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王爺

李元嬰:歷史上睡遍所有下屬妻妾的最風流王爺

  導讀:按照傳統史傢觀點,武則天得以代唐稱周,無疑是李唐宗室力量的一次集體潰敗。《舊唐書》在高祖二十三子以及太宗諸子列傳結尾的“史臣曰”中,都提到由於這些宗室子弟們不爭氣,徒有“封冊之名”卻無“磐石之固”,才導致皇權旁落,被武後篡奪。而其中,最為愚頑不化者,當數唐高祖李淵第二十二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唐高宗李治的叔叔滕王李元嬰。此人不僅是一介終日飛鷹走狗、聲色犬馬的紈絝膏梁,更是個欺壓官民、黷貨無厭的貪敗王爺。  李元嬰生年不祥。從其受封為王的時間等因素來判斷,他的出生,應比他的晚輩唐高宗李治還要晚些許年。唐高宗李治早在貞觀五年即被封為晉王,而李元嬰則是“貞觀十三年始王”。雖不能以封王時間作為判斷年齡的絕對依據,但最起碼貞觀二十三年唐高宗李治21歲初踐皇祚時,作為皇上的叔叔,小王爺李元嬰應該還隻是個未成年的半大孩子,這一點,從高宗即位之初寫給這位王叔的勸喻書誡指責他用彈弓射人等細節中,也不難得到印證。  皇子被稱為“龍子”,一生下來就註定與普通百姓傢的孩子有別天壤。李元嬰很小就受封為滕王,享受著封邑(今山東滕州一帶)八百戶農傢的供養,並被授官為金州(今陜西安康一帶)刺史。關於他在成長過程中的表現,正史中以《舊唐書?滕王李元嬰列傳》所載的高宗訓喻記述較詳。在這篇書誡中,提到李元嬰也曾“幼聞《詩》、《禮》,夙承義訓”,受過系統和良好的儒傢經典教育,並且從唐高祖起,三代皇帝都期冀他能“孜孜無怠”地讀聖賢之書,逐漸養成良好的品德。但李元嬰卻屢屢“不遵軌轍,逾越典章”,糾合自己王府中的眾多府僚,一起欣賞舞樂雜技,無視城禁制度,經常夜開大門。   李元嬰身為王爺,又兼地方長官,按當時為官風尚,理當經常下基層“巡省百姓”,到鄉民中“觀風問俗”,可他卻將所謂“黎元之重”、百姓疾苦一股腦兒拋到九霄雲外,帶著眾人到轄區領地,到處征借獵狗和禽網,興趣全在打獵上。李元嬰這位惡少還專門喜歡玩彈弓,他趁農忙時節田裡人多,竟騎馬持彈而行,拿勞作的農民當靶子練習射擊,觀看農人四散躲避逃跑取樂。李元嬰整天與府裡的“趨走小人”和“倡優賤隸”遊戲玩樂,令一府的屬僚無所事事,感到非常尷尬。天寒地凍季節,他們還喜歡玩一種叫作“以雪埋人”的惡作劇,其殘酷令人不忍觀看。此外,李元嬰還時常指使傢人奴仆戲弄和侮辱前來辦事的官員。  為瞭加強管束,在當年官吏考核中,高宗給他的這位小叔叔定瞭個“下上”的考評成績,期待他以此為恥,有所長進。其後,李元嬰年紀稍長,遷任蘇州刺史,隨即又轉任洪州都督。滕王李元嬰一到洪州府(今江西南昌一帶),便建瞭那座在當時不算什麼,後世卻成為重要歷史文化古跡的滕王閣。據滕王閣有關考證資料,李元嬰當初調任洪州都督時,從蘇州帶來一班歌舞樂伎,終日在都督府裡盛宴歌舞,後來又臨江建此樓閣為別居,實乃歌舞娛樂之地。如此看來,李元嬰喜愛聲色犬馬的習氣仍是未改,隻是這時山高皇帝遠,沒人管他瞭而已。李元嬰擔任洪州都督期間,又新添瞭一個更加惡劣的“愛好”,那就是欺男霸女。唐人張鷟所撰《朝野僉載》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唐高祖李淵之子、滕王李元嬰曾任洪州(今江西南昌)刺史。江南三大名樓之一的滕王閣,就是他在時修建的。不過,這個滕王卻是個好色之徒。他手下官員們的妻子,隻要是長得漂亮的,差不多都被他奸污過。他經常以王妃的名義召喚官員的妻子進府,而官員們的妻子一旦進瞭王府,就會被他強行拉上床。   當時有個掌管文書的小吏叫崔簡,他的妻子鄭氏初次來到洪州,滕王就派人召喚她。崔簡左右為難,不去的話,怕得罪滕王;去的話,又怕遭滕王污辱。鄭氏說:“如今是太平盛世,他敢胡作非為嗎?”於是去瞭滕王府門外的小樓閣。滕王早已經在那裡等著,一見鄭氏進來,就上前非禮她。鄭氏大聲喊叫。左右的侍從說:“他是滕王。”鄭氏說:“滕王怎麼會如此下流?一定是傢奴!”邊說邊取下一隻鞋,猛擊滕王的腦袋,打得滕王頭破血流。用鞋打瞭還不過癮,又用手指抓破瞭滕王的臉。王妃聞訊趕來,鄭氏得以脫身回傢。滕王被打後十多天未理公務。等他傷愈上衙辦公時,崔簡向他請罪。滕王覺得臉面掃地,趕緊退回後堂去瞭,一個月後才露面。此事過後,先前被滕王召喚過的那些官員們的妻子,無不感到羞愧。  有關李元嬰的上述史料,也被歐陽修等史官采入《新唐書?滕王李元嬰列傳》中。傳中還說李元嬰後因“坐法”被削去爵封一半,貶謫滁州。這一處分,應該也與他做的那些缺德事不無關系。李元嬰從滁州被貶之地“復出”後,又被授任壽州刺史,其後從壽州又被徙往隆州,在那裡“復不循法”,並污辱 “諫正其失”、敢於對他提出批評的隸事參軍事裴聿,再次被舉報到高宗皇帝庭上。另據《舊唐書?江王李元詳列傳》所載,李元嬰的哥哥李元詳“體質洪大,腰帶十圍”,吃喝抵得上好幾個壯漢,也是個“性貪鄙,多聚金寶,營求無厭,為人吏所患”的貪官。當時,人們把江王李元詳的貪暴,同滕王李元嬰、蔣王李惲、虢王李鳳並列起來,凡被除授到這四個王府中為官的士人,都比被派駐到嶺南蠻荒之地的人發牢騷更多。人們還編瞭個口訣:“寧向儋、崖、振、白,不事江、滕、蔣、虢。”由此可見一斑。相關閱讀推薦:唐朝皇帝是如何接受基督教的?唐朝歷史上一代女皇武則天為何被比作是鸚鵡?唐朝昏庸皇帝:唐懿宗因女兒夭亡濫殺醫官20餘人唐朝哪兩個皇帝因馬球而喪命?唐朝為何盛行馬球唐朝皇帝多是超級球迷 唐僖宗以球技決定官員任命誰是唐朝官場榜單最無恥的人?唐朝幾大官場敗類

揭秘:北宋歷史上最香的男人和最怪的王爺是誰?

  導讀:梅詢號稱是北宋最香的男人。有種人相傳體有異香,比如漢之趙合德,清之香香公主,不過,多數人卻沒有這種天賦。先天不足,後天補之。梅詢就是這麼一個逐香之夫。梅詢在出名很早,在宋真宗時期就享有大名,在宋仁宗慶歷年間更擔任翰林學士,經常陪王伴駕。宋代官員工資待遇高,皇帝有多有賞賜,梅詢有瞭錢就去買各種熏香。每天早上出門之前,梅詢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焚兩爐香,把官袍展開,覆蓋在香爐上。然後把長袖聚攏起來,不讓香氣散去。等到瞭辦公室坐下,梅詢把袖子展開,整個辦公室都充滿著好聞的香味。梅詢的熏香經常變幻,宋真宗和宋仁宗非常喜歡,兩位皇帝有時候還專門為瞭聞聞梅詢的新香,傳喚梅詢。於是,梅詢就更熱愛熏香瞭。看來這個梅詢看似風雅,骨子裡卻很俗氣.  和梅詢對應的,有個叫做竇元賓的人號稱北宋最臭的男人。這個竇元賓也擔任翰林學士,可做人不拘小節,經常幾個月不洗澡,衣服也邋邋遢遢。當時的人們把竇元賓、梅詢並稱,戲稱二位為“梅香竇臭”。隻是大傢都說“臭男人”,臭男人竇元賓的名氣自然遠不如香男人梅詢瞭。   最怪誕的王爺  華原郡王趙允良行為怪誕,最特殊的地方就是日夜顛倒。每天大清早的時候,趙允良開始睡覺,一直到黃昏時分才醒來,洗漱穿戴,點上蠟燭開始工作。手下人從全國搜羅瞭許多擅長歌舞的美女,最優秀的樂師,最俏皮的雜耍藝人,趙王爺端坐其上,一邊喝酒,一邊欣賞。等到快天亮的時候,趙王爺宣佈散會,大傢各自回去,整個華原郡王府又恢復瞭平靜  趙允良的姐夫還曾經告訴歐陽修一個秘密,這個趙允良不但是喜歡白天睡覺晚上宴飲,還特別喜歡坐在馬桶上,一旦坐上就不喜歡下來。也不是趙王爺便秘,人傢就是喜歡坐在馬桶上的感覺,吃飯也好,聽曲也好,不喜歡坐在舒服的椅子上,偏偏喜歡坐在馬桶上。歐陽修聽瞭,笑瞭半天。   那趙允良為何如此怪誕呢?原來,趙允良的父親是宋太宗第八個兒子燕王趙元儼,在宋仁宗即位之初,是最有權勢的一個王爺。為瞭平衡朝局,更為瞭以防萬一(宋仁宗婚後一直沒有子嗣),皇太後劉娥曾經把年幼的趙允良接入宮中撫養。幾年之後,趙允良十二歲瞭,按照皇傢的規定必須出宮,皇太後劉娥依然不舍得不願意,還是宰相呂夷簡力諫,說再不送趙允良出宮,恐怕就會影響劉太後和宋仁宗的母子感情。劉太後無奈,才將趙允良禮送出宮。不久,劉太後去世,趙允良就開始裝瘋賣傻,過起瞭日夜顛倒的生活相關閱讀推薦:宋朝開明皇帝趙匡胤為何要逼死自己的救命恩人?宋朝時期皇帝也領工資:壟斷行業是最大收入來源揭秘:北宋朝第一大帥哥狄青到底帥到何種地步?宋朝史上盛行的減租運動:下暴雨降大雪均減房租歷史上宋朝的“白富美”人群為何產生大量剩女? 宋朝史上的民族英雄“平民將軍”嶽飛會遭毒手?

