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盛世

大漢盛世抗擊匈奴的最傑出的將領:衛青和霍去病

  漢武帝時期的“文景之治”為反擊匈奴奠定的堅實的基礎,也是匈奴人真正認識到瞭漢人的可怕。武帝時期閃耀在大漠抗擊匈奴的兩位名臣事跡將千古流芳,衛青和霍去病正是在這場戰爭中湧現出來的傑出將領……  公元前三世紀的戰國時期,在我國北方的大草原上興起瞭一個遊牧民族——匈奴族。秦末漢初,即匈奴冒頓單於、老上單於、軍臣單於統治時期(公元前209年——前128年),匈奴勢力達到極盛,統治著東到大興安嶺,西到祁連山、天山,北到貝加爾湖,南到河套的廣大地區。匈奴貴族為瞭掠奪財物和奴隸,經常南下騷擾中原王朝的北部邊疆。  西漢初年,漢王朝由於經濟力量尚未恢復起來,而且內部不夠穩定,從劉邦到漢武帝初年,一直對匈奴采取和親政策,每年送給匈奴大量的禮物和金錢。但是,和親政策並沒能阻擋匈奴貴族的掠奪,北部邊疆的生產時常遭到破壞,無數漢族人民被搶走或殺死。漢武帝時,西漢經過近70年的休養生息,大漢專制集權空前強化,社會經濟有瞭很大發展,軍事力量也得到加強。漢武帝決定改變和親政策,發動瞭全面反擊匈奴的大規模戰爭。  沒有漢武帝的征伐,漢朝就會永遠處於屈辱的地位,漢地的財富會源源不斷地“饋贈”給匈奴,而這些並不能保證北部邊疆的安寧。漢武帝時期的“文景之治”為反擊匈奴奠定的堅實的基礎,也是匈奴人真正認識到瞭漢人的可怕。武帝時期閃耀在大漠抗擊匈奴的兩位名臣事跡將千古流芳,衛青和霍去病正是在這場戰爭中湧現出來的傑出將領。   抗擊匈奴的第一位傑出將領衛青。  衛青(?~公元前105年),字仲卿,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河東平陽(今中國中西部山西臨汾西南)人,是漢武帝時期抗擊匈奴的主要將領,他能征慣戰,為漢朝北部疆域的開拓做出過重大貢獻的將領,也是中國歷史上為人熟知的常勝將軍。衛青率軍與匈奴作戰,屢立戰功,但從不結黨幹預政事。 漢武帝時期,大漢改變瞭西漢初期和匈奴和親的政策,靠“文景之治”積累的財富和兵力,對匈奴發動瞭大規模的反擊。 公元前 129年,匈奴又一次興兵南下,前鋒直指上谷(今河北省懷來縣)。漢武帝果斷地任命衛青為車騎將軍,迎擊匈奴。從此,衛青開始瞭他的戎馬生涯。  這次用兵,漢武帝分派四路出擊。車騎將軍衛青直出上谷,騎將軍公孫敖從代郡(今河北蔚縣東北)出兵,輕車將軍公孫賀從雲中(今內蒙古托克托東北)出兵,驍騎將軍李廣從雁門出兵。四路將領各率一萬騎兵。衛青首次出征,但他英勇善戰,直搗龍城(匈奴祭掃天地祖先的地方),斬首 700人,取得勝利。另外三路,兩路失敗,一路無功而還。漢武帝看到隻有衛青勝利凱旋,非常賞識,加封關內侯。  漢朝對匈奴的反擊,使得匈奴的進犯更加猖狂瞭。公元前

隋文帝楊堅:隋唐開皇和貞觀兩大盛世的奠基人?

  楊堅,隋朝開國皇帝。漢族,弘農郡華陰(今陜西省華陰縣)人。漢太尉楊震十四世孫。他在位期間成功地統一瞭百年嚴重分裂的中國,開創先進的選官制度,發展文化經濟。使得中國成為盛世之國。文帝在位期間,隋朝開皇年間疆域遼闊,人口達到700餘萬戶,是人類歷史上農耕文明的顛峰時期。楊堅是西方人眼中最偉大的中國皇帝。被尊為“聖人可汗”。  楊堅之父楊忠跟隨北周太祖起義關西,因功賜姓普六茹氏,位至柱國、大司空、隨國公。薨,贈太保,謚曰桓。楊堅承襲父爵。他有“身在帝王邊,如同伴虎眠”之感。齊王宇文憲曾對武帝宇文邕說:“普六茹堅相貌非常,臣每見之,不覺自失,恐非人下,請早除之。”本來宇文邕對楊堅早存疑心,聽宇文憲說後,疑心更重。  但是否立即剪除楊堅還猶豫不定,於是便問計於錢伯下大夫來和,來和也說楊堅不凡,但暗中想給自己留條後路。便謊稱:“楊堅這人是可靠的,如果皇上讓他做將軍,帶兵攻打陳國,那就沒有攻不下的城防。”為楊堅避免瞭一場殺身之禍。  宇文邕還是放心不下,暗裡又派人請星相傢趙昭偷偷為楊堅看相。趙昭與楊堅友善,當著宇文邕之面佯裝觀察楊堅臉龐,然後毫不在意地說:“皇上,請不必多慮,楊堅的相貌極其平常,無大富大貴可言,最多不過是個大將軍罷瞭。”又使楊堅度過瞭一次險關。     這時,內史王軌又勸諫宇文邕說:“楊堅貌有反相”。言下之意是要及早除掉楊堅。因為宇文邕對星相傢趙昭的結論相信無疑瞭,便不悅地說:“要是真的天命所定,那有什麼辦法啊?”使楊堅再次化險為夷。  宇文邕死後,其子宇文贇即位。楊堅的長女被聘為後妃,楊堅又晉升為柱國大將軍、大司馬。  宇文贇對楊堅的疑心更大,他曾直言不諱地對楊妃說過:“我一定要消滅你們全傢”。並命內侍在皇宮埋伏殺手,再三叮囑說:“隻要楊堅有一點無禮聲色,即殺之!”然後他把楊堅召進皇宮,議論政事。楊堅幾經化險為夷,心中早有準備,不管宇文贇怎樣激,怎樣蠻,怎樣講,楊堅都神色自若,宇文贇無殺機可乘。  最後,楊堅想出瞭“兩全”之策,通過老同學、內史上大夫鄭譯向宇文贇透露出自己久有出藩之意。這正合宇文贇的心意,當即任命他為揚州總管。這樣宇文贇放心瞭,楊堅也安心瞭。  楊堅出任亳州總管時,龐晃勸他就此起兵,建立帝王之業,楊堅握著龐晃的手說:“時機還不成熟啊。”至此,楊堅取周自代的願望溢於言表。  宇文贇是皇傢世襲之君,不問朝政,沉溺酒色,滿朝文臣武將敢怒而不敢言。  宇文贇不但不聽忠臣勸告,反而覺得這皇帝當得太不稱心如意。他終於想出瞭一個逍遙自在的法招,將皇帝讓給年僅6歲的兒子。自稱天元皇帝,住在後宮,終日與嬪妃宮女們吃喝玩樂,荒淫無度的生活使他年僅22歲就喪命瞭。  他的兒子靜帝即位,任命楊堅為丞相。周靜帝即位時才7歲,還是個不懂事的小孩,所以楊堅就在鄭譯和劉昉的幫助下以外戚身份控制瞭北周的朝政。楊堅當上丞相以後就開始瞭篡奪北周大權的計劃,先是騙北周宗室五王趙王招、陳王純、越王盛、代王達、滕王逌到長安,雍州牧畢王賢及趙、陳等五王一起被楊堅殺掉,楊堅又任用韋孝寬出兵打敗瞭尉遲迥,消滅瞭對自己有威脅的政敵。  西元581年二月甲子日,北周靜帝以楊堅眾望所歸下詔宣佈禪讓。楊堅三讓而受天命,自相府常服入宮,備禮即皇帝位於臨光殿,定國號為大隋,改元開皇,宣佈大赦天下。楊堅登基後,下詔處死北周宗室。開皇七年(西元587年)滅後梁,一年後下詔伐陳。開皇九年(西元589年),楊堅派遣大軍揮戈南下,滅亡瞭割據南方的陳朝,統一瞭中國,結束瞭西晉末年以來三百年的分裂局面。同年琉球群島歸降隋朝。突厥可汗表示願為藩屬永世歸順,為隋朝牛馬。楊堅結束瞭中國長期混亂的局面,征服各族蠻夷部落,使中國又回到瞭和平年代。  大隋王朝建立以後,楊堅精心治理,隋朝迅速強大繁榮起來。他不僅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還使隋朝成為政權穩固,社會安定,戶口銳長,墾田速增,積蓄充盈,文化發展的國傢,史稱“開皇之治”。在政治、經濟等制度方面進行瞭一系列的改革。在中央實行三省六部制,將地方的州、郡、縣三級制改為州、縣兩級制,地方官吏概由中央任免,由此鞏固瞭中央集權。楊堅繼位後開始大興土木,營造宮殿,下令修建首都大興城(即後來唐長安城原形),大興城的設計和佈局思想,對後世都市建設及日本、朝鮮都市建設都有深刻的影響。隋文帝於西元584年命宇文愷率眾開漕渠。自大興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漢代漕渠故道而東,至潼關入黃河,長150多公裡,名廣通渠。這是修建大運河的開始,大運河連接瞭兩個文明。使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逐漸成為一體。 楊堅在位23年,604年病逝於大寶殿,終年64歲,葬於泰陵。相關閱讀推薦:隋文帝楊堅:世界影響力最大的中國古代帝王隋文帝楊堅影響千古的改革:使隋朝積累驚人財富唐代獨孤皇後性格奇妒:趁隋文帝上朝殺害其寵妃中國歷史上第二偉大的皇帝:隋文帝的歷史貢獻隋文帝立儲疑雲:楊廣是否真的好於原太子楊勇?

玄宗時開元盛世的功臣宋璟:以道義服人的宰相

  宋為河北人,出生在官宦世傢,七代祖父曾擔任後魏的吏部尚書。他少年時期就中瞭舉人,有一手好文筆。為人剛正又講究道義,歷經武則天、中宗、睿宗及玄宗四朝,打擊武後的男寵,與武三思對立都出於道義的考慮,也因此出瞭大名。   宋能出名,與武則天對他的賞識和保護有很大關系。等到睿宗即位時,他彈劾太平公主,卻沒瞭上層的保護,因此被貶到偏遠地方任官。據說廣州人能建造磚木結構的房屋,正是宋教會他們的。也許是地方官的經歷讓宋成熟瞭起來,說話辦事不再幼稚沖動,因此得到瞭玄宗的賞識和信任,他在玄宗朝為官多年,後來退休時,玄宗仍發給他全額的薪水。退休後他在洛陽養老,享年七十五歲。   以道義服人   宋璟的道義感很強。武則天時代為瞭打擊異己,大用酷吏,大臣們都膽戰心驚。有一次張易之誣告禦史大夫魏元忠有謀反言論,並拉上張說作證明。張易之是武則天的寵臣,張說怕得罪他,但要違心誣蔑魏元忠也感到心裡不安。擔任監察禦史的宋璟就鼓勵他,說道義和名聲最重要,要堅持正義,如果因此被貶瞭,我一定會為你呼救,至少會和你一起死。張說被他的言辭感動,終未做偽證,魏元忠因此得救。   宋璟的道義與其傢教有一定關系。一般來說,世傢子弟對道義的追求較強烈。唐代道義感很強的官員並不多,武則天把持朝政,按照儒傢的道義來說是絕對不能容忍的,但是要反抗武則天,個人所面對的壓力太大瞭。人生總是有些矛盾的地方。   武則天對宋璟這樣剛正的官員十分欣賞,不久還升任他為禦史中呈,相當於今日的檢察總長。

唐太宗任用22位宰相的啟示:盛世仍然要加強制約

  唐太宗君臨天下23年,在他統治時期,中國由亂而治,四夷賓服,天下歸心,出現瞭“貞觀之治”的盛世景象。究其原因,用唐太宗自己的話來說,就是“能安天下者,惟在得用賢才。”從唐太宗在位23年間任用22位宰相的故事,可見其高超的用人藝術之一斑。   唐太宗弱冠舉兵,繼位前因為軍功被封為秦王。秦王府屬是他南征北伐的心腹功臣。他登上君位後,並沒有把這批舊僚大量地引入政府中樞機構。   王圭、魏征等人是他的政敵——太子李建成的忠實官屬,曾幫助太子設計謀奪他的兵權。太子死後,唐太宗不但赦免瞭他們的“罪過”,而且還加以重用,提拔為宰相。他的這種做法,秦王府舊僚們是很有意見的,認為他忘記瞭功臣,忘記瞭親信。房玄齡向他申說瞭秦王府舊僚的怨憤情緒,唐太宗明確地回答:“今所以擇賢才者,蓋為求安百姓也。用人但問堪否,豈以新故異情?”   貞觀7年,唐太宗冊封長孫無忌為司空,長孫無忌是國舅,他擔心自己是皇親國戚,會給唐太宗帶來用人唯親的壞名聲,因而堅決推辭。唐太宗向他解釋說:“朕之授官,必擇才行。若才行不至,縱朕至親,亦不虛授,襄邑王神符是也;若才行所適,雖怨仇而不棄,魏征是也。”   以上兩例可見,他的用人標準是:不分親疏,唯才是舉。他統治時期,親手選拔瞭22位宰相。這些宰相,以居相位前與他的關系來看,有親有疏,有友有敵。從人員的派別來源看,由秦王府舊僚中選拔的宰相,隻有房玄齡、杜如晦、高士廉、長孫無忌等四人而已。其他18人,或是東宮官屬、或是各割據集團的降官降將、或是從下級佐吏中擢用的幹才、甚至還有從民間發現的俊傑。從人員的籍貫來看,有11位是中原各地人,有6位是關中各地人,有5位是江南各地人。由此可見,唐太宗在用人上還突破瞭地域界限,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搞五湖四海瞭。不僅如此,他還采取士族寒門、兼容並包的辦法,大膽提拔出身寒門的人當宰相,打破瞭士族和貴族壟斷政府中樞大權的局面。在他提拔的宰相中,有半數是出身寒門的,如張亮、馬周等。   唐太宗用人體現著三大特點:一是不論親疏,二是不論地域,三是不論門第。唐太宗任用22位宰相的故事,給我們在用人上的啟示起碼有三點:一、用人應以富國強民為 出發點,不能憑個人好惡隨意選才用人。二、用人應以德、才為標準,不要考慮關系親疏,更不能任人唯親。三、用人應堅持五湖四海的原則,不能目光短淺、閉目塞聽。

