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登基

晉文公重耳六十歲登基:歷經磨難周遊列國終稱霸

  春秋時期,周王室衰竭,群龍無首,狂魔亂舞。國力強者,說話鏗鏘,幹涉他國內政沒有商量;國力弱者,自己的地位都靠大國支撐,就不得不淪落為某位老大跟班,而且,跟得屁顛屁顛。哪怕名義上的天下共主周天子,也不過就是天下諸侯的工具,如此而已。   春秋時期的那個天下,就是國力強悍者說話的天下。   就在齊桓公勵精圖治處心積慮爭霸天下的時候,晉國王室卻發生內亂。   呵呵,搞建設,N多代人嘔心瀝血,都還不一定到達理想的境界。搞破壞,就那幾個正好有些權勢的傢夥弄弄“理亂”,即大功告成。晉國,從周王室開始分封起,就是一個與王室關系非常緊密,地位非常重要的一個封國。它的立國始祖乃是周武王的兒子,也是周成王的弟弟叔虞。到曲沃武公和其兒子獻公的時代,經過父子兩人披肝瀝膽,承上啟下的共同努力,最終也使晉國在東周那個時代,走向瞭勃興之路。但是,本可以爭霸天下的晉國,卻因為晉獻公晚年寵信年輕漂亮的夫人驪姬,上演瞭一出以庶位而血肉相殘的悲劇。   唉,怪不得我們中國人會說,女人是禍水,有很多慘劇,女人還真起到瞭不可替代的作用。   驪姬就起到瞭這樣的作用。

太悲劇!中國十大沒能順利登基當皇帝的皇太子

  太子,一國之儲君,未來的帝王,在登基前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登基後是上帝之下,人類之上啊,算是最有前途的職業瞭,而且絕對是獨此一傢,別無他號的金字招聘,可是歷史上卻有些太子永遠無法等到登基那天,可謂悲慘之極。可能有看客會說,在國傢日益凋零,皇權旁落,社稷將傾的時候,不要說是太子,就是連皇帝都朝不保夕,趕不上登基也是正常的。的確如此,因此本此排名榜上有名的太子,選的都是正值王朝強盛期或是剛剛建朝時的太子,而且都是不出意外,就該順理成章登上皇位的,按理說在這個時期的太子都是承擔著王朝繼往開來的重大職責,可以說基本每一個人如果當初能順利登基,中國歷史都將被改寫,現在也不會成為現在的樣子,但是他們卻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最終沒有等到登基這一天,可能這就是命中註定的吧,個人認為,人世間最悲情的事情,就是本來應該順利到手的皇位最終沒能落到自己手中,惜哉,痛哉……  以下本文將根據悲慘指數、可惜指數與影響歷史進程指數三個指標對歷史上十大未能順利登基的太子進行排名  第十名 寧令哥:被奪妻弒父的西夏太子  寧令哥,也有稱為寧令格,西夏開國皇帝李元昊的二兒子,因哥哥早死,而被封為西夏立國後的第一任皇太子,估計大多數人可能都沒聽過這個人,畢竟西夏隻是一個割據政權,一般人提起西夏能說出個李元昊就不錯瞭,其他皇帝名諱都很難說出來,更不要說是一個未登基的太子瞭,但這位仁兄之所以能登上此榜,純是因為這哥們的遭遇實在是太悲慘瞭,他所經歷的事情,單就悲慘程度而言,榜單以下這其他哥們估計加一起都比不上他一個人的,真是“誰敢比我慘啊”,但考慮到他的生死對整個中國歷史基本沒有影響,而中國人在評價一個人的時候又往往看重大我,而忽視小我,因此此兄雖慘,但也隻能排在本榜單第十位瞭,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此兄到底怎麼個慘法,因何沒有成功登基?  先說說這哥們的第一件慘事:被父奪妻   很不幸,他和李隆基的兒子壽王李瑁遇到瞭同樣的慘事,妻子被自己的父親看上並據為己有瞭,換一個角度說,他比李瑁更不幸,不管怎麼說,李瑁還是和楊玉環過瞭四年日子,有過夫妻之實的,寧令哥則慘多瞭,他的未婚妻沒移氏還沒娶進門,就被老爹李元昊給霸占瞭,腥味都沒嘗著。  我們再說第二件慘事:親母被幽禁  媳婦變成“媽”就夠鬱悶瞭,可更鬱悶的還在後面,因為自己的媳婦受寵,自己的親媽野利氏反被冷落並且直接被李元昊打入冷宮,給幽禁瞭。  第三件慘事:被算計弒親父  媳婦被父親占有,親媽被幽禁瞭,夠慘瞭吧,可是還有更慘的,當時西夏國的皇後沒藏氏為瞭讓自己的親生兒子李諒祚登基,就聯合瞭自己的哥哥沒藏訛龐,向寧令哥使激將法,一面為他鳴不值,一面又唆使他弒殺自己的父親。要說年輕人就是容易激動,被人一說,竟然真的自己單槍匹馬拿把刀把他親爹給砍瞭。  第四件慘事:自己被亂刀砍死  沖動的寧令哥剛砍瞭自己的親爹,結果還沒等到李元昊咽氣呢,早就埋伏在一旁的沒藏訛龐就帶人沖瞭出來,以弒君的罪名直接把寧令哥給亂刀砍死瞭。  後記:慘事還在繼續……  按理說人都死瞭,也該慘完瞭,可事實是還真沒慘完,寧令哥死後,被自己砍的親爹李元昊因醫治無效而死,自己的親媽野利氏則被“情敵”沒藏氏借機處死,自己的媳婦沒移氏沒瞭靠山,最終成為瞭遼國人的俘虜與玩物,而自己的弟弟李諒祚則坐上瞭本該屬於他的龍椅。  點評:寧令哥雖然經歷很慘,但考慮到西夏隻是一個割據政策,跟當時的北宋與大遼根本不在一個檔次,再加上其在個人修養、作為方面也沒什麼值得期待的地方,即使登上皇位,對中國歷史進程而言,跟其弟弟登基也不會有什麼根本的區別。  悲慘指數:★★★★★★★★★★  可惜指數:★  影響歷史進程指數:★  綜合悲情指數:★★★★相關閱讀推薦:歷史上的悲情廢太子楊勇:為什麼沒能成為皇帝?漢史疑雲:漢武帝的太子劉據為什麼會逐漸失寵?揭秘:宋仁宗究竟為什麼拖瞭四十年才立太子?漢武帝一場噩夢引發的血案:巫蠱之禍致太子被殺太子李弘死因之謎:武則天為何毒死最疼愛的兒子分頁:1/11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第九名 蕭統:英年早逝的仁愛太子  蕭統,南北朝時期梁朝開國皇帝武帝蕭衍的長子,年僅一歲就被封為太子。可能相對於他的名字,他更為世人所熟悉的是他的謚號“昭明”,因為這個名字的背後聯系著一部在我國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書——《昭明文選》,這部《昭明文選》就是由昭明太子蕭統主持編撰的。死瞭千百年後,著作還能流傳至今,算是一牛人瞭,下面我們就來看看蕭牛人為何沒能登上皇位:  蕭統在歷史的評價是很高的,當然不僅僅是因為他的文學素養,雖然在政治上沒什麼作為,但是他是個才子,還是個孝子,更重要的是他擁有一顆帝王最該具有的仁愛之心,史書上關於這方面的記載不少,本人在這裡就不做古文翻譯瞭,簡而言之,就是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他總會大規模的救濟貧民。正因為這樣,當時老百姓都盼著他早日登基,頂替他那個篤信佛教,不管人民死活的老爹。可是有時候上天就是喜歡開玩笑,南北朝因為朝代更替頻繁,皇帝在位時間往往很短,在位十年八年就算長的瞭,可是不知道梁武帝蕭衍是不是太信佛的原因,居然活瞭86歲,在位48年,而整個梁朝才存在55年,要不是最後被活活餓死,如果正常死亡說不定有可能超過乾隆成為中國最長壽的皇帝瞭;相反,再來看蕭統,隻活瞭31歲,比他老爹還早死18年。   但如果隻是單純的早死,命中註定等不到繼位,隻能算他倒黴罷瞭,但之所以說蕭統悲情,就在於他不是簡單的早死,而是因為一件名為“蠟鵝厭禱”的事件,史載,蕭統的親媽丁貴妃死後,蕭統選瞭一塊墓地並埋葬瞭丁貴妃,事後,有一個道士告訴蕭統,說他所選的墓地不利於死者長子,也就是他本人,破解的方式是在死者墓側的長子位埋入蠟鵝等物,真是封建迷信害死人啊,蕭統不但信瞭,而且還照做瞭,要知道這可是巫術,那在古代可是大忌啊,後來這件事被他爹知道瞭,挨罵是免不瞭的,最要命的是,是被他老子疏遠瞭,這要是在一般傢庭也就算瞭,但是在帝王之傢,隻能說是“老爹生氣瞭,後果很嚴重”,想按部就班的順利登基估計是有難度瞭。蕭統這孩子也清楚知道這一點,雖然劇情老套,但是歷史的軌跡的確是這麼發展的,一個一身抱負的太子在受到打擊之後開始轉化為寄情山水遊樂,沒過多久,就在和妹妹“遊船河”的時候落水,並傷瞭大腿,雖然被救瞭上來,但因為鬱鬱不得志,傷一直沒養好,沒多久就一命嗚呼瞭,從這點看,那個道士還是算的挺準的。  後記:梁武帝蕭衍晚年越發糊塗,不但更加篤信佛教,自己四次出傢,而且錯信北朝反將侯景,並因此引發瞭歷史上著名的“侯景之亂”,自己也被活活餓死在宮殿之中。“侯景之亂”雖然最終被平定,但是梁朝也因此元氣大傷,終於在蕭統死後的僅僅26年就滅亡瞭。  點評:雖然歷史沒有如果,但是如果不發生“蠟鵝厭禱”事件,蕭太子就不會早死,以他老爹晚年篤信佛教的癡迷程度(前後出傢四次,中國皇帝中隻此一人,沒考證的建文帝及大理諸帝不算),說不定晚年也會學乾隆禪讓給蕭統,就算不禪讓,也可以熬死他老爹吧。雖然歷史上沒有對蕭統的政治作為及能力做過什麼太多的介紹,但是就憑他的仁慈之心,雖然不一定能成為什麼千古一帝,但至少能是個不錯的守成之君,當不成漢武帝,至少能當個漢文帝,經過幾年的休養生息,不說能一統中原,但至少不會戰火連天,發生“侯景之亂”,梁朝也不會那麼早的滅亡,如此一來,歷史該朝哪個方向發展就不是我們所能預測的瞭。  悲慘指數:★★★★  可惜指數:★★★★★★  影響歷史進程指數:★★★★  綜合悲情指數:★★★★☆分頁:2/11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第八名 李承乾:客死他鄉的太宗長子  李承乾,唐朝太宗李世民的嫡長子,生母就是大名鼎鼎的長孫皇後,根正苗紅,年僅八歲就被立為太子,雖然從年齡上說被立為太子的時候已經不小瞭,但是考慮到他出生的時候,他老爹的身份還隻是秦王,而他老爹在登基後就立馬將他立為太子,這說明李世民還是很看好他的,而且是作為貞觀之治締造者李世民的太子,當時又正值大一統王朝的繁榮期,前途應該說是大大的好,可是為什麼李同學卻最終沒有成功上位,反而弄瞭一個客死異鄉的悲慘結果呢?  李承乾小的時候那叫一個聰明瞭得,據史書記載那叫“特敏惠”,而且辦事能力也還不錯,在他老爹給他爺爺守孝期間,他初次代管朝政,不管是出於大臣對未來儲君拍馬屁的心理因素使然還是小夥子幹得確實不錯,反正是獲得大臣的一致好評,他老爹李世民也對他日漸器重,那句著名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就是他老爹對他說的,一切都像著光明美好的前景發展,等待的似乎隻是他老爹見上帝的那一瞬間……

黃袍加身的歷史真相:趙匡胤登基事先早有預謀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一個叫趙匡胤的後周將領率軍北上抵禦契丹的進攻,大軍行至陳橋驛,發生瞭令人意想不到的戲劇性的一幕,睡夢眾的趙匡胤被眾將領叫醒,稀裡糊塗地就被披上瞭黃袍,擁立為帝。結束瞭五代十國的亂世,開創瞭歷時三百餘年的大宋王朝。關於陳橋兵變,宋人的記載出奇地一致,他們認為趙匡胤是被迫當上的皇帝,此前他對兵變一事根本一無所知,可是今夭我們重溫這段歷史的時候,不免心中會產生很多疑問,歷朝歷代的開國皇帝都是在刀光劍影、血雨腥風中爭得天下的,可是偏偏趙匡胤的這個皇帝當得如此容易,幾乎就是沒有費任何力氣,一個大餡餅就砸到瞭他的頭上,而且推都推不掉,那麼趙匡胤是真的如此得到幸運之神的眷顧嗎?還是歷史跟我們開瞭一個玩笑,讓我們自己去尋找答案呢?   當迷霧重重的時候,我們還能還原歷史的真相嗎?)陳橋兵變最早記錄出版在趙普。趙普是大宋宰相。他是趙匡胤的智囊團中首師策劃師。少瞭他,兵變是不是能成,真難說。趙普年老瞭,寫寫當年的回憶錄。寫瞭《皇朝龍飛記》。這一天,正月初三晚,困於杯酌,酣醉熟睡。要出門打仗,有朋友送行。送行酒要喝好多天。趙匡胤這次出兵緊急。趙匡胤的人緣好,遍地是朋友,酒喝多瞭,這事可能發生。兵變的夜裡,他在呼呼大睡。這種情況是可能的。正是大睡時,趙普寫的是,趙光義來找他,商量兵變。商量一夜,天快亮時,準備工作基本做好瞭。趙普回憶是手下將軍軍官們,披掛在身,闖進去,圍在趙匡胤床前,厲聲說,今天要讓大帥當上天子。有人強行把他披上王袍。這是皇帝的制服。趙匡胤半夢半醒,但是一看,不得瞭。當時謀逆是株連,他要脫,可是這些將軍按著他,想脫脫不瞭。沒辦法,趙匡胤隻得穿著當上瞭皇帝。趙普是親歷者,按說,有一定可信度。司馬光說的呢?《涑水記聞》中直接從趙匡胤睡覺說起。將軍士兵們囔囔,趙匡胤“固拒之,眾不聽”。所以,趙普與司馬光兩個人,都這樣一口咬定,趙匡胤不想做皇帝,是硬給他的。.   悻橋兵變的真相:他其實有野心。趙匡胤早有抱負。十年前,趙匡胤浪蕩江湖,心裡已經有瞭經營天下的抱負瞭。一天起瞭個大早,突然看到太陽從東邊升起。他心潮澎湃。作瞭一首詩:“欲出未出光辣撻,千山萬山如火發。須臾走向天上來,趕卻流星趕卻月。”有氣魄。當時是亂世,皇帝多瞭,趙匡胤要做的是像太陽一樣趕跑他們。還世界青天白日。這首小詩看得出他年青時的抱負。後來參軍瞭,跟著周世宗打天下,南征北戰。將軍們搜刮成風,趙匡胤不這樣。他要的是圖書。這事周世宗知道瞭,間他為什麼。趙匡胤說多讀書,將來可以更好地服務。實際上,趙匡胤眼中金銀不算什麼,學到知識對將來有用。   可惜的是周世宗精明,沒有搞清楚的是愛讀書愛文化的將軍比一個貪污的將軍要可怕得多。趙匡胤陳橋兵變,母親在京城中。有人告訴瞭杜太後。杜太後說,“吾J L素有大志,今果然”。在亂世,這種大志隻有當皇帝。趙匡胤當時手下有五六萬後周王朝的禁軍。二是人才儲備。他平時做瞭很多準備。軍隊中組成瞭小社團叫義社十兄弟。趙匡胤的這十個人都是陳橋兵變及以後重要的軍事幹部。另外還建立瞭智囊團。得有文人,他也註意選擇一些文人加入。趙普就是。攻打滁卅l時,認識,從此結下深厚友誼。趙普實際是重要的幕後推手。有軍隊實力,有智囊團,這是一飛沖天的翅膀。   兵變前的精心準備:三是趙匡胤得到兵變機會時,不是被動接受,而是周密地安排。當時他帶失出征,為瞭保證成功,把自己得力的助手石守信留在京城,跟韓通一起在京城。把韓通手下的兩員大將帶在身邊。當時趙匡胤這個調兵方案也獲得後周王朝的同意。但是韓通的忠厚卻脾氣不好,動不動罵人。資格老,在軍中,被人怕。人稱他為韓瞪眼。韓通性格決定瞭關鍵時不會有多少人跟隨。趙匡胤恰恰相反。如果發生兵變,石守信在韓通身邊,不會聽韓通的,而韓通的手下,跟著趙匡胤,就算不幫忙,至少把韓通釜底抽薪瞭。韓通沒人瞭。陳橋兵變瞭,韓通聽說,趕緊召集人馬,石守信早準備利箭瞭,一箭就讓他倒下瞭。可是整個開封都在說,趙匡胤要做皇帝瞭。這樣的機密怎麼可能提前透露?其實開封城中的百姓見得多瞭,機會,實力都擺在那兒,趙匡胤不反,才怪。趙匡胤心裡沒底,打算與傢人商量這事。結果一回傢,沒想到姐姐超級暴力,拿東西追著打他。一邊打一邊罵,當斷則斷,拿這些嚇我們幹什麼。說明傢人是支持的。這些都說明他不可能在陳橋驛呼呼大睡。,:

