是清朝的奠基人,他是清朝開國過程中極為重要的人物。  後代的人們對皇太極的繼位有許多疑點,人們常常會問:大貝勒代善為什麼自己不即位而非要拉瞭其他人一起請求最小的皇太極登基?皇太極自己說是不能違反眾人的意願而勉強嗣位,這樣的一套做法是否有過分做作的嫌疑?對此,許多人見仁見智,提出瞭不同的看法。   女真族選擇繼承人與漢人不同,漢族的嫡長子繼承制並不為他們認同,誰有才能,誰就有可能得到汗位。努爾哈赤最初挑選的繼承人是長子褚英,褚英十八歲時因作戰勇敢被封為洪巴圖魯,即大勇士的意思,深受努爾哈赤的器重。二十七歲時封為阿爾哈圖·土門,意為有謀略之人,實際上是努爾哈赤贊賞他善於動腦子。不過,褚英性格急躁,年輕氣盛,在處理日常事務時得罪瞭不少人。不久,眾貝勒及大臣有意發難,一再在努爾哈赤前說他的壞話,努爾哈赤漸漸對褚英有瞭看法。有口難辯的褚英焚表告天,訴說自己的冤情,又被人告發是在詛咒努爾哈赤,不明就裡的努爾哈赤於1613年憤然下令處死褚英。這樣一來,皇太極就有瞭繼位的機會。據朝鮮史籍《魯庵文集》說:“老汗臨死前說:皇太極能完成我的意願。”如此說來,皇太極的即位是努爾哈赤的意思,是順理成章的。  不過有一種觀點認為皇太極的繼承汗位並不是努爾哈赤的意思,而是由諸貝勒共同推舉的。努爾哈赤在褚英死後,未立嗣子,但確立瞭八旗制度和四大貝勒共理朝政的制度,即繼承汗位的人必須由諸貝勒共同推薦。努爾哈赤死的當天,代善長子勸代善說:“四貝勒(指皇太極,皇太極在四大貝勒中年齡最小)才德冠世,特別得到先帝的看重,而且眾人對他也誠心悅服,他應該繼大位。”代善認為確是如此。第二天,諸貝勒議事時,代善提出動議,請皇太極即位,各位貝勒也表贊同。中間確有相互推讓的局面,皇太極前後有三天不同意即位,而代善等人硬是拉著他登上瞭汗位。與各個時期刀光劍影的爭搶形成鮮明對比的這種推舉,並不是不可置信的,而是極有可能的。因為後金民族崇尚武功,而皇太極從小就出征打仗,努爾哈赤曾經說過:“皇太極將來是父兄的依賴,就像身體上一定要有眼睛一樣。”這樣看來,皇太極的軍事才能確是超過其他人,謀略、威望也是在其他人之上,代善在諸貝勒中的資格最老,他一推舉,其他人跟著呼應,才能卓著的皇太極就被推舉瞭出來,這並不足為怪。相關閱讀推薦:皇太極繼位解密:貴族公推制情況不存在嫡庶之分皇太極更改國號之謎:為什麼從後金變成瞭大清皇太極繼位疑問:多爾袞是否威脅到瞭他的地位?皇太極政治成功的保障:漢化四方針奠定統治基礎皇太極為啥要娶兩個寡婦?維系清朝的滿蒙聯姻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也有觀點認為皇太極的汗位是從多爾袞手中搶來的,著名清史專傢戴逸先生就持這種看法。朝鮮著作《春坡堂日月錄》說:“努爾哈赤臨終前,對代善說:九王(指多爾袞)應該繼位,但他年紀很輕,你可以當攝政王,以後傳位給九王。代善認為這可能會使他人認為自己有奪位的嫌疑,遂立皇太極為汗。”蔣良騏的《東華錄》記載瞭多爾袞自己的話也說“太宗文皇帝之位原系奪立”,意指皇太極是篡奪汗位的。一些人由此推斷皇太極為瞭從幼弟多爾袞手中奪汗位,不惜讓多爾袞的母親大妃納喇氏殉葬。持相反觀點的人認為努爾哈赤痛恨多爾袞的母親,多爾袞年紀又這樣小,他無論如何是不會被立為繼承者的,這恰恰是多爾袞在為自己後來的“擅作威福”尋找理由。