唐朝四大賢相之姚崇:文武雙全開創又一個盛世

  姚崇(651年-721年),本名元崇,字元之,陜州硤石(今河南陜縣)人,唐代著名政治傢,嶲州都督姚懿之子。   姚崇文武雙全,歷仕則天、中宗、睿宗三朝,兩次拜為宰相,並兼任兵部尚書。他曾參與神龍政變,後因不肯依附太平公主,被貶為刺史。   唐玄宗親政後,姚崇被任命兵部尚書、同平章事,進拜中書令,封梁國公。他提出十事要說,實行新政,輔佐唐玄宗開創開元盛世,被稱為救時宰相。   姚崇執政三年,與房玄齡、杜如晦、宋璟並稱唐朝四大賢相。721年(開元九年),姚崇去世,追贈揚州大都督,賜謚文獻。   早年經歷   姚崇年輕時生性灑脫,註重氣節,勤習武藝,以打獵自娛,二十歲後發奮讀書,以孝敬挽郎的身份步入仕途,又考中下筆成章舉,授為濮州司倉參軍,累遷至夏官郎中。

揭秘:康乾皇帝盛世為何不用清官反而重用貪官?

  “康乾盛世”,又稱“康雍乾盛世”,始於康熙二十年,即公元1681年平三藩之亂,止於嘉慶元年,即公元1796年川陜楚白蓮教起義爆發,持續時間長達一百一十年。這一時期,不論是在政治上,還是在經濟、文化上,以及其它諸多方面,都將中國傳統社會推向瞭一個新的高峰,而國傢的統一,疆域的擴大,社會經濟的繁榮,無疑是“康乾盛世”最顯著的歷史特征。  但是“康乾盛世”是一個不完美的盛世。首先,“康乾盛世”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隻有量的增加而沒有質的改變。其次,當時的中國的政治制度、經濟、文化科技已經落後於西方,這是歷史上的文景、貞觀、開元等三大盛世時期所沒有出現的情況。第三,“康乾盛世”下的清朝存在許多弊端:如制定過分的“重農抑商”政策,扼殺明末的資本主義萌芽;再如大興文字獄,殘害大量文人學士,嚴重禁錮瞭人民的思想,使得明末繁榮的百傢爭鳴,科技發展徹底消失,中國從此進入一個死氣沉沉而昏暗的時代;尤其是康、雍、乾三朝大都重用貪官,而不用清官,導致“康乾盛世”的吏治極端腐敗,黎民百姓怨聲載道,這也成為大清王朝由強盛逐步走向衰落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因。  清官、貪官之分大概是從明朝開國時期開始的。明朝之前的歷代王朝,因為實行的是宰相制度,宰相統領群臣,完成皇帝交給的各項任務,維持王朝的生存和發展。這樣就使君權和相權保持某種程度的權利平衡。因此,也就出現瞭歷代王朝,宰相得意群臣跟著得意、宰相倒黴、群臣跟著倒黴的現象。而在明朝廢止瞭宰相制度,君權開始主宰一切,朝中的大臣士開始各自為戰,不得不選擇以自己個人的清廉形象抗爭專制皇權。而一般老百姓最痛恨的就是貪官污吏,因為官員的貪污意味著直接剝奪他們的收成和利益。大明王朝的許多官員正是抓住這點,大力宣揚自己的清廉,抗議朝廷濫用權力,伸張自己心目中的王道和正義,以獲得廣大老百姓的同情和支持。  因此,從歷史上看,有明一朝的朝中官員和皇帝之間的關系最為緊張。大明王朝之所以建立錦衣衛和東廠、西廠三大特務機構,就是為瞭監視、打擊那些敢於冒犯皇權的各級官員。但有明一朝的歷代君王,似乎都沒有找到徹底的解決與清官對立的辦法,就是逮捕、殺頭都無濟於事。那些敢於抬著棺材冒死上朝進諫的官員不僅沒有根絕,反而得到瞭廣大老百姓的大力支持。而這些抬著棺材上朝進諫的官員,在老百姓的心目中不僅是響當當的清官,而且是響當當的忠臣。古代有一句名言,叫做“國傢昏亂有忠臣”。從這個意義上說,與忠臣、清官對立的自然就是昏君瞭。同樣的道理,為官不貪,乃是天經地義的常理,表彰清官,或者說不貪污的成為一種稀有的高尚道德行為,也就意味著貪污已經是常態瞭。到瞭清朝,皇帝們終於找到瞭解決朝廷官員與皇權之間的緊張關系的方法,那就是重用貪官,不用清官。清代的康、雍、乾三朝皇帝在大角狠抓廉政建設的同時,卻暗中縱容和鼓勵官員大肆貪污,中飽私囊。     康熙把重用貪官的原因就說得很清楚,他說,“人當做秀才時,負笈徒步,及登士版,從者數十人,乘馬肩輿而行,豈得一一問其所以來耶”,“故朕於大臣官員,每多包容之處,不察於細故也”。那意思是說,士人沒有做官之前,窮得要命,一旦做官,馬上就有隨從,有車,不貪污怎麼可能。不過,聖明的君主之所以聖明,就是“每多包容之”,貪污也就貪污吧。所以有人控訴自己首先貪污時巨款時,康熙親自做瞭很有人情味和幽默感的批示,說此人“小有所取,亦未可知”,至於貪污巨款,則“必無其事”。那些心領神會的官員,從此自然放心大膽地“小有所取”,享受著先富起來的優惠政策,過上瞭“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生活。  不過,康熙並非是白癡皇帝。他比誰的清楚,獨裁政治的核心原則是權力。保持權力的壟斷性,維持統治的穩定性,乃是壓到一切的重要任務。每個官員都有貪污行為,也就意味著每個官員都有小辮子抓在皇上的手裡,不聽話,隨時可以查辦。乖乖聽話,自覺珍惜來之不易的穩定,則不妨“小有所取”,放心貪污。而以懲治貪污的方式,清除個性張揚的官員,既可以把他們名聲搞臭,徹底打垮和剝奪他向皇權挑戰的資本,又可以向一般民眾展示自己反腐敗的決心和信心,獲得民眾的支持。如此一來,不僅從內部消除瞭體制內的官員挑戰和質疑獨裁統治的可能,又把支持士人向皇權挑戰的“民意”抓到瞭自己手中。查辦貪污,也就成瞭清朝統治者清除持不同政見者的最好辦法。而這些也就是大清朝廷對大貪污犯的懲治,都發生在權力更迭之際的原因。一般不明真相的群眾,還以為真的出瞭真命天子,山呼萬歲。他們哪裡知道,鼓勵和縱容貪污,正是 “當今聖上”的權力秘訣。  雍正即位之後,更是以“嚴明”察吏,推行剛猛政治。他大力整頓吏治,清查錢糧虧空,對查實的貪污官員嚴加懲處,追回贓款,抄沒傢產;又改興廉為養廉,實行“耗羨歸公”,官員按級別從中提取“養廉銀”,給予官員合理的酬勞,使貪污行為失去借口。雍正的高明在於不僅懲治瞭大批貪官污吏,而且在加大懲罰力度的同時訴諸制度保證,對整肅吏治頗為有效。  但是,雍正在對待清官問題上所犯的錯誤是不容忽視的。他說,“潔己而不奉公之清官巧宦,其害事較操守平常之人為更甚”。他還甚至認為,“此等清官,無所取於民而善良者感之,不能禁民之為非而豪強者頌之,故百姓之賢不肖者皆稱之……及至事務廢弛,朝廷訪聞,加以譴責罷斥,而地方官民人等群然嘆息,以為去一清廉上司,為之稱屈”,而像李衛等能吏敢於觸犯各級人等的利益,結果“或謗其苛刻,或議其偏執,或譏其驕傲,故意吹索”,為輿論所不容。因此,雍正提出“輿論全不可信”,甚至輿論皆稱好者,想必是沽名邀譽、欺世奸詐者流;為眾人所攻訐而孤立無援者,則應備加呵護。  雍正深信“貪官之弊易除,清官之弊難除”,選拔大臣時,“寧用操守平常的能吏,不用因循廢事的清官。”為瞭徹底消除官員好名的風習,他還禁止百姓挽留卸任官員和為他們建祠樹碑。雍正過於倚重能員,鄙薄清官,這種矯枉過正的措施也產生瞭消極後果,即時人指責的“貪吏、酷吏者,無一不出能吏之中“。到瞭乾隆時代,大大強化瞭雍正重能輕賢、重才輕守的傾向。他不僅賤視清官,而且對一切有沽名釣譽之嫌的官員深惡痛絕,絕不能容忍臣子以氣節操守獲取清名。而反過來,他卻重用以和珅為首的一大批貪官污吏,為禍朝廷,魚肉百姓。乾隆中期以後士大夫道德自律日益松弛,清官不稱於世,而貪官污吏出於能員者不乏其人。後來養廉銀制度雖一直沿用,但各級官員不再以清廉品節相尚,雖一時畏於嚴法不敢出格,但忽略人品的砥礪與懲勸,已經埋下官場風氣日漸衰落的隱患。  其實,縱觀歷朝歷代的朝廷需要的,不是張揚的清官,而是聽話的貪官。這些貪官之貪,說到底無非就是從老百姓身上搞點錢物而已,無傷大雅。如果以“清廉”為政治資本,則是公然挑釁皇權,要把權力從自己手裡拿走。這才是是要命的事。獨裁政治,考慮的永遠是權力的壟斷和獨占,而不是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康乾盛世”的產生和發展,一個重要原因是由於康、雍、乾三朝皇帝擁有獨特的個人素質,他們憑借自己的才能延緩瞭封建社會衰敗的進程,但是,卻改變不瞭其日漸衰敗的命運。“康乾盛世”的繁榮無疑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回光返照。相關閱讀推薦:清朝歷史上汪景祺寫書譏諷康熙竟帶來滅門之災康熙帝的七十大壽:和珅成為當國重臣的關鍵一步南懷仁得寵之謎:南懷仁因歷法推算獲得康熙信任康熙皇帝繼位的歷史特殊性:遺詔取代瞭貴族公推“冰床”最早流行於北宋 康熙乾隆及慈禧熱衷此道解讀雍正正常繼位說:為什麼康熙會傳位給四爺?

唐朝的穩定發展:李隆基除太平公主後的開元盛世

  武則天去世後,他的兒子中宗李顯二次即位(曾被廢)。中宗李顯在位的時候,韋皇後和安樂公主專權亂政,臨淄王李隆基起兵誅滅韋氏一黨,然後讓自己的父親繼位,他的父親就是睿宗李旦,是武則天最小的兒子。睿宗在位之時武則天的女兒太平公主又作亂,想仿效她的母親稱女皇,李隆基起兵又把他的姑姑給幹掉瞭,充分體現瞭他的治國之才。   公元712年,李旦頒詔,讓位給皇太子李隆基,李隆基繼位就是唐玄宗,又稱唐明皇。唐玄宗即位後需要治國之才,他就找來瞭姚崇做丞相。姚崇說別忙,我有十條建議,你要聽我的,我做;你不聽,我閃。玄宗說你且講來。   姚崇的十條很厲害,一是廢除廢苛法,施仁政。對百姓要好。   二是十年之內不與邊境作戰。因為之前被吐蕃打得夠戧。   三是宦官不得幹政。   四是皇室宗親不能任高官。這兩條都是針對之前宦官亂政,親戚內耗亂打架亂謀反的歷史教訓提出來的。

解密盛世大唐:大唐憑什麼“置頂”華夏文明?

