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爭奪戰

南北朝歷史:北魏與南朝的中原爭奪戰結局如何?

  北魏與南朝的中原爭奪戰  劉義隆424年繼位,453年去世;拓跋燾423年繼位,452年去世。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來,南北朝最著名的兩個皇帝,南北朝最強盛的兩個時期,幾乎一直是並存於世的。  對此不禁要想,假如南方處於最強盛的時期,而北方處於分裂、混亂之中;假如北方處於最強盛的時期,而南方處於分裂、混亂之中;歷史會是什麼樣子的?  雖然這並不會意味著,天下就將提前統一瞭。如果他們的對手變瞭,無論是劉義隆還是拓跋燾,他們可能建立的功業,都將會更上一層樓的。但很可惜,南北雙方最強的時代,最強的君主並存於世瞭。  在劉義隆鞏固帝國內政後時(從輔政大臣手中奪過權力,鞏固好自己的班底後),拓跋燾已把北方柔然、夏國打得一蹶不振瞭。在這種背景下,南北雙方都已開始逐步走入他最強盛的時期。  在這種背景下,南北雙方恐怕誰也不敢心生滅亡對方的念頭,因為這太不現實瞭。所以南北雙方最主要的爭奪目標,自然就是中原地區瞭。  中原地區對南北雙方而言,都是易攻難守的。  所以北朝占據中原,面對南朝大舉北伐,通常也隻有主動撤出中原。   當然瞭,南朝收復中原後,如果面對北朝大舉反攻,通常也隻有撤出中原。  但這種爭奪,對南朝而言是不利的。因為北朝以騎兵為主,南朝以步兵為主。北朝撤軍也快,進軍也快。南朝進攻慢、撤退也慢。在這種背景下,圍繞中原爭奪,南方的損失遠大於北方。從這層意義上,面對一個統一的北方帝國,江南已徹底喪失瞭收復中原的機會。  宋文帝劉義隆卻不願意接受這種事實。所以在第一次北伐失敗20年後,他又想大舉北伐瞭。  面對野心勃勃的、極盡樂觀的宋文帝劉義隆。沈慶之說瞭:“南朝是不具備收復中原時機的。因為中原易守難攻的,所以我們奪取它並不難,但面對北朝強大的反攻,我們又該如何做呢?現在的將領並不會比到彥之、檀道濟強,現在南北的局勢並不會比從前強,從前北伐失敗瞭,現在北伐難道就會成功瞭?”  沈慶之給一心北伐的皇帝潑涼水,大約是代表瞭眾多反戰派的共同意見。但面對以皇帝為代表的主戰派,他們的意見是蒼白的。  看到沈慶之反對北伐,劉義隆就讓徐湛之、江湛兩個人反駁沈慶之。沈慶之說:遇到耕種的問題,自然應該問從事耕種的奴仆;遇到紡織的問題,自然應該問從事紡織的婢女。遇到打仗的問題,自然應該問我們這種經驗豐富的將領。他們兩個白面書生懂什麼?  劉義隆對此大笑!  劉義隆大笑,是因為沈慶之這番話,等於承認自己爭辯不過徐湛之、江湛,隻是拿老資格說事罷瞭。  主戰派的言論,自古都是容易占據上風。因為空口的牙說事時,大傢都是勇於犧牲的,但真正去做時,那就是另一回事瞭。因為主戰派的言論常常還代表著正義;換而言之,主戰派一說起開戰,那就是無數受苦受難的老百姓等著我們解放,我們一旦行動起來,那些受苦受難的老百姓都會積極配合我們的。從這層意義上,辯論時主戰派自然容易占上風;但真正開戰後,絕不是靠辯論決定勝負的。相關閱讀推薦:北魏宣武帝時代的皇族內哄:宣武帝是如何親政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有為君主卻被自己的老婆氣死奴隸制的北魏是如何強大起來的?一國兩制的北魏北魏的傳奇傢族:楊播傢族二十年走出數十位公卿北魏朝堂有點亂:盤點北魏那些死於非命的皇帝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客觀的說,南朝這次北伐,比上次北伐更沒有什麼優勢可言。如果說上次北伐時,北魏隻是重創瞭夏國、柔然;那這次北伐時,北魏已統一瞭北方。  因為中原是易攻難守的地方。所以看到南朝大舉北伐,北魏各地守軍紛紛棄城北逃。在這種背景下,劉宋的軍隊很快就打到瞭黃河岸邊。  許多人在說到南朝北伐功敗垂成時,總喜歡拿南朝最初的這種勝利說事。好象北朝根本不堪一擊;好象南朝北伐將領,隻要保持最初的勢頭,就可以北伐成功瞭。  但我們必須得知道,最初南朝是用帝國軍事主力,進攻北魏的地方守軍,南朝自然占盡瞭優勢。