清朝歷史上八位權勢赫赫的王爺:最後結局都如何?

  清朝的八位鐵帽子王是誰?  清朝歷史上有八位權勢赫赫的王爺,他們在開國創業過程中戰功最多、勛勞最大,所以他們的王位也是一輩傳一輩,不降不除。如果因事被革除爵位,可由本傢其他子孫繼承。本傢假若無人,還可以由旁支子孫襲封。這叫“世襲罔替”,俗稱“鐵帽子王”。這項規制發端於清初,定制於乾隆。  “八大鐵帽子王”都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龍子龍孫,其中有:禮親王代善(努爾哈赤第二子)、睿親王多爾袞(努爾哈赤第十四子)、鄭親王濟爾哈朗(努爾哈赤之侄)、豫親王多鐸(努爾哈赤第十五子)、肅親王豪格(皇太極之子)、承澤親王碩塞(皇太極之子)、成親王嶽托(代善之子)、穎親王薩哈廉(代善之子,王位後傳於其子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代善父子抬著皇太極登位  “八大鐵帽子王”之中,禮親王代善一傢出瞭三位,占去瞭將近一半。這在清朝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怪事。原因是皇太極所以能夠順利登上龍庭寶座,首要是代善父子的“擁戴”之功。由於代善一傢“有大勛勞”,朝廷也“回饋”給他們以特殊榮耀。  天命十一年(1626)8月11日,努爾哈赤駕崩。   努爾哈赤的突然離世,使後金政權一時陷入真空,汗王虛位以待,國傢群龍無首,當務之急是選定汗位繼承人。此時,在汗王之下有一個八旗貝勒議政會議組織,由四大貝勒九小貝勒組成。四大貝勒是: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其中以代善年長,自然成為諸王首領。大小貝勒各個虎視眈眈,覬覦大位。然而,最有可能成為汗位繼承人者是代善和皇太極兩個人。皇太極勇力絕倫,通讀漢藉,能文能武,深諳治國安邦之策,手下將卒皆精銳。代善戰功赫赫,為人持重敦厚,但在文韜武略、治國才能和魄力方面遠不如皇太極。在此關鍵時刻,嶽托、薩哈廉兄弟二人向其父代善提出:“國不可一日無君,宜早定大計,四貝勒(皇太極)才德冠世,深契先帝聖心,眾皆悅服,應速即大位。”代善在反復權衡利弊之後,贊同二子的意見,決意放棄與皇太極之爭,變被動為主動,推舉皇太極為王。代善隨即就嶽托和薩哈廉的意思分別向二大貝勒阿敏、三大貝勒莽古爾泰征求意見,阿敏、莽古爾泰也都表示贊同。代善即召集大、小貝勒會議,宣佈嶽托等人提出的議案,眾貝勒一致表示,“天人允協,其誰不從”,議案遂通過。  可是,出人意外的是,當代善代表議政貝勒會議“合辭”請皇太極即汗位時,皇太極卻並不買賬。他提出三點理由:一是先汗(努爾哈赤)生前“無立我為君之命”,我若即位違背先汗聖意;二是我不能“舍諸兄而嗣位”,我若越過諸兄繼位恐怕受到先汗譴責;三是自已能力有限,“不克負荷”。不管眾貝勒如何勸說,皇太極就是違拗不從。無可奈何之下,代善父子率眾貝勒一擁而上將皇太極抬起,從大衙門一直抬到城內西北角太祖靈前。面對太祖靈位,大夥一邊舉哀嚎哭,一邊強迫皇太極表態。  代善傢得瞭三個“鐵帽子王”  其實,皇太極這樣做隻不過是“拿拿把”而已,他哪裡肯錯過這個他企盼已久的良機?他所以要“拿把”,主要是擔心大小貝勒們。他早已看明白,有的貝勒雖然口頭上表態擁護,其實卻在打著自已的“小算盤”。其中最突出的是二大貝勒阿敏,就在前一天,正當大夥在太祖靈前舉喪之際,阿敏派他的親信傅爾丹來到皇太極身邊,悄悄地對皇太極說:“我傢主子打算推舉你繼承汗位,但是有一個條件,你當上汗王之後,必須答應讓我傢單獨自立,出居外藩。 ”皇太極聽瞭十分驚訝。說來阿敏這個人搞分裂活動由來已久,早年他的父親舒爾哈齊背離胞兄努爾哈赤擅自移居“黑扯木”(今清原縣境內),在那裡伐木蓋房,重新打出“建州右衛”旗號,就是阿敏在背後搗鬼。努爾哈赤得知後大為震怒,將舒爾哈齊拘禁,沒收其傢產,又將其親臣捆在樹上用大火燒死。還下令將阿敏處決,幸虧諸王貝勒給阿敏求情,阿敏才活下來。可現如今阿敏仍不接受歷史教訓,依然我行我素不肯改悔,皇太極預感到形勢嚴峻。最後,皇太極在大小貝勒一再“堅請”之下,“借高下驢”,接受汗位。皇太極在向眾貝勒講話時首先不指名地批斥瞭阿敏,皇太極說:“有人要求我當上汗王之後,準許他出居外藩搞獨立王國。如果大傢都像某某貝勒那樣出居外藩,我不就成瞭光桿汗王瞭?我們這個國傢還成個國傢嗎?”最後,他要求所有貝勒,每個人都要對天立誓,日後如有違背誓言者,讓天地明鑒,得到報應。  9月1日,眾貝勒及大小臣工齊聚大衙門,舉行焚香告天立誓儀式。從此,皇太極登上後金國汗寶座。  十年後,後金改國號為大清,皇太極改“天聰汗”為“崇德皇帝”。同時,設立“鐵帽子王”。為瞭酬謝代善一傢的擁立之功,皇太極封代善為禮親王,其子嶽托和薩哈廉分別被封為成親王和穎親王。這就是代善一傢仨“鐵帽子王”的來歷,也是“鐵帽子王”制度的歷史發端。相關閱讀推薦:明朝的王爺們怎麼“創收”?多生孩子能多領俸祿中國史上唯一一個被閹割過的王爺:大太監童貫漢王朱高煦之死:歷史上唯一被活生生烤死的王爺清朝有哪些王爺? 清朝親王、郡王一覽表代雍正受過:十三王爺從失蹤到官至極品的秘密分頁:1/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呆公子”怒拋“鐵王弓”  “嶽托”在滿語裡是“呆公子”或者是“傻孩子”的意思,實際上,嶽托這個人一點兒也不傻,很有頭腦、很有遠見。擁戴皇太極就是一個明顯的證明,除此之外他曾立有許多戰功。所以,天聰五年(1631)皇太極為健全國傢體制,效仿明朝制度設立吏、戶、禮、工、刑、兵六部時,首先任命他為兵部主管,讓他掌管國傢兵政大權。崇德元年(1636)又封他為成親王,使他進入“鐵帽子王”行列。嶽托從此重權在握,飛黃騰達。但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嶽托自從得寵之後,漸漸妄自尊大,目空一切,甚至敢在皇太極面前“耍橫”犯上。一個突出的事件發生在崇德二年(1637)8月。在此之前,皇太極的寵妻宸妃誕生一皇子,皇太極打算立此子為自己的繼承人,所以大肆宣揚、大肆慶賀,舉國上下一片歡騰,蒙古各部首領聞知也紛紛前來賀喜。皇太極為款待這些遠道而來的蒙古親朋,下令左右翼八旗在盛京北教場舉行一場隆重的摔跤和射箭比賽。嶽托此時因身受風寒腰背疼痛,已向皇太極告假在府中養病。比賽大會召開前一天,皇太極派人前來看望嶽托,同時請他出席大會,進行射箭表演。而嶽托以身體尚未痊愈為由予以回絕。皇太極聽說後,再次派人前來宣諭,諭中講:如果你不出席,其他各旗大小貝就會有藉口也不來參加,而且你是右翼四旗的和碩貝勒,四旗諸王貝勒大小官兵都在關註於你。再有,你如果身體不適,射箭時可以慢慢拉弓,不用猛力。皇太極能把話說到這個份兒上,嶽托隻好奉旨遵行。  比賽這天,北教場佈置得十分隆重,會場正中是太宗皇太極的禦座黃幄,黃幄兩側是蒙古賓客的白色帳篷,帳篷兩側是八旗諸王的帳篷。旗幡招展,人聲鼎沸,十分熱鬧。比賽分為兩場,上半場摔跤,下半場射箭。以羊作為獎品,輸贏以羊隻多少分為等級。  下半場比賽開始後,嶽托第一個出場,隻見他在仆從陪同下,慢步來到靶場,然後面對靶子站穩,仆從恭恭敬敬地雙手遞上弓箭。嶽托接過後舉弓搭箭準備校射,可是他剛一開弓,立刻感到雙臂一陣疼痛難忍,弓箭不禁脫手而出,一下子全都掉在瞭地上。仆從見狀,慌忙俯身將弓箭拾起重新遞給主人。嶽托面帶不悅,再次擎弓搭箭,結果依然如故,如此反復五次均告失敗。嶽托感覺臉都紅到瞭脖子根,不由心頭火起,大聲罵瞭幾句,拿起弓對著皇太極及蒙古客人的主賓坐席方向用力拋去,然後轉身離開賽場。   嶽托的舉動可把在場所有人都嚇壞瞭,人們都說嶽托這下子闖下瞭大禍。蒙古外賓見此情況也都感到驚訝和尷尬。可是,皇太極卻微笑地向蒙古王爺們說:“嶽托這個人是有名的傻公子,這不又犯傻瞭? ”說完一陣哈哈大笑搪塞而過。  清初,凡是涉及宗室貝勒等重大案件均由議政王及刑部兩個單位聯合會審。嶽托事件的處理也是如此。八旗議政王及刑部兩堂對嶽托會審結果,“以嶽托素志驕傲,妄自尊大,今敗露於眾人之前,如此罪惡,難以姑容”判處他死刑。皇太極接過判文認為所判過重,將判書發回刑部命其重審。兩堂遵旨,第二次開庭對嶽托再審。二審結果改判嶽托“幽禁別室,籍沒傢產”。然而,皇太極對這個判處仍然認為不當,又將判書駁回命其三審。兩堂第三次開庭,這次改判嶽托“奪所屬人員,罰銀五千兩、解兵部任、削貝勒爵”。皇太極對這個判決還是不滿。最後,皇太極親自下令:免去嶽托兵部主管之職、降貝勒為貝子、罰銀五千兩、在傢軟禁。