  據《後漢書》記載,早在公元一世紀,日本島上就有不少小國與中國東漢王朝“建立瞭外交關系”,他們崇拜天朝,迷戀“漢文化”,但整個日本旗幟鮮明地提出學習“漢才”卻在七世紀。  從崇拜到學習,為什麼間隔瞭這麼長時間?除瞭日本逐漸形成統一國傢原因外,還與“漢才”的成熟期及其顯現的最核心魅力息息相關。  雖說漢才起於漢,然而,如果論及“漢才的頂峰”,那麼我想沒有一個朝代、敢說超越大唐。兩漢中國打下的正統的兩點一線“漢才”,在唐朝全都“熟瞭”。成熟的華夏文明登上七世紀世界主體文明最高峰。  中國大大小小的王朝上百個,大一統王朝也有九個,為什麼漢才在唐朝成熟、華夏文明此時置頂而不是其他朝代?  用大歷史的眼光觀察,可以一語挑明:此乃唐朝“特質”——“二元體制”造就的結果。盛唐體制,從政治到文化,均有別於“大一統”中國歷代王朝,它不是“一元體制”,而是打破條條框框的“二元體制”。用日本學者谷川道雄的話來講,這種體制是“胡、漢二元體制”,而中國學者陳寅恪則稱為“胡、漢分治”。  “二元體制”在政治上的表現,就是突破“內斂”傳統,實行“開放”政治。主要表現為文官制開明成熟,君臣共治、平民子弟“仕進”之路四通八達,朝野上下遍行開放之風。唐廷錄用官員不僅不問出身、不分貴賤,而且不分華夷,不少胡人、沙陀人、羌人成為政府官員,唐朝的科舉考試,不少“外國人”也有“準考證”。“開放式”政治,使大唐進入瞭“海納百川、眾望所歸”政治大國行列。   “二元體制”在文化上的表現,就是促使“儒教溶瞭”。  史上公認,盛唐是中國文化的成熟和繁榮期。但是什麼帶來瞭成熟和繁榮?就各有不同的理解。  我以為,盛唐的文化繁榮與傳統漢文化的核心——儒傢文化依然有關,但這種關系不同歷代,它不是“獨尊”,而是“你中有他,他中有我”的交融結構。  隋唐前的統一時代,漢才以儒傢文化為內核,而且是獨尊儒傢,這樣就扼殺瞭其他文化的發展,同時也顯示瞭“才”的狹隘性,當你的思想與所謂的儒傢文化不符時,就會以離經叛道的言論來詆毀你,來扼殺你,其他各傢的文化發展陷入瞭停滯。思想隻有碰撞才能產生火花,何況是文化?如果隻有一種文化,那麼即使這種文化是最適合時代發展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它同樣會流於落後局面,不再適合時代的發展。  簡而言之,文化二元體制令唐朝對“獨尊儒術”說“不”,“尊而不獨”是盛唐對待儒傢的官方態度。唐朝的科舉把儒傢學說作為考試內容,但不奉儒傢教條,科考同時也包含諸子百傢內容。在主流意識形態方面,甚至出現瞭三元化:“佛道儒”三傢並舉,儒學充其量占據唐人大腦“三分之一”。  多元化的意識形態,促就瞭唐朝思想的自由開放,而思想的自由開放會讓一個社會充滿活力,所以盛唐創造瞭有別中國歷朝的“逍遙灑脫”世風。四海之內皆兄弟,社會氣象萬千。此時中國,是當之無愧的世界文化大國。  當然,世界主體文明大國光靠軟實力是不夠的,不可或缺的是鋒利的牙齒。  “二元體制”在軍事上的表現——兵傢合瞭。  唐朝軍隊,擁有世界無與倫比的一個強項 ——“胡漢合流的軍事力量”。  從軍事人才觀之,唐軍既有李靖、郭子儀這樣的漢人名將,也有哥舒翰等等的胡人將領。唐才促就一支以漢人為主力兼有各民族士兵的混合戰隊,這就是不可一世的唐軍。在對外作戰中,幾乎戰無不勝。  “胡漢合流”將唐軍打造成一隻打破傳統作戰模式的“鐵騎軍”。前有“玄甲兵”,後有“神策軍”,百戰百勝,天下無敵。  按理說,漢朝時的漢軍外戰成績也相當可以,但是比起唐軍的戰鬥力,還是有些“不可同日而語”。  漢朝戰匈奴,歷經百年未告全勝。唐時的突厥其力量不弱於匈奴,而唐軍卻一戰定天下。李靖夜襲陰山,活捉突厥可汗,建千古奇功。當時,唐軍的主要對手都為當時的強大民族,突厥後來橫行西方,建立土耳其帝國,阿拉伯帝國橫挎歐亞大陸,與唐朝並立。吐蕃帝國則雄據青藏高原,對中原虎視眈眈。但其與唐軍的交鋒卻基本是敗多勝少。唐朝與突厥鏖戰幾十年,打瞭一連串的勝仗,並收復突厥五大部落之一突騎施,派其抵擋阿拉伯帝國。唐軍戰吐蕃更是占盡上風,每一次對吐蕃的勝利都幾乎是對其軍力的毀滅性打擊。  “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這是創造“天可汗”全盛期的唐太宗李世民抒發的“領袖語錄”。此言寫滿他“領導世界”的自信,而李世民自信的源頭,即可歸納為“並蓄兼收,群花同放,胡漢合流,華夷無礙”的體制自信。兩漢中國種下的正統“漢才”,在唐朝“二元體制”的肥育下,瓜熟蒂落,成為世界“封頂”之才。  “封頂”世界的華夏文明不僅福蔭西域,而且更造福東洋世界。大化改新的日本,即是被華夏文明的核心魅力所征服。驚嘆於盛唐政治、文化、軍事的繁榮與強大,不甘居後的日本人亦步亦趨,拉開一場“畫虎畫骨”的體制改革運動。  海納百川的“二元體制”,造就瞭大唐盛世,也成就瞭李世民這個獨一無二的“準世界大帝”。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從李世民到李隆基,他們統領一個“四夷自服”、占據“世界主體文明”位置的超級大國獨領世界風騷百餘年,這是華夏文明及華夏民族領導人絕無僅有的輝煌。相關閱讀推薦:唐太宗李世民無視法度:一次竟赦免290名死刑犯一箭雙雕:將突厥帝國毀滅的人竟是李世民的嶽父!唐朝歷史上的李世民時代:凌煙閣開閣二十四功臣納諫並非李世民專利:宋徽宗從諫如流為何亡國?揭秘李世民欲殺武媚娘遭高人阻止背後有何玄機?

驕奢淫逸:唐朝盛世竟被唐明皇李隆基一傢吃垮

  導讀:唐玄宗也是一個驕奢淫逸的皇帝,據《明皇雜記》記載,他的幾個女兒都非常講究吃喝,為此李隆基特地派瞭一個太監李思藝任“檢校進食使”,專門管理她們的吃喝。“水陸珍饈數千,一盤之費,蓋中人十傢之產”。楊貴妃的父母兄妹,更是揮霍無度,凡豪華禦食,以及國外進貢的珍稀美味,均賞賜給楊國忠等人,“黃門飛鞚不動塵,禦廚絡繹送八珍”。一個好端端的“盛唐”景象,就這樣在奢華中衰敗下去。  中國的“吃喝風”古已有之,窮奢極欲的吃喝能讓一個國傢滅亡,歷史上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夏代最後一個國君桀,《烈女傳》上說,他“為酒池可以運舟”,令三千人作牛飲,“醉而溺死者,妹喜笑之以為樂”。可是好景不長,商湯興師問罪,夏亡商興。商代末年,商紂步夏桀的後塵,在沙丘大築苑臺,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使男女裸奔其間,作長夜之飲。商紂王的行為使民怨沸騰,諸侯叛離,終於為周武王所滅。   唐玄宗也是一個驕奢淫逸的皇帝,據《明皇雜記》記載,他的幾個女兒都非常講究吃喝,為此李隆基特地派瞭一個太監李思藝任“檢校進食使”,專門管理她們的吃喝。“水陸珍饈數千,一盤之費,蓋中人十傢之產”。楊貴妃的父母兄妹,更是揮霍無度,凡豪華禦食,以及國外進貢的珍稀美味,均賞賜給楊國忠等人,“黃門飛鞚不動塵,禦廚絡繹送八珍”。一個好端端的“盛唐”景象,就這樣在奢華中衰敗下去。  明朝更是一個吃喝成風的時代。大奸臣嚴嵩和其子嚴世蕃生活奢華,後來被抄傢時,從傢中抄出的金酒杯、酒盅、酒缸的重量,就不下17000兩。據《棗林雜俎》記載,萬歷中某侍郎收受遼東都督李如松送的人參,“重十六斤,形似小兒”。這麼大的人參,李如松也不會是掏錢買的,腐敗之風也夠嚴重的瞭。 相關閱讀推薦:唐玄宗傳位之謎:唐玄宗李隆基為何退位當太上皇李隆基梅妃江采萍簡介 唐玄宗早期寵妃梅妃生平李隆基元獻皇後簡介 唐肅宗生母元獻皇後生平揭秘:李隆基最寵愛的武惠妃為何死後才追謚皇後李隆基寵妃武惠妃身世之謎:曾集萬千寵愛於一身李隆基武惠妃活瞭多少歲?武惠妃的墓在哪

為什麼說乾隆盛世拉開清朝大崩潰序幕?

  乾隆盛世拉開清朝大崩潰序幕  乾隆盛世的功績是創造瞭空前的政治穩定,養活瞭數量空前的人口,然而,這一時代給中華民族精神造成的永久性創傷,遠大於其成就。在盛世的假面之下,大崩潰已拉開序幕。  <英使眼裡的盛世>  1792年,馬戛爾尼帶領英國使團來到清朝,提出在北京開設使館、通商等要求,但被乾隆皇帝全部拒絕。就在乾隆自命不凡地以為天朝“無所不有”時,西方對東方文明曾有的敬意被徹底擊碎,他們看到的是一個野蠻、封閉、愚蠢的政權。  英國使團成員巴羅寫道:“朝廷的高壓手段完全馴服瞭這個民族,並按自己的模式塑造瞭這個民族的性格。他們比世界上其他國傢的人更膽小,也普遍缺乏自尊心,自私、冷漠、對公眾事務漠不關心。”  <奴隸隻許有胃腸>  《饑餓的盛世:乾隆時代的得與失》一書的作者張宏傑表示,乾隆盛世是基於少數統治者利益最大化而設計出來的盛世。乾隆成功地建造瞭一個針紮不透、水潑不透的政治監獄,這個監獄塑造出來的國民固然馴服、聽話、忍耐力極強,卻無法挺起腰板,主動迎接世界大潮。乾隆時代的中國人是“做穩瞭的奴隸”,隻許有胃腸,不許有頭腦。 據統計,康熙、雍正兩朝文字獄30起,官紳、名士占2/3。而乾隆年間,約130起文字獄中,72%出自社會下層。   <皇帝成權力俘虜>  乾隆初期采取瞭一系列強悍的專制措施,但並沒解決傳統政治中的基本問題–腐敗。乾隆後期,腐敗已成為體系性、體制性的腐敗,靠人治不可能得到根本解決。  乾隆越到老年,越形成一個心理定勢:成績是主要的,問題是局部的。為什麼天下人都看得清清楚楚,隻有老皇帝視而不見呢?因為晚年的乾隆成瞭自己權力的俘虜,他的周圍聚集著大量以窺測他心思為生的人,他看到的、聽到的,都是支撐權力的正面信息,負面信息都被當作錯誤信息清洗掉瞭。相關閱讀推薦:清朝史上乾隆皇帝為何搞翻案把袁崇煥抬上神壇?乾隆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傢?如何評價乾隆皇帝乾隆國舅高恒:建五亭橋迎皇帝南巡 因貪入獄病死揭秘:烏喇那拉皇後斷發被廢隻因乾隆太風流?揭秘:晚年紀曉嵐為何被乾隆帝斥為“無用腐儒”

性格分裂的漢武帝為什麼會造就漢武盛世?

  漢武帝一直以來都是一位頗受爭議的歷史人物。對他的評價有褒有貶,有人說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最有作為的皇帝,也有人說漢武帝在他當政之時犯下許多過錯。   漢武帝的人生充滿矛盾。他愛民如子,同時殺人如麻;他用劍猶如用情,用情猶如用兵。在中國歷史上,不乏英雄、偉人、壯士、志士和聖者;他勵精圖治,苦鑄大漢版圖,他重用人才,李廣、霍去病馳騁漢場,蕩平匈奴,鏟除邊關大患,他深謀遠慮令人叫絕。漢武帝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漢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傢。   有一點是公認的:漢武帝是一個極其復雜的歷史人物。敘述評價他的一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漢武帝上臺時,漢朝已經經營瞭六七十年瞭,黃老無為而治的思想,就相當於現在的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韜光養晦,發展經濟。文景後期,糧多得流出倉外腐爛不可食,錢多得用來穿的牛皮繩都爛斷,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富得流油。所以才會有“蕭規曹隨”,有穩定壓倒一切,所以不會輕易改弦更張。而漢武帝這代人是成長在富裕的文景之治的後期,國傢富裕生活無憂,他們沒有受到戰亂的洗禮,對外充滿瞭好奇,進取心是前幾代人所沒有的。時勢造英雄,當時的歷史條件註定瞭漢武帝成為一代偉大的君王。   漢武帝在位54年,占據瞭整個西漢一代的1/4時間,他對內加強皇權,鞏固統一,對外開疆拓土,宣揚國威,是完成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大帝國的重要歷史人物。漢武帝的文治武功彪炳青史,永秉春秋。   1、罷黜百傢獨尊儒術

乾隆盛世為何沒能清除腐敗?盛世是個巨大泡沫!