而當北朝調動帝國軍事主力還擊時,南朝的這種優勢自然變得沒有瞭。  但我們必須得知道,最初南朝可以集中力量進攻中原的任意一點。而當南朝取得一定勝利後,它就需要分兵占據奪取的地方,而隨後的戰爭就變成南朝兵力分散,而北魏的兵力集中瞭。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來,最初的勝利根本證明不瞭什麼,也是毫無意義的。真正決定雙方勝負的戰爭,是在隨後出現的主力對決中。   而且我們知道,北魏以騎兵為主,南朝以步兵為主。在中原地區,北魏的軍隊可以迅速集結於任何一個具體戰場上,而南朝軍隊顯然會步步落後的。在這種背景下,南宋的各路大軍根本無法有效的配合作戰。如果他們出城野戰,恐怕軍隊還沒有成功的實現匯合、集結,就會讓北魏大軍逐個擊破的。  於是面對北魏軍隊的大舉反攻,南朝軍隊除瞭困守孤城外,似乎沒有別的招數瞭。於是在北魏大舉反攻兩個月後,北魏軍隊就可以隔江望到南朝的帝國都城瞭。  此時的宋文帝劉義隆,在帝國都城隔江望著聲勢浩大的北魏軍隊,聽著驚天動地的戰鼓聲,自然開始後悔這次北伐瞭。因為聲勢浩大的北伐,不但沒有收復中原,竟然把北朝軍隊招惹到瞭長江邊上;竟然讓南朝的帝國都城陷入瞭敵人的軍事威脅之下。  但這種結果,並不意味著北魏已擁有瞭滅亡南朝的機會。事實上,北魏把仗打成這樣,離滅亡南朝還差著十萬八千裡呢。  因為江北的主要城池依然還在南朝手中(他們隻是在北魏軍事威脅下,被壓縮在一座座的城池內)。而且渡江作戰本身就不是北朝的長項;更主要的還在於,就算北朝大舉渡過長江,而南朝的帝國都城,也絕不是說攻就能攻破的。如果在渡江作戰開始,如果在屯兵於南朝帝國都城下,北魏騎兵的優勢馬上就會完全喪失,而北方主要城池都被南朝軍隊占據著。到時拓跋燾能不能活著退回江北,恐怕也是個問題瞭。  所以拓跋燾停留在長江北岸,趾高氣揚的向南朝示威,卻也通過各種方式向南朝示好。因為此時的拓跋燾也知道,北魏根本不具備滅亡南朝的實力。所以此時的行為隻不過是炫燿兵威罷瞭,換而言之,無非是讓南朝接受中原歸屬北朝的事實。而絕不是他真的已計劃好瞭要南渡長江。所以在長江北岸叫囂瞭一翻後,北魏軍隊就主動撤退瞭。  雖然北魏大軍一鼓作氣打到瞭長江邊。但這並不意味著北魏已擁有瞭滅亡南朝的機會;事實上,當時的北魏不要說滅亡南朝瞭,就是想把南部疆界推到長江一線,也是無力實現的。  此時的南朝,想收復中原地區,自然是近於不可能瞭;但北魏想占據淮河流域,也是無法想象的。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北魏集結帝國軍事主力,自然可以一鼓作氣推到長江一線。但北魏在長江以北的這種軍事規模,顯然是無法長久保持的。換而言之,當北魏軍事主力北撤之後,南朝自然可以輕而易舉的收復淮河流域。  這次南北雙方的大規模戰爭,隻是確立瞭北強南弱的國際格局。中原地區作為遊擊區、緩沖區的事實還沒有真正改變。  在這種背景下,此時的南朝不但還控制著長江以北廣闊的地區,更隨時可以把軍隊推到黃河一線。隻是,因為北強南弱的國際格局已形成,南朝雖然能把軍隊推到黃河一線,但這種勝利果實是無力保持的,更可能引來自己無力承受的後果。  在這種背景下,此時的北朝大舉推進到長江一線,隻是為瞭讓南朝接受中原已歸屬北朝的事實。所以北魏軍隊對長江以北廣闊地區(南朝實際占據的地區)並無真正經營的意思,隻是一味的劫掠、破壞。   北朝大舉南征,自然可以把軍隊推到長江一線,但這種勝利是需要付出巨大代價才能取得的,至於想保持這種勝利,將付出的代價就更是無法想象的,也是北朝無法承受的瞭。  這次大規模的戰爭,讓南朝長江以北地區慘遭破壞,但據史書上說:“魏軍士兵戰馬死傷也過一半以上,魏國人都怨恨這場戰爭。”所以北朝這種表面輝煌的勝利,絕不是可以一再輕易重復的。  在這種背景下,這次大規模的戰爭結束後,南北雙方依然保持著戰爭前的大致疆界。北強南弱的國際格局雖然確立瞭,但北朝想繼續把疆界向南推進,還需要眾多可遇不可求的原因。  但是現在北強南弱的國際格局,隻是剛剛確立不久,所以雄心勃勃的宋文帝在這次慘敗後,依然不願意接受中原歸屬北方的事實,於是他依然念念不忘再次北伐。