至此瞭案。  這個案件本來是“欺君罔上”的重大案件,若是換其他人,這絕對是死罪,定斬勿赦。可是,由於嶽托對皇太極有“大勛勞”,又是“鐵帽子王”身份,所以這項“懲罰”不過是象征性的訓誡,皇太極也是為自己挽回一點面子,僅此而已。分頁:2/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執手相送竟成永別  七個月後,嶽托重新受到重用——崇德三年(1638)8月,大清發兵征明。皇太極授嶽托為揚武大將軍,率領八旗右翼四旗兵出征。授多爾袞為奉命大將軍,統左翼四旗兵。三軍齊聚北教場,皇太極分別為嶽托、多爾袞餞行,給他倆頒發將軍大印與敕書,並宣示軍律。出征時,皇太極親送嶽托裡許,兩人戀戀不舍揮淚而別。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此行竟然成瞭君臣二人的永世訣別。  崇德四年(1639)正月,嶽托率軍攻打山東,不幸患上“天花”(痘疹),客死於山東濟南,時年41歲。當年4月,征明大軍凱旋,皇太極親自出盛京城40裡到沙嶺迎接。這時他才得知嶽托已經不在人世,當他聽到這個噩耗有如五雷轟頂,從馬背上撲地而下,坐在地上嚎啕大哭。  皇太極回宮後“輟朝三日”,命以大禮安葬嶽托,在嶽托本旗旗地——盛京鑲紅旗界內風光秀麗的萬柳塘修造塋墓。又為四時祭祀便利,令其墓不封壙(墓室),在墓外修一條隧道,祭祀時主祭者可以從隧道進入墓室撫柩而哭。這種葬式在清史上十分罕見。日後,皇太極曾幾次進入墓室內祭祀,康熙、乾隆、嘉慶、道光諸帝東巡盛京時也都進入墓室致奠。《沈陽百詠》有詩曰:“粘天草色綠如雲,郭外南風午正薰。萬柳成蔭飛絮瞭,踏青人上大王墳。”詩中的“大王墳”就指的是這座嶽托墓葬。

揭秘:一位睡遍所有下屬妻妾的唐代最風流王爺

  導讀:按照傳統史傢觀點,武則天得以代唐稱周,無疑是李唐宗室力量的一次集體潰敗。《舊唐書》在高祖二十三子以及太宗諸子列傳結尾的“史臣曰”中,都提到由於這些宗室子弟們不爭氣,徒有“封冊之名”卻無“磐石之固”,才導致皇權旁落,被武後篡奪。而其中,最為愚頑不化者,當數唐高祖李淵第二十二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唐高宗李治的叔叔滕王李元嬰。此人不僅是一介終日飛鷹走狗、聲色犬馬的紈絝膏梁,更是個欺壓官民、黷貨無厭的貪敗王爺。  李元嬰生年不祥。從其受封為王的時間等因素來判斷,他的出生,應比他的晚輩唐高宗李治還要晚些許年。唐高宗李治早在貞觀五年即被封為晉王,而李元嬰則是“貞觀十三年始王”。雖不能以封王時間作為判斷年齡的絕對依據,但最起碼貞觀二十三年唐高宗李治21歲初踐皇祚時,作為皇上的叔叔,小王爺李元嬰應該還隻是個未成年的半大孩子,這一點,從高宗即位之初寫給這位王叔的勸喻書誡指責他用彈弓射人等細節中,也不難得到印證。  皇子被稱為“龍子”,一生下來就註定與普通百姓傢的孩子有別天壤。李元嬰很小就受封為滕王,享受著封邑(今山東滕州一帶)八百戶農傢的供養,並被授官為金州(今陜西安康一帶)刺史。關於他在成長過程中的表現,正史中以《舊唐書?滕王李元嬰列傳》所載的高宗訓喻記述較詳。在這篇書誡中,提到李元嬰也曾“幼聞《詩》、《禮》,夙承義訓”,受過系統和良好的儒傢經典教育,並且從唐高祖起,三代皇帝都期冀他能“孜孜無怠”地讀聖賢之書,逐漸養成良好的品德。但李元嬰卻屢屢“不遵軌轍,逾越典章”,糾合自己王府中的眾多府僚,一起欣賞舞樂雜技,無視城禁制度,經常夜開大門。當時,正值唐太宗駕崩之後的居喪期間,滕王李元嬰頻頻以歌舞為樂,而且影響很壞。   李元嬰身為王爺,又兼地方長官,按當時為官風尚,理當經常下基層“巡省百姓”,到鄉民中“觀風問俗”,可他卻將所謂“黎元之重”、百姓疾苦一股腦兒拋到九霄雲外,帶著眾人到轄區領地,到處征借獵狗和禽網,興趣全在打獵上。李元嬰這位惡少還專門喜歡玩彈弓,他趁農忙時節田裡人多,竟騎馬持彈而行,拿勞作的農民當靶子練習射擊,觀看農人四散躲避逃跑取樂。李元嬰整天與府裡的“趨走小人”和“倡優賤隸”遊戲玩樂,令一府的屬僚無所事事,感到非常尷尬。天寒地凍季節,他們還喜歡玩一種叫作“以雪埋人”的惡作劇,其殘酷令人不忍觀看。此外,李元嬰還時常指使傢人奴仆戲弄和侮辱前來辦事的官員。相關閱讀推薦:唐朝諫臣魏征有多富?腰纏萬貫 良田幾千公頃!揭秘:唐朝歷史上傳說楊貴妃出逃日本的歷史真相唐朝天價名妓竟然看一眼要四萬:唐代名妓都有誰?歷數中國最窩囊的十大綠帽皇帝:唐朝皇帝數量最多揭秘古代的“非誠勿擾”:唐朝流行搶進士睢陽之戰簡介:唐朝的睢陽保衛戰發生在哪一年?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為瞭加強管束,在當年官吏考核中,高宗給他的這位小叔叔定瞭個“下上”的考評成績,期待他以此為恥,有所長進。其後,李元嬰年紀稍長,遷任蘇州刺史,隨即又轉任洪州都督。滕王李元嬰一到洪州府(今江西南昌一帶),便建瞭那座在當時不算什麼,後世卻成為重要歷史文化古跡的滕王閣。據滕王閣有關考證資料,李元嬰當初調任洪州都督時,從蘇州帶來一班歌舞樂伎,終日在都督府裡盛宴歌舞,後來又臨江建此樓閣為別居,實乃歌舞娛樂之地。如此看來,李元嬰喜愛聲色犬馬的習氣仍是未改,隻是這時山高皇帝遠,沒人管他瞭而已。李元嬰擔任洪州都督期間,又新添瞭一個更加惡劣的“愛好”,那就是欺男霸女。  唐人張鷟所撰《朝野僉載》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唐高祖李淵之子、滕王李元嬰曾任洪州(今江西南昌)刺史。江南三大名樓之一的滕王閣,就是他在時修建的。不過,這個滕王卻是個好色之徒。他手下官員們的妻子,隻要是長得漂亮的,差不多都被他奸污過。他經常以王妃的名義召喚官員的妻子進府,而官員們的妻子一旦進瞭王府,就會被他強行拉上床。  當時有個掌管文書的小吏叫崔簡,他的妻子鄭氏初次來到洪州,滕王就派人召喚她。崔簡左右為難,不去的話,怕得罪滕王;去的話,又怕遭滕王污辱。鄭氏說:“如今是太平盛世,他敢胡作非為嗎?”於是去瞭滕王府門外的小樓閣。滕王早已經在那裡等著,一見鄭氏進來,就上前非禮她。鄭氏大聲喊叫。左右的侍從說:“他是滕王。”鄭氏說:“滕王怎麼會如此下流?一定是傢奴!”邊說邊取下一隻鞋,猛擊滕王的腦袋,打得滕王頭破血流。用鞋打瞭還不過癮,又用手指抓破瞭滕王的臉。王妃聞訊趕來,鄭氏得以脫身回傢。  滕王被打後十多天未理公務。等他傷愈上衙辦公時,崔簡向他請罪。滕王覺得臉面掃地,趕緊退回後堂去瞭,一個月後才露面。此事過後,先前被滕王召喚過的那些官員們的妻子,無不感到羞愧。   有關李元嬰的上述史料,也被歐陽修等史官采入《新唐書?滕王李元嬰列傳》中。傳中還說李元嬰後因“坐法”被削去爵封一半,貶謫滁州。這一處分,應該也與他做的那些缺德事不無關系。李元嬰從滁州被貶之地“復出”後,又被授任壽州刺史,其後從壽州又被徙往隆州,在那裡“復不循法”,並污辱 “諫正其失”、敢於對他提出批評的隸事參軍事裴聿,再次被舉報到高宗皇帝庭上。另據《舊唐書?江王李元詳列傳》所載,李元嬰的哥哥李元詳“體質洪大,腰帶十圍”,吃喝抵得上好幾個壯漢,也是個“性貪鄙,多聚金寶,營求無厭,為人吏所患”的貪官。當時,人們把江王李元詳的貪暴,同滕王李元嬰、蔣王李惲、虢王李鳳並列起來,凡被除授到這四個王府中為官的士人,都比被派駐到嶺南蠻荒之地的人發牢騷更多。人們還編瞭個口訣:“寧向儋、崖、振、白,不事江、滕、蔣、虢。”由此可見一斑。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代雍正受過:十三王爺從失蹤到官至極品的秘密