  導讀:乾隆初期采取瞭一系列強悍的專制措施,但並沒解決傳統政治中的基本問題——腐敗。在專制社會想根除貪污,就如同讓大海停止波動一樣不可能。對於腐敗,監督力量不外有二:一是儒學價值觀;一是最高統治者的決心。在乾隆晚年,這兩個條件都失去瞭作用。  殘忍而多變的乾隆  問:乾隆前期與後期變化極大,這是為什麼?  張宏傑:因為他善於總結歷史教訓,此外,他受《易經》影響很大,主張寬嚴相濟,刻意不讓手下明白他的想法,所以他一生都在變來變去。此外,和普通皇帝不同,他特別殘忍。  問:在書中,您寫到瞭他在西北的大屠殺,堪稱慘絕人寰,可為什麼後代文人反而大加贊美這麼一個殘忍的人呢?  張宏傑:因為我們有強人崇拜,隻要是“做大事”,殺人越多就越是偉大,其實乾隆的有些行為與希特勒沒什麼差別,後代文人贊美乾隆,說明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雖有人道主義的基因,但離真正意義上的現代人道主義,還相去甚遠。應該看到,專制主義的本性就是殘忍的,從性格上論,康熙比乾隆寬厚許多,可一旦危及皇權,他也會變得很殘酷,動輒滅族。所以說,殘忍不是乾隆的問題,而是專制思維的問題。   為何錯過現代化  問:乾隆達到瞭中國傳統政治的頂峰,但恰恰在他手中,中國錯過瞭現代化的機會,最“好”的皇帝卻辦瞭最壞的事,是什麼造成瞭這樣的死循環?  張宏傑:因為乾隆盛世是基於少數統治者利益最大化而設計出來的盛世。乾隆在精神上並沒提供任何新的東西,無非是把傳統的統治技術推到極致。而18世紀,人類文明主流是通過立憲制和代議制,“實現瞭對統治者的馴化,把他們關到法律的籠子裡。”乾隆卻完成瞭中國歷史上最縝密、最完善、最牢固的專制統治,在他眼中,任何民間的自發性和主動性都是危險的,他強化的是對民眾的馴化。如果當時專制統治不是那麼密不透風,民間能擁有較大的經濟、文化、思想空間,現代化有可能浸潤這片古老的土地。  乾隆成功地建造瞭一個針紮不透、水潑不透的政治監獄,這個監獄塑造出來的國民固然馴服、聽話、忍耐力極強,卻無法挺起腰板,主動迎接世界大潮。乾隆時代的中國人是“做穩瞭的奴隸”,隻許有胃腸,不許有頭腦。  難以突破的鮮克有終  問:像歷史上許多“明君”一樣,乾隆晚年也陷入瞭昏聵、懶政、迷茫的狀態中,這是為什麼?  張宏傑:中國帝王都是人治的信奉者,績效如何,依賴於統治者個人的精神振作與否,可沒有內外條件的制約,個人的英明與自制根本無法抵制環境的縱容與腐蝕。由勝而驕,好逸惡勞,是人性不變的規律。盛世君主往往是集英明與昏聵於一身,理智與膨脹為一體。他們既是輝煌的創造者,也是衰落的罪魁禍首。  權力應該受約束,這本是很容易想明白的道理,但專制主義的特色就是不讓人思考,而皇權是會讓人上癮的,戒都戒不掉,我今年還會推出一本書,叫《坐天下很累》,表面上看大權在手很瀟灑,其實歷代皇帝平均壽命很短,生活質量很低,在權力的重壓下,人往往會走向變態。相關閱讀推薦:為什麼說乾隆盛世拉開清朝大崩潰序幕?清朝史上乾隆皇帝為何搞翻案把袁崇煥抬上神壇?乾隆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傢?如何評價乾隆皇帝乾隆國舅高恒:建五亭橋迎皇帝南巡 因貪入獄病死揭秘:烏喇那拉皇後斷發被廢隻因乾隆太風流?分頁:1/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盛世是一個巨大的泡沫  問:乾隆在達到盛世後,對盛極而衰充滿警惕,采取瞭很多措施,為什麼反而加劇瞭衰落的到來?  張宏傑:在歷史上看,盛世維持的時間都不長,說明它不過是一個巨大的泡沫,壓力越大,崩潰越快,結果又落入治亂循環之中。乾隆這個人責任感很強,他的憂患意識比歷代皇帝都要強烈。但乾隆盛世的基礎是將百姓牢牢地控制起來,這隻是乾隆一個人的盛世,是愛新覺羅傢族利益最大化的盛世,並不是底層百姓的盛世,所以越是盛世,他越要把所有資源都握在手中,絕不放開。  在自然界中,鮮花與毒草都會有,毒草也在為生態系統做貢獻,可在乾隆眼中,毒草有威脅,一旦發現,立刻消滅,這固然是穩定瞭局面,卻扼殺瞭一個社會應有的活力。乾隆時代遇到的挑戰前所未有,即人口快速增長帶來瞭巨大壓力,傳統政治中沒有好的應對手段,如果放松一些,通過發展本可緩解這一矛盾,可乾隆卻反其道而行之,自然會使危機加劇。  為壓制意見,乾隆朝文字獄重點打擊社會底層。據統計,康熙、雍正兩朝文字獄30起,官紳、名士占三分之二。而乾隆年間,約130起文字獄中,72%出自社會下層。體現出乾隆對社會動蕩的過度防范心理。   一代讀書人的悲劇  問:書中張廷玉一章令人印象深刻,張廷玉甘為皇傢秘書,乾隆反而屢加羞辱,是不是有點太過分瞭?  張宏傑:乾隆對自己的智力極度自信,認為自己是超人,相信真理永遠在自己手中,相信自己可以超越普通規則。對他人表面上很禮貌,心底卻缺乏尊重。對敵人或對手,喜歡像貓玩老鼠一樣,隨心所欲地捉弄夠瞭再吃掉,這是專制者們生存快感的來源之一。  乾隆性格與張廷玉有相似之處,都很精明,所以乾隆不為其表面恭順迷惑,總想戳破其自私的本性。乾隆是完美主義者,總想突破自然的界限,直接掌握屬下的大腦。他極度以自我為中心,將世界看成是他的玩具,感情雖然豐富,卻缺乏同情心,別人對他略有不忠,他便感到極度受傷害。  至於張廷玉,他看到體制太強大,感到自己無法對抗,從中又嘗到瞭一點甜頭,所以自覺地成瞭它的幫兇。如果當時士人攜手,經過幾代抗爭,也許能撼動體制,但那一代讀書人沒有牢固的精神基礎,都是實利主義者,看到抗爭瞭,這一代也享受不到什麼,加上剛脫貧,難免會被利益誘惑所征服,而西方知識分子許多從貴族轉化而來,對物質的饑渴感沒那麼強。分頁:2/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反腐者卻成瞭腐敗者  問:乾隆早年致力反腐,可後來為什麼他自己也變成瞭貪腐者?  張宏傑:乾隆初期采取瞭一系列強悍的專制措施,但並沒解決傳統政治中的基本問題——腐敗。在專制社會想根除貪污,就如同讓大海停止波動一樣不可能。對於腐敗,監督力量不外有二:一是儒學價值觀;一是最高統治者的決心。  在乾隆晚年,這兩個條件都失去瞭作用。在乾隆的不斷打擊挫辱下,官員們漸漸放棄瞭人格操守,而晚年乾隆精力不濟,加上他帶頭腐敗,為貪官們樹立瞭榜樣。僅僅十餘年間,就完成瞭從紀律嚴明到制度性貪腐的轉變。乾隆後期,腐敗已成為體系性、體制性的腐敗,這是基於制度而產生的,靠人治不可能得到根本解決。  被自己的權力所俘虜  問:貪腐嚴重,尹壯圖曾上書諫言,反而引起乾隆大怒,其實尹壯圖是善意的,想幫助乾隆,可結果卻適得其反,令人不解——說出真相那麼可怕嗎?   張宏傑:乾隆皇帝越到老年,越形成一個心理定勢:成績是主要的,問題是局部的。乾隆晚年連續爆發多起貪污大案,他卻認為這不過是一個指頭的問題,既已發現和處理,就證明問題已經解決。  那麼,為什麼天下人都看得清清楚楚,隻有老皇帝視而不見呢?因為晚年乾隆成瞭“洞穴人”。《“倒薩戰爭”與薩達姆的結局》一文說過:“他是自己權力的俘虜。他看到的、聽到的,都是支撐權力的正面信息,負面的信息都作為錯誤的信息被清洗掉瞭。在他的周圍形成瞭一個機制,它自動地過濾掉錯誤的信息,輸入正確的信息。在此情況下,這個領袖往往無法正確地看待自己和世界,他甚至都無法對自己的力量形成恰當的符合實際的判斷。”  專制者極易成為“洞穴人”,因為周圍聚集著大量以窺測他心思為生的人。“精明太過”到“顢頇糊塗”,中間並沒有什麼鴻溝,隻需要心態轉變。在大量的“正面報道”的包圍下,他對尹壯圖的“負面報道”無比憤怒,也就可以理解瞭。分頁:3/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古代盛世的特點  問:乾隆朝可能是官方文本中“盛世”一詞重復最多的時代,遠超歷史上任何時期,那麼,古代的盛世特點如何?  張宏傑:生逢盛世,是許多中國人對時代的最大期望。然而,每次盛世都以大規模的禍亂之世為前奏,而結局同樣是大崩潰。因為歷史上的盛世依賴的是人治,而非制度創新。  中國歷史有一個奇怪的現象:一個王朝埋頭開拓時,不常提及盛世。相反,當問題重重時,卻常高唱盛世,因為那是傳統王朝統治合法性的證明。一個蒸蒸日上的政權不需要用自我宣傳來壯膽,漢代文景之治、唐朝貞觀之治中,帝王和大臣從不自誇為盛世。南宋高宗趙構偷安一隅,國仇傢恨尚不能報,卻常自詡為盛世。大臣們稱頌盛世之聲也鋪天蓋地。在整個清代,盛世叫得最響的是雍正與乾隆晚期。  問:如果假設一下,乾隆的眼光能更開闊一些,歷史的進程是否會有所改變?   張宏傑:這隻能是猜測,如果馬戛爾尼來華正值乾隆初期,可能他對世界大潮會更敏感一些,但也可能依然麻木。乾隆視野受限,他的知識結構不足以理解新的變化,即使在今天,我們已生活在信息時代,許多人對世界文明不照樣視而不見?許多國民的心態,比110年前的義和團又改變瞭多少?一個人很難突破自身教育、經歷的局限,這隻能靠時間來慢慢淘汰。分頁:4/4頁  上一頁234下一頁