皇太極繼位後,對多爾袞這個小弟弟關心有加,盡力提拔,兩人之間感情深厚,奪位之說是無從談起的。  也有觀點認為無論是多爾袞還是皇太極,都不是努爾哈赤生前立的嗣位者,皇太極之所以能登上皇帝,是他通過激烈爭鬥,力克競爭對手而得到的。四大貝勒之間,二貝勒阿敏是皇太極的堂兄,其父舒爾哈齊獲罪被圈禁至死。阿敏自己也犯下大過,自然沒有資格也沒有條件爭奪汗位繼承權;三貝勒莽古爾泰是皇太極的五兄,有勇無謀,生性魯莽,軍力較弱。他的生母富察氏曾因過失獲罪,莽古爾泰竟親手殺死母親。他的名聲比較差,可做統兵大將,但不能做一國之君,更沒有條件爭奪汗位。大貝勒代善有資格、有條件也有可能繼承汗位。代善性格寬柔,深得眾心,且軍功多、權勢大。努爾哈赤曾預示日後由其襲受汗位,說:“百年之後,我的幼子和大福晉交給大阿哥收養。”大阿哥就是代善。皇太極雖懷大志、藏玄機、有帝王之材,但同乃兄代善爭奪汗位的繼承,各方面均處於不利的地位,於是不得不暗設機關。代善由於與納喇氏的關系,被皇太極使瞭計謀,讓他在努爾哈赤前失去瞭信任,所以實際上皇太極是奪瞭代善的汗位。   最後一種觀點,實際上還是比較可信的,因為皇太極用貶低他人的辦法取得瞭汗位,而即位後,不敢大意,又用盡心計對付三大貝勒。努爾哈赤規定的四大貝勒輪流執政,至皇太極時,因三大貝勒都是兄長,朝賀時,他們和皇太極都南面並坐,實際上仍是共同執政。公元1629年,皇太極以三大貝勒輪月執政,實在不好意思太辛苦三位兄長,讓三大貝勒以下諸貝勒每人都按月理事,實際在削弱三大貝勒的權力。稍後,又設八大臣、十六大臣與諸貝勒共同議政。二貝勒阿敏因征朝鮮後不想回來,被皇太極歷數十六大罪狀幽禁起來,1640年死於幽所。三貝勒莽古爾泰在朝廷裡與皇太極發生爭吵,又拿出刀在手裡擺弄,被削貝勒名號。不久又改各大貝勒朝賀時與皇太極並坐的體制,僅皇太極一人南面中坐,莽古爾泰憂憤而死。代善因為宴請瞭莽古爾泰的妹妹,使皇太極大為震怒,代善幾乎被削去貝勒名號。其他各旗貝勒人人震恐,隻得服從皇太極的威勢。代善的存在本身就是對皇權的威脅,1635年,皇太極宣佈瞭代善的四大罪狀,革去貝勒名號,削奪職位。至此三大貝勒全部清除,皇太極已沒有對手瞭。  無論是文治武功還是機謀,皇太極的確比其他三位貝勒要技高一籌,因而成為贏傢是必然的事情。1636年,皇太極眾望所歸地被擁立為皇帝,定國號為清。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孝莊文皇後簡介 清初傑出女政治傢孝莊皇後生平

  孝莊文皇後(1613年-1688年),博爾濟吉特氏,名佈木佈泰,亦作本佈泰(意為“天降貴人”),蒙古科爾沁部貝勒寨桑之次女。出生於明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二月初八日;天命十年(1625年)嫁皇太極;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在盛京稱帝後,受封為莊妃;崇德三年生皇九子福臨(順治帝);崇德八年(1643年),順治帝即位後,與其姑孝端文皇後兩宮並尊,稱聖母皇太後;順治八年(1651年)上徽號曰昭聖皇太後;康熙帝即位後尊為太皇太後;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8年1月27日)崩逝,享年七十五歲;葬昭西陵,上謚,雍正、乾隆累加謚,最終謚號為:孝莊仁宣誠憲恭懿至德純徽翊天啟聖文皇後,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賢後,一生培養、輔佐順治、康熙兩代君主,是清初傑出的女政治傢。  “統兩朝之養孝,極三世之尊親”雍正皇帝評價孝莊皇後。皇太極把她看作一位聰明穎慧,賢達有為的賢內助;順治帝福臨則把她看做惡毒殘忍,瞭無親情的仇人,而不是母親;在康熙的眼中,他又是一位慈愛穩重感情至深,又頗具政治才能的老祖母,而在她的政治對手看來,她卻是一位頗具心計,不可戰勝的出色的女政治傢。歷代女子中,我對孝莊敬重有加,其賢德為後宮爭相效仿的對象,其才能卓越,又為正統所出,不被世人所斥”.內鮮燕溺匹嫡之嫌,外絕權威合國之釁”,這是《清史稿·後妃傳》對清代皇妃總評中的一句話。綜而觀之,自然有粉飾之虞。但是,如果我們把這句話用到孝莊皇後身上,應該說是絲毫不過譽的。所以,孝莊是很多人心目中的大傢閨秀、母儀天下的典范。   孝莊,對丈夫,她伺候的無微不至;對情人,她始終念念不忘;對兒子,她是慈母胸懷;在中國歷史上,其賢德恐隻有宋神宗時垂簾聽政的宣仁太後可比,此在國史上已是定論。  《清史稿》中有這樣的評價:世祖、聖祖皆以沖齡踐祚,孝莊皇後,當時無建垂簾之議者。殷憂啟聖,遂定中原,克底於升平。

鰲拜簡介 清初權臣三代元勛輔政大臣鰲拜生平

  鰲拜(滿語:Oboi),中國清初權臣。出身瓜爾佳氏,生年不可考,滿洲鑲黃旗人,清朝三代元勛,康熙帝早年輔政大臣之一。以戰功封公爵。鰲拜前半生軍功赫赫,號稱“滿洲第一勇士”,後半生則操握權柄、結黨營私。康熙在黃錫袞、王弘祚等大臣的支持下,主政於朝,後定下計策,在武英殿擒拿鰲拜。鰲拜被生擒之後,老死於囚牢中,他是位影響清初政局的一個重要人物。  鰲拜,生年不詳,出身將門,精通騎射,從其青年時代起就效力軍中,屢立大功。他曾跟隨清太宗皇太極攻察哈爾部、征朝鮮,均有戰績。  天啟年間,遼東失陷於後金之後,明將毛文龍率軍退守皮島(今朝鮮椵島),與關外寧錦一線的明軍遙相呼應、互為犄角,騷擾和牽制後金的兵力,使後金腹背受敵。後金一直將皮島視為心腹大患,從努爾哈赤到皇太極,都日夜籌劃,企圖拔掉這顆釘子。  崇德二年(1637),皇太極命貝子碩讬與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諸將往攻皮島。由於碩讬久攻不下,皇太極又命武英郡王阿濟格接手,鰲拜從征軍中。阿濟格與眾將反復商議後,制定瞭兵分兩路、聲東擊西的進攻方案:一路從海上以巨艦擺出正面進攻的態勢,故意吸引守島明軍的註意力;另一路則以輕舟精銳,快速推進,直插該島西北角之要害陣地。後一路是這次進攻的關鍵所在,鰲拜主動請纓,並與準塔一同向阿濟格立下軍令狀:“我等若不得此島,必不來見王。誓必克島而回。”  鰲拜與準塔遂率部渡海發動進攻,不料明軍早已嚴陣以待,一時炮矢齊發,清軍進攻受挫,形勢緊急。鰲拜奮勇沖殺,沖向明軍陣地,冒著炮火與敵人展開近身肉搏。清軍遂一舉跟進,登上皮島,舉火引導主力來攻。皮島攻克。   捷報傳到盛京,皇太極大喜過望,親自撰文祭告努爾哈赤,以慰其父在天之靈。