  雍正即位後,第一件事情就是任命四大總理事務大臣,這其中就包括瞭幾乎被人遺忘瞭的十三阿哥允祥。  允祥生於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二月,在敘齒的阿哥裡面排行十三,比雍正小八歲。允祥的生母是敏妃章佳氏,外公是參領(正三品的武官)海寬,其母傢地位在康熙的妃子裡面算不上高,但也還可以。章佳氏大概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進宮,從生孩子的情況來看,康熙應該對她頗為寵愛。章佳氏在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生瞭允祥,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生瞭“八公主”,康熙三十年(1671年)又生下“十公主”,六年中生瞭三個子女,而且全部成活,這在康熙的妃子裡面是不多見的。  不幸的是,章佳氏在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便早早離開人世,留下三個未成年的孩子(大的胤祥隻有十四歲,兩個小的公主分別為十三歲和九歲)。章佳氏的死還引起一場風波,當時三阿哥允祉因在百日內違反喪儀剃發,結果遭到從郡王降為貝勒的處罰(按喪制,皇子在母妃去世百日內不得剃發),這也從側面反映瞭康熙對章佳氏的痛惜。  章佳氏去世後,康熙對失去瞭親生母親的三個孩子很是憐惜,後來允祥被送到雍正的生母德妃那裡代為撫養,由此也拉近瞭雍正和允祥的關系。後來,雍正還奉命給允祥講解算學,一起“趨侍庭闈,晨夕聚處;每歲塞外扈從,形影相依”。允祥寫瞭詩後常向雍正請教,雍正後來把他寫的詩全部搜集起來裝訂成冊,可見兩人關系非同一般。  在康熙中期出生的皇子裡面,十三阿哥允祥和十四阿哥允禵(比允祥小兩歲)的表現最為出色。巧合的是,他倆的師傅也是同一個人,即國舅佟國綱的兒子法海。佟國綱有兩個兒子,一個是鄂倫岱,這個人和他的父親一樣,脾氣火爆,性格直爽,是典型的武人;另一個是法海,這個人是卻是文才,他在二十四歲的時候考中進士,在這一向尚武的滿洲貴族中是極為少見的。法海做皇子們師傅的時候,也不過二十七歲。允祥和允禵的才幹突出,這和法海的教導有方應該是分不開的。 雍正  由於母親的早逝,康熙對允祥特別照顧,經常把他帶在身邊。從康熙三十七年(1798年)到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間,允祥幾乎參與瞭康熙所有的出巡。由此可見,當時允祥是極得康熙的寵愛的。但是,康熙四十七年的廢太子事件,卻徹底改變瞭允祥的命運。  允禩的兒子“菩薩保”同志(弘旺)在《皇清通志綱要》裡說:康熙“四十七年九月,皇太子、皇長子、皇十三子圈禁……十一月,上違和,皇三子同世宗皇帝、五皇子、八皇子、皇太子開釋。” 《清世宗實錄》裡,雍正帝在稱贊允祥的時候,說他“於皇考時敬謹持身,廉潔立品,未嘗圖利幹預一事,糾黨邀結一人,……其安分自守,傢計空乏,舉國共知。”然而,《雍正起居註冊》中又記載這樣幾句話:“怡親王前因二阿哥之事無辜牽連,一時得罪,皇考隨即鑒宥。數年以來,王敬謹持身,廉潔立品……”  讀者如果看得仔細的話,就會發現在《清世宗實錄》裡的“於皇考時敬謹持身,廉潔立品”這句話同樣出現在《雍正起居註冊》中,但《雍正起居註冊》裡卻多瞭“怡親王前因二阿哥之事無辜牽連,一時得罪,皇考隨即鑒宥”這一句。如此看來,弘旺在《皇清通志綱要》裡說康熙“四十七年九月皇十三子和皇太子、皇長子一起被圈禁,就有可能是事實瞭。  之所以要囉囉唆唆把這三個材料拿來對比,主要是為瞭說明一個問題,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 年)廢太子的時候,允祥到底做瞭什麼,爾後的十幾年間何以消失不見,而在雍正登基後又為何會突然東山再起,一舉超越其他兄弟直封親王,成為雍正的寵臣?分頁:1/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讓人疑竇頓生的是,在《清聖祖實錄》(記載康熙朝的事件)中,卻沒有允祥被圈禁的記錄。而後面關於允祥的怪事一樁接著一樁。首先是在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清聖祖實錄》中記載說除瞭允褆,廢太子允礽、允祉、胤禛、允琪和允禩都開釋瞭,唯獨沒有提到允祥,不知道是有意的遺漏還是允祥當時沒有被開釋。假如沒有開釋的話,這說明允祥的問題可能比允礽還要嚴重;假如是有意遺漏的話,那又是為什麼呢?  我們接著往下看,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康熙在復立允礽為太子的同時,再次給皇子們封爵,其中三阿哥允祉、四阿哥胤禛、五阿哥允琪被封為親王,七阿哥允祐、十阿哥允礻我被封為郡王,九阿哥允禟和十四阿哥允禵被封為貝子,連八阿哥允禩也恢復瞭貝勒之爵。唯獨有允祥什麼都沒有。康熙第一次給皇子們封爵的時候是在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當時允祥年紀太小沒挨上,情有可原;但這次比他小兩歲而且還在廢太子事件中得罪過康熙的允禵都封貝子瞭,允祥這次也沒被封,這就是十分奇怪瞭。結合上面的記錄,允祥沒有被封的原因可能是當時他根本就沒有被開釋。  就這樣,在康熙的年長皇子中,允祥是惟一沒有王爵、“光著身子”的阿哥。對照其先前受到的寵信,如果不是允祥犯有重大過錯的話,斷不至於此。更蹊蹺的是,隨後的十幾年裡,康熙每次給皇子們發獎金,四千兩、五千兩的發,但每次都沒有允祥的份。後來雍正給允祥封親王後,說他十幾年來,“傢計空乏,舉國皆知”,主要就是指的這事。所以,雍正要給允祥落實政策,一次性給他發二十六萬兩銀子,把前面十幾年沒有落著的獎金全補回來。但允祥堅決不受,最後拗不過,隻得減半收取,拿瞭十三萬。  由此可見,從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一廢太子後,康熙對允祥的看法發生極大的變化,允祥的地位也一落千丈,由受寵變為有意的排斥和疏遠。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六月,康熙在允祉、允祥和允禵三人的請安折上朱批道:“胤祥並非勤學忠孝之人。爾等若不行約束,必將生事,不可不防。”當時允祥與其他皇子一起恭閱上述朱批,看到這樣的評語心裡恐怕極不是滋味,在那個時代,被斥為“不忠不孝”,這幾乎等同於永不任用,隨時有被圈禁的危險瞭。  在此之前的一年,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也沒有允祥的任何記載。在康熙四十九年,允祥重新出現在康熙的隨駕名單中,他在這年二月的時候隨同去瞭五臺山,這說明允祥當時已被開釋;當年閏七月,允祥又被派往蒙古祭奠去世的“三公主”。這樣看起來的話,允祥似乎是重新復活瞭,但結合六月的那個朱批,允祥似乎又還沒有得到康熙的信任。不然的話,康熙怎會讓允祉等人對他加以管束呢?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十月,太子允礽再度被廢。當年十一月,康熙給皇子們發獎金,允祉、胤禛、允琪、允祐、允礻我幾個親王和郡王發瞭五千兩,允禩、允禟、允祹和允禵幾個人也發瞭四千兩。允祥還是一文未得。  這就奇怪瞭。按道理,無論允祥是反太子還是保太子,這太子的復立復廢,他終歸會押對一次吧,怎麼會一直受到歧視呢?難道真像二月河小說裡說的,康熙是把他雪藏起來,為雍正服務?這顯然是小說的想象而已。從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以後,允祥這個名字在康熙末年的官方文件中便基本銷聲匿跡,不再出現。他既沒有出現在隨駕的名單中,也沒有出現在留京的名單中,似乎真的被雪藏瞭——至少《清聖祖實錄》上沒有記載。  不過,在康熙的朱批裡還能看出點蛛絲馬跡,康熙出巡的時候曾在給皇子們的批示中問起允祥腿病之事,並曾親閱禦醫奏折進行指點。如此看來,允祥是因為生病而不能隨駕,據說他的腿病時好時壞,很長時間也未能完全痊愈。但是,因腿病不能隨駕或者辦事,這和封爵發賞似乎沒有本質的聯系。分頁:2/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由此看來,關於允祥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的廢太子事件中的情況,其中一定隱藏著巨大的秘密。至少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允祥在那次事件裡一定是犯瞭錯的,而且是不可饒恕的大錯。弘旺在《皇清通志綱要》裡將允祥同廢太子胤礽及被永久圈禁的允褆並列,這也說明允祥在那次事件中罪過甚大。《永憲錄》裡還有個旁證,說允祥事發後,其師傅法海也受到降職處分,並從皇子的師傅隊伍中開除。法海的同僚徐元夢,稱法海是“以侍皇子得過”。  從法海的情況來看,他和允禵等人關系很好,由此可以推斷他是屬於反太子的一派,但反太子派在一廢太子中遭受嚴重挫敗。也許法海曾在當時的反太子行動中出謀劃策,而允祥又曾在這個事件中有過非常之舉,隻不過在修撰《清聖祖實錄》的時候已經被刪除瞭,後人無從得知具體細節。