平定三國亂世第一人 晉武帝統一全國創太康盛世

  導讀:東漢末年,朝廷昏庸腐敗,在統治階級內部,宦官集團和官僚集團之間爭奪權力的鬥爭日益激烈。公元189年,漢靈帝駕崩,劉辯即位,史稱少帝。這時,中軍校尉袁紹乘機起兵,一舉誅殺大小宦官兩千餘人,從而結束瞭為時數十年宦官專權的局面。然而,由此也引起瞭天下大亂,各郡、州、縣出現瞭失控的局面。經過幾十年的兼並戰爭,最後出現瞭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分裂局面。魏武帝曹操,霸主中原;昭烈帝劉備,稱雄西南;吳大帝孫權,割據江東。三國之間連年混戰,廣大百姓飽受禍害,有的流徙,有的死亡,村落破敗,戶口大減。《魏書·張繡傳》中記載說:“天下戶口減耗,十裁一在。”有的地方的人口甚至隻有原來的幾十分之一。大量百姓死亡和流徙,全國連綿數百裡的土地,完全荒蕪,無人耕種。連昔日富庶繁榮的京城洛陽附近,也變得蒿草叢生,百裡不見人煙。曹操在一首詩裡說:“白骨露於野,千裡無雞鳴。”就是這種荒涼景象的真實寫照。  司馬炎的祖父司馬懿,河內郡溫縣人,祖上許多人做過西漢的大官,是有名的望族,後來當上瞭曹操丞相府主管一切事務的主簿。司馬懿老謀深算,智慧過人。曹操死後,司馬懿歷任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睿兩代總管朝政的重臣,主管軍事,統率魏軍,同東吳、蜀漢對峙。蜀漢的諸葛亮智謀驚人,遇到司馬懿也不免有些顧忌。東吳的孫權對他顧忌更大,曾對人說:“司馬懿善用兵,可謂變化如神,所向無敵。”  公元239年,魏明帝死,8歲的曹芳即位,由司馬懿和曹爽共輔幼主。曹爽知道司馬懿實力比自己強百倍,對自己的威脅太大,所以,決定除掉司馬懿。司馬懿見勢不妙,便在曹爽輔政後的第8年,聲稱自己年老多病,力不從心,回鄉養病,但在暗地裡等待時機,伺機而動。曹爽認為司馬懿突然稱病肯定另有陰謀。曹爽的內線匯報說,司馬懿已經不能吃東西瞭,話也不能說瞭,頭腦也不清楚瞭。曹爽從此放松瞭對司馬懿的提防。   公元249年,曹爽陪伴魏帝曹芳到洛陽城南90裡的高平陵去祭祀。佯稱重病的司馬懿利用這一時機,假借皇太後的懿旨,精神抖擻地在城內突然舉行政變,其長子司馬師指揮早已蓄養的3 000名敢死隊,關上洛陽城所有的城門,占據武器倉庫,接管瞭守衛皇宮的禁軍。然後,又派主力沖出宣陽門,來到洛水浮橋邊上,殺氣騰騰地逼向祭祀人群。最後,魏帝終於迫於司馬懿的威逼,誅殺瞭曹爽。曹魏的軍政大權又重新轉移到司馬懿手中。相關閱讀推薦:楊艷簡介 晉武帝司馬炎第一任皇後楊艷的傳奇人生晉武帝為什麼讓司馬衷繼承皇位?司馬衷是不是白癡揭秘:中國史上第一個“小秘”靠什麼傍上晉武帝司馬炎縱欲過度而死:晉武帝司馬炎是怎麼死的?晉武帝立傻子為太子:司馬炎為啥立傻兒為太子?司馬炎是誰的兒子 晉武帝司馬炎的父親是誰?分頁:1/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公元251年,司馬懿得病去世,他的長子司馬師任撫軍大將軍、錄尚書事,繼續輔政。公元254年,魏齊王曹芳已經成年,他不滿司馬師專權,與幾位大臣密謀除掉司馬師。由於走漏風聲,司馬師首先動手,誅殺參與密謀的大臣,曹芳也遭廢黜,另立年僅14歲的曹髦為帝。不久,司馬師死,他的弟弟司馬昭接任其職,朝廷裡的要事都必須經過司馬昭之手。隨著曹髦長大,成熟,他已經懂得朝政,感到魏朝天下岌岌可危,心中十分憤慨。  公元260年5月7日,曹髦命令宮中宿衛士兵,捕殺司馬昭。司馬昭派大將賈充率兵將曹髦殺死,然後脅迫皇太後出來說話,以掩蓋自己的弒君之罪。太後下詔說:“曹髦越大越不像話,竟用箭射向宮中要殺我,有的箭還掉到我的腳旁,他還狠心地用毒藥來害我,這種不孝不敬的人,早該死瞭!”這樣,司馬昭殺掉無德不孝之君的行為就成為合法的瞭。曹魏皇帝連續被廢被殺,改朝換代的氣氛一年比一年濃厚,司馬昭實際上已經掌握瞭皇權。但社會上還有相當一批人對這一局面很不滿意。司馬昭一邊收羅文人學士,為自己登基制造輿論,一邊積極準備征討三國之中力量較弱的蜀漢。  公元263年,司馬昭派大將鐘會、鄧艾、諸葛緒率兵18萬,進軍蜀漢。捷報頻頻傳來,魏帝曹奐下詔將司馬昭封為晉公,拜為相國,並賜“九錫”,即:最華貴的車馬、王袍似的衣服、樂器、朱紅色的門戶、有屋簷的臺階、300名衛兵、先斬後奏的刀斧、表示征伐的弓箭、祭祀用的香酒。這九錫是古代帝位更替的前奏,往往先受九錫,再行帝位禪讓之禮。公元263年,蜀漢滅亡,司馬昭因功又封為晉王。   爭當太子“無為”治國  司馬昭基本上掌握瞭魏國的大權,魏國皇帝成瞭名副其實的傀儡。司馬炎是晉王司馬昭的長子,按照封建時代立嫡以長的制度,司馬炎本該是合法的王位繼承人,但其父司馬昭把小兒子司馬攸過繼給自己的哥哥司馬師為子,並打算立之為世子。司馬昭每次見到司馬攸,便拍著晉王的寶座對他說:“這屬於桃符(桃符是司馬攸的小名)的寶座。”寵愛之情溢於言表。正是在這種復雜的政治背景下,不甘寂寞的司馬炎開始瞭他爭奪王位的活動。分頁:2/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齊王司馬攸為人溫文爾雅、親賢好施,喜愛古代典籍,並且多才多藝,是一位有著濃厚的藝術氣質的儒雅之士。而司馬炎卻似乎是一個天生的政治傢,他在氣質上幾乎完全秉承瞭父輩的天性,既有足以左右形勢的謀略,同時也有著一副寬厚仁慈的外表。總之,政治傢的天性加上客觀上的優勢,使得他在復雜的宮廷鬥爭中遊刃有餘。到晚年,司馬昭不得不以強大的政治理智克服個人情感,接受瞭大臣們的建議,立司馬炎為世子。  公元265年,司馬昭病死,司馬炎繼承瞭相國晉王位,掌握全國軍政大權。同年12月,經過精心準備之後,仿效曹丕代漢的故事,為自己登基做準備。在司馬炎接任相國後,就有一些人受司馬炎指使勸說魏帝曹奐早點讓位。不久,曹奐下詔書說:“晉王,你傢世代輔佐皇帝,功勛高過上天,四海蒙受司馬傢族的恩澤,上天要我把皇帝之位讓給你,請順應天命,不要推辭!”司馬炎卻假意多次推讓。司馬炎的心腹太尉何曾、衛將軍賈充等人,帶領滿朝文武官員再三勸諫。司馬炎多次推讓後,才接受魏帝曹奐禪讓,封曹奐為陳留王。司馬炎於公元265年,登上帝位,改國號為晉,史稱為西晉,晉王司馬炎成瞭晉武帝。歷史有驚人的相似之處,魏王朝從曹丕讓漢帝禪位稱帝,傳瞭45年,到此結束。司馬昭也同樣讓魏帝以禪讓的手段獲取瞭帝位,魏國遂亡。但這時的司馬炎心裡並不輕松,他很清楚,雖然他登上王位寶座,但危機仍然存在。  從內部看,他的祖父、父親為瞭給司馬氏傢族奪取帝位鋪平道路,曾經對曹操以後的曹氏傢族以及附屬勢力進行瞭殘酷的屠殺,這件事所造成的陰影至今仍然橫亙在人們的心中。從外部看,蜀漢雖平,孫吳仍在,雖說此時的東吳已不足以與晉抗衡,但畢竟也是一個不小的威脅。內憂外患告訴司馬炎,要想鞏固政權,進而完成吞並東吳、統一中國的大業,就首先要強固統治集團本身的凝聚力,而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采取懷柔政策。為此,司馬炎在即位的第一年,即下詔讓已成為陳留王的魏帝載天子旌旗,行魏正朔,郊祀天地禮樂制度皆如魏舊,上書不稱臣。同時又賜安樂公劉禪子弟一人為駙馬都尉,第二年又解除瞭對漢室的禁錮。這不但緩和瞭朝廷內患———尤其是消除瞭已成為司馬氏傢族統治對象的曹氏傢族心理上的恐懼———而且還安定瞭蜀漢人心,進而為贏得吳人的好感,為吞並東吳取得瞭主動權。

揭秘:原來是小小的紅薯造就瞭大清的“康乾盛世”

  近些年,“康乾盛世”是一個熱門話題,不僅電視媒體在熱播,甚至某些歷史學者也在鼓吹,好似有某些統治者的英明就能給中國帶來瞭繁榮昌盛。然而事實真如此嗎? 細讀歷史便可發現,這個時期基本沒有什麼科技發明,文化也談不上什麼繁榮,思想更是停滯不前, 工商業受的政府極力遏制, 明朝中國商業和手工業繁榮景象在此時已經大為衰退。而與前代相比,唯一的發展就是人口顯著增加瞭,而且是以往歷史人口最高峰的四倍,從而形成瞭一個看似繁榮的社會時期。  為什麼會形成這種人口盛世,那些清史學傢認為是英明的滿清統治者帶來的。他們首條理由是,清朝的疆域擴大瞭。清朝擴大的疆域給中國帶瞭多少人口呢?清朝極盛時期的領土面積是1300萬平方公裡,而明朝是920萬平方公裡;比較一下清朝與明朝的疆域,清朝多瞭蒙古和新疆北部,但是這些地方至今還是人煙稀少,很難說會為中國增加什麼人口。而且清朝比明朝少瞭一大塊東北和西南的疆土。因此,就疆域方面考慮,清朝的人口應該與明朝相差不大。  清史學者舉的第二個理由便是清朝統治者多麼勤政,多麼重視水利和農業。比較下之前的中國人口,在被成為盛世“漢景之治”,“貞觀之治”在不過6000萬,而最多是宋朝和明朝中期也不過1億。而且縱觀之前歷史,一旦中國人口一旦達到8千多萬,人地矛盾就十分尖銳,容易發生農民起義。究其原因,中國土地能養育的人口是一定的,農業生產並非是“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是受生產力水平限制的。比較明朝與清朝的農業生產,生產方式沒有什麼改變;而農業生產唯一的改變是:番薯等從美洲引進的高產作物在中國推廣開瞭。而正是番薯的推廣造就瞭這個康乾盛世。  番薯是一種高產的作物,薯塊中含有大量的淀粉和多種維生素,適應性強,抗旱,耐堿,抗逆性強,喜溫暖、多光而不耐霜凍,是一種易於保收的作物。  番薯原產於中美洲,後傳至呂宋(今菲律賓)。國際上,流行地認為番薯傳入中國的時間是明朝萬歷年間(1594年),傳入人是飄洋過海的中國商人陳振龍。  陳振龍祖藉福建長樂縣,他早年在呂宋經商時,發現當地有一種薯類,清甜可口,可資食用,便密購其種。帶回瞭福州,即在城邊試種,獲得意想不到的成功。此時,恰遇閩中大旱,五谷歉收。陳振龍讓其子陳經綸向當時的福建巡撫金學曾進獻番薯,並倡導廣植番薯,從而使閩中民眾度過瞭饑荒。為此後世在福州建有先薯亭,以贊頌番薯引進者陳振龍和推廣者金學曾的功德。  明末,番薯已在華南地區廣為種植,並逐漸向北推廣。但是由於明末清初的戰亂影響,番薯的栽培技術傳播比較慢,直到康熙時期,番薯栽培技術才傳遍全國。  番薯對中國影響可以從以下兩方面來認識。   耕地面積擴大  有數據顯示,清朝的耕地面積是前代的四倍。有人把這歸功於清政府的勸墾政策。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是我們幾乎可以得出結論:清代之前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懶惰的人 ,有那麼多的土地卻不開發。  在這個問題上,我們要認清“可耕種面積”的概念。可耕種面積不僅僅與土地本身質地有關,更決定於耕種的作物。而這是番薯適應性強,可以在水稻、小麥不能種植的山地耕種,從而把原來大片不可耕種的土地變成可耕種的土地。從而使中國的可耕地面積擴大瞭四倍多。  同時番薯的種植,反過來改良瞭土地的土壤,使原來貧瘠的土地變成瞭小麥與水稻可耕種的土地。這樣一定程度上增加瞭水稻和小麥的耕地面積。  作為一個農業社會,