溥儀和關東軍的“帝位之爭”:溥儀如何再次登基

  1924年,溥儀被馮玉祥趕出紫禁城後,仍然不甘心退出歷史舞臺,妄圖復辟大清王朝,恢復沒落的封建統治。溥儀把在天津的新居取名靜園,意思是並非求清靜,而是要在這裡“靜觀變化,靜待時機”。日本為實現“大陸政策”,千方百計地在我國尋找為其服務的代理人。在天津的7年間,日本從未放松對溥儀的拉攏和控制。在各自利益的驅使下,1931年“九一八”事變前,溥儀終於和日本關東軍勾結在一起。  1931年9月30日,日軍天津駐屯軍司令邀溥儀到海光寺兵營,讓他與板垣征四郎的代表見面,慫恿他“到祖宗發祥之地主持大計”。為瞭進一步說服溥儀前往被日軍占領的東北地區,關東軍又派出瞭素有“東方勞倫斯”之稱的土肥原賢二來遊說溥儀。土肥原能說一口流利的中國話,而且還懂幾種方言。他熟知中國的歷史、社會、文化、風俗。曾任日本關東軍參謀的片倉衷說土肥原“專愛結交中國朋友,從中國人那裡各種情報好像自動地就到瞭他的手裡。他是搜集情報不可缺少的能手,也是日中交往最理想的人才”。  11月3日,土肥原訪問瞭靜園,他對溥儀說:“關東軍沒有領土野心,隻是誠心誠意幫助滿洲人民建立自己的新國傢”,“新國傢”是“獨立自主的,是宣統帝完全做主的”,日本隻是將和這個“新國傢”訂立攻守同盟,它的主權領土會受到日本的全力保護。溥儀隻盼復辟,追問土肥原說:“這個國傢是共和,還是帝制?”土肥原答稱:“當然是帝國,這是沒問題的。”“詳細辦法到瞭沈陽再談”。臨走時,還告訴溥儀不要泄露會晤內容,但天津報紙第二天就披露瞭土肥原會晤溥儀的消息。對此,天津市市長兼警察局局長張學銘(張學良的弟弟)奉蔣介石和張學良的命令,嚴密看守“靜園”,不得放走溥儀,高友唐也帶來瞭國民政府同意恢復清室優待條件的消息。   土肥原認為:“如不采取特殊手段,實難達到目的”。此後的幾天裡,溥儀得到消息說,恭親王溥偉前些時曾由日本人保護祭祀沈陽的“北陵”,又一度傳說溥偉要搞“明光帝國”,這些事引起瞭溥儀的緊張。11月6日,溥儀收到水果籃,裡面發現瞭兩枚炸彈。經日本駐軍檢查,發現“炸彈是張學良的兵工廠造的”。這又讓溥儀更加恐懼。8日晚,又發生瞭2000多人參加的“暴動”,這些人竟在日本租界內開槍,“槍炮之聲,徹夜未息”。雖然張學銘果斷鎮壓瞭暴亂,但第二天,日軍又發現一名士兵“被中國軍隊所害”,下令“開炮還擊”,並宣佈租界“戒嚴”。隨即,日軍派一裝甲車封鎖溥儀寓所,對溥儀加以“保護”。10日晚,土肥原派人把溥儀弄到英租界碼頭,經白河偷偷開出大沽口,換乘“淡路丸”到達營口,板垣征四郎派人迎接。  1932年2月,日本認為成立偽“滿洲國”的條件已經成熟。22日,板垣征四郎就建立“滿洲國”事宜向溥儀通報。板垣征四郎稱溥儀為“閣下”(以前是“陛下”),告訴溥儀說:“這不是大清帝國的復辟,這是一個新國傢,東北行政委員會通過決議,一致推戴閣下為新國傢的元首,就是‘執政’。”但溥儀激烈反對,說絕不能取消大清皇帝這個稱謂。   板垣解釋說:“所謂執政,不過是過渡而已”,將來在議會成立之後,“必定能恢復帝制的憲法”。溥儀聽到“議會”兩個字,連忙搖頭說:“議會沒有好的,再說大清皇帝當初也不是什麼議會封的!”雙方爭瞭3個多小時,誰都沒有松口。板垣事後找鄭孝胥、羅振玉,責令他們傳話說:“軍部的要求再不能有所改變,如果不接受,隻能是看作敵對狀態,隻有用對待敵人的手段答復。”鄭孝胥連忙來提醒溥儀說:“張作霖的下場就是殷鑒。”溥儀雖然害怕起來,但依然提出:“隻有暫定以一年為期,如逾期仍不實行帝制,到時即行退位。”板垣最後表示同意。  3月4日,大批“代表”前來“請駕”出山。溥儀在“謙遜”後表示同意,但仍然不忘記公開表態說:“暫任執政一年。”6日,在日本人的監視下溥儀到達湯崗子。板垣將關東軍擬定的偽滿人事安排交給他,並告訴他在就任“執政”後立即與關東軍司令官“換文”,締結日“滿”密約。溥儀一一允諾。9日,本莊繁、板垣征四郎簇擁著溥儀一道抵達長春,在一所舊道尹衙門裡舉行“典禮”,溥儀就任“執政”。一年後,溥儀並沒有辭職,直到1934年,才最終熬來瞭偽“滿洲帝國皇帝”的頭銜。相關閱讀推薦:張作霖與溥儀詭異交往秘聞:大軍閥竟給落馬皇帝磕頭末代皇帝溥儀談自己的婚姻:四個妻子都是房中擺設溥儀生母不堪凌辱吞鴉片自殺 溥儀的母親是誰?民國趣聞:張學良槍斃土匪張學良 溥儀撞見皇太極溥儀自曝醜聞:皇後婉容囚居十年 私通吸毒度日

登基有絕招:靠兒子才坐上皇位的“四大帝王”

  嫡長子繼承制是保護皇傢血脈流傳下去的一個重要制度。所以有些皇帝一旦是長子,那便可以高枕無憂,皇位基本有保障瞭,但是也不乏特殊情況。如果你有一個聰明可愛,討皇帝歡心的兒子,那麼你也可能因此沾光坐上皇位。因為皇帝想把皇位留給皇孫,你這個做父親的自然跟著沾瞭光。歷史上就出現過這樣的事情,我們一起看一下。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君主選擇嗣君,主要依據嫡長子繼承制度。嫡長子繼承制是君主時代君位承襲的最基本原則與標準,它由我國古代西周時期的大聖人周公所開創。除瞭嫡長子繼承制外,古代君主因個人喜好而打破前面的繼承原則,主觀決定繼承人的現象也是存在的。而在古代,有一群被稱為皇孫或王孫的人物,往往也會左右關乎國傢前途命運的接班人選擇問題。  這種現象的緣起是:由於君主特別鐘愛某一個皇孫或王孫,而移愛於生下瞭“好聖孫”的皇子或王子,並堅決地選擇瞭這位皇子或王子為儲君,以便保證這些“好聖孫”能夠在將來繼承大位。那些在皇位(或王位)繼承問題上多多少少沾瞭點兒子的光的帝王有西周先君王季、晉惠帝、明仁宗和清朝的雍正皇帝。  一.西周王朝先祖王季  周朝是我同古代皇權時代以前的一個重要歷史時段,周代建立以前,先君太王(古公宜父)一共生有三個兒子,分別是長子太伯、次子仲雍和幼子季歷。季歷為太王生有一個名叫姬昌的孫子。   相傳,周太王非常喜歡孫子姬昌,因此逐漸萌生出瞭一個想法——隔過太伯和仲雍,直接將皇位位傳給幼子季歷,以便保證將來季歷再傳位給姬昌。據司馬光《稽古錄》記載:“(姬)昌有盛德……古公(亶父)知其必興周傢,欲立季歷以傳昌。太伯、仲雍知其指,自竄於句吳以讓季歷。太伯猶服端委,仲雍遂從夷俗,斷發文身,以示不可用。古公薨,季歷立,是為王季……王季薨,昌立,是為文王。”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王季的即位,完全得益於兩位兄長的讓賢,為瞭能夠保證侄兒姬昌的即位,太伯和仲雍寧願去蠻荒之地,去過野蠻人一般的生活。周太王死後,王季便掌握瞭周的統治權力;後來他又把權位交給瞭姬昌。姬昌沒有辜負先人的期望,終於使自己成為瞭一位奠定西周基業的偉大君王。相關閱讀推薦:史上唯一愛做賊的奇葩皇帝:漢桓帝劉志迷戀偷盜襁褓中的皇帝漢沖帝劉炳:漢沖帝怎麼當上皇帝的盤點:古代皇帝臨幸後宮嬪妃們的四大特制工具古代第一個女皇帝不是武則天 哪兩人更早稱帝?皇帝的死法:中國歷史上自焚而死的兩位帝王是誰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二.癡兒晉惠帝司馬衷  晉武帝司馬炎繼承父祖功業,建立瞭西晉。遺憾的是,由於司馬炎把皇位傳給瞭自己的傻兒子司馬衷,導致瞭天下大亂,不僅皇族內部互相廝殺,而且外族大肆入侵,西晉也在內外戰亂中覆亡。  對於兒子的愚傻,武帝不是不知道,好多大臣都曾勸他更易太子,但武帝一直都沒有易儲。緣何?首先,司馬衷占有瞭“天時”的優勢——他是父母實際上的嫡長子(司馬衷之前,武帝與楊皇後生有皇長子司馬軌,但卻早逝)。除此之外,或許還有一點更為關鍵,那便是司馬衷的兒子司馬通。  司馬衷雖然愚鈍,但他與宮女謝氏的兒子司馬通卻是一個機靈鬼,聰明得要死。晉武帝非常喜歡這個小皇孫,對愛孫抱有莫大的厚望。有人說廣陵“有天子氣”,將會出天子,武帝信以為真,遂又將愛孫封為瞭廣陵王。很明顯,在晉武帝眼中,司馬通已經成瞭有實無名的“皇太孫”。   三.瘸子皇帝明仁宗朱高熾  明成祖“靖難之役”推翻侄子朱允炆建文政權之後,原燕王世子同時亦是成祖長子的朱高熾,被冊封為瞭皇太子,成為大明皇權的合法繼承人。  按照常理來講,由王世子而皇太子是再正常不過的水到渠成之事,但是,朱高熾這個太子的選立,卻是其父皇朱棣思想鬥爭後的結果,因為成祖對這個繼承人並不十分滿意。據《明史》記載,朱高熾“體肥重,且足疾”,行動極為不便,成祖認為兒子的形象不夠好,將來作為一國之君,有損國威和形象;另外,他更喜歡朱高熾的二弟朱高煦,並且早在朱棣起兵“靖難”之時,就曾經許諾朱高煦,將來君臨天下後,把皇位傳給他。 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正值明成祖朱棣左右為難之際,大臣謝縉的一個詞,終於使成祖堅定瞭立朱高熾的決心,這個詞便是——“好聖孫”。據《明史·謝縉傳》載:“先是,儲位未定,淇國公丘福言漢王(朱高煦)有功,宜立。帝密問縉。縉稱:‘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帝不應。縉又頓首曰:‘好聖孫’。謂宣宗也。帝頷之。太子遂定。”  可見,朱棣立朱高熾為皇太子,是因為朱高熾有個好兒子,即後來的明宣宗朱瞻基。成祖將繼承自己的豐功偉業與國傢大權的希望寄托在瞭朱瞻基這位“好聖孫”的身上,因此才移愛於朱高熾,朱高熾因子得福,由此幸運地成為瞭皇儲。  四.清世宗雍正帝胤稹  有一種說法,就是當初清聖祖康熙帝存晚年廢黜皇二子胤礽太子之位後,最終選擇皇四子胤稹為嗣君,是因為喜愛胤稹兒子弘歷(後來的乾隆帝)的緣故。雖然民間及學術界關於雍正即位有幾種不同的解釋,但有一點卻是不容否認的歷史事實,那便是康熙晚年極為寵愛皇孫弘歷。   關於這一點,有兩個事例可以佐證。第一,康熙晚年,胤稹曾邀請父皇到圓明同遊玩。一次,康熙一行到圓明園牡丹臺遊賞,胤稹借機將兒子弘歷介紹給瞭康熙,康熙見到弘歷後格外高興,立即“命宮中養育”,這使弘歷享受到瞭其他一百多個皇子皇孫所沒有的殊遇。第二,一次在避暑山莊獅子園,胤稹帶著嫡福晉烏拉那喇氏和側福晉、弘歷生母鈕祜祿氏一同拜見康熙,康熙當著眾人的面稱鈕祜祿氏為“有福之人”。為什麼康熙單單稱贊妾身份的兒媳鈕祜祿氏呢?究其原因,當然是母以子貴,因為她生下瞭寶貝皇孫弘歷,康熙說鈕祜祿氏有福,背後隱含之語即弘歷日後必大福大貴。後來弘歷登基,還曾多次提及自己兒時被皇帝爺爺帶在身邊的故事。  所以我們可以推斷,縱然胤稹最後在諸多兄弟中脫穎而出的主要原因在於他自身的實力,但弘歷的受寵,無疑大大增添瞭胤禛繼承大統的可能性。在康熙遺囑中被稱為“人品貴重,深肖朕躬”的雍正,顯然是又一位王季式的因子而得福的古代帝王。  看來不僅要有個好爹,有個好兒子一樣很重要。看看這些依靠兒子當上皇帝的君王,你就能深刻體會到這個道理。也應瞭中國那句古話,養兒防老。這不僅防老,還帶來瞭皇位,何樂而不為呢!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唐朝史上一代女皇武媚娘登基的手段很很驚艷毒辣