但終於還是以失敗告終瞭。  此時南朝的北部疆界,雖然比劉裕生前向南退縮瞭很多,但比起東晉普遍時期而言,南朝的疆域還是超過東晉時期的。  隻是北強南弱的格局已形成,所以南朝的北部疆界,自然無法避免向南退縮的命運瞭。但北朝想向南部推進,也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需要眾多可遇不可求的客觀機會。所以直到北魏滅亡,南北雙方的疆界也一直是在淮河流域反復爭奪著。  在北魏滅亡時,南朝抓住機會再次北伐,但終於還是沒有收復中原。而當南朝(梁帝國)滅亡時,因為內哄進行無可抑制,於是內哄各方爭先向北方求援,於是北方力量終於把腳徹底伸入瞭長江以南地區(西部),北強南弱的國際格局,更無可改變瞭。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淞滬會戰的“血肉磨坊”:血腥的羅店爭奪戰

  淞滬會戰:淞滬會戰是抗戰歷史上最慘烈的一場戰役,被稱為淞滬絞肉機。當時日軍和國軍雙方都投入最精銳的重兵,集中數百架飛機和數百門火炮,參戰的日軍軍艦也有40多艘。可以說,國軍這方面無論海陸空三軍都是不敵的,尤其火力上差別太大,完全被日軍壓制。  一戰時期已經證明,戰場上百分之七十到八十的傷亡來自於火炮等重武器或者說多人操作的武器,輕武器造成的傷亡是很有限的。那麼基本隻裝備輕武器的國軍的處境可想而知!當時國軍靠什麼支撐呢,說實在的就是,就是靠意志力,靠著誓死不做亡國奴的一股勁。中國自禍國殃民的清朝末年開始的百年國恥,讓每一個真正的中國人對侵略者充滿瞭仇恨,他們願意以死報國,寧死也不做奴役!也許有的朋友看過一部電影叫做《三毛從軍記》,說的就是三毛參加淞滬會戰的故事。在一開始接受新兵訓練的時候,訓練的教官用濃重的山東腔說:日本鬼子大兵壓境,我們是國難當頭,這種關頭誰也不能有一點猶豫,誰猶豫,就是他娘的孬種!不錯,真正的中國人都不是孬種,就連三毛這樣的流浪兒也知道學嶽武穆,跟日本鬼子拼瞭,更不用說那些五尺高的漢子瞭。  可惜現代戰爭意志能起到相當大的作用,但並不能決定一切。由於敵我力量的懸殊,此次淞滬會戰真是非常慘烈,國軍為此付出瞭相當巨大的代價。如果說德械師進攻日軍海軍陸戰隊是第一階段,也就是所謂的進攻階段。那麼第二階段就是全力阻止日軍兩個精銳師團在上海的登陸。這個階段也稱作反登陸階段,整個過程相當的殘酷和悲壯。   尤其羅店的戰鬥號稱血肉磨坊,是激戰中的激戰。而另外日軍主攻方向的寶山戰鬥也是激烈異常,號稱人肉攪拌機。單純一句激烈,慘烈,也許你感覺不到什麼。用馮玉祥的話來描述一下吧!馮玉祥十幾歲參軍,戎馬幾十年,什麼慘烈的戰鬥沒有看過,心腸也絕對的硬。但回憶淞滬會戰,馮老將軍悲痛的說:這個戰場就像大熔爐一般,無數部隊填進去就熔化瞭!我們的部隊,每天一個師又一個師投入戰場,有的不到3個小時就死瞭一半,有的支援5個小時死瞭三分之二。相關閱讀推薦:淞滬會戰有多慘烈 胡宗南嘆“黃埔部隊已打完”淞滬會戰國軍的失敗:分析淞滬會戰國民黨的錯誤淞滬會戰的中國三軍:海軍真正做到瞭破釜沉舟淞滬會戰中國75萬軍隊為什麼會被日本28萬人擊敗中國抗戰史上著名戰役:淞滬會戰中國有可能贏嗎淞滬會戰中日交戰:中國軍隊慘敗背後有何隱情?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馮玉祥的話,可謂是當時最好的描述。日本軍部在得知上海的1萬海軍陸戰隊無法支持,隨時可能覆滅以後,最終決定全力增援上海。同時,中國這邊也在總動員,調動全國軍隊向上海進發。而兩國動員運輸的速度,可以最好的看出兩國國力軍力的巨大差距。日軍由於軍力國力強大,對於軍隊的動員能力和運輸能力遠比中國強大的多,他的增援是非常快速的,基本沒有浪費一點時間。中日兩軍正式在上海開戰是8月14日,僅僅4天後的18日,本來準備要在青島登陸作戰的日軍橫須賀鎮守府第1特別陸戰隊、吳鎮守府第1特別陸戰隊共兩個大隊約1400人就已經趕到上海增援。  而1天後的19日,另一股也準備在青島登陸的佐世保的海軍陸戰隊兩個大隊2000多人趕到上海來。這兩股生力軍都是非常完整的成建制精銳部隊,這近4000人的兵力勉強幫助上海的日軍穩住瞭陣腳。