而主修《清聖祖實錄》的張廷玉則是在雍正的指導下進行的,把雍正朝的重要人物允祥的事跡編得七零八落,以張廷玉的水平,若不是有意而為之,簡直就是難以想象的。  更奇怪的是雍正對允祥遭遇的解釋,他說允祥“對皇父盡以子道,對二阿哥盡以臣道。由於與二阿哥好,橫遭大阿哥妒忌、陷害,因而株連於二阿哥。自被株連後,多年來惟感激皇父之恩,而對允禵等人胡鬧之事,從不過問,亦不敢越雷池一步。”雍正說大阿哥允褆妒忌允祥,這有點立不住腳,因為當時允褆的最大敵人是太子允礽,而允祥當時不過二十三歲,並沒有什麼勢力可言。但若說允褆陷害允祥,雍正又沒有具體說明細節。以康熙的睿智和能力,一般的陷害斷難得逞,因此極有可能是有什麼把柄落在允褆或者康熙手裡瞭,這才導致允祥遭到這麼嚴厲的處罰。  當然,也不能排除雍正嫁禍於允褆的可能,特別是在結合雍正即位後對允祥的過度熱情和超親王待遇,雍正的舉動更是讓人覺得詫異。如此看來,在康熙四十七年的廢太子事件中,似乎又和雍正有莫大的關系。或許,更大膽的推測是,難道允祥當時做瞭雍正的馬前卒,甚至可能替雍正背瞭黑鍋?不然,為何在《清聖祖實錄》中對允祥的記載遮遮掩掩,而修實錄的張廷玉卻能配享太廟?(雍正遺詔讓張廷玉配享太廟,就特意提到他纂修《清聖祖實錄》的功勞)  直到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允祥重新出現在隨駕名單中。雍正即位後,允祥的地位更是如火箭般的速度上升,成為雍正初期最為耀眼的政治明星。他很快被封為怡親王,總理事務大臣,並管理戶部三庫及其戶部事務等。由此,允祥便在雍正的領導下,成為雍正朝初期炙手可熱的第二號人物。  允祥的第一件事是領導清查虧空。雍正在即位前查辦京倉的時候便已知悉朝廷的財政其實都是數字遊戲,多年的虧欠已使朝廷財政危如累卵,於是他派允祥親自出馬,加以嚴查。允祥接手這個事情後,毫無容情,就算是皇親國戚,也決不姑息。比如他追索十二阿哥允祹在內務府上的虧欠,逼得這個兄弟把自己傢裡的傢具器皿都拿到街上去賣,以此來償還虧空。十阿哥允礻我也被追索瞭幾萬兩銀子,最後連傢都被抄瞭。  總的來說,允祥的才幹還是很突出的,在這幾年裡,他整頓和完善戶部的管理制度、總理京畿的水利營田事務、經辦兩淮鹽務、督辦工部圓明園事務等諸多事務。另外,允祥還負責瞭宗室內部的事務,“凡宮中府中,事無巨細,皆其一人籌劃料理,無不精詳妥協”,基本就相當於現在的總理瞭。在處理雍正臨時加派的任務時,允祥也能讓雍正感到滿意。雍正七年(1729年)設立軍機處後,允祥出任瞭首席軍機大臣,可謂是如日中天,權傾一時。  在雍正即位後的前幾年裡,允禩成為他的左膀右臂,經常代雍正傳旨發令,代表雍正辦理各種事務,雍正對他信任有加,大加贊賞。三年服制期滿後,雍正召集群臣討論四位總理事務大臣的功過,結果允禩被評為無功有過,允祥則是無過有功,雍正還賞賜給允祥一個郡王的爵位,讓他隨便挑個兒子去承襲。但允祥堅決推辭,雍正沒辦法,隻好給他加瞭一萬兩的俸銀。  雍正四年(1726年)七月,由於允祥政績卓然,雍正親自寫瞭一個匾送給他(雍正似乎有送匾的癖好,不過匾也分好壞),上面寫瞭八個字:“忠敬誠直勤慎廉明”,這八個字的評價不可謂不高。也就在這一年,雍正把所有的對手都基本收拾幹凈,他的心情大概非常之好。由於允祥被封為怡親王後,一直沒有舉行正式的封王慶典,於是在當年十一月的時候,雍正決定給允祥風風光光的搞一次慶典,也借機慶祝他們的勝利。當日慶典非常隆重,大學士馬齊為冊封正使,其弟領侍衛內大臣馬武為副使,文武百官群集祝賀,雍正親自宣讀表揚信,場面熱鬧非凡,允祥幾乎已經到瞭人臣榮耀的極致。分頁:3/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面對雍正的恩寵和賞賜的時候,允祥卻總是表現得無比的謙抑,比如補給他二十六萬銀子,他死活不收,最後隻收瞭一半;給他一個郡王的名額,這樣的好事,一般人本是求之不得,但允祥卻有功不居,有獎不受,一再推辭。允祥的謙抑和清醒,恐怕和兩方面因素有關,一是他自幼對雍正的性格作風極其瞭解,他深知雍正是個好表現的人,決不容許別人搶自己的權力和風頭;其次可能也是康熙四十七年的廢太子事件對他的打擊太大瞭,由此允祥也謹言慎行,敬恪有加,終其一生。  雍正七年(1729年)的時候,允祥又立下大功。當時雍正在挑選自己的陵墓位置的時候,本是選擇瞭河北遵化東陵的九鳳朝陽山,但雍正後來認為這裡“穴中之土有砂石”,將之廢棄不用,而選擇瞭與東陵相距三百多裡的河北易縣泰寧山(即後來的清西陵)。但這樣的話,離父親的陵墓太遠,雍正又覺得有點說不過去,很是為難。這時,允祥摸透瞭雍正的心思,他上奏說:“歷代帝王營建之地,遠或千餘裡,近亦二三百裡”,他舉出漢唐時期帝王的陵墓也是散佈在陜西各地,有的也相距甚遠。允祥的話,等於是為雍正另辟陵墓提供瞭理論依據。這樣,清代的陵墓便分為東陵和西陵兩個陵墓區,其後代子孫也隻能隔代分別在兩地安葬。  在挑定瞭自己的陵地後,雍正很高興,便打算把西陵旁邊的一塊候補的“中吉之地”(雍正那塊陵地是“上吉之地”)賞給允祥做陵地,想讓允祥死後也能陪伴自己身邊。不知為何,允祥是死活也不肯答應,後來他自己在離西陵六十裡外的淶水縣水東村挑瞭一塊“平善之地”,作為自己的安息之地。雍正聽後,未置可否。  由於政務過於繁重,允祥在輔佐瞭雍正七年多後,終於在雍正八年(1730年)的春天一病不起,雍正得知後十分著急,他不但親自過問允祥的治療情況,還經常為之祈禱。後來,允祥自知餘日無多,他唯恐自己會被埋入雍正替他選好的那塊“中吉之地”,便再次請求將自己的陵墓確定在淶水縣的那塊“平善之地”,雍正沉吟再三,終於同意。允祥怕雍正反悔,便立刻命手下人去那裡取一塊土給他,並吞食下去,作為確定陵地的標志。  當年五月初四,允祥病情惡化,雍正得到消息後,急忙趕往怡親王府看望。還沒有等到雍正到達,允祥便永遠的閉上眼睛,走完瞭他短暫而榮耀的一生,終年四十五歲。按允祥的年紀,本應該是政治傢最黃金的時期,可惜的是,允祥卻就此倒下瞭。這個每日“殫竭心思”的雍正朝總理或許就是累死的。  在這數年間,雍正戰勝瞭他所有的對手並建設瞭日漸強大的大清王朝,但是,他的事業再成功,再輝煌,沒有人和他分享與交心,雍正也隻能和清風明月說話瞭。如此看來,這雍正朝的盛世年華,看起來又多少有點蒼涼。  在清朝兩百多座王爺園寢中,允祥的園寢是規模最大、最壯觀的,其園寢的神道有3裡多,這在親王的園寢裡是極為罕見的。從現在的話來說,這是超標準的豪華版。事實上,允祥生前一再交代傢人按普通親王的規制建造,千萬不得逾越,不然自己心裡不安。但是,允祥死後,園寢的事情由雍正親自來負責,他為瞭表示自己對十三弟的哀悼,將其規模大大擴大,遠遠超過瞭其他親王級別的陵寢。  從規制來看,允祥的園寢最前方是龍首龜趺神道碑,碑刻“忠敬誠直勤慎廉明怡賢親王神道碑”十五個大字,接著是三門四柱的石制火焰牌坊,隨後是一座五孔橋和三門四柱七樓的超大石牌坊,牌坊以西有一對華表,後面是刻有雍正禦制碑文神道碑亭(後毀),再後是規模宏偉的大殿,大殿之後則是允祥的圓形寶頂(棺柩所在地)。可惜的是,此園寢近代被盜,後來又在戰爭中毀壞,建國後,除瞭三裡長的神道牌坊保存下來外,其他的地上建築已蕩然無存。  康熙的兒子裡面,除瞭雍正皇帝一脈,唯有怡親王的王爵沿襲最久,從雍正的“允”子輩傳到乾隆的“弘”字輩,再傳到“永”字輩、“奕”字輩,在道光的時候傳到怡親王載垣,後來道光駕崩的時候載垣被任命為“顧命大臣”。1861年,咸豐在熱河駕崩,載垣再度被任命為“顧命八大臣”之一,不過,在隨後慈禧太後發動的“辛酉政變”中,載垣被賜令自盡。一直到同治三年(1864年),“怡親王”的王爵才恢復,接著到瞭“溥”字輩,最後傳到“毓”字輩毓麒,因清朝被推翻而結束。分頁:4/4頁  上一頁234下一頁