  導讀:武媚娘登上皇位一點都不勵志,不僅有點毒辣,有時還很恐怖。既然想著更高一步的舞臺,武媚娘從來都不是一個省油的燈,她喜歡給自己喜歡的男人戴綠帽子,有人認為他喜歡李世民,可為瞭接近李治,她把自己漂亮的身軀獻給瞭殿下。在尼姑庵裡,武媚娘知道自己如果不玩點心跳,很可能走不出這個牢籠,於是一方面弄點表面文章敷衍李治,另一方面結識瞭宮廷之外的男人,他就是馮小寶。  馮小寶本是個賣藥材的大商人,傢庭瞭也有的是錢,水滸裡說男人要“潘驢鄧小閑”,意思是像潘安一樣美感,驢大哥一樣性感,錢多得跟漢代大富翁鄧通似的,還要小心翼翼地呵護女人,對她們體貼有加,有較多的時間陪著女人的男人。恰好馮小寶是五好青年,這樣在寺院裡和武媚娘一拍即合。後來武則天做瞭皇帝,馮小寶便成瞭皇帝床上的嬌客。   馮小寶有瞭武則天的支持,自然要提拔一批效忠自己的人。有一個叫索元禮的少數民族的漢子,投奔馮小寶,自稱幹兒子,他也是武則天時代第一個酷吏。武則天為瞭當皇帝她就需要有一種特殊的手段,這個特殊手段其中就有包括鼓勵告密。她當時就定下政策,全國各地隻要有告密的,隻要你說我有事要告密,那麼各地的長官不許阻攔,而且要供給他最快的馬,走驛站,供應他最好的飯,把他送到京城。武則天就召見,如果你說的事情是真的,或者有點影的話,馬上就讓你升官。如果你說的話是假的,不實,也不怪罪你,這種政策下,那大傢全國各地告密風起,大傢都告密,這當然是很壞的政策瞭。人人都玩大字報,今天還是良民,明天都是壞分子,一時間人心惶惶,武媚娘玩的就是心跳,喜歡火中取粟。  那時候索元禮很吃香,因為他有自己一套鐵血政策。索元禮任洛州牧院推案使時,時人謂之“索使”(意即“索死”)。在洛州,他還發明瞭一種用於刑逼的特制鐵籠,籠內嵌滿鐵針,若罪犯不按他的指控招供,即會立即被釘得腦漿四溢。他還命人把罪犯倒掛起來,再在頭部系上重石。如此慘無人道的毒辣招數,其結果便是一招十、十招百,百招千。據不完全統計,死於索元禮之手的冤魂多達千人。武太後為瞭張其威勢,數次召見和賞賜,之後,來俊臣、周興等紛紛效仿,制造瞭一樁又一樁極為恐怖的冤案。   當然武媚娘從來就不是一個溫柔賢淑的千金閨秀,既然想坐上龍椅,當然要有些手段,酷吏們順從瞭娘娘的懿旨,他們對於反對者從來就是斬草除根不讓復生,將他們從門閥世族中全部消除。由武媚娘下令將這些人改為蟒姓梟姓虺姓。武則天的兩個堂兄武惟良和武懷遠曾經對她的母親不恭,也曾經輕慢過她,錙銖必較的武則天最後找瞭個借口將二人殺害,並改其姓為“蝮氏”。當然武則天在大型恐怖政治的時候,自己的後宮生活越來越豐富多彩,孝順的女兒們奉獻的男寵也越來越多,這些人也都像後宮的妃子一樣成為則天時代一條”亮麗”的風景線。相關閱讀推薦:唐朝歷史上武則天與男寵淫樂為何借口研究佛教?解密:武則天稱帝路上最危險的經歷是什麼?賀蘭敏之和武則天的母親通奸:賀蘭敏之結局怎樣武則天因男寵被逼退位?男寵張易之張昌宗怎麼死的神龍政變是怎麼回事?神龍政變後武則天結局是什麼神龍政變如何迫使武則天退位?唐中宗李顯如何上位

中國十大沒能順利登基的悲情太子:十大悲劇太子

  太子,一國之儲君,未來的帝王,在登基前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登基後是上帝之下,人類之上啊,算是最有前途的職業瞭,而且絕對是獨此一傢,別無他號的金字招聘,可是歷史上卻有些太子永遠無法等到登基那天,可謂悲慘之極。可能有看客會說,在國傢日益凋零,皇權旁落,社稷將傾的時候,不要說是太子,就是連皇帝都朝不保夕,趕不上登基也是正常的。的確如此,因此本此排名榜上有名的太子,選的都是正值王朝強盛期或是剛剛建朝時的太子,而且都是不出意外,就該順理成章登上皇位的,按理說在這個時期的太子都是承擔著王朝繼往開來的重大職責,可以說基本每一個人如果當初能順利登基,中國歷史都將被改寫,現在也不會成為現在的樣子,但是他們卻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最終沒有等到登基這一天,可能這就是命中註定的吧,個人認為,人世間最悲情的事情,就是本來應該順利到手的皇位最終沒能落到自己手中,惜哉,痛哉……  以下本文將根據悲慘指數、可惜指數與影響歷史進程指數三個指標對歷史上十大未能順利登基的太子進行排名  第十名 寧令哥:被奪妻弒父的西夏太子  寧令哥,也有稱為寧令格,西夏開國皇帝李元昊的二兒子,因哥哥早死,而被封為西夏立國後的第一任皇太子,估計大多數人可能都沒聽過這個人,畢竟西夏隻是一個割據政權,一般人提起西夏能說出個李元昊就不錯瞭,其他皇帝名諱都很難說出來,更不要說是一個未登基的太子瞭,但這位仁兄之所以能登上此榜,純是因為這哥們的遭遇實在是太悲慘瞭,他所經歷的事情,單就悲慘程度而言,榜單以下這其他哥們估計加一起都比不上他一個人的,真是“誰敢比我慘啊”,但考慮到他的生死對整個中國歷史基本沒有影響,而中國人在評價一個人的時候又往往看重大我,而忽視小我,因此此兄雖慘,但也隻能排在本榜單第十位瞭,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此兄到底怎麼個慘法,因何沒有成功登基?  先說說這哥們的第一件慘事:被父奪妻   很不幸,他和李隆基的兒子壽王李瑁遇到瞭同樣的慘事,妻子被自己的父親看上並據為己有瞭,換一個角度說,他比李瑁更不幸,不管怎麼說,李瑁還是和楊玉環過瞭四年日子,有過夫妻之實的,寧令哥則慘多瞭,他的未婚妻沒移氏還沒娶進門,就被老爹李元昊給霸占瞭,腥味都沒嘗著。  我們再說第二件慘事:親母被幽禁  媳婦變成“媽”就夠鬱悶瞭,可更鬱悶的還在後面,因為自己的媳婦受寵,自己的親媽野利氏反被冷落並且直接被李元昊打入冷宮,給幽禁瞭。  第三件慘事:被算計弒親父  媳婦被父親占有,親媽被幽禁瞭,夠慘瞭吧,可是還有更慘的,當時西夏國的皇後沒藏氏為瞭讓自己的親生兒子李諒祚登基,就聯合瞭自己的哥哥沒藏訛龐,向寧令哥使激將法,一面為他鳴不值,一面又唆使他弒殺自己的父親。要說年輕人就是容易激動,被人一說,竟然真的自己單槍匹馬拿把刀把他親爹給砍瞭。  第四件慘事:自己被亂刀砍死  沖動的寧令哥剛砍瞭自己的親爹,結果還沒等到李元昊咽氣呢,早就埋伏在一旁的沒藏訛龐就帶人沖瞭出來,以弒君的罪名直接把寧令哥給亂刀砍死瞭。  後記:慘事還在繼續……  按理說人都死瞭,也該慘完瞭,可事實是還真沒慘完,寧令哥死後,被自己砍的親爹李元昊因醫治無效而死,自己的親媽野利氏則被“情敵”沒藏氏借機處死,自己的媳婦沒移氏沒瞭靠山,最終成為瞭遼國人的俘虜與玩物,而自己的弟弟李諒祚則坐上瞭本該屬於他的龍椅。  點評:寧令哥雖然經歷很慘,但考慮到西夏隻是一個割據政策,跟當時的北宋與大遼根本不在一個檔次,再加上其在個人修養、作為方面也沒什麼值得期待的地方,即使登上皇位,對中國歷史進程而言,跟其弟弟登基也不會有什麼根本的區別。  悲慘指數:★★★★★★★★★★  可惜指數:★  影響歷史進程指數:★  綜合悲情指數:★★★★相關閱讀推薦:唐高宗李治廢太子李忠簡介 長子李忠為何被廢?劉宋文帝劉義隆妄圖廢太子:結果被太子殺死漢元帝想要廢太子:史丹如何神奇的保太子歷史上最悲催的太子:章懷太子李賢被母親殺死史上最具特色的選太子方法:用十名美女選太子分頁:1/11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第九名 蕭統:英年早逝的仁愛太子  蕭統,南北朝時期梁朝開國皇帝武帝蕭衍的長子,年僅一歲就被封為太子。可能相對於他的名字,他更為世人所熟悉的是他的謚號“昭明”,因為這個名字的背後聯系著一部在我國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書——《昭明文選》,這部《昭明文選》就是由昭明太子蕭統主持編撰的。死瞭千百年後,著作還能流傳至今,算是一牛人瞭,下面我們就來看看蕭牛人為何沒能登上皇位:  蕭統在歷史的評價是很高的,當然不僅僅是因為他的文學素養,雖然在政治上沒什麼作為,但是他是個才子,還是個孝子,更重要的是他擁有一顆帝王最該具有的仁愛之心,史書上關於這方面的記載不少,本人在這裡就不做古文翻譯瞭,簡而言之,就是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他總會大規模的救濟貧民。正因為這樣,當時老百姓都盼著他早日登基,頂替他那個篤信佛教,不管人民死活的老爹。可是有時候上天就是喜歡開玩笑,南北朝因為朝代更替頻繁,皇帝在位時間往往很短,在位十年八年就算長的瞭,可是不知道梁武帝蕭衍是不是太信佛的原因,居然活瞭86歲,在位48年,而整個梁朝才存在55年,要不是最後被活活餓死,如果正常死亡說不定有可能超過乾隆成為中國最長壽的皇帝瞭;相反,再來看蕭統,隻活瞭31歲,比他老爹還早死18年。   但如果隻是單純的早死,命中註定等不到繼位,隻能算他倒黴罷瞭,但之所以說蕭統悲情,就在於他不是簡單的早死,而是因為一件名為“蠟鵝厭禱”的事件,史載,蕭統的親媽丁貴妃死後,蕭統選瞭一塊墓地並埋葬瞭丁貴妃,事後,有一個道士告訴蕭統,說他所選的墓地不利於死者長子,也就是他本人,破解的方式是在死者墓側的長子位埋入蠟鵝等物,真是封建迷信害死人啊,蕭統不但信瞭,而且還照做瞭,要知道這可是巫術,那在古代可是大忌啊,後來這件事被他爹知道瞭,挨罵是免不瞭的,最要命的是,是被他老子疏遠瞭,這要是在一般傢庭也就算瞭,但是在帝王之傢,隻能說是“老爹生氣瞭,後果很嚴重”,想按部就班的順利登基估計是有難度瞭。蕭統這孩子也清楚知道這一點,雖然劇情老套,但是歷史的軌跡的確是這麼發展的,一個一身抱負的太子在受到打擊之後開始轉化為寄情山水遊樂,沒過多久,就在和妹妹“遊船河”的時候落水,並傷瞭大腿,雖然被救瞭上來,但因為鬱鬱不得志,傷一直沒養好,沒多久就一命嗚呼瞭,從這點看,那個道士還是算的挺準的。  後記:梁武帝蕭衍晚年越發糊塗,不但更加篤信佛教,自己四次出傢,而且錯信北朝反將侯景,並因此引發瞭歷史上著名的“侯景之亂”,自己也被活活餓死在宮殿之中。“侯景之亂”雖然最終被平定,但是梁朝也因此元氣大傷,終於在蕭統死後的僅僅26年就滅亡瞭。  點評:雖然歷史沒有如果,但是如果不發生“蠟鵝厭禱”事件,蕭太子就不會早死,以他老爹晚年篤信佛教的癡迷程度(前後出傢四次,中國皇帝中隻此一人,沒考證的建文帝及大理諸帝不算),說不定晚年也會學乾隆禪讓給蕭統,就算不禪讓,也可以熬死他老爹吧。雖然歷史上沒有對蕭統的政治作為及能力做過什麼太多的介紹,但是就憑他的仁慈之心,雖然不一定能成為什麼千古一帝,但至少能是個不錯的守成之君,當不成漢武帝,至少能當個漢文帝,經過幾年的休養生息,不說能一統中原,但至少不會戰火連天,發生“侯景之亂”,梁朝也不會那麼早的滅亡,如此一來,歷史該朝哪個方向發展就不是我們所能預測的瞭。  悲慘指數:★★★★  可惜指數:★★★★★★  影響歷史進程指數:★★★★  綜合悲情指數:★★★★☆分頁:2/11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第八名

促成義和團殺洋滅教的端王:為的竟是兒子早登基

  1900年,也就是庚子年,是清朝皇室的蒙難年。40年之內,皇室第二次逃難,用他們自己的話,叫“西狩”,即到西邊打獵去瞭,但他們自己知道,這其實就是不折不扣的逃難,逃的比第一次的北狩更遠,也更狼狽。不是去打獵,而是自己被洋人當獵物追瞭很遠。   洋人這次攻破北京,因為是朝廷由著義和團殺洋滅教,洋人被殺的不多,幾百人,但卻有幾十萬中國的基督徒殞命,而且排外的狂潮,直接威脅到瞭所有在北方的洋人,包括外國使館。朝廷這樣縱容義和團,是因為西太後老佛爺跟洋人鬧翻瞭。這次翻臉,說起來,純粹是由於中國的內政。朝廷變法,搞戊戌維新,但是,剛開瞭頭,一線領導光緒皇帝跟二線領導西太後就鬧起瞭矛盾。這樣的矛盾,其實跟新舊無關,而跟權力之爭有關。雙方鬧到不可開交之際,維新派譚嗣同的一次冒險行為,給瞭西太後發動政變的口實。雖然說,這次冒險,光緒並不知情,而神通廣大的西太後,要想查清情況,也不難,但是,她就是不肯這樣做,一門心思認定策動袁世凱兵圍頤和園就是光緒的主意。光緒從西太後婆傢那兒論,是親侄子,從她娘傢那兒講,是親外甥。立為皇帝,就成瞭她的兒子。現在兒子要害老娘,這還瞭得?所以,眼前的這個皇帝,就是不孝的梟獍(古人傳說中的惡禽獸,梟生而食母,獍生而食父)。發動政變,將之囚禁中南海瀛臺,還不解恨,非廢瞭他不可。   但是,廢光緒不僅遭到部分朝臣的反對,很多有實力的地方大員,如劉坤一,也明確表示不同意,說什麼“君臣之分已定,中外之口難防”。更可氣的是,在京的西方各國的公使,也表示不能接受。你說光緒生病,因病不能視事,人傢就要推薦醫生進宮看病。對於洋人如此赤裸裸地幹涉內政,當然西太後會很生氣,不止生氣,而且火大。西太後當瞭近40年的傢,很多政治上的大事,看得很明白,但畢竟還是一個沒有受過教育的老婦人。對於她施加瞭養育之恩卻遭反噬的這件事,無論如何都擱不過去。光緒的不孝,開始也許隻是一個出來訓政的口實,但說多瞭,連自己都相信瞭。別的都可以妥協,唯獨這事妥協不瞭。但硬抗,似乎也不行。於是,就來瞭一個緩兵之計,以給光緒立嗣為名,先找個接班人,時刻準備著,一有機會,就用接班人取而代之。這個接班人,按滿人的規矩,叫大阿哥。就這樣,中國的政壇,一下子冒出來兩個人來,一個大阿哥溥儁,一個是大阿哥的父親端郡王載漪。如果沒這兩個人,義和團的禍也許不會惹這麼大。在庚子年,支持義和團最賣力,對抗洋人最激烈的,就數這個端王爺。偏是他,最受西太後的信任。   說實在的,載漪和溥儁這爺兒倆,真是沒什麼特別之處。溥儁成為大阿哥,既不是他才華出眾,也不是因為他跟同治或者光緒血緣最近,端王不過是道光皇帝第五子奕誴的兒子,同樣近的,有恭親王奕傢的人,還有醇親王奕譞傢的後代也可以選。選瞭溥儁,無非是因為端王的福晉,是西太後親弟弟桂祥的女兒,西太後的內侄女,而溥儁,就是又一個既跟西太後婆傢有很近的血緣關系,同時又跟她自己關系最近的人,唯有選這樣的人,她才踏實。   溥儁,還是個孩子,雖然是個比較頑劣的孩子,進瞭宮,對政局也沒有什麼影響。但端王就不一樣,在溥儁進宮之後,他也搖身一變,成瞭西太後的寵臣和朝廷的重臣,說話一言九鼎。西太後就是這樣,知道清朝的祖制,沒有太後臨朝的一說,所以,當年祺祥政變,自己出山,打的就是親貴當政的牌,此後每個階段,總要拉一個王爺一起當傢管事,共事時間最長的是恭親王奕,其次是醇親王奕譞,現在又輪到瞭端王載漪,此後就是慶親王奕劻瞭。   幾個王爺比較起來,端王是最低能的一位。他跟眾多紈絝一樣,喜歡玩,喜歡票戲,所有的精力和財力,都耗在瞭上面。傢裡長年請當年的名角譚鑫培和孫菊仙教戲,一度還喜歡捏泥人,請來泥人張來府上教他。除此而外,這位王爺還有一個挺費錢的愛好,就是養馬,雇瞭好些養馬的把式,府上好馬十幾匹,有跑馬,顛馬和走馬之分。光馬的裝扮,在鞍韉,嚼子上就花費不小,不是鑲金就是嵌玉。端王跟一般滿人公子哥不一樣的地方,是他好武,喜歡射箭,傢裡養著好些武林高手,教他打拳,舞槍弄棒。隻是,他的身手怎樣,卻沒法知道,因為從來沒有機會施展過。即使八國聯軍打進來的最危急的時刻,也沒見他披掛上陣。指揮攻打使館區和西什庫教堂,也是讓別人沖鋒,他躲在後面。最後城破逃難之際,他的那些好馬,也沒派上用場。大約走的太急,來不及調遣瞭。