要知道當時在上海主攻的國軍不過是逐次趕到36師,87師,88師和98師一部,最終總兵力不過3萬多人,後來也不過約5,6萬人。而日軍本來防禦部隊則有1萬人,加上一邊處於堅固的永久性防禦工事中防禦,1個兵相當於進攻的3,4個國軍,占瞭極大的便宜。  而且除瞭日軍海軍陸戰隊自己裝備的大量重炮和坦克以外,日租界虹口和楊樹浦核心工事背後1,2公裡就是黃浦江,上面停靠著日本聯合監督第3艦隊的30多艘戰艦,重炮總數數百門之多,是極為強力的火力支持,在加上東海上面四艘日本航空母艦,以及臺灣地區的大約500多架飛機的空中支持,也基本掌握的制空權。   實際上,日軍這1萬人加上後來增援的4000多人加上海空軍的重武器優勢,其戰鬥力已經和這6萬國軍相當,國軍在短短4天時間想要吃掉他們是不可能的。不過因為國軍德械部隊進攻的英勇兇狠,日軍在5日之內丟失瞭所有次要陣地,傷亡數千人,餘部全部退守到以基礎核心防禦工事中死守。中國的炮兵,海軍,空軍也是盡瞭全力,空軍甚至采用自殺性攻擊,駕駛飛機直接撞向日本軍艦。  而日本軍部見上海危急,隨即下令派遣部隊,而由於日軍上海指揮官長谷川清中將認為自己最多隻能支持3到4天,根本無法支持到6天以後的2個增援師團的到來。日本軍部被迫將已經準備起航的4000多精兵全部投入上海,雖然挽救瞭上海的日軍,但由此也嚴重影響瞭日軍在華北的作戰。日軍登陸青島是3個多月後的事情瞭,當時淞滬會戰已經早就結束瞭。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在調動一部分部隊緊急增援的同時,日軍增援的主力2個師團和大量額外配屬的部隊也在一周內全部集結完畢,輕重武器和滿足的彈藥全部裝船。這兩個師團在8月21日從日本啟程,8月22日到達浙江省的舟山群島(日軍在此處占領瞭一個最北方的島嶼做中轉站)稍作休整,準備23日即全部登陸作戰。這2個師團組成瞭所謂的上海派遣軍,由著名的南京大屠殺元兇松井石根大將為司令官,下屬藤田進第3師團,山室宗武第11師團以及大量配屬部隊,總兵力近10萬之眾。當時國軍已經有36,87,87,98師,中央教導總隊一部以及其他各零散部隊在上海市區,浦東和郊區一帶,兵力也不過10萬人。  此時蔣介石已經下瞭全國征調令,約22個師的部隊逐步進入江浙兩省,並且在8月下旬和9月上旬進入淞滬戰場。相比日軍集結部隊和運送到戰場的迅速性,由於中國各方面遠比日本落後,單單運輸上就差瞭一大截。以9月份趕到上海的桂軍來說,他們早在七七事變已經就開始行軍,但一路堪稱長征。他們需要徒步從沒有公路的省內邊遠地區趕到廣西交通樞紐之一的全州,一路上所有輜重全部靠士兵和民夫自己肩挑背扛。到瞭全州以後,乘船趕到湖南的衡陽。再從衡陽下船,坐火車沿著粵漢鐵路北上到達武漢,再換乘輪船渡過長江,然後轉火車沿著平漢鐵路北上再轉津浦鐵路前往南京,到南京以後換乘寧滬鐵路(當時叫做京滬鐵路)輾轉來到京滬一線,最後一段因為日軍飛機轟炸,被迫在常州無錫下車,冒著日軍轟炸急行軍100多公裡進入上海。  這種方式行軍,讓人也沒有話說!所以國軍一方雖然早在日軍動員之前就下瞭命令,直到開戰一周以後,絕大部分國軍還在增援的路上,有的部隊直到淞滬會戰打完也沒有趕到上海。不過雖然說國軍增援部隊前進相當困難,畢竟50,60萬大軍都在向上海前進,遲早會到達目的地。日本方面登陸的這2個師團加上之前的海陸軍戰隊也就10萬人,兩軍戰鬥力再次被拉近瞭。一方面是在上海的日軍情況危急,一方面是國軍大部隊還在源源不斷開往上海。這樣一個難題就擺在松井石根面前,他的增援部隊到底要怎麼用?   松井石根這個老傢夥當時已經年近60歲。他早在1898年就畢業於日本士官學校,參加過日俄戰爭,是日軍現有高級軍官中資歷最老的一個,當時的軍銜為陸軍大將。松井石根在日軍中的名氣不小,是一個很有名的軍事專傢,在軍內享有盛譽。在淞滬會戰前的1935年,松井石根由於年紀較大身體不好,已經退出現役,實則等於退休瞭。不過淞滬會戰開打以後,日本軍部考慮到松井石根夫人軍事能力在陸軍中是頂尖的,加上他曾經擔任過駐上海武官,也曾經在關東軍長期服役,對中國各方面有相當的瞭解,是所謂的中國通。  