漢王朱高煦之死:歷史上唯一被活生生烤死的王爺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究竟什麼樣的人才會被稱為“王”呢?所謂“王”,在秦朝以前是對諸侯和天子的稱呼。自從秦王嬴政稱帝後,“王”就成為瞭一個爵位,這個爵位不一定是王公貴族出身的人才會被加封。到瞭漢朝,被稱為“王”的人一般是指皇子、皇帝的兄弟們,到瞭隋煬帝的時候,便定制以皇帝伯、叔、兄弟及皇子為王。而這種制度也被後來的皇室們所繼承,一直沿用至清朝的滅亡。  由此看來,王爺的身份和地位非同一般,大都是皇傢的一脈血統,其尊貴不言而喻。但也有例外,皇室之外的人也有被稱為王的,一般是皇帝對有功之臣的褒獎,有時也會加封為王。這樣的例子太多瞭,筆者在此就不多說瞭。  泱泱中華五千年,歷史上誕生瞭很多位王爺,但是其中有一位王爺你必須知道,那就是歷史上曾被火活生生烤死的王爺,是不是很驚訝啊!沒聽說過吧,或者你根本不知道。其實,歷史上的確還就有這樣一位王爺,他的地位絕對顯赫,還是皇傢的一脈血統,這個人到底是誰呢?他就是明成祖朱棣的次子朱高煦。  說到這裡,肯定要有人問瞭,堂堂明成祖朱棣的兒子,地位顯赫,身份尊貴,怎麼就被火活生生的烤死瞭呢?說到其原因,那就要從朱高煦謀反叛亂說起瞭。   朱高煦生性兇悍,且言行輕佻,為太祖所厭惡。後來,成祖即位後,朱高煦便嶄露頭角,多次跟隨成祖南征北戰,立下瞭不少戰功。當時朝廷正在商議立儲之事,淇國公丘福、駙馬王寧喜歡朱高煦,常常在成祖面前稱贊他功勞很大,因而受到成祖朱棣的寵愛。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被封為漢王。  朱高煦被封為漢王沒多久,他的兄長朱高熾便被定為皇太子,此時的他深為失望,仗著自己戰功赫赫,對兄長朱高熾極為不滿,不把他放在眼裡。成祖多次訓示,他根本不聽。最後在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引起瞭成祖的憤怒,被流放到山東的一塊小封地樂安。  自從朱高煦被成祖流放到樂安後,心中怨恨日盛,預謀奪取皇位的心理十分急迫。永樂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八月,成祖禦駕北征,死於回師途中。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朱高熾即皇帝位,次年改元為洪熙,在位僅十個月,於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五月暴死,終年47歲。死後葬於北京昌平天壽山獻陵。隨後,朱高熾的長子朱瞻基即位,改年號宣德,是為宣德帝。隨著他侄子朱瞻基的登基,漢王朱高煦的憤怒心情更加沸騰瞭起來。  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八月,朱高煦在樂安起兵謀反,派遣親信枚青等潛到北京,聯合他的舊部作為內應,英國公張輔獲知後將他們逮捕,並上奏皇上。當時,朱高煦已與山東都指揮靳榮等約定一起謀反,又聯絡瞭天津、青州、滄州、山西等地的都督、指揮作為策應。公開發放刀箭、旗幟,掠奪周邊郡縣的馬匹。相關閱讀推薦:揭秘明朝萬歷皇帝30年不上朝之謎 萬歷皇帝是誰?明朝嘉靖帝因何險些被宮女勒死?宮女謀害皇帝案明朝皇帝一共娶瞭多少個朝鮮老婆 朝鮮選妃記明朝皇帝為何短命?明朝後期皇帝因何壽命不長?“福祿宴”是什麼?看李自成如何烹食明代王爺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朱高煦還設立五軍,即前、後、左、右、中五路軍,由指揮王斌統領前軍,韋達統領左軍,千戶盛堅統領右軍,知州朱恒統領後軍,朱高煦的兒子們各監督一路軍,朱高煦親自統領中軍。世子朱瞻坦居守樂安,指揮韋弘、韋興,千戶王玉、李智帶領四哨兵馬,部署已定,朱高煦任命王斌、朱恒等為太師、都督、尚書官職等,成立瞭另一個中央政府,一場叛亂即將爆發。五天後,他派一名助手去朝廷,列舉瞭他的不滿以說明他的行動事出有因。他指責皇帝把貴族頭銜封給文官,從而違背瞭永樂帝和洪熙帝定下的規矩,他還指責皇帝在選用官員時判斷不當。這些指控似乎基本上就是以前燕王對建文帝的指控的翻版。但這一次,他們沒有得到響應。  在聽到起事時,宣宗一開始猶豫不決。但在九月九日,在大學士楊榮等人的強烈要求下,宣德帝禦駕親征,在沙場老將薛祿的率領下,一支有兩萬士兵的先鋒隊於九月二十一日圍攻樂安。在勸誘叛王朱高煦投降未成後,他們於次日猛烈攻城。  結果朱高煦出降,他和他的隨從一起被解回京師,朱高煦被軟禁於皇城內。宣宗念叔侄之情,前往禁錮朱高煦之所探望,朱高煦使腿將其絆倒,宣宗惱怒,命人用300斤重的銅缸蓋住朱高煦。朱高煦在缸內運力欲舉起銅缸砸向宣宗。宣宗大驚,急命人取來木炭,堆積在銅缸周圍,點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烤死在銅缸內。其後妃韋氏及諸子俱被處死。追隨叛王的600多名文武官員被處死,另外2000多名官員被發配邊陲。朱高煦之弟趙王朱高燧和另一個王也與這一陰謀有牽連。但皇帝因關心王朝的穩定,下令不予追究。這場叛亂終因朱高煦的悲慘失敗而結束!   自古以來,謀反者大都是沒有好下場的,可是漢王朱高煦卻不吸取前人之鑒,非要犯上作亂,爭奪帝位,最後落得個被宣帝下令活活烤死在銅缸內的悲慘下場,如此這般,真是讓人噓唏不已啊!  其實,在中國5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像漢王朱高煦這樣謀反叛亂的王爺可謂是不勝枚舉,但是像他這種死法的王爺卻是絕無僅有的。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中國史上唯一一個被閹割過的王爺:大太監童貫

  在公元1127年上演的巨型歷史悲劇中,有一個介乎喜劇與悲劇之間的角色特別引人註目。他就是童貫。  一  半年前,他已經被皇帝下令處死。當時和後來的人們普遍認為,他是公元1127年悲劇的主要制造者,即便死上一百次,也不足以贖回他的罪惡。因此,在後來的世代裡,一提起他的名字,常常會讓人不由自主地聯想起舞臺上的大花臉,或者鼻梁上塗抹著一大塊白粉的角色們。  事實上,童貫的經歷充滿瞭傳奇色彩。他的一生中,開創瞭幾項中國歷史之“最”,肯定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歷史上迄今無人能夠打破的記錄,並且可能會永遠保持下去。這幾項紀錄是:  中國歷史上握兵時間最長的宦官;  中國歷史上掌控軍權最大的宦官;  中國歷史上獲得爵位最高的宦官;  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代表國傢出使的宦官;  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被冊封為王的宦官。   史書記載,此人身材高大魁偉,皮骨強勁如鐵,雙目炯炯有神,面色黢黑,頤下生著胡須,一眼望去,陽剛之氣十足,不像是閹割後的宦官。這可能和他年近20歲才凈身有關。據說,童貫為人有度量,能疏財,出手相當慷慨大方,很像《水滸傳》上同時代那些仗義疏財的好漢。隻是,他仗義與疏財的對象具有極強的選擇性,後宮妃嬪、宦官、宮女、能夠接近皇室的道士、天子近臣等等,時不時可以從他那兒得到不少好處。因此,皇帝耳邊經常可以聽到關於他的好話,好評如潮。更重要的是,這樣一個陽剛外形的人,卻性情乖巧,心細如發,對皇帝的心理極具洞察力,每每能夠事先預知皇帝的興趣意圖,於是說話做事很少荒腔野板,從而大得歡心。  童貫凈身入宮時,是拜在同鄉、前輩宦官李憲門下作徒弟。這位李憲是神宗朝的著名宦官,在西北邊境上擔任監軍多年,頗有些戰功。童貫讀過4年私塾,有些經文根底,跟隨李憲出入前線,又打下瞭軍事上的根基,很有點能文能武的味道。加上他曾經十次深入西北,對當地的山川形勢相當瞭解。這使他在宦官中很不尋常。不過,看起來李憲對他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提拔照顧,致使童貫進宮20餘年,始終沒有出人頭地。如果不是趙佶這種性情的人做瞭皇帝,或者換句話說,如果神宗皇帝能多活20年的話,他說不定會默默無聞地老死在皇宮裡。  從時間上推算,徽宗入繼大寶時,童貫已經48歲。這個年齡,正是人生經驗、閱歷、精力臻於巔峰之際。徽宗以內廷供奉官的名義,派他到杭州設明金局收羅文玩字畫,第一次為他打開瞭上升的通道。一般說來,內廷供奉官大體相當於皇宮的采購供應處長,並不是一個多高的職位,卻是一個很有油水的肥差。童貫沒有滿足於撈取好處,他對這次機會的利用,稱得上老謀深算,意味深長。相關閱讀推薦:揭秘乾隆宮女不堪受辱自殺事件:被太監逼迫受辱明清兩代太監娶妻之謎:古代哪些太監有老婆?古代後宮誰來管理內宮的太監們? 中國宦官歷史童貫是怎麼死的?歷史上唯一被封為王的太監童貫是誰?歷史上第一位被冊封為王的太監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在杭州,童貫與貶居此地的蔡京交往密切,朝夕相處。據說蔡京很巴結,將自己珍藏的王右軍的字,給瞭童貫,又幫助他把杭州民間收藏的幾件珍品字畫器玩弄到瞭手。