揭秘:對康雍乾時代的所謂盛世再認識

  康熙帝經過十年努力,平定三藩,統一臺灣,完成瞭祖國的統一大業。此後約一百年,被稱之為康雍乾盛世,或簡稱康乾盛世。也有一部分史學傢,對此持相反意見。那麼究竟該怎樣認識康雍乾時期呢?  康雍乾三朝皇帝采取積極措施,結束瞭北部邊疆長期分裂戰亂的局面,實現瞭對北部邊疆的統一管理,有效地遏制沙俄對我國的侵略,加強瞭北方民族對中央政府的向心力。清政府成功地解決瞭中國歷史上幾千年來民族關系中的大難題。北部邊疆面貌根本改觀,屢代維修的萬裡長城不再具有軍事屏障的意義。  經過康雍乾三朝的努力,加強瞭對西藏的管理。尊崇藏傳佛教,改革瞭活佛轉世制度。乾隆時創建的“金瓶掣簽”,備受歡迎,流傳至今。  雍正帝在西南五省廣大地區內,大規模地實行改土歸流,各項制度與措施大體和內地保持一致。這一項改革,大大地加強瞭對西南地區的有效統治。  清政府成功地處理瞭北部、西北和西南邊疆兄弟民族的關系,同時也就是成功地處理瞭中央和地方的關系。我們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傢是在清政府統治下最終完成的,祖國的神聖版圖是在清朝得到確立的。這是清朝統治的偉大歷史功績。   邊疆、山區和海島的開發成效卓著。有的地區由於農業發展迅速,成為全國重要糧倉。內地的湘西、陜西、鄂西北以及桂西、滇西南和貴州等山地丘陵地區,也因大量移民,生產發展迅速。邊疆地區卓有成效的開發,不僅有利於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而且有利於祖國邊疆地區的鞏固。清代開發山區和邊疆,其規模和成效,都遠遠超過前代。  康熙年間,明令廢除瞭中國歷史上長期存在的匠籍制度,使手工業者脫離瞭世代承襲的勞役。在康熙末年和雍正年間,清政府又逐漸在全國除少數地區外實行攤丁入地,結束瞭中國幾千年來的人頭稅。在這種稅制下,國傢對農民的人身束縛松弛瞭。  旗地莊田上落後的農奴制生產方式,至乾隆年間已完成瞭向租佃制的轉變。由於佃農的人身依附關系逐漸松弛,主佃在法律上並無主仆名分。  縱看幾千年的中國史,康雍乾百年間,確可以稱之為封建時代的“盛世”。相關閱讀推薦:乾隆傳位之謎:為什麼會看中嘉慶帝永琰來繼位?乾隆拒絕菲律賓並入中國:南海本不該發生風流乾隆帝一生最愛的五個女人:死後與她們合葬!和珅的官場權術:兒子娶乾隆寵女 女兒嫁皇族!歷史上的今天9月25日 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歷出生乾隆皇帝有多少個子女?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封建政治的特點是,皇帝擁有不受限制的絕對權力,從中央到地方各級行政系統以及一切官吏和全體子民,都必須無條件地根據皇帝的意志辦事。而這種高度集權,到康雍乾時期達到瞭新的高度。  雍正時建立瞭軍機處,是君主專制發展到頂峰的產物。軍機處是清代特有的政治體制,秉承皇帝的旨意承辦一切事務,有效地維護皇權的高度集中。  雍正進一步加強的秘密奏折制度,也是君主獨裁專制發展到頂峰的產物。這種遍佈全國的密報網,有效地控制全體臣民,並使官吏們彼此防范和互相戒備,大傢都誠惶誠恐地為皇帝效忠。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高度發展,正是中國歷史上稱之為“盛世”的時期。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造就瞭一個無與倫比的康雍乾盛世,卻同時給後代子孫留下瞭一份落後挨打的歷史遺產。  在中國封建專制主義社會裡,因文字觸禁而獲罪,或執政者藉文字羅織罪名以清除異己,史稱文字獄。文字獄在明清兩代都曾一度盛行,而以清代康雍乾三朝最為頻繁,最為嚴酷。  乾隆朝的文字獄,打擊對象竟至擴大到沒有正常思維能力的精神病患者。以滅絕人性的酷刑——凌遲、杖斃,處死缺乏清醒意識的瘋漢。乾隆時期的文字獄,數量之多,羅織之奇,用刑之酷,均大大超過康雍兩朝。  康雍乾三朝皇帝都以稽古右文自我標榜,也確實在文化上創造過輝煌的業績,如編纂大型圖書《古今圖書集成》、《四庫全書》。乾隆是中國歷史上實行文化專制主義達到登峰造極的一個皇帝,在編輯《四庫全書》時銷毀刪改大批珍貴的典籍,銷毀規模之大,超過瞭歷史上任何一個帝王,也超過瞭歷史上任何一次天災或人禍。乾隆皇帝大搞文化專制主義的時候,正是西方各國大興思想解放的時候,西方資產階級政治學說、經濟學說紛紛湧現,孟德斯鳩的《法的精神》(1748年)、盧梭的《社會契約論》(1762年)、亞當·斯密的《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1776年),都是這個時期問世的。他們以自己的學說,建立瞭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經濟理論體系,確立瞭資產階級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則。  而這時的中國,仍在沿襲八股取士制度。作為儒傢經典的《四書》、《五經》,是科舉必考的內容。科舉制度造成知識分子非孔孟之書不讀,並以孔孟之是非為是非,以孔孟的思想代替自己的思想,不能有任何獨立思考。他們沒有睜開眼睛看世界,還自以為數十年的寒窗苦讀,已經充分掌握瞭治國平天下的本領,不需要用新的思想和新的知識充實自己。  幾千年的傳統觀念,中國皇帝的權力受之於天,“天朝統馭萬國”,是“天下共主”,外邦均被蔑視為“夷”。乾隆致英王的外交文書,便稱為“敕諭”,皇帝自稱為“朕”,稱本國為“天朝”,文書一開頭就是“奉天承運皇帝敕諭……”這種外交體制與17世紀以來的國際環境是完全不適應的。  乾隆皇帝在一件外交照會(當時稱為“敕諭”)中,留下瞭一段傳世名言:“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當他正陶醉在天朝無所不有的迷惘中時,馬戛爾尼帶來的禮品中,就有中華大地所沒有的東西,如:大型天文地理儀器、鐘表、帶支架的燧發火槍和新型船隻模型。這些東西代表瞭英國當時的科技成果,代表瞭資本主義的物質文明。   天朝無所不有,代表瞭清初幾個皇帝的普遍心態,隻是程度不同罷瞭。這種心態,使他們不可能睜開眼睛看世界,甚至是送上門來的西方物質文明也不屑睜開眼睛看一看,更不用說學習和超越瞭。火藥,本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驕傲,到明末西洋火炮傳入中國後,它的威力清初帝王是領教過瞭的。到乾隆時,西洋火器又向前跨進瞭一大步,黑色火藥大有改進,並發明瞭燧發火槍。幾十年後,中國就被新一代的洋槍洋炮打敗瞭。  從“天朝無所不有”到“師夷之長技”,這是對傳統觀念的一次大膽否定。要承認“夷”也有“長技”可“師”,確實是認識上的一個質的飛躍。但這個認識主要是從戰敗中得來,對戰敗的認識又主要歸結為武器不如人,因此向西方學習是從學造洋槍洋炮開始的。  清朝皇帝及其大臣們長期在封閉的狀態下生活,對於世界上早已形成的一些外交慣例懵然無知,而又突然一下子被卷進瞭陌生的國際社會,以致在與西方國傢接觸中多次舉措失當。清初海禁極嚴,互市僅限貢舶。海禁開後,仍對進出口貿易實行極嚴厲的限制政策。海關稅制極不合理,利於進口不利於出口,朝野上下缺乏國際貿易競爭意識。稅則混亂,陋規幾十種,海關人員層層中飽。雖然如此,海外貿易仍有一定程度的發展,並長期保持巨額出超。這主要是因為中國出口貨物品種繁多,貨源充足,特別是許多傳統產品在國際上有廣闊的銷售市場,如絲、茶、瓷、漆等。當時中國的外貿產品蘊藏著巨大的競爭能力。中國也很需要購進國外的許多產品,如銀、銅、火炮、火槍等等。假如清政府積極發展海外貿易,就可以充實國傢財力,改善自己的國防從而提高自己在國際社會中的實力地位。  大約在雍乾之際,英國的工業革命已經開始。在英國工業革命中,第一個實現機械化的行業是棉紡織業。棉紡織業用機器代替手工操作。蒸汽機的發明和不斷改進,解決瞭大工業發展所必需的動力,使工業生產如虎添翼。1785年(乾隆五十年),英國建成瞭第一個蒸汽機制造廠。  假如我們橫向作一比較,康雍乾三朝正是中國落後於西方並使差距日益擴大的關鍵時期。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康乾盛世揭秘:外國人眼中封建王朝最後的黃金時代

  一  公元1793年,也就是乾隆五十八年夏天,英國派出的第一個訪華使團到達中國。  英國人對這個神秘的國度充滿好奇。他們相信,中國就像馬可波羅遊記中所寫的那樣,黃金遍地,人人都身穿綾羅綢緞。  然而,一登上中國的土地,他們馬上發現瞭觸目驚心的貧困。清王朝雇傭瞭許多老百姓來到英使團的船上,為英國人端茶倒水,掃地做飯。英國人註意到這些人“都如此消瘦”。“在普通中國人中間,人們很難找到類似英國公民的啤酒大肚或英國農夫喜氣洋洋的臉。”這些普通中國人“每次接到我們的殘羹剩飯,都要千恩萬謝。對我們用過的茶葉,他們總是貪婪地爭搶,然後煮水泡著喝。”  使團成員約翰·巴羅在《我看乾隆盛世》中說:“不管是在舟山還是在溯白河而上去京城的三天裡,沒有看到任何人民豐衣足食、農村富饒繁榮的證明。……除瞭村莊周圍,難得有樹,且形狀醜陋。房屋通常都是泥墻平房,茅草蓋頂。偶爾有一幢獨立的小樓,但是決無一幢像紳士的府第,或者稱得上舒適的農舍。……不管是房屋還是河道,都不能跟雷德裡夫和瓦平(英國泰晤士河邊的兩個城鎮)相提並論。事實上,觸目所及無非是貧困落後的景象。”  二  毫無疑問,乾隆皇帝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之一。有的評論者甚至還去掉“之一”二字。  確實,乾隆統治下的中國,縱向比,是中國幾千年歷史中人口最多、國力最盛的時期。橫向比,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最富庶的國傢。稱之為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盛世,毫不為過。何以我們五千年文化結出的總結性的盛世在英國人眼中居然如此黯淡?  原因是,乾隆時代的普通英國人生活水平差距實在太大瞭。  十四世紀,歐洲人並不中國人富裕多少。他們的食物中肉食比重並不算高,一大塊面包加一碗濃湯就已經讓辛苦瞭一天的英國農夫心滿意足。但是隨著經濟的質變,歐洲人與中國人生活水平的差距已經越來越大。  十八世紀工業革命前期,英國漢普郡農場的一個普通雇工,一日三餐的食譜如下:早餐是牛奶、面包和前一天剩下的咸豬肉;午飯是面包、奶酪、少量的啤酒、醃豬肉、馬鈴薯、白菜或蘿卜;晚飯是面包和奶酪。星期天,可以吃上鮮豬肉。工業革命後,英國人的生活更是蒸蒸日上。1808年英國普通農民傢庭的消費清單上還要加上2.3加侖脫脂牛奶,1磅奶酪,17品脫淡啤酒,黃油和糖各半磅,還有1英兩茶。  乾隆年間的中國人吃的是什麼呢?  幾千年來,中國農民主要食物是粗糧和青菜,肉蛋奶都少得可憐,通常情況下,在春荒之際,都要采摘野菜才能度日。乾隆時代,民眾吃糠咽菜的記載筆筆皆是。據《十八世紀的中國與世界·農業卷》介紹,普通英國農戶一年消費後,可剩餘11鎊,約合33-44兩白銀。而一個中等中國農戶一年全部收入不過32兩,而年支出為35兩,也就是說,辛苦一年,還要負債3兩,才能過活,根本沒有生產剩餘。所以一旦遇到饑荒,普通人傢會立刻破產,賣兒賣女十分普遍。   三  乾隆盛世的貧困,不僅僅體現在物質上,更主要的是體現在精神上。  到達浙江沿海後,因為不熟悉中國航線,英國人請求當地總兵幫他們找一個領航員。總兵痛快地應答瞭。  英國人看到瞭意想不到的一幕。總兵的辦法是派出士兵,把所有從海路去過天津的百姓都找來。使團成員巴羅說:“他們派出的兵丁很快就帶回瞭一群人。他們是我平生所見神情最悲慘的傢夥瞭,一個個雙膝跪地,接受詢問。……他們徒勞地哀告道,離傢遠行會壞瞭他們的生意,給妻子兒女和傢庭帶來痛苦,總兵不為所動,命令他們一小時後準備妥當。”  中國人司空見慣的一幕讓英國人不寒而栗,在歐洲這是不可想象的。英國人說:“總兵的專斷反映瞭該朝廷的法制或給予百姓的保護都不怎麼美妙。迫使一個誠實而勤勞的公民,事業有成的商人拋傢離子,從事於己有害無益的勞役,是不公正和暴虐的行為。”  這僅僅是英國人一連串吃驚的一個開始,比這更讓他們震驚的事還在後面。  在船隻行使於內河時,英國人註意到,官員們強迫大批百姓來拉纖,拉一天“約有六便士的工資”,但是不給回傢的路費。這顯然是不合算的,許多百姓並不想要這份工資,拉到一半往往連夜逃跑。“為瞭找到替手,官員們派手下的兵丁去附近的村莊,出其不意地把一些村民從床上拉出來加入民夫隊。兵丁鞭打試圖逃跑,或以年老體弱為由要求免役的民夫的事,幾乎沒有一夜不發生。看到他們當中一些人的悲慘狀況,真令人痛苦。他們明顯地缺衣少食,瘦弱不堪。……他們總是被兵丁或什麼小官吏的隨從監督著,其手中的長鞭會毫不猶豫地抽向他們的身子,仿佛他們就是一隊馬匹似的。”  乾隆盛世的秩序原來是這樣建立起來的。相關閱讀推薦:為康熙生孩子最多的女人是誰?康熙後妃生育冠軍康熙大帝與彼得大帝的治國差距:自古明君多暴君揭秘康熙皇帝親自舉薦的一位清官:天下清官第一康熙晚年為何能從97個孫子中記住12歲的乾隆?康熙為何廢黜40年的老太子胤礽?罪狀隻是個借口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四  而同時代的歐洲,人權觀念已經深入人心。一個人不管地位多高,都不能任意將另一個人置於腳下。  1747年,也就是乾隆十二年,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建瞭一座夏宮,叫無憂宮。沒想到這個無憂宮卻給他帶來瞭麻煩。原來他的這個王宮選在瞭一個平民百姓的風磨邊上。在修建期間,磨坊主向法院起訴國王,說新建的王宮擋瞭風,不利於風磨轉動。最後國王不得不屈膝讓步,同意對磨坊主陪償。  這個故事有助於我們理解英國人何以對乾隆年間中國人的人權狀況如此吃驚。  五  乾隆盛世的出現,有賴於乾隆皇帝最大限度地調動瞭傳統人治明君的所有技術資源,挖掘瞭中國傳統體制的全部潛力。如果乾隆生活在漢朝或者唐朝,他也許無愧於偉大二字。因為那個時候,野蠻和貧困橫行於整個地球。  然而,乾隆時代的世界,與漢唐已經截然不同。在乾隆出生以前,世界就已經進入瞭全球化過程。  1522年,麥哲倫船隊完成瞭環球航行,標志著地理大發現的完成。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相繼來到中國南面的海域,頻頻叩打中國的大門。全球化過程從此開始。任何國傢想永遠閉關自守,已經不可能。  而乾隆所處的十八世紀,更是人類歷史偉大的轉折點。正是從這個世紀起,歷史開始跑步前進,速度達到瞭令人頭暈目眩的程度。“乾隆在位六十年,正好是英國經歷瞭產業革命的全過程。”“在此之前,……地球的底層蘊含著龐大的資源和能量,人們一直在探求而少收獲。十八世紀,一下子得到瞭打開寶庫的鑰匙,新的生產力像蟄伏地下的泉水,突然地噴湧進射出來。工農業產量幾百倍、成千倍的增加,物質財富滾滾而來.源源不絕。”  而這個世紀政治文明的進步並不慢於物質文明。乾隆十三年(1748年),孟德斯鳩發表瞭名著《論法的精神》。1776年,也就是乾隆四十一年,美國宣佈獨立。1789年,也就是乾隆五十四年,法國爆發資產階級大革命,發表《人權宣言》,提出瞭“主權在民原則”。1795年,乾隆皇帝退位後的第二年,華盛頓宣佈拒絕擔任第三任總統。   十八世紀,世界文明大潮的主流是通過立憲制和代議制“實現瞭對統治者的馴化,把他們關到法律的籠子裡”。西歐社會的政治結構發生瞭巨大變化,普通人的公民權利保障大為提高。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得到瞭空前的解放。  六  而在地球的另一端,乾隆皇帝卻在做著相反的事情。雖然乾隆的爺爺康熙皇帝已經知道地球是圓的,知道世界上有五大洲,知道有人環繞過地球。雖然乾隆年間西方傳教士已經向他介紹瞭日心說,雖然英國使團給他帶來瞭天體運行儀、地球儀、赫歇耳望遠鏡、帕克透鏡、巨型戰艦“君王”號艦艇模型,甚至還有熱氣球和復滑車表演,他卻對世界大勢的變化沒有絲毫敏感。他視民間社會的活力和自發精神為大清江山永固的最大敵人,積六十餘年努力,完成瞭中國歷史上最縝密、最完善、最牢固的專制統治,把民眾關進瞭更嚴密的專制統治的籠子裡。  大清社會各個層面都處於他的強力控制之下:  他通過胡蘿卜加大棒的手段,杜絕瞭皇族、外戚幹政的可能,使他們隻能老老實實安享俸祿,不敢亂說亂動一下。他以高明的權術和超常的政治恐怖把大臣們牢牢控制在自己的股掌之間,以確保君主的意志在任何時候,任何領域都暢通無阻。  對敢於反抗的“刁民”,他的態度是一味鎮壓。在他眼中,皇帝、官員和百姓,是父親、兒子和孫子的關系。不管父親如何虐待兒子,兒子也不許有絲毫反抗。因此,老百姓無論被貪官污吏如何壓榨剝削,走投無路,也隻能聽天由命,不得“越級上訪”。對於群眾聚眾抗議,維護自己的權利,他總是視如大敵,一再強調要“嚴加處置”,甚至“不分首從,即行正法”。  對於知識分子,他更如臨大敵。他以超級恐怖為手段,掃除一切可能危及統治的思想萌芽。乾隆年間僅大的文字獄就出現瞭一百三十件。三十餘年的文字獄運動,如同把整個社會放入一個高壓鍋裡進行滅菌處理,完成瞭從外到裡的全面清潔,消滅瞭一切異端思想萌芽的完美局面,打造瞭一個他自認為萬代無虞的鐵打江山。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七  因此,乾隆盛世是逆人類文明主流的產物。  乾隆盛世的功績是創造瞭空前的政治穩定,養活瞭數量空前的人口,奠定瞭今天的版圖。  然而乾隆時代給中華民族精神上造成的永久性創傷,遠大於這一時一世的成就。  中國歷代統治者都認為,隻要讓全體中國人都“做穩瞭奴隸”,就是最大的德政,不管采取什麼手段。橫向對比十八世紀世界文明的發展,乾隆時代是一個隻有生存權沒有發展權的盛世。縱向對比中國歷史,乾隆時代也是中國歷史上民眾權利被剝奪得最幹凈,意志被壓制得最靡弱的時代。乾隆盛世是一個饑餓的盛世,恐怖的盛世,僵化的盛世,是基於少數統治者利益最大化而設計出來的盛世。乾隆時代的中國人,是“做穩瞭的奴隸”,隻許有胃腸,不許有頭腦。隻有這樣,大清江山才能億萬斯年。  乾隆的盛世監獄精心塑造出來的國民,固然是馴服、聽話、忍耐力極強,卻無法挺起腰板,擦亮眼睛,迎接撲面而來的世界大潮。  英國人一到中國,馬上發現中國人遠不是傳說中的那樣,是“全世界最聰明最禮貌的一個民族”。他們發現中國人普遍缺乏自尊心、自私、冷漠、對公眾事物漠不關心。  英國人在世界上其他地方接觸過中國人,那些人看起來都很正常。在菲律賓群島、巴達維亞、檳榔嶼,“和其他我們東印度公司屬地”,中國移民的“誠實跟他們的溫順和勤奮一樣出色。……在那些地方,他們的發明創造和聰敏似乎也跟學習模仿的精確一樣出色”。然而,生活在自己國傢中的中國人,卻遠沒有海外中國人那樣活潑自然,也缺乏創造力。他們比世界上其他國傢的人更膽小,同時也更冷漠、麻木和殘酷。  使團的船經過運河時,一夥看熱鬧的人壓翻瞭河中的一艘小船,許多人掉進河中。巴羅說,“雖然這一帶有不少船隻在行駛,卻沒有一艘船前去救援在河裡掙紮的人。……勸說我們船上的人開過去援救也得不到響應。不錯,我們當時船速是一小時七英裡,這居然就成瞭他們不肯停船的理由。我確信這些不幸的傢夥中有幾個一定是喪命瞭。”  英國人分析說,這是中國統治者精心塑造的結果:“就現政權(滿清)而言,有充足的證據表明,其高壓手段完全馴服瞭這個民族,並按自己的模式塑造瞭這個民族的性格。他們的道德觀念和行為完全由朝廷的意識形態所左右,幾乎完全處在朝廷的控制之下。”   馬戛爾尼對中國政權的結論更廣為人知:“這個政府正如它目前的存在狀況,嚴格地說是一小撮韃靼人對億萬漢人的專制統治。”這種專制統治有著災難性的影響。“自從北方或滿洲韃靼征服以來,至少在過去的一百年裡沒有改善,沒有前進,或者更確切地說反而倒退瞭;當我們每天都在藝術和科學領域前進他時,他們實際上正在成為半野蠻人。”  八  雖然登峰造極,但乾隆的統治並沒有任何新意。乾隆盛世不過是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的大總結和大重復。不幸的是,這個盛世出現在不應該出現的時候,因此其成就如果燭火遇到瞭太陽,一下子黯淡無光。  面對幾千年未有之世界大變局,如果中國的專制統治不那麼密不透風,中國社會不那麼鐵板一塊,西方湧來的文明新潮才有可能自然地浸潤這片古老的土地。可惜,中國恰逢瞭一個執政能力空前提高的“盛世”。以乾隆為代表的專制精神造成的中華民族精神上的孱弱、保守、僵化,不但是鴉片戰爭中中國失敗的原因,更是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在現代化路上走得如此跌跌撞撞、艱難曲折的原因之一。在乾隆死去二百多年後,仍然有人連篇累牘地歌頌乾隆盛世的穩定和偉大,研究揣摩乾隆治術的高深。許多人仍堅定地認為,隻有乾隆的風格和方法才適合這片獨特的土地。  隻有透徹瞭解瞭乾隆時代的另一面,對這個時代的得與失進行一個全面準確的評估,我們這個民族才算沒有白白經歷“乾隆盛世”。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話清史:戳穿所謂的“康乾盛世”從不存在