能力加上經驗,看起來松井是最適合的人選,所以淞滬會戰開始以後,日本軍部在8月將其重新征召加入現役部隊,稍後任命他為上海派遣軍總司令。這個後來在南京下令屠殺無辜平民的老禽獸的頭腦不笨,一般來說真正的大奸大惡之人都是很精明的傢夥,蠢笨的傢夥就是想害很多人也不太容易他認為此時增援部隊如果單純去解救被圍困的海軍陸戰隊,恐怕是得不償失的,等於把自己部隊送到燒著火的鍋中,必將陷入苦戰。那麼此時不如憑借日軍海軍空軍的優勢,強行在國軍後方登陸,切斷一線作戰國軍和後方的聯系,隨後將其全部殲滅,占領整個上海。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1937淞滬會戰:一寸山河一寸血 慘烈陣地爭奪戰

  淞滬會戰,是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中國軍隊抗擊侵華日軍進攻上海的戰役,又稱作“‘八一三’淞滬戰役”。  淞滬地區位於長江下遊黃浦、吳淞兩江匯合處,扼長江門戶。由於1932年“一·二八”事變後《淞滬停戰協定》的限制,中國軍隊不能在上海市區及周圍駐防,市內僅有淞滬警備司令楊虎所轄上海市警察總隊及江蘇保安部隊兩個團擔任守備,兵力薄弱。然而,日本在“一·二八”事變以後,即在上海虹口、楊樹浦一帶派駐重兵,專設日本駐滬海軍陸戰隊司令部,駐滬兵力有海軍陸戰隊3000餘人,大批日本艦艇常年在長江、黃浦江沿岸巡弋。  (一)進攻階段  8月11日21時在接到向上海推進的電話命令之後,早於月初就在公路兩旁露天待命的第9集團軍87師(王敬久部)和88師(孫元良部)連夜進入市區,87師推到江灣新市區日租界北外側,88師也迅速開抵北站佈防。集團軍總司令張治中的計劃是以88師圍攻閘北日海軍司令部,87師進取大公紗廠;兩師迅速掃清日軍據點後封鎖海口阻擊敵後援部隊登陸。8月14日10時中國空軍以其有限的資源對匯山碼頭、日海軍司令部以及公大紗廠等日軍據點實施轟炸,是日夜87、88兩師開始攻擊(雖然歷史將淞滬之戰稱為813,實際真正開戰是814,之前實為小規模的沖突),15日拂曉第9集團軍全線發動總攻。   然而事實證明國軍的準備工作做得並不充分,無論對敵情瞭解或部隊訓練(尤其炮兵的訓練)都遠離理想,因而進攻一開始就立即受到日軍頑強抵抗;國軍15公厘的德國重炮對敵司令部周邊的固久工事也束手無策(蔣先生於開戰前曾叮囑張治中:“倭營鋼筋水泥之堅強,確如要塞,十五生的重榴炮與五百磅之炸彈究能破毀否?希再研討”。事實上參戰的炮兵完全不懂得如何應用重炮近距直射敵工事),開戰伊始就未獲突襲效果和“先手”優勢,敵我迅速形成膠著狀態。接連3日國軍士兵雖然一直保持高昂的為國成仁士氣,向敵正面發動3次猛烈攻擊,予敵重大殺傷,但實效的殺敵方法卻基本上是單兵武器加血肉之軀。  8月20日,新建立的第3戰區以“迅速圍攻上海市區附近之敵人,並打破其沿江沿海登陸之企圖”為作戰目的,重新調整瞭作戰部署。8月20日晨,苦戰瞭6天的87和88師在36師(宋希濂部,剛從西安抽調過來)的增援下調整瞭進攻方向(前敵總指揮陳誠視察前線後和張治中決定),在重大傷亡的代價下於8月21日突破日軍陣地縱深一度攻下匯山碼頭,有望圍殲敵海軍陸戰隊;但因敵增援部隊已陸續登陸抵達,攻擊部隊顧及左背側翼受威脅而終止進攻分兵反登陸,失掉瞭一次或許可以扭轉局面的機會。相關閱讀推薦:淞滬會戰三個月時間 日本讓中國經歷瞭什麼?813淞滬會戰時間:淞滬會戰之爆發原因和背景淞滬會戰簡介:日本海軍挑釁中國上海引爆大戰 淞滬會戰失敗的原因 淞滬會戰若幹問題分析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8月23日大批日軍部隊雲集吳淞口外及瀏河口陸續登陸。第6集團軍任王敬久為淞滬圍攻軍前敵總指揮,王敬久遣88師和獨立20旅(右翼軍)攻擊虹口方面之敵,36師和87師(左翼軍)進攻楊樹浦方面。是日夜,日軍約2個師團兵力在優勢艦炮和航空兵支持下於張華濱至川沙口一帶強行搶灘登陸,守備該區域之警察總隊被迫後退,雖經87師和教導總隊第2團反復抗擊,但日軍於24日3時仍攻破殷行鎮,從而淞滬鐵路至殷行鎮之間國軍北面防線裂開,但又經國軍反復爭奪,36師於26日16時再度奪回殷行鎮,將北面防線暫時穩定。  