宋朝三個皇帝為何拼死拒絕登基?這三位皇帝是誰

  宋朝三個帝皇帝為何拼死拒絕登基?能繼承皇位的人大都是拼命爭取的,宋朝3位皇帝卻拼死拒絕登基。  在中國封建社會,擁有九五之尊的皇帝位處社會階層的最高峰。他擁有無限的權力,可以不受任何律令的束縛,為所欲為;他擁有無限的財富,可以揮金如土、一擲千金;他擁有眾多傾國傾城的佳麗,享盡齊人之福。正因為皇位具有如此“魔力”,遂成為眾多權謀者夢寐以求的目標,甘願為其赴湯蹈火。奇怪的是宋朝十八帝中,竟有三位皇帝拼死拒登皇位,讓人倍感詫異。  宋英宗趙曙———藩王登基的驚悸  英宗趙曙,宋朝第五帝。明道元年(1032)正月生於宣平坊,為仁宗弟濮王趙允讓第十三子。仁宗趙禎久未得子,遂於宗室內擇選幼子以為建儲之備。明道四年(1035),年僅四歲的趙曙入選,被仁宗養育皇宮之內。但寶元二年(1039),仁宗親子豫王降生,已經九歲的趙曙失去價值,被遣返濮王府邸。從國傢根基再次降為藩王,無疑給趙曙幼年的心靈留下瞭嚴重的創傷,使他多少瞭解瞭一些皇權的殘酷性。幾年後,仁宗親子病死,趙曙被再次立為皇儲,似乎又看到瞭皇位的曙光。但康定年間仁宗又得二子,趙曙再次經歷遣返的厄運。   誰知造化弄人,慶歷間仁宗二子相繼夭折。七年(1048),趙曙再次被迎入皇宮,這次卻未給予任何名份,充其量就是皇儲的遞補。原因是仁宗自認為正當盛年,以後可能繼續得子,不再急於建儲;但拖延六年後,也沒有得到兒子。可以想象,這是趙曙倍感煎熬的六年,他終日生活在惶恐不安中,隨時擔心皇帝得子,使自己第三次遭受遣返的折磨。仁宗後期常因疾病不能臨朝聽政,又沒有皇儲,這便激起許多大臣的議論,“中外惴恐,臣下爭以立嗣固根本為言”,尤以包拯、范鎮言辭最為激切。宰相韓琦找機會詢問仁宗:“皇嗣是天下安危的根本,陛下年事已高,還尚未立,為什麼不選宗室賢者(暗指趙曙),以為宗廟社稷之計?”但仁宗始終覺得尚有得子的可能,便搪塞道:“後宮已有嬪妃懷孕,姑且等待吧。”不久孩子出生,卻是一女嬰,大臣們遂再次力諫。韓琦揣知仁宗不願以藩王立嗣之意,乃以《漢書·孔光傳》進奏說:“漢成帝無嗣,立弟之子。彼中材之主,猶能如是,況陛下乎?願以太祖之心為心,則無不可者。”又與曾公亮、張?、歐陽修、司馬光、呂誨等人一起勸說,終於打動仁宗。嘉?七年(1063),趙曙再次被立為皇子。但仁宗卻不願擴大消息面,隻想宮內發佈,為以後有子再埋伏筆。又是韓琦力勸,終將消息公佈天下。  嘉?八年(1064),仁宗因病駕崩,遺命趙曙登基。已被閑置十六年之久的趙曙聞詔後,驚恐不安,懷疑消息有假,況且出身藩王,稍有不慎便會成為皇位更替鬥爭的犧牲品,遂佯裝稱病,堅辭不出。仁宗皇後令同判大宗正事安國公從古等前往諭旨,趙曙死活不肯起床,以病推辭。大臣們無奈隻好用擔架將趙曙從臥室內抬往內廷。次日,在清居殿舉行登基大典,趙曙拼命逃避,大臣們七手八腳將其推坐龍椅之上,山呼跪拜萬歲。新皇帝終日哭哭啼啼,不發一言,直到韓琦再次宣佈仁宗遺詔,尊皇後為皇太後,禦小殿垂簾聽政,共同臨朝,方才作罷。  趙曙繼位後,仍然對得到皇位時時驚悸,竟然因此暴病一場,對左右宦官尤其懼怕,時時提防,“遇宦官尤少恩,左右多不悅者”。宦官見其行動乖戾,憤恨不已,紛向太後進讒,“兩宮遂成隙”,更加深瞭他對皇位的恐懼。韓琦與歐陽修出面調停兩宮,太後嗚咽流涕,直言皇帝不孝,遂勸慰:“這皆是皇上生病所致,病好瞭就不會這樣瞭,兒子病瞭做母親的難道還不能寬容嗎?”太後神色稍微緩和,寬慰良多。韓琦又去見皇帝,趙曙也痛哭道:“太後待我無恩。”韓琦開導說:“自古聖帝明王,也不算少。然獨稱舜為大孝,豈其餘盡不孝嗎?父母慈愛而子孝,此常事不足道;惟父母不慈,而子不失孝,乃為可稱。但恐陛下事之未至爾,父母豈有不慈者哉?”趙曙因此“感悟”,未幾病愈。韓琦又請趙曙前往太後處問安,兩宮嫌隙最終冰釋。不久太後還政,趙曙自此方安心做起皇帝,直至四年後病逝。相關閱讀推薦:宋朝百萬大兵為何不敵遼國?兵役制度與國防弱點! 宋朝開明皇帝趙匡胤為何要逼死自己的救命恩人?揭秘:宋朝歷史上無能宋徽宗憑何穩坐皇位25年?宋朝的奇葩法律規定:賣房之前竟須先向鄰居詢問宋朝奇聞:宋光宗因為怕老婆而不肯為父親辦喪事?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宋欽宗趙桓——替罪羊的恐懼  欽宗趙桓,宋朝第九帝,徽宗長子。元符三年(1101)四月生於坤寧殿,大觀五年(1112)立為皇太子。徽宗是歷史上有名的“花花太歲”,他執政期間重用蔡京、童貫、王黼、梁師成、李彥、朱?為首的“六賊”,建造作局、運花石綱,為一己私欲不顧百姓死活。廟堂之上終日文恬武嬉、醉生夢死,朝政紊亂、腐朽不堪。各地農民起義頻起,嚴重動搖瞭統治根基,王朝已呈滅亡之勢。對外“聯金滅遼”政策的失誤,導致引狼入室,激發瞭女真貴族南下滅宋的貪欲。宣和七年(1126),金軍分道南下,一路勢如破竹,宋軍腐化已久不能有效抵禦,非潰即降,河北大片土地淪喪。徽宗見金軍勢強,已推至黃河北岸,隨時可能渡河,驚嚇得肝膽俱裂。為推卸河北淪陷的罪責,免受天下臣民的責罵,更重要的是避免背上“亡國之君”的萬世罵名,他便急欲退位於太子,令其充當替罪羊。同年十二月,徽宗下詔令皇太子嗣位,自己改稱“道君皇帝”,以示禪讓之意;同時他命人備好車駕,隨時打算南奔逃命。  趙桓聞詔,不啻晴天霹靂,一則,他尚未有過登基準備,難以應付業已混亂不堪的局面;二則,他深知自己替罪羊的角色,不過是代人受過,斷然不肯從命;三則,他並非雄才睿略之主,沒有亂世中奮起國運的魄力,唯知保命要緊。徽宗令宦官催促太子入宣和殿登基,趙桓拼命拒絕,悲悲戚戚,不肯動身。與此同時,徽宗先是聞聽金兵要渡江,連連哀嘆“完瞭!完瞭!”後又得知太子不肯繼位,怒急攻心,“忽氣塞不省,墜禦床下”。左右急忙扶起,身體右側卻已癱瘓,遂以左手再寫禦旨:“皇太子可即皇帝位,予以教主道君退處龍德宮。”並設計假命太子前來看疾,至趙桓到來,立即令大臣宣讀退位詔書,讓宦官給太子穿戴龍袍。趙桓痛哭推辭,拼命掙紮,以致氣塞昏厥過去;蘇醒後,徽宗再命穿戴,仍然極力拒絕,跪地叩頭如搗蒜,直言:“受則不孝矣。”徽宗命大臣與宦官一起動手,並對他說:“我已經老瞭,我夫婦二人的身傢性命此後就托付給你瞭,你怎麼能推辭?”但趙桓始終推辭不受,無奈之下,眾人隻得強行給其穿戴完畢。次日,趙桓在垂拱殿接受群臣朝拜,又欲推辭下殿,被強行拉住,最終在眾人三呼萬歲的口號中,極不情願地默認瞭既成事實。   趙桓繼位後,立妃朱氏為皇後,上徽宗尊號為“教主道君太上皇帝”,太後為“道君太上皇後”,改元靖康,以示安寧康泰之意。然而好景不長,兩年後金軍攻陷汴京,父子二人皆被俘虜北上,後來死在異域苦寒之地,結局悲慘。  宋寧宗趙擴——封建倫理的羈絆  寧宗趙擴,宋朝第十三帝,光宗次子。乾道四年(1169)十月生於恭王府邸,紹熙元年(1190)封為嘉王。趙擴之父光宗為孝宗第三子,封恭王。淳熙十六年(1189),孝宗因長子病逝,以恭王“英武類己”,便越過次子禪位於光宗。光宗繼位之初尚對父親恪盡孝道,然而皇後李鳳娘驕橫跋扈,時時以挾制皇帝自命。孝宗愛子心切,數加斥責,令“安守婦道”。李氏為此極端憎惡孝宗,並向光宗不斷進讒言,離間父子二人關系。光宗是有名的“懼內”皇帝,對李氏片面之辭言聽計從,從此不再探視父親,猜忌日深,嫌隙愈大,無論群臣如何勸解,患有精神病的光宗一概漠視不理,終至父子關系徹底破裂。  紹熙五年(1195),孝宗病逝,按照規定當由光宗親自主持喪禮,但光宗對父親的厭恨始終不能釋懷,又因李氏挑唆,竟然借口有病加以推辭。在封建社會,“孝”是人倫之大理,也是維系封建綱常的顯要環節,光宗先前不盡孝道已是禮節大虧,此番再三推辭,在廟堂之上掀起軒然大波。皇宮內外議論紛紛,大臣們紛紛冒死進諫,跪求光宗遵守人倫,乃至有叩至頭破血流者,光宗一概不加理會。皇帝帶頭不孝,以忠孝標榜的國傢政權就難以正常運轉,輿論大嘩。宰相留正見局面有失控之危,自己無力扭轉,竟然借病逃走。無奈之下,群臣隻得迎請太皇太後(高宗皇後)吳氏主持孝宗喪事。因光宗不孝已成天下之大垢,不能再表率天下臣民,又兼患有精神病時好時壞,群臣中的實力派便開始考慮擁立新皇,來挽救業已聲名狼藉的皇室聲望。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孝宗喪事治理完畢,群臣上奏光宗:“皇子嘉王,仁孝夙成。宜正儲位,以安人心。”未想光宗批復到:“歷事歲久,念欲退閑。”對政事流露出倦怠之情。七月,光宗再次病重,知樞密院事趙汝愚、閣門事韓?胄、內侍張宗尹認為時機已到,遂“以禪位嘉王之意請於太皇太後”,得到吳氏“好為之”的同意後,開始行動。趙汝愚命殿帥郭杲夜分兵把守皇城南北,並迎請吳氏垂簾聽政。韓?胄進呈道:“皇帝以疾,未能執喪,曾有禦筆,欲自退閑,皇子嘉王擴可即皇帝位。尊皇帝為太上皇,皇後為太上皇後。”太皇太後覽畢,說“甚善”!  趙汝愚得到吳氏懿旨,勸進趙擴登基,括唯恐步其父不孝後塵,為天下唾罵,極力推辭道:“恐負不孝名。”七月五日,太皇太後命人宣嘉王進重華宮即皇帝位,不待其同意與否,強行擁入宮內,擴驚慌欲哭,想奪門而逃。韓?胄緊緊拉住,使他不得出,擴連連對吳氏哭訴:“稟太奶奶,臣做不得!做不得!”吳氏對韓說:“取黃袍來,我自與他著。”趙擴聞聽死命拉扯住韓的袖子,繞殿柱而走。吳氏見狀怒呵一聲,命他站立一旁,一把鼻涕一把淚地勸道:“我看到過你的太爺爺做皇帝,又看見過你的爺爺做皇帝,看見過你的爹爹做皇帝,今天也要看見你做皇帝。”韓?胄也從旁以“天命”相勸。趙汝愚更勸解道:“天子當以安社稷、定國傢為孝,今中外憂亂,萬一變生,置太上皇何地?”趙擴見太皇太後已決意讓自己做皇帝,並且發怒,遂不敢再行掙紮,任由吳氏為其穿戴,但口中仍喃喃自語道:“臣作不得!臣作不得!”黃袍穿戴完,韓?胄扶持趙擴登龍椅,傳喚百官前來朝賀,同時宣諭皇城禦前諸軍“以嘉王嗣皇帝已即位,且朝賀”。文武百官見新皇登基,皆“歡聲如雷,人心始安”。   趙汝愚率百官再拜,趙擴仍舊痛哭流涕,極盡哀戚,起坐都要內侍扶掖。  次日,韓?胄護送趙擴前往光宗處問疾,光宗病情稍好,便問年少者為誰,韓?胄代為回答是新皇帝。光宗聞聽震驚不已,睜大眼睛怒視良久,問:“難道是我的兒子嗎?”又問韓?胄:“你是誰?”韓回答:“知閣門事臣韓?胄。”光宗隨即躺臥床上,面朝裡不再理會。  當時傳國玉璽仍在光宗手中,拒不交出,韓?胄將此事告訴李後,李後回答說:“既然是我的兒子做瞭皇帝,我自取來與他。”登時闖入光宗臥室用力將玉璽奪取過來,交與新皇。此刻,趙擴見玉璽得到,已經名正言順,百官也都擁護,方才寬心。他下詔建泰安宮,以奉養太上皇、太上皇後,此後安然當瞭三十年的皇帝,直至嘉定十七年(1125)病逝,結局尚算圓滿。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劉徹登基之謎:為什麼漢景帝的廢太子劉榮會自殺