皇太極認為皮島雖是區區一島,但攻克之意義遠在占領重城要地之上,所以下令對諸將士從優獎勵。鰲拜以首功晉爵三等男,賜號“巴圖魯”(勇士)。  松錦會戰錦州是明朝在遼西地區的軍事重鎮,當時遼東已經失陷,錦州的地位更加突出。錦州城之南為松山城,錦州西南為杏山城,杏山西南是塔山城,錦州西200裡為另一重鎮寧遠。這些要塞重鎮構成瞭明朝在關外的軍事防禦體系。而清軍要想入主中原,必須先取寧、錦等城。明、清雙方爭奪錦州的戰爭於是不可避免。  崇德六年(1641),鰲拜從鄭親王濟爾哈朗進圍錦州。明薊遼總督洪承疇率領13萬大軍來援,於八月初進至松山,與錦州守軍祖大壽部遙相呼應,大放火器,猛攻清軍。在明軍猛烈炮火的攻勢下,濟爾哈朗指揮的清軍右翼失利。武英郡王阿濟格派遣精銳護軍前來增援。其時鰲拜率領鑲黃旗護衛軍纛(do),路遇明軍騎兵,於是迎頭而上,擊敗對方。鰲拜這時又不待軍令,果斷決定乘勝追擊,打到明軍步兵陣地之前,遂令部下將士下馬步戰,再敗明軍。鰲拜沖鋒陷陣,五戰皆捷,因功晉爵一等梅勒章京。八月,皇太極親率大軍西援錦州之師。洪承疇指揮明軍分路突圍,總兵吳三桂、王樸、唐通等人率軍沿海邊撤退。清軍從錦州大路至塔山大路沿途截殺。鰲拜與阿濟格、尼堪等率部排列至海截擊之,明軍大敗而潰。松錦會戰,關系明、清雙方的生死存亡。自此以後,明朝勢力更衰,敗局已定。次年六月,鰲拜升為護軍統領,成為八旗將領中具有較高地位的人物。  西充之戰松錦大捷奠定瞭清軍入關奪取全國統治權的基礎。入關前後的鰲拜,依舊戰功赫赫,升遷頻頻。  入關以後,鰲拜主要的任務是追擊農民軍。順治元年(1644)十月,鰲拜隨靖遠大將軍英親王阿濟格取道陜北,進攻已經退守西安的李自成農民軍,率軍由內蒙入陜北,攻陷四城,降三十八城,隨即揮師南下。後來多鐸率軍攻進潼關,直逼西安。李自成被迫放棄西安,退往湖廣。阿濟格奉旨率軍剿除“流寇餘孽”,鰲拜等遂分翼出師,水陸並進,於河南鄧州和湖北承天、德安、武昌等地前後十三戰,重創大順軍。順治二年(1645)六月,李自成於湖北九宮山遇害,大順軍瓦解。清軍前後共陷河南、湖廣、江西、南京等地六十三城。  打垮李自成,清軍開始對付大西軍。順治三年(1646)正月,鰲拜隨肅親王豪格等率軍進攻張獻忠大西農民軍。清軍得知張獻忠率軍已退到西充一帶,鰲拜再次充當先鋒,率領先頭部隊前往狙擊。兩軍相遇,鰲拜等人又是身先士卒,往前猛沖。大西軍抵擋不住而潰敗,張獻忠也於此役中被殺。清軍擊破大西軍營壘130餘處,斬首數萬級,獲馬騾牲畜12200餘匹。打敗大西軍主力之後,鰲拜等又繼續深入,基本上肅清瞭四川一帶的農民軍。大西軍餘部在孫可望、李定國率領下退往雲貴地區。豪格在四川發佈的安民告示,繼續抗清。

揭秘清初大學士劉墉的顯赫傢族 父子均為宰相

  山東諸城劉氏傢族在清代十分顯赫,先後出瞭11位進士,7位二品以上高官,乾隆帝為其賜字“海岱高門第”。尤其是劉統勛、劉墉父子在乾隆年間同朝為大學士,劉墉之侄劉鐶之在嘉慶年間任尚書,3人死後分獲謚號“文正”“文清”和“文恭”,被稱之為“一門三公,父子同宰”。  劉統勛:練達端方,秉公持正  劉統勛,字延清,先後任刑部侍郎、左都禦史、工部和刑部尚書、陜甘總督、吏部尚書、內閣大學士等職。他任大學士長達12年之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成為第一位被任命為首席軍機大臣的漢官。