這些工作成績,令皇帝十分驚喜,從而開始對童貫另眼相看。而且,更關鍵的是,蔡京與童貫結下瞭彼此援引的深厚友誼。  此次杭州之行,童貫特別熱心地按照自己對皇帝的理解,指點蔡京創作瞭一批深受喜愛的書畫作品,經過童貫源源不斷地送到皇帝手中。回京後,他又出手極為豪爽地向宮中妃嬪、曾經預言趙佶能夠當皇帝的道士、皇帝身邊的近臣和另外深得皇帝信任的宦官梁師成之屬饋贈厚禮,為蔡京回京打通瞭關節。  二  當時,據說童貫的幾個心腹徒弟十分困惑,不明白師傅為何如此熱心地幫助一個貶居外地的倒黴蛋兒。童貫告訴他們:“現任的宰相沒有人拿我們放在眼裡,巴結起來即便不是沒有可能,也會極其費勁。如果看準瞭,通過我們自己的力量,扶起來一個宰相,那就完全不同瞭。”事實證明,童貫燒冷灶的眼力與功力全部超一流。不到一年,蔡京便三級跳似的坐到宰相的位子上瞭。這一點對於童貫具有深遠的意義。  蔡京主持國政之後的一項重大舉措,就是推薦童貫監軍西北,意在收復青海甘肅地區的四州之地。當時,發生瞭一件事情,頗能看出童貫的性情。   童貫擔任監軍後,隨大軍進發到湟川。他們在此地殺牲祭旗,召開誓師大會,然後,正在行將開戰之際,突然接到皇帝手詔。原來皇宮失火,皇帝認為是不宜征戰之兆,急令止兵。童貫看過手詔後,若無其事的折起來塞進靴筒。軍中主將問他,皇帝寫瞭些什麼?童貫回答說:皇帝希望我們早日成功。在這次戰爭中,童貫表現低調,他支持、配合領軍將領,打瞭一連串漂亮仗,平息瞭西北部族的叛亂。在收復四個州的慶功大會上,將領們興高采烈地領功受賞,童貫則做瞭兩件極為露臉的事兒。  第一件事是在慶功宴會上,他慢悠悠地拿出皇帝的那份手詔,傳示軍中將領觀看。大傢一看之下,無不大吃一驚。領軍主將惶恐地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童貫回答說:“那時士氣正盛,這樣子止瞭兵,今後還怎麼打?”主將問:“那要是打敗瞭可怎麼辦?”童貫說:“這正是我當時不給你們看的原因。打敗瞭,當然由我一人去領罪。”據說,當時眾將領“呼啦”一下子跪瞭一地,大傢無不感激佩服。  與此同時,童貫還做瞭另外一件相當打動人心的事情。開戰後,陣亡瞭一位奮不顧身的將領。當時,這位將領的妻子已經去世,他戰死後,他的獨生兒子流落街頭,成瞭乞兒。童貫下令將他找回來,當眾認這孩子為義子。令在生死場上搏殺的將領們十分感動,認定童貫是一位值得為之賣命的上司。  這次勝仗,對於大宋帝國極其重要。帝國已經許久沒有軍事上的光榮與輝煌瞭,這令帝國君臣民眾相當鬱悶。是故,童貫成為我們帝國冉冉升起的一顆耀眼明星,英雄般受到京城朝野上下的熱烈歡迎,並且長久地照耀在帝國黑沉沉的西北部上空。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嗣後,童貫常年出沒西北,主持該地區軍事。並率兵連打幾次勝仗,相繼收復瞭積石軍(今天的甘肅貴德)和洮州(今天的甘肅臨洮)。從此,童貫成為名副其實的帝國柱石,撐住瞭西北方曾經多次險些垮下來的天空。  當此時,大觀二年即公元1108年,童貫與蔡京之間發生瞭一次嚴重的齟齬。起因是皇帝下令授童貫為“開府儀同三司”,時人稱這一官職為“使相”,一般是在宰相外放為節度使時加官所用,極為尊貴,其含義是待遇、地位、榮耀已經相當於甚至於超過瞭宰相。過去,這一官職從來沒有授給過宦官。蔡京說:“童貫以一個宦官之身受封節度使已然過分,使相尊位哪裡是他所應該得到的?”蔡京作為宰相拒絕奉詔委任,皇帝也就此不瞭瞭之。  實際上,蔡京對童貫的不滿已經很長時間瞭。他認為童貫侵犯瞭自己作為宰相的尊嚴與權力。原因是相當長一段時間以來,童貫在選拔西北地區將校官吏時,已經不通過政府程序,而是直接從皇帝那裡取旨任命。有的幹脆就是他自作主張,先任命瞭再說。這使政府首腦蔡京宰相的自尊心大受傷害,因此,決定報之以顏色。  童貫當然也很惱火。不過,他不動聲色,相當冷靜地觀察著情勢。第二年,大觀三年,即公元1109年,童貫三管齊下,一舉將蔡京拉下相位。這一次,他策動瞭三個方面的力量:宮中是內廷總管包括自己的徒弟為一路,工夫下在妃嬪和皇帝身上,將蔡京幹的壞事在他們耳邊不停地吹風;朝中是尋找與蔡京素有怨隙的官員為一路,工夫下在臺諫官的身上,最後由中丞和殿中侍禦史出面彈劾蔡京;第三路最是劍走偏鋒,卻也殺傷力最大由皇帝最為寵信的道士出面,密奏皇帝,說是太陽中出現黑子,主在斥退大臣,否則不祥。徽宗相當驚恐,蔡京屢次求見均被拒之門外。於是,蔡京上表求退,皇帝立即下旨,同意他以太師致仕,貶為太一宮使,並進而將其貶居杭州。   政和元年,即公元1111年,童貫晉升為檢校太尉,獲得武官最高職位。也是這一年的同一個時刻,童貫在皇帝的支持下,做瞭一件迄今為止前無古人的大事,他以副大使的身份,代表皇帝與國傢出使遼國。據說,這件事情是童貫策劃的。原因是此階段西線無戰事,童貫靜極思動,想到東北方的遼國去看看是否有什麼機會。  三  盡管此時童貫如日中天,然而,畢竟這是代表皇帝與國傢出使外國。因此,還是有大臣提出疑義,認為以一個生理不健全的人代表皇帝出使,實在有礙觀瞻,會讓人小看為偌大一個國傢無人可派。誰知,徽宗皇帝不作如是想,他相當以童貫為驕傲:“契丹人聽說我國有一個童貫,屢屢打勝仗,很想見識一下。正好就此派他去考察考察遼國的情形。”於是,把他的官職加為檢校太尉,以端明殿學士鄭允中為正使,以太尉童貫為副使,前往遼國進行國事訪問。從中可以看出徽宗皇帝那浪漫而輕佻的性格,他不大會讓自己被世俗的、傳統的、刻板的東西所束縛。然而徽宗皇帝的這一次浪漫,為帝國的滅頂之災和千萬人的傢破人亡,埋下瞭意味深長的伏筆,那是後話。  不久,童貫終於得到瞭開府儀同三司這個崇高的職銜,這也是一項打破歷史傳統的安排,就是說,也是前不見古人的。又不久,童貫受命領樞密院事,成為全國僅次於皇帝的最高軍事首長,開瞭宦官主持樞密院之先河。然後,拜太傅,封涇國公爵。就此,童貫位極人臣,輝煌燦爛。當時,人稱蔡京為“公相”,稱童貫為“媼相”。到瞭此時,至少蔡京心裡肯定是明白瞭童貫的厲害,知道瞭自己與這個老宦官在皇帝心目中的分量是不同的。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高王爺顓頊的故事

  顓頊,“五帝”之一,號高陽氏。相傳為黃帝之孫、昌意之子,生於若水,居於帝丘。十歲佐少昊,十二歲而冠,二十登帝位,在位七十八年。  -  顓頊帝本姓姬,號高陽氏,是軒轅黃帝的孫子,昌意的兒子,他的母親女樞因感“瑤光”而在若水(今四川省渡口一帶)生下他,在窮桑長大,他幼年曾去叔父的“少昊之國”遊玩,10歲時就幫助治理國政。20歲時當瞭首領。在位78年,壽98歲,號為高陽氏,列為五帝之一,是一位有文治之功的帝王。  在高陽氏的部落裡面還有八個有名的氏族。這八個有名的氏族是:蒼舒、大臨、庭堅、仲容、叔達等,其中庭堅這個部落一直存在,並且直至春秋時代仍同皋陶並祀依照古代“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的傳統,顓頊也屬於夷人的一個分支系統。顓頊活動的地方在衛(今河南濮陽),後來因為受到蚩尤戰敗的影響南遷至鄭(今河南新鄭)。  在位期間,曾與共工發生過沖突,而導致共工怒觸不周山,他創制九州,使中國首次有瞭版圖界線;建立統治機構,定婚姻,制嫁娶,研究男女有別,長幼有序,他曾定這麼一條律令:婦女在路上和男子相遇,必須避讓一旁,否則就要被拉到十字路口打一頓;當時,被黃帝征服的九黎族依然敬奉他們的巫教,崇拜鬼神,顓頊襲位後,下令禁絕巫教,要九黎族遵從黃帝族的教化。他又重視人事治理,努力發展農業;他改革甲歷,定下四季和二十四節氣,後人推戴他為“歷宗”等。  顓頊在當地人民心中的位置很高的,被尊稱為“高王爺”。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傳說中,內黃西南一帶有個黃水怪,經常口吐黃水淹沒農田、沖毀房屋。顓頊聽說後就決心降服它。可黃水怪神通廣大,二人激戰九九八十一天不分勝敗。顓頊便上天求女媧神幫忙。女媧借來天王寶劍交給顓頊並教他使用方法。顓頊用天王寶劍打敗瞭黃水怪。為瞭給人間造福,他用天王劍把大沙崗變成瞭一座山;取名付禺山,又用劍在山旁劃一道河,取名硝河。從此這裡有山有水,林茂糧豐,人們過上瞭好日子。  顓頊生前懲治黃水怪,死後仍可退水救民。相傳有一天,高王爺顯靈變成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坐在高王廟的臺階上閉目養神。不久。天降大雨,洪水滾滾而來,田毀莊淹。洪水流到白發老人的面前不再向前流瞭,從水中鉆出瞭兩個非人非獸的怪物。白發老人一揮手,怪物乖乖地沉下水去,隨後,洪水慢慢地退走瞭。高王廟一帶避免瞭一場洪水災害。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清朝有哪些王爺? 清朝親王、郡王一覽表