鑒於日軍在強大的炮火和空中優勢的支持下登陸的部隊愈來愈多,戰區(當時的司令長官是馮玉祥,但馮不管事,實際指揮作戰的是陳誠、顧祝同、張治中等人)從各守備區抽調部隊加強抗擊,除以第9集團軍專負責市區內作戰外,新編成的15集團軍(陳誠)負責對吳淞鎮以南敵軍攻擊。集團軍先以第1師(李鐵軍部)和第6師(周喦部)對吳淞、98師(夏楚中部)對寶山、67師(黃維部)對川沙口、56師(劉尚志部)對瀏河諸處之敵發動進攻,再以11師(彭善部)、14師(陳烈部)、51師(王耀武部)、58師(俞濟時部)支援,國軍空軍亦配合作戰,此時日軍已增強至近6個完整師團,無論炮火掩護、空中支持或作戰技巧(此最為關鍵)均占優勢。雙方激戰至9月10日,盡管國軍繼續不斷增援投入部隊,但傷亡巨大,戰區隻得調整改為守勢。   (二)守勢階段  9月11日軍委會委員長親自披甲擔任第3戰區司令長官,第9集團軍和15集團軍逐漸退守瀏河鎮、羅店、蘊藻濱、江灣至上海北站一線,第8集團軍(張發奎)防守杭州灣北岸。日軍憑借優勢采用以中間突破為軸心的全線進攻策略,但國軍全線死守,寸土不讓,以數倍犧牲的代價消耗日軍,雙方都打得異常慘烈艱苦,往往一個鎮落據點反復易手十餘次之多,致使日軍中間突破的戰術收不到迅速摧垮守軍的效果(由於彈藥消耗太大,日軍甚至以弓箭浸蘸汽油點燃後向守軍射發)。  9月30日後,日軍加強兵力向國軍防守陣線壓迫,左翼作戰軍(陳誠)逐漸退守蘊藻濱右岸、楊涇河西岸至瀏河鎮一線,此時國軍防線整體已經變形:左翼作戰軍成為整個防線的中央,中央作戰軍卻擠到瞭京滬鐵路一帶,而右翼作戰軍為加強中央部位已由原杭州灣北岸逐漸偏移至左翼軍的右側。日軍繼續不斷向蘊藻濱方向猛攻,戰區即將新調來的21集團軍(廖磊部)增援;經十幾天的戰鬥,左翼作戰軍防線被突破5公裡。戰區顧忌日軍突破大場威脅中央作戰軍的側翼,便於10月19至21日組織瞭一次反攻。反攻以15集團軍(羅卓英)、19集團軍(薛嶽)、21集團軍等單位為主力,以蘊藻濱方向為重心,但由於國軍接連2月苦戰,素質較好的老兵傷亡巨大,各單位之戰力大大下降,反攻很快被日軍各個擊破,此後國軍防線逐漸向西偏離上海市區,但上海方向的日軍亦因傷亡損耗巨大,無力有效穿插突破殲滅國軍。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日軍從813以後至11初已在中國上海地區先後投入6個多師團,但仍不能象開戰時所預期的那樣迅速摧毀中國軍隊的戰鬥意志,至10月中旬就開始考慮在國軍的戰略側翼杭州灣登陸,但因氣候和水文條件等因素限制,登陸一直延至11月5日。中國守軍在開戰時即註意到杭州灣的重要意義,於8月中旬就令第8集團軍防守灣的北岸,但隨著戰事的發展,第8集團軍兼顧右翼作戰軍的任務,同時戰區於9月中曾計劃逐步退守吳福線等戰略防線,杭州灣的防守一直未能得以加強。5日拂曉,日軍近兩個師團的兵力利用濃霧掩護從金山衛一帶登陸,迅速擊潰沿岸守軍,於8日基本控制杭州灣北岸。日軍登陸成功後迅速調整指揮系統,編成瞭“華中方面軍”由松井石根大將統一指揮,此時日軍在上海及周邊地區的兵力已加強到10個師團(其中兩個是由華北調來)。  由於右後側翼已被日軍迂回,在上海戰場堅持瞭3個月苦戰的國軍開始向吳福線方向潰退,第9、19集團軍所屬部隊於10日沿京滬線兩側撤退時遭到日機日夜轟炸,部隊聯絡中斷亂成一團,幸好15和21集團軍在瀏河鎮至嘉定的新涇河河西岸固守,戰區主力才得以掩護後撤,掩護任務完成後兩集團軍後撤至太湖西南的孝豐、寧國一帶。  日軍除於淞滬正面向國軍追擊外,另約3個師團沿京杭國道西進,先後攻陷平湖鎮和嘉興,並向吳興推進。國軍第7軍(周祖晃部)於吳興阻擊日寇,新抵戰區的川軍23集團軍(劉湘部,約6個師,但抵達的約5個師)也立即開往廣德策應。第7軍在吳興阻擊日第6師團主力6天後不支,退守孝豐寧國附近。23集團軍在長興廣德一帶掩護錫澄線後撤的國軍,阻擊追敵達十日之久,12月初退守寧國一帶,淞滬會戰至此結束。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三國北方霸主爭奪戰:“官渡之戰”的軍情解剖