  在古代有這麼一句話,叫“可憐生在帝王傢”。這話,讓老百姓聽著,那你這人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一天錦衣玉食的,揮金如土,媳婦無數,小日子過得那叫滋潤,還可憐呢!你有我可憐嗎?買個房子還得按揭,利息那是真高啊,一輩子竟給銀行扛活瞭!吃點東西吧,不是蘇丹紅就是染色劑,連牛奶和膠囊那都是皮鞋做的。這也就罷瞭,買個墳地才二十年產權,弄不好死瞭之後還得搬傢!   當然,老百姓看到的永遠是表面的光鮮,其實可憐生在帝王傢這話真不是矯情。自古皇傢無親情,為瞭皇位那不知多少人腦袋打成瞭狗腦袋。成功瞭還整天提防這個,提防那個,甚至提防自己的兒子。即便你不招惹別人,並不代表別人不來招惹你。所以啊,雖然地位崇高,但說不上啥時候就大禍臨頭。   就說說這漢景帝的兒子劉榮吧,從太子到臨江王,又從臨江王成瞭階下囚。可惜,還沒等宣判呢,在獄中就自殺瞭。一直以來,劉榮的死都被定性為畏罪自殺,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劉榮是漢景帝劉啟的長子,按照嫡長子繼位的原則,劉啟在登基後沒幾年,就立劉榮為太子。劉榮是太子,但他的母親栗姬卻並不是皇後。當時的皇後是薄後,是劉啟奶奶薄太後傢族的。劉啟在做太子的時候,就被薄太後做主定瞭這門親事,劉啟自然是無法反對的。這位薄皇後雖然地位崇高,但是劉啟並不喜歡她,要不怎麼說包辦婚姻害死人呢。等到薄太後死瞭之後,薄皇後也沒有靠山瞭,自然就被廢瞭。   皇後的位置出現瞭空缺,按理說這栗姬理所應當地補上。可惜,事情出瞭岔頭,栗姬非但沒能上位,反而失寵瞭。   這個栗姬啊,就是我們之前說過上廁所差點沒讓野豬給拱瞭的那位。這廝不僅頭發長見識短,還天生就是個醋壇子。漢景帝那是皇上啊,媳婦多點那很正常。可栗姬不這麼想,你個死老頭子,就應該一夫一妻制。所以,每次劉啟寵幸別的妃子,她都十分不樂意,背後就在那罵,呸,你個狐貍精,早晚弄死你!

古代34個十歲以下登基的娃娃皇帝:歷史上的小皇帝

  中國兩千餘年封建專制社會中,皇帝是至高無上的統治者。從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登基”稱帝至公元一九一二年末代皇帝溥儀在辛亥革命炮聲中宣佈退位,二千一百三十三年間共湧現出四百九十四個皇帝。一旦登上“天子”寶座,皇帝們就無一例外地便將江山社稷視為他一己的“傢天下”,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也。  “天子”們無一例外總想將皇位坐到永遠,所以總會千方百計苦苦企求長生不老。但死亡仍不可避免,而這個“私有財產”是絕對不能轉讓、不容侵犯的,徒喚奈何之下隻得將皇位傳給自己最可信賴的人——當然是兒子——於是便有瞭皇位世襲制。但擁有“三宮六院”的皇帝們兒子太多,隻好“擇優錄取”傳給所謂“皇太子”瞭!但中國的皇帝大多身體欠佳壽命不長,他們“駕崩”時不少太子尚在幼年,有的甚至還在襁褓之中。而“皇命難違”,太子年紀再小也要遵命“接班”,於是中國歷史上就出現許多娃娃皇帝,即所謂“小皇帝”。  登基最早的娃娃皇帝西漢昭帝,公元前86年登上皇位;最晚的是清代最後一個皇帝宣統,公元1909年做瞭皇帝。   年齡最小的首推東漢殤帝劉隆,出生百天就穿上“龍袍”,堪稱“吃奶皇帝”。其它幼年“稱帝”的,有東漢的沖帝和東晉的穆帝都是二歲;北魏的孝文帝和清朝宣統帝皆為三歲;光緒帝四歲;東晉的成帝、北魏的孝明帝及南宋的恭帝均為五歲;清朝的順治與同治都是六歲;後周恭帝和元朝寧宗七歲;西漢昭帝、東漢質帝、三國吳廢帝和清代的康熙帝等七人均為八歲;西漢平帝、東魏孝靜帝等四人九歲;東漢的和帝與三國時魏廢帝等五人均為十歲。  1、東漢的殤帝(100多天大)  2、東漢的沖帝(兩歲)  3、東晉的穆帝(兩歲)  4、清朝的宣統(三歲)  5、北魏的幼主(三歲)  6、清朝的光緒(四歲)  7、北魏的孝文帝(五歲)  8、北魏的孝明帝(五歲)  9、東晉的成帝(五歲)  10、北魏的孝明帝(五歲)  11、南宋的恭宗(五歲)  12、清朝的順治(六歲)  13、清朝的同治(六歲)  14、後周的恭帝(七歲)  15、元朝的寧宗(七歲)  16、北齊的幼主(七歲)  17、北周的靜帝(七歲)  18、北齊的後主(八歲)  19、西漢的昭帝(八歲)  20、東漢的質帝(八歲)  21、三國吳廢帝(八歲)  22、南宋的端宗(八歲)  23、清朝的康熙(八歲)  24、三國魏廢帝(八歲)  25、西漢的平帝(九歲)  26、南宋的帝昺(九歲)  27、元朝的天順帝(九歲)  28、明朝的英宗(九歲)  29、東漢的和帝(十歲)  30、東魏的孝靜帝(十歲)  31、南朝的宋後廢帝(十歲)  32、南朝的宋順帝(十歲)  33、北宋的哲宗(十歲)  34、明朝的神宗(十歲)  娃娃做皇帝,當然不能管理國傢大事,總是由太後、外戚或權臣攝政。這些攝政者往往根據自己的政治需要攬權營私,玩弄娃娃皇帝於股掌之上,甚至任意廢立誅殺,或取而代之。娃娃皇帝若能活到成年,為收回權力,又往往與攝政者展開死鬥爭,演成慘劇。這種政治鬧劇上演瞭一出又一出,使皇宮充滿瞭刀光劍影與血腥氣。王莽鴆殺漢平帝與末帝、梁冀毒死漢質帝、康熙帝囚禁鰲拜等權臣以及慈禧太後殘暴地處置光緒帝等,就是著名的事例。在統治者忙於爭奪權力與血腥屠殺時,國傢正常的政治經濟活動往往中斷,人民生活在痛苦與恐怖之中。相關閱讀推薦:揭秘三國歷史中最大禁忌:做什麼都不能做皇帝後宮相殘:咸豐皇帝為何隻有慈禧所生一個皇子?中國歷史上最冷酷的皇帝:親手摔死自己的孫子!歷史上即位半天就與國同亡的皇帝:誰在位時間最短寡人有疾——細數中國歷史上的十大病號皇帝們

多爾袞為何擁立6歲的順治登基:多爾袞不稱帝之謎

  皇太極死後皇位人選抉擇  公元1655年,是為大清順治十二年。正月,副理事官彭長庚評價多爾袞說:“太宗創業盛京,同事諸王俱樹勛勞,而睿王之功為冠。”(蔣良騏《東華錄》卷五,順治十二年正月。)當時,正值多爾袞死後遭到清算之際,這番話對多爾袞來說,應該是公正的。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多爾袞才被推到瞭皇太極死後至關重要的十字路口上。  此時,日薄西山的大明帝國,聲勢浩大的李自成、張獻忠農民軍,還有如日中天的大清朝,三支重要的政治力量逐鹿於中國大地上,已經接近最後大決戰的前夜。致使皇太極身後的權力繼承變得格外敏感而關系重大。倘若處置不當,為爭奪皇位而發生內鬥的話,這個政權的前途就誰都不知道會怎麼樣瞭。  多爾袞不能繼位的幾大理由  本來,按照推舉制原則,就能力、威望、地位與實力而言,多爾袞最應該被推舉為最高權力繼承人。偏偏此時的情形已經與努爾哈赤死後大不相同。經過皇太極十七年經營,如今的大清早已不是當年的後金。從人性的層面考察,當年,當所有大小貝勒在代善的帶領下,擁戴皇太極即皇帝位,誓死效忠,並全體匍匐在他腳下三跪九叩首時,這一切改變就已經行進在不可逆轉的過程之中瞭。   此刻,在組織結構、決策與施政程序、政策法令、思想觀念上,大清政權已經深深地漢化瞭,在一定程度上就像是大明帝國的縮微版。為此,皇太極生前親自統領的兩黃旗大臣,堅定主張必須由皇太極的兒子繼位。他們之中有八個人,聚集到三官廟盟誓,為達此目的,他們不惜以生命相搏。其中,還有人指名擁戴豪格。這就使事情變得異常棘手。  皇太極有十一個兒子,除夭折的三個之外,豪格是最為出色的一個。豪格是皇太極的長子,比他的十四叔多爾袞還大三歲。從努爾哈赤的時代起,就開始在戰場上沖鋒陷陣瞭。天聰三年,皇太極第一次繞道入關伐明時,在廣渠門外,與袁崇煥的寧錦援兵發生激戰,豪格勇悍異常,一直沖殺到瞭護城壕邊上,令明軍大潰。  豪格也不僅僅是個武夫。在對待大明、朝鮮與蒙古察哈爾的戰略關系上,他眼光獨到,認為大明是需要首先對付的主要矛盾,並頗有創見地建議,應該想辦法聯合農民軍,共同削弱大明的力量。(《清史稿》列傳六,諸王五。)在當時,能夠看到這一點的,在王公貝勒中幾乎絕無僅有。  豪格與多爾袞多次並肩作戰,經常是多爾袞為主帥,豪格為副帥。譬如,那顆傳國玉璽就是二人一起拿到的。不過,叔侄之間似乎並沒有建立起同甘共苦、生死與共的情誼。豪格對多爾袞好像也並不服氣,或許和他年齡比多爾袞大有關。在圍困錦州被處罰時,多爾袞自請死罪,豪格的表態就很有意思。他說:“多爾袞是親王,我也是親王,因為他是叔父,所以命令他為主帥。既然他失策犯瞭錯,我跟著他,自然也該死。”(《清太宗實錄》卷五十五)這其中,很是別有一番滋味。  沒有證據能夠證明皇太極對豪格有什麼特別的關照。豪格曾經三次被降職和罰款處分,有一次是因為和嶽托兩個人在一起發牢騷,泄漏瞭皇太極的談話機密,被皇太極抓住;第二次是因為有個傢夥想拍他馬屁,強迫一個蒙古部落酋長把女兒嫁給他,他不治那個馬屁精的罪,結果,被父親皇太極治瞭自己的罪;第三次就是因為錦州戰役,和多爾袞一起被處分。三次被處罰之後,他和多爾袞一樣,又憑借戰功或出色表現恢復瞭原來的爵位。相關閱讀推薦:多爾袞究竟憑什麼成為大清第一王?多爾袞傳奇一生多爾袞為何未能稱帝:隻因從小不受努爾哈赤待見多爾袞死後被順治帝掘墓鞭屍真相:多爾袞悲慘結局清朝的那點糊塗事:多爾袞的母親為什麼被殉葬?孝莊太後與多爾袞皇太極的三角關系:揭秘孝莊情史分頁:1/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到皇太極去世時,豪格作為四大親王之一,已經成為大清國位高權重的人物。而皇長子的身份,更令他具有瞭其他宗室諸王包括多爾袞在內都不具備的優勢。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豪格似乎比多爾袞具有更加充足的理由成為皇位繼承人。他的支持者之多,已經成為多爾袞不得不顧忌的力量。  另外一個因素肯定也在兩大政治勢力的角逐中發揮著潛在的、重大的作用,皇太極生前自領的兩黃旗將士和多爾袞三兄弟所屬的兩白旗之間,關系可能不太和睦,甚至很不和睦。因此,兩黃旗的八位重臣特別不願意看到多爾袞繼位。史書記載說,兩黃旗八大臣的中堅人物、精兵護軍首領“圖爾格等人與白旗諸王素有釁隙”,遂調動三個牛錄的精兵,全副武裝“保護”住瞭宮門,致使形勢變得劍拔弩張。(《清世祖實錄》卷三十八,順治五年四月癸酉。)  這就是十四日凌晨,多爾袞離開三官廟時所看到的情形。  當情緒、情感性因素充分發酵、膨脹到爆炸的臨界點時,理智和理性的作用就必定微乎其微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瞭。這時,隻有那些真正偉大的人物,方才可能運用理性,化解危機。多爾袞一生之中吊詭之處甚多。但在此時,他的確表現出瞭這種品質。   應該由誰來繼位  兩年後,當多爾袞已經成為攝政王時,曾經對滿清親貴講述瞭當時的情形:  “昔日太宗死時,沒有確立繼承者,諸王、貝勒、大臣都寄希望於我,他們跪著請求我來繼位,我說:你們要是這樣說,我就要自刎,誓死不從,這才奉今天的皇上登上瞭皇位。”(《清世祖實錄》卷二十二,順治二年十二月癸卯。)  多爾袞在此所說的,可能大體是事實。幾年以後的順治九年,清算多爾袞時,那些擁戴他的人談到瞭當時的情景:多爾袞的哥哥英王阿濟格、弟弟豫王多鐸和一批王公貝勒、高級將領確曾跪在多爾袞面前,請求他當機立斷繼承大位。他們分析形勢,認為死心塌地擁戴皇子的就是兩黃旗那些人,而甚至在兩黃旗中,也有重臣擁戴多爾袞。因此,他們直截瞭當地告訴多爾袞,不必畏懼兩黃旗。(《清世祖實錄》卷六十三,順治九年三月癸巳。)分頁:2/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事實上,精明強幹的多爾袞不可能沒有註意到雙方的實力對比:兩白旗全部擁戴多爾袞,兩黃旗中,也有兩位重臣支持多爾袞。而豪格雖然號稱和碩貝勒,實際上真正屬於他的兵力卻隻有七個牛錄,尚不足半個旗,加上誓死擁戴皇子的八大臣,主力部隊仍然不到兩個整旗。(《清世祖實錄》卷四,順治元年四月戊午。)有兩紅旗擁戴的代善態度曖昧,很有可能是希望皇子繼承,被皇太極從莽古爾泰兄弟手中奪來的正藍旗情況不明,鑲藍旗的濟爾哈朗則一面表示支持皇子繼位,一面又說需要和多爾袞商量。  在這種實力分佈中,雙方可能都感受到瞭形格勢禁,都產生瞭投鼠忌器的心理。多爾袞若欲令智昏,強行繼位,勢必遭到激烈反彈。其後果無法預料。很有可能像我國歷史上那些迅猛崛起的遊牧漁獵部族國傢一樣,經過反復自相殘殺之後,飛快地煙消雲散在那廣闊無邊的山野大漠之中。  擁立年僅6歲順治  於是,八月十四日,皇太極死後五天,在大清帝國後繼皇帝的推舉會議上,出現瞭一個事先誰也沒有預料到的結局。應該說,上述情形是這個結局的重要原因,這個結局則是上述情形的邏輯後果——會議在今日沈陽故宮的崇政殿舉行,諸王大臣們列坐於大殿的東西兩門房。會議一開始,兩黃旗八大臣中的索尼與鰲拜便率先提出,應立皇子繼位。多爾袞厲聲叱責他們沒有資格先說話,勒令他們退出會場。   隨後,英王阿濟格與豫王多鐸提議多爾袞繼位,多爾袞沉吟不語,未置可否。多鐸即聲稱:“你若不願意,就立我為帝。我的名字是在太祖遺詔裡的。”  多爾袞迅即反駁道:“太祖遺詔裡也提到瞭肅親王豪格的名字,不止是你一個人。”這種情形表明,努爾哈赤死前,可能至少在口頭上確曾有過遺詔。多爾袞的厲害之處在於,他在反駁多鐸的同時,順便把豪格也排除出瞭候選人之列。  於是,多鐸提議:“既然我不行,那就立長,當立禮親王代善。”  代善表示:“睿親王多爾袞如果同意繼位,當然是國傢之福。既然他不願意,就應該立皇子。豪格是皇長子,應該立他。”代善也夠狠,仿佛不經意之間,便堵死瞭多爾袞的路。  豪格說:“我福小德薄,不配擔當大任。”然後,豪格離開瞭會場。  這時,兩黃旗擁戴皇子的大臣們佩劍上前,說:“我們這些人食於帝,衣於帝,皇帝對我們的養育之恩與天同大。若不立皇帝的兒子,我們寧願跟隨皇帝於地下。”  見此情形,代善說:“我是皇帝的大哥,我老啦,皇帝在時,我都不參與國傢大事,現在哪裡還能過問這麼大的事?”隨即起身離開瞭會場。阿濟格見多爾袞已經繼位無望,也跟在代善後面走掉瞭。  留在會場中的多鐸不再講話,一直在觀望中的濟爾哈朗更是一言不發。多爾袞則當機立斷地表態說:“你們說的有道理,我贊成由皇子繼位,現在,豪格既然沒有這個意思,就應該立皇九子福臨為帝。他年紀小,由我和鄭親王濟爾哈朗輔政,等他成年之後,我們即行歸政。”分頁:3/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多爾袞的提議,顯然滿足瞭多數人的意願,立即獲得通過。大傢按照慣例共同盟誓,內容大同小異,無非效忠皇帝,絕無異心雲雲。  這一段過程,在清代官方史書上失載,所以在《清實錄》、《清史稿》中均無從查考。有一位朝鮮人質寫的秘密報告留下瞭這次推舉會議的記載。這位人質是朝鮮國王的世子,他在滯留沈陽期間,頗受滿清王公貝勒們的禮遇,交遊十分廣泛,瞭解許多大清朝高層的秘辛,並不定期地撰寫“秘密狀啟”報告給本國政府。其作用類似我們今天密級很高的內參、情況簡報或間諜收集的情報。他曾經參加瞭皇太極的喪禮,上述事跡便保留在此人留下的《沈館錄》一書卷六“沈陽狀啟”中,應該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有一種說法,認定當時推舉福臨的人是濟爾哈朗,而不是多爾袞。不知此說從何而來,想必不是信口一說。  多爾袞出人意料地推舉出一個六歲的孩子繼承皇位,顯然與遊牧漁獵部族國傢政治權力傳承中的深層精神不符。因此,王公貝勒們盟誓之前,鎮國公艾度禮便表示“二王強迫我們盟誓,我心裡實在不服,不過是表面順從,主人年紀太小,我覺得很不爽”,“二王掌握權力,也不合我心意”。然後,在盟誓之前,先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焚告上天。(《清世祖實錄》卷五,順治元年五月癸未。)   另外兩個人也對這一結果感到不滿,開始出來活動,試圖推翻既成事實。這兩個人一個是代善的兒子碩托,一個是薩哈廉的兒子即代善的孫子阿達禮。他們二人在諸王公貝勒已經對天盟誓,但小皇帝福臨還沒有舉行儀式登基之時,動員大傢推翻成議,擁戴多爾袞。結果,誰也沒有想到的是,竟然是代善出面,告發自己的一子一孫違反誓約,最後,二人被毫不容情地處死。  不管出於什麼原因,是被逼無奈還是大義滅親,代善在付出慘痛代價的情況下,又一次發揮瞭安全閥與穩定器的作用,其凜然不可侵犯的警世作用應該是巨大的。  歷史上,在我國古代遊牧漁獵部族中,許多分裂、仇殺與消亡都是在此種情形之下發生的。後來的事實發展表明,在幾大政治勢力的形格勢禁之下,特別是在漢民族政治文化的深刻影響之下,多爾袞的做法可能是顧全大局、防止內亂發生的唯一有效途徑。此時,堅定擁護皇子繼位的兩黃旗八大臣中,有六人又一次來到三官廟聚會,他們發誓要“六人如同一體,輔佐幼主”。(《清史稿》列傳三十六,索尼。)福臨繼位後,他們中的幾位迅速向多爾袞靠攏,不再理睬豪格,令豪格極度鬱悶。此種情形再一次表明,此時的大清國,已經在精神層面上潛移默化地發生瞭深刻變化。分頁:4/4頁  上一頁234下一頁