乾隆帝對其非常倚重,說他“練達端方,秉公持正,朝臣罕有其比,故凡審決大獄,督辦大工程,悉命統勛前往蒞事,無不治者”。  劉統勛為官正直敢言,不結黨營私。在左都禦史任上,上書直陳當時權勢極大的大學士張廷玉和吏部尚書訥親拉幫結派,結成朋黨,朝野人士為之贊許,也引起瞭乾隆帝的重視。劉統勛作為朝廷重臣,常在朝中參與機務,與內廷宦官多有見面機會,但他“從不與內侍交一言”,加以避嫌。當時官場多以門生故吏形成朋黨,他擔任會試主考所錄之人都自稱是其門生,紛紛要拜他為師,但劉統勛從不與之交結,納為己黨。在向朝廷舉薦人才時,他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嫌。如乾隆帝讓劉統勛舉薦《四庫全書》總纂官,他當即推薦紀曉嵐,而當時紀因觸怒皇帝正發配西北,朝中無人敢為其說話。劉統勛瞭解紀曉嵐博學文史,堪當重任,不因他是自己門生而刻意避嫌。   劉統勛為官多年,但從不為己謀求私利,《諸城縣志》記載他“傢故有田數十畝,敝廬一處,服官五十餘年,未增尺寸”。由於清正廉潔,劉統勛倍受倚重,對於一些重大問題,乾隆帝都要征求他的意見。他多次受乾隆帝委派到各地巡視,對雲貴總督恒文、雲南巡撫郭一裕以上貢為名收購黃金中飽私囊案,西安將軍都賚侵餉案,歸化城將軍保德侵吞公款案,江蘇佈政使蘇崇阿侵吞公款案,江西巡撫阿思哈受賄案等一查到底,絕不手軟。這些大案涉案人多為滿洲高官顯貴,劉統勛不懼危險,及時果斷處理,打擊和震懾瞭貪官污吏,對當時政治清明起到瞭重要影響。  劉統勛為官處事認真負責,重視民生。當時黃河水患不斷,且因黃河與運河交匯,黃河泛濫河床淤高,嚴重影響運河的暢通。在乾隆朝前期,劉統勛是治黃和保運工程的決策者和領導者之一,從乾隆十一年到十八年,幾乎每次黃河、運河出險,他都前去指揮治理。在治理水患過程中,他熟練掌握瞭防患和河運知識,“凡十視河堤,兩修海塘,前後章疏數十,皆合機宜,剔除積弊,利賴民生”。他為安定黃河、運河兩岸人民生活做出瞭巨大貢獻,當時河南百姓曾在黃河岸邊為他立生祠,以示紀念。相關閱讀推薦:劉羅鍋劉墉是誰?清朝宰相劉墉生平簡介揭秘宰相劉墉:“劉羅鍋”真的是“羅鍋”嗎?前秦傳奇宰相王猛:提倡亂世用重典 一年連升五級寡婦門前宰相多!揭秘宋代兩宰相爭娶寡婦事件揭秘中國歷史上那個十大名廚:憑借廚藝當上宰相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劉墉: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劉墉,字崇如,劉統勛長子,也是著名的清官。以他為原型改編的影視作品,讓“劉羅鍋”成為一個傢喻戶曉的藝術形象。  劉墉於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進士,在乾隆朝先後任知府、巡撫、左都禦史、尚書、總督、協辦大學士等職。在嘉慶朝,他又因向乾隆帝要回傳國玉璽及協助清除和珅而受到嘉慶帝倚重,成為大學士兼太子少保,有“定冊元老”之稱,權力和地位居漢臣之首。  劉墉數十年宦海生涯並不平坦,經歷瞭幾次起伏升降。