  官渡之戰軍情解剖:官渡之戰是三國著名的三大戰役之一,是決定袁曹誰為北方霸主的關鍵性戰役。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袁紹兼並公孫瓚之地,繼而決定出兵攻打曹操,拉開瞭長達一年的官渡之戰序幕。首先表明一下觀點,筆者認為官渡之戰曹操能夠取勝絕非偶然或僥幸,作此文原因也有反駁僥幸論等觀點。  官渡之戰的背景,需從曹操與袁紹的破裂說起,而曹操與袁紹的破裂,則需從“挾天子”說起。  曹操與袁紹的正式破裂,便始於曹操奉迎天子,曹操“挾天子”便是袁曹正式破裂的標志。曹操奉迎天子後,袁紹對此非常不滿,“恥班在太祖下”,不肯接受太尉之職,“轉為大將軍”才勉強接受,封鄴侯也不肯接受。然而袁紹對曹操的不滿僅僅在於被曹操搶先一步“挾天子”或“恥班在太祖下”這麼簡單嗎?果真如此則不能以曹操“挾天子”為袁曹兩傢正式破裂的標志。筆者將曹操“挾天子”視為袁曹破裂的標志理由是:一、袁紹是有霸天子野心的人,袁紹自己曾說過要“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眾,南向以爭天下”。二、曹操“挾天子”讓袁紹明白一點,曹操要與他爭天下。三、兩傢從此再也沒有以往的互助行動,而是轉為互相防備,袁紹出兵攻打公孫瓚,解決後顧之憂;曹操也趁機平定四周的威脅,建安四年四月又派兵進擊河內,消滅意欲投靠袁紹的眭固部隊。另外還有一點是出於推測,就是假如袁紹在曹操“挾天子”當時沒有公孫瓚在後制約,有很大可能性會馬上出兵攻打曹操,袁紹剛消滅公孫瓚就決定馬上進攻曹操隱約中就透露瞭袁紹急於要消滅曹操的意圖。   官渡之戰時,袁曹兩傢還同時面臨一個問題,就是“師出歷年,百姓疲弊,倉庾無積”,軍隊連年出征,需要修養,因此田豐、沮授反對馬上出兵。然而袁紹艱難,曹操比袁紹更加艱難,因此袁紹滅公孫之後立即出兵,實是利弊參半,袁曹之對決,袁紹獲勝的機會還是相對比較大的。  袁紹消滅公孫瓚之後決定出兵攻打曹操,然而軍事上卻行動緩慢,以致曹操趁機進行全面的戰略部署。建安四年十二月劉備在徐州反,五年春曹操親征劉備,虜獲劉備妻小,降關羽。二月,袁紹開始發動進攻,先遣郭圖、淳於瓊、顏良攻打白馬,曹操采用荀攸聲東擊西之計斬殺顏良,解瞭白馬之圍,又采取荀攸以輜誘敵之計,於延津南斬殺文醜。八月退守官渡,與袁紹相持,期間派曹仁平定汝南叛亂。十月,許攸投靠曹操,得到袁紹具體軍事情報的曹操出兵偷襲烏巢,斬殺大將淳於瓊,袁紹軍隊大潰,袁紹、袁譚棄軍逃走,被袁紹派往攻打官渡的張郃、高覽,投降曹操,曹操追擊袁紹敗兵,“盡收其輜重圖書珍寶,虜其眾”。自此,官渡之戰以曹操大獲全勝,袁紹一敗塗地告終。相關閱讀推薦:三國官渡之戰的歷史評價:後發制人的經典戰役官渡之戰的意義 官渡之戰袁紹敗給曹操的原因官渡之戰戰爭結果:官渡之戰勝利者是誰?官渡之戰戰爭過程 官渡之戰雙方的傷亡人數官渡之戰雙方兵力對比 官渡之戰參戰人物介紹官渡之戰歷史背景 官渡之戰是哪一年發生的?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曹操的軍事能力,在官渡之戰可以說是發揮的淋漓盡致,包括統軍治軍、納謀用計、臨陣決機等各方面,都遠非袁紹能比的。  曹操在官渡之戰前期,便用瞭聲東擊西與棄輜誘敵兩個計策,分別斬瞭袁紹手下的兩員大將,這對袁紹的軍隊來說,士氣上是受到一定影響的。而在相持階段的奇襲烏巢,使一直官渡之戰中處於戰役防禦狀態的曹操轉變成為戰役進攻,是整個官渡之戰的轉折點。在奇襲烏巢的策略謀劃中,由袁紹方叛變而來的許攸有很大功勞,因此也是許多人認為假如許攸沒有叛變袁紹而來,給曹操帶來袁紹軍的情報,曹操也許會在官渡敗給袁紹。  筆者認為,即使沒有許攸來投,曹操也有很大可能性會采取奇襲烏巢的策略,原因如下:  一、糧草的重要性。《孫子兵法》雲“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沒有糧草物資供應,軍隊將無法生存下去,因此斷敵糧道是戰爭中常見的一種計策略。在奇襲烏巢之前中,曹操就派人劫過袁紹的糧草輜重一次,史載“袁紹運谷車數千乘至,公用荀攸計,遣徐晃、史渙邀擊,大破之,盡燒其車。”