  中評社北京10月6日訊/所謂“康乾盛世”起於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定三藩之亂,止於乾隆退位(1796年)做“太上皇”,持續115年。某些學者作傢們頌揚這百年輝煌的“康乾盛世”,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將中國傳統社會推向瞭一個“新的高峰”,創造瞭“歷史奇跡”。然而歷史真相到底如何?搜狐歷史日前登載學者陳明遠的文章《戳穿所謂的“康乾盛世”》:  針對多年來對於“康乾盛世”的陣陣歌功頌德,我反覆探索思考之後,提出一些實事求是的看法,跟大傢討論。所謂“康乾盛世”起於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定三藩之亂,止於乾隆退位(1796年)做“太上皇”,持續115年。某些學者作傢們頌揚這百年輝煌的“康乾盛世”,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將中國傳統社會推向瞭一個“新的高峰”,創造瞭“歷史奇跡”。  我們必須追究:歷史真相到底如何?  滿清入關吞占全國以後,實際上跟元代蒙古貴族入主中原類似,造成中華文明的毀壞和全面大倒退。康熙雍正乾隆等統治者對外實行閉關鎖國,中止瞭明代以來的西學東漸;對內大興文字獄,扼殺瞭科技文藝事業的進步。因此,所謂“康乾盛世”時期中國逐步落後於西方,並不值得自吹自擂、引以為光榮和“民族驕傲”,而必須深入清算,總結歷史教訓。  直到如今,它的後遺癥仍然阻礙著我國現代化的發展。  始終存在著血腥的民族沖突  幾乎沒有文化(甚至剛剛開始使用文字)的滿族統治者從入關開始的“留發不留頭,留頭不留發”血淋淋殘酷暴行,到覆滅前夕“寧與友邦、不予傢奴”的切齒詛咒,從始到終,哪裡有什麼“清朝政權的利益代表瞭包括漢族在內的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陰洗城,江浙一帶(包括昆山平湖乍浦海鹽海寧金華)、江西全境、還有廣州都遭受屠城之災,竟將四川全省屠凈。歷史上哪一次改朝換代給中華民族造成如此巨大的劫難?那些令人發指的暴行,恐怕隻有20世紀中葉日本侵略者的大屠殺才可與之相比。  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四月清廷下詔的“永不加賦”是在經歷近百年的屠殺、投充、圈地等野蠻政策後迫不得已的所謂“仁政”。   清朝在奪取全國政權之後的很長時間內,一直把它征服的中華各民族看作奴隸,實行野蠻血腥的民族高壓政策。強調滿漢不通婚;築起種族隔離墻,不準漢族去東北,不準蒙族平民入漢地。這是中國歷史上最嚴重的民族歧視。  從清初此伏此彼起的“反清復明”到清末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中華人民從來沒有停止過反抗滿清皇朝的鬥爭。    “康乾”社會比明代大倒退  滿清入主中原,造成社會大倒退。遊牧民族的陋習、農奴制的烙印,隨處可見。野蠻的“圈地運動”更嚴重地破壞瞭中華全國的生產力。社會上一片“主子、奴才”的令人厭惡的喳喳聲。推行愚民政策、灌輸奴才意識,馴養卑劣怯懦、蠅營狗茍的國民性。  關於當時社會經濟狀況,唐甄在康熙四十年記載:“清興五十餘年矣。四海之內,日益貧困,農空、工空、市空、仕空。谷賤而艱於食,佈帛賤而艱於衣,舟轉市集而貨折資,居官者去官而無以為傢,是四空也。金錢,所以通有無也。中產之傢,嘗旬月不觀一金,不見緡錢,無以通之。故農民凍餒,百貨皆死,豐年如兇,良賈無籌。行於都市,列肆琨耀,冠服華腆,入其傢室,朝則熄無煙,寒則蜷體不申。吳中之民,多鬻男女於遠方,男之美為優,惡者為奴;女之美為妾,惡者為婢,遍滿海內矣。”  “攤丁入畝”的稅制牢牢地將農民固定在貧瘠的土地上,扼殺瞭產業化的苗頭。  旁觀者清。英國特使馬戛尼在乾隆後期的出使日記中指出:  “自從北方或滿洲韃靼征服以來,至少在過去150年裡,沒有改善,沒有前進,或者更確切地說反而倒退瞭;當我們每天都在藝術和科學領域前進時,他們實際上正在變成半野蠻人”。(許滌新、吳承明《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第四章第一節所引)相關閱讀推薦:乾隆傳位之謎:為什麼會看中嘉慶帝永琰來繼位?乾隆拒絕菲律賓並入中國:南海本不該發生風流乾隆帝一生最愛的五個女人:死後與她們合葬!和珅的官場權術:兒子娶乾隆寵女 女兒嫁皇族!歷史上的今天9月25日 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歷出生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在馬戛尼眼中的康乾盛世真相如此:“遍地都是驚人的貧困”,“人們衣善襤褸甚至裸體”,“象叫花子一樣破破爛爛的軍隊。”“我們扔掉的垃圾都被人搶著吃!”英使馬戛尼當時就敏銳地察覺到瞭清朝的衰落,把滿清政權看作“一艘破爛不堪的巨大船艦”,預言它將“不再有紀律和安全”。他形容滿清不過是一個泥足巨人,“中國人”退化到瞭“半野蠻人”時代(見英使馬戛尼的中國行記)。  “康乾”工商業遠遜前朝、落後西方  我國宋代工商業早已非常發達。經過蒙古元朝的大破壞而逐步復蘇,明代工商業進一步發展:鐵產量為北宋的兩倍半,棉佈取代麻佈成為紡織品的主流產品。無論是鐵、造船、建築,還是絲綢、棉佈、瓷器等,在世界都遙遙領先,工業產量占全世界的一半(一說2/3)以上,比農業產量在全世界的比重還要高。而所謂康乾盛世雖然人口數倍於明朝,然而鐵和佈這兩項指標性的工業品總產量卻始終未能恢復到明代的水平。到康乾盛世末期,中國工業產量僅為世界的十分之一左右,不及二百年前的明代。無論是在繁榮的質上還是量上,所謂“康乾盛世”都遠遜明代。  不但要在國內比較,還要到國際上比較。歐洲復興以來,啟蒙運動、體制改革、產業革命蓬勃發展,蒸汽機、紡織機、火車輪船、機械制造、現代工廠林立,就連相對落後的俄國也在彼得大帝時期向英法德學習,走向進步。而老朽的滿清帝國卻妄自尊大、閉關自守;在這“康乾盛世”幾乎沒有什麼發明創造和技術更新。直到西方商船和兵艦前來敲開“滿大人”銹蝕腐爛不堪的國關大門。   人口劇增並非“好事”  康乾時期之所以被吹噓為“盛世”,很大程度是因為人口劇增。明代全國人口穩定在六千萬左右(據王世貞記載,明代人口最高數字6330餘萬 );經過戰亂後的恢復,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突破一億,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突破三億。有人將此歸結為清朝統治者勤政的結果;實際上更主要的原因是明末引進番薯、玉米等高產糧食作物在全國農村推廣,導致“人口膨脹”。  滿清起初征稅的原則是按人頭收稅。這後果,是地方官吏不願據實上報人口,因報得愈多,則地方上繳的稅就愈多。康熙“永不加賦”的政策就是把各地方按耕地面積上繳固定的稅金,與人口數無關,借以鼓勵地方據實上報人口——人丁興旺是所謂太平盛世的表征。以這種方式來彰顯“盛世”不過是穩定民族奴役的手段。造成土地賦稅不均,富者營私舞弊,雖坐擁千畝田產而少繳稅;貧者無立錐之地,卻仍盡勞動之責。  歷史證明:人口劇增並不一定是“好事”,反而增加瞭整個社會的負擔,使得中國後來的工業化時期就業人口的比例失調,緊縮瞭優質勞動力的增長空間(餘地),從而嚴重制約瞭現代化進程。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日益腐敗的八旗體制  滿清入關侵占全國,主要依靠八旗體制。每年旗祿幾千萬兩白銀,滿蒙漢八旗成瞭滿清政權的根本依靠力量。  民族歧視下的滿清官僚制度,使得一大批無德無能、缺德少才的滿蒙王公、貴族官僚,長期竊居高位;朝廷執掌大權的達官貴人和各省巡撫總督,大多數為滿蒙世襲,昏庸腐朽不堪。  在康熙皇帝平定“三藩之亂”的戰鬥中,八旗兵軍紀已散,軍力已大不如前。此後,八旗兵和八旗子弟更加驕怠,他們憑借權勢,橫行無忌,無惡不作;不僅軍紀敗壞,訓練荒疏,而且生活腐化,吸毒聚賭,包伶嫖娼,敲詐勒索,蹂躪百姓。曾經剽悍英武的八旗兵,變成不能打仗、隻會擾民的老爺兵,八旗子弟成瞭遊手好閑的紈絝兒、坐吃山空的敗傢子;他們的形象就是提鳥籠、逛妓院、趕飯局、玩金魚兒、鬥蛐蛐兒、唱小曲兒……的一群“無知、無恥、無畏”的寄生蟲。  後來,清廷但凡有戰事,主要依靠綠營兵(八旗以外招募漢人組成的軍隊,因用綠色軍旗而得名)。但60萬綠營兵在衰敗的社會大環境下也很快腐化:克扣軍餉,兵匪勾結,貪污中飽,弊端叢叢,也淪為徒有其表,隻能嚇唬平民老百姓的花架子部隊。嘉慶皇帝還是皇太子的時候,曾經隨乾隆皇帝閱兵,所見到的卻是“射箭,箭虛發;馳馬,人墮地”的鬧劇(《嘉慶朝東華錄》,卷7,嘉慶4年正月)。  以至於鴉片戰爭中,八旗、綠營、鄉勇、團練都不管用,數十萬清軍被萬餘名英國遠征軍打敗。中國從此陷入挨打的深淵。