少年弘歷怎樣為登上帝位做好準備的?乾隆哪年登基

  乾隆處亂不驚成為官方記載的一部分,後來成為他的一段傳奇。這個年輕人冷靜地盯著向其猛撲過來的憤怒的熊的故事,象征著乾隆擁有特殊的力量來統治國傢,他註定會面臨帝國內外同樣兇殘的敵人。  摘自《乾隆帝》【美】歐立德(MarkC.Elliott)  讓時光回到1735年。4月,喬治國王最喜歡的作曲傢喬治·弗雷德裡克·亨德爾(George Frideric Handel)創作的歌劇《阿爾西納》(Alcina)在倫敦的考文特花園(Covent Garden)首次公演。9月,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的第11個兒子約翰·克裡斯蒂安(Johann

朱溫登基儀式上為何被嫡親大哥罵!朱溫篡位之謎

  導讀:這名漢子指著朱溫的鼻子厲聲喝道:“朱三,你不過是碭山的一名百姓,一個無賴,你當什麼天子!大唐皇帝重用你為四鎮節度使,他有什麼辜負你的?而你要滅他 唐傢三百年社稷,你是在害國害人,也是在害我們傢族,總有一天,會被族滅,大禍將要臨頭,還喝什麼慶賀酒,真是豈有此理!”  唐天佑四年(公元907年)四月,朱溫(又名朱全忠)在裝模作樣上演瞭一幕大臣勸進、接受唐朝皇帝(哀帝)自願禪讓的鬧劇後,登上皇位,改元開平,建都汴梁,立國號梁,史稱後梁,稱他為後梁太祖。  朱溫的稱帝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改朝換代,從歷史的行進過程來看,是一個暫時停滯或者說倒退的重要拐點。  曾經以自己的輝煌照亮整個世界,在中國歷史上創造出燦爛文明讓後人引以為驕傲的大唐王朝,在步入晚年後,終於轟然倒下,葬送在一個無賴、暴徒的手中。  中原大地從此戰亂頻仍,生靈塗炭,中國歷史上形成瞭又一個黑暗、混亂的階段,所謂五代十國時期,災難的局面持續瞭將近半個世紀。  當月甲子日,剛剛建成的大梁皇宮金祥殿內,鼓樂齊鳴,朱溫的手下和一些唐朝故臣跟隨前導的儀衛魚貫進入殿內,按序班排列。   身穿袞龍黃袍,頭戴通天冕的朱溫在宦官和禁軍們的簇擁下,大搖大擺地走向皇帝寶座,早已在朝堂等候的文武百官黑壓壓一齊伏地,隨後冊禮使和押傳國寶使出班升殿奉寶讀冊,讀畢下殿,“帥百官舞蹈稱駕”,三跪九叩,山呼萬歲。  鐘鳴鼎食,美女如雲,進進出出羽葆、華蓋、旌旗、儀仗相隨,皇宮內外無論何人見瞭朱溫都要下跪,萬歲聲不絕於耳,朱溫的眼前一片金黃色的輝煌。普天之下,唯我獨尊,不知此時朱溫心中是什麼樣的感覺?  朱溫在即位後向天下發佈的文告中自稱,“王者受命於天,光宅四海,祗事上帝,寵綏下民。革故鼎新,諒歷數而先定,創業垂統,知圖籙以無差。神器所歸,祥符合應”。  這段話的意思是,他是“受命於天”的真命天子,如同太陽一樣光照四海,隻對上帝負責,天下各色人等都是他的臣民。他取唐而代之,是“革故鼎新”,老天定下的歷數,是“神器所歸,祥符合應”。  朱溫將自己的名字改為“晃”,其意為“日光顯契”,也就是陽光亮堂堂的意思,不過這個名字後世很少有人提起,為敘述方便起見,本文還是使用他的原來名字。  接下來,他要主宰天下,一統華夏,替天行事,行使上天賦予皇帝的所有權力。  然而,很多人並不這樣看。  朱溫當上皇帝,在後世的一些史學傢看來,完全是篡逆行為。相關閱讀推薦:梁太祖朱溫怕老婆之謎:朱溫為什麼會怕老婆?歷史上朱溫是怎麼當上皇帝的?梁太祖朱溫滅唐梁太祖朱溫是怎麼死的?強納兒媳死於兒子之手朱溫簡介 五代十國後梁開國皇帝梁太祖朱溫生平後梁太祖朱溫簡介 建立後梁,史上最流氓的皇帝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宋代史學傢歐陽修在他所著的《新五代史》中說:“嗚呼,天下之惡梁久矣!自後唐以來,皆以為偽也。”歐陽修在解釋他為何要為人們公認的偽梁一朝和篡國者朱溫寫史作傳時這樣說,“夫欲著其罪於後世,在乎不沒其實。其實嘗為君矣,書其為君。其實篡也,書其篡。各傳其實,而使後世信之”。  歐陽修的意思是朱溫當過皇帝,不錯,這個皇帝的位子是貨真價實的,但他這個皇位是篡奪而來的,為這個人寫史,就是要把他篡奪皇位的罪行如實地記載下來,“不沒其實”,讓後人明明白白地知道這段史實。  明末史學傢王夫之認為,“朱溫起於群盜,兇狡如蛇虺,無尺寸之功於唐,而奪其三百年磐石之社稷”。  “朱溫可代唐,則侯景可代梁、李全可代宋也;沙陀三族可代中華之主,則劉聰、石虎可代晉也。”(《讀通鑒論》)  侯景、李全、劉聰、石虎是什麼人?這是幾個歷朝公認的奸臣孽子,這些人或興兵作亂,或圖謀篡逆,或叛國通敵,給國傢和百姓造成瞭深重慘烈的災難。王夫之將朱溫看作盜賊,和侯景、李全、劉聰、石虎這些人是一路貨色,顯示出他對朱溫深深的惡感和蔑視。   不用說後世的史學傢,與朱溫同時代的一些人,對朱溫也是大不以為然,朱溫建立後梁後,朝野中對他真心擁戴的人並不多,一些唐朝故臣迫於他的淫威,為自身安全計,不得不應付敷衍。  京城之外的不少藩鎮擁兵自重,對他不予理睬或幹脆對抗自立為國,隻有一些實力較弱的節度使進表稱賀,朱溫的後梁實際控制的地盤有限。  不僅外人這樣看,連朱溫的一些親信大臣甚至傢人也對朱溫居然會當上皇帝感到不可理解。  禪讓和登基的儀式結束後,朱溫在皇宮東殿元德殿(又名玄德殿)擺開朝宴,大宴文武百官。  在朝宴上,朱溫還不忘端著皇帝架子,對著一些親信大臣假惺惺客套幾句,他舉起酒杯說道:“朕輔政未久,此皆諸公推戴之力。”  朱溫的這番話,也可以說是對大臣們的試探,觀察一下這些人對自己的態度。不料宴會上氣氛十分冷清,朱溫登基很多人沉默不語,宰相張文蔚等大臣像做瞭虧心事,低著頭,一聲不吭。史書記載,“(張)文蔚等慚懼,俯伏不能對”。(《舊五代史》)  朱溫大為掃興,臉當場就拉瞭下來,幾個馬屁精連忙站起來呼應說,“陛下的功德巍巍,當上皇帝完全是順應瞭天意民心”。  張文蔚這個人,史書上稱其“以文行知名”,會寫一手漂亮的文章。他在唐昭宗時官居翰林學士承旨,為皇帝起草詔書文告。“是時,天子微弱,制度已隳,文蔚居翰林,制詔四方,獨守大體。”唐昭宗時期,政局混亂,藩鎮、宦官和朝臣爭權奪利,朝廷制度被扔在一邊,隻有張文蔚等少數幾個大臣還是認認真真,把它當做一回事。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昭宗後來任用他為宰相(中書侍郎、平章事),但其性格庸懦,膽子比較小,遇事不出頭。在朱溫眼裡,此人不會成為自己篡唐的障礙,朱溫殺害昭宗後不久,又逼迫繼位的哀帝退位,哀帝無奈,派兩位宰相“(張)文蔚與楊涉等總率百僚,奉禪位詔至大梁”。  朱溫當上皇帝後,因為朝廷禮儀不全,所以仍然任命張文蔚為宰相,由張文蔚裁定各項制度。這次朝宴上,朱溫原本以為,張文蔚作為總領百官的宰相,會接過自己的話,帶頭說上幾句歌功頌德或者感恩戴德的奉承話,誰知張文蔚不接這個茬,不僅不接,臉上還露出“慚懼”之色。  張文蔚的舉動,用現在的話來說是不識相,江浙一帶的人說“不接翎子”。  朱溫心中騰地竄起怒火,張文蔚啊張文蔚,你小子,給臉不要,我待你不薄,你卻不識抬舉。你慚懼我朱溫不配當皇帝?不情願在我手下當這個宰相?  幾個月後,張文蔚突然死去。  張文蔚的死因是否和朱溫有關?正史上沒有明確記載,《舊五代史》上僅僅記載瞭四個字,“暴卒於位”。  從字面上來理解,這就是說張文蔚是在他自己和他周圍的人沒有一點思想準備的情況下猝死的,換句話說張文蔚在猝死之前身體狀況還是不錯的,而且臨死之前還在處理公務,是倒在瞭自己的宰相崗位上。  他的死是自殺?還是他殺?是服毒而亡?還是利器所致?是心臟病突然發作,或是腦溢血中風?死前是否有醫官對他救治?史書上均無記載。  元德殿的朝宴以冷冷清清的結局收場後,接下來朱溫又在後宮舉辦私宴。  赴私宴者都是朱溫傢族成員,這些人托朱溫的福驟然成瞭新貴。朱溫沒瞭顧忌,吩咐眾人酣飲,他自己也喝得醉醺醺的,令宦官拿出五色骰子,捋起袖子,與族人戲起賭來,一邊賭,一邊還大喝小吆,粗口不絕,露出瞭痞子流氓的本色。

揭秘: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前十年都幹瞭什麼事情?