袁紹的謀臣沮授也曾勸說袁紹“遣將蔣奇別為支軍於表,以斷曹公之鈔。”但袁紹沒有采納。由此可見,糧草輜重在兩軍交戰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劫糧也是兵傢用兵的慣用手段。  二、情報工作的重要性。《孫子兵法》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如何做到即知己,又知彼呢?《孫子兵法》又雲:“明君賢將,所以動而勝人,成功出於眾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於鬼神,不可象於事,不可驗於度,必取於人,知敵之情者也。”即派使人收集敵方情報,從而分析判斷敵人行動。曹操“博覽群書,特好兵法,抄集諸傢兵法,名曰《接要》,又註《孫武》十三篇,皆傳於世。”,對《孫子兵法》的研究不可謂不精深,在官渡之戰這場關系他事業前途大戰中,曹操肯定不會忽略派人收集敵方情報的這種軍事基本常識。因此,曹操肯定會一直派人打探袁紹軍隊的大致動向,由此可探知三點基本情報:(一)屯糧地點——烏巢;(二)守糧大將——淳於瓊;(三)守糧兵士人數——一萬至兩萬人。在此之前曹操劫過袁紹軍糧一次就證明瞭曹操一直都有細致的情報工作。

三國北方霸主爭奪戰:“官渡之戰”的軍情解剖

  官渡之戰軍情解剖:官渡之戰是三國著名的三大戰役之一,是決定袁曹誰為北方霸主的關鍵性戰役。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袁紹兼並公孫瓚之地,繼而決定出兵攻打曹操,拉開瞭長達一年的官渡之戰序幕。首先表明一下觀點,筆者認為官渡之戰曹操能夠取勝絕非偶然或僥幸,作此文原因也有反駁僥幸論等觀點。  官渡之戰的背景,需從曹操與袁紹的破裂說起,而曹操與袁紹的破裂,則需從“挾天子”說起。  曹操與袁紹的正式破裂,便始於曹操奉迎天子,曹操“挾天子”便是袁曹正式破裂的標志。曹操奉迎天子後,袁紹對此非常不滿,“恥班在太祖下”,不肯接受太尉之職,“轉為大將軍”才勉強接受,封鄴侯也不肯接受。然而袁紹對曹操的不滿僅僅在於被曹操搶先一步“挾天子”或“恥班在太祖下”這麼簡單嗎?果真如此則不能以曹操“挾天子”為袁曹兩傢正式破裂的標志。筆者將曹操“挾天子”視為袁曹破裂的標志理由是:一、袁紹是有霸天子野心的人,袁紹自己曾說過要“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眾,南向以爭天下”。二、曹操“挾天子”讓袁紹明白一點,曹操要與他爭天下。三、兩傢從此再也沒有以往的互助行動,而是轉為互相防備,袁紹出兵攻打公孫瓚,解決後顧之憂;曹操也趁機平定四周的威脅,建安四年四月又派兵進擊河內,消滅意欲投靠袁紹的眭固部隊。另外還有一點是出於推測,就是假如袁紹在曹操“挾天子”當時沒有公孫瓚在後制約,有很大可能性會馬上出兵攻打曹操,袁紹剛消滅公孫瓚就決定馬上進攻曹操隱約中就透露瞭袁紹急於要消滅曹操的意圖。   官渡之戰時,袁曹兩傢還同時面臨一個問題,就是“師出歷年,百姓疲弊,倉庾無積”,軍隊連年出征,需要修養,因此田豐、沮授反對馬上出兵。然而袁紹艱難,曹操比袁紹更加艱難,因此袁紹滅公孫之後立即出兵,實是利弊參半,袁曹之對決,袁紹獲勝的機會還是相對比較大的。  袁紹消滅公孫瓚之後決定出兵攻打曹操,然而軍事上卻行動緩慢,以致曹操趁機進行全面的戰略部署。建安四年十二月劉備在徐州反,五年春曹操親征劉備,虜獲劉備妻小,降關羽。二月,袁紹開始發動進攻,先遣郭圖、淳於瓊、顏良攻打白馬,曹操采用荀攸聲東擊西之計斬殺顏良,解瞭白馬之圍,又采取荀攸以輜誘敵之計,於延津南斬殺文醜。八月退守官渡,與袁紹相持,期間派曹仁平定汝南叛亂。十月,許攸投靠曹操,得到袁紹具體軍事情報的曹操出兵偷襲烏巢,斬殺大將淳於瓊,袁紹軍隊大潰,袁紹、袁譚棄軍逃走,被袁紹派往攻打官渡的張郃、高覽,投降曹操,曹操追擊袁紹敗兵,“盡收其輜重圖書珍寶,虜其眾”。自此,官渡之戰以曹操大獲全勝,袁紹一敗塗地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