揭秘乾隆皇帝的豐功偉績:開創瞭同性戀的盛世

  導讀:要說和珅當乾隆的男寵,搞同性戀事兒,還得先交代幾句清皇室男風的起源和清初頭幾位皇帝對男風的態度。有史料可查的清皇室搞同性戀的第一人是從胤礽。胤礽是康熙和考誠仁皇後所生的兒子,他出生不久,皇後就死瞭,康熙十分悲痛,所以對這個兒子十分疼愛,很早就立他為皇太子,加以培養。可是,這個  皇太子一而再、再而三地搞同性戀,康熙對此十分惱火。1667年,康熙出征噶爾丹回來,就下令把和胤礽有同性戀關系的兩個禦廚、一個小童和一個茶店夥計處死。1702年康熙準備南征,當時胤礽生病,康熙隻好把他交給曾叔索額圖照顧,後來,康熙又聽說胤礽仍有同性戀行為,於是就將他廢立,並且將曾叔的六個兒子處死。胤礽後來神經不正常,終身受禁。  乾隆是康熙親自先定的皇權繼承人,這位口口聲聲、時時刻刻要秉承皇爺爺的遺志、按照皇爺爺立下的規矩辦事持傢治國立身修性的人,其實正是違背康熙訓示的,放任男風,大搞同性戀的道理墮落的傢夥。口說無憑,史料為據,稗史所載的“硃痕冥緣”,說的正是乾隆時的權臣和?  和乾隆搞的一段同性戀的故事。小橫香室主人著的《清宮遺聞》雲:當雍正時,世宗有一妃,貌姣艷。高宗年將冠,以事入宮,過妃側,見妃方對鏡理發,遽自後以兩手掩其目,蓋與之戲耳。妃不知為太子,大驚,遂持梳向後擊之,中高宗額,遂舍去。翌日月朔,高宗往謁後,後瞥見其額有傷痕,問之,隱不言,嚴詰之,始具以對。後大怒,疑妃之調太子也,立賜妃死。   高宗大駭,欲白其冤,逡巡不敢發。乃亟返書齋,籌思再三,不得策。乃以指染朱迅往妃所,則妃己繯帛,氣垂絕。乘間以指硃印妃頸,且曰:“我害爾矣,魂而有靈,俟二十年後,其復與吾相聚乎?”言已,慘傷而返。迨乾隆中葉,和珅以滿洲官學生在鑾儀衛選舁禦輿。一日駕將出,倉猝求黃蓋不得。高宗雲:“是誰之過歟?”和坤應聲曰:“典守者不得辭其責。 ”高宗聞而視之,則似曾相識者,驟思之,於何處相遇,竟不可得,然心終不能忘。回宮後,追憶自少至壯事,恍然於和?相關閱讀推薦:乾隆死後為何還霸占五個女人?乾隆死後復活真相攜美同遊:揭秘曾跟隨乾隆皇帝下江南的三個女人史上最會享受的君王:細數乾隆皇帝創造的世界紀錄何處覓香妃——清朝乾隆帝身邊的伊斯蘭皇妃之謎揭秘乾隆年間乾隆皇帝為何規定中秋節放假三天?乾隆皇帝為何不知道自己生母是誰?乾隆生母是誰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之貌,與妃相似,因密召珅入,令跪近禦座,俯視其頸,指痕宛在,因默認為妃之後身,倍加憐惜,遂如漢哀之愛董賢矣。和珅受寵,後來是不可一世的。他官至大學士,以軍機大臣管理吏、戶、刑三部。乾隆並叫和珅結婚,所生兒子,被乾隆許配給第十女和孝公主。可是,和珅恃寵弄權,貪贓枉法,以致怨聲載道。乾隆一死,和珅即被繼位的嘉慶帝處死並畫傢,傢產不可勝數。和珅的下場也和漢哀帝時的董賢差不多。前述生死循環之事固不可信,也許這是有些人在“為尊者諱”的思想指導下,使乾隆這個有清一代威望頗高的皇帝的同性戀塗上一層神秘而哀婉的色彩罷瞭。  乾隆之後的皇權繼承者們,也都學著乾隆的樣兒,崇尚男風,以搞同性戀為樂。清咸豐帝奕詝和優伶有過同性戀的關系,例如當時全國有名的小旦朱連芬,就常被召入圓明園,侍候皇上。有個姓劉的大臣對此進諫,被革瞭職。遊蕩成性、才十九歲就死去的同治帝載淳,在十八歲時曾假扮富商,微服出宮,在一個酒店中認識瞭一個從河南來的書生,兩人發生瞭性關系,同治並自願為婦。以後他們倆還在大街上手拉手、相互擁抱而招搖過市。後來此事傳入宮中,宮中立即派禦林軍保駕回宮。而那個書生也慌忙回鄉,從此不敢再進京會試瞭。   宣統帝溥儀從小也有同性戀的習慣,潘季桐的《末代皇帝秘聞》中說:“溥儀自成平民以後,坦白地對來訪記者承認:小時候喜歡手淫,特別喜歡把漂亮的小太監叫到身旁,替我那樣,而且我叫他們怎樣,他們當然就怎樣……溥儀甚至叫太監用口來替他手淫。換言之,也就是行同性愛罷瞭。”當然,嚴格說來,這些滿清皇帝並不是“純粹同性戀”者,而隻是“雙性戀”而已。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乾隆大帝開創同性戀盛世?  雖然有清一代就有男風,但是究其氣候,還是在乾隆年間形成的。乾隆朝的同性戀之風,不但京城商埠浩蕩,邊疆農村也勁吹;不單皇族樂此不彼,官吏、名士、民眾也好這一口。  清代的官員搞同性戀有兩個特點:一是多擁有自己的侍童、侍官、侍員,常侍左右,以至薦枕席;二是玩弄優伶,蔚然成風。清末上海《申報》中《賽金花遇貴二志》一段說:“名伶於莊兒之相好,如立侍郎、餘禦史等,皆以風流自命,自喜水旱並進者。於莊兒初為相公,乃‘旱路英雄’ 與立侍郎、餘禦史均有香火緣。”這裡所謂“旱路英雄”和“香火緣”都是男同性戀的代名詞。“立侍郎”系指當時的內務府大臣、戶部尚書立山,這麼一個朝廷重臣,和優伶的同性戀關系公開地登瞭報,並視為風雅脫俗之事,可以充分說明當時男風之盛瞭。當時的京師大臣幾乎無不以召伶侑酒作為夜生活之一,這種同性戀的活動連宮中太監、滿族貴胄幾乎無一不好  《孟學齋日記》雲:丁蘭為揚吉人,西同司及給事中,孫某中書丁士彬、刑部郎崔某……浮浪輕率,語言糞土,士彬儇佻無行,面目失色而顧影自媚,孌童崽子之名,居不疑崔某市井少年,惡處無賴,柳中士夫風氣掃地至此,原可類也。乾隆年間有名的才士、狀元與陜西巡撫畢秋帆在政治、軍事、文學和考證方面,屢建功勛,他也是個同性戀者。《羅延室筆記》描述他貴為總督,也和妻妾毫無關系,把妻妾冷落一旁,而在他左右朝夕侍奉的則是他落魄時所結交的伶官李桂官。他們倆朝夕相對,形影不離,以致人們稱李桂官為‘狀元夫人’。一般趨炎附勢的人有事紛紛去找李,以致李成為當時京中的一個炙手可熱的人瞭。   清代趙翼的《簷曝雜記》雲:“寶和班有李桂官,嬌俏可喜,畢秋帆舍人狎之,得修撰,故李有‘狀元夫人’之目,餘識之,故不俗,不徒以色藝稱之。”清代錢泳的《履園叢話》中還說,畢秋帆本好龍陽,他任陜西巡撫時,幕中賓客也大半是同性戀者。一個政府部門中大半官員是同性戀者,實在說明此風之盛瞭。畢秋帆的同性戀在清代十分出名,以致清代描寫男同性戀的著名小說《品花寶鑒》就以他為基礎塑造出那個小說的主人公田春航瞭。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唐玄宗李隆基簡介 因風流而毀瞭大唐的開元盛世

  唐朝第七位皇帝李隆基簡介——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亦稱唐明皇。712年至756年在位。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竇德妃。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時,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聯手發動“唐隆政變”誅殺韋後。712年李旦禪位於李隆基,後賜死太平公主,取得瞭國傢的最高統治權。前期註意撥亂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賢相,勵精圖治,他的開元盛世是唐朝的極盛之世,在位後期寵愛楊貴妃,怠慢朝政,寵信奸臣李林甫、楊國忠等,加上政策失誤和重用安祿山等侫臣,導致瞭後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為唐朝中衰埋下伏筆。756年李亨即位,尊其為太上皇。762年病逝。  人物簡介  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即唐玄宗,也稱唐明皇,是唐睿宗李旦第三子,公元712年至公元756年在唐朝皇帝位。  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時,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聯手發動“唐隆政變”,誅殺韋後。  公元712年,李旦禪位於李隆基,後賜死太平公主,李隆基遂取得瞭國傢的最高統治權。   在位前期註意撥亂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賢相,勵精圖治,他的開元盛世是唐朝的極盛之世;在位後期寵愛楊貴妃,怠慢朝政,寵信奸臣李林甫、楊國忠等,加上政策失誤和重用安祿山等侫臣,導致瞭後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為唐朝中衰埋下伏筆。  公元756年,李亨即位,尊李隆基為太上皇帝。  公元762年,李隆基病逝。      李隆基怎麼死的?  唐代的中興君主,睿宗的第三子。因謚號為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故亦稱為明皇。英武有才略,開元時期文治武功鼎盛,世稱為「開元之治」。天寶後,寵愛楊楊玉環,封為貴妃,楊玉環父兄均驟貴,勢傾天下。及安祿山反,玄宗出奔,至馬嵬坡,六軍不肯前行,謂楊國忠通於胡人,而有安祿山之反,玄宗乃令殺國忠。六軍又不肯前行,謂楊國忠為貴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難免,貴妃亦被縊死於路祠。玄宗避難奔蜀,後肅宗即位於靈武,尊為太上皇。在位四十三年。玄宗喜愛歌舞音樂,曾於梨園教歌舞,所以後世尊其為伶人之祖師爺。死後廟號玄宗。  唐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十月,時年56歲的皇帝李隆基,率領著龐大的隨行朝臣,擺開雄壯華麗的儀仗,離開京都長安,浩浩蕩蕩地向臨潼城南驪山西北麓山下的溫泉宮進發。相關閱讀推薦:一代女皇武則天簡介 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唐睿宗李旦簡介 歷史上兩次即位繼承大統的皇帝唐中宗李顯簡介 被3個女人左右一生被毒殺的皇帝唐高宗李治簡介