他受其父教導,一生清正廉潔,勤於政事,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比如,在安徽和江蘇學政任上改革教學與考試陋習,改變不良學風;在太原清理陳年舊案,充實地方倉儲,受到百姓贊揚;在江寧因為公正清廉,斷案明察秋毫,老百姓稱之為“包龍圖”,風行一時的話本《劉公案》就是根據他任江寧知府時的事跡編寫的;在湖南巡撫任內,他又盤查倉庫,修繕城池,開采銅礦,救濟災民,革除陋習。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劉墉受命與和珅等共同查處山東巡撫國泰貪污案。國泰與和珅交情很深,劉墉到時,他早已做好應對準備。劉墉等人查驗歷城庫房,發現庫銀並不短缺,但細心的劉墉從銀兩顏色型號不一中發現瞭疑點,深入調查後,得知是國泰借商號銀兩湊數對付。劉墉隨即貼出告示,要求各商號不得借給官府銀兩,如果借出即行收回,否則全部充公。由此一來,官府庫銀頓時清空,國泰隻好認罪。在乾隆帝支持下,劉墉一查到底,國泰等首犯俱被處死,向他們行賄的官員被撤職查辦,成為當時震動官場的一件大案。   乾隆晚年權臣當道,劉墉在擔任南書房行走後,就很少發表尖銳意見,以明哲保身。這與他吸取瞭以往政治鬥爭的教訓有關,但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的作風並未改變。在嘉慶元年(1796年)禪位大典上,乾隆帝未帶傳國玉璽,傳璽給新君嘉慶帝的儀式難以進行,在場的大臣們害怕得罪乾隆帝,不敢向其明言,隻有劉墉挺身而出,向乾隆帝追回玉璽。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劉氏傢族:重視教育,詩書傳傢  從康熙至嘉慶年間,諸城劉氏共有14人做過知縣以上官員,多有政績,贏得所治地方百姓的愛戴,也為劉氏望族留下很好的名聲。  劉傢的興旺發達,與其重視文化的傳承是分不開的。劉氏傢族對後人灌輸“一曰德行,二曰學問,三曰功業”,族人為官者多在渾濁的官場中保持瞭一股清廉公正之風。劉統勛先人劉棨,身為四品官竟然無盤纏回鄉奔喪,後變賣傢鄉田產,才為母發喪。劉統勛久居相位,不置田產,有世交之誼的朋友贈給其銀兩,也全部分給貧困鄉親。劉墉歷來儉樸,赴太原上任時寫有“帽破衣殘到太原,故人猶作舊時看”的詩句。這與乾隆末年的奢華之風形成瞭鮮明對照。劉鐶之做到戶部尚書,也是十分儉樸,其詩有“傢因俸薄貧無補,詩為官閑格益清”之句。  重視教育、詩書傳傢是劉氏傢族的傳統。從順治年間劉必顯考中進士開始,就嚴厲督促子弟讀書,歷代科舉入仕者不斷,傢族文化得以傳承。即使到瞭乾嘉年間,劉氏受朝廷恩寵日隆,仍把讀書放在首位。劉鐶之擔任尚書後,還諄諄告誡後代“聞雞起舞吾傢事,莫誤長沙射策年”。   因為傢學功底深厚,劉氏傢族中知識淵博、學問精深者代不乏人。同治二年(1863年),劉紹庭編《東武劉氏詩萃》,收錄劉氏八代72人詩作,反映瞭傢族詩學之盛,諸城劉氏被稱為“山東詩文世傢”之一。劉統勛不僅詩文皆佳,還提攜瞭大批後輩學者。劉墉更是學識淵博,被認為“熟於《史》《漢》,博通前人詩書文詞,尤精於內典,傍及說部”。其後裔劉喜海撰有多部金石學著作,被認為是清代金石學名傢之首。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