  清朝親王、郡王一覽表  按時間順序  武功郡王禮敦景祖皇長子:崇德元年四月追封。  慧哲郡王額爾袞:景祖二子。順治十年追封。  宣獻郡王齋堪:景祖三子。順治十年追封。  莊親王舒爾哈齊:顯祖三子。初為貝勒,順治十年追封。  通達郡王雅爾哈齊:顯祖四子,太祖同母弟。順治十年五月追封。  鄭親王濟爾哈朗:顯祖三子舒爾哈齊之子:崇德元年四月封,順治十二年卒。  簡親王濟度:濟爾哈朗次子,順治十四年五月由襲爵改封,十七年卒。乾隆四十三年正月,其後裔仍追復鄭親王原號。  敏郡王勒度:濟爾哈朗三子,順治八年閏二月封,十二年卒。  禮親王代善:太祖次子,崇德元年四月封,順治五年卒。  饒餘親王阿巴泰:太祖七子,順治元年四月封郡王,三年卒。康熙元年三月追封親王。  英親王阿濟格:太祖十二子,順治元年十月封,八年以罪賜死。  睿親王多爾袞:太祖十四子,阿濟格同母胞弟。崇德七年四月封,順治七年卒,死後封懋德修道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廟號成宗。八年追削封號,奪爵,乾隆四十三年正月追復原封,世襲罔替。  豫親王多鐸:太祖十五子,阿濟格同母胞弟。崇德元年四月封,順治六年卒。九年三月追降郡王,乾隆四十三年正月追復原封。  敬謹親王尼堪:太祖長子貝勒褚英之子,順治六年三月封,九年卒。  克勤郡王嶽托:代善長子,崇德元年封成親王,坐事降貝勒,三年卒,四年四月追封,世襲。  穎親王薩哈璘:代善三子,天命十一年封貝勒,崇德元年卒,追封。  謙郡王瓦克達:代善四子,順治八年二月封,九年卒。  巽親王滿達海:代善七子,順治八年二月由襲爵改封,九年卒。  惠親王祜塞:代善八子,原封鎮國公,薨,追封。  端重親王博洛:阿巴泰三子,順治六年三月封,九年卒,十六年十月追降貝勒並奪爵。  安親王嶽樂:阿巴泰四子,順治十四年十一月封,康熙二十八年卒,三十九年十二月追降郡王。  信郡王多尼:多鐸子,順治六年由襲爵改封信親王,九年降郡王,十八年卒。乾隆四十三年正月後裔追封豫親王。  衍禧郡王羅洛宏:嶽托子,順治元年十月由襲爵改封,三年卒。  順承郡王勤克德渾:薩哈璘子,順治五年九月封,九年卒,世襲。  康親王傑書:祜塞子,順治十六年十二月由襲爵改封,康熙三十六年卒。乾隆四十三年正月,後裔仍追復禮親王原號。  僖郡王嶽希:嶽樂四子,康熙二十三年正月封,二十九年二月降貝子。  平郡王羅克鐸:羅洛宏子,順治八年二月由襲爵改封,康熙二十一年卒。乾隆四十三年正月後裔仍追復克勤郡王原號。  肅親王豪格:皇太極長子,崇德元年四月封,順治五年三月坐事削爵,卒於獄中。八年正月追復原封,世襲。  承澤親王碩塞:皇太極五子,順治八年閏二月封,十一年卒。  襄親王博穆博果爾:順治十二年十二月封,十三年卒。  顯親王富綬:豪格三子,順治八年二月由襲爵改封,康熙八年卒。乾隆四十三年正月,後裔仍追復肅親王原號。  溫郡王猛峨:豪格四子,順治十四年正月封,康熙十三年卒。  莊親王博果鐸:碩塞長子,順治十一年由襲爵改封,雍正元年薨。  裕親王福全:世祖順治二子,康熙六年正月封,四十二年卒。  榮親王:董鄂妃之子,出生一百零六天後夭折,未命名。  恭親王常寧:世祖五子,康熙十年正月封,四十二年卒。  純親王隆禧:世祖七子,康熙十三年正月封,十八年卒。  直郡王允褆:聖祖康熙長子,三十七年三月封,四十七年十一月坐事削。雍正二年卒,贈貝子。  理親王允礽:康熙次子,原封皇太子,四十七年九月坐事廢。雍正二年卒,追封親王封號。  誠郡王允祉:康熙三子,四十八年三月封,雍正八年五月坐事奪。十年卒,贈郡王。  雍親王胤禛:康熙四子,即世宗雍正,四十八十一月年封。  恒親王允祺:康熙五子,四十八年三月封,雍正十年卒。  淳親王允佑:康熙七子,雍正元年四月封,八年卒。  廉親王允禩:康熙八子,六十一年十一月封,雍正三年十二月坐事削。  敦郡王允(衤我):康熙十子,四十八年十月封,雍正二年四月坐事削。乾隆六年卒,贈貝子。  履親王允祹:康熙十二子,雍正十三年十一月封,乾隆二十八年卒。  怡親王允祥:康熙十三子,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封,雍正八年卒,世襲。  恂郡王允禵:康熙十四子,乾隆十三年正月封,二十年卒。  愉郡王允(衤禺):康熙十五子,雍正八年二月封,九年卒。  果親王允禮:康熙十七子,雍正六年二月封,乾隆三年卒。  慎郡王允禧:康熙二十一子,雍正十三年十一月封,乾隆二十三年五月卒。  緘親王允秘:康熙二十四子,雍正十一年正月封,乾隆三十八年卒。  寧郡王弘皎:允祥三子,雍正八年八月封,乾隆二十九年卒。  泰郡王弘春:允禵長子,雍正十二年二月封,八月降貝子。  寶親王弘歷:世宗雍正四子,即清高宗乾隆。雍正十一年二月封。  和親王弘晝:雍正五子,十一年正月封,乾隆三十五年卒。  和親王永璧:弘晝子,初封輔國公,乾隆三十五年十月晉封,三十七年卒。  定親王永璜:乾隆長子,乾隆十五年三月追封。  履親王永珹:乾隆四子,允祹嗣後,原襲郡王,乾隆四十二年卒,嘉慶四年三月追封親  王。  循郡王永璋:乾隆三子,乾隆二十五年七月卒,追封循郡王。  榮親王永琪:乾隆五子,三十年十一月封,三十一年卒。  質親王永瑢:乾隆六子,五十四年十月封,五十五年卒。  哲親王永琮:乾隆七子,嘉慶四年三月追封。  儀親王永璇:乾隆八子,嘉慶四年正月封,道光十二年卒。  成親王永瑆:乾隆十一子,乾隆五十四年十月封,道光三年卒。  嘉親王顒琰:乾隆十五子,即仁宗嘉慶,乾隆五十四年十月封。  慶親王永璘:乾隆十七子,嘉慶二十五年三月封,尋卒。  定親王綿恩:永璜二子,原襲郡王,乾隆五十八年十二月晉封,道光二年卒。  榮郡王綿億:永琪子,原襲貝勒,嘉慶四年正月晉封,二十年卒。  穆郡王:未命名,嘉慶長子,二歲尋卒,嘉慶二十五年八月追封。  智親王旻寧:嘉慶次子,即宣宗道光,嘉慶十八年九月封。  敦親王綿愷:嘉慶三子,二十五年七月封,道光十八年十二月卒。  瑞親王綿忻:嘉慶四子,二十四年正月封,道光八年七月卒。  惠親王綿愉:嘉慶五子,道光十九年正月封,同治三年十二月卒。  定親王奕紹:綿恩子,原襲貝勒,道光二年六月晉封,十六年卒。  慶郡王奕采:儀順郡王綿志子過繼永璘,原襲貝勒,道光十六年九月晉封,二  十年十月坐事削。  慶親王奕匡:永璘六子綿性後,光緒十年十月進慶郡王,二十年懿旨進親王,世襲。  隱志郡王奕緯:道光長子,咸豐元年晉封郡王。  順郡王奕綱:道光次子,二歲卒,三十年正月追封。  慧質郡王奕繼:道光三子。三歲卒。咸豐元年追封。  敦親王奕脤:道光五子過繼為綿愷後,初襲郡王,咸豐十年正月晉封,光緒十五年正月卒。  恭親王奕欣:道光六子,三十年正月封,光緒二十四年四月卒,世襲。  醇親王奕譞:道光七子,光緒、溥儀之祖父。咸豐元年封醇郡王,同治三年,加親王銜。十一年,晉封醇親王。十二年,光緒十六年十一月卒,世襲。  鐘郡王奕詒:道光八子,三十年正月封,同治七年十一月卒。  孚郡王奕譓:道光第九子。三十年正月封。十一年親王銜。光緒三年二月卒。  端郡王載漪:奕脤子,同治十年出嗣為奕志孫。原襲貝勒,光緒二十年正月晉封,二十六年十二月因縱義和團奪爵。  憫郡王:咸豐次子,生未命名逝,咸豐十一年十二月追封。  相對歷朝而言,清室異姓封王者數量的確少的可憐,但也絕不像公眾想象的那般隻有“三藩”,本朝生前獲封王者共五人,薨後追贈者四人,起崇德迄嘉慶,合六朝四代記九名。  生前封王者  吳三桂:順治元年五月封平西王,康熙元年晉封親王。  孔有德:順治六年五月封定南王。  耿忠明:順治六年五月封靖南王。  尚可喜:順治六年五月封平南王,康熙十四年正月晉封親王。  孫可望:順治十四年十二月封義王。  薨後贈王者  揚古利:崇德二年正月由超品公贈。  黃度芳:一等海澄公黃梧子,康熙十五年三月由襲爵贈。  傅恒:嘉慶元年五月由一等忠勇公追贈。  福康安:嘉慶元年五月由嘉勇忠銳貝子贈。相關閱讀推薦:臘月二十四掃塵習俗起源:灶王爺大戰三屍神代雍正受過:十三王爺從失蹤到官至極品的秘密灶王爺的傳說 灶王爺是誰,如何送灶王爺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