  導讀:唐太宗李世民是歷史上不多見的明君,他在協助父親李淵起兵建立唐王朝的過程中起瞭至為關鍵的作用。正是他,力促李淵起兵推翻隋政權。起兵後,又是他,力促李淵進軍關中,奪取這塊戰略要地。又是他,十八歲成為唐軍統帥,殺敵無數,敵血噴滿瞭袖筒,終於削平各地山頭。  李世民功勞這麼大,李淵偏偏高興不起來。原因很簡單,李世民功勞這麼大,往哪裡擺?總不能讓他當副皇帝吧。不讓他當副皇帝,李世民會高興嗎?他要一不高興可就麻煩瞭,他太會打仗瞭,誰打得過他。再說唐軍猛將和精銳部隊也都是李世民帶出來的。關鍵時刻,他們聽誰的,那不是明擺著嘛。無奈,李淵采取瞭抬高李建成和元吉的辦法,揚成抑民。可是這兩個人也不簡單,李建成總想著搶班奪權。好瞭,機會來瞭,李淵去仁智宮避暑,李建成發動政變。李淵得知後,召李建成來仁智宮。李淵本想殺掉他,但想到還有李世民在,便放李建成一馬。仁智宮事件發生後,李淵既後怕,又傷心。  後怕的是倘若李建成的政變成功,李淵恐怕早已身首異處。李建成政變如果成功的話,他會怎麼處置李淵呢?辦法不外乎是三條,殺、軟禁、尊為太上皇。當然,最好的辦法是尊為太上皇,這樣辦好聽些,好看些,免去瞭弒父的罪名。但這樣做要有一個先決條件,那就是不會再有勢力利用李淵為號召,威脅到李建成的統治。當時有沒有這樣的條件呢?沒有。不要說元吉瞭,李世民首先不幹,他一定會打出“尊淵攘成”的口號,組織軍隊勤王。李世民一旦振臂高呼,唐軍一定會風起雲湧。為什麼?因為軍隊是一路跟著李世民打進關中的,又跟著李世民東征西討。是李世民一手締造瞭這支軍隊,那些著名的將軍尉遲敬德、秦叔寶、程知節等人有哪個不是李世民提拔起來的。李建成能對付得瞭李世民嗎?對付不瞭。他惟一能做的就是殺掉李淵。人都沒有瞭,你還勤什麼王。殺掉李淵還可以使建成偽造遺詔,用來攻擊李世民。反正人死瞭,有誰去驗證遺詔的真偽呢。   李淵是個政治傢,他不會看不到這些,他有理由後怕。李淵也應該是很傷心。他早就知道,論人品,論才能,論戰功,都應該是李世民當太子。但是,這個李世民太厲害瞭,李淵又有點怕他。李世民當瞭太子,就會老老實實地一直呆在東宮,等老爸遠行瞭再去接班嗎?李淵身子骨還好。史料上沒有關於李淵身子骨“還好”的資料,但史書上不厭其煩地記載瞭李淵“有疾”的各種風流韻事,由此可見,李淵的身子骨還好。天哪,老爸的身體這麼好,李世民什麼時候才能接班呢。他要是等得不耐煩瞭,也玩一把仁智宮的把戲怎麼辦。所以李淵的辦法是讓能幹的二兒子李世民帶軍隊打仗,讓那麼不太能幹的大兒子李建成當著太子,牽制著李世民,李淵就可以就中調控,穩坐皇帝的寶座瞭。相關閱讀推薦:李世民為何不愛武則天?解密唐太宗喜歡的三類女人秘聞:媚得勾魂的武則天為何得不到李世民寵愛?揭秘:歷史上與“唐僧”結拜的君王是李世民嗎?李世民為什麼向突厥稱臣納貢12年?突厥與大唐興衰揭秘:凌煙閣24功臣中為何隻有1/3是李世民嫡系?還原真實的唐高宗李治:文治武功不遜於李世民!分頁:1/9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李淵想不到的是,這個李建成也不是省油的燈,居然發動起瞭政變,辜負瞭李淵的一片苦心。所幸的是,這次政變時,李淵和李世民、元吉都在外面,李建成的圖謀未能實現。如何穩定時局,李淵又想起瞭李世民。他把李世民找來,鄭重地囑咐他:“你趕快回長安去,一到那裡,我就宣佈立你為太子。我不能學隋文帝去誅殺自己的兒子,我封建成為蜀王,蜀國的軍隊很脆弱,不會對你造成威脅。以後如果他能聽你的命令,你就讓他呆在那裡。如果他不聽你的命令,你收拾他也容易。”  李世民按照李淵的旨意,當夜起身回長安。李淵雖然沒有下令殺建成,但他那裡已是人心大變,冷冷清清。兒子要發動兵變殺你,你還要保留他,讓他當蜀王,李淵為什麼那麼做,難道他這次是真心要讓李世民當太子瞭嗎?未必。李淵是個政治傢,不會輕而改變“揚成抑民”的策略。事實上也正是這樣,李世民一走,李淵便改瞭主意。仁壽宮事變時,李淵恨透瞭建成,但不殺他,也不關他,當面又一次許諾立李世民為太子,但很快又變瞭卦。就在李世民前往長安城的時候,他趕緊打發李建成速返京城,以太子的身份繼續具體管理朝政。  李淵第三次騙瞭李世民。李淵為什麼這麼做,史書上記載是因為他又聽信瞭妃嬪們為建成所作的辯解,其實事情哪裡有這麼簡單。李淵是個政治傢,而且是個傑出的政治傢,妃嬪在他眼裡隻是一些玩具,他怎麼會為她們的一些話而自毀長城,這裡起關鍵作用的還是他的那套“揚成抑民”的政治謀略。隻看他不殺不關李建成,就可以明白,李淵留著李建成有用。幹什麼用?牽制李世民。   李世民又一次被騙,心裡作何感想,我們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對李淵徹底失望瞭。事實上也正是如此。仁智宮事件平息以後,幹壞事的李建成大得李淵的賞識,而救瞭李淵的命的二兒子李世民卻動不動就被李淵痛罵一頓。李淵是個大英雄,英雄自有大豪情,聲色犬馬樣樣行。從仁智宮回來休息瞭幾個月,李淵又率大隊人馬到長安城南郊打獵。這次李淵學乖瞭,把建成、世民、元吉三個兒子都帶上,免得仁壽宮事件重演。在獵場上,李淵命令三個兒子進行一場馳射比賽。李淵此舉看似平常,其實暗藏玄機。他明知道三個兒子不和,猶如三個炸藥包,但卻給他們每個人一個火把。隻要有一個炸藥包被點著,後果不堪設想。分頁:2/9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建成有一匹從邊地弄來的馬。此馬健壯高大,但喜歡把主人從馬上摔下來。建成把此馬牽到李世民跟前說:“這匹馬身高體長,幾丈寬的溝,它一躍而過。二弟向來精於騎術,你騎騎看怎麼樣。”建成和自己不和,數次想加害於自己,李世民對此應該是心知肚明。今天,李建成給瞭自己這樣一匹大馬,此馬的本性怎樣,李世民概無所知,但他欣然接受瞭建成的建議。也許,李世民在眾目睽睽之下,不好打退堂鼓。也許,李世民想在父皇和眾兄弟面前露一手。也許,李世民東征西殺,什麼樣的馬都騎過,根本不在乎建成的挑釁。總而言之,李世民騎上瞭這匹烈馬,開始逐鹿。  此馬果然不善。李世民剛跳上馬背,這匹烈馬就又跳又咬,想把李世民摔下來。李世民十年征戰,什麼樣的馬沒有騎過。他穩穩地坐在馬鞍上,牢牢地控制著烈馬。此馬見這幾著都失靈,突然趴下向一側倒去。這一著很厲害,馬背上的騎手如果不能及時跳開,就會被這個幾百斤的龐然大物壓傷甚至壓死。李世民是什麼人,他早就知道烈馬會有這一著。當烈馬突然趴下時,他閃電般地跳離瞭馬背。烈馬自以為得計,站瞭起來,世民飛身上馬。此馬又突然趴下,向一側倒去,李世民又及時跳開。如此者三,烈馬技窮,隻好聽從李世民的指揮瞭。  李世民馴服瞭烈馬,笑著對自己的親信、猛將宇文士及說:“彼欲以此見殺,死生有命,庸何傷乎!”如果把這句話翻譯過來,意思是“他想用這個辦法來殺我是徒勞的。一個人的生死是由老天掌握的。老天不讓我死,你又能把我怎麼樣”。李世民的這番話意味深長。表面看來,這是再平常不過的話瞭,但仔細一分析,李世民面對危機的種種想法都在這句話裡表露出來瞭。首先,“彼欲以此見殺”的 “彼”指誰?也許是指這匹烈馬,也許是指李建成,也許是指烈馬和李建成。烈馬無過,它不過是個殺人工具,拿起這件殺人工具的人才是真正的兇手。由此看來,這個“彼”是建成無疑。這個“彼”還可能包含李淵。李建成是殺不瞭李世民的,他的那些小動作奈何不瞭李世民,但李淵卻可以輕而易舉地殺死李世民,隻要他下個命令就可以辦到。   但李世民自信“庸何傷乎”!老天爺是不會讓我死的。但他和李建成二人中總得有一個人先死,然後大位才有所歸。李世民當然不願死,那麼李建成就得死。也許,李世民過去有過自己登基後善待兄弟的想法,甚至可能還考慮過具體的優待政策。但仁壽宮事件中李淵的態度的反復,使他徹底打消瞭和平繼位的幻想。他應是清醒地認識到,李建成如果登上瞭皇帝的寶座,你李世民想當個“獨釣寒江雪”的平民百姓都辦不到,那時,等待著自己的隻有刑場。李世民當然不願走向刑場。那麼,他必須讓“彼”走向刑場。宮門喋血的大計至少在這個時候已存在李世民腦海中瞭。分頁:3/9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我們再把話題拉回來。這個“彼”尤其不善,早就派瞭奸細竊聽李世民的言論。他們聽到李世民“彼欲以此見殺”這句話後,立即把這句話歪曲成是“秦王自言,我有天命,方為天下主,豈有浪死!”建成編瞭這個謊言,教李淵的妃嬪去告禦狀。李淵聽說李世民自己封自己為“天下主”,勃然大怒,把建成、元吉召來弄成個三堂會審的架勢,然後才召李世民來。未等李世民開口,李淵就破口大罵:“天子是受天命才能成為天子,並不是你用小聰明就可以弄到手的,你怎麼這麼急著想當皇帝啊!”李淵大罵李世民,但他並沒有叫人把李世民拉出去斬首,也沒有叫人把他下到“天牢”。李世民倒是自己請求李淵把他扭送司法機關審驗。李淵不理李世民的請求,隻是大罵不止。李淵的態度耐人尋味。“上怒不解”,看起來事情很嚴重,其實是給李世民一個警告,實際上並不想把李世民怎麼樣。仁壽宮事件後,李建成受到瞭很大的打擊,李世民得分,權力的天平開始向李世民傾斜。李淵乃利用這個機會殺殺李世民的威風,使權力的天平繼續保持平衡。  但事情總得有個結尾啊。恰好這時,“有司奏報突厥入寇”。老天,突厥這個老冤傢又來瞭!唐初的邊患中,力量最強大的對手是突厥。隻要翻開史書,就可以看到,唐朝初期,突厥南下侵擾地方的記載很多。仁智宮事件後,李淵剛剛回到長安,突厥就大舉南下。李淵一度想放棄長安,遷都商洛地區,幸被李世民勸止。現在,突厥又來瞭。李淵立即收起皇帝的架子,滿臉的怒容一掃而空,“多雲轉晴”,微笑地給李世民戴上發冠,請他站起來,商量抵抗突厥的大計。要打仗瞭,還得請李世民出馬。  以往,遇有重大戰事,李淵就直接派李世民帶兵出征。建成是太子,不能去。元吉是個廢物,去瞭隻會壞事。但這次不一樣,李淵派李世民和元吉一起領兵前去。意思是很明白的,讓李世民打仗,讓元吉監視李世民,防止李世民帶軍隊走瞭,又突然殺回長安奪皇位。元吉果然無用,他看見突厥騎兵像黑雲一樣的陣勢時,就嚇得尿瞭褲子。李世民提議單騎出陣,元吉當即拒絕。李世民率幾百個騎兵出陣,軟硬兼施,充分利用突厥內部的矛盾,不戰而使突厥撤兵,顯示瞭天大的勇氣和過人的膽識。過瞭不久,突厥數萬騎兵又南下侵擾。由於上次李世民談笑退突厥,李淵很滿意,推心置腹地和李世民談瞭皇位繼承問題。這次突厥又來侵擾,建成推薦元吉帶兵出征,李淵同意瞭。誰知,元吉這次出兵,軍鋒並未真正指向突厥,而是指向瞭李世民。元吉挾軍權之重,直接向李世民開刀瞭。如果以前的暗裡爭鬥是太極拳的話,現在一切遮羞佈都丟掉瞭,太極拳變成瞭刀光劍影的刀術瞭。   對於突然襲來的暴風驟雨,李世民早有準備。李世民是一個很重感情的人,也是一個很仁慈的人。和許多登基後濫殺功臣的帝王不一樣,李世民當瞭皇帝後的一個仁政是不殺功臣,不但不殺,還照樣信賴倚重。魏征本是王世充的謀臣,王世充失敗後他跟瞭李建成,多次督促李建成殺瞭李世民,但李建成沒有這個膽量與本事。玄武門事件後,李世民沒有殺魏征,反而重用他。魏征在貞觀年間,以敢於勸諫著稱。他去世後,李世民痛哭一場,把魏征的《

中國那些十八歲以前就登基的皇帝?古代小皇帝盤點

  中國那些皇帝十八歲以前就登基?  十八歲對於現代人來說,才剛剛成年,剛剛能夠支配自己的行為,剛剛能夠在法律范圍內自由行事。對於現代人來說,未滿十八歲人是實實在在的不懂事的孩子。可是,在中國古代,有很多皇帝登基時候都不滿十八歲。而這些皇帝中卻不乏聖主明君。漢武大帝劉徹十六歲即位,康熙皇帝八歲即位,他們都是開創一代盛世的聖主明君。從統計情況來看,不滿十八歲即位的皇帝中東漢最多,且平均年齡最下。殤帝劉隆不滿一歲就當皇帝,不滿一年就死瞭。其次是明朝,明傳十六帝,十八歲前即位的六位。英宗朱祁鎮九歲即位,年齡夠小,但是在位23年,也算是比較長的瞭。  翻閱瞭《中國歷代帝王世系年表》,對十八歲以前(包括十八歲)登基的皇帝作瞭一個統計,帝王名字及即位相關情況都列在下表。(從西漢開始,到清朝終止。亂世分裂期不計入內。) 朝代帝王在位年限即位年齡在位時間西漢共傳十一帝,十八歲前即為的共有六位。惠帝劉盈BC195—BC188十三(一說十六)8武帝劉徹BC141—BC87十六28召帝劉弗陵BC87—BC74八14宣帝劉詢BC74—BC49十八26平帝BC1–5九6孺子劉嬰5——8一4東漢共傳十三帝,十八歲前即為的共有十一位章帝75——88十八14和帝劉肇88——105十18殤帝劉隆105——106一1安帝劉祜106——125十三20順帝劉保125——144十一20沖帝劉炳144——145二1質帝145——146八2桓帝劉志146——167十五22靈帝劉宏168——189十三22少帝劉辯189——189十五1獻帝劉協189——22, 0九32西晉四帝,十八歲前即位的一位愍帝司馬鄴316——313十四4東晉共傳十一帝,十八歲前即為的有四位顯帝司馬衍325——342五18穆帝司馬聃344——361二18孝武帝司馬曜372——396十一25安帝司馬德宗396——418十五23隋傳三帝,十八歲前即位的一位恭帝楊侑617——618十三2唐傳二十帝十八歲前即為的共三位敬宗李湛824——826十六3懿宗873——888十二16哀帝李柷904——907十三4北宋九帝,十八歲前即位的三位仁宗趙禎1022——1063十三42哲宗趙煦1085——1100九16南宋傳三帝,十八歲前即位的共三位恭帝趙顯1274——1276四3端宗趙罡1276——1278九3衛王趙丙1278——1279八1遼傳九帝,十八歲前即位的兩位聖宗耶律隆緒982——1031十二50興宗耶律宗真1031——1055十六25金傳九帝熙宗完顏1135——1149十七15西夏傳十帝,十八歲前即位的五位。毅宗李諒祚1049——1067三19惠宗李秉常1067——1086八20崇宗李乾順1086——1139四54仁宗李仁孝1140——1193十七54桓宗李純祐1193——1206十七14元傳十一帝,十八歲以前即位的共三位天順帝阿速吉八1328——1328九1寧宗懿璘質班1332——1332七1惠宗妥懽帖睦爾1333——1368十四36明傳十六帝。十八歲前即位的六位。英宗朱祁鎮1435——14491457——1464九23憲宗朱見深1464——1487十八24孝宗朱祐堂1487——1505十八19武宗朱厚熜1521——1566十五46神宗朱由校1620——1627十六8思宗朱由檢1627——1644十八18清傳十帝,十八歲前即位的共五位。世祖福臨1643——1661六19聖祖玄燁1661——1722八62宗載淳1861——1875六14文宗載湉1875——1908五34宣宗溥儀1908——1911三7 相關閱讀推薦:揭秘皇帝們小時候心愛的玩具:小皇帝們都玩什麼誰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膽小皇帝?被噩夢嚇死皇帝短命 皇後多長命:兩百年東漢為何多幼帝元寧宗懿璘質班簡介 7歲小皇帝當瞭43天皇帝漢質帝劉纘簡介 在位時間不到1年被毒死的幼帝

中國那些十八歲以前就登基的皇帝?古代小皇帝盤點

  中國那些皇帝十八歲以前就登基?  十八歲對於現代人來說,才剛剛成年,剛剛能夠支配自己的行為,剛剛能夠在法律范圍內自由行事。對於現代人來說,未滿十八歲人是實實在在的不懂事的孩子。可是,在中國古代,有很多皇帝登基時候都不滿十八歲。而這些皇帝中卻不乏聖主明君。漢武大帝劉徹十六歲即位,康熙皇帝八歲即位,他們都是開創一代盛世的聖主明君。從統計情況來看,不滿十八歲即位的皇帝中東漢最多,且平均年齡最下。殤帝劉隆不滿一歲就當皇帝,不滿一年就死瞭。其次是明朝,明傳十六帝,十八歲前即位的六位。英宗朱祁鎮九歲即位,年齡夠小,但是在位23年,也算是比較長的瞭。  翻閱瞭《中國歷代帝王世系年表》,對十八歲以前(包括十八歲)登基的皇帝作瞭一個統計,帝王名字及即位相關情況都列在下表。(從西漢開始,到清朝終止。亂世分裂期不計入內。) 朝代帝王在位年限即位年齡在位時間西漢共傳十一帝,十八歲前即為的共有六位。惠帝劉盈BC195—BC188十三(一說十六)8武帝劉徹BC141—BC87十六28召帝劉弗陵BC87—BC74八14宣帝劉詢BC74—BC49十八26平帝BC1–5九6孺子劉嬰5——8一4東漢共傳十三帝,十八歲前即為的共有十一位章帝75——88十八14和帝劉肇88——105十18殤帝劉隆105——106一1安帝劉祜106——125十三20順帝劉保125——144十一20沖帝劉炳144——145二1質帝145——146八2桓帝劉志146——167十五22靈帝劉宏168——189十三22少帝劉辯189——189十五1獻帝劉協189——22, 0九32西晉四帝,十八歲前即位的一位愍帝司馬鄴316——313十四4東晉共傳十一帝,十八歲前即為的有四位顯帝司馬衍325——342五18穆帝司馬聃344——361二18孝武帝司馬曜372——396十一25安帝司馬德宗396——418十五23隋傳三帝,十八歲前即位的一位恭帝楊侑617——618十三2唐傳二十帝十八歲前即為的共三位敬宗李湛824——826十六3懿宗873——888十二16哀帝李柷904——907十三4北宋九帝,十八歲前即位的三位仁宗趙禎1022——1063十三42哲宗趙煦1085——1100九16南宋傳三帝,十八歲前即位的共三位恭帝趙顯1274——1276四3端宗趙罡1276——1278九3衛王趙丙1278——1279八1遼傳九帝,十八歲前即位的兩位聖宗耶律隆緒982——1031十二50興宗耶律宗真1031——1055十六25金傳九帝熙宗完顏1135——1149十七15西夏傳十帝,十八歲前即位的五位。毅宗李諒祚1049——1067三19惠宗李秉常1067——1086八20崇宗李乾順1086——1139四54仁宗李仁孝1140——1193十七54桓宗李純祐1193——1206十七14元傳十一帝,十八歲以前即位的共三位天順帝阿速吉八1328——1328九1寧宗懿璘質班1332——1332七1惠宗妥懽帖睦爾1333——1368十四36明傳十六帝。十八歲前即位的六位。英宗朱祁鎮1435——14491457——1464九23憲宗朱見深1464——1487十八24孝宗朱祐堂1487——1505十八19武宗朱厚熜1521——1566十五46神宗朱由校1620——1627十六8思宗朱由檢1627——1644十八18清傳十帝,十八歲前即位的共五位。世祖福臨1643——1661六19聖祖玄燁1661——1722八62宗載淳1861——1875六14文宗載湉1875——1908五34宣宗溥儀1908——1911三7 相關閱讀推薦:揭秘皇帝們小時候心愛的玩具:小皇帝們都玩什麼誰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膽小皇帝?被噩夢嚇死皇帝短命 皇後多長命:兩百年東漢為何多幼帝元寧宗懿璘質班簡介 7歲小皇帝當瞭43天皇帝漢質帝劉纘簡介 在位時間不到1年被毒死的幼帝

秦始皇登基是哪一年 秦始皇的一生

  秦始皇(前259—前210),嬴姓,名政,秦莊襄王之子,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傢、軍事傢、統帥。 中國統一的秦王朝的開國皇帝。嬴政,13歲即王位,39歲稱帝。戰國末年,秦國實力最強,已具備統一東方六國的條件。秦王政初即位時,國政為相國呂不韋所把持。公元前238年,他親理國事,免除呂不韋的相職,並任用尉繚、李斯等人。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魏、楚、燕、趙、齊六國,終於建立瞭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傢–秦朝。 秦王政創立瞭“皇帝”的尊號,自稱始皇帝,宣佈子孫稱二世、三世,以至萬世,代代承襲。隨後,他在全國范圍內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在皇帝的直接控制下,建立自中央直至郡縣的一整套官僚機構。以秦國原有的法律令為基礎,吸收六國法律的某些條文,制定和頒行統一的法律。將原六國貴族豪富遷至關中、巴蜀,以防止他們的分裂復辟活動。  又明令禁止民間收藏武器,銷毀沒收得來的武器,鑄造12個金人。 在經濟上推行重農抑商政策,扶植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發展。始皇三十一年(前216)下令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農隻要向政府申報土地數額,交納賦稅,其土地所有權就得到政府的承認和保護,並以商鞅所制定的度量衡為標準統一全國的度量衡制度。統一全國幣制。為發展全國水陸交通,又實行“車同軌”,修建由咸陽通向燕齊和吳楚地區的馳道,以及由咸陽經雲陽(今陜西淳化西北)直達九原(今內蒙古包頭西)的直道;在西南地區修築瞭“五尺道”,開鑿溝通湘江和漓江的靈渠。 在文化思想方面,以秦國通行的文字為基礎制定小篆,頒行全國。並利用戰國陰陽傢的五德終始說,以秦得水德,水色黑,終數六,因而規定衣服旄旌節旗皆尚黑,符傳、法冠、輿乘等制度都以六為數。水主陰,陰代表刑殺,於是以此為依據加重嚴刑酷法的實施。始皇三十四年,下令銷毀民間所藏《詩》、《書》、百傢語,禁止私學。隨後因求仙藥的侯生、盧生逃亡,牽連儒生、方士四百餘人,而將其全部坑殺於咸陽。 秦始皇即位後,派蒙恬率兵出擊匈奴,還把戰國時秦、趙、燕三國北邊的長城連結起來,修築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遼東的萬裡長城。在征服百越地區後,設置桂林、象郡、南海等郡。始皇末年,秦郡數由統一之初的36郡增至40餘郡,其版圖“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為塞,並陰山至遼東”。

巾幗大將軍大結局劇情 華若蘭假死楊廣登基為皇

  巾幗大將軍分集劇情介紹:第40集劇情  趙宇來找楊俊,當場將一把寶劍遞到楊俊手中,隨後透露要與楊俊決鬥,楊俊聞言認為趙宇是在胡鬧,哭笑不得之下隨手將寶劍擲於地上,趙宇眼見楊俊要離去,當場指出自己之所以與楊俊決鬥,是為瞭不想讓華若蘭成為楊俊的小妾,在趙宇的激將之下,楊俊轉過身子拾起寶劍開始決鬥。  趙宇雖然知道楊俊武藝瞭得,依然手持長劍向楊俊襲來,楊俊輕描淡寫往旁邊一閃,趙宇撲瞭個空險些跌倒在地上,一招落空並未讓他喪失信心,接著繼續向楊俊攻擊,楊俊不想傷害趙宇,第二招的時候依然隻躲不攻,待到第三招,趙宇已然發怒,閉著眼睛揮劍向楊俊砍來,不料楊俊第三招不打算避讓,站在原地一動不動,趙宇睜開眼睛的時候,赫然發現手中長劍架在瞭楊俊的脖子上。  頓時間,趙宇有瞭一種被侮辱的感覺,沖著楊俊大喊大叫,楊俊雖然脖子被寶劍割傷,依然鎮靜自若的指出自己不想與趙宇發生沖突。  宇文全因為大哥之死,遷怒於華若蘭,一次深夜潛入至華若蘭住處,站在院落內沖著華若蘭的房間射出一箭,正好射中屋中的華若蘭,此時許多士兵聞聲而來,當場斬殺瞭宇文全,趙宇沖進屋中之時,發現華若蘭胸口上插著一隻利箭,已經昏迷不醒。  隔天,楊俊領著珠兒來見母後和父親,珠兒雖然身為揉冉人,但對隋朝毫無敵意,主動願意來隋朝與楊俊結親,獨孤氏欣喜地看著珠兒,最後叮囑珠兒一定要好好照顧楊俊。  話剛說完一名內侍忽然神色慌張闖瞭進來,一見太後等人當場透露華若蘭被人暗殺在府中,楊俊聞言大驚,隨後不顧一切向華府奔去,待他離去,獨孤氏與楊堅對視一眼,心中竊喜不已,實際上二人都有除掉華若蘭的打算,隻是沒有料到竟然有人先行一步動手。  事後華傢舉行瞭喪事,獨孤氏為瞭探明華若蘭是否真的死去,親自來到華傢佯裝探喪,此時華傢人面色黯然的站在廳堂中,華玉荷早已失去理智,雖然傢中死人,卻是一副笑容滿面的模樣,獨孤氏來到廳堂的棺材旁邊發現沒有什麼問題,最後離開瞭華傢。  實際上這是趙宇與楊俊合夥演的假戲,趙宇趁著華若蘭被宇文全射殺的時候,將一粒假死藥服入華若蘭口中,隨後華若蘭便昏迷過去,實際上僅是假死而去,待獨孤氏離去,華傢舉火燒焚廳堂,最後打開棺材抱住瞭華若蘭。  華若蘭一死,楊俊無心管理隋朝,楊廣順其自然成為瞭隋朝新一代的皇帝,數月後,楊俊離開隋朝與珠兒在草原上生活,華若蘭則與傢人幸福生活在一起。相關閱讀推薦:楊廣弒父真相 隋煬帝楊廣“弒父奪位”野史亂談隋煬帝怎麼死的?暴君楊廣是被禁衛軍勒死的?楊廣的女兒如意郡主簡介 隋煬帝楊廣有幾個女兒?隋文帝的兒子楊俊簡介 歷史上隋朝楊俊怎麼死的?

宋太宗登基之謎 宋太宗趙光義怎麼當上皇帝的?

  宋太宗趙光義怎麼當上皇帝的?宋太宗趙光義,北宋第二代皇帝,宋太祖趙匡胤的弟弟,宋太祖死後,並未由其子繼位,我們會考慮這樣一個問題,趙光義是怎樣當上皇帝的?接下裡為您揭秘宋太宗的繼位之謎。  趙光義本名趙匡義,後因避其兄宋太祖諱改名趙光義,在其兄弟中,除去早夭者,他排行居中,比太祖小12歲,比秦王趙廷美大8歲。按照封建王朝的嫡長子繼承制度,趙光義根本是與大宋皇位無緣的,但最後卻是他繼承瞭他哥哥的遺產。那麼趙光義是怎樣當上皇帝的呢?  976年十月十九日的一晚,年僅50歲的宋太祖趙匡胤忽然駕崩,二十一日,晉王趙匡義即位,這就是太宗。太祖英年而逝,太宗繼位又不合情理,於是引出一段千古之謎。十九日夜,大雪飛揚,太祖命人召時任開封府尹的晉王光義入宮。光義入宮後,太祖屏退左右,與光義酌酒對飲,商議國傢大事。室外的宮女和宦官在燭影搖晃中,遠遠地看到光義時而離席,擺手後退,似在躲避和謝絕什麼,又見太祖手持玉斧戳地,“嚓嚓”斧聲清晰可聞。與此同時,這些宮女和宦官還聽到太祖大聲喊:“好為之,好為之。”兩人飲酒至深夜,光義便告辭出來,太祖解衣就寢。  然而,到瞭凌晨,太祖就駕崩瞭。得知太祖去世,宋皇後立即命宦官王繼恩去召皇子德芳入宮。然而,王繼恩卻去開封府請光義,而光義也早已安排精於醫術的心腹程德玄在開封府門外等候。程德玄宣稱前夜二鼓時分,有人喚他出來,說是晉王召見,然他出門一看並無人,因擔心晉王有病,便前來探視。二人叩門入府去見光義,光義得知召見,卻滿臉訝異,猶豫不肯前往,還說他應當與傢人商議一下。王繼恩催促說:“時間久瞭,恐怕被別人搶先瞭。”三人便冒著風雪趕往宮中。到皇宮殿外時,王繼恩請光義在外稍候,自己去通報,程德玄卻主張直接進去,不用等候,便與光義闖入殿內。   宋皇後得知王繼恩回來,便問:“德芳來瞭嗎?”王繼恩卻說:“晉王到瞭。”宋皇後一見光義,滿臉愕然,但她位主中宮,亦曉政事,心知不妙,便哭喊道:“我們母子性命都托付於官傢瞭。”官傢是對皇帝的稱呼,她這樣喊匡義,就是承認匡義做皇帝瞭,趙匡義也傷心流淚說:“共保富貴,不用擔心。”於是,趙匡義便登極為帝。太祖之死,蹊蹺離奇,但太宗搶在德芳之前登基卻是事實,太宗的繼位也就留下瞭許多令人不解的疑團,因此,歷來便有太宗毒死太祖之說。太祖本人身體健康,從他生病到死亡,隻有短短兩三天,可知太祖是猝死的,而光義似乎知道太祖的死期,不然他不會讓親信程德玄在府外等候。太祖不明不白地死後,太宗為瞭顯示其即位的合法性,便拋出瞭其母杜太後遺命的說法,即所謂的“金匱之盟”。杜太後臨終之際,召趙普入宮記錄遺命,據說當時太祖也在場。杜太後問太祖  宋太宗蹴鞠圖何以能得天下,太祖說是祖宗和太後的恩德與福蔭,太後卻說:“你想錯瞭,若非周世宗傳位幼子,使得主少國疑,你怎能取得天下?你當吸取教訓,他日帝位先傳光義,光義再傳光美,光美傳於德昭,如此,則國有長君,乃是社稷之幸。”太祖泣拜接受教訓。杜太後便讓趙普將遺命寫為誓書,藏於金匱之中。然而,由於年代久遠,“金匱之盟”的重重迷霧也未能揭開,後人推測是太宗和趙普杜撰出來以掩人耳目的。那麼,到底太祖是否有傳位光義之意呢?  據說太祖每次出征或外出,都讓光義留守都城,而對於軍國大事光義都參與預謀和決策。太祖曾一度想建都洛陽,群臣相諫,太祖不聽,光義親自陳說其中利害,才使得太祖改變主意。光義曾患病,太祖親自去探望,還親手為其燒艾草治病,光義若覺疼痛,太祖便在自己身上試驗以觀藥效,手足情深,頗令人感動。太祖還對人說:“光義龍行虎步,出生時有異象,將來必定是太平天子,福德所至,就連我也比不上。”有人便以此推測太祖是準備將皇位傳給弟弟光義的。但是,這樣的說法難以經得住推敲,無非是後人的臆測而已。姑且不論太宗是否毒殺太祖,是否編造“金匱之盟”,這種兄終弟及的皇位繼承方式與傳統的父子相傳相比,可謂名不正,言不順。相關閱讀推薦:宋太宗繼位之謎:宋太宗趙光義是篡位奪權的嗎?宋太宗之死:宋太宗趙光義當年為何聲稱要自焚宋太宗趙光義簡介 宋太宗所做的齷齪的事是什麼?李煜的皇後小周後簡介 宋太宗強幸小周後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